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

仪器信息网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相关的解决方案。

人视网膜神经胶质瘤细胞相关的论坛

  • 显微镜下的人体---视网膜血管

    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10923/76/6160573819760328908.jpg这是经染色处理的视网膜血管,从呈黑色的视盘中伸出。视盘即视神经盘,是眼睛上的一块盲区,这是因为在视网膜的这一区域没有感光细胞,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都要从这里穿过。

  • 不用开刀就能“精确定位”脑胶质瘤

    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讯 一项可能取代有创诊断脑胶质瘤的新诊式——生理和代谢成像技术,经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影像中心主任张伟国和他的科研团队历经9年攻关,取得重大进展。他们研究建立了功能及生理代谢成像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和鉴别诊断体系,为临床正确评估脑胶质瘤级别、治疗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等“准确打击”脑胶质瘤进行“精确定位”;研制的胶质瘤分子靶向造影剂已完成动物实验,有望应用于临床。 脑胶质瘤常用的诊断方式主要是病理活检,但由于病理取材为有创过程,手术取材误差和对手术切除后残留肿瘤组织不灵敏度、特异度,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伟国团队联合应用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MRS(磁共振波谱)及灌注技术,通过551例次胶质瘤病例影像与病理对照研究,对脑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脑内结核瘤、局限性脑炎、不典型脑梗塞和脑脓肿等其它疾病进行了甄别,对鉴别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胶质瘤分级诊断影像报告体系,并将DWI技术、MRS技术及灌注成像技术常规应用于患者的临床检查,使其对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敏感性提高至84.2%,特异性为85.1%。 研究团队还发现不同级别和类型胶质瘤间肿瘤的微血管表现差异较大,管腔径线也明显不同,从无明显管腔到巨大血窦样管腔。该团队运用MRS技术判断胶质瘤的边界、Cho/NAA升高对肿瘤瘤周浸润和单纯性水肿做出了明确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明确胶质瘤的边界和范围,对明确病理性质和手术及放疗计划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研究者还发现SPI0(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EPCs(内皮祖细胞)能快速归巢至肿瘤区域,对肿瘤的生长和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同时能被核磁共振成像有效示踪,判定肿瘤浸润范围,有望研发出SPI0—EPCs为载体的诊断胶质瘤的新型分子靶向造影剂。(邹争春 朱广平 记者陈磊) 《科技日报》(2013-06-16 一版)

  • 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特点及应用

    [b][url=http://www.f-lab.cn/vivo-imaging/micron-iv.html]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Micron IV[/url]特点: [/b]可用于明场、血管结构和荧光(GFP,YFP,mCherry,CFP标记)成像。定制的最先进低噪音三芯片CCD:高灵敏度捕捉微弱的荧光。 近红外成像(可达700-900nm,最高到900nm)视网膜成像精度:小鼠4 μm,大鼠8 μm位滤光片轮,双回补灯及滤光片配置,更加灵活,包含荧光及近红外滤光片,提供亮场和荧光成像模式
 实验台:可三维翻转及旋转,便于调整大小鼠眼睛角度清晰成像。[img=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http://www.f-lab.cn/Upload/Micron-retinal-imaging.jpg[/img]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Micron IV可提供分辨率达4 μm的高清晰视网膜影像,且与荧光显微镜类似,可观察明视野和荧光(Ex. CFP, GFP, mCh erry等) 影像。方便的软件设计可直接从明场成像转换至荧光成像。[url=http://www.f-lab.cn/Upload/retinal-imaging-micron.jpg][img=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http://www.f-lab.cn/Upload/retinal-imaging-micron.jpg[/img][/url][b]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Micron IV应用范围:[/b]荧光血管造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黄斑衰退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小动物视网膜成像显微镜:[url]http://www.f-lab.cn/vivo-imaging/micron-iv.html[/url]

  • 光电所“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完成

    近日,由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项目资助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连续成像仪”研制工作在光电技术研究所顺利完成。该成像仪通过校正人眼像差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眼底视网膜图像,在临床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变形镜作为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核心器件,其性能决定了成像仪的整机性能。光电所前期研制的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采用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受目前构造工艺的限制,其变形量小、口径大、成本高,难以适应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寻求一种新型的变形镜以突破其临床应用限制已成为成像仪产业化推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由于双压电片变形镜具有构造简单、结构灵活多样且易于小型化等优点,在眼科自适应光学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光电所于2010年开展了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新一代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研制。 项目组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人眼像差特性,设计并研制成功35单元双压电片变形镜,其行程达到20微米,而口径仅有原来分立式压电驱动变形镜口径的一半。在变形镜研制的基础上,先后解决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AO系统优化设计、闭环控制算法等关键技术,研制成功首套基于双压电片变形镜的小型化视网膜自适应光学成像仪,其体积仅为原来37单元成像仪的一半,但像差校正性能却得到大幅提升,大大降低了对人眼低阶像差预补偿的要求。 通过小规模人眼实验表明,新一代成像仪分辨率高、像差校正范围大、操作简单,这为其临床大规模人群使用和产业化推广走出重要一步。

  • 《细胞》:2011年度五大研究发现

    1. 利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构建出小鼠精子祖细胞日本京都大学研究人员通过体外诱导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形成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like cells, PGCLCs),最后进一步分化,通过体内植入不能生育的小鼠睾丸中,产生了外观正常的精子。将这些精子注射到雌性小鼠的卵细胞中,不久雌性小鼠生出了健康的小鼠后代。2. 鉴定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的生物标记美国研究人员利用一种一般性和无偏差的方法---组合文库筛选(Combinatorial Library Screening)来鉴定出诊断上有用的抗体,而避免进行抗原鉴定。该方法涉及利用非自然的合成分子组合文库对病人血清样品和对照样品进行比较性筛选,这样就可鉴定出病人血清样品中要比和对照样品中保留极其多IgG抗体的分子,随后利用这些分子作为捕获试剂来捕获诊断上有用的抗体。研究人员利用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小鼠模式动物和证实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并利用该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式动物中鉴定出两种候选的IgG抗体生物标记。3. 发现干细胞多能性的选择性剪接开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进化上保守的特异的FOXP1选择性剪接开关,可调控干细胞的多能性。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剪接开关产生的FOXP1胚胎干细胞特异性异构体,与典型的FOXP1异构体相比,着不同的DNA结合性质。选择性剪接事件改变了FOXP1胚胎干细胞特异性异构体的DNA结合性质,促进维持多能性所需的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包括OCT4、NANOG、NR5A2和GDF3,同时抑制胚胎干细胞分化所需的基因。同时,研究小组还发现FOXP1胚胎干细胞特异性异构体促进体细胞高效重编程为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4. 追踪神经胶质瘤的起源美国研究人员利用双标记嵌合分析(Mosaic Analysis with Double Markers,MADM)---该技术的精髓在于用绿色荧光蛋白明确标示突变细胞,还有一个关键特色就是无论一个突变的绿色细胞何时产生,总是同时产生一个正常的红色细胞---来分析神经胶质瘤(glioma)的起源。他们将胶质瘤病人体内发现的两种流行突变p53与NF1导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s)中,对源自神经干细胞的所有细胞系所作的进一步分析清楚地显示了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是该肿瘤的来源细胞,因为任何可见的肿瘤标志可被检出之前,变异的绿色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其正常的红色对应物数量,足足超了130倍。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点,研究人员也将p53与NF1突变直接导入小鼠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结果发现这些小鼠产生神经胶质瘤,从而再次证实少突胶质前体细胞是神经胶质瘤的来源。5. 发现新的组蛋白修饰方式美国芝加哥大学Ben Mary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细胞中筛查出了67个新组蛋白修饰标记,并从中发现了一种新型组蛋白翻译后修饰方式---赖氨酸巴豆酰化(lysine crotonylation)修饰。通过进一步的结构及基因组定位分析,研究人员证实氨酸巴豆酰化修饰是一种进化高度保守,且在生物学功能上完全不同于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的蛋白质修饰方式。研究人员还发现在人类体细胞和小鼠精子细胞基因组中,组蛋白赖氨酸巴豆酰化分布于基因活性转录启动区域或增强子上。在减数分裂后的精子细胞中,赖氨酸巴豆酰化高丰度集中在性染色体上,被用来标记睾丸特异性基因。

  • 视网膜脱落

    谁知道为什么会引起视网膜脱落?视网膜脱落手术后注意事项?

  • 小动物视网膜激光光凝仪简介

    [url=http://www.f-lab.cn/vivo-imaging/cnv.html][b]小动物视网膜激光光凝仪[/b][/url]是专业为小鼠和大鼠视网膜研究而设计的精密[b]视网膜光凝仪[/b]和[b]激光光凝系统[/b],它采用图像引导激光系统产生精确易于传送的[b]激光光凝固[/b]效果,以产生[b]脉络膜新生血管CN[/b]V。其用小动物视网膜激光光凝仪户友好的设计使技术人员能够精确可靠地控制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所需的激光焦点的位置,大小和强度。产生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优点准确控制和记录试验样品位置光斑尺寸的精确控制易于使用紧凑、精确的激光传输[img=小动物视网膜激光光凝仪]http://www.f-lab.cn/Upload/CNV-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jpg[/img]小动物视网膜激光光凝仪:[url]http://www.f-lab.cn/vivo-imaging/cnv.html[/url]

  • Biomed. Opt. Express:首次利用量子点控制脑细胞

    神经细胞能够被量子点控制,图片来自CNRI/Science Photo Library。在量子物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史无前例的结合中,称作量子点(quantum dot)的微小颗粒首次被用来控制脑细胞。对大脑的这种控制可能有朝一日提供一种治疗诸如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和癫痫症之类的疾病的非侵入式方法。在近期,量子点可能通过重新激活视网膜细胞而被用来治疗眼睛失明。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Lih Lin说,“很多脑部疾病是由于不平衡的神经活性而导致的。操纵特异性神经元可能允许它们恢复到正常的活性水平。”人工刺激大脑的一些方法已经存在,不过每种方法都有它的缺点。尽管在帕金森疾病中人们采用深度大脑刺激方法来触发脑细胞活性并阻止导致虚弱性震颤的异常信号传导,但是该方法所需的电极是高度侵入性的。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方法能够刺激来自头部外面的脑细胞,但是它不是高度靶向的,因而同时影响大脑大部分区域。光遗传学研究人员能够利用光控制基因修饰的脑细胞,但是由于这些修饰,这种技术迄今为止在人类中被视为是不安全的。如今,Lin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量子点---光敏感性的直径只有几个纳米的半导体颗粒---设计出另一种方法。首先,他们在用量子点覆盖的薄膜上培养前列腺癌细胞。这些癌细胞的细胞膜紧挨着量子点放置。研究小组然后将光照射在纳米颗粒上。来自光线的能量激活量子点内的电子,从而导致周围的区域带负电荷。这就导致癌细胞中一些电压控离子通道打开从而允许离子进入或逃离癌细胞。在神经细胞中,打开离子通道是产生动作电位的关键性一步,而这种动作电位是大脑中细胞进行沟通的信号。如果电压变化足够大的话,动作电位就产生。当Lin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神经细胞中重复他们的实验时,他们发现刺激量子点导致它的离子通道打开,这样神经细胞就被激活。对人而言,量子点将需要被传送到大脑组织。Lin声称这应当不是一种问题。她说,“一种重要的优势在于量子点表面能够被不同分子修饰。”这些分子能够附着到量子点上以便靶向特异性脑细胞,也能够以静脉注射方式进行传送。一种关键性障碍是将光源传送到大脑。为此,Lin认为这种技术将在重新激活视网膜受损细胞中首次使用,因为视网膜自然地吸收光线。共同作者Fred Reike是视网膜疾病的专家。他说,量子点在这种领域有着较大的潜力,因为它们能够直接影响在视力的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的离子通道。英国利兹大学Kevin Critchley对此也同意,“量子点在生物医学应用中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是可能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潜在性毒性问题。Lin说,“基于我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对这种技术在帮助我们解答生物学问题以及最终诊断和治疗人类疾病上的潜力保持乐观。”

  • 干细胞研究或迎来“黄金时代”

    10多年来,干细胞疗法一直被认为能够给那些遭受遗传和退行性疾病折磨的人带来希望。而就在几天前,随着两个研究团队在于日本横滨召开的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年会上宣告了他们在人类临床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一项聚焦于罕见的遗传神经病,另一项则着眼于老年人的视力丧失,这一希望又朝着现实迈出了一步。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纽瓦克市干细胞公司报告了用人体神经干细胞治疗梅氏病(PMD)所取得的鼓舞人心的研究成果。PMD是一种渐进式的致命疾病,该病通过基因突变抑制了髓鞘的正常生长,后者是大脑中包裹神经纤维的一种保护物质。缺乏髓鞘,神经信号便会流失;病人,通常是婴儿,便会经历运动协调能力退化以及其他神经病症状。据干细胞公司负责研究的副总裁Ann Tsukamoto介绍,该公司之所以选择PMD来测试其神经干细胞技术,缘于目前尚没有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且通过基因检测和磁共振成像能够确诊这种疾病。她说:“这便为最有效的早期介入创造了一个机会。”  该公司建立了一个从成熟神经组织中分离出的高度纯化的神经干细胞库。研究人员将这些神经干细胞注入啮齿动物体内后,它们并没有形成肿瘤,事实上,这些细胞在小鼠的大脑中游走,并分化成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其中就包括分泌能够保护神经纤维的髓鞘的细胞。Tsukamoto介绍说,当神经干细胞被注入小鼠后,它们表现出了“强大的移植和迁移能力,并形成新的髓鞘”。  该公司如今正赞助对4名PMD婴幼儿患者进行该技术的初期安全试验。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向每位患者大脑中的4个区域中的每一个区域移植了7500万个神经干细胞,并随之进行了免疫抑制治疗,这样受体才不会排斥外来的细胞。Tsukamoto报告说,在试验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安全隐患。此外,在18个月后进行的磁共振成像显示,在轴突周围形成了新的髓鞘,并且对患者进行的临床观察表明,他们的运动机能保持稳定或出现了小幅提升。干细胞公司如今正计划进行更大规模的试验。Tsukamoto表示,一旦这种疗法被证明是有效的,它将带来多发性硬化、大脑性麻痹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的神经干细胞新疗法。  在这次会议上,神户市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发育生物学中心的干细胞研究人员Masayo Takahashi,报告了她的研究小组在针对与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AMD)的临床前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在AMD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生长出现了问题,并且位于视网膜下部的血管出现了渗漏。这些情况导致眼睛中心部位的视力下降。Takahashi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方法,即用外科手术摘除有问题的血管,同时用源自病人自身细胞的新RPE细胞替代受损的RPE细胞。利用被称为细胞再编程的一项技术,研究人员采集了病人的皮肤细胞,并将其转化为所谓的诱导多能干(iPS)细胞,这种细胞能够分化成人体中的所有细胞。研究人员随后将iPS细胞转化为RPE细胞。由于iPS方法使用的是病人自身的细胞,因此避免了对免疫抑制药物的需求。  由Takahashi小组生成的RPE细胞表现出了真正人体RPE细胞的特征结构和基因表达模式。她报告说,将它们注入小鼠并没有引发肿瘤,并且这些细胞在移植到猴子体内后存活了6个多月。Takahashi希望在得到必要的批准后,能够在1年内开展人体试验。  英国剑桥研究学院癌症中心的干细胞研究人员Fiona Watt指出,在ISSCR上发表的这些研究结果将帮助该领域“积攒力量”。而美国哈佛医学院的干细胞科学家George Daley则更为乐观。他说,记住这次年会上报告的这些进展;并表示对明年在波士顿召开的2013年ISSCR年会充满期待。

  • 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视网膜成像系统研究

    [font=&]【题名】:[color=#333333][size=24px] [/size][size=16px]基于双目立体视觉的视网膜成像系统研究[/size][/color][/font] [font=&]【全文链接】: https://opticsjournal.net/Articles/OJc190f42e505f054d/FullText#:~:text=%E6%91%98%E8%A6%81.%20%E4%B8%BA%E4%BA%86%E4%BB%8E%E4%B8%8D%E5%90%8C%E7%9A%84[/font]

  • 5.28《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原位识别中的研究》王与烨(天津大学)

    [font=Calibri][font=宋体]仪器信息网于[/font]5[/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月[/font]26-29[font=宋体]日组织召开[/font][b] [size=18px][b]第九届光谱网络会议[/b][/size][/b][/size][/font][font=Calibri][size=10.5pt][font=宋体],特邀嘉宾[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560]王与烨(天津大学)[/url][/font][font=宋体],带来报告《[b][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News/expert?id=6497]太赫兹波谱与成像技术在脑胶质瘤原位识别中的研究[/url]》[/b];[/font][/size][/font][font=宋体]欢迎感兴趣的你,报名参会![/font][b][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563c1][url=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SCIEX522/]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2020/[/url][/color][/font][/b]

  • 巨细胞病毒感染

    巨细胞病毒感染常见于A皿病人,男性同性恋中CMV感染率高达95%以上。巨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对聊的细胞毒性及Kw复制具有协同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协同因子。在临床上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脉络膜视网膜炎所致失明、慢性肠炎和肺炎。  .念珠菌日食管盗不少艾滋病或艾滋病相关综合征病例出现口腔真菌感染,其中有少数病例出现弥漫性食官央。临床表现为在咽部、食管、直肠及肛门周围皮肤教膜感染.严重者有吞咽团难,肛周糜烂,病原体为念珠茵,常呈反复发作。一般以活检为主要诊断依据,如口腔白色念珠茵感染肉服难以辨别,有必要用钡剂吞咽并经气管镜采集标本进行培养和活检。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在艾滋病患者中常以局部或播散性感染出现。很容易从患者骨髓、淋巴结、肝活检组织及血液分离出分技杆菌。由于艾滋病不形成典型肉芽肿,甚至没有于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对活检组织仍要做Nid-NMI删染色检查。  .隐球菌病许多艾滋病患者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除了xP本身所致感染外,常与隐球菌感染有关。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膜炎症状。  弓形虫病典型艾滋病患者身上,鼠弓形虫可侵犯思者肺部、脑、骨酷肌及皮肤,侵犯大脑可引起脑脓肿,有占位性神经病变体征。  .单纯疤疹病毒感染许多艾滋病患者常常有单纯疤疹病毒感染史,表现为可在口、食管、肛门等部位引起慢性进行性广泛的溃疡性病变。艾滋病患者伴有这种感染,常常可引起广泛的戳膜溃疡.持续一个月以上,同时出现肺部、胃肠道或其他播散性感染。

  • 一种戒酒药或可用于治疗脑癌

    新华社伦敦10月28日电(记者黄堃)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说,常用于戒酒的药物“戒酒硫”或可用于治疗恶性胶质瘤这种脑癌,实验显示它能够有效杀死胶质瘤细胞。 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癌症杂志》上报告说,实验显示,戒酒硫可以有效地杀死试管中培养的胶质瘤细胞,特别是在和某些已有的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时效率更高。 研究人员说,戒酒硫能够杀死胶质瘤细胞的原因是它会增加细胞中铜元素的含量,从而产生大量有破坏性的自由基,最终杀死胶质瘤细胞。由于胶质瘤细胞中的铜元素含量本就比正常细胞高很多,因此在用药物增加铜元素含量时,胶质瘤细胞中的铜元素含量可能会超过临界点并导致死亡,而正常的细胞还可以安全无事。 此外,戒酒硫还有一个在人体中对付胶质瘤所需的重要特性,那就是它可以穿过大脑的神经系统与血液系统之间的屏障。这层屏障本是大脑为了保护神经系统所设,许多物质都无法穿过,但这也使得神经系统出现胶质瘤这样的问题时,难以找到能穿越这层屏障治疗肿瘤的药物。 恶性胶质瘤是大脑肿瘤中致死率较高的一种,据介绍,在英国此病患者只有27%能够在确诊后存活一年以上。现在胶质瘤还对一些治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医学界正努力寻找新的治疗药物。

  • 【分享】神经细胞培养

    体外神经细胞的培养已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十分有用的技术手段。神经细胞培养的主要优点是:(1)分散培养的神经细胞在体外生长成熟后,能保持结构和功能上的某些特点, 而且长期培养能形成髓鞘和建立突触联系,这就提供了体内生长过程在体外重现的机会。(2)能在较长时间内直接观察活细胞的生长、分化、形态和功能变化,便于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法如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同位素标记、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电生理等手段进行研究。(3)易于施行物理(如缺血、缺氧)、化学和生物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等实验条件, 观察条件变更对神经细胞的直接或间接作用。(4)便于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某些神经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或各种因素对胚胎或新生动物神经细胞在生长、发育和分化等各方面的影响。 我们实验室从80年代始开展了神经细胞的体外培养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培养细胞分类及方法简要介绍如下:一.鸡胚背根神经节组织块培养 主要用于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神经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测定。在差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以神经突起的生长长度和密度为指标半定量评估NGF的活性。1. 材料和方法 (1)选正常受精的鸡蛋,置于37℃生化培养箱内孵化,每日翻动鸡蛋一次。 (2)取孵化8-12 d 的鸡蛋, 用70% 酒精消毒蛋壳,从气室端敲开蛋壳,用消毒镊剥除气室部蛋壳。(3)用弯镊钩住鸡胚颈部,无菌条件下取出鸡胚置小平皿内,除去头部后,腹侧向上置 灭菌毛玻璃片上,用眼科弯镊子打开胸腹腔,除去内脏器官。(4)在解剖显微镜下,小心除去腹膜,暴露脊柱及其两侧,在椎间孔旁可见到沿脊柱两侧 排列的背根节(图1),用一对5号微解剖镊小心取出。(5)置背根节于解剖溶液内,用微解剖镊去除附带组织,接种于涂有鼠尾胶的玻璃或塑料 培养瓶中,在DMEM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2. 结果鸡胚背根神经节在含神经生长因子(NGF, 2.5S,20ng/ml)的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24 h,神经节长出密集的神经突起。而未加NGF的神经节培养24 h, 未见神经突起生长。二.新生大鼠、新生小鼠及鸡胚背根神经节分散细胞培养背根神经节(DRG)细胞起源于神经嵴,NGF研究先驱Levi-Montalcini的实验表明,外原性NGF能刺激DRG细胞生长发育并形成广泛的神经网络。在体外,分离培养的神经节在NGF存在的情况下,神经突起的生长在一天之内可长达数毫米,因此,利用培养的DRG细胞,进行轴突生长发育的研究,是最为经典而常用的方法之一。

  • 【资料】儿童营养品的一大焦点-DHA

    【资料】儿童营养品的一大焦点-DHA

    DHA[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0/200910241603_177767_1610969_3.jpg[/img][color=#00008B]概述[/color]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DHA即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一直是儿童营养品的一大焦点。英国脑营养研究所克罗夫特教授和日本著名营养学家奥由占美教授最早揭示了DHA的奥秘,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DHA是人的大脑发育、成长的重要物质之一。  人体维持各种组织的正常功能,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各种脂肪酸,如果缺乏它们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异常鳞屑、智力障碍等。在各种脂肪酸中,亚油酸ω6、a-亚麻酸ω3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而必需由食物中摄取的,称为必需的脂肪酸。DHA作为一种脂肪酸,其增强记忆与思维能力、提高智力等作用更为显著。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体内DHA含量高的人的心理承受力较强、智力发育指数也高。  人的记忆、思维能力取决于控制信息传递的脑细胞、突触等神经组织的功能,即信息在神经系统内的传递范围、方向和作用。DHA在神经组织中约占其脂肪含量的25%,突触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是由突触膜和间隙组成,DHA有助于其结构完整、功能发挥。当膳食中长期缺乏DHA时,突触膜中就会缺少含DHA的PL,结构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对信息传递、思维能力产生不良影响。[color=#DC143C]  DHA的作用[/color]   DHA 影响胎儿大脑发育  孕期, DHA 能优化胎儿大脑锥体细胞的磷脂的构成成分。尤其胎儿满 5 个月后,如人为地对胎儿的听觉、视觉、触觉进行刺激,会引起胎儿大脑皮层感觉中枢的神经元增长更多的树突,这就需要母体同时供给胎儿更多的 DHA 。  DHA 促进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  DHA 不仅对胎儿大脑发育有重要影响,而且对视网膜光感细胞的成熟有重要作用。孕妇在孕期可通过摄入富含a- 亚麻酸的食物来提高a- 亚麻酸的含量,利用母血中的 a- 亚麻酸合成 DHA ,然后输送到胎儿大脑和视网膜,使那里的神经细胞成熟度提高。  所以,母亲在孕期应多吃一些含 DHA 的食物(如海鱼),在最后 3 个孕月,还应多吃含 a- 亚麻酸多的食物(如硬果类),有条件者可直接从 含a- 亚麻酸的孕产妇专用营养包或 DHA 营养品中补充。

  • 基于阻抗方法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系统--肿瘤免疫治疗以及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

    [font=&][size=16px][color=#343a40]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人体免疫系统来战胜肿瘤的治疗方案。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免疫系统能否被激活到足够去特异性地杀死肿瘤的程度。在临床实验前,人们需要借助体外实验先行评估治疗方案的效力。 Axion BioSystems公司革命性地推出了使用生物电感应技术的Maestro Z/ZHT平台,完美具备评估体外效力的必要条件。它能在免除标记物影响的同时,在长达几天的时间中,以非侵入的方式对细胞的健康和活动开展监测,并自动且实时地获得多至384个样本的完整实验信息。其秘诀就是通过埋设在微孔板底部的高灵敏度电极来进行生物电阻抗的测试。这种技术能够追踪微小的细胞变化,从而能够揭示出远低于其它技术最低检出限的生物学信息。[/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利用Maestro Z/ZHT评估T细胞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杀伤效力(car T治疗):[/b][/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人体免疫系统中的效应T细胞,对肿瘤细胞有着高特异性和与生俱来的细胞毒性,在未来的脑胶质瘤治疗中被人们寄予很高的期望。Maestro Z的阻抗测试有着高灵敏、无标记及无损的特点,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等过程,在体外评估免疫治疗的效价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美国乔治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借助Maestro Z平台,对不同条件活化后的T细胞,开展了恶性胶质母细胞瘤杀伤效力的对比评估。详情点击:[url=http://www.axionbio.cn/page_1.html]CAR-T治疗 (axionbio.cn)[/url][/b][/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color][/size][/font][font=&][size=16px][color=#343a40][b]--利用Maestro Z 评估药物对COVID-19病毒感染力的中和作用:[/b][/color][/size][/font][color=#343a40][b][font=&][size=16px]病毒学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开发抗病毒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其中的挑战在于筛选到能够选择性抑制病原体复制并对宿主没有损害的化合物。病毒导致的细胞病变效应(CPEs)常常和靶细胞在形态、胞间贴合度、附着力及活力等方面的变化相关联。研究者可在体外联合使用宿主细胞、病原体和药物来模拟三者在体内的互作,借助 Maestro Z 定量CPE引起的阻抗变化。轻松实现在筛选药效的同时,完成安全性的初步评沽。[b]详情点击:[/b][url=http://www.axionbio.cn/page_4.html]page_4 - (axionbio.cn)[/url][/size][/font][/b][/color][font=&][color=#343a40][b][font=&][/font][/b][/color][/font]

  • 量子力学的核心问题——测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

    [b]量子力学的核心问题——测量问题是否已经解决?[/b] 在我们的印象中,神秘的量子力学似乎很难与肉眼观测联系起来,更不用说是普通的大学物理实验了。然而,一群科学家正尝试通过双缝干涉实验,让观测者用肉眼验证量子叠加态。更令人激动的是,他们的实验还可能为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测量问题找出答案。 Paul Kwiat要求志愿者们坐在一间黑暗的小屋里。在他们的眼睛逐渐适应黑暗环境时,每一位志愿者就像验光时一样,将头支撑在一个支架上,用一只眼睛盯着一个很暗的红十字看。在十字的两边各有一根光纤,可以将单个光子从十字左边或右边射入志愿者的眼中。 Kwiat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实验量子物理学家,在验证了人眼探测单个光子的能力后,他和同事有着更高的目标:根据他们上个月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提交的论文,他们想要用人眼去验证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b] [/b]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将一个光子通过左边或者右边的光纤送入志愿者眼中,而是输送一个同时处于左边和右边的量子叠加态的光子。人们会看到什么不一样的现象吗?根据标准量子力学,答案应该是“不能”。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过这类测试。如果Kwiat团队的最终结果和理论预言不同,就会动摇我们对量子世界的现有理解,人们也将尝试通过一些其他理论来解释量子力学。[color=rgba(57, 99, 158, 0.972549)]这些理论对自然的看法与现有的完全不同,它们预言现实的存在与观测行为和观测者无关。[/color]如果成立,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现有解释将被彻底推翻。Rebecca Holmes是Kwiat以前的学生,现在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工作,他设计了这套实验装置。他说:“这可能成为超出标准量子力学的现象存在的证据。”[b] [/b]为了探究人眼是否能直接观测到单个光子,近一个世纪的物理学家做了大量努力。1941年,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Science上发文称,即使一束光中只有五个光子落在视网膜上,人眼也能看到。30多年后,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Barbara Sakitt通过实验似乎验证了人眼可以看见单个光子。不过,这些实验远远不能给出确定的结果。Holmes说:“这些实验的问题在于它们都试图使用‘经典’光源”,但我们无法确定经典光源发出的到底是不是单个光子。也就是说,我们甚至不能保证那些早期实验都只用了单个光子。 直到2012年,人们有了确凿的证据,发现青蛙眼中的光感受器,或称视杆细胞,可以探测到单个光子。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Leonid Krivitsky和同事从成年青蛙的眼中提取了视杆细胞,随后通过实验证实这些细胞对单个光子有反应。Kwiat说,现在“毫无疑问单个光感受器是可以对单个光子有反应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视杆细胞在活体青蛙或者人体中有着相同的效果。因此,Kwiat和他在伊利诺伊的同事Anthony Leggett等人开始计划用单光子光源测试人类的视觉。很快,Kwiat团队开始了实验。现在,Holmes也加入了团队,负责实验操控。但是“我们当时失败了。”Holmes说。 2016年,当时在维也纳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家Alipasha Vaziri领导的研究团队报告称,他们用单光子光源证实了“人眼可以探测到单光子事件,而且探测到的概率很高,这显然不是巧合。”[b]双缝实验解决测量问题?[/b] Kwiat团队对这个结果有些怀疑,他们想要用更多志愿者、做更多实验以提高数据的确信度。他们担心的核心问题是眼睛探测光子时的低效。入射光子必须首先经过眼球最外面一层透明的角膜,这会反射掉一部分光。接下来光子进入晶状体,晶状体和角膜共同将光汇聚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而在视网膜和晶状体之间,凝胶状的玻璃体也会吸收或散射光子。最终,抵达角膜的光子中,只有不到10%能出现在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中,进而产生神经信号,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就形成了视觉。所以,得到可以在统计学上排除偶然性的显著性差异,是一项令人生畏的挑战。Kwiat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六个月得到确定的答案。” 这并没有使他们停止设计新的实验。在标准设计中,一面半涂银面镜会让光子进入左边或右边的光纤,然后落在左眼或右眼的视网膜上,志愿者就会敲击键盘来表示他们看到的方向。但是,研究者也可以很容易地利用量子光学技术制造出叠加态的光子,使其同时进入两条光纤,然后同时出现在左右双眼的视网膜上。接下来光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取决于你相信光子发生了什么。 物理学家用一种叫做波函数的数学抽象概念来描述光子的量子态。在叠加态的光子打在视网膜上之前,波函数会弥散出去,这时光子在左边和右边被发现的概率相同。光子和视觉系统的作用是一种观测,而人们认为观测会使波函数“坍缩”,于是光子最终会处于其中任意一边,就像抛出去的硬币最终朝上的会是正反面中的任意一面。当人眼接收到叠加态的光子时,出现在左右两侧的光子数目会有差异吗?Kwiat说:“如果你相信量子力学,那就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他们的实验发现了无法驳斥的显著性差异,那就说明量子力学一定存在什么问题。他补充说:“这将会是一个大发现,一个惊天动地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预示着人们可能会解决量子力学的一个核心问题:[color=rgba(57, 99, 158, 0.972549)]测量问题[/color]。假如波函数真的因为测量而坍缩,量子力学理论并没有表明这种坍缩是如何发生的。测量的仪器应该有多大?以眼睛为例,一个视杆细胞够大吗?还是需要整个视网膜?又是否需要角膜?是否需要有一个有意识的观测者呢?[b]坍缩与观测[/b] 一些候选理论通过使坍缩完全独立于观测者和测量仪器,来解决这个潜在问题。例如“[color=rgba(57, 99, 158, 0.972549)]GRW”坍缩模型[/color](以理论物理学家Giancarlo Ghirardi,Alberto Rimini和Tullio Weber命名)。GRW模型及其变型都[color=rgba(57, 99, 158, 0.972549)]假设波函数是自发坍缩的[/color]。处于叠加态的物体质量越大,坍缩就越快。这个理论的结果之一是,单个粒子可以无限长时间地处于叠加态,但是宏观物体就不行。所以,在GRW理论中,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是无法处于活与死的叠加态的。像GRW这样的理论被称为“无关观测者”的现实模型。 如果像GRW这样的理论对自然的描述是正确的,我们这一个世纪以来想要证明的想法就完全错了。我们一直都认为观测和测量是构成现实世界的中心要素。关键是,当处于叠加态的光子落在视网膜上时,[color=rgba(57, 99, 158, 0.972549)]GRW理论预言的两边的光子计数将和标准量子力学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color]这是因为在光子的传输过程中会和不同大小的系统发生作用,比如两个视杆细胞中的两个感光蛋白是一个系统,两个视杆细胞及相应神经的组合又是一个系统,光子在和这两个系统作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自发坍缩速率。尽管Kwiat和Holmes都强调在他们的实验中不太可能会看到什么不同,但他们也承认,如果发现了任何与经典理论的差别,就可能预示着GRW这类理论是正确的。 Michael Hall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理论量子物理学家,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Michael同意GRW预言的光子计数和经典理论会出现很小的差别,但是他说这样的差别太小,已经提出的实验是无法探测到的。然而,他认为光子计数上任何的异常现象都值得关注。他说:“这很值得认真思考。我觉得这种偏差出现的概率极小,但是还是有可能。这非常有意思。” Kwiat也想了解量子态和经典态的主观感知差异。他问道:“人在直接观测量子事件时会感受到差异吗?答案‘很可能不会’,但是我们确实不知道。你永远得不到答案,除非你为人的视觉系统建立一个量子力学级别的完备模型,或者,通过实验进行观测。我们无法建立这样的模型,所以就只能去做实验了。” Robert Prevedel在2016年是Vaziri研究团队中的一员,现在在德国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他更感兴趣的是在一系列事件中找出波函数坍缩的具体位置。坍缩是发生在最初光子打到视杆细胞上时?还是在神经信号产生和传递的中间过程中出现?或者是最后信号使人产生视觉时?他提议将视网膜提取出来,再向其发射处于叠加态的光子,记录不同阶段的视觉处理过程(比如记录视杆细胞,或是组成视网膜的其他感光细胞的信息)来看看叠加态到底持续多久。 Prevedel认为视杆细胞对光的吸收会使得叠加态消失。但是他说:“如果我们看到量子(叠加态)存在于光子接触视杆细胞后的任何一个阶段,不论是在视网膜内不同细胞层中,还是在之后的神经回路中,都将是真正的突破。这将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发现。” 还有一个大家常常故意视而不见的问题:人类的意识。意识能造成量子态坍缩,让光子最终只在一边出现吗?但Prevedel却对意识与测量、坍缩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关联持怀疑态度。 Prevedel说:“意识是人脑中细胞和神经元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细胞和神经元很多,没有几十亿也有几百万。如果意识在量子叠加态的探测中起到了作用,那么这个过程就会牵扯到尺寸和大脑相当的宏观物体,例如组成生物细胞的大量原子和电子的集合。但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这种宏观物体是无法保持量子叠加态的。”

  • 【转帖】《生物化学杂志》:三种蛋白在神经细胞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成熟脑细胞表面的三种特定蛋白量的增加可促使细胞产生新的生长延伸。该研究探讨了小鼠脑神经细胞上的三个相关的受体蛋白:GPR3,GPR6和GPR12。当研究人员增加这三种蛋白的量后,细胞生长延伸比蛋白水平正常时的神经细胞的生长大三倍,延伸速度比对照细胞快4-8倍。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中心的项目主持人Yoshinaga Saeki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种蛋白可能是用于治疗中风、脑和脊髓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靶点。”该研究刊登在4月6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 这些蛋白量的增加与神经细胞cAMP内的一种重要的信号分子的水平的增加有关。这个分子在调控神经细胞生长、分化和生存,以及传输神经冲动的轴突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随着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的成熟,其细胞内的cAMP水平下降,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成熟神经细胞受损的轴突不能再生。神经外科副教授、俄亥俄州州立dardinger神经肿瘤及神经科学实验室主管Saeki声称,“我们的发现为cAMP在轴突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证据,并显示出这些受体蛋白可能在调节神经细胞cAMP的产生中起主要作用。”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Shigeru Tanaka是Saeki所在实验室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在本项研究中,他与同事从小鼠与大鼠脑组织神经母细胞瘤中取得神经细胞,使之在培养基中生长以了解更多关于这三种蛋白及其调控cAMP生长中的作用。他们向这些细胞中注入三种基因以增加这三种蛋白的含量水平,然后用一种被称为核糖核酸干扰的实验室技术关闭这三种蛋白的产生。上述三个蛋白分子中GPR3在神经细胞中最为丰富,而GPR12刺激神经细胞延伸的作用最强。研究表明,阻断GPR3的产生会大大减慢神经细胞的生长速度,研究者们通过修复GPR3或GPR12的产生扭转了这种效应。三种蛋白质的含量水平高也与较高水平的cAMP有关,同时GPR6和GPR12能增加两倍到三倍的水平。 Saeki说,“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三种蛋白能加快神经细胞的生长即使在抑制分子的存在下也是如此,我们迫切希望能找出可以在临床前中风或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身上重现此结果的方法。”来源:生物谷

  • 牛磺酸的贡献

    1、保护视网膜牛磺酸占视网膜中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0%,动物实验证明,缺乏牛磺酸的猫其视网膜电图显示杆细胞与锥细胞广泛变性。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胎儿发育中脑组织的浓度显著高于出生后,提示牛磺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如细胞的增殖、移行与分化有作用。

  • 羧甲基壳聚糖温敏凝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序号】:2【作者】:李振江1徐晨阳1丁炳谦【题名】:羧甲基壳聚糖温敏凝胶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起止页码】:2017,21(18)【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AEhECQAQ9aTiC5BjCgn0Rg-Tv-L7sw-Jm0dHsN_sl7lEo4tBe2CTlHaZE6W7FGns&uniplatform=NZKPT

  • 【金秋计划】补肾活血中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药理研究综述

    [img=,680,52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9/202409041002426595_1211_6561489_3.png!w680x527.jpg[/img] [b][size=15px]糖尿病[/size][size=15px](DM)是现代疾病的第二大杀手,对人类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微[/size][size=15px]血管[/size][size=15px]并发症。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DR的重要病机,补肾活血法是DR的特征性治疗方法。通过对多个数据库的文献检索,系统总结了治疗DR常用的补肾活血类中药,[color=#3573b9][b]包括枸杞子、生地黄、山茱萸等具有补肾功能的中药[/b][/color];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丹参;生地黄具有滋肾阴的功能;黄芪具有补气作用。已经证明,上述这些中草药通过补肾活血,显著改善DR的病程。[/size] [size=15px]通过文献研究,深入了解DR的发病机制,同时通过补肾活血类中药的传统应用分析、现代药理学研究和网络药理学分析,全面综述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疗效和优势。[/size] [size=15px][/size] [size=15px]材料与方法[/size][/b][size=15px]:利用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对目前最流行的补肾活血治疗DR的中药进行筛选,检索词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补肾活血”。主要是从2000年到2023年。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补肾活血中药治疗DR的关键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预测其作用机制。[/size] [b][size=15px]结果[/size][/b][size=15px]:DR是多种机制和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DR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缺氧以及高血糖引发的多种生化代谢途径有关。为了研究DR的病理生理学,该文将集中了阐述上述几个方面。[/size][size=15px][/size] [size=15px]通过对DR长期临床证候的考察发现,肾络是DR最密切的关联部位,血瘀贯穿于DR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该文从肾虚血瘀的角度探讨DR的病因病机。科学数据和网络药理学分析表明,补肾活血药通过多渠道、多组分、多靶点治疗DR,既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理念,又从现代药理学角度分析了补肾活血法治疗DR的机理,为DR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size] [b][size=15px]结论[/size][/b][size=15px]:肾虚血瘀是DR的主要病因,补肾活血类中药对DR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该综述首次对补肾活血类中药治疗DR的药理作用和有效成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网络药理学揭示了其潜在机制,为后续DR的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对补肾活血中药及其作用机制的不断研究,相信这些中药有潜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抗DR药物,并能加快DR的治疗进程。[/size]

  • 【资料】揭密如何用电子显微镜描绘神经回路(组图)

    【搜狐科学消息】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美国编码人员和神经学家正联手绘制出兔眼的超显微图像,此图像涉及每一个细胞,其大小可达20万亿字节。通过比较正常与损坏视网膜的图像,科学家从而揭示导致失明的原因,或许从中能找到治愈损伤眼睛的好办法。  这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得借助专业软件、电子显微镜和特别锋利的刀才能完成。如果一切顺利,该科研组将成为第一个制作出哺乳动物眼睛的神经回路图。  罗伯特马克领导的科学家小组希望分享他们的技艺。在最新出版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杂志上,他们罗列了用特殊工具绘制感觉器官图并用特殊工具收集数据的方法。这个软件是免费的,最终将收入大量的数据,从而使它成为一种网络应用。下面是这些视觉探索家所利用的工具以及他们所制作的一些非常令人震惊的图片。[color=#DC143C][size=4]下面就带您来揭密如何用电子显微镜描绘神经回路吧[/size][/color]

  • iPSC神经细胞培养试剂

    iPSC神经细胞培养试剂【胜创生物】成功取得GlobalStem中国区总代理:人ES细胞mRNA高效转染试剂,GlobalStem公司2006年在美国成立,其团队核心技术骨干为原Lifetech部门,负责研发生产细胞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 2000、Lipofectamine 3000及细胞培养试剂等。  GlobalStem专注于iPSC(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神经分化)神经细胞转染、干细胞转染试剂,iPSC神经细胞培养、干细胞培养、原代细胞培养试剂。  【胜创生物】http://www.shengchuangbio.com/-人ES细胞mRNA高效转染试剂  DNA-In-Neuro:在神经细胞中的转染效率约高于Lipofectamine 2000的 3倍。  DNA-In-Neuro:*转染效率高*低毒性*数据重复性高*操作简单。  日前,【胜创生物】公司已成功取得GlobalStem的中国总代理权,电话咨询400-6400-850  胜创生物以“品质第一,客户第一“为公司价值观,以引进”新产品、新技术“为己任,更多资讯关注胜创生物微信【sc-bios】获取详情!

  • 【转帖】iPS细胞:人造肿瘤细胞?

    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项目  iPS技术,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技术,是一种将成体成熟、分化的体细胞重编程获得类似胚胎干细胞的新兴技术。2007年11月美国和日本科学家分别独立宣布可将人类皮肤细胞转化为iPS细胞。这一发现被《自然》和《科学》杂志分别评为2007年第一和第二大科学进展。之后,iPS细胞研究迅猛发展,不同的国家和实验室纷纷报道了多种方法建立的iPS细胞系。就连世界第一只体细胞克隆动物多利羊的培育者伊恩·威尔莫特也宣布放弃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研究,转而进行 iPS 细胞研究,因为他认为这种细胞比胚胎干细胞更具潜在优势。  我国连续多年将干细胞研究列入“863”、“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务院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干细胞作为五项生物技术之一成为未来15年我国前沿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致瘤风险浮出水面  Yamanaka研究组在《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的文章显示,用iPS细胞诱导的神经干细胞,即使不含c-Myc(曾被认为是导致肿瘤的主要原因),在植入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后仍有很强的致瘤性,甚至高于胚胎干细胞。   他们共研究了36个iPS细胞克隆,在诱导方式上,有些诱导剂配方中含有c-Myc基因,有些没有,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同时他们选择了3株胚胎干细胞作为对照。在45周的观察中,移植胚胎干细胞来源神经干细胞的34只小鼠有4只长出肿瘤。在100只移植胚胎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神经干细胞小鼠中34只发现肿瘤,概率和胚胎干细胞相当。在55只移植成人成纤维细胞来源的iPS神经干细胞小鼠中46只发现肿瘤,概率远高于胚胎干细胞。在36只移植肝细胞来源的iPS神经干细胞小鼠中10只发现肿瘤,概率高于胚胎干细胞。8只移植胃上皮细胞来源的iPS神经干细胞小鼠中未发现肿瘤。病理学检查证实肿瘤均为畸胎瘤,部分为恶性畸胎瘤。  研究还发现,以前认为致瘤性很强的c-Myc在去掉后并没有减少iPS神经干细胞的致瘤性,相反以前认为没有致瘤性的Nanog基因却可以明显增强iPS神经干细胞的致瘤性。  这次试验的另一个意外结果是并未发现在生成的肿瘤细胞中有c-Myc或其他基因的激活。以前的观点认为,转入的癌基因是iPS致瘤性的基础,只要在iPS细胞诱导成功后通过各种方法去除已完成使命的癌基因即可使iPS细胞免于致瘤性。这次试验的结果无疑给这些想法留下了阴影,而且使iPS致瘤的机制更加扑朔迷离。

  • 机器人可自动探查活体脑细胞内部运作

    中国科技网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机器人操纵来自动发现和记录活体大脑中神经元信息的方法,即用一种全细胞膜片钳制动一个微小的空心玻璃针,在神经细胞的膜上开孔,以记录其内部电活性。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6日《自然·方法》期刊上。 这种深入大脑中神经元内部运作的方式可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如电活性模式、细胞内部状况、甚至基因在某一时刻被闭合的剖面。然而,能够实现这个入口非常困难,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实验室在进行尝试,这种自动发现和记录活体大脑中神经元信息的最新方法有望改变该领域研究现状。研究人员证明,在一个细胞检测的计算机程序的引导下,与人工相比,该自动装置识别和记录活老鼠大脑中的神经元信息具有更好的精度和速度。 采用新型自动化装置消除了对活体细胞的活动进行数月定向和长期搜索的需要。采用这种技术,科学家可将大脑中数千个细胞划分成不同类型,还可绘制其彼此之间的连接,并从正常细胞中找出病变细胞。 研究人员称,该方法在研究大脑疾病方面将会尤其有用,如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症、自闭症和癫痫。科学家们一直难以描述这些疾病中一个细胞与其具有电活回路和性能的分子集成。描绘出疾病如何改变活体大脑内特定细胞分子,将会更好地发现药物的靶标。 如果通过人工对这种精密仪器进行操作,需花上4个月的训练时间,最终还可能不是很精准,于是研究人员将这项任务交与机器人来操作,其机械手臂由计算机程序做指导。研究人员说,在神经科学中使用机器人来研究有生命的动物还仅仅是个开始,而像这样的机器人可能被用于在大脑中有目标点地注入药物,或提供基因治疗载体,希望新方法也能激励神经学家追求各类机器人自动化,例如在光遗传学方面,利用光有针对性地干扰神经回路和确定神经元在大脑功能中发挥的因果作用。(记者 华凌) 《科技日报》(2012-05-11 二版)

  • 基因编码“温度计”可潜入细胞测温度

    科技日报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科技日报讯 如果你问一个生物学家,某个细胞下一步会做什么?他可能先要问你该细胞的电压、氧化性、pH值、渗透性、葡萄糖浓度等等,然后才可能据此预测它是正要发起一个动作电位,还是要进入有丝分裂,抑或正在走向凋亡。但如果你能轻松地得到亚细胞范围的温度曲线图,比如每个线粒体、中心粒甚至内质网区的温度,就像母亲给孩子量体温那么容易,情况又会完全不一样。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0月16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最近将绿色荧光蛋白和沙门氏菌体内感受热量的一种蛋白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一种能检测细胞内部不同细胞器温度波动的基因编码“温度计”,并将细胞器温度变化与细胞内部功能联系在一起,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细胞行为。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的《自然·方法学》杂志上。 制做这种新型“温度计”的关键,是一种已知的名为TlpA的蛋白,这种蛋白由沙门氏菌制造,其正常作用是作为一种自动调节抑制器,感知温度以控制转录,能在37℃左右进行迅速可逆的结构转录。研究人员把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荧光片段与TlpA融合,使GFP的荧光光谱随温度变化,最后再把融合蛋白加入到能瞄准线粒体、内质网或细胞质膜蛋白的序列中。 这种以蛋白质为基础的新型热传感器还能通过基因编码,直接瞄准不同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同时测量膜蛋白和产生的能量,并在温度变化与细胞器的内部功能之间建立联系。在本实验中,研究人员能探测到褐脂肪线粒体的生热作用,并把温度与线粒体膜蛋白、三磷酸腺苷(ATP)生产联系在一起。 利用这种序列,他们能同时绘制出“感温”GFP随线粒体膜蛋白电压指示器JC-1的染色图。他们发现,在温度高的地方,电压也相应较高。他们还用另一种基因编码传感器(ATeam26)结合荧光共振成像(FRET)检测ATP,再次证实了这种相关性。ATP主要是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由一种电化学泵产生的,反映了线粒体的质子变化曲线,与JC-1所指示的类似。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地方是脑细胞。它能更好地处理温度变化,不仅在轴突的内外,而且能在神经胶质细胞内部。胶质细胞包裹着髓磷脂,所以携带了脉冲能量的很大一部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神经信号的传输。但这还有争议,脉冲神经元热动力学主要还是由实验驱动,而并非不太精确的外在温度传感器。(常丽君)

  • 水凝胶三维培养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旁分泌效应的影响

    【序号】:3【作者】:王旗杨晓双王达利【题名】:水凝胶三维培养对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特性及旁分泌效应的影响【期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0,24(22)【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ibYlV5Vjs7i8oRR1PAr7RxjuAJk4dHXolTsDENRwhPKeOnmqJ5NL0dyWN9Jv0c-mr3uTFGiIOF7&uniplatform=NZKPT

  • 【原创大赛】片姜黄提取物14种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

    【原创大赛】片姜黄提取物14种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

    片姜黄提取物14种挥发油的抗肿瘤活性研究试验 从国内外对姜黄挥发油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报道发现,姜黄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的作用。他们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其逆转、增强和刺激机体免疫功能等多种方式起到抗肿瘤作用。 本研究采用体外方法评价了从片姜黄中提取分离得到的14种挥发油单体化合物在体外对HL-60(人白血病细胞)、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Hep-3B(人肝癌细胞)、U87(人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部分受试化合物显示出不同强度的抗肿瘤活性。挥发油单体结构式如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281001_525011_218867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1/201411281001_525012_2188679_3.jpg实验部分1实验材料1.1受试品14个单体化合物(化合物1-14)由合作单位离得到并进行结构鉴定,阳性对照购自药店。1.2 实验细胞株HL-60(人白血病细胞),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Hep-3B(人肝癌细胞),U87(人胶质瘤细胞),购自ATCC2实验试剂 RPMI1640培养基:Gibco 胎牛血清:天津市灏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甲基偶氮唑盐(MTT):美国Sigma二甲基亚砜(DMSO),NaCl,KCl,KH2PO3,Na2HPO3,NaHCO3:沈阳化学试剂厂酶标仪:奥地利TECAN 96孔细胞培养板:Costar公司3.试验方法3.1药物的处理[fo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