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爱基因

仪器信息网爱基因专题为您整合爱基因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爱基因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爱基因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爱基因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爱基因话题讨论。

爱基因相关的论坛

  • 【简讯】科学家又发现约120种与癌症有关的基因

    伦敦3月9日电,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在一项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中,又发现了约120种基因的变异与癌症有关。这一发现使已知的与癌症相关的基因从350种增加到约470种。  此前的研究认为,癌症与人类基因变异有关。   这种基因变异导致细胞无节制复制,形成恶性肿瘤,并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扩散。  新一期《自然》杂志报道说,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分析了200多种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样本,从中选取了一类名为“激酶”的基因。研究人员发现,在这类基因发生的1000多种变异中,有120多种基因变异与癌细胞的形成有直接关联。  研究人员指出,由此看来,导致癌症的基因数量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想。这类基因被发现得越多,越有利于癌症治疗方面的研究。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研究,为设计和开发治疗癌症的基因药物开辟新途径。

  • 转基因玉米致癌论文被正式撤稿

    来源:财新网字体大小: 2012年9月,国际学术期刊《食品化学毒物学》刊发的一篇关于转基因玉米致癌的文章,引发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恐慌,也被反转基因人士奉为至宝。但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就遭到科学界质疑。11月29日,这篇研究方法和结论皆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被正式撤稿。11月29日,《食品化学毒物学》的出版商荷兰Elsevier集团正式发布撤稿声明。声明指出,该论文现有数据不足以得出现在的结论,因此并未达到发表的标准。而此前,这篇论文发表后,仅正式提出反对意见并被《食品化学毒物学》当做“读者来信”发表的就有10多篇。2012年9月,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吉利斯·塞拉利尼(Gilles-Eric Seralini)发表题为《农达除草剂和抗农达转基因玉米的长期毒性》的论文。他在论文中指出,用抗除草剂的NK603转基因玉米喂养的大鼠,致癌率大幅度上升。该论文中还附有长有乒乓球般大小肿瘤的大鼠图片。这一研究的特点在于将一般的转基因安全研究从90天延长到了两年,相当于跟踪了大鼠的全生命周期。但是,这篇文章随后不仅被大批科学家质疑,也遭到法国和欧洲食品安全部门的否定。科学界质疑的焦点首先是该实验的样本太少,每组只有10只大鼠。而要在两年时间内进行严肃的肿瘤学研究,需要数个至少包括50只老鼠的小组。而且,吉利斯·塞拉利尼所使用的大鼠本身就是易患癌症,无论是否食用转基因食物,在两年内它们90%都会罹患癌症。对此,塞拉利尼曾经回应说,许多对于毒理学和致癌机理的研究也是用这种大鼠,也是只有10只。但是,批评者指出,他的研究显然是关于大鼠的寿命和致癌几率,并不是做毒理学和致癌机理研究,因此他使用少量的高患癌实验对象并不合适。在许多科学家看来,塞拉利尼论文中所呈现的患癌率和寿命的变化,更多是自然产生的,但是,作者在结论中却刻意选取了有利于支持转基因致癌的数据。其实,在他的实验数据中,食物中转基因玉米占33%的雄鼠寿命,比食物中转基因玉米占11%的雄鼠和未食用转基因食物的雄鼠寿命都要长。Elsevier出版集团在撤稿声明中指出,上述论文发表后不久,他们就收到大量质疑的信件,对实验方法、实验对象提出质疑,甚至指出数据造假的可能。出于谨慎的原则,《食品化学毒物学》刊物的总编辑重新审查了整个同行评议的过程,并要求作者提供实验的原始数据。虽然这种事并不经常发生,但这也是作者在向期刊提交论文时必须接受的义务。经过对这个研究原始数据的分析,该刊物总编辑认为,并未发现造假或者有意曲解的痕迹。但是,对论文作者实验中选取大鼠的品种和数量,认为存在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最初的评审过程中也被发现了。但是,当时的评审意见认为,虽然存在缺陷,该研究还是有一定价值。最终,该学术出版机构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论文中的这些数据不足以达到任何关于大鼠寿命和患癌率的确定性的结论。由于样本太少,不能排除实验中数据的变化源于自然变化的可能。撤稿声明最后补充说,目前看来,虽然不能说这篇论文的结论是错误的,但也是不确定的,所以不能达到发表的标准。“初始的评审是发挥了作用的,但是不够完美。评审委员会一直希望把评审工作做得更准确和及时,这样对读者和作者都公平。我们将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教训,努力把评审工作做得更好。”这份声明如此说。

  • 【分享】美科学家首次测序癌症患者基因组

    科学家首次测序癌症患者基因组美国科学家近日首次成功测序了一个癌症患者的基因组,这一开创性工作为利用新方法揭开癌症的遗传学基础创造了条件。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6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测序的基因组来自于一位女性,50多岁死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皮肤样本的遗传材料,测序了她2套染色体的DNA,同时根据骨髓样本检测了其肿瘤细胞中的遗传突变。所有样本均采自患者接受癌症治疗前,以防DNA受到进一步损伤。随后,研究人员将患者的肿瘤基因组与其正常基因组进行了比较,以期发现遗传差异。在患者肿瘤基因组中接近270万个单核苷变异中,将近98%同样也在患者皮肤样本的DNA中检测到,这就大大缩小了进一步筛选的范围。研究人员最终在患者的肿瘤DNA中仅发现了10个可能与AML有关的遗传突变,其中8个很罕见,它们所处基因之前从未被认为与AML有关。研究人员还显示,肿瘤样本中的每个细胞拥有9个突变,而且较少发生的那个突变可能是最后形成的。研究人员怀疑,所有这些突变对于患者的癌症都很重要。美国国立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前任主管Francis Collins说:“首次确定人类癌症基因组的完全DNA序列,并与同一个体的正常组织相比较,这在癌症研究中是一个真正的里程碑。”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癌症研究所的Brian Druker说:“虽然这一研究尚不能告诉我们怎样治疗癌症患者,但它是这条路上关键的第一步。它为大规模癌症基因组测序和揭示癌症秘密打下了基础。”目前,研究小组正在测序其他AML患者的基因组,同时他们还计划将这种全基因组方法扩展到乳腺癌和肺癌。

  • Cell重大成果:传染性癌症基因组测序

    来自英国Sanger研究院,Illumina Cambridge公司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the Tasmanian Devil and Its Transmissible Cancer”的文章,完成了一种传染性癌症的基因组测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突变,解析了这种癌症的来源,以及如何变得具有传染性的。相关成果公布在Cell杂志上。这种癌症主要发生在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性有袋动物:袋獾身上,这种动物也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现今只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袋獾是袋獾属中唯一未灭绝的成员,其在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就是袋獾面部肿瘤疾病。袋獾面部肿瘤是一种独特癌症,常出现于袋獾面部或嘴部,但通常会扩散至袋獾的内脏,它与另外一种在犬类中传播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可通过上述方式传播的癌症。这项研究离心机揭示了这种能通过撕咬在动物间传播的肿瘤的奥秘,首次针对一个雌性袋獾的单细胞进行分析。这个雌性袋獾被称为“永恒恶魔(The Immortal Devil)”,因为其死于15年前,但它的DNA仍然在传染癌细胞系中流传。文章的第一作者,Sanger研究院Elizabeth Murchison博士表示,“袋獾癌症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威胁到整个物种灭绝的癌症”,“通过其测序,将有助于我们整理引发整个袋獾群体癌症的突变。”研究人员从中找到了肿瘤细胞之间的遗传差异,这表明这种癌症在袋獾群体中传播的时候,发生了遗传突变。他们在塔斯马尼亚州不同地区找到了69种不同袋獾的肿瘤样品,构建袋獾面部肿瘤传播的图谱,研究结果表明一些癌症亚型比其它亚型更具有侵染性。Illumina Cambridge公司David Bentley说,“我们发现这种癌症的基因组具有大约两万个突变,这比某些人类癌症中发生的突变更少,这说明癌症变得具有传播性,基因组极度不稳定并不是必要条件”,“追踪这种癌症的进化历史,以及其传播过程,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以及预测其未来的发展。”癌症在个体之间的传播正常来说,会受到免疫系统牛血清蛋白的干涉,因为免疫系统可以鉴别外来组织,这一研究组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线索——这种癌症如何能“智斗”免疫系统,比如免疫系统中的一组基因突变。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揭示这种癌症是如何从免疫系统中逃脱出来的。“这项研究十分重要,因为这将会帮助我们理解疾病传播的模式,也有助于疫情的研究,但是我们还需要利用这一基因组测序,更进一步分析这种癌症如何变得具有传染性。癌症具有群体传播性,显示是非常罕见的,我们通过袋獾这一例子来分析这一过程,以防未来在人类身上发生”,Sanger研究院,文章通讯作者Mike Stratton教授说。研究组下一步将进行更多袋獾基因组测序,绘制上千袋獾肿瘤样品基因组图谱,从而更好的了解这种癌症的遗传多样性,并分析癌症与袋獾群体之间的遗传关联性。去年这一研究组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发现培养基袋獾面部肿瘤起源于雪旺细胞。他们从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14处的袋獾群落中采集了25个袋獾面部肿瘤样本,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发现,袋獾面部肿瘤起源于雪旺细胞,在大约20年前,袋獾雪旺细胞内的某种基因变异导致了这一癌变。

  • 【转帖】英国用转基因疱疹病毒治疗癌症获成功

    英国医生使用转基因疱疹病毒成功治疗了头颈癌。     此外,研究还发现,将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结合起来治疗癌症比只使用一种疗法效果好。   科学家对这种常见的病毒进行了基因改良以使得它能让癌细胞而不是健康细胞里面繁殖。然后爆炸杀死癌细胞,并且通过表达一个人类蛋白质还有助于刺 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但不会让患者感染疱疹。研究作者凯文哈灵顿说:“这种病毒已经过基因改良,因此它再不会引起疱疹。通常让病毒藏在身体中之后爆发也称 潜伏感染的基因得到分离,因此病毒不会再爆发。”   医生把这种病毒注入17位淋巴腺癌患者的体内。这些患者还接受了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其中,93%的人在皇家马斯登医院切除肿瘤后未显示癌症迹 象。13位接受高剂量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只有2位2年后癌症复发。该研究报告发表在《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这种疗法的副作用通常为中轻度,大多数副作用 ——发烧和疲乏除外——被认为来自化学疗法或者放射性疗法。   每年英国有多达8000人患上包括口癌、舌癌和喉癌在内的头颈癌。哈灵顿说:“通常,接受标准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的约35%到55%的患者在两 年之内疾病复发,因此,这些结论比较非常有用。但这是非随机性的小型试验,基本上是安全测试,因此,得出这种疗法比标准疗法效果好的结论还为时过早。但 是,与之前的研究数据相比似乎效果明显。因此,我们已经决定进行一次规模更大的试验,将这种新疗法和当前的标准疗法进行比较。”(新浪科技)

  • 英开发出前列腺癌症检测新法 基因活动模式成检测关键

    中国科技网讯 前列腺癌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癌症,变化多端,有的患者可以活很长时间,而有的患者却很快地死去。因此,开发出有效的检测手段来评定不同类型的病症十分重要。英国癌症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新闻公报称,该所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新的血液检测手段,可利用基因活动的特点快速检测出前列腺癌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相信,这一血检手段可最终与现在的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测试并用,用来判定哪些患者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在最近一期的《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英国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阐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对英国10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血液样本中的基因进行了扫描,这些患者中有69人病情已进入晚期,另外的31人则属于早期癌症患者。利用统计模型,研究人员将病人分成四组,每一组人员的基因活动方式皆不相同。在对患者长达两年半的病情进行系统评估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组患者的存活几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组患者中,每名患者身上都有9个关键基因异常活跃。通过与美国的70名前列腺癌症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后,研究人员确认,通过这9个基因的活动模式可以准确确认哪些患者的生存几率更小。数据表明,具有这种基因活动模式的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9.2个月,而其他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则为21.6个月。 研究人员表示,对于癌症治疗来说,个性化治疗是未来的方向。最新的研究表明,通过病人的基因活动模式可以判定病患肿瘤的恶性程度,这种基因活动模式就如条形码,可快速简便地加以识别。而这种通过读取前列腺患者基因变化情况来判定癌症病情的血检手段则是一个重要的进展,可以使得医生能够更好地对病患进行针对性治疗。(驻英国记者 刘海英) 《科技日报》(2012-10-10 二版)

  • 转基因大豆油致癌说提出者:只是抛砖引玉

    转基因大豆油致癌说提出者:只是抛砖引玉来源:第一财经报近日,在我国新批3个品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后,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的“转基因大豆油可能致癌”说,再次引发公众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王小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我依据自身在粮食行业20年的工作经历,发现致癌原因可能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极大相关性。比如,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基本都是我国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我国肿瘤发病集中区。而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基本都不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则不是肿瘤发病集中区域。”  不过,国内多位转基因领域专家表示,转基因大豆油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转基因食品致癌说没有根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阶段世界各国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在安全评测的基础上放行的,食用至今没有任何证据导致癌症,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和癌症之间存在关联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告诉记者,转基因大豆油消费多的地区癌症发病率高并不能证明转基因大豆会致癌,这种横向比较没有意义。  “首先,癌症发病率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吃油太多本身就会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其次,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消费比我们多多了,那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应该远远高于我们才对。但事实上,在吃转基因大豆之前和吃转基因大豆之后,癌症发病率并没有显著提高。”朱毅告诉记者。  一家知名种子企业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转基因大豆压榨后,油脂中并不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片段存在于蛋白质中。某食用油企业内部人士也表示,转基因技术只是转入了一个基因片段,这个基因片段存于蛋白中,不影响大豆中原有的维生素E等内容,因此王小语关于“转基因大豆油中含有的维生素E对人体有极大的健康威胁”的言论也不成立。  此外,央视报道称,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的Seralini等科学家,在《食品化学毒物学》杂志公布研究结果称,通过为期两年对200只实验鼠进行的分类试验,他们发现,用转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农达”)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鼠,容易患肿瘤及内脏损伤。  然而,多位专家却告诉记者,由于该实验本身存在诸多缺陷,这份研究结果至今也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采纳。  欧洲食品安全局在去年10月曾做出初步调查报告,认为上述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实验设计、指导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诸多重要细节被省略,仅凭报告中给出的信息并不能得出相关结论,该报告也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风险的有效依据。  呼吁公开试验  对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反驳,王小语表示,发出致癌言论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国家能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公开的试验。  “首先,我搜集的资料显示转基因大豆与致癌很可能存在高度关联性,因此想给公众一个警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想抛砖引玉,呼吁我国科研人员进行公开完整的试验,能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后,我希望能促使大豆油上标注清楚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大豆,给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王小语说。  对于转基因食品缺乏公开试验的怀疑,负责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进行评审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解释道,食物跟药物不一样,药物之所以要做各种临床试验,是因为药物只针对少数特殊人群,而大豆、玉米等是人人都要吃的,因此“并不是没有标准,相反标准更加严格”。  “以环境为例,我们就会对基因流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会不会比非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等方面进行研究。”该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表示,我国一直都是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饲料安全等各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 科学家首次证实烟草导致化学变化可增加患癌基因活性

    香烟留给你的绝对不止衣服和指甲上的呛人气味。一项新的研究找到了有力证据,表明烟草的使用能够在化学上改变和影响那些已知可以增加罹患癌症风险的基因的活性。这项研究或许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的工具,用以评估吸烟人群的癌症风险。  脱氧核糖核酸(DNA)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能够影响基因功能的化合物可以与我们的遗传物质结合,从而开启或关闭某些基因。这些所谓的后天修饰能够影响各种各样的特征,例如肥胖和性取向。科学家甚至已经确定了吸烟人群基因的特定表观遗传模式。然而,由于没有发现修改后的基因与癌症任何直接联系,因此科学家并不清楚这些化学变化是否增加了罹患癌症的风险。  在发表于《人类分子遗传学》杂志上的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374名个体的血细胞后生特征,这些人都参与了一项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EPIC)。正如人们所知道的那样,EPIC是一项目的在于搞清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与癌症及其他慢性疾病发病率之间联系的大型研究。其中有一半受试者在第一次加入这项研究的5到7年后患上了结肠癌或乳腺癌,而另一半受试者则依然保持健康。  由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的人类遗传学家James Flanagan率领的这一研究团队,在那些作为“烟民”的研究受试者中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后生足迹”。与那些从未吸烟的人相比,这些人在其DNA的20个不同区域中具有更少的被称为甲基组的化学标记,后者是后生变化的一种常见类型。当研究人员将这项分析延伸到暴露在烟草烟雾下的一组单独病人和小鼠后,他们将后天修饰的范围缩小到之前被认为与癌症有微弱联系的4个基因的几个位点上。Flanagan 指出,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增加这几种基因的活性。他说,尚不清楚为什么增加这些基因的活性能够导致癌症,但未曾患癌症的人通常不携带这些修饰。  美国爱荷华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Robert Philibert指出,这项研究第一次在一种癌症基因的后天修饰与罹患这种疾病的风险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联系。海德尔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的流行病学家Lutz Breitling强调:“据我所知,之前还没有一项全基因组的表观遗传学研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从最初的发现到重复实验证据。”  这项研究可能为评估吸烟人群的癌症风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Flanagan表示:“之前有关吸烟的研究经常会要求人们填写问卷表……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误差。”他说,新的研究使医生们只需简单对人们的DNA进行后生分析便将量化一个人的患癌风险成为了可能。  来源:中国科学报

  • 日发现促使肿瘤生长新基因 有助于癌症新药物开发

    来源: 中国科技网  肿瘤为了获得营养,会不断产生新血管,作为补充营养的通道。日本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发现了一个能促使肿瘤产生新血管的基因。这一成果将有助今后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研究人员曾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与肿瘤新生血管有关,且已开发出数种阻碍这种基因发挥作用的药物,不过有时患者会产生抗药性,有时还会出现副作用。  日本三重大学教授田中利男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自己开发的斑马鱼改良品种“三重小町”展开实验。斑马鱼是一种小型热带鱼,但是基因序列约有80%与人类基因组相同,所以经常被用于科学实验。  研究人员将前列腺癌细胞植入斑马鱼体内后,发现一种名为“ZMYND8”的基因表达增强后,肿瘤就容易生成新的血管。而利用药物遏制这种基因的功能后,新血管的生成也随之受到遏制。研究人员随后利用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展开实验,也获得了同样效果。  田中利男说:“今后科学界有望通过遏制这一基因的功能,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药物。”

  • 海归博士艾滋病基因疗法获千万元创业金

    海归博士艾滋病基因疗法获千万元创业金 作者: 来源:中国企业家 发布者: 吴林寰 类别:新闻扫描 杭州滨江区出大手笔。40位高层次“海归”入选“5050计划”,获得区政府68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其中拿到资助金额最高的是吴劲梓博士,他领衔的抗艾滋病新药研发项目,获得了10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省受资助额最高的海外留学人才创业项目。 他,凭什么拿走1000万元? 吴劲梓是美籍华人,1988年从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就前往美国。1996年,他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学位。去年回国前,他曾任葛兰素史克公司(世界第三大制药公司,全球500强企业)的副总裁,负责全球艾滋病新药开发。此前,他先后在法国安万特和瑞士诺华等国际顶级制药公司工作过。 去年,吴劲梓决定回国创业,并带领着一个六七位海外留学人才的团队来到杭州滨江。考虑到目前国内还没有自主研发并得到国际认可的抗HIV新药,吴劲梓的团队,决定以基因疗法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CCR5基因进行修饰,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 吴劲梓回国后,将自己的创业想法与滨江集团沟通,两者一拍即合,双方共同注册资本1000万美金,一期投资2000万美金,总投资将达1亿美金。去年底,吴劲梓开始与滨江区政府接触,区政府将他的项目提交专家组。专家认为,“若公司发展顺利,有机会带领本土公司实现我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 一个领军人才,不仅可以带领一个企业成长壮大,还可以带动一个行业、甚至一个产业快速发展。所以,吴劲梓的项目成为杭州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首个给予“一事一议、上不封顶”政策的项目,获得区管委会、区政府10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及相关扶持政策。这个创业项目,或将带动和引领杭州高新区(滨江)甚至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 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序列设计新药 精准打击癌细胞

    原标题:科学家利用基因组序列设计新药 科技日报讯(记者常丽君)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来自美国弗罗里达大学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学家称,他们开发出一种很有潜力的通用方法,可通过基因组序列来设计新药,并利用这种方法识别出一种高效化合物,其能让癌细胞攻击自身并最终死亡。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2月9日的《自然·化学生物学》。 “这还是第一次只凭借一个RNA序列,就理性地设计出治疗性小分子。许多人可能怀疑这一点。”负责该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马修·迪斯尼说,“我们证明了这种方法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确性瞄准一个致癌RNA。” 迪斯尼的实验室一直在开发能掌控药物与RNA折叠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对microRNA(微RNA)的控制。微RNA上世纪90年代才被发现,是一种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中的短分子。通常,每个微RNA作为一个或多个基因的“光控开关”,与这些基因的转录结合并有效防止它们转录成蛋白质。以这种方式,微RNA调节着各种各样的细胞过程。有些微RNA与疾病相关,比如MiR-96,能阻碍凋亡过程或编程细胞的死亡,使细胞生长失控而促发癌症。 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方法称为信息RNA。这是一种计算技术,通过计算能找到针对疾病相关基因组序列的信息,以及所有瞄准该序列的细胞RNA,再通过细胞RNA找到针对性药物。这些药物RNA序列能针对性地与数以千计的细胞RNA序列相互左右,而对其他序列没有影响。 利用信息RNA,他们识别出了瞄准MiR-96的化合物,以及瞄准其他20多种疾病相关微RNA的化合物。研究显示,抑制MiR-96的候选药物能抑制癌细胞生长,而且那些没有功能性MiR-96的细胞不会受到药物影响。 “这说明该方法在药物选择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精确性。”迪斯尼说。他还指出,新的候选药很容易生产,具有细胞渗透性,能专门瞄准MiR-96,针对性远远超过目前最先进的RNA瞄准技术。 “利用我们的程序,能找到高度特化的药物。”论文第一作者、迪斯尼实验室的研究生塞·普拉迪普·维拉盖普蒂说,“我们希望将来能针对其他癌症或任何疾病RNA设计出候选药物。” 总编辑圈点 长期以来,人类用于对付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等方法,都是敌我不分、近乎“自残”的手段——一发炮弹打向战场,虽然杀敌一千,但也自损八百。这种局面,随着近年来靶向治疗的出现,正在发生改变。更精确的瞄准,不仅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让打击效果有了保证。本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让科学家拿到了一把梦寐以求的狙击枪,不单稳准狠,更是能跟踪打击,认准设定目标,枪枪有准头。话说回来,到底它是不是真这么好使,还得战场上见真章。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常丽君 2014年02月11日

  • 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关闭特殊基因 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或找到克服途径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布罗德研究所合作,利用RNA介入(RNAi)方法开发出一种RNA递送纳米粒子系统,能大大加快筛选抗癌药物标靶进程。首个小鼠试验显示,一种以ID4蛋白为标靶的纳米粒子能缩小卵巢肿瘤。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科学·转化医学》上。 通过对癌细胞基因组进行测序,科学家发现了大量基因变异或被删除。这对寻找药物标靶来说是个福音,但对测试标靶来说,却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论文高级作者、麻省理工大学卫生科学与技术教授桑吉塔·巴蒂雅说,这种纳米粒子系统克服了抗癌药物开发中的瓶颈问题。“我们所做的是努力建设一条管线,在这里你可以测试所有的标靶,然后通过小鼠模型筛选出重要标靶。你可以用RNA介入的方法,确定想要进入临床试验的标靶的优先顺序,或者开发抵抗它们的药物。” 通常筛选出药物标靶后,下一步是通过基因技术让小鼠缺乏该基因(或该基因过度表达),观察肿瘤长出来以后它们有什么反应。但还有一种更快的方法,就是在肿瘤出现后简单地将它们关闭,RNA介入法为此提供了广阔前景。在自然的RNA介入中,RNA短链与信使RNA(mRNA)结合,负责递送怎样构建蛋白质的指令。如果mRNA被破坏,就无法造出相应的蛋白质。 自上世纪90年代末发现RNA介入以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怎样利用这一过程来治疗癌症。但要找到一种安全有效地瞄准肿瘤的方法,尤其是让RNA进入肿瘤,还有很多困难。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目标集中在ID4蛋白,因为在约1/3的高侵略性卵巢肿瘤中,这种蛋白都被过度表达。该基因显示出与胚胎发育有关:它在生命早期已经关闭,不知什么原因在卵巢肿瘤中被重新激活。 他们设计了一种以ID4为标靶的RNA递送纳米粒子,能同时瞄准并进入肿瘤,这是以往的RNA介入方法做不到的。其表面标记有一种短链蛋白片断,这让它们能进入肿瘤细胞,这些蛋白片断会被拉向肿瘤细胞中一种特殊蛋白p32。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许多这类片断。纳米粒子外面有一层膜,内部是RNA链与蛋白质的混合。粒子进入肿瘤细胞后,蛋白质—RNA混合物能穿过膜层进入细胞内部,开始破坏mRNA。经过对卵巢肿瘤小鼠的实验,研究人员发现,通过RNAi纳米粒子治疗,能消除大部分的肿瘤。 在潜在标靶中,有许多蛋白无法与传统药物结合,而新粒子能递送RNA短链关闭特殊基因,使科学家能继续“追捕”这些“没有可能”的蛋白。达纳—法伯研究所癌症基因组发现中心主任哈恩说:“如果这一方法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将再打开一类全新的药物标靶。” 联合研究的目标是开发一种“混合与剂量”技术,通过混合不同的RNA递送粒子,瞄准特殊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用纳米粒子系统测试其他可能的卵巢癌标靶和包括胰腺癌在内的其他类型癌症,并在研究将ID4—标靶粒子开发为一种卵巢癌疗法的可能性。(记者 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9-17 二版)

  • 【讨论】基因药物产业-中国能否崛起?

    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公布之后,许多人都认为[url=http://baike.baidu.com/view/94966.htm]基因治疗[/url]癌症的梦想就要实现了。然而,我国基因药物发展前景却不容乐观,以我国制药业滞后发展的现状,将使我国基因药物处于“难产”状态。从建国到现在,完全由我国自主开发的新药微乎其微,整个制药业以仿制国外药物为主。而基因药物又不同于常规药物,我国如果不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通过仿制,将很难使生产出的基因药物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基因药物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一种基因药物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人种,不同人种的基因存在较多差别。暂且不说白人、黑人、黄种人之间的基因差别,就连我国南方人和北方人都存在基因差异。例如镰刀形贫血病在黄种人中发现很少,但在白人和黑人中发病率很高,原因是白人和黑人体内有一种寄生虫,患镰刀形贫血症能使患者体内产生一种抗体,从而抵御寄生虫。因此,这种治疗镰刀形贫血症的基因药物只能给白人和黑人服用。   另外,不同的生活环境也需要不同的基因药物。如人们最渴望用基因治疗的癌症,也有环境特性:肝癌在亚洲发病率较高,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是中国人多发的顽症,而直肠癌则是美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环境也是研制基因药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果我国制药业仍然以仿制为生,那么到时候,基因药物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变成生命“杀手”了,后果将会不堪设想。目前,我国制药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制药技术,争取生产出适合我国人们使用的基因药物。1,概念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很多先天性疾病是由于缺乏与之相应的基因造成的,而靠现在一般的药物很难治愈,如将正常人的正常基因片段导入到动物体内,让这种基因在哺乳动物体内表达,就可从该动物分泌的乳汁或者其他组织提取获得具有活性的基因药物,用于治疗该基因缺损造成的疾病。这种通过转基因动物获取药物的方法称为动物药厂。   动物药厂改变了人们对药厂的印象。它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牧场。在这里,成群的转基因牛羊在绿色的草地上吃草,表面看,它们与普通牛羊没有差异,然而,它们体内分泌的乳汁是能给人类治病的药品,这些产乳量高的动物,就相当于一座大型的药物工厂,以它们廉价的乳汁,为人类提供着大量的所需要的珍贵药物。   ■2,经济意义   据专家预测,下世纪疾病的基因治疗将大规模地从试验进入临床应用。届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药物将大量问世,[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54542.htm]生物制药[/url]业将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生物高技术医药工业虽具有强投资、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但一经产业化就会带来高额利润,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动物药厂更具有投资少、效益高、无公害等优点。   医学遗传家曾益滔介绍,做细菌基因工程需要很大的车间发酵;做细胞工程药物也需要很多昂贵的设备来培养细胞,而若用转基因动物,就只要饲养,动物乳汁便可源源不断地产出药品。   现在研制一种新药,一般需要20年——30年,即使科技再发展,也很难低于10年——15年,转基因羊周期一般是18周,牛也只需2年——3年,而效益更是惊人。如荷兰金发马公司用转基因牛生产的一种乳铁蛋白,制成奶粉具有转铁、抗菌等功能,预计每年这一营养奶粉销售额是50亿美元。   1998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试验成功的转基因山羊所表达的“凝血因子”如进入工业生产也将具有惊人的产值。据美国资料统计,过去凝血因子Ⅶ都是从献血的血源中提取的,全美国这方面的病人一年需求约为120g左右,这120g得从120万升的血浆中提取,以每人献血200ml计,就需要600万个献血者提供血浆。若改用转基因牛来生产,只需1.2头牛产的牛乳即可满足。   转基因动物带来的这场生物医药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使人们传统的医疗方式发生变化,人们可以一边喝着鲜美的牛奶,一边达到了治病的目的,这个质的变化不能不令人心动。

  • 【转帖】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与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

    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与第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评“千人基因组计划”首期研究成果的医学意义世界上任意两个人的基因99%都是相同的,而恰是那1%不同,负责着个体间的表型差异。《自然》杂志近期披露,当人体内携带有250到300基因变异位点的时候,相关基因就就会“沉默”。甚至,一个人只携带了 50到100基因变异位点,就可能患上某种疾病。10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耗资30亿美元、历时10余年的伟大科学工程完成之际,人们以为得到了揭开自身生命奥秘的天书,生命科学也划时代地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如今看来,当时得到的仅仅是人类基因组的“参考图谱”,对于人群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或是更具医学意义的“基因变异图谱”来说,人们知之甚少。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为了探寻个体间的基因差异,科学界在2002年启动了HapMap(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谱)计划。Hapmap在2005年完成的“第一张基因变异图谱”含有一百万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HapMap在2008年完成的“第二张基因变异图谱”含有三百一十万个SNPs位点。而此次“千人基因组”所公布的一期结果——“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已经包含了一千五百万个SNPs位点。今年10月28日,《自然》杂志为此刊出的文章题目为“基于群体规模的基因变异图谱”,鲜明的指出,“千人基因组计划”首期研究成果,其最大优势在于:“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所采用的样本,针对了“大规模人群”。 远超过此前两张“基因变异图谱”所测定的样本数。绘制“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的所有数据,是基于两个核心家庭,6个个体的精确基因组测序,179个个体的低覆盖率基因组测序,以及七百多人的蛋白编码区的基因测序。检测人群数目庞大,人种涉及中国人、日本人、西欧人等。因此,第三张“人类基因变异图谱”的问世,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种族之间、个体之间的基因差异。更具医学意义的是,对于人群中发生频率在1%以上的基因变异,本次研究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这就意味着:此前Hapmap计划所绘制的两张“基因变异图谱”中,没能涉及的“罕见病”致病基因,可能在“第三张基因变异图谱”中已经被标出。“基因变异图谱”的医学应用随着,“人类基因变异图谱”绘制的日臻完善,和商业化全基因组SNP 分型芯片成本的不断降低,以及新的统计方法和软件的出现,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Genome-Wide Associat ion Study , GWAS) 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的确定。今年6月6日,安徽医科大学的张学军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对中国汉族和维吾尔族人群近2万份样本进行分析,在人类基因组的3个区域内发现与白癜风发病密切相关的4个易感基因。今年8月2日,中***事医学院贺福初院士领衔的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对大陆5个肝癌高发区的4500多名肝癌病例和对照的研究,发现了肝癌易感基因新区域(1p36.22)今年8月23日,新乡医学院的王立东教授联合国内18家医院,建立了数十万份的食管癌标本资料库,并首次在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基因变异有着很强的人种差异,相比国外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上研究成果的临床意义,在于其是针对我国的特有人群。也就是说,以上研究成果在我国的临床上更具医学价值。更为可喜的是,以上研究成果均发表在此领域最为权威的《自然 遗传学》杂志上。我国在利用GWAS需找复杂疾病易感基因领域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 卫生部“下放”基因芯片诊断技术

    日前,卫生部发出通知,决定将原本需经过国家卫生部审批的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下放”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其临床应用管理。业内人士分析,此举使高高在上的尖端科技“跌落云端”,基因诊断将更快走入寻常百姓家,只需一滴血,你就可以预知自己是否会患上乳腺癌、高血压。检测:诊断更快更准更贵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基因诊断中心主任郑芳昨日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经历了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细胞、组织的变化,最后表现在脏器层面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传统的表形诊断技术最早能捕捉到蛋白质的异常,基因诊断则能提前到最早期的量变。此外,基因诊断速度更快。比如耐药性结核病,传统检测手段至少需要1个月,有些病人还没等确诊就恶化了,而基因诊断最快可在1天内得出结果。但是,基因诊断要做到更快更准,其尖端的设备和从业人员使得收费自然不菲,动辄数千上万元的价格往往令人望而却步。预知:并非一定发生“基因诊断能预知疾病,但其结果并非一定就会发生。”郑芳说,基因改变作为最早期的量变,与疾病的关系并不能一一对应,所有基因检测的结果,仅具有参考价值。比如癌症,基因检测可明确找出一个人是否携带相关的癌症基因,但是癌症发病受环境、遗传等诸多因素影响,有突变基因不代表一定会发病。规范:不同医生解读答案应相同首先,基因芯片诊断主要适用于那些依靠目前的临床诊断手段仍无法确诊,而病人已有症状或者主观感觉不适者。通俗地说,基因芯片并不能完全取代目前临床实验室诊断,而只能视其为补充或扩展。其次,从业人员也应接受完整、规范的培训,以对基因检测的结果做到统一解读,也就是说,一种基因检测不同医生给出的答案应当只有一个。对患者,医师应全面告知基因芯片诊断的目的、技术可靠性、参考价值、结果的客观评估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 转基因食品能吃吗

    听一朋友说,他们的朋友看了一视频主要是“说国外的人,生产很多的转基因食品,说30年内让中国人全吃出癌症”,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那到底转基因的食品还能吃麽?

  • 现在验农残的,以后要验转基因吗?

    看新闻上,转基因食品可能致癌,小白鼠上已经可以致癌了,也看过美国有个可以让人吃了绝子绝孙的玉米。可以做玉米,那么可以做大米吗?转基因貌似很危险,而中国开始要种转基因食物了。中国进口了美国大量的大豆,而美国转基因大豆又多,那么中国进口的大豆应该就是转基因大豆,我们天天吃的油是转基因大豆出的油,这油会不会比地沟油还可怕呢?(指长期而言)

  • 优化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

    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研究者比较注意选择合适的表达载体和宿主系统,而往往忽视基因本身是否与载体和宿主系统为最佳匹配这样一个实质性问题。基因的最佳化表达可以通过对基因的重新设计和合成来实现,如消除稀有密码子而利用最佳化密码子,二级结构最小化,调整GC含量等。以下就密码子最佳化、翻译终止效率和真核细胞中异源蛋白表达的问题加以说明。密码子最佳化(codon optimization)遗传密码有64种,但是绝大多数生物倾向于利用这些密码子中的一部分。那些被最频繁利用的称为最佳密码子(optimal codons),那些不被经常利用的称为稀有或利用率低的密码子(rare or low-usage codons)。实际上用做蛋白表达或生产的每种生物(包括大肠杆菌,酵母 ,哺乳动物细胞,Pichia,植物细胞和昆虫细胞)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密码子利用的差异或偏爱。大肠杆菌、酵母 、果蝇、灵长类等每种生物都有独特的8个密码子极少被利用。有趣的是,灵长类和酵母 有6个同样的利用率低的密码子。大肠杆菌、酵母 和果蝇中编码丰度高的蛋白质的基因明显避免低利用率的密码子。因此,重组蛋白的表达可能受密码子利用的影响(尤其在异源表达系统中)的事实并不很奇怪。你的基因利用的密码子可能不是你正在利用的蛋白生产系统进行高水平表达所偏爱的密码子,这种情况是可能的。利用偏爱密码子(preferred codons)并避免利用率低的或稀有的密码子可以合成基因,基因的这种重新设计叫密码子最佳化。在同源表达系统中,同较低水平表达的基因相比,较高表达的基因可能有很不同的密码子偏爱。通过对密码子利用的归类分析,人们可以真正预测任何基因在酵母 中的表达水平。在诸如Zea mays的其他生物中,大量高表达基因强烈偏爱以G或C结尾的密码子。而且,在Dictyostelium中,同低水平表达的基因比较,高表达基因有较大数目的偏爱密码子。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哺乳动物基因是不可预测和具有挑战的。例如直到最近才实现了人血红蛋白的过表达。为了达到血红蛋白的好的表达水平,Alpha-球蛋白cDNA不得不用大肠杆菌偏爱的密码子进行重新合成。在异源宿主中实现象血红蛋白这样复杂的蛋白质的过表达可能需要最佳化密码子,这些研究者为此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资料。成簇的低利用率的密码子抑制了核糖体的运动,这是基因不能以合适水平表达的一个明显机制。核糖体翻译由九个密码子组成的信使(含几个低利用率密码子或全部为低利用率密码子)时的运动速度要比翻译不含低利用率密码子的同样长的信使的速度慢。即使低利用率密码子簇位于3'端,信使最后也会被核糖体”拥挤”而损害,核糖体又回到5'端。3'端低利用率密码子簇的抑制效应可以和全部信使都由低利用率密码子组成的抑制效应一样大。如果低利用率密码子簇位于5'端,其效应是起始核糖体数目的全面减少,导致蛋白合成中信使的低效率。散在分布的稀有密码子对翻译的效应还未很好地研究,但是有证据表明这种情况的确对翻译效率有负面效应。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蛋白表达,包括使mRNA去稳定的序列。重新设计合成基因可以去除或改变这些序列,导致高水平表达。消除稀有密码子、去除任何去稳定序列和利用最佳密码子的基因的重新设计都可能增加蛋白产量,使的蛋白生产更有效和经济。翻译终止效率蛋白表达水平受许多不同因素和过程影响。蛋白稳定性、mRNA稳定性和翻译效率在蛋白生产和积累中起主要作用。翻译过程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期。对于翻译的起始,原核mRNA需要5'端非翻译前导序列中有一段叫Shine-Dalgarno序列的特异核糖体结合序列。在真核细胞,有效的起始依赖于围绕在起始密码子ATG上下游的一段叫Kozak序列的序列。密码子利用或偏爱对延伸有深刻的影响。例如,如果mRNA有很多成簇的稀有密码子,这可能对核糖体的运动速度造成负面影响,大大减低了蛋白表达水平。翻译终止是蛋白生产必须的一步,但其对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还没有被研究清楚。但是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终止对蛋白表达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总的来说,更有效的翻译终止导致更好的蛋白表达。绝大多数生物都有偏爱的围绕终止密码子的序列框架。酵母 和哺乳动物偏爱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UAA和UGA。单子叶植物最常利用UGA,而昆虫和大肠杆菌倾向于用UAA。翻译终止效率可能受紧接着终止密码子的下游碱基和紧靠终止密码子的上游序列影响。在酵母 中通过改变围绕终止密码子的局部序列框架,翻译终止效率可能被减低几个100倍。对于UGA和UAA,紧接着终止密码子的下游碱基对有效终止的影响力大小次序为GU,AC;对于UAG是U、ACG。对于大肠杆菌,翻译终止效率可因终止密码子及临近的下游碱基的不同而显著不同,从80%(UAAU)到7%(UGAC)。对于UAAN和UAGN系列,终止密码子下游碱基对翻译的有效终止的影响力大小次序为UGA、C。UAG极少被大肠杆菌利用,相比UAAN和UGAN,UAG表现了有效的终止,但其后的碱基对有效终止的影响力为GU,AC。对于哺乳动物,偏爱的终止密码子为UGA,其后的碱基可以对in vivo翻译终止有8倍的影响(A、GC、U)。对于UAAN系列,in vivo终止效率可以有70倍的差别,UGAN系列为8倍。如果终止密码子附近序列没有最佳化,可能发生明显增加的翻译通读,因此减少了蛋白表达。例如,在兔网状细胞无细胞翻译系统里,UGAC的翻译通读可以高达10%,而第四个碱基如果为A,G或C,翻译通读为1%。总的来说,翻译起始框架、翻译终止序列框架和密码子利用应该仔细选择,以利于蛋白的最高水平表达。翻译终止序列框架能几倍地改变蛋白生产水平。真核细胞中的异源蛋白表达异源蛋白质在细菌中表达是目前使用的主要的蛋白生产系统。大肠杆菌一直是最经济的系统之一。然而为了生产需要特异修饰、胞外分泌或有特异折叠需要的蛋白质,其他表达系统也是需要的。真核细胞在表达原核来源的基因、真核基因的cDNA拷贝或其他无内含子的基因时可能表现很多特异问题。富含AT的基因在很多真核细胞中表达时会遭遇很剧烈的障碍。主要的真核信号序列如 加poly-A的位点、酵母 转录终止位点和真核mRNA去稳定序列都是富含AT的。内含子序列也趋向于富含AT,尽管他们有参与剪切过程的很特异的识别序列。虽然绝大多数原核基因没有剪切或聚腺苷过程,但这些真核过程需要的保守序列可能存在于原核基因中,因此当这些基因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时可能引起特异的问题。而且诸如哺乳动物和单子叶植物细胞的特异真核表达系统可能不能有效地表达无内含子的基因。 真核mRNA在离开细胞核进而在胞浆的核糖体上被翻译前需要特异的处理和修饰。这些过程包括去除内含子、5'端甲基化帽子形成和3'端加poly-A。内含子去除需要5'剪切位点、G75/G100U100A65AG65U保守序列、3'剪切位点、富含密啶NC66A100G100/G56保守序列和C72T98R77A100Y75保守序列。有效的加poly-A和mRNA剪切需要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信号:加poly-A保守序列AAUAAA和在切割位点内的50个碱基的富含GT的序列。酵母 真核转录终止序列(几个不同的富含AT序列,如含TTTTTATA,TATATA,TACATA,TAGTAGTA的一个38bp区域)被研究的最清楚。这些结果来自对酵母 突变体CYCI mRNA的mRNA水平和相对长度的确定的实验。近期用in vivo质粒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结果证明:TATATA似乎和原始的38bp野生型区域一样有效地终止转录,而TAGATATATATGTAA和TACATA效率差些,TTTTTTTATA几乎没有效率。所有这些序列在反方向时没有终止转录功能。不幸的是几乎没有其他真核表达系统转录终止序列方面的信息。内含子对几个哺乳动物基因的正常表达是必需的,包括Beta-球蛋白、SV40 late mRNA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单子叶植物细胞充分表达乙醇脱氢酶的cDNA拷贝、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转移酶、Beta葡萄糖苷酸酶和其他缺乏内含子的基因时也依赖内含子。转录区域内引入内含子可以通过未确定的转录后机制增强表达。(免疫球蛋白基因)内含子可能也包含转录增强子,因此通过转录机制增强表达。 总的来讲,如果存在某些DNA序列,真核异源蛋白表达可能是个难题。为避免剧烈的表达减少,需要对基因进行扫描,确认是否含上述提及的富含AT的序列。而且,在几个真核系统表达无内含子基因可能需要引入内含子以实现外源蛋白的充分表达。

  • 【转帖】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疫苗等新型疫苗研究方兴未艾

    传统疫苗的研究是把原有的野生的病毒或细菌在实验室培养制备后,通过物理、化学的方式将其灭活,即为原始疫苗的主要成分,加上佐剂再通过注射或口服进行免疫,但这种方式也会带来比较大的毒副反应。因此,目前又进入到第三代亚单位或基因工程/多肽疫苗的研发。根据疫苗研发技术的发展,当前疫苗的种类可以分为亚单位疫苗、基因重组疫苗、合成多肽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载体疫苗。其中基因重组疫苗又分为重组DNA疫苗、重组活疫苗、杂交株活疫苗、基因缺失活疫苗,免疫球蛋白载体疫苗又可分为抗毒特性抗体疫苗、表位嵌合免疫球蛋白等。国内外疫苗研究在研发人士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不少新进展。1、HPV基因工程疫苗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是预防宫颈癌的第一支防癌疫苗,目前研制成功的HPV疫苗是预防性疫苗,HPV治疗性疫苗还在研制中。它是由默克公司和葛兰素史克公司两家分别独立研制成功的,一个是四价,一个是两价,目前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在美国使用的价格大约是每人份360美元,这一价格在我国是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因此我国亟待研制自己的HPV疫苗。据悉,目前国内有两家HPV疫苗研究单位申报了临床试验,已有一家拿到了临床批件。2、基因工程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Hp)是胃病发生的元凶。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联合多种抗生素治疗Hp引起的相关胃病,单一抗生素的根治率不超过30%,由于Hp一般隐藏于pH值很低的胃黏膜处,药物难以达到作用部位,耐药严重。第三军医大学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中心从1995年就开始了Hp疫苗的研制:(1)首先,创立了“Hp分子内佐剂黏膜疫苗”学说,并得到了实践的验证。(2)首次建立了高效筛选Hp疫苗组分的体系,成功构建了可用于生产的Hp疫苗工程菌株。研究建立了国内外第一份《Hp疫苗制造与检定质量标准》。(3)建立了Hp疫苗Ⅰ、Ⅱ、Ⅲ期人体临床试验所需的30多种技术规范、标准及实验检测技术。通过这些关键技术的发明与创立,按照国际标准完成临床试验,结果表明Hp胃病疫苗安全性良好,保护率为72.10%,达到口服类疫苗国际先进水平。该项目申请了15项专利,获得了8项授权。该疫苗目前已经成功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目前国际上也有很多机构也在对Hp疫苗进行研究,如诺华等一些公司,他们的疫苗目前还处在临床Ⅰ、Ⅱ期试验当中。3、人用禽流感疫苗和甲型H1N1流感疫苗我国在禽流感和甲流的控制、疫苗的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面。2008年4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SFDA)正式批准了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大流行流感疫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具备人用禽流感疫苗制备技术和生产能力的国家,说明我国从疫情监测、病人发现、病毒分离鉴定、病毒培养改造、临床试验到工业化生产整个技术链条是完整的,实质性地完成了疫苗的技术储备,也具备了实物的储备条件。2009年9月3日,北京科兴生物制品公司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得SFDA药品生产注册。这是全球首个获得政府药品批准文号的甲型流感疫苗,命名为“盼尔来福.1”。整个疫苗研制周期仅用了87天。该疫苗一剂免疫后21天,儿童、少年和成人三个年龄组保护率均在81.4%~98.0%范围内,达到了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保护率70%以上)。可用于3岁~60岁人群。4、“中国号”艾滋病疫苗我国目前研发了多个艾滋病疫苗,分别处于Ⅰ、Ⅱ期临床试验阶段。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生物制品所研制的“DNA――天坛疫苗复合型艾滋病疫苗”于2007年12月1日起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现已经结束,开始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另一个是由吉林大学孔维教授等人研制的艾滋病疫苗,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5、新型结核疫苗尽管结核病疫苗应用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近年来结核病有增无减,控制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还是与结核杆菌变异有很大关系。墨西哥研制出了可预防最常见的肺结核病的新疫苗。这种疫苗比目前使用的疫苗更有效,因为传统疫苗只针对高危性结核,但高危性结核仅占10%。据悉,新型疫苗还可以预防近几年出现的新型结核病。该疫苗已在动物实验上取得了理想效果,预计不久将进行人体试验。6、联合疫苗从现实使用需求来看,一剂多防的疫苗是未来的研究方向,由于存在免疫干扰现象,这一研究也是非常困难的,尽管难度很大,新型联合疫苗也在不断的研制中。新型联合疫苗的开发包括以DPT为基础的联合疫苗、以活疫苗为载体的联合疫苗和口服联合疫苗。为进一步减少免疫接种次数,国内外开展了几种联合疫苗同时接种的观察。目前现有的联合疫苗都是以DPT为核心,加上其他疫苗而组成的,例如DPT/Hib、DPT/IPV等。现有联合疫苗分为两大类:一是多疾病联合疫苗,它通常包含多种单个疫苗来预防多种病,组成这种联合疫苗的单个疫苗通常是分别开发在先,联合在后(无细胞百日咳除外);二是多价联合疫苗,包含了同一种细菌或病毒的不同亚型或血清型,这些在疫苗开发时就联合在一起,未曾分开。现有已经上市的联合疫苗有DTwcp/IPV、DTwcp/Hib、DTwcp/HB等,正在开发中的联合疫苗包括破伤风/狂犬病、黄热病/伤寒Vi疫苗等。另外,疫苗在接种手段上也在进行改进,目前绝大多数疫苗是采用注射方式接种,依存性相对较差,突发事件中大规模预防接种等情况,都希望采用非注射的方式进行接种,如黏膜接种或纳米透皮技术等。部分新近上市或进入临床试验的黏膜接种疫苗如Ty21a伤寒活疫苗,CVD103-HgR霍乱活疫苗,霍乱O1/O139/rCTB联合菌苗,四价恒河猴轮状病毒活疫苗,鼻内接种的三价冷适应流感活疫苗,减毒伤寒杆菌活载体疟疾黏膜疫苗(Ⅱ期临床)。7、治疗性疫苗传统观念认为,疫苗的作用是对疾病的预防,但近年来疫苗也正在慢慢改变着它的内涵和功能。治疗性疫苗的研究结果对传统发出了挑战:疫苗不仅能防病,还能通过加强或调整患者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病作用。例如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由于免疫产生耐受,因此可以通过免疫手段强化细胞免疫功能或者是特殊的抗体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这一结果已经在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上得到了证实。目前国内有3个乙肝治疗性疫苗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如闻玉梅院士与天坛生物等首次研制开发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乙肝治疗性疫苗,已获得SFDA批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8、另类疫苗(非感染性疾病疫苗)非感染性疾病也可以通过疫苗进行预防或治疗。癌症疫苗已经不再是梦想。东京大学研制的几种癌症疫苗在日本10多个临床试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其他治疗手段已经不起作用的802名患者身上试验表明,有60%显现出癌症部位缩小或者在一定时期内病情不再恶化等良好疗效。他们从癌细胞中找到了可以引起强烈免疫反应的17种癌相关抗原,从而制成了这几种癌症疫苗。这几种癌症疫苗的对象包括食道癌、胰腺癌、大肠癌、膀胱癌等10多种癌症。高血压疫苗也取得了新进展。这种抗高血压疫苗能够产生一种能对血管紧张素Ⅱ产生作用的抗体。血管紧张素Ⅱ是一种机体产生的荷尔蒙,能够调节机体液体的压力,这种抗体能够关闭血管紧张素Ⅱ的接收器,从而防治高血压的产生。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批准一种糖尿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Ⅰ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来自免疫系统的T细胞移动到胰腺处,摧毁能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故可使用树突状细胞糖尿病疫苗保护胰岛细胞。老年性痴呆疫苗也取得了新进展。曼彻斯特大学用小白鼠免疫实验表明:该疫苗不仅能防止β淀粉样蛋白的积累,而且使脑中淀粉样变减少,认知能力提高,并没有脑水肿的迹象。专家认为,新研制的疫苗有望防止老年痴呆症。关节炎疫苗有望在5年内问世。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研究的关节炎疫苗已在8名风湿性关节炎的志愿者身上进行了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疫苗有望在5年内问世。乙肝纳米疫苗取得新进展。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宣布,他们成功研制了鼻内喷雾使用的乙肝疫苗纳米乳,通过缓释和更加靶向的方式,有望成为现有乙肝疫苗的替代品。此新型疫苗无需冷藏,且不需要像目前的疫苗要在6个月内注射三次。此外,尼古丁/可卡因防成瘾疫苗、避孕疫苗也已处于研发之中。疫苗的研究作为生物制药领域的热点,一直是方兴未艾。如HIV疫苗、广谱流感疫苗、结核杆菌新疫苗、治疗性疫苗、生物反恐疫苗等,新型疫苗的蓬勃发展和传统疫苗的发扬光大,正是当今疫苗发展的时代写照与特征。(中国医药报)

  • 【转帖】英实验用转基因蚊子防登革热取得成功

    英实验用转基因蚊子防登革热取得成功   英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在开曼群岛进行的利用转基因蚊子防治登革热的实验取得成功。这项实验由英国一家研究转基因蚊子的公司和开曼群岛的蚊子研究和防控局共同进行。登革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叮人的雌性埃及伊蚊,英国研究人员对雄性埃及伊蚊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必须定时进食四环素才能生存,如果放到没有四环素的野外,则会很快死去。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培育出了大量的转基因雄性埃及伊蚊,然后将300万只这种蚊子放到开曼群岛的野外环境中。这些雄性蚊子会与雌性蚊子交配,然后将这种特殊基因传给下一代,其后代蚊子也会因为缺少四环素而很快死亡。结果显示这一方法卓有成效,实验6个月后,开曼群岛上的埃及伊蚊数量下降了80%。  参与研制这种转基因蚊子的英国专家卢克·埃尔菲说,在埃及伊蚊中,雄性会主动寻找雌性进行交配,使得这种转基因蚊子的效果显著。此外,由于传播登革热的是雌性蚊子,放出大量雄性蚊子也不会使登革热的传播形势更为恶化。

  • 转基因的流言与真相

    不久前,俄罗斯宣布取消对耐草甘膦转基因玉米NK603的临时禁令。至此,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关于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传言又算画上了句号。 事实上,自从转基因作物引入种植以来,关于它的各种流言就层出不穷。在日前中国科协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转基因技术安全管理》活动上,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流言:转基因玉米容易致癌? 真相:实验设计有严重漏洞! 最新的一起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流言,来自于去年9月19日法国卡昂大学分子生物学家塞拉利尼等人在英国期刊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称,其长达两年的研究显示,喂食美国孟山都公司NK603转基因玉米的实验鼠寿命比正常实验鼠短,且前者出现肿瘤的几率更高。该报告对已经在欧盟获准上市的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相关部门反应十分谨慎,决定暂停进口和使用转基因玉米品种NK603. 法国国家卫生安全署、生物技术最高委员会和欧洲食品安全局均对塞拉利尼等人的研究展开调查。去年11月,欧洲食品安全局作出最终评估,彻底否定了这种转基因玉米有毒甚至致癌的研究结论。 欧洲食品安全局认为,卡昂大学研究人员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仅缺乏数据支持,而且相关实验的设计和方法都存在严重漏洞,这些问题说明,可接受的科研标准在实验中没有得到遵守。该局要求研究负责人提供更多相关信息,以增强报告的可信度。但这一要求被塞拉利尼拒绝。 有人指出,实验所用的老鼠类型本身易患癌。 俄罗斯有关部门也对此进行了安全性评估,结论认为,转基因玉米NK603与其常规品种中的化学组分等同;其中的转基因蛋白既不对人体有毒,也不是过敏源;未发现其具有任何毒性、遗传毒性、致敏性、过敏和免疫调节作用;目前,转基因玉米NK603经17个国家核准登记,并在饮食中获准使用,未发现其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基于此,俄罗斯已于日前取消了对转基因玉米NK603的临时禁令。 流言:转基因大豆引发过敏? 真相:实验室阶段就已中止! 其实,早在1994年,关于转基因作物的流言就已经出现了。 大豆是富含氨基酸的营养食物。但在大豆的氨基酸中缺乏含硫氨基酸。而巴西坚果中有一种富含甲硫氨基酸的蛋白。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的营养品质,1994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尝试将巴西坚果中的这种蛋白转入大豆中。但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同样对这种大豆过敏,而转入的这种蛋白质可能正是主要过敏源。基于此,先锋种子公司立即停止这项研究计划。 然而,这件事后来被一些人说成"转基因大豆可以引起食物过敏",成为反对转基因的一个主要事例。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陈茹梅研究员指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可以用它来做好事,也可以用它来做坏事。正因为如此,各个国家对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巴西坚果事件",恰恰是转基因技术管理的成功案例。 流言:转基因马铃薯造成消瘦? 真相:单吃淀粉老鼠也受不了! 1998年秋天,苏格兰罗威特研究所的普斯泰博士通过电视台发表讲话,声称在实验中用转雪花莲凝集素基因的马铃薯喂食大鼠,大鼠"体重和器官重量严重减轻,免疫系统受到破坏".此言一出,立刻引发了反对转基因技术的一轮热潮。 英国皇家学会对"普斯泰事件"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对该实验展开同行评审。1999年5月,评审报告指出普斯泰的实验存在失误和缺陷,主要包含六个方面: 不能确定转基因与非转基因马铃薯的化学成分有差异; 对实验用的大鼠仅仅食用富含淀粉的转基因马铃薯,未补充其它蛋白质以防止饥饿是不适当的; 供实验用的大鼠数量太少,且使用食物都不是大鼠的标准食物,欠缺统计学意义; 实验设计差,未进行双盲测定; 统计方法不恰当; 实验结果无一致性。 不久后,普斯泰博士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说法表示道歉。罗威特研究所宣布普斯泰提前退休,并不再对其言论负责。 流言:抗虫转基因玉米危害帝王蝶? 真相:野外帝王蝶并不吃玉米花粉! 帝王蝶是美国民众十分喜爱的一种野外观赏昆虫。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昆虫学教授洛希发表文章称帝王蝶在对抗害虫的同时,也对非目标昆虫产生威胁。在实验室中用拌有转基因抗虫玉米花粉的饲料喂帝王蝶幼虫,死亡率高达44%. 转基因抗虫玉米本来的培育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害虫,帝王蝶作为一种昆虫,吃多了这种玉米花粉会死,其实并不奇怪。问题是,转基因抗虫玉米真的会对帝王蝶产生巨大威胁吗? 美国环境保护局组织昆虫专家对帝王蝶问题展开专题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野外帝王蝶通常不吃玉米花粉,因为它们在玉米散粉之后才大量产卵。而事实上,在所调查的美国中西部田间,转基因抗虫玉米地占总玉米地面积的25%,而田间帝王蝶的数量很大,并未受到影响。 流言:转基因玉米致精液异常? 真相:纯属张冠李戴子虚乌有! 2010年2月起,一篇题为《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传言早已种植转基因玉米》的帖子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引起了不少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恐慌。 2010年3月3日,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农业部从未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进行种植,在国内也没有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 而广西抽检男生一半精液异常的说法则确有出处,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学科主任梁季鸿等人完成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而研究者根本没有提出广西大学生精液异常与转基因有关的观点,而是列出了环境污染、食品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长时间上网等不良习惯的因素。 专家观点 为什么公众 对转基因如此敏感?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工程院院士吴孔明指出,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的资源约束是非常明显的。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支撑我们的粮食、食品需求。而转基因技术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去等待。 事实上,我国在推广转基因作物生产方面是十分谨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落后了。比如按照2010年的数据,我们国家在转基因作物种植的面积上,只排在世界第六位,这和我们国家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是不相称的。历史的经验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这从我国的大豆生产受到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全面排挤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么,为什么有些公众对转基因食品格外敏感,甚至有着本能的不信任呢? 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周云龙对此做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了以下几点原因: 转基因技术涉及生物本身甚至人本身的改变,容易引起心理上的抵触; 公众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着本能的怀疑和回避; 转基因作物一旦推广,会涉及到每一个人,而且往往只能被动接受,难以主动选择; 转基因技术确实可以用来做坏事,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风险的确存在。如果没有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必然会带来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 有些人出于狭隘的心理,认为转基因技术是少数大国、大垄断公司的专利。但事实上,技术发展属于全人类。我国在转基因技术发展上也已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 周云龙介绍说,我们国家在转基因技术、产品管理上,无论是理念还是方法,都是和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而且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管理标准更严格。(转自: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网)

  • 敞开话匣子,谈谈你对转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最近一段时间,媒体一直在关注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这个关注的程度,可能只有抗虫棉被引进中国时才可媲美。《每日经济新闻》一篇报道“转基因作物20年产量不增反减,孟山都成最大获利者http://finance.qq.com/a/20130716/001883.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这只是对农作物的影响,亲,你再看“法国科学家:实验证明转基因玉米诱发肿瘤 http://www.feedtrade.com.cn/technology/news/news/2013-07-16/2011708.html#778206-tqq-1-75512-88ca9a666cae3048fdce4644c9c9ded0”…… 一直以来,转基因的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转基因对人类、生态是否安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否足够大? 曾经,有一种坚定的认识,转基因是安全的。但,现在,这种说法还能信服吗? 还需要注意,国际上转基因专利主要掌握在以孟山都为首的几家大公司手里,就算里面有多么巨大的利益,其中必然也要分出去给跨国公司。国家虽然支持转基因研究,但我想,仅仅是基因储备吧,提高以后转基因专利的话语权,不是用来大面积种植,以提供食物。 上面法国科学家那篇新闻,也让我联想到,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专注于做转基因研究,而不专注于做转基因危害研究呢?

  • 【讨论】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

    【讨论】圣女果是转基因蔬菜?

    看惯了大个头的番茄,以至于觉得小个头的番茄——圣女果有蹊跷。殊不知,小小个恰恰是原始番茄品种的特性,和转基因可扯不上关系,更没有致癌风险一说。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6/201106130849_299473_2185349_3.jpg曾几何时,我们都希望买到的西红柿越大越好,至到有一天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带着“反潮流精神”的小个头的蕃茄-圣女果,虽然只有鸽子蛋大小,但是凭借香浓、味甜、多汁的风味抓住了消费者的嘴和胃。不过,有阴谋论者放出风来:这种小蕃茄是转基因产品,吃多了有致癌风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蕃茄的家史说起。

  • 法国吃转基因玉米实验鼠长满肿瘤

    法国吃转基因玉米实验鼠长满肿瘤

    一项研究发现,喂食转基因食物的实验鼠会患上癌症。法国政府已要求食品与健康安全部门展开调查,这很有可能导致欧盟暂停进口转基因玉米。据研究者统计,做实验的这批小白鼠普遍患上乳腺癌,并出现肝脏衰竭。50%的雄鼠和70%的雌鼠提前死亡。媒体公布的照片显示出它们身上长着巨大肿瘤。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9/201209282138_393690_2019107_3.jpg

  • 国内基因检测的公司有哪些

    国内有许多知名的基因检测公司,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基因检测公司及其相关信息:? ?华大基因?: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服务提供商,业务涵盖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等多个领域。 ?达安基因?: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注于分子诊断试剂盒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和科研领域。 ?鑫诺美迪?:北京鑫诺美迪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和相关服务。 ?贝瑞和康?:一家知名的基因检测公司,专注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供个性化的遗传咨询和健康管理服务。 ?博奥生物?:一家在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分析领域具有领先地位的公司,致力于将先进的生物技术应用于医疗、科研等领域。 ?安诺优达?:安诺优达基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新一代基因组学技术在人类医学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是国内基因组行业的知名企业。 ?华因康?: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的自主基因测序仪品牌,拥有完整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产业链,涉及基因技术的高科技公司。 ?碳云智能?: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预测服务。 ?西比曼生物科技?:西比曼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注于细胞治疗和生物医药产品的研发,致力于治疗癌症和退行性疾病。

  • Nature:首次构建出人类大脑三维基因表达图谱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来自两名男性捐献的全部大脑和来自第三名男性的单个脑半球构建出高分辨率的人类大脑三维基因表达图谱。相关研究结果于2012年9月19日在线刊登在《自然》期刊上。在美国西雅图市艾伦脑科学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Brain Science)研究员Michael Hawrylycz的领导下,研究人员将来自大约900个精确切割的大脑切片的转录数据---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收集到的---组装在一起,然后将转录数据与在切片之前对捐献的大脑的核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进行叠加,从而构建出人大脑三维基因表达图谱。这些图谱是免费向公众提供的,详情可参见网址:http://www.brain-map.org/,而且能够有助于科学家们测试关于大脑功能、疾病和进化方面的假设。艾伦脑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家Ed Lein说,“这些数据本身并不提供理解大脑如何工作方面的所有答案。然而,我们希望它们促进人类大脑研究以便理解大脑的复杂化学性质和细胞组成。”比如,研究特定疾病的科学家们能够利用成像技术,如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来评估相关的大脑区域,然后查询这些新的图谱来鉴定在这些区域表达的基因,而这可以通过一种简单的颜色编码的手册来显示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来实现。当前,研究人员还是依赖于对小鼠大脑的零碎研究。

  • 基因检测: “朱莉经验”非四海皆准

    今年5月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依据特定基因检测结果,接受乳腺切除手术,以防乳腺癌变。这一“朱莉效应”如今远播海外,基因检测的热度在国内逐渐升温,以致某地出现根据基因检测评估酒量、烟瘾,甚至是幼童的天赋和未来优势。如此向基因“问卜”与“朱莉经验”挨得上吗?查基因真能助我们料事如神吗?http://www.ibioo.com/data/attachment/portal/201307/23/201831p6klrkntk8m1tb8k.jpg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个功能片断,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决定一切生物物种最基本的因子;基因决定人的生老病死,是健康、靓丽、长寿之因,是生命的操纵者和调控者。因此,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基因,一切生命的存在与衰亡的形式都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遗传学专业人士游识猷表示,说起基因检测就不能不谈及10年前美国、中国等6国科研人员共同绘制的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该图使科研人员对人类基因概况、基因指导合成蛋白质的特点、基因变化与疾病的相关因素,有了“跨越式”了解。但迄今专家能够掌握的基因与疾病的关联、基因变异探知方法,与预测实实在在的绝大多数疾病之间还有漫长距离,遑论品评后天性甚强的个性差异。有人把基因组图谱比喻成地图,好像拿着它就能随时知道我们脚下的路通往哪里。其实基因彼此间会相互调控,多种罕见的基因突变会“殊途同归”地引起某种看起来相同的病,某些基因功能会出现后天性可逆转、可遗传的改变,一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环境压力中的表现也会时好时坏。因此,基因的种种实际表达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远比形形色色的检测结果复杂得多。但朱莉所防范的乳腺癌是个特例,它是与基因突变直接相关的疾病。“朱莉的选择是理智的”,游识猷说,但若要评论这种抉择是否可以复制,就要权衡如此行事的付出与收益。朱莉体内的单个BRCA1基因突变有可能大幅提升患癌几率,只有在发现因果关联与此类同的突变后,才能考虑“防患于未然”的治疗手段。游识猷认为,虽然美国的“我与23对染色体”公司等商业机构已售卖了好几年的个人基因检测报告,但那些结论基本上“仅供娱乐”。它们要么是老生常谈的健康常识,要么模棱两可到只能让被检测者去猜。说到底,知道基因突变容易,了解为何突变及其影响就难了。

  • 自然遗传学:基因测序揭示乙肝病毒整合机制

    由礼来公司(Eli Lilly)牵头组建的独立的、非赢利性团体组织——亚洲癌症研究组(ACRG)和默克(Merck)公司(众所周知的美国和加拿大以外的MSD)以及辉瑞制药有限公司(Pfizer Inc.)联合全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究机构BGI共同宣布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的研究结果:有关复发性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细胞癌(HCC)中整合的一项全基因组研究。该项研究为同类当中的首次研究,从这项研究得出的结果或许对帮助提高肝细胞癌(HCC,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肝癌类型)诊断和治疗可以提供重要见解和看法。论文第一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大学(HKU)名誉副教授Ken Sung博士说:“这项研究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整合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看法,这将推动肝癌和临床预后结局的影响。我们也期望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调查来提高肝细胞癌(HCC)的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整合被认为是肝细胞癌(HCC)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乙型肝炎病毒(HBV)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去,这样就会诱导宿主的染色体不稳定(绝大多数人类癌症的典型特征之一)或者改变内源性基因的表达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之前也曾有乙型肝炎病毒整合到HCC基因组的相关研究,但由于技术障碍以及样本量相对较小而使研究一直受到限制。在该项研究当中,ACRG,BGI和其他合作者对一个大样本队列的患有HCC的中国患者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期能通过此来描述全基因组整合模式,并确定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的发生率。通过测序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乙型肝炎病毒(HBV)整合是肝肿瘤事件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并且这种整合现象较邻近的正常肝组织(30.7%)来看,在肿瘤中的整合更常见(86.4%)。除外之前已经报道的TERT和MLL4基因,研究人员还发现另外三个新的基因(CCNE1,SENP5和ROCK1)与再发的乙型肝炎病毒的整合有关,而在这五个基因当中,每一个均在癌症形成以及进展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BGI负责该项目的主要研究者Hancheng Zheng表示:“对于(全球范围内)致力于更好地理解HCC中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研究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来讲,这项研究激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也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的详细分子机制,以及整合带来的临床预后影响,这也必将推动发现并形成未来更好的肝癌治疗方法。”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事件(复发)的数量与肿瘤大小、以及血清HBsAg和α-甲胎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与那些肿瘤中较高数量的乙型肝炎病毒整合(n3)相比,肿瘤中没有检测到或低数量(n3)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整合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这也表明乙型肝炎病毒整合事件是HCC患者的一个不良的预后指标。香港大学名誉教授、NUS和IMCB头颈肿瘤以及上海罗氏公司兼职教授John Luk说:“深入理解HCC中的再发性乙型肝炎病毒插入机制,有助于科学研究团体/机构明确肝癌的新的分子靶点,而这也正是有效治疗肝癌的瓶颈所在。”研究人员表示HBV整合所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可能有助于病毒控制宿主肿瘤的某些特定基因。他们发现,HBV整合位点通常接近或插入整合的基因内,这可能正是HBV控制某些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观察到超过40%的整合在1,800[/col

  • 【0302】再谈转基因与道德论?

    据英国《卫报》网站报道,继欧洲科学家与决策者在埃塞俄比亚推广种植装基因农作物后,非洲有望成为转基因食品公司的下一个推广地区。欧洲科学院科学咨询委员会女发言人的说法,该项会议意在帮助欧洲联盟和非洲科学家合作,使得农作物更容易在非洲大陆成活。她说:"欧洲联盟在转基因农作物方面的政策要求对非洲有很大影响。许多国家因为欧洲联盟的限制约定而不敢做任何研究,他们需要依靠欧洲联盟保证他们顺利出口产品". 然而,评论家们认为这项会议其实就是在试图从政府的层面来掩盖国家推广转基因种植这件事,这对于当地农民到底是好是坏也不得而知。 英国环境大臣欧文·帕特森曾于去年说过,如果英国不向贫穷国家推广转基因作物技术,那可以算作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讨论:关于转基因在非洲推广,各有所云,到底是道德还是不道德,亲:你怎么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