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芳香法宗

仪器信息网芳香法宗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芳香法宗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芳香法宗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芳香法宗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芳香法宗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芳香法宗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芳香法宗相关的解决方案。

芳香法宗相关的资讯

  • 综述l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二)
    综述l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二)康宁反应器技术收录于话题#危化反应-硝化18个康宁用“心”做反应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编前语上文我们通过多个案例,介绍了应用微通道反应器实现一取代和二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的研究进展。在进入本文正文(即本篇综述第二部分内容)前,小编需要补充的是:在硝化等危化工艺连续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现阶段,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实现硝化工艺的工业化放大生产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康宁反应器技术经过13年的工业化应用研究与推广,在微通道反应器工业化生产领域的应用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球已经拥有上百家工业化用户,累计安装的年通量已超过80万吨。康宁AFR多套工业化硝化装置始终保持24/7连续稳定安全运行。江苏中丹化工成功采用康宁反应器连续硝化,显著提升了关键中间体生产的本质安全水平,装置稳定运行一年多,得到了客户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康宁反应器技术和益丰生化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年通量万吨级全自动全连续微反应硝化生产装置。与传统工厂相比,其亩均产出提升了10倍,运行费用减低20%以上。… … 还有更多硝化、重氮化、氧化、加氢等工业化项目成功实现并稳定运行,帮助客户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欢迎您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电话:021-22152888-1469您也可以扫描右二维码了解更多康宁AFR应用案例。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正文——以多取代苯型芳香烃及其它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二硝基萘的连续化合成倪伟等[9]以萘和95%硝酸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研究了二硝基萘的连续化合成工艺(图9),考察了硝酸浓度、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单硝化产物n(对硝基氯苯)∶n(邻硝基氯苯)=1:0.56,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副产物明显减少,转化率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了4个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工艺的连续化操作。1-甲基-4,5-二硝基咪唑硝化合成1-甲基-4,5-二硝基咪唑(4,5-MDN1)是一种性能良好的高能钝感炸药和极具应用价值的熔铸炸药载体。在传统釜式反应器中进行N-甲基咪唑硝化反应时剧烈放热,为控制反应温度需缓慢逐滴加料,反应时间长,产物收率低。刘阳艺红等[10]在微通道反应器为核心的反应体系中进行了4,5-MDN1的合成研究(图12),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的高传热特性快速提高4,5-MDN1的收率。工业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微通道反应器数量来热量,维持恒定的反应温度,在减少混合酸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了提高产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甲基-3-丙基-1H-吡唑-5-羧酸硝化反应Panke等[11]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对1-甲基-3-丙基-1H-吡唑-5-羧酸进行了硝化反应研究(图13)。微通道反应器优秀的传热性能性使反应温度稳定在90℃,避免了100℃脱羧副反应的发生,硝化产物是合成西地那非的重要中间体。结语微通道反应器在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中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选择性高、安全性高、转化率高、反应时间短、数增放大、可建立动力学模型等,使得芳香化合物的硝化由传统的间歇式生产转为连续化生产成为可能。尽管微通道反应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微通道反应器会更加安全化、智能化和连续化,其在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中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硝化反应这类具有污染大、放热强、选择性差的反应也将随之得到优化。参考文献:[1]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1,38(02).[9]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自 然 科 学 版),2016,38(3):120-125[10] 现代化工,2018,38(6):140-143.[11] Synthesis, 2003(18): 2827-2830.
  • 综述 l 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一)
    综述 l 芳香化合物连续硝化应用进展(一)康宁用“心"做反应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芳香化合物的硝化是常用的生产工艺,目前化工领域普遍采用的硝化方法是以混合酸作硝化剂、在釜式反应器中进行间歇式反应,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资源、环境、安全、能源等问题。微通道反应器相对于釜式反应器拥有持液量少,换热效率高,传质效率好,过程可控等诸多优势,能有效解决硝化反应中的传质,换热,安全性等问题。随着微化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芳香化合物的硝化反应。小编将分两部分向读者介绍微通道反应器在芳香化合物硝化反应中应用进展的综述[1],希望可以对您有所启发和帮助。微通道反应器在以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中的应用1以一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氯苯的硝化氯苯的硝化为快速强放热反应,在传统釜式反应器中,反应液搅拌不均匀、反应放出的热量无法及时导出、反应温度不能精确控制,导致副反应发生,不能保障生产安全。微通道反应器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能力,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余武斌等[2]利用微通道反应器研究了反应温度、原料配比、体积流速等主要因素对氯苯硝化(图1)的选择性、转化率的影响。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单硝化产物n(对硝基氯苯)∶n(邻硝基氯苯)=1:0.56,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副产物明显减少,转化率明显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了4个数量级,并且可以实现工艺的连续化操作苯甲醇硝化合成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硝基C7H6O是许多精细化学品的重要中间体。Russo等[3]采用微通道反应器在高温和强酸条件下,由苯甲醇合成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图2);并将动力学模型应用在该工艺开发过程,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来提高反应选择性。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反应温度提高到68℃,邻硝基C7H6O和间硝基C7H6O的收率分别提高到42%和96%,这是传统釜式反应器不可能达到的,该方法为硝基C7H6O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三氟甲氧基苯的硝化4-(三氟甲氧基)硝基苯(NFBM)是三氟甲氧基苯胺的原料,是农药、药品和液晶材料的中间体。在用混合酸硝化三氟甲氧基苯的反应(图3)中, Wen等[4]应用微通道反应器进行工艺开发,基于其优异的传热性能和低滞留率,提出了一个准均相反应动力学模型,用于研究三氟甲氧基苯连续硝化的动力学和传质特性;并应用动力学模型对高硫酸强度下的反应进行了预测。结果:实验收率与模型预测值吻合较好。表明在未来的数字化生产中,微通道反应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2以二取代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3-氟三氟甲苯硝化Chen等[5]在连续流微通道反应器中,以3-氟三氟甲苯为反应物、混合酸为硝化剂合成了5-氟-2-硝基三氟甲苯(图4);通过建立传热平衡模型来探索反应条件。结果:在最佳条件下的收率可达96.4%。该方法具有工艺安全性高、合成过程中杂质可控等优点,对促进未来微通道反应器在工业上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连续安全合成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中间体和化工原料。传统工艺是以对叔丁基苯酚为原料,在搪瓷反应釜中与稀硝酸进行硝化反应得到。该工艺反应剧烈放热,反应时间长,生产安全性较差。尚朝辉等[6]针对上述问题开发了一种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连续安全合成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的方法(图5),通过加热柱塞泵实现对叔丁基苯酚的连续进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实现对叔丁基苯酚和高浓度硝酸连续快速硝化。结果:在最佳条件下,对叔丁基苯酚的转化率达到98.7%,邻硝基对叔丁基苯酚的收率达到79.9%。在提高反应选择性的同时也提高了反应安全性。选择性快速硝化1-甲基-4-(甲基磺酰基)苯1-甲基-4-(甲基磺酰基)-2-硝基苯是合成除草剂甲基磺草酮的重要原料。Yu等[7]采用微通道反应器选择性快速硝化1-甲基-4-(甲基磺酰基)苯(图6)。结果:反应收率达到98%,反应时间缩短至5s,副产物显著减少,硝化产物质量显著提高。而且还减少了硫酸用量,降低了资源消耗。该方法适用于类似化合物的合成,有利于实现 工业规模生产。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乙酰基愈创木酚硝化5-硝基愈创木酚的钠盐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主要成分,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Zhang等[8]以硝酸-乙酸为硝化剂,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乙酰基愈创木酚硝化反应(图7),并建立了动力学模型,优化了反应条件。结果:在最佳条件下,5-硝基愈创木酚的收率达到90.7%,与传统釜式反应器相比,微通道反应器具有收率高、选择性高、反应时间短、硝酸用量少等优点。该方法为乙酰基愈创木酚的硝化策略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1,38(02)[2] 精细化工,2010(1):97-100.[3] Chemical Enginering Journal, 2019, 377: 120346.[4] Reaction Chemistry &Enginering, 2018, 3(3): 379-387.[5] Journal of Flow Chemistry, 2020, 10(1): 207-218.[6]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1(5): 613-619.[7] Organic Proces Research & Development, 2016, 20(2): 199-203.[8] Journal of Flow Chemistry, 2016, 6(4): 309-314.下期预告将继续介绍多取代苯型芳香烃及其它苯型芳香烃为底物的硝化反应研究进展。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硝化应用案例,欢迎您直接留言
  • 过敏频发 欧盟拟禁止三种化妆品芳香剂
    来自布鲁塞尔的消息,欧盟委员会拟禁止三种常用芳香剂:树苔中天然萃取的两种物质苔黑醛(atranol)、氯化苔黑醛(chloroatranol),以及玲兰花中提取的香精合成的新玲兰醛(HICC)。因为这三种芳香剂自1999年以来致敏案例已逾2000多例。  芳香剂,主要成分包括香料和有机溶剂,主角香料分为天然萃取、半合成和化学合成三种。随着人们对芳香的本性需求,越来越多的芳香剂被添加至日常用品中。除化妆品外,包括洗发水、空气清新剂、洗涤用品等家用产品中也都有芳香剂的成分。然而,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些产品的安全性,更鲜有人知道一瓶香水就有多达600余种化学成分。  化妆品中芳香剂的存在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影响是致敏。刺激、过敏、光敏、色素沉着等均是化妆品过敏综合症的表现。据统计,仅在美国,高达75%(大约900万病人)的哮喘病例是由香水诱发的。有欧盟内部官员称,此次就三种过敏原提出禁用要求,并对十余种&ldquo 潜在危险&rdquo 物质提出严重警告,是欧盟拟对香水及其他化妆品行业改革的前奏。业内人士称,变革或将对如香奈儿、迪奥等知名品牌提出挑战,也许明天,某款经典香水就会改变配方。  近年来,甬城地区每年出口香水、指甲油、洗手液、沐浴露等护肤化妆产品约6000万美元,且发展态势良好,保持约40%的年增长率,其中输欧约占五分之一,是主要出口地区之一。专家提醒,企业尤其是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小微企业,应寻求行业协会帮助,或建立企业联盟,从原料选用及采购、配方调制及加工都应看齐国际标准。在产品生产、改进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市场使用情况,尽可能避免产品对消费者产生健康影响。  尽管目前欧盟考虑到商家利益,最终同意生产商可以不在商品标签上标注风险,只要求至少必须在官方网站首页进行详细说明。企业仍应尽早寻找替代物质,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化妆品中的化学物质使用,即便是天然萃取添加剂,也应控制限量,并主动进行毒性测试,获取权威认证。针对即将到来的芳香剂甚至整个化妆品行业的变革,企业应放长远眼光,积极研发绿色健康的化妆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 衣袂飘香 不飘芳香胺
    8月16日,上海市质监局曝光13批次不合格休闲服装,其中,一款“班尼路”女装牛仔长裤检出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质量问题严重。(本次检测工作由上海市质量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纤维检验所在赛默飞 Trace1300-ISQ 系列 GCMS 上完成。) 芳香胺(Aromatic amine)是指具有一个芳香性取代基的胺--即-NH2、-NH-或含氮基团连接到一个芳香烃上。可以吸入、食入或透过皮肤吸收而致中毒,其中,β-萘胺与联苯胺是引致恶性肿瘤的物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是指由可致癌芳香胺合成的染料。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既不溶于水,又无色无味,从纺织品外观上无法分辨是否含有该类物质,只有通过专业技术检测手段(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才能发现,而且无法消除。这类染料在与人的皮肤接触后,可能引发多种恶性疾病。因此,我国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要求所有纺织品禁用此类染料,相关产品中不应检出该类物质。2011年更新了偶氮的检测标准 GB/T 17592-2011,将原来23种增加到24种,且限量值为不大于20 mg/Kg。在该标准中GC-MS法为定性方法,HPLC 为定量方法,意味着前处理完成的样品既需要 GC-MS 分析,也需要采用 HPLC 分析。标准中采用的定容溶剂为甲醇,方便 HPLC 的后续分析检测。但甲醇溶剂对 GC-MS 方法中使用的弱极性色谱柱有一定影响,会产生较大的柱流失,影响色谱柱的寿命。本方案采用程序升温进样口(PTV)-气质联用法对纺织品中26种芳香胺进行分析检测。实验过程中使用PTV对进样溶剂进行放空,减少溶剂对色谱柱的影响,同时也减少样品前处理过程,且达到更好的实验结果。 仪器Thermo Scientific™ GC-MS 气质联用仪, 包括:-AS1310 自动进样器-TRACE 1310 气相色谱,配PTV程序升温进样口-ISQ LT 单四极杆质谱Thermo Scientific™ Chromeleon7.2 SR5 数据处理系统 样品前处理(参考GB/T 17592-2011)GC/MS条件分析柱:TG-5MS AMINE( 30m×0.25mm×1.0μm,P/N:26097-2960)PTV 进样口:Large Volume 模式进样;不分流时间为1min; PTV 恒流模式,流速1.0mL/min,吹扫流量:20 mL/min 升温程序:50℃(0.05min)-14.5 ℃/s-80℃(0.1min)-5 ℃/s-300℃(1min)进样体积:1μL 柱温箱升温程序:50℃(1min)-10 ℃/min-300℃(10min)传输线温度:300℃,离子源温度:300℃EI mode,Full Scan模式采集,扫描范围:m/z 50-350分析结果:本应用方案采用赛默飞 ISQ GC-MS 系统,配合 PTV 程序升温进样口分析纺织品中的26种芳香胺。具有如下特点:1. 可以减少溶剂的转换的步骤,可以直接用PTV进行溶剂放空,减少极性溶剂对弱极性色谱柱的影响。2. PTV 进样口歧视效应小,对高沸点化合物能获得更好的灵敏度。3. 赛默飞 TG-5MS AMINE 柱对芳香胺具有良好的峰型,适合于含氮化合物的检测。4. 具有灵敏度高、线性好、重复性好等特点。
  • 上海“问题校服”含对人体有致癌性的芳香胺染料
    上海首次对学生服质量立案  经查“问题校服”含对人体有致癌性的芳香胺染料  本报讯 针对近期质监部门抽查中发现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的“问题校服”,上海市质监局新闻办日前向媒体确认,已要求浦东新区质监局向浙江省绍兴市质监部门正式通报近期“问题校服”的面料检测情况。浦东新区已将21所学校26444套校服全部暂停使用并送检,相关检测结果将在近期对外公布。这是上海对学生服质量首次立案。  今年1月,上海市质监局在获取“问题校服”检测结果的当日,立即责成浦东新区质监局进一步认真核查,浦东新区质监局执法人员于1月29日对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调查。根据调查笔录、企业提供的购销合同及校方提供的书面说明,均显示上海市五三中学2012年6月所订购的一批50套摇粒绒学生演出服采用的黑色镶边面料,来自浙江绍兴县欧林纺织品有限公司,抽查检测出该面料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  综合历年监管信息,上海市质监局对于欧霞公司“连续3年抽查不合格”的表述进行了解读:质监部门通过2011年和2012年对该企业的抽查,发现有个别项目不合格,其中,2011年抽查两批次,有1批次pH值超标 2012年6月抽查两批次,均为“使用说明”项目不合格 2012年11月抽查1批次,发现黑色镶边面料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针对上述不合格项目,质监部门先后依法对其问题产品作出责令停产和限期整改的处理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监督抽查中被发现不合格产品的生产企业,整改复查合格后,可以继续生产销售。  上海质监部门表示,从近几年抽查情况看,全市学生服产品质量状况总体是稳定的,安全是可控的。历年来的抽检合格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2008年为94.7%,2009年为80.8%,2010年为90.3%,2011年为89.2%)。关于“2012年上半年学生服抽样合格率只有48.78%”的情况,原因是2012年起质监部门在抽检中增加了标志标示项目,不少厂家未能及时执行这一标准,导致在不合格的21批次中,“使用说明”项目不合格占18批次,涉及健康安全指标的“甲醛含量”超标只有1批次。2012年抽查若不计入“使用说明”项目,则抽样合格率为87.8%。
  • 全球最大行李箱公司新秀丽多款产品多环芳香超标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一项测试报告显示,全球最大的旅游行李箱公司新秀丽(01910.HK)旗下多款行李箱手柄中检测出的多环芳香烃(PAHs)含量超标,而部分PAHs可能致癌。  在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检测的新秀丽19款行李箱样本中检测出四款产品的手柄中含有PAHs,包括东京时尚、Cubelite及Westlake luggage等,其中东京时尚系列的手柄中PAHs含量更超标1800倍。  根据德国的自愿性标签计划(GS Mark)对消费品物料PAHs的限量要求,消费品若接触皮肤多于30秒,所含的PAHs总限量为10毫克/千克。上述四款产品均超出这一标准。  香港海关已建议被检测出手柄PAHs总含量较高的旅行箱代理商将有关产品下架及更换手柄。  对此,新秀丽发布公告称公司行李产品不会构成任何产品安全或健康问题,并已经随机抽取有关产品的手柄样本送交德国及香港的独立化学实验室测试PAHs含量,结果显示手柄PAHs含量明显低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测试结果。  但新秀丽表示已从所有香港销售点撤回东京时尚行李箱,并将在香港市场为有顾虑的消费者安排更换新一代的侧手柄。  上海港汇广场新秀丽专卖店店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该店并无销售上述提及的几款型号的产品。截至发稿,记者一直未能拨通新秀丽在中国唯一的子公司——新秀丽国际贸易(宁波)有限公司的电话。  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婷表示,其注意到近一年来高端品牌在中国质量问题频繁爆出,例如零配件质量问题、皮具质量问题等。她指出:“现在一些高端品牌在中国忙于铺渠道打知名度,却忽视了品质的优异。也有些高端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过于追求速度和量,导致生产体系监控不严格,售后服务也跟不上。”  “特别地,那些在中国有代工的品牌在中国的质量问题尤其突出。”周婷强调。据相关报道,新秀丽78%的生产业务集中在中国内地。  新秀丽财报显示,公司在2011年销售净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5.65亿美元,而亚洲成为新秀丽增长最快及获利最高的区域。其中中国的销售净额增长57.4%。
  • “芳香胺”问题频现 服装业遭遇“致癌门”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已经连续发生多起服装退市事件,其原因均是在服装监测结果中,发现了禁用的芳香胺偶氮染料。  关于“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业界人士或许并不陌生,但消费者却不甚清楚。这种可致癌的服装染料,其毒性甚至强过食品染料苏丹红。2005年1月1日,《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明确规定“禁止生产、销售、进口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纺织产品”。  事实上,自该规定正式执行以来,各地仍不时查出“问题服装”,甚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服装业遭遇“致癌门”  正是年底服装销售旺季,服装企业的负面新闻却接连不断。北京市工商局日前发布消息称,6款不合格服装被责令退出北京市场。“黑名单”显示:王府井工美大厦销售的标称“滕氏”马甲、北京市百荣世贸商城市场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的标称VERYMODEL衬衣、中旭三利百货销售的标称“艺方恒利”衬衫、北京国泰平安百货有限公司销售的标称金逸女衬衫等都检测出了禁用的可分解芳香胺。  就在该事件曝光不久后,北京市质监局公布的关于三季度对学生校服的质量抽查结果,又让不少家长捏了一把冷汗。据了解,本次共抽查了北京11家校服生产企业的11批次产品,其中,北京奥泷绮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的针织学生服因存在可诱发癌症的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为不合格,北京宏园生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艾咪”学生装因PH值不合格而名列黑榜。  北京宏园生服装服饰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为“挺多学校”提供校服,主要包括石景山、东城、西城及顺义的学校,目前公司生产的校服中既有运动服又有制服。北京市质监局对外公布称,问题批次产品都是在出厂前就被检测出来的,因此均未流入市场。目前,对两家上黑榜的企业,质监部门已发出限令整改通知,并正在立案查处中。  “芳香胺”缘何屡禁不止  虽然食品染料“苏丹红”的危害众所周知,但关于芳香胺偶氮染料的致癌性,众多消费者浑然不知。  在一些消费者中调查发现,多数人都不了解芳香胺为何物。“买衣服一般会看看颜色、面料、款式,穿起来合身好看就行了,一般没有考虑到是否含有有毒的化学物质。”一位女士说。  可分解芳香胺究竟是什么呢?  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有关人士介绍说,芳香胺制成的22种染料对人体有毒,致癌性比“苏丹红”还要强。科学研究发现,使用芳香胺合成的偶氮染料对人体的健康和安全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如果纺织品使用含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染料可能被皮肤吸收,并在人体内扩散。这些染料在人体的正常代谢所发生的生化反应条件下,可能发生还原反应而分解出致癌芳香胺,并经过活化作用改变人体DNA的结构,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目前,欧盟两项标准共涵盖了24种禁止使用的偶氮染料品种。  据业内人士介绍,纺织企业之所以大量使用芳香胺染料,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因为这种染料色种齐全、着色力强、色彩持久、色牢度高。  “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不但不溶水,而且从纺织品外观无法分辨,只有通过技术检验才能发现,并且无法消除。”该人士称,从检测结果看,有毒染料中以大红、绛紫色为多,“消费者购买衣服要格外小心,最好向商家索要纺织品检验报告。购买棉麻等天然纤维的服装时,尽量选择颜色接近天然纤维的颜色(如乳白、浅驼色)。”  事实上,甲醛含量、PH值超标、色牢度不够,已是服装检测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而含有可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服装违规性质尤为严重。尽管《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已经规定:芳香胺属于禁用物,成衣和布匹一旦被检出含有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不仅产品将被判为不合格,而且企业还将面临处罚。但这一力度似乎并没有警醒服装企业。  业内相关人士分析称,一些知名的大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主动送检的机制,其本身有较强的质量把关意识。但众多中小服装生产企业根本没将原料送检,“服装检测成本的居高不下”是导致此种危机存在的潜在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也是一大关键原因。  服装PH值和甲醛含量新规将出台  10项服装国家标准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对服装的PH值和甲醛含量进行具体规定。国标对PH值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直接接触皮肤服装的PH值须在4.0-7.5之间,非直接接触皮肤服装的PH值须在4.0-9.0之间。西服、西裤国家标准中则明确提出了甲醛含量要求,每千克不得大于300毫克。  质检部门相关专家指出,合格的服装标签应包括商标、号型(规格)、采用原料的成分和含量、洗涤方法、产品标准编号、产品质量等级等内容。按目前的服装标签国家标准,PH值和甲醛含量指标尚未列入其中。  化学专家王彬指出,人体皮肤正常PH值应在5.5-7.0之间,略呈酸性,可以保护人体免遭病菌感染。如果服装PH值过高,会刺激皮肤,甚至引发皮肤感染 皮肤若长期接触甲醛,会引发皮炎、皮肤瘙痒等症状。当前市场上的服装标签上都看不到详细的PH值和甲醛含量,消费者想买衣服就只能凭感官和经验来判断这两项指标是否合格。而此次,相关部门对服装标签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将PH值和甲醛含量纳入标出指标,可以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安全。
  • 韦布探测到迄今最远处复杂芳香分子
    根据《自然》5日发表的一项天文学研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在宇宙大爆炸后不到15亿年形成的一个星系中,观测到了名为多环芳烃的复杂分子。这些分子的辐射在星系中分布并不均匀,而其背后的原因有待阐明。这可能是目前已知探测到的最遥远的复杂芳香分子,探测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遥远星系发生的各种过程。SPT0418-47的中远红外连续辐射和多环芳烃。图片来源:《自然》网站多环芳烃是碳分子,可作为显示星系内部环境的“探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间接证据表明多环芳烃存在于太空中,且宇宙中约25%的碳都会以多环芳烃大分子的形式存在,但科学家一直无法在太空中直接探测到它们。这是因为之前望远镜的灵敏度和视场都很有限,给探测远距离星系的这些分子带来了挑战,如今,韦布空间望远镜攻克了这个难题。此次,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科学家在内的研究团队报道了对红移z=4.2248(天体与地球距离的测量值)的星系SPT0418-47的多环芳烃的观测结果。观测到的特征显示,该星系看起来可追溯到大爆炸后不到15亿年,正在快速形成新的恒星。这些分子的辐射在星系内的分布并不均匀,根据来自星系内恒星和大型尘粒的光而变化。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表明早期星系内曾出现过局部的复杂过程。
  • 日立高新HPLC-DAD检测器分析“毒校服”中的芳香胺物质
    近日,媒体关于上海某时装公司生产的校服含有毒物质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校服安全性的重视。经相关部门检验发现该校服含有致癌芳香胺染料,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有可致癌性,且对人体的伤害不可逆。在此次的应用例中我们将向大家分别介绍使用常规C18色谱柱和C18-AQ色谱柱分析芳香胺物质。与常规C18色谱柱相比,C18-AQ色谱柱的含碳量低,可以使用100%的水系流动相,适合分离极性大的有机酸、核酸、糖等物质。下面左侧是C18色谱柱的分析结果图,右侧是C18-AQ色谱柱的分析结果图。 芳香胺物质的等高线图标准品:使用C18色谱柱的分析条件:使用C18-AQ色谱柱的分析条件:关于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是一家全球雇员超过10,000人,有百余处经营网点的跨国公司。企业发展目标是&ldquo 成为独步全球的高新技术和解决方案提供商&rdquo ,即兼有掌握最先进技术水准的开发、设计、制造能力和满足企业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身份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公司。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的生命科学系统本部,通过提供高端的科学仪器,提高了分析技术和工作效率,有力推进了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开发。我们衷心地希望通过所有的努力,为实现人类光明的未来贡献力量。更多信息请关注日立高新技术公司网站:http://www.hitachi-hitec.cn/
  • 婴配奶粉也中招!六大品牌检出芳香烃矿物油
    p style="text-indent: 2em "配方奶粉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是除母乳外妈妈喂哺宝宝的首选。近年来,很多年轻父母为了给宝宝选到一款好奶粉,都会选择海淘,认为海淘奶粉相对于国内奶粉更安全。然而近期德国却爆发了“芳香烃门”事件。/pp style="text-indent: 2em "位于德国总部的公益组织“食品观察”在官网上发布一份调查报告称,该机构抽检了在德国销售的16款奶粉(德国4款,法国8款,荷兰4款),其中有8款产品检出芳香烃矿物油成分。据悉,此次卷入“芳香烃门”的奶粉总共涉及到6大品牌,分别是:strong雀巢、诺优能、悠蓝、英雄宝贝、宝怡乐、佳丽雅。/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0/uepic/d625a705-8c7a-42ae-afb1-526b5932ccef.jpg" title="11.jpg" alt="11.jp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食品中过量芳香烃物质或对身体器官造成损伤/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食品观察”组织发布的检测报告显示,这些受影响奶粉中的芳香烃矿物油含量在每公斤0.5毫克至3毫克之间,这一污染程度暂不会引起任何急性疾病症状。/pp style="text-indent: 2em "资料显示,芳香烃简称芳烃,是苯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直链、支链烷烃和烷基取代的环状饱和烷烃(MOSH)以及烷基取代的芳香烃(MOAH)两个类型,而如今普遍认为MOAH 具有可能致癌和致突变的隐患,而 MOSH(特别是C16~C35)容易在身体器官中积累并可能造成损伤。目前还未有相关研究证实,低剂量的芳香烃物质对人体健康能产生多大影响。/pp style="text-indent: 2em "食品中矿物油残留可能来自生产加工产品的机器,也可能来自纸质包装上的油墨、食品原料在收割、晾晒、加工过程中接触的发动机润滑油、未完全燃烧的汽油、轮胎和沥青碎屑,食品加工使用的白油,以及环境污染等。目前欧盟及德国没有针对食品中芳香烃矿物油残留颁布法定限量。/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食品中芳香烃矿物油未入检测体系 相关检测方法仍不少/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利用化学及仪器对食品中各种矿物油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荧光法、皂化法、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线联用的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器检测法、离线固相萃取法、二维气相色谱法等。据悉,本次“食品观察”实验室使用的是在线LC-GC-FID定量和GC*GC*TOF 定性,该产品源自Axel Semrau的分析系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十分重视,安全状况日益改善。但我国目前在烃类矿物油检测领域尚有不足。目前国家对矿物油等指标尚未纳入检测体系,每年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并未包含该项检测,而欧美等国家已将其纳入相关检测体系。/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我国食品安全管控体系尚不完善,除了要增加监督和检测指标数量外,还应实现对整个生产链条的全程监测,加强对慢性食品安全风险的管控,实现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有效控制,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ppbr//p
  • 出口欧盟的消费品即将面临多环芳香烃含量限制令
    来自欧盟委员会消息,欧委会计划在2013年下半年采纳一项委员会规例,以限制消费品中8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简称多环芳香烃,PAHs)含量,涉及的消费品包括玩具、服装、鞋履、手套、运动服、运动设备和家用器具等。出口这几类消费品至欧盟的相关企业须引起重视,提前最好应对工作。  规例中提到的这八种多环芳香烃物质分别为:苯并[a]芘、苯并[e]芘、苯并[a]蒽、稠二萘、苯并[b]荧蒽、苯并[j]荧蒽、苯并[k]荧蒽、二苯并[a,h]蒽。根据规例草案,假如产品的橡胶或塑料部件含有上述多环芳香烃,其含量超过1毫克/千克,即部件重量的0.0001%,便不能向市场和公众投放产品。新限制将适用于规例生效日期起计两年后投放市场的所有相关产品。  据悉,多环芳香烃是一组被列为致癌、诱变或危害生殖力的物质,它们可以被萃取并用作增塑剂。目前的一些迁移测试表明,含有高水平PAH的材料可释放PAHs,在与皮肤接触后可能被皮肤吸收或迁移至人体内,导致严重健康风险通。因此各发达国家都纷纷对进口产品中的PAHs进行限制:欧盟法规REACH法规规定,2010年1月1日起,若轮胎制造所使用的轮胎和油质中八种PAHs含量超过10毫克/千克,或苯并(a)芘含量超过1毫克/千克,将不得进行销售 德国对这类物质的使用也甚为苛刻,德国政府强制规定在德出售的电动工具必须经过专业的检测机构检验其不含有过量的PAHs 此外,美国环保署将16种PAHs物质列入“优先污染物”中,相关产品上市前必须进行PAHs检测。  此次欧盟将PAHs的限制??日常消费品,在保障消费者健康方面不失为一大进步,可是同时却给相关企业和出口商带来了巨大压力。宁波是全国重要的消费品生产加工基地,生产产品以小型家用电器、服装、玩具为主,据统计,2013年第一季度,宁波地区检验出口到欧盟的这三类消费品就分别达2.14亿美元、1.58亿美元和2840.4万美元,相对去年同期都有小幅增长。检验检疫部门发出警示,虽然法规制订及生效尚有一段时间,但企业仍需引起足够重视,及早未雨绸缪:一方面,企业应随时关注有关多环芳香烃的技术贸易措施信息,针对法规发布及生效日期对产品的原料采购、加工过程、运输等环节严格把关,谨防多环芳香烃含量超标 另一方面,做好风险评估工作和产后检测工作,加强有毒有害物质管控,确保出口欧盟的贸易顺利进行。
  • 我国输欧多款塑料厨具初级芳香胺迁出量超标
    今年欧盟食品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第23周通报显示,近日欧盟成员国通报我国4批次塑料厨具初级芳香胺迁出量超标,本次通报国家为塞浦路斯。  按照欧盟(EU)No 284/2011号法规规定,塑料厨具中迁移出的初级芳香胺浓度不得高于0.01mg/kg,然而受通报的我国4批次塑料厨具中初级芳香胺的迁出量均超标。  据了解,塑料厨具中初级芳香胺超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塑料原料中使用了某些含有偶氮染料组分的色粉等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形成各种芳香胺物质,这一现象特别在深色塑料制品中较容易出现 二是塑料原料生产过程中使用了一些含有芳香胺基团的物质或助剂,在受热等条件下可能释放出芳香胺 此外,塑料合成过程中使用的某些交联剂和扩链剂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释放出芳香胺物质。  近期欧盟相关通报如下:日期通报号产品类型通报类型通报基础通报国家来源通报原因分销国家/地区采取措施/分销状况04/06/20122012.0761食品接触材料信息通告市场官方控制塞浦路斯中国来自中国的塑料抹刀中有初级芳香胺(苯胺: 113 4,4'-丙二醛: 13.9 µ g/l)迁出 塞浦路斯从顾客召回/分配到通告国受限04/06/20122012.0763食品接触材料信息通告市场官方控制塞浦路斯中国来自中国的塑料厨房勺子中有初级芳香胺(苯胺: (aniline: 88 4,4'-丙二醛: 4916 µ g/l)迁出塞浦路斯从顾客召回/分配到通告国受限04/06/20122012.0764食品接触材料信息通告市场官方控制塞浦路斯中国来自中国的意大利厨房工具,塑料黑勺子中有初级芳香胺(苯胺: 195 µ g/l)迁出塞浦路斯从顾客召回/分配到通告国受限04/06/20122012.0761食品接触材料信息通告市场官方控制塞浦路斯中国来自中国的塑料抹刀中有初级芳香胺(苯胺: 113 4,4'-丙二醛: 13.9 µ g/l)迁出 塞浦路斯从顾客召回/分配到通告国受限
  • 青岛农业大学在生物传感检测芳香族污染物分子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杨建明教授团队在生物传感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生物传感研究领域Top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DOI: 10.1016/j.bios.2023.115805. 影响因子:12.6)(中科院JCR一区Top期刊),青岛农业大学王兆宝副教授和马冉(硕士研究生)为该论文的并列第一作者,梁波副教授和杨建明教授为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环境中芳香族污染物对人身安全及环境等都造成严重危害,而常规探测方式存在探测效率低、作业安全性差、易受干扰等瓶颈问题。因此,基于生物传感的芳香族污染物探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和环保意义。芳香族污染物分子可分解为多种化合物,其挥发后的主要蒸气成分包括2,4-二硝基甲苯(2,4-DNT)和1,3-二硝基苯(1,3-DNB)。因此,结合1,3-DNB和2,4-DNT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可以更准确、更高效地应用于芳香族污染物的探测。然而,目前以1,3-DNB为响应物的生物传感器开发报道却很少。基于此,杨建明教授团队研究开发一套安全高效检测1,3-DNB的生物传感系统。研究发现,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中的调控蛋白MexT能够通过与其下游基因启动子区结合实现对下游基因PP_2827转录的正向调控,且1,3-DNB能够增强这一调控,揭示了1,3-DNB参与MexT调控基因转录的机制,MexT调控蛋白也因此被确定为1,3-DNB生物传感器的基本传感元件。通过mexT基因和启动子不同组合优化,开发了基于MexT的1,3-DNB生物传感器,优化后的生物传感器在液相1,3-DNB 的检测灵敏度达到0.1 µg/mL,且具备优异的检测特异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该生物传感器结合团队自行开发的探测装置集成了一套芳香族污染物分子生物传感系统(中国地眼,CEE,Fig. 1),以模拟芳香族污染物的现场探测:该系统对沙土中1,3-DNB的检测灵敏度为0.5 mg/kg土壤,实现了现场大面积检测和土壤掩埋1,3-DNB的准确定位(Fig. 2)。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转录因子的生物传感器和一套完整的1,3-DNB高效检测系统。未来该1,3-DNB生物传感器可与之前报道的2,4-DNT生物传感器优势互补,实现对环境中的芳香族污染物分子进行更高效、更准确的探测。 Fig. 1 The complete set of biosensor detection system “CEE” for 1,3-DNB detection.Fig. 2 Detection of 1,3-DNB in sands and soil by “CEE” system.同时,杨建明教授团队在可视化生物检测领域亦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分析化学研究领域Top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2023,1283, 341934)(中科院JCR化学1区Top期刊),我校李美洁副教授和吕书喆(硕士研究生)为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杨建明教授为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以感应2,4-DNT的启动子(例如yqjF启动子)作为感应元件,以GFP基因或者自发光基因作为报告元件,构建了检测2,4-DNT的生物传感器。但是,已报道的生物传感器在野外进行芳香族污染物探测时,需使用仪器进行特定波长的紫外激发,以及荧光信号的收集,这使得它们在真正的雷区中难以应用。因此,杨建明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可视化检测芳香族污染物的创新思路。以合成番茄红素的基因crtEBI作为报告元件,以DNT响应启动子yqjF为感应元件,构建了可视化生物传感器(Fig. 3)。未感应DNT时,crtEBI基因不表达,不合成番茄红素,菌液呈浅黄色。感应DNT时,启动crtEBI基因的表达,产番茄红素,菌液成红色。过表达MVA途径,提高番茄红素合成的代谢通量,从而增强了生物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另外,引入终止子降低了背景干扰信号。优化后的可视化微生物传感器LSZ05可以感应1 mg/L的DNT。对该生物传感器进行表征,证明了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DNT特异性、鲁棒性和稳定性。该研究为可视化探测环境中埋藏的芳香族污染物分子奠定了坚实基础。 Fig. 3 The design of inducible lycopene-based whole-cell biosensor.此外,杨建明教授还受邀参加“中国-东盟国际人道主义扫雷论坛”并做大会主旨报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防科技创新特区重点探索项目、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山东大学开放课题等项目的资助。
  • 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导 读: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在“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围绕“十四五”和203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系统分析了国际环境、发展趋势、国内产业现状、发展经验以及存在问题,提出未来新兴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及重点方向,并从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强化战略引领,强化创新基础、加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4个方面提出相关措施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新兴产业 特征定位 发展方向 十四五 2035一、前言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我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经过十年发展,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已经成为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支柱。  为推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程院启动了“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咨询项目,旨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引,研判国际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梳理各个重点领域的系统性技术、产业瓶颈突破技术、跨领域技术,凝练“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面向2035年的新兴产业技术预见及产业体系前瞻研究。项目注重强化顶层设计、组织协调及方法创新,按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低碳产业、数字创意产业6个专题组,以及政策组、综合组的组织结构开展深化研究,提出了“十四五”及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重点方向及对策建议。  本文作为“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35)”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展示,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现状及存在问题,提炼产业发展特征及定位,提出“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就产业重点领域的“十四五”和2035年主要发展方向、政策措施建议等开展论述,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二、国际环境与国内情况  (一)国际环境变化及发展趋势  1.国际宏观环境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长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国际环境。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直接面临先进国家与后发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2018年以来,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加大了对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遏制力度,抢夺技术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自2013年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新兴产业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多元化投资、三方市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稳步增长,未来将在创新合作、政策沟通与资金融通等方面继续深化。  2.产业发展趋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技术演进并与传统产业融合,赋予人工智能(AI)以巨大能量,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AI将开启重大产业周期。  生物产业正处于生物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2020年前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有望逐步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主导产业之一。  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是全球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装备和高技术装备领域的激烈竞争态势将继续维持,传统工业强国仍是智能制造的领军者。  关键材料产品日新月异,产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信息基础材料的需求不断攀升,高端装备制造的支撑材料已经成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煤炭依然是很多国家的主体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未来将持续受到关注,核电技术已经从第二代核电为主进入到第三代核电升级转型、第四代核电技术研发与堆型示范应用的阶段。  国际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步入技术成熟期,产业发展重点由最初的末端治理转为当前的源头削减,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新能源汽车实现逆市增长,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加速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高度活跃,配套基础设施及服务平台快速发展,新型充电技术成为研究热点。  移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驱动了数字创意产业的爆发式增长。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超级感知等新一代科技革命将数字创意产业推升至新高度。  (二)国内发展现状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确定的培育和发展重点方向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十二五”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8%。“十二五”期间,产业规模持续稳定增长,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十二五”末,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8%,这为“十三五”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产业涉及的27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达16.9万亿元,占工业总体收入的比重达15.3%。  《“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5个产值规模达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在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发展保持强劲势头,重点产业稳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1.0%,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年,产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快两个百分点。  (三)我国发展经验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发展质量、壮大新型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开放融合,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发展经验[8]。  (1)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既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要求,也是新兴产业迈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加快打造产业发展策源地的关键特征。  (2)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发展质量是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平衡,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关键核心技术、原材料在相当比例上依赖进口。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供给。  (3)新型产业集群加快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突出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支柱性,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协同发展产业链和创新链,培育特色新型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体现创新经济集聚发展的格局。  (4)坚持开放融合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要求。契合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发展理念、更加包容的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创新与合作平台建设、全球创新资源高效利用、优势技术及标准的推广和国际化应用,面向全球配置产业链、创新链与价值链。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对比全球产业同期发展态势、对照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仍然存在着制约产业发展与升级的一些问题。  (1)部分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象未能得到根本性消除。基础元器件、原材料、核心装备、高档工业软件等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价值链的高端有所缺位,“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  (2)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有待完善。产业区域布局没有体现出差异化分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不足,产业趋同现象明显,产业链的协调配套不齐备。  (3)相关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设计规范、质量控制规范等不成体系,部分细分领域的行业准入制度尚未建立。例如,节能环保相关立法仍属空白,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能耗限额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等明显滞后。  (4)产业创新环境和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产业创新机制未能形成,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不高 部分行业存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市场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三、“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  针对2020年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  (一)发展定位  面向“十四五”以及更为长远的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支柱,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关键产业。  “十四五”时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推动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京津冀等国家重点区域内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着眼未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能面临长期挑战。夯实产业基础,壮大产业规模,确保产业安全及未来领先优势,这是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和着力点。加大培育发展力度,集中资源与力量,积极引导企业把握产业技术的制高点,利用好全球范围内的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二)发展路径  当期形势折射出,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是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刻不容缓。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努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安全基础,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摆脱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助力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1.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加强国内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亟需,采取重大工程的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找准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根治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  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加强高铁、5G、电力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部分领域迈向技术领先,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如大飞机及航空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追赶并缩小与强国的差距。  2.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  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9]。为应对这一战略部署,准确认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把握其阶段特征并推动创新网络形成 变革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 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合作与竞争,正向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进一步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动实施并进一步深化“走出去”战略,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引导新兴产业的跨国合作,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以开放、合作、共赢来谋取我国新兴产业层级的提升。四、面向2035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长期挑战,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十四五”时期筑牢产业安全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重点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前沿跨领域技术等,构建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实现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我国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性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抓住科技爆发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着眼前沿领域、颠覆性技术进行全方位布局,产业主体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梳理六大产业发展方向(见图1),聚焦IC、AI、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打造先进技术体系,引领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在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层面与世界同步,构建多类别、宽覆盖、有机联络的新兴产业集群。图1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布局注:VR/AR表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产业中高端发展,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为35万亿元,信息消费规模为9.5万亿元 建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发展体系,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显著加深,对实体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提升 产业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在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物联网、通信设备、智能联网汽车(车联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IC、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半导体、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云计算、边缘计算、操作系统与软件、AI、大数据。  (二)生物产业  “十四五”时期,在新药创制领域,形成并壮大从科研到成药的全产业链能力,奠定持续产生新药物和新疗法的基础。围绕构建创新药物研发技术体系的能力目标,以精准药物设计为核心,综合现代生物学、信息技术和材料科学,建立原创新药发现体系 加强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治疗、代谢调控等技术的深度研发与通用化应用。重视出原创新药、出引领技术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尽快推动我国从医药生产大国转为医药创新强国。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治疗技术与药物、康复及再造、中医药,能源生物炼制、化工与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应器及装备技术。  到2035年,力争成为世界生物科学技术中心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多个领域涌现出重大原创性的科学成果、国际顶尖的科学大师,成为生物技术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的重要聚集地。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应对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大飞机、海洋工程、民生领域重大装备的能力提升和对高档制造装备的亟需,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汇集各类创新资源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前沿布局和应用示范。  (1)航空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军用无人机等制式装备,兼顾小型、低成本的通用航空装备。  (2)航天装备领域,统筹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建设,构建卫星遥感、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功能有机结合的一体化系统。  (3)海洋装备领域,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应对海洋油气开发和高技术船舶的工程亟需,前瞻布局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完善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装备与技术体系。  (4)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加快发展国家重点领域亟需装备,如航天航空飞行器及航空发动机制造工艺装备、新型舰船及深海探测等海工关键制造工艺装备、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关键零部件加工成套装备及生产线。  (5)民生高端装备领域,推进新一代智能农业装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机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纺织工业未来智能制造与绿色制造,突破新材料与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生产装备瓶颈 食品装备发展强调柔性自动化、集成化、综合化、系统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方向 医疗装备注重基础、对标应用,加快高端国产医疗装备的产业化。  (四)新材料产业  瞄准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新材料产业系统建设创新体系,推行大规模绿色制造使役和循环利用,保障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由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的重大转变。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金属材料、高分子及复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前沿新材料与材料基因工程。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目标为:电子信息材料创新体系完善,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利用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由大变强,金属材料工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碳纤维材料技术体系与产品系列符合军民需求 以可再生组织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为主体的现代生物医用材料产业体系基本建成 稀土材料及制备的核心专利群取得有效突破。  (五)绿色低碳产业  1.能源新技术产业  立足能源发展规律、能源国情现状、能源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十四五”时期及面向2035年的发展阶段,聚焦能源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碳约束下的能源安全、能源新技术及关联产业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等突出问题,重点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非常规天然气产业、综合能源服务产业、核能产业、风电产业、太阳能光电产业、生物质能产业、地热产业。  2.节能环保产业  “十四五”时期,突出提高环境质量这一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需求,加强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倚重和发挥科技创新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循环利用等污染防治全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突破主要污染要素、主要污染点源、主要生态破坏类型、污染物监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促进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根本好转的环境工程科技体系。  面向2035年,产业发展重点在于突破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固体废物资源化等关键技术,实现普遍性应用并取得良好的环境质量收益。  3.新能源汽车产业  “十四五”时期,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市场化发展,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形成自主、完整的产业链。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年销量达到700万辆,保有量超过2000万辆 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规模累计达到5万辆。  面向2035年,全面实现产业商业化与高质量发展,汽车技术的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取得重大进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占汽车总销量的70%以上,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及产业全面成熟,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六)数字创意产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相关产业的融合应用,为数字创意产业带来新机遇、形成新模式。通过10~15年的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将在以下5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设计体系、数字内容生产体系、数字内容传播体系、泛信息消费体系、泛沟通交互体系。  “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为:超高清产业、VR/AR产业、数字内容生产和创新设计软件,数字文化内容创作、智能内容生产平台、文化资源转换,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  面向20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为:万物互联的无障碍信息获取、1Gbps级速率的数字内容有线/无线端传播、数字内容精准分发,具有真实体验的视音频内容、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混合体验、全息影像和沉浸式体验,无障碍创意创新协同、无障碍想法设计传递、无障碍设计生产联动,定制化的数字内容消费、内容生产智能化与个性化定制,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业创新设计、服务业创新设计、人居环境创新设计。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  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 加强国家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消除各类信息隔离、以邻为壑、部门争利的不良现象,提高国家资源的使用效率。统筹并完善生物技术产业、民生装备领域的扶持政策,建立重点行业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例如,建立生物技术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成立国家生物技术战略咨询委员会。  (二)完善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促进群体性技术的涌现 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创新中心,探索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三)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依据竞争性原则,布局建设一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运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理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采用市场化的方式提供稳定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行“产学研用”合作和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转向实际产出和拓展应用。  (四)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  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长板”,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产业平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行业技术特点推行差别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双向有序流动。
  • MEMS将向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访爱发科杨秉君博士
    近日,爱发科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参展了第十三届纳博会。展会现场,仪器信息网就爱发科的本土化布局、在华战略布局、行业解决方案、技术发展方向等话题采访了爱发科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秉君博士。杨秉君表示,爱发科二十年前就在中国市场布局本土化战略,为中国市场提供设备制造,始终秉持着贴近于客户,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市场和售后服务就在哪里的理念......更多观点请查看视频以下是对爱发科商贸(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秉君博士的现场采访视频:2022年3月1-3日,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指导,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主办,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CHInano 2023)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纳博会为期3天,聚焦第三代半导体、微纳制造、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热门领域,开设1场大会主报告、11场专业论坛、344场行业报告、22000平米展览、2场创新创业大赛,包括19位院士在内的300余位顶级专家、行业精英齐聚一堂,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集中亮相,为大家奉上一场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科技盛会,推出专业论坛、创新赛事、沉浸式游学等系列活动,全方位释放大会红利,推动产业生态建设,共绘美好发展蓝图。回望过去,寄语未来。展会现场,仪器信息网采访了15位专家、厂商代表,分别谈了各自的与会感受以及他们眼中中国半导体、MEMS、OLED、半导体设备、科学仪器、微流控、封装技术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下周开播!传感器/MEMS研究与检测技术讲座通知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 & 电子工业出版社二、举办时间2023年4月11-26日,每周一期三、会议日程三、报告嘉宾4月26日:传感器/MEMS研究与检测技术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嘉宾单位职称14:00-14:40MEMS无线智能温振传感器及应用王建国苏州捷研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4:40-15:20面向呼气标志物检测的气体传感器研究刘凤敏吉林大学教授四、参会指南1、点击会议页面链接报名;会议页面: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RUs2、报名并审核通过后,将以短信形式向报名手机号发送在线听会链接;3、本次会议不收取任何注册或报名费用;4、会议联系人:3i讲堂—材料小周( 邮箱:zhouhh@instrument.com.cn;微信二维码如下,可加入会议交流群)会议联系人微信二维码
  •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江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室服务中心“芳香中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赴九江开展调研活动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社会是个大课堂”重要讲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的重要精神,更好地引导青年学生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用所学知识,助力乡村振兴,8月13日到8月14日,红色寻香之旅芳香中药项目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来到九江革命老区共青城等地,开展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主题调研活动。13日上午,团队一行人到达位于永修县的中国艾城现代农业示范园,详细了解了艾草种植情况、艾产品研发和销售情况。这里是全国艾草种植基地之一,园区艾草标准化示范种植面积3000亩,另辅导农户种植面积10000亩。端午插艾传承千年,是重要的芳香中药,具有温经补阳、驱寒化湿、提高免疫力等功效。目前已研发了艾条、艾香包、熏香艾草、艾叶垫、艾叶枕等产品,销售给中医馆、养生馆,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团队成员与艾草种植基地负责人合影14日上午,团队一行人再次出发到达位于共青城江益镇爱国村的山香圆种植基地。在这里人工种植了山香圆1050亩,团队成员在现场对山香圆的种植、采摘,进行了悉心指导,并且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方案。团队成员还采集了不同生长时间的山香圆叶样品,以期通过实验研究其主要成分和含量差异,为今后山香圆的种植和技术开发奠定基础。团队成员与山香圆种植基地负责人合影及现场交流照片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还来到胡耀邦陵园,缅怀先烈,感受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接受革命精神的深刻洗礼。胡耀邦陵园建在九江市共青城富华山,坐西朝东,面对鄱阳湖。陵园气势宏伟,大气磅礴,在陵园正门的二个对称的门楼上,胡耀邦手书鎏金对联晔晔生辉:“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我们要弘扬革命先烈的英雄精神,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为乡村振兴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胡耀邦陵园,缅怀先烈
  • 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关于征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中芳香族异氰酸酯使用情况的调查
    各有关单位及专家:根据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等负责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 4806.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为保证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适用性,现征集食品接触用涂料中芳香族异氰酸酯的使用情况,并视调研结果进一步评估确定有关原料的增减。请各有关单位或个人于6月11日前将附件《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制品中芳香族异氰酸酯使用情况调查表》反馈至我单位,回函请务必留下您的姓名、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便于起草人与您联系。逾期未回复意见的按无意见处理。联系方式:联系人/电话:魏立坤 15501177913;王朝晖 13910970209电子邮箱:weilikun001@126.com;hdwangzhaohui@126.com地址:北京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国家食品相关产品及绿色包装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筹)北京市顺义区顺兴路9号附件:1、食品接触用涂料及涂层制品中芳香族异氰酸酯使用情况调查表;2、对调查表的说明。2023年5月11日
  • 未来的扫描电镜会向微纳表征、测量加工制造等综合性方向发展——访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曹峰
    仪器信息网讯 国仪量子(合肥)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仪量子”)获得2022年度优秀新品奖的产品是什么?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相比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该产品有何创新之处或技术优势?该产品当前国内外的技术发展现状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国仪量子接下来在产品方面有何规划?2023年5月17-19日,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 2023)在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召开。会议期间,仪器信息网就以上问题独家采访了国仪量子副总裁曹峰。详细内容,请见采访视频——关于ACCSI 20232023第十六届中国科学仪器发展年会(ACCSI2023)于2023年5月17-19日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ACCSI定位为科学仪器行业高级别产业峰会,经过16年的发展,已被业界誉为科学仪器行业的“达沃斯”论坛。ACCSI2023以“创新发展 产业互联 — 助力北京怀柔打造科学仪器技术创新策源地 ”为主题,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搭建科学仪器行业“政、产、学、研、用、资、媒”等各方有效交流平台,助推北京市“两区”建设。届时将邀请到政府及协会学会领导,检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实验室主管人员,仪器采购负责人,科学仪器及配件厂商董事长及总经理、总工、研发主管、市场总监、投融资机构负责人、合作媒体负责人等参会。会议期间还将举办“3i奖:仪器及检测风云榜颁奖盛典”,颁发多项行业大奖,引领科学仪器产业方向。
  • 生物发酵产业的进军方向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发酵产业,生产了全球大部分的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和维他命等。近年来,我国的发酵产业也延伸到工业产品,包括能源、化工产品以及材料等。  由于发酵产业对能源、粮食和水的消耗巨大,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向着原料到产品的高转化率、节能及节水的方向发展。对不同的产品,也应该设立不同的节能减排目标。  对于我国发酵产业的定位,除了应继续巩固发酵产品最大生产国地位之外,更应该向高端方向发展,实现部分代替石油,生产大宗材料、能源、化工产品等。  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甚至是充满风险的。  合成生物学助力  我国发展发酵产业应该扩展到利用农业生物质,如纤维素、非粮淀粉、非粮脂肪酸等为原料,生产材料、能源、化工产品等,逐渐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要想发展生物发酵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得不在技术上作好储备。  目前,我国的发酵产业在硬件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因此,解决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菌种的改良上。  合成生物学提出的方法,则是对现有生产菌种根本性的改造,包括代谢通路的重构、基因组的改造和全细胞的改造。  总的来说,发展发酵产业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逐渐可以与化工过程相竞争的工业生物产业。  提高菌种效率是关键  如上所述,发酵产业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是菌种的效率等。例如如何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如何实现跨种属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内共存、如何解除微生物总体调控等。(详见图表)  可以说,上述菌种的改造工作,事实上也是合成生物学正在研究的题目。其中,复合功能微生物的构建是重要方向。希望因此获得一个能快速生长、能进行多种基因整合、抗染菌、允许多个染色体在细胞中共存,从而获得多种性能,能生产多种产品的微生物制造平台菌株。  现阶段,菌种改造的工作更为急迫。近期和中期菌种改造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包括改造控制生长速度的微生物基因组,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 限制细胞群体效应,使发酵能达到更高的密度等。  菌种改造研究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  改造控制生长速度的微生物基因组,使微生物细胞更快地生长,利用快速生长的微生物菌株生产大宗化工产品,提高生物过程相对于化工过程的竞争性。  限制细胞群体效应,使发酵能达到更高的密度,提高生物产品单位时间和单位体积的生产效率。  实现跨种属染色体在一个细胞共存,使细胞具有多种功能(特别是利用纤维素快速生长获得目标产物)。  开发(发明)一种普适的构建最小基因组微生物底盘的技术,在此基础上整合获得功能性代谢路径,用于可控制造各种生物化工产品   大片段基因的获得和在染色体里的整合和表达技术的开发,解决复杂化合物的微生物发酵生产问题。  获得能使多个染色体在一个细胞中共存的机制,实现复合功能微生物的构建,特别是利用纤维素快速生长获得目标产物的复合功能微生物菌株。  实现低成本染色体的化学合成,可以低成本地合成优化的生物或化学产物合成途径来进行表达生产。  解除微生物总体调控的机制,最大程度地获得目标产物,如材料和能源等。  开发制动删除内显子的DNA删除技术,获得新的、快速生长的真核微生物。  总之,提高菌种的效率是提高我国发酵产业的关键。  开拓先进发酵工艺技术  此外,发酵工业具有高耗能、高耗水和不连续、易染菌的缺点,也导致发酵产业成本的增加,减少了其竞争性。  未来发酵产业应该向着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和连续发酵方向发展,以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最近,我国在嗜盐发酵生产生物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方面,已经实现了至少两周的开放发酵,使PHA 成为有竞争性产业的步伐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未来,可以利用海水为介质、发掘嗜盐菌在高 pH值、高温和高盐浓度条件下的特点,建立一个能进行无高温灭菌、低耗水(利用海水)和连续发酵的、有竞争性的发酵产业。
  • 迪马全新推出偶氮染料释放的26种芳香胺混标
    2012年8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推出的GB 18401-2010《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全部技术内容均为强制性,适用于在中国境内市场生产、销售的所有纺织产品,新标准的覆盖面更广,对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更加严格,将提高中国市场准入门槛。 根据最新国家标准《GB/T 17592-2011纺织品 禁用偶氮染料测定》,为方便您检测纺织品中禁用的偶氮染料,我公司现推出26种偶氮混标,较以往供货的24种混标Cat.No:12-SP-DC09Z相比新增加两种物质(1)苯胺 CAS:62-53-3;(2)1,4-苯二胺 CAS:106-50-3。详细信息如下:******************************************************************************************************************订货信息:Cat. No:46656DESCRIPTION: Custom Mixed AZO (26 Analytes) 100ug/ml in Acetonitrile 1ml2013年2月16日起现货供应26种偶氮混标详细信息序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CAS14-氨基联苯4-aminobiphenyl92-67-12联苯胺benzidine92-87-534-氯邻甲苯胺4-chloro-o-toluidine95-69-242-萘胺2-naphthylamine91-59-85邻氨基偶氮甲苯o-aminoazotoluene97-56-365-硝基-邻甲苯胺5-nitro-o-toluidine99-55-87对氯苯胺p-chloroaniline106-47-882,4-二氨基苯甲醚2,4-diaminoanisole615-05-494,4' -二氨基二苯甲烷4,4' -diaminobiphenylmethane101-77-9103,3' -二氯联苯胺3,3' - dichlorobenzidine91-94-1113,3' -二甲氧基联苯胺3,3' -dimethoxybenzidine119-90-4123,3' -二甲基联苯胺3,3' -dimethylbenzidine119-93-7133,3' -二甲基-4,4' -二氨基二苯甲烷3,3' -dimethyl-4,4' -diaminodiphenylmethane838-88-0142-甲氧基-5-甲基苯胺p-cresidine120-71-8154,4' -亚甲基-二-(2-氯苯胺)4,4' -methylene-bis-(2-chloroaniline)101-14-4164,4' -二氨基二苯醚4,4' -oxydianiline101-80-4174,4' -二氨基二苯硫醚4,4' -thiodianiline139-65-118邻甲苯胺o-toluidine95-53-4192,4-二氨基甲苯2,4--toluylenediamine95-80-7202,4,5-三甲基苯胺2,4,5-trimethylaniline137-17-721邻氨基苯甲醚o-anisidine90-04-022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60-09-3232,4-二甲基苯胺2,4-xylidine95-68-1242,6-二甲基苯胺2,6-xylidine87-62-725苯胺Aniline62-53-3261,4-苯二胺1,4-Phenylendiamine106-50-3
  • 欧阳明高院士详解锂电池技术发展方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3/insimg/60583ae0-3699-426f-8348-785105fbf7fb.jpg" title="ouyangminggao.jpg"//pp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核心零部件的动力电池产业备受关注,各家企业不仅要扩张产能规模确保产量供应,还面临着持续提升产品能量密度等关键指标的“攻坚战”。当前国内外动力电池技术进展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前瞻性技术?未来数年的发展节奏是怎样的?近期,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对上述行业关心的重点话题从技术角度进行回应,对业内外人士全面了解当前动力电池技术水平概况提供了重要参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300瓦时/公斤目标取得重大突破/strong/pp  《汽车纵横》:安全、续驶里程长、寿命长等是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时考虑的关键性指标,动力电池是决定这些指标的核心零部件,近年来,在消费者需求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法规推动下,安全、长寿命、高比能量的动力电池已成为产业需求的主流。比如2017年3月份,国家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布《促进汽车动力电池发展行动方案》,指出到2020年,要求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单体比能量超过300瓦时/公斤。目前国内动力电池技术在这些方面进展如何?达到哪些指标?/pp  欧阳明高:按照规划,2020年要实现动力电池能量密度300瓦时/公斤目标。目前承担新能源汽车专项项目的有三个团队:宁德时代新能源、天津力神和合肥国轩。这三个团队目前采用的技术路线大同小异,即正极采用高镍三元,负极是硅碳,这种电池目前技术指标已经接近应用要求,到2020年,比能量300瓦时/公斤的电池的产业化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现在从比能量角度看都已经达到,例如宁德时代新能源的电池研究成果的循环寿命基本在1000次左右,能量密度达到304瓦时/公斤,其他两家也差不多。当然还有部分企业安全性标准还没有完全满足。用300瓦时/公斤的单体电池大概能做出200-210瓦时/公斤的电池系统,因为基本是软包电池,而非方形电池。国内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单体达到230瓦时/公斤左右,系统大约150瓦时/公斤左右。到2018、2019年还需要再提高50-70瓦时/公斤,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至于单体350瓦时/公斤、系统260瓦时/公斤是我们力争的目标。/pp  如何落实2025年400瓦时/公斤的目标?/pp  《汽车纵横》:刚刚您提到,实现2020年300瓦时/公斤的目标在技术上已经有重大突破。再往后展望五年,到2025年动力电池将力争实现哪些目标?将采用何种技术路线?您认为哪种前瞻技术最值得关注?目前中国在这些前瞻技术领域有无研究?/pp  欧阳明高:面向2025年产业化,我们希望冲击单体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瓦时/公斤的目标。300瓦时/公斤的实现改变的是负极,从碳变成硅碳,到400瓦时/公斤要变的是正极,目前可选的正极材料有好几种,现在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高容量富锂锰基正极材料,有两个单位承担了前沿基础项目,一个是物理所,改善了富锂锰基正极循环的电压衰减,达到的指标是正极循环100周之后电压衰减降到了2%以内,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另外一个是北京大学的团队,首次研制出了比容量400毫安时/克的富锂锰基正极,实现400瓦时/公斤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可能更高。这更为开发比能量大于500瓦时/公斤的新型锂离子电池提供了可能,但循环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pp  更加前沿的技术是固态电池。目前国内有多家研究机构和产业单位在做,包括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宁波材料所,物理所等,也包括宁德时代新能源、中航锂电等。最近宁波材料所与赣锋锂业合作,投资5亿元人民币,致力于推进固态电池产业化,计划2019年量产,2020年产品进入电动汽车市场。固态电池无疑是2017年全球电池领域最热的一个技术名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全固态锂电池技术何以在全球大热?/strong/pp  《汽车纵横》:固态电池与我们听到的全固态锂电池是否是一回事?什么才是全固态锂电池?如何理解这些概念上的区别?/pp  欧阳明高:全固态锂电池,这几个词每一个字都不能少、不能变,“全固态”与“固态”不同,“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不是一个概念。所谓“全固态锂电池”是一种在工作温度区间内所使用的电极和电解质材料均呈固态,不含任何液态组分的锂电池,所以我们全称是“全固态电解质锂电池”。根据其是否可以反复充放,可进一步分成全固态锂一次电池和全固态锂二次电池,一次电池其实已经有用的。全固态锂二次电池又分成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和锂金属电池,这两个概念又要区别,所谓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负极用的是锂金属,目前在用的动力电池的负极多为碳、硅碳或者钛酸锂。/pp  全固态锂电池的概念比锂离子电池出现得更早,锂离子电池只有25年左右的历史,是日本人发明的,真正用于车上也就10多年,很年轻但是进步很快。早期所指的全固态锂电池,都是以金属锂为负极的全固态金属锂电池。这就是以前的概念。/pp  《汽车纵横》:固态锂离子电池跟全固态锂电池的具体区别是什么?/pp  欧阳明高:固态电池,不一定是全都是固态电解质,还有一点液态,是液态与固态混合的,差别在于混合的比例是多少。真正的固态锂离子电池,其电解质是固态,但在电芯中有少量的液态电解质 所谓半固态,就是固态电解质、液态电解质各占一半,或者说电芯的一半是固态的、一半是液态的,所以还有准固态锂电池,即主要为固态,少量是液态。/pp  《汽车纵横》:全固态锂电池有哪些特点特别是优势?为什么能引起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关注和投入研发?/pp  欧阳明高:主要因素是它能解决目前困扰动力电池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即安全性差和能量密度低。全固态锂电池有几个潜在的技术优势,首先,它安全性高,由于采用高热稳定性的固态电解质,代替了易燃的常规有机溶剂电解液,电池燃烧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第二,能量密度高,由于金属锂的容量超高,基于相同正极时,固态金属锂电池与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其能量密度可以得到大幅提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固体电解质密度和使用量高于液态电解质,在正负极材料相同时,全固态锂电池优势不明显。第三,正极材料选择的范围宽,因为全固态锂电池可以直接采用金属锂为负极,不要求正极结构中必须含锂,一些高容量的贫锂态材料也可以作为正极 此外,无机固态电解质宽的电压窗口也为高电压正极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可能。第四,系统比能量高,由于电解质无流动性,可以方便地通过内串联组成高电压单体,利于电池系统成组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提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真正的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尚未成熟/strong/pp  《汽车纵横》:从您介绍的优势来看,全固态锂电池能解决当前动力电池产品的不少不足之处。但它为何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于市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您如何评价这类技术的整体发展水平?/pp  欧阳明高:它的第一个问题是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离子电导率偏低。现在有三种固态电解质,一种是聚合物,一种是氧化物,一种是硫化物。现在有用聚合物电解质的电池,搭载于法国的一些车辆上,它的问题就是需要加热到60度,离子电导率才上来,电池才能正常工作。目前氧化物电解质一般比液态的还要低很多。只有硫化物固体电解质的一些指标接近液态电解质,比如丰田就是用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所以固体电解质主要的突破是在硫化物的固体电解质。/pp  第二个问题就是固/固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差。液体跟固体结合是很容易的,渗透进去即可。但是固体和固体接触性和稳定性就是它的很大的一个问题。硫化物电解质虽然锂离子导电率已经提高,但是仍然有界面接触性和稳定性问题。/pp  第三个问题是金属锂的可充性问题。在固态电解质中,锂表面同样存在粉化和枝晶生长问题。其循环性甚至安全性等还需要研究。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制造成本偏高。/pp  基于上述问题,特别是固态界面接触性、稳定性和金属锂的可充性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金属锂电池技术,现在仍然还是不成熟的,还存在技术不确定性。目前展现出或者有突破的、有性能优势和产业化前景的主要是固态锂离子电池和固态聚合物锂电池。/pp  《汽车纵横》:目前国内外关于固态锂电池的研究进展如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企业或技术突破?/pp  欧阳明高:现在固态锂电池持续升温,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都在投入。各个国家心态不太一样。例如美国,以小公司、创业型公司为主。美国有两家公司值得关注,都是初创公司,一个是S-akit3,其最新研发的电池有望使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达到500公里,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一个Solid—State。美国主要立足于颠覆性技术。日本则专注于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大容量的固态锂电池,最着名的是丰田公司,其产品将在2022年实现其商品化。丰田做的不是全固态锂金属电池,而是固态锂离子电池,其负极是石墨类,用硫化物电解质,高电压正极,单体电池容量15安时,电压是十几伏,我认为这是靠谱的。所以在日本,并没有颠覆,还是基于锂离子电池,正负极还可以用以前的一些材料或技术。韩国专注于无机固体电解质的大容量固态锂电池的研发工作,也采用石墨类负极而不是金属锂负极,与日本相似。中、日、韩三国的情况类似,因为我们已有了很庞大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不希望推倒重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如何评价动力电池各技术路线的前景?/strong/pp  《汽车纵横》:针对当前国内外动力电池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请您综合评估一下各种技术路线或研究方向的前景。/pp  欧阳明高:第一,锂离子动力电池有望于2020年前实现300瓦时/公斤目标,目前国内外技术研发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安全性研究尚待加强。这种电池的核心是安全性。/pp  第二,作为实现远期目标的两类新体系,锂硫、锂空气电池方面,目前国内外进展相对缓慢,2017年没有看到突破性的进展。从原理来看,锂硫电池的重量比能量跟体积比能量基本相当,所以它的体积比能量要提上来是有相当难度的。新能源乘用车特别是轿车对体积比能量的要求可能比重量比能量还要重要,虽然有400瓦时/公斤的电池,体积比能量也只有400瓦时/升,这对于轿车而言不太好用。一般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的重量比能量能达到300瓦时/公斤,体积比能量就可以达到600瓦时/升。锂空气电池集合了锌空气电池、氢燃料电池、锂二次电池的所有难点。相比而言氢燃料电池更具竞争优势。/pp  第三,固态电池的研发产业化持续升温,但受到固/固界面稳定性和金属锂负极可充性两大问题的制约,真正的全固态锂电池技术还没有成熟,但是以无机硫化物作为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出现突破。总体看固态电池发展的路径,电解质可能是从液态、半固态、固液混合到固态,最后到全固态。至于负极,会从石墨负极到硅碳负极再到合金化负极,我们现在正在从石墨负极向硅碳负极转型,最后有可能采用金属锂负极,但是目前还存在技术不确定性。/pp  第四,中国在高容量富锂正极材料方面于2017年取得了一些突破,基于高容量富锂正极和高容量硅碳负极的革新型锂离子电池比锂硫和锂空气电池更具可行性。/pp  《汽车纵横》:根据各种技术进展的分析,您如何判断未来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预计将按照怎样的节奏推进?/pp  欧阳明高:我们专家组对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了一次优化迭代,(但这不是国家电池技术路线图的依据,仅供参考),具体如下:/pp  2020年,实现动力电池比能量300瓦时/公斤、比功率1000瓦时/公斤,循环1000次以上,成本0.8元/瓦时以内的目标是确定的,相对应的材料是高镍三元,现在国内动力电池用的镍、钴、锰的比例由3:3:3转向6:2:2,再转变为8:1:1,即镍变成8,钴的比例进一步降到1甚至是0.5。负极要从碳负极向硅碳负极转型。这是我们当前的技术变革。/pp  到2025年,正极材料性能进一步提升,富锂锰基材料目前取得重要突破,当然还会有其他材料。2020-2025年,我们要努力实现动力电池比能量从300瓦时/公斤上升至400瓦时/公斤,每瓦时成本从0.8元以内降到0.6元以内。此时一般性价比的纯电动轿车合理的续驶里程是300—400公里。/pp  到2030年,希望在电解质方面取得突破,也就是2025-2030年最大的突破可能在电解质,固态电池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电池单体比能量有望冲击500瓦时/公斤。2030年,常规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应该可以达到500公里以上。当然需要其它技术的配合。如果电耗极大,例如冬天百公里电耗高达三四十度,电池再好也实现不了。现在电动车越做越大,例如大型SUV,车身重、风阻系数大,是一个值得改进的问题。/ppbr//p
  • 数据分析是未来发展方向--CIEPEC2017视频采访之赛克玛销售总监范秋生
    p  2017年6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CIEPEC 2017)于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静安庄馆)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展览会共设8个展馆,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厂商参展。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对北京赛克玛环保仪器有限公司全国销售总监范秋生进行了采访。/pp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赛克玛以代理众多的国外环境相关产品为主,十三五之初,赛克玛逐渐向自主研发转型。此次采访中,范总介绍到,赛克玛选择进行哪些产品自主研发之前,主要有两个考虑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什么?在转型之后,赛克玛自主研发出了哪些产品?/pp  详细内容请看视频....../pp/p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p.bokecc.com/player?vid=72AC72EEA7AEFA579C33DC5901307461&siteid=D9180EE599D5BD46&autoStart=false&width=600&height=490&playerid=2BE2CA2D6C183770&playertype=1"/scriptp/ppbr//pp /pp  在采访的最后,范总说到,预计赛克玛2017的销售额比2016增长20%~30%,十三五期间,数据分析是赛克玛未来的一个方向。/p
  • 分析仪器未来发展方向:在线、现场、活体、实时​——访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
    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也是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BCEIA)的创始人之一。在BCEIA2021上,仪器信息网编辑有幸采访到他。汪尔康院士从BCEIA的发展历程及BCEIA金奖的特点展开,分析了当前科学仪器的研发要点,并展望了分析测试仪器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汪尔康院士“BCEIA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届,”汪尔康院士说:“从当初很小的规模到现如今的大规模,这些年BCEIA的发展速度飞快。现如今,BCEIA与国际上知名的与美国 PITTCON(美国匹兹堡分析化学和光谱应用会议暨展览会)、德国 ANALYTICA(德国慕尼黑国际实验室、分析、诊断及生物技术专业博览会及研讨会)、日本 JASIS(日本分析及科学仪器展览会)齐名。这些国际盛名的学术会议暨展览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召开学术报告会跟仪器展览会,分享前沿成果,展示高端仪器,相互支持又相互促进发展。”无论是学术报告会的报告内容还是仪器展览会的仪器展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都要求是在分析测试领域原始的、创新的最新成果。虽然在BCEIA创立之初,原始的、创新的国产仪器相对较少,大部分高精尖的仪器主要依赖进口。但现如今,经过不断地进步,国产仪器像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为鼓励国产分析测试仪器的创新和发展,奖励对我国仪器创新发展做出贡献的开发和研制生产单位,中国分析测试协会设立了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仪器奖(BCEIA金奖)。BCEIA金奖十分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汪尔康院士认为,这也是国产仪器发展所必须的。“一是要从基础部件抓起,如原材料、原工艺、元器件等,有目的性的把基础部件的工艺等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就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即使小的调整也是改进,更是在向前一步发展。哪怕调整的幅度很小,但也要不断地变化。”未来分析测试仪器将向着在线分析、现场分析、活体分析以及实时分析四个方向发展。汪尔康院士列举了如下几个例子,工艺流程、工艺生产的在线分析技术;水质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的现场分析技术;生命活体的体内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ing (POCT)即时检测技术。“对于分析仪器角度来说,灵敏度和精确度也是不断追求的目标。”更多精彩内容:
  • 4领域9方向 2018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开始申报
    p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18年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pp  项目申报主体包括为制造业提供“双创”平台服务的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工作目标是为了培育一批企业级和产业链级“双创”资源汇聚平台,基于平台的制造资源要素汇聚水平显著提升 培育一批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制造和孵化等领域的能力开放平台,实现研发设计、制造、创业孵化等能力在线开放 培育一批较具复制和推广价值的模式,研发设计、组织管理和生产制造等领域模式持续创新 推动一批制造业“双创”平台在产业集聚区落地,区域合作得到加强。/pp  2018年试点示范项目遴选内容涵盖4个领域9个方向,每个申报主体限申报1个项目,每个申报项目的申报方向不超过3个,项目建设期限为2年。项目由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央企业集团推荐。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试点示范项目数量不超过8项。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推荐的试点示范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4项。中央企业集团推荐的试点示范项目数量一般不超过2项。优先推荐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主体申报的项目。/pp  “4个方向9个领域”如下:/pp  (一)“双创”平台+要素汇聚/pp  1.企业级“双创”资源汇聚平台。/pp  2.产业链级“双创”资源汇聚平台。/pp  (二)“双创”平台+能力开放/pp  3.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能力开放平台。/pp  4.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能力开放平台。/pp  5.基于互联网的孵化能力开放平台。/pp  (三)“双创”平台+模式创新/pp  6.“双创”平台+研发设计模式创新。/pp  7.“双创”平台+组织管理模式变革。/pp  8.“双创”平台+生产制造模式变革。/pp  (四)“双创”平台+区域合作/pp  9.“双创”平台+区域合作。/pp /p
  • 晶圆加工精度控制的关键!Yaw偏航角追踪的闭环XY方向控制
    近年来,半导体行业飞速发展,节点技术不断缩小,EUV(紫外)和电子束技术成为佳选择,对例如晶圆,光罩,光束对准,光学元件,反射镜等的纳米加工要求也逐步提升。尤其是对于想要实现纳米精度的快速和长距离运动,需要闭环运动控制的传感器,且这种传感器必须满足生产和质量保证过程的高标准(超高真空(UHV)和洁净室兼容性的要求)。而对于暴露于高温以及随着对晶圆尺寸越来越大的需求,在大行程范围内实现超高精度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attocube是纳米精密应用专家,研发团队根据法布里-佩罗干涉仪原理开发的基于激光干涉的位移传感器IDS3010获得了保护[1]。IDS3010 能够实现运动控制和位移检测,具有皮米分辨率、纳米精度和高达 25 MHz 的实时数据输出。基于光纤传输的IDS3010提供了三个通道,用于测量多轴载物台位移以及确定其角度的变化。UHV兼容的微型传感器头为不同的应用案例和设备集成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与半导体行业中的晶圆多自由度(multiple degree of freedom,DOF)的位置控制这一典型应用契合。 图1a显示了“传统”的基于载物台控制的应用,其中移动载物台配备了两个反射镜,激光探头固定在机架上。图1b显示了另一种xy平台控制的方式,其中传感器头固定在移动载物台上,反射镜固定在框架上。可实现这种方案的原因是attocube研发的传感器头是基于光纤的,而且它们的尺寸和重量也很小(外径仅为14 mm,重量仅为7 g)。图1突出显示了IDS3010在xy方向上的控制应用,而且我们的激光干涉仪能够在各种环境和工作距离(长达5米)下工作,为其他运动控制应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图 1:显示了两个 xy 方向控制应用示例:a) 安装在移动载物台上的晶圆,其中连接了反射镜。三个传感器头固定在框架上。载物台的xy运动由IDS3010控制。b)显示了另一种可能的应用,其中微型传感器头安装在移动晶圆台上,而反射镜固定在框架上。 实验装置测量设置与图1a所示的示例类似,由一个电磁驱动xy位移台组成,该电磁位移台沿x轴的行程范围为1米。在移动载物台上放置了两个高质量的平面反射镜,用作测量表面。为了控制载物台位置,我们使用了带有三个固定准直传感器头的IDS3010(型号M12 / C1.6 / wf)。 IDS3010允许通过可用的实时数据输出(正弦、AquadB、HSSL、线性模拟输出)进行即时位置反馈。这些接口为闭环定位控制系统提供实时输入。对于实验室的测试,研究者们使用具有5 MHz带宽和纳米分辨率的正余弦数据输出。由于显示的测试是在室温环境条件下执行的,因此使用环境补偿单元(ECU)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2]。在精密半导体加工的真空条件下不需要环境补偿,也同样能保证纳米的测量精度。 两个传感器头(SH1 和 SH2)测量 yz 反射镜表面上的位移。SH1 的正余弦信号用于 x 轴的闭环控制。SH1 和 SH2 水平相距 40 mm,因此可以计算偏航旋转并将其用作4-DOF装置的实时补偿。在我们的3-DOF装置中,我们无法补偿沿x轴的偏航旋转。三个传感器头 (SH3) 控制 y 轴。传感器头通过柔性光纤连接到IDS3010的三个通道,无需额外的光学元件。在平面反射镜上进行测量时,M12/C1.6/wf 传感器头的角度公差规定为± 30 m°,距离为 1 米。这种公差仍然是用户友好的,以便对齐xy的设置,同时也保证了低余弦误差。与其他干涉仪制造商相比,这是另一个好处。重要的是,我们的测量原理使我们能够拥有不同的传感器头可供客户选择。 测量结果图2a显示了驱动器的xy位移值。先实现了30x30毫米的正方形。之后,x轴被移动到1.0米的总行程。在这一点上,重要的是SH3需要具有大约300 mm的一定偏移距离,以便SH1和SH2可以测量到1米。此主从轴关系已明确指定。Xy方向运动的相应偏航(z轴的旋转)如图2b所示。该图显示,通过移动x 轴可达 1 米。图2c显示了μ°范围内重复的角度偏差,这主要是由沿运动轴分布的电之间的距离引起的。如果电磁驱动位移台具有额外的旋转设备,则可以补偿偏航旋转。图2:a)显示了xy方向运动的位移数据。x轴以1.0米的行程移动,而y轴仅移动30毫米,并包括偏移距离。b) 描绘了 a) 中所示的 xy 方向运动的偏航(z 轴的旋转)。总偏航旋转在30m°范围内。c) 局部放大的偏航旋转在几十μ°范围内的详细角度变化情况。 结果IDS3010被证明是闭环位移台应用的有力工具。位移和角度都可以在高达25 MHz的带宽下检测到。另外,小型化多种类的传感器头为灵活集成提供了更多可能,并确保可用性和准确性的正确组合,以此应对苛刻的定位任务。此外,传感器头的轻巧性(7克)提供了新的设置可能性,可以显著减少移动质量。以太网连接和多种标准编程语言(例如C +,C#,DLL,Python和LabView)允许将IDS3010轻松集成到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中。 参考文献[1] Patent: Interferometric displacement sensor for integration into machine tools and semiconductor lithography systems US10260863B2[2] National Metrology Institute of Germany (PTB) calibration certificate Calibration mark: 54012 PTB 15 2016
  • 我国光电仪器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访中国计量院院长方向
    近期,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大连成功召开。会议同期举办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颁奖典礼。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独家合作媒体全程参与,并有幸采访了金燧奖评审委员会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分享其参会感受。方向院长表示本次参会感触颇深:“第一,本次会议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就是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颁奖典礼。金燧奖从设置以来,获得业内人士高度关注,这点超出我的想象;同时,从获奖的仪器可以看出,我国近几年光电仪器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与前几年已不可同日而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操作系统和基础软件国产化攻坚战,将科学仪器放到了很高的位置,而金燧奖的设立初衷与此高度契合,意义重大。我相信经过几年的努力,金燧奖未来会成为推动光电仪器产业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和推手。”“第二,会议报告非常精彩,不仅展现了我国光电仪器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需求,还对整个产业布局进行了深入思考,收获颇多。至少从这两个角度来说,会议已经非常成功了。”“第三,会议展区有不少产品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展会+报告+金燧奖的一体化布局意义非凡。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在推动我国光电测量仪器产业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如果学会等平台都以这样的方式去推动科学仪器产业发展,我认为中国的科学仪器发展大有可为。”更多内容请观看视频: 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单位于2022年发起,旨在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本届“金燧奖”重点围绕分析仪器、计量仪器、测量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环境测试仪器、医学诊断仪器、工业自动化仪器等7个类别进行广泛征集,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响应。经过严格评审,71个优秀仪器产品脱颖而出,遴选出金奖10项、银奖16项、铜奖28项、优秀奖17项。这些产品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生产的专精特新的高端光学仪器,较好地展现了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中的自主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民族品牌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自信心,鼓舞了国产厂商的攻关热情。
  • 第三方运营或成环境监测未来发展方向
    工控摘要: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少不了会污染环境,如何把环境破坏降到最低是关键,近几年,我国的环境污染在不断地扩大,环境监测作为“十二五”环保的一部分,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国内兴起,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中国完全可以借鉴第三方监测机构,更好的确保环境良性发展。  环境监测引入第三方监测平台  环境监测作为“十二五”环保产业的一大板块,所能呈现的绝不仅限于PM2.5监测这一狭小空间。按照环保“十二五”规划,环境监测“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需求将达1000亿元。  不过,记者深入相关公司调研了解到,千亿市场启动只是理想蓝图,目前政策方面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且相关环境监测企业亟待商业模式创新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些问题可能决定了“十二五”时期环境监测的市场需求难现爆发性增长,可能的市场空间预计仅为100亿至200亿元。  环境检测工作原来一直由环保部门各级环境监测站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近几年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在国内兴起,成为政府监管的有效补充,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平台。  一位长期跟踪环境监测市场的券商分析师也认为,环保“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其中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通过引入第三方资质企业与地级以下城市政府成立合资公司,来协助政府提升环境监测运营维护的效率。从这一点来讲,第三方运营未来会受到具体政策推动而有望全面推向市场。“在美国,400多个监测站点,政府几乎全部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商业机构投资运营,这些机构运作都很富有活力,完全值得中国借鉴。”该分析师称。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运营模式需要运营结构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这对于目前现金流普遍不足的环境监测企业来说,无疑仍具有巨大考验。相关专家普遍建言,解决融资问题的良方,一是尽量加大财政补贴的力度,二是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环保产业基金,大规模投向商业模式清晰、盈利前景良好的环保细分领域,环境监测领域就可列为重点投入领域之一。  环境监测可由第三方运营  恶性低价竞争使得在线监测设备价格十分低廉,很多企业在售出监测仪器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成后期培训和仪器调试,致使监测数据不可靠,政府在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中也就无法采纳这样的数据 其次,在现行模式下,政府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来进行在线监测,这一方面很不合算,另一方面也存在政府职能不清等问题 第三,对于排污企业来说,监测仪器购买及运行维护的高昂费用也是其不能(不愿)承受之重。  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监测模式。尽管在线监测行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模式来整合整个行业,厘清政府、排污企业以及环保企业的关系,优化机制推进环保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了CO-QT模式的理念。  所谓COQT模式,是由社会化的第三方帮助政府处理在线监测任务,包括投资建设(Construction)、运营管理(Operation)、质量控制(Quality)和数据应用(Trade)。COQT模式之下,由第三方来投资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并负责其运行管理和质量控制,得出有效的、经过公正认可的数据,从而为政府环境政策制定、环境管理及环境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这种由社会化第三方实施的COQT模式,对于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改变环保部门既宏观管理又具体操作的境遇,有利于环保部门从繁杂的监测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专注于对环境监测的宏观指导和监督。
  • 国家基金委八大学部公布“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研究方向”
    “十三五”期间,通过支持我国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从国家重大需求中凝练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创新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提升我国主要学科的国际地位,提高科学技术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学部遴选优先发展领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则是:  (1)在重大前沿领域突出学科交叉,注重多学科协同攻关,促进主要学科在重要方向取得突破性成果,带动整个学科或多个分支学科迅速发展   (2)鼓励探索和综合运用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做贡献   (3)充分利用我国科研优势与资源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将成为未来五年重点项目和重点项目群立项的主要来源。  1.数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数论与代数几何中的朗兰兹(Langlands)纲领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p-adicGalois表示的Fontaine-Mazur猜想 亚辛群的稳定迹公式 Shimura簇的上同调 特征p上的代数群的不可约特征标问题 简约群的表示和它们的扭结Jacquet模的关系 BSD猜想及相关问题。  (2)微分方程中的分析、几何与代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几何方程奇点问题与流形分类 Morse理论和指标理论及应用 高亏格的LagrangianFloer同调理论 Hamilton系统的动力学不稳定性 动力系统的遍历论 Navier-Stokes方程的整体适定性 广义相对论中Einstein方程的宇宙监督猜想,以及相关的反问题数学理论与方法。  (3)随机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非线性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 随机偏微分方程与正则结构 随机微分几何、狄氏型及应用 马氏过程遍历论 离散马氏过程的精细刻画 随机矩阵、极限理论与大偏差,以及在金融、网络、监测、生物、医学和图像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4)高维/非光滑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含非线性、非光滑性、时滞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高维约束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分析与控制,及学科交叉中的新概念和新理论 相关的大规模计算和实验方法和技术研究。  (5)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超常条件下固体的变形与强度理论、柔性结构多场大变形本构关系与功能-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原理、新型复杂结构的不确定性动态响应规律及固体中弹性波传播机理 相关的新实验方法与仪器、多尺度算法与软件。  (6)高速流动及控制的机理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与高速空天飞行器和海洋航行器流动以及多相复杂流动相关的湍流机理及其控制手段 稀薄气体流动和高速流动的理论、模拟方法及实验技术。  (7)银河系的集成历史及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演化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银河系的集成历史 银河系的物质分布 暗物质粒子性质探测 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 宇宙加速膨胀的观测 暗能量本质和宇宙尺度引力理论 星系形成的物理过程 星系性质与大尺度结构的关系 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及对星系形成的影响。  (8)恒星的形成与演化以及太阳活动的来源  主要研究方向:星际物质循环、分子云的形成、性质及其演化 恒星的形成、内部结构与演化 致密天体及其高能过程 太阳大气的磁场结构 太阳发电机理论与太阳活动周演化规律。  (9)自旋、轨道、电荷、声子多体相互作用及其宏观量子特性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量子多体理论与计算方法 新的高温超导以及拓扑超导体系,铜基、铁基和重费米子超导的物理机理问题,界面超导体系的制备与机理 拓扑绝缘体等拓扑量子态的调控机制,不同材料体系中拓扑磁结构 高密度、低能耗信息拓扑磁存储的原理性器件 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中能谷与自旋态的控制,高迁移率的杂质能带和多能带效应。  (10)光场调控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光场的时域、频域、空间调控,超快、强场和热稠密环境中原子分子动力学行为 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辐射源产生及激光聚变物理 纳米尺度的极端光聚焦、表征与操控 介观光学结构光过程精确描述以及微纳结构中光子与电子、声子等相互作用新机制,光子-光电器件耦合与操控和等离激元的产生及传输。  (11)冷原子新物态及其量子光学  主要研究方向:光子-物质相互作用及其量子操控的先进技术,新奇光量子态的构造、控制和测量,固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光力学 基于量子光学的精密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冷原子分子气体的高精度成像技术与量子模拟,分子气体冷却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原子分子内态、外部环境及相互作用精确操控的新机制。  (12)量子信息技术的物理基础与新型量子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可扩展性的固态物理体系量子计算与模拟 面向实际应用的量子通讯、量子网络和量子计量学等量子技术前沿的变革性新技术 用逻辑严谨的量子物理理论诠释、导引量子信息的研究方向。  (13)后Higgs时代的亚原子物理与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超弦/M-理论、极早期宇宙研究探讨相互作用的统一 TeV物理、Higgs特性、超对称粒子和其他新粒子、强子物理与味物理、对称性研究和格点QCD计算 量子色动力学的相结构与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新物质特性 不稳定核和关键天体核反应的精确测量,滴线区原子核的奇异结构和同位旋相关衰变谱学,合成超重核的新机制和新技术。  (14)中微子特性、暗物质寻找和宇宙线探测  主要研究方向:中微子振荡、中微子质量、无中微子双β衰变、直接和间接寻找暗物质、宇宙线源的成分和加速机制 抗辐照,大面积、空间、时间和能量高灵敏、高分辨的核与粒子探测原理、方法和技术 超弱信号,超低本底的探测机制和技术。  (15)等离子体多尺度效应与高稳运行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等离子体中多尺度模式(包含波与不稳定性和边界层物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磁重联过程 稳态高性能等离子体的宏观稳定性和动力学和微观不稳定性、湍流和输运 电子动力学和在相空间所有维数上的多尺度湍流/输运的机理和模型 寻找降低热和粒子流对材料表面损伤的方法 波与粒子相互作用及其与其他物理过程的耦合。  2.化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化学精准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试剂、新反应、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论驱动的合成化学 非常规和极端条件下的合成化学 原子经济、绿色可持续和精准可控的合成方法与技术 化学原理驱动的合成生物学 特定功能导向的新分子、新物质和新材料的创造。  (2)高效催化过程及其动态表征  主要研究方向:构筑特定结构和功能催化材料的新方法与新概念 催化活性位点的调控 原位、动态、高时空分辨的催化表征新方法与新技术 催化反应机理和过程的新理论方法。  (3)化学反应与功能的表界面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表界面结构与电子态的新颖特性 表界面修饰和反应性的调控 分子吸附、组装、活化与反应 外场调控与表界面反应性能增强 多尺度、多组分复杂界面电化学体系 新介质体系中的胶体以及界面现象 表界面过程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4)复杂体系的理论与计算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强关联及激发态的电子结构理论新方法 针对大分子和凝聚相体系的低标度有效算法 针对复杂体系,发展多尺度的动力学理论,包括量子动力学、量子-经典混合以及经典动力学。  (5)化学精准测量与分子成像  主要研究方向:新的分析策略、原理与方法 超高时空分辨光谱技术与成像分析 多维谱学原理与技术 单分子、生物大分子和单细胞的精准测量、表征及操控 活体的原位和实时分析 生物传感与重大疾病诊断 公共安全预警、甄别与溯源 大科学装置的应用 极端条件下的化学测量与分析。  (6)分子选态与动力学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分子振动态制备技术和基于相干光源的探测技术 多原子反应动态学 表界面化学反应动力学 分子振动激发态、电子激发态及非绝热动力学 多元复杂体系的动力学测量及模拟。  (7)先进功能材料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功能材料体系的分子基础与原理,以及多尺度结构及宏观性能控制 高性能和多功能新材料的创制,这些性能与功能包括面向能源、健康、环境和信息等领域的光、电、磁、分离、吸附、仿生、能量储存与转换、药物输运、自修复、极端条件应用等。特别注重我国特色资源的研究和深度利用。  (8)可持续的绿色化工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体系化工基础数据的精准测量与建模 限域空间或极端条件下的质荷与能量传递和反应 复杂化工体系介尺度理论与方法 基于原子经济性和宏量制备的化工过程及过程强化技术。  (9)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中的化学追踪与控制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表征与分析,多介质界面行为与调控 大气复合污染控制 灰霾形成机制与健康风险 水和土壤污染过程控制与修复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 环境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的传播与控制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行为与防控。  (10)生命体系功能的分子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以细胞命运调控为主线的分子探针设计、合成及应用 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标记、操纵、动态修饰、化学干预及其相互作用网络定量化 小分子对生物大分子的系统调控 重要生物活性分子的发现与修饰(文本复制于“口袋科研”公众号) 重大疾病治疗的先导药物发现和靶点识别。  (11)新能源化学体系的构建  主要研究方向:碳基能源的高效催化转化 燃料电池、二次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化系统集成 高效太阳能电池材料设计与制备、器件组装与集成的光电转换过程化学 纤维素类生物质选择转化和生物燃料电池。  (12)聚集体与纳米化学  主要研究方向:分子聚集体中的基元协同作用 大分子、超分子和纳米结构的精确构筑和调控 大分子凝聚态结构、动态演变及其理论与计算方法。  (13)多级团簇结构与仿生  主要研究方向:团簇的精准制备、本征性质表征和理论 团簇的动态生长、机理、结构和性能 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协同效应 仿生团簇的生物功能和高效化学活性。  3.生命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生物大分子的修饰、相互作用与活性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大分子修饰、动态变化及其功能 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动态性和网络特征 生物大分子特异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和预测 生物大分子复合体的自组装 糖、脂化学与酶促合成、结构与功能 高分辨等技术方法研究细胞内大分子行为。  (2)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细胞可塑性调控机制 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功能 细胞跨膜信号转导与命运决定 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与定向分化的机制 胚胎干细胞分化的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网络。  (3)配子发生与胚胎发育的调控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配子发生和成熟的分子机制 胚胎发育图式的动态变化及其分子调控网络 细胞谱系发育的分子机制 配子发生和胚胎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免疫应答与效应的细胞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免疫细胞新亚群、新分子及其功能 免疫细胞识别和活化的信号转导 不同类型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及其功能 微生态黏膜免疫机制 免疫耐受和免疫逃逸机制。  (5)糖/脂代谢的稳态调控与功能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糖/脂代谢与能量代谢的网络调控 膜糖/脂代谢的动态调控与功能 糖/脂特异代谢物的转运机制与功能 细胞或组织器官特异的糖/脂代谢与功能 糖/脂代谢调控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关系 糖/脂代谢的稳态维持与异常发生机制。  (6)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解析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和调控机制 复杂疾病的遗传和生理机制 生物性状演化的遗传基础 人类及重要生物表型的特征及遗传基础 次级代谢调控的遗传基础。  (7)神经环路的形成及功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元的发育、形态与功能 神经元之间选择性联系机制 神经环路信息的处理和整合 神经环路异常与疾病发生机理。  (8)认知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感知觉信息处理与整合 注意和意识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高级认知过程(学习、记忆、决策、语言等)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认知异常的发生机理、早期识别与干预 人类个体认知与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  (9)物种演化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特殊环境下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机制 物种相互作用的协同演化机制 物种相似性状的趋同演化机制。  (10)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 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11)农业生物遗传改良的分子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 农业生物基因与环境互作机制 农业生物表型和基因型的关系 农业生物育种的新理念和新模型。  (12)农业生物抗病虫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生物抗病虫的分子和生理机制 农业生物免疫应答的分子基础 农业生物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与防治基础。  (13)农林植物对非生物逆境的适应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分子生理基础 农林植物对多种非生物逆境的交叉响应机理 农林植物适应非生物逆境的栽培调控机制。  (14)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的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动物重要性状形成的生物学规律和生理基础 农业动物及养殖环境中病原的适应性与传播规律 重要人兽共患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控 养殖过程中环境因子变化和污染物迁移规律 饲料营养及代谢产物对动物免疫的影响机制 牧草品种选育及草地生产力维持机制。  (15)食品加工、保藏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和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食品加工方式、加工过程营养成分的变化及其机制 食品贮藏保鲜和营养成分维持的生物学基础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及其消除的机制 食品有害物质痕量、快速检测的理论与新技术、新方法。  4.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地球观测与信息提取的新理论、技术和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和过程的实验技术 地球深部探测和地表观测的理论和技术 微量、微区与高精度和高灵敏度实验分析技术 地球系统基础信息采集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 深空、深地、深时、深海的探测理论与方法 地学大数据的同化、融合、共享和分析技术 地球系统科学体系下的遥感定量化研究 观测系统和多源数据融合 地球系统科学数值计算与模拟技术。  (2)地球深部过程与动力学  主要研究方向:地壳和地幔的结构、组成和状态 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与演化 板块汇聚过程与造山带动力学 地球深部流体和挥发份 板块界面相互作用与俯冲带过程 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过程的耦合关系 早期地球的构造体制和组成 地震灾害孕育发生和成灾机理 大陆活动火山成因机理与灾害和环境效应。  (3)地球环境演化与生命过程  主要研究方向:重要化石门类系统古生物学与生命之树 深时生物多样性演变与规律 生命起源与地球物质演化 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学与地时研究 地球微生物学及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化 极端条件下的生命过程与地质环境 地质历史时期的重大环境事件与成因 人类起源与环境背景之间的共同演化 类地行星起源与演化。  (4)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形成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地球深部资源和能源的赋存状态与勘察 板块汇聚、岩石圈再造与成矿作用 特殊元素分散富集与成矿作用 盆地动力学与成矿成藏作用 致密油气形成条件、富集区分布与勘探 地下水循环与可持续利用 成矿模型、成矿系统与成矿机理。  (5)海洋过程及其资源、环境和气候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多尺度海洋过程及其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环境 东亚大陆边缘海形成演化与岛弧-洋中脊系统 洋陆过渡带结构、构造与相互作用 南、北极环境变化与海洋过程,海洋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和机理。  (6)地表环境变化过程及其效应  主要研究方向:陆地表层系统的过程与机制 地表过程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其反馈 土壤过程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典型区域地表过程综合研究。  (7)土、水资源演变与可持续利用  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过程与演变 土壤质量与资源效应 流域水文过程及其生态效应 区域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形成机制 区域水、土资源耦合与可持续利用 土壤生物的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 生态水文过程与生态服务。  (8)地球关键带过程与功能  主要研究方向:关键带结构、形成与演化机制 关键带物质转化过程与相互作用 关键带的服务功能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带过程建模及系统模拟研究。  (9)天气、气候与大气环境过程、变化及其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可预报性 气候年代际变异预测 大气物理、大气化学过程及相互影响机制 亚洲区域天气变化、气候变异和大气环境的相互影响 气候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和循环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幅度。  (10)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  主要研究方向:空间天气科学前沿基本物理过程 日地系统空间天气耦合过程 空间天气区域建模和集成建模方法 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机理和对策研究 太阳活动及其对空间天气的影响 空间与海洋大地测量理论、方法与技术及其地学应用。  (11)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变暖停滞(Hiatus)的过程与机制 海气相互作用与亚洲气候环境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水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环境变化 新生代气候系统古增温及其影响 圈层相互作用和地球系统模拟。  (12)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灾害的影响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城镇固废弃物污染特征、交互作用规律与安全处置 大规模人类工程活动对环境影响和致灾机理 矿产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演化机制、诱发因素与成灾机理 大气复合污染物形成过程中的人类影响 人类活动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影响(文本从“口袋科研”Copy而来) 区域环境过程与调控 区域可持续发展 环境污染物的多介质界面过程、效应与调控 区域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耦合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效应。  5.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亚稳金属材料的微结构和变形机理  主要研究方向:发展新型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晶态合金体系 复杂合金相的结构和性能研究 结构特征与表征方法 结构与热稳定性 变形机理及强化机制 脆性断裂机理及韧化 深过冷条件下的凝固行为及晶体形核和生长过程研究。  (2)高性能轻质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和性能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轻质金属材料(铝、镁、钛合金和泡沫金属等)合金设计、强韧化机理及组织性能调控研究 先进铸造、塑性加工以及连接过程中的工艺、组织和性能调控的基础理论研究 使役性能与防护基础理论研究 烧结金属孔结构控制基础研究。  (3)低维碳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低维碳材料的结构特征及其新物性的物理起因 低维碳材料中电子、光子、声子等的运动规律和机制 低维碳材料的可控制备原理与规模化制备方法 低维碳材料的新物性、新效应、新原理器件和新应用探索。  (4)新型无机功能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微观物理模型和物理图像的高温超导机理研究与应用 多铁性材料的合成和磁电耦合机理与应用 超材料的结构设计原理及其新效应器件 阻变材料的物理机制和器件忆阻行为的可调控性及原型器件研究。  (5)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加工中结构演变的物理与化学问题 高分子材料非线性流变学,以及高分子加工不稳定现象的机理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多尺度模拟与预测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在线表征方法 微纳尺度加工等新型加工方法,以及基于原理创新的加工技术。  (6)生物活性物质控释/递送系统载体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启发型和病灶微环境响应载体材料 疾病免疫治疗药物载体材料 核酸类药物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具高灵敏度、组织和细胞高靶向性及信号放大功能的分子探针,以及诊-治一体化的高分子载体材料及其递送系统。  (7)化石能源高效开发与灾害防控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实钻地层物化特性和岩石力学 油气藏开发,复杂工况管柱与管线,复杂油气工程相互作用及流动 开采条件下岩体本构关系,多相、多场耦合的多尺度变形破坏机理 极端条件下开采机器人化的信息融合与决策。  (8)高效提取冶金及高性能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冶金关键物化数据 选冶过程物相结构演变 反应器新原理与新流程,低碳炼铁 高效转化与清洁分离,二次资源利用,高效连铸 高性能粉末冶金材料 多场作用下的金属凝固 界面科学 冶金过程高效利用。  (9)机械表面界面行为与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界面接触与粘着机理 表/界面能形成机理及应用 受限条件下界面行为调控 运动体与介质界面行为 生物组织/人工材料界面行为 生物组织界面损伤与修复。  (10)增材制造技术基础  主要研究方向:高效、高精度增材制造方法 先进材料增材制造技术及性能调控 材料、结构与器件一体化制造原理与方法 生物3D打印及功能重建 多尺度增材制造原理与方法。  (11)传热传质与先进热力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非常规条件及微纳尺度传热的基础研究 基于先进热力循环的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利用系统 生物传热传质基础理论及仿生热学 热学探索-热质理论的微观基础及其与宏观规律的统一。  (12)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主要研究方向:基于燃料设计和混合气活性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非平衡等离子体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以催化辅助、无焰燃烧、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等新型燃烧技术为主燃烧反应途径调控研究 基于尺度效应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基于物理过程控制的燃烧反应途径调控。  (13)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新一代能源电力系统的体系架构及系统安全稳定问题作用机理(包括智能电厂和智能电网等方面) 电工新材料应用及新装备的研制、运行和服役中的相关科学问题 多种能源系统的互联耦合方式(文本从“口袋科研”Copy而来) 供需互动用电、能源电力与信息系统的交互机制 系统运行机制与能源电力市场理论 网络综合规划理论与方法。  (14)高效能高品质电机系统基础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力-热-流体多物理场交叉耦合与演化作用机理 “结构-制造-性能-材料服役行为”的耦合规律和综合分析方法 多约束条件下电机系统及其驱动控制 电机系统的新型拓扑结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工艺、控制策略。  (15)多种灾害作用下的结构全寿命整体可靠性设计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多种灾害(地震、风灾、火灾、爆炸等)作用下的土木工程结构全寿命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多种灾害作用危险性分析原理,工程结构时、空多尺度破坏规律,高性能结构体系与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防御多种灾害的结构整体可靠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16)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方向:建筑形体、空间、平面和构造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耦合作用规律 不同地域绿色居住建筑模式、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的原理、方法、技术体系和评价标准。  (17)面向资源节约的绿色冶金过程工程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外场强化下的资源转化机理和节能理论 非常规介质特别是高温熔体中强化反应传递过程的机理和调控机制 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殊现象和反应机理、热力学与动力学调控机制(文本从“口袋科研”Copy而来) 多因素多组元固/液/气界面结构及界面反应 反应器内及各种物理场下的化学反应、物质、能量传输的耦合机制 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高效、低碳排放转化的共性科学问题。  (18)重大库坝和海洋平台全寿命周期性能演变  主要研究方向:深部岩土破坏力学 库坝和海洋平台材料性能演变 库坝和海洋平台多相多场耦合与性能演变及灾变风险 库坝和海洋平台的实时监控与防灾减灾。  6.信息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海洋目标信息获取、融合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海上目标探测、识别理论及方法 水下目标探测机理和识别方法 水下通信与海空一体信息传输 海洋目标环境观测与信息重构 异质异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理论与关键技术。  (2)高性能探测成像与识别  主要研究方向:多维多尺度探测成像机理 微弱信号检测与认知探测成像 探测成像信号处理与目标智能识别 多模态成像理论与信息重建 计算成像理论与方法。  (3)异构融合无线网络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超高速无线传输理论与方法 星座宽带通信网络基础理论 移动互联网络理论与技术 空地协同网络体系架构及组织机理 高动态异构无线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方法 基于计算通信融合的无缝信息服务。  (4)新型高性能计算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高能效的新型微处理器体系结构 可扩展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大规模并行编程模型 基于新型存储介质的存储结构与技术 大规模并行应用算法、软件与协同优化 基于新材料和新结构的量子器件 新型量子计算模型和量子计算机体系结构。  (5)面向真实世界的智能感知与交互计算  主要研究方向:真实物理世界的多通道高效表征、建模、感知与认知 人机物融合环境的情境理解与自然交互 网络环境下的虚实融合与互操作 多媒体深度挖掘与学习、复杂高维信息的合成与可视分析。  (6)网络空间安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网络环境下系统安全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移动与无线网络安全接入模型、协议与系统架构 云计算环境下的虚拟化安全分析和访问控制模型 基于设备指纹、信道特征的硬件身份认证与安全通信 面向网络应用的新密码体制基础理论与数据安全机制。  (7)面向重大装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多层次、高维度、强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工业过程的智能建模、控制与优化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系统报警与运行故障智能诊断与自愈控制 自适应、自学习、安全可靠运行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技术 重大工业装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的验证平台与应用验证研究。  (8)复杂环境下运动体的导航制导一体化控制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面向未来智能车的行驶优化与安全控制 极地导航的新机理、新方法 深空探测器高性能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 在轨操作与服务的航天器自主导航与制导一体化控制 深海探测器高精度高可靠感知、导航与控制一体化。  (9)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大数据驱动的流程工业的领域知识挖掘、推理与优化重组 知识工作者自动化+COCC(控制与优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与流程工业实体相结合的智能优化技术系统理论与方法 基于工业云和工业物联网的工业认知网络系统基础 性能指标决策、优化运行与控制一体化软件平台系统基础 流程工业知识自动化系统实验平台与验证。  (10)微纳集成电路和新型混合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低功耗器件及电路理论 纳米单片集成电路技术 微纳传感器及异质集成融合技术。  (11)光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光通信及信息处理功能集成芯片 超高分辨成像及显示芯片技术 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  (12)高效信号辐射源和探测器件  主要研究方向:太赫兹/长波红外器件设计、仿真与测试技术 太赫兹/长波红外材料生长和器件研制 毫米波射频器件 真空电子器件、超导电子器件 人工电磁材料和器件。  (13)超高分辨、高灵敏光学检测方法与技术  主要研究方向:突破衍射极限的光学远场成像方法与技术 多参数光学表征和跨层次信息整合以及单分子成像与动态检测 亚纳米级精度光学表面检测,包括三维空间信息精确获取与精密检测、高灵敏度精细光谱实时检测技术。  (14)大数据的获取、计算理论与高效算法  主要研究方向:大数据的复杂性与可计算性理论及简约计算理论 大数据内容共享、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 低能耗、高效大数据获取机制与器件技术 异质跨媒体大数据编码压缩方法 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效存储访问方法 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与价值挖掘算法 面向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 大数据的模型表征与可视化技术 大数据分析理解的算法工具与开放软件平台(文本从“口袋科研”Copy而来) 存储与计算一体化的新型系统体系结构与技术 面向大数据的未来计算机系统架构与模型。  (15)大数据环境下人机物融合系统基础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方向:人机物融合系统的动态行为分析与评估 基于大数据的趋势预测与决策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软件方法与技术 面向人机物融合的未来网络体系结构 面向领域大数据的人机物融合系统示范应用(包括金融征信、网络空间安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等)。  7.管理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管理系统中的行为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消费者隐私保护行为与个人信息价值模型 移动互联环境下消费者行为变迁理论 服务参与者行为机理与服务策略研究 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创业者行为机理研究 企业管理者的行为及其财务决策影响 企业和居民的绿色低碳行为规律。  (2)复杂管理系统分析、实验与建模  主要研究方向:社会系统集群行为涌现机制及其原理 博弈行为偏好演化与管理实验 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运行与计算实验 时空关联数据建模与可视化分析理论及方法 网络大数据挖掘和社会计算 互联网金融的复杂系统理论基础。  (3)复杂工程与复杂运营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复杂工程基本理论 复杂工程组织模式、组织行为与现场管理 复杂工程战略决策分析与管理 复杂地下物流系统集成与管理 大数据驱动的分布式运营管理模式 基于电子商务消费者行为的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中的运营管理。  (4)移动互联环境下交通系统的分析优化  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时代的交通行为人因机理与即时需求管理 大城市复杂综合交通网络设计与优化,多方式交通时空资源动态协同配置作用机理 大型综合交通系统的实时可靠性分析 交通运输系统整体运行状态在线建模与分析。  (5)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与风险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实时金融大数据的计量分析理论和技术 异质非常规金融大数据的融合与价值发现 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识别和管理新理论、新方法,互联网和数据驱动的金融创新及其风险管理 社会网络对公司金融政策和决策的影响机理 网络环境下公司财务危机的规律及其全局性影响。  (6)创业活动的规律及其生态系统  主要研究方向:新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规律 新创企业知识员工的激励机制 新型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演化规律 基于物理-信息空间融合的创业企业生态群落 互联网对创业活动和运营决策的影响。  (7)中国企业的变革及其创新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经济转型背景下企业与政府的新型关系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和影响,新形势下的企业战略变革与组织演化规律 中国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改革机制 数据驱动的市场推广模式与促销策略 移动互联时代的多渠道变革、整合与创新 企业发展智库与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平台。  (8)企业创新行为与国家创新系统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全球科技治理体系重构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体系评估的理论基础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政策科学 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因素和影响规律 大数据驱动的企业创新战略理论 企业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的战略管理 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  (9)服务经济中的管理科学问题  主要研究方向:服务资源组织与协调机制 信息产品与服务定价 制造商的服务化模式与战略 新兴领域服务系统的运营管理 移动互联环境下变革性服务与创新 基于大数据的客户体验优化与服务模式创新。  (10)中国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发展的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绿色物流、供应链和运营管理 国家能源体系变革的规律及其驱动机理 全流域和跨流域水资源的系统管理机制(文本从“口袋科研”复制而来) 中国宏观经济绿色发展的新规律和新形态 绿色低碳发展的国家政策设计及其影响评估 国际气候治理结构演变与合作机制。  (11)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机制重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转型与重构 国家治理机制与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国有企业体制转轨和新型治理规律 中国金融体系的演化和变革规律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与战略管理 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规律及其金融安全影响。  (12)国家安全的基础管理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治理与管理基础规律和科学理论 新时期国家发展策略与国际竞争战略分析 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基础规律 国家信息安全管理与应对策略 超大都市安全运行与安全规划基础理论 面向重大突发事件的交通流/物流演化与应急调控 中国的老龄化与可持续养老制度设计机理。  (13)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规律  主要研究方向: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体系构建与运行机理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家与社会治理规律 政府决策支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异质治理信息的分布式采集与数据处理方法 国家智库与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平台。  (14)新型城镇化的管理规律与机制  主要研究方向:中小城镇群落的城市综合管理规律和体系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人本目标、演化进程与资源约束 城镇化中的新农村经济发展规律与乡村治理 跨区域的系统性人口迁移规律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15)移动互联医疗及健康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健康管理指标的数据标准化原理 电子健康系统中的参与者协同与价值创造 基于大数据的电子健康管理及其模式创新 数据驱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 分布式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8.医学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1)发育、炎症、代谢、微生态、微环境等共性病理新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发育-老化机制、炎症可控化机制、细胞代谢机制、微生态局部与全身互作机制、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组织器官或病变区域微环境特性等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过程的共性科学问题,为各种器官的急性衰竭、自身免疫损伤、慢性功能退化、组织修复、恶性肿瘤等一系列疾病过程提供新视角和新干预策略。  (2)基因多态、表观遗传与疾病的精准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利用中国病例资源,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外显子组深度测序和表观遗传分析,精确鉴定各种疾病的易感位点 通过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的现代疾病研究策略,加强分子网络关键节点的精准研究,为疾病防治提供有效的候选靶点。  (3)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体的快速鉴别、致病机制、免疫病理、疫苗研究、治疗性抗体等实验室研究 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救治新思路新策略研究,以及预警与紧急防控的战略研究。  (4)肿瘤复杂分子网络、干细胞调控及其预测干预  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基因转录调控、细胞代谢与信号转导网络、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肿瘤的系统调控网络,揭示网络交互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文本从“口袋科研”复制而来) 研究肿瘤干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复发转移和耐药中的分子机制 明确肿瘤的精细分子分型,为肿瘤预测早期、早诊及干预提供依据。  (5)心脑血管和代谢性疾病等慢病的研究与防控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深入系统、规模化流行病学和人群干预研究 探索面向慢性疾病早诊早治早干预和逆转疾病重症化的前沿基础研究。  (6)免疫相关疾病机制及免疫治疗新策略  主要研究方向:深化各类器官特异性和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的新机制研究,加强各种重大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的免疫病理机制研究,解读疾病发生发展中免疫稳态的关键作用与机制 创新性发掘各种细胞免疫治疗、免疫基因治疗、单抗靶向治疗、免疫功能蛋白药物等免疫治疗新途径新策略。  (7)生殖-发育-老化相关疾病的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围产期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出生缺陷)、孕妇妊娠疾病风险的早期预测 成年期慢性病的胚胎源性发病机制研究 儿童发育相关疾病(尤其是神经精神疾病)的前沿研究 以老年共病和健康长寿队列人群为对象,进行重要器官衰老生物学(例如脑老化)及其医学干预研究。  (8)基于现代脑科学的神经精神疾病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发现重大神经精神疾病(AD、PD、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孤独症等)的关键基因与发病新机制,创新性确立特定神经精神疾病的分子分型 基于内源性神经再生修复新机制的干细胞治疗新策略。  (9)重大环境疾病的交叉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充分利用人群和现场优势,加强环境因素(自然、社会、心理、食品、职业、生活习惯等)对健康危害的暴露组学研究,注重特殊环境因素对特有高发疾病(例如空气污染与呼吸疾病、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早期暴露与出身缺陷、高/低温环境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机制与防治等)的综合研究和健康风险评估,并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交叉提高研究能力。  (10)急救、康复和再生医学前沿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深入探索急救与康复医学的基本科学问题,创建新型急救与康复技术 加强再生医学的前沿研究,注重学科交叉与转化,在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生物医用材料、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骨髓移植、器官移植等方面进行新理论指导下的技术提升。  (11)个性化药物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分子分型-靶标的个性化药物筛选体系,开展基于基因多态、结构多态的个性化药物设计,进行基于疾病动物的功能评价与成药特性研究 明确药物疗效与毒性的生物标志物,为个性化药物的研究提供新技术、新方法、新策略。  (12)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及其对中药发掘的指导价值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加大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药研发的研究投入 加强证候与病证结合、藏象基础研究和功能机制研究、经络研究等,深入挖掘其中现代科学内涵 深入解析常用中药方剂的物质基础,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实现中药现代化。  (13)个性化医疗关键技术与转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建立基于单细胞收集、培养、示踪、分析的全套单细胞研究体系 优化循环DNA的富集和深度分析技术 完善微型化免疫检测技术 发展床旁诊断技术研发和标准化流程体系,为个性化医疗与转化研究提供技术手段。  (14)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与疾病动物模型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自主研制或集成创新多尺度多模态影像技术平台,实现实时动态精确直观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的病理变化 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创建各类疾病动物,开发各类高等级动物疾病模型和创建人源化小动物模型,实现动物模型和临床疾病的高度交叉融合。  (15)智能化医学工程的创新诊疗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综合交叉应用生物医学、物理、信息、工程材料等学科相关研究手段,创建与提升前沿性、创新性、实用性、普惠性的诊疗技术及器械的研制水平,加强各类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推进我国独立医学医疗体系的建设。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以促进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和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出发点,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凝练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战略带动作用的学科交叉问题,为制定重大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指南以及重点领域战略部署提供指导。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包括:着力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在拓展新前沿、创造新知识、形成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着力解决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深层次关键科学问题的领域 着力提升我国应对全球重大挑战能力的领域 着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核心利益的领域。  1.介观软凝聚态系统的统计物理和动力学  介观软凝聚态系统是涉及生物、医学、数学、物理及工程科学广泛且深入的新交叉领域,它将人们对物质性质的了解从原先的原子和分子尺度延伸到介观尺度。研究软凝聚系统多级结构与复杂物理现象联系和特性,理解和控制决定介观尺度功能复杂性的原理与技术,为人类理解生命现象与过程,发展精确的诊断与医疗手段提供关键基础与新技术支撑。  核心科学问题:软凝聚态系统维度降低与尺度减小导致的新物性与新效应,生物小系统和大脑生命过程等调控网络,活性物质相关的非平衡统计物理效应 统计物理理论与方法,量子涨落、量子相变和量子热机等以及颗粒物质、液晶、胶体和水等系统的平衡性质与结构动力学 生命信息分子(DNA、RNA)、蛋白质和细胞的力学特性、信息编码,及其相互作用的神经网络动力学 生理系统及相关疾病诊治的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机理和多生理系统耦合、跨分子-细胞-组织等层次生物力学实验和建模仿真。  2.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基础理论与新方法、新技术  成像与图像处理是工业、公共安全、医学等领域探查不可及物件、内部结构、缺陷及损伤、病变等的基本手段。为支持典型工业及公共安全检测和重大疾病诊断与治疗的需求,聚焦研究工业、医学成像与图像处理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手段和关键技术,实现信息获取、处理、重建、传输等,将为促进工业技术发展、探索生命机理、疾病诊断与治疗和健康器械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核心科学问题:MRI、CT及PET成像的新方法,多模态光学成像,工业及公共安全、医学图像判读的基础算法 支持精准诊断和治疗的成像、图像处理与重建、建模与优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图像分析与处理的大数据技术等 可延展柔性电子器件的性能、器件与人体/组织的自然粘附力学机制、生物兼容性与力学交互 生物介质及非牛顿流体中本构关系与物理、生物信息传播特征研究,获取生命活性物质更详细信息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  3.生物大分子动态修饰与化学干预  人体是由200多种共几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基因组不能完全决定细胞的状态和命运 此外,基因组本身、蛋白质组、甚至RNA和多糖也处于不断变化和化学修饰的动态过程中,组成生命体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的动态化学修饰对生物个体发育、细胞命运调控和疾病的形成均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并对其进行化学干预和调控,对探索新的生命过程和发现新的疾病诊疗手段,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动态化学修饰(如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核酸表观遗传修饰等)调控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 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生物学意义 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探针技术与检测手段 靶向生物大分子动态化学修饰的小分子干预策略 外源(化学合成)生物大分子的修饰和生物功能化。  4.手性物质精准创造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存在于从基本粒子到宇宙的各个物质层次。手性起源的探索、手性物质的精准创造和功能的发现已经成为化学、物理、生物、材料和信息等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 手性物质与光的特殊相互作用研究也将为手性物质的功能化提供新视野 揭示手性诱导和传递、控制和放大的本质规律,对于发展手性科学与技术的新理论、实现手性物质的精准创造并赋予其新功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将推动解决国家在医药、材料等领域对手性物质方面的重大需求。  核心科学问题:手性物质精准创造的高效性和高选择性 宏观手性材料制备的有序化和可控性 手性功能材料性能调控的分子基础 手性分子的生物学效应。  5.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  细胞是由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和亚细胞结构(细胞器)组成的生命基本单元。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组分或单一细胞器,而随着组学大规模数据的积累、信息理论的应用,以及化学和工程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系统、整合、跨尺度研究细胞内不同组分和结构的功能与互作机制成为可能。细胞功能的系统整合研究是在对细胞内所有组分进行鉴定和认识的基础上,描绘出细胞的系统结构,包括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网络和细胞内亚结构间的互作系统,构造出初步的细胞系统模型,通过不断地设定和实施新干预实验,对模型进行修订和精练,最终获得一个理想的模型,使其理论预测能够反映出细胞的系统功能和真实性。细胞功能实现的系统整合研究对于推动生命基本单元-细胞的功能机制的深入认识,更好地诠释组织、器官和个体生长和发育机制,有效地开展防病治病和农作物生产等,对于未来的人造细胞、合成生命以及新型生物产业发展如细胞工厂、细胞治疗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多个细胞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 胞浆中的生物大分子(复合体)与亚细胞结构的相互作用和调控 细胞器形态生成和维持中的力学机制 细胞功能预测和诠释的细胞模型和模拟 细胞器和亚细胞结构的人工设计原理与构建。  6.化学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微生物驱动机制  在地球各种生命形式中,微生物类型最为多样,分布最为广泛,生存与代谢方式最为丰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关键的驱动作用。微生物通过光合、呼吸和固氮等代谢活动,改变地球元素价态,促进矿物岩石风化、土壤及矿藏形成,介导海洋元素成分和海底沉积物的转化,影响海洋和大气组成,推动地球与生命的共演化。由于技术方法的局限,占总数99%以上的微生物至今尚不能培养,对微生物尤其是未培养微生物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的基础性作用仍知之甚少。研究地球典型环境中如大洋、热液口等微生物群落及结构、生态学特征、功能类群丰度及时空变化规律,阐述微生物受温度、洋流等因素影响条件下各种过程如碳捕获与释放/反硝化等的调控机制,揭示微生物遗传和代谢多样性、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耦合机理与驱动方式,有助于阐明微生物在地球重要元素(碳、氮、硫、磷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驱动机制。  核心科学问题: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元素循环的关系 微生物物质代谢途径对元素循环的作用 微生物能量转化机制及其与元素循环的偶联 驱动元素循环关键微生物(群)的环境适应与响应机制。  7.地学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知识发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地球的观测和探测能力,观测数据量成幂律增长。探索地球所涉及的海量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是一种时空大数据,具有典型的多源、多维、多类、多量、多尺度、多时态和多主题特征,其中还包含着大量的非关系型、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对地球科学领域的不同来源、不同获取方式、不同结构及不同格式的离散数据,开展结构化重建、关联分析、地学建模,将加速地学知识的融汇,深化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可望引发地球科学研究方式的变革。核心科学问题:三维空间分析与时空数据挖掘方法体系 地学大数据规则化重构 地学大数据关联分析与统计预测 快速、动态、精细全信息三维地学建模方法 三维地学空间数据结构模型 多维时空大数据组织、管理与动态索引 地学大数据计算理论、技术方法与知识发现 资源环境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探测。  8.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减灾对策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发展中国家,灾种多、分布广、频次高、灾情综合复杂。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态灾害等。深入研究灾害事件的致灾机理、灾害发展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有效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对保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大灾害形成机理及其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开展系统综合的创新性研究,形成多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团队。核心科学问题:强震的孕育环境、发生机理及预测探索 大陆活动火山成因机理与灾害和环境效应 重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事件的成灾机理 极端气象灾害形成机理 水旱与海洋灾害风险形成机理 重大工程活动及致灾机理 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诱发、成灾和灾害链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相互作用 重大灾害的监控预警与风险评估。  9.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  新型功能材料是利用物理和化学的新现象、新效应、新规律获得具有光、电、磁、热、化学和生化等特定功能的材料,主要涉及信息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催化材料和环境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是材料、物理、化学、生命、医学、能源和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是材料科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地带,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有待挖掘,相关研究进展将对发展材料新技术,促进国家产业升级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  核心科学问题:功能材料的新现象和新机制 功能材料及器件多层次结构的表界面调控 新型功能材料的宏量制备与缺陷控制 影响能量转换/存储材料效率的物理机制、器件模型和失效原理 信息探测、传输、计算与存储功能材料及器件的可控制备原理、稳定性及新物性、新效应的物理起因 柔性电子技术关键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可靠性 催化材料功能调控机理、制备及新型催化材料设计理论和方法 高性能生物医用诊断、替换和修复、治疗、药物载体新材料的功能性、相容性和服役寿命 面向不同功能特性的材料计算基础。  10.城市水系统生态安全保障关键基础科学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城市水环境日趋恶化,城市缺水和雨涝等难题也日益严重,城市水系统的生态安全保障正面临严峻挑战。目前以常规污染物控制为核心的城市水环境保护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已无法满足城市可持续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工程、化学、生物、地学和管理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城市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和恢复为核心,深入研究污染控制、污水深度净化与再生利用、生态储存及水环境修复、生态毒理与健康、城市水系统规划管理等基础理论问题 突破水质变化与生态系统响应及交互作用的过程机制,解决城市水系统生态风险控制难题 构建城市水储存、输送和利用的良性循环新模式,创建城市水系统生态安全保障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核心科学问题:水生态系统与水质水量变化的交互影响与调控机制 污染物共暴露过程对城市水体生物群落及敏感物种的危害机理 基于生态完整性的城市水环境健康安全与生态修复理论和方法 城市水系统多元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变化规律与动力学模式 城市再生水生态储存与多尺度循环的风险控制原理与途径 城市水系统可持续健康的综合保障策略。  11.电磁波与复杂目标/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与应用  随着计算电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迅猛发展,通过数值模拟精确地量化研究电磁波与目标/环境相互作用的物理原理与相关规律已成为可能。相应的数值模拟和理论预估可为复杂环境中的目标探测与识别,地下资源的勘探开发,地、海、空、天环境中的信息获取,电磁隐身设计和电磁对抗研究等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激励崭新的研究思路并通过精确高效的数值模拟与理论预估工具的研发与应用,促使相关技术研发在质量与水平上产生新的飞跃。  核心科学问题:超电大、多尺度复杂结构目标电磁散射特性建模 地空和海空半空间背景中复杂结构目标的复合电磁散射特性建模 具有普适性的精确、高效的理论建模和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随机时变环境(如粗糙地、海面)的电磁散射及与确定性目标电磁散射模型的融合方法 分层介质低频近场探测中的空间选择性和自适应聚焦方法 大规模可信电磁计算中的数理模型验证、校核与评价 非均匀介质中电磁探测的反演解释模型、全局约束条件和解的收敛性、解的置信度分析。  12.超快光学与超强激光技术  超强超短激光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强场超快综合性极端物理条件。基于超强超短激光及其产生的超快X射线、g射线、电子束、离子束和中子束,可以开展阿秒科学、原子分子物理、超快化学、高能量密度物理,极端条件材料科学,实验室天体物理,相对论光学,强场量子电动力学等前沿科学研究,也可推进激光聚变能源、台式化高能粒子加速、放射医学、精密测量术等战略高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  核心科学问题:面向激光聚变、激光加速、阿秒(10-18s)科学等重大需求,突破提升超强超短激光的峰值功率、可聚焦能力、重复频率和电光转换效率的瓶颈问题,力争达到1016W的激光峰值功率和1023W/cm2激光聚焦强度 发展中红外等新波段超强超短激光和超高通量激光放大技术 开拓阿秒非线性光学等超快非线性光学新前沿,包括高光子能量和极短脉宽阿秒脉冲的产生与诊断,超快光谱与超快成像等。发展可支撑超高峰值功率与超宽带宽以及新波段超强超短激光、具有超高破坏阈值的新型激光与光功能材料与元器件。  13.互联网与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重大装备制造管理创新  重大装备制造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集中了高新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的密集点,是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机遇,紧密结合我国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的实践,开展新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创新性研究,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方法论,复杂装备制造工程管理模式创新,重大装备开发、生产与再制造过程管理,重大装备制造供应链管理的制造质量与可靠性管理。  14.城镇化进程中的城市管理与决策方法研究  城镇化过程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因素,涉及多部门、多行业的大数据资源共享和协同决策。在城市/交通/土地/产业/环境等各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统筹决策的问题,迫切需要顶层战略设计与方法体系研究。同时,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管理决策理论与实践范式、资源配资与创新发展等方面衍生出新的机遇与挑战。开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演化机理、规划方法与管理对策研究,对于推动经济、土地、交通、产业、人口以及环境等要素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核心科学问题:区域产业结构演化模式,城镇化驱动机制,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城市协同理论与方法,人口合理集聚与有机疏散的决策理论研究,城镇化过程中综合交通网络资源配置。  15.从衰老机制到老年医学的转化医学研究  人口快速老龄化与老年慢病高发,是全球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老年医学涵盖衰老基础研究、衰老表型特征及其延缓和干预以及老年慢病防控的临床转化,是国际前沿热点学科。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相继在衰老机制、临床表型以及衰老相关疾病研究等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随着生物学、基因组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技术和研究手段的快速发展,以及与医学的不断深入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基于衰老机制的老年医学研究将成为认识和防治老年重大慢病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我国在衰老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并行优势,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口和临床资源、特色的天然药物、非人灵长类动物等疾病模型,开展老年转化医学研究,争取在该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  核心科学问题:开展衰老系统生物学机制、组织器官衰老、变性与病损机制、衰老相关临床表型特征研究 建立衰老及相关老年慢性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特色人群队列和数据库、并利用其开展机制研究 基于穿戴设备和移动医疗技术的人类衰老与健康大数据收集、分析与应用 衰老与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靶向治疗 规范化衰老评价体系的建立 基于衰老机制关键环节的小分子药物研究和对相关疾病的干预效果评价。  16.基于疾病数据获取与整合利用新模式的精准医学研究  随着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技术,各类单细胞单分子分析技术、各类组学技术、各类化学探针示踪技术、多用途广谱高速生物芯片技术等的突破与推广应用,医学研究已进入大数据和精准化并行融合时代,将逐步实现定量医学、系统医学和医学信息化的目标,对数学模型、信息分析、化学材料、电子器件设计等理论与技术的依赖度大幅提高,需要这些学科的密切交叉和高度融合才能取得实质进展。  核心科学问题:在大数据获取方面,高通量、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的基因测序、单细胞测序、表观遗传谱系与分子网络检测、NcRNA测定,各种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器官组织的定位定量平行数据挖掘等相关理论与前沿技术的再创新,以及可应用于医学检测的生物芯片、串联质谱、化学探针等海量数据获取方法的提升,各类疾病的规模化前瞻性临床队列与大规模亚健康人群的分子群谱大数据的规范化获取,个体化医疗信息获取、分类与存储,医疗信息系统大数据整合与数据库构建 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系统整合的数学模型的建立,单或多通路分子动态网络的模式化分析,疾病共性机理或单一疾病的模块式模拟,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多靶点药物设计,个体化疾病诊治的数据集成与预案推导,重大疾病发生与流行的数字化预警模型与防控时空节点的推演,医疗信息系统构建、数据传输与精准分析等。
  • 分析产业向慧化方向发展 我国分析仪器产业正待崛起
    宝宝的玩具是否含有增塑剂等有害成分?水质是否可以达到饮用标准?我们吃的食物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这些都要依赖于分析仪器的检测。“目前分析仪器应用技术的发展已成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分析仪器制造企业从一心只钻研先进技术,到以客户的需求和研究最佳解决方案为出发点。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渗透,网络和通讯功能日益强大,分析仪器朝着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发展,服务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分析仪器的企业将不再只是单一提供产品本身,而是提供仪器的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这是JASIS委员会副委员长、日立高新技术集团生命科学事业战略本部事业管理部部长代理五十岚真人在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上表示的。 2017日本JASIS分析仪器展9月6日-8日在日本幕张举办  据介绍,JASIS展会前身为JAIMA,始于1962年。2012年,展会首次由JAMIMA与LSIA联合举办,并更名为JASIS。如今,日本JASIS与美国Pittcon、德国Analytica和中国BCEIA齐名,被誉为分析仪器行业四大展会。五十岚真人表示,76%的参展商表示展会效果良好,而且有40%的参展商促成了合作。据悉,今年展会于9月6日-8日举办,吸引了500家仪器厂商参展,展位达1300余个。参展企业不乏日立、岛津、HORIBA、JASCO等日本本土仪器厂商的身影,以及安捷伦、赛默飞、珀金埃尔默、布鲁克、SCIEX等欧美企业,北京欣维尔、杭州安诺等中国仪器展商也组团亮相。在生命科学展区,预计将有8000人次到场,免费讲演达70多场。  日本分析产业规模达10兆日元   据了解,按照日本工业会的分类,现在已有超过100种的分析仪器在日本市场上销售。日本以分析仪器为核心的分析产业,包括分析仪器周边产业,在全世界超过10兆日元规模,约合人民币6000亿元。  与美国以及欧洲的情况相同,日本分析仪器市场的持续增长,受到来自制药、生物技术、政府及学术机构的持续支持,积极参与先进生命科学研究活动。  日立高新2016年生命科学营业额达1900亿日元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属于“领头羊”行列,其中期经营战略是“成为科学仪器界的顶尖品牌”,通过产品研发、销售、推广,以成为高新技术解决方案领域的全球一流企业为目标。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表示,2016年日立高新的营业额约为6445亿日元,生命科学领域的营业利润额达1900亿日元,约占比29%。预计2016年-2018年间的研究开发费用将达到800亿日元,主要投入在生物、医学领域,比2013年-2015年间增长30%左右。日立高新生命科学系统本部统括营业本部本部长高木幹夫  据介绍,日立高新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产品涉及科学仪器(包括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仪计)、医用生物仪器(包括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DNA测序仪)以及半导体三部分。日立高新展台  高木幹夫介绍,此次在JASIS展上,日立高新主要推出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新型台式显微镜TM4000、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三个主打产品。  邻苯二甲酸酯筛选装置HM1000,可以迅速、简单地检测新RoHS指令限制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编者注: 2003年1月27日,欧盟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通过了2002/95/EC指令,即“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邻苯二甲酸酯类作为软化树脂,橡胶等的增塑剂,在涂覆电线、绝缘胶带、包装用薄膜等氯乙烯树脂产品中普遍使用,从玩具、家电、电子产品到一般的消耗材料领域均被广泛使用。  研究显示,邻苯二甲酸酯对人体的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含有邻苯二甲酸酯的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有可能被小孩放进口中,且如果放置的时间足够长,就会导致邻苯二甲酸酯的溶出量超过安全水平,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也可引起儿童性早熟。随着欧盟RoHS指令的修改,2019年7月以后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使用将被限制。高木幹夫表示,HM1000较传统测试仪GC/MS方法的1小时测试时长相比,其测试速度快,10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一天可完成检测200个样品,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台式显微镜TM4000可简化从样品观察、图像确认到生成报告等一系列操作过程,大幅提高工作效率。高木幹夫表示,TM4000每年全球销量将有望达400台。他说,“日立高新技术科学系统事业部以2020年成为电子显微镜行业全球第一为中期战略目标,争取早日实现全球台式电子显微镜累计总销量5000台。”3D荧光指纹技术   可检测荧光强度的超高速超高灵敏度荧光分光光度计F-7100,具有超高灵敏度S/N1200:1 RMS,扫描与驱动速度居全球领先地位,可达60000nm/min,且配有长达2500小时的超长寿命氙灯。其特点是测量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泛,测量时间短、精度高。  荧光增白剂是一种荧光染料,也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萤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使肉眼看到的物质发白,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卫生巾、儿童服装等普遍含有荧光增白剂,其危害虽然并未有文献和实验数据支撑,但是业内专家仍建议最好少接触、使用含有荧光增白剂的物品。  对于食品范围内的“黄曲霉素”,荧光分光光度计也是测量“好手”。目前市场上分光光度计普遍测试时间约为20-30分钟,但F-7100运用3D荧光指纹技术,2-3分钟即可完成测试,且操作简便,无需专业人员,可实现一键操作。  面对国内外分析仪器竞争日益激烈的中国市场,高木幹夫表示非常自信,他说,“在日本分析仪器行业中,日立高新是第一梯队品牌,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应用解决方案,这是我们非常宝贵的财富。随着市场的迁移,我们会把原来的经验迁移到中国、韩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相信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成功。”记者注意到,在2016年日立高新在各地区营业利润中,日本本土的利润占比约为39%,亚洲及中国地区约占比35%,即2300亿日元。  我国自主研发分析仪器产业正在崛起   相对于世界范围,我国分析仪器因缺乏相应标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仪器长期无法“正名”,以致造成国产仪器“质量不佳”“仿制”的刻板印象,极大限制了国产仪器市场占有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科学研究、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经费投入快速增加,同时刺激了我国分析科学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随着行业技术研发、操作方法等标准逐渐系统化、规范化。  同时,下游行业对分析仪器及系统、工业过程分析系统的精度、性能、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利用先进技术及工艺,选择适当的分析仪、应用软件、电路、气路,促进分析仪器系统向低功耗、多功能、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将是行业发展趋势。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仪器设备随之崛起。  《2017-2022年中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未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继续推动消费品及生命科学检测需求上升,制造业快速发展及产业升级将推动工业品检测需求上升,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将推动贸易保障检测需求上升。由此,我国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将成为中国趋势预测最好、增长速度最快的服务行业之一,未来几年,行业的整体将保持20%的速度增长,未来几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元。  对于国产检测仪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副处长赵靖敏认为,快检仪器是国产仪器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验评的前处理设备中许多仪器都是快检仪器。“不同于进口仪器的气相色谱法,便携式采用的多是分光光度法,所以我们为国产创新仪器建立了便携式快速检测的标准。”他说,“有了这些快速检测标准,国产便携式快检仪器的发展与应用便不会受限了。”  北京检验检疫局科技处处长刘来福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推进国产检测仪器验评的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验评实验室评价标准,编写《国产仪器设备验证与综合评价》系列丛书,规范国产检测仪器验评工作流程。  时值“十三五”中坚之年,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分析仪器更要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加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升级。分析仪器研发制造企业应抓住机遇,着力进行人才、技术培养,提高分析仪器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艾菡) 本文转载自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婉莹)
  • 大量程、高精度是精密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访金燧奖获奖单位长春光机所
    近期,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暨辽宁省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大连成功召开。会议同期举办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颁奖典礼。仪器信息网作为大会独家合作媒体参与了本次会议,并采访了金燧奖银奖获奖单位代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李文昊研究员。长春光机所的获奖项目为“一维光栅线位移传感器”。光栅位移传感技术是一种以光栅栅距作为测量基准的测量技术,不易受环境扰动影响,具有更高的抗干扰能力和测量重复性精度。李文昊研究员提到,随着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位移测量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大量程、高精度的测量设备需求增加。国家非常重视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提出聚焦制造业领域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难题,加强关键计量测试技术、测量方法研究和装备研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服务。为解决高端制造业测量中的测不准难题,长春光机所进行了光栅位移传感器的研究,该项目提出了锥面衍射、转向干涉测量方法,突破了光栅位移测量中测量精度难以提升、测量分辨率难以提高的技术难题,成为高端光刻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精度测量需求领域活力发展的方向。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未来还将对相关技术提出哪些技术需求和挑战?有哪些发展建议?科学成果的转化一直都是“老大难”的问题。如何打通产学研转化最后一公里?更多内容请观看视频: 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单位于2022年发起,旨在积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本届“金燧奖”重点围绕分析仪器、计量仪器、测量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环境测试仪器、医学诊断仪器、工业自动化仪器等7个类别进行广泛征集,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响应。经过严格评审,71个优秀仪器产品脱颖而出,遴选出金奖10项、银奖16项、铜奖28项、优秀奖17项。这些产品都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生产的专精特新的高端光学仪器,较好地展现了我国在高端科学仪器中的自主核心竞争力,提升了民族品牌在激励市场竞争中的自信心,鼓舞了国产厂商的攻关热情。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