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羟基毛地黄毒素

仪器信息网羟基毛地黄毒素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羟基毛地黄毒素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羟基毛地黄毒素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羟基毛地黄毒素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羟基毛地黄毒素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羟基毛地黄毒素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羟基毛地黄毒素相关的解决方案。

羟基毛地黄毒素相关的论坛

  • 【求助】我的洋地黄毒苷找不到母离子峰!!!【已解决】

    我是做地高辛杂质的检测洋地黄毒苷,使用安捷伦6410找不到符合分子量的母离子峰,询问其他老师是说带上了一个Na,不过总感觉好像不是这样子,请问各位有谁遇到这种情况的,或者是做过洋地黄毒苷[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检测的,该怎么解决~~~~

  • 真菌毒素与黄曲霉毒素是那些?

    黄曲霉毒素是天然存在的霉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已经被证明对人体容易产生癌症,是一类致癌物质。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法律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能超过20ppb,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ppb。而其它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ppb。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棉籽以及一些与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也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牛乳及其制品是易受到黄曲霉毒素M1污染的食品之一。黄曲霉毒素 M1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层析法(TLC),酶联免疫法(ELISA)等。而使用黄曲霉毒素M1 免疫亲和柱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提纯纯化并浓缩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组分,使得后面的分析更加轻松简单。PriboFast黄曲霉毒素总量亲和层析柱可选择性吸附样品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从而对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样品起到非常针对性的纯化作用,过柱净化后的样品液可直接用于液相进行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含量的检测。亲和层析柱与HPLC配合使用可达到快速测定的目的,以改善信噪比,可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度。PriboFast黄曲霉毒素总量亲和柱用于定性、定量检测谷物、副食品、酒类等食品和饲料等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时的样品前处理。柱容量:≥200ng 回收率:80-90%可用于快递纯化检测牛奶,奶粉等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M1。

  •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黄曲霉毒素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 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 厨福记、东江等20种食用油被曝黄曲霉毒素超标

    又有20种食用油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记者昨天从省质监局获悉,在最近该部门对全省食用油生产企业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发现作坊式、小型生产企业生产的花生油质量堪忧。记者从这份最新的黑名单中发现,问题产品有品牌的仅有三个,分别为厨福记、五谷唛、东江,其他问题产品均是无商标、无品牌的散装油。  据省质监局介绍,此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全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企业727家,发现20家小型企业的食用油产品黄曲霉毒素B1超出标准限量值。不合格企业多为小规模的加工厂,均采用半精炼工艺,生产量较小,主要以散装形式零售供应附近居民。执法人员分析指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没有严格按规定进行原料进货把关,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花生在生长、储存过程中由于天气湿热发霉,黄曲霉菌生长繁殖产生黄曲霉毒素。一些企业对购进的花生原料没有严格筛选和检测,部分霉变花生被用于食用油生产,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  据悉,此前在国家质检总局本月初公布的食用油产品国家质量抽查中,广东云浮市云城区满意花生油厂的花生油、云城区富盛粮油厂的花生油,以及高要市孖宝油有限公司的花生油均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素B1超标。随后,省质监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样检验力度。  据相关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质中毒性名列第一。黄曲霉毒素共分为17种,其中致癌作用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据资料显示,“黄毒”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存留最多,因此对肝脏的损害也最大。人如果误食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轻则可能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重则可能出现肝区疼痛、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一般来说,体内黄曲霉毒素如果达到1毫克/公斤以上就可诱发癌症,而这仅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毒素。  据悉,目前当地质监部门已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立案查处,并责令企业停产,暂扣生产许可证,依法查封未销售的问题产品,召回问题产品。对连续检出不合格的企业,将依法吊销其食品生产许可证。  省质监局强调,食用油生产企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花生油生产企业尤其要注意防止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品污染问题,必须从筛选花生原料开始把关,并严格工艺控制和出厂检验。“对不落实主体责任的不合格企业将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有关负责人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

  • 【分享】神经毒素:鱼腥藻毒素

    1 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如鱼腥藻毒素-a (Anatoxin-a)、鱼腥藻毒素-a(s) (Anatoxin-a(s))、高类鱼腥藻毒素-a (Homoanatoxin-a);麻痹性或瘫痪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等;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如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和鳍藻毒素1-3(Dinophysistoxin, DTX)等;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神经性贝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及西加鱼毒素(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 尹伊伟,2000)。鱼腥藻毒素-a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生物碱(图1-2),相对分子质量为165(Hitzfeld B C, 2000-II)。目前发现鱼腥藻、颤藻、束丝藻(Aphanizomenon)、柱孢藻(Cylindrospermum)和微囊藻可以产生鱼腥藻毒素-a。高类鱼腥藻毒素-a (图1-3)是从美丽颤藻(O. formosa)中分离到的一种鱼腥藻毒素-a的同系物,它用丙酰基替代了鱼腥藻毒素-a中C-2上的乙酰基。鱼腥藻毒素-a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它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乙酰胆碱酯酶或真核生物中的任何酶均不能降解它。它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如果动物的呼吸系统受到影响,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鱼腥藻毒素-a(s)是N-羟基鸟嘌呤的单磷酸酯(图1-4),到目前为止仅从北美洲发现,由水华鱼腥藻(A.flos-aquae)和A.Lemmermannii产生。鱼腥藻毒素-a(s)可以阻止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Henriksen P, 1997)。 图1-2 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2 Structure of anatoxin-a 图1-3 高类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3 Structure of homoanatoxin-a 图1-4 鱼腥藻毒素-a(s)分子结构图Figure 1-4 Structure of anatoxin-a(s)麻痹性贝毒素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形似三环化合物,是一种非蛋白质毒素。分子结构如图1-5所示。类似于具有两个胍基(guanidyl)的嘌呤核,为非结晶、水溶性、高极性、不挥发的小分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毒素遇热稳定,并不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其中毒性最强的为STX、neoSTX、GTX1、GTX3和dcSTX(1300Mu• μmol-1),但其他几种毒素很容易水解成毒性成份。其来源生物均为甲藻,如有毒膝沟藻(Gonyaulax)、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和Pyrodinium等。麻痹性贝毒的强度是通过转换成STX的毒性来表达的。这些毒素主要是由海洋中的赤潮藻甲藻产生的,可在贝类中累积进而危害人类。由于这些毒素最早是从摄食有毒藻类的贝类体内发现,故被称作贝毒。在淡水中PSP主要存在于水华束丝藻(Aph. flos-aquae)、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Lyngbyawollei和C. raciborskii中(Bialojan C, 1988)。麻痹性贝毒素也是到目前为止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主要包括石房蛤毒素及其四氢呋喃衍生物,发现的有近三十种(表1-1),由分子结构中R4基团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氨基甲酸酯类、N-磺酰氨甲酰基类、脱氨甲酰基类和脱氧脱氨甲酰基类。其中石房蛤毒素(STX)已被收入《化学武器公约》中禁止化学品的第二类清单。我国也将PSP毒素列为贝类产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图1-5 麻痹性贝毒素分子结构图Figure 1-5 Structure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s)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使之关闭,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乙酰胆碱不能释放,从而导致神经麻痹。其毒理作用为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对人体的中毒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目前尚无对症解毒剂。PSP的毒性为LD50=3.4×10-9。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100g贝类可食部分的PSP毒力超过80ug(400Mu)时不得食用(丘建文,1991)。海洋生物中,由于贝类对麻痹性贝毒具有极强的抵抗性,因此这种毒素就在贝类体内储存积累,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有毒贝类会产生一系列神经麻痹症状,严重的可能致命。由于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成为赤潮毒素中最受关注的一种,许多国家已在贝类生产、贸易过程中,对此毒素制订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条例。与贝类相比,鱼类对这种毒素却极为敏感。腹腔注射时,其对鱼类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4~12)×10-6,口服为(100~750)×10-6,给药后5~15min,鱼类即失去平衡,0~60min就出现死亡。因此,在此类赤潮发生时,常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现象,欧洲的北海及北美的东北海岸都曾发生因麻痹性贝毒中毒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死亡的鱼类有玉筋鱼和鲱鱼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来源于藻类的贝毒,许多是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而传递给鱼类,从而引起鱼类的死亡。因此,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危害,既可通过藻细胞本身的胞外分泌物也可通过摄食染毒的其他动物使鱼类中毒。不过由于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毒性很高,毒素不会在鱼体内大量残留,中毒死亡鱼体肌肉内的残留毒素含量很低。我国虽未有因麻痹性贝毒中毒而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但已有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赤潮发生,而且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藻类在我国海域普遍存在,因此,应高度警惕这类赤潮的发生(尹伊伟,王朝晖等,2000)。2 脂多糖内毒素脂多糖内毒素是蓝藻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由脂A、核心寡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其中脂A分子结构式如图1-6所示。目前已从裂须藻(Schizothrix calcicola),颤藻,鱼腥藻,微囊藻和Anacystis中分离到。蓝藻脂多糖内毒素的脂A与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不完全相同,种类更多,而且往往含有少量的磷酸。脂多糖内毒素包括细胞毒性生物碱(Alkaloid)、皮肤毒性生物碱和刺激性毒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Metcalf J S, 2004)。

  • 呕吐毒素是什么?

    解释毒性效应呕吐毒素(DON,)是单端孢菌素烯烃中的一种,它通常是由生长在谷类物品(如小麦、玉米、大麦和秣草)霉菌镰红菌素生成的。呕吐毒素的毒性效应包括:呕吐、不想进食、胃肠炎、腹泻、免疫抑制和血液病。强制标准研究表明猪对呕吐毒素很敏感,当呕吐毒素含量≥1ppm时,它们就拒绝进食。其毒性也会对其他物种产生毒性效应,各种物种对呕吐毒素的敏感性各不相同。研究表明呕吐毒素会使已加工食物发生问题,包括使可吃的谷类制品产生臭味、对生面团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精确测定可能含有呕吐毒素的食物和食品就现得十分重要。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经制定了呕吐毒素含量的强制标准。建议限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经颁布的呕吐毒素建议限量如图示“建议限量”。概述首次分离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主要是由镰刀菌的某些种产生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相似的有毒代谢产物——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中的一种。DON的主要产生菌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graminearum),据报道也有其它一些镰刀菌可产生。DON于1972年由日本的Morooka等首次分离,同年,Yoshizawa等阐明了这种新的真菌毒素的结构,并将其命名为4-deoxynivalenol(DON)。细胞毒性DON广泛存在于全球,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玉米等谷类作物,也污染粮食制品,人和动物在误食被该毒素污染的粮谷类后可以产生广泛的毒性效应。另外,它还常与其它的霉卤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共同污染农作物,进入人体后可以相互影响。近年来发现DON可能与人类食管癌、IgA肾病有关,对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构成威胁。DON属于剧毒或中等毒物,研究表明,DON在体内可能有一定的蓄积,但无特殊的靶器官,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人畜摄入了被DON污染的食物/饲料后,会导致厌食、呕吐、腹泻、发烧、站立不稳、反应迟钝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损害造血系统造成死亡,但不同的动物对DON的敏感程度不一,猪是最敏感的动物。研究表明,DON可能对免疫系统有影响,有明显胚胎毒性和一定致畸作用,可能有遗传毒性,但无致癌、致突变作用。由于DON的危害严重,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谷物及饲料中DON的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谷物中DON的限量标准为1.0mg/kg。理化性质DON的化学名为3a,7a,l5一三羟基一l2,l3一环氧单端孢酶一9一烯I8酮,是一种B型单端孢酶烯族化合物,为一种倍半烯衍生物。分子量为296.3,分子式为C15H20O6,结晶为无色针状,熔点为l5l~153℃,α,β一不饱和酮基致使其在短波紫外下有吸收峰。但此紫外吸收与其它许多物质紫外吸收相重叠,并非特征性的。DON易溶于水和极性溶剂甲醇、乙醇、乙腈、丙酮及乙酸乙酯,但不溶于正己烷和乙醚。1988年Shepherd和Gilbert证实DON在有机溶剂中稳定,因此乙酸乙酯和乙腈是最适合的溶剂,长期储存更是如此。DON耐热、耐压,弱酸中不分解,加碱及高压处理可以破坏其部分毒力。DON的耐藏力也很强。据报道病麦经4年的贮藏,其中的DON仍能保留原有的毒性。检测DON的污染常出现于小麦、大麦、玉米和饲料中,因此绝大部分DON检测方法是针对这些物质,而分析谷物及饲料中的DON并非易事,许多因素必须给以良好控制。例如要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抽取适当的样品,适当地储备、处理以及恰当地从样品中抽小样。原始材料可能存在的不均一性和在储备、分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物使分析进一步复杂化;另一方面,分析过程中需要估计精确度、精密性、最低检出限以确保检测得出的数据能具有代表性,尽可能把分析错误减到最

  • 每天都要喝的牛奶,如果暗藏毒素你该怎么办?牛奶中黄曲霉素M1专业解决方案分享。

    针对近日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的蒙牛乳业(眉山)和福建长富纯牛奶抽查的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问题。蒙牛乳业对此向民众进行了致歉申明,反应了民族企业的责任心和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对于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在之前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其中:鲜乳及其乳制品(折算为鲜乳汁)不得超过0.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黄曲霉毒素b1。(GB 2761-2005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9676-2003国家标准—乳及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黄曲霉毒素M1 ELISA试剂盒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分析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残留。目前来讲,Aflatoxin M1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酶联免疫检测法等。液相色谱法可以精确的检测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微小含量。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花生、棉籽粉、玉米、干辣椒粉等食品中以及一些与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霉菌的生长并不一定表明黄曲毒素的存在,因为黄曲毒素只有在湿度、温度适合及通风良好才会生成。黄曲霉素B类具有蓝色荧光,G类具有绿色荧光。除了蔬菜中常见的(B1,B2,G1,G2),还有存在喂食了有毒饲料的奶牛的牛奶中的黄曲霉素M,其中毒性最高的M的代谢物为4-羟基化的产物Bs.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也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其危害巨大,人类日常消费食品中如牛乳及其制品是易受到黄曲霉毒素M1污染的食品之一。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其实主要是指黄曲霉毒素比砒霜毒!!

  • 饲料中的霉菌毒素

    降低养猪成本 – 如何对饲料霉菌毒素严格把关霉菌毒素是由霉菌或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玉米和麦麸等饲料原料中,一旦忽略将为养殖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养殖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霉菌毒素的危害,将霉菌毒素预防和消除纳入保健计划中(特别是梅雨季节)。近年来,气候变暖、洪涝雨季促进了粮食生产中霉菌普遍发生和生长,再者粮食和饲料的贮藏、运输也会导致更多霉菌毒素的产生,直接表现在对畜禽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主要霉菌毒素危害表现在:黄曲霉毒素:生长迟缓、增重缓慢、肠道出血、被毛粗糙、抑郁、厌食、免疫抑制等玉米赤霉烯酮: 雌激素作用亢进,发情不规则,流产、死胎,公猪精液品质下降呕吐毒素: 损害肠道、采食量降低,容易遭到细菌的二次感染,呕吐、拒食T-2毒素: 侵害消化道、胃及肠道病变,采食量减少,拒食、呕吐,免疫抑制伏马毒素: 生长受阻,黄疸,肝组织损伤,慢性肝机能障碍,采食量下降,免疫抑制赭曲霉毒素:攻击肾脏、免疫及造血系统,肝脏变得脆弱,增重下降,生长迟缓在畜牧生产中,养殖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1、饲喂的饲料各种霉菌毒素是否超标;2、饲料中不同毒素污染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添加脱霉剂;3:添加多少脱霉剂较为科学科学养猪需要获得报告:1:饲料厂家提供的霉菌毒素检测报告2:脱霉剂厂家出具不同毒素吸附效率报告和添加量建议3:委托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霉菌毒素检验来确定添加剂量。******** 长期专注于霉菌毒素检测技术与产品服务,拥有多名专业人员和完备的检测实验室,尤其是在霉菌毒素检测方面。已与多家饲料、食品、保健品企业签订合约,提供检验服务。并且承担着国内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真菌毒素检测外包业务。如果您在养殖生产中对霉菌毒素的污染、危害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来电咨询我们,也可以委托我们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霉菌毒素污染程度进行鉴定

  • 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黄曲霉毒素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 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为什么奶粉中会含有黄曲霉毒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摄入,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国(微博)介绍,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不像三聚氰胺属于恶意添加。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如果牛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牛肉中含量不会很高。但内脏特别是肝脏中含量会高。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加热到280°都不会被破坏,所以奶粉中只要含有,就不会被去除。紫外线只能少量破坏。 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发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则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目前,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微柱筛选法、金标试纸法等。我国现行使用的国家标准GB/T 5009.22-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GB/T 5009.23-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方法,GB/T 5009.24-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与B1的测定方法。此外,卫生部于1990年11月发布了《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食品的防霉去毒措施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授徐克成介绍,颗粒状的被污染粮食可通过晾晒、清洗消除部分黄曲霉,但如果是粉末状的食物或饲料,则很难通过以上方法清除。 (1) 防霉: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13%以下即可防霉。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使用化学熏蒸剂,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2) 去毒方法: 挑除霉粒:适用花生。因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发霉,变色,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挑除后,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适应于大米,因毒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及大米表层。脱胚去毒:适用于玉米。脱胚法有两种:一是浮选,将玉米碾3MM左右的碎粒。加入清水,搅拌,轻搓,胚部碎片轻而上浮,捞出浮层;二是碾轧法,将玉米碾轧,去掉外皮及胚部.4)加碱破坏毒素:适用于食用油.5)其他:如紫外线照射,盐炒法等有一定去毒效果。 (3) 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 【分享】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160℃,2~4小时才被破坏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由活菌分泌到菌外,少数是细菌崩解后释出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分钟被破坏  160℃,2~4小时才被破坏  作用方式  与细胞的特异受体结合  刺激宿主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管活性物质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甲醛液处理不形成类毒素

  • 欢迎土老冒豆豆担任食品毒素/微生物检测实习版主

    欢迎土老冒豆豆担任食品毒素/微生物检测实习版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热心用户能加入到版主队伍中来,也希望在职的版主能在版面中发现有能力的热心用户推荐给我们。论坛正在招募版主,有兴趣的用户请到此页面申请:http://bbs.instrument.com.cn/resume/

  • 独家解读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

    独家解读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2011年12月26日09:36 新浪健康   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据称,牛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主要是因为奶牛食用了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所致。什么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会导致哪些疾病?  什么是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前者为基本毒性结构,后者与致癌性有关。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钾毒性高)及致癌性极强且耐热(B1的分解温度为268℃左右,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B1最为多见。  黄曲霉毒素分布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 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 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为什么牛奶中会含有黄曲霉毒素  人类接触黄曲霉毒素的主要来源是污染的食物,有两种通过膳食可以摄入:途径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摄入,途径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副教授何计国(微博)介绍,此次牛奶中检出的是黄曲霉毒素M,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据了解,应是饲料受到了污染造成的。但是如果饲料的原料(粮食)保存好的话,污染黄曲霉毒素的概率不会很高。此次事件中的黄曲霉毒素来源于饲料,经过代谢形成。黄曲霉毒素是微生物产生的,不像三聚氰胺属于恶意添加。黄曲霉毒素是脂溶性的,如果牛饲料中存在黄曲霉毒素,牛肉中含量不会很高。但内脏特别是肝脏中含量会高。黄曲霉毒素非常耐热,加热到280°都不会被破坏,所以牛奶中只要含有,就不会被去除。紫外线只能少量破坏。  黄曲霉毒素有何危害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生产企业如果使用劣质的原料,如发霉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则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下面是一些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检验检疫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目前,测定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薄层层析法、液相色谱法、放射免疫分析法、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微柱筛选法、金标试纸法等。我国现行使用的国家标准GB/T 5009.22-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方法,GB/T 5009.23-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测定方法,GB/T 5009.24-1996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与B1的测定方法。此外,卫生部于1990年11月发布了《防止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食品的防霉去毒措施 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专业教授徐克成介绍,颗粒状的被污染粮食可通过晾晒、清洗消除部分黄曲霉,但如果是粉末状的食物或饲料,则很难通过以上方法清除。  (1) 防霉:控制粮食含水量在12~13%以下即可防霉。保持米粒及花生外壳的完整,使用化学熏蒸剂,对防止霉菌侵染也有一定作用。  (2) 去毒方法:  挑除霉粒:适用花生。因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发霉,变色,破损及皱缩的花生中,挑除后,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显著降低。碾轧加工及加水搓洗:适应于大米,因毒素主要存在于米糠及大米表层。脱胚去毒:适用于玉米。脱胚法有两种:一是浮选,将玉米碾3MM左右的碎粒。加入清水,搅拌,轻搓,胚部碎片轻而上浮,捞出浮层;二是碾轧法,将玉米碾轧,去掉外皮及胚部.4)加碱破坏毒素:适用于食用油.5)其他:如紫外线照射,盐炒法等有一定去毒效果。  (3) 加强食品卫生监测。

  • 辐射灭菌在制剂中的应用范围

    辐射灭菌是诸多灭菌方法中的一种,但那些药物适合用辐射法灭菌?那些药物不适合用辐射法灭菌呢?现简要总结,供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参考。一、可用辐射法灭菌的药物包括:1、抗菌素类:青霉素钾、普卡因青霉素水混悬液、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苯基青霉素钠、苯甲氧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金霉素、土霉素、万古霉素、硫酸新霉素、制菌霉素、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 2、激素类:丙酸睾丸素粉液及其油溶液、雌二醇、己烯雌酚、醋酸孕烯炔醇酮、孕甾醇、醋酸皮质素、可的松、强的松龙 3、巴比妥类:苯巴比、苯巴比妥、戊巴比妥、戊巴比妥4、菌苗抗毒素类 :斑疹伤寒疫苗、白喉抗毒素 5其他类:生理盐水、注射用水、盐酸普鲁卡因及其溶液、10%葡萄糖酸钙 二、不适宜用辐射法灭菌的药物包括:1、生物碱类: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盐酸麻黄碱注射液等、苹果酸麦角新碱注射液、0.5%盐酸利多卡因等。2、生物制品类:脑垂体后叶激、胰岛素注射液、果青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肝素及其注射液、果青制破伤风抗毒素、三磷酸腺苷注射液、冻干人血浆 等。3、强心苷类:毛花强心苷注射液、洋地黄毒甙注射液等 4、维生素类:维生素B6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 5、酶类:玻璃酸酶、粘脘酸 等

  • 【资料】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将统一

    谷类、乳制品、水果等多种和百姓饮食息息相关的食物,在生长或生产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存在真菌毒素污染,而现行的GB2761-2005《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提出的相关食品真菌毒素限量的执行标准,则存在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卫生部为此组织成立食品真菌毒素限量标准整合完善工作组,于8月3日向社会公开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征求意见稿),主要修改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展青霉素等4种限量指标,增补了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等2种指标。 [b] 真菌毒素因何而生[/b] 何谓真菌毒素?《征求意见稿》对此下的定义——产毒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次生有毒代谢产物。据了解,此次修改中涉及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的有毒代谢产物,具有致癌性。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产物。经摄入含有黄曲霉毒素B1饲料的奶牛产出的牛奶中,便含有黄曲霉毒素M1。 另据了解,在大麦、玉米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是最常见的一种污染粮食、饲料和食品的霉菌毒素之一,大多在低温、潮湿和收割季节,在谷物庄稼中慢慢生长;主要生长在水果上的展青霉素,主要污染水果及其制品;赭曲霉毒素A是由多种生长在粮食(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等)、花生、蔬菜(豆类)等农作物上的曲霉和青霉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生长在小麦和玉米等农作物上的真菌产生。 [b]为何原限量标准多数保留[/b] 在此次《征求意见稿》中,多数真菌毒素保留原先的限量标准,但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标准的安全性。例如,《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中指出,目前世界各国对黄曲霉毒素M1有两种不同意见,以欧盟一些国家为代表提出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限量为0.05μg/kg;另一种意见是以美国、日本等国提出0.5μg/kg的指标。编制说明介绍,“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第56届会议报告指出,黄曲霉毒素M1为0.05μg/kg和0.5μg/kg这两个指标在致癌性方面之间并无显著差异。本次修订保留黄曲霉毒素M1为0.5μg/kg的限量指标。” 再如,编制说明认为:“根据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和主要贸易国关于食品中展青霉素限量标准以及我国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污染监测结果、暴露评估结果,我国现行限量与国际标准一致并安全有效。因此,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限量仍保持为50μg/kg。” [b]新标准更符合国情[/b] 编制说明介绍,《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的真菌毒素指标6项,涉及的清理工作涉及食品卫生标准27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39项、食品质量标准18项、有关的行业标准16项等。 “新的真菌毒素基础标准分析了我国现行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指标,提出了相关标准的交叉、重复、矛盾或缺失等问题,提交详细的比较结果。”项目组专家认为。 编制说明指出,征求意见稿分析了欧盟、日本、美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食品中的真菌毒素限量标准的制标情况及其规定,根据我国食品中真菌毒素的。监测结果,结合了我国居民膳食真菌毒素的暴露量及主要食物的贡献率,按大类(如蔬菜)、亚类(如叶菜)、品种(如菠菜)、加工方式(如罐头菠菜、干食用菌)为主线,尽量以大类和亚类为主整合限量,辅以品种和加工方式例外单列,提出了我国需要制定限量指标的真菌毒素项目和食品类别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食品真菌毒素国家安全标准建议值。

  •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产生的毒素,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不被巴氏消毒法破坏。哺乳类动物摄入被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饲料或食品后,通过羟基化作用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黄曲霉毒素B1的简介:黄曲霉毒素是多种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物,主要包括四种呀型(黄曲霉 毒素B1、B2、G1、G2,其中B1毒性最强,是主要的检测类型,但若其 他类型的浓度高,同样具有很大危害性)。它存在于谷物、坚果、棉花 籽及其他食品或饲料中,具有致癌性 ,可导致人罹患肝癌、黄曲霉毒素 中毒、瑞氏综合征和其他慢性疾病;动物可通过进食被污染 的饲料接触 到黄曲霉毒素。因此,大多数国家都限制食品或饲料中黄曲霉素B1的 含量检测原理:黄曲霉毒素B1检测试剂盒采用固相直接竞争性酶联免疫原理。微孔中包被有对黄曲 霉毒素B1具有高亲和力的抗体。黄曲霉毒素B1酶标物与标准品或样品的黄曲霉毒素 B1竞争结合微孔中包被的抗体。孵育一定时间后,倾倒微孔中的内容物,洗涤非特 异性反应物。随后加入底物试剂,溶液变为蓝色。颜色强度与黄曲霉毒素B1酶标物 的量成正比,与样品或标准品中黄曲霉 毒素B1的 浓度成反比。最后加入酸性终止 液,终止反应并将微孔中溶液颜色变为 黄色,使用酶标仪在450nm下测微孔中溶液 的OD值。比较样品OD值与试剂盒提供的标准品的OD值,即可获得检测结果。下面带大家检测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24_347084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33_347085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43_347088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34_347087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45_347089_2366837_3.jpg样品处理:1.稀释孔中+200ul酶标物+100ul标准品/样品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48_347091_2366837_3.jpg2.混匀吸打,只少3次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49_347092_2366837_3.jpg3.从每个稀释孔中吸取100ul混合液,转移至相应抗体包被微孔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51_347093_2366837_3.jpg4.室温孵育15min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52_347094_2366837_3.jpg5.孵育完成后,用洗板机洗涤4次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54_347095_2366837_3.jpg6.根据样品标准品个数计算所需底物体积,将所需底物体积置于单独容器中 然后移取100ul底物至每个微孔中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57_347096_2366837_3.jpg7.室温下孵育5min(下图是孵育5min后的颜色变化图,颜色由之前刚加入的浅蓝变为深蓝)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259_347097_2366837_3.jpg8.计算样品和标准品所需终止液的体积,将所需终止液体积置于单独容器中,然后按照与底物 相同的添加顺序和速度,向每个孔中加入100ul终止液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301_347098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301_347099_2366837_3.jpg9.用酶标仪在450nm下读取并记录每个微孔的OD值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303_347103_2366837_3.jpg1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304_347104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1/201201312305_347105_2366837_3.jpghttp://ng1.17img.c

  • 黄曲霉毒素是添加剂还是毒素

    槽最近听说检测黄曲霉毒素,这个应该是毒素吧,槽查了网址,是个致癌物撒,应该就是一种毒素吧???这个东东既然这么恐怖,槽们农村哪些粮食发霉就不敢吃啦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

  •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对策

    霉菌毒素的危害及对策近几年来,霉菌毒素中毒给畜牧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全世界贸易供应的谷物中,有25%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在高温高湿地区这种污染更加严重。我国是霉菌污染比较严重的国家,陈必芳等在1996年从全国28个省市采集104个饲料加工厂和养殖场饲料及饲料原料样品627份,检测结果显示配合饲料霉菌污染率100%,饲料原料污染率99%。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配合饲料饲料和原料污染霉菌毒素超标的比例高达60 %~70 %以上。 霉菌毒素对动物除中毒和致死外,更重要的是不易被发现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生长受阻、生产性能和抗病力降低,故饲料中霉菌毒素有“隐形杀手”之称。其对动物生产性能和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饲料霉变问题是饲料工业和畜牧业生产中不可忽视的问题,霉菌毒素污染问题应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1. 霉菌毒素及其污染现状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谷物或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长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中皆可产生。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四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桔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等)。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上述的几种毒素即为现今普遍认识的8种主要毒素。

  • 带你了解16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带你了解16种常见的真菌毒素

    [align=center][font='黑体'][size=24px]带你了解[/size][/font][font='黑体'][size=24px]16种常见的真菌毒素[/size][/font][/align][font='仿宋'][size=20px]前言: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们对食品中真菌毒素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检测方法和设备也是与日更新,大家对常见真菌毒素了解也是越来越深入,但对于一些接触较少或刚接触的真菌毒素检测工作的人来说,真菌毒素类别和关系还是有些模糊,本文从[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5p][color=#3333ff]液相色谱[/color][/url]质谱多组分检测的16种真菌毒素入手,简单的梳理归纳这些种毒素性质和常用信息,以其对从事真菌毒素检验的同行带来些许帮助,不当之处,欢迎指正探讨。[/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color=#222222]1 [/color][/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真菌[/size][/font][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瑞典生物学家林奈(1707~1778),等将生物界分成植物和动物两界,这种最早的两界系统,该系统把细菌类、藻类和真菌类归入植物界,把原生动物类归入动物界。一直沿用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来陆续发展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以及目前流行六界系统,真菌逐步有了自己的界,与[/size][/font][url=https://baike.so.com/doc/5327659-5562831.html][font='calibri'][size=13px]植物界[/size][/font][/url][font='calibri'][size=13px]、动物界、等区别。[/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真菌,是一种具[/size][/font][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C%9F%E6%A0%B8/5952616?fromModule=lemma_inlink][font='calibri'][size=13px]真核[/size][/font][/url][font='calibri'][size=13px]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size][/font][url=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C%9F%E6%A0%B8%E7%94%9F%E7%89%A9/1398395?fromModule=lemma_inlink][font='calibri'][size=13px]真核生物[/size][/font][/url][font='calibri'][size=13px]。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 1万属12万余种,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有一多半未被发现。[/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2 真菌毒素[/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真菌毒素由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由多种真菌产生,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可能被污染,已知的真菌毒素多达400多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耐持久、耐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处理,普遍具有致癌、 致畸和致突变等作用。[/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一般而言,真菌毒素由4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青霉菌属(主要分泌橘霉素等)、麦角菌属(主要分泌麦角毒素)、镰孢菌属(主要分泌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串珠镰孢菌毒素).[/size][/font][/align][font='仿宋'][size=20px] [/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真菌毒素的形成与真菌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大部分真菌在20~28℃都能生长,在30~100℃,真菌生长显著减弱,在0℃几乎不能生长。温度25~33℃、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最适合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最容易形成真菌毒素。[/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多组分测定常见的16种真菌毒素[/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09182_6354_1849932_3.jpeg[/img][font='仿宋'][size=20px]3.1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一组由某些镰刀菌种产生的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相似的有毒代谢物。分为A型与B型两组。目前已知天然污染谷物和饲料的A型主要有T-2毒素、HT-2毒素、二醋酸藨草镰刀菌烯醇,B型有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镰刀菌烯醇X。性质稳定,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其毒作用为较强的细胞毒性、免疫抑制作用及致畸作用,部分有弱的致癌作用。[/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1.1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A族[/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06061_1460_1849932_3.png[/img][font='仿宋'][size=20px]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A族主要有上图中5种,多组分检测涉及[/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T-2[/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和HT-2两种,[/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T-2毒素是由多种真菌,主要是三线镰刀菌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trichothecenes,TS)之一。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常见的污染田间作物和库存谷物的主要毒素,对人、畜危害较大。T-2毒素为白色针状结晶,在室温条件下相当稳定,放置6~7年或加热至100~120℃1小时毒性不减。T-2毒素带有酯基,用碱处理后水解成相应的醇。[/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HT-2是[/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由T-2毒素在体内转变成的毒性更强的代谢产物[/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size][/font][font='仿宋'][size=20px]3.1.2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B族[/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4544_6268_1849932_3.png[/img][font='仿宋'][size=20px]B族主要有上图5种,其中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化学名为3α, 7α, 15一三羟基草镰孢菌-9-烯-8-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粉红镰刀菌、雪腐镰刀菌等镰刀菌产生,由于它可以引起猪的呕吐而得名,欧盟分类标准为三级致癌物。可溶于水和极性溶剂,如含水甲醇、含水乙醇或乙酸乙酯等,[/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0661_493_1849932_3.png[/img][font='仿宋'][size=20px]B 型化合物在 C - 8 位置上有羰基,DON、雪 腐 镰 刀 菌 烯 醇 ( NIV) 等 属 于 这 一组,依据 DON 乙酰化的位置不同,将 DON 的化学型 又 分 为 3 - 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 3 - ADON)和 15 - 乙酰脱氧雪腐镰 刀 菌 烯 醇 (15 -ADON)[/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7219_1145_1849932_3.png[/img][align=lef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NIV往往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同时存在于赤霉病粮食中。其急性毒性较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强,也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抑制免疫系统,造成血清总蛋白下降,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活性升高等,并具有胚胎毒性作用。[/size][/font][/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8440_9957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3.2玉米赤霉烯酮[/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3893_5279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3.3 伏马菌素[/size][/font][/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20530_6115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3.4黄曲霉毒素[/size][/font][/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21595_9945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3.5 赭曲霉素[/size][/font][/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22688_54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3.6杂色曲霉素[/size][/font][/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18503_9085_1849932_3.png[/img][/align][align=left][font='calibri'][size=13px]4 各种农作物中易污染的真菌毒素[/size][/font][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10/202210031348025686_2365_1849932_3.png[/img][/align]

  • 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是强检吗

    [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05073b]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是强检吗,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范畴。首先,强制检定是指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而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主要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虽然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直接涉及上述四个方面的强制检定要求。其次,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能够快速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必须进行强制检定。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法规要求,自行选择是否使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校准工作。综上所述,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范畴。[/color][/size][/font][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6/202406281011511397_5543_6098850_3.jpg!w690x690.jpg[/img]

  • 真菌毒素检测仪应用范围广泛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尽管监管机构和生产商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但食品中真菌毒素超标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真菌毒素是由霉菌和酵母等微生物产生的有害化合物,当它们超过了允许的限制时,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真菌毒素检测仪是一种用于检测食品、农产品和环境样品中真菌毒素的专业仪器。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远不止于确保产品质量,还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真菌毒素检测仪广泛适用于粮油系统、粮食站、粮油监测中心、粮油饲料生产加工、食品加工贸易、畜禽养殖户自查、工商质监部门市场快速筛查等单位。[font=S?hne, ui-sans-serif, system-ui, -apple-system, &][size=16px][color=#374151][/color][/size][/font]

  • 【转帖】微生物毒素

    (细菌毒素)属细菌的代谢产物,种类很多:①白喉毒素,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质。其毒性表现为抑制哺乳动物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该毒素是个酶原,经蛋白酶水解后,释放出分子量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后,余下的片段B才发挥毒性。其作用方式类似蓖麻毒素。②霍乱毒素,与小肠粘膜上的受体结合,不可逆激活膜上腺苷酸环化酶而导致分泌性腹泻(见环化酶)。③肉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遏神经冲动的传递。A型肉毒素包括一个毒性成分和一个血凝成分,前者的分子量约为150000,这种毒素对热不稳定。

  • 【转帖】如何认识和预防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因化学加工、人为添加及环境污染所导入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容易被认识和预防,而许多以食品的天然成分形式存在的天然毒素,由于毒性大,且与食品混为一体,不容易被认识和确定,从而对健康威胁更大。笔者将它们分为内因毒素和外因毒素,那些由食品原料自身产生并带进最终食品中的为天然内因毒素;由食品原料以外其它天然方式产生的且污染食品的或被食品蓄积的为天然外因毒素。天然内因毒素食用的少数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某个器官或部位会产生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它们可随着生长期而被破坏或逐渐蓄积。这些有害物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有毒蛋白类目前所发现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包括血凝素和酶抑制剂。血凝素是某些豆科、大戟科等蔬菜中的有毒蛋白质。这类毒素现在已发现10多种,包括蓖麻毒素、巴豆毒素、相思子毒素、大豆凝集素、菜豆毒素等。凝集素含量最高的农作物是红肾豆,生的红肾豆含有20000—70000凝集素单位,煮熟后仍有200—400单位。虽然菜豆等白肾豆中凝集素含量相对较低一般是红肾豆的1/3,但不良的饮食方式也能导致中毒。一般对食品进行有效的热处理能破坏凝集素,但加热到80℃时,显示毒性更大是生食物的5倍,许多爆发性凝集素食物中毒都是食物加工不当所引起的。酶抑制剂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能引起水化不良和过敏反应,有人称其为过敏原。人们食用的黄豆中已发现至少有16种蛋白质能引起过敏反应,其中主要的过敏原是胰蛋白酶抑制剂。尤其在一种转基因大豆中,这些过敏原含量高达26.7%;作为蛋白质,这类毒素受热后变性,可破坏一些毒素,所以食用豆制品前的彻底热处理是非常重要的。有毒氨基酸主要指有毒的非蛋白氨基酸。在发现的400多种非蛋:白氨基酸中,有20多种具有积蓄中毒作用,且大都存在于毒蕈和豆科植物中;它们作为一种“伪神经递质”取代正常的氨基酸,而产生神经毒性。另外,还有一些含硫、氰的非蛋白氨基酸可在体内分解为有毒的氰化物、硫化物而间接发生毒性作用;重要的毒性非蛋白氨基酸是刀豆氨酸、香碗豆氨酸等。值得注意的色氨酸是蛋白氨基酸,现已发现它的某些衍生物对中枢神经有毒害作用。生物碱类生物碱类是存在于毛茛科、芸香科、豆科等许多植物根、果中的有毒生物碱,成分极其复杂。依其化学结构可细分为非杂环氮类、吡咯烷类、砒啶哌啶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萜类等。根据生物源特点可分为原生物碱、真生物碱和伪生物碱;典型的生物碱是吡咯烷生物碱。它们能引起摄食者轻微的肝损伤,但中毒的第一反应是恶心、腹痛、腹泻甚至腹水,连续食用生物碱食品2周甚至2年才有可能出现死亡,一般中毒者都可康复。由于生物碱大都具有苦涩性,容易使动物产生拒食,所以引起人体生物碱中毒的主要食物源是:1农作物被含生物碱的杂草污染,进入面粉及相关食品中;2食用含生物碱植物的动物所产的奶和蜂蜜等食品;3特殊食疗食品、个别调味料和特殊提取物饲料等。

  • 大孔树脂-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地黄中毛蕊花糖苷

    [color=#333333]该文建立了大孔树脂-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中药材地黄中有效成分毛蕊花糖苷的方法。考察了4种大孔树脂对地黄粗提物中毛蕊花糖苷的静态吸附与解吸情况,其中D101大孔树脂对目标成分的吸附率与解吸率最理想,实验结果表明体积分数为10%的乙醇洗脱得到的毛蕊花糖苷含量最高,目标成分含量从4.9%提高到32.6%。最后,部分纯化的样品(165 mg)采用高速逆流色谱进一步纯化,两相溶剂系统由乙酸乙酯-正丁醇-水(1∶4∶5,v/v/v)组成,分离得到45 mg纯度为96%的毛蕊花糖苷。 [/color]

  • 真菌毒素检测仪介绍

    真菌毒素检测仪介绍

    [size=16px]  真菌毒素检测仪介绍  真菌毒素检测仪是一种快速检测分析设备,主要用于粮油系统、粮站、粮油监控中心、粮油饲料生产加工、食品加工贸易、畜禽养殖户自检、工业和商业质量监督部门等场所,用于检测粮食、饲料等样品中多种真菌毒素的含量,如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  该仪器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了现代光电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特点。它通过检测样品中真菌毒素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后产生的荧光信号强度,计算出真菌毒素的含量。  真菌毒素检测仪具有以下特点:  稳定性高:采用进口荧光微球,颗粒均一,从源头保证产品稳定性好,批次内、批次间重现性好。试剂条可常温运存,无需冷藏。检测后,试剂条烘干后可保存一年,实现结果的可追溯性。  快速准确定量:集胶体金快速、酶联免疫定量、色谱准确检测的特点于一身,实现快速准确定量检测。  内置定量标准曲线:仪器内置标准曲线,无需使用标准品,检测时无需做标准曲线,既节省了成本,也避免了操作人员与呕吐毒素的接触,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  自动化程度高:仪器内置操作系统,无需外接电脑,操作简便。  检测项目多:可检测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等多种真菌毒素。  总之,真菌毒素检测仪是一种高效、准确的检测设备,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具有重要意义。[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11/202311301801350787_8748_6098850_3.jpg!w690x690.jpg[/img][/size]

  • 真菌毒素无处不在

    真菌毒素无处不在 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1 生物鉴定法生物鉴定法利用真菌毒素能够影响微生物、家禽、水生生物等的细胞代谢过程来鉴定真菌毒素的存在,根据对生物体产生的病变、异常或死亡等判定真菌毒素的危害,该方法对样品的纯度要求较低,该方法主要用于定性分析,专一性较差,灵敏度较低,一般只是作为其他分析方法的佐证。2 化学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方法检测真菌毒素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提取、脱脂、净化、分离和鉴定。早期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有薄层层析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和柱层层析法(ColumnChromatography,CC)。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将TLC作为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标准测定方法(GB/T8381-1987),将样品经提取、净化和浓缩处理后,在薄层层析板上分离后,利用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照射下可发荧光的特性进行检测。张华报道的薄层层析法检测检测霉菌毒素的灵敏度为5μg/kg,方法的结果准确,重现性好,回收率为 85%-100%。用薄层层析方法己分离出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青霉酸和构巢曲霉素等。柱层层析在真菌毒素样品前处理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柱层层折常用的吸附剂有氧化铝、活性炭、硅胶、镁等,将吸附剂填充到管中形成固定相,将样品提取液上柱,用流动相洗脱,利用样品中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分配系数的不同,实现样品中不同物质的分离,进而进行检测。利用亲和力不同的溶剂和不同固定相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分离能力的层析柱。基于吸附剂进行前处理的柱层析分离技术对靶标物的选择性不强,近年来,基于免疫亲和层析技术的样品前处理在真菌毒素提取中应用逐渐广泛。免疫亲和柱是将真菌毒素特异性抗体通过一定方式偶联固定在载体基质上,装柱形成微柱,用于样品前处理。其工作原理是样品溶液中的真菌毒素在流经亲和柱时,载体基质上的抗体特异性的捕获样品溶液中的真菌毒素,使真菌毒素得到净化和富集,待上样完成后用高浓度的甲醇、乙腈等溶液洗脱,将真菌毒素释放出来,得到的洗脱液用于检测。3 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是对样品进行一定的提取、净化处理后,借助检测仪器设备对待测靶标物进定性、定量分析的技术。在真菌毒素的检测分析中,常用的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HPLC,U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质谱联用方法(HPLC-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HPLC-MS/MS)、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方法等。HPLC 方法是 20 世纪 60 年代末在气相色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液体为流动相的新型谱技术,在真菌毒素的检测中常采用反向色谱法。近年来,在 HPLC 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UHPLC 和 HPLC-MS/MS 方法比 HPLC 方法具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检测通量。基于HPLC 的方法广泛的被国内外实验室和检测机构作为真菌毒素确证性检测方法。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541337-2010 中规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作为乳和乳制品中 AFM1测定方法。HPLC 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可靠、特异性好的特点,基于免疫亲和柱前处理的HPLC方法与化学分析方法和生物鉴定法相比,检测时间缩短,对复杂样品的处理能力更强。但是仪器分析方法也有其缺陷,需要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依赖大型精密仪器,检测成本高,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不能满足现场快速筛查的需求。4 免疫分析方法免疫分析方法起始于20世纪50 年代,继 60 年代竞争分析原理提出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为生物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免疫分析方法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试剂分析法,将抗体作为核心分析试剂,基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对待测靶标物,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的酶、蛋白质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抗体和抗原反应的典型特点是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发生结合反应,这种反应是可逆的,抗体与抗原的专一性比一般分析试剂间专一性强。免疫分析技术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分析检测、食品安全检测、环境污染检测领域。免疫分析技术最早出现的是放射免疫分析,由 Berson和 Yallow首次使用,该方法的灵敏度高、特异性好,但是其最大的缺点是分析过程引入放射性核素,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和污染。4.1 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免疫分析方法,于 1972 年由 Engvall 首次用碱性磷酸酯酶标记免疫球蛋白用于 IgG 的测定。现已广泛的应用于分析检测领域,检测对象包括疾病诊断中的大分子检测,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小分子污染物检测。ELISA 方法的原理是将抗原或抗体与酶标记后形成酶标抗原或酶标抗体,既保持抗原、抗体的免疫活性,又具有酶活性,将待测物与酶标记抗原或抗体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体或抗原反应,洗涤去除未反应结合的物质,最后根据固相载体上酶的量与待测靶标物的对应比例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该方法根据反应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夹心 ELISA 方法和竞争ELISA 方法,夹心 ELISA 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大分子化合物,竞争 ELISA 方法主要用于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真菌毒素属于小分子物质,由于只有一个抗体结合位点,因此在真菌毒素的ELISA检测中常采用竞争分析模式。Wang等人建立了基于多克隆抗体检测AFM1的ELISA快速分析方法,对AFM1和 AFB1的检测灵敏度(IC50值)为分别为 0.014 和 0.02 ng/mL。Zhang等人研制了针对 OTA 的单克隆抗体,并用该抗体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 方法测定谷物中的 OTA,方法的检出限为 0.15 ng/mL,灵敏度为 1.7ng/mL,检测范围为 0.55-6.75 ng/mL。Burmistrova 等人建立的基于单克隆抗体的 ELISA 方法在 ZEA 的检测中,检出限为 0.1 ng/mL,灵敏度为。4.2 免疫亲和方法免疫亲和方法主要用于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中,主要利用抗体对待测物的专一识别特性,对待测物进行净化和浓缩,能够有效的去除样品基质干扰,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基于免疫亲和柱的色谱分离方法被我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定为真菌毒素检测的标准方法。免疫亲和柱常与其他检测方法联用,Li 等建立了基于免疫亲和柱的 ELISA 方法检测农产品复杂基质中的 OTA,结果表明在 OTA 添加样品检测中,经过免疫亲和柱处理后的 ELISA 检测回收率明显较未经亲和柱处理的方法回收率高。免疫亲和柱不仅可以用于样品前处理,还可直接在亲和柱上进一步反应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Yu 等人基于免疫竞争反应原理建立了在免疫亲和柱上进行可视化检测 AFM1的方法,在样品上样完成后,再从亲和柱底端加入辣根过氧化酶(HRP)标记的 AFM1,洗脱后加入酶底物,进行显色,显色深浅与样品中 AFM1浓度成反比,根据显色深浅判别 AFM1的含量,该方法对 AFM1的灵敏度为 40 ng/L。Yuan等人基于免疫竞争原理,在凝胶上固定抗体后,制成免疫亲和柱,使其竞争性结合氯霉素和 HRP 标记的氯霉素,加入底物后显色,最终实现了对氯霉素的快速检测,方法的检出限为 1 ng/mL。4.3 [color=#0751

  • 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总体上说,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取决于多方面,经常需要关注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因素:1、原料生物性因素:即大部分植物原料的生物学属性改变,或品系改良天然抗病力的下降,导致霉菌毒素的产生和污染。例如玉米、小麦、燕麦、大麦、花生等最易滋生9-10种霉菌毒素;大米、高粱易滋生4-5种霉菌毒素;大豆、棉花等易滋生1-2种霉菌毒素。目前我国主要种植的各种玉米尚无抗霉菌毒素品系。2、原料种植过程中的因素:多大数谷物在田间种植期间如果遇到干旱、洪涝的恶劣气候均会产生霉菌毒素。例如玉米在生长过程中要经历播种、分叶、拔节、抽雄、灌浆、乳熟、结实等不同阶段,尤其在后三个阶段期间非常容易因天气变化导致在田间发生霉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根据毒素污染的阶段将霉菌毒素分为田间毒素和仓储毒素两类。3、原料收获过程中的因素:谷物未完全成熟、机械磨损,昆虫鼠害损伤等均易造成霉菌毒素污染。4、饲料及原料生产储存过程中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霉菌的孢子总是常规存在于饲料及原料之中,等待适宜温度和湿度,进而萌发并代谢出霉菌毒素。因此在饲料及原料的生产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对温度、湿度的控制尤其关键。通常玉米的水分含量超过14%,饼粕类水分超过12%即非常容易产生霉菌毒素。另外一个常知的因素温度也会让我们产生误解而犯下错误,大部分霉菌繁殖最佳温度是 25 -- 35ºC,但是人们忽略的是低温0--10 ºC同样会有霉菌的繁殖,例如黄曲霉毒素在潮热的环境下容易产生,而像呕吐毒素在0 ºC就可以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在10 ºC时就可以产生。因此产自于北方的谷物原料中一样经常含有霉菌毒素的污染,只是霉菌毒素的种类不同于来自南方的原料。5、饲料销售及使用过程中的因素:饲料厂产品库内堆积、运输到养殖场的装载环、养殖场的场内存放、畜舍饲喂系统的再污染等因素造成了霉菌毒素的二次污染问题,这也需要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重视。

  • 中国计量院率先建立贝类毒素检测质控标准

    今年5月,浙江宁波、舟山等地上百名消费者在食用淡菜(贻贝的俗称)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后经检测发现,他们食用的来自福建省福清的淡菜受到了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因受污染,淡菜不得不退市一个多月。6月,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采捕期淡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重点抽检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和大肠杆菌。 “有毒赤潮藻类产生的毒素经贝类或鱼类摄取后在其体内转化累积为贝类毒素,被人摄食后就会危及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生物研究室傅博强博士介绍了水产品受有毒赤潮污染的情况。全世界每年由有毒鱼类、贝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超过两万件,死亡率为1%。其中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是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贝类毒素。 国家标准《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要求》(GB 18406.4-2001)对水产品中的贝类毒素含量进行了规定:麻痹性贝毒限量≤80μg/100g,腹泻性贝毒限量≤60μg/100g。其实,贝类毒素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据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2004~2005年的研究,长江口水产品贝类毒素检出时段主要集中在5~6月和8~9月,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的检出率分别在5%和12%左右,敏感种类为养殖的紫贻贝。我国还是亚洲贝类产品出口第一大国,2010年我国贝类产品出口量26.07万吨,出口额11.58亿美元,在世界贝类产品出口总量中占14%。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贝类毒素限量要求。在我国贝类产品的出口贸易中,需要采用相关的标准方法对贝类毒素的含量进行检测,严格执行我国及贝类进口国关于贝类毒素的限量标准。不管是在我国水产品市场上还是在国际贸易中,准确检测贝类产品中贝类毒素的含量对保障食品安全、保障国际贸易的公平公正都显得格外重要。

  • “纳米海绵疫苗”能吸收成孔毒素成为抗毒素疫苗

    原标题:“纳米海绵疫苗”能“扣留”成孔毒素 可避免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恶化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纳米工程师开发出一种“纳米海绵疫苗”,经小鼠实验证明,其能大量吸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生的成孔毒素——无论在血管还是在皮肤,因此能预防MRSA放出的alpha-溶血素造成的影响恶化,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毒素疫苗。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自然·纳米技术》上。 纳米海绵是在“类毒素疫苗”平台的基础上开发出来,是一种生物兼容粒子。其内核是高分子聚合物,外面包裹着红血细胞膜,直径约85纳米,1000个疫苗才有一根头发粗细。在注射后2周左右,就能从体内排清。 每个红血细胞膜都能“抓住”并“扣留”金黄色葡萄球菌放出的alpha-溶血素,不需要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破坏毒素结构。嵌入毒素颗粒后,纳米海绵能作为疫苗,引发小鼠免疫系统的抗体与毒素中和,使注射了致死剂量毒素的小鼠免于死亡。 类毒素疫苗对抗的是毒素或毒素组,而不是产生该毒素的细菌。细菌变异会使抗生素抗性下降,而类毒素疫苗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不会对抗生素产生依赖。论文高级作者、该校雅各布工程学院纳米工程教授张良方(音译)说:“直接瞄准alpha-溶血素还有另一个好处,因为这些毒素生成了有毒环境作为防御机制,让免疫系统在对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时更加困难。” 除了MRSA和其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之外,纳米海绵疫苗的方法还能用于生产抗多种毒素的疫苗,包括大肠杆菌(E.coli)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而且,纳米海绵疫苗比由热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的类毒素疫苗更加安全高效。经一次注射后,使用热处理类毒素疫苗的小鼠仅10%生存下来,而用纳米海绵疫苗的小鼠生存率达50%;经两次加强注射,纳米海绵疫苗小鼠的生存率达到100%,热处理类毒素疫苗小鼠为90%。 本研究是研究小组今年初提出的“吸收体内多种成孔毒素的纳米海绵——从细菌蛋白质到蛇毒”项目的连接。成孔毒素会在细胞膜上造孔,使细胞泄露而死亡。它们非常强大,能杀死免疫细胞,因此大部分候选疫苗只能用加热或经过化学处理的毒素,破坏它的某些蛋白以削弱其毒性,但这也会削弱对抗毒素的免疫反应。 “加热越多,蛋白结构受到的破坏也越多,因为免疫细胞识别的正是这种结构,并制造抗体来对抗它。”张良方解释说,纳米海绵类毒素疫苗避免了这一问题,它的方法是“扣留”而不改变,就像给一个危险的罪犯带上了手铐,而当毒素攻击包裹着红细胞膜的纳米粒子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它们只是把毒素锁定在那里。”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作者:常丽君 2013年12月27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