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慧监管

仪器信息网智慧监管专题为您整合智慧监管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慧监管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慧监管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慧监管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慧监管话题讨论。

智慧监管相关的资讯

  • 浙江食药监管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监管”
    在浙江绍兴的鲁迅中学,每到食堂开饭前食堂大厅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就会打开,从不同方位显示食堂后厨加工操作情况。而这些视频内容也正被绍兴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同步监控,一旦发现食堂工作人员没有遵循操作规范,监管部门会立即责令其改正。  如今像这样的“天网工程”已经渗透到全省的各个角落。这也正是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推动建设的“三网六体系”的一部分。在“打造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大省” 的宏愿蓝图下,浙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正以饱满的热情努力实现着自己的梦想,不断探索着自己的路子,在老百姓看不到的背后,壮大着食品安全守护力量,构建 “浙江格局”。  为扎实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机制改革,省食药监局立足新形势、新职能、新体制,在2014年提出并全面推进“三网六体系”建设。  通过安全责任网、电子监管网、社会共治网的构建,以及监管执法、风险防控、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标准法规、社会监督六大体系的建立健全,逐步推动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从“被动整治”走向“主动防控”,从“人海战术”走向“智慧监管”,从“两头监管”走向“过程监管”。  在推出“三网六体系”之前,全省专门成立课题组,邀请沈阳药科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上海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等院校1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浙江省内10多位食品药品监管干部参与研究。  为此,课题组共设计31张调研问卷,发放问卷3000余份,召开各类座谈会30次,走访调研各级食品药品监管机构25家,走访调研“四品一械”企业80多家,各课题组通过各种形式召开组内研讨会40余次,为“三网六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领导的话说,“三网六体系”中的“网”相当于纲,“体系”相当于目,它们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纵横交错互有交集。希望借助这一框架,推动食药监管部门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更加现代化,行动更加系统。  责任护“网”是基础  “食品安全是天大的事,药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事”。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浙江从建设“三网六体系”着手,厘清监管边界,完善监管制度,优化监管举措,落实监管责任,增强食品药品监管实效,从而进一步保障全省的食品药品安全,提升群众满意度。  “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基层网格监管、企业主体责任”五位一体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网成为了“制网编网”的首要任务。  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省、市、县、乡镇(街道)层层签署了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将食品药品安全纳入到“平安浙江”以及党政干部责任制考核当中去。食品药品安全涉及多个职能部门,职责划分和通力协作十分重要,全省专门下发了《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明确了27个组成单位的各自责任。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属地责任,2015年《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约谈办法》出台。  为加快基层安全责任网建设,我省出台《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意见》,在所有乡镇(街道)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和食安办,在农村(社区)设立市场监管协管员和信息员,构建以乡镇(街道)为大网格单元、村居(社区)为中网格单元、村民小组(居委会)为小网格单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切实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构筑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了让基层责任网络站所真正发挥作用,省食安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专门编写《乡镇(街道)、村居食品安全工作实务手册》,规范和引导基层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  不可否认,企业是食品药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安全的食品药品首先是生产出来的,提高企业自身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水平,是解决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  为此,省食药监局积极探索实施“1+3”模式,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在对企业分类分级监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监督评审、随机抽查和自查报告核查,多管齐下推动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所谓“1”,是指实施风险分级一个标准。修订出台《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风险等级评价及分类监管办法》,在对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能力和实现程度进行等级评价的基础上,按风险级别从低到高分A、B、C、D四个等级,依次实施一般监管、常规监管、重点监管和加严监管。风险分级情况作为制定各类监督检查计划的依据。  所谓“3”,是指在分级分类基础上采取的三种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监督检查方式,包括监督评审、随机抽查以及主体责任自查报告核查。从源头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打铁还需自身硬”,浙江在推动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智慧护“网”为保障  在浙江台州,基层食品药品执法人员,只要携带手机,在外办公就能实现GPS定位,执法过程、执法结果全程透明公开 打开手机,可以随时、随地、随需查询企业信息,输入、处理、上传数据̷̷  这套基于智能手机运行的移动执法系统,是全省食品药品“智慧监管”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三网六体系”中电子监督网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利用移动平台,对协管员及乡镇人员上传的数据资源实现与执法人员互通与共享,实现食品药品监管的无缝隙。  2015年3月,全省启动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工程的实施工作。其总体框架是“1个中心7大平台”,包括一个省级数据中心,审评审批、信用管理、实时监控、产品追溯、行政执法、公众服务和综合管理等七个应用平台。  以“标准化”推进“信息化”,是浙江探索“智慧监管”模式的思路。  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看来,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标准体系,省、市、县各级系统按照“统一标准”建设,才能实现数据的沟通共享,走出“数据孤岛”。  目前,全省已完成“四品一械数据元标准”“检验检测数据共享与交换标准”“阳光厨房数据标准”等标准的编制工作,正着手编制“统一用户标准体系”“省市局公文交换标准”等信息化标准,还将启动食品药品运输质量安全标准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追溯标准体系等重要标准的编制工作。  “推进数据互联,探索大数据应用,是今年浙江推进‘智慧监管’重点工作之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2016全省政务服务网年中成绩单中,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政务服务网用户访问数量增长迅猛,用户访问量的环比增长排名在省级部门中位列第三 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数据资源被评为最有价值的数据之一。  据了解,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正对智慧监管“数据中心”现有的数据进行挖掘,探索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数据的分析应用模式和方式,通过定期汇集、挖掘、分析现有数据资源,可以动态了解浙江省食品药品行业总体状况,包括企业、产品及从业人员等基本情况,可以利用可视化图表直观反映各地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对分析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方向具有辅助作用。目前,已启动《数说食药》(试刊)的编制工作。  民生护“网”为根本  台州市椒江花园菜场,许多市民来到这里并在入口看看LED屏上市场产品检测公示信息,已经成为了习惯。  有市民坦言,“可以看到蔬菜检测公示,也能拿到门口快检室免费检测,我们也感觉放心。”  距离公示牌不远,便是市民所说的食品安全检测室。不大的检测室内,试管、量杯、兽药抗生素残留分析仪、农药残留快速监测仪等检测仪器有序陈列着。工作人员卢珊珊介绍:“快检室可以对市民购买的新鲜果蔬免费进行农残快速检测,我们也会每天抽检不少于20个批次的市场内产品,结果在大屏幕上公示。”  不忘记初心、不丢掉恒心、不动摇决心,在每一件民生实事的背后,我们都能找到这样的细节,读出新的发展理念。2016年作为“为民办实事”主要项目之一,全省将新改造200家城镇农贸市场,城区农贸市场质量追溯体系建成率达到70%以上,快速检测体系建成率达到70%以上。在大型、特大型餐饮企业和学校、养老机构食堂建设2000家“阳光厨房”。  据了解,目前浙江省共有农贸市场 2048家,其中城区农贸市场 745家,建立免费向公众开放农贸市场检测室共535家。今年,全面推进城区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快速检测体系(简称“双体系”)建设,目前共有558家农贸市场开展“双体系”建设。今年1~8月份,农贸市场检测室共开展快速定性检测223万余批次。用食药人自己的话说,快检室相当于食品安全“前哨”,第一时间反馈食品安全状况,也能让普通市民参与到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中来。  百姓看得见的食品药品安全,并不仅限于快检室内。今年的百城万批“你点我检进家庭”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中,邀请消费者家庭代表指定抽检产品进行检测,即抽检什么产品、抽检哪个商家、抽检哪个批次,完全由老百姓说了算。这种覆盖超市、学校、菜场等场所的不定期抽检,也让市民真切感受到了浙江的食品药品安全守护决心。  对于整个浙江而言,维护食品安全的阳光更大面积照进了全省餐饮行业的“厨房”之中。  2013年初,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将餐饮单位安装监控的做法命名为“阳光厨房”,并在各地市的餐馆、学校食堂等持证餐饮单位推进。浙江也从操作展示、信息公示两个方面明确了“阳光厨房”的建设标准和考评标准,全力推进“阳光厨房”标准化建设。  截至2016年9月底,全省今年新建“阳光厨房”2189家,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9.45%。其中社会餐饮875家,学校食堂1114家,养老机构200家。  “餐馆的后厨不再是‘闲人免进’,而是敞开让顾客监督。”某餐厅厨房技术部副总监章彪说,厨房里共安装了8个摄像头,可以360度拍摄工作人员在厨房中的行为。  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章凤仙评价:“消费者只有看得明白,才会吃得放心。‘阳光厨房’有助于会员单位接受社会监督,加强自律,促进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新目标的提出是对过往实践的肯定,更是打造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大省的决心。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主要领导的话说,“三网六体系”的建设是项长期任务,群众满意才是衡量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是否做到位的最终标准。
  • 勤邦生物助力贵阳市打造智慧食药监管体系
    勤邦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物联网检测设备、超市检测与溯源管理系统等食品安全检测监管技术,力助贵阳市食品安全大数据发展,打造领先的食品、农产品智慧化监管体系。为贯彻十九大精神,贵阳市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以打造智慧食药监管体系为抓手,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目标,构建两核多功能智慧监管体系,不断提升食药监管水平,让人民群众吃得更放心。勤邦生物物理网检测设备,可自动接收食品监督抽检计划,优化检测流程,将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数据实时自动上传到监管中心,上级监管部门可掌握下级监管的实时动态,已应用于智慧食安监管系统-食安测功能模块。勤邦生物食品溯源系统可通过自动采集食品生产、流通过程数据,并与检测设备的检测数据无缝对接,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汇聚,已应用于智慧食安监管系统-食安溯功能模块。贵阳市构建两核多功能智慧监管体系,形成以数据铁笼、食品安全云为核心,网络餐饮监管、阳光厨房、智慧药化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模块,按照物理分离、逻辑集中、资源共享的原则,通过数据不搬家、数据不重写、不打破原有数据管理机制,有效解决数据采集难、汇聚难、融合难等问题,使得数据汇聚、贯通后更好地应用于智慧监管。贵阳市依托两核多功能的智慧监管体系:食安监功能对企业进行监管执法,已汇聚50余万条监管数据;食安测功能已覆盖各大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及超市,实现快检数据的即时上传与汇聚,同时自动抓取检测机构定检数据,已汇聚数据20.5万条;食安溯功能实现生产经营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已追溯企业7万余户,汇聚数据50余万条,消费者通过微信或查询终端等渠道,查询商品信息65万次;阳光厨房工程在全市近1000家餐饮企业及200家学校食堂后厨安装360度无死角摄像头,监管人员及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手机app对后厨实施动态实时监控;药化及医疗器械监管平台实现从行政审批到日常监管、行政处罚的全过程信息化。贵阳市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打造智慧食药监管体系为重点,发展数字监管为方向,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建成汇聚市区(县)乡三级食品药品数据的大数据库,深挖食品药品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价值。以大数据为依托,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的社会共享共管共治。随着监管方式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变,食药监管系统将更加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生产在阳光下进行,让消费者吃的安心放心。
  • 中国节能智慧环境项目助力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监管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近期举办的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上,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在“生态保护监管与综合评估”论坛展示了其“空天地”一体化,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智慧环境解决方案及案例,充分体现了中节能天融科技在环境监管领域的多年技术和经验积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f669f01-1ee8-41c0-a242-e070a4b85aff.jpg" title=" 11_副本.jpg" alt=" 1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论坛现场 /strong /p p   此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牵头,北京师范大学、中节能环保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宇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办。 /p p   报告中,有多位专家介绍了卫星遥感在我国生态保护中的新技术、应用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果。 /p p    strong 卫星遥感数据处理。 /strong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蒋卫国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水文遥感大数据挖掘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用实例与常规遥感数据处理案例进行了对比。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王永财初级工程师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评估生态质量的新模型。 /p p    strong 卫星遥感用于自然保护区监管。 /strong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刘晓曼研究员介绍了我国目前最新的自然保护区划分方式及现状,并列举了通过卫星遥感监测来进行保护区的监管,如水域大小变化、违规建设等。山西省环境科学科学研究院马晓勇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山西的自然环境状态以及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对人类活动进行观察的情况。重庆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中心张艳军正高级工程师介绍了重庆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建设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马琪讲师介绍了卫星遥感数据在秦岭北麓生态功能空间辨识和保护中的应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祝汉收初级工程师以沈阳为案例介绍了卫星遥感监测在生态监测与监督执法中的应用。 /p p    strong 卫星遥感用于重点水体保护。 /strong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翟俊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潘阳湖水面的变化并分析了与水质变化的关系。北京生态修复学会秘书长于立安秘书长介绍了其会员单位利用卫星遥感识别黑臭水体,并介绍了在北京实施的卫星遥感与常规水质监测相结合的业务化黑臭水体监管体系。 /p p    strong 卫星遥感用于地质灾害监测。 /strong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杨渺研究员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在汶川地震后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p p   可以看出,无论是我们常规的环境保护还是生态保护,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生态保护也与当地常规环境污染息息相关。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9636c4db-fd74-40e9-9bd9-5e1768587fb9.jpg" title=" 22_副本.jpg" alt=" 2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应用中心主任刘旭 /strong /p p   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大数据应用中心主任刘旭以西安项目为例介绍了天融科技的智慧环境监管体系。目前,西安的智慧环境系统实现全市226个街办、乡镇、开发区园的空气质量监控全覆盖 主要的8条河流和2个湖泊的水质实时监测,实现从水源地到城乡水体的水资源全流域监控 安装在3家试点企业的VOCs在线监测系统,有效监督排污企业履行环保义务 激光雷达走航车系统,作为新型移动监测手段快速灵活地缩小污染源范围 200多辆出租车安装了空气质量监测监控系统,进行实时走航污染定位。由1200余名网格员组成的网格员队伍,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每日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进行巡查,动态管理污染源数量及其污染防治措施。同时,结合气象、住建、工信以及国家监测站、省级监测站等横向、纵向多个部门数据信息,共同构筑起“空天地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环境感知物联网”,实时掌握环境大数据,精准追溯污染来源,实现环境保护动态监管,及时执法。除西安之外,天融科技还在北京延庆、山西汾阳、唐山古冶、天津武清建设了复杂程度不同的智慧环保系统。 /p p   最后,刘主任对智慧环境项目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做了展望,他指出 strong 智慧环境项目今后会重点关注总量减排和企业画像、多源融合大数据分析、绿色金融和环境数字化等领域 /strong ,继续引领生态环境管控的体系建设,实现环境精细化监测,精准治理,推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8/uepic/d8f75428-2f59-4df7-83e0-b3356e4dd9c7.jpg" title=" 33_副本.jpg" alt=" 33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会后合影 /strong /p
  • 加强排污口监管,这个“智慧仪器”帮了大忙
    入河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是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的关键环节,也是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和规范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具有重要作用。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后,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又于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实施意见》提出的重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入河入海排污口一头连着江河湖海,一头连着生产生活,是打通岸上和水里、陆地和海洋的关键环节,也是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的最后一道关口。加强和规范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对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和建设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具有重要作用。入河入海排污口是重要环保节点水污染治理涉及环保、水利、工商等多个部门,在治理水污染时,各个部门往往难以协调一致。加之排污管道多处于地下,隐蔽性较强,部分地区管网现状不清,导致排污口排放责任很难上溯。近5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私设暗管、借道排污案例高达100余例,涉及工业企业、小区、养殖场等,部分排污单位甚至通过更改偷排渠道等方式躲避监管。入河入海排污口是流域、海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过去,污染源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目标存在分割现象。”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程绪水表示,这主要是因为限制排污总量是针对水功能区而言的,并没有分配到具体的入河排污口,没有与排污单位相对应。同时,部分工作推进得还不够深入,没有系统建立起“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和断面水质”之间的关系。以入河入海排污口为抓手进行水污染治理,打通了水、岸两边,有利于实现水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的统一监管。程绪水说,通过建立污染源—排污通道—排污口和受纳水体之间的关系,可依据水质目标对岸上污染源进行精准治理。这种水污染治理方式助推了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在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2022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2%,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其中,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科技在排污口监管中发挥作用在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一个大房间里,陈列着各式无人机、无人船、管道机器人、高光谱水质在线监测仪、手持激光雷达、探地雷达等高科技设备,这些都是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中的“功臣”。《通知》要求,各省组织开展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及监管等各项工作。在全面“查、测、溯、治、管”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助推各地水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比如厦门各区均建立了入海排污口“监测管家”,引入无人船、管道机器人、内窥摄像检测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做到“应查尽查”,形成问题清单。累计完成排查面积416.64平方公里、排查管网长度约22183公里、发现问题41.75万个,绘制各区入海排污口整治“一张图”,实现了污染物全方位溯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说,北京以入河排污口监管为突破口,构建了“源—口—环境”三位一体的水生态环境精细化管控体系;研发水生态“智慧化监测”方法和装备并开展试点,为长期定点位水生态和生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基于全光谱的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体系,研发水质自动监测“云质控”技术,以及基于全光谱的指纹图谱溯源等技术。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局长范兰池说,海河北海局在监管中,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现场调查取得的省界缓冲区等重点区域入河排污口成果,及时共享给各省,通过问题反馈及督导机制与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形成良好互动。因地制宜实施创新性治理措施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治理上,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创新性措施。据福建省厦门市公布的资料,厦门强化组织领导,市委书记亲自挂钩包案重点排污口整治,市政府成立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会同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一体推进,保障入海排污口整治和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等工作见成效。2020年以来,厦门共生成并实施各类入海排污口整治项目322个,共投入92.59亿元,其中在溯源排查上投入5.36亿元,在修复、改造、新建管网上投入80.6亿元,保障了从末端截污到源头治污的全过程优化提升。目前,厦门的入海排污口整治已基本完成。河北省唐山市按照“全程关注整治,坚持立行立改”原则,对交办的2250个排污口逐一梳理,明确了1802个需要纳入后续监测整治范围的排污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551个排污口全面开展监测工作,通过全覆盖、全要素监测,明确污水排放状况和整治工作重点。先后组织专家300余人次,奔赴田间地头、企业工厂,全流程了解排污口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采取差异化整治措施。如对工业企业类排污口,采取深度处理、强化初期雨水收集处理等措施督导工业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对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类排污口,采取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修复老旧破损管网等方法。山东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辉说,山东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在入河入海排污口治理方面采取创新措施,加强入海河流总氮控制和入海排污口整治,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稳定在90%左右。在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方面,山东组织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入海河流总氮治理省市联合行动,累计巡河15000多公里,排查出入海河流总氮污染问题2469个,目前已完成90%的问题整改。据统计,2022年,山东全省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过90%,其中黄河流域完成率达95%;入海排污口已整治完成99.8%,提前超额完成80%的年度整治目标任务。赵辉说,山东将有效管控入河入海污染物排放,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链条管理,推动流域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智慧环境 | 聚光科技智慧监管饮用水源地,助力碧水保卫战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大标志性战役”之一!聚光科技为您做专业的饮用水水源地智慧监管,帮您科学划立,边界确立,实时治理,精细保护。企业力求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同时保护水生态,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公众健康。201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推进规范化建设,全面排查和整治县级及以上城市水源保护区内的违法违规问题。这是中-共中央文件首次对水源保护区“划、立、治”三项任务作出明确表述。
  • 畜牧监管“数据化” 托普云农智慧畜牧管理系统闪耀农博会
    11月24日,2017浙江省农业博览会在新农都会展中心、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农业界的优质农产品、遥控植保机器人、无人驾驶插秧机、智慧农业云平台等农业高科技产品亮相展会现场。作为农博会的“常客”,托普云智慧畜牧管理系统,吸引不少市民眼球。 本届农博会信息化元素显著,重点展出农业数据库建设、农业智慧管理、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在农博会上,由托普云农子公司浙江森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浙江省畜牧兽医局研发的浙江省智慧畜牧云平台也亮相现场。 动态在线监管,实时显示猪舍、消毒通道、屠宰车间等画面。由托普云农子公司浙江森特研发的智慧畜牧云平台亮相农博会现场 近年来,浙江加快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产业化发展,并率先在全国启动美丽牧场建设。在托普云农智慧畜牧云平台上,涵盖动物检疫、流通监管、畜产品安全、畜药饲料、动物防疫、监督检查、屠宰管理、养殖管理等系统。通过对各环节畜牧资源的整合、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有助于各级畜牧监管部门做好科学决策。 此外,托普云农还借助二维码、GPS等技术,通过“一套管理系统、一张分销凭证、一个二维码、一条追溯链条”等,来实现对畜牧及畜牧产品的全程追溯,做好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 如今,单条业务数据已达千万级别,完成检疫开证268万份、省外调入备案27万批、目的地核查25万批次。智慧畜牧云平台上动态显示的畜牧信息情况 “生猪最大来源地、生猪调入量最大城市、生猪调入实时监测等数据”,智慧畜牧云平台上实时显示着浙江省畜牧情况。“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大力推进生态高效畜牧业发展。作为智慧畜牧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托普云农将充分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浙江畜牧业朝绿色生态、节能减排方向发展。
  • 智慧环保|山东滨州工业园区VOCs监测监管解决方案
    概述山东滨州工业园区VOCs排放企业众多,涵盖石化、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多个重点行业。基于此,工业园区决定采用智慧环保监管平台来丰富监管方式,实现更加科学、精准的环保管控。南京霍普斯基于多年行业经验为滨州工业园打造了“三位一体”VOCs综合解决方案,建立覆盖重点环境空气区域和污染源的VOCs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帮助园区掌握区域内VOCs污染现状,实现精细化、智慧化管理。01方案构成重点围绕安监、环保等部门的协同管理,实现园区管理“一体化”,由“单一闭塞”向“联防联控”转变,并在同一平台框架下建设“监测预警、安全监管、应急响应”几大系统,打造互联互通、协同共治的园区空间治理体系。系统架构图网络架构图02方案特点●精准监测与溯源通过“点、线、面”立体监测网络,整合多维度数据,确保数据真、准、全;通过筛查园区污染物,建立特征因子污染物指纹库,通过前端设备采样分析、达到追根溯源、异味管控。●智慧监管建设有三维地图及人工模型地图、更便捷快速通过GIS一张图进行定位展示,实现全天可视化监管及智能预警。●及时预警异常事件智能预警及历史溯源,根源分析异常原因,杜绝安全隐患。●专业团队采用驻点运维方式,拥有经验丰富与及时响应的售后团队。03应用现场据滨州生态环境局统计,在山东省“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评估考核中,滨州市位列全省第二名,臭氧浓度降为全省最低。感知无限生活,共筑绿色梦想。科技为绿色生活服务,霍普斯人一直在行动。
  • 2193万元!铜陵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项目招标
    据生态环保招投标信息平台数据显示,8月17日,安徽省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发布铜陵市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及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项目招标公告。项目采取不见面开标方式,预算金额2193万元。项目概况铜陵市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及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免费下载获取采购文件,并于2023年09月06日 10时00分(北京时间)前提交投标文件。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2023CGSH159项目名称:铜陵市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及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项目预算金额:2193万元最高限价:2193万元采购需求:本项目为铜陵市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及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项目,一标段为生态智慧监管前端及后台应用系统建设,采购内容包括双光谱热成像球机、热成像双光谱网络云台摄像机、180度全景摄像机、高清枪式摄像机、智能广播设备、环保专网整合、生态环境可视化智慧监管系统等,最高投标限价为1047万元;二标段采购内容为视频整合共享应用系统建设,最高投标限价为1146万元。具体采购标的名称、数量、参数以及技术要求等,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一标段、二标段供货期均为合同签订后180日历天内供货并安装、调试完毕。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1. 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2. 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本项目符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办法》第六条第3款之规定,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项目。具体原因如下: 按照本办法规定预留采购份额无法确保充分供应、充分竞争,或者存在可能影响政府采购目标实现的情形。对此项内容如有疑问,可通过书面形式或登录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线上提交两种方式向采购人进行质疑。3. 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无三、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年08月17日 至 2023年09月06日 ,每天上午9: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点: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方式:本项目只接受已入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库的企业参与投标。投标单位应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在中心网站(网址:http://ggzyjyzx.tl.gov.cn)自行下载采购文件。入库方式详见中心网站下载专区“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主体库入库须知”,因未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导致无法参与投标的,责任自负。售价:0元四、提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和地点时间:2023年09月06日 10时00分 (北京时间)地点: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九室五、公告期限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六、其他补充事宜1、本项目采用网上不见面开标,投标文件解密、询标通知、客观分公示、否决通知等,通过系统在线方式完成。投标人须在投标截止时间之前使用CA锁自行登陆不见面开标大厅,并在解密指令发出后30分钟之内完成解密,投标人未按规定完成解密,视为放弃投标。投标人在项目开、评标期间应保持在线状态,授权委托人应保持电话畅通,随时通过交易系统接受评标委员会发出的询标等信息,并在规定时间内答复。技术支持咨询电话:400-998-0000。不见面开标大厅登录方式: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选择不见面开标大厅登录。具体操作详见中心网站下载专区的《铜陵市不见面开标大厅-操作手册(投标人)》。2、无七、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称:铜陵市生态环境局地址:铜陵市长江东路601号联系方式:0562-2615508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称:安徽秉弘工程项目咨询有限公司地址:铜陵市北斗星城B1座1303室联系方式:18356277828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周女士电话:18356277828 附件:项目需求.pdf招标文件.pdf
  • 深圳药检院、中检院、睿科集团携手探索药品智慧监管新模式
    随着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检测方法也日益丰富,从“1.0时代”的人工检测到“2.0时代"半自动化、自动化检测,再到当下数字化的"3.0时代",睿科集团不断探索检验检测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并与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民族药检定所联合成立智能检验设备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智能检验设备研究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旨在提高检验检测技术服务水平,扩大中药智能化检测范围,构建中药与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跨领域交流合作新模式,为中药监管提供新方案。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开发“专家型中药智能检验机器人(Alpha Test 2)”,该项目主要针对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等项目进行设计,具备自动开关盖、加液、均质、离心、倾倒分取、真空平行浓缩、视觉定容、固相萃取、涡旋、自动过滤至色谱瓶等14个功能模块。项目由3个功能平台组成,平台之间使用导轨连接,平台内的模块间采用六轴机械臂串联,可实现复杂且精细化的中药检验痕量分析提取流水线操作。Alpha Test 2还可由STR转送机器人衔接,直接与分析仪器串联,进行上机分析,一即一切,一步到位!未来我们将持续携手更多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聚集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打造真正的智能检验实验室,逐步实现在试剂试药仓储、器具清洁、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四大体系的无人工干预,满足全过程的可追溯和数据完整性,更好地为支撑政府智慧监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力量!
  • 智慧环境 | 带你读懂聚光科技水环境全流域一体化监管体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部也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提出了落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要求,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工作方针,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环境监测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跨越。其中在水环境质量监测方面在“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一张网”智慧感知,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光科技”)响应国家政策,不断优化和提升“查、测、溯、控”全流域一体化监管体系。查依据流域环境不同污染程度以在线、移动走航、天基/空基遥感等多种形式进行一体化全流域排查测布设和打造“地、空、天”立体监测网实现流域智能化、网格化、无盲点监测持续跟踪水质变化,动态调整监测指标溯水污染溯源体系采用平战结合的方式平时对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污水管网、重点排污企业等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完善指纹图谱库全面掌握水质分布状况预测水体水质的变化趋势发挥水质监测预警功能战时出现污染事故时通过现场巡航监测、管网排查、特征图谱比对等科学、精准、快速地锁定污染源头助力环保部门执法监督控水环境管理云平台以预警体系预知水质变化及时响应突发事故实现精准治污为城市水环境排名、达标管控等提供有力支撑
  • 聚光科技助力城市河道管理数字化转型 —杭州城市大脑智慧河道监管平台上线
    2017年5月15日,杭州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了《杭州市城市数据大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杭州的数字化城市建设中正式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杭州城市大脑”。根据《规划》,到2022年,杭州要基本完成城市数据大脑在各行各业系统建设,并投入实际运行,使之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设施。杭州市政府携手各个行业的领军企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同开始为将杭州打造成“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的目标而努力。  2019年12月30日,杭州城市大脑举行了总结发布会,杭州城市大脑项目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多项城市大脑应用新场景相继上线使用,全市城市大脑建设的“一张图”已初现规模。 2019年底,作为“城市大脑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杭州城市大脑智慧河道平台”在杭州市城管局正式上线试运行。该系统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开发设计并完成建设,是未来杭州市十区二县的城市河道管理机关开展河道管理保护最重要的基础支撑平台。试运行期间,系统的大数据汇聚分析、流程数字化和跨部门调度等功能促使试用系统的两个城区的河道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得到了分管副市长和市区两级河道分管领导的高度评价。该平台的上线应用意味着杭州市河道管理保护的标准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已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全国乃至全球大城市河道管理的数字化提供了杭州方案。夯基础:遵循保护管理实际 数据在线互联先行  遵循保护管理实际是前提。基于对现有河道保护管理业务的细致解构与剖析,通过河道管理感知网络的全面化覆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造、治水场景的智能化融合,智慧河道平台将城市河道管理“全面感知、预警预报、分析研判、调度指挥、监督管理、公众服务”六大建设内容融会贯通,实现了业务信息、工作过程、管理范围“三个全覆盖”,以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打造了全新的河道保护管理体系。  数据在线互联是根基。智慧河道平台深度融合城市河道保护管理的职能、任务、工作组织、工作方式,推动数字流程按业务逻辑流转、在线数据随业务流程流动,使数字世界与现实河道在线互联,大到一片圩区、一座泵站、一条闭环业务流程,小至一个断面、一宗河岸小品、一个独立业务环节,都能实现数字化的呈现,促进物信融合、数据智理。 重实效:强管促治 服务民生  可视平台,辅助决策。以全市河道“一张图”和现代化大屏为载体搭建监控指挥中枢。全市470条河道雨情水情、环境监测、防汛配水、涉河工程的实时信息动态更新,河道日常运行态势一览无余。当河道水位超警戒、水质超标或发现异物漂浮、浑水流入等情况时,相应的断面或河段均会自动示警。平台更兼有丰富的河道水文、水质、生态、管护态势分析研判工具,辅助河道管理职能部门精准聚焦保护管理工作重点。  移动监管,提升效能。我们依托钉钉开发了智河治河移动履职工具,将河道数据采集、管控信息接收、监管处置闭环的终端下沉至每名河道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河道养护人员,构建了“通信网络在哪里,河道监管体系就延伸到哪里”的泛在动态监管网络。河道的管理和养护数据随着河道工作人员和养护人员的日常履职过程源源不断地向智慧河道平台汇聚,系统经过自动分析研判,指挥和督导相关人员迅速到位、各司其职、闭环跟踪,将河道监管、治理工作效能推上一个新台阶。  预警调度,强化安全。智慧河道平台通过汇聚城市河道水文、水质、闸泵站运行等态势数据和入河排口、河底地形、岸堤设施等监管台账数据,优化水域巡查监督、配水防汛调度、水质异常预警、违规排放整治等数字化流程,依托对水雨情、工情数据的实时分析辅助精准引排调度,依托对水质、排口等数据的实时分析辅助动态水质维稳,运用钉钉智河治河APP实现水环境闭环高效监管,运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提升指挥决策和应急处置效能,有力强化了城市河道防汛安全、水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提升了河道安全治理水平。  公众互动,服务民生。智慧河道平台也不忘人民群众对美丽河道的向往。通过公开城市治水成效、政策法规、科学治水常识等信息,强化公众知情实效,提高公众满意度;通过优化公众参与治水的渠道,鼓励公众参与治水监督管理,保障公众参与权、建议权与监督权,提升公众获得感;通过在线感知设备、钉钉智河治河等多种途径汇聚河道水质、保洁、生态等基本情况及亲水设施、慢行系统、垂钓点等特色游憩点的实时信息,动态评价河道水环境综合态势和河道对公众亲水游憩需求的适宜度,精心打造全市河道碧水指数和休闲指数,并利用互联网公开推送,提升人民群众享受高品质亲水环境的幸福感。   协同共治,保障亚运。智慧河道平台以更加开放的站位推进城市河道市区两级的协同共治。以高效处置为导向,平台将市区两级的流程、工程、人员联通起来,进行河道保护管理问题的交互反馈、联动处置,全面保障各类河道管理事件的闭环跟踪和处理。例如水质保障问题的处置(下图),平台能够快速凝聚合力,推动市区两级部门协同配水、联动反馈,为水环境持续向好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谋未来:发展创新不止步 智助碧水谱新篇  杭州城市大脑智慧河道平台已作为城市河道智慧管理的典型案例,获颁第十三届中国智慧城市大会优秀成果案例二等奖。  杭州城市大脑智慧河道平台的上线运行只是城市河道保护管理方式转型的一个开始,智慧驱动的治水能力提升将永不止步。智慧河道平台将通过感知升级不断深化人们对河道健康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聚焦市区协同持续催化智慧治水机制的创新。智慧河道平台与城市河道保护管理事业同频共振、同步发展,为杭州城市河道高质量发展、一泓碧水迎亚运、美丽河道造福人民保驾护航。
  • 智慧环境 | 医疗废水监测监管,守住疫情关键防线
    医疗废水监测的重要性医疗废水处置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末端”防线,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更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卫生防线的重要环节。医疗废水中含有大量致病菌及重金属污染物,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的特征,若不妥善处理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往往会造成水、土壤的污染,严重的会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威胁居民生活健康。传统的监测方式不能实时反映水质状况,而在医疗废水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就可以迎刃而解。1.污水处理设施尚不完善,出水水质尚不稳定目前很多医院未规范配置污水处理设施或现有处理设施能力不足,导致医疗废水出水水质不稳定,严重威胁居民健康。2.自动监测覆盖不足,重点因子尚未匹配非重点排污单位尚未安装自动监测设施,出水水质难以保障;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安装使用的自动监测设备以常规因子为主,缺乏特征因子。为高效助力医疗废水监管工作,聚光科技推出了医疗废水监测监管方案,可以实现常规因子和特征因子的全面、实时、连续在线监测。(方案架构)01满足新标要求整机防腐设计,样品接触区域无金属裸露,提高仪器使用寿命。采集瞬时水样及混合水样,最终测定结果更接近污染源的真实排放值。02监测数据准确核心技术和设备均为自主研发、自主生产,专业实力强,数据准确有保障。03数据安全加密具有普通、工程、高级用户三级权限,防篡改、防泄密、并做到数据通信加密。04更大量程设置满足限值2~3倍的量程设置,并在量程上限的125%范围以内保证测量精度。05核查校准功能各类操作日志可查,具备标样核查及自动校准功能。监测能力除满足GB 18466中要求的pH、悬浮物、COD、氨氮、石油类等常规监测外,还可具备粪大肠菌群、重金属(汞、镉、铬、六价铬、砷、铅、银)、BOD5、色度、挥发酚、总氰化物、余氯等因子的监测能力。01重金属监测聚光科技 SIA-3000系列重金属水质在线分析仪比色法原理,涵盖六价铬、总铬、总铜、总镍、总锰、总锌、总铁等重金属。聚光科技HMA-3000系列水质重金属在线分析仪阳极溶出伏安法,涵盖铅、镉、汞、砷、铊等重金属,检出限达到ppb级别。谱育科技 SUPEC 6010 水质重金属在线监测系统(ICP-OES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可检测水中铅、镉、铬、铜、铁、镍、锌、砷、锑等32种重金属元素,检出限达到ppb级别。02生物类监测聚光科技COLI-3100水质大肠杆菌在线监测系统酶底物法,可监测水中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等。03其它特征因子希思迪 Micromac C系列水质在线分析仪比色法原理,涵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色度、BOD5等特征因子。聚光科技 SIA-3000系列水质在线分析仪比色法原理,涵盖挥发酚、氰化物等特征因子。聚光科技FIA-3000型比色法余氯在线分析仪比色法原理,包含余氯、总氯等特征因子。
  • 禾信仪器携生态环境污染精准监管综合解决方案,亮相服贸会
    NEWS2022年9月1日-5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和首钢园区举办,会议主题为“服务合作促发展 绿色创新迎未来”。本届服贸会结合环境服务快速发展趋势和国际需求,新增环境服务专题,重点展示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新技术、新应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次展会,禾信仪器携多款自主核心设备及生态环境污染精准监管解决方案盛装亮相,以自主创新技术赋能,助力大气污染攻坚战,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诚邀您现场参观。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国家会议中心二期H-004展出时间9月1日-9月4日 09:00-17:30(16:30观众停止入场)9月5日 9:00-16:00(15:00观众停止入场)关于禾信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622)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专注于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的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承担单位,国家工信部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内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高端质谱分析仪器公司。面向环境监测、医疗诊断、食品安全、实验室检测等领域,提供多种质谱产品及技术服务解决方案。1+N1平台+N应用场景的生态环境"数字大脑"生态环境数字化智能平台依托禾信仪器“科技+服务”的综合优势,深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覆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领域提出智慧环保解决方案。0+4助力实现生态环境污染精准监管全流程闭环禾信仪器以信息化手段赋能生态环境污染精准监管,助力实现企业园区查污控污治污过程的数据自动采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通过智能感知、智能研判、智能决策、智能管理全流程闭环,为企业园区综合统筹预防和管控各类风险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2+12智慧环保,精准监管,走好“双碳”之路2022年2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禾信仪器高精准水体复杂污染分析溯源监测技术、分布式一拖多质谱监测技术入选试点方案附件1《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技术指南》,且被重点推荐。发挥科技创新,激活碳排放“双控”动能。禾信仪器在大气环境、水环境及智慧园区领域,自主研发并创立12种监控系统,推进低碳技术应用和绿色经济发展。大气VOCs秒级多组份走航监测系统SPIMS 2000该系统由禾信仪器自主研发,并于国内率先推出;系统荣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BCEIA金奖等。服务已覆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近300个地市。本系统可对300多种VOCs气体进行秒级实时走航监测,可秒级响应、实时获取不同物种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快速、深入了解区域污染物分布情况,锁定关键物种,实时追溯污染物来源,精确判定污染区域、行业,甚至是污染企业,为实施空气VOCs污染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 2000禾信仪器GC-MS 2000是专门针对现场有机污染物应急监测开发的新一代高性能便携式分析仪器。完全满足《环境空气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3—2021)、《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测定 便携式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27—2021)两项标准要求。设备可实时、随地、快速地对事故现场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准确定性和定量检测,是一种可提高应急监测能力,以及为现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有效监测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实验室离线或在线设备难以满足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现场勘查等分析需求。GC-MS2000是环境应急监测、公共安全和战场防化等领域的分析利器。
  • 市场监管总局:到2025年新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60个以上!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全面深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新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60个以上、技术创新中心20个以上。建设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10个,新建国家质检中心30个以上,建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50个以上、国家标准验证点50个以上。第一章 谋划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篇章 一、把握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态势 (一)发展基础 1. 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跃上新台阶。截至“十三五”末,全系 统拥有科技人员近 14 万人,技术机构数量超过 3800 个,实验室 面积近 1100 万 m 2,科研、检测仪器设备 100 多万台/套、原值超 过 670 亿元。拥有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2 个、国家创新人 才培养示范基地 3 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 个,建成国家质 检中心 489 个、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10 个、国家市场监管 技术创新中心 4 个、总局科普基地 22 个、总局科技成果转化基 地 15 个,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47 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 中心 35 个、国家药监局监管科学研究基地(研究院)12 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 117 个、其他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及平台 99 个。我国专家先后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主席、国际电工 委员会(IEC )主席,实现国际咨询委员会(C C)下设工作组重 要职务“零的突破”,在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 PM P)下设 12 个 技术委员会中担任主席和候任主席数量居各成员之首。与 100 多 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科技战略协 议 55 项。 2. 科技投入和产出实现新突破。“十三五”期间,全系统共 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近 500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 次设立“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和应用”重点专项,国拨 经费 17.83 亿元,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民生、培育国际竞争 优势等方面,系统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和产业共性的国家质量基 础设施(N Q I)技术攻关,确立了 N Q I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战略 地位。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16 项,“温度 单位重大变革关键技术研究”和“新一代国家时间频率基准的关 键技术与应用”2 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成果国 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升,为国际标准 化工作积极贡献中国智慧,获得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 (C M C )数量达到 1678 项、国际排名跃居第三,玻尔兹曼常数精 确测定为国际单位制温度单位的重新定义作出关键性贡献。 3.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市场监管科技在促进市场秩序优化、支撑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助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支持疫情防控、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中小微企业等方面持续发 力。率先接入“互联网+监管”系统,“一网通办”全面推开,政 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自主研制北斗精准时间频率传递计 量装置,实现了超远距离欧亚链路时间传递,推动北斗链路应用 于国际标准时间计算,支撑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建设。突破宽带 千瓦级大功率电磁超声仪器和 800℃超高温电磁声检测(EM A T) 传感器技术,有效满足我国承压设备领域 90% 以上高温在线超声 测厚需求。研发的功率基标准装置、高灵敏四极质谱仪、异频双 波差分拉曼光谱仪等一批设备实现进口替代,激光干涉绝对重力 仪、病毒气溶胶富集采集仪、高端电磁超声测厚仪等一批设备实 现规模化应用。积极参与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在埃塞俄比亚、 泰国、柬埔寨等国开展轻轨、遥感卫星、农业种植等多方面的标 准适用性研究。成功研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用国家标准物质 25 种,提交疫情防控国际标准提案 40 多项,联合主导新冠核酸和单 抗国际计量比对,向世界共享中国经验。推动建立统一的绿色产 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大力实施机器人、北斗基础产品、金融科技 产品、商用密码产品等认证工作,规范和促进相关行业健康可持 续发展。启动实施中国药品监管科学行动计划,在中药、化学药 品、生物制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领域不断创新,推出一大批 药品审评和监管新制度、新工具、新标准和新方法,为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搭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 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质量技术服务 244.5 万家次,减免委托检 测业务费用 38.9 亿元。 “十三五”期间,随着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各类 创新资源加速整合,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成果水平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科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市场监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更 加凸显。(二)面临形势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 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科技竞争成为国 际竞争焦点。随着新兴技术加速迭代,颠覆性技术创新触发产业 重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市场监管科技带来了新契机。 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趋势,进一步推进市场监管科技自立自 强,要求应对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这一计量史上最为根本性的变 革,在国际计量基准量子化、量值传递扁平化进程中走在世界科 技前沿;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挥标准在科技研发和产 业协同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要求强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监管制度规则体系,加强质量基 础设施、信用监管、反垄断、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 维护产业公平竞争权益。 从国内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市场监管在 提升产业基础水平、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保障和改善民 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等方面,发挥着“守底线”和 “拉高线”的重要作用,要求市场监管科技赋能,加强市场监管关 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运用,助力改善市场环境和质量,推动技术创新突破与市场规 模效应有机结合,提高监管工具供给能力,坚守安全底线、夯实 技术基础、促进产业和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 从市场监管领域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 既有市场形态产生颠覆性影响,市场风险加剧,要求创新监管手 段、丰富监管工具箱,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 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与市场监管业务加速融合,大力推进信用监 管和智慧监管,加快提升适应超大规模复杂市场的监管效能,构 建起流转顺畅、科学高效、执行有力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为 优化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加快释放市场创新潜力和活力提 供重要保障。 面对机遇与挑战,市场监管科技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 次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市场监管科技创 新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监管科研攻关能力总体仍然偏 弱,部分重大关键技术和仪器装备自主研发能力不强,面临“卡 脖子”风险;市场监管与前沿新技术的融合程度仍然偏低,监管 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市 场监管技术机构偏少,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国家重 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尚处空白;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不足, 人才梯队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市场监管科技在服务经济社会发 展、促进高水平开放中的支撑作用亟需进一步发挥;有利于创新 创造的良好环境氛围仍有待优化完善,政策落实力度需要进一步 加强。“十四五”期间,市场监管科技必须强化系统思维,面向国 际、立足国内,围绕市场监管现代化发展需求,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瞄准短板和不足,谋划好 发展布局。 二、明确市场监管科技发展新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 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系统观念,统 筹 推 进“ 五 位 一 体 ”总 体 布 局 ,协 调 推 进“ 四 个 全 面 ”战 略 布 局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 动高质量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 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大市场、大质量、大 监管”理念,以科技赋能市场监管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 动力,着力提升创新基础能力、科研攻关能力与科技服务能力, 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加快构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推进 市场监管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服务大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要求,瞄 准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重点,明确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主攻方 向,提升市场监管综合效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总体要求,持 续深化市场监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 带动作用,增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动力,提高市场监管科技创新 水平。强化统筹,优化布局。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市场监管科技创 新体系建设,强化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广泛 调动各类企业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推进市场监管系统 内外各类科技资源联动发展。 瞄准国际,开放合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持 续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力度,不断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国际化水平, 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市场监管科技支撑。 (三)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 市场监管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支撑市场监管现代化成效显著。 创新基础更加牢固。争取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 新中心“零的突破”,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达到 3—5 个。新建国家 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60 个以上、技术创新中心 20 个以上。建设 国家级质量标准实验室 10 个,新建国家质检中心 30 个以上,建 成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50 个以上、国家标准验证点 50 个以上, 新增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10 个以上,总局科普基地达到 30 个。 实施总局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国际化科技 人才引进力度,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40 名、青年拔尖人才 60 名、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 个。 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完成一批市场监管全局性、前瞻性、方向性的基础理论与战略研究成果,取得 30 个以上市场监管重大关 键技术突破,培育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 3 项以上,承担国家科 技计划项目(课题)550 项以上。建立新一代国家量子计量基标 准,量子计量与传感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标准数字化技术取得重 大突破,研制一批具有引领性的自主技术标准;填补一批民生保 障与重要产业领域核心检测技术及安全监管技术空白;研究形成 一批认证认可新技术、新方法;突破 N Q I协同创新和集成应用关 键技术 50 项以上,N Q I一体化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综合效能充 分显现。服务效能明显提升。建设全国市场监管大数据中心,逐步实 现智慧监管。建设总局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15 个以上,推动 100 项以上科技成果在市场综合监管和安全监管重点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评价机制和服务体系,促进创新 成果产业化应用。健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公 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数据资源供给,强化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 权公共服务。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20 个以上, 服务中小微企业超过 500 万家次,助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核心竞 争力的优势企业。 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国际互认的校准与测量能力(C M C )保 持全球前列,我国在国际计量比对方面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国 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制度在中国的实施稳步推进。互利共赢 的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更加密切,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 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 85% 以 上,我国标准制定透明度和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提升检验检测 机构国际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知名品牌。 完善认证国际合作互认体系,构建“一带一路”质量认证合作机 制,不断提高“中国认证”的国际影响力。推进市场综合监管、 安全监管、质量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实质性国际科技合作,双边 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多边合作取得新突破。三、构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新体系 建设系统完备、运行高效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必须围 绕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总体要求,聚焦守 住安全底线、加强质量提升、维护市场秩序面临的科技问题和关 键需求,强化市场监管战略科技力量,推进资源布局协调、要素 流动顺畅、制度环境优化,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市场监 管科技创新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 (一)构建统筹协调的创新资源体系 明确创新资源在科技活动全流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强化技 术机构科技攻坚能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对创新资源 的集聚与辐射效应,加强人、财、物等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形 成市场监管各类创新要素深度融合、按需流动,系统内外互动协 调、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发展新载体。(二)构建创新引领的科研攻关体系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市场监管科技 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市场综合监管,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 工业产品质量,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 N Q I一体化 建设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发力点,打造高水平市场监管体 系建设的新引擎。 (三)构建高效集成的创新服务体系 坚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并举,以提升服务效能为核心,推— 11 — 进前沿新技术在市场监管科技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服务手段、 丰富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市场监管智慧化发展, 形成市场监管各类科技服务主体高效协作、服务内容综合集成的 科技服务新形态。 (四)构建深度融合的创新开放体系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 势特色,以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为牵引,推动建立区域间市场 监管科技合作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外以及我国区域之间多种形式 的市场监管科技合作与交流,构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国内外并行 驱动、科技资源跨区域高效流动的发展新局面。 (五)构建富有活力的科研生态体系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导向, 突出科技人才核心地位,优化科技政策供给,破解科技体制障碍 难题,塑造管理顺畅、科学高效、保障有力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 发展新环境。第二章 强化市场监管战略科技力量 四、提升市场监管创新基础能力 (一)加强技术机构建设,夯实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主根基 1. 发挥直属技术机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 究,加快监管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综合技术集成应用;完善全系统科学研究网络,优化研发布局,开展纵 向联合攻关,带动全系统市场监管技术机构整体发展。在时间频 率、电学、质量、温度等领域建立国际一流计量基准,提供面向 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具有前瞻性的计量科技创新和测试 服务;加大标准化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标准路线图和标准体系研 究力度,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准技术组织;强化市场监 管检验检测技术力量建设,提升市场监管技术机构在重点工业产 品质量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安全评价、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 技术保障能力;加强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科技协作平台建设,构 建集特种设备安全科学研究、标准开发、工程应用于一体的技术 支撑和服务体系;发挥认证认可技术机构在合格评定领域科技支 撑作用,不断完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 2. 促进各级技术机构能力提升。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根据 发展需要,加强技术机构资源的统筹规划,保障科技人员队伍稳 定和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推动技术机构可持续发展,提高市场竞 争力和综合实力。支持各级技术机构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自身优 势承担或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开展重大科技项目 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各级技术机构紧密对接当地产业 发展与市场监管需求,做专做优做强,创新合作方式,多渠道吸 引建设资金,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支持各级市场监管部门积极争 取地方政府设立市场监管相关领域重点专项,以项目引导技术机构加强科研攻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 加强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管理。科学规划国家质检中心发展 布局,按照国家质检中心重点建设领域指南要求,在战略性新兴 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以及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等领域,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质检中心。争取 地方政府支持,将国家质检中心建设纳入区域总体发展规划。完 善国家质检中心考核评价体系和动态调整机制。鼓励组建技术联 盟,搭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进国家质检中心之间的 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 (二)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策源 地 1. 加强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市场监管重点领域和 发展需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布局建设一批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 通过总局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引导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开展 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 术研究。建立重大科研攻关和应急项目直接委托国家市场监管重 点实验室承担机制。鼓励省部共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推 动地方政府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围绕 行业发展和区域创新,组建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联盟,发挥 集群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强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重大 科研创新,切实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量子计量、创新疫苗 及生物技术产品评价等领域优先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加强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大政策和项目支持, 统筹建设一批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引领前沿和共性 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和推广,充分发挥在 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探索创新管理运 行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建立健全多元资金投入和利益分 配体系,形成各方共同建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发展模 式。加强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与产业集聚区对接合作,联 合有关产业创新联盟、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等,加快科技成果 的工程化、市场化和产业化。鼓励多地方政府协同、多区域技术 机构联合共建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推进跨区域、跨领域、 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3. 加强市场监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市场 监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科技资源管理与共享服务应用 技术研究,强化标准规范、科学数据、重大装备与实验材料等科 技资源的有机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资源开放共享、知识产权保 护、资源安全保护等管理制度,完善科技资源存储、管理和安全 所需基础设施。扩大市场监管科技资源有效收集范围,强化科技 资源开发应用与分析挖掘,提升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以用户需求 为导向,探索精准化服务内容,创新便捷式服务方式,为科学研 究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市场监管科技资源共享服务。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市场监管科技创新生力 军 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统筹分类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 划,鼓励所在技术机构给予纳入培养计划人选项目经费支持。加 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做好科技专家人才选拨推荐工作。 搭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平台,支持青年人才作为科研骨干协助承 担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市场监管技术机构与相关科研机构、高等 院校、科技型企业等探索建立科技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对市 场监管基层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基层科技人才到总局直属 技术机构学习锻炼。实施分级分类精准培训,大力开展专业技术 技能培训,强化科技人才专业能力建设。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拓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渠道,在重点学科、重点领域引进一批 “高精尖缺”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引进保障力度。 2. 加强科技人才评价与使用。深化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支持技 术机构根据分类评价原则,探索建立适应市场监管科技创新需求 的人才评价模式。支持技术机构成立高层次科技人才评价专家组, 对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特殊薪酬待遇的高层次人才、享受 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的高层次人才进行评价。探索将高级职称评审 权限下放到符合条件的技术机构,发挥用人自主权和主观能动性。 支持技术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人才定向激励,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优化人才发现和使用机制。 五、提升市场监管科研攻关能力 (一)加强市场综合监管技术研究,助力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围绕市场综合监管重点领域业务发展需求,以信用监管体系 建设为基础,以实现智慧监管为目标,积极开展市场综合监管基 础理论研究,加大风险智能感知、精准评价、智能决策、电子数 据取证等关键技术、平台系统和装备研发力度,强化监管工具创 新供给,实现市场综合监管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有效提升市场 综合监管效能。
  • 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启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拟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申报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5月15日。重点实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类科技创新基地,是推进重大科研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以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为重点任务,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中心属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以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引领前沿、颠覆性创新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提高核心竞争力。此次布局的重点方向分为市场综合监管、计量科学、质量科学、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六个方面。市场综合监管: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价格监测监管、网络交易监管、广告智慧监管、执法办案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研究,推动其与市场监管业务加速融合。计量科学: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片上计量、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生态与能源、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建立国际互认的新型计量体系和量值传递方法,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质量科学:加强质量科学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质量特性分析新技术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技术研究,加快标准迭代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开展认证认可智慧化技术研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前沿交叉、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的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围绕检验检测技术重点应用场景,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构建智能化检测平台。食品安全:围绕乳制品、饮料、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等传统食品,关注特殊食品和细胞培养肉、替代蛋白等未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与营养品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的关键材料和装备,搭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突破。特种设备安全:开展高参数电梯智能运维、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控、锅炉清洁高效燃烧与安全评价、特种金属结构材料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相关技术及平台研发,有效提升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监管技术能力。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全国重点工业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识别、评价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工业产品准入、生产、流通、消费与处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能力。具体通知如下: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的通知市监科财函〔2023〕5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总局相关直属单位:按照《“十四五”市场监管科技发展规划》部署,为加强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完善市场监管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要求,拟开展2023年度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主体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单位应为市场监管系统技术机构,或具有行业优势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总体定位重点实验室属于科学与工程类科技创新基地,是推进重大科研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新平台,以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为重点任务,提升市场监管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发展。技术创新中心属于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是以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服务、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重点任务包括开展引领前沿、颠覆性创新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技术试验、孵化、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工程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解决产业和企业技术难题,提高核心竞争力。三、布局方向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应符合布局重点方向(附件1),具体名称突出优势和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应更明确和集中,避免过于宽泛。 四、申报条件(一)重点实验室1. 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 在本领域有代表性,科研优势或区域特色明显,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3. 拥有学术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在本研究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具有年龄与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4. 具有良好的办公条件、实验条件和充足的场地,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设备、仪器装备及配套设施等;5. 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有良好的科研传统和学术氛围,能够对外开放并发挥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6. 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能为重点实验室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撑条件。(二)技术创新中心1. 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2. 研究实力强,在本领域有代表性,并具备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3. 具有较强的应用示范、技术服务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拥有良好的研发条件和产业化装备、基地和相应的配套设施等保障条件;4. 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5. 主管单位和依托单位能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支撑条件。五、申报程序(一)采用网络申报方式,主管单位组织符合条件的单位登录“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访问网址为https://kjcxjd.gsxt.gov.cn,申报操作说明见附件2),填报《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建设申报书》或《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申报书》。(二)主管单位应对申报书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审核后通过系统导出并打印一式二份并加盖公章,主管单位汇总所有单位材料并附推荐函和推荐项目汇总表(附件3),通过EMS一并报送至市场监管总局科技财务司科技规划处。(三)“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管理系统”开放时间为2023年3月15日—5月15日,请在此时间段内完成申报工作,并提交纸质申报材料(以邮寄时间为准)。逾期未提交的,不予受理。六、推荐要求(一)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全系统科技发展需求,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统一布局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请各主管单位对照申报条件认真衡量,严格把关,切勿盲目申报。(二)原则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推荐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总数不超过3个,总局相关直属单位推荐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创新中心总数不超过1个。(三)已列入省级政府规划,或省级政府承诺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明确支持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有相关证明文件,可视情况增加推荐指标。(四)涉及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和管理改革重大任务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有相关证明文件,可视情况增加推荐指标。(五)同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项目只能通过单个主管单位推荐,不得多头推荐。七、其他事项(一)同一负责人、同一团队原则上只能承担一个市场监管总局科技创新基地(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二)总局已批准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资源不得重复申报。(三)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积极申报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四)鼓励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实施,集成市场监管系统内外优质资源,联合申报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融通发展。(五)联合申报要避免“拼盘”和“拉郎配”。联合申报的单位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个。联合申报需选择其中一家单位为依托单位,其他单位为参与单位,由依托单位负责汇总、核实各单位材料,并提出申请。联合申报各方应优势互补,并简述各单位在过去5年内开展合作研究及产出成果情况,明确各方在建设、运行管理、研究内容、重点任务等方面的职责和分工。在申报书附件中提供加盖依托单位和参与单位公章的联合申报协议,明确各单位职责和分工。(六)由地方政府向市场监管总局推荐或给予政策、资金等相关支持,或运行两年以上并运行较好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及能够设立为独立法人实体的技术创新中心,将予以优先支持建设。八、联系方式政策咨询:010-88652672 技术支持:010-88301620、18332310186材料寄送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东路8号 市场监管总局科技财务司科技规划处附件:1. 布局重点方向2. 申报操作说明3. 推荐项目汇总表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3年3月附件1布局重点方向 一、市场综合监管围绕信用体系建设、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价格监测监管、网络交易监管、广告智慧监管、执法办案装备等重点领域发展需求,结合市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新技术研究,推动其与市场监管业务加速融合。二、计量科学开展量子计量基标准、量子传感、片上计量、数字化转型等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生命科学与健康、生态与能源、绿色低碳、新型信息化、先进制造、空天海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高可靠性计量仪器和标准器,建立国际互认的新型计量体系和量值传递方法,提升计量支撑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三、质量科学加强质量科学基础理论、原理和方法研究,开展质量特性分析新技术研究;开展标准数字化技术研究,加快标准迭代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开展认证认可智慧化技术研究,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与前沿交叉、安全与应急保障等领域的认证认可技术研究;围绕检验检测技术重点应用场景,攻克快速检测、智能检测、在线检测、云检测等急需关键技术,研发常态防范、高场景适应性和先进智能化技术及装备,构建智能化检测平台。四、食品安全围绕乳制品、饮料、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等传统食品,关注特殊食品和细胞培养肉、替代蛋白等未来食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因子与营养品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监测、溯源预警的关键材料和装备,搭建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实现食品安全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突破。五、特种设备安全开展高参数电梯智能运维、大型游乐设施健康管控、锅炉清洁高效燃烧与安全评价、特种金属结构材料检测与评价等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进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和追溯体系相关技术及平台研发,有效提升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监管技术能力。六、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围绕全国重点工业产品,开展质量安全风险因子识别、评价和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工业产品准入、生产、流通、消费与处置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保障能力。
  • 2024两会提案|加强合成生物技术监管,促进新质生产力安全发展
    合成生物学作为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未来产业创新的前沿领域》中,被评选为未来产业创新的五大前沿领域之一。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结果的不确定性与不可控性决定了人类在享受革命性成果的同时,也需要面临一定的生命安全隐患。近日,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天津市委会主委蔡欣提交了关于加强我国合成生物技术监管工作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提案,蔡欣委员表示,合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给社会、伦理、技术等方面带来诸多安全考验,建议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安全发展。蔡欣委员建议,强化我国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应用准入制度,加强其资金与技术监管,确保合成生物技术在安全的环境下得到应用。对于拟进入我国合成生物领域的企业资质、技术条件、资本来源、资金流向等进行严格审核审批。强化信用评估,加强行业资产管理,严格保密协定。同时,尽快制定我国合成生物领域技术标准和伦理道德规范,加强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和应用监管。完善专家评审制度和安全审查制度,制定合成生物领域技术标准,明确合成生物领域技术使用的权利清单、责任清单、技术清单和负面清单,并建立长期的跟踪及更新机制。“尽快出台我国《合成生物技术监管条例》,对该领域的监管主体、监管职能、监管范围、监管方式等进行明确说明,建立健全合成生物技术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相关地方政府可修订相关制度条例,建立和补充配套的监管措施。理顺我国合成生物领域企业的党委会、工会、职代会的“老三会”与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新三会”关系,提升企业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能力。”蔡欣委员说。对于监管,蔡欣委员建议,明确我国合成生物领域监管内容,通过企业特派员强化对合成生物领域企业资金监管、技术监管、数据监管和重点人员监管。抓紧完善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在合成生物领域监管中的职责。监管部门和行业企业等方面的权利责任清单,加大对合成生物技术监管执行人员的培训力度,将生物安全知识纳入科普教育体系,深化生物技术安全领域科学基础研究。另外,蔡欣委员还建议,通过数字赋能合成生物技术监管,完善智慧管理平台功能,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流程监管模式。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技术,提升对合成生物领域企业监管水平,推动合成生物技术监管工作数字化转型。
  • 搭建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智慧环保综合管控平台——访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栩
    p   2019年4月15-17日,第二十届中国环博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随着国家多领域的治理手段加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环境执法监督机制等日益完善,环保治理的长期需求得以真正释放,这从中国环博会的发展情况可以略窥一斑——为满足环保企业的展示需求,近几年,中国环博会的展会规模持续增加20%,参展企业数量以25%的速率保持稳定增长。 /p p   在我国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下,环保理念日益深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议题,“智慧环保”作为一种新事物受到普遍关注。作为“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的综合服务商,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融科技”)受邀参加第二十届中国环博会,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对天融科技总经理张栩进行了采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4/uepic/cf31c7e9-3c7c-42b4-ad60-31f23b45e131.jpg" title=" 采访照片.JPG" alt=" 采访照片.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中节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栩 /strong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厚积薄发实现快速转型 /span /strong /p p   天融科技是隶属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的环境监测专业公司,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企业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的产业集团,其实力非凡,目前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500余家,业务分布在国内30多个省市及境外60多个国家和地区,员工近5万人。天融科技业务范围包括搭建以顶层平台和底层感知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监测综合解决方案、平台与大数据、环境监测系统集成、环境监测设备研发生产、运营服务、第三方检测服务等。 /p p   天融科技是以环境监测设备研发、制造起家的,通过近两三年的不断创新、快速转型,其逐渐成为专业的生态环境监测综合服务商,其中的“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以及“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更是成为转型路上的明星产品。在明星产品的助力下,天融科技2018年取得几个重大项目,使得2018年天融科技的业绩实现100%的增长。 /p p   “智慧环保”是我国环保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相信行业内的众多厂商都看到了这一趋势,而天融科技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成功转型,离不开它长期的储备,这些储备包括人员、技术、社会资源等等。张总介绍到,天融科技在环境监测领域从业超过20年,汇集了行业内优秀的技术研发专家及商业运作团队,始终兢兢业业致力于环保设备和产品的设计、研制和生产,技术实力过硬 另外一方面,中节能集团本身政府端用户居多,而“智慧环保”项目直接对接的就是政府,中节能集团对天融科技的业务起到了拉动作用 再次就是,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天融科技快速看到了市场发展的方向,并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布局,可谓厚积薄发!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明星产品助力天融科技发展 /span /strong /p p   在采访中,张总为我们详尽介绍了天融科技的两款明星产品。 /p p   在张总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智慧环保架构分为四层,即感知层、基础设施层、数据服务层、业务应用层。整体架构以顶层设计为指引,以智慧环保建设机制为手段,以标准规范与制度体系、系统运维与信息安全体系为保障,为地方政府提供完善的智慧环保服务。 /p p   天融科技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遵循整合-完善-新建的原则,在统筹规划、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指导下,利用云平台、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建设“天水地海一体化”的城市生态监管体系,实现生态监测全覆盖,数据应用全掌握,进而可以做到明确项目责任归属、生态环境的改变量和任期内生态变化程度,并通过大数据与“三线一单”制度的结合形成智能化生态承载能力模型,为城市决策提供生态数据支持,确保新建项目不越线。通过智慧环保服务体系的搭建可以彻底解决监测能力不足、信息化建设薄弱等问题,补足地方政府的短板,为地方政府领导解开束缚,全面达成科学管理、智能决策、有效实施的 “智慧环保”目标。 /p p   从整体层面来说,智慧环保需要大而全的方案,在一个地区建立包括大气、水质、土壤等全要素在内的管理体系,将污染的来源说清楚 从细化层面来看,智慧环保有小而专的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地区的污染特性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中离不了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对一个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同行业的污染排放标准非常熟悉,只有这样,才可以搭建出专业智慧环保平台,从而发挥作用。 /p p   天融科技凭借技术实力近一两年在“智慧环保”项目上取得了一些典型的成功案例,比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分网购买服务项目、西安市智慧环保项目、北京市延庆区智慧环保PPP项目、山西省汾阳市智慧环保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临沂市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设备供货安装与运营服务一体化项目、甘肃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移动监测项目等等等等。 /p p   正如前文所说以及实际案例展示,“智慧环保”的用户以政府居多,它给政府带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精准监控,深度挖掘,智能分析,“智慧环保”实现了对决策与管理业务的系统支撑,提高了环保部门的决策管理能力和决策效果评估。为各级政府部门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以说它是集综合展示、监督管理、辅助决策、政务服务为一体的一个平台。 /p p   而天融科技的另一款明星产品——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是集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工地扬尘监测、水质监测及VOCs监测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该平台以大数据为核心,实现一网一平台的综合化环境信息管理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的环境网格化监测、处理、统计分析及成因诊断体系,为各行政管理部门精细的网格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p p   “智慧环保综合解决方案”和“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是相辅相成的。智慧环保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它是将生态环境监测与时下热门的“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公共服务便民化。 /p p   而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监测网络,只是实现智慧环保的一个手段,智慧环保的最终目标,是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服务、创新等理念赋予全新内涵,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管治理体制,让环保大数据解决环境“痛点”,真正为民服务。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坚定转型之路 不惧竞争 /span /strong /p p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市场日新月异,很多企业纷纷转型,从环境监测仪器制造商转变为综合服务供应商,可以说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然而谈到竞争,张总似乎并不慌张。面对竞争,该如何突破重围?张总认为,市场竞争固然激烈,但真正好的产品必然能经受住用户的考验。提供好的仪器设备是一方面,相应的售后服务、运营服务也需要跟上,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真正能打动客户的不是冷冰冰的设备,更多的是公司的整体服务。“天融科技更强调的是详尽的服务,别的企业可能也有这些策略,但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去比别人做的更好!”,张总笃定的说道。 /p p   智慧环保是一个新领域、新概念,从技术角度来讲,整个环境数据应用、分析只是刚刚起步,天融科技当前还是面临着一些挑战的。在智慧环保领域,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专业人员、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是天融科技的优势,并且作为央企,它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雄厚的资金实力,让天融科技如虎添翼,但在物联网、人工智能方面,天融科技还需要不断学习,并且也一直在进行深度学习。 /p p   另外张总谈到,目前智慧环保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政府买单、政府买服务,给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带来很大的压力。未来,天融科技一方面会不断提升自身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希望能与更多的业内人士一起探讨,如何找到更优的商业模式,为政府排忧解难贡献一份力量。 /p p   在采访过程中,张总谈到了天融科技的价值观:作为企业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关注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友好。以客户为导向,以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最优良的服务,实现中国节能与利益相关方的共同进步、成果共享。其中,张总对于社会责任的认识令小编印象深刻,一方面,天融科技作为央企,其社会责任感保证了企业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忽视项目质量,或者进行造假等 另一方面,张总认为,现在环境监测已不是社会责任,环境监测过程中如若涉及造假,那就已经上升到了刑事责任,造假这条线是碰不得的。企业的利润不应该来自于造假,而是源于企业内部的精细化管理,责任这个东西是没商量的。对于张总的观点,小编首肯心折。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采访后记:张总给小编一种非常理性的感觉,他说话慢条斯理而充满力量,给人一种信服感。他不单单把环保当成一种事业,更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希望看到国家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拥有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也是天融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采访过程中,小编问到张总天融科技当前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他并没有做过多的陈述,只是说“每个公司面临的困难都不一样,整个行业面临的困点才更有意义去讨论。”小编回忆到,“行业整体”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经常被张总挂在嘴边,这或许是天融科技作为央企、张总作为央企一员的责任感使然,或许不是,但这必然是一个合格的环保人对自己事业的一种热爱! /span /p
  • 谱育科技 | 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预警体系,助力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
    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6月2日-4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1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在山东烟台召开。来自政府部门、化工园区、企业、研究单位的2000余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重点围绕化工园区“十四五”产业提升创新、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这五大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本次大会,谱育科技携全新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及新品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亮相会议现场,助力实现数字化智慧园区管控。会议现场,园区管理者、技术专家等与会嘉宾前来交流洽谈。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设解决方案为缓解目前化工园区在安全监管、风险源防控、污染物达标排放、应急响应等面临的技术与管理压力。谱育科技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总体建设目标,在全面开展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排查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园区企业排放的特征污染物,建立“全覆盖、全天候、全过程”的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体系通过自动监测网络,实时掌握园区内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分布及变化趋势,科学合理的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同时服务于园区日常环境质量监管,增强对常规环境空气因子的监测,为区域环境质量预警及防治提供依据。隔空辨毒气,识图保安全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EXPEC 1900 傅里叶红外气体遥测仪,通过图像掌握目标区域有毒有害气体的时空分布,远距离非接触地对目标气体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风险评估,具有可见视觉成像、夜视红外成像和化学成像功能,为环保、安监、消防、公安、化工等领域提供技术保障。可视化FTIR 遥感技术为核心的化学成像,结合可见/红外视频成像,直观揭示风险源智能化全天候全自动视角巡逻扫描,定时定点守望监测覆盖广360度全视角覆盖,60度垂直扫描,视野范围内实现全区域覆盖精度高斯特林制冷(-200℃)科研级 MCT 红外探测器,实现ppm级探测能力可车载移动应急,快速到达事故现场,远距离测定有毒有害气体成分与浓度
  • 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睿科智萃700项目交付仪式暨ISP700产品发布会圆满落幕!
    8月3日,苏州市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农产品药物残留检测智能化集成平台研发与应用(智萃700项目)圆满交付。六十余名行业专家及客户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智慧实验室前沿技术,探讨发展、展望未来!智萃700项目由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联合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检测等应用设计而成,平台能够覆盖多方法、多样品、多参数的样品前处理全流程,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误差,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发布会上,科学技术部原政策法规司巡视员宋德正首先发表致辞,他表示:睿科的智萃700结合了农业现代化、智能化的优点,降低了操作的门槛,提高了检测效率,这是未来无人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名誉理事长刘长宽为大会发表致辞,他提到:睿科集团发展至今,离不开开拓创新精神。此次厂家和用户联合开发产品的做法,是一条非常好的路线,能更好地实现用户需求。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主任章雪明分享了《合作 创新 共赢》主题报告,他提到:项目最初的构思源自市场上未能找到合适的产品匹配和满足实验室对前处理的需求,后来有幸和睿科探讨,通过定制化平台满足中心的实验室需求。在与睿科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产生了许多灵感,双方经过了多次的硬件和软件沟通,最终实现智萃700项目。作为政府实验室应该更多支持国产仪器,提升国产产品的可能性,相信未来还有很多合作的可能性。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实验室事业部产品部经理戴相辉分享了《智萃700项目产品介绍》主题报告。戴经理指出,睿科深耕实验室自动化15年,从实验室痛点出发,在交流中发现更多灵感。全面的项目产品方法、流程讲解,使智慧实验室理念更加具象。戴经理表示睿科已经迈出实验室无人化、智能化的步伐,这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个在多方面应用已经落地的平台,它能应用于农产品检测,也可应用于食品农残兽残、药品、环境检测等多方面,这也是我们产品定制化特性的体现,智慧实验室未来可期。随后,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亮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智萃700项目的创新点及睿科智能化实验室的核心价值与发展布局,他表示:智萃700项目的交付是睿科走向“智慧实验室”的重要节点,项目开发过程中,睿科能够根据客户的想法,提升研发技术性,反过来,我们也研发了多模块平台以帮助实验室提升效率。未来睿科将会继续布局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实验室,不断创新,把提升产品和服务置于第一位,为中国科技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相信本次的交付并不是终点,而是睿科集团和用户单位良好的发展开端,未来我们将朝着方法开发、技术合作、课题申报等多种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合影嘉宾(从左到右):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亮副总经理、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秘书处 季凯主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曹以刚副理事长、科学技术部原政策法规司巡视员 宋德正、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 刘长宽名誉理事长、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章雪明主任、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测测试中心 韩凯科长、苏州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苏州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 丁洪流博士、国家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心副主任 杨洋随后苏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与睿科集团正式进行项目交付仪式,与会领导、嘉宾合影留念,智萃700项目交付仪式暨ISP700产品发布会圆满落幕!
  • 浙江全力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智慧管理
    从近日召开的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数据归集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近年来,浙江省通过对检验检测审批、监测、监管、服务实施全链条、全过程体系重构,系统重塑,数字化管理,实现审批更高效、监测更智能、监管更精准、服务更优质。据悉,通过建设、应用检验检测智慧治理平台,优化审批流程,该省目前已经归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和监督检查数据140万条,实现机构申请材料数量减少50%、时长减少40%,首次审批时长缩减10天以上。由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牵头,金华市市场监管局联合浙江省质科院共建的“浙里检”项目,实时在线集成全省检验检测行业核心数据,实现一屏掌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审批、机构能力水平、公共服务、协同监管全貌。其中的资质认定平台打造了集检验检测产品对象、方法标准、能力参数于一体的检验检测数据库,实现结构化申报,有效破解检测标准“哪里找”、参数项目“怎么填”的疑惑;管理服务应用平台则为检验检测机构提供资质日常维护管理功能,打造仪器设备溯源临期、超期、标准作废变更、资质到期等智慧化模型,辅助机构质量管理,强化机构运行监测;综合治理平台具有提供预警处置、信用管理、闭环处置、四色管理、精准画像、监测感知等功能,为基层监管执法提供支撑。“浙里检”上线以来,浙江省已有1289家机构入驻平台,发布检验检测服务方案4万多项,平台累计服务订单75万个,提供质量问诊服务8900余家次。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十分重视资质认定管理和检验检测高质量发展,先后出台加快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深化资质认定改革等政策文件。同时会同科技、公安、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优化车检服务、加强司法鉴定资质认定、专项整治、大仪共享、联合监督抽查等10项制度。目前,检验检测已入选浙江省“556”服务业新体系五大新兴服务业之一,将检验检测机构列入浙江省服务业领军(领跑)企业认定,将检验检测人才纳入省级高层次人才目录。
  • 全国首个!无锡市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智慧水质实验室取得新突破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监测函〔2022〕63号),无锡市水环境动态扩散溯源预警监测创新应用项目成为试点之一。   按照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建设要求,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以水生态环境保护大数据为切入点,以京杭运河无锡段为载体,积极探索无锡市水环境动态扩散溯源预测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实施见效。   在生态环境监测分析步入全面数字与自动化提速档口下,常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能力的建设已经跟不上区域发展需求,因此,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生态环境厅、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市监测监控中心积极谋划,联合新吴分中心建设了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成为创新应用试点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成果。   该实验室是江苏省第一个区县级自动化水质监测实验室。总投资994.5万元,常规参数每日满负荷可监测300个地表水常规五参数水样,监测能力覆盖地表水表1中24项(除PH、溶解氧以外所有项目),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实验室一天满负荷手工分析工作量。该实验室已于2023年6月投入使用,并于11月完成验收。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实现实验室水质分析现代化、智能化、数字化,更有力支撑服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创新赋能 助力智慧监测   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通过部署智能管控平台,结合智能管控终端,建立“采、运、测、管”全过程无纸化监测新模式,与传统监测相比较,减少了人工参与监测分析时可能产生的误差,具有感知高效化、数据集成化、分析关联化、应用智能化、测管一体化等优势特点。   01   建立高效批量监测能力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效率   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实现水质多参数全自动化、批量化和无人值守监测,极大破解了环境监测人员编制紧缩、工作量激增以及信息系统迭代能力弱等难题,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区县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以往,委托给社会环境检测机构采测耗时较长,数据时效性较差。引入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后,每日满负荷可分析300个样品,并且可实现当日采集样品于次日全部出具(五日生化需氧量除外),极大提高数据时效性。   02   监测数据全过程溯源   配备自动化质控措施   实验室监测分析模块基于国家、行业标准的监测方法,为保障数据准确性,实验室系统自带多种质控样品测试功能,包括空白样、平行样、标样、加标样,能智能判定样品监测数据是否合格。   03   突破AI数据应用技术   支撑实现生态环境智慧监测   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的建设围绕无锡市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质安全预警、湖泊智慧监管、应急监测等环境监测迫切技术需求,开展水环境智能化自动监测、水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与分析等技术攻关,自主开展全区域地表水水质监测,并逐步应用至重点污染企业监测及生态环境执法监测领域,支撑区域构建水生态环境智能化监管、数字化运行、科学化决策的技术体系实验室。 全国第一 质效双保证   智慧水质实验室于2023年12月11日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首次评审,成为国内第一个资质认定证书的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此次评审,通过水和废水类别共计17个自动分析方法、20项能力的资质认定。智慧分析监测能力验证的顺利通过,标志着智慧水质实验室在样品检测提效降本的同时数据质量有效可靠,这是无锡市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智慧监测领域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典型示范 全国优秀案例   2023年11月,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技术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指导委员)在浙江杭州组织召开了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案例评审会,经专家评审,并由技术指导委员会确认,共评选出12个优秀案例和22个示范案例。我市新吴区智慧水质监测实验室成功入选优秀案例。   下一步,无锡市智慧监测创新试点应用项目组将在智慧水质实验室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坚定研究方向,继续做精做优试点应用业务工作、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推广,在提高站位、凝练思想上久久为功、持之不懈!
  • 消除监管盲区 提高执法效率
    石家庄基本形成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将每一寸土地都纳入监管视线 只要企业出现“冒烟”现象,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发现,并通过对讲设备立刻与企业联系,督促其采取相应措施。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记者从石家庄市环保局了解到,石家庄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已基本形成,实现了对环境隐患的早发现、早控制、早处理和“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的目标。目前,石家庄市“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这一环境监管难题得到了有效破解。发现污染问题及时处理刘辉是石家庄市新华区西三庄乡环保所的一名环保监管员。刘辉每天要认真巡视辖区,即使在上下班路上,他也会在沿途留心查看,是否有道路遗撒、施工扬尘等污染现象。8月7日,刘辉一上班便根据安排对所负责的辖区进行日常巡视。上午10时许,在田家庄村附近时,他发现一座沙场的沙堆露天堆放,没有苫盖。刘辉迅速找到沙场负责人,要求其立即采取洒水措施,并尽快对沙堆进行苫盖。沙场负责人表示立即整改,但因为暂时没有苫布,所以先采取洒水措施,同时购买苫布,保证第二天全部实现苫盖。“明天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有没有苫盖。”7日下午,在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西三庄乡政府办公楼二楼的环保所,刘辉告诉记者,环保监管员对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要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完成整改。这个环保所占用了两个房间,办公桌、电脑等办公设备齐全。环保所共有3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所长。“环保所是网格化监管的第二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环保所所长郝晓霞说,他们主要负责本级网格内的环境监管工作,并监督第三级网格责任主体履职,“还负责开展污染源监管、秸秆禁烧等工作。”郝晓霞说,他们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对发现的污染行为,能自己处理的尽量处理,如涉及执法等无法处理的问题,立即上报至上一级网络。”与此同时,环保监管员每天都会将自己巡视的情况记录在《日常巡查记录表》中;如发现问题,则会填写《环境保护检查记录单》,详细写明问题及处理情况。科技手段强化网格化监管“新晶,你的1号炉顶出现冒烟现象,请迅速处理。”8月7日上午11时,在井陉矿区环保网格化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值班员通过对讲设备紧急呼叫河北新晶焦化有限责任公司的调度室人员。通过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可以看到,新晶公司1号炉顶出现了冒烟现象。呼叫仅两分钟后,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身着工作服的工人,他快速跑向冒烟处,将炉顶盖子盖好,烟立刻消失了。“这是我们刚建成正在试运行的网格化视频监控系统。”井陉矿区环保局副局长焦彦欣介绍说,他们对全区4家焦化、4家煤货台和36家洗煤厂,在各自重点污染节点安装或整合了148个高清监控摄像头,并全部连入这套系统,实现了对重点企业的全天视频监控。除了井陉矿区,长安区长丰街道办事处为每一名环保监督员配置手持外拍设备,一旦发现隐患,第一时间上报,并果断采取措施及时处置。新乐市则利用电子地图,对网格化重点监管企业污染源制作电子图像文档,地理位置标注清晰,强化了监控。在创新科技手段的同时,井陉县建立了县环保局与二级网格联合行动制度,所有执法文书记录单下达给企业的同时,各二级网格也进行存档;灵寿县、无极县、晋州市等实行有奖举报制度,对举报查实的给予1000元~10000元奖励;栾城区实施企业分级管理,建立各级企业环境监管措施。三级网格已覆盖全市“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管不着”是困扰环境监管的难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2012年6月,石家庄市提出了要在全市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将环境监管的触角向最基层延伸,彻底消灭环境监管盲区。其中,根据网格化监管体系划分,一级网格为各县(市)区行政区域,二级网格为各乡镇、街道行政区域,三级网格为各村和社区所辖区域,从而实现“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三级环保管理网格,强化基层环保力量。经过2012年的“提出”、2013年的“探索”和2014年的“推进”3个阶段后,目前,石家庄市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框架已基本建立,三级网格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网格已开始运行或试运行,并在管控点源、面源污染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目前,石家庄市已建成一级网格25个,二级网格289个,三级网格4273个,289个乡镇(街道)、园区(二级网格)均成立了环保所,共配备专职人员441人,兼职人员422人,落实了办公地点,基本做到了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今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市本级和各级网格共处理各类环保问题1.1万件,立案查处279起;二、三级网格巡查发现问题5354件,处理交办环保问题4328件,处理率达到98%。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对建立网格化管理的好处,石家庄市新华区环保局副局长陈海印表示,网格化管理能“让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陈海印表示,长期以来,环保等执法部门受执法力量限制,其监管“触角”很难延伸到辖区的每一个角落。而能及时发现身边污染现象的人,往往又没有管理的职责,等通知了执法部门,常常已错过了最佳执法时机。在采访中,石家庄市矿区环保局副局长焦彦欣也表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赋予了乡镇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再加上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改变了以往各级基层政府对环保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的被动局面。多年来,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环保部门常常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有效突破了这一瓶颈。7月27日,井陉矿区贾庄镇环保所将一份检查记录上报至区环保局。环保所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有一家白灰生产企业私自新上了一条生产线,属于违法行为,需要立即停建。因环保所没有执法权,所以将案件上报至区环保局。井陉矿区环保局立即派出执法人员赶赴现场,要求违法企业立即停建,并对其进行立案查处。在一份8月5日的反馈单上,记者看到,这家企业已经停止了违法生产线的建设。井陉矿区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大队长冯红亮说,网格化体系赋予了乡镇相应的管理职责和权限,再加上配套的长效管理机制,改变了以往各级基层政府对环保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的被动局面。不仅如此,在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中,各部门的环保职责履行情况更加公开明了。电力、工商、城管等部门,作为一级网格,都有了更明确的责任分工,特别是在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中,全面改变了以往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来源:中国环境报
  • 空气网格化监管系统进入立体化监测时代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i ——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联合推出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 /i /p p   为切实推进生态环境攻坚专项行动,打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强化督查已经成为新的环境执法长效机制。环境治污,监测先行。在推进环境管理从污染防治向环境质量管理转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更高期待和要求的新形势下,致力于国内城市精准治污的高效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应运而生。因其精准、科学,能有效提升治理区域大气污染的工作效率,能为环境监管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等优势,成为城市环境监测的新主流,也备受一些地方政府的喜爱。 /p p   目前,主流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将某个城市以乡镇、社区(村)为单元,分级划定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网格,大范围、高密度的布点,建设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做到城市区域网格全覆盖,实时监测每个网格内主要污染物的动态变化和趋势,客观真实反映污染现状,快速捕捉污染异常排放行为并自动报警,形成一张空气监测的“天网”。 /p p   除此之外,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可同步将“微站”和现有的空气质量标准站点结合起来,进行监测数据叠加、对比分析和校准,从而获取全城市高密度、高频度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数据,运用基于GIS的后台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监测数据的筛查校准、统计分析和动态图绘制,实现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动态变化趋势分析,对污染源起到最大程度的监管作用,为环境执法和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p p   然而,现有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仅能提供近地面的“微站”监测数据,无法获取不同高度层的污染变化趋势,只能依靠污染物扩散趋势进而去判断、追溯污染来源 “微站”监测数据准确度相对较低,在监测数据质量控制上大都采用监控平台与标准的常规大气自动监测站数据进行比对和基因算法校准的方式。总之,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还有不少亟须提升、完善的地方。 /p p   针对现有网格化监管系统之不足,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和山东山宇环境科技公司强强联合,综合利用“微站”技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以提升网格化环境监管系统效能为中心,开放融合,集众所长,集成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精准溯源、靶向管控及科学评估等最先进的物联网理念和技术,既将“精准”放在对污染源的精准把控上,又追求对数据的监测精准上,鼎力推出城市大气环境立体化网格监管系统,可实现对城市空气VOCs等有害气体、细颗粒物、臭氧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p p   该系统根据城市无组织排放源的分布特点,在城区、商业餐饮、工地、环路和主干道、工业园区、工矿企业边界等敏感区域,构建以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和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为网格中心,以“微站”为网格高密度监测点的立体化、网格化、全方位实时监测网络。 /p p   平台包括网格监测、空气质量监控预警、污染溯源、趋势分析、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等功能模块 拥有在线监测、执法监督、精细管理、精准溯源、统计应用、在线指挥功能,成为集众所长、多项融合、开放包容的的环保大数据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生态环境攻坚的精准施策和靶向管控。具备以下特点: /p p   1、“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排污强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排污特点,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布点”适当细化网格,“微站”与“边界站”相结合,组成“立体式”协同监测网络和专业性的数据校准体系。 /p p   2、地面污染源监测无死角,智能高效的溯源解析。除网格化监测数据之外,系统还可收集气象数据、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空气质量标准化监测站点数据,根据浓度水平和变化数据,为精准治理提供依据,为治理考核提供技术支撑。消除监管盲区,提升环境监管效能。 /p p   3、多种污染物实时快速分析,三维空间数据精准展示:可同时监测多种污染气体,时间分辨率精确到1min。采用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远距离对气体多组份混合排放物进行实时监测、连续自动快速分析,可获得地面或高空大区域三维空间数据。可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总携载量、污染源排放量、烟羽的动态分布、大气扩散参数及进行定量研究点源、监测优化选点等,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 /p p   4、监测与监管的协同联动,便捷、综合化的监管。系统发现异常排放,可自动报警并将报警信息发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污染物数据可通过监控中心、手机APP等管理平台实时查看,科学分析,实时捕捉和快速锁定主要污染排放来源。 /p p   5、基于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定量化、精细化分析。建立气体污染快速决策与评估体系,分析城区的污染来源及贡献,并提出不同的污染减排建议,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弄清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为城区及时了解污染现状及污染物来源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有效的综合解决方案。 /p p    i strong 关于伟瑞迪 /strong /i :北京伟瑞迪科技有限公司是以国家重点高等院校研究技术成果为基础成立的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致力于提供智慧环保、环境监测、污染防控、安全管理等系统解决方案和专业的技术应用服务。先后推出工业园区气体污染在线立体防控系统、城市空气质量实时多尺度智能分析决策系统、LDAR综合管理系统和噪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等,可真正实现工业园区和城市污染源的实时精细网格化管理,快速有效提升区域空气质量。 /p p    i strong 关于国信聚远 /strong /i :国信聚远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是我国环境光学领域高科技创新企业,构建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差分吸收光谱和激光雷达等为核心的多种技术平台,可提供区域环境监测、化工园区环境监测、安全预警应急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和区域无组织排放实时监测等多种技术设备与解决方案。 /p
  • 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印发《202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点》
    1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局印发《202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点》。提出,将推进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提高监管效能;深化行政许可改革、检验机构改革、电梯监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特种设备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特种设备产业集聚升级、优化特种设备国际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强从业人员能力建设、基层能力建设、特种设备文化建设,强化能力支撑。全文内容如下:202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要点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总局党组工作要求,深刻把握“讲政治、强监管、促发展、保安全”工作总思路,围绕一条主线,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三个监管,狠抓四项任务,重点开展好“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活动,保持全年全域特种设备安全稳定,为高质量发展持续营造良好安全环境。一、坚持党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1. 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准确理解深入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总局党组部署要求,结合特种设备职能使命抓好贯彻落实,用扎实的业务成效体现学习成效。2. 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结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加强特种设备党建基层联系点联学共建,扶持一批党建成效显著、业务发展健康的特种设备“小个专”企业。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内法规和纪律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贯彻落实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专项行动方案和2023年工作要点。建立行风监督员制度,把抓作风建设与抓业务相结合,树立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企业服务的导向。二、锚定重点领域,守住安全底线4. 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特种设备监督检查力度。开展城镇燃气压力管道、高压气瓶、小型锅炉、客运索道以及未经登记违法使用特种设备等专项整治。开展电梯安全筑底行动,推动老旧住宅电梯隐患治理与更新改造等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持续推动化工产业转移相关特种设备的安全保障工作。5. 强化重大活动特种设备服务保障。做好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以及元旦春节、全国“两会”、五一、国庆等重要时点特种设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应急预案,压实特种设备服务保障各岗位各环节安全责任,确保特种设备安全稳定运行。6. 提升特种设备应急能力。研究制定特种设备应急体系指导意见,推动特种设备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制定国家级特种设备应急培训演练基地管理办法,修订实施《市场监管总局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三、压实各方责任,推动齐抓共管7.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出台《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落实生产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落实使用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制定实施“企业主体责任推进年”工作方案,完善相关配套文件,加大宣贯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效果评估,推动抓好规章落实。加强合规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宣贯,制定发布合规管理指南,督促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使用单位严格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8. 压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以省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工作评价体系,开展区域安全状况评价。推动建立地方政府重视和解决特种设备安全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机制。市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对辖区内特种设备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充分发挥基层市场监管所“哨兵”作用,落实各级监管部门责任。9. 压实行业监管责任。按照“三个必须”和“一岗双责”的要求,发挥各级特种设备安全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明确相关主管部门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职责,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四、完善三个监管,提高监管效能10. 推进法治监管。配合全国人大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法》执法检查,加快推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组织制定安全总监和安全员考核指南,制修订工业管道、起重机械、大型游乐设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导则、使用管理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推动制定合规管理、锅炉碳排放分类分级、涉氢特种设备等标准,不断完善法规标准体系。11. 推进智慧监管。强化数据归集治理,完善数据核验机制,提升特种设备归集数据质量,构建月度安全形势分析模型,实现省以下区域特种设备安全状况评价功能。推动信息技术与检验检测技术深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智慧检验新业态,推动企业智慧管理平台建设,探索推动智慧监管平台同企业智慧管理平台、检验机构智慧检验平台信息的共享互动。中等城市实现电梯应急救援系统全覆盖,进一步缩短困人救援时间。完善全国压力管道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加快推进电梯、气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全面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数据分析、质量追溯等领域开展智慧监管创新试点。12. 推进信用监管。指导督促全国特种设备生产企业按时完成年报,深入推进特种设备生产单位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研究建立特种设备生产单位风险分级分类指标体系,推动行政许可、监督检查、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对严重违法失信行为的部门联合惩戒力度。研究建立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信用评价机制,推动建立检验责任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失信人员和机构终身禁业制度。五、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13. 深化行政许可改革。持续精简优化特种设备生产许可目录;针对已下放的特种设备行政许可事项开展调研评估,指导地方做好承接工作,推动各地统一实现特种设备行政许可的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服务;探索将行政许可转为监督检验、型式试验、强制性认证等市场准入机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实行特种设备行政许可及检验报告电子化。14. 深化检验机构改革。修订《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核准规则》,明确检验机构专业人员比例要求,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明确检验机构改革公益性方向,坚持系统内检验机构的公益性和完整性,更好发挥检验机构对监察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鼓励引导特检机构加大科研投入,积极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争取进入国家科技战略梯队。15. 深化电梯监管改革。修订完善电梯维护保养相关规则,研究建立电梯物联网标准体系,为电梯按需维保改革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制定发布《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电梯自行检测规则》,推动电梯检验检测改革向纵深推进。鼓励各地探索试点电梯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险”等电梯安全保险模式,推动从降低事故率向降低故障率转变。六、推进绿色低碳,促进高质量发展16. 推动特种设备绿色低碳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推动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工业锅炉产品能效指标。加快完善电站锅炉能效标准,健全氢能特种设备基本安全要求,将能效管理与碳排放管理深度融合,推动特种设备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17. 推动特种设备产业集聚升级。实施特种设备质量提升行动,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NQI)一站式服务,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创建电梯、起重机械、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元件等特种设备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特种设备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支持地方积极参加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建设活动。18. 优化特种设备国际营商环境。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峰会等国际性活动,促进新技术引进及特种设备产品和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走出去。鼓励国内特种设备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动焊工和无损检测人员等资格证书在国内相关行业通用与国际互认,营造更好营商环境。七、加强队伍建设,强化能力支撑19. 加强从业人员能力建设。研究制定特种设备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方案,督促指导基层加强安全监察人员教育培训。继续开展特种设备A类监察员考核工作,市县级安全监察机构配齐A类监察人员,举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骨干人员培训班;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考试机构的监督检查,有条件的地区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检验技能竞赛或大比武。加强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和使用单位安全总监和安全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人员素质。20. 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各地要发挥市场监管所在特种设备监管中的哨兵作用,加强人员保障、经费保障,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所(队),强化安全监管专业属性。推动出台激励措施,对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领域埋头苦干、敬业奉献的人员,积极争取在职务职级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21. 加强特种设备文化建设。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实施20周年和《特种设备安全法》实施10周年等主题文化宣传活动;编写出版《特种设备安全发展历程与展望》书籍,传承弘扬特种设备战线“四特精神”;鼓励各地建立特种设备安全文化科普教育基地,传播特种设备安全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特种设备安全的良好氛围。八、加强统筹协调,发挥总局安委会办公室职能作用22. 提高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合力。组织制定2023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定期开展工作分析调度。加强与国务院安委办的沟通协调,组织做好2022年度安全生产考核迎检工作。23. 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按照国务院安委会部署,扎实有效完成岁末年初隐患整治等各项行动。各地特种设备监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协同配合,认真落实任务分工,积极推动市场监管领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谈2021年市场热点问题 打好食药安全监管的组合拳
    我国有亿户市场主体,“十四五”开局之年,健全完善适应成熟市场的监管规则意义重大。如何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如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记者就上述问题对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工。  解决市场主体“准营难”  “十三五”时期,我国营商环境得到大幅度改善,仅企业平均开办时间一项,就从平均30多天压缩到4天以内。“十四五”时期,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哪些实招?张工说,“十四五”时期,商事制度改革将从解决市场主体“准入难”进入解决“准营难”的攻关期。推进以“两张清单”“四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商事制度改革,将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公正、透明、规范、便捷、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发展的资源。”张工表示,市场监管部门要把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作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进一步激活市场内生动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提高参与双循环的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市场吸引力。  维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关于“促进公平竞争”“建设统一大市场”,在这方面市场监管部门有哪些新举措?  张工说,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国内双循环,都离不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2020年,市场监管总局密切关注市场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强烈关切,把维护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作为市场监管重要着力点,不断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鲜明释放了无论线上线下都不能成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外之地的强烈信号。  打好安全监管组合拳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针对这些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市场监管部门将采取哪些新举措?“保证好14亿人一日三餐的健康安全和用药的有效安全。”张工说,要以最强烈的责任感、最严格的监管措施,不断提高安全标线,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十四五”时期,将聚焦食品药品生产、流通、经营领域,重点强化专项监管、企业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打好食药安全监管的组合拳。  张工说,质量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  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我国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其中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3.86%,重点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稳定在“比较满意”区间。  张工表示,“十四五”时期,在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过程中,既要注重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工程,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也要关注百姓身边日常消费品和生活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推动质量整体水平提高。  “质量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张工说,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既需要各类市场主体作为供给方,绵绵用力、见优思齐,也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消费者作为需求方共同监督、择优弃劣,更需要政府加强监管、积极引导。笔者观点:  而食品药品的质量监管定离不开检验检测,据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主要由食品安全检测仪器市场、食品安全检测试剂市场、食品安全检测服务市场等组成,其中,食品安全检测仪器主要是用来检测、检验和分析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根据食品安全检测项目具体类别来划分,将检测仪器划分为药物残留检测仪、重金属检测仪、食品微生物及毒素检测仪、食品添加剂检测仪、食品接触材料检测仪等五个类别。为推动行业研发,政府对于高端检测仪器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建立科技项目的方式投资企业研发,促使企业成立工程中心等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移机构,打通产、学、研结合的体制障碍。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研发能力将逐渐增强,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2017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仪器需求规模将近685亿元。  仪器需求更巨大且具体  对于食品安全检测仪器而言,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将更巨大且具体,仪器设备生产企业将向客户研发、提供专业化程度更高、高效、便携、功能集成、方便客户应用的产品,方便用户应对日常的食品安全检测和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检测工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基本、快速的技术保障。  此外,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 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不利于国内机构检测手段的提升。随着国产中低端检测仪器的市场和产业化形成强势突破,国产仪器的性价比优势势必加速作用市场的多层次检测需求,提升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手段的整体水平。  对于食品检测试剂而言,由于国内产品在质量上和测试性能上都与国外产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未来国产食品检测试剂的竞争力仍将集中于价格上,低价产品也有利于食品检测试剂的进一步普及。  对于食品安全检测服务而言,公信力是食品安全检测服务机构发展的根本,未来需要继续增强及维护自身的市场公信力,如加强研发能力,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多级复核制度,确保检测质量及检测报告质量等。
  • 食品监管不能像螺旋藻轻易“变脸”
    倘若因为“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这样的程序是否有必要反思并予以改进?   针对螺旋藻铅超标两次检测结果大相径庭的质疑,4月10日,国家食药监局表示,两次检查采用的都是铅限量为2.0mg/kg的标准,之所以出现结果前后不一致,是因为第一次是“监测”,第二次是“监督检查”,属于两项不同的监管工作,两次结论并不冲突。   一个月内,同一个监管部门,却发出迥然不同的检测结论,引起舆论的不解和猜测。而且明明两次检测结论有着很大的冲突:第一次的监测,结果有13家螺旋藻产品铅、砷、汞含量均“不合格”,而第二次的监督检查,其中涉事的多个产品铅含量就变成“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何以说“结论并不冲突”呢?   依照国家食药监局的解释,“监测”的信息来源可以是通过产品抽样检测、群众举报、媒体反映等途径,发现可能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而“监督检查”必须经过现场检查、产品确认、监督检验等法定程序。两者的程序和作用不同,而行政处理只能以监督检查结果为依据,即第二份报告为准。如果监测果真是通过抽检和举报等方式来检测,这样的结论其实更具有代表性,更令人信服。   更进一步而言,不管是监测,还是监督检查,都是食品安全监管的方式,其标准本不应有所区别,结论也不该差之千里。因为对百姓而言,食品安全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没必要懂得什么“监测”和“监督检查”的文字游戏,把一个简单的问题弄得如此复杂化,只会让公众越来越糊涂,质疑之声也只会越来越强烈。   而且,据报道,2月29日,国家食药监局下发内部通知,通报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产企业名单。如果属实,这也意味着当初监测出的产品并不是“可疑待查”,而是“不合格”。因而,现在再以“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为涉事螺旋藻的大“变脸”辩解,显然欠缺说服力。毕竟监管同样的产品,采用同样的标准,没理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检测结果。   这也不由得让人联想起有媒体报道说,一些企业从“不合格”摇身变“合格”的背后,是企业“公关”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国家食药监局的回应中,并未就此作出特别说明。事实上,回顾整个事件,涉事企业到底有无赴京“公关”,可以说是舆论关注的核心所在,对此关注焦点不予回应,态度难说诚意,甚至给人避实就虚的感觉。   《食品安全法》规定,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以此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进而制订食品安全标准。如此改“事后灭火”为“预防监管”,确实很有必要。但倘若因为“监测”和“监督检查”的程序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检测结果,那我们有理由反问:这样的程序是否有必要反思并予以改进?抑或程序是个“橡皮泥”,可以任由需要作出符合要求的变通?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因程序不同,就可以像螺旋藻一样,彼时“不合格”,此时“合格”。如此轻易“变脸”,最终损害的是食品安全监管的公信力。
  • 新品上市|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
    山东云唐推出新品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是一种利用先进技术和仪器设备来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设备。它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准确和便捷的方法来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农产品的质量。使用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的过程通常是自动化的,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时间。操作者只需将农产品样品放入仪器中,仪器会自动进行样品处理和分析,然后给出检测结果。一些智能化的检测仪还能通过互联网连接,将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分析和存储,方便监管部门和农民获取相关信息。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产品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655/C527480.htm 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性能及特点:1、安卓智能操作系统,采用更加高效和人性化操作,仪器具有无线联网上传功能,快速上传数据,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2、智能化程度高,仪器具有自检功能:具有开机自检和调零功能,具有自动检测重复性功能;同时,检测完成可自动打印检测报告和二维码。手机扫码可显示出详细检测信息。 3、仪器带有监管平台,数据可局域网和互联网数据上传,检测结果直接传至食品安全监管平台。进行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及大数据分析处理与数据统计,检测区域食品安全长短期动态,达到食品安全问题预估、预警 。4、样品处理简单省力,整体操作快速、安全、便捷。 5、仪器具有自身保护功能,可设置用户名及密码,防止非工作人员操作等。6、内置强大的数据库,可在仪器上直接选择样品名称、检测指标、送检单位等信息,也可在仪器上直接编辑录入样品名称、检测指标、送检单位等信息并保存进样品数据库,方便后期操作调取使用。 7、仪器具有重新校准、锁定、恢复出厂设置功能。 智慧农残快速检测仪创新点和产品特性:  1、机器采用全新安卓智能系统,主控芯片采用 ARM Cortex-A7,RK3288/4核处理器,主频1.88Ghz,运转速度更快速,稳定性更强。  2、创新检测模式:  *仪器采用精密旋转比色池设计,使用光源一致,可以解决各通道间由于光源误差带来的检测结果误差问题,检测结果更加精准。  *仪器具有自动识别比色皿检测功能,即:将样品比色皿放入仪器后,点击样品检测,仪器自动识别比色皿进行通道检测。  3、供电方式:交直流两用,直流 12V 供电,可连接车载电源,可配 6ah 大容量充电锂电池,方便户外流动测试。  4、显示方式:7英寸液晶触摸屏显示,人性化中文操作界面,读数直观、简单。  5、检测通道:12个检测通道,可以同时测试多个样品,循环检测,即放即检,每个样品由程序控制分别独立工作,不会互相干扰。  6、高精光源系统:  ①仪器光源采用进口超高亮发光二极管,光源亮度可以自动调节与校准  ②智能恒流稳压,光强自动校准,长时间连续工作光源无温漂现象。  7、智能操作分析系统:  ①仪器具有100多种蔬菜名称菜单库,分类管理,并可按需添加或删除、编辑蔬菜名称 可在同一检测界面自动对应相关检测通道一次性选择1-24个样品名称,无需退出界面,节省操作时间。  ②内置新国家限量标准,与所测结果进行现场比对,并持续更新标准。  8、完善的配套硬件:  ①采用串口5v打印机,可选择手动打印或者自动打印,三分钟出打印结果,打印格式为检测人姓名、吸光度差值、检测时间、检测机构、样品名称及结果判定。  ②仪器具有无线上传模块,检测结果可批量打印,批量上传。
  • 浙江计量院邵建文、吴德林获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尖兵”
    近日,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发文,表彰了一批敢闯敢试、贡献突出、担当作为先进个人,省计量院交声所所长邵建文和声学振动重点实验室吴德林博士获2022年度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尖兵”称号。邵建文,高级工程师,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交通与声学计量研究所所长,全国法制计量管理计量技术委员会机动车检验检测分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数字计量委员会副秘书长,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专用计量测试技术委员会通讯委员,浙江省计量测试学会智慧交通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省道路交通安全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科协数字科技学会联合体专家。曾获202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1年浙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0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邵建文正在为企业解决毫米波雷达研发难题近年来,邵建文领衔组建浙江省市场监管声学振动与智慧交通先进测试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带领团队围绕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数字计量、仪器仪表可靠性等开展研究。牵头推进我省交通计量和声学振动计量科技工作全面高质量发展,引进和培养多位高水平技术人才,主持建立了机动车雷达测速仪国家型评实验室等多个平台载体,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2019年度全国机动车雷达测速仪计量比对项目。围绕智慧交通和智能网联汽车中计量新需求,近三年连续承担立项浙江省科技厅“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聚焦于智慧交通,自动驾驶关键传感器计量检测及算法溯源等,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主承担科技部数字诊疗重点专项《模块化CT 探测器及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课题“核心部件可靠性设计、失效模型设计及检测技术研究”,通过可靠性设计与试验评估研究为国产CT探测器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保障,项目的开展实现了我国国产CT探测器核心部件自主可控,成果广泛应用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牵头建设我省机动车检测站智控系统,全面支撑省市场监管局牵头的四厅局“2022年车检站分级评价”项目。吴德林,全国声学计量委员会超声工作组成员,浙江省数学医学学会会员,省声学振动精密测量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秘书及方向带头人,省市场监管声学振动与智慧交通先进测试技术研究创新团队成员。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服务市场监管的过程中,吴德林不断拓展了科技创新能力,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6项;发表论文8篇,申请专利10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制定标准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 吴德林与国际专家开展声学领域专业交流吴德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声学振动计量测试研究,建立“超声换能器校准装置”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保障全省医学超声设备量值准确可靠,确保诊疗的准确与安全。开展“百名博士进厂入企”活动,不断运用科研成果为医疗机构、企业解决高强度医疗超声测量、超声应力换能器表征等技术难题。2021年4月,省计量院声学振动实验室接到了浙江某医院的咨询电话,该医院在利用海扶刀进行生物组织离体实验时,对海扶刀的声学特性测量遇到了难题。海扶刀其实不是真正的刀,它是“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译称,其原理是将超声能量聚焦于靶区,使靶区在数秒内产生高温,导致靶区组织产生凝固性坏死,而非靶区组织的功能保持正常。海扶刀设备笨重,调试安装好后不方便运输至实验室,因此需要在现场对海扶刀进行测试。吴德林和同事们迅速成立帮扶小组,通过近一个月的调研、数值计算和实验,最终制定了现场测试方案。把实验室前期的测试装置加以改造,搭建便携式的三维运动控制机构,采用的是近场互谱测量方法,利用耐高声压的水听器在海扶刀设备近场区域进行声场扫描,分析得到海扶刀的声学参数,避开了海扶刀激起的水花对测量的影响。本次技术服务后得到了企业高度好评,并作为典型帮扶案例在浙江日报、学习强国APP等多家媒体平台上报道。此外,基于该技术服务,项目组深入拓展,并成功申报了省科技厅公益项目。近年来,省计量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紧扣省委省政府、市场监管总局及省局中心工作,聚焦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锚定构建省域现代先进测量体系,打造方向明路径清、管控准效能高、硬核精文化深、队伍齐作为强的“计量名院”总目标,不断优服务、提能力、增供给,推动实现创新有力、改革有效、开放有为,在奋力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中彰显计量担当。此次全省市场监管系统科技尖兵的入选,是对省计量院多年来推进科技创新蝶变、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心思想的具体实践,为推进省计量院建设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 网格化监测与精准监管促进城市环境改善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4f67c798-60e7-47dc-98cf-cd22f48ab8d8.jpg" title=" 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图为智慧环保网格化管理平台 /strong br/ /p p   天津同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发展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包括环境监测仪器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环保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环境在线监测设备运行维护等,产品覆盖水、气、土壤、声在线监测需求及环保物联网建设。 /p p   针对环境污染临时性、突发性事件日趋增多,涉及监管部门众多,监管人员疲于应付,处置效率低下的现状,天津同阳自主研发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平台,实现了环境监测、预警、监督、执法的一体化闭环式监管,将环保部门日常监管业务流程化和信息化,实现了环境污染防治事件从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记录存档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通过网格员和监督员等各方的环保终端与平台联动,形成了事件的闭环高效管理。建设并集成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污染源在线监测、颗粒物与噪声在线监测、网络化质控管理、污染源一源一档、环境监测业务管理、视频监控、环境地理信息等系统,形成监测系统与执法系统的紧密联动和综合考评,实现对辖区范围内街镇、社区、污染源、空气环境质量、建筑工地等各个方面的有效监管治理和整体量化考核。 /p p   空气质量智能监测系统由不同大气因子微型站、小型空气监测自动站、常规空气站和监控软件平台等构成,通过国标监测设备和小型监测仪器的合理组合,可对城市道路交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等领域各类污染排放因子进行实时监控管理,精确定位污染源排放点位及污染物排放因子。系统一旦发现污染源异常排放行为,会将异常报警信息自动通过电脑web端、手机APP端或手机短信等方式,推送到相关网格监督员,并且清晰标注污染源所在地理位置及污染物排放时间,监督人员可快速锁定污染源采取处理措施,相关处置部门可对处理效果进行实时监控。 /p p   常规式空气站和可移动式空气站均可定制化设计,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监测因子可以灵活配置,利于在不同污染源或区域高密度部署监测点位,降低了建设监测网络的成本。并且采用数字量采集和模拟量采集的双采集系统,确保了数据的超高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采集仪器内部的各项状态和报警数据,实现远程质控,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集成了颗粒物、气态参数、能见度摄影、视频、动力环境等多项参数的监控,方便客户的运营维护,并将运营成本和工作量降到最低,同时还可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 /p p   挥发性有机物(VOCs)作为PM2.5前体物之一,是导致颗粒物污染的一项重要因素,建立覆盖各类污染源的 VOCs在线监测网络是控制排放量的关键。天津同阳自主研发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在线监测系统具有采用FID和PID工作原理以及完善的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可定制化的产品系列,包括固定式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实现固定电源、厂界、园区全面监控。搭配自主开发的VOCs在线监测智慧云平台,在全面掌握、分析污染源排放、气象因素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高斯算法模型实现对VOCs排放区域整体监控,污染物扩散趋势推算,排放源解析等功能,同时结合物联网、智能采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动态图表系统等先进技术,建立全面化、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区域在线监测平台,实现对控制污染源无组织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等综合管理,为环保部门排污收费提供数据依据。 /p p   近年来,化工企业、制造企业排放的恶臭气体污染投诉事件屡见报端,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对象,恶臭气体由于其痕量、超痕量的特点,检测方式主要以感官评价为主,在线监测领域还处于一片空白。2012年,天津同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牵头单位,联合天津大学、天津环科院、河北工业大学等多所科研院校承担“恶臭自动在线监测预警仪器开发及应用示范”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项目,成功研制出了全自动留样恶臭在线监测系统,实现了恶臭污染物浓度由定性检测向定量分析的飞跃式发展,同时建立了恶臭指纹谱和恶臭数据库,能够对恶臭污染物的来源实现精准溯源。 /p p   在建立覆盖各类污染源、敏感区、重点污染区域的监测网络基础上,通过高密度监测网络和行政监管网格的一致划分,智能监测为监管人员提供了环境管理的工具,实现监测与监管的协同联动,能够及时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将环境污染事件解决在投诉之前。环保部门通过网格化监管系统实现对下属单位的量化考核和问责,层层督导传递环境治理压力,促进空气质量的整体根本性改善。智能监测获取的海量数据是宝贵的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和分析,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排放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值和分担率,建立本地区高分辨率的污染排放源清单,为政府制定各类污染源量化减排指标,淘汰高污染企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减排措施实施效果定量分析评估,通过动态调整达到减排措施的最优化效果。出现重污染天气时,能够快速识别主要污染源,为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p
  • 市场监管总局通报49个检验检测优秀案例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2年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案例覆盖检验检测各主要领域,提炼形成各检验检测机构在服务复工复产、促进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公共安全、助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先进做法经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复制推广。 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突破5.5万家,服务产值超过4000亿元。检验检测机构在服务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案例,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推广的先进经验。 本次优秀案例发布,旨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各检验检测机构之间形成互学互鉴、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不断做优做强,带动检验检测行业整体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关于公布“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的通知市监检测(司)函〔2023〕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认可检测监督管理职能处室,检验检测促进产业升级创新联合体,各国家质检中心、有关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快速发展,结构持续优化,市场机制逐步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征集活动。经自主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征求意见等程序,遴选出一批优秀案例。现将案例名单(见附件)予以公布。请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单位以此为契机,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引导广大检验检测机构借鉴学习优秀案例,深入实施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带动检验检测行业整体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做优做强。附件:“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名单市场监管总局认可检测司2023年3月9日 “检验检测促进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优秀案例名单1.北京市食品检验研究院:加强食源性兴奋剂防控技术升级 守牢食品安全底线2.北京市药品检验研究院:严把疫苗质量关 构筑防疫屏障3.中理检验有限公司:积极开拓海外服务市场 有效保障矿产资源安全4.中机科(北京)车辆检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突破航空器地面服务设备关键检测技术 赋能四型机场安全运行5.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打造基础软硬件检测平台 为信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6.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攻克结构疲劳诊治关键技术 填补工业建筑技术空白7.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创新技术服务模式 助力乡村旅游经济8.国家康复器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锚定辅助器具检验检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9.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打造 “一审双证”双评估模式 助力外贸企业保稳提质10.中科国通检测认证(天津)有限公司:攻克超大尺寸叶片测试难关 引领风电检验检测技术潮流11.国家固定灭火系统和耐火构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夯实质量检测技术基础 推动消防产品绿色发展12.河北华清环境科技集团:聚焦智慧监测技术创新 助力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3.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聚焦影像产品科技前沿 引领医学检测高质量发展14.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深耕汽车检测 助力产业创新15.上海煤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首创大功率防爆永磁驱动安全检测平台 推动输送行业节能驱动技术迭代升级16.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河口海岸动力沉积检测技术 保障长江河口大型工程安全17.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土工合成材料检测技术 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18.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推行基于模型的数字化检测技术 助力打造国产大飞机最强心脏19.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突破同位素试剂关键检测技术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20.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创新人脸识别系统测评技术 提升人工智能应用安全21.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首创未知毒物系统筛选技术体系 提升重大疑难案件鉴定能力22.国家太阳能光伏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助推光伏产业技术进步23.金华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变被动筛查为主动发现 检验检测技术支撑食药安全监管24.国家机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优化“三零”服务模式 引领高端机床产业集聚发展25.福建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贡献质检力量 守护“未来之光”26.九江中铁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深化焊接检测工艺赋能 助力中国基建跑出加速度27.临沂市检验检测中心:检测技术创新供给出新招 老区木业绿色转型再升级28.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构建新模式 “通关”变“通途”29.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平台立标准齐头并进 筑基发制品产业全球领先30.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创新全方位服务体系 促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31.张家界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发挥检验检测技术优势 支持特色旅游产品提质升级32.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总站有限公司:创新智慧应急检测技术 守护城市公共安全33.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整合资源破解发展难题 促进平衡车产业健康发展34.广东省科学院测试分析研究所:系统推进创新能力建设 破解中药材化妆品检测难题35.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面向关键装备与重大工程需求 保障国产工业软件可用好用36.国家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中心:突破高通量技术应用瓶颈 促进材料研发数字化转型发展37.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创新微小缺陷检测技术 保障电网运行安全38.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全方位服务螺蛳粉产业链 助力“小米粉”成为大产业39.海南省食品检验检测中心:守好“菜篮子”安全 助力海南自贸港特色农业现代化40.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综合平台 赋能智能制造41.四川省纤维检验局:优化流程质量管控机制 强化应急救灾物资质量保障42.国家电器安全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四川):构建“检验检测+标准化”服务体系 彰显地方制造品质优势43.贵州致福光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光创服务中心:打造光创技术“策源地” 培育光电产业发展新动能44.丽江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创新技术服务牌 小平台托起大民生45.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攻破关键材料检测瓶颈 助力核工业发展爬坡过坎46.甘肃省建材科研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新检测服务模式 促进建材行业提质增效47.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完善大数据治理体系 加速建设生态文明高地4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服务南疆“煤改电”惠民工程 当好民生安全保障承重墙49.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图木舒克棉花检验测试中心:打造新型棉花检验检测平台 助力新疆棉花产业加速发展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