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

仪器信息网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相关的解决方案。

海龙对照药材尖海龙相关的资讯

  • 吴海龙:默默耕耘在分析化学一线的探索者
    p   要把握分析化学研究的国内外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整合优势资源、强化攻关力度、引进高端人才、开展合作研究。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学科前沿探索的同时,还将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结合国家、地方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需要,开拓分析科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新方向。——吴海龙 /p p   他用赤子般的心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的生命,他用铁人般的意志刻苦地磨砺着自己的灵魂 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他期盼着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他为人坚毅,在遇到困难时决不轻言放弃 他多年来从事化学计量学、化学传感技术及环境和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等研究,并在pH化学传感器研制、稳健多元统计学发展以及环境科学等领域应用、多维数阵分析、高阶张量校正和高阶张量标准加入法的理论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系列创新性成绩。他就是湖南大学化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的名字叫吴海龙。 /p p    strong 少小立下宏伟志,一朝金榜题名时 /strong /p p   吴海龙出生于浙江舟山一个农民家庭,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小时他就懂得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打上学时起,吴海龙的成绩就一直非常优秀,同时他还担任学校及班级的学生干部,协助老师管理学生日常事务。聪明、勤奋而又能干的吴海龙从小学到高中一路走来,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因为他知道,恩师们给予他的帮助太多,使他从小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 /p p   1978年,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应届高中毕业生,吴海龙考上了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1982年,吴海龙凭借出众的成绩成为了湖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师从俞汝勤先生,在生物碱、pH等液膜传感器研制方面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注意的成绩,先后获得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留校在环境保护研究所工作并参与原机械工业部环境检测总站的筹建。1988年4月又在俞汝勤先生、曾北危先生精心指导下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并于1992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水环境背景值系统稳健表征、液膜化学传感器等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还为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吴海龙深信,只有扎扎实实地学习、打下扎实基础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p p    strong 师夷长技以自强,满腔热血报祖国 /strong /p p   1993年5月,吴海龙东渡日本学习深造。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曾主持编制、组装计算机辅助/容积可变/流动注射进样装置 曾短期工作于富士通等公司,参与相关化学软件编制(化学结构式变换) 曾利用日本千叶大学难得的分析仪器及实验条件,在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研助成金资助下,瞄准国际化学计量学前沿,开展复杂体系数学分离精准定量基础研究,并取得具有原创性的系列成果。五年后,学得一身技术本领的吴海龙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毅然回到了伟大的祖国,留在母校湖南大学,并在恩师俞汝勤院士的帮助下选定重点继续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令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 /p p   吴海龙不仅紧抓科研项目研究,还十分注重学科建设及教学等管理。2001年,他具体负责组织申报的我国高校第一个分析化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依托湖南大学边建设边开放。2002年11月,经过短短的一年多时间,该实验室从组建精干团队、凝练学术方向到建设科研平台、多出科研成果、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建设验收。 /p p   该实验室特别注重科研人才引进培养和团队建设。仅建室后8年里,就已经成功完成和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达百项之多,发表SCI收录论文逾千篇,迄今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就有三项,成为国内该领域的佼佼者。而实验室也拥有了一支以俞汝勤院士、姚守拙院士、谭蔚泓院士、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柯敏教授、沈国励教授、吴海龙教授、魏万之教授、何凤娇教授、蒋健晖教授、陈金华教授、张晓兵教授、楚霞教授、聂舟教授等为学术带头人的科研梯队,并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数百名、博士研究生逾百名。而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也在数次全国性评估中名列前茅。 /p p    strong 天道酬勤人为本,成绩斐然创佳绩 /strong /p p   三十多年如一日,吴海龙教授一直从事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环境与生命科学中的新分析技术等教学和科研,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国家973预研项目、国家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以及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资助计划项目和博士点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吴海龙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度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多年来在液膜pH化学传感器、稳健统计学新应用、三维数阵分析、二阶张量校正、二阶标准加入分析及其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分析化学、化学计量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论文逾220篇,被引用逾4000篇次,H指数逾30 参编著中英文论著8本中10章节,其中参著的英文学术书籍“FUNDAMENTALS AND ANALYTICAL APPLICATIONS OF MULTI-WAY CALIBRATION”(Elsevier集团出版,2015年8月17日正式发行),应邀撰写其中两章,正文165页,约占全书篇幅三分之一,该书已成为Elsevier出版集团畅销书(a Best Seller)。还主译著“化学计量学实用指南” 共同主编分析化学手册化学计量学分册(梁逸曾、吴海龙、俞汝勤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个人指导培养博士生毕业22名、在学6名 指导培养硕士生毕业逾60名、在学8名。任俞汝勤院士学术小组组长长达16年之久。 /p p   自1982年以来,吴海龙先后从事过液膜生物碱药物传感器研制,液膜氢离子(pH)选择性电极研制,大气和水质环境监测,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系统分析与稳健表征研究,化学计量学实验优化设计、多元分辨及校正新算法,液膜碘离子电极研制,流动注射分析系统计算机辅助进样装置研制,多维数阵分析理论及其在现代分析化学中应用,张量校正及张量标准加入法研究、HPLC-DAD和三维荧光光谱等现代分析仪器新应用,智能化荧光光谱仪试制等科研工作,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p p   主要贡献包括:1)打开了现代分析科学中三维数阵分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新局面,拓展了化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率先规范了三维数阵分析研究的理论平台,建议改善了科学的符号体系,发现了三线性模型的内在循环对称性,规范了模型及方法的分类,开展了三维数阵化学秩估计新方法研究,基于交替最小二乘原理,提出了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算法及其以此为基础的张量校正法和张量标准加入法等,建立了优势突出的自加权交替三线性分解、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交替不对称三线性分解、交替拟合残差算法等系列新方法及新算法,建立了优势突出的交替惩罚四线性分解(APQLD)、交替五线性分解(AQQLD)等新方法和新算法以及相应的张量校正法和张量标准加入法等,进一步拓展完善了多维数阵分解的相对唯一性、内在循环对称性等理论,倡导并力行以“数学分离”代替或增强现代分析仪器中的化学和物理分离等步骤,结合三维荧光光谱、LC-DAD、LC-MS等先进分析仪器,在解决静态复杂体系快速、同时、多组分、绿色、精准定量分析和复杂化学动力学过程多组分近实时定量解析等分析难题中获得突破,继承发展了现代分析化学定量分析新理论-化学多维校正理论,也为研发新型分析仪器提供了新的设计依据 2)较早将稳健统计学思想和方法引入到(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研究领域,建立了大批量量测数据自动处理的稳健表征系统 3)较早开展聚合膜pH化学传感器研究,取得较好进展。这些工作皆获国内外同行较高评价。此外,吴海龙他们还合成多个化合物首次用作液膜pH电极活性材料,其中甲基二正十八脘胺被Fluka化学与生物化学跨国公司高价销售三十年至今。除此之外,长江水系水环境背景值系统分析与稳健表征研究工作作为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的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曾多次获得国家及部省级奖励。 /p p   近些年来,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贵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先后关注、跟踪并进一步开展化学计量学多维校正方面的工作。他们运用吴等发展的二阶校正方法与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在工业产品分析、农副产品监测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实用性的研究工作。例如,南开大学的邵学广课题组运用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相结合,用于工业产品的过程分析及质量控制(Ind. Eng. Chem. Res. 2011, 50, 7677-7681) 他们通过比较,认为吴等提出的交替三线性分解(ATLD)方法优于其他二阶校正方法,而ATLD方法更能胜任此类过程分析和控制,这进一步证明了吴等提出的方法的优越性。而四川大学的李梦龙课题组则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HPLC-FLD)与吴等发展的交替惩罚三线性分解(APTLD)方法相结合用于茶叶中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同时定量分析,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定性定量结果(J. Agric. Food Chem. 2011, 59, 10839-10847) 该文称,将吴等发展的APTLD方法与现代分析仪器相结合,即使在未知背景干扰共存和分离提纯比较困难时,用于复杂体系中氨基酸的同时定量分析仍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等优点,是一种极具经济效益和市场推广应用价值的潜在分析策略。 /p p   吴海龙教授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已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较高评价,曾应邀在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惠州学院、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湘南学院等高校和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数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作学术报告,曾应邀在IUPAC 2001年分析科学大会化学计量学分会(东京)、2004年亚洲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9 TRICAP(化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国际前沿研讨会,西班牙牛利亚山谷)、长春电分析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系列会议(Changchun-ISEAC)、北京分析测试报告会暨仪器展览会(BCEIA 2009和2013)、中日韩分析化学系列研讨会(CJK-ISAC)(北京、武汉、南京、济州、上海、九州、沈阳、釜山、武夷山、东京等)、中法双边生物传感技术学术研讨系列会(SFW-SEBA,法国Ceret、里昂等、中国长春、长沙等)、第十三届至第十六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 2012:布达佩斯,匈牙利 CAC2014:里士满,美国 CAC2015: 长沙,中国 CAC2016: 巴塞罗那,西班牙)、过程分析与控制技术国际论坛(IFPAC/PAT 2013: 巴尔的摩,美国 IFPAC/PAT 2014:北京,中国 IFPAC/PAT 2015:重庆,中国)等国际或海外会议作邀请及口头报告。在海峡两岸分析化学研讨会(北京、高雄、大连、重庆等)、中国化学会系列年会(长沙、长春、厦门、北京、大连)、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和计算机化学 中国色谱学会色谱、中国质谱学会质谱、中国光学会和中国化学会的分子光谱学和化学发光、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年会、化学传感器、近红外光谱等全国性学术会议上作邀请及口头报告近百次。 /p p   吴海龙教授他们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亦已得到国际同行专家的很高评价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已被《分析化学百科全书》有关综述,作为国际化学计量学界二阶校正领域有代表性的原创性工作获得大篇幅正面引用。这篇由国际化学计量学学会创始人和前会长、美国华盛顿大学B.R.Kowalski教授等所撰写的综述性文章对此给予较高评价。国际分析化学界名著《化学因子分析》的第三版,以新增章节形式独立介绍介绍了他们的三线性分辨及校正等五个新方法。该书是化学计量学的经典著作,在美国20多年来分析化学领域引用次数最多的25部书籍中排名第四,被称作“曾经教育了一整代化学计量学家”的著作。该书新增的三个章节,以长达四页的显著篇幅介绍了多个三线性分解及校正新方法,让湖南大学在各国同行中脱颖而出。 /p p   美国分析化学期刊双年综述,多次高度评价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研究工作,有篇综述一次引用他们的论文10篇。海外Elsevier著名网站专题报道其发展的交替非对称三线性分解算法,认为它的性能比其它方法更好,收敛更快,并对此作专题跟踪报道。2007年,多国著名分析化学家应邀合作撰写的发表在《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的有关校正专题综述,引用湖南大学工作11篇,并认为吴海龙等工作处于国际定量分析化学(二阶校正)理论及应用前沿。同刊的另一篇专题综述,引用湖南大学代表性工作工作5篇,认为吴等发展的二阶校正理论及方法研究处于国际前沿,并特别指出在色谱联用、三维荧光光谱等相结合应用方面为国际最早。2008年,国际同行在《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上发表二阶校正分析应用专题综述,湖南大学的工作被引用13篇,国际同行应用湖南大学发展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被引用9篇,且湖南大学工作的理论先进性、方法独创性和应用有效性被进一步证实。 /p p   2007年11月,美国SANDIA 国家实验室发表了由国际著名数学家撰写的题为“Tensor De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s”的专题调研报告(Tamara G. Kolda (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获得者,应用数学博士) & amp Brett W. Bader,SAND2007-6702,Printed November 2007),将吴等论文列为国际数学学科张量(Tensor)及多线性代数(Multilinear algebra)领域化学计量学研究前沿的代表性工作。该报告后来正式发表于SIAM Reviews 这一国际数学界著名综述期刊(SIAM Review,2009,51(3):455-500), 短短数年迄今已被数学、统计学、通讯、信号处理、化学、生物、医学等较多领域引用逾4000篇次。该研究小组后续发表的相关报告及论文(如SAND2009-0857)也较多篇次引用湖南大学相关研究工作。 /p p    strong 默默耕耘数十载,灿烂人生别样红 /strong /p p   吴海龙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三维分子荧光数阵分析用于细胞动态解析及成分测定研究” “三维数据阵分析及其在现代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 “立方阵数据分析及其在复杂体系二阶校正和化学动力学过程解析中的应用研究” “复杂体系多维数阵分析化学计量学研究”等。其中“复杂体系成分分析与波谱解析的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科研成果已获得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俞汝勤、梁逸曾、吴海龙、沈国励、蒋健晖、陈增萍)和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俞汝勤、梁逸曾、吴海龙、沈国励、蒋健晖)。吴海龙是代表性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p p   吴海龙本人也曾荣获湖南大学第二届杜邦奖学金、首届“科技希望之星”称号、首届“天语教师奖”等,曾荣获湖南省青年化学化工奖,第四届(2006年度)“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等。2008年3月进入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亦曾获得日本科学协会Sasakawa科学研究奖励助成金和日本国际教育协会科研资助等。 /p p   吴海龙曾数十次担任国内外有关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成员,分别以秘书长和副主席的身份组织了2002年生物分析化学与纳米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生命分析化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8年生物医学工程和生命分析化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作为中方主要代表先后参与组织和负责组织了2006年法中(法国佩皮尼昂)和2008年中法(中国长沙,湖南大学)表面生物电化学和传感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曾担任第35届国际光谱学大会(厦门)组织委员会委员(具体负责化学计量学分会场的组织工作),参与中国化学会第26届到30届年会的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具体组织工作,并担任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0届年会的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共同主席等。2015年6月,与梁逸曾教授、许青松教授等,共同成功组织在中国长沙召开第十五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 2015:长沙,中国),这是该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召开。还担任2016年6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成功召开的第十六届分析化学中化学计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CAC 2016)科学委员会委员。 /p p   几十年弹指一挥,祖国各项事业都在蓬勃稳健地向前迈进,化工行业和分析仪器行业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自信和勤奋让吴海龙走上了更加宽广的人生舞台。创新无止境,已经习惯于攀登的他正在向更新的目标前进! /p p    strong 吴海龙教授简介 /strong /p p   吴海龙,湖南大学化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理学博士(湖南大学)、工学博士(日本千叶大学)。1993年赴日本留学,1998年回国,曾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室常务副主任(2001.07-2004.07)、主任(两度被国家教育部下文聘任,2004.07-2009.12期间),2002年担任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现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 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 分析仪器分会学术委员会、光谱专业委员会、关键部件专业委员会等委员 还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副理事长、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任《分析化学》、《计算机与应用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等七种学术期刊编委,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吴海龙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化学传感器,流动注射分析,环境监测,HPLC-DAD,三维荧光光谱 化学计量学,稳健统计学,对应分析,多元校正,最优化实验设计,三维数阵分析,二阶校正,交替最小二乘,张量校正 多维数阵分析应用 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的多维数阵分析等。曾荣获国内分析化学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10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最高奖--梁树权奖 主持完成国家973课题、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等,尤其在化学多维校正等方面,主要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及领先水平,应邀共同撰写化学多维校正英文专著,引领国际相关前沿研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718f42a-c7cd-457c-9245-08c8f97dd7c9.jpg" title=" 1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2007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在当时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和副省长唐之享同志的陪同下,视察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前左一为吴海龙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3c59174-967a-42dc-b642-2b42f9b8c57a.jpg" style=" " title=" 2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f58bfa2d-cd98-4fcb-b7d2-b8ee027de673.jpg" style=" " title=" 3.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俞汝勤院士领衔的湖南大学化学计量学研究小组:俞汝勤、梁逸曾、吴海龙、沈国励、蒋健晖 /p
  • 上海龙跃亮相BCEIA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第十八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19)于2019年10月23日在北京· 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本次展会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上海龙跃仪器设备有限公司CEO郝立伟,请他谈谈所带来的新产品。 /p p style="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更多内容请查看视频 /p script src=" https://p.bokecc.com/player?vid=0575FB909B2F4B859C33DC5901307461& siteid=D9180EE599D5BD46& autoStart=false& width=600& height=490& playerid=5B1BAFA93D12E3DE& playertype=2" 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 p br/ /p
  • 吴海龙、罗海彬、裴剑锋3位学者获计算机化学奖
    p   11月14至17日,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协办。 /p p   会议以“计算化学与精准药物设计”为主题,分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化学信息学与分子设计、化学理论计算与过程模拟和精准药物设计与精准医学四个分会场,全面展示近年来我国在计算(机)化学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及成果,深入探讨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联系,推进我国计算机化学的健康发展。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836652a-0707-4e2c-8eb4-3cad83766147.jpg" title=" 1_副本.png" alt=" 1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教授蒋华良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e016cab-5558-44f1-bd76-f42ba83009a6.jpg" title=" 2_副本.png" alt=" 2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本次大会组织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石乐明博士 /span /p p   大会报告精彩纷呈,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石乐明教授主持,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蒋华良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助推药物设计”的报告,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鲁先平博士做了题为“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化学基因组学的新药研发”的报告。 /p p   据了解本次大会参会代表600多名,8个大会报告,4个分会场,137个口头报告,逾150篇墙报。大会期间,颁发了2019年度(第二届)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计算机化学奖”,该奖设立三类子奖:“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和“青年计算化学家奖”。本届终身成就奖空缺。获得本届“杰出贡献奖”的是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8c057af-72db-401a-bac7-5ec8c2f95bd9.jpg" title=" 3_副本.png" alt=" 3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国际著名药物化学家、美国密歇根大学终身教授王少萌为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颁发杰出贡献奖证书 /span /p p   strong  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介绍: /strong /p p   吴海龙,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计量学方法和应用研究,发表研究论文逾300篇。荣获2002年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等学术奖项。培养毕业博士生28名、毕业硕士生70多名。 /p p   获得本届青年计算化学家奖的分别是中山大学罗海彬教授和北京大学裴剑锋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c54f9c08-deb6-4d01-9454-7acdbb746274.jpg" title=" 4_副本.png" alt=" 4_副本.pn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从左到右依次是中山大学罗海彬教授、南开大学邵学广教授和北京大学裴剑锋教授 /span /p p   strong  青年计算化学家奖获奖人员介绍: /strong /p p   裴剑锋,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化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和药物设计研究,在 JACS、PNAS、NAR、Nature 等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60 多篇, 申请获得专利 6 项,软件著作权 8 项。主持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家项目。获得过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等奖项。 /p p   罗海彬,中山大学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获得者,SCI期刊Chem Biol Drug Des、药学学报(英文版)、药学研究编委。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从事抗老年性痴呆、肺动脉高压、糖尿病、哮喘等药物靶标结构生物学和发现研究,重点构建基于靶标磷酸二酯酶(PDE)的药物筛选体系,并进行相关的药物分子设计、有机合成和作用机制研究。 /p p   据悉,中国化学会计算机化学“终身成就奖”奖励多年为计算机化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为本领域的最高荣誉 奖励名额根据提名情况设定。 “杰出贡献奖”奖励为计算机化学发展做出杰出贡献,在某一领域中做出了完整、系统、具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科技人员 每届奖励1名。 “青年计算化学家奖”奖励在计算机化学研究领域中取得突出成绩,有创新性研究成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45周岁以下),每届奖励2名。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1a2959b-9554-43cd-89a8-efcdce7bfe4f.jpg" title=" 5_副本.jpg" alt=" 5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图:2019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参会代表合影 /span /p
  • 吴海龙、陈义、崔华获“梁树权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10月27日,由中国化学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与仪器展览会”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和《分析化学》编辑部2012年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湖南大学姚守拙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院士等为获奖嘉宾颁奖。   今年是中国化学会主办的第七届该项奖项评选,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中科院化学所陈义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崔华因在分析化学领域做出的贡献而获得“梁树权奖”。 “梁树权奖”获奖嘉宾合影   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梁树权奖”是中国分析化学领域的最高奖项,由著名分析化学家梁树权先生出资设立。该奖项自1993年开始实施,每三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2-3人,旨在鼓励我国中、青年分析化学工作者献身于分析化学学科的基础研究和教育事业工作,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和推动我国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   《分析化学》编辑部2012年优秀论文奖获奖详情如下(评选的为2009-2010年度发布的论文):   沈阳理工大学 张东 李楠 高頔    手控注射式钛酸锶钡多孔球富集器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铅和镉   浙江大学 刘飞 方慧 张帆 金宗来 周伟军 何勇    应用光谱技术无损检测油菜叶片中乙酰乳酸合成酶   东华理工大学 杨水平 陈焕文 杨宇玲 胡斌 张燮 周瑜芬 张丽丽 顾海威    鸡蛋中三聚氰胺的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串联质谱法成像   江苏工业大学 赵炜 孔泳 阚锦晴 陈智栋    膨胀石墨电极的制备及用于色氨酸电化学检测的研究   同济大学 楚文海  高乃云 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饮用水新生含氮消毒副产物氯代乙酰胺   附录:   吴海龙 教授 博导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湖南大学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   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常务副主任(2001.10-2005.03, 正处级)、主任(2005.03-2009.12)、顾问(2010.01- )。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2006.01-2010.12)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兼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兼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任《分析化学》等八种学术期刊编委,任多个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国化学会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共同主席。   30年来,一直从事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973预研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课题。目前主持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协作主持国家973课题等。此外,还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在液膜pH化学传感器研制,稳健统计学新应用,多元校正基础理论及应用,三维数阵分析(秩估计、三线性分解、分解唯一性等)、二阶校正和二阶标准加入法、化学多维校正及多维标准加入分析法的基础理论及应用,三维图像处理、高维联用仪器数据预处理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Journal of Chemometrics、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180篇,其中SCI论文逾130篇,被引用逾800篇次,正面他引逾600篇次。参编著学术书籍7本中8章节(约17万字)。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11名、在学7名 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22名、在学22名。任俞汝勤院士学术小组组长逾10年。   曾荣获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排名第三)、第四届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2006年)等,2007年被列入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陈义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生命分析化学实验室 主任   198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遂被分配进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从事环境污染物分析研究工作,1984年考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先后于1987、1990年获硕士、博士学位,后留化学所工作至今。期间于1992-1994年和1996-1997年在德国马普发育生物所访问研究(洪堡、马普奖学金) 2002-2004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1992年晋升副研究员,1995年晋升研究员 现任化学所生命分析实验室主任 兼北京质谱中心主任,所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心、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色谱学会、北京色谱协会副理事长,《化学通报》、《分析化学》、《色谱》杂志副主编及J. Chromatogr. A, J. Chromatogr. B,《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科学通报》等12种刊物编委/顾问编委。曾获199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获中国化学会1990年度“青年化学奖”、香港求实科学基金会1999年度“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 2001年度“青年科学家奖”,获分析测试协会奖一等奖2项 (2002、2003年)、二等奖1项(2003年)。   从1984年开始毛细管电泳(CE)研究,1994年开始CE-LIF/LRS方法研究,1997年开始SPR成像、RRS及各种联用方法研究,2003年开始集成芯片电泳方法、原位多光谱分析研究,2006年涉及生物质谱研究。在研究主题方面,从1984年开始细胞分析,1990年开始生物活性分子分析,1997年开始参与并在后来主持脑神经活动相关化学基础研究,2000年开始手性分离及相关问题研究。也从事过一些植物、药物相关的分析研究。已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出版及合作出版著作3部。   研究兴趣:1.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成像 2. 多光谱实验装置与仪器研发 3. 毛细管与芯片电泳 4. 生物质谱 5. 实验装置与仪器研制   崔华 教授 博导 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   1990年10月获中国科技大学理学博士。2000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 2006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现任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此外,目前还担任长春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电化学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分析化学》和《分析科学学报》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纳米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及其在免疫分析和DNA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发现电致化学发光的多通道发射现象及其对电极电位、电极材料和电极表面状态等的依赖性,开辟了电位分辨的电致化学发光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电致化学发光的深入研究 率先将纳米修饰电极用于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发现鲁米诺等传统电致化学发光体系在纳米修饰电极上具有优异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 发现金属纳米粒子可作为能量接受体、微尺度反应平台、还原剂、催化剂等参与液相化学发光反应,将液相化学发光反应的研究对象从分子、离子体系扩展到金属纳米体系,开发了一系列新的化学发光体系 率先开展了化学发光功能化的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化学发光特性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发展了一系列新的、简单的一步合成法,将发光试剂在合成的过程中直接键合到纳米金属的表面,成功制备了鲁米诺等多种发光试剂功能化的金和银纳米新材料,发现其具有良好的化学发光活性,实现了发光分子的富集和信号的放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高灵敏的生物分析探针,发展了一系列基于化学发光功能化纳米探针的免疫分析和DNA分析新方法。这些研究开创了化学发光与电致化学发光新的研究领域,不仅对化学发光、电致化学发光和纳米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分析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到目前为止,她所领导的课题组已在Anal. Chem.、Chem. Eur. J、 J. Phys. Chem. B & C、 Chem. Comm.、 Biosens. Bioelectron.、Analyst等国际重要化学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多篇,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关注。
  • 吴海龙教授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
    吴海龙教授在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近期工作汇报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   相关新闻: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成功召开   尊敬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尊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庄乾坤主任,尊敬的俞汝勤院士、姚守拙院士,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1年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长沙胜利召开了。这是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知道,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作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下设的一个专业委员会,是于1984年4月提出申请,后经中国分析仪器学会批准正式成立的。然而,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历史却可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协作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等工作,包括组织召开了1979年第一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老一辈科学家高鸿、高小霞及汪厚基先生的支持下,确定创刊“离子选择性电极通讯”,即后来的“化学传感器”杂志。1984年在扬州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全国离子选择性电极学术交流会(后被认定为第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代表人数达到140,取得圆满成功。1985年5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了离子选择性电极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组织者就是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的老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我们今天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的主持人章宗穰先生。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于1985年成立后,在各位委员的共同努力下,首先于1986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高小霞先生到会并作大会报告。会议征集内容已包括化学传感器研制,理论研究,测量仪器研制和配用微机技术,数字模拟、数学方法及软件方法,以及在工业、农业、环境科学、生理医学、卫生防疫、水文地质、海洋气象、国防、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还有生产技术经验和改进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1988年9月,第四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湖南省大庸市即现在的张家界市举行,此会由湖南大学具体承办。当时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全国92个单位的160名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学会副理事长史久泰高级工程师和分析仪器学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汪厚基教授出席了会议。会议录用论文187篇,其内容涉及化学传感器和离子选择电极各分支领域的发展趋势,各种新的化学传感器的研制,化学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在热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生物敏传感器和药物电极的研究,化学传感器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微型计算机在研究与应用中的开发以及新型智能化测量仪器的研制等。可见,当时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此后,我们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先后在 1991年的武汉(5)、1994年的太原(6)、1997年的上海(7),2000年的长沙(8)、2005年的扬州(9)以及2008年的重庆(10),召开了第五届到第十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均取得圆满成功。我们的系列学术会议几乎与起源于1983年在日本福冈召开的国际化学传感器系列会议同步,可谓反映见证了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回忆过去,我们今天更加深切怀念我国著名分析化学家高小霞先生、深切缅怀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先驱者汪厚基先生和殷晋尧先生、深切缅怀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苏渝生先生等各位。   2005年的扬州会议,成立了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的新一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的重庆会议期间,对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领导成员进行了个别调整。本届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了于重庆举行的第十届和此次于长沙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会议。今天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收到了来自海内外的近200多位专家、学者及青年才俊的稿件,涉及化学生物传感技术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向,可谓盛况空前。此次会议的会务工作由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我们衷心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   本次大会共征集论文215篇,参会人员将超过350人(最后统计与会人数超420人)。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参会人员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包括曾为我国化学传感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张国雄先生、丰达明先生、吴国梁先生、陆君涛先生、余瑞宝先生等,他们专程与会,我们表示热烈欢迎。同时大会还有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德尚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凯特生物医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台湾Zensor R & D Co,Ltd 、岛津公司等多家分析仪器厂家和Springer公司、中国科学杂志社、仪器信息网等相关出版公司和媒体企业代表参加。他们不仅为会议提供了经费支持,更显示了企业界对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本次大会可谓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的美好前景。   这次大会学术气氛会非常浓厚。共安排11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58个口头报告,还有100多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还将对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为主的优秀墙报论文作者进行奖励。评选工作将由专业委员会聘任的评选小组负责进行,也希望各位与会代表提出建议。   依据学会章程,任期已满五年的本届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和《化学传感器》刊物编委会成员都将换届。章宗穰、张国雄、金利通等多位专业委员会及编委会中的年长成员在会前多次提出了不再担任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工作的动议。希望由中青年同事承担起学会的全部工作。这一动议将在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的联席会议上进行讨论。与此同时,也将适当补充热心于学会工作的新成员。可以预期,经过调整和补充后的新一届学会和刊物领导成员的努力和全国同行的支持下,一定会将学会和刊物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在此,我们也向离开学会及刊物工作的年长委员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恭祝各位前辈健康长寿。   会议期间,还将在单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欢迎有意承办的单位提出申请。   10月的长沙,天气虽有些凉意,但山水洲城的美丽景色,一定会给各位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我衷心希望各位,在这人文、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将大会开成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增进学术友谊的会议。   最后,预祝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谨祝各位在长沙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大连化物所许国旺、朴海龙团队合作新成果 揭示肝癌脂代谢异常的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生物分子功能与机制研究组(1821组)朴海龙研究员团队与生物分子高分辨分离分析及代谢组学研究组(1808组)许国旺研究员团队,以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谭广教授团队合作,在前期对蛋白质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相互作用的研究基础上(Oncogene,2020;iScience,2019),进一步发现了去泛素化酶USP22可调控肝癌脂代谢的合成过程,并揭示了USP22可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促进肝癌脂肪酸合成的新机制,为靶向肝癌脂质合成途径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代谢重编程是癌症的重要特征。脂肪酸从头合成增强是癌细胞中常见的代谢紊乱方式,正常细胞主要是通过外源来摄取和获取脂质的,而癌症细胞则更依赖脂肪酸从头合成维持脂质稳态,以此来满足自身增殖和生长的需求。因此,明确靶向癌症细胞脂肪酸合成过程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法之一。本工作中,研究人员首先通过分析肝癌病理组织中USP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结合代谢组学发现了去泛素化酶USP22与肝癌脂质合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后续通过对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和代谢物的分析,进一步佐证了PPARγ是USP22参与肝癌脂质代谢的重要底物分子。PPARγ是一种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能够激活脂肪酸合成关键酶ACC、ACLY、FASN等的表达,进而促进脂质生成。但是,目前对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并不完善。研究人员通过生物化学实验证实了USP22可以通过切除PPARγ多个赖氨酸位点的K48泛素链来稳定其表达,稳定表达的PPARγ会进一步激活其靶基因ACC、ACLY的表达,最终促进了脂肪酸从头合成并导致了肝癌的发生。此外,研究团队通过对小鼠模型的研究证实了干扰USP22-PPARγ-ACC/ACLY的信号传导途径除了会抑制脂质合成,还会显著抑制裸鼠瘤的生长。临床组织中USP22与PPARγ、ACC、ACLY的表达都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USP22高表达的肝癌病人预后较差。该工作为靶向肝癌脂肪酸合成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以“USP22 Regulates Lipidome Accumulation by Stabilizing PPARγ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为题,于近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1808组博士后宁振、1821组助理研究员刘晓龙和博士毕业生郭新、卢畅。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兴辽人才计划、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博士后基金、中科院青促会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刘晓龙 图/宁振)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9846-9
  • 【我与近红外的故事】吴海龙:与近红外光谱缘分的点滴回忆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9776b86-95a5-4bfc-8dcb-acdf44a0cecb.jpg" title=" 吴海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湖南大学 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nbsp 吴海龙 /p p    strong 初识近红外光谱 /strong /p p   曾记得,我在湖南大学本科攻读分析化学专业期间修仪器分析课程时,无意之中获得了董庆年老师编著的红外光谱法一书作为课外自学教材。较详细地知道了借助红外光谱来研究煤这样一个复杂的体系,并用红外光谱跟踪煤相关绿色反应历程,取得较好进展。后来,听说我同班同学李志良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具体指导的化学计量学研究方向的本科生龙义成同学在北京石油化学研究院为近红外光谱应用尽力,参与编写了化学计量学软件等,开始留意近红外光谱有关内容。尽管认识模糊,但已知有近红外光谱存在这回事了。湖南大学俞汝勤先生研究小组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购置了红外光谱成像仪,想开展化学计量学在红外光谱成像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本人参与相关工作。但后来由于湖南春天实在湿气太重,仪器抽湿维护不够到位等致使仪器成像不清晰而中断了相关研究。虽然也发表了一些论文,例如发表了可用于判断聚合物材料分子链接特性等图像处理方法工作,但遗憾的是没能形成系列成果。 /p p    strong 湖南大学与近红外光谱 /strong /p p   曾记得,我同门湖南大学蒋健晖博士、杜一平博士等,在湖南大学获得化学计量学方向分析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后,曾赴日本大阪关西学院大学尾崎幸洋研究室从事与近红外光谱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取得了例如结合PLS筛选近红外光谱最佳波长等好工作,而俞汝勤先生2000年以后还招收了有企业近红外光谱应用经验的博士生继续开展近红外光谱分析检测相关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学研究。不仅探讨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如构建近红外校正模型时,如何保证校正样本具有必需的代表性,并实现代表性样本的自动选择 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波长变量选择,能否建立较通用的自动选择策略 在定量分析建模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复杂性使不论信号预处理与校正模型选择均存在较大的多义性,多种模型如何有机融合 在化学模式识别方面,近红外光谱分析的应用潜力如何进一步开发等。本人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开始接触近红外光谱亦越来越多。本人的一名硕博连读生也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成果。这样,使我们对近红外光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若干工作包括: /p p   1. 吴海龙*,韩清娟,宦双燕,林伟琦,俞汝勤,化学计量学与近红外光谱相结合研究的若干新进展,见陆婉珍等编,当代中国近红外光谱技术,北京: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年10月,第54-57页。 /p p   2. Yan-Ping Zhou, Jian-Hui Jiang,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 and Yukihiro Ozaki, Dry film method with ytterbium as the internal standard for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ic plasma glucose assay coupled with boost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Journal of Chemometrics, 2006, 26 (1-2): 13-21 /p p   3. Qing-Juan Han, Hai-Long Wu*, Chen-Bo Cai, Li-Juan Tang, Ru-Qin Yu,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differential adsorption bed method to study adsorption kinetics of orthoxylene on silica gel,Talanta, 2008,76 (4): 752-757 /p p   4. Lu Xu, Yan-Ping Zhou, Li-Juan Tang, Hai-Long Wu, Jian-Hui Jiang, Guo-Li Shen, Ru-Qin Yu, Ensemble preprocessing of near-infrared (NIR) spectra for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 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08, 616 (2): 138-143 /p p   5. Chen-Bo Cai, Lu Xu, Qing-Juan Han, Hai-Long Wu, Jin-Fang Nie, Hai-Yan Fu, Ru-Qin Yu*, Combining the least correlation design, wavelet packet transform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to reduce the size of calibration set for NIR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Talanta, 2010, 81(3), 799-804 /p p   6. Hai-Yan Fu, Shuang-Yan Huan*, Lu Xu, Jian-Hui Jiang,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 Construction of an Efficacious Model for a Nondestru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Liuwei Dihuang Pills from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Moving Window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Analytical Sciences, 2009, 25(9), 1143-1147 /p p   7. Weiqi Luo, Shuangyan Huan*, Haiyan Fu, Guoli Wen, Hanwen Cheng, Jingliang Zhou, Hailong Wu, Guoli Shen, Ruqin Yu,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to classify different types of apple samples, Food Chemistry, 2011, 128,(2):555-561 /p p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十年来,我们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林伟英教授课题组在有机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化学生物学应用上取得了系列新进展。 他们开发了新型HClO近红外荧光探针,其被进一步应用于活动物中HClO的近红外荧光成像。近红外荧光染料可为开发近红外荧光探针和生物影像剂提供平台,有望在活体生物成像领域得到重要的应用(J. Am. Chem. Soc. 2011, DOI: 10.1021/ja209292b)。 还合成了新颖的荧光探针分子FP-H2O2-NO。 FP-H2O2-NO在细胞内与H2O2、NO和H2O2NO作用后能产生三组不同的荧光信号。这个独特的优点使FP-H2O2-NO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分子工具来研究生物体中H2O2和NO的相互作用(J. Am. Chem. Soc. 2011, DOI: 10.1021/ja2100577)。还构建了具有大准斯托克斯位移的的pH荧光探针(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375-379)。揭示了钴离子与探针分子作用后降低卟啉部分的摩尔吸光系数而改变能量传递效率的能量调控机制,由此实现了对钴离子的比率测定(Adv. Funct. Mater. 2008, 18, 2366-2372.)。 该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士Timothy Swager在评述期刊Synfacts作为研究亮点专题介绍(Synfacts 2008, 11, 1167-1167.)。而湖南省食品测试分析中心也开展了应用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法在油茶籽油脂肪酸含量测定中的应用研究工作,见(《湖南农业科学》 2013年12期 )。通过透反射模式采集了114个油茶籽油(茶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NIR),利用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采样法(CARS)对光谱进行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茶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及亚麻酸5种脂肪酸含量的校正模型,并通过实际测定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的PLS模型所预测的茶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与实际的化学测定值较接近,而亚麻酸的预测集与实际测定值相关性不理想,仍需进一步研究摸索。这证明近红外光谱法可作为一种快速、无损和准确的方法在茶油主要脂肪酸含量测定中推广应用。 /p p    strong 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 /strong /p p   我特别难忘的是,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我们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于2008年11月19-22日期间,在湖南长沙共同承办并顺利召开了全国第二届近红外光谱学术会议。该会议由中国分析测试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主办的,由我们敬爱的俞汝勤院士和陆婉珍院士分别担任大会主席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p p    strong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以下内容摘自仪器信息网 /span /strong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本次大会为近红外光谱工作者提供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展示了我国近红外光谱的一流研究和应用成果,主要以大会报告和墙报的形式举行,有40余位专家和学者作大会报告、20余位优秀青年学子作分会报告,多次获得国际谷物学会、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大奖的著名近红外专家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国际近红外光谱学会秘书长Ozaki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也都在大会作专题报告。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陆婉珍院士在作大会主旨报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必须继续发展”中指出:自从2006年第一届近红外光谱会议以来,这项分析技术已经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注意并在几十个专业中得到了应用 但是作为一项既快捷又廉价的分析技术,其应用范围仍未达到应有的广泛程度,一方面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般大学分析专业的学生只有部分同学了解这一技术),与此同时在技术上也还存在着一些急待完善的难题,例如:(1)建立大量可长期应用的分析模型,(2)尽快发展便携式仪器,(3)形成公认的标准化方法是有效的宣传途径,(4)结合需要研究适应各种分析对象的光谱采集手段、保证其分析速度,(5)在线分析系统的集成化,(6)近红外光谱与分子结构间关联于应用工作的开展,(7)近红外光谱技术过去是在不断新技术(如光纤、化学计量学及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今后希望如能将更多的新技术(如激光光源提高灵敏度、微机制造MENS使其更小型化等)被引入。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加拿大Phil Williams教授在他的大会报告“近红外光谱:过去、现在和未来(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中系统回顾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历史,给涉及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十八个阶段发展作了简洁评论,并指出操作费用低、获得数据可靠、分析速度快使近红外光谱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于近红外光谱的应用前景应该从定量和定性的观点上进行讨论,定性应用是回答“Does it belong?”,而不是“How much is there?” 只要其定量应用将继续得到广泛的使用,定性应用很可能变得更加普遍 另外,未来近红外光谱仪器的网络化技术也可能比较突出,可望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包括在环境监测和勘探、动物和人类医疗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span /p p   陆婉珍院士与部分参会代表在一起 /p p   本人后来也曾多次参加近红外光谱为主题的国内外学术会议,深切地感受到近红外光谱的强大生命力。同时也深深被国内这样一批科研同行们为发展我国近红外光谱事业而努力艰苦奋斗、呕心沥血的精神所折服、所感动。本人也愿意为我国的近红外光谱事业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p p   谨以此文纪念为我国近红外光谱以及石化工业化验检测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陆婉珍院士和我国国际“化学计量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之一、中南大学梁逸曾教授。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br/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吴海龙 男,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日本)。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前主任、顾问和学术委员会顾问,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长期建设责任人。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副主任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兼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理事及近红外光谱分会副理事长等。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分析化学、环境监测等领域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分析等方向及内容的教学和科研,发表学术论文逾260篇,其中SCI论文逾200篇。曾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三)。2012年10月,荣获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基础研究最高奖--梁树权奖。 /span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人生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span /p p br/ /p
  • 化学计量学能给分析仪器带来什么?——访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海龙教授
    进入20世纪之后,分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拥有众多仪器分支的现代分析化学学科和化学信息学科。伴随着大量现代分析仪器出现带来的“数据爆炸时代”,化学计量学得以快速发展并已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近期,仪器信息网编辑采访了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原主任吴海龙教授,希望借此机会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化学计量学的内涵,并同时探讨化学计量学在分析仪器研发方面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及指导作用。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海龙教授   Chemometrics(化学计量学)一词于1971年由瑞典化学家在申请一项基金项目时首次提出,类比生物计量学与经济计量学,将研究从化学实验产生的数据中提取相关化学信息的学科分支称之为化学计量学。   吴海龙教授介绍,“化学计量学其任务是研究有关化学测量的理论与方法学,它应用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理论、方法和手段,科学地设计化学实验,选择最优的测量方法,最有效地获取体系有用的特征数据,并通过解析量测数据最大限度地从中提取有关物质的定性、定量、形态、结构等信息。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面向化学研究对象的统计学与统计方法、实验设计与优化方法、信号处理、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化学多维多元校正、化学模式识别、多维定量构效关系、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软件以及库检索等。目前,化学计量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化学量测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另一方面就是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及其它相关领域中的应用基础研究”。 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化学中的“高级医生”   谈到化学计量学在分析化学领域中的“功效”,吴海龙教授幽默地说:“化学计量学是有难度、有‘水平’的,专门解决较困难的问题,形象的比喻就是化学计量学是分析化学中的‘高级医生’,专门研究解决复杂对象定性、定量、定结构问题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化学世界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多维世界,随着越来越多新型分析仪器的问世,取得大量量测数据已不是最困难的一步,最难解决的“瓶颈”问题却是这些数据的解析以及如何从中提取所需的有用信息等。例如,经典分析化学方法,往往只利用仪器光谱中最大吸收波长处对应的吸光度来作定量分析,不仅丢失很多其它有用信息,而且应用很有限,因为它只利用了单点量测数据的信息。我们应该亦必须应用各类最优化的策略、方法及技术迅速而有效地从所获得的多维响应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关被测物质的化学成分、结构和生物化学活性等方面的信息。化学计量学就是基于这种使命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化学分支学科。   化学计量学看似深奥,其实其涉及的很多问题都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性问题,可以说是复杂体系解析的强有力和有效的工具。例如,在药物混合物的分析中,主导药物及其衍生物以及基体背景和其它干扰物都可能有较灵敏的荧光等响应,但它们相互重叠,而在常规分析过程中样品分离又比较复杂。这种情况下如果采用化学计量学中化学多维多元校正的办法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分析结果,甚至可以实现性质相似干扰物共存下的感兴趣多组分的直接快速同时定性定量分析;这样可使复杂体系的分析获得“绿色”、经济、在线、近实时等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作为化学计量学核心策略的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在实际仪器分析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PCA 与近红外光谱相结合的应用研究较多,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为数较少的新变量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另外,在生物科学方面,蛋白质的立体结构理论预测一直是生物信息学研究的难题,近来,应用化学计量学的氨基酸主成分分析法克服了原始数据中可能的实验误差和分类上的模糊性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从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率。   吴海龙教授还特别提到,化学计量学擅长解决分析化学中有难度的问题,从简单体系到复杂体系都有其“用武之地”:   (1)复杂体系进样之后进行全谱扫描,仪器输出的是复合信号,然后用化学计量学按规律将其分成单个组分信号,进而实现对复杂体系感兴趣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这以化学计量学方法结合三维荧光光谱用于系列复杂体系进行直接准确定量分析最为成功;   (2)复杂体系经过色谱柱等物理或化学分离系统后,如果分离还不完全,仪器输出的信号可通过化学计量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数学分离,进而进行全谱定性定量分析;   (3)如果复杂体系所有的组分都被分成单一组分了,那就是化学计量学中相对简单的问题了。当然还可作进一步的后续分析,如开展化学模式识别进行聚类、判别等或作多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以指导定向合成等。 化学计量学对分析仪器研发的启示   吴海龙教授认为: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分析仪器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分析仪器的研发过程,不仅仅是单个方法的建立,而是一个系统分析策略的构建过程。我们希望通过化学计量学研究,创新分析化学方法学,设计出“傻瓜”式实用分析仪器,让医学、环境、食品安全等用户得到最大的便利。   化学计量学中的“数学分离”思想可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代替“物理或化学分离”   分析化学的发展本身就和分析仪器紧密相连,吴海龙教授介绍到,分析化学如果只是单纯发展方法的话,不会有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力。一个分析方法建立之后,可以用仪器的方式将其固定下来,并且可以将方法标准中的很多步骤简略掉,最终形成一个简便、完整的解决方案。如何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这里面就存在一个发展分析战略的问题,也就是方法学。   吴海龙教授介绍说:通俗地来讲,化学计量学的“功效”就是它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传统仪器及分析方法难以解决的共存物质基体干扰及“分离”问题。物质分离的过程是从复杂体系到单一组分,但是复杂体系包含的物质成分往往很多,分离体系本身的容量又很有限,所以经常有相当一部分组分分不开,最后从仪器上获得的信号是重叠的、复杂的,化学计量学在怎样分开这些组分方面就表现出了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化学计量学的一个基本功能是“数学分离”。所谓“数学分离”,是指利用数学方法处理复杂体系的复合响应信号,可以根据物质之间的相关性、相互作用或线性加和性等,将复杂体系通过计算机快速“数学分离”成单组分,然后进一步进行各组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与先分离后分析相同的效果。这一过程,又可称作“数学分离”过程。吴海龙教授指出,分析仪器的发展需要方法学上的思路创新,“数学分离”可以成为研发分析仪器的创新点。   “数学分离”一般需要基于三维及以上数阵分析,利用“数学分离”与现代多通道测试手段相结合,可以研发系列新型分析仪器。将化学计量学中多维数阵分析方法与高维分析仪器相结合可以为环境、生命等科学中的复杂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吴海龙教授谈到:最近十多年来,我们综合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在化学计量学前沿基础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成果,打开了现代分析科学中三维数阵分析理论及应用研究的新局面,拓展了化学计量学的研究及应用领域,实现了以“数学分离”部分甚至全部代替“物理和化学分离”,开发了相应仪器装置及软件,可用于复杂体系中干扰物共存下多组分同时定量分析(多维校正)和化学动力学过程解析等实际复杂分析难题的解决。这也是我们现阶段的努力目标。   化学计量学注重分析策略的研究,“傻瓜”式分析量测仪器有望面市   吴海龙教授介绍说,在分析仪器的研发设计时,获得单变量响应值的仪器相对简单些,获得多维响应数阵的分析仪器或联用仪器相对复杂些。威力强大的复杂仪器一方面要根据分析方法的思路来设计,另一方面,其产生的数据相对来说信息量丰富,当然同时也是很复杂的,要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将其进一步细化,然后简单化、信息化。   化学计量学的侧重点在于分析策略的研究,如果分析策略没想明白,即使其中具体的个别环节很好解决了,最后整体来看还是没什么用的。采样、样品的预处理以及之后的分析检测等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所需的全程控制就涉及系统分析策略问题。   吴海龙教授介绍到:用化学计量学的思路来研发仪器,可以省钱、省劳力、提高效益,同时可以使用户得到最大的便利。仪器公司单靠生产传统的仪器获利毕竟有限,他们必须清晰地知道分析仪器的用途,仪器之间、仪器与方法之间如何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好的分析效果,了解这些之后研发的仪器才能得到用户的“青睐”。 所以,仪器研制人员都应该来了解一下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通过化学计量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光谱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在仪器的研发过程中将化学计量学和分析仪器如三维荧光等结合在一起,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同时也可以使仪器本身迅速增值很多。   分析仪器的智能化将是21世纪分析化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化学计量学方法是新一代分析仪器智能化的关键构件,应予充分重视。吴海龙教授特别提到,这是俞汝勤院士多年来的殷切企盼。我们的设想就是能设计出“傻瓜”式分析仪器,如同“傻瓜”相机一样。只要仪器足够方便、足够智能,作为用户不一定要知道其中的原理及数学分离过程,只要按照操作步骤操作就可以实现复杂分析对象直接快速的定量分析了。   吴海龙教授自信地说: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分析仪器能获得一个什么样的复杂信号(电磁波),我们就可以解决该体系相关的复杂分析问题。不过,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在仪器的研发方面就需要有很大的突破。首先,加快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及应用可以带动分析仪器的研发。化学计量学的前沿研究需要多维响应信号,就必须改进量测仪器装置,完善仪器的配置;其次,分析仪器灵敏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灵敏度是整个仪器系统决定的,尤其是检测器。所以在仪器的研发时,对检测器灵敏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   最后,吴海龙教授还特别强调化学计量学与分析仪器相结合在产业化方面目前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是国家标准的问题,目前,国家标准中指定的分析仪器往往很难改变;另一方面,仪器的生产厂商大都安于已有分析模式,对于新颖的分析仪器的应用前景往往“心有余悸”,所以仪器公司一般不太愿意去进行相应新颖分析仪器的研发。   “这样来说,作为开拓者,就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做,对于我自己来说,非常愿意为民族的分析仪器产业的振兴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们已做了很多的努力”。   采访编辑:叶 建   附录1:吴海龙教授个人简历   吴海龙,1961年生,浙江舟山定海人,理学博士、工学博士(日本)。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责任人。任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南大学)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常务副主任(2001.10-2005.03, 正处级)、主任(2005.03-2009.12)、顾问(2010.01- )。兼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计算机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2006.01-2010.12);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常务理事兼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兼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任《分析化学》等八种学术期刊编委,任多个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国化学会年会化学信息学与化学计量学分会共同主席。   30年来,一直从事化学计量学、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973预研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课题。目前主持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协作主持国家973课题等。此外,还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在液膜pH化学传感器研制,稳健统计学新应用,多元校正基础理论及应用,三维数阵分析(秩估计、三线性分解、分解唯一性等)、二阶校正和二阶标准加入法、化学多维校正及多维标准加入分析法的基础理论及应用,三维图像处理、高维联用仪器数据预处理等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成果。在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Journal of Chemometrics、Analytica Chimica Act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逾180篇,其中SCI论文逾130篇,被引用逾800篇次,正面他引逾600篇次。参编著学术书籍7本中8章节(约17万字)。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11名、在学7名;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22名、在学22名。任俞汝勤院士学术小组组长逾10年。   曾应邀在清华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单位作学术报告,应邀在IUPAC 2001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化学计量学分会(东京)、2004年亚洲化学计量学与生物信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09 TRICAP(化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三维数据分析方法国际前沿研讨会,西班牙)等国际会议作邀请报告。曾荣获2002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均排名第三)、第四届湖南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2006年)等,2007年被列入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附录2: 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cbsc.hnu.cn/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视察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 持续增强研发投入力度,FIB 芯片修改服务市场潜力巨大--访纳瑞科技销售副总李海龙
    “2024中国检测技术与半导体应用大会暨半导体分析检测仪器与设备发展论坛”于2024年7月11-13日在上海虹桥新华联索菲特大酒店隆重举行。大会以“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产品展览+高校科技成果展示+学术墙报+晚宴交流”的形式召开,91个口头报告专家及15个提供墙报的学生,分别来自于半导体检测领域知名科研院校、半导体制造企业、半导体检测企业等。大会设立了包括集成电路晶圆级缺陷检测技术、半导体器件可靠性及失效分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及封装技术、半导体检测设备及核心零部件等在内的15个分会场报告,多样的报告主题讨论极大促进了与会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和融合创新。会场外也精心布置了国内多家知名企业展位,如安捷伦、珀金埃尔默、北方华创等,他们纷纷展示了各自在半导体量检测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特别采访了纳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销售副总李海龙。在采访中,李老师就纳瑞科技的公司情况,主营业务,当前取得的成就,公司独到的优势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分享。以下是现场采访视频:仪器信息网:近年来,请问贵公司在半导体量测或者缺陷检测等方面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及产品?李老师:大家好,我是纳瑞科技的销售负责人李海龙,我们公司是06年成立的,主要是给 IC设计公司提供芯片修改的技术服务,目前在全国有8个实验室,服务的设计公司大概有1000多家。FIB技术,助力芯片快速验证仪器信息网:相关解决方案/产品市场应用情况如何?帮助客户解决了哪些问题?李老师:我们这个技术主要是帮芯片设计公司来验证它的设计方案,一般来说它流片或者说芯片设计好了之后去进入流片,流片之后它的功能或者性能不符合它的预期,它就需要去验证它的一些或者改变它的芯片的设计思路,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我们这个FIB技术服务。如果说没有这个技术存在的话,他就要到晶圆厂去重新流片去生产,这个的话周期很长,时间很长。有我们这个FIB技术服务之后,可以比如说当天验证它的设计方案,可以帮他节省时间,节省金钱,让问题得到尽快的验证,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 规模大、技术先进是自身优势仪器信息网:相较于市面上其他企业,贵公司是如何保持自身优势的?李老师:自身的优势有几个方面,第一点就是规模上,目前我们在国内来说,我们规模上是最大的,就是说第一个我们有足够多的设备,今年目前运营的设备将近可能有七八十台设备投入市场运营了,整个中国市场做芯片修改的设备量,我估计加在一起的话可能也就100台左右,我们可能占到产能的70%左右。技术上,因为我们创始人是原厂出来的,所以对这个技术了解非常深,我们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投入的研发,所以说能随着芯片工业的发展而开发出适用于芯片自身需要的电路修改技术,而且能保证良率。仪器信息网:贵公司最近一年取得了哪些成就 ?今年又有哪些发展规划?李老师:目前来讲,比如说像今年我们就完成了1款5纳米芯片的电路修改,目前据我所知,中国能做5纳米芯片的设计公司也不多,有机会或者有能力做5纳米芯片电路修改的,像我们这种服务公司也不多,基本上说只要客户有需要,我们是有这个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人工智能无法代替FIB技术仪器信息网:当今人工智能蓬勃发展,您认为这对贵公司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李老师:人工智能这块,因为我们这个公司工作是帮设计公司改进错误的,如果说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说芯片设计出现的问题,如果说错误比较少的话,可能就不需要我们服务。本身从我们FIB技术来讲,它是一个很精密的微纳加工服务,人工智能再发展,我认为它加工手段是不会被替代的,应该这么讲,但我只预猜测一下,有可能会帮助我们工程师去做一些缺陷的判断,未来是有可能性的。 芯片修改发展空间大,资源向头部公司集中仪器信息网:您认为FIB电路修改服务这个赛道未来发展空间会有多大?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李老师:我认为它肯定是个增长的趋势的。中国芯片的国产化还在进程当中,如果按照国家定的75%的替代目标的话,它这个空间是非常大的,应该有个几倍的发展空间是有的。我觉得像我们这个市场它发展方向肯定是越来越集中,就是说你头部公司肯定会越做越大,因为你突破公司的优势是什么?你的团队,包括你的体系,包括你的管理,我认为都是越来越集中,之前那些规模小的公司可能就是说,它在运营成本上,包括服务质量上,我个人感觉是慢慢会被边缘化的。因为这个技术的特点是它目前还是依赖于经验,你做的越多,你掌握的经验越多,基本上你做的品质越好,然后你就越有影响力,它是这样一个特点,所以我认为他会越来越集中。 技术先进、流程标准化、良品率高、成本低、时效性仪器信息网:您认为如何进一步提升贵公司FIB电路修改服务能力?李老师:我觉得可能从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从技术研发这一块,因为现在说高端芯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很多设计公司它的研发芯片的制程也越来越先进。现在来讲它对我们这种服务公司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说对这个设备、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在设备仪器研发上是有相当厚的底蕴的,因为我们公司创始人之前就参与到现在这个FIB技术的最早的一些研发项目,就是说我们在这一块的技术理解非常深的,包括我们在泰兴有个仪器研发中心,专门做一些设备的改造,包括一些FIB设备零配件,包括它的耗材,包括它的一些应用技术的开发,我们这个团队大概现在三十多个人,专门做FIB技术相关的研究,所以基本上我们比较紧密的贴合这个客户的需要,去做一些技术上的攻关,合作研发。另一方面就是说我们这个技术就是不依赖于设备原厂,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去根据某些芯片工艺的需要去改进这个设备。还有一点就是说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因为像我们这个实验室的规模现在将近200人了,工程师将近一百六七十人了。我们这个FIB芯片修改本来是个比较复杂的工作,用我们行业的话说就是给芯片做“手术”,它还是那种比较复杂的精密的微纳加工工作,我们现在要做的说要把它标准化,让一个小白,他进来之后经过我们的培训训练之后,很快能做一些很复杂的工作,这样的话有利于提高我们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它的一个品质加工的良品率,这一点也很重要。对于客户来讲,他最关心的是成本,比较在乎成本,这个成本就是说从我们实验室的角度来讲,如果说你的结构成本没做根本性的变化的话,你的成本是降不下来的。我们的结构成本跟其他实验室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说我们是做这个设备的翻新改造,现在相对来讲我们使用成本也就比较低,所以能给客户提供一个叫物美价廉的高品质、高性价比的技术服务,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比较大的优势。还有一点就是时效性,因为他这个就是急,因为芯片公司里面他们的芯片也很快要去拿到市场去给客户验证,所以它有问题要很快得到解决,很快去验证它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有这个规模在很多地方建立实验室,能很快响应当地的客户的需求,基本上我们现在能24小时满足他的需求。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刚才说了一个良品率,我们说芯片修改就像医生给人做手术一样,既然是这种操作的就会有些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你这个方案的加工难度,也取决于你人员的操作水平。我们在标准化的建设上,包括人员培训上,包括经验的积累上,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所以我们良品率目前也是国内做的最高的,所以说我目前也是在芯片修改这一块,我们是头部企业。
  • 吴海龙教授谈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近期工作成果
    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海龙在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 相关新闻: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盛大开幕 尊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俞汝勤先生,尊敬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理事长关亚风先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长宽先生,尊敬的四川大学校长助理郭勇教授、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今天,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承办、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和湖南大学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在四川成都胜利召开了。这是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将为我国化学生物传感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和机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对于各位的光临,表示真诚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   想必各位已经获知,今年是中国分析仪器学会理事会于1984年11月批准的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 成立30周年,也是它的前身---“全国离子选择电极协作组”成立35周年(1979年12月在江苏泰县的学术会议上成立)。在这值得化学传感器领域朋友们共同纪念和庆祝的2014年,我们今天在成都举行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显然具有特别的的意义。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立以后,先后在成都(1986年)、张家界(1988年)、武汉(1991年)、太原(1994年))、上海(1997年)、长沙(2001年)、扬州(2005年)、重庆(2008年)和长沙(2011年)召开了第三届到第十一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都取得了圆满成功。1985年6月,还在上海举行了有13个国家的学者参加的“离子选择电极国际学术讨论会”。一系列的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见证了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   在老一辈学者的倡议下,从2005年的扬州会议开始,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2011年的长沙会议上继续推进年轻化的进程。除个别因工作需要留任外,老一辈学者都退出了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的工作岗位。我们将继承以往各届会议的传统,本着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精神,办好本届会议。本次大会共征集论文390多篇,超过上届会议的215篇,参会人员预计超过450人,为历年之最。这次大会共安排13个大会报告、42个分会邀请报告、60个口头报告,还有250多篇论文以墙报形式进行交流。本次会议还将对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限40岁以下)为主的优秀论文和墙报论文作者进行奖励。评选工作将由专业委员会聘任的专家评选小组负责,也希望各位与会代表提出建议。   我们可以从国家基金委网站查询得知,在全国从事与化学传感器研究相关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共有25位得到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在化学传感器这样一个不大的跨学科领域竟然有如此众多的科技人员获得杰青基金资助,可以说是一个令人十分欣喜的好消息。其中有21位已应邀担任了专业委员会或编委会委员。另外四位也积极参与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和积极向刊物投稿。同时我们也可从教育部网站上查询得知,有7位在化学传感器领域工作的科技人员被教育部聘任为长江学者,他们全都参与了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的工作。此外,还有多位被聘为国家千人计划和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本次会议的大会报告人中,除了两位前辈学者及多位境外学者之外,都是充满创新精神的杰青学者和长江学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后继有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抚今追昔,我们更加深切怀念曾为推动我国化学传感器研究、应用和产业化以及学会工作和《化学传感器》刊物编辑出版的各位先行者,其中包括高小霞院士、高鸿院士、于天仁院士、汪厚基先生、朱良漪先生等前辈学者以及殷晋尧、苏渝生、周性尧、谢声洛等等各位先驱。本次会议上,八十五岁高龄的陈执中教授还将应邀作分会邀请报告。充分显现了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前辈学者们仍然关注学术前沿的执着前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有关化学传感器早期学术活动的情况,在今天上午俞汝勤先生的大会邀请报告中,将会有概要的回顾。   在此,我还要向各位报告一个好消息,在今年8月上旬于辽宁省丹东市举行的“丹东科学仪器发展论坛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活动”上,我们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被学会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这一荣誉的获得是与专业委员会多年来始终坚持定期举办学术活动、独立出版学术刊物以及大力推进机构成员年轻化等因素紧密有关。   2015年,《化学传感器》刊物也即将开始它的第35卷。从中国知网(CNKI)查询得知,《化学传感器》(包括1988年前所出版的《离子选择电极通讯》)自1981年创刊34年以来,一共刊发各类文稿2327篇,下载量已近14万篇次。平均每篇论文被下载60次之多。此外,各位可能已经从刊物封面左上方出现的圆形图标得知,《化学传感器》刊物被2012年12月26日公布并得到新闻出版总署认可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列为“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这些成绩都是国内从事化学传感器研究、生产和应用的几代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值得我们骄傲和珍惜。   本次会议还将对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继续进行调整和充实,也将适当补充热心于学会工作的新成员。中青年同事将承担起学会和刊物的全部工作。这一安排将在专业委员会和编委会委员的联席会议上进一步讨论和决定。可以预期,经过调整充实后的专业委员会和刊物编委会将在全国同行的支持下,将学会和刊物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在此,我们也向已经或即将离开学会及刊物工作的年长委员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敬意,恭祝各位前辈健康长寿。   众多企业界和媒体的朋友,例如:江苏江分电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瑞士万通中国、睿科仪器(厦门)有限公司、成都新三可仪器有限公司、德阳威旭锂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仪器信息网等单位的代表也前来参加本次会议。他们不仅为会议提供了经费、用车等赞助和支持,更显示了企业界对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研究开发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参与的热情。本次大会可谓我国化学传感器领域的一次空前盛会,不仅以论文形式交流了研究成果,更充分显示了多学科、多技术交叉的特色和向产业化推进并落实以企业为主体、以应用和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决心和美好前景。   会议期间,还将在单位申请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届学术会议的承办单位。欢迎有意承办的单位提出申请。   11月的成都,天气格外秋高气爽,风景格外秀丽,一定会给各位与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我衷心希望各位,在这人文、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将大会开成一个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创新,增进学术友谊的会议。   最后,预祝第十二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谨祝各位在四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 国家药典委公示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
    2013年4月3日,国家药典委对药材和饮片鉴定通则进行公示,规定药材和饮片的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公示中还将相关检测的注意事项详细注明。详情如下: 附录Ⅱ B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   药材和饮片的检定包括“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等。检定时应注意下列有关的各项规定。   一、检验样品的取样应按药材和饮片取样法(附录Ⅱ A)的规定进行。   二、为了正确检验,必要时可用符合本版药典规定的相应标本作对照。   三、供试品如已破碎或粉碎,除“性状”、“显微鉴别”项可不完全相同外,其他各项应符合规定。   四、“性状”系指药材和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色泽与特征)、质地、断面(折断面或切断面)及气味等特征。性状的观察方法主要用感官来进行,如眼看(较细小的可借助于扩大镜或体视显微镜)、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   1. 形状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外形。观察时一般不需预处理,如需观察很皱缩的全草、叶或花类时,可先浸湿使软化后,展平,观察。观察某些果实、种子类时,如有必要可浸软后,取下果皮或种皮,以观察内部特征。   2. 大小是指药材和饮片的长短、粗细(直径)和厚薄。一般应测量较多的供试品,可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对细小的种子或果实类,可将每10粒种子紧密排成一行,测量后求其平均值。测量时应用毫米刻度尺。   3. 表面是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表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 如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颜色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例如黄棕色,即以棕色为主 以及观察药材和饮片表面的光滑、粗糙、皮孔、皱纹、附属物等外观特征。观察时,供试品一般不作预处理。   4. 质地与断面   质地是指用手折断药材和饮片时的感官感觉。   断面是指在日光下观察药材和饮片的断面色泽(颜色及光泽度),以及断面特征。如折断面不易观察到纹理,可削平后进行观察。   5. 气味是指药材和饮片的嗅感与味感。   嗅感可直接嗅闻,或在折断、破碎或搓揉时进行。必要时可用热水湿润后检查。   味感可取少量直接口尝,或加热水浸泡后尝浸出液。有毒药材和饮片如需尝味时,应注意防止中毒。   6. 药材和饮片不得有虫蛀、发霉及其他物质污染等异常现象。   五、“鉴别”系指检验药材和饮片真实性的方法,包括经验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   1. 经验鉴别系指用简便易行的传统的直观方法观察药材和饮片的颜色变化、浮沉情况以及爆鸣、火焰等特征。   2. 显微鉴别 系指用显微镜对药材和饮片的切片、粉末、解离组织或表面以及含有饮片粉末的制剂进行观察,并根据组织、细胞或内含物等特征进行相应鉴别的方法。照显微鉴别法(附录Ⅱ C ) 项下的方法制片观察。   3. 理化鉴别 系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药材和饮片中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的鉴别试验。包括一般鉴别、光谱及色谱鉴别等方法。   (1)如用荧光法鉴别,将供试品(包括断面、浸出物等)或经酸、碱处理后,置紫外光灯下约10cm处观察所产生的荧光。除另有规定外,紫外光灯的波长为365nm。   (2)如用微量升华法鉴别,取金属片或载玻片,置石棉网上,金属片或载玻片上放一高约8mm的金属圈,圈内放里适量供试品粉末,圈上覆盖载玻片,在石棉网下用酒精灯缓缓加热,至粉末开始变焦,去火待冷,载玻片上有升华物凝集。将载玻片反转后,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晶形状、色泽,或取升华物加试液观察反应。   (3)如用光谱和色谱鉴别,常用的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   4.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是指通过比较药材及饮片间DNA 分子遗传多样性差异来鉴别药材的方法。   六、“检查”系指对药材和饮片的纯净程度、可溶性物质、有害或有毒物质进行的限量检查,包括水分、灰分、杂质、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   除另有规定外,饮片水分不得过13% 饮片的药屑和杂质不得过3% 药材及饮片(矿物类除外)的二氧化硫残留量不得过150mg/Kg。   七、“浸出物测定”系指用水或其他适宜的溶剂对药材和饮片中可溶性物质进行的测定。   八、“含量测定”系指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对药材和饮片中含有的有关成分进行检测。   注意 (1) 进行测定时,需粉碎的药材和饮片,应按正文标准项下规定的要求粉碎过筛,并注意混匀。   (2) 检查和测定的方法按正文标准项下规定的方法或指定的有关附录方法进行。   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3年4月3日
  • 曼陀罗叶中药材质量标准发布
    近日,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中药材曼陀罗叶的质量标准,自2021年01月04日起实施。曼陀罗叶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的叶。具有镇咳平喘,止痛拔脓之功效。常用于喘咳、痹痛、脚气,脱肛、痈疽疮疖。胃肠及胆道绞痛后,用开水冲服叶片粉末,也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目前,多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治疗。曼陀罗叶即可内服也可外用,内服需谨遵医嘱注意用量,如过量摄入,会有中毒危险。具体中药材质量标准如下: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质量标准(云YNZYC-0032-2005-2021) 曼陀罗叶 MantuoluoyeDATURAE STRAMONII FOLIUM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L.的干燥叶。7~8月采摘,干燥。【性状】本品呈灰绿色至深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菱状卵形,长8~20cm,宽4~1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不对称,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齿端渐尖,两面均无毛。质脆、易碎。气微,味苦、涩。【鉴别】取本品粉末0.2g,加50%乙醇2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去乙醇,加水10ml,用氨试液调pH值至8~9,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两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曼陀罗叶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硫酸阿托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四部附录)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与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四部附录)测定,不得过10.0%。总灰分 不得过13.0%(《中国药典》四部附录)。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中国药典》四部附录)。莨菪碱限度 取本品粉末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50%乙醇100ml,称定重量,浸渍1小时,超声处理20分钟,放至室温,称重,用稀乙醇补足减失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挥去乙醇,用氨试液调pH值至8~9,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20ml、20ml、10ml),合并三氯甲烷液,蒸干,残渣加甲醇定容至1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中国药典》四部附录)试验,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用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的斑点应小于对照品的斑点或不出现斑点。【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项下的热浸法(《中国药典》四部附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3.0%。【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四部附录)测定。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含0.035mol/L磷酸钠和0.0087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0.5%磷酸,0.15%三乙胺)(35: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6nm;理论板数按氢溴酸东莨菪碱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硫酸阿托品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氢溴酸东莨菪碱0.08mg, 硫酸阿托品0.2mg的溶液,即得。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二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入2mol/L盐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功率300W,频率45kHz)30 分钟,滤过,残渣和滤器用2mol/L盐酸溶液25ml分五次洗涤,合并滤液和洗液,用浓氨试液调PH至9,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4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用流动相溶液溶解,转移至5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按外标法计算含量。按干燥品计算,本品含硫酸阿托品((C17H23NO3)2.H2SO4)不得少于0.13%,含氢溴酸东莨菪碱(C17H21NO4• HBr)不得少于0.04% ,含硫酸阿托品与氢溴酸东莨菪碱之和应为0.17%~0.40%。【性味与归经】苦、辛,温;有毒。归肺、心经。【功能与主治】平喘止咳,散寒止痛。用于喘咳,脘腹疼痛,痛经,寒湿痹痛。【用法与用量】0.3~0.6g。外用适量。【注意】青光眼忌用。【贮藏】置干燥处。
  • 2015药典中药材品种HPLC检定方法集出版发行
    《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检定—(2015年版)收载品种对应方法集》由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了!本书是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药学院陈世忠课题组合作完成,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标准的研究制定单位,参加过历次《中国药典》收载品种的增修订工作,在中药材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为了方便医药领域分析检验和科研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和饮片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两家作者单位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专长,为本书的成功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书针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199种常用中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了补充、优化,详细介绍了药材中待测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行为、色谱条件的选用、对照品和样品的色谱图、标准曲线及重复性数据。用户依据书中给出的推荐使用条件范围或优化条件,采用相应的色谱柱,即可方便地重现书中的实验结果。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药典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分析测试技术。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为例,一部中中药材和饮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共收载618种,其中325种药材和饮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占全部收载药材和饮片的52.6%左右。 由于《中国药典》中药品的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仅规定了色谱柱填料的类型、流动相的组成和比例、检测波长和理论塔板数,未对填料的分类、粒径、色谱柱规格、流速、柱温等条件进行规定,这使得药品检验人员难于重现实验,仍需要进行色谱条件的摸索与确定。中药材成分复杂,这种不确定性更加明显。 为解除岛津中药材生产及检测用户的烦恼,自2008年开始,岛津公司与北京大学合作,对《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于2013年编写出版了《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检定——(2010年版)收载品种对应方法集》,以期完善《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为医药行业的检验人员、科研人员提供帮助。该书出版后获得普遍好评,成为众多中药分析工作者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书。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颁布执行为契机,岛津公司和北京大学密切合作,根据读者对上版方法集的反馈意见和新版药典收载品种的增修订,特编写了本书。本书根据新版药典对部分中药材的测定方法重新进行了修订,增加了50余种2015版药典新增中药材品种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以期为广大药物分析人员提供一部实用的参考书籍。本书可供医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制药企业从事药物研究、分析和检验的人员,药品检定所、检验检疫机构从事药品检验的技术人员以及药厂从事药品质量控制的技术人员参考。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医药、食品、环境等各领域分析技术的开发,一直关注国内外药典法规政策的发展。2015年版《药典》除加入更多的品种外,还加入了一些质量控制新方法,比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用于专属性的肽类二级质谱特征图谱鉴别,可有效区分阿胶、黄明胶等不同胶类中药材;在中药安全性控制方面,要求对中药材和饮片在种植、流通、储藏等环节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如二氧化硫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色素、内源性有害物质、微生物等进行检测控制;在检测方面增加了专属性优、灵敏度和检测效率高的检测方法。所涉及到的分析仪器包含GC、LC、LCMSMS、MALDI等,岛津都建立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检定—(2015年版)收载品种对应方法集》一书目前各大电商书店均有出售。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北大与岛津共推《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检定》方法集
    ----对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品种---- 我国是天然药物之乡,对中草药的探索研究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目前大约有12800多种药用植物,我国各地常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近30年来,随着分析化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色谱、光谱等分析手段引入了中药材的质量标准研究中。 2010年版《中国药典》于2010年1月颁布,并于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共收载药品品种4567种(药典一部收载2165种,二部收载2271种,三部收载131种)。药典一部中新增中药材65种,饮片439种,修订了359种中药材和饮片标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新增率达到89%,中药和中药饮片在该版药典中被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无论在数目还是具体指标上,都有了飞跃。新版药典中药品种的修订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来进行药品的鉴别、检察和含量鉴定,以提高分析灵敏度和专属性,解决常规分析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新版药典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含量测定技术。然而,《中国药典》中药品的液相色谱测定方法仅规定了色谱柱填料的类型、流动相的组成、检测波长、柱温和理论塔板数,未规定柱填料的分类、长度和粒度等条件,因此这使检验人员难于重现实验,在实践中仍然需要进行色谱条件的摸索与确定。 岛津公司长期以来致力于食品、环境、医药等各领域分析技术的应用方法开发,一直关注国内外药典法规政策,积极应对当今的新局面。北京大学药学院承担了《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中药材的修订工作,在这个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为了方便相关分析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10年版药典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两个作者单位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专长,为本书的成功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鉴别、检查和含量鉴定的中药材品种,对药典收载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了充实、优化,详细介绍了药典收载情况、药材高效液相色谱行为、色谱条件的选用、仪器配置、对照品和样品的色谱图、定量标准曲线及重复性数据。第二部分介绍了针对上述中药材品种的快速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本书方法实用、数据可靠,检测人员根据书中的方法完全可以重复实验,将会对分析工作提供莫大的便利。 本书中常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部分的所有图谱和数据均由北京大学药学院陈世忠教授课题组提供;快速液相色谱分析部分的所有图谱和数据均由岛津(广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本书由曹磊、[日]端裕树主编,陈世忠、黄涛宏副主编,参加编写工作的还有岛津公司分析中心的姚劲挺、周璐颖、郝红元和冀峰等。本书可供研究机构及制药企业从事药物合成、药物分析、中草药研究的研究人员,全国各地药品检定所、检验检疫机构从事药品检验的技术人员以及药厂从事药品质量控制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从事相关液相色谱分析的企业或人员,以及高等院校药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 取消中药材GAP认证,并非放而不管
    p   2月15日,CFDA官网消息显示,国务院印发《关于取消13项国务院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10号),规定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 捕获.gif"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2/insimg/4feeb035-cfb2-43b2-a0b3-0737654a2ded.jpg" / /p p    a style=" color: rgb(255, 0, 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application/SampleFilter-S22002-T000-1-1-1.html" target=" _self"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中药材 /strong /span /a GAP作为一项旨在推动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质量的非强制性行业标准,自2002年起至今,已有10余年。采访中,有业内人士推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还将继续推行,取消中药材GAP认证后,监管仍会加强,相信还有其他后续管理措施出台。 /p p    strong 中药难为“无米之炊” /strong /p p   某研究机构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中药材GAP基地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中药材GAP认证从2004年至2012年5月7日,发布了16个公告,共有70余家企业(不计重复)、95个基地、60多个中药材品种通过中药材GAP认证。 /p p   有专家认为,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后,将由中药生产企业(包括饮片、中成药生产企业)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保证负责,确保供应临床、医药市场的所有药品质量信息可溯源。 /p p   “谁向市场供应药品,谁就该对药品质量负全责。取消认证,是简政放权的举措之一。但作为相关生产企业,要保证药品质量稳定可控,药材质量稳定是关键,这是必须进行规范化种植的意义所在。中药生产企业对自己所使用到的所有药材质量负全责:药材质量信息可追溯,药材有稳定可控的来源。比如还在征求意见中的《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要求,生产所使用的药材信息备案是必须的。”某大型药企研发中心博士陈周全分析认为。 /p p   在他看来,对于存在资源瓶颈的药材,企业必须自建或共建规范化种植基地,确保可持续生产。现在从政府到监管机构,到行业,都强调生产的可追溯质量保证体系。药材没有稳定可控的来源,药品的生产将会是无米之炊,可能也就自动退出了。 /p p   记者留意到,在近期不少地区发布的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中,基地建设成为重要发展目标。《贵州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1个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个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5个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申报国家认证中药材GAP种植基地累计达8个以上。《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实施意见》发展目标明确,到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将在现有600万亩的基础上,增至1000万亩,并建设100个以上省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以上省级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以及申报国家认证单品种中药材GAP种植基地。 /p p    strong 中药材种植不是“大棚种菜” /strong /p p   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中药材生产与中药标准化和现代化所应关注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p p   在记者此前参加的一个有关中药材GAP研讨会上,权威专家周荣汉教授表示,在实施中药材GAP过程中,有一大问题就是传统中药材生产与农业现代化。尽管GAP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充其量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组合,形成有进步意义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在改革、创新方面却并不显著。 /p p   此外,少部分企业完成GAP建设后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把中药材GAP基地当作向外推介、展示形象的招牌,只做表面文章,“重建设、轻管理”,建设之初能做到合理规划,对照标准,严格把关,一旦建成,后期管理出现松懈,这样违背科学、不注重后期管理的中药材GAP基地自然不会长久,也没有任何实施意义,因此建议提出复检制度。 /p p   “企业规范化种植不是为了GAP而GAP,而是为了保证自己的重点产品,核心产品有合格的药材可用。为保证中药药效,对于药材的种植,业内有不少同仁强调采用仿野生种植,而不是像‘大棚种菜’一样。”前述药企人士表示。 /p p   那么,如何保证药材质量?规范化生产如何实施?中药现代化之路如何更加理性与科学?都是传统中医药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p p   另悉,除取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认证外,国务院还决定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批准等7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的食品药品行政审批事项。 /p p   根据CFDA官网消息,本月初,国务院印发《关于第二批取消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发〔2016〕9号),规定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批准、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负责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研究立项审批的初审、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的初审、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的初审、处方药转换非处方药申报资料的初审、药品注册补充申请的初审、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注册的初审等7项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施的审批事项。 /p p br/ /p
  • 月旭科技推出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整体检测方案
    前段时间,国家药典委员会在官网上公布了&ldquo 关于中药中重金属、农残、黄曲霉毒素等物质限量标准草案的公示&rdquo &mdash &mdash 为进一步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部署和安排,经国家药典委委员会有关单位和专家对黄曲霉毒素、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量等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限度值以及重点品种进行试验研究,拟在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中药的安全性指标控制项目,尤其是加强对中药材中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量的控制。 其中关于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对《中国药典》收载的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等14味药材及其饮片品种项下增加&ldquo 黄曲霉毒素&rdquo 检查项目,限度为&ldquo 黄曲霉毒素B1不得过5&mu g/kg;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B2总量不得过10&mu g/kg&rdquo 。 针对黄曲霉毒素监控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检测需求的不断增加,月旭科技近期推出了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整体解决方案,供相关用户参考。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等14味药材及其饮片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的测定。 2. 方法简介 样品经过甲醇-水提取,提取液经过滤、稀释后,经过含有黄曲霉毒素特异抗体的免疫亲和柱净化,此抗体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具有专一性,黄曲霉毒素交联在层析介质中的抗体上。首先用水或吐温-20/PBS将免疫亲和柱上的杂质除去,然后用甲醇通过免疫亲和层析柱洗脱,洗脱液通过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后碘溶液衍生,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也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柱后光化学衍生在254nm下用光化学的方法对黄曲霉毒素B1和G1进行衍生测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3. 分析步骤 3.1提取 取供试品粉末(柏子仁、莲子、使君子、槟榔、麦芽、肉豆蔻、决明子、远志、薏苡仁、大枣、地龙、蜈蚣、水蛭、全蝎等14味药材及其饮片及其制品)约15g(过二号筛),精密称定,加入氯化钠3 g,置于均质瓶中,加入70%甲醇溶液75 mL,高速搅拌2分钟(搅拌速度大于11000转/分),离心5分钟(离心速度2500转/分),精密量取上清液15 mL,置于50 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用微孔滤膜(0.45 µ m)滤过,待净化。 3.2净化 免疫亲和柱:Welchrom® Immunoaffinity Column (3 mL) (以下部分简写为Welchrom® IAC) 1)上样:将准确移取15. 0 mL 样品提取液注入Welchrom® IAC,调节空气压力泵的压力使溶液以约6 mL /min流速缓慢通过免疫亲和柱,直至2 mL-3 mL空气通过柱体,随后调节开关,使液体以1-2 d/s的速度流出; 2)淋洗:以10 mL水淋洗免疫亲和柱两次,弃去全部流出液,并使2 mL-3 mL空气通过Welchrom® IAC,流速为2-3 d/s; 3)洗脱:准确加入1. 0 mL色谱级甲醇洗脱,流速为1 mL/min-2 mL/min,收集全部洗脱液于玻璃试管中,供检测用,流速为1 d/s。 注:1)免疫亲和柱的储存温度为2-8℃,使用前应注意回温,防止因免疫亲和柱内抗体在低温条件下失活而导致净化效果不够理想; 2)上样溶液中有机相的比例不能超过25%-30%,否则会因为有机溶剂的比例过高而导致净化效果不够理想; 3)洗脱后液体可用于HPLC检测。(建议用水1 : 1稀释后上样)。 3.3测定 3.3.1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色谱柱:Ultimate® XB-C18,5 &mu m, 4.6× 150 mm 流动相:甲醇 : 乙腈 : 水(40 : 18 : 42) 流速:0. 8 mL/min 荧光检测器激发波长365 nm, 发射波长445 nm 1) 碘溶液柱后衍生化法 衍生溶液:0. 05%碘溶液 (称取碘0.5g,加入甲醇100 mL使其溶解,用水 稀释至1000 mL) 衍生溶液流速:0. 3 mL/min 反应管温度:700 ℃ 反应时间:1 min 2) 光化学衍生法:光化学衍生器(254 nm)。 3.3.2定量 精密量取黄曲霉毒素混合标准品(黄曲霉毒素B1、B2、G1、G2标示浓度分别为1. 0 µ g/mL、0.3 µ g/ mL、1.0 µ g/ mL、 0.3 µ g/ mL),置于10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 mL,置于25 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即得。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混合对照品溶液5 µ L、10 µ L、15 µ L、20 µ L、25 µ 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进样量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另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20~25µ 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峰面积,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中相当于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量,计算,即得。 取样品洗脱液1. 0 mL加入重蒸馏水定容至2. 0 mL,用进样器吸取100 &mu L注人高效液相色谱仪,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测定试样的响应值(峰高或峰面积)。经过与黄曲霉毒素标准溶液谱图比较响应值得到试样中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的浓度。 图1:黄曲霉毒素液相色谱图
  • 一文读懂阿胶定量“新标准”
    导语古语云“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阿胶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自古为滋补上品。阿胶系驴皮经煎煮浓缩成的固体胶。近年来,随着驴皮货源紧缺,市面上存在不法商贩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牛皮、马皮等下脚料冒充驴皮制作假冒伪劣阿胶的行径,严重扰乱了阿胶市场。其他兽畜皮熬胶,也有补血止血的功能,但阿胶伪品的蛋白质成分及其含量和阿胶真品存在明显不同,与驴皮胶使用效果相差甚远。因此,掌握阿胶的真伪鉴别方法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规范阿胶产业发展,提升阿胶品质保障能力,国家药典委在2019年发布关于“关于阿胶、海龙、海马等国家药品标准修订草案的公示”和“关于阿胶国家药品标准修订草案的公示(第二次)”两项公示稿,分别对阿胶【含量测定】和阿胶【鉴别】项下内容进行了修订。其中阿胶【含量测定】项修订幅度最大,新增了“特征多肽”含量要求: 驴源多肽A1特征离子对:m/z469.25712.30和m/z z469.25783.40,驴源多肽A2特征离子对:m/z618.35 779.40和m/z618.35 850.40,按干燥品计算,“含特征多肽以驴源多肽A1(C41H68N12O13)和驴源多肽A2(C51H82N18O18)的总量计应不得少于0.17%”。 此外,在2012年药典委颁布了《阿胶中牛皮源质量的补充检验方法》。2015版《中国药典》中,明确规定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用于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的鉴别。最近,国家药监局还颁布了《阿胶中猪皮源的补充检验方法》,在阿胶产品中应不得检出猪皮源(新阿胶)成分。 岛津参考以上标准和文献报道,使用胰蛋白酶对阿胶、牛皮胶和猪皮胶等不同来源的明胶类物质进行酶切处理,通过岛津LCMS-804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图1)对特征多肽进行测定,从而实现阿胶与杂皮胶的鉴别与阿胶的定量。 图 1 岛津 LCMS-804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主要方法参数 色谱柱:Shim-pack GIST (2.1 mm I.D.×100 mm L., 2.0 μm)MRM参数:见表1 表1 MRM优化参数对照药材分析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一次进样,同时分析8种特征多肽,实现阿胶药材的鉴别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阿胶、驴源多肽A1、驴源多肽A2、黄明胶、鹿角胶、龟甲胶、新阿胶、马皮源多肽信噪比均大于10:1,完全满足检测要求。如下图2(左右滑动查看全部内容)图2 阿胶等8种特征肽定性色谱图 样品测定 对阿胶样品进行测定,黄明胶、鹿角胶、龟甲胶、新阿胶、马皮源通道均未检出;阿胶、驴源多肽A1、驴源多肽A2分离良好,峰形对称,且信噪比均大于10:1。如下图3(左右滑动查看全部内容)图3 阿胶定性定量肽段测量 总结 阿胶作为滋补佳品,消费者平时关注更多的是阿胶的功效。其实,无数“实验猿”为了保证阿胶的真实与有效,默默地完成了大量阿胶药材真伪鉴别与含量测定的工作。有了本文的方法,“实验猿”可以一针进样鉴别多种肽段,节省时间。除此之外,本方法加入了定量肽段,可以实现定性定量同时分析。 “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更多关于阿胶的文章,参阅岛津推出《胶类药材定性鉴别解决方案》。
  • 国家药典委推出首部数字化国家药品标准 —《数字化中药材标准》
    主 编国家药典委员会开 发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  综合消息。近日,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编的《数字化中药材标准》1.0版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数字出版物由科迈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为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背景下的国家药品标准的实现形式和集大成者,《数字化中药材标准》作为全数字化中英文对照出版物,旨在为海内外广大用户系统使用及研究包括《中国药典》2010年版和2015年版在内的我国各级中药材质量标准提供数字支撑平台。  建立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数字化平台是我国药品标准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完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引导药品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标准管理效率等方面将具有“以点带面”的示范及推动作用。有鉴于此,国家药典委员会自去年开始积极组织并探索开展了数字化药品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第一阶段计划主要从我国具有国际主导权的中药材标准入手,拟建立涵盖《中国药典》、局(部)颁药材标准以及地方药材标准等在内的我国数字化中药材标准体系。  《数字化中药材标准》1.0版收录了包括《中国药典》一部及增补本所收载的中药材品种,以及《中药材显微鉴别图鉴》、《中药材及原植物图鉴》、《中药材薄层色谱彩色图集》、《高效液相色谱图集》等药典配套丛书及其支持数据。共计收载中药材标准618项,相关性状、显微鉴别、含量测定等各类专业插图3452幅。标准正文同时提供中、英文版本并支持双语对比显示。此外,软件界面采用了中、英、法、德、日语等多种语言;还实现了对同时期《美国药典》、《欧洲药典》、《日本药局方》、《印度药典》、《越南药典》、《韩国药典》等各国药典关于中药材(植物药)质量标准收载情况的统计。整个平台自设计开发阶段即融入了特色鲜明的药品标准“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概念,从而更好地为全行业提供围绕药品标准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和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国家药典委员会和有关委员、专家及技术团队的共同努力,《数字化中药材标准》1.0版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这是我国中药材标准领域首次探索性提出数字化标准的概念,其必将对加速构建我国自主创新的数字化药品标准体系、促进中药材质量标准持续提高、巩固我国在中药材标准制定和国际协调等方面的主导地位、提升中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将在中医药文化国际交流中承担应有的历史使命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药典委员会张伟秘书长向美国药典会首席执行官Ronald Pievincenzi赠送最新出版的《数字化中药材标准》
  • 【行业应用】赛默飞发布针对《中国药典》 2015年版药材阿胶、鹿角胶和龟甲胶的鉴别方法
    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近日使用液相串联质谱重现了针对《中国药典》 2015 年版药材阿胶、鹿角胶和龟甲胶的鉴别方法。该方法完全满足《中国药典》 2015 年版阿胶、阿胶珠、鹿角胶和龟甲胶药材鉴别方法对于灵敏度和重现性的要求。《中国药典》 2015 年版于2015年12月1日正式实施。新版药典中检测技术的新亮点之一就是“药材阿胶、鹿角胶、龟甲胶的鉴别方法”,此方法所用的LC-MS/MS检测技术首次出现在《中国药典》的正文中。 本方法在Thermo ScientificTM TSQ Quantum Access MAXTM和TSQ EnduraTM 上开发了完全符合新版药典规定的中药材阿胶、鹿角胶、龟甲胶检测方法,只需配好流动相,按照本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样品前处理,然后直接导入仪器方法,点击开始检测即可,使用Thermo ScientificTM LCquanTM 2.9 QF1软件进行方法编辑、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报告。本实验使用LC-MS/MS检测药材酶解液中指定的特征选择反应监测离子对,色谱峰信噪比均大于 3:1,并同时呈现与对照药材色谱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完全可以满足《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于中药材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鉴别方法的要求。更多产品信息,请查看:Thermo ScientificTM TSQ Quantum Access MAXTM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tsq-quantum-access-max-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er.html TSQ EnduraTM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product/tsq-endura-tripl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er.html 方法下载,请查看:http://www.thermoscientific.cn/content/dam/tfs/Country%20Specific%20Assets/zh-ch/CMD/MS/LSMS/documents/identification-of-donkey-hide-gelatin.pdf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与《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为贯彻实施新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国家药监局核查中心组织起草了《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与《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截止2023年3月6日。中药材GAP是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中药材生产企业采用种植、养殖方式规范生产中药材的全过程管理,同 GLP、GCP、GMP 和 GSP 共同构成了药品管理的5个配套规范。《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从中药材GAP的概念、新版中药材GAP的修订情况以及新版中药材GAP的实施方式以及实施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说明。新版中药材GAP较原来的试行版中药材GAP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加了4章87条。《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中对于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章节变动、主要修订思路以及受关注重点问题的处理方面都进行了说明。同时新版中药材GAP采用了新的实施方式——“延伸检查”,《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中也对其实施方式的情况、各方职责与挑战,各方机遇进行了说明。而关于新版中药材 GAP 的实施要点,《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中也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点 、总体实施思路、“写我要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的要点以及控制基地建设生产成本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则就审核检验标准、检查要点进行了说明规范。以下为通知原文:为贯彻实施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新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中药材GAP),核查中心组织起草了《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与《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请于2023年3月6日前通过电子邮箱反馈我中心。邮件标题请注明“《中药材GAP实施要点》与《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意见反馈”。 联系人:刘聪 电子邮箱:liuc@cfdi.org.cn附件:1.中药材GAP实施要点.pdf   2.中药材GAP审核检查要点.docx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2023年2月9日
  • 重磅/中药材重金属检测的突破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和中药材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由于制度建设和监管水平等多种原因导致我国食品和中药材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引起食品和中药材安全问题的原因很多,重金属超标问题是重要因素之一。重金属原义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在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元素。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主要毒性效应是贫血症、神经机能失调、肾损伤、骨骼严重软化寸断、消化系统症状和皮肤病变等。受害的人群有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人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各种油漆、蓄电池、电镀、化妆品、染发剂、餐具、燃煤、水果蔬菜、食品、中药材、自来水管等。一、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仪的实验前探讨本月我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线下实验的沟通, 通过实验对比,了解到现在市场检测需求, 在当前众多应用于重金属离子检测的分析技术中,常用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度法(AFS)、电感藕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这些方法有较高的灵敏度,但仪器和检测成本较高,需要较大的样本容量且耗时较长。因此,不能满足当前大批量样品、现场检测的需求。我司的中药材重金属检测相关的仪器针对现阶段重金属快速检测的缺陷,我司利用胶体金侧向免疫层析技术正在开发及生产新型重金属快速定量检测卡,产品具有设备便宜,操作简单,可以多样本同时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定性或定量检测等特点。方便重金属一般性检验落实到生产单位、流通环节、以及消费终端,有利于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全方位监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实验前探讨二、 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仪的功能介绍1.仪器能同时检测中药材中重金属镉、铅、铜等指标。2.检测数据和位置信息可发送至网络或数据平台,能够与各类监测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3.彩色电阻触摸显示屏,内置微型打印机可现场打印数据。4.重金属检测产品具有权威检测机构产品评价报告。三、 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仪检测项目检测项目适用范围检测范围准确性重金属镉植物类药材及饮片、动物类药材等0.1-5mg/kg≥80%重金属铅植物类药材及饮片、动物类药材等0.2-10mg/kg≥80%重金属铜植物类药材及饮片、动物类药材等2-50mg/kg≥75%四、 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仪的检测步骤五、中药材重金属检测的突破同时我司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合作研制的中药材安全快速定量检测系统,结合最新版《中国药典》对药材和饮片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害物要求的严格限量检测要求,开发出定量化、集成化的创新型快速定量检测设备以及配套试剂。设备特有的重金属检测技术,不仅具有检测项目多(可检测铅、镉、铜),而且具有适用性广、便携、检测精准、快速等突出优点,在国内首次实现了中药材重金属快速定量检测技术重大突破,该产品的应用极大方便中药材在种植、加工、收购等环节质量控制,实现中药材安全问题全方位保障。如果您对ANPRO中药材重金属检测仪 感兴趣,可以通过仪器信息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139/C474504.htm 直接联系我们!欢迎您的来电!
  • 中药材检测应成硬性规定
    日前,绿色和平组织发布调查报告称,其购自同仁堂、云南白药、天士力、九芝堂等九家品牌药店的多种常用中药材,超过七成被检测出含有多种农药残留。绿色和平食品与农业项目主任王婧表示,由于新版《国家药典》中,对于大多数农药并无含量规定,而药材批发商或者药企在购入药材时很少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因此富含农药残留的中药材很容易进入流通环节。   俗话说&ldquo 是药三分毒&rdquo ,但是药品的毒性如果出自农药残留上,则是一种对病患不负责任的态度。中药材检测应成硬性规定,这其中应包括中药材生产企业、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企业及药材批发企业这三个环节。   对中药生产企业而言,在采购药材及原料的把关上,必须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而这种管理制度首先要完善好《国家药典》对于农药含量规定,制定严格的检测标准。&ldquo 毒胶囊&rdquo 事件表明,不论化学药还是中药,不严格把控原材料及药材的采购质量关,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无法得到保障。目前,国内大部分中药药企及批发企业的药材采购基本上来源于市场,就算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是否完全去除化学生产方式,也是一大疑问。   对中药批发企业而言,虽说有几层的上级供应商,但是自身的检测既是对企业自身声誉的维护,也是对下游进货商及病患的身体健康负责。对中药材原料生产供应企业而言,是检测的源头,也改变生产方式的源头,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应重点从源头抓起。目前,国内的药材种植相对松散,农户的种植经营很难控制和监管,只有在采购环节进行严格把关,才能对农户的在农药等毒性的化学物品使用上形成触动和转变。   要想有纯天然的中药材,种植、采购、生产、批发这些环节都要逐一把关,更需要种植环境和气候的保护下功夫。环保方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在中药材行业都比较看重药材种植的产地来源,其价格也不一样,因此,环境的因素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在目前,连基本的对农药的含量规定及严格的检测标准都没有完善,解决这一棘手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一旦有了检测标准和硬性制度,如何真正落实和监管,真正保障中药的安全上市流通,也将成为关键问题所在。
  • 电子鼻在中药材品质评价中的应用文章推荐
    【德国AIRSENSE电子鼻】作为一种新型的仿生检测设备,对气味的客观评估弥补了人类感官描述的模糊性、主观性、不精确性以及色谱的繁杂性等缺点,特别是在中药材基源鉴别、中药材质量检测以及中药材炮制品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运用。电子鼻建立中药气味指纹图谱,以建立不同药材产地、不同品种药材、储藏期的中药电子鼻识别模型,进行质量评价,为中药材鉴别及中药材品质的保证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 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分析紫菀药材的气味特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亳州中医药研究所,安徽中医药大学目的: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分析紫菀药材的气味特征。方法通过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出样品的响应值和味觉值,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判别分析、Loading等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技术能把不同药用部位区分开,电子舌结果显示安国紫菀鲜味大于亳州,苦味、甜味、涩味、丰富度小于亳州紫菀;无硫紫菀鲜味大于有硫紫菀,苦味、涩味、甜味小于有硫紫菀,丰富度相似;亳州紫菀根的甜味大于根茎,亳州紫菀根的苦味小于根茎;根占比例越大甜味、苦味、涩味越大,根茎占比例越大丰富度越大,根和根茎都含有鲜味。结论:基于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能够快速、客观、简便地区分紫菀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及不同部位的气味特征,可为紫菀药材规格鉴别提供的新方法。 2 电子束辐照对川麦冬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省原子能研究院,辐照保藏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探讨高能电子束辐照对麦冬的影响,以川产道地药材麦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剂量0(CK)、2、4、6 kGy电子束辐照对其微生物数量、感官品质、理化品质、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能明显降低麦冬中需氧菌、酵母及霉菌总数;此外,所有样品中均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沙门氏菌(Salmonella)。电子束辐照有利于提高麦冬总皂苷含量,对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总黄酮、总多糖、总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电子束辐照后麦冬颜色变暗,主要表现为a*值增加。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2 kGy电子束辐照剂量对麦冬风味影响较小。综上,2 kGy辐照处理能有效降低麦冬中微生物数量,对其活性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无显著影响,能保持麦冬的色泽及风味品质。本研究为电子束辐照技术在麦冬及其制剂的加工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3 基于电子鼻与多元统计分析判别三七品质西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中国-马来西亚国家联合实验室,甘南牦牛乳研究院目的:基于电子鼻与多元统计分析判别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品质。方法:在优化电子鼻检测条件基础上,对传感器响应信号进行多元统计与神经网络分析。结果:电子鼻检测三七较佳条件为样品量1.5 g;顶空生成时间15 min;顶空体积250 mL;载气体积流量400 mL/min。多元统计表明主成分分析和典则判别分析均能区分三七主根与支根,但后者效果优于前者;利用三七主根和支根气味信息结合典则判别分析,可实现对三七产地的定性判别,其中主根气味信息的判别效果更好。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分析可以实现对三七主根、支根及产地的定量判别,主根与支根分类准确率达99.49%;主根产地判别准确率为99.49%;支根产地判别准确率为95.95%。结论:电子鼻结合多元统计与神经网络分析可以实现对三七品质的判别,且该方法高效快速可用于实际生产。 4 基于电子鼻技术分析生、制九香虫药材“气"特征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对九香虫生品和炮制品药材"气"特征进行分析与表征,为九香虫生品和炮制品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九香虫样品生品13批、炮制品14批,采用PEN3电子鼻系统,分析九香虫样品的"气"特征,并将所得数据分别进行Loadings、PCA及LDA等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选的10个传感器中,有5个传感器对九香虫生品及炮制品的"气"特征具有较好的响应,分别为有机硫类、芳香成分、甲烷等短链烃类、小分子氮氧化物类、醇醚醛酮类成分;其中对九香虫生品敏感性较强的为6号传感器,即甲烷等短链烃类成分;对九香虫制品敏感性较强的为9号传感器,即芳香类成分。结论:电子鼻技术可用来解析九香虫药材生制品中"气"特征;九香虫生品与制品的共性成分为机硫化合物,可能为其功效的主要物质;九香虫生品"气"的标志性成分为甲烷等短链烃类成分,九香虫制品"气"的标志性成分为芳香类成分;为揭示九香虫生品和制品"气"的科学内涵及其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5 电子鼻技术应用于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的可行性分析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药饮片临床应用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目的:基于电子鼻技术,建立一种快速而准确的川贝母真伪及规格辨识新方法,并探讨该技术用于中药饮片鉴定的可行性。方法:以川贝母为研究对象,收集80批待测样品,以电子鼻嗅觉感官数据为自变量X,以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载方法结果为主,并参考传统经验辨识结果作为标杆辨识信息Y,利用判别分析(DA),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PCA-D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4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建立川贝母饮片真伪及商品规格辨识模型Y=F(X);以辨识准确率、耗时为指标,对结果进行探讨。结果:经留一法交互验证,在真伪辨识中,上述4种模型正确率分别为93.75%,91.25%,95.00%和95.00%,以PCA-DA与PLS-DA辨识模型为最优;在规格辨识中,4种模型辨识正确率分别为86.67%,88.00%,89.33%和68.00%,以PCA-DA辨识模型为最优。电子鼻辨识真伪及规格模型的准确率均较高,耗时相对较短。结论:电子鼻技术可准确、快速地对川贝母进行鉴别,在时效性和正判率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 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鼻在中药气味掩盖效果评价和辅助中药安慰剂制备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同时电子鼻与气质联用也会在中药药理药效研究、中药制剂研究、生产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更加广泛的应用。
  • 食药监总局等八部门将联手整顿中药材产业
    记在日前召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管理约谈会议上获悉,国家食药监总局、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等八部门将联手加强中药材管理,严厉打击&ldquo 给不法产品披上合法的外衣&rdquo 现象,包括严厉打击中药饮片生产转包给非法加工窝点或药农,严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购买非法中药饮片改换包装出售,严厉打击合法药企与非法商贩勾结出租出借许可证照行为。   随着中药材价格上涨,受利益驱动,违法加工、制假窝点以及市场商户勾结等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形成了非法生产、非法销售的地下产业链条。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五个调查组分别对安徽亳州、河北安国、成都荷花池、广州清平、广西玉林等地中药材专业市场暗访时发现,在市场及其周边地区,中药材染色增重、假冒伪劣、掺杂使假、违规经营、非法加工饮片、滥用农药导致药材变异等现象泛滥,个别地方情况尤其严重。   &ldquo 我们在成都的荷花池市场见到,川贝母、天麻非常漂亮,一看就知道经过了硫磺熏蒸。&rdquo 内蒙古食品药品检验所周凯告诉《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ldquo 甚至还出现了很多故意误导消费者的术语。摊贩卖贝母,不写&lsquo 川贝母&rsquo ,而写&lsquo 贝母(四川)&rsquo 。究竟是不是川贝母,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识别。&rdquo   调查组在广西玉林还发现,硫磺熏蒸的中药材价格比没有硫熏的药材低30%至50%,有些摊贩还出售变黑发霉的中药材。在中药材专业市场周边地区,许多没有加工许可证的小作坊将中药材露天保存,甚至随意搁置在雨水中。   &ldquo 中药材专业市场整治非常紧迫,有些问题可能是所有市场的通病。&rdquo 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吴浈指出,中药材市场不仅仅是一个集贸市场、交易市场,更是中药材产业链条中的关键环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麻颖指出,很多中医院、中药研究机构都从中药材市场采购药材。如果专业市场不能保证中药材质量,将大大影响中医药的疗效,进而影响到中医、中药医疗机构的生存。   据介绍,上世纪90年代,各地涌现了大量中药材市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假冒伪劣滋生蔓延。为此,国务院开展了中药材市场整顿工作,关闭了近百个条件达不到标准的市场,至今只保留了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   国家工商总局食品司副司长施玉足表示:&ldquo 该整顿的要整顿,该关停的要关停,不能手软。&rdquo 他认为,工商监管部门审查资格,一旦发现问题就应和药监部门一同进行查处。
  • 月旭科技助力《中国药典》之中药材农残检测
    中国药典中关于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随着对中药材农药残留的报道日益增多,人们对农药残留危害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药典对其制定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科学。以下是《中国药典》中农药残留检测的发展:《中国药典》出版年份限定与变化200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2005没有变化2010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和12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3种拟chu虫ju酯的检测方法2015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22种有机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拟chu虫菊酯类农药的残留量测定色谱和涉及76种农药和155种农药的多农药残留量测定的质谱法2019年修订了2341 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第五法(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测定法),新增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将多农药残留的测定分别扩增至91种农药的气质法和526种农药的液质法新增公示稿0212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增订药材 饮片(植物法)33种禁用农药由于通常的中药材活性成分沸点相对较低,一般用煮沸形式即可使其药用成分溶出。此过程极易使残留于药材内部的农药随之溶解,危害中药服用者的健康。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主要有:中药材中常见的农药残留及其危害中药材活性成分一般为有机分子,其沸点相对较低。因此,一般用煮沸形式即可使其药用成分溶出,但此过程极易使残留于药材内部的农药随之溶解,危害中药服用者的健康。种类可能的危害有机氯农药干扰动物体内分泌,从而破坏机体稳定,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及遗传毒性。有机磷农药长期接触低剂量有机磷农药还会对人体产生致癌、生殖毒性等危害。拟chu虫菊酯类农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全身抽搐、癫痫样发作、流涎、失禁等一系列症状。损害动物及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其他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微生物制剂、激素类、抗菌素类等)使用较少。你们看,这些农药残留会给人们的身体带来多大的伤害呀,对健康人的伤害姑且不论,有服用中药需求的人身体更是需要用心照顾。对此,制定科学合理、覆盖范围广泛的中药材及其制剂检测分析方法是重视中药材及其制剂安全问题,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首要条件。中药材及其制剂检测分析特点:1、中药材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不易确定,为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带来一定难度;2、中药制剂是按照中医理论组成,要根据组方规则建立分析方法;3、药材来源差异大,药材来源、炮制方法、制剂种类、辅料的差异都会对分析方法的效果造成影响;4、中药中的杂质来源多样,可能是中药材中带有的色素、多糖或是中药炮制过程中、制剂生产过程中带来的干扰物质;5、中药材中不需检测的其它天然活性成分也会干扰目标物的检测。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材及其制剂(基质)种类多样、成分复杂、杂质等干扰因素多,为中药材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带来一定困难,选择合适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非常重要。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检测技术两部分。样品前处理技术除了直接用中药材提取液进行检测的方式,常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有固相萃取法(SPE)、液相微萃取法(LPME)、固相微萃取法(SPME)、磺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MAE)、超声波辅助萃取法(SA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法(MSPD)、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凝胶渗透色谱法(GPC)等,尽管前处理方法多样,选择一种泛用、节省成本、方便有效的前处理方法将会大大提升实验效率。其中,固相萃取法采用选择性吸附、选择性洗脱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富集,广泛应用于农药的检测分析的前处理方法。优点是回收率高、重现性好、适用范围广、简单快捷,并且可以实现现场应用和自动化操作。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这种前处理方法操作方法简单,耗时短,有机溶剂溶剂消耗量少,与抗干扰能力强的二级质谱联用,不仅克服了基质干扰和大部分的假阳性问题,而且使二级质谱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目前广泛应用于果蔬、谷物、中草药的农残检测。仪器检测技术仪器检测技术主要分为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通过气相色谱仪与高相液相色谱仪搭配不同的检测器实现对痕量农残成分的检测。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气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由于精确的定量性能逐渐普及,灵敏度远高于GC方法中其他通用检测器中任何一种,特别适合中药材中的农药残留的检测。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与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相比,连接了MS检测器,极大提高了对农药残留检测的灵敏度,主要分析对象为极性大、沸点高、相对分子质量大或热不稳定的少数农药品种。由此,2020版《中国药典》新增的《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第五法》提出了三种前处理方法与两种仪器检测方法前处理方法1、直接提取法(可与SPE法联用)2、快速样品处理法(QuEChERS)法3、固相萃取法(SPE)仪器检测方法提出了9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月旭科技助力中药农残检测针对近日公示的2341 农药残留量测定第五法 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的检测方法,月旭科技提供成套的检测耗材包,并特别推出气质质和液质质方法测定中的混标产品以及适用的前处理小柱。
  • 第三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IGA 2022)于上海隆重举行
    2022年11月13日晚,全球石墨烯人的盛典——2022第三届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于上海隆重举行,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一经举办就得到了全球各国石墨烯人士的大力支持,成为了行业含金量最高的奖项。本届奖项由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共80位石墨烯行业专家参与评审,最终西班牙Graphenea的石墨烯传感芯片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奖,澳大利亚GMG公司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获得石墨烯行业终身荣誉奖。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石墨烯联盟理事长、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国际评审主席团成员李义春博士在典礼上发表致辞李义春理事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石墨烯产业已走过十多年,这十多年也是艰辛探索的十多年,虽然历经曲折,仍然取得了无可否认的巨大成就,中国正引领着全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至今,有很多的企业、投资者、研发人员投身到推动石墨烯产业化的历程中,他们经历了诸多挫折与磨难,面对困难依然勇于拼搏,一直探索着中国石墨烯产业化之路。和其他任何成熟产业一样,这中间都有部分人可能由于信心、投资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退出了舞台。但在整个石墨烯产业化的推进历程中,总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主动肩负时代重托,肩负对石墨烯未来的憧憬和决心,毅然奔向前方。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由中国联合全世界的石墨烯同仁共同发起,就是为这些一直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推动石墨烯产业化工作做出巨大贡献者进行表彰。这个奖项从2020年第一次发起开始,至今已是第三届,已得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石墨烯同仁们的热烈响应,每一届都得到了大家的热情投票,经投票评选出的这些团队、企业和个人永远都是大家学习的榜样,因为他们勇于肩负着时代重任,争做石墨烯产业的先行者和铺路者,让我们以这些获奖者为榜样,坚定行业自信,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全力以赴推动全球石墨烯产业的发展。矢志不渝国家梦 敢凭烯碳赌人生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和意大利科学家、企业家、技术转移人Francesco Bonaccorso教授获终身荣誉奖提名。最终,刘忠范院士获得终身荣誉奖。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奠基人冯冠平教授宣读颁奖词:他,深耕石墨烯研究十四载,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立志做石墨烯产业的铺路石和开拓者;他,已届花甲之年,以担当的勇气,发起创建“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开启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四年时间,BGI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石墨烯研发机构;“矢志不渝国家梦,敢凭烯碳赌人生”,满怀着对石墨烯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前路漫漫,荆棘密布,但他将一往无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同时,在颁奖典礼上,由国家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石墨烯联盟理事长、国际石墨烯颁奖典礼国际评审主席团成员李义春博士为上一届获得终身荣誉奖,但因疫情原因无法出席的中国石墨烯行业的奠基人冯冠平先生在本届大会上补发奖杯。缔造美好世界 深耕厚植中承载社会价值澳大利亚Graphene Manufacturing Group(GMG)、英国William Blythe公司、加拿大HydroGraph Clean Power 获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提名。最终,澳大利亚GMG公司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企业奖。宝山区经委主任石明虹先生宣读奖词:他们以石墨烯为抓手,立于清洁能源产业链,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将石墨烯与清洁能源完美融合,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行业新升级。奖掖全球优秀产品 国际视野下创新萌发爱沙尼亚Skeleton Technologies公司的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西班牙Graphenea的mGFET 4x4场效应晶体管芯片、英国Versarien公司的“Lunar”生活方式吊舱、意大利Q36.5 Absolutely Equipment公司的自行车衬衫等创新产品获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创新奖提名。最终,西班牙Graphenea的石墨烯传感芯片,战胜诸多中外竞争对手,获得年度最佳石墨烯产品创新奖。IGA国际评审主席李义春先生宣读颁奖词:他们以创新差异性和定制化做立身之本,多年沉淀,一鸣惊人,倾力打造晶圆级高质量石墨烯重磅利器,开启全球高精尖电子领域“新纪元”。十年磨一剑,墨衣满人间。从获得诺奖的那一刻,石墨烯就一直备受关注。弹指间之十多年已悄然过去,全球石墨烯产业界也陆续收获了一批成熟的科技果实, 当所有石墨烯人坚定信心,满怀希望,努力拼搏,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石墨烯及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盛典再启,征程无穷,石墨烯人永远在路上。
  • 药材农残检测中绕不开的涡旋
    农药残留是指使用农药之后一段时间内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生物体内、土壤、水体、大气中的农药原体、降解物和有毒代谢物及杂质的总称。我国是农药生产大国,也是农药出口和使用大国,但是使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推行农药减量使用,提高农药使用效率,是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重要途径。中药材属性上为农副产品。在种植过程中,种植户为了预防病虫害,保障产量,通常会大量使用农药。若初产品中残留有农药,会直接或间接对用于治疗疾病的人造成危害。2020版《中国药典》针对中药的质量控制要求达到了新高,药典中《0212 药材和饮片检定通则》明确规定:药材和饮片(植物类)中33种禁用农药不得检出(不得过定量限),极大地加强了对中药农残检测的力度。其中在2341农药残留量测定法中新增第五法“药材及饮片(植物类)中禁用农药多残留测定法”。本文主要针对试样制备环节进行讨论:一 直接提取法(部分基质简单的药材无需净化)取供试品粉末(过三号筛)5g,精密称定,加氯化钠1 g,立即摇散,再加入乙腈50 mL,MHS-60多样品均质系统匀浆处理2 min(转速不低于12000 rpm),离心(4000 rpm),分取上清液,沉淀再加乙腈50 mL,匀浆处理1分钟,离心,合并两次提取的上清液,FlexiVap全自动智能平行浓缩仪浓缩至约3~5 mL,冷却至室温,用乙腈稀释至10 mL,摇匀,即得。二 固相萃取法&bull 方式一量取直接提取法制备的供试品溶液 3~5ml,置于装有分散型净化材料[无水硫酸镁1200 mg,N-丙基乙二胺(PSA)300 mg,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100 mg]的样品管中,用MultiVortex涡旋混合器充分混匀,再置震荡器上剧烈振荡(500次/分)5 min使净化完全,离心,取上清液,即得。(可去除有机酸、挥发油、色素等)&bull 方式二量取直接提取法制备的供试品溶液 3~5 mL,通过亲水亲油平衡材料(HLB)固相萃取柱(200 mg 6 mL)在iSPE-864全自动智能固相萃取仪自动净化,收集全部净化液,混匀,即得。(可去除挥发油、萜类、磷脂等,去除色素效果差)&bull 方式三量取直接提取法制备的供试品溶液2 mL,加在装有石墨化碳黑氨基复合固相萃取小柱(500 mg/500 mg,6 mL)[临用前用乙睛-甲苯混合溶液(3:1)10 mL预洗] 的iSPE-864全自动智能固相萃取仪自动净化,用乙腈-甲苯混合溶液(3:1)20 mL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近干,用乙腈转移并稀释至2 mL,混匀,即得。(可去除色素、甾醇,一般用于叶类植物)注:GCB、PSA会对禁用农药中的磺隆类组分产生吸附,都会导致回收率较低,甚至造成假阴性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药材特性适当减少用量。以液质目标考虑,优先选择HLB及QuEChERS法。三 快速处理样品法(QuChERS法)注: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管的净化材料:无水硫酸镁900 mg,N-丙基乙二胺 300 mg,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300 mg,硅胶300 mg,石墨化碳黑90 mg。(可去除水分、有机酸、脂肪酸、色素、挥发油等)由上述步骤可见,在药材的禁用类农药残留的检测中,涡旋几乎贯穿了试样制备的全过程(尤其是QuChERS法),因此对于实验室中涡旋产品的选购需要慎之又慎。不仅需要批量处理能力强,高转速的刚需,同时也要满足噪声低,数字化的柔性需求,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绝对是实验室的绝佳选择!MultiVortex多样品涡旋混合器样品通量灵活,兼容多种规格的样品管支架,最多支持40位样品同时进行涡旋混合。适用范围广,最高可达3000 rpm,同时兼具低重心,噪音小,高速下也不会移位。采用5寸触摸控制彩屏,一体化设计,显示分辨率800×480,具备手动和程序双模式控制。全方位多角度满足您的实验室涡旋需求。文中提到的其他仪器
  • 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缺位
    昨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顾客的身份致电北京同仁堂药材公司,对于药材农残超标的说法,工作人员表示,同仁堂一直都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检验。至于其他需要向品牌部进行咨询。记者致电品牌部后,工作人员表示,此问题宣传部最为了解,而宣传部的电话一直无人接听。对于中药材农残超标的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屡次拨打云南白药、九芝堂等上市公司的证券部的电话,也一直无人接听。   据了解,目前国家药典中只对甘草和黄芪两种中药材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查的规定,且检查的种类只有六六六、滴滴涕和五氯硝基苯三种。大量在生产环节使用的农药都未收录其中。去年10月份,国家药典委员会对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征求意见,只是增加对人参、西洋参药材和饮片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   天地网中药材分析师段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由于药材需求越来越大,很多药材都在寻找人工种植的途径,农药残留问题也开始凸显起来。出口的中药材如果有农药残留或者激素,国外根本不要,而国内由于重视不到位,监管并不严格。不过,段华表示,目前中药材仍然是以野生为主,农残的问题应该不是特别严重。   &ldquo 现今农业种植过程中大量使用农药,使得化学农业模式已经从瓜果蔬菜延伸到本该治病救人的中药材,这非常令人担忧。&rdquo 王婧表示。   如果将绿色和平的检测结果和欧盟农残标准进行比对的话,可以发现部分样品农药残留超标数十甚至数百倍。例如欧盟的甲基硫菌灵最大残留值为0.1毫克/千克,而在同仁堂(北京)的三七花中检出该农药残留量51.6毫克/千克,超标500倍 云南白药的金银花甲基硫菌灵残留量达到11.3毫克/千克,超标100余倍。   药业资深人士边晨光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药店应对其售出的产品质量负责,应对此承担责任,不过,由于目前药企无法控制上游企业,这只是中药材农药残留在整个产业链往下游延伸的表现,即使是品牌药企也无法掌控。
  • 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建成运行
    7月11日,罗田县大别山地标优品智慧物流园综合体一楼的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大厅里,一家中药材种植企业代表将自产的中药材茯苓递给工作人员,他说:“麻烦你们帮忙检验一下。检验合格后,我销售时就更有底气、价格也卖得更高。”为贯彻落实省发改委、省商务厅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联合罗田县政府组建项目专班,共同推动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中心投资3000余万元,是全省首家省级中药材专业检测机构,6月10日投入使用。中心实验室总面积2500平方米,检测资质涵盖中药材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农药残留量、黄曲霉毒素等项目,达60余个参数,可惠及湖北、安徽、河南三省及周边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加工、经营企业,为我市创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为使中心能快速投入运行,市县两级公检中心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队伍。市公检中心调动所属食药所、农检所、粮油所为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培养技术人员20人次。罗田县公检中心实行“走出去,带回来”原则,前往省农科院等地开展人才培养教育,今年累计培训5批30人次;还将检验人员送到市公检中心跟班学习采样、检测、报告等全过程,熟悉检测流程,了解法律法规、安全操作、客户要求等知识。7月11日,市公检中心针对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运行初期发现的问题,召开讨论会细化改进方案,并安排10多名技术骨干现场指导。大别山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证书后,将成为具有中药材检验检测专业服务能力的省级科技服务型第三方检验机构,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收支平衡。
  • 2011年默克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于上海隆重开幕
    2011年11月4日 2011年默克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于上海隆重开幕 神经科学前沿:从干细胞到系统生物学 2011年11月4日中国上海 - 由默克密理博主办、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合办、丁香园协办的&ldquo 2011年默克密理博亚洲生物高峰论坛(上海站)&rdquo 在上海斯格威铂尔曼大酒店隆重举行。与往届不同,此次论坛首次聚焦&ldquo 神经科学、系统生物学与干细胞研究&rdquo 的最新进展,吸引了200余名相关研究人员参加。 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为&ldquo 神经科学前沿:从干细胞到系统生物学&rdquo 。大会首位演讲者为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Haruhiko Bito副教授,演讲题目为&ldquo 突触至细胞核的信号转导(Signaling from synapses to the nucleus)&rdquo 。美国系统生物学Timothy Galitski教授和默克密理博干细胞/细胞生物学部Vi Chu博士则分别做了&ldquo 系统生物学探索科学技术及人类健康(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ealth)&rdquo 和&ldquo iPS细胞在重编程效率、细胞培养及细胞分化方面的进展(Advances in Reprogramming Efficiency, Culture & Differentiation of iPS cells)&rdquo 的报告。 国内神经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则更多关注神经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中科院神经所王以政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何士刚教授及中科院神经所的熊志奇教授的演讲题目分别为以&ldquo 抑制TRPC6降解可预防缺血性脑损伤(Suppression of TRPC6 degradation prevents ischemic brain damage)&rdquo 、&ldquo AAV介导的BDNF基因治疗可挽救缺血及青光眼引起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功能(AAV mediated BDNF gene therapy rescues retinal ganglion cells and visual function under ischemia and glaucoma)&rdquo 、&ldquo Rett综合征的分子机制(The molecular basis of Rett Syndrome)&rdquo 。 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赋斯博士、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何士刚博士致欢迎辞,默克密理博亚洲区生命科学业务总监Sook Yee Loh致开幕词。 赵赋斯博士指出:&ldquo 默克密理博的愿景即为释放生命科学的未来,这与本次论坛主题&ldquo 神经科学前沿:从干细胞到系统生物学&rdquo 非常契合。默克愿与客户及合作伙伴并肩开发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引领中国及世界范围的研发与生产的革新新浪潮。&rdquo 本次&ldquo 亚洲生物高峰论坛&rdquo 为默克密理博举办的第四届高峰论坛。中国台北站和韩国首尔站活动已于10月31日、11月2日圆满落幕,11月4日上海站活动为本次高峰论坛最后一站。 关于默克密理博 默克密理博是德国默克集团旗下的生命科学部门。为生命科学领域提供广泛的创新的高性能产品、服务以及专业的合作,确保我们的客户在生物科技与专业治疗领域的药品生产中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取得成功。在新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的视角与合作,位列全球三大生命科学研发合作伙伴之一,默克密理博将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客户们战略伙伴,帮助他们提升其在生命科学的能力。 默克密理博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比尔里卡,全球拥有员工10,000名,在67个国家有分支机构。其2010年总收入达17亿欧元。默克密理博在美国和加拿大以EMD密理博的名义经营。 备注:此处默克为德国达姆施塔的默克集团。 关于默克 默克集团的所有新闻稿都将通过电子邮件分发,并同时在默克集团网站上发布。请您登录http://www.merck.de/subscribe进行在线登记,选择项目或取消。 默克集团是一家全球化的医药和化学企业,2010年总销售额达93亿欧元。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68年。目前在全球68个国家拥有近40,000名员工,共同打造默克集团的未来。企业的成功来自于具有默克员工不断地创新。公司的业务都在德国默克集团 (Merck KGaA) 名下开展。目前默克家族持有德国默克集团约70%股份,自由股东持有约30%的股份。1917年,默克设在美国子公司Merck & Co. 从集团公司剥离,并从此成为独立的企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