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海枣曲霉

仪器信息网海枣曲霉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海枣曲霉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海枣曲霉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海枣曲霉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海枣曲霉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海枣曲霉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海枣曲霉相关的解决方案。

海枣曲霉相关的论坛

  • 纤维之八------海藻纤维

    纤维之八------海藻纤维

    制备工艺海藻酸是一类从褐藻中提取出的天然线性多糖,由1-4键合的β-D-甘露糖醛酸(M单元)和α-L-古罗糖醛酸(G单元)残基组成。在制备海藻酸纤维时,将海藻酸钠水溶液通过喷丝孔,挤入含有氯化钙的水溶液,G单元上的Na离子与二价金属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G单元与Ca2+形成蛋盒(egg-box)结构,G基团堆积而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转变成水凝胶纤维而析出。性能•抗菌性:纤维中含有大量的二价金属离子,具有天然的抗菌性•成胶性能:海藻酸钙遇到钠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形成海藻酸钠,同时大量的水分进入纤维,形成胶体•离子交换性:海藻酸钠可以与铜离子、镉离子、钡离子、钙离子、钴离子、锌离子、镍离子等发生离子交换•海藻酸钙纤维有阻燃性LOI=34;海藻酸钡纤维比普通黏胶纤维有更好的防辐射性应用•吸湿性医疗敷料和绷带•电磁屏蔽织物•阻燃织物海藻酸钠是海藻纤维的主原料,而海藻酸是从褐藻提取的天然线性多糖,由1—4键合的B—D一甘露糖醛酸(M单元)和d—L一古罗糖醛酸(G单元)残基组成.它的大分子长链中可能含有纯M单元交联段、纯G单元交联段、G和M单元交替段及混合段等片段.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5/06/201506041202_548772_2974654_3.png

  • CNS_20.004_海藻酸钠

    CNS_20.004_海藻酸钠

    胡锦芳目录摘要 3关键字:海藻酸钠 食品添加剂 3一、海藻的种类及分布 4二、海藻酸钠的简介 4三、理化性质 53.1 构成 53.2 分子量 53.3 分子式 53.4 pH值 53.5 稳定性 53.6限量标准 6四 、主要特征 64.1 海藻酸钠的特征 64.2 海藻酸钠的优势 7五 、海藻酸钠的来源 7六 、海藻酸钠的提取 86.1 提取原理 86.2 提取方法 8七、海藻酸钠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17.1水凝胶及自愈性凝胶 113.2 3D 生物打印材料 123.3 缓释材料 13[align=center][size=34px]摘要[/size][/align][font='仿宋'][size=20px]海藻酸钠是海藻酸的钠盐,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碳水化合物,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和降解性好、价格便宜且来源广泛,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药用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于1938年被《美国药典》收录,《药用辅料手册》(第[/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六版)指出,海藻酸钠可以作为软膏基质、片剂粘合剂、崩解剂、混悬剂的增稠剂等,且未规定可允许的日摄入最高量,说明海藻酸钠作为药用辅料具有足够的安全性。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海藻酸钠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与最新进展。[/size][/font][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align][size=20px]关键字:海藻酸钠[/size][size=20px] 食品添加剂[/size][font='calibri'][size=13px]一、海藻的种类及分布[/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是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类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合成自身所需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我们通常说的海藻主要是指褐藻、红藻、绿藻三大门海洋藻类的总称。[/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褐藻包括大型褐藻、马尾藻和墨角藻属等。在太平洋及南极地区分布着巨藻属和海囊藻属,海带属在太平洋沿岸及不列颠群岛都很丰富,在墨西哥湾流和马尾藻海中马尾藻属常见,墨角藻属大量分布在不列颠群岛潮间带。在我国,褐藻门在各沿海均有分布,但属数的分布存在自北往南逐渐减少的现象。[/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红藻包括掌状红皮藻、紫菜、石花菜属、角叉菜属等。掌状红皮藻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两岸,角叉菜属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岩石海岸,紫菜主要分布在不列颠群岛、日本、韩国及我国沿海。石花菜属则是世界性的红藻,分布很广。在我国,红藻门属的数量在各沿海区域都有分布。[/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绿藻主要分布在淡水,在海水的阴湿处也有分布,仅占10%。海水中的绿藻种类主要有石莼目、丝藻目、管藻目和管枝藻目等。海洋中的绿藻主要分布在海洋沿岸,并附着在浅摊中的岩石上。海水的温度决定了海洋中绿藻的分布。淡水中的绿藻分布很广,不受水温的限制,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绿藻门属数的分布呈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随着人们对海藻需求量的增加,自然界生产的海藻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如今在我国及东南亚地区主要是靠人工养殖的方式满足工业的需求。我国沿海有大量的海藻养殖基地。海藻酸钠的提取主要以褐藻为原料。[/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二、海藻酸钠的简介[/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是一种以海带、巨藻等褐藻为原料提取分离精制而成的多糖类生物高分子,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海藻酸钠是良好的食品添加剂。在美国,它被誉为“奇妙的食品添加剂”;在日本被誉为“长寿食品”。[/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三、理化性质[/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1[/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构成[/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C6H7O6Na)n主要由海藻酸的钠盐组成,由β-D-甘露糖醛酸(M单元)与α-L-古洛糖醛酸(G单元)依靠β-1,4-糖苷键连接并由不同比例的GM、MM和GG片段组成的共聚物。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分子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商品用海藻酸钠的分子量通常象多糖一样,比较分散。因此,一种海藻酸钠的分子量通常代表该组所有分子的平均值。最常见的表达分子量的方式是数均分子量(Mn)和重均分子量(Mw)。[/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在多分散性分子群中,通常MwMn。Mw/Mn的系数为分散性指数,海藻酸钠商品的指数经典范围为1.5~2.5。最常用的决定分子量的方法为建立在内在粘性和光散射测定基础上计算而出的。[/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3[/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分子式[/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分子式为(C6H7NaO6)x,分子结构如下图:[/size][/font][align=center][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112342128636_3912_1608728_3.jpeg[/img][/align][font='仿宋'][size=20px]3.4 [/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pH值[/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微溶于水,不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它溶于碱性溶液,使溶液具有粘性。海藻酸钠粉末遇水变湿,微粒的水合作用使其表面具有粘性。然后微粒迅速粘合在一起形成团块,团块很缓慢的完全水化并溶解。如果水中含有其它与海藻酸盐竞争水合的化合物,则海藻酸钠更难溶解于水中。水中的糖、淀粉或蛋白质会降低海藻酸钠的水合速率,混合时间有必要延长。单价阳离子的盐(如NaCl)在浓度高于0.5%时也会有类似的作用。海藻酸钠在1%的蒸馏水溶液中的pH值约为7.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5[/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稳定性[/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具有吸湿性,平衡时所含水分的多少取决于相对湿度。干燥的海藻酸钠在密封良好的容器内于25℃及以下温度储存相当稳定。海藻酸钠溶液在pH5~9时稳定。聚合度(DP)和分子量与海藻酸钠溶液的粘性直接相关,储藏时粘性的降低可用来估量海藻酸钠去聚合的程度。高聚合度的海藻酸钠稳定性不及低聚合度的海藻酸钠。据报道海藻酸钠可经质子催化水解,该水解取决于时间、pH和温度。藻酸丙二醇酯溶液在室温下、pH3~4时稳定;pH小于2或大于6时,即使在室温下粘性也会很快降低。[/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6限量标准[/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112342129253_7276_1608728_3.png[/img][font='calibri'][size=13px]四[/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主要特征[/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4.1[/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海藻酸钠的特征[/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是从褐藻类的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碘和甘露醇之后的副产物,其分子由β-D-甘露糖醛酸(β-D-mannuronic,M)和α-L-古洛糖醛酸(α-L-guluronic,G)按(1→4)键连接而成。海藻酸钠的水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已被用作食品的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等。海藻酸钠是无毒食品,早在1938年就已被收入美国药典。海藻酸钠含有大量的—COO-,在水溶液中可表现出聚阴离子行为,具有一定的黏附性,可用作治疗黏膜组织的药物载体。在酸性条件下,—COO-转变成—COOH,电离度降低,海藻酸钠的亲水性降低,分子链收缩,pH值增加时,—COOH基团不断地解离,海藻酸钠的亲水性增加,分子链伸展。因此,海藻酸钠具有明显的pH敏感性。海藻酸钠可以在极其温和的条件下快速形成凝胶,当有Ca2+、Sr2+等阳离子存在时,G单元上的Na+与二价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反应,G单元堆积形成交联网络结构,从而形成水凝胶。海藻酸钠形成凝胶的条件温和,这可以避免敏感性药物、蛋白质、细胞和酶等活性物质的失活。由于这些优良的特性,海藻酸钠已经在食品工业和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4.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海藻酸钠的优势[/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作为饮料和乳品的增稠剂,在增稠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海藻酸钠良好的流动性,使得添加后的饮品口感柔滑;并且可以防止产品消毒过程中的黏度下降现象。在利用海藻酸钠作为增稠剂时,应尽量使用分子量较大的产品,适量添加Ca。可以大大提高海藻酸钠的黏度。[/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是冰激凌等冷饮的高档稳定剂,它可使冰淇淋等冷饮食品产生平滑的外观、柔滑的口感。由于海藻酸钙可形成稳定热不可逆凝胶,因而在运输、储藏过程中不会变粗糙(冰晶生长),不会发生由于温度波动而引起的冰淇淋变形现象;同时这种冰淇淋食用时无异味,既提高了膨胀率又提高了融点,使得产品的质量和效益都有显著提高。产品口感柔滑、细腻、口味良好。添加量较低,一般为1-3%,国外添加量为5-10%。[/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作为乳制品及饮料的稳定剂,稳定的冰冻牛乳具有良好的口感,无粘感和僵硬感,在搅拌时有粘性,并有迟滞感。[/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五[/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海藻酸钠的来源[/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主要来源于褐藻门,如海带属、巨藻属、马尾藻属等,主要存在于海藻细胞的细胞基质和细胞壁[8],并赋予细胞一定的力学性能。Myklestad研究发现在细胞中的海藻酸主[/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要是以海藻酸钙的形式存在,也有部分以海藻酸镁、海藻酸钾及海藻酸钠的形式存在。经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海藻中,海藻[/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酸的分子量不同,含量也不同,海藻酸在海藻细胞中的含量[/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大约为干重的20%左右,其含量随季节的改变而变化。[/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六[/size][/font][font='calibri'][size=13px]、海藻酸钠的提取[/size][/font][size=18px]6.1[/size][size=18px]提取原理[/size][font='宋体'][size=16px]在19世纪后期,英国化学家就对褐色海藻中的提取物进行研究,发现提取物具有浓缩溶液、形成凝胶和成膜的能力。海藻酸(Alg)提取的目的是将不溶性钙和镁盐转化为可溶性海藻酸钠(NaAlg)。如果用碳酸钠消化原料,则是利用离子交换将海藻酸钙转化为海藻酸钠。反应式为:[/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Ca(Alg)[/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Na[/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NaAlg+Ca[/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如果用酸预处理原料,再用碳酸钠消化时,则反应式为:[/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Ca(Alg)[/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H[/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HAlg+Ca[/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2+[/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HAlg+Na[/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NaAlg+H[/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在我国,提取海藻酸钠的主要原料是海带。[/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6.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提取方法[/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自从海藻酸盐商品化以来,很多人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研[/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究,工艺方法众多,但大都大同小异,流程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前处理,消化及纯化三大步骤。海藻酸钠提取工艺的研究核心都是如何在前处理、消化和纯化步骤中提高海藻酸盐的产率、减少其降解和改善其外观。[/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6/202106112342130405_3084_1608728_3.png[/img][font='仿宋'][size=20px]原料的前处理[/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前处理对产品的后期提取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用稀酸对海藻酸钠进行前处理有助于提高提取率 并在早期的海藻酸钠工业生产专利中也描述到用酸进行前处理是碱法提海藻酸钠的必要步骤。但是一般前处理需要浸泡,时间较长,如果用酸处理,会加速海藻酸分子链的断裂,影响粘度,同时在后续的碱提过程中也会出现颜色变深的现象,影响产品的品质。LeGloahec和Herter等人提出需要增加脱色,他们用凝胶状的氢氧化铝对澄清的海藻酸钠提取液进行处理 在酸处理后又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浸泡处理,发现叶绿素等有色物质被固定在海藻的表皮细胞中,并在碱提过程,颜色加深现象明显减少,同时甲醛对植物细胞壁纤维组织有破坏作用,有利于后续消化过程中海藻酸盐的置换与溶出。HaugA认为颜色的变深可能是酚类化合物导致,如果采用次氯酸钠进行脱色,将对产品的粘度产生很大影响,长时间漂白脱色会使海藻酸分子链降解,导致产品粘度降低。此后研究者普遍采用盐酸配合福尔马林溶液进行前处理。Gustavo等人对盐酸预处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他们的前处理方法是:先用一定浓度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原料过夜,然后再用一定浓度的盐酸进行浸泡过夜,最后用碳酸钠消化提取。[/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研究结果表明,海藻酸钠的产量随所用酸的浓度增加而增加,而粘度则随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少。此后的前处理研究中,普遍采用类似的方法进行。何俊红、何钟林等人认为福尔马林可能会在海藻酸钠提取过程中有残留,且是致癌物质,然而戊二醛是一种在医院替代福尔马林进行消毒的消毒剂,同时戊二醛可能会破坏海带的细胞壁,促使海藻酸盐溶出并可达到固定色素的目的,所以他们尝试使用质量百分比浓度为1%的戊二醛替代甲醛对海带进行前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戊二醛比相同条件下使用甲醛的产量要大,但得到的产品粘度低。青岛大学的夏延致等人用酸与三偏聚磷酸钠配合进行前处理,发明了一种制备低粘度海藻酸钠的方法。宋方方等人的前处理方法是先将原料用水浸泡到充分溶胀后粉碎,然后用苹果酸,乙醇,食盐搅拌冻融,再进行后续的消化提取。[/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Rostami等人在考察海藻酸钠的分子量与生物学特性之间的关系时,为了得到不同分子量的海藻酸钠,他们对原料采用蒸馏水、盐酸、蛋白水解酶和纤维素酶四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来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用水处理和蛋白水解酶处理的产率最低,用盐酸处理后的产率比水和蛋白水解酶处理后的明显提高,在所有处理方式中纤维素酶处理后的产率最高。如今研究者更多是用酶对原料进行前处理[27-28],优点是[/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通过减少使用酸可以避免海藻酸的降解,同时酶也具有专一性,能将细胞壁破坏,使得海藻酸盐能更多的溶解并被置换过来,但是用酶前处理由于不能固定色素,所以需增加脱色的环节,这会促使海藻酸盐的降解。除了上述的前处理方法外,也有较多人在实验室采用乙醇[/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进行浸泡处理。以上方法在实验室提取对海藻酸钠进行前处理可以得到[/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海藻酸钠工业生产中,考虑到成本的原因,更多的还是采用酸与甲醛处理。[/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原料的消化[/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原料预处理后,需将海藻酸从海藻的细胞壁提取出来,即将海藻酸盐转化为可溶性的海藻酸钠,从而从海藻中去除海藻酸,这个过程是消化。消化是影响提取率的主要因素,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碱提。早期有人用氢氧化钠消化,因氢氧化钠污染环境,腐蚀性强,后来都采用碳酸钠溶液进行消化。消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碳酸钠浓度,消化温度,消化时间和消化pH值。[/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Zvered等人用1%~2%碳酸钠溶液在27℃条件下消化[/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1~2h。Secconi提出在pH值为5~7.5之间用氨水、钾盐和钠盐混合进行消化5~24h。Arvizu-Higuera等人[31]通过研究[/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发现消化的pH值大于10效果会更好。何俊红、何钟林等人用1%的碳酸钠溶液,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研究了pH值对消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海藻酸钠的产率明显提高,由33.91%提高到93.87%,他们认为消化反应过程中控制高的pH值对产品的提取率有积极的影响。盘茂东等人对海南马尾藻提取海藻酸钠的工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对影响提取率的消化条件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碳酸钠的浓度为2%时,其提取率达到最高,为36.8%。消化温度为50℃时,提取率最高,为40.7%,消化时间约3h时,提取率最高,为35.1%。所得海藻酸钠的粘度为185mPas。田洪芸[20]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详细分析了超声-微波协同消化对产率的影响,他们优化工艺条件后得到的海藻酸钠粘度可达3670mPas,提取率为88.6%。宋彦显等人用纤维素酶辅助碳酸钠溶液提取海藻酸钠,用正交试验确定最佳的提取率为49.8%。Youssouf等人用超声对原料的消化进行处理,方法是将真空干燥后的原料用80%乙醇在室温下浸泡过夜,之后用孔径为10μm的微孔尼龙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水洗,加入2%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用功率为150W,频率为25kHz的超声波进行处理。他们最后得到的提取率达到55%,同时可以缩短提取时间。消化是海藻酸盐提取的重要环节,消化效果的好坏对产率的影响大。从绿色制备考虑,不仅要将海藻酸从海藻的细胞壁有效的提取出来,并在消化过程中减少分子链的降解,而且使用对环境友好的提取方式是消化环节中最为关心的问题。[/size][/font][font='黑体'][size=18px]七、海藻酸钠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7.1水凝胶及自愈性凝胶[/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水凝胶最常用于细胞工程[8]。海藻酸钠水凝胶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可储存大量的水分,其丰富的多孔结构,有利于小颗粒营养物质进入,为细胞提供营养,故其可用于培养细胞及传递细胞,提高细胞生存率[9]。刘鑫成等[10]采用海藻酸钠复合透明质酸钠培养软骨细胞,发现软骨细胞能很好的保持表型而不分化。但海藻酸钠水凝胶由于其抗张强度不高,在传递细胞过程中可能由于水凝胶的破碎,导致细胞的分散及死亡。ParkM等[11]将氧化细菌纤维素和海藻酸钠联合应用形成水凝胶,该水凝胶相比海藻酸钙水凝胶具有更强的物理强度,具有渗透选择性,有利于生物大分子的传递,可实现细胞完全的包裹及繁殖。LaurénP等[12]合成了纳米纤维素-海藻酸钠水凝胶涂层的缝合线,平均厚度(297±25)μm,平均重量(1.96±0.27)mgcm-1。相对传统纳米纤维素线的储存模量和损失模量均提高了6~8倍,可弯曲可打结。在内部或表面培养人类肝癌细胞HepG2(群集类细胞)和SK-HEP-1(单层细胞),均可保持优良的繁殖性。这种水凝胶缝合线可以包载细胞,提高细胞生存率,并可通过外科手[/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术缝合的方法将细胞递送并束缚于特定组织部位或靶点,为细胞治疗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自愈性水凝胶是将生物学概念上的自愈合引入到高分子材料,当水凝胶受到损伤时,在生物体内可进行重组,实现自我修复,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型材料。由于自愈性水凝胶在细胞、组织工程上的优势,其发展越来越受关注。张鸿鑫等[13]通过氧化海藻酸钠结构上的羟基生成含有醛基的氧化海藻酸钠,同时采用水合肼与聚乙二醇反应后得到具有酰肼基的聚乙二醇,氧化海藻酸钠的醛基与酰肼基反应生成酰腙键,制备成水凝胶。该水凝胶不仅具有物理凝胶的凝胶-溶胶性质和pH敏感性,在生理条件下还能实现伤口自愈,有望应用于药物控释材料和细胞载体。LiuS等[14]将氧化海藻酸钠与丙烯酰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反应,生成了具有动态特征的席夫碱,与分子链间的疏水键共同作用形成了自愈性凝胶。将断裂的水凝胶断面在室温下相互接触,6h内可恢复成完整的水凝胶,并仍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可被拉长近5倍而不断裂。[/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 [/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D[/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生物打印材料[/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海藻酸钠可用于构建3D生物打印技术中的体[/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外生物组织。海藻酸钠作为打印墨水材料,可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溶胶→凝胶的转变,包载细胞。任荣等[15]采用海藻酸钠和明胶制备了一种可用于3D生物打印的复合水凝胶。其孔隙率为60%~82%,溶胀率为660%~740%。载入ATDC-5细胞后,7天细胞存活率仍高达95%,该结果表明,此3D打印水凝胶有利于细胞的存活。HuangJ等[16]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了可包载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海藻酸钠/明胶/羧甲基壳聚糖水凝胶,与海藻酸钠/明胶水凝胶相比,前者具有更好的保水性、机械性和抗菌性,同时降解速度也更慢。骨髓间质干细胞在2天内细胞存活率大于85%,可被应用于组织工程。EgorovAA等[17][/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将海藻酸钠与无机材料磷酸钙联合进行3D打印,打印出的矿化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骨相容性。此3D打印凝胶具有相互贯通的多孔体系,平均直径为800μm,可承受压力为0.45~1.0MPa,所以海藻酸钠可作为3D生物打印骨替代品的新型材料。[/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3[/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缓释材料[/size][/font][font='宋体'][size=16px]缓释骨架片剂口服缓释片剂中常用亲水性凝胶作为骨架,实现药物缓释。药物溶解或者分散在亲水性基质中,当亲水性凝胶基质经过水化、溶胀、溶解时,药物从基质中缓慢释放。亲水型骨架材料常用非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如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丙基纤维素(HPC)、聚环氧乙烷(PEO)。[/size][/font][font='calibri'][size=16px]参考文献[/size][/font][font='calibri'][size=16px][1][/size][/font][font='calibri'][size=16px]权维燕,杨子明,李思东,等.海藻酸钠的提取研究进展[J].山东化工,2018,47(19):56-59.[/size][/font]

  • 添加海藻酸钠

    添加海藻酸钠的植物饮料高温灭完菌后,稠度一点也没有了,是因为海藻酸钠经高温分解了吗?大神们,想保持原有稠度的话,有什么好的灭菌方法吗?

  • 【原创大赛】海藻酸钠在食品业中的应用

    说到可以提升食品的味道很多人都会想到味精(谷氨酸钠)却很少想到同样来自海藻类植物中产生的海藻酸钠。这两种元素可谓是现代吃货的法宝,谷氨酸钠负责把食物中的鲜味提炼出来,海藻酸钠负责把食物的质感提升上一个等次,对于味精我们都很熟悉,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海藻酸钠出现,发展,和怎么才能做高品质的海藻酸钠。1什么是海藻酸钠 海藻酸钠在1881年,英国化学家E.C.Stanford首先对褐色海藻中的海藻酸钠提取物进行科学研究。他发现该褐藻酸的提取物具有几种很有趣的特性,它具有浓缩溶液、形成凝胶和成膜的能力。基于此,他提出了几项工业化生产的申请。但处在即将到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项提议被搁浅,海藻酸钠直到50年之后才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商业化生产始于1927年,多用于食品工业,剩下的用于其它工业,制药业和牙科。2海藻酸钠在食品中的应用 海藻酸钠改造食物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冰激淋,100多年前的冰激凌企业可比现在苦得多了,那时候的冰激凌只要离开冰箱3·4分钟就彻底融化,造型也不堪入目如同浆糊一般但聪明的吃货发现冰激凌加了海藻酸钠后发现冰激凌不仅比以前的融化速度变慢了也比以前好塑形,海藻酸钠放在面粉上做出来的面条非常有劲道而且不容易发生断裂,海藻酸钠是做出果冻比不可少的的材料因为海藻酸钠具浓缩溶液、形成凝胶和成膜的能力,我们能吃上美味的果冻这都要归功于海藻酸钠。3怎么才能做出高品质的海藻酸钠 海藻酸钠简单的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植物胶,胶状物粘度是审核海藻酸钠好坏,那问题来了凭肉眼的观察很难评定粘度,博勒飞(Brookfield)的DV2TLV-低粘粘度计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 操作简便的5英寸全彩色触屏显示 二 自动回零及范围转换,超限警报,编程控制定时测量,数据比较屏幕,PG Flash自动化操作 三 200种转数选择, USBPC界面可选电脑控制和程序步骤状态,自动搜集数据功能可Rheocalc T 链接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G Flash软件可联机下载客户自定义程序测试 四 内建RTD温度探头实时监控样品温度

  • 请区别两个问题: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

    最近看报纸上报到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感觉将黄曲霉和黄曲霉毒素混为一谈,还说巴氏杀菌不能杀死黄曲霉毒素,哎我个人理解,黄曲霉是一种霉菌,是微生物,黄曲霉毒素是由其产生的一种真菌毒素,是一种化学物质,怎能用杀菌去杀死化学物质呢?

  • 肥料增效剂 海藻酸

    [font=&][size=16px][color=#333333]点击链接查看更多:[url]https://www.woyaoce.cn/service/info-40491.html[/url]服务背景[/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海藻酸是一种天然生物刺,含有多种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植物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海藻多糖等,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可调节内源的平衡。另外,海藻酸能与植物和土壤生态系统和谐地起作用。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内部孔隙空间,有利于根系生长。[font=&][size=16px][color=#333333]检测内容[/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海藻酸含量、水分、水不溶物含量、pH值、密度、缩二脲、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重金属等[font=&][size=16px][color=#333333]检测标准[/color][/size][/font][font=&][color=#333333][/color][/font][table][tr][td]产品名称[/td][td]检测项目[/td][td]检测标准[/td][/tr][tr][td]肥料增效剂 海藻酸[/td][td]海藻酸含量、水分、水不溶物含量、pH值、密度、缩二脲、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群数、重金属等[/td][td]HG/T 5932-2021[/td][/tr][/table]

  • 海藻酸钠中的硫酸灰分问题

    想请教各位几个问题。食品级海藻酸钠的硫酸灰分,在国标中的指标是30~37%。我想知道硫酸灰分的多少表示什么呢?它可以反映海藻酸钠的纯度吗?如果检测出海藻酸钠硫酸灰分低于30%,那表示什么呢?请各位赐教,多谢~~

  • 海藻酸钠在调味酱中的应用

    海藻酸钠在调味酱中的应用调味酱是用于协调各类食品的味道,以满足食用者要求的酱状调味品。调味酱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用增稠剂来增稠、修饰其形态,以达到色、香、味、外观等多方面统一。所以,调味酱的增稠是调味酱生产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海藻酸钠作为一种亲水性胶体,易溶于水,形成黏稠的溶液,即使是在低浓度时,也可提供较高的黏度,具有良好的增稠作用;同时,水溶性的海藻酸钠遇钙离子可形成交联键,失去流动性,抑制水分子的流动,形成含水量极高的凝胶,因此,海藻酸钠又具有良好的凝胶、稳定性能。  基于上述性能,海藻酸钠可作为增稠、稳定剂,应用于调味酱中,以提高产品的凝固力、稳定性能,减少液体渗出,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风味,使得酱体组织结构细腻、乳状性能良好。  一、参考配方:【以豆渣调味酱为例】  豆渣50%、精盐6%、大豆油12%、豆酱4%、酱油6%、白酒3%、味精0.1%、玉米淀粉4%、海藻酸钠0.4%、蔗糖酯0.06%、单甘脂0.12%、香辛料少许、加3%的虾皮、8%的鲜蘑、4%的海鲜粉。  二、工艺流程:  豆渣→细磨→干燥→爆炒→配料→灌装→密封→灭菌→成品  三、操作要点:  1.各种辅料的预处理  糖、盐、味精用少量热水溶解;淀粉用冷水浸泡1h,搅拌均匀成糊状;海藻酸钠用热水浸泡12h,然后加热溶解成稳定的透明液体;蔗糖酯、单甘酯搅拌均匀,用油溶解;香菇和鲜蘑用沸水浸泡,去除异味,切碎;虾皮在研钵中研碎。  2.辣椒油的制取  将大豆油注入锅中,加热使油烟升腾,挥发不良气味后,停火冷却至50℃。将切成2cm小块的辣椒置冷却油中浸泡30min,使辣椒吸收植物油,浸泡后缓缓加热至沸点,期间不断地搅拌,至辣椒呈微红褐色,立即停火,备用。  3.调配  将干燥爆炒后的豆渣加入辣椒油中搅拌,之后加热,大约在加热至80—90℃时加入盐、糖,不断搅拌,少量缓慢加入海藻酸钠、蔗糖酯、单甘酯,快速搅拌呈均匀状态,然后加入淀粉糊,产品较干,此时加入酱油、酒,最后加入味精。  4.灭菌  为使制成的调味酱有更长的货架期,可以采用90℃水浴加热20min杀菌。

  • 乳品添加剂-增稠剂-10海藻胶

    海藻胶  由于海藻胶在增稠性,稳定性,胶凝性,保形性,薄膜成形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点,加上其独特的保健功能,使之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产销量最大的增稠剂之一.本节重点介绍海藻酸及其盐,琼脂,卡拉胶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海藻酸钠(Sodium Algimate )  别名:褐藻酸钠,藻胶.化学结构:海藻酸和海藻酸盐是直链糖醛酸聚糖.由两种分子组成即: 性状  白色至浅黄色纤维状或颗粒状粉末,几乎无臭,无味,溶于水形成粘稠糊状肢体溶液.不溶于乙醚,乙醇或氯仿等.其溶液呈中性.与金属盐结合凝固. 性能  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形成的凝胶,具有耐冻结性和干燥后可吸水膨胀复原等特性.海藻酸钠的黏度影响所形成凝胶的脆性,黏度越高,凝胶越脆.增加钙离子和海藻酸钠的浓度而得到的凝胶,强度增大胶凝形成过程中可通过调节pH值,选择适宜的钙盐和加入磷酸盐缓冲剂或螯合剂来控制.也可以通过逐渐释出多价阳离子或氢离子,或两者同时来控制.通过调节海藻酸钠与酸的比例,来调节凝胶的刚性.通过控制钙盐的溶解度,可调节凝胶的品种和刚性,使用易溶性的氯化钙,迅速制成凝胶;而使用磷酸二氢钙时,温度升到93~107℃方能释出钙,可延迟胶凝化时间.钙离子加入量达2.3%时,得到稠厚的凝胶;加入量低于1%时,为流动状体.当pH值接近蛋白质等电点时,蛋白质和海藻酸钠形成可溶性络合物,黏度增大,可抑制蛋白质沉淀;当pH值进一步下降,络合物则发生沉淀. 毒性  LD50 大鼠静脉注射l00mg/kg体重.GRA5 FDA-2lCFR173,310,184,1724.ADI无需规定(FAO/WHO1994). 制法  从海带或马尾藻中提取. 应用  用作乳化剂,成膜剂,增稠剂.在酸性溶液中作用弱,一般不宜在酸性较大的水果汁和食品中应用.我国《食品卫生添加使用标准》(GB2760-1996)规定:可按生产需要适量用于各类食品.美国FDA(1989)规定:用途及限量为:调味品和佐料(除用于填充油橄榄的香料之外),1%;糖果,蜜饯和糕点糖霜,6.0%;明胶和布丁,4.0%;罐头,10.0%;加工水果和水果汁,2.0%;其他食品,根据实际工艺需要不超过1.0%.日本规定:用于冰淇淋以改善保形性及使组织细腻,其用量为0.1%~0.4%;制造馅类可赋予粘结件,使吸附于稳定剂的水分难以形成冰晶,其用量为0.1%~0.7%.此外可制成薄膜用于糖果防粘包装. 增稠剂(食品类)

  • 关于添加海藻酸钠的植物饮料

    [font=SimSun, STSong, &]添加海藻酸钠的植物饮料高温灭完菌后,稠度一点也没有了,是因为海藻酸钠经高温分解了吗?大神们,想保持原有稠度的话,有什么好的灭菌方法吗?[/font]

  • 干燥的海藻怎么杀菌

    我们公司加工海藻出口,因为工序问题,烘干后需要分级,和选别,到成品后细菌和大肠菌几乎都要超标,尝试过用紫外线和臭氧杀菌,效果不明显,请教各位,还有那些有效的方法?想用高温高压蒸汽杀菌,又怕产品受潮,各位大侠,伸出你的手!

  • 赭曲霉毒素对食品的影响

    【内容摘要】赭曲霉毒素是一种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微溶于水。该化合物相当稳定,在乙醇中置冰箱避光保存一年以上而不破坏。有较高的耐热性,制罐头的豆子经漂白、加盐及在番茄酱中加热1h后,仍然能存留56%的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霉菌毒素,是人类可能的致癌剂。除了潜在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外,赭曲霉毒素A也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神经毒性以及致畸性的物质。赭曲霉毒素最初是从南非的赭曲霉毒株中分离出来的,由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ts)、洋葱曲霉(Aspergillus alliaceus)、鲜绿青霉(PencillilJⅡlviridicatum)、徘徊青霉等代谢产生,包括7种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赭曲霉毒素A是其中毒性最强的物质,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天然污染物。在一些国家的食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率可达2%~30%。该化合物主要表现为肾脏毒性。在巴尔干地方性肾病流行区,6%~18%人群的血液中能检出赭曲霉毒素A。(1)结构与性质赭曲霉毒素是分子结构类似的一组化合物,包括赭曲霉毒素A、B、C、D和a等,其中赭曲霉毒素A是主要的污染物。赭曲霉毒素是一种无色结晶化合物,溶于极性溶剂和稀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微溶于水。在紫外光下赭曲霉毒素A呈绿色荧光。该化合物相当稳定,在乙醇中置冰箱避光保存一年以上而不破坏。有较高的耐热性,制罐头的豆子经漂白、加盐及在番茄酱中加热1h后,仍然能存留56%的赭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如图4—2所示。(2)食品中赭曲霉霉素的来源与分布赭曲霉毒素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某些菌种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产毒菌种见表4—2。[color=#075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黄曲霉毒素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 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 【求助】关于海藻类产品测无机砷的一些疑问

    关于海藻类的无机砷测定,国家规定要用银盐法测定。我有写问题想请教大家 1、银盐法测定时,空白很漂,而且空白的平行也做不大好,空白对结果影响很大,这样导致最后对实验结果很没底气,不知道大家是怎么做的阿 2、既然说海藻类产品要用银盐法来做的话,是不是只要含有海藻类成分的产品都要用银盐法呢?比如说海苔饼干?

  • 【分享】海藻止痛 芦笋护肝

    海藻止痛 芦笋护肝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最新报道,从胃痛到感冒,都可找到相应的自然药方治愈。以下就是8种常见食物的治病功效。   海藻治偏头痛。偏头痛患者通常体内镁水平较低。而海藻富含镁,有助于放松肌肉和神经。  蜂蜜治失眠。想尽各种方法都无法入睡?喝点蜂蜜就没问题了。因为蜂蜜中有一种自然成分,可以帮助大脑进入“关闭”的状态。在所有的天然食品中,大脑神经元所需要的能量,在蜂蜜中含量最高。  葡萄柚能减肥。吃葡萄柚有助于防止脂肪团的产生。葡萄柚富含维生素C,可促进肝脏解毒酶的生成和活动。此外,葡萄柚中含有钾,还含有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天然果胶,因此是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最佳食疗水果。   生姜水暖胃止吐。一项新研究发现,化疗患者服用生姜胶囊之后,恶心呕吐明显减少。  蓝莓防止记忆力衰退。记不得昨天早餐吃了什么?感觉岁月不饶人?多项研究显示,蓝莓可改善记忆力,延缓大脑衰老。  鳄梨改善性生活。鳄梨中含有丰富的叶酸,可以让男人更有劲。  芦笋护肝。芦笋中的多种抗氧化剂有助肝脏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让人面对压力时,能更为轻松。  苹果防治便秘。苹果是最好的膳食纤维来源,可以促进肠胃的蠕动,防止便秘。

  • 黄曲霉的前处理小柱

    代版友问:黄曲霉M1测定,需要一种免疫亲和小柱,手里有一种测黄曲霉总量的小柱,能不能代替呢?

  • 关于黄曲霉检测的求助

    各位大侠,我在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做黄曲霉检测时,回收率只有百分之七十多,这样子能接受么?请问有用液相,柱前衍生做黄曲霉的前辈,你们的回收率是多少呀?我是用免疫亲和柱净化后再衍生的,能指点一下检测黄曲霉有那些地方是比较关键的控制点么?帮忙提高一下回收率,谢谢

  • 黄曲霉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它的抽排风需要单独管道跟处理吗?可以合并到公用的风管统一处理么?

  • 黄曲霉毒素之相关

    黄曲霉毒素(AFT)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寄生曲霉 (a.parasiticus) 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 ,G1 ,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 ,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 ,G1 ,G2 ,M1 和 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人,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黄曲霉毒素进入机体后,在肝脏中的量较其他组织器官为高,说明肝脏可能受黄曲霉毒素的影响最大。肾脏、脾脏和肾上腺也可检出,肌肉中一般不能检出。黄曲霉毒素如不连续摄入,一般不在体内积蓄。一次摄入后约1周即经呼吸、尿、粪等将大部分排出。

  • 离子色谱法测定海藻酸钠中阴离子

    海藻酸钠是从海藻细胞壁和细胞间质中提取的天然生物大分子,由古洛糖醛酸(记为G单元)与其立体异构体甘露糖醛酸(记为M单元)两种结构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线性嵌段共聚物【1】。海藻酸钠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可作为仿生食品或疗效食品的基材,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作稳定剂、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和凝固剂等【2】。检测海藻酸钠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有助于控制海藻酸钠产品的纯度,对控制生产工艺有重要意义。 本文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法测定海藻酸钠中阴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方法,灵敏快速,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1 实验部分主要仪器与试剂离子色谱仪:CIC-100型,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碳酸钠、碳酸氢钠:分析纯;淋洗液:1.8 mmol/L Na2CO3-1.7 mmol/L NaHCO3混合溶液,称取0.1908 g碳酸钠、0.1428 g碳酸氢钠,用脱气水定容至1000 mL;氯离子储备液: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0.1648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硫酸根离子储备液:准确称取硫酸钠固体0.1479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 离子色谱法测定海藻酸钠中阴离子

    海藻酸钠是从海藻细胞壁和细胞间质中提取的天然生物大分子,由古洛糖醛酸(记为G单元)与其立体异构体甘露糖醛酸(记为M单元)两种结构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线性嵌段共聚物【1】。海藻酸钠是一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可作为仿生食品或疗效食品的基材,在食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作稳定剂、增稠剂、粘结剂、分散剂和凝固剂等【2】。检测海藻酸钠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含量有助于控制海藻酸钠产品的纯度,对控制生产工艺有重要意义。 本文建立了一种离子色谱法测定海藻酸钠中阴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方法,灵敏快速,适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1 实验部分主要仪器与试剂离子色谱仪:CIC-100型,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碳酸钠、碳酸氢钠:分析纯;淋洗液:1.8 mmol/L Na2CO3-1.7 mmol/L NaHCO3混合溶液,称取0.1908 g碳酸钠、0.1428 g碳酸氢钠,用脱气水定容至1000 mL;氯离子储备液:准确称取氯化钠固体0.1648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硫酸根离子储备液:准确称取硫酸钠固体0.1479g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 解读 | 专家解读黄曲霉毒素

    一、背景信息  近日,媒体曝光了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两地市场所出售的部分散装花生油存在黄曲霉毒素超标情况。黄曲霉毒素是什么?毒性怎样?本期将为您解读。  二、专家解读  (一)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最早被发现于1960年,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parasiticus)的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分离鉴定出12种以上,常见的有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BM2a和GM2a等。黄曲霉毒素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常规烹调和加热法不易分解。  世界范围内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相当广泛,包括谷物、坚果和籽类以及牛乳等,尤以玉米、花生被污染的程度最严重。其主要原因是食物在田间未收获前被黄曲霉等产毒菌浸染,在适宜的气温和湿度等条件下繁殖并产毒,或未经充分干燥,在储藏期间产生大量毒素。食用油也存在容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问题,但通过原料筛选、碱炼、吸附等控制手段可以使成品油中黄曲霉毒素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二)摄入量决定黄曲霉毒素是否引起急性中毒。  世界范围内曾报道数起人类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非洲的霉木薯饼中毒,印度的霉玉米中毒等。2004-2005年肯尼亚暴发了迄今史上最大规模的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事件,中毒千余人,死亡125人,中毒玉米中检出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高达4400ppb(μg/kg),是罕见的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一般为一过性发烧、呕吐、厌食、黄疸、腹水、下肢浮肿等肝中毒症状,严重者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死亡。  根据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如果在安全限量范围之内,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风险。  (三)全球已高度重视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控制。  黄曲霉毒素B1是影响人和动物健康的主要真菌毒素之一,也是全球食品安全控制中最主要的真菌毒素。200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全世界食品和饲料真菌毒素法规报告中显示,除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规定以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各类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范围为1-20ppb,黄曲霉毒素总量(AFB1、B2、G1、G2)的限量范围为0-35ppb。  2011年我国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1)中规定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为20ppb。  (四)“土榨油”看似原生态实存安全隐患。  近年来,“纯天然”和“原生态”成为部分消费者的追求,除了购买“土榨油”外,也有使用家用榨油机自制油的方式。对于这两种榨油方式,专家认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除了原料品质是否过关的问题,“土榨油”或自榨油还存在下列问题:未经过精炼加工,杂质多,易氧化变质;榨油设备不易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油渍及谷物残渣在氧化后会产生霉变,食品安全隐患很大;此外,资源利用率低,会造成很大浪费。  三、专家建议  (一)科研人员应加大“从田间管理到加工过程”对黄曲霉毒素污染及控制手段的研究力度,为保证食品安全提供更加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以玉米、花生等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土榨油”生产作坊,应严格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原料安全,严格把关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三)媒体应注重全面、科学、客观报道,采用相应领域权威专家的专业观点,以正确解读国家相关标准法规,引导消费者理性认识和理解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避免公众过度恐慌。  (四)消费者应注意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注意产品的标签、标识,做到在保质期内妥善储藏。特别应注意通过正规可靠渠道购买食用油,不要片面迷信“纯天然”和“原生态”制品。来源:国家食药监局

  • 什么是黄曲霉素

    [color=#333333]黄曲霉素([/color][color=#333333]AFT[/color][color=#333333])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已知的种类包括[/color][color=#333333]B1[/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B2[/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G1[/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G2[/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G2a[/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M1[/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M2[/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P1[/color][color=#333333]等十几种。由于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最受关注的黄曲霉素[/color][color=#333333]M1[/color][color=#333333]是由动物摄入[/color][color=#333333]B1[/color][color=#333333]后在体内经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而[/color][color=#333333]B1[/color][color=#333333]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毒性最强的一种,仅次于[/color][url=http://www.labtool.net/products.php?cid=157][color=#3f88bf]肉毒毒素[/color][/url][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黄曲霉无处不在,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对食品和饲料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湿热地区更有利于霉菌素的产生。[/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color][url=http://www.labtool.net/products.php?cid=157][color=#3f88bf]黄曲霉菌[/color][/url][color=#333333]寄生过的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等,在动物性食品如肝、肾脏、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它通常喜欢[/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亲近[/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以下四类食物:[/color][color=#333333]1[/color][color=#333333]、坚果类[/color][color=#333333]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素污染了,一定要丢弃。[/color][color=#333333]2[/color][color=#333333]、谷物类[/color][color=#333333]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color][color=#333333]3[/color][color=#333333]、粮油制品[/color][color=#333333]花生油、玉米油。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严格挑拣原料,使用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或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color][color=#333333]4[/color][color=#333333]、家庭自制[/color][url=http://www.labtool.net/products.php?cid=157][color=#3f88bf]发酵食品[/color][/url][color=#333333] [/color][color=#333333]腐乳、黄酱。高水分含量和齐全的营养物质很容易使家庭自制的[/color][url=http://www.labtool.net/products.php?cid=157][color=#3f88bf]发酵食品[/color][/url][color=#333333]被黄曲霉污染。[/color][color=#333333]黄曲霉素的耐热性非常好,要在[/color][color=#333333]280[/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以上才能分解,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都不能将其破坏,而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也较低。有研究证明:在不改变牛奶品质的前提下,先将鲜奶加热至[/color][color=#333333]90[/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保持[/color][color=#333333]10[/color][color=#333333]分钟,然后冷却至[/color][color=#333333]20[/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再经紫外线辐照[/color][color=#333333]30[/color][color=#333333]分钟,才能使其中的黄曲霉素[/color][color=#333333]M1[/color][color=#333333]减少[/color][color=#333333]56.2%[/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在紫外线照射下,毒素可显示荧光,低浓度的纯毒素易被紫外线破。另外,碱性条件下也能破坏一部分黄曲霉素。然而经过碱性、紫外线和高温处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早已丧失殆尽,不适宜食用[/color][color=#333333]预防黄曲霉素的危害要从身边做起、从饮食习惯做起,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远离黄曲霉素。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可能的黄曲霉素的危害呢?[/color][color=#333333]黄曲霉素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自己在家也要把好食物关,注意一些细节,避免黄曲霉素的危害。[/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黄曲霉生长产毒的温度范围为[/color][color=#333333]12~42[/color][color=#333333]度,最适产毒温度为[/color][color=#333333]33[/color][color=#333333]度,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含水量大于[/color][color=#333333]14%[/color][color=#333333]的花生、大米、玉米、坚果尤其容易滋生黄曲霉菌,一般[/color][color=#333333]3~10[/color][color=#333333]天就可达到致命剂量。当水分含量下降到[/color][color=#333333]14%[/color][color=#333333]以下时,即使污染了黄曲霉也不会产生毒素。[/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因此,最好的防治方法是预防食物霉变。家中所有食品的储藏都要注意防霉、防氧化,最好在低温、通风、干燥处保存[/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温度最好在[/color][color=#333333]20[/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以下,相对湿度在[/color][color=#333333]80%[/color][color=#333333]以下[/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坚果、花生、粮食等尽量购买小包装,打开时认真嗅一下味道,一旦有变味情况立即整袋扔掉,以免抖开后霉菌孢子飞散出来;如果是散装花生、核桃等,最好带壳保存,晒干后,用保鲜盒等密闭储存;购买食物时,如果发现包装不清洁、已破损的不要买。[/color][color=#333333][/color][color=#333333]有霉味的食物一定要坚决丢弃,不能食用;若不小心吃到了霉变食物,要全部吐掉再用清水漱口;哺乳期的母亲尤其要注意饮食,母乳里面的黄曲霉素就是婴儿最早的感染毒素的途径。[/color]

  • 【转帖】黄曲霉的生长条件

    黄曲霉的生长条件是什么?它容易在哪些食品里面滋生?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是一种容易在种子类食物中滋生的霉菌。在25-30℃的温度下,80%-100%的相对湿度,17%-18%的种子水分含量,粮食、坚果、油籽等产品最容易滋生黄曲霉。幸好,各种豆类,包括大豆,并不是黄曲霉喜欢繁殖的材料,它更喜欢花生、玉米和大米等食品。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曲霉是粮食、豆类、油籽等种子类食品受潮时滋生的,种子总体而言仍然处在水很少的状态,而不是已经充分吸水的状态。人们都有一个经验:水汪汪的大米粥、绿豆汤,从来不会长霉,而是很快变味坏掉——因为水多的时候细菌繁殖非常快,根本轮不到霉菌繁殖。霉菌们所热爱的培养基质,大多是一些相对“干”一点,但又干得不够的食品,比如馒头啊,面包啊,糕点啊,受潮的种子之类。所以,面包放久之后会长出白色、绿色、黑色的霉斑,却不会发酸变臭,正是因为它的状态符合霉菌的胃口。 为什么呢?因为霉菌是非常喜欢氧气的,具有较强的“陆生”特性。如果把食品泡在水里,氧气不足,它们就很难繁殖起来。知道这个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就会明白,霉菌几乎不能在淹水条件下产毒,所以泡豆子不可能长出黄曲霉毒素来。 所以说,买大豆的时候,要注意大豆的干燥程度,储藏中也要避免让它受潮。如果担心豆子在储藏当中被黄曲霉污染,那么先用水泡一泡,然后把泡豆水扔掉,实际上反而更为安全。 事实上,绝大部分豆制品加工时,都需要经过泡豆程序。不管是煮豆粥,做豆腐,做纳豆,或做豆酱等。所谓泡豆带来致癌危险,纯属违背科学常识的不实说法,大可不必为此惶恐不安,更不必为此不敢喝豆浆、不敢吃豆腐。 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天泡豆子,如果超过4小时,最好能放在冰箱当中。因为泡豆的水分很高,很容易繁殖各种细菌。细菌不会产生黄曲霉毒素,却可能让豆子产生难闻的味道。如果不幸污染了某些致病菌,它们繁殖过度,或产生细菌毒素,都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尽管在打豆浆、做豆腐时还需要经过加热杀菌,也不可不防啊!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