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十四酸

仪器信息网十四酸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十四酸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十四酸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十四酸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十四酸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十四酸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十四酸相关的解决方案。

十四酸相关的资讯

  • 盘点“国之重器”!“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名单出炉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之重器,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提出,未来20年,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从预研、新建、推进和提升四个层面逐步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前瞻开展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探索预研工作,夯实设施建设的技术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国大设施建设运行从以跟跑为主,逐步转到跟跑、并跑,有的已经实现了领跑,产生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例如,通过上海光源实验手段,发现了外尔半金属,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01秒等离子体高约束持续放电、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1亿度这样的世界纪录。进入“十四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在战略导向、应用支撑、前瞻引领、民生改善方面建设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名单1 战略导向型建设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大型低速风洞、海底科学观测网、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2 应用支撑型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超重力离心模拟与试验装置、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3 前瞻引领型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等。4 民生改善型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震科学实验场、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等。此外,仪器信息网注意到,各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省已在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方向。如浙江提出,“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打造大科学装置集群。广东提出,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聚集”和“谋划一批、建设 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河南提出,“十四五”期间新建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力争国家大科学装置在省内布局实现零的突破。各省份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建设名单省份相关描述北京突破怀柔科学城。强化以物质为基础、以能源和生命为起步科学方向,深化院市合作,加快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推进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面对战略必争和补短板领域,预研和规划一批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加快推进硬X射线、上海光源二期、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设施建设,推动钍基熔盐堆研究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发展。重庆加快推进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验证试验场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研发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推动超瞬态实验装置建设,加快研究论证、启动培育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装置、长江模拟器、积声科学装置、无线能量传输与环境影响科学工程、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超大分布孔径雷达高分辨率深空域主动观测设施、宏微纳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科学装置、低重力科学研究基地、极端环境生命实验装置、强动载生物致伤模拟系统、多维态分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等后备项目。河北支持涿州国家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筹划布局氢冶金、先进材料、合成生物研究等以支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新材料和新药研发为主要任务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山西逐步推进12-14km的试验线建设,争取将高速飞行列车工程试验线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辽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基于高亮度极紫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科技研究设施、未来工业互联网创新基础设施、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与模拟设施、智能制造重大科技设施群、特殊钢全生命周期研发测试平台。江苏提升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建设水平,推进纳米真空互联综合实验装置、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建设,重点培育信息高铁综合试验装置、跨多介质复杂流体试验设施、极地环境与动荷载模拟设施、空间信息综合应用工程等重大平台。浙江加快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推进智能计算、新一代工业互联网系统信息安全、重离子肿瘤精准治疗装置、多维超级感知、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社会治理大数据与模拟推演实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建设。安徽全面提升拓展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大科学装置性能。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雷电防护与试验研究重大试验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大气环境模拟系统等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谋划聚变能紧凑燃烧等离子体装置(BEST)、G60高速磁悬浮通道合肥-芜湖试验工程。深化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江西重点推进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发酵工程基础设施、超高温材料基础设施、射电望远镜、超级计算、磁约束聚变与材料改性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河南新建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势农业种质资源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超短超强激光平台、交变高速加载足尺试验系统、量子信息技术基础支撑平台、智能医疗共享服务平台、智慧灌溉技术创新平台。谋划建设“天蛛计划”应用分靶场。湖北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武汉生物安全(P4)实验室、作物表型组学、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高端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提升或加快建设。统筹谋划磁约束氘氘聚变中子源、武汉光源、农业微生物、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沼山长基线原子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预制。加快超算中心、科技创新数据资源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湖南升级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建设国家IPv6应用创新研究院、中国南方区域域名解析研究中心。构建工程化基地、数据共用库、检测评价中心等基础设施。广东信息科学领域: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装置(深圳)、鹏城云脑智能超级算力平台、珠海智能超算平台等。生命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谋划建设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等。材料科学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装置等。海洋科学领域:加快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谋划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备、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等。能源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基础物理领域: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航空航天领域:推进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四川打造世界一流的先进核能、空气动力、生物医学、深地科学、天文观测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科学数据和研究中心。加快建设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转化医学、大型低速风洞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新型空间光学研究装置、超高速轨道交通试验平台等前沿引领创新平台。云南推进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科学设施建设,为医药研发、动物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建设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构建我国自主脉冲星时间体系核心装置;建设2米环形太阳望远镜,磁场测量精度达到国际4米太阳望远镜标准;建设云南省超算中心,支撑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陕西加快建设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转化医学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列入“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的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设施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谋划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超精密跨尺度基标准与溯源、空天地海无人系统综合试验测试、超大规模复杂电磁特性模拟与表征、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结构服役安全试验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青海推进建设国家盐湖技术创新中心、天文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广西加快建设“近海海床地基与工程结构系统安全创新平台”(海基一号),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卫星应用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
    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公示期)  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按照《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章程》和《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评选办法》开展工作,共收到79份申请材料,经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的资格审查,评审专家委员会会议评审,评选出2位“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人、2位“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人、1位“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人和10位“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人。现对候选名单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期为十天(2021年8月17日至8月26日)。如对候选人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向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并写明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和联系地址。2021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候选名单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宋尔卫,男,1970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乳腺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宋尔卫院士多年来坚持临床一线工作,是国内最早开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术的外科医生之一。经其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肿瘤特异生存率为91%,达欧美顶尖乳腺肿瘤中心水平。在此基础上,他结合临床进行应用基础和转化研究,并提出了肿瘤生态学说。  徐安龙,男,1963年6月出生,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安龙教授以文昌鱼为核心,系统研究免疫系统的演化:一是揭示了脊椎动物免疫系统起源的规律,发现一个“天然免疫大爆发”,特别是揭示了适应性免疫免疫球蛋白重排机制的起源与结构功能的演化 二是揭示APA参与免疫调控,以此发现新的抗病毒免疫和参与免疫调控的新机制。谈家桢生命科学国际合作奖候选名单  Robert G. Roeder,男,1942年6月出生,洛克菲勒大学讲座教授。罗伯特-罗德教授是真核RNA聚合酶I,II,III和一系列转录调控因子的发现者,他在真核生物转录与调控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奠定了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生化与分子基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与我国生命科学界建立了多方合作,积极到我国开展访问、学术报告和课堂授课等交流活动,他还在我国多个科研院校担任科学顾问或评估专家,是清华大学国际学术顾问/评估委员,北京结构生物学高精尖创新中心国际顾问、上海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咨询委员、上海生化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科学顾问等,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献智出力。谈家桢临床医学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建安,男,1961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心脏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建安教授根据国人心脏瓣膜病变的特点,取得了从理论、器械、经导管介入方案的系列原始创新,解决了若干重点卡脖子问题,降低了瓣膜病患者死亡率 在低氧预处理干细胞促进心功能重建的理论和方案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房静远,男,1961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房静远教授长期从事与临床直接相关的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治与预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建立了胃肠癌及其癌前疾病的预警、转归预测的重要方法并阐述了临床意义 率先提出了叶酸和小檗碱等预防胃肠癌的方法与策略。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候选名单  徐讯,男,1984年4月出生,华大集团执行董事、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深圳华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徐讯研究员带领的内顶尖基因测序仪研发团队进行国产化研究,开发出国产高通量测序仪等仪器设备、试剂耗材,并进行转化量产和产业化,已形成强有力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实现了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对产业国产化整体技术水平提升的辐射和带动、对国产替代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作用显著。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候选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二涛,男,1979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研究员。王二涛研究员是植物-微生物共生领域的前沿探索者,已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建立植物-丛枝菌根真菌共生营养交换与调控的理论,发现菌根因子受体及其复合物,发现豆科植物根瘤“奠基细胞”形成的分子基础,具有国际影响力。  王奇慧,女,1983年10月出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青年课题组长。王奇慧研究员研究重要囊膜病毒入侵机制并开发治疗手段,先后解析了MERS-CoV、SARS-CoV-2等冠状病毒入侵与跨种传播机制 建立了关键的技术平台,开发出多种病毒的治疗性抗体,并且作为重要骨干,研制出COVID-19治疗性抗体,获得了美国、意大利、欧盟的紧急使用授权 参加中国-世卫SARS-CoV-2联合溯源研究,为全球SARS-CoV-2的科学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王祥喜,男,1986年7月出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与免疫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王祥喜研究员紧密围绕我国重大病毒性传染病防治的重大需求,开展深入性研究。开发“超大尺度颗粒”的高分辨重构方法,进一步推广冷冻电镜的应用范围 同时将重要病毒的原子结构信息和感染机制运用至临床应用中。  朱永群,男,1980年10月出生,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长聘教授、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朱永群教授发现了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多个全新机制,解决了鞭毛马达、长链脂肪酰基化修饰、分泌系统作用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回答了领域内多个长期科学疑问,对深入了解病原菌-宿主互作、临床诊治和药物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刘颖,女,1984年1月出生,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颖教授关注于细胞对线粒体胁迫和氨基酸匮乏的感知响应机制。发现了参与这两种应激过程的新基因,揭示了它们对衰老和癌症等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她入选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杰青,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科学探索奖等。  刘剑峰,男,1971年3月出生,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剑峰教授在全球首次解析了C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重要成员GABAB受体的冷冻电镜结构,首次阐明GABAB受体二聚体非对称激活G蛋白的独特结构模式,是在C族GPCR激活G蛋白机制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成果具有创新性,产生了较大国际影响力。  李海涛,男,1976年3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李海涛教授长期致力于表观修饰调控研究,先后发现或阐明PHD、YEATS结构域等一系列表观修饰调控元件发挥功能的生化与结构基础,揭示出相关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在遗传信息解读及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沈晓骅,女,1974年9月出生,清华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长聘教授。沈晓骅教授致力于探索非编码核酸在染色质和基因表达调控中的新颖功能。从系统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非编码RNA、基因组重复序列和RNA结合蛋白,影响转录和染色质高级结构的新模式 并从独特的视角认识干细胞多能性和细胞命运决定的普适性规律。  陈兴,男,1980年10月出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教授。聚糖是核酸和蛋白之外的“第三条生命链”。陈兴教授开发了一系列活细胞和活体中聚糖的化学标记方法,解决了糖基化活体分析的重大难题,为揭示了糖基化在神经突触、心血管系统、肿瘤等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创新研究手段。  郭国骥,男,1983年4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郭国骥教授一直致力于单细胞分析技术的研究,自主研发了国产化的高通量单细胞分析平台,并构建了全球首版小鼠细胞图谱和首版人类细胞图谱,对细胞命运决定、干细胞再生与分化等生命现象做出了独特的解析。
  • 上海废弃硫酸实行“点对点”资源化利用 破解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发展难题
    上海被赋予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高地的重大任务,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废酸环境无害化处置成为突出问题。据了解,上海通过 “点对点”资源化定向再利用创新模式已破解这一难题。  日前,一辆挂有危险标识的罐装运输车稳稳驶入厂区,公司专职管理员引导车辆,过磅、取样、检验、联单签收… … 一系列流程后,车被引导至专用卸车区,车上的特殊液体被接收到公司的原料储料罐中,等待用于后续的生产。  这是记者在位于金山第二工业区内的上海澎博钛白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澎博公司)看到的场景。罐装车内装运的是液体硫酸,它的特殊性在于是上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企业使用过的废弃硫酸。  在现场,公司负责人何文龙告诉记者,公司是上海市集成电路芯片行业产生的废硫酸资源化利用定点单位,每天安排专用车辆将废酸运回工厂,经过严格的检验流程后再投入到钛白粉生产当中,今年1月-7月已处置利用废酸1.5万吨。  新模式解决行业发展难题  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首创的废硫酸“点对点”资源化定向再利用模式运用逐步成熟,目前已经全部覆盖了上海具备回收废酸条件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总体上稳定地解决了上海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废硫酸处置问题。  据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浓硫酸,排放以硫酸物质为主,处理废硫酸成本很高,同时会存在一定的生态环境安全风险。这个问题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难题。  直面痛点。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上海市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积极探索,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论证处置方案,并于2016年开始由中芯国际和澎博公司开展废硫酸“点对点”资源化定向再利用试点运行,经过多轮试点验证,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  去年,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会同多部门专门编写形成了《钛白粉用集成电路制造行业废硫酸》(T/SICA001-2020)团体标准,在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网站和国家标准网上进行公示,全力保障废酸源头质量的把控。  多维度再利用效益明显  废硫酸“点对点”资源化定向再利用,这一新模式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显著。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模式的核心是实现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硫酸替代钛白粉生产工艺过程中用到的工业硫酸。经过试点验证,这种模式技术可行性很强,废酸再利用单位在使用废硫酸生产钛白粉时,不需要调整现有工艺。同时,替用过程不增加额外的环境负担与风险,不影响产品的质量,符合“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原则。  谈到经济效益,这位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澎博公司再利用废硫酸每吨收费500元,按照上海市往年废硫酸处置费每吨2000元计算,今年1月至7月,澎博公司累计利用废硫酸1.5万吨,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可节约2250万元。同时,澎博公司也节省了购置工业浓硫酸的费用,产废企业和再利用企业达到了“双赢”。  此外,新模式还符合循环经济产业需求,不仅解决了废硫酸处置出路难、处置费用高的难题,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和废硫酸处理费用,还促进了钛白粉生产单位的升级改造、精准转型和绿色发展,为日后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铺平了道路。  深入推进“点对点”资源化再利用  “在探索推行这一新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以守好环境底线为前提,做到严格把关,按程序推进。”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前期提出设想并加以论证的基础上,他们于2016年发文,同意将中芯国际和澎博公司设立为上海市首个废硫酸定向再利用试点单位,利用芯片废硫酸生产钛白粉。  2019年11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同意4家企业废硫酸定向资源化再利用备案。2020年10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扩大废硫酸定向资源化再利用备案,新增4家企业,全面覆盖上海市具备回收废酸条件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据介绍,目前,各方进展顺利,各试点企业在严格执行危险废物各项管理制度下,废硫酸源头品质得到保障,并委托具有相关运输资质的单位专人专车进行运输。澎博公司在废酸使用期间,生产运行稳定,各项污染物排放环保指标检测均符合排放标准。同时,澎博公司对生产设备工艺进行优化改造,在末端形成了可满足近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需求的每年6万吨废硫酸利用能力。  “十四五”期间,上海的集成电路产量将快速增长,需处置的废硫酸量也将随之增加。据最新统计,2020年产生废酸1.25万吨,2021年预计为2.8万吨,到2022年上海芯片企业产生的废硫酸将高达6万吨,2025年将达到10万吨以上。  面对这一形势,上海各相关部门召开会议制定了“提前谋划改造,形成需求匹配、长久稳定”的废硫酸利用原则。上海市发改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还专门组织专家队伍到资源化综合利用企业澎博公司开展现场调研,了解情况,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作为废酸再利用定点企业,澎博公司也启动了匹配废酸资源化利用技改规划,积极响应上级部门对澎博公司以废定产、提前谋划的要求,规划“集成电路行业10万吨废酸资源化利用”技改。  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的《上海市2021-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文件上,记者也注意到相关条文:在环境可控的前提下,持续推动集成电路行业废酸等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资源化利用工作,形成稳定的与集成电路行业未来发展相适应的废酸处置利用能力。  据悉,未来,这种废弃硫酸“点对点”资源化定向再利用模式,将有力保障我国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也将对其他行业的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起到借鉴和引领作用。
  • 农科院饲料所发布“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
    12月2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研讨会暨建所三十周年学术活动在京召开。记者获悉,饲料研究所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发展目标:用5-10年时间,按照“五纵六横”的总体布局,2-3个重点选题与优先领域在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3-4个团队进入世界领先梯队;到2035年,支撑五个产业领域中4-5个学科专业方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2050年,“五纵六横”的总体布局全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一流研究所。据了解,“十四五”期间,饲料所优先领域与重点任务包括:面向国家队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方面,针对饲料资源观测、收集、营养学评价及数据库建设,设置“饲料资源与动物营养大数据”重点任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方面,针对生物组学和肠道微生物科学的发展,设置“动物肠道微生物及其调控”重点任务;针对合成生物学、智能和信息化进展,设置“合成生物学与新饲料/添加剂智造”和“精准营养与智能化饲养”重点任务;面向国家战略方面,针对国家粮食安全核心是饲料粮本质是蛋白质饲料粮供应安全的问题,设置“蛋白质饲料资源多元化利用”重点任务;针对抗生素减量替代国家战略,设置“畜禽用抗生素替代关键产品创制与产业化” 重点任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方面,针对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需要,设置“碳中和与绿色饲养”“动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重点任务。随着人们对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的逐年增加,作为人们动物性食品的“食品”,饲料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营养健康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会专家认为,目前,我国饲料产业面临资源挑战、安全挑战和绿色发展挑战,充分发挥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致力解决饲料产业发展中基础性、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抢占世界饲料科学竞争制高点、掌握我国饲料科技发展主动权、引领饲料业和养殖业现代化至关重要。饲料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介绍,饲料所构建了“五纵六横”的总体布局,即“生猪、家禽、水产动物、反刍动物、宠物”五个产业领域,“饲料资源与营养供给、动物营养需求、动物营养代谢、动物营养与健康、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精准营养与智能化饲养”6个学科重点与方向,基础研究、高科技前沿、核心关键技术、落地产业相结合,作为饲料所“十四五”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落地抓手。戴小枫表示,动物性食品消费未来可以预计是刚性增长的,随之饲料用粮需求也将日益高企,要实现饲料用粮“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需要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实行饲料资源的多元化战略,就地取材,把我国丰富的资源利用好。现在形成的养殖模式高度依赖大豆和玉米,要把传统畜牧养殖业中吃干榨净所有可用饲料资源这一点保留发扬。第二是通过创新来开发非常规饲料新资源,比如乙醇梭菌蛋白。第三是高效精准营养,减少养殖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1991年,正值我国饲料工业如火如荼发展的第十年,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应运而生,是专门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研究的唯一国家级公益类科研机构。30年来,饲料所科研工作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抗菌肽、饲用乙醇梭菌蛋白、植酸酶、鱼类肠道菌群调控、反刍幼畜营养生理等研究处于国际领跑位置,新兽药创制、反刍动物温室气体排放、鸡蛋蛋清与蛋壳品质、饲用中草药等研究也已跻身国际并跑状态,发展成为该领域国家倚重的战略科技力量。。同时,先后与200多个行业内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为饲料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00多项次,转化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成果50多项次,连续三年获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科技成果转化奖”,技术转让收入累计3.0亿元,以成果转化和应用,带动了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发展。此次活动还举行了霍启光研究员铜像揭幕仪式,纪念和追思这位我国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先行者。
  • 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2023)”
    9月25日,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香港同步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2023)”。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表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科技之变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和规模席卷而来,科学技术发展已进入由信息科技、生命科学、生物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等构成的集群创新时代。据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启动相关研究工作,至今已连续9年发布“趋势”或“挑战”等系列成就。此次发布的“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2023)”包括:一、数字领域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和“2522”整体框架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急需解决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挑战。二、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全面赋能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如何组织和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创新跨越总方针,建立中国特色数字生态环境,确保核心能力自主可控、先进可靠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三、微电子光电子数字芯片3nm制程已规模量产,并继续向2nm、1nm挺进,但日益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三维集成、Chiplet、2.5D/3D封装成为重要发展方向,多样化系统集成,新器件、新结构、新材料探索不断深化。光模块速率向Tb/s演进。硅基光电融合成为重要路径,我国在微电子、光电子先进制造能力与集成芯片设计方面面临重要挑战。四、光学工程在传统光学工程逼近技术极限的背景下,时、空、频多维矢量光场调控是突破光学信息和能量传输瓶颈的关键。如何实现跨尺度矢量光场的智能精准调控、高效数字光学器件和系统开发、实时精确健康评估的新型成像和传感、低功耗高集成光子和高效绿色能源光子技术突破、面向战略自主性的核心光学组件自主可控等面临重要挑战。五、测量计量与仪器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和仪器产业体系建设已启动,重要场景下的关键测量技术亟待突破,特别是支撑超精密光刻机、高端航空发动机和高端工业母机等为代表的高精尖装备研发制造中的超精密测量与仪器技术亟待率先突破,制造质量调控能力亟待提升;支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测量的新形态精密仪器及传感技术将面临重要挑战。六、网络与通信人网物三元万物智联背景下网络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满足全行业、巨容量、大连接、强算力、强智能、全覆盖、高可靠、高安全、低成本、绿色节能需求,新型网络理论与技术架构、日益逼近物理极限下的传输能力提升、核心设备与器件、算力网等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6G面向通感算网融合、天地一体等更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存在应用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发展范式创新等重要挑战。七、网络安全如何有效应对海量存量威胁治理及其有效防护不足、网络安全边界的削弱,如何构建威胁画像、威胁情报运营机制及安全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可应对“未知的未知”攻击的“护卫+自卫”的防御体系;如何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形成运行和防御并行双结构;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都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八、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九、控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中,由于运行条件和被控对象动态特性频繁变化,要求控制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与最优动态性能。如何将建模、控制、优化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紧密协同,如何采用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协同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弹性/韧性、自适应、自主调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十、认知以“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通用智能能力,但依然存在可解释性差、能效比低、缺乏决策能力等瓶颈,在开放复杂环境中,难以实现可靠感知、理解和决策。突破脑智能与脑决策机制启发的认知智能技术,研制多类型、可重构、高效、绿色节能的新型脑模型与软硬件系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十一、计算机系统与软件当前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领域的基础理论体系尚不完善,难以满足大模型、网络安全等前沿创新需求,在日益严峻的外部形势下,亟需突破多元异构计算体系、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类脑、量子等前沿技术,研发智能水平更高、能耗更低、更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新型基础软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十二、计算机应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重大变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了严峻挑战:一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融合发展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二是“万物智联、智能引领、跨界融合、万众创新”新业态对智能感知、协同、学习、分析、决策、控制及安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三、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在理论、技术与工程方面存在重要挑战。理论方面需建立水下非线性声场理论,实现水下声场优化控制和利用;技术方面需突破海洋精细化遥感、非声探测等新型感知、远洋船舶气象导航、跨域通信和水下信息处理;工程方面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化应用,强化海洋战略空间一体化管理,构建数字海洋新型基础设施。十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化快速反应决策体系,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包括医疗卫生、公安、交通、建设、环保、教育、能源、民政、国企数据等,建立应对黑天鹅、灰犀牛等重大事件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 坛墨标样-甲醇中16种挥发性有机物-TVOC混标(含乙酸正丁酯)/GB50325-2020
    坛墨标样-甲醇中16种挥发性有机物-TVOC混标(含乙酸正丁酯)/GB50325-2020产品编号BWT900637-100-ACAS号规格1mL标准值100μg/mL序号名称CAS号1正己烷110-54-32苯71-43-23三氯乙烯79-01-64甲苯108-88-35辛烯111-66-06乙酸丁酯123-86-47乙苯100-41-48对二甲苯106-42-39间二甲苯108-38-310邻二甲苯95-47-611苯乙烯100-42-512壬烷111-84-213异辛醇104-76-714十一烷1120-21-415十四烷629-59-416十六烷544-76-3
  • 欧美克仪器亮相2021年第七届国际碳酸钙产业博览会
    11月5日,以“聚焦精品碳酸钙产业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年第七届国际碳酸钙产业博览会暨碳酸钙研发高端学术论坛在南宁开幕。本届会议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权威机构领导嘉宾到场,共115家来自广东、四川、山东、江苏、福建、安徽、广西等地的企业带来了橡胶塑料、新型建材、密封材料等碳酸钙产业链上高附加值产品参展。作为国内颗粒测量仪器制造商,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携LS-609全自动型激光粒度仪应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展望行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广西精品碳酸钙产业集群“把脉问诊”。随着广西人民政府印发《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将重点发展精品碳酸钙等先进新材料,建设碳酸钙产业创新平台。纳米碳酸钙作为碳酸钙行业的转型产品,也成为现场讨论的主要议题。纳米碳酸钙也称为超微细碳酸钙,其粒度介于0.01-0.1μm之间。纳米碳酸钙粒子超细化,其晶体结构和表面电子结构发生变化,与普通碳酸钙相比,具有优良的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效应、表面效应等,被广泛应用在塑料、橡胶、胶粘剂、涂料、油墨、造纸、建材、化妆品等产品的制造领域,可以改善和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纳米碳酸钙的粒径分布成为生产企业产品质控的一个重要参数。珠海欧美克仪器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服务于碳酸钙行业,从初代的LS-POP(3)到新一代明星产品LS-609,再到针对活性碳酸钙、纳米碳酸钙等亚微米、纳米颗粒检测的不二之选——Topsizer高端激光粒度仪,欧美克产品质量持久耐用,测试重复性高、精度高等诸多优点深受“钙帮”老板们的青睐。纳米碳酸钙的测试,除了需要科学、有效的样品前分散处理外,更需要一台测试性能优异、分辨能力高、重现性能好、测试范围涵括纳米、亚微米及微米级别的高性能激光粒度分析仪。近年来,欧美克仪器在纳米碳酸钙客户中,积累了连州凯恩斯、江西九峰、湖北科迈、湖北凯龙等行业典型客户,靠得就是Topsizer型激光粒度仪在检测亚微米、纳米颗粒的优异表现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检测方案。 Topsizer激光粒度分析仪采用国际先进的红蓝双光源设计,红光主光源为进口氦-氖激光器,并有蓝光辅助半导体光源,弥补了常规设计散射光角度的盲区,极大地提高了对纳米级颗粒及少量大颗粒的分辨力。同时具有量程宽、重复性好、精度高、测试结果真实、自动化程度高等诸多优点,是纳米碳酸钙粒度检测的优选激光粒度仪。【可详见《“好的仪器,用在刀刃上!”——Topsizer在纳米碳酸钙测试中的应用》】欧美克仪器作为粒度检测与控制技术专家,将继续服务于不断发展中的碳酸钙产业,与钙帮们携手并进,为精品碳酸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 关注!吉林省“十四五”重点发展这4类科学仪器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吉林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将工业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吉林省打造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产业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去年8月发布了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将其列为吉林省“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全省工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坚定不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规划》指出要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规划》指出要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加速形成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 在今后的发展重点中,主要有生命科学仪器、环保设备、核心器件、半导体设备这四大类,具体信息如下:1、开展光学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激光器等关键基础材料与核心器件研究;2、推动28纳米及以下光刻物镜系统、万G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等生命科学仪器研发及应用;3、推进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环保设备加快发展;4、鼓励体液分析和分子诊断等新型体外诊断仪器及配套试剂的开发与产业化;5、支持基因测序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癌症诊断试剂盒等产品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大;6、以CMOS图像传感器和功率半导体器件为核心,引进、培育一批集成电路企业;7、全力推动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实施,建设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基地,加强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封装测试、材料及专用设备生产等多领域布局。全文如下: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吉林在高质量发展新路上砥砺前行、积厚成势的关键五年,是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突破、开辟新局的关键五年。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吉林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本规划全面分析吉林工业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 规划和吉林振兴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围绕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十四五” 时期工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和主要措施等方面着手,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指导我省 “十四五” 时期工业加速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规划期为2021-2025年。目 录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二、发展形势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第三章 发展重点一、汽车产业二、食品产业三、石化产业四、装备产业五、医药产业六、冶金建材产业七、光电信息产业八、轻工纺织产业九、能源产业第四章 主要措施一、完善优化创新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二、夯实产业基础,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三、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五、推行绿色制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六、加快产业集聚,推动集群化发展七、深化开放合作,加快融入双循环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估一、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二、规划的资源承载力分析三、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四、综合结论第六章 组织保障一、加强组织领导,推进规划实施二、完善政策支持,优化要素配置三、强化安全管理,提升本质安全四、开展监督检查,加大宣传引导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吉发{2017}18号)和《吉林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吉办发{2019}41号)等精神,加快推进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一)工业支撑持续增强。2020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81户, 其中产值10亿元以上大型企业130户, 占比为4.2%;从业人员75.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7.8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工业增加值2850.3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居全国第2位; 工业税收占全省税收55%, 制造业税收占全省税收四成以上,是最大的税源行业。2020年全省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4%,是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支撑。(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坚持每年重点调度推进800个以上投资超千万元重大项目, 一汽奥迪Q工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北方)示范区、一汽红旗HS系列车型技术改造、万丰奥威新能源汽车轮毂单元智慧工厂、精功大丝束碳纤维 (一、二期)、白城梅花氨基酸(一、二期)、凯莱英绿色制药平台、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长光圆辰CMOS图像传感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有效改善了产品结构,转变了增长方式,带动了有效投资,2020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位居全国第9位。(三)转型升级初见成效。深入落实“1=7”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分业施策激发产业新动能。汽车产业 “风景这边独好”,2020年一汽省属产销量分别达到265.4万辆和264.9万辆,同比增长3.6%和4.5%;红旗品牌产销量超20万辆,近三年产销量增长达42倍。生物法聚乳酸突破量产规模达3万吨,嘉吉生化产业园探索形成了玉米全产业链开发的“嘉吉模式”,吉林梅花成为国内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基地。石化基础原料和有机化工原料向下游延伸,ABS、乙丙橡胶、聚氨酯、碳纤维等新材料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工业级大丝束碳纤维产业基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复兴号、京张奥运高铁、跨国互联互通高速动车组等产品实现批量生产,确立了中国高铁标准。“吉林一号”25颗卫星建成国内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卫星信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深化。凯莱英连续反应法制药技术引领化学制药绿色发展, 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等100余种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甘精胰岛素等170个医药健康产品取得生产批号。“去产能” 成效显著,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08万吨、炼铁产能80万吨、水泥熟料产量5000万吨以上。(四)创新基础不断厚实。充分发挥吉林大学等62所高等院校、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121家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组建了吉林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4个(其中国家级18个)。建成高性能复合材料、先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基材料等3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1个、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27 个。这些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孵化器。成功培育9 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95户高新技术企业、1049户科技小巨人企业。(五)产业数字化取得进展。2020年全省累计建成5G基站9671个,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全国排名第13位, 东北地区排名第1位。一汽集团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能源清洁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运营,溯源食品工业互联网正加快建设,工业 APP突破200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企业超万家。工控安全防护能力显著提升,建成 “省重点工业企业门户网站监测平台”和“省工业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测平台”两套保障平台。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汽车轻量化、柔性化智能制造体系加速形成,石化产业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在线检测和控制,食品、医药产业加速推进全过程质量安全可追溯。省内9家企业被评为国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通化建新“镍铁合金综合集成总承包核心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示范项目,29个项目被列入国家智能制造项目库,金洪汽车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六)产业集聚初步形成。深入落实工业走廊发展规划,以长春市为中心,四平市、辽源市、吉林市、松原市协同布局,建设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装备、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与装备、传统装备等为特色的产业集群。长春市汽车、食品、装备产业,吉林市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四平市食品产业,辽源市纺织产业,通化市医药产业等一批产业集聚区成为国家工业化新型产业示范基地。认定了吉林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岭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区等20个化工园区,为我省化工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七)绿色制造有效推进。“十三五”时期,全省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3.4%,超额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建成2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0种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60家省级绿色工厂、9种省级绿色设计产品、8个省级绿色供应链、2个省级绿色园区。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得到推广应用,吉林至诚电气立体卷铁心配电变压器等8 个型号变压器、吉林宏日新能源生物质锅炉被列入国家工业节能技术装备推荐目录。省内重点钢铁企业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吨钢烟粉尘排放量、吨钢取新水量与201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45.3%、40.9%、21.2%,固废综合利用率由98%提高到99%。(八)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突出优化营商环境, 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创新组织开展 “服务企业周”,在国内率先设立省级 “企业家日”,持续开展 “万人助万企”、工业服务专项攻坚行动,建立96611企业服务热线等8大援企服务平台。落实国家减税降费、降本减负等政策措施,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4000余亿元,营造 “重商、亲商、安商”良好社会氛围。长春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入选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吸引了中粮、国投生物、美国嘉吉、泰国正大、梅花集团、伊利集团、娃哈哈、农夫山泉、恒大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落户我省或追加投资。二、发展形势(一)面临机遇。振兴东北的国家战略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等系列重大政策举措, 批复同意公主岭市由长春市代管, 中韩 (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吉林珲春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批,吉林 (中国-新加坡)食品区、吉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等一批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为深化产业分工协作、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供了有效承载。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市场机遇。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省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我省工业开放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超大规模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一批新增长极和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加快培育,为我省承接产业转移、连通国内大市场提供了对接机遇。产业生态的突破发展机遇。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 “双碳目标”,倒逼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 势必推进产业结构乃至经济体系加速转型发展,相关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白城、松原等地区拥有丰富的绿电资源优势,随着绿电技术日益成熟,我省具备承接传统产业项目空间条件,为构建新产业布局提供突破机遇。产业转型的换道超越机遇。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演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深入演进,我省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得到攻克,一系列重大装备和技术产品研制开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换道超车”机遇。(二)面临挑战。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严峻。在疫情冲击下,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短期内难以扭转,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加快,国际贸易投资持续萎缩,“逆全球化”加剧。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受 “卡脖子”制约,芯片等 “断链”风险明显上升,实体经济面临 “去中国化”压力。从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看,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转换增长动力处于攻关期,可持续增长压力加大;我国工业总体上尚未摆脱低成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资源环境的约束愈发显著,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从我省工业发展看,长期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充分等问题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特别是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科教优势发挥不充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程度不高、产业与产业间融合度不够以及生产要素保障还存在短板等问题直接制约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 时期需要着力破解或得到根本性解决。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统领,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以智能化改造为路径,以安全发展为底线,以绿色发展为根本约束,以提升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全面实施“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 “强链” 工程,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推动现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加 快提升产业集聚和数字化转型水平,形成产业之间深度融合、要素资源高效配置、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现代产业优质发展生态,全面提升吉林工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科技驱动,推进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创新要素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突破创新技术瓶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动力格局。坚持强化链条,集群集聚发展。以打造产业链为主线,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生态链耦合发展。强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系统协同,通过建链、强链、延链、补链,培育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安全绿色,实现永续发展。坚守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底线,推动制造业绿色安全改造升级。加强制造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加快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努力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作出贡献。加强精益安全管理,推广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高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坚持开放合作,推动共赢发展。积极融入“一带一路”, 鼓励企业“走出去”“请进来”。联动东中西部,聚焦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发展区域,深化对口合作、区域合作,着力引入大项目、好项目,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优化结构,促进融合发展。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渗透作用,推动物资资源、资本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的紧密结合,加速 “两化”融合、产业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省工业发展方式明显转变,产业及产业链间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引领作用明显加强,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以下目标: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十四五” 期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0亿元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到2025年,汽车产业力争突破万亿级规模,食品、石化、装备、医药、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达到千亿级规模,轻纺产业力争达到500亿级规模。质量效益得到新提升。“十四五”期间,力争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增加值率稳步提高,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力争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家、省级创业孵化基地350个。融合发展达到新水平。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广泛应用, 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到2025年, 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的企业比例有所提升, 智能制造实现突破,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两化” 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达到100家,上云上平台企业达到18000家, 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降低碳排放强度。到2025年,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2%, 单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有所降低, 建设一批省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制造模式广泛应用。第三章 发展重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机制,推动重点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坚持锻长板、补短板,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促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航天卫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动能加快壮大。坚持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构建万亿级汽车产业,千亿级食品、石化、医药、装备、冶金建材、光电信息产业,500亿级轻工纺织产业组成的吉林现代化工业体系。一、汽车产业锚定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方向,以一汽集团为龙头、长春国际汽车城为平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和世界一流国际汽车城。积极推进实施 “六个回归”, 推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关键产业链短板加快补齐、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品牌文化及衍生经济向上赋能,构建涵盖设计研发、整车及零部件制造、市场服务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 全球先进的汽车技术研发高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运营高地、自主可控的零部件产业聚集高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新高地以及汽车产业衍生经济发展高地。到2025年,汽车产业产值突破万亿级,红旗品牌产销规模达到百万辆,自主品牌产销实现200万辆以上,本地配套率力争达到70%。———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升级,完善自主可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加快传统汽车补齐产业链短板,重点加强汽车芯片、燃油系统、配气系统、电控系统等薄弱链条及四轮驱动、底盘线控、传感器等缺失环节的技术攻关和项目引进。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突破,支持研发高效先进动力总成、混合动力、高性能复合材料、低摩擦等节能技术,加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氢燃料电堆、空压机、储氢罐等产品研发和项目引进,推动汽车绿色低碳发展。支持L3级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推动环境感知、智能座舱、超算平台、控制执行、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培育民族汽车产业,打造民族第一品牌。实施 “红旗”品牌百万辆工程,加快进入国内豪华品牌第一阵营,打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新高尚”品牌。支持红旗品牌家族L、S、H、Q全系列产品投放,推动拓展全球市场;巩固和扩大 “解放” 品牌市场,打造世界知名商用车品牌;支持“新奔腾”品牌发展战略,打造国内优秀主流自主品牌,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支持一汽集团培育拓展技术、服务、生态、公益等子品牌,构筑清晰独特的品牌价值体系,提升“中国一汽”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支持一汽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一汽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支持
  • 培安公司将参展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
    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多肽暨第五届亚太国际多肽学术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举办,将于2016年7月4日至7日在江苏南京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召开。中国国际多肽学术会议(CPS)是由国内外著名的在多肽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们发起成立,自1990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连续举办13届。 培安公司受邀参加本次盛会,并将届时展示CEM全自动微波多肽合成仪 Liberty Blue,展位号A2,届时我们的多肽合成产品经理会给大家详细介绍这款神器,欢迎大家莅临展位参观、探讨。 多肽合成的突破 多肽合成瓶颈影响多肽药物的进度,高节奏的药物筛选优化是多肽药物研发的成功保证。BLUE 第三代多肽合成技术速度比传统提高20倍,开辟了多肽合成的新纪元。Liberty BLUE 性能卓绝难以置信,标准的10肽 ACP 序列合成纯度竟达到 98%,使得许多合成反应甚至可免去纯化步骤。其优异表现,经美国多肽协会推荐荣获国际应用科学 R&D100 发明奖,并被美国纽黑文国家实验室安进公司应用艾滋病 SARS 病毒的药物研究。Liberty BLUE 已被公认为全球第一水平的多肽合成设备。CEM的仪器在世界财富500强公司,著名的大学,和世界各地的研究机构均有使用。 BLUE 独特环形电磁场结构 CEM 是唯一可以提供微波能量用于多肽反应的整个过程。微波辐射加热从内部而不是外部使得温度变化能迅速的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反应阶段。特殊环形电磁场结构设计,氨基酸构成的卷曲肽链充分展开,进行彻底的去保护、耦合和裂解。达到神奇的反应效果和速度。CEM Liberty Blue 全自动微波多肽合成仪 “Liberty BLUE 成就了多肽化学界最重要的变革,创多肽合成的多项世界纪录,从未看到如此高纯度、高难度的多肽合成,极快的合成,一天完成一个月的工作,大量合成有用的多肽,使我们的科研大大的加速。” Andreas Rybka, PhD Research Scientist AplaGen GmbH
  • 甲醇中16种挥发性有机物混合-16种TVOC(含乙酸正丁酯)(GB50325-2020)
    81073KACAS号规格2mL库存≥50有效期2021-06-01标准值2000μg/mL1正己烷110-54-32苯71-43-23三氯乙烯79-01-64甲苯108-88-35辛烯111-66-06乙酸丁酯123-86-47乙苯100-41-48对二甲苯106-42-39间二甲苯108-38-310邻二甲苯95-47-611苯乙烯100-42-512壬烷111-84-213异辛醇104-76-714十一烷1120-21-415十四烷629-59-416十六烷544-76-3
  • 天津“十四五”制造业重点关注生命科学仪器及试剂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开发布《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在高端医疗器械层面,将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在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方面,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  详情如下:天津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依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天津工业调结构、夯基础、育动能的重要五年,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工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形成。  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2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41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7%。“十三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智能科技产业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23.5%。人工智能产业加快培育,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成功获批。产业结构明显改善,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1%,比“十二五”末提高8.6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4%。360、TCL北方总部等总部企业成功落户,云账户、今日头条、滴滴出行等新业态企业加快培育壮大。绿色转型步伐加快,114个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  2.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全国领先,打造了涵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到46.1%。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8家,位居全国重点城市第3名。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46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02家。培育建设现代中药、车联网、操作系统等9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总数达到22家,比“十二五”末增加12家。中科曙光成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中科院工生所、天津药研院、中汽中心、“芯火”双创基地等一批产业创新平台。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原型机、重组埃博拉病毒疫苗、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脑语者”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3.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十三五”时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6%。实施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与技改项目1300项,累计投资5400亿元,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汽大众华北基地、空客A330、爱旭太阳能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长征五号、七号、八号运载火箭和空间站核心舱完成总装,大型察打一体无人机“彩虹—5”批量生产。中芯国际全球单体最大8英寸晶圆生产线等项目顺利实施。中沙新材料园、“两化”搬迁、中石化液化天然气(LNG)等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南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建设。  4.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成功举办四届世界智能大会,设立了百亿元智能制造财政专项资金,累计支持五批1726个项目,市、区两级财政共支持资金52.1亿元,形成1∶20的放大带动效应,建成丹佛斯、海尔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工厂等一批全球智能制造标杆,累计创建102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培育了中汽研、宜科电子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6000家工业企业上云。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1.9%,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3.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4.8%。移动宽带、固定宽带下载速率从全国第11位、第7位均跃居全国第3位,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打造“宽带中国”示范城市。  5.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两带集聚、多极带动、周边辐射”的产业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累计建成11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增强。滨海新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保持在50%以上,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其他各区都市产业、高端产业、特色产业等加快培育。“钢铁围城”基本破解,通过局部退出、减量调整,实现集中布局、提质增效、绿色发展。“园区围城”治理基本完成,完成246个园区治理,整合形成以国家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支撑的空间格局,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  同时,工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瓶颈: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工业基础地位有所弱化 新动能“底盘”偏小,新旧动能转换不畅 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化本土品牌 产业链处于中低端环节,水平有待提高 园区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约化水平不高,产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 要素资源保障不足,企业直接融资占比低,高端人才吸引力不足,水电气等要素成本较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天津工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新变化,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是新发展阶段提出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给天津制造业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好地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立足国内大循环、谋篇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打造新引擎、厚植新优势,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是新发展理念赋予新使命。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发展韧性强劲,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这为天津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天津作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城市,承担着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历史重任,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持续支撑全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新发展格局提出新任务。“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天津工业历史悠久,产业门类齐全,同时也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不畅、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等挑战。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要坚持系统观念,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做大新动能“底盘”,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稳住工业发展基本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全面增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核心竞争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造业立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之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着力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强化制造业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国领先的信创产业基地,成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构建创新平台集中、创新人才集聚、企业活力迸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  ——坚持质效优先。着力提高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产城融合步伐,构建集约、高效、安全的产业发展生态。  ——坚持绿色转型。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行业结构低碳化、制造过程清洁化、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坚持协同开放。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区域产业协同,携手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推动制造业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中厚植竞争新优势。  ——坚持系统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制造与研发、新兴与传统,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研发制造能力强大、产业价值链高端、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质量效益跃上新台阶。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累计增长6.5%。  ——结构升级实现新突破。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以上。智能科技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和限额以上信息服务业比重达到30%。  ——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1.3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6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0家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保持在20%以上。  ——绿色集约达到新水平。“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的市域产业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工业用地产出效率提高到40亿元/平方公里,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国家任务,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污染物排放强度逐年下降。  ——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水平保持全国前列,数字化制造基本实现,网络化制造全面推广,服务型制造深度应用,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企业比例达到6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  到2035年,制造业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全球领军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核心产业竞争力处于国内第一方阵,建成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研发基地。  三、全面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定位,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智能科技产业为引领,着力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巩固提升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等优势产业,加快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冶金、轻纺等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打造制造强市。  (一)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  加快发展以人工智能产业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引领、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新型智能基础设施为关键支撑、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天津智港”。  人工智能。高水平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应用为牵引,以场景为驱动,重点推动基础软硬件、智能终端、智能应用三位一体发展,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高端智能传感器、应用软件、智能终端产品,加快培育类脑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以系统集成和技术服务为切入点,面向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智能安防、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医疗等产品集成及综合解决方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形成一批智能应用试点示范,全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高性能服务器、网络安全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软件等领域研发创新,不断向产业前沿和高端领域迈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500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3000亿元,年均增长8%以上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3500亿元,年均增长10%。  5G。建设创新孵化体系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先进、应用场景智慧丰富、核心产业集群汇聚、可控的5G产业生态,打造全国一流5G城市。重点支持5G基带芯片、终端核心射频器件、智能传感器、关键材料、天线、模组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快5G核心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引导企业开发基于5G标准的应用解决方案。加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5G融合应用,满足高精度定位、智能人机交互、可信安全运维等应用领域典型需求,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  (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生物医药  巩固提升化学药和现代中药优势,加快培育生物药、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0%,成为国内领先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化学药。着力推动化学原料药、化学制剂、仿制药与创新药发展,推进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制造。支持企业进行二次仿制创新,开发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常见多发疾病的新药、重大仿制药以及大品种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等。加快建设天津药物研究院药物创新中心,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现代中药。拓展组分中药、中药制剂新产品,推进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建设生物医药(中医药)产业园,支持企业建立中药种植、研制一体化模式,促进中药产业链的构建与提升。加大重点品种和品种群的建设,在全国中药市场塑造“卫药”品牌。  生物药。重点布局抗体药物、蛋白及多肽药物、系统靶点药物等生物制品。推进肿瘤、艾滋病、新冠等新型疫苗研发生产,加快建设高标准综合性人用疫苗产业化基地。开发培育干细胞器官再生药物等新型单抗药物,开展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引进生产,提升基因与再生医学仿制药质量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二期等产业创新平台,提升原创药开发能力。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一维超声振幅波型/二维断层剖面图(A/B型)超声测量仪等专科诊疗设备,壮大植介入器械和高价值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突破人类免疫抗体临床检测试剂盒等高端医用试剂产品,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原料抗体、酶等关键开发制备技术。  智慧医疗与大健康。重点发展医用智能传感器、家用可穿戴式健康监控仪器设备、理疗床等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医疗检测与诊疗辅助设备,加快开发针对感染性疾病、常见慢性病、心血管病、癌症等重大疾病快速检测诊断设备、血液检测配套设备、诊断仪器设备等重大产品,加快建设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提高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水平。  2.新能源  扩大锂离子电池产业优势,壮大风电产业规模,强化太阳能产业集成,加快氢能产业布局。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8%,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高地。  锂离子电池。围绕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电芯及电池系统等领域,重点发展高镍、高电压等正极材料和高端石墨、碳硅等负极材料,加快布局电解液和隔膜材料领域。加快开发固态电池生产关键装机及配套工艺、高功率电极的制备工艺、低成本石墨烯材料生产工艺等,研发退役动力电池异构兼容利用与智能拆解技术,加快锂离子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在电动船舶、电网储能、智能和信息装备等方面应用。  风电。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打造风电全产业链。重点加强4兆瓦(MW)及以上大功率风电机组、10MW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和产品推广,提升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促进风电装备采购本地化。  太阳能。重点发展新型高效光伏电池,突破高效叠瓦组件等先进生产技术。升级光伏电池、光伏组件和光热装备制造工艺,提升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和可靠性。扩大12英寸超大硅片、高效智能太阳能电池片等先进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鼓励“光伏+5G网络”、“光伏+数据中心”、“光伏+充电桩”等特色行业智能光伏应用。  氢能。大力整合企业副产氢资源供应能力,支持高效低成本制氢技术研发,积极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设备、液态氢储运装备等配套产业,加快储氢、运氢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大功率电堆、高性能长寿命关键材料、高可靠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产业化,积极推进氢燃料大客车、物流车、叉车的研发生产,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基地项目建设。  3.新材料  面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能源材料、高端装备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2400亿元,年均增长8%,建成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扩大8—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和外延片产能,加快6英寸半绝缘砷化镓等研发生产。开发生产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功率光纤材料,提升光电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水平。推动氟化氩光刻胶、正性光刻胶材料绿色发展,改进光刻胶用光引发剂等高分子助剂材料性能,提升抛光液材料环保性。推进聚碳酸脂类改性材料在智能硬件壳体应用,增强产品美观性、耐磨耐热性和绝缘性。  生物医用材料。加大钛合金椎弓根钉、纯钛接骨板等脊柱植入材料开发力度,提高关节类、创伤类骨科植入材料性能。重点开发生物仿生纳米药物控释材料,增强纳米粒子靶向、缓释、高效性能。发展医用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升医用泌尿植入管、医用导管性能水平,提高密封塞等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新能源材料。重点突破高端钴酸锂等锂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发展硅碳附件、中间相炭微球等负极核心材料,推进六氟磷酸锂电解液材料生产线落地。引入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企业,研发长寿命高分子质子交换膜,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纸等气体扩散层基材。推进太阳能光伏硅材料扩大产能,加快发展铜铟镓硒等太阳能薄膜电池材料。  高端装备材料。积极开展首批次应用示范,推进高强度止裂厚钢板及船用耐腐蚀钢产业化技术开发。面向国产大飞机需求,引入先进航天材料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飞机风扇、反推装置用碳纤、玻纤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开展镁铝合金薄板产业化制备技术攻关,加快轻量化镁铝合金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轮毂等领域应用。开发综合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提升智能制造装备传感器、伺服电机用钕铁硼永磁体、钐钴永磁体性能。  节能环保材料。发展混合基质膜、高性能中空纤维膜等气体分离和水处理膜材料,拓展膜材料在水污染、空气污染治理领域应用。推进硅气凝胶、碳气凝胶技术革新,降低气凝胶生产成本,扩大气凝胶在建筑节能、保温领域应用。重点开发低辐射镀膜玻璃、热反射镀膜玻璃等高档节能玻璃,加速产品优化升级。加快天津市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生物基聚乳酸材料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  前沿新材料。深化与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进石墨烯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石墨烯防护装甲材料、石墨烯导电浆料、石墨烯弹性体材料等。推进高温超导电缆材料开发,革新高温超导薄膜技术,推动超导技术实用化。发展三维(3D)打印用合金粉末材料、纳米陶瓷材料,开发粉末雾化制备关键技术和快速制模工艺。  (三)做精做强优势产业  1.装备制造  聚焦研发设计、高端制造、系统集成和服务等核心环节,壮大智能装备产业,提升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到2025年,  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评估机制,开展规划年度跟踪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适时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实施手段,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 智慧环境 | 聚光“双碳”行动,助力“十四五”目标达成
    引言2022年6月15日,是第十个全国低碳日,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的指导下,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在京发起了《加快推进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全力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行动纲要(2021-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旨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部署,推动减污降碳和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概要宣贯会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承站主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滕建礼详细介绍了《行动纲要》的主要内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线致辞,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中环协等领导致辞发言,对此次《行动纲要》的发布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肯定与评价,各地生态环境系统代表纷纷介绍了各地“十四五”生态环保产业的最新规划。郭会长提到,要将《行动纲要》的要求和精神快速传递到各级地方,做好“最后一公里”的宣贯工作,他呼吁各地环保同仁,能够以《行动纲要》为指引,共同将《行动纲要》要求落到实处,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产业贡献自身力量。《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主会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特别设立此次发布宣贯会分会场,积极组织公司内外千余人以集中线上参会或个人线上参会等方式参与此次《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并在会后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行动纲要》发布宣贯会聚光科技分会场聚光科技在行动聚光科技作为中国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第一时间响应国家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依托多年深耕服务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与经验,于2020年开始重点布局双碳业务领域,以温室气体监测为切入点,架设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并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目前,聚光科技已建立了“算”(摸底核算)-“估”(达峰估算)-“管”(路径管控)-“评”(效果评估)的城市级(包含企业、园区)一体化碳排放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地空天一体化立体监测网(“一网”)、数字双碳管控平台(“一平台”)和碳排放核算及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一清单”),实现碳排放核算数据化、达峰预测智慧化、监测评估自动化、双碳管理业务化,助力中国双碳智慧管控目标的早日实现。FPI我国的“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双碳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国家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同步实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在全国低碳日十周年当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纲要》,并组织全国环保工作者开展宣贯与学习,具有特殊及长远的意义,必将激发环保全行业的激情,同心戮力为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聚光科技承诺:将坚守本心,在《行动纲要》精神的指引下,将纲要要求落实到我们今后的工作之中,坚定不移地履行生态环保任务所赋予我们的责任与使命,并积极倡导实行绿色节能的生活方式,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不止。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我辈同心共求索,唯愿城市入景来。聚光“双碳”行动方案《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高科技构建碳监测网,共建美丽家园方案背景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支撑3060双碳目标,2021年9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环办监测函〔2021〕435号,通过开展重点行业、城市、区域三个层面的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碳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撑。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是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排放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的前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方案概述以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为引领,以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为着力点,开发了《城市温室气体监测与应用综合解决方案》,利用高、中精度温室气体监测技术和固定、移动、探空技术开展“地、天、空”一体化监测,并对碳源、碳汇开展源、汇同步监测,可应用于污染源、企业、园区、城市等场景。该方案可结合企业碳排放核算、通量模拟、传输模拟、清单反演、遥感反演等算法,为掌握碳排放现状,识别碳排放重点,形成碳减排措施,评估碳减排成效提供数据支撑。聚光科技“城市温室气体监测应用平台”核心优势► 核心仪表国产化、技术指标先进化;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为自主研发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级采样系统,支持多层级(不同高度)采样分析;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采样系统,具备三级除水功能,支持三个高度轮巡采样,预留接口用于手工采样,保证手工采样与在线监测样品同源。► 符合《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工作要求;按照《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开展城市温室气体选点与监测应用工作,核心设备技术原理符合指南要求。► 同步满足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多层级监测需求;综合考虑污染排口、企业园区、城市环境监测要求,全面开展各环境下温室气体监测。► 多种监测技术相结合,现状、趋势全面感知;移动监测与固定监测相结合、在线监测与手工采样相结合、地面监测与高空探测相结合,碳源监测与碳汇监测相结合,全面感知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现状与变化趋势。数智双碳平台碳监测综合管理平台,简称碳平台,拟建设四大模块: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碳排放清单核算系统、碳监测报表中心。碳平台整合所有在线监测与离线监测数据,采取科学先进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方式,最终形成一张智慧感知网络,该网络以数据资源中心与数据应用体系为支撑,为碳监测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撑。聚光科技“数智双碳”平台
  • 《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公布:测量计量与仪器入选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9月25日在北京和香港同步发布《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技术挑战》。  这十四大挑战涵盖数字领域、信息化、微电子光电子、光学工程、测量计量与仪器、网络与通信、网络安全、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计算机系统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14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  ——数字领域。全面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急需解决系列关键核心技术挑战。  ——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全面赋能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文化格局、安全格局和竞争格局。如何组织和利用国内外优势科技力量,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创新跨越总方针,建立中国特色数字生态环境,确保核心能力自主可控、先进可靠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微电子光电子。硅基光电融合成为重要路径,中国在微电子、光电子先进制造能力与集成芯片设计方面面临重要挑战。  ——光学工程。如何实现跨尺度矢量光场的智能精准调控、高效数字光学器件和系统开发、实时精确健康评估的新型成像和传感、低功耗高集成光子和高效绿色能源光子技术突破等面临重要挑战。  ——测量计量与仪器。新一代国家测量体系和仪器产业体系建设已启动,重要场景下的关键测量技术亟待突破;支撑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测量的新形态精密仪器及传感技术将面临重要挑战。  ——网络与通信。人网物三元万物智联背景下网络通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新型网络理论与技术架构、日益逼近物理极限下的传输能力提升、核心设备与器件、算力网等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6G面向通感算网融合、天地一体等更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存在应用基础理论突破、技术发展范式创新等重要挑战。  ——网络安全。如何有效应对海量存量威胁治理及其有效防护不足、网络安全边界的削弱;如何打造计算和防护融合新模式、形成运行和防御并行双结构;如何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安全问题,都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控制。在智能制造、航空航天、无人系统等为代表的重大工程中,如何将建模、控制、优化和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等计算资源与物理资源紧密协同;如何采用工业互联网的端边云协同实现控制系统网络弹性/韧性、自适应、自主调控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  ——认知。突破脑智能与脑决策机制启发的认知智能技术,研制多类型、可重构、高效、绿色节能的新型脑模型与软硬件系统,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面临的重要挑战。  ——计算机系统与软件。亟需突破多元异构计算体系、通用人工智能软件系统、计算安全等关键技术,积极探索类脑、量子等前沿技术,研发智能水平更高、能耗更低、更安全可信的计算机系统,以及新型基础软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计算机应用。工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等重大变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提出严峻挑战:一是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融合发展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加速创新。二是“万物智联、智能引领、跨界融合、万众创新”新业态对智能感知、协同、学习、分析、决策、控制及安全等提出更高要求。  ——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海洋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在理论、技术与工程方面存在重要挑战。理论方面需建立水下非线性声场理论,实现水下声场优化控制和利用;技术方面需突破海洋精细化遥感、非声探测等新型感知、远洋船舶气象导航、跨域通信和水下信息处理;工程方面需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海洋化应用,强化海洋战略空间一体化管理,构建数字海洋新型基础设施。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如何快速建立国家、省、市一体化重大突发事件智能化决策体系,如何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和科技力量,建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大数据智能化综合平台,形成预警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小,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提升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挑战。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在发布会上致辞指出,中国工程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和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强化科技战略咨询,坚持“服务决策、适度超前”,为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  当天发布会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余少华院士主持,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费爱国院士发布《2023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十四大挑战》,并介绍相关研究情况。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自2014年启动“蓝皮书”系列研究工作,至今已连续9年发布“趋势”或“挑战”等系列成果。
  • “十四五”规划开局,康宁反应器技术如何快速响应市场新需求?
    ——专访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伍辛军博士【制药网 人物访谈】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在新的起点以及新的发展格局下,制药企业普遍面临高成本、产能扩张的挑战,对于设备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那么,与医药研发及生产息息相关的反应器行业企业是如何应对变化的?又是如何帮助药企解决实际难题的呢?对此,制药网专访了康宁反应器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主任、区域商务总监伍辛军博士。谈变化:康宁公司积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随着市场的发展,制药领域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康宁公司是如何快速适应市场发展带来的变化的?为此公司做出了哪些努力? 伍辛军博士表示,过去几年尤其是2020年疫情以来,整个制药行业发展非常快,其背后是因为行业对药物有更多的呼唤,尤其是药物的生产包括疫苗的生产,能够快速研发或生产这些社会需要的药品变得越来越关键。从2002年到现在,康宁公司在制药领域耕耘已有十几年,随着时间的沉淀,公司在反应器技术领域积累的经验不断增多,在响应市场这方面也具备明显的优势。伍辛军博士回忆道,2020年年初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有一家中国客户为了驰援武汉需要利用反应器来合成消毒剂过氧乙酸(PAA)的。康宁的反应器是在法国生产的,面对特殊情况,公司迅速应对,全球团队紧密合作,仅用不到三个礼拜时间就完成了康宁反应器的交付,而这些平常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才能实现。该项目的交付,展现了康宁技术和服务体系能够助力客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另外针对制药市场快速发展,例如快速获得药物分子、快速合成、快速生产等方面的需求,康宁公司也推出了多功能制药的平台,快速响应市场。“现在我们国内很多制药企业,还有一些做CDMO的企业,都建有这样一个多功能的CDMO生产平台,可以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以及社会的需求,快速合成这些成品。”伍辛军博士说道。谈突破:康宁近两年来在制药领域取得诸多成果基于170年的发展,康宁公司创造出很多关键技术,其中在中国市场,康宁反应器技术更是以突破性创新快速进入市场。被问及在制药领域的突破,伍辛军博士表示,近两年来,在市场、尤其是广大客户给予公司广大的信任和支持下,康宁在制药领域也取得了很多突破。例如,在浙江医药集团,康宁公司帮助其建立了一个万吨级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工厂,该工厂于2017年开设,到现在已经连续稳定运行了三年多的时间,截止到今年三月份,已经实现了三万多个小时的连续稳定运行。“对于药品的生产来讲,长时间的稳定运行也是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伍辛军博士表示。据介绍,2020年6月18号,康宁公司又宣布推出单台年通量万吨的G5反应器。“在微反应器领域,单台通量可以做到1万吨是一大突破。”伍辛军博士介绍,“这个装置在2019年11月份就已经开设,到今年3月份也达到了1万个小时的连续运行。”要实现智能化就需要先实现连续化。伍辛军博士表示,现在制药企业、精细化工企业都在使用连续流技术,而且应用越来越多。但值得一提的是,当下连续流技术方面的人才仍比较短缺。“企业的用户越来越多,但人才这方面在市场上还是比较缺的,因为学校也没有开连续流技术这门课,所以对于人才这方面也有很多的需求。”据介绍,为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康宁公司在2019年开发出Corning Nebula™ Education Kits康宁星云教学平台,这个平台主要帮助学校来进行学生的实训实验,让学生来了解连续流技术并进行操作,帮助企业培养更多连续流方面的人才。“这对于企业在十四五规划做高质量发展方面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解决了人才需求问题。”伍辛军博士说。 谈技术:连续流技术帮助药企实现成果转化高效连续化生产已经成为药品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而连续流技术是实现连续化生产的有效途径。那么,康宁公司是如何利用连续流技术帮助药企实现成果转化的?伍辛军博士提到了两种合作模式。其中通常的做法是,针对有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康宁公司教会企业怎么使用,使其快速地把传统工艺转化成连续化生产的工艺,从而实现产品的连续化;另外一种合作模式则是针对研发实力比较弱的企业,客户告诉公司要做什么东西,由康宁技术团队来帮助其实现连续流的生产工艺的转化,助力企业快速的把技术用在药物的生产过程中。不过,伍辛军博士也指出,连续流技术在制药企业的应用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挑战。一方面,因为制药行业不像IT、汽车行业,这些行业发展速度快,新的技术导入相对也比较快,而制药行业对质量、品质的要求非常高,因为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所以相对来说走得会比较慢一点;另一方面,药物品种非常多,比如治疗慢性病的、癌症的、感染的,同时药品的质量要求高,所以对重金属含量、单杂的控制要求非常高,因此品种非常多也是连续流技术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那么,康宁公司的连续流技术具有哪些优势?其一,无缝放大。康宁公司在连续流技术领域耕耘了很多年,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技术创新。其中在反应器设计这块,康宁公司也充分考虑到药物制造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康宁反应器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做到无缝放大,从实验室规模到生产规模,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在实验室开发好了工艺以后,我们可以快速走向工艺化生产。这是通过我们的技术手段来帮助企业实现快速的切换。”伍辛军博士介绍说。其二,快速合成。基于品种非常多,康宁反应器平台本身也有普适性。其平台不是针对哪个反应或者哪个药物品种设计的,而是一个多功能平台,可以进行各个分子的快速合成。其三,降低杂质含量。由于康宁是做材料的公司,在材料领域有着170多年的技术积累,其材料可以耐受很多种物料的腐蚀,包括强酸、强碱的腐蚀,所以可以避免药物制造过程中出现金属离子残留等问题,康宁公司正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大大降低杂质的含量,提高药品的质量的。谈挑战:从三个方面帮助药企解决高成本难题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但药企普遍面临成本攀升、品种繁多等问题,对此,企业应该怎么应对呢?伍辛军博士指出,制药企业这几年经历带量采购,药物的成本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药物的发展,人类基因测序已经完成,所以很多药物越来越往多品种方向发展。“我们不可能说建一个很大的工厂只生产一个药物分子,加上量不大,它给企业带来的回报是相对有限的。”针对上述挑战,康宁公司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通过技术创新,推出万吨级的生产平台,帮助品种量比较大的企业,降低他们的生产、运营成本。 其二,通过多功能生产平台,生产很多药物分子。在同样一个平台下,可以实现品种之间的快速切换,平摊下来,制药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降低。伍辛军博士表示,成本是企业的生命线,康宁便是从这个角度帮助企业进行成本的节约。其三,从实验室规模到生产规模,大大节约制药项目的开发周期。伍辛军博主指出,原来传统的间歇生产模式,从小试到中试再到生产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中试过程,本身生产不了很多东西,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而康宁可以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的放大,帮助企业节约生产的成本。谈前景:康宁公司非常重视中国反应器市场谈及国内反应器市场的前景,伍辛军博士表示:“我们非常看好这个前景,康宁公司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我们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40年,在大陆的投资额超过70亿美金,康宁一直非常重视这个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反应器产业作为刚起步的产业,市场还不成熟,对此,康宁公司也积极做了很多年的市场培育,高度重视产业的发展。2019年,康宁公司在常州开始计划建立康宁反应器公司全球业务总部,同时把康宁反应器的生产基地、技术中心也建在了常州。另据伍辛军博士透露,在今年6月17号,康宁公司也会建立康宁连续流技术培训中心,“这个培训中心主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的问题。我们不仅会培养企业的人才,还会培养老师,把连续流领域专业人士请过来,给我们的老师做培训,让学校有更多的老师懂这个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学习这个技术,这样可以帮助整个行业建立很好的生态链,能够健康地往前发展。” 对于康宁公司而言,今年的第86届API China也是一场非常重要的展会,可以帮助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伍博士着重介绍了现场带来的以下反应器产品其一,康宁G1连续分离和检测一体化平台。该平台的特点在于能够把连续反应、连续分离、在线检测集成在一起,可以进行药物的研发,快速工艺的开发,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公斤级的合成,而且还符合GMP、FDA认证的要求。其二,康宁G4反应器。该平台仍然延续了流动化学核心原理,目前也可以做成一个多功能的生产平台,其特点是占地面积非常小,只需四五十平的建地面积,就可以做两千吨甚至三千吨的年通量的工厂,有了这个平台可以快速合成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快速给社会提供急需的要求。其三,康宁星云教学平台,该集成化平台于2019年11月推出,此次也亮相于展会上。在康宁展台现场,还有专人对该平台进行演示的实验。据介绍,康宁星云平台是专门针对新时代学生的需求而设计的,“现在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化学化工,我们也在反思这个问题,我们这个平台是针对00后设计的,符合他们使用的习惯,比如我们配备的是10.5寸的大触摸屏,学生在上面点点手指,就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训练。”伍辛军博士表示,另外,该平台都是集成化的,非常小巧。聚焦本质安全绿色低碳,赋能产学研用创新融合,康宁反应技术中心欢迎制药行业企业咨询交流,一起深入探讨技术,帮助解决社会急需的问题,同时实现制药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制药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诚挚邀请您关注康宁公司有关6月17日“康宁本质安全智能装备产学研用成果全球发布”大会的新报道!
  • 味精里掺杂盐和硫酸镁 谷氨酸钠严重不达标
    味精颗粒   杂味的味精   小王是个挺较真的人。最近他和朋友到一家饭馆吃饭,觉得菜比往常咸了很多。服务员解释说可能是味精放多了。服务员的这番解释让小王感到非常奇怪,菜炒咸了,跟味精有什么关系呢?较真的小王回到家就上网查了起来。   小王:在网上了解会往里边掺加一些盐、糖或者是淀粉其它一些东西。   小王在网上查询后了解到,味精,学名“谷氨酸钠”,成品为白色柱状晶体,可以增加食物的鲜度,不应该有咸味。同时,小王还发现,有很多网友爆料说,味精里其实并不全是“谷氨酸钠”。真得是这样吗?为了了解更多,小王又到市场走了一圈,发现了一些他以前不知道的事。   小王:我到市场以后,通过跟商户交谈,商户就跟我说这味精里边,它的谷氨酸钠的含量都不够,里边它本身就是,往里边掺很多东西。   “炒菜不用放盐了”   小王打听到,这些大包装的袋装味精虽然都标注了谷氨酸钠大于等于99%,但是里面却并非都是纯粹的谷氨酸钠,那都加了什么呢?按照小王提供的信息,记者走访了青岛市的两个批发市场。   在青岛市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里有数十个批发调味料的摊位,每家都有几种牌子的味精在卖。记者在市场里看到,这里销售的味精有三种,无盐味精、加盐味精和增鲜味精,三种味精当中的谷氨酸钠含量也各不相同。摊主告诉记者,这种2.5公斤装的“无盐味精”,谷氨酸钠含量能达到99%以上,销量最好。   记者:这种一般你一个月能走多少?(好了能走200袋,不好能走150袋。)   商户:这一个月我光在这个地方就十几吨吧。   商户告诉记者,这种2.5公斤装的味精,普通家庭并不常用,主要供应酒店、饭馆等一些餐饮机构。   商户:这个货就可以呀,一般酒店用都用这种。   商户:基本都是川菜馆。   商户:饭店都吃。   商户:反正就是周边这几个饭店,还有学校,那些大学,大学那一要就一大包。   记者在市场上发现,虽然都是2.5公斤装的无盐味精,可是价格却不同,从十八九元到二十八九元不等,一袋味精的价格竟然能相差近十元钱,这是为什么呢?   商户:你去检验去吧,里边全是盐,你不用看,都是一个厂家的,你不信拿着上工商吧,你这两袋都拿着,你去检验去吧,我给你出钱不要紧。   味精里加盐?这不是无盐味精吗?怎么会加盐呢?怕记者不信,商铺老板还认真地指给记者看,袋子里一粒粒的细碎的小颗粒,老板说那就是盐了。   商户:看见没有?这都是盐,你看盐的晶体,炒菜不用放盐了呗,这个绝对不用放盐。   果然,这种售价为22元标称为谷氨酸钠含量99%以上的无盐味精里除了针状的结晶外,还有一些圆形的小颗粒,跟味精的的形状完全不同,尝起来咸咸的。   这位经营者说,加盐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盐掺得越多,自然厂家赚得也就越多。   商户:这个五斤味精里边掺上半斤盐,(半斤盐差多少钱?)它那五元多钱一斤一下子成了多少?一下减了三四元,你掺上一斤呢,好味精的话五斤掺上一斤盐没问题的,绝对没问题。   包装是一回事实际含量是另一回事   记者走访发现,其实,往无盐味精里掺盐在市场上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了。在青岛市城阳蔬菜调味品交易批发市场,一些经营者告诉记者,因为味精里掺了大量的盐,所以,一些饭馆里的厨师炒菜根本不再放盐,只放味精就行了。而且,很多杂牌味精都是买了别家的纯谷氨酸钠味精自己再勾兑包装后出售的。   商户:等于就是说这些味精,全是买它家的味精作原料,然后勾兑的,再做成的味精,就它家是原料。   商户:(一般都加啥呀?)加盐加糖和淀粉,(那不能看出来吗?)你要是亮度不好的话,发黑的话里边就加了,盐它根本就不像味精那么亮,加上盐它没那么亮。   虽然在外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谷氨酸钠含量达99%以上的无盐味精,但商户们心里很清楚,包装上标的是一回事,里面实际含量又是另一回事。关键还要看价格。   商户:我说要是便宜的你就算呗,肯定是加盐加的就多,越便宜加盐越多,没听懂啊?盐便宜,盐才一元来钱一斤。   商户:6.5元一斤,盐才几角钱一斤,这不就钱出来了。   记者在市场上还了解到,由于近一段时间市场加强了管理,工商部门要求产品都要由厂家提供检验合格证书才能销售,所以许多味精厂把过去的产品包装换掉了,本来是标称99%的谷氨酸钠味精,现在都标成了80%。   发苦的味精   其实味精掺假,不仅仅局限在加盐上,还有其它的东西!因为味精颗粒有大小之分,而盐和淀粉的颗粒比较细,所以厂家一般会掺到小颗粒的味精里。那么大颗粒的味精里又会掺些什么东西呢?   记者购买了一些元味苑牌的无盐味精,它标称谷氨酸钠达到99%以上。但记者打开包装后发现,里有一些形状与味精相似的结晶体,个头要比味精的颗粒大些,尝起来有一点苦涩的味道。随后,记者在青岛建航牌的无盐味精中也发现了这种味道发苦的大个晶体。   小王:有的味精颗粒比较小,里边会掺加一些盐、糖,这都能看出来,还有一些颗粒比较大的,长粒的跟味精很相似的一种味精,但是颜色上不一样,用嘴一尝呢,它略微有种发苦的味道,跟味精的味道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就怀疑我说这种是什么东西。   这个形状跟味精相似,味道却大不一样的晶体到底是什么呢?除了盐、糖以外,味精里还加了其它的东西吗?   这袋名为元味苑的味精,是由青岛知味居味精有限公司生产的,记者按照包装上的厂址找了过去。但到了村口打听了很久,也没人听说过有家味精厂,几经周折,记者终于在一个深深的胡同当中,发现了一栋有厂房的大院,但院门口却没有挂任何的名牌和标志。村民们告诉记者,这里就是知味居味精厂。   村民:它家一直就是味精厂。   这个神秘的知味居味精厂位置并不显眼,也不挂任何厂牌,工作人员也很是神秘,不知道它们生产的东西到底加了什么。   添加物不止是盐、淀粉、石膏   记者又来到了一家生产“六合香”味精的厂家,这里的销售人员给记者讲述了一些业内的秘密。   销售人员:因为假的比较多,以次充好的比较多,非常乱,(味精能假到哪去?)加东西嘛,主要是盐,也有加其它的东西,包括最厉害的是在市场上出现的,加乱七八糟不能吃的东西,包括食品添加剂里边的东西。   这位销售员对味精里添加的不能吃的东西欲言又止,接着,他又给我们拿出了一盒他们自己从市场上搜集来的其它厂的掺假味精,并告诉我们,这些产品不论标称谷氨酸钠含量是99%,还是80%,基本上都没有达标。   销售员:(谷氨酸钠百分之八十这个能达到多少?)达到七十四点几吧,百分之七十五吧。   销售员说,别看只比标准低几个点,利润就是这样省出来的。   销售员:它的含量低五个点,每低一个点的味精,它加上盐之后,就得省八十元钱一吨,一个点,你说它差这五个点,它说八十的,给你的是七十五的,那五个点就等于说是四百元钱,这个它还是合算的,一样的钱它多赚四百元钱。   这位销售人员告诉我们,除非他们这些专业人士,不然一般人是看不出来味精里到底有没有掺假。   销售人员:这个里边道道很多,小商贩它越小,猫腻越多,往里边加了很多东西,(都加什么呀?)不好说,有一些业内的一些东西呀,不太想透露,就是对这个行业不好。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销售员打开了电脑,给记者查起了网页。我们看到了盐、淀粉、石膏等这些添加物。   销售人员:还有厉害的。   除了盐、淀粉、石膏外,还有更厉害的添加物,到底是什么呢?销售人员给记者打开了一个名为味精状硫酸镁的图片。   销售人员:这个就是味精状硫酸镁,一模一样啊,所以说你刚才看那个晶体或怎么样,你根本看不出来是吧,(你发现过有人加了吗?)我发现过。   据这位销售员说,某些小企业,会往味精中添加一种名为味精状硫酸镁的东西。那么,记者和小王在味精中发现的这些针状晶体就是味精状硫酸镁吗?   打破砂锅问到底,小王把自己买到的这种元味苑味精,拿到了当地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了检测。国家标准中,没有关于“硫酸镁“的检验方法。因此,检测单位对硫酸根和镁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是,样品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只有69.2%,与标称的99%相差30%,每100克味精中,镁的含量达到了2.3毫克。   五、六百元的硫酸镁不可能是食品级的   这些镁是怎么进入味精的呢,记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生产味精状硫酸镁的厂家,它们大都宣称这是味精专用添加剂,记者给其中一些厂打了电话。   记者:味精状的,(你要要,最便宜495一吨),有没有味精厂用过你这个东西?(有,有用过的,他们回去还得掺别的东西。)   记者:你那有硫酸镁吗?(有,550元每吨),供没供过味精厂?(味精厂,多,差不多味精厂都用这个,有的味精厂大点的,一个月差不多七八十吨。)   记者共打了近十个厂家的电话,其中有五六家说自己给味精厂提供过硫酸镁,但一位生产食品级硫酸镁的厂家销售员却说,五、六百元的硫酸镁不可能是食品级的,是不能食用的。   销售员:我觉得500元不可能是食品级的,一到食品级它就不一样了,就比较差的食品级,也得一两千元了,应该就差在,它的卫生各个方面不达标,就是重金属,还有各个细菌,大肠杆菌之类的,还有重金属类的都会超标。   味精的国家标准中要求,谷氨酸钠味精中,谷氨酸钠的含量要达到99%,那么,记者发现的那两种有杂质的味精是否能达到这个标准呢?它里面到底添加了什么呢?   记者在批发市场上购买了两个品牌的无盐味精,分别是青岛市知味居有限公司生产的元味苑牌味精,和青岛建航味精有限公司生产的建航牌味精。两袋味精都标称自己的谷氨酸钠含量为99%,记者把这两袋味精送到了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元味苑牌味精的谷氨酸钠含量只有70.9%,与99%的要求相差近30%,味精中硫酸盐的含量超出了国家标准,大于0.05%,而且,镁的含量达到了每公斤102毫克。   建航牌味精的谷氨酸钠含量只有63.8%与标准要求相差35%左右,同样,它的硫酸盐含量也大于0.05%,镁含量甚至达到了每公斤143毫克。
  • 透视“十四五”中国科学仪器市场机遇——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一)
    仪器信息网讯 扛住了贸易战,顶住了新冠疫情,时间终于来到2021年。2021是个特殊年份,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许多科学仪器公司已经开始布局,绘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机遇,如何更好地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  2021年4月22日,作为第十五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1)的特色环节,“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在无锡融创万达文华酒店会议中心成功召开。高峰论坛邀请到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总裁付世江先生、北京莱伯泰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胡克先生、江苏天瑞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召贵先生、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赵泰先生、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分析仪器事业部商务副总裁周晓斌先生、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周振先生6位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军人物,分享对于“十四五”的独到见解。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鑫主持本届高峰论坛,另有近千位仪器企业、科研单位、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论坛,参与互动。i100峰会:中国科学仪器发展高峰论坛现场  今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发布,描绘了中国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前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政策性的文件,台上嘉宾们最关注的一句话是什么,背后有哪些市场机遇?  禾信仪器周振:“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的优化组合”,要求“投入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为科学仪器这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体系的打造指明了方向。具体到质谱这一细分领域,更要求企业的管理要上台阶,行业的发展路径要明晰,产业的共性平台要建立,打通从上游原理研究到下游最后一公里的产业化,能够持续不断地吸引人才。“现在质谱人才就两三千人,而未来十年需要上万人,以每年增加500个人来算,连续十年都不够。”  赛默飞世尔周晓斌:“十三五”时期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占比约为5%-6%,2019年科研投资2.21万亿元,基础科学的投资达到了1300亿元,未来不管是总量的增加还是百分比的提高都会给科学仪器行业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十四五”时期国内外都面临非常多的挑战,更需要从粗放型增长向内延式增长转变。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海张江、北京怀柔等国家级综合性科研中心的建立,科学仪器将有更多用武之地。赛默飞称之为“world leader in serving science”,投资于社会,跟随国家的发展而增长。  莱伯泰科胡克:当前市面上本土原创的高端分析仪器较少,国人在国际性期刊上发表了大量优秀的文章,但用中国人自己造的仪器“做”出的文章却是屈指可数,国产仪器水平相比进口还有很大差距。“十四五”时期希望有更多原创性的产品诞生,在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层面有所突破,否则卡脖子问题将难以解决。过去莱伯泰科在样品前处理领域长期耕耘却不受关注,只能倒逼自己在自动化这一航道苦下功夫,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原创产品上下功夫。下一步希望与客户共同探讨各式各样的方案,在方案落地的过程中创造原创性的技术与产品。  德国耶拿赵泰:耶拿本身就是一个高端科研仪器的研发制造商,响应“十四五”号召,耶拿一定会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生产,建立中国的研发团队,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引进来,支持国内高端仪器的研发制造和人才培养。国产仪器要取得成功,也需要具有开放的眼界,能够“走出去”,跟国际的跨国公司合作,或是将仪器产品推向全球。这方面,耶拿愿意与国内厂家广泛合作,例如合作开发、OEM等,这其中有很多的机会,耶拿愿为国内高端仪器的研发生产贡献一份力量。  天美付世江:中国向世界做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科学仪器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建立在消耗石油、煤炭、电力等能源的基础上,要达成“双碳”则注定要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电镜、能谱仪等表面科学仪器与瞬态荧光、拉曼等高端光谱仪器有望大显身手。而在碳排放的控制和监管上,气相色谱仪、在线VOC分析仪在二氧化碳、甲烷、总烃、VOC化合物等目标物的分析方面也将大有可为,天美已有所布局,助力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天瑞仪器刘召贵:眼下新冠疫情还在全球肆虐,病毒夺走了300万人口的生命,健康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生命科学仪器被寄予厚望。疫情当前,科学仪器企业义不容辞,天瑞未来将把重心转移到生命科学仪器和检测技术的研发上,例如PCR仪、流式细胞仪、胸痛快速诊疗方法、感染类的快速检测方法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愿尽微薄之力在生命科学领域做出一些好的仪器,为大家的健康服务。”ACCSI2021高峰论坛嘉宾  仪器信息网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进行了数字化解读,在众多关键词中,“创新”出现了100多次。“十四五”规划首次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创新不仅是未来国家的战略导向,也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仪器公司最关注的创新要素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计划?  ACCSI2021高峰论坛精彩内容未完待续......  拓展阅读:  “十四五”科学仪器公司如何创新——ACCSI2021高峰论坛纪实(二)
  • 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发布:涉及集成电路等领域
    1月5日,中国工程院发布“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十四大趋势(2021)”,综合阐述国内外电子信息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我国制定电子信息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图片来源:央视新闻这14个发展趋势主要存在于以下领域:信息化、计算机系统与软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网络安全、集成电路、数据、感知、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控制、认知、测试计量与仪器、区块链、光学工程。其中,计算机系统与软件: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算力成为人类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超级计算系统正从后P级时代向E级迈进,并成为世界各大国竞相发展的下一个目标。领域专用软硬件协同计算模式的快速兴起,使得计算机体系结构再次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超级计算正从科学工程计算向大数据处理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计算领域快速拓展。以量子计算、类脑计算等为代表的一批新概念计算模式,正受到全球业界的广泛关注。网络与通信:5G移动信息网络加速构建,其推广完善及与各行业的垂直整合仍存挑战。6G研发加速布局。互联网尽管仍是支撑未来十年全球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主导体系架构,但也面临万物互联、万事互联时代toB、toM、toX等多样化应用需求带来的前所未有挑战。千兆接入、P比特级传输、E比特级转发将带来更高体验,可支持工业互联网、天地一体化网络、海洋网络、数字孪生网和物联网等人网物三元互联的新型网络环境将改变网络技术的发展范式。集成电路:过去五十年集成电路产业遵循摩尔定律持续高速发展,现阶段晶体管微小型化的平面布局逼近物理与工艺极限,产业技术演进趋势放缓或变轨。三维晶体管结构技术发展,晶元级集成技术诞生,系统构造和新材料新工艺技术进步,以及光电技术的迅猛发展,将持续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创新和物理形态的变革。据介绍,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从2014年起开展《中国电子信息工程科技发展研究》系列研究工作,主要目标是分析研究电子信息领域年度科技发展情况,综合阐述国内外年度本领域重要突破及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科技人员准确把握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 官宣!北京“十四五”重点研发小型质谱、光谱、真空等仪器技术
    北京市人民政府近日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明确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规划指出要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在医药健康领域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  该政策对科学仪器企业来说可谓重大利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文如下: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通知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国家机关,各国有企业,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  目录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二)发展基础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四)推动其他前沿领域布局  (五)适应科学研究范式变革趋势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一)支撑“双发动机”产业领先发展  (二)支撑“先进智造”产业创新发展  (三)开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四)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发展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六)构建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一)加快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二)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三)强化碳减排碳中和科技创新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五)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六)实施科技冬奥专项计划  七、优化提升重点区域创新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设“三城一区”主平台  (二)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  (三)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  (四)加强对全国创新驱动引领作用  八、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  (二)加大青年人才等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  (三)“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人才评价制度改革  (四)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九、构建开放创新生态,走出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新路子  (一)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开放创新合作机制  (二)探索符合新形势新要求的国际合作新路径  (三)构建高质量的开放创新环境  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领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  (一)把中关村打造成为科技自立自强、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区  (二)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  (三)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支撑作用  (四)优化惠及创新主体的营商环境  (五)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和作风学风建设  十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二)政策保障  (三)条件保障  (四)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将胸怀两个大局,自觉站在“国之大者”高度,坚持首善标准,瞄准国际一流,加快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编制,紧密衔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是指导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21至2025年。  一、把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使命  (一)形势需求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决定性因素,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科技创新正在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发展呈现出多源爆发、交汇叠加的“浪涌”现象,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研活动的复杂程度大幅提升,国家成为重大科技创新的组织者。科技与产业加速融合,科研、生产、市场转化过程一体化现象明显,数字经济强势崛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加剧全球形势不确定性,更加凸显抢抓新科技革命先机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从国内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保障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明确了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新引擎。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二)发展基础  2014年以来,北京坚持和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中位列第四,展现出蓄势待发、奋楫争先之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率先建成的重要窗口期已开启。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在国际创新城市中名列前位。支持开展数学、物理、生命科学等领域自主探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从2014年的12.6%提升至2019年的15.9%。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科研产出连续三年蝉联全球科研城市首位。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发布高精尖产业“10+3”政策,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双发动机”。出台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五新”行动方案。发布三批60项重大应用场景,加速前沿技术迭代升级。“十三五”时期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5万亿元,同比增长超80%。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较“十二五”末增长80%,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0%。围绕人民生命健康,强化科研攻关,在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贡献全国数量最多的源头创新品种。新冠肺炎疫苗研发始终居于国际第一梯队,为科技抗疫贡献“北京力量”。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显著增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进入快车道,规划建设5个大科学装置和13个交叉研究平台。出台《北京市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实施办法(试行)》,设立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探索新体制新机制,形成一批引领原始创新的战略科技力量。“十三五”期间在京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数量和经费投入均居全国首位,覆盖全部民口专项,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怀柔一号”“奋斗者号”等重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显著增强。系统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紧紧围绕聚焦、突破、搞活、升级,高标准编制实施“三城一区”规划,中关村科学城在全国乃至世界新经济发展中形成引领态势,怀柔科学城初步形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未来科学城开放搞活明显提升,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主阵地地位更加稳固。持续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中关村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等国际品牌效应已经形成。  创新生态环境优化显著增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持续发挥,推动实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等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28条”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实施“人才五年行动计划”,落实和实施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出入境政策和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积分评估等政策,集聚培养一批战略科技领军人才。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北京在2021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中位列世界城市第三,连续两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  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也面临困难与不足: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增强,顶尖人才和团队仍然缺乏,产业发展支撑反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全球视野谋划开放创新仍需进一步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创新环境需进一步优化 有利于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有待完善,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  二、开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征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科技北京战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阵地,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着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建设全球人才高地,着力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建设,率先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二)发展原则  坚持使命引领、自立自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将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发展基点,推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集智攻关、协同突破。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抓系统布局、抓跨界集成,支持跨学科、跨领域深度协同攻关。协调各方面力量,努力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整体优势。  坚持先行先试、服务为本。充分发挥中关村改革创新“试验田”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瞄准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最紧迫的制约障碍,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大胆试、大胆闯,下大力气予以破除解决。围绕人才第一资源以及各类创新主体发展需求,提高精准服务、深度服务、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五子”联动、一体推进。强化系统发展理念,坚持前瞻性谋划、全局性设计、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一子”地位,加强与“两区”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形成正向叠加效应。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高校院所以及科技领军企业为主体的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布局基本形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6%左右。基础研究学科布局与研发布局实现优化,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高被引科学家数量当年达到210人次左右,顶级科技奖项获奖人数显著增加,世界一流大学数量质量实现双提升。  “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新突破。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水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高精尖产业不断壮大,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加速培育。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当年超过1.2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隐形冠军企业数量大幅增加。“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辐射京津冀、带动全国的全域联动发展格局。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速8%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8000亿元。  “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新成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知识产权法治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VC/PE)氛围更加浓厚,营商环境更加便利,国际化配置资源能力显著增强,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国际科技合作交往全方位加强,成为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科学精神倍受重视,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达到260人左右。全民科学素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8%左右。科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进一步破除。  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预期性指标  三、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加速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加快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推进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更好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作用,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  (一)构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发挥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引领作用。推动“三城一区”内的科技领军企业、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  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以提升科研组织化、体系化能力为突破口,打破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行政隶属限制,鼓励围绕重点领域协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在京牵头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三城一区”内优化布局。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机制建设,提升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国际学术影响力、学科发展带动力、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支撑力,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升级版”。  持续优化并争取更多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推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在京布局发展,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能力。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完善独立开放运行机制,进一步聚焦车规级芯片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打造产业创新生态 与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成形技术及装备、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加强技术协同,推动融合创新。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体系。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健全项目筛选机制、市场化决策机制、不同阶段资源要素整合机制,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加速转化。积极服务区块链、疫苗等领域国家创新平台在京落地,加快形成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优势。  (二)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服务国家创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机制。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大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力度,加快聚集相关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组建稳定、专职的研制、工程、管理人员队伍。聚焦重点科学方向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凝练提出基础前沿领域原创性研究选题,探索新型科研组织形式,支持科学家勇闯创新“无人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对接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立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科研成果、技术指标、运行计划、共享机时等信息,最大限度实现科学数据共享。  (三)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  持续支持已经布局的新型研发机构,优化人才支持政策,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梯队,鼓励自主选题,引入项目经理人,争取在量子计算、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微纳能源与自驱动传感技术、类神经元芯片和双向闭环脑机接口、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方面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前沿技术领域谋划布局建设新一批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支持方式、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优势,加大研究生培养力度,持续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和团队。优化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配套支持政策,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  (四)充分发挥高水平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  发挥在京高校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争取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布局建设若干前沿科学中心,加强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推动“双一流”高校完善前沿技术领域学科布局、建立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加快构建前沿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在京高能级科研机构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加快战略性、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深入推进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着力建设高质量创新平台,强化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强化首都高端智库功能,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决策。创新高校院所科研组织形式,瞄准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持续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五)积极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  鼓励支持国有、民营企业构建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产学研合作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针对高端制造、信息产业中的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鼓励科技领军企业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联合实验室、新型共性技术平台等,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引导科技领军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促进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健全市属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鼓励国有企业对标全球同行标杆企业,打造成为科技领军企业。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与国家部署同向发力,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重大原理、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着眼基础研究优势,部署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领域,积极服务“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对标关键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对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健全基础研究问题凝练和多元投入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深入推进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北京),凝练产业和企业需求中的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定期发布需求榜单,引导本市优势科研力量围绕需求榜单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基础研究资金来源,建立基础研究经费优先保障和持续增长机制,编制基础研究滚动支持计划。研究争取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采取慈善捐赠、联合资助、设立基金会等形式支持基础研究。持续推进市自然科学基金改革,优化长周期项目支持方式,稳定支持一批科学家和团队长期从事基础研究。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开发以“适应环境”为特征、可持续学习并且可解释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学智能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空间计算等前沿研究。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引领国家智算体系建设,搭建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量子计算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电子型量子计算机和全球量子网络等战略方向,制定实施量子领域攻关计划,实现实用化功能的专用超导量子计算机 完成大规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动校准系统 完成针对气象、量子互联网络算法等应用场景的量子算法开发 建成基于安全中继的城际量子示范网络。
  • 十四五开局之年|31省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建设计划汇总
    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正式开幕,中国进入“两会时间”。全国两会前夕,省级地方两会率先召开,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已陆续出炉。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区确定的2021年经济增长目标,多定在6%以上。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各地在扩大内需、创新驱动方面推出诸多举措。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次提及“国家实验室”建设,“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表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各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具备先进科研装备的重要科技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工作安排中,布局了哪些实验室建设计划?以下,仪器信息网汇总了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实验室建设”关键词,以窥见各省的实验室计划情况与重点建设方向。整体而言,31个省市的31份《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共计提及“实验室”104次,其中华东地区30次,华北和华南地区各19次等。提及实验室频次较高的省市包括广东省、浙江省、山西省等。以下将从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两大内容部分: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分别进行统计整理。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频次分布图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 31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中,共提及“实验室”28次。实验室建设回顾中,除了疫情防控下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多省也积极建设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省实验室,及落户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实验室建设方面,各政府报告相关描述包括:湖北全球首个超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建成运行、河北2020年2月份在全国率先建成120个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河南市县疾控机构基本建成P2实验室、青海核酸检测实验室实现县级全覆盖等。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北京、广东、浙江、辽宁、安徽都在报告工作回顾中都描述了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如,北京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安徽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等。目前,已经建成或确定筹建的21家国家实验室中,北京以落户9家遥遥领先。据悉,已经有3家国家实验室落户的安徽省,将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积极创建新的三家国家实验室,且前期已支持启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建设了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省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在“十三五”时期积极布局省实验室建设,体现在政府报告工作中的内容包括: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鹏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山东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全生命周期空间组学与健康山东省实验室、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浙江首批省实验室启动建设(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方面,江苏、河北、山西、湖南、上海、贵州、重庆等分别提及“十三五”时期取得的相关建设成果。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纷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省实验室31省政府工作报告,在2021年工作安排和“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共提及“实验室”76次。核酸检测实验室及P2/P3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将建设计划提上议程,包括:山西高质量推进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专业流调队伍建设;江西推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建设;广东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四川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和六大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重庆启动等级疾控中心创建,建设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建设方面,多省明确描述将推进建设相关国家实验室,同时,部分省份也描述将争取或谋划相关国家实验室落户本省,具体描述如下表:国家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强化建设安徽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推进建设北京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安徽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浙江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广东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海南打造种业、深海、航天三大科创高地,争取国家实验室落户海南争创/谋划山西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安徽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福建进一步对接高端创新资源,争创国家实验室重庆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加快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方面,18个省份在报告的工作计划中都有提及相关建设,提及达21次。主要为新建或筹建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描述整理如下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强化建设陕西发挥好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作用宁夏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作用推进建设北京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天津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江西推进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新疆推进碳基能源资源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贵州推进省部共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筹建黑龙江积极争取建设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申报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集中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积极申报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河北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河北山西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超算中心,筹建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现代农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湖南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江苏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广西加快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南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在优势特色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建设方面,部分省份在十三五时期已经抢先布局,在“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中,则有更多省份将省实验室加入建设计划,且都不惜以“高标准”建设,对标国家实验室,以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详细信息整理如下表:省实验室建设类型省份描述推进建设广东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推进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建设;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河南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湖北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6个湖北实验室建设(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江苏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浙江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四川聚焦空天科技、生命科学、先进核能、电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组建天府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云南高水平建设合金铝、稀贵金属材料、健康产品、烟草科技等云南实验室创建/筹建山西调整优化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谋划组建省实验室山东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福建高标准建设省创新实验室、省创新研究院,新布局建设省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实验室陕西积极筹建陕西实验室附: 31省《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实验室”信息统计详表地区省份2020年工作和“十三五”时期回顾“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年工作安排实验室名称东北地区黑龙江1)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设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于新通过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按企业上年研发投入强度、发明专利拥有量、技术标准获批等,实施以奖代补。2)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建设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发电设备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陆相页岩油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1)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建设技术交易网络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2)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筹建东北黑土地研究院,申报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黑土地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产首艘航母等大国重器在辽宁问世,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攻克关键技术300余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在辽宁落地,组建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细化工等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创建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地区北京统筹推进“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举全市之力,筹建国家实验室,规划建设综合极端条件实验等5个大科学装置和材料基因组等13个交叉研究平台。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力做好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中关村、昌平、怀柔国家实验室天津加快重大科技设施平台建设,高标准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建设,积极申报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河实验室河北1)2月份在全国率先建成120个县级核酸检测实验室,实行日调度制度,用37天实现本地日新增确诊病例为零。2)持续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万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到102家,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11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比增长17.8%,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增长16.6%。1)实施原始创新提升行动,出台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布局河北,共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实施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行动,鼓励企业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250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5个和31个,院士工作站达到114个1)高质量推进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城市检测基地、专业流调队伍建设。2)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超算中心。调整优化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谋划组建省实验室。与北大共建科技研发平台基地。3)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筹建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打造种业产业。P3实验室、县级疾控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特色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稀土新材料、大规模储能、现代农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华中地区河南市县疾控机构基本建成P2实验室,全省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超过220万份。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在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沙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黄河实验室湖北全球首个超高通量核酸检测“火眼”实验室建成运行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生物育种等领域,加快推进6个湖北实验室建设“火眼”实验室、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夏实验室、洪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东湖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湖南木本油料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湖南积极争取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中试基地,推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华东地区山东全面实施省级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规划,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达到30家,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启动首批5家省实验室1)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2)新建省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40家以上,布局2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家省实验室(智能信息技术山东省实验室、全生命周期空间组学与健康山东省实验室、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青岛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江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网络、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前列。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功能,积极支持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支持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供给。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安徽1)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政策、条件、资金等服务保障有力有效。2)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2)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在量子科技、能源、人工智能三大领域积极创建三家国家实验室。为争创三个国家实验室,安徽省前期已支持启动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动建设能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国家实验室、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国家实验室,争取更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国家实验室浙江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首批省实验室启动建设提升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创新水平,组建甬江、瓯江等省实验室,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甬江实验室、瓯江实验室江西1)推动中药制药工艺与装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江西分院等落地,推进中医药科创城、国家大科学装置(本草物质科学研究设施)、省部共建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性能监测与保障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等建设,积极布局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推动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建设,提高食品药品等关系人民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福建4家省创新实验室和10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00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西藏加快推进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一流藏医药科研平台、西藏天文馆和西藏科技创新园区建设。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联合重点实验室
  • 《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四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盛大揭幕
    2019年9月19日,在美丽的山城重庆,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四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盛大揭幕,大会以“创新精准药物分析,保障药品质量安全”为主题。二十七年来,岛津与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保持者良好的合作,携手《中国药学杂志》已成功举办了十三次全国优秀论文评选交流活动,一起见证了我们国家药物分析领域的快速发展,“岛津杯”已成为药物分析工作者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大会现场传真 在大会开幕式上,岛津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长吴彤彬发表了致辞,对此次会议在重庆的顺利召开表示了由衷的祝贺,在致辞中吴彤彬部长提到,今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新颁布了《疫苗管理法》,新一版药典将于2020年采用,一致性评价带动药品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去年开始的药品集中采购改变制药格局,促进研发和创新,生物药市场提升迅速。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都给药物分析提出了更广,更深 更精的课题,药物分析的与时俱进 必将更好的做好药品研发和质量提升的坚强后盾。各位药学分析的专家所承担的社会使命也变得越来越重大。而岛津制作所作为一家分析仪器的供应商,不断为分析现场提供更高灵敏度,更高重现性,更高微量分析的仪器,为大家的研究工作提供技术上的保障和支撑。药物检测一直以来是岛津关注的重点。岛津公司也为了药物分析工作者更好地展开对分析方法的关注和提升,将色谱和质谱的串联技术不断推向进步。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长吴彤彬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邀请专家做主会场报告,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做了极为精彩的报告,会场内学术气氛浓烈,会者纷纷与专家互动,展开深入探讨。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滨田部长发表了题目为《SFC技术在食品和药品分析的研究进展》的报告。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滨田部长 午后,大会进入“大会论文交流”环节。在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主会场,参会作者进行论文报告交流,并由会议专家组对报告交流稿件进行评选。 论文交流开始前,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曹磊部长进行了开幕致辞,曹磊部长说:“岛津杯已经走过了27年,这27年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期中变化日新月异的27年,现在的中国,发展逐步走向稳健,同时外部环境逐步严峻。今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新颁布了《疫苗管理法》,新一版药典将于2020年采用,一致性评价带动药品质量的提高和改善,去年开始的药品集中采购改变制药格局,促进研发和创新,生物药市场提升迅速。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都给药物分析提出了更广,更深 更精的课题,药物分析的与时俱进 必将更好的做好药品研发和质量提升的坚强后盾。岛津公司希望通过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与各位老师开展更广泛的交流,将新技术更好,更快地引入药物分析的常规视野中,为健康中国努力而加油。”岛津公司分析测试仪器市场部曹磊部长 致辞结束后,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李晓东部长发表了题目为《探针电喷雾(PESI)质谱技术在杂质分析及未知物筛查中的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围绕质谱大气压电离技术、探针电喷雾质谱技术与PESI技术在药物及快速筛查分析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岛津中国质谱中心李晓东部长 报告结束,优秀论文评选交流正式开始,此次交流会论文涉及非常广泛,包括:平衡溶解度试验基本程序和技术要求;人血白蛋白中杂蛋白的生物质谱分析;化妆品中香精致敏原的检测方法研究;基于游离脂肪酸靶向脂质组学的脑缺血再灌注血浆生物标志物;食品中兽药残留高通量快速筛查的方法研究等内容。论文发表者以年轻学者为主,论文水平之高令人欣慰,专家评委认真地听取论文报告,并在每个论文发表结束后提问疑点,并进行评价。“大会论文交流”环节“大会论文交流”环节
  • “十四五”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2022年度项目,新势力星赛生物上榜
    8月8日,青岛市人民政府会议中心迎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重点专项2022年度青岛部市联动项目启动会顺利召开。科技部基础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科技局高产促进中心等领导,青岛星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赛生物”)等项目牵头单位负责人以及项目课题成员出席大会,并一同见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岛部市联动项目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年度青岛部市联动项目启动会创新驱动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如今我国在科研经费投入、引进人才和科研环境营造方面深耕不缀,但在取得一系列瞩目成绩后,仍然面临原创性高端科研成果不足的困境。鉴于发展瓶颈已由隐性化转向显性化,即科研工具环节开始制约科技快速发展,解决重大关键科研仪器问题与提升基础科研条件,已上升为推动科技与创新取得新突破的一大关键举措。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在致辞中强调,为落实“十四五”期间国家科技创新有关部署安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加强我国基础科研条件保障能力建设,重点支持高端科学仪器工程化研制与应用开发,研制可靠、耐用、好用、用户愿意用的高端科学仪器,切实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科技部基础司闫益康致辞活动现场,青岛市高产促进中心与项目牵头单位星赛生物签订了“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服务协议。目前我国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仍然面临严峻的“卡脖子”情况,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星赛生物作为新兴企业,砥砺深耕,创造性地提出拉曼组原创概念、自主研发核心器件、开发核心算法和场景化数据库以及智能化软件,实现了全球首台高通量流式拉曼分选仪FlowRACS的产业化,创建了“代谢功能靶向性的活体单细胞分析分选技术平台”,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单细胞技术领域实现了技术领先。 “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服务协议签约仪式星赛生物总经理洪铉哲表示:“此次‘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成功获批,离不开国家科技部对星赛生物创新能力和市场化落地能力的高度认可与支持。目前,星赛生物致力于用创新的‘拉曼组技术’刻画单细胞代谢表型组信息,探测细胞代谢功能‘异质性’,并提供单细胞精度代谢表型组和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关联研究的‘全景式’探索视角;从单个细胞这个生命科学研究的‘起点’环节开始解析与重塑生物过程,进而通过‘先筛后养’的分选策略,从根本上解决培养法体系下‘先养后筛’实验效率低的行业共性难题,进一步拓宽生命科学研究的手段。” 星赛生物总经理洪铉哲发言星赛生物技术副总、项目负责人籍月彤介绍:“该项目由星赛生物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主攻有别于荧光流式和质谱流式等传统技术的拉曼流式新赛道,总经费达4020万元。在智能化高算力拉曼光谱数据分析系统、多物种单细胞拉曼组大数据中心、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仪器三大核心配置加持下,项目应用场景共性技术开发成果有望赋能资源库建设(涵盖工业高附加值产物良种资源库、工业/环境解磷、固氮微生物资源库等),助力生物医药领域细胞类型快速判别、生物安全领域系统解决方案开发,进一步拓展FlowRACS产品的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进程。” 星赛生物技术副总、项目负责人籍月彤现场汇报高通量拉曼流式细胞分选仪项目的启动,预示着又一原创国产科技力量的崛起,标志着单细胞技术与应用发展之路迎来重要里程碑。籍月彤强调,通过核心部件、算法、数据库开发与仪器系统集成,项目预期细胞回收率将超过90%,分选细胞至少包括酵母、细菌、动物细胞、植物/藻类细胞四种类型,典型场景算法不少于回归、聚类、分类三大模型,将在工业发酵、生物医药、环境安全等三大领域全面展开应用,加快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发展,推进科技强国建设进程。
  •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支持科学仪器产业政策一览
    科学仪器,被称为科学家的“眼睛”和高端制造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现代工业的支撑,很大程度上能衡量一个国家的科研和工业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行业各项法规的实施,我国对科学仪器的市场需求在不断上升。伴随“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对于科学仪器的关注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北京市正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全力打造三大科学城创新高地。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所在地,国内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北京在支持科学仪器产业方面有哪些重磅政策?怀柔科学城又将发挥怎样的引领作用?仪器信息网与广大网友一同研读相关政策。《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节选)  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勇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任  深入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与国家部署同向发力,出台本市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强化重大原理、理论、方法等基础研究,为实现“从0到1”以及“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支撑,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加速布局“数据、算力、算法”驱动的公共关键技术和底层技术平台。探索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促进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引领科学研究范式变革。  (一)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  强化基础研究系统部署。持续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着眼基础研究优势,部署量子科学、干细胞、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战略前沿领域,积极服务“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对标关键新材料、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对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需求开展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城市发展、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民生领域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研究。  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交叉学科中心。培育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以前沿科学问题为牵引,在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培养交叉学科人才。通过开展交叉科学研究,实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  (二)推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引领  支持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研发。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开发以“适应环境”为特征、可持续学习并且可解释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科学智能计算、人机混合智能、空间计算等前沿研究。建设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引领国家智算体系建设,搭建我国首个超大规模新一代人工智能模型。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吸引人工智能顶尖人才与创新企业在京聚集,打造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支持开展量子信息前沿技术研发。承担国家量子计算重大科技任务,围绕电子型量子计算机和全球量子网络等战略方向,制定实施量子领域攻关计划,实现实用化功能的专用超导量子计算机 完成大规模多量子比特芯片的自动校准系统 完成针对气象、量子互联网络算法等应用场景的量子算法开发 建成基于安全中继的城际量子示范网络。  支持开展区块链前沿技术研发。持续开展区块链基础理论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抢占区块链技术发展制高点。研发共识机制、分布式存储、跨链协议、智能合约等技术,优化完善可持续迭代的技术架构体系。研发基于精简指令集(RISC)原则的第五代开源指令集架构(RISC-V)的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进一步提高芯片集成度,提高大规模区块链算法性能。推动区块链芯片规模化应用,保持区块链芯片研究与应用的全球引领地位。组建长安链生态联盟,建设覆盖全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数字化可信协作基础设施。  支持开展生物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细胞功能和病理状态在体检测、新型靶点在体干预技术、新型抗体技术、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基础核心技术领域,产生具有国际引领性的原创发现,建立重大疫病、疑难罕见疾病精准诊断和突破性治疗方法。支持开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提升我国认知原理解析原始创新能力,类脑芯片、脑机接口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脑重大疾病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免疫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将免疫学的重要成果及时应用于临床。提升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三)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化研发。加快实施双“1+1”工程,围绕“集成电路试验线(小线)+生产线(大线)”工程建设,加速构建“大线出题、小线答题、产研一体”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先进工艺生产线需求,开展关键装备、零部件和材料等技术攻关研发。聚焦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关键技术需求,开展先进DRAM及新型存储器技术等研发。构建集成电路专利池,开展知识产权合作与运营。  支持开展关键新材料“卡脖子”技术攻关。搭建硅基光电子、第三代半导体器件等重点领域共性技术平台,加速技术及产品研发进程。光电子板块围绕光传感、光电芯电、大功率激光器等方向材料制备、器件研制、模块开发等方面补短板。第三代半导体板块围绕碳化硅、氮化镓等高品质材料、器件、核心设备,打造高端产业链。碳基集成电路板块协同推进先导工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开发、三维集成电路技术研发,推动碳基集成电路实现产业化。  支持开展通用型关键零部件研发。研发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CSEL)、高性能敏感器件、模拟芯片、单光子探测器、原子陀螺、增量式磁编码器、微量气体传感器、扭矩传感器、高精密减速器、电磁波探测器、光路控制元件等关键零部件。  支持开展关键仪器设备研发。支持挖掘一批服务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科学仪器和设备,重点突破研发小型高端质谱、新一代光谱、真空获得仪器等关键技术。  五、聚焦“三链”融合,加速培育高精尖产业新动能  医药健康。在创新药、疫苗、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数字医疗新业态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创新药方向持续加强对新型抗体药、小分子化药、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机制、新靶点、新结构的原创新药的研发 加速重大疾病药物、临床短缺药物、特殊人群适用的高端制剂研发,建立新药研发孵化和加速平台,重点支持基于临床队列的新靶点发现、原创新药的研发,提高药物研发效率与成功率,支持无血清细胞培养基、商业化细胞株、一次性生物反应袋等关键原料及工艺设备的开发。疫苗方向加快布局信使核糖核酸(mRNA)等新型疫苗技术研发,推进蛋白疫苗、载体疫苗、多价联合疫苗以及新型疫苗佐剂等技术创新和产业体系建设。高端医疗器械方向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植入耗材、神经介入器械等特色高端医疗器械研发 支持常用研究用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开发 加快医疗设备和精密科学仪器的技术攻关,支持性能稳定、精密度高的医疗器械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研制。中医药方向支持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的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创新研发,持续推进中药经典名方研发,推进数字化和定量化技术在中医诊疗中的应用,提升中医临床治疗水平。数字医疗新业态方向加快推动医药健康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领域融合发展,支持数字疗法产品、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等技术攻关 发挥首都临床资源优势,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提升研究型病房临床试验能力 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服务)目录中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速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六、构建新技术全域应用场景,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四)构建公共卫生安全科研攻关体系  加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研力量布局及战略储备能力。建设国家动物模型技术创新中心,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深化科研、临床、防控相互协作,聚焦检测试剂、疫苗、抗体、药物、诊疗方案等方面开展集中攻关。开展公共卫生领域前瞻性基础研究。  建立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快速反应体系。建立北京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合作共享联动机制。健全新发突发传染病网络实验室等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国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库和重要实验动物品种保障基地。针对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稳定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在病毒溯源及监测和预警,药物、疫苗及医疗器械创新研发等方面持续投入。推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及治疗工作中示范应用,提高公共场所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能力。  阅读全文:北京“十四五”重点研发小型质谱、光谱、真空等仪器技术《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  一、鼓励应用基础研究  1.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及机构开展高端通用器件、关键设备、核心材料、先进工艺等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产学研协同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以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由市区两级按照上一年度建设和运营实际发生的总投资额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在京建设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研发设计、中试熟化、测试验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平台给予资金支持。使用公共服务平台的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纳入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支持范围。支持龙头型、平台型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主体采取联合投资方式合作组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中心,对经批准的市级及以上产业创新中心给予资金奖励。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在京建设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工程研究中心项目,对于研究方向符合条件的给予资金支持。  3.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创新主体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落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政策、资金等支持。  二、加快成果转化应用  4.支持成果转化。对在京落地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成果转化项目开展年度评比,对创新性强、有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团队项目给予奖励。对创新性强、有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初创团队项目给予政策性股权投资,政府方持有股权不超过10%。  5.支持示范应用。支持打造应用场景先行示范区,以“揭榜挂帅”方式在城市管理、生态环保、园林水务、公共交通、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卫健等领域开展应用场景开发和示范项目建设,对符合本市应用场景建设要求的应用标杆项目给予支持。  6.支持孵化器建设。聚焦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引导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和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符合市级孵化器认定条件的,鼓励其申请认定为市级孵化器 符合国家级孵化器认定条件的,积极组织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符合本市孵化器相关专项支持条件的,按相关规定和标准予以支持。  三、支持企业集聚发展  7.支持企业投融资。支持设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投资子基金,用于支持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项目投资或落地。鼓励国内外各类创业基金、投资公司、上市公司和其他机构设立主要投向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的投资机构。支持金融机构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小微企业提供银行信贷和担保支持等金融服务,对绩效评价结果良好的政策性担保机构给予重点支持。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新建、改造项目和企业开展兼并收购,给予贷款贴息支持。  8.支持企业降低成本。经认定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与机构,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并用于自身生产或办公的,视项目的技术先进性、效益等给予相应支持 租赁自用生产或办公用房的,三年内按租赁价格给予补贴 购买自用生产或办公用房的,按购置价的一定比例给予一次性购置补贴。  9.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年度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或50亿元的,给予相应额度的一次性资金奖励。  四、吸引创新人才集聚  10.支持人才引进。支持为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紧缺型人才依法办理落户。在全市非北京生源毕业生指标总量范围内,对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大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国际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国际人才引进政策,探索简化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流程。  11.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对引进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人才,按人才住房支持政策做好保障服务。  五、鼓励对外合作交流  12.支持专业服务机构落户。对在京落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专业服务机构,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鼓励各类服务机构、产业平台、产业协会等参与招商,对在引进优质项目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经认定后给予资金奖励。  13.支持设立服务机构。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在京设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相关的展览展示中心和销售服务、维修维护等机构,经认定后给予一定奖励。  阅读全文:北京市印发《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第一章 适用对象和重点领域  支持注册在怀柔科学城内符合条件的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培育孵化、技术转化、成果应用、维修运维等活动。聚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物性测试仪器、智能传感器等产业细分领域,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在科学城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硬科技孵化器,吸引、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发展,优化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生态。  第二章 支持内容及标准  一、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技术研发及落地转化  (一)支持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支持企业用自有资金开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前沿颠覆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经专业机构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成果,根据项目成效,按照不超过设备、材料购置等研发投入的3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先进工艺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开展工具工装、零部件、质控软硬件、标校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开发、转化和应用,突破高端科学仪器和传感器急需的可靠性、稳定性、批量化校准等问题,培育技术创新自主可控能力。对上一年度先进工艺技术研发应用项目涉及的设备费实际支出,按照不超过30%的比例,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三)鼓励创新主体争取国家专项支持。支持创新主体申请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按照不超过实际获得国家专项资金的10%,分别给予创新主体最高50万元、项目负责人最高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四)鼓励创业团队落地怀柔科学城。支持高端仪器、传感器等领域的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根据其项目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性、产业化前景等情况,给予每个项目团队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二、支持科学仪器产业公共平台和机构运营发展  (五)支持产业公共平台运营。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高端仪器和传感器检验检测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检验检测、标准认证与符合性评估、产需对接、成果转化、项目管理等公共服务。对于落地怀柔科学城的平台项目,运营期间根据上年度服务效果,按照不超过年度服务合同执行金额的30%,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六)支持维修维护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企业面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交叉研究平台、科教基础设施等开展高端科研仪器维护维修专业服务,按照企业年度相关技术服务合同执行金额的10%给予企业经营补贴,每年单个企业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连续补贴不超过3年。  (七)支持应用技术研究院运营。支持企业、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在科学设施研发运维、医学成像技术、新型光谱技术、智能传感器、航天元器件、应用数学等重点领域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或依托交叉研究平台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对经过认定的研究院,按照年度知识产权、技术交易、技术孵化等成果绩效情况给予后补助,每年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连续支持不超过3年。  三、支持科学仪器企业发展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八)支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支持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居于全国前列的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一流仪器服务机构在怀柔科学城落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对经认定的企业或机构,根据入驻形式,给予一次性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资金奖励。  (九)支持硬科技孵化器运营。支持各类主体在怀柔科学城建设仪器新材料、医学仪器、智能传感等硬科技孵化器或加速器,提供专业化、精细化的孵化服务。根据服务效果,以入驻、孵化企业实际使用面积为基准,按照不高于租金总额的50%、单价不超过1.5元/平方米/天、面积不超过1000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期限自注册起最长36个月。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达到10家,每增加1家奖励孵化器运营单位5万元。对孵化企业毕业落户怀柔科学城的,给予孵化器20万元/家的奖励。  (十)支持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会展活动。支持各类主体围绕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细分领域,在怀柔科学城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专业会议以及各类论坛等产业促进活动。根据年度举办会议论坛等活动的数量、质量和效益,按照不超过场地租金等实际支出费用的50%,给予举办会展的企业每年最高200万元的资金奖励。  (十一)支持科学仪器科技服务业发展。对专业服务机构为科学仪器和传感器相关创新主体提供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供需资源对接等咨询服务业务等,根据年度服务效果,给予每年最高不超过50万元的资金支持,连续支持不超过3年。  四、支持科学仪器创新产品拓展应用市场  (十二)优化科研仪器创新产品采购程序。集中采购招标入围的产品不能满足科研用途需要的,承担单位可自行或者委托采购代理机构按照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采购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增强采购灵活性和便利性,对符合功能要求、技术参数标准的仪器设备,可一次性集中提出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申请,由主管预算单位归集后向市财政部门申请。申请变更政府采购方式时可注明“科研仪器设备”,财政部门将予以优先审批。  第三章 申请流程与监督管理  (十三)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申请审核工作,一般程序为:  1.提交申请材料。项目申报单位按要求提交相关申请材料。申请多项资金支持的,应按照对应条款,分别提供相应申请材料。对同一项目或事项已获得北京市同类相关政策支持的,本措施不予重复支持。  2.受理和初审。申请资格或资质认定类支持的,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处室负责受理申请材料,并提出初步审核意见 申请评审类支持的,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结论。  3.提交审批。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相关处室将申报项目初步审核意见、评审结论报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最终审定。  4.公示、签订协议及拨付资金。审核通过后,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通过网站对拟支持的项目及申报单位公示。公示无异议的,核发批复,根据项目情况签订实施协议并拨付资金 公示有异议的,重新调查核实。  (十四)监督管理  1.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获得资金支持的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接受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并及时向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应配合做好绩效评价、项目验收、宣传、调研、报送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  2.获得资金支持的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北京市、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的相关规定,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对不按规定使用资金且情节严重的企业,取消申请资格,将违反规定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对于弄虚作假骗取支持资金的,将依法解除协议、追回已拨付的财政资金,今后不再受理其公共政策支持资金的申请。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章 附则  本政策由怀柔科学城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  阅读全文:重磅政策出台!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企业创新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12月13日在北京市怀柔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区长 于庆丰(节选)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四、加快服务和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  (三)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发展开创新起点  争取政策支持。市政府制定《关于支持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市财政局发布《关于精准支持怀柔科学城科学仪器和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市科委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2个、资金3亿元,市发改委批复设立3家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支持怀柔建立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产业生态体系。  吸引产业集聚。市经信局制定《关于推动北京市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把怀柔打造成为高端仪器和传感器硬科技产业基地。卓立汉光等99家企业落户,中科院半导体所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创微芯、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即将入区,积极引进欧波同、赛默飞等40余家头部企业和120个核心研发团队,推动239项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未来五年目标和任务  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推动国家实验室、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现新突破。全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建成运行一批科学设施,发布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一批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技研究,产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科研成果,吸引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在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方面实现系统性、引领性突破。  ——培育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高精尖产业生态。全力构建与原始创新承载区相适应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端仪器装备和传感器、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孵化引进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建设高水平的健康怀柔。建立以紧密医联体为基础,多种社会公共资源相融合的健康联合体。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2022年重点任务  一、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在主动服务首都工作大局中贡献怀柔力量  深度融入和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器发展年会组委会
  • 汇集结构质谱尖兵,开拓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的新天地——第十四届质谱网络会议报告推荐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科学界对解析复杂生物大分子结构以揭示生命现象的渴望日益增加。在各种结构生物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结构质谱技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日益成为连接静态结构与动态功能、实现从分子到细胞的跨尺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12月12-15日即将召开的“第十四届质谱网络会(iCMS 2023)”同期,特别新增了“结构质谱新方法”主题专场,来自全国的顶尖科学家团队将汇聚一堂,围绕氢/重氢交换质谱、化学交联质谱、原位质谱等前沿技术,报告他们在蛋白质结构生物学研究中的最新进展。本次主题会议的召开,恰逢结构质谱技术发展的重要机遇,必将推动该领域技术的重要突破及交叉创新,开启生命科学研究的新篇章。热忱欢迎质谱界的科技工作者报名参会交流、了解前沿动态、开拓合作视野。部分报告预告如下,点击报名  》》》会议主持人:中山大学 教授 李惠琳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质谱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侧重于(1)开发整合结构质谱技术(包括native top-down MS, HDX-MS, CX-MS等),用于药物作用分子机制及蛋白复合物结构研究;(2)Middle-down/top-down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5篇,主要发表在Nat. Chem.、Anal. Chem.等期刊;2014年获得American Society of Mass Spectrometry Postdoctoral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2019年入选“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报告人:香港理工大学 教授 姚钟平报告题目:氢氘交换质谱揭示β-内酰胺酶与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动态构象复旦大学学士及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长期从事质谱、分析化学、化学生物学、组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主要发展和应用质谱技术解决化学、生物、食品安全、信息科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问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PNAS, JAC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现任香港研究资助局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市中药药学及分子药理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以及Analytica Chimica Acta, Rapid Communications in Mass Spectrometry,《中国质谱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期刊编委。会上,姚钟平教授将作主题为《氢氘交换质谱揭示β-内酰胺酶与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动态构象》的报告。利用氢氘交换质谱(HDX-MS)并结合原态离子迁移质谱(Native IM-MS)以及分子动态(MD)模拟,发现不同亚型的A型β-内酰胺酶在几个主要的结构域存在显著的动态构象差异。进一步研究了A型β-内酰胺酶与抑制蛋白结合界面的动态结构变化,结果揭示了H10区域是一个可调节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的别构部位。报告人:浙江大学 研究员 周默为报告题目:非变性质谱剖析异质性蛋白复合体结构和功能信息浙江大学首位“求是实验岗”研究员,分析化学专业,长期从事前沿生物质谱技术和仪器的开发工作。2008年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2013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之后两站博士后分别在美国FDA和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2018年成为PNNL的研究员开展独立研究,培养多名博士后和学生。2023年加入浙江大学。截至目前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代表作包括在Angewandte Chemie,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期刊的论文。现任自上而下蛋白组协会(Consortium for Top Down Proteomics)的青年委员会主席,曾担任美国质谱协会(ASMS)的出版委员会委员、短课程讲师、评审委员等学术任职,努力推动新分析测试技术的开发和跨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次会议中,周默为研究员将为介绍题为《非变性质谱剖析异质性蛋白复合体结构和功能信息》的报告。精准表征生物大分子的微观结构对各类生物工程、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至关重要。由于大部分质谱检测到的分子量范围有限,在分析之前生物大分子需要先被剪切为分子量更小的片段。但是剪切和碎片化的过程中会丢失一些关键的结构信息。前沿质谱技术提高了仪器的分子量上限,使非变性条件“自上而下”研究完整的生物大分子更加容易。我将以具体案例,阐述自上而下非变性质谱技术在异质性蛋白质复合体结构和功能解析中的贡献,以及与其他方法的互补性。报告人:北京大学 研究员 王冠博报告题目:生物样本中蛋白高级结构的质谱分析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学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曾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暨荷兰蛋白组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免疫反应相关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及相互作用研究,以生物质谱为核心工具,结合新型分析设备研发,应用于生物物理学、蛋白质药物分析等领域。长年与国际药企合作研发新型药物表征技术并应用于新药研发。获国际国内授权专利,出版《Mass Spectrometry in Biopharmaceutical Analysis》等专著、译著、合著多部。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蛋白质组学专业分会委员、国际学术组织Consortium for Top-Down Proteomics青委会委员。本次会议中,王冠博研究员将围绕生物样本中蛋白高级结构的质谱分析主题分享报告。生物质谱已成为蛋白质多次结构表征的重要工具。为将蛋白结构质谱技术的应用拓展至生物样本乃至临床样本中,我们针对背景基质复杂、糖基化等修饰异质性高、超大分子量颗粒结构层次多样等问题,以非变性质谱等质谱手段为核心工具开发了一系列组合策略,提供生物样本乃至临床样本中的蛋白高级结构和相互作用关系信息。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王方军报告题目:高能紫外激光解离-串联质谱仪器研发和应用2011年于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获博士学位,师从邹汉法研究员。研究工作致力于生物大分子质谱新仪器、新方法及其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研究,搭建了世界首台50-150 nm可调波长极紫外激光超快解离-串联质谱;提出了位点光解离碎片产率和原位化学标记效率定量表征蛋白质结构变化的两种质谱分析新原理,实现亚微克蛋白质复合物序列和结构变化单氨基酸位点分辨表征;发展了蛋白质-纳米材料界面相互作用精细结构的质谱分析新方法等。在Nat. Protoc.,J. Am. Chem. Soc.,Cell Chem. Biol.,Chem. Sci.,Anal.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他引5000余次。本次会议中,王方军研究员将分享题为《高能紫外激光解离-串联质谱仪器研发和应用》的报告。高能/真空紫外激光解离是表征生物大分子序列和动态结构的前沿结构质谱表征技术,但相关仪器和理论都亟待发展。报告人将介绍近年来自主研发的皮秒脉冲极紫外激光解离装置和蛋白质原位光化学标记仪器的原理、主要参数、与商品化质谱对比、及在蛋白质瞬态结构表征、蛋白-蛋白识别和相互作用机制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报告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赵群报告题目:活细胞内蛋白质原位构象和相互作用规模化解析新方法研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科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基地班。同年进入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张玉奎院士和张丽华研究员,2014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定性定量及相互作用分析新技术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62篇,其中近五年以通讯/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 Commun., Angew. Chem. Int. Ed.,Anal.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3篇;已获20项发明专利授权。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等,202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支持;2018年入选大连市科技之星,202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会员,2023年获中国化学会菁青化学新锐奖;兼任《色谱》青年编委、中国化工学会理事、中国蛋白质组学会青年委员、中科院青促会沈阳分会委员等。本次会议中,赵群研究员将围绕题为《活细胞内蛋白质原位构象和相互作用规模化解析新方法研究》的报告。作为生命活动的执行者,蛋白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复合体等形式行使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不同于细胞外的离体环境,细胞内的限域效应、拥挤效应和细胞器微环境等对于维持蛋白质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细胞内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精准解析对于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进而理解生命现象本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化学交联质谱技术已逐渐成为蛋白质复合物解析的重要手段。它是利用化学交联剂将空间距离足够接近的蛋白质内/间的氨基酸以共价键连接起来,再利用质谱对交联肽段进行鉴定,进而实现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组成、界面和位点的解析。现有化学交联技术主要用于解析体外表达纯化的或细胞裂解液中的蛋白质复合物,而在细胞内蛋白质复合物的原位构像解析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团队发展了一系列新型高生物兼容性的可透膜多功能化学交联剂,实现了活细胞内蛋白质复合物构像的原位交联捕获;建立了多种高选择性的低丰度交联肽段的富集方法和高可信度的交联肽段鉴定方法,显著提高了原位交联信息的鉴定灵敏度、覆盖度和准确度;进而,通过靶向富集特定亚细胞器内的交联蛋白质复合物,实现了亚细胞器空间分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精准解析;在上述基础上,利用基于化学交联距离约束的分子动力学技术获得了蛋白质复合物的动态系综构像,实现了活细胞微环境下蛋白质复合物组成、相互作用界面及作用位点的规模化精准解析,为规模化地揭示蛋白质复合物功能状态下的结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了分享质谱技术及应用的最新进展,促进各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仪器信息网与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将于2023年12月12-15日联合举办第十四届质谱网络会议(iCMS2023)  。以上仅是部分报告嘉宾的分享预告,更多精彩内容请参加会议页面: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MS2023/ (点击下图去报名)》》》
  • 《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直向市发展和改革局、生态环境局反映。韶关市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2月9日韶关市“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33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2022〕68号)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节能减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和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5%(激励目标下降16%),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有力,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火电、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造纸、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诊断,建立能效、污染物排放先进和落后清单,全面推进节能改造升级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加快推进钢铁、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2023年底前,中南股份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全市钢铁企业全面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进行业工艺革新,实施涂装类、化工类等产业集群分类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在火电、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开展节水建设。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抢抓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落户韶关的机遇,加快绿色低碳数据中心建设,统筹考虑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工程,多举措降低能源消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支持绿色技术、绿色产品、清洁能源的应用,全面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着力将韶关打造成为全国绿色数据中心示范基地。“十四五”时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钢铁、水泥、陶瓷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市工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县级人民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以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简称“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工业园区为重点,推动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能源梯级利用,开展污染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推进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推动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等“绿岛”项目建设。到2025年,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三)城镇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全面推进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国有资金参与投资建设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建设。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绿色社区创建等工作,推动既有建筑节能和绿色化改造。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在中低层住宅、酒店、宿舍、公寓建筑中应用。完善公共供水管网设施,提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其中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当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超过30%,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5兆瓦。(市住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交通运输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养护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转型,建设一批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完善充换电、加注(气)、加氢、港口机场岸电等布局及服务设施,降低清洁能源用能成本。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城市新增、更新的公交车全部使用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车,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提高城市物流配送、轻型邮政快递、轻型环卫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80%以上,支持使用符合标准的邮政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发挥铁路、水运的运输优势,推动大宗货物和长途货物运输“公转水”“公转铁”及“水水中转”,建设完善集疏港铁路专用线,大力发展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汽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推动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加强船舶清洁能源动力推广应用,2025年底前推广建成一批LNG动力船舶。推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本地注册船舶受电装置做到“应改尽改”。提升铁路电气化水平,燃油铁路机车加快改造升级为电力机车,未完成改造的机车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国Ⅵ车用柴油(含硫量不高于10ppm),推广低能耗运输装备,推动实施铁路内燃机车国一排放标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客货运输组织模式创新和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推进绿色仓储和绿色物流园区建设,推广标准化物流周转箱。强化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同城快递环境友好型包装材料全面应用。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铁路、水路大宗货物运输量较2020年大幅增长。(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改进农业农村用能方式,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推进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规模化利用和生物质能清洁利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加快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装备、节油渔船的推广应用。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探索推进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的现代新型农房建设,加大存量农房节能改造指导力度。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控制重点湖库及饮用水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利用和规模畜禽养殖户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粪肥还田利用示范基地,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定期对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开展监测。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达到97%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55%和45%。(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局牵头,市工信局、市住建管理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持续推进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维护结构、制冷、照明、电梯等综合型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增强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推动公共机构带头率先淘汰老旧车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每年新增及更新的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和节能车比例不低于60%,其中,新能源汽车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大力推进新建和既有停车场的汽车充(换)电设施设备建设,鼓励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强化我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限额标准应用。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以典型示范带动公共机构不断提升能效水平。到2025年,全市力争80%以上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完成省下达我市的创建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遴选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任务。(市发改局、市接待办、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加大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臭氧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完善“市—县”二级预警对应机制。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强化监测预警和针对性整治,确保重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强化重点流域干支流、上下游协同治理,深入推进工业、城镇、农业农村、港口船舶“四源共治”,巩固我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到2025年,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清除。(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水务局牵头,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坚持先立后破,在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稳妥推进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转型升级,形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格局。推进存量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持续推动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服役期满及老旧落后燃煤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北部生态发展区Ⅲ类禁燃区扩大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含气化炉)和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关停整合。鼓励现有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全市玻璃、铝压延、钢压延行业基本完成清洁能源替代。燃料类煤气发生炉采用清洁能源替代,或因地制宜采取园区(集群)集中供气、分散使用的方式;逐步淘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2%左右。(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绿色高效制冷工程。推进制冷产品企业生产更加高效的制冷产品,大幅提高变频、温(湿)度精准控制等绿色高端产品供给比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制冷剂泄漏和排放,积极推动制冷剂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绿色高效制冷消费,加大绿色高效制冷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节能补贴”“以旧换新”等措施,采用补贴、奖励等方式,支持居民购买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等高能效制冷家电、更新更换老旧低效制冷家电产品。推进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冷链物流等重点领域节能改造,强制淘汰低效制冷产品,提升能效和绿色化水平。到2025年,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实施全过程污染物治理。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深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重点排查整治储罐、装卸、敞开液面、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废气收集、废气旁路、治理设施、加油站、非正常工况、产品VOCs质量等涉VOCs关键环节。组织排查光催化、光氧化、水喷淋、低温等离子及上述组合技术的低效VOCs治理设施,对不能达到治理要求的实施更换或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场排放的高浓度废气实施单独收集处理,采用燃烧等高效治理技术,含VOCs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排放的有机废气实施密闭收集处理。加强油船油气回收治理,运输汽油、航空煤油、石脑油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车辆按标准采用适宜装载方式,推广采用密封式快速接头,铁路罐车推广使用锁紧式接头。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量下降比例达到国家要求;基本完成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升级;年销售汽油量大于2000吨的加油站全部安装油气回收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一)环境基础设施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管网缺口,推动支次管网建设。大力推进管网修复和改造,实施混错接管网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推行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到2025年,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或比2020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市辖三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7个县城达到80%以上。(市发改局、市住建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十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推广工程。发挥大型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的重大节能减排科技项目。采用“揭榜挂帅”方式解决节能减排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难题,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面源污染防治等一系列专项攻坚。加强政策支持和示范引领,通过科技创新支持可持续发展,鼓励节能减排、污染防治和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各类创新主体开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技术研发及成果运用,全面推动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应用,并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术示范项目。(市科技局牵头,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一)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以能源产出率为重要依据,合理确定各县(市、区)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并对各县(市、区)“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各县(市、区)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县(市、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市下达的激励目标的县(市、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各县(市、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全市及各县(市、区)能耗双控考核。有序实施国家和省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支持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建设。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对高预警等级县(市、区)加强工作指导。(市发改局牵头,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和运行,形成有效减排能力。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按照可监测、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则,将省下达的重点工程减排量分解到各县(市、区),污染治理任务较重和减排潜力较大的县(市、区)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严格落实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要求。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总量减排核查核算和台账管理,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三)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立在建、拟建、存量“两高”项目清单,对照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政策规定开展评估检查,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项目原则上实行省内产能置换。新建、改扩建炼油、乙烯和对二甲苯项目等项目,须纳入国家有关石化产业规划。全面排查在建“两高”项目能效水平,对标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推动在建项目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对能效水平低于本行业能耗限额准入值的,按有关规定停工整改。深入挖掘存量“两高”项目节能减排潜力,推进节能减排改造升级,加快淘汰“两高”项目落后产能。严肃财经纪律,指导金融机构完善“两高”项目融资政策。(市发改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市场监管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韶关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四)强化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源头把关。严格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准入,做好节能审查、环评审批与能耗双控、碳排放控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等的衔接。新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且产品物耗、能耗、水耗达到行业先进水平,符合节约能源、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从严查处未按规定办理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未批先建项目,依法依规责令项目停止建设或生产运营,严格要求限期整改;无法整改的,依法依规予以关闭。加强对“两高”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和执行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对审批能力不适应的依法依规调整。(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五)健全法规标准。积极参与广东省节能条例、移动源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的修订,推动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积极参与餐饮业和汽车维修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修订,推动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或规范进一步完善。深入开展能效、水效、污染物排放“领跑者”引领行动。(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六)完善经济政策。市县两级财政加大节能减排相关专项资金的统筹,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费用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加大绿色金融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化手段推进绿色基金,推进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扩大在重金属、危险化学品、危险废弃物处置等环境高风险领域探索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完善污染防治正向激励政策。全面实施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强化电价、水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持续完善重点行业阶梯电价机制,落实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上浮政策。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实施受益农户污水处理付费制度。(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市生态环境局、税务局、人民银行韶关市中心支行、韶关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七)完善市场化机制。积极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加强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统筹衔接,建立用能权与用能预算联动机制,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益高的产业、项目和能源利用效率较高、发展较快的地区倾斜。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经验。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节能服务机构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规范开放环境治理市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企业为流域、城镇、园区、大型企业等提供定制化的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推广“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等综合服务模式。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八)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完善能源计量体系,重点用能单位严格执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按要求配备、使用能源计量器具。推动全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纳入省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推进数据整合和分析应用。完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监管执法和企业自行监测监管,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市统计局、市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住建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九)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完善市、县两级节能监察体系,强化监察执法人员力量保障。严格落实重点用能单位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制度。加强县级及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跨学科的
  • 加快重点实验室与测试平台建设 六部门发文推动“十四五”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原联〔2022〕34号石化化工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产业链条长、产品种类多、关联覆盖广,关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发展、民生福祉改善。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落实《“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加速石化化工行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我国由石化化工大国向强国迈进。(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政策标准的引导和规范,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坚持创新驱动。着眼科技自立自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绿色安全。树牢底线思维,强化社会责任关怀,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开放合作。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高效配置,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和相关行业间耦合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石化化工行业基本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布局合理、绿色安全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高端产品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高水平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创新发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到2025年,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突破2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和40项以上关键新产品。——产业结构。大宗化工产品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乙烯当量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保障水平达到75%以上。——产业布局。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形成70个左右具有竞争优势的化工园区。到2025年,化工园区产值占行业总产值70%以上。——数字化转型。石化、煤化工等重点领域企业主要生产装置自控率达到95%以上,建成30个左右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0家左右智慧化工示范园区。——绿色安全。大宗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明显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十三五”降低10%以上,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有效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二、提升创新发展水平(一)完善创新机制,形成“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重点实验室、重点领域创新中心、共性技术研发机构“三位一体”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整合行业相关研发平台,创建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性能膜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领域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试评价、试验检测等平台作用,推进催化材料、过程强化、高分子材料结构表征及加工应用技术与装备等共性技术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上下游合作机制等协同创新组织,支持地方合理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二)攻克核心技术,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突破新型催化、绿色合成、功能-结构一体化高分子材料制造、“绿氢”规模化应用等关键技术,布局基础化学品短流程制备、智能仿生材料、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技术,巩固提升微反应连续流、反应-分离耦合、高效提纯浓缩、等离子体、超重力场等过程强化技术。聚焦重大项目需求,突破特殊结构反应器、大功率电加热炉、大型专用机泵、阀门、控制系统等重要装备及零部件制造技术,着力开发推广工艺参数在线检测、物性结构在线快速识别判定等感知技术以及过程控制软件、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等控制技术。(三)实施“三品”行动,提升化工产品供给质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有机氟硅、聚氨酯、聚酰胺等材料品种规格,加快发展高端聚烯烃、电子化学品、工业特种气体、高性能橡塑材料、高性能纤维、生物基材料、专用润滑油脂等产品。积极布局形状记忆高分子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金属元素高效分离介质、反应-分离一体化膜装置等新产品开发。提高化肥、轮胎、涂料、染料、胶粘剂等行业绿色产品占比。鼓励企业提升品质,培育创建品牌。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四)强化分类施策,科学调控产业规模。有序推进炼化项目“降油增化”,延长石油化工产业链。增强高端聚合物、专用化学品等产品供给能力。严控炼油、磷铵、电石、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禁止新建用汞的(聚)氯乙烯产能,加快低效落后产能退出。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按照生态优先、以水定产、总量控制、集聚发展的要求,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五)加快改造提升,提高行业竞争能力。动态更新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鼓励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实施安全、节能、减排、低碳等改造,推进智能制造。引导烯烃原料轻质化、优化芳烃原料结构,提高碳五、碳九等副产资源利用水平。加快煤制化学品向化工新材料延伸,煤制油气向特种燃料、高端化学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煤制乙二醇着重提升质量控制水平。四、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六)统筹项目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国家重大战略安排,统筹重大项目布局,推进新建石化化工项目向原料及清洁能源匹配度好、环境容量富裕、节能环保低碳的化工园区集中。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转型升级,稳妥推进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构建原料高效利用、资源要素集成、减污降碳协同、技术先进成熟、产品系列高端的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落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长江、黄河流域石化化工项目科学布局、有序转移。(七)引导化工项目进区入园,促进高水平集聚发展。推动化工园区规范化发展,依法依规利用综合标准倒逼园区防范化解安全环境风险,加快园区污染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区污水管网排查整治,提升本质安全和清洁生产水平。引导园区内企业循环生产、产业耦合发展,鼓励化工园区间错位、差异化发展,与冶金、建材、纺织、电子等行业协同布局。鼓励化工园区建设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孵化平台、智能化管理系统。严格执行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新建危险化学品生产项目必须进入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的化工园区(与其他行业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项目除外),引导其他石化化工项目在化工园区发展。五、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八)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协同创新应用,打造特色平台。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石化化工行业融合,不断增强化工过程数据获取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工艺控制、产品流向等方面数据,畅联生产运行信息数据“孤岛”,构建生产经营、市场和供应链等分析模型,强化全过程一体化管控,推进数字孪生创新应用,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3-5家面向行业的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中小化工企业借助平台加快工艺设备、安全环保等数字化改造。围绕化肥、轮胎等关乎民生安全的大宗产品建设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链监测、精益化服务系统。(九)推进示范引领,强化工业互联网赋能。发布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编制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标准。针对行业特点,建设并遴选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标杆。组建石化、化工行业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化工工艺数字化模拟仿真、大型机组远程诊断运维等服务能力。基于智能制造,推广多品种、小批量的化工产品柔性生产模式,更好适应定制化差异化需求。实施石化行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推动商用密码应用,提升安全防护水平。六、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十)发挥碳固定碳消纳优势,协同推进产业链碳减排。有序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提高行业能效水平。拟制高碳产品目录,稳妥调控部分高碳产品出口。提升中低品位热能利用水平,推动用能设施电气化改造,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利用炼化、煤化工装置所排二氧化碳纯度高、捕集成本低等特点,开展二氧化碳规模化捕集、封存、驱油和制化学品等示范。加快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智能连续化微反应制备化工产品等节能降碳技术开发应用。(十一)着力发展清洁生产绿色制造,培育壮大生物化工。滚动开展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园区认定,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从源头促进工业废物“减量化”。推进全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加大含盐、高氨氮等废水治理力度,推进氨碱法生产纯碱废渣、废液的环保整治,提升废催化剂、废酸、废盐等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推进(聚)氯乙烯生产无汞化。积极发展生物化工,鼓励基于生物资源,发展生物质利用、生物炼制所需酶种,推广新型生物菌种;强化生物基大宗化学品与现有化工材料产业链衔接,开发生态环境友好的生物基材料,实现对传统石油基产品的部分替代。加强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绿色替代品研发应用,防控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十二)促进行业间耦合发展,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石化化工与建材、冶金、节能环保等行业耦合发展,提高磷石膏、钛石膏、氟石膏、脱硫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碱渣、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加强磷钾伴生资源、工业废盐、矿山尾矿以及黄磷尾气、电石炉气、炼厂平衡尾气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有序发展和科学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推动废塑料、废弃橡胶等废旧化工材料再生和循环利用。七、夯实安全发展基础(十三)推广先进技术管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实施责任关怀,支持企业、园区提高精细化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立完善灭火救援力量,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建设,推动《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GHS)实施。鼓励企业采用微反应、气体泄漏在线微量快速检测等先进适用技术,消除危险源或降低危险源等级,推进高危工艺安全化改造和替代。(十四)增强原料资源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拓展石化原料供给渠道,构建国内基础稳固、国际多元稳定的供给体系,适度增加轻质低碳富氢原料进口。按照市场化原则,推进国际钾盐等资源开发合作。加强国内钾资源勘探,积极推进中低品位磷矿高效采选技术、非水溶性钾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多措并举推进磷石膏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稳妥推进磷化工“以渣定产”。加强化肥生产要素保障,提高生产集中度和骨干企业产能利用率,确保化肥稳定供应。保护性开采萤石资源,鼓励开发利用伴生氟资源。八、加强组织保障(十五)强化组织实施。各地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将重点任务统筹纳入部门重点工作,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协调推进任务落实。有关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务实推进相关工作,依法披露环境信息。相关行业组织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服务指导,强化行业自律。加强政策宣贯解读,积极回应社会舆论和民众合理关切,切实提升社会公众对石化化工的科学理性认知。(十六)完善配套政策。加强财政、金融、区域、投资、进出口、能源、生态环境、价格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推进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化工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员工培训。推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示范应用。(十七)健全标准体系。建立完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改性专用料、精细化学品尤其是专用化学品等标准体系,生物基材料、生物可降解塑料、再生塑料材料评价标识管理体系,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重点产品能耗限额、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含量限值和污染物排放限额。探索基于碳足迹制修订含碳化工产品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产品评价等标准。参与全球标准规则制定,加强国际标准评估转化。
  • 第三代半导体写入“十四五”规划,分析仪器如何助力产业发展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日,有消息称,我国计划把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写入“十四五”规划,计划在2021-2025年期间,大力支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以期实现产业独立自主。这一消息再次将第三代半导体映入人们的视线。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第一代半导体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以硅(Si)、锗(Ge)半导体材料为代表,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网络工程、电脑、手机、电视、航空航天、各类军事工程和迅速发展的新能源、硅光伏产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基础的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的兴起,以砷化镓、锑化铟为代表的第二代半导体材料开始崭露头角。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近年来,以氮化镓(GaN)和碳化硅(SiC)、氧化锌(ZnO)、金刚石为四大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开始初露头角。第三代半导体具备高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电子饱和速率及抗强辐射能力等优异性能,更适合于制作高温、高频、抗辐射及大功率电子器件,在光电子和微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市场火热的5G基站、新能源汽车和快充等都是第三代半导体的重要应用领域。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密集出台第三代半导体发展政策 /h3 p   2014 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成立“下一代功率电子技术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同期,日本建立了“下一代功率半导体封装技术开发联盟 欧洲启动了产学研项目“LASTP OWER”,由意法半导体公司牵头,协同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瑞典、希腊和波兰等六个欧洲国家的私营企业、大学和公共研究中心,联合攻关SiC和GaN的关键技术。 /p p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从 2004 年开始对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研究进行了部署,启动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2013 年中国科技部在 863 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项目征集指南中明确将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列为重要内容。2015年,中国建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北京市科委牵头成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推动我国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发和相关产业发展。 /p p   我国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国内厂商在第三代半导体进行全产业链布局,自主可控能力较强。国内厂商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的设备、衬底、外延和器件全产业链环节,包括难度最大的衬底长晶环节,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外延环节和应用于下游市场的器件环节,第三代半导体全产业链布局,可完全自主可控。 /p table border=" 1" cellspacing=" 0" cellpadding=" 0" style=" border-collapse:collapse border:none" tbody tr class=" firstRow"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政策名称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发布时间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相关内容 /p /td /tr tr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科技部关于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2018/3 /span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大赛设立专业赛事,促进创新方法实践、港澳台创业交流、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创业、军民融合以及新能源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专业领域创新创业 /p /td /tr tr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技术路线图》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2018/7 /span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tyle=" text-indent:28px" 路线图主要从衬底 span / /span 外延 span / /span 器件、封装 span / /span 模块、 span SiC /span 应用、 span GaN /span 应用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了中国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电力电子技术的路径建议和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 /p /td /tr tr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 span 2019 /span 年版)》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2019/11 /span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将 span GaN /span 单晶衬底、功率器件用 span GaN /span 外延片、 span SiC /span 外延片, span SiC /span 单晶衬底等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纳入目录 /p /td /tr tr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2019/12 /span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明确要求长三角区域加快培育布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p /td /tr tr td width=" 184"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p /td td width=" 80"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span 2020/9/21 /span /p /td td width=" 289" valign=" top" style="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padding: 5px " p 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列入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重点 /p /td /tr /tbody /table p style="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地方政府更是密集出台大量政策来响应国家计划,扶持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2018年,福建省出台9项政策,北京2项。2019年,福建省出台2项政策,江苏省出台1项,北京2项,广东省1项,山东省2项。据CASA统计,2019年1季度,我国各级政府机构涉及第三代半导体相关的政策条文就多达10条(2018年同期18条),政策内容涉及集群培育、科研奖励、人才培育、项目招商、生产激励等多个方面,地区包括天津、深圳、济南、北京、厦门、南昌、广州、徐州等8个地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今年更是有消息称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将写入“十四五”规划。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线陆续开通,产能不断增加。据CASA Research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内主要企业Si基GaN外延片(不含LED)折算6英寸产能约为20万片/年,Si基GaN器件(不含LED)折算6英寸产能约为19万片/年。SiC基GaN外延片折算4英寸产能约为10万片/年,SiC基GaN器件折算4英寸产能约为8万片/年。SiC方面,国内主要企业导电型SiC衬底折合4英寸产能约为50万片/年,半绝缘SiC衬底折合4英寸产能约为寸产能约为20万片/年 SiC外延片折算6英寸产能约为20万片/年。 /p h3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0em " 分析检测仪器助力第三代半导体发展 /h3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随着工业、汽车等市场需求的增加,以GaN、SiC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重要性与优越性逐渐凸显了出来。同时,随着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技术日趋成熟,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使得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突破传统硅基半导体材料的瓶颈,从而引领了新一轮产业革命。未来采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的产品和企业将会越来越多。但在半导体器件向小型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半导体器件特性测试也越来越重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数字源表源测量单元(SMU)就被视为是可支持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器件的测试仪器。这种仪器在同一引脚或连接器上结合了源功能和测量功能,它将电源或函数发生器,数字万用表(DMM)或示波器,电流源和电子负载的功能集成到一个紧密同步的仪器中。可以在输出电压或电流的同时,测量电压和/或电流。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一般说来,SMU测量能力超过类似单台仪器的任意组合。SMU可以进行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灵活性的测试分析。被广泛应用在 IV 检定、测试半导体及非线性设备和材料等方面的测试方面。这对于吞吐量和准确度尤其如此。源和测量电路的详尽设计知识和工作电路之间的反馈实现补偿技术能实现优秀的仪器特性,包括能针对具体工作条件进行动态调整的近乎完美输入和输出阻抗。这种紧密集成以极高分辨率实现快速源-测量周期。这些优点在半成品晶圆以及成品上进行的半导体测量中最突出。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iC、GaN等薄膜外延生长后,需要检测薄膜的表面形貌来表征材料生长效果。通常使用高分辨率的透射电镜(HRTEM)检测,它只是分辨率比较高,一般透射电镜能做的工作它也能做,但高分辨电镜物镜极靴间距比较小,所以双倾台的转角相对于分析型的电镜要小一些。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高分辨X射线衍射是半导体材料表征的标准装备,可用于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等的研究和生产质量控制。其适用于各种薄膜样品的测试应用,尤其适合外延薄膜和单晶晶圆的结构分析和表征,例如:摇摆曲线分析、倒易空间图、反射率、薄膜物相分析、掠入射表面分析、残余应力和织构分析等。 /p p style="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此外,光致发光光谱(PL)、原子力显微镜、二次离子质谱(SIMS)、椭圆偏振仪等是第三代半导体的检测的重要仪器。随着国内第三代半导体的研究热潮和产业大面积落地,第三代半导体检测仪器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0em " a href="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SMD2020/" target=" _self" img style=" 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 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3bb43945-c34d-4a4d-b174-450445394cb6.jpg" title="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alt=" 半导体材料与器件.jpg" / /a /p
  • 八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其中,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一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二是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三是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下为《“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详细内容:“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我国制造业质量水平。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发展,编制本规划。一、现状与形势近十年来,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行业企业示范应用、央地联合统筹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40余家。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构建了国际先行的标准体系,发布国家标准285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28项;培育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近80个。推广应用成效明显,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45%、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5%、产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35%,涌现出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但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智能制造发展仍存在 供给适配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应用深度广度不够、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一代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不断突破,并与先进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为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更趋激烈,大国战略博弈进一步聚焦制造业,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力战略”、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日本“社会5.0”等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均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抓手,力图抢占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但制造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适配性不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面临挑战、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等问题凸显。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交汇点,要坚定不移地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提高质量、效率效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着力提升创新能力、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和应用水平,加快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为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发展数字经济、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联合体,开展技术、工艺、装备、软件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发展智能制造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引导、标准法规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坚持融合发展。加强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挥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联和协同响应,带动上下游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同步提升,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坚持安全可控。强化底线思维,将安全可控贯穿智能制造创新发展全过程。加强安全风险研判与应对,加快提升智能制造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功能安全保障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实现发展与安全相统一。坚持系统推进。聚焦新阶段新要求,立足我国实际,统筹考虑区域、行业发展差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充分发挥地方、行业和企业积极性,分层分类系统推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三)发展路径和目标“十四五”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推进智能制造,要立足制造本质,紧扣智能特征,以工艺、装备为核心,以数据为基础,依托制造单元、车间、工厂、供应链等载体,构建虚实融合、知识驱动、动态优化、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统,推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 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 智能化。2025年的主要目标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良品率、能源资源利用率等显著提升,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显提升。——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基础支撑更加坚实。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创新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标准体系和网络基础设施,完成200项以上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建成120个以上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重点任务(一)加快系统创新,增强融合发展新动能。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打好关键核心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战,构建完善创新网络,持续提升创新效能。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突破设计仿真、混合建模、协同优化等基础技术,开发应用增材制造、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技术,攻克智能感知、人机协作、供应链协同等共性技术,研发人工智能、5G、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在工业领域的适用性技术。加速系统集成技术开发。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载体,构建制造装备、生产过程相关数据字典和信息模型,开发生产过程通用数据集成和跨平台、跨领域业务互联技术。面向产业链供应链,开发跨企业多源信息交互和全链条协同优化技术。面向制造全过程,突破智能制造系统规划设计、建模仿真、分析优化等技术。推进新型创新网络建设。围绕关键工艺、工业母机、数字孪生、工业智能等重点领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载体。鼓励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平台共建,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化促进组织建设,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一批试验验证平台,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推广应用。(二)深化推广应用,开拓转型升级新路径。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推行精益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和分析优化,建设智能场景、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引导龙头企业建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制造,打造智慧供应链。鼓励各地方、行业开展多场景、多层级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化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定制、共享制造、智能运维服务等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促进工程,针对中小企业典型应用场景,推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业务系统云化等改造,推动中小企业工艺流程优化、技术装备升级。依托数字化服务商,提供数字化咨询诊断、智能化改造、上云用云等服务。拓展智能制造行业应用。针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原材料、消费品等领域细分行业特点和痛点,制定智能制造实施路线图,分步骤、分阶段推进。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加快数据、标准和解决方案深化应用。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活动,总结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促进区域智能制造发展。鼓励地方创新完善政策体系,探索各具特色的区域智能制造发展路径。推动跨地区开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供需对接、人才培养等合作。鼓励地方、行业组织、龙头企业等联合推广先进技术、装备、标准和解决方案,加快智能制造进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智能化水平。支持产业特色鲜明、转型需求迫切、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打造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策源地、示范应用集聚区、关键装备和解决方案输出地。(三)加强自主供给,壮大产业体系新优势。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加快发展装备、软件和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兴产业,加速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引领带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针对感知、控制、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短板弱项,加强用产学研联合创新,突破一批“卡脖子”基础零部件和装置。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深度融合,通过智能车间/工厂建设,带动通用、专用智能制造装备加速研制和迭代升级。推动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应用,研制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智能制造装备。聚力研发工业软件产品。推动装备制造商、高校、科研院所、用户企业、软件企业强化协同,联合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制造全过程的核心软件,研发嵌入式工业软件及集成开发环境,研制面向细分行业的集成化工业软件平台。推动工业知识软件化和架构开源化,加快推进工业软件云化部署。依托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开展安全可控工业软件应用示范。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鼓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与用户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推进工艺、装备、软件、网络的系统集成和深度融合,开发面向典型场景和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聚焦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推动规范发展,引导提供专业化、高水平、一站式的集成服务。(四)夯实基础支撑,构筑智能制造新保障。瞄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健全完善计量、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等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完备可靠、先进适用、安全自主的支撑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工作。持续优化标准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行业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加强现有标准的优化与协同,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方面推动形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标准群。加快标准的贯彻执行,支持企业依托标准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成熟度高的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千兆光网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部署,鼓励企业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提升现场感知和数据传输能力。加强工业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支持大型集团企业、工业园区,围绕内部资源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中小企业服务、工业数据处理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数据的有效集成和管理。加强安全保障。加强智能制造安全风险研判,同步推进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功能安全,推动密码技术深入应用。实施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督促企业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国家、地方、企业多级工控信息安全监测预警网络,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监测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数据跨境传输备案与监管机制。建立符合政策标准要求的技术防护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培育安全服务机构,加大网络安全技术产品推广应用,提升诊断、咨询、设计、实施等服务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和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研究制定智能制造领域职业标准。依托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加强应届毕业生、在职人员、转岗人员数字化技能培训,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促进智能制造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设,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设置,加快高端人才培养。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开展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大赛、技能竞赛。四、保障措施(一)强化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入开展技术攻关、装备创新、示范应用、标准化、人才培养等。加强央地协作,鼓励地方出台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引导各类社会资源聚集,形成系统推进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及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智库作用,开展智能制造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鼓励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加快实施智能制造,持续做好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对智能制造领域的支持。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政策。鼓励国家相关产业基金、社会资本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资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长期贷款支持,开发符合智能制造特点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股权、债权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鼓励行业组织、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标准试验验证平台和现有服务机构提升检验检测、咨询诊断、计量测试、安全评估、培训推广等服务能力。制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构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服务网络。建立长效评价机制,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研究发布行业和区域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四)深化开放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人才等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国外科研机构等在华建设智能制造研发中心、示范工厂、培训中心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建立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鼓励智能制造装备、软件、标准和解决方案“走出去”。五、组织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信息反馈工作。相关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同推动规划的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各地方、相关行业组织要加强智能制造经验模式总结和宣传推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 ​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正式公布规划全文,共计21个章节,完整的阐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与相关理念,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规划公布了完整的115项“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这对于近几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优先发展领域(115项)“十四五”期间,积极布局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方向,鼓励探索和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促进科研范式变革和学科交叉融合。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从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出发,凝练提出并解决科学问题。1.代数与几何的现代理论 素数分布;丢番图方程;朗兰兹纲领;群与代数的结构;李理论;表示论与同调理论;代数簇的分类与模空间;流形及度量空间的几何与拓扑;计数几何与数学物理;多复变超越问题;群上调和分析及几何群论;量子Grothendieck纲领;粗Baum-Connes猜想与粗嵌入理论;Teichmuller空间理论。2.现代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Morse理论和指标理论;调和分析及相关问题;Palis稠密性猜测;动力系统的稳定性、不稳定性与遍历论;复动力系统的双曲猜测与MLC局部连通性猜想;Stein流形及其全纯映照的基本性质与结构;几何、物理和力学中的偏微分方程;概率与随机分析;量子随机积分的分析理论。3.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前沿理论与方法  物质科学典型问题的数学建模与分析;机理与数据的融合计算;不确定性量化;量子计算理论;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中的优化模型、算法设计与分析;组合优化、整数规划及随机优化;复杂高维数据的统计计算、计算复杂性理论、建模与分析;数据推断的真伪性判定理论与方法;平均场系统的分析、控制、微分博弈及其数值计算;风险资产和金融风险的建模、模拟与分析;约束最优控制问题;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工业设计制造中的核心数学方法;脑网络与生物建模分析中的关键数学问题。4.复杂系统动力学机理认知、设计与调控  面向先进运载工具、重大装备等复杂动力学系统,重点研究动力学正问题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实验,动力学反问题中的建模与辨识、监测与诊断,动力学设计问题中的系统特性和响应设计、拓扑和参数设计,动力学控制问题中的系统模型降阶与验证、新感知与调控方法等。5.新材料与新结构的力学  面向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对优异力学性能、特殊功能的新材料和新结构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新材料的本构理论、破坏理论、多尺度力学行为、新实验与计算方法,新结构的力学设计与分析、安全寿命评估、多功能驱动的设计方法、智能技术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6.高速流动的理论、方法与控制  面向航空、航天、航海等领域高速流动中力-热-声的多物理过程、多尺度结构的非平衡态湍流等复杂流动,重点研究流动中多因素耦合作用机制,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复杂现象的复现,湍流多尺度结构演化机理、时空关联理论和模型,高精度计算方法和实验测量技术等。7.暗物质、暗能量以及星系巡天研究  围绕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前沿科学问题,重点研究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宇宙网络中的星系形成与演化,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与演化。8.银河系、恒星、太阳及行星系统的多信使探测及研究  围绕和人类密切相关的银河系演化和日地环境等前沿科学问题,重点研究银河系、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行星的宜居性,日冕加热的机制,太阳磁场的产生、储能及释能的物理机制与太阳活动预报,天体空间位置精确测定、动力学和应用研究,引力波、宇宙线、中微子的天体源和产生机制,为解决银河系演化、引力波、太阳活动预报、行星科学、空间目标探测及导航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理论和观测基础。9.近地小行星动力学特性及监测研究  近地小行星的起源与演化、物质组成与结构、动力学性质、辐射特性;近地小行星编目、轨道监测与预报关键技术;近地小行星撞击风险以及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评估、主动防御关键技术。10.面向下一代望远镜的关键技术研究  围绕天文精确观测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重点研究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射电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空间望远镜及科学探测技术,为主导建设国家重大天文观测设施、取得重大天文发现提供技术支撑。11.量子材料与器件  围绕量子材料制备、物性研究和器件物理中的基础性重大科学前沿问题,重点研究高温超导等强关联体系,非平庸新型拓扑材料,新型磁性、多铁、光电和热电材料,二维材料及其异质结构,复合材料体系、纳米体系和软凝聚态体系等,深入研究新型量子器件物理与技术,发展多体理论与计算方法,为制备新型量子材料、研制新型量子器件提供理论和基础支撑。12.量子信息和量子精密测量  围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量子精密测量等重要领域,重点研究量子计算、量子模拟与量子算法,量子通信实用化技术及其科学基础,量子存储和量子中继,量子导航、量子感知和高灵敏探测,高精度光钟、时频传递的新原理与方法,空域-时域精密谱学及量子态动力学测量技术,为量子科技领域提供人才储备和科技支撑。13.复杂结构与介质中的电磁场和声场的机理与调控  围绕复杂结构与介质对电磁场和声场的调控这一科学前沿与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具有特定时空序构的电磁/声超构材料及超构表面,电磁/声人工体系中的单向操控,拓扑电磁/声学体系,设计多功能、可重构/调谐的新型电磁/声人工器件,为发现电磁场、声场调控新机理,实现新型光、声器件的研制和应用打下物理基础。14.基本费米子及其相互作用  围绕基本粒子的质量起源和基本性质,依托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重点研究中微子质量序和质量;中微子振荡中的CP破坏;夸克混合和CP破坏;韬轻子物理;重味夸克物理;夸克的稀有衰变和新物理;重子数和轻子数破坏过程和作用力统一,推动粒子物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揭示物质最深层次结构及其演化规律。15.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  围绕受强相互作用支配的物质层次中展现的各类对称性和复杂现象,重点研究量子色动力学在高能对撞过程的应用;格点量子场论及计算;手征对称性的自发破缺和恢复研究;极端条件下QCD的对称性性质和相结构探索;奇特态和强子谱学;奇特核、奇异核、超重核以及宇宙中元素合成机制;原子核中的对称性及其破缺机制,深入认识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揭示物质质量来源和元素起源。16.热核聚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围绕热核聚变能源应用需求,面对全新的等离子体状态,重点研究不稳定性及湍流和输运;边界等离子体物理和控制;多束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粒子能谱的非平衡特征对粒子能量输运等的影响;高能量密度等离子体界面不稳定性;强耦合等离子体的输运和辐射性质;等离子体混合,提高聚变等离子体行为预测和控制能力,为工程发展提供理论支撑。17.分子功能体系的精确构筑  面向为发展变革性与战略性功能材料提供物质基础的重大需求,系统研究功能分子、团簇与分子聚集体等物质中原子、分子与基元间相互作用的协同与调控机制,厘清多层次结构与功能间的构效关系,重点关注大分子、超分子等的精确构筑、动态演变及其理论模拟,以及具有结构微/纳体系的自下而上构筑策略和跨尺度结构演化,以期高效、低能耗、可持续地创造具有丰富功能的新物质。18.非常规条件下的传递、反应及测量  面向物质的精准构筑、功能的可控调节及对其结构认知极限需要对测量手段的迫切需求,重点研究在极端、极限、外场调控或受限空间等非常规条件下的物质转化、能量传递及其反应耦合过程,发展具有极限分辨能力的超高时空分辨表征技术与理论,为物质高效合成、认识自然规律和生命过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手段。19.物质科学的表界面基础  围绕凝聚态物质的表界面生长控制及结构与性能调控等关键问题,重点研究原子/分子在表界面上的吸附、扩散、生长、组装与反应,表界面电荷转移与能量传递,表界面对称性破缺、缺陷和掺杂以及异质界面构筑对性质影响的微观机制与作用原理,极端条件下材料表界面物性研究,表界面研究的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在原子和分子层次上揭示凝聚态物质的表界面结构与性能关系,实现功能体系的理性设计与制备。20.分子选态与动力学  围绕有关化学反应本质机理与调控、气相与表界面重要化学过程等方面问题,聚焦多原子反应动态学,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分子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及非绝热动力学等方面研究,以期为燃烧化学、大气化学、星际化学、激光化学以及催化等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21.超越传统体系的电化学能源  瞄准储能技术发展需要,重点发展电化学能源体系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器件系统,推动原理创新和工程技术突破。为电化学能源新原理的发现,新材料体系的构建、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以及化石能源的绿色转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2.新范式下的分子化学工程  面向化工、新材料领域对本质安全化、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纳微流体原位观测和分子模拟新方法,揭示从分子到纳微尺度的传递反应规律及机制,建立跨尺度的分子工程科学理论,指导实现物质精准转化和产品结构可控,构建从分子到工厂的无级放大新范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为碳达峰碳中和、下一代大数据中心热管理材料、环境治理插层材料、重大疾病治疗药物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3.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与成像  围绕复杂体系中化学信息的准确获取,重点研究多功能耦合的化学传感原理、技术和方法,极微弱传感信号的实时、原位和无损信号辨识与解调,极低能量的复合驱动、高灵敏捕获、传输及解调,多参数、多功能和超高灵敏器件的特性及其外界刺激响应的机理,超高时空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分析,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的高灵敏、多功能诊疗试剂。为复杂体系的成分、结构与性能的表征提供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支撑。24.免疫与神经化学生物学  围绕免疫学中的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关注小分子(包括金属离子)介导的免疫调控与干预,为开发原创性的基于小分子的免疫诊疗技术提供支撑。针对神经行为的化学生物学本质以及相关疾病的致病原因,重点关注化学探针和标记技术、原位实时观测技术、结构生物学技术,促进神经性疾病研究。25.绿色合成方法与过程  面向我国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的重大需求,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合成方法,基于人工智能与自动合成,实现合成方法的智能化、自动化、集成化,开发高效绿色化学及生物转化策略,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动高端及重要化学品的绿色智能制造和绿色生物制造,以及再生资源化学与循环化学的工业化应用。26.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学、化工基础  面向能源资源转化技术绿色、低碳、高效、智能、多元化方向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载能化学物质之间的转化、电/光/热/机械能与化学能之间的转换、能源的化学转化机制与理论、能源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的化工基础,为引领能源技术革命和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7.环境生态体系中关键化学物质的溯源与安全转化  面向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绿色发展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重金属及化学污染物等的广域溯源、赋存形态、界面行为、迁移转化、防控治理、健康危害与生态风险,为环境化学污染物常态及应急状态下的精准管控与治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28.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  面向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化学化工学科交叉融合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化学和化工关键基础数据库的构建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建立与优化,人工智能在功能分子设计、化学反应与测量、以及系统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为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材料结构的快速鉴定、化学反应预测、化工过程优化以及人口健康相关领域,提供完备的基础分子和材料数据库以及高效、智能、专一性强的机器学习算法和化学新认知和新理论。29.新材料的化学创制  为满足信息、能源、医学、环境、制造等领域对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的需求,重点发展新材料的分子设计与规模制备,全周期可控的材料绿色制备、再生与循环利用的新策略,实现关键材料及相关技术的突破,催生变革性的新产业和新领域。30.地球与行星观测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面向地球关键过程或关键组分观测的技术突破与行星探测的科学前沿,重点研究地球与行星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过程的观测技术、实验方法与计算模拟技术;深空、深地、深时、深海和宜居地球探测技术集成;地球科学大数据的分析、同化、融合和共享技术;地球观测和多源数据融合平台构建及关键技术;纳米地球科学与行星地球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及相关仪器设备;多尺度、多参数和跨维度综合分析平台;大质量动能撞击小行星动态响应和能量传递规律、近距离核爆对近地小行星的作用机理、非接触式近地小行星引力牵引作用机理及轨道偏移技术,为建立数据-模式驱动的科学研究范式,革新地球系统多圈层定量集成研究手段提供支撑。31.地球和行星宜居性及演化  围绕地球与行星多圈层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耦合演化过程,以及行星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重点研究宇宙、太阳系起源与演化;日地空间物理与空间大气;行星大气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宜居性的影响;行星电离层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逃逸机制;宜居行星物质来源及挥发分演化;行星宜居性演变的关键地质过程制约;地球和行星环境及生命演化;地表环境灾变及其与太阳及行星活动的关系;近地小行星撞击瞬时作用及引发次生灾害、撞击对地球长期影响、进入大气层热力学与动力学过程。为地球与行星科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多学科融通视角,开辟有效的研究途径。3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围绕地球深部物质、结构和运动信息,以及地球内部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重点研究全球及典型区域深部物质、结构和运动特征;地球深部与浅表系统互馈机理与效应;大陆岩石圈流变演化及其资源、灾害效应;地幔柱的起源、结构成份及其环境效应;地球深部过程及演变对资源环境的控制机制;板块俯冲起始的关键条件和驱动力;俯冲界面岩石圈流变性质与物质变化;板块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轨迹的精确描述技术与方法;地球内/外核的结构与成分;地核的形成与演化;地球发动机动力学;核幔边界结构与成分,为探索地球深部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发现固体地球多尺度运行规律奠定基础。33.海洋过程与极地环境  围绕海洋多圈层的动力过程、生命、化学过程,特别是深海大洋和极地、陆海交互带对地球系统的调控机制,重点研究海洋动力学及其与生物地球化学、生态过程耦合作用;极地环境快速变化与多圈层相互作用;北极海冰变化与全球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极地冰冻圈快速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与重大工程安全;冰盖与冰架热力-动力不稳定性机理;地球南北极与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放大效应机理;深海多圈层物质能量循环及资源效应;高-低纬海洋过程对全球变化的驱动和响应;近海多界面耦合过程;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与海-气相互作用;深海极端环境下的生命特征、生存极限及适应策略的遗传、生理与生化机制及其结构基础;微生物驱动黑暗深海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与机制;生命起源及深海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机制;洋-陆边界深部过程及资源效应,为构建海洋多尺度运动理论框架,以及国家陆海统筹、蓝色经济和海洋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34.地球系统过程与全球变化  围绕地球表层系统各圈层不同时空尺度的演变与运行规律,以及地球系统演变的资源环境效应,重点研究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与环境及区域效应;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机制;典型地理单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生态、社会和健康效应;地球系统碳转化速率与影响;多尺度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耦合机制与模拟;碳循环关键过程对升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人类社会排放、土地利用变化和物质循环等对气候系统的反馈;地表系统对生命支撑要素的承载力;气候变化对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风险预估与有序适应;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数值模拟;陆面模式与碳氮循环过程;新一代气候系统与地球系统模式;地球形变与地壳运动、陆海基准、近地空间天气效应及地球内部质量迁移的综合观测与融合分析,为认知地表过程和气候变化与地球生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预测未来的地球表层过程、生物多样性、资源环境及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关键科学证据和理论支撑。35.天气与气候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围绕大气中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与不同圈层的相互作用,发展高精度数值模式,重点研究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大气能量和物质循环及圈层相互作用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的影响;天文因素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天气气候、大气环境变化的机制及预报预测理论和技术;气候系统中云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气气候数据均一化、同化、再分析技术与系统;气候变化与水循环时空变异及机理;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与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与适应;气候系统监测平台;大气模式与气候系统,为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增强防灾减灾和应对全球变化能力提供科技支撑。36.资源能源形成理论及供给潜力  面向实现国家资源安全供给和支撑高质量发展目标,重点研究资源形成与富集机理;深层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理论与技术;地球内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及资源效应;圈层物质循环与成矿;全球典型沉积盆地火山热液、缺氧事件和全球性快速气候变化与富有机质沉积体的关系,在常规油气高效勘探、非常规油气资源“甜点区”预测、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富集等方面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37.轻质金属材料前沿基础  围绕轻质金属材料强韧化与使役性能综合提高的问题,重点研究镁合金、铝合金、钛合金等轻质金属材料设计、计算及组织性能调控新技术,原材料成分控制、合金变形机制及塑性加工新理论,腐蚀、摩擦磨损和疲劳等使役行为与防护新机理,为构建轻质金属材料体系化自主研制和保障奠定科学基础。38.面向5G/6G通信的信息功能材料  围绕5G/6G通信用关键高性能材料面临的重大需求,优先发展新一代高性能通讯用低损耗电磁介质陶瓷、精密压电、介电、多铁、半导体等新材料,重点研究材料与器件一体化设计新原理、制备新工艺、器件集成及评估新方法,探索新型通讯器件的新概念,如超构、拓扑、突现等,为发展新一代通讯器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39.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基础  围绕高端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面临的问题,重点研究基础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高分子诊断材料,植入介入高分子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材料的合成新方法,高分子材料与生物活性分子、细胞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多功能协同与集成新方法,有效支撑生命健康领域对高分子材料发展的需求。40.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设计理论基础  面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新兴领域对材料多功能集成的重大需求,重点研究材料多功能耦合与集成新原理,功能集成驱动的材料设计新方法,具有奇异功能组合的新概念材料,多尺度、多维度和多自由度相互作用的材料复合体系,为柔性电子、存算一体、精准医疗和极端环境新能源等领域的材料多功能集成与器件设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41.战略性关键金属资源开发利用基础理论  围绕我国战略性关键金属领域面临的资源处理的复杂性难题,重点研究极端/受限环境关键金属矿采矿,低品位资源矿相转化与金属超常富集,共伴生相似元素深度分离,二次资源绿色循环利用,高纯金属制备与材料加工,冶金过程数字化与智
  • 盘点各地十四五规划建议”芯“政策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2020年10月29日,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将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而后全国各地也紧随其后,针对性的发布了各自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其中多地明确提出将聚焦发展半导体产业。仪器信息网特对各地提前布局半导体产业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进行整理。地区规划建议名称内容海口市《中共海口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创新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支持发展专用芯片、电器设备、航天航空装备配套、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等产业深圳市《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新型显示、关键新材料、基础软件等领域,实施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技术攻关计划。广东省《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培育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鄂州市《中共鄂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围绕新型显示、高端光电器件、半导体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医械等领域持续发力。江苏省《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山东省《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高端软件等关键基础领域创新突破,打造先进计算、新型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信创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广州市《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宁波市《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建设化工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特种工艺集成电路、智能成型装备等十条以上自主安全可控的标志性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制造业核心产业武汉市《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打造“光芯屏端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和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建造、商贸物流、现代金融、绿色环保、文化旅游9大支柱产业临港新片区《临港新片区前沿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四大核心前沿产业集群安徽省《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等重点领域湖南省《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陕西省《中共陕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打造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基地、卫星应用产业集群和优势明显的稀有金属深加工基地。吉林省《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加快智能制造、核心光电子器件和高端芯片、战略性先进材料、新能源高效利用、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四川省《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工业软件、航空与燃机、钒钛资源、轨道交通、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北京市《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聚焦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新材料等短板,完善部市合作、央地协同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辽宁省《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面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量子科技、储能材料等领域加快布局,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和标志产品,形成新的产业梯队。浙江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超前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工程、第三代半导体、类脑芯片、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湖北省《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集中力量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四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产业集群重庆市《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山西省《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做强做大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碳基新材料等支柱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光电、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煤机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等支撑型新兴产业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的发布,多地围绕半导体提前进行产业布局,半导体产业将迎来发展契机。
  • “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
    6月5日上午,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顺利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发射告捷。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取径向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方式同空间站组合体对接。3位航天员将进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正式开启6个月的太空之旅。“神十四”成功发射背后的关键技术有哪些?下面由小编汇总。点火发射的“火工品”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四川航天川南火工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上点火器、起爆器、爆炸螺栓、火药装药、点火药盒、固体小火箭和非电传爆类产品等30余种共计500余发火工品的研制生产工作,为此次任务提供了充分的动力保证。保驾护航的“护甲”与“隔热衣”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任务中,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制的长寿命低比值无机热控涂层、耐高温隔热材料与组件、返回舱舷窗防烧蚀污染涂层、姿控发动机热防护材料、舱内通道照明和仪器仪表等多种载荷表面高辐射热控涂层、舷窗玻璃及光学涂层、消杂散光涂层、不锈钢灰色化学转换热控涂层、返回舱防热天线窗等十余种涂层与部件得到应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有机温控涂层、导航用陀螺油助力神舟十四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在液浮导航系统关键原材料的全方位自主可控。此外飞船、火箭上60%以上关键铝合金材料是“西南铝造”,还有“河南造”特种阀门配套系统、“苏州造”配套电路等许多关键技术也为神舟十四号的成功发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近在咫尺的“实时画面”此次神舟十四号发射过程中,火箭飞行中喷射的尾焰、在火箭高速运行过程中三位航天员的状态以及解体过程等高清画面离不开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高效视频编码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该项技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迭代,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交会对接的“精准测量员”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中国空间站成功“牵手”。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研制的微波雷达与安装在空间站核心舱上的微波应答机配合工作,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同样在交会对接任务中屡立新功的还有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制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及多只加速度计。它们出色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加速度的测量任务,帮助飞船精准把握速度和位置,让交会对接又稳又准。太空生活的“贴心服务员”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红峰公司自主设计生产的“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和“太空空调”系列产品,它们为航天员舒适的太空生活提供保障。此次随神舟十四号出征的食品加热装置、气体流量调节阀、液路截止阀、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记录装置等5种产品,主要用于神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和医监医保设备分系统,它们是“太空厨房”“太空医院”“太空空调”的一部分,为航天员营造了舒适的太空之家。技术精湛的“护航员”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研制的搜救信息系统,是技术精湛的“全程护航员”,它承担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待发段、上升段、运行段、返回段应急搜救指挥保障任务。系统具备搜救力量管理、搜救任务筹划、搜救预案仿真推演、任务执行跟踪与态势展示等功能,为航天员搜救任务事前运筹规划、事中指挥调度与事后复盘分析提供服务,是空间站任务实现航天员救援保障的关键系统,为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一个“护航员”是护航飞行通信,保证全程清晰的声表滤波器。据介绍,航天器发射在太空中一旦有信号干扰,地面接收到的内容就像接听串了线的电话,难以分辨准确信息。为保障飞行全程通信清晰,由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主研制的声表滤波器,能有效滤除不同飞行阶段和太空中宇宙杂波的各种干扰信号,确保通信清晰准确传回地面。夜空中的最亮“船”在本次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任务中,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担研制2台交会对接灯、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等4台光电产品。交会对接灯配置在载人运输飞船舱外,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为“太空拍摄”提供照明服务;轨道舱照明灯和返回舱照明灯为宇航员在舱内工作生活提供照明。由于篇幅限制,除了上述列举的技术外,还有诸多重要技术尚未提及。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离不开我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各界人士的支持,在此,小编预祝神舟十四任务圆满成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