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

仪器信息网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相关的解决方案。

大豆油脂肪酸标准物质相关的论坛

  • 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标准求解?

    药典二部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项下,用归一法测定各脂肪酸含量,结果判定中有一句,“含小于十四碳的饱和脂肪酸不大于0.1%”问:小于十四碳的饱和脂肪酸何解?是一个成分还是多个成分?有没有老师可以解释一下,怎么理解?补充:一大堆峰,哪些是小于十四碳的?怎么确定?(有单独的十四碳的、棕榈酸、油酸、....二十碳等等)估计:会不会他们的出锋顺序按碳的数量排列?在十四碳前面的所有峰??

  • 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的方法改进

    【序号】:1【作者】:徐伟东 陈钢 李丽珍【题名】:气相色谱法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组分的方法改进【期刊】:《中国药学杂志》【年、卷、期、起止页码】: 2003年05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YX200305022.htm【序号】:2【作者】:李宏涛 【题名】:气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大豆油中脂肪酸含量【期刊】:《药物分析杂志》 【年、卷、期、起止页码】: 1995年06期【全文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YWFX506.009.htm

  • 关于食用油脂肪酸组成检测之困扰

    食用油脂肪酸组成一般按GB/T 17376-2008 GB/T 17377-2008来测,各种食用油有各自的判定标准。一种油用不同的色谱柱走出来的结果会有差。最近做一个大豆油,不同色谱柱在亚麻酸组分上结果差异较大。在C18:3区域顺反异构体分离较好的长色谱柱(100m)测出的α-亚麻酸会较之短点的色谱柱(60m)测出来的值小点。100m的SP-2560测出来的大豆油里的亚麻酸小于5.0,60m的DB-23测出来的亚麻酸大于5.0。个人认为可能短的色谱柱没有较好地分离开顺反异构体的C18:3 导致亚麻酸值高,这种情况下这大豆油是判合格还是不合格呢?

  • 【求助】脂肪酸组成

    【求助】脂肪酸组成

    我做大豆油脂肪酸组成色谱条件是230保持11分钟以5度每分钟到250保持10分钟,进样口206,检测器270,色谱柱是PEG-20M。可是就是进不出来。想问一下大家做大豆油的脂肪酸组成用的是什么色谱条件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310935_286382_2251842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3/201103310935_286383_2251842_3.jpg

  • 炒菜用油时,如何摄入脂肪酸

    炒菜用油时,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黄油、牛油;多吃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以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等食物中获得。

  • 生活中要优先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

    优先选择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橄榄油、菜籽油、茶籽油以及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等。尽量不食用动物油、椰子油、棕桐油。推荐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油,每天烹调用油控制在20g-30g。

  • 单硬脂酸甘油酯和单甘油脂肪酸酯是一种物质吗?

    很多蛋白饮料类企业现在使用的添加剂是单硬脂酸甘油酯,但GB2760上列出的允许使用的对应的添加剂种类是“单、双甘油脂肪酸酯(油酸、亚油酸。。。硬脂酸。。)。现在的问题是,GB2760中单甘油脂肪酸酯和添加剂单硬脂酸甘油酯到底是不是完全相同的物质,在化学组成上是否能找到准确的分析依据作为支撑?为什么GB2760上没有按照添加剂标准规定的名称标出?

  • 【讨论】氢化植物油不等于反式脂肪酸

    “植物奶油危机事件”引发了消费者的恐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朱念琳表示,消费者不必谈“氢化植物油”色变,现在消费者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氢化植物油”即植物奶油、起酥油等,并不能和反式脂肪酸完全画等号,经过工艺改进的氢化植物油可以降低反式脂肪酸,甚至不含反式脂肪酸;二是应该限制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但并不是要禁止使用氢化植物油,在美国、丹麦等也未出台限制使用氢化植物油,仅是建议居民日均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1%。 朱念琳介绍,以制作糕点为例,酥皮、起酥等均需要酥油来起酥,过去人们通过熬制猪油、牛油等动物性油脂来烹制。由于担心存在于荤油中的胆固醇可能会对心脏带来威胁,上世纪80年代,氢化植物油开始在中国食品加工业使用,植物油因高温不稳定及无法保存等问题,从国外引进了氢化技术,有研究表明高温脱臭后的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可增加1%至4%。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膳食、营养与慢性病》中建议,以每天摄取2000千卡热量的人为例,每日摄取的总脂肪应为66克,饱和脂肪酸22.2克,反式脂肪酸2.2克以下。 不同品牌氢化植物油的质量优劣区别很明显,朱念琳说,氢化植物油加工工艺需要改进,食品加工企业的制作也要研发新的方式,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现在市面上有氢化大豆油、氢化棕榈油、氢化椰子油……目前可以通过酶法或化学催化剂、配方调整、改进氢化工艺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如果植物油完全氢化,完成从液态变为固态,就可以做到反式脂肪酸含量几乎为零。问题在于完全氢化的植物油制作植物奶油、起酥油等,厚厚的一层根本无法涂抹。他希望这次的“植物奶油危机事件”能成为一个巨大的推动力,尽快帮助食品加工企业加强科研经费的投入,生产出更安全、美味的食品。 以往“动物奶油”意味着饱和脂肪含量高,不健康等,如今却成为商家吸引眼球的卖点。记者在一家蛋糕网站上看到,一行“不含植物氢化油”的字正在闪烁。网站称所有蛋糕均采用“动物奶油”。 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呼吁,希望卫生部等有关部门尽快出台限制反式脂肪酸的相关标准,让企业生产中有法可依。也呼吁食品企业加强科研经费投入,研究食品生产过程中控制反式脂肪酸产生的技术,推出企业使用反式脂肪酸含量低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用油脂,降低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提倡食品企业标识营养标签,注明反式脂肪酸的含量,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 【求助】参加植物油脂肪酸比对,有问题请教!

    我们参加植物油脂肪酸比对试验,我现在有三种脂肪酸的标准物质,可标准上是用酸的甲酯的标准品,按道理说,这样也能做,就是用脂肪酸的标准系列溶液与样品用相同方法处理,得出的峰面积当纵坐标,标准品的绝对质量当横坐标,请教这样的一个标准曲线是否合理,还有就是用归一化法得出的相对质量是甲酯的,要不要换算成酸,怎样换算,最好能帮我设计一下这个试验,非常感谢!

  • 【原创大赛】LC-MS对植物油脂肪酸中缩水甘油酯的直接测定

    【原创大赛】LC-MS对植物油脂肪酸中缩水甘油酯的直接测定

    LC-MS对植物油脂肪酸中缩水甘油酯的直接测定 最初的脂肪酸中缩水甘油酯的测定起自于分析植物油中3-氯代-1,2-丙二醇和3-氯代-1,2-丙二醇酯,在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前体试验中,发现了含量很高的缩水甘油酯。出于这种发现,日本学者曾发起过销售的食用油的调差并报道每一例发现的情况。这些初期研究导致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提议建立一种方法来量化食用油缩水甘油酯,从而有利于风险评估。 有研究显示3-氯代-1,2-丙二醇和3-氯代-1,2-丙二醇酯产生有油的加工过程中,是使用的甲醇和氯化钠产生的副产物。有报道使用直接的LC-TOFMS方法,未采用衍生化和处理,在脱臭油样品中均未检出3-MCPD单酯,只在源于棕榈油的得商品油中检测到3-MCPD酯。 在商业油脂肪酸酸中存在缩水甘油酯是很令人关注;因此建立合适的方法来对此此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很有必要的。直接LC-TOFMS方法虽然有样品制备量少和灵敏度高的优点,但飞行时间质谱并非实验室常见仪器,而且流动相中钠盐的存在需要每天冲洗仪器管路。本试验目的是开发一个使用单四极杆质谱仪对于最少的样品的缩水甘油酯快速,准确,实用的检查方法。 试验过程:试剂—甲醇(色谱纯)、丙酮(色谱纯)、乙腈(色谱纯)。标准品---硬脂酸缩水甘油酯、亚麻酸缩水甘油酯、亚油酸缩水甘油酯、油酸缩水甘油酯、棕榈酸缩水甘油酯,肉桂酸缩水甘油酯,肉豆蔻酸缩水甘油酯,全氘化的棕榈酸缩水甘油酯,氘化棕榈酸实验中作为内标,内标溶液的制备---氘代棕榈酸甘油酯以丙酮溶解稀释成200 ng/ml的溶液。直接用于LC-MS方法中样品及标准曲线溶液。标准溶液制备:七种缩水甘油酯的混合标准以-氘代棕榈酸甘油酯的丙酮溶液稀释配制,缩水甘油酯的浓度分别为10-400 ng/mL不等。样品制备:检测样品包括:经纯化,漂白,去蜡,脱臭的玉米油;经纯化,漂白,去蜡,脱臭的菜籽油;同样处置的葵花籽油、大豆油、棕榈油。各种油样品精密称定0.25g于离心管中,加入5ml的含内标的丙酮溶液,必要时可与65℃水浴加热,使混合均匀,由于重现性样品测定需要,方法及比例如上重复制备,萃取物可以直接用于LC-MS测定.LC-MS条件: 岛津 LC-20 Series,岛津LC-MS 2020单四极杆质谱,自动进样器40℃,进样体积5ul,色谱柱YMC-Pack ODS-AM C18(120A,6.0×150mm ×3u),柱温50℃,流动相A;425ml[/

  • 油脂中脂肪酸组成

    请教各位大侠:最近想做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刚看标准,是17376 动植物油脂 脂肪酸甲酯制备。标准中一句话不理解。“如果存在两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在回流前,迅速向烧瓶中导入几分钟干燥氮气将空气排掉”。标准是要求在加氢氧化钠甲醇后回流,在这之前通氮气。但是我想通了氮气又怎么样?回流装置又不是全封闭的,除非一直通,要不然该氧化的还是会被氧化啊~!不太懂,请老师们指点一下!

  • 【原创大赛】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及反式脂肪酸测定方法探讨

    [align=left]文/黄程(华测检测 食药农化事业部)[/align] 脂肪酸具有长烃链的羧酸,通常以酯的形式为各种脂质的组分。脂肪酸根据碳氢链是否饱和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同脂肪酸参与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脂肪酸合理摄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作为人体脂肪酸主要来源的植物油脂,其营养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脂中脂肪酸的组成和配比;但由于不同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很大不同,同种植物油受经纬度、海拔、温度、降雨、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其脂肪酸组成也会有变化,所以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成为评价植物油的重要依据。 反式脂肪酸是至少含一个反式构型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反式脂肪酸分为天然存在的和人工制造的两种类型。天然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自于反刍动物(如牛、羊)脂肪组织和相关乳制品,主要是反刍动物中的脂肪经其体内微生物作用发生部分氢化反应而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其含量一般都比较低。而由于人工制造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是油脂或含油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如油脂在氢化加工和使用过程,在光、热及催化剂作用下,部分顺式脂肪酸会转变为反式脂肪酸。 目前,检测油脂或含油食品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的最常用的方法是[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法。而除纯油脂以外的其他含油食品,其脂肪常以游离态脂肪和结合态脂肪两种形式存在于食品中,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取获得。从油脂或含油食品中获得的脂肪,由于其脂肪酸特别是长碳链脂肪酸沸点较高,且脂肪酸极性较强,高温下易发生聚合、脱羧、裂解等副反应,不能直接进行[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分析,通常情况下,会将油脂中脂肪经甲酯化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后再进行测定。因此,测定油脂或含油食品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含量前,需完成脂肪的提取及甲酯化过程。[b]1 脂肪的提取[/b] 含油食品中脂肪(含反式脂肪)通常采用酸水解、碱水解或酸碱水解法结合乙醚-石油醚提取获得。存在于食品中的游离态脂肪,可直接溶于乙醚-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但是存在于食品中的结合态脂肪以及被包埋于食品组织内部的游离脂肪,由于乙醚-石油醚等有机溶剂不能充分渗入样品颗粒内部,需要通过酸或碱破坏食品组织结构,将结合态脂肪和包埋的游离脂肪释放出来。 酸水解就是利用强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使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被水解,使脂类游离出来,然后再用有机溶剂提取。本法适用于各类含油食品中脂肪的提取,但对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因糖类遇强酸易炭化影响测定结果,本法不适用。 碱水解主要适用于乳制品。乳制品中脂肪球由于被乳中酪蛋白钙盐所包裹,又处于高度分散的胶体分散系中,不能直接被有机溶剂萃取,必须先经氨水处理,使酪蛋白钙盐溶解,并破坏胶体状态,从而释放出脂肪。 酸碱水解则主要适用于乳酪,利用酸和碱的双重作用,破坏乳的胶状性质和附着在脂肪球上的蛋白质外膜,使脂肪游离出来。游离出的脂肪经乙醚-石油醚提取,旋蒸蒸发除去溶剂,即得到脂肪。[b]2 脂肪酸的甲酯化[/b] 脂肪常见的甲酯化方法主要有:酸催化(硫酸-甲醇溶液法)、碱催化(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法)、三氟化硼-甲醇溶液法等。此外,乳粉及无水奶油还可采用乙酰氯-甲醇法。 不同的甲酯化方法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酸催化(硫酸-甲醇溶液法)主要适用于含游离脂肪酸的油脂,但由于硫酸作催化剂时,可与甲醇脱水生成甲醚的副反应,导致甲酯化不完全,反应温度高且耗时长,一般不适宜测定植物油中脂肪酸的含量。 而碱催化(氢氧化钾-甲醇溶液法)则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小于2%的油脂,这是由于油脂或含油食品中的游离脂肪酸,会与氢氧化钾发生皂化反应,阻碍甲酯化反应的进行,降低脂肪酸甲酯的得率。 三氟化硼-甲醇溶液法主要是用BF3作催化剂,促进反应的进行。通常先用氢氧化钠-甲醇溶液中和了非中性的游离脂肪酸,再利用BF[sub]3[/sub]的高催化效率将皂化后的脂肪酸钠转化为脂肪酸甲酯,实现结合态、游离态脂肪酸的有效甲酯。目前,对于含油食品中脂肪酸甲酯化,此方法较为普遍。乙酰氯-甲醇法主要适用于含水量小于5%的乳粉及无水奶油。乙酰氯与甲醇反应得到的盐酸-甲醇使其中的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甲酯化,得到脂肪酸甲酯。但由于乙酰氯与水反应剧烈,食品中含水过大时,会迅速产生大量氯化氢气体,因此对于含水量较大的普通含油食品不适用。 普通含油食品中脂肪的提取以及油脂的甲酯化,是决定食品中脂肪酸组成和反式脂肪酸测定的关键步骤,因此根据含油食品及油脂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宜提取和甲酯化方法,是保证结果正确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GB 5009.1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 5009.257-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GB 5413.36-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反式脂肪酸的测定,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再结合[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url]的仪器分析方法,制定出适合各类含油食品及油脂中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测定方法。各类检测机构和研究单位,可以依据这些标准用于检测油脂及食品中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测定。

  • 【讨论】警惕健康杀手反式脂肪酸 鉴别要看食品成分

    反式脂肪酸——食品安全的隐患http://img.antpedia.com/attachments/2010/11/33393_201011261223201.jpg  近日,央视一则关于植物奶油(又称氢化油)危害的报道,再次将反式脂肪酸推至风口浪尖。据了解,反式脂肪酸又称反式脂肪或逆态脂肪酸,是一种不饱和人造植物油脂,生活中常见的人造奶油、人造黄油都属于反式脂肪酸。制造反式脂肪酸的“氢化处理”过程可以防止分子被氧化,使液体油脂变成适合特殊用途的半固体油脂并延长保质期,因此受到许多糕点制造商的欢迎。  据报道,反式脂肪酸对人体有一系列副作用,更是造成糖尿病的元凶。清远消费者对它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市民对反式脂肪酸知之甚少  “氢化植物油?反式脂肪酸?没听说过。”市民小周由于工作较忙,经常错过正常吃饭时间,因此在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装满各种零食,如饼干、蛋黄派等,但是他从没有听说过植物奶油,每次“入货”时,也不怎么留意食物的配料表,顶多是看一下什么品牌或什么口味的。有时候加夜班,为了提神也会喝咖啡。“我经常喝咖啡,也不觉得有啥问题。”  “小孩子喜欢吃饼干、薯条这些零食,一般都会储备一点这样的零食哄孩子。我不清楚什么是反式脂肪酸,只知道零食吃多了容易使人发胖,对牙齿也不好。”市民刘女士说,  记者发现,很多档次高低不一的蛋糕店大多有个相同之处:销售人员均宣称店里的蛋糕是真正的纯正奶油蛋糕。而这些蛋糕看起来确实细腻、美观,让人觉得胃口大开。  “大多数甜品店使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和动物奶油两种。动物奶油是由牛奶中的脂肪分离获得的,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盐、奶粉等加工而成的,也叫人造奶油。从口感上说,动物奶油口味更好一些,你到糕点店里闻到的那个香味多是来自这个东西。而植物奶油不含胆固醇,看起来好像比较健康。”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不过他私下里表示,听过植物奶油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好像对身体不太好,至于不好在哪里,他也说不清楚。  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一般只会看产品的品牌和保质期,至于配料当中的那些所谓的“植物奶油”、“植脂末”则完全看不懂,也不在意,更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危害。  一些人则认为植物奶油更好,是动物奶油脂肪含量太高而出现的替代品。  “植物”不等同于“健康”  据了解,氢化油可以说是健康的头号杀手,因为自然界很少有氢化油的存在,人类自古以来的食物里也几乎没有这种东西。由于反式脂肪酸在我们身体里是完全不被接受的,所以会导致体内生理功能出现多重障碍。  “其实,‘植物’的不一定就是健康的。”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陈超刚对媒体表示,植物油加氢可将不饱和脂肪酸转变成室温下更稳定的固态反式脂肪酸,这种反式脂肪酸对人体的危害比饱和脂肪酸更大。  人体每天所需的脂肪总量是固定的,除了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饱和脂肪酸,但是每天所需的总量有限,过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容易造成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营养学专家指出,所谓的“植物黄油”和“人造奶油”、“人造黄油”、“人造脂肪”等,其实都是氢化植物油。“除了含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氢化植物油中还含有非常多的饱和脂肪酸,虽然还带着‘植物’两个字,但它比猪油所含的饱和脂肪酸还多!”  根据有关研究,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般有:降低记忆力;发胖;引发冠心病,形成血栓;影响男性生育能力;影响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对必需脂肪酸的吸收,会对青少年中枢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  除了植脂末、氢化植物油之外,不少食品的成分表中标注含有“精炼植物油”、“植物奶油”等成分,其实这些油脂中都含有氢化油。换句话说,这些食品中都含有反式脂肪酸。  据了解,真正的奶油是以全脂鲜奶为原料的,但记者在一家蛋糕店看到,该店使用的人造奶油的外包装上显示,其配料主要为水、白砂糖、精炼玉米油、氢化棕榈油等,没有一点奶的成分。  一位有多年甜品制作经验的糕点师傅告诉记者,糕点行业内制作蛋糕用的“奶油”其实很少采用纯正奶油。因为纯奶油较难成型,放在冰箱里两个小时就会溶化,没法保存;而大家购买的奶油蛋糕大都质地松软,口感细腻,间隙小,有“卖相”,还可以冷藏两三天。“现在大多数甜品店里用的奶油都是混合了植物奶油的。”  植脂奶油”的主要成分是氢化植物油脂,再加上乳化剂、稳定剂、蛋白质、糖、食盐、色素、水、香精等辅料制成。这种“植物奶油”有着非常好的口感,高档植脂奶油可以做到入口即化,而且不容易变质。很多糕饼企业买来用在生日蛋糕、面包夹心等食品里。  夹心饼干、薯片、早餐麦片、方便面、方便汤、蛋黄派、多纳圈、巧克力、咖啡伴侣、沙拉酱、冰淇淋、速冻汤圆、糖果、色拉……在清远各大超市的食品货架上,到处可见含有“氢化植物油”、“植脂末”等成分的食品。  记者在超市看到,不少袋装甜点中,虽然没有写含有“植物奶油”或者“植脂末”,但是,却标注含类似“精炼植物油”或者“起酥油”。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听起来好像食用油的物质其实多是由氢化棕榈油、氢化大豆油、氢化椰子油等物质组成,而这些均是“氢化油”的不同叫法,甚至不少被简单写成“奶油”的成分,也很有可能就是“氢化油”。  据广州媒体报道,在同一间超市里,95种饼干里有36种含人造脂肪,51种蛋糕点心里有19种含人造脂肪,16种咖啡伴侣全部含人造脂肪,31种麦片里有22种含人造脂肪。  有关媒体报道,2005年至2009年,一项中国食品油脂含量、反式脂肪酸种类含量的调查显示,抽检食品中87%的样品含有反式脂肪酸。包括所有的奶酪制品;95%的“洋快餐”、蛋糕、面包、油炸薯条类小吃等;约90%的冰激凌以及80%的人造奶油、71%的饼干。  另外,有专业人士指出,自然界也存在反式脂肪酸,当不饱和脂肪酸被反刍动物(如牛)消化时,脂肪酸在动物瘤胃中被细菌部分氢化。牛奶、乳制品、牛肉和羊肉的脂肪中都能发现反式脂肪酸,占2%—9%。鸡和猪也通过饲料吸收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因此进入猪肉和家禽产品中。  “物美价廉”惹的祸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脱脂牛奶比起全脂牛奶,口感、香味都差远了,这就是脂肪在起作用。”从事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赵明说,添加了脂肪之后,食物的香味更加扑鼻,口感也更好,这是面包、饼干、奶茶、冰激凌等中都会添加脂肪的原因,植物奶油就是一种反式脂肪。  植物奶油最初是用来代替价格比较昂贵的动物奶油的。和动物奶油不太一样的是,植物油脂是一种液体,所以要通过氢化处理改变植物油脂性质,使之成为固体或半固体,方便运输与加工。与植物奶油类似,咖啡伴侣中的“植脂末”也是因为有相同的加工需要。  而薯条、薯片中含有的氢化油则是从另外一种渠道产生的。“植物油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在高温的环境下会产生变性,形成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所以薯条、薯片中的氢化油更多的是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  为什么众多的商家都选择使用这种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植物奶油”呢?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植物奶油”的低成本是关键。“植物奶油比鲜奶油的成本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食品企业采购人员在回答记者的疑问时说,“一箱植物奶油只需要100多元,可以制作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蛋糕,而同样的一箱淡牛奶就需要花几百元。如果将这个差价乘以几千几万再乘以年数,你想想看,那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了。”  面包、蛋糕、饼干、奶茶、薯条、薯片、冰激凌、咖啡……不知不觉中,植物油脂偷偷“占领”了我们的胃。为什么“遍地”都是植物奶油?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口感好,二是加工的需要,三是价格低廉。

  • 【原创大赛】[生活中的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分析花生油,山茶油,橄榄油等几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原创大赛】[生活中的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法分析花生油,山茶油,橄榄油等几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气相色谱法分析花生油,山茶油,橄榄油等几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摘要:对市售的花生油,山茶油,橄榄油、大豆油、胚芽油中的37种脂肪酸组成进行研究。参照GB/T17376-2008《脂肪酸甲酯的制备》、GB/T17377-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用异辛烷溶解油脂、氢氧化钾-甲醇液进行甲酯化反应,取异辛烷层直接进样,采用气相色谱法、运用色谱柱CD-2560(100m*0.25mm*0.20um)对37种脂肪酸甲酯成分进行分离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这几种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80%。它们的主要区别在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上不同,其中以山茶油为最高、玉米胚芽油、橄榄油次之。供大家选购食用油时作参考。关键词:气相色谱,脂肪酸组成,GB/T17376-2008、 GB/T17377-2008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试验对象:市售花生油,山茶油,橄榄油、大豆油、胚芽油1.1.2 主要试剂。异辛烷、甲醇(国药,色谱纯);氢氧化钾(国药,分析纯);硫酸氢钠(国药,分析纯)1.1.3 主要仪器。Agilent 7890气相色谱;AL204-IC分析天平;色谱柱:CD-2560、 100m*0.25mm*0.20um1.1.4 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10mg/mL; 证书号:47885-1,介质:异辛烷。使用时将其用异辛烷稀释至1mg/mL,于-20℃冰箱中保存一年,系列工作曲线:临用时将1mg/mL的37种脂肪酸甲酯混标用异辛烷稀释成0、0.5、1、2、4、10ng/mL系列工作曲线使

  • 转基因大豆油致癌说提出者:只是抛砖引玉

    转基因大豆油致癌说提出者:只是抛砖引玉来源:第一财经报近日,在我国新批3个品种转基因大豆进口后,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的“转基因大豆油可能致癌”说,再次引发公众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王小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我依据自身在粮食行业20年的工作经历,发现致癌原因可能与转基因大豆油消费有极大相关性。比如,河南、河北、甘肃、青海、上海、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基本都是我国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同时也是我国肿瘤发病集中区。而黑龙江、辽宁、浙江、山东、湖南、湖北、贵州等地基本都不以消费转基因大豆油为主,则不是肿瘤发病集中区域。”  不过,国内多位转基因领域专家表示,转基因大豆油会致癌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  专家:转基因食品致癌说没有根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杨晓光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现阶段世界各国批准的转基因食品都是在安全评测的基础上放行的,食用至今没有任何证据导致癌症,没有任何实验数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和癌症之间存在关联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也告诉记者,转基因大豆油消费多的地区癌症发病率高并不能证明转基因大豆会致癌,这种横向比较没有意义。  “首先,癌症发病率和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吃油太多本身就会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其次,以美国为例,美国的转基因大豆产品消费比我们多多了,那美国的癌症发病率应该远远高于我们才对。但事实上,在吃转基因大豆之前和吃转基因大豆之后,癌症发病率并没有显著提高。”朱毅告诉记者。  一家知名种子企业的相关人士也表示,转基因大豆压榨后,油脂中并不含有转基因成分,转基因片段存在于蛋白质中。某食用油企业内部人士也表示,转基因技术只是转入了一个基因片段,这个基因片段存于蛋白中,不影响大豆中原有的维生素E等内容,因此王小语关于“转基因大豆油中含有的维生素E对人体有极大的健康威胁”的言论也不成立。  此外,央视报道称,2012年9月法国凯恩大学的Seralini等科学家,在《食品化学毒物学》杂志公布研究结果称,通过为期两年对200只实验鼠进行的分类试验,他们发现,用转基因玉米NK603和被“Roundup”(商品名“农达”)污染的饲料喂养的实验鼠,容易患肿瘤及内脏损伤。  然而,多位专家却告诉记者,由于该实验本身存在诸多缺陷,这份研究结果至今也没有得到科学界的采纳。  欧洲食品安全局在去年10月曾做出初步调查报告,认为上述研究的目标不明确,实验设计、指导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诸多重要细节被省略,仅凭报告中给出的信息并不能得出相关结论,该报告也不能作为评估转基因玉米健康风险的有效依据。  呼吁公开试验  对于来自学界和业界的反驳,王小语表示,发出致癌言论是为了抛砖引玉,希望国家能对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进行全面公开的试验。  “首先,我搜集的资料显示转基因大豆与致癌很可能存在高度关联性,因此想给公众一个警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想抛砖引玉,呼吁我国科研人员进行公开完整的试验,能用科学的数据证明我的观点是错误的;最后,我希望能促使大豆油上标注清楚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大豆,给消费者自主选择的权利。”王小语说。  对于转基因食品缺乏公开试验的怀疑,负责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进行评审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彭于发解释道,食物跟药物不一样,药物之所以要做各种临床试验,是因为药物只针对少数特殊人群,而大豆、玉米等是人人都要吃的,因此“并不是没有标准,相反标准更加严格”。  “以环境为例,我们就会对基因流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植物会不会比非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等方面进行研究。”该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表示,我国一直都是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严格的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对食品安全、环境安全、饲料安全等各方面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 反式脂肪酸解疑答惑

    请教大家伙关于反式脂肪酸测定的问题。1.动植物油脂用异辛烷溶解后,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就发生酯化反应了吗?动物脂肪不是以甘油三酯存在吗?能发生酯化反应吗?2.反式脂肪酸的标准物质都要买吗?还有饱和脂肪酸和顺式脂肪酸都买那些?3.如何更准确的为各个峰定性(进样时间长,保留时间重复性差)。

  • 植物油-脂肪酸甲酯的标准物质怎样配制

    请大侠门指点一下配脂肪酸甲酯的标液用什么溶剂?买了芥酸,木焦油酸等标准固体的物质,我称了0。1克标准物,用异辛-烷定容10ML,进样气相色谱芥酸没有出峰,木焦油酸溶解不了。为什么呢?

  • 油脂中脂肪酸分析,选外标法还是内标法好

    [table=100%][tr][td]各位老师,我要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Mp]气相色谱仪[/url]测昆虫油脂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几种脂肪酸,现碰到以下问题:1.测定脂肪酸购买标准品的时候是买脂肪酸还是脂肪酸甲酯,如果订购了脂肪酸,是否可用呢?2.测定脂肪酸的绝对含量,用外标法好,还是用内标法好呢?各位是否有相关文献呢?[/td][/tr][/table]

  • 油脂中脂肪酸分析,选外标法还是内标法好

    各位老师,我要用气相色谱仪测昆虫油脂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几种脂肪酸,现碰到以下问题:1.测定脂肪酸购买标准品的时候是买脂肪酸还是脂肪酸甲酯,如果订购了脂肪酸,是否可用呢?2.测定脂肪酸的绝对含量,用外标法好,还是用内标法好呢?各位是否有相关文献呢?请不吝赐教,谢谢

  • 研究称大豆油最不适合炒菜 所产有害物种类最多、浓度最高

    花生油。《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定最高允许排放的油烟浓度为2.0毫克/立方米,所有测试的食用油均超过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的是大豆油,平均浓度为46.6毫克/立方米,达到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23.3倍;其次是玉米油,为14.2倍;菜籽油和花生油的油烟浓度最低,分别为11倍和11.2倍。 不同食用油的油烟成分比较:大豆油产生的十一烷、十二烷、十八烷、二十烷、甲苯、二甲苯、苯乙烯等有害物种类最多,总浓度最高,远远高于其他三种食用油;其次是菜籽油;花生油及玉米油中产生的有害物种类和浓度相对较小。十一烷、十二烷、十八烷、二十烷等烷烃类物质是重要的促癌物,甲苯、二甲苯具有肾毒性和生殖毒性,苯乙烯对人体DNA有损伤作用。 本实验是在一家小餐馆采样,烹调采样时只使用排风扇,未使用抽油烟机,而且厨房空间也较小,因此通风情况不好,这可能是导致油烟超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家庭在做饭时应该养成使用抽油烟机的习惯,同时开窗通风。但是在相同的烹调条件下,大豆油产生油烟的浓度及有害物种类和总浓度都明显高于其他3种食用油,因此建议家庭在高温烹调时尽量避免选择大豆油。大豆油可用于低温烹调,比如做面点、煲汤及调馅等。炒菜时可以选择产生油烟浓度较小的花生油。生命时报

  • 反式脂肪酸帮忙解疑答惑

    请教大家伙关于反式脂肪酸测定的问题。1.动植物油脂用异辛烷溶解后,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就发生酯化反应了吗?动物脂肪不是以甘油三酯存在吗?能发生酯化反应吗?2.反式脂肪酸的标准物质都要买吗?还有饱和脂肪酸和顺式脂肪酸都买那些?3.如何更准确的为各个峰定性(进样时间长,保留时间重复性差)。

  • 测大豆油中酸值过氧化值的问题

    请问大家有做过大豆油中的过氧化值和酸值吗?做过氧化值的时候,加三氯甲烷和乙酸进去溶解完全就是很深的颜色根本就不能滴定,无法看见黄色啊,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还有做酸值,加乙醚和乙醇进去,样品也是不能全溶的,颜色也不好判定,这个问题又怎么解决啊?谢谢大家了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