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波尔定碱

仪器信息网波尔定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波尔定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波尔定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波尔定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波尔定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波尔定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波尔定碱相关的解决方案。

波尔定碱相关的论坛

  • 【资料】波尔多液的杀菌机理!

    波尔多液为天蓝色胶体,其有效成分是碱式硫酸铜—Cu2(OH)2SO4,碱式硫酸铜不溶于水。既然碱式硫酸铜不溶于水,波尔多液是怎样进行杀菌的呢?其实波尔多液本身并没有杀菌作用,因为碱式硫酸铜不溶于水,不能产生Cu2+,只有把它转化为可溶物,产生Cu2+ 才能挥杀菌作用。怎样实现这个转化呢?当波尔多液喷洒在植物表面时,由于波尔多液的粘着性而吸附在作物表面。此时由于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酸性液体,以及病菌入侵植物细胞时分泌的酸性物质,使波尔多液中少量的碱式硫酸铜转化为可溶物,产生少量可溶性Cu2+ ,Cu2+进入病菌细胞后,会使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同时Cu2+还能使细胞中某种酶受到破坏,因而妨碍细胞代谢作用的正常进行。Cu2+还能与细胞质膜上的阳离子(H+、Cd2+、K+、NH4+)发生交换吸附而使之中毒,因此波尔多液能够杀菌。

  • 硫化钴激子波尔半径

    求硫化钴激子波尔半径的公式和相应的参数。[img]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3/05/202305041252343752_8659_5991592_3.png[/img]

  • 【转帖】量子力学的引路人--玻尔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07~1962.11.18)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学习,先在剑桥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几个月后转赴曼彻斯特,参加了以欧内斯特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从此和欧内斯特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   1913年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7年5、6月间,玻尔曾经到过我国访问和讲学。1939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1947年丹麦政府为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任。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编辑本段]二、科学成就  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原子结构理论   在191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中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原子物理学开辟了道路。    2.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1930年哥本哈根会议  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领导这一研究所先后达40年之久。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3.创立互补原理  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性观点,试图回答当时关于物理学研究和一些哲学问题。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   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排比“我们的经验”,因果性概念已经不敷应用了,必须用互补性概念这一“更加宽广的思维构架”来代替它。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受到了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学者们的拥护,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样有影响的学者们的反对。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爆发了历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至今并无最后的结论,而且看来离结束还很遥远。    4.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成就   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学和有关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以外,对原子核问题也是一直很关心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如此等等。这种模型能够解释某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种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这种颇为简单的关于核反应机制的图像至今也还有它的用处。   当L.迈特纳和O.R.弗里施根据O.哈恩等人的实验提出了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种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并且预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变的是铀-235而不是铀-238。他和J.A.惠勒于1939年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期间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核能的大规模释放。  玻尔和爱因斯坦是在1920年相识的。那一年,年轻的玻尔第一次到柏林讲学,和爱因斯坦结下了长达35年的友谊。但也就是在他们初次见面之后,两人即在认识上发生分歧,随之展开了终身论战。他们只要见面,就会唇枪舌剑,辩论不已。1946年,玻尔为纪念爱因斯坦70寿辰文集撰写文章。当文集出版时,爱因斯坦则在文集末尾撰写了长篇《答词》,尖锐反驳玻尔等人的观点。他们的论战长达30年之久,直至爱因斯坦去世。但是,长期论战丝毫不影响他们深厚的情谊,他们一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爱因斯坦本来早该获得诺贝尔奖,但由于当时有不少人对相对论持有偏见,直到1922年秋才回避相对论的争论,授予他上年度诺贝尔物理奖,并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玻尔。这两项决定破例同时发表。爱因斯坦当时正赴日本,在途经上海时接到了授奖通知。而玻尔对爱因斯坦长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深感不安,怕自己在爱因斯坦之前获奖。因此,当玻尔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写信给旅途中的爱因斯坦。玻尔非常谦虚,他在信中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绩,是因为爱因斯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爱因斯坦能在他之前获得诺贝尔奖,他觉得这是“莫大的幸福”。爱因斯坦在接到玻尔的信后,当即回了信。信中说:“我在日本启程之前不久收到了您热情的来信。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象诺贝尔奖一样,使我感到快乐。您担心在我之前获得这项奖金。您的这种担心我觉得特别可爱——它显示了玻尔的本色。”

  • 【分享】B原子物理学家 尼尔斯玻尔

    中文名称: 尼尔斯玻尔   外文名: Bohr,Niels   生卒年: 公元1887--1962   洲: 欧洲   国别: 丹麦   省: 哥本哈根   尼尔斯玻尔(Bohr,Niels)1887年10月7日生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生理学教授.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玻尔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已经在父亲的指导下,进行了小型的物理实验。1903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1907年,根据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利的著作,玻尔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水的表面张力问题。自制实验器材,通过实验取得了精确的数据,并在理论方面改进了瑞利的理论,研究论文获得丹麦科学院的金奖章。1909年获科学硕士学位,1911年,24岁的玻尔完成了金属电子论的论文,从而在哥本哈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他发展和完善了汤姆生和洛伦兹的研究方法,并开始接触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论文答辩之后,他起初在英国剑桥大学汤姆生领导下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由于对卢瑟福的仰慕,又在曼彻斯特大学的卢瑟福实验室工作了4个月。当时正值卢瑟福提出了他的原子核式模型.人们把原子设想成与太阳系相似的微观体系,但是在解释原子的力学稳定性和电磁稳定性上却遇到了矛盾.这时玻尔开始酝酿自己的原子结构理论。玻尔早在大学作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时,就考察了金属中的电子运动,并明确意识到经典理论在阐明微观现象方面的严重缺陷,赞赏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在电磁理论方面引入的量子学说。玻尔回到哥本哈根以后,在1913年初根椐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发展了对氢原子结构的新观点。在卢瑟福的帮助下他的一篇《论原子和分子结构》的长篇论文,于1913年分三次发表在《哲学杂志》上。玻尔在这篇幅著作中创造性把卢瑟福、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思想结合起来了,把光谱学和量子论结合在一起了,提出了量子不连续性,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此论文被他的学生罗森菲尔德誉为“伟大的三部曲”。1913年9月,经福勒的助手伊万斯所做的实验证实,玻尔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使玻尔的理论经受了一次实践的考验,并在整个物理界取得了"轰动性的效果"。1916年玻尔接受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讲席,1920年哥本哈根大学根据他的倡议,成立了一个理论物理研究所,他担任所长,玻尔担任这个研究所的所长达四十年,起了很好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在他的周围聚集着许多有为的青年理论物理学家,如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他们互相磋商,自由讨论,不断创新,最后发展成了有名的“哥本哈根学派”。1921年,玻尔发表了“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长篇演讲,阐述了光谱和原子结构理论的新发展,诠释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对周期表中从氢开始的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作了说明,同时对周期表上的第72号元素的性质作了预言。1922年,发现了这种元素铪,证实了玻尔预言的正确。1922年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二十世纪30年代中期,玻尔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对由中子诱发的核反应作出了说明,相当好地解释了重核的裂变。1943年,玻尔从德军占领下的丹麦逃到美国,参加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但对原子弹即将带来的国际问题深为焦虑。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玻尔很快回到了丹麦继续主持研究所的工作,并大力促进核能的和平利用.1962年11月18日,玻尔因心脏病突发在丹麦的卡尔斯堡寓所逝世,享年75岁。相关研究领域:原子物理核反应理论相关作品:《论原子和分子结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相关奖项:1、获得丹麦科学院的金奖章2、1922年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分享】我国玻尔兹曼常数定义研究取得新突破

    国际计量委员会 (CIPM)建议采用自然基本常数—玻尔兹曼常数kB来定义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准确绝对地测量玻尔兹曼常数,使其不确定度达到新定义可以接受的水平,是国际计量界面临的极大挑战。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该常数重新定义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12月28日,此课题通过了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该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定程圆柱声学法的玻尔兹曼常数测量装置,新获得的玻尔兹曼常数kB =1.3806515×10-23 J•K-1,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达到4.1*10-6,与国际科技基本常数委员会(CODATA) 2006年公布值的相对偏差小于1*10-6,成为目前国际计量界已获得的4个 (美、英、法和中国)最高准确度的测量结果之一。对于我国参与温度单位开尔文的重新定义与国际温标赋值、紧跟国际温度计量的发展趋势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现代计量基准研究”的支持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于2007年起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据课题负责人张金涛研究员介绍,该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定程圆柱声学共鸣法玻尔兹曼常数测量系统,该方法独立于欧美国家计量院采用的球形或准球形声学共鸣法,受到国际温度计量界的广泛关注。

  • 【转帖】奥格尼尔斯玻尔--父子状元--辞世

    9月8日,丹麦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奥格尼尔斯玻尔(Aage Niels Bohr)在丹麦逝世,享年87岁。 奥格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世界物理学界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尼尔斯玻尔(全名为:尼尔斯亨瑞克大卫玻尔, 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的儿子。其父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1922年,就在奥格尼尔斯玻尔出生的同一年,尼尔斯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世纪20年代,由于在量子力学上的不同见解,他曾经与另一位物理学界泰斗爱因斯坦展开了有名的玻尔-爱因斯坦论战,这场论战一直持续到爱因斯坦去世。在二战前后,尼尔斯玻尔一直是世界原子物理的领军人物,据说当时他如同物理界的神一般受到大家尊敬。

  • 【原创大赛】波尔定碱与异波尔定碱质谱裂解机理及区分

    【原创大赛】波尔定碱与异波尔定碱质谱裂解机理及区分

    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3_530234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3_530235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5_530239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6_530240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8_530241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19_530242_2359621_3.jp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4/12/201412301621_530243_2359621_3.jpg

  • 〇rbitrap(wy19871124)请进——原创奖励

    〇rbitrap(wy19871124)请进——原创奖励

    @wy19871124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6_649027_1604317_3.jpg1220——〇rbitrap(wy19871124)原创文章:波尔定碱与异波尔定碱质谱裂解机理及区分原创奖励,感谢参赛!

  • 王水与诺贝尔奖章的故事~

    王水与诺贝尔奖章的故事~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 而帮助玻尔如其所愿的溶液就是水中之王--王水。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5/201205291024_369044_2417337_3.jpghttp://pic2.xilu.com/200911/12705516/view_4e09834195.jpg

  • 中国科大观察到光子“非波非粒,亦波亦粒”的量子特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研究组首次实现了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制备出了粒子和波的叠加状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9月的《自然—光子学》上。英国著名量子物理学家Adesso教授和Girolami教授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察”栏目以《波-粒叠加》为题,撰文评述了这一研究成果。《自然—物理学》杂志也以《选择的问题》为题,在“研究亮点”栏目报道了该成果。 光是什么?这是个古老的科学问题。三个世纪以来粒子和波的概念就一直是对立的,比如牛顿最初的粒子说和胡克及惠更斯的波动说。现在人们对光的理解可以归结为玻尔的互补原理,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波动性和粒子性这两种属性即对立又互补,一个实验中具体展示哪种属性取决于实验装置。比如在由两块分束器构成的马赫-曾德干涉仪中,单个光子被第一个分束器分到两个路径上,在第二个分束器所在位置重合。如果我们选择加入第二个分束器,则构成干涉仪,有干涉条纹,观测到波动性,反之如果选择不加第二个分束器,则不能构成干涉仪,没有干涉条纹,观测到的是粒子性。马赫-曾德干涉实验是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的。 然而,存在一种隐变量理论认为,光子是有自由意志的,在进入干涉仪之前光子就“察觉”到有没有第二个分束器,然后光子根据它“察觉”到的信息决定自己经过第一个分束器的方式,从而展现粒子性或波动性。为了检验这种隐变量理论和量子力学孰是孰非,玻尔的学生惠勒于1978年提出了著名的延迟选择实验,即实验者延迟到光子已经完全经过第一个分束器之后再选择加不加第二个分束器。 在经典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中,探测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实验装置,即加与不加第二个分束器,是相互排斥的,因此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能够同时展现出来。李传锋研究组设计出一种量子实验装置,巧妙地利用偏振比特的辅助来控制测量装置,使得测量装置处于探测波动性与探测粒子性的两种对立状态的量子叠加态上。他们利用自组织量子点产生的确定性单光子源作为输入,实现了量子的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排除了光子有自由意志的假设,并首次观测到了光的波动态与粒子态的量子叠加状态。实验结果显示,处于波粒叠加态上的光子,既不象普通的粒子态那样没有干涉条纹,也不象普通的波动态那样表现出标准的正弦形干涉条纹,而是展现出锯齿形条纹这样一种“非波非粒,亦波亦粒”的表现形式。 《波-粒叠加》一文高度评价这项工作:“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实现挑战互补原理设定的传统界限,在一个实验装置中展示光子可以在波动和粒子两种行为之间相干地振荡”。《选择的问题》一文则评价该成果“重新定义了波粒二象性的概念”。 量子实验装置的引入,使得人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就好像给人们安上了一双“量子的眼睛”,能够看到经典探测装置观察不到的物理现象。此项研究工作拓展和加深了人们对玻尔互补原理的理解,揭示了互补原理和叠加原理间的深层次关系,也使得人们对“光是什么”这个萦绕千年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该项研究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http://www.cas.cn/ky/kyjz/201209/W020120904508113858909.jpg《自然—光子学》杂志封面

  • 青菜发荧光所为何?

    陆女士:“这菜已经买了三四天了,你要是仔细看吧,它绿杆上好像发荧光似的那种感觉,然后呢,几天它也不坏,也不烂,也不蔫。”  听过萤火虫会发荧光,可没听过绿色青菜也会发荧光的。陆女士本以为是自己眼花,但仔细瞅瞅,确实有发现。 这一下陆女士可不敢扔了,也没舍得扔,在家里放了几天后,居然也没见着菜叶发蔫变坏。陆女士心里更加不安了。   网上一搜,发现遇见这种情况的人还真不少。很多人在网上提出疑问,青菜叶柄处有蓝色粉末,非常害怕。青菜上蓝绿色的斑点是农药吗?青菜梗上残留蓝色粉末,吃着安全吗?大家在青菜上发现的蓝色印记,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觉得这是菜叶时间长了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有人觉得这可能是农药残留。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营养师:“菜叶上的蓝绿色很可能是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有可能是菜贩,直接洒在菜叶上面,让菜叶显得更加翠绿,还有一种就是也有可能是,菜农在种植过程中,喷洒过波尔多液,那么波尔多液的成分呢,它里面有一种成分也是硫酸铜。”  什么?硫酸铜溶液?调查员在网上查了一下,这硫酸铜属于重金属盐,硫酸铜溶液属于一种有毒溶液,误食会导致中毒。如果达到一定剂量,还会导致死亡。另外营养师告诉我们,如果是硫酸铜溶液,会呈弱酸性。如果是农药波尔多液,会呈碱性。而如果是正常的水分溶液,应当呈现出中性。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PH值的测试。 我们将菜梗上印有蓝绿色处用剪刀剪开,与PH试纸充分接触。究竟结果会是什么样呢?   “这个数值上来看呢,它还是稍稍有点偏碱性的,因为它本身的量比较少,那么测出的碱性就比较少,就证明就是说,这个油菜上面的蓝颜色是波尔多液,铜离子的这个重金属的蓄积,长期之后呢,会形成一种慢性的中毒,主要是损伤我们的肝脏。”来源: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