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茨维特

仪器信息网茨维特专题为您整合茨维特相关的最新文章,在茨维特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茨维特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茨维特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茨维特话题讨论。

茨维特相关的资讯

  • 盘点诺贝尔化学奖:共发104次 4女性获奖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0月8日在瑞典揭晓,美国科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迈克尔· 莱维特及亚利耶· 瓦谢尔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共享奖项。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用数字解读了诺贝尔化学奖百年来的历史:   104次颁奖   自1901年至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项已颁发104次。其中,1916年、1917年、1919年、1924年、1933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这几年未颁奖。这是因为这些年份恰逢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化学领域没有足够重要的发现和突破,奖项顺延至下一年。   63人单独获奖   截止2012年,化学奖颁发给单独个人的为63次 23次该奖项为两人同得,18次该奖项由三人共享。   4名女性   在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的163人中,有4名女性。其中一位是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   最年轻:35岁   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 居里是迄今获得物理学奖最年轻的人,1935年,35岁的约里奥与妻子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值得一提的是,其妻伊雷娜· 约里奥· 居里是曾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的长女。   最年长:85岁   2002年,85岁的约翰· B· 芬获诺贝尔化学奖奖。这使他成为目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年龄最大的人。   平均年龄57岁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7岁。
  • 发明色谱法的他竟是一名编外杂工(图)
    瑞士美丽的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一名少年舒舒服服地躺在草地上,痴痴地望着河边垂柳依依,那片随风掀起的嫩绿色海洋,仿佛在召唤着他投入自然的怀抱。  是什么让这些美丽的植物们是绿色的呢?一枚科学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了少年的心中,尚读中学的他立志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生物学家,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他就是后来发明了色谱法的植物生物化学家茨维特。  色谱法是现代科技领域最重要最有效的分离提纯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将复杂的混合物质逐一分散、提纯并有规律地排列成一条条色带。  1891年,19岁的茨维特考入了瑞士日内瓦大学物理系,1893年,他继续留在这所著名大学的植物实验室攻读博士学位,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远在国外的他完全痴迷在了研究植物结构中,第一篇有关解剖学的论文获得日内瓦大学授予的“戴维”奖章。为了研究叶绿体,他开始研究一种可以将叶绿体内部不同物质染色的技术,可是当初从细胞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茨维特一无所获。直到1896年,茨维特以论文《细胞的生理学研究》完满地结束了毕业答辩,带着回国继续研究的美好愿望,他踏上了返回故土的道路。日内瓦大学前身是日内瓦学院,1873年建立医学系后,正式更名为大学。(网络图)  可是事实根本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沙皇俄国迂腐的政府根本不认同他辛辛苦苦在国外获得的博士学位,华沙工学院的权威都是一群德国人,他们非常看不起这个从瑞士大学毕业的博士。学校不仅不给他安排任何可供实验的研究环境,连一席教职也不提供给他,只给他一个编外杂工的身份。  偏见与压制根本没有使茨维特放弃对色谱法的研究,1896年,他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始尝试将物理化学手段运用到叶绿体中的绿色色素的研究中。很快,他便发现这种能呈现绿色的色素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而是叶绿素与清蛋白的复合物,他将其命名为“叶绿蛋白”。1901年,茨维特决定将吸附技术作为探索分离叶绿蛋白色素的方法,使色素能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不改变形式与性质。显微镜下的叶绿体(网络图)  1903年,茨维特终于成功了,他从植物的绿叶中成功分离色素。他先制作了一个碳酸钙吸附柱,然后将其与吸滤瓶连接,使绿色植物叶子的石油醚抽取液自柱通过。结果植物叶子中的几种色素便在玻璃柱上展开:留在最上面的是两种叶绿素 绿色层下面接着叶黄质 随着溶剂跑到吸附层最下层的是黄色的胡萝卜素。如此则吸附柱成了一个有规则的、与光谱相似的色层,最后他用醇为溶剂将它们分别溶下,得到了各成分的纯溶液。  1903年3月21日,在华沙自然科学家协会生物学家分会举行的会议上,茨维特作了“一种新型吸附现象及其在生物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的演讲,公布了他对100多种无机和有机吸附剂的研究结果。这是世界上首次有关色谱法的演讲报告,于是,后人把1903年3月21日作为色谱法的诞生日。可惜的是,这次演讲当时却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即使他取得了这样的成就,在华沙工学院执教的一群德国人还是照样看不起他。他也曾多次申请植物系的教授职位,可得到的回应只有官僚们的冷嘲热讽。生活的辛酸没有击倒茨维特对科学的执念,他多年夜以继日地研究。1906年,茨维特在德国《德意志植物合志》上连续发表了《叶绿素的物理化学研究》和《吸附分析与色谱法》两篇论文,详细讲述了他创立的方法和叶绿素在化学上的应用,并将此方法正式命名为“色谱法”,这种技术不仅适用于植物色素,还可利用于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分析中。苦苦研究数十载,他终于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茨维特也终于升职为讲师了。  为了使这项技术能更加广泛地应用,茨维特先后试验了126种粉末吸附剂对植物叶绿素的分离效果,在1910年,汇集了他十几年心血的专著《植物界和动物界的色素》终于完稿出版,茨维特在此论著中描述了他对叶绿素的全面研究,以及有关色谱法详尽无遗的讲解。高中生物教材中对色谱法分析叶绿素的讲解(网络图)  尽管茨维特所创立的方法是当时世界上最简便最有效率效果最好的分离方法,可是由于所谓权威人士的偏见和抵制,这种方法却一直沉寂在科学的角落,没有受到它应有的关注和推广。  受到压制的茨维特倒是没有过多抱怨,尽管他万分希冀世人能听到他的呐喊,可是这个世界实在太过喧嚣了。就在他努力奋斗,希望能取得更大成就让世人注意这个极有前景的色谱法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如一片凋零的落叶,随学校的辗转搬迁而飘荡。辛劳与奔波摧毁了他的身体,1919年6月26日,年仅47岁的茨维特带着无尽的遗憾悄然离世。  近20年后,科学家卡勒、库恩等人偶然间发现了默默无闻的色谱法。在几位科学家的精心擦拭下,色谱法仿佛一块灰头土脸的金子重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用色谱法成功地分离出了非常多前所未见的提纯物质,如各种维生素,激素与酶。卡勒与库恩分别于1937年,1938年荣获科学界的巅峰之奖——诺贝尔化学奖。  卡勒在1947年世界有机化学协会举行的会议上说:“没有哪种像茨维特的色谱吸附分析那样对有机化学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他极大拓宽了有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如果不使用这种新方法,则在维生素,激素、类胡萝卜素和其他大量天然化学物质的研究方面,就绝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进展和丰硕的成果。”  终于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与赞美,对于九泉之下的茨维特,也许太晚,也许并不晚。他辛勤耕耘的一生,哪怕如此不起眼,如此默默无闻,却给世界带来了一个更为美好的明天。  人物小档案:  米切尔什莫诺维奇茨维特(1872~1919),俄国近代植物生理学家、植物生物化学家、色谱技术创世人,首创的“色谱分离法”极大推动了20世纪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药学的研究发展。  里夏德库恩(1900年12月3日-1967年8月1日)奥地利-德国化学家,1934年,库恩与卡勒合作,合成维生素B2,1937年合成维生素A。1938年,库恩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保罗卡勒(Paul Karrer),瑞士化学家,由于对类胡萝卜素、黄素,以及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结构研究,193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 2018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 附历年得主盘点
    p   当地时间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Arnold,Smith,Winter。 br/ /p p   奖项的一半授予美国科学家阿诺德(Frances H. Arnold),表彰她实现了酶的定向演化 另一半授予给美国科学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国科学家温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们实现了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8f1c90ac-2aec-4857-aa84-f43b6f2ce6aa.jpg" title=" 2018100318181296422.png" alt=" 2018100318181296422.png" / br/   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3位科学家。 /p p   根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介绍,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颁发,始于1901年,以表彰“在化学领域做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p p   化学是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 诺贝尔一生中最依赖的科学,他的发明和积累的巨额财富都得益于化学知识。1895年,诺贝尔立下遗嘱,从个人财富中拿出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用以奖励在几大科学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遗嘱中,他把化学奖放在了第二位,仅次于物理学奖。 /p p   从1901年至2017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发过109次,拥有178位获奖者。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英国学者弗雷德里克· 桑格则是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生物化学家。 /p p   2017年10月4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瑞士科学家雅克· 杜博歇、美国科学家约阿希姆· 弗兰克以及英国科学家理查德· 亨德森,以表彰他们在冷冻显微术领域的贡献。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c5171abc-dec5-4086-9143-053758daaed5.jpg" title=" u=364030801,3274004624&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64030801,3274004624&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br/ 诺贝尔奖颁奖仪式 br/ /p p   诺贝尔化学奖是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遗嘱中设立的原始四大奖项之一,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至2017年,共颁奖109次,有178人次获奖,化学奖得主的平均年龄是58岁。 /p p   其中,最年轻的化学奖得主是法国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他在1935年与其妻子因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年仅35岁。值得一提的是,他妻子的母亲是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两人的一对儿女也是著名的科学家。 /p p   最年长的化学奖得主是美国化学家约翰贝内特芬恩,他因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质谱法方法的研究,与日本化学家田中耕一、瑞士化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共同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年85岁。 /p p   百年间,诺贝尔化学奖仅有4位女性得主。分别是1911年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奖的法国化学家玛丽居里 上文中提到的法国物理学家伊雷娜约里奥-居里 1964年因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结构而获奖的英国生物化学家多萝西霍奇金 及2009年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而联合获奖的以色列晶体学家阿达约纳特。 /p p   截至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一共停发过8次,分别在1916, 1917, 1919, 1924, 1933, 1940, 1941和1942年。多数发生在一战二战时期。此外,据诺贝尔奖官网称,如果当年没有符合条件的候选人,该年的诺贝尔奖也将延后颁发。 br/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0/uepic/30f8da35-fcd8-47dd-b075-c066286f62b8.jpg" title=" u=3104463671,3442817358&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alt=" u=3104463671,3442817358& amp fm=173& amp app=25& amp f=JPEG.jpg" / br/ 诺贝尔奖奖章 br/ /p p   strong  最后,附上21世纪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名单: /strong /p p   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 /p p   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 /p p   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 /p p   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 /p p   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 /p p   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 /p p   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 /p p   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在“固体表面化学过程”研究中作出的贡献。 /p p   2008年:下村修(日)、马丁查尔菲(美)、钱永健(美),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p p   2009年:万卡特拉曼拉玛克里斯南(英)、托马斯斯泰茨(美)、阿达约纳什(以色列),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研究中做出贡献。 /p p   2010年:理查德赫克(美)、根岸英一(日)、铃木章(日),发明新的连接碳原子的方法。 /p p   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美)、布莱恩克比尔卡(美),因“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获奖。 /p p   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迈克尔莱维特(英、美)、阿里耶瓦谢勒(美、以色列),在开发多尺度复杂化学系统模型方面做出贡献。 /p p   2014年:埃里克贝齐格(美)、威廉莫纳(美)、斯特凡黑尔(德),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做出贡献。 /p p   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保罗莫德里奇(美)、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美),因“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获奖。 /p p   2016年:让-皮埃尔索维奇,J弗雷泽斯托达特和伯纳德L费林加三位科学家因“设计和合成分子机器”获奖。 /p p   2017年,约阿希姆弗兰克(瑞士),理查德亨德森(英),雅克杜博歇(瑞士),他们发展了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p p br/ /p
  • 色谱填料的终极形态竟然是.......
    什么是色谱1903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 ( Tswett )在波兰的华沙大学研究植物叶片的组成时,用白垩土(碳酸钙)作吸附剂,分离植物绿叶的石油醚萃取物得到黄色、绿色和灰黄色彼此分离的六个色带。茨维特把这样形成的色带叫做“色谱” ( Chromatographie ),1906年,茨维特以此名称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发表,英译名为 ( Chromatography )。在这一方法中把玻璃管叫做“色谱柱”,碳酸钙叫做“固定相”,纯净的石油醚叫做“流动相”。现在把茨维特开创的方法叫液—固色谱法 ( Liquid-Solid Chromatography )。什么是色谱技术虽然在1906年,茨维特就在植物杂志上将色谱带入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很遗憾,在此后的将近30年的时间里,这项重要的发明无人问津,直到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才重复了茨维特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γ-胡萝卜素,色谱技术这才迎来了生机。色谱技术又称层析分离技术或色层分离技术,是一种分离复杂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有效方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由固定相和流动相构成的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从而使各物质达到分离。如今,色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中尤其是食品药品行业,高效液相色谱也逐渐成为了食品药品实验室检测部门的标配。在制药行业,色谱层析制备柱也成了抗体、糖蛋白、抗生素等产品最主要的生产设备。色谱技术的核心是什么色谱技术的快速进步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井喷式地发展,然而它的核心又是什么呢?首先,我们通过一张图,来了解一下色谱技术的发展史。1970年代以来硅胶填料发展史由上图可见,每一次色谱技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层析材料发展的基础上的,自1903年茨维特 ( Tswett )用碳酸钙作为吸附剂分离了植物色素,色谱填料经历了纤维素 → 葡聚糖凝胶 → 硅胶的不断变化。虽然硅胶填料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如今出现了,但是,由于硅胶的特殊性质,使其一直是主流填料,变化的只是形状和大小。为什么硅胶的粒径和大小的变化会左右色谱技术的发展呢,首先我们通过下面一张表来了解一下每种粒径的硅胶适用的范围:硅胶粒径大小直接影响到色谱分析效果, 粒径越小分离效果越好,反压也越大。色谱分离从常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使得样品分析时间从一个多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再到几分钟是由于色谱填料越来越小的结果。理想的硅胶微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经历了由无定形到多分散球形的变化之后,上世纪90年代,单分散小粒径大孔聚合物色谱填料出现了并在的商品化给色谱填料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从此,单分散微球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自此精确控制硅胶色谱填料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及调节孔道结构和机械强度即单分散硅胶成为了硅胶色谱填料的研究重点。 所谓单分散,通常指微球的粒径或直径大小呈均一分布,单分散微球在直径、孔道、表面性质及色谱峰形上具有一致性。目前市场上的填料,虽然称为单分散,但是在电镜下的差距很大,我们以10微米100埃口径硅胶为例,在电镜下比较各家厂家的产品。 由上图可见,虽然各家公司都宣称自己的产品是单分散,但是在电镜下,产品的优劣还是一览无余。除了苏州纳微科技有限公司的微球,日本和瑞典公司的微球粒径大小差异很大,表面也比较粗糙,相比之下,纳微微球的大小比较均一。单分散微球的优点单分散硅胶之所以是目前硅胶色谱填料研究的重点,是因为它有一下几个优点: 1. 装柱容易、反压低、流速快、柱效高、不易堵筛板2. 线性流速均匀、洗脱集中、洗脱体积少3. 柱床稳定,使用寿命长4. 重复性好 首先在工业生产中,生产效率一直是工厂的重中之重,所以流速高,柱效高,不容易堵塞筛板就减少了出现故障的频次和几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次,集中洗脱,大大降低了洗脱次数和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时间和耗材成本;花费了同样地成本,但是使用寿命却更长,对企业来说,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当今工业生产中,产量已经不是唯一重要地数据了,企业对质量地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重复性好地填料产出的产品质量也比较稳定,能够减少企业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 5位外国科学家获2010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
    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社北京1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法)3位德国科学家、1位美国科学家和1位法国科学家14日被授予2010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当天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等5大国家级科技奖项一一揭晓并颁奖。   荣获2010年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的5位外国科学家分别是:   德国籍国际知名天体物理学家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他是推动中德双方天体物理学合作的先行者。1979年以来,伯纳教授通过举办讲座、中德双边系列研讨会和接纳中国学者到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等,有力推动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为中国培养许多优秀人才。他建议在中国科学院建立马普青年伙伴小组,目前已建立20余个伙伴小组,学科遍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基础研究领域,为中科院引进了杰出人才和新的学科方向。作为德方负责人,伯纳教授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了青年伙伴小组,现已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团队。   美国籍能源系统工程与智能控制专家甘中学。他带动几十名海外人才回国,创建煤基低碳能源实验室,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了一批相关领域的科研人才。甘中学博士有效促进中国民营企业与美国和俄罗斯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作为企业界的代表,为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法国籍国际著名空间物理学家、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所长罗格博奈。1990年以来,博奈教授积极支持中国科学家参加欧洲空间局的星簇计划,并在中欧合作“地球空间双星计划”的立项与实施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他在担任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主席期间,力促中国空间科学家走向世界舞台,为中国空间科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德国籍环境规划专家克劳斯托普弗。他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20多年来,托普弗教授积极推动中德、中非合作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把水处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新技术引入中国,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崇明生态岛建设等提供了重要建议。在其推动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同济大学共建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托普弗目前出任该院首席教授。   德国籍建筑材料专家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自2002年受聘于青岛理工大学以来,维特曼教授培养博士、博士后40余名,在促进该校混凝土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及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青岛工作期间,他参与解决了一些重大工程的技术问题。
  • 两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拿到中国“绿卡”
    p   近日,一位外国科学家走进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办理了永久居留身份证申请手续,市出入境管理局、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华东理工大学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他就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东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伯纳德· 费林加。预计本月,他将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奖得主。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2310ad3-0823-42d0-baf6-8dd43544ca20.jpg" title=" 640.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伯纳德· 费林加 /strong /p p   2016年,费林加因“设计并合成分子机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今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团队研发新材料。“我们在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它像眼睛一样,能对光的变化作出性能响应。”费林加告诉记者,“我们还在研发自修复材料,希望它像人体组织那样,能自我修复。”这些智能材料在医疗、电子、节能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2521ab9-0f62-4835-9c0f-8205be1eb92c.jpg" title=" 6401.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 维特里希 /strong /p p   作为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维特里希正在带领上科大课题组,利用液体核磁共振等技术,探析人体内G蛋白偶联受体的分子机理。这种原创性研究,有望催生以G蛋白偶联受体为靶点的新药。 /p p   据了解,外籍科学家过去在中国工作,通常要在签证规定时间内离开中国,或在签证到期前重新申请,此外,在出行、购房、医疗等方面,均有诸多不便。今年,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启用。持有这一证件的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很多事务上享有“国民待遇”。而根据公安部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十条”,截至目前,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30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荐函。其中,就包括费林加、维特里希。 /p p   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分管领导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作为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亟需引进一批高峰人才,并营造很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带领团队开展前沿科技研究。 /p p   谈及上海政府部门的服务,费林加用了“Fantastic”(好极了)一词,因为从体检到办理永久居留手续,他都走了“绿色通道”——相关部门简化流程,收到预约后很快安排,派工作人员全程陪同。 /p p   令他同样感到“Fantastic”的是,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得到了“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重点项目资助,市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徐汇区政府、华东理工大学将联合出资,为他定制实验室,推动智能材料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我们会把它打造成世界顶级实验室,在做出创新成果的同时,培养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并吸引全球知名科学家加入我们团队。”费林加说。 /p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建议修订羊毛产品的标签规则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正就拟议修订羊毛产品标签规则征询公众意见,以作为对所有FTC现行的法规和指南的系统评价的一部分。   羊毛产品标签规则要求羊毛产品上的标签公开制造商或贸易商的名字、产品加工或制造的国家以及纤维含量的信息。FTC首次发布该规则是根据《羊毛产品标签法案1939》(又称羊毛法案)。该机构最近一次对该规则进行评估是在1998年,并于1998年至2000年进行了修订。2006年,羊毛法案根据《羊毛服装织物标签公平及国际标准法》(Wool Suit Fabric Labeling Fairness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onforming Act)进行了修订,规定羊毛产品如被鉴定为山羊绒或包含非常精细的羊毛,则被认为是贴错标签,除非其平均纤维直径高于法案中规定的平均值。   2012年1月,FTC就这些规则寻求公众意见。为回应收到的意见,FTC建议修订以明确并更新这些规则,使其更灵活,并且与委员会拟议修订的纺织品规则相一致。拟议的修订包括接纳羊毛法案中关于山羊绒和非常精细的羊毛的定义,明确含有初剪羊毛或新羊毛产品的描述,修订规则允许某些产品吊牌公开纤维特征和性能即使其没有公开产品所有的纤维含量。   委员会以4-0投票赞成拟议标签规则的通告。该通告可以在FTC官网上找到,并将在联邦纪事上发布。提交意见的说明在联邦纪事通报中。公众可在2013年11月25日前提交意见,所有收到的意见将在网址www.ftc.gov/os/publiccomments.shtm中公布。
  • 美国FDA驻京办挂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新思维
    央视《新闻1+1》11月19日播出《“先发制人”:食品安全新思维》,以下为节目实录:   主持人:   欢迎收看《新闻1+1》。   今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就是FDA在中国的首个办事处在北京揭牌成立,卫生部部长陈竺这样评价,说这是双方合作的一种新的形式。FDA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能给中国带来什么,岩松你怎么看?   白岩松:   这是一个看着好像很普通的一条新闻,但是在这条看似很普通的新闻背后,却透露了非常不普通的一个信号。尤其我要提醒观众朋友注意的是,这个事情之前,昨天在进行的中美食品安全这样一个看似也很务虚的论坛里头,陈竺部长的一番讲话可是透露出最近我们持续地关注食品安全未来一个重要的解决之道,甚至思路都有了,叫先发制人。所以很多年后,我们回头看食品安全的监管纳入正轨的时候,恐怕忘不了这两天。   主持人:   《新闻1+1》,不一样的解析。首先我们来关注美国FDA在北京设立办事处的新闻。   中美合作有利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   (播放短片)   解说:   FDA,这个名字在中国,您可能没听说过,但在美国,FDA大名鼎鼎。   就在今天,FDA这个百年老店飘洋过海,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分店,这是FDA第一次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引起众多媒体关注。   这是今天上午FDA北京办事处成立的剪彩仪式,剪彩人员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邵明立,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局长艾森巴赫以及美国驻华大使雷德,中美两国对FDA办事处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莱维特(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   我们的期待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当地政府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关系,换句话说,增进我们的友好合作。第二,希望我们能够对个例事件做个案研究,建立更快捷更广泛的数据系统,以便在问题发生时有更快反应。   解说:   据悉,FDA在中国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中国建设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同时将美方人员派驻中国检查出口至美国的食品安全,FDA驻京办事处包括八个全职常驻职位,除主任一职外,还包括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技术专家各一人,以及四名检察员。   邵明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深知道我们这一使命的艰巨,我们也深知道,只有合作,只有加强合作,只有发展合作,才是我们唯一的共同的选择。   解说:   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近日还将在广州、上海设立办事处,FDA办公室将在中国寻找可信任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出口到美国的食品进行认证或是检验。   莱维特:   很快我们会落成在中国三地的办公室,下个月我们将在印度新开两个食药局的办公室,接下来在拉丁美洲也会再开两个食药局办公室,我们在其他地方还会陆续设立办公室。   解说:   FDA来到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这一次也不例外。   陈竺(中国卫生部部长):   中方有关部门和美方商谈的结果,两国将在对方的国家对等地设置食品安全的监管机构,中方正在准备当中。   解说:   值得注意的是,陈竺部长透露消息的研讨会主题就定为加强食品安全机构间合作。对于中美互设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办公室的原因,陈竺解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出口食品不仅要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标准,还要符合进口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如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FDA远道而来意味着什么?它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还是火眼金睛的监督者?它有力量帮助中国打造一张严密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吗?FDA究竟能给中国带来什么?中美互设食品药品安全管理机构,又会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主持人:   好,我们来连线一下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何计国教授,何教授您好。   何计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营养与安全系主任):   你好。   主持人:   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在中国的三个地方将开设办事处,您觉得这样的一个举动,它向外界释放的信号是什么?   何计国:   首先释放我们中国政府更开放、更理性的一种发展的观念。   其次就是说我们也认识到在中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食品安全的问题,那么这样的问题在美国也同样发生过,但是它发生比我们早,那么以美国当年处理的一些经验和它的一些技术来帮助中国处理食品安全,应该说对中国食品安全有很大的一个帮助作用。   主持人:   新闻里面说,美方说是要帮助中国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您怎么理解这个能力建设,让美方帮助我们进行?   何计国:   是这样,因为这种能力包括我们在技术方面的一些能力,也包括我们在管理的方面,比如说检查的时候有些细节,就是说只有以前经过很多事情的这种专家,他才会有这些经验,所以在这方面都会有一些带动作用、一些促进作用。   主持人:   您这是理解能力建设,好,谢谢何教授。   岩松,我刚才希望何教授跟我们解析帮助中国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能力建设,刚才何教授也解释了一下他理解的能力,你怎么理解这个能力建设?   白岩松:   首先我觉得好像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因为的确,我们的食品安全屡屡出事,尤其今年更是让大家格外地关注,像三聚氰胺这样的,我们内心好像都有一个我错了,想做检讨这样的概念。其实首先别忘了,这是一个对等的原则,不仅是美国的FDA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中国明年也会去美国设立相关的办事处。美国这几年食品安全威胁到我们的事情也不少,像比如说沙门氏菌,花生酱里头有,这也是这次举办研讨会和设立这项机构重点研讨的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国花生酱里面的沙门氏菌,一个是中国的三聚氰胺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简单先说,第一个是证明食品安全已经变成国与国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毕竟是民以食为天,所以双方要到对方去设立相关的机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关卡前移了。就是说原来是你的食品到我们国家的时候,在边境这块来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查,现在在全球化的范围内,这已经漏洞非常大,很危险,来不及,慢,所以现在我关口前移,到你国内去对要向我出口的食品实行监管,这是第二个信号。   第三个信号,我要在你国内选择第三方的独立论证机构,还要经过我的这种审批,如果说帮助中国能力提高的话,我觉得可能会体现在这一点,美国这么多年也出了很多很多的问题,它在监管,在独立机构的认证等方面有很多的经验,那么我们明年去的时候,相信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我觉得第四点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以后食品的磋商,由于在对方国家设立了办事机构,将变得非常容易解决和常态化。   主持人:   信息交流可能更通畅。   白岩松:   没错,非常容易。   主持人:   但你看双方的这种解决机制是不是真正能够做到对等,因为刚才短片里面也说到,美国的FDA在中国的机构它会有三个,就是在中国进行这种第三方的评估,但我们到未来在美国建设,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在美国找这种第三方?   白岩松:   我觉得像这样的话可能问题不大,因为美国的第三方的论证的机构,因为它已经这么多年,已经相对成熟,但也需要有我们的审批,我们认同它向中国出口的这种食品,也是经过它的第三方论证的机构。所以美国也提到了有两方面的帮助,一个是在更好的技术等等这方面;另外一个是食品监管体制双方如何磋商,我觉得这是一个共同进步的问题。   陈竺部长在昨天的论坛当中特别谈到对等这样的原则,我想在国与国交往之中,这个对等可不是一个务虚的话。   食品安全监管,从“望远镜”到“显微镜”   主持人:   或者能不能这么理解,可能有些问题,因为我们知道食品安全的监管,在我们国家是多头治理,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美国的FDA在我们国家设立办事处的话,用一种外力来压住。   白岩松:   对,我觉得这里可能有几个好处。第一个好处来说,你看他首先要谈到这样一点的时候,原来你到我美国海关的时候我再去查,这里头抽查,或者怎么样,是不是食品安全有问题。现在我在你的国家设立了安全机构的时候,所有向我出口的这种食品或者药品,都要经第三方的机构来进行论证、评估,那好了。可是你的第三方机构的中立和客观性需要我认可,这时候就会提出一个很高的标准,因为现在的通用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国际普遍的食品和药品的安全标准,还有一个是被进口国,就是比如说我们直接说美国它的一个标准,那么它要用它的标准来衡量你是不是一个第三方的这种机构,你的客观性,你的水准、能力,那么这就是一个标杆,如果你要向他出口的话,大量的这种中美之间的贸易额这么大,食品药品之间也同样如此,那你的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就要加速,就要保质保量,做到客观,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将来一个很重要的收获。   另外,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安全来说,也又多了一个砝码,既然是对等原则,我将来到你美国,明年可能就去了,你向中国出口的很多的食品也要经过相类似的这样一个论证过程,对我们的安全也又多穿了一件外衣。   我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我觉得过去对对方的食品安全的监管是用望远镜,现在开始用显微镜。   主持人:   刚才说到了两个标准,就是我们出口的食品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一个是出口国的它的国内标准,而出口国如果是发达国家的话,发达国家的食品卫生标准往往是高于国际标准。现在美国这样一个FDA直接深入到你的内部,你说你满足的是哪个标准?是国际标准还是所在国的标准?   白岩松:   我想有一个,如果眼前的事情一时间我们还看不清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去看的话,毫无疑问,中国将来会采取逐步提高的一个食品药品安全标准,会提高的,因为我们不能永远建立在一个低标准,尤其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范围内,举一个例子说,可能是三聚氰胺含多少就算安全了,其实将来的标准是一点都不能有,哪能像我们前几天做节目的时候,是不是0.2%就可以,我们也含糊了,0.1%是不是就没问题。我觉得中国一定会面临一个我们自己的食品安全标准在逐渐提升的过程,所以我觉得既是外力,也是内力,相结合,更可以使我们的速度提高得更快。我希望透过这样一个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反过来对各自国家的老百姓,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说,对我们自己面对的这种食品安全的环境有一个更快的提升。   主持人:   陈竺部长昨天也提到对等两个字,但是我们看实体能不能真正的对等,因为双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虽然都叫FDA,但是职能不一样。   白岩松:   但是我们也会有一个改变,我觉得今天节目的下半部分可能会关注到非常重要的信号,在昨天的食品安全论坛当中,陈竺部长的讲话,我们暂且搁到后半部分。可是比如说到了这个地步,这几年的时候,美国对我们的这种食品安全的出口,其实对全世界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它的一个疯牛病,导致像日本、韩国都终止了进口美国的牛肉,美国的牛肉在它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行当,有过百万人的就业。   甚至讲一个细节,就因为阻止了美国的牛肉来进入韩国,后来当李明博当选为总统之后,他为了跟美国处好关系,立即解禁了美国的牛肉,就说可以进口到韩国了,没想到导致韩国的百姓,还有牧民,就是养牛户等等,极其不满,游行等等,使李明博的支持率刚一上任不久,迅速地下滑,你就想想,围绕食品安全,它已经不仅仅是食品安全的本身。   美国像沙门氏菌的这个问题,我们也曾经终止了进口它的鲜的西红柿,因为也有一些病菌可能是这样的,还有它的大肠杆菌,在国内也闹得沸沸扬扬。其实现在食品安全是全世界很多国家都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是常做检讨,我们有很多的问题,但是日本国内对它的监管有不满,美国国内对它的政府监管有不满。所以在这次研讨会上反而透露出是双方的态度很好,美国也意识到这一点,双方共同去提高这种监管水准。   主持人:   昨天的研讨会上,美国的卫生部长也说了这么一句话,很中肯,他说现在食品卫生安全的问题不是说你中国的问题还是美国的问题,只要出了问题就是全世界的问题。   白岩松:   而且是一个链条,有的时候围绕着一个食品,你一看,把很多的国家都给串起来了。比如说沙门氏菌,我们看到了,全球所有的超市都要去考虑我有没有美国那两家公司生产的花生酱,然后导源头又导到墨西哥去等等等等,你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链条。所以如果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与协作的话,恐怕食品安全在目前全球化贸易的一种范围之内也是一句空话。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我们的节目稍后会继续关注中国在构建自己的食品安全方面将有什么样的举措。   先发制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新思维   主持人:   从这段发生的食品安全的事件来看,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的信息披露是有些滞后的,我们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周一岳(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   既然在鸡蛋中验到有,当然鸡肉会验,另外会看看猪肉或养鱼,各方面肉类,我们都会验。   解说:   这时今年10月,香港有关部门检出第一例来自内地的三聚氰胺鸡蛋后所做的表态。到10月底,相继有三例来自内地的三聚氰胺超标鸡蛋样本被香港有关方面检测出来,三聚氰胺事件由此再度升级。而此时,许多内地民众也在发问,为什么又是香港查出了内地的食品安全隐患,为什么在检测出第一例三聚氰胺鸡蛋后,接下来的第二例、第三例仍然还是由香港查出,这家负责香港600万人食品安全的机构,为什么屡屡走在我们的国家质检总局之前。   其实三聚氰胺鸡蛋由香港检出并非偶然,在9月上旬,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不久,香港方面就成立了由专家和政府部门组成的行动组,对各类食品展开检测,并陆续在一些内地产的食品中发现了三聚氰胺。   9月16号,行动组发现由上海伊利AB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雪条有三聚氰胺。   10月1号,香港有关方面宣布,内地产乐天饼干三聚氰胺超标。   在宣布检测结果的同时,香港有关部门就建议市民停止食用问题食品,并当即要求业界回收。而在内地的三鹿奶粉事件中,情况却似乎不同。   9月16号,国家质检总局公布22家乳制品企业69批次产品检出三聚氰胺,然而直到10月14号,也就是近一个月之后,有关部门才紧急要求所有乳制品企业停售9月14号前生产的奶粉和液态奶,而其相应公布的三聚氰胺含量标准虽然与香港几乎一致,却比香港方面晚了整整15天,这似乎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中常见的现象。   国产或国内市场上的食品,先被境外监管机构查出问题,才引起我们有关部门重视,进而再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2007年3月,美国数千只宠物因肾衰竭死亡,当地民众反映强烈,美国相关部门调查后宣布,这源于宠物食品中中国生产的配料含有三聚氰胺,事后美国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该配料。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署发布公告,称Heinz等30家企业的300多种食品中可能含有致癌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12天后,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公室向社会通报,经检测,广东Heinz美味源辣椒油中含有苏丹红。之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苏丹红不断被国内各省市的工商、质监部门从食品中检出,辣椒酱、腐乳、腌菜、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方便面,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苏丹红早已经无处不在。   所有这些无疑暴露出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监管缺失,检测有漏洞,标准滞后等许多问题。而现在,中美互设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中国的首个办事处成立,也许正是我们从中借鉴经验,取长补短的一个良好时机。如何完善我们的食品标准,堵住监管漏洞,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部门的管理水平,也许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主持人:   我们继续连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何计国教授。   何教授,昨天在中美食品安全的政策研讨会上,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要建立先发制人的食品安全体系,您怎么去理解他说的先发制人?   何计国:   我刚才看了一下,我感觉他可能说的是在食品生产的环节里面去做一些控制,而不是事后去检验。因为食品的安全质量决定于它生产的环节是不是受到了一些有害成份的污染或者进入,而检验只能是事后查出来有没有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了。因此先发制人应该是从生产的源头,或者说从田间生产一直到整个食品链中,全部生产过程的管理来保证食品的安全。   主持人:   就是关口前移。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即将筹建食品安全监管部际协调委员会,您怎么看这个举措?   何计国:   因为在中国,其实在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现象,就是说食品安全的问题不是由一个部门来管理的,是由不同的部门,比如说美国由FDA,由美国的USDA农业部,这样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管理就需要有一个牵头单位,所以我们在中国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协作委员会,或者协调委员,来协调各部门之间在监管中的一些信息的交换,以及统一的行动等等这些问题。   主持人:   谢谢何教授。刚才何教授说先发制人就是关口前移,你是否同意?   白岩松:   其实我们接下来要谈论的这个问题,包括刚才教授谈到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引起所有电视机前的观众,和我的媒体同行高度的关注,这是一条大新闻,就意味着这么多年来我们在关注食品安全的时候,在整个监管思维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很欣赏陈竺部长说的先发制人的这种管理方法,因为如果不能在食品药品监管方面先发制人的话,结果就是后发制命,因为用我们的身体去进行检测,然后不断地出现问题,你看奶粉的事件,从三聚氰胺到阜阳奶粉事件是不是都是这样的例子,几乎都是这样的例子。所以先发制人是一个思路的重大转变,是中国在食品药品监管方面的一个彻底的思维革命。但是如果光有这样一个空的先发制人,你就觉得很难找到抓手。所以刚才你接着问的第二个问题里涉及的这些关键的变化就非常重要。   整顿措施有助于解决“多龙治水”的乱象   主持人:   因为刚才我们在节目的上半段也说了,我们国家的FDA和美国的FDA在职能方面是有差距的,我们要解决一个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会涉及到方方面面,连公安部、国家海关总署都会牵涉进去。   白岩松:   你看,我们现在其实有四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多个部门来管食品安全,农业部、卫生部、质检总局等等全都参与其中,都在管,有可能就都不管。我们在节目里也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发现陈竺在昨天的论坛当中已经谈到,要筹建食品安全监管部际协调联席会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什么意思?就是把各个部门合起来,形成合力,由卫生部牵头,这样负责协调机制,其实就是政府改革大部制的某种思路,由多龙治水,多龙治食品安全变成划归到一个部门,这时候责权利就比较明确。当然我谨慎乐观,因为它还可能存在着扯皮或者怎么样的问题,这需要国务院,包括总理,可能引起高度的重视,怎么让他不扯皮,效率提高。   第二大问题,我们过去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刚刚划归卫生部,刚划过去,质检总局既检玩具又要检食品安全等等。那么请注意,陈竺说了这样一句话,要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估机构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只针对食品安全的一个检测的这样一个机构,我猜想可能就要从质检总局当中脱离出来,只是乱世用重典,现在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牵肠挂肚的事情,所以要由独立的机构来进行这个,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接下来的时候谈到了第三个,可能就谈到了标准的问题。你刚才也问到了,关于标准,我也说会逐渐地提高,但是这背后要有一种制度条文的约束,你看,要成立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立项、制定、审查、发布等等工作,要有这样的一个法典委员会,专门来进行食品安全的标准设项等等,都非常重要。   如果说第四个问题,我就觉得是一个信息的披露问题。他也专门地谈到了,要建立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而且也特别谈到了,昨天论坛也谈到了关于媒体的监督等等。我觉得这几块虽然只是论坛中讲的,但是这个风发射地非常强烈。我们已经关注由三聚氰胺引起的食品安全已经好几个月的时间了,这两天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主持人:   国务院温家宝总理反复提及,就说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要从农田到餐桌,这是一个链条,那这一次的落实,这一次的安全整顿措施,是不是也在响应他?   白岩松:   我觉得总理在国外的时候提出来要用两年的时间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整个食品安全的环境等等,这必然要落实,现在都在筹建,这个风已经吹出来了,昨天陈竺部长吹出来了。接下来看落实,落实完之后,美好的这些愿望能不能在现实实施当中不被衰减,然后这种扯皮的等等很多事情能够消减,所以我觉得先发制人的思路好,我们鼓掌,但是谨慎地鼓掌,我觉得等到真正让我们都感觉到安全的时候…… .pb{zoom:1 } .pb textarea{font-size:14px margin:10px font-family:"宋体" background:#FFFFEE color:#000066} .pb_t{line-height:30px font-size:14px color:#000 text-align:center } /* 分页 */ .pagebox{zoom:1 overflow:hidden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 } .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 } .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zoom:
  • 中美食品安全研讨会明日在北京召开
    【新民网独家报道】11月17日,新民网记者从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了解到,中美食品安全研讨会将于1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部长莱维特(Mike Leavitt)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局长埃森巴赫(Andrew von Eschenbach)将参加此次研讨会。   国家卫生部新闻办公室工作人员向新民网记者透露,明天的研讨会结束后,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部长莱维特(Mike Leavitt)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局长埃森巴赫(Andrew von Eschenbach)将举行联合新闻发布会。届时,陈竺和莱维特将做发言,介绍此次会谈的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果。   另据HHS官网此前消息,该部部长莱维特及FDA局长埃森巴赫将于19日至21日为FDA驻北京、广州、上海办事处剪彩。不过,关于FDA在上海设办事处一事,记者向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局进行了电话求证,得到的答复均为“不知道”。   FDA于13日发布了中国食品进口警告,要求中国食品在进入美国境内前必须通过检测,以证明不含三聚氰胺。这些食品包括谷物制品、休闲食品、糖果、巧克力饮料、蛋糕、布丁、婴幼儿食品和宠物食品等。(新民网 龙云卿)
  • 新式氧化铪研制成功 有望制造下一代光电设备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7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的安德鲁弗洛维特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介电常数更高的新式氧化铪,有望用于制造下一代更微型的电子设备、光电设备以及更高效的太阳能电池等。目前,氧化铪已成为电子工业领域的关键材料。   氧化铪等金属氧化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正常情况下,它们一般通过喷溅在基座上制造而成。然而,当科学家们试图通过喷溅制造高质量的电子材料时,却碰到了一个问题,即很难精确控制沉积过程的能量情况以及材料的属性。为此,弗洛维特团队使用了英国等离子探索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奇沉积技术——利用高靶溅射(HiTUS)来促进等离子溅射。   氧化铪是一种电绝缘体,能被用于制造光学涂层、电容器以及晶体管等。因为氧化铪的介电常数(电位移与产生电位移的电场密度之间的比率)比较高,而材料的介电常数越高,其存储电荷的能力越强,也就是说电容越大,有些公司目前正用氧化铪替代晶体管中的二氧化硅。   氧化铪可以不同的非晶体结构和多晶体结构的形式出现。但非晶体结构缺少多结晶结构内存在的晶界(一个多晶体内材料内,两个晶体相遇的点就是晶界),因此比多晶体结构更好。晶界就像导电通路,不仅会让电阻率变小,也会导致设备大面积出现导电能力不均的情况,这会导致设备的性能变得不均匀。然而,迄今为止,非晶体氧化铪的介电常数一直比较低,仅为20左右,而弗洛维特团队研制出的新式氧化铪的介电常数则高于30。   弗洛维特表示,与其他形式相比,非结晶电介质(包括氧化铪)的性质更加均匀,而且,没有晶界也使材料的电阻率更高、光子散射更低。   研究人员在室温下,利用快速沉积过程制造出了新材料,这使其尤其适合用来制造有机电子器件、大容量的半导体等。没有晶界也使该材料成为制造光学涂层和高效太阳能设备的理想材料。
  • 这些仪器技术成果竟然出自俄国人
    俄罗斯作为中国最近的邻国,国土面积非常广阔。但是上个世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经济就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都赶不上日本。然而俄罗斯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成就却是有目共睹,历年来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非常多的出自于俄罗斯。仪器技术也不例外,对此,本文盘点了那些出自俄国人的仪器技术成果。亚・普罗霍罗夫(Aleksandr M.Prokhorov,1916-2002)普罗霍罗夫1916年7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艾瑟顿一个流亡的俄国革命工人家庭里,1923年回到祖国苏联,逝世于俄罗斯莫斯科。在他当研究生的1944年—1950年间,就建立了关于电子管振荡器中的频率稳定性理论,首次获得同步加速器中电子的超高额相干辐射,并开始了气体波谱学的研究。就在这些研究中,他萌发了研制分子振荡器的想法。1952年5月普罗霍罗夫和他的合作者巴索夫在全苏波谱学会议上提出了获得量子放大与振荡的可能性的报告。接着,在1954年10月出版的苏联《实验与理论物理》杂志上,他们发表的论文提出了一个具体方案。选用分子的转动能级,不同的转动能级其电偶极矩也不同。具有电偶极矩的分子束在不均匀电场中会发生偏转,所以处于不同转动能级的分子偏转程度有所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使处于上能级的分子进入实验区。这样就人为地造成了粒子数反转状态,从而实现微波的放大和振荡。他们对氟化铯(CsF)分子两基态之间的跃迁进行理论估算,在《苏联科学院报告》上发表了“分子放大与振荡理论”的论文,应用量子力学进行理论分析。普罗霍罗夫与巴索夫和汤斯与肖洛在大约相同的时间内对微波激射器作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两组人思路基本相同,汤斯和肖洛首先在实验上获得成功,而普罗霍罗夫和巴索夫则首先奠定了理论基础。氨分子激射器作为第一个量子电子学器件,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制成后不久,就被做成氨分子钟,作为时间和频率的基准。但由分子束或气体制成的微波激射器波段有限,浓度低,功率小。还有待于继续发展。后来普罗霍罗夫把氨分子激射器的工作波长减小到亚毫米量级,把频率提高了一两个量级。从1955年起,普罗霍罗夫又把注意力转向顺磁共振微波激射器,他在几年内研究了一系列顺磁晶体的顺磁共振与弛豫特性,并于1958年获得了微波激射。1958年普罗霍罗夫和汤斯分别发表文章,指出光学中使用的法布里-珀罗标准具可用作从亚毫米波直到可见光波段的谐振腔。与微波谐振腔相比,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腔。两块具有高反射率的半透镜对面放置,其间隔远大于波长。但入射电磁波从垂直于镜面的方向射入腔中后,在两镜面间来回反射,形成驻波,起着谐振腔的作用。在他们的理论指导下,两年后就发明了激光器。尼古拉巴索夫(Николай Геннадиевич Басов,1922-2001)巴索夫1922年12月14日出生于俄罗斯的乌斯曼,父亲是一位大学教授。巴索夫于1941年在优龙涅什中学毕业。卫国战争中在部队服役。1946年进入莫斯科机械学院,1950年毕业。从1948年起,巴索夫就在苏联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研究所振动实验室任实验员,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该研究所工作,并升任工程师,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任该所新建立的量子电子学实验室主任,兼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原莫斯科机械学院)教授。普罗霍罗夫与巴索夫联名发表的两篇有关微波激射器的开创性论文,第一作者都是巴索夫,第二作者是普罗霍罗夫。可见,巴索夫在这项有历史意义的工作中起了何等的作用。当时巴索夫还未取得博士学位。巴索夫又一项重要的科学贡献是对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早在第一台激光器问世以前,巴索夫在1959年就提出了半导体激光器的方案。在半导体上加上足够强的脉冲电场,在强电场作用下,大量原子通过碰撞而被电离,导带中的电子数及价带中的空穴数均急剧增多。当电场撤去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粒子数反转状态。1961年,巴索夫又提出p-n结注入式激光器的原理,发表于苏联《实验与理论物理》杂志上。他还导出了产生受激发射的条件。据此,好几个研究组在1962年先后制成了半导体激光器。巴索夫用砷化镓(GaAs)在77K下获得近红外光的受激辐射。这种类型的激光器后来得到不断的完善,改进了结构,降低了阈值电流,提高了效率,压缩了激光线宽,特别是使其能在室温下工作。到了70年代后期,已逐渐形成了在应用上大发展的局面。成为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半导体激光器。巴索夫倡导激光引发热核聚变,在1962年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上,以及在1963年巴黎国际量子电子学大会上,他都提出了这个建议。他一方面研制大功率的激光器和研究靶技术;另一方面深入了解产生这种效应的物理条件。1968年,实现了用强激光照射氘化锂(LiD)靶,首次发现从靶中产生出了中子。巴索夫还致力于寻求新的原理与途径以产生大功率激光。从1962年起,他和他的合作者在化学激光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制成大功率脉冲和连续的氟化氢化学激光器、大功率纳秒脉冲光解离碘激光器、用电离的新型高气压气体激光器和准分子激光器。他们在信息的光学处理方法、激光稳频、激光频标、激光诱发化学反应、金属表面的激光涂层与固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工作。在非线性光学方面,产生激波的爆发性化学激光器方面,巴索夫都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茨维特(Mихаил Семёнович Цвет,1872-1919)1896年获日内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全家移居俄国。1901年获喀山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1902年任华沙大学讲师,1907年任兽医学院教授,1908年任华沙理工大学教授。茨维特应用化学方法研究细胞生理学。1900年他在树叶中发现了两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后来又发现了叶绿素c,并分离出纯的叶绿素。他最重大的贡献是发明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中极重要的实验方法——色谱法。他的第一篇关于色谱法的论文发表在1903年华沙的《生物学杂志》上。1906~1910年的论文都发表在德国的《植物学杂志》上。在这几篇论文中,他详细地叙述了利用自己设计的色谱分析仪器,分离出胡萝卜素、叶绿素和叶黄素。由于他的论文发表在不大知名的期刊上,所以当时没有引起化学界的注意。直到1931年,R.库恩才发现茨维特所发明色谱法的重要性,此法才得到普遍的推广和应用。此外,还有创建第一个光电探测器把光电子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亚历山大• 斯托列托夫,发明orbitrap的Makarov也都是俄国人。
  •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在浙大建立生物纳米工作室
    日前,市委书记阎立在市行政中心长谊轩亲切会见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 莱维特(Michael Levitt)先生一行。   迈克尔· 莱维特毕业于剑桥大学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是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1987年至今一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他与另外两位美国科学家马丁· 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和亚利耶· 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建立&ldquo 发展复杂化学体系多尺度模型&rdquo 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大贡献是引进电脑进入化学研究,并打通了链接经典物理学与量子物理学的桥梁。   迈克尔· 莱维特此次来常将在浙江大学常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建立工作室,并担任纳米药物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纳米药物研究中心由浙江大学思源讲座教授周如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孝威领衔建设,重点关注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在生物纳米技术上的应用。   阎立在会见时表示,常州长期推行科教兴市战略,与国内外大学大院大所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其中,常州高新区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同成立了浙大常州工业研究院。阎立希望迈克尔教授加盟研究院后,能把生物领域的先进理论和技术带到常州,充分发挥浙大的技术、人才和科研优势,尽早在常州结出硕果,推动常州新材料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 《科学》公布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北京时间17日,《科学》网站公布了2021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科学界都有哪些重大成果。1人工智能预测蛋白质结构今年7月,世界知名人工智能团队深度思维宣布,已经利用AI智能软件程序——阿尔法折叠预测了人类表达的几乎所有蛋白质的结构,以及其他20种生物几乎完整的蛋白质组。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将实现广泛应用,提供对基础生物学的见解并揭示潜在的药物靶点。8月,中国研究人员使用阿尔法折叠2绘制了近200种与DNA结合的蛋白质结构图。11月,德国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阿尔法折叠2和冷冻电镜绘制了核孔复合物的结构图。现在,科学家正使用阿尔法折叠2来模拟奥密克戎变体刺突蛋白突变的影响。通过在蛋白质中插入更大的氨基酸,突变改变了它的形状——也许足以阻止抗体与其结合并中和病毒。人工智能预测了两种蛋白质如何形成参与酵母DNA修复的复合体。2解锁古老泥土DNA宝库最近,科学家们从洞穴地面的土壤中解锁了一个更大的古代DNA宝库。研究人员使用这种“泥土DNA”来重建世界各地穴居人的身份。在西班牙的Estatuas洞穴,核DNA揭示了8万至11.3万年前生活在那里的人类的遗传特征和性别,并表明尼安德特人的一个谱系在10万年前结束的冰川期之后取代了其他几个谱系。在美国佐治亚州Satsurblia洞穴有2.5万年历史的土壤中,科学家们发现了来自以前未知的尼安德特人系的女性人类基因组,以及野牛和现已灭绝的狼的遗传痕迹。通过将墨西哥奇基维特洞穴中1.2万年前的黑熊DNA与现代熊DNA进行比较,科学家们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之后,洞中黑熊的后代向北迁徙至阿拉斯加。一名研究人员记录了墨西哥奇基维特洞穴中沉积物样本的位置。3实现历史性核聚变突破8月,美国国家点火装置 (NIF) 产生了一种聚变反应,这种反应产生的能量比点燃它所需的激光能量更多。NIF使用来自世界上最高能量激光的脉冲来压缩胡椒粒大小的氢同位素氘和氚胶囊。这种方法每次发射产生170千焦的聚变能量——远低于1.9兆焦的激光输入。但在8月8日记录显示,该能量飙升至1.35兆焦耳。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燃烧等离子体的结果,这意味着聚变反应产生了足够的热量,可以像火焰一样通过压缩燃料传播。为了产生美国国家点火装置(NIF)的聚变反应,192束激光束会聚在一个微小的燃料芯块周围。4抗新冠强效药出现数据显示,美国默克公司的抗病毒药物莫奈拉韦可将未接种疫苗的高危人群的住院或死亡风险降低30%;而辉瑞公司的抗病毒药物PF-07321332,如果在出现症状的3天内开始服用,则可使住院率降低89%。科学家们强调,抗病毒药物不能取代疫苗接种,但它们仍然至关重要。如果新的奥密克戎变体导致突破性感染激增,它们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美国默克制药公司的莫奈拉韦将未接种新冠疫苗的高危人群因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30%。5“摇头丸”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6单克隆抗体治疗传染性疾病今年单克隆抗体 (mAb)开始在对抗新冠病毒和其他威胁生命的病原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 Nat Commun | 戴琼海/季向阳团队开发计算光学层析,推动光场显微术进入定量荧光时代
    近年来,以光场显微镜为代表的一系列计算成像技术,因其低光毒性、快速三维成像能力等优势备受注目,在活体显微成像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1】。由于光场成像技术可以在单次拍摄下获取样本的高维信息,在长时动态观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观测血流、大规模神经活动、细胞内以及细胞间长期相互作用等等。而在复杂的活体成像环境下,光场系统采集的高维目标信号与无序散射光以及高强度背景光深度杂糅,极大限制了穿透深度与信号的定量程度。近日,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相干散射理论的多尺度量化模型(QLFM),可通过充分挖掘光场数据的高维特性和准确的物理建模,从而实现计算光学层析能力。该研究显著减少了背景荧光与散射光子的影响,同时也提升了单光子成像在复杂活体环境下的穿透深度,推动光场显微技术进入定量荧光显微时代。相关研究成果于 2021 年 11 月 4 日在线发表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杂志,题为:Computational optical sectioning with an incoherent multiscale scattering model for light-field microscopy。在复杂的成像环境下,由于背景光、散射光以及系统像差等多种因素的干扰,传统的光场成像模型无准确求解成像反问题。这一特性极大限制了光场显微成像技术在活体观测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QLFM提出了多尺度精确量化模型,在完备空间下剥离信号光、背景光以及散射光分量,实现了光学计算层析,显著提升了成像穿透深度。通过此方式,科学家在400μm的成像深度下,将图像的信背比 (signal-to-background ratio, SBR) 提升了20dB。该方法被用于观测等斑马鱼脑、果蝇脑、果蝇卵、小鼠脑等多种活体生物样本,并在多种成像环境下成功解析了高SBR的三维动态信息。此外,由于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撑,该方法广泛适用于各种相空间成像系统。图1 | QLFM 概念与原理示意在传统的光场成像模型中,大量的背景光极易将目标荧光信号淹没,极大制约了成像深度。QLFM首先提供了一种多尺度的完备空间模型,利用光场不同角分量下点扩散函数 (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 的不同特征,分离出大尺度范围内的背景光分量,并将其在成像反问题求解过程中剔除。另外,为了提升计算效率,QLFM提供了一个基于非均一分辨率的多尺度采样机制。这种采样方式极大的节约了计算成本,将重建速度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为长时间活体三维观测提供了基础。图2 | 在斑马鱼心脏成像实验中,QLFM 与传统模型的对比除了背景光,杂乱无序的散射光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在传统成像模式下,由于散射光与信号光深度杂糅,不能通过常规的光学层析将散射光剔除。但在光场成像模式下,相空间分量准确描述了目标的高维光场分布,这为解析散射光提供了可能。基于上述理论,QLFM还提出了一种相空间下非相干散射传播模型,对目标体中的散射光进行逐层建模,并将此模型融合到相空间成像反问题求解算法中,通过反复优化迭代,最终获得分离的散射光和信号光分量。另外,系统畸变造成高维PSF畸变也是导致成像质量下降的一个因素。QLFM提供了一个基于向相位恢复算法的PSF矫正模型,通过反复迭代拟合,使得仿真PSF的强度分布收敛到与实采PSF一致,同时又保证了更高的信噪比。使用矫正后的PSF进行反问题求解可以显著缓解近焦面的伪影,同时在整个成像范围内都提升了空间分辨率。QLFM 利用精确数学建模获得了光学计算层析能力,极大程度削弱了背景光的干扰,剔除了活体样本中散射光的影响并消除由系统像差引入的畸变,由此从高维光场信号中准确求解复杂成像反问题,显著提升了光场显微系统的实用性与在活体环境下的定量荧光观测能力。同时QLFM也进一步提示了复杂物理模型在反问题求解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准确地从数据中可解释地挖掘出真实世界的定量本真信息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张亿、卢志、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助理教授吴嘉敏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科学信息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戴琼海教授、季向阳教授、吴嘉敏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6730-w
  • 波通公司签订降落数值仪最大订单
    波通公司宣布正在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的维特拉公司签订降落数值仪的大订单,根据合同波通公司将在澳大利亚维特拉谷物处理系统中发货安装78台降落数值仪。 全套系统包括主机、冷却塔(节水)和振荡器(提高重复性),同时还购买了波通公司的实验室粉碎磨(带喂料器)来确保正确的样品制备。 波通公司CEO, Sven Holmlund说&ldquo 我们很荣幸获得这次很可能是降落数值仪全球最大的合同&rdquo 这次订单进一步证实我们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了我们在谷物行业作为最佳供应商的地位。
  • 布鲁克获130万美元元素分析仪器大单
    继布鲁克能源与超导技术(BEST)部门与亚洲磁共振成像磁体制造商签订一项4000万美元的低温超导体大单后,2012年1月16日,布鲁克公司再次宣布,已与阿拉巴马州卡尔维特的蒂森克虏伯美国不锈钢公司签订一项130万美元的仪器供销合同。   据悉,此项仪器合同的内容主要是指向蒂森克虏伯新成立的先进不锈钢熔体中心提供元素分析系统及自动化设备。包括工业分析自动系统、X射线荧光仪( XRF)、火花激发光学发射光谱分析(OES)系统,以及一套个性化实验室仪器装备包括可燃气体分析仪(氧、碳、氮、硫),用于渣测定的X射线荧光光谱等。   布鲁克元素部门工业销售及市场营销副总裁Georg Schick表示:“我们很高兴成为蒂森克虏伯美国不锈钢公司旗下大项目的实验室仪器供应商。我们将从单一的仪器供应商转为向对方提供综合多元素分析技术产品,为客户寻找完整的解决方案。
  • 丹东百特&精微高博携手亮相CISILE 2016
    仪器信息网讯 在刚刚结束的CISILE 2016上,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与北京精微高博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携手亮相,纷纷展出了各自主推的“拳头”产品。丹东百特  作为国产粒度仪领军企业,丹东百特此次特地带来了其经典激光粒度仪产品Bettersize 2000。据了解,该产品采用了独创的双镜头光路技术和差分反演技术,测试范围可达到0.02-2000微米,重复性误差小于1%,曾先后荣获“2009年科学仪器优秀新产品”、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10年度优秀产品等多个奖项。BTPM-HS10高性能多滤膜PM2.5采样器  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市场不断扩容,丹东百特在颗粒测试领域“精耕细作”之余开始发力环境监测领域。此次CISILE上,丹东百特同时展出了高性能多滤膜PM2.5采样器BTPM-HS10,其内部可同时放置10个滤膜,采样结束后自动更换下一个滤膜,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93-2013,目前已在国内多个环境监测站点得到应用推广。精微高博  与丹东百特“同台亮相”的精微高博,此次CISILE之行更是收获满满。该公司自主研发的JW-DX动态独立吸附法比表面测定仪荣获了CISILE 2016自主创新金奖,精微高博公司的董事长钟家湘教授与总经理古燕玲女士共同出席了颁奖典礼。上台领奖  JW-DX比表面测定仪直接采用了动态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避免了脱附不完全带来的误差 通过隔离阀把多样品管分割独立,实现了多样品的无干扰测试,保证了多样品测试的高度一致性 每个样品的信号不被冲淡,尤其对小比表面样品,测试的灵敏度大幅提高。  古燕玲女士对仪器信息网编辑介绍说,JW-DX比表面测定仪设有4个独立分析位,可同时进行4个样品的比表面快速测定,测试速率明显加快,在电池等小比表面材料测试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驻京办今日挂牌
    在昨天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表示,经中美双方协商,中国和美国将在对等的条件下互设食品安全监管海外派出机构。美方首个派出机构设在北京,今天将正式挂牌。   当天,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决定于本周在中国设立三个办事处。其中19日将开设首家驻北京办事处,随后在广州和上海设立另外两家。   美方办事处工作人员将负责检查外国相关的出口食品和药品生产设施、提供美国质量标准的指导,并帮助所在国进行相关检测能力建设。莱维特说,此举不是仅针对中国,下月FDA还将在印度、拉丁美洲开设两个办事处。   另据了解,FDA首批将派出8名成员到中国工作,其中主任一职已经任命完毕,其余成员名单将于12月之前全部确定。这7人中包括4名检查员,以及食品、药品、设备方面的技术专家各一人。   中国卫生部长陈竺表示,“这是双方合作的一种新形式”。双方协商,将在两国对等地设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目前中方的驻美机构正在准备之中。 相关阅读: 中美食品安全研讨会明日在北京召开 中美将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 薄层色谱质谱联用,可以30秒得到质谱信息?—是的,这个可以有!
    薄层色谱法是化学实验室中最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竖立的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科学家们在色谱法基础上,发明了薄层色谱法,该法现已广泛用于化学实验室中,如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分析等领域。 进行2-24小时的合成反应点板,展开紫外灯下看样品斑点薄层色谱法应用于有机合成实验室时,在紫外灯下确定样品斑点后,需要手动刮板、溶剂洗脱、浓缩提纯、合适溶剂溶解、注入质谱仪鉴定化合物结构,这一系列步骤,操作繁琐、耗时长。美国Advion公司自主研发的plate express薄层质谱接口,实现了薄层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30秒得到样品质谱信息,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使用plate express,样品通过薄层分离后无需进一步处理,取样步骤简单,30秒得到样品质谱信息。薄层色谱质谱联用不到一分钟获取质谱信息:不论您是何种应用,都可以让您用最少的步骤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优的结果。Step 1:选择方法Step 2:放置薄层色谱板,点击“运行”Step 3:直接读取样品质谱信息 想进一步了解薄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请报名参加3月29号上午9:30“薄层色谱-质谱联用及ASAP固液体直接进样技术在有机合成实验室中的应用”网络讲座吧,Advion资深应用工程师,郝常彤博士将解答您的所有疑问;还可以关注博晖公司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相关知识。报名地址:http://www.bohui-tech.com/info/2016-03-02/news_531.html
  • 近1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   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   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   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5年,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因发现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而获奖。   2003年,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因在细胞膜通道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而获奖。   2002年,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因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识别和结构分析的方法而获奖。
  • 薄层色谱-质谱联用,30 秒即可获取质谱信息?——没错,这个真的可以有!
    色谱法起源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米哈伊尔茨维特用碳酸钙填充玻璃管,以石油醚洗脱植物色素的提取液,经过一段时间洗脱之后,植物色素在碳酸钙柱中实现分离,由一条色带分散为数条平行的色带。科学家们在色谱法基础上,发明了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TLC)具有快速分离复杂混合物的优势,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反应跟踪手段,同时也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溶剂的选择。该法现已广泛用于化学实验室中,如有机合成,天然产物分析等领域。传统 TLC 方法 VS TLC-CMS 方法传统 TLC 方法 传统的 TLC 板样品点分析需要刮下目标斑点,溶于合适溶剂,离心分离出上层离心液,风干后溶于用于气质联用或液质联用的溶剂,再进行质谱分析,整个过程耗时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费时费力,效率无法保证!﹀﹀﹀TLC-CMS 方法 2015年,AIS 自主研发推出 Plate Express 薄层色谱质谱接口,可快速从 TLC 板上提取样品并在线传输到质谱进行检测,相比传统的TLC方法,TLC-CMS 更简便可靠,30秒得到样品质谱信息,极大提高了科研效率,真正实现原位快速检测! TLC-CMS 薄层色谱-质谱联用 洗脱溶剂 → TLC 提取 → 质谱鉴定 → 数据分析,30S 内获取质谱信息!TLC-CMS 实验方法三步走!Step 1:设置方法Step 2:放置薄层色谱板,点击“运行”Step 3:直接读取样品质谱信息TLC 薄层色谱质谱接口的优势 1、软件自动化控制,操作步骤简单; 2、样品通过薄层分离后无需进一步处理,直接取样进行质谱分析,保证单点洗脱; 3、灵活设置样品提取力度和时间,根据不同薄层板进行最优化提取,兼容大部分商品化薄层板; 4、可替换的不同厚度的密封洗脱头; 5、避免交叉污染,每次分析后洗脱头会自动清理。
  • 上海微系统所Science:单质Te新原理开关器件
    2021年12月10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朱敏研究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lemental Electrical Switch Enabling Phase-Segregation-Free Operation”的研究论文(图1)。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博士生沈佳斌、贾淑静为共同第一作者,宋志棠研究员、朱敏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第一完成单位和唯一通信单位。图1 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在Science上发表单质新原理器件文章集成电路是我国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其中存储芯片是集成电路的三大芯片之一,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然而,现有主流存储器-内存(DRAM)和闪存(Flash),不能兼具高速与高密度特性,难以满足指数型增长的数据存储需要,急需发展下一代海量高速存储技术。三维相变存储器(PCRAM)是目前成熟的新型存储技术,其核心是两端开关单元和存储单元,然而,商用的开关单元组分复杂,通常含有毒性元素,严重制约了三维相变存储器在纳米尺度的微缩以及存储密度的进一步提升。图2 单质Te开关器件结构与性能针对以上问题,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宋志棠、朱敏与合作者在Science (2021, 374, 1390) 上提出了一种单质新原理开关器件(图2):该器件通过单质Te与电极产生的高肖特基势垒降低了器件在关态的漏电流(亚微安量级,图3);利用单质Te晶态(半导体)到液态(类金属)纳秒级高速转变(图4),并产生类金属导通的大开态电流(亚毫安量级),驱动相变存储单元。单质Te开关器件基于晶态-液态新型开关机理与传统器件等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开关器件。单质Te具有原子级组分均一性,能与TiN形成完美界面,使二端器件具有一致性与稳定性,并可极度微缩,为海量三维存储芯片提供了新方案。图3 单质Te器件低漏电流物理机制:单质Te与电极形成的高肖特基势垒图4 单质Te器件新型开关机理:晶态-液态-晶态转变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微电子和微系统所Raffaella Calarco教授同期在Science (2021, 374, 6573)上发表了评论文章,高度评价道:“沈等人取得的成果是前所未有的,为实现晶态单质开关器件提供了稳健的方法,此单质开关为3D Xpoint架构提供了新的视角”(What has been achieved by Shen et al., is unprecedented and provides a robust method to realize crystalline elemental switches that bear new perspectives for 3D Xpoint architectures)。该研究工作得到复旦大学刘琦教授、剑桥大学Stephen R. Elliott教授、日本群马大学Tamihiro Gotoh教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Richard Dronskowski教授、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史楠楠和葛青亲博士的大力支持。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B0206101)、中科院先导B(XDB44010000)、中科院百人计划C类和上海科技启明星项目(21QA1410800)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i6332评论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m7316
  • 中美将在食品安全领域开展广泛合作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八日电(曾利明 魏莱)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和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莱维特今天表示:双方议定将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双方在北京联合召开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交流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和制度措施,并就近年美国发生的花生酱沙门氏菌污染及中国乳品三聚氰胺污染食品安全事件案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以及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等方面达成共识。   陈竺指出,中国愿意本着真诚和开放的态度加强与美国同行的交流,共享食品安全管理的经验,并将以公开透明、互利互信的原则对待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他说,中国将发挥政府在食品安全中的监督管理和公共服务作用,调动企业主动提高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加强自身管理 发动公众主动参与和监督食品安全。同时欢迎媒体发挥健康传播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促使公众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实行健康饮食方式,有效避免食源性危害。   据知,今年八月,中美两国经过友好协商签署了食品等产品安全合作备忘录 。   以“加强食品安全机构间合作”为主题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今天在北京举行。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莱维特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的代表五十多人出席研讨会。
  • 多国科学家共同把脉:科研评估要给年轻人好土壤
    李晓轩(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中国最大的&ldquo 特点&rdquo 就是科研人员特别忙碌。   库尔特· 维特里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现有的科研评估体系,对已有的结果强调太多,这使很多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研究的大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从而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   戴维· 斯维尼(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   赵东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   汪小京(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纽约大学神经科学教授):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高影响力的论文标准已经不再适合   科研评价,不应只着眼于&ldquo 眼前的成功&rdquo ,更应注重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而在中国,打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更显迫切--对刹住中国科学界的歪风,提高创新效率,成就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在上海市科协最近主办的&ldquo 2014科研评估体系国际学术研讨会&rdquo 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共同为中国科研评估体系和投入体系把脉。   科研价值观&ldquo 偏离&rdquo   一个好的科研评估体系不仅有利于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的成长,还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而中国的科研评价体系还不能称之为&ldquo 好&rdquo 。   目前,中国的科研评估往往与论文发表情况、项目的成果产出和科研人员的收入直接挂钩。这易导致科研人员偏离原本的研究目标。而且,科研人员很难从一个项目上获得足够的经费来完成一个课题,所以他们需要多头申请项目,来&ldquo 养活&rdquo 课题。   中国科学院管理创新与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李晓轩说:&ldquo 这造成了科研人员太过忙碌。&rdquo --忙着发论文、找项目,甚至托关系。   太看重&ldquo 大人物&rdquo 、&ldquo 大项目&rdquo ,是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特聘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库尔特· 维特里希为中国科研体系指出的弊病。&ldquo 这使已有过一些成就的科研人员垄断了大量研究资金,而且科学家们也会一味地追求大项目、大资金,忽略了科学研究本身的意义。&rdquo 他用自身经历说明,并非只有大项目、大基金才能带来大结果--他获得诺奖的成果,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实验室里做的一个非常小的项目。   发现&ldquo 有潜力的年轻人&rdquo   &ldquo 科研的评估是很复杂的体系,因为科学是真理,很难用数据衡量。我认为最需要改变的,是科研评估必须关注未来,关注年轻人,给他们更好的成长土壤。&rdquo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赵东元教授在研讨会上的话引起了共鸣。   &ldquo 我们现在享有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发展,来源于过去对科研的投入,而我们当下的投资,也会在未来得到收获。&rdquo 李晓轩说。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设立了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等,为初出茅庐的年轻科学家提供更多机会,但这还远远不够。   上海纽约大学副校长汪小京称,将高影响力的论文发表作为科研评估标准,在过去曾经给中国的科学发展带来很大推动作用,但在中国科研整体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时,这一标准已经不再完全适用。他认为,应该为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以及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支持,&ldquo 要选择那些原创性的人,但如何建立科学的标准去发现他们,还需深入探讨&rdquo 。   求解&ldquo 世界性难题&rdquo   虽然,与成果、论文挂钩,导致了科研评估的功利化倾向,但离开这些&ldquo 功利的指标&rdquo ,又如何衡量一个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评价一个科学家是否优秀?   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研究、创新与技能处主任戴维· 斯维尼说,科研评估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带来的压力等弊端并非中国特有,而且这种压力可能会造成部分科研人员行为不端,但管理者必须努力去堵住这些漏洞。   英国的科研评估和投资体系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相对科学的,这一体系使英国获得了大量的诺贝尔奖,在论文的引用频次上达到世界第6名。但英国仍于今年对他们的科研评估和投入体系进行了改进,因为&ldquo 简单地量化考核,或者过于狭隘地将科研成果定义为对现在经济价值的影响,这使科学家们不再为了好奇或者是追求卓越的科学而研究&rdquo 。戴维· 斯维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建立一个好的体系,英国与中国一样,也在探索。
  • Life Tech第五位高管辞职跳槽
    日前,外媒曝出,Life Tech公司生物产品业务总裁Tony J. Hunt跳槽加入生命科学公司Repligen担任首席运营官。Hunt自2008年加入Life Tech,一开始担任生物产品色谱和制药分析业务总经理,2011年被任命为生物产品业务总裁。此前,他曾在Applied Biosystems公司工作8年,担任医药项目高级主管。   自赛默飞宣布以136亿美元收购Life Tech后,在Hunt之前,先后已有4位Life Tech公司高管宣布辞职,包括Life Tech前董事长兼CEO Greg Lucier、基因测序业务Ion Torrent创始人兼CEO Jonathan Rothberg、传系统业务总裁John L. "Kip" Miller、食品安全与动物健康的副总裁兼总经理Nir Nimrodi。   相关新闻:被赛默飞收购后 Life Tech四位高管已辞职 (编译:刘玉兰)
  • 冷冻电镜数据也能造假?这位杰出学者2篇重磅文章被撤回
    受乳腺癌易感蛋白(BRCA1)突变影响的癌细胞通常会遭受更多的DNA损伤和基因组不稳定。BRCA1的物理变化影响其在DNA维持中的作用的确切方式尚不清楚。2017年9月20日,弗吉尼亚理工大学Deborah F. Kelly团队在ScienceAdvances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 analysis of BRCA1 reveals modification hotspo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单粒子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乳腺癌细胞中自然产生的BRCA1的三维特性。结构研究揭示了全长BRCA1的新信息,涉及其核结合伙伴BRCA1相关环结构域蛋白(BARD1)。同样重要的是,在突变的BRCA1中发现了一个对泛素化高度敏感的区域。研究人员把这个站点称为一个修改版的“热点”。热点区域的泛素加合物被证明是生物化学可逆的。总的来说,该研究展示了BRCA1的关键变化如何影响其结构-功能关系,并为潜在地调节人类癌细胞中突变的BRCA1提供了新的见解。2024年9月11日,该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数据篡改。另外,2024年8月22日,Nanoscale撤回了弗吉尼亚理工大学Deborah F. Kelly团队于2021年4月21日发表题为“Microchip-base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low-molecular weight proteins using cryo-electron microscopy”的研究论文,主要原因是文章存在大量的数据异常。最后,据了解,Deborah F. Kelly团队的21篇文章被质疑数据异常,主要有4个原因:对不同条件和样品的图形和图像的重复使用;电子显微镜下的图像没有预期的像素大小;与电子显微镜图不相关的原子模型;电子显微镜图在其规定的分辨率下没有预期的特征。发表后,有读者担心冷冻电镜图谱被篡改。作为一个特殊的例子,EMDB-8834的图谱似乎是使用体积擦除工具在图谱上创建一个球形孔而改变的。这些问题已提交给作者,并于2024年3月13日在论文上发表了编辑关注表达。多位Cryo-EM专家对作者的回复进行了审查,并得出结论,认为本文中数据的完整性仍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因此,Science Advances的编辑们决定撤回这篇论文。一些但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同意这次撤稿,还有一些人没有回应。Deborah F. Kelly不同意撤稿。参考消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1701386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4/nr/d4nr90151g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4/09/11/penn-state-prof-earns-second-retraction-faces-third-following-university-probe/https://pubpeer.com/search?q=Deborah+F.+Kelly
  •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点赞中国科研环境 认为未来十年中国有望再迎诺奖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国内顶尖科学家,近日在北京参加首届“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时,纷纷为中国科研环境点赞,称赞中国科学发展动力十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在世界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被很多科研人员视为毕生殊荣,世界各国也以在本国范围内能产生更多的诺奖得主作为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格外重视。在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中村修二看来,随着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不断提速,科研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充足的研究经费和政策支撑,让中国科学家可以更好地投入科研,“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非常快,我想中国的企业、中国的大学现在都有钱了,他们拿出来支持研发,所以现在科学家有更多的研究自由,他们就可以做创新。我想中国的经济如此之发展,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就会再有来自于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其实,中国不断加大的科学投入已经让世界科学界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智慧和力量,致力于中微子和暗物质研究的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阿瑟· 麦克唐纳则表示,近年来中国在基础物理领域的研究和投入确实非常可观,为该领域世界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暗物质方面,中国实际上有非常好的实验室条件,应该是世界上最深的、也是最大规模的,宇宙射线反射实验室,它达到地下2400米深,在中国,我们对于暗物质的一种最为准确的测量就是在这样的地下实验室发生。”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迈克尔· 莱维特拥有多年高校科研和教学经验,他表示,在当下的中国,越来越多富有热情的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工作,中国未来科技发展潜力巨大。莱维特同时强调说,科研并不是孤立的,还可以和创业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也可以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双赢:“中国这样的国家必须要找寻企业家精神的真正出口。我很了解斯坦福大学,在里面有一些孩子也是企业家,他们在校园里面会教授创业的课程。“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陈刚认为,未来,中国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quot 贡献中国智慧,共同应对未来的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侯变化等人类共同的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quot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 nbsp & nbsp & nbsp 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崔各庄论坛暨诺奖成果转化高峰论坛”旨在分享各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助力科研成果“落地”。据了解,该论坛将于北京崔各庄设立永久会址,并定期举办。& nbsp /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奖人名单公布
    姓  名 国 籍 艾伯特赫尔曼格哈德伯纳(Albert Hermann Gerhard Boerner) 德国 甘中学(Zhongxue Gan) 美国 罗格博奈(Roger M. Bonnet) 法国 克劳斯托普弗(Klaus Toepfer) 德国 福克荷弗里德维特曼(Folker Helfrid Wittmann) 德国
  • 新闻 |【手术视频】徕卡神刀博览-同仁医院康军:视神经减压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徕卡神刀博览第2期神外前沿讯,骨纤维异常增生(fibrous dysplasia,FD)也称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一种先天性、非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四肢骨多见,也可只累及颅骨,约占颅骨疾病的11.5%~17%。颅底骨纤维异常增生多好发于额眶蝶骨等部位,是引起视神经管狭窄的常见原因,也可向副鼻窦生长造成阻塞症状和面部畸形,其中以筛窦、蝶窦和上颌窦最为常见。★临床表现为:视力进行性下降,渐进性突眼,眶周颅骨外观异常乃至颅面部畸形,随着病情的进展眼底呈现原发性神经萎缩等。★该病药物治疗通常无效,因此手术治疗骨纤维异常增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切除病变组织可以改善已有的临床症状,预防新的临床症状的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有美容效果。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临床中并不少见,很多神经外科医生都会遇到,但如果手术处理不当,尤其在术中磨除病变的过程中忽略了对视神经保护,则有可能造成患者失明的风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康军教授凭借该院在眼科领域的强大技术支撑和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对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视神经减压术的操作提出了三点建议:找到视神经、保护视神经和充分减压。颅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青少年患者不断复发的几率较高,所以康军教授强调在保护视神经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切除病变,以延缓病变可能的复发时间。本期展示的病例就是一个14岁复发患者的再次手术病例,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和细致的讲解、充分的病例资料信息等,相信能够对神外医生操作此类手术有所启发和帮助。本视频仅供医学人士交流学习之用;点击上方图片直接播放由术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康军教授讲解,全文如下:患者是一位14岁的女孩,复发的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外院第一次开颅手术后已经三年了,这次是右眼视力下降伴眼睛疼痛6个月,因为病变压迫了视神经。在2012年第一次手术前,视神经两侧都有累及,左侧比较重,左侧的前床突、蝶窦、视神经管周围都是病变。手术切除了左侧病变。在2013年随访时,发现病变又开始生长。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如果视力受损严重,就要考虑视神经减压手术。因为视神经周围都是病变,所以一般经颅手术,部分病例也可以采用内镜经鼻入路视神经减压。病人的病变有可能到了成年才会静止,而在儿童期、青春期病变会随着身体发育而不断发展。手术中把视神经周围病变切的越多越好,由此可以尽量延缓其复发时间,但手术并不能把所有颅底病变都切除掉,因为病变太广泛了。这位患者2015年手术前,视神经周围已经长满了病变,与三年前相比蝶窦也都充满了。我们采用额颞入路,从硬膜外处理视神经时,我们沿着硬膜外先找到眼眶,把眼眶后部打开后沿着眼眶往后面磨,就不至于直接磨到视神经管了,因为骨纤维病变特别广泛,包裹住了视神经,如果直接去暴露视神经管,很容易用磨钻就把视神经磨坏了。这类手术一般开颅时间很长,因为病变累及颅骨,常比正常颅骨厚3-4倍,而且通常骨质比较硬。减压后能够发现的视神经又薄又长,所以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的症状。开颅的视神经减压我们都是在硬脑膜外操作,不影响脑组织,在硬膜外把眶上裂和前床突的病变都去除掉,这样减压的范围很充分。手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视力进一步下降。本例手术后,患者眼球活动没有问题,外观也没有问题。(见视频)本例手术采用右侧额颞入路,骨瓣拿下来之后,打开眼眶后沿着眼眶往后去就都是病变,病变非常厚,要拿着磨钻一点点磨,磨的过程中一直要喷水,就像雕刻一样从“石料”中把神经显露出来,最后把神经鞘上表面的病变一点点去掉。手术时间通常很长,有时候开颅就要两个小时。骨纤维特别硬的情况下,我们一个手术要用2-3个磨钻头。主刀一手拿磨钻一手拿吸引器,要磨到视神经表面上一层蛋壳样薄骨,过程中助手不停喷水,喷水的目的一是降温,一是对视神经的保护。手术要点 :(从硬膜外做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视神经减压)1、先要找到视神经,因为病变把视神经包的很厉害,没有解剖的标志,所以我们一般主张从眶上裂和框尖进入,然后沿着暴露出的软组织,再往内侧找到视神经。在磨除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但该快的时候快,如果一开始就慢也不行,因为病变特别广泛。2、对视神经的保护,磨钻的力度等要掌握好,有些患者在手术后失明了,很大原因就是术中没有保护好视神经。3、减压充分,要尽可能切除视神经周围的病变,包括蝶窦里和前床突的部分的病变都要切掉,以此尽量延缓病变复发时间。术者简介康军,教授,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微侵袭与内镜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市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及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创伤培训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脑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神经创伤分会委员,中国垂体瘤协作组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专业23年,主要从事内镜神经外科、颅底疾病和功能神经外科的临床与研究工作。在复杂颅底沟通性病变,鞍区肿瘤,复杂颅面创伤,视神经损伤,复杂脑脊液漏等疾病的诊疗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负责北京市科委课题2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参编参译著作8部。相关报道:[第79期专访]同仁医院康军: 颅脑创伤中被忽视的视神经损伤如何减压治疗 同仁神外已积累1000例以上病例既往治疗情况患者邱XX,女,14岁,在外院开颅骨纤维术后3年,右眼视力下降伴随眼痛6月余。患者在2012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于该院行开颅骨纤维切除术,术后病理支持“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诊断。2015年4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疼痛、无头痛头晕、恶性呕吐等其他不适,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提示右眼视力0.6,2015年10月患者哭泣后右眼疼痛再次发作,于当地医院检查视力已经下降至0.5。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以“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收入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7月2012年7月术后2012年9月术后2013年9月同仁神外术前检查2015年10月右-左 同仁神外手术及术后资料右-左关于徕卡显微系统Leica Microsystems 徕卡显微系统是全球显微科技与分析科学仪器之领导厂商,总部位于德国维兹拉(Wetzlar, Germany)。主要提供显微结构与纳米结构分析领域的研究级显微镜等专业科学仪器。自公司十九世纪成立以来,徕卡以其对光学成像的极致追求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始终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徕卡在复合显微镜、体视显微镜、数码显微系统、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系统、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和医疗手术显微技术等多个显微光学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 我国正筹建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等新机构
    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11月19 日透露:中国政府目前正筹建食品安全监管部际协调联席会议、国家食品安全科学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等新机构,以形成由卫生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陈竺在此间举行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上强调 ,中国要建立“先发制人”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立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监测网和覆盖全国各省、延伸到市县的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他称,同时还将成立专门的国家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估机构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标准的立项、制定、审查、发布 建立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机制,整合目前分散在各部门、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重大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权威发布。   据知,中国积极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活动,并在二00六年当选国际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两个法典委员会的主持国 去年在北京举办了“国际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会议,签署了敦促通过发展国家间有效合作,加快食品安全能力建设,以确保公众获得更安全的食品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北京宣言》。   以“加强食品安全机构间合作”为主题的中美食品安全政策研讨会中由中国卫生部和美国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联合主办。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部长莱维特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的代表五十多人出席研讨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