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王秋良

仪器信息网王秋良专题为您整合王秋良相关的最新文章,在王秋良专题,您不仅可以免费浏览王秋良的资讯, 同时您还可以浏览王秋良的相关资料、解决方案,参与社区王秋良话题讨论。

王秋良相关的资讯

  • 王秋良小组研制出无须补充液氦的超导磁体系统
    2月8日,记者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获悉,该所王秋良研究组在国家支撑计划支持下,采用多级振动隔离制冷机振动与分离小腔液氦液化回流技术,研制出国际上首台商业化主动冷却零挥发液氦400 MHz核磁共振谱仪磁体系统和10~12T/100mm高稳定度超导磁体系统。   高场及高均匀度超导磁体系统对磁场均匀度和振动有着较高要求,一般需要在中心区域产生达到10~8量级的磁场均匀度,为了达到磁场的高均匀性,需要对系统的振动进行有效约束。对上述两套高场、高均匀度超导磁体系统进行的低温实验表明,在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和均匀度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磁体系统的振幅减小至0.02~0.1mm量级,完全满足了超导磁体对磁场均匀度和振动方面的苛刻要求。   据介绍,目前我国液氦资源主要依赖美国进口,而中科院电工所研发的两套无须补充液氦、零挥发高磁场磁体技术的系统,标志着我国率先实现了商业化、微弱振动高场、高稳定度超导磁体系统样机的研制,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超导磁体对液氦资源的依赖性,也将进一步扩大超导磁体的应用领域。
  • 岛津女子网球队勇夺日本网球联赛三连冠
    在第30届日本网球联赛总决赛中,岛津制作所女子网球队勇夺冠军,创造了建队以来首个三连冠的佳绩。 日本网球联赛总决赛于2月15日在位于日本東京涩谷区的东京体育馆举行。在与桥本总业队的对战中,岛津制作所网球队的桑田宽子与今西美晴在单打项目中击败对手,而大前綾希子、米村明子组则在双打项目中获胜,最终岛津制作所网球队以3比0的战绩获得胜利。 基于本赛季的精彩表现,桑田宽子被授予最佳卓越功勋选手奖、今西美晴被授予优秀选手奖。除此之外还授予米村明子、森友香特别奖,以表彰其对日本联赛作出的贡献。 岛津制作所网球队从1990年开始出战日本联赛,2014年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在日本网球联赛中首次夺冠,并于去年举办的第29届联赛中再度摘得金牌。 实现建队以来首个三连冠的岛津网球队队员 左起 森 友香、大前 綾希子、今西 美晴、小森 广子(教练)、米村 明子、桑田 宽子 岛津制作所女子网球队除每年都参加日本网球联赛之外,还积极参加全日本网球锦标赛、岛津全日本锦标赛等国内主要赛事以及WTA排名国际大赛。另外,还通过举办青少年网球培训等活动,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中。 截止至2016年2月15日,岛津制作所女子网球队现有公司职员选手1名和专业签约选手4名,共5名在籍选手。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岛津微信平台
  • 开放磁共振成像系统实现产业化 获国外订单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   侧身,抬腿,中科院院士都有为躺在一台洁白的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上,轻松地吸了口气。   门外,一台电脑将这台0.7特斯拉(磁感应强度单位,缩写为T)大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ldquo 感知&rdquo 的图像完全显示出来,医生则根据这些清晰的影像进行诊断。   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跟随中科院电工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专家,参观了该所研发的&ldquo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rdquo 产业化生产现场,一睹这台设备的神奇魔力。   随后的检测报告显示,尽管年过70,都院士的身体很健康。   &ldquo 虽然设备外观看上去很简单,但核心技术的研发耗费了我们将近5年时间。&rdquo 项目负责人、电工所研究员王秋良介绍说,这套具有异形结构的0.7T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研发过程殊为不易。对磁场强度的调整和高精度控制等每个细节,都花费了科研人员大量的心血。最终,研究团队突破了开放式超导磁共振磁体成像系统的技术瓶颈,自主研发出这台在我国超导核磁成像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际领先产品。   自上世纪40年代起,磁共振作为一种物理现象开始应用于物理、化学和医疗领域。1973年,保罗· 劳特伯等人首先提出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技术。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ldquo 它作为一种神经外科影像学介入治疗手段,在治疗肿瘤、血管畸形,精准定位病变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rdquo 王秋良介绍说。   然而,传统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且结构形状大多为密闭式,患者容易产生幽闭恐惧症。同时,设备液氦使用量大,运行成本高。&ldquo 更重要的是,传统设备无法实现医生的在线介入治疗。&rdquo 王秋良告诉记者,从2009年开始,电工所就致力于研制全新的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经过5年的努力,如今这一设备终于在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内&ldquo 开花结果&rdquo 。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和9位院士专家一起走进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此时,工人们正在进行部件加工。   &ldquo 工人们需要将成对的超导线圈放置在两个相对的环形容器中,形成一个完整的超导磁体,继而产生主磁场,再利用成百上千块小铁片进行匀场。&rdquo 电工所研究员戴银明介绍说。   在另一车间,工人们将磁体固定成U形,再用类似航空隔热膜的银灰色材料将其完整包裹起来,最后安装好各种线路和制冷设备。经过细心检查后,工人们会给这套设备&ldquo 穿上&rdquo 金属外壳。   &ldquo 根据市场需求的不同,这套设备可设计成全封闭、半封闭、开放式的装置。外国人一般体型较大,加上部分患者对密闭空间有恐惧感,所以我们针对国外市场开发的是大开放式磁共振成像设备。&rdquo 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益表示,该技术颇受国外用户欢迎,目前收到不少国外订单。   &ldquo 这样的开放式设计能满足各种体型病患者的需求,并且我们还开发了可升降设备。&rdquo 电工所副研究员王晖边说边按下按钮,只见设备上半部分缓缓上升。&ldquo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在临床应用时,医生可根据手术需要,对患者头部、腹部等部位实施手术。手术完毕后,按下按钮,仪器马上可以进行磁场校准,让医生通过电脑屏幕查看手术效果,实现一台设备多种用途。&rdquo   &ldquo 与常规磁共振成像设备相比,该系统设计液氦的使用量只有其十分之一,并且磁场稳定度和均匀度高、操控性好、运行稳定可靠,为我国开放式磁共振系统医疗技术产品的发展拓展了新方向。&rdquo 王秋良说,该技术成果已进入产业化生产阶段,预计未来3~5年内年产量可达500台,年产值将达数亿元。   由中科院院士甘子钊领衔的成果鉴定专家组对电工所的这一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他们认为,这套设备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ldquo 中科院曾提出要大力发展低成本医疗。我们的这套设备、这种设计思路,其实就是低成本医疗的一种。目前,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在国外医疗领域应用很普遍,但在中国的使用率还较低。利用我们研发的设备,不但价格比进口设备便宜很多,而且维护方便,并且具有诊断与治疗融为一体的特点,可以减少病人的检测费用。&rdquo 王秋良表示,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大众,&ldquo 我希望这套设备能被越来越多的医院和患者使用&rdquo 。
  • 9.4T超高场人体磁共振超导磁体研制成功
    作者:郑金武 来源:中国科学报近日,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秋良团队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在此前召开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目前,国际上仅有英国特斯拉工程有限公司掌握该项技术,并已在全球装机5台。美欧等国的科研机构利用该磁体装配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为当前高端医疗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常规临床应用的1.5T和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相比,9.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具备显著的优势。例如,能获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检测图像;成像速度更快;可对人体内含量较低的钠(23Na)、磷(31P)、碳(13C)、氧(17O)等成分进行成像。该设备可用于开展人体代谢、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还可用于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用于人体全身成像的9.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需要在800mm的大孔径内提供高均匀性和高稳定度的强磁场,研制难度极高。为攻克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研制技术难关,王秋良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大尺寸超高场超导磁体极限电磁设计和制造等成套核心技术。经权威机构检测,该磁体的中心磁场强度达到9.4559T,室温孔径800.3mm,磁场稳定度0.022ppm/hr,400mm球形成像区域内磁场均匀性峰峰值3.05ppm,且实现了液氦零挥发的长期稳定运行。王秋良(右)团队在工作中。电工所供图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电工所供图团队表示,这项成果在我国超高场人体磁共振成像磁体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将使我国成为首个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亚洲国家。
  • 我国科学家率先研制出24T全超导磁体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电工研究所获悉,该所王秋良研究组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将YBCO内插磁体在15T超导背场下的中心磁场提高到了24@4.2K,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韩国之后实现24T全超导磁体的国家。  与Bi2223内插超导磁体相比,YBCO超导磁体具有更高的上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运行稳定性更高,更易获取极高磁场。目前仅有美国国家高场实验室、日本东北大学高场实验室以及韩国的一家超导公司能够实现24T以上全超导磁体。  王秋良研究组采用YBCO带材研制高场内插磁体。研究人员采用分级设计的方式提高了整个线圈的安全裕度,并通过特殊设计的焊接装置制作了性能优良的磁体接头,制作的内插磁体在液氮测试条件下当运行电流为32A时,中心磁体达到了1.62T@77K。而在液氦测试条件下,内插磁体在运行电流为167A时,在15T的超导背场中产生了9T的中心磁场,从而实现了中心场为24T的全超导磁体,其最高场为24.3T。  24T极高场全超导磁场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在研制高场内插磁体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也标志着我国逐步吸收和掌握了极高场磁体的制作技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现GHz级别的谱仪磁体和极高场大科学装置奠定了基础。
  • 电工研究所研制出27.2T世界第二高磁场超导磁体
    p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超导磁体及强磁场应用研究部王秋良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高温内插磁体技术研制的超导磁体产生了27.2T的中心磁场,这是由全超导磁体产生的世界第二高磁场。第一高磁场由日本理化技术研究所于2016年1月创造,测试结果为27.6T。 /p p   与其它高温超导带材制作的内插超导磁体相比,REBCO超导体因其抗拉伸强度高和高磁场下优异的载流特性,使得它适宜于绕制极高场超导磁体,但ReBCO带材的结构是层状的,在极高场条件下由于应力集中可能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导致磁体损伤,不能稳定运行。 /p p   王秋良团队致力于研究极高场内插磁体技术研究。针对ReBCO极高场内插磁体的应力集中问题,相继采用特制的绑扎装置对磁体外层导线予以保护,调整内插磁体线圈的分层结构降低REBCO导线上的应力水平,并利用分级设计的方式提高内插磁体的安全裕度等技术方式,使内插磁体的运行裕度得以大幅提高。自2017年5月11日获得25.7T全超导磁体,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实现25T以上全超导磁体技术的国家后,此次研制的高磁场超导磁体经液氦条件测试,内插线圈运行电流达到169.2A时,在15T的超导背场中产生了12.2T的中心磁场,实现了27.2T全超导磁体的稳定运行。这也是目前超导磁体稳定运行的最高磁场。 /p p   27.2T极高场全超导磁场的实现,标志着我国高场内插磁体技术已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为后续研制30T高场科学装置和GHz级别的谱仪磁体奠定了基础。 /p p   此项目获得了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极端物理条件的超导强磁装备的基础研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磁场内插多场耦合与临界参量退化机理研究”和“极高场无绝缘内插REBCO线圈失超后性能退化及应力集中问题研究”的资助。 /p
  • 专家之声 质谱技术让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单细胞时代 ——视频采访厦门大学王秋泉教授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厦门大学教授王秋泉长期从事环境和生物分析化学领域的研究,利用色谱/电泳-光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环境和生物体系中关键元素的形态分析、持久性有毒污染物质的分离和检测,研究其环境行为和生物效应 基于生命体自然进化形成的选择性原理开展金属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为生物医药的研制和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准确情报。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在2018中国质谱学术大会召开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王秋泉教授,就中国质谱技术目前的发展状况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王秋泉介绍到,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从分子水平发展到细胞单元水平,质谱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王秋泉及其课题组开展了元素质谱技术针对生物分析的相关工作,其课题组提出了针对细胞表面膜蛋白标记的策略,突破了现有的ICP-MS检测的极限,从而利用元素质谱对单细胞进行分析。 /p p style=" text-indent: 2em " 详细内容请点击以下视频观看: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DBF625FB3E0BBD21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2BE2CA2D6C183770& playertype=1"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 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工材学部评审专家公示
    关于发布2021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组成的公告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1年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陈建敏,陈学思,封 伟,胡文兵,江 莞,李贺军,李晋平,刘昌胜,  刘黎明,卢春房,马 军,宛新华,王华明,王 强,王秋良,宣益民,  严新平,杨庆山,尤业字,张 弛,张建云,周永丰,周仲荣  公示期:2021年07月16日至2021年07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1年07月16日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举行
    仪器信息网讯 2014年9月25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学术会工作委员会、《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举行。该会议是第25届中国国际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展览会(MICONEX 2014)同期学术会议之一。 中国科学院叶朝辉院士   我国核磁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叶朝辉院士通过介绍从1944年核磁共振(NMR)的发现和波谱学的建立、到NMR方法与蛋白质结构测定技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问世等三个里程碑事件,以及因此而产生的五次诺贝尔奖,探讨了核磁共振对科学的贡献及其发展趋势。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颜贤忠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NMR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NMR一方面在结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提供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三维结构和分子键相互作用位点,以及大时间尺度的动态过程信息 此外在药物研发和代谢组学研究当中,NMR通过与液相色谱、固相萃取仪等联用发挥重要的作用,NMR可以检测几乎所有的代谢物质,而且可进行原位检测、定量分析,并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   另外,对于磁共振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主管技师赵强表示,磁共振影像诊断仪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能进行多方位成像,并且无创伤。在临床的主要应用有神经系统成像、体部成像、血管系统成像、骨关节系统成像等。   在叶朝辉院士看来,基础研究推动了核磁技术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学科的应用,NMR仪器设备的研制、生产形成了规模产业,先进的仪器装备对NMR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也是NMR长盛不衰的重要缘由。因而,在开展NMR应用的同时,我国的科研人员也在NMR仪器研制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鲍庆嘉物理研究员   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在磁共振仪器研制方面有长期技术攻关经验,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开始相关技术研究。鲍庆嘉物理研究员介绍说,2011年1月,由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成功研制的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正式开启产业化,目前已销售/试运行NMR谱仪22台套。同时,还可以提供新仪器定制、仪器升级改造、搬家/升场/仪器维修、低温服务和培训等服务。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长期从事复杂电磁结构的极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技术研究,他参与成功研制世界首台0.45T全开放可自由移动磁极磁体系统、第一台代谢成像超高磁场全身核磁共振磁体系统。他还在着力于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开发,他认为1.5T大开放结构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在永磁磁体研究方面颇具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电工所就开始进行永磁电机及永磁磁场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1998 年 &ldquo 发现号&rdquo 航天飞机搭载阿尔法磁谱仪(AMS-1)中最关键的部件永磁磁体就是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胡健平博士   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胡健平博士则从事核磁共振另一关键部件&mdash &mdash 探头的研发,他通过理论创新、技术以及工艺装备创新,在这一领域也已取得了不少成绩。   油气和水资源都是流体矿藏,核磁共振在找油、找气、找水及研究油气水的存在状态及空隙介质特征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   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林君从2002年开始潜心于核磁共振找水仪的研制,与医学核磁共振成像不同的是,地下水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天然地磁场,其强度仅为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所用人工磁场的四万分之一,激发频率仅为1-3kHz,探测距离超过百米,被测信号衰减严重,100米深处水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仅为nV级,而且在野外无法采取屏蔽,电磁噪声干扰十分严重。尽管困难重重,林君带领其团队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完成了原理样机和科研样机,并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断改进完善。此外,林君还在从事地磁场共振地下水探测仪的应用研究,争取为地下工程的水灾害隐患探测,减少和预警矿井/隧道透水等重大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立志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肖立志则关注于井下核磁共振仪器的研制,井下核磁共振探测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大洋钻探计划、大陆钻探计划、天然气水合物钻探项目和复杂油气藏及页岩油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但是由于现有的核磁共振仪器进行宏观平均测量,不能解决非均匀介质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问题,但油气藏往往存在着严重的非均质性,因而井下极端环境核磁共振探测仪器有进一步改进的强烈需求,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目前,肖立志教授已研发完成中国第一支偏心型及居中型核磁共振探测仪器。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高杨文博士介绍说,纽迈科技成立于1993年,始终专注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及相关应用解决方案的研究、专心于低场核磁共振科学仪器国产化事业发展。2011年纽迈科技产品成功进入欧洲市场,2013年公司获批承担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 会议现场
  • 国内首台0.7T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研制成功
    4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研究组与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0.7T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   该系统由上、下2个大分离间隙的超导磁体系统与复杂形状的铁轭组成,以1台GM制冷机实现系统的液氦零挥发,具有自适应平衡结构克服超导线圈与铁轭之间的巨大电磁力,带铁轭的超导磁体构成磁回路,有效屏蔽磁场的发散(5高斯线小于4m),系统成本降低和磁场均匀度提高。   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开放度大,便于实现介入治疗与治疗一体化的特点,能够达到实时监控与减少患者幽闭症的效果。目前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主要为永磁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心场强度最大0.5T。0.7T开放式超导磁体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造价低于0.35T永磁磁共振系统,采用液氦零挥发技术极大减小了液氦的消耗量,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磁场强度和均匀度高、可操控性好、运行平稳可靠、磁场连续可调、节能、经济、环保等优点,性价比突出。   研制成功的0.7T开放式核磁共振超导磁体系统与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和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等构成的开放式核磁共振系统将由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该系统的成功研制提升了我国在超导磁体技术产业化和高性能医疗核磁共振成像装备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公布名单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毕天姝、曾祥君、柴立元、陈冠益、陈红征、陈建勋、陈立东、陈学思、陈义旺、戴彩丽、戴李宗、邓龙江、翟婉明、丁立健、丁希仑、段吉安、冯起、付世晓、傅继阳、傅正义、甘志华、高亮、公茂琼、顾忠泽、郭东明、郭林、韩端锋、韩庆华、韩晓东、韩旭、何琳、胡春宏、胡文彬、胡亚安、胡章贵、花为、黄朝晖、黄庆学、霍明昕、江莞、姜涛、解孝林、鞠杨、李根生、李术才、李树刚、李越、李志波、李忠献、梁淑华、刘鸿、刘辉、刘吉臻、刘俊明、刘日平、刘廷玺、刘云贺、刘正东、罗兴锜、马国伟、毛新平、孟国文、孟庆林、潘光、钱国栋、沈毅、沈永明、石晓辉、史才军、宋晓艳、孙华东、孙金声、孙军、唐炬、唐智勇、田永君、宛新华、汪卫华、王成山、王成新、王丹、王殿海、王东、王健平、王秋良、王献红、王自发、魏炳波、魏小林、温兆银、武晓雷、夏建新、邢锋、徐明厚、徐西鹏、许小红、宣益民、薛强、鄢社锋、严建华、杨春和、杨敏杨强、杨庆新、杨绍普、殷敬伟、尹周平、俞汉青、宇波、袁慎芳、岳清瑞、张荻、张建华、张锦、张进华、张立群、张卫华、张先正、赵丁选、赵国堂、赵宏伟、周创兵、周绍兵、朱美芳、朱向阳、朱祖超.  公示期:2022年07月22日至2022年07月2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22年07月22日
  • 国产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制成功
    中科院电工所完成的&ldquo 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的研制&rdquo 项目,近日在宁波余姚由中科院主持召开成果鉴定会。专家最终认定该项目填补了国产磁共振医学诊断器件研制领域的空白。   作为现代医学诊断最强有力工具之一,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帮助医生在治疗中实现对人体内部结构 &ldquo 看得见、看得清、看得准&rdquo 的功能。此次,由中科院电工所成功研制的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能够获得高清晰人体医学影像。与目前医院中普遍使用的磁共振设备不同,该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医疗设备不再拥有狭长的黑暗隧道,实现舒适成像,消除了病人的幽闭症,同时,在成像过程中,医生也可以对患者进行在线介入治疗,集成像与治疗于一体。   中科院电工所项目负责人王秋良研究员介绍,以开放式超导磁共振成像磁体系统为核心的医疗设备最大特点即是大开放、少液氦、低费用。一方面,开放的空间可以实现治疗与诊断一体化 另一方面力平衡的异形结构铁磁与超导结合的磁共振成像系统极大地减少了对液氦资源的依赖,磁场稳定度和均匀度高,操控性好,运行平稳可靠,未来可以实现全民低成本诊断治疗。
  • 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斯派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关键技术”通过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组织的成果鉴定。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维江任鉴定委员会主任,7位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技术成果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电工研究所供图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团队完成。成果面向无液氦超高场磁共振成像重大需求,开展了超导磁体传导冷却、超导匀场线圈精准调控、梯度线圈工程优化和超高场射频线圈设计优化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研制出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并在生物体成像检测中得到应用。成像系统核心关键技术指标已通过中国计量科学院第三方检测CNAS和APMP认证。7T超高场无液氦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无液氦、轻型化、易维护等特点,能灵活实现系统快速转移和快速安装。同时,成像系统采用超强梯度线圈,大幅度减小了空间编码尺度,图像分辨率提升至十微米量级,满足小鼠等动物的成像检测需求,在临床前动物模型研究当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 第49届岛津全日本室内网球锦标赛岛津公司选手获胜
    3月3日至10日在京都市体育馆举办的「第49届岛津全日本室内网球锦标赛」上,岛津公司的今西美晴(设计技术中心)首次获得冠军。在10日进行的女子单打决赛中,今西美晴与岛津公司所属的大前绫希子(职业选手)对阵,以6-2,6-4获胜。另外,岛津公司所属的米村明子(职业选手)闯入了半决赛。 单打冠军 今西美晴 今西美晴在比赛中 颁奖仪式后,岛津制作所服部会长(中央)与冠亚军选手合影 岛津公司女子网球队现共有5名选手在籍,包括在岛津公司任职工作的业余选手3名和职业签约选手2名,除毎年参加日本网球循环赛之外,还参加岛津全日本锦标赛、全日本锦标赛等国内外重要比赛的个人赛。 岛津公司女子网球队成员还以振兴网球运动为目的,担当青少年网球学校的讲师,积极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碳达峰与碳中和”跨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举行
    2月25日至26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碳达峰与碳中和”跨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在京举行。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张涛、王秋良担任论坛执行主席,中科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正堂院士参加论坛并致辞。24位两院院士以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学术团体的130余位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近半数专家为青年科学家,充分发挥了论坛为青年科学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此次论坛面向“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发电端、消费端和固碳端3个专题,共进行了23个报告及主题研讨。周孝信院士、张锁江院士和方精云院士团队分别围绕能源电力系统发展前景分析、绿色低碳工业变革性技术及策略、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作了大会主旨报告。与会专家就碳减排、碳捕获、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的前沿关键技术和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能源电力系统、绿色低碳工业变革、固碳技术路径存在的困难和关键技术挑战。在圆桌会议阶段,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形成了“双碳”目标下的广泛共识,为实现我国碳中和愿景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领导,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各专业学部常委会和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等共同承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据悉,此次论坛是“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创办以来的第134期学术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化学部、技术科学部、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杂志社等协办。“碳达峰与碳中和”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合影 。中科院学部供图
  • 我国研制成功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
    近日,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9.4特斯拉(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在近期召开的技术成果鉴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这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 目前,国际上仅有英国特斯拉工程有限公司掌握该项技术,并已在全球装机5台。美欧等国的科研机构利用装配该磁体的磁共振成像设备,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9.4T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为当前高端医疗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常规临床应用的1.5T和3.0T超导磁共振成像设备相比,9.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具备以下优势:能获得更高信噪比、更高分辨率的检测图像;成像速度更快;可对人体内含量较低的钠(23Na)、磷(31P)、碳(13C)、氧(17O)等成分进行成像。该设备可用于开展人体代谢、脑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还可用于帕金森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 用于人体全身成像的9.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需要在800mm的大孔径内提供高均匀性和高稳定度的强磁场,研制难度极高。为攻克超高场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研制技术难关,研究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突破了大尺寸超高场超导磁体极限电磁设计和制造等成套核心技术。经权威机构检测,该磁体的中心磁场强度达到9.4559T,室温孔径800.3mm,磁场稳定度0.022ppm/hr,400mm球形成像区域内磁场均匀性峰峰值3.05ppm,且实现了液氦零挥发的长期稳定运行。 这项成果在我国超高场人体磁共振成像磁体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也让我国成为首个掌握该项核心技术的亚洲国家。
  • 我国成功研制无液氦高磁场大口径超导磁体
    10T/100mm无液氦高磁场大口径超导磁体系统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成功具有10T高磁场、100mm孔径可以长期运行的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该系统近日通过中国计量科学院的现场测试,可供长期稳定运行。 普通的高磁场超导磁体需要在液氦环境下运行,但是日益高涨的液氦价格使得磁体运行成本高昂,繁琐复杂的液氦操作也限制了超导磁体的广泛应用。研究和发展新型的超导磁体系统以消除对于液氦的依赖和节省运行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科院电工所王秋良研究组,长期致力于具有特种功能和结构的复杂磁场分布的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在中科院重大仪器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研制成功具有10T/100mm大口径的无液氦高磁场超导磁体系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的基础技术问题。研制成功的超导磁体可提供的最大磁场为10.3T,磁体的室温可利用孔径为100mm,运行电流为120A,超导线圈的整体温度之差小于0.1K,磁体的最低运行温度达到3.6K。超导磁体系统实现连续运行,先后提供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进行了物理和生物医学、海水淡化等方面的科学实验研究。 该项技术的发展极大降低了系统运行费用,为超导强磁场技术的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尤其对于需要长期运行的超导磁体(例如核磁共振NMR,MRI及其它科学仪器)具有重要的科学应用价值。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跻身于实用化超导磁体研究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
  • 重要仪器关键部件研发课题评审结果公布
    关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若干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研制与开发”重点项目课题承担单位评审结果的公告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若干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研制与开发”重点项目自发布课题申请指南以来,项目牵头组织单位国家科技部共受理课题申报书5份。项目牵头组织单位于2009年8月6日-7日组织专家对该项目各课题申报书进行了评审,初步确定了上述项目各课题的承担单位(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自发布起7天。   国家科技计划立项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接受公众监督。   上述项目由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业务归口管理。   联 系 人: 条件处 王建伦   联系电话:(010)58881698(兼传真)   E-mail: wangjl@most.cn   附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若干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研制与开发”项目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初步结果   科技部科研条件与财务司   二〇〇九年九月九日   附件: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若干重要科学仪器设备关键部件研制与开发”项目确定课题承担单位初步结果 序号 课 题 名 称 课题承担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核磁共振超导磁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王秋良 2 质谱仪器关键部件研制与开发 复旦大学 丁传凡 3 新型固态火花数字激发光源的研制 北京纳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常丽莉   项目组织单位联系人:王建伦电话:010-58881698(兼传真)E-mail: wangjl@most.cn   相关新闻:“科研用试剂研发”课题评审结果公布
  • “高速钢轨伤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2年4月23日,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简称“协会”)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委托,组织相关专家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召开了科技成果评价会,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完成的科技成果“高速钢轨伤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进行成果评价。本次评价委员会由清华大学戴琼海院士、深圳大学陈湘生院士、西安交通大学卢秉恒院士与蒋庄德院士、中国科学院王秋良院士、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院士、中国无损检测学会理事长沈功田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张碧星主任、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郭广平副总师共计9位专家组成。戴琼海院士承担评价专家委员会的主任,沈功田理事长担任评价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协会秘书长李跃光主持会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平教授对“高速钢轨伤损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进行了全面汇报。本项目研究成果技术难度很大,创新性很强,取得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专利38项,软件著作权2项,制订团体标准2项,发表论文45篇,为解决“国产替代”方面的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该项目成果在多个铁路局和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单位进行了无损检测和智能运维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之后,评价委员会专家审查了相关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评价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评价。项目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钢轨表面伤损高速漏磁检测系统属国际首创,在表面伤损检测、里程同步、激光对中指标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国产电子偏转器成功助力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开展巡天监测
    1月9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成功发射。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15套全国产化空间永磁电子偏转器成功搭载EP卫星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WXT)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FXT),为EP卫星开展时域天文和高能天体物理天文探测提供支撑。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供图EP卫星于2017年底正式立项,旨在开展深度的大视场软X射线巡天监测。EP卫星在巡天观测过程中,宇宙射线中的低能电子辐射噪声高于探测卫星望远镜的本底噪声,严重影响X射线观测精度,对巡天监测科学任务的完成提出了巨大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王秋良团队历时六年全力攻关,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性地提出多种构型电子偏转器方案,成功将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和后随X射线望远镜的电子射线偏转效率提升至97%和99%。发射升空之前,电子偏转器已在地面进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振动冲击、温度循环、电子束偏转定标以及电磁兼容性等空间环境模拟测试,达到EP卫星空间应用标准,预期工作寿命将在10年及以上。此次空间永磁电子偏转器成功搭载EP卫星助力X射线全天监测,表明电工研究所在轻量化强磁场空间电子偏转器设计、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展,对我国后续开展空间探测强电磁装备的研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国之重器!怀柔科学城首个大科学装置进入科研阶段
    div class=" article-content" p span class=" bjh-p" 作为肩负原始创新重任的“国之重器”,布局在怀柔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建设一直备受关注。近期,随着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怀柔园区投用,园区内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也成为了怀柔科学城首个进入科研阶段的大科学装置。这一装置目前的最新进展如何?未来将具备哪些实验条件?记者走进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一探究竟。 /span /p div class=" img-contain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af7127e-d740-4e05-b8aa-35fa846862b4.jpg" title=" b151f8198618367ab033d49c5e391ed3b21ce58f.png" alt=" b151f8198618367ab033d49c5e391ed3b21ce58f.png" / /div p span class=" bjh-p" 俯瞰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怀柔科学城供图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朝霞掩映下,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主任吕力踏入了刚启用不久的物理所怀柔园区。“现在已经把超过一半的工作重心转移到这里,开始在中关村和怀柔两头跑。最近,我们正打算搭建视频会议系统,实现几处园区更好联动。”吕力说。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记者看到,相比此前竣工验收时的清冷,如今园区内已热闹起来,来自物理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多家高校的学生走入崭新的实验楼宇内,开始各自的研究工作。“目前,园区已有150余人入驻办公,年底会达到200人。”吕力说。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按照规划,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将于2022年6月全面建成。为何如今提早进入了科研阶段?吕力解释:“在怀柔园区进行土建施工的同时,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所需的内部仪器设备已经在物理所中关村园区同步搭建和调试,例如营造极低温、超高压等实验环境的设备已经先期在中关村园区预研甚至搭建完成。一部分设备等到怀柔园区土建竣工后,可以直接搬移至园区。”由此,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目前已经具备了部分的实验功能。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具体将营造哪些极端条件?聚焦哪些科研领域?吕力介绍,所谓极端条件,指的是在实验室中人为创造出来特别低的温度、特别强的磁场、特别高的压力等,用超快的“高速摄影机”来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创造极端条件,可以发现和揭示许多在通常条件下观察不到的奇异物质特性,探索新的规律,开辟新的应用。”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吕力进一步举例:“例如超导体,此前这种现象是在非常低的温度下才会出现,但近来发现,在超高压的条件下,也可以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出现超导体。”此外,极低温、强磁场等极端条件还可以帮助量子计算、非常规超导机理等研究取得成果。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值得一提的是,关键极端条件的营造主要依赖了国内研究团队的自主研发。“营造极低温、超高压等实验环境,主要依靠物理所研发团队。强磁场方面,合作单位中科院电工所王秋良团队在去年成功研制出中心磁场高达32.35特斯拉(T)的全超导磁体,打破了此前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创造的32.0特斯拉超导磁体的世界纪录。”吕力透露,目前王秋良团队仍在研发营造强磁场实验环境的“升级版”,未来会将“升级版”入驻到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中。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除了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随着怀柔园区启用,材料基因组研究平台、清洁能源材料测试诊断与研发平台两大研究平台也进入了科研状态。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副主任禹习谦介绍,两大平台中的电子显微镜、计算子平台等已经可以对用户开放进行实验。目前,除了物理所内部实验,已有在京高校前来进行实验。未来,两大平台还将与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 /span /p div class=" img-contain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bccda7fe-6841-4459-9c3e-fb9ab903fb32.jpg" title=" 279759ee3d6d55fb22fddf9d1968da4d20a4dd20.png" alt=" 279759ee3d6d55fb22fddf9d1968da4d20a4dd20.png" / /div p span class=" bjh-p" 中科院物理所怀柔园区全景图。怀柔科学城供图 /span /p p span class=" bjh-p" 此外,怀柔园区内还建起了50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研发中心,重点解决科学仪器被国外垄断问题。“目前,我们的部分科学仪器和部件还有赖进口。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和今年疫情暴发,这一问题凸显。我们希望利用物理所多年累积的自主研发优势,在超快电子显微镜、稀释制冷机等方面研发优秀的国产科学仪器。”中科院物理所怀柔研究部副主任郭建东表示。 /span /p /div p br/ /p
  • 第二十二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
    第二十二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4)会议通知(第二轮)——生命、健康与安全相关仪器应用技术交流及成果展示细胞基因治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领域近年来备受研究人员关注,催生了一大批具有颠覆性、引领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以下简称FTMSI)自创办以来始终跟踪全球前沿技术,讨论和交流我国科学仪器行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以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己任。当前,生命、健康、安全已成为科学仪器相关行业从业者最为关心的话题。为推动学科发展,加快成果转化,第二十二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4)将于2024年7月19-21日在合肥召开,会议的主题为“生命、健康与安全相关仪器应用技术交流及成果展示”,热忱欢迎业内专家、学者、学生参会并投稿,诚邀相关企业展示仪器产品。时 间:2024年7月19-21日19日注册报到;20日大会报告、专题研讨会、颁奖盛宴;21日分会报告地 点:合肥滨湖富茂大饭店主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网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大连奥远电源有限公司、广州微光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杰莱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和众创优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单位:(排名不分先后)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生物磁共振分会、安徽省分析测试协会、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天津市分析测试协会、北京波谱学会、北京怀柔仪器和传感器有限公司支持媒体:(排名不分先后)分析测试百科网、仪器信息网、仪器学习网、化工仪器网、生物器材网、食品安全与检测网、《分析测试学报》、《分析试验室》、《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化学试剂》、《量子电子学报》、《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农业工程》一、大会组织机构大会主席:刘文清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名誉顾问:汪尔康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董绍俊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国桢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庄松林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理工大学杨秀荣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执行主席:刘虎威 再帕尔&bull 阿不力孜 刘成雁 汪正范 邢 志 顾 问:闫成德 金钦汉 邓 勃 袁倬斌 张新荣 吴永宁 燕泽程 刘明钟 杨腊虎 赵晓光 齐文启 郑国经 范世福 蒋士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 任:王秋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李景虹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副主任:关亚风 谢品华 陆 卫 段忆翔 王培龙 赵国忠 张经华 尹 洧 孔维军 贺玖明 程 劼 王申林 委 员:(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白 芳 陈达炜 陈 迪 陈学权 楚 楚 丁延伟 龚行楚 龚 龑 郭 川 何洪巨 何 俊 何明霞 胡柏顺 胡伟东 黄光明 黄 燕 赖长江生 姜 山 李 倩 李卫东 李 先 李 雪 李学哲 刘洪林 刘金欣 刘同祥 刘 鑫 刘朝阳 罗 杰 毛佳飞 潘 洋 彭 滟 祁志美 曲健翘 阮 科 史朝为 史祥燕 宋月林 孙美秀 王化斌 王建龙 王 静 王天武 王 彤 汪 雨 王跃飞 魏金超 吴文刚 武彦文 项晟祺 肖 雪 杨海军 杨 俊 杨啸涛 杨信廷 叶 霞 尹 洧 尹碧桃 张 慧 张 钠 张 奇 张新荣 张 祯 赵友全 周 睿 朱玲娟 朱金妹 朱晶晶 庄 任 左甜甜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 任:胡柏顺 研究员 现代科学仪器网 尹 洧 研究员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副主任:宋雪冬 李 欣 张 强 崔 宁 张 洁 委 员:(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卞利萍 陈艳凤 丁文强 邓献蕊 谷宏芳 桂三刚 胡长进 何 晖劳武江 李 峰 李国英 李 全 梁志莹 刘海涛 龙秀芬 屈缨虹 苏玉姝 田春霞 田荔伟 王艳红 魏晖浩 忻 旸 徐宽业 叶 辉 臧 牧 张 琳 章连香 张鸣剑 左书轩 左 萍二、会议形式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专题研讨会、仪器展示大会报告专家(持续更新中)刘文清 院士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王秋良 院士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李景虹 院士 清华大学吴永宁 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陆卫 教授 上海科技大学叶霞 教授 江苏理工学院王静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姜山 研究员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化 斌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分会报告会1. 生命成像与空间组学主 席:再帕尔&bull 阿不力孜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召集人:贺玖明研究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 磁共振波谱技术与仪器创新发展召集人:王申林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3.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主 席:吴永宁研究员 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召集人:程劼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4. 分析检测仪器的医用创新发展——呼出气组学与医学诊断主 席:段忆翔教授 四川大学召集人:罗泽伟副研究员 四川大学5. 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召集人:孔维军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6. 太赫兹前沿技术及应用召集人:赵国忠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7. 绿色实验室构建与绿色分析技术 召集人:尹洧研究员 北京化工研究院8. 智能康复仪器设备主席:王彤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人民医院召集人:何俊 主任医师 常州市德安医院9. 青年论坛10. 科学仪器企业高峰论坛召集人:张强 现代科学仪器网专题研讨会国家大规模仪器设备更新供需双方见面交流会(定向邀请)三、论文投稿及注册缴费1. 论文投稿论文征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科学仪器研发制造、分析测试方法及应用、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标准化、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半导体、新能源、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前沿技术问题。论文提交时间截至2024年7月05日,请提交摘要,注明“科学仪器前沿技术会议投稿”,高质量论文可择优选为口头报告。投稿网址:http://zt.ms17.cn/?s=special-read-id-7.html投稿邮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2. 注册费用2024年6月30日前注册缴费享受早鸟价1500元/人,学生1200元/人,非学生团体价(3人以上)1300元/人。6月30日以后注册费2000元/人。3. 报名方式本次会议所有参会人员均需提前报名。报名二维码:4. 付款方式(1)银行汇款款收款账户信息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万柳支行 户名:北京华夏大成科学仪器技术有限公司账 号:110060871012015013955(2)二维码付款(支持手机银行App/支付宝/微信/等多种付款方式,可刷公务卡 )五、联系方式注册投稿李 欣 19520489365展览展示宋雪冬 18601248705张 强 15810366282 酒店住宿崔雅倩 13721028860注:协议酒店只接受客人自行预订房间。预订房间请扫下方二维码
  • 逢“百年变局” 分析仪器挑战与机遇并存——2020年第七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20年11月11-12日,第七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大会(ACAIC)依托仪器信息网网络讲堂平台成功召开,吸引了700余位来自全国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应用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报名参加。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会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检测与认证领域中心、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公司等协办。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1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28d1fe8-9288-4dc6-9ea7-9e4c8e15512e.jpg" title=" 558da4c1-3118-40db-82ca-6dde0df4b036.jpg" alt=" 558da4c1-3118-40db-82ca-6dde0df4b036.jpg" width=" 600" height=" 13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继第一天的报告分享之后,第二天会议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助理研究员、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文静主任、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郭磊研究员、复旦大学张祥民教授、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策研究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院长、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王世立教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吴爱华女士等9位业内专家分享,此外,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青岛盛翰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的代表也现场分享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当前,全球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的复杂形势下,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抬头和经济全球化并存的局面,在逐步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进程中,分析仪器科技与行业发展正在或即将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本次会议内容紧密围绕新形势下分析仪器的挑战与机遇的主题展开报告分享与探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70px height: 24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21e762f0-56d4-479c-ba5b-6b8772af13e0.jpg" title=" 杨丽.jpg" alt=" 杨丽.jpg" width=" 170" height=" 24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我国分析仪器建设与发展现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杨丽助理研究员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丽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大型分析仪器建设与发展的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研院所与高校大型科研仪器总量达到10万台/套,原值总额为1500亿元。其中,科研院所与高校分析仪器总量约为5万台/套,占大型科研仪器一半。总体而言,大型分析仪器近十年来年均增速为17.7%,略低于全部大型科研仪器增长平均水平。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据介绍,近十年来,国产大型分析仪器数量占比稳步提升,不 strong /strong 过,与其他类型仪器相比,分析仪器的国产化水平还比较低,国产分析仪器不足进口仪器的1/7。基于分析仪器的发展态势,报告最后,杨丽还从总量扩大、存量替代、渠道缩窄等方面介绍了仪器行业与企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并分享了促进大型分析仪器发展的几点思考。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1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6d1cc52c-27c4-421d-9cda-f93546c52942.jpg" title=" 吴爱华.jpg" alt=" 吴爱华.jpg" width=" 200" height=" 21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新形势对分析仪器发展的影响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吴爱华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秘书长吴爱华的报告从我国分析仪器发展的一些基础问题讲起,详细分析了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巨头跨界以及相关政策引导等大环境下,我国在分析仪器发展方面的一些新机会。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在当前国际与国内的大形势下,技术创新是核心。在今天的报告中,各位专家分别分享了各领域的最新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化学毒物检测的光谱学与质谱学方法、色谱仪器与生物医学、流式细胞仪及其生物医学应用、新国标GBT38113-2019分析仪器物联规范、超导磁体及其在仪器中的应用等方面。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33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f606b656-e043-47ef-aff9-7a58eed3c662.jpg" title=" 王秋良.jpg" alt=" 王秋良.jpg" width=" 200" height=" 233"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高场核磁共振磁体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   其中,王秋良院士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我国MRI的市场现状,并从高磁场超导磁体科学与技术、医用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核磁共振波谱仪超导磁体、超高磁场超导磁体技术、永磁磁共振成像磁体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据王秋良院士介绍,未来10年内,我国MRI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80px height: 24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12c851bb-4063-46be-8f8b-e7238164b0b7.jpg" title=" 王文静.jpg" alt=" 王文静.jpg" width=" 180" height=" 24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各环节中的质量控制问题的思考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文静主任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70px height: 256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334b0c3b-4d07-4c8c-9f32-e5bef745083a.jpg" title=" 郭磊.jpg" alt=" 郭磊.jpg" width=" 170" height=" 256"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化学毒物检测的光谱学与质谱学新方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郭磊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80px height: 26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51d4a2e0-bde8-471f-a50c-4299c5738209.jpg" title=" 张祥民.jpg" alt=" 张祥民.jpg" width=" 180" height=" 26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色谱仪器与生物医学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复旦大学张祥民教授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80px height: 237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33b0ec98-d9f9-4cc8-8b0e-9d2dd1b1e3b1.jpg" title=" 王策.jpg" alt=" 王策.jpg" width=" 180" height=" 237"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流式细胞仪及其生物医学应用发展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王策研究员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32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cd02ddd3-fb82-4eca-bf76-2b1d38f07179.jpg" title=" 方向.jpg" alt=" 方向.jpg" width=" 200" height=" 232"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数字时代的计量演进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向院长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e86e5ca-6f7c-486c-acec-446e2aae2395.jpg" title=" 王世立.jpg" alt=" 王世立.jpg" width=" 200" height=" 200"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新国标GBT38113-2019分析仪器物联规范解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王世立教授 /strong /p p   此外,国仪量子、青岛盛翰、岛津等企业的代表也分享了最新的产品和技术。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180px height: 244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89dd946e-92ed-43a8-865a-980ca0d8bd80.jpg" title=" 代映秋.jpg" alt=" 代映秋.jpg" width=" 180" height=" 244"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科学仪器研制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代映秋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05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ceffa92a-a474-4cda-86eb-18b6a57c283f.jpg" title=" 尹登刚.jpg" alt=" 尹登刚.jpg" width=" 200" height=" 205"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离子色谱原理及应用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青岛盛翰色谱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尹登刚 /strong /p p strong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200px height: 211px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1/uepic/7dd872fb-f16c-40c4-b3c6-9985dcd6ec2e.jpg" title=" 尹宏瑞.jpg" alt=" 尹宏瑞.jpg" width=" 200" height=" 211" border=" 0" vspace=" 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主题:UC prep-超临界流体色谱方法从分析到制备的规模放大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报告人: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市场部尹宏瑞 /strong /p p br/ /p
  • 基金委工材学部技术科学板块杰青评审组名单公示,共206人!
    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公示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如下:  柏连发,薄 勇,毕天姝,蔡开勇,蔡 禄,蔡树军,蔡袁强,曾晓洋,  曾 云,陈 烽,陈国明,陈景东,陈念众,陈启军,陈少平,陈卫东,  陈轶杰,陈永平,成 立,程 明,程水源,程义云,仇洪冰,戴一帆,  戴志军,单崇新,单志广,董 闯,董晓臣,杜太生,杜小勇,段吉安,  段梦兰,范平志,方 秦,冯 起,符 杨,高国伟,顾幸生,桂志国,  韩鸿宾,韩文报,韩艳春,韩银和,韩跃新,何 斌,何国金,何明一,  何庆立,何 友,胡昌华,胡德文,胡章贵,黄典贵,黄宏伟,黄刘生,  黄庆明,黄 维,黄中祥,黄佐华,嵇春艳,季新生,江恩惠,江 莞,  蒋刚毅,解孝林,金飚兵,靳 健,李 波,李崇坚,李红霞,李 健,  李凉海,李 凌,李秦川,李秋实,李润东,李树刚,李 霞,李小俚,  李晓光,李宣东,李贻斌,李悦生,刘 峰,刘俊秋,刘青山,刘清友,  刘天西,刘廷玺,刘相法,刘益春,刘战强,刘志勇,刘 庄,刘祖源,  龙建成,鲁军勇,鲁雄刚,罗 斌,吕建成,吕 科,马华东,马 建,  马衍伟,马 毅,梅国雄,孟庆波,穆 杨,潘成胜,潘春洪,潘 光,  潘 泉,钱林茂,邱景辉,沙爱民,沈宝龙,沈保根,沈锦优,沈珍瑶,  宋爱国,宋晓艳,孙 乐,孙凝晖,谭 民,唐大伟,唐洪武,汪华林,  汪鹏君,王 聪,王东进,王福军,王健君,王金淑,王 平,王琼华,  王秋良,王世刚,王树新,王卫军,王亚培,王耀南,王 悦,王占山,  韦 化,温兆银,吴爱祥,吴先良,席北斗,肖连团,谢建新,谢庆国,  徐 波,徐福建,徐 昕,徐长节,许唯临,许小红,宣益民,薛德胜,  薛锦云,薛 强,闫连山,杨化桂,杨孟飞,杨明红,杨万泰,杨振忠,  姚保利,尹龙卫,尹怡欣,俞 炜,苑立波,张朝阳,张宏伟,张 华,  张怀武,张进华,张军辉,张 朋,张庆君,张首刚,张湘义,张小松,  张幸红,张学洪,张艳宁,张玉柱,张 跃,张 运,赵宏伟,赵维谦,  赵文祥,赵祥模,赵 新,郑伟涛,郑忠华,智林杰,周丹丹,周仕明,  周水庚,周永丰,朱熀秋,朱巧明,朱群雄,朱祖超  公示期:2021年07月12日至2021年07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技术科学板块2021年07月12日
  •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通知
    核磁共振(NMR)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科学。核磁共振技术已成为阐明和确认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天然产物分子结构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和基本测试方法。它在不破坏被测样品的内部结构条件下可以分析测量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因此在物理、化学、医药、石油化工、地质勘探、考古等领域广泛应用。尤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也最受关注。用于人体内部结构成像,产生了一种革命性的影像医疗诊断技术。此外,核磁共振波谱分析也与质谱分析、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成为当前分析化学发展研究的前沿。   为了总结交流国内外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进展,国内核磁仪器研制情况及存在问题,共议发展国产核磁仪器的措施和建议。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承办的&ldquo 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讨会&rdquo 作为北京第二十五届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学术会暨展览会的子课题,在会期间举办。   研讨会将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有关仪器厂商作专题介绍,并安排与会者交流讨论,共同为快速发展我国核磁仪器建言献策。热忱欢迎NMR仪器研制生产、应用单位及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交流互动。   会议时间:2014年9月25日   地 点: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新馆) 综合会议楼E-303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地区裕翔路88号(地铁15号线国展站)   (具体乘车路线见附件2)   部分会议报告: 顺序 演讲题目 演讲人 单位 1 为什么NMR久盛不衰?&mdash &mdash 从诺贝尔奖看仪器科学技术的创新 叶朝辉院士 中国科学院 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王秋良研究员 中科院电工研究所 3 核磁共振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颜贤忠研究员 军事医学科学院 4 核磁共振波谱仪国产化进展 刘朝阳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5 新型核磁共振探头 胡健平博士 美国麻省理工 6 地磁场核磁共振探测仪器研发及应用 林君教授 吉林大学 7 学术报告 肖立志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 8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开发与应用 杨培强总经理 上海纽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9 交流讨论   主办单位: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承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联系方式:   联系人:胡柏顺、王丽丽、王慧芹、张益   电话:010-68422478/68410135/68410137   邮箱:info@instrumentation.com.cn gj@instrumentation.com.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7号理化实验楼512室   《现代科学仪器》编辑部
  • “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1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公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2021年度申报项目答辩评审专家名单公告根据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评审工作安排,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于2021年10月8日至10月10日组织开展了“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项目答辩评审。本次答辩评审采用网络视频方式进行,评审专家按照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选取和使用的统一要求,从国家科技专家库中产生,共67人。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等文件精神,现将评审专家名单予以公布,公示期为10月20日至10月24日。专项管理办公室联系方式:010-68104494评审一组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马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王守国北京科技大学3王秋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4王维北京化工大学5刘文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6刘勋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7闫丽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8李传波中央民族大学9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0狄重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1汪尧进南京理工大学12张永哲北京工业大学13徐昌荣中国林业集团公司14高春清北京理工大学15姬扬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16韩鸿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7谭淑平北京回龙观医院评审二组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王东胜北京爱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王赤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3王挺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韦浩北京理工大学5刘立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6刘江来上海交通大学7刘晓为云南大学8安发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9杜九林天津大学10李成清华大学11李庆峰湖州师范学院12张宏浩中山大学13陈耀山东大学14孟新河南开大学15崔文元河北师范大学16景海荣北京天文馆17樊军辉广州大学评审三组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王秀英北京英航会计师事务所(普通合伙)2付喜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3冯海宁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4祁绍平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5孙海涛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6吴晓光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7张建玲*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8金晓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9郑林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10柯常军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11夏海鸿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12钱宝良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3章福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4蒋毅坚北京工业大学15谢常青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16戴银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评审四组序号姓名单位名称1于宏燕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2叶巍东南大学3冯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4朱开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5刘舒曼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6孙旭辉苏州大学7杨兴繁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8杨勇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9束小建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10沈成平复旦大学11张志彬贵州大学12陈申见南京大学13岳崇兴辽宁师范大学14赵天卓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15郭金川深圳大学16常永勤北京科技大学17戴本忠云南大学注:1.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2.标“*”专家回避了与其相关指南方向的项目评审。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21-10-20
  •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发布产业计量专家库专家名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市场监管局(厅、委),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各有关单位及专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公开征集产业计量专家库专家的通知》(市监计量函〔2022〕1251号)要求,通过单位推荐、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公示等环节,并对申请人产业与计量工作经历、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评审经历、学术影响力以及行业认可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估,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将486名专家纳入产业计量专家库(名单见附件),现予发布。产业计量专家库专家要加强产业计量理念、方法的宣传推广,推动和引导企业增强产业计量意识,提升产业计量能力水平,帮助和指导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协助市场监管总局和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做好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评审工作,推动计量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将结合专家履职情况,对专家库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附件:产业计量专家库专家名单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2023年4月17日(此件公开发布)附件产业计量专家库专家名单序号姓名工作单位专业领域1谭久彬哈尔滨工业大学综合2段宇宁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3缪寅宵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综合4葛 军 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 综合5周自力中国航空研究院综合6杨 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7裴雅鹏 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综合8徐建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综合9熊昌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综合10路润喜北京东方计量测试研究所综合11姚和军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综合12李 杰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13杜栓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计量所综合14徐学林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15林延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16吴金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综合17李长武苏州市计量测试院综合18郑 鹏 厦门市计量检定测试院综合19沈学静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综合20杨 哲中广核苏州热工研究院综合21申亚飞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综合22高健强上海计量测试协会综合23何 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综合24郑安刚国网计量中心有限公司综合25曹淑琴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核工业26陈祥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核工业27戴 训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28单意志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核工业29高 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核工业30高大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工业31龚明明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32管少斌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33郭 林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核工业34胡正国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工业35花 锋西安中核核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核工业36黄 萍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工业37金跃明三门核电有限公司核工业38梁珺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核工业39廖述圣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核工业40刘蕴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41毛瑞士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工业42钱 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工业43申俊华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核工业44宋明哲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45苏有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工业46王 娜山西新华防化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核工业47王 旭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48韦应靖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核工业49夏 浩 海南核电有限公司核工业50杨春林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核工业51姚 伟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核工业52尹小龙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53张 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核工业54张 瑾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核工业55张从华 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核工业56张积运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核工业57章志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核工业58朱建军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59邹盛强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核工业60柏文琦湖南省计量检测研究院信息技术61程晓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信息技术62程鑫彬 同济大学信息技术63崔孝海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64胡唐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信息技术65黄 艳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66李 林江苏省计量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67李 铁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68李宏光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信息技术69李加东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信息技术70李明齐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信息技术71李志海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信息技术72梁越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73林镇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信息技术74罗 钧 重庆大学信息技术75麻云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信息技术76潘 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信息技术77苏红雨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 信息技术78汤 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信息技术79唐守峰中国矿业大学信息技术80王浩敏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81王秋良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信息技术82王秋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信息技术83王克亮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信息技术84吴 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信息技术85吴东方 南京光蓝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86席红霞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信息技术87熊行创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88熊友辉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89徐曦煜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信息技术90许 勇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信息技术91许素安中国计量大学信息技术92杨 军167苗春林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空航天168秦红
  • 第二十一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FTMSI2023)及展示会会议通知
    为讨论和交流近年来科学仪器行业涌现出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和新应用,兹定于2023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召开第二十一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3),热忱欢迎业内专家、学者、学生参会并投稿,诚邀相关企业展示科研成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及地点时间:2023年10月20-22日地点:北京•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北京市海淀区北正黄旗59 号)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现代科学仪器网协办单位:海光仪器有限公司 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支持媒体:仪器信息网、分析测试百科网、EWG1990仪器学习网、化工仪器网、《分析试验室》、《中国无机分析化学》、《分析测试学报》会议网址:http://zt.ms17.cn/?s=special-read-id-6.html大会学术委员会名誉主席:金国藩院士 汪尔康院士 董绍俊院士主 席:杨国桢院士 庄松林院士 张玉奎院士 江桂斌院士 杨秀荣院士 刘文清院士 王秋良院士 李景虹院士 执行主席:张新荣 刘虎威 再帕尔•阿不力孜 汪正范顾 问:闫成德 燕泽程 邓 勃 范世福 蒋士强 金钦汉 王光辉 袁倬斌 章诒学 张兆田 郑国经 杨松成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白 芳 常 超 常胜江 程 虎 程 劼 段忆翔 邓赛文邓玉强 方广有 冯先进 龚 龑 郭 磊 韩家广 何洪巨 何 俊 何明霞 胡柏顺 胡 旻 胡伟东 李敬光 李学哲林金明 刘丽萍 刘明钟 刘 鑫 刘学博 毛雪飞 苗俊刚牟世芬 年夫顺 齐文启 秦 华 祁志美 曲建翘 施 卫王化斌 王华兵 王培龙 王晓春 伍捍东 吴 强 吴石增 吴文刚 吴晓君 武彦文 邢 志 徐广通 杨腊虎 杨啸涛 叶 霞 尹俊发 尹 洧 俞俊生 张 波 张存林 张德添 张经华 张 岩 赵国忠 赵晓光 赵友全 赵自然 周 振 朱亦鸣 邹明强大会组织委员会主 席:胡柏顺 尹 洧 秘 书 长:赵国忠 副秘书长:王培龙 陈达炜 张 强 李 欣委 员:(按姓氏拼音排列)董青云 邓 朝 丁文强 冯 超 谷宏芳 韩 娜 何明霞 姜宝元 雷忠宝 李 峰 李国英 李 敬 李 梅 李 彤 李 威 李晓鸥 梁 斌 刘泊淼 刘 枫 刘海涛 刘树立 孟 琮 沈学静 史俊稳 宋雪冬 唐 福 田 禾 王 冬 魏均玲 闻路红 燕向晖 杨伟奎 曾浪生 张长洋 赵 慷 郑清林 朱雄伟 三、会议日程时间内 容10月20日报到时间:13:30-24:00,地点:世纪金源香山商旅酒店一楼大堂 10月21日上午:08:00-12:15地点:金都宴会厅1. 大会报告2. 展览展示下午:13:30-17:40地点:金都宴会厅1. 大会报告2. 展览展示3. 太赫兹先进科学仪器及相关技术分会场报告(地点:金辉厅)晚上:20:00-21:30地点:第三会议室太赫兹科学仪器及关键技术圆桌论坛10月22日全天1.太赫兹先进科学仪器及相关技术分会场报告(地点:金辉厅)3. 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分会场报告(地点:金都宴会厅B厅)3.现代仪器分析应用分会场(地点:第三会议室)4.展览展示10月23日代表离会具体内容如下: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时间:2023年10月21日(星期六)08:00-17:00地点:金都宴会厅主持人:张新荣教授、刘虎威教授、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汪正范研究员时 间内 容08:00-08:30注册报到08:30-09:00开幕式:主持人介绍出席会议的院士和领导嘉宾1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杨国桢院士2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刘成雁教授 3其他嘉宾致辞4主办单位致辞 胡柏顺研究员09:00-09:25略谈我国现代分析科学仪器的一些新成就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汪尔康院士09:25-09:50环境水质关键参数检测的研究与发展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董绍俊院士09:50-10:15太赫兹光子学核心器件及其系统研究报告专家:上海理工大学 庄松林院士10:15-10:40高性能光电离质谱仪研究进展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李海洋研究员10:40-10:50茶歇及参观展览10:50-11:15新污染物筛查与风险评估仪器系统的研制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11:15-11:40科学仪器的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先导和助推器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秀荣院士11:40-12:05环境光学在大气监测中的应用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刘文清院士12:05-13:30中午休息和午餐13:30-13:50极端场核磁共振与交叉学科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王秋良院士13:50-14:10化学测量中的分子识别与智能识别报告专家: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14:10-14:30表面等离子共振与质谱的在线联用技术报告专家:北京大学 刘虎威教授14:30-14:50敞开式质谱成像技术与应用进展报告专家:中央民族大学 再帕尔•阿不力孜教授14:50-15:10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细胞药物代谢分析报告专家:清华大学 林金明教授15:10-15:30质谱的发展:精准确证与快速预警报告专家: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张峰研究员15:30-15:40茶歇及参观展览15:40-16:00太赫兹辐射功率计量基准建立报告专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邓玉强研究员16:00-16:20智能康复仪器(机器人)在卒中康复中的研究应用和前沿进展报告专家:江苏理工学院 叶霞教授16:20-16:40新型瞬态响应高分辨质谱技术与仪器的研发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报告专家:四川大学 段忆翔教授16:40-17:0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检测技术与应用实践报告专家: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徐广通教授17:00-17:20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技术的进展与展望报告专家:北京市化工研究院 尹洧研究员17:20-17:40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效识别和精准检测技术与装备报告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 王培龙研究员分会场一(1):太赫兹显微与传感及相关技术时间:2023年10月21日下午地点:金辉厅主持人:韩家广教授 天津大学;朱亦鸣教授 上海理工大学时 间内 容13:30-13:50全国产太赫兹近场原位显微成像成谱系统及其应用报告专家:上海理工大学 朱亦鸣教授 13:50-14:10超导约瑟夫森探针显微镜的研制与应用报告专家:南京大学 王华兵教授14:10-14:30太赫兹近场生物检测技术报告专家: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王化斌研究员 14:30-14:50太赫兹波谱在脑肿瘤分型诊断中的应用报告专家:北京科技大学 张朝晖教授14:50-15:10太赫兹超材料功能器件及应用报告专家:西安理工大学 王玥教授 15:10-15:30太赫兹近场显微镜研制及其应用报告专家:电子科技大学 胡旻教授 15:30-15:40茶歇及参观展览15:40-16:00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专家: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 王天武研究员16:00-16:20基于频域的DC-220GHz太赫兹任意波形发生器、示波器及有源相控阵芯片的研究进展报告专家: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张波教授16:20-16:40“不在近场下”的太赫兹近场成像技术报告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王新柯教授16:40-17:00基于表面晶格共振超表面的太赫兹传感技术报告专家:北京大学 吴文刚教授 17:00-17:20光栅耦合太赫兹SPR传感技术报告专家: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祁志美研究员17:20-17:40太赫兹时域光谱仪、主被动成像系统和生化传感技术报告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赵国忠教授 圆桌论坛:太赫兹先进科学仪器及相关技术时间:2023年10月21日晚上20:00-21:30地点:第三会议室召集人:赵国忠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主题:1.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关键技术及标准规范研讨;2.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及现有有关标准规范及进一步标准规范研讨;3.太赫兹近场显微和传感关键技术及可能的标准规范研讨;4.太赫兹无损检测关键技术及相关标准规范工作研讨;5.太赫兹联盟技术应用委员会成立研讨。分会场一(2):太赫兹成像及其相关技术时间:2023年10月22日上午地点:金辉厅主持人:张岩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秦华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时 间内 容08:40-09:00全光纤太赫兹远近场光谱仪报告专家:天津大学 韩家广教授09:00-09:20多元信息太赫兹安全检查仪器研制与应用报告专家:清华大学 王迎新研究员 09:20-09:40太赫兹CT成像技术报告专家:北京理工大学 胡伟东教授09:40-10:00太赫兹探测器组件与科学仪器应用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秦华研究员10:00-10:10茶歇及参观展览10:10-10:30太赫兹焦平面成像系统及应用报告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张岩教授 10:30-10:50太赫兹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超研究员10:50-11:10基于受激声子极化激元的铌酸锂片上太赫兹集成与器件报告专家:南开大学 吴强教授 11:10-11:30利用里德堡原子探测太赫兹波的研究报告专家:西安理工大学 侯磊教授11:30-11:50太赫兹检测技术及应用报告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张振伟教授 分会场一(3):太赫兹光谱仪及相关技术时间:2023年10月22日下午地点:金辉厅主持人:何明霞教授 天津大学;阮存军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时 间内 容14:00-14:20国产太赫兹测试仪器与测试解决方案报告专家: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邓建钦 电科集团首席专家14:20-14:40太赫兹时域光谱仪及其关键器件产业化报告专家: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邓朝博士14:40-15:00时间门控太赫兹拉曼光谱技术报告专家: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 王振友研究员 15:00-15:20全偏振太赫兹波谱分析系统及其关键器件报告专家: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龚岩栋教授15:20-15:40基于超高分辨率太赫兹频域光谱仪的物质检测与应用报告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阮存军教授15:40-15:50茶歇及参观展览15:50-16:10单次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报告专家:深圳大学 徐世祥教授16:10-16:30强场太赫兹泵浦-多光谱探测系统报告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赛教授16:30-16:50基于钙钛矿异质结的多维太赫兹波谱调控技术研究报告专家:首都师范大学 张波教授分会场二:现代仪器分析应用时间:2023年10月22日地点:第三会议室召集人:尹洧研究员 北京市化工研究院时 间内 容08:40-09:00抗恶劣环境质谱仪器的研制报告专家: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 刘学博研究员 09:00-09:20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报告专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丽萍教授09:20-09:40适配体在药食同源食品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报告专家:首都医科大学 孔维军教授09:40-10:00色谱联用技术与矿物油分析报告专家: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所武彦文研究员10:00-10:10茶歇及参观展览10:10-10:30十字花科蔬菜的营养与功能成分分析报告专家: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何洪巨研究员 10:30-10:50土壤普查检测技术及发展需求报告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毛雪飞研究员10:50-11:10食品中挥发物智能检测技术与仪器的研发报告专家:天津大学 赵友全教授 11:10-11:30电子特种气体的分离与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专家: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白芳研究员 11:30-11:50废旧纺织服装面料的光谱识别及分拣技术研究报告专家:北京服装学院 龚龑教授分会场三: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时间:2023年10月22日地点:金都宴会厅B厅召集人:王培龙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陈达炜研究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时 间内 容08:40-09:00食品危害物识别检测与控制新方法研究报告专家:江南大学 王周平教授 09:00-09:20食品中小分子化合物检测的夹心免疫分析法报告专家:中国农业大学 王战辉 教授09:20-09:40农药纳米抗体制备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报告专家:华南农业大学 徐振林 教授09:40-10: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前处理技术选择策略报告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陈达炜 研究员10:00-10:10茶歇及参观展览10:10-10:30食品安全微纳传感分析报告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程劼 研究员 10:30-10:50纳米孔单分子检测设备开发及食品安全检测应用报告专家:陕西科技大学 李国梁 教授10:50-11:10纳米酶光学探测器设计及食品安全应用报告专家:合肥工业大学 沈益忠 教授 11:10-11:30家禽生产链安全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报告专家:浙江大学 傅迎春 教授 11:30-11:50“3+X”=多功能生化打印仪CHEMSPRAY报告专家:山西农业大学 陈益胜 教授11:50-12:10大豆及其加工产品中抗营养因子检测技术研究报告专家:中国农业大学 贺平丽 研究员备注:大会日程安排和演讲题目可能根据实际情况略有调整,以现场报告为准,最终解释权在大会组委会。四、注册缴费1.注册费用2023 年9 月20 日之前注册缴费享受早鸟价1000 元,学生700元;9 月21 日之后会议费1500 元/人,学生半价。现场缴费不提供刷卡服务,请扫微信/支付宝二维码或所在银行手机App直接进行转账。2.付款方式(1) 微信/支付宝转账(2)银行转账账户名称:北京华夏大成科学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开户银行:交通银行北京万柳支行账号:110060871012015013955(3)发票报销主办方将提供正式发票用于报销,发票由北京华夏大成科学仪器技术有限公司开具。参会人员汇款时请备注“科学仪器前沿技术会议+单位+参会人员姓名”,并在汇款后将开具发票信息(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手机号、Email 等)通知会务组:李欣(19520489365,微信同号)。E-mail:info@instrumentation.com.cn五、联系方式1.注册投稿胡柏顺 13910630838李 欣 19520489365info@instrumentation.com.cn2.展览展示李 欣 19520489365尹 洧 13601260513张 强 158103662823.酒店预订李 欣 19520489365 现代科学仪器网附件1:参会回执第二十一届现代科学仪器前沿技术研讨会及展示会(FTMSI 2023)会议回执姓 名性 别
  • 2012年回顾:仪器研制“零”的突破
    2012年,在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仪器研制又有了新的成果和突破,其中多项成果更是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有效打破了国外垄断,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2年4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研究组与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国内首台0.7T开放式核磁共振成像用超导磁体系统。研制成功的0.7T开放式核磁共振超导磁体系统与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和图像处理软件系统等构成的开放式核磁共振系统将由宁波健信机械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化生产,预计产值达到10亿元人民币以上。该系统的成功研制提升了我国在超导磁体技术产业化和高性能医疗核磁共振成像装备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2012年5月,国内首台80m大长度标准装置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建立,并通过专家验收。该装置测量范围达到80m,为测距仪、激光干涉仪等大长度仪器提供有效检测范围的标准并保证其大长度量值的准确可靠,填补了测量范围大于50m的高精度测量仪器的国内检测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2年7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台5.5T(特斯拉)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通过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至此,我国磁选机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被打破。针对国内高岭土矿产的除杂需求,2010年10月,高能所与山东潍坊新力超导磁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发新型的低温超导磁选机。此前,高档磁选机只有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能够生产。进口产品不仅价格昂贵,一台约需2000万元,而且每年的维护运行费及服务费也极高。与之相比,我国研制的5.5T零挥发低温超导磁选机利用一台小型低温制冷机使液氦能在封闭系统中实现循环,使用的液氦3年内无需补充,大大减少了氦的消耗,减少了厂家的运行费用。   7月8日,扬州大学能动学院研制成功车型移动式环境监测机器人。该型机器人能够通过车载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及环境参数监测设备,回传现场视频影像、超声波雷达图像等信号,且能对目标环境进行温度、湿度、烟雾等参数采集,可用于复杂环境下的环保工作作业。据了解,国内在移动监测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无线环境监测智能机器人的成功研制为我国复杂环境下环境监控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该设备的相关技术创新正在申请国家专利。   2012年10月28日,2012科交会主场增量制造产业高端论坛暨激光烧结装备发布会上,湖南华曙高科有限责任公司展示了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高性3D激光烧结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制造及新材料、新能源应用为代表的科技领域的又一次重大飞跃,3D增量制造技术是数字化制造的重要标志,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被公认为3D增量制造技术的最佳途径。   2012年11月,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和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超声波相控阵和衍射时差法(TOFD)自动检测设备和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的验收。超声波相控阵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该项目研发的设备将打破我国同类检测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提高了我国超声无损检测技术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航空航天、核电、机械制造、电力、石油化工、铁路等领域应用广泛,将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2年11月15日,由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武汉锐科光纤激光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华中科技大学完成的“4kW全光纤激光器”通过鉴定。项目承担单位用不到2年的时间,在国内率先研发出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4kW全光纤激光器,填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的空白。光纤激光器因体积小、节能环保、光束质量好等多方面的优势,被誉为第三代最先进的工业加工激光器,该项目的成功研发及产业化将彻底改变我国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受制于国外的状况,为我国高功率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嵌入“中国心”。达产后将形成年产200台套的生产能力,销售收入逾2亿元。   11月28日,由西安金波检测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技术在西安航空基地正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这一技术的国产化,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在无损检测仪器研发与生产方面的差距,是我国无损检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该检测仪的可对任何形状物体及绝大多数材料的内外部探伤,小到电子元器件,大到飞机机身部分均可进行无损检测,并可在高温、有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使用激光超声波可视化检测仪对飞机机翼、火车车轴等高速运载工具部件以及发电设备、压力容器等产品进行定期检查,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安全使用寿命,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12月2日,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南京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王倩舒等三人参与研制了为桥梁准确把脉“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这也是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在国内,桥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桥梁常常会出现一些机构变化引起破损、裂纹、老化等病害,这些外观病害检查传统都采用人工方法。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增加了检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利用这个小机器人,可灵活进入狭小的空间,仔细观察支座的情况。这样的检查不仅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十倍,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封路的时间,还使安全风险大为下降。   另外,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北京市科技计划“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样机研制”课题通过了验收。该课题研制出国内首台太赫兹安检仪产品样机,实现了以每秒3-5帧的速度对人体进行1*2米大尺寸被动成像,分辨率达到2cm,能够替代国外同类产品。太赫兹安检技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预计国内市场潜力在100亿元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太赫兹成像产品潜在的市场销售额可达1000亿元以上。 撰稿编辑:秦丽娟
  • 2019安徽省科技奖公布 大科学装置、高分辨冷冻电镜研究等获奖
    p   昨日,2019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名单公布,共公布了重大科技成就奖1人,自然科学奖43项(含一等奖8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3项) ,技术发明奖17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75项(含特等奖1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93项,三等奖149项)。 /p p   其中,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完成的稳态强磁场国家大科学工程获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等完成的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 /p p    strong 科学仪器研发、仪器研究、检测技术类获奖项目 /strong /p p    strong 自然科学奖 /strong /p p br/ /p p    strong 一等奖 /strong /p p   农产品及食品安全快速灵敏分析新原理及新方法 br/ /p p   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p p   完成人:郑磊,陈伟,薛峰 /p p br/ /p p    strong 二等奖 /strong /p p   蛋白质机器的高分辨冷冻电镜结构研究 /p p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完成人:蔡刚,王雪娟,张智慧 /p p br/ /p p    strong 技术发明奖 /strong /p p strong br/ /strong /p p    strong 一等奖 /strong /p p   极端环境承压设备安全性能测试仪研发与应用 /p p   完成单位: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机试验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华东理工大学 /p p   完成人:王冰,马双伟,刘孝亮,汪升,轩福贞,庄力健 /p p br/ /p p    strong 二等奖 /strong /p p   便携非正交3D坐标测量系统研制及应用 /p p   完成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p p   完成人:于连栋,李维诗,赵会宁,夏豪杰,张国忠,刘芳芳 /p p br/ /p p    strong 三等奖 /strong /p p   高灵敏度相位噪声测试技术 /p p   完成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p p   完成人:朱伟,杜念文,刘宝东,李伟,凌伟,丁建岽 /p p br/ /p p    strong 科学技术进步奖 /strong /p p strong br/ /strong /p p    strong 特等奖 /strong /p p   稳态强磁场国家大科学工程 /p p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p p   完成人:匡光力,高秉钧,张裕恒,叶朝辉,刘小宁,张晓东,邱宁,陈文革,欧阳峥嵘,吴仲城,吴杰峰,谭运飞,皮雳,陆轻铀,王俊峰,钟凯,孙玉平,王秋良,刘朝阳,李洪强,陈治友,张勇,赵涛,费伟,王灿,石磊,李俊杰,张俊,唐佳丽,王忠建 /p p br/ /p p    strong 一等奖 /strong /p p   被动式实时成像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 /p p   完成单位: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p p   完成人:武帅,冯辉,靳学明,涂昊,安德越,朱剑飞,田晓光,张华坤,韦巍,李丹丹 /p p br/ /p p   基于FPGA时间数字转换器的精密时间测量技术 /p p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完成人:安琪,刘树彬,封常青,曹平,赵雷,曹喆,黄锡汝,沈仲弢 /p p br/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