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智能技术

仪器信息网智能技术专题为您整合智能技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智能技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智能技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智能技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智能技术话题讨论。

智能技术相关的资讯

  •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应用
    引言随着我国工业持续发展,工业主导地位不断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逐渐转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动能也逐渐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与此同时,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的生产生活将愈来愈智能化。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高工业生产的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再创新的高度。我国工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仍然是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点,未来工业智能化的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工业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具有便捷性、精确性、迅速性、智能化等优点的机器视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各领域,其作为一种现代化检测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视觉技术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机器学习、光学、自动化等多个领域。机器视觉通过光学设备和传感器获取到目标物体的图像信息,然后将图像信息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进而通过计算机分析数据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或者通过控制单元指导机器完成任务。机器视觉偏重于信息技术工程化和自动化,但又构建在计算机技术视觉效果方法论的基础上,它的重点是感知目标物体的位置信息、大小形态、颜色信息及存在状态等数据信息。本文主要通过论述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智能化中的应用,分析机器视觉的优点及现如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性的方法,进而剖析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上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期望能为现代化的智能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借鉴。1 机器视觉的研究与发展机器视觉的概念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先应用于“机器人”的研制。通过机器视觉传感器采集图像信息并处理,进而通过计算估计下一步的位置来控制机器人运动。20世纪50年代:机器视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维图像的简单分析和识别上,像字符,工件、图片的分析和处理等,多用于航天、工业的制造与研究。20世纪60年代:利用计算机程序从数字图像中提取出诸如立方体、楔形体、棱柱体等多面体的三维结构,提出基于机器视觉的多面体零件特征提取技术,进而为识别三维物体和三维计算机视觉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这个时期才有人首次提出较为完整的机器视觉理论,也陆续出现了一些视觉应用系统.简单的视觉应用系统小部分的代替人工生产,让工业生产逐步向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随着一些新概念、新方法、新理论的不断涌现。机器视觉技术也不断和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机器视觉也逐渐被人们熟知和应用,使其工业生产中掀起新的生产浪潮。20世纪90年代:机器视觉技术开始应用于零部件的装配。同时,这一时期有人提出将机器视觉和神经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对机械零件表面粗糙度的非接触测量。这一技术的实现让众多机械零件表面的检测得到了应用,代替了人工检测,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让众多工人的双手和双眼从工厂生产中解放出来。21世纪:现如今,机器视觉的发展已相对成熟,很多企业借助机器视觉的优点将其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现如今的时代是智能化的时代,现代工厂的生产也不断追求自动化以及机械化,倡导将传统的人工生产解放出来,越来越多的产业已经在工业生产智能化方面做的相当出色。机器视觉技术作为工业智能化生产中的关键技术,也不断的被人们改进。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一步步地发展到现阶段,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大规模是使用,尤其在工业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国内的机器视觉技术相对起步较晚,相比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在技术、算法等方面努力跟进。2 机器视觉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是现代科技的主要代表技术,工业机器人以其方便精确,省时省力,而被广泛应用于家电、电子、服装、汽车、食品、等行业。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高标准、高效率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追求的目标,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其中让笔者印象深刻的就是京东自动化机器人仓库,硕大的仓库里面成千上万的机器人不停地在货架之间来回运动,将物品分类、投放、运输。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机器视觉具有如下功能。(1)定位和控制。现代工厂生产要求机器视觉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物并确认其位置。然后使用机器视觉进行定位,并引导机械手臂去准确地抓取。(2)识别。主要利用机器视觉获取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以识别各种状态的目标和对象,用于跟踪和收集数据。一般的机器识别系统借助照相机完成。(3)检测。检测生产线上产品的质量,这也是取代人工最多的环节。在工业领域,主要检查包括尺寸大小检测,瓶子外观缺陷检测,瓶口缺陷检测,残次品检测等。(4)高精度检查。在工业生产中,一些精密的电子设备零件需要较高的精度,例如计算机、手机上高度集成的电子电路板,有些可达到精度0.01mm甚至μm级,人眼无法识别这些小的元器件,因此必须使用机器来完成。(5)分拣与搬运。现代工业生产与运转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有一些分拣的工作,而传统利用人力进行分拣工作的方式存在较大局限,但视觉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及工作精确度,进而解放了人们的双手。机器视觉系技术在机器人的应用中起到一个核心内容的作用。机器视觉中最关键的一项就是:怎样让机器人对运动目标物进行准确识别。视觉系统技术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加入视觉系统技术,可以使机器人对目标物进行实时的运动跟踪与检测,进而准确的确定目标物的位置与方向,确保机器人对其的准确定位。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工作主要分为4个部分:相机定位、图像分析与处理、目标物状态识别及机器人的动作操控。先利用相机定位对目标物建立运动坐标系,获取物体坐标;然后将获取的目标物分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状态识别以图像分析为基础,对目标物的状态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根据图像处理与分析的结果操控机器人的动作行为。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是现代工业相对于传统工业的伟大进步与发展,其解决了传统工业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等缺点,将人们双手解放出来,让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3 机器视觉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大多倾向机械一体化,例如,薯片的生产,从土豆的清洗,到最后薯片的装袋、封口,都不需要人为参与。当然有的人要说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情味,但是我想说机械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或许将是未来所有工业生产的大趋所示,其优点不在赘述。那么,怎么才能控制机械化生产呢?这就要用到机器视觉技术来控制机器生产。机器视觉控制器,因其具备出色的处理能力,可在10s以内高速完成最多128个点的检测,强大的处理能力可以直接影响可运行的算法以及视觉系统做出决策的速度。为了减少图像处理的时间,一些工厂现在使用同构处理来运行视觉算法。另外,现在的一些机器视觉控制器还具有用于网络连接的专用以太网端口以及用于连接外部数据存储器的端口。通过工厂连接功能,工作人员可以实现在办公室检测产品生产,查看图像,还可以实时回放,极大的方便了工厂的生产。这种直接进行工业一体化生产的方式在慢慢的取代传统生产方式,相信在未来的工业发展中,一大部分工厂将利用机器视觉控制实现工厂一体化生产。4 机器视觉在工业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在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目标检测多种多样,市场需求相对较大。比如,检测机械零件大小是否达标、辨别条形码或包装条码、测试商品的外表缺陷、瓶口缺陷、打印缺陷等等。这些应用均需大批量测试,并且都是高精度的测试,人眼识别在这些检测中处于劣势,如果仅仅通过人工,耗时可想而知。在啤酒瓶的生产过程中,瓶子大小以及外观是否有缺陷等这些都需要经过质量检测。一些工厂一天就会生产成千上万的啤酒瓶,如果都利用人工来处理,是让人无法胜任的。而且一般人眼一直盯着同样的物体检测,时间长了,会造成视觉疲劳,进而导致残次品率高,工作效率低下。不仅如此,一些工厂还要花费大量成本聘请人力检测,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化生产。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用机器检测代替了传统的人工,大批量检测可以快速完成,加快了工厂的产品生产速度;另外,减少了工厂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使工业生产不在受限于人眼识别的缺陷,提高了工业检测的精度和效率,使工业生产更加的自动化和智能化。5 机器视觉中的关键技术通俗来说,机器视觉的作用是代替了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系统利用照相机和照明设备获取图像信息,然后传送给图像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将图片进行颜色、亮度处理,然后将图像信息转换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机器视觉中的两大关键技术:图像采集和图像分析与处理。(1)图像采集图像的获取是机器视觉技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他是后续图像处理的保障。利用摄像头进行图像捕捉,摄像头的选择因功能而异;有时,图像的质量优劣还与光线强度有关,因此,会添加照明功能辅助图像采集。图像采集工作涉及到图像传感器的使用,一般灵敏度高、像素大、动态范围大、功耗低的图像传感器较受人们欢迎。目前市场上普遍使用的传感器是CCD,其灵敏度高、读取噪声低,因此在图像传感器占据一定的市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像采集有数码相机、手机、各式各样的摄像头、多媒体等,图像采集的速度、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图像的处理以及机器的控制。(2)图像分析与处理图像分析一般利用数学模型对图像的色彩、透明度、色差进行分析,进而提取出有用的图像信息。主要包括图像信息识别与读取、图像的存储、图像数据变换、图像分割、模型匹配以及解释。图像分析步骤如图1所示。图1 图像分析步骤对于分析好的图像信息,下一步就需要进行处理。一般的图像处理方法是数字处理,主要技术和方法包括去噪、增强、复原、提取特征等。图像处理所需的硬件有数字图像采集器以及图像处理计算机,主要的图像处理操作,还是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涉及的算法有傅里叶变换、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微分计算、滤波处理等。图像是机器获取和信息交流的主要来源。通过图像的获取、分析与处理,将外界信息转化成可供计算机分析的数字信号,进而通过分析系统传输给控制系统,发出下一条动作的指令,控制机器完成任务。6 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趋势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可以利用机器进行非接触测量,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在人无法工作和到达的区域完成对目标物的检测;机器比人眼对光更加敏感,可检测人眼看不见的红外及微弱光检测测量,解决了人眼的缺陷,扩大了人眼的视觉范围;机器不会产生疲劳,可以长时间的稳定工作,机器视觉可以进行长时间工作、分析、处理与操纵;利用了机器视觉解决方案,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为现代化工业生产带来可观利益。现在科技技术发展较迅速,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也相对成熟,但是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当工业生产车间现场的噪声很大时,机器视觉系统往往会受到干扰,会造成设备灵敏度的降低或设备的损坏;另外工业生产现场有的处于高温,有的处于低温,这就要求机器设备要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图像的采集有时还会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当光线昏暗时,就会影响目标物图像的提取、识别及分析,进而有可能造成生产产品次品率上升,影响生产的精度及效率。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机器性能,进行有效的图像识别,使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智能化生产中得到高效的利用,是当下研究的关键。(1)研发出高效率的图像处理软件和硬件。图像采集部分的快慢主要依赖于硬件的速度,高质量的硬件可有效减轻主机的负担,提高系统的对图像的分辨效率、采集效率、图像处理的速度及处理分析效率。高质量的软件也尤为重要,质量高的软件可以让机器的命令执行速度更加高速有效。(2)开发适用性强、高效、稳定、实时的智能算法。智能、高效、稳定化的智能算法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分析处理速度,并且改善复杂环境下系统抗干扰能力较差的缺点,使系统有较强的即时性、鲁棒性、稳定性、抗干扰性以及环境适应性。7 结语由此可见,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制造有着广泛的需求,在工业领域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机器视觉技术的利用可有效的降低生产成本,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次品率;另外,还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机器视觉技术的优点如此之多,因此,对制造业领域智能化的发展也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的机器视觉技术还有待提高,许多技术难题还亟待解决,当下任务应着力解决机器视觉技术在工业生产上的智能化、自动化应用,以便以后全面投入工业领域生产,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做出贡献。本文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孙郑芬 吴韶波
  • 智能光谱快检技术前景看好——“2016年中国智能光谱快检高峰论坛”主题报告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6年11月23日,“2016年中国智能光谱快检高峰论坛”在广州市越秀宾馆成功举办。国内相关学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检测机构及企业的代表近百位参加。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529e9981-6c4f-4bc4-be16-5bcc46051c3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16年中国智能光谱快检高峰论坛”现场 /p p   “2016年中国智能光谱快检高峰论坛”还设有主题演讲环节。围绕智能光谱技术发展及其在食品安全快检中的应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袁洪福理事长、韩东海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丁海泉副研究员,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苏彩珠专家,星创众谱公司王动民副总经理、刘振尧总经理助理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 nbsp img title=" 1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0fd3e67e-0555-4d34-83d8-793a2c57e4d5.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袁洪福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光谱多元分析建模规范》 /p p   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成功实现活体雌雄蚕蛹的无损高速分选,攻克制约我国桑蚕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难题等三个例子,说明了近红外光谱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近红外光谱技术、让分析结果更加准确?袁洪福教授认为,近红外光谱分析“做准”包括仪器硬件、软件和模型等方面,而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标准化。 /p p   在近红外光谱分析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的模型,其建立、维护、转移等都需要标准化。随后,袁洪福教授介绍了GB/T 28858-2013 分子光谱多元校正定量分析通则的法理基础和要点内容。GB/T 28858-2013是国内首个多元分析方法的国家标准,对于分子光谱快检的发展和满足社会迫切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aaa59f85-6769-4e93-b729-32f1ab8b38b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 韩东海副理事长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试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细节特质》 /p p   韩东海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在仪器的原理和结构方面,近红外专用仪器与分光光度计大同小异,但设计思想差异颇大,重视细节是其关键。为什么近红外技术需要非常重视细节?韩东海教授分析了三方面的原因:细节决定仪器性能与价格、细节应对物料理化多变性、细节支撑个性化解决方案。 /p p   随后,韩东海教授针对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分别给出了详实的解释,如在细节决定仪器性能与价格方面,韩东海教授介绍到,对近红外仪器来说,被测物料对噪声的影响很大,当开发专用仪器时,应事先准确把握噪声与RPD的关系,这一点十分重要。但是市售通用仪器为了满足多种用途的需要,常按最高标准设计,故仪器很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4.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248ca605-ef84-46e3-9b1e-24a10393fd18.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丁海泉副研究员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做优秀国产智能光谱仪器——我们一直在路上》 /p p   陈星旦院士及其研发团队先后主持“七五”、“八五”、“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研制了近红外光谱谷物品质分析仪、饲料生产快速分析仪和粮食品质快速检测仪。近期的研制成果包括了NIR2000系列光谱仪, NBT系列光谱仪和IS-UAV成像光谱仪。 /p p   NIR2000系列光谱仪包括NIR2010型粮食成分光电分析仪和NIR2020型土壤养分分析仪等。NBT系列光谱仪主要应用领域为医学诊断,解决常规检验需要抽血、反馈慢、无法实时监测等问题,实现了部分血液成分的无创伤检测。下一步研究计划包括研制可穿戴式生命体征监测仪和个体型无创伤血糖检测仪。IS-UAV成像光谱仪即轻小型无人机载成像光谱仪,是陈星旦院士团队2016年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了实验室模拟工作,正在开展外场实验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5.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e112dc8c-6541-411c-a71d-87da6c8106fa.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省食品安全学会 苏彩珠专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智能光谱快检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概况与存在问题》 /p p   苏彩珠专家报告中介绍了智能光谱快检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如:便携拉曼光谱仪适用于农残快速检测,不过目前市场上多为国外厂家生产的通用型拉曼光谱仪器,价格昂贵,并且与国内农残检测的衔接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p p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和光电子学院研制的用于检测奶粉的复合光谱成像技术,10秒内即可得到结果、操作简单、准确度高,一次操作就能够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测出奶粉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判断其是否达标。并且该技术可以拓展到重金属、真菌毒素、危害因子的快速检测。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6.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5e161c06-931d-41ad-8e3f-5fc4be435ffb.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 王动民副总经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互联网背景下智能快检仪器发展趋势》 /p p   传统智能快检技术多以实验室仪器为主,现场、在线仪器为辅,存在着投资成本高、人员素质要求高、标准化程度低的“双高一低”问题。而如今在互联网时代,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包括用户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智能快检技术价值创造活动中。 /p p   王动民副总经理认为,在当今的新背景下,我们应该:专注需求、发展定制化产品,融合技术解决用户难题,解决智能快检技术在商业应用中的“双高一低”问题,夯实商业应用需求、兼顾消费应用需求 致力于使终端仪器更专业、更专用、更智能、更“傻瓜” 借助专业化的网络管理平台,建立智能快检综合服务平台。王动民副总经理还介绍了快检技术在粮食、饲料行业的应用情况。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28de745b-3e8e-4774-beee-dc40668585ec.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 刘振尧总经理助理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报告题目《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 /p p   刘振尧总经理助理在报告中介绍了陈星旦院士的科研历程,及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p p   陈星旦院士1950年湖南大学物理系毕业,1953年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1963年自主研发了国内第一台红外光谱仪,1964年创新性地研发出了光冲量计测定我国首次核试验光辐射威力,1975年开拓了中国短波光学技术领域,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陈星旦院士团队在1992~2006年间研制成功了“三代”滤光片型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仪。 /p p   陈星旦院士2004年受聘于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双聘),2013年与广州市光机电技术研究所合作设立光学工程院士工作站,2014年成立院士创新创业公司——广东星创众谱仪器有限公司,其主要目的是将陈院士团队的光谱技术成果产业化。 /p
  • 《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开始编制!
    7月2日上午,在淄博市举办了山东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起草工作组启动会,标志着我国智能检测装备领域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次会议不仅开启了《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还展示了智能检测装备标准符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并吸引了行业院士、专家学者及领军人物就智能检测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智能检测装备作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进步对提升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至关重要。此次会议上介绍的标准规定了智能检测装备的系统架构、分类及智能感知、智能分析、人机交互、互联集成、故障诊断、数字化交付、适应优化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指导制造商、用户、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开展智能检测装备的研发、制造与检测评估。此标准将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还将促进智能检测装备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拓展。前不久,江苏省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也在无锡市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司长汪宏强调了智能检测装备在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通过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突破、需求牵引深化应用推广、统筹推进完善发展生态是智能检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无锡市政府表示将出台行动方案,构建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新高地,同时注重场景需求牵引,推动智能检测装备在高端装备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智能检测装备的发展不仅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和引导。江苏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星提出,江苏将智能检测装备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并将其纳入“1650”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链。此外,江苏省发布的创新产品目录和产业发展报告,以及供需对接活动的启动,均显示出该省在推动智能检测装备领域创新和产业化方面的决心和举措。智能检测装备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拓展,对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技术的不断突破,预计未来智能检测装备将在更多行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参考资料:江苏推进智能检测装备创新发展.中国化工报,2024年7月3日。《智能检测装备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启动.博览新闻,2024年7月3日。
  • 三德科技2017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会(山东)成功举办
    7月13-14日,三德科技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会(山东)在淄博举办,包括华电、国电、大唐、华能、国家电投、中石化、中铝等在内的全国40余家单位、70余名燃料管理领域专业人士参会。本次研讨会分为技术交流和实地考察两个部分。在技术交流环节,三德科技副总经理周智勇代表公司致辞,对嘉宾莅临参会表示欢迎、对包括与会嘉宾在内的客户长期以来对三德科技的支持表示感谢。据其介绍,在维持煤质分析仪器行业领先优势的同时,三德科技近年来持续发力燃料智能化管控方面的研究,推出了优势® 系列燃料智控产品,并完成全国市场的战略性布局,实现了地域、集团和煤种的全覆盖,形成了成熟的项目交付能力。图为三德科技副总经理周智勇致辞随后,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电集团煤检中心专家李春艳女士以“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为题,介绍燃料智能化建设在我国火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张太平高工则简要讲解了燃煤智能系统概念、结构和功能,并重点解读了《火力发电企业智能燃煤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图为李春艳女士分享燃料智能化管理系统研发与应用体验业内专家认为,智能化是燃料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已成为行业共识,但在实现方式上存在差异。然而,无论哪种方式,底层硬件设备(如采制样系统、盘煤系统等)的智能化是燃料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而样品代表性、无人值守、长时间稳定运行等理所当然是硬件智能化的应有特征。 图为张太平高工解读《技术规范》山东京博集团恒丰分公司(以下简称“京博恒丰”)代表在会上介绍了该单位燃料智能化建设情况。据悉,该单位燃料智能化建设项目由三德科技承建,内容包括燃料管控信息系统、全通制样系统、全通汽车采样系统、全通皮带采样系统、在线全水测试系统、智能存样柜、气动输送系统等。该代表表示,京博恒丰是一家民企,因此项目立项伊始,即高度关注投入产出和项目实效,选择合作供应商亦十分审慎。从截至目前、累计多达数百个样品采制的运行情况来看,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整个业务环节工作效率、环境改善明显,有效提升了燃料管理水平。技术交流的最后,三德科技产品经理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公司推出的燃料智能化管控整体解决方案——“优势® 系统”,并结合伞旋® 破碎、风透® 干燥、自沉集™ 自动制粉等专利技术,重点分享了三德科技在保证样品代表性、适应能力和实现无人值守、长时间稳定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 图为三德科技产品经理介绍优势® 系统14日下午,与会嘉宾赶赴京博恒丰,分批实地考察该公司的燃料智能化管理实际运行情况。在现场,他们看到一辆辆运煤车列队鱼贯通过自动化采样系统,采集的煤样经过初级处理进入自动制样系统,完成制备后装瓶气动输送至化验室或自动存查柜,整个过程无缝连接、流水线式作业。尽管当地气温接近40℃、现场条件亦相对简陋,但嘉宾们仍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全部环节,并不时提问、相互交流。本次研讨会是三德科技“2017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会”系列的第二站(首站于4月在新疆举办),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三德科技将继续举办类似活动,以期与更多从事燃料管理的专业人士齐共同探讨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发展、交流与分享创新经验。图为研讨会现场
  • 北京举行创新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技术高端论坛
    3月23日,创新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技术高端论坛暨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建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党委书记冯仁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原副所长陈弘达等3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与会专家围绕创新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技术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吴建国指出,集成电路和传感器都是交叉型学科,具有高集成度、高精密度、高创新性的特点。国产替代之路势必要集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重大的核心技术问题,建设跨学科大纵深的顶尖研究高地进行科研攻关,加强科研团队与企业的精诚合作与协同创新。  冯仁国表示,科研院所应该布局未来可能会“卡脖子”技术的研究,要耐得住寂寞,还要建立研究型的企业解决产业上的“卡脖子”问题。科研院所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形成应用型的研究机构。  在主题报告环节,陈弘达在题为《智能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指出,真正的家居智能化仅靠智能手机和智能路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传感器作为支撑。因此,传感器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非常重要。“目前智能传感器正在由感存算分离向感存算一体发展,因感存算一体化智能传感器具有小尺寸、高能效的优点,未来将会大量布局到万物智联网络和人工智能应用中。”  北京中科海芯CTO贾耀仓的报告题目是《新一代消费电子芯片需求和创新机会》。他指出,消费电子是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重要市场,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存量时代,随着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融合,未来数年是新一代消费电子储备爆发的窗口期。从芯片需求看,计算密集的可视化呈现都在云端服务器芯片完成,用户侧设备芯片更注重近自然的人机交互计算,核心是感知和计算的融合,新型传感器和敏捷计算芯片的结合。  溪山天使会创始人许晖表示,科技工作者更多地关注事物从无到有的突破,而企业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的使用最大化来造福社会。中科院半导体所与中科海芯的合作正是实现了1+12的效果,实现了科研与产业完美结合。  随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与北京中科海芯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创新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签约仪式,吴建国与冯仁国共同为实验室揭牌。  据悉,该联合实验室建设目标是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创新集成电路与智能传感技术联合实验室,形成一个合作紧密、管理科学、互利共赢和创新发展的产学研联合平台 开发出可产业化且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智能传感应用产品。最终成为智能传感器技术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科技产品研发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该实验室是一座架起半导体所和中科海芯的桥梁。双方应通力合作,做好扎实的科技研发,为产业做出贡献。”冯仁国表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作,面向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此次活动是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主办、中科智汇工场和北京中科海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北京中科海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宫相坤主持了此次活动。
  • 三德科技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会(新疆)成功举办
    4月17-18日,三德科技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研讨会(新疆)在乌鲁木齐举办。包括华电、国电、华能、国家电投、神华、新疆天业、中煤能源等在内的自治区21家单位、30余名从事燃料管理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燃料智能化管理技术发展、交流与分享创新经验。本次研讨会分为技术交流和现场考察两个部分。在技术交流环节,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汉炯先生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起草的行业标准《火力发电企业智能燃煤系统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技术规范》”)做了详细解读。燃料智能化建设是降低企业管理风险和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必然举措,亦是燃料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行业已形成共识。然而,在实现路径上各有差异。正是在此背景下,中电联组织起草了《技术规范》。吴汉炯认为,无论是从《技术规范》内容表述还是实践经验来看,底层硬件设备(如采制样系统、盘煤系统等)的智能化是燃料管理智能化的基础,而样品代表性、无人值守、长时间稳定运行等理所当然是硬件智能化的应有特征。随后,三德科技市场部副经理杨军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公司推出的燃料智能化管控整体解决方案——“优势® 系统”,并重点分享了三德科技在保证样品代表性、适应能力和实现无人值守、长时间稳定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据其介绍,近两年,三德科技优势® 系列燃料智能化管控产品已经完成市场战略布局(地域、集团、煤种全覆盖),交付项目特别是自动制样系统均实现无人值守、正常运行。18日上午,与会嘉宾赶赴新疆其亚铝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其亚铝电”),现场参观考察三德科技燃料智能化建设实施案例。新疆其亚的燃料验收管理的采制样环节已实现无缝连接和自动化,在现场,与会嘉宾见证了样品自动化制备的完整过程。据其亚铝电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由三德科技承建的SDPS1000全通制样系统(含采制连接、前级制样)于去年6 月验收合格,截止今年3月底,已累计制样3000多次。参与现场陪同的其亚铝电燃料管理部邱主任表示,目前,该单位制样工作环节仅安排一人值班,工作环境比以前大有改善。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数据代表性好,投运以来,没有出现一次供需纠纷。会后,华电新疆公司一位参与研讨的嘉宾表示,在各大电力集团先后开展燃料智能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三德科技举办的这次研讨会适逢其时、干货满满,有助于计划上马燃料智能化建设项目的电厂相关人员全面了解技术动态、借鉴经验、增强信心和项目成功率。图为吴汉炯先生解读《火力发电企业智能燃煤系统技术规范》图为“其亚铝电”现场参观体验
  • 中科院“智能”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落户丰台
    p   3月8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丰台区人民政府三方就推进“智能”新技术政产学研合作、中科院“智能”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落户丰台达成合作协议,中科院“智能”新技术孵育转化中心正式落户丰台。这是落实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实际举措,也是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积极探索,必将对丰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p p   自动化所所长徐波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自动化所的基本情况和当前战略规划。自动化所的科研产出以“顶天立地”为目标,“顶天”方面,以卓越中心为平台,旨在探索人类智能的计算本质,构建智能技术源头创新圈 “立地”方面,以技术转移转化为抓手,通过政策导向和社会化的创投,推动现有技术的创新和转化,构建智能产业生态圈。徐波表示,此次“孵育转化中心”在丰台落地,为研究所相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提供了优质平台。国科控股董事长吴乐斌介绍了国科控股的基本情况与联动创新纲要,表示将依托国科控股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产业资本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支持科技成果孵育转化。丰台区人民政府区长冀岩着重说明了丰台区面向转型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基础与信心,并责成区政府各委办局形成一揽子的优惠政策工具箱,面向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与孵化企业提供更好、更便捷的配套服务。 /p p   “孵育转化中心”将由北京中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科院创新孵化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丰台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组建公司开展实体运营。“孵育转化中心”将结合优势要素,集技术创新、企业孵化、金融服务、产业辐射于一体,围绕“类脑智能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与计算”“先进制造与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及“智慧物联”等技术领域开展项目成果转化。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W020160310415551357487.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bc534db1-c227-4f23-a0d8-76a096d04cb9.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签约仪式 /p
  • 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性进展
    p   2018年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多方面实现突破进展,国内外的科技公司都在不断尝试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更多领域,不论科技巨头还是初创企业,都在致力于不断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p p   1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 /p p   入选理由: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最重要分支,也是比较难的一支。曾经,机器翻译被我们调侃为 “低级翻译”,而如今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准确性大大提高,堪比专业人工翻译。例如谷歌翻译、微软语音翻译以及搜狗语音识别等都是基于此项技术。 /p p   技术突破:机器翻译其技术核心是一个拥有海量结点的深度神经网络,可以自动的从语料库中学习翻译知识。人类大脑处理语言的过程毫无疑问是最为复杂的认知过程之一,曾经很多人都认为机器翻译根本不可能达到人类翻译的水平。2006年,科学家提出了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算法,使至少具有7层的神经网络训练成为可能。由于能够比较好地模拟人脑神经元多层深度传递的过程,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时候有着非常明显的突破性。2018年3月,微软宣布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首次在通用新闻的汉译英上达到了人类专业水平,实现了自然语言处理的又一里程碑突破,将机器翻译超越人类业余译者的时间,提前了整整7年。 /p p   2、基于多传感器跨界融合的机器人自主导航 /p p   入选理由:机器人的终极目标是为人类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其中自主导航是近年来人类一直想要攻克的技术壁垒,臻迪(PowerVision)通过声呐、视觉等多传感器融合,使其水下机器人能实现自主导航及智能识别,在智能机器人领域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p p   技术突破:随着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及作业任务越来越复杂,单一传感器难以满足应用需求。而多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对硬件资源依赖程度比较高。臻迪(PowerVision)基于自身在机器人行业多年所积累的各类传感器、惯性导航、运动控制、相机、视觉检测/识别、SLAM等核心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的深入研究,通过嵌入式端一体化,集成平台的系统架构及优化设计,突破了移动平台硬件资源的限制,使水下机器人更加准确、智能、全面地感知目标,并具备对水下目标进行锁定、检测、识别、跟随的能力。 /p p   3、DuerOS对话式人工智能系统 /p p   入选理由:DuerOS3.0能够为用户带来了划时代的自然对话交互,包括情感语音播报、声纹识别等能力在内的自然语言交互技术的全面升级。 /p p   技术突破:DuerOS是百度秘书事业部研发的对话式AI操作系统,拥有10大类目的250多项技能。DuerOS包括了从语音识别到语音播报,再到屏幕显示的一个完整交互流程,以及背后支撑交互的自然语言理解、对话状态控制、自然语言生成、搜索等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支撑着应用层和能力层的实现。2018年7月4日,最新的DuerOS 3.0正式发布,使赋能的产品能够实现语音多轮纠错,进行复杂的递进意图识别与带逻辑的条件意图识别,从而更加准确判断用户意图,最终实现功能升级,利用扩展特征理解用户行为。基于此,DuerOS3.0提供了包括有屏设备解决方案、蓝牙设备解决方案和行业解决方案等在内超过20个跨场景、跨设备的解决方案。 /p p   4、移动AR技术 /p p   入选理由:未来AR与AI需要相互加持,可以将AR比喻成AI的眼睛。增强现实技术包含了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视频显示及控制、多传感器融合、实时跟踪及注册、场景融合等新技术与新手段,为人类感知信息提供了新的方式。 /p p   技术突破:集成了众多计算机科技和图形图像学技术,包括实时渲染技术、空间定位追踪、图像识别、人机交互、显示技术、云端存储、数据传输、内容开发工具等领域。AR技术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在视觉化的增强现实中,用户利用头戴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重叠在一起,便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围绕着它。 /p p   5、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p p   入选理由:行为识别技术应用于安防,为安全又上了一道锁。 /p p   技术突破:店铺安装摄像头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行为,但普通的摄像头只能纪录店铺内人们的行为,如果发现盗窃需要通过观看监控记录人工排查,耗时费力。比如日本电信巨头NTT宣布研发出一款名为“AI Guardman”的新型人工智能安全摄像头,来帮助店家抓扒手。这款监视器系统,可以即时扫描影像串流、估测影像中的人物肢体动作,然后将这些数据与预设的“可疑”行为相比,发现潜在的商店扒手,如果发现可疑行为,系统就会透过App通知店家。 /p p   6、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p p   入选理由: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能够帮助甚至代替人类负担大量简单且单一、重复而繁琐的工作,并且具有高效性。 /p p   技术突破: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是通过使用高性能认知技术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和工作的效率。人类只需在操作界面上编写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流程,即可处理各种业务。Gartner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全球范围中大型商业巨头里有300家陆陆续开展了RPA工程,将原先手工化的流程进行自动化改革。随着科技的进步RPA将融入更多人工智能技术,即智能流程自动化(Intelligent Process Automation)。相当于在基于规则的自动化基础(RPA)之上增加基于深度学习和认知技术的推理、判断、决策能力。 /p p   7、微软小冰,会作词作曲演唱的人工智能的诞生 /p p   入选理由:简单粗暴的早期市场,“使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有用”是吸引用户的唯一出路。而会学习、工作的人类社会人工智能少女显然满足这个需求。 /p p   技术突破:在微软2018人工智能大会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李笛曾经分享到,现在多数用户跟语音助手交互的时间其实不超过5秒,一般就是让语音助手去执行一项命令,这样的语音助手其实只是像语音化了的遥控器。但是,小冰的团队希望语音助手能做更多的事,比如走到比较后端,去提供内容。在文字创作这一部分,小冰一开始学写诗,现在已经迭代出了创作歌词的模型。在声音创作方面,小冰除了唱歌以外,还会创作有声读物。在大会之前,小冰就已经出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小冰写诗的功能已经全面开放,正在筹备的第二本诗集将是与人合作完成,小冰能很快速生成一些原始诗歌内容,创作者可以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的成果属于创作者,因为小冰已经完全放弃其创作的内容的版权。 /p p   8、“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亮相 /p p   入选理由:在现在这个“生病已是常态”的社会,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哪怕一点点的突破都足以所有人瞩目,2018年8月15日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北京柏惠维康科技有限公司“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亮相世界机器人大会,我们对医疗机器人又多了一份信心。 /p p   技术突破:“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已经成功开展了包含颅内活检,DBS,血肿抽吸,SEEG,核团毁损,导航等其他各类神经外科手术,其精准性,简易性,有效性及微创性获得专家的认可。“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由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机械臂、摄像头三部分组成: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手术规划软件)负责合成患者头颅的三维模型,方便医生观察病灶,进行手术规划 机械臂,负责定位医生规划的手术位置,精度达到1mm,同时还是多功能手术平台 摄像头,可实时捕捉机械臂和患者的位置信息,确保机械臂按手术规划路径运动到指定位置。“睿米”作为脑外科手术的“GPS”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在不开颅的情况下定位到颅内的细微病变,实现精准的微创手术。目前,“睿米”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已进入天坛,宣武,301,协和等三甲医院,并成功开展DBS手术。 /p
  • 蠕动泵技术在智能加湿器中的创新应用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智能加湿器作为改善和调节室内空气湿度的关键设备,其精准的控制和便捷的操作成为现代智能家居系统的一部分。蠕动泵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加湿器的功能性和智能性,下面让我们一探究竟。蠕动泵的基本原理:蠕动泵通过轮压作用使软管发生连续的蠕动,以推动流体向前移动。其优点在于泵送过程中液体仅与泵管接触,避免了与泵体的直接接触,因而极大地减少了污染和磨损,适合于对卫生级别要求较高的应用。智能加湿器中的应用:在智能加湿器中,蠕动泵用于精确控制加湿量,它可以根据环境湿度传感器的反馈调节泵送速度,以维持室内湿度在用户设定的最舒适范围内。蠕动泵的这一特性,使得智能加湿器可以在不同环境下自动调整运作,既节能又高效。优势分析:精确控制: 蠕动泵能够提供稳定而精确的流量控制,便于实现对室内湿度的精细调节。卫生安全: 泵内液体与外界环境隔离,避免了水质的二次污染,确保加湿过程的卫生。低维护需求: 蠕动泵结构简单,耐用且易于更换泵管,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时间。静音运行: 相较于传统加湿器中的泵,蠕动泵在运作时噪音较小,提升了用户体验。智能化亮点:结合物联网技术,智能加湿器可以连接家庭无线网络,通过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远程控制。用户不仅可以实时监控室内湿度,还可以设定特定的场景模式,如睡眠模式、阅读模式等,智能加湿器将自动调整到最适宜的湿度水平。蠕动泵的集成使得智能加湿器成为了智能家居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升了室内空气的质量,对保持皮肤湿润、缓解过敏症状以及改善整体呼吸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蠕动泵将在智能家居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带给用户更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 智能触摸屏 | 让世界见证高光谱技术的无限可能
    经过20世纪后半叶的发展,高光谱遥感技术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应用上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光谱相机可以见到人类肉眼不能直接看到的内容,甚至可以分析物体的成分,只是这类设备通常又大又笨重,使用起来有很多不便之处。2017年11月30日,芬兰SPECIM公司正式发布了一款智能型的高光谱相机,SPECIM IQ!这款相机在前期高光谱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仅手持便携,同时增加了实时数据查看功能。有了 SPECIM IQ,我们就可以在现场进行高光谱成像及数据处理了! 高度集成技术 SPECIM IQ 开创性地在手掌大小的空间中将高光谱相机、电脑、扫描平台、电源以及数据处理系统集成一体化,这种高度集成技术为新一代智能化研究体系竖立了一面旗帜,真正让高光谱由传统的高端研究领域迈入到现代化便携应用时代。拿起 SPECIM IQ 高光谱相机,我们也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科研之旅了! 便携数据操控 芬兰 SPECIM IQ 采用智能化设计,如同数码相机一般便携操控,采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的不同波长对物体表面的反射光成像,获取高质量的高光谱数据图像。同时,相机内置智能处理器,通过相机本身4.3寸的触摸屏可实时查看数据处理结果。如此一款高光谱研究利器,设备重量仅1.3公斤,真正实现了轻松手持操作。用数码相机拍过浩瀚星空,拍过红梅秀,你就会更深切地感受到SPECIM IQ 的魅力所在。作为2018年重点推荐的高光谱相机,SPECIM IQ 先进的技术和优越的性能,让其在同行业的高光谱相机中树一帜。 全方位应用领域 作为手持智能型高光谱相机开创者,芬兰 SPECIM IQ 相机内置数据处理并结合SPECIM IQ Studio高光谱数据分析建模软件,在采集数据现场可立刻得到数据分析结果,完成目标的分类识别,方便地应用于食品检测、刑侦调查、植被病害研究、艺术品分析以及人体皮肤检测等多种应用领域。 SPECIM IQ高光谱应用: 1、植被病害高光谱研究: 2、食品分析检测: 3、艺术品真伪辨别: 另外还能用于刑侦探案检测、人体皮肤病变检测等。具体应用案例视频,可前往优酷搜索“高光谱应用”,点击观看。高光谱图像可收集及处理整个跨电磁波谱的信息,对人类在其他波段观测信息至关重要。虽然这款相机上市还没多久,但已受到各媒体追踪,新兴起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智能设备不断进步暗示我们,“智能化”一定是科技的未来走向~~ 小贴士芬兰SPECIM是上早提供商用高光谱分光器的制造商,至今已有二十余年高光谱产品生产历史。其产品包含工业高光谱相机、实验室高光谱成像系统、机载高光谱遥感系统等,涵盖可见光到热红外全部波段。满足了工业客户、系统集成及科研客户的不同需求,覆盖农业遥感、环境监测、矿物勘查、工业集成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 相关产品及链接: 1、芬兰SPECIM 手持智能型高光谱相机: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82348.htm 2、芬兰SPECIM 高光谱航空遥感成像系统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60539.htm3、芬兰SPECIM 高光谱化学成像工作站: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60497.htm4、芬兰SPECIM 高光谱矿石成像工作站: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160538.htm5、芬兰SPECIM 艺术品高光谱成像系统: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37971.htm6、芬兰SPECIM 工业高光谱相机FX系列:http://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980/C265811.htm
  • 自动与智能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主要依托于声、光、电、磁等原理内容,从而实现对被检测物体内部缺陷以及不均匀性问题的全过程检测与分析,已成为很多工业生产中用来控制质量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兴起,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无损检测技术也在不断优化和创新,逐渐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以及图像化等方向发展,并逐步应用到相关行业领域。在即将召开的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特别邀请了多位专家进行自动化/智能化无损检测技术相关的分享,部分报告预告如下:吉林大学 张建海副教授《极端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原位测试技术》点击报名张建海,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目前担任吉林省材料服役性能测试国际联合中心副主任,致力于极端工况材料服役性能试验装备与原位测试技术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局技术基础科研、军委科技委装备预先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重点开展了极端工况材料服役性能试验装备和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技术。开发了超高温双轴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装备和超声、电磁等原位测试设备等10余套,发表 SCI/EI 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公开发明专利10余项。耐高温材料及其制品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特种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重要领域。因其制造或服役环境常伴有高温环境,及复杂载荷的作用,耐高温材料及其制品极易出现性能退化、裂纹萌生与扩展等情况,常常引发恶性事故。张建海副教授将在报告中重点讲述围绕极端工况下材料服役性能和点焊焊接高温熔核成型过程,开展超声无损在线检测技术研究,实现高温制造或服役工况下损伤缺陷与材料力学性能参数与快速精确测试的工作。大连交通大学 赵新玉副教授《曲面叶片几何量测量和缺陷检测》点击报名赵新玉,大连交通大学副教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协会理事,超声检测专委会委员。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纵向课题;主持完成中国中车、中国特检等企业科研课题10余项;并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重点科研任务。曾研发设计多通道超声自动扫描和声场测量系统、高频超声显微系统、64通道超声相控阵系统、双机械手超声检测系统、ITO镀膜高精度激光刻蚀设备等,已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和军工产品检测中获得应用。报告摘要:航空发动机叶片是典型复杂曲面结构,为实现叶片的自动化超声检测,提出基于曲面点云数据重建的自动化检测轨迹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实现7轴联动复杂曲面自动扫描成像;叶片点云采用线激光轮廓仪配合工件旋转轴自动扫描获取,数据拼接整理后采用数据拟合方法获得曲面轮廓方程,基于曲面上的曲线方程规划加减速扫描轨迹,进一步对各扫描轨迹点进行多轴运动分解,获得包括六轴机械手和工件旋转轴在内的各轴轨迹;实际检测实验表明,轨迹规划算法可以实现叶片自动扫描,获得清晰C扫描图像。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樊俊铃高级工程师《航空复合材料构件超声自动化检测技术及应用》点击报名樊俊铃,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损伤检测与评估技术研究室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一级专家。承担、参与国家科工局、工信部、装发、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基金等各类预研课题10余项,主管、参与完成多个型号的结构强度验证工作,承担我国多型军民机结构试验的无损检测与评估任务,在损伤检测和结构强度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长期从事业务领域的相关研究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专利4项,登记软件著作权3项,荣获集团公司航空报国奖个人三等功等多项奖励。报告摘要:针对航空复合材料结构人工超声检测效率低、成本高、结果可靠性低等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了超声换能器设计、超声无损检测仿真、超声信号降噪与多模式成像、无损检测自动化系统研制等技术研究,突破了超声仿真分析、专用传感器设计、信号分析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多通道、宽带宽阵列传感器,自主开发了复合材料构件阵列超声自动化检测系统,有力的支撑了航空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缩短检测周期,保证了复合材料无损检测可靠性。北京科技大学 黎敏教授《高品质钢内部质量高精度检测与三维全息表征》(点击报名)黎敏,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导。主要开展先进检测技术、工业大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独立负责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与鞍钢、首钢、核动力研究院等10余项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2本,专利8项,转件著作权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项,2013年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报告摘要:利用高频超声显微技术对高品质钢内部质量进行三维扫描检测,并通过超声信号特征提取、深度聚类、点云重构等现代信号处理方法,对高品质钢内部的夹杂、缩孔和裂纹等微观缺陷及凝固组织实现高通量表征。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 吴少波高级工程师《机器视觉技术及在钢铁生产中的应用》点击报名吴少波,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机器视觉组长,研究方向是钢铁机器视觉,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吴少波同志多年从事钢铁机器视觉智能检测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承担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等多项科研任务,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申请软件著作权1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的“铁包自动化热检”课题首次实现了铁包全内衬厚度和全外壳温度的热态在线准确测量,负责了“银亮材直径在线测量和分拣系统”、“喷射锭面及中间包测温系统”、“液固相线检测系统”等项目的研发和应用实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报告以钢铁智能制造为背景,结合报告人及团组的工业实践,介绍机器视觉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及在钢铁行业中的典型应用,包括生产质量检测和生产物流检测两大方面,其中生产质量检测包括晶粒度级别、组织类别、表面质量、渣液位、形貌、尺寸、温度等生产质量相关的检测;生产物流检测包括工件/炉包/机车标识、生产工具、关键工况等生产物流相关的检测。钢研纳克 刘光磊高级工程师《管材表面缺陷自动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点击报名刘光磊,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损检测事业部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无损检测方法技术研究及自动化无损检测仪器装备研发等工作。主要参研的国家科研课题5项,参研制修订的标准6项,研发成果获省部级奖3项,获得授权的专利5项。报告摘要:管材表面缺陷自动检测常用超声、涡流、漏磁、磁粉等检测方法。针对采用常规检测方法不能有效检测短小裂纹、凹坑、划伤、结疤、异物碾压等难题,重点开展了CCD视觉检测技术的相机、镜头、光路配置、二维三位成像技术、相机景深自动校准技术及独特的缺陷检测算法,开发具有高性能、高处理速度、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视觉检测技术和装备,从而实现管材表面缺陷在线智能检测、分类和记录,有效解决人工目视检测效率低,成本高,精确度低的问题。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为了推动我国无损检测技术发展和行业交流,促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仪器信息网将于2022年10月13-14日组织召开首届无损检测技术进展与应用网络会议。会议开设射线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自动及智能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新技术四大专场,邀请无损检测领域专家老师围绕无损检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仪器研制、相关应用等方面展开报告,欢迎大家在线参会交流。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支持单位:吉林大学、钢研纳克三、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官方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DT)进行报名。2、报名开放时间为即日起至2022年10月14日。3、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4、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5、会议联系人:高老师(微信号:iamgaolingjuan 邮箱:gaolj@instrument.com.cn)
  • 数字国标,智能软件 | 突破分析技术瓶颈
    你是否依然仅靠人工逐一分辨检出限?是否仍在耗费宝贵时间对色谱峰进行一个的手动积分操作?是否在海量标准中翻找限量值?这样做效率低、易出错、成本高,如今数据分析已经成为限制实验室发展的关键问题。习主席讲过:“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实验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创新发展?Agilent 推出的农残智能判读方案,遵循农残分析的流程,先根据不同仪器类型对不同基质的检出限进行判读,以红色标识超过检出限的结果。机器学习模型在用户的正常数据分析工作流程中通过观察手动积分事件进行定制训练,通过自适应 AI 辅助峰检测和积分取代手动峰积分。自动判读超出检测限的化合物是否超过 GB2763 和 GB2763.1 的限量值。在软件中以红色标识超过限量值的结果,极大的缩短了分析时间。检出限检查GB23200 数字化国标快捷按钮设计,各种功能快速操作,简单实现功能。数据自动匹配标出超限值,并且可根据实际检出限修改 GB23200.113 或 121 规定检出限值,为实验室量身打造最佳限定条件。图 1. 快速操作的按钮设计不同基质按需设置,严格限定数据,确保数据准确度。图 2. 不同基质类型切换方便色谱峰检查智能 AI 峰积分AI 峰积分软件在后台持续从实验室数据中学习并复制使用人员的手动分析方法,通过具有持续学习功能的自适应 AI 辅助峰检测/积分,将人工审查和积分工作减少高达 75%。它可以大大提高样品通量,大大减少了手动重新积分的需求,且易于使用,可显著提升实验室整体效率。  图 3. MassHunter 的 AI 峰积分限量值检查GB2763 数字化国标当化合物的检出限超过 GB23200.113 或者 121 时,自动修改样品类型,从“样品”改为“基质加标”,运行限量值脚本,自动找出偏离值并标色,以示提醒。图 4. 自动修改样品类型图 5. 自动找出偏离值并标色结 语安捷伦农残分析方案可以提供自动的前处理流程、自动的样品传输和分配、自动的方法创建、自动的 AI 积分、自动的数据判读,以强大的计算能力为支撑,提供高速的数据分析结果,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推动农残分析技术的发展。
  •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
    p   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 lt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gt 的通知》(国科发资〔2017〕152号)等文件要求,现对“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等3个重点专项2018年度拟立项的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公示时间为2018年5月5日至2018年5月9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rong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strong /p p   联系人:郝木凯 /p p   联系电话:010-68207730 /p p   传真:010-68207707 /p p   电子邮件:haomukai@idpc.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 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1.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40be865a-0660-4a01-85e5-3b29a169406f.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2.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3b929d8-4eba-43c1-b08f-f97e916a7f2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3.jp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5/insimg/7bd2d8aa-b94d-4d82-991c-cf1c0f3d0677.jpg" / /p p   附件: a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805/ueattachment/5bfcc577-0279-49b9-896d-6af8ae63f726.pdf" span style=" color: rgb(0, 176, 24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8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 /span /a /p p /p
  • 我国智能冷冻干燥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实验仪器厂以及北京四环科学仪器厂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ldquo 智能型冷冻干燥机系列产品的研制与应用&rdquo ,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立足于冷冻干燥技术的学科前沿,将高效与绿色环保制冷系统相结合,完成了多项自主创新技术,拓展了应用领域和推广范围。   冷冻干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传热传质过程,涉及制冷、真空、电子、化学、低温医学等多个学科,技术含量高、冻干工艺复杂。随着冷冻干燥技术日益广泛应用于医药生产、档案去湿、标本保鲜、食品生产、文物考古等诸多领域,人们对其技术参数、智能化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中小型冷冻干燥机的产品研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生产厂家已有10多家,均处于仅仅满足最基本的冷冻干燥需求状态,整体技术水平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国外产品虽然技术性能良好,但价格昂贵,无法满足更大范围的用户选择意愿。因此,研制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的智能型冷冻干燥机十分迫切。   在军事医学科学院30日举行的媒体座谈会上,项目负责人江建华高级工程师介绍说,该项目组成员历时25年,研发了多功能监控软件,实现了对冻干数据的远程实时采集、跟踪以及对冻干进程的实时监控,研制了高效、绿色、环保的单机混合制冷系统。首次在国内建立以物料阻抗值和阻抗变化率相结合的方式,在线判断物料共晶点;建立以渗气法精确控制真空度,冻干效率提高约30%;建立以真空度、搁板温度及物料温度相结合的冻干终点在线判定方法;建立复杂环境条件下多层搁板温度的精确控制技术;实现了16种冻干工艺流程的全程自动控制;改善了冻干物料的沸腾、玻璃化现象,提高了冻干产品的效率与质量。   项目获得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10篇,2008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资助,2009年获得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设备展自主创新银奖,2012年获得国际发明展金奖。目前,该成果已经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医学、制药、食品、环保、监测、质检、考古、航天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褚君浩院士:智能时代红外技术怎么玩
    红外测温眼镜、与运动员切磋的发球机器人……当褚君浩院士一一展示这些先进技术成果时,观众席上总是传来阵阵惊呼。日前,庆祝复旦大学建校118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材料科学系教授褚君浩以“智能时代与科学精神培养”为题进行分享,他分析了智能时代大趋势和技术态势,结合新材料与红外技术新发展,讨论物理大数据的获取与认知等核心技术及其在空天技术上的应用。这些技术其实距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有一次,褚君浩想吃个苹果当早餐,一切开才发现里面的果肉烂掉了,而利用短波红外2-4微米成像,就能透过果皮观察到苹果里面的状况,这就是实时感知的现实运用。褚君浩说,“吃个苹果也要红外成像,我当时想,别人肯定会说我这个老先生是书呆子。”但他相信,这些技术早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褚君浩是中国自主培养的首位红外物理博士,风云四号卫星、嫦娥三号月球车光谱仪、祝融号火星车的幕后英雄。他被称为“心系科普的院士”,这些年,他到许多中小学、偏远地区做过讲座,把科研智慧、科学精神带到中国的各个角落。 褚君浩院士。复旦大学供图引力波、电磁波......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看不见的“波”,频率、位相、偏振、波长,利用不同波段探测器,可以看到不同信息,通过高分辨、高灵敏、全波段、高功能、智能化的传感器转化为大数据,依托超大规模碲镉汞红外焦平面器件,实现高分辨率凝视成像。给大气做CT、探测爆炸物、利用非接触式光谱方法识别肿瘤是否恶性,褚君浩做了个有趣的比喻,“这就好像是火眼金睛的孙悟空,有三只眼的二郎神,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想什么、要做什么。”“未来也许或有这样一种眼镜,我戴上之后,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在座诸位的衣服是什么材质,是棉花还是羊毛。”褚君浩介绍,目前智慧分析技术已经做出许多贡献——遥远的天外,“玉兔号”月球车上的红外成像光谱仪对星球表面进行探测;为桥梁做“健康检测”,通过声发射波形和频谱判断桥梁是否存在内部损伤,帮助人们防灾避险。能否实现极致、新需求驱动下实现创新?基础研究结果能否实现应用?褚君浩认为,这是新需求下探测技术的三大发展趋势。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不能那样做、能够做得更好吗?褚君浩对着台下几百位青年学子说:“科学精神其实就是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和宽容精神,我们不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都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他说,科技创新兼具灵感的瞬间性、方式的随意性、路径的不确定性,因此更要求在思考中,自由畅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绿色智能装备改造将推动生物发酵技术升级
    3月初,“2024中国生物发酵产业技术大会”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主办,华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理事长于学军主持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在致辞中说,2023年,生物发酵行业通过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9项、获得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完成了蛋白酶、纤维素酶等8项酶制剂的筛选方法研究,建立了酶制剂特性评价关键技术,实现了药用氨基酸培养基国产替代。生物发酵行业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为保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贡献了重要力量。他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生物发酵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一是补短板,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去年11月29日发布的《轻工业共性关键技术目录》提出了 55项急需攻克和18项急需推广应用的共性关键技术,其中涉及食品行业19项。生物发酵行业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产学研用资源,围绕基因改造、菌种构建、高效酶制剂、非粮生物质利用、智能化生物反应器、分离纯化装备等短板,开展联合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加强成果转化,不断推动行业创新发展。二是固长板,夯实行业竞争优势。2023年,工信部等11个部门发布了《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要打造“百亿龙头、千亿集群、万亿产业”的地方食品产业集群。生物发酵行业要强化生物合成技术,改造优化菌种,提升原料利用率,巩固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产量居世界第一的优势产业;要加大绿色智能装备改造力度,减污降碳,提质增效,不断提升行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形成和夯实行业竞争新优势。三是铸新板,布局行业未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生物发酵行业要加强前瞻谋划,聚焦前沿科技,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微生物替代蛋白、营养化学品、微生态制剂、医药中间体、生物材料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强化研发应用,不断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张崇和 济南市商务局王志刚副局长在致辞中说,本次大会搭建了生物发酵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是对济南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济南市在促进生物经济发展、推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由大变强等方面提供了较适宜的基础和环境。近年来,济南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鼓励和扶持生物产业的发展,并把“生物医药与大健康”列为济南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也为生物发酵产业在济南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真诚希望社会各界支持济南生物发酵产业发展,为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发展贡献济南力量。 济南市商务局王志刚副局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在《生物制造:前沿技术实现新质生产力》报告中指出,生物经济是第四次产业浪潮,生物制造是实现生物经济的主要途径,而发酵产业是生物制造的主要部分。目前,生物制造存在升级次数少、提高速度慢、产业链短、产品覆盖面少等问题,需要加快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合成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制造的核心,其应用研究从高附加值向大宗产品(淀粉、蛋白等食品)转变。高通量筛选技术、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设计和构建可实现微生物菌株的快速迭代升级。而精密发酵和智能化制造,譬如连续反应的微纳反应器则可实现制造过程的快速迭代升级。他总结说,我们要以前沿技术实现发酵产业过程与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贯彻落实“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解决技术“卡点”、产业“痛点”、体制机制“难点”,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利益链条,实现重要产业“自主可控”、重点技术“并跑领跑” 、重大产品“特色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在《重要健康微生物菌种定向选育及功能产品研发》报告中指出,微生物资源的研发和利用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生物经济发展和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健康产品已得到广泛开发,在肠道菌群、平衡营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鉴于微生物产业在农产品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各国纷纷制定战略措施,推动微生物领域的研发。自2004年以来,《Nature》、《Science》等顶级学术刊物报道了大量有关肠道微生物与疾病和健康关系的研究论文,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在内的超过50种疾病,都与肠道微生物失调有关系,其因果关系也在逐步阐明中。因此,人体微生物,特别是肠道微生物在未来医疗方面的应用广阔。他还对基于组学技术的新功能安全性评价方法、健康功能微生物科学大数据库构建功能基因勘探和新制剂合成创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清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在《功能性优质生物制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中指出,油脂健康是人类膳食中的“关键”。油脂是重要的能量来源,具有维护机体的心血管健康、缓解炎症、调节胆固醇作用。然而,不健康的油脂摄入是疾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作为油脂消耗大国,我国是不健康饮食“重灾区”。然而,功能性油脂植物来源面临优良品种选育周期长、分子调控机制不清晰、基因编辑技术不成熟等挑战,未来需要借助机械化生产缩短优良品种选育周期,同时借助多组学分析技术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以及开发基因组编辑技术。本团队进行了长达 20年的DHA生物制造研究,从源头菌种挖掘、基因组解析、精准调控到工业化集成,实现了DHA的智能产业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的《碳水化合物与人体健康》报告,对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功能性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淀粉基膳食纤维、抗性淀粉、抗性糊精等)、甜味剂的感知与健康、碳水化合物与健康饮食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他指出,碳水化合物是人类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摄入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碳水饮食是国民营养关注的焦点,碳水化合物饮食引发的相关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碳水化合物结构与功能调控一直是国际研究热点,近年来碳水化合物在结构解析、人工合成、营养调控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大会同期还召开了2024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论坛、2024年生物发酵美妆原料创新与应用论坛、生物发酵产业高质量知识产权保护论坛。
  • 智能计量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新天科技
    近日,科学技术局公布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名单。“智能计量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新天科技,成为业内唯一 一个智能计量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和区域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重要基地,是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智能计量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正式落户,充分肯定了新天科技在智能计量仪表领域的研究能力、成果水平和技术实力,确立了新天科技在智能计量仪表行业的技术领先地位,标志着新天科技超越自主创新能力、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实现了跨越发展。   该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依托河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 在民用智能计量仪表领域的人才和产品 技术方面的绝对领先优势,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研究开发智能计量仪表领域内的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技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和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力度。针对智能计量仪表领域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难题,通过自主研发、产学研结合、引进吸收等多种途径,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的研究开发,进一步提高我国智能计量仪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研究智能水、电、气、热表的前沿领域,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水平与国际同步。   优秀的企业可以带动行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智能计量仪表研发制造的先行者,河南新天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开拓创新”为根本,致力推动国内智能计量仪表技术的发展,自主研发了“流量数字修正自动补偿技术”、“智能降耗节电技术”、“混合通道集中抄录”、“数据多重备份自动编码纠错技术”等200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新天科技磨砺十二载,在非接触式IC卡水表、电表、热量表、燃气表的研究、开发及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将为我国民用智能计量仪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推广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研制及技术标准规划发布
    6月29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和《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京发布。作为《国家电网智能化规划》的子规划,这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公司贯彻国家关于发展智能电网工作部署、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各方力量,围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目标,建立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创新工作体系,开展试点工程,进行重大专题研究,获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走在世界前列。但由于智能电网在世界范围内是新生事物,我国现有关键设备(系统)对智能电网建设支撑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建立一个系统、完善、开放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系统)研制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7个技术领域、28个技术专题和137项关键设备的研制规划。该规划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状况,针对“已有设备”、“在研设备”和“待研设备”,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策略,制定每一类设备的研究内容、目标和计划。该规划是关键设备研制工作的行动纲领,可作为科研、制造企业的设备研制指南,同时也可作为制定相关产业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依据。   《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规划》在中国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包括8个专业分支、26个技术领域、92个标准系列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明确了可以直接采用、需要修订、需要制定的智能电网技术标准。该规划是用于指导公司智能电网企业标准编制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技术指南,也是我国智能电网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编制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   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栾军在发布会上说,智能电网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要尽快形成政府主导,行业组织、电力企业、制造厂商、研究机构、高校等相关单位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电网发展的良好局面。两个规划的发布,是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的成果。公司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原则,推动智能电网创新发展。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发展智能电网必须坚持统一规划、标准先行。这两个规划对我国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及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智能电网及相关领域与产业有序发展。
  •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 年度项目公示
    p   《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科技部、财政部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科发资[2015]423号)等文件要求,现将“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组织器官修复替代”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2017年度拟立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详见附件)。 /p p   时间为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5日。对于公示内容有异议者,请于公示期内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交书面材料,逾期不予受理。个人提交的材料请署明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单位提交的材料请加盖所在单位公章。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如下: /p p    strong “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strong /p p   联系人:郝木凯 /p p   联系电话:010-68207730 /p p   传真:010-68207707 /p p   电子邮件:haomukai@idpc.org.c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 年度项目公示清单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7437aac2-2f87-4ee7-b110-35048a8b3088.jpg" style=" " title=" 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cb10d219-6b96-4b05-8320-d5c26a805e07.jpg" style=" " title=" 2.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15dfbdfc-19d9-4b85-a4c1-36ed3835f72d.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6/insimg/e4c6f908-4f8e-4427-988a-cf9c4c44c798.jpg" style=" " title=" 4.jpg" / /p p   附件: span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706/ueattachment/ed797b79-40ff-45f6-9297-9c33dc99afe5.pdf" style=" line-height: 16px 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拟立项的2017 年度项目公示清单.pdf /a /span /p
  • 清华大学--天远科技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p   3月23日,清华大学--天远科技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王建民,中国工程院孙家广院士、杨善林院士等出席此次揭牌仪式。河北省科技厅副厅长郭玉明参加会议并讲话。 /p p   清华大学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领域具有持续多年研究开发基础。石家庄天远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工程机械远程智能服务(GPS)平台,在装备智能控制和工业大数据服务等领域具有行业优势。两者联合打开了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天花板”,研究中心将面向装备制造服务业、能源交通、农业机械等应用领域,开展智能装备大数据、AI理论等研究,进一步推动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促进工程机械行业新一轮重大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落地实施。 /p p   郭玉明副厅长在致辞中指出,清华大学--天远科技智能装备大数据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推动大数据与智能装备的紧密结合,是推动高等学校与优势企业的紧密结合,是推动清华大学与河北经济的紧密结合。双方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我国产业升级变革的突破口,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典型样板,在促进大数据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提升工业设备智能化水平,加快智能产业发展方面将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p
  • 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示
    依据《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实施细则》相关规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提名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通过形式审查、函评、初评会评和终评会评等环节,经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批准,确定了66项成果为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拟授奖项目,现进行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0日内(1月17日至1月26日)。
  •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北京
    为促进农业装备产业的发展,用智能化装备武装北京现代农业,市科委组织实施“农业智能装备系统化集成研究与产业化”项目,促成科技部将“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北京,形成以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企业、科研机构、示范基地紧密结合的产业化集群模式。   该项目投入科技经费2400万元,将围绕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产品、系统集成、通讯标准三个环节,开发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高、成本低、方便实用的农业智能装备,占领农业智能装备产业的高端环节,并率先将新装备在京郊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应用,为农业智能装备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坚实基础。
  • 人工智能技术在仪器仪表中的发展与应用
    p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科技领域最为前沿的技术之一,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前沿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目前,仪器仪表正从自动化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不仅对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质量,加速国内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向智能化、微型化、虚拟化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需求。(来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产品信息工作委员会) /p p   继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人工智能学院之后,南京大学也宣布开设人工智能学院。主持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周志华教授回应:“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主要是由于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p p   虽然仪器仪表相对于人工智能而言是一个再传统不过的行业,但在教育上却也应当同人工智能一样与时俱进。由于人工智能和仪器仪表类似,都是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要掌握所有学科的系统知识,过于注重全方位均衡发展,可能会导致门门会,但门门都不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不够精通也就意味着不够专业,填补不了目前行业出现的“高端人才荒”。未来,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仪器仪表,都应当区分同一学科内不同方向的发展,重点扶植培养某些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就像“新木桶理论”,从短板原理变成了长板原理。它认为,木桶倾斜时的装水量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也就意味着人的发展上限也往往由其最突出的能力所决定”。 /p p   展望未来,我感到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对我们行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变革,今后的仪器会是什么样子哪?是不是会是一个带有质谱,光谱,或者色谱能力的人工智能分析机器人哪?至少在今后的10年,常规检测机器人,替代人工是完全可能的。面对这样一个形势,我们的行业该如何应对哪?至少,我认为应该跳出国产仪器这个圈子考虑问题,甚至跳出仪器行业这个圈子,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上去思考。(来源: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总经理 李晓鸥) /p
  • 实验室4.0—智能制造技术助力检验检测产业升级
    近年来,中国检验检测行业经历了蓬勃发展,覆盖了建筑、环保、卫生、食品、药品、机械、电子、轻工、航空、国防等各个领域;预计到2022年,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5000亿元。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检验检测行业已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名录,将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契机。 然而,我国检验检测行业准入门槛相对降低,民营机构众多且缺乏竞争力,产业分散尚未形成龙头企业,检验检测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质量、服务、效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数字化和工业4.0时代,科学实验室也在忙着为未来做准备。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实验室,必须对样品进行快速,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具有完整的可追溯性,并符合认证质量标准和既定标准。这些都是苛刻的要求,在数字化和自动化的帮助下,从样品到达实验室自动记录到终打印出测试报告和证书,可以更容易地满足这些要求。理想情况下,通过与数据网络连接的专用软件和所有仪器和设备,整个处理过程可以实现完全智能化-实验室4.0时代已来! 实验室4.0是依靠先进的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的智能化集成系统。通过智能化操作直接得出检测数据结果、变化趋势、分析报告等;同时将各项检测信息进行自动记录、分析溯源,形成一套标准的检验检测体系。智能化检验检测已是大势所趋,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是其显著优点,特别在危险危害特殊领域(如放射性、核生化等)更具优势,既降低风险、避免职业伤害,又提高了检验检测结果。 随着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在检验检测行业的应用,我国智能化检验检测技术即将迎来超速发展,把握这一重要机遇已经刻不容缓。 莱比信(Labsun)依托德国先进的全球人工智能、自动化、信息化等领域的专家技术团队,为中国的检验检测行业提供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的综合系统解决方案。我们致力于提高检验检测的智能化水平,推动此行业的技术革新,为检验检测行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2019第十三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19)将于2019年4月18-19日在山东青岛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2年的发展,ACCSI单届参会人数已经突破1000人,并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 莱比信(Labsun)受邀出席参会,将在4月19日检验检测产业峰会上带来《Lab 4.0—智能制造技术助力检验检测产业升级》的精彩报告演讲! 会议时间:2019年4月18-19日会议地点:青岛银沙滩温德姆至尊酒店 本届学术盛会需要您的支持和参与,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前来参观,期待与您相约在青岛!
  • 【网络研讨会】先进表征技术助力水泥行业智能化升级
    【网络研讨会】先进表征技术助力水泥行业智能化升级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工信厅原【2020】39号,为建材行业在数字信息化、智能化方面的发展指明方向。要求建材企业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转变。 水泥行业作为建材重点细分行业,要重点形成数字规划设计、智能工厂建设、自动采选配矿、窑炉优化控制、磨机一键启停、设备诊断运维、生产远程监控、智能质量控制、能耗水耗管理、清洁包装发运、安全环保管理、固废协同处置等集成系统解决方案。 马尔文帕纳科X射线荧光、X射线衍射、激光粒度仪等多种质量、过程控制仪器设备自上世纪 90 年代装备于中国水泥行业以来,仅X射线类分析设备在水泥行业的装机量已近400台,产品遍及华新、海螺、山水、中联、华润、南方、亚泰、金隅等全国各大水泥生产企业,仪器精度和稳定性都备受用户肯定。 其可以用于水泥行业的产品有:元素分析、跨带元素分析、游离氧化钙分析、水合物物相鉴定、固废危废分析、粒度(细度)分析、在线粒度(细度)分析、自动化实验室等多种解决方案,为水泥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11月5日(周五),马尔文帕纳科将举办《水泥企业实验室智能化网络研讨会》,邀请多位应用专家针对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矿山开采、堆场管理、生料制备、熟料烧成到水泥生产,讨论各种先进的分析检测设备帮助您实现质量、效率最大化的可能,完整的解决方案和经典的案例分享,为水泥企业成功智能化升级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和经验。并对您日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在线答疑。即刻注册报名,开启线上学习时间,期待与您连线! 研讨会日程安排2021年11月5日 14:00 - 16:00时间报告内容14:00-14:15马尔文帕纳科:先进科技助力水泥行业打造智能实验室14:15-15:00质量控制的核心:多核XRF集成智能化 WROXI CEMENT水泥行业专用软件包 Smart Manager云控制每台仪器,释放数据的潜力 案例分享15:00-15:30精准和靠的矿物成分检测:XRD在水泥行业智能实验室的应用 自动化集成 案例分享15:30-16:00激光粒度分析技术在水泥行业智能实验室的应用 减少过粉磨,节约能耗:在线粒度分析 全自动实验室 Insitec Cement Labsizer 案例分享 主讲人信息 薛石雷 先生资深X射线分析顾问原任帕纳科亚太区XRF产品经理,帕纳科亚太区应用实验室经理,马尔文帕纳科交叉业务发展经理。曾任教于在北京化工大学和PE公司工作。 熊佳星 先生XRF 产品经理2010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专业硕士;2012 年加入荷兰帕纳科公司,负责其在中国 XRF 产品的应用及产品工作,现担任中国区XRF 产品经理。 张绍杰先生建材行业销售经理2006 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硕士,开始从事中子活化在线分析应用工作 ,2010年加入荷兰帕纳科公司,曾担任中子活化产品应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现任马尔文帕纳科公司建材行业销售经理。
  • 大立红外技术研究 | 变电站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1)
    电力建设对社会经济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是一项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近年来,中国电力行业迅速发展,行业规模大幅增长,在5G、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影响下,中国电力行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随着“双碳”政策目标的提出,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火电进一步实施“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水电加强全流域管理,发挥蓄能价值,保持平稳增长。与此同时,国家继续大力发展风电、光伏,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前,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已经成为电网企业的工作重心。变电站是电网的节点,承担着电压变换、功率分配等重要功能,是电力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变电站的控制要求和安全水平必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运维工作量持续增长—运行环境日趋复杂—变电站无人值守的需求关于变电站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是将数字化、智能化与变电站巡检业务融合一体的技术形态,是兼顾安全、质量和效率,以“高清视频+机器人+无人机”开展设备外观和红外巡视,以“在线监测+数字化表计”开展设备内部运行状态检测,构建设备“外部状态可观、内部状态可测”的全方位智能巡视体系。其实质是通过引入传感、通信和数字化等技术,研发高效的检测装备,提高巡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通过研发红外热像仪、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自主化巡检装备,开发机器代人的相关技术,提高巡检工作安全性和时效性;通过开展人机协同、信息互通和人工智能,建立智能化的巡检系统,提高巡检工作的综合效率。3D场景可视化展现通过多维数据展示与管理,统一监管站内各种软硬件系统和设备,提供直观、高效便捷、节能的管理环境。三维立体展现更具有嵌入效应且数据更直观体现在空间部分,以虚拟现实全景仿真再现,360°旋转、多角度切换、高空视角、第一人称视角、自动漫游与巡检,全方位总览数据中心全貌及状态。同时可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各种设备微环境进行有效全景监测。AR实景监视实时虚拟图像与实景图像叠加,虚实融合人机交互,增强系统现实技术基础。智能感知使用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智能识别专利技术完成对电力设备部件级别的自动监测;利用红外在线系统、机器人系统、高清视频系统、声纹采集装置等方式联合采集巡视数据,完成变电站全面运行数据采集,构建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基础。智能巡视视频画面具备AR全景拼接功能,整体大范围监控的同时兼顾局部细节联动,以画中画形式展示低点摄像机视频,做到可查询/可搜索/可定位/可描述/可报警/可联动,大大改善现有监控系统的应用模式;表计识别、设备外观识别功能完成30类电力设备工作状态分析,25类图像识别典型缺陷识别,另具备设备工作温度状态巡视及声纹分析功能,有效代替人工完成现场巡视工作。智能安全人脸识别、车辆控制等多重功能全站式覆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站智能化管理。行为分析功能:人员奔跑/聚集/激烈运动/倒地,越界侦测,区域入侵,进入/离开区域;岗位分析功能:玩手机/睡岗/离岗/滞留/多人值岗人数异常 异物识别功能:视野范围内出现垃圾袋,鸟巢等异物主动识别判定;安全帽检测(关联人脸):人脸检测、人脸对比(50万名单库)、未戴安全帽、抽烟检测等。系统架构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部署在变电站站端,完善站内全面感知手段,主要由巡视主机、轮式机器人、挂轨机器人、高清摄像机、无人机及声纹监测装置等组成,集设备状态感知、环境动力、图像采集、声纹采集等功能于一体。正常工作状态下,巡视主机下发控制、巡视任务等指令,由机器人、摄像机和无人机开展室内外设备联合巡视作业,对现场设备状态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并将巡视数据、采集文件等上送到巡视主机;巡视主机与智能分析主机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开展健康状态评估、趋势分析,由阈值判别提升为趋势追踪,大幅提高设备缺陷发现的及时率和准确率,实时诊断设备状态并形成巡视结果和巡视报告。巡视系统具备获取与巡视相关的状态监测数据与动力环境数据、与主辅设备监控系统智能联动等功能,有效替代人工巡视,减少了主设备过度检修的管理弊端,大幅提高了设备的运行寿命。# 巡视主机具备双网口和设置独立网段,信息安全符合GB/T36572的要求。系统管理数据采集功能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具备运行环境数据采集、巡视数据采集、系统自身状态数据采集三项数据采集功能,实现对设备的全方位状态数据采集——微气象设备采集室外大气温度、大气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微气象数据;动环设备采集室内温湿度和O₂、SF6等气体检测数据;机器人、无人机、摄像机、声纹监测、设备状态检测等方式联合采集可见光视频及图像、红外图像、声纹等巡视数据;通过系统采集机器人/无人机/摄像机/硬盘录像机的状态信息,摄像机/硬盘录像机包括工况信息,设备在线状态、存储状态,机器人及无人机(运行信息/任务执行信息/工作状态/异常告警信息等)数据。任务管理功能自由设定巡视任务的功能。即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可按照要求对设备开展相关巡视工作——根据巡视要求自由设置检修区域、巡视点位、巡视周期、巡视类型,并可设置立即执行/定时执行/周期执行三种方式;设置视频识别(静默监视)任务在非巡视任务执行期间对制定设备或通道按照不大于2min/次的频率进行监视,并对异常情况进行及时告警;存在多个任务并行时,系统能根据设置的人物类型,判断执行优先度。在新任务执行完毕后,恢复之前暂停任务继续执行。所有巡检任务完成后均有资料存档,供运维人员查询展示。巡视监控功能系统监控巡视任务清单以树形/列表方式进行展示,通过不同颜色标识任务状态。对于正在执行的任务能够实时显示巡视任务详细信息,如巡视点位总数、如巡视点位总数、巡视点位完成情况、采集的数据、分析结果及告警、整体执行进度等,方便运维人员实时掌握执行情况并进行任务执行、暂停、停止、调整等操作。实时监视功能在未执行巡检任务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调用摄像机进行站内设备监视。监视界面以树形列表方式显示监控设备列表,并按照在线/离线状态进行过滤,运维人员可直接调阅摄像机和机器人画面;视频画面上能实现云台控制、可见光视频控制、红外视频控制、声纹控制等控制功能,可以使用1/4/9/16/全屏以及多画面轮巡等多种方式显示;摄像机能够设置守望位,在一定时间内未收到人工控制命令时,自动回归守望位,同时监视数据存档并可查询和回放。数据分析功能数据实时分析功能是指在巡视过程中系统通过现场缺陷图像识别、异常图像判别、视频识别(静默监视)和红外图普分析等功能,对设备本体及附件、运行环境的智能分析和故障诊断,按照“一般”-“严重”-“危机”区分告警等级并将分析结果上送的功能。巡视完毕后,数字化智能巡视系统会对巡视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形成巡检报告,展示巡视整体情况、告警内容、缺陷或异常图像,同时实时链接监控画面。经人工审核确认后,生成最终版巡视报告,并将巡视数据上传至上级系统相应记录。系统可按照运维人员要求对历史巡视数据进行指标统计、对比分析,最终根据需要生成分析报表。智能联动系统获取主辅设备监控系统监测数据,整合主辅设备监控信息,出现异常时自动调用相关装备进行工作,减轻运维人员工作负担。主设备出现遥控预置信号、主设备变位信号、越限信号和告警信号时,辅助设备出现报警信号/越限信号/状态变化信号时,系统将自动联动摄像机进行观察确认;出现水浸监测报警、水位状态越限时,自动启动对应抽水装置,从而实现主辅设备与巡视系统的联动功能。其他功能台账管理功能 -对系统软件、机器人、无人机、视频设备、声纹监测装置等进行管理;系统配置功能 -配置告警阈值、巡视计划、标准巡视点位等信息,配置角色管理权限;算法增量式更新功能 -上级系统下发算法镜像/模型/程序和配置文件等更新信息,巡视主机自动接收信息并转发给智能分析主机,由智能分析主机对本地算法进行增量式更新,不同源算法之间具有可替换性,且算法替换后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系统自检功能 -对系统整体和各个组件进行自检,确保设备状态良好,点位预置位无偏移。
  • 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获IEEE世界智能计算大赛冠军
    7月2日至5日,2023年IEEE进化计算大会(IEEE Congres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在美国芝加哥举行,大会上举办了世界智能计算大赛及颁奖仪式。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荣获Multiobjectiv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Competition(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竞赛)世界冠军,是南昌航空大学首次在人工智能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获此殊荣。  IEEE计算智能学会(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ociety)的旗舰会议进化计算大会(CEC)是计算智能领域规模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24年,内容涵盖了与进化计算、群体智能以及机器学习等主题相关的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研究。为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本届大会于3月面向全球研究人员发布了9项极具挑战性的竞赛,其中Multiobjective 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Competition竞赛以深度神经网络过度依赖人工设计为研究背景,聚焦于神经网络架构自动化与智能化设计,旨在推动神经网络结构设计与优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该项竞赛中,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博士生何超在黎明教授指导、张聪炫和陈昊教授协助指导下设计开发了算法“A Two Population Evolutionary Framework for Handling NAS Problems(一种用于神经网络架构搜索的双种群协作进化框架)”,该算法在所有公开测试集上均取得最佳性能表现,最终夺得该项竞赛的冠军。  南昌航空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图像检测与智能识别团队长期从事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视觉检测与图像识别、智能计算等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近年来,在IEEE TPAMI、TIP、TMM、TCSVT、CVPR、ECCV、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自动化学报、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西省重点专项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和学会奖励5项,团队先后入选江西省“5511工程”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西省首批示范型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 安东自主研发智能油水控制技术,助力油井提质增效
    目前,世界上许多油田都相继进入中高含水期,而地下可采储量依然较大。据调查统计表明:在开始衰竭的油藏中,产出的每桶油平均有3桶水,随之每年用在控制油藏出水方面的投入巨大。当前,在低油价的大背景下,老井挖潜和新井增效成为各油田的投入主力,这一迫切需求对控水增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依据流体力学层流与紊流理论,由于油与水的粘度和密度差异较大,同样速度进入自动控水阀时,油处于层流状态,流动阻力小;水处于强紊流状态,产生漩涡效应,内部能量损耗大。利用以上原理,可以实现同一生产压差下,油、水以及油水混合物在通过控水阀体时具有不同的产液量,从而自动调节不同生产层段的产出比。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以油藏地质为基础,结合多种分段技术,能够控制各层位的产液情况,自行调节油水产量,解决水平井局部出水问题导致的油井高含水难题。控流单元与防砂筛管组合形成的控水筛管,起到新井、老井的防砂、控水、增油的三重效果。安东能够提供配套齐全的完井工具、一站式完井技术服务。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油水自适应,可根据各单元产液量和含水等产液状况自动调节附加压降,实现均衡产液剖面同时抑制高含水(气)出液段;2. 不含活动部件,性能可靠,全通径,一体化设计,施工简单、有效期长;3. 主动控制,无需控制管线、无需人为干预、实现低成本智能完井。4. 控流单元采用高强度、耐冲蚀合金制造,具有耐高温、耐冲蚀、长寿命特点。油水及混合物的流动测试曲线安东智能油水控制技术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现场应用,在国内外油田逐步取得客户的认可。可以广泛应用在直井、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中,是新井先期控水延长低含水采油期和老井二次完井降水增油重要补充技术。为油田开发后期的出水问题,特别是水平井筛管或套管完井出水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案例分析安东自主研发安东智能控水技术,与油藏地质和工程相结合,对塔里木哈得区块水平井老井进行了深入的油藏地质分析,结合隔夹层发育情况、水平井轨迹空间位置、生产动态特征等因素,综合分析选择合适老井进行智能控水技术试验,通过生产数据跟踪,该井取得极好的控水增油效果,为甲方提质增效贡献重要力量。塔里木油田一口井2013年8月完钻投产,目的层为石炭系东河砂岩,完钻井深5585m,垂深5062m,水平段长300m,井底温度115℃,目前井底压力46MPa。生产至2019年10月1日日产液103t,含水率79.36%。2019年12月使用安东石油自主研发智能控水增油技术进行二次完井作业。2020年1月1日措施后开井生产,截止到2021年5月5日该井累计递减增油3378t,含水由79.36%下降至42.3%,日产油由21.26t上升至38.66t。该井各项指标均超过考核指标,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为客户增效647万余元。
  •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1. 前言 向可持续和环境友好型能源供应过渡对社会和工业都是一个挑战,而电网正成为一个瓶颈。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用电负荷增长迅速,而输电线路的输送容量受到热稳定限额的制约,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然而,扩建电网既费时又费钱。但实际上,已经有可能通过依赖天气的架空线路运行来提高现有容量的利用率,简而言之:输电线路动态增容(DLR— Dynamic Line Rating)。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是在保证系统稳定、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对线路的运行状况和外界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时计算出满足热稳定限额的最大输送容量,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实时调整输送容量,充分利用线路客观存在的隐性容量,提高输电线路的输送能力,同时减少输电设备的投资。动态增容技术在不突破现行技术规程规定的条件下,可保证系统稳定和设备安全运行,因此有很强的实用性,对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2. 影响输送容量的因素 输送容量由载流量决定。载流量是在规定条件下,导体能够连续承载而不致使其稳定温度超过规定值的最大电流。导线温度的变化受发热功率和散热功率决定,发热功率包括:太阳光照射吸热、电流作用热、磁滞损耗等,散热功率主要包括有空气流动引起的热量流失、导线自身向外界辐射的热量等。综上,导线实际输送容量或载流量主要与 2 个因素有关:Ø 自然因素o 风速风向、温湿度、太阳总辐射,导线温度等Ø 导线的物理性能。o 导线的吸收系数、辐射系数、最大允许温度、导线直径、阻抗等 图1 影响线路载流量的环境因素 导线的物理性能不在本文的讨论范畴。导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膨胀,线路下垂,产生弧垂现象,垂度同时受到线路的电流负荷和线路周围的小气候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监控弧垂和净距控制,需要对线路周围的小气候进行智能可靠的监测,监测因素包括:大气温度、光辐射、风速等。下面展示了几个要素对输送容量的影响程度:Ø 大气温度F 2 ℃的波动 – 约±2% 容量F 10 ℃的下降 – 约+11% 容量Ø 光辐射F 云遮挡 – 比较小F 日食 – +18% 容量Ø 风速提高1m/sF 45゜ – 约 18% 容量F 90゜ – 约 23% 容量 图2风速对等电流线路温升的影响 图3风对线路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风速越大,线路的温升越小;反之,风速越小,温升越大。图3直观的展示了受风影响的一段线路,温度较低,线会更加紧绷;相反,在无风或弱风状态下的线路,温度更高,线会变得更松弛,弧垂越严重。3.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的概念 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导体能承受高达约150%的电流负荷增加或更高。为了保证极端条件下的安全运行,德国电网运营商根据所谓的标准仲夏天气条件计算了很长一段时间,即:在静态环境下,温度35°C(95°F),风速0.6米/秒的弱风和900瓦/平方米的强太阳辐射。在中欧地区,这种情况在一年中的只有几天而已。因此,在所有其他时间里,线路可以承受更大的电流负荷。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的目标是使用这些以前未使用的容量,在不突破现行技术规程规定的条件下或不超过静态容量前提下,来提高传输容量,充分利用传输线路。 图3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的示意图 从图3很清晰地看出,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里(如:1年), 可以利用的未使用的容量是非常巨大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实时地确定可以利用的真实动态容量;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三、优化电网的时效。4. 动态增容监测系统的系统结构 输电线路动态增容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就是利用传感器采集这些自然因素,结合导线的物理性能 计算出导线的实时载流量,分析并计算出输电线路的隐性容量。动态增容在线监测系统,共包括 3部 分:采集终端、动态增容主站和数据存储服务器。其中,采集终端包括:机箱、供电、数采、传输模块、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 5. 气象要素监测解决方案 导体温度直接接触测量固然是一种方案,但是受外界强电磁干扰等因素,测量难度大。外界环境因素测量是对导体温度直接测量的补充,同时,优化动态容量实时调整提供数据支撑。OTT Hydromet公司是一家专业的气象水文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以下产品可以很好的服务于电网动态增容系统里。Ø 气象传感器Lufft WS501,集成度高,用于测量温度、湿度、气压、太阳辐射、风速和风向Ø 安装在桅杆上,尽可能精确地测量导线上的主要条件;Ø 用于可靠数据收集和存储的Sutron XLink 500数据记录器; Ø 电源和通信由专门设计的OTT 机柜提供,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
  • 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揭晓!70个项目获奖
    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奖励公告依据相关规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对提名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成果,通过形审、评审、公示、审核通过、批准,决定授予70项成果为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现将结果予以公告。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1项;杰出贡献奖3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专项奖(芯片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科普项目)4项;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4项;优秀青年奖15项;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论文10篇、提名论文5篇。名单如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