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聚乙烯醇缩丁醛

仪器信息网聚乙烯醇缩丁醛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聚乙烯醇缩丁醛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聚乙烯醇缩丁醛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聚乙烯醇缩丁醛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聚乙烯醇缩丁醛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聚乙烯醇缩丁醛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聚乙烯醇缩丁醛相关的解决方案。

聚乙烯醇缩丁醛相关的资讯

  • 全球聚乙烯市场现状与展望
    据美国《化学周刊》近期报道 由于中国、印度、拉美、中欧等新兴经济体的驱动,预计2011年至2014年聚合物需求快于全球GDP增速,年增长率超过5%。  CMAI(休斯顿)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聚合物消费量约为1.76亿吨,其中聚乙烯消费量占38%,接近6700万吨。按年增长率超过5%推算,2014年,聚乙烯需求将超过8700万吨。高密度聚乙烯(HDPE)占全球聚合物需求总量的17%,约为3000万吨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分别占11%和10%。LLDPE和HDPE需求的强劲增长归因于包装用品和非耐用品的用量增加,全球新投产的LDPE产能中,大多数产品为LLDPE和HDPE。2010年经济触底反弹,需求增长较快。目前美国市场聚乙烯供应趋紧,开工率达到90%。欧洲市场情况与美国相近,德国国内市场将继续增长,出口市场也将逐渐走强,土耳其市场年增长超过10%,全球所有地区都将高于2009年水平。预计2011年聚乙烯需求增长不会与今年一样显著,更接近GDP增长水平,将增长4.5%至5.5%。  2009年,美国的聚乙烯产品大部分出口到正在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今年,多出口到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国出口中国产品减少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同时更多新增产能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中东新增产能的冲击比预期要弱,因为一些中东生产能力没有按期投产,产能增长步伐比预期要慢。明年,随着新增产能投产,新产品投入市场,全球市场将需更长时间达到供需平衡。北美生产商不会与以中国、拉美、欧洲为主要目标市场的中东生产商展开竞争。一些生产商已宣布关闭部分亏损产能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利安德巴塞尔关闭位于英国Carrington的18.5万吨/年LDPE装置,去年道达尔石化关闭位于法国Carling和Gonfreville的2套LDPE装置,今年北欧化工将关闭位于Stenungsund的15万吨/年LDPE产能,最近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关闭了位于荷兰Geleen的12万吨/年LDPE装置。  埃克森美孚扩大丁基橡胶产能据美国今日下游网近期报道 埃克森美孚化工子公司日本埃克森美孚有限会社宣布,旗下的日本丁基橡胶有限公司已完成川崎丁基橡胶装置扩能,产能增加1.8万吨/年,使其丁基橡胶总产能达到9.8万吨/年,以满足亚太市场日益增长的丁基橡胶需求。公司此次扩能采用埃克森美孚化工最近开发的新工艺技术。例如,其中一项新专利技术可使丁基聚合物的聚合反应温度达到-75摄氏度,而常规技术的反应温度为-95摄氏度,该新技术可大幅降低能耗并节省投资。埃克森美孚化工在高端丁基橡胶聚合物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业内领先地位,其产品具有更长的寿命、可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为了满足丁基橡胶行业需求的不断增长,日本丁基橡胶有限公司近期内已有过多次扩能,本次扩能也是进一步服务日益增长的丁基橡胶市场。2008年,埃克森美孚化工将其得克萨斯州贝城丁基橡胶装置的产能提高了60%。在此之前,日本丁基橡胶有限公司已在2006年将其鹿岛卤化丁基橡胶装置产能增加1.7万吨/年。
  • 聚乙烯中炭黑含量不同测试方法的探讨
    摘要采用GB13021《聚乙烯管材和管体炭黑含量测定(热失重法)》和热重分析仪两种方法测定聚乙烯中炭黑含量。对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面,两种方法均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准确度,测定结果基本一致,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的测定结果间可以互相参考  关键词 GB13021,热重分析依法,炭黑含量  Carbon black content in polyethylene was determined by two methods of GB13021, polyethylene pipe and tube carbon black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rmal gravimetric method) and thermo gravimetric analyzer.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of the surface, the two methods have good repeatability and accuracy.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obtained by different methods can reference each other  Key wordsGB13021, thermal gravimetric analysis, carbon black content  近年来,聚乙烯管材已成为继PVC之后,世界消费量第二大的塑料管道品种,广泛应用于给水、农业灌溉、燃气输送、排污、油田、化工、通讯等领域。无添加剂的聚乙烯耐气候老化和日光曝晒性能很差,因而实际使用时都会添加炭黑[1]。炭黑能使材料具有足够的抗紫外老化能力,当炭黑含量为2.0%~3.0%时可确保有效地防止紫外线的影响[2]。由于炭黑含量大小对聚乙烯管材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标准都对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作了规定,为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目的,炭黑含量是聚乙烯管材必须进行检测的指标。目前管道用塑料中炭黑含量的测试方法主要执行GB13021–1991[3]。使用热重分析仪是现在常用的热分析手段,用来测量高聚物的成分极为方便,常用标准是ASTME1131–2008[4],热重分析仪也可以用于测定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目前这两种方法并存,不同实验室间经常采用不同的方法测试,存在炭黑含量分析结果无法直接比较的问题。笔者用以上两种方法测定同批聚乙烯粒料中的炭黑含量,对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测量重复性以及两种方法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对炭黑含量测试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1实验部分  1.1主要仪器与材料  炭黑含量分析仪:HS-TH-3500型,上海和晟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机械分析天平:精度0.0001g,上海天平仪器厂;热重分析仪:STA449C型;德国耐驰公司;电子天平:M2P型,德国赛多利斯公司;聚乙烯:市售。  1.2实验方法  1.2.1GB13021法  称取试样质量m1(1±0.05)g置于样品舟中,将样品舟放入炭黑含量分析仪中,调氮气流量130mL/min,在氮气保护下升温至600℃,恒温裂解30min,取出后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m2,再放入马弗炉中950℃灼烧10min,取出放入干燥器冷却至室温,称量质量m3。炭黑含量c(%)  按式(1)计算。  1.2.2热重分析仪法  称取试样质量(10±0.05)mg放入样品架上,合上加热炉,设置升温程序,氮气气氛下室温升至550℃,转换成氧气,在氧气气氛下升温至750℃,计算机自动采集升温过程中样品质量变化。  2结果与讨论  2.1测量结果比较  按照1.2.1测定聚乙烯中炭黑的含量,测定结果见表1。 按照1.2.2测定聚乙烯样品的热重曲线(见图1)。根据曲线上各步失重的百分数可以判断样品分解机理及各组分的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聚乙烯发生裂解,持续到550℃质量恒定,因为炭黑在高纯氮气中不发生反应,此时切换气体,通入氧气,使炭黑反应至完全,试样质量再次恒定。从550℃切换氧气到650℃质量稳定时发生的质量减少就是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650℃质量稳定后剩余物质为聚乙烯中的灰分。聚乙烯样品中碳黑含量的测定结果列于表1。从测试结果看,两种测试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说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其中热重分析仪法的相对标准偏差比GB13021的相对标准偏差略大,这跟热重分析仪法样品量少、样品不均匀有关。两种方法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5]:假设两种测试方法的测试结果分别为x11,x12…x1n,平均值为x1,标准偏差为S1;x21,x22…x2n,平均值为x2,标准偏差为S2。若把xx12-看作随机变量,则根据方差的基本法则有:  故若xx2S12(x1x2)-G-则认为两组数据是一致的。将表1中的数据代入公式可以计算出:xx0.8212-=,2S(x1-x2)=0.83,计算结果表明两组数据一致。两种方法测试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可以用来相互比对。  2.2热重分析仪法准确度  热重分析仪在分析过程中自动记录样品实时质量,人为因素小,热失重量的准确度可以用标准CaC2O4来验证。CaC2O4H2O随着温度升高会发生以下3步化学反应:CaC2O4H2O(固)=CaC2O4(固)+H2O(气)(3)CaC2O4(固)=CaCO3(固)+CO(气)(4)CaCO3(固)=CaO(固)+CO2(气)(5)在每步反应中都有气体放出,从而固体出现失重现象,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和分子量就可以计算出每步化学反应的理论失重量。CaC2O4H2O的每步化学反应都可以反映在热失重曲线上,用热重分析仪得到的CaC2O4H2O失重量和理论值列于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热重分析仪在550~750℃内的测量相对偏差为1.3%,测量准确度高。热重分析仪法和GB13021方法测量炭黑含量的结果可靠。热重分析仪法快捷方便,但是测量相对标准偏差比GB13021测试方法的要大,原因是进行热重分析时所用样品量只有10mg,如果样品中的炭黑分布不均匀,用热重分析仪测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时就会增大测试标准偏差。建议用热重分析法分析炭黑含量时尽量从多个聚乙烯颗粒上取样并且适当增加样品量。  3结语  从实验过程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炭黑含量分析的两种不同方法具有以下特点:(1)两种测试方法均可用来测定聚乙烯中的炭黑含量,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2)GB13021法测炭黑含量试验重复性好,但是用到炭黑分析仪和马弗炉两种设备,实验过程中需要冷却和3次称量,操作较热重分析仪复杂。(3)热重分析法操作方便、快捷,结果直观,但是由于所用样品量小,测试结果标准偏差较大,测试中容易出现异常值,应该从多个颗粒上取样,尽可能增加样品量,测试次数至少2次,当出现两次偏差较大时,增加测试次数。
  • pvc(糊树脂)难溶甲醇,听听禾工技术员怎么说
    pvc糊树脂是一种特殊的pvc,外观为白色细微粉末,主要用于制造人造革、纱窗、汽车胶、壁纸、地板卷材、玩具等。生产过程中,pvc糊树脂中水分含量是一项重要的测量指标,对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标准GB-T2914-20008《塑料 氯乙烯均聚合共聚树脂挥发物(包括水)的测定》方法中主要测定树脂本身所含有的水分及挥发性有机杂质,这些组分在加工过程中将成为气泡含于制品中,影响制品的强度、外观等性能,是衡量糊树脂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由于国家标准分析方法采用烘箱法,且糊树脂具有颗粒小、质量轻、有静电等特点,所以环境条件和设备条件对分析结果影响很大,分析结果准确度和可靠度不高。卡尔费休法在测定物质水分的各类化学方法中,是世界公认的测定物质水分含量的最为专一和准确的经典方法。使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可快速的测出糊树脂中的水分含量,但是由于糊树脂不溶于甲醇,不能直接与卡尔费休试剂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与卡式加热炉一起使用。使用禾工AKF-PL2015C卡氏水分仪(配有卡式加热炉)把糊树脂样品称重后放入样品瓶,样品瓶在卡式加热炉中均匀加热,蒸发后的水分在高纯惰性气体作为载气引导下,进到滴定池内进行水分含量分析。 使用禾工AKF-PL2015C卡氏水分仪的优势:AKF-PL2015C塑料粒子专用水分测定采用瓶式加热技术,既能避免反应杯和加热炉膛污染问题,也能减少载气消耗。无需穿刺隔垫,样品瓶洗净可反复利用,耗材损耗小。 管路设计死体积小,无残留,无记忆效应,配备加热伴管防止水汽凝结 操作简单,自动扣除漂移,简化计算操作,测试结束自动计算含水量。 塑料粒子(树脂)含水量专用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测定范围: 适用多种塑料粒子的生产及注塑,实现塑料粒子的水分含量检测。可测定abs、聚丙烯酰胺(pam)、聚酰胺(pa)、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pmma)、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硅橡胶塞等等。禾工将为首次申请样品检测的客户,免费检测两个样品,并承诺在7天内提供检测服务报告!您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可能是一份行业专业的解决方案!
  • 阿美特克SCP新品—具有模塑功能的发泡聚乙烯
    p  位于罗德岛州韦斯特利的高可靠、严苛环境解决方案供应商阿美特克SCP,发布了新的已订立合约的具有模塑性能的聚乙烯,它将用于追求美国政府多个奖项、多年不定期交付/不确定数量(ID/IQ)合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3e508488-0064-4c69-8b67-0dca1825b5af.jpg" title="Expanded Polyethylene Molding Capabilities.jpg" width="300" height="22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300px height: 226px "//pp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由于具有更低的海水渗透率,聚乙烯长期以来被公认为海底电缆及终端的首选材料。/span阿美特克SCP为其客户提供了聚乙烯模塑,因其在全深度额定海底以嵌入式传感器和有效载荷应用时,具有长寿命和高可靠度。/pp  阿美特克SCP与客户合作塑造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聚乙烯电缆接头、断路器和连接器终端。/span这些功能可在工厂或现场实现。客户被建议与阿美特克SCP协商来最好地利用其专业知识合适地挑选聚乙烯材料应用,来保证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pp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i“我们非常乐意见到我们在聚乙烯资源的投资获得了盈利。我们已创立一个由固定设备、流程和人才组成的坚实基础来支持我们的客户,”/i/span工程互联与包装业务部门副总裁Liam Shanahan评论道。/p
  • 未来五年全球聚乙烯需求将快速增长
    据美国析迈(CMAI)称,2009年全球聚合物消费量达到1.76亿吨,其中聚乙烯(PE)占到消费总量的约38%。2009年全球PE需求接近6700万吨,预计未来五年将以年均逾5%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的需求量将超过8700万吨。2009年高密度聚乙烯(HDPE)需求量约占到聚合物总需求量的17%,或约3000万吨,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需求量分别占到约11%和10%。
  • 自动粘度仪用毛细管法测定聚乙烯(PE)的分子量
    聚乙烯(polyethylene ,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100~-70°C),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优良。产品用途:高压聚乙烯:一半以上用于薄膜制品,其次是管材、注射成型制品、电线包裹层等。中低、压聚乙烯:以注射成型制品及中空制品为主。超高压聚乙烯:由于超高分子聚乙烯优异的综合性能,可作为工程塑料使用。 目前毛细管法测定聚乙烯分子量是行业内作为控制产品质量重要的指标之一实验方法如下实验所需仪器:卓祥全自动超高温粘度仪、多位溶样块、自动配液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实验所需试剂1:十氢萘、抗氧剂溶剂的配置:在十氢萘中加入一定比例(质量比)的抗氧剂,并搅拌致抗氧剂完全溶解溶剂粘度的测定:卓祥全自动超高温粘度仪将实验温度设置成135度并且稳定后,加入溶剂,软件中启动测试任务待结束。连续测三次时间之差在0.2秒内粘度管的清洗:启动卓祥全自动超高温粘度仪干燥程序,仪器自动将粘度管清洗干燥后待用。PE样品溶液的制备:在万分之一天平上精准称量精确到O.0055g,通过卓祥自动配液器将溶液浓度精准配制到0.0002g/ml,具体可参考GBT1632.3中7.31表格,放在卓祥多位溶样块中溶解。样品粘度的测定:加入样品,启动软件中特定公式测试,待任务结束。连续测三次时间之差与其平均值在0.2秒内。粘度管的清洗:再次启动卓祥超高温全自动粘度仪清洗、干燥程序,仪器自动将粘度管清洗干燥后待用。按照公式(1)计算样品的粘数(比浓粘度)I: 式中:t/t0-----分别代表的是样品流经平均时间/溶剂流经平均时间,单位为秒(S);C ----135度时溶液质量浓度的数值,单位为克每毫升(g/ml);公式(2): γ——20度和135度下溶剂的膨胀系数,等于相对应的密度之比,约等与1.107公式(3)特性粘度 [n]的计算 K —— 同聚合物浓度和结构有关的计算,可用K=0.27计算公式(4)分子量M的计算 以上内容未经过原作者或者现发布者的同意,任何个人或者单位都不可以转载和使用上述内容
  • 青岛优派普--AKF-PL2015C塑料粒子专用水分测定仪调试完成
    6月底,我公司AKF-PL2015C塑料粒子检测专用水分测定仪在青岛优派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顺利安装调试完成。 这款仪器在优派普公司主要用于聚乙烯(PE)管材原料水分测试。AKF-PL2015C塑料粒子专用水分仪是禾工公司一款专门用于塑料粒子的水分含量检测仪器。可测定ABS、聚丙烯酰胺(PAM)、聚酰胺(PA)、聚碳酸酯(PC)、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PMMA)、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硅橡胶塞等等。测试精度可以达到PPM级别,和塑料粒子行业传统的加热法水分仪相比,是其精度值的几百倍。 青岛优派普公司是台商在大陆的外资企业,是国内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燃气、给排水泵管材料供应商。优派普在禾工公司和日本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比中,认为国产仪器具有价格低、售后方便、交货周期短、数据准确的优点,这款水分仪是该公司为数不多的国产设备之一。
  • 新品上市|低密度聚乙烯拉伸流变性能新技术--VADER 1000
    摘要在单轴拉伸流动中测量了三种选定的商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非线性流变性能。使用三种不同的设备进行测量,包括拉伸粘度装置(EVF),自制长丝拉伸流变仪(DTU-FSR)和商用长丝拉伸流变仪(VADER-1000)。通过测试显示,EVF的测量结果受到最大Hencky应变4的限制,而两个长丝拉伸流变仪能够在达到稳态的更大Hencky应变值下探测非线性行为。利用长丝拉伸流变仪的能力,我们表明具有明显差异的线性粘弹性的低密度聚乙烯可以具有非常相似的稳定拉伸粘度。这表明有可能在一定的速率范围内独立控制剪切和拉伸流变。关键词拉伸流变;聚乙烯;聚合物熔体;非线性粘弹性正文多年来,控制聚合物流体的流变行为作为分子化学的一个性能,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趣。最成功和最多产的理论预测的流变行为的纠缠聚合物系统是De Gennes(1971)和Doi和Edwards(1986)提出的 "管模型"。然而,尽管三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努力改进管模型,但即使对于最简单的情况,即单分散线性聚合物体系,缠结聚合物在拉伸流动中的非线性流变行为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理解(Huang等人,2013a;Huang等人,2013b)。低密度聚乙烯等工业聚合物是最复杂的缠结聚合物系统,它们不仅具有高度的多分散性,而且还含有不同的支化分子结构。预测低密度聚乙烯的流变行为,特别是拉伸流动中的非线性行为,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明确定义的模型系统上,已经进行了探索延伸流中支化聚合物动力学的实验工作(Nielsen等人,2006;Van Ruymbeke等人,2010;Lentzakis等人,2013)以及商业聚合物系统,如低密度聚乙烯LDPEs。有几个小组观察到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瞬时拉伸应力的最大值(Raible等人,1979;Meissner等人,1981;M¨unstedt和Laun,1981)。Rasmussen等人(2005年)首次报告了应力过冲后的稳定应力,并通过比较长丝拉伸流变仪和十字槽拉伸流变仪的测量结果(Hoyle等人,2013年)以及比较恒定拉伸速率和恒定应力(蠕变)实验(Alvarez等人,2013年)进行了实验验证。已经开发了几个模型(Hoyle等人,2013;Wagner等人,1979;Hawke等人,2015),试图了解应力过冲背后的物理学。然而,这些模型都不能实际用于预测工业中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流变行为,因为这些模型包含许多与分子结构没有直接关系的拟合参数。最近,Read等人(2011)提出了一个预测方案,能够计算随机长链支化聚合物熔体的线性和非线性粘弹性,作为其形成的化学动力学的函数。这些预测似乎与剪切流和拉伸流中三个低密度聚乙烯的测量结果非常一致。然而,测得的拉伸数据受到最大Hencky应变约为3.5的限制,并且没有显示出稳定状态的迹象,而模拟结果则达到了更大的 Hencky应变值,并预测了每个应变速率的稳定应力。在更大的Hencky应变值下预测非线性行为的质量仍然是未知的。此外,在Read等人(2011)的模拟中,没有预测到应力过冲。在这项工作中,我们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商用低密度聚乙烯的拉伸测量。这三种低密度聚乙烯是根据Read等人(2011)的模型预测而专门设计的。预计它们具有不同的零剪切速率粘度,但在非线性拉伸流动的大变形中具有相似的应力-应变反应。测量是在三个不同的设备上进行的,包括两个长丝拉伸流变仪和一个拉伸粘度夹具。我们表明,长丝拉伸流变仪的测量结果可以达到5以上的大Hencky应变值,在那里达到非线性稳定状态。我们还表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样品在拉伸流动中的大Hencky应变值具有相似的非线性行为,包括相同的应力过冲幅度和过冲后的相同稳定应力,尽管Read模型预测没有应力过冲现象。这些结果表明,低密度聚乙烯LDPE熔体的非线性粘弹性可以通过选择性聚合方案来控制。实验材料陶氏化学公司提供了三种类型的商用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分别为PE-A、PE-B和PE-C。所有样品都是颗粒状的。表1总结了样品的特性,包括密度、熔体流动指数(I2)、重量-平均摩尔质量(Mw)、数量-平均摩尔质量(Mn)和熔体强度。重量-平均摩尔质量是由多角度激光散射法确定的,而数量-平均摩尔质量是由微分折射率确定的。摩尔质量值是若干次重复的平均数。熔体强度是用通用流变仪结合通用ALR-MBR 71.92挤出机测量的。测量是在150℃下进行的,产量为600g/h。模具的长度为30毫米,直径为2.5毫米。表1实验是在24mm/s2的加速度下进行的。纺丝线的长度被设定为100毫米。流变仪测试在膜生物反应器挤出机系统清扫30分钟后进行,并一直运行到纺丝线失效。通过力-拉速数据拟合出一个四参数交叉函数,根据拟合的破坏速度曲线确定破坏时的力。表中的数据是五次连续测量的平均数。力学谱三种低密度聚乙烯样品的线性粘弹性(LVE)特性是通过小振幅振荡剪切(SAOS)测量得到的。TA仪器公司的ARES-G2流变仪采用25毫米的板-板几何形状。图1所有样品的时间-温度偏移因子αT作为温度的函数,参考温度为Tr= 150℃测量是在氮气中,在130℃和190℃之间的不同温度下进行的。对于每个样品,使用时间-温度叠加(TTS)程序,在参考温度Tr= 150℃时,数据被移动到单个主曲线。所有样品的时间-温度偏移系数(αT)与单一的阿伦尼乌斯公式一致,其形式为其中活化能∆H = 65 kJ/mol。R是气体常数,T是以开尔文表示的温度。在图1中,偏移因子αT被绘制为温度的函数。拉伸应力测量拉伸应力测量使用三种不同的设备:TA仪器的延伸粘度夹具(EVF)、自制的长丝拉伸流变仪(DTU-FSR)(Bach等人,2003a)和Rheo Filament的商用长丝拉伸流变仪(VADER-1000)。将不同设备的结果进行相互比较。用于EVF测量的样品在150℃下压缩成型,在低压10bar下3分钟,在高压150bar下1分钟,然后用淬火冷却盒在150bar下淬火冷却到室温。在短时间内,当冷却盒插入时,样品会出现压力损失。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进行短时间的压缩成型是为了防止样品的任何潜在氧化或降解。样品模具为特氟隆涂层,尺寸为100×100 0.5mm。从约20mm长的铭牌上冲压出12.7mm-12.8mm宽的样品。最终样品的厚度约为0.6mm。在EVF测量中,样品被插入设备中,在150℃下180s的平衡时间后,样品以0.005s-1的应变速率被预拉伸15.44s,然后松弛80s,然后样品被拉伸。报告的Hencky应变是由圆柱体的旋转计算出来的。通常情况下,使用EVF的拉伸测量仅限于样品保持均匀的情况。EVF一次旋转所能达到的Hencky应变值通常低于4,与EVF相比,长丝拉伸仪器并不依赖于沿拉伸方向的均匀变形的假设。事实上,由于板材上的无滑移条件,变形在轴向上是不均匀的。这些设备只是探测了通常在中间细丝平面发现的最小直径平面内的变形和应力之间的关系。在这个平面外的剩余材料只需要固定在研究的薄片上,就像在固体力学测试中用狗骨形状来固定材料一样。长丝拉伸装置确实依赖于最小直径平面内的径向均匀变形的假设。Kolte等人(1997年)的模拟表明,在长丝中间平面几乎没有任何径向应力变化。用激光测微计来测量中丝薄片的直径。为了探索更高的应变,在DTU-FSR和VADER 1000流变仪都采用了在线控制方案,该方案首先由Bach等人(2003b)使用,后来由Mar´ın等人(2013)发表,用于在拉伸过程中控制长丝中平面的直径,以便在样品断裂前确保恒定的应变速率。根据样品的类型,DTU-FSR和VADER-1000都可以达到最大Hencky应变值7。在长丝拉伸流变仪上进行测量之前,样品被热压成半径为R0、长度为L0的圆柱形试样。长宽比定义为∆0= L0/R0。样品在150℃下压制,并在相同温度下退火10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在测量中,所有样品被加热到150℃,在180s的平衡时间后,样品在拉伸实验之前被预拉伸到Rp的半径。对于DTU-FSR,R0= 4.5mm,L0= 2.5mm,Rp在3到4.5mm之间,而对于VADER-1000,R0 = 3.0mm,L0= 1.5mm,Rp = 2.5mm。在拉伸测量过程中,力F(t)由称重传感器测量,中间灯丝平面的直径2R(t)由激光测微计测量。在拉伸流动开始的小变形时,由于变形场中的剪切分量,部分应力差来自于压力的径向变化。这种影响可以通过Rasmussen等人(2010)描述的校正因子来补偿。 对于大应变,校正消失,对称平面中应力的径向变化变得可以忽略不计(Kolte等人,1997)。对于本工作中的所有样本,当Hencky应变值大于2时,校正值小于4 %,Hencky应变和中丝平面上应力差的平均值计算如下其中mf是灯丝的重量,g是重力加速度。应变率定义为ϵ• =dϵ/dt,拉伸应力增长系数定义为η-+=〈σzz-σrr 〉/ϵ• 结果和讨论线性粘弹性图2(a)显示了所有样品在参考温度150℃下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与角频率ω的函数关系。(b)表示在150°C相应的复数粘度η*。图中的两个星号来自稳定剪切测量,在 150°C下剪切速率为0.005 s-1图2(a)显示了所有样品在参考温度150℃下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与角频率ω的函数关系。相应的复数粘度η*绘制在图2(b)中。图中实线是多模麦克斯韦(multimode Maxwell fitting)拟合的结果。Maxwell relaxation modulus多模麦克斯韦弛豫模量G(t)由下式给出 其中gi和τi列于表2。表中的零剪切速率粘度η0通过下式计算 在图2(b)中,很明显三个样品具有不同的零剪切速率粘度。然而,在图2(a)、(b)中,似乎PE-C的线性行为在较低频率下接近PE-A,在较高频率下与PE-B重叠。而且在ω 1 rad/s时,PE-C的G′和G″曲线几乎与PE-A平行,垂直位移因子约为0.6。表2 LDPE 在 150°C 熔体的线性粘弹性启动和稳定状态下的拉伸流变图3(a)显示了PE-A在150℃时的拉伸应力增长系数与时间的关系。图中比较了EVF、DTU-FSR和VADER-1000的测量值。图中的虚线是根据表2中列出的麦克斯韦弛豫谱计算的LVE包络线。EVF的测量值受到最大Hencky应变4的限制,在图3(b)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测量的应力是作为Hencky应变的函数绘制的。两个长丝拉伸流变仪的测量值能够达到大于5的较大Hencky应变值,在该值下观察到稳定的应力。图3我们注意到EVF和长丝拉伸测量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我们认为EVF测量的应力太低,特别是在低应变率下,Hoyle等人(2013)也观察到这一点,他们将长丝拉伸测量值与Sentmanat拉伸流变仪测量值进行了比较。因此,对于图3(b)中的ϵ• =0.01 s-1,已经与ϵ• =0.5有偏差,而对于ϵ• =2.5 s-1,EVF测量与DTU-FSR测量一致,最高ϵ• 为3.5。请记住,在EVF中,只有横截面的初始面积是已知的;在拉伸过程中横截面面积的变化不是测量的,而是由一个假设均匀单轴拉伸速率不变的方程计算出来的。此外,在EVF测量中,样品宽度为12.8mm略微超过了Yu等人(2010)建议的12.7mm的上限,这导致在更大的Hencky应变值下的平面延伸而不是单轴延伸。相比之下在DTU-FSR和VADER-1000中,中间直径一直被测量,因此在拉伸过程中横截面的实际面积是已知的,由此计算出中间细丝平面中的真实Hencky应变。借助于在线控制方案,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保证了单轴拉伸过程中恒定的Hencky应变率。来自DTU-FSR和VADER-1000的大Hencky应变值的数据由于力小而有些分散。此外,在拉伸速率超过0.4s-1时,使用DTU-FSR和VADER-1000进行的测量观察到了应力过冲的现象。由于仪器中采用的控制方案的限制,使用两个长丝拉伸流变仪进行测量的拉伸速率不超过2.5s-1。在长丝拉伸中,表面张力可能对测量的应力有影响,尤其是在长丝中间平面的半径非常小,大的亨基应变值的时候。在所有的测量中,最小的半径是R = 0.12mm。如果我们把低密度聚乙烯LDPE的表面张力γ = 0.03 J/m2,表面张力效应产生的最大应力是σsur =γ/R = 250Pa。在图3(b)中,很明显,对于所有达到Hencky应变大于4的测量,测量的应力高于104Pa。因此可以忽略表面张力效应。图4图4显示了PE-C在150℃时拉伸应力增长系数与时间的函数关系。DTU-FSR和VADER-1000的测量结果非常一致。在0.15和2.5s-1之间的中间拉伸速率下,EVF的测量值与DTUFSR一致。拉伸速率低于0.1s-1时,偏差越来越大。根据DTU-FSR和VADER-1000的测量,在拉伸速率快于0.4s-1时,再次观察到应力过冲。图5图5比较了DTU-FSR测量的拉伸流动中PE-A和PE-C的非线性行为。如图2所示,PE-A和PE-C具有不同的线性粘弹性,这也由图5(a)中不同的LVE包络表示。在拉伸流的启动过程中,PE-A和PE-C也有不同的非线性反应。从图5a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所有拉伸速率下,PE-C 比 PE-A 有更明显的应变硬化。然而,在图5(a)、(b)中,有趣的是,尽管PE-A和PE-C最初有不同的非线性行为,但是它们在更大的Hencky应变值下具有相同的反应,并且在每个应变速率达到相同的拉伸稳态粘度,如图6所示。图6还显示在快速应变率下,拉伸稳态粘度表现出幂律行为,粘度比例约为ε• -0.6,这与Rasmussen等人(2005)和Alvarez等人(2013)的观察结果一致。应该注意的是,如图5(b)所示,相同的非线性行为仅在Hencky应变值大于4时观察到,这一点无法通过EVF测量。图6图7(a)比较了PE-B与PE-C在150℃时的拉伸应力增长系数。在所提出的速率下,PE-B没有显示任何应力过冲。尽管PE-B和PE-C在线性和非线性流变学方面的表现不同,但在每种拉伸速率下,它们的相对应变硬化量似乎是相似的。在图7(b)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图7(b)中比较了Trouton比率。Trouton 比值定义为Tr = η-+ /η0,其中η0是零剪切率粘度,其数值列于表2。可以看出,在每个拉伸速率下,PE-B达到与PE-C相同的最大Trouton比率,证实它们具有相同的相对应变硬化量。图7结论我们使用三种不同的设备测量了三种商用低密度聚乙烯样品的拉伸流变性能。这三种设备在拉伸流变的启动方面给出了一致的结果。然而,EVF的测量结果受到最大Hencky应变4的限制,而两个长丝拉伸流变仪达到了更大的Hencky应变值,在这里可以观察到应力过冲和稳态粘度。此外,EVF的测量仅在取决于应变速率的应变范围内跟随长丝拉伸测量。尽管三种低密度聚乙烯样品具有不同的线性粘弹性能,但已经表明,PE-A和PE-C在Hencky应变值大于4时具有非常相似的非线性rhelogical行为,而PE-B和PE-C具有相同的相对应变硬化量。上述结果表明,工业低密度聚乙烯的非线性流变性可以通过聚合来调整。特别是,有可能合成一种聚合物(PE-C),其具有比参考聚合物(PE-A)低得多的粘弹性模量,但仍具有与参考聚合物相同的拉伸粘度。
  • 上海禾工塑料粒子行业水分仪技术交流培训
    日前,上海禾工在广东东莞群安塑胶实业有限公司安排了一场安调培训、技术交流会,东莞群安塑胶生产的离子型中间膜可广泛的应用在光伏、航天、国防、建筑、汽车等众多领域。 而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使用水分含量过多的塑料粒子进行生产,则会产生一些加工问题,并最终影响成品质量,如:表面开裂、反光,以及抗冲击性能和拉伸强度等机械性能降低等。因此,水分含量的控制对于生产高质量的塑胶产品是至关重要的。 在之前的很多产品选购指南中也提到,如果需要检测的塑料样品水分含量在0.1%以上,加热温度在200度以内,而且加热之后除了水分之外没有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选择方便快捷的加热失重法水分测定仪器,如果这三个条件有一个不符合您的测量要求,那么就建议选择卡尔费休滴定的测水方法,而且,一定要选择带卡式加热炉的卡尔费休滴定仪器。在离子型中间膜生产中东莞群安塑胶选择了禾工AKF-PL2015C卡尔费休塑料粒子专用水分测定仪,在仪器的培训过程中,禾工技术员在现场协助客户使用AKF-PL2015C塑料粒子专用水分仪检测了四组数据,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平均值及RSD值较好。 卡式炉测定塑料水分含量建议温度ABS/160℃已内酰胺/100-120℃环氧树脂/120℃三聚氰胺甲醛树脂/160℃尼龙6(尼龙66)160-230℃苯酚甲醛树脂/200℃聚苯稀酰胺/200℃聚酰胺/160-230℃聚碳酸二酰亚胺/150℃聚碳酸酯/140-160℃聚酯/140-240℃聚醚/150℃聚异丁烯/250℃聚酰亚胺/160℃聚甲酯/16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80-200℃聚乙烯/20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180℃聚丙烯/160-200℃聚苯乙烯/120℃聚氨酯/180℃多乙酸乙烯酯 /170℃聚乙烯醇缩丁醛PVB/150℃聚四氟乙烯PTFE/250℃橡胶塞/250℃哇橡胶/250℃软PVC /140-160℃苯乙烯丙烯酸酯/170℃特氟隆/250℃对苯二酸酯 /150℃尿素甲醛酯 /100℃
  • 国家级聚乙烯检测实验室落户中山
    为全国第三家,将进一步规范行业  火炬开发区港华辉信聚乙烯检测认证实验室,近日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认可,成为全国第三个具备国家聚乙烯检测资格的实验室。  获评国家认证的聚乙烯检测实验室建立于2002年,经过认证后的实验室,具备为国内相关企业作标准检测、校准、检查服务方面认证的能力,检测结果可获国家与部分国家认可。港华辉信执行董事梁志刚表示,此前国内只有两个聚乙烯检测认证实验室,分别位于河北和山东,落户中山的实验室将对整个聚乙烯行业的产品质量提升与规范有重大意义。
  • 我国学者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黄正课题组和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管治斌课题组合作,在聚乙烯废塑料降解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于6月17日以“Efficient and selective degradation of polyethylenes into liquid fuels and waxes under mild conditions”(温和条件下高效选择性降解聚乙烯制备液体燃料和石蜡)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在线发表(Sci. Adv., 2016, 2, e1501591)。该研究工作得到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1422209)和重点项目(21432011)等的支持。/pp  烃类物质(烷烃、烯烃、芳烃等)是化石能源的重要组成体,也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为应对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一方面需要从自然界丰富的烃类物质出发,发展高效、原子经济性的合成技术,直接制备高价值化学品,实现“分子价值的增量” 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温和、实用的催化降解技术,将废弃的高分子量、稳定的烃类化学化工产品转化成可再次利用的小分子物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实现“污染物质的减量”。黄正课题组发展了高效的金属有机催化方法和技术,在这两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pp  烷烃由高键能、非极性C-C单键和Cspsup3/sup-H键组成,是最惰性的有机分子之一,其在合成化学中的应用价值较低。黄正课题组一直致力于烷烃催化转化方面的研究。该课题组先前发展了一类新型的PSCOP螯钳型铱金属有机配合物,其在烷烃脱氢反应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催化活性,但是在直链烷烃脱氢过程中,由于催化剂具有烯烃异构活性,在反应后期阶段不可避免地生成内烯烃混合物作为主要产物。为解决该问题,他们巧妙地利用双金属催化一锅两步法进行烷烃末端高区域选择性硅基化,实现烷烃至直链烷基硅的高效催化转化(图1a)。催化体系包括由该课题组发展的PSCOP螯钳型铱金属有机络合物作为烷烃脱氢催化剂,将烷烃脱氢生成内烯烃混合物,吡啶二亚胺铁络合物作为串联烯烃异构和端烯烃硅氢化催化剂。该转化的关键在于:烷烃脱氢所生成的烯烃中间体快速异构,并通过铁催化剂对端烯烃选择性硅氢化促使内烯烃向端烯烃转化。该工作为烷烃选择性官能团化提供了新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hemistry上(Nat. Chem.,2016, 8, 157 Conversion of alkanes to linear alkylsilanes using an iridium–iron-catalysed tandem dehydrogenation–isomerization–hydrosilylation 利用铑-铁催化的脱氢-异构化-硅氢化串联反应实现烷烃到直链烷基硅的转化)。/pp  聚乙烯和烷烃结构单元相似,均由C-C单键和Cspsup3/sup-H键组成。聚乙烯是年产量 大的塑料产品(年产超过上亿吨),由于其化学惰性,被弃置后难以降解构成“白色垃圾”主要成分。研究人员利用双金属催化交叉烷烃复分解策略,使用价廉量大的低碳烷烃作为反应试剂和溶剂,与聚乙烯发生重组反应,可有效降低聚乙烯的分子量。由于在反应体系中低碳烷烃过量存在,可多次参与和聚乙烯的重组反应,直至把分子量高至上百万的聚乙烯降解为适用于运输系统燃油的烷烃产品。该反应适用于 HDPE、 LDPE和 LLDPE的降解,且催化剂可以兼容商业级聚乙烯中包含的各类添加剂,并进一步被证明可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聚乙烯废塑料瓶、废塑料膜和废塑料袋的降解(图1b)。相比较传统高温裂解方法,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相对温和,产物选择性高的优点。高温裂解方法往往需要超过400度反应温度,产生包括气、油、蜡、焦等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产物包括直链烷烃、支链烷烃、烯烃、芳烃等,产品利用价值低。而且黄正等发展的降解方法温度较低(150-200度),生成的产物以直链烷烃为主,且可以通过催化剂结构调控或反应时间控制,选择性生成可作为柴油的C9-C22烷烃或者聚乙烯蜡。这项研究成果得到了Nature、Science、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等学术杂志的正面评论,并被《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新华网等国内外新闻媒体报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tpxw2016-06-27-0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6/insimg/0b7ccaeb-e75f-4906-95ec-5a09ef3bc04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图1. a) 烷烃选择性硅基化 b) 聚乙烯降解。/strong/pp/p
  • 全自动乌氏粘度计在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材料中的应用
    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简称PVP,是一种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是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中独具特色的精细化学品。已发展成为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3大类,工业级、医药级、食品级3种规格,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千至一百万以上的均聚物、共聚物和交联聚合物系列产品,并以其独特的性能获得广泛应用。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材料作为一种合成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的一般性质,胶体保护作用、成膜性、粘结性、吸湿性、增溶或凝聚作用,其受到人们重视的独特性质是其优异的溶解性能及生理相容性。在合成高分子中像PVP(聚乙烯吡咯万通)材料这样既溶于水,又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毒性很低、生理相溶性好的并不多见,特别是在医药、食品、化妆品这些与人们健康密切相关的领域中,随着其原料丁内酯价格的降低,展示出发展的良好前景。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材料按其平均分子量大小分为四级,习惯上常以K值表示,不同的K值分别代表相应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材料的平均分子量范围。K值实际上是与PVP水溶液的相对粘度有关的特征值,而粘度又是与高聚物分子量有关的物理量,因此可以用K值来表征PVP的平均分子量。通常K值越大,其粘度越大,粘接性越强。在PVP(聚乙烯吡咯烷酮)材料的生产和研发中,K值通常使用乌氏毛细管法进行测量,乌氏毛细管法实验操作简单,数据重复性好,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研发及相关质量控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ZVISCO自动乌式粘度仪因其自动化程度高,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以IV2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可达180℃。3. 测试过程IV2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全程无需人员看管。并且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的精度可到毫秒级,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IV2000系列全自动乌式黏度计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
  • 全自动高温乌氏粘度计在聚乙烯PE、聚丙烯PP行业的应用
    聚乙烯(polyethylene ,简称PE)是乙烯经聚合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化学式为:(C2H4)n,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在工业上,也包括乙烯与少量α-烯烃的共聚物。聚乙烯无臭,无毒,手感似蜡,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100~-70°C),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不耐具有氧化性质的酸)。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优良。聚丙烯,(简称PP)是丙烯通过加聚反应而成的聚合物。化学式为(C3H6)n,密度为0.89~0.91g/cm3, 易燃,熔点189℃,在155℃左右软化,使用温度范围为-30~140℃ 。聚丙烯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合成树脂,为无色半透明的热塑性轻质通用塑料。在80℃以下能耐酸、碱、盐液及多种有机溶剂的腐蚀,能在高温和氧化作用下分解。聚丙烯具有耐化学性、耐热性、电绝缘性、高强度机械性能和良好的高耐磨加工性能等。主要应用于应用在食品包装、家用物品、汽车、光纤等领域。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应用面非常广泛,近年来发展也很迅速,许多企业也在不断增加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其中粘度测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国标GB/T 1632.3-2010规定聚乙烯和聚丙烯使用毛细管黏度计测定聚合物稀溶液黏度。关于PP/PP粘度标准的解读:使用毛细管乌氏粘度计,在135℃下测定溶剂以及规定浓度的聚合物溶液的流出时间,根据这些测定的流出时间和聚合物溶液的已知浓度计算比浓黏度和特性黏度。在室温下,聚乙烯和等规聚丙烯不溶于任何目前所知的溶剂。因此在试验中必须采取措施以防止因聚合物析出而导致溶液浓度发生改变。中旺全自动高温乌氏粘度计IVS800H在PP/PE中的解决方案许多企业一般使用半自动或手动的粘度仪,在135℃的油槽上进行粘度的测试,对人员以及环境都存在着安全隐患。IVS800H它是一款全自动的高温乌氏粘度计,实现自动恒温、自动进样、自动测试、自动清洗、自动干燥的操作流程,有效地避免了高温操作下引起的意外。另外它还能规避样品的析出,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那么我们来详细的介绍下一个完整的PP/PE的粘度流程:仪器的配置:中旺DP25自动配液器、中旺聚合物溶样器、中旺全自动高温乌氏粘度计IVS800H。测试流程:配液:用万分之一天平称取聚丙烯PP样品,放入到溶样瓶中,用DP25自动配液器(移液精度≤0.1%)移取定量剂到溶样瓶中;溶样:中旺聚合物溶样器溶解PP/PE样品,采用金属浴,多孔位,转速、溶样时间、溶样温度可按要求设定。温度最高可达185℃。黏度测试:将彻底溶解好的PP/PE样品置入全自动高温乌氏粘度计IVS800H样品仓中,启动仪器,实现自动进样,采用进口不锈钢光纤可自动测试,计时精度可达0.001S,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全程无需人员值守,并且系统自带软件,自动得出测试结果;测试结果IVS800H全自动高温乌氏粘度计连接电脑端,可自动得出测试结果并进行数据储存,便于多样化粘度数据分析;并且出分析报告。清洗黏度管乌氏粘度管固定在IVS800H高温乌氏粘度仪中,客户无需拆装取出,可自动清洗、自动排废、自动干燥。告别了乌氏粘度管耗材的时代。
  • 2022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拟立项项目公示
    近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发布公告,对2022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水科学”“江淮气象”“先进功能膜材料”“能源互联网”联合基金拟立项项目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年11月21日至27日。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共拟立58项,其中“水科学”类21项,“能源互联网”类18项,“江淮气象”类12项,“先进功能膜材料”类7项。2022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拟立项项目表序号申请人所在单位项目名称资助金额项目类别基金类别合作单位1张倩安徽大学基于低碳需求响应的新型电力系统输配协同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2李军合肥工业大学考虑电-碳市场协同的电力综合供应成本核算与电能量市场运营机制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3毛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力储能用磷酸铁锂电池性能退化机理及高效运行技术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淮北供电公司4葛君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低/非贵金属的亲水疏气仿生氢电极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5陈忠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晶闸管失效机理分析及老化特性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6程文娟合肥工业大学计及规模化分布式资源的省级电网频率协同控制方法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河海大学,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7杨贺钧合肥工业大学考虑灵活性资源互动的新型配电系统协同运行关键技术研究100重点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8张秀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基于二维电磁传感矩阵的无人机自主巡线识别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安徽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9赵树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省人工智能实验室)基于图像融合的变压器套管运行状态智能诊断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阜阳供电公司10骆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面向大规模分布式光伏接入的配电网广域感知关键技术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安徽省能源实验室),合肥学院11彭勃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柔性互联配电网形态结构与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12汪玉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虚拟电厂的电动汽车充放电行为双向导引机制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安徽优旦科技有限公司13孙韬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城市综合管廊电力舱电缆带电着火及其向交叉区域的蔓延机制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14张金锋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面向悬浮抱杆作业的绳索牵引系统构型原理与控制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阜阳供电公司15谭琦合肥工业大学基于知识图谱与多源数据融合的输电线路通道智能优选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安徽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16刘伟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环保绝缘气体分子预测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安徽大学,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17张燚鑫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安徽省人工智能实验室)开放动态环境下电力视觉智能的主动式持续学习方法30培育能源互联网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18杨海涛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电流互感器电弧故障下油气混合物动力学行为及结构改进方法研究30培育能源互联网中国矿业大学19唐成宏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聚乙烯醇(PVA)光学基膜—偏光片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300重点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20许宏平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汽车安全玻璃应用的功能化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中间膜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300重点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皖维皕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21柳巨澜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VA)水溶膜吹膜加工过程多尺度结构演化机理和性能调控140重点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建筑大学22吴福胜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先进功能膜用聚乙烯醇(PVA)树脂合成及应用性能调控研究140重点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23叶克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VA)偏光片条纹评测与原因分析40培育先进功能膜材料合肥德瑞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24张前磊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聚乙烯醇(PVA)光学基膜多组分溶液流延加工过程凝胶化行为调控在线研究及产线验证40培育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5严琦安徽皖维先进功能膜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汽车级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胶片聚集态结构调控及安全玻璃应用评测研究40培育先进功能膜材料安徽皖维皕盛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26刘东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淮河流域水循环协同观测技术研究80重点江淮气象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7李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淮河流域能量和水循环与陆面过程及人为源气溶胶的相互作用研究80重点江淮气象安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28庄鹏安徽蓝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肥城区高时空分辨率水汽通量监测与暴雨短临预警技术研究80重点江淮气象安徽省气象台,合肥市气象局29王状安徽省气象局淮河流域边界层臭氧垂直结构及形成机理研究70重点江淮气象安徽大学30董德保安徽省气象局皖北诱发短时强降水和冰雹的强对流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研究70重点江淮气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31岳伟安徽省气象局基于气象因子的稻米品质定量化评价技术与应用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32张帅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边界层结构立体探测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安徽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33李清泉安徽省气象局气候变化背景下淮河流域高温干旱的长期变化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国家气候中心34赵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气候变化背景下江淮地区灾害性强降水的长期变化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浙江大学35刘芸芸安徽省气象局气候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演变机理和预报方法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国家气候中心,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36郑淋淋安徽省气象局大别山不同地形区强降水的精细时空分布特征和机理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7陈光舟安徽省气象局基于多模式精细化动态集成预报方法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研究30培育江淮气象国家气象中心,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38宋新江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复杂环境下堤防灾变识别与机理研究70重点水科学安徽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合肥工业大学39罗居刚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水下建筑物缺陷检测方法研究70重点水科学河海大学,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40蒋尚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江淮丘陵区农业旱灾动态风险定量评估技术研究70重点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41王久晟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淮河干流分级洪水河道治理目标与方法研究70重点水科学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2马浩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水资源取水户用水量多指标智慧化预警模型研究70重点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3李宗尧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水文参数区域综合与可视化仿真模拟70重点水科学安徽省水文局,河海大学44王振龙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淮北地区地下水补给规律及水量水位双控体系研究70重点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45梁建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中小型水利涵闸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70重点水科学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安徽瑞迪工程科技有限公司46肖晨光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河流形态演变对水体自净能力的影响机理及治理模式研究70重点水科学河海大学47汪邦稳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淮北平原区水美乡村建设的关键技术研究70重点水科学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48张景奎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江淮地区水工混凝土碳化指标研究与耐久性评估25培育水科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49吴楠安徽师范大学基于OTSU和频率分类的江淮流域河湖岸线要素自动识别提取及其影响岸线变化规律研究25培育水科学50刘怀利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农村饮水智能管控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51潘邦龙安徽建筑大学环巢湖典型河湖水域颗粒态磷全偏振遥感动态监测模型研究25培育水科学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湖泊生态环境研究院,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52曹秀清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基于星机地协同的灌区灌溉识别与评估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安徽)有限公司53陈小凤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面向多功能协调发展的淮北平原调水受水区水资源优化调控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合肥工业大学54彭建和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水闸安全监测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河海大学,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55徐海波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基于物联网与BIM技术的土石方工程施工质量智能管控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天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56陈政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机制与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57唐玉朝安徽建筑大学皖北地区地下水源主要污染物的赋存及其去除理论与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58张靖雨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站)不同土石含量弃渣场的水土流失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25培育水科学安徽理工大学
  • 全自动乌氏粘度计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中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英文名ultra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简称为UHMWPE,是一种线性结构的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塑性工程塑料。普通高密度聚乙烯的分子量约为2-30万,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则具有至少150万的分子量,因此它具有一般工程塑料难以比拟的一些优异性质,例如超高的耐磨性、抗低温冲击性、耐环境应力开裂性以及自润滑性,它在高性能纤维市场上,包括从海上油田的系泊绳到高性能轻质复合材料方面均显示出极大的优势,在现代化军工和航空、航天、海域防御装备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材料的分子量是其核心指标,分子量的高低影响材料的强度、韧性和耐磨度。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材料的生产和研发中,乌氏毛细管法因简单、方便、快捷且经济成为首选测定方法,其中ASTM D4020-2011及GB/T1632.3-2010标准中也对乌氏毛细管法测聚乙烯的黏均分子量作出了相关规定。乌氏毛细管法实验操作简便、效率高、数据精准,在大多数高分子材料检测及相关质量控制中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目前在很多行业中使用的自动乌式黏度计,以自动化的精确高效替代人工及数据误差,节省人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以杭州卓祥科技有限公司的IV3000X系列超高温全自动乌式黏度计、MSB系列多位溶样块、ZPQ智能配液器一整套黏度测试设备为例: 实验流程:1. 智能配液过程使用ZPQ智能配液器进行配液,点击配液功能后,直接输入浓度和质量(可通过连接天平直接获取),可直接计算出所需要的目标体积进行移液并且精度可达0.1%。可避免因手动配液方法导致的精度差、效率低及数据误差等问题。ZPQ智能配液器还具有密度计算功能,移取液体体积后,输入质量(可与天平通讯,直接获取),即可自动计算出密度值。2. 溶样过程MSB系列多位溶样块,采用金属浴的方式进行加热溶样并具有自动搅拌功能,同时最多可容纳15个样品。溶样效率快、转速可调、溶样时间可调、溶样温度可调、溶样温度可达180℃。3. 测试过程IV3000X系列超高温全自动乌式黏度计可实现自动连续测量,全程无需人员看管。并且采用的智能红外光电传感器,保证测量时间可到毫秒级,控温精度可达±0.001℃,可有效确保实验数据的精度,避免人工实验导致误差。4. 测试结果:IV3000X系列全自动超高温乌式黏度计连接电脑端,得出结果可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并有数据储存、多样化粘度分析报表等多种功能。5. 粘度管清洗干燥过程:仪器可自动排废液,自动清洗并干燥粘度管,粘度管无需从浴槽中取出,粘度管不易损坏,减少耗材成本支出。清洗模式可多种选择,同时具有废液分类收集功能,减少废液回收成本及避免因多种废液混合导致的风险。IV3000X系列全自动超高温乌式黏度计可实现自动测试、自动排废液、自动清洗,自动干燥,告别了粘度管是耗材的时代。
  • 全自动乌氏粘度计-用毛细管法测定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k值
    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e)简称PVP,是一种非离子型高分子化合物,是N-乙烯基酰胺类聚合物中最具特色,且被研究得最深、广泛的精细化学品品种。已发展成为非离子、阳离子、阴离子3大类,工业级、医药级、食品级3种规格,相对分子质量从数千至一百万以上的均聚物、共聚物和交联聚合物系列产品,并以其优异独特的性能获得广泛应用。PVP按其平均分子量大小分为四级,习惯上常以K值表示,不同的K值分别代表相应的PVP平均分子量范围。K值实际上是与PVP水溶液的相对粘度有关的特征值,而粘度又是与高聚物分子量有关的物理量,因此可以用K值来表征PVP的平均分子量。通常K值越大,其粘度越大,粘接性越强。测定K值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毛细管粘度计测的PVP水溶液的相对粘度n,再根据公式计算出K值。 实验方法如下实验所需仪器:卓祥全自动粘度仪、自动配液器、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实验所需试剂1:溶剂:纯水,无水乙醇为清洗剂。溶剂粘度的测定:卓祥全自动粘度仪设置到实验目标温度值并且稳定后,加入纯水,软件中启动测试任务待结束,测的溶剂时间T0。粘度管的清洗:启动卓祥全自动粘度仪清洗、干燥程序,仪器自动将粘度管清洗干燥后待用。样品溶液的制备:在万分之一天平上精准称量精确到*g,溶解在**ml溶剂中,通过自动配液器将溶液浓度精准配制到**g/ml,溶解条件:常温搅拌。样品粘度的测定:加入**ml样品,测量样品时间**,计算粘度结果粘度管的清洗:启动卓祥全自动粘度仪清洗、干燥程序,仪器自动将粘度管清洗干燥后待用。
  • 美国首诺在苏州建成PVB材料质检测试实验室
    美国首诺公司(Solutia) 一直以来都在使用比利时的实验室来为亚洲客户进行聚乙烯醇缩丁醛(polyvinyl butyral,简称PVB)材料的质检测试。近日,为大幅缩短交货期,公司在中国苏州建成并启用一家新实验室。这家实验室的基本测试设备包括一架烘烤炉、一台恒温槽、一台抗击打测试仪和一座冲击塔。首诺公司表示还将在实验室内建造一间样品中心,按区域内客户所需提供首孚信(Saflex)业务部切片样品。  "为确保产品质量,首诺公司始终对旗下的首孚信中间膜进行严格的内外部检测。这间位于苏州的客服实验室的建成,也使得我们有能力为亚太地区的客户提供同等质量的服务。"首诺公司首孚信业务部的全球技术服务负责人马克斯洛克(Mark Slock)表示,"负责首孚信产品应用的员工将在这间实验室里对首孚信PVB中间膜制成的玻璃压制品进行检测,以保证我们的产品达到建筑、汽车和光伏产业严格的业内规范。"  首孚信业务部商业运营副总裁里克考克(Rick Calk)表示:"在苏州厂区建立实验室,使我们能够更积极主动地响应区域客户对产品质检方面提出的要求。"  新建成的实验室旨在在亚太地区内为建筑、汽车和光伏市场的客户提供压层测试服务。
  • 北京市地方标准《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微波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要求》预审会召开
    近日,北京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所属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组织召开了北京市地方标准《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微波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要求》预审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北京顺义燃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共计16名专家组成审查专家组进行评议。会上,标准编制组人员就标准的目的意义、制定原则和依据、适用范围、主要条款等向专家组作了详细汇报,与会专家对标准的有关技术内容进行了质询,并对标准的完善提出了宝贵意见。最后,会议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审查,专家组一致同意该标准通过预审查。《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微波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要求》针对北京市城市燃气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的实际情况,首次提出了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的微波无损检测质量控制规范,并为聚乙烯管道热熔对接接头的质量检测与评判提供了方法与准则。本次会议为该地方标准的顺利发布奠定了基础。
  • 德可納利推出邻苯二甲酸酯在聚乙烯固态塑料的标准物质
    美国SPEX-中国独家总代理德可纳利科技集团(TKI),推出邻苯二甲酸酯在聚乙烯固态塑料的标准物质,用於美國消費者和玩具安全改進法規,相关参数请参考卖场,欢迎来电询价选购。电话:021-64665918 021-64665971 传真:021-51079676 联系人:王小姐 邮箱:info@tkichina.com 地址:襄阳南路500号巴黎时韵大厦2509室 邮编:200031 公司网站:www.tkichina.com www.spexcsp.com
  • 三思纵横在2023长三角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占一席之地
    近日,2023长三角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暨工程塑料产业创新大会在南京国际青年会议酒店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产业内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工程塑料产业的创新与升级。高分子材料是一类由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的化合物构成的材料,通常包括橡胶、塑料、纤维、涂料、胶粘剂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良好的塑性、较强的耐腐蚀性能,以及很好的绝缘性和重量轻等优良性能。高分子材料可以分为天然、半合成(改性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三大类。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天然橡胶等;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改性天然橡胶、聚乙烯醇、聚乳酸等;合成高分子材料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酰胺等。高分子材料在工业、农业、医药、日常生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力学测试是评价高分子材料性能的重要手段,对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通过力学测试,可以了解高分子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耐磨性等力学性能,为材料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可以帮助高分子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得到验证和推广。是制定高分子材料标准的重要依据。通过测试,可以为材料的生产、加工、检验等环节提供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可以推动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新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可以发现新材料的优点和不足,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 三思纵横试验机广泛应用于高分子材料行业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通过使用三思纵横试验机进行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如拉伸、压缩、弯曲、冲击等试验,可以帮助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了解材料的强度、韧性、硬度等性能,为材料性能的优化提供依据。还可以帮助高分子材料生产企业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通过测试,可以发现潜在的质量问题,降低产品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风险。为高分子材料研发人员提供丰富的试验数据,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新材料的力学性能,为新材料的研发提供指导。对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可以帮助材料在不同行业领域的应用得到验证和推广,如建筑、交通运输、电气电子等。三思纵横的电子万能试验机、动态疲劳试验机、溶体流动速率试验机、热变形维卡软化点试验机、落锤冲击试验机等力学试验机在高分子材料行业内的广泛应用,提高整个高分子材料产业的研发水平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材料的性能优化、质量控制、创新研发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整个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思纵横此次受邀参加长三角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不仅了解了先进高分子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还拓展了人脉和资源。三思纵横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市场需求,持续推出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先进高分子材料试验设备。
  • 国家标管委发布31项行业分析测试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10年第4号),公布了241项工业行业标准的发布及实施日期,其中分析检测标准共有31项,现摘录如下。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发布日期--修订日期--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GB/T 232-2010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GB/T 232-19991963-12-31 --2010-9-22011-6-12GB/T 511-2010石油和石油产品及添加剂机械杂质测定法GB/T 511-19881965-01-20 --2010-9-22010-12-13GB/T 3402.2-2010塑料 氯乙烯均聚和共聚树脂 第2部分:试样制备及性能测定 2010-07-13 --2010-9-22011-5-14GB/T 4985-2010石油蜡针入度测定法GB/T 4985-19981985-03-06 --2010-9-22010-12-15GB/T 12010.2-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2部分:性能测定GB/T 12010.3-1989,GB/T 12010.4-1989,GB/T 12010.5-1989,GB/T 12010.6-1989,GB/T 12010.7-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6GB/T 12010.4-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4部分:pH值测定GB/T 12010.8-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7GB/T 12010.5-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5部分:平均聚合度测定GB/T 12010.9-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8GB/T 12010.6-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6部分: 粒度的测定GB/T 12010.10-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9GB/T 12010.7-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7部分:氢氧化钠含量测定GB/T 12010.11-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10GB/T 12010.8-2010塑料 聚乙烯醇材料(PVAL) 第8部分:透明度测定GB/T 12010.12-19891989-12-25 --2010-9-22011-5-111GB/T 15173-2010电声学 声校准器GB/T 15173-19941994-08-20 --2010-9-22011-4-112GB/T 16292-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 16292-19961996-04-10 --2010-9-22011-2-113GB/T 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GB/T 16293-19961996-04-10 --2010-9-22011-2-114GB/T 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 16294-19961996-04-10 --2010-9-22011-2-115GB/T 16537-2010陶瓷熔块釉化学分析方法GB/T 16537-19961996-09-09 --2010-9-22011-5-116GB/T 17286.3-2010液态烃动态测量 体积计量流量计检定系统 第3部分:脉冲插入技术GB/T 17286.3-19981998-04-02 --2010-9-22010-12-117GB/T 19146-2010红外人体表面温度快速筛检仪GB/T 19146-20032003-05-29 --2010-9-22010-12-118GB/T 19889.14-2010声学 建筑和建筑构件隔声测量 第14部分:特殊现场测量导则 2010-07-13 --2010-9-22011-4-119GB/T 20013.4-2010核医学仪器 例行试验 第4部分:放射性核素校准仪 2010-07-13 --2010-9-22011-2-120GB 23101.3-2010外科植入物 羟基磷灰石 第3部分:结晶度和相纯度的化学分析和表征 2010-07-13 --2010-9-22011-8-121GB/T 25005-2010感官分析 方便面感官评价方法 2010-07-13 --2010-9-22010-12-122GB/T 25006-2010感官分析 包装材料引起食品风味改变的评价方法 2010-07-13 --2010-9-22010-12-123GB/T 25050-2010镍铁锭或块 成分分析用样品的采取 2010-07-13 --2010-9-22011-6-124GB/T 25051-2010镍铁颗粒 成分分析用样品的采取 2010-07-13 --2010-9-22011-6-125GB/T 25074-2010太阳能级多晶硅 2010-07-13 --2010-9-22011-4-126GB/T 25075-2010太阳能电池用砷化镓单晶 2010-07-13 --2010-9-22011-4-127GB/T 25076-2010太阳电池用硅单晶 2010-07-13 --2010-9-22011-4-128GB/T 25077-2010声学 多孔吸声材料流阻测量 2010-07-13 --2010-9-22011-4-129GB/T 25079-2010声学 建筑声学和室内声学中新测量方法的应用 MLS和SS方法 2010-07-13 --2010-9-22011-4-130GB/T 25102.100-2010电声学 助听器 第0部分:电声特性的测量GB/T 6657-19861986-07-31 --2010-9-22011-4-131GB/T 25104-2010原油水含量的自动测定 射频法 2010-07-13 --2010-9-22010-12-1
  • 安徽:新材料产业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4月6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下检测《规划》)。《规划》提出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的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三个发展方向,包括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和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规划》部署了三项重点任务,包括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企业招引培育工程和产业集群打造工程。《规划》原文如下:安徽省“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新兴产业之一。“十四五”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奋力推进“三地一区”建设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将新材料产业列为“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于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推进“三地一区”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引导我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背景与基础(一)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梯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产业在全球产业中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与日俱增,新材料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其中,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研发能力、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中国等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处于奋力追赶阶段。2.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纷纷制定新材料相关发展战略和研究计划。美国先后出台21世纪纳米技术研究开发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质材料)、材料基因组计划等发展战略。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德国工业战略2030》将新材料列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日本政府连续制定4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材料重点发展领域。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针对如高温合金、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以巩固其领先地位。3. 关键材料垄断局面加剧。近年来,全球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其技术与规模优势,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市场中保持主导地位,并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扩张,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端材料全球垄断局面进一步加剧,对于二、三梯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较强制约。如日本、德国5家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半导体硅材料市场份额,日本、德国4家企业占据全球90%以上半绝缘砷化镓市场份额。(二)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国拥有全球产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材料产业体系,钢铁、有色金属、稀土金属、水泥、玻璃、化学纤维、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等百余种材料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位。在雄厚材料产业基础的支撑,以及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5万亿元。2.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研发应用能力在不断积累中逐步增强,围绕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及推广体系的建设,先后启动核能材料、航空发动机材料、航空材料等15家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的建设。在关键新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新产品开发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高温合金方面,研制出200多个牌号的合金及零部件,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半导体材料方面,掌握了满足65—90nm线宽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制备技术和无位错450mm硅单晶实验室制备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技术直追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水平与国外同步。3. 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在政策、技术及市场驱动下,国内新材料产业已呈现明显集聚发展态势,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综合性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其中,环渤海地区的航空航天、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型化工材料,长三角地区的稀土功能材料、高技术陶瓷、膜材料、磁性材料、硅材料、特种纤维材料,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改性工程塑料、新能源材料、特种陶瓷材料等集聚态势明显。(三)我省新材料产业基础1.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优质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动能。截至2020年底,全省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近5年年均增长超过20%。初步形成了以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代表的先进基础材料体系,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代表的关键战略材料体系,以及以增材制造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为代表的前沿新材料体系。2.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已组建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与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3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高性能膜材料工程实验室、安徽省铝基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等300多家省级创新平台,成立硅基新材料、铜基新材料、化工新材料、软包装新材料、军民融合先进材料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动态存储芯片、柔性可折叠玻璃、陶铝新材料等新材料实现并跑领跑,8.5代TFT玻璃基板、铜铟镓硒发电玻璃、PVA光学薄膜、MEMS传感器等一批创新成果率先实现国产化,特种缓冲吸能材料成功应用于“嫦娥四号”,铁基超导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3. 集聚态势日趋显现。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基地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蚌埠硅基新材料、安庆先进化工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淮北陶铝和高端铝基金属材料、淮北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跻身省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新能源材料、合肥新型显示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滁州凹凸棒基新材料、两淮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呈现明显集聚态势。宝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中建材蚌埠院、合肥杰事杰、皖维集团、大地熊、国风集团、合肥乐凯、安庆石化、飞凯新材料、丰原生化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效应逐渐显现,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虽然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相较于国内领先地区,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产业竞争力仍不够强。整体规模仍不够大,龙头企业数量不多,深加工程度不足,特色发展仍不明显。二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多数新材料企业的创新集中于模仿和逆向开发,新材料原创性成果和颠覆性产品较少,部分新材料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业生态有待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生产生态、应用生态三个环节存在脱节现象,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主流。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机、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基础学科的突破、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呈现多学科技术交叉,技术融合创新的显著特征。如材料基因组、量子化学等方法可为新材料研发提供海量结构化数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从海量数据中迅速找到材料特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新技术应用将推动新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发生重大变革,使新材料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大幅缩减,将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新功能的进程,如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将新材料发现过程提速200倍。2. 绿色智能化成为发展方向。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人类共识,世界各国都将新材料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高度重视新材料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协调,推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化发展。流程短、污染少、能耗低的绿色化生产制造以及材料回收循环再利用,成为新材料产业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如欧洲首倡材料全生命周期技术,高度重视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的低消耗、低成本、低污染和回收利用等。3. 颠覆与引领成为发展趋势。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颠覆性与引领性是实现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固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前沿技术发展与突破都离不开新材料研发,新材料的作用已逐渐从基础性、支撑性向颠覆性、引领性转变。(五)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特殊期,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现新的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全球宏观格局对于产业与科技发展方式影响深远,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呈现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的态势。新材料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产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创新步伐加快,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新技术跨学科融合加速,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同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全球新材料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较大冲击,已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材料作为我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对于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从省内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我省叠加实施,区位交通、市场腹地、人力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基础等优势逐步凸显,科教资源集聚、自贸试验区、重大创新平台集中的“关键变量”融合叠加,营商环境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同时,也面临要素保障难度加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挑战。总体上看,“十四五”时期,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在多重发展机遇的叠加期、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锻长板补短板的突破期、缩小发展差距的机遇期,发展新材料产业大有作为。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面向重大工程、新兴产业和民生保障等领域需求,以做大体量、做强企业、做优生态为目标,以“1520”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关键技术,实施一批重大新材料项目,推进新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万亿级规模总量、千亿级细分产业引领、百亿级龙头企业支撑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为“三地一区”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二)发展原则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重视新材料测试评价、推广应用和市场培育。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引导、完善产业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坚持重点突破和特色发展相结合。围绕“四个面向”重大需求,注重国际交流合作,实施重大工程,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加快发展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关键新材料,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相结合。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技术自主水平。抢抓信息技术迭代升级契机,坚持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推动新材料产业与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融合,加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坚持绿色低碳和集聚发展。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为目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专业化、集约化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高效、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发展特点,以园区为载体,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引导推动企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新材料产业集群。(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领军企业,搭建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拳头产品,跻身全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地。产业规模。产值年均增速保持20%以上,力争2025年产值规模突破1万亿元,初步形成产学研结合紧密、产用协同良好、服务管理体系健全、自主创新能力强、特色明显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创新能力。建成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新培育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15家以上省级创新中心、10个以上创新联盟等科技创新载体。在硅基新材料、陶铝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与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技术创新成果。企业培育。培育3家以上千亿级产值的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百亿级的行业优势企业,3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5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硅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5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优做强10条百亿级产业链(群),形成特色鲜明、集群发展的新格局。专栏1 “1520”行动计划“1”指力争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1万亿元,成为具有区域特色、世界级新材料产业基地。“5”指力争到2025年,形成硅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5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指力争到2025年,培育形成20家百亿级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领航,中小企业核心配套,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发展方向结合“铜墙铁壁”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集中优势资源,锚定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特色赛道,加快推动传统基础材料转型升级,促进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化,加快关键战略材料规模化和应用推广步伐,推动前沿新材料重大原创性技术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构筑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3+2+N”新格局。专栏2 “3+2+N”新材料产业体系“3”指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产业: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2”指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产业: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N”指培育3D打印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高熵合金等前沿新材料。(一)大力发展三大先进基础材料1. 先进金属材料以先进钢铁材料,先进铜基、先进铝基、先进镁基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着力丰富产品类型,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金属材料集群。(1)先进钢铁材料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汽车和能源等领域重大需求,重点突破钢铁材料生产及加工关键技术,实现关键钢材进口替代。依托马鞍山、六安等地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关键基础零部件用钢、先进轨道交通用钢、新型高强汽车用钢等特种钢品种,不断拓展应用范围,打造优特钢基地。专栏3 先进钢铁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性能轴承、齿轮、模具、钢轨、车轴/车轮/转向架、高强度用冷轧板、超高强度板及镀层板、高温合金、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等。突破的关键技术低碳冶炼、洁净钢冶炼关键技术、高韧性热处理关键技术、超长疲劳寿命表面处理关键技术,短流程冶炼技术、高铁轮轴材料关键制造技术、宽幅超薄精密带钢关键技术、精密极薄带钢轧制及热处理技术、高端取向硅钢冷轧技术等。(2)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铜基材料。面向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需求,依托铜陵、芜湖等地产业基础,突破超高精度超薄铜合金带材等关键制备技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交通运输、智能制造等领域用铜基材料。铝基材料。聚焦建筑业、汽车行业、消费电子、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领域高端铝材需求,依托淮北及阜阳等地产业基础和再生铝资源优势,突破铝基复合材料、铝基高端工业型材关键环节、关键技术,推动铝基新材料向下游延伸,打造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铝基材料产业基地。镁基材料。聚焦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的轻量化、高强度发展要求,依托合肥、池州等地产业基础,突破低成本高纯镁的提纯精炼和镁合金加工技术,提升高性能低成本镁合金复杂精密加工能力,全面促进镁合金材料高端化发展。钛基材料。以航空航天、船舶、医药需求为导向,支持蚌埠等地加大钛合金研发投入,突破大型钛合金型材、管材、丝材加工技术瓶颈,实现高端钛合金材料产业化。锆基材料。鼓励蚌埠等地做大做强电熔氧化锆系列特色产品,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核工业用高端锆基材料。高端靶材。结合我省十大新兴产业需求,支持合肥、蚌埠、阜阳等地发展半导体、新型显示、光伏电池用高纯溅射靶材。稀土功能材料。发挥我省骨干企业优势,支持合肥、马鞍山等地集聚发展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等稀土功能材料。专栏4 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    先进铜基材料:超薄铜箔、高强高导铜合金带、高端异型铜带、高温超导铜合金、精密铜合金棒和环保、高耐蚀铜合金材、5G手机散热用薄壁铜管等。    先进铝基材料:建筑用铝型材、交通运输铝型材及合金和铝铸件、大飞机关键构件、高性能陶铝材料等。    镁基:高端镁及镁合金锻件、挤压型材、板材、汽车与轨道交通轻量化用变形、铸造镁合金等。    先进钛基材料:钛合金粉末、高性能宽幅钛合金板材等。    先进锆基材料:工业海绵锆、纳米氧化锆等。    高端靶材:钼/铬/ITO/铟/AZO/ZnS/钽/铜/钛/铝/金/镍/高熔点金属/铬等靶材。    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稀土抛光材料突破的关键技术    高精度高纯无氧铜板/带/箔材产业化生产技术,高精度超薄框架铜合金带材产业化生产技术,高致密无泄漏可靠特种制备技术,长寿命高耐磨环境友好型铜合金产业化生产技术,低成本高纯镁的提纯精炼技术,镁合金大型承力构件控制成形技术,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结构件精深加工技术,钛合金粉体制备技术,工业海绵锆关键技术,大型薄壁复杂整体精铸件铸造关键技术等。2. 先进化工材料以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功能膜材料、电子化工新材料为主要方向,努力突破一批关键先进化工材料以及关键配套原材料的供应瓶颈,积极开发高性能、专用性、绿色环保的先进化工材料。工程塑料。围绕汽车、机械、电子电器、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支持安庆、阜阳、铜陵、芜湖等地全力攻关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复合化相关技术,加快发展汽车、电子电器、机械、医疗等领域所用工程塑料产品。专栏5 工程塑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差别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甲醛、聚酰胺、聚苯醚、聚碳酸酯、聚乙烯醇缩丁醛、特种热塑性聚酯、聚苯硫醚、特种工程塑料(聚酰亚胺、聚芳醚醚腈、聚醚醚酮、聚芳砜、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突破的关键技术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胶片制备技术,聚碳酸酯、特种聚酯等工程塑料的制备技术,高强高韧聚芳醚树脂合成技术,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发泡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塑料改性、塑料合金技术等。合成橡胶。围绕汽车及电子、高铁、航空航天、核电等领域,依托安庆、淮南等地产业基础,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大力发展耐高低温、耐老化、抗烧蚀、耐化学介质、耐候、耐臭氧、抗电弧等特殊性能及特殊工艺的橡胶材料产品。专栏6 合成橡胶发展方向重点产品氢化丁腈橡胶、溴化丁腈橡胶、溶聚丁苯橡胶、异戊橡胶及其单体、丙烯酸酯橡胶、特种含氟橡胶、氟硅橡胶、电绝缘硅橡胶。突破的关键技术丁腈橡胶氢化技术、羧基丁腈橡胶制备技术、官能化SSBR生产技术、合成橡胶干燥工艺节能技术、乳液聚合提浓技术、环保型助剂替代技术等。功能膜材料。围绕水处理、新型显示、医疗、国防等领域需求,立足合肥、安庆等地膜材料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性能低成本水处理膜、离子交换膜、光学膜等。 专栏7 膜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水处理膜: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光学膜:反射膜、增透膜、滤光片、扩散膜、增亮膜、补偿膜、高阻隔膜。特种膜:陶瓷膜、离子交换膜、渗透汽化膜、可降解膜等。突破的关键技术陶瓷超微滤膜的低温制备技术,高性能离子交换膜制备技术,混合基质膜技术,高装填密度无机膜制备技术,高温复合膜制备技术,绿色化制备技术等。电子化工新材料。围绕半导体、新型显示、汽车等领域需求,依托安庆、合肥等地相关产业发展基础,重点发展液晶显示用化学品、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化学品、OLED用化学品、PCB用化学品等。专栏8 电子化工新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光刻胶、封装胶、有机发光材料、电子特气、湿电子化学品、抛光材料、液晶材料、掩膜版等。突破的关键技术精密纯化与混配技术、分离技术、分析检验技术、环境处理与监测技术等。3. 硅基新材料依托石英砂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全力发展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推动传统硅基材料提质转型。半导体材料。聚焦新能源、先进存储、智能语音、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显示技术、精准医疗等领域,巩固提升合肥、池州现有半导体材料优势地位,重点发展大尺寸硅片等第一代半导体材料,高纯磷化铟(InP)衬底材料、氮化镓材料等第二/三代半导体材料以及封装测试材料等。专栏9 半导体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大尺寸硅片、绝缘衬底上的硅材料(SOI)、锗硅材料、硅基异质外延、纳米硅、碳化硅、氮化镓、磷化铟、砷化镓等。突破的关键技术大尺寸硅单晶缺陷控制和杂质工程技术,宽禁带半导体薄膜低缺陷的外延生长及应力调控技术,大直径、低位错宽禁带半导体单晶材料生长技术。新型显示材料。紧抓新一轮显示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的重大机遇,以合肥、芜湖、蚌埠为依托,突破柔性玻璃产业化,OLED玻璃产业化等技术,重点发展OLED显示、Mini/Micro-LED显示等新型显示用关键玻璃材料。专栏10 新型显示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世代TFT玻璃、柔性可折叠玻璃、高强微晶耐冲击玻璃、OLED玻璃、玻璃微球、超薄基板、Micro-LED基板等。突破的关键技术柔性玻璃产业化技术,OLED玻璃产业化技术,10.5/11代TFT-LCD超薄玻璃基板产业化技术,飞行熔化、等离子体熔化等新型熔化技术,玻璃新材料高通量计算表征开发技术,面向复杂环境的特种玻璃构件制造技术等。新能源材料。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抢抓光伏产业发展新阶段新机遇,聚焦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重点环节,强化薄膜电池、储能等关键技术迭代突破,支持合肥、滁州、蚌埠、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市结合实际,差异化布局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提升新能源材料产业链自主化水平。专栏11 新能源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温玻璃基板、超薄光伏玻璃盖板(背板)、铜铟镓硒薄膜电池、钙钛矿薄膜电池、晶硅光伏电池组件、质子交换膜、高容量长寿命三元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高安全隔膜材料、电解液及固体电解质材料、氢能源电池材料等。突破的关键技术超薄光伏玻璃盖板(背板)高效熔化成型钢化技术、下一代电池技术、离子钝化技术、低温电极技术、全背结技术、专用吸杂工艺技术、新一代储能关键材料制备技术等。特种硅基材料。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节能安全等领域需求为导向,发挥滁州、蚌埠等地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交通运输、生命健康、节能安全、国防军工等领域用特种硅基材料。专栏12 特种硅基材料重点产品玻璃粉体、智能调温玻璃、防火玻璃、高铁玻璃、航空玻璃、超憎水玻璃、防结霜玻璃、高铝汽车玻璃、汽车玻璃天线、特种光学玻璃、核工业玻璃、中性药用玻璃等突破的关键技术新型熔化技术,航空航天玻璃精密加工技术,减反射涂层技术,表面处理技术,超大口径红外玻璃、高性能特种光纤制备技术。(二)重点培育两大关键战略材料1.生物医用材料以生物基新材料和医用新材料为重点,依托蚌埠、合肥地区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四聚一素”生物基新材料,大力发展医药包装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医用防护材料等医用新材料,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专栏13 生物医用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生物基新材料: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呋喃聚酯(PEF)、聚氨基甲酸酯(PU)、纳米纤维素(NCC)、聚乙烯醇(PVA)、复合凝胶材料、制浆造纸材料、模板剂材料等。医用新材料:医药包装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心脑血管植入材料、生物再生材料、血液净化材料、牙科材料、医用防护纺织等材料。突破的关键技术生物质纤维素基高性能纺织纤维技术,新型低成本乳酸分离纯化技术,聚合物改性、染色性能优化关键技术,戊二胺PA56、纺丝及塑料成形加工技术、合成型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和加工关键技术,生物医用高分子及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等。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紧跟全球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立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产化替代,鼓励合肥、安庆、芜湖等地加快低成本新一代碳纤维及第三代先进复合材料技术、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玄武岩纤维制备技术的突破,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芳纶纤维及复合材料、玄武岩纤维及复合材料、玻纤及复合材料等产品。专栏14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高强高模量碳纤维、大丝束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高模量聚乙烯醇纤维、水溶性聚乙烯醇纤维,聚芳酰胺、对位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玻纤、玄武岩纤维、特种热塑性碳纤维预浸料、大飞机机翼、耐热绝缘材料、航空涡轮发动机叶身、碳纤维储氢罐、高频高速覆铜板、防护服、防弹衣、安全防护材料等。突破的关键技术低成本碳纤维工业化生产技术、新型纺丝碳化技术、芳纶纤维的制备技术、纤维表界面成键化学的精准调控技术、玄武岩纤维高效成型技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技术、热塑性复合材料连续成型技术等。(三)加速布局前沿新材料面向国际科技前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鼓励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前沿新材料研发创新工程,支持合肥、芜湖等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区域加快前沿新材料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突破,聚焦增材制造材料(3D打印)、智能仿生材料、超导材料、石墨烯材料、液态金属、高熵合金等细分领域,开展新材料前沿与交叉技术研究,通过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专栏15 前沿新材料发展方向重点产品增材制造(3D打印)材料:铁合金、贵金属、陶铝、特种陶瓷超导材料:超导磁体、超导线材等气凝胶:炭气凝胶、碳化物凝胶材料、气凝胶复合材料等。液态金属:重点发展液态有色金属材料、液态贵金属、液态稀有稀土金属材料等。高熵合金:钴、铬、铁等金属粉末石墨烯:石墨烯粉体、石墨烯薄膜、石墨烯纤维、石墨烯浆料、柔性电子用石墨烯薄膜、石墨烯基散热材料等。智能仿生材料:仿生建筑结构材料、仿生智能修复材料、仿生节能减阻材料、仿生智能医学材料等。突破的关键技术球形金属粉末雾化制粉技术、高性能低成本超导线材集束拉拔塑形加工技术、仿生生物粘附调控与分离材料的大面积制备与涂层黏合技术、石墨烯的规模制备技术等。四、重点任务聚焦重点领域,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一批高端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推广应用一批重点产品,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政产学研金用全链条,通过实施创新体系建设、企业招引培育、产业集群打造、重大项目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绿色发展升级、产业生态营造、开放合作拓展等工程,加快把我省打造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聚集地。(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充分发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材料产业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基础研究应用为牵引,着眼新材料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增强新材料原始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鼓励新材料龙头骨干企业建立新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新材料领域核心、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原创成果。通过构建新材料多层次创新体系,加快把我省打造成为新材料科技创新策源地。专栏16 新材料多层次创新体系建设计划新材料研究院。整合全省“多点多源”创新资源,组建安徽省新材料研究院,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前沿交叉平台之一,积极争创国家级新材料研究院,聚焦新材料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形成全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撑。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以网络化协作为纽带,以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开发、转移扩散和商业应用为主要任务,重点围绕硅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积极争创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省级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集成电路材料、高性能合金、电子化学材料等领域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平台。(二)企业招引培育工程聚焦新材料产业“3+2+N”发展方向,明确产业链短板、薄弱环节,编制新材料产业地图和产业链招商目录,针对性开展“双招双引”。细化编制年度产业链招商方案,将招商任务落实到相关市县和开发区。聚焦新材料领域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业、中国企业500强、民营企业500强、独角兽企业等,充分运用平台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乡情招商、商会招商、展会招商、专家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招商形式等,开展精准招商,招引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围绕我省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建立新材料企业培育库,加强分类指导,针对性开展企业培育工作,着力培育一批新材料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推动符合条件的新材料企业挂牌上市,加强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备企业梯队建设。专栏17 企业招引培育计划企业招引计划。围绕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掌握核心技术创新性企业,制定详细招引工作方案,采用顶格推进模式招引具有较强牵引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链主企业,采用专业招商模式招引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培育硅基新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领域“独角兽”企业。力争5年内,培育3家产值超千亿级的全球领先的新材料龙头企业,20家以上百亿级的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企业,30家以上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新材料企业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三)产业集群打造工程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市领导挂帅、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个支持政策保障、一个工作专班推进”工作模式,找准强链、补链、延链、固链环节,以园聚链、以链集群。积极支持蚌埠硅基新材料、铜陵铜基新材料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支持安庆化工新材料、蚌埠生物基新材料、淮北铝基高端金属材料和陶铝新材料、马鞍山先进钢铁材料、合肥半导体材料等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鼓励各市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推动“短链”延长、“断链”连通、“细链”增粗、“无链”生有、“弱链”变强,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开展链主企业培育专项行动,高标准培育“3+2+N”产业链链主企业,充分激发链主企业在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头雁”作用。专栏18 产业集群打造计划    1.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创新优势,进一步打造提升蚌埠市硅基新材料创新策源地能级。围绕我省“芯屏器合”“集终声智”产业布局,依托蚌埠、滁州、芜湖、合肥等市,重点发展壮大半导体硅基新材料、新能源硅基新材料、信息显示硅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硅基新材料等产业链,打造世界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铜陵、芜湖等市,提升铜基新材料加工深度,重点提升线材、管材、箔材、棒材、板带等加工水平和产业层次,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突出产业链延伸,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用铜基新材料、新能源用铜基新材料、交通运输用铜基新材料、高端装备用铜基新材料等,加快培育形成世界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2.争创国家级产业集群    先进钢铁材料产业集群。紧抓城市轨道、高速铁路建设提速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制造配套能力强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积极打造“铁矿石等资源品-钢坯-国防军工钢/能源钢/特种钢/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产业链。    先进化工材料产业集群。聚焦高端工程塑料、特种橡胶、功能膜材料、电子级化学、高端润滑油脂等领域,立足省级化工园区,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和链式发展,培育若干特色产业集群。    生物基材料产业集群。立足生物基材料基础,重点打造“谷物、豆科、秸杆等-葡萄糖-乳酸等-聚乳酸、呋喃聚酯等-聚乳酸纤维、聚乳酸塑料、纳米纤维素”“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医用陶瓷等-骨科和牙科材料、软组织材料、心血管材料-人造器官结构元件、人造血管、人造心脏、人工肺等”等产业链。    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依托现有基础优势,充分利用再生铝资源,扩大陶铝新材料产业规模,向新能源、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拓展延伸,重点发展高端铝及铝合金板、带、箔,高铁用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用铝合金,航空航天用铝合金等,不断提升积聚效应。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群。提升纤维性能,开发碳纤维、对位芳纶纤维、间位芳纶纤维等,打造化工原材料—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    3.打造特色产业集群    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工程塑料、电子化学品、功能性环保涂料及树脂、功能性膜材料、磁性材料、凹凸棒基等新材料产业基地,在生物医用材料、智能制造材料、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等细分前沿领域,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基地。(四)数字技术赋能工程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实施“皖企登云”提质升级行动,推动新材料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依托宿州云计算等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积极构建新材料数字化产业链,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促进全渠道、全链条供需调配和精准对接。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手段,深度挖掘新材料大数据,突破一批新材料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提升新材料开发效率、生产效率、应用效率。专栏19 数字技术赋能行动产业大数据中心。依托宿州云计算等基地,用数据打通供应端和需求端,构建基于海量数据采集、汇聚、分析的新型体系,为上下游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生产响应、协同控制、用户对接等环节的链接、弹性供给和高效配置,加快新材料产业全要素、各环节、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数字车间。覆盖加工、装配、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打造一批数字车间,实现生产数据贯通化、制造柔性化和管理智能化。智能工厂。支持具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推动跨业务活动的数据共享和深度挖掘,实现对核心业务的精准预测和优化。智慧园区。加快园区5G网络、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园区运营和服务的全面智能化、数字化。(五)绿色低碳发展工程紧紧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标杆企业、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产业集群,鼓励企业引入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绿色化,深入推动工业节能,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节水等技术工艺。积极推进新材料领域内钢铁与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固体废弃物精细化分级分类综合利用。加强高耗能新材料企业对氢能利用、低能耗流程工艺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力度。加大“两高”项目事中事后监管力度,鼓励企业节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绿色能源保障体系,实现新材料产业绿色发展。专栏20 绿色低碳计划绿色低碳关键技术。短流程制备加工新型钢结构建筑智能建造成套技术、短流程制备加工新技术、近零排放技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等。新材料绿色能源体系。加快布局建设新材料发展绿色能源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材料绿色能源示范应用,推动新材料与绿色能源融合发展。新材料绿色低碳评价体系。加快建设新材料绿色低碳评价体系,通过能源低碳化、产品低碳化、产业低碳化等评价指标分析,衡量新材料产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水平,促进新材料产业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六)产业生态优化工程加快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努力营造适合新材料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良好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搭建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平台,增强新材料产业发展动力源。生产生态,构建“龙头企业+配套企业”协同生产生态圈,推动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应用生态,以应用为核心,深入开展需求挖掘,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场景示范,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迭代升级,形成高效应用推广通道。政务生态,全力打造全事项、全流程、全覆盖、全场景的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完善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机制,吸引更多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互动耦合,全面促进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专栏21 产业生态打造计划打造高水平应用平台。支持新材料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新材料产品应用平台,深度探索行业需求和应用场景,促进新材料研发、终端产品设计、系统验证、量产应用等多环节协同,打造特色应用场景。探索培育大宗交易市场。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我省资源禀赋和企业特征,探索建立立足安徽、辐射全国的大宗交易市场,合理设计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先期筹备设立废钢交易市场。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提高政务服务在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报建、知识产权保护、企业注销、行政审批等方面智能化水平,打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一流政务服务平台。(七)开放合作提升工程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战略机遇,联合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扎实推动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共建新材料产业合作园区。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共建一批高水平新材料创新高地和重大科研平台。推进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共建高水平开放平台。办好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依托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展示平台,研究设立新材料专业展区,充分展示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成果。专栏22 开放合作计划沪苏浙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推动我省与沪苏浙城市结对共建,谋划建设省际新材料产业合作园区,联合培育发展新材料产业。皖沪苏浙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平台。加快推进皖沪苏浙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平台建设,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共同打造制度创新高地、开展科技创新、促进金融服务一体化等,为新材料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展示平台。借助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重大展示平台,开办新材料产业发展网站、《新材料评论》期刊等,加强新材料领域交流互鉴、深化沟通合作。同时,通过组织各类展会、交易会等,充分展示我省新材料产业知名品牌和核心产品,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五、区域布局聚焦三大先进基础材料、两大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领域的细分领域,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合肥市。依托合肥新站高新区、合肥高新区、巢湖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先进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石墨烯材料、气凝胶等。淮北市。依托淮北煤基合成材料产业园、濉溪经开区、淮北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铝基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亳州市。依托亳州经开区等,重点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硅基新材料等。宿州市。依托宿州高新区等,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蚌埠市。依托蚌埠龙子湖开发区、固镇经开区等,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碳纤维、石墨烯、增材制造材料等。阜阳市。依托阜阳经开区、界首高新区、颍东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等。淮南市。依托淮南潘集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先进钢铁材料、硅基新材料等。滁州市。依托滁州经开区、全椒经开区、凤阳经开区等,发挥石英砂、凹凸棒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凹凸棒基新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六安市。依托霍邱开发区、金寨经开区、霍山经开区、叶集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硅基新材料、功能膜材料等。马鞍山市。依托马鞍山经开区、慈湖高新区、雨山经开区、和县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芜湖市。依托芜湖经开区、三山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硅基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宣城市。依托宁国经开区、绩溪经开区、宣城广德化工园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铝基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铜陵市。依托铜陵经开区、枞阳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等。安庆市。依托安庆高新区、太湖经开区、桐城经开区,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池州市。依托池州经开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青阳县经开区、东至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硅基新材料等。黄山市。依托黄山徽州经开区、歙县经开区等,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等。六、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重要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的统筹,充分发挥省新材料产业推进组作用,形成专班统筹、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鼓励新材料产业重点布局市比照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加强统筹协调,优先保障全省新材料重大项目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需求。做好新材料产业布局与能耗双控的衔接,实施用能预算管理,实现用能的高效配置。发挥安徽省新材料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对发展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提出咨询建议,定期开展重点任务第三方评估,建立闭环工作推进机制。发挥有关商会、协会、智库等作用,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二)加大政策扶持充分利用省级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等政策,加大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研究制定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政策,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共性问题,加大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龙头企业对新材料应用的带动作用,通过首批次新材料政策促进新材料加快应用。鼓励政府投资项目、重大工程等加大新材料应用力度。对承担关键新材料攻关的企业,在经营业绩考核、研发投入、工资总额、人才待遇等方面按规定给予激励政策支持。加快建立尽职免责、宽容失败的考核机制,激发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安徽省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支持合肥、芜湖、蚌埠围绕新材料产业在金融、人才招引、国际合作等方面创新政策措施,打造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政策高地。(三)优化金融支撑支持基金、银行、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等机构加强合作,探索适应新材料产业特点的新融资模式,逐步建立多层次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投融资体制。支持重点新材料企业开展产融结合试点,推广产业链融资等创新模式,推广应用股权质押、专利质押等创新型抵押质押担保方式,扩大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渠道。用好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发展基金,推动省“三重一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省级股权基金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支持。(四)推进重大项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机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等新需求和材料本身转型升级需求,谋划引进、重点推动一批技术水平高、下游产业需求迫切的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与产品应用。在先进基础材料领域,重点结合产业链提升及产业集群建设,推进一批强链补链项目落地。在关键战略材料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材料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前沿新材料领域,重点推动一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加速前沿新材料产业化与应用推广。(五)完善人才保障聚焦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领域,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入实施各类引才计划,积极引进和培育新材料产业顶尖人才、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团队。以重大研发产业化项目为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引进、项目引进等方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学科发展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启动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新型蓝领队伍,培育一大批“江淮杰出工匠”。(六)搭建交易平台围绕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针对我省资源禀赋和企业特征,探索建立立足安徽、辐射全国的矿石、钢材、有色金属、化工原料等大宗交易市场,合理设计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加快筹建废钢交易市场。引导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与期货、证券、银行、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深入合作,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 华理田禾、马骧团队:凝心聚力寻突破,室温磷光材料前景可期|前沿用户报道
    供稿:张婷编辑:chen磷光材料是一种应用广泛、具前景的发光材料,我们所熟知的夜明珠就是一种磷光材料。虽然与荧光同属于光致发冷光现象,但磷光的发光寿命远长于荧光,且具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这些特点使得其成为发光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虽具备种种优势,但磷光的发光强度易受温度和氧气的影响,高温及高浓度氧气都会猝灭磷光。因此,能在室温条件下就可以发出磷光的材料——室温磷光材料的开发应用,就显得为重要。室温磷光材料的基础设计在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已报道的多数室温磷光材料仍然不够理想。一方面,这些材料大多含有重金属,而重金属通常价格较高且生物毒性较大;另一方面,大多数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是在晶态下发光,而晶体的培养过程相对复杂且重复性较差,不便于批量生产。因此,制备方法简单、低成本、发光性能稳定的无定形态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就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重点。令人高兴的是,华东理工大学的田禾院士、马骧教授团队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无定形态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研究,对这一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近期该团队受邀撰写了关于室温磷光材料的综述,并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 该综述主要从无定形态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思路入手,总结评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和热门应用。发光机理实现高量产的重要途径减弱发光分子的非辐射失活为了得到高磷光量产的材料,减弱磷光发射的竞争过程便是一个很有效的途径,即减弱发光分子的非辐射失活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近年来各大院校的研究团队们开发出一系列策略,包括:将发光分子套入具有保护作用的主体大环分子内、与聚合物相互掺杂或是直接共价连接、利用氢键等作用力将发光分子聚集在一起等等。这些策略都可以有效减弱发光分子的振动,并且保护发光分子不受外界猝灭因素的影响,从而实现室温磷光的发射。夜光标志(来源:baidu)多种思路突破难题室温磷光材料设计的科研成果基于上述思路,我们来看看近年来学界也都取得哪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早在2016年,田院士和马教授课题组,就曾报道了一种制备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射聚合物材料的简便方法,该团队采用的是共聚的思路,具体做法为:将磷光团与丙烯酰胺共聚,从而得到刚性无定形态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可以有效抑制发光分子的非辐射跃迁,从而可以实现高效室温磷光的发射。此方法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磷光团,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从近红外区到紫色可见光范围内的全光谱发射。据课题组介绍,在这一系列实验中,大量的发射光谱、激发光谱、量子产率等表征工作均使用HORIBA FluoroMax-4荧光光谱仪完成,该仪器可以同时测出发光材料的荧光及磷光发射光谱,并能够直接用CIE色坐标来表征材料的发光颜色。积分球附件也可以很方便地测出溶液态及固态材料的绝对量子产率。2018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教授课题组采用的则是另一种思路,赵教授团队将磷光分子与聚合物掺杂来进行研究。具体做法是:将一个外围修饰有六个苯甲酸的磷光团,与无定形态的聚乙烯醇进行简单的掺杂,体系中丰富的氢键作用可以有效减弱分子振动造成的能量损失,减少磷光信号的猝灭。此外,紫外灯照射可以使聚乙烯醇内部形成共价键,进一步减弱了发光体的非辐射跃迁,从而实现了长寿命、高量产的室温磷光发射。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无定形态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科研人员们一直在开展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不同颜色发光材料(来源:baidu)广阔前景未来可期室温磷光材料的热门应用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室温磷光的一些科研发展,这些发展也使得室温磷光材料在防伪、生物成像、探针等领域表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场景~1. 防伪防伪墨水(图片来源:baidu)大多数磷光材料在普通日光下没有任何发光现象,只有在紫外灯照射下才可以发出肉眼可见的光,且有一些材料的磷光寿命长,在关掉紫外灯后还可以有肉眼可见的余辉。因此,将室温磷光材料制成墨水,便可以实现文字或图案内容的加密和防伪。若将长寿命的室温磷光材料和短寿命的荧光材料结合在一起制成墨水,还可以使得加密内容在紫外光照射前、照射时、照射后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进一步提升了防伪技术水平。2. 检测氧气浓度室温磷光材料也是一种可用于检测氧气含量的探针。我们知道氧气对荧光发射通常是没有影响的,而磷光却易被氧气猝灭,因此将一个具有荧光/磷光双发射的物质置于不同浓度的氧气环境中,我们发现其荧光强度固定不变,而磷光强度则会随氧气浓度的增加而减弱。根据这一原理便可以制得一个较为精确的比率式氧气浓度检测器,如果此类检测器所使用的物质可以用于生物体,则还可以进一步用于生物细胞内的氧气检测。编辑说:有人说“新材料科学技术的发现、利用和产业化,是材料科学技术的革命,是社会的巨大财富”,本文所谈到的磷光材料研究技术亦如此。在这里,我们要为科研人员们加加油,希望他们不懈努力,不断改进已有的制备技术或发明新的技术,研制出更多高性能或新性能的材料,让我们的生活始终充满“夜明珠”般璀璨的魅力。文章作者论文原文本综述论文由华东理工大学博士生张婷在田禾院士和马骧教授的指导下完成,并得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教授、吴宏伟博士后和复旦大学朱亮亮教授的帮助和支持。题目&杂志:Molecular engineering for metal-free amorphous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Angew. Chem. Int. Ed.文章作者:张婷, 马骧, 吴宏伟, 朱亮亮, 赵彦利, 田禾.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食品添加剂新规则草案
    2011年1月17日,英国食品标准局发布英格兰地区食品添加剂新规则草案,该草案将贯彻欧盟两个食品添加剂的指令。这些指令对四种新食品添加剂和一种最近批准在欧盟使用的甜味剂的纯度设置了标准。这些新食品添加剂是:E392 迷迭香提取物、E427肉桂胶、E961纽甜素、E1203聚乙烯醇和E1521聚乙二醇。  新纯度标准的设置旨在确保每种添加剂都符合自身特定生产和应用的组成规格。这种对现有规格标准进行的小范围修订,可以使其符合国际通行的安全标准和技术上的新发展。  所执行的两个欧盟指令是:  2010/67/EU号指令——修订关于食品添加剂(除色素和甜味剂外)的纯度标准2008/84/EC号指令   2010/37/EU号指令——修订关于甜味剂的纯度标准2008/60/EC号指令  新规则将于2011年3月31日开始强制执行,新规则的执行不会给生产商强加额外的生产成本。类似规则也很快将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发布。
  • PerkinElmer大庆石化大乙烯扩建项目合作一周年记
    技术领先服务专业,助力攻克检测难题&mdash &mdash PerkinElmer大庆石化大乙烯扩建项目合作一周年记 1、项目重大,意义深远 2007年12月28日奠基的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是中国石油炼化业务&ldquo 十一五&rdquo 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点攻关项目。2012年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建成投产,宣告我国首个国产化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获得成功,彻底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乙烯技术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在国际炼化领域的话语权。 奠基仪式 2、技术领先是攻克检测难题的保障 2012年8月,PerkinElmer公司作为该项目色谱产品供应商,出色地完成了分布在原材料、化一、化二、塑料、化纤等生产控制单位及产品检测中心的31套最新型号气相色谱仪的安装、调试和运行工作。 难点多、干扰大、分析任务繁重,这些都成为了摆在大庆石化和PerkinElmer面前的难题。凭借高超的技术实力和过硬的产品质量,PerkinElmer设计并提供了最为完善的解决方案。在此期间,PerkinElmer公司的技术、维修工程师们与大庆石化的检测团队一起进行现场实验、验证并改进技术方案,最终开发出了更适合该项目实施的新方法,成功攻克了这些高难度的技术障碍,取得了比预期更快的安装运行完成速度。这些努力和成绩也让大庆石化的工作者更加相信PerkinElmer的技术实力。 永久性气体专用色谱分析仪,因工艺需求是丁辛醇项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台专用分析设备。考虑到用户的高频率分析需求,同时为保证该台设备长期稳定的运行,分析方案采用了多阀切换,一次进样完成对氢、氧、氮、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部分碳二组分的分析。据用户反映,自2012年8月至今,仪器硬件运行稳定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并且检出数据可靠。 永久气分析谱图 另外,作为用户分析的重点,丙烯中的绿油由于组成复杂而导致分析方案较为繁琐,因此,提供一台能对其进行分析的高质量色谱仪是对色谱供应厂商的极大挑战。PerkinElmer独特的流路设计配合稳定可靠的硬件,使色谱仪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准的数据。 C1-C5,绿油分析谱图 聚乙烯中残留挥发性烃类含量的测定是全密度车间(塑料)检验的重点,产品中的残留挥发性烃类也是粉料料仓闪爆的三要素之一。在粉料的生产中,因粉尘及粉尘摩擦的不易控制性,唯一可以控制的残留挥发性烃类的浓度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料仓中的可燃性气体的量有积累的效应,所以准确测定聚氯乙烯粉料料仓中挥发性烃的类型及含量,对正确调整聚氯乙烯的生产工艺和保障粉料料仓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此,作为整体化色谱解决方案的PerkinElmer公司采用了具有压力平衡的TurboMatix 16型顶空进样器配合Clarus 580型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该方案得到了令用户满意的分析效果。 全密度车间分析室 聚乙烯中残留挥发烃类分析谱图 3、持续的现场服务是PerkinElmer赢得用户信任的关键 时光飞逝,在项目开工近一年之际,PerkinElmer公司主动深入用户现场,不仅由资深维修工程师对所有仪器进行全面检查,更积极开展一周年总结活动,在总结前期经验的基础上讨论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这让用户惊喜的同时,也对PerkinElmer公司的售后服务赞不绝口。2013年7月22日至2013年7月25日,PerkinElmer公司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举办了为期4天的色谱用户回访活动。活动期间,由地域销售经理、资深色谱服务专家、色谱应用技术人员组成的回访团队对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石化用户逐一进行了走访。PerkinElmer公司本着对用户负责的精神,此次活动采取一对一模式对大庆石化及其周边客户的现有仪器使用情况、仪器保养及实际应用进行了针对性的交流与培训。 大庆石化厂区 大庆石化厂区 化二GC分析室 塑料GC分析室 PekinElmer资深色谱服务专家张沛然经理 PekinElmer色谱技术支持工程师与化二车 对用户2009年采购的Clarus 500型GC进行 间技术人员对仪器日常使用、维护注意事 维护检查与经验交流 项和使用心得进行交流 回访期间,结合当前石油石化领域热点分析方案,PerkinElmer技术支持人员还与大庆石化质检中心、大庆石化研究院等单位开展了面对面的技术沟通。 质检中心经验交流会 面对面技术沟通活动 通过此次回访活动,不仅提高了用户的操作水平和相关知识、维护了仪器的状态,更解决了困扰用户多时的日常工作中的样品处理问题。同时此次服务团队的专业技术、服务理念以及PerkinElmer气相色谱仪的优异性能和长期的稳定性得到了用户的广泛认可。此次回访活动不但为客户解决了问题,更节约了数万元的维修费用,受到大庆石化领导和使用者的一致好评。 4、领先的技术,专业的服务,是PerkinElmer公司不变的承诺 作为分析仪器行业的领导者,PerkinElmer公司自1937年成立至今,不断为用户提供着最先进的仪器、技术与服务。在色谱领域,PerkinElmer公司于1955年5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154型气相色谱仪,自此开创了PerkinElmer公司在气相色谱近6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期间,发明第一个气体进样阀、第一台电子积分仪、第一根毛细管色谱柱、第一台整合在一起的GC/MS、第一台带重叠加热功能的顶空进样器&hellip &hellip ,这一代又一代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色谱产品标志着PerkinElmer公司一直从不间断地引导着GC产品的发展方向。 PerkinElmer是石化检测的全球领先者,与所有主要方法制定委员会(ASTM、EI、CGSB等)合作,以确保其解决方案符合或优于所有石化检测要求。PerkinElmer具有成熟的石化分析解决方案,包括炼厂气分析仪(RGA)、天然气分析仪(NGA)、痕量硫分析仪系统等标准模型的应用,用于轻质气体、氯气、变压器油气、液化石油气的其它标准型号分析仪以及模拟蒸馏分析仪均符合ASTM标准,这些典型的石化解决方案如下:炼厂气分析仪天然气分析仪MERGE软件和SIMDIST软件轻质气体分析仪煤层气体分析仪氩气和氧气分析仪痕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析仪痕量硫分析仪全范围氢气、氦气、氧气和氮气分析仪痕量烃分析仪变压器油分析仪痕量永久气体分析仪汽油中含氧化合物分析仪汽油中含氧化合物和总芳烃分析仪含氧化合物和苯分析仪精细烃分析仪上世纪70年代,PerkinElmer公司色谱产品进入中国,一代又一代坚实可靠的色谱产品及服务为其在中国赢得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特别是对仪器要求极高的石油化工系统。作为石油化工之都的大庆市聚集了PerkinElmer公司众多的色谱产品新老用户,中石化大庆石化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在此次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检测项目成功实施一周年之际,中石化大庆的工作人员们由衷地赞叹道&ldquo 领先的技术,专业的服务,是我们选择PerkinElmer公司最主要的原因&rdquo 。是的,这正是我们PerkinElmer公司对客户&ldquo 不变的承诺&rdquo 。
  • 扬子石化实现乙烯在线色谱分析
    日前,扬子石化塑料厂攻克了在线色谱的技术难题,其第二套聚乙烯装置成功生产出DGDA-6098新产品。目前,该装置在线分析仪运行稳定。   据了解,该牌号产品工艺复杂,对在线色谱实时分析依赖性强、条件严苛,使其开发受到制约。为此,技术人员根据参数要求做了大量细致的检测、调试工作,并用纯氮中含微量CO标气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排除各类干扰。与此同时,他们还调整氢气、氮气、空气配比和自动点火设置,并及时排除故障点。随着开发进程的推进、原料的增加,技术人员又重新调整配比,修改程序,使在线色谱仪实现了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了新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 建材行业专家滕朝晖教授莅临深圳冠亚考察交流
    7月2日,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石膏研究中心主任滕朝晖赴深圳市冠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交流。深圳市冠亚技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权、销售总监刘青松进行了热情接待。滕朝晖简介 滕滕朝晖,高级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现任山西省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石膏研究中心主任(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太原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山西省建材工业协会砂浆分会秘书长,晋城市中小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固废利用研究中心智库成员、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建筑防水与保温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喷射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分会专家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房材分会干混砂浆专家委员,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第六届理事会(预拌砂浆专业委员会、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预拌砂浆机械化施工专业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商品砂浆的研究及应用》、《中国胶粘剂》、《粘接》、《大众标准化》、《中国砂浆》、《石膏建材》、《防水与施工》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合著《聚乙烯醇市场、生产技术、应用》,《工业副产石膏应用研究及问题解析》,《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国家标准GB/T29594-2013主要起草人。合著《聚乙烯醇市场、生产技术、应用》,《工业副产石膏应用研究及问题解析》,《可再分散性乳胶粉》国家标准GB/T29594-2013,《抹灰材料用膨胀玻化微珠》T/CBCAJH005-2019,《轻质抹灰用阝型半水石膏》T/CBCAJH007-2019,《石膏自流平应用技术规程》等。交流考察过程中,销售总监刘青松向滕教授汇报了深圳冠亚这些年的发展,并介绍了深圳冠亚研发生产的建材行业系列检测设备在建材行业的应用,如水分检测仪、石膏结晶水检测仪、外加剂固含量检测仪、石膏相组分析仪(三相、四相)、氯离子分析仪(石膏、水泥)、pH检测仪、白度仪、微波在线水分仪、活度仪等。销售总监刘青松向滕教授着重介绍了深圳冠亚研发的先进新产品,如砂浆薄层平面收缩膨胀测量仪、砂浆锥形体积收缩膨胀测量仪,并详细介绍了仪器的测试原理、特点和行业应用,滕教授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滕教授在听完刘青松总监的详细介绍后,充分肯定了冠亚这些年的发展,高度赞扬了冠亚研发的系列检测设备,以及为建材行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期望冠亚再接再厉,利用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不断地为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检测手段,为行业的创新发展勇立潮头、克进寸心,作出更大的贡献!双传感器8通道收缩膨胀安装现场,时长00:24
  • 两项废气检测相关标准首次发布 涉及离子色谱法
    近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固定污染源废气 磷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和《固定污染源废气 硝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两项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两项标准均为首次发布。  《固定污染源废气 磷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磷酸雾的离子色谱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磷酸雾的测定。  标准中所使用仪器设备主要包含采样设备、前处理设备、分析设备及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为保证测量的准确度,溶液配置要求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 A 级玻璃量器,主要包含:  (1)烟尘采样器:采样流量 5 L/min~50 L/min,采样头可安装配套滤筒,其它性能和指标应符合 HJ/T 48 的规定。  (2)颗粒物采样器:采样流量 80 L/min~130 L/min,采样头带支撑滤膜的聚乙烯网垫,其它性能和指标应符合 HJ/T 374 的规定。  (3)离子色谱仪:由离子色谱主机、电导检测器及所需附件组成的分析系统,用于磷酸根离子的检测。  (4)色谱柱:阴离子色谱柱(聚二乙烯基苯/乙基乙烯苯/聚乙烯醇基质,具有烷基季铵或烷基醇季铵功能团、亲水性、高容量色谱柱)和阴离子保护柱。  (5)超声波清洗器:频率 40 KHz~60 KHz。  (6)抽气过滤装置:配备有适合尺寸的孔径为 0.45 μm 微孔滤膜使用。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硝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规定了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硝酸雾的离子色谱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废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硝酸雾的测定。  该标准中涉及的仪器设备包括,烟尘采样器:采样流量5 L/min~50 L/min,采样管应由耐腐蚀、耐热材质制造;颗粒物采样器:量程80 L/min~130L/min,采样头带支撑滤膜(5.4.10)的聚乙烯网垫,其他性能和指标应符合HJ/T 374 的规定;离子色谱仪:由离子色谱主机、电导检测器、二氧化碳去除器及所需附件组成的分析系统,用于硝酸根的检测;色谱柱:阴离子色谱柱(聚二乙烯基苯/乙基乙烯苯/聚乙烯醇基质,具有烷基季铵或烷基醇季铵功能团、亲水性、高容量色谱柱)和阴离子保护柱;超声波清洗仪:频率为40KHz~60KHz;以及一般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  附件:《固定污染源废气 磷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征求意见稿)》.pdf  《固定污染源废气 磷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硝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征求意见稿)》.pdf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硝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pdf
  • 重磅!华中科技大学等再发《Nature》,研发出“颅内生理信号监测黑科技”!
    当前,临床上监测颅内压等关键生理指标的技术,通常需要通过外科手术将有线传感器植入患者颅内。这种方法存在一定风险,如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等。尽管现有的无线电子传感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风险,但由于它们的体积较大(例如,传统电子元件的截面积往往超过1平方厘米),因此不适合通过微创注射方式植入。此外,由于无线电子传感器不能在体内自然降解,患者还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来移除它们。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这些无线传感器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华中科技大学臧剑锋教授、姜晓兵教授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教授团队携手合作,研发出一种创新型可注射超声凝胶传感器。该传感器有望克服传统有线传感器存在的感染风险和术后并发症等问题,同时避免现有无线电子传感器体积过大、无法体内降解等临床应用挑战。相关研究成果以"Injectable ultrasonic sensor for wireless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signal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传感器结构与制备:这种名为"超声超凝胶"的传感器是由双网络交联的水凝胶基质和内部周期性排列的空气孔道组成,体积仅为2×2×2mm³ 。这种可注射传感器是研究团队采用摩方精密面投影微立体光刻(PμSL)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40,精度:10 μm)加工模具后,经水凝胶翻模制备而成。经过计算机模拟结构优化,该特殊结构在8-10MHz频段具有声学带隙,对入射超声波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图1. 可注射、可降解的超凝胶超声传感器设计原理。(a)基于超声反射的超凝胶无线颅内生理传感器示意图。(b)超凝胶样品及穿刺针照片,比例尺2 mm。(c)超凝胶结构显微镜照片,比例尺500 μm。(d)照片显示超凝胶浸泡在37度的PBS溶液中一个月后开始降解。(e)超凝胶工作原理示意图。(f)变形导致超凝胶反射峰值频率偏移示意图。(g)超凝胶能带结构图。(h, i)带隙中心频率随晶格常数(h)及占空比(i)变化曲线图。(j, k)超凝胶变形前后声场(仿真)分布。多功能凝胶传感器:研究团队设计了三种功能凝胶传感器用于检测不同参数。压力凝胶采用双交联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凝胶,灵敏度可达5.7 kHz/mmHg,分辨率0.1 mmHg;温度凝胶由温敏性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凝胶构成,温度检测范围28-43℃,分辨率0.1℃,灵敏度80kHz/℃;pH凝胶则利用质子化聚乙烯醇/壳聚糖凝胶,可检测pH 2-8的范围,分辨率0.5 pH单位,灵敏度256 kHz/pH单位。这些凝胶均采用生物相容性且可降解材料制成,注射入体约1个月后可自然降解,无需再次开颅取出。同步读取与算法:研究团队提出了同步读取多个凝胶传感器的新方法。通过检测各个凝胶的反射频率变化,结合先进算法,可高效分离压力、温度、pH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影响,实现对复杂生理环境的全面监测。图2. 超凝胶超声传感器体外测试表征。(a)温度及pH响应超凝胶示意图。(b)超凝胶及纯水凝胶照片(顶部)与超声图像(底部),比例尺2 mm。(c)超凝胶结构显微镜照片,比例尺500 μm。(c, d)超凝胶与纯水凝胶超声反射信号时域对比(c)与频域对比(d)。(e)压力超凝胶与商用压差计压力测试对比。(f)压力超凝胶校准曲线。(g) 温度超凝胶与商用温度计温度测试对比。(h) 温度超凝胶校准曲线。(i) pH超凝胶与商用温度计温度测试对比。(j) pH超凝胶校准曲线。(k) 压力超凝胶反映临近血管模型内流速。动物实验结果:在大鼠和猪的动物实验中,这一凝胶传感系统展现出媲美商用有线临床设备的检测精度,且在耗能、无热效应等方面表现出极大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猪体内,它甚至能检测到微小的呼吸引起的颅内压力细微波动(约1 mmHg),而同步植入的有线压力传感器则无法监测到如此精细的变化。图3. 活体大鼠传感实验及生物相容性表征。(a)实验装置配置照片。(b)超凝胶植入在大鼠颅内的磁共振图像,比例尺2 mm。(c)大鼠佩戴外部超声探头照片。(d)超凝胶与临床有线颅内压探头测试大鼠颅内压力变化曲线。(e, f) 超凝胶与商用有线温度探头测试大鼠颅内温度变化曲线。(g)超凝胶24天内多次监测大鼠颅内压变化。(h) H&E染色脑组织切片照片显示超凝胶降解过程。(i) 免疫荧光染色照片显示超凝胶存续期间炎症情况。图4.实验猪无线颅内压原位监测。(a)实验方案配置示意图。(b)超凝胶及临床有线颅内压探头植入后猪头部照片。(c) 猪腰椎穿刺位置照片。(d)超声图像照片显示超凝胶植入猪颅内位置。(e) 超凝胶、商用压差计以及临床颅内压探头测量猪颅内压随腰椎注射生理盐水变化曲线。(f)体积测试管液面高度照片显示猪颅内压随呼吸起伏。(h) 超凝胶、商用压差计以及临床颅内压探头测量猪颅内压随呼吸变化曲线。临床颅内压探头难以测量微小颅内压变化。总结: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创新型的植入式无线传感技术,该技术基于超凝胶材料变形所引发的超声波频移效应,能够精确地监测颅内各种生理参数,如颅内压、温度、pH值以及血液流速等。相较于目前市场上的植入式传感器,超凝胶传感器在尺寸、多参数分离监测能力以及可生物降解特性上展现出明显优势。这项技术不仅有望应用于颅内生理参数的监测,还能够扩展至人体其他部位的无创检测,从而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这种微型且可自然降解的传感器通过微创注射即可使用,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便捷性,并为智能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 郭万林院士团队Nature Nanotechnology:“逆流而上”,开创绿色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科学背景】水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能量收集方法,吸引了广泛关注。传统能量收集技术,如水力发电和太阳能电池,虽然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面临着诸如设备体积大、资源有限等问题。因此,通过直接利用水和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电的水伏技术,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水伏技术利用水分子的运动和与纳米结构表面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电能。目前已开发出多种水伏设备,涵盖了从水滴、水蒸发到波浪等多种形式的水资源。然而,传统水伏技术中存在着电能生成效率低、设备操作时间短等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依赖于水分子在纳米结构中的定向流动,且通常为下游离子运动。为了解决传统水伏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丘陵副教授联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殷俊教授和仇虎教授合作在“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题为“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upstream proton diffusion in two-dimensional nanochannels”的最新研究论文。他们转向研究质子在纳米通道中的逆向扩散现象。在二维纳米通道结构中,质子的逆向扩散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研究显示,当水分子渗入通道时,通道表面的官能团会解离出质子,形成高浓度的质子区域,从而驱动质子向反方向扩散。这种机制不仅与传统水伏技术中的流动电位不同,而且能够在毛细管渗透停止后持续产生电能,大大延长了设备的运行时间。本研究通过实验和模拟相结合,详细探究了MXene/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MPCF)中二维纳米通道中的质子逆向扩散现象,并验证了其持续发电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仅使用少量水滴就能够产生稳定的电压输出,适用于柔性、穿戴式设备,例如从人体汗液中收集能量。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水伏技术的应用领域,还为微纳米尺度能量收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科学亮点】(1)实验首次展示了在MXene/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的二维纳米通道中,质子上游扩散的电力生成机制,证明了质子在与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可以产生电压。(2)通过将水滴渗透到纳米通道中,实验观察到水分子导致通道表面官能团的质子解离,形成高浓度质子。这些质子在水流驱动的毛细作用下,逆流而上,推动了电流的生成。(3)研究表明,使用仅5微升的水滴可以实现约400毫伏的开路电压,并且这种发电过程能够持续超过330分钟,显著优于传统水伏设备的短暂发电时间。(4)实验通过结合理论模拟与实际测量,揭示了水的扩散速度对发电效率的影响。尽管通道内水分子扩散缓慢,质子的逆向运动却能有效补偿,从而实现持久的电力输出。(5)此外,基于该机制,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超薄柔性的可穿戴设备,能够从人类皮肤的汗液中收集能量,展现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广阔前景。【科学图文】图1:MXen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 复合膜composite film,MPCF设备的配置、特性和性能。图2:常规机制的排查。图3:在MXene/聚乙烯醇复合膜MPCF中,极慢的水渗透。图4:质子上游扩散upstream diffusion感应电流。图5:器件集成和应用。【科学结论】本研究揭示的上游质子扩散发电机制为水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展示了纳米材料在能源收集中的潜力。传统水伏设备通常依赖于水流动与离子同向移动,而本研究通过展示质子在水流逆向的情况下仍能有效发电,打破了这一局限。这一发现不仅说明了质子解离和扩散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作用,也为设计新型水伏设备开辟了更多可能性。研究中,MXene/PVA薄膜的二维纳米通道表现出独特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能够有效促进质子的解离和扩散。这一过程的持续性和高效性使得该装置能够在长时间内提供稳定的电能输出,显示出优于传统设备的性能。这种新机制的广泛适用性意味着未来的水伏设备可以在多种含水环境中有效运行,例如湿润的自然环境或人体汗液等。此外,本研究强调了纳米材料在能源技术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开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无缝集成的能量收集设备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研究不仅为水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未来的工程应用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新型能源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通过对质子行为的深入理解,我们有望创造出更高效、更便捷的能量收集解决方案,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贡献力量。原文详情:Xia, H., Zhou, W., Qu, X. et al. Electricity generated by upstream proton diffusion in two-dimensional nanochannels. Nat. Nanotechnol.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5-024-01691-5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