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蝙蝠葛诺林碱

仪器信息网蝙蝠葛诺林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蝙蝠葛诺林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蝙蝠葛诺林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蝙蝠葛诺林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蝙蝠葛诺林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蝙蝠葛诺林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蝙蝠葛诺林碱相关的解决方案。

蝙蝠葛诺林碱相关的资讯

  • 基因测序证实:14年前的SARS主犯是蝙蝠
    p(原标题:追踪14年从结果到过程全搞明白了 武汉科学家确证SARS主犯是蝙蝠)/pp6日,记者联系上有此发现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与崔杰课题组。据介绍,他们在单一菊头蝠种群中已找到SARS的全部基因组组分。这意味着,背上嫌疑近14年的“菊头蝠”,卷宗终于完备,遭致全球8000余人感染和近800人死亡的罪名,终告成立。/ppstrong2004年:武汉科学家就“盯”上了菊头蝠/strong/pp早在近14年前,武汉的女科学家石正丽就独树一帜地盯上了菊头蝠。2002年到2003年,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了SARS。在武汉病毒所的整体部署下,石正丽联合中外科学家开展深入研究,将SARS病毒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pp2004年初,广东省疾病防控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在广州、深圳市售的果子狸等动物采集的样本中发现含有大量SARS样冠状病毒,认为果子狸为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此后,广东共扑杀果子狸、獾、貉等野生动物近万只,仅广州市就处理了2000多只果子狸。/pp可之后几个月,石正丽带领的研究小组就在菊头蝠属的4个种里发现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澳大利亚吉朗的动物健康研究室同时对这些样本进行了SARS病毒抗体和基因的检测,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蝙蝠SARS样病毒与人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同源性达92%。蝙蝠携带有类SARS的病毒——该结果发表在2005年的《科学》上。/ppstrong2013年:认定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strong/pp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领导的一支国际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通过遗传信息分析和对病毒进行功能测试,进一步证实了“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于2013年10月31日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pp在这期间,石正丽以“研究蝙蝠”出名,课题组也曾研究蝙蝠在尼帕、埃博拉等病毒传播中的影响,SARS病毒一直是主线,石正丽仍惦记着许多未解之谜,她带着硕博士生去野外采集蝙蝠样本,和年轻人一起爬山、进山洞。/ppstrong2017年:从结果到过程全搞明白了/strong/pp从最初认为“同源”,花了9年时间去证实是“源头”,又花了4年时间去溯源,有关SARS如何在蝙蝠中进化产生、从哪里的蝙蝠种群中出现的遗留之谜,在2017年年底全部解开。/pp本月初,石正丽团队宣布,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12月1日,Nature news对新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报道,指出该发现回答了关于SARS病毒起源遗留的问题。/pp石正丽说,包括蝙蝠在内的野生动物携带各种病毒是自然进化的结果,是正常现象。包括菊头蝠在内的食虫蝙蝠是很多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对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切不可对蝙蝠开杀戒。/pp相关科学家认为,人类须减少对蝙蝠等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不管是果子狸还是菊头蝠,人类要杜绝野生动物市场交易,这对于防止新发传染病的发生至关重要。/ppstrong武汉生物企业助力SARS揭秘/strong/pp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与崔杰课题组获悉,武汉科学家的世界级发现,借助了本土的生物力量。/pp石正丽和崔杰团队在我国云南省发现了一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天然基因库,揭示了SARS冠状病毒可能的重组起源,病毒基因组扩增与序列鉴定,须依靠引物合成、基因测序等手段,在汉的武汉擎科创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昆泰锐(武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这一工作。/pp记者了解到,擎科已建立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多个城市的本地化实验室,而武汉昆泰锐,是2005年创立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昆泰锐,在中国的分公司,2014年入驻东湖高新区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原加州大学伯克利中国公派学者联合会主席谢洪学是现任昆泰锐(武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pp引物合成和基础测序,十年前还须到武汉之外的地方进行,而如今,仅光谷生物城就聚集了五十多家基因测序企业。据该团队研究人员介绍,SARS“追凶”14年,后程加速,得益于武汉生物产业链条的日益完善。以前引物需要在外地合成,测序也要把样本寄到外地测序企业,而近些年来在武汉本土就能做,“晚上送样,第二天早上就能出结果,马上能进行下一步科研,大大提高科研效率”。/p
  • 2017年“搞笑诺贝尔奖”揭晓了!
    p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今年的“搞笑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又有多位科学家凭借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不同奖项。/pp  今年是第27个第一届“搞笑诺贝尔奖”——每年的颁奖典礼都是“第一届”。作为对诺贝尔奖的有趣模仿,搞笑诺贝尔奖由科学幽默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办,于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颁奖仪式,授予“乍一看好笑,后又引人深思”的十项科学领域成就。/pp  今年获奖情况如下:/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物理学奖——一只猫能否同时处于固体和液体状态?/span/strong/pp  今年的物理学奖就颁给了法国研究人员马克-安托万 法尔丹2014年关于“一只猫可否同时处于固体状态和液体状态”的研究。据悉,其灵感来自互联网上猫咪们塞进玻璃杯、水桶和水槽中的照片。/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和平奖——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及打鼾。/strong/span/pp  对于那些与打鼾者共同生活的人来说,米洛· 普汉的搞笑诺贝尔奖成果可谓一大福音。这位瑞士科学家发现,演奏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亚原住民的一种管状乐器——能够发出一种深沉的、富有节奏感的嗡嗡声,能够帮助缓解睡眠呼吸暂停。/pp  米洛· 普汉是苏黎世大学流行病学、生物统计与预防系的主任,他在观察了一位中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演奏迪吉里杜管之后确信,这种乐器能对病情缓解有所帮助。他招募了一些会演奏塑料迪吉里杜管——长度大约为130厘米——的志愿者,对此展开研究。“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够减少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在白天的睡意,并缓解打鼾现象,同时改善他们伴侣的睡眠质量,”普汉在论文中总结道。/pp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奏效?普汉认为,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帮助人们学会有规律地呼吸(演奏技巧在于从嘴里吹气的同时通过鼻子吸气),并增强呼吸时所用咽喉肌肉的力量。/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经济学奖——触摸活鳄鱼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赌博意愿?/strong/span/pp  本次搞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奖归属两位澳大利亚人,他们发现,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的赌博损失,那就不要在走进赌场之前与鳄鱼近距离接触。马修· 洛克罗夫(Matthew Rockloff)是澳大利亚中央昆士兰大学人口研究实验室的负责人,他和研究助理南希· 格里尔(Nancy Greer)用一条体长约为1米的湾鳄——嘴巴用胶带绑着——猛戳准备去赌博的人的手臂,然后观察接下来会发生什么。/pp  与危险爬行动物“亲密”接触所产生的兴奋感,会促使赌博者“赌上更多的赌注,而这又意味着更长的赌博时间,导致更大的损失,”洛克罗夫说道。与许多获得搞笑诺贝尔奖的研究一样,洛克罗夫的发现乍看之下有些愚蠢,但实际却有着充足的应用依据。/pp  “这是第一个关于情绪刺激对赌博选择影响的研究,很显然,这将有助于解决一个非常严肃的行为和精神健康问题,”洛克罗夫说道。在得知获得搞笑诺贝尔奖之后,洛克罗夫感到非常幸运,他这样来描述自己的好运:“我必须努力克制自己,一定不能把这种运气用在一台老虎机上。”/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解剖学奖——为什么老人的耳朵大?/strong/span/pp  “这是个奇怪的荣誉,但我感到非常激动,” 解剖学奖得主、英国医师詹姆斯· 希思科特说道。他的研究成果是关于耳朵的大小,于1995年发表在久负盛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pp  该研究的灵感来自希思科特和其他几位全科医师的讨论。当希思科特提问道“老人的耳朵为什么那么大”时,同事中有半数同意他的观察,另一半则觉得非常可笑。在研究中,希思科特测量了超过200名患者的耳朵长度,发现老年男性不仅长着大耳朵,而且耳朵在30岁之后每十年就能生长大约2毫米。女性的耳朵也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但她们的耳朵一开始较小,跟男性的耳朵比起来不那么显眼。而且,可能男性衰老时通常有头发变少的趋势,因而大耳朵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耳朵的测量真的有些神奇,”希思科特说道。/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生物学奖——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发现雌性长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长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现象。/strong/span/pp  搞笑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Kazunori等四人。在一种洞穴昆虫身上,研究者发现雌性长丁丁雄性长妹妹的现象。研究者在洞穴中持续偷窥虫类性生活,惊奇地发现母虫子长着小弟弟。他们的这项研究可以说颠覆了常识,这个敬业的团队无法到场,于是在洞穴里录了获奖感言。 /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营养学奖——吸血蝙蝠食谱中的人血研究。/strong/span/pp  搞笑诺贝尔营养学奖授予Enrico Bernard等三人。这个团队在毛腿吸血蝙蝠的粪便里发现了与人血有关的基因片段。主办方本打算在现场放两只蝙蝠助助兴,但是蝙蝠突然就失踪了了,因此他们大力呼吁捡到的观众要物归原主。获奖团队也通过视频表达了他们的喜悦。/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医学奖——通过脑部扫描技术评估人对某种芝士的厌恶程度。/strong/span/pp  搞笑诺贝尔医学奖授予Jean-Pierre Royet等五人。这是第一项有关讨厌奶酪的脑部研究。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脑部成像技术观察人们在闻到不同种类的奶酪时大脑的变化,发现基底神经节才是人们恨意的源泉。/pp  除此之外,还包括流体力学奖——人手里拿着咖啡倒着走时,咖啡具有什么样的流体力学特性?认知学奖——许多同卵双胞胎其实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双胞胎兄弟或姐妹。产科学奖——发育中的人类胎儿对母亲阴道里播放的音乐更加敏感等有趣的研究!/p
  • 万圣节没有糖,给你个用户培训好不好?
    蝙蝠、鬼脸、小女巫;南瓜、苹果、糖果屋;没错,今天就是西方传统鬼节万圣节!每当万圣节来临,孩子们会装扮成鬼怪的模样,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讨糖吃,不给糖就捣蛋!好怕被小伙伴们diss了,小编这没有糖,给你们一个用户培训够不够?11.22~11.24磐诺仪器第四季度用户培训就要开班啦~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攻城狮”们带各位深度剖析磐诺GC!还有神秘的贴心小惊喜,抓住本年度最后一次充电的机会,名额有限,再犹豫就要到明年咯!登陆磐诺仪器官网——服务与支持——客户培训点击网页底部——点击报名一键参与吧!
  • 赛默飞携手格诺生物推动开发新一代肿瘤临床检测产品
    2018年6月22日,上海——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与格诺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格诺生物)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暨签约仪式近日在上海举行。发布会上,赛默飞全球临床测序和肿瘤业务总裁joydeep goswami,格诺生物总裁、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何伟博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将在未来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一代肿瘤临床检测产品。该合作将进一步结合两家企业各自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和"液体活检"领域的独特优势,从而推动双方在肿瘤临床诊断和全周期疾病管理中达到互利共赢,以便更好地应用新技术服务我国医疗产业。"液体活检"与"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是近年来精准医学得以发展的重要支柱,已经在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作为基因组学研究领域里突破性的新技术,已经在肿瘤精准诊疗、遗传病、产前筛查等领域持续发力和并显示出了巨大潜力。赛默飞是基因测序和肿瘤精准治疗全面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致力于推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和创新,本次合作将发挥赛默飞在产品先进性、技术创新性、服务高质量的优势,带动高通量测序与液体活检在肿瘤精准诊疗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最新发布的两款基于半导体测序技术的新型高通量测序仪器ion genestudio™ s5 prime和ion genestudio™ s5 plus使得临床医生能够更多、更全面、更精确地了解肿瘤基因突变状况,大大加快了临床医生为肿瘤患者选择合适靶向疗法的决策过程。另一方面,液体活检是一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无痛无创、简便的新型肿瘤活检方式。格诺生物作为"液体活检"完整解决方案提供者(total solution provider),借助旗下一系列自主研发的基于ctc、ctdna、外泌体等各类样本的全癌种诊断试剂,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这两大新兴技术的强强结合将进一步加速肿瘤临床诊断的效率以及提升疾病管理质量,健全从诊断到预后的全过程的癌症精准医学体系,提升人民健康。图片说明:赛默飞携手格诺生物推动开发新一代肿瘤临床检测产品"我相信本次合作将会是一个强强联手的典范,我们将共同探索癌症精准诊疗的创新应用,为中国的患者带来更先进、更安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赛默飞大中华区总裁艾礼德(tony acciarito)表示表示:"未来既始于创新,也立足于脚下,作为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借助自身在精准医学领域的优势,为中国疾病研究、防治与筛查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格诺生物总裁何伟博士向与会双方介绍了格诺生物与赛默飞合作协议的相关情况,他在签约仪式中说到:"我们十分珍惜本次合作,此次合作标志了' 液体活检' 领域和' 高通量测序技术(ngs)' 领域的两家领军企业将在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这一全新的领域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同时也为双方未来稳健的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约7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加速药物上市进程、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领先结合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全方位服务。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超过35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员工人数约为45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还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中国客户,并提供应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中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4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关于格诺生物格诺生物是“精准医疗”领域里致力于肿瘤诊断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专注于打造“液体活检”的完整解决方案,旗下产品包括一系列自主开发的基于ctc、ctdna、外泌体等各类样本的全癌种诊断试剂。格诺cytoplorare试剂盒是唯一通过cfda批准的ctc iii类检测产品。基于最大临床样本量的肺癌数据验证,其灵敏度为80.2%,特异性为88.0%,i期患者检出率为67.2%。格诺genoplorare试剂盒基于arms-plus技术定量检测血浆ctdna的egfr突变,灵敏度可达万分之一,远高于同类产品。格诺oncoplorare试剂盒为基于ngs技术的ctdna多癌种检测产品,兼具高建库效率、高灵敏度、高性价比等多项优势。格诺“液体活检”产品还包括高效ctc富集试剂盒cytoprep、高效cfdna富集试剂盒genoprep、ctc富集芯片cytotron、多基因联合肠癌甲基化检测试剂盒epiplorare等等,以及基于ctc富集后的icc、ihc、if、fish、rnaseq等一系列检测产品。媒体垂询:赛默飞世尔科技 高赫 公共关系经理 电子邮件:sura.gao@thermofisher.com电话:(86-21) 6865 4588-2695公关代理 高赫 艾云飞 电子邮件:levin.ai@edelman.com电话:(86-21) 6193 7536
  • 靠他人论文骗取省级科技奖 官方:顶格处罚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浙江省科技厅发出通告,撤销了授予浙江省慈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范飞能等人的省级自然科学奖。通告指出,范飞能伪造他人签名和单位盖章,严重违背了科研诚信要求。/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浙江省龙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休工作人员王淼若等来了他期待中的结果。之前,王淼若实名举报范飞能剽窃其团队科研成果,并以此成果获得了2017年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王淼若不明白的是,一篇与范飞能无关的、没有其署名的论文,怎么就成了他获奖的“垫脚石”,还顺利通过了重重审核?/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11日,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何杏仁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科技厅一向态度明确,“我们也将以此事为契机,加强科研诚信教育。”/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一次获奖人不知情的获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范飞能获奖的项目,叫“流行性出血热病原——汉坦病毒生态与分子流行病学应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慈溪政府网的报道中,这是“由我市单位独立完成的唯一一个省级自然科学奖项”。报道指出,该研究表明蝙蝠是汉坦病毒的宿主,研究成果填补了病毒进化的部分空缺。/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些用词让王淼若觉得眼熟——因为,2013年,正是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蝙蝠是汉坦病毒宿主。该成果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LOS Pathogens》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篇论文,由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温州市疾控中心和浙江省龙泉市疾控中心等多家单位的多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在论文作者与致谢名单中,均没有范飞能等人及其单位。/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该论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张永振,他也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根据浙江省科技厅的公示信息,范飞能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有5位,前4位均是慈溪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最后一位,则是张永振。/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但张永振记得,自己向范飞能明确表达过,不同意其报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张永振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为研究汉坦病毒,他们这几年在浙江设置了一些合作点。范飞能是慈溪市疾控中心一个科室的负责人,主要做些现场工作,采集老鼠等小动物,没有蝙蝠。新汉坦病毒是在浙江龙泉发现的,该病毒及报奖材料中其他成果的核心工作都是在北京的实验室完成的。可以说,蝙蝠汉坦病毒论文中的成果,“和范飞能他们一点关系都没有”。/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4月,范飞能给张永振发了条短信,告诉他自己要报奖,所有材料已经提交,报奖流程走到了最后一步,问张永振要身份证号和签名。“我都不知道他们报的奖是什么,我怎么可能同意。”张永振拒绝了范飞能的要求,没有提供任何相关材料。/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原以为此事就此作罢,直到2018年6月底,张永振在网上看到了对慈溪市疾控中心获奖一事的报道。再一查,这获奖名单里,还有自己的名字。/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他把龙泉和温州的工作算作自己的成绩,又把我的名字也报了上去。”张永振有些无奈,“核心工作在我这做的,他要报奖,放了我的名字,至少也得经过我的同意啊。”/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10日,记者联系上范飞能,其以领导有规定为由,拒绝了采访。/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科技厅:将以此作为科研诚信建设典型案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知道范飞能靠着不属于他的成果获奖后,王淼若和温州市疾控中心研究人员林献丹联系上他,要求其自行到科技部门撤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根据范飞能和林献丹的聊天记录,范飞能无意撤奖。他说:“如果你们明年报奖,我会全力配合你们,毕竟我报过一次奖。另外经济上有什么要求或补偿,您尽管提。”之后,他又做出承诺:“省科技进步奖申报应用证明,宁波地区我也尽量帮您搞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范飞能也承认,报奖未征得张永振同意。他的补偿是——“我准备给张老师寄一万元去。”/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他完全没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看到这个解决方案,张永振哭笑不得。范飞能曾试图来北京找张永振说情。张永振当时在短信中回复:你不要一错再错,好自为之。并且,打了12个感叹号。/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见范飞能不愿自行撤奖,从去年7月开始,王淼若和林献丹通过各种官方途径向慈溪市和浙江省有关部门进行了举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何杏仁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7月,她接到举报线索后,“当场就指示成立专项小组,彻查此事。一旦核实,要严肃处理,作为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典型案例”。/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浙江省科技厅先指示宁波市科技局展开调查;调查结果出炉后,科技厅派出复核小组进行复核;11月,复核小组提交调查报告;12月4日,经科技厅党组会讨论,依法依规做出了相关处罚决定。/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们绝不含糊。”何杏仁强调,“对违反科研诚信的行为,我们一定会追责。”此次,范飞能在遭到撤奖的同时,也被列入科研诚信黑名单,5年内不得申报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担任科技评审评估专家、被推荐(提名)为科学技术奖励候选人……“我们按照法律规定做出了顶格处罚。”/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但是,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造假材料究竟是如何蒙混过关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何杏仁坦言,这件事也提醒他们,需要对评奖流程进行反思和梳理。“我们也正在调查。评奖流程中存在漏洞的地方要坚决改掉;若存在主观失职,相关责任人也会被严肃处理。”/p
  • 通过突变特征分析发现新冠病毒的起源与自然过程相符
    目前,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最相似是从菊头蝠分离得到的RaTG13,其与新冠病毒的进化分歧大约发生在50年前。此后,直到疫情暴发前,新冠病毒已经积累了500多个突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钱文峰研究组提出一种新的溯源策略——通过鉴定新冠病毒这500多个突变的频谱特征推测新冠病毒的历史宿主。作者首先确认了这一策略运用所需要满足的三个前提假设:第一,细胞环境在不同宿主之间存在差异,会在其携带的病毒基因组上产生宿主特异性的突变;第二,病毒基因组的新生突变主要是由宿主细胞内环境造成的;第三,病毒在进化中积累的突变特征主要是由新生突变决定的。  作者们在建立了该策略的理论基础后,构建了非典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新冠病毒以及与其相关的16种冠状病毒的进化树。这些病毒是前人从人、蝙蝠、骆驼、果子狸、穿山甲和刺猬等不同物种中分离得到并测序的。作者们鉴定了病毒进化历史上不同时期积累的突变,发现来源于不同宿主的病毒带有不同的突变特征。宿主物种的差异越小,病毒的突变特征越相似。这一结果进一步确认了根据突变特征推测历史宿主这一计算生物学策略的可行性。  为了推测新冠病毒的进化历史,作者们对新冠病毒在这段时间产生的突变特征开展了主成分分析,发现新冠病毒在疫情暴发前积累的突变特征与野生蝙蝠(尤其是菊头蝠)细胞环境高度相符,这为新冠病毒的自然起源提供了公开透明和实证性的数据支持。  上述研究结果于2021年8月30日在线发表于The Innovation杂志(DOI:10.1016/j.xinn.2021.100159)。博士研究生单科家与魏昌硕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郇庆副研究员与钱文峰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 王立铭:如何正确理解 “空气变馒头” 的重要性?
    你好,我是王立铭。2021年10月8日,《巡山报告》又和你见面了。在刚刚过去的九月,有这么几件大事,我认为你值得关注。 1 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 刚刚过去的九月,有一项研究肯定是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简单来说就是 “空气变馒头” 的技术。2021年9月24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实现了在实验室条件下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合成途径 [1]。能用二氧化碳生产淀粉,既能帮助实现碳中和,又能帮助解决粮食生产问题,这项研究当然会引起人们热烈的关注和讨论。 在巡山报告里,我还是得先花点时间帮你理理这项研究的内容。我的看法是,这确实是一项非常漂亮的研究,但一些外行的关心和夸奖,却好像搞错了重点。 我们知道,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变成淀粉,这是绿色植物已经做了几亿年的工作,它还有个如雷贯耳的大名: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非常复杂,咱们在这里没法详细展开,但如果追踪碳原子的流向,它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用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分子,也就是二氧化碳,生产出含有三个碳原子的分子,比如3-磷酸甘油醛。然后,在用这些分子,去合成制造含有6个碳原子的葡萄糖。最后,在用葡萄糖分子生产含有大量碳原子的淀粉。 简单来说,光合作用就是三个步骤:碳1到碳3;碳3到碳6;碳6到碳无穷。 第一步从碳1到碳3可能是最难跨越的,也是光合作用当中最复杂的环节。因为这一步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植物依靠叶绿体吸收太阳光的能量,用这个能量制造高能化学物质(比如ATP和NADPH),从而实现光能到化学能转换。之后,再用这些高能化学物质捕获空气中很低浓度的二氧化碳,把它转换成碳3物质。到了后面这两个步骤,碳3到碳6,碳6到碳无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几种酶的催化下,利用ATP分子提供的能量,就可以在常温下持续进行。整体而言,尽管已经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打磨,整个光能到化学能转换的效率也并不高,植物大约也就是5%上下。 有了这个背景铺垫,我们才好介绍这项新研究的具体内容。 研究者们想实现的也是碳1到3,3到6,6到无穷的合成步骤。但我们已经说了,第一步如果从二氧化碳出发难度太大,因此研究者们首先选用了一个比较现实的路径。他们希望从高能物质甲醇出发,这是含有一个碳原子的化学物质,实现淀粉的合成。相当于把光合作用门槛最高的环节给规避过去。 但即便如此,这个合成路线是很困难的。分别独立看的话,碳1到碳3,碳3到碳6,碳6到碳无穷,科学家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数据库里就能找到不少现成的路线可以直接用。但问题是这些反应之间并不总是能够融洽地相互配合的。举个具体例子,比如甲醇在甲醇脱氢酶的作用下能够变成甲醛,而甲醛在几个酶的催化下可以变成刚刚我们提到的碳3物质,3-磷酸甘油醛。但问题是这两个反应如果放到一起就会互相干扰,不能顺利地从碳1到碳3。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前者的效率远低于后者,以至于整个化学反应无法持续进行。 因此研究者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先选出了不少候选的化学反应模块,再用它们在三个合成步骤之间反复地拼搭,最终才凑出了一个效率令人满意的合成路线,整条路线一共由10步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构成。在这之后,研究者们又继续在此路线上优化。他们找到了这条路线的限速步骤,也就是反应最慢、拖慢了整体合成效率的几个环节,然后人工改造了负责这些环节的三个酶分子,最终将整体淀粉合成效率又提高了7.6倍。单单考虑淀粉的生成速度的话,这个人工反应体系的效率已经和植物合成淀粉类似了。 这当然已经是巨大的技术进步。它证明了科学家们通过人工组装和修改反应路线图,能够在非生物条件下实现重要生物大分子的合成。 但事情还没完。我们刚刚也提到,光合作用里门槛最高、最复杂、耗能也最多的步骤其实是捕获和固定空气中浓度很低的二氧化碳,把这种气态分子里的碳原子截留下来,用来合成碳3物质。而研究者们的合成路线起点是甲醇,等于是先战略性地绕过了最难的步骤。 那有没有办法把这一步补上呢?必须得说,人类已经做过很多尝试,但至今还没有哪个办法能够接近生物体利用光能捕获二氧化碳的水平。其中一个相对接近的思路是这样的:用太阳能发电,用电分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然后把氢气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还需要氧化锌-氧化锆催化剂)混合,生产甲醇。整个步骤虽然长得不像光合作用,但实现的目标是类似的:就是把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在甲醇内部。甲醇日后可以直接燃烧供能,也可以作为化工原料。这个方法是2017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的科学家们开发的 [2],也被他们形象地叫做 “液态阳光”,因为太阳能被储存到了液态的甲醇内部。 在我们这次介绍的工作中,研究者们就把两项研究拼接组合到了一起。用液态阳光技术生产甲醇,模拟了光合作用最难的第一步的一半工作;然后再用他们自己设计优化的合成路线,用甲醇制造淀粉,模拟了光合作用剩下的2.5步。这就是新闻标题 “用空气做馒头” 的来历。 但是在我看来,这项研究最核心的价值,是研究者们证明了人类可以在实验室里人工地筛选、组装、设计和优化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在更广阔的场景里,它既可以用来在实验室里模拟生物内部本来就有的某种能力——比如合成淀粉;当然也可以用来优化这种能力——比如根据实验室结果改造植物,更有效率地合成淀粉;甚至是创造生物体根本不具备的能力——开个脑洞的话,让植物生产塑料和橡胶也不是不行。因此,即便不考虑淀粉这个特别吸引眼球的因素,这项研究的价值仍然是很大的。 但说到 “用空气做馒头”,那这个可能就不是这项研究本身能解决的问题,甚至可能都不是一个特别有价值的方向。首先,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低,人工地收集压缩本身就需要耗费大量能量,要是单纯用来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或者用来制造价值更高的化学品,比如甲醇(既是很好的储能物质,也能用于合成制造很多有价值的化学品),也许是合适的;但如果用来生产本就成本低廉的淀粉,实在是有点南辕北辙。即便未来人类移民火星,那里的大气层几乎全部是二氧化碳构成,那大量合成甲醇以后,也完全可以用甲醇直接培养酵母等微生物,直接拿微生物当食物。毕竟到那个时候人类估计也不会天天啃面包大饼了。 如果未来真有一天我们需要创造不依赖植物的粮食生产途径,那更合适的手段可能是,把经过实验室验证和优化的合成路线重新放到微生物体内,让微生物帮助我们完成复杂物质的合成制造,效率可能还会进一步提高。类似的一个例子就是人类用细菌——而不是纯化学合成的方法——帮助我们生产胰岛素。毕竟,我们可以把细菌直接改造成一个酶工厂,总比要把每种酶单独提纯再组合起来有更好的效率。 2 围绕神经细胞转分化技术的争论 第二项研究初看起来是一项负面结果,但也有非同寻常的正面意义。 这项研究和神经细胞再生有关。我们知道,成年人的大脑中含有大约860亿个神经细胞,这是我们人类所有智慧、情感、行为的基础。正常情况下,成年人脑几乎不会产生新的神经细胞;相反,神经细胞的大量损失往往会导致严重疾病,比如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等。针对这个麻烦,有一个探索方向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都非常重要:那就是通过遗传学手段,把大脑中围绕神经细胞、为神经细胞提供支持的所谓胶质细胞(含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小胶质细胞)“转分化” 成神经细胞,让它们紧急上岗,顶替损失掉的神经细胞发挥功能,延缓大脑病变。 在这个方向上有两个明星分子,一个是NeuroD1,一个是Ptbp1。我们第十七期巡山报告给大家介绍过后面这个分子,当时有两个实验前后脚报道如果在小鼠大脑中人为降低Ptbp1蛋白质的活动,就可以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为神经细胞,也能因此改善帕金森氏症小鼠的运动机能。当然,我们当时巡山的重点是两个实验室之间关于想法和数据所有权的争议问题,这里放下不表。 前一个分子NeuroD1也很重要。它是引导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基因,决定了神经细胞的成熟,而在成年哺乳动物脑内仅在神经细胞中表达。人们发现,如果强行提高NeuroD1基因的表达,也能将星形胶质细胞转分化成神经细胞。 目前围绕这两个 “明星分子”,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都在进行中。 但就在2021年9月27日,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们在《细胞》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 [3] 声称,这两个明星分子都不能真正引起神经细胞再生,过去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很可能只是实验操作带来的假象! 这项研究有很多重要的技术细节,咱们这里就不展开得太详细了。简单来说,之前人们研究的主要手段是这样的:制造一个病毒(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者腺相关病毒AAV),把它注射到动物大脑的某个位置。这个病毒进入以后会入侵感染注射部位附近的很多细胞,也有神经细胞,也有胶质细胞。但这个病毒的基因序列经过了特殊设计,使得它只会在星形胶质细胞内部启动特定基因的表达,增强NeuroD1基因的功能,或者降低Ptbp1基因的功能。然后人们过段时间解剖小鼠的大脑,观察这些被病毒感染过的、基因被定向操纵过的星形胶质细胞,是不是能变成神经细胞。过去的观察发现确实如此。 但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这个现象本身提出了挑战,他们怀疑的起点是,如果这个从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细胞转化的过程确实存在,那么在小鼠大脑中应该会观察到不少正在转化过程中的 “中间状态” 细胞,但他们并未观察到这个结果。因此,他们转而猜测,也许转分化本身并不存在? 这当然是个很大胆的猜测。如果转分化过程根本没有发生,那么如何解释之前的研究中,病毒感染过的星形胶质细胞确实变成了神经细胞呢?研究者们的猜测是,也许这是因为用于操纵基因的病毒自己出了问题,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出现了 “泄露”,在不该活动的神经细胞内部活动了。这样一来,当人们观察到新生的神经细胞的时候,自然会认为它们是在病毒的影响下从星形胶质细胞变来的。但实际上,它们却可能本来就是神经细胞,只是被病毒错认为是星形胶质细胞而已。 这个解释可能有点复杂,我打个比方:我号称自己发明了一个神奇的药水,任何癌症患者一吃就药到病除。但是我做试验的时候阴差阳错,选来做实验的全部都是被误诊为癌症的健康人。那这些健康人吃了药之后,当然身体健康、活蹦乱跳。但这完全不说明我的药水管用,仅仅是因为我的药使用在了错误的对象上而已。 这当然是个很微妙的推测,技术上也很难得到严格证明。但研究者们用了两个新的方法,证明了自己的猜测。 第一个方法是,他们利用转基因小鼠,预先对几乎所有的星形胶质细胞进行了荧光标记。然后,再用原来那一套病毒感染的方法实现神经细胞转分化。结果发现,预先被标记过的星形胶质细胞都没有转分化,而所谓成功转分化的细胞,本来就不是星形胶质细胞。 第二个方法更巧妙,他们把一种特殊病毒注射到小鼠的脊髓部位,这些病毒能够跨越神经细胞之间的突触连接进入大脑。这样一来大脑中被荧光标记的细胞就只能是神经细胞了。然后他们再用原来那一套病毒感染的方法实现神经细胞转分化。结果发现,所谓成功转分化的细胞,都属于这些已经被预先标记过的细胞。也就是说,它们其实本来就是神经细胞。 这两个实验一正一反,说明NeuroD1这个明星分子,无法实现大脑中星形胶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转化。曾经人们的观察发现,其实只是因为,操纵NeuroD1基因所使用的病毒偷偷地在神经细胞、而非星形胶质细胞里启动了。与此同时,这些研究者们还测试了另一个明星分子Ptbp1,发现操纵它也无法实现神经细胞的转分化。 这些负面结果说明,整个神经细胞转分化领域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哪些为真哪些为假,哪些发现可能是假象,哪些成果还能推向临床,可能都需要严肃审视。 就拿这次介绍的几项研究为例,尽管我们上面讨论的研究提出了两条很直接的坚实证据,但领域内仍然存在不少各方数据还无法达成一致、或者现有数据无法合理解释的地方。比如,如果根本无法实现神经细胞的转分化,那之前为什么人们观察到了小鼠疾病状况的改善?还有,为什么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转分化就可以进行?还有,被质疑方也发表论文,声称类似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过高浓度的病毒感染影响了星形胶质细胞的状态所引起的,过高的病毒浓度可能确实会导致这种泄露表达,也可能会杀死新生的神经细胞。如果小心控制病毒浓度,那就仍然可以观察到NeuroD1基因的转分化效果 [4]。这又怎么理解?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有来自日本的研究发现,NeuroD1也将小胶质细胞(不同于星形胶质细胞的另外一种胶质细胞)诱导成神经元。据小道消息,最近来自复旦大学的科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前人所看到的小胶质细胞到神经元转分化也是源自于病毒载体泄露所引起的假象。这篇研究论文将于近期在《神经元》杂志发表。这两项近期研究也共同印证了病毒工具在神经细胞转分化研究中的潜在问题。 我想,这次巡山的目的,不是为了盖棺定论,而是为了提醒你,在研究生物体这个复杂系统的时候,在研究人类疾病甚至是试图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地反复求证。任何过于简单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能都会带来严重的结果。 当然,科学探索过程中出现争议、怀疑和反复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我们需要允许和鼓励各方反复驳难、正本清源。但这里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底线问题需要注意:科学探索没有禁区,但如果一项技术存在这些广泛的争论和质疑,那么至少,它需要首先理清这些争议,再考虑推向人体临床测试。 3 新冠溯源新进展 第三个需要跟你分享的科学进展,与新冠溯源有关。 自2019年末至今,新冠病毒已经在人类世界快速传播了接近两年时间。正式确诊的感染人数已经突破2亿,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是数倍于此。在过去这2年时间里,围绕新冠病毒展开的科学研究也实实在在的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包括新冠病毒本身的发现、新冠病毒生物学特征的描述,人体被感染后机体免疫反应的研究,临床治疗手段的规范化等等。特别是在疫苗领域,更是在短短1年时间内开发出了几种效果相当不错的疫苗、并且为全世界超过30亿人进行了接种。这种反应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在新冠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却一直没有取得特别理想的进展——那就是对新冠病毒源头的寻觅工作。当然,这个问题至少部分的要归咎于新冠溯源问题被高度政治化了,被少数国家操弄变成了吐口水、打黑枪的武器。但无论如何,从科学角度说,为了从源头上理解并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也为未来类似的病毒入侵做好准备,我们仍然都需要努力厘清新冠传播链条上的重重迷雾。 在新冠流行之初,中国科学家在鉴定出新冠病毒、测定了它的基因组序列之后,第一时间就通过基因组序列的比对,发现了几个新冠病毒的 “近亲”,那是几种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其中序列最为接近的是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石正丽研究员2013年采集并测定的蝙蝠病毒RaTG13,这是一种在云南省墨江通关镇的一个蝙蝠洞中发现的病毒,它和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相似程度超过了96%。至今它都是人类发现的序列最为接近新冠病毒的天然病毒 [5]。 这个发现本身的意义重大。蝙蝠是上千种病毒的天然宿主,其中很多病毒都具备入侵人类世界的潜在能力。21世纪以来,2003年爆发的SARS病毒疫情,2012年爆发的MERS病毒疫情,其天然源头应该都是蝙蝠。从序列的相似程度来看,新冠病毒的天然源头是蝙蝠,这个结论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6]。 但这里面也有一个问题。RaTG13病毒的序列固然和新冠病毒高度相似,但在关键的刺突蛋白基因序列、特别是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区域,相似程度却并不是很高。在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时,这个区域需要直接和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蛋白质结合,两者丝丝入扣,才能进入人体细胞。这个区域差别比较大的话,RaTG13病毒就不太可能直接感染人类了。 事实上中国科学家也证明了,RaTG13病毒和人体ACE2蛋白的结合能力很弱,也不太会感染实验室培养的人体细胞 [7]。这样一来,RaTG13病毒就不太可能是新冠病毒的直接源头。当时人们提出的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猜测是,也许在蝙蝠病毒和新冠病毒之间,还存在一种中间宿主动物。蝙蝠病毒需要先感染这种中间宿主动物,在它们的体内传播、变异和进化,然后才获得了入侵人类世界的能力。这也符合SARS病毒和MERS病毒的进化和传播规律。这两种病毒是分别以果子狸和骆驼这两种中间宿主为跳板进入人类世界的。 这样的话,找到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就非常关键了。因为只有找到这种动物,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病毒的进化规律和传播链条,并且彻底切断新冠病毒向人类世界的输入源头。但这项工作也没有取得明确的进展。人们已经发现了许多种动物确实能被新冠病毒感染,比如猫、狗、仓鼠、雪貂、猪、兔子、鹿等等。但在这些案例里,更大的可能性是患病的人类把病毒传播给了这些动物,而不是相反。目前还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群体天然携带新冠病毒,并且能够持续地感染人。 中间宿主的挖掘工作肯定还需要继续。但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有一项新的科学发现提示了一个新的可能性。2021年9月17日,来自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老挝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国立大学的科研人员在预印本平台Research Square 上提交了一篇论文 [8]。他们在老挝北部的洞穴中捕捉了600多只蝙蝠,搜集了1500多份蝙蝠的血液、唾液、排泄物样本,进行了冠状病毒测序。从中发现了多种和新冠病毒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蝙蝠病毒整体的基因组序列并没有比RaTG13更接近新冠,但它们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的相似度却大大高于RaTG13。具体来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中,有一段17个氨基酸组成的片段,和人体ACE2蛋白直接接触。RaTG13病毒只有11个氨基酸相同,而新发现的蝙蝠病毒中,有两个病毒的相似程度高达16/17,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别。 如此之高的相似性,意味着这两种蝙蝠病毒也许可以直接感染人类了。实际上研究者们也证明,用这些蝙蝠病毒的刺突蛋白组装出假病毒颗粒,它们确实就可以感染表面携带了ACE2的人体细胞。与此同时,这种假病毒的入侵还能被人体产生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所阻断。当然,这项研究毕竟不是直接测试活蝙蝠病毒感染人体或者猴子这样的模型,还不能做到板上钉钉地说明问题,但它确实提示了一个极大的可能性。 这些新冠病毒的近亲,不需要中间宿主,就可以直接从蝙蝠传播到人类。如果有附近的居民或者游客进入过这些蝙蝠洞、和洞里的蝙蝠近距离接触,就可能带来一次跨物种的病毒传播。 当然,平心而论,问题还远没有到盖棺论定的时候。 首先我们就很难马上判断,新冠病毒就起源于老挝北部的山洞,它的直接祖先就是这几种蝙蝠体内的病毒。这也很好理解,在世界上其他地方还生活着大量的蝙蝠,它们体内也存在大量不为人所知的新病毒,不经过广泛的调查取证比较,我们实际上很难说到底哪里的蝙蝠体内的什么病毒才是新冠病毒最可能的祖先。而且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南半岛看起来并不是新冠疫情最早爆发的区域。 其次,即便这项研究确实提示了一个可能性,就是蝙蝠体内的某种病毒也许可以直接跨越物种屏障感染人类,我们也还有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没解决。新冠病毒自2019年12月首次被发现进入人类世界以来,看起来在第一时间就具备了在人类世界的强大生存能力。它的传播能力很强,它的传播还有很强的隐匿性(特别是无症状感染者的大量存在),这都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相比之下,SARS和MERS病毒开始人群传播后都还在持续进行高强度的基因变异,说明它们当时都还在逐渐适应人体的过程。从逻辑上说这有点不合常理,因为如果在此之前新冠病毒从未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它这种强大的生存能力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呢? 针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阴谋论的解释:就是这种病毒是人工设计出来的。但其实恰恰相反,新冠病毒这种强大的人类世界生存能力,正好说明了它不可能是人工设计出来的。道理很简单:当前的人类科学根本不掌握怎么设计出一种完美病毒的能力。实际上在2021年7月16日,20多位中国科学家联名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就是从这个点出发有力反驳新冠病毒人工制造的猜测的 [9]。 最合理的解释是,2019年12月应该不是新冠病毒第一次进入人体。在此之前它应该已经有多次小规模溢出到人类群体中的机会,并且在这种反复的尝试中逐渐进化出了适于人类世界传播的生物学特征。在此之后,它才在某一个人员密集、适合传播的场合突然爆发。这个解释也确实得到了一些零散数据的支持,比如在世界各地,在2019年12月新冠疫情首次大规模爆发之前,人们也陆续发现了不少疑似新冠的血液样本。 从某种程度上说,搞清楚新冠病毒在首次大爆发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进化和传播过程,是一个比新冠病毒最初起源更重要的问题。考虑到自然界还潜伏着难以计数的未知病毒,它们当中一定有不少具备随时入侵人类世界、启动一场新的疫情的潜力。搞清楚新冠病毒的进化和传播规律,将会真正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预测和预防下一次传染病大爆发。 总之,我想,这次巡山的目的,不是为了盖棺定论,而是为了提醒各位,在研究生物体这个复杂系统的时候,在研究人类疾病甚至是试图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非常小心的反复求证。任何过于简单化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可能都会带来破坏性的结果。 好了,这期《巡山报告》就到这里。下个月,我继续为你巡山。 参考文献: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h4049 [2]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1701290 [3]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92867421010527 [4]https://www.nrronline.org/article.asp?issn=1673-5374 year=2021 volume=16 issue=4 spage=750 epage=756 aulast=Xiang [5]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12-7 [6]https://virologyj.biomedcentral.com/track/pdf/10.1186/s12985-015-0422-1.pdf [7]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092-8674(21)00661-9 [8]https://www.researchsquare.com/article/rs-871965/v1 [9]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11427-021-1972-1
  • 诺奖得主详解:冷冻电镜如何引发分辨率革命
    更清楚地看见生命分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了解分子的功能和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图源:EMBL。Credit: Agnieszka Obarska-Kosińska/EMBL and MPI of Biophysics编者按:2023年,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期刊网站再度邀请五位诺贝尔奖得主,专门为青少年撰写关于他们的研究的科普文章。《赛先生》获授权翻译了这一系列文章。了解生物的分子结构,一方面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这些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另一方面也对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下面这篇文章中,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理查德亨德森与Frontiers for Young Minds杂志撰稿人诺亚塞格夫,详解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如何引发生命分子结构的分辨率革命。诺亚塞格夫 理查德亨德森 | 撰文Ano-GPT | 翻译瞿立建 | 校译理查德亨德森博士。他与雅克杜博歇(Jacques Dubochet)教授和约阿希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教授因“开发冷冻电子显微镜,用于溶液中生物分子结构的高分辨率测定”,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图片:A. Mahmoud,来源:诺奖官网。本文基于塞格夫对亨德森的采访撰写而成。结构生物学是观察构成生命的各种分子的结构,这些分子存在于人类和其他动物中,也存在于微生物和植物之中。为了解析这些结构,结构生物学家使用越来越精确的成像技术,从而“看见”或确定更小更多样的分子的结构。冷冻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非常先进和强大的成像技术:电子被发送到冷冻样品中,以确定单个分子的结构,其放大倍数足以看见原子。这些图像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在本文中,我们将描述冷冻电子显微镜掀起的这场“分辨率革命”的发展过程。受访者亨德森博士因为这方面的贡献最终获得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眼见为实:看见微观的生命分子生物体包含许多重要的结构,并进行着多种活动。在人体内,我们有很多器官,它们由细胞构成,而细胞内又有很多细胞器和分子执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功能,例如能量代谢、排出废物、物质运输和抵抗有害因子等(图1)。为了了解生物体的工作原理并最终造福人类,我们需要密切观察这些微观分子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执行的活动。结构生物学的使命便是观察这些生物组分的结构。过去,科学家们会从生命体内正在发生的特定活动着手,例如能量的代谢、转换和存储,再寻找参与其中的分子,通常是蛋白质和酶,然后才能去解析这些分子的结构。图 1:细胞内部的艺术效果图。您可以将细胞内部想象成一个密集的游乐场,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分子和细胞器,每个分子和细胞器都执行其独特的功能。要了解生命的运作方式,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生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然而在2000年,这一从功能到结构的研究思路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一年,通过人类基因组计划,科学家首次整理出完整的人类遗传信息的“指令集”(DNA碱基序列),这些遗传信息,甚至有约80%是之前不知道的。从那时起,通过基因信息,科学家可以在不必事先了解其功能的情况下先确定相关分子的结构。这开辟了结构生物学的全新路径。那么,科学家又是如何确定这些分子的结构呢?答案是:电子!电子和显微镜电子是存在于原子中的微小带电粒子,它的流动产生了电力。电子也是光和其他形式的电磁辐射——如X射线——的来源。你能相信吗,直到1895年,人类才发现了电子。在那一年,电子首次被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科学家约瑟夫汤姆孙(J. J.Thomson)识别并命名。40年后的1935年,J. J.汤普森的儿子乔治汤姆孙(G. P. Thomson)证明了电子作为一种粒子,也同时表现出波的性质:它具有频率和波长,就像其他波一样。汤姆孙父子都获得了诺贝尔奖:父亲是因为电子作为粒子的发现,儿子是因为电子作为波的发现。不久之后,科学家意识到,如果电子表现得像波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一定也表现得像光一样,因为光也是一种波。因此,科学家想到也许可以用电子照亮他们想要观察的微小样品,就像我们基于可见光用眼睛、相机或普通显微镜来观察物体一样,这就是电子显微镜的起源。电子的波长很短,大约是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而波长越小,样品放大的倍数越大。这意味着用电子拍摄的照片能显示出更多的细节,也就是说电子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率。由于它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可以解析以前不可能看清楚的微小分子的结构。电子显微镜如何工作?电子显微镜中装有能够发射高能电子束的装置,能够穿过待研究的样品(如图2A所示)。当电子穿过样品时,它们与样品中的原子相互作用而偏离原来的行进路径——称为衍射,偏离方式决定于样品中原子排列的方式。因此,电子通过样品时“拾取”了其结构信息。电子随后通过特别设计的电磁场进行聚焦,这种电磁场称为电磁透镜,类似于相机内的镜头,然后被电子探测器记录下来。在这个阶段,科学家得到了从样品中衍射的电子的图像,然后将其转换为样品本身的图像。这种转换基于简单的物理学,其描述了被测物体与所成图像之间的关系。这一转换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电子的波长和所使用的透镜,但这都由显微镜专家来处理。图 2:电子显微镜。(A) 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源释放出一束热的高能电子,穿过被置于真空环境的样本。当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发生衍射(散射),随后被特殊透镜收集和聚焦,然后被电子检测器检测。(B) 剑桥大学的电子显微镜,它允许科学家对冷冻生物样本进行成像。图片来源:剑桥大学电子显微镜的挑战尽管电子可以帮助我们获得非凡的分子图像,但仍需克服重大挑战。首先,正如量子物理学告诉我们的那样,单个电子的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当你问电子遇到特定分子时会发生什么时,他们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相反,他们有一定的概率(可能性)参与每个可能的结果。在电子世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都确实发生了,每个选项都有确定的概率。这意味着科学家必须从许多电子中收集答案,并开动头脑,将这些信息组合起来。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用数百万个电子照射样本,并使用它们的总体平均值来获得合理的答案。其次,电子的能量非常高,在成像过程中必须要穿过样品,而这会对样品造成损坏。 这 些超高能电子和任何其他类型的高能辐射一样,可以将样品分子中的电子打出来。 这会改变样品分子的形状和特性,因为生物分子相对脆弱。 因此,科学家很难在单个生物分子被破坏之前获得足够的结构信息。 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方法是,拍摄许多独立的、相同的分子的图像: 至少 500 个,并对图像进行平均以获得分子典型的结构。 另一种方法是以特殊方式冷却样品,使其更能抵抗电子损伤——这将在下一节中介绍。另一个挑战在于,电子一旦靠近任何原子就会发生衍射。这意味着电子源和样品之间必须畅通无阻,这样电子才能到达目标分子,而不会因其他分子(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挡道而散射。换句话说,科学家必须在电子显微镜的样本周围创造一个真空。然而由于生物分子总是处在含水溶液中(想一想血液中的分子),水分子难免会蒸发到真空之中,此外水分的蒸发还会使样本过于干燥,这又通常会损坏样本中的生物分子。面对这些问题,结构生物学家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利用水的独特性质来应对这一挑战。水在极低温度下能保持液态吗?为了解水的独特性质,您可以尝试下面这个实验(图 3 )。拿一个带盖的空罐子,装满水,在水下拧紧盖子从而避免罐子里混入气体,然后将其放置于冰箱的冷冻层。一天之后,罐子里的水温将下降至− 10 °C 或− 20 °C(通常情况下水会在0 °C时结冰)。第二天,把罐子从冰箱里拿出来看看——水是变成了固态冰,还是保持液态?图 3:家里的过冷水。(1) 取一个空罐子,装满水,确保里面没有气泡。(2) 将罐子密封好 (3) 放入冰箱冷冻一天。(4) 然后,取出罐子。水是结冰的还是液态的?如果它仍然是液体,你就制得了过冷水!大多数情况下,您会发现水仍然是液态,尽管它已经冷却到低于其冰点 (0 °C) 的温度。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希望将水进一步冷却到− 170 °C 以下,因为在这个温度下它变得平静又稳定。我们还希望避免产生冰晶,因为它们会干扰我们的测量。为此,我们必须使用雅克杜博歇 实验室开发的特殊冷却方法,他与我 (理查德亨德森) 、约阿希姆弗兰克于2017 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在这种方法中,我们要用到非常冷的液体乙烷或丙烷(天然气中的成分,组成原子只有碳和氢),将乙烷/丙烷液体冷却至− 185 °C,然后我们将一层非常薄的水膜浸入其中,这层水膜在极端时间内——约千分之一秒——迅速冷却,以至于没有时间形成有组织的冰晶,而是保持无序的液态形式 [1],我们称之为无定形冰。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过冷水。热电子和冷样品的神奇组合事实证明,过冷水的薄膜非常适合我们想要用电子显微镜成像的生物分子悬浮在其中。当我们将这个冷却步骤添加到成像过程中时,就是所谓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使我们能够应对前文提到的两个挑战:一方面它使标本稳定,从而更能抵抗高能电子的破坏,另外,它允许生物分子处于自然的水环境中,避免水蒸发到真空之中。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优势:与大多数其他液体不同,水在冷却到 4 °C 以下时会膨胀,这一特性有助于生物分子在过冷水中保持完好。想象一下,如果水在冷却时收缩,它就会挤压甚至破坏要成像的分子。这种相当简单但高效的冷冻电子显微镜成像方法使我们大大提高了生物分子成像的分辨率。这就是它有时被称为“分辨率革命”的原因。图 4:冷冻电子显微镜拍出的图像。(A) 一种称为腺病毒的致病病毒的结构。该图像显示了称为衣壳的外表面,它是包裹病毒遗传物质的蛋白质外壳。颜色代表距球体中心的距离:红色距离中心最远,蓝色距离最近。(B) 一种参与微生物能量产生的酶。颜色代表酶的各个次级结构单元(片段)。(C) 2013 年(左,浅紫色)和 2017 年(右,深紫色)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对比。图片来源:(A) 改编自参考文献 [2];(B) 改编自参考文献 [3];(C) Martin Hö gbom ,斯德哥尔摩大学,基于 V. Falconieri 的图像。冷冻电子显微镜的未来电子是对生物分子成像的最佳粒子。为了让您了解它们有多好,我们把它们与另外两种常用粒子进行比较:X 射线光子(类似于光子,但波长较短)和中子(一种来自原子核的粒子)。我们可以计算出成像时所获得的结构信息量与该粒子在样本中造成的损害的比值,以此来衡量该粒子的成像效果。根据该标准,电子比 X 射线好 1000 倍,比中子好3倍!这就是我和我的同事多年前开始使用电子而不是其他粒子的原因。如今,冷冻电子显微镜已经获得非常成功的应用,使用它的结构生物学家的数量已经很多了,但还在迅速增加。冷冻电子显微镜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一是改进电子探测器,它们仍然不够大或效率不够高,使我们实际所用的电子比理论上应使用的电子要多得多。此外,当电子束接触样品时(包括水分子和生物分子),如果能进一步减少样品的运动将会改善成像效果[4, 5] 。我们相信,在大约 5 年的时间里,应对这些挑战将会取得重大进展。届时我们将拥有更强大的工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许多生物学问题,例如生命如何运作以及如何繁殖。我们获得的信息可能有助于我们维护人、动物和植物的健康。我们可以期待冷冻电子显微镜的光明前景!给年轻人的建议我,理查德,想分享一些我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遵循的实用建议。这些建议来自1960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彼得梅达沃 (Peter Medawar) 的著作。获得诺贝尔奖后,彼得梅达沃出版了《可解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oluble)和《寄语青年科学工作者》(Advice to a Young Scientist)两本书。他在书中说,科学和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我们应该对一切事物保持好奇。但我们也应该选择一些我们特别感兴趣的东西来做。此外,他说科学家们应该致力于当前可以被回答的科学问题,而不是 100 年后才能被解决的那一类遥远的问题,因为那已经超出了科学家的一生。他认为科学是可解决的艺术,得专注于可以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应该基于现在的技术回答当前可以被回答的问题。我读大学的时候学的是物理,当时,我想知道物理学会走向何方,我记得我列了一个清单,列出了关于未来所有有趣的话题。有聚变研究,涉及从氢聚变中产生无限的能量。然后是高能粒子物理学,这一领域的研究促成了新粒子的发现,包括希格斯玻色子等。还有固体物理学,它推动了计算机工业和微芯片的发展。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宇宙学、黑洞和中子星等都是其他有趣的话题。如果我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来研究,它们都会同样有意思、令人兴奋。所以,如果你决定从事科学,你必须选择你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你的研究和工作就是自发的,而不是因为受到任何人的强迫。当你有兴趣和上进心时,遇到困难也不太会困扰你——你只会把它当作一个挑战并继续前进。一旦你选择了一个有趣的主题,在你真正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之前,最好尽可能多地了解你为研究这个主题可以进行的各种活动。如果经过 6 个月或一年的努力,结果证明你的想法不是很好,请不要犹豫重新思考并寻找新的方向。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科学发展非常迅速。仅在 100 年前,我们甚至不知道 X 射线和电子的存在,而现在我们掌握了整个人类基因组的信息,我们拥有处理 DNA 的复杂方法,并且我们几乎可以弄清楚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未来 100 年将是活着的好时机——也是成为科学家的好时机。享受你的生活,把自己投资在你最感兴趣的事情上!作者致谢:感谢 Alex Bernstein 提供插图、Susan Debad 对手稿的编辑。封面图来源: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via PNAS.
  • “特朗普欠我们一个道歉”,石正丽回答《科学》期刊新冠肺炎相关问题
    p  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让身处疫情最初爆发城市的武汉病毒学研究所(WIV)研究员石正丽受到了强烈的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宣称,新冠病毒是从她的实验室泄漏出来,才导致了此次疫情的大流行。/pp  中国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但石正丽自己却很少公开发表言论。近日,石正丽通过邮件回答了《科学》期刊关于新冠肺炎相关问题。/pp  石正丽表示冠状病毒跨物种感染的风险始终存在。而中国针对这一问题设置了专门的科研项目,建立了相关设施和设备,以及组建了专家团队。/pp  石正丽表示其团队第一次接收到新冠病毒的临床样本是在2019年年底。那个时候,样本的名称还叫‘不明原因肺炎’。随后,团队立即与国内其他研究所一起对病毒展开研究,并且很快就确认了病原体。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收到中国分享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信息。“但在那之前,我们从未接触或研究过这一病毒,也不知道它的存在。”/pp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压倒性地得出结论: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而非实验室。特朗普声称病毒源自我们实验室的说法,完全与事实相悖。他的说法危害、影响了我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他欠我们一个道歉。”/pp  对于新冠病毒的起源,石正丽认为很可能起源于蝙蝠。中间可能经过了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最终在人类之间传播开来。穿山甲冠状病毒因为与新冠病毒的祖先RaTG13蝙蝠冠状病毒以及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比较接近,所以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但具体哪些动物是中间宿主,以及这种病毒如何传染给人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但石正丽认为新冠病毒从蝙蝠到人类的跨物种传播并不发生在武汉或湖北。因为其团队在湖北省追踪蝙蝠病毒多年,并未在武汉以及湖北省内的蝙蝠中发现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冠状病毒。而对于科学期刊推测新冠病毒可能来源于云南墨江县通关镇的蝙蝠洞。石也进行了反驳,因为迄今为止,附近居民并未感染新冠病毒,所以所谓 “零号病人” 在矿区感染然后前往武汉的说法是错误的。/pp  而对于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石正丽表示其团队在在该市场中的卷门把手、地面和污水等环境样品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但在冷冻动物样品及武汉周边养殖场动物和家畜中并未检测到。所以华南海鲜市场更可能只是因为人流量较大和比较拥挤才发现了许多早期的新冠患者。/pp  对于有些人怀疑新冠病毒是之前存在于武汉病毒学研究所,之后感染工作人员导致的流行。石正丽表示研究所目前仅从蝙蝠身上分离出 3 种活的 SARS 相关冠状病毒菌株(SARSr-CoV),它们与新冠病毒的相似性不足 80%。相关成果也发表于多个科学期刊中。而研究所进行的研究和实验严格按照国际和中国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要求进行:例如,研究人员必须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实验室的空气必须经过高效过滤才能排出 废水和固体废物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消毒 整个实验过程由生物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视频监控 每年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必须由政府授权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只有通过测试后,实验室才能继续运行。截至目前,研究所未发生病原体泄漏或人员感染事故。在对武汉实验室所有员工和学生进行了血清检测后,没有人感染蝙蝠SARS-CoV-2 或新冠病毒,迄今为止武汉病毒所的所有员工和学生都是“零感染”。/pp  今年4月24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白宫的授意下决定取消对位于纽约市的生态健康联盟的拨款,其中包括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蝙蝠病毒研究。石正丽在采访中对此表示尤为失望。她说:“我们不理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为什么)终止了我们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我们认为这绝对是荒谬的。”石正丽也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在新兴病毒起源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让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能够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寻找病毒起源,以防止再次出现会危害人类社会的类似疫情爆发。/pp  美国乔治敦大学的疫情专家丹尼尔· 露西(Daniel Lucey)看到石正丽主任的问题回答后表示:“石正丽分享的信息是个巨大的贡献。有很多我此前从不知道的新事实,能直接从她那听到这些消息,我非常激动。”/pp  美国顶尖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进化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 安德森(Kristian Andersen)承认,“石正丽的回复内容合乎逻辑,真实,坚持科学,与人们对一名世界级科学家和一流冠状病毒研究专家的期望相符。”/pp  悉尼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爱德华· 霍姆斯(Edward Holmes)也认为,对于发生在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事,石正丽的回答是“一个清晰、全面和可信的解释。”/ppbr//pp附石正丽回复科学期刊文件:/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07/attachment/d63c3645-4800-46b7-817d-51dbb6578438.pdf" title="Shi Zhengli Q& A.pdf"Shi Zhengli Q& A.pdf/a/p
  • 新晋诺奖得主弗雷泽:在中国有个“天大”计划
    10月5日,2016年诺贝尔奖化学奖揭晓的消息迅速传至国内。正在天津大学药学院做实验的博士生王真真惊讶地发现,三位获奖者之一的詹姆斯弗雷泽斯托达特正是她导师的导师,而就在今年3月,弗雷泽还来给她所在的课题组开组会,并给他们作了专题报告;7月她还跟着自己的导师马克奥森一起去韩国开国际学术会议,听了他的大会报告。这不禁让她感慨,“原来诺贝尔奖获得者离我这么近”。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天大药学院的院长杰伊西格尔也得到了这个消息。他第一时间向这位老朋友发出了祝贺的邮件,同时也表达了感谢:正是在弗雷泽的帮助下,天大能够在国际上招募优秀的青年学者,而弗雷泽还在天大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才基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并帮助在全球延揽优秀博士后和青年教师。整个天大药学院都在为弗雷泽能获得诺贝尔奖感到喜悦。这不仅仅因为弗雷泽是天大教授、国家外专千人短期计划入选者,更是因为弗雷泽和他在天大建立起的科研团队正在有序运转。“天大”的缘分三年前,弗雷泽决定接受邀请来天大工作,这是一个简短但愉快的过程。天大药学院党委书记冯翠玲还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场景。2013年3月22日,弗雷泽应好友西格尔的邀请第一次来到天大,而西格尔刚刚在两个月前接受了天大药学院院长的聘书。西格尔和弗雷泽的友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西格尔在普林斯顿师从教授库尔特攻读研究生,弗雷泽的研究在那个时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两人第一次相遇并在此后保持联系30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两人在加州大学成为同事,弗雷泽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西格尔则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教。他们保持着积极的科研伙伴和个人友谊关系。弗雷泽来到天大访问时,时任校长李家俊(现为天大党委书记)和他以及西格尔等人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交流。李家俊和弗雷泽用英文畅谈了未来学科发展以及弗雷泽的科研发展规划、科研项目产业化等问题。李家俊告诉弗雷泽,如果他有很好的成果不妨拿到天大、天津来实现技术转化,他可以为弗雷泽提供很好的帮助。显然,这次谈话让弗雷泽非常开心。“会谈结束,他走出会议楼的时候,兴高采烈的。”冯翠玲记得,在弗雷泽启程回国的时候飞机还没起飞,西格尔就接到了他从机场打来的电话,同意接受邀请来天大工作,并询问是否可以帮助他的几位学生申请国家“千人计划”。就这样,弗雷泽不仅通过国家外专千人短期计划成为天大教授,而且还将自己的三位得力助手一起带到天大来,组建科研团队。“天大”的平台弗雷泽之所以能接受天大的邀请,在冯翠玲看来,是因为天津这座城市有更积极的发展环境,而天大药学院也更开放,对人才有更渴望的心情,她相信弗雷泽是切实感受到了这一点。就在弗雷泽到访天大药学院后不久,2014年天大药学院成功获批国家首批“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学院,成为“人才特区”。2014年7月,弗雷泽受聘成为天大药学院教授;2015年,其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马克奥森、苏纪豪、罗家严也都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进入天大全职工作。其中,罗家严在化工学院,马克奥森、苏纪豪在药学院继续跟随弗雷泽从事“超分子机器”相关研究。马克奥森在来天大之前,是美国得州农工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谈到之所以被弗雷泽说服来到遥远的天津工作,他坦率地说,在美国高校作研究让他感觉生活每天都在重复,而且科研经费非常难申请。但在中国不一样,中国有非常好的科研支持环境,天津是一个发展很快的城市。他和弗雷泽一样,觉得来中国工作是一件冒险但有趣的事情。而且天大药学院是国际化试点学院,在这里,他的团队和美国的得州农工、圣地亚哥的学校以及中国的浙大、南开等都有着非常好的合作。更让马克奥森感到舒适的是,在药学院,他没有外来感,因为在这里工作的教师超过一半都和他一样是“老外”,即便行政管理人员发送的通知邮件也都是用英文。他用英文讲课、听学术报告,和同事、学生交流,都没有障碍。如今,团队的实验室已经投入运转一年多。团队中,除了弗雷泽、马克奥森和苏纪豪之外,还有2名博士后、1名博士生和6名硕士生以及一些本科生。目前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探究如何在水溶液中实现超分子的自组装。一年来,他们已经在大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主客体组装后形成的凝胶变色材料的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在投稿中。马克奥森表示,弗雷泽经常说一个人单独做科研是不会成功的,而天大药学院恰恰是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了很好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有国际化的实验室,有国际化的教师团队,这一切都是有吸引力的。除了导师弗雷泽,马克奥森还有一个“榜样”,那就是西格尔,“他在中国的工作非常成功,我也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如今,弗雷泽加入了药学院的国际顾问委员会,还成为西格尔领衔的“973”计划大科研攻关团队的重要成员。马克奥森和他的伙伴也都申请到了中国的科研基金。“天大”的计划尽管已经建立起实验室和科研团队,但弗雷泽在中国的雄心并不止于教书、科研、带年轻人。他曾经在2015年提出过一个在天大工作的五年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他和他的团队将关注点投入到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希望通过“由外层配位作用促进的贵金属环境友好型浸提工艺”的研究和产业化,改变一个多世纪以来在贵金属提取方面使用氰化钠和汞作为主要试剂的工艺方法,从而使得人类、动物和水生自然环境更加安全。弗雷泽和他的团队希望借此研究项目研发出用于提取黄金的绿色技术,这在他看来,代表了在未来的120 年中出现的第一个生态友好型工艺技术。除此之外,弗雷泽和西格尔还在酝酿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在天大建设一个生命健康大平台。两位科学家约定的时间是到2020年底。科研计划之外,弗雷泽当然希望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投入到和分子机器相关的研究中来。就在今年3月3日,他把获得的“安家费”50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设立了“斯托达特发展基金”,希望延揽更多的人才来天大从事合成分子研究工作。弗雷泽在捐赠仪式上的一段话,感动和启发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他说:“人的一生充满各种收获和给予,自己在过去很幸运地收获了很多,也乐于有机会给予。”而在西格尔看来,他和弗雷泽最一致的观念是,学生是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
  • 2021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袁国勇等四位科学家获“中国版诺奖”
    9月12日上午,2021未来科学大奖获奖名单揭晓。袁国勇、裴伟士获得“生命科学奖”;张杰获得“物质科学奖”;施敏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每个奖项的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约650万元)。2021年“生命科学奖”获得者袁国勇(香港大学)、裴伟士(香港大学)袁国勇,1956年12月出生于香港。医学微生物学专家。200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2019年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研究领域集中在新发传染病的新型病原体,他带领团队发现了人类冠状病毒HKU1、蝙蝠类似SARS冠状病毒、蝙蝠冠状病毒HKU2-24和多种细菌、真菌以及寄生虫。曾作为“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项目主要完成人,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裴伟士,1949年出生于斯里兰卡。临床及公共卫生病毒学家。2006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院士,2015年当选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他是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病毒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世卫H5和新型冠状病毒参考实验室联席主任。他的研究涵盖了人类和动物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先天免疫反应、传播模式、生态学和流行病学,如:H5N1、H9N2和H7N9甲型禽流感,猪流感,以及引发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等的冠状病毒等。2021年获得盖尔德纳全球卫生奖。获奖评语:奖励他们发现了冠状病毒(SARS- COV-1)为导致2003年全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原,以及由动物到人的传染链,为人类应对 MERS和COVID-19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产生了重大影响。2021年“物质科学奖”获得者张杰(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杰,1958年1月出生于山西太原。物理学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于2006年11月-2017年2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2017年-201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他是开发利用太瓦到拍瓦激光束有效生成受控、高强度快电子束(~100 keV 到 10 MeV)方法的先驱。利用这一技术,张杰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快电子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包括高效产生非热电子、用激光调节电子束能量、实现高定向电子发射,以及创时空分辨世界纪录的电子束成像。他们研发的可精确控制的高强度快电子束为一系列其他重要的科学探索提供了可能。曾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物理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奖、世界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多项奖励。获奖评语:奖励他通过调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精确可控的超短脉冲快电子束,并将其应用于实现超高时空分所高能电子衍射成像,和激光核聚变的快点火研究。2021年“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得者施敏(终身讲座讲授 阳明交通大学电子工程学系暨电子研究所)施敏,1936年3月出生于南京。1998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国际知名的微电子科学技术与半导体器件专家和教育家,是非挥发MOS场效应记忆晶体管(NVSM)的发明者,在金半接触、微波器件及次微米金属半场效应晶体技术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在电子元件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及前瞻性贡献。他还撰写了具有传奇色彩的研究专著《半导体器件物理学》。这是一本全球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研究人员“必学”之书,一直被研究生院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电子和光子行业的工程师使用和引用。 获奖评语:表影他对金属与半导体间载流子互传的理论认知做出的贡献,促成了过去50年中按“摩尔定律”速率建造的各代集成电路中如何形成欧姆和肖特基接触的关键技术。什么是未来科学大奖?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首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未来科学大奖获得者所获奖工作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产生巨大国际影响;(二)具有原创性、长期重要性或经过了时间考验;(三)主要在中国大陆(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完成。完成者的国籍不限。未来科学大奖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2016年至今,共评选出24位获奖者,获得了科学和社会领域的广泛认可。未来科学大奖单项奖金为100万美元(人民币约650万元), 每项奖金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生命科学奖”捐赠人为丁健、李彦宏、沈南鹏、张磊;“物质科学奖”捐赠人为邓锋、吴亚军、吴鹰、徐小平;“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为丁磊、江南春、马化腾、王强。
  • 沃特世 XBridge C18柱适用于诺氟沙星原料药与制剂药的质检工作
    诺氟沙星(Norfloxacin)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的特点,尤其对革兰阴性菌有较强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上广为使用。中国药典规定和收录了对诺氟沙星[1]、诺氟沙星软膏[2]、诺氟沙星乳膏[3]、诺氟沙星胶囊[4]、诺氟沙星滴眼液[5]以及诺氟沙星片[6]的检测方法,需要进行含量测定以及有关物质检查。药典方法要求使用C18柱和25mM磷酸溶液(用三乙胺调节pH至3.0左右)-乙腈的流动相,系统适应性要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与诺氟沙星/依诺沙星的分离度都应该大于2.0。 药厂QC工作者发现,该检测条件对于色谱柱的要求比较高,表现为:不易得到峰形对称性良好的色谱峰因为峰拖尾问题,诺氟沙星与依诺沙星之间的分离度不够理想柱寿命不理想,通常只有约500针甚或更少的柱使用寿命,沙星类药物峰就呈现严重拖尾,而不再适用于该药物的质检项目 沃特世某药厂用户购买沃特世XBridge C18柱(5um, 4.6x250mm, PN 186003117)用于诺氟沙星质检工作,到目前为止,使用7个月,累计进样针数600针,峰形与分离度的表现仍然良好如初,用户非常满意,与我们分享使用心得与目前的谱图数据如下: XBridge色谱柱,是基于沃特世第二代杂化颗粒专利技术BEH(亚乙基桥杂化颗粒)的HPLC柱系列,具有极强的耐受性与广泛的通用性,包括:多达6种固定相(C18,RP18,C8,Phenyl,HILIC,Amide),充分满足各种色谱方法需求与ACQUITY UPLC BEH柱完全对应,可确保未来方法向UPLC技术的无忧升级极强的高pH耐受性,是迄今为止所有硅胶颗粒与杂化颗粒产品中的最优者耐压能力强,柱效高,具有和超纯硅胶相当的柱效共有2.5um, 3.5um, 5um和10um四种粒径,柱规格覆盖从1.0mmid微径柱到50mmid制备柱,确保适应各种分析和制备需求 关于XBridge更多产品信息与应用资料,欢迎进入沃特世网站或联系我们获取:http://www.waters.com/XBridge [1] &ndash [5]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868- 870页[6]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 WS1-(X-040)-2003Z-2011,2011年12月23日公布于国家药典委员会官方网站
  • 病毒学家:关于新冠病毒COVID-19的8个问答探讨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020年2月23日,外媒消息,美国病毒学家Kurt Williamson对于正在爆发新冠状病毒COVID-19展开一些知识性讨论,文中视频David Dafashy也谈了对COVID-19的看法,整理如下,以供参考。/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Kurt Williamson是一名病毒学家,是美国公立常春藤名校之一——威廉与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生物学系的副教授,主要从事病毒研究。David Dafashy是威廉与玛丽学院内科医疗主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0px height: 25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d81ec9c6-e320-43e8-81af-4edb3ef897bc.jpg" title="1.png" alt="1.png" width="450" height="251"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Kurt Williamson/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首先,什么是“冠状病毒”?/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冠状病毒”是基因相关的病毒家族之一。该名称源于其在电子显微镜下的颗粒外观,颗粒表层带有类似节状突起,类似于“冠”(Corona在拉丁语中译为“冠”)。/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冠状病毒与流感或感冒病毒有何不同?/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三种都是我们所说的RNA病毒(它们的基因组是由RNA组成,而不是DNA),而且三种都是呼吸道病毒。但是,这三者在基因遗、粒子的排列组合方式以及它们可能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是截然不同的。病毒学家利用多种特征对病毒进行分类。/pp style="text-indent: 2em "例如,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在衣壳(蛋白质壳)周围有一层脂质包膜,而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却没有。以下是其他一些差异的简要概述。/pp style="text-indent: 2em "冠状病毒具有由单链RNA组成的RNA基因组,即单链正链RNA基因组,这意味着病毒基因组可以通过细胞的蛋白质制造机器——核糖体立即转化为病毒蛋白质。/pp style="text-indent: 2em "流感病毒也具有RNA基因组-但它具有8个单独的单链负链RNA,这意味着该病毒必须携带自己的一套酶才能将负向基因组片段转化为正向,这样病毒的RNA才能被细胞的核糖体翻译成蛋白质。/pp style="text-indent: 2em "人鼻病毒是人患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人鼻病毒的基因组类似于冠状病毒,为单链正链RNA基因组。基因组被包装成二十面体的蛋白质外壳,类似于在棋盘游戏中使用的20面骰子。/p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C2E3D13882F55059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5B1BAFA93D12E3DE&playertype=2"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冠状病毒是否倾向于人畜共患病——感染已从动物转移到人类?/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是的,冠状病毒确实倾向于是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疾病的来源称为宿主。 2002年,起源于中国的SARS(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暴发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后来确定该蓄积宿主为果子狸,最终是蝙蝠。人畜共患病在进入人类之前,可以通过一个以上的中间宿主传播。/pp style="text-indent: 2em "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起源于2012年,起源于沙特阿拉伯,是由另一种冠状病毒引起的,而且该宿主似乎又是通过骆驼媒介传播的蝙蝠。/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近来爆发的新冠状病毒COVID-19与先前暴发的病毒一样会引起类似的呼吸道症状,并被认为是另一种人畜共患病,但是这次爆发的源头和宿主还没有得到确认。蝙蝠再次受到怀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2/uepic/0634ad53-7e38-4046-9aee-543cd1d285d7.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color: rgb(0, 176, 240) "显微镜下MERS冠状病毒结构/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color: rgb(127, 127, 127) "(图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为什么冠状病毒倾向于是人畜共患病?/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有几点要注意:/pp style="text-indent: 2em "1)受体似乎很容易改变。许多病毒都具有识别特定细胞的蛋白质受体 (就像锁上的钥匙),因此病毒只能进入特定种类的细胞。这就限制了哪些宿主可以被感染(例如,人类或蝙蝠),以及哪些宿主组织可以被感染(例如,皮肤或肺)。对冠状病毒,似乎相对较小的受体蛋白质的基因序列的改变可以导致大的病毒受体蛋白的变化, 从而使冠状病毒能够与多种物种的细胞表面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其更易于从动物传递到人类。/pp style="text-indent: 2em "2)RNA病毒变化很快。与复制DNA的酶相比,复制RNA的酶本质上是粗糙的。每次细胞分裂时,我们的细胞都会复制出几乎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但由于这种用于RNA复制的松散酶,RNA病毒每复制一次至少会犯一个“错误”。将这些“错误”乘以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基因组数量,再乘以受感染生物体中的细胞数量,再乘以受感染生物体中的受感染生物体数量… … 这些错误就开始累积放大。这种变异为选择和进化提供了新的机会——例如,新的突变体可能会更容易感染人类宿主。/pp style="text-indent: 2em "3)冠状病毒的基因组复制机制很奇特,可以产生更多的变异。冠状病毒使用这种奇特的机制,它们可以从一个基因组模板开始复制,然后在复制过程中切换到另一个模板。在被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中,这种机制很有趣,但作用不大。但这种机制在联合感染中成为一个大问题:当一个有机体同时感染同一病毒的多个毒株(变体)时。当病毒的两个不同版本出现在同一个细胞中时,这种模板转换允许产生具有混合特性的新变种,甚至比在前面提到的突变机制更快。因此,这种病毒可以混合蝙蝠病毒和人类病毒的特性,制造出一种我们的免疫系统可能从未见过的新病毒。/pp style="text-indent: 2em "4)高密度的人和动物支持了病毒的传播。在大多数城市中,可能的宿主(或人类)密度很高。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类,或者通过砍伐森林进行农耕等活动侵占动物栖息地,增加了病毒从动物传播给人类的机会。它还增加了合并感染和产生新变异的机会。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机会,并选择了越来越好的变异,在人体内复制(并传播给人)。/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现在,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现在有了自己的名字,很像SARS。与SARS等其它疫情相比,这次的COVID-19疫情如何?/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SARS在2003年的爆发中达到了约8400例的峰值。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所谓的第19批经实验室确诊的病例(截至2月12日)已达47100例,这还没有结束。与SARS相比,COVID-19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范围更广,涉及的国家也更多。/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在传染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ARS主要通过医护人员传播,而COVID-19的人际传播似乎在普通人群中发生得更快。/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如何解释这种差异?/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冠状病毒”描述了一组基因上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的病毒。冠状病毒有四种,不同的毒株可以感染蝙蝠、老鼠、雪貂、猪、老鼠、刺猬、骆驼、鸟类和人类。/pp style="text-indent: 2em "SARS和COVID-19之间的一些区别可以用病毒的来源来解释:什么是宿主,什么是最初的毒株。其中的一些差异可以用病毒进入人体后发生的特定突变来解释——突变使病毒能够在人体宿主中复制良好,并使病毒能够更有效地在人与人之间传播。/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给公众的建议?/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Kurt认为,目前情况而言,在美国,人们不必隔离自己,也不必生活在害怕出门的恐惧中。但是那些在世界各地从事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应该引起注意。目前还不清楚这种情况会发展到什么程度。随着航空旅行的迅速发展,以及COVID-19病例已经在美国和其他国家产生这一事实,病毒在最终得到控制之前进一步传播的风险任然存在。/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最严重的影响和最迅速的传播似乎发生在疫情爆发中心附近。Kurt认为在美国不必太过恐慌,但它应该被非常严肃地对待。预防传染病的最好方法就是经常用肥皂和温水洗手,尽量避免触摸你的脸(眼睛、嘴巴、鼻子)。/p
  • 现场直击:沃特世全球质谱新总部开业
    仪器信息网讯 英国时间2014年9月11日上午,沃特世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隆重的&ldquo 沃特世全球质谱总部新大楼的开幕典礼&rdquo ,来自沃特世全球各地的客户代表及媒体受邀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仪器信息网作为中国的行业媒体也应邀派出记者前往英国参加典礼。庆典现场新总部基地揭幕沃特世总裁兼CEO Douglas A. Berthiaume致辞沃特世质谱业务运营副总裁Brain Smith致辞沃特世新质谱总部外观沃特世新总部内部一览  该质谱总部基地于2012开工建设,历时两年时间建设完成。新质谱基地落成后,原沃特世分散在曼彻斯特4个独立的质谱工厂全部迁移至此,500名员工也将在此办公。新的总部基地作为一个世界级的质谱创新中心,其中容纳最先进的客户演示实验室、研发基地,并且新基地落成后也扩大质谱制造产能。  此外,沃特世新质谱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可持续发展元素,包括雨水收集池、太阳能电池板和热回收系统。更不寻常的是,该基地还是一些伏翼属蝙蝠的家。在最初的现场勘查中发现了这些蝙蝠,现在它们享受新建成的蝙蝠屋,而这也是沃特世对当地可持续发展承诺的一部分。沃特世质谱总部基地的蝙蝠屋沃特世新总部制造一览  目前,沃特世有四条质谱产品线,分别是单四极杆质谱SQD 2与QDa、磁质谱AutoSpec、三重四极杆质谱(TQ)及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QTOF),其中TQ有ACQUITY TQD、Xevo TQD、Xevo TQ-S micro、Xevo TQ-S四款产品,QTOF有Xevo G2-S QTOF、Xevo G2-XS QTOF、Synapt G2-Si HDMS。(编撰:杨娟)
  • 推荐两个来自2022年诺奖得主的实验神器!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科学家Carolyn R. Bertozzi、Morten Meldal和K. Barry Sharpless,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CR. Bertozzi是第一个提出生物正交反应概念的人。生物正交反应是指在活体细胞或组织中,能够在不干扰生物自身生化反应条件下可以进行的化学反应,是化学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生物正交反应必须发生在复杂的生命条件下,与点击反应一样温和且高效,且具有高选择性。那么生物正交反应和近期火热的免疫治疗有什么关系呢?CR. Bertozzi课题组就用这种反应将唾液酸酶和一种抗体药物(曲妥珠单抗)偶联物T-Sia 2形成一种新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法,并在《Nature》子刊上发表了题为Targeted glycan degradation potentiates the anticancer immune response in vivo [1]的文章(以下用“该文”表示)。唾液酸酶的作用唾液酸残基(基本单糖结构单元之一)在肿瘤细胞中上调,与受体Siglecs结合可形成免疫抑制效果。而唾液酸酶可以除掉这些唾液酸,阻断Siglecs-唾液酸的相互作用。 唾液酸酶-抗体偶联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示意图抗体和唾液酸酶的偶联方式就是著名的生物正交反应——具有张力的环状炔与叠氮的无金属催化的点击反应。生物正交反应示意图在偶联抗体生成后仍需要面临两个问题:酶和抗体之间linker是否稳定?考虑到抗体需要有ADCC等效应来杀死肿瘤,修饰后的抗体是否还有Fc受体的结合活性?该文使用Sartorius的Incucyte® 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 进行linker稳定性分析。用荧光基团标记不同linker(oxime或HIPS)偶联抗体,可通过荧光强弱与荧光持续性判断linker的稳定性。使用Incucyte® 进行活细胞实时成像,发现HIPS比较稳定,同时克服了抗体和酶之间先前使用的肟键的不稳定性。Incucyte®每隔2小时拍摄,动态观察细胞内抗体linker荧光的持续情况(稳定性),10倍镜(图cde)C 图 正常培养基活细胞培养;D 图 加入蛋白酶抑制剂活细胞培养;E 图 固定细胞;HIPS为红色,oxime为蓝色。分析参数:使用Top-Hat减噪算法半径为100-μm;荧光阈值:0.2 RCU;边界灵敏度 −25;中空填充:200 μm2;最大面积 2,600 μm2 ;使用积分荧光面积输出结果。抗体和Fc受体的结合活性作为抗体药物的重要表征方法,该文通过Octet® 非标记分子互作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偶联后的抗体药物(T-Sia2)与Fc受体的亲和力与未偶联的药物类似。Octet® RED 96数据用链霉亲和素传感器(SA)固化生物素化的Fc受体,与100 nM的抗体或者抗体偶联物结合20 s,解离40 s。在制备一些对照蛋白的时候,也用到了Octet® 检测其与Fc受体的亲和力(数据未列出)。T-Sia 2在移植了同系HER2+癌细胞的小鼠模型中,作者观察到肿瘤生长延迟,并且证明与肿瘤唾液酸减少有关。在动物试验中也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生物正交反应在活细胞成像、药物可控靶向释放、抗体药物偶联,甚至聚合物化学、材料表面化学领域均有应用,而该文就是在抗体药物偶联中的一个案例。CR. Bertozzi课题组在多篇文章中都使用了Incucyte® 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和Octet® 非标记分子互作系统。好马配好鞍,Octet® 和Incucyte® 不愧为2022年诺奖得主都在用的实验神器!那为什么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使用这两款神器呢?使用Incucyte® 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的优势培养箱内可长达数周的连续观察,最短几分钟间隔拍摄,减少人力,防止过多操作对细胞的伤害;如该文每隔2个小时拍摄,共拍摄4天。6个板位,分别独立设置检测程序,可以兼容各种孔板和培养皿,通量高;如该文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效靶比等实验组,Incucyte® 一次可以完成所有实验组实验。高效简便的模块化软件设置和数据分析,输出图片、视频、生长曲线等多指标多参数;该文提到了使用Incucyte®多个参数的调节,使得结果更加准确。大于100种优化过的活细胞专用荧光试剂、耗材及详尽的Protocol,文章数大于12000篇。使用Octet® 非标记分子互作系统的优势- 非标记Direct Binding是趋势,它的结果更加准确。- 快速测定亲和力,更加定量化对互作进行表征。- 无洗涤步骤,可测弱亲和力(解离快);如该文Fc受体解离快,无法用带洗涤的传统方法建立结合活性检测。- 测试时间短,一般10分钟,更快拿到结果;如该文5分钟就可以完成实验。- 实验形式多样化:定性,两者结合,协同/竞争实验,垂钓。- 写入美国药典,文章10000篇,认可度广。- 万金油技术,可以用与检测DNA、小分子、蛋白等各种生物分子。- 使用方便,成本相对较低。再好的idea与成就,也需要用强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去实现,Incucyte® 实时活细胞分析系统和Octet® 非标记分子互作系统,来自诺奖得主的制胜法宝!-参考文献-[1]Carolyn R. Bertozzi et al.Targeted glycan degradation potentiates the anticancer immune response in vivo.Nature Chemical Biology volume 16, pages1376–1384 (2020)
  • 昊诺斯送五福增强符 祝您春节快乐!
    昊诺斯送五福增强符 祝您春节快乐! 猴奋已教千户乐, 鸡鸣又报万家春! 在这辞旧迎新之际, 昊诺斯祝愿所有用户朋友们: 春节快乐! 同时,感谢大家对昊诺斯一年以来的 信任和支持, 我们会在新的一年中,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为实验室提供: 更加先进的产品、更加可信的服务, 与科技研发的实验室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温馨提示:昊诺斯春节放假时间:1月27日——2月2日,节后2月3日开始正常上班。 纳尼?!有宝宝伐开心?那你是不是遇到了下面的这种情形? 看完之后是不是有一种人生“四大悲剧”的赶脚?你又经历了几种“悲剧”呢?不过这都是传统的“四大悲剧”,现在估计更多的人在下面这条“悲剧”的路上,越走越远。。。远。。。远。。。 临近春节,支付宝又来“套路”我们了,而我们也是习惯被套路了。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咋就连个敬业福都不给???还要饱受人生“四大悲剧”的折磨!你看马大老板那开心的样子,作为拿到敬业福(偷笑.gif)的昊诺斯小编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安慰一下我们昊诺斯的用户朋友们,小编愿做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尽点绵薄之力,送大家个五福增强符,据说支付宝扫描增强符有高概率得到支付宝五福。祝各位早日“修成正果”,集齐五福! 昊诺斯小编就只能帮您到这了,剩下的路就自己摸索前进吧!愿君春节快乐! 扫码关注昊诺斯微信公众号
  • 铬渣污染整治难国家承诺落空 清洁生产成奢望
    2011年8月10日,云南曲靖,虽然铬矿渣被运走,但是表层土壤还是会渗透出各种颜色的有毒物质。    ★为正常运营,其他为关闭   一场关于铬渣整治的行动正在举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这一轮整治始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以下简称“陆良”)的污染事件。2011年8月份,“陆良”将总量五千余吨铬渣非法丢放,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污染。9月23日,环保部即表示,将在两年内解决全国现有铬渣遗留问题。  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发改委与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了《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要求在2010年底前,所有历史堆存铬渣实现无害化处置。国家发改委并为此划拨了大量整治资金。但最终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全部处置完毕的只有7个。当初的举国承诺,幻为半纸空文。  资金被挪用和技术瓶颈,是上一轮整治行动几乎折戟的重要原因。由此观之,云南陆良事件并非偶发。南方周末记者近日全国调查发现,铬渣仍在危害中国。  致癌"渣滓山"  到1988年,国家对铬渣的处理依然没有规范要求,铬渣堆放在水边,往江河湖海排放污水。  “同生化工厂还在生产的时候,村内黑烟滚滚,不少人得了癌症,后来停产了,才有所好转。”2011年10月13日,天津市周庄村的一名妇女说,“那时候,庄稼经常病死,买菜的,只要听说是李嘴村、周庄村种的菜都不买。”  这是天津惟一生产铬化合物产品的化工企业,因污染严重于1988年停产关闭。状如两座小山的铬渣静静地躺在厂区,与周庄村、李嘴村相隔只有数百米。如果没有云南曲靖的铬渣污染事件,它可能还不为外界所知。  当地人将这两堆铬渣称为“渣滓山”。“渣滓山”被黑色篷布覆盖,外砌围墙。围墙的墙根、墙外马路上的泥水、10米以外的沟渠里全都呈黄色。  村民们称,围墙每隔几年就因腐蚀而倒塌,然后再砌。最近,为了应付检查,“渣滓山”围墙才被粉刷一新。  2011年8月,绿色和平环保组织赴此调查,发现同生化工厂外墙积水、污水井内所含六价铬浓度,分别高出五类水标准中的六价铬限值的7529倍和28倍。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统计,目前,尚有三百余万吨铬渣遍布全国,不少邻近居民区。而黄河、湘江、嘉陵江等重要水系都在被慢慢腐蚀,致癌的威胁如利剑高悬。  铬和汞、镉、铅、砷,被并称为重金属污染的“五毒”。铬渣含有的六价铬具有较强的致癌和致突变特性,会对人体、农作物机体造成损伤。  早在2007年,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曹树梁就研究发现,在我国堆存的数百万吨铬渣中,即使只有15%的六价铬进入水系,也会使上千亿立方米的水污染超标。  国家环保部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受铬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一千多万吨。  “从1958年我国建成第一条铬盐生产线开始,直到1988年前,国家对铬渣的处理没有规范要求,那时的铬渣都堆放在水边,都往江河湖海排放污水,比如上海在黄浦江边、济南在小清河边等等。”原青岛红星化工厂生产部部长宋永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  据宋回忆,直到1988年国家才出台政策,要求对铬渣堆进行防渗处理。  “就是要求我们盖个石棉瓦,防止被雨水淋湿而出现渗透。”宋永霖说,“当时我们已经有了20万吨铬渣堆,地面就是普通土地,周围搞了点绿化。想要将铬渣移开,建成水泥地面,已没有那个财力了。”  那时候周边都住着村民,直到2005年当地政府才组织搬迁。  国家承诺落空  孤力难支的环保部门甚至向媒体求援,2010年,河南环保厅主动邀请媒体曝光。  目前,我国铬渣堆存点共有八十多处,很多都是青岛红星、天津同生这些早已关闭的铬盐企业的“遗产”。  自1958年至今,我国先后有七十余家铬盐企业。但直到1980年代末,铬渣危害才被人们认知,国家方重视对铬渣污染的控制,并逐步关停并转50多家,现存的铬盐生产企业仅剩15家。  1991年,当年国内最大的铬盐生产企业青岛红星成为国内首家因环保问题被迫停产的铬盐生产企业。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我们就开始处理铬渣,1980年代,我们就投入两千多万处理铬渣,但技术不过关。我们利用铬渣生产过砖、玻璃着色剂、钙镁磷肥等产品,但当时国家对这些产品没有安全认证的标准,因此,生产的这些产品无人敢用。”宋永霖说。  技术缺憾使得青岛红星等企业铬渣整治之路十分曲折,并拖延至今。  到2005年,铬盐生产企业还有25家,但全国尚未经无害化处置的铬渣达四百多万吨。就在这一年,国家发改委与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出台了《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对铬渣整治提出了明确目标:2008年底前,完成环境敏感区域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置 2010年底前,所有历史堆存铬渣实现无害化处置。  2005年,这原本应成为国家整治铬渣的转折点,但此番整治风暴最终几乎折戟,由此,酿就了云南曲靖铬渣污染事件。南方周末记者于2011年10月11日向环保部发出采访申请,以了解此番整治折戟的原委,但至截稿时为止仍无答复。铬盐企业的行业协会——中国无机盐协会也以“敏感”为由拒绝采访。  而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导致收效甚微的原因除了技术欠缺外,还有地方政府监管、配套不力等原因。  孤力难支的环保部门甚至向媒体求援,2010年,河南环保厅主动邀请媒体曝光。“当时,我们就是想通过媒体曝光,促使各地方认真对待铬渣治理问题。”时任河南省环保厅宣教中心主任焦万益说。  此前的2009年,河南省发改委共申请到国家铬渣专项补助资金1.117亿元,但地方政府和企业配套的1亿多元治理资金迟迟不愿落实。而这一现象在全国亦很普遍。  自2006年以来,国家拨出巨资专门处置历史遗留铬渣,但“很多企业在得到资金后,并没有专款专用,而是用来扩大生产规模了”。  最终,五年承诺期之后,环保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被列入2005年整治方案的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全部处置完毕的只有7个,尚有12个未如期完成任务。在2005年至2010年底,全国仅处置100万吨铬渣,尚有300万吨的铬渣仍在遗祸。而在现存的15家铬盐企业中,就有9家未完成对遗留铬渣的处置。  技术无方  “各类方法都存在缺陷,至今还未找到有效的综合利用方式。”  天津同生、云南陆良等企业都在未完成任务之列。  天津市环保局固体废物管理处相关人员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因担心造成二次污染,该市铬渣的处置方案一直争论不休。直到2010年,天津市才决定采用“铬渣回转窑干法解毒工艺技术。2011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记者看到,在距离“渣滓山”数百米处已搭建了两个回转窑。  作为世界上铬盐生产最多的国家,中国迄今公布的铬渣治理技术不下二十余种。经检验,比较适用的有水泥矿化剂、炼铁烧结、转窑干法解毒、立窑干法解毒、硫酸法湿法解毒、旋风炉发电6种。中国无机盐协会副秘书长曾亚嫔曾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各类方法都存在缺陷,至今还未找到有效的综合利用方式。  囿于技术的,还有河南义马市。  义马市境内现堆存25万吨,8.5万吨存放于原义马振兴化工厂内,另外16.5万吨于2003年开始从原处搬运到梁沟村的专用堆存场。  这是一个占地40亩的钢筋水泥庞然大物:20亩为封存的铬渣,另外20亩为水泥池。堆存点顶部和池壁都已出现裂缝,导致渗透。  “一直没对这些铬渣进行处置,是因为处置技术还不够成熟。这两年才相对成熟。”义马市环保局副局长齐占元说。  早在2004年4月,义马市建成义马环保电厂掺烧铬渣,将六价铬降解为三价铬后,成为一般性废物,一部分作为水泥原料,一部分另外堆存。  其间,该电厂获得国家发改委给予的4520万元的铬渣处理专项资金,并享受每度电5.5分钱的电价差。但2011年8月25日,河南省环境保护厅却将其列入环保黑名单:因“该公司在未经环保部门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停运铬渣处理设施。”  对此,齐占元解释,煤炭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加大,电厂亏损严重。至2011年3月,由于资金链断裂,该厂被迫停产,至此该电厂共处置铬渣5.2万吨。  铬渣污染是世界性的环保难题,1980年代中期,美国联合化工公司因不能及时解决环保问题而停产关闭。目前,发达国家都主动减少铬盐产能,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铬盐。  据南方周末记者调查,目前已经处置完毕的案例中,大多是因为本地有水泥厂或炼钢厂。  “两三年前,铬渣开始变得抢手,因为炼钢厂的主要原料铁矿石价格疯涨。而铬渣里有一半是铁。六价铬得到降解,铁变成了原料。”河北铬盐化工厂一位李姓销售人员说,“国家也在加大铬渣处置力度,对钢铁厂还有补贴。新渣堆放一两天就被运走。如果能解决运费问题,这些钢铁厂恨不得把全国的铬渣都送到他们那里。”  但中南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认为,虽然通过炼钢厂和水泥厂的高温煅烧是很好的解毒办法,但铬渣原址附近必须有炼钢厂和水泥厂才行,其次是,此法需按一定的比例掺烧,用量有限,处置进度缓慢。  清洁奢望  我国生产工艺仍以传统焙烧法为主,其中有钙焙烧占总产能的69%。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使国际上,也尚无铬盐的清洁生产技术,铬渣污染源头无法堵住。  目前,我国铬盐产品的生产工艺仍以传统焙烧法为主,其中有钙焙烧占总产能的69%。相对于有钙焙烧和少钙焙烧,无钙焙烧产生的铬渣量锐减,而且不产生铬酸钙,铬酸钙经雨水、地下水的浸泡,就会慢慢转化成水溶性六价铬,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严重污染,这是目前有钙铬渣堆存危害的主要原因。  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探索新的铬盐生产方法,虽投入巨大,但收效甚微。英、美等国开发的无钙焙烧技术,也只能将每吨产品的铬渣排量减小到800~900千克。这一技术还长期对中国保密。  早在本世纪初,由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和甘肃锦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终于共同开发无钙焙烧工艺,能使排量减到800千克左右。甘肃锦世因此成为全国最早采用无钙焙烧工艺的化工企业。另一家采用无钙焙烧工艺则是被蓝星集团接管的河南义马振兴化工厂。  “2010年,我去义马时,振兴厂处于停产状态。他们的理论是成熟的,但要有相应的防腐设备配套,原有设备不能有效防腐,所以,三天两头出问题。”中南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说。  显然,在环保压力下,无钙焙烧是必然的趋势。  同样在环保压力下,新一轮两年期的整治风暴已启动,各地政府处置铬渣的力度正在加大。  2011年10月9日,郑州市五里堡村一个废弃的寨子里,几名工人正在拉着铁丝网,这里填埋的是郑州五里堡化工总厂产生的铬渣。以前,它们直接存放于工厂对面的低洼坑道里。  寨子的地势比周边高,施工方将寨子挖成大坑,下方建成钢筋水泥的地基,铺上3层篷布,堆上铬渣,然后再用篷布覆盖,再填上土。  这虽比过去进步,但仍非无害化处置。  义马市也在一个月前开始重新启动铬渣治理工作,由河南义煤集团托管义马环保电厂,继续按比例掺烧铬渣,该市还另外引进了两家铬渣处置企业,计划于2012年底前,将25万吨铬渣处置完毕。  为此,义马市财政需支付铬渣处置资金1.4亿元,而2010年义马市的全年财政仅为6亿。  以河南观照全国,无害化处置的技术和资金问题都依然存在,新一轮“两年完成处置”的任务是否能如期完成?
  • 昊诺斯视角下的施一公团队—— 一个“65后”+3个“85后”做出了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
    昊诺斯视角下的施一公团队——一个“65后”+3个“85后”做出了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施一公介绍研究组关于RNA剪接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 作为施一公实验室设备供应商之一的北京昊诺斯科技有限公司的小编,这几天的朋友圈都被施一公教授的新闻刷爆了,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3.6埃的酵母剪接体结构”和“前体信使RNA剪接的结构基础”,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巨大发现。2009年诺贝尔生物与医学奖得主、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克肖斯德克评价说:“剪接体是细胞内最后一个其结构等待被解析的超大复合体。施一公团队的这一成果至关重要,为理解剪接体结果和工作机制带来巨大突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和分子医学系教授傅向东认为:“施一公团队通过对剪接体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解析,解决了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RNA剪接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也是近30年中国在基础生命科学领域对世界科学做的最大贡献。”著名癌症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药理学院讲席教授王小凡表示,“我个人相信,施一公取得的这项成就将得到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认真考虑。” 在此我们昊诺斯公司对施一公团队在结构生物学领域取得的巨大成果表示祝贺,也为我们能为施一公实验室提供实验仪器感到荣幸;其次,借助昊诺斯和施一公实验室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一个“65后”+3个“85后”是如何做出让所有“XX后”震惊的事儿。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敢碰的研究方向 剪接体这颗分子生物学皇冠上的明珠,是很多生物学家的终极梦想。可是这个“淘气的家伙复杂,动态,多变”,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科学家能清晰地“捕捉”它。 1998年,施一公去普林斯顿大学任教,这个梦想也被他藏在了心中。随着资历和经验的积累,2004年,施一公开始从事膜蛋白领域的研究。但是剪接体他还是不敢碰,“那是一个梦想”。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学家饶子和与人合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出乎意料地接到了另外一名著名生物学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饶毅的电话。饶毅提了个建议:你下一步应该做剪接体的研究。 饶子和的回答很实在:不敢碰。这是当时很多生物学家的想法。施一公说:“没有办法做,也没有手段去做。”梦想的种子开始萌芽 2007年,施一公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生物系工作,他的实验室开张了,但依然没有去碰这个梦想:不能用这样的课题去训练学生,否则只会让他们失望,甚至丢掉科研兴趣。“太危险了,可能一无所获,不能让学生做炮灰。”他直言。 经过了一年的建设,2008年施一公回清华任教后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尽管不是发表在最顶尖的杂志上,但是,让已经训练有素的学生们有了自信。 此时,能够捕捉到剪接体的技术性革命也已经在萌芽之中。 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有三大利器: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以及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镜(冷冻电镜)。而冷冻电镜被认为分辨率不够高,是3种利器中最弱的一种技术手段。 2007年,冷冻电镜技术还远未成势,清华选择了重点发展冷冻电镜技术。2009年,尽管当时各方条件都还不够完善,施一公已经决定启动通往梦想之路。“如果等到条件都具备了,黄花菜都凉了”。他的一名博士后和两名博士生就此进入剪接体领域。让人揪心、煎熬的日子施一公研究团队 开始的一段时间,数据收集和处理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施一公团队的其他3个成员要24小时轮流“趴”在电镜平台和计算机前,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数据,平均一个人一天要做960次记录。 到了课题的攻坚阶段,施一公团队成员每天在实验室工作14—16小时。即便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也没有人敢松懈。“我们都很有危机感,知道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也知道很多团队都在做,而科学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我们自己不沉下心来努力,一旦别人首先发表,我们之前的工作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万蕊雪(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说。 杭婧,施一公团队成员、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用“黑夜中的摸索”来形容那段日子,她的朋友圈有这么两条状态:6月5日凌晨4:07,体重狂掉十斤̷̷;6月18日凌晨2:20,算一算,已经连续工作四十二个小时未眠。人生能有几回搏? 就在两个多月前,在研究的最后冲刺阶段,施一公带着3名同学“玩命地写论文”。那段时间他每天写论文写到凌晨,有时6点多回家,躺下睡到8点接着起来写。在送孩子回河南老家的火车上,4小时的车程,施一公就写了4个小时论文。以至于有一天凌晨3点,还在办公室写论文的施一公突然尾椎抽筋,一动不能动。这吓坏了同样也在实验室写论文的学生。休息过来后,快走了几圈,施一公才恢复过来。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为之努力,为什么幸运女神眷顾了施一公团队? 施一公认为,成果源于每一个精心雕琢的实验步骤,尤其是极为成熟的样品处理方法。说到样品处理方法就不得不提一下施一公实验室中的昊诺斯实验室仪器:比如微量台式离心机、高压均质机、落地大容量离心机、CO2培养箱、生物安全柜、超低温冰箱等,为样品的制备做到了质量的保证。施一公团队通过反复试验、筛选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的查阅,最终选择了裂殖酵母作为实验对象,并通过简化纯化步骤,实现了样品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还有冷冻镜技术。早在几年前,施一公就已经意识到,冷冻电镜可能更有突破前景,于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经努力争取,清华大学拥有了世界最大的冷冻电镜系统。“没有冷冻电镜技术,就完全不可能得到剪接体近原子水平的分辨率。”施一公介绍。在施一公团队成员杭婧看来,施一公选择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就是因为他“胆大心细”。胆大是建立在眼界开阔、目光精准的基础上,心细则体现在对课题方向和时机的把握与掌控上。 你可能想不到,在这个4人团队中,除了施一公,其他3个人都是“85后”博士生。这3位学生就是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闫创业博士,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婧、万蕊雪。其中,年龄最大的闫创业今年还不满30岁,而杭婧和万蕊雪则分别是26岁和25岁。在施一公看来,团队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通过长期严格的科研训练,在擅长的领域里做到极致。 最后昊诺斯再次对施一公团队在生命科学基础原理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示祝贺,今后将会更加努力为施一公实验室提供更多仪器设备的选择与更好的服务,也就是为科学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啦!扫码关注昊诺斯公众号
  • 诺禾致源上半年营收9.3亿,引入赛默飞高分辨质谱等平台部署实验室
    7月31日晚,国内基因测序领域的佼佼者诺禾致源(股票代码:688315)发布2023年上半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得益于全球本地化战略带来的持续动力,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实现营业收入9.3亿元,同比增长9.44% 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03.4万元,同比增长32.34%。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总金额为4968.61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34%。  近年来,诺禾致源始终把全球本地化战略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旨在全面提升全球测序服务能力和规模。不仅深耕国内市场,在天津、广州、上海等地扩建、新建实验室,也持续开拓海外市场,在美国、英国、新加坡增设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并部署新平台,持续优化全球区域性服务能力。目前公司业务已经覆盖全球六大洲约9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客户近7000家,包括3700余家科研院所和高校、2600余家企业和650余家医院。而这一战略所构建的全球化市场布局优势与规模优势也为利润的稳步增加埋下了良好的伏笔。  诺禾致源业务覆盖生命科学基础科研服务、医学研究与技术服务、建库测序平台服务,为全球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医药研发企业、农业企业等提供基因测序、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半年报指出,公司通过不断加强信息化运营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巩固高效和稳定的服务优势,在Falcon、Falcon II等智能自动化平台的助力下,进一步降本增效,助推利润增长。  此外,诺禾致源还从客户角度出发,持续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体系,拓展多组学服务边界,全方位优化服务质量。诺禾致源积极丰富产品和解决方案,依托多组学解决方案完善的服务体系,在代谢组学、单细胞测序、空间组学等领域不断探索,并基于基因测序核心技术开拓临床应用,充分满足全球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同时,诺禾致源紧随行业技术发展,全球性布局新技术平台。报告期内,诺禾致源引入因美纳 NovoSeq X Plus 测序平台、PacBio Revio三代测序平台、赛默飞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等行业领先设备,并部署至诺禾致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实验室,以大陆首批、中国首台等先发优势夯实高效、稳定、优质的竞争壁垒。  得益于诺禾致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追求创新的理念,诺禾致源获得了全球科学家的广泛认可,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报告期内,诺禾致源新增发明专利5项,累计共获得62项 新增软件著作权26个,累计共获得软件著作权320个 联合署名发表或被提及的SCI文章累计近20,000篇 累计影响因子近120,000。分析师认为:海外占比持续提升,业务逐步恢复高增长。营收增长主要系报告期内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营业收入增长所致,其中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营收46,346.18万元,同比增长30.79% 净利润同比提高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带来的投资收益增加及外币汇兑收益增加所致 每股收益增加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带来的投资收益增加及外币汇兑收益增加带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增长影响。海外业务占比持续提高,2023H1公司中国港澳台及海外业务占比已提升至49.8%,全力推动实验生产自动化体系。公司是业内首次开展全流程生产自动化尝试的企业,开创性地开发了全球领先的柔性智能交付系统,实现自动化。2020年,公司推出高通量测序领域多产品并行的柔性智能交付平台Falcon,满足四大产品类型(WGS、WES、RNAseq、建库测序产品)共线并行的交付,极大的缩短了产品交付周期、提高了数据质量。
  • 中国首台Astral高分辨质谱仪正式入驻诺禾致源!
    继6月4日赛默飞世尔(以下简称赛默飞)推出全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并于10日向诺禾致源颁发中国首台证书后,7月11日,中国首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在万众期待下,正式抵达诺禾致源天津实验中心,由德国专家完成安装调试,标志着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正式入驻诺禾致源并将投入运转,未来将共同助力蛋白质组学突破创新。  中国首台Orbitrap Astral质谱仪入驻诺禾致源天津实验中心  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加入了新型的非对称轨道无损质量分析器(Asymmetric track lossless, Astral),Astral联合四级杆和Orbitrap三种质量分析器协同发挥作用,能够快速获取高分辨、高灵敏度和高动态范围的质谱数据。结合赛默飞最新数字化平台Ardia服务器及蛋白分析软件 ,相信诺禾致源将如虎添翼,为广大科研用户提供更快、更深、更全面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服务。  中国首台Orbitrap Astral质谱仪入驻装机过程  迄今为止,诺禾致源质谱平台通过不断累积项目经验、提升产品技术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已经向大家展示了诺禾致源在蛋白质组学服务领域中强有力的竞争力。未来,诺禾致源将与赛默飞继续强强联合,打造多样性的产品与优势的服务体验,将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带向更深更远处,开启无限可能。  中国首台Orbitrap Astral高分辨质谱仪正式入驻诺禾致源  诺禾致源成立12年来,始终专注于开拓前沿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性能计算在生命科学研究和人类健康领域的应用,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基因科技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多年来,依托产业技术发展与自身丰富的项目经验,诺禾致源始终基于用户需求不断探索多组学多场景应用,不断开发各类组学之间的整合分析方案。  今年,诺禾致源紧随行业发展趋势,成功引进并在全球范围部署了illumina NovaSeq X plus及PacBio Revio等行业前沿测序平台,此次Orbitrap Astral质谱平台的入驻,能够有助于诺禾致源联合测序平台实力,探索更多应用场景下的多组学整合解决方案,助力产业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 会议进行时新诺仪器受邀2023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 10.26-28日 新诺敬请期待您的光临
    新诺仪器集团有限公司受邀参加2023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盛会,助力科研,新诺可是认真的,为培养人才和解决国外“卡脖子”问题作出贡献,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莅临参观指导。会议时间2023年10月26-28日会议地点山东烟台主办单位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及金属陶瓷学术委员会中国金属学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钢结构协会粉末冶金分会6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粉末冶金分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粉末冶金分会承办单位粉末冶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办单位新之联伊丽斯(上海)展览有限公司金属粉体材料概念验证平台会议日程10月27日(星期五)全天(一)领导致辞及讲话1. 山东省科协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2.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3. 烟台市人民政府领导4. 相关主管部门领导(二)主会场大会报告(上午)1. 新时期结构材料发展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干勇2. 智能制造的数字化转型与质量控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科协主席 凌文3. 质量基础支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钢铁工业分析委员会终身荣誉主席、CSTM标委会主任委员 王海舟4. 粉末冶金增材制造在先进核反应堆应用的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 葛昌纯5.中国粉末冶金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联盟理事长、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少明6. 粉末冶金流变成形技术及其在惰性阳极制造中的应用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原副校长 周科朝大会报告(下午)7. 碳纳米相增强铜基粉体材料的界面结构与性能调控——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 易健宏8. 复合粉体与高性能涂层——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于月光9. 粉末冶金制品抗疲劳制造技术与应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曲选辉10. 异构钛基金属-金属复合材料的设计及强化机理——中南大学教授 刘咏11. 中国粉末冶金零件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东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曹阳12. 面向聚变堆应用的W/Cu材料连接技术及研究进展——合肥工业大学教授 程继贵13. 增材制造钛合金的超声滚压表面强化技术的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肖志瑜14. 3D打印现状与趋势——浙大城市学院教授 汤慧萍10月28日(星期六)全天(三)平行分会场1、分会场1召集人:曹阳、王林山、张德金地点:烟台金海岸希尔顿酒店2层多功能厅领域:A铁、铜基粉末冶金材料及制品2、分会场2召集人:王铁军、严彪、刘一波地点:烟台金海岸希尔顿酒店2层1号会议室领域:A难熔金属及硬质合金、B磁性材料和电工材料3、分会场3召集人:曲选辉、宗贵升、陈宏霞地点:烟台金海岸希尔顿酒店2层3号会议室领域:A 金属增材制造 (3D 打印) 技术、B 粉末注射成形技术、C 粉末冶金表面技术4、分会场4召集人:程继贵、熊翔、肖志瑜地点:烟台金海岸希尔顿酒店2层2号会议室领域:A 粉末制备、成形及烧结、B 有色及稀有金属粉末冶金、高温合金、C 摩擦及减磨材料、多孔材料、D 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助力科研,新诺相伴!新诺仪器新款波段加压自动压片机和新一代波段升温双平板热压机将在此次会议亮相展示,新诺仪器作为仪器行业的供应商,将始终秉承助力科研领域的发展,一如既往的支持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研究,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新诺仪器自动压片机-智能自动,液晶显示屏,波段加压-波段保压-自动补压-定时泄压,模具压强自动换算,带油缸超位开关,带防护罩,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特殊规格压片机。新诺仪器手动热压机,新一代程序波段升温-双平板加热,300℃/500℃,一体式结构,上加热板固定,测试稳定性好,采用进口隔热板。
  • 5家诺如病毒检测产品获批,多家疫苗进入临床阶段
    上篇《一文了解|登上热搜的“诺如病毒”》帮助大家快速认识了解诺如病毒。本文继续带大家了解诺如病毒检测产品和疫苗相关信息。诺如病毒检测产品有哪些?国家药监局显示,目前获批的诊断试剂盒有5家:广州达安基因、湖北朗德医疗、上海伯杰医疗、北京新兴四寰和北京英诺特生物。其中广州达安基因、湖北朗德医疗和上海伯杰医疗采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诺如病毒的检测。预防诺如有疫苗吗?截至目前,国内外尚无预防诺如病毒感染的疫苗产品上市,国内多家企业正在推进诺如病毒疫苗的相关研究。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重组诺如病毒双价疫苗在2019年获得国内首个诺如病毒疫苗临床试验批件。GI和GII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主要基因群,中国生物的诺如疫苗组分中包括的GI.1和GII.4是两个最关键的基因型,目前临床试验正在有序推进中。另据公开信息显示,智飞生物的四价重组诺如病毒疫苗(毕赤酵母)、康华生物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康乐卫士的多价诺如病毒疫苗、远大赛威信的重组诺如疫苗也均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在海外市场,Vaxart公司就在2月14日公布了一项关于诺如病毒的最新研究进展,其一款口服片剂二价疫苗候选物的2期剂量范围临床试验中给第一个受试者注射了疫苗。Vaxart公司表示,预计将在2023年中期报告2期研究的顶线数据。参考资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财经网
  •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引争议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第一批入选名单近日正式发布。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该计划将用10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高层次人才,包括100名&ldquo 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rdquo 的杰出人才。  昨天(10月30日),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对此&ldquo 万人计划&rdquo 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计划内容  将为科学家设立工作室 部分人才可获百万经费  昨天,《人民日报》刊发了&ldquo &lsquo 万人计划&rsquo 首批名单出炉记&rdquo 一文,介绍一项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并行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该文经网络转载标题改为&ldquo 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rdquo 后,凭借&ldquo 诺贝尔奖&rdquo 的眼球效应,在网上迅速传播,引起不同观点之争。  报道称,计划将遴选3个层次7类人才,第一层次100名,为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 第二层次8000名,为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 第三层次2000名,为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  其中,计划将为部分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安排每人约100万元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  此外,据新华社消息,首批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均是&ldquo 863&rdquo 计划、&ldquo 973&rdquo 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主持人和高层次  创新团队带头人。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薛其坤教授率领团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被誉为&ldquo 诺贝尔奖级&rdquo 的重大发现。  记者发现,据《中国组织人事报》去年9月刊登的&ldquo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rdquo 显示,计划中并无&ldquo 冲击诺贝尔奖&rdquo 的目标,也无&ldquo 诺贝尔奖&rdquo 相关字眼。  计划中提到支持100名杰出人才,每年遴选一批,每批10名左右,具体标准是&ldquo 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基础学科、基础研究有重大发现,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的潜力,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rdquo ,还强调&ldquo 重视遴选中青年杰出人才&rdquo 。  计划提到,中组部、人社部为杰出人才授予&ldquo 国家特殊支持人才&rdquo 称号,颁发证书,将其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计划还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其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  ■链接  首批&ldquo 杰出人才&rdquo 研究领域一半与&ldquo 诺奖&rdquo 无关  入选万人计划首批&ldquo 杰出人才&rdquo 的6位科学家中有5位院士,大部分从事基础研究。但按当前诺贝尔奖项的奖项设置(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和平奖)看,有3人的研究领域无缘诺奖。  ☆刘忠范 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低维碳材料的控制生长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获中国发明专利24项。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首次在实验上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扫描隧道显微学、表面物理等研究领域发表文章350余篇,被引用超过6900余次。  ☆王贻芳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作为我国粒子物理实验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贡献。  ☆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带领团队在鸟类的起源和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发现和成果,使我国逐渐成为当今国际研究该领域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卢柯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现了纳米孪晶强化效应,开创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向,发展了系列表面纳米化技术。  ☆马永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油气资源勘探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发展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一系列创新性重大成果。  □网友质疑  诺奖能够冲击出来?  把诺奖当成奥运会金牌来冲击是否有点可笑?诺贝尔奖是能&lsquo 冲击&rsquo 出来的?  该消息发布后,网友提出不同看法。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国家对科研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更多网友对冲击诺奖的说法表示质疑:  &ldquo 诺奖是可遇不可求的,功到自然成&rdquo ,有网友指出,瞄准诺贝尔奖有点剑走偏锋,正如鲁迅所言&ldquo 天才的出现,首先要有天才的土壤&rdquo ,而科学精英的出现,需要的是有大量的&ldquo 科学民众&rdquo ,中国当务之急是培养科学民众。  还有网友认为这体现了科技界的浮躁之风,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人才奖励计划的初衷是好,但就像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学生参加奥数比赛,国外大部分来自民间,中国却是举国体制。还有网友引用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的话&ldquo 一个做科学家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rdquo 。  □入选者说  周忠和  &ldquo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rdquo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在首批&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杰出人才6人名单中。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周忠和对&ldquo 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rdquo 的提法不大认同,认为&ldquo 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rdquo 。  对于遴选&ldquo 杰出人才&rdquo ,周忠和希望能淡化&ldquo 冲击诺贝尔奖&rdquo 的提法,一者很多学科没有诺贝尔奖,二者做科研不应有急功近利的心态。  他觉得,有对获诺贝尔奖的愿望可以理解,但中国基础研究荒废了几十年,最近十多年才条件比较好,慢慢迎头赶上,特别需要积累,需要长期潜心去做,不能拔苗助长。  把冲击诺贝尔奖作为一个目标,专门针对一个特定人群,周忠和坦言对此并不赞同,因为这不符合科学规律。科研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需要鼓励很多人去冒险、探索,国家应积极营造比较公平的学术生态环境,让科研回归本质。  周忠和认为,做科研当出于兴趣和爱好,如果科学家有潜力,愿意做某个方向,无论十年二十年都应坚持下去,国家也应支持,让很多人逐渐达到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水平,在这个大环境下也许某个人就冒出来了,得奖了,但与拿诺贝尔奖相比,更重要的是中国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  &ldquo 希望社会不要过于急功近利&rdquo   根据&ldquo 万人计划&rdquo 的政策,将为杰出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采取&ldquo 一事一议、按需支持&rdquo 方式给予经费保障。  在周忠和的理解中,所谓&ldquo 按需支持&rdquo 并不是传说中的&ldquo 要多少给多少&rdquo ,而是根据科研实际的需要,通过专家评审,在经费使用上简化程序,少一些干预,多一些稳定和持续性 在人员经费、条件保障等方面多赋予一些新的政策。他提到,尽管目前已经在做一些实际操作,但过程进展有点缓慢,科学家工作室等尚未设立。  他希望这个&ldquo 科学家工作室&rdquo 能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一些思路和经验,给优秀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稳定性的经费支持,能选择感兴趣的问题潜心研究,不为申请各类经费浪费很多时间,不需应付很多考核与评比,无需为工资发愁,充分享受科研的乐趣。  周忠和希望科学评价能回归科学共同体,逐步摆脱行政化约束,也希望社会能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意义有更多认识,不要过于急功近利,让科研人员受到应有的信任与尊严,觉得做基础研究是体面的、骄傲的工作。  □专家观点  诺奖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计划宗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ldquo 万人计划&rdquo 作为一个中央计划,如果没有一定的具体目标,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落空、变形,因此冲击诺贝尔奖也可能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但不会仅限于此,而是着眼于国内人才质量与国际上的差距,通过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但这部分在传播中被放大,可能会歪曲这个计划的宗旨。  王扬宗指出,&ldquo 万人计划&rdquo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政策渠道,能够支持的范围有限,国家应当通过制度化的渠道来稳定支持基础研究,&ldquo 不能觉得某些人有希望了就去支持,瞄准诺贝尔奖,这样很可能瞄不准&rdquo 。  他认为,不能把获奖做成一个政绩工程,对一个大国来说,即使获个别诺贝尔奖,对科技发展的意义也有限,因为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提升有更全面的指标,非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涵盖。而很多杰出的科研成果都是不太起眼的人在还年轻的时候做出来的。
  • 新技术:检测癌症成本缩减1000倍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种技术检测,一种被称为荧光寿命成像的技术,它只需花费100美元。  “现在,该设备的成本造价是10万美元,Ayush Bhandari”,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和其中一个系统的开发者,告诉波士顿商业杂志。“无论什么样的生物实验室,他们只会相互间共享资源,或分享研究成果,但实际上脱离市场的纯粹性研究只会适得其反,但如果实验室能展示出一些供出售的消费产品,促使用户产生购买意向,那不仅能加快研究进展,也加速癌症诊断速度,节省时间。”  所以100美元的产品显然降低了成本,而且实用的诊断技术将在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普及。  该技术采用荧光寿命,即荧光发光时间技术,这些荧光能吸收光并在短时间内重新发出光。 通过与特定化学物质反应作用,荧光的吸收和发射之间的时间间隔能通过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干预改变。对于癌细胞,荧光物质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吸收和发射这些光,而利用目前的显微技术测量,其成本高昂。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如何利用更廉价的技术,实际上类似于微软Kinect,并结合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来获得相同的荧光时间数据。  如波士顿商业杂志报道:  类似Kinect技术,飞行时间传感器“看到”图像的原理和蝙蝠飞行类似,蝙蝠是利用脉冲在空中导航飞行,脉冲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弹信号。但飞行时间传感器不会像蝙蝠一样使用声纳,它使用的技术是光的脉冲。虽然Kinect工具通常测量到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时间和距离是线性相关的,所以科学家们也能够测量时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感器不够灵敏,不能快速的测量时间。为此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一种能发射50种不同频率光波的方法。有了这些数据,计算机就能找到适合所有测量距离和时间的等式。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大的项目是改善飞行时间传感器的成像技术,甚至能利用摄像头观测到角落的图像,“我们正在探索拓展时间结果成像技术的使用范围,希望将其惠及所有成像相关检测,并且填补不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Bhandari说。
  • 改革提速丨这一地方公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实施方案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市监认监〔2021〕447号各地级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省市场监管局相关处室,相关直属单位: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实施方案》已经省市场监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发现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省局。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10月20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函〔2021〕136号)工作要求,稳妥有序地实施全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和自我声明工作,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工作的意见》(国市监检测〔2019〕206号)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一、实施范围(一)告知承诺实施范围。首次申请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审批,下同)、增加检验检测项目、检验检测场所变更或增加检测场所、增加授权签字人或原有授权签字人扩大授权签字范围时,可以选择以告知承诺方式取得相应资质认定。特殊食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除外。  (二)自我声明实施范围。1. 已获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的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检测机构)依法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省市场监管局)办理无需现场确认的机构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等人员变更或者无实质性变化的标准变更时,检验检测机构可以选择采取自我声明符合资质认定相关要求,并报省市场监管局备案的方式办理。备案办理的结果将在省市场监管局的相关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布,不另外颁发证书附表。  无实质性变化的标准变更是指新旧版本检验检测标准的检验检测原理或者方法未发生明显变化,未涉及关键仪器设备或检测设施变化,检验检测机构现有检测能力已达到变更后新版标准规定要求的情形。  2.检验检测机构申请延续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复查)时在上一许可周期内无违法违规行为,未列入失信名单,并且申请事项无实质变化的,可以选择采取自我声明符合资质认定相关要求,省市场监管局将采取形式审查方式给予审批,无需实施现场评审。如检验检测场所、能力项目、授权签字人有变化的均不适用以自我声明的方式办理,而应选择一般程序或告知承诺的方式办理。对已不再列入资质认定范围的检测能力项目,在审查中将直接予以剔除。  二、告知承诺申请条件  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检验检测机构可以自愿申请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实施资质认定:  (一)申请资质认定的类型和检验检测领域属于可以实施告知承诺的范围;  (二)承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三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第九条和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规定的条件要求;  (三)检验检测场所位于广东行政辖区内,资质认定证书由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或者原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或者依法应当向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  (四)近2年内未因检验检测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首次申请机构除外);  (五)检验检测机构未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或者资质认定申请中不存在曾作出虚假承诺、提供虚假资料的情形;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若因发生重大食品或产品安全事故、重大疫情、抢险救灾等紧急情况,需要检验检测机构临时增加检验检测项目参数的,可不受上述第一项条件的限制。  三、实施程序  (一)告知承诺实施程序。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实施程序如下:  1.告知注意事项。省市场监管局通过政务大厅、网站、书面等有效渠道,向申请人告知资质认定告知承诺须知(见附件1)和申请资质认定相关格式文本。  2.提交申请资料。申请人向省市场监管局提交加盖申请人公章的告知承诺书(见附件2)以及符合要求的相关申请材料。告知承诺书一式两份,由省市场监管局和申请人各自留档保存,申请人应主动公开告知承诺书。告知内容和告知承诺书可以在广东省政务服务网“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或“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审批”相关栏目办理指南和办理入口下载查看。  3.受理申请资料。省市场监管局收到申请人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告知承诺书和相关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一次性告知申请机构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不属于告知承诺实施范围的,作出不予受理决定的同时应当告知申请人提交资质认定申请的其它方式;对不符合资质认定受理条件的,作出不予受理决定。  4.作出许可决定。省市场监管局对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依规定作出资质认定决定。  5.颁发许可证书资质认定附表。自作出资质认定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省市场监管局应当向申请人颁发资质认定证书、资质认定附表,并及时通过业务办理系统将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取得资质认定证书的机构名单和相关信息通报技术审查实施部门。  6.后续现场核查。自作出资质认定决定的3个月内,省市场监管局技术审查实施部门应当组织两名以上(含两名)评审员或技术专家组成现场核查组,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有关技术评审管理的规定以及评审准则的相关要求,对申请人承诺内容是否属实进行现场核查,并作出相应核查判定。现场核查人员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出具现场核查结论,并对其承担的核查工作和核查结论的真实性、符合性负责,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对于申请人首次申请或者检验检测项目涉及强制性标准、技术规范的,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核查。(原则上自作出资质认定决定的30个工作日内组织)。  在省市场监管局作出资质认定许可决定前,申请人有合理理由的,可以撤回承诺申请,撤回后应当按一般程序办理。省市场监管局已作出资质认定许可决定的,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再申请撤回承诺申请。在实施现场核查前,检验检测机构不得申请注销资质认定证书。  7. 后续现场核查处置。根据后续现场核查的结果,按以下情形处置:  (1)核查结果完全满足资质认定要求或者发现存在轻微问题但不影响已经发放的证书、检验能力附表、授权签字人等许可决定的,核查结论为“承诺属实”,技术审查实施部门出具“经后续现场核查确认符合要求”的审核意见并在业务办理系统中提交。  (2)核查发现轻微错误(如:检验能力附表、授权签字人批准表表述错误,填报失误需减项、并项)的,需要修改已经批准的内容,需由申请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包括申请修改内容、修改原因,并加盖公章附评审报告后面。技术审查实施部门出具“经后续现场核查,证书需更正”的审核意见并在业务办理系统中提交。省市场监管局资质认定许可部门按证书更正程序办理。  (3)核查发现存在个别技术评审项目(注:项目不涉及否决项)不合格或不符合,核查结论为“承诺基本属实,限期整改”,应当要求申请人限期整改(整改内容不得超出申请机构告知承诺内容),整改合格的由技术审查实施部门出具“经后续现场核查并整改,确认符合要求”的审核意见并在业务办理系统中提交。逾期拒不整改或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条件的,参照下列第4种情形撤销申请人资质认定证书或者相应资质认定事项。  (4)核查发现存在虚假承诺或者承诺内容严重不实(如:缺少设备仪器、人员不具备条件、实际没有检验能力、检验场所严重不符)的,核查结论为“承诺严重不实/虚假承诺,报送许可部门撤销相应许可”,技术审查实施部门出具“经后续现场核查,申请人承诺严重不实/虚假承诺,建议撤销相应许可”的审核意见并在业务办理系统中提交,同时在5个工作日内将有关书面材料移送省市场监管局根据《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告知承诺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依照《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撤销申请人资质认定证书或者相应资质认定事项的许可决定,并按照相关规定依法予以公告和办理注销手续,同时记入其信用档案。相关地市市场监管局根据省市场监管局的要求配合做好撤销行政许可的相关调查工作。  被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撤销许可决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其基于本次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对外出具的相关检验检测报告不具有证明作用,并承担因此引发的相应法律责任。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依据《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该机构在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且不再适用告知承诺的资质认定方式。以告知承诺方式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发生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二)自我声明实施程序。检验检测机构自我声明实施程序如下:  1.人员变更。在变更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时,检验检测机构应确认其是按照其人事任免工作流程和人员能力确认程序文件的规定,对符合资质认定条件和要求(职称、学历等)的人员进行任命,然后在广东政务服务网“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业务申办系统中通过“人员变更备案”业务模块办理,办理时应同时提交《检验检测机构人员变更自我声明》(见附件3)。  2.标准变更。检验检测机构应依照其检验检测方法控制程序文件的规定,对新版检验检测标准(方法)进行验证,确认其是否属于无实质性改变。必要时,检验检测机构可聘请技术专家协助其开展新版检验检测标准(方法)的相关验证工作。属于新版检验检测标准(方法)无实质性改变的,检验检测机构在广东政务服务网“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业务申办系统中通过“标准变更备案”业务模块办理,办理时应同时提交以下材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变更自我声明》(见附件4)、新旧标准的封面及前言、新标准方法验证记录。  3.证书有效期延续(复查)。检验检测机构在广东政务服务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业务申办系统中通过“复查(自我声明)”业务模块办理,提交材料《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延续申请自我声明》(见附件5)。  四、事后监管  (一)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对社会关注度高、风险等级高、投诉举报多的领域实施重点监管。将违法失信主体依法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加大抽查比例并开展联合惩戒。  (二)市场监管部门将对检验检测机构通过自我声明办理的事项开展随机抽查,对查证检验检测机构声明失实、技术能力或人员条件不符合资质认定要求的将予以纠正,并进行公告通报,同时将机构列入重点监管对象。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依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资质认定一般程序办理  检验检测机构不选择告知承诺方式办理业务的,可以依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选择一般程序办理。  六、施行时间  本实施方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 通往诺贝尔奖之路:盘点10个著名的科学家族
    div id="js_article" class="rich_media"div id="js_top_ad_area" class="top_banner"/divdiv class="rich_media_inner"div id="page-content"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div class="rich_media_area_primary_inner"div id="img-content" class="rich_media_wrp"div class="rich_media_content " id="js_content" style="visibility: visible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 " PingFang SC" , " Hiragino Sans GB" , " Microsoft YaHei UI" , " Microsoft YaHei"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2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line-height: 2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none box-sizing: content-box line-height: 34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min-height: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ackground-clip: border-bo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ackground-size: auto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none border-color: rgb(51, 51, 51) bottom: auto float: none height: auto left: auto max-height: none min-width: 0px top: auto z-index: auto visibility: visible clear: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article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powered-by="xiumi.us" style="margin-top: 15px max-width: none box-sizing: content-box line-height: 34p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min-height: 0px background-image: none background-clip: border-box background-position: 0% 0% background-repeat: repeat background-size: auto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none border-color: rgb(51, 51, 51) bottom: auto float: none height: auto left: auto max-height: none min-width: 0px top: auto z-index: auto visibility: visible clear: none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p style="max-width: 100% min-height: 1em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pan style="font-size: 16px letter-spacing: 0.544px "科学家们常常将最亲近的合作者当做自己的亲人看待,而对于有些科学家而言,他们的合作者就是他们的家人。/span/p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9091" style="max-width: 100%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 Helvetica Neue" , " PingFang SC" , " Hiragino Sans GB" , " Microsoft YaHei UI" , " Microsoft YaHei" ,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white-space: normal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无论是由于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二者的综合影响,那些开创性的物理学研究往往是一项家庭事业。/spa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22px height: 24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44094b6-49f0-479b-9a68-1bccc3be3798.jpg" title="640.webp.jpg" alt="640.webp.jpg" width="522" height="247"//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从杰出闪耀的伯努利家族到求知若渴的居里夫妇,许多著名的数学和物理学家庭都为拓宽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其中有一个家族诞生了8位数学家,其他家庭则分别获得过多项诺贝尔奖项。下面一系列精美的图片向我们介绍了10个物理学/数学家族。/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巴丁家族:获得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span/strong/spa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5984"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0px height: 34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898af27-de70-4254-b6c1-bc3c0d05941d.jpg" title="640.webp (1).jpg" alt="640.webp (1).jpg" width="550" height="342"//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 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因半导体工作及晶体管效应的发现而与他人共同获得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并于1972年因超导的BCS理论再次获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巴丁因此而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的大儿子詹姆斯(James)则以广义相对论的工作而闻名,尤其是他对黑洞热力学公式推导所作出的贡献。詹姆斯目前是华盛顿大学的荣誉教授及圆周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杰出访问研究员。/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巴丁的二儿子威廉(William)是费米实验室的理论物理学家。巴丁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作为一名电脑程序员曾为波斯顿城市医院设计了应用系统,并与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荣誉教授托马斯· J· (Thomas J.Greytak)结为连理。/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etter-spacing: 0.544px "伯努利家族:8个数学家/span/strong/spanbr//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5984"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59px height: 447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dd1004cf-3c25-4ae6-b611-b9b419933bab.jpg" title="640.webp (2).jpg" alt="640.webp (2).jpg" width="459" height="447"//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从1654年到1759年,伯努利家族的三代人中诞生了八位学者,他们为包括微积分学、流体力学、概率论和统计学在内的应用数学及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一代:雅各布(Jacob,1654-1705)、尼古拉斯(Nicolaus)和约翰· 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1667-1748)是出生于瑞士巴塞尔的三兄弟。/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大哥雅各布和弟弟约翰都是著名的数学家:雅各布是伯努利数的命名来源,他在概率论、微分方程、无穷级数求和、变分方法、解析几何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树,是公认的概率论先驱之一;/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约翰则是微积分的早期应用者,他发明了指数运算,提出洛必塔法则、最速降线和测地线问题,给出求积分的变量替换法。/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与此同时,他们都是变分法的创建者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翰培养了一大批出色的数学家,其中包括18世纪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瑞士数学家克莱姆、法国数学家洛必塔,以及他自己的儿子丹尼尔、尼古拉斯第二等。/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二代:尼古拉斯的儿子尼古拉斯第一(Nicolaus I,1687-1759)成长为一名数学教授。/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约翰的孩子们中,尼古拉斯第二(Nicolaus II,1697-1726)是一名著名的数学教授,但却在31岁死于发热;/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丹尼尔(Daniel,1700-1782)博学广识,其成就涉及多个科学领域,他致力于流体力学,给出伯努利方程等基础理论,并在概率论中引入正态分布误差理论,编写了第一个正态分布表,成为概率论及统计学先驱;/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约翰第二(Johann II,1710-1790)则是一名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把光看作弹性介质中的压力波,导得微分方程并用级数求出它的解。/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第三代:约翰第二的儿子约翰第三(Johann III,1744-1807)是一位神童,他在19岁时就当选为柏林皇家天文学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在研究的同时遍游四海,不久后又被任命为柏林科学院数学系主任。/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而约翰第三的弟弟雅各布第二(Jacob II,1759-1789)则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但不幸在29岁时溺水身亡。/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玻尔家族:进国家足球队踢奥运会的数学家/strong/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4px height: 34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c97b047-ba2b-4b03-8b6c-ecbf7cb96030.jpg" title="640.webp (3).jpg" alt="640.webp (3).jpg" width="554" height="345"//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 玻尔(Niels Bohr,1885-1962)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物理学巨擘。/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首次将量子概念应用于原子和分子结构中,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因此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尼尔斯的儿子奥格(Aage,1922-2009)因发现原子核结构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奥格接替父亲的职位,出任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主任(1965年尼尔斯去世三周年时,该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尼尔斯的弟弟哈那德(Harald,1887-1951)也同样出色。他是数学分析的先驱,奠定了周期函数研究的主要基础,他也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数学教授。同时,他担任中卫的丹麦国家足球队获得了1908年夏季奥运会的足球亚军。/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布拉格父子:唯一一对同时获奖的父子/span/strong/spa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5984"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48px height: 34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f29e91a-6f84-4f13-845d-bbcee6ae98c6.jpg" title="640.webp (4).jpg" alt="640.webp (4).jpg" width="548" height="340"//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能斩获两次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族确有几个,但父子同时获奖的例子却只有这一个。/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英国物理学家威廉· 亨利· 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1862-1942)与其澳大利亚出生的儿子劳伦斯(Lawrence,1890-1971)通过对X射线谱的研究提出了晶体衍射理论,并因此提出了布拉格定律,同时也改进了X射线分光计,因而获得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时年25岁的劳伦斯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这对父子在此后的几十年间都致力于解析晶体结构,布拉格这个名字几乎是现代结晶学的代名词。/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居里家族/strong/spa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43px height: 41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02e71bb4-b96a-4a70-8628-45b725e5dfcf.jpg" title="640.webp (5).jpg" alt="640.webp (5).jpg" width="543" height="413"//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几代人都从事物理研究的家族中,居里家族可谓首屈一指。/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玛丽· 斯卡洛多斯卡· 居里(Marie Sklodowska Curie, 1867-1934)和他的丈夫皮埃尔· 居里(Pierre Curie, 1859-1906)两人与亨利· 贝克勒尔(Henri Becquerel, 1852-1908)因在放射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贡献,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们在1902年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从此镭的存在得到了证实。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居里夫妇的大女儿伊雷娜· 约里奥· 居里(Irè ne Joliot-Curie, 1897-1956)继承了家族传统,因为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和丈夫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Fré dé ric Joliot, 1900-1958)共同获得了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夫妻俩还于1948年领导建立了法国第一个核反应堆。/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小女儿艾芙· 居里(È ve Curie, 1904-2007)成为了一名作家和记者,曾撰写其母传记《居里夫人传》(Madame Curie)。/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尽管她并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她的丈夫、美国驻希腊大使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 Jr.(1904-1987)曾代表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UNICEF)获得了1965年诺贝尔和平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伊蕾娜和弗雷德里克的孩子们同样都成长为科学家:海伦· 郎之万· 约里奥(Hé lè ne Langevin-Joliot)是一名核物理学家;皮埃尔· 约里奥(Pierre Joliot)则是著名生物学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虽然八卦是不对的,但是你们肯定知道和居里夫人有绯闻的法国物理学家皮埃尔生前的学生保罗· 朗之万(Paul Langevin, 1872-1946),没错就是贡献了朗之万动力学以及朗之万方程的那位。/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多年后,居里夫人的孙女嫁给了朗之万的孙子。/spa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5984"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font-size: 17px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122, 170) font-size: 17px "strong马赫父子与泡利:教父与教子也算啊/strong/spa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40px height: 33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e97a3332-89a6-422c-9b74-614b088bd34e.jpg" title="640.webp (6).jpg" alt="640.webp (6).jpg" width="540" height="335"//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恩斯特· 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是最早开始研究超音速运动的科学家,马赫数(音速)的命名就是为了纪念他,同时他也为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做出了主要贡献。/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恩斯特和儿子路德维希· 马赫(Ludwig Mach, 1868-1951)曾共同工作,以捕捉冲击波的影踪,在19世纪90年代,路德维希基于这项工作而发明的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成功观测到更清晰的图像。/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路维德· 曾德尔(Zehnder)首先于1891年提出这一构想,后来路德维希于1892年发表论文对其加以改良。/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恩斯特· 马赫的教子沃尔夫冈· 泡利(Wolfgang Pauli, 1900-1958)则是量子力学的先驱。/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45年,泡利因他在25岁时发现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这一原理指出:在确定的费米子组成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奥本海默兄弟/strong/spa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6px height: 30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49acbe28-59d5-4089-a312-98055dd95015.jpg" title="640.webp (11).jpg" alt="640.webp (11).jpg" width="496" height="308"//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罗伯特· 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和他的弟弟弗兰克· 奥本海默是美国历史上动荡时期与共产主义有关的伟大物理学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42年8月,罗伯特被任命为“曼哈顿计划”的实验室主任,建立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LANL),并于1945年领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被誉为“原子弹之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47年,罗伯特担任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但在1953年这个分裂的麦卡锡时代,艾森豪威尔“以他早年的左倾活动和延误政府发展氢弹的战略决策为罪状起诉,甚至怀疑他是苏联的代理人”对罗伯特进行安全审查并吊销其安全特许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奥本海默案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63年,美国总统亲自将原子能方面的最高奖项——费米奖授予罗伯特。曾任原子能委员会主席的利林塔尔评论道,这是“为给奥本海默所蒙受的怨恨和丑恶的罪行而举行的赎罪仪式”。/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此外,罗伯特从1947年起一直担任普利斯顿高等研究所所长,直至1966年退休后因病去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罗伯特的弟弟弗兰克则是主攻核物理和铀浓缩的粒子物理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同样受到了麦卡锡主义的迫害。/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弗兰克与妻儿被“下放”到科罗拉多州做了十年的牧民,出于对科学教育的热爱,他后来还在科罗拉多大学及一所中学教授物理。他深信建立科学中心这样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一定能够增进和发展大众理解科学的能力。/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60年代初,弗兰克开始了他的环球考察,一种新的构想在他的脑海中开始涌现——建立一种新型的科技博物馆。/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69年,旧金山探索馆(Exploratorium)应运而生。/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拉曼与钱德拉塞卡/strong/spa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10px height: 31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755d7de8-7d8b-4f2b-b99d-87486f6484cb.jpg" title="640.webp (10).jpg" alt="640.webp (10).jpg" width="510" height="316"//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598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印度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拉· 文卡塔· 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 1888-1970)的父亲是数学和物理学家,他早在学生时期就开始了对光学和声学的研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拉曼因发现光照射到分子上发生散射时波长会发生一定变化(称为拉曼散射)而获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拉曼散射已经成为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时,他也对光量子自旋的发现做出了贡献。/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拉曼的外甥苏布拉马尼扬· 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995)是一名天体物理学家,他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他在1983年因对星体结构和演化的理论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稳定白矮星的最大质量——钱德拉塞卡极限即以他命名。/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544px "西格巴恩家族/span/strong/spanbr//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57px height: 34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f8ddd03-0b8f-4324-bd8f-9d8456639f4a.jpg" title="640.webp (12).jpg" alt="640.webp (12).jpg" width="557" height="346"//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作为X射线光谱学的早期研究者,瑞典物理学家曼内· 西格巴恩(Manne Siegbahn, 1886-1978)研发出X射线的高精度测量技术,推动了量子论和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并由此获得192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曼内的儿子凯· 西格巴恩(Kai Siegbahn, 1918-2007)跟随父亲研究这一领域并成为了激光光谱学的专家。/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致力于研发一种用电子检测复合材料成分和纯度的新技术——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并于1954年获得了氯化钠的首条高能高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与西格巴恩的合作下,美国惠普公司于1969年制造了世界上首台商业单色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981年,他与尼古拉斯· 布隆伯根及阿瑟· 伦纳德· 肖洛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被公认为化学分析用电子能谱(Electron Spectroscopy for Chemical Analysis,ESCA)的带头人。/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凯的两个儿子也都成为了物理学家:佩尔(Per)目前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量子科学教授,汉斯(Hans)则是乌普萨拉大学的分子及凝聚态物理教授。/span/section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strong/span/p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17px color: rgb(0, 122, 170) "strong汤姆逊父子:电子是粒子,电子是波/strong/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data-tools="135编辑器" data-id="88344"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491px height: 306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5ca6e811-5bb9-4142-82f5-1081edd1e350.jpg" title="640.webp (13).jpg" alt="640.webp (13).jpg" width="491" height="306"//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 约翰· 汤姆逊(Joseph John Thomson, 1856-1940)是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以其对阴极射线和气体电导率的研究和发现电子的实验著称。/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1897年,汤姆逊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的实验中,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并测定了电子的荷质比,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也因此在190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20世纪20年代,汤姆逊的儿子乔治· 佩吉特· 汤姆森(George Paget Thomson, 1892-1975)在这一领域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他的电子衍射实验显示电子是以波的形式存在,尽管电子也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span/sectionsectionbr style="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sectionsection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他由此分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奖,并于1943年受英国封爵。父亲发现电子是粒子,儿子发现电子是波,也传为一段美谈。/spa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article/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section/div/div/div/div/div/div
  • “十四五”基金委生命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全文)
    2021年生命科学部共发布7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6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单个胚层全细胞谱系图谱的绘制及其有序建立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细胞谱系的有序建立是发育生物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组织器官发育过程中细胞空间位置的有序演变,以及在位置演变过程中细胞功能属性的有序变化即细胞分化。细胞谱系有序建立的某个环节出现异常往往使得功能细胞无法正常形成,导致器官功能异常、出生缺陷甚至胚胎死亡。在单细胞水平展示脊椎动物每个成熟功能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谱系有序建立过程、进而以单细胞分辨率构建所有细胞“时间—空间位置—功能属性”三维演变有序过程的谱系图谱,是发育生物学有待实现的最重要的科学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需经历的里程碑式事件,就是以单细胞分辨率完成单个胚层全细胞(即所有细胞全覆盖)谱系图谱的绘制。  突破现有谱系示踪技术的局限,建立活体单细胞精确标记及实时可视化谱系示踪新技术,以此为基础完成脊椎动物单个胚层乃至整个胚胎单细胞分辨率的全细胞谱系图谱,进而推动从单细胞水平对细胞谱系有序建立机制的深入理解,将从单细胞和细胞群水平大大提高对器官发育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是生命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前沿。  一、科学目标  建立单细胞分辨率、长时间甚至永久性标记、体现细胞空间信息的活体实时可视化单细胞标记和谱系示踪技术,以脊椎动物胚胎原肠期形成的原始胚层为起点,明确原始胚层中每个前体细胞最终产生的功能细胞类型,完成单个胚层所有细胞全覆盖的单细胞分辨率谱系图谱的绘制,解析该胚层来源的重要器官发育过程中细胞群或单个细胞“时间-空间位置-功能属性”三维演变的谱系有序建立过程,揭示这种有序演变过程的调控机制。  二、研究内容  (一)活体胚胎单细胞标记与可视化谱系示踪方法的建立。  (二)单个胚层单细胞分辨率全细胞谱系图谱的绘制与解析。  (三)胚层来源的重要器官发育的细胞谱系有序建立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三个研究内容设置3个课题,紧密围绕“单个胚层全细胞谱系图谱的绘制及其有序建立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单个胚层全细胞谱系图谱的绘制及其有序建立机制”,申请代码1请选择C12的下属代码。“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架构形成和功能动态解析”重大项目指南  躯体感觉系统使得人类具有了监测内外环境的能力。躯体感觉是一种混合性的感觉类别,包括痛觉、痒觉、温度觉、机械感觉等。痛觉刺激会导致即刻的逃避反应,而痒觉刺激则会诱发抓挠反应。外周感觉信息经背根节初级感觉神经元传递到脊髓投射神经元,再向上传递到丘脑、臂旁核等诸多核团,到达大脑皮层的功能区。躯体感觉下行通路的神经纤维投射到脊髓,从而调控感觉输入和控制运动反应。从躯体感觉神经节到大脑皮层,各类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神经环路和网络发挥功能。在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痛觉和痒觉在内的躯体感觉的细胞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中枢神经系统如何辨识不同性质的刺激,特别是痛觉和痒觉刺激,并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尚不清楚。  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功能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随着细胞图谱、病毒工具、环路示踪等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系统性、高精度地解构躯体感觉神经网络并揭示其功能正成为研究发展趋势,从而揭示脊髓、臂旁核、丘脑、感觉/运动皮层等躯体感觉神经网络中重要核团和脑区神经元图谱,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分类的基础上解析从脊髓最终到感觉运动皮层的多级神经环路和网络,探索躯体感觉神经环路和网络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对痛觉、痒觉等感觉的调控作用,发现痛觉和痒觉在感觉运动皮层的信息编码方式和动态功能,研究痛觉和痒觉在大脑中信息处理加工模式的异同,从而理解大脑的感知原理,为开发镇痛医药和智能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一、科学目标  基于介导痛觉和痒觉传导通路的异同,针对关键脑区和核团,对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神经元组成、环路连接、信息编码方式、加工处理模式、病理改变及影响等进行研究。解析痛觉、痒觉等感知神经网络中重要脑区(脊髓、丘脑、感觉/运动皮层等)和重要核团的神经元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中影响痛觉或痒觉感知的关键分子 解析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精准示踪和解构脊髓、臂旁核、丘脑等核团中不同类型投射神经元的上下游神经环路连接,阐明其在痛觉、痒觉等感知中的作用异同,并揭示病理性痛或痒的环路机制 解析感觉运动皮层等重要核团和脑区在痛觉、痒觉等感知过程中的放电编码及时空特性、动态反应及功能联系,研究痛觉和痒觉在感觉运动皮层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细胞分子基础,探索痛觉和痒觉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处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感知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模型。  二、研究内容  (一)躯体感觉神经网络中重要脑区和核团的神经元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  (二)痛觉、痒觉神经环路的精准示踪和功能解析。  (三)病理条件下痛觉或痒觉的神经环路机制。  (四)痛觉、痒觉在大脑中的信息编码方式和加工模式。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架构形成和功能动态解析”这一主题,开展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的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躯体感觉神经网络的架构形成和功能动态解析”,申请代码1请选择C09的下属代码。“蝙蝠适应性演化及其病原传播机制研究”重大项目指南  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社会经济发展。60%以上新发传染病都是源自动物的人兽共患病,其中大部分与野生动物相关。翼手目动物(蝙蝠)是最重要的病原自然宿主之一,其携带的冠状病毒和丝状病毒已造成多起高致病性传染病,是当之无愧的天然病毒库。  蝙蝠之所以成为如此重要的病毒自然宿主,可能与其作为哺乳动物类群中唯一真正飞翔的动物分不开。蝙蝠演化出四肢与翼膜特化支撑的动力飞行、回声定位等适应飞翔的特征,具有冬眠等极端环境适应性状、耐受病毒等特殊免疫机能 因此,其物种多样性高、分布范围广、栖息地多样化及强适应能力,为传播病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蝙蝠在全球广泛分布,已发现1400多种 其中在中国分布的蝙蝠有140多种,是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我国对蝙蝠的生物学研究尚需深入,特别是蝙蝠系统发生与演化历史、特殊适应性性状演化的遗传发育机制、携带病毒却不发病的分子机制、与病原共演化的机制、病原传播的生态学机制等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亟须解决,支撑对人兽共患新发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科学目标  蝙蝠是携带多种人兽共患传染病病原的特殊哺乳动物类群。通过多学科交叉,全面系统研究蝙蝠的适应性演化、蝙蝠与病原适应共存及病原传播机制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蝙蝠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与演化历史,解析特殊适应性性状演化的遗传发育机制,进而理解蝙蝠的物种多样性、分布广泛性及栖息地多样化等特征 探讨蝙蝠携带病毒但不发病的分子机理及共演化机制,进而理解蝙蝠类群作为天然病毒库的形成机制 研究蝙蝠病原传播的生态学机制,阐明蝙蝠病原传播的生态过程与驱动因素,进而寻找预防和阻断病原传播的可能生态干预途径。  二、研究内容  (一)蝙蝠类群系统发生关系与演化历史。  (二)蝙蝠适应性性状演化的遗传发育机制。  (三)蝙蝠与病原共演化和适应共存机制。  (四)蝙蝠病原传播的生态学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 4 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紧密围绕“蝙蝠适应性演化及其病原传播机制研究”这一主题, 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的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蝙蝠适应性演化及其病原传播机制研究”,申请代码1请选择C04的下属代码。“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物量供给、多样性维持和减缓全球变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安全的根本保障、是“碳中和”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之首,在提供木材生产的同时,其碳汇功能与潜力已成为国际碳外交的重要筹码,更是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存在的生产力低,可持续性差,碳汇功能不确定、不稳定,且地上生物生产力与地下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关系不明等问题已成为困扰林业生产实践的难题。因此,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理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也是满足国家对人工林生态系统木材战略储备与碳中和的国家重大需求。由于林木生长的长周期性、森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野外试验的困难性,亟需加强和开展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功能维持机制的系统研究。  一、科学目标  以我国重要树种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明确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积累的现实生产力提升机制,揭示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稳定与平衡的长期生产力维持与提升机制,阐明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形成与维持的地上-地下关联机制,协调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汇功能关系,确定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汇功能维持/提升途径与对策 为明确人工林生态系统在木材战略储备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作用与地位、解决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难题、发展人工林生态学和实现人工林生态系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人工林生态系统现实生产力提升机制。  (二)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维持与提升机制。  (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形成与维持机制。  (四)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汇功能关系。  (五)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调控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五个研究内容设置5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器官-个体-林分-流域-区域的空间尺度上,紧密围绕“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研究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人工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升与碳汇维持机制”,申请代码1请选择C03的下属代码。“作物免疫受体网络解析及重构”重大项目指南  作物病虫害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利用免疫受体基因改良植物的抗性是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植物免疫系统高度复杂,特别是大田农作物经过长期驯化,其免疫系统更加复杂。如免疫受体的激活机制与信号网络等仍不清楚,严重制约了植物免疫理论与前沿技术在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中的应用。我国作物抗病资源利用中存在抗性退化、广谱与持久抗性资源缺乏等严重问题。因此,挖掘新的作物免疫受体基因,深入解析免疫受体的激活和作用机制,精准设计具有广谱抗性的新型作物免疫受体,将有助于推动作物广谱持久抗病育种工作。也是农业科学急需发展的前沿领域。  一、科学目标  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以1-2种重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免疫受体泛基因组学研究,建立高效免疫受体挖掘体系,并获得大批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免疫受体基因,克服抗病育种工作中抗病基因挖掘的瓶颈问题。解析不同免疫受体的激活和信号传递网络,重绘植物免疫系统架构,实现植物免疫学领域重大理论创新。精准设计具有广谱抗性且不影响其他重要农艺性状的免疫受体,为集成不同类型免疫受体的抗病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作物免疫受体高通量鉴定与功能解析。  (二)作物免疫受体多层次信号调控网络。  (三)不同类型作物免疫受体的协同调控机制。  (四)广谱抗性的新型作物免疫受体的分子设计。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紧密围绕“作物免疫受体作用网络解析与重构”这一主题,以1-2种重要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作物免疫受体网络解析及重构”,申请代码1请选择C14的下属代码。“具有潜在流行风险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发生与跨种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重大突发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重创畜牧养殖业,严重影响经济安全与社会秩序。动物源性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变异迅速,不断发生跨种感染,通过呼吸道传播形成人间流行,对此类具有潜在流行风险的动物源性病毒的前瞻性研究意义重大。家畜家禽是动物源性病毒感染人类的重要中间环节,是预警具有潜在流行风险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的关键监测对象。因此,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深入解析畜禽中具有潜在流行风险人兽共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跨种传播机制,进行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发生的风险预警,开展疫苗和药物研发的储备性研究,阻断病毒种间传播,为保障人民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一、科学目标  选择2-3种家畜家禽中流行、并具有引起人间潜在传播风险的人兽共患病毒,系统掌握病毒流行本底和生物学特性,解析病毒蛋白结构与功能的改变影响跨种感染的分子基础,揭示病毒致病与跨种传播机制,阐明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机理,实现潜在流行性疫病干预与控制的理论突破。  二、研究内容  (一)潜在流行风险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流行本底研究。  (二)潜在流行风险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关键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  (三)潜在流行风险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致病及跨种传播机制。  (四)潜在流行风险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种间传播的干预阻断技术。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和模式系统,紧密围绕“具有潜在流行风险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发生与跨种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具有潜在流行风险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毒病发生与跨种机制”,申请代码1请选择C18的下属代码。“草原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我国拥有4亿公顷草原,约占国土面积的41.7%,草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草原主要分布于干旱、半干旱以及高寒等生态脆弱区,由于长期超载过牧,90%左右的草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突出表现为草原生产力下降。因此,如何提高草原生产力并调控其生态与生产功能协同是新时期的重大科技需求。  草原生产力提升及其与生态功能的协同涉及生态系统的多层次和多维度问题。草原优势植物的光合潜力、耐牧性及群落构建机制,植物-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互作机制,以及第一性生产力与第二性生产力和碳汇的权衡与协同机制是当前草原科学的研究前沿和核心科学问题,是提升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重要科学基础。  一、科学目标  选择中国北方草原的代表性类型与气候区3-5个,构建全国草地放牧系统研究网络,针对“草原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揭示草原植物生产与动物生产形成的生物调控网络及内在关系,阐明长期放牧和气候波动对草原生产力和生态功能的影响途径、协同和调控机制,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二、研究内容  (一)草原优势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生产力形成机制。  (二)过牧退化草原生产力提升的植物-土壤互作机制。  (三)草原生产力与稳定性长期维持的动物-植物互作机制。  (四)草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协同与调控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要求项目申请人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按四个研究内容设置4个课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依托野外长期联网实验平台,结合室内模拟和分析,紧密围绕“草原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课题间要有紧密和有机联系,研究内容互补,充分体现合作及研究材料、数据和方法的共享。  (二)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草原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申请代码1请选择C16的下属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室2021年8月4日印发
  • 美德科学家因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将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埃里克· 贝齐格、威廉· 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 黑尔,以表彰他们为发展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所作的贡献。 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声明说,长期以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被认为不会超过光波波长的一半,这被称为&ldquo 阿贝分辨率&rdquo 。借助荧光分子的帮助,今年获奖者们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绕过了经典光学的这一&ldquo 束缚&rdquo ,他们开创性的成就使光学显微镜能够窥探纳米世界。如今,纳米级分辨率的显微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运用,人类每天都能从其带来的新知识中获益。 声明还说,黑尔于2000年开发出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镜,他用一束激光激发荧光分子发光,再用另一束激光消除掉纳米尺寸以外的所有荧光,通过两束激光交替扫描样本,呈现出突破&ldquo 阿贝分辨率&rdquo 的图像。贝齐格和莫纳通过各自的独立研究,为另一种显微镜技术&mdash &mdash 单分子显微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方法主要是依靠开关单个荧光分子来实现更清晰的成像。2006年,贝齐格第一次应用了这种方法。因此,这两项成果同获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1万美元),将由三位获奖者平分。
  • Science:自然界存在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英国《自然》杂志的预印本平台“研究广场”日前登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老挝北部某些洞穴中栖息的菊头蝠所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具有共同关键特征,这表明自然界存在与新冠病毒密切相关的病毒。 在这项新研究中,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20年7月至2021年1月间在老挝北部石灰岩“岩溶地带”捕获了46种共计645只蝙蝠,并就这些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是否与新冠病毒相似展开采样研究。  研究者发现,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通过与人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来侵入人体。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状病毒能否与人类细胞受体ACE2结合,该病毒有无与新冠病毒类似的RBD,是判断蝙蝠冠状病毒能否跨物种传播的重要依据。  论文显示,科研人员从栖息于老挝北部某些洞穴的上述菊头蝠身上采集了样本,并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3种与新冠病毒RBD高度相似的蝙蝠冠状病毒。研究人员指出,代号为BANAL-52、BANAL-103和BANAL-236的病毒是“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最接近的”蝙蝠冠状病毒。其中BANAL-236病毒具有与新冠病毒几乎相同的RBD。论文作者之一、巴斯德研究所病原体探索领域的负责人马克艾利奥特说,这3种蝙蝠冠状病毒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源头,并可能构成直接传播给人类的实质风险。  此前曾有西方媒体称,RaTG13冠状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但新研究表明,与在云南发现的蝙蝠冠状病毒RaTG13相比,上述菊头蝠所携带的这3种冠状病毒的RBD与新冠病毒更为接近。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病毒基因组学负责人戴维罗伯逊教授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RaTG13冠状病毒最接近新冠病毒”这种说法容易误导人,因为自然界中有很多冠状病毒在传播,还有很多冠状病毒未被采样,在已知冠状病毒中这两者关系比较接近,其实它们之间有几十年的进化距离。  未参与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上述研究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指出,持续采集样本是了解病毒起源的唯一途径。这项研究强调自然界存在的蝙蝠冠状病毒极易感染人类,这是未来面临的明确风险。
  • 新型荧光寿命成像技术用于癌症检测 成本仅100美元
    医生通常使用价值10万美元的设备来检测病人的癌症。这是否是一种金钱的浪费?看起来可能真是这样。  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一种技术检测,一种被称为荧光寿命成像的技术,它只需花费100美元。  “现在,该设备的成本造价是10万美元,Ayush Bhandari”,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和其中一个系统的开发者,告诉波士顿商业杂志。“无论什么样的生物实验室,他们只会相互间共享资源,或分享研究成果,但实际上脱离市场的纯粹性研究只会适得其反,但如果实验室能展示出一些供出售的消费产品,促使用户产生购买意向,那不仅能加快研究进展,也加速癌症诊断速度,节省时间。”  所以100美元的产品显然降低了成本,而且实用的诊断技术将在发展中国家更快地普及。  该技术采用荧光寿命,即荧光发光时间技术,这些荧光能吸收光并在短时间内重新发出光。 通过与特定化学物质反应作用,荧光的吸收和发射之间的时间间隔能通过一种可预测的方式干预改变。对于癌细胞,荧光物质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吸收和发射这些光,而利用目前的显微技术测量,其成本高昂。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如何利用更廉价的技术,实际上类似于微软Kinect,并结合特定的计算机算法来获得相同的荧光时间数据。  如波士顿商业杂志报道:  类似Kinect技术,飞行时间传感器“看到”图像的原理和蝙蝠飞行类似,蝙蝠是利用脉冲在空中导航飞行,脉冲声波碰到障碍物会反弹信号。但飞行时间传感器不会像蝙蝠一样使用声纳,它使用的技术是光的脉冲。虽然Kinect工具通常测量到物体间的距离,因为时间和距离是线性相关的,所以科学家们也能够测量时间。  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感器不够灵敏,不能快速的测量时间。为此研究人员已经找到了一种能发射50种不同频率光波的方法。有了这些数据,计算机就能找到适合所有测量距离和时间的等式。  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大的项目是改善飞行时间传感器的成像技术,甚至能利用摄像头观测到角落的图像,“我们正在探索拓展时间结果成像技术的使用范围,希望将其惠及所有成像相关检测,并且填补不足,将不可能变为可能。”Bhandari说。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