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青蒿素对照品

仪器信息网青蒿素对照品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青蒿素对照品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青蒿素对照品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青蒿素对照品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青蒿素对照品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青蒿素对照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青蒿素对照品相关的解决方案。

青蒿素对照品相关的论坛

  • 关于青蒿素的测定

    1、近单位要开展青蒿素的测定,不知道哪里能买的青蒿素标准品,什么价位?2、测定青蒿素所使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知道用UV9100能不能搞定?3、青蒿素的检测标准和方法?请有相关方面经验的同仁告知。谢谢[em61] [em45]

  • 青蒿素VS青霉素

    青蒿素的发现是全球抗疟药物发展史上继奎宁之后的又一里程碑,被誉为“中国神药”。近日,上海又传出喜讯:交大教授张万斌领衔的科研团队,历时7年,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可以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项科研成果的济世价值在于能使青蒿素更为易得、价格便宜。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部分地区生长的青蒿,才具有工业提取的价值。由于天然植物中青蒿素含量很低,药价昂贵。一吨黄花蒿可以提取6到8公斤青蒿素,每公斤青蒿素达4000至6000元,被称为“天价药”、“贵族药”。现在好了,张万斌团队使用一种特定催化剂,将青蒿酸还原后所得到的二氢青蒿素再次转化,以接近60%的高收率得到青蒿素。该项成果有望解决了困扰医药产业界三十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二、三年后,有望每年把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从发现、提取到人工合成、批量生产青蒿素,中国的科学家作了40年的不懈探索。张万斌团队的功不可没之处在于:把实验室内取得的成果化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是一大飞跃。青蒿素将投产,使我想到了青霉素。青霉素与青蒿素,一字之差,疗效不同,但其发现和推广应用历程,则有相似之处,但青霉素目前的处境发人深省。青霉素又名盘尼西林。1928年夏季,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个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发现了它。过了11年,病理学家弗洛里和生物学家钱恩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1942年批量生产。青霉素的问世,挽救了千百万肺炎、脑膜炎、脓肿、败血症患者的生命。但是,当时青霉素价格极其昂贵。解放前,一支盘尼西林值要用1两黄金。解放后,上海成立了青霉素实验所,1953年5月1日。在上海第三制药厂的1500加仑发酵罐中,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批国产青霉素问世。从此,青霉素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抗生素,走进全国各大中小医院。青霉素曾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一针灵”。纵然使用青霉素者可能引起皮试的过敏反应,但它的药用价值还是举世公认的。在欧美许多医院里,青霉素还是最权威、最有效的抗生素,被正常地使用着。但是,在时下中国的许多三甲医院里,青霉素已被“淘汰出局”,在医生的处方中难以见到青霉素的名字,医院的药品进货单上也把它抹去。青霉素的被打入冷宫的主要原因是其价格太便宜。其市场价是0.81元一支,出厂价更只有0.6至0.7元钱。但它的兄弟们——同类抗生素的身价,却高出青霉素的数十倍乃至一百倍,如一支头孢他啶要卖到18元—78元不等。有些院长和厂长对青霉素说,医院不是慈善机构,药厂也不是政府的救济部门,在你身上赚不到钞票,只好请你靠边站了。青蒿素有望投入批量生产,从“天价药”成为常用药,这无疑是疟疾患者的福音。但是,目前青霉素的遭遇,值得青蒿素的研制者注意。青霉素从“贵族药”成为一种“平民药”,但现在平民无法使用它。用这样一种势利眼对待青霉素,对不起弗莱明和弗洛里、钱恩,也对不起上海第三制药厂的生产者们。青霉素从发明到普及,科学家们花了80多年时间,将天价药变成了廉价药,随着制药工艺的改进,青霉素的过敏问题也可以解决。而现在某些医院和药厂为了多赚几个钱,却把被誉为“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武器”的青霉素弃之不用。这是非常可惜的。那么,有没有办法让青霉素重新为成千上万患者服务呢?有的。如果许多公立医院能走出“以药养医”的危局,医生处方不求最贵,而求最有效,处处为病人着想,青霉素也许就能堂堂正正地复出了。

  • 关于青蒿素的测定

    有熟悉青蒿素检测的没?帮忙看看我用以下的方法能不能测定出青蒿素的含量这个是根据《青蒿素提取条件研究》一文调整的测定方法,帮忙看看是否可行。1、称取1g青蒿素样品,加适量石油醚,加热到50度搅拌2小时。2、将提取液过滤,然后用2%NaOH洗,放去下层碱性溶液后,用蒸馏水洗至中性。3、放入通风橱挥干至2-5ml,用95%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待测。4、吸取2ml待测溶液至于20ml容量瓶,加入2ml95%乙醇,并用0.2%NaOH定容至刻度,50度水浴反应30min,冷至室温。5、上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292nm处测定青蒿素含量。现在有这样的问题还是影响最后的测定: 在第4步中加如NaOH后,溶液马上就变成了乳白色,吸光度明显加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在第2步中NaOH洗植物蜡等物质没洗干净,又或者没有洗到中性。有过这方面经验的朋友请指教1、2。

  • 青蒿素耐药机制获重大进展

    研究人员如今发现疟原虫基因组中的一个区域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疟疾疗法产生耐药性的“元凶”。这一发现所涉及的耐药性似乎正在东南亚地区蔓延。 在疟疾流行的任何地方,青蒿素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打”疗法。有关青蒿素的耐药性最早于2005年在柬埔寨西部首次被发现。这种耐药性并不会导致青蒿素治疗的彻底失败,但它却减缓了清除患者血液中导致疟疾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的速度。 研究人员一直担心,恶性疟原虫的青蒿素耐药菌株会扩散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就像在其他的疟疾疗法——例如氯喹和拮抗剂药物中见到的那样。 为了找到导致青蒿素耐药性的原因,美国圣安东尼奥市得克萨斯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遗传学家Ian Cheeseman及其同事,比较了柬埔寨、泰国和老挝的恶性疟原虫人群在青蒿素治疗后所表现出的不同清除率。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 通过绘制91个恶性疟原虫中的单字母脱氧核糖核酸(DNA)差异,研究小组在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的33个区域找到了最近发生的强烈选择的证据。据介绍,强烈选择是由进化压力造成的,旨在进化出对药物的抗性。 研究人员接下来利用2001年至2010年从泰国疟疾患者体内采集的血样档案,分析了每个基因组区域与清除率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2001年,只有不到5%的恶性疟原虫表现出缓慢的清除率;而到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50%。 恶性疟原虫基因组13号染色体上两个毗邻区域中的突变被认为与青蒿素的抗药性具有强烈的联系。研究人员估计这一区域至少占到了清除率中可遗传突变的1/3。 研究人员发现几个基因或许应该对青蒿素耐药性负责。但Cheeseman表示,没有证据表明,耐药性的进化缘于这些基因的突变;事实上,它可能是由能够改变这些基因活性的非编码遗传序列中的突变所造成的。他强调:“此时此刻,我们对于耐药性的发生机制仍然一无所知。” 美国坦帕市南佛罗里达大学从事疟疾抗性研究的Dennis Kyle认为,这项研究“强调了可让我们集中精力的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区域”。 Kyle指出,尽管寄生虫依然受到药物的影响,但青蒿素耐药性的部分属性表明了生物学的复杂性。青蒿素耐药性有可能与多个基因有关,甚至涉及更多的基因组区域,从而使搞清抗药性的全部遗传基础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此外,Cheeseman表示,青蒿素耐药性很难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是因为目前无法复制寄生虫的缓慢清除。 有证据表明,青蒿素耐药性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问题。上周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至少在8年前,青蒿素耐药性便出现在泰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区,并且这种情况正变得日益严重。Cheeseman表示,当前的计划是对柬埔寨的一小块地区“进行快速再评估”。 Kyle表示:“如果这些具有青蒿素耐药性的寄生虫传播开来,那将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并没有多少备份的药物。”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所提炼出来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治疗恶性疟原虫所引发的疟疾的特效药。

  • 上海交大首次高效人工合成青蒿素

    每年可使全球近百万病人免于死亡发布时间: 2012-07-05 | 作者:郑远 王春 中国科技网讯 今天(4日),上海交通大学宣布该校研发出一种常规的化学合成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该成果解决了困扰世界科学界和产业界30多年的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重大难题,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变成现实,生产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这意味着每年可将近百万人从死亡线上救出。 每年全球大约有23.7亿人面临感染疟疾的危险,感染者多达3—5亿,近100万人因为缺乏有效的药物救治而死亡。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青蒿素能治疗疟疾,但因受原料限制、提取成本高昂、提取率低等因素影响,青蒿素成了“天价药”“贵族药”。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周维善院士和瑞士诺华公司的研究人员分别用化学方法合成青蒿素以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收率低,难以产业化。最近德国化学家Seeberger采用光化学装置,每天生产0.8公斤青蒿素,但其收率也只有39%,同时由于光合成及光化学反应装置自身原因,该方法还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上海交大张万斌教授领衔的手性合成与催化团队,使用他们发现的一种特定催化剂,将青蒿酸还原后得到的二氢青蒿素经过一个无需光照的常规合成途径,即可方便高效地得到过氧化二氢青蒿酸,然后经氧化重排可高收率得到青蒿素。该方法合成路线短,高收率接近60%。目前,该成果准备申请国际专利。 张万斌成果的重大突破在于,原料可由提取青蒿素的废料或者单糖生物发酵所得,采用关键的催化剂得以实现常规化学合成,便于规模化、工业化生产。(郑远 记者 王春) 《科技日报》(2012-7-5 一版)

  • 求一些提取过青蒿素的青蒿残渣

    各位版友,我想做一组实验,要用到青蒿提取过青蒿素的残渣,哪位是做这方面生产或者研究的,提供一些给我啊,感激不尽!欢迎回帖或者站短!

  • 15.3 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15.3 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

    15.3 HPLC-ELSD法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1.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40;2.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3.暨南大学,广东广州510632)摘要目的:首次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一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测定青蒿素含量的方法,并对大量的青蒿样品进行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对青蒿药材中的青蒿素进行HPLC分析,色谱柱:迪马公司Diamon.sil C。。(250×4.6 mm,5 txm);流动相:甲醇一水(75:25);流速:1 mlfmin;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40℃,载气压力3.5 bar,放大系数(gain)为9;进样体积20斗1。结果:青蒿素在1~5斗g范围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9.33%(RSD=1.97%)。结论:本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重现性,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青蒿药材及青蒿素类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含量测定为青蒿药材的收购及栽培等提供依据。关键词黄花蒿;青蒿素;HPLC.ELSD法;含量测定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7/201207232313_379306_2355529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7/201207232313_379307_2355529_3.jpg

  • 青蒿素的成功,会让中药焕发青春吗?

    青蒿素的成功,会让中药焕发青春吗?

    青蒿素挽救数百万生命 屠呦呦领“准诺奖”拉斯克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271450_319646_1609327_3.jpg中广网北京2011年9月25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9月23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报道详情参见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10926/068259.shtml)中药,因为成分复杂,作用机理不明一直深受某些专家的诟病。继青蒿素的成功,中国的中药会否焕发新的青春活力呢?你是怎么看的?

  • 【新闻视点】企业竞争力不强 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喜忧参半

    2006年,我国青蒿素产品出口出现结构性变化,全年出口总额达到了3301.7万美元,同比增长13.57%。其中,高附加值产品青蒿素制剂的出口达到了2857.6万美元,同比增长38.90%,而原料性产品青蒿草和青蒿素原料药的出口均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出口额分别为8.4万美元和435.7万美元,同比下降87.62%和44.29%。   从出口市场看,由于非洲是世界最大的疟疾发病区,疟疾年死亡人数近300万,因此非洲是我国青蒿素制剂出口最多的地区,年出口额为1473.8万美元,占我国青蒿素制剂出口总额的51.57%。亚洲的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也是疟疾的高发地区,抗疟药需求量较大。去年,亚洲成为我国青蒿素制剂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出口额为732.9万美元,占我国该类制剂出口总额的25.64%。   去年,受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我国青蒿素原料药出口一改2005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出口单价由681.88美元/千克下跌至518.09美元/千克,出口额也一路下滑至435.7万美元,同比下降44.28%。2006年,亚洲取代欧洲成为我国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的最大市场,出口额为276.5万美元,占我国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3.47%,同比增长45.46%;对欧洲的出口由2005年的591.8万美元下降至148.9万美元,降幅为74.84%。   受国家政策导向和我国青蒿素提取产业快速发展的影响,去年我国青蒿草出口狂跌,出口额仅为8.4万美元,同比下跌87.62%。日本成为我国青蒿草出口的最大市场,出口额占我国该产品出口总值的80.86%,韩国和美国位列其后。   值得注意的是,青蒿素在出口贸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出口企业竞争力弱。去年,我国共有59家企业经营青蒿素制剂出口,其中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仅有6家,出口额在1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8家。经营青蒿素原料药出口的企业共有21家,多数企业出口额没有超过10万美元。许多企业的产品没有注册,缺乏自主品牌,同时产品销售也受制于跨国制药公司。其次是售假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商人利用各国行政管理对接之间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假药非法贸易,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对此,业内专家建议,一要加强对青蒿素类产品出口的监控,将青蒿素类产品出口列入自动出口许可管理商品的范畴,以便加强对其出口的监控;禁止青蒿种子的出口,避免基因资源的流失。二要整合优势资源,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的华立科泰、桂林南药和昆明制药等3家企业仅有少量青蒿素制剂产品出口,而国际抗疟市场规模高达15亿美元。因此,必须加大对青蒿素制剂出口的扶持力度,可以将经营出口与国家援外工作挂钩,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同时,建立青蒿素科技基金,制定青蒿素成果产业化战略。三要加强行业的服务与协调。成立青蒿素行业组织,建立行业平台,加强对生产与出口企业的信息、法律、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 【TOPAS】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及其粉晶XRD的模拟

    【TOPAS】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及其粉晶XRD的模拟

    青蒿素因能有效治疗疟疾,拯救了发展中国家上百万人的生命。 它的发现者和提取方法发明者屠呦呦女士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837_569383_1986542_3.jpg在TOPAS中可以直接用键长键角来定义青蒿素的分子结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848_569387_1986542_3.png用 旋转操作 和 位移操作 将整个青蒿素分子放进晶胞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850_569389_1986542_3.png根据这样做成的晶体结构, TOPAS可以直接模拟出青蒿素的粉晶XRD花样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852_569390_1986542_3.png得益于直接定义键长键角的分子模型,TOPAS可以直接精修 键长 键角 以及 整个分子的旋转方向 以使计算XRD花样与实验测得的青蒿素粉晶衍射花样最一致。更重要的是,基于键长键角的分子模型定义可以很方便的添加各种基团以修改分子的结构。在分子工程,化工,药物合成,晶体工程等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很方便地设计并验证分子结构,再也不用在原子分数坐标XYZ,晶胞参数,原子实际坐标,以及键长键角之间繁杂地转换了。如果你还在用Materials Studio来计算粉晶衍射花样,那么你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在TOPAS中完成。从分子模型的建立,到晶体结构的搭建,到粉晶衍射花样模拟,到与实测XRPD花样的最优化拟合以精修键长键角,都可以在TOPAS中完成。:)

  • 营养所在青蒿素类化合物抗肿瘤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PLoS ON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所王慧研究组的研究论文Dihydroartemisinin exerts its anticanceractivity through depleting cellular iron viatransferrin receptor-1。该研究揭示了青蒿素类化合物双氢青蒿素抗肿瘤的又一新机制。 随着我国科学家凭借对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获得2011年国际拉斯科临床医学大奖,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再度成为举世瞩目的明星分子,其中双氢青蒿素(DHA)是青蒿素的主要代谢产物和活性最强的一种衍生物。近年来,王慧研究组对青蒿素类化合物的抗肿瘤功能及机制开展了多项研究,已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卵巢癌、肝癌的抗癌效果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中,该组巴乾等研究人员发现,DHA能造成肿瘤细胞铁元素的缺乏、降低铁元素的吸收、干扰细胞内铁元素既有的平衡状态,且这种改变与氧化损伤无关。进一步研究发现,DHA可以降低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1(TfR1)水平,通过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对其进行调控,减弱了细胞对铁的吸收,从而杀伤肿瘤细胞。 该研究结果将为青蒿素类以及铁元素靶向类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该研究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论文链接

  • 从质谱的角度谈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转帖)

    从质谱的角度谈屠呦呦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转帖)

    2015年10月5日的傍晚,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青蒿素”得诺贝尔奖的新闻一下子刷满了微信朋友圈。  青蒿素?这又是什么鬼?  青蒿素是一种有机物,它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大家可以在这个结构式中看到3个六元环(这不是苯环,因为双键都打开了),还有3个CH3甲基( 在化学里面,甲基是没什么活性的,物质的性质一般不会由甲基决定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90959_569515_2984502_3.jpg 这么复杂的一个结构,化学家是怎么得到这个分子结构的呢?  一开始,这就好像是一个黑箱。  要知道这个结构,首先需要知道这个“青蒿素”分子里含有多少个碳原子,多少个氢原子,多少个氧原子,有没有氮原子。  当时从青蒿里提取出来“青蒿素”这个玩意的时候,只做了人体生物实验,认为它对治疗疟疾有效,但并不清楚这个玩意的化学结构式是什么。这会引起一个问题,那就是无法进行人工合成——要知道从植物里去提取这个玩意程序很复杂,含量很少而且需要提纯(因为植物里各种有机物多得很,往往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因为这些原因,科学家更喜欢做有机合成,而不是纯天然提取的。  那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化学结构式呢?  因为这项工作是在1970年代完成的,当时的中国国情还比较复杂,而且仪器设备也比较简陋。我们可以换一种比较现代的语言来介绍一下这个过程。  最重要的是要测出这个分子的分子量,这就需要动用高端的分析化学仪器——有机质谱仪。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90959_569516_2984502_3.jpg 有机质谱仪是测量有机分子质量的一种有力武器。  这种仪器一般在前端有一个进样的设备,叫做液相色谱仪,然后通过电喷雾离子化或者化学电离或者激光解吸电离的方式把有机分子带上电变成离子(为什么有三种离子化的方式这决与我们要检测的分子有没有极性,换句话说就是分子结构对称不对称),然后再导入到质谱仪器中——质谱仪器内部是真空环境,所以离子可以在里面飞行,其运动过程基本只受到电场的控制,而不用考虑空气分子的碰撞。  质谱仪器是怎么知道分子的质量的呢?原来,质谱仪里面有一个或者多个“质量分析器”可以测量出离子的质量。质量分析器一般由四根带电的金属圆棒组成,叫做“四极杆”,两两相对,相对的一组电极带电相同,所以可以认为是一组,整个四极杆就好象是一个电容。它们带电以后,可以在空间产生一个电场分布——其电势满足拉普拉斯方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91000_569517_2984502_3.jpg 离子在这四极电场里运动,就好象是在狂风中的大海里的一个小船,只有特定质量的船才可以通过这片大海——船太大了容易招风被掀翻,船太小了容易被海浪吞没。(离子在四极场中的整个运动方程满足数学上描述摆长周期性变化的单摆的运动方程——马蒂尔方程。)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91001_569518_2984502_3.jpg 因为整个“青蒿素”分子结构复杂,太大了,还可以通过“碰撞室”把它碰成碎片(碰撞室里有惰性气体,可以把“青蒿素”撞碎),这就好像要研究一辆汽车的内部结构,可以让汽车撞墙,撞破了就可以知道汽车内部的发动机什么的安放位置了。碰撞室可以告诉我们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信息。也就可以告诉我们青蒿素结构信息了。  最后可以通过光谱与核磁共振验证的方法,把青蒿素整个化学结构完全定下来。 很难想象在缺乏高精尖设备支持下的科研是怎样一种状况。不得不赞叹的是,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代的“青蒿素”凝聚了一批分析化学家的心血,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测出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这是了不起的贡献。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中国,随着大批高精尖仪器的引进与国产化,硬件障碍和技术壁垒会大大降低,我们也期待不远的将来会诞生更多本土的诺贝尔奖!(转帖) 原文作者:张轩中 原文出处:http://news.kedo.gov.cn/feature/idea/816367.shtml

  • 16.3 快速溶剂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

    16.3 快速溶剂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

    快速溶剂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青蒿中的青蒿素喻凌寒¨’2⋯,宋之光1,陈江韩2,牟德海2,苏流坤2,腾久委2(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2.广东省化学危害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州510070;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报道了一种应用快速溶剂萃取、经衍生化处理后用RP—HPLc测定青蒿药材中青蒿素的方法。青蒿样品用无水乙醇萃取剂在90℃,12.6 MPa压力下萃取10 Illin,用碱衍生化后,色谱测定,回收率在95.3%~101.2%。色谱分析条件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肛m),甲醇一0.02 mol/L乙酸铵为流动相,梯度:甲醇体积分数20%~35%,5 rnin;35%~98%,5 min;98%,6 IIlin.检测波长260 nm;流速:1.0 mL/111in;柱温:25℃。结果表明该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以为青蒿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青蒿素;快速溶剂萃取;反相一高效液相色谱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7/201207241241_379360_2355529_3.jpg

  • 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序号】:4【作者】:刘小燕【题名】: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期刊】:上海师范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2019【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ns8s/defaultresult/index?crossids=YSTT4HG0%2CLSTPFY1C%2CJUP3MUPD%2CMPMFIG1A%2CWQ0UVIAA%2CBLZOG7CK%2CEMRPGLPA%2CPWFIRAGL%2CNLBO1Z6R%2CNN3FJMUV&korder=SU&kw=%E9%9D%92%E8%92%BF%E7%B4%A0%E6%94%B9%E6%80%A7%20%E8%BF%9B%E5%B1%95

  • 双氢青蒿素—氨基二硫代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

    【序号】:5【作者】:唐磊【题名】:双氢青蒿素—氨基二硫代甲酸酯衍生物的合成【期刊】:宁夏大学【年、卷、期、起止页码】:2017【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ns8s/defaultresult/index?crossids=YSTT4HG0%2CLSTPFY1C%2CJUP3MUPD%2CMPMFIG1A%2CWQ0UVIAA%2CBLZOG7CK%2CEMRPGLPA%2CPWFIRAGL%2CNLBO1Z6R%2CNN3FJMUV&korder=SU&kw=%E9%9D%92%E8%92%BF%E7%B4%A0%E6%94%B9%E6%80%A7%20%E8%BF%9B%E5%B1%95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序号】:3【作者】:蒋沅岐1董玉洁1周福军【题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期刊】:中草药. 【年、卷、期、起止页码】:2022,53(02)【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j6HAoO1nZAyS2YekZnRan692dSy38pVQB-mbF7MhurcV8TbaLQaieTfumSY-YSXDP8bIi-0tE3Alc2ThaidLG2IbF7-B8k-GbunhD9Mv1n7exY4bHPaK1BivQD65B3LjXlZXc8kL0ukEen9eC93ucg==&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 诺贝尔奖就在你身边,谈谈液相色谱测青蒿素

    诺贝尔奖就在你身边,谈谈液相色谱测青蒿素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是不是让你很惊讶,他的成果现在来说,也许是很简单,可是在她那个年代,确实不容易。你知道青蒿是什么吗?你知道青蒿素的测定,我们药典上就有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913_569394_1608710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913_569395_1608710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913_569396_1608710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913_569397_1608710_3.pn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10/201510080913_569393_1608710_3.png是不是感觉就在你身边?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

  •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与减毒对策分析

    【序号】:1【作者】:张世闯1郭源辉1刘婕【题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物安全性研究进展与减毒对策分析【期刊】: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起止页码】:2023【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j6HAoO1nZAy0jmoQjBAZRVr7RISgfiCf9F5KPFgexFrizVzdTE0A-Xem_adpDGcNguPUWiLW1PL25Rekhhnj178RKeLle4HeTO2fR86WPPH6Pdd7pAHuxO3uaTaLlQshNchnznixhFo=&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 青蒿功效的药理学研究

    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可分为非挥发性和挥发性成分两大类,前者主要含多种半萜类,有青蒿素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  【药理作用】  青蒿具有清热解毒、除蒸、截疟等功效。  1.抗病原体  (1)抗疟原虫  青蒿素是青蒿的抗疟有效成分,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等特点。青蒿素的衍生物蒿甲醚、青蒿酯钠也具有良好抗疟作用,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内试验证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直接杀灭作用,但对红细胞前期和外期无影响。其抗疟机理主要是影响疟原虫的膜结构,首先是抑制疟原虫表膜、食物泡膜、线粒体膜,其次是核膜、内质网膜;并对核内染色物质有一定的影响。其作用方式主要是影响了表膜-线粒体的功能,阻断以宿主红细胞浆为营养供给。青蒿素分子结构中所独有的过氧基是产生抗疟作用的必要基团。  (2)抗菌、抗病毒  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青蒿醇提物、醚提物、青蒿酯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对多种皮肤癣菌有抑杀作用。青蒿素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2.抗炎  青蒿水提物对大、小鼠蛋清性、酵母性关节肿胀和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莨菪亭是其抗炎成分之一。  3.解热、镇痛  青蒿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以花前期采的青蒿解热作用强,使实验性发热动物的体温下降。青蒿水提物还能使正常动物的体温下降。对化学刺激法和热刺激法引起的疼痛反应,青蒿水提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4.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青蒿素对正常动物的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血浆cAMP含量均无影响。但对皮质激素所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动物,青蒿素可使降低的淋巴细胞转化率增高,又可使升高的血浆cAMP降低;在高疟原虫血症时,又可使低下的血浆cAMP升高。青蒿琥酯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h细胞产生,阻止白细胞介素和各类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5.抗癌  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青蒿酸和青蒿B衍生物对小鼠白血病细胞、人肝癌细胞SMMC-7721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克隆形成有非常明显的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与青蒿清热解暑、除蒸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与青蒿截疟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为抗疟原虫作用。  【现代应用】  1.疟疾  2.高热  3.皮肤真菌病和神经性皮炎

  • 青蒿的含量测定

    本人现做一个关于青蒿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从一本书在找的,但是要求的流动相是0.01mol/L磷酸二氢纳-磷酸氢二纳缓冲溶液(水:甲醇=55:45),都不知是怎么弄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6.gif,有那位知道的指导一下或者有其他方法的交流一下,谢谢。

  •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距诺贝尔奖一步之遥

    屠呦呦 女,生于1930年12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科学网上发博客详细介绍了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饶毅认为,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今年80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9/14/9157208_0.shtml

  • 坛墨质检-国家标准物质目录(117)

    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国家标准物质服务平台坛墨质检-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北京坛墨质检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单位,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食品、环境、职业卫生标准物质生产商和服务商。BW5210 青蒿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6% BW5211 双氢青蒿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2 青藤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3 七叶皂苷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4 盐酸育亨宾;17alpha-羟基育亨烷-16alpha-羧酸甲酯盐酸盐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5 烟碱(尼古丁)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6 金雀花碱;野靛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7 秋水仙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8 薯蓣皂苷元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0 原薯蓣皂苷;原薯蓣皂甙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1 蛇床子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2 麝香酮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3 水杨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4 水飞蓟宾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5 芸香柚皮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6 鼠李糖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7 高乌甲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8 酒石酸长春瑞滨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9 甜菊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0 天麻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1 熊果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2 辛弗林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3 香豆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4 对香豆酸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5 淫羊藿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6 柚皮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7 岩白菜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坛墨质检现有员工79人,办公室面积450平米,实验室1650平米;销售、客服、财务及行政人员35人,实验室工作人员21人,库房14人,市场部8人。实验仪器设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离子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ICP-OES和ICP-MS;库房面积450平米,库房工作人员12人,现货产品5万个,坛墨质检自主研发的产品近3000个,已申报国标345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达到65项。坛墨质检是国内唯一提供标准溶液定制服务的标准物质研制单位,定制范围:特殊浓度定制、特殊溶剂定制、混标定制。

  • 坛墨质检-国家标准物质目录(120)

    国内最大最专业的国家标准物质服务平台坛墨质检-国家标准物质中心(北京坛墨质检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单位,是国内最大最专业的食品、环境、职业卫生标准物质生产商和服务商。BW5210 青蒿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6% BW5211 双氢青蒿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2 青藤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3 七叶皂苷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4 盐酸育亨宾;17alpha-羟基育亨烷-16alpha-羧酸甲酯盐酸盐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5 烟碱(尼古丁)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6 金雀花碱;野靛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7 秋水仙碱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18 薯蓣皂苷元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0 原薯蓣皂苷;原薯蓣皂甙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1 蛇床子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2 麝香酮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3 水杨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4 水飞蓟宾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5 芸香柚皮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6 鼠李糖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7 高乌甲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8 酒石酸长春瑞滨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29 甜菊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0 天麻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1 熊果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2 辛弗林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3 香豆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4 对香豆酸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5 淫羊藿苷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6 柚皮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BW5237 岩白菜素对照品,有报告 HPLC≥98% 坛墨质检现有员工79人,办公室面积450平米,实验室1650平米;销售、客服、财务及行政人员35人,实验室工作人员21人,库房14人,市场部8人。实验仪器设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液质联用、离子色谱、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ICP-OES和ICP-MS;库房面积450平米,库房工作人员12人,现货产品5万个,坛墨质检自主研发的产品近3000个,已申报国标345项,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达到65项。坛墨质检是国内唯一提供标准溶液定制服务的标准物质研制单位,定制范围:特殊浓度定制、特殊溶剂定制、混标定制。

  • 新工艺或降低抗疟疾药生产成本

    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站近日报道 科学家报告称他们开发出了一种产量更高、成本更低的两步新工艺,可能缓解生产抗疟疾骨干药物必需的原料的供应和价格波动问题。疟疾每年让3到5亿人患病,导致100多万人死亡。这种工艺使用现成的物质而且可以由制药企业容易地实施,关于这种工艺的报告发表在了美国化学学会(ACS)的《有机工艺研究与开发》(Organic Process Research & Development)杂志上。克林顿卫生获取项目的David Teager 和Rodger Stringham解释说,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是疟疾的最有效的疗法——疟疾是由被感染的蚊子的叮咬转移给人类的一种寄生虫感染。被用于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关键成分的青蒿素来自于黄花蒿(Artemisia annua),这是一种在中国生长的药用植物。近年来,青蒿素的价格经历了巨大的市场波动,波动范围从每磅大约180美元到410美元,这是由于天气条件以及对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需求。让成本下降是重要的,因为大多数疟疾病例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的发展中地区。这组科研人员推断,帮助稳定价格的一个方式可能是改进目前的青蒿素联合疗法(ACT)的生产工艺,这个工艺产生的这种成分的产量一直低于预期。这种改进将会减少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所需的黄花蒿的数量。这种新工艺远远更简单,而且比目前的方法产生的可能有害的废物更少。它还减少了生产青蒿素联合疗法(ACT)所需的青蒿素数量,这让这个工艺的成本更低。青蒿素的一种“半合成”版本在这种新方法中作为起始材料也工作得很好。“我们正在着手与我们抗击疟疾的全球战斗的制造伙伴分享这种新工艺,”这组科研人员说。

  • 药物分析核黄素磷酸钠,用核黄素对照品可否?

    样品为复方维生素,其中一项是核黄素磷酸钠,没找到核黄素磷酸钠的对照品,故用的核黄素对照品样品制备:先用水溶,然后用流动相稀释,流动相弱酸性做出的结果比标示量低了很多啊用核黄素对照品代替核黄素磷酸钠对照品,请问结果可信吗?

  • 转点新闻,生物学方面的

    屠呦呦与张亭栋获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9/252161-1.shtm因“落选院士”而“名震天下”的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最近在科学网上的博文篇篇点击量上万。其中一篇名为《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不仅给予两位对中国传统药物充分挖掘和认可的老一辈中国科学家以学术上的高度评价,甚至对他们寄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厚望。一位是因青蒿素而闻名天下的屠呦呦,另一位则是热衷于***研究的张亭栋。尽管这两位“能人”参与研发的药物已经挽救了世界上很多生命,但在饶毅看来,两位科学家迄今未获海内外学术界和公众的充分认可和肯定。正因为如此,今年9月,以研发实力著称的全球最大的制药集团之一——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将其设立的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二位,以表彰他们对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尽管此奖目前还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但GSK中国研发部副总裁鲁白博士的一席话已显示出GSK的远见卓识:“在中国本土做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工作更为不易,更应受到鼓励和支持。今天中国科学的一个现状是,中国科学开始被世界承认,但中国科学家却很少被国际科学界承认,我们希望借助于GSK这个国际品牌,帮助中国科学家走上国际主流学术舞台,也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科学家们对生命科学及相关技术发展的突出贡献。”屠呦呦:成就与争议伴行青蒿素发现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任务”,在这项以举国之力进行的大规模合作项目中,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可谓是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交战两军深受其害。美国政府曾公开承认,1967~1970年间,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疟疾同样困扰着越军。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美越两军胜负的重要因素。美国不惜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最终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时的中国正值“***”高潮,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瘫痪状态。但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动员、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却全面启动,目的就是要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项目启动之日正好是5月23日,考虑到战备需要,“523”就成了该项目的代号,遍布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从此踏上了研发抗疟新药的征程。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位年轻实习研究员屠呦呦接受任务加入了“523”。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屠呦呦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在经历了190多次的失败之后,在实验室里,屠呦呦通过乙醚提取,终于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取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无论如何,是她(屠呦呦)证明了乙醚提取物这个是有效的,这个已经是很有意义了。乙醚提取物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对后面提取青蒿素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年参与“523”任务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告诉《科学新闻》。1970年3月8日,经“523”办公室安排,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抗疟药内部会议上首次公开报告全部内容,引起全体参会人员极大兴奋。屠呦呦在2007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前言中指出,1972年30例抗疟临床就全部取得成功,1972年11月8日,从中分离提取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小组青蒿粗提物有效的工作公布后,中国南北两地分别独立开展了对青蒿的提取工作,一个是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与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的合作研究,一个是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当年也参与“523”任务的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李英在撰写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发明的回忆与感想》一文中指出,屠呦呦的乙醚提取法确实再次激发了研究人员对青蒿的研究热情。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和山东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利用当地植物资源,先后用溶剂汽油或乙酸乙酯提取到有效单体,一种白色的针状结晶,之后正式命名为青蒿素。但是至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医研究院用屠呦呦提取的结晶做临床实验结果不够理想并有毒副作用。而云南药物所罗泽渊等人提供的结晶通过李国桥等人的临床验证,证明确实对恶性疟尤其是脑型疟有效。那么,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有关这一点,李国桥说,据说后来变得私底下都说是自己提取出的结晶,但是提取出结晶不见得就是青蒿素。因为青蒿里面有7种结晶,只有一种是青蒿素,只有肯定了临床效果的才是青蒿素。如果临床上拿不出效果来,这种结晶就不是青蒿素,问题就出在这里。不仅如此,李国桥告诉《科学新闻》记者,事实上云南方面并没有采用屠呦呦的乙醚提取方式,他们只是受到北京中药所的启示。因此双方的“提取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各有各的方法,云南当时选用的是溶剂汽油等有机溶剂,使用以后就有粗结晶出来了。”而且“后来更为重要的是云南拿到结晶后,临床是交给我去做的。同年(1974——记者注))也在山东做了验证效果,然后决定了这个药是非常了不起的,超过了现有的药。”李国桥回忆说,“所以这是一种接力赛似的,是一个突出的成果。因此这不是任何一个人、两个人或三个人能够做的出来的,各自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毓林2009年在《化学进展》发表的文章《青蒿素——历史和现实的启示》一文中强调“青蒿素的发现是团队协作的成果”。但是针对记者“青蒿素的发现,到底是谁?”的提问时,现今已80多岁的屠呦呦告诉《科学新闻》:“你看看我的那本书好吗,你要知道青蒿素的事乱了,大家都要说是自己弄的,实际上这可能吗?科学就应该讲究实事求是的,所以呢我就不想再谈这些问题了,你要是信任的,就相信我的那本书,那里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我这本书实事求是,是根据事实写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的序言(三)中清楚地表述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单位。虽然在青蒿素的发现历史仍存诸多争议,但是无可厚非的是屠呦呦提出了用乙醚提取,这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至关重要。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在长达50多年的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中,屠呦呦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课题组在发现青蒿素的道路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果先后斩获诸多大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1982年屠呦呦出席全国技术奖励大会,领取发明奖章和证书。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屠呦呦个人因工作出色,国家发明奖章、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榜单屡屡有她。张亭栋:一生一追求***是家喻户晓、人人谈之色变的剧毒物,殊不知它还是一味古老的中药。西方医学界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承认和推广。然而,来自中国的科学家通过提取***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并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治疗白血病,成为中医药现代化里程碑式的杰出成果。张亭栋无疑是这一伟大成就中一位奠基式的人物。而他毕生追求的起点要源于一个民间秘方。早在1971年民间就相传一个由中药***、轻粉(氯化亚汞)和蟾蜍等配制而成的秘方,据说可以治疗淋巴结核。这一“药方”一度曾吸引众多的患者前往求治。随后,张亭栋把这个方子带回医院,领着哈尔滨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的同事开始了长期艰苦的研究。为了弄明白其中的原委,张亭栋开始其一生唯一的追求。1972年后,张亭栋将研究方向锁定了白血病研究,而不是不加选择地研究各类疾病。首先他从分析***、青粉、蟾酥的毒副作用入手,对这三种中药分别在临床上进行了对照。起初是动物实验,成功后之后张亭栋就开始在人体上进行试验,在使用中发生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副作用,虽然血像有所好转,但有人出现了蛋白尿、头疼、高血压等症状。1973年,张亭栋等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这时的张亭栋主要用了***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发现,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对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无数次试验之后,张亭栋开始意识到了实际上只有***在起主要作用,轻粉和蟾酥都有副作用,于是后来把这二者都剔除掉了。1973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上发表了“癌灵1号”的开创性论文,这是张亭栋及其团队的开创性研究。随后的一项研究成果成为日后同领域研究参考的“鼻祖”。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在《黑龙江医药》发表了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研究论文。总结了从1973~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这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可以说,直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