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对家苯磺酰腙

仪器信息网对家苯磺酰腙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对家苯磺酰腙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对家苯磺酰腙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对家苯磺酰腙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对家苯磺酰腙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对家苯磺酰腙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对家苯磺酰腙相关的解决方案。

对家苯磺酰腙相关的资讯

  • 黄本立院士深度评析我国原子光谱分析——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
    黄本立院士,1925年9月生于香港。60多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原子光谱分析领域的学者,在其科研生涯中多项闪亮的“第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的发展历程:   1957年第一个创立一种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源,被国外学者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1960年在我国建立第一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开展研究工作,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   1984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   1988-1989年在国内首次以该研究方向招收一批从国外回来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中国一大批光谱分析的骨干师从于他;   1991年其小组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   1993年成为我国第一位以原子光谱分析为研究方向的院士;   2000年发表了不用一氧化碳的镍蒸气发生法;   ……   黄本立院士主持、参加过多项国家、中科院、省市等重大研究项目,如,1985年主持“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93年主持“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5年主持“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 ……   黄本立院士多次荣获国家、省级先进工作者、优秀专家等称号。 黄本立院士   2010年6月22日,仪器信息网编辑来到厦门大学采访了黄本立院士,请黄本立院士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 原子光谱分析:如何挑战发展“瓶颈”?   近年来,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发展快速,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成为研究热点,于是,在分析界就有不少人转到这些热点上去。像原子光谱这样一些“传统”的技术似乎被冷落了,出现了“Atomic Spectroscopy:A dying horse?”、“原子吸收技术已经没什么可发展的了”、“原子荧光在国外很少人用”等诸如此类的论调。   生命科学离不开原子光谱分析   黄本立院士谈到,“其实,人体含有或摄取周期表上的大多数金属、非金属和气体元素,而这些元素对生命有何影响和如何实现这些影响却还远没有被完全了解,因而最近在生命科学‘omics’圈子里出现了‘金属组学’(metallomics)这个新成员。再如蛋白组学,大约30%的蛋白质含有金属,也要知道哪些蛋白质含有哪些金属、含有多少等。”   “而众所周知,原子光谱分析(广义的,包括光学光谱、X射线谱和质谱)则是检测几乎所有这些元素的最佳方法之一。因而我们今天还大谈原子光谱分析,并不是在这生命科学‘王国’的疆土里‘水土不服’、‘拉肚子’而说‘胡话’,而是原子光谱分析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加强“联用技术”、“自身建设”   黄本立院士谈到如何突破原子光谱分析发展的“瓶颈”时说到,“由于进行原子光谱分析是要把样品气化、原子化、激发或离子化,然后令产生的辐射或离子进入仪器,才能进行检测;这样,除了能耐高温的简单分子如CN、NO、OH等之外,要获得较大分子的信息是很难的。这个问题对于只要测定元素成分和含量的分析如冶炼工业里的炉前分析、测定矿石中一些元素的含量等是算不了什么的,但是对大分子特别是生物分子的研究却是一个‘瓶颈’,甚至对元素的化合形态分析也是这样。”   “要克服这个‘瓶颈’,就要与其他分离方法如色谱、电泳等结合起来,这就是‘联用技术’。由于一般都把不同的方法用连字号(hyphen) 连接起来,所以它的英语名称就称为‘hyphenated technique’,例如HPLC-ICPAES、CE-AAS等。当然,原子光谱本身也要进行‘自身建设’。” 原子吸收:怎样突破技术“局限”?   黄本立院士介绍原子吸收发展历史时说到,“虽然原子吸收(AAS)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4年Fraunhofer 研究太阳光谱中的多根暗线时,但是作为一种‘down to earth’的地球上使用的分析技术,它一般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Sir Alan Walsh发表的相关文章开始算。在这里必须指出,Wollaston在1802年就已经发现了太阳光谱中有几根暗带,他以为那是几种颜色的分界线。而Fraunhofer用的自制光谱仪比Wollaston所用的分辨率高很多,他发现了570多根暗线,并把它们用拉丁字母标示出来。而现代最先进的光谱仪可观察到数以千计的暗线。可见仪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   原子吸收:国产光谱仪器的“大佬”   “在AAS分析方面中国‘跟’得不算太慢,1966年我们科研小组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国内第一篇AAS研究论文,所用的仪器是自己在实验室里组装的。不久就出现了国内生产的火焰AAS仪器,包括国产空心阴极灯。从此在国内不少实验室中都可以看到国产AAS仪器的倩影。国产AAS仪器所占的国产光谱仪器市场份额,如果以台数算,很可能是‘大哥大’。”   “因为AAS仪器的价格相对便宜,并且完全能够满足一般行业的需求,适合中国国情,所以,中国用AAS仪器的人很多,并且国产原子吸收光谱仪器不但在国内有市场,还可以出口到第三世界国家。”   原子吸收“大有可为”   火焰原子吸收技术本身确有其局限性,例如,耐热(难熔)元素(refractory elements)形成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后,很难离解成原子,需要更高温度,一般要用国人不大愿意用的一氧化二氮–乙炔火焰,国内瑞利公司推出掺氧的空气-乙炔焰,这将是个突破性进展。所以,黄本立院士指出,原子吸收在突破其局限性方面仍“大有可为”:   1、“血铅仪”等专用仪器市场前景看好   原子吸收可针对环境、食品等样品中As、Cd、Pb等有害元素分析而设计成专用、现场、便携仪器。例如,2009年屡屡爆发的血铅超标事件,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对环保监测部门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的促进了对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的需求,而原子吸收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原子吸收专用仪器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2、“石墨炉”是目前原子吸收技术研究热点   “可以如此认为,我国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目前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外同类仪器的水平;但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技术水平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   石墨炉原子吸收速度略慢、价格也相对较贵,但其检出限可与ICP/MS相媲美,而价格则相差一个数量级,所以,未来研究热点可能集中在降低石墨炉电源功率、研发新型石墨材料和新型石墨管以及背景扣除技术等方面。   3、“联用技术”是目前原子吸收应用热点   原子吸收光谱将所有的“东西”变成原子状态,这是其主要的特色,也是其局限性所在,需要与其它方法,如色谱、电泳、质谱等结合起来,即联用技术,原子吸收作为最后的检测技术。 我国ICP光谱:还有哪块“石头”没搬开?   虽然我国生产或正在研发ICP光谱仪的厂家很多,但可以说,我国ICP光谱仪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也存在产品质量不过关,对于造成此现象的原因,黄本立院士有何看法?对国产ICP光谱仪生产厂家又有何建议呢?   大型光栅,几乎都是进口的,使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光栅是光谱仪器的核心部件,光栅刻划集精密机械、光学技术等于一身。上世纪50年代后期,长春光机所就已经在王大珩先生倡导和领导下开始光栅刻划的研究工作,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进行光栅刻划研究的几个国家之一。说到这里,黄本立院士谈到,“这是我国光谱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纪念意义的技术,是令人兴奋的事。可惜的是,目前,如中阶梯光栅等大型光栅以及全息光栅,我们自己没有,几乎都是进口的,使我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谈到ICP光谱仪的关键技术,黄本立院士还提到,我国新一代激发光源和离子化源研究工作有待加强,例如,辉光放电、强电流短脉冲等光源都可以进一步研发。   软件做不好,仪器做的再好,它的“亮点”也显现不出来   黄本立院士还着重强调,“我国光谱仪器的软件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尤其不能满足高级研发用户的需求。我国熟悉仪器技术、分析方法、甚至使用过这个仪器的软件开发的人才非常少。另外,部分中国用户也存在不是很成熟的问题,提出的要求不‘精确’也影响了我国分析仪器的研制。可以说,软件做不好,仪器做的再好,它的亮点也显现不出来。分析仪器软件开发需要继续下大功夫。”   样机是“雕刻”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   “仪器制造商‘搭建’的样机质量好,但大批量生产的商品机性能不稳定。”黄本立院士将其生动的形容为,“样机是‘雕刻’出来的、不是‘制造’出来的,大批量生产则行不通。因为‘搭建’样机,无论是材料还是各种部件,厂商都会采用最好的。   “而批量生产时,中国的工业制造水平、机械加工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导致制造出来的商品机性能不够稳定。并且,发射光谱仪器的分辨率、通光本领等性能与原子吸收仪器相比,要高出很多。而质谱仪的性能就更不用说了。” 原子荧光:其“中国现象”可否复制?   中国开始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经过近三十年的艰苦奋斗,AFS已成为我国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超过进口的分析仪器。目前,在中国每年销售的原子荧光仪器总量大致在1500~2000台,其中,国产仪器所占市场份额超过90%。但也存在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我国原子荧光发展的经验及其对其它国产分析仪器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子荧光光谱仪   黄本立院士一直关注我国AFS的发展,据其介绍,在2006年国际分析科学大会(ICAS 2006,莫斯科)上,就曾做过题为“原子荧光的中国现象”的报告。在分析仪器市场当中,原子荧光光谱仪可以说是一款极具中国特色的分析仪器。   第一,国产AFS仪器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与AFS技术相关的专利大部分为中国人所掌握;   第二,尤其在As、Hg、Se、Sb等元素的检测方面,AFS在仪器价格和使用成本上都大大优于ICP-MS等仪器,适合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第三,中国有一批认真钻研、发展快速的AFS仪器生产企业,如,吉天、海光、瑞利等,他们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四,中国在AFS技术应用领域拓展方面做了大量有序的工作,已经建立了40多项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使得原子荧光在地质、冶金、食品、环境、电子产品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环保总署只有一个与AFS相关的测汞标准,可以说,标准与分析仪器发展密切相关。例如,英国PSA公司也做AFS仪器,但其测定元素范围没有中国AFS仪器测定的多。   关于推进原子荧光国际化的两点建议   目前,我国AFS发展也存在着一个大问题,国内用的多,国外用的少,也就是说AFS仪器国际化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对此,黄本立院士对我国AFS仪器厂商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两点建议:   1、发展原子荧光专用仪器   首先要想办法让国外的分析界同行接受AFS,AFS在某些元素检测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以及测定结果准确等特点,因此可专注发展原子荧光专用仪器。例如,可根据欧盟RoHS指令要求测定的几个元素,发展专门测定某一种元素(例如汞)的AFS仪器。食品、电子产品、玩具等产品都需要此类仪器,相信此类仪器一定可以销售的好。   2、不要抱着氢化物发生、氢火焰“不放”   黄本立院士认为,目前我国的AFS仪器差不多全是基于氢化物发生和氢火焰上的,能测定的元素也就只能局限在“氢化物元素”(hydride forming elements)范围内。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是否可以考虑其它的原子化器和进样方式?黄本立院士以其所做的研究为例说到,他们用ICP为原子化器,以强流短脉冲为普通空心阴极灯供电为光源,测量铕的离子荧光,其灵敏度竟超过以激光为光源的灵敏度;这里虽然需要ICP原子化器,成本会升高,但我们可以想办法进行简化,例如降低功率等。 仪器人的“呼声”: 如何推进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   年龄对一位科学家来说,意味的不是衰老,而是经验的丰富和资历的深厚。黄本立院士虽然已是85岁的高龄了,但他一直关心着我国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研制后备人才培养等问题。   仪器研制需专门投入,政府导向加大国产仪器支持力度   目前,发展科学仪器已经是国家战略发展的一种需要,国家对科学仪器越来越重视。在科学仪器自主研发的战略目标和资金投入方面,迫切需要国家与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引导与具体支持,应该在不同部门设立不同层次、不同数量的科学仪器研发专项经费,大力支持一些重点项目。   近来,我国中西部地区药检、疾控部门大宗科学仪器招标的新闻不断,由此,黄本立院士指出,“招标中仪器的性能参数、指标等是否有必要列的那么高?国产仪器是否能满足需求?这种政府导向也是对国产仪器支持的一方面。”   奖励或提升体系、评价方法或机制,应按不同的学科设置不同的标准   “以分析化学为研究方向,发文章的顶级期刊的影响因子也不超过10,而其中进行分析仪器研发,因其所做的是实用性研究工作,更不易发表文章。这影响了中国进行分析化学、尤其是仪器研发人才的发展。”   “科研院校里奖励或提升体系、评价方法或机制,应该按照不同的学科设置不同的标准。”   科学仪器后备人才培养迫在眉睫:用仪器的人多,做仪器的人少,培养周期长   “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27届化学会学术年会上,所做的与分析仪器研发有关的报告,都是一些熟悉的面孔,已经很久没有‘新人’出现了。” 黄本立院士谈到。   科学仪器研发所需的人才,既要求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求有跨学科的、较广泛的专业知识,必须专门培养。但这些年由于对科学仪器事业发展重视不够,有些高校把已经办了十几年的分析仪器专业撤销,或并入别的专业,我国已经多年没有系统的培养科学仪器研制人才了。   要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科学仪器事业,就需要合理规划学科布局,加强专业适用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必须留得住。只有在全国形成振兴科学仪器事业的良好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培养、留住人才和吸引国外人才的优势。 采访现场   黄本立院士兴致勃勃的与采访编辑畅谈了2个多小时,对于原子光谱仪器,如AAS、ICP、AFS,我国国产仪器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未来研究热点、国产仪器厂商发展等进行了深刻评析,使编辑获益良多。  后记   60多年来,黄本立院士一如既往,一直奉献于原子光谱分析的研究,在原子发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和激光光谱分析的理论、方法、应用和仪器装置等方面为我国的原子光谱事业的开创、发展以及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的成绩和贡献。  85岁高龄的黄本立院士,仍然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交谈过程中,爽朗的笑声一直不断,其温和、执着、严谨的态度,给编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对于毕生钟爱的原子光谱分析事业,黄本立院士最为关心的是我国原子光谱仪器的自主研发和未来发展前景,“不能总是‘小来小去’,要做大型的原子光谱,如ICP、ICP/MS等。但也不能全面铺开、大范围的撒钱,要有重点的支持几个项目。”   编辑:刘丰秋   附录:黄本立院士简介   黄本立,1925年9月生于香港,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1984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以原子光谱为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1986年调厦门大学任化学系教授至今,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五邑大学名誉教授,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化学会25届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谱学会副理事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分析化学》、《化学进展》、《分析科学学报》等11种国内期刊顾问或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等6种国际期刊顾问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60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著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上世纪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主持研究的强电流微秒脉冲供电(HCMP)空心阴极灯激发原子/离子荧光分析,改善了包括一些稀土元素在内的多种元素的检出限;HCMP技术获专利,并获福建省200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黄先生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逾二百篇,主持或参与编著科技专著有“An Atlas of High Resolution Spectra of Rare Earth Elements for ICP-AES” (RSC, 2000) 等近十部。应邀作过国际会议大会报告9篇,特邀报告20篇。曾以学习会、培训班等方式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光谱分析骨干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研究生22名,指导博士后9名。1998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2003年获“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 《分析化学》出版黄本立院士90华诞专辑
    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old/uploadfile/20107/2010727105215645.jpg" width=" 600" height=" 400"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祝贺黄本立先生90华诞 /p p   黄本立先生1925年9月21日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新会。先生1945-1949在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学习,1950-198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1986年调厦门大学任教至今,是我国著名的光谱化学家。先生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获 “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2-2003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和“福建省先进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0年获“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称号,2011年被授予“日本分析化学会荣誉会员”,2013年获“第八届全国健康老人”称号,2015年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培养了多名原子光谱/质谱博士和博士后。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分析化学》、《分析科学学报》等十多种国内期刊编委或顾问,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1995)、Analytical Sciences(2000-)等多种国际期刊顾问编委等。 /p p   黄本立先生年幼时,父母早逝,家道中落,又碰上旧中国受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虽生活颠沛流离,却毫不气馁,辗转广东、香港、广西、广东奋发求学,最后考入岭南大学,靠半工半读,克服困难,完成学业。在岭南大学他不但学业成绩优异,获得助学金、奖学金,得到了众多老师、同窗好友的帮助,而且得到冯秉铨先生和高兆兰先生的亲身指导。临近广州解放时,岭南大学有些老师跑到香港或设法出国去了,冯秉铨先生和高兆兰先生说:“We will stay here to do our job and do it well.”老师的教导重锤般地敲击着黄本立年轻的心灵,让他深受感动并牢记心头。强烈的爱国热忱使黄本立等不及毕业,毅然放弃了赴美留学的机会,和几位同学一起踏上了北上“革命”的道路,来到急需理工科人才的东北重工业基地,融入到新中国建设的洪流中。 /p p   1950年3月初,黄本立到了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当时东北的钢铁、冶炼、地质勘探等产业部门急需快速、准确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刚建立的新中国基本上是空白。黄本立毅然地投身到急需的原子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中去。起初,在实验条件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黄本立修复、调整废旧小型摄谱仪,并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建立了电解锌、电炭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1952年起,黄本立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我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1955年,黄本立转向了矿石矿物分析,发展并改善了国外常用的一种半定量方法—“数阶法”,提出“数阶法”半定量分析中的“接线法”和“内标法”,这在当时国内主要用照相摄谱法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1957年,黄本立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被国外专家誉为“最完善的双电弧光源”。 /p p   1954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根据当时国内光谱分析研发、推广和专业人员培训等方面急迫需求,邀集国内高校、科研单位、产业部门的相关人员一起“学习”光谱分析的原理、仪器装置、技术和方法,即光谱学习会。黄本立当时负责编写照相(感光)材料测光部分教材。没想到光谱学习会与会代表竟达60余人,其中不少人已是副教授、高等技师、系主任、化验室主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好比是我国光谱分析事业的火种,对其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1960-1963年黄本立又参与了中国科学院开办的光谱物理训练班的教学,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光谱分析科研、教学、应用等方面的重要骨干。 /p p   正一头扎进光谱分析研究之中的黄本立,遇上了“文革”清理阶级队伍,他也没能逃过一劫。黄本立被怀疑是“九国特务”而被隔离审查达9个月之久。在审查期间,他饱受各种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痛苦,熬不过时也曾想一死了之,但是一转念又想这样如何能证明自己的清白。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不忘思考光谱分析。每当“看管人员”看见时而在冥思苦想、时而挥笔疾书时,都以为黄本立是在想问题、写交代 而实际上,他是在琢磨光栅公式、考虑“光量计”用的双金属温度补偿的设计。他算出了一个有三位数的三角函数表,用这个表把所需要的数据计算出来。这些数据的一部分被用到后来出版的《发射光谱分析》一书中。 /p p   虽历经磨难,但却矢志不渝。黄本立从“牛棚”出来,在“靠边站”时期,研制成了国内第一台钽舟无焰原子吸收装置。他还密切关注当时国际上刚刚上市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新型光源,努力积极收集研究资料,为后来ICP新型光源的大发展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975年起黄本立从事ICP新型光源光谱分析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和中科院重点科研项目,从事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和我国第一批固体环境标准参考物质的ICP-AES定值分析工作,以及松花江水系环境背景值及环境保护的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并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 /p p   上世纪 80年代中期,黄本立先生一家响应中科院关于支援特区建设的号召,应厦门大学时任校长田昭武院士和吴存亚教授之邀调到了厦门大学。在厦门大学要从零开始,凭着对光谱事业的执着和惊人的毅力,黄本立团结着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科研人员不足,他利用刚批准成立的厦门大学分析专业博士点招收博士生,并争取了多名留学博士回国做博士后 没有仪器,黄本立向自己熟悉的仪器厂商要了一台人家退货的ICP原子荧光仪,修好给研究生做实验,同时争取到价值数十万美元的大中型光谱仪和一些其他仪器的捐赠,为在厦门大学开展光谱分析研究工作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领导的研究小组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比较有规模的等离子体原子光谱实验室,并与分析化学教研室的其它实验室一起联合发展成为“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对厦门大学现代分析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p p   上世纪80年代末,黄本立和他的学生们建立了流动注射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法,使氢化物发生法可以不必使用硼氢化物并便于实施自动化。该项成果于1991年在国际光谱会议上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们的诸多关注和追踪研究。时光荏苒,到了上世纪90年代,黄本立指导学生开展强电流微秒级脉冲(HCMP)供电的空心阴极灯原子/离子荧光光谱分析研究,使普通的商品空心阴极灯(HCL)的离子谱线发射强度比常规脉冲供电时提高了几个数量级,而原子线的强度也有所提高。后来又将这一技术改进后用到短脉冲辉光放电离子源-质谱仪器上,获得了很大成功。此项工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数次作特邀报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重视 文章发表后,被国际上许多科学家采用,并有国际知名教授Harrison教授、Hieftje教授等先后专程到实验室参观与访问。 /p p   2003年,年近80岁的黄本立先生代表我国化学、物理和光谱三个学会在西班牙申办第35届国际光谱会议(CSI),为我国第一次赢得了CSI的举办权。2007年,CSI XXXV在厦门成功举办,为国内同行创造良好的交流合作机会,使得他们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参加高水平的国际会议,同时推动我国谱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科技进步。 /p p   当下,耄耋之年的黄本立先生身体健康状况依然良好,思维敏捷,他还在为光谱分析默默地奉献着。他仍然每天坚持上班,阅读大量文献,还会把看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发给后辈。他也常常和课题组老师讨论学术问题,应邀出席学术会议并做报告或给学生做专题性讲座。近四年来,他每年给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的营员做讲座,一次又一次鼓励青年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勇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真理”。(厦门大学王秋泉、林峻越 供稿) /p p    span style="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仪器信息网曾于2010年采访了黄本立院士,黄院士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 /span    /p p    a href=" 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00727/045574.shtml" target=" _blank" title=" "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span style=" color: rgb(192, 0, 0)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strong 黄本立院士深度评析我国原子光谱分析——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 /strong /span /a /p p br/ /p
  • 可口可乐召回含少量苯、硫磺二氧化碳的产品
    可口可乐以色列公司近日在当地市场召回特定批次的可口可乐和雪碧等产品,原因是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部分二氧化碳存在质量问题。   可口可乐以色列公司上周宣布召回特定批次的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随后于12月1日宣布扩大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的召回范围,同时召回特定批次的健怡雪碧和Kinley Soda。公司已公布需要召回的产品目录。   公司在声明中说,召回事件是因为二氧化碳提供商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实验室检测发现,问题产品中存在少量苯和硫黄。声明强调,这一问题不会危及消费者健康,但公司仍建议消费者不要饮用相关饮品。   声明说,市场上的问题产品数量微乎其微,因为大部分问题产品还未离开工厂,且公司发现问题后马上开始召回已流入市场的产品。声明还说,除已公布的产品外,该公司生产的其他产品并未受到影响,消费者可放心饮用。   据当地媒体报道,此次事件目前已导致可口可乐以色列公司面临两桩集体诉讼,指控罪名包括销售含有有毒物质和异味的饮料以及未向消费者说明潜在风险等。两桩诉讼索赔金额分别约为2700万美元和640万美元。
  • 加拿大拟修订胺苯磺隆在芜菁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据加拿大卫生部消息,10月22日加拿大卫生部发布PMRL2013-83号通报,有害生物管理局提议修订胺苯磺隆在芜菁甘蓝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修订内容如下表: 食品类别 最大残留限量(ppm) 芜菁甘蓝 0.05   原文链接:http://www.hc-sc.gc.ca/cps-spc/pest/part/consultations/_pmrl2013-83/pmrl2013-83-eng.php
  • 岛津制作所中本晃社长访问清华大学
    2011年7月29日,雨后的清华园格外秀丽。日本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中本晃(Akira Nakamoto)代表取缔役社长等一行应邀到访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胡和平教授在工字厅亲切接见了来访的岛津客人。 在会见中,宾主双方愉快地回忆起清华大学与岛津公司长期以来的友好、广泛、密切的合作,并分别对对方未来的发展寄予了高度期望,强调了今后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古泽宏二总经理、企划部小谷崎真部长、分析仪器事业部吴彤彬事业部长、曹磊副事业部长等参加了会见。 胡和平教授接见岛津中本晃社长 宾主合影留念 随后,岛津一行拜访了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系系主任张希院士、副系主任林金明教授及实验室与设备处闻星火副处长热情地接待了岛津客人。张希主任介绍了化学系教学、科研以及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感谢岛津公司长期对化学系人才培养和科研的支持。 始建于1926年的清华大学化学系,在新中国成立时,已成为国内高校中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学术水平最高的化学系之一。现今,清华大学化学系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国内重要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系的科研方向不仅涵盖了现代化学的各主要领域,而且也包括了21世纪化学发展的最新生长点。从清华大学化学系实施的前沿科学研究到日常未来化学人才的培养,岛津公司的分析测试仪器和应用技术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8年,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赞助清华大学设立了“岛津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以激励分析清华大学的研究生致力于分析测试方法和技术装置的创新研究与应用。从2010年起,双方携手每年都举办《岛津研究生奖学金评审会》,本活动在清华学子之间引起了非常大的回响。双方还在全国有机质谱大会、中日韩分析化学研讨会等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中成功合作,为促进分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会见结束前,中本晃社长表示岛津公司将一日既往地秉承“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的公司宗旨,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技术交流方面的合作,并通过组织开展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活动来共同提升双方的行业地位和国际国内影响力! 关于岛津 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2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
  •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16种磺酰脲除草剂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16种磺酰脲除草剂 蔡麒、黄静、Yap Swee Lee 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介绍 磺酰脲类除草剂品种的开发始于70年代末期。1978年Levitt 等报道,氯磺隆(chlorsulfuron)以极低用量进行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可有效地防治麦类与亚麻田大多数杂草。紧接着开发出甲磺隆,随后又开发出甲嘧磺隆、氯嘧磺隆、苯磺隆、阔叶散、苄嘧磺隆等一系列品种。磺酰脲类除草剂由芳香基、磺酰脲桥和杂环三部分组成,在每一组分上取代基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生物活性和选择性的极大变化。 磺酰脲类除草剂的活性极高,属于超高效除草剂。这类除草剂用量很低,其用药量由传统除草剂的公斤级降为以克为单位。此类除草剂发展极快,已在各种作物地使用,有些已成为一些作物田的当家除草剂品种。而且,新的品种还在不断地商品化。 随着除草剂的大量应用和新品种的不断开发,带来了相应的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除草剂的毒性问题、残留问题、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等问题。由于磺酰脲类农药的高效性,微量即可产生良好除草效果,但若使用不当就会对环境和其他作物产生危害。有些磺酰脲类除草剂的品种,如氯嘧磺隆、绿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等在土壤中主要通过酸催化的水解作用及微生物降解而消失,土壤的温度、pH值、湿度、有机质含量对水解作用及微生物降解均有很大影响。 本文介绍了使用沃特世公司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 )和串联质谱(MS/MS)分析16中磺酰脲除草剂的分析方法。 2004年沃特世(Waters® )推出的ACQUITY UPLC® ,使用了具有1.7&mu m 颗粒粒径固定相的色谱柱,可以在高压下使用(最大压力 15,000 psi)。高压与极细颗粒的结合提供了快速、高分离度的分离,提高了灵敏度,减少了基质干扰。 2008年沃特世推出的Xevo TQ MS是新一代的串联四极杆质谱,改进了离子源的设计,改善了离子化效率,提高了灵敏度。Xevo TQ MS由于采用了专利的Scanwave技术和MS、MS/MS快速切换技术,大大改善了传统四极杆在进行MS Scan和Daughter Scan灵敏度低的问题,并且增加了实验选择性。 使用UPLC/Xevo TQ MS分析16种磺酰脲除草剂方法仅需要6分钟,而常规HPLC分析时间需要超过40多分钟的,因此UPLC更快的运行速度不仅提高了仪器的高通量,也减少了方法的开发时间。 超高效液相色谱ACQUITY UPLC 以及新一代串联四极杆质谱仪Xevo TQ MS 实验部分 色谱条件 系统: ACQUITY UPLC 超高效液相色谱系统 色谱柱: ACQUITY UPLC BEH C18,1.7um, 2.1x50mm P/N: 186002577 流动相A: 10mM AcNH4&bull H2O (含0.1%甲酸) 流动相B: 乙腈(含0.1%甲酸) 流速: 0.5mL/min 柱温: 35 ˚ C 进样体积: 5 µ L 分析总周期: 6 min UPLC梯度 质谱条件 MS系统: Xevo TQ MS 串联四极杆质谱仪 离子化模式: ESI+ 毛细管电压: 1.0Kv 源温度: 150 ˚ C 雾化气温度: 450 ˚ C 雾化气流速: 800L/h 锥孔气流速: 50L/h 碰撞气流速: 0.18ml/min 多反应监测条件如表1所示 表1:ES+模式下16种磺酰脲除草剂MRM离子对参数 结果和讨论 图1给出了16种磺酰脲除草剂在UPLC中的分离色谱图。6分钟可以完成16种磺酰脲除草剂的分析,与普通 HPLC 40min-50min 的分析时间相比,缩短了将近7倍,大大增加了实验室样品的通量,同时节约了试剂成本和人力成本。分析时间大大缩短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高效的分离能力。从TIC色谱图上可以得到14种基线分离的色谱峰,另外两种由于极性相似度非常高,没有基线分离,但是通过质谱MRM通道可以完全分开,因此本方法在寻求快速分析的同时,兼顾了色谱分离的要求,降低基质影响的效果。 图1:16种磺酰脲除草剂TIC图 图2,图3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卞嘧磺隆(Bensulfuron)和环氧嘧磺隆(Oxasulfuron)在浓度范围1-200ng/mL的标准曲线,本标准曲线是用溶剂空白以及相应浓度标准检测绘制的。图 2. 卞嘧磺隆(Bensulfuron)标准曲线 表 3. 环氧嘧磺隆(Oxasulfuron)标准曲线 表2给出的是16种磺酰脲除草剂1ppb的信噪比(Peak to Peak)和 1,5,10,50,200ng/ml的线性相关系数。 表2. 磺酰脲除草剂的1ppb信噪比和线性相关系数 图4给出的是最低检测限浓度(0.01ng/ml)附近的化合物谱图。从分析结果来看,仪器的标准检测限除苯磺隆外基本可以达到0.01ng/mL甚至更低。 图4. 16种磺酰脲除草剂0.01mg/mL谱图 结论 ACQUITY UPLC系统提高了磺酰脲除草剂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同时运行时间显著缩短。现在科学工作者们已经跨越了传统HPLC限制的障碍,可以使用UPLC将分离化学延伸和扩展到更多应用中。
  • The 6th APWC岛津之夜祝福黄本立院士
    5月21日晚,正在厦门举办的“第六届亚太地区冬季等离子体光谱化学国际会议” (The 6th APWC)特设岛津之夜,在厦门大学杭纬教授的主持下,为来自20个国家地区的300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另辟了一个轻松交流的平台。我国原子光谱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前驱者、九十高寿的黄本立院士作为会议名誉主席现身晚会。 岛津之夜传真 厦门大学杭纬教授做主持 岛津公司分析仪器市场部胡家祥经理首先为出席嘉宾致辞,他在致辞中谈到,今年2015年对岛津来说是非常特别的一年,岛津迎来创业140周年。我们将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并将于今年10月26日举行庆祝盛典,期待在座各位出席。他在致辞中强调,岛津作为世界领先的光谱仪制造商之一,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今年发布了3款新产品:UV-3600Plus,RM-3000和ICPE-9800,这些产品基于环境友好的理念开发,具备卓越的性能,期待这些新产品成为各位的有力助手。在致辞的最后他祝APWC2015取得巨大成功,并祝各位嘉宾度过一个美妙的夜晚。 岛津胡家祥经理致辞 岛津公司技术开发本部马俐副本部长也发表了致辞。她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岛津中国技术开发本部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并强调岛津公司将与中国专家在产学研各个领域全面合作,制造出一系列符合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她在致辞的最后,憧憬十年后请届时百岁高寿的黄本立院士一起分享我们合作的成果。 岛津马俐副本部长致辞 随后,岛津之夜的全体出席者,为即将迎来九十高寿的黄本立院士送上了最热情的祝福。黄本立院士激动地表示,期待10年之后与在座的各位再次相聚在美丽的厦门。黄本立院士还对岛津的发展表示了关注,他在大会期间莅临岛津展台参观了岛津新产品并给予指导。 为即将迎来九十高寿的黄本立院士送上祝福 黄本立院士期待10年之后与在座的各位再次相聚在厦门 黄本立院士参观岛津展台 在岛津之夜,岛津公司领导逐一向出席嘉宾祝酒表示感谢,期待着岛津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合作进一步加深。 岛津公司市场部胡家祥经理(左2)、分析中心杨桂香经理(左3)、华南大区营业负责人朱精华经理(左5)和岛津技术开发本部马俐副本部长(右2)问候出席嘉宾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官方微博地址http://weibo.com/chinashimadzu。 岛津微信平台
  • 黄志镗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
    黄志镗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有机化学家和高分子化学家黄志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11月13日凌晨4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黄志镗先生去世后,习近平、胡锦涛、朱镕基等领导同志表示哀悼,并对家属表示慰问。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赵乐际、温家宝、吴官正、贺国强、杨晶、白春礼、刘伟平等领导同志表示哀悼,向家属表示慰问,并送花圈。中央组织部、全国政协办公厅、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中科院化学部、中科院学部工作局、中科院北京分院京区党委、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及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科研院所、高校、地方等有关单位和部门、学界同仁、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了唁电、信函和敬献花圈、花篮,沉痛悼念黄志镗先生。  11月17日上午9:00,黄志镗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李静海,学部工作局副局长王敬泽,北京分院分党组副书记、京区党委副书记房自正,学界同仁,黄志镗先生亲属、生前好友、学生,化学所领导及职工和学生等近300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告别厅中,大屏幕放映着黄志镗先生不同时期的工作和生活照片,先生音容笑貌宛在眼前。告别厅四周围簇着亲属和社会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花篮。参加告别仪式的人群缓缓行进,深深鞠躬,向黄志镗先生作最后的告别。大家表情肃穆,默默地表达对先生的哀悼。  化学所分子识别与功能实验室于11月15日至16日在化学所3号楼101室设立“黄志镗院士追思堂”。两天之中,化学所领导、职工、学生以及有关单位和部门、学界同仁、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悼念,表达思念之情。  黄志镗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黄志镗院士的逝世,是中国化学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科院化学所的重大损失,他的科学精神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黄志镗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逝世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浙江大学教授黄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3月6日2时07分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黄宪同志遗体告别会定于3月10日上午9时30分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我国有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黄宪   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举行,国家领导人表示悼念   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李源潮、张德江、刘延东、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   浙江日报杭州3月10日讯 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3月10日上午在杭州举行。   黄宪院士逝世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对黄宪院士逝世表示悼念并对其家属致以慰问。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吴官正、路甬祥送了花圈。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领导沈跃跃、袁贵仁、白春礼、潘云鹤、李静海,省领导赵洪祝、吕祖善、蔡奇、陈加元、金德水、郑继伟、徐辉、姚克、冯明光,浙江大学校长杨卫,老同志郑树、毛昭晰、杨士林、王承绪、薛艳庄、丁德云、阙端麟、汪希萱、陈昭典、冯培恩等以及40余名两院院士以不同形式对黄宪院士的去世表示深切哀悼,并送了花圈。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老同志张浚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省委组织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部门负责同志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参加了告别仪式。   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全国总工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院士工作局,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科技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黄宪院士家乡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送了花圈、花篮或发来唁电、唁函。   黄宪院士遗体告别仪式   杭州殡仪馆一号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大厅入口两侧:“勤勉三日易,先生守拙五十载 躬聆半刻难,学生奢望一百年”的挽联,道出了海内外学子对恩师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哀思。大厅正中,黄宪院士的遗像两侧:“艰苦岁月启科研育人才,腾飞年代结硕果品芬芳”的挽幛,则是黄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上午9:30,浙江省领导茅临生,浙大校领导张曦、张浚生、陈子辰、王玉芝、郑强、任少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楚南、沈家骢、沈之荃、周其林,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宫先仪和各界干部群众及黄宪院士生前友好300余人,向静卧在鲜花和翠柏丛中的黄宪院士的遗体作最后的告别。   《化学试剂》编委会唁电   黄宪教授生前任《化学试剂》编委会副主任。黄宪教授30年来一直关注我国化学试剂事业的发展,从《化学试剂》1979年创刊起就为提高刊物学术水平不懈努力.除亲自撰写发多篇论文以外,还提出许多宝贵建议。黄宪教授严谨认真的学术风范,赢得学术界和试剂业极高的尊重。2009年6月黄宪教授还在上海主持了《化学试剂》编委会、纪念《化学试剂》期刊创刊30周年、试剂发展专题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时隔仅仅数月,惊悉突然辞世.痛感化学试剂事业失去重要支撑力量。   黄宪院士不幸去世,《化学试剂》编委会和编辑部发去唁电并敬献花圈,表示深痛哀悼。   2009年6月黄宪教授在上海主持《化学试剂》编委会会议   中科院院士、有机化学家黄宪   黄宪院士1933年12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51年毕业于江苏省立扬州中学,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58年任原杭州大学化学系助教,1981年晋升为副教授,1986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黄宪院士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治学严谨。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他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直至半年前罹患重病,才离开了实验室。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仍然关心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化学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在教学工作中,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他培养的学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年轻的长江学者,还有更多的从事化学事业的教授、工程师。他是一位受全国高校同行尊重、受学生爱戴的名师楷模。他于1983年组织编著出版的《有机合成化学》一书,成为高等院校及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1992年撰写的我国第一部《有机合成》统编教材,获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他的“追踪前沿严格要求,提高化学学科博士生质量的探讨和实践”项目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黄宪院士是我国有机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取得多方面创新性研究成果。他长期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潜心于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和新方法的探索,发展了许多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方法学,推动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近400篇,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在自己原创性工作的基础上开展了独特的固相反应和组合化学的研究,开发了多种杂环化合物的固相合成,并建立了杂环化合物分子库。   黄宪院士对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倾注了满腔热情与大量心血。该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学科之一。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曦在告别辞中说,黄宪院士的逝世,不仅是浙江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化学界的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他的高尚品德和道德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 黄本立院士、倪哲明研究员获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11月27日,第四届亚太地区冬季等离子体光谱化学会议(The 4th Asia-Pacific Winter Conference on Plasma Spectrochemistry,2010 APWC)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黄本立,原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倪哲明荣获原子光谱分析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们在原子光谱领域所作的突出贡献。 获奖者与颁奖嘉宾合影 左起:侯贤灯教授、Ramon M. Barnes、黄本立院士、杨芃原教授(代倪哲明教授领奖)、Gary M. Hieftje、江桂斌院士   黄本立院士创立了首个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建立了国内第一套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和钽舟无焰AAS装置;提出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和非氢化物元素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器。   2010年6月,仪器信息网编辑曾专访了黄本立院士,请黄本立院士回顾与展望了我国原子光谱分析技术及仪器的发展。详细内容见:黄本立院士深度评析我国原子光谱分析——访厦门大学黄本立院士   倪哲明研究员曾9次获国家级和部级成果奖,在分析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她曾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痕量和微量分析组国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化学学科专家委员会成员,现任中国化学会第24届理事会理事。
  • 皇氏乳业水牛奶广告涉嫌虚假宣传
    编者按: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皇氏乳业正在积极进行全国性扩张。在上海的楼宇宣传广告中,皇氏乳业称摩拉菲尔“水牛奶高于普通黑白花 牛奶,维生素A含量253倍,铁含量122倍,锌含量7倍”。但此宣传语却被发现与其招股书自相矛盾,被公众质疑涉嫌欺诈。那么水牛奶真如皇氏乳业宣传的 那么好吗?如此宣传难道只为普及知识?   广告与招股书自相矛盾   在上海的楼宇宣传广告中,皇氏乳业称摩拉菲尔“水牛奶高于普通黑白花牛奶,维生素A含量253倍,铁含量122倍,锌含量7倍”。上述广告中称,这些数据源于《中国水牛科学》、《液态奶》、《乳品制造学》。   但是,这些数据却与皇氏乳业2009年首次公开募股(IPO)时发布的招股书自相矛盾。招股书中援引中国农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专家章纯熙主编的 《中国奶牛科学》的数据称,水牛奶中含有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钙、锌和维生素等,远高于荷斯坦牛奶,水牛奶含铁量为荷斯坦牛奶的82倍,含维生素A为 38倍,含锌为12倍。   皇氏乳业回应   皇氏乳业回应指出,公司宣传及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数据确实存在差异,二者采用的标准不同,公司在编写招股说明书时采用的是中国科学院《关于呈报 “中国发展奶水牛业的建议”的报告》中的数据。但在今年公司推出的广告宣传资料中,广告策划部门侧重从市场推广的角度对水牛奶与黑白花牛奶的描述采用了 《中国水牛科学》、《液态奶》、《乳品制造学》这三本书中的研究数据的中间值。   水牛奶营养“甲天下”?   根据中国农科院广西水牛研究所的专家介绍,牛奶主要的三大营养指标是蛋白质、脂肪和糖,进一步才能细化到维生素A之类的指标上,尽管水牛奶上述 的营养指标确实超过了普通黑白花牛奶,但是过分突出部分数据容易造成消费者理解上的问题,然而对于企业的产品而言,往往突出宣传部分,有益成分含量很高, 就可能达到了卖出高价的目的。   由此,律师指出,如果皇氏乳业广告中采用的数据是虚假的,皇氏乳业就可能涉嫌到了虚假宣传。   专家称越描越黑 方舟子质疑   “维生素A含量是普通牛奶的253倍,吹牛要不要上税啊?求方舟子科普。”网友“酱果果”,昨天在微博上向方舟子求助,并附上一张“摩拉菲尔水 牛奶”的广告宣传海报照片。广告海报这样表述:摩拉菲尔,人生第一杯水牛奶。水牛奶高于普通黑白花牛奶,维生素A含量253倍,铁含量122倍,锌含量7 倍。数据源于《中国水牛科学》、《液态奶》、《乳品制造学》……   面对“酱果果”的提问。方舟子马上诙谐作答:“—杯昔通牛奶含68微克维生素A,253倍就是17204微克,远远超过了维生素A中毒量(3000微克),甚至喝一口就达到中毒量,喝这种水牛奶究竟是在进补还是在吃毒啊?”   水牛奶“营养高”价更高   记者走访广州牛奶市场,发现广东生产水牛奶的只有一个品牌,该品牌的水牛奶220ml售价在3.5元左右,而普通的牛奶250ml价格为2.5元左右。   至于此次被质疑营养含量广告宣传或有水分的皇氏水牛奶,在价格上则表现得更“高人一等”: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在部分渠道,皇氏摩拉菲尔水牛奶12盒装售价为99元,当中每盒的规格为250ml,这也是普通牛奶的常规规格。   也就是说,一盒普通牛奶250ml只卖2.5元左右,而皇氏的水牛奶同样规格的一盒均价则为8.25元,价格已超过蒙牛高端产品特仑苏和伊利高端产品金典。
  • 天瑞仪器52万限售股解禁 占总股本的0.34%
    12月13日讯 天瑞仪器(300165)周四晚间公告称,公司52万股限售股将于2012年12月19日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0.34%。   具体摘要为:   1、本次解除限售的股份数量为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4%;解除限售后实际可上市流通的数量为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4%。   2、本次限售股份可上市流通日为2012年12月19日(星期三)。
  • 农业部进一步加强高风险农药管控 氯磺隆等7种农药列入禁限用范围
    12月9日,农业部发布第2032号公告,决定对氯磺隆等7种农药采取进一步禁限用管理措施,这是农业部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出台的又一有力举措。   公告显示,自2013年12月31日起撤销氯磺隆所有产品和甲磺隆、胺苯磺隆单剂的登记 自201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自2015年7月1日起撤销甲磺隆和胺苯磺隆的原药及复配制剂登记 自2017年7月1日起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保留甲磺隆的出口境外使用登记,企业可在2015年7月1日前,申请将现有登记变更为出口境外使用登记。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受理福美胂和福美甲胂的农药登记申请,停止批准新增登记 自2013年12月31日起,撤销农药登记证,自2015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国内销售和使用。自该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受理毒死蜱和三唑磷在蔬菜上的登记申请,停止批准新增登记 自2014年12月31日起,撤销在蔬菜上的登记,自2016年12月31日起,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据了解,此公告生效后,我国禁用的农药品种将达到38种,限用的农药品种将达到21种。
  • 政协委员建议立法对家装材料强制检测
    你可能不知道,你每天接触的家具板材、墙壁油漆、地板等装修材料,每天都在威胁着你和家人的身体健康。2月11日,湖南省政协委员童彬原建议,迅速制定《湖南省装饰装修行业环保检测条例》,弥补法律空白,保障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和生命权。   2013年9月份,长沙市天心区黄兴小学新学期刚开学不久,老师和学生们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头晕、咳嗽和流鼻血症状。家长和学生们将&ldquo 集体中毒&rdquo 的祸因直指学校操场新铺上的两个塑胶跑道,以及刚刚粉刷一新的教学区墙壁。童彬原透露,像黄兴小学类似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在很多场所都存在。&ldquo 有毒家装材料吞噬百姓健康,立法强制检测刻不容缓&rdquo ,童彬原说。   &ldquo 目前注册一下就能成立公司,应该强化政府监督职能,提高准入门槛,切实发挥专业资质和安全生产许可的市场作用。特别是对&lsquo 装饰游击队&rsquo 要重点监管,严厉打击。&rdquo 童彬原说,&ldquo 建议尽快制定《湖南省装饰装修行业环保检测条例》,从环境质量标准、强制检测机构、处罚细则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rdquo
  • 香港公布火锅汤底检测结果 一样本检出橙黄不合格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中心)最近进行一项普及食品专题调查,评估火锅汤底的食用安全。中心今日(三月三日)公布调查结果,六十七个样本中,有一个样本不及格,整体合格率为百分之九十八点五。   中心发言人表示,鉴于公众对有关内地食肆使用「一滴香」的报道及火锅汤料食用安全的关注,中心在过去三个月亦从本地多间食肆抽取不同种类的火锅汤底(包括预先包装汤底)样本,进行金属杂质、染色料、防腐剂、抗氧化剂及矿物油(例如石腊)等化学检测。在此期间,中心在市面并未有发现「一滴香」出售。   发言人说:「检测结果显示一个样本被检出含不准在食物中使用的染色料『橙黄II』。这种染色料属低毒性,在正常食用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他指出,就不及格的样本,中心已作出跟进行动,包括追查有关食物来源,要求有关店铺停售及销毁有问题食品,再抽取样本化验,并向有关贩商发出警告信。如有足够证据,中心会提出检控。   他提醒食物制造商,须按照优良制造规范,使用食物添加剂时,符合法例要求。   发言人又建议市民在享用火锅时,特别留意「食物安全五要点」,以预防经由食物传播的疾病。他亦提醒要注意进食份量及营养均衡的原则。  有关橙黄II   又名酸性橙II 酸性金黄II 橙黄II 2-萘酚偶氮对苯磺酸钠.主要用于蚕丝,羊毛织品的染色,也可用于皮革,纸张的染色。在甲酸浴中可染锦纶。该品可在毛,丝锦纶上直接印花,也可用作指标剂和生物着色。
  • 巴西将对家电产品实施强制性质量认证
    从商务部获悉,根据巴西工业质量、标准和计量局(INMETRO)2009年12月31日发布的第371号法令,自2011年7月1日起,87类国产或进口家电及其相关产品(包括工业用电器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前应通过强制措施质量认证。法令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禁止家电企业或进口商生产或进口未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 自2012月7月1日起,禁止家电企业和进口商向批发商或零售企业销售未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 自2013年1月1日起,禁止家电批发或零售企业销售未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   据了解,上述法令将按照国际电子技术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trotechnical Commission,简称IEC)制定的有关家电极其相关产品的国际技术标准,目的是为了提高家电消费者使用的安全性。涉及的产品主要包括:吸尘器、电熨斗、电烤炉、理发剔须用具、烘烤机、缝纫机、充电器、电热毯、电子手表、按摩器、吹风机、家用割草机、投影仪、水泵、烘干机、空气过滤器、热水器、灭虫器、压榨机、电烤肉架、电磁炉、电动牙刷,等等。
  • 英国皇家学会科学期刊文献将永久免费开放
    10月26日,英国皇家学会宣布将其世界知名期刊实行永久性免费在线开放。这意味着皇家学会近70年来的六万份科学论文可以完全被免费公开使用。这些珍贵的文献中,也包括牛顿的第一篇科学论文,达尔文年轻时期的科研作品,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报告等等。   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期刊出版者,其第一份刊物《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于1665年首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采用同行评议机制的科学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   英国皇家学会图书委员会主席、皇家学会会员费里斯(Uta Frith)表示非常高兴能将这一宝贵的资源向全世界开放,这将为人们研究近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历史提供中机遇,也由助于人们了解皇家学会的发展历史。
  • 饭店厨房变“化工厂” 色素染出鲜亮三黄鸡
    中餐自古就讲究色香味俱全,如今餐馆为了在色上吸引顾客,不惜走捷径,用化学色素来调色。"有些小餐馆在做三黄鸡的时候,将大量的柠檬黄等色素涂到鸡皮上面,看上去颜色很诱人,在糖醋里脊、红烧肉等传统名菜中也越来越多地用化学色素来塑造颜色。"4月10日,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的王志兴讲师为记者展示了餐馆中四道常见菜:三黄鸡、糖醋里脊、红烧肉、桂花糖藕的自然烹饪方法和添加色素的烹饪方法,其中的颜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现状   中餐也用上合成色素   走在超市随便拿起一个果冻、饮料,上面都会写着这样那样的色素和香料,很多消费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是出现在饭店餐桌上的色素却是没有任何说明,让人防不胜防。   " 目前在蛋糕的制作中,化学色素的使用比较普遍,像糕点中的一些水果点缀比如巧克力、草莓、猕猴桃等都是用色素调制出来的。"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更有甚者这些色素的使用逐渐蔓延到了中餐领域,像玉米馒头、红烧肉、三黄鸡等菜品都添加了合成色素。以前最普遍易用的发色剂是亚硝酸盐,在做肉菜之前,将亚硝酸盐放入肉里,炒出来的肉会很鲜嫩,颜色看上去也很鲜艳。   根据资料显示,被称为"食品化妆品"的色素已经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食品领域,在这些添加到食品的色素中,天然色素只占不足20% ,其余的均为合成色素。   赤橙黄绿啥色素都有   "现在大多数小餐馆里都会使用化学色素。"在市南一家机关食堂工作的高师傅告诉记者,"特别是一些讲究颜色的菜品,厨师往往为了塑造出鲜艳的颜色,都会大量使用化学色素。"而这些餐馆中化学色素的来源也大多都是从南山市场上买到的。   记者调查发现,在台东南山市场,随便一家调味品专卖店都可以买到不同种类的色素,有专门用来做菜的,还有专门用来做糕点的,再就是添加在冰激凌和饮料当中的。"做热菜和做凉菜也不一样,一种是粉末状的,这个价格比较贵,但做出来的效果比较好,适合各种菜品,另一种是固体状的,这个价格便宜,适合做热菜,不过凉了之后会有凝固。"南山市场一位老板向记者介绍道。   大多数调味品店的老板甚至对于各种颜色的化学色素的用途都熟稔在胸,只要你说做什么菜,他们大多都会脱口而出告诉你该使用哪种颜色的色素。"要是做红烧肉等给肉类添色的,就用这种橙红色素,做出来是亮红的,要是做三黄鸡等腌卤的鸡鸭类,就用合成色素柠檬黄,做糕点上那些绿色点缀,或者做凉菜等,可以用绿色素。"老板谈起他店里的色素归纳道,"总之,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   餐馆一次买回去4桶   实际上,南山市场的化学色素大多没有光明正大地摆放在架子上,而是只有顾客有需要时老板才会拿出来,而且一些比较警惕的老板只卖给熟人。   4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南山市场一家调味品商店里,各种不同的调味品摆满了架子,甚至包括之前一直热炒的一滴香。记者正在参观时,来了几个年轻人,看上去跟老板很熟悉的样子。"黄的和红的来3桶,绿色的来1桶。"原来这几个年轻人是一家餐馆的工作人员,正是来买做菜时添加的化学色素。   事后,记者在另一家店铺里得知,装的化学色素一桶1斤,85元,是很多餐馆里做菜常用的化学色素。"做菜用的色素有,只不过没有摆出来。"另一家调味品店的老板说,一般来说红色和黄色的色素卖得最好。"红色和黄色可以调配出不同的颜色,既可以单独使用,还可以混合使用。这两种颜色每天能卖一二十桶。"   "做菜的都清楚怎么用"   记者致电东莞市添之彩食品厂了解瓶装色素里的具体成分,对方告诉记者,以一瓶柠檬黄为例,里面的成分是合成柠檬黄色素、水、葡萄糖浆、山梨酸钾、甘油和黄原胶等成分。至于具体色素含量,对方称"这个是秘密,不能透露。"而至于具体用法,对方则直接称,"厨房里做菜的师傅都清楚怎么用,你放心好了。"   既然对方称这是可以使用的色素,那为什么市场上还一直藏着掖着呢?"这些化学合成色素是不能添加的,而且之前也查处过一些非法使用色素的餐馆。"青岛市卫生监督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过现在这部分的管理职能已经交给食药监局了。随后记者又致电食药监局,工作人员称"国家有规定,餐馆中不能添加使用有关色素。"但至于具体的处罚措施,对方称并不清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表示,化学合成色素是有一定毒性的,使用时量最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记者了解到,一般使用的色素分为天然色素和合成色素。而由于化学合成色素有性质稳定、染色效果好、价格便宜等诸多优点,所以市场上常见的大多都是化学合成色素。它的生产方式从煤焦油中提取,或以苯、甲苯、萘等芳烃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其化学构成物质本身对人体有害,同时在合成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如砷、汞、苯酚、苯胺、铅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实验   化学色素对比传统做法   既然化学色素的应用这么普遍,那么究竟添加了化学色素的菜品跟自然烹饪的相比颜色有什么变化呢?   4月10日上午,记者带着从南山市场买到的橙红色、柠檬黄、亮绿色三种化学色素来到青岛酒店管理学院进行了烹饪实验,烹饪学院招生就业实训办公室主任讲师王志兴展示了餐馆中四道常用菜三黄鸡、糖醋里脊、红烧肉、桂花糖藕的自然烹饪方法和添加色素的烹饪方法,其中的颜色对比效果非常明显。
  • 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 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 (综合化学领域)
    p   为彰显中国作者对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英国皇家化学会对旗下四十多本期刊发表论文的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将 2014、2015 年发表的文章在 2016 年的被引次数在所属领域全球排名前1% 的名单进行筛选,整理出通讯作者第一单位是中国机构的作者名单。 /p p   本次列出在“综合化学”领域被引排名进入全球前 1% 的中国作者名单(包括来自港台地区的作者)。 /p p   作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以英文名为准,中文名供参考 /p p   Dr Ben Zhong Tang /p p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amp Technology /p p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 /p p   Dr Carol Lin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连思琪,香港城市大学 /p p   Dr Cheng-Yong Su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苏成勇,中山大学 /p p   Dr Chen-Sheng Yeh /p p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p p   叶晨圣,成功大学 /p p   Dr Chuluo Yang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杨楚罗,武汉大学 /p p   Dr Chun-Hua Yan /p p   Peking University /p p   严纯华,北京大学 /p p   Dr Dongyuan Zhao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赵东元,复旦大学 /p p   Dr Feihe Hua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黄飞鹤,浙江大学 /p p   Dr Feng Li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李峰,北京化工大学 /p p   Dr Feng Wang /p p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 p   王锋,香港城市大学 /p p   Dr Fuyou Li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李富友,复旦大学 /p p   Dr Guo Zhiguang /p p   Hubei University /p p   郭志光,湖北大学 /p p   Dr Guo-Xin Jin /p p   Fudan University /p p   金国新,复旦大学 /p p   Dr Guozhen She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 CAS /p p   沈国震,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Dr Hong-Yuan Che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陈洪渊,南京大学 /p p   Dr Huanfeng Jiang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江焕峰,华南理工大学 /p p   Dr J Lin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林 君,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Dr Jianhui Sun /p p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p p   孙剑辉,河南师范大学 /p p   Dr Jiexiang Xia /p p   Jiangsu University /p p   夏杰祥,江苏大学 /p p   Dr Jinkui Tang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唐金魁,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Dr Jun Chen /p p   Nankai University /p p   陈军,南开大学 /p p   Dr Junliang Zhang /p p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 p   张俊良,华东师范大学 /p p   Dr Lei Hou /p p   Northwest University /p p   侯磊,西北大学 /p p   Dr Ma Dik-Lu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马迪龙,香港浸会大学 /p p   Dr Prof. Dr. Dan Wa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王丹,中科院过程所 /p p   Dr Qing-Zheng Yang /p p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 p   杨清正,北京师范大学 /p p   Dr Rong Cao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曹荣,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Dr Shi Lun Qiu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裘式纶,吉林大学 /p p   Dr Suojiang Zhang /p p   Institute of Process Engineering, CAS /p p   张锁江,中科院过程所 /p p   Dr Wai-Yeung (Raymond) Wong /p p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p p   黄维扬,香港浸会大学 /p p   Dr Wanqin Jin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金万勤,南京工业大学 /p p   Dr Wenjie Shen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申文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Dr Xiaojun Peng /p p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彭孝军,大连理工大学 /p p   Dr Xiao-Ming Chen /p p   Sun Yat-Sen University /p p   陈小明,中山大学 /p p   Dr Xueyuan Chen /p p   Fujian Institute of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CAS /p p   陈学元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 /p p   Dr Yanguang Li /p p   Soochow University /p p   李彦光,苏州大学 /p p   Dr Yen-Ju Cheng /p p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p p   鄭彥如,台湾交通大学 /p p   Dr Yi Xie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谢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Dr Yongshu Xie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解永树,华东理工大学 /p p   Dr Yu Zhang /p p   Beihang University /p p   张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p p   Dr Yujie Xiong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熊宇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Dr Yuliang Li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李玉良,中科院化学所 /p p   Dr Zhaohui Wa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朝晖,中科院化学所 /p p   Dr Zhen Li /p p   Wuhan University /p p   李振,武汉大学 /p p   Dr Zhen Shen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沈珍,南京大学 /p p   Dr Zhengkun Yu /p p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 /p p   余正坤,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p p   Dr Zhong-Min Su /p p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 p   苏忠民,东北师范大学 /p p   Dr Zidong Wei /p p   Chongqing University /p p   魏子栋,重庆大学 /p p   Dr Zongping Shao /p p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p p   邵宗平,南京工业大学 /p p   Dr Zujin Zhao /p p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赵祖金,华南理工大学 /p p   Professor Bai Yang /p p   Jilin University /p p   杨柏,吉林大学 /p p   Professor Bin Zha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张兵,天津大学 /p p   Professor Changle Chen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陈昶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Professor Changzheng Wu /p p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 p   吴长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p p   Professor Chengjian Zhu /p p   Nanjing University /p p   朱成建,南京大学 /p p   Professor Fengzhi Zhang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张逢质,浙江工业大学 /p p   Professor Jinlong Gong /p p   Tianjin University /p p   巩金龙,天津大学 /p p   Professor Lingxin Chen /p p   Yantai Institute of Coastal Zone Research, CAS /p p   陈令新,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 /p p   Professor Shuangyin Wang /p p   Hunan University /p p   王双印,湖南大学 /p p   Professor Shutao Wang /p p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AS /p p   王树涛,中科院化学所 /p p   Professor Xiaoming Sun /p p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p p   孙晓明,北京化工大学 /p p   Professor Xuebo Zhao /p p   Qingdao Institute of Bioenergy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CAS /p p   赵学波,中科院青岛能源所 /p p   Professor Yong Mei Chen /p p   Xi& #39 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p   陈咏梅,西安交通大学 /p p   Professor Chao Gao /p p   Zhejiang University /p p   高超,浙江大学 /p p   Professor Dongfeng Xue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薛冬峰,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Professor Francis Verpoort /p p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 p   Francis Verpoort,武汉理工大学 /p p   Professor Guobao Xu /p p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CAS /p p   徐国宝,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p p   Professor Pingheng Tan /p p   Institute of Semiconductors, CAS /p p   谭平恒,中科院半导体所 /p p   Professor Weihong Zhu /p p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 p   朱为宏,华东理工大学 /p p   span style=" COLOR: #ff0000" strong  “综合化学”领域期刊 /strong /span /p p   以上高引用作者的统计结果,是基于在以下期刊发表的论文。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1.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ae0ede1e-1ad9-4e2a-a4bb-6f9b152e471b.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2.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b39313ab-a8b9-45d4-a5b4-8f6afc067558.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3.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7b631aa2-c160-47f5-9e7f-cde799833640.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F(从左至右):6.319、8.668、38.618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 04.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519f1842-cb18-4894-a0e1-68edcfd6a968.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5.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b1ae8149-2666-4c9e-99ec-ffc716993084.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img title=" 06.jpg" style=" HEIGHT: 267px WIDTH: 200px" border=" 0" hspace=" 0"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noimg/8cd753b6-96c6-4bad-ae7c-bf0dcd975c6c.jpg" width=" 200" height=" 267"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F(从左至右):3.269、3.588、3.108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nbsp /p
  • 家具检测新标准待发 年内解决甲醛难题
    据悉,为解决甲醛检测难题,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家具环保检测新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预计年内正式颁布实施,新标准对家具行业的监督越来越严格。新标准将尝试采用无损检测取代破损检测,并拟采用“气候箱检测法”取代现有的“大气检测法”, 所谓“气候箱检测法”就是在保持恒温恒湿的房间中进行检测,可以准确体现送检家具有毒、有害物质的整体实际释放情况。   “气候箱检测法”能对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做出判定,只要有一种材料环保不达标,都能集中体现在综合检测结果中。相信这两个检测方法的出台定会很好的满足消费者对环保的需求。   家具漆中含有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是造成室内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近期频频曝光的室内甲醛超标事件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家具带来的污染危害的日益严重,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越来越迷茫,与此同时,对于家具的健康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标准的颁布与出台,无疑是家具行业的好消息。传统家具环保性能检测方法是按比例取样检测,这样就对家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被检测家具无法继续销售或使用。而无损检测在保证检测结果的同时,避免了对检测单品造成的损坏,节约了资源,对销售和使用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新标准在对家具行业的监督越来越严格的同时也对家具的“外衣”——家具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居环保检测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家具漆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新标准提高了家具漆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整合了家具漆行业的产业 净化了家具漆行业。新标准预示着家具行业越来越规范、合理,也直接加大了对家具漆产品的监测力度,家具漆企业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技术问题,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性能,才能符合家具行业的发展需求。   此外,新标准对于家具环保的要求加大了市场对于水性涂料、UV家具漆等环保产品的需求,能够促使家具漆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技术和水平,推进整个行业的发展与整合。得益于新标准的出台,一些具有良好竞争力、正在从事环保家具漆研发和推广的家具漆企业将获得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一些鱼目混珠、生产山寨和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随着健康环保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家具环保检测新标准》的实施这种全新局面,家具漆企业还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完善自我,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才能信心百倍的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 破解家禽的“生病密码”提高检验检测仪器技术创新
    2014年山东省鸡肉产量386.1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是山东省畜牧业中的支柱产业。但这两年,肉鸡产业遭受产能过剩、消费萎靡双重挤压,种禽企业、养殖场户、加工企业、产品市场等多个环节均陷入低迷,损失惨重。山东的肉鸭、蛋鸡产业占据全国第一、第二的位置,但也面临同样境遇。  拯救三大产业,是解决产业背后的千万就业人口的饭碗问题,也是扶正畜牧业大省的支柱产业问题。2015年底,宋敏训主持的山东省农科院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家禽重大疾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让全社会看到了科学家在破解家禽“生病密码”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传统方法检测、确诊复杂的禽流感病症,需要有资质的实验室7—14天才能得出结果,团队的发明专利将检测时间缩短到2—3小时;现代养殖环境在变,“适者生存”的病毒越来越顽强,宋敏训团队通过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从“根”上找到了治“毒”的方法;一头连着专家、成果、市场,另一头连着千千万万养殖户、企业,宋敏训团队建立的“山东省家禽专业信息服务系统”笼络了与家禽业相关的重要人和事,打通了治家禽病、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近100%的成果转化率。  结合现代科技,快速确诊疑难杂症  宋敏训研究团队针对家禽多种传染病,研制了鉴别禽流感病毒、新城疫野外感染病毒与弱毒疫苗株、马立克氏病毒、传染性贫血病毒、鸭新型呼肠孤病毒、1型和3型鸭肝炎病毒等十多种禽源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在短短数小时内就能对家禽传染病进行确诊,为控制家禽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赢得了时间。  近几年,禽流感是一种人人谈之色变的传染病。这种病毒的复杂性在于病毒血清亚型很多,病毒极易发生变异,导致现有疫苗免疫抗体无法识别,病毒迅速繁殖开来。团队成员黄兵博士告诉记者,禽流感病毒概念中的H和N都是指病毒的糖蛋白(蛋白质),一种糖蛋白叫血凝素(HA),另一种叫神经氨酸酶(NA)这两种糖蛋白容易发生变异,因此,根据糖蛋白的抗原特性,目前HA有16个型别,NA有10个型别,H和N的排列组合可产生几百种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家禽中常见报道的多为H9和H5亚型禽流感。然而,当前家禽中出现的几种亚型病毒又可划分为多个簇群分支,因此它们的检测必需依赖于现代的科技手段。检测诊断时间越快,将越早“斩断”病毒传播的途径。将传统的检测时间从7—14天缩短为2—3小时,这是2015年,该所申请的三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核心之一。  破译病毒遗传密码,为疫病防控提供依据  对肉鸭来说,长了“大舌头”可不是好事。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迫”长长的露在外面,这是近年来发病率极高的一种流行疑难疾病,它的直接后果是因无法进食、饮水而死亡。  “新的疫情发生,需要先确认其病原是由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如果是传染病,就要找到传染源;如果发现新的病原,就需要找到快速、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和针对性的疫苗或药物进行有效防治”宋敏训说,但要找到这种“致命病症”的源头却并非易事。好在他们发现疫情后,短期内就捕捉到了“鸭细小病毒”这个罪魁祸首,并推荐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避免了养殖户的重大损失。  相关的研究成就还有很多,例如该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完成了鸭肠炎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揭示了鸭肠炎病毒基因组结构符合α -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的特征;在山东省鸭群中首次分离到鸭甲肝病毒3新毒株,并完成其全基因组测序。这些研究成果为禽病的防控奠定了重要的生物信息基础。  家禽信息互联互通,搭建家禽健康养殖的重要桥梁  研究团队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建立“山东省家禽产业专业信息服务系统”,研建了家禽公众信息的自动采集、审核与分类发布技术,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在线发布技术,开发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系统、家禽生产信息异地远程监控系统、家禽生产智能决策系统以及我国家禽品种资源查询系统、山东省种禽企业信息检索系统及自助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系统上线没几年,便实现了数十万的点击量。它的价值在于连接专家、成果与养殖户、企业,把家禽业相关的专家和问题放到这一平台上“同心聚力”去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对公益性科研院所来说,科技成果“藏在深闺无人识”为人所诟病,但手握一大把专利成果的家禽所却实现了近100%的成果转化率。  怎么打疫苗既省事又能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这里面蕴含着大学问。这支团队一直重视研发“一针治多病”的疫苗,先后研制出“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三联灭活疫苗”、“禽流感、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征四联灭活疫苗”,不但获得了国家新兽药证书,同时节省了人力、物力,避免了反复免疫对家禽造成的应激反应。  拯救“水深火热”的家禽产业,科学家任重而道远。但对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和宋敏训团队来说,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正稳扎稳打,这是最重要的。
  • 家具环保检测“新标”将采用无损检测法
    近日,记者从国家家具及室内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获悉,《木家具中有害物质限量国家标准》(修订)已起草完成,根据新标,未来家具可整体放入环境气候舱进行检测,检测后家具不会被破坏。此外,《软体家具沙发中有害物质限量》、《软体家具床垫中有害物质限量》两项新标准也已完成起草。业内人士认为,软体家具新标准将增加对甲醛等环保性能的要求。   家具成污染源,消费者检测难   家具漆中含有的甲醛、苯等有害物质是造成室内污染的重要来源,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近期频频曝光的室内甲醛超标事件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随着家具带来的污染危害的日益严重,消费者在购买家具时越来越迷茫,与此同时,对于家具的健康和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   更尴尬的现实是,凡遇过所购买的家具出现环保隐患的消费者都知道,家具做不做环保检测是一道两难的选择题:如果不把家具送检,那么得不到污染数据,消费者就没法维权 如果把家具送检,破坏性检测方式让家具基本报废,消费者有可能既要承担检测费用,又要承担家具废弃的支出。   送检家具将无须&ldquo 开膛剖肚&rdquo   因传统的家具检测法需将产品&ldquo 大卸八块&rdquo ,导致消费者维权难,正在研究制定中的《家具环保检测新标准》(以下简称&ldquo 新标准&rdquo )预计将在今年5月正式颁布实施,新标准对家具行业的监督越来越严格,将采用无损检测取代破损检测,并拟采用&ldquo 气候箱检测法&rdquo 取代现有的&ldquo 大气检测法&rdquo 。   据南京室内装饰污染检测机构专家介绍,所谓&ldquo 气候箱检测法&rdquo 就是在保持恒温恒湿的房间中进行检测,可以准确体现送检家具有毒、有害物质的整体实际释放情况。&ldquo 气候箱检测法&rdquo 能对甲醛等有害物质的释放量做出判定,只要有一种材料环保不达标,都能集中体现在综合检测结果中。家具可在温度23℃、湿度45%的恒温恒湿状态下进行整体检测。此外,软体沙发、床垫新国标出台后,沙发、床垫也可按照此方法进行非破坏性检测。&ldquo 这样一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如果商家不能提供真实可信的环标检测标准,即可先将产品送检,看是否达标,再行使用,如确实不达标,也可凭此依据退换货,不需要再对劣质产品容忍保留了。&rdquo   加大对家具漆的监测力度   传统家具环保性能检测方法是按比例取样检测,对家具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被检测家具无法继续销售或使用。而无损检测在保证检测结果的同时,避免了对检测单品造成的损坏,节约了资源。   《家居环保检测新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不仅仅影响到家具行业,对油漆行业的影响更大。南京家具业界人士表示,新标准提高了家具漆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整合了家具漆行业的产业、净化了家具漆行业。直接加大了对家具漆产品的监测力度。新标准颁布实施之后,家具企业必然会加强对油漆的检测和管理。因此,家具新国标不仅仅规范了家具和油漆行业,也为家具检测、油漆检测带来了利好消息。
  • 黄敦鹏:质量也是计量检测机构成长的“生命线”
    p   从一个老牌军工企业广州无线电集团的内部校准实验室改制而来,15年间已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全国性、军民融合的国有控股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电计量)到底有何成长“秘诀”? /p p   “我们始终坚持将质量作为我们发展的‘生命线’,通过严格的内部质量控制,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赢得市场的认同。”3月12日,广电计量总经理黄敦鹏在接受中国质量报专访时,谈及广电计量发展的秘密武器只有两个字:质量。 /p p   据了解,广电计量的前身是一个老牌军工企业——广州无线电集团的内部校准实验室,曾长期主要为集团内部军工配套服务,在集团主营业务陷入困境的时候为求生存被逼走向市场自谋生路,于2002年改制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广电计量刚成立的时候,只剩下9名员工,注册资本100万元,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了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以市场化为导向,坚守质量生命线,立足体制改革、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持续加大技改投入,广电计量终于闯出了一条高速发展之路,营业收入持续10多年保持40%以上的高速增长,规模不断壮大。 /p p   目前,广电计量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全国性、军民融合的国有控股第三方计量检测机构。业务范围从单一的计量校准扩展到产品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检测、农产品食品检测、环保检测、化学分析、产品全球认证、软件工程化服务、信息系统开发、测控仪器开发等一站式服务能力 在全国建有20个检测基地,实验室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初步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服务保障网络。 /p p   “作为一家计量检测机构,我们的本质特点或者说关键点就是数据的准确可靠,只有客户信任你的数据,你才有价值和市场,每一份证书、一个数据都至关重要,我们的质量就是要保证证书、数据的可靠,经得起检验,因此我们在发展中始终把数据放在关键环节进行质量管理,将质量看成是我们成长的‘生命线’。”黄敦鹏说。 /p p   据介绍,广电计量在内部质量控制方面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独到做法,首先是在内部控制方面严防死守,用高标准严要求带来高质量,包括建立高于实验室认证的内部标准体系,同时在质量意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用一套严格的运行体系保证质量。“我们知道,质量是需要成本的,我们这么做相当于要革自己的命,只有更严格的质量控制才有可能带来质量上的优势,成为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实验室。”黄敦鹏说。 /p p   目前,广电计量在全国建立了20个检测基地,所有的实验室都执行统一的标准,实施一体化垂直管理。管理体系、流程文件每年都接受20多次实验室资质认证认可的评审,请业内专家提意见而不断完善,千锤百炼来打造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的质量控制也换来了市场的好口碑,助力自身不断成长。 /p p   除内部质量控制之外,给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这是广电计量的另一条质量“生命线”。“在保证报告质量的前提下,如何给客户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也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的重要方面。”黄敦鹏表示,围绕客户需求,构建便捷、周到的服务体系,才能不断得到客户的认可,自身也会不断发展壮大。 /p p   高质量的服务也换来了高收益的回报。比如广电计量先后参与国家级食品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项目,一方面在项目里提供检测技术报告 另一方面协助做数据分析并提供相关的意见建议,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先后参与的长株潭耕地污染监测、河南省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等项目都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还比如他们为吉利汽车供应商的品质管控提供技术支撑,为其量身打造针对性的服务保障体系,获得吉利集团的高度肯定。 /p p   当前,我国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检验检测市场也面临着深度改革的现状,对于行业未来的发展,黄敦鹏充满信心。“计量检测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各行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计量检测既是科学前沿领域,也是产业基础领域的支撑,是永远的朝阳产业。”黄敦鹏说。 /p p   有机构曾经预测,我国计量检测行业未来每年将保持10~15%的复合增长率。面对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广电计量也制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计划,力争成为一家行业龙头企业,在每一个细分领域进入行业的前列。“近3年我们累计投入十几亿元进行实验室建设,今年还会继续扩充全国实验室基地和服务网络,既为国内的检验检测机构改革提供参考案例,更为‘中国制造2025’,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量强国梦做出我们的贡献。”黄敦鹏最后说道。 /p
  • 鞠熀先:我国生命分析化学正待“整体跨越”——访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
    生命分析化学是随着生命科学发展以及当今人类健康需求而兴起的研究领域。如今,高灵敏、高通量、快速、自动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已成为21世纪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的重要方向,是生命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原始性创新的重要基础。   早在1992年,刚刚从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鞠熀先教授就开始将生命分析化学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乃至后来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分析化学”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担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现在的“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伴随着近20年研究工作的发展,鞠熀先教授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   日前,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了鞠熀先教授,所谈话题涉及“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鞠熀先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的情况,以及其对于生命分析化学最新研究进展、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 南京大学“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鞠熀先教授 “多年来,实验室取得了众多成果,成果转化有待突破”   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包括于2004年成立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年来该实验室科研成果的应用、产业化情况如何呢?鞠熀先教授对于生命分析化学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又有哪些想法呢?   鞠熀先教授首先介绍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方向等。实验室立足于分析化学,定位于以生命物质为对象的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即抓住从生命体系中提取信息这个“核心”,聚焦于生命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测试方法学的基础研究。   目前,实验室形成了如下四个研究方向:(1)生命分析新方法的共性基础——生物分子界面行为 (2)生命分子的功能与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生物分子识别 (3)高灵敏高通量生命分析的关键技术——微纳尺度生物分析 (4)生命分析化学的重要应用——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   “实验室多年来形成了众多的研究成果,非常想产业化,尤其是我们第四个研究方向的成果——疾病标志物甄定与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将有很大的市场前景。”鞠熀先教授现已发表的300多篇论文中有100多篇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测”相关课题于1999年开始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12年的研究。该研究发展了肿瘤诊断方法学、诊断系统,研制出多个全新的、有针对性的标志物检测芯片和传感器,建立了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快速诊断检测方法。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经过血清检测,并与当前临床检测通用方法检测结果进行了比对,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肿瘤标志物多通道电化学检测仪   “但是,临床诊断技术的产业化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和不断的投入,而一些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更多的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资金投入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据鞠熀先教授遗憾地介绍,“这些成果还没有商品化。一是因为没有已获得许可证的生产企业来生产推广 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医院、病人们更多的信任进口仪器的检测结果。”   但是,鞠熀先教授仍是信心满满的说道,“相信总有一天,那些好的、经受了考验的技术成果一定会产业化的。” “第一次承担973项目,期待生物检测技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2009年7月,由鞠熀先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申报的973项目“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立项,课题组随即展开工作;2010年3月,该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召开。该项目的重大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目前进展如何?鞠熀先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的主要工作都有哪些呢?   据鞠熀先教授介绍,该项目以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警为导向,结合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纳米科学、光电子学和分析化学等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分子设计,发展核酸适体、分子印迹材料和纳米生物探针等仿生分子识别体系,开展仿生分子识别方法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   该项目拟解决的“3”个关键科学问题分别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的弱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识别探针的设计与筛选;(2)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甄定及致癌分子机制;(3)高灵敏仿生分子识别成像与传感方法及在癌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基础。   该项目所设置的“5”个课题是:(1)仿生分子识别体系识别机制的基础研究;(2)核酸适体分子识别体系的设计与生物标志物甄定;(3)分子印迹识别体系与纳米生物探针的构建与性能研究;(4)基于仿生分子识别的传感与成像方法研究及其系统设计;(5)仿生分子识别体系用于癌症早期诊断与预警的基础研究。   2011年8月该项目举行了中期总结汇报会,专家们对该项目的前期执行情况一致表示肯定。两年来,项目组共发表246篇论文,其中57.5%的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大于5的刊物(142篇),申请专利14件,获授权专利4件,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项,并出版英文专著1部。项目紧紧围绕仿生分子识别和肿瘤生物标志物的甄定与检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提出了利用仿生分子识别体系弱相互作用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的新原理,发展了一系列理论分析方法 建立了核酸适体通用筛选平台;获得了能够特异结合乳腺癌细胞、胃癌细胞、肝癌细胞、和乙肝病毒核心蛋白、肝癌相关蛋白等肿瘤标志物的核酸适体;构建了多种纳米识别探针及其生物传感与成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多种癌症标志物或癌变细胞的快速检测。 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检测仪   另外,鞠熀先教授谈到,这个项目是他第一次承担的“973”项目,也是他第一次担任首席科学家。作为首席科学家,鞠熀先教授承认,身上的压力很大,项目最初提出的科学目标要实现、主要研究任务要完成,需要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工作进展,想办法使各课题组围绕研究主题开展工作,向着一个方向“走”。   在该项目中,鞠熀先教授另一个自豪的事、也是最大的亮点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优秀人才。项目申请时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只有鞠熀先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经过两年的时间,项目组有3位研究骨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3人获省部级人才项目,研究队伍得到了快速发展。 鞠熀先教授谈生命分析化学5大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30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正赋予生命分析化学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那么,生命分析化学领域目前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又如何呢?   目前文献以及一些新闻资讯中,生物分析化学与生命分析化学两种叫法都存在,而两者之间的分别还有很多人不是很清楚。关于此点,鞠熀先教授首先介绍,“生物分析化学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是很通用的名称,但现在我们更多的提生命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主要发展生物物质检测方法学,而生命分析化学的范围更广,它还包括生命体系、生命过程中各种成份、结构单元间相互作用、识别及其信号提取的研究。”   最后,鞠熀先教授从5个方面为我们归纳了近年来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   (1)生命物质与界面行为基本问题的研究是生命分析化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生命过程大都发生在“界面”上。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已经拓展到多尺度仿生功能界面的构建与表征;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及构效关系与生物传感;时空限域体系中生物分子的界面行为;智能仿生界面的构建与界面生物分子电子传递、能量转换与生物能的利用等。   (2)新型生物探针设计与生物分子定量动态分析研究。生物分子探针定量分析技术已经成为生命分析化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3)微流控生物分析芯片系统研究。微流控技术是当前正在急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前沿领域之一,其微型化、集成化和便携化方面的优势也将为生命分析化学众多领域提供最为有效的手段。   (4)生物复杂体系分析。当前各种组学研究已经兴起。其中,蛋白质组学研究是当今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而高效样品制备、高分辨分离、高灵敏检测、高通量鉴定和时空分辨表征是复杂体系分析的重要发展趋势。   (5)高灵敏、高通量、时空分辨的疾病诊断方法学研究。新药研制,疾病诊断、预警、治疗和发病机制,生命过程的揭示与生命分析化学密不可分;而分离检测方法与技术的进步则对生物靶标的鉴定与发现、生物药物分子的纯化和制备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当今国际该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研究具有高灵敏、高通量、动态化的生命分析化学新原理、新方法已成为推动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极富挑战性的重要发展方向,分析方法学的研究将成为科技界特别关注的主题。 创新研究群体在2011年9月召开的“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合影   后记   采访中,鞠熀先教授多次提到生命分析化学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困难,他也多次与国内的相关生产企业打过交道,鉴此,鞠熀先教授指出:   (1)国内相关企业一定要有耐心,眼光要放长远。例如,厦门一家由美国华人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其2001年建立,但直到2008年公司才开始盈利,也就是说该公司曾有7年的时间是不挣钱的,但现在该公司每年有几个亿的收入。   (2)目前一些国内企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规模小,相互间重复生产、恶性竞争。例如,江苏的一个县生产同类分析仪器的注册公司达数十家,结果是公司收入、利润越来越少,进而不能更新产品,更不要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相关政策应更加严格,例如注册公司时,注册资金额、拥有的创新产品技术的数量等应有所限制。   (3)国内企业应该加强新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研发并不是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还要借助科研机构的技术平台,发挥企业懂市场、懂管理的优势,做好产学研合作。目前国家在科技研究方面投入大、项目多,但是企业也要加大投入。   采访编辑:刘丰秋      附录:鞠熀先教授简介   鞠熀先,1964年11月生,江苏靖江人。1986、1989、1992年分别获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1996-1997年为加拿大Montreal大学博士后,1993年聘为南京大学副教授,1999年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2005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2008年任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副主任,2009年任“生命分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鞠熀先教授曾为爱尔兰国立大学、德国Potsdam大学和Münster大学短期访问教授。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成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该群体于2008、2011年以优秀成绩两次获得延续资助),200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8年选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成为“973”计划《仿生分子识别技术在生物医学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电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有机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分析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分子诊断与生物分析化学,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分析、细胞分析化学、纳米生物传感和临床分子诊断。发表论文372篇(SCI刊物323篇,3.0刊物199篇,5.0刊物110篇,其中Anal. Chem. 32篇);专利21件(15件授权),中英文专著、教材7部(其中Elsevier和Springer出版社各1部),应邀为国外6部专著和国内3部著作撰写专章各1篇;论文被SCI刊物他人引用6933次(单篇最高226次,他人与自引共7669次),h-index为49。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梁树权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奖、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称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一等奖(合作)1项等。   兼任《Electroanalysis》、《Sensors》、《Anal. Lett.》、《中国科学:化学》、《Chin. J. Chem.》,《分析化学》6个SCI刊物编委,以及《Curr. Trends Biotechnol. Pharmacy》、《Am. J. Biomed. Sci.》、《World J.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World J. Critical Care Medicine》、《World J.Clinical Pediatrics》、《World J. Methodology》、《Current Chemical Research》、《SRX Chemistry》、《分析科学学报》、《药学学报》、《中国肿瘤外科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传感器》、《分析试验室》和《中国无机分析化学》等18个学术刊物的编委。   已培养博士36人、硕士37人、博士后5人(两位留学博士后)、高级访问学者4人(晋升教授13人)。目前研究组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留学博士后1人、高级访问学者4人,在读博士生11人、硕士生14人。
  • 逆势腾飞 再铸辉煌 ——三思纵横2014年十大新闻盘点
    2014年,在试验机行业整体形式低迷不振,生产成本过高,企业利润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三思纵横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找到新的突破点。在逆势中腾飞,全年销售业绩轻松突破1.13亿,同比去年增长12%,持续两位数增长的辉煌成绩,让三思纵横再次独占鳌头,继续大踏步向前奔跑! 我们跟随三思纵横走过了2014年每一个酸甜苦辣的日夜,见证了三思人的辛勤努力与汗水,也见证了三思人的荣誉鲜花和掌声。身处三思纵横这个大家庭,我们更多的是感恩,感恩一起走过的点滴岁月,也时刻铭记过去一年那些让我们深刻难忘的重大事件和新闻! Top1:科技部万钢部长和深圳市许勤市长市场视察三思纵横 2014年6月14日下午,深圳三思纵横总部迎来了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和深圳市市长许勤的参观和考察,他们高度肯定了三思纵横在科研方面的创新和发展,鼓励三思纵横要勇于创新,尽早完成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为国家争光,为深圳争光。万钢部长在视察过程中,亲自操控鼠标启动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现阶段成果——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设备运行。万钢部长和许勤市长的亲临视察,将进一步激励三思纵横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高歌猛进,继续为国家试验机民族品牌争光! Top2:第二届三思纵横试验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 2014年10月30日,“第二届三思纵横试验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这是继2012年相约丽江高峰论坛后的续篇,更是三思品牌华丽转身后在上海地区的首次盛会,规模盛大,场面壮观,三思品牌再一次得到完美绽放。来自上海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研究院所、设计院、商检、计量、钢铁、电气、造船、汽车、港口机械、钢结构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单位客户180多人亲身体验了三思纵横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迅猛发展的品牌影响力! Top3:三思纵横荣获“国产好仪器”称号 2014年9月,历时整整一年的“国产好仪器”评选活动终于落下帷幕!项目历时12个月,吸引20万人直接关注。86家仪器厂商申报280台仪器设备激烈竞争,通过五个维度的资质初审评选出142台仪器设备,通过8000份样本的问卷征集和用户调研,拨打近3万人次电话,最终评选出70台“国产好仪器”。三思纵横电子万能试验机成为众多的物性测试仪器中唯一当选的试验机产品! 此次获奖不仅说明了三思纵横是中国试验机行业唯一获得此殊荣的企业,更是力证了三思纵横的产品和服务久经市场考验获得客户信赖! Top4: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公司战略总顾问师昌绪先生 2014年11月10日7时7分,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师兼我司战略总顾问昌绪先生逝世。全体三思人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师昌绪先生!师昌绪先生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的卓越贡献和高尚品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他的逝世是我国科技界的重大损失!三思人也永远不会忘记,师老曾对一个民族试验机企业寄予如此深切的期望和扶持。三思纵横将以振兴民族企业为己任,为中国的试验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与服务,为推动中国品牌试验机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5:三思纵横千吨压剪试验机在西藏顺利通过验收 2014年9月,三思纵横上海分公司自行设计的1000t压剪试验机在西藏拉萨顺利安装,并成功通过客户验收。截至目前,三思纵横生产的大中型液压伺服类试验机正式遍布全国大中型城市,公司强大实力得以进一步体现! 千吨压剪试验机的顺利验收充分表现了刘亚东总经理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而且突出了三思纵横人专业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准,这也正是三思品牌的试验设备逐渐被全国用户所支持和信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Top6:三思纵横上海分公司成功研发钢球专用试验机及夹具 2014年9月,由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刘亚东赴客户现场洽谈并亲自组织设计制做的“钢球压碎专用试验机及专用压碎夹具”,已顺利通过厂内试样试验和终检。购买我司该设备的客户是国内最大的钢球生产企业,对设备技术方面要求严格。由于我司在设备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一直与该客户保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研发新品过程中,以刘总为首的研发设计团队在和客户反复讨论琢磨的情况下,为客户量身定制了一套成熟的设计方案。经过研发设计团队的日夜努力,研发新品“钢球压碎专用试验机及专用压碎夹具”最终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Top7: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完美亮相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 2014年8月22-24日,三思纵横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完美亮相“第十七届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现场。该设备产品获得了大量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并表示疲劳领域依然具有国内很多试验机企业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三思纵横能大力亮相此次会议,充分说明了对设备的专业水平具备十足的信心,希望三思纵横以技术实力填补动态疲劳产品的产品供应空缺,真正给广大试验机用户带去福音! Top8:深圳市政府对三思纵横提供专项拨款支持 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非常重视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自2013年获得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扶持后,三思纵横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成功研制出高端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产品性能达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同的技术水平,填补了该项目产品在国内的空白。三思纵横强大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高度肯定和称赞,并提供专项拨款支持,激励我司继续创新,赶超国际一流动态疲劳试验技术水平,彻底摆脱我国高端动态疲劳试验机受制于人的局面! Top9:国家重大专项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正式形成销售 作为试验机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三思纵横在技术上精益求精,自主研制开发的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经过不断创新和改进,已经正式形成销售,为用户带去了高端的试验技术体验。我司国家重大专项高端电液伺服动态疲劳试验机的面世,终于解决了我国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这对全面提升我国材料疲劳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水平,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重大的军事价值和社会价值! Top10:第三届2014年三思纵横羽毛球对抗友谊赛圆满收官 2014年11月28日下午,第三届三思纵横羽毛球友谊赛在深圳西丽大羽羽毛球馆圆满收官!六十余名员工齐聚球馆,场上十四名运动员激烈角逐,比赛分数几度追平,球赛精彩激烈,扣人心弦;场下啦啦队欢呼不断,激情呐喊,欢乐激动的气氛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三思人。每一届羽毛球对抗友谊赛中,运动队员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勇于挑战,奋力搏击,对抗中不失友谊、紧张中不失快乐、激烈中不失和谐,赛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体现了三思人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和自信自强、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回顾2014年,尽管有悲痛难忘的时刻,但更多的是欣慰的喜悦之情,从这一篇又一篇的新闻报道中,我们依然看到一个不断创新和蓬勃发展的三思纵横,一群始终充满激情和斗志的三思人。经过2014年的洗礼和磨练,我们有理由相信,2015年的三思纵横将走得更加从容,更加宽广!
  • 内蒙古具备检测乳制品过氧化苯甲酰的能力
    记者9月11日从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获悉,内蒙古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理化实验室技术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乳制品中过氧化苯甲酰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具备了检测乳制品中过氧化苯甲酰的技术能力。   今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乳制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其质量问题也令人关注。其中,乳清粉中被查出违规使用化学物质苯甲酸和过氧化苯甲酰成为受消费者关注的一件大事。苯甲酸是一种沿用已久的防腐剂,在酱油和果汁等食品中较为常见,而过氧化苯甲酰则是小麦粉处理剂,用于起到增白效果,我国对其添加量有明确的规定,这两种物质在乳制品中则不允许添加。   此次确定的检测方法干扰小、简便、快速,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过氧化苯甲酰的检测。
  • 欧盟建议修改除草剂酰嘧磺隆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2011年7月20日,欧盟建议修改除草剂酰嘧磺隆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l 将其在猪肉、脂肪、肾脏、肝脏和可食用的内脏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由0.01 mg/kg修改为0.02 mg/kg   l 在牛肉、脂肪、肝脏、可食用内脏和牛奶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由0.01 mg/kg修改为0.02 mg/kg   l 牛肾脏中由0.01 mg/kg修改为0.15 mg/kg   l 将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秸秆中限量标准设定为0.05 mg/kg,   l 新鲜草饲料中限量标准为1.5 mg/kg,   l 干草中限量标准为0.05 mg/kg。
  • CFDA:小麦粉中严禁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等非食品原料
    p   为规范生产行为,加强小麦粉质量安全监管,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p p   一、取得“小麦粉(通用)”生产许可的企业,不得在小麦粉中添加任何食品辅料。 /p p   二、取得“小麦粉(专用)”生产许可的企业,生产专用小麦粉时,应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淀粉》(GB 3163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加工用植物蛋白》(GB 20371)、《谷朊粉》(GB/T 21924)等相应的标准,添加食用淀粉、大豆蛋白、谷朊粉等食品辅料,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p p   三、小麦粉生产企业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如实标注,不得虚假标注产品成分,不得虚假标注执行标准,不得生产无标识、标识不全或标识信息不真实的小麦粉。 /p p   四、严禁生产企业在小麦粉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次磷酸钠、硫脲、间苯二酚、过硫酸盐、噻二唑、曲酸等非食品原料。 /p p   五、小麦粉生产企业要严格履行小麦原料进货查验、小麦粉出厂检验,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p p   六、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小麦粉生产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与风险监测,严肃查处在小麦粉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严肃查处在小麦粉中添加非食品原料的行为,严肃查处标签不如实标注小麦粉成分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p p br/ /p
  • 全国家居环境检测 中脉联合清华为室内生态把脉
    10月10日,中脉和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技术人员走进北京部分居民家庭,开始采集水、空气等跟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数据。这预示着,涉及全国9大城市上千户居民的大规模家庭生态健康指数调研活动进入实施阶段。  在北京的一户居民家里,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技术人员采集了3瓶清水后密封样品瓶并放入保温箱内低温保存。随后的2天内,技术人员会将样品发回实验室分析。据中脉相关负责人介绍,水质的检测项目包括铅(Pb)、亚硝酸盐、氮、总硬度、氮、铝、三氯甲烷、铁、灭草松等。室内空气测试项目则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颗粒物PM2.5、甲醛、苯等。  技术人员在空气采样时避开了通风口,关闭了空调与新风系统,保持门窗密闭。采样点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离门窗距离应大于1m;采样点的高度与人的呼吸带高度一致。PM2.5传感器、甲醛测试仪、Tenax-Ta采样管与QC-2双气路大气采样器̷̷现场检测中,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技术人员用上了各种精密仪器,样品采集时亦小心翼翼。据介绍,这些设备和要求都是为了保证后期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8月27日,“中国首部家庭生态健康指数报告”暨全国九大城市家庭室内生态指数免费检测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10月份进入采样阶段后,技术人员将在9个重点城市近千户家庭中采集样品,再根据样品进行最终数据测试并形成报告。2015年12月,中脉和清华大学将正式推出中国首部家庭生态环境健康报告。  对家庭室内空气等多项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指标开展全国性、系统性的调查和检测,在我国尚属首次。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张寅平表示,希望通过入室的检测和《家庭生态健康指数报告》的宣传,进一步引发人们对家庭室内环境的重视和科学的认识。
  • 英国皇家学会公布2012年奖项得主
    7月10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官方网站宣布了其2012年度19个奖项的获得者,共计21人。   据了解,获奖的科学家来自各个领域,奖项旨在表彰他们杰出的工作以及对同行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今年的科普利奖章(Copley Medal)授予了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英国MRC线粒体生物中心主任John Walker教授,以表彰他在线粒体ATP合成机制研究方面的开拓性工作。科普利奖章被认为是世界最古老的科学奖项之一,第一次颁发在1731年,比诺贝尔奖早170年。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法拉第、爱因斯坦、霍金等均获过科普利奖章。   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教授Tom Kibble、爱丁堡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Kenneth Murray和墨尔本大学化学系教授Andrew Holmes则获得了皇家学会另一最具声望的奖项——皇家奖章(Royal Medals)。   迈克尔法拉第奖(Michael Faraday Award)授予了在科学传播方面做出杰出工作的Brian Cox。他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在BBC做过多档科普节目。   “所有获奖者代表了科学界精英中的精英。我们很高兴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认可。”皇家学会会长Paul Nurse如是说。   据悉,颁奖仪式将于11月30日举行。   英国皇家学会各奖项全部获奖名单(英文)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