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质量强省

仪器信息网质量强省专题为您整合质量强省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质量强省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质量强省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质量强省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质量强省话题讨论。

质量强省相关的资讯

  • 整合优势资源 建设产业基地 赋能质量强省!贵阳经开区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日前,贵阳经开区在《关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工业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这进一步为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的建设提供了支撑。检验检测行业已被国家列为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贵阳经开区在检验检测领域推出深化改革重点项目,在全省先行先试建设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赋能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各项改革任务正深入推进并取得初步成效。聚焦一个矛盾近年来,贵阳经开区以“强省会”行动为主线,全力打造“强省会”、新型工业化、产业大招商、项目建设“四个主战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和新能源汽车“两主一特”产业,加快构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链条更齐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质量基础支撑,就是检验检测。随着贵阳经开区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多、产品型谱的丰富,当前,企业在金属材料检验检测、工程设备几何计量校准、元器件检测与分析、产品认证检测等方面的检验检测需求激增。“贵阳经开区有检验检测产业基础,拥有产业发展优势。”贵阳经开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全省实体经济最为集中的区域,贵阳经开区已初步聚集一批检验检测企业,在计量与测试、电子元器件可靠性、电磁兼容性试验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积淀和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产业也存在检验检测机构较分散、创新能力偏弱、资质能力较单一等问题,至今未形成一个集标准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和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聚集区。”该负责人表示,这也同样是全市、全省的产业短板。一边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数量质量待提升,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高精尖检验检测服务需求。解决好这个矛盾,推进以检验检测为核心的工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对提升区域产业服务能力、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迫切。推进一项改革破题,从深化改革开始。为解决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突出矛盾,2023年,贵阳经开区深入调查研究,形成“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及检验检测平台的提质升级培育力度,促进产学研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深化改革项目,由贵阳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领衔推进。先行先试、示范引领。贵阳经开区定下“一年建平台,两年提品质,三年取实效”的总体思路,推进建设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探索打造一个集标准计量服务、认证认可服务和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于一体的检验检测聚集地,为全省、全行业提供创新发展经验。实地调研摸底数、企业座谈寻合作、外出考察学经验……2023年以来,贵阳经开区通过搭建平台、产学研合作、产业链招商“三位一体”的方法,全力推进贵州省检验检测经开区产业基地建设。针对优势企业受体制机制因素制约,检验检测领域高端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未能充分释放赋能产业的问题,贵阳经开区积极支持贵州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打造覆盖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航空航天配套企业金属基础材料检验检测难的问题,贵阳经开区依托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拟建设“数字化质量共享实验室”,形成虚拟仿真、数字化精密检测实训、产业技术科研与创新能力等功能,以解决该难题。针对新引进检验检测企业落地难的问题,贵阳经开区全面梳理符合检验检测企业入驻的场地,优化标准厂房空间配置,把现有标准厂房高层空间难以招引、难以出租等劣势转变为优势,提高标准厂房入驻率和使用率。打造一个标杆通过一年来的探索,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改革工作深入推进。目前,该项工作已被纳入《贵阳贵安关于贯彻落实深化质量强市建设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支持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检验检测基地建设发展”,这为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2024年,贵阳经开区检验检测深化改革工作进入提品质阶段。该区将探索建立综合运营机制、设备共享服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产业化机制等一系列机制,进一步释放优势企业的技术资源,提升民营检验检测机构综合能力。依托检验检测企业的技术积累、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丰富的产品服务经验等优势,深入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贵阳经开区将积极强化组织、政策等保障,推动成立由贵阳经开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检验检测产业推进领导小组”,高效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重大问题;探索建立检验检测协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联系制度、专家咨询评议制度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为符合发展方向的检验检测企业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通过打出一套“组合拳”,贵阳经开区力争到2025年建立一套及多套检验检测领域的行业标准,在检验检测基地内初步形成集各类检验检测、计量认证、方法验证、体系认证、标准化研究与建设、检验技术与设备开发等10余项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全省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服务标杆,赋能质量强省。
  • 2035年海南省海洋生产总值目标突破1万亿元,《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8月12日,海南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推进七项重点任务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在全省GDP占比要达到40%。《方案》提出,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方案》制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七项重点任务。同时明确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公开发布版)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决策部署,围绕“向海图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再造一个“海上海南”目标,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南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战略框架,坚持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在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33.8%的基础上,海洋生产总值占比稳步提升,至2026年达到40%,为2030年、2035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1万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产业升级提档加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明显提升,打造成为国家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和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二、重点任务(一)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1.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全面开展常规油气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区域“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加快建立深海油气田水下开发技术体系和生产系统。鼓励、吸引大型油气公司在海南设立子公司,鼓励省属国企参与深海油气勘查开发。加快推进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生产性试采。以富碳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基础做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并带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谋划海上平台富碳天然气碳捕集加绿氢制醇氨等重大项目。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继续推进陵水25-1气田建设,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积极推动海洋油气服务保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海口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指挥中心,积极推进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设。2.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海上风电支撑保障中心。实施波浪能示范应用工程,推进海洋温差能发电装置研发,鼓励探索海水提铀技术研发。支持海洋新能源与海洋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探索多能互补系统和示范电站建设。3.特色化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叶片、塔筒、海缆等配套产品制造企业,有序拓展风电装备海外市场。依托澄迈油气勘探生产服务基地,建立健全深海油气装备装配测试能力,推动水下采油树等高附加值油服产品就近制造。发展新能源动力游艇产品,加快游艇制造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形成满足海南游艇消费市场需求的修造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洋灾害综合防治观监测设备本地化生产。推动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发展及应用。4.做精海洋生物制造产业。发挥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等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优势,推进海口、三亚、琼海等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先行先试和落地转化。在海口、儋州、澄迈等地建设海洋生物制造中试孵化平台,丰富涉及功能食品、日化品、微生物制剂等行业中海洋生物制造产品的种类。在儋州等地发展海洋生物基材料,利用蓝藻、红藻等海洋资源制造聚乳酸、卡拉胶纤维等材料。5.做优现代海洋服务业。高标准建设海南国际航运交易中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运指数供应商,发展船舶、航线等航运要素现货交易及信息服务,加强与上海航运交易所的联动,加强航运金融供给,适时探索国际化业务。制定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船员综合服务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发展国际海员劳务业务。提升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海事仲裁等现代航运服务能级。巩固提升现代海洋服务业竞争优势,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及产业园区建设涉海专业技术服务市场。力争到2026年,海商海事、海洋金融等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二)提升海洋传统优势产业6.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优化布局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积极发展大型桁架类装备养殖,鼓励养殖工船投资建设,争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渔港经济区,重点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推动集中连片养殖区改造,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开拓美、非、欧及东南亚市场,争创海洋区域公用品牌和外贸自有品牌。7.提升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品质。引进高品质国际滨海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环岛旅游精品线路,发展游艇、邮轮旅游,推动中国东盟(海南)邮轮旅游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做好“海洋旅游+”文章,立足本土更路簿航海文化、疍家文化、耕海牧渔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支持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相关项目建设启用,建设海洋文化研学基地。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建设帆船帆板基地、冲浪小镇等海洋体育旅游基地。支持发展海洋智慧旅游、海上低空旅游等新业态。8.推动海洋交通运输业智慧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琼州海峡大通道,大力发展国际集装箱航线,重点推动洋浦区域国际集装箱枢纽港扩建工程。开展洋浦港等重要港口航运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研究推进新一代自动化码头堆场建设改造、港口作业和口岸物流单证电子化,提升LNG、生物柴油、甲醇等加注及充(换)电供应服务保障能力。发展石化、风电、装配式建筑等临港产业。9.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依托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推动产业链从化工原料向碳纤维、可降解塑料等高端材料延伸,打造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利用海洋天然气资源赋存优势,发展尿素、甲醇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推进化肥产品结构和质量升级。发展浓海水高效提取及高值化深加工产业,发展海盐养生产品。(三)超前布局海洋未来产业10.探索开发深海资源。开展深海生物、深海矿物等资源探测与勘查。培育发展深层海水利用产业,谋划开展深海矿物勘探开发及环境影响评价。支持三亚建设深海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推进深蓝海洋深层水综合体—海洋高新产业基地项目建设。11.培育发展极地产业。实施三亚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工程项目、南山港科考服务体系二期项目。积极参与海洋微生物基因资源、物种资源、信息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形成一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力争到2026年,引育一批极地领域优势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12.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体系。围绕打造深海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建设,加快集聚国内外深海创新资源、布局科研基础设施,搭建高能级深海科技创新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深海)、海南海洋地质科技文化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行,争取谋划涉海大科学装置。在深海油气、海洋渔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平台。聚力布局“智慧海洋”新基建,整合数据资源打造涉海科创数据支撑平台。13.强化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深海、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新技术领域,集中力量开展前沿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集中资源和力量突破一批制约深海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与装备。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出台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及涉海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保费补贴等措施。加强海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海洋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服务载体。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引进深海领域科技企业,支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组建涵盖产学研用各主体的深海科技创新联盟及专业联合体,建设海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制定海洋领域鼓励企业研发的指导目录,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深海领域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开展涉海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等优质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作。15.促进海洋产业应用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技人才聚集。加强海洋领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积极引进海洋领域高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涉海高校、职业院校加强与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通过联合办学、建设涉海职业教育基地等方式,“定制化”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和紧缺的职业技能人才。(五)推动海洋经济绿色发展16.强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国土空间管控。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体系,构建立体化、全覆盖的海洋监管网络,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做好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岸滩环境整治,加强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筑牢海洋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屏障;扎实推进和美海岛、美丽海湾建设;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17.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强化海洋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海洋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在儋州洋浦、东方、临高等地谋划建设绿色低碳临港产业园,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化、低碳化。加强海洋碳汇开发与利用,有序开展碳汇试点,高水平建设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和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深化蓝碳标准体系和交易机制研究。(六)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18.服务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加大与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地区合作力度,加强琼州海峡两岸海洋资源共同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合作,加强海洋油气、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等重点产业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发展。19.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充分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开拓蓝色经济合作发展新空间,鼓励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东盟等沿线国家开展海陆交通基建建设、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科技、海上搜救、海员服务等领域合作。20.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国际海洋事务交流合作,引进国际海洋事务机构落户海南,实施“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海南)。高质量办好博鳌亚洲论坛南海分论坛、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等活动。(七)完善海洋经济治理体系21.完善海洋调查监测管理体系。编制海洋调查监测规划,研究制定海洋调查监测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海洋调查监测综合管理协调机制,规范海洋调查监测活动。构建海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及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开展海洋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风险本底状况调查监测。建立健全省级海洋调查监测标准计量与质量控制体系,修订完善海洋调查监测数据及成果汇交管理制度,鼓励调查监测资料的二次开发,提升调查监测成果转化应用水平。22.加强海洋领域制度供给。推动制定与国际规则、惯例接轨的海南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开展海洋经济空间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研究制定海南省海洋空间利用管理规定,统筹布局以港口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以海洋油气、海上风电、深海养殖为重点的重大生产设施。强化陆海主体功能及空间功能协同,加强港口资源空间整合及海域立体分层使用,全面落实海岸带建筑退缩线制度。坚持围填海严管严控,探索与土地利用衔接的存量围填海管理机制。23.整合集聚涉海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省海洋厅、省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研究院、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职能作用,完善海洋管理体系,打通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金融等部门涉海项目数据库,加强与统计部门数据共享及信息互通。积极争取和用好试点示范政策,巩固提升海口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建设成果,推动陵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三亚现代海洋城市建设。24.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设立服务海洋经济的产业投资基金。用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用好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加大对涉海公共基础设施、重大科技专项、公共服务等项目的支持力度。三、组织实施要加强党对海洋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整体谋划和统筹调度,建立健全涉海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破解工作难点堵点,抓紧谋划一批涉海重大项目,强化组织保障、人才保障、要素保障,加快形成海洋强省建设的强大合力。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和跟踪分析、年度评估和监督检查,强化对重点事项、重大项目及配套措施的督促落实。要强化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体系。支持建立海洋发展、海洋治理研究高端智库,推进海洋发展战略、海洋治理、海洋经济综合研究等工作,为高质量发展海洋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各相关市县要细化工作措施,原则上不制定配套文件。
  • 甘肃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 推进质量强省行稳致远
    在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国内外双循环,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今天,质量认证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产业兴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认证认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质量管理手段和贸易便利化工具,具有“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本质属性。 今年以来,甘肃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和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围绕“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引导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积极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服务作用,切实规范行业秩序,为优化市场环境,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持续深化改革 激发市场活力 甘肃积极推进电子电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将安全风险较高的锂离子电池、电源充电器纳入强制性认证管理,对9种安全风险低、技术成熟的数据终端、多媒体终端等产品不再实行3C认证管理。 “对省内企业申请进口3C产品全程‘不见面审批发证’,企业自行打印证书,减少企业进口3C产品的通关时间和经济成本,累计发放免办证书84张,为企业节约经济成本约1600余万元”。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处处长詹久斌说,同时,大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通过优化证后监管服务措施,鼓励和引导更多获检验检测机构依法诚信开展检验检测服务,新发证141家,机构证书到期免予技术评审直接换发证116家。 武威市积极对接告知承诺制改革,广泛宣传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制,提前介入,现场指导,跟踪服务,将问题整改在现场核查前,降低机构获证成本,认证领域已从制造业逐步拓展到建筑业、农业及服务业,在“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基础性、制度性和支持性作用日益显现。 延伸链条 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发展新途径 张掖市以创建“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区”为契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农业发展和效益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有机产品认证,努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共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96张,认证产品年产量355625余吨、认证面积49932公顷,占全省比重达到22.25%。 同时,强化保障,全程打造绿色农业发展新机制,2023年,按照“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每亩100元标准,共发放奖励资金400万元,极大的增强了生产经营企业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积极性。 扎根在隔壁荒漠的玉门市玉港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致力于有机农业生产的企业。该公司以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环境、防风治沙荒漠绿化和生产健康有机鲜杏为奋斗目标,十多年的坚持使原有荒漠戈壁变成了绿洲。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挖石换土造林3000多亩,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目前杏树面积已有1500多亩,传统的耕作加科学的管理,改写了荒漠戈壁种不活树,更种不成果树的历史,生产出了纯正优质、靓丽香甜的李广杏,初期挂果产量60吨以上,盛果期可达到2000吨以上,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该公司总经理徐磊说,我们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积极申报有机认证,趟出了一条生产优质有机果品的路子,在生产管理、生产技术、质量管控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他表示,有机认证不仅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标准,是企业产品有机品质与质量安全的承诺,取得有机认证代表着建立了诚信基础,不仅压实了企业履行生产主体责任,也保障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有利于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增强优质农品市场竞争力。 守牢认证认可底线 助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 2023年,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开展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执法,严厉打击许可技术评审和检验检测行为方面的突出违法行为,共查办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违法行为案件14起,罚没款33.5万元。查办检验检测机构出具不实、虚假报告违法行为11起,罚没款29万元。 严查虚假认证,冒用认证标志行为,上半年检查各类认证获证企业360余家次。部署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有序推进、严格落实,共检查检验检测机构521家,其中部门联合检查103家,责令改正67家、立案处罚8家,罚款金额6万元。 陇南市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赵敏介绍,公司每年聘请专业机构的老师到公司为全员进行有机认证相关知识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培训,上至高层下至基层一线,让每个职工都了解有机产品种植和生产要求,让有机认证标准落实到有机产业生产中。多年坚持有机种植、生产,不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带来经济效益,也积极带动油橄榄种植户,带头实行有机农业种植,种出纯天然无污染的油橄榄鲜果。 据了解,祥宇牌有机特级初榨橄榄油参加了33次橄榄油国际专业大赛,在希腊、西班牙、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橄榄油国际大赛奖牌82枚,其中金奖43枚,并入选了“全球特级初榨橄榄油100强”企业,让中国有机橄榄油走出国门、享誉世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效益。 “要准确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职责使命,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着力增加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高质量供给,提升高质量服务。”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吉永锋在全省绿色有机产品认证、服务认证工作现场推进会上说。 让认证认可与检验检测助力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市场监管局道路明确,步履坚定。
  • 蒋士强: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大有可为
    蒋士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撰写 仪器信息网 整理   注:本文是为2014年4月1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和5月7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食品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国际论坛》撰写   原标题:国产科学仪器设备在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大有可为   蒋士强   前言   食品安全是前题,质量(品质)即营养价值是基本要求,确保健康是终极目的,而仪器和检测技术是检测、监管、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过去我说过半句对、半句错的话,即: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是在样品复杂、多样的条件下,在极为复杂的基质中检测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的有毒有害污染物或复杂多变的生物性污染。这就极易产生误导,被认为不论检测何种目标物和那一级别检测单位,都必需用高档仪器,其实只省、部级检测监管部门、科研单位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了确证农兽药等化学污染残留物、代谢物和进行多残留分析及检定复杂的微生物和毒素污染时,才需装备高档仪器。大蛋糕的这部份,由国际上的大品牌与国内将逐步推出的高档新产品共享吧!而对于大量食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而言,大多涉及常量和微量检测分析,且据报道,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即将颁布执行,其中有诸多新亮点,明确&ldquo 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原则&rdquo ,&ldquo 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rdquo ,增加了大力加强严厉的法治条款,并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覆盖到县级和乡镇,这就为构建从源头抓起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保障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对于县(巿)级及其以下的检测机构和生产经营企业的自律性检测、监控,应根据其任务、应具有的能力以及与上级检测检验机构的有机衔接,依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产的科学仪器设备已能绝大部份胜任县(市)级和基层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要求,在此我呼吁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科技界同仁们,要珍惜纳税人的钱,谨慎运用,达到既能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又能拉动内需。现让我们逐项进行盘点。   十大项检测任务所用的仪器设备和可用国产仪器设备的典型生产厂家   1 农药残留检测   1.1 所需的核心仪器:传统、最主要使用的仪器是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区带电泳(CZE)、薄层色谱(TLC)等。我国多以GC和HPLC为基础。部份财政状况极好县级检测单位,为了确证(定性分析),应用国产的色-质联用(GC-MS)也已足够了,地(市)级以上检测单位,才需LC-MS甚至GC-MS-MS。   1.2 我国GC的开发较早,技术性能己不断提升,当今如东西电子、福立、上海仪电、天瑞、天美、聚光、舜宇、上海科创、川仪、北分瑞利等,近几年推出的产品性能与国际几个大品牌的中、高档产品相近,包括所配置的检测器(FPD、NPD、PFPD、ECD)。   1.3 我国HPLC技术的引进也不晚,但产品的性能近几年才得到大幅度提髙,如普源、伍丰、东西电子、天美、福立、依利特、聚光、舜宇、通微、精科、通恒等。   1.4 离子色谱和薄层色谱,近年国产品水平提升很快,代表性的厂家厂有通微、盛瀚、普仁、皖仪、上海科哲等。   1.5 色-质联用仪,东西电子是国内最早推出GC-MS,并在农残分析上做了不少推广应用,接着普析、天瑞、聚光、舜宇等也推出GC-MS和LC-MS,聚光还推出GC-MS-MS。我国色-质联用仪正在着力进行农残分析的应用开发和示范推广。   2 兽药、渔药残留检测   2.1 兽、渔药残留多达21类,且大多为大分子,结构和生化性质复杂。现代除少量应用GC、TLC和各种免疫分析法,作快速筛之外,已广泛使用高效、高分辨率的LC和能可靠确证和多残分析的各种色-质联用仪:GC-MS、LC-MS、GC-MS-MS和LC-MS-MS。   2.2 国产高效/超高效LC和GC-MS,近几年已有普源、伍丰、温立、天美、东西电子、天瑞、聚光、舜宇、普析等推出相当国际名牌的中挡产品,已逐步得到应用单位认可。LC-MS、GC-MS-MS正在进一步提升技术性能,而LC-MS-MS尚缺成熟的国产品。   3 添加剂、非法添加物检测   3.1 原卫生部负责,有关部门配合,至2010年清理、整合并公布了165项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其中有95项添加剂不仅有安全标准,还含鉴别、检测和仲裁法。   3.2 合法使用的添加剂的含量多为常量级,少部份微量级,所以检测、仲裁方法和仪器,即用常量和部份微量级的的检测仪器就够了,以其采用率排序,大致如下:滴定仪、水分计、重量法(烘箱与天平)、酸度计、熔点仪、比色计、分光仪、UV、红外、旋光仪、纸层析、薄层色谱、离子选择电极等,即使成分较复杂时,用一般的LC和GC即可。涉及元素分析时,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上述仪器我国生产企很多很多,不少产品的性能与国外产品极相近,在此不详列了。   3.3 原卫生部公布了《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名单》47种和《食品中可能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22种。检测非法添加物的难点在于非法添加物品种多,且未知,所以总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需要应用快速、高通量、高分辨率、多目标物的筛查技术与仪器才能胜任,如超高效,高分辨率的GC、LC、GC-MS-MS、LC-MS-MS,其中MS是采用杂交、重组、磁高分辨率等新技术。这方面我国产仪器尚不成熟,但近年有多种仪器列入国家重大开发专项。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已发现,并布署全面筛查的非法添加物,如三聚氰胺等,国家颁布的检测方法和所用的仪器,国产仪器设备能胜任。   4 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检测   4.1 有毒有害元素检测方法与仪器:早先有用溶出伏安法和分光光度仪,如今绝大多用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和原子荧光光谱仪(AFS)。AFS可用于检测砷、铅、汞、锡、硒、锗、锑等元素,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并可多元素同时检测,且价廉。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mdash 质谱联用仪(ICP-MS),检出限可达ng/L级水平。我认为基层检测机构,应用国产的AAS和AFS已足够了。   4.2 从食品安全角度看,仅检测有害元素含量是不够的,因同一种元素的价态(形态)不同,毒性差异很大,如甲基汞的毒性是无机汞的100倍, Cr(Ⅵ)的毒性比Cr(Ⅲ) 要高100倍,亚砷酸盐As(Ⅲ)的毒性比砷酸盐As (Ⅵ )高60倍。所以进一步检测价态(形态)是必要的。国外多采用HPLC-AAS、GC-AAS、HPLC-ICP-MS以及CE-ICP-MS仪,后两种仪器虽较完美,但价格很贵。近几年我国成功开发并批量生产的LC-AFS联用仪,其灵敏度、检出限等均能满足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且价廉,很适合我国情。   4.3 我国生产AAS的基础较好,如瑞利、東西、普析、上光、上海仪电、天美、聚光、天瑞、高密等厂家,均能生产中、高档AAS。AFS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且能生产AFS与LC联用的价态分析仪,典型的厂家如吉天、海光、东西电子、锐光、天津港东等。近年来天瑞、东西电子等厂家推出ICP和ICP-Ms,正着力于应用开发和示范推广。   5 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方法与仪器   5.1 食源性食品安全事件中,有40%以上是致病菌引发的 ,有十大类致病菌,每一类又分许多种,毒性和发病率差别很大,如大肠埃希菌中0157等致病率很高。   5.2 传统的细菌污染指标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在安全卫生学上的意义是反应细菌污染程度、潜在的危险性,许多国家采用此指标。我国2010年公布有关微生物检验的10个国家标准,也沿用上述指标。釆用传统的检验方法,用的仪器是:培养器皿和培养箱、菌落计数器,有的外加染色、显微镜检、自动计数功能以及检测试剂盒。我国产品很多,也很成熟,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有的还附加镜检时的菌落形态判读等,代表性企业有先驱威锋、天迈生物、杭州万深、杭州迅数、杭州泰林、琛圳郎石等。   5.3 上述检验方法和仪器适应于我国县级和基层检测。鉴于自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食品中致病菌限量》标准。故对于进出口检验、部(省)级质检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等,宜采用发达国家已广泛运用的传统法基础上的数值化、酶联荧光免疫、PCR与基因检测、SPR、生物芯片、MALDl-T0F-MS等致病菌检测方法和仪器。近几年我国博奥生物公司已推出了生物芯片微生物、致病菌检测系统,中科院电子所研发出SPR仪,毅新兴业与英国Sal公司和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合作推出Clin-TOF微生物、致病菌检定、检测系统。  6 生物毒素(真菌与真菌毒素)的检测   6.1 自然界生物毒素数百种,如毒磨菇中的毒素,水产品中以贝类毒素为代表的毒素等,人们很熟悉鉴别和处理。食品安全中危害性很大的是粮油及其制品、饲料、奶及制品因储运不当、发霉等因素造成一些真菌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伏马霉素、赭曲霉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毒性很大。以黄曲霉毒素为例,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且有极强的致癌作用,比六六六高10000倍。   6.2 黄曲霉菌毒素B1、B2、G1、G2等的确证检测技术与仪器,国外是用LC-MS-MS,国产品尚不成熟。但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开发的真菌毒素HPLC激光诱导荧光确证技术,可运用国产的HPLC配上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可胜任以上检测任务,以此为基础,华夏科创批量生产真菌毒素免疫亲和定量速测仪,此外还有深圳非特立等厂家也生产这类仪器。   7 食品品质与营养成分检测   人们对食品关心的是:外观、口感、安全、营养,后二者是核心,而品质好坏,实际上是指对人体发育、生长和生存必需的八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生物活性成分、水和纤维素(后二项有的不称营养素而视为参与物)。这些营养素中除矿物质外都是常量级,所以用常规、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就能胜任,如玻璃器皿、滴定仪、比色计、酸度计、天平&hellip &hellip 国产品很多,也已很成熟。   随着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几十年催生出一系列与食品的品质和营养成分对应的专用检测仪器,国产品也很多,已具相当水平,不仅适合县级和基层、甚至地(市)及省(部)级检测机构也适用,例如:   7.1 蛋白质测定仪 :凯氏定氮/蛋白质测定仪、燃烧法氮/蛋白质测定仪、光度法等,凯氏定氮仪的国产厂家很多,如盛晟、海能、济南精密等。燃烧法的仪器,尚缺成熟国产品。   7.2 氨基酸分析仪 :蛋白质摄入后,分解和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氨基酸,其含量及配比,是判别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经典的是基于离子交换技术和柱后茚三酮衍生光度法和仪器(lEC),我国尚缺成熟产品。但基于反相色谱分离、柱前衍生的液相色谱法(HPLC)和基于阴离子交换色谱-积分脉冲安培检测的方法与仪器(lC),在国内外均已列入认可的标准,因属常量分析,国产仪器应能胜任,前已述HPLC有多家企业生产中、高档产品,IC仪器的国产厂家很多,如微通、盛瀚、普仁、天美、皖仪、东西电子等,只是需重视应用开发和推广。   7.3 脂肪和脂肪酸测定仪: 脂肪测定仪我国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如海能、济南精密、杭州托普等,只是自动化程度尚不及国际名牌。近年纽迈公司推出核磁共振油份和水份测定仪。另外鉴于不同脂类因其所含脂肪酸链的长短和饱和程度不同,而有不同功能和营养价值,而且人体不宜摄入过多脂肪,但又不能缺乏几种必须脂肪酸,所以脂肪酸分析仪有着新意义,其实它就是分辨率较高的常量分析的气相色谱仪,国内多家GC生产企业应能担当,只需进行应用开发和推广。   7.4 维生素测定仪:实际上是荧光光度计, 带有荧光检测器的HPLC则更适用,属于常量分析,国产荧光光度计和HPLC是能胜任,厂家很多,如梭光、兴和、温立、伍丰、天美、仪电、东西电子、普源、天瑞、聚光、依利特等。   7.5 微量元素(人体需要的矿物质)测定仪: 我国众多企业生产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均适用。   7.6 糖份(糖度)检测仪:即旋光仪,上海仪电、仪迈、海能等企业产品完全能满足要求。   7.7 牛奶、果汁检测仪:实际上是牛奶或果汁主成份检测仪的整合和衍生,国内生产企业有吉天、先驱威锋、斯担道等。   7.8 近红外农产品品质分析仪:聚光英贤、北分瑞利、华厦科创等厂家。   7.9 农产品和食品快速检测仪: 主要用于测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过氧化值等 生产企业以吉大小天鹅为代表,还有华厦科创、斯坦道、厦门绿安、厦门海荭兴等。   7.10 稻米品质分析仪:杭州托普、杭州麦哲等。   7.11 面粉品质分析系统:杭州托普、杭州麦哲等。   7.12 纤维素测定仪:海能、杭州托普、纤维仪器厂、杭州麦哲等。   8 转基因农产品检测   8.1 虽然转基因农产品危害性至今争论不休,尚难确切定论,为防患于未然,我国制定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部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签的标识》标准,制定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食用安全检测试验方法和40个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成分(或环境安全)检测方法,其中大部份是用聚合酶联反应(PCR)检验技术。   8.2 转基因农产品的检测,即检测农产品中是否有外源基因,即从检测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片断、目的基因片断、外源基因转录产物的丰度等入手。就方法而言,分为基因水平的检测(各种PCR定性、定量方法和基因芯片技术)和基因转录水平检测(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蛋白芯片技术以及Southen杂交Westen印迹法等)。   8.3 主要使用仪器按检测程序分3部份:   (1)用于DNA样品制备的仪器设备: 试剂盒、离心机、振荡器等   (2)基因扩增的仪器设备: PCR仪、混合液、保真DNA聚合酶等   (3)分离、分析、检定的仪器设备: 电泳系统、成像分析系统、核酸(蛋白)测定仪、酶标仪、洗板机、定量PCR仪等。   上述仪器以前主要依靠进口,如今国内许多企业能分别生产和提供,如:天美、天能、莱伯泰科、新芝、郎基、博日、六一、昊诺斯 、君意、雷勃、湘仪、东胜创新、智城等。   9 食品安全快速筛查技术与仪器   为实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检测从源头抓起,全面、及时地监控全国的食品安全,快速筛查技术与仪器在我国现阶段具有特殊意义,如今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正在不断深入,有市场前景的现场速测、筛查技术与仪器主要有:分子光谱法及纸层析法、免疫分析方法、ATP荧光法、酶的抑制法.生物传感器、微缩芯片实验室和便携式微流控芯片系统、纳米材料修饰的微型化和智能化电化学传感器、.激光拉曼光谱法、深紫外光谱及近红外光谱法、离子迁移质谱仪(lMS)和小型化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 、飞秒激光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实时直接分析质谱仪(DART-MS)和便携式质谱仪等。为应急,当今在国内已较广泛使用的快速筛查技术与仪器有5大类 :   9.1 基于经典的分子光谱法及纸层析法的速测技术与仪器   分子光谱法虽难于承担微量和痕量的检测任务,但基于经典的分析化学,可开发出各种目标物的化学分析方法。吉大小天鹅,华厦科创、博奥成功、总后研究所等,有针对性地整合和优化不同检测目标,开发出多种试剂盒,推出高精度、高稳定性、模块化的便携式仪器和配套的样品快速提取和富集设备,构成可以快速检测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40多种参数(如硝酸盐、亚硝酸盐、甲醛、吊白块、味素、人造色素、无机砷、金属铅、劣质奶、&ldquo 地沟油&rdquo 、&ldquo 泔水油&rdquo 及菊脂类农药残留及部分兽药残留等)的多参数食品安全速测仪。   9.2 免疫分析方法   包括放射免疫、酶免疫、荧光免疫、化学发光免疫和胶体金标免疫等。具有高特异性、准确性、简便、快速等特点,可以检测兽药残留、致病菌、病毒、毒素以及转基因产品。我国这几年发展很快,如勤邦、陆桥、天迈等厂家,已能生产出性能与进口试剂盒相近且价格为进口试剂盒的2/3-1/2,已得到食品企业,特别是出口食品企业欢迎,如在&ldquo 瘦肉精&rdquo 全面检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最近勤邦又推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和较简易的仪器及相关试剂盒,灵敏度比传统的酶联免疫技术提高1-2个级次。   9.3 生物污染检测技术与仪器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很复杂、费工时,而现代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又非常昂贵,当今快速、简便检测生物污染仪器是ATP荧光仪,即利用三磷酸腺苷与荧光素酶的发光反应,检测微生物和有机物污染程度。目前ATP仪已应用于乳制品、饮料、肉类食品等行业中快速检测微生物、霉菌、细菌等污染。   9.4 酶的抑制法与仪器及其局限性   该方法于1951年由美国提出,1968年加拿大作了改进,我国上世纪80年代浙大等单位也着手研发过,因其局限性而未推广。近十几年因农残问题突出,出现十几种这类商品化仪器。但应提醒注意,该技术只能检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两类农药,且对同类而不同种农药的抑制率差别很大,所以用统一的抑制率判定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必然会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的漏检,是当前&ldquo 不得已而采用的速测法&rdquo 。它仅适用于基层初检,起着警示作用,发现超标现象时,必须用标准方法复测、确证,阴性反应也应按比例抽样,用可靠的方法复测和确证。《农产量质量安全法》第36条第二款对此有明确的界定。   最近有报导,上海生科院构建了乙酰胆碱酶的酵母表面展示系统,重组的乙酰胆碱酶具有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有利提升酶抑制法使用价值。   9.5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智能化筛查系统   鉴于从源头检测和监管食品安全的紧迫性,各地主要采用以上4种速测技术,组装&ldquo 食品安全检测车&rdquo ,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诸多不足。北京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联合倍肯恒业和六角体科技,有机地整合光度比色、酶联免疫、上转发光免疫、渗滤化学显色法和免疫胶体金法等技术,智能归集,并运用3G通讯传输技术,上传检测数据,与监管部门数据库自动对接,构成&ldquo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智能化筛查系统&rdquo ,能快速筛查食品中农兽药残、重金属、非法添加物、致病菌、生物毒素等,已在北京市食品安全执法监管部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和中直机关及150家高校食堂,共计500多套設备投入使用。这是一项可喜的尝试。   10 样品前处理及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設备   10.1 样品前处理的净化与萃取的仪器設备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大多是在复杂的基质中检测残留物和污染物,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已成为瓶颈,故一系列新技术,将取而代之,这些新技术和仪器有:   (1) 固相萃取仪(SPE) ,采用各种吸附剂、进行萃取、纯化、富集   (2)固相微萃取仪(SPME), 集萃取、纯化、浓缩等功能为一体,小巧、简便,且易与其他分析仪器直接联用   (3)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E), 不必进行匀浆、沉淀、离心、pH值调节、转移等传统程序,将样品与键合固体萃取体混合和研磨、装柱,选择不同溶剂淋洗柱子,即可逐一得到待测组分,完成萃取和纯化的全过程   (4)超临界流体萃取仪(SFE), 不使用有机溶剂、简便、高效、快速、选择性强,便于和GC、LC等联机,但对含有羟基和羧基的样品萃取较困难   (5)凝胶渗析萃取仪(GPC), 利用凝胶色谱分离技术,纯化容量大、回收率较高,易于和其他仪器联机。该装置有待更小型、简便并减少溶剂用量   (6)近几年来还研发出一系列复杂基质中萃取微量和痕量有机物残留的仪器设备,如:固相萃取搅拌棒(SHSE)、固相微萃取纤维(SPME)、分子印跡 、免疫亲和柱、集束毛细管萃取器(A1T-SPME)等等。   除上述外,其他如微波消解萃取仪、微孔液膜萃取、纳米及磁珠富集萃取,以及顶空进样、吹扫捕集、全自动加温加压快速溶剂萃取等,已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发挥作用。以上众多的様品前处理和萃取仪器设备,在我国大多经历了开发、试生产并产业化,性能已逐步接近国外产品,代表性的生产厂家有:博纳艾杰尔、萊伯泰科、普立泰科、上海光谱、新仪、屹尧、新拓、吉天、瑞利、丰杰华,科林、中兴汇利、海能、奥谱勒等。   10 .2 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设备   以往我国仅注意大型仪器设备而忽视必备的中小型常用的配套仪器设备,造成只有一个发达的头脑,而没有灵巧的四肢,大型仪器难于充分发挥作用,应充分予以关注。这些中小型仪器设备,应依不同的检测机构所确定的任务和功能要求,有针对性地选配。大致有:可见光/紫外光谱仪、酸度计、样品粉碎磨、电子天平、加液器、移液器、振荡器、旋转蒸发仪、恒温水浴、生化培养箱、干燥箱、加热板、离心机、搅拌器、消毒锅、均质器、超静台、纯水器、冰箱、冰柜、样品柜以及与任务适配的显微镜等。我国有许多企业生产这些仪器,如天美、普析、梭光、新芝、莱伯泰科、仪电、舜宇、佑科、博讯、一恒、昊诺斯、瑞枫、精宏、苏净、新仪、屹尧、安亭、湘仪、大龙、上海光谱、吉天、四达、昆山超声、田枫、海尔、睿科、安胜、华阳、鼎昊源等等。 注:本文为蒋士强老师为仪器信息网独家供稿,未经作者本人及仪器信息网许可,严禁转载。
  • 谱尼测试入选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公示名单”。谱尼测试(300887)集团青岛公司凭借在生态环保领域突出的技术能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的综合实力名列榜单,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本次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名单,充分体现了政府与业界对谱尼测试集团及谱尼青岛公司生态环境综合实力、发展成就和行业影响力的认可。   生态环保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   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百强企业是山东省生态环境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山东省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和省生态环境厅等9部门印发的《关于支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措施》有关要求,培育壮大山东省生态环保产业,充分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而组织开展的此次选树工作。   入选名单的企业均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较高的研发水平,企业规模在省内同类企业中位居前列,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谱尼测试作为国内知名第三方大型综合性检验认证集团,在全国具有网络化实验室就近服务布局,是全国多省市生态环境部门认可的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多次参与生态环境部国家总站的应急监测,承担国家总站和各级环保系统的委外环境监测,并与农业、地质、水利、交通、自然资源部等部委通力合作,同时承担众多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监测委托,受到社会广泛认可赞誉。   谱尼测试集团在生态环境领域拥有雄厚的专业技术实力和人才队伍,能够“一站式”全面专业的完成生态环境与运维领域咨询项目。同时,谱尼测试也是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的理事单位和“碳达峰与碳中和”服务工作组成员、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成员、碳标签授权评价机构、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理事单位、上海产业双碳服务联盟会员单位、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应对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成员。   未来,谱尼测试青岛公司将依托集团多年技术深耕及优势,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百强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为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进步、为我国青山绿水及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 辽宁沈阳:做强检验检测 赋能高质量发展
    保障安全、护航民生、创新赋能……记者近日获悉,辽宁省沈阳市市场监管部门争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构建食品和药品检验“双一流”体系,支撑食品评价性抽检和对药品抽样检验;特检机构在检测技术研究与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气瓶制造企业提供研发试验和技术支撑。据介绍,沈阳市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强化抽检监测对保障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锚定打造全国食品和药品检验技术“双一流”高地的目标,建设食品、药品检验综合实验楼和实验动物中心,增强检验仪器设备储备,不断强化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对食品和药品检验领域信息管理系统整合,检验业务信息采集自动化、行政管理模块化、服务客户信息化,沈阳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实现理化、微生物和毒理学三大注册备案检验领域的全覆盖。近年来,沈阳市食品和药品检验机构高标准完成多起应急专项抽检监测任务,高效解决民生诉求,全市未发生系统性、行业性、区域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基础部件,氢能源气瓶正在快速应用于储氢、运输以及燃料汽车上,而其安全性能和使用性能是应用的重要保证。按照《沈阳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要求,沈阳市市场监管事务服务中心所属沈阳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以下简称沈阳特检院)致力于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目前对车用金属内胆氢能源纤维缠绕气瓶(Ⅲ型)型式试验(不含氢气循环试验项目)已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实验检测方法,自主研发试验设备占比达80%以上,现有检测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向国内多家大型气瓶制造企业提供气瓶型式试验服务。沈阳特检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在现有实验室建设基础上,再投入资金对仪器设备升级并引进更新的试验设备,扩建试验场地,外派技术人员学习,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整体检测水准,更好地服务气瓶制造企业的研发试验,为气瓶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 长沙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聚力科学规范监测 当好“强省会”主力军
    长沙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承担着湖南省会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职责,辐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近年来,该中心围绕“强省会”“保安全”的目标,聚力科学规范监测,为推动长沙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做出了贡献。一、强基础,发挥行业领头作用突出基础建设。近十年来,该中心立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2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实验室装备条件和设备购置,现有实验办公大楼面积2200多平方米,配备各类较为先进适用的仪器设备160台套。突出规范管理。改进完善质量体系运行管理,加强内控内审和质量评审,规范检测工作程序和方法;改进机构管理水平,持续推进监测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突出“双认证”考核。2011年8月,该中心通过湖南省资质认证和机构考核“双认证”, 成为省内第一家拥有法律资质,具有农兽药、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监测能力的市级农产品质检机构。二、强队伍,发挥能力领军导向优化整合配置资源。2020年初,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机构整合,在原中心农产品检测的基础上,吸纳畜禽、水产品和农业投入品检测,有效整合设备、人员等资源,组建了涵盖种养殖检测功能的中心。考用结合强化素质。2012年起,积极主动参加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各类农产品检测能力验证考核,连续多年通过考核。连续四届在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产品基层检测技能竞赛活动中,获得不同层次奖项。连续十年一次性通过省级组织的全部能力验证考核项目,多次获得优秀的成绩。三、强监测,发挥技术领先优势加强全范围例行监测。拓宽监测范围主要农产品6大类,实现生产基地全覆盖,检测参数保持与“国检”和“省检”农药残留、畜禽水产品药物和非法添加物残留参数同步,监测数量从2012年的1200批次增加到目前的5000多批次。强化针对性监督抽查。聚焦本土主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常态化开展工作,随检随报,及时为监督执法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开展监督抽查800多批次,累计发现不合格产品27批次。合理运用监测结果。市级监测结果及时报送市政府及食品安全委员会组成单位,通报相关县市区及生产主体,为评价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监管和执法立案提供了技术支持。四、强服务,发挥公益事业职能推进区域信息化管理。该中心投入200多万元建设长沙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链接200多个基层检测网点,实现监测信息及时报送和统一归集,为监管提供依据。推进基层检测技术提升。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对全省多家县级农产品质检机构进行技术帮扶,跟班培训市县级农产品检测技术骨干200多名,三次培训对口援建的新疆吐鲁番地区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20多名。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每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主题日活动,定期举办“检测机构开放日”,举办各类科普宣传活动20多场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大力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消除市民疑虑,确保农产品消费稳定和安全。
  • 福建省发布《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
    近日,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更高起点建设生态强省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的实施方案》全文如下。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全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动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福建篇章,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到2027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加强,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好生活品质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健全,美丽福建建设成效显著。到2030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分,美好生活品质需求基本满足,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美丽福建目标基本实现。到2035年,生态文明全面提升,能源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深度脱碳,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环境健康优美,美好生活品质全民普惠共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福建全面建成。二、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树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美丽中国先行标杆(一)念好绿色发展“山海经”。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多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的文章,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持续发挥生态优先导向和倒逼作用,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严防污染转移、落后产能反弹回潮。加大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做专做优做精做强化工行业中下游产业,重点流域上游原则上不再新增化工园区。发展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生态+”产业,大力培育动力电池、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产业,壮大绿色服务业,打造节约、循环、绿色低碳的供应链。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宁德建设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核心区,推进福州、厦门、泉州人工智能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二)抢抓“双碳”战略新机遇。坚持先立后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省建设布局,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加快“电动福建”建设,提升城市公交、物流、重卡等车型电动化比例,推动重点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全覆盖,提高岸电使用率。加快福州港罗源湾、松下、三都澳等重要港区及漳州港尾铁路支线等疏港铁路建设,大力推进“公转铁”“公转水”。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稳步提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支持林业碳汇、海洋碳汇项目开发,深化拓展厦门低碳城市、平潭低碳海岛、宁德“近零碳园区”等建设,打造一批“零碳岛”、“零碳村”、“零碳园区”,积极探索城市、园区、企业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路径,提升经济发展的“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培育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觉,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等成为社会习惯。深化“光盘行动”,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加快提升绿色出行比例。强化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建立和完善绿色积分等激励回馈机制,探索推广“碳普惠”、产品“碳标签”制度,推出更丰富的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三、构建从山顶到海洋保护治理大格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实践样板(四)筑牢东南沿海生态屏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化拓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闽江河口湿地保护等重大实践,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质量指数(EQI)保持全国领先。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推进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开展重点区域林相改善行动,加强天然林与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强化“两屏一带六江两溪”等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泉州等地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全面推进矿山行业绿色转型,严防以工程建设、矿山修复、土地平整、河道整治等名义行资源开采之实,或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生态毁坏之实。实施重要湿地、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保护修复,持续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加强海洋和海岸带巡查和保护,建立低效用海退出机制。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加强生态敏感区保护,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五)深化山海全域污染防治。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广并创新发展“厦门实践”、福州内河整治、莆田木兰溪治理、“餐桌污染”治理等经验,大力推进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提升空气质量优级天数比例,臭氧浓度稳中有降,福州、厦门空气质量保持全国重点城市前列。全面推进锅炉污染整治,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继续推进工业炉窑污染治理,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柴油货车清洁化行动,推动机动车、船舶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着力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油烟、恶臭、扬尘等问题。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推进闽江、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提升地表水的优质水比例。深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范鳗鱼、牛蛙等淡水养殖,分阶段依法清退闽江水口库区网箱养殖,稳步推进九龙江等重点流域网箱养殖清退工作,加强重点湖库藻类监测和防控。严格汛期水环境监管。强化工业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加快重点产业园区污水管网明管化改造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基本消除城市(含县城)和农村黑臭水体。持续深入打好碧海保卫战。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深入实施入海沟渠“除黑消劣减氮”专项行动,加快美丽海湾建设,持续提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加快清退海域超规划养殖,推进海上养殖转型升级,完成提水式海水养殖池塘尾水治理。推进海漂垃圾清理常态化,持续开展清理海岸带“四乱”(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专项行动。加强无居民海岛等保护监管,严厉打击以挖代拆、变填海为围海、违法违规用海用岛等行为。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防新增污染。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持续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实行建设用地全生命周期监管,有序推进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修复。严格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环境风险管控。持续推进新污染物治理行动,加快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六)守牢美丽福建安全底线。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提高生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应对和处置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构建严密的核安全责任体系,加强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强化全链条防控和系统治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和动植物疫情,健全生物安全监管预警防控体系。持续提升农业、健康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气候韧性,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强化危险废物、尾矿库、重金属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全面排查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上下游、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四、彰显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先发优势,争做生态文明改革创新的美丽中国行动先锋(七)提升环境治理效能。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制定修订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出台闽江、九龙江流域保护管理条例,鼓励各地在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和机动车尾气防治等方面立法先行。统筹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各领域能力标准化建设,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监测、监管、执法“三联动”机制,大力推行非现场执法,提升执法效能。推进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环保信用评价、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息共享共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环境学科建设,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养力度,优化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加强重要河段、海域水质、温室气体等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武夷山生态综合监测站、闽江口生态综合观测站等,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预测预报水平。(八)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深入践行“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库+碳库”等重要理念,着力推进生态产业链开发、生态价值链提升,支持打造“武夷山水”、“木兰溪”、“红古田”等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南平等地创新生态产业对台合作品牌,不断增厚“绿色家底”。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建立覆盖各级行政区域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制度。加快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推进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逐步扩大绿电供给,鼓励企业参与绿电、碳汇交易。持续实施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和汀江—韩江跨省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让绿水青山的守护者更有获得感。(九)构建多元共治格局。各地区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挥自身特色,高质量建设闽东北、闽西南协同发展区,深化重点区域、重点流域上下游联防联控。优化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财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推动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分类引导企业升级污染治理技术。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企业环境信用动态评价与绿色金融联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因地制宜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网格化监管队伍建设,畅通信息公开、信访投诉、环保听证等公众监督和举报反馈渠道,有序推动环保社会组织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十)推进生态海丝融通。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福建样板,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绿色服务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深化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加强重大复杂生态环境问题成因机理和控制原理研究,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臭氧污染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新污染物治理、水华和赤潮防治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海峡两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闽台两地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两岸碳计量技术交流,协同推进海漂垃圾治理。五、保障措施各地各部门要把美丽福建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加强统筹部署,强化财政支持,组织落实各项措施,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适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过渡到美丽福建建设成效考核,保障各项任务落地见效。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细化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美丽园区建设的目标路径、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建立健全美丽福建统筹推进机制。各地分区分类扎实推进“五个美丽”建设,明确梯次推进计划,细化落实措施,着力推动实施“万里福道”、山水工程等一批“美丽”标志性工程,因地制宜绘就美丽福建市域画卷。各地各有关部门推进美丽福建建设年度工作情况,书面送省生态环境厅,由其汇总后向省委和省政府报告。美丽福建建设主要指标
  • “我的15年,质量千里行回顾”—维修经理赖福强
    第七届千里行回顾 2006年千里行济南办事处全体合影 2006.3.13日晚济南办事处会议 2006.3.15日赖福强山东农大检查仪器 2006.3.15日蔡宁山东农大检查仪器 2006.3.15日检查仪器结束后工程师与用户们的合影 2006.3.16日畜牧所为客户讲氨基酸分析仪 2006.3.16日赖福强为用户讲解离心机 2006.3.16畜牧所修理氨基酸分析仪2006.3.16工程师讲解氨基酸分析仪的应用 2006.3.16与济南代理商宝莱公司合影赖福强:1996年加入天美公司,参加千里行14届,现任天美中国华北地区维修经理 更多质量千里行内容请关注活动专题页面:http://c.instrument.com.cn/custom/SH100322/ 公司介绍: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天美(中国)”)是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的全资子公司,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天美(中国)在北京、上海、等全国15个城市均设立办事处,为各地的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天美(控股)是一家从事设计、研发、生产和分销的科学仪器综合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和英国Edinburgh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更多详情欢迎访问天美(中国)官方网站:http://www.techcomp.cn
  • “守护长沙蓝,助力强省会” | 长沙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专家研讨会顺利召开
    6月14日,长沙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专家研讨会在岳麓高新区召开,活动由长沙市蓝天保卫战专项工作办公室、长沙市生态环境局、岳麓区人民政府主办,岳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承办,长沙禾信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此次会议邀请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院士、专家、教授共同研讨大气污染防治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新思路、新技术、新举措,为长沙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注入环保安全要素保障。湖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在峰出席会议,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检验检测产业链链长刘汇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岳麓区委副书记、统战部长、党校校长唐继发致欢迎辞。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卢兴映、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万小卓出席会议。中科院安徽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文清,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教授叶代启,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副教授、广东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环资委委员李梅作主题演讲。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振作交流发言。南方科技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讲席教授杨新,及相关相部门负责人等6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岳麓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屈志峰主持。研讨会上,刘汇副市长介绍了长沙市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工作的显著成果,并提出今年防治工作的年度目标。刘汇副市长表示,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科学治污的发展,引进了长沙禾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和项目,为长沙生态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全市上下为积极响应蓝天保卫战,做了很多工作、想了很多新办法。以岳麓区为例,由区蓝天办牵头,统筹区内各相关单位就科技支撑与闭环管理等理念做了许多超前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其他区县市借鉴学习。刘汇副市长强调,未来长沙市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还需做到两点:一要继续加大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科技支撑力度,利用科技赋能地方政府和企业深入打好染防治攻坚战;二要在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相关的环节中,提升跨部门决策和资源协调效率,实现闭环管理。诚挚期盼长沙市与各区县一道齐力守护“长沙蓝”,助力“强省会”。在活动现场,三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院士、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演讲,聚焦“大气污染防治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新思路、新技术、新举措”,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真知灼见,为长沙市环境保护工作建言献策。刘文清院士主题演讲叶代启教授主题演讲李梅副教授主题演讲研讨会交流环节,周振董事长指出,“如何克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点和痛点并提升长沙市空气质量是目前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根据生态环境部《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方案》工作思路,禾信仪器提出结合现代的监测手段,技术和资源,在空间、时间、措施三个维度上搭建污染精细化调控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关联关系,通过大量数据分析,精准确定影响空气质量持续转好的主要因素,进而协助政府制订科学的、精细化的治理方案,通过平台进行指挥调度,打通环保、市政、交通、环卫、社区等多部门/企业联动机制,达到对污染的精细化管控和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并对治理方案的效果进行持续动态的跟踪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优化控制对策。禾信仪器十分期待与长沙市县区各位领导共商助力长沙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有效措施,为实现“守护长沙蓝,助力强省会”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协调好两者才是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之路。长沙禾信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质谱仪器研制领军企业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下属公司,将以自主产权高端科学仪器核心技术,以环境监测的应用为基础,助力长沙市打好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长沙市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注入环保安全要素保障!
  • 李克强:以提升消费品质量标准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结束江西考察后,李克强总理密集工作日程并没有片刻停歇。8月24日中午,总理返回北京,当天下午即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延续争分夺秒的“克强节奏”。  当天会议的议题,是部署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增加“中国制造”有效供给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说,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装备制造业升级,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夯实工业发展根基的关键所在。  总理还以江西考察中的三个事例,部署工作重点。他强调:“要用消费品质量标准的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  “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李克强举的第一个例子,是他23日在南昌考察的晶能光电公司。该公司颠覆性的硅衬底半导体技术,能够使LED产品在成本降低1/3的同时,能效提高20%。总理当时勉励他们,不仅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更要打出品牌,在市场上形成竞争力。  “过去我们的企业给国外品牌代工比较多,现在要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24日的常务会上,李克强提到此事时说,“‘打出品牌’不仅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会倒逼企业对产品品质提出更高要求。”  当天会议决定,引导企业增强质量、品牌和营销意识,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李克强说,当前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消费品竞争力还不强,重点消费品抽查合格率仍待进一步提高,导致一些人选择出国购买日用消费品。  他明确要求,要抓住政府工作的定位,一方面推动企业强化品牌建设,提高中国消费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另一方面,紧扣消费品质量安全要素,加快制定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创新标准和质量监管。  “现在很多人都追求个性化定制,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产品标准化,因此政府更要在监管上下大工夫。”总理说,“但必须明确,一定要创新监管制度,实行随机抽查企业、随机抽检产品、随机选择检测机构。要避免重复检查,规范涉企收费,真正让企业集中精力抓质量、提品质。”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二个例子,是南昌一家新模式的众创空间,中航长江设计师创意产业园。这里整合建筑装饰产业链,引进室内设计、园林设计等30多个设计中心,实现园区与设计师之间、上下游创客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南昌一所大学还将这里作为实习基地,成功孵化了两个创业项目,每年带动数百名大学生实习就业。  “提升消费品标准和质量,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就是把学校教育和工厂企业职业培训结合起来。我们也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元’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推出体现技工价值的薪酬、荣誉等制度。”总理说。  他强调,多方面培养职业技术人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需求,必须深化这一领域的改革。  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  李克强总理举的第三个例子,是他在江西考察的第一站:赣州孚能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主要从事新能源车用锂电池和整车控制系统的研发生产,其生产设备全部是向国内制造商定制化生产,价格仅为进口设备的1/6。  李克强当即肯定这种新模式,要求有关部门负责人研究推广。他在24日的常务会上强调,要把工业产品、消费品的标准和质量提升,与装备制造升级紧密结合,以消费市场向中高端发展引导带动装备制造企业主动提高设备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  “要改变过去‘有什么装备就生产什么’的旧模式,以消费品需求的升级,促进‘中国制造’全产业链升级。”总理说。  李克强最后要求,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市场作用,发挥各部门合力,切实促进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 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
    1月19日,《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下称“条例”)由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3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省的专门立法。制造业是广东的深厚“家当”,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了解,条例共设6章44条,一方面针对性完善了有关实施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五大提升行动”的制度措施,另一方面聚焦产业共性需求,规定了支持工业用地改造、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内容,为广东坚持实体经济为主、制造业当家提供强有力的法治支撑。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的生产线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立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目前,广东已形成八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十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最完善的地区之一。如何满足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需求,作为企业代表,省人大代表,TCL科技集团公共事务总监、广州华星副总裁邓颖昊感触很深。“TCL华星所在的半导体显示领域有高科技、重资产、长周期的行业特点,中试平台对产业链发展壮大发挥着关键衔接作用。”邓颖昊表示,但这类平台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企业成本支出带来压力。在条例调研过程中,邓颖昊曾提出建议,希望条例能重视行业共性研发,鼓励中试平台、共享工厂的发展,对相关平台运营予以奖励支持。令邓颖昊高兴的是,条例回应了产业企业呼声,一方面明确鼓励制造业企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共性制造环节,建设共享工厂;另一方面规定应当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向制造业企业开放共享,支持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合作研发,探索从法规层面纾解科技创新投入大、项目研发周期较长、风险较高等实际难题。此外,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条例就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作出具体规定。例如,提出要增强本省制造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关键基础软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关键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推动软硬件同步突破,并加快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以技术改造为抓手▶▷立法保障转型升级支撑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抓好新兴产业培育,另一方面也要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最关键的密码’,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省工信厅副厅长吴红介绍,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企业非常关注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等工作,但面临成本高、资金和人力投入大、回报预期不明确等问题,导致企业“改不动”“不敢改”。在省政府出台《广东省新形势下推动工业企业加快实施技术改造若干措施》的基础上,条例就此进一步规定,省、地级以上市政府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支持技术改造,推动制造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站在企业的角度,条例则规定,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除了技改,工业用地改造也是条例聚焦广东实际重点补充完善的内容。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规处处长雷斌介绍,条例借鉴和吸纳中山市以“工改”促技改的经验,规定县级以上政府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统筹制造业发展需求,保障制造业用地,应当合理统筹、科学规划、规范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支持工业用地集中成片改造开发,盘活存量用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进而助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不断提升竞争力。以优化环境为重点▶▷立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在此方面,条例突出营造“大环境”,强调要加强沟通性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具体而言,条例规定,要畅通常态化的政企沟通联系渠道,建立政府主要负责人与制造业企业等市场主体代表,定期面对面的协商沟通的机制,并依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产品标准化是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丛中笑注意到,条例明确提出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管理制度、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和国家标准、强化企业品牌设计与运营等方面内容。“这将推动制造业企业适应生产要素条件变化,加快实现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丛中笑说。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资源要素的综合保障。在用地用能方面,条例规定要保障制造业用地,符合条件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指标由省统筹保障。同时,支持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应当采取减少供应层级等措施,降低制造业企业用电、用水、用气成本。人才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条例提出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并规定县级以上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制造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等。“条例体现了广东遵循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改革引领、开放融合、创新驱动、区域协调的原则,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集群化发展。”丛中笑表示,接下来,期待条例与既有政策形成合力,扎实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科技创新 强业兴粮 天瑞仪器参加广东省粮食科技活动周
    5月28日,由广东省粮食局与梅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年广东粮食科技活动周暨龙粤“名特优”粮油产品展和粮食科技成果、人才、机构“三对接”活动在广东梅州举行。天瑞仪器以“三对接”参展企业身份应邀出席,展示天瑞仪器在粮食质量检测方面的科学技术与能力。现场图 本次活动以“科技创新 强业兴粮”为主题,围绕粮食科研成果、粮食相关科学技术、名特优粮油产品等内容进行宣讲与展示。天瑞仪器携GC-MS 68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以及粮食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系列出席,展示了公司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产品与解决方案。现场图 GC-MS 68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天瑞仪器精心打造的一款高性价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多项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有害物质的检测,测试结果准确可靠,样品前处理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GC-MS 68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展出产品中的食品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系列可用于稻米、小麦、谷物、烟草等作物中的重金属元素镉(Cd)、铅(Pb)、汞(Hg)、砷(As)、硒(Se)的快速无损检测,其检出限最低可达0.04ppm。2-3分钟能进行快速定性,15分钟内准确定量。目前,该快速检测仪系列已为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储粮集团公司)、湖南省粮食局、浙江省粮食局、湖北省粮油质量监测站、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以及众多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产品服务。天瑞仪器粮食重金属快速检测仪系列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储藏及消费大国,粮食安全工作关乎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天瑞仪器着眼于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十分重视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为粮食系统提供农田环境、现场收购、运输储藏、加工流通环节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检测解决方案,为粮食系统的安全管控提供有力保障。天瑞仪器粮食安全快检系列产品
  • 华盛昌喜获2023“物联之星”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称号
    近日,物联之星2023中国物联网行业年度榜单结果公布,华盛昌喜获“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称号,同时其旗下路卡手表+M90入围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产品“传感器产品”榜单。“2023‘物联之星’中国物联网行业年度榜单” 评选活动“是由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AIoT星图研究院、IOTE组委会、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主办,是我国物联网行业规格隆重、影响力大的评选活动,其权威性和客观性深受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认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2023年8月,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数据经济占GDP比重已超四成。全国多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增加值也已破万亿元大关,产业在不断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深圳的华盛昌不仅是一家集专业自主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各类测量仪器仪表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更是一家物联网百强企业。一方面,华盛昌自创立至今,其发扬持续创新精神,成功开发了红外热像仪、颗粒物PM2.5空气质量检测仪、激光测距仪、非接触式人体测温仪、工业红外测温仪、数字万用表、数字钳形表、电力测试器、照度计、噪音计、风速计、气体检测仪、酒精测试仪、甲醛测试仪、涂镀层测厚仪、工业内窥镜,差压计和多功能测试仪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覆盖电力、暖通、制冷、消防、石油、化工、冶炼、电子制造、轨道交通、环境治理等专业领域,研发生产的系列产品远销海内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的信赖与好评。另一方面,在巩固创新发展测量测试仪器的同时,华盛昌也在不断积极响应国家建设数字社会、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的号召,其结合自身33年覆盖各个行业应用场景的各类检测设备和测量数据,大力推进物联网平台和AI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检测设备,更为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领先行业的“传感器+智能网关+云平台+应用定制+AI智能服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各行业实现降本增效,数字化升级改造,为行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此次“物联之星”评选活动评选华盛昌为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并评选旗下路卡手表为2023年度中国物联网行业创新“传感器产品”,这不仅肯定和认可了华盛昌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更是大大激励华盛昌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继续努力,持续加大在物联网领域的投入,更加深入研究物联网行业价值,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推出更多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普惠更多用户。
  • 甘肃省印发方案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 鼓励仪器设备共享共用
    为切实发挥检验检测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及技术支撑服务作用,甘肃省市场监管局近日印发了《甘肃省检验检测行业服务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提升检验检测在服务甘肃省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和引领服务作用,推动重点产业优化升级、提质增效。   《方案》指出,检验检测行业服务产业优化升级行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要求,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坚持创新驱动,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增强检验检测行业发展内生动力,推进检验检测行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方案》从八个方面着手,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甘肃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举措。一是持续深入推进检验检测“放管服”改革,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审批和证书电子化。   二是促进检验检测行业做优做强,鼓励经营类事业单位机构转企改制,公益类事业单位机构大力推进整合,国有企业性质机构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推动检验检测行业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检验检测与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相融合,围绕全省产业发展战略部署,支持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武威重离子、陇南油橄榄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加强国家级、省级质检中心的规划布局和迭代升级。   四是推进检验检测促进重点产品质量提升,围绕全省大力建设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5个消费中心城市的部署,以食品、学生用品、婴童用品、老年用品、家具家电、交通工具等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产品为重点,鼓励检验检测机构与科研机构、计量技术机构、标准研究机构、认证认可机构等加强合作,为企业提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   五是着力服务保障绿色转型发展,鼓励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等地区检验检测机构,在服务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绿色化工、绿色生态产品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平凉、庆阳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引导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对接高耗能企业,在流程再造、低碳创新方面与企业合作,加强生产、使用等环节的绿色技术攻关,助推生产工艺改进和新产品研发,加快传统能源绿色转型发展。加强河西特大型新能源基地光伏、风电等领域全产业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   六是推进优化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鼓励兰州、兰州新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加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和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鼓励各类检验检测机构依法推进仪器设备、实验环境、标准物质等要素资源的社会共享共用。   七是推动加强区域协同协作与交流,持续推进甘青两省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建设,推动认证检验检测技术资源共享,推进与青海省及周边省份在检验检测资质认定、重点领域监督检查、检验检测能力验证和评审员共用等方面构建区域监管新格局。   八是强化检验检测行业监管,积极利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智慧监管手段和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等技术措施,加强监管方式创新,提升监管效能。
  • 四个显著增强!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十年。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跃升,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同步壮大,科技赋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推动引领现代化发展成为重要力量。”5月15日,国新办举行2023中关村论坛新闻发布会,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如是介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变化。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创新指标在全球排名已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顺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吴朝晖在回顾十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的显著增强。——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在全球创新版图的影响力显著增强。从科技投入和强度来看,据统计,我国全社会R&D投入从2012年的1万亿元到2022年的3万亿元,增加3倍;从投入强度来看,从2012年的1.9%增至去年的2.6%。从科研人员总量和质量来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2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这几年我国人才结构质量有了很大程度提升。比如,前千分之一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热点文章数在全球占比突破40%,高被引文章数已超1/4,这表明我国在前沿科技、知识创新方面成为全球的重大力量,不仅是主要的贡献者,也是解决全球一些共性科技问题的推动者。——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技术交易是科技服务经济的重要指标,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2年的6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4.8万亿元。这十年,我国产生了一些重大科研成果,如量子信息、核电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不仅催生了智能手机、智能家电行业,催生了远程医疗行业等新业态,也促进了传统制造业的提升转型。——科技服务于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是科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据统计,农业科技贡献率从十年前的53%提高到2022年的62%。十年来,我国在农业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科技创新成绩,数万项科技产品和农业产品为农业领域的特色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人民健康能力也显著增加。科技不仅推动智慧医疗发展,互联网医院使得医疗资源均衡性得到提高,科技也使新药创制得到很好发展。这几年,我国一大批关于抗癌的原创药在国内上市,中国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科技支撑赋能区域发展,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国际科创中心,这几年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大幅提升,北京国际科创中心有六个主要的城市创新中心的指标都实现了翻番。“这四个显著增强以及科技实力的聚集,为下一个阶段我们国家迈向创新型国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吴朝晖表示,接下来,科技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坚持“四个面向”,构建起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通过推进科技强国建设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实现。
  • 三德科技入选“2023年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企业50强”
    10月24日,三德科技相关负责人代表公司受邀出席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指导,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长沙信息产业园管委会、CSDN主办,湖南省软件行业协会、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承办的2023长沙&bull 中国1024程序员节——湖南“智赋万企”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会上发布2023年湖南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综合竞争力企业50强报告及50强榜单,三德科技榜上有名,我司代表上台领取奖牌。右一为三德科技相关负责人 据悉,此次评选包含对自主申报企业核查、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从“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创新能力”三大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最终确定50强名单,全面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行业特点。本届50强企业在其所在领域具备创新引领能力,且技术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了明显竞争优势。 三德科技作为分析检测设备、化验整体解决方案以及采输存化无人化系统和燃料管控、煤场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销售、实施、运维供应商,软件和信息技术是公司仪器/设备自动化/无人化的重要保障之一。此次入选,既是对三德科技三十余年技术积累的肯定,亦说明三德科技软件能力逐步提升,设备/产品综合实力稳步发展。麓谷园区长兴园区
  • 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夯实质量基础 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下旬,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食品与粮食检验技术研究所要完成933个批次的食品检测任务,该所综合业务科负责人尚强胜说:“研究所由三家检验机构整合而成,这三家检验机构以前分属于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机构改革合并后,不仅人员、技术、资源可以共享,好多项目做起来也容易多了。”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自2020年12月31日组建成立以来,立足公益性、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定位,以夯实四大质量基础为抓手,扎实推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1234”工程,即“搭建一个平台”,搭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基础设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两个能力”,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做好三个服务”,全力服务政府监管、安全底线和产业发展;“实现四个转化”,产品实验室向产业实验室转化,检验实验室向学术实验室转化,综合实验室向专业实验室转化,常规实验室向智慧实验室转化。同时,坚持党建引领与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重塑性改革与流程再造相结合、高效转型与创新驱动相结合、突破瓶颈与补齐短板相结合,以技术体系、创新体系、服务体系为内容,不断提升引领型技术平台、保障型技术平台、支撑型技术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全溯源链现代质量公用技术体系。由于同类型产品的检验检测具有相似性,仪器设备相近,但因隶属不同,同一区域内同类检验检测机构、实验室并存,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2020年12月,我省将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粮食和物资储备、药品监管等部门的22个省、市级技术机构整合成13个专业研究所,并将标准、计量、认证纳入改革范畴,组建成立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整合组建的省检中心打破行业壁垒,将22个独立运行的机构根据专业和职责进行结构性重塑,并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各专业所任务情况,合理调配设备资源,解决设备使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了人才、装备、技术、经费、场所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在满足自身检验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向社会开放大型高端设备共享平台,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目前,省检中心拥有各类仪器设备1.08万余台件,业务范围涵盖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涉及工业产品、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粮食、特种设备、纤维制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领域。计量方面建有10大类298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00余项检测校准能力;标准方面拥有文献馆藏16万件,标准题录库数据60万条;特种设备检验方面具有8大类68个品种的全项检验能力;产品检验方面具有118大类、2092种产品、13634个参数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是我省整体规模最大、技术能力最强、业务领域最广的综合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围绕“六大安全”监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等领域,省检中心统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和资质优势,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创新“清单式”“点餐式”技术服务,推动实现了机构改革“1+1>2”的整合效果,为行政监管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保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技术服务。在能力建设方面,新申请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近30项,新增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等30类75种产品2510个参数的检测能力,显著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水平。在服务保障方面,围绕我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及“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年均完成各类监督抽检任务近2万批次,出具各类检验检测报告超17万份。在服务模式方面,进一步统筹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优势,大力推行实施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以“打包式”服务精准发力,高标准打造19个“一领域一策”和“一站式”惠企组合服务包,进一步缩减检测时限、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能。整合前原检验检测机构规模较小,各机构专家型、研究型人才较少,分布零散,难以形成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成果不够。省检中心组建以后,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兴检,出台系列科技创新奖励激励办法,推动国家质检中心、各类重点实验室创建,各级课题项目、发明专利、科技论文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时,以国家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项目建设牵引培育科技创新。目前,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标准化验室”“兽药质量及兽药残留检测实验室”、国家药监局“生物制品(疫苗)批签发实验室”已完成建设;新获批食品药品安全防控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国家不锈钢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顺利批筹,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食醋)已通过现场核查,之后将在氢能及储运装备、中药注射剂等方面积极申报国家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经过3年的改革发展,省检中心综合管理效能初现,学科体系初步形成,资源互补成为优势,逐步构建起学科鲜明、技术精湛、服务高质、支撑有力的省级综合性质量公共技术平台。
  • 辽宁省流量计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成立
    近日,由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检验技术机构沈阳计量测试院负责具体承建的辽宁省流量计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获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成立,成为省内第一家流量计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填补了我省乃至东北地区流量计质量检验检测领域多项空白。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20年10月,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同意筹建辽宁省流量计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批复》(辽市监发〔2020〕45号)批准同意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筹建辽宁省流量计产品质量检验中心。2021年4月,沈阳市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得到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1〕17 号)的激励政策支持,省政府因势利导围绕沈阳的产业优势,优先布局打造辽宁省流量计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此时此刻,沈阳计量测试院砥砺奋进,将"争当先锋,奋力突破提升"深植于心中,拉高标杆、快干实干,立足"四高"(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高能效),打造出高水准的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有效地提升了辽沈地区乃至东北地区流量计整体检验检测资质水平及能力,为实现进一步突破提升精准"落子"。  以高质量专业实验室,打造流量计检验技术高地  中心包括5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4440m2,获得授权的检验检测能力可覆盖主流流量仪表、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液位计和采样器,包括:电磁流量计、涡轮流量计、涡街流量计、水表、燃气表、热量表等57种流量计量器具和1052个项目/参数的检验项目,综合技术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以高素质人才队伍,赋能产品检验高质量发展  中心目前共拥有技术人员28名,其中:博士2人、硕士4人、本科21人。高级工程师以上11人。一级注册计量师4名。中心人员结构合理、理论深厚、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核心竞争力强,有效地保证流量计检验工作高质量发展。下一步,中心将以科研为突破方向,坚持"蝶变跃升""整体智治",着力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形成引才聚才的强大"磁场"。  以高标准检验设备,提升产品检验"硬核"实力  中心拥有仪器设备136台,主要包括八类"硬核"检验检测仪器设备:(1)静态质量法和标准表法水流量标准装置;(2)气体流量标准装置;(3)基于三合一检测方法的油流量标准装置;(4)燃气表温度适应性试验装置和耐久性试验装置;(5)电动振动试验系统和冲击碰撞台;(6)耐压气密性及水表耐久性试验设备;(7)环境试验设备:恒温恒湿室、淋雨试验装置、太阳模拟光照试验箱、盐雾腐蚀试验箱、沙尘试验箱等;(8)3m法电磁兼容实验设备。这八类国内一流的"硬核"检验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更好地为辽沈地区提供权威、快捷、精准的检测服务,中心将整合所有计量检验检测资源,攥指成拳打造东北地区计量检验检测领域知名品牌。  以高效能服务质量,打造营商环境的"新名片"  中心具备独立执行流量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试验项目的技术能力和条件。中心可开展流量仪表的质量监督检验、质量仲裁检验、投产前的质量鉴定检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以及客户委托的产(商)品检验,实现流量计质量检验及研发的全覆盖和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中心以检验检测高质量提升行动和深化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为依托,延伸辐射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及时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流量计的产品质量状况信息,为企业生产提供各种委托检验服务及技术信息和科研支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信誉保证。下一步,中心以检验检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为目标,以一站式服务为抓手,大力提升检验检测服务水平,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亲如家人、尊如贵宾"的服务体验,实打实的打造成为优化本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新名片"。  中心的建成为促进辽沈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能积极发挥"三推动三加快"的重要作用。一是推动本地区流量计安全应用工作,提升流量计使用安全指数,有效防范安全事故,排除安全隐患,为应用流量计的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加快大宗贸易计量和工业生产检验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对于提升流量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推动市场监管职能部门依法开展生产和流通领域流量计产品监督和监管的技术支撑工作,加快推进流量计的质量检验技术验证体系的能力建设,从而促进我省流量仪表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推动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标准制修订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公益性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加快流量计产品质量的保证、监测、服务等综合保障体系的构建,为促进辽宁智能流量仪器仪表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聚高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起点,新使命,新征程。打造东北地区流量计产品检验知名品牌,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站上全新历史起点,沈阳计量测试院将汇聚起争当先锋的蓬勃力量,突破不停,提升不止,推动沈阳市检验检测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进程,促进形成行业竞争优势。下一步,沈阳计量测试院将继续聚焦检验检测主业"基本盘",深耕流量计检验领域"核心盘",拓展新兴业态市场"发展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助企纾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推动市场监管事务服务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勇当先锋。
  • 浙江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建设加速
    通过近年来的大力投入和加快建设,筹建于温州市永嘉县的省泵阀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已经具备了A级阀门型式试验的能力。2008年被省局列为2008-2010国家级质检中心重点培育对象,同时力争省泵阀中心能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2009年国家质检中心筹建对象。   一是在人才建设方面,通过自己培养与外部引进,中心现有技术人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名(聘请一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阀门界教授级高工作为技术顾问)、工程师12名、硕士研究生2名,计划于今年再引进阀门知名专家和硕士研究生各1名。   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2008年投资687万元新增了阀门流量流阻测试装置、数字化阀门测试系统、全自动氦质谱检漏系统、阀门耐火试验装置、阀门寿命试验装置、通用阀门压力性能试验机等6大项目,计划今年再投入750万元建设Co60无损检测实验室、阀门高低温试验装置、阀门流量流阻测试装置。所有检测系统实行计算机控制自动采集数据和处理数据、自动化程度高、综合能力强,检测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检测项目属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在机构管理方面,今年永嘉县政府已将省泵阀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从一块牌子升格为一个独立的事业法人机构,确定了3名全额事业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阀门专业技术人才,今后还将根据中心建设需要随时增加编制。
  • 锻造民族硬品牌,科技赋能强核梦——盛瀚助力核能产业链国产化替代
    实干聚伟力,同心拓未来。10月22日,国家电投集团核能产业创新中心副主任、国家核电(上海核工院)副总经理陈煜及核工院各级专家领导一行赴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对离子色谱在核电系统的应用进行考察调研,并就离子色谱仪研制达成战略合作并签署科研合作协议。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利用核能的重要国家之一,核能科技创新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科技强国、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突出。此次战略合作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盛瀚将继续凭借专业专注的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促进核能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均衡全面发展,实现离子色谱在核电行业的完全国产化,解决国内核电分析仪器“卡脖子”难题,让自主核电技术更高效、更清洁、更安全,支持我国核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签约仪式上,陈煜总经理对前期盛瀚在核电行业所做的相关工作投入及阶段性成果表示肯定,并对此次战略合作表达美好的祝愿。  双方针对国产分析仪器在核电行业的应用展开讨论 ▲  盛瀚是一家有理想、有情怀,能长远发展的企业,同时盛瀚也是一家高科技的国际化公司。未来,盛瀚将继续秉承“用科技与文明的力量改变未来”的企业使命,以核电标准、军工品质的质量标准打造高端产品,实现国产分析仪器的核电解决方案,用盛瀚梦点亮中国梦,用国产分析仪器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我国实现强核梦、强国梦而不懈奋斗!
  • 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安徽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
    安徽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目标任务。到2025年,全省地级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降至0.2%以下。其中,皖北六市在确保完成“十四五”期间约束性目标基础上,力争PM2.5控制在37.7微克/立方米以下。全省“十四五”期间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重点工程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减排8.3万吨、3.07万吨。(二)实施范围。1.重点区域。合肥、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芜湖市。2.非重点区域。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市。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新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节能审查、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实施“高污染、高耗能”项目部门联审,源头管控低水平项目上马。制定实施安徽省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严格落实产能置换要求,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设施关停后,新建项目方可投产。(四)有序推动落后产能淘汰。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综合运用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要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逐步退出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和装备。有序推动生产设施老旧、工艺水平落后、环境管理水平低下的独立焦化、烧结、球团、热轧企业和落后煤炭洗选企业退出市场。逐步淘汰步进式烧结机和球团竖炉以及半封闭式硅锰合金、镍铁、高碳铬铁、高碳锰铁电炉。严禁违规新增钢铁、水泥(熟料)、焦化、电解铝、平板玻璃(不含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鼓励钢铁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15%。(五)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排查整治。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集中的涉气产业集群要制定发展规划。开展石灰岩、陶瓷等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一群一策”制定整治提升方案,实施拉单挂账式管理,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高水平打造皖北等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持续加强产业集群环境治理。结合“绿岛”项目等因地制宜建设集中供热中心、集中涂装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中心、活性炭再生中心;推进建设钣喷共享中心,配套建设适宜高效VOCs治理设施。(六)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健康发展。深化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生产和使用、VOCs污染治理、超低排放、环境和大气成分监测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招标投标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系统治理环保领域低价低质中标乱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七)加快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深入实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倍增工程,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5%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加快推进天然气入皖管道建设,提升城镇燃气管网覆盖率,增强天然气供应能力,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八)推动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到2025年,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下降5%左右。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修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管理办法。重点区域新改扩建用煤项目,依法实行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不得将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持续加大民用、农用散煤替代力度,重点区域散煤基本清零,其他地区散煤使用量进一步下降。强化企业商品煤质量管理,鼓励制定更严格的商品煤质量企业标准,提倡生产和使用优质煤。(九)加快推动燃煤锅炉机组升级改造。各市将燃煤供热锅炉替代项目纳入城镇供热规划。加快热力管网建设,开展远距离供热示范,鼓励城镇供热企业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技术,科学合理布局供热管道。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重点区域原则上不再新建除集中供暖外的燃煤锅炉。持续推动茶水炉、经营性炉灶、储粮烘干设备、农产品加工等各类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对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进行关停整合。禁止新建自备燃煤机组。大力推动现有煤电机组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十)推动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有序推进工业领域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推动大用户直供气,降低供气成本。重点区域不再新增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原则上采用清洁低碳能源。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或因地制宜采取园区(集群)集中供气、分散使用方式。逐步淘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鼓励现有煤气发生炉“小改大”。安全稳妥推进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推动石油焦、重油等高污染燃料逐步替代。四、优化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十一)推动货物运输清洁化。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推进多式联运,大宗货物“散改集”,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力争年均增长15%。在合肥市推广采取公铁、公水联运等“外集内配”物流方式。将清洁运输作为煤矿、钢铁、火电、水泥、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业新改扩建项目审核和监管重点。到2025年,铁路、水路货运量分别比2020年增长10%和12%左右,钢铁、煤炭、焦化、火电、有色等行业清洁运输(含新能源车)比例达到80%,建材(含砂石骨料)清洁运输比例达到60%。加强铁路专用线和联运转运衔接设施建设,最大程度发挥既有线路效能,精准补齐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短板,“十四五”末基本实现长江干线港口铁水联运设施联通。重要港区在新建集装箱、大宗干散货作业区时,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扩大现有作业区铁路运输能力。对重点区域城市铁路场站进行适货化改造。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和储煤基地,原则上接入铁路专用线或管道。强化土地利用、验收投运、运力调配、铁路运价等措施保障。(十二)强化新能源车辆推广和汽车排放监管。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车辆(应急车辆除外)原则上全部使用新能源汽车。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除特殊地理环境、特别用途等因素外)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新增或更新的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货车。支持清洁运输企业发展,推广使用新能源中重型货车,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在中心城区先行开展新能源渣土车推广试点工作,合肥等有条件的市引导在新建重点建设项目全面推广使用新能源渣土车;推动省、市属国有企业先行推进运输车辆新能源化。加快高速服务区快充站建设,力争到2025年,重点区域高速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80%,其他地区不低于60%。强化新生产、销售货车监督抽查,实现系族全覆盖。严厉打击污染控制装置造假、尾气排放不达标等行为,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鼓励重点区域城市开展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检测。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和机动车排放召回制度,强化对机动车排放检测机构的监管执法。(十三)加快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落实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管控。加快推进铁路货场、物流园区、港口、机场、工矿企业新增或更新的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化。推动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建设及改造,提高岸电使用率。大力推动老旧铁路机车淘汰,鼓励中心城市铁路站场及煤炭、钢铁、冶金等行业推广新能源铁路装备。到2025年,消除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及重点区域铁路机车“冒黑烟”现象,基本淘汰第一阶段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桥电使用率达到95%以上,民用运输机场场内电动车辆占比达到25%以上。(十四)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管。加强油品进口、生产、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全环节监管,全面清理整顿证照不全的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开展打击非标油品专项行动,严厉追究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等行为主体责任。加大对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系统抽查力度,有效控制卸油、储存、加油等环节污染,提高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油箱中柴油抽测频次。五、提升面源污染精细化治理水平(十五)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污染和矿山综合治理。推动全省1万平方米以上规模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监管平台,到2025年底,安装接入率达70%以上,合肥等有条件的市力争达到100%。开展道路扬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列入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等工程造价不可竞争性费用,明确施工单位扬尘污染防治责任。推动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提高城市道路保洁质量和效率。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40%以上,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90%左右,县城达70%左右。加强城市公共裸地扬尘管控,对在建工地、闲置地块等裸露土地开展排查建档,因地制宜落实抑尘措施。严格落实城市大型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物料堆放场所主体责任,完善露天堆场防风网、喷淋装置、防尘屏障等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推动矿山综合治理,限期整改仍不达标的矿山,由矿山所在地人民政府根据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依法关闭。(十六)深化群众“家门口”生态环境问题整治。开展餐饮油烟和噪声扰民问题整治巩固提升行动,制定实施餐饮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对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督促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大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在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十七)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和禁烧机制。完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规范化、标准化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健全收储运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产业化利用水平和效益,提高秸秆综合利用能力。到2025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禁止露天焚烧秸秆,加强秸秆焚烧监控等视频资源共享,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精准度。发挥网格化监管体系作用,依托基层组织,强化日常和重点时段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和制止焚烧行为。六、推动重点行业领域污染物减排(十八)加强VOCs综合治理。鼓励储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汽车罐车推广使用密封式快速接头。污水处理场所高浓度有机废气单独收集处理;含VOCs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有机废气密闭收集处理。石化、化工行业集中的城市和重点工业园区,2024年底前建立统一的泄漏检测与修复信息管理平台。企业开停工、检维修期间,及时收集处理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VOCs废气,不得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处理设施。(十九)加快低(无)VOCs原辅材料替代。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推动现有高VOCs含量产品生产企业加快产品升级转型,提高低(无)VOCs含量产品比重。加大工业涂装行业、包装印刷行业及电子行业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力度。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涂料。严格执行VOCs含量限值标准,确保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符合标准的产品。(二十)加快涉气重点行业深度治理。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省钢铁冶炼企业、燃煤锅炉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独立烧结、球团、热轧企业参照钢铁超低排放标准力争完成改造。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生物质锅炉采用专用锅炉,配套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推进整合小型生物质锅炉,积极引导城市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含电力)超低排放改造。减少非正常工况排放,重点涉气企业逐步取消烟气和含VOCs废气旁路。(二十一)推动农业和工业领域大气氨污染防控。推广水稻侧深施肥和小麦、玉米种肥同播。推广低蛋白日粮和全混合日粮等精准饲喂技术。研究畜禽养殖场氨气等臭气治理措施,鼓励生猪、鸡等圈舍封闭管理,加强废气收集和处理,推行覆盖式处理与利用粪污技术。加大企业氨排放监管力度,工业企业严格执行恶臭异味防治要求和烟气脱硫脱硝氨逃逸排放标准。七、推进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和联防联控(二十二)完善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机制。空气质量未达标的市依法编制实施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推进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更加注重PM2.5治理。2020年PM2.5浓度低于40微克/立方米的合肥、滁州、六安、马鞍山、安庆5个未达标市,“十四五”期间实现稳定达标;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个未达标市,明确“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阶段目标;芜湖、宣城、铜陵、池州、黄山5个已达标市,巩固改善空气质量。(二十三)健全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完善“省—市—县”重污染天气应对三级预案体系,统一规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完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制定《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指南》,常态化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鼓励各市对辖区内规模较大的非重点行业开展绩效评级。持续增补扩充应急减排清单,确保覆盖所有涉气企业。深化区域大气污染应急联动机制,位于同一区域的城市依法依规完善应急响应措施。(二十四)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发挥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机制作用,强化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鼓励支持省内毗邻市、县(市、区)开展联防联控。积极推动建立皖北省际毗邻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交界地区联合交叉执法。对省界两侧20公里内涉气重点行业新建项目,以及对下风向空气质量影响大的新建高架源项目,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八、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二十五)加强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完善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加强数据联网共享,实现县城全覆盖。加密皖北六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加快构建皖北大气环境智慧监管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强重点区域城市机场、港口、铁路货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公路等大气环境监测。开展非甲烷总烃和挥发性有机物的自动监测以及光化学监测。继续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升级省级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提升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二十六)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完善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三个全覆盖”为核心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提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监测能力。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对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生态环境部门定期更新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推动企业安装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提高移动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省级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平台。(二十七)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支持开展低浓度、大风量、中小型VOCs排放污染治理技术研究。支持分类型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和末端治理路径研究。开展VOCs排放污染治理、低温脱硝、氨逃逸精准调控等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装备研发。到2025年,各市完成排放清单编制,实现逐年更新。九、完善生态环境法治和经济政策体系(二十八)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法治保障,严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移动源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依法惩戒环境污染责任主体。落实VOCs含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低(无)VOCs含量产品标识制度、有机废气治理用活性炭技术要求。严格落实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铁路内燃机车污染物排放等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出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时开展相关法规、标准培训和宣传解读。(二十九)发挥价格税费政策激励约束作用。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调整尖峰电价政策。落实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政策,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继续对港口岸基两部制用电实施支持性电价政策,对港口货物装卸、港口设施服务、港口岸电运营商、机场岸基用电执行工商业单一制电价。鼓励各市对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充电给予积极支持。加强省内天然气管道短输价格定期校核,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合理调整价格。加强城镇燃气配气价格监管,统一开展年度定期校核调整。建立完善天然气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价格联动机制。完善铁路运价调整机制,研究推行“一口价”收费政策。推广采用“量价互保”协议运输模式。完善建筑施工扬尘环境保护税征管机制,落实将VOCs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的税制改革政策。(三十)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引导。积极争取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加强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统筹,强化对减污降碳协同项目的支持力度。落实好货币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传统产业及集群升级、工业污染治理、铁路专用线建设、新能源铁路装备推广等领域信贷融资支持力度。按要求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有序做好绿色金融综合评价试点,加强评价结果运用。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提高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十、强化保障措施(三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各市人民政府依法落实本行政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的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完成省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任务。省生态环境厅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调度评估。省有关部门要协同配合落实任务分工,出台政策时统筹考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需求。(三十二)严格考核监督。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超额完成目标的市,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扬激励;对未完成目标的市,采取措施实施惩戒;对问题突出的市,视情组织开展专项督察。组织对重点区域开展监督帮扶。(三十三)强化信息公开。加大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将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治理、运维、检测机构弄虚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安徽),定期依法向社会公布。重点排污单位及时公布自行监测和污染排放数据、污染治理措施、环保违法处罚及整改等信息。推动老旧高污染车辆、机动车排放检验等信息共享。(三十四)注重宣传引导。普及大气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和知识,广泛宣传《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提升公民大气环境保护意识与素养。持续开展“美丽安徽我是行动者”活动,加快建设碳普惠制度体系,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完善公众监督和有奖举报机制,鼓励公众积极提供环境违法行为线索。党政机关带头加大绿色低碳产品采购力度,积极推广应用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产品。国有企业要带头实施绿色生产,深入推进治污减排。
  • 光电所暗场显微增强介质微球超分辨成像质量研究取得进展
    style type=" text/css" .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 /style p   在光学成像领域中,由于受到衍射极限的限制,常规成像分辨率难以突破200nm。生物医学、集成电路等领域对提高成像分辨率有迫切要求,如何实现更高成像分辨率成为近年来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p p   受自然界微滴可提高成像分辨率的启发,2011年科学家提出将直径在微米级的介质微球直接放置于待测样品表面,在普通白光显微下即可达到50nm的分辨能力。介质微球超分辨显微方式以其简单灵活的特点,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但微球的成像对比度一直有待提高。 /p p   近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发展出一种利用暗场显微有效提高成像高频成分含量的方法,具有降低成像低频成分的特点,结合微球超分辨能力,可实现更高对比度的微结构超分辨显微。该方法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模拟分析微球在不同浸没方式、浸没深度情况下的半高宽及光强值等得到更优化的超分辨能力,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通过二氧化硅和钛酸钡微球在不同浸没情况下观察特征尺寸为139nm的硅光栅结构,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暗场显微时成像对比度明显得到增强。 /p p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的支持。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122565441349485.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73b00051-a008-40d3-94d5-c45458140124.jpg" /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不同浸没深度的微球聚焦特性分析 /p p style=" text-align:center " img alt=" " oldsrc=" W020171122569039673281.pn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f335b35f-486d-4a12-91b4-35f95acbb34a.jpg" uploadpic=" W020171122569039673281.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不同照明方式的微球成像质量对比 /p
  • 河北省7家企业上榜全球新能源500强
    2011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暨太阳能展览会在成都开幕。会上首次发布了“2011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我国有172家企业入围“500强”榜单,入围企业数量和规模均居首位。   河北省有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入围,业务收入543.82亿元,占我国入围企业营业收入的11.1%。其中,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67亿元营业收入居全国首位、世界第8位 英利集团有限公司以125亿元营业收入名列我国第9位、世界第34位。7家入围企业除风帆股份有限公司外,其它6家企业均为风电和太阳能为主的企业。   从上榜企业规模来看,“500强”榜单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我国只有河北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1家,其他9家全部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排名前50位的企业中,我国有13家。这反映出我国新能源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在企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上榜企业产业分布来看,“500强”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风能和太阳能2个产业,上榜企业总数占据“500强”的9成以上,排名前100的企业均以风电和太阳能企业为主。纯粹经营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的上榜企业寥寥无几且规模较小。
  • 安徽时联跻身安徽省200强民营企业暨年纳税总额前200强企业
    根据安徽省工商业联合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商务局、省地方税务局皖联发[2010]64号文《关于公布2009年度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名排序活动结果的通知》,安徽时联特种溶剂股份有限公司被排名安徽省200强民营企业暨年纳税总额前200强企业。
  • 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时强调 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
    中国环境报记者 黄婷婷 3月17日北京报道 上午10点30分,刚刚参加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步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一边向记者们微笑着挥手,一边走向座位,一年一度的总理见面会就这样开始了。   李克强总理在开场白中说,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当人民日报记者问及施政目标时,李克强总理指出,第一是持续发展经济,第二是不断改善民生,第三是促进社会公正。李克强总理强调:&ldquo 我们有有利的条件,有巨大的内需,关键在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rdquo   当法国费加罗报记者问及环境问题如何解决时,李克强总理坚定地说,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包括在发展中要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一段时期以来,北京、实际上中国东部比较大范围出现雾霾天气,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都很沉重。对这一长期积累形成的问题,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作为去进行治理。特别是对重点地区,已经查明的人为因素,要限期治理,对于水污染、土地污染的状况,要摸清底数,进行坚决的整治。   李克强总理也表现出了忧虑。他说,我还担心的是粗放的发展方式能不能加快得到转变。绿水青山贫穷落后不行,但殷实富裕环境恶化也不行。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科学发展。一是不能再欠新账,包括提高环保的门槛;二是加快还旧账,包括淘汰落后产能等。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不论是污染的状况、食品问题,还是治理和处置的效果,都要公开、透明,让公众、媒体能够充分、有效地加以监督,这也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来硬化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也可以增强人们自身的防护意识。   当新华社记者问及城镇化相关问题时,李克强总理强调,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地推进。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需要各项配套改革去推进。   从政府职能转变到预防腐败,从城镇化到环境保护,从中美关系到中俄关系,李克强总理有问必答,答必务实,显示出自信、睿智和幽默。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梦并不遥远。 崂应官网: www.hbyq.net PM2.5采样,烟尘采样,烟气分析,大气采样,粉尘采样,紫外烟气分析,二恶英采样,油气回收检测,烟尘测试仪、真空箱采样、酸尘降采样、24小时恒温气体采样
  • 甘肃省建立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家库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食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求,强化对食品工业企业技术支撑,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我省近期建立了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家库,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23位省内外专家成为我省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家库的首批专家。   食品的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工信委根据食品工业企业发展实际和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甘肃省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家库管理办法》,对入库专家从选择的范围与条件、申请与推荐、审查与备案、服务与处罚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建立全省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专家库,有利于加强企业与专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检验检测能力。   专家库的专家将在政策咨询、技术指导、专业培训、解疑释惑、风险评估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及时为食品工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 湖南省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技术共享平台通过验收
    11月17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通过了“湖南省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技术共享平台”的验收。   农产品(食品)检测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目前,湖南省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众多,但隶属不同的职能部门。为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发挥科技优势,2008年,省科技厅、省财政厅通过湖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支持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承建“省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技术共享平台”。   平台整合了湖南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机构的相关技术资源,采购了一批先进仪器设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技术和标准共享数据库,培养了一批农产品质量监(检)测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了共享机制和运行制度,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   经过3年建设,平台能力显著增强。所涉及检测指标/参数由268项扩大到636项,检测精度、检出限由ppm级(百万分之一)提高达到ppb级(十亿分之一),并先后8次通过国家认监委、农业部及省质监局等单位组织的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力验证和比对。截止到今年10月,为国家和省内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提供监(检)测技术服务30多次,检测4500多个样品 开发食品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对大米、桶装水、肉制品等18类高风险食品实施风险监测活动,收集食品加工环节监测信息2313条,累计发布食品安全相关信息2900多条。同时,平台还为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免费提供检验技术人员培训、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招收和培养了一批博士、硕士。   以平台资源优势为基础,新承担国家、省部级等项目16个,其中新获批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已进入建设方案编制阶段,《柑橘酶法去皮和脱囊衣技术研究》荣获2011年度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公示中),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制/修订等行业标准2项,参与审定省级地方标准30多项。
  • 湖北省能源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正式获批筹建
    近日,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批复同意由省质检院筹建“湖北省能源材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将填补当前国内暂无省级能源材料中心的空白。湖北省作为能源大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大力推动能源产业绿色、低碳的转型升级。该中心的获批筹建,是贯彻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湖北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国家和全省一系列战略和规划的具体举措,是助推能源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据了解,该中心建设周期为18个月,以省内一流、国内先进为目标,搭建集检验检测、人员培训、技术交流、科研服务、标准建设、信息共享“六位一体”技术服务平台。中心建成后,检验检测能力可覆盖能源工业材料、新能源材料、节能材料和储能材料四大类,将为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支持和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为产业技改扩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保障。省质检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要求,积极做好中心筹建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科研投入与技术合作,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贯彻落实“双碳”、 “质量强省”战略,服务我省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河南省土壤样品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培训班在郑州举办
    为进一步优化检测工作流程,强化检测质量控制,全面提高检测的进度与质量,保障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内业测试化验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开展,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土壤普查办”)要求,11月27日—28日,省三普办在郑州举办了土壤样品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培训班。全国土壤三普国家级专家、省土壤三普内业技术组组长、省土壤肥料站副站长孙笑梅研究员出席了会议并讲话。省土壤三普内业技术组相关人员,省级质量控制实验室主要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有关检验检测机构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100余人参加了培训班。  孙笑梅指出,各检测机构要站位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土壤检测的重要性艰巨性;要对标对表找差距,凝心聚力抓落实,提高检测技术,确保数据可靠;要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土壤三普样品检测工作,落实好土壤样品检测质量控制;同时要严格按照全国土壤普查办有关要求,做好“三抓”即抓好组织、抓好沟通、抓好安全;在落实上切实按照“五靠四控”的要求认真执行。并要求各内业专家、省级质量控制实验室以及检验检测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增强责任感,主动入位,积极作为,高质量做好河南省土壤三普工作。  河南省土壤三普内业技术组副组长、省土壤肥料站监测中心主任袁天佑高级农艺师围绕土壤样品检测与质量控制开展了详细培训,对各检测机构提出了具体内部质量控制要求,并要求各检测机构回去后务必贯彻好孙笑梅副站长的讲话精神,落实好全国土壤普查办“三必须”,夯实主体责任落地,强化使命担当,高质量开展检测工作。  针对当前检测机构存在的实际问题,全国土壤三普国家级数据审核专家栾桂云高级农艺师讲解了土壤三普土壤样品检测流程优化步骤,对土壤样品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了分参数详细解读,并与各检测机构进行了现场互动,解答指正了实验过程出现各种问题,强化了实验过程管理,提升了各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确保了各检测机构土壤三普样品分析数据准确、可靠。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