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马毒素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菌f.moniliforme和f.proliferatum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繁殖所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到目前为止,发现的伏马菌素有FA1、FA2、FB1、FB2、FB3、FB4、FC1、FC2、FC3、FC4和FP1共11种。粮食在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易受上述两种真菌污染,特别是当温度适宜时,更利于其生长繁殖,从而产生出一类结构性质相似的毒素,其中FB1是其主要组分占60%以上,其毒性也最强。因此,伏马毒素可以通过粮食加工、饲料生产等过程对畜牧业乃至人类健康产生较严重的危害。FB1对食品污染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制品,其污染的饲料主要为以玉米为原料的饲料。1996年我国对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中FB1污染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污染。我国食道癌高发区林县的玉米伏马菌素污染率为48%。因此,人们怀疑该地区食道癌高发与食用污染此毒素玉米相关。该毒素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年来首先进行研究的几种霉菌毒素之一。早在1988年南非科学家就对食道癌发病率高和低的地区进行过调查,食道癌发病率与主食玉米受伏马毒素污染呈正相关,进一步的动物试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1994年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对食道癌高发区的河南省林县进行了一次调查,发现该地区主食玉米中伏马毒素水平高达30~50mg/kg,发霉玉米中伏马毒素最高值达118.4mg/kg。目前伏马毒素引发食道癌的机理还不清楚,需进一步确证和研究。Pribolab®(普瑞邦)应用免疫亲和柱净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荧光检测器检测可提供伏马毒素测定的HPLC检测方案,得出的结果准确可靠,检出限好,是一种很好的检测伏马毒素的方法。
以下是xcm-105051版友给我的站短,希望大家一起来帮忙,谢谢!您好,我现在正在用日立的F-7000来检测伏马毒素,伏马毒素本身没有荧光,用OPA试剂衍生后再来测,但衍生后的化合物不稳定,荧光会随着时间衰减。 伏马毒素是溶于乙腈:水=1:1的溶液中的。所以我配制了一系列浓度的伏马毒素标准溶液,空白是乙腈水(因为空白与OPA试剂衍生后也有荧光,但低于系列浓度的伏马毒素衍生后的荧光值)。然后对分别空白和系列浓度的伏马毒素衍生后进行时间扫描。分别计算前30S的荧光平均值,再绘制标准曲线。 问题是每次的的标准曲线结果都比较好(相关系数能到0.99以上,),但是每天和每天测的荧光值有一定差别,就是曲线方程不一样。 这是因为是有系统误差呢?还是荧光受条件因素较多,所以每次的都不一样呢? 还有就是我应该怎样来调零和扣除空白呢?
伏马毒素的危害伏马毒素(Fumonisin,FB)是由镰刀菌属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对食品污染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主要污染玉米及玉米制品。动物试验和流行病学资料已表明,伏马菌素主要损害肝肾功能,能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和猪肺水肿等,并与我国和南非部分地区高发的食道癌有关,现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注意。伏马毒素的检测国内外已建立了多种方法。伏马毒素的分析方法通常包括提取、纯化、分离和检测几个步骤。目前,大多数方法均采用免疫亲和柱(Pribolab)纯化样品,应用HPLC或GC结合不同的检测器进行。伏马毒素伏马毒素(B1, B2,和B3)是由镰孢菌(霉)属念珠菌产生的真菌毒素。在世界范围内都发现了伏马毒素污染玉米的现象。研究表明伏马毒素可以诱发老鼠患肝癌,猪的肺水肿和马的脑脊髓白质病。在一些地区中玉米中伏马毒素含量很高,在这些地区(比如中国和非洲)人的食道癌具有高发性。适用PriboFast伏马毒素试剂盒原理是竞争酶联免疫反应,用于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原理这个 Pribolab伏马素素检测试剂盒的原理是固相直接竞争酶联免疫反应。聚苯乙烯微孔板中包被伏马毒素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和伏马毒素的各个亚型都有很好的交叉反应。利用90%的甲醇从样品中提取伏马毒素,把提取的样品和HRP(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伏马毒素混匀并加入对应的孔检测。酶标记毒素与标准品或样品中的伏马毒素竞争与包被在微孔底部的抗体结合。孵育一段时间后,倒出孔里的液体,清洗除去没有反应的物质后加入显色底物(TMB),在酶的作用下孔里将会出现蓝色。显色颜色的深浅与结合物的量成正比例的关系,与标准品或样品中伏马毒素的量成反比例关系。所以,标准品或样品中的伏马毒素浓度越高,显色的蓝色将会越浅。加入酸,终止反应,底物颜色由蓝色变为棕黄色。微孔板放进酶标仪里,在OD450nm读取吸光度值。样品的吸光度值与试剂盒中标准OD值相比较,相对应得出结果。提取步骤中需要的材料研磨器;烧杯:125ml;天平:量程为20g量筒:100ml甲醇:每个样品36ml 蒸馏水:每个样品4ml滤纸 :用针孔过滤器代替;漏斗测定步骤:100μL或200μL 单道或多道移液器;计时器; 洗瓶;吸水纸;450nm 滤光片的酶标仪警告和注意事项1、使用前将所有的试剂拿到室温(19℃-27℃)。2、试剂贮存在2℃到8℃,不要使用过期的产品。不要冰冻试剂盒。3、没有用完的试剂不要回收到原试剂瓶中。操作过程中按照要求精确量取试剂体积。4、整个操作过程要严格按照要求的时间和温度。5、不要用口移取试剂或样品。6、终止液里含有酸,不要与皮肤和眼睛接触。如果有接触,一定要用清水清洗。7、所有的材料、试剂和仪器可能被样品或标准品中的伏马毒素污染,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戴手套。8、使用完毕,处理好所有的材料、试剂和仪器。样品提取步骤注意:样品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收集1、配制90%的甲醇溶液(每个样品需要:4ml蒸馏水+36ml甲醇)2、研磨代表性样品(使50%的样品可以通过一个20目的滤网)。3、称量20g研磨过滤后的样品加入40ml 90%的甲醇溶液,样品稀释比为1:2(w/v)。
[size=16px][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color=#05073b]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可以检测粮食毒素吗[/color][/font]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可以检测粮食毒素。该仪器能够检测粮食谷物(如大米、玉米、小麦、大麦、高粱等)及其制品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呕吐毒素、伏马毒素、T-2毒素等。真菌毒素检测仪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真菌毒素对特定酶的抑制作用,来确定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常见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测定和色谱分析。免疫测定利用特定真菌毒素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反应,通过测量免疫复合物的信号强度来确定真菌毒素的存在和浓度。色谱分析则通过将样品中的真菌毒素分离并进行定量分析。这些检测仪器通常具有多种优点,如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准确性高等,从而提升了粮食的安全系数,减少了对人和动物的危害。因此,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在粮食毒素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3/202403221033134274_5719_6098850_3.jpg!w690x690.jpg[/img][/size]
弱弱的问下生物法测麻痹性或腹泻性贝类毒素需要贝类毒素标准品吗?
【关键词】标准物质 食品安全 标准样品 内容摘要:含有毒素的藻类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麻痹性贝类毒素是海洋贝类毒素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中毒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这种毒素原产于海洋有毒藻类中,但主要积累在海产贝类体内,人或动物摄食之后,毒素会对神经肌肉产生麻痹作用而使之中毒,故称之为麻痹性贝类毒素。 赤潮是海洋内浮游生物(主要是藻类)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洋水体变色、变味的一种有害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严重恶化海洋环境,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和沿海旅游业,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海洋自然灾害。海洋中众多的鱼、贝类动物以食藻为生,而某些种系的海藻为了生存会产生一些使食藻动物拒食或毒化的有毒次级代谢物——化学毒素。 含有毒素的藻类通过食物链毒化海洋鱼、贝类,人类食用染毒的贝类可发生食物中毒或死亡。与有害赤潮相关的赤潮藻毒素(贝毒素)中毒主要有五大类:①麻痹性贝毒中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②腹泻性贝毒中毒(Diarrheic:Shellfish Poisoning,I)S1c’);③神经性贝毒中毒(Neurotoxic:Shell。fish Poisoning,NsP);④记忆丧失性贝毒中毒(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AsP);⑤西加鱼毒中毒(("igtJatera)。世界各国及地区沿海赤潮的发生及人类食用海洋贝类中毒患病事件在次数、规模上呈现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标准为80ttg石房蛤毒素(或等价)/100g贝类鲜肉 土豆:欢迎分享资料,但是打广告是不允许的。
1 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包括:鱼腥藻毒素如鱼腥藻毒素-a (Anatoxin-a)、鱼腥藻毒素-a(s) (Anatoxin-a(s))、高类鱼腥藻毒素-a (Homoanatoxin-a);麻痹性或瘫痪性贝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如石房蛤毒素(Saxitoxin)、新石房蛤毒素(Neosaxitoxin)和膝沟藻毒素(Gonyautoxin)等;腹泻性贝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如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和鳍藻毒素1-3(Dinophysistoxin, DTX)等;记忆丧失性贝毒素(Amnesic Shellfish Poisoning, ASP);神经性贝毒素(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ing, NSP)及西加鱼毒素(Ciguatera Fish Poisoning, CFP)( 尹伊伟,2000)。鱼腥藻毒素-a是一种低分子质量的生物碱(图1-2),相对分子质量为165(Hitzfeld B C, 2000-II)。目前发现鱼腥藻、颤藻、束丝藻(Aphanizomenon)、柱孢藻(Cylindrospermum)和微囊藻可以产生鱼腥藻毒素-a。高类鱼腥藻毒素-a (图1-3)是从美丽颤藻(O. formosa)中分离到的一种鱼腥藻毒素-a的同系物,它用丙酰基替代了鱼腥藻毒素-a中C-2上的乙酰基。鱼腥藻毒素-a是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类似物,它可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但乙酰胆碱酯酶或真核生物中的任何酶均不能降解它。它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可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如果动物的呼吸系统受到影响,动物会因窒息而死亡。鱼腥藻毒素-a(s)是N-羟基鸟嘌呤的单磷酸酯(图1-4),到目前为止仅从北美洲发现,由水华鱼腥藻(A.flos-aquae)和A.Lemmermannii产生。鱼腥藻毒素-a(s)可以阻止乙酰胆碱酯酶对乙酰胆碱的降解,使肌肉因过度兴奋而痉挛(Henriksen P, 1997)。 图1-2 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2 Structure of anatoxin-a 图1-3 高类鱼腥藻毒素-a分子结构图Figure 1-3 Structure of homoanatoxin-a 图1-4 鱼腥藻毒素-a(s)分子结构图Figure 1-4 Structure of anatoxin-a(s)麻痹性贝毒素是一类烷基氢化嘌呤化合物,形似三环化合物,是一种非蛋白质毒素。分子结构如图1-5所示。类似于具有两个胍基(guanidyl)的嘌呤核,为非结晶、水溶性、高极性、不挥发的小分子物质,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毒性消失;毒素遇热稳定,并不被人的消化酶所破坏。其中毒性最强的为STX、neoSTX、GTX1、GTX3和dcSTX(1300Mu• μmol-1),但其他几种毒素很容易水解成毒性成份。其来源生物均为甲藻,如有毒膝沟藻(Gonyaulax)、亚历山大藻(Alexandrum)和Pyrodinium等。麻痹性贝毒的强度是通过转换成STX的毒性来表达的。这些毒素主要是由海洋中的赤潮藻甲藻产生的,可在贝类中累积进而危害人类。由于这些毒素最早是从摄食有毒藻类的贝类体内发现,故被称作贝毒。在淡水中PSP主要存在于水华束丝藻(Aph. flos-aquae)、卷曲鱼腥藻(A.circinalis)、Lyngbyawollei和C. raciborskii中(Bialojan C, 1988)。麻痹性贝毒素也是到目前为止赤潮藻毒素中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一类,主要包括石房蛤毒素及其四氢呋喃衍生物,发现的有近三十种(表1-1),由分子结构中R4基团的不同,可分为四类:氨基甲酸酯类、N-磺酰氨甲酰基类、脱氨甲酰基类和脱氧脱氨甲酰基类。其中石房蛤毒素(STX)已被收入《化学武器公约》中禁止化学品的第二类清单。我国也将PSP毒素列为贝类产品的常规检测指标之一。 图1-5 麻痹性贝毒素分子结构图Figure 1-5 Structure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s (PSPs)麻痹性贝毒是一类神经肌肉麻痹剂,可以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钠通道使之关闭,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使乙酰胆碱不能释放,从而导致神经麻痹。其毒理作用为阻断细胞钠离子通道,造成神经系统传输障碍而产生麻痹作用。对人体的中毒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目前尚无对症解毒剂。PSP的毒性为LD50=3.4×10-9。联合国卫生组织规定,100g贝类可食部分的PSP毒力超过80ug(400Mu)时不得食用(丘建文,1991)。海洋生物中,由于贝类对麻痹性贝毒具有极强的抵抗性,因此这种毒素就在贝类体内储存积累,人类或动物食用这些有毒贝类会产生一系列神经麻痹症状,严重的可能致命。由于其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成为赤潮毒素中最受关注的一种,许多国家已在贝类生产、贸易过程中,对此毒素制订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条例。与贝类相比,鱼类对这种毒素却极为敏感。腹腔注射时,其对鱼类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4~12)×10-6,口服为(100~750)×10-6,给药后5~15min,鱼类即失去平衡,0~60min就出现死亡。因此,在此类赤潮发生时,常出现鱼类大量死亡现象,欧洲的北海及北美的东北海岸都曾发生因麻痹性贝毒中毒的大规模死鱼事件,死亡的鱼类有玉筋鱼和鲱鱼等。值得注意的是,本来源于藻类的贝毒,许多是通过浮游动物的摄食而传递给鱼类,从而引起鱼类的死亡。因此,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危害,既可通过藻细胞本身的胞外分泌物也可通过摄食染毒的其他动物使鱼类中毒。不过由于麻痹性贝毒对鱼类的毒性很高,毒素不会在鱼体内大量残留,中毒死亡鱼体肌肉内的残留毒素含量很低。我国虽未有因麻痹性贝毒中毒而引起鱼类死亡的报道,但已有产生这类毒素的藻类赤潮发生,而且能产生麻痹性贝毒的藻类在我国海域普遍存在,因此,应高度警惕这类赤潮的发生(尹伊伟,王朝晖等,2000)。2 脂多糖内毒素脂多糖内毒素是蓝藻细胞壁的组成部分,由脂A、核心寡糖和O特异多糖组成,其中脂A分子结构式如图1-6所示。目前已从裂须藻(Schizothrix calcicola),颤藻,鱼腥藻,微囊藻和Anacystis中分离到。蓝藻脂多糖内毒素的脂A与格兰氏阴性细菌的脂多糖不完全相同,种类更多,而且往往含有少量的磷酸。脂多糖内毒素包括细胞毒性生物碱(Alkaloid)、皮肤毒性生物碱和刺激性毒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 (Metcalf J S, 2004)。
黄曲霉毒素是天然存在的霉菌产生的一种毒素,已经被证明对人体容易产生癌症,是一类致癌物质。美国联邦政府有关法律规定人类消费食品和奶牛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不能超过20ppb,人类消费的牛奶中的含量不能超过0.5ppb。而其它动物饲料中的含量不能超过300ppb。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真菌(如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有毒的代谢产物,它们具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存在于谷物、坚果、棉籽以及一些与人类血液,动物饲料相关的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黄曲霉毒素B1的羟基化代谢产物,也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牛乳及其制品是易受到黄曲霉毒素M1污染的食品之一。黄曲霉毒素 M1的检测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薄层层析法(TLC),酶联免疫法(ELISA)等。而使用黄曲霉毒素M1 免疫亲和柱则能够快速而准确的提纯纯化并浓缩样品中黄曲霉毒素M1组分,使得后面的分析更加轻松简单。PriboFast黄曲霉毒素总量亲和层析柱可选择性吸附样品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从而对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样品起到非常针对性的纯化作用,过柱净化后的样品液可直接用于液相进行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含量的检测。亲和层析柱与HPLC配合使用可达到快速测定的目的,以改善信噪比,可提高检测方法的准确度。PriboFast黄曲霉毒素总量亲和柱用于定性、定量检测谷物、副食品、酒类等食品和饲料等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总量(B1,B2,G1,G2)时的样品前处理。柱容量:≥200ng 回收率:80-90%可用于快递纯化检测牛奶,奶粉等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M1。
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可以检测多种真菌毒素,包括但不限于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酸等。这些毒素是粮食中常见的污染物,对粮食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的使用,使得粮食收购、储藏、加工等现场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样品中真菌毒素的含量,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 同时,这种检测仪不仅限于粮食的检测,还可以用于饲料及其原料、食用油脂、牛奶及其制品中的真菌毒素检测。它的操作简便,通常采用统一的乙醇水提取方法,一次提取就可以检测多种毒素项目,而且配备的热敏打印机能够自动打印检测结果,使得检测过程更为便捷高效。 请注意,虽然粮食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时仍需遵循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对于涉及重大食品安全问题的疑虑,建议将样本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确认和详细分析。[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4/202404291015293617_3385_4214615_3.jpg!w690x690.jpg[/img]
目前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检测产品多为检测单一毒素的亲和柱和固相萃取柱,这些产品进行净化处理时存在操作繁琐、污染大、定量差、耗时长的特点,尤其是目前流行使用的免疫亲和柱净化成本高,操作繁琐,造成企业和国家质检机构的检测成本居高不下。针对这一问题,Pribolab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已经研究出了同时高效准确的处理多种毒素的多毒素免疫亲和柱,可同时检测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伏马毒素和T2毒素等11种毒素(aflatoxins, ochratoxin, zearalenon, deoxynivalenol, fumonisins and T2-Toxin),一次过柱,得到多种毒素。这样可以更加省时省力省心。
(细菌毒素)属细菌的代谢产物,种类很多:①白喉毒素,分子量为60000的蛋白质。其毒性表现为抑制哺乳动物的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该毒素是个酶原,经蛋白酶水解后,释放出分子量为21000具酶活力的片段A后,余下的片段B才发挥毒性。其作用方式类似蓖麻毒素。②霍乱毒素,与小肠粘膜上的受体结合,不可逆激活膜上腺苷酸环化酶而导致分泌性腹泻(见环化酶)。③肉毒素,是肉毒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遏神经冲动的传递。A型肉毒素包括一个毒性成分和一个血凝成分,前者的分子量约为150000,这种毒素对热不稳定。
又有20种食用油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标!记者昨天从省质监局获悉,在最近该部门对全省食用油生产企业开展的专项检查中,发现作坊式、小型生产企业生产的花生油质量堪忧。记者从这份最新的黑名单中发现,问题产品有品牌的仅有三个,分别为厨福记、五谷唛、东江,其他问题产品均是无商标、无品牌的散装油。 据省质监局介绍,此次专项检查共检查全省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企业727家,发现20家小型企业的食用油产品黄曲霉毒素B1超出标准限量值。不合格企业多为小规模的加工厂,均采用半精炼工艺,生产量较小,主要以散装形式零售供应附近居民。执法人员分析指出,造成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企业没有严格按规定进行原料进货把关,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花生在生长、储存过程中由于天气湿热发霉,黄曲霉菌生长繁殖产生黄曲霉毒素。一些企业对购进的花生原料没有严格筛选和检测,部分霉变花生被用于食用油生产,导致黄曲霉毒素超标。” 据悉,此前在国家质检总局本月初公布的食用油产品国家质量抽查中,广东云浮市云城区满意花生油厂的花生油、云城区富盛粮油厂的花生油,以及高要市孖宝油有限公司的花生油均被检出致癌物黄曲霉素B1超标。随后,省质监部门进一步加大对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抽样检验力度。 据相关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在自然界所有物质中毒性名列第一。黄曲霉毒素共分为17种,其中致癌作用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B1。据资料显示,“黄毒”进入人体后,在肝脏中存留最多,因此对肝脏的损害也最大。人如果误食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轻则可能出现发热、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重则可能出现肝区疼痛、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等中毒性肝病症状。一般来说,体内黄曲霉毒素如果达到1毫克/公斤以上就可诱发癌症,而这仅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毒素。 据悉,目前当地质监部门已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立案查处,并责令企业停产,暂扣生产许可证,依法查封未销售的问题产品,召回问题产品。对连续检出不合格的企业,将依法吊销其食品生产许可证。 省质监局强调,食用油生产企业必须落实主体责任,保证产品质量安全。花生油生产企业尤其要注意防止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食品污染问题,必须从筛选花生原料开始把关,并严格工艺控制和出厂检验。“对不落实主体责任的不合格企业将依法查处,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有关负责人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
2017年的情人节晚上,想必大家已经被一条突如其来的新闻刷屏了——“据韩国媒体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之兄金正男,在马来西亚机场被暗杀”。尸检结果初步断定致其死亡的化合物为蓖麻毒素或河豚毒素,这两种毒药分别可从蓖麻种子和河豚体内获取,简便易得。关于有毒化合物,你有什么想法?
最近开展植物性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B1 B2 G1 G2检测,但对检验依据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的6.1.1和6.2看不懂了。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谢谢!
最近开展植物性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B1 B2 G1 G2检测,但对检验依据SN/T 3136-2012《出口花生、谷类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毒素B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HT-2毒素的测定》的6.1.1和6.2看不懂了。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谢谢!
中文名称-英文名称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黄曲霉毒素B2-Aflatoxin B2黄曲霉毒素G1-Aflatoxin G1黄曲霉毒素G2-Aflatoxin G2黄曲霉毒素M1-Aflatoxin M1黄曲霉毒素M2-Aflatoxin M2桔霉毒素-Citrinin脱氧瓜萎镰菌醇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富马毒素B1-Fumonisin B1富马毒素B2-Fumonisin B2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棒曲霉素-PatulinT2 毒素-T2 Toxin玉米赤霉烯酮F-2毒素-Zearalenone杂色曲霉毒素-Sterigmatocystin串珠镰刀菌素-Moniliformin烟曲霉素 -fumagillin青霉震颤素-Penitrem A疣孢青霉原-Verruculogen我公司提供的毒素类标准品已经在国内各行业广泛使用,能够满足客户的检测要求。所有产品均经过严格检测,每批次产品有检测报告、色谱图以及COA证书。010-62132608 rxn_rapid@126.com
大家好,有没有用[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检测毒素的,如检测黄曲霉毒素,伏马毒素,[url=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p][color=#3333ff]液质[/color][/url]的条件是怎样设定的,前处理是怎么净化的?希望大家交流一下!
1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①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1)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动物肝脏富含蛋白质、VA、叶酸,但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及胆酸,肝脏是动物重要的电写废物和外源毒素的处理工厂,其中肝脏中主要的毒素物质为胆酸、内胆酸、脱氧胆酸和牛磺胆酸构成的混合物,毒性依次为牛磺胆酸脱氧胆酸胆酸,摄入量小不会中毒,脱氧胆酸对人肠道上皮细胞癌如结肠癌、直肠癌有促进作用。(2)海洋鱼类毒素:金枪鱼、蓝鱼,贮藏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组胺导致中毒;(3)河豚毒素:河豚味美而剧毒,多存在于河豚的卵巢、皮肤、肝脏甚至肌肉中,其LD50 为8.7μg/kg体重,人经口服的最大致死量为408.7μg/kg体重。(4)贝类毒素:主要为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②植物类食物中的天然毒素(1)致甲状腺肿大物质:甲状腺肿大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机体缺碘,食用某些十字花科甘蓝属的蔬菜如油菜、包心菜、花菜、芥菜等一会致病,其主要物质是以黑芥子硫苷为前体的物质和硫氰酸酯。(2)生氰糖苷:广泛存在于豆科、蔷薇科和稻科中的糖苷水解形成氢氰酸,如木薯、杏仁、枇杷、豆类等。(3)消化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4)生物碱糖苷:含氮有机化合物,马铃薯变绿的地方有龙葵碱。2 生物污染主要是一些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大肠杆菌毒素等。3 化学污染化学污染的食品毒素主要有:重金属、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等。4 食品加工中形成的毒素有一些加工过程如烟熏、煎炸、烘烤、高温杀菌等中形成的毒素,常见的有:苯并[a]芘、Maillard 反应产物和一些杂环胺,腌肉中形成的亚硝基胺等。
降低养猪成本 – 如何对饲料霉菌毒素严格把关霉菌毒素是由霉菌或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广泛存在于玉米和麦麸等饲料原料中,一旦忽略将为养殖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养殖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霉菌毒素的危害,将霉菌毒素预防和消除纳入保健计划中(特别是梅雨季节)。近年来,气候变暖、洪涝雨季促进了粮食生产中霉菌普遍发生和生长,再者粮食和饲料的贮藏、运输也会导致更多霉菌毒素的产生,直接表现在对畜禽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主要霉菌毒素危害表现在:黄曲霉毒素:生长迟缓、增重缓慢、肠道出血、被毛粗糙、抑郁、厌食、免疫抑制等玉米赤霉烯酮: 雌激素作用亢进,发情不规则,流产、死胎,公猪精液品质下降呕吐毒素: 损害肠道、采食量降低,容易遭到细菌的二次感染,呕吐、拒食T-2毒素: 侵害消化道、胃及肠道病变,采食量减少,拒食、呕吐,免疫抑制伏马毒素: 生长受阻,黄疸,肝组织损伤,慢性肝机能障碍,采食量下降,免疫抑制赭曲霉毒素:攻击肾脏、免疫及造血系统,肝脏变得脆弱,增重下降,生长迟缓在畜牧生产中,养殖者首要考虑的问题是:1、饲喂的饲料各种霉菌毒素是否超标;2、饲料中不同毒素污染程度来确定是否需要添加脱霉剂;3:添加多少脱霉剂较为科学科学养猪需要获得报告:1:饲料厂家提供的霉菌毒素检测报告2:脱霉剂厂家出具不同毒素吸附效率报告和添加量建议3:委托专业的检测公司进行霉菌毒素检验来确定添加剂量。******** 长期专注于霉菌毒素检测技术与产品服务,拥有多名专业人员和完备的检测实验室,尤其是在霉菌毒素检测方面。已与多家饲料、食品、保健品企业签订合约,提供检验服务。并且承担着国内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真菌毒素检测外包业务。如果您在养殖生产中对霉菌毒素的污染、危害有任何疑问,可以随时来电咨询我们,也可以委托我们对饲料及饲料原料进行霉菌毒素污染程度进行鉴定
1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毒素①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1)动物肝脏中的毒素动物肝脏富含蛋白质、VA、叶酸,但同时也含有胆固醇及胆酸,肝脏是动物重要的电写废物和外源毒素的处理工厂,其中肝脏中主要的毒素物质为胆酸、内胆酸、脱氧胆酸和牛磺胆酸构成的混合物,毒性依次为牛磺胆酸脱氧胆酸胆酸,摄入量小不会中毒,脱氧胆酸对人肠道上皮细胞癌如结肠癌、直肠癌有促进作用。(2)海洋鱼类毒素:金枪鱼、蓝鱼,贮藏在不适宜的条件下容易产生组胺导致中毒;(3)河豚毒素:河豚味美而剧毒,多存在于河豚的卵巢、皮肤、肝脏甚至肌肉中,其LD50 为8.7μg/kg体重,人经口服的最大致死量为408.7μg/kg体重。(4)贝类毒素:主要为麻痹性贝类毒素和腹泻性贝类毒素。②植物类食物中的天然毒素(1)致甲状腺肿大物质:甲状腺肿大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机体缺碘,食用某些十字花科甘蓝属的蔬菜如油菜、包心菜、花菜、芥菜等一会致病,其主要物质是以黑芥子硫苷为前体的物质和硫氰酸酯。(2)生氰糖苷:广泛存在于豆科、蔷薇科和稻科中的糖苷水解形成氢氰酸,如木薯、杏仁、枇杷、豆类等。(3)消化酶抑制剂:胰蛋白酶抑制剂、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α-淀粉酶抑制剂;(4)生物碱糖苷:含氮有机化合物,马铃薯变绿的地方有龙葵碱。
[font=-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color=#05073b]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是强检吗,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范畴。首先,强制检定是指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而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主要用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快速检测,虽然其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并不直接涉及上述四个方面的强制检定要求。其次,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的灵敏度和准确性较高,能够快速地检测出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含量,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必须进行强制检定。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单位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法规要求,自行选择是否使用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进行相应的维护和校准工作。综上所述,真菌毒素快速检测仪并不属于强制检定的范畴。[/color][/size][/font][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4/06/202406281011511397_5543_6098850_3.jpg!w690x690.jpg[/img]
槽最近听说检测黄曲霉毒素,这个应该是毒素吧,槽查了网址,是个致癌物撒,应该就是一种毒素吧???这个东东既然这么恐怖,槽们农村哪些粮食发霉就不敢吃啦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07.gif
[size=18px][b][font=宋体] 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是生物毒素的一类,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如致癌、致畸和肝肾毒性等。早在[/font]11[font=宋体]世纪欧洲圣像画中就有关于真菌毒素引起中毒的描述,[/font]1960[font=宋体]年英国[/font]10[font=宋体]万多火鸡因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死亡的事件,真菌毒素才被大家重新认识。[/font][font=宋体] 因其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如摄取一定量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同时,真菌毒素超标也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极大的障碍。近年来,真菌毒素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到了国内和国际相关组织的高度关注,其对食品的污染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食源性疾病的重要来源,受污染的食品也会随着人畜食物链的演进影响到环境安全。[/font][font=宋体] 植物源性食品,如大米、小麦粉、植物油、蔬菜、水果等,均是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食物来源,且是主要来源,同时这些植物源性食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容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如小麦粉容易受到黄曲霉毒素[/font]B1[font=宋体]、赭曲霉毒素[/font]A[font=宋体]、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的污染,且这种污染是我们用肉眼不可区分的,且一种食物可能会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污染。同时,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也在不断降低。而目前植物源性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法多为针对某一种或某一类真菌毒素的检测,且多以液相色谱[/font]-[font=宋体]荧光检测器检测为主。[/font][font=宋体][b][font=宋体] 为确保植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近年来世界各国聚焦威胁植物源性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不断建立相关限量及检验检测技术标准,相继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当然,对于真菌毒素的研究也在其中。[/font][font=宋体] 目前研究显示,对于植物源性食品主要涉及的真菌毒素种类为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赭曲霉毒素[/font]A[font=宋体]、伏马毒素、[/font]T-2[font=宋体]毒素等。相关限量标准也一直备受各国关注,对于限量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也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制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font]B1[font=宋体]的限量要求,后陆续对黄曲霉毒素[/font]M1[font=宋体]、展青霉素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制定了限量要求,到[/font]2005[font=宋体]年,整合形成[/font]GB 2761-2005[font=宋体]《食品安全国家标准[/font][font=宋体]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标准,并于[/font]2011[font=宋体]年和[/font]2017[font=宋体]年分别进行了修订,依据公众健康风险和膳食暴露水平对部分食品类别的部分毒素的限量进行了调整,但伏马毒素和[/font]T-2[font=宋体]毒素尚未规定限量标准,国际上除苏联规定[/font]T-2[font=宋体]毒素在粮食中的限量外,其他国家未查询到相关限量要求。[/font][/b][/font][/b][font=宋体][b][font=宋体] [b]目前,真菌毒素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免疫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薄层色谱法。免疫分析法主要有连接酶吸附法、胶体金染色法和同位素放射法,主要是利用生物体中的抗原细胞和抗体细胞,在真菌毒素污染后两者的反应发生变化,导致含量变化,进而通过标记抗原或抗体,通过标记物的变化判断毒素的种类与数量。仪器分析法主要有经典仪器法和新型仪器法,经典仪器法目前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不同种类的真菌毒素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根据不同毒素的性质差异选择不同的检测方式;新型仪器法主要有红外线光谱检测技术、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和电子鼻检测技术。[/b][/font][/b][/font][/size]
关于举办中德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技术交流暨食品中真菌毒素和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讨班的函本次培训将邀请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BfR)Hensel教授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研究员等著名专家进行报告和授课,并有多名长期从事实验室毒素检测的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和实验指导。 主要内容有:(一)欧盟与德国的食品安全与组织结构体系;(二)德国的风险评估与风险交流,BfR的工作任务与特点;(三)欧盟参比实验室体系和设在BfR的国家参比实验室介绍;(四)中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与现状;(五)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六)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七)质谱检测技术及应用;(八)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操作技术;(九)面粉及其制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检测操作技术;(十)玉米及其制品中伏马毒素检测操作技术;(十一)海产品中河豚毒素检测操作技术。一、培训对象 各级疾控中心及有关单位从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毒素检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二、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5月12日报到,13-16日培训; 地点:浙江铁道大厦(杭州市城站广场8号,电话:0571-87830688)。三、其他事项(一)本培训班属于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项目编号:2014-12-06-013(国)),学员学习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级Ⅰ类学分10分;(二)参加培训学员每人收取资料费600元,食宿、差旅费自理;(三)请参加人员4月30日前登陆以下网站网上注册报名http://www.cdc.zj.cn/bornwcms/meeting/index.html,会议注册码为cfvb79,请注意区分大小写,报名成功后务必记住6位数字用户码,以便查询和修改。
由于现实人口、环境制约与长期历史等原因,小麦、玉米等谷物一直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最重要的主体部分,对我国粮食及其制品相关产业的影响和发展战略极其重要。我国是世界上受真菌毒素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2012年江苏、安徽、江西等长江中下流地区就有超过6000万吨谷物粮食因真菌毒素污染严重而囤积,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等病害频发,真菌毒素污染也随之加重。隐蔽型毒素相关研究也开始成为国内外真菌毒素研究的热点之一。 什么是隐蔽型毒素呢?某些真菌毒素在植物体内酶的作用下能够结合一些极性较强的物质,如糖、氨基酸、硫酸盐等,这些结合态的毒素常常以共轭形式存在,如DON的糖苷式(deoxynivalenol-3-D-glucopyranoside,D3G),Zearalenone(ZON)的硫化物Zearalenone-14-sulfate(Z14S),因而被称为隐蔽型真菌毒素。隐蔽型毒素要比毒素单体更有极性,在常规提取条件下(甲醇/水或乙腈/水)完全或部分稳定,并且( 或) 在冲洗过程中很容易流失,使用常规分析方法通常检测不到,导致对真菌毒素真实污染水平的低估。 隐蔽型毒素一直被忽略,相关研究已证明其具有同等或更高毒性,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严重隐患和严峻挑战。已有研究发现,隐蔽型DON(D3G等)往往与其DON原型及衍生型(乙酰化,3-acetyl DON,3ADON;15-acetylDON,15ADON)同时广泛存在于小麦、大麦及啤酒等中,所占比例约为总量的40%-70%。有研究表明许多乳酸菌,如耐久肠球菌、蒙氏肠球菌和植物乳杆菌都有很强的水解D3G的能力,因此可以推断D3G能够在人体消化道内转变成 DON。当原型DON分子在各器官中被重新释放出来,可产生同等甚至更高水平的毒性。关于其它隐蔽性毒素的发生也有少量的报道。 由于隐蔽型毒素近期才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关于它们的毒理学研究很少。几个研究表明当动物摄入隐蔽型毒素,在体内水解酶的作用下可转换为毒素单体而发挥毒性作用。相应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认为隐蔽型毒素对人和动物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因而,开展隐蔽型毒素的毒理研究与定量检测技术,进行风险检测和评估,制定限量标准,并发展有效的控制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参考文献: 李凤琴,于钏钏,邵兵,王伟,于红霞.2007-2008年中国谷物中隐蔽型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及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1):57-63. 崔莉,刘阳,邢福国.小麦籽粒中结合态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毒素产生规律研究.核农学报,2013,27(1):56-60. Berthiller F,Crews C, Dall’Asta C, De Saeger S, Haesaert G, Karlovsky P, Oswald IP,Seefelder W, Speijers G, Stroka J. Masked mycotoxins: a review. MolecularNutrition & Food Research, 57, pp165-186, 2013. Berthiller F,Krska R, Domig KJ, Kneifel W, Juge N, Schuhmacher R, Adam G. Hydrolytic fate ofdeoxynivalenol-3-glucoside during digestion. Toxicology Letters, 206,pp264-267, 2011. De Boevre, M.,Jacxsens, L., Lachat, C., Eeckhout, M., Di Mavungu, J. D., Audenaert, K., &De Saeger, S. Human exposure to mycotoxins and their masked forms throughcereal-based foods in Belgium. Toxicology letters, 218, pp 281-292, 2013. Desmarchelier A,Seefelder W. Survey of deoxynivalenol and deoxynivalenol-3-glucoside incereal-based products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mass spectrometry. World Mycotoxin Journal, 4, pp29-35, 2011. Guldener U, SeongKY, Boddu J, Cho S, Trail F, Xu JR, Adam G, Mewes HW, Muehlbauer GJ, KistlerHC. Development of a Fusarium graminearum Affymetrix GeneChip for profiling fungalgene expression in vitro and in planta. 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 43,pp316-325, 2006. Rapmitsch C, DayJ, Subramaniam R, Walkowiak S. Comparative secretome analysis of Fusariumgraminearum and two of its non-pathogenic mutants upon deoxynivalenol inductionin vitro. Proteomics, 13, pp1913-1921, 2013. Wang C, Zhang S,Hou R, Zhao Z, Zheng Q, Xu Q, Zheng D, Wang G, Liu H, Gao X, Ma JW, Kistler HC,Kang Z, Xu JR.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kinome of the wheat scab fungusFusarium graminearum. PLoS Pathogens, 7, ppe1002460, 2011. Zhang XW, JiaLJ, Zhang Y, Jiang G, Li X, Zhang D, Tang WH. In planta stage-specific fungalgene profiling elucidates the molecular strategies of Fusarium graminearumgrowing inside wheat coleoptiles. The Plant Cell, 24, pp5159-5176, 2012.
它是采用免疫原理和胶体金层析技术制成快速检测牛奶、食品、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的残留量检测限是10ppb 饲料 谷物用黄曲霉毒素总量检测卡,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卡检测限是0.5 ppb 原奶生鲜奶 黄曲霉毒素M1检测卡检测限是50ppb 饲料 谷物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卡检测限是1ppb 饲料 谷物 赭曲霉毒素检测卡检测限100ppb 伏马毒素检测卡检测限0.3毫克每千克 液态奶、奶粉 三聚氰胺检测卡
做吸附实验去除微囊藻毒素,水样要用什么样的滤膜过滤啊?用水系滤膜吗?滤膜有没有具体要求,求指导
[align=center][b][img=,450,316]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625047951_5298_3421623_3.jpg!w690x485.jpg[/img][/b][/align][b] [/b]鲜美的贝类产品一直是吃货们不能错过的美食佳肴,若说有什么可以挡住一个吃货对于贝类美食的热情,可能只有下面的“消费提示”了:[align=center][img=,500,410]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7584255_6458_3421623_3.jpg!w530x435.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00,345]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7590195_5991_3421623_3.jpg!w690x477.jpg[/img][/align]也许有人会不死心的说:“那我不吃国产的,改吃进口的总可以吧?”NO!NO!NO!很遗憾的告知你,贝类毒素不是中国“特产”,全球各地都会发生:[align=center][img=,500,35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19153417_8534_3421623_3.jpg!w690x495.jpg[/img][/align][align=center]让吃货们谨慎对待的 “贝类毒素”是何方神圣?[/align][align=center]想知道什么是“贝类毒素”,[/align][align=center]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赤潮”?[/align][align=center][img=500,690,44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5184457_1758_3421623_3.png!w690x441.jpg[/img][/align][align=center][img=,500,329]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6301592_4273_3421623_3.png!w690x455.jpg[/img][/align][align=center][/align][align=left]从上图我们了解了“赤潮”的由来,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引起海水变色的生物种类不同,故所造成的海水颜色不仅仅是红色的。也可能是褐色的、绿色的、蓝色的、黄色的等。那么,这些五颜六色的水面又如何引发出“贝类毒素”呢,接下来小C给您细说:[/align][align=center][img=,500,381]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7340172_5833_3421623_3.png!w690x526.jpg[/img][/align][align=left]贝类本身并不产生毒性物质,但它是滤食性生物,当它摄入一些含有[b]毒素的海藻或与有毒藻类共生[/b]时,就会变成毒性的生物体(即产生“贝类毒素”),而这些毒素会聚积其体内,尤其是内脏部份。因此,一些常见的贝类生物,如青口、扇贝、带子等就是贝类毒素中毒的高风险食物。每当发生有毒赤潮时,有毒的藻类也随之增加,海产品受污染的风险就会更高。所以,“贝类毒素”也称为“藻毒素”。[/align][align=left]目前已发现的贝类毒素有几十种,根据人们中毒的症状及毒素传递媒介的类型,可归纳为四大类:[/align][align=center][img=,450,40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28411123_4098_3421623_3.png!w578x525.jpg[/img][/align][align=left][b]1、麻痹性贝类毒素(PSP)[/b][/align][align=left]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发生频率最高的贝毒素。[/align][align=center][img=,400,253]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0397638_107_3421623_3.jpg!w460x291.jp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因人食用了含这种毒素的贝类后会引起以[u]外周神经肌肉系统麻痹[/u]为初始症状的中毒效应而得名。导致PSP中毒的主要是蛤和贻贝(淡菜)。[/align][align=center][img=,192,28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1136852_3844_3421623_3.jpg!w192x288.jpg[/img][/align][align=left][b]危害:[/b]PSP对人体的中毒剂量为600~5000MU,致死量为3000~30000MU。若误食污染PSP贝类,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据统计,全球每年因PSP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死忙率达到15%。[b][sup][/sup][/b][/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b]2、腹泻性贝类毒素(DSP)[/b][/align][align=left]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是海洋中藻类或微生物产生的一类脂溶性次生代谢产物,被贝类滤食后在其体内性质非常稳定,人类误食后以[b]腹泻为主要特征[/b]的中毒效应,因此而得名。导致DSP中毒的主要是双壳贝,其中紫贻贝(淡菜)最易被毒化。[/align][align=center][img=,183,318]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8/07/201807171832099702_2966_3421623_3.jpg!w183x318.jpg[/img][/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危害:若误食污染DSP贝类,会产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黄疸、急性萎缩性肝坏死,长期毒性效应可能导致癌症。目前尚无特效解毒剂。[sup][/sup][/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b]3、神经性贝类毒素(NSP)[/b]神经性贝类毒素(NSP)因人类一旦食用这些染毒贝类会出现感觉异常、冷热感交替、恶心、呕吐、腹泻和运动失调,或上呼吸道综合征[b][u],但未观察到麻痹[/u][/b],为与引起麻痹作用的有毒贝类毒素相区别,称其为神经性贝类毒素(NSP)。[b][sup][/sup]危害:[/b]毒性较低,未见有死亡报道。但是贝类毒素中唯一的可以通过吸入导致中毒的毒素。[b]4、失忆性贝类毒素(ASP)[/b]失忆性贝类毒素(ASP)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性物质,因可导致[b][u]记忆功能的长久性损害[/u][/b]而得名。[b]危害:[/b]能够导致头晕眼花,短时间内失去记忆力,但在人体内的降解速度也快。[/align][align=left][b][/b][/align][align=left][b]“贝类毒素”的限值标准[/b][/align][align=left]全球许多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都对贝类水产品进行了严格管理和控制,并制定了相应贝类水产品及其制品的贝类毒素限量标准。我国也同样制定了贝类水产品中贝类毒素的限量:1、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鲜、冻动物性水产品》(GB 2733-2015)规定:[b]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MU/g;腹泻性贝类毒素(DSP)≤4MU/g;[/b]2、根据《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NY 5073-2006)规定:[b]麻痹性贝类毒素(PSP)≤400MU/100g(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要求为不得检出(贝类)。 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b]贝类毒素危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目前贝类毒素中毒无适宜的解毒剂,那如何预防贝类毒素中毒事件?1)每年赤潮发生时,渔政部门都会发出预警,在赤潮期间,消费者不要采捕和购买赤潮区域的贝类。2)消费者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水产品,建议尽量选择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3)毒素主要富集在贝类的内脏,建议在食用贝类海鲜时去除内脏及生殖腺后食用。4)消费者一旦食用贝类等海产品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腹部绞痛、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后,必须立即赶往医院接受救治。[/align][align=left][/align][align=left]参考资料:[/align][align=left][i]【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读生物毒素系列(四)——关于“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科学解读【2】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贝类毒素及其贝类毒素检测的研究现状【3】刘宁,沈明浩 ——食品毒理学[/i][/align][align=left][i]图片来源:网络[/i][b][sup] [/sup][/b][/align]
黄曲霉毒素B1、赭曲毒素、伏马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或称呕吐毒素)和T-2毒素谢了先~~~最好能发到我的信箱里:shell@easecentury.com
一、概述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向水体排入大量含氮、磷的污染物,加速了湖泊的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藻类(Algae)由此而获取丰富的营养而大量繁殖。最近的调查表明,亚太地区54%的湖泊富营养化,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比例分别是53%,28%,48%和41%,我国则是60%。在富营养化的淡水水体中,当有适宜的化学物理条件时,水体中的藻类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Water Blooms, 也称湖靛);这一现象若发生在海洋里则通常称为赤潮(Red Tide)。淡水水体富营养化危害最大的一个表征是水华的出现,每年夏、秋季节,在一些淡水湖泊均会形成大量水华,致使水质日趋恶化。当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在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尤其是藻类能释放生物毒素——藻毒素(Algae Toxins),这些类次级代谢产物严重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安全。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也增加,有毒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更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淡水中蓝绿藻属(Cyanobacteria,Blue-green Algae)分泌产生的蓝藻毒素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污染范围最广,研究最多的一类藻毒素。其中的微囊藻毒素LR (Microcystin-LR)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强的、急性危害最大的一种淡水蓝藻毒素。由于未及时地检测水质情况的污染变化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致使这些毒素富集于鱼类或贝类中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直接存在于饮用水或娱乐用水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全球已经发生了多起有关藻毒素中毒并引起死亡的事故。近年来淡水藻类污染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