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日本蟾蜍毒苷元

仪器信息网日本蟾蜍毒苷元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日本蟾蜍毒苷元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日本蟾蜍毒苷元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日本蟾蜍毒苷元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日本蟾蜍毒苷元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日本蟾蜍毒苷元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日本蟾蜍毒苷元相关的解决方案。

日本蟾蜍毒苷元相关的资讯

  • 哈市出台“转基因安全监管方案” 玉米大豆发现转基因就铲除
    p 《哈尔滨2018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工作方案》近日出台。根据《方案》,今年哈市将加强种子环节监管,在备耕期间全面排查封堵非法销售转基因种子的“黑色”渠道。在生产环节检测玉米、大豆种植田,发现转基因立即铲除。/pp  各区、县(市)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要采取随机抽查生产经营业户的方式,全覆盖监督检查。在备耕期间以玉米、大豆种子为重点,兼顾水稻种子,全面排查转基因,封堵外省一些违法企业、个人非法销售转基因种子的“黑色”渠道。针对种植环节监管,各区、县(市)要在种植计划中明确禁止未经审批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重点监管玉米、大豆主产区、县(市),重点抽样检测玉米、大豆种植田,严查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一经发现,立即予以铲除销毁。/pp  根据相关规定,对于非法生产、经营、为种植者提供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的,不仅要没收转基因种子,最高将面临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于违法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的种植者,不仅作物要铲除,还将停发农业补贴,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将面临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p
  • 铲除虚假环境监测数据土壤
    ◆罗岳平 刘荔彬 田耘  监测数据是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的最基本产品,是环境监测工作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多年来,监测站一直坚持着一项基本原则,那就是不合格的数据不得报出,而报出的环境监测数据必然是铁证如山,以此保证管理部门执法如山。  然而,对环境监测数据不准确、虚假等的质疑不绝于耳,使整个监测系统蒙上阴影。新《环保法》对此高度关注,对篡改、伪造以及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处罚措施,从法律层面保证了环境监测数据要公正、客观、准确。  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首先是个技术问题。采样设备改进、实验室分析仪器更精密等都会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以铊监测为例,原子吸收只能检测出微量的铊,而ICP-MS则可监测到痕量乃至超痕量浓度的铊。环境监测技术进步,就是应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不断检出更多种类、更低浓度的污染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监测数据的可靠性永远都只是相对概念,受制于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又是个严肃的政治问题。环境监测数据一旦与政绩考核相关联,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行政干预;一旦应用于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等环境管理领域,就存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诱惑;一旦被群众所关注,则用来当作维稳工具等的风险无处不在。只要环境监测数据附带了行政色彩,受指使而进行篡改、伪造的可能性就相当大。  出于职业道德,无论是环境监测机构还是具体工作人员都不愿出假数据、假报告。然而,环境监测弄虚作假的现象并非绝无仅有。这种事情每发生一起,带来的负面影响波及一大片,特别是导致基层环境监测工作的被动。  如何避免出现虚假环境监测数据?笔者认为,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铲除滋生数据腐败的土壤。  首先,抓内因,培养环境监测机构杜绝虚假数据的能力。一是强化思想教育。选择从事环境监测事业,就是选择清贫、辛苦、钻研。干这个行当,就要看淡名利。在金钱面前控制了私欲,才能保持测准数据的定力。二是不断追求技术进步。适时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并相应开展人员培训,从技术上保证数据测得精准。三是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的流程式作业,从设计监测方案到出具监测报告,有多个环节,并且环环相扣。哪个环节有失误,都会对整体结论产生影响。因此,全程序质量管理至关重要,要确保每个环节的工作经得起推敲。尤其是对超标数据,增加内部会商环节,有绝对把握后再对外公布。四是持续丰富工作手段。环境监测数据成为关注的焦点后,整个系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原始证据的保留,特别是现场拍照、摄像等,满足举证需要。  其次,利用法律摆脱外部的行政干扰。出具虚假数据的棒子打在环境监测机构头上,但其成因实际非常复杂。被逼无奈、屈从外部行政压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要借鉴政法系统的改革经验,建立领导干部干预环境监测活动档案,将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的言行记录下来,按新《环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最后,社会化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质量也要严格要求。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是做强做优环境监测事业的必然选择。随着竞争日渐激烈,低价拿业务、不做监测也敢出报告的情况不是没有。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带来的管理风险是巨大的。对这些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要出台一些一票否决措施,自其从业之日起就保证高起点。对社会化监测,数据质量要摆在首位,其次才是经济效益。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资金,都要立足于购买到合格的乃至优质的环境监测服务。
  • 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出炉:中科院位居机构产出首位
    p  4月30日,2020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发布,该榜单展示了不同国家和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情况。美国依然位于首位,中国居第二位,但差距不断在缩小。数据显示,美国的贡献份额自2015到2019年下降了10%,而中国则增加了63.5%,是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他年度产出居前十位的国家是德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瑞士、韩国和澳大利亚。/pp  中国科学院、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马普学会依然位居机构产出的最前列。中国科学院贡献份额是哈佛大学的两倍,占自然指数总份额的2.8%,并且在化学、物理、地球和环境科学领域的产出均居全球首位。哈佛大学的生命科学研究产出在全球居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贡献份额增加了25.6%,令其位次大幅提升。其他居前十的机构还包括: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北京大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281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4/uepic/8cb75d4e-44bc-4748-aff7-42e02d42a91a.jpg" title="7af40ad162d9f2d3b5ec955a80ff1d156227cca4.jpeg" alt="7af40ad162d9f2d3b5ec955a80ff1d156227cca4.jpeg" width="600" height="281" border="0" vspace="0"//pp  此外,今年的自然指数年度榜单还增加了机构上升之星榜单,该榜单追踪了2015至2019年各机构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增长情况。中国在该榜单居主导地位,前44家机构上升之星全部来自中国。其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贡献份额增加了242%,这反映了该校在过去4年发表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显著增加。升幅最快的前十家机构上升之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pp  自然指数创始人David Swinbanks说:“自然指数年度榜单显示,获得良好资助的大型知名机构继续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科研产出上有强劲表现。但我们也看到规模较小、更年轻的机构也非常有可能迅速上升,与那些更资深、地位更稳固的机构并驾齐驱。年度榜单是显示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科研产出的一个良好指标,但我们鼓励读者在考量科研质量和机构表现时也同时使用其它的科研产出指标,如数据、软件和知识产权等。”/pp  据悉,自然指数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关系的数据库,它追踪发表在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这些期刊均由在职科学家所组成的独立小组选出。自然指数提供机构和国家所发表的论文的绝对计数和份额,由此可显示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的情况。/ppbr//p
  • “日立分光光度计139形(型)”上榜日本《科学设备遗产》
    p  在8月份刚刚出版的2017年日本《支撑科学与产业发展的分析仪器· 科学设备遗产》中,日立高新公司研发的“日立分光光度计139形(型)”是77件遗产中的一个。/pp  据悉,这套光度计于1961年研制成功。当时日本社会正处于战后复兴期,化工、食品、药品行业对各种分析仪器的需求非常的大,日立高新的研发解决了社会对这方面的需求,推出的这款光度计,能够用来测定光谱,通过与已知光谱的对比,得知测定物质的特点。日立高新在139形之后,推出了101形(售出2万套)及100系列,为日本在光谱测定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时至2017年日立高新生产的U-5100形依旧传承着139形光度计技术。/pp  在今年JASIS的展示会上,日立高新拿出了“日立荧光指纹测定专用系统”。日立高新技术人员介绍说,每种物质都像人有各自的指纹一样,通过三元荧光光谱的测量,能识别出各种物质独特的“指纹”。比如同样的大米,由于产地及生产时间的不同,各自的荧光指纹是不一样的。在日本喂养的食用牛“和牛”价格不菲,如果有人拿进口牛冒充和牛的话,通过荧光指纹测定,对荧光指纹进行对比,马上就能找出测试样品的产地。/pp  日立高新公司董事、科学· 医用系统事业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对记者说:“有些保健药在说明书上写得天花乱坠,但人吃了不一定有用,也不会马上显现出对身体的危害。通过荧光指纹测定系统,对所谓的保健药测试一下,马上就知道这个药是否真的管用,是不是混合了有害物质。”/pp  记者查阅媒体对相关测试系统的报道,看到某日本保健药厂家生产的“保健药”不仅对身体无益,而且会有很大的副作用的消息。日本媒体在报道中说,揭露假保健药时使用的测试机器就是日立高新公司的产品。/pp  从光度计遗产到荧光指纹测定系统,日立高新的技术一直在不断向更深更广发展。对于今后日立高新在仪器方面的研发及业务发展,高木对记者说:“过去我们按领域进行分类,现在我们根据商业模式特点,将公司业务划分为仪器和材料两大类。”其中仪器又分产业系统、科学· 医用系统及电子设备三部分。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该公司在不断研发新的分析及科学仪器。/pp  如果下一次再次出版《遗产》方面的书籍,与IT相关的产品将更多,系统及电子设备将变得更为重要。从日立高新的发展方向看,日本的分析及科学仪器今后会把更多的侧重点也放在了这里。/pp  日本企业在奋力研发新的分析仪器及科学设备的时候,没有忘记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自己走过哪些路、哪些产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pp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  日本企业在奋力研发新的分析仪器及科学设备的时候,没有忘记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自己走过哪些路、哪些产品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二瓶好正说,在认定相关遗产的时候,首先是官产学三方加上博物馆的专家设计制度,然后参与各种遗产的认定工作。一般比较新的产品就不放入遗产中,只有那些对计测、分析的基础研究、对社会技术革新发挥关键作用的产品才可能被认定为分析及科学仪器遗产。/span/p
  • 韩国决定对日本产加工食品进行核辐射检查
    新华社首尔3月21日电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21日宣布,因日本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韩国决定对日本产加工食品进行核辐射检查。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称,因日本自来水检测出辐射物质,韩国政府决定加强对日本产品的检查力度,并将核辐射检查范围扩大到日本的加工食品。由此,日本产农林产品以及经日本进口的农林产品、加工食品、食品添加剂和健康食品等都被列入辐射检查范围。  此外,因日本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许多韩国消费者对日本产食品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因此,韩国主要零售商决定暂停进口和销售日本产食品和工业品。其中,韩国乐天玛特超市于21日宣布,虽然日本产明太鱼在海关检测中被确认为安全食品,但不少消费者仍担心明太鱼可能遭核辐射污染,因此公司决定自22日起停止销售从日本进口的明太鱼。韩国新世纪(24.21,1.68,7.46%)百货店也已暂停销售日本产明太鱼和秋刀鱼。新世纪百货店称,在日本灾情稳定以及韩国政府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放射性物质检测系统之后,该百货店才会恢复相关产品进口。  据悉,日本产巧克力、饼干、饮料、茶类、调料等地震发生前进口的食品,由于没有核辐射污染危险仍将在韩国继续销售。(完)【作者:新华社 】
  • 全球科研报告:中国科研产出量仅次于美国
    2004年以来中国科研产出发生翻番,有望10年内赶超美国 放眼未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望出现快速增长   11月2日,汤森路透集团发布报告——《全球科研报告:中国》(Global Research Report: China)称,中国的科研产出量近年来发生了爆炸性增长。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科研产出发生了翻番,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以这一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会在下一个10年赶上美国。  这份报告是汤森路透集团《全球科研报告》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描绘了全球科研的变化图景。  《全球科研报告:中国》的一些主要发现包括:  中国的科研产出从1998年的2万多篇论文增加到2008年的接近11.2万篇论文,自2004年以来科研产出发生了翻番。中国在2006年超越了日本、英国和德国,目前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科研产出有望在未来10年赶上美国;  中国的科研重点集中在物理科学和技术方面。材料科学、化学及物理学占支配地位。放眼未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望出现快速增长,热点学科包括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遗传学;  美国是中国的最大科研合作伙伴,在2004年至2008年间,在美科学家贡献了中国科研机构将近9%的论文;  中国与周边区域的地区性合作的成果显著,特别是与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的合作。
  • 中科院将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
    作为我国科技“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将加快推进科技评价体系改革,摒弃数量评价和单纯的论文导向,建立重大成果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1月21日在中科院年度工作会议新闻发布会上说,重大成果产出导向评价的核心是引导和激励各创新主体和广大科技人员,重点突破前沿科学问题、关键核心技术、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及战略高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  白春礼介绍,“重大成果”包括三种:一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开辟新方向,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产生重大社会经济效益,提出有重大影响的咨询建议等 二是在引进和培养领军人才方面取得重大成效 三是在促进科教融合等体制机制方面有重大创新。  据悉,中科院率先在研究所开展了改革试点,选择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等4个单位,邀请国内外35位专家对其进行评估,其中来自美、英等8个国家的国际专家占57%。评估中突出重大成果产出、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发挥第三方专家的作用,听取独立、客观的意见。  中科院还提出研究所要改革内部评价,改变简单以项目、经费、论文数量为导向的评价考核,突出能力、水平和贡献,在项目、团队和人才评价上建立外部评价的制度。  2013年中科院还将对科技项目的评价进行改革,引入产业界、社会高水平专家和国际同行专家,建立独立第三方评估制度。(原标题:中科院加快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摒弃论文数量,更重成果产出)
  • 中科院“晒”2016重大成果产出:上天入海硕果累累
    资料图  2017年1月16日,中科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6年中科院在重大成果产出、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2016年的重大成果产出  2016年,我们牢牢把握“三个面向”要求,围绕战略重点布局,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产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成果,若干重大创新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将大幅提升我国深空测控和射电天文能力,在未来15-20年内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对项目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刘延东副总理出席落成启用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运行一年,成功发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及新一代北斗导航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胚胎的太空发育。量子卫星完成主要实验任务,使我国在量子通信应用方面迈出关键一大步,引领了国际量子通信应用技术的发展。系列科学卫星成功发射并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和实验验证,在国际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已进入世界前列。  ——在天宫二号任务中,我院作为空间实验室应用任务的抓总负责单位,开展了全部14项重大科学实验,自主研制的空间冷原子钟进行了世界首次空间科学实验,中欧合作研制的伽玛暴偏振探测仪成功获得多次伽玛射线暴、X射线暴及蟹状星云脉冲星信号 我院研制的温控元件、空间特种胶等10多种材料设备,为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在轨实验提供了有力保障。嫦娥三号科学应用研究也取得一批重大产出。  ——“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了我国第一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活动。“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重大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平流层飞艇飞行试验圆满成功,驻空和动力飞行时间对照公开报道数据,均刷新了世界飞行纪录,使我国在该领域跨越了一大步。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成功实现5.3拍瓦、24飞秒激光脉冲输出,是当前国际最高激光脉冲峰值功率。EAST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我国首个海外陆地卫星接收站北极站投入试运行。  ——国防科技创新取得一批突破性进展,充分展现了我院不可替代的作用,多个单位获得突出贡献奖。  ——研制出寒武纪深度神经网络处理器,与德国SAP公司联合研发了工业4.0互联制造解决方案,这两项成果与量子通信技术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入选为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千万核可扩展全球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这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引领了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  ——开展生态草牧业试验示范,大幅度提升了草地生产能力,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现象,显著提高了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在渤海粮仓科技工程示范中,研发了北方地区适水灌溉和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可节约灌溉用水50%,在河北省30余个县进行了整县域推广。汪洋副总理连续3年分别考察了渤海粮仓、海洋生态牧场和生态草牧业试验示范,对我院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转化取得重大突破。以我院高温铁基浆态床煤炭间接液化技术为核心,年产400万吨煤制油工程成功试车投产,这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炭液化装置,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祝贺。煤基合成气直接转化制烯烃研究颠覆了90多年来煤化工一直沿袭的费托路线,被誉为“煤转化领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研制成功大型高精度衍射光栅刻划系统和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中阶梯光栅,结束了我国高精度大尺寸光栅制造受制于人、光谱仪器行业“有器无心”的局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成套技术实现整体转让。治疗肺动脉高压新药获批进入临床研究,治疗出血性老年黄斑变性、新型生物人工肝等胚胎干细胞临床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国产化牵引动力系统,成功应用于首都机场线直线电机轨道交通车辆。流态化低温还原技术大幅提升了我国低品位难选冶锰矿的综合利用效率。  ——基础研究重大产出丰硕。揭示了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细胞模式,为防控病疫情及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科学基础,是国际病毒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大亚湾实验测得最精确反应堆中微子能谱。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揭示了光合作用超级复合物精细结构,使我国在植物光合作用结构机理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水平。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实空间直接观察,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揭示了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为实现杂种优势高效利用、推动育种技术变革奠定了基础。首次揭示了末次冰期欧亚地区完整的人口动态变化情况,并绘制出冰河时代欧亚人群的遗传谱图。  2016年,我院赵忠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曾庆存院士获国际气象界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姚檀栋院士获2017年维加奖,是首位获引殊荣的亚洲科学家。全院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占全国的31% “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获一等奖,这是继铁基高温超导和量子通信后我院5年内获得的第 3项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科学技术进步奖7项、技术发明奖3项,其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成果获专用项目类技术发明一等奖。我院在自然指数中连续四年位列世界科研机构榜首。  二、先导专项实施和立项情况  2016年,我们以组织实施先导专项为抓手,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战略需求,创新科研组织体制机制,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和协同创新,确保专项顺利推进和重大成果产出。A类先导专项通过绩效评估考核及时调整研究布局和方向,产出一批有较大显示度的创新成果,形成一批新的优势领域方向和学科增长点,一些关键技术在产业和用户中推广应用,大部分专项与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有效衔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专项顺利通过验收。对“海斗深渊前沿研究”等10个B类专项进行中期检查,大部分专项完成预定阶段目标任务,取得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为国家提供了一批重要咨询建议。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经过精心组织和科学论证,2016年我们又及时启动了一批新的先导专项,包括1个A类专项和9个B类专项。其中,A类专项为“南海环境变化”专项。  9个B类专项分别为:  (1)超强激光与聚变物理前沿研究,依托单位为上海光机所   (2)能源化学转化的本质与调控,依托单位为大连化物所和理化所   (3)地球内部运行机制与表层相应,依托广州地化所   (4)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基础与调控,依托上海生科院   (5)结构与功能导向的新物质创制,依托上海有机所和福建物构所   (6)基于原子的精密测量物理,依托武汉物数所   (7)超常环境下系统力学问题研究与验证,依托力学所  (8)多波段引力波宇宙研究,依托国家天文   (9)大规模光子集成芯片,依托西安光机所。
  • 自然指数:美中德英日科研保持领先,中国科研产出增速远超美德英日
    澎湃新闻从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 自然(Springer Nature)方面获悉,最新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数五强”(Nature Index Big 5)聚焦全球五大科研领先的国家,即美国、中国、德国、英国和日本。根据自然指数的主要衡量标准——贡献份额(Share),2015年以来,上述5个国家一直保持全球领先,先后位次也没有变化,它们在自然指数中的贡献份额加起来接近70%。但是,中国的科研产出大量增加,2015-2021年经调整后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增幅高达81%,远超其它4个国家。自然指数数据显示,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2021年该领域的贡献份额占全球的44.8%,中国则在化学领域居全球首位,贡献份额由2015年的21.6%增至2021年的35.8%,并在2018年就已超过美国。2021年,中国还第一次在物理科学领域超过美国,在该领域的贡献份额占全球的24.0%,美国以23.8%紧随其后。增刊认为,中国的科研产出更多地依赖于化学,该学科占其2021年总贡献份额的54.2%,美国生命科学领域的集中度居第二位,占其总贡献份额的比例是48.5%。增刊还关注了五大科研强国的国际科研合作情况,并根据自然指数合作分值(Collaboration Score),列出了各国的十个主要科研合作伙伴国。数据显示,中美科研合作保持着韧性,科研合作程度依然最高。2015年至2020年,中美两国在自然指数中的合作论文数量由3412篇跃升至5213篇。但2018年以来,两国合作文章的逐年增速有所放缓。此外,增刊还展示了这5个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国际合作关系。2021年,美国最主要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是哈佛大学与瑞士苏黎世大学,哈佛大学与柏林自由大学,哈佛大学与德国马普学会。中国的三大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则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中国科学院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在日本,中国科学院是东京大学的第二大国际合作伙伴。增刊对此指出,随着科研工作变得日益复杂,世界科研强国需要紧密的国际联系来保持其优势。
  • 日本加强对中国产羽衣甘蓝中六氯苯的监控检查
    2013年8月15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食品安全部监视安全课发布食安输发0815第1号:加强对中国产羽衣甘蓝中六氯苯的监控检查,取消对中国产乌龙茶中苯胺灵除草剂的强化监控检查。  根据2013年度进口食品等的监控检查计划,按2013年3月29日发布的食安输发0329第3号(最终修正:2013年8月14日发布的食安输发0814第9号),对中国产生鲜羽衣甘蓝实施检查时,发现其违反了食品卫生法。因此,将对其残留农药六氯苯的监控检查频率提高到30%。具体如下记:强化检查日期国家检查对象检查项目2013年7月10日中国羽衣甘蓝及其加工品(限简单加工)残留农药(六氯苯)  同时,根据迄今为止的检查结果,取消对中国产乌龙茶中苯胺灵除草剂、尼日利亚产芝麻籽中黄曲霉毒素的强化监控检查。  来源:http://www.forth.go.jp/keneki/kanku/syokuhin/tsuuchi/2013/8/15_1.pdf  【原标题】日本加强对中国产羽衣甘蓝中六氯苯的监控检查,取消对中国产乌龙茶中苯胺灵除草剂的强化监控检查
  • 统计:中国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产出论文继续增加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发表论文总数的27%,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产出论文继续增加。/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中国发表的国际论文中,国际合著论文为9.74万篇。中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69.7%,合作伙伴涉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德国等15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与美国合著论文占中国全部国际合著论文的43.9%。/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年来,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全球对地观测系统等一系列大科学计划,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科技大国开展平等合作,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作出了应有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随着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增强,中国已具备参与国际大科学合作的能力。2017年,中国作者参与发表的国际论文中,作者人数大于100、合作机构数量大于50个的论文共有508篇,比2016年增加12篇。作者人数大于1000、合作机构数量大于150个的论文共有218篇。涉及高能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生物学和医药卫生等学科。/p
  • HORIBA:欧美产线“联手”日本产线 整合中谋发展——ACCSI 2017视频采访之HORIBA Scientific(中国)总经理濮玉梅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7年4月24-25日,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第十一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17)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召开。会议期间,HORIBA Scientific(中国)总经理濮玉梅接受了仪器信息网的视频采访。/pp  濮玉梅介绍道,“对HORIBA来说,2016年是非常艰苦的一年,也是获得很大丰收的一年。说艰苦,是因为欧美产线和日本产线开始合并,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不过,最终结果非常好,2016年HORIBA的整体销售额增长超过了25%,比预期高很多。”/pp  据悉,HORIBA的欧美产线和日本产线的合并经历了约一年半的时间,目前欧美产线基本上全是直销,代理商辅助。而日本产线改变了之前全部通过经销商的情况,已经开始尝试做直销。/pp  濮玉梅特别指出,以前欧美产线的拉曼光谱仪及荧光光谱仪主要针对学校和研究院,而日本产线的激光粒度仪在工业领域比较强势。未来,欧美产线和日本产线将借助彼此的优势领域和渠道,扩大销售,更好的为用户服务。/pp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视频:/p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A5B4DF2E752F9C65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80&playerid=2BE2CA2D6C183770&playertype=1"/script
  • 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产品被认定为分析仪器物质遗产
    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产品被认定为&ldquo 日本分析仪器及化学机械&rdquo 物质遗产 近日,日本分析设备协会本着&ldquo 弘扬分析测试技术、仪器以及仪器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传承开拓精神&rdquo 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仪器及化学机械的物质遗产认定评选,全日本总共有20台不同时代的设备入选。由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在上世纪70年代生产的初代JHP-2型居里点式裂解仪被授予该项殊荣。 在上世纪70年代,裂解仪采用的设计主要是微炉式和热丝式,但是由于其温度稳定性、样品适应性和实验结果重现性的局限性等诸多问题,无法实现实验室之间的实验结果比对,无法满足实验结果可比对性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另辟蹊径,采用了居里点加热这种物理性的加热方式,将裂解温度的再现性提上到± 0.05%摄氏度,同时还具有样品适应性强的特点。同时由于该设备可以保证在同一设备以及同一机种之间的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得到了世界刑侦物证界的认可,并推进了刑侦物证理化实验室之间数据的网络化和共享化。同时,在该设备的帮助下,世界上领先的化工相关企业也实现了不同工厂实验室之间的实验结果的可比对性和网络化。在这种背景下,该设备上市之后成为了市场上裂解气相色谱分析的主流配置。同时得到了世界刑侦物证界的认可,并且该设备在上市10年内的时间内销售量达到了600台之多,这个记录直到其更新换代型号JHP-22型的出现之后才被刷新。 目前,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的居里点式裂解仪已经成为了橡胶、涂料、刑侦物证等行业的行业标准,并且本着为客户提供性能更加稳定、操作更加简便的原则不断推陈创新,先后开发出了目前裂解仪市场上性能最佳的JHP-5型裂解仪和操作最为简便友好的JCI-22型裂解仪。其中JCI-22型便携式居里点裂解仪更是打破了以往裂解仪体积庞大且需要对联用设备进行改装的固有思路,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便捷裂解手段。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对于高分子材料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日本分析工业株式会社将会继续秉承&ldquo 更好、更便捷&rdquo 的宗旨为人类未来的高分子研究提供更多优异的实验室解决方案。
  • 美研究认为中等规模实验室科研产出率最高
    美国国立普通医学科学研究所(NIGMS)所长Jeremy Berg近日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开发的数据挖掘工具,分析了将近3000名研究人员的受资助额度和产出水平间的关系。分析显示,中等规模实验室的科研产出率最高。  Berg表示,传统观点早就认为,当实验室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就会变得很难管理,科研产出率(发表论文数/元)就会下降,但之前一直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对于此次的研究结论,他补充说,不同资助水平内的变数是很大的,有的人获得很高的资助,发表的文章也很多,“平均行为并不是每个人的行为”。  一些科学家对Berg的研究结果提出质疑。NIGMS资助对象、发育生物学家Raphael Kopan今年在华盛顿大学设有实验室,经费80万美元。他表示,Berg这种尝试科学分析科研投资收益的努力值得赞赏,“但是这种分析方法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如果限制对科学家的资助额度及其实验室规模,他们的产出会最大。我认为这不一定正确。”
  • 中青报:从院士出身看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
    本月初,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在83名新科院士中(科学院院士35人、工程院院士48人),来自高校的院士有39人,其中,清华大学(含协和医科大学)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人数最多,有4人,居全国高校首位,其次是地处西北的兰州大学新增3名院士。  清华大学在院士增选中独占鳌头,并不令人意外。这所大学无论是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政府和社会对其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的雄厚、生源的优秀,在中国都是首屈一指的。而兰州大学地处信息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的大西北,能有此收获,更让人欣喜。这一成绩,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诠释了这所刚刚度过百年华诞的西北名校“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  当然,院士人数并非衡量一所大学实力的唯一标准,特别是某一届院士当选人数更具有相当的偶然性。但在当下中国大学各类排名标准过于繁多,且权威性欠缺的情况下,必须承认拥有院士、培养院士的数量,是最为刚性的标准。笔者认为,有一项指标,比各校新增院士的数量更值得关注: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本科校友当选院士的人数。  自2005年开始,连续三届院士增选人数中,恢复高考制度后接受本科教育的学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以本届为例,当选者大多数是恢复高考制度后读大学的中青年学者,还有少部分乃“文革”前或“文革”中接受本专科教育,恢复高考制度后攻读的硕士、博士。因此,可以说,近几届增选的院士中的校友人数,是检阅各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特别是本科阶段的校友数,尤为重要。因为本科教育是一个学者打好基础、培养兴趣、确立目标最重要的阶段 同时从1977年至1987年这十年中,中国各大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不像现在到处都在办“研究型大学” 还有一个原因是近三届新增院士,相当一部分是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的“海归”,如本届新科院士中,“海归”人数占2/3左右,而这些人本科(专科)几乎都是在国内攻读的。  恢复高考制度后本科校友当选院士的人数排名(不含合并的院校、以院士当时就读的学校为准),前9位依次为复旦大学(科学院6)、南京大学(科学院5工程院1)、吉林大学(科学院4工程院1)、兰州大学(科学院4)、哈工大(科学院1工程院3)、山东大学(科学院3)、中国科大(科学院2工程院1)、清华大学(科学院1工程院2)、西安电子科大(科学院1科学院外籍院士1工程院1),余下的高校都是2名或1名,有些知名的大学甚至是剃光头。  这个排名给人最强烈的印象是,某些声名显赫的高校为什么排名靠后,若分析其原因,不外乎三个原因:  一是某些名校在恢复高考制度后的优秀本科生出国比例较大,且大多数拿到学位后滞留在外。有两组数字可以佐证这个判断。若以所有历史阶段培养的本科生当选院士数排名,北大、清华两校远超其他高校,北大校友科学院院士99名,工程院院士37名 清华校友科学院院士47名,工程院院士87名,很符合两校在中国高校中泰山北斗的地位。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优秀本科生基本上留在国内。而仅在1999年至2003年5年间,在除美国本土大学以外的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全球排名中,北大本科毕业生获美国博士的有1332人、排在第2位,清华1234人、排在第3位,中国科大988人、排在第5位,复旦626人、排在第7位。2006年,美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本科就读于清华的有571人,北大的507人,中科大的283人,复旦的163人,南大的155人。  二是自恢复高考制度到上世纪80年代末,对高校的投资相对比较公平,办学条件因所处地理位置的差距还不算很大。这当然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因素有关,政府主导资金、教师的配置,资金和人才急剧流向东南沿海和首都高校的趋势还不明显。  三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扎实的学风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地理位置带来的种种不利条件。兰州大学、吉林大学、哈工大、山东大学这几所学校所处地理位置欠佳,而其朴实、勤奋的学风多年来获得社会公认。以兰州大学为例,它可能是中国名校中所处地理位置最不利的,其生源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的比例是最高的,其优秀教师的流失速度也是惊人的,但其坚韧质朴的学风使其具有强大的优秀教师自生能力和优秀毕业生的培养能力。本届科学院新增化学部8位院士中,涂永强和周其林是兰大78级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同班同学,这可算一种佳话了。  高等教育和其他公共事业一样,也要讲投入和产出,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前的本科教育,基本上由政府投资,而其产出的受益者,却不仅仅是中国,当然大量毕业生出国,同样可以回馈祖国,但总不如留在中国的人才对这块土地、这个民族贡献大。恢复高考后各校本科校友当选两院院士人数,或许可作为我们思考高等教育投入产出的一个不错的角度。
  • 岛津参与日本国内首个革新医疗开发产学合作事业
    为对日本革新医疗开发做出贡献, 京都大学联合日本SRL、椿本链条、希森美康、阿思克瑞普、岛津、富士通及SCREEN控股,在充分应用各自研究与事业基础的前提下,构建了全新的产学合作模式。由京都大学临床生物资源中心(设立于京都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负责开展“一站式生物资源事业“,与此同时,上述7家企业共同设立株式会社KBBM,用于推进该事业的发展。通过两者的共同努力,开展「产」in「学」的全新产学合作,向患者提供更快、更有效、更安全的药品与治疗。此次成立的新公司,取京都架起革新医疗之桥(Kyoto Bridge for Breakthrough Medicine)之意,故命名为KBBM。岛津公司在出资开展该项事业的同时,将通过参与中期经营计划重点发展领域之一的卫生保健方面的相关活动,与京都大学共同携手,为实现革新、高效的医疗目标贡献力量。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中国科研高投入低产出困局待解
    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增长18.5%,首破万亿元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三&hellip &hellip 一系列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隐患。在本届政府定位靠创新、靠科技力量推动高质量的GDP增长之际,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矛盾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同比增长21.1%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162亿元,增长13%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37.6亿元,增长19.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11.3%和83.9%。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关晓静表示,这说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数129.3万件,比上年增长34.4%。全年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79.9万件,比上年增长42.8%。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认为,虽然我国目前专利申请数量居于全球前列,但是专利运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比较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 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甚至被鉴定&ldquo 国内首创&rdquo 、&ldquo 国际领先&rdquo ,却都被束之高阁。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此前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台计算机、1亿多台彩电,但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每年花的外汇上千亿美元 航海航空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动机还要依靠外部专利 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轴承、轮毂、轴还要进口,种种例子说明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和技术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还很乏力。  据悉,在今年初,创新驱动发展被强调为未来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2013年,全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跨过2%,将达到2.05%。不过在专家看来,科技投入再高但转化力不强,科技创新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鼓励企业着眼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 涉及半导体等5大领域,日本出新规,再次收紧关键技术管控
    5月30日,根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将要求芯片和机床等关键行业的公司采取措施防止跨境技术泄露,以获得政府援助。该措施将适用于五个领域:半导体、先进电子元件、电池、飞机部件以及机床和工业机器人。这一新政策要求申请补贴的企业需要申报保护的“核心技术”,而违反护栏的受助企业可能会被要求退还补贴。这意味着日本政府在加强对关键技术的保护和研发方面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日本国内长期以来,日本就贯彻“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加强关键技术的保护和研发,同时确保将供应链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日本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大规模在东南亚等地布局生产制造,就始终坚持“母工厂体制”,坚持“研发在本土、最先进的工厂也留在本土”,确保生产的关键环节留在国内生产基地。2004年5月出台的“2004年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提到要“加强保护商业秘密”。2020年5月设立的“国内投资促进事业费补助金”,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关键零部件国内生产,促进国内生产基地的发展。2021年1月起,日本警察厅设立专门小组,对民间企业和研究机构全面开展宣传活动,防止尖端技术流向海外。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加强了国家对民间企业的干预,于2022年5月11日通过了《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日本《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加强了对尖端技术的保护,对专利实施保护制度,建立专利申请非公开制度,对敏感技术实施不披露准则;同时,赋予“经济安全保障重要技术培育计划”明确的法律地位。2023年5月23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又公布了《外汇法》法令修正案,将先进芯片制造所需的23个品类的半导体设备列入出口管理的管制对象。通过政策补贴收紧技术管控如今,日本正通过政策补贴,让企业深度参与进来,进一步收紧关键技术的管控。据悉,日本经济产业省将发布关于这些领域的修订指南,这些领域是日本根据2022年经济安全法指定的12种关键材料的一部分。而且,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护栏条款将包括尽量减少涉及关键材料的人员数量,并让相关工作人员签署合同,承诺在离开企业时不会带走敏感技术。对于与商业伙伴共享技术的企业,各方都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各方都必须限制涉及关键技术的人数并监控这些员工。对于寻求在海外生产或扩大关键技术生产的企业,也将受到相关约束。相关海外扩产事宜须事先与日本经济产业省协商。其中,对于传统半导体领域,将海外产量提高10%以上将触发此要求。对此,日本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出口管制专家高山义明(Yoshiaki Takayama)表示,“防止使用国家资金生产的商品的技术外流正成为全球的必要条件。”据日经新闻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还正在扩大对日本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份额的技术的出口管制,即使这些技术不属于国际两用技术名单。
  •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2013年度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
    2012年3月1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医药食品局发布发布日本2013年度(2013年4月1日~2014年3月31日)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主要内容有:  1. 为了促进出口国的卫生措施,计划与出口国政府进行双边会谈和实地调查,并进行技术合作。此外,根据有关行政机关以及海外信息实施应急措施。  2. 在检疫站对以下重点项目进行检测和指导:审核进口通知书时,确认是否存在违反食品卫生法的情况 关于违反食品卫生法可能性较低的食品,实施监控检查计划(由2012年的约89900件调整为93700件) 对于违反食品卫生法可能性较高的食品,对进口商实施命令检查(对所有出口国的17个品种以及25个国家1个地区的79个品种)。  3. 检疫所对进口商推广自主卫生管理,定期进行首次进口自主检查的指导,引导进口商食品卫生有关知识的学习。  4. 如果在进口时以及国内流通的检查中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的物品,厚生劳动省、检疫所、都道府县等协同合作,实施回收销毁等对应措施。  5. 新增有关内容:根据国外食物中毒或食品中检出病原微生物等有关信息,增加对出血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李斯特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强化监控检查 通过出口国说明会等,政府部门告知生产商有关食品安全规则。表 2013年度日本进口食品监视指导计划食品种类检查项目*1项目别类件数*2检查总件数畜产食品:牛肉、猪肉、鸡肉、马肉、其它食用鸡肉等抗菌性物质等23008500残留农药1300病原微生物720成分规格等150放射线辐射30SRM除去4000畜产加工食品:天然干酪、肉类加工品、冰淇淋、冷冻食品(肉类)等抗菌性物质等22008400残留农药1200添加剂1400病原微生物2100成分规格等1500水产食品:双壳贝、鱼类、甲壳类(蟹、虾)等 抗菌性物质等31007810残留农药2600添加剂180病原微生物1400成分规格等500放射线辐射30水产加工食品:鱼类加工品(切片、干燥、碎肉)、冷冻食品(水产动物类、鱼类)、鱼贝类卵加工品等抗菌性物质等440017510残留农药3200添加剂1600病原微生物4900成分规格等3400放射线辐射10农产食品:蔬菜、水果、麦类、玉米、豆类、花生、坚果、种子类等抗菌性物质等150018870残留农药11700添加剂1100病原微生物1500成分规格等200霉素类2400转基因食品类350放射线辐射120农产加工食品:冷冻食品(冷冻蔬菜)、蔬菜加工品、果实加工品、香辛料、方便面类等抗菌性物质等30018650残留农药8400添加剂3800病原微生物500成分规格2100霉素类3000转基因食品类130放射线辐射420其它食品:保健食品、汤类、调味品、点心类、食用油、冷冻食品等残留农药5505180添加剂3100成分规格等630霉素类900饮料:矿泉水、清凉饮料、酒精类饮料等残留农药1801780添加剂1000成分规格等480霉素类120添加剂、器具及容器包装、玩具成分规格等20002000重点检查的项目*3抗菌性物质等、残留农药、添加剂、病原微生物、成分规格等、霉素类、转基因食品、放射线照射食品50005000总计*2  93700  *1:检查项目例  l 抗菌性物质等:抗生物质,合成抗菌剂,荷尔蒙等   l 残留农药:有机磷系,有机氯系,氨基甲酸酯系,拟除虫菊酯系等   l 添加剂:保存剂,色素,甜味剂,防氧化剂,防腐剂等   l 病原微生物: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26、0104、O111和O157,李斯特菌,肠炎弧菌等   l 成分规格等:成分规格规定项目(细菌数,大肠杆菌群,放射性物质等),贝毒(腹泻性贝毒,麻痹性贝毒)等   l 霉素类:黄曲霉毒素、脱氧瓜萎镰菌醇、青霉菌等   l 转基因食品:未通过安全性检查的转基因食品等   l 放射线照射:有无放射线照射。  *2:指抗菌性物质、残留农药等检查项目的检查总件数的概数。  *3:根据进口时的违反事例和国外的信息情报等,提高本检查计划的实施频率。  来源:  http://www.mhlw.go.jp/topics/yunyu/kanshi/h25/dl/yunyu-01.pdf
  • 日本完成中药材“甘草”基因组测序
    p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千叶大学、高知大学和大阪大学等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对中药材“甘草”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成功取得了推测的全部基因94.5%的基因信息。/pp  甘草是一种豆科植物,广泛应用于各种中药中,是重要的中药原料。它具有改善肝功能、治疗消化性溃疡、抗炎症及止疼止咳等多种功效。甘草根部富含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的甜度是砂糖的150倍,可用作非糖基甜味料,具有预防代谢综合征的作用。同时甘草也是医药、化妆品、天然甜味料的重要原料,需求量极大。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不但可根据其基因组信息高效育种,还可对有效药用成分甘草甜素遗传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实现生物合成。/pp  研究小组选择甘草中质量最好的“乌拉尔甘草”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对获得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发现了34445个蛋白质遗传基因代码。研究小组用甘草的基因组信息,与其他豆科植物的基因组信息及全基因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了药效成分之一、异黄酮的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群的一部分形成基因簇。研究小组进一步对生物合成相关的含有酶基因的基因家族深入分析,发现了其遗传结构和遗传表达。/pp  目前,日本90%的医生使用中药来治疗疾病,使用量逐年增加。现日本甘草等中药材85%从中国进口,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该研究对日本甘草的分子育种栽培、改进中药材功效,以及深入研究生产药效成分所必需的有用遗传基因具有重要意义。/ppbr//p
  • 支持总经费达4.23亿元!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获批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关于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正式获批。至此,华北电力大学国家级科研平台数量增至4个,学校重大平台建设又上新台阶。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围绕储能产业技术发展和储能“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创新建设模式,采用政府支持,高校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的方式,构建“1+1+N”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联合建设。我校联合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与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北京未来科学城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联合体,共同参与平台的申报与建设。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论证推荐、专家评审,我校成为首批“挂帅”高校。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周期为36个月,支持总经费达4.23亿元,平台将建成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将加强对储能技术产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提升储能技术重点前沿方向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同时促进京津冀地区相关高校及企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将构筑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工程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形成“双碳引领、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学科发展新布局,全面提升学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需求的能力,打造一流储能学科。在科研创新方面,将围绕电化学储能、氢能及其在电网中的应用技术等领域开展技木攻关,为可再生能源消纳和保障电网稳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国家能源结构转型。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的获批,标志着学校在国家储能技术研究方面抢占了先机,下一步学校将抓住这个重大机遇,严格按照“揭榜挂帅”军令状和责任书的要求,认真制订建设方案,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着力打造一流学科,培养一流人才,加大国家重大成果产出力度,为“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双碳”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 Nature:全球科学产出九年翻一番
    2012年所引用的1650年到2000年出版的文献数量。  学者们有一个常见的怨言:现在的研究人员发表了太多东西,而且速度很快。但多快才意味着科学产出的质量得到了提升呢?  听到这个问题,许多人会举手回答称该问题无解。引用学术数据库的增长数据显然是不对的。例如汤森路透科学网每年的报告数量增加约3%。这在很大程度上低估了真正的学术出版物的增长数量:没有数据库足够全面。  德国慕尼黑马克斯· 普朗克学会文献分析专家Lutz Bornmann和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Ruediger Mutz认为,他们有更好的答案。他们表示,了解确切的数据是不可能的,不过实际增长率接近每年8%到9%。这相当于全球的科学产出每九年就会翻番。  Bornmann和Mutz将研究发表在《信息科学技术协会期刊》上,并上传至网络服务器arXiv。他们发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的科学产出很可能都保持着这种极快的增长速度。其他研究人员认为,该研究似乎是合理的。  &ldquo 我们确定了科学发展中存在3个阶段,每个阶段与上个阶段相比,增长率都会翻倍:从18世纪中期的1%,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2%到3%,再到2012年的8%到9%。&rdquo 他们写道。  Bornmann和Mutz采用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估算总的科学产出:他们将统计对象定义为被汤森路透科学网数据库中另一种学术出版物引用的任何参考文献,不仅包括报纸,还包括书籍、数据集和网站。汤森路透科学网数据库涵盖了社会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通过分析1980年到2012年的3800万个出版物上的7.55亿份参考文献,他们合计了从1980年以后被引用的所有出版物,最早的来源于1650年。其增长率十分相似,即使是在自然科学或健康医药等单个领域。  不可避免的是,这种方法遗漏了从未被引用过的出版物。不过从未引用过的出版物可以被看作无用的以及不可数的,除非它恰好出现在选择数据库中。  其他原因也表明这种估测是粗糙的:它会受到&ldquo 老化&rdquo 影响的困扰&mdash &mdash 非常旧的报纸不太可能被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出版物提到。而且尽管研究人员尽了最大努力,一些文献还是会被多次计算。到2000年,Bornmann和Mutz发现有2500万份独立的参考文献,自然科学方面的仅有900万份。  荷兰莱顿大学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心的Anthony van Raan指出,该增长率和这一领域之前的研究比较起来并没有太大差异。他还特别指出了自己在2000年进行的研究,估测1998年之前的增长率为每年10%。  事实上,这一基本观点可以追溯到1965年,被公认为文献计量学之父的Derek de Solla Price对1961年被引用的参考文献进行了分析,同样发现增长率呈指数上升,但他没有进行具体量化。不过分析1980年到2012年的出版物可以提供更好的结果,因为像van Raan和Price那样分析任何单独年份的文献会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最近发表的论文。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人员Vincent Lariviè re称,这些数据从长远看来是正确的,但是却表现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科学产出增长率明显放缓。不过Bornmann称,这种明显的放缓并不可靠,可能部分原因是最近的论文还没有那么多的机会被引用。  论文数量的增长是否代表着知识真正的扩散呢?早在1965年,Price就提出了一个现在很常见的观点:&ldquo 我很想得出这样的结论:现在流通的3.5万份期刊中很大一部分必须被认为是遥远的背景噪音,它们和科学整个图景的中心和战略领域的距离非常远。&rdquo   Van Raan表示,现在的科学家为了事业发展而追求额外的文献发表只会增加这种效果。&ldquo 科学家为发表更多文章而分裂了论文,先发表一个很短的论文,再发表一份详细的,这些行为意味着科学产出的&lsquo 额外&rsquo 增长,但却不是&lsquo 实际的&rsquo 增长。&rdquo 他指出,&ldquo 如果能开发出一个统计框架,它可以识别&lsquo 可持续的&rsquo 科学发展,并用于了解总的科学知识如何在增长,将是十分吸引人的。&rdquo
  • 日媒:东北大学宣布为提高日本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的制度
    日媒报道,东北大学于6月1日宣布成立"东北大学半导体技术共同创造体",以明确其为加强日本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做出贡献的制度。在东北大学最具有优势的半导体领域,其宣称将加强组织,大力促进产-学-政合作创新。据介绍,东北大学青叶山校区和新青叶山校区设有8500平方米的大型洁净室。公告表明,大型洁净室将有机地与自旋电子节能逻辑半导体开发基地、半导体制造工艺、部件材料和图像传感器开发示范基地以及MEMS设计和工艺开发示范基地有机地合作,以加强半导体技术的合作创新。资料显示,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简称“东北大”,本部位于日本宫城县仙台市,是一所日本顶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国立大学,日本东北地方最高学府。作为日本旧帝国大学之一,东北大是日本文部科学省指定国立大学和超级国际化大学计划的A类顶尖校,八大学工学系联合会、学术研究恳谈会(RU11)、卓越研究生院计划、领先研究生院计划成员,国际高校联盟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重要成员,参与日英RENKEI等项目。该校现已涵盖文、理、工、医、农各科。东北大学的前身是旧帝国大学之一的东北帝国大学(1907年成立,原名仙台医科大学)。该校起源于1736年的仙台藩藩校“明伦养贤堂”,东北帝国大学是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之后的第3所旧制帝国大学。1947年10月,东北帝国大学改制为东北大学,成为日本第一所接收女学生和外国学生的大学。2007年,学校举行了100周年校庆。
  • 中国科研投入首破万亿 高投入低产出困局待解
    全国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增长18.5%,首破万亿元大关,经费投入总量位居全球第三&hellip &hellip 一系列看似亮眼的数据背后,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隐患。在本届政府定位靠创新、靠科技力量推动高质量的GDP增长之际,科技投入与产出的严重矛盾已经成为经济转型的一大障碍。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0298.4亿元,按照汇率计算,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三。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比上年提高0.14个百分点。分活动类型看,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498.8亿元,同比增长21.1% 应用研究经费支出1162亿元,增长13% 试验发展经费支出8637.6亿元,增长19.2%。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占R&D经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8%、11.3%和83.9%。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首席统计师关晓静表示,这说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科研经费投入不断增加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大幅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数129.3万件,比上年增长34.4%。全年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79.9万件,比上年增长42.8%。  不过,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来小鹏认为,虽然我国目前专利申请数量居于全球前列,但是专利运用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比较弱。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省部级以上的科技成果3万多项,但是能大面积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 每年的专利技术有7万多项,但专利实施率仅为10%左右。一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甚至被鉴定&ldquo 国内首创&rdquo 、&ldquo 国际领先&rdquo ,却都被束之高阁。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此前指出,目前我国电子制造业是世界第一,一年生产10亿部手机、7亿台计算机、1亿多台彩电,但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每年花的外汇上千亿美元 航海航空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动机还要依靠外部专利 高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轴承、轮毂、轴还要进口,种种例子说明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和技术还存在两张皮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还很乏力。  据悉,在今年初,创新驱动发展被强调为未来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科技创新被提到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2013年,全国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首次跨过2%,将达到2.05%。不过在专家看来,科技投入再高但转化力不强,科技创新将是一句空话。因此要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鼓励企业着眼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大力培育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与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 日本ATAGO (爱拓)公司全新推出PAL-FM1针式盐度计
    减少隐形盐,怎么吃才健康? 我国现有超过2亿高血压患者、1.2亿肥胖患者、9700万糖尿病患者、80%家庭人均食盐和食用油摄入量超标。腌制食品、加工制成的肉制品含有较多的盐,此外一些吃着有点咸的食物也含有盐。另外一些不是很咸的食物如配餐面包、方便面、饼干等等都含有盐的&hellip &hellip 盐在食品中几乎无处不在! 日本ATAGO (爱拓)公司全新推出PAL-FM1针式盐度计 (货号:4221)能帮到您!该产品采用漏斗型传感器的方法(电导法)来测量盐度,是专门测试腌制干鱼、肉的盐度的。 针式盐度计的特点及参数:测量盐度范围为0.0 - 10.0%,最小标度为0.1%,测量时间:3秒。 PAL-FM1针式盐度计 快速便捷帮您检测腌制食品中的盐度,成为您的健康饮食好帮手!ATAGO新品针式盐度计 同时我们提供接受客户邮寄样品测试,仪器与样品配合使用,效果更佳,详情请咨询86-20-38108256/38106065/38106057 或email:info@atago-china.com 日本ATAGO (爱拓 )中国分公司 市场部
  • 日本先进科学仪器研发项目管理经验及启示
    摘要:日本政府以“科技创造立国”为出发点,制定实施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为其摆脱对国外先进科学仪器的依赖奠定了坚实的研发基础。本文利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社交网络分析法等对该计划的出台背景、管理架构、领域分布、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对比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流程发现,我国科研项目在顶层策划和部门间科研项目的贯通上与日本有较大差距,设立的项目平均经费额度较日本高且数量较少,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商业化上的力度较日本弱。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强化科学仪器领域项目顶层设计、增强经费投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优化项目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建议,助力我国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日本;先进测量分析;科学仪器;项目管理科学仪器是指一系列用于包括研究自然想象和理论研究的科学目的的装置或工具,如用于实验、计量、观测、检验、绘图等设备装置或工具。先进科学仪器则指具有先进原理、创新技术的中型科学仪器设备,其作为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先进科学仪器是科学仪器行业发展的重点,其在世界各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美国、欧盟、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先进科学仪器的自主研发、创新性研发非常重视,并制定了具有战略性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支持发展先进科学仪器来推动一流的科研工作,以保持其在科技前沿领域的竞争优势。日本在1995年就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强调了“技术创造立国”的目标,明确了技术发展战略的具体目的。日本的先进科学仪器资助计划分为仪器共享平台建设型、科学仪器研发型、仪器研发与共享平台建设型三类项目,其中“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仪器开发计划”(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Systems,简称“先端计划”)属于科学仪器研发型计划,由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JST)主管。日本为我国邻国,传统文化背景较为相近,其“先端计划”的实施对该国的相关产业技术发展起到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以为“先端计划”为研究对象,对其出台背景、经费投入和实施成效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挖掘项目承担机构间的研发网络关系,总结其先进经验,为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1 出台背景日本资助科学仪器的计划最早可追溯至1965年,当时以其科学研究经费资助业务中所实施的“试验研究”项目支持测量分析技术和先进科学仪器开发,该项目在2001年停止公开招募。同年,日本制定的第2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出了“推进测量、分析、测试、评价方法和与之相关的尖端设备等战略体系整备”的科技战略。2002年,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与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共同发明的“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促使日本对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技发展更为重视。在21世纪初,日本认为,最先进的研究数据和原始研究数据只能从先进的测量分析技术及机器上获取,而这些技术及仪器绝大多数仍掌握在美、德等发达国家手中。为摆脱对国外先进技术与仪器高依赖的局面,培养国内优秀科研人才、厚植原创研发的土壤,从而提升其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影响力,2003年6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制订了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的支持措施,选定对尖端分析计算测量仪器要求高、有望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的研究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并于2004年由JST启动了“先端计划”(图1)。2 主要任务与目标2.1 主要任务日本“先端计划”的主要任务是开发“世界独一无二”“世界第一”的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设备,减少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科研活动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或科学仪器设备的依赖程度,推动相关企业的发展。2.2 顶层设计为推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可持续性发展,2015年,日本政府开始系统梳理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场景,积极推动“先端计划”融入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创新全链条(图2)。该计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为:1)新原理、新发现、新方法广泛利用,创造出世界一流且全球最畅销的独创型测量分析系统;2)面向社会需求解决重要课题,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的创造;3)先进测量分析领域象征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扫描透射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TEM)、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质谱(Mass Spectrum,MS)的品牌机重点开发;4)构建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的需求调查功能和成效评价功能;5)推动与先进测量分析领域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国家战略项目相衔接;6)发展核心基地,促进整体发展。该计划的具体目标是解决日本国家层面的科学问题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基础科学技术方面,构建TEM、NMR、MS、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等子平台和世界标准级别的共享平台,开展世界前沿的科学发现和系统集成研究,其目标是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成果。在产业应用场景方面,该计划主要聚焦在绿色能源、生命科学、基础设施和装置认证等领域,不断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该计划通过系统化、导向化的实施,逐渐引导、培养出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体系,最终实现创造高效、安全可靠且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图2)。由于日本对TEM、STEM、NMR、MS等技术开发领域给予了重点支持与培育,日本这些方面的技术一直处于国际一流的地位,我国项目设计方面,如针对较有优势的、较为先进的技术进行重点攻关、重点培育,有望可进一步或快速提升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3 实施体系3.1 管理架构与推进体制“先端计划”在JST的运营成本补贴范围内实施,具体如何实施由JST决定,JST建立了以开发主管为中心的开发推进体系,管理整个业务和开发问题,以高效、有效地管理整个项目。“先端计划”的管理系统由开发顾问、项目推进委员会、综合评价会等构成。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田中耕一研究员作为该计划的开发顾问,负责进行先进测量研发领域的技术指导与建议。项目推进委员会负责总结整个计划,并以综合方式募集、采纳和评估发展问题。综合评价会由项目总监管理项目主管,并由项目主管管理相关的项目职员(图3),负责对“先端计划”的一般项目进行筛选和评价,对重点开发领域进行事后评价等工作。“先端计划”的研发系统由具有创造能力的研究团队、多家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大学、研究所等推动,同时需要有中小企业和研发企业的参与其中。该计划的研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推进:第一阶段是应用研发、核心技术开发(多方案竞争);第二阶段是选择最优方案的原型制造阶段;第三阶段是通过原型进行演示、验证和数据采集(世界标准为目标,利用多台原型仪器验证并进行性能改善)。选题原则为竞争性资助,资助那些在研发期内可完成的、具有创新性\原创性、现实中科研活动中有强烈需求、预计可满足未来多样化需求、可大幅改良测量技术或仪器性能的项目,旨在开发可满足最新科研需求的创造性、原创性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系统。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置、评审、立项、资助、监督等工作,其设立的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职能类似于“先端计划”开发顾问的职能,主要由相关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组成,但“先端计划”是由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参与技术指导与建议,鉴于我国缺少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诺贝尔奖项获得者,且先进科学仪器领域该类级别奖项的获得者也难以被引入,因而我国推进体系在此方面难以达到日本或欧美的水平。3.2 项目评价体系日本科技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制度将科技评价融入到日常的科技管理中,从而提高了管理成效和科技创新力度。日本“先端计划”的评价流程主要有事前评价、中期评价和事后评价三个流程,先进科学仪器开发项目的事前评价根据项目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是否能应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需求,是否有发展前景,是否已制定可实施的研发计划和实施体制,拟开发技术或设备是否能产生更大效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与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事前评价的依据基本相同。中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研究人员加快研究进展,日本中期评价关注研发目标达成度、性能、市场性、技术成熟度和文献发布情况,我国项目的中期评价除这些方面外,更重视项目是否有真实开展,以及经费是否合理使用等,反映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活动存在伪开展、经费使用不当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影响了我国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科研成果的产出。该计划的后期评估是对取得成果的最终总结,一般在项目结束后一年之内进行,亮点是所开发的原型机是否能获得最先进的科技数据,是否形成了具有战略性布局的知识产权(表1),反映出日本对其开发的先进科学仪器的科技水平及开拓相关市场的战略要求。与之相比,我国项目后评估的依据评估依据较为笼统,对项目开发的先进水平要求并不高。3.3 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为了更好地推广所资助项目研究成果的应用,“先端计划”构建一个项目在线展示平台,主要展示了该计划资助项目的成果开发成功的重要信息,和如获奖信息、权威论文、论著的发表等的一般信息,以及项目成果重要推广活动等的详细信息;其中成果开发成功的信息展示了共123条(图4),显示了所资助项目的研究进展及相关成果成效的追踪信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科研仪器展示传播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推进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平台里展示了2006-2020年的144项项目研发成果信息,且均涉及到研发机构寻求成果转化渠道或寻求资金投入继续研发的信息,但并未为这些研发成果提供成果转化的资金资助。这也反映出其中的短板:一是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的是科研仪器的研发,而对于研发成果商业化的助力较少;二是主持或参与设备开发项目的企业或研究机构的自身,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实现其所开发设备的商业化。这些短板直接影响了我国研发的科研仪器成果的转化率。3.4 项目投入日本投入了大量经费以促进其先进测量分析技术与先进科学仪器开发的进度,据统计(图5),“先端计划”共投入的总经费约550亿日元(约28.6亿元人民币,以2022年4月份汇率计算),占同时期日本科研费总额近3%,至2016年资助项目数量共1165项,平均资助金额约0.47亿日元(约244万元人民币),并产生了许多较权威的论文、专利和商品化成果。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在2004—2016年期间,共投入经费22亿元,占同时段国家自科基金资助总额的1.32%,资助项目数573项,平均资助金额约386万元。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与日本该计划相比,投入经费总金额为日本的76.9%,资助项目数量为日本的49.2%,项目平均资助金额为日本的158.2%,可见我国项目的平均资助额度虽远远大于日本,但在总投入和资助项目数量上均弱于日本。具体经费投入方面,日本2004—2009年经费投入逐渐增加,2010—2016年期间,经费投入发生波动,2013年后投入减少,主要原因为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于2014年移交至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Japan Agency for Med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AMED),随后该计划的经费投入大幅降低。而我国经费投入从2004年的990万元开始逐年增加,自2014年起,经费投入开始剧增至4.55亿元以上,反映出我国开始加大力度发展先进科学仪器,以期尽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提高我国先进测量技术与仪器水平的决心。3.5 研究领域的演化日本“先端计划”的实施时间是2004—2020年期间(2016年度为项目最后的选题立项年,计划实施结束的实际时间为2021年3月31日)。按研发对象的类型,其资助项目可分为科学仪器零配件或关键技术研发、科学仪器整机研发、研究成果活用、科学仪器实证研究和科学仪器软件开发等5类项目,按仪器所属学科领域分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5类,资助项目受日本国情及科技需求变化而改变,如2007年之前主要为非特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开发,2007年开始,“先端计划”为之前所研发的、有前景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增设了科学仪器的实证验证资助,并在2009年增设了相关的软件开发项目、2011年增设了研发产品普及推广的资助项目以支撑产品顺利商业化,至此“先端计划”的资助形成了从技术研究至设备成品商业化的全链条式资助。在学科领域演化方面,东日本大地震前,“先端计划”资助的项目主要分为非特定领域和重点领域;但在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援灾后重建,放射线辐射污染的解决成为日本科研攻克的首要课题,为此,该计划于2012年开始重点支持了绿色能源、放射线测量和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研究,日本大地震复兴特别委员会投入38亿日元资金以支持放射线测量领域的研发活动。2014年,由于日本科技战略需要,该计划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项目被移交至AMED,同年,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开始推动孵化器的形成,2014—2015年,共投入资金3亿日元(图6)。可见,“先端计划”是根据日本国情来决定对相关研究方向的资助力度,确保经费用在“刀刃”上。4 项目成效4.1 SCI论文产出“先端计划”的实施,促使日本大批量的论文和专利的产生,仅在2004—2013年的10年间,日本该计划资助的研发活动共发表了2774篇论文,专利申请1048件,并获得了多项权威奖项。利用该计划及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自由申请)的项目名称、基金机构名、国家所在地等信息,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SCIE数据库里检索出2004—2021年期间日本发表的SCI论文共1558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工程、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光学、仪器仪表、光谱学和核科学技术;共有14篇高被引论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7篇(占日本总高被引论文数量的50%),科技及其他项目4篇(28.57%),物理学方向2篇(14.29%),材料科学2篇(14.29%),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和晶体学各1篇。中国相应时间段检索出SCI论文共1793篇,Top10的研究方向依次为化学、工程、光学、科技及其他项目、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核科学技术和神经科学等;共有高被引论文11篇,化学方向高被引论文有4篇(占中国总高被引论文数量36.36%),物理学方向2篇(18.18%),材料科学2篇(18.18%),科技及其他项目3篇(27.27%),神经科学2篇(18.18%),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各有1篇。与日本该项目的研究方向相比,我国对应用微生物学、核医学成像、生物物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科学仪器研究较为重视。高被引论文(被ESI数据库收录的论文)方面,日本化学方面的论文高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科技及其他项目、物理学、材料科学、天体物理学等方向均有一定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我国化学方面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少,但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科技及其他项目等方向高被引论文数量跟日本相当,神经科学、能源燃料、工程、海洋学、公共环境职业健康和热力学方向上的高被引论文数量较日本高,说明我国这些研究方向的影响力较日本该计划产出的同研究方向论文的影响力高。为了解日本该计划资助项目和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发项目的执行研发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将上述检索出的SCI文献导入Gephi分析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独立研究活跃度强的日本作者单位依次为东京大学(285篇)、日本东北大学(98篇)、大阪大学(158篇)、京都大学(144篇)和名古屋大学(104篇),主要专注于化学、核科学技术、测量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合作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名城大学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紧密合作,共同发表的SCI论文数量达40多篇,占总排位在第18名(图7)。对比之下,我国研究也类似于日本,以中科院为首要单位的研发活动极为活跃(383篇),其次为清华大学(183篇),也偏重于独立研究,合作活跃度并不大(图 8)。4.2 代表性开发成果/产品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分析计测类仪器中表面分析相关的日本企业占据了全球30%的市场份额,这也间接说明“先端计划”对日本先进科学仪器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该计划实施至今,生命科学领域已成功商业化的成果共18件,材料测量领域的共19件,环境测量领域的5件和放射线测量领域的9件,部分成果在全球先进科学仪器领域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如2019年东京大学与日本日本电子株式会社(Japan Electronics Co., Ltd.,简称为JEOL)开发的无磁场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镜MARS机型为全球第一台原子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其测角台内观察到800μm×800μm×200μm空间磁场分布,分辨率达143pm,多种用途设计使其将拥有巨大的应用前景,有望助力于磁体、钢铁、半导体器件和量子技术等尖端材料的开发。该设备虽仍未上市,但在2022年2月,该研发团队利用该设备成功直接观察了原子磁场并详细观察磁性材料的原子,展示其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顶端。此外,大阪大学与岛津制作所于2017年开发并已商业化的Nexera UC Prep半制备型超临界流体色谱系统,可应用于医疗领域生物标志的探索、药品分析、毒性评价、食品领域机能性成分分析和环境领域污染物分析;可实现节省等待时间的连续制备和高回收率制备,如通常需要1周左右的500种残留农药检查,通过该产品仅需50分钟即可获得检测结果。该产品获得了2015的Pittcon Editors’Award金奖及2019年第一届日本公开创新大奖农林水产大臣奖。岛津制作所研发的成像质量显微镜iMScope于2013年成功商业化,可应用疾病相关标记物发现、药物动力学观察等;在研究团队的努力下,iMScope已经发展出iMScope TRIO、iMScope QT等型号,其中iMScope QT具有可融合形态学图像,又可实现高速、高灵敏度和高空间分辨率分析等优异性能。先进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提升了日本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也促进日本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先端计划”已商品化的47件代表性产品的研发机构进行科研合作网络可视化分析(图9)发现,研究活跃度最强的东京大学,其虽与京都电子工业公司、岛津制作所、滨松医科大学、滨松光子学公司等在电磁敏感性(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和光电探测方向上有一定的合作,但其自主研究的活跃度显得更强一些,较专注于探针、影像软件、分析仪等方向的研究上。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和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与东京大学类似,均偏向于自主研究为主,与企业有一定的合作,总体研究活跃度弱于东京大学。合作研究活跃度较强的合作单位主要有广岛大学和集成系统公司、氧化物公司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分子科学研究所、千叶大学与雄岛试剂公司、北海道大学与系统仪器公司、筑波大学与大美公司等。综上可见,该计划倾向与知名大学以自主研究为主,知名度较弱的大学与企业合作研发为主的方式来推进其项目研究的顺利实施。5 启示与建议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科学仪器产业技术的发展,《“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提出“以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自主研发为突破口,聚焦高端通用和专业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工程化和产业化,研制一批核心关键部件,显著降低核心关键部件对外依存度,明显提高高端通用科学仪器的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大幅提升我国科学仪器行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3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加强高端科研仪器设备研发制造,聚焦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装备材料等研发突破与迭代应用;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包括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动科学仪器的研发,如广东省制定了《广东省培育精密仪器设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化科学测试分析仪器等六个子领域的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市2022年发布了“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学仪器领域项目申报指南。这些政策的部署对于促进我国高端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打破国外先进仪器设备垄断、提高先进科学仪器国产化率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方面,日本“先端计划”做出了较好的探索,给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发展的启示如下:1)强化项目顶层设计,聚焦社会经济需求日本是站在科技创造立国的高度对“先端计划”进行顶层设计,最终是为了摆脱其对境外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支撑“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提到的超智能社会的实现。技术研发产出的定位明晰,着眼于开发可解决国内社会相关领域重点难题的原创技术,开发和大幅度优化仪器设备的同时,瞄准了诺贝尔奖级别的一流技术产出,并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知识产权布局和标准化战略,逐步推动在先进科学仪器领域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因此,我国在设立类似的项目时应加强宏观设计,通过类似于日本对社会企业、高校、研究所等进行定期、多次问卷调研、实地调研的方式广泛调研社会需求与建议,优先攻关社会最急需、最有机会实现的关键核心技术。在保证项目技术对标国际前沿的同时,兼顾仪器国产替代化发展,确保我国科研人员的仪器自主可控,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推动项目“投早、投少”日本把科学仪器的研发作为提升本国科研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所以投入的经费也相对比较高,2004—2016年“先端计划”经费的投入量占该国科研费的近3%,高于我国2004—2016年投入经费占同时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额的1.32%,我国与日本科研资助强度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科学仪器被国外企业长期垄断,我国每年上万亿科研投资经费中,用于进口仪器设备的固定投入就高达60%。因此加强先进科学仪器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我国加大对科学仪器领域的研发投入,借鉴日本的做法,通过“投早、投少”的方式资助尽可能多的初创项目,同时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通过多元化经费的投入助力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难题;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遴选出优秀的原创研发及国产替代化团队,形成多点开花、良性竞争的局面。另外,建议在项目立项前对承担主体进行实地调研,评估拟立项项目承担主体的实际完成能力,进一步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3)瞄准国际前沿领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先端计划”支持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纳米技术)、环境科学、放射线测量和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先进测量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开发,项目以原始创新、创新技术作为研究出发点,为满足日本国家社会、科研和行业发展的当前需求及未来需求,做出了巨大贡献,在TEM、NMR、MS、XRD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不少成果。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需要,建议我国瞄准TEM、NMR、MS、XRD等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以加速我国在世界科技竞争竞技场上的实力,促进我国科学仪器领域的研究和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4)优化项目评价体系,聚焦高水平科研产出在立项项目的评价上,日本倾向于仪器使用产出数据的先进性、产品商业化前景和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而我国则倾向于科研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前景和经费使用的合理应用。尽管同属于基础研究类项目,日本的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市场导向更为明显。因此,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相对提高我国项目评价标准,强化我国科学仪器领域基础研究类项目高水平论文和高价值专利产出,加强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评议与布局,加大对科技职务赋权改革中成果转化的评价力度,增强对仪器零部件国产化率的评价,使得科研成果经得起市场检验,并形成核心技术竞争力。5)引导创新全链条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先端计划”在十年间孵化的47件产品中,其所涉及的研究项目中有30件是由企业牵头,高校和研究机构参与研发,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形成良好的产业技术孵化育成生态体系,促进科学仪器产业良性发展。例如,日本筑波大学、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日本拓普康等2006年合作研制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3D OCT-1000),当时是世界上第一个融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OCT)和无散瞳眼底照相机的三维眼底图像摄影装置,目前已开发出3D OCT-1 Maestro和3D OCT-1000等产品,该系列产品在眼科应用性强,进入市场后,2016年JST对该项目成果的成效追踪显示,OCT系列产品销售已突破了10000台。该产品是日本产学合作的成果,销售台数也是JST对其项目成果的推广最终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因此,我国在制定科学仪器基础研究类项目时可以适度往创新链后端延伸,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攻关“卡脖子”技术、颠覆性技术,注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及重点研究领域的培育,加大对项目成果转化的支持及项目结束后的成果转化成效追踪,并促使相关信息对公众透明化,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同工信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项目布局衔接与联动,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来源:徐玉霞, 李桃, 黄怡淳, 文晓芸, 裘钢, 刘漪, 王春明, 黄丹, 祝林. 日本先进科学仪器研发项目管理经验及启示[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2.05.008.本文作者:徐玉霞1 李桃1 黄怡淳1 文晓芸2 裘钢1 刘漪1 王春明1 黄丹3 祝林1(1.广东省科技图书馆(广东省科学院信息研究所);2.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3. 广东省科学院)
  • 英研究把实验室人数与科研产出挂钩引争议
    本报讯 近日,一则在学术论文预印本发表的研究引发热议,研究称要让论文产出最大化,实验室的理想成员应在10~15人之间。该研究发现,在此数量上再增加研究生与博士生,并不能让高影响力文章持续增加,部分是因为多出来的工作人员比首席研究人员(PI)的产出低。  这项由英国苏塞克斯大学遗传学家Adam Eyre-Walker与其同事所作的研究,聚焦了该国生物科学领域的398位PI,对比了他们研究团队的规模以及过去5年间文章发表数量。普遍来看,PI的实验室中平均有6名其他研究人员,这些实验室人数从0~30人不等。他们统计得出,PI在5年间平均发表文章数量略大于10篇,而每增加一名团队成员会使研究产出增加不超过2篇。华威大学微生物实验室主任Mark Pallen总结说:&ldquo PI的研究产出几乎相当于其他团队成员的5倍。&rdquo   然而,当把文章的引用率和影响因子加入分析时,当实验室成员达到10~15人时,实验室中其他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似乎再次降低。Pallen表示,他对该研究所说的实验室规模的理想人数为10~15人持怀疑态度。Eyre-Walker也表示,此次分析并没有包括足够多的大型团队,因此并未得出实验室理想规模的准确答案。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主要结论:PI是实验室产出的主要力量。&ldquo 人们一些时候认为,PI会肆意在每篇文章上署上他们的名字,无论他们是否作出了贡献。&rdquo 他说,&ldquo 但是在英国,研究团队一般都较小,我认为PI在实验室成果中是主要贡献者。&rdquo
  • 微藻“吃”下电厂废弃物 产出上等生物油脂
    p  最近,一则“我国科学家发现小球藻‘吃’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pp  小球藻是什么?它“吃”下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又变成什么?/pp  首次证明了“生物减排”可行性/pp  近年来大气雾霾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活,氮氧化物是酸雨与雾霾的主要诱因。我国2016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高达23兆吨,位居世界第一。/pp  消除氮氧化物的技术叫“脱硝”,由于氮氧化物能跟水反应生成硝酸根、亚硝酸根,正好是微藻可利用的氮营养,所以通过微藻培养可以消除氮氧化物污染,发展新型生物脱硝技术。由此获得的微藻生物质副产品则可以作为蛋白、油料的来源,满足水产饲料、生物能源等行业的原料需求。/pp  微藻生物量中碳和氮元素含量分别占50%和10%左右。微藻是地球上将二氧化碳与无机氮转化为有机物效率最高的一种光合微生物,被誉为是由阳光驱动的高效“生物工厂”。/pp  可不可以将这座“生物工厂”装进电厂,让微藻“吃”下工业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实现碳减排并降低环境污染,同时又可以生产出生物能源的原料和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一石双鸟”?/pp  在国外从事了8年藻类生物学研究的王强,作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引进“百人计划”研究员,2010年7月回国组建微藻研究团队,开始投入这项研究。/pp  2014年,首篇论文率先发表在国际环境学领域顶级期刊《环境科技》上。此项研究被认为在国际上“首次证明了微藻用于工业污染物减排的同时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可行性”。/pp  闯过一道道工业实验难关/pp  7年时间,王强团队把设想逐步变成了工业的可行性,这中间他们走过了艰难的历程。/pp  首先是藻种问题。在繁多的藻类中,什么藻种“吃的多,又产的多”?/pp  小球藻是一种球形单细胞淡水藻类,直径3—8微米,繁殖率超强。王强说:“小球藻最快2个小时可以繁殖一代,也就是说它的生物量两个小时可以翻一翻,生长快工作效率自然也高。”/pp  经过不断地筛选,最终获得的小球藻比常规小球藻油脂和生物量生产率分别提高了39%和35%,脱硝率可达96%以上。/p
  • 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将建立
    p  食品安全是近年来广受公众关注的问题。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日前在北京成立。我国将通过该联盟建立实时的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搭建联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试验基地等。/pp  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指出,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包括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等,具有强毒性和致癌性。真菌毒素污染广泛,尤其对大宗农产品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饮食健康。目前,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有针对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和法规。/pp  据了解,国家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盟将聚焦真菌毒素防控难点,开展协同攻关,建立产学研结合的真菌毒素防控产业合作体系,为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起基础性支撑作用。联盟由9家副理事长单位、15家常务理事单位、33家成员单位和 44位个人成员共同组成,几乎囊括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精英。联盟将致力于建立实时的全国真菌毒素及产毒真菌污染数据库,搭建联盟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真菌毒素科技创新联合实验室、产品研发试验基地,整合联盟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共同致力于真菌毒素防控事业。/p
  • 日本半导体禁令,限制了啥?
    日本经济产业省(以下简称为:“经产省”)于3月31日提出了计划“新增23类禁止出口的尖端半导体生产设备”的政令,并计划在今年五月修改政令、7月份正式实施。如今正处于收集公众意见(Public Comment)的阶段。当日本企业向不属于“一般许可(General License)”对象范围的同盟国、友好国家的地区和国家出口相关半导体设备时,需要单独申请、获得政府的许可。在当日的记者招待会上,经产省西村大臣明确表示:“这不是一项针对某个国家的政令”、“这不是紧跟美国步伐的政令”、“并不是完全禁止出口,在调查了出口对象明确没有军事用途的可能性后,也可以予以出口许可”。但西村大臣的发言明显没有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据日本经产省表示,日本东京电子株式会社、尼康株式会社、SCREEN株式会社、Lasertec株式会社等十家尖端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家、检测设备厂家会成为此次政令影响的对象,“对日本半导体设备厂家的影响很轻微”(经产省)。日系各半导体生产设备厂家已经开始详细调查本公司哪些设备属于限制范围、以及对业绩的影响程度如何。但是,有声音指出日本产经省的法律文书难以理解,该文书虽然涵盖了详细的相关技术的细节,但文书晦涩难懂,此外,还涵盖了一些非尖端技术相关的内容。于是,笔者按照半导体的制程,对23个品种(实际上是30类,不仅包含设备,还包含半导体制程中的护膜(Pellicle)类)进行了分类。本文笔者的记录顺序不同于日本经产省的记录顺序。热处理相关(1类)在0.01Pa以下的真空状态下,对铜(Cu)、钴(Co)、钨(W)(任何一种元素)进行回流(Reflow)的“退火设备(Anneal)”。检测设备(1类)EUV曝光方向的光掩膜版(Mask Blanks)的检测设备、或者“带有线路的掩膜”的检测设备。曝光相关(4类)1.用于EUV曝光的护膜(Pellicle)。2.用于EUV曝光的护膜(Pellicle)的生产设备。3.用于EUV曝光的光刻胶涂覆、显影设备(Coater Developer)。4.用于处理晶圆的步进重复式、步进扫描式光刻机设备(光源波长为193纳米以上、且光源波长乘以0.25再除以数值孔径得到的数值为45及以下)。(按照笔者的计算,尼康的ArF液浸式曝光设备属于此次管控范围,干蚀ArF以前的曝光设备不在此范围。)干法清洗设备、湿法清洗设备(3类)1.在0.01Pa以下的真空状态下,除去高分子残渣、氧化铜膜,形成铜膜的设备。2.在除去晶圆表面氧化膜的前道处理工序中所使用的、用于干法蚀刻(Dry Etch)的多反应腔(Multi-chamber)设备。3.单片式湿法清洗设备(在晶圆表面性质改变后,进行干燥)。蚀刻(3类)1.属于向性蚀刻 (Isotropic Etching)设备,且硅锗(SiGe)和硅(Si)的选择比为100以上的设备;属于异向性(Anisotropic Etching)刻蚀设备,且含高频脉冲输出电源,以及含有切换时间不足300m秒的高速切换阀和静电吸盘(Chuck)的设备。2.湿法蚀刻设备,且硅锗(SiGe)和硅(Si)的蚀刻选择比为100以上。3.为异向性蚀刻设备,且蚀刻介电材料的蚀刻尺寸而言,蚀刻深度与蚀刻宽度的比率大于30倍、而且蚀刻幅宽度低于100纳米。含有高速脉冲输出电源、切换时间不足300m秒的高速切换阀的设备。成膜设备(11类)1.如下所示的各类成膜设备。*利用电镀形成钴(Co)膜的设备。利用电镀形成钴(Co)膜的设备。利用自下而上(Bottom-up)成膜技术,填充钴(Co)或者钨(W)时,填充的金属的空隙、或者接缝的最大尺寸为3纳米以下的CVD设备。在同一个腔体(Chamber)内进行多道工序,形成金属接触层(膜)的设备、氢(或者含氢、氮、氨混合物)等离子设备、在维持晶圆温度为100度一一500度的同时、利用有机化合物形成钨(W)膜的设备。可保持气压为0.01Pa以下真空状态(或者惰性环境)的、含多个腔体的、可处理多个工序的成膜设备,以及下面的所有工序中所使用的金属接触层成膜设备:(1)在维持晶圆温度为20度一一500度的同时,利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成氮化钛层膜或者碳化钨层膜的工艺。(2)在保持晶圆温度低于500度的同时,在压力为0.1333Pa一一13.33Pa的范围内,利用溅射工艺,形成钴(Co)层膜的工艺。(3)在维持晶圆温度为20度一一500度的同时,在压力为133.3Pa一一13.33kPa的范围内,利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成钴(Co)层膜的工艺。利用以下所有工艺形成铜线路的设备。(1)在保持晶圆温度为20度一一500度的同时,在压力为133.3Pa一一13.33kPa的范围内,利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成钴(Co)层膜、或者钌(Ru)层膜的工艺。(2)在保持晶圆温度低于500度的同时,在压力为0.1333Pa一一13.33Pa的范围内,利用PVD技术,形成铜(Cu)层膜的工艺。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有选择性地形成阻障层(Barrier)或者Liner的ALD设备。在保持晶圆温度低于500度的同时,为了使绝缘膜和绝缘膜之间不产生空隙(空隙的宽度和深度比超过五倍,且空隙宽度为40纳米以下),而填充钨(W)或者钴(Co)的ALD设备。2.在压力为0.01Pa以下的真空状态下(或者惰性环境下),不采用阻障层(Barrier),有选择性地生长钨(W)或者钼(Mo)的成膜设备。3.在保持晶圆温度为20度一一500度的同时,利用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成钌(Ru)膜的设备。4.“空间原子层沉积设备(仅限于支持与旋转轴晶圆的设备)”,以下皆属于限制范围。(1)利用等离子,形成原子层膜。(2)带等离子源。(3)具有将等离子体封闭在等离子照射区域的“等离子屏蔽体(Plasma Shield)”或相关技术手法。5.可在400度一一650度温度下成膜的设备,或者利用其他空间(与晶圆不在同一空间)内产生的自由基(Radical)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形成薄膜的设备,以下所有可形成硅(Si)或碳(C)膜的设备属于限制出口范围:(1)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 Permittivity)低于5.3。(2)对水平方向孔径部分尺寸不满70纳米的线路而言,其与线路深度的比超过五倍。(3)线路的线距(Pitch)为100纳米以下。6.利用离子束(Ion Beam)蒸镀或者物理气相生长法(PVD)工艺,形成多层反射膜(用于极紫外集成电路制造设备的掩膜)的设备。7.用于硅(Si)或者硅锗(SiGe)(包括添加了碳的材料)外延生长的以下所有设备属于管控范围。(1)拥有多个腔体,在多个工序之间,可以保持0.01Pa以下的真空状态(或者在水和氧的分压低于0.01Pa的惰性环境)的设备。(2)用于半导体前段制程,带有为净化晶圆表面而设计的腔体的设备。(3)外延生长的工作温度在685度以下的设备。8.可利用等离子技术,形成厚度超过100纳米、而且应力低于450MPa的碳硬掩膜(Carbon Hard Mask)的设备。9.可利用原子层沉积法或者化学气相法,形成钨(W)膜(仅限每立方厘米内氟原子数量低于1019个)的设备。10.为了不在金属线路之间(仅限宽度不足25纳米、且深度大于50纳米)产生间隙,利用等离子形成相对介电常数(Relative Permittivity)低于3.3的低介电层膜的等离子体成膜设备。11.在0.01Pa以下的真空状态下工作的退火设备,通过再回流(Reflow)铜(Cu)、钴(Co)、钨(W),使铜线路的空隙、接缝最小化,或者使其消失。据日经报道,针对这个公告,日本一家大型半导体制造设备生产企业的相关负责人感到困惑,他表示:“我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设想,但比预想的更难理解”。生产超微细加工使用的“EUV曝光”相关检测设备的Lasertec指出,“如何操作还存在不明朗的部分”,“将从相关省厅和业界团体等收集信息,采取应对措施”。英国调查公司Omdia的南川明指出:“各企业的模式不同,详查设备是否用于尖端产品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并表示“日本厂商有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停止业务”。考虑到日本在设备领域的影响力,这个限制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作者:张竞扬-摩尔精英CEO链接:https://xueqiu.com/4927163759/246457921来源:雪球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