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

仪器信息网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相关的解决方案。

丙烯酰胺溶液蛋白组学级相关的论坛

  • 免脱盐柱除盐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

    免脱盐柱除盐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

    [align=center]免脱盐柱除盐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align][align=center]季学猛,史爱莹,张 燕,王 硕[/align][align=center](南开大学 医学院, 天津 300071)[/align]摘 要:现有的蛋白组样品前处理中脱盐柱除盐的方法存在步骤繁多、易损失微量样品等缺点。这里,一种超滤管辅助酶解及加热潮解除盐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被提出。具体而言,是利用超滤管辅助,通过离心在酶解前将缓冲液置换成碳酸氢铵溶液,酶解后多肽溶液中的碳酸氢铵被加热除去,最终得到脱盐的纯净多肽。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洗脱步骤,可以方便地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直接衔接,而且可以减少前处理引起的氨基酸残基去酰胺和氧化修饰,有利于蛋白组学及其蛋白修饰分析。关键词:蛋白组学;样品前处理;脱盐柱 加热 碳酸氢铵中图分类号:O657.63 文献标识码:[align=center]An Improved Proteomic Pretreatment Method without Desalination Column [/align][align=center]JI Xuemeng,SHI Aiying,ZHANG Yan,WANG Shuo[/align][align=center](School of Medicin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align]Abstract: The existing method for desalting protein samples in pre-processing is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drawbacks, including a high number of procedural steps and the potential loss of minute sample quantities. In this context, a novel protein sample pre-processing method is proposed, which utilizes ultrafiltration tubes to assist in enzymatic digestion and employs heat-induced desalting. Specifically, the ultrafiltration tubes are employed to facilitate the replacement of the buffer solution with an ammonium bicarbonate solution via centrifugation before enzymatic digestion. Subsequently, following enzymatic digestion, the ammonium bicarbonate within the peptide solution is removed through a heating process, ultimately yielding desalted and pure peptides. This method offers simplicity in operation, eliminates the need for elution steps, enables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and serves to mitigate the formation of amino acid residue deamidation and oxidation modifications that may be induced during pre-processing, thereby benefiting both proteomics and protein modification analyses.Key words: Proteomic analysis Sample pre-treatment Desalting column Heating Ammonium bicarbonate通过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串联质谱对生物系统中全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分析工具。通过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color][/url]串联质谱对生物系统中全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分析工具。大规模的蛋白组研究依赖于蛋白被切割成肽段,然后进行后续的定性定量分析。目前,蛋白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通常使用胰蛋白酶将蛋白质样品切割成多肽。胰蛋白酶的最适作用pH为7.5-8.5[sup][back=yellow][1][/back][/sup],碳酸氢铵是质谱预处理中最常用到的一种盐,50mM碳酸氢铵水溶液可以提供酶解过程需要的弱碱性环境。然而,碳酸氢铵在酶解过程中大量存在,容易影响后续质谱分析。目前常用反相C18树脂去除盐和缓冲液[sup][back=yellow][2-4][/back][/sup]。多肽在高水相流动相中与反相柱结合,盐和缓冲液被洗去,然后用高有机相流动相洗脱多肽。然而,多肽对C18吸附性有差异,包括磷酸化多肽在内的亲水肽可能不能与C18树脂很好地结合,疏水性强的多肽与C18树脂可能结合牢固,不易被洗脱[sup][back=yellow][5-7][/back][/sup],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样品的损失;而且,用来洗脱多肽的有机溶剂还需进一步通过真空离心干燥去除,极性较小的有机溶剂还可能溶解塑料制品中聚合物,造成多肽样品的聚合物污染,导致质谱峰偏移[sup][back=yellow][8,9][/back][/sup]。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蛋白质检出种类减少、重复性差、甚至无检出信号等问题。基于这种临床和科研上的需求, 需要对蛋白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改进。1? 实验原理蛋白质组学是后基因组时代的产物。基因需要依赖于转录和翻译后后的产物蛋白质行使功能。基因组是固定不变的,而蛋白质组会响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同一生物在生物体不同部位、生命的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环境中,具有不同的蛋白质表达。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的完成并没有给人提供解开生命的密钥,科学家把兴趣转到蛋白质,希望通过蛋白质组的研究来进一步解开生命的本质。目前鸟枪法是蛋白质组学分析应用最广的分析策略[sup][back=yellow][10-12][/back][/sup]。该方法先将蛋白酶解成肽段,然后通过色谱分离肽段混合物,再用质谱的电喷雾电离(ESI)技术将肽段碎裂,根据碎裂谱图的离子峰信息进行数据库搜索来鉴定肽段,最后将鉴定的肽段进行组装、重新归并为蛋白质[sup][back=yellow][13][/back][/sup]。电喷雾电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过程:样品首先通过一个毛细管喷针被喷出来,进入质谱仪,在喷针的外面用鞘气加热样品,辅助样品的雾化。加热雾化过程中溶液中的流动相或者溶剂挥发,剩下的气态离子在毛细管喷针尖端被电离。这些离子在质谱仪入口处被真空抽到质谱仪里,电场驱动进入质谱仪进行分子量的检测[sup][back=yellow][14][/back][/sup]。一般来说,电喷雾质谱法对盐类的容忍度较低。一方面是因为小分子盐类在电喷雾系统中存在较强的竞争性电离效应,从而导致强烈的离子抑制效应,使待测物的灵敏度明显降低[sup][back=yellow][15][/back][/sup]。其次,盐类的存在会产生一系列的离子加成峰,这使得谱图的解析变得复杂[sup][back=yellow][16-18][/back][/sup]。此外,过多的盐分会腐蚀和污染质谱系统的硬件,严重时导致硬件损坏,需要及时清洗[sup][back=yellow][19][/back][/sup]。因此,蛋白组学样品前处理过程中,脱盐步骤是非常必要的。2? 存在问题为减少机器的损坏,并且提高检测灵敏度,上机前一般都会要求对蛋白组学样品脱盐处理。目前脱盐常用的方法是反相C18树脂脱盐柱法。脱盐柱法分为结合、清洗、洗脱三步。首先,利用疏水相互作用,多肽在高水相流动相中与反相柱结合。然后,使用水反复清洗盐和缓冲液。最后,用有机溶剂破坏多肽与C18的结合,洗脱多肽。然而,该方法存在一系列的弊端,比如多肽对C18吸附性有差异,包括磷酸化多肽在内的亲水性比较强的多肽可能不能与C18树脂很好地结合,会造成结合阶段的样品损失,而疏水性强的多肽与C18树脂结合牢固,洗脱阶段却难以洗脱下来,所以亲水性强的多肽和疏水性强的多肽都会在脱盐柱脱盐过程中损失,进而导致样品的选择性偏好,会损坏质谱结果的客观性。而且,最终多肽样品上机前需要在0.1%甲酸溶液中溶解,因此,有机溶剂洗脱后的多肽不能很好的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衔接,还需真空离心干燥去除有机溶剂。使用有机溶剂洗脱样品可能会造成样品的PEG聚合物污染,导致质谱峰偏移。这些问题导致脱盐柱脱盐后的蛋白组学样品重复性差、检出蛋白质种类低问题,因此亟需一种脱盐柱脱盐的替代方法。3? 改进措施将酶解前超滤管中的缓冲液通过反复离心置换成碳酸氢铵水溶液。酶解后利用碳酸氢铵加热潮解的特性除去多肽溶液中的碳酸氢铵成分,最终得到纯净的多肽。多肽样品溶解在0.1%甲酸溶液中后可以直接上机检测。4? 改进后效果首先取100μg蛋白样品,用6 M 盐酸胍稀释至400μL。加入10μL 500mM 三-(2-羧乙基)膦、 8 μL 1M 碘乙酰胺,混匀。室温避光振荡反应 40 min。将样品转移至10KD超滤管,室温10000g离心30分钟。加入400 μL 50mM碳酸氢铵溶液置换5次。用200 μL 50 mM 碳酸氢铵溶液垂悬,加入2μg胰蛋白酶,于37 ℃酶解过夜。10000g离心10分钟,收集滤液。真空离心干燥滤液,干燥后观察管底,如有白色盐粉末,加入少量超纯水溶解白色盐,转入75℃金属浴烘干,碳酸氢铵在烘干过程中分解挥发。上机前加入50μL 0.1% 甲酸溶液,装入超洁净样品瓶,上机检测。4.1 潮解脱盐效果评估利用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HPLC)分析表明,在五次洗涤步骤后 ,三-(2-羧乙基)膦和碘乙酰胺的浓度至少降低了100000倍,并且降至检测阈值以下,表明五次连续洗涤足以将杂质降低到不干扰的水平([color=#c45911]图1A[/color])。酶解后,离心[color=black]收集到滤液200μL。试纸法测滤液pH,呈弱碱性(pH 7.5-8.0)。[/color]多肽样品经过真空离心干燥后,观察管底,可见白色盐粉末,如[color=#c45911]图1B[/color]所示。加入2μL 超纯水溶解白色盐,转入75℃金属浴烘干,碳酸氢铵在烘干过程中分解挥发,白色粉末消失,如[color=#c45911]图1C[/color]所示。用200[color=black]μL超纯水复溶多肽,测pH为7.0。[/color]这些结果说明碳酸氢铵被去除。[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411135143_5595_5680383_3.jpg[/img][color=#c45911]图1 [/color][color=#c45911]脱盐的效果与验证。A: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HPLC)分析图;B:多肽干燥后可观察到管壁上残留白色盐分;C:加热碳酸氢铵潮解后管壁上白色盐分消失; D:潮解前后的氨离子浓度对比图。数据来自三次独立重复实验(n = 3)。[/color]为了直接确认碳酸氢铵的去除,采用分光光度尼斯勒试剂法对氨浓度进行定量。分光光度尼斯勒试剂法包括以下步骤:将样品用去离子水稀释,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分光光度尼斯勒试剂,封闭瓶子并摇动,让混合物静置5-10分钟,使用分光光度计在紫外-可见光谱范围内的波长630nm处测量吸光度,通过相同方法处理一系列氨标准溶液,测量吸光度值并绘制标准曲线,最后,通过使用样品的吸光度值查找标准曲线上相应的氨离子浓度来计算样品浓度。实验结果显示氨离子浓度从50 mM降低到不到10 nM,证实了通过热力潮解去除碳酸氢铵的有效性([color=#c45911]图1D[/color])4.2 新方法对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进行的蛋白质回收性能的研究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很大,从几千到几十万道尔顿不等。为了研究在酶解之前,超滤管辅助酶解及加热潮解除盐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以下称为新方法)在蛋白质回收方面是否存在偏好,在酶解前比较了溶液法(in-solution)、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 FASP) 和本研究提出的新方法中的蛋白质回收率。蛋白质定量采用了与还原剂相容的BCA蛋白质测定试剂盒,吸光度在分光光度计(Agilent Technologies,美国)上以562纳米的波长读取。在本研究中测试的蛋白质包括细胞色素C(约12.4 kDa)、绿色荧光蛋白(GFP)(约27 kDa)、抗凝血酶III(约58 kDa)、转铁蛋白(约80 kDa)、免疫球蛋白G(IgG)(约150 kDa)和纤维连接蛋白(具有广泛的分子量范围,通常超过200 kDa)。实验进行了三次重复,并使用小提琴图来呈现结果。[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411144597_3153_5680383_3.jpg[/img][color=#c45911]图2使用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对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进行的蛋白质回收率评估图。[/color]结果清晰地表明,在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中,无论是在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还是新方法中,所有三种方法在蛋白质回收率方面均达到了80%以上(图2)。总的来说,在所测试的分子量范围内,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之间的蛋白质回收率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低分子量蛋白质,溶液方法展现了略高的回收率,这可能归因于使用了10 kDa分子量截止滤器。 具体来说,对于低分子量蛋白质细胞色素C,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5%和83%,而溶液方法的回收率为96%。然而,随着蛋白质分子量的增加,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的回收率显著提高。例如,对于分子量约为27 kDa的绿色荧光蛋白(GFP),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的回收率约为93%,而溶液方法对GFP蛋白的回收率为97%。此外,对于分子量超过50 kDa的较大蛋白质,如抗凝血酶III,使用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的回收率与溶液方法没有显著差异,均达到约98%。可见,本发明方法在蛋白质酶解之前对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回收率能达到83%至98%范围,达到了较好的蛋白截流作用。4.3新方法中潮解脱盐对不同大小和亲水性的肽段回收性能的研究为了探究不同方法酶解后对不同分子量的肽段进行潮解除盐的潜在偏好,对潮解法脱盐和C18脱盐的多肽回收率进行比较分析。在脱盐过程之前和之后,使用高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HPLC)测量了肽段的浓度。使用了一个反相柱,并监测了220 nm处的吸光度。受测试的肽段包括亮氨酸脑啡肽(分子量:555.68 Da,由五个氨基酸组成)、血管加压素(分子量:1084.23 Da,由九个氨基酸组成)、生长抑素(分子量:约1637.89 Da,由十四个氨基酸组成)和胰高血糖素(分子量:约3483.87 Da,由二十九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三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小提琴图中(图3A)。结果显示,通过C18柱脱盐得到的回收率在75%到90%之间,与肽段的分子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在C18柱脱盐过程中样品损失的因素,比如柱子的结合性能和洗脱效率。相比之下,潮解脱盐在所有测试的肽段中实现了超过96%的回收率,而不受它们的分子量影响。这一结果表明,潮解脱盐在回收不同分子量的肽段方面非常有效。[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411149252_2052_5680383_3.jpg[/img][color=#c45911]图3肽段回收性能比较。A:使用两种脱盐方法(潮解去盐和脱盐柱脱盐)评估不同分子量的肽段回收率;B:使用潮解去盐和脱盐柱脱盐对高亲水性和疏水性肽段进行比较回收分析;实验均进行了三次独立的重复。[/color]接下来,使用C18脱盐柱脱盐和潮解脱盐对高亲水性和疏水性肽段的回收率进行了比较分析。选择了抗菌肽(Cat. No. LL37-05MG)和细胞穿膜肽(CAS号:697226-52-1)分别代表疏水性和亲水性肽段。结果显示,脱盐柱脱盐对抗菌肽和细胞穿膜肽的回收率相对较低,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5%和39%。相比之下,新方法潮解除盐后对这两种肽段都实现了超过95%的回收率,而不受它们的亲水性影响(图3B)。这些发现表明,脱盐柱脱盐中的回收率受到肽段亲水性的影响。这可能归因于脱盐柱脱盐依赖于疏水相互作用将肽段结合到C18柱树脂上,然后使用亲水溶剂进行洗脱,这可能导致不同亲水性的肽段被选择性保留。另一方面,潮解脱盐提供了原位操作的优势,从而在脱盐过程中避免了肽段的损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潮解脱盐不会导致肽段的损失,并实现了比C18柱脱盐更高的多肽回收率。4.4 新方法在实际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小鼠肠组织用PBS磷酸盐缓冲液润洗两次,以去除任何残留物质,然后与蛋白酶抑制剂混合。将组织使用组织研磨仪进行破壁,然后在冰浴中使用超声波(200W)裂解,直到悬浮液变清澈。通过孔径为0.22μm的微孔滤器纯化得到裂解物。使用BCA分析试剂盒测定蛋白质浓度。随后,采用三种方法进行了酶解: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color=black](蛋白组学原始数据保存于PXD044209)[/color]。酶解后,使用高性能[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将蛋白质分离,并使用QE质谱仪进行分析。具体来说,酶解后的肽样品采用Q Exactive Plus质谱仪联用EASY nano[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系统进行分析,该系统配备了EASY纳米电喷雾接口。色谱装置包括Pepmap纳米捕获柱(C18,5 μm,100 ?,100 μm × 2 cm)和EASY-Spray柱(Pepmap RSLC,C18,2 μm,100 ?,50 μm × 15 cm)。在色谱梯度中使用溶剂A(0.1%甲酸)和溶剂B(80% CH3CN/0.1%甲酸),梯度如下:0–8% B持续3分钟,8–28% B持续42分钟,28–38% B持续5分钟,38–100% B持续10分钟。质谱数据经Maxquant软件处理,Maxquant分析考虑至少具有两个肽段的蛋白质,并根据特定的参数和说明搜索UniProt数据库。修饰方面,半胱氨酸的烷基化修饰被设置为固定修饰,而氧化(M)被考虑为可变修饰。设置蛋白质为胰蛋白酶的特异性剪切,最多允许两个漏切位点。片段质量容差设置为0.02 Da。为确保可靠的鉴定,要求蛋白质和肽段的最大假阳性发现率(FDR)均为1.0%。蛋白质的鉴定基于至少有一个唯一的肽段鉴定,而蛋白质的定量是通过计算每个蛋白质的唯一肽段的中位数来执行的。每种方法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鉴定结果,如[color=#c45911]图4A[/color]所示。总体而言,新方法鉴定的蛋白质数量最多(2975±52),其次是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2964±102),最后是溶液法(2803±57)。每种方法的已鉴定肽段数量如[color=#c45911]图4B[/color]所示。使用溶液法,鉴定了10931±16个独特的肽段。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分别鉴定了10981±48和10959±23个独特的肽段。平均而言,在溶液法中每个蛋白质匹配到3.90个独有肽段,在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中匹配到3.70个独有肽段,在新方法方法中匹配到3.68个独有肽段。这表明新方法表现出最高的蛋白质鉴定效率。[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411151149_9928_5680383_3.png[/img][color=#c45911]图 4 不同蛋白组学前处理方法在实际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A:使用三种方法(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比较蛋白质鉴定结果;图B为每种消化方法鉴定的独特肽段,结果代表了三次生物学实验;图C为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无标签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每种方法都有三次生物学重复。[/color]随后,使用ICC评估无标签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color=#c45911]图4C[/color])。发现新方法显示出最佳的可重复性,平均ICC值为0.622,有1375个蛋白质的ICC值大于0.4。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表现出稍弱的可重复性,平均ICC值为0.533,有1180个蛋白质的ICC值大于0.4。相比之下,溶液法的可重复性最差,平均ICC值仅为0.477,有1017个蛋白质的ICC值大于0.4。4.5 新方法有助于减少氨基酸残基的不利修饰[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0/202310271411148874_7284_5680383_3.png[/img][color=#c45911]图 5 样品制备方法对氨基酸残基修饰的影响。A:比较三种样品制备方法(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引入的单氧化修饰;B:三种方法对氨基酸残基脱酰胺化修饰的影响,该实验作为生物学重复进行了三次。[/color]氧化修饰和去酰胺修饰通常在天然蛋白质和多肽样本中被观察到,研究这些修饰对于理解蛋白质的固有应激至关重要。然而,样品预处理引起的人为修饰可能会对修饰蛋白组学分析带来挑战。为了评估在样品处理过程中引入的这些不利修饰对样品的影响,我们比较了三种方法:溶液法、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和新方法,关于它们对氧化和去酰胺修饰的影响。我们鉴定和定量了不同数量的单氧化和去酰胺修饰,但未检测到双氧化和三氧化修饰。在这三种方法中,新方法和溶液法显示出相对较低水平的单氧化修饰([color=#c45911]图5A[/color])。此外,新方法还减少了非必要的去酰胺修饰([color=#c45911]图5B[/color]),鉴定了具有去酰胺修饰的蛋白质最少(473±8),其次是溶液法(485±23),最后是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544±23)。考虑到有机溶剂中的羟基可以与酰胺键形成氢键,因此在溶液法和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中观察到较高水平的去酰胺修饰可能归因于在去盐过程中使用有机溶剂,而新方法更加高效的样品处理可能有助于减少人为的氧化修饰。总之,新方法有效减少了氨基酸残基的去酰胺和氧化修饰。5? 结语南开大学医学院实验室改进的蛋白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超滤管将酶解缓冲液置换成碳酸氢铵水溶液,酶解后利用碳酸氢铵加热潮解的特性除去多肽溶液中的碳酸氢铵成分,最终得到纯净的多肽,可以方便地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直接衔接,进行质谱分析。与传统的方法相比,无样品损失,提高了蛋白质检测数目,同时操作简单快捷。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的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相比,新方法在最小化氧化和去酰胺修饰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性能。这一创新的方法代表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的重大进展,为质谱分析提供可靠和高效的结果。虽然新方法和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在使用基于滤膜的蛋白质截断方法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的关键区别变得显而易见。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在酶解前需要进行更彻底的洗涤,通常需要使用碳酸氢铵水溶液进行5次洗涤,而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通常只需要进行2次洗涤[sup][color=black][back=yellow][20][/back][/color][/sup]。此外,新方法可以通过轻度加热实现原位样品脱盐和纯化方法的完美集成。相比之下,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通常需要额外的脱盐柱纯化步骤。与新方法和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不同,悬浮陷阱法(S-Trap)采用三维多孔材料来捕获蛋白质 [sup][color=black][back=yellow][21][/back][/color][/sup]。由于其较大(亚微米级)的孔径,悬浮陷阱法滤膜的每个离心循环只需1分钟,实现了比本文中新方法和过滤辅助样品制备法更高的洗涤效率[sup][color=black][back=yellow][22][/back][/color][/sup]。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悬浮陷阱法相比,超滤管目前的成本较低,悬浮陷阱法在酶解后需要多次使用有机溶剂(如甲酸和乙腈)进行洗涤。悬浮陷阱法还涉及额外的脱盐柱纯化步骤,增加了实验的复杂性。总之,本文描述了一种独特的蛋白组学前处理方式,显著提高了高效样品制备的能力。6? 数据可用性声明本研究所有数据均包含在论文中。所有的蛋白质组学质谱数据已被存储在ProteomeXchange,并可通过访问编号PXD044209:[url=https://proteomecentral.proteomexchange.org/cgi/GetDataset?ID=PXD044209][color=#0563c1]https://proteomecentral.proteomexchange.org/cgi/GetDataset?ID=PXD044209[/color][/url] [sup][color=black][back=yellow][23, 24][/back][/color][/sup]来获取。参考文献(References):[1]? Solari F A, Kollipara L, Sickmann A, et a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parallel quantification of proteome and phosphoproteome using iTRAQ[M]//Proteomics in Systems Biology. Humana Press, New York, NY, 2016: 25-41.[2]? Zhang G, Xue W, Dai J, et al. Quantitative proteomics analysis reveals proteins and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in barley[J]. Food chemistry, 2019, 298: 124973.[3]? Zhu Z, Chen T, Wang Z, et al. Integrated Proteomics and Metabolomics Link Acne to the Action Mechanisms of Cryptotanshinone Intervention[J].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2021, 12: 700696.[4]? Liu C, Si X, Yan S, 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C12Im-Cl-assisted method for rapid sample preparation in proteomic application[J]. Analytical Methods, 2021, 13(6): 776-781.[5]? Liu Q, Shi J, Sun J, et al. Graphene and graphene oxide sheets supported on silica as versatile and high‐performance adsorbents for solid‐phase extraction[J]. Angewandte Chemie, 2011, 123(26): 6035-6039.[6]? Kecskemeti A, Bako J, Csarnovics I,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enzymatic reactor applying spontaneously adsorbed trypsin on the surface of a PDMS microfluidic device[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409(14): 3573-3585.[7]? Li L, Wu R, Yan G, et al. A novel method to isolate protein N-terminal peptides from proteome samples using sulfydryl tagging and gold-nanoparticle-based depletion[J].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408(2): 441-448.[8]? Shieh I F, Lee C Y, Shiea J. Eliminating the interferences from TRIS buffer and SDS in protein analysis by fused-droplet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05, 4(2): 606-612.[9]? LaCava J, Molloy K R, Taylor M S, et al. Affinity proteomics to study endogenous protein complexes: pointers, pitfalls, preferences and perspectives[J]. Biotechniques, 2015, 58(3): 103-119.[10]? Dupree E J, Jayathirtha M, Yorkey H,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bottom-up proteomic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future of this field[J]. Proteomes, 2020, 8(3): 14.[11]? Duong V A, Park J M, Lee H. Review of three-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platforms for bottom-up proteomic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0, 21(4): 1524.[12]? 翟芳. 鸟枪法蛋白质组学质谱平台性能标准和参考数据集的建立[D]. 重庆大学, 2018.[13]? Shen Y, Toli? N, Zhao R, et al. High-throughput proteomics using high-efficiency multiple-capillary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on-line high-performance ESI FTICR mass spectrometry[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1, 73(13): 3011-3021.[14]? Livesay E A, Tang K, Taylor B K, et al. Fully automated four-column capillary LC? MS system for maximizing throughput in proteomic analyses[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8, 80(1): 294-302.[15]? Ca?as B, Pi?eiro C, Calvo E, et al. Trends in sample preparation for classical and second generation proteomics[J].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07, 1153(1-2): 235-258.[16]? Wheeler A R, Moon H, Bird C A, et al. Digital microfluidics with in-line sample purification for proteomics analyses with MALDI-MS[J]. Analytical chemistry, 2005, 77(2): 534-540.[17]? Kim K H, Compton P D, Tran J C, et al. Online matrix removal platform for coupling gel-based separations to whole protei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5, 14(5): 2199-2206.[18]? Wang C, Wu Z, Yuan J, et al. Simplified quantitative glycomics using the stable isotope label Girard’s reagent p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14, 13(2): 372-384.[19]? Righetti P G, Boschetti E, Lomas L, et al. Protein Equalizer? Technology: The quest for a “democratic proteome”[J]. Proteomics, 2006, 6(14): 3980-3992.[20]? Homsi C, Rajan R E, Minati R, et al. A Rapid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Extraction of Histone Proteins[J]. Journal of Proteome Research, 2023, 22(8): 2765-2773.[21]? Fu Q, Murray C I, Karpov O A, et al. Automated proteomic sample preparation: The key component for high throughput and quantitative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J]. Mass Spectrometry Reviews, 2023, 42(2): 873-886.[22]? Duong V A, Lee H. Bottom-Up Proteomics: Advancements in Sample Prepa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3, 24(6): 5350.[23]? Ma J, Chen T, Wu S, et al. iProX: an integrated proteome resource[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9, 47(D1): D1211-D1217.[24]? Chen T, Ma J, Liu Y, et al. iProX in 2021: connecting proteomics data sharing with big data[J].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2, 50(D1): D1522-D1527.[size=12px]收稿日期:[/size][size=12px]2023-10-27[/size] [size=12px]修改日期:[/size][size=12px] [/size]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2030083)。作者简历:季学猛,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蛋白组学。E-mail:jixuemeng@nankai.edu.cn。

  • 【中文】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最广泛使用的不连续缓冲系统最早是由Ornstein(1964) 和Davis(1964) 设计的, 样品和浓缩胶中含 Tris-HCl(pH 6.8), 上下槽缓冲液含Tris-甘氨酸(pH 8.3), 分离胶中含Tris-HCl(pH 8.8)。系统中所有组分都含有0.1% 的 SDS(Laemmli, 1970)。样品和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形成移动界面的先导边界而甘氨酸分子则组成尾随边界,在移动界面的两边界之间是一电导较低而电位滴度较陡的区域, 它推动样品中的蛋白质前移并在分离胶前沿积聚。此处pH值较高, 有利于甘氨酸的离子化,所形成的甘氨酸离子穿过堆集的蛋白质并紧随氯离子之后,沿分离胶泳动。从移动界面中解脱后,SDS-蛋白质复合物成一电位和pH值均匀的区带泳动穿过分离胶,并被筛分而依各自的大小得到分离。SDS与蛋白质结合后引起蛋白质构象的改变。SDS-蛋白质复合物的流体力学和光学性质表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形状,近似于雪茄烟形状的长椭园棒,不同蛋白质的SDS复合物的短轴长度都一样(约为18Å,即1.8nm),而长轴则随蛋白质分子量成正比地变化。这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影响,而只是椭园棒的长度也就是蛋白质分子量的函数。由于SDS和巯基乙醇的作用,蛋白质完全变性和解聚,解离成亚基或单个肽链,因此测定的结果只是亚基或单条肽链的分子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有效分离笵围取决于用于灌胶的聚丙烯酰胺的浓度和交联度。在没有交联剂的情况下聚合的丙烯酰胺形成毫无价值的粘稠溶液,而经双丙烯酰胺交联后凝胶的刚性和抗张强度都有所增加,并形成SDS蛋白质复合物必须通过的小孔。这些小孔的孔径随 “双丙烯酰胺~丙烯酰胺” 比率的增加而变小,比率接近 1:20 时孔径达到最小值。SDS聚丙烯酰胺凝胶大多按“双丙烯酰胺~丙烯酰胺”为1:29 配制,试验表明它能分离大小相差只有3% 的蛋白质。 凝胶的筛分特性取决于它的孔径,而孔径又是灌胶时所用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绝对浓度的函数。用5~15%的丙烯酰胺所灌制凝胶的线性分离范围如下表:

  • 【原创】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

    [size=4][b][size=5][font=黑体][/font][/size] [/b][/size][b]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原理[/b] 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方法可对蛋白质的组分进行分离,并可精确测得蛋白质的分子量。常用的方法为SDS-PAGE不连续系统。基本原理:聚丙稀酰胺是由丙稀酰胺(acrylamide)和N,N’-亚甲基双丙稀酰胺(N,N’-methylene bis acrylamide)经共聚合而成。此聚合过程是由四甲基乙二胺(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TEMED)和过硫酸胺(ammonium persulfate,AP)激发的。被激活的单体和未被激活的单体开始了多聚链的延伸,正在延伸的多聚链也可以随机地接上双丙稀酰胺,使多聚链交叉互连成为网状立体结构,最终多聚链聚合成凝胶状。[b]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在高温( 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b] [b]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b] [b]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b] [b]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b][b][/b] [b]丙烯酰胺简介[/b][b]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别名AM;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醇,稍溶于乙酸乙酯、氯仿,微溶于苯,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丙烯酰胺生产和树脂、黏合剂等的合成,在地下建筑、改良土壤、油漆、造纸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也有接触机会。日常生活中,丙烯酰胺可见于吸烟、经高温加工处理的淀粉食品及饮用水中。[/b][毒性]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影响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十分罕见。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中毒者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丙烯酰胺慢性毒性作用最引人关注的是它的致癌性。丙烯酰胺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如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肿瘤等。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预防]⒈职业性接触者要通过改革工艺、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等手段,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度;同时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鞋等,以防止或减少丙烯酰胺进入体内。⒉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烟。⒊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常吃的食物,国家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探索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 [b]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别名MBA,双叫N.N-甲叉双丙烯酰胺,次甲基双丙烯酰胺,N.N-甲撑双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无味,吸湿性极小。遇高温或强光则自交联,微溶于水、乙醇。[/b][b]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N1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成含有酰胺基侧链的脂肪族长链。相邻的两个链通过亚甲基桥交联起来就形成三维网状结构的聚丙烯酰胺凝胶。[/b][b]N, N -亚甲基双丙烯酰胺又名甲撑双丙烯酰胺 , 英文缩写名 MBA, 为白色或浅黄色粉末状结晶 , 毒性低 , 对皮肤无刺激 , 无神经毒性 , 溶于水及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在它的结构中具有两个相同且非常活泼的反应性官能团 , 可作为交联剂 ,能将线性高分子迅速转变为体型高分子 , 制备吸水性聚合物 , 还可与各种离子型单体发生聚合反应 ,使其在石油开采以及医药、水处理等行业具有广泛用途。 [/b][b]产品简介: [/b][b]? TEMED即N,N,N‘,N’-Tetramethylethylenediamine,中文名为N,N,N‘,N’-四甲基二乙胺。分子式为(CH3)2NCH2CH2N(CH3)2, 分子量为116.20。 [/b][b]? 进口分装,用于配制PAGE胶等。TEMED通过催化过硫酸铵形成自由基而加速丙烯酰胺与双丙烯酰胺的聚合。[/b][b]? 加入加速剂TEMED后聚合马上开始,应立即将凝胶混匀,迅速灌胶。[/b][b]保存条件: 4℃保存。 [/b][b]注意事项: [/b][b]?易燃,有腐蚀性,请注意防护。 [/b][b]?为了您的安全和健康,请穿实验服并戴一次性手套操作。[/b][b]过硫酸铵分子式: (NH4)2S2O8 分子量: 228.20[/b][b]性状:过硫酸铵是一种白色、无味晶体,常作强氧化剂使用,也可用作单体聚合引发剂。它几乎不吸潮,由于能达到很高的纯度而具有特别好的稳定性,便于储存。另外,它还具有使用方便、安全等优点。[/b][b]储存及使用注意事项:[/b]  [b]过硫酸铵属于非易燃品,但由于能释放氧而有助燃作用,因此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储存。首先必须存放在干燥、密闭的容器中,其次应避免阳光直射、热源、潮湿等不利因素。另外,一些杂质如脏物、铁锈、少量金属以及还原剂可能引起过硫酸铵的分解,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也必须注意。由于潮湿的过硫酸铵粉末及其水溶液有漂白和轻微的腐蚀作用,因此使用过程中应避免眼睛、皮肤和衣物直接与其接触。[/b][b]过硫酸铵的应用:过硫酸铵提供驱动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聚合所必需的自由基。须新鲜配制[/b]。 [b]过硫酸铵是乳胶或丙烯酸单体聚合液、醋酸乙烯、氯乙烯等产品的引发剂,同时也是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等胶体发生共聚作用的引发剂。 [/b][b]过硫酸铵-TEMED(四甲基乙二胺)系统:在Acr 和Bis的溶液中放入这个催化系统后,过硫酸铵[(NH4)2S2O8]产生出游离氧原子使单体成为具有游离基的状态,从而发生聚合作用。聚合的初速度和过硫酸铵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这种催化系统需要在碱性条件下进行。例如,在pH 8.8条件下7%的丙烯酰胺溶液30分钟就能聚合完毕;在 pH 4.3时聚合很慢,要90分钟才能完成。温度与聚合的快慢成正比。通常在室温下就很快聚合,温度升高聚合更快。如将混合后的凝胶溶液放在近0℃的地方,就能延缓聚合。一般来讲,温度过低,有氧分子或不纯物质存在时都能延缓凝胶的聚合。为了防止溶液中气泡含有氧分子而妨碍聚合,在聚合前须将溶液分别抽气,然后再混合。[/b][b]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b][b]不连续系统由上层浓缩胶和下层的分离胶组成。浓缩胶(pH6.7,孔径大)主要作用是使样品浓缩,使样品在未进入分离胶前,被浓缩成很窄的条带,从而提高分离效果。分离胶(pH8.9,孔径小)通过分子筛效应和电荷效应,把样品中的各组分按分子量和电荷的大小而分开。 [/b]如果要利用凝胶电泳测定某一蛋白质的分子量就必须将电荷效应去掉或减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使蛋白质泳动率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分子量。如何去除电荷效应呢?现常用的是十二烷基硫酸钠(SDS)。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在电泳体系中加入一定浓度的SDS,SDS以一定的比例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分子带负电荷,这种负电荷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从而减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天然电荷的差异。[b]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它能按一定比例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带负电荷的复合物,再与PAGE技术结合,则谱带差异更加明显、清晰,并可测定蛋白质分子量。 [/b][b]在有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存在下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只是按照分子大小分离的,而不是根据分子所带的电荷和大小分离的。[/b][b]SDS带有大量负电荷,当其与蛋白质结合时,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原有的负电荷,因而消除或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电荷的差异,使蛋白质均带有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因而可利用Mr差异将各种蛋白质分开。[/b][b]甘氨酸[/b][b]最广泛使用的不连续缓冲系统最早是由Ornstein(1964) 和Davis(1964) 设计的, 样品和浓缩胶中含 Tris-HCl(pH 6.8), 上下槽缓冲液含Tris-甘氨酸(pH 8.3), 分离胶中含Tris-HCl(pH 8.8)。系统中所有组分都含有0.1% 的 SDS(Laemmli, 1970)。样品和浓缩胶中的氯离子形成移动界面的先导边界而甘氨酸分子则组成尾随边界,在移动界面的两边界之间是一电导较低而电位滴度较陡的区域, 它推动样品中的蛋白质前移并在分离胶前沿积聚。此处pH值较高,有利于甘氨酸的离子化,所形成的甘氨酸离子穿过堆集的蛋白质并紧随氯离子之后,沿分离胶泳动。从移动界面中解脱后,SDS-蛋白质复合物成一电位和pH值均匀的区带泳动穿过分离胶,并被筛分而依各自的大小得到分离。[/b][b]浓缩效应:凝胶由两种不同的凝胶层组成。上层为浓缩胶,下层为分离胶。浓缩胶为大孔胶,缓冲液pH6.7,分离胶为小孔胶,缓冲液pH8.9。在上下电泳槽内充以Tris—甘氨酸缓冲液(pH8.3),这样便形成了凝胶孔径和缓冲液pH值的不连续性。在浓缩胶中 HCl几乎全部解离为Cl-,但只有极少部分甘氨酸解离为H2NCH2COO-。蛋白质的等电点一般在pH5左右,在此条件下其解离度在HCl和甘氨酸之间。当电泳系统通电后,这3种离子同向阳极移动。其有效泳动率依次为Cl->蛋白质>H2NCH2COO-,故C1-称为快离子,而H2NCH2COO- 称为慢离子。电泳开始后,快离子在前,在它后面形成离子浓度低的区域即低电导区。电导与电压梯度成反比,所以低电导区有较高的电压梯度。这种高电压梯度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后面加速移动。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个稳定而不断向阳极移动的界面。由于蛋白质的有效移动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因此蛋白质离子就集聚在快慢离子之间被浓缩成—条狭窄带。这种浓缩效应可使蛋白质浓缩数百倍。 [/b]

  • 【资料】-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NFA)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为此,2002年6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紧急召开了食品中丙烯酰胺污染专家咨询会议,对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探讨。2005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第64次会议根据近两年来的新资料,对食品中的丙烯酰胺进行了系统的危险性评估。1.人体接触途径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接触途径,为此WHO将水中丙烯酰胺的含量限定为1μg /L。2002年4月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报道,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要高出500多倍。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2. 吸收、分布及代谢丙烯酰胺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在体内各组织广泛分布,包括母乳。经口给予大鼠 0.1 mg/kg bw 的丙烯酰胺,其绝对生物利用率为23-48%。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型经尿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在细胞色素P4502E1的作用下,生成活性环氧丙酰胺(glycidamide)。该环氧丙酰胺比丙烯酰胺更容易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因此,被认为是丙烯酰胺的主要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研究报道,给予大小鼠丙烯酰胺后,在小鼠肝、肺、睾丸、白细胞、肾和大鼠肝、甲状腺、睾丸、乳腺、骨髓、白细胞和脑等组织中均检出了环氧丙酰胺鸟嘌呤加合物。目前,尚未见人体丙烯酰胺暴露后形成DNA加合物的报道。此外丙烯酰胺和环氧丙酰胺还可与血红蛋白形成加合物,在给予动物丙烯酰胺和摄入含有丙烯酰胺食品的人群体内均检出血红蛋白加合物,建议可用该血红蛋白加合物作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来推测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水平。3 丙烯酰胺毒性3.1急性毒性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鼠、小鼠、豚鼠和兔的丙烯酰胺经口LD50为150-180 mg/kg,属中等毒性物质。3.2 神经毒性和生殖发育毒性 大量的动物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主要引起神经毒性;此外,为生殖、发育毒性。神经毒性作用主要为周围神经退行性变化和脑中涉及学习、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部位的退行性变;生殖毒性作用表现为雄性大鼠精子数目和活力下降及形态改变和生育能力下降。大鼠90天喂养试验,以神经系统形态改变为终点,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NOAEL)为0.2 mg/kg bw/天。大鼠生殖和发育毒性试验的NOAEL为2 mg/kg bw/天。3.3 遗传毒性丙烯酰胺在体内和体外试验均表现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如微核形成、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多倍体、非整倍体和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等,显性致死试验阳性。并证明丙烯酰胺的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是其主要致突变活性物质。3.4 致癌性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包括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等。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 1994年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其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3.5 人体资料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因事故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的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4.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含量和人体可能暴露量4.1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140-180℃为生成的最佳温度,而在食品加工前检测不到丙烯酰胺;在加工温度较低,如用水煮时,丙烯酰胺的水平相当低。水含量也是影响其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烘烤、油炸食品最后阶段水分减少、表面温度升高后,其丙烯酰胺形成量更高;但咖啡除外,在焙烤后期反而下降。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土豆和谷类中的代表性氨基酸)与还原糖,二者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丙烯酰胺。食品中形成的丙烯酰胺比较稳定;但咖啡除外,随着储存时间延长,丙烯酰胺含量会降低。4.2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既然丙烯酰胺的形成与加工烹调方式、温度、时间、水分等有关,因此不同食品加工方式和条件不同,其形成丙烯酰胺的量有很大不同,即使不同批次生产出的相同食品,其丙烯酰胺含量也有很大差异。在JECFA 64次会议上,从24个国家获得的2002-2004年间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检测数据共6,752个,其中67.6%的数据来源于欧洲,21.9%来源于南美,8.9%的数据来源于亚洲,1.6%的数据来源于太平洋。检测的数据包含早餐谷物、土豆制品、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奶类、糖和蜂蜜制品、蔬菜和饮料等主要消费食品,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类食品是:高温加工的土豆制品(包括薯片、薯条等),平均含量为0.477 mg/kg,最高含量为5.312 mg/kg;咖啡及其类似制品,平均含量为0.509 mg/kg,最高含量为7.3 mg/kg;早餐谷物类食品,平均含量为0.313 mg/kg,最高含量为7.834 mg/kg;其它种类食品的丙烯酰胺含量基本在0.1 mg/kg以下,结果见表1。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在监测的100余份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为:薯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78 mg/kg,最高含量为3.21 mg/kg;谷物类油炸食品平均含量为0.15 mg/kg,最高含量为0.66 mg/kg;谷物类烘烤食品平均含量为0.13 mg/kg,最高含量为0.59 mg/kg;其它食品,如速溶咖啡为0.36 mg/kg、大麦茶为0.51 mg/kg、玉米茶为0.27 mg/kg。就这些少数样品的结果来看,我国的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与其他国家的相近。

  • 【讨论】-丙烯酰胺大讨论

    开始关注丙烯酰胺:2002年4月24日,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Swedish National Food Administration)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一些富含淀粉类的食品在进行高温加工处理后都含有一种有毒的、存在潜在致癌性的化学物质——丙烯酰胺,并向全世界公布了他们的研究结果,立即引起WHO、FAO以及世界各国食品业的广泛关注。随后,挪威、瑞士、英国、美国等各国的科学家均分别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与瑞典科学家相同的实验结果,丙烯酰胺的问题进一步引起世界范围的重视。丙烯酰胺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丙烯酰胺(Acrylamide),CAS的登记号为79-06-1,其分子量71.09,化学分子式CH2CHCONH2。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其单体为无色透明片状结晶,沸点125℃,熔点84~85℃。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不溶于苯及庚烷中。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丙烯酰胺的来源:食品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源于高温烹调,饮用水中的丙烯酰胺主要源于污水净化等工业用的聚丙烯酰胺的降解。丙烯酰胺的毒性:1 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研究丙烯酰胺是一种中等毒性的亲神经毒物,可通过未破损的皮肤、粘膜、肺和消化道吸收入人体,分布于体液中[4]。  丙烯酰胺的神经毒性已经为许多学者所公认,大量的中毒事件也多是围绕其神经毒性方面,但丙烯酰胺导致周围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现场劳动卫生学研究和体格检查发现长期职业接触丙烯酰胺的工人主要表现为四肢麻木、乏力、手足多汗、头痛头晕、远端触觉减退等,累及小脑时还会出现步履蹒跚、四肢震颤觉、深反射减退等,并发现外周神经损害多表现为通向胞体的长纤维末端首先受损,逐渐向胞体方向发展,呈“返死现象”[5]。  韩漫夫等[6]发现丙烯酰胺能使脑能量代谢受到影响,脑组织供能代偿潜能损伤,并认为这种对脑能量代谢的影响是丙烯酰胺产生神经元损伤的生化基础。丙烯酰胺中毒致周围神经病时轴突首先受累,当轴突变性时,神经元胞浆中呈持续的逆行改变,故其神经元多可恢复,神经末梢可再生。周梅荣、施建俐、秦小梅等报道了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致小脑萎缩的案例[8];褚学斌、马佩琛、任冰等报道了丙烯酰胺中毒致视野缺损的案例[9]等。  从现已报道关于丙烯酰胺中毒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丙烯酰胺的中毒不仅仅能带来一些神经性伤害,甚至还会导致人体某些脏器发生实质性病变,从而造成严重的后遗症。我国在70年代开始报道丙烯酰胺中毒的病例,并开展了对丙烯酰胺中毒的防治研究,目前已经基本明确了丙烯酰胺毒理及临床表现,并于1996年提出丙烯酰胺中毒诊断标准(GB16370-1996)。  2. 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  2.1 丙烯酰胺致癌性的评估状况  大量的实验动物数据证实了丙烯酰胺具有一定的致癌作用,在实验动物的饮用水中每天加入2.0mg/kg体重的丙烯酰胺的剂量,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在脑部、脊髓或其他组织中发现肿瘤细胞。Bull和Robinson等以6.25,12.5,25mg/kg的丙烯酰胺剂量经口染毒A/J小鼠,发现丙烯酰胺可诱发小鼠皮肤肿瘤,促进肺腺瘤的发展[9]。Damjanov和Friedman在饮水中加丙烯酰胺,以每天0.1、0.5、2.0mg/kg的剂量对大鼠进行104周慢性染毒,发现大鼠睾丸鞘膜肿瘤发生增加,从而认为丙烯酰胺具有一定的多巴胺拮抗作用,该机制可能是导致多种组织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引发癌症的原因之一[10]。  Richard [11]认为,虽然各国对丙烯酰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对其毒性、病理变化及毒理学特性有了较好了解,并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确认了丙烯酰胺的潜在致癌性和对生殖、神经系统的损伤作用,但是应该强调的是,虽然对丙烯酰胺职业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它的神经毒理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丙烯酰胺暴露的量与癌症发生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现在应该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关于丙烯酰胺的资料,而不是单单强调丙烯酰胺致癌这一个方面上。  2.2 食品中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  食品中存在的丙烯酰胺是否存在致癌作用、多大的剂量会引起癌症,各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存在不同的看法。  评估丙烯酰胺对人体的危险是很重要的。基于一些动物实验的结果,对丙烯酰胺的NOAEL,即最大无作用剂量水平为0.1mg/kg 体重[12]。根据新西兰国家营养机构对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饮食的调查,出版了关于食品中丙烯酰胺浓度的文章[13]。通过以上文献,Ian等计算了消费者食用热的油炸薯条或油炸薯片,即经常食用的可能产生丙烯酰胺最多的食品,其中每日平均食用的丙烯酰胺的剂量在0.3μg/kg体重,这一数量是NOAEL所规定0.1mg/kg 体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话,即使消费者每天食用薯条、薯片等食品致癌的危险也是很低的[14]。虽然现在对丙烯酰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它的致癌性仍然是各国争论的焦点之一,现有数据并不足以说明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可以导致某种癌症,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问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彻底的解决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问题。  3.丙烯酰胺的其他不良影响  3.1 丙烯酰胺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小鼠经口给予不同剂量(50、100、150 mg/kg)的丙烯酰胺, 5次/7d,42d后断头取血检测指标。结果显示,染毒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血清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MDA)含量增高(P0 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全血谷胱甘肽氧化酶活性于150 mg/kg染毒组降低非常明显(P0 01),150 mg/kg染毒组小鼠血中胶体炭粒清除速度明显降低,胸腺相对质量明显增加[15]。说明丙烯酰胺有抑制机体抗氧化能力和降低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作用。  3.2 丙烯酰胺的基因毒性及DNA损伤作用  丙烯酰胺不能诱导细菌的基因突变,但是丙烯酰胺代谢的环氧化物——环氧丙酰胺在代谢停滞时却能诱导基因突变现象。在诱导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中,丙烯酰胺能表现一种很不确定的、很弱的基因突变作用。丙烯酰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可以诱导染色体失常、姊妹染色体互换、染色体倍增现象、染色体非整倍体形成以及其他有丝分裂异常现象。丙烯酰胺不能在小鼠肝细胞中诱导非常规的DNA合成,环氧丙酰胺却能诱导人体乳腺细胞的非常规的DNA合成,但环氧丙酰胺在小鼠肝细胞中的作用却不明显。  关景芳,贾文英,程林等进行了丙烯酰胺单体的细胞染色体实验观察,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梯度丙烯酰胺进行诱变性实验,观察丙烯酰胺对哺乳类动物细胞遗传毒性的影响。采用细胞培养染色体畸变技术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表明,丙烯酰胺单体即诱导染色体结构畸变,又能诱导非整倍体形成。这一研究结果与WHO提出的关于丙烯酰胺的基因毒性一致,同时丙烯酰胺致畸作用有剂量反应关系,高浓度诱发大量非整倍体形成及结构变异,低浓度无诱发CHL细胞染色体畸变的作用[16]。  3.3 丙烯酰胺的生殖毒性[17]  Sickes等研究认为,丙烯酰胺的生殖毒性机制与其神经毒性的机制相似。丙烯酰胺可抑制驱动蛋白样物质的活性,导致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障碍,从而引起生殖损伤。  有研究证据表明[18],丙烯酰胺可以影响雄性动物的生育能力。给予雄性大鼠15mg/kg体重的丙烯酰胺,连续5天,或者给予小鼠12mg/kg体重,连续28d,均可发现其生育能力受到损害,具体表现为精子计数减少和精子活动能力减弱。说明丙烯酰胺对动物的生殖系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在人类却未发现有此危害

  • 【分享】认识丙烯酰胺

    【分享】认识丙烯酰胺

    [color=#DC143C]丙烯酰胺[/colo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9/11/200911171718_185078_1610969_3.jpg[/img] [color=#00008B]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color]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研究,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经油炸之后,都会产生丙烯酰胺。研究已知丙烯酰胺可致癌。但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由于难以统计丙烯酰胺要到哪一个浓度才会致癌,所以难以订立安全标准。  英文名 Acrylamide   分子式 CH2=CHCONH2   分子量71.08  丙烯酰胺是一种不饱和酰胺,别名AM,其单体为无色透明片状结晶,沸点125℃(3325Pa),熔点84~85℃,密度1.122g/cm3。能溶于水、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不溶于苯及庚烷中,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丙烯酰胺单体在室温下很稳定,但当处于熔点或以上温度、氧化条件以及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聚合反应。当加热使其溶解时,丙烯酰胺释放出强烈的腐蚀性气体和氮的氧化物类化合物。

  • 蛋白组学数据分析

    蛋白组学数据分析

    [img=,690,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11/201911271720191732_5668_3311681_3.jpg!w690x350.jpg[/img]1.蛋白组学下机数据,请问q.value有些是0,代表什么意思。2.该组数据得出的是Abundance Ratio: (Medium, F2) / (Heavy, F2)这样的一个蛋白在中标和轻标样本里面表达丰度的比值,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做P值校正吗?还是直接卡表达量的变化倍数就可以说明它是表达上升还是下降了

  • 蛋白组学----ITRAQ技术简述

    1994年,Marc Wilkins在Siena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会议上最早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概念,并于1995年7月的Electrophoresis杂志上发表。随着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生物质谱技术的出现,蛋白质组学技术取得飞速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对一个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定性研究,而是着眼于蛋白质量的研究,于是蛋白质组学概念就被提出,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是蛋白质(protein)与 基因组学(genomics)两个词的组合体,表示“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即包括一种细胞乃至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研究,就是要把一个基因组表达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或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系中绝大多数蛋白质进行精确的定量和鉴定。蛋白质组本质上指的是在大规模水平上研究蛋白质的特征,包括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翻译后的修饰,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等,由此获得蛋白质水平上的关于疾病发生,细胞代谢等过程的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蛋白质组学是一门以全面的蛋白质性质研究为基础,在蛋白质水平对疾病机理、细胞模式、功能联系等方面进行探索的科学。目前最新的iTRAQ蛋白定量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被提出,并被得到广泛应用。仅仅知道蛋白质的身份并不足以对蛋白质给出最终定论,因为蛋白质的浓度对于实现其在细胞中的功能来说极其重要,一种特殊蛋白质在浓度上的变化,就能预示细胞的突变过程。因此,科学家能够对蛋白质的相对和绝对浓度进行测量,是很重要的事情。过去,科学家通常先进行二维(2D)凝较电泳,切断条带,再用质谱方法测量条带中的蛋白质。可是,这种方法不是很理想:既不是非常敏感,也不是非常精确。新泽西医学及牙科大学的蛋白组学研究中心主任Hong Li说:“当我们开始蛋白组学研究时,就采用2D凝胶技术,但得出的信息量却让大伙很失望,因为许多蛋白质已经改变了自身的代谢过程,如热休克蛋白或者是管家蛋白。”蛋白组学中的方法一直在不断提高。基于高度敏感性和精确性的串联质谱方法,不需要凝胶,就可以获得相对和绝对定量的蛋白质结果。iTRAQ和iCAT是这些新进展中的两大主力,但是,新技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进。iTRAQ技术是由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Applied Biosystems Incorporation,ABI)2004年开发的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术,是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可同时对四种样品进行绝对和相对定量研究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建立在iTRAQ试剂的基础上。上海舜百生物公司目前所采用的就是这种iTRAQ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在于:1. 分离能力强、分析范围广;2. 定性分析结果可靠,可以同时给出每一个组分的分子量和丰富的结构信息;3. MS具备高灵敏度、检测限低;4. 分析时间快,分离效果好;5. 自动化程度高;6. iTRAQ技术不仅可发现胞浆蛋白,还有膜蛋白、核蛋白、胞外蛋白。iTRAQ技术可检测出低丰度蛋白、强碱性蛋白、小于10KD或大于200KD的蛋白。上海舜百生物使用的液相色谱仪的型号是日本岛津公司2D-nano-HPLC,质谱仪型号是美国ABI公司的MALDI-TOF-TOF 4700,标记试剂盒是美国ABI公司的ITRAQ标记试剂盒。舜田生物所采用的iTRAQ试剂是一种小分子同重元素化学物质,包括三部分:一端是报告部分(reporter group ),另一端是肽反应部分(peptide reactive group),中间部分是平衡部分(balance group)。 其中,reporter group:质量为114Da、115 Da、116 Da、117 Da,因此iTRAQ试剂共四种。 peptide reactive group:将reporter group与肽N端及赖氨酸侧链连接,几乎可以标记样本中所有蛋白质。 balance group:质量为31 Da、30 Da、29 Da、28 Da,使得四种iTRAQ试剂分子量均为145 Da,保证iTRAQ标记的同一肽段m/z相同。舜百生物公司iTRAQ的操作程序如下:将蛋白质裂解为肽段,然后用iTRAQ试剂进行差异标记。再将标记的样本相混合,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比较。与样本结合后,通常用MudPIT多维蛋白质鉴定技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用2D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分析。在质谱分析鉴定特殊肽离子片断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美国应用生物系统公司的软件包MASCOT和Protein Pilot对每一个肽段进行鉴定。其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http://img.dxycdn.com/trademd/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1/A1383890263png_small.jpgiTRAQ技术对检测标本也有一定要求。舜百生物要求检测蛋白量最低不少于50 ug,浓度最低不少于5 ug/uL,否则同位素无法标记。而对蛋白提取试剂也要求使用普通的组织、细胞裂解液即可,切忌不要使用二维电泳试剂提取。iTRAQ技术区别与以往二维电泳技术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两者比较如下:1. 二维电泳所检测的发生表达变化的蛋白都位于细胞浆内,而iTRAQ可检测到蛋白有胞浆蛋白外,还有线粒体蛋白、膜蛋白和核蛋白。2. 二维电泳观察到的蛋白变化在2倍以上,而用iTRAQ计算出的蛋白变化在1.3-1.6倍之间。3. iTRAQ技术在鉴定大分子和小分子蛋白方面也有优势。4. 二维电泳是通过切断条带,再用质谱方法测量条带中的蛋白质,但该方法既不是非常敏感,也不是非常精确,获取的信息量很少。 而itraq技术是基于高度敏感性和精确性的串联质谱方法,不需要凝胶,就可以获得相对和绝对定量的蛋白质结果。5. iTRAQ可以对任何类型的蛋白质进行鉴定,包括高分子量蛋白质、酸性蛋白质和碱性蛋白质,而二维电泳对这些蛋白质都束手无策。由此,舜百生物得出结论:iTRAQ技术比二维电泳技术能发现更多数量和种类的蛋白,但在比较胞浆蛋白及蛋白量的变化方面,二维电泳技术有一定长处,对iTRAQ的实验结果有互补作用。

  • 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别名AM;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醇,稍溶于乙酸乙酯、氯仿,微溶于苯,在酸碱环境中可水解成丙烯酸。职业性接触主要见于丙烯酰胺生产和树脂、黏合剂等的合成,在地下建筑、改良土壤、油漆、造纸及服装加工等行业也有接触机会。日常生活中,丙烯酰胺可见于吸烟、经高温加工处理的淀粉食品及饮用水中。 丙烯酰胺属中等毒类,对眼睛和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经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在体内有蓄积作用,主要影响神经系统,急性中毒十分罕见。密切大量接触可出现亚急性中毒,中毒者表现为嗜睡、小脑功能障碍以及感觉运动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病。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疲劳、嗜睡、手指刺痛、麻木感,还可伴有两手掌发红、脱屑,手掌、足心多汗,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四肢无力、肌肉疼痛以及小脑功能障碍等。 丙烯酰胺慢性毒性作用最引人关注的是它的致癌性。丙烯酰胺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动物试验研究发现,丙烯酰胺可致大鼠多种器官肿瘤,如乳腺、甲状腺、睾丸、肾上腺、中枢神经、口腔、子宫、脑下垂体肿瘤等。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对其致癌性进行了评价,将丙烯酰胺列为2类致癌物(2A),即人类可能致癌物。其主要依据为,丙烯酰胺在动物和人体均可代谢转化为致癌活性代谢产物环氧丙酰胺。⒈ 业性接触者要通过改革工艺、采取工程技术措施等手段,降低工作场所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度;同时通过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穿防护服和鞋等,以防止或减少丙烯酰胺进入体内。 ⒉ 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吸烟。 ⒊ 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常吃的食物,国家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探索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引自中国CDC网站)附迪马丙烯酰胺检测方案链接:http://www.dikma.com.cn/search.html?keyword=丙烯酰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6/05/201605111724_592991_1610895_3.jpg

  • 丙烯酰胺

    想知道配置丙烯酰胺溶液时,如何调节它的ph使从2变到7。拜托大家了,我太小白了。

  • 聚丙烯酰胺在石油开采领域的应用

    [font=&][size=18px]聚丙烯酰胺是一类多功能的油田化学处理剂,广泛用于石油开采的钻井、固井、完井、修井、压裂、酸化、注水、堵水调剖、三次采油作业过程中, 特别是在钻井、堵水调剖和三次采油领域。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 有较好的增稠、絮凝和流变调节作用, 在石油开采中用作驱油剂和钻井泥浆调节剂。在石油开采的中后期, 为提高原油采收率,我国目前主要推广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通过注入聚丙烯酰胺水溶液, 改善油水流速比,使采出物中原油含量提高。在三次采油中加入聚丙烯酰胺, 可增加驱油能力, 避免击穿油层, 提高油床开采收率。中国石油工业是聚丙烯酰胺的最大用户, 聚丙烯酰胺的科技进步促进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石油工业的需求又加速了聚丙烯酰胺的科技创新步伐与行业的发展。[/size][/font]

  • 【原创】测定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如何选择剪切速率

    测定聚丙烯酰胺溶液粘度如何选择剪切速率?聚合物含量2000mg/l,4000mg/l测定粘度时如何根据粘度选择剪切速率?SY/T6576-2003中关于布氏粘度计的表2[超低(UL)适配器」的换算系数,“读数乘以20”之类如何使用这些系数?[~160170~]

  • 【求助】蛋白组学的LC-MS选择

    我们单位要做蛋白组学,可是自己又是新手,最近一直在联系几个公司想买一台[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LC-MS[/color][/url], 但是又不知道哪个厂家的最合适。现在可以供考虑的就是:1)Thermo-fisher (和finnigan是不是一家啊?)2) varian3) waters4) agilent5) shimadzu其实如果不考虑品牌,不考虑预算,主要想知道哪一种mass analyser(或者串联的)最适合于做蛋白组学(定性,定量),哪位大虾知道的话告诉我吧。还有就是:obitrap这种mass analyser的应用主要在哪些方面呢?好像是比较新的技术,成熟么?谢谢了

  • [推荐]蛋白质谱分析方法特点及其在蛋白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zz

    褚福亮,王福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艾滋病与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 100039项目负责人 王福生, 100039 ,北京市丰台路26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全军艾滋病与病毒性肝炎重点实验室. fswang@public.bta.net.cn电话:010-66933332 传真:010-63831870收稿日期 2002-08-15 接受日期 2002-09-03摘要新近广泛应用蛋白质芯片(ProteinChipâ Array)系统成功鉴定出了一些重要疾病(如肿瘤和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新的、特异性的生物标记(biomarkers),后者不仅在生物医学的基础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在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就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相关的原理、特点、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综述.此外,我们就蛋白质谱分析技术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一系列肝病方面的应用策略和前景进行了分析.褚福亮,王福生. 蛋白质谱分析方法特点及其在蛋白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2 10(12):1431-14350 引言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即功能基因组时代[1],作为基因功能的直接体现者-蛋白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引起基础和临床科学家们的关注[2-6] .因为要彻底了解生命的本质,只把基因测出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了解其在生物生长、发育、衰老和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功能、不同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7-14] .正因为如此,有关上述问题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了今天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焦点之一[15] .为了阐明蛋白质在上述生命现象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人们设计了许多新的方法技术,如:二维电泳、质谱分析、微距阵列、酵母双杂交和噬菌体展示等,这些方法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虽然显示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优点,但是同样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开展大规模、超微量、高通量、全自动筛选蛋白质等方面的分析,因而设计更全面、同时研究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研究中建立一个更有效的技术平台,成为本领域中优先关注的问题[16] .近来,美国Ciphergen(赛弗吉)公司研制的ProteinChipâ Array的仪器,并建立了一种新的蛋白质飞行质谱-表面增强的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 laser desorption/inion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a, SELDI-TOF-MS),已取得可喜的进展,筛选出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新型生物标志,不仅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提供了新的选择,而且在基础科学、新药研制和疾病预防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6-18] .本文就SELDI-TOF-MS相关的原理、特点、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一综述.1 ProteinChipâ Array系统和SELDI-TOF-MS的特点1.1 蛋白质芯片系统的组成和原理 蛋白质芯片系统由三部分组成:蛋白质芯片、芯片阅读器和芯片软件.供研究用芯片上有6-10芯池,不同的芯片表面上的化学物质不同,芯片表面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化学类表面,包括经典的色谱分析表面,如:结合普通蛋白质的正相表面,用于反相捕获的疏水表面,阴阳离子交换表面和捕获金属结合蛋白的静态金属亲合捕获表面;另一类称为生物类,特定的蛋白质共价结合于预先活化的表面阵列,可以用来研究传统的抗体一抗原反应,DNA和蛋白质作用,受体、配体作用和其他的一些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19] . 根据检测目的不同,可以选用不同的芯片,或者自己设计芯片.将样本和对照点到芯池上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结合反应,用缓冲液或水洗去一些不结合的非特异分子,再加上能量吸收分子(energy absorbing molelule,EAM)溶液,使样本固定在芯片表面.当溶液干燥后,一个含有分析物和大量能量吸收分子“晶体”就形成了.能量吸收分子对于电离来说非常重要.经过以上步骤,就可经把芯片放到芯片阅读器中进行质谱分析. 在阅读器的固定激光束下,芯片上、下移动,使样本上每一个特定点都被“读”到.激光束的每一次闪光释放的能量都聚集在该区一个非常小的点上(focused laser beam,聚焦激光束).这样,每个区都含有丰富的,可寻址(addressable)的位置.蛋白质芯片处理软件精确控制激光寻读过程.当样本受到激发,就开始电离和解除吸附.不同质量的带电离子在电场中飞行的时间长短不同,计算检测到的不同时间,就可以得出质量电荷比,把他输入电脑,形成图像[19].Ball et al [20]采用一种称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al neural network,ANN)的算法处理出现的成千上万的峰,鉴定出三个分子量为13 454、13 457和14 278的生物标记分子,使疾病预测率达到97.1 %.1.2 ProteinChipâ Array芯片和SELDI-TOF-MS的特点 新型蛋白芯片与以往的蛋白芯片不同之处:SELDI-TOF-MS,他是在MALDI(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nionation)[21,22]基础上,改进后实行表面增强的飞行质谱.SELDI-TOF-MS优于MALDI-TOF表现为他不会破坏蛋白质,或使样本与可溶的基质共结晶来产生质谱信号.对SELDI-TOF来说,可以直接将血清、尿液、组织抽取物等不需处理直接点样检测[40] 由于一部分非特异结合的分析物被洗去,因而出现的质峰非常一致,有利于后期分析[23,24] . 与二维电泳相比:二维电泳分析蛋白质的分子量在30 KDa以上时电泳图谱较清楚,对在组织抽提物中占很大比例的低丰度的蛋白质不能被检出;其次,二维电泳胶上的蛋白质斑点很大一部分包含一种以上的蛋白质;而且,二维电泳耗时长,工作量大,对象染色转移等技术要求高,不能完全实现自动化.而SELDI-TOF在200 Da-500 KDa区间都可以给出很好的质谱,对一个样本的分析在几十分钟内就可以完成[19],处理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二维电泳;对于低丰度物质,即使浓度仅attomole(10-18)的分子,只要与表面探针结合,就可以检测到,这也是二维电泳所不具备的[24,25] . 对于微距阵蛋白芯片来说,需要一种不破坏折叠的蛋白质构象的固定技术,再与另外的蛋白质反应,经检测莹光来观察蛋白质之间的作用[26] .而基于SELDI-TOF-MS的ProteinChip分析蛋白质不需溶解、不需染色、廉价、针对性强. 因而蛋白质芯片仪具有以下优势:(1)可直接使用粗样本,如:血清、尿液、细胞抽提物等[27] .(2)使大规模、超微量、高通量、全自动筛选蛋白质成为可能;(3)他不仅可发现一种蛋白质或生物标记分子,而且还可以发现不同的多种方式的组合蛋白质谱,可能与某种疾病有关[28] (4)推动基因组学发展,验证基因组学方面的变化,基于蛋白质特点发现新的基因.可以推测疾病状态下,基因启动何以与正常状态下不同,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从而跟踪基因的变化[2,14,15] . 其存在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样本,根据检测的目标采取或者设计几种芯片,理论上可以把所有的相同性质蛋白质捕获,但是实际上仍有少量的分子没与表面探针结合.使用SELDI-TOF-MS,仅能给出蛋白质的分子量,不能给出C端、N端的序列,也没法知道蛋白质的构型,因此需要将蛋白质充分纯化后,用蛋白酶消化芯片上的蛋白质,分析肽段,再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蛋白质序列[18,24] .另外,在国内,该芯片费用较高,分析质谱需要大量后续工作支持.

  • 关于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测定

    一直以来,关于聚丙烯酰胺的水解度测定(Q/SY119)一直是困扰用户和生产厂商的难题:1.测试重点较难把握;2.同样的样品同样的化验人员连续几次试验均难以得到相同的结果;3.同样的样品不同化验人员测试的结果相差极大。这尤其增加了生产厂家和用户的争议;我们、经过上千次试验,终于将电脑检测技术用于聚丙烯酰胺水解度的测定,取得了较好的使用效果。其原理是把溶液(指的是按照Q/SY119处理好的聚丙烯酰胺溶液)加入指示剂后的颜色滴定至滴定终点以及滴定过量后的颜色变化逐段比较,并将其各段颜色指标进行量化,极为精准的判断出了该溶液的滴定终点。本方法的成功率超过95%,成功时的错误率不大于2%,极为精确的测定出了聚丙烯酰胺的水解度,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聚丙烯酰胺用户和生产厂商的难题。

  • 【资料】聚丙烯酰胺的性质与应用!

    聚丙烯酰胺的性质与应用聚丙烯酰胺简称PAM,亦称三号凝聚剂,分子式为,是线状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在 300-1800万之间,外观为白色粉末状或无色粘稠胶体状,无臭、中性、溶于水,温度超过120℃时易分解。  聚丙烯酰胺分子中具有阳性基因(-CONH2),能于分散于溶液中的悬浮粒子吸咐和架桥,有着极强的絮凝作用,因此广泛用于水处理及电力、采矿、选煤、石棉制品、石油化工、造纸、纺织、制糖、医药、环保等。 名称 分子量(万) 离子度(%) 高效PH 固含量% 残单% 外观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 300-1200 10-50 1-14 ≥90 0.05 白色干粉名称 分子量(万) 水解度(%) 高效PH 固含量% 残单% 外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APAM 300-1800 10-50 7-14 ≥90 0.05-0.15 白色颗粒粉末名称 分子量(万) 离子度(%) 高效PH 固含量% 残单% 外观非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 200-600 ≤3 1-8 ≥90 ≤0.05 白色颗粒粉末名称 分子量(万) 阳离子度% 阴离子度% PH 固含量% 外观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NPAM 1000-6000 5-50 8-25 1-14 ≥90 白色粉末1.阴离子:结构式 〔 CH2 CH 〕n CONH2非离子:结构式:[—CH—CH2—CH—CH2—]n CONH2 CONH2阳离子:结构式:[—CH—CH2—CH—CH2]n CONH2 CONHCH2N(CH3)22. 物理特性;本产品为胶体和粉剂。胶体产品为无色透明、无毒性、无腐蚀。粉剂为白色粒状或细粉末状固体,两者均能溶于水。吸水速度随衍生物离子特性的区别而 不同。但几乎不溶于一般溶剂(苯、甲苯、乙醇、乙醚、丙酮、酯类等),仅在乙二醇、甘油、冰醋酸、甲酰胺、乳酸、丙烯酸等溶剂中能溶解1%左右。不同品 种,不同分子量的产品有不同的性质。3.用途:主要用于采油、制糖、洗煤、选矿、造纸、涂料、湿法冶金,纺织、石料切割、化工、农药、医药以及污水处理等等。胶体及粉剂聚丙烯酰胺可根据用户提供的产品质量要求生产含量、分子量、水解度各异的产品。PAM絮凝剂由于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而各种应用对其所要求的性能各不相同,为满足各类用途的需要,世界各国研制了非常复杂的品种和规格,现已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品系列。4.使用方法:本产品系高分子线型聚合物,尤其在使用粉剂时,配制PAM时应力求做到以下各点:(1) 使用中性而不含盐类和夹杂物的水为宜;(2) 使用40℃左右,但不超过60℃的温水可加速絮凝剂溶解;(3) 溶解时将PAM缓慢撒入水中,一次撒多会出现难溶胶团;在可能的条件下,采用分步投加将更有利于絮凝剂的均匀分布;(4) 当聚丙烯酰胺被投入水中后应尽快搅拌,使药剂与水迅速而充分混合。搅拌时不能过猛,应避开强机械搅拌和泵,否则会使3聚合物降解,搅拌应以100—300r/min为宜;(5) 溶解度按干基控制于0.5%—0.8%,在使用前再稀释到0.08%;(6) 使用多少,溶解多少,稀溶液易发生降解。5.产品标准按GB/T13940—92执行(1)胶体聚丙烯酰胺产品标准 :项目 指标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 阳离子型外观 白色胶状 白色胶状 白色胶状固含量≧% 8—30 8—30 8—30分子量(万) 300—900 200—900 200—500游离单体≤% 0.5 0.5 0.5水解度% 5—30 ≤5 5—30(2)聚丙烯酰胺干粉产品标准:项目 指标阴离子型 非离子型 阳离子型外观 白色或微黄色粉粒 固含量≧% 90 90 90分子量(万) 300—1800 300—1000 500—1000游离单体≤% 0.5 0.5 0.5水解度% 20—30 ≤5 离子度5—30全溶时间(小时) 0.5—2 2—4 0.5—1PH值 碱 中 酸

  • 【资料】关于丙烯酰胺的重结晶

    丙烯酰胺在使用前要二次重结晶,我在网上查到不同的结晶方法,大多是用丙酮,但还有其它,因为丙酮毒性小,我打算用丙酮,但没有查到丙酮重结晶的具体方法,请教教我吧,我把其它方法贴在下面,能告诉我用丙酮重结晶的具体步骤吗?我第一次作重结晶,请大家帮忙呀1\将55g丙烯酰胺溶解于40oC的20mL蒸馏水中,立即用热滤漏斗过滤。滤液冷却至室温时,有结晶析出。用布氏漏斗抽滤,母液中加入6g (NH4)2SO4,充分搅拌后置于低温浴或冰箱中冷却至于5oC左右。待结晶完全后,取出,迅速用布氏漏斗抽滤。合并两部分结晶自然晾干后,在20~30oC下的真空烘箱中干燥24h以上。收率可达70%。2\丙烯酰胺的重结晶:将丙烯酰胺溶于50℃氯仿中(70g/L)热过滤。将滤液冷至室温,置20℃冰箱中过夜重结晶,用冷的布氏漏斗过滤回收结晶。用冷氯仿淋洗,真空干燥。(纯化的丙烯酰胺水溶液的PH是4.9~5.2。只要pH值的变化±0.4pH单位就可使用)。

  • 【分享】空气中的丙烯酰胺的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法

    【分享】空气中的丙烯酰胺的测定方法 气相色谱法

    空气中的丙烯酰胺的测定方法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1 原理空气中的丙烯酰胺用水吸收,经溴化反应转变为-二溴丙酰胺,用醋酸乙酯提取,经FFAP柱分离后,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2 仪器2.1 冲击式吸收管。2.2 抽气机。2.3 流量计,0~5L/min。2.4 具塞比色管,10ml。2.5 [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电子捕获检测器,0.5ng的丙烯酰胺给出的信噪比至少为3∶1。色谱柱:柱长1m,内径4mm,玻璃柱。FFAP∶Chromosorb W DMCS=10∶100柱温:180℃检测室温度:250℃汽化室温度:250℃载气(高纯氮):50ml/min3 试剂3.1 吸收液:水。3.2 饱和溴水:加入过量的溴到pH为1的蒸馏水(用硫酸调节),取上层液使用,保存于冰箱内。3.3 硫酸,C(H2SO4)=0.1mol/L。3.4 亚硫酸钠溶液,100g/L。于冰箱保存,使用期为1周。3.5 无水硫酸钠,经300℃干燥过。3.6 醋酸乙酯,重蒸馏。3.7 FFAP,色谱固定液。3.8 Chromosorb W DMCS担体,80~100目。3.9 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0500g丙烯酰胺溶解于100ml量瓶中,并用水稀释至100ml,此液1ml=500微克丙烯酰胺,使用时用水分别稀释成0.5、5.0和10.0微克/ml的丙烯酰胺标准溶液。4 采样串联两个各装有1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的速度抽取15L空气。5 分析步骤5.1 对照试验:同采样,将吸收管装好吸收液带至现场,但不抽取空气,照样品分析,作为空白对照。5.2 样品处理:用吸收管中的吸收液洗涤进气管的内壁3次,然后从每个吸收管中量取5.0ml样品液放入10ml比色管中。5.3 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0.5、5.0、10.0微克/ml的丙烯酰胺标准液1.0ml于10ml比色管中,加水至5ml,用硫酸(3.3)调节pH=2(约加2滴)。滴入饱和溴水(3.2)至显黄色后多加1滴,盖好塞子后于紫外灯下照射20min,滴入亚硫酸钠溶液(3.4)使黄色退去后并多加2滴,加塞倒置振摇几次,以确保除去管壁上多余的溴。准确加入2.0ml的醋酸乙酯(3.6),用力振摇提取1min。待分层后吸取上层醋酸乙酯1ml于5ml带塞的离心管中,加入约0.2g无水硫酸钠(3.5),轻轻振摇。分别取2?l进样,测量保留时间及峰高,每个浓度重复3次,取峰高的平均值,以丙烯酰胺的含量对峰高作图,绘制标准曲线,保留时间为定性指标。5.4 样品分析:样品管操作同标准管,取醋酸乙酯提取液进样2?l,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高定量。丙烯酰胺的色谱图见图81。6 计算[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07/05/200705201422_52377_1625938_3.jpg[/img]X=2(C1+C2)/V0式中:X——空气中丙烯酰胺的浓度,mg/m3;C1、C2——分别为第1、第2吸收管所取样品液中丙烯酰胺的含量,微克;V0——标准状况下的样品体积,L。7 说明7.1 本法的检测限为0.5×10-3微克(进样2?l液体样品)在本法的实验条件下,丙烯酰胺的测定范围为0.0005~0.03微克/2微升,丙烯酰胺含量在0.002、0.02微克/2微升时的变异系数分别为7.4%和3.1%。7.2 串联两个各盛10ml吸收液的冲击式吸收管,以3L/min的速度采集丙烯酰胺气溶胶,当空气中的丙烯酰胺的浓度在0.0059~0.14mg/m3时,前管的采样效率为87.5%~100.0%。7.3 样品采集后,7天内是稳定的。7.4 本法是以丙烯酰胺标准与样品同条件进行溴化反应使转化成-二溴丙酰胺后进入色谱定量。因而样品和标准是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现场样品加入丙烯酰胺标准1.0~15.0微克时,回收率为88.0%~104.6%。7.5 空气中和丙烯酰胺共存的化合物多为丙烯腈,两者在FFAP柱子上保留时间不一样,因而共存的丙烯腈对丙烯酰胺的测定无干扰。

  • 聚丙烯酰胺对氨氮的测定有多大影响?

    很多工业废水采用聚丙烯酰胺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处理后的废水用纳氏试剂法测得的氨氮浓度往往较高,这是聚丙烯酰胺造成的正干扰吧?蒸馏能排除聚丙烯酰胺的干扰吗?还是要用电极法之类的其他方法测定?

  • 【求助】国标5009中丙烯酰胺的测定疑问

    按照GB/T 5009.204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做标准品衍生:取100ug/ml(甲醇)丙烯酰胺标准品0.2ml,加适量水,混匀,加入溴化钾(7.5克)、氢溴酸(0.4ml)、饱和溴水(8ml)衍生,在冰箱中放置15小时,逐滴加入硫代硫酸钠溶液至褪色,加乙酸乙酯25ml,振荡后收集有机层,脱水后待测定。SIM模式,特征离子150,152,108,106。进样后标准品居然没有出峰,百思不得其解,求各位朋友帮忙!谢谢!

  • 丙烯酰胺HPLC分析

    [color=#444444]我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丙烯酰胺标准溶液,液相条件为甲醇:水=5:95,流速为0.5ml/min,柱温为40度,检测出来的图有三个峰,后两个峰一直分不开。我改变了流动相,换成乙酸缓冲液也是这样,进行梯度洗脱也是这样。请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将两个峰分开?将乙醇换成乙腈,还是丙烯酰胺有可能变质了?急求!![/color]

  • 关于测丙烯酰胺的预处理和液相色谱条件

    [color=#444444]要用HPLC测食品中的丙烯酰胺的含量...但是由于食物组成复杂,怀疑有跟样品保留时间接近的杂质没除掉,请教高手应该从预处理方法着手还是从色谱条件入手?要怎么改?样品预处理经过了脱脂、卡瑞试剂去蛋白、HLB或SPE固相微萃取柱。LC用C18柱,流动相用过(1)10%甲醇/90%水等度洗脱;(2)A:10%乙腈+90%水(含0.1%甲酸),B:乙腈梯度洗脱。第一种流动相分离效果不好,第二种是标样的目标峰前面有个大的负峰。[/color]

  • 丙烯酰胺三个主要来源途径,食品安全法规中规定了吗?

    1、直接从氨基酸生成丙烯酰胺。比如,天门冬酰胺(Asn)在受热之后,脱掉一个CO2和一个NH3,即可转化为丙烯酰胺。凡是富含天门冬酰胺的食物,都非常容易产生丙烯酰胺。比如土豆、麦类、玉米等都是富含天门冬酰胺的食品。 2、氨基酸和淀粉类食物中的微量小分子糖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丙烯酰胺。在食品中,只要是含淀粉的食品,一般都会同时含有一些蛋白质,比如所有的主食、所有的薯类、所有的淀粉豆类。不过,各种氨基酸合成丙烯酰胺的“能力”有所不同。其中还是以天门冬酰胺独占鳌头,其次是谷氨酰胺(Gln),再次是蛋氨酸(Met)和丙氨酸(Ala)等。淀粉倒是不产生丙烯酰胺,但淀粉分解产生的糖会产生丙烯酰胺,葡萄糖最有效,后面依次是果糖、乳糖和蔗糖。  3、脂肪和糖降解形成丙烯醛,然后和氨基酸分解产生的氨结合,形成丙烯酰胺。凡是油炸的食品,都会发生油脂热氧化反应,而反应产物之一就是丙烯醛,它是一种挥发性小分子物质和油烟的味道有密切关系。油炸食品特别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这是理由之一。此外,蛋白质氨基酸分解也能产生少量的醛类,其中包括丙烯醛。

  • 聚丙烯酰胺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

    在水处理行业中,有时候为了达到完美的处理结果,就需要多种净水药剂配合使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聚丙烯酰胺与聚合氯化铝配合使用;或者是聚丙烯酰胺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相对来说,大家对于聚丙烯酰胺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的情况直到的最少,那么,在哪些情况下?聚丙烯酰胺适合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呢?  聚丙烯酰胺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  一、聚丙烯酰胺概述  聚丙烯酰胺简称PAM,俗称絮凝剂或凝聚剂,分子式为:+CH2-CHn线状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量在400-2000万之间,固体产品外观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粉末,液态为无色粘稠胶体状,易溶于水,温度超过120℃时易分解。  聚丙烯酰胺分子中具有阳性基团(-CONH2),能与分散于溶液中上悬浮粒子吸附和架桥,有着极强的絮凝作用,因此广泛用于水处理以及治金、造纸、石油、化工、纺织、选矿等领域。  聚丙烯酰胺分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非离子聚丙烯酰胺,两性离子聚丙烯酰胺。  三、阴离子聚丙烯酰胺概述  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外观为白色粉末颗粒,具有絮凝性,增稠性,抗剪切性等多种性能,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有机溶剂,广泛用于采油,造纸,化工,选矿等行业。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产品描述:阴离子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从600万到2500万水溶解性好,能以任意比例溶解于水且不溶于有机溶剂。有效的PH值范围为7到14,在中性碱性介质中呈高聚合物电解质的特性,与盐类电解质敏感,与高价金属离子能交联成不溶性凝胶体。  二、聚合硫酸铁概述  聚合硫酸铁是淡黄色无定型粉状固体,极易溶于水,10%(重量)的水溶液为红棕色透明溶液,具有吸湿性。在水处理行业中,聚合硫酸铁主要的用途包括:饮用水、工业用水、各种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污泥脱水等的净化处理。  聚合硫酸铁作为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水处理絮凝剂,已经被广大客户所认可,它在水处理中的絮凝兼除铁效果无可替代。我们公司生产的聚合硫酸铁自从投入生产后年产量达到6000吨左右,产品销往全国各大电力,钢铁,冶金行业。因质量好,絮凝快,除铁明显而收到客户高度好评。  液体聚合硫酸铁已经可以处理污水,但由于运输,储藏麻烦,所以要经过干燥聚合成固体的,但现在有客户还是要求液体的,其实只是为了在使用过程中方便加药。其实大可不必,买一套加药设备只需要3000元左右,这样就可以把固体硫酸铁稀释成液体的,而且是自动加药,省时省力。固体硫酸铁运输方便,储存简单,能大大减少客户的费用。生产聚合硫酸铁的工艺方法,以硫酸亚铁、硫酸为原料。硝酸为氧化剂。在常压级慢搅拌的条件下生成液体聚合硫酸铁,最后进入反应釜于50°一100℃进行反应聚合。形成喷雾型聚合硫酸铁。本工艺方法反应时间短,生产周期短,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纯净,用途广泛,氧化剂硝酸可循环使用,利用了原料的溶解热和反应热,耗能少,成本低,操作方便,对大气环境没有污染。  四、聚丙烯酰胺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几点聚丙烯酰胺与聚合硫酸铁配合使用的情况:  1、当水质条件属于低温低浊时,聚丙烯酰胺配合聚合硫酸铁使用,效果更好。  2、当水中不含氯铝离子时,聚丙烯酰胺配合聚合硫酸铁使用,效果更好。  3、要求沉淀速率快时,聚丙烯酰胺配合聚合硫酸铁使用,效果更好。  4、要求沉淀的污泥密实时,聚丙烯酰胺配合聚合硫酸铁使用,效果更好。  5、对于在哪些情况下该选择聚合硫酸铁,还是其他的净水药剂配合聚丙烯酰胺使用,主要是看处理水的工艺和水质特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聚丙烯酰胺配合聚合硫酸铁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分开溶解,分开投加,不能混用。

  • 【求助】GB/T 29659-2013 《化妆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第二法 液质检测法标准溶液的配制?

    想请教下大家,GB/T 29659-2013 《化妆品中丙烯酰胺的测定》第二法 液质检测法中提到的标准使用工作溶液的配制采用基质溶液来配制,但其基质溶液的制备是采用阴性样品按照样品前处理来做,样品前处理包括提取和净化,待净化前采用了氮吹浓缩至干,用水定容,最后净化后的样品是用水定容至5ml,所以就想问下,到底基质溶液是用哪个?并且体积那么小怎么去配制标准溶液?还是可能是提取开始加的有机溶液是基质溶液?

  • 【讨论】聚丙烯酰胺的溶解

    聚丙烯酰胺的溶解 聚丙烯酰胺分为胶体和粉末状的!溶解胶体时,我是用50ml的蒸馏水溶解的!但是那样品很难溶解,一般要3个小时以上!挺浪费时间的!而那固体粉末溶解时时间也很长!我想问一下怎样才可以使胶体的样品溶解快一点?可以节省时间!该配用什么样的溶剂去溶解????还有的是那些胶体烘干以后,怎样可以把它做成粉末?怎样可以快束磨碎?因为干燥了的样品在磨碎的时候很容易吸水!!希望大家来探讨一下!!!!!!!!!!!!!!!

  • 丙烯酰胺

    Waters tqs,[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丙烯酰胺方法开发,调不出来推荐的的定性离子,直接输入推荐的定性离子,基本不出峰,用waters推荐的27.15,响应不是很好。定量离子还可以。问题1.水溶性的比如丙烯酰胺,纯水定容上机标准,调谐时上纯水标准还是添加有机相的标准。问题2,怎么才能调出来想要的目标离子。问题3,沃特世的锥孔气流量最低150吗?方法推荐50,TQS为哈更改不动。

  • 【原创】带你深入了解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1.丙烯酰胺简介 丙烯酰胺(CH2=CH-CONH2)是一种白色晶体物质,分子量为70.08,是1950年以来广泛用于生产化工产品聚丙烯酰胺的前体物质。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在欧盟,丙烯酰胺年产量约为8-10万吨。 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谷物、面包等中检出丙烯酰胺。由于炸薯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WHO推荐的饮水中允许的最大限量(1μg/L)要高出500多倍。因此,认为食物为人类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由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因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丙烯酰胺主要在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质的植物性食物加热(120°C 以上)烹调过程中形成。丙烯酰胺的主要前体物为游离天门冬氨酸(土豆和谷类中的代表性氨基酸)与还原糖,二者发生Maillard反应生成丙烯酰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