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中国专家

仪器信息网中国专家专题为您整合中国专家相关的最新文章,在中国专家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中国专家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中国专家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中国专家话题讨论。

中国专家相关的论坛

  • 【转帖】专家建议放弃中国龙重塑国家形象

    反正我很气愤专家建议放弃中国龙重塑国家形象 多数网友反对 来源:法制晚报(06/12/04 14:15)  本报讯 中国形象标志将来有可能不再是“龙”。据上海媒体报道,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列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  从古到今,龙一直作为中国形象的代表性标志而被中外普遍认同,中国人也以“龙的传人”为自豪。  然而,“龙”的英文是“Drag-on”,它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那些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地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  吴友富说,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认识有偏差,重塑国家形象品牌时,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  据悉,这个课题如果完成,所塑造的国家新形象标志,很可能被有关部门采用。

  •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量学专家——张钟华http://www.jlbjb.com/zgjl/UploadPic/2008-2/20082209135587734.jpg 张钟华院士(前)与课题组同志共同讨论  计量学专家,男,1940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65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而后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事精密电测量工作至今。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5年至1979年他负责用交叉电容法建立国家电容标准,不确定度为1×10-7。1997年参加由国际计量局BIPM组织的10pF电容国际比对,与国际平均值的差别仅为4×10-8,为国际上的最好结果之一。  1983年到1988年他负责用低温核磁共振法建立国家强磁场标准(2~12特斯拉,不确定度6×10-5)。发明了"抑制法"克服低温核磁共振法信号长距离传输的困难。此标准至今仍为国际上最好的同类标准之一。1992年他因此项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资料】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

    7月11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在京成立。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党组书记李传卿出席成立大会并为受聘委员颁发了首批中国标准化科学家、首批中国标准化专家证书和委员聘书。国家质检总局党组成员、国家标准委主任刘平均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关于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成立的决定》和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李传卿代表总局党组对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十一五”规划对我国的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标准化工作者任重道远。专家委员会的组建非常必要、非常及时,委员会结构科学合理,一定能够有效发挥作用,进一步为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尽快建立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运行机制发挥顾问作用。他表示,专家委员会是整个标准化知识的宝库,必将对推进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由23位标准化科学家和标准化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由刘源张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国务院参事郎志正担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是中国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机构,是中国标准化领域的思想库和智慧库。成立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国际标准化发展的新形势,构建一个高层次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和资源共享平台,科学规划我国标准化各项事业发展,加强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充分发挥各领域标准化专家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科学决策的水平,使我国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和重要技术标准充分满足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自主创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支撑作用。 成立大会结束后,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还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编制情况的报告。专家委员会原则通通过了委员会章程,对《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草案)》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相关信息: 7月11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由11位两院院士,一位国务院参事,一位原IEC副主席和15位标准化专家组成。委员会的成立将对我国标准化重大问题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十一五”标准化工作各项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委员会成立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标准委主任刘平均。 记者:国家标准委为什么要成立一个作为高层咨询机构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刘平均:最近一段时间,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抓紧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标准化工作,涉及一些事关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技术标准。这些都是具有很强前瞻性、宏观性和战略性的问题。 我们认为,确保标准化工作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成立高层次的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形成标准化领域的专家咨询机制,专家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提出建议,可以提高标准化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标准化工作能够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我们成立了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 记者: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要参与哪些重大问题的咨询,要在哪些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刘平均:标准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在推动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涉及很多重大问题。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的职责就是对国家标准化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出指导意见;对标准化事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改革措施、重大举措提出咨询意见;对标准化重大科技项目提出论证意见;对重要技术标准的制修订进行指导和协调;对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和以我国为主形成国际标准的前瞻性战略提供决策建议。 记者:我国标准化工作将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刘平均:成立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是国家标准委已经确定、将要陆续推出的12项自主创新的举措之一。主要措施还包括以企业为主体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修订的新机制,以龙头企业专家为主体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工作组的新机制,设立标准化创新贡献奖,改变现行企业标准备案制度,确立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实行标准化工程师制度,构建新型国家标准体系,增设全国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解决我国标准老化、提升国家标准水平,以科研带动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建设统一、权威的国家标准化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等。这些创新措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对我国实施标准战略,实现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对各项自主创新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专家探索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技术

    5月31日在京举行的“2012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论坛”上,约340名中国土壤专家及环保企业代表共同展示了最新的土壤修复技术方案,探讨重金属治理的评估、控制和产业政策问题。  这是广西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后中国首次举办有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大型学术研讨会,1月发生在广西柳州的镉污染给当地150万居民的饮水安全造成威胁,引发公众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忧虑。

  • 【分享】中国金属材料专家、冶金教育家

    【作者】 马忠仁 萧忠敏 【刊名】 炼钢 , Steelmaking, 编辑部邮箱 2004年 06期 期刊荣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ASPT来源刊 CJFD收录刊 【DOI】 cnki:ISSN:1002-1043.0.2004-06-018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98686]中国金属材料专家、冶金教育家——章守华 (介绍)[/url]

  • 【分享】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

    2009年12月28日,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国家质检总局召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出席,并向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等20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大会讨论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章程。  蒲长城指出,当前国内、国际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重视,进出口食品安全涉及的点多、线长、面广,做好出口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此,国家质检总局决定成立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作为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领域的咨询机构,通过形成一套科学机制,及时通报沟通情况,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决策的科学性和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有效性,促进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他希望专家委员会以科学态度,积极研究探索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的最新进展,为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决策和有效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推动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事业的发展,保障进出口食品安全。  目前,中国每年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食品,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部门对300万批进出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此次成立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将致力于对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及重大措施的实施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对应对进出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提出咨询意见;对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风险分析工作进行指导,对重要风险分析报告进行审议,提出咨询意见;对制定和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重大科技项目提出咨询意见等。  来自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疾控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等科研院所,以及农业部、商务部、食药监局和国家质检总局有关部门负责人及质检系统专家参加了会议。不知道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能不能对中国的食品安全起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问答

    中国疾控中心专家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问答受访专家: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王竹天研究员问:食品中不使用添加剂会如何?答:如果把防腐剂取消,还有多少东西能在货架上保存?酱油还没拿回家就已经长霉了。蒸馒头也要加添加剂,发酵会产生酸,然后加小苏打去中和酸味,小苏打也是添加剂。没有添加剂,货架上的饼干、方便面肯定没有了;如果不允许添加色素,那市场上销售的产品都是暗淡的,糖果肯定也不是现在的颜色。必须指出的是,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都不是添加剂。食品一出事,就说是添加剂的事,不少媒体又没有正面宣传添加剂的作用,添加剂一直在“背黑锅”。问:国内添加剂评审和国外有无区别?我国食品添加剂研究的现状如何? 答:没有区别,大家都遵循同一个原则。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的专家委员会(JECFA),倡导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实验。实验方面国内外遵循的原则也是相同的。首先要验证这个物质对人体是不是有毒。但有毒的概念很模糊,什么叫有毒?所以把毒又分为很多级。然后是看毒性的靶器官在哪里。之后就是要做长期的动物实验,看这个物质在动物身上不产生毒性的最大剂量是多少。最后根据物质本身的结构、人和动物本身种属的差异,给予一些安全系数,原则是将毒性降得越低越好,给出阈值(ADI),即每日每公斤体重允许摄入量。这跟药学的毒理实验差不多,但又有区别。药学研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是允许有不良反应的,但食品最强调的是安全,因为我们要终身使用。 国际上做出阈值后,其他地方一般都遵循这个数据。这是花费量巨大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做,发展中国家很少做得起,起码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财力物力做。当然,我们也在做一些动物实验,但没有发达国家做得好。当国际上有国家研究出某一种可用的添加剂时,我国主要做的是根据中国人的膳食模式,制订出一个在我国可以使用的量,即暴露评估。我们会把一种添加剂在允许使用的食物里面所有的量累计在一起,看看你都吃进去多少,是否超过ADI值等。我们现在做得最多的是暴露评估。并非我们不去做基础研究,而是即便我们做了,结果也不会超过JECFA,只会是人家工作的重复。JECFA已经有了大量数据,收集了全世界的研究结果,其法典里提到的添加剂都做过实验。问:中国人膳食结构有自己的特点,沿用发达国家标准的做法科学吗?答:一种物质要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对人体有毒;二是剂量反应关系,即要有一定剂量之后才会产生这样的作用;三是要有适当的途径,相应的靶器官,比如,口服有毒的物质,经皮肤可能就不会有毒性。欧美人主要吃的是动物性食品,中国人较多的吃植物性食品。吃得多肯定对某些物质限制就严。阈值是针对每人每日每公斤体重的,其获得依据是,让你终身食用这个东西,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好,发挥到最大,你也吃不到这个量,永远都达不到这个阈值。换句话说,它是安全的。现有的科学技术只能达到这个程度。也许几年后生物学评价技术达到更高水平,对以前的评估提出异议,我们就会不断调整。问:我国的添加剂使用标准相对保守吗?答:我国的标准的确很保守,而且通常使用的量都比国外的要低。在过氧化苯甲酰用量上,我国是60个单位,加拿大是150,美国是不限量。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添加剂虽然说是安全的,但它只是满足我们对食物需求的一种选择。同时,我国还规定,在达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添加剂。问:这么多种食品添加剂,有无手段检测其是否符合标准?答:除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外,还有一个规格标准,即添加剂本身的质量标准。如防腐剂苯甲酸,本身就有用于食品的规格标准。检测方法也有标准。但很多添加剂不需要检测。比如淀粉,是食物成分之一,和食物混在一起,本身无毒。我们把主要力量放在“毒性较高”或者“安全性较低”的添加剂上。另外,有很多添加剂目前尚没有检测方法或检测难度很大。比如香料,使用量极其微小,全世界都没有针对香料制定检测方法,因为它是混合物,成分太多,加的量很小,加多了反而会破坏味道,所以不需要检测。来源:卫生部网站

  • 澳专家:中国新冠疫苗安全有效 我愿意接种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巴西圣保罗州布坦坦研究所11日公布了中国科兴公司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在巴西Ⅲ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研究结果,将该疫苗对含不需就医的轻症病例在内的所有新冠病例的保护效力从今年1月初公布的50.38%修正为50.7%,对有明显症状且需就医的新冠病例的保护效力从1月的78%修正为83.7%。针对中国科兴新冠疫苗的真实有效性,美国彭博社4月14日专访了澳大利亚两位医学专家。墨尔本默多克儿科研究所的菲奥娜拉塞尔和布里斯班昆士兰大学教授保罗格里芬表示,科兴疫苗在对抗严重的新冠病毒感染方面非常有效,这是个好消息。如果当地监管机构批准,他们非常愿意接种科兴疫苗。

  • 对于新冠疫情,德国专家称,最大的担忧是中国!要是信了西方媒体的鬼话,还以为现在中国现在一片水深火热,外国是光风霁月呢!

    对于新冠疫情,德国专家称,最大的担忧是中国!要是信了西方媒体的鬼话,还以为现在中国现在一片水深火热,外国是光风霁月呢!12月24日,美国曝出的疫情达到27.7万,成为今年的最高纪录,英国曝出感染11.9万人,法国爆出疫情超过8.1万,德国爆出了4.6万,而中国本轮昨日新增112例感染。而在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美国约有1700个境内外航班被取消。截至24日,有超过6.9万名美国人因新冠肺炎住院。与前一周相比,美国过去一周有12个州的新冠肺炎住院人数至少增加了10%。可以说,西方世界现在的疫情局面非常糟糕。所以,现在情况很清楚,中国虽然疫情出现反弹,但是西安已经提升了防疫等级,正在扑灭出现的疫情。反倒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疫情倒是有大爆发的趋势。外国的专家担心中国,还不如好好的关心本国的疫情什么时候能够控制住。中国的疫情能不能控制的住,我们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至于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疫情他们能不能控制的住,美英自己有信心吗?

  • 澳大利亚卫生专家呼吁巴新使用中国新冠疫苗

    [b]海外网3月22日电[/b]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19日报道称,澳大利亚两名顶级传染病和免疫专家日前表示,中国新冠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呼吁巴布亚新几内亚使用中国新冠疫苗抗击疫情。悉尼大学传染病专家罗伯特布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传染病学教授彼得科利尼翁敦促澳大利亚和西方国家,为了全球健康和公共卫生事业将政治利益放在一边,让巴新采用任何有安全和供应保证的新冠疫苗。曾任澳大利亚国家免疫中心临床研究主任的布伊表示:“人们对中国新冠疫苗的了解正在加深,发布的信息表明,它们是安全有效的。如果(中国新冠疫苗)已得到世卫组织的安全认可,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使用它们,在我看来是合理的。”世界卫生组织委员会顾问科利尼翁也表示:“如果中国有一种质量有保证的好疫苗,那么不让它推广是愚蠢的。”两位澳大利亚医学专家发声之际,正值巴新疫情持续蔓延之时。当地时间3月9日,巴新总理詹姆斯马拉佩表示,“我们现在正致力于获得新冠疫苗,希望在4月之前收到,卫生工作者将成为首批新冠疫苗接种者。”今年2月,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巴布亚新几内亚代理外长、国家计划部长帕伊塔通电话,表示中方正采取切实行动履行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承诺,愿尽已所能提供帮助。中国决定向巴新援助一批疫苗,助力巴新彻底战胜疫情。

  • 美国某知名公司如何”偷换概念“欺骗中国专家

    美国某知名公司如何”偷换概念“欺骗中国专家

    [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6pt]美国某知名公司[/size][/font][/b][/align][align=center][b][font=宋体][size=16pt]是如何“偷换概念”欺骗中国专家?[/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2019[/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t]年9月内蒙古大学公开招标两台ICP-OES,招标参数中有一条要求:“光学分辨率≤0.003nm”,一家美国公司产品“顺利”中标,在有投标人质疑中标型号不满足上述招标要求后,美国公司给予的答复如下:[img=,455,46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151610012533_295_4044958_3.png!w455x468.jpg[/img][/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图示:美国公司在质疑书中回复前后矛盾,虚假欺骗[/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光学分辨率和像素分辨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关于分辨率的解释,中国科学计量院有着明确的定义(仪器的最小光谱带宽,半峰宽)ICP-OES属于精密的光学仪器,分辨率是该仪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代表着制造厂商的最重要的技术实力,高分辨率的ICP-OES比普通分辨率的ICP-OES制造成本高近2万美金。[/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美国公司一夜之间在纸上利用公式研发出高分辨ICP-OES,堪称贻笑大方,利用低劣的手段欺骗用户,欺骗中国专家,欺骗中国人![/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作为知情人,我义不容辞的揭露这种丑陋行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天是一个内蒙古大学被欺骗,如果被纵容和包庇,明天这种欺骗和伤害完全有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一个身上,让我们共同见证这种纸包火的游戏到底能延续到什么时候。[/size][/font][/align]

  • 【原创】为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哪些?

    请大家推荐”[color=#ff6600][b]为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b][/color]“,只要推荐了都有奖励。建议回帖内容包括专家[b][color=#0021b0]姓名,突出成果介绍,照片[/color][/b]等信息。时间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b][color=#fe2419]推荐有奖啊~[/color][/b]

  • 美国某知名公司是如何“偷换概念”欺骗中国专家?

    美国某知名公司是如何“偷换概念”欺骗中国专家?

    [font=宋体][size=14pt] 2019[/size][/font][font=宋体][size=14pt]年9月内蒙古大学公开招标两台ICP-OES,招标参数中有一条要求:“光学分辨率≤0.003nm”,一家美国公司产品“顺利”中标,在有投标人质疑中标型号不满足上述招标要求后,美国公司给予的答复如下:[/size][/font][img=,455,468]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161907424649_4814_1618651_3.png!w455x468.jpg[/img][font=宋体][size=16px][font=宋体]图示:美国公司在质疑书中回复前后矛盾,虚假欺骗[/font][/size][/fon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 光学分辨率和像素分辨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关于分辨率的解释,中国科学计量院有着明确的定义(仪器的最小光谱带宽,半峰宽)ICP-OES属于精密的光学仪器,分辨率是该仪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代表着制造厂商的最重要的技术实力,高分辨率的ICP-OES比普通分辨率的ICP-OES制造成本高近2万美金。[/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 美国公司一夜之间在纸上利用公式研发出高分辨ICP-OES,堪称贻笑大方,利用低劣的手段欺骗用户,欺骗中国专家,欺骗中国人![/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4pt] 作为知情人,我义不容辞的揭露这种丑陋行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天是一个内蒙古大学被欺骗,如果被纵容和包庇,明天这种欺骗和伤害完全有可能降临到我们每一个身上,让我们共同见证这种纸包火的游戏到底能延续到什么时候。[/size][/font][/align]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波谱专家组今年评议项目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分析仪器与技术评议波谱组今年的评议项目为: 1.国内新研发的两台 500 兆核磁共振谱仪的介绍与性能评议2.国产教学用小型成像与结构核磁共振谱仪的介绍与性能评议3.对国内新创办核磁共振探头维修公司的介绍与评议4.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的新设备或配件的功能介绍与性能评议波谱专家组成员名单如下:林崇熙 (组长,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崔育新 (北京大学医学部), 邓志威 (北京师范大学), 贺文义 (医科院药物所), 郭灿雄(北京化工大学),李立璞 (中科院化学所), 涂光忠 (微量化学所), 向俊锋 (中科院化学所), 颜贤忠 (军事医科科院), 杨海军 (清华大学)

  • 【讨论】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em05] 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方舟子• “核酸营养”骗局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水变油”骗局,二者都是用如此拙劣的欺诈手段而风行一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甚至还得到一部分专家的支持。但是二者又有两点根本的不同,使得打击“核酸营养”骗局要艰难得多。一是“水变油”骗局的受害者是投资者,而“核酸营养”骗局的受害者却是消费者,因此在骗局被揭穿之后,投资者仍会不择手段地继续欺骗下去,试图将损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二是“水变油”靠的是简单的魔术戏法,被抓获后难以辩解,而“核酸营养”骗局靠的却是虚假的理论,对一般公众来说,是没有辨别理论真伪的专业能力的,难以明白此中的是非曲折。“核酸营养”骗局的投资者也就可以收买一批专家,炮制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继续蒙骗公众。最近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上演的正是这种请出专家用小骂大帮忙、偷换概念、混淆视听的手段,继续蒙骗消费者的闹剧。这两个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核酸营养品”工业,对此与会者并不隐瞒,然而打出的却是“核酸类物质”的牌子。“核酸营养品”固然可以说属于“核酸类物质”,然而“核酸类物质”却并不等于“核酸营养品”,其含义要广泛得多。这正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伎俩。我们就根据其“研讨会”写入了纪要的四点共识,来看看这些专家是如何有意偷换概念的。“一、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已被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这一点没人否认。问题是,“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和“必需营养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许多都可以在体内从别的物质转化而来,都不是必需营养物。举世公认的必需营养物只有蛋白质、能量(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核酸类物质不在其中,这也是已被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在听证会上,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说:“问题在于是否每个人都吃了富含核酸的食品,有没有分解和消化能力,谁都知道猕猴桃含大量维C,但全世界维C照样生产;淀粉水解都是葡萄糖,但到医院输葡萄糖和复合aa(超过8种必需氨基酸)的大有人在,医生不会让病人回去吃两碗饭加一只老母鸡。”玩的也是这种偷换概念的把戏。维生素C、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都是必需营养物,因此在饮食中缺乏、消化有问题时有必要补充,然而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因此这个类比是根本不成立的。“二、核酸在人体内可通过降解途径被小肠上皮吸收,也就是说,降解了的核酸是可以被人体细胞利用的;”核酸降解物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它们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就象毒物也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毒物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就是说”的推理毫无道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核酸降解物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绝大部分都不能利用,而是进一步降解成尿酸等废物排出体外。“三、对于特定的人群,除正常膳食外,补充适量的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对健康是有益的;”这“特定的人群”据说指的是“迅速成长的婴儿以及机体损伤、外科手术、全身感染、肝功能损伤等病症和亚健康状态人群”,有什么可靠依据吗?《北京晚报》2001年2月23日报道“听证会”的文章《我国举行首次行业听证会:核酸风波了结》称:“专家说,经过研究发现,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从1980年开始,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

  • 【讨论】中国的色谱专家都在研究什么?

    我们的仪器比不过外来仪器,我们拥有很多外来仪器;我们有很多专家,我们的专家在使用外来仪器。我们的专家在使用外来仪器做什么呢?是在做样品呢还是在研究外来仪器师夷长技以制夷呢?

  •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专家解读中国食品安全乱象(新闻网)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化学成分,具有均一性的特点,如果其他产品有问题,权威检测机构和企业就不会声称只有一批被检测出有问题。”针对消费者担心的黄曲霉素是否在同一乳品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在跨国食品企业雀巢、玛氏做过11年质量经理的资深食品安全专家马东日前做出解答,否定了牛奶“连坐”的说法。他说,蒙牛产品被检出含有黄曲霉毒素时并没有上架销售,并且已及时销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的定义(ISO22000)来说,这并不是食品安全问题,因为没有对消费者造成实际伤害。“中国媒体没有太多的食品安全知识,在相关食品安全报道中,专业性不够,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比如这次黄曲霉毒素报道,为了噱头,将“强致癌物质”作为副标题。这也是我最近接到许多询问,牛奶还能不能喝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公众目前对坏消息的敏感程度是好消息的2.5倍,面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挑战,中国本土企业在危机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太弱,以至于普通小事最终演变成“黑天鹅”事件。马东援引了之前雀巢婴儿奶粉中被查出碘超标的例子,“与雀巢股民相比,蒙牛、伊利股民的忠诚度,轻易就会被某一突发事件击垮。”他担心的是,国外食品巨头,正在虎视眈眈地等着中国本土企业犯错,然后轻而易举地夺回过去10年的失地。在马东看来,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乱象,其本质是法律环境,而非企业的胡作非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者是政府,而安全食品的第一责任者才是企业。”他认为,“法律体制不健全、缺少管理风险的意识、缺乏管理风险的体系、缺失处理危机的长效机制”,使中国消费者在食品危机中变得“杯弓蛇影”、惊恐万分。同时,他建议中国企业加强危机管理,要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日常管理中的能力与水平,并做好应急准备与相应。又要知道外界(监管机构、竞争对手、消费者)对自己的影响。

  • 【转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曾光最新判断:甲流又来了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因此可以说H1N1流感疫情第二波已经开始”。曾光在此间闭幕的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上强调:随着季节变化,甲型H1N1流感南半球流行高峰趋于平缓,北半球的疫情开始迅速升高。中国与北半球趋势一致,近来一天发生的病例数相当于一月前的十天,特别是九月以来,不同地区的多所学校同期出现暴发流行,预示进入了快速传播期,即俗称的“第二波”传播开始。专家提示防甲流措施: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在二米外的防飞沫的“安全距离”;勤洗手、换洗衣服;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患者要第一时间主动报告、戴口罩,自觉休息、隔离;学校,工厂、公司、军营、看守所等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坚持晨检,早报告、早控制,该停课、停工的要果断坚决,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color=#DC143C][size=4]来源: 中国新闻网[/size][/color]

  • 中国近九成家长给婴幼儿补钙 专家解答四点疑惑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我国接近九成的家长给婴幼儿补钙,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全体补钙”现象。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婴幼儿需要全体补钙吗?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国内婴幼儿补钙市场存在诸多混乱。不仅家长们对该不该补钙心存困惑,甚至医生们在喂养指导和诊断上也存在不少争议。  疑问一:中国儿童普遍缺钙吗?  【回应】 专家认为,缺钙不准确,应是缺维生素D  去年在北京出生的豆豆如今7个多月了。出生后不久,豆豆妈就按照出生医院的要求每天给孩子吃钙剂和维生素AD剂(俗称鱼肝油)。她很疑惑:“现在的小孩是否普遍缺钙?为何过去中国人不补钙而现在需要额外补钙?”  这一问题同样困扰了许多年轻父母。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营养方面的研究员赖建强说,中国居民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含钙丰富的奶及奶制品、豆制品等占膳食的比例有限,1992年和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城乡人均每日钙摄入量为405.2毫克和389毫克,不足钙推荐摄入量的一半。不过这一解释并不能打消豆豆妈的疑虑。“对婴儿来说,以奶为主食,不存在成年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钙摄入不足问题。到底该不该给孩子补钙?”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王丹华教授认为,儿童缺钙的说法不准确,应该说是缺维生素D(VD)。缺VD性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这四种疾 病,一直是我国儿童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卫生部重点预防的疾病。儿童缺少VD,不能促进钙在肠道的吸引,钙也不会沉积到骨骼上,在临床上表现为缺 钙的症状。  “儿童最好从出生后就补VD,一直补到2岁。”王丹华说。  疑问二:半岁内婴儿需要补钙吗?  【回应】 卫生部《母婴健康素养》提示,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钙  据介绍,儿童如果缺钙严重的话,会出现佝偻病等疾病。记者了解到,为了预防佝偻病,许多孩子在两三个月甚至半个月的时候就被要求补钙。  然而记者采访有关专家时,专家们均表示,半岁内婴儿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马冠生说,卫生部印发的《母婴健康素养》二十六条提示,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6个月内一般不用补充钙剂。  “而且钙的吸收情况因人而异。”马冠生说,补钙最好的办法是日常膳食中获取。王丹华说,不同的年龄段,世界卫生组织有不同的钙的推荐摄入量,其中0—6个月300毫克,7—12个月400毫克。一般来说,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婴儿,在0—6个月不用额外补充钙。配方奶粉每100毫升含钙可高达50毫克,因此喝配方奶粉的婴儿也不需要再补钙。  赖建强说,一般来讲,6个月以上的婴儿每日摄入奶总量应达到600毫升以上(包括母乳或其它奶制品),可满足钙的需要。1—3岁的幼儿, 膳食 从以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谷类为主, 奶及其制品是膳食钙的主要来源,以每日饮奶达到400毫升为宜。孩子正常饮食并且有充足的奶及奶制品的摄入,能够达到 或接近钙的推荐摄入量,不需要额外补充钙剂。  疑问三:补钙过多是否有害健康?  【回应】 专家观点不一,有害无害存争议  由于补钙方法、标准说法不一,不少家长担忧钙吃多了不好消化、会便秘,甚至听说钙补多了还会导致肾结石。  补钙过量是否对身体造成伤害?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专家王贺茹表示,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功能,如果单纯补钙,多余的钙会通过排泄系统排出体外,不会出现钙中毒的情形,除非在过量补充VD的情况下大量补钙。因此,给孩子补充VD和钙剂时,要按照推荐摄入量补充。王贺茹介绍说,从出生到青春期,是每个人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需要补充生长必需的元素。儿童时期摄入体内的钙,沉积到骨骼上,到老年的时候不易出现钙流失、骨质疏松等症状。  马冠生则认为,所有的营养元素,从群体来看都有一个适宜摄入量和最大摄入量。尽管个体有差异,但最好控制在适宜的摄入量,最多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摄入量。营养素在人体中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对人的身体带来负面影响。过量摄入钙,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疑问四:如何诊断是否缺钙?  【回应】 检测微量元素和超声测骨密度,不能判定缺不缺钙  由于半岁前没有补钙和鱼肝油,加上出现了枕秃、睡眠不好、肋骨外翻等疑似佝偻病症状,一岁的小涵被父母带去某综合医院儿科检查。大夫看了症状认 为是轻微佝偻病,建议超量服用鱼肝油。为了多方确诊,小涵父母又带孩子去专科医院保健科检查。通过指血化验微量元素和超声检测骨密度,均显示不缺钙。大夫 建议按预防量补充钙剂和鱼肝油到2岁即可。  小涵的症状是缺钙造成的吗?为何检测不缺钙却出现了缺钙的症状?检测不缺钙还应不应补钙?  赖建强说,目前判断儿童是否缺钙可以通过测定血浆离子钙、总钙以及有关酶间接反映体内钙营养状况,也可以用双能X线测定骨密度。王丹华说,通过测微量元素中血钙含量的办法,并不能真实反映缺不缺钙。只要一个儿童的代偿能力是正常的,骨骼中的钙就会转化为血钙,来维持血钙 的正常。如果血钙的浓度都不能保持稳定,儿童就会出现VD缺乏性抽风,严重的话会出现搐搦。因此,不建议通过测微量元素的方法判断是否缺钙。一般使用的超 声波测骨密度的方法也不能判定儿童缺不缺钙,只能是一种参考。  “在临床上诊断缺钙(佝偻病)的金标准是X光线双能吸引法,有的小孩既有肋骨外翻的缺钙症状,超声检查骨密度又是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王丹 华说。在她看来,儿童缺不缺钙,其实最好是测VD缺不缺,通过测25—羟基VD3,含量值在50以上,就表明儿童体内不缺VD,能够帮助吸收体内的钙,并 帮助沉积到骨骼上。  此外,专家表示,小孩出现哭闹、睡眠不好,并不一定是缺钙导致的,要结合儿童的喂养史和补充史来判定。

  • 【转帖】三专家齐聚中国水网 聊水质新标准

    将近2年的时间,新的水质标准即将出台。新标准相对85年的国家标准变化很大,大家对新的水质标准十分关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鄂学礼与陈昌杰研究员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了这次新水质标准的修订,为此,中国水网邀请了清华大学的王占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鄂学礼主任以及陈昌杰研究员作客水网,就水质标准与网友进行了互动交流。  陈昌杰研究员首先就新标准的制订过程进行了介绍。新的水质标准由卫生部牵头,建设部、水利部、环保总局和国资委参与制订。主要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从标准的数值跟项目数量来看,制订后的新标准与国际标准靠拢。同时,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分先后实施分步走。  陈昌杰研究员谈到要制定一个适应全国、经济合理、水平比较高的标准很不容易。这次修订经过几个部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在网上公布了两次,又广泛征求了意见,力求考虑周到。  与国标GB5749-85相比,新标准将微生物的指标从两项增加到了六项,包括耐热大肠菌、大肠埃希氏菌、贾第鞭毛虫与隐孢子虫。毒理学指标中,无机的从原来的十项增加到二十一项;有机物从五项增加到五十三项,增加最多的是有机污染物;感官与一般理化指标从原来的十五项增加到二十项;放射性没有变化。总数原来是35项,修订以后是106项。  鄂学礼主任从技术层面上讲到此次标准出台推迟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建设部要考虑水处理的问题,如果水源有106项有机物的指标,目前的水处理工艺没有办法达到标准。另一方面是检验,一般标准实施和技术文件检验问题有一个准备期,开始是两年,现在是五年。  针对广大网友所关心的标准出台后水厂改造方面的问题,王占生教授谈到企业应该在标准颁布后委托有条件的城市供水水质检测中心进行全面的水质检测,然后找出差距。目前由于水源、水质的问题达不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就要在水厂里进行改造,一般最不容易达到的指标是COD,还有臭味跟氨氮。可以采取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增加深度处理等办法来改进水质。预处理主要是解决氨氮问题,活性炭可以去除微量有机物。如果用上活性炭,应该说水质就可以提高一步,微量有机物也可以得到保证。根据测算,采用臭氧-活性炭技术全面提高自来水水质,每立方米的水要增加2-3毛钱,广大群众从经济上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王占生教授还谈到了臭味的问题,目前臭味的检测方法没有太确切定量的方法,还是要靠人去闻,由于人的主观因素有的时候不准确。他呼吁要建立科学、公正的臭味的检测方法,要通过培训合格的评水师,或者臭辨员来解决。  针对网友提出的解决自来水公司自检自报问题,王占生教授讲到2005年9月16日建设部颁布了一个关于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督察工作的通知,其主要的精神是加强企业对水质的自检:自己要检查,行业要自律,政府要督察,公众要参与,并且要求将本地区城市供水水质检测的数据向公众通告,信息要公开,公布以后大家来监督,大家来积极参与,共同保护好水源,提高水质。陈昌杰研究员也提到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自来水的监督。  最后,鄂学礼主任谈到在标准正式颁布以后还会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对标准里面的条款和指标进行解释。

  • 【专家提点】PM2.5中国完全有条件自主制定标准

    [back=rgb(245,248,253)][color=rgb(0,0,0)]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疾病负担项目大气污染工作组的唯一中国专家、国家环境与健康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多年从事大气污染与居民健康研究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生导师阚海东教授介绍了我国本来的PM2.5自主规划:[back=rgb(245,248,253)][color=rgb(0,0,0)][/color][/back][/color][/back]“我们需要自主制定标准,但目前缺乏这种技术储备。”阚海东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道,“原因有二:第一,我国尚未开展针对PM2.5的系统监测,PM2.5在大气环境中的底数不清。譬如,浓度是多少,成分是什么?主要来源是什么?我们需要弄清自己的国情,不能是一本糊涂账。第二,尽管中国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PM2.5的初步研究,但缺少类似于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无法像ACS一样提供对健康产生显著影响的PM2.5浓度范围下限及对应的健康风险。”  在去年底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监测时间表,全国将分“四步走”,直到2016年推广到全国。也就是说,在“十二五”末,中国将全面铺开对PM2.5的监测。  阚海东表示,“只要统筹利用环保部门环境监测网络、卫生部门行为危险因素监测体系和死因登记系统,我国完全有条件开展自己的PM2.5前瞻性队列研究。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阚海东通过《中国经济周刊》呼吁,"十二五’末,我们要铺开对全国的PM2.5浓度监测。希望‘十三五’期间启动我国大气污染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专项研究,为未来自主制定PM2.5标准提供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否则若干年后,我们恐将面临自主制定PM2.5标准时缺少本土科学依据的尴尬局面”。[b]  中国能否在PM0.1上占据先机?[/b]  “中国将PM2.5纳入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监测范围的进程并不慢。” 阚海东表示,“美国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了PM2.5研究,但真正成为国家标准则历经了20多年。而中国PM2.5研究则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12年纳入国标,进程也很快。”  “十一五”期间,空气污染治理中主要是“脱硫”;“十二五”期间,将增加“脱硝”。阚海东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脱硫和脱硝,都会降低PM2.5浓度。空气中污染物颗粒越细,治理难度越大。比如说建筑工地扬尘,通过各种管理措施就可以控制,但对PM2.5这样的细颗粒来说,控制起来难度就越大,需要我们环境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PM2.5第一来源是化石燃料的排放燃烧,第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冬季北方供暖用煤将不可避免地产生PM2.5,像北京大部分采用天然气供暖就减少了这种污染。公众关注PM2.5的背后还是空[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bp][color=#3333ff]气质[/color][/url]量,但降低PM2.5浓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只要政府下决心就一定能做到。譬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PM2.5浓度下降了近一半”。  阚海东说:“最近,国际上又开始关注空气中更微小的污染物颗粒PM0.1。说不定过了8年、10年,这又是一个炒作的热点。我们最好做一些前瞻性的部署,开展其来源、时空分布、暴露特征、机体生物效应和健康危害的深入研究,以免重蹈PM2.5的被动局面。”

  • 世卫专家来华即将来华之我见

    据卫健委网站报道,经协商,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溯源国际专家组将于1月14日来华考察,同中方科学家就新冠病毒溯源进行联合科研合作。这可以看作中国对谭德塞前段时间公来表态的一个回应,中国欢迎世卫组织专家来中国开展合作研究。但必须依法合规,全面公正。其一,世卫组织专家来华,不能基于西方国家的偏见和歧视,来调查确认所谓“中国是新冠病毒源头”的问题,只能跟中国专家就病毒起源问题进行联合研究。其二,世卫组织专家来华,必须遵守中国防疫法令和隔离规定,在指定地区隔离观察规定的天数,没有症状且核酸检测阴性才能外出开展研究工作。其三,世卫组织专家来华,现场调研病毒起源问题,应是一项全面研究工作的开始,不能是唯一的一次实地调研,美国、欧洲、非洲等地也要列入调研计划,不能具有地域倾向性。

  • 【征稿】“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回顾”专题专家用户约稿函

    1978-2008,这30年,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黄金岁月”, 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科学仪器行业也不例外。仪器信息网响应广大网友、仪器生产厂家和专家用户的呼吁,将特别制作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回顾”专题。专题包括:政策变革篇、专家解析篇、厂商企业篇、第一台国产仪器、图说30年、网友互动等子栏目,全面总结回顾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总结经验和教训,引发大家对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思考和关注,以促进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更加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现向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专家用户诚挚约稿。约稿的有关事宜及注意事项明确如下:  一、征稿对象  我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资深专家、仪器用户。  二、征稿内容  两种模式任选其一展开叙述  模式一:  文章可描述不同时期我国科学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不同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并通过不同时期我国科学仪器现状的对比,回顾我国科学学仪器行业发生变化的过程 可进一步阐述不同时期我国政策的转变对科学仪器行业的影响。  最后,通过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科学仪器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我国科学仪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科学仪器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模式二:  (1) 描述本单位、本实验室30年来发生的与仪器有关的变化   (2) 叙述本人30年来有关仪器发展变化的所见、所闻及感受   (3) 记述某一种仪器30年来的发展变化   (4) 你认为值得与大家共享的有关仪器方面的事件。  三、征稿要求  1.文章稿件需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职称、(曾任)职务与主要的研究方向等   2.文章格式不限,可采用编年体大事记、记叙文、议论文等方式,也可用散文、诗歌。可以夹叙夹议,也可一事一议。  3. 请将文章采用word文档形式发至本网征稿专用邮箱。  4.文章正文内容不少于500字,最好附仪器图片及相关图片说明。  四、征文起止日期  2009年1月1日起,截稿日期为2009年2月10日。  五、投稿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010-51654077-8025  E-mail:news@instrument.com.cn.com[center]仪器信息网编辑部2008年12月31日[/center]

  • 【转帖】如此专家鉴定何以服人

    [B]如此专家鉴定何以服人[/B] 方舟子 国内监管部门的工作效率有时慢得让人心急,有时又快得令人目眩。蒙牛特仑苏牛奶已经大肆做了三年广告宣传其中的OMP如何如何神奇了,国家质检总局才突然发现这个OMP是违法添加物质。质检总局禁止添加OMP的公函被泄露到媒体才两天,卫生部等6个部门的专家就已做了鉴定,认为饮用添加OMP的牛奶不会产生健康危害。 但卫生部的告示却没有明说这些专家都是何许人也。经过《中国新闻周刊》多方调查,也[B]只发现了其中3名参与鉴定的专家[/B]的尊姓大名:[B][size=5]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color=#DC143C]陈君石[/color],中国农科院研究员[color=#DC143C]蒋建平[/color],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color=#DC143C]任发政[/color]。[/size][/B] 既然号称是6个部门的专家,当然不会只有这3人。不过也可从中看出点端倪。我搜索了一下以前的新闻报道,找找他们与蒙牛是否存在利益关系。在去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期间,陈君石曾经表扬过蒙牛态度诚恳,要人们信任它,“这样你要不信任?你还信任谁呢?”当然,现在的事实表明蒙牛根本不值得信任。不过也不好说陈院士就和蒙牛有什么渊源,也许当时他也被蒙牛给蒙了。 另外两位专家就没有那么清白了:去年8月有一则报道称,任发政与蒙牛合作做研究,在中国农大挂了块“蒙牛乳业集团-中国农业大学功能乳品实验室”的牌子。去年12月,又有一则推销蒙牛特仑苏牛奶的报道,蒋建平为特仑苏有机奶大做广告,盛赞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民族乳业在世界水平上的全新探索,体现了以人为本、呵护消费者健康与倡导环保的新理念,为消费者带去天然天成的独特体验。” 如此看来,这两位专家和蒙牛的关系都非同一般。如果有更多的专家名字被披露,也许还可以找到更多有趣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大多数参与鉴定的专家就像做了什么亏心事一样躲起来不敢示人,为何仅仅根据蒙牛提供的材料,就迅速做出结论。但是,由这些与蒙牛有着利益关系的专家做出的鉴定结论又如何能够公正,如何会有公信力呢?也就只配让蒙牛拿去乘机再为特仑苏牛奶大做广告了。 3年前特仑苏牛奶刚刚推出的时候,也是有专家为其做鉴定的。当初鉴定OMP是蒙牛科研人员发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物质的是专家,现在说OMP是从国外进口的也是专家。国内专家尽干这种为商家添砖加瓦的事,难怪要被说成是“砖家”。

  • 说说招标采购那些事:专家?砖家?

    近日,在论坛首页看到一贴子说:“中国的专家教授除了自己专业不懂,啥都懂。”大家认为呢?那些在招标采购中做评审的人到底是专家还是砖家?你遇到的是那一类呢?

  • 【转帖】为建设部这样的专家深表遗憾

    记得网友有这么一句话:长得差不是你的错,但是,你利用你长得差而出来雷人,那就是你的品德问题。同样,对专家来说,水平差不是你的错,但是,你如果利用你的差水平而出来雷人,那就不仅仅是品德问题了。我想,后一句话应该适合建设部专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先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2月26日在“2009中国房地产变革之路”论坛上表示,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他列举了十条对房地产发展不利的因素,同时也指出了房地产价格必涨的十大理由。这事儿就搞大了,建设部专家和大学专家可不一样。本山大叔有个小品,里面宋丹丹嘲笑说,别人唱歌要钱,他一唱歌要命啊。借用过来,大学专家“唱歌”要钱,建设部专家“唱歌”那是要命啊,不过要的只是老百姓的命。就在陈淮发表这番高论的前一天,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首次承认,“2007年下半年我国市场化的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因此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催化了这个调整。”。一般认为,姜伟新的这个表态与即将召开的两会有关,也是国家住房政策调整的一个信号,而作为姜伟新的下属的建设部专家陈淮先生,显然是在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对着干,这番勇气值得所有的开发商赞许。可是陈淮专家的十大房价上涨理由没有一条站得住脚。先说他的第一条,“一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刚刚拉开帷幕,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还将持续20-30年”。这一条是两年前就已经被房地产的顾问公司弃之不用的所谓理由。试想,连顾问公司都知道这一条已经不能雷人了,为何建设部专家如获至宝列为第一条呢?我实在是找不出理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是刚刚拉开帷幕,而是已经持续了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有的城市已经百分之百城市化,比方说深圳;有的城市化程度很高,比方说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南京等等。可以说,在所有高房价城市,不是城市化刚刚拉开帷幕,而是城市化程度非常高,有的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就连二线城市中也只有少数几个城市城市化水准稍微差一点。我不知道建设部专家是怎么理解城市化的,凭什么断定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还将持续20-30年?凭什么断定是房价上涨的理由?中国的城市化,严格来说未来只是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而支撑中国高房价的恰恰不是三四线城市,而是一二线城市。在中国房价的整体权重中,一二线城市要占70%,而三四线城市只占30%。用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化来忽悠中国房价还要上涨,不是在重复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就是胡球扯蛋。建设部专家的十大理由都不值得一驳,水平太差,驳的也没有意思。我想,重要问题是要质疑建设部专家为什么在此时忽悠这么一个过时了的十大理由,是建设部授意的,还是本人自作聪明,这是值得所有网友揣摩的。我在本文开始说过,大学专家“唱歌”只是要钱,建设部专家“唱歌”那是要命啊。

  • 环保系统两名专家入选工程院院士

    11月27日,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名单公布,共产生67位新当选院士。环保系统内两名“60后”专家入选,分别是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兼总工王金南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吴丰昌。 王金南,1963年生,浙江武义人。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环境经济和环境政策研究。 他先后获清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目前是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兼总工,国家环境规划与政策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导,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工党中常委、中央生态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委副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委副主委。学术成果 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总体组专家和主题组组长、国家清洁空气研究计划总体专家组专家、全球中国环境专家协会主席、环境保护部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东亚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环境经济核算委员会委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协会高级顾问等20多个学术机构理事和顾问 担任《中国环境政策》等7个国内外杂志的主编和编委 出版《环境经济学》《环境安全管理:评估与预警》《排放绩效》等15部专著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