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溴十二烷

仪器信息网溴十二烷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溴十二烷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溴十二烷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溴十二烷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溴十二烷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溴十二烷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溴十二烷相关的解决方案。

溴十二烷相关的资讯

  • 加拿大发布十溴联苯醚和六溴环十二烷限制提案
    据CHEMICAL WATCH网站消息,近日,加拿大环境部公布了一份对多溴联苯醚(PBDEs)的限制提案。该提案认为十溴联苯醚可在有机体内大量累积,并可能转化成生物蓄积毒性或潜在生物蓄积毒性物质,对有机体高度有害。但溴化阻燃剂行业协会(BSEF)对此结论并不认同,特别是在十溴联苯醚的脱溴相关问题上,两者分歧十分严重。  加拿大政府于今年3月公布的多溴联苯醚风险管理修正策略在经过60天的公众评议后,现在做出最终决策论断:  按照加拿大环境保护法(CEPA)要求,需立即正式禁止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产品中的四溴、五溴、六溴二苯醚及所有多溴联苯醚。使用、销售和进口领域的禁令扩大到七溴、八溴、九溴和十溴联苯醚同类及所有树脂类或含有这些物质的聚合物。  禁止使用、销售和进口含四溴到十溴联苯醚超过0.1%的所有新产品。  加强联邦环境质量手册对多溴联苯醚的检测。  对包括含有多溴联苯醚及相关成分的堆填区、焚化炉和回收设施制定风险管理战略措施。  检测加拿大民众对于多溴联苯醚的暴露情况和空气中的多溴联苯醚浓度。  此外,加拿大环境部还针对六溴环十二烷(HBCD)发布了一份评估筛选报告草案和一份风险管理范围文件,两份文件的公众评议日期皆为60天,截至日期为10月27日。  BSEF协会还补充说,加拿大现在发布的六溴环十二烷筛选评估和风险控制范围报告即表示支持聚苯乙烯保温泡沫在联合国和欧盟整体过渡阶段授权使用六溴环十二烷。
  • 美国环保局确定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的替代品
    2013年9月24日,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根据环境设计(DfE)项目颁布了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替代物的报告草案。该机构称,六溴环十二烷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毒性等特性。  DfE替代物评估报告确定了两种可行的用于聚苯乙烯建筑保温的HBCD替代物,以及一个目前预计不可行的替代物质列表。EPA在报道中称,其中一种物质,丁二烯-苯乙烯溴化共聚物(butadiene styrene brominated copolymer)预计比六溴环十二烷安全,目前在美国已经处于商业化生产中。  尽管EPA继续支持急需改革有毒物质控制法案(TSCA),该机构目前正采取措施解决公众关注的某些阻燃化学品的问题,包括向企业公开公司各种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决定选择更安全的化学品。  今年三月,该机构根据TSCA工作计划决定对20种阻燃剂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六溴环十二烷在内的其中四种,都是“全面风险评估”的对象。EPA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展评估,并预计于2014年将风险评估草案向公众公布,并接受同行评议。
  • 我国将全面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与使用,您准备好了吗?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 POPs,是指高毒性的、持久的、易于生物积累并在环境中长距离转移的化学品,这类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2001年国际社会通过《斯德哥尔摩公约》,作为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害的全球行动。公约于2004 年生效,目前有124个成员国,其中包括中国。 为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2016年12月26日,原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列六溴环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并于2018年联合编制《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增补版),明确自2021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了落实履约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履约目标,落实工作以企业主体责任,通过加强政策宣贯,组织开展部门联合调研督导,确保自2021年12月26日起全面停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和使用,并且在2021年12月26日后,企业的六溴环十二烷库存,将依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按照危险废物进行处置。对违反非法生产、销售六溴环十二烷或含有六溴环十二烷产品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据《产品质量法》《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予以处罚。 岛津六溴环十二烷检测解决方案 在检测六溴环十二烷,岛津在土壤、海洋、塑料制品、聚合物等领域有着全面的解决方案,能使用LC-MS/MS,LCMS-TOF,GC-MS等仪器对六溴环十二烷进行准确定量分析。 岛津对六溴环十二烷的全面解决方案,对企业与监管部门全面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与进口以及我国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斯德哥尔摩公约延伸阅读:我国一直在为履约而努力,在2019年已经将林丹和硫丹列入禁止生产使用和进出口,并禁止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除可接受用途外的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 由于斯德哥尔摩公约的增列,要求对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多氯萘、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和相关化合物等6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实施禁止或限制措施,虽然目前我国暂时还未生效,但在2019年09月18日,生态环境部《关于公开征集生产、使用和替代短链氯化石蜡等6种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信息的通知》,短链氯化石蜡、十溴二苯醚、多氯萘、六氯丁二烯、五氯苯酚及其盐类和酯类、全氟辛酸(PFOA)及其盐类将会是后续我国重点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为了人类健康和全球环境,斯德哥尔摩公约在未来将继续增列,像德克隆、甲氧滴滴涕、UV-328等农药类与无意排放类物质,将是斯德哥尔摩公约后续关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环保部、外交部等11部委公告: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
    环境保护部、外交部等11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列六溴环十二烷修正案》生效的公告。  公告指出,自2016年12月26日起,禁止六溴环十二烷的生产、使用和进出口。但根据《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情形除外:用于建筑物中发泡聚苯乙烯和挤塑聚苯乙烯的(主要作为阻燃剂),在特定豁免登记的有效期内(2016年12月26~2021年12月25日),可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用于实验室规模的研究或用作参照标准的,可生产、使用和进出口。  公告要求,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六溴环十二烷生产、使用和进出口的监督管理。一旦发现违反公告的行为,严肃查处。  据了解,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批准了上述修正案。
  • 科“谱”时刻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六溴环十二烷(HBCDD)知多少?
    质谱技术在多个科研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禾信仪器以质谱为主业发展近20年,各式各样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及犯罪调查等。公众号开设“科‘谱’时刻”专栏,带您深入探索质谱技术原理、常见应用领域及最新研究进展,一起跨入质谱技术的奇妙世界。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中文翻译,英文简称“POPs”,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在生物体中积累并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构成风险的有机物质。它们可以通过空运、水运或迁徙物种穿越国际边界,到达从未生产或使用过它们的地区。”(定义引自欧盟“POPs”法规)。为了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发展,推动持久性污染物的淘汰、限制、限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国际成员国于2001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共同缔结了一项公约,即《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欧盟POPs法规,将评估过的POPs按禁用、限制、减排、废弃分类形成清单加以管控。截止目前,POPs清单已收录31种有害物质,包含了杀虫剂(如滴滴涕)、工业有毒化学品(如多氯联苯)、工业制造中无意产生的副产物(如二噁英、呋喃)等,其中就包括六溴环十二烷(HBCDD)。POPs清单中管控的HBCDD(包含主要的非对应异构体)HBCDD的危害与控制一.性质与危害①分子式:C12H18Br6,溴含量高达74.7%;②熔点:175℃-195℃;超过240℃会脱溴裂解;③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甲苯等有机溶剂;④自然界常见的有α,β,γ-HBCDD三种异构体;HBCDD不同结构式⑤在光、热下稳定,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常被用于家具装饰材料、电子产品、泡沫纺织等聚合材料中;⑥一种合成物质,难降解,可远距离传输,具有生物累积性,可造成人体器官衰竭。二.相关管控法规①《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②POPs法规(EU)2019/2021;③ 欧盟RECHA法规,SVHC候选清单;④中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版)。测定HBCDD的方法有哪些?HBCDD的测定常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提取方法有索氏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微波辅助萃取法、加速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等。下表中列出几种常见的标准方法。HBCDD测定的不同方法禾信仪器测定HBCDD解决方案禾信仪器拥有GCMS和LC-TQ系列产品,并有众多提高前处理效率的自动化浓缩设备和固相萃取设备,可以满足以上不同聚合物材质的检测需求。
  • 【行业应用】赛默飞发布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电子电器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解决方案
    赛默飞近日发布气相-质谱法测定电子电器产品中六溴环十二烷的解决方案,通过使用Thermo ScientificTMTRACETM1300 气相色谱仪和Thermo ScientificTMISQTM系列四极杆 GC-MS 系统,实现优异的灵敏度和检测效率。六溴环十二烷(HBCD)是一种高含溴量的脂环族添加型高效阻燃剂,广泛应用于塑料、纺织品、涂料与黏合剂等产品中,现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十溴二苯醚和四溴双酚A的第三大用量的阻燃剂。但经研究发现,HBCD对生物体具有持久性、蓄积性的毒害作用。欧盟的REACH指令和挪威的PoHS指令均将其列入限用物质名单,规定其在消费品中含量不得高于0.1%。本方法是将塑料制品超声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定量,结果是HBCD总残留量。方法操作简单,检出限远低于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低测定低限50 mg/kg。应用文章下载链接:https://www.thermofisher.com/content/dam/tfs/Country%20Specific%20Assets/zh-ch/CMD/Chrom/environment/documents/Measurements%20of%20Six%20HBCD%20in%20electrical%20and%20electronic%20products%20by%20GCMS.pdf---------------------------------------------------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公司年销售额170亿美元,在50个国家拥有约50,000名员工。我们的使命是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加速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复杂问题与挑战,促进医疗诊断发展、提高实验室生产力。借助于首要品牌Thermo Scientific、Applied Biosystems、Invitrogen、Fisher Scientific和Unity Lab Services,我们将创新技术、便捷采购方案和实验室运营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相结合,为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om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赛默飞世尔科技进入中国发展已有30多年,在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广州、香港、台湾、成都、沈阳、西安、南京、武汉、昆明等地设立了分公 司,员工人数约3800名。我们的产品主要包括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试剂、耗材和软件等,提供实验室综合解决方案,为各行各业的客户服务。为了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现有8家工厂分别在上海、北京和苏州运营。我们在全国共设立了6个应用开发中心,将世界级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带给国内客户,并提供应 用开发与培训等多项服务;位于上海的中国创新中心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国外先进技术,研发适合中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拥有遍布全国的维修服务网点和特别成 立的中国技术培训团队,在全国有超过2000名专业人员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我们致力于帮助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网站:www.thermofisher.com请扫码关注: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官方微信
  • 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立项《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
    各有关单位:依据《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团体标准制定程序》,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组织专家对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提出的《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水质 全氟辛基磺酰氟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项目符合立项要求,现批准立项。请标准起草单位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和要求,高质按期完成制定任务。同时欢迎关注新污染监测的高校、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加入标准制定工作。有意参与标准制定工作的请与协会秘书处联系。联系人:高哲仪 何小燕联系电话:020-34476317 34476361电子邮箱:gdsaem@126.com 广东省环境监测协会2024年3月7日粤环监协〔2024〕2号—关于《水质 六溴环十二烷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等两项团体标准立项的公告.pdf
  • 科技部部长万钢展望我国“十二五”科技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等。  这是科技部部长万钢11月1日在福州举行的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作大会特邀报告时介绍的。  万钢说,“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将其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任务和深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优化配置资源,突出系统创新,力争取得重大进展。同时,在清洁能源、深海探测、深地勘探等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我国还将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发展,实施蛋白质、量子调控、纳米、发育与生殖、干细胞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计划,在蛋白组学技术、纳米技术、全光通信网等战略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整合构建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服务平台。  万钢表示,我国将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要深化国家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的龙头。  万钢指出,我国将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实施全民医药健康科技行动,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源控制以及传染病等技术的研发,加强对于极端气候、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增强减缓适应和抗灾的能力。  万钢表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为杰出科学家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加大对优秀创新团队的稳定支持,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科技人才团队。此外,我国还将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技对外开放,主动实施平等互惠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大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力度,支持我国科学家参与国际组织工作,发挥我国在国际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 “十二五”节能环保重点项目投入3.6万亿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12日在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重点项目的投入将达3.6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相关人士12日在电话中确认,这一数字高于《“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2万多亿元的投资规模,也高于“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2.3万多亿元的投资规模。  上个月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显示,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需投资约23660亿元。  另据《“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测算,到2015年,我国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潜力超过4亿吨标准煤,可带动上万亿元投资 节能服务总产值可突破3000亿元 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市场空间巨大 城镇污水垃圾、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超过8000亿元,环境服务总产值将达5000亿元。
  • 万钢部长解读“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从哪些方面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如何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特别是防灾减灾水平?在下一个5年,我国将在国际科技合作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4月2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万钢详细解读了“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十二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要占GDP的2.2%  “我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经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万钢介绍,“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0年达到1890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接近7000亿元,居世界第3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年均增长13%,2010年接近260万人年,居世界第2位。2010年,我国科技论文被SCI数据库收录近13万篇,位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数排名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3.5万件,居世界第3位。技术交易市场健康发展,2010年交易合同达23万项,合计3906亿元。国际专利申请量达到1.2万件,是2005年的近5倍,位居全球第四位。  “国务院刚刚发布了‘十二五’规划纲要,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也对科技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万钢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以科学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个要求已经落实到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当中。比如明确全社会用于研究试验的支出要占GDP的2.2%,这个支出包含了国家财政对于科技的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用于创新的支出 第二个指标是每万人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这个指标意味着我们国家在新的5年发展中,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和应用,“这也意味着今后科技创新必须更加注重和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惠及民生、惠及大众,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发挥人的创造能力”。  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万钢表示,“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把科学技术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科技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任务,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加快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作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二是前瞻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发展,重点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优化和完善基础研究布局,促进基础学科协调均衡发展,推动跨学科研究,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重点产业振兴。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研发设计与服务、现代物流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四是切实加快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工程,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农村清洁社区、农村信息化、科技特派员等科技行动,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五是大力提升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强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的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科技行动规划,加强气候变化的科技问题研究。  防灾减灾是民生科技最关键领域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受了甲型流感、汶川和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及各种突发事件的严峻挑战。在每一次灾害的应对中,科学技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万钢表示,防灾减灾科技是民生科技最关键的领域之一。  万钢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多个方面加强防灾减灾科技研究。针对地震灾害,将加强地球科学研究。在汶川地震结束以后,科技部就着手部署深层地质学方面的研究,同时对地震预警体系研究也进行了部署。针对洪涝灾害,将加强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从气象形成、地理条件等方面来预测、预警洪水、泥石流形成的可能性。针对森林火灾的观测预警和救火的指引,将建设更加完善的卫星观测系统。针对传染病防治,结合传染病重大专项的实施,将建立以中国疾控中心为首,覆盖各个省市、区县甚至乡镇的传染病预报系统。  万钢指出,科技防灾减灾,最重要的是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地质、水利、海洋、公共卫生以及气象等领域建立和持续支持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考虑继续参加一系列国际大科技合作工程  关于国际合作方面,万钢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平等合作,参与了一系列涉及到人类长远未来的国际大科学工程,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人类基因组等重大科技工程。同时,我国牵头发起了关于中医药研究应用的国际合作项目。“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在考虑参加一系列对于未来发展、人类健康、应对气候变化更有利的国际大科技合作工程。  万钢说,在技术创新领域,我国也在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合作,特别是涉及新兴产业方面的重大联合试验项目。比如在去年G20能源科技部长会议上,中国和美国政府共同推动了世界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城市的项目。  万钢说,在双边合作方面,去年中美建立了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发中心,双方将在洁净煤,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建筑节能,清洁交通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和欧盟将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在能源领域的创新,在伽利略计划以及卫星通讯等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同时,还将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合作,如推广我国超级水稻在东南亚国家以及在非洲等国的应用,青蒿素在对外医疗援助方面的应用。我国和非洲、中东的一些国家正在联合进行水处理、水资源利用、节水农业等方面的科技合作。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援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我国环保产业“十二五”商机达万亿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新闻发言人陈尚芹21日向《经济参考报》透露,正在酝酿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将围绕“水气声垃”展开,分别是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水污染治理,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治理,噪声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四个方面。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环保产业是典型的政策引导型的产业,强有力的减排政策将催生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环保产业完全有可能、有条件成为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商机:万亿产值成共识  “未来15年将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错过这个机遇,环保产业就难以摆脱20年来”盘子小、市场散、发展慢“的局面。”陈尚芹表示。  陈尚芹介绍,环保产业这块“大蛋糕”,可切成环保产品、环境工程、环境服务和咨询、环境友好产品、生态环保建设等六大块。而按产业链分类,环保产业又可分为环境技术产业、环保装备及产品制造业、环境服务业,分别归科技部、工信部和环保部主管。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向《经济参考报》提供的《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其政策分析》报告指出,据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6200亿元左右。  在环保投资方面,2009-2012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2.3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0.78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指出,这将为“十二五”的环保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招商证券在《行业投资策略报告》中则更为乐观:“”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投资预计将翻倍,而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等各个细分行业都各自存有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环保产业分析师彭全刚解释道,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老牌工业化国家的环保投入,均占GDP比重在2.5%以上,我国的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5% 与此同时,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56875.82亿元,同比增长31.2%,比去年全年的财政收入同比增幅高出7.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傅涛指出,环保需求并不直接等同于环保产业产值“目前环境事业需求和投资只有不到30%-40%进入到产业环节 大部分的环保投资、环保工作任务,市场主体并未真正介入。”  环境规划院报告指出,若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2009-2012年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2.7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有分析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环保产业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的初步测算则偏于保守“十二五”期间,预计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高于15%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约2.2万亿元。其中,环境污染治理产值约为0.8万亿-1万亿元。  在中央、地方政府及民间投资等环保投资的牵引下,以投资乘数约1.4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将拉动GDP约4.34万亿元。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一位专家表示,如果在环保方面投入1000亿元,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这是全社会绿色增长的最佳模式”。  细分市场热点方面,据环境规划院的报告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15亿元,其中新增运行费用1612亿元。  瓶颈:行业估值现分歧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一位专家指出,当前环保产业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包括环保产业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够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进展迟缓,新技术示范推广渠道不畅,环境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上散、弱的行业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市场对环保产业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已经不怀疑,但对支持力度大小及对行业高估值的影响,存在一定分歧。”申银万国环保产业分析师余海认为,国家将建立污染减排的责任制和问责制,并通过绿色信贷、环境税及构建绿色贸易体系等经济杠杆,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将会超出市场预期”。  然而,接近环保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十二五”开局之年至今,国家已公开的直接涉及环保产业的投资预算,仅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所列的220亿元,“这笔钱还是从科技部过来的,环保部涉及环保产业的自有预算捉襟见肘”。  至于涉及市场化、产业化领域的财政支持,该人士称,财政部曾邀请环保部对口司局及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负责人进行座谈,但双方未就使用方式、投放对象等问题达成一致,“最后批给环保部的财政专项资金就不了了之”。  赛迪顾问的《中国环保产业研究报告》指出,大型环保企业数量占全国环保企业比重不足5%,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85%以上。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这些中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拿不到高额度授信,如今又缺乏政府在财税方面的有力支持,作为轻资产公司,它们的现金流非常紧张。”  资金困局显示在方方面面。上述专家担忧的是,产业资金的久拖未决,耽误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  陈尚芹表示,环保技术和设备也是一分钱一分货,有时候项目业主为了省钱,导致少数制造商和运营商在材质、施工方面偷工减料“当前环境工程招投标制度往往是”经济标“压倒”技术标“,导致竞标企业无序压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或推广适用性、稳定性较差的环保技术。”  陈尚芹透露,环保企业中标后,业主仅支付中标额10%-20%的项目启动金,在经过1-2年的现场参数勘测和工程建设后,业主才追加支付中标额的50%,直到项目竣工运营,业主仍赊账中标额的10%-15%作为押金,“环保设备和工程企业的资金回笼非常困难”。她为此建议,环保企业应该从“建设-运营-移交”的BOT模式,转向“业主自建-环保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  呼吁:经济杠杆须到位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报告强调,当前须重点突破影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多个“瓶颈”政策:其一是价格政策,包括实施脱硝电价补贴政策,对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等,应适用优惠电价 同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污水处理成本,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收费价格。  其二是促进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尽快制定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条例》,鼓励单位和个人委托专业环保公司或机构承担环境污染治理方案的实施或环境设施、设备与器具的运营。  其三是建立相关投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环保产业引导基金,为环保企业提供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也可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 增加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对环保企业贷款提供贴息,为社会资本进入“挪位子” 重点为符合标准的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提供财政补贴。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关于“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建议,设立环保产业新技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速推进环保产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加快环保产业的国产化、标准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鼓励企业立足自主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环保产品标准和工程技术规范的制订。  该协会相关人士同时表示,应以环保骨干企业为主体,以污染治理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工程为纽带,形成一批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并多渠道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应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推动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的成套化、集成化发展。
  • 十二五5.4万亿环保投入 政策设计介入
    在22日举办的第七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多位与会官员和专家强调,要实现“十二五”规划中的多项强制性环保指标,“形势严峻、压力很大”。他们还畅谈到实现这一目标涉及的众多新型环境经济政策,囊括了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行政及法制约束力、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等方面。  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向《经济参考报》指出,“十二五”环保新战场大幕已徐徐拉开。与环保部门一家发起的“大整顿”“搞突击”的“环保风暴”不同,此次“十二五”环保动员令,将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更着重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财税、金融、价格、贸易等领域政策的高度融合,环保部也将全面介入国家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中。  “双高”行业又现反弹 砸5万亿资金力促污染物减排  环保部副部长周建22日指出,今年上半年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简称“两高”)行业出现反弹,产能大幅释放,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节能减排形势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他强调,必须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从严打压“两高一资(资源消耗型)”、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  在节能形势方面,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速高达19.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次之,增速达到15.1%。尤其是今年一季度,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2.2%,增速不降反升,比去年四季度加快2.6个百分点,升幅明显快于整体工业。  在减排形势方面,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22日也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4项纳入“十二五”规划强制性目标的总量控制污染物,有3项呈现下降趋势,但氮氧化物却上升了6%。万本太首次披露“十二五”上述污染物的实际减排量:“计入增量削减部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分别要比‘十一五’削减20.4%、23.9%、22.6%和28%。”这一指标,远高于此前公布的‘双八双十’。  为此,万本太预计,“十二五”的全国环保投入,要比“十一五”的投入至少增加1.5倍,即5.4万亿元。他指出,“十一五”投入为2. 1 6万亿元,约占GDP的1.41% 但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当治污投入占G D P的1.5%-2%时才能控制污染,占G D P的2%-3%时才能改善环境质量,“还会继续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在资金投入方向上,万本太透露,“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要实施若干个重点工程。知情人士透露,其中包括主要污染物减排工程、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工程、环境改善民生保障工程、农村环保惠民工程、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核与辐射安全保障工程、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人才建设工程等。  周建则指出,“十二五”时期,饮用水、大气、土壤污染和垃圾处理问题,以及重金属、危险废物、化学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也给社会安定带来重大影响。环保部门将加大工作力度,优先予以解决。  地方政府执行不力 “帽子“铐子“票子”多管齐下  环保部一位官员在会场上向记者坦承,目前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最大的问题“不是立法滞后,而是执行不力”。该官员披露,据环保部门近几年对“血铅事件”的调查,某地铅蓄电池厂排放大量含铅气体和含重金属污水,而居民区在建厂前并未搬迁到安全范围内。“地方政府向环评机构承诺,你保证给通过环评,我保证给居民搬家,但环评通过后,搬迁承诺往往不会兑现。”他说道。  该官员称,为解决上述问题,正在修订中的《环境保护法》,将“明晰和落实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放在8大修改重点的首位“以后个别地方政府纵容‘利税大户’未批先建、边批边建、超标排污、屡罚屡犯,那就不仅是违规违纪行为,是要承担民事乃至刑事法律责任的。”他说道。  中华环保联合会秘书长顾问吕克勤也指出,违法成本低使得企业生产成本转移到社会环境成本中,一些违法企业更将行政罚款当作对非法排污的认可。吕克勤呼吁,将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权限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消除其他政府部门、个人或团体对环境执法的干涉。  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对此表示,“十二五”期间,将创新实现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动力机制,要敢动地方违法领导的“帽子”,要敢扣地方违法企业家的“铐子”,要敢对地方违法企业和个人收“票子”。“这三样东西,分别是这三种人最看中的,利益相关度大了,他们才会铆足了劲儿减排。”万本太说道。  记者另从权威渠道获悉,有关部门正寻求在修订中的《环境保护法》(简称新环保法)增加“查封、扣押企业涉嫌违法资产”的条款,扩大执法权限,根除受罚“明星企业”拒不停产、顽固排污的局面。  此外,环保部门在“十二五”期间还考虑加大对企业排污的惩罚力度,对其“按日计罚”,每日罚金叠加,不设法定上限。专家称,如包含上述条款的新环保法获全国人大表决通过,无疑将对污染企业产生极大的震慑作用。  环境事故接连不断 全面介入经济立法和政策制定  渤海湾溢油不止、云南“铬污染”未平、恒山因过度开采“破相”令人揪心不已……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经济参考报》记者指出,如果不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动刀子”“开口子”,维持“末端治理”,各地频发的突发性环境公共事件将让环保部门疲于奔命。  《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十二五”环境经济法律和政策框架浮出水面。知情人士透露,环保部正全面介入出口、信贷、执法权等多个领域的经济立法和政策制定,并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以及工业全行业、农林渔牧、城乡建设等领域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分工协作、高效运作。  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结构性减排,权威人士向记者透露,“十二五”期间,环保部将主推信贷和出口两个方面的“杀手锏”。一方面,在已有4万余条环境违法信息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上,环保部将扩大向“一行三会”报送环境违法信息的范围,并在新增若干个试点省份后择机推向全国。上述信息将对违法企业的信贷审批、债券发行、股票发行等融资和再融资行为形成强有力约束。  另一方面,环保部将继续把“双高”行业的设备、产品、工艺名录提供给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以及海关总署,为后者进一步取消“双高”行业出口退税、禁止加工贸易提供参考。环保部也正在和商务部研究制定《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环境行为指南》,避免中国商人造成别国、跨国环境违法行为。
  • 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待审 产值达3.6万亿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医药处处长李宏近日对记者表示,《生物产业“十二五”规划》目前正等待国务院最后的讨论,待讨论通过后公布。《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十二五”期末将翻番,相关产业将将迎来持续高速增长期。   2015年产值将达3.6万亿  李宏表示,《规划》预计生物产业产值到2015年将达3.6万亿,较2011年产值1.5万亿增长一倍以上。而根据此前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质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领域将是生物产业的发展重点。  据了解,在“十一五”规划中,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专项,并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而在新的生物产业规划中,除了对原有的扶持专项延续和拓展外,还会加强对于创新类疫苗、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药物等创新类制药领域的扶持力度,上述领域未来将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政府扶持基金和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诊断试剂行业增速在全球已处于领先地位,在提倡早诊断早发现疾病的趋势下,疫苗行业有望获得较快发展。而基因工程药物由于拥有多项化学药物难以替代的特点,特别是重组蛋白药物克服了生物源性提取蛋白药物杂质多、质量控制不稳定的缺点,未来也将获得大力支持。  政策措施力挺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李宏指出未来生物产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在目前正在加速的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和日趋严格的控制卫生费用增长趋势下,“十二五”期间要实现生物产业产值继续翻一番面临许多挑战。  卫生部医疗监管服务司司长张宗久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有三分之一病人死于不合理用药,不合理用药不但降低了治愈效果,也带来了大量不合理卫生费用支出,未来要继续严格不合理用药的治理。有分析师表示,上述许多领域都和生物产业直接相关,未来生物产业如何应对变局仍需企业思考。  据悉,工信部已联合有关部委出台了生物医药工程产品发展专项和蛋白药物与疫苗专项等措施,支持相关领域研发,但由于申报项目要求必须完成三期临床检验,因此目前满足要求的项目国内并不多。“未来应思考出台更多有效支持产业发展的措施。”李宏表示。
  • 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或年内发布 期末产值3万亿
    近日记者从权威部门独家获悉,我国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预计年底前有望正式发布 规划初步确定,到“十二五”期末,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计划突破3万亿元,比2009年的总产值数据翻两番。  权威人士表示,按照2015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3万亿元的目标,可以倒推出未来五年我国医药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左右,这与“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的增速接近。  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产值略超过1万亿元。有关专家表示,预计医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将实现约24%的年均增速,到2015年将实现总产值接近4万亿元,因此2015年实现生物医药总产值达到3万亿的目标相对比较保守。  除了总产值目标之外,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还确定了生物医药发展的重点,包括基因药物、蛋白药物、单抗克隆药物、治疗性疫苗、小分子化学药物等,国家将拿出超过100亿元来支持重大新药创制。而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用于“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的投入预算仅为66亿元。  此外,国家药典委员会有关人士透露,我国医药标准制定也确定了“十二五”目标,计划到2015年在中药领域的质量标准领先于国际水平,在化学药和生物制品领域的质量标准达到与国际持平,具体而言,将逐步提升基本药物和高风险药物的质量标准。
  • “十二五”新材料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关于新材料产业的5年规划中,为目前尚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的我国新材料产业指明6大发展重点,并提出核心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问题,引导产业链紧密发展。 “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在接受《中国投资》杂志专访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认为,面对新材料产业这样一个尚处培育期的新产业,目前核心就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困扰,防止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  为此,日前国务院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特别提出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建立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基础数据,助力企业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  对于《规划》中所提出的2万亿产值,高云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他告诉记者,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原材料司在经过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后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在这样的背景下,上述目标的达成应是“水到渠成”。  基础研究难出“实验室”  新材料产业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初,关于其发展规划的讨论就不绝于耳,您认为此次《规划》出台是基于怎样的背景?  高云虎: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材料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初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发展也提出了任务和要求。为贯彻落实《纲要》与《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的目标、重点及措施,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对《规划》进行了编制。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新材料的5年规划,其编制过程历时2年多。为了准确把握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合理确定规划目标,突出规划重点,《规划》编制过程中,起草小组实地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分重点领域、重点地区、下游用户3个层面研究形成了200余万字专题报告,征求了120余家单位(部门、协会、企业)意见,并注重了《规划》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以及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相关规划的协调。可以说,最终形成的《规划》凝聚了社会各方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个还不太为公众所熟知的产业,目前我国新材料发展情况如何?  高云虎:我国新材料经过几十年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备了良好发展基础,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成绩方面看,一是新材料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研发、设计、生产和应用等各环节发展趋势良好,新材料品种门类较为齐全。二是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三是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开发的钽铌铍合金、非晶合金、高磁感取向硅钢、间位芳纶和超导材料等生产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从问题方面看,主要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关键材料保障能力不足。2010年,我们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的需求,对新能源、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船舶、汽车、铁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30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做了需求调研,涉及130余种关键材料。调研结果显示,这130多种材料,有32%目前国内没有生产能力,完全依赖进口。有54%目前国内可以生产,但产量、性能和质量尚不能满足国内要求。仅有14%目前可以实现完全自给,但多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品种。材料整体保障能力不足,使得国内企业在生产工艺开发、材料性能检测、数据分析等也严重缺失,阻碍了新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的步伐。  二是产学研用相互脱节。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还处于跟踪和追赶阶段,新材料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企业开发新材料的困难较大。由于产学研用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技术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和转化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新材料产业化步伐缓慢,科研与生产、应用之间脱节,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普遍缺少中试研究阶段,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很多先进技术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难以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和规模化。  三是政策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新材料产业的独立主体地位不够明确,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统计、标准体系不够健全。材料开发往往是被动地应对重大工程提出的需求,分散在各个应用领域,材料的共性、通用性被忽略。新材料产业技术含量高,产品周期短,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蕴含着巨大风险,财税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财税扶持政策我们曾做过专题研究,初步统计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的各项政策。结果显示,除新材料以外的其他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有财政专项合计超过40个,而新材料产业却仅有863、973等一些普通支持政策,差距十分明显。  产业链助力2万亿目标  《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产业总值达到2万亿,年均增长率超过25%的目标,请问这一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哪些考虑?《规划》对目标的达成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高云虎:新材料范围广,品种多,产业边界相对模糊,一直以来对产业总规模的统计并没有准确数字。经过我们调研并进行分领域、分品种的统计得出,2010年的新材料产业规模约650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约20%。“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各地发展新材料产业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新材料产业增速将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同时,考虑到新材料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期,为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避免一哄而起,增速也不宜提得太高。因此,《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总规模的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核心是要解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问题。一是要夯实产学研用创新发展的基础。要积极突破技术及装备制约,着力建立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示范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材料组分研究、质量指标、服役性能等基础数据,为关键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提供保障。二是要构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机制,完善产业链条。要引导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下游用户紧密合作,建立一批以重点企业为主体、上下游紧密合作、分工明确、利益共享、成员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产业联盟,形成从上游原料生产到新材料加工,再到下游示范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一直困扰着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您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高云虎: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以碳纤维为例,尽管国内目前已涌现出大大小小几十家碳纤维企业,但真正实现低成本、稳定产业化生产的寥寥无几。主要问题就是关键装备没有自主化、国产化,如饱和蒸汽牵伸、宽口径高温碳化等核心装备方面,国内差距还相当大。装备依赖进口,也制约了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对引进装备的改进与再创新工作也相对欠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部分企业发展目标短视,单纯依靠引进技术、采购装备、模仿产品,对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不重视,忽略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国家对新材料的专用技术装备的关注度也不够,缺乏专项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开发的风险较大,动力也受影响。  对此,我们根据各领域发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一批拟在“十二五”期间重点突破的技术和装备,归纳在《规划》的发展重点和《产品目录》中。当然,新材料产品众多,需要解决的技术装备问题也很多,《规划》提出的只是一部分。“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高度重视技术装备问题,在国家有关新材料产业扶持政策中,也将加大对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争取有所突破。  协调布局避免重复建设  您如何看待此次《规划》中提出的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未来我国会不会在这些领域产生新一轮的产能过剩迹象?如何避免?  高云虎:《规划》提出了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6大领域的发展重点,并将6大领域进一步细分为20个重点发展方向,稀土功能材料是其中之一。《规划》从这些发展重点的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等关键环节入手,逐一明确了发展途径、发展目标、主要产品、关键应用等,旨在进一步为政策导向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简单地说,《规划》提出的包括稀土功能材料在内的发展重点,在“十二五”期间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例,作为“工业维生素”,其可以广泛应用于高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也是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之一,加之我国稀土资源优势相对突出,已有产业基础良好,稀土功能材料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关于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也并不是不存在。从历史经验来看,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盲目性和自发性,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国家在作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决策的同时,已陆续通过国务院的决定、相关行业规划以及财税政策等对产业发展加强引导,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措施,目的就是尽可能使这些新兴产业能够健康发展,合理引导社会投资,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因此我认为,如果国家规划能够切实得到贯彻,相关政策能够落实,产业发展与产能过剩的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在各地纷纷上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成长前景颇好的新材料产业更是成为地方发展重点。在您看来,应如何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  高云虎:自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各地在国家提出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上,结合当地已有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了地方性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由于新材料产业对资源环境依赖程度较低,又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基础,很多地方把它作为发展重点之一。这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壮大来说,是件好事,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  合理引导地方投资新材料产业,一方面要按照《规划》,落实新材料产业布局要求,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一批优势产业基地,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各地在落实国家规划和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发展重点,尤其是对一些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长、社会影响广的产品,不能盲目上马。  目前国际上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如何,我国与之相比差距主要在哪些方面?  高云虎:简单来说,国际新材料产业发展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开始新一轮的全球经济、科技至高点竞争,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出台了专项政策予以扶持。如,2011年,美国就启动了“材料基因组计划”,希望以此缩短新材料开发应用时间。  二是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材料技术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趋势明显。例如,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石墨烯的发现者,这种材料从发现到获得诺贝尔奖仅6年时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三是跨国公司在新材料产业高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格局已经形成。大型跨国公司凭借其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利用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后发国家造成较大压力。  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前面我也曾介绍过我国新材料产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总体上看,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大型材料企业创新动力不强,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 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新材料产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十二五”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会同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为新材料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推动我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转变。
  • 中国环保业产值“十二五”期末将逾2万亿元
    由于中国工业化刚进入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比重过高,中国环保产业任务重、市场大,预计“十二五”末(2015年前后)全国环保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以上。  环境保护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别涛26日在“2012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上说,中国工业化刚进中期阶段,重化工业比重过高,要控制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以循环经济为重要内容的环保产业大有可为。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分析表明,2010年底全国环保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GDP比重近2%至3%。预测“十二五”期末,全国环保业产值将达2万亿元以上。  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投资需求约3.4万亿元。根据最近批准的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到2015年6007个重点骨干工程项目估计投资3460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废物设施建设投资约4300亿元。此外,“十二五”期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测算投资约2630亿元。全国环保产业可谓任务繁重、市场广阔、前景良好。  《循环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孙佑海说,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跟企业更要履行壮大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防止以应对经济下行为由,高耗高排投资冲动抬头。一些省区没有完成年度节能目标,增加了今后工作压力。必须从全局高度,认识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紧迫性,增强忧患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要深入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修改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 陆婉珍院士谈科学仪器“十二五”发展机遇——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论坛视频采访系列
    2011年11月9-10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北京雄鹰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在线分析仪器应用及发展国际论坛暨展览会(CIOAE 20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次论坛吸引了600余名观众参加,50余家在线分析仪器厂商参展。仪器信息网作为协办单位及网络特邀媒体亦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CIOAE 2011现场,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采访了多位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就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以未来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我国科学仪器领域资深院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接受我们的采访。  Instrument:陆院士,您好!非常高兴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各行业“十二五”规划纷纷制定,其中国家在科学仪器设备研发方面的投入可以说非常之大,请陆院士谈谈在“十二五”期间,科学仪器发展存在哪些机遇?  陆婉珍院士:我国科学仪器现在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所以可以肯定的说科学仪器发展从现状看已经有了很好的机遇。更不用说我国科学仪器工业和社会各行业对各种科学仪器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未来科学仪器的发展将更为迅速。  现在我们大量依靠进口科学仪器,但是采用进口仪器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例如在售后维修、零部件供应、仪器操作或者还可能需要跨洋通讯等,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不如使用国内生产的仪器方便。尤其是根据需要进行改型以及所需要的零配件等更是有一定困难。如果国内能够有更多的高层次仪器生产企业,我国国产科学仪器发展将更有希望。  另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来看,科学仪器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如果仪器与应用仪器的人紧密的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新产品新技术一定会取得更高水平的成果。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陆婉珍院士  Instrument:提高国产科学仪器水平,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陆婉珍院士:国产仪器已经有了很好基础,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大量的发展了较低端的产品,高端产品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困难。而困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制造的技术和材料还存在困难 另一方面是能否广泛应用的问题,这两者需要相互结合,不只是“应用”对“制造”提出要求,“制造”也应该结合“应用”,共同创造出全世界范围内的更新的、更适用的仪器,这将是我国国产科学仪器快速发展的路径之一。  Instrument:陆院士多年来一直积极倡导我国近红外光谱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据了解,近红外光谱专业委员会正在申请举办近红外光谱的香山会议,目前的进展如何?在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上讨论的主题是什么?  陆婉珍院士: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可能于明年4月份召开,所以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相当匆忙,也相当有难度。  因为近红外光谱技术本身及应用领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近红外光谱技术相对来说并不复杂,仪器制造也比较简单,但对于质量要求还是非常严格的。并且近红外光谱的应用需要大量的借助化学计量学方面的工作,而我国在化学计量学研究发展方面有一定的水平,所以与其结合将非常容易。  在这次近红外光谱香山会议上,我们希望化学计量学、仪器制造、应用以及用户需求等能够很好的得到结合,使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够真正为社会服务。  Instrument:最后,请陆院士谈谈我国在线分析仪器的现状、前景?  陆婉珍院士:我对于在线分析仪器的现状了解的可能不全面,知道比较多的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在线分析仪器的情况。单从石油化工领域来看,因为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大部分是流程工艺,需要减少运营成本、人员投入,需要控制质量等,这些都使得在线分析仪器不可或缺。那么其他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可以肯定的说,未来在线分析仪器的市场需求将会日益增长。  一些大型仪器生产制造公司已经看到了这些需求,正在积极推广这方面的产品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采访视频!
  • 十二五环保投资将达3.1万亿 超“十一五”一倍多
    在24日举办的中国环境服务国际合作论坛上,环保部有关负责人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投入将达到3.1万亿元,规模将比“十一五”的1.4万亿增长一倍以上。  明年环保产值将超过万亿  据介绍,自“十五”以来,我国已投资1000多亿元建成3.63亿千瓦脱硫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并投资2000多亿元建成1550多座、日处理规模860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6%,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污水处理规模第二大国家。  环保部人士透露,到目前为止,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按照该产业每年15%的速度在增长,预计2010年环保产业产值有望超过11000亿元。  节能环保将成新兴产业  环保部该负责人称,我国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前不久温总理专门听取了发展环保产业的汇报,而环保部、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这方面工作。  “投资将进一步加大,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仍将保持15%到20%的增长率,预计‘十二五’期间环保产值可达到4.92万亿元。”上述人士说,“环保对其他相关产业放大倍数为8到10倍,是一个带动性比较大的产业,作为下一步新的增长点,预计国家还会出台相关政策和相关措施。”  该人士还透露,有关部门正准备探讨环保产业发展税收方面的鼓励和优惠政策。
  • 李克强:“十二五”环保投入将超5万亿
    5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李克强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累计投入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力巨大。  李克强表示,欧洲的城市化模式在全球独具特色,注重城市的空间合理布局,重视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崇尚保护自然和历史风貌。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同样有着辉煌的城市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近7亿人,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李克强透露,目前,中国的建筑耗能接近总能耗的40%,而城镇建筑中节能建筑的比重还不到25%,也就是说还有75%需要改造,更何况还有新兴的城市化进程。“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累计投入要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节能环保领域的潜力巨大。  李克强指出,中欧在城镇化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成效显著。中国有序推进城镇化、破解资源环境难题,需要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学习和引进欧洲先进理念、技术与管理经验。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显著效应。  李克强说,面向未来,中欧应把城镇化作为务实合作的新平台、新亮点,突出加强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分享中国城镇化和欧洲高新技术产业化带来的巨大效益。希望欧方在对华高新技术转让上更加灵活开放,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李克强就此提出三方面建议:首先,共促绿色发展。中欧应加强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以及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共同建设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第二,深化项目合作。应放宽市场准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合作水平。第三,加强管理交流,深化城市规划、管理政策、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 万亿产业待掘金 生物技术十二五规划发布
    相关新闻:生物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  科技部28日发布《“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表示将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技术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推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快速崛起。  《规划》指出,至2015年,我国生物产业整体布局将基本形成,力争推动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生物产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生物医药是重点  五大类产品将成为产业发展重点,包括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生物农业技术及产品、生物制造技术及产品、生物能源技术及产品、生物环保技术及产品。  其中,生物医药技术及产品将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突破临床诊断、预测预警、疫苗研发和临床救治等关键技术,研制新型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的新发感染率和病死率。  《规划》表示,将建立疫苗和抗体的大规模和快速反应生产新技术、系统的疫苗效果及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人源化抗体构建及优化技术 对传统疫苗进行改造增效,针对新发、再发重大传染病和多发感染性疾病研制新疫苗和抗体药物 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非感染性疾病,研制治疗性疫苗和抗体药物。  此外,12项核心关键生物技术将成为“十二五”期间突破重点。包括“组学”技术、合成生物学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技术、分子分型与个体化诊疗技术、生物芯片与生物影像技术、生物过程工程技术、生物催化工程技术、药靶发现与药物分子设计技术、动植物品种设计技术和生物安全关键技术。  加大财政投入  为保障以上目标实现,《规划》强调,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创新支持方式。整合政府科技计划(基金)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等资金,加大财政对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支持力度。  将制定完善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建立适应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生物技术领域创业投资。同时,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生物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 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模式,扩大国际与地区合作。  《规划》指出,当前,生物技术正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全球生物产业的销售额每5年翻一番,年增长率高达30%,是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生物产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  截至2010年底,全球(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约有生物技术企业4700多家,其中上市生物技术公司622家。上市生物技术公司总收入846亿美元,研发投入228亿美元,净盈利47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30%。  我国2009年生物产业产值达1.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医药产业产值为10381亿元,生物农业约1200亿元,生物制造约1800亿元,生物能源约280亿元。2010年我国生物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  生物制药行业投资分析:研发制胜“重磅”出击  受益于“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和生物研发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维持高景气发展。随着化学制药研发遇到瓶颈和生物科技的迅猛发展,生物制药已成为医药产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和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在全球医药产业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我国生物制药与国外差距不大,目前发展迅速,每四年便翻一番。随着 “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启动、生物研发加速和医药内需扩大,尤其是我国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平台的建立,以及单抗、长效蛋白和干细胞的产业化,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即将来临。  看好单抗、疫苗、重组蛋白和干细胞四个子行业,建议关注单抗、新型疫苗和长效蛋白三类产品。  基因工程药物是“重磅炸弹”的集散地。基因工程药物由单抗、新型疫苗和重组蛋白组成,“重磅炸弹”率高达30%,“超级重磅炸弹”占全部医药的44%。基因工程药物已占全球生物制药市场的76%,具备高成长、高市场潜力、高壁垒、高回报等与TMT行业极为相似的特征,也将与TMT行业一样出现跨越式增长。我国基因工程药物96年至08年的复合增速高达49%,平均毛利率高于80%。  单抗:“领头羊”,开辟蓝海市场。单抗是具有高度靶向性的“生物导弹”,在肿瘤等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突出优势,已进入蓝海市场。单抗位于生物制药金字塔的顶端,具有最高的成长性、市场潜力、进入壁垒和 “重磅炸弹”率,同类竞争少可保持高毛利率。国内单抗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小,目前是发展的有利时机,研发高潮即将来临。  疫苗:行业维持高景气度,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发展方向。受益于一系列疫苗行业政策,我国一类疫苗和二类疫苗市场均在高速发展,06年至09年疫苗市场CAGR达 42%。受益于医疗模式转变、政策扶持和新产品上市,预计未来几年疫苗行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当前二类疫苗是市场主体,流感疫苗、狂犬疫苗和乙肝疫苗等迅速崛起。新型疫苗和治疗性疫苗是未来发展方向,宫颈癌等癌症疫苗、肺炎疫苗、治疗性乙肝疫苗、治疗性艾滋病疫苗等陆续进入临床,备受市场关注。  重组蛋白:稳步发展,加速向长效蛋白进发。以EPO、重组胰岛素、重组干扰素、重组生长激素和凝血因子等品种为主,具有其他药物无法取代的疗效,市场空间巨大。当前我国重组蛋白市场稳步发展,复合增速约为25%。  随着长效蛋白陆续上市,将加速重组蛋白市场的新一轮扩张。常规类蛋白中,重组生长激素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由国产产品占据市场主体 重组干扰素和重组胰岛素竞争激烈,由进口产品占据市场主体,国产产品市场份额逐渐上升。长效蛋白已占据我国重组蛋白市场主体且份额逐渐上升,盈利水平明显高于常规蛋白,但主要被进口产品占据。目前国内企业正在加速研发长效蛋白。  行业估值已趋于底部回升,“十二五”生物产业规划驱动估值修复。建议关注行业趋势突出、研发能力强、产品线优秀的企业:长春高新、华兰生物、智飞生物、迪安诊断、ST中源。  单抗:建议关注中信国健(兰生股份参股公司)。中信国健为单抗行业领军企业,研发优势突出,产品储备丰富,可能成长为中国的基因泰克。  疫苗:建议关注华兰生物、智飞生物。华兰生物作为血液制品领军企业,具有领先行业的浆源拓展力和最为丰富的产品线,重庆子公司有投产预期,血液制品行业供不应求局势和行业整合趋势,公司有望从中受益 疫苗业务长期看好。智飞生物具有疫苗行业最完善的销售网络,在疫苗研发同质化严重的形势下,完善的销售网络便尤其重要 公司研发实力逐渐加强,自主产品储备丰富 2012年新产品获批在即,业绩可能大幅增长。  重组蛋白:建议关注长春高新。长春高新的利润增长点有望陆续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重磅新药(长效生长激素和重组人卵泡激素)可能投产,人用狂犬疫苗恢复批签发。公司研发实力国内领先,储备产品丰富,甲肝疫苗和艾塞那肽值得期待。公司利空因素基本出尽,诉讼费用和狂犬疫苗亏损基本止损在2011年。  其他:建议关注迪安诊断、ST中源。迪安诊断为国内独立诊断服务领军企业,研发实力强,市场空间广阔 “服务+产品”商业模式领先,利于公司外延式扩张 募投项目和医改驱动,加速公司成长。ST中源为干细胞行业龙头企业,脐血干细胞储存行业尚在起步期,公司占我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市场潜力大 外延式扩张值得期待,收购和泽生物的定向增发将大力开拓公司的干细胞库版图 干细胞行业的后续发展值得长期关注。  风险提示:新产品上市低于预期 行业政策性风险。  齐鲁证券:聚焦创新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前瞻  1.我们认为生物医药行业会继续在符合自身经济规律的轨道上前行,政策的助推将有助于行业的发展。  2.“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石,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带来有竞争力的产品。着眼全球,化学专利药、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都是主流的创新方向。  3.“产业化、国际化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创新推动下提升产业规模的必由之路。  4.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尚未正式发布,基于媒体已经披露的信息和我们对行业的理解,我们建议关注以下三类公司:研发驱动型公司,尤其是在“基因工程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疫苗”方面有实力的公司,它们可能将直接受益于中央财政扶持资金,例如:双鹭药业(002038),沃森生物(300142)、恒瑞制药、恩华药业(002262)。  医药生物行业:创新主题引领生物医药的“十二五”  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在即生物医药创新主题关注空前  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在即。政策引导行业走向更高层次的创新之路可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其中包括:加快推进创新药、重大及多发性疾病用药等品种的开发,完成临床用量大的专利到期药物开发,加强医药创新体系建设等。因此,目前时点上生物医药的创新主题值得二级市场高度关注。我们将对创新的分析落实到创新的“重磅品种”上,因为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抑或是中印等新兴市场国家,创新药物的大品种资源优势都得到了业内的空前重视。  “重磅炸弹”引领全球医药行业发展  “重磅炸弹”药物这个名词形象地体现出了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能够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的药品给医药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在研发成本及难度提升的背景下,全球大型国际医药企业逐渐转向以少数“重磅炸弹”药物为核心进行“精耕细作”的发展战略。重磅品种成长速度快于行业平均增速,而企业对重磅品种的依赖度也愈来愈高。  正确识别终端需求+创新的专利药+品牌优势及国际化联合销售=“重磅炸弹”  (1)终端需求是最为核心的推动因素。我们从重磅炸弹所处的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消化及代谢系统、骨科等大病种领域,对其发病率及国际最新的主流临床治疗方案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我们认为只有符合终端治疗需求及治疗方案变化趋势的品种才可能成为大品种。  (2)创新是“重磅炸弹”药物的火药。对于重磅药物的出现,我们认为核心影响因素包括创新动力(国家对于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创新能力(企业层面的研发投入及产出)两方面。  (3)品牌的优势及联合销售策略则是助力器。  专科药、生物药、罕见病药和治愈/预防药是未来创新的重要发展方向  从欧美国家近年的发展规律来看,重磅炸弹的发展方向是:专科用药(治疗的针对性更强)、生物制药(新的化学分子实体研发难度大幅上升,生物制药拥有研发政策优势、也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罕见病用药(政府政策法规的鼓励)及治愈/预防类用药(临床治疗理念及需求的提升)。  中国的重磅炸弹呼之欲出  从驱动因素和发展程度看,中国医药行业的黄金十年还远未结束 但是,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也有大品种缺失的尴尬。而随着国内新药审批难度不断加大,品种资源的潜力挖掘及储备成为判断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认为在抗肿瘤、神经系统用药、肌肉骨骼、心血管及消化代谢等大病种或发病率持续攀升的治疗领域有丰富品种梯队的公司,必定会走出中国的“重磅炸弹”。  投资建议:短期建议关注生物医药创新主题,长期投资优势品种资源丰富的公司  短期建议关注生物医药创新主题。目前时点处于业绩真空期,而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出台在即,创新是非常明确的政策导向,我们认为生物医药创新主题的相关公司短期可能有较好的主题投资机会。  长期投资优势品种资源丰富的公司。自下而上的角度,品种资源的储备及潜力挖掘成为我们判断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以上分析,我们从A股上市公司的产品梯队中遴选出了未来潜在的“重磅炸弹”。  涉及这些品种的六家上市公司也是我们认为值得长期看好的标的,它们分别是恒瑞医药、华东医药、人福医药、双鹭药业、天士力及康缘药业。  风险提示新药审批进程可能慢于预期。药品降价及招投标政策的压力。  第一创业证券:《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受益医药股推荐  资金将从十一五规划的190亿元翻番,达到400亿元以上,研制30个创新药物,改造200个药物大品种。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目标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5年达到3万亿元。相关创新实力企业将受益:信立泰(002294)、沃森生物、天士力(600535)、康缘药业(600557)。  整合:《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国销售收入居前100位的企业将占到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以上,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医药流通龙头将充分受益:国药控股、上海医药(601607)、九州通(600998)、瑞康医药(002589)。  制剂出口:《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制剂出口所占比重由目前的7%提高到20%以上。具备制剂出口能力的相关企业将充分受益:海正药业(600267)、华海药业(600521)。  药用辅料:《医药工业十二五规划》首次把药用辅料写入规划内容。相关受益企业:尔康制药(300267)(A股唯一一家做药用辅料的上市公司)。  风险提示:正式版《规划》内容可能与上述预计略有出入 《规划》存在不能如期发布可能。  高盛高华:中国企业在全球仿制药大潮中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欧洲等市场的用药规模非常大,近几年专利药到期以及各个国家医疗支出的缩减将给仿制药企业带来很大的机会,中国企业有望凭借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占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步伐不会特别快,因为:  (1)中国企业需要提高生产设施标准,改善生产工艺,以达到国外的产品质量标准   (2)国外的制剂认证周期比较长,需要中国企业有足够的耐心和资金支持   (3)当前中国国内医药市场仍处在快速增长时期,国内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做出口,因此步伐不快。  中国在制剂生产外包中和印度的竞争比较。  印度企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产品的目标市场就是西方国家,当时正是美国行业发展最黄金的时间段,印度企业抢得了先机。而目前中国虽然有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还不错,但要做cGMP和ANDA认证非常难,同时规模还不够大,这造成了在成本上的优势不够明显 等更多的企业在中国的规模做大,语言障碍逐步解决后,中国企业将会有更好的机会。目前中国最快能进入的领域是疫苗,中国的研发实力和国外的差距也相对较小,通过认证WHO的标准,中国企业有望很快进入国外市场。  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受到外资企业的挑战。  由于中国市场高增长的巨大诱惑力,当前已经有近400家外资企业的产品进入了中国,分享这块蛋糕。而外资企业在政府关系和销售模式等方面越来越本土化,能很好的适应中国国情 同时越来越多的仿制药外资企业开始关注中国,这也将给国内的仿制药企业带来竞争。中国企业需要正视这一挑战:  (1)小企业需要在研发上更大的投入,提高产品质量   (2)中型企业需要提高生产规模,更好的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   (3)大企业需要在医改政策指导下做好招标等工作。  对中国未来政策导向的预测。  中国医药(600056)行业在近三年的政策支持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同时药品降价的趋势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未来的政策重心将集中在:  (1)公立医院改革,这仍是政府要逐步完善的重要改革   (2)医药行业的整合,企业集中度将继续上升   (3)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扩建将持续   (4)药品降价,进口产品的降价幅度将大于本土产品。我们推荐行业龙头企业、产品具有多样化组合的公司和产品降价风险较小的公司。我们推荐昆明制药(600422)(600422.SS,强力买入)和康哲药业(0867.HK,强力买入)。  招商证券:仿制药产业升级谋世界局行中国路  跨国药企即将迎来2012年“专利悬崖”,重磅炸弹专利到期、新药研发陷入困境,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业务外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中国制药企业正面临着全球仿制药市场大发展和国外药企生产外包、研发外包的历史机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全行业都能受益,中国只有为数不多的领先企业能够分享CRAMS的蛋糕并实现自身向产业链高端的迈进。海正药业和华海药业的产业升级值得期待,我们首次给予“强烈推荐-A”的评级。  全球仿制药市场发展迅速。在过去的十年中,全球仿制药市场的增速是专利药的两倍有余,预计今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美元,IMS预测未来5年内仍将保持10~14%的增速,仿制药在全球药品市场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7%,提高到目前15%左右,预计2015年将超过20%。  专利到期高峰来临,仿制药的历史性机遇。2012年原研药企将迎来“专利悬崖”。大型跨国药企一方面并购已有研发产品基础的潜力制药公司,或直接介入仿制药领域 另一方面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中印等国的制药公司,未来五年内全球CRAMS市场规模增速有望突破20%。中国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与出口国,整个制药行业升级的机遇近在眼前。我们也勾勒出了适合中国药企的仿制药产业升级之路。  “印度模式”以出口为导向,中国药企不应忽视国内市场。印度制药企业利用本国宽松的专利保护、低成本优势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发避专利工艺技术,进行规范市场认证,承接国际原料药转移订单,并逐步将制剂卖到发达国家。  印度药企在90年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这被称为“印度模式”。印度国内医药市场规模和增速都远不如中国,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走出国门。“印度模式”是逼出来的成功。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当跨国药企纷纷挤入中国时,中国医药企业没必要放弃国内市场的开拓。仿制药的产业升级,并不是只有制剂出口一条路,在国内市场的耕耘同样能获得高回报。
  • “十二五”期间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828批6.8万吨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记者 朱祝何)6月29 日,国家质检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对来自 202个国家(地区)的479.1万批(货物批,下同)、2203.2亿美元进口食品实施检验检疫。五年间,进口食品贸易额增长了22.6%、年均增长率达5.2%,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进口市场。  “近年来,没有发生系统性重大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林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但部分食品品种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和标签问题较为突出。  白皮书指出,“十二五”期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严格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5年来共检出不合格食品12828批、6.8万吨、1.5亿美元。  不合格进口食品种类方面,“十二五”期间,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其中约有一半是糕点饼干、饮料、粮谷及制品和乳制品。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例,共从15个国家(地区)检出不合格进口产品67批次、133.6吨、217.6万美元。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标签不合格、品质不合格、污染物超标等。  质检总局表示,对于检出的不合格食品,各地检验检疫部门均按照有关规定作了退运或销毁处理,未进入国内市场。有关详细信息在质检总局网站上予以公布。  “十二五”期间,质检总局坚决贯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完善监管体系,有效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  一是法规体系进一步健全。依据《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开展进口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顶层设计,制修订6个部门规章,出台了36个规范性文件。  二是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了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三个环节,包含21项制度的进口食品安全治理制度体系。五年来,质检总局共对63个国家或地区的92种食品进行了体系审查,截至目前,共有178个国家或地区的2165种高风险产品获得准入 累计对肉类产品、乳制品等高风险产品的1.5万家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其中包括18个国家或地区的74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 共有102816家境外出口商、26065家境内进口商取得备案。  三是监管成效进一步彰显。“十二五”期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12828批、6.8万吨、1.5亿美元,不合格食品共涉及10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欧盟、台湾地区、东盟、美国和韩国列前五位,占不合格食品的75%以上。  四是处罚力度进一步加大。五年来,将204家违法违规的境内外食品生产企业列入不良记录名单。  五是共治格局进一步形成。五年来,质检总局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政府以及政企之间的合作,与全球主要贸易伙伴共签署99项食品安全合作协议,有效推动了食品安全共治格局的形成。  据林伟介绍,经过多年努力,质检总局按照“预防在先、风险管理、全程管控、国际共治”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各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管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    质检总局郑重提醒消费者,在选购境外生产的食品时,可以通过“三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一看中文标签。《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并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外包装没有中文标签的食品,请不要购买。二看检验检疫证明。检验检疫部门对每批经口岸查验的进口食品均出具“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消费者可以向经销商索取该证明。没有该证明的境外生产食品,请不要购买。三看产品检验检疫准入情况。质检总局目前对肉类、乳制品(含婴幼儿配方乳粉)、水产品、燕窝、肠衣、植物源性食品、中药材等进口食品的生产国家(地区)实施评估和审查制度、生产企业实施注册制度。消费者可以登录质检总局“评估审查符合要求的国家或地区输华食品目录”信息系统查询进口食品准入情况。未获准入国家(地区)、未获注册生产企业的相关食品,请不要购买。如在购买进口食品时有疑问,消费者可以向出具检验检疫证明的检验检疫部门咨询,咨询电话是当地区号+12365。
  • 低碳经济迎来好时机 十二五或撬动6万亿市场
    6月17日,我国迎来首个&ldquo 全国低碳日&rdquo ,低碳发展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低碳经济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剂良方。近年来,我国通过节能、提高能效、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强生态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低碳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从中长期看,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应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加快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  &ldquo 倡导全面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理念,以实际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共同的责任。&rdquo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说,对于一个13亿人口大国而言,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已经迫在眉睫。  近年来,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污染防治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明显。数据显示,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5.02%。  &ldquo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掉以轻心。&rdquo 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万本太说,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持续性雾霾天气,部分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这表明我国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发达国家一二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并逐步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30年里集中显现,呈压缩型、复合型特点,增加了我国环境问题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能源消费总量还会相应增长。转变传统的高碳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仍然面临严峻挑战。解振华表示,我国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是我国面临的唯一选择。  低碳撬动6万亿元市场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绿色低碳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世界各国已经把通过绿色低碳发展的途径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共识,这也带动了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  &ldquo 十一五&rdquo 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已初具规模。根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  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目前,中国正全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未来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到&ldquo 十二五&rdquo 末,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8万亿元,在整个节能减排领域的市场空间将达到6万亿元。  按照测算,&ldquo 十二五&rdquo 时期,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的投入将达到2.3万亿元,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吸纳就业人口3000多万人,年均增长15%以上。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要达到1.8万亿元。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的市场占有率由5%提高到30%。  &ldquo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绿色低碳市场的发展将非常广阔,将为企业发展带来很大机遇。&rdquo 解振华表示。  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低碳发展不仅是压力,更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上,远大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跃表示,企业不应该把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视为&ldquo 赔本买卖&rdquo ,而要努力挖掘其中的商业机会,实现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认为,工业企业不仅是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要主体,也承担着为节能减排提供产品、技术和装备的主要责任,其绿色、低碳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制约全社会低碳发展的进程。因此,工业企业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促进工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ldquo 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研发低碳技术,生产低碳产品,为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打下扎实基础。&rdquo 解振华说,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政府和企业都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增加投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也应该共同研发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技术,解决好未来的技术问题和知识产权问题。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财税、价格、投资、金融等经济政策,深化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加快资源环境税改革,着力发挥市场手段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推进水价、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建设,加快修订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标准,建立汽车、燃油经济型指标。  专家指出,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潜力还很大,必须全面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低碳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
  • 十二五环保万亿商机 港商拟组联盟抢滩内地
    据港媒报道,内地环保部门正制定「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十二五规则」,拟出台100项标准。未来5年内地对环保投入料逾万亿元,商机庞大。业内人士表示,港企在内地的水资源再生的生意较去年料增五成,港商有意组建环保联盟抢滩内地。  香港《文汇报》报道称,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节能减排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将节能环保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蕴藏着逾万亿元人民币的商机。  在内地从事环保多年的香港工业总会第26分组副主席王乐得指出,海外有很多先进环保设备,但外商未必明白内地营商文化,易出现「水土不服」,而港商既了解内地要求,又熟识外国环保企业经营理念,在内地环保市场颇具竞争力。他估计,今年港企在内地的水资源再生的生意较去年至少大升五成。  王乐得估计,今年港资环保企业在内地的水资源再生,及高难度排污废水治理技术和设备上的生意,至少较去年大升五成,其他不同环保范畴的生意亦录得一定增长,而未来在清洁工序生产及零排放的技术和设备上,具有庞大发展机遇。王乐得表示,今年其公司生意亦有理想增长,目前不愁生意不够,反而要限制生意增长步伐,主因是近期内地不少製造企业经营欠佳,担心「收尾数」有困难。  谈到港商的优点,王乐得认为在于能提供一条龙服务,工程质素有保证,且能准时竣工,最重要是港商通常都能以诚待人,故能在内地环保业享有较高信誉,即使收费略高于内地同业,仍被不少企业视为优先之选。  王乐得指出,「十二五」期间,料内企对废水处理、水的再生再用、节能减排顾问等需求较大,而港商在项目管理、工程设计施工、环评和环境工程谘询方面有较大优势。  面对「十二五」庞大的环保商机,王乐得透露,本港相关企业有意成立环保联盟,集结港商力量共同争取内地市场,但目前联盟仍在构思阶段,未知何时成事。
  • 山西“十二五”将培养15名后备院士
    昨日(3月19日),山西省人社厅介绍,今年将在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集中选拔15名院士后备人选,作为山西省“十二五”期间的院士培养对象。据介绍,此次选拔名额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的范围和条件确定的。选拔范围为:在山西省国民经济发展重要领域能够产生重大科学发明、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产业升级的具有引领支撑作用的,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的高端创新型人才。山西省将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优中选优的原则组织推荐,并注意推荐符合标准和条件的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以及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专家。确定为后备人选可获得资助。比如,根据工作需要,经评估、考核,省专项资金将给予每年20万元至40万元的项目资助,连续资助5年。  另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还将培养引进(含柔性引进)“两院”院士约20名,并给予相应资助。其中,对于在山西省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工作,并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省专项资金给予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项目资助 在晋长期工作或柔性引进的,按在晋实际工作月数计算,给予每人每月8000元岗位津贴 对引进到国有企事业单位长期工作,并在山西安家的,给予每人200万元安家和生活补助费。
  • 环保部:“十二五”将完成6万个村的环境治理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28日在此间透露,中国计划到2015年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环境保护五个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8日在北京召开,李干杰在会议上表示,中国农村地区目前普遍面临污染排放总量大,生活污染、面源污染严重,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剧等突出环境问题。  李干杰指出,中国环保城乡差距十分突出,农村环保欠账太多。全国约60多万个行政村里,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每年产生90多亿吨生活污水、2.8亿吨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  此前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3.7%、57.2%和67.3%。  李干杰表示,自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以来,三年共安排资金4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投入近80亿元。今明两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未来,将会有更多资金投入农村环境保护。  李干杰透露,环保部门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争取到2015年,完成6万个建制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的工作,让农村环境质量得到初步改善。
  • “十二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4.5万亿金矿待掘
    日前,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规划》指出,目前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规划》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  《规划》指出,“十一五”以来,我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据测算,2010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从业人数2800万人。产业领域不断扩大,技术装备迅速升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从《规划》中了解到,其总体目标是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 节能环保产品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节能环保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其中,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能环保大型企业集团,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到2015年,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质量、性能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部分关键共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15年,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由目前的10%左右提高到3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和环保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节能服务业销售额年均增速保持30%,到2015年,分别形成20个和50个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专业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环保服务公司。城镇污水、垃圾和脱硫、脱硝处理设施运营基本实现专业化、市场化。
  • 中国民航大学:“十二五”期间1.2亿用于实验室建设
    “十二五”期间,中国民航大学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累计投资1亿2千万元,完成123个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在示范中心建设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共取得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天津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9个,天津市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根据相关要求,学校“十二五”期间共投资建设经费560万元,用以支持各级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技术人员培养、示范中心内涵建设等方面的建设,目前取得不错的成绩。  2014年5月底,实验设备处在各学院的配合下,完成了实验室规范化一期工程。对全校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完成了制度上墙,统一实施了实验室门牌和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标牌的配装工作  学校在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2013年,学校在原“实验项目开发”的基础上,推出“实验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积极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教师投入自组、自拟、自建实验室项目,积极参与实验室管理、实验或测试方法改进、仪器功能开发与拓展、仪器研制、仪器维修等工作中。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开展3届,共收到项目申请337项,通过评审67项。2014年,学校航空自动化学院耿宏教授等研制的“飞机维修综合训练器(HDMTD-2)”荣获第三届高等学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评选一等奖。
  • 我国食品和母乳中发现微量溴系阻燃剂
    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含量极低,公众无须恐慌,但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展开  作为目前世界消费量最大的一类有机阻燃剂,溴系阻燃剂被广泛添加到塑料和树脂中,为保护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力,但同时它们也在“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人体。日前,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国际卤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又称国际二恶英大会)上,施致雄博士介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吴永宁课题组在我国食品和母乳中新型溴系阻燃剂的检测发现。  新列入POPs名单者在食品和母乳中被痕量检出  这一检测研究的“主角”是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四溴双酚A是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一种溴系阻燃剂,约占据溴系阻燃剂市场总量的60%,我国产能约为18000吨/年。六溴环十二烷在我国的产能也不低,约为7500吨/年。  吴永宁课题组在2007年中国总膳食研究中,检测了12个省(市、区)4类动物性食品(水产品、肉制品、蛋制品、奶制品)的48份混样,估算出我国成年男子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四溴双酚A为平均每公斤体重256皮克(1皮克=10-12克),六溴环十二烷则为432皮克。这意味着,如果一名成年男子的体重是63公斤,那么他每天从各种食物中吃进去的四溴双酚A为16纳克(1纳克=10-9克),六溴环十二烷则为26纳克。  这项研究还显示,在我国动物性食品中,水产品污染状况相对严重一些,尤其是沿海地区水产品中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污染相对较为严重。当地居民膳食中这两种物质的摄入水平也因此较高,例如,从上海地区采集的水产样品中检出了含量较高的六溴环十二烷,平均每克脂肪中检出近10纳克。  研究还测定了2007年从全国12个省采集的1000多份母乳样品的混样,发现目前我国母乳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污染水平与欧洲、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处在相近水平,而四溴双酚A污染水平较低。  结果显示,母乳样品中的污染水平普遍高于动物性食品,表明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在食物链中具有从低端到高端的生物放大作用,且人体对这两种物质的摄入可能存在多种途径。  通过对每日摄入量的计算,施致雄等人得出:对于以母乳为唯一食物来源的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我国婴儿每日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的摄入量估值分别为平均每公斤体重5纳克和6纳克,这一数值明显高于成年人10余倍。  健康风险需要结合毒理学的深入研究展开评估  其实,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目前仍不是《斯德哥尔摩公约》明令禁止的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不过,施致雄告诉《科学时报》,虽然欧盟根据现有研究结果认为四溴双酚A对环境和健康无危害,但还是有研究指出它对肝细胞具有毒性作用,还有神经毒性,最近一些研究还认为四溴双酚A可能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而六溴环十二烷则具有高度亲脂性,因此易在哺乳动物体内蓄积。此前北京大学教授胡建信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根据最近新POPs审查委员会讨论的内容来看,《斯德哥尔摩公约》未来可能还会有3种物质加入受控名单,六溴环十二烷正是其中之一。  已经有研究暗示它具有通过干扰甲状腺平衡影响生物体发育的潜力。  那么,公众应该如何看待相关的研究结果?作为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施致雄认为,我国食品和母乳中的四溴双酚A和六溴环十二烷的含量水平仍较低,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婴儿,每天通过食物摄入的阻燃剂量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在目前的毒理学实验中,能引起实验动物生理状态改变的给药量远大于人体的摄入量,基本上是100万倍的差距。  但他也指出,科学家尚不清楚长期低剂量接触是否存在潜在的健康风险,需要开展持续研究。此外,除食物外,室内灰尘、空气等介质也是人体摄入溴系阻燃剂的一个重要途径,但针对这一途径的研究国内还非常少。而且,我国目前对阻燃剂的生产、使用等环节并没有相关的规范措施,溴系阻燃剂的使用量还在逐年上升,迫切需要对阻燃剂开展多方位研究。  母乳仍然是婴幼儿首选喂养方式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指出,母乳中含POPs的新闻使少数母亲不敢给孩子喂母乳。对比此次的研究,母乳喂养是否真的有危险?  施致雄说,从他们的研究结果看,人乳和牛乳中均能检出含量水平很低的溴系阻燃剂,相对而言,人乳中阻燃剂含量水平的确明显高于牛乳。但是,母乳喂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最佳新生儿营养提供方式,可显著降低儿童患病风险。从现有研究看,普通人群乳汁中的溴代阻燃剂含量很低,应该不会对婴儿造成潜在危险。因此母乳仍然是新生儿的最佳食物来源。  不过,施致雄也强调,对于部分职业暴露人群,如电子垃圾拆解工人等,其母乳中某些POPs含量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则需提高警惕,在孕期和哺乳期应避免接触有害的化学物质。  防火安全与环保并非不可调和  施致雄认为,防火安全与环保并非不可调和。通过规范并严格限制溴系阻燃剂的使用种类、添加范围及添加量,规范溴系阻燃剂的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控制,以及通过上下游合作等方式实施绿色解决方案,完全可以做到环保与安全双赢。  欧洲溴系阻燃剂释放控制自愿行动计划(VECAP)进展就很顺利,通过对处理程序的监管和控制,欧洲大约90%的溴系阻燃剂包装残留物都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在欧洲的塑料行业和纺织行业中,十溴二苯醚对水和空气的直接释放量正在减少。这项计划目前还推广到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  施致雄说,我国已制定《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这意味着,我国在削减、淘汰和控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上将越来越严格。国内的科技工作者也将持续开展对溴系阻燃剂的相关研究,密切监控溴系阻燃剂的动态。
  • “十二五”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十几万亿元
    北京3月31日电 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今日表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也显示出创新产出大于治理投入的良好前景。  吴晓青说,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累计超过7万亿元,增加值约两万亿元,已接近全社会环保投入。
  • 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投资需求预计超3万亿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24日说环保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的朝阳产业和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环保投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比“十一五”期间增加一倍以上。  在此间举办的“2010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高峰论坛”上吴晓青说据预测中国环保产业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环保产业市场之一。  他表示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见实效一个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是否降低。  吴晓青表示中国必须进一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综合应用法律,经济,技术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把有限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优先发展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  吴晓青说中国要逐步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投入等环境经济政策构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