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生孢梭菌

仪器信息网生孢梭菌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生孢梭菌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生孢梭菌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生孢梭菌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生孢梭菌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生孢梭菌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生孢梭菌相关的解决方案。

生孢梭菌相关的论坛

  • 恒天然产品所含生孢梭菌不致毒 弄错检测法

    转 自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1896.shtm作者:张忠霞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3-8-29 11:05:39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恒天然产品所含生孢梭菌不致毒 弄错检测法“恒天然毒奶粉”事件8月28日上演“神转折”:新西兰官方称,恒天然乳清蛋白粉里所含的细菌并不是可能致毒的肉毒杆菌,而是与之相似的梭状芽孢杆菌(又称生孢梭菌)。普通消费者不禁会问:这也能弄错?生孢梭菌又是一种什么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当天宣布,多达195次的追加检测结果表明,恒天然产品中检出的微生物是生孢梭菌。它不会像肉毒杆菌那样产生出致命的肉毒素,迄今也未曾报告过与生孢梭菌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换言之,生孢梭菌的性质不像肉毒杆菌那么严重,只是如果含量过高,生孢梭菌也有可能导致食物腐坏。那么,检测机构怎会摆出这么离谱的“乌龙”?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微生物学专家苏西·怀尔斯对媒体介绍说,生孢梭菌实际上是不产生毒素的肉毒杆菌分离菌,“也就是说,这两种菌(肉毒杆菌和生孢梭菌)几乎是一样的,唯一区别在于是否含有负责编码生成肉毒素的基因。”这位专家介绍说,检测微生物污染有多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分离出菌株进行培养,然后进行相应的生物化学试验确定菌种;或者也可以通过寻找微生物中特定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来确定菌种。但对于肉毒杆菌和生孢梭菌来说,这两种检测法根本无法分辨。此前,肉毒杆菌一词曾引起消费者对恒天然产品的极大恐慌。实际上,真正有毒的不是肉毒杆菌本身,而是它在厌氧环境中产生的肉毒素(又称肉毒毒素)。肉毒素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物质,不到1微克就可以致人死亡。也正因如此,恒天然这起食品安全事件迅速引起全球关注。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和球菌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和球菌,该类群中与食品关系密切的菌属如下。1.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属可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需氧或兼性厌氧,绝大多数菌种产生过氧化氢酶。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植物、腐殖质及食品上。其中包括人和动物的病原性细菌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食物中毒性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昆虫的病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此外,也包括一些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的菌种。(1)蜡样芽孢杆菌(B.ccrcl2S):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调味料、乳及咸肉中,污染牛乳后可产生卵磷脂酶,破坏脂肪球膜,使得脂肪不能很好地乳化,还可以产生类似凝乳酶的酶,使乳在酸度不高时即可发生凝固。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温度为10~48℃,pH值为4·9~9·3,发芽温度范围为1~59℃。该菌污染食品后,可以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且产生下痢性毒素、肠毒素、溶血素、呕吐毒素及肠管坏死毒素等,引起人食物中毒。(2)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该菌菌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粗糙或有皱纹,呈奶油色或褐色,菌落形态与培养基成分有关。枯草芽孢杆菌污染面粉后,可以使发酵面团产生液化黏丝状现象,使烤制的面包**头出现斑点或斑纹,并且伴有异味。在肉类表面可产生黏液并有异味。在肉类罐头及其他肉制品上经常可以分离到该菌,但在密封的罐头中较少引起变质。在牛乳中生长,可以使牛乳变稠,有时在不变酸时使牛乳凝固,即产生所谓的甜凝乳现象。(3)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该菌可以在含氨的环境中生长,不需要生长因子,无卵磷脂酶活性。在厌氧条件下,于葡萄糖肉汤中不生长,多数菌株可在培养基中产生黄、粉红、褐或黑色色素。适宜生长温度为28~37℃。该菌可以从鲜乳、消毒乳、于酪、肉类等食品中分离到,可使浓缩乳凝固并产生干酪味和气体,使肉类罐头变质胀罐。(4)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earothermophilus):该菌菌落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小菌落,表面光滑或粗糙,能在49~65℃范围内生长,对热的抵抗力很强。该菌在pH值5.0以下的培养基上不生长。该菌主要可引起罐藏食品和淀粉类食品的腐败。(5)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该菌菌落为不透明的小菌落,生长温度范围为18~60℃,可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在有氧条件下于葡萄糖肉汤中生长,产生醋酸、乳酸和CO2。在厌氧条件下主要产生乳酸,不产气。该菌能在pH值3.5~**5的食品中生长,引起食品变质,罐头食品变质后外观不膨胀。在炼乳罐头中,通常使乳形成坚实凝结,偶尔呈碎片状凝结,并有乳清析出。此种变质亦常发生于含有蔗糖的乳制品中。2.梭菌属(Clostridium)该属的绝大多数种为厌氧菌,只有少数种可在大气条件下生长,但在大气中不形成芽孢。该属菌形成的芽孢多呈球形,位于菌体中央,使菌体呈梭状。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该属菌对营养的需要因菌种不同而异。可耐受2.5%~6.5%NaCl浓度的渗透压,对亚硝酸钠和氯敏感。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肠道内。该属中的一些菌种如丁酸梭菌(C.butyricum)可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于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一些菌种如腐化梭菌(C.putrefaciENs)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粪臭素)等具有恶臭味的腐败产物,在乳中生长时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长使肉变黑,在罐头中生长时,因产气使罐头发生膨胀。肉毒梭菌(c.botulinum)在食品中增殖时可产生肉毒毒素,当人们食入含有该毒素的食品时,可发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症状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继而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吞咽困难等症状直至死亡。此外某些梭菌如破伤风梭菌(C.terni)是人和动物的破伤风病病原菌。

  •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和球菌

    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和球菌,该类群中与食品关系密切的菌属如下。1.芽孢杆菌属(Bacillus)该属可形成芽孢,对不良环境条件有很强的抵抗力。需氧或兼性厌氧,绝大多数菌种产生过氧化氢酶。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植物、腐殖质及食品上。其中包括人和动物的病原性细菌炭疽芽孢杆菌(B.anthracis)、食物中毒性细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昆虫的病原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huringiensis)、可用于食品工业生产的枯草芽杆菌(B.subtilis)。此外,也包括一些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和食物中毒的菌种。(1)蜡样芽孢杆菌(B.ccrcl2S):该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调味料、乳及咸肉中,污染牛乳后可产生卵磷脂酶,破坏脂肪球膜,使得脂肪不能很好地乳化,还可以产生类似凝乳酶的酶,使乳在酸度不高时即可发生凝固。蜡样芽孢杆菌的生长温度为10~48℃,pH值为4·9~9·3,发芽温度范围为1~59℃。该菌污染食品后,可以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且产生下痢性毒素、肠毒素、溶血素、呕吐毒素及肠管坏死毒素等,引起人食物中毒。(2)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该菌菌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表面粗糙或有皱纹,呈奶油色或褐色,菌落形态与培养基成分有关。枯草芽孢杆菌**面粉后,可以使发酵面团产生液化黏丝状现象,使烤制的面包或馒头出现斑点或斑纹,并且伴有异味。在肉类表面可产生黏液并有异味。在肉类罐头及其他肉制品上经常可以分离到该菌,但在密封的罐头中较少引起变质。在牛乳中生长,可以使牛乳变稠,有时在不变酸时使牛乳凝固,即产生所谓的甜凝乳现象。(3)巨大芽孢杆菌(B.megaterium):该菌可以在含氨的环境中生长,不需要生长因子,无卵磷脂酶活性。在厌氧条件下,于葡萄糖肉汤中不生长,多数菌株可在培养基中产生黄、粉红、褐或黑色色素。适宜生长温度为28~37℃。该菌可以从鲜乳、消毒乳、于酪、肉类等食品中分离到,可使浓缩乳凝固并产生干酪味和气体,使肉类罐头变质胀罐。(4)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stearothermophilus):该菌菌落为圆形或不规则圆形小菌落,表面光滑或粗糙,能在49~65℃范围内生长,对热的抵抗力很强。该菌在pH值5.0以下的培养基上不生长。该菌主要可引起罐藏食品和淀粉类食品的腐败。(5)凝结芽孢杆菌(B.coagulans):该菌菌落为不透明的小菌落,生长温度范围为18~60℃,可在酸性条件下生长。在有氧条件下于葡萄糖肉汤中生长,产生醋酸、乳酸和CO2**厌氧条件下主要产生乳酸,不产气。该菌能在pH值3.5~4.5的食品中生长,引起食品变质,罐头食品变质后外观不膨胀。在炼乳罐头中,通常使乳形成坚实凝结,偶尔呈碎片状凝结,并有乳清析出。此种变质亦常发生于含有蔗糖的乳制品中。2.梭菌属(Clostridium)该属的绝大多数种为厌氧菌,只有少数种可在大气条件下生长,但在大气中不形成芽孢。该属菌形成的芽孢多呈球形,位于菌体中央,使菌体呈梭状。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该属菌对营养的需要因菌种不同而异。可耐受2.5%~6.5%NaCl浓度的渗透压,对亚硝酸钠和氯敏感。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下水污泥、海水沉淀物、腐败植物、食品、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肠道内。该属中的一些菌种如丁酸梭菌(C.butyricum)可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各种有机酸(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乙醇、异丙醇、丁醇),在食品加工上可用于生产某些酸、醇和酮类。一些菌种如腐化梭菌(C.putrefaciENs)分解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H2S、硫醇、甲基吲哚(粪臭素)等具有恶臭味的腐败产物,在乳中生长时可使乳中酪蛋白完全胨化,在熟肉上生长使肉变黑,在罐头中生长时,因产气使罐头发生膨胀。肉毒梭菌(c.botulinum)在食品中增殖时可产生肉毒毒素,当人们食入含有该毒素的食品时,可发生毒素型食物中毒,早期症状为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继而出现眼睑下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吞咽困难等症状直至死亡。此外某些梭菌如破伤风梭菌(C.terni)是人和动物的破伤风病病原菌。**

  • 【原创大赛】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情况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情况 了解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情况,预防李斯特菌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样品的分离和菌株鉴定均按GB4789.30—2010《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进行。 食品受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较严重。

  • 芽孢细菌若不通过芽孢染色法,在显微镜下如何识别?

    一、目的要求 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二、基本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一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以进入菌体,而且也可以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三、器材 枯草芽孢杆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 孔雀绿染液,番红水溶液,苯酚品红溶液,黑色素溶液等。 四、操作步骤 方法1、 (1)将培养24小时左右的枯草芽孢杆菌或其他芽孢杆菌,作涂片、干燥、固定。 (2)滴加3—5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加热时间从染液冒蒸汽时开始计算约4—5分钟。这一步也可不加热,改用饱和的孔雀绿水溶液(约7.6%)染10分钟。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方法2、 (1)取二支洁净的小试管,分别加入0.2ml无菌水,再往一管中加入1—2接种环的蜡状芽孢杆菌的菌苔,另一管中加入1—2接种环的生孢梭菌的菌苔,两管各自充分混合成浓厚的菌悬液。 (2)在菌悬液中分别加入0.2ml苯酚品红溶液,充分混合后,于沸水浴中加热3—5分钟。 (3)用接种环分别取上述混合液2—3环于两片载玻片上,涂薄,风干后,将载玻片稍倾斜于烧杯上,用95%乙醇冲洗至无红色液流出。 (4)再用自来水冲洗,滤纸吸干。 (5)取1—2接种环黑色素溶液于涂片处,立即展开涂薄,自然干燥后,油镜观察,在淡紫灰色背景的衬托下,菌体为白色,菌体内的芽孢为红色。

  • 【资料】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

    昆虫病原细菌广泛存在自然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昆虫数量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某些芽孢杆菌已发展成为微生物杀虫剂,具有控制农林害虫的巨大潜力,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防治害虫的新途径,在综合防治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自从19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家蚕、蜜蜂细菌病害的近一百年间,发现并被描述的昆虫病原细菌约有90多个种和亚种,它们大多属于真细菌纲(Eubacteria)的芽孢杆菌科(Bacilliacene)、假单孢菌科(Pseudomonadacea)和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从防治害虫的角度来说,在这三科中以芽孢杆菌科最为重要。此科包括有两个属: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芽孢梭菌属(Clostridium)。在芽孢杆菌属中的乳状病芽孢杆菌(Bac.popillia)、缓死芽孢杆菌(Bac.lentimorbu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thuringiensis)的某些亚种以及球形芽孢杆菌(Bac.spuericus),目前在国内外均已发展成为防治农林害虫及卫生害虫的微生物杀虫剂。而且,迄今为止,昆虫病原细菌的主要研究力量也仍然集中在这些细菌上。 但是在这些众多的病原细菌中,真正能够开发成为一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杀虫剂的却并不多,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形成芽孢的病原细菌。如乳状病芽孢杆菌和苏云金芽孢杆菌.[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4035]苏云金芽孢杆菌[/url]

  • 【分享】益生菌和乳酸菌的区别

    食品工业上谈论的益生菌被定义为: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对宿主起有益健康的作用。在谈论益生菌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 活的微生物;2) 摄入足够的量;3) 对宿主健康有益。益生菌是从有益宿主健康出发给出的定义,目前研究较热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其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和芽孢杆菌都属于乳酸菌类,因此益生菌包括了部分乳酸菌,而乳酸菌不全是益生菌。 乳酸菌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微生物分类规范,定义并不严谨,但目前已经得到大众的公认。因此食品工业上对乳酸菌的定义为:乳酸菌一般是指能发酵糖,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在谈论乳酸菌时应该注意二个方面:1) 乳酸菌是一种细菌;2) 能发酵糖类生成乳酸。乳酸菌是从发酵糖产生乳酸的机理方面考虑给出的概念,对人类生活有益的乳酸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链球菌、明串珠菌等。并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有益于人类健康,也有一些乳酸菌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有害的利斯特氏菌。目前市场上发酵奶制品中提到的乳酸菌传统意义上是指:1)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2)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这两支菌是酸奶发酵过程中传统混合使用的乳酸菌。市场上发酵奶制品中提到的益生菌一般为:1)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2)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3)动物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4)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5)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6)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等等。它们也都是乳酸菌类,由于它们有的耐酸能经受住人体胃酸的考验,有的能在人体肠道中定植一段时间,总之能为人体肠道提供活的益生菌,因此现代微生态学研究中把它们定义为益生菌类。

  • 【分享】法国7名儿童感染大肠杆菌 卫生当局召回汉堡牛肉饼

    据美联社报道,近日法国出现7名儿童感染大肠杆菌病例,法国卫生当局已责令一家德国连锁超市召回汉堡牛肉饼,目前已排除该起感染与德国致命大肠杆菌疫情相关。 法国北部-加莱海峡地区卫生机构主管雷纳尔表示,可以确信此次感染疫情菌株不同于德国芽菜上的大肠杆菌菌株。目前德国大肠杆菌疫情已造成39人死亡,上千人感染。 在新闻发布会上,雷纳尔表示,感染大肠杆菌的7名儿童已住院接受治疗,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出现呕吐、血性腹泻。他同时还表示,据目前所知其中的5名儿童食用了由德国连锁超市利德尔(Lidl)出产、法国制造的冷冻碎牛肉馅饼。供应该款汉堡馅饼的法国制造商表示, 馅饼中的牛肉来自法国、德国、与荷兰的农场,此次召回同样涉及10吨牛肉。 欧盟发言人文森特称,欧盟委员会认为此次法国感染疫情远不及德国疫情那样严重。 文森特同时还表示,此次法国疫情菌株为常规菌株,去年欧盟地区共发生3500起大肠杆菌感染病例,93起发生在法国。

  • 【原创大赛】2014年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风险监测分析

    【原创大赛】2014年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风险监测分析

    2014年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风险监测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被看作是人畜共患和经食物传播的病原菌只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能在低温条件下生长,且患者死亡率高达20%-30%,因而受到国际卫生和食品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多年来它一直是研究胞内致病机制的较好模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通过受污染的食品,如奶酪、牛奶、午餐肉和法兰克福香肠而感染人类。尽管采取了许多预防措施,但近年来欧美等国家还是暴发了多起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源性污染导致的人群感染事件。为防范由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在这里发生,我们2014年共监测了5 类食品180份样品,现将监测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试剂和仪器 使用的培养基有李氏增菌肉汤LB(LB1,LB2)、含0.6%酵母浸膏的胰酪胨大豆琼脂(TSA-YE)、1%盐酸吖啶黄(acriflavine HCl)溶液、1%萘啶酮酸钠盐(naladixic acid)溶液、PALCAM琼脂购买于北京路桥公司。主要仪器包括均质器,电子天平:感量0.1g,VITEK-2 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1.2依据和方法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制定的“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增菌、分离、鉴定、菌种保存及送上级实验室复核。试验程序见图1。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062118_526074_2433088_3.jpg

  • 复旦大学一实验室发生连锁爆炸

    昨天凌晨左右,复旦大学化学西楼一实验室内突发爆炸,放置室内的试管、容器等相继发生连锁爆炸,所幸校方及消防部门扑救及时,没有酿成人员伤亡。详情请看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60316/13173263.html

  • 肉毒杆菌:在奶粉中不能生长 检出或为芽孢

    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8月3日发布消息称,在三批次浓缩乳清蛋白粉中检出肉毒杆菌。多美滋、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多家企业涉案,并启动召回工作。  肉毒杆菌的毒素被用来开发成生化武器,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质之一。此次婴儿配方奶粉和运动饮料使用了受肉毒杆菌污染的乳清蛋白粉,会有哪些风险?肉毒杆菌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艺康(中国)食品安全经理陆有开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肉毒杆菌(也叫肉毒梭菌)是一种产芽孢的革兰氏阳性杆菌,主要来源于土壤、水、水底沉积物及动物粪便等。  “肉毒杆菌生长到一定数量时会产生神经毒素,这种神经毒素是世界上最毒的物质之一,可以抑制人体神经信号的传递,让人出现头晕、呼吸困难和肌肉乏力等症状,因此,有些国家把它开发成生化武器。”陆有开称。  不过,肉毒杆菌对生长条件要求“苛刻”。陆有开说,肉毒杆菌需要在ph值4.6以上的非酸性食品和无氧气或很少氧气的环境下才能生长。肉毒杆菌生长体本身耐热性并不强,通常100℃烹煮过程就能将肉毒杆菌生长体杀死,但其在不良环境下芽孢的抵抗力更强,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干燥、热处理和消毒剂等具有很强的抵抗力,121℃热杀菌10秒左右才能杀死90%的肉毒杆菌芽孢。芽孢本身不能进行生长繁殖,也不能导致食品的腐败,但是,一旦碰到合适的条件,芽孢会发芽变成生长体而进行繁殖。肉毒杆菌最适合的生长温度范围为30℃~37℃,大部分菌株在10℃以下不能生长,但有的菌株在3℃以上就能生长。  肉毒杆菌能在奶粉中生长吗?陆有开说,奶粉中的水分活度较低,因此肉毒杆菌在奶粉中不能生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奶粉中就完全不存在肉毒杆菌的芽孢。“在奶粉上检出的应该是肉毒杆菌的芽孢,它的来源估计是由杀菌工艺失效和杀菌后污染引起。”  肉毒杆菌的中毒路径有两种,一种是对一岁以下的婴儿来说,吞食了含有肉毒杆菌毒素芽孢的食物,由于婴儿肠道内的正常肠道细菌群落还没有建立,肉毒杆菌毒素芽孢发芽生长产生毒素,导致婴儿中毒;另一种是对一岁以上的人群来说,由于他们的肠道菌群已经建立,肉毒杆菌毒素芽孢不可能发芽生长,因此,其致病性就是由于肉毒杆菌先行在食物中生长产生了毒素而使人致病。  陆有开称,在西方,肉毒杆菌中毒案例主要发生在家庭自制罐头上。  他说,目前的奶粉没有检测肉毒杆菌的项目和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在婴儿奶粉中,肉毒杆菌的风险要比其他致病菌风险小得多,如沙门氏菌和阪崎肠杆菌,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致病菌都进行检测,这主要靠良好的操作规范和卫生保持来控制。

  • 23.4 枯草芽孢杆菌JA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的纯化及电喷雾质谱鉴定

    23.4 枯草芽孢杆菌JA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的纯化及电喷雾质谱鉴定

    【作者】 陈华; 袁成凌; 蔡克周; 郑之明; 余增亮;【Author】 Hua Chen,Chengling Yuan,Kezhou Cai,Zhiming Zheng,Zengliang Yu(Key Laboratory of Ion Beam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Hefei 230031,China)【机构】 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离子束生物工程学重点实验室 合肥230031; 合肥230031;【摘要】 枯草芽孢杆菌JA产生的抗生素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明确抗生素的种类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用6mol/L盐酸沉淀JA菌株的去菌体培养基,再用甲醇抽提获得抗生素的粗提物。利用反相HPLC系统,将粗提物过DiamonsilC18柱,收集有抗小麦赤霉病等病原真菌活性的化合物1、2。运用电喷雾质谱法(ESI/MS)测得其分子量分别为1042.4D和1056.5D。再利用碰撞诱导解离(CID)技术获得化合物的典型结构特征离子碎片,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042.4D的化合物一级结构为Pro-Asn-Tyr-βAA-Asn-Tyr-Asn-Gln(βAA为14个碳原子的氨基脂肪酸),属于脂iturin A。化合物1、2为相差一个亚甲基(-CH2)的iturinA同系物。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中快速分离纯化和鉴定脂肽类抗生素iturin A的新方法。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7/201207301640_380623_2379123_3.jpg

  • 【原创大赛】产气荚膜梭菌初试验

    【原创大赛】产气荚膜梭菌初试验

    1. 适应范围和应用领域1.1. 适应于饮用天然矿泉水中产气荚膜梭菌的测定2. 方法原理2.1. 采用滤膜法。取50ml的水样用孔径为0.22um的滤膜过滤,然后将滤膜移至SPS琼脂培养基上,倒置于36℃±1℃厌氧培养24h,计数黑色菌落,任意挑取3个-5个在滤膜上生长的黑色菌落,分别接种FT培养基,于36℃±1℃厌氧培养18-24h后,将培养物做确证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证产气荚膜梭菌的存在。3. 试剂 3.1. 庖肉培养基 3.2. 亚硫酸盐-多粘菌素-磺胺嘧啶琼脂(SPS) 3.3. 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FT) 3.4. 动力-硝酸盐培养基(A法) 3.5. 卵黄琼脂培养基4. 仪器及设备 4.1. 恒温培养箱 4.2. 厌氧培养装置 4.3. 滤器5. 操作5.1. 样品测定5.1.1. 安装好过滤装置,在100级洁净工作台进行过滤操作。取50ml水样(若含菌量较多,可用0.1%蛋白胨水将水样按比例稀释)注入装有滤膜的滤器中,打开滤器阀门进行抽滤。5.1.2.结束过滤操作,用无菌镊子将滤膜倒置在SPS琼脂培养基上(或正置于SPS培养基上,在上层覆盖约5mlSPS培养基创建厌氧环境),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不留气泡。5.1.3.倒置于厌氧装置中在36℃±1℃厌氧培养24h。计数平板上的黑色菌落数。5.2.确证性试验 挑取可疑黑色菌落3-5个,分别接种FT培养基,于36℃±1℃厌氧培养18-24h 5.2.1. 革兰氏染色镜检: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其耐热菌株可能形成卵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其宽度一般不大于菌体。 5.2.2. 动力硝酸盐试验:接种针穿刺,36℃±1℃厌氧培养24h,观察接种线的生长情况,判断有无动力。然后滴加A液和B液2-3滴,观察硝酸盐是否被还原。产气荚膜梭菌现象:无动力;硝酸盐阳性。 5.2.3. 含铁牛乳培养基试验:取生长旺盛的FT培养液1ml接种含铁牛乳培养基,在46℃培养2h后观察“爆裂发酵”现象。在5h内不发酵为阴性。产气荚膜梭菌为阳性。 5.2.4.卵黄琼脂试验:接种针取FT培养液点种于卵黄琼脂平板,,36℃±1℃厌氧培养24h,观察接种点变化。产气荚膜梭菌会分解卵黄中的卵磷脂,接种点底部及周围形成乳白色浑浊带。5.3.结果表述: 根据黑色菌落计数和确证性试验结果,计算每50ml水样中的产气荚膜梭菌数量,结果以CFU/50ml计。附图:[img=,490,27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141058_01_3081717_3.png[/img]菌株培养---庖肉培养基(图左), 疱肉斜面培养基(图右)[img=,490,24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141059_01_3081717_3.png[/img]产气荚膜梭菌在SPS培养基上的现象(图左)及大肠杆菌阴性对照[img=,490,51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141100_01_3081717_3.png[/img]在FTG培养基上生长旺盛[img=,490,20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141101_01_3081717_3.png[/img]动力-硝酸盐培养基(+)含铁牛乳培养基(+)含铁牛乳培养基(—)[img=,490,23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8/201708141102_01_3081717_3.png[/img]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板上的溶血现象。

  • 如何检测芽孢杆菌

    我有个问题想让大家帮忙解决解决,如何测定食品中芽孢杆菌(益生菌)的数量?同时请microbiologyy给指点指点!谢谢!

  • 【抗生素与抗菌药、各类抗菌药物简介】

    抗生素是否等于抗菌药?是抗生素包含抗菌药,还是抗菌药包含抗生素?许多行业内人士也说不清楚,那么,到底二者是怎么回事呢?  抗生素和抗菌药都是指一类抑制或杀灭微生物或细菌的药物,在日常生活和临床使用中,这两个名词常被混用,但人严格的专业角度讲,这两个名词是有明显区别的。  抗生素(an-tibiotics)原意是指这样的一种化学物质,它由某种有机体(一般来说是某种微生物)所产生,,在稀释状态下,对别种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抗生素依据它们的作用对象以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抗细菌作用、抗病毒作用、抗真菌作用等。比如由青霉菌属所产生的青霉素,以及头孢菌素、链霉素等是抗细菌的抗生素;治疗单纯性疱疹的阿糖腺苷是抗病毒的抗生素药;两性霉素B既有抗原生动物感染的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s)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部分抗生素外,还包括合成的抗菌素,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也是抗菌药。  抗生素和抗菌药都是化疗药品,同属于抗微生物类药(an-timicrobial drugs)或抗感染药(anti-infective drugs)。  抗生素是抗菌药不太恰当的旧称。  虽是如此,国内外都有人认为,如此将抗生素和抗菌药进行严格区分已无多大意义,因为原来来源于微生物的抗生素现在大都来源于人工合成或半合成,因此主张凡是抑制细菌生长繁殖或杀灭细菌的药物都可称之为抗生素或抗菌药,比如不列颠百科辞典就把喹诺酮类列为抗生素(antibiotics)。但早期抗菌药磺胺类一般按习惯仍称为抗菌药,而不称抗生素。  也有人主张,只要母体结构与自然抗生素相近,不论天然、合成还是半合成抗微生物药,都可称为抗生素,否则为非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s)是指一类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除部分抗生素外,还包括合成的抗菌素,比如磺胺类、喹诺酮类等。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细菌作用的抗生素也是抗菌药。”请问:除了青霉素和链霉素,哪些抗生素也可以叫作抗菌药抗生素(Antibiotics)及分类 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 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 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 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 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 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 【原创大赛】益生菌二三事

    文/袁靖琳 (华测检测 食药农化事业部)2002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起草了《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评价指南中给出了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它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益生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益生菌特有的保健功能而引发的相关研究日渐热门。益生菌的应用已被深入的研究并在不断的发展中, 它不仅仅被应用于食品中, 而且在医药、畜牧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益生菌的研究历史不过百年, 但是发展速度很快, 在菌种开发产品研发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目前,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利用益生菌中的活性, 激活免疫功能, 使它更好的调节免疫系统、控制肿瘤和抑制癌症、改善肠胃环境,甚至可以用于辅助治疗某些精神类疾病,为人类的健康作更大的贡献。[b]1. [b]益生菌研究史简介[/b][/b]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牛奶酸变的过程中发现了乳酸菌;1878年,李斯特首次从酸败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1899年,法国儿童医院的蒂赛从婴儿粪便中分离出双歧杆菌,发现其与婴儿腹泻有关;1900-1901年,丹麦奥拉严森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离;1905年,保加利亚斯塔门格里格罗夫首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杆菌;1930年,日本代田稔首次成功分离出源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取名干酪乳杆菌代田株,即后来被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1935年,乳酸菌饮料问世,益生菌开始走向产业化;1974年,Paker将益生菌定义为对肠道微生物平衡有利的菌物;1988年,丹麦科汉森实验室生产出超浓缩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1996-1999年,欧共体PROBDEMO CT96-1028项目研究标明了益生菌产品的益生功效;2002年,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起草了《食品益生菌评价指南》,评价指南中给出了益生菌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充足的数量时,它会赋予宿主某种健康益处”。[b]2. [b]益生菌益生功能简介[/b][/b]多方研究标明,益生菌具有调节体内微生态平衡、恢复正常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功效。总结归纳为:ü 预防或改善腹泻ü 缓解乳糖不耐症ü 改善便秘ü 辅助治疗幽门螺杆菌引发的肠胃疾病ü 增强人体免疫力ü 促进消化ü 降低血清胆固醇ü 辅助治疗糖尿病ü 延缓衰老2013年,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益生菌疗法可以减轻小鼠自闭症,这一结果或许将会改变治疗人们对孤独症传统疗法的看法。[b]3. [b]益生菌在食品工业的应用[/b][/b]目前,益生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1)乳杆菌类(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2)双歧杆菌类(如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3)革兰阳性球菌(如嗜热链球菌、粪链球菌、乳链球菌);此外,有些酵母菌等也可以归入益生菌的范畴。被应用到食品中的益生菌应具有以下功能性要求:( l) 耐酸耐胆盐 (2) 可粘附在上皮表面并且能在人的胃肠道存活 (3) 免疫刺激, 并不引起某些炎症 (4 )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如幽门螺杆菌、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艰难梭菌等。同时还得具备以下的加工性要求(1)好的感观特性 (2) 抗噬菌体 ( 3 )加工过程中存活 (4 )在产品和储藏过程中稳定。益生菌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被当做天然发酵剂广泛应用--在乳制品行业生产发酵乳、干酪等,《GB 19302-2010国家安全标准 发酵乳》中则明确指定酸乳和风味酸乳使用的菌株仅为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在肉制品行业用于生产发酵香肠;在果蔬行业,用于生产泡菜、果蔬汁饮料;近几年还有研究人员将乳酸菌、酵母和谷物混合也得到了感官风味较好的产品;在婴幼儿食品中则是作为益生菌补充剂。益生菌也被用在了保健品中。保健品中常用的两大类乳酸菌群:一类为双歧杆菌,如婴儿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一类为乳酸杆菌,如如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罗伊氏乳杆菌等。市场上常见的养乐多便是添加了干酪乳杆菌LcS的具有保健功能的乳酸菌饮料。目前,我国可以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有: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婴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reve)、青春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is)、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Lactobacillus casei subsp. Casei)、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b]4. [b]国内存在的问题[/b][/b]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的研究和制定益生菌及其发酵乳制品的标准。益生菌及发酵乳制品市场异常混乱,出现功能夸大的虚假宣传,甚至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中检验不出该益生菌的现象。较为典型的例子--对于声称添加了某种或某些特定活性益生菌的乳酸菌型饮料,套用《GB710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标示活菌(未杀菌)型的产品乳酸菌数应≥10[sup]6[/sup]CFU/g(mL)”评价产品的合格性显然并不合适,因为这一判定标准仅仅只对活菌数进行了要求,而对于那些声称添加了某种或某些益生菌的产品,消费者无从知晓在这数目≥10[sup]6[/sup]CFU/g(mL)乳酸菌中是否真的含有产品声称的益生菌。此外,在益生菌食品方面,我国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与国外相比,我国消费者对乳制品的消费数量仍然较低;第二,在我国大品牌的益生菌乳制品所用菌种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国外品牌,如杜邦(丹尼斯科)、拉曼、科汉森等,我国应尽快在菌种选育上下功夫,筛选和培育优良益生菌菌种,打破国外的垄断,开发适合我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第三,高新生物技术与益生菌产品生产相结合,提高益生菌的生物利用率。[b]5. [b]申报及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小贴士[/b][/b]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除了要按保健食品注册管理有关规定提交申报资料外,依据益生菌保健食品申报与评审规定(试行)(国食药监注202号)还应注意如下几点:[b][b]5.1菌种应满足的条件[/b][/b](一)必须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成员,可利用其活菌、死菌及其代谢产物。(二)生产用菌种的生物学、遗传学、功效学特性明确和稳定。(三)种子批系统。原始种子批应验明其记录、历史、来源和生物学特性。工作种子批的生物学特性应与原始种子批一致,每批主种子批和工作种子批均应按规程要求保管、检定和使用。在适宜的培养基上主种子传代不超过10代,工作种子传代不超过5代。(四)菌种及其代谢产物必须无毒无害,不得在生产用培养基内加入有毒有害物质和致敏性物质。(五)从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中应能分离出与报批和标识菌种一致的活菌。[b][b]5.2生产要求[/b][/b](一)必须有专门的厂房或车间、有专用的生产设备和设施;必须配备益生菌实验室,菌种必须有专人管理,应由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细菌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制定相应的详细技术规范和技术保证。益生菌需建立档案。(二)[color=#333333]生产用菌种及生产工艺不得变更。[/color](三)[color=#333333]所用益生菌菌种在其发酵过程中,除培养基外,不得加入具有功效成分的动植物及其它物质。[/color][b][b]5.3申报附加资料[/b][/b](一)菌种的属名、种名应有对应的拉丁学名。(二)菌种的培养条件(培养基、培养温度等)。(三)菌种来源及国内外安全食用资料。(四)[b]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鉴定机构[/b]出具的菌种鉴定报告。(五)菌种的安全性评价资料(包括毒力试验)。(六)菌种的保藏方法。(七)对经过驯化、诱变的菌种,应提供驯化、诱变的方法及驯化剂、诱变剂等资料。(八)以死菌和/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功能因子的保健食品应提供功能因子或特征成分的名称和检测方法。(十一)使用《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之外的益生菌菌种的,还应当提供菌种具有功效作用的研究报告、相关文献资料和菌种及其代谢产物不产生任何有毒有害作用的资料。当注册的产品工艺是购买活菌冻干粉混合、灌装过程,上述资料可以由活菌种冻干粉原料供应商提供复印件(加盖原料供应商公章),并提供购销凭证。[b][b]5.4益生菌产品要求[/b](一)[color=#333333]能够促进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对人体起有益作用的微生态产品。[/color](二)[color=#333333]必须安全可靠,即食用安全,无不良反应[/color][color=#333333]。[/color][/b](三)不提倡以液态形式生产益生菌类保健食品活菌产品。[b](四)活菌类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质期内活菌数目不得少于10[sup]6[/sup]cfu/mL(g)。[/b](五)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如需在特殊条件下保存,应在标签和说明书中标示。[b][b]6.小结[/b][/b]从益生菌首次被定义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益生菌这一产业迅猛发展,菌种开发、产品研究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我国对微生态这一领域研究起步较晚于国外,核心菌种也长期依赖于进口,但令人欣慰的是由内蒙古大学张和平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从酸马奶中筛分得到的干酪乳杆菌Zhang、乳双歧杆菌V9、植物乳杆菌P-8 等35 株乳酸菌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并且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健康医疗、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等领域。部分产品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经投入到临床应用。在解决肠道菌群失衡、抵抗力差等方面都有较好效果。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愈加重视,我国益生菌市场迅速发展。如何规范益生菌产品市场、如何充分利用益生菌菌种提高产品价值、如何结合高新技术提高益生菌的生物利用率等等都成为了我国益生菌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 Gut:益生菌和肠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新进展

    益生菌来源于传统发酵食品、有益的共生环境以及周围环境中。益生菌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肠道固有菌群的组成以及功能、促进肠上皮细胞更新,并影响肠道免疫应答。益生菌已被证实在一些已知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疾病使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如过敏性皮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储袋炎以及肠易激惹综合征等。然而,并没有研究对益生菌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和有因果联系的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是否易于导致疾病发生的肠道菌群状态是否可以通过益生菌制品的应用而达到一个更加健康、适应性更强的一种无病状态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既往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某种疾病的动物模型或相关人群研究益生菌对疾病状态的影响,而现今人们开始将目光转向研究健康状态下益生菌对疾病发生的预防作用。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3/12/19/383038660_small.jpg图1. 益生菌的来源及其在人群中的主要作用美国科罗拉多世纪乳业文化技术产业Mary Ellen Sanders等人对益生菌在治疗或预防胃肠道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更新性综述。包括益生菌对肠易激惹综合征、感染性腹泻(包括院内感染)、炎症性肠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以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和治疗这些疾病状态的影响,以及益生菌在降低肠道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改善肠道功能和免疫状态方面的作用等。主要内容简介如下:肠易激惹综合征虽然初步研究证实在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中存在肠道菌群的改变,但这种改变究竟是造成肠易激惹综合征发生的原因,还是肠易激惹综合征发生后所诱发的结果目前尚不明确。在啮齿类动物研究中发现益生菌能够影响肠道神经系统以及大脑信号转导,能够改善内脏痛觉反射。Mogyyedi等人对19项随机对照研究中共1650名肠易激惹综合征患者使用益生菌治疗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指出益生菌对症状的改善显著优于安慰剂组,但所纳入的实验收到样本量过小、使用益生菌菌株不一致等条件限制,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感染性腹泻在发展中地区进行的研究表明,急性感染性腹泻使用益生菌(布拉迪酵母菌、鼠李糖乳杆菌等)可以明显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对于持续性腹泻也可显著改善症状(腹泻持续时间至少缩短4天)。同时,益生菌可以降低医院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几率(发生率降低40-60%),对儿童患者安全性较好。但对于益生菌是否对艰难梭菌感染引起的腹泻是否有效尚存争议。炎症性肠病虽然动物实验和机制学说证实益生菌制剂对炎症性肠病治疗有效,但临床应用上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克罗恩病。益生菌制剂在克罗恩病的治疗和复发的预防中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而对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证实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链球菌组合的益生菌制剂可以使患者受益。尼氏大肠杆菌在轻、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使用,可有助于诱导及维持缓解。益生菌的使用可以预防储袋炎的发生,并可降低应用抗生素成功治疗后的炎症复发。炎症性肠病,与结直肠癌、胃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样,存在基因、固有菌群以及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所以单一固定成分的益生菌制品难以在所有患者中获得疗效。在炎症性肠病中存在有160多个基因多态性,涉及粘膜屏障功能缺陷、粘膜愈合缺陷、细菌识别缺陷、细菌杀灭缺陷、免疫调节异常等多种功能异常。对于肠道内环境紊乱的患者而言,单纯的利用传统的益生菌制剂抑制有害细菌生长可能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而恢复内环境的稳态,补充固有菌群,如柔嫩梭菌和芽孢梭菌等等反而效果更好。例如,炎症性肠病相关基因有一类可以调节粘液糖基化,如Fut2可编码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该基因异常与肠道菌群组成失调有关,在这种情况下改变肠道菌群状态、补充益生菌即可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提取自益生菌或人工合成的益生菌主要成分,能够保护整个肠道的内环境稳态,对于辅助炎症性肠病治疗也是有益的。例如低聚果糖和菊粉就具有选择性增强肠道内生性固有菌群的生长和功能而减少有害细菌生长的作用,并可增加有益于肠粘膜上皮细胞代谢的短链脂肪酸的含量,有利于损伤粘膜的愈合。可见益生菌应用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有广阔的前景,但仍需对益生菌的组成和如何实现个体化治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足月儿相比较,早产儿的肠道菌群组成有所不同,而这种异常将会增加早产儿罹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可能。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体内,厚壁菌门数目减少,而γ变形菌门数目增多。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乳酸菌、双歧杆菌、酵母菌和/或S-嗜热链球菌组合的益生菌可以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率并降低整体死亡率。虽然美国儿科学会承认有证据证实极低体重儿应用益生菌制剂可以有效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但在将其列入指南推荐条目的话还需要更多的实验研究验证益生菌有效的剂量和菌属组成。癌症和癌症治疗大量研究结果证实环境因素,如肥胖和饮食习惯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这些环境因素又会引起肠道固有菌群的失衡。动物实验也指出传统小鼠与无菌处理小鼠相比较结直肠癌发病率更高且肿瘤体积更大。这些实验结果均指出肠道固有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相关,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尚不清楚。Sears等人研究指出产肠毒素B脆弱杆菌可以靶向引起E-cadherin分解,促发肠道炎症反应,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也有研究指出与健康人群相比较,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密度减少、组成改变、具核梭杆菌数目增多。动物实验证实益生菌对癌前病变和肿瘤有一定疗效,其潜在机制可能为改变肠道固有菌群及其代谢、改变肠道pH值、降低某些癌基因的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应答、减轻肠道炎症、降低上皮增殖速度并促进凋亡等。生物标记研究指出合生元可以减轻粪便中水的代谢产物引起的基因毒性损伤。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合生元制剂在影响和改变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方面比单一的益生菌或益生元制剂效果要好。对肿瘤治疗而言,益生菌制剂有助于减轻肿瘤放疗和化疗的副反应。动物实验中发现在无菌小鼠或使用抗生素处理后的荷瘤小鼠,更容易对放疗产生耐受。鼠李糖乳杆菌可以通过TLR2-、COX2-、MyD88依赖模式减轻肠道损伤和促进肠上皮细胞凋亡。研究益生菌制剂保健作用的挑战基础研究结果展现出诱人的前景,但在研究成果向有效应用产品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成果转让和技术转化的监管问题,这一领域就涉及怎样设计人群的临床试验研究才能开发出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相适应的产品,对于不同的疾病或不同的人体状态,怎样的益生元组成配比和剂量能获得最大的收益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益生菌引起的健康人群有意义的生理变化也需要更好的定义及测量方法。益生菌产品对人群生活质量影响的指标效应评估、广泛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都需要在纳入各种推荐指南前进行更严谨更有效的基础及临床的实验研究。

  • 益生菌益生特性和功能及其研究方法、原理

    益生菌,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对生命有益”(for life)。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日常饮食中就已经含有乳酸发酵类的食品了。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研究了牛奶的变酸过程。他把鲜牛奶和酸牛奶分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它们都含有同样的一些极小的生物——乳酸菌,而酸牛奶中的乳酸菌的数量远比鲜牛奶中的多。这一发现说明,牛奶变酸与这些乳酸菌的活动密切相关。  1878年,李斯特(Lister)首次从酸败的牛奶中分离出乳酸乳球菌。  1892年,德国妇产科医生Doderlein在研究阴道时提出产乳酸的微生物对宿主--人有益。  1899年,法国巴黎儿童医院的蒂赛(Henry Tissier),蒂赛率先从健康母乳喂养的婴儿粪便中分离了第一株菌种双歧杆菌(当时称为分叉杆菌),他发现双岐杆菌与婴儿患腹泻的频率及营养都有关系。  1900-1901年,Moro,Beijerinck和Cahn各自研究了肠道中的乳酸菌。丹麦人奥拉一严森(OrIa—JerlSerl)首次对乳酸菌进行了分类。  1905年,保加利亚科学家斯塔门·戈里戈罗夫第一次发现并从酸奶中分离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同时向世界宣传保加利亚酸奶。  1908年,俄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力亚.梅契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正式提出了“酸奶长寿”理论。通过对保加利亚人的饮食习惯进行研究、他发现长寿人群有着经常饮用含有益生菌的发酵牛奶的传统。他在其著作「延年益寿」(Prolongation of Life)中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1915年,Daviel Newman首次利用乳酸菌临床治疗膀胱感染。  1917年,德国Alfred Nissle教授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粪便中一株大肠杆菌。这名士兵在一次严重的志贺氏菌大爆发中没有发生小肠炎。在抗生素还没有被发现的那个时代,Nissle利用这株菌在治疗肠道感染疾病(由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取得可观成果。这株大肠杆菌现仍然在使用,它是为数不多的非乳酸菌益生菌。  1919年,怀着对巴尔干半岛有益酸奶和巴斯德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成果的极大兴趣,伊萨克·卡拉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创立了公司(达能前身)。而且他常常召集许多博士医生到工厂讨论酸奶的益处。  1920年,Rettger证明梅契尼科夫所说的保加利亚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不能在人体的肠道中存活。发酵食品和梅契尼科夫的学说受到怀疑(在那时)。  1922年,Rettger和Cheplin报道了嗜酸乳杆菌酸奶所具有的临床功效,特别是对消化的功能性。  1930年,医学博士代田稔博士在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现在的京都大学)医学部的微生物学研究室首次成功地分离出来自人体肠道的乳酸杆菌,并经过强化培养,使它能活着到达肠内。这种菌后来引用代田博士的名字,取名为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养乐多菌的益生菌。  1935年,乳酸菌饮料问世,益生菌开始走向产业化。  1945年,无菌动物模型和悉生动物模型建立。  1954年,Vergio引入与抗生素或其它抗菌剂相对的术语“Probiot-ika”,提出抗生素和其它抗菌剂对肠道菌群有害而“Probiotika”对肠道菌群有利。  1957年,Gordon等人在《柳叶刀(The Lancet)》提出了有效的乳杆菌疗法标准:乳杆菌应该没有致病性,能够在肠道中生长,当活菌数量达到107-109时,明显具有有益菌群的作用。同时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Haenel教授研究了厌氧菌的培养方法,提出“肠道厌氧菌占绝对优势”的理论。日本学者光岗知足(Tomotari Mitsuoka)开始了肠内菌群的研究,最后建立了肠内菌群分析的经典方法和对肠道菌群作出了全面分析。  1962年,Bogdanov从保加利亚乳杆菌中分离出了3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糖肽,首次报道了乳酸菌的抗肿瘤作用。  1965年, Lilly D. M.和Stillwell R. H.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益生菌—由微生物产生的生长促进因素”中最先使用益生菌Probiotic这个定义来描述一种微生物对其他微生物促进生长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由沃斯(Woese)、奥森(Olsen)等提出16s rRNA寡核苷酸序列分析法来对菌进行鉴定。构建了现已被确认的全生命系统进化树,越来越多的细菌依据16SrDNA被正确分类或重分类,给乳酸菌的鉴定和肠内菌群分析带来极大方便。  1971年,Sperti用益生菌(Probiotic)描述刺激微生物生长的组织提取物。  1974年,Paker将益生菌定义为对肠道微生物平衡有利的菌物。  1977年,微生态学(Microecology)由德国人Volker Rush首先提出。他在赫尔本建立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Gilliland对肠道乳杆菌的降低胆固醇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乳酸菌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降解胆盐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代谢,从而降低胆固醇含量的观点。  1979年中国的微生态学研究开始。自中国微生物学会人畜共患病病原学专业委员会下属的正常菌群学组的成立。1988年2月15日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的成立有了学术组织。1988年《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创刊。  80年代初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功促菌生(蜡杆芽胞杆菌)。  1983年,由美国Tufts大学两名美国教授Sherwood Gorbach和Barry Goldin从健康人体分离出了LGG(鼠李糖乳杆菌),并于1985年获得专利。LGG菌种具有活性强、耐胃酸的特点,能够在肠道中定殖长达两周。  1988年底丹麦的汉森中心实验室生产出超浓缩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 直投式酸奶发酵剂(Directed Vat Set, DVS)是指一系列高度浓缩和标准化的冷冻干燥发酵剂菌种,可直接加入到热处理的原料乳中进行发酵,而无需对其进行活化、扩培等其它预处理工作。直投式酸奶发酵剂的活菌数一般为1010 - 1012 CFU/g。  1989年,英国福勒博士(Dr.Roy Fuller)将益生菌定义为:益生菌是额外补充的活性微生物,能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而对宿主的健康有益。他所强调的益生菌的功效和益处必须经过临床验证的。  90年代,中国学者张箎教授对世界第五长寿区——中国广西巴马地区百岁以上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也发现长寿老人体内的双歧杆菌比普通老人要多得多。同时中医药微生态学建立。杨景云等学者开始对中国的传统中药与微生态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992年, Havennar对定义进行了扩展,解释为一种单一的或混合的活的微生物培养物,应用于人或动物,通过改善固有菌群的性质对寄主产生有益的影响。  1995年,吉布森(Gibson)把能在大肠中调整菌群的食品称为益生元。  1998年,Guarner & Schaafsma给出了更通俗的定义:益生菌是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能给予宿主健康作用。  1999年,Tannock作了总结:细菌是人体(还有高级动物和昆虫)中正常居住者。其中胃肠道中发现超过400多种细菌。  2001年,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益生菌做了如下定义:通过摄取适当的量、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能发挥有效作用的活菌。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成的专家联合顾问团强烈建议用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鉴定益生菌。并推荐益生菌存放于国际性菌物保藏中心。具体的步骤是:先做表型鉴定,再做基因鉴定。基因鉴定的方法有DNA/DNA杂交,16S RNA序列分析或其它国际上认可的方法。然后到RDP上验证鉴定结果。  2001年,法国完成第一株乳酸菌即乳酸乳球菌IL1403的全基因组测序。  2002年,微生物学教授Savage宣布:正常菌群是人体的第十大系统——微生态系统。  2005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obrogosz 和Versalovic教授提出了免疫益生菌的概念(Immunoprobiotics)。  2006年,意大利M. Del Pianoa等认为益生菌应该定义为一定程度上能耐受胃液,胆汁和胰脏分泌物而黏附于肠道上皮细胞并在肠道中定殖的一类活的微生物。提出从粪便中分离的“益生菌”有可能多数是浮游菌,而非黏附菌。  2007年,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类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12月9~10日,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在美酝酿成立“人类微生物组国际研究联盟(IHMC)”,计划2008年4月联合启动“人类元基因组计划”,开始对人类元基因组的全面研究。这项被称为“第二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项目将对人体内所有共生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其序列测定工作量至少相当于10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并有可能发现超过100万个新的基因,最终在新药研发、药物毒性控制和个体化用药等方面实现突破性进展。  2008年,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研究者在柳叶刀杂志上报道了益生菌可能会引起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肠道致命性局部缺血危险。

  • 复合益生菌的神奇作用

    复合益生菌的神奇作用

    益生菌是一类通过改善宿主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活性微生物,是人体肠道重要的生物菌,能够促进肠内微生物菌群的生态平衡,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消除致癌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重要生理功效,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微生态学相关科技的发展,消费者也越来越意识到益生菌在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的重要性。尤其近几年,益生菌在功能性食品中的开发应用成为功能食品的一个研究热点,并将成为功能食品发展的重要领域。 双歧杆菌  研究报道显示双歧杆菌可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利用双歧杆菌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通过提高宿主的免疫力还可以开展对系列疑难病症如类风湿、强直性脊髓炎乃至癌症等的防治。佳木斯医学院张磊艺等的研究观察了双歧杆菌复合制剂对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歧杆菌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二酯,具有改善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92302_563475_1751239_3.png嗜乳酸杆菌的开发  嗜乳酸杆菌是乳酸菌家族中极为重视研究和开发的益生菌之一,被视为第三代乳酸发酵剂菌种,嗜乳酸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重要微生物,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当其达到一定数量时,可以起到健康促进效果。  嗜乳酸杆菌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构成了生物屏障;同时,通过其自身及其代谢物与其他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整菌群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保证菌群最佳优势组合以及这种组合的稳定,阻止了致病菌的定植和入侵,拮抗致病菌和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毒素的黏附。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92303_563476_1751239_3.png复合益生菌的应用  上述两种典型的复合益生菌的复合菌株,利用其互生关系,可以有很多优点。嗜乳酸杆菌在生长中需要醋酸盐、维生素B2和叶酸等作为营养物质,而双歧杆菌在发酵中除了能生成醋酸外,还能生成维生素B1、B2、B12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刚好供给嗜酸乳杆菌的需要,促进嗜酸乳杆菌的生长增殖;嗜酸乳杆菌在微含氧的乳基质中生长快,可以逐步降低乳基质中氧化还原电位,并提供各种易分解利用的物质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同时,混合培养可以加快产酸,缩短了凝乳时间,且凝乳风味更佳。两菌在混合培养中有良好的生态关系。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8/201508292304_563477_1751239_3.png讨论:乳制品中容易出现这些概念,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些菌的作用呢?谈观点,赢积分!

  • 新型抗生素可令细菌“缴械”

    据新华社华盛顿电 (记者任海军)美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开发出一种新型抗生素,能够通过令鲍氏不动杆菌“缴械”而不是杀死细菌的方式发挥抗感染作用。 鲍氏不动杆菌通常在水和土壤中出现,能引起抵抗力明显降低者肺部感染,严重的感染能引起败血症甚至死亡。目前,不少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已经对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寻找新型抗生素迫在眉睫。 “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能迅速杀死细菌的抗生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布拉德·斯佩尔贝格说,“我们发现了一类新型抗生素,它不具有杀死鲍氏不动杆菌的能力,但能通过阻止宿主感染的方式起保护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在成长过程中均产生内毒素,内毒素越多,菌株毒性越大。他们利用名为LpxC-1的小分子阻止内毒素的合成,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实验鼠便不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炎症免疫反应,其症状也明显缓解。 相关报告于本周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办的《mBio》网络期刊上。斯佩尔贝格表示,这项研究为抗生素研发带来了一个新方向。

  • 【转帖】“青蛙皮肤”抗生素有望杀灭超级细菌!!!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8月26日(作者理查德·阿莱恩)报道,科学家早就知道,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青蛙的皮肤中含有大量能够对抗微生物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对于人类来说也同样有毒。  现在,阿联酋一所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找到了一种办法,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处理,消除有害的副作用。他们已经确定了100种新型抗生素,其中包括一种能够对抗超级细菌的抗生素。  阿布扎比大学生物化学家迈克尔·康伦博士说,青蛙皮肤是这种抗生素一个极佳的潜在来源。  “它们已经存在了约3亿年,因此它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免受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伤害。它们生存的环境就包括受到污染的水体,在这种地方,对病原体的强大防御能力是必需的。”  科学家们多年前就知道青蛙的皮肤中含有大量能够杀死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化学物质。  研究人员曾尝试将这些能够对抗微生物的化学物质分离出来,使它们适合用于研制新的抗生素。但结果很难说是成功的,因为这些抗生素往往对人体细胞有害,而血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轻易就能将它们破坏。  康伦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了一个能改变它们分子结构的办法,使它们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变小,但杀灭细菌的能力更强。  科学家们还发现了类似的其他好办法,让青蛙皮肤的分泌物能够摆脱来自血液中破坏性酶的攻击。  康伦表示,结果就是,抗生素能在血液中停留更长时间,并且在对抗感染方面更加有效。  康伦博士说,这些抗生素物质的工作方式不同寻常,这使得致病微生物很难产生抗耐性。  科学家们现在正对6000多种青蛙的皮肤分泌物进行检测。到目前为止,他们刚刚对200种青蛙的皮肤分泌物进行了提纯并确定化学结构,因此还有一个抗生物质的宝藏有待发掘。  从丘陵黄腿蛙的皮肤分泌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物质有望杀灭超级细菌。  同样,水貂蛙的皮肤分泌物则有望对抗“伊拉克细菌”。  在波士顿举行的美国化学学会会议对这些发现进行了概述。

  • 消费再曝杀机,酒店被查出“超级细菌”,你检测过吗

    “像家一样”,这样的酒店宣传语估计要大打折扣了,理由就是———脏! 日前,加拿大一项堪称最大规模的调查显示,包括速8、喜来登以及假日酒店在内的6大连锁酒店用品,如床上用品、遥控器等都有细菌,威胁住客健康。其中,床上用品最脏。“所有被调查的酒店用品都存在超级细菌”。床上用品和遥控器最脏  此次试验是通过ATP(三磷酸腺苷)荧光检测。ATP含量可以清晰地表明样品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残余的多少,用于判断卫生状况。ATP显示数字在300至999之间为警示,超过1000则是细菌太多,检测不过关。  调查发现,床上用品、浴室水龙头和遥控器是酒店房间内最脏的物品。细菌超标的床上用品占到了近一半。蒙特利尔速8酒店的床上用品污染水平最高,ATP数字达到26124,已经超过不达标水平线的25倍多。  “为了防止疾病,医生建议勤洗手,但酒店的水龙头本身就脏得要命。”测试中,不过关的超过30%。位于多伦多的假日酒店,水龙头ATP数字达到11374,超过不达标水平线的11倍多。  此外,超过70%的被测试的电视遥控器细菌污染水平超过1000,污染最严重的为温哥华的豪华酒店费尔蒙,ATP水平达到22292,超标21倍。“超级细菌”可能致命  报道说,尽管各大酒店用品脏的程度不同,但都含有某种抗生素耐药性细菌,包括梭状芽孢杆菌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沃里纳称:“这两种细菌并不罕见,大约5%的人携带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没有任何症状。不过,一旦这些‘超级细菌’找对目标,就可能致命。”*******************************************************************************************你检测过床上用品吗?你检测过致病菌吗?你又知道这些超级细菌的存在吗?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