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正十三胺

仪器信息网正十三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正十三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正十三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正十三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正十三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正十三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正十三胺相关的解决方案。

正十三胺相关的资讯

  • 中方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三次排除延期清单,多类仪器在列
    12月22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公布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三次排除延期清单。本次公布清单含检测温度的半导体传感,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除外) 及衍射设备,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除外) 及衍射设备的零件、附件,激光器,激光器以及作为本章或第十六类的机器、设备、仪器或器具部件的望远镜用的零件及 附件( 武器用望远镜瞄准器具或潜望镜式望远镜用零件及附件除外),彩色超声波诊断仪的零件及附件,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零件,内窥镜的零件及附件,其他非医疗用的X射线应用设备,温度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除外),用于连续操作的气体检测器[可用于出口管制的化学品或有机化合物(含有磷、 硫、氟或氯,其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的检测,或为检测受抑制的胆碱酯 酶的活性而设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近红外光谱仪,台式与手持拉曼光谱仪,基因测序仪,流式细胞仪,转矩流变仪,超声波探伤检测仪等仪器及零部件。详情如下: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一次排除延期清单的公告》(税委会公告2023年第6号),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一次排除延期清单将于2023年12月31日到期。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按程序决定,对相关商品延长排除期限。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自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7月31日,对附件所列商品,继续不加征我为反制美301措施所加征的关税。对美加征关税商品第十三次排除延期清单序号EX①税则号列②商品名称103063610其他小虾及对虾种苗2ex04041000饲料用乳清(按重量计蛋白含量2%-7%,乳糖含量76%-88%)312141000紫苜蓿粗粉及团粒4ex12149000其他紫苜蓿(粗粉及团粒除外)523012010饲料用鱼粉6ex27101299脱模剂(按重量计石油及从沥青提取的油≥70%)7ex27101919异构烷烃溶剂(初沸点225摄氏度,闪点92摄氏度,密度0.79g/cm3,粘度 3.57mm2/s)827101991润滑油927101992润滑脂10ex27101993润滑油基础油(产品粘度100摄氏度时37-47,粘度指数80及以上,颜色实测2.0 左右,倾点实测-8摄氏度左右)11ex29349990环线威、杀虫环、杀虫钉、多噻烷等(包括甲基硫环磷、噻嗪酮、恶虫酮、茚 虫威)12ex29349990地西他滨、氟脲苷、环磷酰胺、吉非替尼、卡培他滨、雷替曲塞、磷酸氟达拉 滨、替加氟、盐酸阿糖胞苷、盐酸吉西他滨、盐酸埃克替尼、异环磷酰胺1334024200非离子型有机表面活性剂1434031900矿物油<70%的润滑剂1534039900不含石油或从沥青矿物提取油类的润滑剂16ex44039100其他栎木(橡木)原木(用油漆、着色剂、杂酚油或其他防腐剂处理的除外)1744039960北美硬阔叶木原木18ex44079100端部接合的其他栎木(橡木)厚板材(经纵锯、纵切、刨切或旋切的,厚度超过 6毫米)19ex44079100非端部接合的其他栎木(橡木)厚板材(经纵锯、纵切、刨切或旋切的,厚度超 过6毫米)2044079400樱桃木木材,经纵锯、纵切、刨切或旋切,不论是否刨平、砂光或端部接合, 厚度超过6毫米2144079500白蜡木木材,经纵锯、纵切、刨切或旋切,不论是否刨平、砂光或端部接合, 厚度超过6毫米2244079930其他北美硬阔叶木木材,经纵锯、纵切、刨切或旋切,不论是否刨平、砂光或 端部接合,厚度超过6毫米23ex47032100其他漂白针叶木碱木浆或硫酸盐木浆(包括半漂白的,溶解级的除外)2447062000从回收(废碎)纸或纸板提取的纤维浆2549019900其他书籍、小册子及类似印刷品2649021000每周至少出版四次的报纸、杂志及期刊2749029000其他报纸、杂志及期刊2884122100直线作用的液压动力装置2984122910液压马达3084123100直线作用的气压动力装置31ex84135010气动式耐腐蚀波纹或隔膜泵(流量大于0.6立方米/时,接触表面由特殊耐腐蚀材 料制成)32ex84135020电动式耐腐蚀波纹或隔膜泵(流量大于0.6立方米/时,接触表面由特殊耐腐蚀材 料制成)33ex84135031其他非农业用柱塞泵34ex84136021其他非农业用电动齿轮泵(回转式排液泵,多重密封泵除外)35ex84136022其他非农业用液压齿轮泵(回转式排液泵,多重密封泵除外)3684136031电动式叶片回转泵37ex84136040其他非农业用螺杆泵(回转式排液泵,多重密封泵除外)38ex84141000专门或主要用于半导体或平板显示屏制造的真空泵3984212300内燃发动机的燃油过滤器40ex84212990用氟聚合物制造的厚度不超过140微米的过滤膜或净化膜的其他液体过滤或净化 机器及装置41ex84212990液体截流过滤设备(可连续分离致病性微生物、毒素和细胞培养物) 42ex 84219990用氟聚合物制造的厚度不超过140微米的过滤膜或净化膜的液体过滤或净化机器 及装置的零件;装备不锈钢外壳、入口管和出口管内径不超过1.3厘米的气体过 滤或净化机器及装置的零件4384254210其他液压千斤顶4484335920棉花采摘机4584561100用激光处理各种材料的加工机床4684564010等离子切割机4784615000锯床或切断机4884621110数控的闭式锻造机(模锻机)4984621190非数控的闭式锻造机(模锻机)5084621910数控的热锻设备,热模锻设备(包括压力机)及热锻锻锤,闭式锻造机(模锻 机)除外5184621990其他非数控的热锻设备,热模锻设备(包括压力机)及热锻锻锤, 闭式锻造机 (模锻机)除外52ex84625100数控金属管道、管材、型材、空心型材和棒材的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3ex84625900非数控金属管道、管材、型材、空心型材和棒材的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4ex84626110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5ex84626190非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6ex84626210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7ex84626290非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8ex84626300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59ex84626910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60ex84626990非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61ex84629010其他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62ex84629090其他非数控锻造或冲压机床及锻锤63ex84798999生物反应器(两用物项管制机器及机械器具)6484805000玻璃用型模6584812010油压传动阀6684821010调心球轴承67ex84821040飞机发动机用外径30厘米的推力球轴承(滚珠轴承)68ex85076000纯电动汽车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系统(包含蓄电池模块、容 器、盖、冷却系统、管理系统等, 比能量≥80Wh/kg)69ex85415112检测温度的半导体传感器7090121000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除外)及衍射设备7190129000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除外)及衍射设备的零件、附件7290132000激光器73ex90139010激光器以及作为本章或第十六类的机器、设备、仪器或器具部件的望远镜用的 零件及附件(武器用望远镜瞄准器具或潜望镜式望远镜用零件及附件除外)7490149010自动驾驶仪用零件、附件75ex90181291彩色超声波诊断仪的零件及附件7690181390核磁共振成像装置零件77ex90189030内窥镜的零件及附件78ex90192020具有自动人机同步追踪功能或自动调节呼气压力功能的无创呼吸机7990213900其他人造的人体部分80ex90221400医用直线加速器8190221990其他非医疗用的X射线应用设备8290223000X射线管83ex90251910温度传感器(半导体传感器除外)84ex90269000液位仪用探棒 85 ex 90271000用于连续操作的气体检测器[可用于出口管制的化学品或有机化合物(含有磷、 硫、氟或氯,其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的检测,或为检测受抑制的胆碱酯 酶的活性而设计]86ex90273000傅里叶红外光谱仪87ex90273000近红外光谱仪88ex90273000台式与手持拉曼光谱仪8990275010基因测序仪90ex90275090流式细胞仪91ex90278990转矩流变仪92ex90309000频率带宽在81GHz以上,且探针最小间距在周围排列下为50微米,阵列下为180 微米的用于声表面波滤波器测试的测试头9390318031超声波探伤检测仪9490328100液压或气压自动调节或控制仪器及装置95ex90329000飞机自动驾驶系统的零件(包括自动驾驶、 电子控制飞行、 自动故障分析、警 告系统配平系统及推力监控设备及其相关仪表的零件)注: ①ex表示排除商品在该税则号列范围内, 以具体商品描述为准。②税则号列以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 中的税则号列为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2023年12月22日
  • 《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附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25日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化纤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化纤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规化纤产品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高性能纤维制造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需求。化纤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以实施提质增效为落脚点,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构建竞争新优势,为基本建成化纤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差别化水平。推进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改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控制总量,平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绿色制造,持续发展。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开放合作,共同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增长,化纤差别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技术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循环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常规化纤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对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化、化纤及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向市场便利、资源丰富、产业链配套完善以及环保治理集中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同时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以及产业用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的合作,提升我国化纤的制造和应用水平。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东南亚市场,利用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支持在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国际合作,鼓励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继续支持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 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纤用切片及产品,扩大应用领域。加强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到仓储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和装备,实现柔性化生产和产品的优质化。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推广在线计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突破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工艺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纤维,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品种,重点研制成套装备、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化学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低成本生产。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应用领域。  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以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  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推动清洁生产,深化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培育行业内能效领跑者企业。  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建立与发展废旧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再生化纤及制品的比重。研究制定行业绿色采购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促进循环再利用化纤产品的消费。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完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继续做好再生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规范条件修订。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扩大适用领域。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优质纤维影响力。继续组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培育中国纤维品牌。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内涵,推动纺织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纤维新产品推广,培育纤维品牌,扩大需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推动企业品牌国际化。  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化纤协会团体标准,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行业基础。适应化纤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依托高校与骨干企业,集聚专业师资队伍,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在国际投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领域的人才储备,注重工程化技术团队的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物流等服务环节延伸。为客户提供系统和增值服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旗舰企业。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纤维新材料  新型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品质提升。开发聚合与纺丝一体化装备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实现模块化生产 开发新一代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品质提升1.大容量聚合纺丝设备开发。开发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体直纺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提升大容量锦纶装备水平,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利用模块化技术实现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规模化生产。2.新型纤维品种开发。开发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化纤产品在工业及家纺领域的应用比例。3.柔性制造技术。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工程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1.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扩大单线产能、优化控制过程,实现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产,强化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开发和系列化发展。提升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3.高性能纤维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育高质量技术人才。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1.生物基再生纤维。突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瓶颈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等自主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拓宽原料来源,建成示范生产线。2.生物基合成纤维。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重点发展非粮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原料生产,提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水平。3.海洋生物基纤维。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建立海藻纤维的原料基地;进一步提高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领域。  (二)绿色制造  开发推广纺前原液着色、绿色制浆、高效绿色催化等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高效分选回收技术,建立高水平循环再利用体系,提高化纤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专栏4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广和发展绿色制浆、酸站闪蒸一步提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利用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大型锦纶聚合装置己内酰胺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等,推广大容量高效浸渍设备、催化调聚脱色设备、低温连续滞留设备和高效脱水设备,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属绿色催化剂技术。2.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分选回收技术。研发快速高效的废瓶或瓶片的分选、清洗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废旧纺织品的预处理与组分分离技术。3.高值化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再生纤维制备的产业化技术及装备;提升大容量物理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应用范围。4.原液着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完善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原液着色纤维标准和色标体系。  (三)智能制造  研发智能化化纤成套生产线,根据化纤生产工艺特点,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先进控制方法、感知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纺丝到仓储的智能化管理,推动建立涤纶、锦纶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专栏5 智能制造1.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强化工艺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及模型控制系统,形成化纤生产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方案。2.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建立包括原料制备、纤维制造、质量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生产工艺数据采集系统和中央数据库,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运用先进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连续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3.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开发集仓储、物流、包装、标签打印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采用自动化输送设备、机器人、立体库、自动包装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和平衡物流。4.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原料、纺丝、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单元智能化以及集成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推广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柔性化全流程化纤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生产工厂。  (四)品牌与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和规范质量的评估、认证体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品牌影响和效果,开展“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专栏6 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1.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化纤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适用要求》和《化纤行业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设品牌培育体系和价值评价制度,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2.加强纤维品牌推广。加强纤维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影响,推进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提升消费者对纤维品牌的认知度,制定行业品牌拓展路径,推进中国纤维品牌的国际化。3.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新型纤维产品标准和功能性纤维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化纤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推广在线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实验室国际互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评价实验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产业政策中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的领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中国制造2025》,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化纤重点工程予以支持,研究制定高新技术纤维在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化纤企业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财税、金融等有关优惠政策在化纤行业的落实。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化纤企业改造升级的支持。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和倒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组合政策,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落实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政策。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国内化纤行业使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等工具,灵活利用社会资本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基金,促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实行海外并购,建立研发、物流和销售中心。加大对境外投资化纤企业在融资、保险、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化纤行业机构开展中介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机制、运营模式等全产业链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化纤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企业的汇兑成本。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加强行业运行和统计监测,加强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引导行业资金投向。适时发布产能利用、市场需求等信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标准、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并不断提高重点联盟的运作水平。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专业、定制化服务。  (六)加强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负责《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增强行业、企业和社会实施《指导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指导意见》的动态评估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 聚焦第十三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9月8-9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主办,山东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承办,青岛盛翰色谱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普仁仪器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在山东青岛顺利召开,200余位行业内专业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仪器信息网作为支持媒体应邀参加。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玉奎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闫成德理事长,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牟世芬研究员,山东省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山东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昃向君先生,山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技术总监、山东检科院常务副院长林黎明先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刘长宽秘书长,山东省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分析测试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琦研究员等领导与专家出席开幕式,昃向君院长、牟世芬研究员分别致辞,大会开幕式由山东省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崔鹤博士主持。 昃向君 张玉奎 闫成德 牟世芬 林黎明 刘长宽 王琦 崔鹤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与专家   特邀院士报告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玉奎院士 报告题目: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方法进展   张玉奎院士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蛋白质组学分析面临的动态范围宽、非冗余蛋白与变异体数目大、物理化学性能差异大等方面的挑战,以及低丰度蛋白质检测难度大,选择性去除高丰度蛋白质的同时,会夹带了大量中低丰度蛋白质等问题 重点介绍了目前所研究的样品预处理中低丰度蛋白质富集(通用性富集、选择性富集)与膜蛋白预处理方法 在通用性富集方法中,介绍了基于两性电解质的蛋白质均衡器与介孔杂化C8磁性纳米颗粒两种方法 在选择性富集方法中,介绍了蛋白质印迹材料、杂化固载金属亲和色谱(IMAC)整体材料与金属氧化物气溶胶三个方面 并介绍了基于离子液体的膜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技术等一些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江桂斌院士 报告题目:典型全卤代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方法   江桂斌院士在报告中首先从元素周期表中氟(F)、氯(Cl)、溴(Br)、碘(I)等卤族元素十分活跃谈起,重点介绍了全氟辛烷(PFCs)、短链氯化石蜡(SCCPs)、十溴联苯醚(PBDEs)、全氟碘烷(PFIs)四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全球性有机污染物,对四类污染物的基本特性以及环境污染现状与毒性效应进行系统分析,并举例讲解了其课题组在环境样品的采集、预处理、目标物分离和纯化、相关仪器分析方法优劣比较等一些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江桂斌院士还针对本届会议主题特别指出:色谱-质谱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分析最为重要和可靠的工具,各种色谱分离技术(气相、液相、离子色谱)是现代分离科学的基础 样品的制备技术和QA/QC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分析水平。   会议论文统计   本届会议强调离子色谱理念的更新,强调高水平论文的交流,强调学术交流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本届会议共收到论文310篇,创历史新高,这些论文既有行业技术回顾与展望、应用技术总结,也有新理论与“热点”技术的探讨,内容涉及离子色谱理论研究与综述、阴离子分析、阳离子分析、联用技术以及其它应用等。 本届会议收录论文构成统计   会议除了以上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江桂斌院士作专题学术报告之外,离子色谱专业委员会共推荐了近50篇论文作者做大会报告,近10家离子色谱及相关仪器生产企业参会并作技术创新宣讲与仪器应用介绍。   部分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牟世芬研究员 报告题目: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离子色谱中常见到的一个问题是高浓度的基体离子对待测离子的干扰,牟世芬研究员在报告中通过一些实例详细讨论稀释法、阀切换、两维离子色谱(2D)等几种去除高浓度基体离子干扰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点。将样品适当稀释后再进样是最简单的方法,但多数情况稀释之后,待测离子浓度太低 阀切换,主要是指经过分离柱与抑制器之后,将大量高浓度的干扰基体成分切换到废液,将痕量待测离子保留于浓缩柱,由流路的巧妙设计与分离柱及淋洗液的选择,可将保留于浓缩柱的待测离子进到原来的分离柱或者另一支分离柱完成高灵敏度分离与检测 2D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解决复杂基体中痕量阴阳离子的测定的新方法,主要是用氢氧化物作淋洗液,在抑制器的抑制反应中可将淋洗液转变成没有洗脱力的水,并在第一维与第二维选用不同选择性与尺寸的分离柱。 浙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朱岩教授 报告题目:离子色谱柱切换技术联用测定高浓度有机基体中的痕量阴离子   柱切换技术作为一种简单精确的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通常需要多台色谱仪器,过于复杂,对实验室条件要求甚高 朱岩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利用离子色谱仪中的抑制器和一个十通阀,在同一台色谱仪上实现离子色谱柱切换技术。该简化的单泵柱切换系统,利用抑制器将KOH淋洗液转化为水,作为前处理柱的淋洗液,在同一个色谱系统中产生两种淋洗液,实现色谱分离与前处理柱再生同步进行。该新型的柱切换系统大大简化了仪器设备,节省了分析试剂和分析时间,提高分析效率。对于不同的有机物样品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柱,基本上能够实现各种类型高浓度有机样品基体中痕量阴离子的检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 胡荣宗教授 报告题目:离子色谱电导检测器的进展   胡荣宗教授在报告中谈到,传统的离子色谱检测器多采用两电极,双脉冲或方波等交流激励的方法,虽然池体结构简单,但存在脉冲激励信号电路复杂,检测电路无法脱离交流激励转化为直流输出的复杂电路结构,需要高信噪比的信号放大电路等缺点 两电极直流电导检测池虽然电路简单,但难以避免电极极化和电解产物的影响。并重点讲解了自主研制的一种四电极、直流恒电流激励方式的离子色谱电阻检测器,将原来复杂的交流激励电导检测方式改为简单的直流激励的电阻检测模式,有效地简化了电路结构,完全避免了直流检测模式中的电极极化和电解产物的影响 该抑制式电阻/电导检测器可方便地自组离子色谱,扩展已有的高压液相色谱兼有离子色谱功能,还可组成抑制式单柱离子色谱仪。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 杨丙成教授 报告题目:电渗微泵-毛细管离子色谱的联用   杨丙成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一种电渗微泵-毛细管离子色谱联用技术,电渗泵(EOP)是利用电渗原理来实现液体的驱动,由于所产生的电渗流与施加电场直接相关,因此通过控制电流的方向和大小即可实现对电渗流方向和大小的精确控制 EOP还具有易于制作、无活动活塞、流量稳定、输出压力高等优点。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一种高柱压硅胶整体柱为泵体、以离子交换微球替换传统的离子交换膜发展了一种新型的隔离电场高压接口,从而构建了一种新型高压电渗泵(EOP)。以水为工作介质,EOP驱动纯水通过一微型电致淋洗液发生器在线转化为毛细管离子色谱(CIC)所需要的淋洗液。杨丙成教授还介绍了EOP-CIC联用技术应用于阴离子分析的实例。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钟志雄研究员 报告题目:化妆品中烷基胺的离子色谱仪测定法   钟志雄研究员在报告中谈到,烷基胺有特殊的刺激气味,对皮肤、眼睛、上呼吸道以及肺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并且其是化妆品禁用物质,因此检测烷基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用传统的液相、毛细管电泳法、气相色谱法等测定烷基胺样品一般要经过衍生处理,容易受复杂基体的干扰,或要经过繁杂的前处理操作;我们建立了化妆品中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丙胺和丁胺离子色谱分析方法,优化样品前处理方法和检测方法,能有效去除干扰,方法便捷、灵敏,可同时准确测定多种组分,实用性强。 华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施超欧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在博物馆微环境污染气体检测中的应用   施超欧高级工程师在报告中谈到,有机酸(如甲酸、乙酸等)、臭氧、氮氧化物等对馆藏文物影响较大,由于博物馆环境的特殊性,在现有的国家标准中缺少对应的有效检测手段。被动采样由于无需电源、操作简单、可重复使用、适合长时间检测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博物馆特定环境的污染气体的采集。针对博物馆环境,我们设计了无动力扩散采样器,建立了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法,根据不同类型的被测对象,选择不同的吸收液,采集一定时间后,用离子色谱法检测。 建立了对应的酸性污染气体、氧化性气体、碱性气体、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气体的被动采样-离子色谱检测体系,并将之应用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以及上海世博会文物展览的现场采样分析。 合影留念   附录:第十三届全国离子色谱学术报告会厂商活动集锦
  • “十三五”食品领域对分析仪器的需求
    仪器信息网讯 2015年即将过去,很多单位已经开始了年终总结和计划,食品领域的五年规划也是如此。“十二五”食品安全科技支撑计划硕果累累,集中在食品安全高新检测技术研究与产品研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溯源控制及预警技术研究与推广示范、食品非法添加物筛查技术和装备研发等领域。“十三五”还在紧张的制定中,具体规划内容仍无从得知,然而中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首席科学家吴永宁在会议中透露了“十三五”重点研究计划总体思路。他介绍说,“在创新危害识别技术、突破前沿评估技术、集成溯源预警技术、发展安全控制技术等总体思路下将实现五个转移”。我们具体来看这“五个转移”将会对分析仪器带来哪些影响。  突破人源性细胞体外替代毒性测试  “十三五”规划五个转移中第一条就是“以动物实验为基础的传统评估技术向人为基础的新型评估技术的转移”。新的《食品安全法》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估中的毒性测试通常以动物试验为主,然而以动物实验结果进行的风险评估与实际仍有很大出入,因此该项转移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该项转移的关键技术领域是“突破人源性细胞体外替代毒性测试”。该技术可分为两步,分别是人源性细胞株的培养及毒性测试机制。毒性测试机制很复杂,包括中国人群食品过敏成因与免疫识别机制、食品中病原生物耐药性传播机制、食源性致病菌的肠道分子生态学以及作用机制等。在这些基础研究领域中需要大量的生命科学仪器,例如:基因测序、流式细胞仪、PCR等。2014年,全球生命科学仪器市场销售额超过400亿美元,并以6%的速度增长,预计将来5年内将有长足的发展。  未知物筛查类仪器将大行其道  “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从定向检测到非定向筛查的转变”同样列在“十三五”规划的五个转移中。目前我国的食品化学危害物检测主要以定向检测为主,即已经确定了检测目标物,然后按照标准和流程把它检测出来。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有效的预防未知潜在危害物,例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事件发生后我们才开始研究这个危害物是什么,如何检测它。  其实食品中的未知物的筛查研究,国内已经有很多单位在做。如果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中心的张朝晖、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冼艳萍等。使用的仪器包括高分辨质谱、生物芯片技术、核磁共振、红外光谱仪等。此次将食品化学危害物未知物筛查作为“十三五”规划重点,将对未知物筛查仪器的研发、应用和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基因测序在微生物诊断溯源领域发力  “微生物诊断溯源由传统技术向下一代全基因测序转移”是“十三五”规划中的既定目标。目前,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广受关注,而常用的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培养法以及利用微生物的抗原、核酸或一些小分子来指示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微生物的全基因测序技术成熟后,不仅能快速检测特定、已知微生物,也可以将“未知”微生物无论是细菌、真菌或者是病毒等通过一次实验全部筛出来。不仅能快速诊断由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并溯源,对新兴抗体的识别和制备技术的发展都有助益。  应用基因测序进行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检测将主要集中在全国的医疗卫生机构。截至2015年5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7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5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  其中,医院中:公立医院13326个,民营医院13153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9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3093个。  分析仪器将应用在食品生产全链条  “五转移”第四条是“食品安全控制理念从HACCP向脆弱性评估为基础全程控制转变”。 其关键技术领域包括:食物链脆弱性评估、产品真实性溯源、产地污染(农兽药、重金属、真菌毒素和海洋毒素等)与农畜水产品安全控制等技术等。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一直呼吁从种、养殖等源头控制食品安全。此次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可以预见到分析仪器将应用在食品生产全链条。主要分析仪器类别可包括:产地污染中应用在农残检测的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兽药残留检测的液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重金属检测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质谱联用仪等,以及真菌毒素和海洋毒素检测类仪器。同时也将促进食品安全现场和在线监管所需的新型试剂与装备的研发。  溯源预警从分散趋于统一  “溯源预警从分散趋于统一”是“十三五”规划中“五转移”中的第五条。目标是研究“食品安全信息传播规律和预警的大数据汇聚融合理论”“开发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的大数据系统”,倚重大数据对某个区域或某种食品进行风险预警。  其实溯源预警在有些省份已经开始实施,如吉林省政府采购吉大小天鹅公司生产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配备到省内蔬菜批发市场、超市等单位,检测数据通过设备的上传功能进行上传,并标记数据检测所在地。可直观的显示出省内食品安全状况,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风险预警。但是有的省份出于检测设备没有数据上传功能或没有建立溯源机制,或有溯源机制的省份由于溯源内容、预警评判指标等不同,而不能在全国产生协同效应。此次将溯源预警从分散趋于统一,将对分析仪器的数据传输、储存、分析等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食品快速检测仪器潜力无限  近来,食品快速检测产品市场迅速增长。除“十三五”给分析仪器市场带来的影响外,新《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为食品快速检测产品带来了春天。新《食品安全》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快速检测可以作为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等政府管理部门进行初步筛查的手段。  各协会学会也在积极推进快速检测标准化工作,如,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在全国仪器分析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81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委员会》,并启动了制定筛检技术CAIA 标准(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准)项目的征集工作。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尹建军也曾说,“将要筹建‘全国质量监管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安全快速检验方法专业工作组’”。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也于2014年成立。  食品快速检测仪器种类很多,除统称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仪、食品品质检测仪外,还包括牛奶分析仪、农药残留速测仪、谷物分析仪、食用油品质分析仪等。除此之外,众多厂商也在开发多种快速检测仪器,如欧普图斯(苏州)光学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激光拉曼光谱仪、上海矽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离子迁移谱快速检测仪、苏州派尔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长光程紫外光谱技术的高精度植物油检测仪等。  据统计,2014年全国食品快速检测仪器市场约20亿元,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快速检测标准和产品标准的逐步完善,未来食品快速检测产品市场将潜力无限。撰稿:孙立桐
  • 环境监测总站征求环境监测“十三五”重大科技需求意见
    从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网站获悉,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日前发布了《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前期调研提纲》和《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重大科技需求建议表》。 全文如下: 关于征集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科技需求建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全军工程与环境质量监督总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监测中心站:   为加强环境监测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推进监测科技创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拟开展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前期调研提纲》(附件1)和《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重大科技需求建议表》(附件2)供反馈意见时参考。   请组织辖区有关单位就环境监测科技发展规划的优先领域和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重大科技需求提出意见和需求建议。   邮寄地址: 北京市安定门外大羊坊8号院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业务管理室   邮编 :100012   联 系 人:王 光 010-84943044   张 迪 010-84943088   传 真 :010-84943062   电子邮件:wangguang@cnemc.cn   二○一五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1:   环境监测&ldquo 十三五&rdquo 科技发展规划编制   前期调研提纲   一、指导思想   以支撑环境保护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知情权为根本出发点,发挥监测科技创新驱动作用,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和应用性研究,不断推进环境监测学科发展和体系建设,持续提升&ldquo 三个说清&rdquo 的能力和水平。   二、规划目标   以支撑&ldquo 气十条&rdquo 、&ldquo 水十条&rdquo 和&ldquo 土十条&rdquo 行动计划的实施为导向,重点解决环境监测中出现的科学技术难题,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境监测、预警、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数据应用关键技术,应用一批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一批拥有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环境监测装备(产品),不断完善复合立体监测和精准预警的技术体系,支撑环境监测数据生产和信息服务,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   三、优先领域   (一)环境监测技术方法体系建设领域   (二)环境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技术领域   (三)污染源监测技术领域   (四)生态监测技术领域   (五)应急与仲裁监测技术领域   (六)环境监测综合评价与信息表征技术领域   (七)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研发及应用领域   (八)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领域   (九)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领域   (十)国际履约监测与国际合作领域
  •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出台 检测认证总收将达3000亿
    11月21日下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情况。总局办公厅巡视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罗方平主持发布会,国家认监委副主任董乐群进行了发布,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信部、国家民委、司法部、环保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体育总局、林业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气象局、铁路局、中医药局、供销总社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发布会,以下为发布的主要内容:  一、《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的背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工具和技术支撑,也是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重视,这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及其系列规划首次明确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定位于现代新兴服务业,多处写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相关内容,将其列为11类生产性服务业、9类高技术服务业和8类科技服务业的重要门类。在规划的引领下,“十二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营业总收入以年均21%的速度快速增长,据统计,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由2010年的36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440亿元。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进一步强化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地位作用,在应用范围、服务功能、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中国制造2025》、《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等专项规划也都明确提出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作用。  基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基础定位和重要作用,急需国家从规划和政策层面进行统筹谋划和有力推动,而过去仅有针对认证认可的专项规划,涉及检验检测的内容则散见在各个不同的行业规划之中,缺乏从宏观全局层面对整个行业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客观上也带来无序发展、重复建设、创新活力不足、国际影响力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制定一部覆盖整个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专项规划,以便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 规划的要求,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协同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水平。  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的总体部署,质检总局、认监委牵头,会同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特邀单位共同组织制定本《规划》,对国内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现状、发展形势、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经过多轮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最终由32个部委联合发布了这一《规划》。  二、《规划》出台的重要意义  《规划》是我国首次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整体设计和统筹布局的专项规划,也是首部由各相关部委联合制定并共同实施的行业规划,对于贯彻实施质量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涉及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的相关任务和要求。《规划》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质检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为依据,与计量、标准化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规划紧密衔接,与各行业专项规划相互配套,并为地方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有利于强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政策指引,完善发展环境,加快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升级提供新动能。  第二,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地位作用。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是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基础保障和支撑引领作用。《规划》首次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作为整体来进行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有利于提高规划的整体效能,避免分头管理和无序发展,进一步夯实质量技术基础 同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融合发展,引导从业机构做强做大做优,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三,形成各部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合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具有国际通行、社会通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国家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原则,建立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各部门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发展。这部规划由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特邀单位的32个部委联合制定并共同实施,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行业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日益增长的需求,服务行业管理与行业发展 同时有利于加强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协同管理,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多元共治,为《规划》实施提供有利保障。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工作机制。归结起来,就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确定建设认证认可强国“一个发展目标”,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工作主线”,立足强化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一个战略支点”,建立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模式”。下面,我重点介绍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两个方面的情况。  关于发展目标。《规划》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认证认可大国,发证数量全球第一,在整体上处于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水平,在局部领域开始发挥引领作用。我们在《规划》中提出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目标,既是贯彻落实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认证认可“三步走”战略既定目标的现实需要,既具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围绕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建立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认证认可的国际影响、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提供了路径指引。预计到2020年,我国颁发有效认证证书总数将达到240万张,比“十二五”末增长64%左右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左右,比“十二五”末增长55%左右。总体来看,“十三五”期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进一步发挥新兴服务业态的引领作用,同时在产业结构布局、核心竞争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将有显著提升。  关于发展任务。《规划》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完善行业治理能力、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方面,提出了“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6大类64项发展任务以及10项主要发展指标。为了落实这些任务,重点实施四大工程,即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这4大基础工程,立足于充分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传递信任,服务发展”的桥梁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属性、国家治理体系重要治理工具的制度优势,重点满足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质量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战略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需求,与国家“十三五”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紧密衔接。  此外,《规划》从法治建设、配套政策、工程引领、实施机制等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规划》贯彻实施的工作措施。  四、做好《规划》宣贯实施工作  《规划》是国家层面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的纲领性文件,为各部门各行业各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引。为了把这部规划宣传好、落实好,我们将与各部门一起,组织开展《规划》宣贯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确保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这一目标落到实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是要广泛宣传动员。质检总局、认监委将会同各部门共同开展《规划》宣贯工作,通过新闻发布、权威解读、专题访谈、宣贯培训等多途径宣贯《规划》,让社会各方及时了解、加深认识、积极支持,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合力。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多多关注,帮助我们做好宣传。  二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全国认证认可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平台的作用,会同各部门共同实施《规划》。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能,做好本《规划》与各部门专项规划的衔接配套,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行业管理。  三是要健全实施机制。建立《规划》任务分解和绩效评估机制,编制年度行动计划,将发展目标及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制定“对表”和“对标”的具体措施,组织开展日常监测、年度检查和中期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圆满完成。
  • "十三五”分析仪器领域标准计划项目开始征集
    p   日前,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下发通知,根据《关于开展机械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的通知》(机联秘标[2016]138 号)的要求,开始向行业内各有单位征集2017~2019年度分析仪器领域内的标准计划项目,本次征集项目主要类型包括基础通用类标准、产品类标准和方法类标准。本次征集方案后,原则上 3 年内不再对新标准项目进行征集立项工作。 /p p   10月17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工业和通信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工作的通知(工信厅科函〔2016〕516号)的要求,编制了《机械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围绕产业生态链部署标准体系建设,系统推进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不断完善优化机械工业标准体系,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提升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服务机械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体系建设方案》是指导机械工业“十三五”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依据,涉及专业领域多、任务重、要求高,分析仪器领域内的标准计划项目在此次标准体系建设内。 /p p   以下为通知原文(拟立项标准申报表见附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关于开展分析仪器领域机械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建设方案的通知 /strong /p p 各有关单位: /p p   根据《关于开展机械工业“十三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的通知》(机联秘 /p p   标[2016]138 号)的要求,为更好贯彻《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按照《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切实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实施,围绕产业生态链部署标准建设体系,系统推进重点标准和基础公益类标准制定。我分委会特向行业内各有单位征集2017~2019年度分析仪器领域内的标准计划项目。本次征集方案后,原则上 3 年内不再对新标准项目进行征集立项工作。 /p p   本次征集项目主要类型包括: /p p   1、基础通用类标准,如指导标准编写的基础性标准,通用技术语言标准,产品 /p p   质量保证和环境条件标准等 /p p   2、产品类标准,如工业产品标准,产品相应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的通用要求 /p p   等 /p p   3、方法类标准,如有关产品技术要求的检验方法、统计方法、作业方法、操作 /p p   规程和施工规范等。 /p p   请各有关单位将拟立项项目按照附件要求填写,并于 2017 年 1 月 30 日前, /p p   将计划申报项目报送至秘书处(电子邮箱:myajuan@126.com,联系人:马雅娟)。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控制和自动化标准技术委员会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分析仪器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p p style=" line-height: 16px "   附件: img src=" /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12/ueattachment/0de4eeb4-d702-4808-b2db-fc5d63f0fb13.doc" 机械行业十三五标准规划的通知.doc /a /p p br/ /p
  •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的通知
    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认证机构、有关单位:   为搭建HACCP交流和研讨平台,促进HACCP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我国HACCP体系理论研究水平及实践应用能力,强化食品安全控制预防为主、过程管理的理念,更好地帮助、指导和规范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HACCP体系,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研讨解决HACCP体系在建立、实施与认证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家认监委定于2015年6月10-11日在北京举办第十三届全国HACCP应用与认证研讨会。现将会议安排通知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主办: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承办: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   协办: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协会、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二、会议时间   2015年6月10-11日,9日报到。   三、会议地点   北京四川龙爪树宾馆,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红门路312号(地铁10号线分钟寺站出D口即到),联系电话:010-87699988。   四、参加人员   专题发言人、投稿论文作者、&ldquo 进出口食品企业评审专家传帮带&rdquo 活动学员、HACCP认证技术工作组成员、食品生产企业、认证机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等与HACCP研究应用相关的各界人士。   五、论文投稿   为提升研讨会质量水平,现请各单位组织做好论文的推荐工作,鼓励一线质检监管、科研、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撰写研究论文,投稿并参加研讨会交流。论文投稿要求见附件。   六、会议费用   系统内参加会议的专题发言人、优秀论文作者、&ldquo 进出口食品企业评审专家传帮带&rdquo 活动学员等的会议费用由国家认监委承担。其他人员参会不收取会议费,食宿等费用自理。   七、会议注册   本次研讨会采取网上报名方式。请参会人员在2015年5月29日前登陆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网站(网址: http://www.statehaccp.org)报名。   会务组联系人:王欣、李立、鲁超   联系电话:010-85791012/85752995   传真:010-85752995   邮箱:wangxin_anna@126.com,ytciqli@163.com 。   八、其他事项   1、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组织好人员参会和网上收看工作。请HACCP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派员参加。   2、研讨会现场由食品伙伴网(http://www.foodmate.net)和国家食品安全HACCP应用研究中心(http://www.statehaccp.org)联合网上直播,并设立网上分会场参与实时讨论,专题发言人将对现场和网上提出的问题作答。请各直属检验检疫局通知辖区内出口食品备案注册企业上网观看和参与讨论,并对企业参与情况进行考核,计入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年度培训记录。   3. 研讨会具体议程、专题发言题目、发言人和各直属局推荐参会人员名单等信息将在国家认监委网站(www.cnca.gov.cn)、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food.cnca.cn)、国家食品安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应用研究中心网站(www.statehaccp.org)、中国检验检疫协会网站(www.ciqcid.com)和食品伙伴网(http://www.foodmate.net)公布,请注意查询。   附件:论文征集须知   国家认监委办公室   2015年4月12日   附件1   论文征集须知   本次论文征集采取分版块方式。现将征文要求通知如下:   一、 征文重点   (一) 第一板块:国内外HACCP体系法规指南及应用进展。   美国食品安全现代化法HACCP体系法规草案研究、借鉴与应对 食品防护法规研究及应用进展。   (二) 第二板块: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提质增效升级。   食品生产企业HACCP体系创新应用 高风险出口食品生产企业HACCP体系应用 中小食品企业HACCP体系应用 餐饮业HACCP体系应用等。   (三) 第三板块:食品生产过程安全控制及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食品加工关键工序的确认及验证 特定产品的危害分析及预防控制措施 企业加工过程数据的分析与管理工具,如&ldquo 统计过程控制&rdquo (SPC)的应用等 食品溯源技术 重点生产加工环节食品防护的措施等。   (四) 第四版块:HACCP认证监管、采信和国际合作。   HACCP认证监管形式分析和监管模式创新 HACCP认证的消费者、市场、政府采信机制和实践 出口食品企业备案监督管理采信HACCP认证的机制和实践 出口食品企业备案和认证联动监管 进口境外生产企业注册采信HACCP认证机制研究 HACCP国际互认研究 GFSI/CFSI在中国等。   (五) 第五板块: HACCP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   自1997年HACCP体系引入中国,结合工作及时或通过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谈一谈HACCP进入中国对我国食品企业、食品贸易的影响 从事HACCP认证、监管、生产等工作经验和体会 如何应用HACCP体系引导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内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等。   二、 论文要求   (一)结合工作实际,有理性思考,观点鲜明,内容真实,体现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启发性、可读性。作者可根据征文范围,自选角度,自定题目。   (二)论文格式包括题目、作者及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论文摘要不超过300字,3-5个中、英文关键词,稿件正文要求五号宋体,正文不超过3000字。稿件中的图形要求工整、紧凑,尺寸适中。论文作者不超过5个, 要求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通信地址、E-mail和联系电话。   (三)稿件内容要求属实、不涉及机密、署名无争议。   (四)本届研讨会所征集的全部论文将作为会议资料印刷纸质版论文集。作者需在网络投稿平台&ldquo 是否同意作为会议资料&rdquo 一栏中选择&ldquo 同意&rdquo 或&ldquo 不同意&rdquo 。如对论文征集有任何特别说明如论文存在保密内容等,请投稿时在&ldquo 说明&rdquo 一栏中注明。   三、 征稿时间   2015年4月15日-5月25日。   四、投稿方式   本次征文只采用网上投稿方式,请将论文稿件的电子版(Office 2003/2007版本)上传至第十三届HACCP研讨会投稿系统(网址:www.statehaccp.org/tougao)。此次研讨会采用其他方式投稿的论文均视为无效。
  • 重磅!32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附全文)
    12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2个部委联合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认证认可强国的战略目标,科学设定了认证认可强国指标体系。围绕服务能力、创新能力、行业治理、产业发展、国际合作、基础工作,规划提出了6方面发展目标以及10个量化发展指标。  附件:质检总局等关于印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docx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紧贴发展大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切实加强制度建设,着力夯实发展基础,按照“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原则,大力加强部际合作,紧紧依靠全系统全行业和社会各界,奋力开创中国特色认证认可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建设质量强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截至2015年末,共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45.8万张,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3.29亿份。保障质量安全更加有效,强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事中事后监管,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由2010年的82%提高到2015年的92.5%,将水产品、肉类、乳品境外生产企业纳入进口注册管理,提升了进口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服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更加有力,共授权设立了206家国家产品质检中心,批准上海静安、苏州吴中等6地创建国家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浙江制造、深圳标准等产品认证制度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平台。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扎实,新增低碳产品、能源管理体系等认证服务,获证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品逐年递增,“十二五”期间获证产品共节约或替代电能6890.91亿千瓦时,节约水资源1545.17亿吨。推动将有机产业发展状况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全国共54家县区获批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植物类有机产品生产面积达197.5万公顷。建立实施了知识产权、保健服务、非金融机构支付、移动金融等新型服务认证,促进了现代服务业发展。  ——基础地位日益提升。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引领作用更加突出,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以评价技术、质量保证技术以及相应的检验检测支撑技术为核心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国家级科研课题73项,经费1.04亿元,在节能低碳、信息安全、海上风电、司法鉴定认可等多个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已经成为1.4万余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增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光伏、节能产品认证等被纳入政府采信范围,低碳产品认证被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有效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地区实现了机制化合作,51家机构加入了国际多边认证互认体系,在与新西兰、韩国、瑞士等国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有力提升了我国与巴西等国外交外贸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推进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制度,推动了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体系已基本建立健全。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日益完善。法规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先后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52部,提升了立法质量,巩固了改革成果。行政执法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执法监管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认证执法监管区域合作机制覆盖到全国90%省区,省级质检部门认证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覆盖面达到100%。认可制度进一步加强,认可约束机制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国际合作国内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十二五”时期,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11类生产性服务业、8类高技术服务业以及9类科技服务业之一,写入有关重点规划和政策文件。到2015年,全国共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31343家,从业人数99.5万,营业总收入1934.95亿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进一步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初见成效,并涌现出了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专栏1“十二五”主要发展任务完成情况指标名称2010年2015年累计增长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79.1145.866.7获认证组织总数(万家)33.15319.9认可证书数(张)529479642670对GDP贡献率(%)0.8850.9470.062创新驱动认证认可国家标准数(项)688921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数(项)377336产业水平认证机构数(家)17022151检验检测机构数(家)21960311229162治理能力强制性产品认证抽查合格率(%)8292.510.5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7710326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325119国际组织管理层重要任职人数(人)21254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事业发展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准确研判形势、分析任务,主动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是“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科学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总体上看,“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日益临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服务国家治理、提升质量安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发展空间巨大,政策和市场需求强劲。深化改革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依法治国、从严治党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法治和组织保障。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新的机遇。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亟待解决,使得创新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借助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可以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辐射,给产业发展带来技术外溢效应,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从而为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质量为先”的基本方针,确定了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了建设网络安全监测评估和标准认证体系、数据安全流动认证体系的任务。新一代产业及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兴产业及新兴市场的形成发展,新技术的持续升级,带来了新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需求,也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创造了必要的技术条件。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快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应用,全面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将是检验检测认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明确将认证认可作为合作重点,将为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促进贸易便利、增进双边互信、推动国际质量共治带来更大的作为空间 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将会显著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创新水平,持续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必将面临众多新要求和新挑战。全面深化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果,但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监管体系建设有待深化,需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新趋势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以及新的消费趋势和新的增长动力,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如何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仍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命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仍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资源、机构布局不尽合理,仍存在“小、散、弱”现象 认证认可制度供给和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能力建设尚不能满足发展需要,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并存 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主动利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跟进服务的意识不强。创新发展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期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仍以模仿型创新为主,集成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加强,原始创新有待深化,亟需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影响大的创新成果加以固化和推广。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为动力,以巩固发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为着力点,建立健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制度保障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在国际同行业部分领域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为贯彻落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大局。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服务发展大局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基本功能。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认证认可制度优势。必须紧贴发展大局,充分体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价值和作用,并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夯实质量基础。创新是引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始终保持中国认证认可制度先进性、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必然选择。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引领作用。必须加强原始创新、系统创新和协同创新,构建完善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发展体系,进一步夯实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入新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优化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从业机构的主体作用,强化主体责任。限制政府对从业机构经营决策的干预,切实维护其自主经营权。坚持不懈优化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行业发展政策与财政、金融、土地、产业政策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支持,推动政策落地,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发展,促进深度融合,加快一体化进程,提升我国合格评定水平。统筹供给侧和需求侧,以改革举措推动解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供给侧结构性矛盾,以创新思维推动需求侧更加优化,实现两端发力。统筹国内和国外两个大局、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需求,着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在国内普遍采信和在国外广泛互认,为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统筹各行业、各部门发展需求,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推动各部门共同开展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统筹东部、中部和西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优化资源布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化发展,在基础薄弱的地区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区域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围绕加快推进认证认可强国建设,整体上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目标要求,今后五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领域更加广泛,基本覆盖国民经济主要门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更优、作用更广 服务结果更加有效,在保障质量安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服务手段更加丰富,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 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制度供给和制度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政府、市场及消费者中得到广泛采信,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快创新方式转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原始创新比重,推动制度、技术、服务、管理创新取得全面进展。着力打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与产业、政策需求的连接通道,加快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在绿色认证、服务认证等关键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引领国际同行业发展。  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日益完善。进一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到位。监管创新不断推进,维护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积极发挥作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能力不断优化。法治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中国特色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体系不断巩固发展。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实现较快增长。质量品牌提升活动取得重大成果,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行业营业总收入显著增长,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加快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成为最具增长潜力和市场活力的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门类之一和特色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国际化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双边合作机制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多边合作取得新的突破,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领域的话语权显著增强。国际互认取得显著成效,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初步形成规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卓有成效。  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自身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动力转换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保障作用。专栏2“十三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名称2015年2020年累计增长指标性质服务发展有效认证证书总数(万张)145.824094.2预期性对外出具检验检测报告数(亿张)3.294.41.11预期性认证覆盖率(%)4.14.60.5预期性对GDP贡献率(%)0.9470.960.013预期性创新驱动主导制定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标准项数(项)405010预期性绿色产品认证服务覆盖领域(个)2108预期性从业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比(%)5.460.6预期性产业水平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营业总收入(亿元)193530001065预期性国际合作双边国际合作协议数(份)10311815预期性加入国际互认体系检测认证机构数(家)516413预期性  三、发展任务  (一)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围绕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加快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着力增强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的全面性、针对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大力强化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作用,使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1.服务质量提升  强化质量基础。以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促进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并为企业品牌建设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森林管理体系认证质量,优化服务内容,推动认证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延伸服务。面向行业质量提升需求,鼓励引导认证机构加强技术研发和服务创新,着力提升管理体系认证在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房地产、租赁服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服务业重点领域的覆盖率。面向重点产品,推动建立追溯管理体系认证。  保障产品安全。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管理模式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的管理,推动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向产品标识制度转变,参照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形式,以发布产品认证通用要求为主,辅以适用目录的方式,形成更加通俗易懂、科学合理、边际清晰的认证适用范围表述。强化企业分类管理,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模式,在控制认证实施风险的前提下,推动“自我声明”模式由特殊化需求向制度化安排方向改革。严格市场准入要求,加大对获证产品市场监督抽查力度,强化指定机构和认证人员监管,提高发证质量。  强化信息安全认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标准和认证认可体系,提高信息安全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完整统一的信息安全国家认证制度建设,与相关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实现有效衔接,避免重复检测和认证,进一步保障国家网络空间安全。建立完善全面覆盖信息技术产品、系统、服务、管理和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证评价体系。按照促进产业发展、便利贸易的原则,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扩大国家信息安全产品认证目录范围,建立信息技术产品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制度。推行国家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服务认证对政府部门、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支撑。推动实施信息安全保障从业人员认证。加强国家级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完善网络安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价规范。  筑牢进出口食品安全基础。推动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全面注册管理实施,充分发挥进口注册在进口食品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创新境外源头监管手段,探索推行进口商或进口商委托第三方认证机构对境外食品生产企业实施检查的管理制度。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编号等产品标识管理。积极推动进口注册信息系统与其它政府监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促进通关便利化,建立进口食品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进一步完善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模式,推进备案采信企业自我检查声明和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等认证结果。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农产品安全、化学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机构发展,不断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加大技术储备、培育力度,不断满足新的市场需求。支持传统领域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完善专业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动中小微检验检测机构开展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填补生产和生活末端的检验检测需求。鼓励有条件的行业部门建立质检中心。推进艺术品鉴定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系统检验检测服务体系,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水平。  发挥认可作用。关注多元化服务需求,为政府及行业部门提供范围更广、效果更好的技术支撑服务,为认可对象提供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的能力证实服务。持续提升管理体系和产品认证机构认可水平,积极推进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保持实验室认可数量稳步增长,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节能减排、疾病防控、司法鉴定/法庭科学、气象和防雷减灾安全等领域的认可工作。推进医学类实验室认可技术研究,推动能力验证提供者和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发展,加快完善实验室安全认可,推动形成四级实验室评价体系。持续推动检验机构认可。适应各行业检验活动发展新趋势,深化研究金融、信息安全、交通、司法鉴定等新领域认可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  2.服务供给侧改革  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强制性产品认证与自愿性产品认证协同发展,支持先进制造业、绿色制造、新兴产业崛起以及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品认证在新兴领域进一步拓展,成为质量、性能/产品特性的主要评价手段。形成市场机制为主导,政府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产品认证工作机制。大力推动我国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认证机构为主体,国家统一推行、联盟区域认证、机构自主研发等多种形式并存,采信度高、有效性强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体系,有效改善认证制度(项目)供给结构和质量。重点推动光伏、风电、机器人、无人机、轨道交通、汽车联网产品认证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可再生产品和原料认证体系。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充满发展活力、规范有效、服务作用凸显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工作局面,在5-10年内形成一批社会公信、影响广泛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品牌。  服务绿色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共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加快推动出台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技术支撑和信息平台。研究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品评价体系,建立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共同参与、共同推动,认证机构及企业自愿参加的绿色产品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机制。加快推进森林认证,拓展认证范围,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水利认证,促进水利单位全面提高水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和运行管理能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发展有机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食品增加值和农业质量效益。继续加强覆盖全产业链的食品农产品安全认证制度建设,加快发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质高效发展 发展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提高重点食品生产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 研究论证清真食品认证问题。探索开展食品农产品追溯体系认证。提升管理水平,用3-5年时间在国内肉类、水产、乳制品等行业企业重点推行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指导出口食品备案企业内销转型,推动出口与内销产品实现同一生产线、按照相同标准生产的要求。以推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应用与认证为主要措施,帮助出口食品企业实现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加强部门协作,共同推进“出口食品内销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高品质食品内销引导高端消费回流。  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创新为先,提高宣传推广力度,突破发展瓶颈,加快推动服务认证建立与实施。加强部门协作,推动政府采信,调动企业积极性,在交通运输、金融服务、医疗保健、环境服务、知识产权、旅游、商务、体育、教育、中医药以及农村流通等领域加快建立认证认可体系。吸引更多社会专业力量加入,扩大服务认证影响力和公信力。  引导公众消费。主动适应大众消费结构转变的新趋势,加强消费品领域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创新,加大宣传力度,加快技术平台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权威、可靠的专业技术服务,切实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推动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  3.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支持宏观政策实施。在产品、食品、信息安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手段创新,配合相关国家重大政策实施,提供评价手段,提升实施效果。推动认证认可在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评价手段和技术支撑。推动绿色产品标识和认证在相关政府优先采购政策中发挥实施保障作用。  服务行政执法监管。鼓励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行政执法监管提供公正数据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升政府监管的可靠性和公信力。构建信息平台,畅通政府部门、行业组织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信息渠道,加强对相应检验检测认证服务质量的专项监督抽查。  推动公共信用信息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息与公共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推动第三方评价结果成为公共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大力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业务数据、监管数据、风险信息的统计和监测工作,推动重点信用数据和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信用信息的可靠性、可用性。专栏3助推经济发展桥梁工程1.制造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聚焦工业强基,在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节能汽车、现代农业装备、文物保护装备、机器人、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创新或完善一批认证制度(项目),科学配置检验检测资源,新增相关国家级质检中心。着力突破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认证认可关键技术,完善上述领域国家级质检中心布局。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认证认可能力建设,强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加快推进应急产品、铁道及轨道交通产品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服务业质量提升支撑工程推动认证认可在服务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在交通运输、第三方物流、物联网、电子商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知识产权管理、金融普惠、金融服务、售后服务、农村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引导检验检测在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的领域跟进服务,加强服务创新。围绕居民和家庭、教育和培训、健康、养老、旅游、体育、中医药等生活性服务业,推进认证认可技术支撑能力建设,新增一批认证制度(项目),显著提高认证认可在生活性服务业的覆盖面。3.绿色发展支撑工程推动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建设。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推动在节能量审核、碳排放核查、碳减排、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两型”社会建设以及合同能源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领域探索引入认证认可手段。4.网络强国建设支撑工程以保障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强网络安全、智能网联、大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创新,实现相关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认证制度(项目)的建立。5.农产品食品安全支撑工程加强农产品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质量及覆盖面。探索建立木本食用油质量认证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100个有机产品、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6.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提升工程。培育3-5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指导、支持机构着力发展品牌战略,做好品牌经营和品牌宣传,提升中国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形象,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检验检测认证品牌。专栏4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工程1.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创建工程在严格标准、规范要求、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再增加3-5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2.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管理与质量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工程推进进口食品境外企业注册信息与检验检疫主干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进口食品境外企业质量信息的搜集、研判、处置等信息化管理,构建进口食品境外企业社会信用基础档案。3.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出口企业(包括基地和果园)备案注册和认证信息,增加出口企业符合“同线同标同质”要求的自我声明、企业相关产品等信息。向相关商务服务平台开放相关数据信息,实现商务服务平台招商和注册备案认证信息的自动校验。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相关方的培训。4.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工程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第三方检验检测综合科技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构建中国大质量服务平台,推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引领我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电商化转型。  (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面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创新驱动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主要动力,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创新重点,提升创新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服务平台。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创新引领。以创新作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基点,积极推动从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变,改变不同领域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不均衡状况,加快提升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质量。面向从业机构,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开展创新宣传教育和培训辅导。加快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激发从业机构的创新活力,鼓励从业机构进行内部创业机制建设,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提升创新水平。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面推动技术、制度、服务、管理及营销模式创新。引导资源、经费和项目重点向原始创新倾斜。提高引进技术及项目的质量,鼓励引进基础上的二次研发和再创新。整合检验检测和认证评价技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加强政策理论研究,组织开展国家质量技术基础等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攻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基本理论和政策问题,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积极参与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系统改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创新最为活跃、引领作用最为突出的组成部分之一。  2.健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  发挥从业机构作用。强化从业机构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从业机构面向市场和政策需求研发检验检测认证新技术和新认证项目,推动从业机构增加创新投入,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指导、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以专利、版权、商标等形式保护自有知识产权,促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依法自愿转让,实现创新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明确界定认证创新活动中产生的知识产权,对认证机构自行研发的认证项目以加注企业名称、商标等方式设立排他性名称加以保护。加强管理、服务创新,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从业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充分激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活力。  优化创新治理职能。科学制定规划、计划,加强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将政府投入聚焦于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攻关以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上,充分发挥公共投入的创新导向作用。加强重大创新活动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评估制度。建立创新主体各负其责、共同推进的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国家认监委统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创新发展工作,并负责强制性认证以及基础性、战略性、政策性和公益性认证等制度创新的组织、建立和实施,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负责提出政策需求并协助建立实施相关认证制度,认证机构自行负责本机构市场化认证项目的创新及实施,各级地方认证监管机构负责相关认证制度(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完善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加快创新型认证项目及技术规范备案,逐步增加新增认证项目中原始创新的比重。探索设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引导基金、建立创新孵化器。  推动创新多元发展。加强协同创新,建立官产学研创新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支持以从业机构、企业、科研院所等为主体组建认证(创新)联盟,自主研制标准规范,开展联盟认证。推动整合创新资源,支持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创新集群,探索跨区域、跨领域开展检验检测认证协同创新活动。加快建立一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能力建设。  3.聚焦创新发展战略重点  加快提升供给水平。以改革推动减少现有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中的低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以创新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从低端向中高端发展。进一步加大认证认可制度(项目)供给,调整发展重心由技术含量低、服务效果不明显、经济社会需求不迫切的传统认证领域转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推动作用明显、知识技术密集的新型认证领域。在保障基本检验检测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检验检测供给侧的个性化、智能化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紧贴国家战略要求。面向中国制造2025,加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检验检测认证支撑技术攻关,搭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服务平台。聚焦服务评价共性技术,突破服务认证发展瓶颈,构建完善的服务认证创新体系。按照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要求,推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纵深发展,探索知识产权服务认证,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创新发展。依托行业及地方标准,支持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发新型认证项目,推动行业、区域质量品牌提升以及特色经济发展。  适应市场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纵深发展。针对市场差异化需求,探索开展定制服务,提供检验检测认证一站式服务。加快攻克快速检测、在线检测、智能检测等市场急需的关键技术。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认证评价技术和模式,提升认证活动的智能化、增值化水平。支持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创新营销模式,建设网上营销平台,打通检验检测认证走向企业和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专栏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驱动能力建设工程1.强化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创新基地建设集聚行业创新资源,集中建设2-5家国家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研究试验基地,面向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产业领域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并推进国家智能制造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建设。2.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大数据应用和网上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数据采集处理、分析挖掘、大数据应用、产品质量治理和管控、在线服务等。3.推进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和基准体系建设重点建立完善基础环境、标准规范体系、关键认证技术、信息安全基准体系、核心机构技术能力。4.加强国家节能减排认证认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攻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以及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认证技术。组织开展碳排放核查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基于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体系,研究建立我国的核查通用规范。  (三)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能力  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不断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着力推动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完善“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健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行业治理体系,构建完善“放、管、服”三位一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体系。  1.推进准入制度改革  继续推行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审查要求,规范程序,提高效率,充分保障从业机构的自主经营权利和自主创新活力。积极推动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与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二合一”、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资格认定取消的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坚持统一性、开放性、便利性原则,统筹推进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建设,完善“通用要求+行业特殊要求”模式,减少各类资质资格审批,打破地区行业条块分割,推动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检验检测市场。探索产品认证“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建设,依托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平台,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改革创新举措。继续推动出口食品企业先备案后监管审批模式改革。  建立行政审批便捷化渠道。全面公开行政审批的依据、条件、流程、结果,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的公正性。积极探索建立“互联网+”行政审批模式,建立并逐步完善认证机构行政审批、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实验室指定审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网上审批系统。建立完善全国资质认定获证机构信息查询平台,推动社会各界监督。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全面建立从业机构信用承诺制度,明确检验检测机构违法失信经营应当接受资质处罚的情形、条件和程序,并对从业机构、地方监管部门予以公示告知。基于从业机构诚信经营信息、风险管理信息,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动态化、流程化监管惩戒机制,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退出机制的程序性、科学性。将失信联合惩戒记录输入相关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跨部门监督信息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约束机制。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为契机,促进现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体优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做强做大,引导从业机构提升高效优质服务供给能力。加强新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各项准入制度的导向性作用,力争“十三五”末基本构建形成适应经济新常态要求、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区域行业发展协调、具有较强服务提供能力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格局。  2.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和检验检疫机构的检验检测认证监管事权划分,大力推进监管信息互换、执法互助机制建设,实现监管全覆盖。继续推动区域监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联通地方质检两局的全国执法监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认证执法监管体制,强化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突出国家认监委的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职能,加强省级监管机构在认证监管中的综合协调职能,强化市县两级认证执法监管能力建设。探索建立认证监管行政指导制度,进一步强化执法层级监督。以资质认定制度为依托,加快构建检验检测领域行政监管体系。支持地方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研究建立对接地方综合执法平台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加强基层执法监管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教育培训活动,建立新上岗人员培训档案。  加强监管制度创新。强化问题导向,丰富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完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制度,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将监管重点向高风险领域及对象转移,实现精准监管。全面推进执法内容、执法程序、结果处置标准化,制度化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及时公布查处结果。加强监管工作规范化建设,实施以依法依规为核心的合规监管。  加强监管手段创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探索引入在线监管、全程监管,提升认证执法监管智能化水平。探索在生产、进出口、销售等重点监管环节利用物联网等手段进行跟踪监管,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研究利用二维码技术,实现食品消费品等重点监管对象以及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的全程可追溯。  3.改进部际合作模式  深化“统一管理、共同实施”工作机制。面向市场需求和各产业部门的要求,重点推动国务院各部门主动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共同实施认证认可制度,充分利用检验检测手段。完善部际联席会议运作机制,进一步充实职责、健全机制,加强宏观协调、强化动态协调、完善日常交流,为共同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创造必要条件。提高共同实施工作力度,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提高各部门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中的参与程度,支持各部门开展相关认证评价活动,改进各部门“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采信机制。研究建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配合宏观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实施的联动机制,逐步完善与各部门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提出政府部门在政策实施和技术监管过程中采信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结果的工作措施,推动政府购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健全行业治理体系  强化主体责任。明确从业机构主体责任,推动机构自我监督、自我完善。在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以及工作质量等方面健全自我承诺制度,建立各领域检验检测认证工作规范,完善从业机构对检验检测认证过程内部监控机制。  改进认可约束。不断完善认可风险分析及防控机制,强化认可约束措施。进一步改进认可工作,充分发挥认可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作用。加大在风险分析基础上的专项监督、确认审核等监督检查的力度。建立健全认可工作警示机制,不断提升认可工作对检验检测认证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加强对认可机构的行政监管,提高其履行认可约束责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完善行业自律。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行业新气象。为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营造宽松政策环境,鼓励和推动行业自律组织以同行评议、通报等多种方式参与到行业治理中来,推动行业自律组织在认证有效性提升及行业自我监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行政指导、监督检查,提升行业自律和认证人员管理水平。  加强社会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广开信息收集渠道。健全社会公众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机构申投诉渠道,完善调查、处置及回复工作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探索利用大数据技术、委托第三方调查等方式,收集舆情、调查行业满意程度以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公信力状况。加强行风义务监督员队伍建设。  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渠道,推动行政监管与认可信息互联互通、深度结合,探索在行政审批和日常监管工作中利用认可手段、采信认可结果。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有效互动。在有机产品认证监管等领域试点推行地方政府统筹下的各职能部门间执法监管联动机制。  完善治理基础。加强统筹协调和工作保障,推动建立认证认可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统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和宏观决策打下科学基础。深入探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治理规律,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先行先试。  (四)加快促进产业化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和市场驱动,实现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主体多元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培育良好市场环境,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使其真正成为我国高技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连接第二、第三产业的重要桥梁,成为具有知识化、创新性和增值效应,特点鲜明的技术性基础产业。  1.增强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改革。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机构改革,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上市。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供给侧改革,引导国有检验检测认证资源向关系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向技术密集、资源密集的基础性、战略性领域集中。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明确公益类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功能定位,加快具备条件的经营性事业单位与行政部门脱钩、转企改制,完善过渡政策。  引导促进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支持和推广应用第一方、第二方合格评定手段,与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产业发展和贸易便利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持相关各方采信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结果,减少重复检验检测认证,减轻企业负担。加强通用性合格评定技术共享共用,推动第二方合格评定技术、服务模式创新。规范和促进第二方合格评定健康发展,构建合格评定市场新业态。  稳步推进公平开放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体系建设。简政放权,打破部门垄断和行业壁垒,推动形成竞争性检验检测认证全国统一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和其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检验检测认证产业,支持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提供第二方合格评定服务。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积极稳妥引入境外资金和先进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强化过程监管,完善退出机制,切实维护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公正性。  2.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转型  推动检验检测和认证一体化发展。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从提供单一合格评定服务向综合合格评定服务以及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发展,逐步提高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技术咨询、标准研制、培训等增值服务的比重,并在投资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规模化发展。鼓励从业机构通过资本纽带、市场运作等手段,以兼并重组、股权互换、资产置换以及投资建设等方式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加快各级各类业务相同、相近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整合,适度提高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集中度。  支持检验检测认证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提升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品牌意识,鼓励机构实施品牌经营和品牌发展战略,依法进行商标注册、品牌保护和推广,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知名品牌和优势机构。在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食品安全、化学品安全、应急救援技术、消防、安防以及金融服务等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一批技术有特长、服务有特色的专业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发展。鼓励专业化认证机构在本专业领域内开展认证标准、技术规范、特定性能等方面的深度研究与创新,切实提高认证技术的精细化和纵深度。开创灵活多样的国际合作模式,提供以专项研究为主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平台。  3.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协调发展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检验检测认证公共资源重点向中西部以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面向民生、安全、环保等领域分布。推动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定位,优化地区行业布局,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为中小企业、消费者提供更加便利的一站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促进检验检测认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动供给侧改革和面向需求并重,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布局。加强中西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公共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支持中部地区面向优势产业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东部地区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区建设,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现代物流、航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鼓励“一带一路”核心区及相关地区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与中亚国家、东盟等经济体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  推动检验检测认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具备条件的地区引导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集聚发展。将集聚区建设、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和服务,促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五)显著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服务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目标,实施互利共赢的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双多边合作与互认进程,提高我国在国际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  1.开创国际合作互认新局面  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互认的质与量。机制化发展双边合作,扩大双边互认,拓展合作领域区域,积极推动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的双边合作,积极参与自贸谈判中涉及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部分的磋商,推动双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合作与双边经贸合作同步发展。充分发挥IEC合格评定体系、国际认证机构和实验室认可互认体系等国际多边互认体系作用,稳步扩大加入国际多边互认范围,优化多边互认体系国内应用,强化双多边互动。开展国际合作互认评估,加强国际合作目标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研究、互认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以及互认策略和战略研究。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为试点,务实推动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以及区域重点国家对认证认可结果的双边互认。  构建大国际合作格局。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及企业的沟通联络,谋求国际合作互认的最广泛利益。建立国内从业机构国际合作联络官机制,加强国际组织国内对口工作组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参与主体,支持从业机构自主开展国际合作,搭建高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互认共谋共治共享。  全面参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全球治理。加强在IEC、ISO等国际组织中的运作水平,巩固和提升我国在IAF、PAC、ILAC、APLAC等认证认可国际组织中重要管理任职,加大技术层面参与力度,建立完善国内支撑体系。优化国际组织任职管理,加大复合型人才发掘和培养力度,确保国际任职的可持续性。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活动。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制修订,逐步实现由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转变,增强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  2.加快开放发展  推进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落实《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逐年提升我国与沿线国家合作覆盖率。加强与沿线国家政府主管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国别制度研究、标准比对、能力验证等活动,举办“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合作论坛,鼓励沿线各国从业机构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以体制、技术、能力互信促进结果互认,加大推介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共同推广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优良实践。  深入落实“走出去”战略。以自由贸易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加强“走出去”战略研究和政策推进。在行政审批、结果互认、认可服务、创新支持等方面,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出口集中区域提供支持。加强部际合作,建立健全“走出去”联动机制,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加大“走出去”投融资支持措施,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政府援助项目、政府招标项目、亚投行项目等的深度融合,鼓励检验检测认证机构通过各种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竞争能力,加强风险防范,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  3.深化内地和港澳台合作  加快落实《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各项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内容,推动内地与港澳间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拓宽合作广度,加强合作力度,提升合作水平。积极围绕CEPA协议中认证认可相关开放措施,制定发布实施方案并推动落实,切实提高合作成效。发挥港澳服务贸易平台优势,助力内地与港澳经济的共同发展。深化两岸认证认可合作工作组机制,积极促进两岸认证认可主管部门、认证检测机构和行业协会间的紧密交流,推进工作组下设各项目组的合作进程,扩展新领域合作。专栏6“认证中国,联通世界”工程1.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海外网络的既有优势,加强我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及规范的推介与输出,加快推进国际互认,积极推动中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机构、制度跟随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优势产业和先进产能走出去。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的援助力度,推动提升我国合格评定制度体系在相关国家的影响力。推动高铁、电力、工程机械、化工、有色、建材等产品和金融服务认证认可结果互认和采信。2.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及技术研究开展重点国家认证认可领域国别研究。以梳理、分析各国认证认可管理架构、制度建设以及市场准入要求为研究重点。开展重点业务领域技术研究。以突破区域互认技术瓶颈,构建开放、共赢、共享的认证认可数据系统,探索区域贸易便利化认证认可互利共赢发展模式为核心,加快推进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汽车、食品农产品国际认证制度比较研究。开展检验检测机构评价技术、许可制度研究。探索研究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互认机制。  (六)夯实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舆论宣传引导,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  1.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改善通用技术能力。立足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实际,围绕通用性评价手段和技术,加大认证认可基础技术、区域认证实施等效性评价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提升评价技术智能化水平和评价可靠性,为认证认可技术手段的持续创新奠定基础,发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在国家质量技术基础中的支柱作用。  强化应用技术能力。围绕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找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契合点,主动开展应用评价技术创新工程。以保障质量安全、环境保护以及信息、能源安全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在资源环境、信息产业、新能源、智能制造以及电子商务、旅游、养老、金融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攻克一批急需的应用型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认证认可重大科技成果。  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自主制定协同发展,建立布局合理、领域完整、结构清晰、系统完善、功能协调的新型认证认可行业标准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协调、运行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协调推进检验检疫标准化改革,调整工作领域、标准体系和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鼓励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以先进认证认可标准保障技术能力的提升。鼓励用认证认可标准化手段固化和推广认证认可创新成果。力争“十三五”期间组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从业机构完成有关行业标准1500-2000项左右,承担国际标准达到50项,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提升计量服务能力。突出国家计量基标准战略资源地位,建立一批新一代高准确度、高稳定性的国家量子计量基准,紧贴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突破一批关键测量技术,用先进测量技术保障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能力的有效提升。按照全产业链、全量传链、全寿命周期和产业前瞻性的建设思路,拓展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平台、联盟整体发展路径,构建起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平台。探索推进计量校准市场和校准机构建设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规范计量校准市场,满足社会对校准服务的需求。  2.加强信息化建设  应用互联网技术。以“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业务”、“互联网+监管”、“互联网+公共服务”为抓手,推进“智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建设。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深度融合。  突出大数据分析。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类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深度挖掘、整合处理,建立风险分析模型,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进行风险监测和预警,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各项决策和推进提供依据。  构建共享化网络。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原则,加快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共享管理服务网络。打通与各相关部门、从业机构的横向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建立多元主体互利共赢的生态圈。  优化云信息服务。加快推进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数据铁笼”建设,改进标准化业务组件设计,优化重组业务流程,倒逼行政审批改革,推动简政放权,力争“十三五”末70%以上的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线上服务。规划建设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体系,努力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云应用打造成面向公共服务的第一门户和行业大数据直接获取的第一入口。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化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符合国际化需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围绕重点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聚焦高层次领军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着力造就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与高等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共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相关专业门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人才队伍管理。推进认证人员注册制度改革,严格落实注册执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发挥从业人员独立性、公正性和在检验检测认证工作中的中坚作用。  4.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依托“世界认可日”、“全国质量月”、“全国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有机产品宣传周”等重大主题活动,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制度宣传、成就展示。巩固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渠道,积极探索与网络、移动等新兴媒体的合作,做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等宣传载体。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交流,接受舆论监督,加强舆情监测处置,建立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注。  扩大对外宣传。主动配合“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实施,加强对重要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沟通和宣传。创造条件,积极鼓励从业机构开展境外宣传、推介活动,营造认证认可对外宣传立体化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领域立法研究和协调,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法律框架体系。加快推动《检验检测机构管理条例》立法。梳理现行部门规章,对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部门规章进行修订或者废止。利用部际合作和部省/市合作机制,推动在行业、地方管理和立法中引入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手段,为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二)加强配套政策支持  进一步加强对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检验检测认证发展基金,发挥公共资金对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效应。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配套政策落实。创新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开发适合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特点的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从业机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强化重大工程引领  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调查研究,围绕服务经济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以及提升创新驱动能力等重点领域,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工程。充分发挥重大工程的辐射作用,以财政资金保障工程实施,以工程实施带动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推进规划落实,为全面实现“十三五”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要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认证认可部际合作机制优势,加快制定各领域内的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推动规划实施。各级认证监管机构、认可机构、行业自律组织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并落实与本规划相衔接的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依靠检验检测认证各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努力实现本规划关于服务发展、创新驱动和产业发展的各项预期性指标和工作任务。国家认监委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组织有关方面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检查,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十三五”时期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 第十三届质谱网络会议全日程公布!火热报名中
    为促进中国科学仪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质谱技术及相关应用的专业水平,促进各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仪器信息网联合北美华人质谱学会(CASMS),将于2022年12月13-16日举办“第十三届质谱网络会议(简称iCMS2022)”。立即报名》》》  质谱仪作为分析仪器中的“掌上明珠”,在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工业过程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下游应用需求也带动上游质谱仪市场迅速成长,2020 年中国质谱仪市场规模达142.2 亿元,2015-2020 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19.44%。在精准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下,质谱检验以其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度、高效率等诸多优势,在临床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届会议报告内容既包括最热门的临床质谱技术应用进展、高速发展的质谱最新技术、极具应用前景的毒品分析方法,也涵盖了各类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食品/制药、环境四大领域的应用进展,为国内外质谱科研工作者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全新、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以促进业内交流,提高质谱研究及应用水平。  本次会议的日程如下:第十三届质谱网络会议全日程12月13日质谱新技术新方法(上) (点击报名)09:30-10:00高覆盖代谢组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厉良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 教授10:00-10:30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以及GC-TOF系统对未知物化合物进行自动结构分析简诗涵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大中华地区 应用工程师10:30-11:00基于离子淌度质谱技术分析小分子代谢物郭寅龙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11:00-11:30易・轻松——迎接实验室变革 ——LCMS-2050小型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邓力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经理11:30-12:00超高分辨静电离子阱质谱技术丁力宁波大学 教授12月13日质谱新技术新方法(下) (点击报名)13:30-14:00循环肿瘤(单)细胞的二维分析研究王建华东北大学 教授14:00--14:30G质探索,进无止境---Waters质谱新技术江兆玲沃特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高级产品专员14:30--15:00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离子传输调控方法郭冬发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二级)15:00--15:30分析实验中移液产品的选择和使用黄丹仪普兰德(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资深产品工程师15:30--16:00极紫外光解离谱创新仪器和方法应用王方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6:00--16:30适用于分析质谱的精密高压电源选型特性及应用 刘本康大连奥远电源有限公司 研发工程师16:30--17:00新维度结构质谱仪器开发和应用岳磊湖南大学 教授12月14日 质谱在禁毒/司法领域毒品分析的新进展 (点击报名)09:30--10:00未知药毒物的高分辨液质筛查与识别检验王学虎江苏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 正高级警务10:00--10:30QTRAP液质系统在公安司法领域的应用刘冰洁SCIEX FEF领域全国应用支持经理10:30--11:00基于原位质谱的毒品快速检测技术及应用花磊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1:00--11:30便携式质谱在现场毒品检测中的应用金洁公安部第三研究所 副研究员12月14日临床质谱技术及应用进展 (点击报名)13:30-14:00代谢组学与心脑血管疾病郑乐民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 教授14:00--14:30质谱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高利艳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14:30--15:00质谱分析技术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钟定荣中日友好医院 病理科主任/主任医师15:00--15:30Hamilton自动化液体处理工作站在LC-MS中的应用遇春燕哈美顿(上海)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应用专家15:30--16:00人体呼气质谱分析胡斌暨南大学 副研究员16:00-16:30如何选择质谱用水刘亚静默克化工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高级市场专员16:30-17:00功能代谢组学革新胰腺癌精准诊断与治疗发现吕海涛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员12月15日 CASMS(质谱在生命科学与医药领域的新进展) (点击报名)09:30--10:00库仑质谱法进行抗体宿主细胞蛋白的定量分析及脱酰胺降解过程陈浩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 教授10:00--10:30靶向放射配体治疗性分子LC-MS/MS 生物分析傅韵霖诺华生物医学研究院 资深主任科学家10:30--11:00利用蛋白质组学探究阿尔兹海默症彭隽敏美国圣祖德儿童研究医院 教授11:00--11:30新型阿尔茨海默病的脑渗透疗法陈先北卡罗莱纳大学医学院 教授12月15日质谱在生命科学与医药领域的新进展(下) (点击报名)13:30-14:00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林金明清华大学 教授14:00--14:30基于Orbitrap的生命科学研究新进展樊朝阳赛默飞 LCMS应用工程师14:30--15:00基于质谱技术的PEG与多臂PEG化药物的体内命运研究顾景凯吉林大学药物代谢研究中心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15:00--15:30双极性MALDI台式机应用新进展胡晓慧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专员15:30--16:00面向临床蛋白质组学应用的高通量质谱分析方法田瑞军南方科技大学教授16:00--16:30融合创新,突破边界 ——ZenoTOF™ 7600 系统助力高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陈凌声SCIEX 应用工程师16:30--17:00单颗粒/单细胞ICP-MS在生命科学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梁少霞珀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原子光谱技术支持17:00--17:30质谱用于蛋白结构表征李惠琳中山大学 教授12月16日质谱在环境、食品分析领域的新进展 (点击报名)09:00--09:30色谱-质谱技术在新型全氟/多氟化合物识别分析和环境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蔡亚岐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09:30--10:00安捷伦无机串联质谱在食品和环境领域的前沿应用曾祥程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华东区原子光谱应用经理10:00--10:30质谱成像与环境毒理学杨铸香港浸会大学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助理教授10:30--11:00Restek环境中半挥发性有机物及快速农残分析解决方案周洋瑞思泰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资深应用工程师11:00-11:30脂质谱多组学技术及应用徐勇将江南大学 教授11:30-12:00非靶向高通量筛查技术在食品接触材料迁移物筛查中的应用研究金莉莉南京海关危险货物与包装检测中心 助理研究员  本次会议也得到了十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届时他们也将在现场分享最新的产品、技术及应用,敬请期待!立即报名》》》
  • 廿五载岛津杯 十三届药分情 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征文中
    自1992年起,《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会议紧扣学科热点和焦点问题,突出学术交流功能,吸引了来自包括澳门在内全国各地的业界学者积极参加。对促进药学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业已形成精品系列会议和药物分析学科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前四届会议由《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主办。为了进一步扩展学术交流的能力,自第五届起,会议转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学杂志》编辑部(社)承办。作为大会冠名的协办方,岛津公司一路陪伴,共同走过二十五载春秋。在这浓情岁月里,承载的是岛津对药物分析事业的鼎力支持之情。历届岛津杯都吸引了数百位药物分析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大家济济一堂,新老朋友相聚,交流最新检测技术、讨论药分学术进展,成为药学届的一大盛会。第十二届岛津杯大会合影岛津杯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业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我们来听听老中青三代药物分析工作者是怎么说的。(视频链接地址:https://v.qq.com/x/page/x05269mhruy.html)每一张奖状,浓缩一段历史;每一座奖杯,讲述一份情谊。 翻阅历届岛津杯奖状和奖杯的照片,岛津杯药物分析优秀论文颁奖的现场仿佛历历在目,令药分人为之自豪!第十三届《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将于金秋九月在美丽的天府之国蓉城举办。立即投稿,加入这一药物分析届的盛会!《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三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征文通知(第一轮) 各有关单位及科研人员: 为推动我国药物分析事业的发展,促进药物分析技术的交流, 由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药学杂志》社承办,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第十三届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拟定于 2017 年 9 月14-16 日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创新驱动精准药物分析、保驾护航药品质量安全”。 《中国药学杂志》岛津杯全国药物分析优秀论文评选交流会自 1992 年创办起,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会议对促进我国药学学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中国药学会精品系列会议和国内药物分析学科最为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本次会议将邀请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部分领导、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及国内知名药物分析专家参会。 会议将设主会场专题报告、优秀论文分会场报告交流和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征文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1.1 生物医药研发和质量分析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 1.2 药物一致性评价研究; 1.3 中药质量检验控制的现代化分析新手段和新技术; 1.4 化学药物、抗生素药品等的质量分析研究; 1.5 药用辅料、包装材料与药品质量; 1.6 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生物利用度、溶出度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研究; 1.7 基因、蛋白、代谢、细胞组学等分析检测方法研究; 1.8 在校学生在药物分析领域研究中的新思路、新成果。 2 征文要求 2.1 未公开发表及未在全国性会议上交流过,有一定的创新性; 2.2 论文体例、格式请参见《中国药学杂志》2017 年第 1 期稿约; 2.3 论文被录用后,将通知作者;论文录用与否,一律不退稿,请自留底稿; 2.4 征文截止时间:2017 年 8 月 10 日(以邮戳为准)。纸质稿件及信封上请注明“ 岛津杯征文” 字样, 电子稿件请发至daojinbei@126.com (邮件标题请注明岛津杯征文)。如希望在“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上交流,也请注明,并附在校就读证明。 3 会议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7 年 9 月 15-16 日,14 日报到。 地点:成都(具体详见第二轮通知)。 4 论文评奖 对到会交流的论文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奖,评选出优秀论文一等奖 3 名(3000 元/名)、二等奖 6 名(2000 元/名)、三等奖 10 名(1000 元/名)。 在校学生优秀论文交流论坛,一等奖 1 名(2000 元/名)、二等奖 2 名(1000 元/名)、三等奖 5 名(500 元/名)。获得一、二等奖的论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将在《中国药学杂志》上发表。 5 联系地址及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外大街 4 号建外 SOHO 九号楼 1805 室 (邮编:100022)。联系人:田菁; 电话:010-58698009 转 813。 关于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分析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1年,长期致力于推动我国药品研发创新、检验检测技术转型升级,为确保广大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做了大量学术与技术保障支撑工作。在促进我国药物分析学科战略发展、提升学科科研、药物分析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药物分析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支撑药物开发、临床评价及临床合理用药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中国药学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药学学术期刊,前身为《药学通报》,于1953年1月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本药学领域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一本反映我国药学各学科进展和动态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以药学科研工作者及其他医药卫生行业人员为读者对象,内容涵盖药学研究与实践全领域。现任主编为中国药学会名誉理事长桑国卫院士。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分析中心,并拥有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以及60多个技术服务站,已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本公司以“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为经营理念,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为中国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 “十三五”期间煤层气勘探项目进口扫描电镜等83种仪器 免征进口税收(附清单)
    据财政部网站10日消息,为支持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和煤矿瓦斯治理,“十三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  财政部10日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进口物资免征进口税收的通知》,自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国内外合作者,在我国境内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项目,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要求,并直接用于勘探开发的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列入《勘探开发煤层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的,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据仪器信息网编辑统计,《勘探开发煤层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中,物资货品分为开发作业类、钻井类、煤层气储运类等八大类,包含扫描电镜、应力测试仪、岩芯分析仪、含水率测井仪、成像测井仪等仪器设备及其他装置共计89种。  国内其他从事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单位,应在实际申报进口相关物资前按有关规定程序向财政部提出申请,经财政部商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认定后,比照中联煤层气公司享受上述进口税收优惠政策。  符合通知规定的勘探开发项目项下暂时进口免税物资清单所列的物资,准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口时海关按暂时进口货物办理手续。超出海关规定暂时进口时限仍需继续使用的,经海关审查确认可予延期,在暂时进口(包括延期)期限内准予按本通知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符合通知规定的勘探开发项目项下租赁进口免税物资清单所列的物资准予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租赁进口《免税物资清单》以外的物资应按有关规定照章征税。 附表:勘探开发煤层气免税进口物资清单
  • 广州14奶企要重办“准生证” 须能自检三聚氰胺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质监总局的要求,本月31日前,广州辖内所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要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质监等部门将根据最新颁布的审查细则进行审核,通过审核的方可重获生产许可证。据悉,新的审查细则提高了乳业生产门槛,如要求奶企必须能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自检。目前广州共有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4家。   要对购入的生乳批批检验   业内人士指出,乳制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是对我国乳业市场进行一次重新摸底。质监部门表示,新颁布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2010版)》及《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对奶企从原料、生产、回收处理等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要求。其中,特别要求企业采购制度应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委托检验,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   重新审核要求企业增加设备、配备专业人员,质检部门认为这对大企业没什么影响。如三聚氰胺自检,很多企业在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就已采购自备仪器,大企业基本都已具备自检能力。但按新规进行审核后,部分小乳企没有自检能力,以往采用送检,现在除了要购买检测仪器之外,还要有检测人员培训、仪器维保等运作成本,估计会有部分小企业因达不到要求而退出生产领域,客观上加速行业洗牌。   明年3月起无证生产者将重罚   质监部门强调,广州市所有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于12月31日前向省市质监局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据悉,省质监局将于明年2月底前完成重新审核工作。其中,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 整改不合格的,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 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通报当地政府,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市质监部门强调,从明年3月1日起,凡未重获生产许可的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依法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 继续生产的,将按无证生产给予重罚。   乳企回应   检验成本或增一倍 不会直接引发涨价   新快报讯 记者 邱春燕 报道 昨日,广东本土乳企香满楼、燕塘及风行乳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早在今年10月底,质监局就已经召集本地奶企开会,通知了这一最新规定,目前各乳企已在开展增加检验项目及设备升级等工作。“新的规定主要是要求奶企提高检验能力,和以前相比,检测水平和检验项目都高了很多,这对本土奶企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在接到通知后,已立即着手准备改造了。”广州香满楼乳业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还称,公司在11月中旬就已对设备、流程等进行改造,目前已完成50%,预计在明年2月底前完成改造、获得国家新的认证没有问题。不过该负责人也坦承,由于新的规定要求乳企自身具备较高的检测能力,这意味着企业在这几个月里必须购买较昂贵的检测设备,并配备更专业的技术人员,而广东本土乳企多数都是中小型规模,要达到要求就得花一笔不小的费用。“要达到新规定的标准,中等规模的乳企检验成本要比以往高一倍以上,小型乳企就更不用说了,要承受的成本压力要更大些。”   同时,该负责人强调,尽管奶企成本将因此增加,但这并不会直接引发牛奶等乳制品涨价。“就算检验成本没增加,乳品的原材料、人工成本等都在增,所以检验成本上升只是总成本当中一个因素,奶企若考虑涨价绝不会单单只是因为这个。”
  • 陕西质检所曾证明三聚氰胺奶粉合格
    购入问题奶粉作为奶糖配料的广东真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昨日出示了这些奶粉销售时出示的检验报告复印件:报告称送检奶粉三聚氰胺项目检验合格。记者昨日致电报告上显示的检验单位——陕西省渭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截至发稿时,对方未对此问题作出任何回应。   广东真美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2009年10月27日从潮安县庵埠龙信食品有限公司购进陕西省渭南市乐康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三彩”牌全脂3吨,在购进奶粉时向供销商索取了该批次奶粉的三聚氰胺项目检验报告。这份由陕西省渭南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以下简称渭南市质检所)2009年9月30日出具的检验报告上记录,这批次基数为10吨的奶粉三聚氰胺项目的检验结论为“未检出”。   该负责人称,原料奶粉的问题是在公司自行送检时发现的,这一说法已得到企业所在地——潮州市相关部门的证实。由广东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潮州)2009年12月29日出具的原料奶粉检验报告显示,送检奶粉三聚氰胺含量达到6.1mg/kg,超出国家规定的不得多于2.5mg/kg的标准。   渭南市质检所为陕西省渭南市质监局下属事业单位,记者昨日致电该所和渭南市质监局核实报告真实性,双方均未给予回应。
  • 兽医卫生行业“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拟加强标准和检测能力建设
    p   农业部2016年6月2日发布《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意见稿”),“规划意见稿”对当前的形势、环境及“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果进行回顾,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的八个重点任务及四项保障措施。“规划意见稿”中对兽医卫生行业的标准建设和检测、监测能力建设做出明确规定,并拟加强财政金融方面的支持。 /p p   重点任务之“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要求建立兽医体系效能评估机制,出台兽医机构条件能力建设标准,加强兽医机构核心能力建设,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财力物力资源 /p p   重点任务之“强化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方面,要求做好严格养殖环节兽医卫生风险管理中深入实施兽药残留监控计划,提高残留检测覆盖面 /p p   重点任务之“推动兽药行业转型升级”方面,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和提高技术支撑能力的要求。其中加强标准化建设要出台兽药标准管理办法,完善兽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兽药质量标准评价和淘汰机制。实施兽药标准提升行动,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加大兽药生产用原辅料、包装材料质量标准、兽药及兽医器械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的支持力度。出台兽药标准物质管理办法,建立兽药标准物质审核制度,实施兽药标准物质与新兽药注册、进口兽药注册或变更注册关联审批,清理无标准物质的兽药产品。鼓励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参与标准物质研发制备工作,提升兽药标准物质的供应能力。提高技术支撑能力方面则将出台省、地(市)兽药检验及残留检测机构建设标准,促进地(市)级兽药及残留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完善兽用生物制品检测体系,提高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控能力。建立全国兽药检验技术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完善兽药残留限量标准,支持兽药残留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制定兽药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技术规范。科学布局全国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点,加强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风险评估,完善国家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库。建立兽药中非法添加物检测平台,提高兽药非法添加其他成分检测能力。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font-size: 18px " strong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strong /span /p p   为统筹做好“十三五”时期兽医卫生工作,我部组织起草了《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并在2015年下半年征求各地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现就修改后的《全国兽医卫生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征求你单位意见,请于2016年6月13日前书面反馈我部兽医局,同时发送电子稿。 /p p   附件: img src=" http://www.instrument.com.cn/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 style=" line-height: 16px " / a href=" 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6/ueattachment/805319e3-01cf-46bb-9480-fef6989b53f9.doc" style=" line-height: 16px " 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征求意见稿).doc /a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农业部办公厅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6年5月30日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联系人:张立志 孙研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联系电话:010-59192888 59193201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传真:010-59192840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电子邮箱:zhanglizhi@agri.gov.cn) /p p br/ /p
  • 乳企须独立检测三聚氰胺 不重新领证将被停产
    质检总局要求,所有乳品行业企业年底前须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   近日,质检总局发布公告,要求现行所有获得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在年底前重新申请生产许可。明年3月1日起,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将被停产。   明年3月无证企业将停产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规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现行所有获得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应当在提交能够证明其满足《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规定相关文书的基础上,按照质检总局公布的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求,于2010年12月31日前重新提出生产许可申请。至2011年3月1日起,凡未重新获得生产许可的,停止生产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等产品。   新规修订曾举行听证   公告称,为切实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工作,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修订了《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和《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并予以公布。   据悉,这两项审查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和《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2006版)》废止。   记者发现,与之前2006版的《审查细则》相比,新版细则在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更具体和细致的要求。   据了解,质检总局曾于10月20日召开听证会,就新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征求意见,三聚氰胺检测成为听证会的焦点话题。   企业三胺检测者至少2人   《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规定,采购制度应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等项目检验 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委托检验。企业检验人员中有三聚氰胺独立检验能力的至少2人以上。   ■ 解读   新规欲对乳业重新摸底   专家预计将淘汰一批小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   昨日,乳业专家陈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质检总局要求乳制品企业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是想对我国乳业市场进行一次重新摸底,相当于正在进行的人口普查,以此摸清目前有多少家乳制品及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   陈渝指出,近年来,我国乳制品市场,特别是婴幼儿奶粉领域,频频出现问题,国家欲借此对国内现有乳企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此前,国家及行业协会虽统计过国内乳业企业,但只涉及到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而那些小企业并不在统计范围内,“而容易出事情的往往是这些小企业”。   此外,陈渝分析,此举在客观上将淘汰一些小规模乳制品加工企业。   ■ 回应   部分企业希望给出缓冲期   称包装材料等库存大消化难恐造成损失   对于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新规,昨日,蒙牛乳业新闻发言人姚海涛告诉本报记者,还未来得及仔细研究新规,但若企业在年底前重新申请,涉及到企业所生产产品的包装材料,这些需要重新印刷更换,对大企业来说,损失不小。   “产品的包装材料都是之前印刷好的,尤其是液态奶部门。”姚海涛介绍,蒙牛通常库存几个月甚至半年的包装材料,如果重新申请生产许可证,包装材料就要全部换掉,这对大企业来说损失不小。   姚海涛认为,小规模乳企可能很快消化掉之前库存的包装材料,但大企业将面临包材损失,“不知道在这方面国家有没有给企业一个缓冲期”。   姚海涛强调,国家这一举措,是对乳制品行业的一次重新整顿,会剔除一部分不规范的小企业。   昨日,在港刚刚上市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雅士利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质检总局新规显示出国家整顿乳品行业的决心,对行业内大企业利好。   “我了解到,这次新规对企业增加设备、能源硬件指标和专业人员配备等软件指标,都提高了门槛,行业内会有一部分小企业达不到要求而退出。”该负责人说。   ■ 相关  卫生部副部长:将整治问题乳粉、地沟油   6日,在第四届中外跨国公司CEO圆桌会议“食品药品安全责任论坛”上,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指出,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实施后,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成立了第一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下一步,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问题乳粉查处、地沟油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
  • 阿尔塔科技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果系列报道之二:稳定同位素标记磺胺类化合物
    建设世界一流的国产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产业化基地,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长期可靠的保障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的任务之一。作为任务承接单位,阿尔塔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科研攻关,已开发十余种稳定同位素标记物制备共性关键技术,实现了上百种的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的量产和可持续供应,提前超额完成课题指标,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果斐然,国产化和替代进口成绩显著。阿尔塔科技将陆续推出稳定同位素标记物产业化基地建设成果系列报道,展示阿尔塔科研团队的研发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十三五项目开发的稳定同位素标记RM。产品的化学结构、化学纯度和同位素丰度、均匀性和稳定性均经过严格的检测和评估,质量媲美进口产品,价格较进口产品大幅降低。阿尔塔科技期待与更多的科研机构、检测实验室进行合作,持续开发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提供助力。本期向您推荐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磺胺类化合物。部分稳定同位素标记磺胺类化合物:产品号中文名称英文名称推广规格溶剂1ST4018磺胺嘧啶-D4Sulfadiazine-D4100μg/mL,1mL甲醇1ST4026磺胺邻二甲氧嘧啶-D3Sulfadoxine-d3100μg/mL,1mL甲醇1ST4025磺胺间二甲氧嘧啶-D6Sulfadimethoxine-d6100μg/mL,1mL甲醇1ST4022D4磺胺二甲基嘧啶-D4Sulfamethazine-D4100μg/mL,1mL甲醇1ST4033磺胺间甲氧基嘧啶-D4Sulfamonomethoxine-d4100μg/mL,1mL甲醇1ST4043D4磺胺脒-D4Sulfaguanidine-d45mg100μg/mL,1mL甲醇1ST4037磺胺对甲氧嘧啶-D4Sulfameter-D4100μg/mL,1mL甲醇1ST4006D4磺胺邻二甲氧嘧啶-D4Sulfadoxine-d45mg100μg/mL,1mL乙腈1ST4057磺胺苯吡唑-D4Sulfaphenazole-d4100μg/mL,1mL甲醇1ST4051磺胺噻唑-D4Sulfathiazole-d45mg100μg/mL,1mL甲醇1ST4048磺胺间二甲氧嘧啶-D4Sulfadimethoxine-d45mg100μg/mL,1mL甲醇1ST4050磺胺甲恶唑-D4Sulfamethoxazole-d45mg100μg/mL,1mL乙腈1ST4008D4磺胺甲噻二唑-D4Sulfamethizole-d45mg100μg/mL,1mL甲醇1ST4003D4磺胺吡啶-D4Sulfapyridine-d45mg100μg/mL,1mL甲醇了解更多产品或需要定制服务,请联系我们
  • 第十三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会议通知(第一轮)及征稿启事
    p   各有关单位: /p p   为总结、交流化学试剂与应用技术的进展及最新成果,分析市场需求,促进化学试剂在新材料中的创新发展,拟定于2019年9月18-20日期间在贵阳举行“第十三届全国试剂与应用技术交流会”。会议由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主办,《化学试剂》编辑部承办。 /p p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试剂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应用”。会议将围绕这一主题,解析试剂发展的前景与市场需求,探讨试剂创新的热点趋势及在新材料发展中的应用,总结试剂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及在新材料中的意义。会议将邀请中科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作主题报告,并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试剂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等参会。 /p p   现面向广大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征集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或综述)。论文内容为介绍有关化学试剂的新发展、新应用及新成果,如试剂在新能源材料、纳米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生态环境材料及其他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发展中取得的成果。经录用的论文摘要将收录至本次会议论文集。 /p p   本届会议继续举行论文评选活动。入选论文摘要将参加论文墙评比,大会将对获奖论文作者颁发奖状和奖金,以资鼓励,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p p   会议主题:“试剂在新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p p   征稿要求: /p p   1、 本次会议只征集论文摘要(控制在800~1000个字)。 /p p   2、 能简明扼要论述研究内容的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前瞻性且亮点突出的综述性或研究性科研论文摘要(必要时需加入关键性的图表)。 /p p   3、 篇幅控制在A4一页,宋体5号,单倍行距(word排版)。论文模板请登录试剂信息网(www.chinareagent.com.cn)下载查看。 /p p   4、 主题明确,格式规范,图表清晰,数据真实,内容完整(论文需具备:题目、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第一作者简介、参考文献)。 /p p   5、 严禁抄袭他人作品或一稿多投,论文主要内容未公开发表。 /p p   6、 本会议采用先投稿先审稿的原则,会务组将及时通知作者审稿结果。 /p p   7、 入选稿件将推荐到《化学试剂》期刊,一经录用,优先发表。 /p p   8、 本次会议征稿从即日起至7月31日截止,征文请发送至webmaster@chinareagent.com.cn 邮箱,并注明“第十三届会议论文征稿”字样。 /p p   欢迎科研院校、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 /p p   联系人:彭老师 何老师 /p p   联系电话:010-58321793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全国化学试剂信息总站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化学试剂》编辑部 /p p style=" text-align: right "   2019年05月08日 /p p /p
  • 第三轮通知 | 第十三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将于2023年3月31日在深圳举行
    由中国化学会高分子材料分析技术与表征方法专业委员会主办,深圳大学、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深圳市高分子行业协会协办的第十三届全国高聚物分子与结构表征学术研讨会将于2023年3月31日-4月2日在深圳举行。
  • 我国消化道癌症高发或与喝水有关,饮用水中亚硝胺是美国3.6倍
    p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国家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陈超副研究员所在课题组从全国23个省、44个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共155个点位采集了164个水样,包括出厂水、用户龙头水和水源水。研究中测试了当前已知的全部9种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其中NDMA(亚硝基二甲胺)的浓度最高。该课题组于日前在市政和环境领域顶尖期刊《水研究》上发表研究成果并呼吁,“饮用水中的亚硝胺问题有紧迫性,需要尽快研究和进行工程改造!” /p p   由于具有高致癌性、高检出率以及在我国可能被纳入水质检测标准,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空前关注。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noimg/e65a338b-3bf1-4b3c-b2d4-ab50fa7f769f.jpg" title=" 1.jpg" / /p p    strong 饮用水亚硝胺检出率不容忽视 /strong /p p   在过去三年中,陈超及其团队分别测试了44个城市供水系统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及其前体物。在已检测的全部水样中,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11ng/L和13ng/L,水源水中的NDMA生成潜能平均为66ng/L。他表示,与美国环保局在2012年公开的一项大规模普查数据相比,亚硝胺在中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检出率是美国的3.6倍。而西欧国家的饮用水亚硝胺浓度比美国还低。 /p p   在课题组检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近10个供水系统中,出厂水和龙头水中的NDMA平均浓度分别为27ng/L和28.5ng/L,水源水中的NDMA生成潜能为204ng/L。 /p p   陈超表示,在已经鉴别出的700多种消毒副产物中,亚硝胺是健康风险最大的消毒副产物类别之一,特别是NDMA。 /p p    strong 与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 /strong /p p   医学界在50年代就发现亚硝胺是一类强致癌物,当时主要研究食品、烟草和工业污染中的亚硝胺。饮用水中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研究始于20世纪末。“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亚硝胺与中国某些区域的消化道癌症密切相关。”陈超说,他们此次监测到这些区域的自来水受到来自工业废水的严重的亚硝胺污染。同时,今年南京大学某课题组在华东地区江苏省多座城市的水源水中也发现了严重的亚硝胺污染。 /p p   “据报道,根据毒理学试验结果,NDMA终生饮用的百万分之一致癌风险浓度是0.7ng/L,据悉美国环保署正力图制定的美国亚硝胺浓度标准,其限值可能在百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致癌风险浓度的范围之内。”陈超透露。 /p p    strong 中国尚无饮用水亚硝胺水质标准 /strong /p p   陈超说,目前已经有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饮用水中NDMA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在2008年提出了100ng/L的推荐值,加拿大,澳大利亚都有了国家标准,分别是40ng/L、100ng/L 加拿大安大略省、美国麻省和加州的标准更严,分别是9ng/L、10ng/L、10ng/L。” /p p   “不难看出,我们的饮用水中亚硝胺检出情况比这些地方都严重。”陈超说,但是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中还没有这一个项目。 /p p   一旦将亚硝胺纳入标准,进行大范围的监测是否困难呢?陈超表示,亚硝胺监测是有一定困难,要测试水中ng/L量级的微量亚硝胺,需要使用气相色谱或者液相色谱再加上串联质谱,监测设备两三百万一台,每个水样的测试成本也较高。不过他也表示国内已有十几家自来水公司有该设备,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检测方法。清华大学等少数高校和科研院所已经建立了亚硝胺的检测能力,目前大型自来水公司的水质是有保障的。 /p p    strong 人口密、污染重的区域风险更高 /strong /p p   记者从报告看到,亚硝胺风险高的水样主要来自两个区域——华东区和华南区。检出龙头水中最高值达到19ng/L。 /p p   在人口密集的其他区域,如华北和华中,虽然水源水中NDMA生成潜能浓度不高,但其龙头水平均浓度达到12ng/L和18ng/L。“原因也许与不同的水处理工艺有关,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或者彻底的折点氯化,大部分亚硝胺前体物比较容易被游离氯氧化分解,可有效降低超标风险。但一旦水源受到污染,使用传统工艺的自来水厂对亚硝胺的控制效果有限。”陈超说道。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0/noimg/1efa7f3e-0f90-4da9-9611-cc22260466ea.jpg" title=" 1.jpg" style=" width: 500px height: 485px " width=" 500" vspace=" 0" border=" 0" hspace=" 0" height=" 485" / /p p   值得关注的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亚硝胺浓度最高的区域,NDMA浓度分别为27ng/L和29ng/L。 /p p   “我们在该区域的某县城检出了全国出厂水和龙头水中NDMA的最高浓度,是44个城市中唯一超过世界卫生组织100ng/L标准的。”陈超说,那些龙头水中检出高浓度NDMA的城市很可能是其水源受到来自工业和生活污水的NDMA前体物污染。 /p p br/ /p
  •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日用香精中十三种限用香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征求意见稿
    国家标准计划《日用香精中十三种限用香料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由 TC257(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TC257SC1(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香料香精分会)执行 ,主管部门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要起草单位 上海香料研究所有限公司 、福州海关技术中心 。附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山东财政拨1125万补助三聚氰胺检测仪器购置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2日电(记者苏万明)山东省畜牧兽医局日前宣布,山东省财政部门将拨1125万元专款,对购置检测三聚氰胺仪器和相关设备的市、县给予补助。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山东省是畜牧业大省,也是奶业生产大省,奶业一直是本省畜牧业的优势产业。但奶站管理长期以来都是薄弱环节,设施设备、检验检测能力差别很大,这为生鲜奶掺杂使假提供了机会。因此,山东省决定加强奶站监督管理,配备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对生鲜奶和饲料质量实施抽查检测。 山东省规定,山东16个地级市(不含青岛)及29个存栏1万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大县,新购检测鲜奶三聚氰胺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及相关设备的,每个市、县将补助资金25万元,与检测三聚氰胺无关的仪器设备不在补助之列。新购仪器设备要求于11月下旬到位。山东省财政近日将省 级承担的补助资金一次性拨付到市;地方财政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保新购仪器及相关设备及时到位。新购检测鲜奶三聚氰胺仪器设备补助资金是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山东省规定,检测鲜奶三聚氰胺成分的仪器价格较高、相关设备较多,为防止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已经购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单位,可购置定性定量检测三聚氰胺的气相色谱质谱连动仪,但山东省财政补助资金数额不变。山东省各市畜牧兽医、财政部门将加快检测仪器设备购置进度,力争11月30日前完成检测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尽早开展生鲜奶检验检测,确保生鲜奶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 新西兰乳品被证实检出双氰胺 大部分进中国市场
    新西兰乳品检出双氰胺事件追踪   新西兰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 八成进入中国市场   新西兰官方近日证实,恒天然集团乳制品检测出双氰胺(DCD)残留,据称这些残留物不会影响食品安全或导致健康问题。由于市面上多个“洋奶粉”品牌对奶源标注含糊不清,尽管用“100%进口”来模糊奶粉“血统”,但还是引发了消费者的担忧。专家指出,应尽快填补双氰胺的标准,让消费者放心。   乳业巨头陷“双氰胺门”   据报道,去年9月新西兰乳制品公司恒天然在对牛奶进行抽检时,发现有少量牛奶和奶粉中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经调查发现,大约有500个新西兰农场使用了含有双氰胺的化肥,用于促进草的生长。   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官员韦恩麦克尼26日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从去年9月起新西兰的农场就不再使用含双氰胺的肥料,现在生产的新西兰乳制品不大可能含有双氰胺残留物,可放心食用。   针对新西兰部分奶粉中被检出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情况,国家质检总局已紧急与新西兰相关部门取得了联系,要求对方尽快提供详细信息,包括奶粉中检出双氰胺物质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具体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   据了解,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商品,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中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包括脱脂奶粉、全脂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而新西兰乳制品占到了中国全进口婴幼儿食品的40%左右。   双氰胺限量标准缺失   专家指出,目前乳制品中的双氰胺尚没有国际限量标准。而新西兰作为乳制品的出口大国,向中国出口奶粉的除了新西兰本土的乳制品品牌外,更多的则是以新西兰为奶源地的众多“洋奶粉”和国产品牌。   新西兰第一产业部发布的消息显示,在接到恒天然在牛奶制品中检测到微量残留物后,立刻成立了由初级产业部、恒天然和化肥公司组成的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的结论是,尽管残留物极其微量,尽管国际上没有有关双氰胺在食品中的含量标准,但牛奶产业是新西兰的支柱产业,新西兰对奶制品的标准是高标准、零容忍,因而决定停用双氰胺。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新西兰奶粉主要出口到海外作为奶粉制造商和供应商的原料粉来源。由于新西兰奶粉主要作为原料奶,全球60%的奶制品企业和乳品供应商采用新西兰奶源的奶粉。   事实上,中国市场上的新西兰奶源奶粉,并不仅仅只有可瑞康等新西兰奶粉品牌,光明旗下的培儿贝瑞奶粉等多个国产品牌也同样是“新西兰奶源”。另一些“洋奶粉”则只对产品标称为“全进口”、“进口奶源”,对奶粉的具体“血统”更是多以含糊带过。比如,雅培0到12个月金装喜康宝婴儿配方奶粉,原料奶是“100%新西兰、美国、欧洲优质奶源”。   “洋奶粉”难过安全关   恒天然集团并不是第一个栽在安全关的乳制品企业。事实上,近年来,包括美赞臣“金属门”、日产奶粉“缺碘门”在内的“洋奶粉”安全负面事件层出不穷。   国家质检总局从2011年7月到2012年8月公布的每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名单上,先后有34个批次超过270吨不合格进口奶粉被销毁或退货,其中以婴幼儿奶粉居多。记者发现,包括德国产的“泓乐”、新西兰产的“可益多”、澳大利亚的“亨氏”在内的多个品牌产品均“黑榜有名”。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表示,根据目前已知情况分析判断,此次新西兰奶粉双氰胺残留事件并非是奶粉加工过程中蓄意添加,而是牧草使用了氮肥增效剂双氰胺,奶牛吃了这种牧草后,在奶中残留的。双氰胺毒性小于三聚氰胺,消费者不必太惊慌。   但他强调,中外奶粉企业都应积极采取措施,在技术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氰胺残留值。同时他建议可以采取双氰胺婴儿奶粉每公斤1毫克的限量值标准来评估其安全风险。
  • 乳制品拟全部检验三聚氰胺 国家质检总局新规征民意
    国家质检总局网站近日全文公布了《企业生产乳制品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细则规定,采购制度应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根据细则规定,乳制品包括液体乳(巴氏杀菌乳、灭菌乳、调制乳、发酵乳);乳粉(全脂乳粉、脱脂乳粉、部分脱脂乳粉、调制乳粉、牛初乳粉);其他乳制品(炼乳、奶油、干酪等)。   细则不仅规定采购制度应保证对购入的生乳和原料乳粉及其加工制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还要求将三聚氰胺作为出厂自行检验项目,企业必须具备三聚氰胺检验项目相关的检验设备及能力,不得进行委托检验。   此外,企业采购制度应保证原料、辅料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规定。杜绝企业使用乳或乳制品以外的动物性蛋白质(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除外)或其他非食用原料制成的产品作为生产原料。   国家质检总局消息称,社会各界可将书面修改意见于2010年10月25日12时前通过网站提交质检总局食品司。   相关新闻   ■ 婴儿奶粉 企业自检成焦点   据新华社电 质检总局20日召开听证会,就2010版《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征求意见。听证会上,来自乳品生产企业、行业协会、基层质监部门、检验机构、院校、政府部门和消费者代表20多人,就新版细则的适用范围、生产许可条件审查、生产许可检验和其他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其中对企业自检方面的内容关注度较高。   听证会上,既有代表认为自检项目过多,也有代表认为,自检项目还不够,如抗生素等其他一些物质也应纳入检测范围。   还有代表强调,企业自检有可能增加企业成本,成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涨价的理由,并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同时也会削弱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市场竞争力。   质检总局食品生产监管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质检总局将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各项条款,于近期发布实施。(《新京报》)   ■ “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听证会侧记   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连掌声都几乎绝迹,在10月20日下午两点的国家质检总局多功能厅里,气氛可以用“严肃”二字来形容。用一位参会人员的话来说就是:“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再怎么严肃也不过分。”   在专家组成员介绍完《企业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许可条件审查细则(2010版)》的特点之后,通过网上报名参与听证会的徐先生第一个举起了手。他说自己很高兴看到审查细则中多处提到三聚氰胺,但他的疑虑也同样来自于此:“万一今后又出现了‘四聚氰胺’、‘五聚氰胺’怎么办?”为此,他建议将生产企业申报材料的部分内容向社会公开,让消费者配合质监部门一起来把关。   另一位消费者代表王先生是一个半岁孩子的父亲,他坦言自己为了安全,一直给孩子喝进口奶粉,但是高昂的价格让他感到有些吃力。他希望审查细则实施之后,能有效地提升国产奶粉的质量安全水平。他还希望这种审查不是一次性的,而应该是定期的、常态化的,“只有这样,消费者的信心才能慢慢恢复”。   与消费者代表的频频举手发言不同,几大奶粉厂商的代表都显得较为谨慎。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更加细化和具体,比如说60余项企业自检项目能否按照安全等级分类,部分自检,部分委托检验?再比如说快速检验设备的资质认定等等。   来自完达山乳业的代表认为,检验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能把好原材料关和生产工艺关,产品不合格的几率就很小了”。他建议,质监部门应该在原材料的控制和安全分析上加大监管力度。   来自美赞臣乳业的代表则认为,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而言,安全无疑是第一位的,但是营养也同样重要。如何保证配方的科学合理性?如何保证企业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些问题也应纳入审查细则中。   在听证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来自妇联儿童工作部的代表的发言让大家频频点头:“婴幼儿配方奶粉,是婴幼儿不可缺少、不能替代的粮食。在美国,总共只有3家企业可以生产。一旦质量出问题,那就是刑事犯罪。要想让三聚氰胺事件不再重演,这种法制环境和准入环境比任何设备都来得保险。”   短短两个小时,19位代表进行了发言,本次听证会的效率可见一斑。这种高效来自于质检部门的民主、科学行政的新作风,更来自于社会各界对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高度关注和期待。
  • HJ1076-2019环境空气中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的测定
    随着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工业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我们的生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尤其是空气污染几乎危及到每个人。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空气污染物中的许多物质对人有严重的损害,例如其中的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可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氨能引起喷嚏、流涎、咳嗽、恶心、头痛、出汗、脸面充血、胸部痛、呼吸急促、尿频、眩晕、窒息感、不安感、胃痛、闭尿等症状。刺激眼睛引起流泪、眼疼、视觉障碍。皮肤接触后引起皮肤刺激、皮肤发红、可致灼伤和糜烂。慢性中毒时出现头痛、恶梦、食欲不振、易激动、慢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血痰、耳聋等。甲胺具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后,可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炎、重者可因肺水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死亡;极高浓度吸入引起声门痉挛、喉水肿而很快窒息死亡,或致呼吸道灼伤。二甲胺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液态二甲胺接触皮肤可引起坏死,眼睛接触可引起角膜损伤、混浊。三甲胺主要是刺激人的眼、鼻、咽喉和呼吸道。长期接触会感到眼、鼻、咽喉干燥不适。盛瀚解决方案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测定环境空气和固定污染源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氨、甲胺、二甲胺SH和三甲胺,盛瀚色谱推出了相关解决方案。采用盛瀚CIC-D120型离子色谱仪,使用盛瀚SH-CC-3(4.6×250)阳离子色谱柱和甲烷磺酸淋洗液对氨、甲胺、二甲胺、三甲胺检测,能够满足《HJ1076-2019环境空气氨、甲胺、二甲胺和三甲胺的测定离子色谱法》的检测要求。SH-CC-3 型色谱柱是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弱酸型阳离子色谱柱。基质为交联度 55%的苯乙烯-二乙烯苯聚合物,表面接枝羧基。SH-CC-3 型色谱柱可用非抑制或抑制电导法完成常规阳离子分析,可同时分析 6 种常见阳离子:Li+、Na+、NH4+、K+、Mg2+、 Ca2+,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电导分析部分过渡金属阳离子。盛瀚一直致力于研究开发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智能的离子色谱仪,目前CIC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环保、疾控、自来水、质检、水文、地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众多领域,并出口到韩国、印度等34个国家和地区。“保障人类生存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发展”是盛瀚所属集团新光智源集团的企业宗旨,集团一直在为“成为环境生态文明安全管理的推动者”的伟大愿景不懈奋斗,期望我们共同缔造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让环境更美好!
  • 湘仪二十三周年厂庆 | 风雨兼程,与君同行
    今天,湘仪迎来了成立二十三周年的建厂庆典。二十三年的风雨兼程,二十三年的披荆斩棘,湘仪离心机走过了辉煌的历程。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的行业领军企业,这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二十三周年厂庆合影 到今天,湘仪团队已经是一个255人的大家庭了!更值得高兴的是今年又有6名员工跨入了10年优秀员工的行列,湘仪超过十年工龄的优秀员工已有92人,达到了公司总人数的37%。这是湘仪团队极具凝聚力与归属感的象征。 (年轻的新一代湘仪人为六名十年金牌老员工颁奖) (湘仪十年纪念金戒指) 90后的办公室王玲和70后的车间张三平师傅也纷纷为自己在湘仪的十年年华致辞,字里行间,难离对领导的感恩与钦佩;话里话外,不乏对湘仪的热爱与信心。是湘仪始终饱含的人情温度、员工关怀铸就了这一切,他们对湘仪真切而浓烈的感情打动了众人,现场掌声连绵不断。 颁奖典礼结束后,湘仪在厂内安排了丰盛的午餐,全体员工欢聚一堂。厨艺上佳的同事们纷纷撸起衣袖、大展身手。市场部的同事为大家准备上了水果与甜点,纵横于职场的业务经理们一转身份,为众位同事端菜送碗,忙则忙矣,却也不亦乐乎。整个聚餐庆典上,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宴席上,大家纷纷举杯,庆祝湘仪二十三年的辉煌,庆祝与同事一年又一年的并肩相伴。 庆典聚餐 二十三年的风雨兼程,二十三年的奋斗拼搏,湘仪离心机已经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在国外市场也享有良好的声誉。这不仅是公司的荣耀,也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荣耀。 展望未来,湘仪将继续以“专心专业做好离心机”为目标,坚持“顾客至上、科技领先、精工精品,优质高效”的质量方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行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湘仪始终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
  • 传感有情 相约桂林——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p    strong 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 2017年11月7日下午,为期两天的第十三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13th SCCS)进入尾声。闭幕式上,数百位参会代表重聚会场3层银河厅,聆听六位专家的精彩报告。主办方颁发“优秀口头报告奖”及“优秀报展奖”,同时宣布下届化学传感器大会的承办单位。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大会报告环节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left "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852ade74-e251-4816-a83d-539fdb01fbfb.jpg" title=" 卢小泉.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报告题目:功能纳米材料界面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strong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报告人:天津大学 卢小泉教授 /strong /span /p p   重金属离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仅严重污染环境,并且危害人体健康。团队基于可视化传感器设计理念,开发了一系列常见重金属离子可视化检测的策略,如氧化石墨烯负载Au/Fe sub 3 /sub O sub 4 /sub 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 氧化石墨烯负载的Pd纳米颗粒超灵敏度检测汞离子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快速化检测金离子 高选择性、超灵敏度可视化检测三价铬离子等策略。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f5853b8-a8e7-4aff-b9f5-976fdc68b928.jpg" title=" 孙立贤.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功能材料与化学传感器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孙立贤教授 /span /strong /p p   由于低维纳米粒子属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之间的过渡区域,内部原子存在有序-无序结构,因此低维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壳层结构,与体相材料的完全长程有序不同,导致低维纳米材料出现一系列特有的现象和性质。团队以纳米多孔材料如 MOFs、多孔碳为基体,复合金属纳米粒子、导电聚合物等材料,设计制备了新型多功能复合材料,用于传感器的研究,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f33cfcc0-fc27-4d51-a594-72949aea68bd.jpg" title=" 逯乐慧.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有机纳米探针的设计及应用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逯乐慧研究员 /span /strong /p p   黑色素广泛分布在人体的毛发、皮肤、肝脏的器官中,其主要成分为聚多巴胺。聚多巴胺能有效包裹在几乎任何材料的表面,团队利用这一特性,开发了新型聚多巴胺成像纳米探针,成功应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中。此外,团队开发了针对卵巢癌的诊断试剂盒,实现卵巢癌的及时、简便、快速诊断。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4147ef0-d2a6-4419-9c70-4c89e52bd6f8.jpg" title=" 张晓兵.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高性能荧光生物成像探针的研究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湖南大学 张晓兵教授 /span /strong /p p   过去几年团队采用了双敏感团策略、FRET机理以及跨键能量转移机理,构建了一系列比率型探针用于各类目标物的成像研究。如开发一系列双光子及近红外荧光成像探针,提高了成像分辨率及组织成像深度 利用具有分子内质子转移性质的HPQ化合物开发固态发光荧光成像探针,用于蛋白水解酶、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检测及原位成像研究等。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dab9bc85-b5b4-4987-ab9c-3d75b7b1f6b0.jpg" title=" 牛利.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电化学传感及分析仪器设计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牛利研究员 /span /strong /p p   团队针对电化学分析及传感技术方法现存问题,围绕环境分析、生物分析、食品分析等领域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研制开发了多种用于有毒有害气体、水体离子监测、生物检测芯片、食品抗氧化分析等多种具有明显实际应用前景的实用化电化学及光电化学传感器件。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abd5f0ac-74bf-43e5-8f08-9d03827dddba.jpg" title=" 吴海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题目:高阶化学传感与复杂体系精准定量 /span /strong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报告人:湖南大学 吴海龙教授 /span /strong /p p   吴海龙教授以团队相关研究工作为基础,结合三维荧光光谱(EEMs)、LC-DAD、LC-MS等多维多通道传感响应,着重报告化学多维校正策略及其在生命、环境、食品、医学等领域的高效定量分析应用,如人体液样中兴奋剂和抗癌药物及其代谢药物含量、环境废水中有害成分含量等快速定量分析。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255, 0, 0) " strong  闭幕式环节 /strong /span /p p   本次会议共安排口头报告41个,墙报展示146篇。两天的会议中,组委会特别安排报展集中参观讨论时间,邀请专家评委对口头报告和大会墙报评审打分,评选出优秀口头报告奖9名,优秀报展奖17名,现场颁发证书与奖金。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13381ef-c163-4cfa-ad1b-a8685a98a2e2.jpg" title=" IMG_0916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俞汝勤院士、章宗穰先生、沈国励先生颁发大会优秀口头报告奖 /strong /span /p p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pan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fb29e42-730a-4839-b248-72ef9852a0de.jpg" style=" " title=" 三等奖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28d21075-eb36-444b-ad6f-66a0bd577ad9.jpg" style=" " title=" 二等奖_副本.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63d3d9fc-b62e-40dc-b7b0-e96bce67db01.jpg" style=" " title=" 一等奖.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strong 依次颁发大会优秀报展奖(一等级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strong /span /p p   最后,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本次大会纪要,回顾两天学术交流取得的累累硕果。吴海龙教授宣布,下届全国化学传感器学术会议将由大同大学承办,于2019年在美丽大同再次召开。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img src=" 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insimg/bc3283ae-10cc-47f8-a138-ef1ff0a62927.jpg" title=" 吴海龙.jpg" / /p p style=" text-align: center " strong span style=" color: rgb(0, 112, 192) " 化学传感器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大学吴海龙教授宣读纪要 /span /strong /p
  • “十三五”水污染物总量怎么控制?
    专家建议应关注总磷和总氮指标,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深入谋划“十三五”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环境保护部总量司近日在北京召开了“十三五”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基本思路及技术路线专家研讨会。 会议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水污染的主要特征、污染贡献及地区差异,总结了“十一五”、“十二五”以来总量控制实施的经验及问题,探讨了“十三五”污染减排指标目标体系、总量控制范围、总量控制模式、考核方式以及配套保障政策等,为“十三五”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撑。 总量控制指标设定紧盯环境质量问题 截至2014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为2294.6万吨、238.5万吨,“十二五”化学需氧量减排进度已经超额完成,氨氮完成减排目标的98%。从水质来看,全国国控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好于Ⅲ类的比例从2010年的65%,上升到2013年的76%,氨氮浓度好于Ⅲ类的比例从2010年的78%上升到2013年的86%,两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部主任王东认为,经过“十一五”、“十二五”将近10年的总量减排工作强力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两项指标改善卓有成效。 而总磷、总氮两项指标由于并未展开污染物总量控制,2014年,总磷首度超越氨氮,成为全国淡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指标之一(其他两项为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湖泊环境的首要污染指标;2014年,全国近岸海域国控监测点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率分别为31.2%和14.6%,而无机氮的主要来源是陆域污染排放的总氮。 在国务院前不久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到,要选择对水环境质量有突出影响的总氮、总磷等指标,研究纳入流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体系,并明确要求,“十三五”期间,汇入富营养化湖库的河流和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应实施总氮排放控制,总磷控制也提上了日程,将在部分流域、区域开展控制。 “因此,继化学需氧量、氨氮之后,我们也应该关注总磷和总氮指标。”王东表示。 除了总氮和总磷的控制,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也是影响水环境的主要问题。 王东介绍说,到2014年年底,我国已建设了7329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达到1.71亿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到83%。但由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和养殖废水并未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对当地的水质影响较大,尤其是南方水网地区,废水、污水的大量直排和水体流动性差,往往导致水体水质变差、黑臭,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因此,进一步梳理小城镇和乡镇污水处理需求与能力,如何全面治理养殖污染,是眼下污染减排的新课题。”王东表示。 加大重点领域和行业减排力度 轻工行业一直是涉水重点行业,也是用水和排污大户。“十一五”以来,轻工行业对于水污染减排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造纸、印染等重污染行业占全国工业水污染物排放量的1/3。中国轻工业清洁生产中心主任宋云介绍说,轻工行业的废水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10年前的占比70%,下降到目前的占比30%。 对于水污染防治,宋云建议,要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一定要踏踏实实与总量减排结合,核查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宋云表示,对于中小型企业,除了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外,还要提高其清洁生产的水平,结合水环境,用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总量控制落到实处。 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减排空间,中国造纸协会副秘书长钱毅也有同样的认识:“在未来,造纸行业中小型企业和西部地区的小企业在减排方面最有潜力。” 对于“十三五”减排,钱毅表示,在造纸行业的主要思路有三方面,首先是技术减排。他表示,“十三五”期间,西部企业还有比较大的改造和升级空间。其次是结构减排,将进一步调整、淘汰800万吨落后产能。最后是管理减排,要确保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同样是用水和排污大户,在中国印染协会秘书长林琳看来,“十三五”期间,印染行业的工作重点也应该集中在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方面。与钱毅一样,林琳也强调了技术创新的意义,“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注重清洁生产等对于节水、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都有明显作用”。 除了工业企业,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也是“十三五”期间水污染减排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国城镇化率约为55%,城镇人口在6亿~8亿左右,每年市政供水量约为620亿吨,城镇污水排放量大约在500亿吨。 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看来,目前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相比先进国家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点源分散。在我国的城乡接合部,很多地方分散点源量非常大。其次,虽然污水纳入管网,但直接排放情况比较多,就是分流系统溢流的水量较大。 “虽然之前的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成效明显,但排放总量仍然很大。要解决这些问题,可能要付出之前数倍的努力。”王洪臣表示。 不管是工业还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其产生的污泥是专家们关心的重点。 据测算,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干污泥产生量约为650万吨/年,但各地的污泥产生量、处置情况并不清楚。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认为,污泥处置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出路。 “污泥处置问题解决不了,就造成了整个系统的瘫痪。”杭世珺说。对于“十三五”期间的工作,她建议,要先摸清楚污泥的基础数据,同时协调好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必须全面系统地制订污泥防治规划,污泥防治规划要与污水防治规划相衔接。同时,要将工作重点放在工作较差的区域,要注重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对于发展程度不同、水平不一的城市和地区,实行分类指导。 除了工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也不可忽视。据统计,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比约为48%和32%。对于养殖业的污染减排,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董红敏认为,最根本的出路在于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农田利用、达标排放、循环利用、集中处理,如何将养殖业本身的布局与污染防治规划结合起来,是目前要考虑的问题。”董红敏表示。 留足生态基流保障河流健康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加强江河湖库水量调度管理,维持河湖生态用水需求,重点保障枯水期生态基流。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地下水室主任吴文强强调了生态基流与总量控制结合改善水环境质量的技术方法。吴文强介绍说,2010年,我国有大小闸坝8.7万个,水闸约4万多个,水库8万多座,总蓄水量为1851.65亿立方米。 吴文强认为,大型水库的建立是出于生态或防洪目的,对于生态具有调节作用,但一般的水利工程则对河流影响很大。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径流规律,尤其是中小型工程,如果发电就很难保证生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水生态尤其是生态基流就很难保障,多数水利工程对其造成了破坏。 吴文强介绍,我国对于生态基流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2000年以后,在水利工程环评中明确规定要保障生态流量。而对于入河污染物总量控制,通过《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予以明确,都是以水质改善为目标,通过由浓度控制到总量控制进展的过程。 但是,吴文强也认为,目前我国在生态基流的控制方面有很多不足。首先是对流域的整体性考虑不足,其次是对水域和陆域的关系研究也不够。 对于生态基流在“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吴文强提出了3项建议:首先要开展面向河流水生态完整性的河流环境流动评估。其次是开展保证河流生态流动的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第三是要构建一批重点流域水生态调度示范工程,并逐步推向全国流域。来源:中国环境报
  • “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日趋成型
    p   随着《“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出台,相关行业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也进入密集出台期。《经济参考报》记者从科技部官网获悉,今年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委已经公布了25个与科技紧密相关的“十三五”专项规划项目。其中,超半数围绕基础研究、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资源、环境、海洋等民生及高新重点领域进行部署。 /p p   业界专家普遍认为,在构筑国家先发优势方面,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必须完善技术支撑体系以促进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体系的日趋成型,有助于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公共安全等瓶颈。 /p p strong   瞄前沿 构筑国家先发优势 /strong /p p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教育部等13个部委日前联合印发《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形成1家以上销售额突破100亿元的LED照明企业,培育1-2个国际知名品牌,10个左右国内知名品牌 推动OLED照明产品实现一定规模应用 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环境更加规范,为从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国发展为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p p   这是科技领域又一项发展规划。今年以来,仅从科技部口径便已公布了25个与科技相关的“十三五”专项规划,包括《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技术市场发展专项规划》等。其中,17个专项规划与民生和高新技术领域有关。有关医疗健康领域就有3个。 /p p   “我们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赶超引领的步伐。”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此前向记者表示。他透露,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创新将围绕深入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战略,重点布局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 /p p   科技部部长万钢也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采取差异化策略和非对称路径,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任务部署。“重点从六个方面加强‘十三五’科技创新的系统部署和谋划: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万钢表示。 /p p   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李红军博士看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十三五”各个专项规划是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具体的关系。以农业专项规划为例,它是对我国“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科技的详细规划与部署,与科技创新规划具有一致性和衔接性,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p p   “粮食安全是我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比如育种和种业工程,它必将成为今后农业科技领域的重中之重。例如,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包括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在内的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 在2030年需要实施的15个重大项目中,种业自主创新为9个重大工程之首。从单个品种培育到整个种业的创新,体现了国家对自有种业的重视。”在谈到公布的专项规划超半数涉民生、高新重点领域时,李红军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解释时称。 /p p strong   补短板 引创新源头“活水” /strong /p p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原始创新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科技创新的短板。主要表现在,重大原创成果偏少 支撑产业技术创新的应用基础研究薄弱 在引领前沿方向、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面欠缺 基础研究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数量匮乏 基础研究经费稳定性支持机制有待完善等。 /p p   为此,6月8日发布的《“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明确,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强前瞻部署,强化创新源头供给。具体来看,主要加强自由探索研究与学科体系建设、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变革性技术科学研究、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和科研条件建设、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和加强重大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六大举措。 /p p   创新的源头在基础研究,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更是引入“活水”的捷径。为此,《“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要求深化基础研究领域科研人员国际交流,支持和推荐我国科学家到国际学术组织交流和任职,选派优秀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深造。大力引进从事科学前沿探索和交叉研究、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科学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学科领域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创新团队,支持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来华开展科研合作,成立研究中心。 /p p   事实上,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最新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中也明确,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在服务业、制造业和采矿业等领域对外资的限制。与2015版本相比,新增6条,删除7条。新增的鼓励类条目包括智能化紧急医学救援设备、水文监测传感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打印、加氢站、城市停车设施等。 /p p strong   促改革 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strong /p p   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在“十三五”规划中的地位不言自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和保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市场环境。 /p p   作为创新创业培养皿的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平台,在“十三五”规划中也自然成为了热词。“‘十三五’期间我国载体平台建设呈现新格局。全国各类创业孵化载体达到10000家,国家级孵化器超过1500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超过3000家。30%的国家级孵化器建成科技创业孵化链条,专业孵化器超过40%,形成一批特色众创集聚区。”6月29日发布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 /p p   “未来将推进众创空间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许倞说,从金融创新来说,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 从围绕创新链完善服务链而言,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业态,建立统一开放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等。 /p p   另外,我国还将着力打造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引领带动区域创新水平整体跃升。比如,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东中西部具备条件的地方再建设一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带动性强的创新型省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p p   不过,在许倞看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十三五”我国科技创新规划体系中的亮点之一。这不仅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也要全面提升创新治理能力和水平。 /p p /p
  • “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新建70个重点实验室
    11月29日,教育部科技司发布《关于征集“十三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指南的通知》。  通知中显示,新增布局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加强学科交叉和薄弱领域布局,促进实验室结构、领域、区域布局优化。  同时,通知中也指出,“十三五”择优新建数量为70个左右。原则上不与国家和教育部已有布局重复、雷同。  具体如下:关于征集“十三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点建设指南的通知  教技司〔2016〕4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央管学校:  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能力,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发展,经研究,拟在“十三五”期间,布局建设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现就重点建设指南征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工作考虑  1.新增布局重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注重与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的衔接,加强学科交叉和薄弱领域布局,促进实验室结构、领域、区域布局优化。  2.“十三五”择优新建数量为70个左右。原则上不与国家和教育部已有布局重复、雷同。  3.重点建设指南遴选工作将在教育部科技委相关学部初选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议后按程序确定。  4.对列入重点建设指南的实验室,将在“十三五”期间分批进行建设。  二、工作安排  1.请根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教技〔2015〕3号),结合总体工作考虑予以推荐(不局限于本校优势)。  2.央管高校每校可凝练提出不多于3项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 有关省(区、市)可结合以上要求和地方高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练提出不多于3项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  3.请按照附件格式,将推荐的重点建设指南建议于2016年12月31日前行文报送我司基础处(一式一份,同时发送电子版)。  特此通知。  联系人:科技司基础处,邵海涛,010-66096301  电子邮件:kjsjcc@moe.edu.cn  邮政编码:100816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教育部科技司  附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指南建议(格式)  教育部科技司  2016年11月29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