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邻羟苄基

仪器信息网邻羟苄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邻羟苄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邻羟苄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邻羟苄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邻羟苄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邻羟苄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邻羟苄基相关的解决方案。

邻羟苄基相关的资讯

  • 国内首个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治疗β 地中海贫血
    p style="text-indent: 2em "10月27日,记者从国内基因编辑领域先锋博雅辑因(EdiGene, Inc.)获悉,公司当天宣布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已经受理其针对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ET-01(受理号:CXSL2000299),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这是中国首个获药品审评中心受理的基因编辑疗法临床试验申请。据介绍,此项临床试验计划在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中评价ET-01单次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pp style="text-indent: 2em "ET-01,即CRISPR/Cas9基因修饰BCL11A红系增强子的自体CD34+造血干祖细胞注射液,是处于研究阶段的、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的产品。ET-01原液通过采集患者自体动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富集CD34+细胞群后用CRISPR/Cas9系统编辑BCL11A基因的红系增强子制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前的2018年,博雅辑因在广州南沙区建立了cGMP标准的基因编辑临床转化应用基地,并于2019年在第61届美国血液学年会(ASH)上发布了ET-01规模化生产及临床前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数据。/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地中海贫血是指一组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点突变致使珠蛋白肽链合成被部分或完全抑制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由组成正常成年人的血红蛋白(HbA, α2β2)的两种多肽链(α或β)之一减少导致。/p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2015年《中国地中海贫血蓝皮书》,中国地中海贫血病基因携带者高达3000万人,中重型地中海贫血病患者达30万人。β地贫患儿出生后病情进行性加重,除贫血症状外,易并发脾肿大、发育落后及免疫力低下导致的多器官功能受损50%重型地贫患者5岁之前夭折,如不进行有效治疗,很少能活过20岁。/pp style="text-indent: 2em "“我们非常高兴看到公司取得这一重要里程碑,继续将ET-01向临床试验阶段推进。”博雅辑因首席执行官魏东博士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变革性疗法,为患者带去更优的治疗选择,并为一些疾病的患者带去一次性治愈的可能。我们期待ET-01的临床试验获得许可开展的时刻,更期望我们的产品能够真正改变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活得更健康长久。”/pp style="text-indent: 2em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来,基因编辑领域持续火热。埃马纽埃尔· 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詹妮弗· 杜德纳(Jennifer A. Doudna)两位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开发者也最终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pp style="text-indent: 2em "仅在过去的一年半中,就至少有11项基因编辑研发项目在美国、欧盟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其中有6项基于CRISPR基因编辑系统。而在地中海贫血治疗方面,2018年,生物医药企业CRISPR Therapeutics和美国制药企业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的CTX001获得了美国和欧洲监管机构的新药研究申请批件,这也是全球首个由制药公司发起的体外CRISPR疗法的新药临床试验,目前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ZFN的持有者Sangamo Therapeutics公司针对地中海贫血使用ZFN技术针对造血干细胞进行修复,该项目是和赛诺菲子公司Bioverativ合作开发,现在也已经进入I/II期临床研究阶段。/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博雅辑因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以及美国剑桥设有分公司。官网介绍,博雅辑因是一家致力于通过国际前沿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为多种遗传疾病和癌症加速药物研究以及开发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企业。/pp style="text-indent: 2em "博雅辑因科学创始人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现年51岁的魏文胜出生于江苏,1991年获得北京大学生物化学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密西根州立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Stanley Cohen教授。魏文胜还担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及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研究员以及北京大学基因组编辑研究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pp style="text-indent: 2em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0月13日,博雅辑因宣布了完成4.5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这是国内基因编辑疗法研发企业中截至目前最大金额融资,也是首个B轮融资。2018年8月至今,博雅辑因在过去2年总融资金额达7亿元人民币。/ppbr//p
  • 基因编辑人体细胞临床试验将在美国启动
    p  美国一家基因编辑公司近日宣布,将启动一项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治疗某种遗传性眼疾的临床试验,相关申请已被美国监管部门接受。/pp  据悉,在这一临床试验中,基因编辑的对象是先天性黑朦病患者眼睛里的感光细胞,这是一种体细胞,而非生殖细胞。体细胞的遗传信息不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pp  这一名为EDIT-101的疗法由美国埃迪塔斯医药公司与艾尔建公司共同研发。埃迪塔斯医药公司在声明中表示,该疗法“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在人体内使用CRISPR技术的疗法”。/pp  声明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接受该公司为这一疗法递交的临床试验申请,允许其使用CRISPR技术治疗利伯先天性黑朦10型患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94cb813-7f47-4eef-875a-4c00c2d3ed56.jpg" title="2.jpg" alt="2.jpg"//pp  利伯先天性黑朦是一种由多个基因突变造成的遗传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是儿童先天性失明的最常见原因,全球每10万名儿童中有2至3人罹患该病。其中,10型是最常见的类型,占该遗传病患者总数的20%至30%。目前,利伯先天性黑朦尚无有效疗法。/pp  按计划,此项临床试验将招募10至20名患者,检验EDIT-101疗法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p
  • 世界首例 中国科学家完成基因编辑人体临床试验
    p  北京时间11月16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中国科学家再次走在了世界前列。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团队成功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修饰的细胞植入了人体,中国也成了世界上首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外媒认为,这一重大突破将引发中美两国在生物医学领域的新一轮竞争。/pp  这种新型疗法将成为病毒性肺癌患者的救星,在化疗、放疗等方式不再起效时,该疗法将成为病人最后的救命稻草。/pp  美国的技术团队今年6月也开始了类似的研究,它们还拿到了2.5亿美元的研究经费,不过由于FDA动作缓慢,该团队的临床试验还未正式开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uepic/352f8c09-2a66-4e51-b45e-65370f49e5b2.jpg" title="38a73905dfb2289.jpg_600x600.jpg"/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uepic/1851df4d-c1d6-48a7-a5be-699dac5c451c.jpg" title="38a73905dfb2289.jpg_600x600.jpg"//pp  基因编辑技术并非什么新名词,因为此前就有专家利用该技术治疗艾滋病,其效果非常明显。不过,新的CRISPR技术更为方便,科学家将从患者血液中采集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然后使用CRISPR-Cas9技术来敲除细胞中的一个基因。/pp  CRISPR-Cas9技术会将一种能够识别染色体上特定基因序列的分子模板,以及一种能将该染色体特定序列位置剪掉的酶结合起来。敲除的这个基因为一种名叫PD-1的蛋白质编码,这种蛋白质通常是细胞免疫反应的一个检查点,可以防止免疫细胞攻击健康的细胞。经过基因编辑的细胞会在实验室进行培养增殖,然后回输到患者的血液中。改造后的细胞将在患者体内巡视。/pp  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会在错误的位置编辑基因组,从而造成患者身体上的伤害,有时还会引发新的癌症。中国科学家表示,他们会对细胞进行验证,在将细胞回输给患者前确认敲除的是正确的基因。/pp  中国科学家也表示:“截至目前,这的确是全球第一个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但这仅仅只是开始。”/p
  • 医学领域是否为临床CRISPR基因编辑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医学领域是否为临床crispr基因编辑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crispr-cas9能够以多个重要的方式来潜在地转化医学,首先该技术能够帮助科学家们对多种哺乳动物机体中的基因进行“裁剪”来产生用于研究人类健康和疾病发生的模型,此前科学家仅能够在小鼠机体中使用该技术,但基因编辑技术使得他们能够更加精准地修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机体的基因组。由于猪的心脏或者猴子的大脑更类似于人类机体中相应的器官,这或许就能够帮助研究者通过研究来理解心脏病和多种精神疾病发生背后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但这往往也是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很多人反对对灵长类动物进行实验操作。基因编辑影响医学进展的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促进对人类细胞生理学和病理学过程的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体外准确地操作人类细胞的基因组,就能够帮助我们鉴别出参与参与正常人类生理学过程以及多种人类疾病发生的关键基因,笔者在他最近新出版的一本名为“redesigning life: how genome editing will transform the world”的书中探讨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当然一项让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发展就是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合集,多潜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有潜力发育为任何类型的细胞,其能够以胚胎干细胞(es)的方式从人类胚胎中分离出来,或者通过激活成体细胞的特殊基因来产生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 近日有科学家诱导胚胎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使其发育成为类器官,类器官是一种类似机体组织的结构,比如类似于机体眼睛、肠道、肾脏、胰腺、前列腺、肺部、乳腺,甚至大脑等组织,而基因编辑技术就使得科学家们对类器官操作成为了可能,这就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胚胎发育的奥秘,并且也能够帮助研究者开发研究疾病的模型以及药物筛选平台。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su-chun zhang今年夏天就在一份声明中指出,人类干细胞和基因编辑技术联姻将能够给科学界带来革命性的变革;而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界pablo ross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研究则发现,利用crispr-cas9技术就能够对猪胚胎进行编辑从而使猪长出胰腺。将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注入胚胎中就能够促进这种初步人类胰腺组织的生长,ross告诉bbc,我们希望这种猪的胚胎能够正常发育,但胰腺几乎完全由人类细胞产生,而且其也能够很好地应用于患者的胰腺移植。 对干细胞进行工程化操作来产生能够用作器官移植的人类器官是基因编辑的一个潜在方向,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利用该技术来纠正隐藏在多种人类疾病背后的遗传缺失;近日就有研究表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就能够修复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和亨廷顿蛋白基因的缺失,而这两种蛋白往往能够诱发杜氏肌营养不良和亨廷顿氏症;基于能够对动物进行成功研究和试验,美国监管机构就为临床试验亮了绿灯,鼓励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治疗癌症,同时科学家们也考虑利用基于crispr的疗法来治疗一系列的遗传性失明。目前部分crispr应用进入到临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当然就有科学家们对于基因疗法的潜在风险展开了激烈地辩论,美国西北大学的生物论理学家laurie zoloth近日就告诉nature杂志,任何在人类中第一次使用的方法我们都必须格外小心,当然科学家们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是否基因编辑能够足够准确地靶向作用基因缺失位置,同时还不会产生对基因组其它位置的不利脱靶效应,是否引入人类细胞,比如将诱导多能干细胞引入到猪体内,能够影响宿主的大脑发育或者产生其它副作用,抑或者是在受体动物体内产生脱靶效应;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mildred cho则认为,对动物的研究截止到目前为止仅仅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即可,当然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很想为了我们的信仰大干一场。
  • 重磅!中国科学家将进行世界首个人类CRISPR基因编辑临床试验
    如今,中国科学家即将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将修饰后的细胞注入人体进行人类临床试验,这将是世界上首个在人类机体中进行的CRISPR试验。  进行这项研究的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West China Hospital)的研究者Lu You(卢铀),他计划下个月在肺癌患者机体中检测利用CRISPR–Cas9修饰后的细胞的性能,这项临床试验已于7月6日获得了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审核。研究者卢铀,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长期从事肺癌和食管癌等胸部肿瘤放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肿瘤综合治疗及抗肿瘤新药临床试验研究。  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免疫疗法的研究人员Carl June表示,这或许是一项让我们很多人都非常激动的研究,同时也是一项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推向人类临床试验的巨大进步。目前科学家们利用许多基因编辑技术来进行人类临床试验,其中包括研究者June进行的一项研究,他们当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帮助患者抵御HIV,June同时也是一项临床试验的科学顾问,这项研究计划利用CRISPR–Cas9修饰的细胞来用于癌症治疗。  上个月,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相关专家组成的顾问小组已经批准了这项研究计划,但该临床试验还需要得到FDA及大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美国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将在今年年底开始这项研究计划。  无效的化疗  这项在中国进行的人类临床试验将会招募转移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和化疗、放疗及其它疗法相继失败的肺癌患者,研究者Lu表示,目前针对癌症的疗法选择非常有限,而基于CRISPR的技术或将为多种疾病的患者带来光明,尤其是那些每天需要治疗的癌症患者。  研究者Lu的研究团队将从招募的患者机体提取免疫细胞-T细胞,随后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敲除细胞中的特殊基因,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PD-1可以扮演细胞检查点的角色,其可以对细胞发起的特殊免疫反应进行检查,从而抑制健康细胞被攻击。CRISPR–Cas9技术可以同分子向导配对来识别出携带特殊酶类的染色体上的特殊遗传序列。  随后研究者在实验室中扩增被基因编辑的细胞,并将这些修饰后的细胞重新注入到患者的血液中,这些工程化的细胞就可以在患者机体中进行循环并且“游入”癌症组织中 即将在美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也利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敲除编码PD-1的基因,同时研究者还计划敲除第二个基因,并在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之前插入第三个基因。  去年,FDA批准就已经批准了利用抵御肺癌的基于两种抗体的疗法来阻断PD-1,但研究者很难预测这些抗体疗法能够阻断PD-1以及激活机体免疫反应的程度。相比较而言,以较大的把握来剔除关键基因阻断PD-1,同时通过扩大细胞的培养来增加反应的机会,这样或许比基于抗体的疗法效果要强很多,”来自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的研究者Timothy Chan这样说道。  验证细胞  如今我们都知道,CRISPR技术可以对基因组中错误位点的基因进行编辑,但同时也会带来有害的副作用,来自华西医院的研究者Lei Deng表示,这项临床试验所使用的细胞将会由合作者之一的一家成都的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检验和鉴定,从而确保修饰后的细胞在被注入患者机体之前其纠正的基因已经被敲除了。  由于这项技术可以靶向作用T细胞,而T细胞可以以多种非特异性的方式来介导多种免疫反应,因此研究者Timothy Chan担心,这种方法或许有可能诱导过度的自体免疫反应,从而使得细胞开始攻击机体肠道组织或者肾上腺及其它正常组织。如今研究人员从肿瘤特殊位点提取出了特殊的T细胞,因为这些T细胞可以特异性地攻击癌细胞 研究者Deng说道,该临床试验中靶向作用的肺癌肿瘤组织或许并不容易接近,如今我们将再次确保FDA批准的抗体疗法的作用,以使其不会产生较高比率的自体免疫反应。  研究者指出,目前进行的I期临床试验将会检测这种方法的安全性,Deng表示,我们将检测三种不同的剂量体系对10名患者的作用效果,同时我们计划逐渐增加患者的作用剂量,并且从一名患者开始进行研究,同时监测患者是否会出现副作用,并且密切关注患者血液中的标志物的水平,以此来揭示疗法是否在患者机体中发挥作用。  快速的声誉  研究者Lu说道,进行审核的过程花费了半年时间,同时我们还需要投资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其中包括同医院内部的审查委员会密切沟通,而且NIH对其它CRISPR试验的批准同时也加强了医院内部审查委员会对这项临床试验的自信。  来自北海道大学的研究者Tetsuya Ishii说道,如今中国在CRISPR技术上发展迅速,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声誉 据研究者Lu介绍,他们也将会快速推进这项临床试验,因为他们经历过对癌症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疗法。  研究者June并不惊讶为何中国的研究队伍可以在CRISPR临床实验上走在世界前列,如今中国对生物医药研究领域高度关注。Ishii指出,如果临床试验一开始就被纳入研究计划的话,那么在CRISPR基因编辑领域中国或许会将进行一系列临床试验 ,比如对人类胚胎进行首个CRISPR基因编辑试验,以及开发出首个CRISPR编辑的猴子。  2015年我国中山大学黄军就教授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周灿权教授就在Protein&Cell发表了他们的援救成果,文章中他们利用 CRISPR/Cas9系统对人类胚胎基因组改造的研究结果,该研究一度引发了新一轮的伦理学争论。今年4月份,刊登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的一项研究论文中,来自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对人类胚胎进行了遗传性修饰用来抵御HIV,该研究也遭到一度热议。  最后研究者Lu说道,我希望我们是第一个进行这项临床试验的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项临床试验获得足够多的积极性证据。
  • 首个!CRISPR“女神”启动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治疗地中海贫血
    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ae5bb26b-9c57-41ae-9d74-77835ba77b75.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图片来源:podcastsciencebr style="text-align: left "/br style="text-align: left "/ CRISPR Therapeutics是“女神”Emmanuelle Charpentier于2014年与人联合创办的一家基因编辑公司。今年8月底,在GEN官网发布的“全球十大基因编辑企业”排行榜中,CRISPR Therapeutics以2017年4099.7万美元的总收入位列其中。br style="text-align: left "//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592d0e0-a997-4377-98ef-ed0d7f069518.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2015年,CRISPR Therapeutics与福泰制药(Vertex Pharmaceuticals)合作,主要针对β-地中海贫血(β-thalassemia)、镰刀型贫血症等疾病开发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疗法。/p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这项合作有了重大进展:8月31日,两家公司宣布,将启动治疗β-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基因编辑疗法的临床试验,并已在临床注册平台(clinicaltrials.gov)登记在案。据悉,这项临床研究将在德国一家医院进行,是首个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临床试验。/pp/pp style="text-align: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d706347-b6ea-4403-b09d-56e1a07e0829.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关于CTX001临床试验的登记信息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有望将基因编辑落实至包括镰状细胞贫血病、地中海贫血等在内的重大疾病中。” Vertex公司的发言人Heather Nichols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如此说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这一疗法被称为CTX001,旨在治疗成年人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的疾病。不同于靶向导致疾病的缺陷基因,CTX001通过剪切BCL11A基因(抑制胎儿血红蛋白的产生)实现治疗目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这一疗法将进行体外试验——从患者体内取出血液细胞,进行编辑,然后进行替换。临床数据表明,当BCL11A基因抑制作用解除,β-地中海贫血或者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应该能够自主生成足够的血红蛋白,从而减缓所患疾病的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去年年末,CRISPR Therapeutics首次报道了这项新研究的计划。当时,CRISPR Therapeutics开始向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许可。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欧洲启动了临床,美国紧接其后。CRISPR Therapeutics首席执行官Samarth Kulkarni在接受《Wired》杂志采访时表示:“3年前,我们将基于CRISPR的治疗策略视为一种科学幻想。现在,我们有望梦想成真。”/ppbr style="text-align: left "//p
  • 默克公司推进基于基因编辑的药物研发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据悉,德国默克公司Merck KGaA目前已进一步推进基于基因编辑的药物研发,该公司与Vertex Pharmaceuticals已达成独家研发许可协议。Vertex的许可协议是Merck KGaA针对药物开发进行基因编辑的最新尝试。/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为了加强其在DNA损伤和修复以及免疫肿瘤学领域的现有肿瘤学研发管线,Merck KGaA 于2017年以2.3亿美元的价格从Vertex获得了许可的四种化合物中的两种。/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Vertex 目前已获得两款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抑制剂和另外一种临床前化合物的研发许可,在基因编辑领域用于六种遗传疾病适应症,Merck KGaA透露说它们没有包括癌症。目前该许可协议的价值尚未公布。最新的许可协议加深了Vertex在基因编辑药物开发方面的影响力,已知涵盖了M9831(原VX-984)和另外一种临床前化合物。/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9831和临床前化合物现在是Merck KGaA DNA损伤应答(DDR)抑制剂产品组合的一部分。M9831于去年完成I期临床试验(NCT02644278),这是一项首次人体研究,旨在评估该药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PLD)化疗联合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erck KGaA近日表示正在研究四种DDR分子,包括两种ATR抑制剂,一种ATM抑制剂和一种研究小分子DNA-PK。已知DNA-PK可以潜在地增强许多常用的DNA损伤剂如放疗和化疗的功效。还可以起到增强CRISPR / 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的作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erck KGaA的执行委员会成员Belé nGarijo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迅速推进在肿瘤学方面领先的DDR产品组合,并很高兴通过增强CRISPR / Cas9介导的基因编辑,看到DNA-PK在遗传疾病中的潜在益处。/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Merd KGaA生命科学业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Udit Batra博士本月早些时候表示:“我们共同提出了使用我们的CRISPR-Cas9技术来开发更具代表性的啮齿动物模型的想法。这促成了这笔交易。这将有助于我们应用技术开发改进的毒理学研究,以便通过诊所更快地获得越来越多的药物。这是对我们基因编辑能力的肯定。随着其他Cas系统的出现,Merck KGaA的技术将适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他还通过CRISPR-Cas9阐述了Merck KGaA在基因编辑方面的重点领域。它们包括开发更具体的切割和替换基因组相关部分的方法,同时避免脱靶效应 开发更接近模拟人体细胞的更好细胞系进行体外毒理学研究,例如,使用基因编辑修饰Madin-Darby犬肾(MDCK)细胞,看起来更像人类肠道,或增强生物生产。/p
  • 英国GlaxoSmithKline公司程子强博士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4月14-16日,第二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研讨会(CPSA上海 2011)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隆重召开,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生物制药领域的著名学者,全球知名制药厂家和CRO企业共计200余人到会。   此次会议主题是“改变药物研发模式:东西方的交遇”,旨在为东西方的药物研发领域的科学家们建立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科学家们可以分享各自的新发明、新应用以及实践经验,探讨对药物研发新技术、新方向、新政策的看法,以实现药物研发前沿与制药工业之间的碰撞与衔接。  作为特邀媒体,仪器信息网全程参与报道了CPSA上海2011,并在会议举办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为:Instrument)采访了GlaxoSmithKline公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部副总监程子强(Zack Cheng)博士。葛兰素史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部副总监程子强博士  Instrument:请问CPSA设立青年科学家奖的原因是什么?  程子强博士:无论是制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甚至于中国的整个药物研发产企业,青年科学家都是药物研发领域的未来。当初葛兰素史克公司之所以在中国上海成立研发中心,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制药工业的迅速发展,还有一方面就是看到中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CPSA上海2011之所以设立青年科学家奖,也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  CPSA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此次设立青年科学家奖,除了要奖励和培养药物研发领域的青年人才,同时也向他们提供一个可以与药物领域知名人士“同台共议”的机会,了解学习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培养更浓厚的药物研发情绪。  Instrument:请问此次青年科学奖收到了多少篇论文?涉及到了哪些领域?  程子强博士:虽然这是CPSA的第一届青年科学家奖,但是收到的反响很不错。截至目前,我们共收到了40篇论文参与评奖,论文类型更是多种多样。从内容方面来看,有药物代谢的、生物分析、药物合成的;从行业领域来看,有科研院所的学生、制药公司的研发人员、CRO公司的技术员等。  Instrument:能否透露一下青年科学家奖的整个评奖过程是怎样的?  程子强博士: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委员组由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评奖采用多轮淘汰制。首先将全部论文分为4组,从每组的10名中评选出前4名;之后,经过委员组的二次评选,再淘汰4名;最后,剩下的12名则根据分数依次从下往上分出一、二、三等奖。
  • 表面增强拉曼(SERS)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多远?
    目前,对很多应用来说,拉曼光谱已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表征技术。但如果要使其在临床分析中更有效,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随着激光的发现,以及后续激光器和探测器技术的进步,以前发展缓慢的拉曼光谱进入了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目前,已经证明了拉曼光谱在生物大分子分析方面的应用价值,包括蛋白质、DNA、活细胞、组织和微生物的检测和诊断。  然而,拉曼散射是一个很弱的过程,只有一百万分之一的光子才会发生弹性散射现象。另外一个问题,自体荧光也阻碍了拉曼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幸运的是,70年代早期,一个新颖的现象被发现,分子接触(或非常接近)贵金属表面,如银和金,拉曼散射信号就会增加了1011倍,由此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也就发展起来了。除了散射增强之外,SERS还可以有效淬灭自体荧光。  尽管现在SERS在生物结构的分析方面已经有很多研究,但在我看来,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此外,如果没弄明白临床应用的需求和流程,这种技术也不可能转化为真正的应用。  例如,对于从一个生物SERS实验中收集的数据,还有几个问题需要仔细考虑,以得到清晰的解释。首先,对于感兴趣的样品的SERS衬底类型需要仔细的选择。它应该是一个纳米结构的表面或胶体纳米颗粒,如金纳米颗粒(AuNP)或银纳米颗粒(AgNP)。如果样品是活细胞,AuNPs或AgNPs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样品是微生物,表面或胶体纳米颗粒衬底是最好的。  选择最合适的衬底之后,再现性和适用性的测试也是很重要的。评估获得的光谱信息时应该考虑官能团和贵金属表面的选择性相互作用,如SH、NH2,因为这些交互作用定义了环境。  十年来,我们对这项技术是否可以应用到临床决策中进行了评估。我们利用实验室中发展起来的样品制备方法和检测技术分析了活细胞和死细胞、组织和微生物样本。我们认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来探索该技术的潜力,因为生物样品不仅非常复杂,而且不同样本之间也存在产异性。  临床中,快速识别传染性微生物在疾病干预方面至关重要。虽然有许多研究证明了利用SERS可以快速识别微生物,但是从临床样本中识别它们的能力尚不清楚。  生物样品的复杂性,如血液和尿液,是减少了解样品状态所需时间的一个主要的障碍。例如,尿液样本中可能有许多化学物质,包括尿素和肌酸酐、溶解的离子、白色和红色的血细胞、蛋白质连同传染性病原体。如果没有完全的清洗或分离,这些成分可能会干扰或阻碍SERS的检测,同时也势必增加分析时间。当然,其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以确定尿样的感染状况。第一个问题很简单:样品是否感染? 1毫升尿样中细菌的数量决定了答案,尿液样本包含细菌数大于105cfu /ml被认为感染。然后,我们必须问哪种病原体存在?然后再问是否有一个SERS可以识别的标识物来显示尿液是否感染?这项技术是否可以用于细菌样本的定量分析?这项技术能识别病原体吗?  我们已经知道, SERS可以识别细菌,但从复杂样品中识别细菌仍需进一步的努力以加快这一进程。在我看来,对于以上的部分问题得到积极的答案并不是很远的事情,而且也将缩短SERS进入提高临床决策这个位置所需的时间。  作者:Mustafa Culha  Mustafa Culha的实验室在叶迪特佩大学遗传和生物工程系,该实验室持续进行光谱技术的实用研究,如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揭示活细胞、死细胞相互作用,发展用于医学和生物医学的新颖的检测和诊断工具。他在同行评议的国际期刊和几本书的章节中撰写了70多篇论文,拥有若干生物分析化学和纳米技术方面的专利。他是Nanotechnology杂志的SERS研究和Nanoparticle Research纳米生物的特刊编辑,同时他也是应用光谱学编委员会的成员。
  • 可检测基因编辑脱靶效应,此技术有望完善基因编辑治疗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22506cf5-5909-4022-83a3-3fd7e13aec9a.jpg" title="00.jpg" alt="00.jpg"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研究人员在观察胚胎培养情况。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供图br//pp  “渐冻人”(运动神经元症)、“玻璃娃娃”(成骨不全症 )、“月亮孩子”(白化病)、地中海贫血……各种各样的罕见病一直因发病率低而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无限的痛苦。/pp  据统计,全球有7000多种罕见病,其中80%的罕见病是单基因遗传病。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逐渐成熟,基因治疗被人们寄予厚望。/pp  然而,基因治疗的风险不可低估,其中“脱靶效应”是基因编辑技术最大的风险来源。/pp  近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杨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名为GOTI的全新的检测基因编辑工具脱靶技术。该技术可精准客观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该研究于3月1日在线发表于《科学》。/pp strong 难题:/strong/ppstrong  如何有效检测基因编辑工具的安全性/strong/pp  CRISPR/Cas9是广受关注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学术界普遍认为,基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临床技术将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基因编辑工具“脱靶”风险也一直备受关注。若将其应用于临床,“脱靶效应”可能会引起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种副作用。/pp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临床技术对于潜在风险和副作用的容忍度极低,因此一种能突破之前限制的脱靶检测技术,将成为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能否最终走上临床的关键。/pp  “其实,过去人们推出过多种检测脱靶的方案,但这些方法都存在局限性。传统上,对脱靶的检测依赖于算法预测,靠不靠谱无人得知 或依赖于体外扩增,但这个会引入大量的噪音,会导致检测的精确度大打折扣。”杨辉说。/pp  由于不能高灵敏度地检测到脱靶突变,尤其是单核苷酸突变,因此关于CRISPR/Cas9及其衍生工具的真实脱靶率一直存在争议。/pp  然而,任何科学技术归根结底都需要服务于全人类,尤其像基因编辑这样的神奇技术。想要有效地操纵这把“上帝的手术刀”,还得给它做个全方面的体检。/pp  strong突破:/strong/ppstrong  GOTI技术精准捕捉“脱靶”逃兵/strong/pp  要提升检测脱靶效应的精度,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脱靶检测手段。/pp  为实现这一目标,实验人员建立了一种名叫GOTI的脱靶检测技术。“我们在小鼠受精卵分裂到二细胞期时,编辑一个卵裂球,并使用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小鼠胚胎发育到14.5天时,将整个小鼠胚胎消化成为单细胞,利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并基于红色荧光蛋白,分选出基因编辑细胞和没有基因编辑的细胞,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比较两组差异。这样就避免了单细胞体外扩增带来的噪音问题。”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左二伟告诉《中国科学报》。/pp  同时,由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来自同一枚受精卵,理论上基因背景完全一致,因此直接比对两组细胞的基因组,其中的差异基本就可以认为是基因编辑工具造成的。这样便能发现此前脱靶检测手段无法发现的完全随机的脱靶位点。/pp  随后,该团队将成功建立的GOTI投入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pp  实验人员先是检测了最经典的CRISPR/Cas9系统。结果发现,设计良好的CRISPR/Cas9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但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CRISPR/Cas9衍生技术BE3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脱靶,而且这些脱靶大多出现在传统脱靶预测认为不太可能出现脱靶的位点。/pp  杨辉建议,人们应冷静地分析一些新兴技术的安全性。这些脱靶位点有部分出现在抑癌基因上,因此经典版本的BE3有着很大的隐患,目前不适合作为临床技术。/pp  strong未来:/strong/ppstrong  完善基因编辑治疗手段、建立行业标准/strong/pp  杨辉告诉记者,团队接下来将进一步检测BE3除导致异常基因突变外还可能存在的其他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法改进这个系统,从而建立一种不会脱靶,也没有其他风险的单碱基突变技术。/pp  中科院马普计算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亦学表示,最新工作建立了一种在精度、广度和准确性上远超之前的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显著提高了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检测敏感性,有望借此开发出精度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pp  “我们希望未来可基于这项新技术,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凡是进入临床的基因编辑技术,必须经过这套系统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安全性,以便让这个领域有序、健康地发展下去。”他说。/pp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认为,该技术针对基因编辑的安全性问题,“有了它,便可以更加客观、可靠地评估基因编辑工具的脱靶率”。/pp  针对该技术在单碱基编辑工具BE3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蒲慕明表示:“这能让我们重新审视基因编辑技术的安全性,但不是说这项技术不能再开展基因治疗了。正是因为已经建立新的检测技术,我们才知道如何去修正、改善BE3,从而开发安全性更高的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造福患者。”/p
  • 精准基因编辑时代到来!华人科学家重排原子精准编辑基因!
    p  当我们在谈论生命时,我们谈论的都是化学分子。DNA也好,蛋白质也罢,正是这些生物大分子发生的原子重排,才催生出无数生化反应,为地球带来生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1.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c0bbe2b5-3415-4594-bc51-72b794f474d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本研究的主要负责人David Liu教授(图片来源:Broad研究所)/strong/pp  今日,Broad研究所的华人学者David Liu教授公布了一项了不起的研究!他的团队开发了一种“碱基编辑器”,能在细胞内用简单的化学反应,使DNA的一种碱基进行原子重排,让它变成另一种碱基。与CRISPR-Cas9等流行的基因编辑手段不同,这种技术无需使DNA断裂,就能完成基因的精准编辑。这项研究发表在了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2.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25395cd0-f659-4486-b95c-07cbee1c729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将近一半的致病变异来源于C-G组合到A-T组合的改变(图片来源:《自然》)/strong/pp  要看懂这项研究,我们先来看看DNA本身。我们知道,DNA的双螺旋结构由4种碱基: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与鸟嘌呤(G)组成。它们A和T配对,C和G配对,就像字母一样,编写了人类的遗传信息。然而由于化学结构的问题,C这个字母不大稳定,容易出现自发的脱氨突变,把原本的好好的C-G组合,变成A-T组合。据估计,每天人类的每个细胞里都会出现100-500次这样的突变。而人类已知的致病单碱基变异,高达一半属于这种突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3.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3079c9ad-aff8-4c2e-b7ab-54dc17de1cb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合适的脱氨反应能将腺嘌呤转变为结构类似于鸟嘌呤的肌苷(图片来源:《自然》)/strong/pp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能定点修复这些基因突变,把A-T变回C-G,就有望从根源上纠正人类的许多遗传疾病。这正是Liu教授团队的研究思路。在实验室中,他们观察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腺嘌呤(A)在出现脱氨反应后,会变成一种叫做肌苷的分子,而它与鸟嘌呤(G)的结构非常接近,也能成功骗过细胞里的DNA聚合酶。简单的几轮DNA复制后,A-T组合就能变回C-G。/pp  但科学家们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自然界中并没有能够在DNA中催化腺嘌呤进行脱氨反应的酶。/pp  如果没有现成的道路,那就开辟一条!在人体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叫做TadA的酶,它能催化转运RNA上的腺嘌呤(A),使它脱氨。尽管催化的对象不同,但Liu教授的团队认为它有足够的应用潜力。于是,利用演化的力量,科学家们对TadA进行了改造。他们将编码TadA的基因引入大肠杆菌内,并寄希望于这种酶能在大肠杆菌快速的繁衍中,突变出催化DNA腺嘌呤的能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4.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77d2e2cb-4181-4432-b16c-f701f36c851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本研究中,碱基编辑器的作用机理(图片来源:《自然》)/strong/pp  同时,科学家们也想到,DNA上的腺嘌呤特别多,总不能把他们全都转化为鸟嘌呤吧。因此,特异性地对某个碱基进行催化,是这套系统迈入实际应用的关键。Liu教授想到了自己的实验室邻居张锋教授,这名华人学者以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而闻名于世。如果我们借助CRISPR-Cas9系统的精准,但不让它切开双链DNA,或许就能定点对腺嘌呤进行原子重排,让它变成另一种碱基。为此,科学家们在筛选TadA酶的过程中,也同样引入了一套切不动DNA的特殊CRISPR-Cas9系统,用于精准定位。/pp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套系统虽然极为复杂,但在经历了漫长的7代筛选后,Liu教授团队终于开发出了一款全新的“碱基编辑器”,其核心正是能有效针对DNA的TadA酶。无论是在细菌里,还是在人类细胞中,这款编辑器都能顺利发挥作用。在人类细胞里,它的编辑效率超过了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5.JPE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0/insimg/e1500d56-ca99-4809-932c-2bd6c898751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这套系统能有效用于人类细胞(图片来源:《自然》)/strong/pp  尽管这套系统利用了CRISPR-Cas9系统,但科学家们在这篇论文里指出,他们开发的技术与CRISPR-Cas9系统各有千秋。在矫正单碱基突变方面,它比CRISPR-Cas9系统更为有效,也更“干净”。它几乎没有引起任何随机插入和删除等突变,在全基因组里的脱靶效应也要好于CRISPR-Cas9技术。要知道,这可是人们对CRISPR-Cas9技术安全性的最大担忧之一。/pp  先前,研究人员们也同样开发了编辑其他碱基的方法。目前,Liu教授的团队已经有了把C变成T,把A变成G,把T变成C,以及把G变成A的工具。诚然,这些工具目前距离人类临床应用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要知道,它只涉及碱基的原子重排,无需让DNA双链断裂,从而降低了基因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此外,许多遗传病都是单基因突变,用这些工具进行治疗也显得更为有的放矢。/pp  我们感谢Liu教授的团队为我们带来如此令人兴奋的基因编辑新工具。毫无疑问,基因编辑的时代已经到来,你准备好迎接冲击了吗?/pp  参考资料:[1] Programmable base editing of AT to GC in genomic DNA without DNA cleavage/pp /p
  • 种业基因编辑技术引发创投机构关注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一直被视为“国之大者”,而粮食安全的前提之一是种业安全。种业,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其发展的关键是种质资源的创制和高效育种技术的应用。当前,基因编辑技术正助力我国种业更具竞争力。  近年来,得益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商业化应用,测序成本不断降低,测序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业内人士表示,在畜牧业、农业等生物技术领域中,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用来改良动植物品种,提供高产、优质、安全的食品。全基因组重测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群体基因组学研究的进步,解决了许多重要的植物科学问题,并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使得生物育种成为现实。  在此背景下,境内外资本市场颇为关注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许可、新型工具的开发迭代、种质资源产品创制的创业公司,相关融资事件不断发生。  基因编辑生物育种赛道受到资本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育种的统称,生物育种是指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和推广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动植物新品种的育种新技术和新产业。当前,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加快突破,孕育着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是实现种源自主可控的根本路径。  近年来,植物基因编辑技术的专利许可、新型工具的开发迭代、种质资源产品创制的创业公司受到国际投资机构关注,融资事件不断发生:例如,美国某种子科技初创公司于2021年完成D轮2.08亿美元融资;总部位于美国的某农业基因编辑创业公司于2021年完成B轮9000万美元融资;此外,还有数家基因编辑公司相继获得超百万美元规模的融资,且部分公司已在资本市场上市。  国内方面,今年3月,基因编辑公司齐禾生科宣布完成了由杏泽资本领投的逾亿元种子轮融资,所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在生物育种等各产业方向的应用。据了解,齐禾生科的联合创始人高彩霞,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官网显示,高彩霞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编辑技术、生物安全新型育种技术以及基因组编辑定向设计分子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致力于推动基因组编辑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应用。2013年,高彩霞团队在《自然生物技术》期刊(Nature Biotechnology)发表了世界首篇CRISPR基因编辑植物研究论文,率先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植物研究。此后,高彩霞实验室陆续发表了数十篇基因编辑相关研究论文。  业内人士表示,不同于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在实现对基因组自身序列修改的同时,不会引入任何外源(其它非本物种)基因片段,具有商用领域广、安全性强、精准性高等特点,成为当下种业行业的发展焦点。私募投资机构正意识到,在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我国农业急需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且拥有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种业“芯片”、减少粮食方面的进口依赖。  种业赛道投资需要坚持长期主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曾公开表示,在生物育种技术中,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都是“2.0”或“3.0”版本的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才是当前最高的技术水平,也是全球育种业正在竞争的制高点,应该称为现代育种技术的“4.0”版本。  当前,生物育种发展得到了政策有力支持。2022年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试行)》,我国农作物基因编辑研发、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规范,强化了我国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制度保障,这对我国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动具有里程碑意义。  业内人士表示,基因编辑应用于种业优势明显,具有研发周期短、成本较低、稳定性强、可以同时编辑多个性状等特点。在产品端,在保证高产、优质、多抗的前提下,更能兼顾各类营养物质的含量,实现产品订制化服务。可为产业链增效,如延长销售时间、产后保鲜和害病治理;为生产者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并获得新收益。  尽管在行业利好与需求增长的双重影响下,种业引发私募投资机构涌入,但投资人对种业赛道需要有更清晰的思考:我国种业行业集中度低,种业赛道具有周期长、投入高等特点,与资本的耐心可能形成错位,因此更需要资本与企业有共同抵抗风险的准备和耐心。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推动基因编辑育种向产业化迈进的关键。杏泽资本管理合伙人强静表示,杏泽资本秉承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将全力支持齐禾生科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解决基因编辑“卡脖子”难题的生物技术公司。“相信在国家对生物经济领域政策引领下,在我国科学家团队联合攻关的创新研发支持下,在以创新型生物企业为主体的投资产业化运营保障下,未来,我国生物经济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将持续壮大,中国基因编辑技术一定会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强静称。点击图片免费报名参加“第五届基因测序网络大会”
  • 哈佛学者宣布进行精子基因编辑,10月曾来华寻求胚胎项目合作
    p style="text-indent: 2em "据《麻省理工科技评论》11 月 29 日的报道,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 Werner Neuhausser 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科研应用提出了他自己的研究意向,并计划于几周内开展实验。他曾在今年 10 月到访中国,探索在中国研究胚胎的可能性。br//pp  Werner Neuhausser 希望,通过 CRISPR 技术对人类精子进行编辑,修改精子的 ApoE 基因,进而减少新生试管婴儿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Neuhausser 及他的团队暂未与中国任何组织或个人达成项目合作。同时,他强调在自己目前的计划中,并不包括婴儿出生这一目标选项。这位来自奥地利的不孕不育专家仍旧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持乐观和开放态度。/pp  他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在怀孕前对胚胎进行深入的分析、筛选,甚至使用 CRISPR 技术进行编辑。未来,人们可以在诊所完成基因组检测,并获得最健康的孩子。“很可能整个体外受精领域的重心将从生育转向疾病预防。”/pp  对于 CRISPR 断开 DNA 双链进行基因编辑所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该研究团队选择了“基因魔剪”的升级版——碱基编辑。该技术由同样来自哈佛大学的 David Liu (刘如谦)教授开发,这种编辑方法并不需要剪断双链,而是直接对单个碱基进行更改,进而将可能引入的编辑错误风险降到最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57f7695-dd80-4442-b527-d3057e773316.jpg" title="1.png" alt="1.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Werner Neuhausser (来源:麻省理工科技评论)/span/pp  可就在 Neuhausser 及他的团队即将开始实验之际,12 月初,美国生命科学界收到一则消息:特朗普政府要求受雇于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家停止获取新的人类胎儿组织用于实验。NIH 官员表示,禁令直接影响到 NIH 的两个实验室,并且其中一项关于艾滋病病毒最初如何在人体组织中“定位”的研究更是直接被中断。/pp  这一禁令的催化剂显然是最近公布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迫使整个学术共同体直面胚胎编辑问题。在 11 月 29 日于香港举办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多名学者一致表示,现在正是为胚胎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制定严格、负责任的转化途径的关键时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trong有所为,有所不为/strong/span/pp  随着人类将基因与性状联系起来,越来越多的疾病开始被认定为基因遗传疾病。目前已经确定的单基因遗传疾病超过 6600 种,并以每年数十种的速度递增。在人群中,大约每 10 个人就有一个人携带了至少一种单基因遗传疾病的致病基因。/pp  但携带不等同于致病,对于一些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疾病来说,当父母双方均携带有致病基因,孩子就有可能患病。这种巧合是不幸的,人们希望用科学的工具进行“纠错”,改写生命,而 CRISPR/Cas9 就是这样一种可以对基因进行编辑的强力工具。/pp  识别目标序列,进行 DNA 双链切割,凭借精准的切割和低廉的成本,近年来 CRISPR 成为基因编辑技术的主流,几乎席卷整个生物界,被应用于农业、医疗、临床等方方面面的前沿研究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741ae0e-4195-49af-95e0-8d064b96cff8.jpg" title="2.png" alt="2.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来源:Genetic Literacy Project)/span/pp  但 CRISPR 并不完美。精准的识别和切割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瑕,脱靶效应使这个过程变成了一个“黑箱”,在 CRISPR 的“作业”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编辑效率会是多少,谁也不知道。/pp  不仅如此,人类虽然在不断的认识自我,但从未做到认清自我。我们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复杂,绝大多数情况下,基因与性状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基因的增或缺都可能有着意料之外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在有万全的把握之前,没有人愿意、也不敢拿人“赌一把”。/pp  即使是顾虑重重、饱受争议,但基因编辑这项技术却是真实且具有价值的。更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技术最终会被应用于人类。/pp  事实上,人类已经开展了体细胞编辑的临床试验,2017 年 11 月,美国完成了首例人类活体基因编辑实验,目标是治疗一种叫做“亨特综合征”(Hunter syndrome)的代谢性疾病,这是一种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而就在 一周前,美国 FDA 又通过了另外一项关于先天性黑朦病患者基因编辑的临床试验。/pp  与在体细胞基因编辑方面形成开放的共识不同,生殖细胞一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对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意味着这种修改将会随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89e2418-7dde-4c91-8dec-d61df13a1d02.jpg" title="3.png" alt="3.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图源:Genetic Literacy Project)/span/pp  Werner Neuhausser 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 CRISPR 技术对精子中的 ApoE 基因进行编辑的研究实验计划正是在此时一片批判声中进行着准备工作,预计将会在几周后展开实验将用到来自波士顿 IVF(这是一个大型的国家生育诊所网络)的精子,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2, 12, 12) "该项目最终将不会有胚胎或是婴儿产生/span/strong。这项实验的目标是基于之前的研究发现,ApoE 基因与与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高度相关,遗传了两个高危拷贝的人,最终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高达 6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bad067f-b16d-47fa-b62a-6fdd3ab711f7.jpg" title="4.png" alt="4.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来源:QUARTZ)/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造物?or 救世?/strong/pp  相比于技术上的不完善,道德伦理、社会公平等问题则显得更为棘手,甚至面对这些问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pp  在技术成熟之后,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一部分掌握技术的人是否有资格代表全人类做出选择,修改人类基因库?没有人可以预见这种基因修改在演化的漫漫长河中意味着什么,况且即便可以预测,也没有个人或团体能够承担这份风险。/pp  目前,基因编辑根据目的可以划分为治疗和增强两类,通俗的讲,可以将其比喻为“救世”和“造物”。对于罕见的严重遗传缺陷,如果不对患者基因进行遗传修正,新生儿面对的很可能就只有死亡这条路,这是一类目的为治疗或避免疾病发生所进行的基因编辑。而另外一类被称为增强的方法则是对性状的升级,让下一代跑得更快、身体更健康、智力更高,可以说是用科技制造一个 Superm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d4fe0d8-63cf-4618-8ddc-fae71f62353f.jpg" title="5.png" alt="5.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图源: VERDICT)/span/pp  对于前者,学界的态度是谨慎但值得考虑的,但对后者就没有那么宽容。对于这种严厉的态度,人群中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基因编辑可以使人生“更完美”,那为什么不可以做?/pp  针对这一疑问,回答却是另一个问句:谁会先用到这种“完美”的工具?换句话说,目前持激进和支持态度的人,会是可能享受到这种科技“福利”的人群么?/pp  对后代进行基因编辑,考量的实际上是孩子背后父母的财力与权力,如果这一问题不加以限定,未来很可能形成“富人靠科技,穷人靠变异”的滑稽局面,如果基因多样性带来的幸存者偏差最终也被消磨掉,社会公平与平等将会有新的定义。/pp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但孩子会认同这种“好”么?与可以被赋予特定性状的物件、游戏、甚至设定都不同,婴儿同样是或者也将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思考者。那么他人是否可以为他做决定,更何况是一个将会伴随一生、决定了整个游戏规则的决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争论的价值/strong/pp  当然,技术的发展就是为了应用,换句话说,在基因编辑技术出现之初,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现就已经可以预见,不过是早晚的事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44c33c5-47b6-448a-93f0-14adc67b05b0.jpg" title="6.png" alt="6.png" width="466" height="412" style="width: 466px height: 412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图源:Genetic Literacy Project)/span/pp  但恰恰这个时机的问题,包含了对技术的完善、伦理的讨论等方方面面的考量,其中决定“可以做而不去做”的重要一点,就是对规则的认同。/pp  锋利的刀刃既能救人也能伤人,而手持科学这把利刃的勇士则需要有更坚定和完整的心智。在科幻故事中,科学怪人甚至可以将致命病毒与流感病毒编辑在一起完成自己的疯狂目标,现实中这将是难以想象的灾难。而目前人类之所以得以安宁,正是因为科学家们坚守心中的底线。/pp  而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发生,必将会给整个生命科学界带来一股强力的冲击。短期内人们对于基因编辑的态度可能会变得更为严格甚至抵触,社会上也可能引发相关的争论。也许某一天,此时的某些观点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这个辩证的认知过程是永不应该被否定的。/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参考资料/span/strong/pp  Despite CRISPR baby controversy, Harvard University will begin gene-editing sperm Despite CRISPR baby controversy, Harvard University will begin gene-editing sperm/p
  • 基因编辑巨头Horizon Discovery与罗格斯大学合作开发碱基编辑技术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获悉,2019年1月28日,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宣布和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罗格斯大学建立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一种称为碱基编辑的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并使之商业化。该技术将应用于新细胞疗法的开发,同时也将丰富Horizon集团的现有技术,帮助拓展其服务范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本次合作将进一步开发Rutgers Robert Wood Johnson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Shengkan Jin博士实验室的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作为协议的一部分,Horizon已向Rutgers提供了独家许可的碱基编辑技术,以用于所有治疗应用。此外,该集团还将在罗格斯大学进行基础编辑的进一步研究,并在集团内部继续进行评估和概念证明研究。 /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碱基编辑是一种新颖的技术平台,用于在细胞中设计DNA或基因,并通过使用酶修饰基因,纠正DNA中的错误或突变。与目前可用的基因编辑方法(例如CRISPR / Cas9)相比,这种新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基因编辑,同时减少意外的基因组变化,避免在基因中产生可能导致负面影响的“切割”。/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该技术将对通过临床开发和商业化促进细胞疗法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Horizon集团首席执行官Terry Pizzie说:“碱基编辑对于基因编辑技术领域来说就像一场潜在的革新,极有可能实现靶向治疗众多迄今无法医治的疾病的目标。此次Horizon集团与Jin博士和罗格斯大学的合作将帮助我们在研究与应用市场扩展科学和知识产权能力。作为我们五年投资战略的一部分,Horizon将致力于投资保持市场领导地位的高价值技术,碱基编辑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罗格斯大学的Shengkan Jin博士表示:“单独使用该技术的胞苷脱氨酶可用于开发离体疗法,如用于镰状细胞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的基因修饰细胞、用于艾滋病的HIV抗性细胞,用于白血病的现成CAR-T细胞以及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可谓潜力巨大。”/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罗格斯大学研究与经济发展部的临时高级副总裁David Kimball博士认为:“基因编辑技术真正彻底改变了科学家们思考如何在疾病治疗方面寻求更好结果的方法。我们期待通过与Horizon合作,发展这一新型碱基编辑平台以改善人类健康。”/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美国早在2018年1月就宣布将在未来6年出资1.9亿美元支持体细胞基因编辑研究,以开发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工具,治疗更多人类疾病。显然,美国政府也对基因编辑市场前景十分看好。/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另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精准医疗市场规模将破千亿,达到1050亿美元,而基因编辑技术将是撬动千亿级大市场的一把钥匙。/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关于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Horizon Discovery Group plc(LSE:HZD)是基因编辑和基因调控技术的全球领军者,总部位于英国剑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Horizon集团提供广泛的技术产品和相关研究服务,以支持医学界和生物学界更好地了解所有物种的基因功能、人类疾病的遗传驱动因素以及个性化分子、细胞和基因疗法的发展。这些技术和产品已经被全球10000多家学术机构、药物研发机构、药物制造商和临床诊断公司所采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关于罗格斯大学/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罗格斯大学,全称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简称罗大(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是美国新泽西州的最大高等学府,也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罗格斯大学的主要校园位于新布朗斯维克和皮斯卡特维,另有两所分校在纽瓦克和肯顿。/p
  • Nature编辑集体罢工?涉及60本期刊——创刊155年首次面临"开天窗"?
    “八年的高等教育花费了我数万英镑,但这还不够。我的薪水现在还不如一些博士后,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以赚得和一个众所周知低收入且不受重视的职业一样多为目标。我离开学术界,就是希望我所掌握的技能可以得到尊重,并可以养活自己。但在这家公司并非如此。””——Nature期刊编辑联合王国 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NUJ)近日发布信息,隶属于该工会的 Nature Portfolio 旗下数百位编辑将于本月(6 月)20 日起采取一系列的罢工行动,以为他们自己获得合理的薪资争取权益。科研圈熟知的Springer Nature(施普林格自然)公司旗下多家期刊将发生大规模罢工,其中也包括名声显赫的 Nature。早在2023年秋季,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及其工作人员启动了新一轮的工资谈判。然而,这些谈判很快就陷入了停滞状态。随后,英国的专业调解组织——咨询、调解和仲裁服务处(ACAS)介入尝试解决争议,但未能取得成功。到了今年4月,经过多番尝试,双方依然未能达成一致,谈判宣告失败。员工们拒绝了出版社提出的5.8%的工资增幅,他们表示这样的增加并不能抵御不断上升的通胀导致的生活成本提高,同时认为他们辛勤劳动的价值并未得到合理的体现。员工们表达了对当前薪酬状况的不满,指出他们的收入甚至低于一些博士后水平,另外强调他们面临的工作压力极大,经常需要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长时间工作,应对频繁的出差、深夜加班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挑战。盈利强劲的Springer 出版商Springer Nature 2022年全年营收约 20 亿美元,实现利润 5.3 亿美元,预计在2024年实现首次IPO。根据其近期人事招聘动态,拟定以每人每年 25 万美元的年薪招募两名副总裁。Nature Portfolio 包括了国际著名期刊Nature以及其“子刊”在内的 60 个顶级期刊。这次罢工危机预计波及NUJ近 400 名职员,其中包括期刊学术编辑,记者,美术编辑,以及生产部门的职员。隶属于 NUJ 的成员以压倒性多数(93% 赞成)同意了罢工计划,将在 6 月至 7 月间实施数天的罢工和“按章工作”(working to rule)。关于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National Union of Journalists(NUJ)是一个代表新闻工作者如记者、摄影师、编辑和设计师等职业的工会,起源于英国,并在爱尔兰和一些其他地方也有成员。该工会成立于1907年,致力于为其成员在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权益上提供支持。NUJ通常会为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包括职业发展的培训、法律咨询、协助解决与雇主的纠纷、提供各种保险(如职业责任保险和疾病保险等)等。工会也会通过谈判和集体行动来维护其成员的利益,并在政策制定和立法中代表新闻工作者的观点。
  • CPSA上海2012现场采访——英国GlaxoSmithKline公司程子强博士
    仪器信息网讯 2012年4月26日,第三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研讨会(CPSA Shanghai 2012)在上海淳大万丽酒店隆重举行,会议为期3天,来自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生物制药领域的著名学者,全球知名制药厂家和CRO企业共计300余人到会。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CPSA是关于药物开发和分析的国际学术会议, 2010年开始在中国上海举办,历时两届都取得很大成功,对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和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CPSA上海2012的主题是“从基准到决策-从基础到应用”,旨在为东西方的药物研发领域的科学家们建立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将科学家们和制药工业企业组织在一起,分享药物领域的新发明、新应用以及实践经验,探讨对药物研发新技术、新方向、新政策的看法,以实现药物研发前沿科学与制药工业之间对接。  作为特邀媒体,仪器信息网全程参与报道了CPSA上海2011,并在会议举办期间,仪器信息网编辑(以下简称为:Instrument)采访了GlaxoSmithKline公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部副总监程子强(Zack Cheng)博士。GlaxoSmithKline公司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部副总监程子强(Zack Cheng)博士  Instrument:程博士,您好!请您介绍一下,作为“青年科学家奖”评委之一本届“青年科学家奖”与上届相比有哪些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程子强博士:从规模上讲,本届“青年科学家奖”的参与评选者与去年差不多,共36人 从参选的学术海报内容上讲,整体质量和水平都比去年有很大的提高,这也说明了中国药物研发科学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青年科学家奖”本身具有公益性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科学家是人类医药事业的未来借着这个平台,鼓励那些科学家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使他们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在将来走上科学研究道路,为人类的医药事业做贡献。  Instrument:与上届相比,本届“青年科学家奖”的参展作品主题有没有发生变化?具体评选过程是什么?未来这一奖项的规模是否会扩大?  程子强博士:参展作品的主题主要还是围绕会议的主题和宗旨而设定,CPSA上海的主题没有发生变化,仍然是制药科学、生物科学等,参展作品基本上也是围绕这些领域,但质量比去年有很大的提升。  评选过程我们要保持公平性,我们有12位评委,分两轮评选,第一论评选中,所有的评委分为四组,每一组三个评委从九个参展作品中选出4个进入下一轮评选,这样进入第二轮评选的作品就一共有12个,在第二轮评选中,每一位评委所投的票都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保证公平性所做的工作之一。我们的评委来自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人员,在评选过程中为了保持公平性,所有评委都不能参与评选与自己相关的候选人的作品。  关于规模是否扩大的问题,现在还没有考虑,目前最主要的事情是能让这个奖项持续下去。从会议场地大小考虑,目前的规模刚好。是否参与这个奖项,主要看候选人的作品是否与我们会议相关,如果不相关也不会来参加。此外,我们对这个奖项也是非常重视的,从报名的费用来看,对那些在校学生,报名费用是完全免费的,对那些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来说,我们的费用也是减半的,宗旨上,我们欢迎他们积极参与这个奖项,毕竟这是一个展示他们的平台。  目前CPSA上海主要针对的是亚洲地区,中国为主,至于将来,如果说有中国之外的亚洲等其它地区的相关科学工作者想参与这个奖项,我们也不会限制。  Instrument:最近几年国内的药物研发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您如何看待国内的药物研发环境?  程子强博士: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回国四年,感觉药物研发领域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首先是与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只是停留在以前,那么就会被世界所淘汰 其次是我们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投入和产出是要考虑的问题,不应该做的或者现在还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就不要做,这样在成本上就会节约很多,另外如果所做的研究不符合市场的需求,那么也不应该去做。  回国四年,感触最大的是中国政府的力量,这是其它国家不具备的条件。政府就像一个大的制药企业,只不过将研发资金分配给各个地方。就个人观点,我觉得需求应该和工业企业结合起来,国外的工业企业在很多年前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能够把最新的理论、最新的策略与中国政府的研发资金结合,那将会产生巨大的成果。希望将来有一天工业企业能够与学术界、政府的资金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研发之路。
  • 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实验首获许可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2月1日,英国人工授精与胚胎学管理局(HFEA)首次批准了“在人类胚胎上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实验。研究人员将能深入了解健康的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体外人工授精培养的胚胎的发育质量,为不孕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报道,HFEA在一份声明中称,“我们的伦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伦敦弗兰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凯茜博士更新其实验室有关研究的许可证,包括胚胎的基因编辑。”/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凯茜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人类胚胎的发育过程,试图去了解最开始的那7天: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包含200到300个细胞囊胚。她说:“这些研究如此重要的原因是,流产和不孕非常常见,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弄清楚这一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及哪里出了错,将对人类生命早期发展有更深入了解,或将提高体外受精成功率。”/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凯茜博士打算使用CRISPR/Cas9技术对人类胚胎进行编辑,以减少研究中所需要的胚胎数量。CRISPR技术已经被证实比同类方法更加高效,她相信其团队能够使用该技术成功编辑10个胚胎中的8个。其研究使用的是生育诊所中体外受精后剩下的、捐赠于科学研究的人类胚胎。在经过研究后,这些胚胎会发育到7日后被销毁。/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此举可能会再度引发伦理问题,因为从去年4月开始,基因编辑人类胚胎在全球科学界就引起很大争议。爱丁堡大学动物生物技术教授布鲁斯· 怀特洛说,该项目应该可以“帮助不孕夫妇和减少流产的痛苦”。这所大学人口健康科学信息研究所的莎拉· 陈(音译)则指出,这项研究“触及到一些敏感性问题,因此,HFEA应仔细考虑到研究中的伦理问题。”/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总编辑圈点/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 去年,中山大学科学家利用CRISPR技术,修改了几个胚胎的地中海贫血基因,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去年最大科学事件之一。CRISPR这一利器用于人类,引发伦理争议,看来是无可避免了。科学家在何种情况下能被允许操作人类胚胎,还会有长期的讨论交锋。但就像干细胞研究显示的,即使胚胎实验受阻,仍会有别的办法推进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应用。/ppbr//p
  • 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服务商舒桐医疗完成数千万元融资
    珠海舒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舒桐医疗)完成数千万元融资,本轮融资由云锋基金、格力集团产投公司联合领投,中汇投资、善治投资跟投。据悉,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基因编辑诊断产品快速商业化以及创新药物申报IND,建设符合GMP要求的新药研发实验室,同时不断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拓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药研发管线。舒桐医疗是一家具有基因编辑底层创新技术的平台公司,主攻基于CRISPR分子诊断与基因编辑治疗。在分子诊断领域,舒桐医疗率先研发出基于CRISP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走在国内这一领域的前沿。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液相捕获芯片合成技术,该公司成功开发出多款检测试剂盒,覆盖肿瘤早筛、肿瘤伴随诊断、遗传病诊断及病原体检测等领域,致力于为企业级客户提供更精确快捷的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早在2009年,舒桐医疗的创始团队便开始深入研究基因编辑领域,在基因编辑工具和药物递送载体领域拥有多年的技术沉淀,同时具有创新药产业经验,形成了从研发、申报到商业化的完整新药产业转化能力。基于CRISPR技术的底层创新能力,舒桐医疗开发了多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CRISPR基因编辑工具,搭建了安全高效的纳米材料及病毒递送系统,形成了以病毒清除和肿瘤治疗为核心方向的药物研发管线。其中HPV创新药物已完成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在药物疗效和安全方面均取得很好的结果,目前正快速推进申报IND进程。作为首批HPV基因治疗创新药,产品上市后将填补市场空白,满足大量患者群体需求,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庞大的市场潜力。此外,舒桐医疗掌握了各类精准的基因编辑技术(定点敲除、点突变、大片段插入、过表达等),建立了高通量的sgRNA筛选平台,是国内首家提供基因脱靶检测服务的公司,为科研机构及基因治疗领域企业提供高通量新药靶点筛选、基因编辑脱靶分析、药物递送系统等基因编辑CRO服务,得到了工业和科研客户的广泛认可,并将持续为工业和科研客户提供服务。目前,舒桐医疗已与多家知名高校和创新医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多家知名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的新秀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细胞基因治疗行业的发展。关于本轮融资,舒桐医疗联合创始人、CEO林华兵表示:“非常感谢国内外生物医药知名投资机构的关注、认可和支持,此次融资的顺利完成将大大加快公司的发展进程,我们将秉承“创新 敬业 融合 开放”的价值观,诚邀更多的行业内优秀伙伴加盟,加速First-in-class 药物的研发、申报、商业转化,同时不断迭代创新技术和拓展管线,为更多临床尚未解决的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方案,致力于把公司打造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一流创新企业。”云锋基金董事总经理李文罡博士表示:“基因编辑技术作为生命科技和医疗健康革命性的下一代技术,在治疗和诊断领域不断突破和成熟,为产业界带来诸多惊喜。舒桐医疗作为拥有基因编辑技术底层创新的平台公司,自主研发了新一代基于CRISPR技术的分子诊断产品和创新递送系统的基因治疗药物,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我们希望舒桐医疗利用其创新的基因编辑平台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临床未被满足需求的诊断和治疗产品。”格力集团产投公司表示:“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基因编辑技术在各个治疗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舒桐掌握的CRISPR基因编辑、纳米递送体系、基因脱靶检测等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壁垒较高。团队构架完整,优势互补,既有精于科研的人才,又有清晰了解临床痛点的医生。格力集团产投公司通过以投促产的方式推动该项目扎实落地珠海,相信能在促进项目顺利发展的同时,增强本市先进医疗的产业影响力。”中汇投资表示,舒桐医疗在基因编辑技术、研发团队和研发管线上均具有突出优势,有望在HPV基因药物上率先取得突破,终结HPV病毒感染无药可医的局面。本次投资后,中汇资本将全力支持舒桐医疗加强国内和海外布局,助力舒桐医疗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 天壤之别!胚胎基因编辑伦理不容,另一项基因编辑技术却在造福人类!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刷爆朋友圈的不仅是抗癌“神药”Vitrakvi® 的问世,还有一则是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遭到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谴责,国家相关部委对此已经做出回应,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bfe6a416-98de-499b-bf93-960d34dd0bf9.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541" height="230" style="width: 541px height: 230px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因为存在高风险,基因编辑技术并未在人体上广泛应用。过去有少数科学家曾在人类早期胚胎上进行实验,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阶段。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此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必将引起一场轩然大波!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引发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森向中新网记者介绍,DNA结构被发现之后,科学家需要通过一项技术去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打靶技术。科学家以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基因打靶的方法改变小鼠的特定基因,借由观察其表型或者行为变化,研究这个基因的功能。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基因编辑技术实际上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升级换代”。“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这样评价基因编辑的作用。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吴森表示,在过去30年里,基因打靶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包括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CAR-T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为什么CAR-T不违背伦理?/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AR-T技术实质上也是一种基因工程技术,但是为何不违背伦理?很重要的一点是,该技术是通过对体细胞(即免疫细胞)而非体细胞进行基因编辑,遗传基因不会发生改变,对于人类子孙后代不会造成影响。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据欧洲药品管理局资料,CAR-T疗法先后须经专利药品委员会、高级治疗委员会和欧盟委员会批准后方可获得临床应用。在中国,同样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审核通过,才能进行临床试验及应用。我国的CAR-T细胞治疗研究虽然较国外整体起步较晚,但后期发展突飞猛进。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从2012年我国首次在clinicaltrial.gov上登记CAR-T细胞临床试验以来,我国每年新注册的CAR-T项目以数倍的速度爆发式增加,目前我国在clinicaltrial.gov上登记的CAR-T项目超过170项,已经超过美国的103项,成为世界上CAR-T细胞临床试验注册数量最多的国家,文末有招募信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280c8040-d0e2-4a0e-84d7-d65c14acf8b6.jpg" title="2.jpg" alt="2.jpg" width="457" height="374" style="width: 457px height: 374px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CAR-T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AR-T疗法是一种通过T细胞基因改造实现肿瘤靶向杀伤的免疫治疗技术。它通过基因转导技术,把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抗体和T细胞活化序列的融合蛋白表达到T细胞表面,经过纯化、体外扩增和活化,输注回患者体内,对抗肿瘤。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全称为(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 T细胞疗法,本质上一种肿瘤基因疗法,也是免疫疗法。对于这个中文名您一定还是一头雾水,即便中文名也是看不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首先,我们必须先对T细胞有初步的认识,T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负责保护身体免于外来病原的攻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而身体裡面的T细胞有又分很多种,其中一种名为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它的功能主要是辨识异常的细胞,分泌细胞毒素(如穿孔素、颗粒酶素B),并消灭这些异常细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AR-T疗法,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在原本无法辨识癌细胞的T细胞上,装上一个名为CAR(嵌合抗原受体)的雷达。如此一来,经过改造的T细胞就会像导弹一样,精准的定位癌细胞位置,并将这些癌细胞杀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这样的技术,开启了细胞疗法新的扉页。将来,面对不同的癌症,只要找出适合的雷达-CAR,我们就能请T细胞代劳,替我们对抗癌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原理讲完了,再给您介绍下CAR-T的治疗流程,很easy。/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1、分离:从癌症病人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修饰: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体,也即制备CAR-T细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3、扩增: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细胞。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体型越大,需要细胞越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4、回输: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回输到病人体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5、监控:严密监护病人,尤其是控制前几天身体的剧烈反应。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5f16e10d-c481-41a8-9337-3ed0d9b85536.jpg" title="3.jpg" alt="3.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目前,已经有两项CAR-T技术获得美国FDA批准上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17年8月,FDA批准诺华的CAR-T疗法Kymriah(tisagenlecleucel)上市,用于治疗罹患B细胞前体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且病情难治或出现两次及以上复发的25岁以下患者,这是人类历史上批准的首款CAR-T疗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紧接着,2个月后,FDA宣布批准了Kite Pharma公司开发的用于治疗特定类型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CAR-T疗法Yescarta(axicabtagene ciloleucel)上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CAR-T疗法无疑已成为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新的国际研究热点。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CAR-T在肿瘤治疗领域有何贡献?/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提到CAT-T治疗,最出名的就是在2012年被Carl June博士用来治愈了6岁的小女孩Emily Whitehead后,由此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攻克肿瘤的手段之一,迅速引发了全球性的研发热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2012年至今,6年过去了,6岁的小女孩已经长成12岁亭亭玉立的少女,那么,Emily的现状怎么样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fa16f1c-61a5-4c42-afe6-1d1af37da321.jpg" title="4.jpg" alt="4.jpg" width="572" height="337" style="width: 572px height: 337px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今年8月份,家人刚刚为她庆祝了十二岁生日。除了曾经患过白血病之外,Emily与普通的孩子并无区别,脸色红润,头发蓬松,与小伙伴们在海滩上嬉戏,显得生气勃勃。根本无法想象在6年前,她是一名晚期癌症患者。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她是第一个接受CAR-T治疗的孩子,在治疗的早期临床试验中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治疗方法。而如今CAR-T已经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肿瘤治疗后,Emily成为治疗效果的象征,CAR-T疗法的新型癌症免疫疗法挽救了她的生命,并为数以千计的白血病患儿接受该治疗增加了信心。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中国首例!CLL1新靶点CAR-T治疗10岁转化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女孩获成功/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血液肿瘤科张辉主任团队结合现有治疗手段和经验,并根据小慧白血病细胞的免疫分型特点,大胆尝试了CLL1新靶点的CAR-T临床试验性治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据悉,CAR-T技术用于急性白血病治疗,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但针对CLL1靶点的CAR-T治疗,在全国尚属首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治疗两个月后,小慧体内的大部分白血病细胞被成功清除,目前已进入观察期,只需定期复查即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如果顺利度过了18至24个月的观察期,小慧有望和美国的Emily(全球首位接受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儿科患者)一样被彻底治愈,恢复健康。(来源:金羊网)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中、美CAR-T临床试验招募信息/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美国/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1、EGFR806 CAR T细胞免疫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复发/难治性实体肿瘤/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小儿实体肿瘤:生殖细胞肿瘤、视网膜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Wilms肿瘤、横纹肌样瘤、骨肉瘤、尤文肉瘤、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透明细胞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软组织肉瘤、神经母细胞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西雅图儿童医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3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21年10月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2、CD19 + CAR T细胞治疗淋巴恶性肿瘤/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肿瘤类型:白血病、淋巴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MD安德森癌症中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3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21年12月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3、EGFR-vIII CAR-T细胞用于复发性GBM治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肿瘤类型:脑胶质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杜克癌症研究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24/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21年12月31日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中国/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1、CAR-T细胞在间皮素阳性实体瘤中的应用研究/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肿瘤类型:成人实体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解放军总医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1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19年11月 /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2、恶性肿瘤的自体CAR-T / TCR-T细胞免疫治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肿瘤类型:B细胞急性淋巴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肝癌、胃癌、胰腺癌、间皮瘤、结直肠癌、食道癌、肺癌、胶质瘤、黑色素瘤、滑膜肉瘤、卵巢癌、肾癌/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73/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23年3月1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3、研究评估CAR-T治疗儿童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肿瘤类型:复发或难治性神经母细胞瘤/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医院:南京儿童医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入组人数:2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截止日期:2020年9月/p
  • 重磅!严禁用于生育,科技部发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
    近日,据科技部网站发布,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编制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供相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参考使用。世界卫生组织人类基因组编辑治理和监督全球标准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翟晓梅带领她的团队编撰了这一指引。仍存巨大争议的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国际和国内都有巨大争议。一方面,受典型案例的影响,很多人一谈到对人的基因编辑就非常敏感,将其视为禁区;另一方面,有人质疑,基因编辑这样的好技术为什么不尽快应用造福人类。据相关报道,翟晓梅指出,贺建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行为的问题在于,从实质伦理学来看,科学上不安全,医学上不必要,在代际伦理问题上毫无意识;从程序伦理学上看,还反映出伦理审查的形式化,以及部门壁垒产生的监管上的困难和漏洞。贺建奎当时违反伦理的依据主要是2003年科技部和原卫生部联合印发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而如今,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有了国家级的伦理指引。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为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涉及对人遗传物质的改变,风险难以预测,不仅关乎人类个体的尊严和福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研究制定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敲重点!基因编辑严禁用于生育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体细胞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治疗或预防疾病。体细胞临床研究应基于基础研究证据,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前体外实验以获得开展临床研究所需的安全性、有效性循证。涉及人胚和胎儿体细胞的基因组编辑研究,还须审慎考虑并评估可能造成可遗传变异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胚发育早期阶段,避免可遗传的基因组被编辑的风险。原文如下: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1. 目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并为诊断、治疗和预防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涉及对人遗传物质的改变,风险难以预测,不仅关乎人类个体的尊严和福祉,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而深远的影响。为规范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行为,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健康发展,研究制定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2. 术语2.1 基因组编辑(genome editing)指对细胞或生物有机体DNA进行特定改变的一种方法。2.2 体细胞(somatic cell)指身体组织中除了精子和卵子及其母细胞之外的细胞。2.3 生殖细胞(germ cell)指精子和卵子,以及在细胞谱系中可产生精子和卵子的细胞。2.4 生殖系基因组编辑(germ-line genome editing)指使生殖细胞、受精卵或胚胎的DNA产生改变的基因组编辑活动。3. 基本原则3.1 增进人类福祉增进人类福祉和促进社会繁荣是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的原动力,也是人类基因组编辑的首要原则。该原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价值判断维度引导和促进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沿着向善的轨道发展。3.2 尊重人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活动应尊重人的尊严,保障研究参与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和自主决定权等基本权益。使用人胚(embryo)的研究应基于科学依据并符合伦理要求。3.3 审慎负责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必须审慎评估人类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使用条件,充分考虑其研究应用的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点关注潜在风险,特别是临床研究时,应充分评估拟解决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潜在风险,在“行动优先”与“防范优先”两类立场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坚持科学标准和专业规范,确保高质量的研究设计,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全过程的风险监测,并接受恰当的监管。3.4 公平公正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旨在促进科学知识的增长,满足公众尚未被满足的健康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和人群健康平等。应公平选择研究参与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纳入/排除标准,公平分配研究获益与风险。研究成果应被公平分配,能够惠及包括脆弱人群在内的相关群体。研究成果转化应优先考虑医疗领域新技术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而不应仅由市场决定。3.5 公开透明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公开透明,建立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的合理参与机制。在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客观准确公开研究信息和研究成果,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研究质量。4. 一般要求4.1 目的合理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具备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临床研究应仅限于以治疗或预防为目的的医学干预。禁止对研究参与者进行非医疗目的的基因组改变。4.2 保护研究参与者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伴随着难以评估的、长期的甚至不可逆的风险,应确保对研究参与者的安全和基本权益的考量重于对科学知识增长及对未来人类健康获益的考量。4.3 研究资质及条件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研究人员应恪守科研规范,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水平,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和伦理培训。研究团队及相关研究机构应具备满足研究要求的关键技术、研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4.4 知情同意开展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应获得研究参与者明确、有效的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和知情同意的获取过程应规范有效。如果研究过程中发现风险可能增加时,应再次获取研究参与者明示的知情同意。研究参与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者,应获得监护人的同意;研究参与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者,应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并获得研究参与者的赞同。研究参与者可在任何阶段无条件退出研究。5. 特殊要求5.1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对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进行基因组编辑研究时,严禁将编辑后的生殖细胞、受精卵或人胚用于妊娠及生育。开展涉及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以及体外人胚等基因组编辑研究时,样本来源须合法合规,且应对使用这些样本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予以充分说明,人胚体外培养等的剩余生物材料处理应遵守国际国内公认的伦理准则和技术标准。5.2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5.2.1 体细胞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体细胞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治疗或预防疾病。体细胞临床研究应基于基础研究证据,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前体外实验以获得开展临床研究所需的安全性、有效性循证。体细胞基因组编辑策略的使用,应有恰当的适应证,且必须与其他可替代治疗方法,如小分子疗法、生物制剂治疗、其他基因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卫生经济学等因素进行评估,充分论证体细胞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临床研究时,应特别关注是否有引起生殖细胞发生意外改变的证据。涉及人胚和胎儿体细胞的基因组编辑研究,还须审慎考虑并评估可能造成可遗传变异的风险,尤其是在人胚发育早期阶段,避免可遗传的基因组被编辑的风险。5.2.2 生殖系基因组编辑临床研究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包括引入自然界存在的变异、产生完全新的可能有益的遗传改变等。由于这些基因改变将可能作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传递给未来世代,因此需要更深入的伦理考量,包括但不限于:(1)编辑错误(脱靶)、编辑不完整的风险;(2)难以预测的有害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源自于目的基因组被编辑的过程中,与其他基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产生新的基因变异等;(3)改变的基因一旦被引入人类,将难以消除,并且不会仅仅保持在某一个社群或国家;(4)对某些群体的永久性基因“增强”,可能会有损人的尊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5)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应特别考虑个体和未来世代存在携带变异基因的可能性;(6)使用生殖系基因组编辑技术对人类演化(evolution)/衍化(derivation)的影响。目前进行任何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临床研究是不负责任和不被允许的。只有在对获益与风险以及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充分理解和权衡,安全性和有效性问题得以解决,已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经严格审慎的评估并在严格监管下,才可考虑开展临床研究。本指引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研究制定,定期评估,适时修订。 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分委员会2024年7月 主要参考文件[1] 《涉及人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2023)[2] 《科技伦理审查办法》(2023)[3] 《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202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202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2020)[7]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2019)[8]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8)[9] 《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安全管理办法》(2017)[10]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2001)[11] 《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1993)[12] Human genome editing: a framework for governance. (WHO, 2021)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30060[13] Human genome editing: Scie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 (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 2017). https://doi.org/10.17226/24623
  • 一图解读:基因编辑原来如此
    p  11月26日,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由于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被编辑,她们出生后即能抵抗艾滋病。不过,“基因编辑婴儿”一事宣布后引来多方质疑,质疑的内容集中于该项研究涉及的伦理问题、必要性和安全性。/pp  strong截至目前各关联方回应汇总:/strong/pp  原稿《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文章已检索不到 /pp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没做过此项目 /pp  深圳医学伦理委:试验未经医学伦理报备,已启动事件调查 /pp  伦理审查文件“签字”者:不知情、未参会、没签字 /pp  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已停薪留职,该研究未向学校报告。据中青报调查,贺建奎企业有南科大股份,临床试验获注册 /pp  超百位科学家联合声明:危害不可估量,强烈谴责 /pp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pp  贺建奎在一段团队视频中曾回应争议: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pp  两家专业学会(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编辑研究分会和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联合发声:对这一严重违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违背医学伦理和有效知情同意的违规临床应用表示强烈反对并予以严厉谴责。/pp  strong一图解读:基因编辑原来如此/strong/pp  虽然事件本身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但很多网友对基因编辑的原理或许并不熟悉。基因编辑抵抗艾滋病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伦理问题如此受到关注?在遥远的未来,基因编辑能为人类的生活作出贡献吗?看完下面这张图,你就了解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468" height="1400" title="111.webp.jpg" style="width: 521px height: 1403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c5a8ccbb-19d5-49d8-a7d1-d69ca702b9b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99" height="983" title="640.webp.jpg" style="width: 520px height: 97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3f3032f4-7a98-4b8b-9f60-55ad3e845a8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222222222222.webp.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4110a92-2f64-44a1-88c5-ac78c97c7ad8.jpg"//pp  实际上,目前人类对于基因的了解还很有限,没有几种人类疾病可以清晰明了地归咎于某一种基因。多数情况下,疾病通常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相互耦合的结果。未来,基因编辑需要探索与挑战的东西,还有很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p
  • 国家卫健委、科技部、中国科协、基因编辑国际峰会、NIH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
    p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一经公布,引起学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特别引发了法律和伦理方面的争议。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基因编辑国际峰会、NIH、等部门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以下为回应详细内容:/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国家卫健委/strong/span: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pp  国家卫健委高度关注近期有关“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信息,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当地和当地政府共同认真调查核实。/pp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始终重视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开展科学研究和医疗活动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进行。/pp  “目前媒体所报道的情况,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准则,相关部门和地方正在依法调查,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曾益新说。/pp  曾益新呼吁,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科学研究和应用更要负责任,更要强调遵循技术和伦理规范,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维护人类生命尊严。/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科技部/strong/span: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pp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临床操作在中国是明令禁止的,此次媒体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公然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条例,公然突破学术界伦理底线,令人震惊,不可接受,我们坚决反对。/pp  徐南平介绍,科技部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pp  “下一步,科技部将在全面客观调查事件真相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徐南平说。/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中国科协/span/strong:取消贺建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参评资格/pp  日前,中国遗传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会、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及一批科技工作者已相继发出严正声明,表明中国科技界的鲜明立场和坚定态度,反对挑战科学伦理的任何言行。/pp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中国科技界的形象和利益。我们对涉事人员和机构公然挑战科研伦理底线、亵渎科学精神的做法表示愤慨和强烈谴责。/pp  “中国科技界坚决捍卫科学精神和科研伦理道德的意志决不改变,坚决捍卫中国政府关于干细胞临床研究法规条例的决心决不改变,坚守科技始终要造福人类、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初心决不改变。”怀进鹏说。/pp  据悉,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加大面向科技界的科研伦理道德的教育力度,以“零容忍”的态度处置严重违背科研道德和伦理的不端行为,取消贺建奎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参评资格。/pp  “我们将继续加大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力度,为科技创新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态环境。”怀进鹏说。/pp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声明/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6f37ae99-063c-4f6a-b9dc-a1d1156fdcc7.jpg" title="医学科学院声明.png" alt="医学科学院声明.p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text-indent: 2em "基因编辑国际峰会宣读组委会关于人类基因编辑声明/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声明第一部分/pp  在2015年1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在美国华盛顿举办了一次国际峰会,峰会上讨论了人类基因编辑的科学、伦理和处理方法的问题。峰会组委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明确了能在现有规章和管理协议下进行的研究和临床应用领域。组委会同时强调,对任何可遗传的“生殖系”编辑进行临床使用都是不负责任的。另外,组委会也呼吁,对待这项飞速更新的技术,国际社会应该就它的益处、风险、前景进行更多的交流和讨论。/pp  以在人类基因组编辑领域促进深刻的国际讨论为己任,香港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国家科学院及美国国家医学院在香港举办了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以评估正在持续变化的科学前景、可能发生的临床应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人类基因组编辑的社会反响。作为第二届峰会的组织委员会,我们一方面为体细胞基因编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飞速突破而喝彩,另一方面则继续认为任何将生殖系编辑引入临床应用的举措在目前仍是不负责任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NIH对于贺建奎事件的声明/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对贺建奎博士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人类基因组编辑国际峰会上刚刚提出的科研工作深表关注,他描述了在人类胚胎中使用CRISPR-Cas9来敲除CCR5基因。他声称这两个被编辑后的胚胎随后被植入母体,并且女婴双胞胎已经出生。这项科研工作表明了贺建奎博士及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对国际伦理规范的有意忽视,这种行为是非常令人不安的。该科研项目主要是秘密进行的,在这些婴儿中抑制CCR5基因的必要性完全不能令人信服,知情同意过程似乎也非常值得怀疑,并且破坏脱靶效应的可能性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探讨。非常不幸的是,这种强有力的技术首次明显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系却是如此不负责任。/pp  目前正在香港进行迫切讨论,是否需要就此类研究的限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共识。如果没有这种限制,世界将面临大量同样考虑不周和不道德的科研项目带来的严重风险。如果这种史诗般的科学不幸事件继续发生,那么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将会被无可非议的公愤,恐惧和厌恶所掩盖。/pp  为了避免出现任何疑问,正如我们之前所说,NIH不支持在人类胚胎中使用基因编辑技术。/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贺建奎临时不参与29号的报告/span/strong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1月28日晚23点24分左右,基因编辑国际峰会给参会者发送邮件,贺建奎将不会出席29日下午的会议。/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033e75d9-33a9-46a0-ab95-6d300d4d9414.jpg" title="1.jpg" alt="1.jpg" width="289" height="510" style="width: 289px height: 510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9058cbad-060e-458d-a820-90023ee6d8be.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cience将基因编辑宝宝剔出2018年重大突破的评选/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2018年11月28日上午,Science评选了2018年重大突破的科研进展。基因编辑“中国宝宝' 强势入围,这也是众多参选的一匹大黑马。此消息一出,也是引来众多舆论,一时间满城风雨。11月29号上午,Science也悄悄把基因编辑宝宝剔出2018年重大突破的评选活动,并附上一则说明:“我们最初把基因编辑婴儿列为候选名单 现在我们删除了它,以避免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认为Science杂志认可了这一有悖道德科学研究工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1/uepic/ef1b2618-c7c0-4cc1-b9ba-4b8028c8b166.jpg" title="3.jpg" alt="3.jp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
  • 两会声音——基因编辑立法箭在弦上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两会上基因编辑立法的呼声更高。/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现阶段基因编辑在什么上能做,在什么上不能做,应该是法律要规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杨林花说,如果因为某个不良事件,将所有关于基因编辑的工作都叫停,那是不可取的。/span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基因编辑仅仅是一种工具,不能因为它砍坏了一棵树就放弃它,而应善加利用得到整片森林。杨林花忧心,如果“一刀切”造成整个领域研究的停滞,未来我国新型医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或许又会落后于其他国家很多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基因编辑法规制度建设正稳步推进/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应用上不太成熟的新兴技术一定要严格标准、依法管控,规范科研和临床行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基因编辑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立法很有必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此前,相关法规制度的建设正稳步推进。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121c6ccf-adbc-4e2d-acaa-6676ea08bc37.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介绍,基因编辑被业界称为“神剪”,用它在体细胞中将突变基因剪掉,替换为正常基因。目前比较明确的单基因遗传病完全有可能就会被治好,CAR-T在国外也已经被批准临床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认为,对包括基因编辑技术等立法应体现对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的管控,而对体细胞基因编辑、免疫细胞等的基因编辑(CAR-T治疗)应鼓励其规范应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国家卫健委的征求意见稿中,将生物技术进行了分级,基因编辑被列为高危生物技术,将采用相应的管理。但并未对该技术的应用范围进行更细化的分类。/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善加利用,意味着更细化、更多角度的法条、规则。“分级管理的思路是正确的。”于金明说。除了技术上的分级,还可以对试验申请单位实施分级:例如一个研究单位临床数据可信度一直非常高、有威信度高的专家参与,评级高一点 而如果经验不足、水平有限,需要降低评级,通过严格审查督促基因编辑临床试验的规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立法前要充分吸纳专业意见/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如何做到在制定法律时,制定更细化、更有适应性的条款?/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我对从事立法工作的专家说,一定要邀请这个行业资深的专家来参与法律的制定。”杨林花说,法律是“准绳”,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划线”,需要充分地调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立法委员会掌握专业的生物学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人们对基因认知的深度也会左右“准绳”的位置。例如,人们最初认为对细胞线粒体DNA的编辑,不会遗传,但后来的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编辑也会遗传,进入人类基因库。因此基因编辑立法也会包括对线粒体基因的编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这个技术本身没有这么简单,催生出的研究领域就更加复杂,让专业的人参加,从专业角度上进行把关,帮助法律逐步完善、更符合实际,既规范了研究应用,又发挥了基因编辑工具的优越性。”杨林花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此外,也应该在广泛争取医学科研人员专业意见的基础上再出台,他们如果有合理的建议应该吸纳。杨林花表示:“征求意见截止前,我一定会抽出时间好好看一下征求意见稿,并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意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伦理制度是立法“着力点”/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全国统管可能有难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没有把好“伦理关”是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最受诟病的地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3/uepic/91468831-2eee-4e1e-a7dc-17e731bbd5d1.jpg" title="2.jpg" alt="2.jp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现在有些伦理委员会的成员设置有些没有做过临床试验或基本知识的人也在内。没有科研基础的人员进入伦理委员会,不了解审查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把关就有问题。”杨林花说,虽然对伦理委员会的设置有成员组成规定,但各地掌握的政策并不严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按照现在的法规,通过伦理审查,就能进行医学探索的临床研究,那么谁来监督伦理审查是否合规、合法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为此,在国家卫健委的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由省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完成低风险生物技术临床的学术审查和伦理审查,而高风险的将由省级初审后,交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60天内完成审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杨林花认为,如果全国的所有相关实验都要上报,可操作性就没有保障了。“全国目前约有100多家公司在做CAR-T,按每个公司相关项目计算,短时间完成审查工作也有一定困难。”杨林花说,CAR-T还仅仅是基因编辑应用中一个很细分的领域,全国会有多少的相关临床研究,全部由国家一级进行伦理审查,60天如何完成审核任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相关专家表示,政府部门应转变思路,坚持“放管服”,着力进行监督和检查工作。/pp style="text-align: right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星/span/strong/p
  • 中美科学院院长就基因编辑准则在《科学》发文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联合美国国家医学院院长Victor J. Dzau、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Marcia McNutt在《科学》上发表一篇题为《来自香港的警示》社论,呼吁全球各国科学院携起手来,就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所应遵循的准则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上月,在香港举办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引起了轩然大波。一名来自南方科技大学的研究者贺建奎爆出,他对一对健康胚胎进行了基因编辑,使其能抵抗艾滋病,并使这对基因编辑的双胞胎出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事件发生后,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迅速发出声明称,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此类的临床应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社论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尽管峰会主办方、各国科学院以及有声望的科学领袖都在普遍谴责这项研究“令人深感不安”以及“不负责任”,中国也已启动了对该研究者行为的调查,但很显然,使用CRISPR-Cas9技术来编辑人类基因组,已经跑在了科学、医学共同体为应对复杂伦理及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努力的前面。/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当前,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指导方针和原则是基于充分的科学研究和伦理原则的。”社论称,“然而,此次事件突显出一种紧迫的需求,那就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赶在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被认为是一件可容许的事之前,就更加明确的准则及标准达成国际共识。”/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文章作者呼吁,各国科学院应迅速召集国际专家及利益相关者形成一份快速报告,来推动完善用于生殖目的的人类胚胎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及标准。作者认为,在召集国际专家、推动就负责任的基因编辑研究及临床应用达成广泛科学共识方面,国家科学院具有很大的优势。/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们坚信,建立基因编辑标准的国际共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标准能够避免研究者为从事危险和有违伦理的实验寻求借口,或寻找方便的实验场所。”文章作者同时强调,国际科学标准的建立,并不打算去替代各国的规章制度,反而可能会使各国的规章制度更加充实。/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社论称,基因编辑有朝一日是能够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但想要维持公众对这一问题的信任,学术共同体现在就要采取措施,来证明这种新的工具可以在具备能力、正当及善行的前提下被使用。但不幸的是,此次基因编辑事件恐怕在各个方面都已失败,鲁莽而草率的行为,会置人类生命于危险之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作者认为,仅仅建立标准还不够,人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国际机制,让科学家能够对不符合原则和标准的研究更加重视。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例如加快管理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个管理方案的“信息交换所”、致力于共同监管标准的长期发展,以及对计划及进行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实验,可以通过国际注册制度提升协调能力等。/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文章最后援引了著名的阿希洛马会议案例。40多年前,当DNA重组还是一项革命性的生物医学新技术时,其安全性和效果也曾引发关注,为此科学家召开了阿希洛马会议。在那次会议上,科学家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公开的讨论和辩论,最终,他们就一系列研究指导原则达成了共识,这些原则最终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基石。/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阿希洛马会议至今仍能为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白春礼等人强调,人们需要就人类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具体标准及准则达成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不仅涵盖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共同体,也应当将全社会囊括进来。/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这篇文章中,统领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及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四大学术机构的美国国家学院(美国最高学术团体)也表态称,愿意牵头为推动此事作出贡献。/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据了解,201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医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中科院联合组织的人类基因编辑峰会在美国召开首次峰会。会后,包括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在内的22名学者组成了人类基因编辑研究委员会,历经14个月研究后,向全球发布了人类基因编辑基本原则。/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其中,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的原则描述如下:有令人信服的治疗或者预防严重疾病或严重残疾的目标,并在严格监管体系下使其应用局限于特殊规范内,允许临床研究试验;任何可遗传的生殖系基因组编辑应该在充分的持续反复评估和公众参与条件下进行。委员会还特别就可遗传生殖系基因组编辑提出了10条规范标准。/p
  • 第一批基因编辑猪或流入餐桌!如何正确看待食品合成生物学发展?
    不知道大家能否想象,自家附近的超市上架的不再只有普通的肉类,还有经过基因编辑的猪肉和牛肉?要早个几十年,这一切或许难以想象,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基因编辑已经不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英国的 Genus 公司最近就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将这一幻想推至现实的前沿。他们成功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猪和牛的病毒抗性,这些经过编辑的动物不仅能抵抗某些疾病,还有望在未来减少畜牧业对抗生素的依赖。值得一提的是,Genus 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前向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提交申请,一旦获批,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和牛将上市售卖,流向我们的餐桌 ……不只是猪和牛,基因编辑还被用于创制水稻雄不育系。  基因编辑是也是育种利器  说到基因编辑食物,大家第一时间联想到的可能是转基因作物。事实上,作物转基因育种的历史已有 20 多年,诸如棉花、大豆、玉米等转基因作物已在多个国家种植。相比于转基因技术,因为基因编辑技术没有引入外来的基因片段而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逐渐得到了许多育种学家的青睐。基因编辑技术虽然从诞生到现在不过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已经被广泛地用于分子育种,主要用于改良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升作物的抗病和抗逆性。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基因编辑技术已经被用于降低玉米的植酸含量、增强水稻的抗白叶枯病能力、提升马铃薯的耐冷藏性。除此之外,基因编辑还被用于创制水稻雄不育系。传统的杂交水稻两系法需要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但是培育一个新的不育系需要至少几年时间,而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水稻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特异性编辑可以很快地创制一批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这对农业生产具有革命性意义。基因编辑不仅是育种的利器也是和医学领域的大热话题。  基因编辑在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在医学领域,基因编辑技术其实已经展示了其巨大的潜力。以 β 地中海贫血为例,这是一种由单一基因缺陷引起的遗传疾病,传统治疗方法包括终身进行血液输注或骨髓移植。然而,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在临床试验中成功地修改了患者的基因,从而恢复了正常的血红蛋白功能,这一进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可能彻底改变治疗此类遗传疾病的方法。  此外,基因编辑还在异种器官移植领域有着很大的潜力。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科学家们可以敲除猪体内与排斥反应相关的基因位点以及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基因位点。目前,异种移植治疗公司 eGenesis 已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了多个可以作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基因编辑猪。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 3 月,一位名叫理查德 斯莱曼的肾衰竭患者在麻省总医院进行了一次肾移植手术,而手术的肾脏供体正是异种移植治疗公司 eGenesis 提供的一头经过 69 处基因编辑的猪。就在前两天,猪肾移植又迎来了新突破。继世界首例猪肾活体移植患者出院还不到一个月,第二例也宣告成功!不仅如此,此次手术也是首次在活体中进行猪源胸腺与肾脏联合移植,为异种器官移植和降低人体免疫排斥提供了新的思路。截至到目前为止,患者均没有表现出器官排斥的迹象,且肾功能良好。然而,对于这样一柄利剑,怎么让其发挥作用,又不产生负面影响便值得有关方面进行探讨和深思。  基因编辑的未来:你会接受它吗?再回到前文的话题,如果有一天,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和牛流入了市场,走上了咱们的餐桌,大家会习惯它们的存在,并且毫无顾忌地食用吗?至少对于转基因的动物,市场的接受度并不高。比如,2015 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批准了一种生长快速的转基因三文鱼上市,成为全球首例获批的转基因动物食品,但市场对于这种三文鱼并不买单。  对于基因编辑的动物,比如猪或者牛,想要大众和市场能够接受,就需要让大众对这类技术的优缺点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和了解。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或许是通过开放和包容的对话,让科学界、政策制定者、行业代表及公众可以共同探讨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确保科技进步同时带来社会价值和伦理的提升。此外,建立一个全面的监管框架同样十分重要。目前,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努力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指导原则。例如,欧洲联盟正在研究如何更新其遗传修饰生物的监管政策,以适应 CRISPR 等新兴技术的特点。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也在审查其政策,确保任何基于基因编辑的产品在上市前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和效果评估。可以确定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医疗和农业改进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众多伦理和道德的挑战。未来我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 如何投稿英文期刊,来自编辑的十条建议
    对于母语并非英语的我们,在写论文投稿英文期刊时,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近,BioTechniques杂志的编辑们介绍了一系列英文写作技巧,希望能够帮大家把稿件写得更好。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如何处理好关键一步&mdash &mdash 投稿。  本文基于投稿中的常见问题,以编辑视角给出了十条宝贵的建议。以下这些窍门虽然不能保证你的稿件一定被采用,但至少能让你的投稿对编辑和审稿人更有吸引力。  1. 了解想要投稿的刊物  每一份杂志都有自己的宗旨和覆盖领域,这样的信息在它们的网站上都有介绍。近年来,新刊物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电子投稿又逐渐成为主流,作者们很容易忽视不同杂志的投稿指南,不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说实话,再没什么比这样的事更令编辑心烦了,了解杂志是投稿之前的必修课。  2. 了解投稿程序和格式要求  所有杂志对稿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稿件应采取什么格式,投稿需要提供什么材料等等。有些杂志甚至对不同类型的稿件会提出不同的要求,BioTechniques杂志就是这样。如果你忽视这些要求,编辑们可能就不会认真对待你的来稿。  3. 使用主动语态  听起来很简单是不是?实际上,使用主动语态是一种表达技巧。主动语态对于投稿而言是不是真的这么重要呢?让我们来举两个例子:  例1:被动语态  &ldquo Here we have demonstra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when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are added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can often times be increased.&rdquo   例2:主动语态  &ldquo Here we show through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 that adding three additional amplification cycles to the existing protocol often increases the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看到了吧,使用主动语态的句子要容易理解得多,这样的表述还提升了语句的影响力。  4. 避免冗长的表述  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句子作进一步的修改,去掉含义模糊的表述(例如&ldquo a variety of experiments&rdquo )让句子说服力更强。  例3:浓缩  &ldquo Here we show that adding three amplification cycles increases final product yield. &rdquo   我们可以看到,句子越简练就越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  5. 进行仔细的核查  每个人都免不了犯错误,你的论文稿也不会那么容易就毁在几个错别字上。不过,语法和格式漏洞百出的论文,很难博得编辑和审稿人的好感。我们在投稿前应该仔细检查整篇文章,甚至请&ldquo 外援&rdquo 来帮忙校对。因为对文章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忽略掉其中的问题。在使用特殊术语或缩写时,检查用词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也很重要,尤其是论文不同部分由不同作者完成的时候。  6. 好好写投稿信  写投稿信是投稿的一个关键步骤,这封信往往是杂志编辑对你的第一印象。投稿信应当用1-2句话直截了当地概括你的研究和关键发现。这句话最好不要直接从摘要中复制,应该写的更简短但不那么正式。此外你还应当说明,这篇文章符合这个杂志的宗旨和范畴。  7. 全面了解参考资料  当编辑给你的研究定位时,简介部分用到的参考资料是非常重要的。前文已经说过,现在的期刊比十年前多得多,因此彻底的文献检索和适当的引用很有必要,只有这样读者才能正确理解这项研究在整个领域中的地位。此外,彻底的文献检索也能增强你对相关领域现状的理解,有助于写出更有影响力的投稿信。  8. 注意图片和说明的格式  对于图片和说明,所有杂志都有自己的特殊规定。然而这样的规定很容易被作者们忽视,尤其是我们被拒稿后再投给另一份杂志时。这样的疏忽只会毫无疑义地拖长整个审稿过程,而你的论文会因为格式问题被打回来。  9. 别怕向编辑提问  编辑和审稿人并不总是正确的,他们有时也会犯错误,在回信时给出不清晰的修改意见。这时你不必埋头苦想修改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实验。更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直接联系编辑问一问他需要些什么,以及他提出修改意见的原因。编辑们是非常乐意进行解释的,这往往是缩短审稿时间提高效率的最好办法。  10. 如何有效地进行反驳  在收到拒稿或者修改建议之后,我们可能需要对此进行反驳,这时应当采取恭敬有礼的态度。一般来说,这样的回复都是两三个编辑和几个审稿人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因此,email里简单说一句&ldquo 你们错了,重新考虑下&rdquo ,是不能让编辑们改变决定的。成功的反驳,需要解决编辑或审稿人所担心的问题。这一阶段不要发送修改后的论文稿,如果编辑们提出的主要问题没有解决,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去看。此外,就算你成功反驳了编辑们的意见,他们通常还是会要求你做出特定修改然后再提交稿件。  原文检索:  Special Series: Manuscript Tips
  • 《自然-生物技术》首声明否定韩春雨基因编辑,明年1月完成调查
    北京时间11月29日日凌晨, 在围绕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NgAgo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上争论达半年之久后, 发表该论文的《自然—生物技术》(NBT)终于发布声明称,其于今日发表的Toni Cathomen及同事(编注:美德韩三国的研究团队)的通信文章,可能会否定韩春雨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NBT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其将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对韩春雨NgAgo实验的调查。以下是“声明”全文。  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的“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一文的声明  《自然-生物技术》今天就此前发表的韩春雨及同事所著论文“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发表了“编辑部关注”,并发表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题为“利用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NgAgo)未能检测到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  《自然-生物技术》已审慎考虑过所有关于韩春雨及同事原著论文的评论。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一篇论文在发表后遭到批评,我们都会对各种批评进行审慎和全面的评估,此次也不例外。今天,我们不仅发表了Toni Cathomen及同事的通信文章,这可能会否定原论文所称的有效编辑内源性基因的这一主要发现 而且我们还连同原论文一起发表了“编辑部关注”,以确保读者知晓Cathomen及同事的论文,以及另外一篇在别处发表的论文(doi:10.1007/s13238-016-0343-9)所提出的担忧。目前,原论文的作者中有两位,即韩春雨和沈啸,已同意我们的发表这一“编辑部关注”,而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则认为这并不合适。  《自然-生物技术》认为,让原作者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对上述通信文章所提出的担忧展开调查,并补充信息和证据来给原论文提供依据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将继续与原论文的作者保持联系,并为他们提供机会,以在2017年1月底之前完成其调查。届时,我们会向公众公布最新进展。  编辑部关注: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  《自然-生物技术》的编辑就上述论文发表“编辑部关注”,以提醒读者人们对原论文结果的可重复性存有担忧。此次,我们发表三个团队的实验结果(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他们都设法去重复韩春雨及同事发表在原论文中图4的结果,这一关键图表展示了对哺乳动物细胞内源性基因位点的编辑。这些团队无一能在任何位点,或在任何高于检测方法敏感度的条件下观察到NgAgo所诱发的变异。另外一组作者在《蛋白质与细胞》期刊也报告了类似结果(doi:10.1007/s13238-016-0343-9)。  我们和论文作者进行了沟通,他们正在调查造成可重复性缺乏的潜在原因。我们向其告知了这一声明。尽管调查仍在进行中,但韩春雨和沈啸同意我们的发布这一编辑部关注,高峰、姜峰和Yongqiang Wu则认为目前并不合适。这些调查一旦完成,我们会向读者提供最新信息。  以下为英文原文  Statement regarding“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Han Chunyu and colleagues, published in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Biotechnology is today publishing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alongside a Correspondence entitled “Failure to detect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Toni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in relation to a previously published paper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by Chunyu Han and colleagues.  Nature Biotechnology has carefully considered all comments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paper by Han and colleagues. As in all cases where apaper encounters criticisms after publication, we have undertaken a careful and thorough evaluation of these criticisms. Today, we are publishing not only a Correspondence by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that may refute the main finding of efficient editing of an endogenous gene claimed in the original paper, but also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alongside the original paper to ensure that readers are aware of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e paper by Cathomen and colleagues and a report published elsewhere in the literature(doi:10.1007/s13238-016-0343-9). At this time, two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paper, Chunyu Han and Xiao Shen, agree with this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whereas Feng Gao, Feng Jiang and Yongqiang Wu do not feel that it is appropriate.  Nature Biotechnology believes that it is important for authors to be able to investigate the concerns raised by the Correspondence and to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evidence to support their paper if they are able to do so. Thus, we will continue to liaise with the authors of the original paper to provide them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do that by January 2017. An update will be provided to the community at that time.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  The editors of Nature Biotechnology are issuing an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regarding this article to alert our readers to concerns regard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the original results. At this time, we are publishing the results of three groups (http://dx.doi.org/10.1038/nbt.3753) that have tried to reproduce the results in the critical Figure 4 in the original paper by Han and colleagues, which demonstrates editing of endogenous genomic loci in mammalian cells. None of the groups observed any induction of mutations by NgAgo at any of the loci or underany of the conditions tested abov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assays used. Similar results have been recently reported by a different group of authors in Protein& Cell(doi:10.1007/s13238-016-0343-9).  We are in contact with the authors, who are investigating potential causes for the lack of reproducibility. The authors have been informed of this statement. While the investigations are ongoing, Chunyu Han and Xiao Shen agree with this 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 Feng Gao, Feng Jiang and Yongqiang Wu do not feel that it is appropriate at this time. We will update our readers once these investigations are complete.    三国科学家表示使用NgAgo无法检测到基因组编辑效果  《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韩国首尔大学、德国弗莱堡大学和美国梅奥研究生院的10位学者的来信显示,三个独立的实验小组利用NgAgo未能发现基因组编辑的迹象。  “三个小组都合成了5’磷酸化的gDNA序列,使用高峰等人在Addgege提供的NgAgo质粒去转染相同的细胞系,并分析了基因组DNA寻找基因编辑的迹象。”  “尽管在报道的三种细胞系中做优化NgAgo介导的基因组编辑的不同尝试,但未能检测到成功编辑靶向序列的证据。”这十位科学家在来信中说。  “我们认为,在设计用于复制Gao等人的条件下,同时转染编码NgAgo的质粒DNA和单独的5'磷酸化单链gDNA不足以诱导在原始研究中报道的培养的人细胞中的indel,实现基因编辑。”  10位署名作者名单  Seung Hwan Lee,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   Giandomenico Turchiano,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   Hirotaka Ata,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研究生院   Somaira Nowsheen,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研究生院   Marianna Romito,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德国弗莱堡大学生物研究院   Zhenkun Lou,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肿瘤研究部   Seuk-Min Ryu,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国立首尔大学化学系   Stephen C Ekker,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诊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部   Toni Cathomen,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中心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所、慢性免疫缺陷中心,德国弗莱堡大学医学部   Jin-Soo Kim,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基因组工程中心,国立首尔大学化学系。
  • 早报:RNA编辑为精确癌症治疗带来新希望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ancer Cell杂志上,由MD安德森癌症中心生物信息学和计算生物学副教授梁晗博士以及Gordon Mills博士领导完成,梁晗博士研究组研究兴趣包括开发生物信息学工具,更好地分析癌症基因组数据,泛癌症基因组分析,RNA编辑和癌细胞的进化过程。 此前,梁晗博士研究组通过调查13种癌症类型,在分子水平上认识了性别对不同癌症的影响,也从一个方面指出了性别特异性治疗的需要。(从癌症基因组中寻找性别差异) 在最xin这项研究中,梁晗等人发现了一种特定类型的RNA编辑方法:A-to-I RNA编辑在癌细胞蛋白质变异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RNA编辑是RNA分子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过程。之前科学家认为这个过程在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很罕见,现在的研究表明RNA编辑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 由于癌症可能源自极其不同的蛋白质类型和突变,因此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要有对蛋白质“基因组”更好的理解,后者也就是蛋白质组学了。了解促成蛋白质变异和多样性的分子机制是当今癌症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 梁晗博士表示,“利用来自癌症基因组图谱和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的数据,我们的这项研究提出了许多直接证据,证明A-to-I RNA编辑是癌细胞中蛋白质组多样性的来源,因此,RNA编辑是一种理解癌症分子机制,研发精确癌症治疗的一种新模式。” “如果一种蛋白质只在肿瘤蛋白质中被高度编辑,而正常蛋白质不被高度编辑,那么就有可能被设计成为抑制编辑突变蛋白的特殊药物。” 很早之前,科学家们就知道A-to-I RNA编辑能帮助细胞调整RNA分子,从而产生能改变DNA“说明书”的核苷酸序列,这会影响蛋白质如何产生以及它们如何在细胞内组装。 在最xin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A-to-I RNA编辑如何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来促进乳腺癌蛋白质出现多样性的分子机制:一种称为衣被蛋白亚单位α(COPA)的蛋白质,在A-to-I RNA编辑后,能在体外增加了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风险。
  • 关于编辑《中国分析仪器商务手册》的征稿通知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于近日启动了《中国分析仪器商务手册》的征编工作,征稿通知如下:  关于编辑《中国分析仪器商务手册》的征稿通知  理事单位、会员单位、相关企业:  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工业监控、环境保护、生物化学和医疗、空间探索及军事等领域,是满足定性、定量、常量、微量以及痕量分析等特定需求分析的重要科学工具。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智能、高端分析仪器已成为仪器仪表行业新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抢占尖端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近几十年来,我国工业因过快发展、非良性竞争,加之化肥、农药、激素、添加剂的过度滥用,造成环境、大气、水体污染日趋严重的后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不仅环保分析需求巨大,而冶金、制造等工业分析需求也在扩大,随着海洋安全、国防建设的紧迫需要,以及航空航天、登月工程等尖端高科技项目开发的需要,对高端分析仪器的需求日益增强。当前是实现强国梦的关键机遇期,为了及时总结、推广、应用、提升国内分析仪器的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缩短高端产品研发周期、节约巨额成本、使国际知名品牌分析仪器直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了使分析仪器开发商、生产商、代理商、销售商、原材料供应商互通信息、实现有效对接、方便采购与商务合作,十分必要把我国分析仪器创新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结集成册推广,促进本行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会决定组织行业专家共同编辑《中国分析仪器商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手册》分为三卷,上卷为分析仪器制造供应商 中卷为分析仪器制造商 下卷为分析仪器使用的用户。  作为本行业当务之急,对该书的出版发行则是应需而生。《手册》作为本行业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编辑任务繁重,需要全行业的鼎力支持。为保证及时、顺利地完成编辑任务,《手册》编委会委托北京亿洋天成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负责本书设计、制作、出版发行等工作,望各有关单位接到通知后,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完成这项艰巨工作。  (备注:1、本书征编工作2013年11月启动,2、编辑具体要求详见附件。)  附件:征稿通知
  • 美农业部声明对农作物基因编辑不作监管
    p  美国农业部28日针对农作物育种创新技术发表一份声明,称目前不会对使用一些新技术育种的农作物进行监管,其中包括基因编辑技术。/pp  声明称,根据现有生物技术法规,农业部不会、也没有任何计划对使用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在内的新育种技术培育的农作物进行监管,前提是它们不是有害植物或利用植物害虫开发的。/pp  声明指出,越来越多的育种者正在使用新技术生产新品种,这些新技术,如基因编辑技术,扩大了传统农作物育种的工具库,能更快、更精准地培育出农作物新性状,可在育种方面节约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pp  与通常所说的转基因技术不同,基因编辑技术无需转入外源遗传物质,而是使用CRISPR-Cas9等技术手段对植物自身基因进行编辑,进而培育出不含外源DNA(脱氧核糖核酸)的作物。而美国现行法律规定,只有由细菌等植物病原体或其DNA构建的转基因作物被认定为“管制作物”。此次声明表明了农业部对基因编辑作物的态度:不对其进行监管。/pp  农业部部长桑尼· 珀杜在声明中说:“植物育种创新前景广阔,新技术有助于增强农作物抗旱、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加营养价值,还有助于消除过敏原。”他强调,农业部不会放弃自身的监管责任,而是要在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寻求创新,他们将继续以技术为中心的现代化监管方式,推动农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安全。/pp  农业部是美国管理食品和农业技术产品的三大联邦机构之一,其与环境保护局(EPA)和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共同负责制定生物技术法规框架,确保这些产品对环境和人类安全。其中农业部着重于保护作物安全,FDA监督食品和饲料安全,EPA则负责管理农药的销售和测试。/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