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专家

仪器信息网中国专家专题为您整合中国专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专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专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专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专家话题讨论。

中国专家相关的资讯

  •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公示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
    各有关单位:为科学、合理、高效的开展学会团体标准工作,优化学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学会团体标准的质与量。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于2020年筹建了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库专家与学会知识产权与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共同参与学会团体标准体系建设。随着学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不断发展,为提升学会团体标准的质量,现对学会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人员进行补充调整,增补共计91人为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现公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 附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二批团体标准化专家库专家名单(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序号姓名性别单位名称1王金武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王伟明女清华大学3温贤涛女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器械注册及品质管理、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生物学评价及标准修订)4郑万挺男温州医科大学5张 菁女河南驼人医疗器械研究院有限公司6蒲江波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7何军明男广东省中医院8张清奎男国家知识产权局9张俊霞女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10马毓昭男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11柴国生男中原工学院知识产权学院12黄长斌男上海纽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3宋 贝男中原工学院14郑业焕男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5李尊然男中原工学院法学院与知识产权学院16田小伍男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17钱 虹女上海市医疗器械化妆品审评核查中心18沈 永男山东省医疗器械和药品包装检验研究院19柯 军女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20岳卫华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21胡济民男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22蒋时霖男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23苏 健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4李 澍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5刘重生男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6花松鹤男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7王 浩男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8孙智勇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29王建军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30金玉?男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31陈思平男深圳大学32王云兵男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马小兵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34许 零女厦门大学35臧柏林男大连理工大学36周长忍男暨南大学37王深琪女华中科技大学38贾凌云女大连理工大学39陆小左男天津中医药大学40任 力男华南理工大学41梁浩文男中山大学42金承刚男北京师范大学43吴 凯男华南理工大学44唐晓英女北京理工大学45谢 兰女清华大学46顾忠泽男东南大学47董 华男华南理工大学48陈 波男中央民族大学49康静波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50江浩川男浙江省明峰核医学影像系统研究院51程金生男中国疾控中心辐射安全所52查云飞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53李绍林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54史海斌男苏州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55张惠茅女吉林大学第一医院56张龙江男东部战区总医院57徐海波男武汉大学中南医院58李跃华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59吕 滨男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60陈 峰女海南省人民医院61杨 旗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62白荣杰男北京积水潭医院63柯碧莲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64张冠军男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5王贵生男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71汪建华
  • 专家称中国生乳标准在发展中国家并不算低
    【编者的话】   从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从地沟油到染色馒头,问题食品此起彼伏。   我们不禁要问,屡屡强调严厉打击,为何却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食品安全问题,到底如何整治?   继“追问保障房”之后,人民网强国论坛和人民日报社会版联合主办的“追问民生”系列再次策划了“追问食品安全”,相关专家应邀到强国论坛在线访谈,探讨当前食品安全问题及出路,网友通过论坛、微博等多种互动平台积极参与。   现将各方观点汇总整理,以飨读者。   【标准】   标准制定谁来拍板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研究员陈君石   标准制定要经过三次拍板:起草之后要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拍板,然后是主任会议拍板,最后还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最后拍板   问:每一种食品安全标准的出台,是在如何反复论证下,最后拍板的呢?   陈君石:首先,任何人、任何部门都可以建议制定标准,然后由卫生部统一归口,形成制定标准的计划。计划形成后,会有一个组负责起草标准。企业可以参与标准的起草,参与起草并不意味着有拍板的权利。   标准起草之后提交给标准审评委员会,这才是第一次拍板。   标准审评委员会分委员会的主任,绝大部分都是专家。   第二次拍板是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的主任会议。标准经主任会议审查以后,要送到卫生部去做行政审查。行政审查不可能在科学结论上完全推翻标委会,但是又考虑到方方面面。这是最后拍板。   问:公众对食品安全质疑声不小,其中还有些误解。有什么办法能消除误会吗?   陈君石:食品安全方面有一个术语叫做风险交流,就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所有利益方的交流。专家和消费者双向交流,政府在决策的前、中、后环节都和公众进行交流。   很遗憾,我国现在风险交流基础非常薄弱,食品安全法只是规定了政府向公众发布信息,而风险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同时,我国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做风险交流的力度差,宣传教育解释力度也很差。二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民间的、具有公信力的、提供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平台。   问:降低食品风险,公众呼声很高。我国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它在其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陈君石: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消费者的误解之一就是要求零风险。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把细菌全部消灭,即便是致病菌。所以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任务,是要把对健康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谁来判定这个风险是可以接受的?不像坐飞机,人们可以自己根据知识和经验去判断,你觉得危险不去坐就行。食品不能不吃,所以需要专家用科学的手段做风险评估,判断什么样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政府通过风险评估做标准。我国成立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欧洲食品安全局,加拿大、德国、日本的食品安全委员会都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监管】   问题频出如何监管   ——访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主任雷晓凌   如果国内食品监督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可能效果会好。出入境监管要求很高,指标没有达到,肯定是不被接受的   问:牛奶黄曲霉素超标曝光之后,消费者都很不安。作为食品安全专家,您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呢?   雷晓凌:公布结果是事态改善的开始。这次及时公布结果,我觉得是好事。   牛奶中黄曲霉素限值的标准是0.5ppb。粮食类黄曲霉素限值是10个ppb,是牛奶的20倍。这个标准的制定可能是参考国外喝牛奶量比较多的情况来计算,并设定它的安全值的。我们中国人没有喝那么多牛奶,所以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   如果我们能公开说明我国一般平均消费量多少,喝多少有多大危害,0.5ppb的量和其他国家比是怎么样的,大家可能就没那么恐慌。   问:就这一次检测,您觉得威慑力大吗?请问以后要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情况?   雷晓凌:黄曲霉素这种毒素是杀菌破坏不了的,所以企业应该每一批都检。我个人判断,被曝出问题的企业可能漏检了,因为机器检测出现差错的几率比较低。   出口产品肯定每一批都测,而且每一批的结果都记录在案。如果每一批都检测,我想这个漏洞也就能堵住了。   此外,黄曲霉素的检测,蒙牛说是检了25个批次,检出1个批次有问题。但是其他企业的产品怎么样?大家都很关心。有专家建议,要对所有的乳企进行普查,公布普查结果,我也认为有这个必要。   问:出口国外的食品与国内销售的食品,质量是不是真有很大差别?   雷晓凌:可以说是有很大差别。如果我们国内食品的监督部门也和出入境监督执行一样的力度,国内监管可能效果也很好。出入境的监管要求很高。如果它的指标没有达到,一出去,肯定是不被接受的。出口食品实行双重检测,我们这边检,对方也会检。   另外,出入境的监管部门,它基本上是责任到人的,有问题的话,就唯你这个人是问。所以,他们不敢掉以轻心。企业有问题的话,他们也从技术、管理方面给予建议,帮助企业做这方面的工作。   【认识】   公众误解怎样扭转   ——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   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食品添加剂非但没有害,还能保证我们的安全   问:政府部门公布的我国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非常高,可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却不是这样?   罗云波:我们做过调查,问题是这样的:在过去5年,你的亲戚、朋友、同事等你所认识的人,有没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进医院甚至死亡的?绝大部分人说没有。   大家都是从报纸上、电台上、新闻上、微博上了解到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从科学统计数据上来讲是属于小概率事件。当然,我们不会因此而放松警惕,对食品安全还得常抓不懈。   问:媒体曝光的种种食品安全问题,让不少公众对食品添加剂谈虎色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看待添加剂呢?   罗云波:现在很多人把添加剂当成毒药来看,觉得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添加剂造成的,这是最大的误读。   添加剂属于食品工业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类物质。以防腐剂为例,如果没有防腐剂对食品当中致病菌的控制,我们很可能就会受到其他食品微生物的侵害。比如去年德国大肠杆菌事件中死了很多人,这些都是致病菌所造成的。如果用了防腐剂,就能够抑制这些致病菌,保证我们的安全。   食品添加剂如果严格按照标准用,非但没有害,还能够保证我们的安全。目前大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心理是由于非法添加所造成的。比如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石绿,它们其实都不是食品添加剂,却把添加剂的名声给败坏了。所以不要把添加剂看得那么恐怖。   问:现在转基因食品已经进入日常消费,有人很担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你怎么看?   罗云波:就已经在市场上销售的产品来讲,不管是从营养上还是外观上,我觉得转基因黄豆的质量上肯定是优于非转基因的。转基因是经过安全评估的,安全没有什么问题。   相比于转基因食品,老百姓更能够接受杂交育种。实际上杂交育种的本质也是基因发生交换,而这种交换是一组一组的基因在进行交换,其实更不可控。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实际上杂交育种还不如转基因的安全。   【热点】   提高奶价成本谁担   ——访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所副所长王加启、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副主任王君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只有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问: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的生乳标准是比较低的。您可否介绍一下目前世界生乳标准的基本状况?   王加启: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奶业发展程度不同,关于生乳的标准也有很大的区别。我归纳了一下,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一类是发展中国家的奶业标准。发达国家的奶业标准是以安全为主体的标准体系,而发展中国家除了安全指标,一般还兼顾质量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生乳标准一般要低一些。   中国目前的标准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不高,在发展中国家里,标准算是不低的。   问:如果对牛奶质量和安全提高要求,成本是不是必然提高?这成本应该由谁承担合适?   王加启:提高牛奶的质量和安全,确实是需要增加投入的。谁来承担增加的成本,是整个奶业利益链的核心问题。我们国家奶业发展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核心就是利益分配问题。   大家都在抱怨没有好牛奶,可是如果企业不提高好牛奶的收购价格,农民就不会愿意增加投入,就很难生产出好牛奶。根据我个人了解的资料,发达国家牛奶质量和安全相对要好,企业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推动作用是第一位的。只有建立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够解决奶业发展中的很多根本性问题。   问:您认为乳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有哪些办法来提升对乳制品的安全保障能力?   王君:我觉得提高乳制品的安全,从企业角度来讲要做好企业的自律。在这方面又有几个角度。首先食品安全法提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 其次,企业要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人员操作等各方面做好相关的工作,包括食品出厂前的自检。   作为监管部门,食品安全整个链条上涉及的各个部门要依法认真履职。另外,行业协会也要发挥领军和导向的作用,引导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   【网友提问】   一天一地一广仔:为什么从三聚氰胺到黄曲霉素,毒奶、毒奶粉的问题一直折腾中国、折腾老百姓?难道乳企就不能规规矩矩生产?中国的奶业何时让人放心?   大辽:根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我国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的合格率均在96%以上。实际情况与大家的感觉为何会有这样的落差呢?   呼风唤雨的小周:我们某些标准的制定是否会基于保护企业的利益而降低要求呢?标准最后是如何拍板的?标准的制定过程能否更加透明化?   【网友热议】   @漫游世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是政府不能失职。现在有好多问题都是在社会公众和媒体推动下才得以“高度”重视 二是违法者必须付出沉痛代价。食品安全违法成本太低,助长了铤而走险者以较低成本牟取暴利。   @无名99:虽然大家嘴上都嚷嚷着“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一味追求低价格。并不是说所有低价产品都不好,只是一味追求低价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上当受骗!   @徐云松平人才济济:食品安全说到底是个良心活、技术活。从长远讲,应抓道德建设,建好软环境,建立诚信档案。当然广大群众的监督也必不可少。   @文川666: 民心在哪里?真正的民心在百姓呼吸的新鲜空气里,在百姓喝的干净的水里,在百姓吃的放心食品里,在百姓的一日三餐里!   @ grantpatton:乳品行业安全问题频发,陷入“知错就改,改了再犯”的怪圈,这是典型的监管不力造成的。
  • 中国对“千人计划”专家制定多项支持政策
    记者从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了解到,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简称&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实施5年多来,有关方面为&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制定了多项支持政策。   政策提供了平等的事业发展平台。根据规定,引进人才可担任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国有商业金融机构中级以上领导职务(外籍人士担任法人代表的除外)或者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可但任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负责人。可申请政府部门的科技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等,用于在中国境内开展科学研究或生产经营活动。   此外,有关部门要注重吸收引进人才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咨询论证、重大科研计划和国家标准制定、重点工程建设等工作。可推荐引进人才参加国内各种学术组织,可参加中国科学院院士(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评选&hellip &hellip   对引进的&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由中央财政给予一定金额的一次性经费补助,其中创新短期项目、青年千人计划、新疆项目入选专家为50万元,其他项目入选专家为100万元。此外,中央财政还给予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专家每人100万元-300万元、外专千人计划入选专家每人300万元-5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分3年拨付。   按照规定,政策为引进人才提供和国外基本相当的工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税收、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优待。   对外籍专家,中国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ldquo 绿卡&rdquo ,作为其在中国境内居留的合法身份证件,可以单独使用,持有人除政治权利和法律规定不可享有的特定权利外,原则上与中国公民享有相同权利,承担相同义务。   为保证政策落实,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家和留学人员服务中心设立&ldquo 千人计划&rdquo 专家服务窗口,负责中央在京单位专家待遇落实,并指导各地窗口的服务工作 在各省区市组织或人社部门设立分窗口,实行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   按照规定,引进人才应在国内工作3年及以上,合同期满可以自由流动。在合同期限内,如果原单位不能提供适合的工作平台,经专家本人申请、原单位同意,专家可流动到国内其他单位工作,以最大限度发挥专家作用。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来我公司调研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支持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同时总结我国科学仪器设备自主创新的现状,重点围绕科研层面、中介层面、产业层面以及政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特组织专家对国内外科学仪器生产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调研。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组一行来到我公司进行调研,参与调研的专家组成员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总后油料所刘慧颖高级工程师、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褚小立博士、浙江大学戴连奎教授、江苏大学陈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倪力军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泽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燕张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刘继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卢福杰等。调研会上,专家组就中高端近红外分析仪器行业在国内的情况与我公司进行热烈的讨论并深入交换了意见,专家组充分肯定我公司在国内近红外分析仪器领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会上,专家组都希望我公司的近红外分析仪器在仪器性能指标、仪器稳定性、仪器多样性以及仪器的应用领域等方面再接再厉,充分探索,为国内近红外分析行业的产业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会议期间,专家组考察参观了我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我公司的产品生产情况。重点对我公司的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了解,尤其关注我公司新近上市的F97系列荧光分光光度计,充分肯定了我公司的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产品性能和在国内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最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提出,为促进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希望企业能够多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希望我公司能够借国家政策迅速发展壮大,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分会多加联系与结合,共同推动国内近红外产业的发展。同时希望我公司可以多提供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参加学会评奖活动,积极参与学会组织的展会活动。最后还提出了希望公司与学会加大合作力度,共同发展企业,共同推动国内仪器行业的发展。
  • 被世行专家“点赞”的中国实验室设计师
    黄建宇,中国企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标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实验室设计与建设行业领头人,多部国家标准起草人,惠诺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4年10月23日,银川虹桥大酒店会议室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认真聆听着并不时做着记录,这里正进行的是全国实验室仪器及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体人员会议中的专题讲座。发言席上,全国实验室设计专家黄建宇代表《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建设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编写组作题为&ldquo 实验室设计的现状与未来&rdquo 的学术报告,他从国际实验室建设理念谈起,详述了专业实验室设计的本质和哲学以及国际实验室设计的发展趋势,介绍了中国和欧美实验室设计标准的对比研究以及哈佛耶鲁等学校对现行标准的再研究情况。专家们纷纷表示该报告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将作为中国实验室建设新起点的标志。   构建专业实验室   三年前的一幕至今让黄建宇颇感自豪。   &ldquo 这是一个非常优秀、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设计!&rdquo 2011年,当世界银行实验室专家看过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项目实验室设计图纸后,忍不住赞叹道。被专业要求近乎苛刻的世行实验室专家&ldquo 点赞&rdquo 的是一位中国实验室设计师,他就是黄建宇。   能得到世行专家如此高的评价实属不易,这一是因为世界银行是国际公认的对实验室的专业性要求最高的机构,难得专家们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二是因为项目历经重重困难,终于解决了项目推进中最大的障碍&mdash &mdash 实验室设计的专业性。   早在2010年5月,世界银行执董会已批准对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项目提供1亿美元贷款,旨在协助中国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该项目将试点建立基于风险的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新建或改造多个实验室,对农药和兽药残留进行检测,让检测数据作为决策的依据。   该实验室的设计复杂性强、难度大是世行专家重视的原因之一。当时国内通行的实验室设计和建设方案无法取得世行的认可,致使项目从2005年立项到2009年初,没有取得实质性推进。为此,世界银行在2009年7月5日就项目实验室设计进行国际公开招标。黄建宇领衔惠诺德公司携&ldquo 设计由内而外,建设由外而内,工艺设计先行&rdquo 的设计理念,采用新排风全热回收设计、VAV系统设计、LIMS设计、实验室EHS设计等专业前瞻的系统方案,立即打动了世界银行的专家,并最终在国际公开招标中一举中标,惠诺德成为中国首家中标世行资助食品安全项目的实验室设计单位。   首创实验室全新设计理念   为什么专业要求苛刻的世界银行对惠诺德的实验室设计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当然还是惠诺德深厚实力使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惠诺德在实验室设计行业提出的全新设计理念和方案,离不开它的当家人黄建宇。   环境工程专业出身的黄建宇早在2000年初就开始对国内专业实验室的设计进行比较研究,他发现几乎所有中国实验室建设的流程都是一套老模式,即&ldquo 实验室建筑设计&mdash &mdash 实验室建筑施工&mdash &mdash 实验室工艺设计(有些实验室建设甚至缺失此环节)&mdash &mdash 实验室工艺施工&rdquo ,这套流程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建筑设计中的建筑学、结构、设备、给排水、电气等专业缺乏设计参数和依据,导致建筑施工完成即是改造的开始,造成人力、资金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 再比如,建筑施工完成后,业主往往急于使用,致使没有合理的时间进行工艺设计,导致大量不专业实验室的产生。   在黄建宇看来,&ldquo 构&rdquo 者,架也,《淮南子》曰:&ldquo 筑土结木以为宫室&rdquo ,后引申为&ldquo 构思&rdquo 。他认为&ldquo 构&rdquo 是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灵魂,没有前瞻性的定位和规划,不可能成就专业的实验室。而&ldquo 建&rdquo ,是将&ldquo 构&rdquo 的定位和规划实现的过程。&ldquo 建&rdquo 的过程是对&ldquo 构&rdquo 的完善,同样是创造性的工作,没有专业的手段,没有深厚的经验,不可能完成一个完美的实验室。   黄建宇认为,一场实验室专业设计理念的革新和突破不可避免,为此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钻研和潜心的思考。最终于2008年,他在国内率先提出了&ldquo 工艺设计先行,设计由内而外,建设由外而内&rdquo 的实验室全新设计理念,把实验室建设流程优化为&ldquo 实验室工艺设计&mdash &mdash 实验室建筑设计&mdash &mdash 实验室建筑施工&mdash &mdash 实验室工艺施工&rdquo 。在黄建宇看来,这一套新流程的本质理念可以概括为八个字&ldquo 安全、健康、专业、前瞻&rdquo 。   &ldquo 安全是实验室建设首要考虑的要素。&rdquo 黄建宇解释说,国内实验室当前普遍存在电路过载、仪器设备不当使用、插线板随意插接、通风不畅等安全隐患,这令人担忧,好的实验室设计应以安全为前提。健康则更多针对人文方面,实验室是一个危险的环境,健康因素考虑不周会令实验人员身体遭受很大伤害,&ldquo 近年来实验人员患脑癌、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案例越来越多,这不符合健康设计原则。&rdquo   黄建宇认为,实验室的专业性体现在科学的流程安排和便捷的工作方式以及对能源的有效利用上,前瞻性则是实验室应变能力的重要体现。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检测内容和方法的升级变化周期越来越短,这需要实验室增加其柔性来应对变化,实验室柔性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体现了其先进性。而他和惠诺德就致力于构建更好的专业实验室。   黄建宇和惠诺德全新的实验室设计与建设理念,不仅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科学性、专业度和安全系数,同时还合理地控制了建设成本,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专业实验室专业设计和施工这一高科技服务行业的发展,惠诺德成为了行业公认的领头羊企业。除了世界银行项目之外,惠诺德还承担了中国农科院、美国雪佛龙石油、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众多专业实验室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均获得了客户的好评。   负责起草国家标准   实验室工艺设计在中国是个新鲜事物,国内建工大学几十年培养了大批建筑学、结构、设备、给排水、电气等专业人才,却没有开设实验室工艺设计专业培养相应人才,另一方面,实验室检测和科研人员熟悉实验室的使用和功能,但是对建筑和工艺设计则一无所知。   随着国家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健康及其他各研究领域的发展,所需专业实验室的数量和体量不断增加,对实验室专业性科学性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应运而生的专业实验室设计和建设这种跨行业专业已经吸引了社会学术界、教育界和商界的关注,成为新的边缘学科。作为这一行业和专业的发起人和学术领头人,黄建宇正在创建中国实验室工艺设计这门学科,他对我国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环境的专业科学化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各方的认可。   2007年,黄建宇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任命为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标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审批包括实验室设计建设行业在内的行业评审专家资格。2012年,黄建宇编写了国家标准《检测实验室安全》的实验室设计部分。   2014年,他又编写了《检验检测实验室设计、建设技术要求》系列国家标准,以及《检测实验室建筑工程技术规程》,迄今为止,国家所有检测实验室的设计与建设标准都由他起草,并且黄建宇是实验室行业唯一的参与者。这些标准凝结了他多年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和成果。该标准参编单位为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建筑标准研究院、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机构,它的完成将结束中国实验室建设无标准规范可依的现状。   专注成就专业,专业赢得尊重。黄建宇对专业性的孜孜以求和科学严谨的专业精神成就了他本人作为全国实验室设计和建设行业学术领头人的地位。当问及在实验室设计领域为何总是追求更加科学、专业和前瞻时,黄建宇说,一个国家的实验室水平,关系到科技进步的健康发展。我们要不遗余力,才能实现&ldquo 构建更好的专业实验室&rdquo 的使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价值。
  •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招聘首席专家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1个学科领域的首席专家。具体内容如下: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是国家级社会公益非盈利性环境保护科研机构。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创新性、基础性重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决策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科技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环境问题的工程技术与咨询需要,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保护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向社会公开招聘1个学科领域的首席专家。   一、招聘岗位   1、河流与河口海岸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 1人。   二、招聘条件   1、熟悉国际上该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情况,有该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和较深的学术造诣。   2、对本学科建设有创新性思想,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3、英语水平较高,能独立参加国际会议,具有与国际上同行建立学术联系的交流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5、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和博士学位,身体健康,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   6、目前在海外从事相关研究并取得较好成绩,或在国内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的负责人优先考虑。   三、应聘材料   1、申请表(在我院官站下载,网址:www.craes.cn)。   2、本人最高学位证书复印件和任职资格证明。   3、5篇代表性论著。   4、两位同行专家推荐信。   四、报名时间:2013年7月31日&mdash &mdash 2013年8月10日,外埠竞聘人员以正式申报材料寄出的邮戳时间为准。   五、工作支持条件及生活待遇   1、提供该领域先进实验室设备和办公场所   2、安排本学科方向的研究经费100&mdash 200万元人民币   3、提供相应的科研团队,并配备科研助手   4、薪金待遇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津贴三部分构成   5、为外聘首席专家提供院内公寓一套(平价租金)。   六、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中国北京市安定门外大羊坊8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人事教育处   邮政编码:100012   联 系 人:孙文春   联系电话:010&mdash 84915156   传 真:010&mdash 84915149   E - mail: sunwenchun-010@163.com   相关附件下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申请表.doc   相关附件下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知识创新基地首席专家评审同行专家推荐意见书.doc
  • 中国四名专家荣获“IEC 1906奖”
    近日,IEC首席执行官兼秘书长阿米特致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中国国家委员会,正式通知鉴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的黄源芳、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的吴正平、张素兵、TCL集团工业研究院的黄卫东等四名中国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别是分别在IEC/TC4、IEC/TC46、IEC/TC100、IEC/TC110等技术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的关键作用,IEC特授予该四名中国专家2011年度“IEC 1906奖”。   “IEC 1906奖”是IEC最重要的奖项之一,设立于2004年,为纪念IEC成立于1906年而设立,每年评选一次。由IEC各技术委员会的主席、秘书负责提名,经IEC中央办公室技术官员审核,授予为IEC国际电工标准化做出突出贡献的各国专家。自2005年我国首次荣获“IEC 1906奖”以来,我国已有13名专家获此殊荣。
  • 12位医学专家获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10月16日,在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中伟等12位专家获得中国显微外科终身成就奖。   其中,6位已故的专家分别为第二军医大学屠开元、第四军医大学陆裕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中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杨东岳、解放军总医院朱盛修和沈阳军区总医院杨果凡;另外6位专家分别是上海市第九医院张涤生、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玉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家恺、解放军第89医院王成琪和上海市第六医院于仲嘉。同时,还有30位专家获中国显微外科杰出贡献奖。
  •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2011年3月1日,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涉及物理学、化学、化工、力学、生物学、材料科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等38个学科的200名专家,具体如下: 关于表彰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的通知 教技发中心函[2011]19号   各有关专家: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论文发表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论文网站。自2003年创办以来,在促进科研人员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及时对外发布,保护原创作者知识产权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逐步成为广大科技人员学术交流的基础平台,也是优化科研环境,治理不正学风的重要平台之一。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聘请同行专家,对网站发布论文进行学术评议,以此促进学术讨论、学术批评氛围的形成,提升作者的学术水平,展示精品论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根据学科分布,按评审论文数量、专家评审工作质量、评审论文及时性、读者评议等原则,遴选出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200名进行表彰并发给荣誉证书,同时借此感谢参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论文评审工作的所有评审专家。   附件: 2010年度“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评审专家名单 序号 学科方向 专家姓名 1 数学 王栓宏 2 数学 周勇 3 数学 张庆国 4 数学 邓廷权 5 数学 谢语权 6 数学 陈良云 7 数学 侯中华 8 数学 刘陶文 9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郭西进 10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吴忠强 11 力学 柳葆生 12 力学 张奇 13 力学 万德成 14 物理学 李梦轲 15 物理学 吴晗平 16 物理学 张祖兴 17 物理学 孟新河 18 物理学 包景东 19 化学 冯亚凯 20 化学 徐峰 21 化学 江国防 22 化学 许家喜 23 化学 李文鹏 24 化学 何良年 25 化学 杨震宇 26 地球科学 海春兴 27 地球科学 孙树林 28 地球科学 曹永强 29 地球科学 夏卫生 30 地球科学 顾朝林 31 地球科学 侯读杰 32 地球科学 徐永梅 33 生物学 郭风劲 34 生物学 宋高臣 35 生物学 李建龙 36 生物学 赵广荣 37 生物学 黄占斌 38 生物学 叶小利 39 生物学 李正国 40 生物学 上官周平 41 生物学 陈双林 42 农学 屠康 43 农学 钟国华 44 农学 曾汉来 45 农学 张保军 46 林学 张建国 47 林学 常建民 48 畜牧、兽医科学 许剑琴 49 基础医学 王军阳 50 基础医学 李俊发 51 临床医学 杨壮群 52 临床医学 古桂雄 53 临床医学 肖农 54 临床医学 王健生 55 临床医学 项建斌 56 临床医学 蒋扬富 57 临床医学 马海梅 58 药学 霍长虹 59 药学 沈祥春 60 中医学与中药学 邹忠梅 61 中医学与中药学 商洪才 62 中医学与中药学 季光 63 中医学与中药学 关枫 64 中医学与中药学 蒋孟良 65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程谦恭 66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周洪军 67 测绘科学技术 赵朝方 68 测绘科学技术 黄声享 69 测绘科学技术 郑新奇 70 测绘科学技术 吴向阳 71 测绘科学技术 潘国荣 72 材料科学 杨华明 73 材料科学 卫英慧 74 材料科学 邸明伟 75 材料科学 张波萍 76 材料科学 陈前火 77 材料科学 杨贤金 78 材料科学 李建功 79 矿山工程技术 林东才 80 矿山工程技术 温兴林 81 矿山工程技术 李长洪 82 矿山工程技术 许江 83 矿山工程技术 郭文兵 84 矿山工程技术 陈建宏 85 矿山工程技术 王宏图 86 矿山工程技术 杨巧文 87 冶金工程技术 安希忠 88 机械工程 郭力 89 机械工程 李春明 90 机械工程 宋方臻 91 机械工程 杨继全 92 机械工程 张志胜 93 机械工程 仇晓黎 94 机械工程 陈扬枝 95 机械工程 罗震 96 动力与电气工程 叶波 97 动力与电气工程 黄曼磊 98 动力与电气工程 刘皓明 99 动力与电气工程 魏云冰100 动力与电气工程 谢利理 101 动力与电气工程 付青 102 动力与电气工程 许建平 103 动力与电气工程 毕月虹 104 能源科学技术 易先中 105 能源科学技术张军营 106 能源科学技术 王瑞林 107 核科学技术 赵福宇 10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程玉虎 109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陈桂真 11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雪松 111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余松森 11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赵健 11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旭东 11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卞静 115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刘殿通 116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李晓辉 117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李国厚 11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黄翼虎 119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吴玉成 120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文国 121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王向阳 122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彭晨 123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凌志浩 124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吴彦文 125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柯熙政 126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刘奇 127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仲元昌 128 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 张和生 129 计算机科学技术 邓辉舫 130 计算机科学技术 冯钧 131 计算机科学技术 袁津生 132 计算机科学技术 许新民 133 计算机科学技术 任洪娥 134 计算机科学技术 刘海波 135 计算机科学技术 张云华 136 计算机科学技术 王高才 137 计算机科学技术 胡文斌 138 计算机科学技术 帅立国 139 计算机科学技术 邵秀丽 140 计算机科学技术 高振国 141 化学工程 黄鹤 142 化学工程 吴东方 143 化学工程 李晓莲 144 食品科学技术 胡爱军145 食品科学技术 张宝善 146 土木建筑工程 雷胜友 147 土木建筑工程 胡春林 148 土木建筑工程 姜晨光 149 土木建筑工程 黄斌 150 土木建筑工程 李元海 151 土木建筑工程 刘润 152 土木建筑工程 刘本玉 153 土木建筑工程 施惠生 154 水利工程 郭建斌 155 水利工程 李春晖 156 交通运输工程 罗天洪 157 交通运输工程 胡隽 158 交通运输工程 赵又群 159 交通运输工程 周江华 160 交通运输工程 于洪亮 161 交通运输工程 陆建 162 交通运输工程 汪海年 163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史永胜 164 环境科学技术 胡翔 165 环境科学技术 张培玉 166 环境科学技术 杨宗政 167 环境科学技术 毛宁 168 环境科学技术 张代钧 169 环境科学技术 朱能武 170 环境科学技术 罗立群 171 安全科学技术 刘玉洲 172 安全科学技术 赵望达 173 管理学 姚兴华 174 管理学 沈良峰 175 管理学 刘睿 176 管理学 范钧 177 管理学 王国顺 178 管理学 阎力 179 管理学 曹勇 180 管理学 霍艳芳 181 经济学 熊义杰 182 经济学 李秀敏 183 经济学 田旭 184 经济学 崔和瑞 185 经济学 吴永林 186 经济学 卜海 187 经济学 胡宗义 188 经济学 蒲艳萍 189 经济学 张忠根 190 经济学 杨钢桥 191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房运琦 192 教育学 王林 193 教育学 欧阳玉 194 教育学 夏祖英 195 体育科学 高留红 196 体育科学 唐炎 197 体育科学 王忠勇 198 体育科学 白天寅 199 体育科学 刘亮 200 体育科学 刘洪珍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
  • 听专家谈中国微生物如何实现自强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楼前的石头上。从那里路过的人大都会不由自主地朝那块石头多看几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还有对“微生物”的几分好奇。而近日,美国白宫以总统名义发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之举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关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更深层含义。 /p p   6月2日,本报记者就“中国微生物研究自强之路”话题,专访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朱宝利两位研究员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和生物材料专家陈国强教授。 /p p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中国版本亟待出炉 /span /strong /p p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是奥巴马政府继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其战略性不言而喻。黄力认为,通过实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美国将整合国内各方面资源,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尽快取得突破,进一步确立其在此领域内的优势,此举也将使其在未来的全球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应该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适时启动我国的微生物组计划,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有关的各个方面,开展有效合作,争取在此领域中获得优势地位,为平等参与国际合作,进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准备。 /p p   在陈国强看来,国家近年来一直给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很多相关项目,这也使得中国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如果能统筹制定国家层面的相关计划,一定会有整体提升。朱宝利认为,就目前微生物组的研究,美国做得最好、最多,欧洲次之,中国紧随其后,比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做得要好。他认为中国如果要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领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至于其应该包含的内容,朱宝利结合研究现状,一口气罗列了10项:一是加快研究中国人体微生物组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身体的机理 三是微生物对药物的影响 四是研发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计算的工具和技术 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调节身体上微生物组的机制 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农作物的产量、生长、抗病的影响& amp #823& amp #823他特别强调要加大主流媒体关于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对人体的价值,同时要防止误导和欺骗公众。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strong /span /p p   “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微生物组研究资源的整合、方法的规范和数据共享。黄力认为,就数据共享而言,在国内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一方在基因测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们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们为什么要把测得的数据与别人共享呢?他们将得到怎样的利益补偿才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游戏规则先制订好,并且按照规则来办。在黄力看来,这一点是制定执行中国版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时可能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国有人数众多、实力不断壮大的微生物研究队伍,在微生物资源搜集、研究领域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包括大规模DNA测序等微生物研究相关技术能力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我国已经做好了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准备。 /p p   黄力提醒说,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运行实施要坚持科学问题导向或重大需求导向,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运行实施过程中要回答明确的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不能将微生物研究简单理解为基因组测序。比如,进行人体微生组研究的个人和团队,其研究要瞄准某种疾病 而做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要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既往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较多涉及相关性分析,而未来应该是假说驱动的研究。“参与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人或团队都应该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满足某种现实需求而来。”黄力表示。 /p p   黄力强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设。学微生物或者从事微生物的人是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研究美国的“国家微生组计划”,就会发现,强调多学科交叉,其参与者非常广泛,并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如测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设备研制能力,而从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学家。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积极推进交流合作 /strong /span /p p   谈到对微生物组研究的政策建议,朱宝利表示,他希望科学院系统能够与医院临床建立一个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与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紧密合作,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临床需求 另一方面,有丰富临床经历的医生,也能有机会参与科研,提供实践视角。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得到双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建议加大微生物人才培养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包括微生物组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增设专业,增加招生名额。 /p p   微生物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我国微生物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当在华教会医院把19世纪末欧洲的细菌培养技术和简单的免疫学试验方法不断引入应用时,微生物学就开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为代表的科学家把中国在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推进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p p   当今时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更加丰富多元。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国际科学界开展了至少8项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包括美国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加拿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人体元基因组项目。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或牵头实施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10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等。 /p p   朱宝利认为,鉴于微生物组研究的复杂性,各国研究者应该开展更深层更紧密的合作,为此要建立一整套高效运行的机制作为保障。他注意到去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倡议实施“国际微生物组计划”。“该倡议只是建立一个松散的合作,参与者交流科研信息而已,这显然是不够的。”他说,中国科学院正在牵头,与国内不同部门携手,密切联系海内外同行,努力搭建一个更为高效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在此平台上发挥更积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p p br/ /p
  • 森馥科技邀请意大利EMC专家来中国座谈
    2011年11月份森馥科技邀请意大利EMC专家来中国座谈关于EMC测试仪器技术问题及EMC常规测试方法,作为森馥科技的EMC产品用户可以直接面对面与专家进行交谈,在此期间森馥科技会安排专家到客户实验室去讲解关于EMC测试的相关知识。尊敬的用户如果你对EMC测试技术或者测试仪器有任何疑惑请提前至电森馥科技,森馥科技尽可能的满足你的要求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另外森馥科技在2011年11月份在上海光大会展举行大规模EMC会展,如有兴趣欢迎各位莅临。
  • 天美集团IXRF公司美国应用专家拜访中国用户
    随着IXRF公司能谱仪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美国应用专家Mandi在亚太区产品经理Kevin以及天美中国能谱应用工程师张大勇的陪同下拜访了几个中国的IXRF能谱仪用户。 在上海地区,Mandi拜访了埃文斯材料公司上海分公司以及湖州师范学院,给用户系统了培训了IXRF能谱仪软件的操作,除了基本谱图分析、面分布、线扫描功能以外,Mandi还为用户培训了IXRF能谱仪软件中的一些高级功能,包括有图像处理、形态学、相分析、多点分析功能等,由于时间有限,颗粒物分析功能将会在以后的用户会中单独培训。IXRF能谱软件与Windows完美兼容,方便使用office工具处理报告,另外,软件很多有趣的功能以及参数灵活设置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亲睐。 接下来,我们来到在世界领域内具有最高科研水平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总共有来自十几个课题组的二十多个研究生接受了美国应用专家Mandi的两个小时的培训。除了培训软件的基本和高级功能的同时,Mandi还给各位同学讲解了一些能谱基础知识,使这些刚刚踏上科研之路的学生对能谱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对他们未来的科研更有帮助。IXRF公司能谱仪的软件是功能最强大的,并且可以灵活设置参数,特别适合大学或者研究所里面的科研工作者,将来,IXRF公司会对中国的类似科研工作者提供更加深入的技术支持。 IXRF公司X射线微区分析产品 IXRF公司成立于1993年,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专注于精确的X射线微区痕量元素分析产品,包括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荧光分析(XRF)。特别是在世界上首次将微型X射线管整合到电镜上,利用EDS探测器来接受信号,实现了EDS分析和XRF分析的互补,其SEM+EDS+XRF的X射线微区分析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关于中国颗粒学会开展“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的通知
    为加强决策咨询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集思汇智资政、高质量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根据科协办函智字〔2022〕49号文件要求,中国颗粒学会现开展“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立专家团队的工作原则(一)需求导向。聚焦国家战略重点、科技前沿以及行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问题,凝聚专家团队,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要求,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建言献策。(二)突出优势。充分发挥学会的学科优势、学术优势、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组织优势,完善决策咨询专家组织动员机制和协同交融机制,畅通集思汇智渠道,汇聚跨学科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三)以咨促建。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工作,坚持先试后推、稳步发展,坚持因会制宜、宁缺毋滥、发挥特色,重在发挥决策咨询专家团队作用,重在示范先导,重在提高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能力水平。二、建立专家团队的基本要求(一)团队建设。学会是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主体。(二)团队名称。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的名称,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须冠以全国学会的名称、专业领域等。如,“中国xx学会xx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等。(三)专家遴选。一般采取“同行评议、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遴选决策咨询专家。每个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可设不超过2名首席专家。每个专家团队一般为10-20名。决策咨询专家经全国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或工作委员会以上组织审核。其专家应同时符合以下基本条件:1.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2.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具备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学术水平或专业技能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首席专家应在本学科领域内有较高威望和广泛影响力,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判断能力、跨学科领域理解能力、学科发展引领能力。3.热心和熟悉决策咨询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心强,能够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开展决策咨询工作。4.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够带领团队协同作战,能引领同行科技工作者及所在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展决策咨询工作,健康状况良好,具备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四)首席专家。首席专家须经学会理事长或秘书长办公会等正式程序审核,并向中国科协推荐。中国科协复核后,将以合适方式适时颁发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聘书,聘期3年。三、专家团队的职责和任务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一)积极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结合学科(专业、领域、行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承担和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和咨询论证。(二)积极开展决策咨询交流活动。结合学科(专业、领域、行业)领衔举办或参与决策咨询活动,以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全国性、创新性、示范性决策咨询交流活动。(三)发布决策咨询报告。广泛汇聚学科、领域、行业、产业、区域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以及业界思想观点,面向学科前沿、面向行业发展、面向区域发展,编制发布业界(区域)智库报告,加强专业化智库建设。(四)积极推动和拓展决策咨询工作。积极参与全国学会或相关学科决策咨询工作计划的制定,加强与专家团队成员所在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单位的联合共建。四、关于申报2022年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试点的有关事项2022年,中国科协将遴选一批全国学会开展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建设试点,拟择优稳定支持,着力打造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性高端科技智库。有关申报事项如下:(一)学会目前可申报建设的专家团队名额暂限不超过3个。(二)申报2022年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项目。中国科协拟对完成决策咨询专家团队组建、并能提出决策咨询立项选题的全国学会,优先安排资助项目。须以专家团队名义填写《2022年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项目申报书》,具体项目内容由专家团队围绕战略重点、科技前沿,或行业、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确定,每个专家团队申报项目不超过1项。中国科协将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择优予以资助。凡有意组建“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并申报《2022年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项目》的牵头组建人请于4月13日前尽快与学会联系!联系人:王体壮 电 话:010-62647657 18514789180 中国颗粒学会2022年04月09日
  •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2023年7月11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分别对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研究员主持的中国科学院院重大研制项目"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季刚正高级工程师主持的中国科学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卡脖子关键技术项目)"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了技术测试、财务审查和项目结题综合验收。  "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项目技术测试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孟祥敏研究员(组长)、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何万中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王培毅教授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张德添研究员组成。"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项目技术测试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夏洋研究员(组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韩华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吉元教授和国科科仪(北京)高端装备研究院王进步研究员组成。项目结题财务验收审查专家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武晋云高级会计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王碧琳高级会计师担任。  在技术测试和财务验收均获得通过的基础上,7月11日下午,项目综合验收专家组对两个项目进行了结题验收。综合验收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雷震霖研究员(专家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的林金星教授以及上述8名技术测试专家、2名财务审查专家组成。专家组专家分别听取了两个项目的工作报告和项目用户报告,了解了项目技术测试和财务审查情况,经质询讨论,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两个项目组均已完成项目实施方案规定的全部任务,达到了项目预期目标,同意两个项目通过验收。综合验收会议现场"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项目结题验收会议专家和部分项目骨干合影  "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牵头,参加单位包括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和中国科学院理化所,该项目对商业冷冻电镜进行改造,在电子枪和样品室位置分别引入脉冲激光(称作探测激光和泵浦激光),在此基础上研制完成国际先进的200kV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实现了飞秒(0.3~10 ps)频闪和纳秒(7.7~100 ns)脉冲两种工作模式。面向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应用研究,项目还研制了纳米腔室以及用于适配该纳米腔室的样品台,实现了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样品的溶液透射电镜成像。项目在200kV电子枪光发射改造、冷冻电镜样品舱室加工-激光引入、纳米腔室刻蚀-键合等关键工程工艺方面取得突破;建立了冷冻聚焦离子束-微晶电子衍射技术和飞秒频闪冷冻电子衍射技术,实现了荧光蛋白晶体的超快电子衍射数据收集和pump-probe超快电子衍射数据收集;在生物有机样品的电子辐照损伤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设备样机"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技术测试专家组现场技术指标测试  "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制项目由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牵头,中国科学院电工所参与,项目围绕生物医学应用研制完成30kV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主要技术指标包括:(1)分辨率:1nm@30keV,1.5nm@10keV,1.8nm@1keV;(2)电子束流能量:0.1 keV-30 keV;(3)电子束流大小:10 pA~100 nA。项目重点优化了低加速电压模式下的高分辨率成像性能,实现了序列生物组织样品超薄切片的自动高通量成像,显示出在体电子显微学领域的重要应用潜力。项目突破了30kV场发射电子枪、30kV高压电源、高分辨物镜、多轴样品台和电子探测器等扫描电镜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项目的顺利完成有效缓解了我国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所研制的整机达到了世界主流商业场发射扫描电镜的性能水平。"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制设备样机"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测试专家组现场技术指标测试  "生物超快冷冻电子显微镜研制"项目和"生物医学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了徐涛院士的全力支持和多方面的帮助,研究所相关职能部门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结题验收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撑。
  • 专家议中国科研经费“不差钱”:吃饭报销占大头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经济学家‘六问’”分论坛上,一场学、商前沿关于升级中国经济的思想“交锋”让论坛迅速升温。   “与英国18世纪、美国19世纪的工业革命相比,中国工业革命在技术创新上稍逊一筹。中国自主创新的困难在哪里?”微软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带来新制度经济学鼻祖、102岁的罗纳德科斯教授的“跨洋考题”。   海航董事长陈峰第一个“接招”。他从历史与现实、人才与文化多个角度阐释“中国人有创新的基因,只要有好的创新机制和环境,一定能迎来伟大的创新时代”。   “我手中这款手机,可以实测周围环境中的细微颗粒物含量,然后告诉手机主人,在此环境中生活一天相当于吸多少烟。”远大集团总裁张跃“推销”起本公司的创新产品来。   “中国人真正令自己骄傲的、像蒸汽机那样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创造很少。”北大教授张维迎表示,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基本依靠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认为,近年中国在创新上呈上升态势,但政府和企业都应该更加鼓励培养创新精神。   企业家和专家在两点上有共识:一是中国科研经费逐年提高,给人感觉“不差钱”。但经费管理不合理,“不少钱用在吃饭报销上了”。二是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处于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必须提高创新能力。陈峰认为,中国企业已站在一个从跟随到引领的新起点,只有练就内功和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保持长期健康发展。张亚勤把企业国际化比作“新四化”——技术人才国际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个性化、市场本土化。
  • 专家称中国水污染治理全球“最活跃”
    p   近年来,中国水污染事件频发,水环境治理和水安全保障已成为中国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业内专家表示,中国正处于水污染治理攻坚阶段,是世界上水污染治理“最活跃”的国家。 /p p   中国环境风险评估与应急响应论坛日前在苏州举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研究员吴静在主题演讲中对中国水污染治理现状作出了上述评价。她说,中国大力治理水污染,并取得显著成果:大规模污水处理从无到有,城镇污水处理率大幅提升,中国仅用10年到15年就建成了约50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已和美国相当。 /p p   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目前,中国正积极探索河湖管理创新,2016年全面推行“河长制”,2018年初又提出将在年底前全面建立“湖长制”,给江河湖海配备污染防治责任人。 /p p   吴静说,这种制度把环境治理直接与地方政府政绩考核挂钩,中国的水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p p   上海美国商会会长季瑞达也在论坛上表示,保护环境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中国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 /p p   除制度创新外,水污染治理同样离不开科技创新。据吴静介绍,随着政府加大科研投入,相关技术研发也十分活跃。她的团队历时14年研发的水污染预警溯源仪,不仅可以监测和预警水污染,还能通过分析“排放指纹”搜集企业偷排证据,目前已在多地推广。 /p
  • 世界顶级专家“头脑风暴”:中国如何建设国家实验室
    p & nbsp & nbsp & nbsp & nbsp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研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计划设立多个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希望以此来提升科研能力。 /p p   为了加强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中国邀请12名世界顶级国家实验室专家参加了不久前举行的“国家实验室建设管理国际研讨会”。科学出版社旗下英文期刊《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发布有关内容。《知识分子》获得授权刊发中文内容。专家们有关建设国家实验室的经验和洞见,值得分享。 /p p    strong 建设体量要更大、目标要更高 /strong /p p   大多数现有的中国国家实验室出于单一目的,专攻某一个特定研究领域,而美国的国家实验室是融合了多学科的多目标实验室。和单学科实验室相比,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能够承担更大规模的科研项目,进行一些国家迫切需要的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p p   曾在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的丁洪,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主任。他补充说:“中美国家实验室的规模也有差距。我现在的实验室只有500人,而阿贡国家实验室有4000多名工作人员。”他认为,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应该着力于宏大的长期研究,这类研究应是大学和企业做不了的。 /p p   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托马斯· 梅森认为,虽说国家性质的国家实验室研究项目是着眼于国家利益的,但其设备使用方面可以是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而且大多数国家实验室在合作方面应该具有区域特色。 /p p   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所副主任安东尼奥· 马塞洛表示:“国家实验室集中了大量财力和人力资源。在意大利,大学拿不到这个级别的资金,但大学可以随意使用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必须具有研究优先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国家实验室为科学界服务,同时也是很多研究生完成部分论文研究的地方。” /p p   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主任约尔· 梅索特认为,国家实验室建设要考虑长期稳定的预算。“大家会以你首次的成功来衡量你,如果短期内没有成功,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这一点也需考虑清楚。还有,现在有一种趋势是弱化国家实验室的活动,并把一切重心放在国际组织上。这样是不好的,国家实验室和国际组织应该相辅相成。” /p p   国家能源部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主任杜恩· 吉布斯强调:“国家实验室是任务导向型的。重要的是,要确定国家的需求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满足这些需求。” /p p    strong 与大学的关系应是合作互补 /strong /p p   关于国家实验室和大学的关系这一问题,梅索特认为,“要确保国家实验室不去重复而是去补充大学的研究,这一点很关键。”他同时强调,国家实验室应该和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瑞士,做到这一点很容易,因为大学和国家实验室从属于同一个机构。对中国科学院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把现有的研究所综合到即将设立的国家实验室中。” /p p   作为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的北京代表,何宏博士介绍了这家由18个国家实验室组成的独特科研单位。他说:“国家实验室和大学之间,应既强调竞争也强调合作。我们有固定划拨且保证逐年按比例稳定增长的机构性科研经费。这部分经费占到每家国家实验室年度开支的80%左右,而且其中90%来自联邦政府,10%来自州政府。当然,我们也不时地会因为自己的机构特点和经费优越性而受到来自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的抨击。” /p p   英国研究理事会科学与技术设施委员会主任维多利亚· 赖特说:“在英国,大学和拥有强大预算与大型设施的机构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紧张关系。” /p p   但是丁洪认为,中国科学院有很大的优势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在阿贡国家实验室,有设施,但没有研究生 在美国大学,有学生,但缺乏设备。我认为中国科学院在这方面很独特,因为它两者都有。” /p p   梅索特建议,国家实验室解决的是大学研究范围之外的、国家层面甚至是国际层面的社会挑战。“应建立一个机制来确保国家实验室和其他机构的科学家们平起平坐,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p p    strong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要平衡 /strong /p p   针对国家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认为,仅仅专注于基础研究的国家实验室未来可能会遇到问题,因为科学研究有好日子,也有坏日子,特别是对粒子物理学而言。最好是既有长远的应用研究,比如我们正在进行的同步辐射光源研发 也要有基础研究,如粒子物理。“我希望中国科学院在规划国家实验室的未来时能考虑到这点。” /p p   吉布斯建议:“除了其他的科学和技术目标之外,美国很多国家实验室感兴趣的是那些能提供现实应用、创造工作岗位和经济效益的研究。这次会议让我认识到,中国的研究者和我们有同样的目标。” /p p   梅索特表示自己的国家实验室背负着很大的期待。他说:“工业领域中的创新链和基础研究完全不匹配。我们通常思考的是未来10—15年,而他们想的是2—3年。要达到这样的预期很具有挑战性。基础研究是关键,但要把基础研究变成创新的工业产品则需要很长的时间。” /p p   美国能源部阿贡国家实验室主任彼特· 利特尔伍德另有一番意见。他说:“我不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存在真正的区别。我们面对的是那些需要着手几十年、能带来长期愿景的大型国家级重要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采用基础科学的方法,逐步地实现目标。就像众所周知的那样,我们能从科学中获得技术,也能从技术中发现科学。” /p p    strong 管理的最好方法是汇聚人才和资源 /strong /p p   关于如何管理好国家实验室,梅索特认为,“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把人才和资源聚集在同一个地方。我认为地点比组织结构更重要。我们会尽可能把人员集中到同一个地方工作。中国科学院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已经具备了实验室、研究所和设施,也就是国家实验室的基本构架,但你们缺乏可以让研究人员密切合作的共同场所。你们可以远程合作,但这样难度更大。” /p p   他举例说,气候变化、电脑和环境方面的科学家之间一般是没有沟通的,但如果他们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一起吃午饭、一起讨论问题,很快他们就能建立工作上的合作。“如果他们之间相隔几千米,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p p   丁洪很赞同这个观点。他介绍说,中国科学院有100多个研究所,各自专注于不同的领域,这些研究所和大学、企业之间应该形成一定的区域研究基础。“如何把现有的机构和未来的计划相结合是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 /p p   但王贻芳并不认为远距离一定会成为问题。他说:“这实际上取决于相关人员是否有相同的理念,是否能成为一个团队来一起工作。否则,即使他们同坐在一个办公室里也无济于事。许多粒子物理方面的项目就是很好的例子,通常这些大型设施及团队均散布在世界各处,我们能把他们组织起来做同一个实验。” /p p   利特尔伍德对此分享了在运营能源储存研究联合中心时遇到的挑战。阿贡国家级项目涉及很多个体研究人员、大学、国家实验室和产业界。他们起初试图建立和传统方法不一样的工作模式——刚开始是通过电邮、电话、语音邮件和视频系统来建立联系,但之后不得不放弃这种做法。“最后,我们实际上组织了很多面对面的小组会议,有的是周会,有的是月会,大家都在不停地飞来飞去。在某些情况下,你真的可以效仿欧洲核子研究组织这种军事化的精密合作模式。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清楚他们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应该交付怎样的成果。当然,每一项目都是不同的。” /p p br/ /p
  •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
    12月28日,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出席会议并向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等20位专家颁发聘书,大会讨论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章程。   蒲长城在讲话中指出,当前国内国际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做好出口食品出口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决定成立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作为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领域的咨询机构,通过形成一套科学机制,及时通报沟通情况,以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决策的科学性,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有效性,促进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他希望专家委员会以科学的态度,积极研究探索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进展,为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决策和有效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   据了解,目前中国每年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对300万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此次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将致力于对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重大措施的实施提出决策咨询意见 对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咨询意见 对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对重要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议,提出咨询意见 对制定和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重大科技项目提出咨询意见 研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学和技术,提出咨询建议。   来自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疾控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的领导和质检系统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 中国导弹技术专家陈敬熊院士逝世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和天线设计专家陈敬熊,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3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陈敬熊,1921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1947年6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50年6月在上海交大电信研究生毕业。曾担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员,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二研究院23所副所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敬熊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起,一直从事电磁波地面波传播、电磁场理论、天线与微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他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麦克斯韦尔方程的直接解法理论,解决了大量微波技术和天线工程中的理论问题,为我国国防通信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制导雷达天线设计早期开拓代表人物之一。陈敬熊是我国第一代航天人,曾为我国第一枚国产地地导弹研制导弹天线,让“1059”导弹成为“有的之矢”;带头攻克了我国第一枚地空导弹“543”制导站的研制难题,该制导站应用在红旗一号、红旗二号、红旗二号甲武器系统,承担起新中国成立初期保卫祖国领空的神圣职责;在我国空天防御系统研制起步期承担起“101”雷达、“102”雷达、“715”雷达的研制任务,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相控阵雷达等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1954年,陈敬熊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写道:“要想中国富强起来,一定要有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前提… … ”在与科研相伴的70余年里,他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问答
    受访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王竹天研究员 问:食品中不使用添加剂会如何? 答:如果把防腐剂取消,还有多少东西能在货架上保存?酱油还没拿回家就已经长霉了。蒸馒头也要加添加剂,发酵会产生酸,然后加小苏打去中和酸味,小苏打也是添加剂。没有添加剂,货架上的饼干、方便面肯定没有了;如果不允许添加色素,那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是暗淡的,糖果肯定也不是现在的颜色。 必须指出的是,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添加剂。食品一出事,就说是添加剂的事,不少媒体又没有正面宣传添加剂的作用,添加剂一直在“背黑锅”。 问:国内添加剂评审和国外有无区别?我国食品添加剂研究的现状如何? 答:没有区别,大家都遵循同一个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的专家委员会(JECFA),倡导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实验。实验方面国内外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同的。首先要验证这个物质对人体是不是有毒。但有毒的概念很模糊,什么叫有毒?所以把毒又分为很多级。然后是看毒性的靶器官在哪里。之后就是要做长期的动物实验,看这个物质在动物身上不产生毒性的最大剂量是多少。最后根据物质本身的结构、人和动物本身种属的差异,给予一些安全系数,原则是将毒性降得越低越好,给出阈值(ADI),即每日每公斤体重允许摄入量。这跟药学的毒理实验差不多,但又有区别。药学研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是允许有不良反应的,但食品最强调的是安全,因为我们要终身使用。 国际上做出阈值后,其他地方一般都遵循这个数据。这是花费量巨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做,发展中国家很少做得起,起码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财力物力做。当然,我们也在做一些动物实验,但没有发达国家做得好。当国际上有国家研究出某一种可用的添加剂时,我国主要做的是根据中国人的膳食模式,制订出一个在我国可以使用的量,即暴露评估。我们会把一种添加剂在允许使用的食物里面所有的量累计在一起,看看你都吃进去多少,是否超过ADI值等。 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是暴露评估。并非我们不去做基础研究,而是即便我们做了,结果也不会超过JECFA,只会是人家工作的重复。JECFA已经有了大量数据,收集了全世界的研究结果,其法典里提到的添加剂都做过实验。 问:中国人膳食结构有自己的特点,沿用发达国家标准的做法科学吗? 答:一种物质要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人体有毒;二是剂量反应关系,即要有一定剂量之后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三是要有适当的途径,相应的靶器官,比如,口服有毒的物质,经皮肤可能就不会有毒性。欧美人主要吃的是动物性食品,中国人较多的吃植物性食品。吃得多肯定对某些物质限制就严。阈值是针对每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的,其获得依据是,让你终身食用这个东西,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好,发挥到最大,你也吃不到这个量,永远都达不到这个阈值。换句话说,它是安全的。现有的科学技术只能达到这个程度。也许几年后生物学评价技术达到更高水平,对以前的评估提出异议,我们就会不断调整。 问:我国的添加剂使用标准相对保守吗? 答:我国的标准的确很保守,而且通常使用的量都比国外的要低。在过氧化苯甲酰用量上,我国是60个单位,加拿大是150,美国是不限量。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添加剂虽然说是安全的,但它只是满足我们对食物需求的一种选择。同时,我国还规定,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剂。 问:这么多种食品添加剂,有无手段检测其是否符合标准? 答:除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外,还有一个规格标准,即添加剂本身的质量标准。如防腐剂苯甲酸,本身就有用于食品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也有标准。但很多添加剂不需要检测。比如淀粉,是食物成分之一,和食物混在一起,本身无毒。我们把主要力量放在“毒性较高”或者“安全性较低”的添加剂上。另外,有很多添加剂目前尚没有检测方法或检测难度很大。比如香料,使用量极其微小,全世界都没有针对香料制定检测方法,因为它是混合物,成分太多,加的量很小,加多了反而会破坏味道,所以不需要检测。
  • 环保部专家:中国成品油标准须全面升级
    4月11日,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专家曹凤中表示,汽车尾气排放成为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而当前车用燃油标准大大滞后于机动车排放标准,中国成品油标准的全面升级已经是势在必行。   据介绍,汽车尾气排放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北京以不足纽约一半的汽车保有量,创下了超出纽约10倍的PM2.5排放。2012年,包括北京周边津、冀在内的绝大部分地区仍执行国三标准。国三标准的污染物排放是西方国家现行标准的5-15倍。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走访维德维康
    2014年3月26日,来自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专业委员会、近红外专业技术委员会、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等10余业内专家、学者,参观了位于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的北京维德维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江海洋教授、维德维康的技术总监吴小平、销售总监赵卫刚等陪同参观并详细讲解了维德维康公司的企业及产品情况。   在产品展示厅,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专家介绍公司的情况:维德维康在2008年成立,已经发展成为食品中有害化合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动物疫病快速诊断行业领先的知名企业,成功研发了多种食品安全检测重点产品。专家成员表示,食品安全的监管,需要成熟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中国正在不断推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希望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状况。   随后,调研组的专家们对酶联免疫试剂盒、胶体金检测卡研发、生产生间进行了参观,工作人员对研发的进展、检测时间、灵敏度等做了详尽的介绍。在生产车间,产品从研发到成品整个商品化流程完整的展现在大家面前,专家也对生产工艺、日生产量做了详细的询问。   在此次调研活动中,专家团队与维德维康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探讨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产品的应用、推广情况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对相互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和技术进行了广泛交流。
  • 日本滨松将深入加强与中国用户、专家技术交流
    日本滨松高层赴京参加“2010 HAMAMATSU光半导体技术交流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8月31日-9月1日,国际知名的光电元器件供应商——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日本滨松”)与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滨松”)在北京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共同举办“2010 HAMAMATSU光半导体技术交流会”。   本次交流会旨在促进国内测光技术的进步,推动光子事业产业发展。以日本滨松专务取缔役兼固体事业部部长山本晃永先生为首的日本滨松的专家与中国的用户、专家进行了现场交流。北京滨松光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席与霖先生、总经理助理兼第一事业部部长段鸿滨先生等北京滨松高层参加了本次技术交流会。   用户交流会现场   8月31日,滨松用户交流会举行,山本晃永先生等技术专家做了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的图像传感器、X射线探测器以及测光模块等产品的技术特点、应用领域以及研发方向等。   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专务取缔役兼固体事业部部长 山本晃永先生   报告题目: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产品及应用领域介绍   山本晃永先生首先介绍了日本滨松的概况,他在报告中说到:日本滨松公司现有电子管事业部、固体事业部、系统事业部、激光小组四大部门,主要产品包括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IC、CCD图像传感器、发光器件、光源、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等光电器件,广泛应用于医疗、工业、环境分析、安防、IT、分析仪器、测量、石油、天文、高能物理等领域。   山本晃永先生着重介绍了其公司固体事业部的产品与应用领域,他还表示: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非常关注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发展情况,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希望通过举办技术交流会的形式加强交流,同时也将尽最大努力满足中国市场对光电元器件的需求。 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席与霖先生出席技术交流会   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固体事业部 伊藤伸治先生   报告题目:滨松光子学-固体事业部图像传感器“产品介绍”以及“技术趋势”   伊藤伸治先生详细介绍了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的重要产品——图像传感器的产品类型、技术、用途以及未来的研发目标。他在报告中说到: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现主要生产三种图像传感器,即CCD图像传感器、CMOS图像传感器及InGaAs图像传感器。   伊藤伸治先生重点介绍了图像传感器的技术发展情况。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研发的背面入射CCD图像传感器,能减少背面CCD的Eatlong现象,从而能显著提高图像传感器的灵敏度、量子效率、响应时间以及信噪比。而CMOS图像传感器因其在集成化、生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尤为迅速,甚至可能比CCD图像传感器发展更为快速。日本滨松固体事业部不断加强CMOS技术的研发,力求使其能够取代CCD。近期公司在CMOS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推出了多款CMOS新产品。InGaAs图像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噪音低、线性良好、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可应用于光谱及分选机等领域。   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固体事业部 仓田正树先生   报告题目:日本滨松信号处理电路、数据采集卡与模块产品   仓田正树先生介绍了日本滨松生产的信号处理电路、数据采集卡以及模块产品。日本滨松生产从传感器到模块的完整系列化产品,除了各类光传感器外,滨松还生产信号处理电路、数据采集卡、模块系列等产品。模块系列产品包括光电二极管电路及模块、硅雪崩二极管模块、硅光电倍增管模块等。信号处理电路有用于CCD的电路(数字化输出)、用于NMOS/CMOS/InGaAs的信号处理电路(模拟输出)等对应各种产品需求的电路。此外,日本滨松还有距离测量器、超小型分光计、X射线无损检查用探测器等产品。   仓田正树先生着重介绍了日本滨松的超小型分光计,超小型分光计使用了MEMS技术,只有大拇指大小,敏感波长范围为340-750nm,波长分辨率为12nm Typ(14nm Max),可用于近红外拉曼光谱等科学仪器。   专家交流会现场   9月1日上午,日本滨松的技术专家与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朱明凯副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汪正范研究员、中科科仪原董事长金鹤鸣先生、国家地质测试实验中心杨啸涛研究员四位国内知名的业内专家进行了交流。与会人员就中国仪器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图像传感器等光电元器件的技术发展方向、光电元器件如何促进仪器行业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充分地沟通。山本晃永先生在会上表示:日本滨松相信中国的科学仪器行业在未来必定会有长足发展,滨松将把先进的光电元器件推广到中国。 与会专家   (从左到右依次为:朱明凯、杨啸涛、金鹤鸣、汪正范) 滨松与会人员   (山本晃永(右二)、席与霖(左二)、段鸿滨(左一)伊藤伸治(右一))   交流会同期,仪器信息网对日本滨松专务取缔役兼固体事业部部长山本晃永先生进行了独家采访,相关详细情况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人物专访”栏目后续报道。   附录:日本滨松光子学株式会社   http://www.hamamatsu.com/   北京滨松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bhphoton.com/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组访问禾信公司
    2013年3月12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组一行莅临广州禾信参观、交流,出席的专家代表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燕泽程、主任助理刘继红,广州分析测试中心高级工程师舒永红,广东省环境监测站研究员林燕春,宝钢湛江钢铁指挥部工业配套项目组检化验项目负责人杨正烨,宝钢股份评标组专家乐金涛。 交流会现场 交流会现场,禾信公司负责人周振博士对学会专家组一行莅临禾信公司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出席会议的禾信管理团队。禾信公司技术部粘慧青经理向与会专家做了“禾信最新发展概况介绍”的专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公司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概况,以及全面掌握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生产工艺相关情况; 目前,禾信公司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 05系列)、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仪(SPIMS 10系列)、气溶胶消光仪、金属残余气体/炉气检测仪、以及部分定制质谱产品在环境监测、气象研究、工业生产、生物医药等领域都实现了应用突破。 参观现场 随后,学会专家组在禾信公司负责人周振博士的陪同下参观了禾信公司的研发、生产基地;参观过程中,宝钢专家杨正烨、乐金涛两位高工对禾信公司“拳头”产品: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实现实时大气气溶胶在线源解析的“在线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在钢铁领域的应用十分感兴趣,详细询问了该仪器的性能和各指标参数。 燕泽程主任为禾信提发展建议 参观结束后,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燕泽程主任对禾信公司技术创新能力颇为感慨,并中肯地谈到: 以前是听说过“禾信”,但是“禾信”是做质谱的、做的怎么样,还不是很了解,今天有机会来到禾信,看到了、感觉到了;禾信质谱仪器的零部件95%以上都是自主研发生产的,没有“组装、集成”的感觉,禾信做到了这一点真不容易。 质谱,现在可以说是科学仪器制造的“最顶层”,禾信有了自己的质谱仪器,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但感觉你们的市场宣传明显做的不够,你们有了好的东西,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最后,燕泽程主任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学会职责与功能,愿意为像禾信这样有潜力的仪器企业提供支持与协助。 合影留念
  • 金国藩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等考察雪迪龙
    2013年7月16日,清华大学金国藩院士、教授李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吴幼华等专家一行来到北京雪迪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交流。公司董事长敖小强、总工程师郜武、董事长助理缑冬青、研发中心经理崔厚欣及相关技术人员出席了此次交流活动。 会谈现场   敖小强向专家介绍了雪迪龙的发展历程、我国环保监测仪器的发展趋势以及公司未来业务拓展规划等。崔厚欣介绍了雪迪龙研发中心的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在研的2012国家科学仪器开发重大专项的项目进展和正在申报的2013年重大专项情况。各位专家还实地考察了雪迪龙汞监测仪的研制进度,以及生产车间的硬件配套设施和实验室仪器设备等。 专家们考察雪迪龙生产车间   金国藩指出,&ldquo 国家目前十分重视节能减排行业,对雪迪龙这样的企业来说是一种发展机遇。国家当前十分重视仪器行业的发展,从仪器开发重大专项的设立和资金投入方面就能看出国家的决心。在这样的机遇之下,如何将我国的仪器企业做大做强,是每个仪器厂商应该考虑的事情,这恰好也与雪迪龙的企业目标一致。希望雪迪龙能不断创新,因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而创新就体现在产学研用的相互结合之上,我们也愿意与雪迪龙这样的公司合作和共同发展。&rdquo   吴幼华表示,雪迪龙是家很有朝气、很有活力的企业。他并针对公司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1)紧跟国家政策发展 (2)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和市场领导者,创造出民族品牌 (3)借助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力量,加快发展。吴幼华还表示愿意为公司发展提供相应资源。   敖小强代表雪迪龙公司对金国藩院士一行莅临公司指导表示衷心感谢,并决心不辜负专家们对公司的厚爱和期望。
  • 高福等三位中国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获俄罗斯Gamaleya 奖章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4/insimg/7b459548-e569-4acb-b873-a2235e278d44.jpg" title=" f44d305ea4821c270aa70e.jpg" / /p p   3月29日,俄罗斯Gamaleya中心作为俄罗斯联邦最高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机构,向中国疾控中心高福院士、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侯云德院士和中国疾控中心艾滋病首席专家邵一鸣授予“Gamaleya奖章”,该奖项的授予是俄罗斯传染病防控领域权威机构对中国传染病防控成就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专家在中国以及全球传染病防控领域所做贡献的肯定。颁奖活动于3月29日在首届中俄传染病研讨会上进行。 /p p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地坛医院,上海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18位来自俄罗斯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控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了交流,分享了彼此在艾滋病、结核以及流感等传染病方面的防控经验和最新科研进展。 /p p   据了解,研讨会的召开是中国疾控中心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卫生合作对接,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p
  • 类器官专家共识上新——中国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2024,成都)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病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部分进展期肿瘤需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免疫治疗。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是决定患者临床结果的关键因素。肿瘤类器官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始肿瘤的肿瘤干细胞成分、组织结构、功能、基因谱系、病理特征及肿瘤异质性,可用于评价治疗药物的敏感性。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肿瘤取样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经内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后续相关类器官培养的共识。2024年5月26日,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研究探索,围绕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在内镜适应证与伦理、内镜取样、样本储存与运输和类器官培养等方面内容,形成了内镜取样与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各医疗机构与类器官培养平台操作。该共识包括内镜取样适应证与伦理、内镜取样、样本存储与运输和类器官培养等4个部分,共15条陈述。完整专家共识:引文: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中国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2024,成都)[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4, 41(5): 337-350.Medical&hybull 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Group, Gastroenterology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endoscopic biopsy and organoid culture techniques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2024, Chengdu)[J]. Chin J Dig Endosc, 2024, 41(5): 337-350.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40329-00164.
  • 中国转基因专家的背景和中立性遭受严重质疑
    来源: 中国经营网 &ldquo 转基因&rdquo 是中国近几年绕不开的话题。实际上,安全未获考证时,此类食品已经充斥在老百姓的 document.write('') 生活 document.write('') 中。近日中国转基因专家的背景在网上曝光,因其中多数人身份与赞助推进&ldquo 转基因 document.write('') 商业 document.write('') 化&rdquo 的洛克菲勒 document.write('') 基金 document.write('') 和转基因巨头孟山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广大网友对其能否保持科学的中立性产出巨大的怀疑。   根据网络曝光的名单,推进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ldquo 急先锋&rdquo 张启发教授,其实验室最大的合作伙伴是美国孟山都公司,同时兼任&ldquo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水稻生物技术国际合作计划科学顾问委员会&rdquo 委员和&ldquo 孟山都奖学 document.write('') 金评 document.write('') 定委员会&rdquo 主任。   此外,转基因的推行者郭三堆、贾士荣、黄季焜、吴孔明等科学家均在曝光之列。2009年8月,中国农业部针对转基因水稻种子颁发的安全证书,与之前的国家投入共计240亿元用于转基因开发的战略决策思路一脉相承。但疑问并未就此消失。   众所周知,转基因饱受争议的两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产业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不仅没有形成共识,而且分歧日益突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科学与政治经济背景之下,转基因革命居然成了中国的国策。如今,中国转基因专家的身份被曝光,深受民众怀疑。如此看来,&ldquo 转基因&rdquo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守住中国&ldquo 非转基因&rdquo 的领地?事实还没那么简单。
  • 中国航空系统测控专家及学员参观新三思总部
    2007年5月12日下午四点,中国航空系统测控专家及第22届航空金属力学性能检测人员资格证培训班七十多名学员,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苏彬博士的带领下,藉此次来深的学习机会,首次参观新三思总部。众多专家和学员的到来,受到了新三思集团副总裁赵和平、营销总监卿晓虎、副总监方先明的热烈欢迎。 在公司领导和技术人员的陪同下,专家和学员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新三思总部管理中心、试验机研究院、试验中心和生产车间。独具特色的新三思企业文化、种类繁多的试验机、最新试验技术现场演示,让专家和学员们流连忘返,频频发问,现场学术交流气氛十分浓厚。 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新三思公司给嘉宾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国产试验机的研发和制造水准更加充满信心。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卿晓虎总监正在为嘉宾们现场讲解冲击试验机 screen.width-300)this.width=screen.width-300" 专家和学员们在新三思总部合影留念
  • 土壤修复专家探索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
    5月31日在京举行的“2012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约340名中国土壤专家及环保企业代表共同展示了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方案,探讨重金属治理的评估、控制和产业政策问题。   这是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后中国首次举办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大型学术研讨会,1月发生在广西柳州的镉污染给当地15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引发公众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忧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说,与大气和水污染相比,公众对土壤污染的认识尚显不足 不同于有机污染物,重金属不能降解,与土壤分离难度大 重金属不仅污染农田,还可渗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料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首席专家王琪举例说,中国有70余家铬盐生产企业,半数以上采用有钙焙烧工艺,产渣量可能数倍于铬盐产量,对当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2011年底至少有200万吨铬渣未得到有效处置。   土壤重金属修复指通过技术手段减低或固化受污土壤所含的汞、镉、铅、砷、铬等重金属。陈同斌团队研发的神奇植物蜈蚣草具超富集能力,可有效“吮吸”土壤中的砷,通过与甘蔗、桑树间作的方法,实现了土壤原地修复作业,并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收入。   与会的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环境研究者也提出了土壤重金属的生物修复解决办法,他们利用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孔隙大的特点,将秸秆经改良后用于吸附土壤中的镉,实现“以废治废”。   王琪认为,土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重金属处理流程的规范还未在产业领域形成统一认识。“例如固化技术可将重金属固化在土壤中,但有些企业将之视作固体废料简单填埋,这可能会造成新的污染风险。”王琪说。   此外,论坛也吸引了众多环境修复技术企业参加,企业代表均表示土地修复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   为期2天的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