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慧能源

仪器信息网智慧能源专题为您整合智慧能源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慧能源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慧能源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慧能源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慧能源话题讨论。

智慧能源相关的资讯

  • 全国智慧能源云平台正式启动
    加速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助力创建新常态下经济新模式   2015年2月10日,中国北京&mdash &mdash &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cloud.ieee1888.org)&rdquo 正式启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国家信息安全认证中心分别同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从标准认证和信息安全的高度对&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提供战略支持。山东、北京、湖北、浙江、广东、四川、福建、甘肃和广东省佛山市等九个地区性联盟和九个区域性分平台也在启动仪式现场正式签约成立。   图为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王忠敏介绍,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也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面临着能源资源禀赋不佳,优质能源不足,新能源技术落后和能源使用效率不高、碳排放过量,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挑战。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能源革命的要求。在2014中国APEC会议期间,习主席同美国奥巴马总统会见时,共同达成了中美关于碳排放的共识,这是一项&ldquo 突破性&rdquo 承诺。按照这项共识,中国承诺,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这对我国今后的发展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ldquo 挑战也是机遇&rdquo ,王忠敏理事长说,随着ICT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必将促进传统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智慧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以能源为先驱的产业互联网一定会应用而生,并为全面实现&ldquo 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rdquo 的关键目标提供服务。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2013年11月成立的创新型技术协作组织。发起单位是&ldquo 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rdquo 和&ldquo 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创新联盟&rdquo 中以企业为主体的中坚力量。其宗旨是&ldquo 致力于搭建推进我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发展,集公益性、服务性、学术性、研发性、拓展性为一体的非盈利的全国性技术平台&rdquo 。而所谓智慧能源是指应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存储、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实时监测、报告和优化处理,以形成最佳状态、开放透明、去中心化和吸收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以及各界广泛自愿参与的综合性能源管理系统。利用这个综合管理系统可以获得一种新的能源生产和利用形式。智慧能源产业是多种产业复合共建的革命性创新产业,不但具有系统性、安全性、清洁性、经济性等特点,更具有未来潜在的巨大发展空间,是传统能源及其相关产业的升级版。   早在2008年6月,以天地互连、中国电信等中国企业为首联合发起成立了以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为主题的IEEE 1888工作组,开始研究智慧能源国际标准。2011年3月,IEEE正式批准发布了编号为1888的&ldquo 泛在绿色社区网络&rdquo 国际标准。成为全球首个以绿色节能为宗旨,将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节能环保产业相融合的创新型技术标准。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之后,迅速将这项标准转化为适合在中国推广应用的联盟标准。与此同时,该标准也在日本、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国家陆续落地应用,并经国家标准委支持下,被国际标准组织ISO和IEC受理正式立项为国际标准。   IEEE 1888标准为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和能源互联网的建立搭建了桥梁和技术通道。在此基础上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应用推广工作,联合会员单位,研究出大量应用软件、控制原件、网关、智慧能源管控平台和节能减排控制系统等等,这些成果的共同特点就是基于IEEE 1888智慧能源国际标准。&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cloud.ieee1888.org)&rdquo 也将基于此建立而成。它将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状况实行实时监控、可视化管理、开展数据分析、推行风险管理、健康诊断、促进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低碳化管理等。平台基于IPv6、SDN、OpenStack、HTML5等互联网最新技术搭建,打破能源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从而减少数据资源浪费,防止弄虚作假、规避人为干预,通过挖掘真实可靠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数据,为全国各种能源生产和消费单位甚至为家庭提供直接服务,也为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创造了条件。   图为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地互连董事长刘东   在2015年1月21日召开的智慧能源国际峰会上,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天地互连董事长刘东代表联盟高调宣布,2015为中国能源互联网元年。他还根据中国互联网产业二十年来创新发展的数据推算,在不久的未来,中国能源互联网至少有20万亿产值的发展空间。   刘东介绍说,&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的建立,是开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也是联盟在实际落实启动能源互联网元年的具体步骤。通过&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和各地分平台的建立和运行,将打通与此相关的各个产业链,加速能源互联网的落地部署。具体说,对产品提供商而言,可以通过&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建立实时设备管理数据平台,打造全新销售服务模式 对用户单位而言,通过云平台可获得高性价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能源消耗的可追溯、可监控、可管理,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对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服务公司而言,不但可以降低开发、建设和运营成本,还可以通过第三方的实时数据存储、分析、可视化管理等服务,使节能数据更有公信力,减少纠纷,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政府及金融机构而言,云平台能打破各自封闭的信息孤岛,把握能源生产和消费整体动向,掌握真实透明数据,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这些数据还可以支持节能技术改造、节能量监测、核算和评价,支持碳交易的开展等等。由此带来的技术革新将带来更多的设备开发和服务创新,与此相伴的必然是大量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   与此同时,为保障和推动&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cloud.ieee1888.org)&rdquo 的创新发展,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还建立了以北京天地互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哲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节能协会、济南大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澄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和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等十六个单位为代表的全国第一批智慧能源产业创新领军团队。为在联盟内部加强统筹协调和技术指导还成立了标准与产业政策研究、区域平台建设技术指导、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智慧能源产业基金等七个专门委员会,动员各方面力量,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常态形势下,努力以现代信息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创建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目标的复合型新兴业态,从而&ldquo 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据介绍,&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的建立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委有关领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积极的支持,得到信息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互联网和通讯行业的机构、企业积极参与,纷纷表示,要在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旗帜下,共同为加速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为推动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显身手,作出贡献。据了解,本次启动仪式上确定的智慧能源产业创新领军团队、地区性联盟和区域性云平台只是第一批,还有更多的机构和企业正在申请和沟通,将很快加入到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中来。   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北京中关村管委会等相关部委和机构的领导,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以及互联网和通讯行业的专家及相关企业代表出席了当天的启动仪式。仪式结束后,与会代表实地参观考察了设在北京中关村亦庄园区的&ldquo 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rdquo 。
  • 以“质”创新,德瑞祝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再上台阶
    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设备制造,电池零配件生产,电池制造等业务的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28日,公司坐落在浙江省。总公司为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国内具有多行业系统集成和工程实施能力的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小巨人"企业、民营科技百bai强。2006年起海得控制技术中心被认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2004-2010年连续7年名列《电气时代》中国电气工业百bai强企业,自控及仪表行业20强企业,并荣获"中国电气工业创新力10,强""中国电气工业成长力10,强",2010年名列《电气时代》中国电气工业百bai强第66位。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营业额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近13亿元,在国内工业自动化公司中名在前沿。今天采购设备的是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深圳分公司,深圳分公司是产品研发中心,检测设备不可少。 这次采购的这款设备是408L节能型防爆恒温恒湿试验箱,运用于电池相关产品研发,为了预防电池产品在测试过程发生意外,一般会在常规的恒温恒湿的设备基础上增加防爆的功能。在高温环境下,电池性能异常时,可能会发生液体泄漏,我们会在箱体内部喷铁氟龙防止漏液对箱体的腐蚀。于此同时,这款设备采用的是我司最新研发的节能技术,让客户在后期使用中节能省电,为绿色低碳生活奉献绵薄之力。 2023年2月底,电商刘工收到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的询盘咨询高低温试验箱,在销售部王总一看这个公司在行业内举足轻重,信息直接由王总直接对接,对接的是海得智慧能源王经理,进一步沟通后,确认客户需求,在2月最后一天敲定技术内容以及合同细节。经过半个月的安装调试,于2023年3月17日送货 设备在工厂已经调试完成,到客户处安装非常简单,只需要通上电,接入纯净水,如果没有自动的纯净水系统,可以用纯净的桶装水作为测试用水,测试水路自带过滤系统,水资源可循环使用,每隔半个月到一个月段时间才需要一次,耗水量低。程序操作也十分简单,分循环模式和定值模式两种。循环模式是指高温或低温,多个不同温湿度之间来回切换循环分段试验;定值模式是指单个个温湿度做固定时间的测试,测试期间没有温湿度的变化。客户在技术员同事的指导下操作一遍基本都能操作,十分便宜。2023年3月中旬国家会议已经结束,国家非常坚定的提出我国要持续并坚定的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祝福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在新的机遇下,更上一层楼。
  • SNEC | 第十七届(2024)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邀请函
    一、展会背景 随着发展清洁可持续能源的大力提出,“碳中和”和“碳达峰”成为各国争先实现的目标。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光伏发展则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环节。二、时间与地点时间:2024年6月13日-6月15日地点:上海市青浦区崧泽大道333号(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旗云中天展位:7.2H-D150(即上方图中红色标记7.2H展馆位置)三、公司介绍 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新能源行业的气象数据服务与应用,开发自主可控的专利产品,解决气象监测装备与数据服务进口卡脖子难题,并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以成为“国际领先的能源气象监测与数据技术服务商!”为使命,立志成为中国能源气象数据领先品牌。 公司聚焦“应用于能源产业的气象监测装备与数据服务研发和产业化”,为电网、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企业提供高精度气象传感器、区域能源气象网格化监测、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风光功率预测精度提升、风光能源数字化咨询等整体解决方案。企业先后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共建“信大中天研究院”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与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共建“太阳能联合监测实验室”,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共建“光伏能效评估及实证系统”产教融合,将科学技术研发与商业需求紧密结合,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移与有效转化。三、主题演讲 届时南京旗云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汤金平博士将做《新能源气象大数据赋能电力交易,绿证交易和智能运维》的主题演讲时间:2024年6月14日 下午:17:20-17:35地点: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洲际酒店,大宴会厅1五、亮点产品 根据相关研究,2023年光伏组件积灰造成的能源损失达全球能源产量的4%-7%,总损失高达每年560亿元人民币。为保障电站收益,定期清洁光伏组件,成为光伏电站运维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旗云中天自主研发的ZTD系列光伏组件积灰传感器及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天候在线测量光伏组件积灰污染比,具有性价比高、稳定性好、体积小、部署灵活等优点,可为光伏智能化运维定制高效、低成本、高适应性的清洗方案提供数据底座,有效提升光伏电站运维效率和光功率预报的精度。 测量原理:光散射原理 测量精度:90%-100%:1%; 80%-90%:2%; 50%-80%:4%; 产品特点:安装简单,无需要频繁免维护及校准; 适应场景:多个型号产品满足分布式电站及集中式电站。 ZTD系列光伏组件积灰传感器及监测系统已经在中国电子标准院、天合光能、京能国际、中节能、阳光电源、浙江正泰、协合新能源、苏美达、江苏林洋、上海优得、固德威等单位使用。
  • 光焱科技参展资讯】SNEC第十六届(2023)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暨展览会 将于5月
    光焱科技与上海胜焱电子科技,致力于提供符合国际认证标准之量测解决方案,及即时响应之在地客服专业团队。5月24日至26日每日08:30~17:30光焱科技将在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馆为E10,展位号:358 为您服务。欢迎您亲自莅临展场了解适合您精准量测的解决方案。展览重点领域及资讯A. 太阳能光伏 : 生产设备、电池、相关零部件、原材料、应用产品、工程及系统.等 贴心提醒: 光焱科技/上海胜焱电子科技 位于E10展馆第358号B. 太阳能与绿色建筑 : 太阳能热利用、光伏、光热发电、制冷系统及设备.等C. 国际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 : 储能技术、设备及材料、EPC工程、智能计量与用电管理.等D. 国际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 :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免费参观登录连結抢先了解相关精准量测的关键符合国际标准IEC 60904-9叠层太阳能电池精准效率量测解决方案 SS-PST100R输出光谱由300-1700nm均可符合AM1.5G光谱要求其平均光谱失配≤ 6%
  • 应怀樵:打造原创的云智慧仪器
    应怀樵   早在1979年的11月,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的创始人、名誉所长应怀樵教授就曾在杭州全国防护工程核试验总结会上提出“软件制造仪器”的概念。时隔30年,2009年11月,在中国桂林全国第三次虚拟仪器大会上,应怀樵提出了“云智慧仪器和云智慧测试分析时代”的概念,并提出了从VI(Virtual Instrument,虚拟仪器)到CSI(Cloud Smart Instrument,云智慧仪器)的科学发展模式。2012年5月24日,应怀樵又在北京第十五届国际科博会“201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论坛”上,作了题为《云智慧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走来 “从软件制造仪器”到“软件制造一切”》的主题报告。   那么什么是云智慧仪器呢?是应用大量的软件和嵌入式系统,发展人脑工程的各种智慧的专家系统,将VI 技术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网络高性能数采仪、智能传感器等高端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云智慧测试分析系统,并使之成为未来智慧机器人的核心。   北京东方振动和噪声技术研究所研制的云智慧仪器有两大核心。第一核心是一个四线路(可级联至1024路)的前端,使用互联网和3G与Wi-Fi技术,可以进行各种测试 第二核心包括FPGA、DSP、ARM三大嵌入系统,其中16G~64G内存卡中蕴涵大量软件。通过芯片来做的云智慧仪器包括测试软件,云上面也有软件。CSI的特点就是云计算与嵌入式系统的结合,包括数采和GPS定位,应用包括计算部分的大量芯片和软件 其次是采用了物联网、Wi-Fi核心技术。   CSI功能齐备,可以逐渐实现“人类智慧大集合”,如各种智慧软件与智能传感器的发展和广泛应用、GPS和北斗等时空应用。   例如,DASP-MTS软件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控制,他们曾通过iPad进行控制,通过上网笔记本也可以控制。   应怀樵介绍说,借助互联网或通过3G进行连接,这是他们所研制的云智慧测试仪器的前端,内有三个CPU同时工作。云智慧测试可以嵌入电脑,嵌入芯片,将各种仪器如手机、笔记本等仪器连起来,形成一个全国各地都可以使用的系统。该系统在三亚、渤海测试,在北京进行控制,速度之快是以前不可想象的。如今云智慧测试仪器作为研究所将来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已经初步实现,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是人类认知社会的一个质的飞跃。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云智慧时代给我们科技带来的深刻变化和真实效果,应怀樵亲自向记者演示了他自主研发的、代表目前世界先进水平的CSI 云智慧仪器。他将仪器连接到一个小型传感器上,通过加密狗与笔记本电脑进行网络无线连接,接着应怀樵在地板上跳了两下,令人惊讶的效果出现了: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传感器发回的振动频率和数据。   应怀樵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的云智慧仪器,通过太空的"云",把数据传到电脑里面,不受距离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即使把仪器放在海南、新疆、重庆进行测试,身在北京,也能第一时间收集数据并进行仪器操控,这种中华民族原创的先进技术已经超过美国同类产品,目前逐渐被行业认知和使用。应怀樵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表示将来还要建设云智慧能源中心、能源互联网、云智慧科学仪器实验室、云智慧故障诊断中心、云智慧安全中心、云智慧机器人、云智慧科研中心等等。   同时,应怀樵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能源”、“互联网(物联网)”、“软件制造”以及“云计算”为支撑的云智慧时代,而研究所的云智慧测试技术正敏捷前行,迎接着新时代的到来。
  • 聚光科技参展第三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备受关注
    9月6日&mdash 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主办,宁波市人民政府承办的&ldquo 2013第三届中国(宁波)智慧城市技术与应用产品博览会&rdquo 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省首批13个智慧城市建设示范试项目技术支撑单位,也是本次博览会唯一一家专注智慧环境建设的参展企业,以&ldquo 智慧环境造就美丽浙江&rdquo 为主题,重点展出&ldquo 智慧环保&rdquo 、&ldquo 智慧园区&rdquo 、&ldquo 智慧水利&rdquo 等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先进技术和应用产品。 第三届智博会围绕&ldquo 荟萃智慧应用,建设智慧城市&rdquo 的主题,以深入新技术、新方案等的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方案为载体,以供需对接为手段,紧贴行业应用需求,共同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本次展示范围涉及智慧环境、智能通讯网络、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工业装备等领域,展示内容聚焦智慧城市的实际应用、解决方案、成功案例、建设成果等。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仅仅围绕&ldquo 生态文明&ldquo 、&ldquo 美丽中国&rdquo 、&ldquo 智慧城市&rdquo 等十二五重点主题,提出聚光智慧环境顶层设计,围绕&ldquo 智慧环保&rdquo 、&ldquo 智慧园区&rdquo 、&ldquo 智慧水利&rdquo 三大重点板块,展出在全国范围内的智慧环境典型应用,受到了各界重点关注。 聚光智慧环保重点展出: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环境二三维决策展示系统; 聚光智慧园区重点展出:工业园区智能安环一体化平台; 聚光智慧水利重点展出:城乡水务一体化解决方案、流域监测预警解决方案、地下水监测全面解决方案。 通过此次博览会,聚光高层及技术人员与智慧城市行业专家学者、企业单位、政府领导互相分享了最新智慧城市建设和技术研发进展,建立了互补合作机制,为下一步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闭幕式上,主办方向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ldquo 宁波智博会智慧城市最佳解决方案提供商&rdquo 的荣誉奖杯,从产品创新、市场开拓、标准化工作三个方面肯定了聚光科技在推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和贡献,鼓励聚光科技在推动智慧城市产业继续发力。 智博会开幕式 聚光科技&ldquo 智慧环境造就美丽浙江&rdquo 展厅 同IBM等单位介绍交流 智慧环境系统现场演示与交流
  • ABB智慧园区解决方案入选2022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
    12月10日,绿色可持续发展大会(2022)暨中欧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在苏州太仓开幕。大会以“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与中国实践”为主题,通过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共享超大市场机遇,推动中欧绿色伙伴、数字合作伙伴的国际合作战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ABB作为2022年度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代表受邀参加本次会议,并现场签署示范项目合作协议。   会议现场进行了2022年度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签约发布仪式。“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旨在构建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中欧在绿色低碳政策、技术、产业等领域务实合作,中欧碳中和合作项目办公室面向全球重点城市、区域与行业,组织开展征集与遴选,下一步将围绕共同搭建国际合作伙伴网络、共建共享绿色化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审视全球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遇,创造绿色发展未来。   项目经过初选、终评及答辩等多轮考核,经专家评审,共28个项目入选2022年度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11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公示关于2022年度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评选结果,ABB(中国)有限公司“ABB工业中心智慧能源项目”入选。   ABB厦门工业中心智慧园区项目是ABB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的重要举措,也是中欧合作及企业低碳转型的样板工程。项目面向中国未来智慧园区零碳的发展需求,基于绿色发展和园区全局视角出发,以能源安全和碳排放更低为目标,建设适配新型电力系统的分布式园区综合能源。预计项目实施后,绿色能源可替代园区超过 40%的外部电力供应,在部分时间段可实现 100% 新能源供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 排放近 13,400吨,节约近20%的用电成本,实现园区低碳转型。   本次中欧碳中和创新合作示范项目的成功入围,不仅是对ABB在绿色可持续碳中和领域的认可,且对于行业绿色化数字化协同转型、技术创新以及供应链整合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可持续碳中和新发展模式,向世界展示中国低碳故事。   可持续发展是ABB目标的重要组成,贯穿于每项工作。ABB 2030年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赋能低碳社会、保护自然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到2030年,ABB将实现自身运营碳中和,80%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实现可循环,并帮助客户每年减少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以可持续交通为例,ABB目前已在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安装了超过84万台直流和交流充电桩,用创新解决方案支持绿色出行。   在中国,ABB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推动自身绿色发展的同时,以创新技术不断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支持各行业提升能源效率、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助力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 “双碳”推进迈入应用落地期 特斯联破局智慧城市节碳痛点
    伴随我国“双碳”工作推进取得阶段性进展,下一阶段的突破点开始转向相应技术及解决方案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落地。其中,作为“双碳”政策践行的核心场景,城市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正成为我国推动“双碳”战略的一个关键方向。在此背景下,如何为“双碳”目标下的城市开辟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议题。9月21日,国家节能中心、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宣布联合我国城域AIoT企业特斯联开展深度合作,意图共同推动相关领域“双碳”解决方案、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双碳”领域的区域及国家行业标杆。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刘瑶在本次签约仪式上指出,节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全面绿色转型、加快能效提升的重要举措,市场和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而在这一过程中,信息节能、数据节能将成为未来节能降碳的重要领域,也将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而作为一家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全场景智能化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企业,特斯联正是这块“双碳”新战场的主力玩家。在本次签约会上,特斯联发布了全新TacOS 3.0产品体系,以期以全栈技术产品能力助推城市数智化及“双碳”在城域场景的落地。双路径迈向“双碳” 提升城市数字化能力 根据“3060”双碳目标,中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此,近期各地落实“双碳”战略目标部署的步伐逐渐加快。在此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国家节能中心、能源研究所与特斯联的合作均聚焦相关领域“双碳”解决方案的创新研发与技术推广应用,旨在通过开展联合科研项目,加速完善并赋能碳能源管理的城市操作系统;并基于特斯联所打造的多座AI CITY,为行业提供广泛的技术落地场景,助推“双碳”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从技术的角度切入‘双碳’,既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也是基于和依托我们现有成熟的AIoT能力所制定的方向。”特斯联创始人兼CEO艾渝在会上向媒体记者表示。艾渝指出,在碳中和领域存在两条方向不同的路径。其中之一是往上游走,围着“元素周期表”做工作,包括新材料、新的技术来改善能源产生的模式,从而将化石能源替换成绿色能源,提升效率与转化率。“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往下游走,从综合能源管理、智慧能源、人工智能、数据化、智能化这个方向走。”艾渝向记者表示,这正是特斯联努力的方向。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特斯联多年来一直倾力研发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并完成了对许多城市数据的搜集和管理。而下一步,便是其针对具体场景的算法和应用,从而实现碳中和的落地。 艾渝强调,未来如碳交易等活动的核心就是数字化技术,这也是一个大方向,而特斯联顺势而为。加上公司一直以来的优势便是场景落地,因此,研发出满足智慧城市具体场景需求的技术产品,成为特斯联助力实现“双碳”的主要思路。回归场景价值 破局AI产业落地痛点在特斯联首席技术官华先胜看来,深入场景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规模化落地、面向多变的未来是当前AI发展所面临的三大挑战。“我们能够看到一些价值,但不是真正的广泛的价值。是不是可以规模化复制的价值,还有就是能不能持续发展,是衡量智慧城市技术在落地化过程中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华先胜表示。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我国已有超过700个城市(含县级市)在规划和构建智慧城市,而每个城市都在构建各自的系统底座。华先胜认为,很多地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升级智慧城市的系统能力,但更多是聚焦于加硬件、加算力以及加算法,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并没有在本质上让系统进行自我的持续性升级换代。对此,华先胜向记者指出,AIoT化、平台化、系统化是应对前述挑战的关键策略。“在当下,我们尤其需要一款更强大的核心平台,成为当前AI规模化价值落地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华先胜指出,这正是特斯联推出TacOS 3.0的缘起。据华先胜介绍,TacOS(特斯联智能城市操作系统)于2021年7月首次发布,是特斯联针对城市数智化需求打造的城域AIoT操作系统,亦是其智慧城市理念的核心。相较于此前的版本,TacOS 3.0将单一的操作系统扩充为一系列由CityIoT、CityOS、CityApp、CityAIoT开发者框架构成的完整产品体系,力求以全栈的技术产品能力推动城市数智化,以及包括“双碳”在内的城域场景落地。与此同时,特斯联还推出了TacOS 3.0系统软件、TacOS 3.0一体机、TacOS 3.0边缘网关等软硬件产品。此外,针对当前“双碳”的落地需求,TacOS 3.0亦整合了专业应用和综合平台产品组合,从能源的生产到消费,支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管理,使其能够作为“双碳”数字基础设施,适配楼、社、园、城等全域场景的数智化绿色低碳需求。截至目前,TacOS已广泛应用于城域AIoT产业,渗透国内外逾120座城市。华先胜指出,未来TacOS4.0、5.0版本将沿着这一架构进行不断的升级换代。“我们希望再往前走一步,推动这个领域真正实现无处不在的智慧,真正的未来城市是什么样子的,从城市的各种决策都能够有感知、有体验、有赋能。”华先胜最后表示。
  • 张东晓: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在于优化能源结构
    12月22日,2022网易未来大会创新力论坛在杭州举行,一众院士大咖相聚对量子、智能制造、医疗卫生、经济等等话题展开讨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东晓发表《智慧能源系统与科学机器学习》主题演讲,围绕能源科技革命及“双碳”战略、光功率预测技术、风功率预测技术、电力负荷预测技术、抽水蓄能电站智能选址技术展开介绍。他提到,能源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实现一次能源高效低成本开发,二次能源经济安全运行,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双碳”战略的核心在于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高效低成本开发和二次能源经济安全运行。但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提升并网难度,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核心在于供需平衡与稳定功能,我们应该由总量平衡转向实时平衡,比如说15分钟级别6-72小时预测。在张东晓看来,利用科学机器学习方法构建具有物理常识的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模型相对于市场主流模型准确率有大幅度的提升。另外,利用迁移学习等技术,可以基于短期历史数据进行建模,形成预测模型,将历史数据需求从6个月降低至3周。同时,利用在线学习技术,自主适应电站运行情况,降低设备老化和故障对预测结果的影响。用月度和日度的总量平衡转向实时平衡,比如15分钟级别的预测。他总结到,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在于优化能源结构,其核心在于供需平衡,特别是对供给,像光伏、风能和需求(如电力负荷)进行准确预测。智慧能源系统需要综合优化调度、随机建模、时空序列预测、多尺度分析和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自动闭环优化。“通过将复杂的各个领域知识以及多种来源数据相互融合,可以构建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模型,降低数据需求,提升可靠性与精度。智慧能源系统的关键就是刚才提到的知识嵌入和知识发现,智慧能源系统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科学机器学习中的知识嵌入与知识发现,实现智慧能源领域中知识与数据的闭环,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能源科技革命和“双碳”战略的实现。”
  • “双碳”目标引领宁夏重点能源企业智慧减排
    国网宁夏电科院目前已与宁夏多家重点能源企业达成数据接入意向,推动外部多源数据汇聚,提升碳排放量化分析、碳减排评估分析支撑能力,为自治区政府科学决策、企业智慧减排、公众绿色生活提供有力支撑。据介绍,由国家发改委委托国网公司组织南方电网全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6月23日正式启动建设,国网宁夏电科院提前将实现‘双碳’目标纳入工作路线图,并率先开展了电-碳模型和能-碳模型研究。同时基于电力生产、交易、消费环节数据,依托宁夏能源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电力看双碳”模块,为自治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参考。宁夏电科院利用外送电量、电动汽车、煤改电等数据,围绕自治区电力行业碳减排目标,构建了发电侧、用电侧不同维度碳减排模型,从清洁能源发展、电能替代两方面,量化电力行业碳排放现状及电力行业碳减排力度,充分释放了电力大数据“倍增效应”。将全力推进自治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力争将能源大数据中心打造成西北首个以电、煤、油、气、政府、社会等多方数据为基础的碳业务服务平台,助力宁夏公司率先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助推自治区“双碳”目标早日达成。据了解,宁夏电科院为实现自治区碳排放动态监测,利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因子,搭建碳排放因子库,实现72个碳排放因子灵活管理与动态更新,支撑多维度碳排放因子检索与筛选,构建自适应能力更强的碳核算模型。同时创新引入“电碳协同”理念,根据化石能源类型和工业过程等设计22项“电力-碳排放”模型,实现自治区碳排放月频度分析,并完成2022年自治区、地市、重点行业的碳排放量核算,为政府落实碳减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 先锋科技与您相约2022宁德国际新能源电池与智造技术产业大会
    2022宁德国际新能源电池与智造技术产业大会将于7月13-14日在宁德佰翔三都澳大酒店举办,此次系列会议包含电池电芯智能制造、电池壳体制造与装配、电池PACK设计与应用、电池模组/PACK智能制造、数字科技与锂电应用、电池制造胶水涂胶工艺六大主题分论坛及电池安全技术专场,为来自中国、乃至亚洲全球的智慧能源领域专业人士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共话智慧能源的未来发展。敬请各位莅临先锋展台参观交流产品展示:高功率工业激光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会议时间:7月13-14日会议地点:宁德佰翔三都澳大酒店先锋展位:B029展品抢先看先锋在这里(B029)如果您对先锋产品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可以与我们联系! 丨关于我们About Us先锋科技是光电产品系统集成商,凭借在光电领域前沿的不断探索,我们不仅为用户提供国外原厂生产的各类标准产品,而且非常愿意根据用户的具体要求,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包括集成、设计等。
  •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明确了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一)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开发利用;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1. 水能发电技术(1)水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协同开发运行关键技术(2)水电工程健康诊断、升级改造和灾害防控技术2. 风力发电技术(3)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及超大型海上风机技术(4)退役风电机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3. 太阳能发电及利用技术(5)新型光伏系统及关键部件技术(6)高效钙钛矿电池制备与产业化生产技术(7)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8)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9)太阳能热发电与综合利用技术4. 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10)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11)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技术(12)海洋能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5.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13)氢气制备关键技术(14)氢气储运关键技术(15)氢气加注关键技术(16)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17)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二)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1. 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技术(1)新能源发电并网及主动支撑技术(2)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运行技术(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规划运行技术(4)新型直流输电装备技术(5)新型柔性输配电装备技术(6)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7)大容量远海风电友好送出技术2. 储能技术(8)能量型/容量型储能技术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9)功率型/备用型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10)储能电池共性关键技术(11)大型变速抽水蓄能及海水抽水蓄能关键技术(12)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聚合技术(三)安全高效核能技术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及项目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研究,支撑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能技术创新,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电站长期运行、延寿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1. 核电优化升级技术(1)三代核电技术型号优化升级(2)核能综合利用技术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3)小型智能模块化反应堆技术(4)小型供热堆技术(5)浮动堆技术(6)移动式反应堆技术3. 新一代核电技术(7)(超)高温气冷堆技术(8)钍基熔盐堆技术4. 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支撑技术(9)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关键技术(10)核电机组长期运行及延寿技术(11)核电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技术(四)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和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开展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低渗透老油田、高含水油田以及深层油气等陆上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推动深层页岩气、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油和油页岩勘探开发技术攻关,研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及脱水净化技术装备;突破输运、炼化领域关键瓶颈技术,提升油气高效输运技术能力,完善下游炼 化高端产品研发体系。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采、重大灾害防控、分质分级转化、污染物控制等重大需求,形成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研发一批更高效率、更加灵活、更低排放的煤基发电技术,巩固煤电技术领先地位。突破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制造、运维检修等瓶颈技术,提升燃气发电技术水平。1. 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1)低渗透老油田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2)高含水油田精细化/智能化分层注采技术(3)深层油气勘探目标精准描述和评价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4)深层页岩气开发技术(5)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6)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7)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和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8)地下原位煤气化技术(9)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及装备——油气工程技术(10)地震探测智能化节点采集技术与装备(11)超高温高压测井与远探测测井技术与装备(12)抗高温抗盐环保型井筒工作液与智能化复杂地层窄安全密度窗口承压堵漏技术 (13)高效压裂改造技术与大功率电动压裂装备(14)地下储气库建库工程技术——管输技术(15)新一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炼化技术(16)特种专用橡胶技术(17)高端润滑油脂技术(18)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2. 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技术(19)煤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20)煤炭绿色开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1)煤矿重大灾害及粉尘智能监控预警与防控技术(22)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23)煤炭精准智能化洗选加工技术(24)新型柔性气化和煤与有机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25)煤制油工艺升级及产品高端化技术(26)低阶煤分质利用关键技术(27)煤转化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先进燃煤发电技术(28)先进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29)高效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30)超临界CO2(S-CO2)发电技术(31)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及燃料电池发电(IGFC)系统集成优化技术(32)高效低成本的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33)老旧煤电机组延寿及灵活高效改造技术(34)燃煤电厂节能环保、灵活性提升及耦合生物质发电等改造技术3. 燃气发电技术(35)燃气轮机非常规燃料燃烧技术(36)中小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37)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五)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用智能传感和智能量测、特种机器人、数字孪生,以及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炭、油气、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各种能源厂站和区域智慧能源系统集成试点示范,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1. 基础共性技术(1)智能传感与智能量测技术(2)特种智能机器人技术(3)能源装备数字孪生技术(4)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5)能源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6)能源物联网技2. 行业智能升级技术(7)油气田与炼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8)水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9)风电机组与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技(10)光伏发电数字化智能化技(11)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智能运维技术(12)核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3)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4)火电厂数字化智能化技3. 智慧系统集成与综合能源服务技术(15)区域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16)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附件:“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pdf
  • 斥资1.9亿,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完成一期实验室采购项目
    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是由鄂尔多斯市携手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联合打造的“零碳”能源研究院,将持续追踪世界新能源技术前沿趋势,围绕绿色氢能、智能电动车辆及机器人、智慧能源三大产业开展业务,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鄂尔多斯市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7月26日下午,鄂尔多斯新能源研究院在伊金霍洛旗启动。其一期实验室项目分两批完成采购,共计花费1.9亿元,多家知名仪器厂商中标。详细采购名录如下:
  • CLNB2024(第九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将于5月29日-31日在苏州举办
    中国新能源产业高歌猛进!2023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大幅增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促进绿电使用和国际互认。那么,2024年新能源大势将如何走向?2024年5月29日-31日,来CLNB2024(第九届)新能源产业博览会,与新能源企业共同探讨产业发展之路。届时,展会将围绕新能源各产业,原料、材料、光伏、储能、氢能、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电池回收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展示最新成果。设立展位部分企业:瑞浦兰钧、鹏辉能源、林洋集团、融通高科、亿纬锂能、赣锋锂业、中天储能、大秦数字能源、晶澳太阳能、协鑫能源、阿特斯、仁烁光能、江苏北人、清陶能源、正力新能、众纳电气、精控能源、法泰集团、理想汽车、腾势汽车、五菱汽车、阿维塔、杉杉科技、天赐材料、杰瑞环保、弗迪动力...已确认参会的部分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亿纬储能、鹏辉能源、海辰储能、远景动力、电工时代、海四达、赣锋锂业、楚能新能源、特变电工、南都电源、中创新航、北电爱思特、爱尔集新能源、英发睿能、振华新能源、天能控股、多氟多、多助科技、耀宁新能源、中润光能、中比新能源、宁夏宝丰能源、盟固利新能源、盛虹动能、天津力神、通用电气、潍柴新能源、宜宾锂宝、因湃电池、中能瑞新、敬业新能源、阿诗特能源、正泰电源、中铁物资、伊特纳能源、飞毛腿能源、云锦新能源、通用氢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华为技术、隆基绿能、固德威....已确认参会的部分终端企业:中节能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电力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公司、ACWA Power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上海电气分布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三峡资本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温州供电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网电通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国电投低碳科技服务(浙江)有限公司、南京电气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泰峡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法能(中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中铁物资集团华东有限公司、西安西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南京创维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中清能源(杭州)有限公司、清安优能科技发展(榆林)有限公司、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泰峡智慧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法能(中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EDF、AMEA POWER、Azure Power、中铁物资集团华东有限公司、Lightsource bp、Greenvolt Power、山西万户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SMM全球TIER1储能榜单(即将发布)为了助力储能行业推进能够普遍适用的基准指标、改善透明度和促进业务增长,SMM以客观视角提供储能行业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分析评估,提供对被分析对象包括市场占有率,技术研发实力以及财务指标在内的各项分析及前瞻性观点,同时也帮助优秀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开发脱颖而出,开发海外市场。SMM Tier1 供应商评选使用的科学严谨的方法论,通过严谨的分析流程由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团队完成。SMM 的分析样本具有高覆盖度的特点,调研覆盖储能全产业链超过 300+ 家企业,并与其中头部企业达成长期稳定的数据追踪合作,提供对被分析对象的前瞻性评级,评级符号简明易懂,且具有清晰的评估维度和可验证的高区分度SMM的分析师团队有超过10年分析经验,在SMM 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下,提供精准且及时的评估。该榜单以协助优秀企业在全球储能供应链开发的背景下脱颖而出为目标,不含排名信息。SMM Tier1首次发布主要分为以下方向:&bull SMM Tier1源网侧储能电芯供应商&bull SMM Tier1用户侧储能电芯供应商&bull SMM Tier1源网侧储能系统供应商&bull SMM Tier1用户侧储能系统供应商&bull SMM Tier1储能行业提名企业评选说明:SMM Tier1源网侧储能电芯供应商/用户侧储能电芯供应商评选:通过市场占有率(包括出货,产能及扩产,中标项目,国际化程度) ,技术研发实力(包括研发投入,国际认证(UL、FM、IEC、TUV等),专利数量),财务指标进行评判;SMM Tier1源网侧储能系统供应商/用户侧储能系统供应商评选:通过市场占有率(包括出货量,产能及一体化布局,中标项目,国际化程度(出口比例、海外出货国家数量、海外产能占比)) ,技术研发实力(包括研发投入,国际认证,专利数量),财务指标进行评判;SMM Tier1储能行业提名企业:自愿申报企业中尚未达到榜单要求但根据SMM方法论分析评判未来具备入榜可能的企业(技术,市场,研发未来可能有较大提升的企业)SMM Tier1 更新规划:每个季度后的最后一个月,SMM将对全球储能电芯/系统供应商的信息进行重新更新,并接纳新增储能电芯/系统供应商的申请。备注:1. 海外储能产业链玩家因回复确认周期较长,因此本期榜单中可能不包含海外企业2. 以上Tier1储能供应商评选,并不作为实际储能电芯/系统买卖交易的标准。文中涉及评选方法论部分上海有色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拥有最终解释权。SMMTier1储能行业提名企业/用户侧储能系统供应商/源网侧储能系统供应商/用户侧储能电芯供应商/源网侧储能电芯供应商将于5月29日19:00-19:25在CLNB 2024中国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招待晚宴现场为上榜优质供应商颁奖!并同步颁布2024年(第九届)SMM新能源产业3060奖:SMM碳酸锂企业销量TOP10、SMM三元前驱体企业销量TOP10、SMM磷酸铁企业销量TOP10、SMM磷酸铁锂企业销量TOP10、SMM三元材料企业销量TOP10、SMM负极材料企业销量TOP10、SMM电解液企业销量TOP10、SMM锂电回收(黑粉)企业销量TOP10、SMM新能源产业链发展贡献奖、SMM优质新能源供应链服务奖。【CLNB 2024——预约参观中】
  • 智领芯未来 领湃新能源发布“三步走”战略
    汽车电动化与能源体系变革的浪潮之下,动力电池领域依然存在巨大机会。相关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8TWh。可观的市场需求,不断吸引着新的参与者入局落子。11月2日,2020中国国际锂电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中,领湃新能源作为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起之秀首次亮相。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介绍,领湃新能源的LOGO是L和P,L代表LEADING 表达了技术领先,技术引领的愿景,P代表 POWER,表达了对新能源的热情和澎湃动力,合起来就是LEADING POWER。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据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介绍,在品牌战略上,领湃新能源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通过打造基础核心爆款产品,成为主流电池提供者,第二步是成为车规级电池解决方案的创导者,第三步是基于在智能电池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打通车用动力电池、储能、充电桩等业务领域,目标是成为智慧能源的领跑者。在生产制造上,领湃动力电池工厂按照智能制造的指导精神实施规划和建设,力争将每一个工厂都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此实现车规级电池的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成品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在团队打造上,领湃新能源核心团队曾就职于诸多汽车及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主导过多个整车及电池项目;研发团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过半。 董事长徐焕新 据董事长徐焕新博士介绍,基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行业发展背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政策导向,公司依托现有技术和储备技术,加快推进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提高差异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有效实现对现有市场的开发及对未来高端市场的布局,满足客户对不同层次产品的需求,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见,领湃新能源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板块布局上下足了功夫,角逐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红利可期。据悉,领湃新能源是上市公司达志科技旗下的动力电池板块,正在建设湖南衡阳、四川绵阳生产基地及苏州研发中心。为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板块,达志科技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7,300万元,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2.4GWh)建设项目和高性能动力电池研发中心项目。
  • 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中央企业,有关行业协会:  能源生产和消费相关活动是最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大力推动能源领域碳减排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现有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治理方式等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需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有关要求,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从国情实际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稳增长和调结构,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品种之间的互补、协调、替代关系,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统筹推进全国及各地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保障安全、有序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先立后破,坚持全国“一盘棋”,加强转型中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在加快形成清洁低碳能源可靠供应能力基础上,逐步对化石能源进行安全可靠替代。  ——坚持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完善能源领域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贯彻节约优先方针,着力降低单位产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强能源系统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公平开放、有效竞争的能源市场体系。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市场监管等方面加强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基本建立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框架,形成比较完善的政策、标准、市场和监管体系,构建以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为引领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机制。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二、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  (四)强化能源战略和规划的引导约束作用。以国家能源战略为导向,强化国家能源规划的统领作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国家能源规划部署和当地实际制定本地区能源规划,明确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和任务,在规划编制及实施中加强各能源品种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区域之间的协同互济,整体提高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供应安全保障水平。加强能源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  (五)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重点监测评价各地区能耗强度、能源消费总量、非化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能源消费碳排放系数等指标,评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机制、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完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年度计划及能源规划等确定的能源相关约束性指标,强化相关考核。鼓励各地区通过区域协作或开展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交易等方式,满足国家规定的可再生能源消费最低比重等指标要求。  (六)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组织协调机制。国家能源委员会统筹协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相关战略、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政策体系等。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能源安全与发展协调机制,协调开展跨省跨区电力、油气等能源输送通道及储备等基础设施和安全体系建设,加强能源领域规划、重大工程与国土空间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衔接,及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按年度建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安全保障重大政策实施、重大工程建设台账,完善督导协调机制。  三、完善引导绿色能源消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七)完善能耗“双控”和非化石能源目标制度。坚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合理确定各地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逐步建立能源领域碳排放控制机制。制修订重点用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国家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企业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制定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统筹考虑各地区可再生能源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将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及最低比重目标科学分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推动地方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开展能耗产出效益评价。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用能权交易市场、绿色电力交易市场。  (八)建立健全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建立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机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采信认证结果。建立电能替代推广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标准等加强对电能替代的技术指导。完善和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促进绿色电力消费。鼓励全社会优先使用绿色能源和采购绿色产品及服务,公共机构应当作出表率。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采用先进能效和绿色能源消费标准,大力宣传节能及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高水平绿色能源消费示范建设,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  (九)完善工业领域绿色能源消费支持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清洁能源替代,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鼓励建设绿色用能产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工业绿色微电网,支持在自有场所开发利用清洁低碳能源,建设分布式清洁能源和智慧能源系统,对余热余压余气等综合利用发电减免交叉补贴和系统备用费,完善支持自发自用分布式清洁能源发电的价格政策。在符合电力规划布局和电网安全运行条件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创新电力输送及运行方式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项目就近向产业园区或企业供电,鼓励产业园区或企业通过电力市场购买绿色电力。鼓励新兴重点用能领域以绿色能源为主满足用能需求并对余热余压余气等进行充分利用。  (十)完善建筑绿色用能和清洁取暖政策。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进和支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积极推广使用绿色建材,健全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制度。完善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标准,鼓励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供能系统。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和供热设施智能化建设,鼓励按热量收费,鼓励电供暖企业和用户通过电力市场获得低谷时段低价电力,综合运用峰谷电价、居民阶梯电价和输配电价机制等予以支持。落实好支持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的供气价格政策。  (十一)完善交通运输领域能源清洁替代政策。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交通设施装备。推行大容量电气化公共交通和电动、氢能、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完善充换电、加氢、加气(LNG)站点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交通运输领域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对交通供能场站布局和建设在土地空间等方面予以支持,开展多能融合交通供能场站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能量互动试点示范,推动车桩、船岸协同发展。对利用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新能源设施的,鼓励对同一省级区域内的项目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核准(备案)。  四、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  (十二)建立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机制。结合资源禀赋、土地用途、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情况,以市(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全面开展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详细勘查和综合评价,精准识别可开发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并进行数据整合,完善并动态更新全国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数据库。加强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衔接,及时将各类清洁低碳能源资源分布等空间信息纳入同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并以适当方式与地方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共享。提高可再生能源相关气象观测、资源评价以及预测预报技术能力,为可再生能源资源普查、项目开发和电力系统运行提供支撑。构建国家能源基础信息及共享平台,整合能源全产业链信息,推动能源领域数字经济发展。  (十三)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内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地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及分领域规划,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和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等情况,在省级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下,指导并组织制定市(县)级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能源供应相关实施方案。各地区应当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及可开发资源量等,按就近原则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根据需要积极引入区域外的清洁低碳能源,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鼓励各地区建设多能互补、就近平衡、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十四)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在农村地区优先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沼气发电等生物质能发电接入电网,电网企业等应当优先收购其发电量。鼓励利用农村地区适宜分散开发风电、光伏发电的土地,探索统一规划、分散布局、农企合作、利益共享的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经营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专业化企业共同投资经营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组织电网企业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网技术、运行和电力交易方式创新,支持新能源电力就近交易,为农村公益性和生活用能以及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提供低成本绿色能源。完善规模化沼气、生物天然气、成型燃料等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  (十五)建立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的国土空间管理机制。围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考虑清洁低碳能源开发以及能源输送、储存等基础设施用地用海需求。完善能源项目建设用地分类指导政策,调整优化可再生能源开发用地用海要求,制定利用沙漠、戈壁、荒漠土地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的土地支持政策,完善核电、抽水蓄能厂(场)址保护制度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予以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考虑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走廊用地需求,建立健全土地相关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机制。严格依法规范能源开发涉地(涉海)税费征收。符合条件的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可按规定申请减免海域使用金。鼓励在风电等新能源开发建设中推广应用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  五、完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  (十六)加强新型电力系统顶层设计。推动电力来源清洁化和终端能源消费电气化,适应新能源电力发展需要制定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鼓励各类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对现有电力系统进行绿色低碳发展适应性评估,在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提升技术和优化系统。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制定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推动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电力系统融合发展,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智慧能源体系。加强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体系建设,开展相关技术试点和区域示范。  (十七)完善适应可再生能源局域深度利用和广域输送的电网体系。整体优化输电网络和电力系统运行,提升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输送和消纳能力。通过电源配置和运行优化调整尽可能增加存量输电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明确最低比重指标并进行考核。统筹布局以送出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的大型电力基地,在省级电网及以上范围优化配置调节性资源。完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间协议与电力市场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输送和消纳协同机制,加强省际、区域间电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跨省跨区电价形成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消纳。大力推进高比例容纳分布式新能源电力的智能配电网建设,鼓励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电网企业应提升新能源电力接纳能力,动态公布经营区域内可接纳新能源电力的容量信息并提供查询服务,依法依规将符合规划和安全生产条件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和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电网,做到应并尽并。  (十八)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市场机制。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推动重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试点运行,完善电力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机制,探索容量市场交易机制,深化输配电等重点领域改革,通过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优先利用的电力交易机制,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鼓励新能源发电主体与电力用户或售电公司等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支持微电网、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负荷聚合商等新兴市场主体独立参与电力交易。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支持分布式发电(含电储能、电动车船等)与同一配电网内的电力用户通过电力交易平台就近进行交易,电网企业(含增量配电网企业)提供输电、计量和交易结算等技术支持,完善支持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的价格政策及市场规则。完善支持储能应用的电价政策。  (十九)完善灵活性电源建设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完善煤电机组最小出力技术标准,科学核定煤电机组深度调峰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既满足电力运行调峰需要、又对天然气消费季节差具有调节作用的天然气“双调峰”电站;积极推动流域控制性调节水库建设和常规水电站扩机增容,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探索中小型抽水蓄能技术应用,推行梯级水电储能;发挥太阳能热发电的调节作用,开展废弃矿井改造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研究示范,逐步扩大新型储能应用。全面推进企业自备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调节,鼓励工业企业发挥自备电厂调节能力就近利用新能源。完善支持灵活性煤电机组、天然气调峰机组、水电、太阳能热发电和储能等调节性电源运行的价格补偿机制。鼓励新能源发电基地提升自主调节能力,探索一体化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完善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更好发挥相关设施调节作用。  (二十)完善电力需求响应机制。推动电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推动将需求侧可调节资源纳入电力电量平衡,发挥需求侧资源削峰填谷、促进电力供需平衡和适应新能源电力运行的作用。拓宽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通过多种方式挖掘各类需求侧资源并组织其参与需求响应,支持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分布式发电等用户侧可调节资源,以及负荷聚合商、虚拟电厂运营商、综合能源服务商等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系统运行调节。明确用户侧储能安全发展的标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加快推进需求响应市场化建设,探索建立以市场为主的需求响应补偿机制。全面调查评价需求响应资源并建立分级分类清单,形成动态的需求响应资源库。  (二十一)探索建立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机制。探索同一市场主体运营集供电、供热(供冷)、供气为一体的多能互补、多能联供区域综合能源系统,鼓励地方采取招标等竞争性方式选择区域综合能源服务投资经营主体。鼓励增量配电网通过拓展区域内分布式清洁能源、接纳区域外可再生能源等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公共电网企业、燃气供应企业应为综合能源服务运营企业提供可靠能源供应,并做好配套设施运行衔接。鼓励提升智慧能源协同服务水平,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商业模式创新,充分依托已有设施,在确保能源数据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六、完善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机制  (二十二)完善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政策。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按照能源不同发展阶段,发挥好煤炭在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基础作用。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优化煤炭产能布局,加大煤矿“上大压小、增优汰劣”力度,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制定矿井优化系统支持政策,完善绿色智能煤矿建设标准体系,健全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人才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煤矿井下抽采瓦斯等资源综合利用及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依法依规加快办理绿色智能煤矿等优质产能和保供煤矿的环保、用地、核准、采矿等相关手续。科学评估煤炭企业产量减少和关闭退出的影响,研究完善煤炭企业退出和转型发展以及从业人员安置等扶持政策。  (二十三)完善煤电清洁高效转型政策。在电力安全保供的前提下,统筹协调有序控煤减煤,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按照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保供需要,加强煤电机组与非化石能源发电、天然气发电及储能的整体协同。推进煤电机组节能提效、超低排放升级改造,根据能源发展和安全保供需要合理建设先进煤电机组。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热电联产企业供热潜力,鼓励在合理供热半径内的存量凝汽式煤电机组实施热电联产改造,在允许燃煤供热的区域鼓励建设燃煤背压供热机组,探索开展煤电机组抽汽蓄能改造。有序推动落后煤电机组关停整合,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原则上不新增企业燃煤自备电厂,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大燃煤自备机组节能减排力度。支持利用退役火电机组的既有厂址和相关设施建设新型储能设施或改造为同步调相机。完善火电领域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项目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2年1月30日
  • 直播预告!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篇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二、 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3/ 三、 “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11月28日全天)09:00致辞唐海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09:05致辞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09:10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冈崎 健(OKAZAKI Ken)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10:1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检测技术与应用实践王亚敏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0:40岛津GC在氢能及锂电池应用介绍李学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11:10午休14:00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何广利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14:30高精度FTIR气体分析仪MAX-IR用于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的分析姜建清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15:00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宋中林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执行会长15:30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多参数表征电极表界面过程岳俊培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6:00质检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洪晏忠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四、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报告顺序)唐海霞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个人简介】199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先后就职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香港惠港实业集团等单位,1999年,为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梦想,唐海霞女士创办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的第一家专业门户网站—仪器信息网。并于2010年,创办第三方检测专业门户网站—我要测网。在唐海霞女士的带领下,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功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831401),成为科学仪器行业第一家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摘要】致辞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个人简介】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1962年11月1日 出生于京都市。学历及工作经历:1985 年 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数学物理学科物理课程, 进入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工作;1988 年~1990 年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燃烧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常驻美国;1999 年 获得同志社大学工学部博士(工学)学位;2007 年~2010 年 担任HORIBA Instruments公司(原HORIBA International公司(美国)社长;2014 年~2015 年 担任HORIBA法国公司(原HORIBAJobin Yvon 公司(法国))社长;2016 年~2023 年 担任HORIBA法国公司董事长;2018 年~至今 ㈱堀场制作所代表取缔役社长;主要的行业团体活动:2014 年 ~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International)研究员;2023年6月~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会JAIMA 会长;2022年5月~ “携手理研共创未来之会”会长;曾经担任过的委员会活动等:2005 年~2007 年 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非常任讲师;2018年~2022年 日本环境技术协会 会长;2020年~2021年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 千年计划愿景领袖;2023年 文部科学省 关于对挑战性核聚变研究的支援方法研究会 主査。【摘要】致辞冈崎 健(OKAZAKI Ken) 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个人简介】197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机械物理工学科。1978年毕业于该大学研究生院机械物理工学专攻博士课程(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2015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教授。2007年至2011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工学系长・工学部长。自2015年4月起,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及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能源和环境等广泛领域,包括氢能、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煤炭/生物质的利用、应对地球变暖、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等。曾经担任氢能协会会长、日本传热学会会长、日本机械学会副会长等。多次荣获学会等颁发的奖项。曾经担任内阁府、经济产业省等的委员。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担任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摘要】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王亚敏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个人简介】多年来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各类气体组成分析工作,参与承担过国家项目5项、中石化十条龙公关项目、中石化总部项目及石科院各类课题20多项,开发专有气体组成分析方法三项,制定行业标准两项,发表专利20余项。近年来,致力于燃料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开发完成了适用于GB/T 372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技术指标要求的系列基准分析方法和在线分析方法,成套方法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应用,为冬奥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的品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摘要】待定李学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个人简介】李学伟,从事气相色谱相关工作十余年,在石油化工、教育科研领域系统气相定制方案上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现主要负责岛津系统气相产品线技术支持和应用方案推广工作。【摘要】新能源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为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报告将围绕氢能和锂电池检测的热点、难点介绍岛津气相产品解决方案。何广利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个人简介】教授级高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国家科学技术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全国氢能标委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和氢能专委会委员;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用高压燃料气瓶分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北京市、广州市、佛山市氢能专家组委员;ISO-TC197(氢能委员会)专家。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称号。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申请和获得授权第一作者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包括两项国际专利,发表一作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一项(第一)、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第二)、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奖励一等奖一项(第一)、二等奖两项(第一、第六)、三等奖两项。牵头制定氢能领域国家标准三项,参与氢能领域国家标准6项。2021年3、6月,2023.6月三次做客CCTV-10《透视新科技》栏目,讲述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内外氢能行业及技术大会上发表演讲70余次。【摘要】制氢、储运和利用环节的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姜建清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2012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长期从事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研发工作,2016年加入赛默飞,2017年赴赛默飞美国工厂进修,成为赛默飞认证培训讲师,负责赛默飞环境监测产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工作,2023年再度赴赛默飞美国工厂进修,负责赛默飞傅里叶红外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和市场开拓。【摘要】MAX-iR是赛默飞最新推出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技术的高精度在线气体分析仪,可应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污染源排放监测、大宗气体纯度和杂质监测等领域,本次报告主要向大家介绍这款仪器在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分析中的应用。宋中林 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执行会长【个人简介】宋中林,1963年9月出生,陕西省渭南市合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7年10月参加工作,199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广州恒运集团公司12MW、50MW、210MW燃煤热电联产发电机组筹建、运营,历任科员、科长、生产部经理、设备部经理;负责组建了广州恒运热力有限公司、广州东区热力有限公司并任董事、总经理;负责筹备了广州恒运分布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怀集恒运新能源有限公司、东莞恒运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组建了广州恒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总裁班、湖南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学习。曾担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中国城镇供热开发区供热委员会副主席。现为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全面工作。【摘要】待定岳俊培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个人简介】岳俊培博士,布鲁克公司纳米表面与测量部(BNSM)应用科学家。2016年毕业于德国吉森大学,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2022年加入BNSM前,在华北电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化学,纳米能源材料,纳米表界面过程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摘要】界面过程对于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与装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工况条件下研究界面演变过程以及界面相物性演变,特别是纳米尺寸下以及多物性关联表征仍然极具挑战。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AFM)是研究纳米尺度上关联物性(包括力学性能、导电性、表面电势、热导与纳米热分析,纳米电化学与纳米组分)研究的绝佳手段。在此报告中,举例详细讲如何利用AFM研究解电解液与温度对SEI以及双电层结构的影响,且材料与电极的多参数物性(形貌-机械性能-电子导电型(PF-TUNA),形貌-机械性能-电化学 (PF-SECM))均可在高空间分辨下获得,为设计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深入见解。洪晏忠 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个人简介】武汉大学博士,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国家工信部汽车企业准入审查专家,国家认监委CNAS体系评审技术专家,重庆市氢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一直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系统以及氢能产品的开发、测试评价的技术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授权专利6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10余项。【摘要】通过氢能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分析,总结氢能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现有布局和检测能力,提出一些质检助力氢能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支撑。五、 会议联系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 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发布
    8月25-28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海南两地召开,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委托,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科技委员会联合主席赵福全于28日在北京发布了《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共识》。“共识”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新趋势,广泛凝聚与会各方观点与智慧,为加快推进碳中和愿景目标下的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深化全球合作进一步明晰了方向路径,将为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的重要指引。“共识”指出,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全面市场化拐点,各方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开发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汽车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应用环境,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共识”强调,商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与难点,各方将进一步加强氢能燃料电池、纯电动、零碳燃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商用车市场化推广路径,持续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共识”呼吁,各方要加强电池、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加强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共识”提出,各方将加强各国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同研究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共识”指出,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共识”认为,人才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根本,各方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汽车产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共识”倡议,共同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汇集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文如下:2022年8月,全球汽车产业主要相关方再次聚首,共议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与会各方达成以下共识:一、坚定推进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全球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突破全面市场化拐点,与会各方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加快开发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燃料电池等多元化汽车产品,营造良好的政策及应用环境,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规模。二、加速推进商用车绿色低碳发展。商用车是全球汽车产业碳减排的重点与难点,与会各方将进一步加强氢能燃料电池、纯电动、零碳燃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积极探索低碳零碳商用车市场化推广路径,持续加速商用车电动化进程,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三、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与会各方一致认为要加强电池、芯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全球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加强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新生态。四、加强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协同。加快迈向碳中和是全球汽车产业共同的愿景目标,产品碳足迹已成为产业关注的热点,与会各方将加强各国汽车产业碳管理体系的协同,共同研究包括动力电池在内的碳足迹评价方法,推动碳排放数据的互通、互认与互享。五、充分发挥汽车与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的协同效益。与会各方将积极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联合、大协同,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安全、高效、低碳、智能、愉悦的新出行生态。六、加强新型汽车人才培养。人才是支撑产业变革的根本,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亟需跨学科、跨产业的综合型人才,与会各方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新型汽车人才的培养模式,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汽车产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加强全球合作、推动全面电动化转型是汽车产业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与会各方倡议发起成立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汇集全球优势资源,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深入推进交流合作,共享机遇、共应挑战,共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2022年8月
  • 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
    关于印发《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黔能源发〔2022〕15号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广播电视局、省统计局、省乡村振兴局、省大数据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气象局、人行贵阳中心支行、贵州银保监局、贵州证监局,各市(州)能源主管部门,贵州电网公司: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做好碳达峰工作,现将《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贵州省能源局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贵州省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基础上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做好碳达峰工作,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发〔2021〕36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黔党发〔2022〕24号)、《贵州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编制工作清单》等文件要求,结合贵州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保障能源安全基础上,着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着力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着力推进能源产业链减排,着力加快转变用能方式,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科学有序推动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观念、保障安全。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支撑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高质量发展,是我省能源领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前提。需坚持系统观念,将安全发展贯穿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先立后破,坚持全省一盘棋,传统能源的转变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之上。立足我省能源以煤炭、煤电为核心的实际情况,协调推进碳达峰各项工作。  坚持目标导向、统筹推进。围绕我省“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明确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碳达峰的分步骤路线图和具体任务,系统谋划、稳妥实施,调动能源生产、消费、运行、管理等各方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任务有序实施。  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着力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促进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政策引导。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场机制创新、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等,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健全任务分解落实、过程监管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主要目标  按照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总体部署安排,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主要目标如下:  到2025年,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力争达到21.6%,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稳步推进,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生产环节持续降碳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到2030年,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形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5%左右,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能源转型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三、加快推动能源结构调整优化  (一)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  稳步推进风电协调发展。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因地制宜建设低风速风电场,针对不同的资源条件,加强设备选型研究,高海拔区域选择大功率抗凝冻低风速风机及配套高塔筒、长叶片,提高风资源开发效率,减少用地需求,推进集中式风电开发。鼓励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风电项目,充分利用电网现有变电站和线路,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电网送出消纳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开发建设就近接入、就地消纳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利用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在时间上的互补特性,积极推动风光互补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化发展。在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打造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大力推进光伏基地建设。以大型水电基地及现有(规划)火电厂为依托,积极推进多能互补发展。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建设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 充分利用我省火电厂富裕通道容量,结合存量煤电及新增煤电布局与风光资源情况,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项目。积极推进开阳、播州、关岭等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结合光伏场区岩溶、石漠化、煤矿塌陷区等脆弱区域的生态修复,发展各类符合我省实际的“光伏+”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积极打造农光、林光互补等光伏利用方式。到2025年,全省风电和光伏发电规模分别达到1080万千瓦、3100万千瓦 到2030年,力争风电和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7500万千瓦。  (二)积极推动水电优化发展  研究推动流域梯级水电站扩机。优化挖掘梯级水电深度开发潜力,研究梯级水电系统性调整方案,研究开展水电扩机工程前期工作。推进乌江干流等梯级水电优化开发,促进流域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十四五”积极开展乌江干流等梯级电站扩机的前期工作,力争到2030年扩机规模达到200万千瓦左右。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立足贵州水能资源优势及抽水蓄能站点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抽水蓄能电站,提高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根据流域梯级水电站的梯级落差、水头衔接及库容情况,研究主要大中型梯级水电站建设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的可行性,及时将具备建设条件的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滚动规划,形成常规纯抽蓄、混合式抽蓄和中小型抽蓄多元发展的抽水蓄能开发格局。“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贵阳抽水蓄能电站、黔南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开工建设。到2025年,全省水电总装机22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增加到2400万千瓦以上,以水电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基本建立。  (三)因地制宜推动非化石能源非电利用  积极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围绕城市功能区、城镇集中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旅游景区“五区”驱动,以示范引领,通过试点推进,从单体到集群、从公共建筑到民用建筑,推动不同利用方式、不同应用场景的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项目建设,初步实现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到2025年,全省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达到2500万平方米 到2030年,地热能供暖制冷建筑面积力争达到5000万平方米。  (四)有序发展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  推动核能工业供热应用示范,加快推进铜仁玉屏清洁热能项目建设 继续做好核电(大堆)厂址保护工作,结合国家内陆核电政策及省内需求,安全稳妥推进核能开发进度。开展氢能产业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全省氢能产业布局,打造“一轴、一带、三线”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带,支持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城市联合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加强氢储能研发应用。  (五)适度引入区外清洁能源  依托中缅线输气管道推进海气入黔,拓展供应渠道,提升天然气供应保障及调节能力。加快打通川、渝地区页岩气入黔渠道,依托正安-道真-大磏输气管道积极引进重庆页岩气,加快推动黄莺乡-洛龙镇-镇南镇(务川)、重庆秀山县-铜仁松桃县、重庆酉阳县-铜仁沿河县输气管道等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研究论证泸州-毕节输气管道项目建设,提高川渝气入黔输量。到2025年,渝气入黔能力达10亿立方米/年。提前开展区外清洁电力入黔规划研究工作,统筹经济性与安全性,在适当时机引入适度规模清洁电力作为补充。  (六)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快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增强电源协调优化运行能力,创新电网形态和运行模式,显著提升电力负荷弹性,推进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发展,保障新能源消纳和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全省配电网智能化、数字化提档升级,巩固满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接入的配电网,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提升电网适应新能源的动态稳定水平,推动清洁能源在全省范围内优化配置。增强系统资源调节能力。统筹考虑系统调节需求、电价影响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快推动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 有序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布局适当规模分布式天然气调峰电厂 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推进新建集中式新能源按照相关规定配套建设储能,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 充分挖掘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引导企业自备电厂、工业可控负荷等参与系统调节。提升系统智能调度运行水平。积极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的数字化、智慧化升级改造,加强电网柔性精细管控,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源协调,提高电网和各类电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纳。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 到2030年,在建在运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力争达到400万千瓦左右。  专栏1:能源结构调整优化重点行动  推进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结合太阳能资源及土地资源条件,大力推进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等市(州)百万千瓦级大型光伏基地建设。推进乌江、北盘江、南盘江、清水江流域四个水风光一体化可再生能源综合基地建设。  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开阳、播州、关岭、镇宁、盘州、钟山、镇远、长顺、兴义、望谟、威宁、黔西、松桃等13个试点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  推进城乡配电网智能化改造。在贵阳、遵义等重点城市中心城区高标准建设先进城市电网,推动城镇配电网与其他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改造,形成智慧高效、灵活可靠的现代城市电网。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增强电网智能控制水平,提高分布式风电光伏并网接纳能力。  加强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在全面推进我省现役煤电机组升级改造及灵活性改造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天然气调峰电站、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新型储能研发应用。到2025年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00万千瓦以上 “十四五”期新增分布式气电装机50万千瓦,2025年气电装机达到106万千瓦 “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贵阳(石厂坝)抽水蓄能电站、黔南(黄丝)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  提升需求侧响应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建设,整合分散需求响应资源,引导用户优化储用电模式,高比例释放居民、一般工商业用电负荷的弹性。引导大工业负荷参与辅助服务市场,鼓励电解铝、铁合金、多晶硅等电价敏感型高载能负荷改善生产工艺和流程,发挥可中断负荷、可控负荷等功能。开展工业可调节负荷、楼宇空调负荷、大数据中心负荷、用户侧储能、新能源汽车与电网(V2G)能量互动等各类资源聚合的虚拟电厂示范。力争到2025年,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负荷的3%以上。  四、强化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技术创新  (七)推动能源科技创新  加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攻关。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和综合利用技术 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加强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攻关。加快新能源发电并网和主动支撑技术等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 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和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加强化石能源绿色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攻关。开展煤炭绿色高效安全开采、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煤矿瓦斯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究,研发适合我省煤炭资源禀赋特点的机械化、智能化采煤掘进关键装备,突破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及规模化开发利用关键瓶颈技术,研发更高效率、更灵活、更低排放的煤基发电技术。加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攻关。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智能化矿井运维平台、煤层气水平井采集系统、煤矿井下5G、贵州省能源数据中心等关键技术研究,完善“能源云”平台功能,推动煤炭、油气、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省级能源大数据智慧平台。  (八)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实现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融合、开放共享 聚焦煤矿绿色智能开采、化石能源清洁低碳利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新型电力系统、节能、氢能、储能、动力电池等重点领域,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培育一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技术攻关机制。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能源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行“揭榜挂帅”制度,开展省级重大能源技术和装备攻关,支持组建跨领域、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一流”高校等院所学校开展创新合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争创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推广应用技术成果。强化低碳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建立专利技术申请、转让和许可、信息分享等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探索设立省、市级绿色科创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和示范。到2030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装备,新增10个省级及以上能源科技创新平台。  专栏2: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重点行动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攻关。开展高海拔大功率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岩溶复杂地层地埋管施工关键技术攻关,岩溶石山区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尾水回灌技术攻关,高水头、高压力、宽变幅的抽水蓄能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中深层地热能岩溶热储高效开发关键技术攻关等。  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攻关。建设国家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数字化技术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开展电能、风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流和由数据构成的信息流的深度融合的研究,突破新型电力系统多能源协同互补机理与调控、大规模新型电力系统信息物理仿真技术、能源系统多源异构数据聚合机制、数据融合分析机理、数据安全保护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初步打通源网荷储各个环节,实现多能源网的协同互动。  数字能源与综合能源技术。开展智能化矿井综合运维服务平台应用研究、贵州煤层气水平井智能排采及数据采集远传控制系统研制与应用,开展综合能源与数字能源系统(源网荷储)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水、光”一体化技术示范研究、煤矿井下5G应用研究及示范、综合智慧能源运营平台、智慧能源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氢能产业技术攻关。鼓励开展高效电解水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鼓励超高压气态储运氢、固态/液态材料储运氢技术及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依托航空航天技术优势,探索大规模低温液态储运氢技术、装备研发和示范 支持氢气压缩机、储氢瓶/罐及加氢站成套装备研发和产业化。  五、大力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  (九)加快煤炭绿色低碳智能开采  探索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支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进保水开采、先采气后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积极支持煤矿采矿权增列煤层气矿业权,实施综合开发。加强对现存矸石分质分级综合利用,强化外排土场治理,绿化矿区环境。鼓励利用废弃矿区开展新能源及储能项目开发建设。  (十)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煤炭洗选和提质加工。大力发展精细高效煤炭分选,加快煤炭深度提质和分质分级利用,不断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新建、技改煤矿建设配套洗选厂,加快落后洗选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步伐,实现生产安全与效率双提升。积极推广先进的中高硫煤及优质焦煤深度分选提质、煤泥水高效沉降及煤泥脱水、选煤厂智能化等技术,逐步提高原煤入洗率。到2025年原煤入选率达到100%,焦煤入洗率达到80%。推动煤系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进粉煤灰在新型建筑材料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粉煤灰在农业、化工、环保等领域高值化利用途径 加强煤矸石在新型建材、塌陷区治理、矿井充填以及土地生态修复等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构建一批煤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技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装备研发与人才培养优势,打造煤系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及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煤炭清洁储装运卸水平。在毕水兴布局建设大型煤炭储配基地。新建、技改煤矿的规划设计优先考虑铁路或管状皮带运输,积极推进矿区运输公路硬化铺油。紧紧围绕煤炭储装运卸全流程治理,推进矿山储煤场所建设标准化、运输装卸无尘化,实现煤炭清洁化储装运卸闭环管理。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推动毕水兴煤炭资源深加工基地建设,推进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等项目,加快盘南工业园区煤制氢示范项目实施。开展优质无烟煤及煤化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发展煤基新型功能材料,提升煤化工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推进煤化工产品高端化、多元化。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建立优质、低排放煤炭产品替代劣质散煤机制,推广使用先进炉具,减少散煤使用。综合推广使用生物质成型燃料、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构建多途径、多通道减少民用散煤使用的格局。  (十一)加快煤电清洁高效发展  根据电力安全供应需要合理规划新建煤电,优先建设大容量、高参数、超低排放燃煤机组,积极推进66万千瓦高硫无烟煤示范机组建设,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鼓励建设100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机组。推动以原址扩能升级改造及多能互补方式建设清洁高效燃煤机组。新建煤电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动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重点对省内现役30万千瓦级、60万千瓦级煤电机组实施综合节能改造,鼓励现役亚临界煤电机组开展升参数改造,大幅提升热力系统效率,切实降低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有序淘汰落后煤电机组,具备条件的转为应急备用电源,加强企业自备电厂调度运行管理。到 2025年,全省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力争达到 305克标准煤/千瓦时 到2030年,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进一步降低。  (十二)推动能源产业全面节能降碳  加强电网老旧设备改造、用户表计轮换和接户线改造,深化同期线损管理。推动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煤炭的现代工业原料功能。加强煤层气、页岩气绿色开采技术工艺及装备应用。加快能源产业链数字化升级,推动实现能源系统实时监测、智能调控和优化运行,提高能源系统整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到 2025年,全省电网综合线损率降至4.65%左右 到2030年,电网综合线损率进一步降低。  (十三)加强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加快利用采煤沉陷区、关闭退出煤矿、露天矿排土场及周边地区开展新能源建设,鼓励“新能源+荒漠绿化、土壤改良、地灾治理” 等协同开发,建设一批风电、光伏发电、储能、植物碳汇相结合的新能源项目。探索利用退役煤电场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储能或风光设施,强化风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小水电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煤炭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服务。  (十四)加强能源领域碳排放计量监测  积极开展能源行业产业链碳足迹核算,探索建立我省能源领域重点碳排放企业碳账户,核算企业碳排放信息数据 支持行业、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方法研究,规范后争取纳入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区域和重点行业碳排放计量体系,建立健全能源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核查体系,开展碳排放信息监测和评价管理,建立碳排放台账 积极推进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加强能源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行、退役的全过程碳管理。倡导开展同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标,鼓励重点能源企业制定碳减排路线图。  专栏3:能源产业链碳减排重点行动  煤矿绿色高效转型。因地制宜推广保水开采、先采气后采煤、矸石不升井等绿色开采技术应用。提高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水平,推进黔西南、遵义等煤矿瓦斯规模化抽采利用。推广节水、节材和节能设备。结合煤矿塌陷区等脆弱区域的生态修复、光伏覆盖等实现矿区减碳增汇。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乙醇酸、黔希煤化工40万吨/年聚碳酸酯、兴仁60万吨/年煤制烯烃、盘州500万吨/年煤焦化一体化和兴义宜化、兴化搬迁入园及六盘水煤焦化一体化产业集聚区等项目,加快盘南工业园区煤制氢示范项目实施。  煤电机组节能降耗。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的煤耗标准,新建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不高于285克标准煤/千瓦时。全面梳理存量煤电机组供电煤耗水平,因地制宜对供电煤耗高、具备条件的机组分类制定改造实施方案。  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减污降碳。研究制定企业燃煤自备电厂碳排放标准评价规则,开展能耗、排放等在线监测,严格执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法依规推动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燃煤自备电厂限期整改或淘汰。推动企业燃煤自备电厂参与系统调峰,扩大清洁能源消纳空间。  能源产业链智慧化减碳。加快数字化技术应用,推动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过程用能和碳排放监测。鼓励智能光伏等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和多行业特色应用。鼓励建设智慧能源管理系统。  六、推动用能方式绿色转型升级  (十五)优化化石能源消费结构  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推动能耗
  •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附全文: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电子〔2022〕18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能源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产生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是生产能源、服务能源、应用能源的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总称,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新型储能电池、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以下统称光储端信)等领域。随着全球加快应对气候变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低碳化、生产消费信息化”正加速演进。能源电子既是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能源生产、存储和利用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坚力量。为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从供给侧入手、在制造端发力、以硬科技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为目标,以做优做强产业基础和稳固产业链供应链为根本保障,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二)基本原则市场主导、政策支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政策机制,加强政策引领。统筹规划、融合发展。优化顶层设计,坚持系统观念,协调供需关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促进“光储端信”全链条融合创新,统筹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创新驱动、开放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鼓励技术、机制及模式创新。建立国际开放合作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源电子产业链。安全高效、持续发展。加强安全技术攻关和产品提质增效,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促进能源电子产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立。高端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推进。能源电子产业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到2030年,能源电子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形成与国内外新能源需求相适应的产业规模。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不断完善,5G/6G、先进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广泛应用,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能源电子企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能源电子产业成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二、深入推动能源电子全产业链协同和融合发展(四)加强供需两端统筹协调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系统谋划能源电子全产业链条,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需求的适配性。鼓励以企业为主导,开展面向市场和产业化应用的研发活动,扩大光伏发电系统、新型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等智能化多样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能源电子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提升新能源生产、存储、输配和终端应用能力。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清洁能源与节能降碳增效、绿色能源消费等高效协同。(五)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把促进新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动态平衡的良性产业生态。引导太阳能光伏、储能技术及产品各环节均衡发展,避免产能过剩、恶性竞争。促进“光储端信”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领域重点突破,锻造产业长板,补齐基础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六)健全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在能源电子领域支持建立制造业创新中心、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等研发创新平台,推动产业基础研究,加大低碳零碳负碳等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构建多层次联合创新体系,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形成技术创新攻坚合力。鼓励地方围绕特色或细分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形成差异化发展。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能源电子创新人才体系建设。三、提升太阳能光伏和新型储能电池供给能力(七)发展先进高效的光伏产品及技术加快智能光伏创新突破,发展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技术,支持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生产,推动N型高效电池、柔性薄膜电池、钙钛矿及叠层电池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鼓励开发先进适用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跟踪系统等关键部件。加大对关键技术装备、原辅料研发应用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发安全便捷的户用智能光伏系统,鼓励发展光伏充电宝、穿戴装备、交通工具等移动能源产品。探索建立光伏“碳足迹”评价标准并开展认证。加快构建光伏供应链溯源体系,推动光伏组件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专栏1 太阳能光伏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晶硅电池。支持开展大尺寸和双面、PERC、PERC+SE、MBB等PERC+高效电池技术的规模化量产。开展TOPCon、HJT、IBC等高效电池及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N型电池大规模生产工艺。薄膜电池。统筹开发钙钛矿电池(含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非晶硅/微晶硅/多晶硅薄膜电池、化合物薄膜电池等高效薄膜电池技术。开发BIPV构件、车船用构件、户外用品等产品,拓展应用领域。光伏材料和设备。开发高纯度、低成本多晶硅材料和高性能硅片,提升大尺寸单晶硅拉棒、切片等制备工艺技术,提升电子浆料、光伏背板、光伏玻璃、封装胶膜、电子化学品等关键光伏材料高端产业化能力。支持高效闭环硅料全套产线突破,提升还原炉、单晶炉、PECVD、切片机、丝网印刷机、光电检测设备等水平。智能组件及逆变器。发展具有优化消除阴影遮挡功率损失、失配损失、消除热斑、智能控制关断、智能光照跟踪、实时监测运行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产品,提升光伏组件轻质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开发新型高效率和高可靠性逆变器,提高光伏电站监控运维水平。系统和运维。研发推广智能管理系统和集成运维技术,提高光伏发电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结合5G、AI、机器视觉、无人机等开展无人智慧化电站运维系统研究,开发光伏电站系统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巡检无人机、智能AI系统平台等产品。推广应用1500V光伏系统技术。(八)开发安全经济的新型储能电池加强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化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储能技术及产品规模化应用。研究突破超长寿命高安全性电池体系、大规模大容量高效储能、交通工具移动储能等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基于优势互补功率型和能量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混合储能系统。支持建立锂电等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平台,开展电池碳足迹核算标准与方法研究,探索建立电池产品碳排放管理体系。专栏2 新型储能电池产品及技术供给能力提升行动锂离子电池。支持开发超长寿命高安全性储能锂离子电池。优化设计和制造工艺,从材料、单体、系统等多维度提升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固态电池和快充电池等研发和应用。锂电材料及装备。保障高性能碳酸锂、氢氧化锂和前驱体材料等供给,提升单晶高镍、磷酸铁锰锂等正极材料性能。提高石墨、锂复合负极等负极材料应用水平。加快电解液用高纯碳酸酯溶剂、高纯六氟磷酸锂溶质等产业化应用。提升高破膜高粘接性功能隔膜的性能。突破搅拌、涂覆、卷绕、分切等高效设备。钠离子电池。聚焦电池低成本和高安全性,加强硬碳负极材料等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主材和相关辅材的研究,开发高效模块化系统集成技术,加快钠离子电池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液流电池。发展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安全环保的全钒、铬铁、锌溴液流电池。突破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系统可靠性、全周期使用成本等制约规模化应用的瓶颈。促进质子交换膜、电极材料等关键部件产业化。氢储能/燃料电池。加快高效制氢技术攻关,推进储氢材料、储氢容器和车载储氢系统等研发。加快氢、甲醇、天然气等高效燃料电池研发和推广应用。突破电堆、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膜电极材料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支持制氢、储氢、燃氢等系统集成技术开发及应用。超级电容器。加强高性能体系、高电压电解液技术、低成本隔膜及活性炭技术的研发,提高超级电容器在短时高功率输出、调频稳压、能量回收、高可靠性电源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及产品。研发新型环保、长寿命、低成本铅炭电池,开发高导电的专用多孔炭材料。推动正负极板栅的塑铅复合化,减少用铅量,提高电池比能量。开发新型空气电池,加强金属负极保护、枝晶抑制、选择性透过膜、电池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鼓励开发规模储能用水系新电池。推动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热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突破。电池系统集成、检测评价和回收利用。开发安全高效的储能集成系统,针对电芯衰减、不一致性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储能系统高效温控技术,提升电池管理系统性能、可用容量及系统可用度。开发电池全自动信息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加强储能电池多维度安全测试技术、热失控安全预警技术和评价体系的开发与应用,突破电池安全高效回收拆解、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等技术。储能系统智能预警安防。开发基于声、热、力、电、气多物理参数的智能安全预警技术,以及高效、清洁的消防技术。建立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发展基于运行数据驱动和先进人工智能算法的储能系统安全状态动态智能评估技术。四、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在重点终端市场应用(九)推动先进产品及技术示范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和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电动机械工具、电动交通工具及充换电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重点终端应用,开展能源电子多元化试点示范,打造一批提供光储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设,培育形成一批能源电子产业集群,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支持特色光储融合项目和平台建设,推进新技术、新产品与新模式先行先试,提升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和消纳利用水平。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等面向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电力传输、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推广。提高长寿命、高效率的LED技术水平,推动新型半导体照明产品在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应用,发展绿色照明、健康照明。(十)支持重点领域融合发展加快能源电子技术及产品在工业、通信、能源、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应用。鼓励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实现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实现多能高效互补利用。支撑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强化能源电子技术在常规能源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推动交通、机械工具电动化,加快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研发推广。探索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融合应用路径。推进屋顶、墙面光伏系统研发应用,发展户用光储超微电站,推动光伏、储能电池与建筑建材融合应用。推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光伏发电复合开发,鼓励光伏农业新兴商业模式探索,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建设。(十一)加大新兴领域应用推广采用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多样化,提升能源电子产品在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水平。面向“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提升能源保障供给能力,建立分布式光伏集群配套储能系统,促进数据中心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建设,开发快速实时微电网协调控制系统和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加快适用于智能微电网的光伏产品和储能系统等研发,满足用户个性化用电需求。五、推动关键信息技术及产品发展和创新应用(十二)发展面向新能源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加强面向新能源领域的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适应新能源需求的电力电子、柔性电子、传感物联、智慧能源信息系统及有关的先进计算、工业软件、传输通信、工业机器人等适配性技术及产品。研究小型化、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的功率半导体、传感类器件、光电子器件等基础电子元器件及专用设备、先进工艺,支持特高压等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电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突破全环境仿真平台、先进算力算法、工业基础软件、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信息技术相关装备及仪器创新发展。(十三)促进能源电子产业智能制造和运维管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智能工厂建设,推进关键工序数字化改造,优化生产工艺及质量管控系统。推动基础材料生产智能升级,提升硅料硅片、储能电池材料和高性能电池等生产、包装、储存、运输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高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支持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提升智能设计、智能集成、智能运维水平。发展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和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维护技术。专栏3 能源电子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能力提升行动光电子器件。基于能源电子需求,发展高速光通信芯片、高速高精度光探测器、高速直调和外调制激光器、高速调制器芯片、高功率激光器、光传输用数字信号处理器芯片、高速驱动器和跨阻抗放大器芯片。功率半导体器件。面向光伏、风电、储能系统、半导体照明等,发展新能源用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高可靠IGBT器件及模块,SiC、GaN等先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先进拓扑结构和封装技术,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关键技术。敏感元件及传感类器件。发展小型化、低功耗、集成化、高灵敏度的敏感元件,集成多维度信息采集能力的高端传感器,新型MEMS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突破微型化、智能化的电声器件和图像传感器件。发光二极管。推动高品质、全光谱LED芯片及器件研发,加快提升晶片、银胶、环氧树脂等性能。面向机器视觉、植物生长、紫外消杀等非视觉应用,突破LED生产工艺、高光效黄光LED芯片、新型高效非可见光发光材料等技术,支持新型照明应用。先进计算及系统。加快云计算、量子计算、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广应用。支持研究多域电子电气架构,突破智能设计与仿真及其工具、制造物联与服务、能源大数据处理等高端工业软件核心技术,建立健全能源电子生产运维信息系统。数据监测与运行分析系统。推动建设能源电子产业数据平台,开展平台基础能力、运营服务、产业支撑等运行数据自动化采集,研发平台运行监测及行业运行分析模型,提升数据汇聚、分析、应用能力。六、高度重视产业安全规范和有序发展(十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能源电子领域建立多类型公共服务平台,培育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监测分析数据平台,推动能源电子产业云建设,组织整合、集成优化各类资源,服务行业发展。探索建立分析评价专业平台,开展产品分析、评价、应用验证等服务。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建立一批能源电子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支持建立能源电子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开展太阳能光伏、储能电池、终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产品知识产权交易与培训、科技成果评价等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布局,加强专利分析预警。搭建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形成创新成果转化与新能源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十五)健全产业标准体系持续开展光伏、锂电等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建设。协同推进智能光伏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研究制定锂离子电池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及安全标准,加强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研究。开展能源电子智能制造与运维、管理控制系统等相关标准研制,加强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标准衔接,推动建立产品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监测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及管理体系。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制定。(十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政策、规划衔接,引导能源电子产业转型升级和健康有序发展,支持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应用示范,实施光伏、锂电等规范条件。加强行业统筹管理,提升项目建设和运营水平。完善检测认证服务,建立与国际接轨互认的检测平台和认证体系。规范质量品牌建设,引导企业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品牌发展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品牌。加强相关产品质量抽检,提高能源电子产品性能及可靠性。(十七)做好安全风险防范坚持底线思维,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引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能源电子产业本质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光伏发电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精细化、系统化管理。建设分布式光伏大数据等管理中心,实现组件故障、事故隐患的可视化高效管理。鼓励储能电站定制安全保险,强化安全设施配置,制定完善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提高风险处置能力。七、着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十八)加快国际合作步伐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利用多边和双边合作机制,加强能源电子各领域的交流对话,促进能源电子领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秩序和能源体系,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大局。在相关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等框架下,推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坚持市场驱动和企业自主选择,提升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十九)深化全球产业链布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机制,加强全球化布局,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国际合作向共同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国际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积极构建全球产业链体系,鼓励企业依法合规开展投资、建立研发及产业中心,建设全球营销和服务体系。八、强化组织保障措施(二十)加强产业统筹协调加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坚持系统思维,建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机制,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同和上下联动,共同研究能源电子碳足迹、推进大产业大市场建设等重大问题。深化全局观念,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央地协调工作力度,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开展能源电子领域“揭榜挂帅”和试点示范,支持举办创新比赛和行业大会,鼓励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研究机构等加快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公共服务和支撑作用。(二十一)积极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央及地方相关渠道,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能源电子优质企业。研究建立能源电子产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库,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匹配度。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能源电子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持力度。鼓励银行机构立足职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规范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助力能源电子产业发展。(二十二)优化完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建立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基金,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在审慎评估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本等设立能源电子领域多元化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探索社会资本投资新模式。建立健全能源电子产业企业信用体系,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质量、安全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推动完善光伏发电等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制定储能成本补偿机制,提高新能源投资回报率。(二十三)全面加强人才培养加强能源电子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多元化、多层次培养体系。优化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能源电子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加快能源电子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开展高素质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深化能源电子领域产教融合,鼓励校企联合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探索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能源局2023年1月3日
  • 《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在迪拜发布:石油化工新材料成为能源企业未来投资新风向
    5月27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简称经研院)在迪拜发布了《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简称《行业报告》),围绕“油气行业调整重塑”这一主题,分享探讨油气行业发展趋势,探寻投资合作机遇。这是经研院连续第16年公开发布《行业报告》。此次迪拜发布会是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的经研院首次在国外召开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现场发布会,对进一步加强能源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能源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提升能源供应系统韧性以及加速世界经济回暖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吸引了相关公司和媒体代表近百人参会。报告提出,清洁能源投资迅速增长,全球化石能源占比2023年首次跌破80%,2023年,全球能源安全水平有所改善,能源转型在博弈中加速。预计2024年全球石油天然气需求保持增长,亚太地区继续推动消费增长,中东地区消费小幅增长,欧洲消费继续下降。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撑石油天然气需求增长,同时能源转型步伐加快,中国成品油消费达峰时点最早可能提前至2024年。未来,中国的石油消费将由燃料型向原料型转变,石油化工新材料将是能源公司未来投资的重点领域。未来,新能源领域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超高分子聚乙烯、碳纤维、EVA、POE等新材料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期。《行业报告》指出,独具特色的石油能源公司转型模式正在形成,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开创了众多新模式。油气行业发挥油气与新能源相互促进作用,正在形成新的商业模式,以清洁低碳能源生产供应为核心,打造清洁油品、天然气、地热、清洁电力、氢能、CCUS“六位一体”的清洁能源体系,提供了一体化智慧能源解决方案。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行业报告》副主编吴谋远代表主创团队分享对油气行业的观察和研判。全球能源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重塑阶段。2023年,全球能源安全水平有所改善,全球能源价格总体回落,石油价格下降接近20%,天然气和煤炭价格下降超过50%,碳酸锂、光伏组件价格下降超过50%,对全球经济保持增长特别是控制通胀起到了重要作用。《行业报告》分析认为,油气市场需求更趋集中,价格高位波动回落。预计2024年全球石油需求1.027亿桶/日,同比增加95万桶/日,布伦特原油年均价为75~80美元/桶。预计2024年,全球天然气需求为4.02万亿立方米,增速1.5%,亚太地区继续推动消费增长,中东地区小幅度增长,欧洲消费继续下降。《行业报告》分析认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支撑石油需求增长,2024年中国石油需求将稳中有升,预计将达到7.64亿吨,同比增长1%。天然气依托其清洁、低碳、灵活、高效等多元优势,将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能源,持续替代高污染燃料,支撑新能源规模发展。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6月12-13日召开第八届“能源化工分析技术及应用新进展”主题网络研讨会。聚焦“分析仪器助力能源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为广大从业者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我要报名)。
  • 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围绕6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
    仪器信息网讯 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到,推动完善能源创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改工作,积极承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评定并推广示范应用。完善依托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能发规划〔2022〕3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各派出机构,中核集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中国华能、中国大唐、中国华电、国家电投、中国三峡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投、华润集团、中煤集团、中广核: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扎实做好2022年能源工作,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研究制定了《2022年能源 工 作指导意见》 ,现予发布,请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情况,抓好落实,并将执行情况于2022年12月底前函告我局。附件: 《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国家能源局2022年3月17日文件要点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发布2022年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提到,落实“十四五”规划及油气勘探开发实施方案,压实年度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到,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投产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加快推动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旭龙水电站核准,水电装机达到4.1亿千瓦。建成投运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全文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碳达峰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能源发展改革工作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深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提升能源供给弹性和韧性,着力壮大清洁能源产业,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二)基本原则保障供应,增强储备。统筹国内外能源资源,适应能源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极端天气,适度超前布局能源基础设施,加大储备力度,保持合理裕度,化解影响能源安全的各种风险挑战。绿色发展,平稳降碳。坚持以立为先,通盘谋划,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夯实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基础,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稳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引领,改革赋能。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能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服务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能源民生保障工程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提升能源服务水平,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强化预警,压实责任。加强各地区能源供需监测预测和风险预判,做好应对预案,压实能源保供地方政府属地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大型企业在能源保供中的支撑托底作用,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做好保供稳价。(三)主要目标增强供应保障能力。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着力提高质量效率。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虑,并留有适当弹性。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持续保持合理水平。二、夯实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加强煤炭煤电兜底保障能力。统筹资源接续和矿区可持续发展,有序核准一批优质先进产能煤矿。加快推进在建煤矿建设投产,推动符合条件的应急保供产能转化为常态化产能。以示范煤矿为引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与升级改造。深化煤矿安全改造。科学规划建设先进煤电机组,按需安排一定规模保障电力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和促进新能源消纳的调节性电源,保持装机合理余量,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煤耗等最新技术标准。推动落实煤电企业电价、税收、贷款等支持政策,鼓励煤电企业向“发电+”综合能源服务型企业和多能互补企业转型。持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落实“十四五”规划及油气勘探开发实施方案,压实年度勘探开发投资、工作量,加快油气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巩固增储上产良好势头,坚决完成2022年原油产量重回2亿吨、天然气产量持续稳步上产的既定目标。积极做好四川盆地页岩气田稳产增产,推动页岩油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开发。以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煤层气资源探明和产能建设,推动煤系地层多气综合勘探开发。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输电通道规划建设。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开发及电力供需发展形势,积极推进规划已明确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前期工作,条件具备后,抓紧履行核准手续。加快建设南阳~荆门~长沙、驻马店~武汉、荆门~武汉、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等特高压通道。推进重点输电通道配套的电网、电源工程建设,着力提升输电通道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三、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以立为先,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深入落实《“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着力培育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优化近海风电布局,开展深远海风电建设示范,稳妥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水风光互补基地建设。继续实施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建设,加强实施情况监管。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充分利用油气矿区、工矿场区、工业园区的土地、屋顶资源开发分布式风电、光伏。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发布2022年各省消纳责任权重,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绿色电力证书制度。有序推进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建成投产白鹤滩、两河口水电站全部机组,加快推动雅砻江孟底沟、黄河羊曲水电站建设,推进旭龙水电站核准,水电装机达到4.1亿千瓦。建成投运福清6号、红沿河6号、防城港3号和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等核电机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新的沿海核电项目核准建设。积极发展能源新产业新模式。加快“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优化充电网络布局。组织实施《核能集中供热及综合利用试点方案》,推进核能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探索氢能技术发展路线和商业化应用路径。开展地热能发电示范,支持中高温地热能发电和干热岩发电,积极探索作为支撑、调节性电源的光热发电示范。加快推进纤维素等非粮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示范。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推动节能提效、降本降碳。四、增强能源供应链弹性和韧性坚持底线思维和问题导向,加强能源储运、调节和需求侧响应能力,有力有效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加强能源储运能力。推进中俄东线南段、西三线中段、西四线、川气东送二线、龙口LNG-文23储气库等重大管网工程建设,加快管输瓶颈互联互通补短板和省际联通通道建设,加强油气管道保护,巩固跨境油气进口通道安全稳定运营水平。加快沿海LNG接收站及储气设施,华北、西北等百亿方级地下储气库扩容达容等项目建设。加强煤炭产能储备,在煤炭消费集散地、铁路运输枢纽和重点港口布局建设一批煤炭储备基地。加快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加快龙头水库建设,提升流域调蓄能力,缓解部分地区枯水期缺电量、汛期缺调峰容量的问题。推动制定各省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实施方案和“十四五”项目核准工作计划,加快推动一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在保障电力稳定供应、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落实“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跟踪评估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围绕不同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区域实施试点示范,研究建立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储能建设运行机制。扎实推进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中,建设光热发电项目。提升能源需求侧响应能力。健全分时电价、峰谷电价,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充分挖掘需求侧潜力,引导电力用户参与虚拟电厂、移峰填谷、需求响应。进一步优化有序用电及天然气“压非保民”的管理措施,加强可中断负荷管理,梳理业务流程及标准,精准实施用能管理。优化完善电网主网架,在关键节点布局电网侧储能,提升省间电力互补互济水平,鼓励用户投资建设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智能微电网。统筹兼顾和综合利用源网荷储各类主体的调节能力,规划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五、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大能源技术装备和核心部件攻关力度,积极推进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能源科技攻关。加快实施《“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继续抓好核电科技重大专项和《核电技术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小型堆技术研发示范。以“揭榜挂帅”方式实施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巩固可再生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装备优势,加快突破一批新型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持续推动能源短板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推动燃气轮机、油气、特高压输电、控制系统及芯片等重点领域技术攻关。推进深远海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和示范工程建设,探索集中送出和集中运维模式。加快新型储能、氢能等低碳零碳负碳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能源系统数字化升级。积极开展煤矿、油气田、管网、电网、电厂等领域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智能化升级。推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多能互补等智慧能源与智慧城市、园区协同发展。加强北斗系统、5G、国密算法等新技术和“互联网+安全监管”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适应数字化、自动化、网络化能源基础设施发展,建设智能调度体系,实现源网荷互动、多能协同互补及用能需求智能调控。实施“区块链+能源”创新应用试点。推动完善能源创新支撑体系。开展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提升行动计划,加快构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围绕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能源系统安全等6大重点领域,增设若干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优化整改工作,积极承担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任务。开展2022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评定并推广示范应用。完善依托工程推动能源技术装备创新和示范应用的政策措施。六、提高能源服务水平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统筹安排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加大民生用能保障力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用能水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能源领域许可告知承诺制,促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全面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大力推广居民用户和160kW及以下小微企业用户报装“三零”服务和高压用户报装“三省”服务。出台《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促进可靠性工作向规划建设、设备制造、运行维护等环节深度延伸。优化涉企服务,打通堵点,为分布式发电就近交易、微电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着力改善用能条件。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网供电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供暖作用,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做好清洁取暖专项监管。出台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扩大电能替代的深度和广度。深入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确保2023年1月1日全国全面供应国六B标准车用汽油。提升城镇电网智能化水平,满足分布式电源就地消纳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新型储能等多元化负荷的灵活接入。七、增强能源治理能力强化立法、规划、改革和监管的作用,加强能源形势监测预测,不断完善能源治理制度,增强能源治理效能。加强能源形势分析和需求预测。推进能源供需分析体系建设,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健全能源数据信息报送机制。组织分省区滚动开展月度、季度能源需求预测,可能出现时段性、区域性供需紧张的地区,要从资源落实、基础设施布局、新建产能等方面提前谋划应对措施,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防止市场供应和价格大起大落。加大能源监管力度。深化电网、油气管网等自然垄断环节监管,加大公平开放、调度交易、价格成本、合同履约、电网代购电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加强电煤库存、非计划停机、机组出力受阻、有序用电的监管。强化能源行政执法工作,健全完善监管执法体系,严肃查处用户受电工程“三指定”、向虚拟货币“挖矿”项目违法供电等行为。充分发挥12398能源监管热线作用,畅通互联网等投诉举报新途径,及时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强化电力安全管控。贯彻“四个安全”治理理念,构建科学量化的监督管理指标体系,试点开展电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安全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构建安全审计工作机制和培训体系。深化“季会周报”电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挂牌督办通报机制,推进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评估,强化直流系统、重要输电通道安全风险管控,开展在建重点工程施工安全和新能源发电项目安全监管,加强水电大坝隐患排查治理。推进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态势感知平台和网络安全靶场建设,组织开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监督检查,推进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细化完善重大活动电力保供方案,确保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用电安全。加快能源立法和规划实施。推动能源法制定,推进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石油储备条例制修订。抓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以及各分领域规划的实施,落实《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碳达峰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明确的任务举措。加强规划政策衔接协同,强化能源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实施情况监管,推进政策落地见效。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加强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政策储备研究。深化重点领域市场化改革。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做好南方、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健全中长期交易、现货交易和辅助服务交易有机衔接的市场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电力现货试点转入长周期运行。积极推进分布式发电与用户就近直接交易。完善电力调度交易机制,推动电网和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支持引导省级管网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积极推进油气干线管道建设和互联互通,推动省级管网运营企业运销分离,鼓励用户自主选择供气路径和供气主体。八、深入推进高质量能源国际合作 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能源合作基础,拓展能源合作空间,扎实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收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扎实推进能源务实合作。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巩固深化传统能源领域合作和贸易,务实推动核电领域海外合作,建设运行好海外能源合作项目,深化周边电力互联互通。加强与各国在绿色能源、智慧能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成一批绿色能源合作示范项目,让绿色切实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深化国际交流和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打造绿色、包容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能源国际组织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贡献力量,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加强境外项目风险管控。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压紧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主管部门管理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能源国际合作,全力保障境外相关资产和人员安全。规范各类企业境外经营行为,杜绝恶性竞争,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各省(区、市)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有关能源企业,要依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保障。
  •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2030年将是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
    2023年,汽车行业产销两旺,新能源车发展迅猛,给2024年开局带来新的希望和更高起点。同时,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也进入了新阶段,技术与商业创新更加活跃,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跨界融合更加深入。今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如何发展?增速如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2月27日在百人会论坛(2024)专家媒体交流会上表示,“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有望增加5-10个百分点,达36%-41%,乐观情况下有望突破40%。”他将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26年前的短周期趋势是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快速提升;到2030年的中周期发展趋势是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到新能源革命;展望长周期趋势,则是从技术革命到社会观念与商业模式革命。欧阳明高认为,2030年将是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会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反过来又助力电动汽车成为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大家通常说新能源汽车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我觉得应该加上低碳化,上、中、下三场。”此外,他提到,虽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势向好,但同时也需防范技术颠覆、政策滞后等风险。“从燃油车到电动汽车,产品性能差异化变小,同质化竞争加剧,电动轿车处于投入期、盈利困难,这是事实。跨国企业燃油车积累多、投入小、盈利好,但目前跨过车企都在投资中国公司,虽是市场行为,但我们也要防止新能源汽车企业被大规模购买的风险。”欧阳明高称。2026年前的短周期趋势:新能源汽车市占率快速提升在欧阳明高看来,2026年前预计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会快速上升,2024年接近40%,2025年接近50%,2026年超过50%,即2026年之前新能源汽车占到市场的主导地位。他认为,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占率会快速突破的因素包括行业外部的发展环境和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是从技术突破到性能优化,从电动化到智能化;从产品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从常用工况到极端工况,与此同时“纯电为主”会发展到“纯电和插电/增程并重”,即电动化“双轮驱动”,不过从长期的产品结构性趋势来看,最终纯电动会占到主体。从产业角度看,从增量探索发展到存量博弈,市场竞争会更激烈,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的优胜劣汰、新能源汽车跟燃油车的博弈到了决战阶段、自主品牌跟合资品牌的博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这三个都是当前的特征。从市场角度看,呈现“两头挤”趋势,新能源汽车初期的“两头挤”是从公交车和微型电动车向轿车挤,现在电动轿车是由豪华电动轿车和经济型电动轿车往家用主流的A级电动轿车挤。此外,从价格角度看,从“电比油贵”到“油电同价”,再到“电比油低”,也是一个结构性趋势。到2030年的中周期发展趋势:从新能源汽车发展到新能源革命“展望2030年,新能源革命会形成一个爆发期。”欧阳明高表示,在全球低碳转型与新能源革命浪潮中,中国快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去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展望2030年,他认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1亿辆左右,市占率突破70%;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50亿千瓦时,预计中国占到60%以上,即30亿千瓦时左右;从技术角度来看,2030年左右全固态电池技术有望产业化,效率超过30%的钙钛矿与晶硅叠层光伏电池有望推广应用,绿色氢能全链条技术有望突破,车网互动与智慧能源系统技术会大规模推广。“我认为2030年将是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汽车会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反过来又助力电动汽车成为真正的新能源汽车。”欧阳明高称。长周期趋势:从技术革命到社会观念与商业模式革命“由于社会观念、商业模式滞后,现在新能源汽车的负面舆论很多,观念冲击与负面情绪到达了白热化的程度。”欧阳明高举例提到,部分经济界人士不相信产业政策能够成功,总觉得离开补贴新能源汽车“活不下去”;还有一些人不相信中国能够创新。他表示,这些问题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占据主导地位和新能源革命的爆发会逐步得到解决。“不过,相比燃油汽车,尤其是国际汽车跨国集团的燃油车盈利情况,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盈利情况的确需要改善。”在欧阳明高看来,相比燃油车,电动汽车是科技平权的产物,产品性能差异变小导致内卷加剧。“一旦科技平权,垄断就被打破,人人都可以造车。所以光靠电动化不行,智能化才会增加附加值,想象的空间也大得多。”那么,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彻底改革的中国机会在哪里?在欧阳明高看来,轿车要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三化”一体才有可能改变商业模式。一方面,汽车企业不光靠卖车赚钱,还可以从低碳化中获益,例如特斯拉2023年碳积分交易收入达到17.9亿美元;另一方面,从新能源汽车到新能源电力的互动,车-网互动将汽车的电动化(电池储能),汽车的智能化(车联网),汽车的低碳化(新能源电力),构成一个闭环。“从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好比座机电话到手机电话,还是通讯功能;从电动汽车到智能化电动汽车,相当于智能手机,增加了娱乐和交际的功能;如果再加上低碳化,就是真正的新能源智能化电动汽车,变成人员、信息、能源三位一体的多功能移动终端。”欧阳明高认为,车网互动将有可能改变传统汽车商业模式。“总之,大家通常说新能源汽车是电动化上半场,智能化下半场,我觉得应该加上低碳化,上、中、下三场。”欧阳明高称。
  • 免费学习+直播抽奖!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全日程公布!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回馈线上参会者的支持,增进会议线上交流互动,会务组决定在会议期间增设多轮抽奖环节,欢迎大家报名参会!点击此处报名 以下为本次会议的全日程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11月28日 全天)点击报名 》》》09:00致辞唐海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09:05致辞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09:10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冈崎 健(OKAZAKI Ken)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10:1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检测技术与应用实践张祎玮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0:40岛津GC在氢能及锂电池应用介绍李学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11:10午休14:00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何广利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14:30高精度FTIR气体分析仪MAX-IR用于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的分析姜建清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15:00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宋中林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执行会长15:30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多参数表征电极表界面过程岳俊培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6:00质检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洪晏忠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惊喜纷飞—幸运红包等你来抢!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11月29日 全天)点击报名 》》》09:30新能源电池及其材料检测技术邵丹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主任/高级工程10:00岛津光谱技术助力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曹亚南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光谱产品专员10:30日立电镜新能源材料分析检测解决方案周海鑫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副部长11:00光学显微镜在新能源汽车检测中的应用王海银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工业显微镜应用工程师11:30钒电解液检测解析胡俊平湖南省银峰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银汇新能源有限公司 质量控制部部长,研发部副部长12:00午休14:00动力电池测试评价技术马小乐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平台总监14:30电位滴定仪&卡尔费休水分仪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龚雁瑞士万通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5:00牛津仪器显微分析技术在新能源材料中的应用陈帅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5:30HORIBA拉曼光谱在新能源电池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代琳心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 应用工程师16:00无机碳硫氧氮氢分析仪以及火花直读光谱仪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王元慈艾力蒙塔(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6:30PAT技术在锂电材料工艺开发中的应用赵长兴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开发专员17:00二次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失效的原子机制闫鹏飞北京工业大学 教授惊喜纷飞—幸运红包等你来抢!清洁能源检测技术(11月30日 上午)点击报名 》》》09:30天然气水合物渗流特性测定方法及进展张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10:00JEOL新一代高性能双束系统及环境颗粒检测系统(PCI)的介绍张玮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0:30非铅钙钛矿的瓶颈问题肖立新北京大学 教授11:00聚合物矩阵网络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魏静北京理工大学 特别副研究员惊喜纷飞—幸运红包等你来抢!储能材料检测技术(11月30日 下午)点击报名 》》》14:00储能相变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张江云广州工业大学 副教授14:30Agilent 5800在储能电池行业的应用及技术优势赵志飞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5:00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粘结剂进展仲皓想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15:30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分析中的应用王文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00基于金属热反应硫化锂正极材料的制备邢震宇华南师范大学 副研究员16:30动力电池安全性多维参数的测评与仿真林春景重庆理工大学 副教授惊喜纷飞—幸运红包等你来抢!
  • 智领芯未来 领湃新能源发布“三步走”战略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汽车电动化与能源体系变革的浪潮之下,动力电池领域依然存在巨大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相关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到1.8TWh。可观的市场需求,不断吸引着新的参与者入局落子。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11月2日,2020中国国际锂电技术发展高峰论坛中,领湃新能源作为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起之秀首次亮相。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6917a857-a6fd-4879-91ee-45a33bd515fc.jpg" title=" 图片1.png" alt=" 图片1.png"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span style=" 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center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介绍,领湃新能源的LOGO是L和P,L代表LEADING 表达了技术领先,技术引领的愿景,P代表 POWER,表达了对新能源的热情和澎湃动力,合起来就是LEADING POWE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047a4931-4a78-411d-b6ba-954f6b8345c3.jpg" title=" 曹文明.png" alt=" 曹文明.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 nbsp 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领湃新能源总经理曹文明介绍,在品牌战略上,领湃新能源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通过打造基础核心爆款产品,成为主流电池提供者,第二步是成为车规级电池解决方案的创导者,第三步是基于在智能电池领域的开发和应用,打通车用动力电池、储能、充电桩等业务领域,目标是成为智慧能源的领跑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生产制造上,领湃动力电池工厂按照智能制造的指导精神实施规划和建设,力争将每一个工厂都将实现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此实现车规级电池的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成品率,降低生产制造成本。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团队打造上,领湃新能源核心团队曾就职于诸多汽车及电池行业头部企业,主导过多个整车及电池项目;研发团队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过半。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4d61da68-3538-4198-9794-eb76194af32f.jpg" title=" 徐焕新.png" alt=" 徐焕新.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董事长徐焕新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据董事长徐焕新博士介绍,基于新能源动力电池的行业发展背景、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政策导向,公司依托现有技术和储备技术,加快推进不同类型产品的生产,提高差异化产品供给能力,以有效实现对现有市场的开发及对未来高端市场的布局,满足客户对不同层次产品的需求,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可见,领湃新能源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板块布局上下足了功夫,角逐新一轮新能源汽车产业红利可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a4ef6169-ff4f-480e-bcb2-4dfa3e90bf9d.jpg" title=" 图片2.png" alt=" 图片2.png" width=" 450" height=" 3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据悉,领湃新能源是上市公司达志科技旗下的动力电池板块,正在建设湖南衡阳、四川绵阳生产基地及苏州研发中心。为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板块,达志科技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07,300万元,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2.4GWh)建设项目和高性能动力电池研发中心项目。 /p p & nbsp /p p br/ /p
  • 报名倒计时|“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大会全日程公布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1月30日-12月2日,仪器信息网与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将联合举办第五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分设四个专场。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二、会议时间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三、会议形式线上直播,直播平台: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平台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2/ (内容更新中)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四、会议日程1.专场安排第五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时间专场名称11月30日全天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上午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下午清洁能源之氢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2日上午其他清洁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2.详细日程(以会议官网最终日程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专场1: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专场(11月30日)09:00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及回收再利用李丽(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09:30赛默飞分子光谱技术在新能源电池表征及研发中的解决方案王娜(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分子光谱应用专家)10:00岛津光谱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测试中的应用曹亚南(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光谱产品专员)10:30TIES锂电池失效分析及表面分析方案介绍王愿习(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技术经理)11:00布鲁克新一代能谱仪及EBSD/同轴TKD技术与新能源上的应用陈剑锋(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1:30电池超声检测技术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沈 越(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12:00午休午休音乐14:00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解析整体解决方案韩广帅(同济大学 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4:30Fischione真空互联可控环境离子束切割技术在锂电行业中的应用葛小敏(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5:00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解决方案蔡斯琪(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5:30新能源电池材料中的元素分析及粒度粒形表征叶菁菁(弗尔德(上海)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6:00主流动力电池热-电特性检测及本质原因分析张江云(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16:30锂电池新型验证测试方法分析周永超(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事业部 部长)专场2: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上午)09:00关键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与案例分享邵丹(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主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09:30日立电镜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高敞(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 电镜市场部 部长)10:00球差电镜在新能源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林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特任教授)10:30显微分析技术在锂电池材料开发中的解决方案陈帅(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1:00高性能超薄缺陷纳米片复合超级电容器材料的研究陈新(华东理工大学 教授)11:30光纤传感器在电池材料中的应用黄加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副研究员)专场3:清洁能源之氢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下午)13:30新能源氢能市场发展和展望宋中林(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14:00加氢站承压设备安全风险与检测技术探讨段志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氢能室主任)14:30待定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15:00加氢站主要标准和技术介绍何广利(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天华氢有限公司 氢能技术总监/首席技术官)15:30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测试技术发展叶长流(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6:00氢燃料质量检测方法的开发和标准化研究进展邓凡锋(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16:30氢能源及其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与发展趋势周飞鲲(佛山仙湖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17:00绿电电解制氢电极材料评价及测试技术唐阳(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副教授)专场4:其他清洁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2日上午)09:00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现状与展望张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09:30牛津仪器原子力显微镜在新能源领域的最新进展刘志文(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科学家)10:00Cu系甲醇合成催化剂之原位电镜表征蒋复国(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分析表征中心经理)10:30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燃料电池的分析应用朱俊杰(南京大学 教授)11:00中国核能利用现状及展望王海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高级工程师)五、参会方式1.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2/ (内容更新中)或扫描二维码报名2.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六、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仪器信息网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2022年10月25日附:往届会议回顾1)第四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1/ 2)第三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0 3)第二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4)第一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官网: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ESM
  • 第二轮通知|第五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11月30日-12月2日,仪器信息网与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将联合举办第五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分设四个专场。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二、会议时间2022年11月30日-12月1日三、会议形式线上直播,直播平台: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平台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2/ (内容更新中)或扫描二维码报名四、会议日程1.专场安排第五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时间专场名称11月30日全天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上午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下午清洁能源之氢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2日上午其他清洁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2.详细日程(以会议官网最终日程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专场1: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专场(11月30日)09:00锂离子电池失效分析及回收再利用李丽(北京理工大学 教授)09:30待定赛默飞世尔科技分子光谱10:00岛津光谱技术在新能源新材料测试中的应用曹亚南(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光谱产品专员)10:30待定王愿习(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 技术经理)11:30待定沈 越(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12:00午休14:00锂离子电池的失效分析解析整体解决方案韩广帅(同济大学 上海智能新能源汽车科创功能平台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4:30Fischione真空互联可控环境离子束切割技术在锂电行业中的应用葛小敏(上海微纳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应用工程师)15:00岛津XPS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解决方案蔡斯琪(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产品专员)15:30主流动力电池热-电特性检测及本质原因分析张江云(广东工业大学 副教授)16:00待定周永超(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机寰宇认证检验股份有限公司 新能源事业部 副部长)专场2: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上午)09:00关键储能材料检测技术与案例分享邵丹(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 主任工程师 / 高级工程师)10:00球差电镜在新能源材料研发中的应用林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特任教授)10:30待定弗尔德11:00待定高标(武汉科技大学 教授)专场3:清洁能源之氢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1日下午)13:30新能源氢能市场发展和展望宋中林(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14:00加氢站承压设备安全风险与检测技术探讨段志祥(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氢能室主任)14:30待定何广利(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氢能技术总监/高工)15:00氢燃料电池系统及测试技术发展叶长流(佛山市清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15:30待定邓凡锋(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16:00氢能源及其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与发展趋势周飞鲲(佛山仙湖实验室 特聘研究员)16:30绿电电解制氢电极材料评价及测试技术唐阳(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学院 副教授)专场4:其他清洁能源材料检测技术专场(12月2日上午)09:00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现状与展望张郁(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09:30Cu系甲醇合成催化剂之原位电镜表征蒋复国(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分析表征中心经理)10:00待定朱俊杰(南京大学 教授)10:30中国核能利用现状及展望王海鹏(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高级工程师)五、参会方式1. 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2/ (内容更新中)或扫描二维码报名2. 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六、会议联系1. 会议内容杨编辑:15311451191,yanglz@instrument.com.cn2. 会议赞助刘经理,15718850776,liuyw@instrument.com.cn仪器信息网广州能源检测研究院广东省动力电池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化学储能材料及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国家烃基清洁能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广东)2022年10月26日附:往届会议回顾1)第四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1/ 2)第三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0 3)第二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4)第一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ESM
  • 重磅!发改委、能源局印发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内容显示,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 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 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以下为通知全文:国家能源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发改能源〔2022)209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2022年1月29日“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为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现制定以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积极开创技术、市场、政策多轮驱动良好局面,以稳中求进的思路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科学引领作用。加强与能源相关规划衔接、统筹新型储能产业上下游发展。针对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优化新型储能建设布局。创新引领,示范先行。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分类开展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在重点地区先行先试。推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成本下降、有效支撑新型储能产业市场化可持续发展。市场主导,有序发展。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市场化交易机制,丰富新型储能参与的交易品种,健全配套市场规则和监督规范,推动新型储能有序发展。立足安全、规范管理。加强新型储能安全风险防范。明确新型储能产业链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管理、监测、评估体系、保障新型储能项目建设运行的全过程安全。(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新型储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升,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其中,电化学储能技术性能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 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 兆瓦级飞轮储能等机械储能技术逐步成熟 氢储能、热(冷)储能等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取得突破。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全面支撑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二、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能动双重作用,加强储能技术创新战略性布局和系统性谋划,积极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研发,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加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产学研用各环节有机融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新型储能领域创新能力。(一)加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力度推动多元化技术开发。开展钠离子电池、新型锂离子电池、铅炭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集中攻关超导、超级电容等储能技术,研发储备液态金属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突破全过程安全技术。突破电池本质安全控制、电化学储能系统安全预警、系统多级防护结构及关键材料、高效灭火及防复燃、储能电站整体安全性设计等关键技术,支撑大规模储能电站安全运行。突破储能电池循环寿命快速检测和老化状态评价技术,研发退役电池健康评估、分选、修复等梯次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多元新型储能接入电网系统的控制保护与安全防御技术。专栏1“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攻关重点方向多元化技术: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百兆瓦级高安全性、低成本、长寿命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百兆瓦级液流电池技术,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高性能铅炭电池技术,兆瓦级超级电容器,液态金属电池、金属空气电池、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全过程安全技术:储能电池智能传感技术,储能电池热失控阻隔技术,电池本质安全控制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清洁高效灭火技术 储能电池循环寿金预测技术,可修复再生的新型电池技术,电池剩余价值评估技术。智慧调控技术:规模化储能与常规电源联合优化运行技术,规模化储能电网主动支撑控制技术 分布式储能设施聚合互动调控技术,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控制技术,区域能源调配管理技术。创新智慧调控技术。集中攻关规模化储能系统集群智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开展分布式储能系统协同聚合研究,着力破解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带来的电网控制难题。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储能多功能复用、需求侧响应、虚拟电厂、云储能、市场化交易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二)积极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支持产学研用体系和平台建设。支持以“揭榜挂帅”等方式调动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推进国家级储能重点实验室以及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鼓励地方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技术机构等联合组建新型储能发展基金和创新联盟。优化创新资源分配,推动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实《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要求,完善新型储能技术人才培养专业学科体系,深化新型储能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支持依托新型储能研发创新平台,申报国家或省部级科技项目,培养优秀新型储能科研人才。(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绿色储能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新型储能研发创新平台的跟踪和管理。支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持续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应用布局、商业模式、政策机制、标准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对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支撑。三、积极试点示范,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进程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关注多元化技术路线,以稳步推进、分批实施的原则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加强示范项目跟踪评估。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鼓励各地先行先试。通过示范应用带动新型储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完善产业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一)加快多元化技术示范应用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积极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加强试点示范项目的跟踪监测与分析评估,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实际应用效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国家级新型储能实证基地建设,为各类新型储能设备研发、标准制定、运行管理、效益分析等提供验证平台。专栏2“十四五”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技术示范:--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应用 --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技术示范--锂离子电池高安全规模化发展--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澳液流电池等产业化应用 -飞轮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火电抽汽蓄能、核电抽汽蓄能示范应用--可再生能源制储氛(氨)、氛电耦合等复储能示范应用--复合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开展不同技术路线分类试点示范。重点建设更大容量的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项目,推动火电机组抽汽蓄能等试点示范,研究开展钠离子电池、固态锂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技术试点示范。拓展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应用领域,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氧(氨)储能、利用废弃矿坑储能等试点示范。结合系统需求推动多种储能技术联合应用,开展复合型储能试点示范。推动多时间尺度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针对负荷跟踪、系统调频、惯量支撑、爬坡、无功支持及机械能回收等秒级和分钟级应用需求,推动短时高频储能技术示范。针对新能源消纳和系统调峰问题,推动大容量、中长时间尺度储能技术示范。重点试点示范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高效储热等日到周、周到季时间尺度储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制氢、制氨等更长周期储能技术。满足多时间尺度应用需求。专栏3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估河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二期储能扩建工程广东:--科陆-华润电力(海丰小漠电厂)储能辅助调频项目 -佛山市顺德德胜电厂储能调频项目福建:--晋江百兆瓦时级储能电站试点示范项目 --宁德时代储能微网项目江苏:-张家港海螺水泥厂储能电站项目 --苏州昆山储能电站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光伏发电试验测试基地配套20MW储能电站项目(二)推进不同场景及区域试点示范深化不同应用场景试点示范。聚焦新型储能在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各类应用场景,遴选一批新型储能示范试点项目,结合不同应用场景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结合试点示范项目,深化不同应用场景下储能装备、系统集成、规划设计、调度运行、安全防护、测试评价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重点区域试点示范。积极开展区域性储能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储能政策机制改革试点,推动重点区域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建设。结合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开展新型储能试点示范 加快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强河北、广东、福建、江苏等地首批科技创新(储能)试点示范项目跟踪评估 统筹推进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新型储能发展。鼓励各地在具备先进技术、人才队伍和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大胆先行先试,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示范和应用。专栏4“十四五”新型储能区域示范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重点项目--德令哈压缩空气储能试点项目,海南州、海西州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开展“共享储能”示范,乌图美仁乡“凤光热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冷湖镇“风光气储”一体化示范项目。青海省国家储能发展先行示范区政策环境-加快青海省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电力辅助服务成本分摊和收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青海省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营造反映实时供需关系的电力市场环境。研究制定储能电站过渡性扶持政策,探索以年度竞价方式确定示范期内新建“共享储能”项目生命周期辅助服务补偿价格。创新储能投资运营监管方式,采取基于功定信的储能投资与运营监管方式。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新型储能创新发展--加大压缩空气储能、大容量蓄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探索商业化发展模式,逐步降低储能成本,开展规模化储能试点示范。推进储能在电源侧、用户侧和电网侧等场景应用,鼓励用电大户在用户侧建设以峰谷电价差为商业模式的新型储能电站,鼓励在电网侧以“企业自建”“共建共享”等方式建设运营新型储能电站。探索风光氢储、风光火储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的储能发展模式。重点区域示范-在山东、河北、山西、吉林、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开展多种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三)发展壮大新型储能产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和延伸新型储能上下游产业,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骨干企业,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发展。吸引更多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端要素向新型储能产业集聚,着力培育和打造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结合资源禀赋、技术优势、产业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推动建设一批国家储能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市场化高质量发展。四、推动规模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持续优化建设布局,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推动新型储能与新能源、常规电源协同优化运行,充分挖掘常规电源储能潜力,提高系统调节能力和容量支撑能力。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着力提升电力安全保障水平和系统综合效率。实现用户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拓展新型储能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一)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以及其他新能源高渗透率地区,重点布局一批配置合理新型储能的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推动高精度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智能调度控制等创新技术应用,保障新能源高效消纳利用,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容量支撑能力。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促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消纳。配合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研究新型储能的配置技术、合理规模和运行方式,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支撑大规模新能源外送。促进大规模海上风电开发消纳。结合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大规模海上风电基地开发,开展海上风电配置新型储能研究,降低海上风电汇集输电通道的容量需求,提升海上风电消纳利用水平和容量支撑能力。提升常规电源调节能力。推动煤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开展抽汽蓄能示范,提升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探索开展新型储能配合核电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探索利用退役火电机组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或风光储设施。(二)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大容量直流馈入、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充分发挥其调峰、调频、调压、事故备用、爬坡、黑启动等多种功能,作为提升系统抵御突发事件和故障后恢复能力的重要措施。增强电网薄弱区域供电保障能力。在供电能力不足的偏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区的电网末端,合理布局电网侧新型储能或风光储电站,提高供电保障能力。在电网未覆盖地区,通过新型储能支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满足当地用能需求。延缓和替代输变电设施投资。在输电走廊资源和变电站站址资源紧张地区。如负荷中心地区、临时性负荷增加地区、阶段性供电可靠性需求提高地区等,支持电网侧新型储能建设,延缓或替代输变电设施升级改造,降低电网基础设施综合建设成本。提升系统应急保障能力。围绕政府、医院、数据中心等重要电力用户,在安全可靠前提下,建设一批移动式或固定式新型储能作为应急备用电源,研究极端情况下对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储能设施集中调用机制,提升系统应急供电保障能力。(三)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提供定制化用能服务。针对工业、通信、金融、互联网等用电量大且对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要求高的电力用户,根据优化商业模式和系统运行模式需要配置新型储能,支撑高品质用电,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积极推动不间断电源、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建设,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智慧用电设施等双向互动智能充放电技术应用,提升用户灵活调节能力和智能高效用电水平。(四)开展新型储能多元化应用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储能,探索不同技术路径和发展模式,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开展内部联合调度。加快跨领域融合发展。结合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型储能与智慧城市、乡村振兴、智慧交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不断拓展新型储能应用模式。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五、完善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储能市场化步伐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研究建立新型储能价格机制,研究合理的成本分摊和疏导机制。创新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共享储能、云储能、储能聚合等商业模式应用。(一)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新型储能参与各类电力市场。加快推进电力中长期交易市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建设进度,推动储能作为独立主体参与各类电力市场。研究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准入条件、交易机制和技术标准,明确相关交易、调度、结算细则。完善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推动新型储能以独立电站、储能聚合商、虚拟电厂等多种形式参与辅助服务,因地制宜完善“按效果付费”的电力辅助服务补偿机制,丰富辅助服务交易品种,研究开展备用、爬坡等辅助服务交易。(二)合理疏导新型储能成本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署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完善电网侧储能价格疏导机制。以支撑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为原则,合理确定电网侧储能的发展规模。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逐步推动储能电站参与电力市场。科学评估新型储能输变电设施投资替代效益,探索将电网替代性储能设施成本收益纳入输配电价回收。完善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的价格机制。加快落实分时电价政策,建立尖峰电价机制,拉大峰谷价差,引导电力市场价格向用户侧传导,建立与电力现货市场相衔接的需求侧响应补偿机制。增加用户侧储能的收益渠道。鼓励用户采用储能技术减少接入申力系统的增容投资,发挥储能在减少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上的积极作用。(三)拓展新型储能商业模式探索推广共享储能模式。鼓励新能源电站以自建、租用或购买等形式配置储能,发挥储能“一站多用”的共享作用。积极支持各类主体开展共享储能、云储能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应用示范。试点建设共享储能交易平台和运营监控系统。研究开展储能聚合应用。鼓励不间断电源、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等用户侧分散式储能设施的聚合利用,通过大规模分散小微主体聚合,发挥负荷削峰填谷作用,参与需求侧响应,创新源荷双向互动模式。创新投资运营模式。鼓励发电企业、独立储能运营商联合投资新型储能项目,通过市场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建立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协调运营、利益共享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新型储能项目,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建设新型储能公平保障机制。六、做好政策保障,健全新型储能管理体系鼓励各地结合现有政策机制,加大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项目建设支持力度。强化标准的规范引领和安全保障作用,积极建立健全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型储能安全相关标准,开展不同应用场景储能标准制修订。加快建立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规范行业管理,强化安全风险防范。(一)健全标准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按照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强储能标准体系与现行能源电力系统相关标准的有效衔接。深度参与新型储能国际标准制定,提高行业影响力。加快制定安全相关标准。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设施,研究制定覆盖电气安全、组件安全、电磁兼容、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能量管理、运输安全、安装安全、运行安全、退役管理等全方位安全标准。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应急管理等标准。创新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各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统筹技术进步和标准应用的兼容度,兼顾标准创新性和实用性。聚焦新能源配套储能,加快开展储能系统技术要求及并网性能要求等标准制修订。规范新增风电、光伏配置储能要求。研究制定规模化储能集群智慧调控和分布式储能聚合调控的相关标准,提高储能运行效率和系统价值。专栏5“十四五”新型储能标准体系重点方向--新型储能标准体系: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领域标准。--安全相关重点标准:储能电站安全设计、安全监测及管理、消防处理、安全应急系统并网、设备试验检测、电化学储能循环寿命评价、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等。--多元化应用技术标准:电化学、压缩空气、超导、飞轮等不同储能技术标准,火电与核电机组抽汽蓄能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创新储能技术标准,多场景智慧调控等技术标准。(二)完善支持政策结合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各地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名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项目。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健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推动健全新型储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管理体系,明确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强化安全责任落实。针对新型储能项目,尤其是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电站,加强项目准入、生产与质量控制、设计咨询、施工验收、并网调度、运行维护、退役管理、应急管理与事故处置等环节安全管控和监督,筑牢安全底线。规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落实《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明确新型储能项目备案管理职能,优化备案流程和管理细则。完善新型储能项目建设单位资质资格、设备检测认证机制,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建立新型储能用地、环保、安全、消防等方面管理机制。督促电网企业明确接网程序,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储能系统效益。研究与新能源、微电网、综合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项目配套建设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机制。七、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新型储能竞争优势深入推进新型储能领域国际能源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拓展合作领域,实现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的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 “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线上会议圆满落幕|千余学者云端相聚,共谋氢能未来发展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了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并由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会议首日“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顺利线上召开,邀请了数位中日材料科学家代表在线分享报告,同时,来自中日的千余位专家学者代表线上出席,并参与答疑互动交流。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 唐海霞 致辞【致辞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20015.html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 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致辞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20016.html 报告嘉宾: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 冈崎 健(OKAZAKI Ken)报告题目:旨在实现碳中和的氢能活用和利用的动向以及今后的发展【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20025.html 【报告摘要】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报告嘉宾: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级工程师 张祎玮报告题目: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能检测技术与应用实践【报告摘要】GB/T 372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技术指标要求的系列基准分析方法和在线分析方法解读。报告嘉宾: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 李学伟报告题目:岛津GC在氢能及锂电池应用介绍【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72.html 【报告摘要】新能源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为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报告将围绕氢能和锂电池检测的热点、难点介绍岛津气相产品解决方案。报告嘉宾: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 宋中林报告题目:氢能产业发展和展望【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52.html 【报告摘要】广州市氢能产业发展趋势及展望。报告嘉宾: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 姜建清报告题目:高精度FTIR气体分析仪MAX-IR用于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的分析【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63.html 【报告摘要】MAX-iR是赛默飞最新推出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技术的高精度在线气体分析仪,可应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污染源排放监测、大宗气体纯度和杂质监测等领域,本次报告主要向大家介绍这款仪器在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分析中的应用。报告嘉宾: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 何广利报告题目: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51.html 【报告摘要】制氢、储运和利用环节的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报告嘉宾: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 岳俊培报告题目: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多参数表征电极表界面过程【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67.html 【报告摘要】界面过程对于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与装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工况条件下研究界面演变过程以及界面相物性演变,特别是纳米尺寸下以及多物性关联表征仍然极具挑战。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AFM)是研究纳米尺度上关联物性(包括力学性能、导电性、表面电势、热导与纳米热分析,纳米电化学与纳米组分)研究的绝佳手段。在此报告中,举例详细讲如何利用AFM研究解电解液与温度对SEI以及双电层结构的影响,且材料与电极的多参数物性(形貌-机械性能-电子导电型(PF-TUNA),形貌-机械性能-电化学 (PF-SECM))均可在高空间分辨下获得,为设计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深入见解。报告嘉宾: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 洪晏忠报告题目:质检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回放】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video_119953.html 【报告摘要】通过氢能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分析,总结氢能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现有布局和检测能力,提出一些质检助力氢能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支撑。
  • 金卡智能牵头的一能量计量项目启动会召开
    近日,浙江省2022年度“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含碳汇计算的能量计量物联装置与平台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召开启动会,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潘国兵、中国计量大学博士黄震威、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恩满、金卡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叶志增、省计量院热工所所长余时帆参会。 该项目由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联合研究攻关。项目以开发具有超级终端设备接纳和并发能力、具备不同场景不同能源秉性的碳汇计算功能的综合能源物联网智能平台为目标,研究大电流宽量程电压电流参数检测方法以及双向电能计量和基于边缘计算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研制多芯模组化电能采集计量终端嵌入式装置、燃气量质电子计量装置,开展在线气相色谱、流量计量仪表和温度压力传感器在线校准方法研究,建设覆盖电能计量、燃气计量、智能抄表、智慧运营和智慧管理的能源物联网智能平台,服务国家能源数字化战略。   据了解,浙江省计量院热工所聚焦浙江省重点领域“双碳”计量需求,依托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浙江)积极开展智慧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合作攻关,加快能量计量溯源体系建设和远程在线校准新技术研究,加强能源数据数字化挖掘,以精准计量提升能源消耗碳排放数据质量,积极推进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据悉,金卡智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公共事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业务涵盖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氢能计量等,为智慧城市、公用事业领域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及系统化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