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

仪器信息网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去羟肌苷系统适应标准品相关的论坛

  • 规定用供试品做系统适应性试验但不出峰时用什么做?

    高效液相色谱试验的问题:05版药典中多数系统适应性试验都没写用标准品还是供试品来做,所以多数我们都用对照品来做了。而2010版药典中很多改为用供试品或供试品经过处理来做系统适应性试验,以便于更好的分离要检成分与杂质。但当供试品中不含有规定的成分时,就不出峰等,就体现不出系统适应性试验的作用了。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做?改用对照品吗,还是改用其他方法?但改了之后又与药典不一致怎么办?

  • 【求助】chemstation中系统适应性试验的有关问题

    请高手指点一下,我做系统适应性试验过程如下,时隔1小时进标准品1次,标准品在20分钟左右出峰完全,连续5次,在chemstation报告中设定“编辑噪音范围”,然后不知所措[em09501],请教如何出系统适应性报告

  • 系统适应性不达标

    做连翘饮片的连翘酯苷A含量时,系统适应性总不达标,对照品连翘酯苷A的峰面积波动比较大,连续五针的Rsd在2%以上。比较苦恼,求助大神…

  • 【资料】十三项《饼干》行业标准整合为国家标准制定完成

    饼干是焙烤食品业中的主要产品之一,在我国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原轻工业部于1988年首次提出制定全国统一的饼干标准,根据当时饼干的特点,共制定了十三项相关标准,于1991年颁布实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饼干年产量近百万吨。由于饼干是焙烤食品中的重要产品,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了加强行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更好地引导我国饼干行业的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内外贸易市场的需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将十三项饼干系列行业标准整合为国家标准。该项国家标准将代替十三项饼干行业标准,使我国《饼干》标准更加统一、合理。该标准号为GB/T 20980-2007,批准日期:2007年6月12日,实施日期:2008年5月1日。 被代替的十三项行业标准的名称分别为: QB/T 1433.1-2005《酥性饼干》 QB/T 1433.2-2005《韧性饼干》 QB/T 1433.3-2005《发酵饼干》 QB/T 1433.4-2005《压缩饼干》 QB/T 1433.5-2005《曲奇饼干》 QB/T 1433.6-2005《夹心饼干》 QB/T 1433.7-2005《威化饼干》 QB/T 1433.8-2005《蛋圆饼干》 QB/T 1433.9-2005《蛋卷及煎饼》 QB/T 1433.10-2005《装饰饼干》 QB/T 1433.11-2005《水泡饼干》 QB/T 1253-2005《饼干通用技术条件》 QB/T 1254-2005《饼干试验方法》[quote]本版13个饼干标准下载: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shtml/20061102/613427/[/quote]

  • 关于批准发布《润肤膏霜》、《护发素》、《爽身粉、祛痱粉》、《化妆品中黄芩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4项化妆品行业标准的通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2013年第71号,《润肤膏霜》、《护发素》、《爽身粉、祛痱粉》、《化妆品中黄芩苷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4项化妆品行业标准已发布,现将标准相关信息予以公布,请各单位抓紧做好标准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附件:3项新发布的化妆品标准一览表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标准主要内容代替标准采标情况实施日期1QB/T 1857-2013润肤膏霜本标准规定了润肤膏霜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本标准适用于滋润人体皮肤(或以滋润人体皮肤为主兼具修饰作用)的具有一定稠度的乳化型膏霜。QB/T 1857-20042014-07-012QB/T 1975-2013护发素本标准规定了护发素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本标准适用于由抗静电剂、柔软剂和各种护发剂等原料配制而成,用于保护头发、使头发有光泽,易于梳理的乳液状或膏霜状护发产品。QB/T 1975-2004QB/T 2835-20062014-07-013QB/T 1859-2013爽身粉、祛痱粉本标准规定了爽身粉、祛痱粉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保质期。本标准适用于以粉体原料为基质,添加其他辅料成分配制而成的爽身粉、祛痱粉。QB/T 1859-20042014-07-014QB/T 4617-2013化妆品中黄芩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本标准规定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黄芩苷的含量。本标准适用于水剂、乳剂化妆品中黄芩苷的测定。本方法黄芩苷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分别为10.0 mg/kg、30.0 mg/kg。使用固相萃取时检出限、定量下限分别为3.0 mg/kg、10.0 mg/kg[fo

  • 关于 磷酸哌喹 顶空进样残留溶剂测定的系统适应性问题!

    本人是气相新手啊,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RT,计算出来的RSD%大于5%,不符合要求! 请问一下大家一个基础问题,峰面积跟什么因素有关?是浓度还是顶空瓶的取样量? 机器是Agilent 7890A,顶空是Agilent 7697A顶空参数: 平衡时间:20min GC循环时间:14min 进样持续时间:1min 平衡温度:60℃ 定量环温度:110℃ 传输线温度:115℃柱箱: 恒温:50℃,5min检测器:FID 检测温度:220℃ H2流量:40ml/min 助燃气流量:450ml/min 尾吹气流量:8ml/MIN进样品: 进样方式:分流 加热器:220℃ 压力:10psi 总流量:30ml/min 隔垫吹扫流量:3ml/min样品瓶和定量环: 样品瓶:10ml 填充压力:15psi 定量环填充时间:0.25min 样品瓶填充实际:0.1min 本人实在是菜鸟!容我弱弱地分析 我同事说对照品峰面积不一致,是因为对照品溶液浓度不均匀所导致。 为此,我专门去重新配制对照溶液,充分超声,使用量程管移液,因为之前是摇荡配制的,移液也是用移液枪,如果说峰面积是受对照品的浓度以及取进顶空品的量,那么这样就可以保证峰面积一致了! 但是,系统适应性还是超限了。我重复做了两次,一次完全不行,另一次,前7针RSD%符合要求,但是做了10针药品后,RSD%就超限了! 这样,是不是可以判断是仪器的稳定性不行? 后来,同事也做将顶空平衡时间延长为30min,gc循环缩短为7min,出来的结果同样不行。请问对于平衡时间以及GC循环时间的改动,对峰面积有何影响? 因为同事对于系统适应性实验的失败归咎于对照溶液的浓度,同事也做过两次,同为失败!对此,新手的我,表示很不解! 还望各种多多指教,谢谢!

  • 标准品标定与管理规程

    工作标准品质量标准的建立 要首先建立工作标准品的质量标准,总的原则是在原法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该标准要严于药典标准。   法定标准品及标定检验方法:法定标准品是指USP、EP、CP等标准品的现行批号。要选择药典的检验方法。不同的标准采用不同的药典检验方法。   工作标准品质量标准的建立 要首先建立工作标准品的质量标准,总的原则是在原法定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该标准要严于药典标准。要将主成份含量提高,有关物质的限度降低,其它项目可不变。   一、工作标准品的标定   1、要按照工作标准品的质量标准进行标定检验。标定时要全检,复标时只测定含量。标定或复标合格后,经批准后,可用作工作标准品。如果选用了近期生产的质量较好的放行原料药作为工作标准品,标定时可以只测定含量。   2、如果标定的是USP工作标准品,那么标定时要使用USP现行批号的法定标准品,其它类推。   3、工作标准品的标定过程 A 若需要,应对标准品进行预处理(如干燥);B 选用两个熟练的人员进行标定;C 各称取一份法定标准品,三份样品;D 系统适应性试验应合格; E 同一化验员含量结果的RSD应不大于0.5%,不同化验员含量结果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应不大于0.3%; F 平均后作为标定结果 。   4、当无标准品时,自制工作标准品需按以下方法的进行标化:同一批号分别称取5份样品,每份样品进样两次,含量结果的RSD应不大于1.0%,经计算后的结果作为此自制标准品的纯度值。   5、此方法的每个平行样结果都必须符合己确立的指标时方可使用。此时,总平均值可用作自制标准品的纯度值。但此结果要考虑到水、残留溶剂或残渣的含量对结果的影响,要进行适当调整。   二、工作标准品的有效期及复标日期   1、工作标准品的有效期为两年(从标定之日起算,短于原料药的有效期)。   2、工作标准品含量每半年复标一次。   3、工作标准品的批号在原料药的批号后加-RS,作为工作对照品的批号。如:110727-RS。

  • 紧急求助关于黄芩苷含量测定问题

    各位大侠,我在做中药银黄片中黄芩苷含量测定时,做出来含量挺高,但有抽检到说含量不够标准,有两批都是。我们化验室复检过好几次,专门买的新对照品进行复检都合格,请教各位能否指点一二。具体做法如下: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剂;以甲醇-水-磷酸(47:53:0.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0nm。理论板数按黄芩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5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在60℃减压干燥4小时的黄芩苷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60u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10片,除去糖衣,研细,取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50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ml容量瓶中,加70%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 【分享】口腔保健品标准即将出台 推动中国牙膏行业全面规范化

    来源: 中国食品商务网 近一段时间以来,牙膏行业接连出现“三氯生致癌”、“二甘醇海外纠纷”,以及牙防组违规认证被取缔等事件,导致国内牙膏企业纷纷面临消费者信任缺失的危机。有消息称,卫生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和标准,国家认监委将制定一套严格的认证和评价程序,以推动中国牙膏行业的全面规范化。 不少市场人士就此认为,国内牙膏市场即将迎来新一轮行业洗牌。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前一阶段之所以出现接二连三的牙膏风波,是由于中国牙膏安全标准和认证标准的缺失所致。广东省日化商会副秘书长谷俊表示,此次卫生部仓促出台规范牙膏原料生产的新标准,最大的动因在于力求迅速挽回问题产品的负面影响。因此,本次新标准的出台并没有采取广泛征求牙膏企业与相关行业协会意见的方式,这也导致了多数企业对此次新标准的即将出台一无所知。 笔者随后走访了数家中外牙膏企业,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说法。包括宝洁中国、两面针、蓝天六必治等在内的中外牙膏生产企业均表示尚未接到正式通知,无法对标准的影响程度做出判断。而据参与了本次标准制定的田七牙膏的生产厂家广西梧州奥奇丽集团企划中心介绍,本次管理办法主要将在牙膏生产的原料、相关配方的健康含量控制、中草药标准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以防止某些企业仅凭保健概念进行产品炒作、危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 “新标准的制定初衷并非为了人为设立行业壁垒,但从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将有助于行业逐渐从无序混乱状态向有序竞争的方向转型。”广西梧州奥奇丽集团企划中心经理焦宁认为,本次标准的出台,可以被视为未来牙膏生产的官方标准,将有利于民族牙膏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生产效率也将因此进一步得到转移,而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和约束将随之加大。 此外,不少国内企业在接受采访时也认同上述观点,并认为由于消费习惯等原因,国内企业在中草药牙膏的生产上更接近市场需求,因此适应新标准的能力会更强,有助于打造行业整体对外资的竞争能力。 但蓝天六必治牙膏厂有关人士表示,由于以往政出多门的影响,在没有接到北京口腔清洁用品协会正式通知的前提下,卫生部单方面推出《口腔保健品的认证管理办法》,目前不会对企业生产造成实际影响。 针对国内企业普遍对新标准的出台表示欢迎态度,谷俊认为,新标准的出台将通过市场手段对小型企业进行清理,但短期内不会出现行业性大洗牌的结果。此外,对外资企业来说,很可能会对目前力推的低价中草药牙膏产品进行市场策略的重新调整,但制度影响并不大。而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新标准的制定实际上已改变了以往牙膏产品质量监管以药监局为主的做法,而统一划归卫生部管理。

  • 【分享】GB 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999年增补品种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2760-1996(1999年增补品种)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使用量。本标准适用于1999年度申请单位申报的新增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以及某些现有品种的扩大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本标准为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续篇。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 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改,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2760-1996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12493-1990 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GB14880-1994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 1999新增食品添加剂品种种类(代码) 名称 使用范围 最大使用量(g/kg) 酸度调节剂(01.0) 磷酸硷 非硫酸饮料 2.0 磷酸三钾 非硫酸饮料 1.5 酶制剂(11.0) 真菌淀粉酶(米曲酶) 低聚异麦芽糖生产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转移葡萄糖苷酶(黑色曲霉) 水份保持剂(15.0) 乳酸钠60% 肉和禽肉类;糖果;饺子皮类 30102.4 乳酸钾 肉和禽肉类;糖果; 3010 营养强化剂(16.0)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 婴儿配方奶粉 0.4~1.8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 婴儿配方奶粉孕产妇乳粉 0.4~1.80.3~0.5 花生四烯酸(ARA) 婴儿配方奶粉 1.6~2.6 富硒食用菌粉 按GB14880规定执行 稳定性维生素A 、B1、 B2、 E 按GB14880规定执行 甘氨酸钾 按GB14880规定执行 甜味剂(19.0) D-甘露糖醇 无糖口香糖 200   氧化羟丙基淀粉 各类食品 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磷酸酯双淀粉 葫芦巴胶 冷冻食品烘烤食品糖果面粉 0.10.150.20.3 聚丙烯酸钠 各类食品 2.0 沙蒿胶 饺子粉杂粮面方便面;火腿

  • 【原创大赛】中风Ⅰ号合剂(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原创大赛】中风Ⅰ号合剂(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

    [align=center][b]中风Ⅰ号合剂[/b][/align][align=center][b]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和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b][/align][b]一. 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b](1)大黄: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umtanguticum.Maxim.exBalf. 或药用大黄RheumoffcihaleBaill. 的干燥根和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23页大黄项下的有关规定。(2)钩藤:为茜草科植物钩藤 [i]Unacaria rhynchophylla[/i](Miq.)Miq.ex Havil.、大叶钩藤[i] Uncaria macrophylla[/i] Wall.、毛钩藤[i]Uncaria hirsuta[/i] Havil.、华钩藤 [i]Uncaria sinensis[/i](Oliv.)Havil.或无柄果钩藤[i]Uncaria sessilifructus[/i] Roxb.的干燥带钩茎枝。秋、冬二季采收,去叶,切段,晒干。主产于[color=#333333]浙江、福建、广东、广西[/color][color=#333333]等省。[/color]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257页钩藤项下的有关规定。(3)白芍: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主产于[color=#333333]浙江、安徽、四川等省。[/color]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105页白芍项下的有关规定。 (4)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的干燥果穗。夏季果穗呈棕红色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主产于[color=#333333]江苏、安徽、浙江、河南[/color]等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280页夏枯草项下的有关规定。(5)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 Miq.的干燥鱗茎。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锻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鱗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主产于[color=#333333]浙江、江苏、湖南[/color]等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292页浙贝母项下的有关规定。(6)地龙: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E.Perrier)、通俗环毛蚓Pheretima vu1garis Chen、威廉环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Michaelsen)或栉盲环毛蚓Pheretima pectinifera Michaelsen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种习称“沪地龙”。广地龙春季至秋季捕捉,沪地龙夏季捕捉,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和泥沙,洗净,晒干或低温干燥。[color=#333333]广地龙[/color][i]主产于[/i]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省。沪[i]地龙主产于[/i]上海、浙江等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122页地龙项下的有关规定。(7)石决明:为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羊鲍Haliotis ovinaGmelin、澳洲鲍Haliotis ruber(Leach)、耳鲍Haliotis asinina Linnaeus或白鲍Haliotislaevigata(Donovan)的贝壳。夏、秋二季捕捞,去肉,洗净,干燥。主产于[color=#333333]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color]等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91页石决明项下的有关规定。(8)鲜竹沥:为禾木科植物粉绿竹Phyllostachys glaucaMcClure、净竹Phyllostachysnuda McClure及同属数种植物的鲜杆经加热后自然沥出的液体,煮沸后,加适量防腐剂制得。主产于四川、江西等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99页鲜竹沥项下的有关规定。[b]二.医院制剂用药品的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b][align=center][b]中风Ⅰ号合剂[/b][/align][align=center][/align][b]【处方】 [/b]大黄60g 钩藤120g 白芍100g 夏枯草150g浙贝母90g 地龙100g 石决明240g 鲜竹沥100ml[b]【制法】 [/b]以上八味药材,除鲜竹沥,其余七味用水浸渍30分钟,煎煮两次,第一次1.5小时,第二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浓缩至约800ml,加入鲜竹沥、甜菊苷、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和苯甲酸,搅匀,过滤,滤液加水使成1000ml,灌装,灭菌,即得。[b]【性状】 [/b]本品为棕褐色液体,味微苦、甜。[b]【鉴别】 [/b](1)取本品20ml,加盐酸2ml,水浴加热30分钟,放冷,用乙醚振摇提取3次,每次25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酚对照品及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 60°C)-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2)取本品20ml,用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液,水液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2 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水20ml洗涤1次,取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8:1:2: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b]【检查】 相对密度[/b] 应不低于1.0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601)。[b] pH值[/b] 应为4.0~6.0(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通则0631)[b] 其他 [/b]应符合合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通则0181)。[b]【含量测定】 [/b]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512)测定[b]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b]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b]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b]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芍药苷80μg的对照品溶液,即得。[b]供试品溶液的制备[/b] 精密吸取样品1ml,置25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并定容至刻度,即为供试品溶液。[b]测定法[/b]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含芍药苷(C[sub]23[/sub]H[sub]28[/sub]O[sub]11[/sub])不得少于0.35mg/ml。[b]【功能与主治】 [/b]平肝熄风、化痰通腑。用于各类急性期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喎斜,舌强语蹇。[b]【用法与用量】 [/b]口服,一日2次,一次50ml。或遵守医嘱。[b]【规 格】 [/b] 100ml/瓶。[b]【贮 藏】 [/b] 密封。[b]【有效期】 [/b]2年。[align=center][b]中风Ⅰ号合剂[/b][/align][align=center][b]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和成品的[/b][/align][align=center][b]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b][/align][b]一.医院制剂用药品的原料(药材)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b](1)大黄:同正文。 (2)钩藤:同正文。 (3)白芍:同正文。(4)夏枯草:同正文。 (5)浙贝母:同正文。 (6)地龙:同正文。(7)石决明:同正文。 (8)鲜竹沥:同正文。[b]二.临床用药品成品的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名称】 [/b]中风Ⅰ号合剂 ZhongfengYihao Heji[b]【处方】[/b] 同正文。[b]【制法】 [/b]同正文。[b]【性状】 [/b]同正文。[b]【鉴别】 [/b]处方由8味中药材组成。本标准建立2项薄层色谱鉴别方中2味药材:大黄、白芍。【鉴别】(1)、(2)均试验了三批样品,并分别与对应的阴性样品进行了比较,均无干扰,且薄层色谱斑点清晰,表明方法可行。[b](1)系方中大黄的定性鉴别。[/b]以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对照品鉴别方中大黄,通过阴性对照试验及三批样品的实验观察,阴性无干扰,专属性强,故选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酸对照品作为鉴别指标,列入正文(见图1)。[img=,596,504]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2419216_3978_2166779_3.png!w596x504.jpg[/img][b](2)系方中白芍的定性鉴别。[/b]以芍药苷对照品鉴别方中白芍,通过阴性对照试验及三批样品的实验观察,阴性无干扰,专属性强,故选芍药苷对照品作为鉴别指标,列入正文(见图2)。[img=,690,64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3524007_844_2166779_3.png!w690x649.jpg[/img][b]【含量测定】[/b]白芍为方中主药,据《本草拾遗》记载,具有[color=#333333]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color]的作用。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中风I号合剂中白芍所含有的芍药苷,在测定波长下,阴性无干扰,方法快捷,简便。因此,本文采用HPLC法测定芍药苷的含量,以达到控制中风I号合剂质量的目的。[b](一)方法[/b]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 0512)测定[b]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b]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b]对照品溶液的制备[/b]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芍药苷80μg的对照品溶液,即得。[b]供试品溶液的制备[/b] 精密吸取样品1ml,置25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即为供试品溶液。[b]测定法[/b]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本品含芍药苷([color=#333333]C[sub]23[/sub]H[sub]28[/sub]O[sub]11[/sub][/color])的量不得少于0.35mg/ml。[b](二)方法学考察1 仪器与试药[/b]戴安U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梅特勒XS205DU电子天平;艾科浦超纯水器。中风I号合剂由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制剂室提供。芍药苷对照品(批号110736-201842,含量97.4%)购自中国食品药品生物检定研究院。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b]2 方法与结果2.1 色谱条件[/b]色谱柱:Welch Ultimate XB-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14:86)检测波长:230nm;流速:1.0mlmin[sup]-1[/sup];柱温:30 ℃;进样量:10μl理论塔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b]2.2 提取方法的选择 [/b]在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中,进行了直接稀释法、超声法的对比研究,结果两者无显著性差别,从操作简便快捷的角度选择直接稀释法,结果见表2。 表2 芍药苷不同提取方法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table=594][tr][td] [align=center]提取方法[/align] [/td][td] [align=center]芍药苷含量(mg/ml)[/align] [/td][td] [align=center]平均含量(mg/ml)[/align] [/td][/tr][tr][td=1,2] [align=center]稀释法[/align] [/td][td] [align=center]0.6890[/align] [/td][td=1,2] [align=center]0.69[/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0.6888[/align] [/td][/tr][tr][td=1,2] [align=center]超声法[/align] [/td][td] [align=center]0.6892[/align] [/td][td=1,2] [align=center]0.69[/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0.6890[/align] [/td][/tr][/table][b]2.3 溶液的制备[/b]2.3.1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芍药苷对照品10mg,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制得对照品储备液(0.974g/L芍药苷)。2.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吸取样品1ml,置25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即为供试品溶液。2.3.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按处方比例制备不含芍药苷的阴性样品,同2.3.2制备方法制备阴性对照溶液。[b]2.4 线性关系考察[/b]将芍药苷对照品储备液逐步稀释,得到浓度分别为4.87,9.74,24.35,48.70,73.05,97.40μg/ml六个浓度的系列标准溶液,进样测定,结果见表3 [table][tr][td=3,1] [align=center]表3 芍药苷线性关系测定结果[/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进样体积(μl)[/align] [/td][td] [align=center]芍药苷浓度(μg/ml)[/align] [/td][td] [align=center]峰面积(mAU*min)[/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4.87[/align] [/td][td] [align=center]1.105[/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9.74[/align] [/td][td] [align=center]2.252[/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24.35[/align] [/td][td] [align=center]5.853[/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48.70[/align] [/td][td] [align=center]11.909[/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73.05[/align] [/td][td] [align=center]17.511[/align] [/td][/tr][tr][td] [align=center]10[/align] [/td][td] [align=center]97.40[/align] [/td][td] [align=center]23.240[/align] [/td][/tr][/table]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以芍药苷浓度(X)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芍药苷在4.87~97.4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见图3)[img=,611,3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6394318_5586_2166779_3.png!w611x350.jpg[/img][img=,650,53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6445229_4881_2166779_3.png!w650x539.jpg[/img][img=,631,38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6515496_9756_2166779_3.png!w631x383.jpg[/img][img=,618,717]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6572812_7861_2166779_3.png!w618x717.jpg[/img][img=,646,70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9/07/201907010917032958_603_2166779_3.png!w646x703.jpg[/img][b]【功能与主治】 [/b] 同正文。[b]【用法与用量】 [/b] 同正文。[b]【规 格】 [/b] 同正文。[b] 【贮 藏】 [/b]同正文。[b]【有效期】 [/b]同正文。

  • 【分享】冷冻干机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产冻干机与国际上生产的冻干机性能正逐步缩小,主要差距在能耗、质量和生产率上。因此,国产冷冻干燥设备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还得注重以下几点:1、 优化设计,降低成本,减少能耗 国外有些冻干机不采用不锈钢制造,而采用低碳钢涂覆食品用可烘干树脂,涂层厚度为0.12-0.20mm,在室温下就会发出红外线。搁板表面涂高性能远红外发射材料,增强其辐射能力;料盘表面处理,增强其吸热能力。料盘在两块辐射搁板之间有一最佳位置,而不是取中间位置,因此应优化设计。捕水器的结构、尺寸、结霜特性的优化更有实际意义,因为它的造价目前几乎相当于冻干箱的造价,且其运转功耗也较大。2、保证质量,提高性能 质量主要包括外观、元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等;另外,国产冻干设备大都是非标准化产品,而标准化是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互换性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实现标准化。有的厂家生产的冻干机从安装好之后,一直不能投入正常生产;有的冻干机虽然能生产,但能耗太高,生产的产品越多,赔钱越多;还有的元器件不断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生产。因此,冻干机的质量必须保证,可靠性要提高。要提高冻干机的性能,除了保证加热速率、抽气速率、温度均匀性还应增强设备新的功能。例如增加冻干结束的判断功能,最简单的办法是称重法。3、开发连续式冷冻干燥设备当前国内生产的冻干设备基本上都是间歇式的,随着消费观念的进步,冻干产品的需求量加大,这就要求设备的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能耗进一步降低,开发连续式冻干设备成为必然发展趋势。4 、、开发适合食品冷冻加工的真空冷冻干燥装置 从生产工艺流程看,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所需的原料预处理、冻结装置、制冷系统、加热系统,一般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有。增加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只须增加干燥箱、冷阱、真空泵组及控制系统,对原有制冷设备及水、电、汽、动力资源进行稍加改造即可。目前国内食品冷冻加工厂都存在工艺设备齐全、生产任务不足、设备闲置的情况,增加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对食品进一步深加工,可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企业的经营领域。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省投资,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5、 进一步提高卫生标准 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冻干产品的卫生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再加上国际上冻干设备的走势,这就要求国内厂家对冻干设备的消毒杀菌、卫生管理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近年来西方国家在食品生产企业开始推行HACCP系统,对食品加工设备的消毒杀菌、卫生管理等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以此为契机,日本许多厂家纷纷将原有镀锌钢板的真空干燥室改为不锈钢真空室,因为在向真空室通蒸汽进行灭菌的过程中,镀锌层会与60-80℃的湿热蒸汽发生反应生成微粉,污染食品。冻干设备的服役期一般为20—25年,考虑到HACCP系统迟早将进入中国,因此我国冻干机产业的厂家应未雨绸缪,尽早做好准备。

  • 专家解读丨《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发布了《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203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山东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相关专家对《行动方案》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b]一、山东省的气候变化特征[/b]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着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山东省1961至2020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3℃/10年,高于全国0.26℃/10年和全球0.15℃/10年的平均气温上升速率。尤其自1990年以来增温显著,2011-2020年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随着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近20年,山东省高温日数增加48%,暴雨日数增加9%。2007年济南“7.18”暴雨、2014—2017年半岛地区持续干旱、2018年“温比亚”台风等均造成严重影响。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山东省平均气温仍将以[color=#0c0c0c]0.3[/color][color=#0c0c0c]℃[/color][color=#0c0c0c]/10[/color][color=#0c0c0c]年的速率上升,[/color]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将进一步增加,台风北上影响山东省的概率明显加大。据统计,2009-2022年,山东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color=#0c0c0c]年为146.7亿元。同时,气候变化已对我省水资源、陆地生态系统、海洋与海岸带等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严重不利影响,并不断向农业、健康、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城市人居环境等经济社会系统蔓延渗透。[/color][b]二、应对气候变化举措[/b]适应和减缓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对策。减缓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增汇,适应强调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与风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前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7部门联合印发《行动方案》,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山东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color=#0c0c0c],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color],助力美丽山东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结合山东省实际,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十大重点行动,涉及气象、自然生态、水资源、农业、城市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敏感二三产业、健康与公共卫生、国土空间、重点区域等十个方面。(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行动。完善多圈层多领域的气候变化观测网络。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水平。提升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增强森林、湿地、海洋生态系统气候适应能力。强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重点生态区域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水资源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加强水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监控能力。(四)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农业生产格局。强化农业应变减灾能力。发展气候适应型农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五)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强城市洪涝防御能力建设与供水保障。(六)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加强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气候风险管理。完善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突破基础设施与重大工程关键适应技术。(七)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强交通运输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八)健康与公共卫生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开展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提高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九)国土空间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强化国土空间布局引领。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强化国土空间协同适应。(十)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协同提高城市群和都市圈气候适应能力。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山东段高质量发展与气候适应能力。持续提升沿海地区气候安全保障能力。[b]三、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b]依据上述重点行动,《方案》分别提出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的目标是,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基本确立。适应气候变化的风险预测预警等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通过有效开展自然资源、水资源、农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及城市、沿海、沿黄等重点区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带动气候变化观测网络实现天地空全覆盖,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通过开展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进一步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进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取得显著进展。适应气候变化领域的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开始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将在2025年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其中,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明显增强,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干旱、暴雨、风暴潮等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照《关于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的通知》(环气候〔2022〕41号)和《关于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的通知》(环办气候〔2022〕18号)要求,我们组织编制了《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align=right]吉林省生态环境厅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align][align=right]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财政厅 吉林省自然资源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交通运输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水利厅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align][align=right]吉林省应急管理厅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align][align=right]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 吉林省气象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国防动员办公室 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 吉林省能源局[/align][align=right]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 吉林省通信管理局[/align][align=right]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align][align=right]2023年9月15日[/align](此件社会公开)[align=center][b]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b][/align]以全球气候变暖及突发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是我省振兴突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风险及巨大挑战。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全面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环办气候〔2022〕18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作为推动全省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行动指导。一、面临形势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我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黄金玉米带”、“冰雪黄金维度带”,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发源地,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洪涝、霜冻、阶段性干旱等气候灾害多发频发,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大。1960年以来,吉林省气候呈现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达0.3℃/10年,中、西部地区升温尤为明显。受气候变化影响,1960—2022年,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以0.17℃/10年和0.68℃/10年的速率显著上升,寒潮日数以0.4天/10年速率减少。近10年来,暴雨、台风、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全球气候变化仍在持续,我省未来一段时期气候变化风险将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农业气候资源分布格局及种植方式发生改变,威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水旱灾害、霜冻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致灾危险性增大,西部风沙干旱,中部易涝,东部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更具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自然带分布缓慢北移,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面临压力;气候变化使城乡生命线系统运行环境恶化,交通线网、电力网络、能源管网等运营管理挑战增多;气候变化将产生更为适合媒介生物及病原体孳生的环境,直接影响农业和粮食安全,增大城乡居民健康风险;极端气候变化对我省的旅游业、商贸流通业、能源行业等也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复杂的气候变化态势,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部署,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工作的统筹协同,多措并举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中部黑土地保护、东部天然林保护、西部河湖连通工程成效凸显,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全面实施,全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修复标志性战役取得重大成果,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得到持续有效推进,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球气候变化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和风险仍在持续,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刚性压力,形势复杂而任务艰巨。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同时有序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任务精准落地,形成气候治理新体系,开创气候治理新局面。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强化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韧性,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降低和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损失,推进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创建气候适应型发展示范区,有效提升全省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路子。(二)基本原则坚持主动适应,预防为主。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风险,主动投入、积极作为,立足风险导向,最大限度采取趋利避害的适应行动。坚持预防为主,树立底线思维,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分析研判气候变化长期缓发不利影响和突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努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系统推进,协同融合。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适应和减缓协同并进,加强全局谋划、系统布局、整体推进、分类施策,处理好发展和适应、整体和局部、长远和短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高气候变化风险管控能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考虑我省东、中、西三大板块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趋势、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气候脆弱性程度等因素,采取差异化的适应策略,提高适应行动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在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将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脆弱领域和区域确定为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明确阶段性适应气候变化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效提高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效发挥政府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引领作用,明确有关部门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全民适应气候变化的意识,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主动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增强,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评估水平有效提升,气候相关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领域、重要生态安全地区以及重要战略经济区域的气候韧性和适应能力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45.8%。气候适应型示范作用明显加强,气候适应型特色示范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取得显著进展。先进适应技术得到应用推广,全社会自觉参与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氛围初步形成。到2030年,适应气候变化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完善,气候变化观测预测、影响评估、风险管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相关重大风险防范和灾害防治能力显著提升,各领域和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全面开展,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气候脆弱性明显降低,森林覆盖率达到46%,森林蓄积量达到11.41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3.5%,重要湿地生态功能进一步提升。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管理和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达到同期国内先进水平,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基本成熟,重特大气候相关灾害风险得到有效防控,适应气候变化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升,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三、重点工作(一)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提升行动聚焦我省农业、生态、基础设施等气候敏感的重点领域,建立气候精密监测及精准预报体系,提升灾害性气候预测预警能力,分区分类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以智能监测、智慧预测、数据评估等手段推进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化水平。1.建立完善气象监测体系依托我省卫星、雷达等先进观测技术,实施气候变化数据集建设,健全服务全省气象监测的智能化设施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动态化跟踪体系,提高气候变化风险感知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施气象观测站网工程。建立完整的大气圈三维立体观测系统,提升气象卫星、雷达应用能力,在气象灾害易发区、生态环境敏感区、观测空白区和国家安全重点区补充建设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和天气雷达,实施气象雷达工程、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建设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推进气象灾害易发区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地面气象精细化观测设备、激光测风雷达、太阳能辐射观测系统建设,谋划并力争实施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监测能力,加强气象监测站网布局规划,分区分类推进气象、水文、森林、草原、湿地、土壤、冻土等综合调查监测,建立全省多要素、长序列、高精度气候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关键环流因子、外强迫因子及其协同作用对吉林省气候影响机理研究。提升典型脆弱地区气候变化动态化监测能力。加强气候系统变化事实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规范气候变化监测技术方法,开展水土流失、湿地干涸、土壤沙化等调查监测评价,加强松原、白城等西部地区草原湿地,白山、通化等东部长白山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长春、四平等中部黑土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动态化监测网络,针对典型脆弱区气候系统变化事实和主要气候事件及风险影响的全过程监测。(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落实,省气象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以下均需各市(州)、县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重复列出)2.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测预估针对我省暴雨、冰雹、霜冻等频发多发灾害性天气客观事实,健全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开展气候要素精细化网格预测技术研究,重点研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推进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估系统建设,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过程监测评估业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警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信息管理,开展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中小河流洪水、森林草原火险、地质灾害等预警准确率、精细度和提前量。强化生态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开展气候变化、气候条件和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监测评估服务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综合业务系统,构建灾害性天气中短期、延伸期集合及概率预报预测业务。开展东亚季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预测技术,研发重大灾害性天气归因分析技术,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复合型灾害预测预警技术。鼓励研发区域气候预估技术,提升全省气候预估能力。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和社会传播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再传播机制,推动预警信息发布深度融入网络、广播、电视、短信等公共信息发布体系。(省气象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政数局、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聚焦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风险要素,提升气候变化评估技术水平和基础能力,加强敏感领域和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提升气候变化基础评估能力。谋划并力争实施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影响机理研究,加强我省气候系统多圈层、多时间尺度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机理研究。推进全省气候变化数据库体系建设,研制我省区域气候数据集产品,实现气候变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数据联通共用。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效果评价技术研究,积极申报气候变化适应效果评价技术标准。开展中西部风能太阳能监测和评估,发布相关服务产品。推进不同时间尺度客观化定量化综合气象灾害风险预估业务。推动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及应对气候变化要求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强化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面向农业和粮食安全、森林、草原、湿地、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分区分类、滚动有序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适时启动有关气候变化对农业、交通等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对西部生态脆弱区、长白山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开展面向各类规划设计、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化工园区区域评估、城市热岛效应评估、都市圈区域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强化东部森林带、西部草原湿地、中部丘陵等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刻画,加强草原沙漠化、湿地干涸、森林草原火灾等生态系统研究,把握气候变化引起的重点领域及重点区域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省气象局牵头,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草局、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科技厅、省政数局等有关部门配合)(二)自然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统筹考虑我省自然资源分布特点、资源环境承载力,推进林草河湖湿地一体化保护、修复、发展、治理,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安全屏障。1.强化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能力推进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和整体改善,加强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完善水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提升水资源承载力。优化水文等监测站网体系布局。推进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水文站、水位站建设及基本水文站改造升级,构建吉林省水利行业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工程,实现“吉林省水利多维数字化场景”,开展“四预”功能的“2+N”智慧业务应用体系及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实施防洪工程图项目建设,补充完善监测预警站点,升级改造水旱灾害防御平台等。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以水资源超载区、生态脆弱区、水生态退化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水资源生态保护治理,保护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推进白城市洮儿河灌区及二龙山、新村水源地置换工程,开展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评估。实施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保障工程。构建吉林“两纵四横”大水网,进一步优化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实施大水网骨干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因地制宜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实施供水工程联网并网扩网,规范开展小型供水工程标准化改造。实施防洪排涝体系完善工程。常态化开展水库(闸)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完成汪清满台城、吉林市胖头沟、和龙亚东、石国等100座病险水库加固,加强安全度汛和水毁修复工程建设。实施东部两条大江治理二期和三期工程、嫩江干流治理二期工程等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建设,完善大江大河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后备资源培育,推进农田防护林升级改造,强化森林气候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森林抚育、后备资源培育等人工促进天然修复措施,调整林分层次结构,优化树种组成,培育复层异龄混交林,促进天然更新和森林正向演替。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库、林草良种基地建设。实施农田防护林带建设工程。加快推进我省中西部标准农田防护林建设,发挥其保障粮食安全和黑土地的生态屏障作用。实施森林气候风险防控强化工程。健全森林防火体系,加强火灾监测防控力度,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应急控灾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韧性。(省林草局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配合)3.降低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性加强草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监测预报草原火灾、有害生物及自然灾害的发生,稳定湿地保有量,提高湿地系统适应能力。开展草原保护修复。通过优质牧草地建设、“三化”草原治理、草原围栏建设,建立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技术体系。针对重度退化地区,采取围栏封育、人工种草、免耕补播、松土施肥等措施开展综合治理;针对中度退化地区,采取围栏封育、切根、松耙、施肥等措施进行改良;针对水土条件较好的轻度退化地区,建设人工草地。实施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鼠虫害调查防控和毒害草治理。实施湿地系统功能提升工程。加强向海、莫莫格、哈尼等3处国际重要湿地管理,对长白山森林沼泽、灌丛沼泽开展保护与恢复,完善保护基础设施,强化科研监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提高湿地固碳释氧能力。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原则,完善保护设施建设,恢复和扩大各类湿地植被及面积。加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力度,使湿地充分发挥“储碳库”、“吸碳器”和气候变化的“缓冲器”等重要功能。(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畜牧局、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全面加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力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制度,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防控体系,强化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实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系统性保护工程。对极度濒危、生存繁衍面临困境的东北虎、东北豹等野生动物及其地理种群进行抢救性保护。开展中华秋沙鸭保护工作,开展朝鲜崖柏专项资源调查,保护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等珍贵濒危野生植物。构建植被物候、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强化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连通其生态廊道,扩大栖息地范围。指导应用环境友好型药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实施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程。强化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疫源疫病监测站点,构建疫源疫病监测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稳步推动高致病性禽流感、野猪非洲猪瘟等重点野生动物疫病的监测工作。实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工程。健全野生动物救护网络,提高收容救护能力,扩大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现有救护站、动物园、救助中心基础上,补充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站点,提升救护水平。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及普查,重点加强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建设工程。以长白山区、松嫩平原区两个自然区域以及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流域为重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建设东北虎、东北豹、原麝、东北红豆杉、朝鲜崖柏、梅花鹿、丹顶鹤、白鹤、大鸨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育保护地,开展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培植)、野化,扩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建设。(省林草局、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5.构建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吉林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按照国家统一调整政策,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科学优化自然保护地范围及功能分区,妥善解决自然保护地内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冲突。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护管理能力。推进自然保护地勘界和自然保护区立标,实施自然公园分类分区规范管理,开展自然保护地“绿盾”专项行动。结合国家法律法规修订,实施启动我省自然保护地地方性法规修订工作。(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气候敏感产业适应能力提升行动1.提高农业和粮食安全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结合我省农业生产结构及特点,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格局,培育和选择抗逆广适农作物品种,强化黑土地及耕地质量保护,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种植业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和程度,开展农业气候精细区划,适当调整农作物品种和生产结构。推广农业气候适应良种种植。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有计划选育和推广抗逆广适作物品种。加强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推广。推进作物、粳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菌物(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中药材种质资源圃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及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黑土地保护综合开发示范区,筹划“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建设,积极推动成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推进气候智慧型农业建设。发展农田智能化排灌、气候适应型作物、林果应变栽植和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旱作农业、抗旱保墒、排涝去渍等适应技术。根据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关系改变和病虫害新特点,优化构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农业文化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展吉神黑猪、长白山野猪等具有吉林省特色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开发地方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推进我省发展特色避暑旅游业、冰雪旅游业等气候适应性旅游业,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合理开发新兴旅游业态及产品,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处置及管理能力。推进旅游景区安全设施升级改造。加强游山步道、玻璃栈道、索道与安全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建设,严防雷击、洪水、暴雨等灾害。创新适应型旅游业新业态。利用气候变暖的有利因素,合理开发到吉林“森”呼吸、行走在“吉”线、“精彩夜吉林”等特色休闲避暑产品,以及赏雪、戏雪、滑雪等冰雪旅游产品,开展古树名木、桥梁、村落、古建筑、遗址遗迹等旅游资源保护的人工干预。推出一批主题鲜明、课程精良、运行规范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健全旅游业应急处置和管理制度。识别并评估气候敏感型旅游资源的潜在风险,开展长白山地区古人类遗址、“冰雪丝路”等相关遗址调查研究和资源保护的人工干预。推进长白山、北大湖、查干湖等旅游地发布温湿度指数、风效指数和着衣指数等旅游地气候舒适度指数,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等各项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省文旅厅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提高能源行业气候韧性建立能源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煤炭、石油及天然气等能源供应保障,建立健全能源安全管理体系,保障核心用能需求。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实施“陆上风光三峡”、“山水蓄能三峡”等重点工程,推进“氢动吉林”行动,建设鲁固直流配套300万千瓦风电基地和光伏基地、生物质热电联产等项目,构建多元开发、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强化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供应保障。加大全省原油、天然气、油页岩、页岩气精细勘探、合理开发力度,提高油气资源探明率,增加油气资源可采储量。积极引进中俄东线天然气资源,打通东部地区天然气资源入口,多渠道增加省内天然气供给。完善煤炭供应体系,完善“冬煤夏储”、“电煤应急保障”机制,支持热电企业与省外煤炭生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增强煤炭供应储备能力。建立健全能源系统安全监测及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电力设备监测和巡视维护,推广储能、智能电网和数字化等技术应用。持续推进能源系统培训演练基地、抢险救援队伍和专家库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编制紧急情况下应急处置方案,增强雨雪冰冻等极端状态下生存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省能源局、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自然资源厅配合)4.促进商贸流通业适应气候变化聚焦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适时发展气候适应型商贸服务业,加强气候智能型物流业发展,强化城乡冷链物流保障能力,提升商贸流通业气候韧性。提升气候适应型商贸服务业发展能力。根据气候变化和市场需求调整销售产品供给与服务策略,特别是突发热浪或寒潮等极端气候发生,个别商品需求会在短时间内激增,引导鼓励商家做到相关商品迅速调运和上市。加快气候智慧型物流建设。推进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改造升级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城市物流智慧大脑、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数据交换平台。引导企业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仓储配送管理,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物流融合,根据需求提供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健全物流气象监测、物流路线规划与精细化的气象预报、仓储防灾减灾服务,保障物流运输安全性、末端投递时效。加强城乡冷链物流保障能力。加强产销两地冷链物流衔接,推广应用预冷加工、低温分拣、冷藏运输、冷库储存等相关物流设施设备,建设农产品产地运输通道、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等,完善农业农村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菜篮子”产品在气温升高后的抗风险能力。(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气象局、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政数局配合)5.提升气象及金融服务保障能力推进气象监测预警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气象金融服务、气象商业化服务,创新发展气候服务新业态。提升气象金融服务业。鼓励金融机构披露高碳资产风险敞口和建立气候相关风险及突发事件应急披露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制定物理风险应对方案,加强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研究。推动金融科技与气候风险管理研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制定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转型战略、路径和目标。创新商业性气象服务业。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气象服务产品,构建“智能预报+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发展商业性气象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工矿等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定制化、专门化气象服务,推动构建覆盖多领域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省气象局、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重点生态安全地区气候韧性强化行动围绕东部、中东部、中部及西部四大生态功能板块,精准识别生态空间功能,强化森林、丘陵、平原、草原湿地等不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治理,提升我省生态安全区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和生态系统气候韧性。1.提升东部森林生态区适应能力以长白山森林生态功能区为核心,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白山市、通化市等地区为重点,合理利用开发的森林生态资源,推进保护河流水系、生物迁徙通道等生态廊道建设,提升东部森林生态功能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升森林及天然林资源保护能力。结合季节和气候变化,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积极发展森林碳汇。保护野生动植物、珍稀、濒危生物和湿地资源,加强外来物种管控,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预警预报。强化生态区水源地保护。强化长白山天然矿泉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大江河湖泊水资源保护治理力度,保护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强化生态流量保障。构建以长白山、松花江为主体,森林、水系共生的生态格局。(省林草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提升中东部丘陵生态区气候适应性重点围绕辽源市,吉林市的磐石市、桦甸市、蛟河市,通化市的梅河口市、辉南县等东部山区向平原过渡带地区,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为重点,持续推进有关工作落实,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松花江、辽河、“三湖”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大力发展气候适应型产业,利用中东部地区资源,发展林地经济及气候适应型旅游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发展新材料、清洁能源。着力保护耕地,立足各地自身条件优势建设玉米、水稻、大豆产业带。(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提升中部平原生态区适应能力以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等松辽平原黑土带保护区为核心,抓好农田防护林网修复,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防护林网络建设。加快推进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更新改造,加强公路、铁路、江河绿色通道防护林网建设,预防面蚀和沟蚀、水土流失、冻融侵蚀等极端气候引发的灾害,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加强环长春经济圈的绿色通道和自然保护地建设,推动生态防护均衡布局并贯通到周边地区,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发展适应型产业。将发展优势条件与气候变化特征相结合,着力培养经济林、种苗、花卉等气候适应型生态经济产业,实现林农优势互补。强化中部平原生态区生态治理。加强水源地、风沙源区、退化草原和萎缩湿地生态治理,有效锚固区域自然生态本底。(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水利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4.提升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适应能力围绕白城市、松原市等科尔沁草原东部、西部草原湿地生态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原防灾减灾,提升湿地系统功能,补齐生态脆弱短板,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强化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监管。加大草原“三化”治理,鼓励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提升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加强草原防火和草原鼠虫害防治,推进草原区干旱、暴风雪等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技术体系建设,提高草原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开展农牧交错带、盐碱化、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推进草原资源休养生息,强化草畜平衡管理,加快盐碱地改良及沙地风蚀治理,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充分发挥林草水土保持功能。加强自然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向海、莫莫格、查干湖、牛心套保等重要湿地保护力度,提升湿地保护能力,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稳步推进珍稀水禽等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恢复和鸟类迁徙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省林草局、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五)重大基础设施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等影响,强化重大基础设施有效防范及应对气候灾害影响的能力,保障交通、能源、通讯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1.提高交通系统气候变化韧性加强韧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气候适应型机场、气候适应型铁路、气候适应型公路为重点,提高交通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机场建设。以长春龙嘉机场、查干湖机场、延吉机场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机场生产运行的影响和风险评估,制定不同气候灾害情境下的应急预案,细化机场延误后服务保障,增强极端天气下的航班大面积延误应对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铁路建设。以敦白铁路、长珲铁路、省内城际铁路等为重点,积极应对崩塌、滑坡、低温冰雪灾害,加强沿线冻土监测研究、灾害监控和防治,推广地基稳定性技术,提升铁路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推进气候适应型公路建设。加强全省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指导,预判潜在工程风险灾害,提前避绕开山洪、泥石流多发地段和冬季冻雨多发、积雪障碍地段。结合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实际,适当增加监控探头数量、采用高清视频探头,将隧道、特殊路段、特殊气象路段纳入重点监控区域,实施公路桥梁、隧道、边坡等危险点智能化监管。(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省科技厅配合)2.提高能源设施安全保障能力强化重要能源设施安全防护,加强对重要的电力系统设施、油气通道设施的保障建设,提高能源设施气候适应能力。增强电力系统设施气候韧性。根据气温、风力与冰雪灾害的变化调整输电线路、设施建造标准与电杆间距,新建和安装输供电设施尽可能避开冻雨、雷电、洪水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完善输供电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储备抢修器材,增强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能力。加快农村电网和城市配网升级改造,促进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络协调发展。开展西部地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气象预报服务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加强极端天气下的输供电系统保护,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远程监控输供电设施,定期盘查和消除隐患,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提升极端气候状态下电力供应能力。提升油气输送通道气候适应能力。加强油气长输管道保护,健全管道保护体系,督促管道企业履行管道保护主体责任,提高对地质灾害和极端恶劣天气的应对能力。加强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建立以地下储气库为主、液化天然气储罐为辅、管网互联互通为支撑的多层次储气系统,尽快形成3天的储气能力,为全省储气调峰和稳定供气提供基础保障。(省能源局、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信息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对标数字吉林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强化信息基础设施适应气候能力,保障通讯网络安全运行。增强信息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加快建设新一代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助力我省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互联网基础设施保障体系,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通信风险。提升通讯网络应急能力。做好寒潮等极端天气通信保障,完善网络应急保障预案,组建应急队伍,做好资源储备、应急装机的统筹规划,确保通信网络在恶劣天气中安全稳定运行。(省通信局牵头,省政数局等有关部门配合)(六)城乡生活环境适应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开展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安全保障能力,优化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农村人居环境气候韧性,提升城市生活环境与农村人居环境气候变化适应能力。1.加强重点城市气候风险评估科学判断长春、吉林、四平等重点城市气候变化现状,根据区域气候变化趋势预估,识别气候变化对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的主要影响和风险,合理评估城市不同领域、区域和人群的脆弱性。加强城市气候风险识别与评估。谋划并力争实施城市气候风险动态评估系统建设,推动长春、吉林编制城市气候风险地图,降低城市建筑、交通、供排水、能源、信息、环境等重要生命线系统的暴露度。完善城市气候风险评估有关制度。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体检评估工作,落实国家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完善城市部门应急联动会商机制,建立重点城市群气候安全联席会议制度,提升城市群联防能力。(省气象局牵头,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应急管理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充分考虑不同气候承载力,统筹安排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防灾减灾场所布局。科学布局公共防灾、人防等设施和防灾减灾避险场所,合理配置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确保自然灾害影响下城市功能正常运行。依托道路、绿地、水网,打通城市多层次通风廊道,增加城市空气流动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雾霾等现象。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的适应气候变化性能。针对强降水、高温、冰冻、台风、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在设计及建设、运行和维护方面提升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基础设施的适应气候变化性能。(省住建厅、省国动办、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省能源局、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3.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交通、供水、供电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影响,着重建立和完善各级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强化基础设施防范与应急能力,保障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安全。提升道路交通适应气候变化韧性。加强交通设施维护保养,在城市轨道、城市快速路建设应急处置机制,强化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通行保障能力。稳妥有序提升道路耐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变幅阈值,增强交通工具、公交站台、轨道交通、停车场对大风、高温、暴雨、内涝等的防护能力。提升能源设施气候变化韧性。开展气候变化对能源设施影响评估,推进输供电远程监控系统和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完善输供电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优化配电网络,推进城市电力电缆通道建设和具备条件地区架空线入地,储备抢修器材,持续实施城镇老旧燃气管网设施更新改造。增强市政设施气候变化韧性。建立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及应急系统,推进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市政管网改造,提高应对特大干旱、突发水安全事件的能力,构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建设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控制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水利厅、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4.强化城市生态网络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生态系统气候韧性,发挥绿化改善城市微气候作用,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构建气候友好型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完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持续推动园林城市创建和园林绿化品质提升,积极推进“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建设。实施城市河湖生态修复。系统开展城市江河、湖泊、湿地、岸线等治理和修复,高标准推进河湖岸线生态缓冲带建设,恢复河湖水系连通性和流动性。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智能化管理水平。按照国家要求推进相关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林地火险、病虫害发生和物种入侵等各类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优化设置城市洪涝水滞蓄场所和外排出路,增强雨洪径流调控能力。系统化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强化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推进老城区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现象。(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5.增强农村人居环境适应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适应能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供水保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电网和电气化提升等工程。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村道巷路改造。推进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农村5G、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持续开展村庄清洁等农村社区常态化工作,实施乡村绿化工程,实施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支持乡土建筑适度开展适应性改造,完善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体制。(省农业农村厅、省住建厅、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健康与公共卫生适应能力提升行动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健康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防控、疫情动态变化监测评估,制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救援机制,最大力度降低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不利影响。1.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预警按照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方案和指南,研究制定吉林省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方案,加强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建设,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有效识别气候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提升重点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能力。(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应急救援网络建设,完善气候敏感疾病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动态修订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完善应急医疗物资保障、应急医疗资源启用、科技攻关等子预案。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有关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应急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加强气候变化健康管理能力提高儿童、孕妇、各类慢性疾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城市贫困人口等脆弱人群的健康风险管理能力,加大气候变化健康影响宣传力度,开展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风险的宣传教育工作,充实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的科普内容,组织开展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科普知识进党政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学校、进社区(村)等活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水平和灾害自救互救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防护管理,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规定做好高温天气环境下作业的劳动者防暑降温工作。(省卫生健康委、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八)自然灾害应急和综合治理行动把握气候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新特点与演变趋势,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调整防灾减灾部署,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健全灾害风险管理预案体系,优化灾害防治工程网络,强化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气候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治理能力。1.完善灾害风险管理预案体系强化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围绕灾害风险基础研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高气候灾害风险防范支撑能力。增强灾害风险应对能力基础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我省自然灾害孕育、发生、发展及其影响风险机理研究,建设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省级数据库,编制和适时修订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区划。推广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产品在城乡建设、灾害评估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健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机制。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工作机制,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及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制度,强化灾害综合风险形势会商研判,提升多灾种、灾害链风险综合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加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建立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诱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统一规划和分级分类管理,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省应急管理厅、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等有关部门配合)2.加强灾害防治工程网络建设聚焦灾害敏感领域及敏感区域,强化主要灾害防治措施,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AR等智能化技术在气候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增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能力。加强气候灾害多发地区和灾害风险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区域的综合治理,实施防汛抗旱能力建设工程、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自然灾害防治工程,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完善灾害防治智慧化载体。完善“数算一体”的“天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实施分布式气象服务数据后台和省级业务系统“云+端”升级改造建设工程。推进建设气象灾害风险模拟系统,实施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升工程,推广人工防雹作业新模式,优化现代化人影信息业务系统,建立完善松花江上游人工影响天气试验示范区。(省应急管理厅、省政数局、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增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以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为目的,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提升应急指挥及救援能力,织密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网站,不断增强自然灾害应急能力。完善实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乡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强化多灾种、专业化训练演练,提高极端条件下综合救援能力。实施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储备库设施新建和改造工程,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完善自然灾害应急协同机制。建立健全跨省(区)飞机增雨作业协调和流域水文气象业务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区域内飞机增雨作业协同保障和流域内水文气象信息共享应用及防汛抗洪联防联控,全面提升区域人工增雨抗旱、降低森林草原火险、防雹和流域防洪服务能力。(省应急管理厅、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省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配合)(九)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行动根据我省气候特征、资源特点、区域布局、产业发展、城市功能等因素,开展各具特色的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探索和推广有效的经验做法,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1.创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加强城市面对气候灾害的响应与管理,提升城市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实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建设工程,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开展城市建设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建设及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推进城市生命线系统、居民健康等重大领域适应性工程建设,支持各地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源头减排、管渠匹配、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气象局、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创建气候智慧型农业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创建气候智慧型农业示范试点,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农业有害生物区域性预警与防控。开展干旱、洪涝、冷害等灾害的动态监测。选育和推广抗逆广适农作物品种。推广培肥改土、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农业高效节水等适应性技术,优化灌溉系统和方式,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省农业农村厅、省气象局、省科技厅、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3.创建气候适应型特色示范区加快推进气候适应型产业园示范园区建设,提升敏感二三产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积极推进我省产业园区、开发区创建气候适应型产业示范园区,开展园区适应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引导各类产业园区实施生产工艺、能源设施、生产车间等方面改造升级,优化园区产业链和生产组织模式,探索适应型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4.创建综合减灾示范试点围绕城市、城镇、社区等载体,提升气候灾害综合减灾能力,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试点。实施综合减灾示范区建设工程,建立完善防灾减灾工作制度,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修订完善各类灾害预案,建设重点易灾区监测预警系统。开展防灾减灾救灾业务培训、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各类灾害应急演练,优化应急物资管理制度,提升应急保障综合能力。(省应急管理厅、省气象局、各有关涉灾行业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卫健委等有关部门配合)(十)适应气候变化治理能力提升行动落实适应气候变化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政策与制度,形成有效适应气候变化体制机制,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投融资机制,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发展,提升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不断加强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1.健全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法规及制度体系加强气候适应型政策法规及制度建设,制定《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吉林省关于有效落实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若干政策意见》、《吉林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适应气候各级管理体制,规范和加强地方各级政府的机构建设。落实国家有关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2.创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领域投融资机制创建我省适应气候变化特色投融资机制,实施气候适应型投融资机制建设工程,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国家和地方气候投融资项目库。积极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创建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设立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基金,创新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参与农业、交通、建筑、海绵城市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投资。(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省农业农村厅、省交通运输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配合)3.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建立健全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协同机制。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协同,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减排目标与任务。强化适应气候变化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制度协同,制定完善的适应气候变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相关制度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在统一政策规划标准制定、统一监测评估、统一监督执法、统一督察问责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和试点示范项目鼓励省内各地区、有关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基础,推进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及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全省各地、有关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韧性。1.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根据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实际需求,聚焦防范化解敏感脆弱领域、区域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提升等重点工作,谋划和组织实施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重点实施吉林省气象观测站网工程、吉林省气象雷达工程、吉林省海洋气象综合保障工程二期、吉林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程、吉林省中西部供水工程、吉林省东部两条大江治理二期工程、吉林省查干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长白山森林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等工程,适时谋划并争取实施吉林省风能太阳能监测预测能力、吉林省老龙口水库数字孪生水利工程等。(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2.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项目聚焦提升水资源、生态系统、城市生命线及重大基础设施等高风险区域、领域,积极开展和深化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大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重点实施气候变化数据集建设(农业、极端天气特征值)、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估系统、吉林省气候要素精细化网格预测技术研究等试点示范项目,适时谋划并争取实施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和风险研究(西部生态脆弱区、长白山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气象灾害影响机理研究、气候可行性论证综合业务系统、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过程监测评估业务能力建设、城市气候风险动态评估系统、长春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等试点示范项目。(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林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配合)四、实施保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协调,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落实气候适应行动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全面适应气候变化的积极氛围。(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适应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合力。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共同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实施相关省级管理、开展相关协调和推进及配合等工作,各市(州)级政府负责组织本地区实施本方案中各项有关工作,共同建立健全气候系统观测、影响风险评估、综合适应行动、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体系。(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二)推动工作落实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吉林省适应气候变化成效阶段评估工作,每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期结束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优化省级行动方案。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要求适时调度、总结并上报本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阶段进展情况。(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三)拓展交流合作强化与发达地区、毗邻省(市、区)的合作,深化气候变化科学数据共享与技术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东北区域气象服务联合体,加强气候风险和自然灾害联防联控。深化在气候变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适应协同等领域的合作。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积极融入和服务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宣传引导鼓励建设适应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网络平台,编制科普读物、挂图或音像制品,依托世界气象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生物多样性日、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全国生态日、吉林黑土地保护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应气候变化有关宣传和科普活动。鼓励培育和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教育宣传活动基地,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交流与宣传,有效提高公民适应气候变化意识。依托专业机构和相关高等院校,建立专家团队和工作支撑团队,开展适应气候变化有关业务培训等工作。(省气象局、省水利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科技厅、省文旅厅、省生态环境厅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 气相色谱萃取后峰面积比标准品峰面积还大

    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测三卤甲烷,做出了标准品的曲线,然后用去离子水做了一个加标的,测了发现加标的峰面积比标准品的峰面积大很多,是不是很不正常?这怎么计算回收率?而且萃取不是会有损失,怎么峰面积还变大了?前处理步骤,就是20ml水样加入比色管中,然后加100ppb的标准品,加4ml的甲基叔丁基醚萃取,再加入8g的无水硫酸钠。也做了个空白,发现空白没有这些出峰,峰面积大小可以忽略不计。加标和测标准品的方法是一样的。请高手解答一下

  • 精密移取有机标准物质溶液,用移液枪准不准?

    请教大家,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枪[/color][/url]移取有机试剂配置的标准溶液准不准?之前发现同一个枪头润洗和不润洗直接吸取的液位不一样。夏天和冬天相同体积的液位不一样。我说的液位是指液体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枪[/color][/url]枪头的液面位置。大家有专门用来移取有机溶剂的[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枪[/color][/url]推荐吗?

  • 【原创大赛】羟丙基透明质酸质量标准的建立

    【原创大赛】羟丙基透明质酸质量标准的建立

    [align=center][b]羟丙基透明质酸质量标准的建立[/b][/align][align=center]杨桂兰,臧恒昌[b][/b][/align][b]摘要:[/b]透明质酸(HA)具有保湿、润滑、营养、修复和预防损伤等生理功能,在维持组织完整性方面和促进感染、损伤、胚胎发育过程中组织形成和重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化妆品、食品及医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HA容易被体内透明质酸酶降解,体内留存时间短。研究者们期望通过对其进行修饰,得到抗酶解的HA衍生物,延长体内保留时间。修饰HA的衍生物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将其修饰为两亲性衍生物,对抗酶解活性也有研究;这种亲油亲水性使其不仅能够降低降解速率,而且能够降低表面张力。其次,两亲性HA可以解决美容填充时HA分子量过大,黏度过高,注射困难的问题,修饰后的两亲性HA具有黏度降低(相同分子量相同浓度)的优点。HA两亲性衍生物也可作为生物可降解性的药物载体。 本文参考羟丙基淀粉取代度测定方法,建立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羟丙基透明质酸(HHA)取代度的方法。同时摸索了HHA的抗酶解活性检测法、干燥失重、pH、蛋白含量及微生物等关键指标的测定方法。[b]关键词:[/b]透明质酸;羟丙基透明质酸[align=left] 本研究为确保自制羟丙基透明质酸的质量,特制定一系列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b]1分子量测定1.1材料[/b] NaCl(AR),NaN[sub]3[/sub] (CP) ,BSA(Roch);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DAWNEOS,美国Wyatt。[b]1.2方法[/b] 测定条件:流动相:0.2mol/L NaCl (包含0.02% NaN[sub]3[/sub]);流速:0.6ml/min,样品浓度:0.05 mg/ml;柱温:35 ℃,进样体积:500 μl。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b]2取代度测定2.1原理[/b][/align][align=center][b][img=,497,11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251603456954_6718_3389662_3.png!w497x113.jpg[/img][/b][/align][align=left][b]2.2材料[/b] HHA;水合茚三酮、1,2-丙二醇、浓硫酸、亚硫酸氢钠、可见分光光度计、具塞比色管(25 ml),容量瓶(100 ml、1000 ml)[b]2.3方法 [/b] 丙二醇标准溶液的配制:准确称量1.0g丙二醇溶液于1000 ml容量瓶中,加纯化水稀释至刻度,然后分别取2、4、6、8、10 ml于100 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得到丙二醇含量分别为20、40、60、80、100 mg/ml的溶液。[b]2.3.1丙二醇标准曲线的制备[/b] 分别吸取上述丙二醇溶液0.5 ml于25 ml具塞比色试管中,置于冰浴中,逐滴加入4 ml浓硫酸(不宜加入过快,并不时震荡)混合均匀后置100 ℃的水中加热3 min(秒表控制),取出后立即放入冰浴中,冷却至15℃,沿管壁加入水合茚三酮试剂0.3 ml,边加边摇匀;在25 ℃的水浴中放置80 min,再用浓硫酸稀释至12.5ml(约7.7 ml浓硫酸)。缓慢倾倒混匀后(不要用混合器震荡),静置5 min,用1 cm比色皿于590 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曲线,拟合丙二醇标准曲线方程。 空白:以相同条件下不加丙二醇溶液作空白。[b]2.3.2试样的测定[/b] 分别称取0.05 g~0.1 gHHA及制备该批HHA所用HA粉末于100ml的量瓶中,量取25 ml的0.5 mol/L的硫酸,缓缓加入量瓶中。置于100℃水浴中加热,缓缓摇动,至试样完全溶解,冷却,用纯水定容,量取0.5ml此溶液置25ml比色管中,其余如上述丙二醇的配制方法。羟丙基含量和取代度算法分别如公式1、2所示。[/align][align=center][img=,411,6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251608249134_5590_3389662_3.png!w411x64.jpg[/img][/align][align=center]注: C:试样中丙二醇含量,由吸光度计算得出; m:取样量;0.7763:转换系数;[/align][align=center][img=,387,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251610349286_9676_3389662_3.png!w387x58.jpg[/img][/align][align=center]注:6.9190:HA分子量/环氧丙烷分子量[/align][align=left][b]3抗HAase降解特性3.1材料[/b] 注射用透明质酸酶(HAase)(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1500单位/瓶);缓冲液(磷酸二氢钠:0.0057 g、磷酸氢二钠:0.0230 g、氯化钠:9.0 g、纯化水:1.0 kg);平氏黏度计,Φ1.0 mm、Φ2.0 mm;恒温水槽,上海仪表仪器厂; DK-8D数显恒温水浴锅,金坛市医疗器械厂。[b]3.2方法[/b] 称取HHA和对照HA各 0.5 g份于150 ml肖特瓶中,加入50 ml缓冲液,震荡至完全溶解。用氢氧化钠溶液或HCl溶液调节pH值6.0~7.2,取溶解液10.0 g,纯水稀释5倍;作为起始样品测黏度。取1500单位的酶用缓冲液稀释10倍,分别吸取40单位加入上述HA和HHA溶液中,摇匀,放入37℃的水浴中降解,24 h取样:称取10.0gHA溶液于50 ml容量瓶中,加入纯化水稀释至刻度线,加热煮沸2min,冷却至室温,测其在25℃下的运动黏度,算法如公式3所示。[/align][align=center] [img=,449,4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251629104708_3045_3389662_3.png!w449x41.jpg[/img][/align] 24小时黏度下降率Δη低于75%。[align=left][b]4透光率的测定4.1材料[/b]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精度0.01g)[b]4.2方法[/b][/align][align=left] 取本品0.50g至盛有100 ml水的锥形瓶中,在冰箱中放置过夜,溶解后,纯水作为空白,参考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550 nm波长处测定溶液的透光率。[/align][align=left][b]5pH的测定5.1材料[/b][/align][align=left] 电子天平(精度0.01g)、pH计、磁力搅拌器、磁子、100 ml锥形瓶、100 ml量筒、新沸放冷的纯化水。[/align][align=left][b]5.2方法[/b][/align][align=left][b]5.2.1 溶解[/b][/align][align=left] 称取供试品0.10 g,置锥形瓶中。加新沸放冷的水100 ml和磁子,将锥形瓶用封口膜封口,将锥形瓶置磁力搅拌器上搅拌约4小时,完全溶解,目测为均一透明溶液。[b]5.2.2 测定[/b][/align][align=left] 按照所用pH计的操作规程,先对pH计进行校准,之后将电极和温度探头深入被测溶液中,缓慢搅拌,读取pH值。[b]6运动黏度的测定6.1材料[/b][/align][align=left] 电子天平(精度0.1 mg);平氏黏度计(毛细管内径为1.0 mm ± 0.05 mm);恒温水浴:控温精度±0.01 ℃;秒表:分度0.01秒;振荡器。[b]6.2方法[/b] 称量样品0.1 g(折干),置100 ml容量瓶中,加水振荡至溶解后作为供试液。取毛细管内径为1.0mm ± 0.05 mm的平氏黏度计,加入5 ml供试液,置水浴中,25 ℃下放置15分钟后,秒表测定供试液流过黏度计两条线之间的时间,取两次测定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即为供试品的运动黏度,计算方法如公式4所示。[/align][align=left] 运动黏度ν(mm[sup]2[/sup]/s)=[i]Kt [/i]公式(4)[/align][align=center]式中 [i]K[/i]为用已知黏度的标准液测得的黏度计常数,mm[sup]2[/sup]/s[sup]2[/sup];[/align][align=center][i]t[/i]为测得的平均流出时间,s;[/align][b]7干燥失重7.1材料[/b] 卤素水份测定仪,HHA样品;[b]7.2方法[/b][align=left] 取本品约1.0g,置HG53 型卤素水分测定仪托盘内。110 ℃测定15分钟,记录测定结果。[b]8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测定8.1供试液制备 [/b][/align][align=left] 取34ml无菌磷酸盐缓冲液1瓶,将1500U HAase加入其中,用吸量管各吸取1ml分别加入至4个平皿中,作为阴性对照。再取样品1.5 g,加入到做完阴性对照的含有HAase的30 ml磷酸盐缓冲液中,42℃下振荡溶解,制得 1﹕20的供试品溶液。[b]8.2 细菌总数测定[/b](1)阴性对照试验将温度低于45℃溶化的营养培养基分别注入上述2个含有1 ml的磷酸盐缓冲液的平皿中,每个平皿约15~20 ml左右,凝固,倒置培养。均不得有菌生长。(2)样品测定用吸量管准确吸取上述1∶20的供试液2ml加入至8 m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混匀,作为1∶100的稀释级。向平皿中分别加入1∶20、1∶100的供试液各1 ml,向每个平皿注入温度低于45℃的事先溶化的营养琼脂约15~20 ml,待凝固后倒置放入培养箱中。每个稀释级均制备2个平板。[b]8.3 霉菌及酵母菌数测定[/b](1)阴性对照试验 分别注入向2个含有1ml的上述磷酸盐缓冲液的平皿中将温度低于45℃溶化的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每个平皿约15~20 ml左右,凝固,倒置培养,均不得有菌生长。(2)样品测定 用吸量管准确吸取上述1∶20供试液2ml加入至8 ml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混匀,作为1∶100的稀释级。各吸取1∶20、1∶100的稀释级的供试液1 ml加入至平皿中,注入温度不超过45 ℃的溶化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每个平皿约15~20 ml,待凝固后,倒置培养。每个稀释级均制备2个平板。[b]8.4 结果[/b] 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和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平板分别倒置于30~35℃、23~28℃生化培养箱中,营养琼脂平板培养3天,用于细菌计数;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平板培养5天,用于霉菌、酵母菌计数,按照稀释比例,计算出每克样品中的微生物数。[b]9 结论[/b] 采用制定的质量标准对产品检验,结果表明,HHA能保持HA的润滑性和流动性,也具有明显的抗HAase降解的特性;克服了HA衍生物抗酶解但缺少润滑性的缺点,预期用途是开发成骨关节注射液或皮下注射填充剂用于美容,期望能够延长体内保留时间起到长效治疗的作用,减少患者注射次数,减轻患者痛苦。[/align][align=center]参考文献[/align] 赵凯, 刘丽艳, 刘婧婷. 分光光度法测定羟丙基淀粉取代度. 食品科学,2011, 32(22) : 201-203.[align=center][b][/b][/align][align=center][b][/b][/align]

  • 标准曲线配制用移液枪吸取有机溶剂体积偏大

    兽残中很多标准物质配置时是用有机溶剂配置的,如乙腈,甲醇,乙酸乙酯,但我发现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9p][color=#3333ff]移液枪[/color][/url][/color][/url]移取标液的时候,润洗之后再次吸取时移取体积会增大很多(枪头上有刻度线),尤其是甲醇。移取水的时候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移液管配置太麻烦,大家配置标曲时都是怎么操作的?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