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咪达那新

仪器信息网咪达那新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咪达那新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咪达那新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咪达那新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咪达那新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咪达那新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咪达那新相关的解决方案。

咪达那新相关的论坛

  • 纳米生物:创新在起跑线

    ——国家863计划纳米生物技术主题专家张阳德教授访谈录编者按:岁末年初,我国纳米生物领域出现了几件大事:2007年12月31日,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在深圳宣告成立。工程院院士何继善、科学院院士姚开泰等全国近百名专家参加。2008年2月,中国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委员大会,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院长张阳德教授,选举为首届主任委员。大会选举了中国工程院陈志南院士、中国科学院曾益新、魏于全、姚开泰院士、江雷教授5位专家为副主任委员。郭应禄院士等35名业内专家为常务委员。这个汇集我国纳米生物领域的医学、化学、微电子、精密机械加工的专家组成的强大团队,将整合科技界、产业界纳米生物技术的资源,开展国家“863计划”纳米生物技术研究的攻关和实施。为此,我们邀请张阳德教授阐述了我国开发纳米生物技术尤其是在医学应用的战略和关键问题。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记者:科学的交叉与融合,产生了一些新兴的领域。其中纳米生物技术与医用材料,就属于这样的领域。作为国家863计划纳米生物技术的主题专家,你如何看待当今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现状?张阳德:即使你比刘翔跑得还要快,你也得与对手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我们在现代科技与产业的一些方面,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并不是我们跑得不够快,而是因为没能站在同一个起点。纳米生物技术是纳米科技与当代生物医学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是当代生物技术的前沿和热点。尤其在医药卫生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产业化前景。当今国际,由纳米药物载体,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临床检测诊疗手段引发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据预测,到2010年,纳米生物技术对美国GDP的贡献将达到万亿美元,在日本的市场规模也将达到30万亿日元。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市场前景更加不可限量。纳米生物技术在医学临床应用,将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高技术领域,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记者:目前这一领域中各国的竞争趋势如何?张阳德: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抢占战略制高点,向来是发达国家发展战略高技术的一个原则。从2000年开始的美国国家纳米技术行动计划,将纳米生物医疗列为突破重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2001年专门组织了“纳米科技与生物医学”的研讨会,提出了“纳米科技将导致新的生物学和生物工程”的结论。美国NIH在2002年度科研项目计划中,超过50%%的经费是针对生物反恐怖的,其中多数项目的完成希望借助纳米科学技术。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IC)的计划是希望借助纳米科学技术,主要包括纳米颗粒材料技术以及纳米传感器技术,形成一些新的、针对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欧盟2002年正式推出了第6框架计划(2002~2006年),旨在将科学发展的成果转化为产业界的实际竞争优势。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重点包括先进的药物传递方式、具有生物实体的纳米电子学、生物实体的界面、生物实体的电子探测、生物分子或复合物的处理操纵和探测。

  • 【转帖】新的挑战:纳米技术与环境

    最近出版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展望(GEO)2007年度报告 - The GEO Year Book 2007 - 以篇名“新的挑战: 纳米技术与环境”概括介绍了纳米技术对改善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及不利影响,并主张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工业界、非政府组织、科学家等通力合作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这份报告不仅总结了纳米技术对环境检测、降低污染排放、节约能源、能源生产和效率转换等带来的促进作用,而且概要论述了纳米技术给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圈及人类等带来的潜在危险和不利影响等。报告认为纳米产品已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有必要认真研究纳米技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并制定相关纳米产品的风险评价标准等。 全球环境展望(GEO)2007年度报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出版的的第四个同类年度报告,前三个报告分别在2003、2004及2005年出版。这个系列报告的主题是:全球环境变化,它是由UNEP联合世界各地的专家合作完成的。详细介绍可参阅览下面的PDF文档:[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42525]新的挑战:纳米技术与环境[/url]

  • 纳米表征技术的新突破

    纳米表征技术的新突破 在“纳米”技术愈来愈广泛地开发应用的同时,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微小的“纳米”是用何种科学手段检测的?北京科技大学方克明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出了一种新的方法———  “纳米”这个名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家知道“纳米”是一个非常微小的长度单位。具体地说,一纳米约一根头发粗细的万分之一。纳米技术应用到传统产品中,会极大地改善产品的性能。例如,碳纳米管是由一层或若干层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管状“纤维”,直径只有几到几十纳米。比重只有钢的六分之一,而强度却是钢的100倍。如果把碳纳米管制成绳索,是从月球上挂到地球表面而惟一不被自身重量所拉断的绳索。  在“纳米”技术愈来愈广泛地开发应用的同时,人们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微小的“纳米”是用何种科学手段检测的?据了解,目前我国用来检测纳米的纳米表征技术正日趋成熟并取得了新的突破。  记者日前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博士生导师方克明教授经过20多年的研究,在纳米表征技术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探索出了用透射电镜或高分辨电镜对纳米材料进行表征的新方法。该技术采用金属包埋法可以从纳米材料中切取纳米尺度的薄膜,然后用透射电镜或高分辨电镜研究纳米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微观结构。该技术的成功为我国纳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它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并取得了国家专利,目前在国内外处于该领域的领先水平。  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颗粒及其以纳米颗粒为基础的材料;纳米纤维及其含有纳米纤维的材料;纳米界面及其含有纳米界面的材料。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研究纳米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对认识纳米材料的特性,推动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透射电镜是研究材料的重要仪器之一,在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及开发应用中也不例外。但是用透射电镜研究材料微观结构时,试样必须是透射电镜电子束可以穿透的纳米厚度的薄膜。单体的纳米颗粒或纳米纤维一般是透射电镜电子束可以直接穿透的。研究者通常把试样直接放在微栅上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但是由于纳米颗粒或纳米纤维容易团聚,因此,用这种方法常常得不到理想的结果,有些研究内容也难以实施。比如∶纳米颗粒的表面改性的研究,纳米纤维的横切面研究都比较困难,研究界面问题则有更大的难度。因此,纳米材料的透射电镜研究,其样品制备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对此,方克明教授进行了研究,探索了一种比较适用的制样方法。该方法可以从纳米颗粒或微米颗粒中直接切取可以进行透射电镜研究的薄膜,对进行纳米纤维横切面观察或纳米界面观察的制样也有很高的效率。  这一技术的特点是从纳米或微米尺度的试样中直接切取可供透射电镜或高分辨电镜研究的薄膜。试样可以为简单颗粒或表面改性后的包覆颗粒,对于纤维状试样,既可以切取横切面薄膜也可以切取纵切面薄膜。对含有界面的试样或纳米多层膜,该技术可以制备研究界面结构的透射电镜试样。技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不损伤试样的原始组织。制膜过程中不使用高温,不接触酸碱,必要时也可以不接触水或水溶液。  目前上述技术已应用于多项课题研究,如:沸石颗粒中半导体纳米团簇组装过程的研究;纳米碳纤维微观结构的高分辨电镜研究;纳米颗粒微观结构与尺寸的表征;多层膜层间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粉体颗粒表面改性的研究;电容钽粉颗粒渗氧层及介质膜的研究;铸铁中各种石墨微观结构的研究等。  该技术在全国已经获得了广泛应用,为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上百个新材料科研课题组和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我国高新材料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纳米表征技术是高新材料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交叉融合的技术。对我国高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希望这项新技术能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在全国更广泛地推广应用,以加速我国高新材料研究的进程,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原创大赛】小创新全面解决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检测问题

    小创新全面解决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检测问题 梅正富6月17日物控部报检了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样品,检测员按原材料检测方法进行溶样工作,按要求称新样品后,加了1+1的硝酸和盐酸各20mL,加热溶解1个多小时观察溶液呈浑浊状态,这种现象表明显示溶解不完全,按操作方法又加了1+1的硝酸和盐酸各20mL,又加热溶解1个多小时再观察溶液还呈浑浊状态,仔细观察没有继续溶解的迹象,这意味着不可能完全溶解,原用这种方法将无法把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溶解好。这意味着不能按原检测方法进行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正常检测工作。检测员报告后,根据现场观察分析,针对这种情况,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表明,做出判定:是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硝酸盐酸混合后酸度降低一倍,最大才7.5N,溶解能力明显不够,另一方面因纳米材料本身的颗粒就很小,纳米氢氧化铝颗粒D50只有30纳米左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很容易团聚,形成溶胶保护,会引起自动阻止反应继续发生,针对此种状况,运用化学分析专业理论知识,要加快反应速度,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1.加大反应压力,对于液体和固体来说作用是很微小的,2.加高反应温度,3.加大参加反应物的浓度。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硝酸沸点是122 ℃,盐酸沸点是110 ℃,用硝酸和盐酸的混合物酸度和反应温度是不可能增大的,酸度最大的首先是磷酸可达到45N,沸点是213℃,另有很强的络合能力,其次是硫酸可达到36N,沸点是338℃,另有很强的脱水性。为了达到高效快速溶解新样品,称样量不变,于低浓度低沸点的酸改变用高浓度高沸点的酸,选用了5 mL 分析纯磷酸和1 mL分析纯硫酸混合后进行加热溶解,进行双管齐下,一方面增加反应温度,另一方面增加反应物质浓度(酸度),煮沸后不到10分钟就全部溶解,冷却后进行定容,再按容量法进行滴定,测定出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含量和其他检测结果。小创新解决检测工作中的大问题。省时间,省药品,省人工。经新溶样方法溶样后,检测样品结果稳定,不存其他干扰问题,效果很好,为广州融达电源材料有限公司解决了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检测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拓展了检测中心又一项新项目纳米氢氧化铝检测渠道,提升检测中心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从而解决了新检测项目的又一个新检测问题。又一新方法填补了广州融达电源材料有限公司检测空白。检测新材料纳米氢氧化铝达到公司检测要求。总之,只要积极想办法,动脑筋,方法总比问题多。任何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 【分享】纳米技术居首的25大环境污染!

    据美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以英国剑桥大学动物学家威廉萨瑟兰为主的30名科学家列举了未来25大环境威胁,值得关注。其中最危险的隐患包括:人造生命和生物模拟仿生机器人,它们可能成为未来新的入侵物种,影响生态系统;对生物燃料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可能造成动物栖息地减少;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火灾和极端天气事件频繁爆发等因素,将导致野生动植物灭绝;海洋“施肥(加入铁屑)”以及部署阳光防护镜的实验等因素以及有毒的纳米材料也存在环境隐患。萨瑟兰表示,他们集体行动是为了让研究人员在这些因素成为政治和社会问题之前,能有机会来评估环境威胁。参与这项研究的马特沃克表示,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警惕。他们的论文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英国生态学学会的《应用生态学杂志》(Jouranl of Applied Ecology)上。科学先于政策这项研究最初的灵感来源于对转基因农作物和生物燃料的争论。科学家们认为,生物燃料会增加食物价格,危及食物安全,欧盟因为草率地支持生物燃料而备受批评。萨瑟兰表示,未来生物燃料的供应正在成为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彻底的环境评估还得实行。有些威胁可能更加不可预测,比如仿生机器人和人造微生物。如果这些人工智能释放到野外,将是未来新的入侵物种。海岸和沿海发电站的大量增加,或许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一个办法,但萨瑟兰小组表示,这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他们还呼吁对“人造病毒对环境的潜在威胁”进行研究。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控制红狐入侵的新方法:用病毒感染并杀死它们,目前这种病毒还没有释放到野外狐群中。萨瑟兰说:“如果病毒在目标之外的生物身上传播怎么办?它会否也会杀死其它的狐狸?这种病毒能互相结合,感染其它物种吗?”萨瑟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国,且时间为未来45年,但他的结论同样适用于世界其它地区。他正在召集2008年9月举行的类似研讨会,以讨论全球问题。以下是萨瑟兰小组指明的未来25大环境威胁:1.纳米技术2.可能成为未来新入侵物种的人造生命和仿生机器人3. 由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开发的病原体所导致的非故意后果4. 新奇病原体所产生的直接后果5. 控制新奇病原体所造成的影响6. 由气候变化促成非本土物种的繁衍7. 大规模的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恢复工作8. 应对气候变化所导致的物种种类变化9. 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10.以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对地球所进行的地理工程技术改造11. 所采纳的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含意12. 增加的火灾威胁13. 对生物燃料和生物量的加大需求14. 食物需求的步步变化引发耕地不够的紧迫感15. 海洋酸化16.大陆架冷水海洋栖息地的减少17. 海岸和沿海发电站的大量增加18. 极端高水位海岸事件19.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和潮间带栖息地的丧失20. 淡水流的戏剧性变化21. 自然保护政策和行动不能与环境变化同步22. 网络和新的电子技术将人和环境信息连接起来23. 与环境作战的能力下降24. 保护政策制定时所采纳的货币价值是关键因素25. 因察觉到人类健康威胁而导致公众对抗野生动物作者:元元 来源:搜狐科学

  • 纳米技术及应用

    信息产业科技、生物科技和纳米技术是现在世界上前沿科学领域的三大主要方向。 纳米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它是一米的十亿分之一。纳米材料就是在纳米量级范围内调控物质结构研制而成的新材料。纳米技术就是 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通过操纵原子、分子、原子团和分子团,使 其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物质的技术。其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分子的变化,使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新颖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因为纳米材料的粒度非常微小,一般的显微镜是不能观察到的,所以纳米技术是在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之后,才出现以0.1至100纳米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可能改变几乎所有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飞跃, 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纳米技术也是信息和生命科学技术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共同基础,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人曾经预言说,七十年代搞微米技术的国 家,现在已成为发达国家;现在从事纳米技术研究的国家,将是二 十一世纪的先进国家。 纳米材料粒度非常微小,具有良好的表面效应,一克纳米材料的表 面积达到几百平方米,因此用纳米材料制成的产品,其强度、柔韧 度、延展性都十分优越,就象一种有成千上万对脚的毛毛虫,当它 吸附在光滑的玻璃面上时,由于接触面积大,12级台风也吹不掉 它。因此,在化纤中加入少量的金属纳米颗粒,就可摆脱磨擦引起的静电现象;在食品中采用纳米技术,可提高肠胃的吸收功能;在 涂料中运用纳米技术,可使外墙涂料的耐洗刷性从一千多次提高到一万多次,老化时间延长两倍多;许多化妆品因为加入纳米微粒, 而具备防紫外线功能;利用纳米技术可生产出色彩鲜艳、抗折性极 高的彩色轮胎;利用纳米粉末,可使废水变清。另外,纳米在医药 保健、计算机、化学和航天等领域都会引起新的、技术性革命。 作为纳米技术重要方面的碳纳米管,是1991年被人类发现的。它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碳管,管的直径一般为几个纳米到几十纳米,管壁厚度仅几个纳米,象铁丝网卷成的空心圆柱状的“笼形 管”。5万个“笼形管”排列起来,才有人的一根头发丝那么宽,长度和直径比非常高的纤维小。作为石墨、金刚石等碳晶体家族的新成员,碳纳米管的韧性很高,导电性极强,场发射性能优良,兼具 金属性和半导体性。其强度比钢高100倍,比重只有钢的1/6,称之 为未来的超级纤维,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的用途十分诱 人。它可制成极好的微细探针和导线、加强材料及储氢材料。它使壁挂电视成为可能,并在将来可替代硅芯片。纳米芯片体积更小、 容量更大、重量更轻,将在纳米电子学中扮演极重要角色,并引发计算机行业的革命。不久前我国研制出的碳纳米管显示器样本,不但体积小,重量轻,而且显示质量好,从-45℃~80℃皆能正常工 作,而耗电只有现在的显示器的1%。 另外,作为纳米技术的应用之一,在我国西安已研制出的“纳米服 装”,不仅能阻隔95%以上的紫外线,还能阻隔同量的电磁波,且无毒、无刺激,不受洗涤、着色、磨损的影响,能有效地保护人体皮 肤不受辐射的影响。还有小鸭集团研制出的纳米洗衣机,就是利用 纳米抗菌材料研制出的自我清洁的洗衣机。它能够有效地抑制细菌 滋生,无论使用多长时间,都能够保持“净水洗涤”的状态。 目前,纳米技术在电线电缆中的应用已在开始。有人曾设想,能否运用纳米技术来提高绝缘材料的性能,从而提高电缆的绝缘、耐热 和抗老化等性能,减少电缆的外径,减轻电缆的重量。另外能否利 用碳纳米管的韧性高、导电性强的特点,制成超细电磁线,使微型 电机的体积象米粒那样大,甚至更小。 现在“纳米热”已遍及全球,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日本到欧洲,各国都把它作为重要的未来发展战略。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发表过 一篇关于前沿科学技术的前瞻性的讲话,提出了美国今后要大力发 展纳米技术。美国已于2000年10月1日启动“国家纳米计划”,投资1997年的1.16亿美元增加到4.97亿美元。目前全球纳米技术的年 产值已达到500亿美元,预计到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14400亿美 元。我国已建立了10多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以此为基础的企业已达100多家。预计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它将远远超过计算机工业,并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心。纳米技术导致的微形化趋势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从而引起二十一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

  •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

    miRNA的作用机制及功能研究进展王娟(德州学院生物系,山东德州 253023)摘要 microRNA (miRNA)是内源性的大小在20-25nt的一类非编码RNAs,具有调节基因表达活性的功能,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并在进化中保守。miRNA的广泛存在与进化上的保守性,暗示它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必不可少的调节作用,他们参与动植物生长发育、细胞分化、细胞增殖与调亡、激素分泌、肿瘤形成等各种过程。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来在miRNA的特征、生物发生、作用机制及功能意义上的研究进展。miRNA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功能上,可能都远远超过目前的发现,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生物体的各种生理病理机制的理解,并最终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关键词 siRNA; microRNA; piRNA; 微处理器; 核糖核酸内切酶Ⅲ; 基因调控; 生长发育; 肿瘤治疗前言2006年,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 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再次将人们的注意力拉到siRNA这样一种小分子RNA上。小分子RNA包括一个大家族,并在真核生物中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目前已经有至少两种小分子RNA被描述:来源于发夹状前体的miRNAs (microRNAs)和由长的dsRNAs加工而来的siRNAs (small interfering RNAs)。研究发现,miRNA与siRNA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二者的区别将在以下文中进行论述。最近又有文章报道了一种新的小分子RNA的发现——piRNAs (piwi-interacting RNAs),他们特异地在小鼠的生精细胞中大量表达。这些RNAs比以前发现的大多数小RNAs较大,约26–31nt(nucleotides),并与Argonaute蛋白家族的Piwi亚枝(Piwi-subclade)成员相联系。 Argonaute 蛋白大约100KD,具有PAZ (Piwi Argonaut and Zwille)和PIWI结构域。一种小RNA分子引导Argonaute蛋白识别靶分子并介导基因沉默。Argonaute家族被分为Ago和Piwi两个亚枝。一般,Ago成员广泛存在并与miRNAs 和siRNAs有关,而Piwi成员则限制在种系细胞和干细胞中表达。 克隆的piRNAs 在染色体中表现出极不均匀的分布,大多数piRNAs簇集于染色体中相对较小的基因座位,大小约1 kb到100 kb包含10–4500个小RNAs。尽管目前对这些RNAs的生物发生和功能还不清楚,但这些发现为小RNA生物学和种系细胞生物学增加了新的内容。本文将重点论述miRNA的最新研究进展,miRNA自被发现,迅速成为近几年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它的研究将会对转录后基因调节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mi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nt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miRNA,由具有发夹结构的约70-90个碱基大小的单链RNA前体(pre-miRNA)加工而来,能够和互补或部分互补的靶mRNA的3'末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alregion,3′UTR)结合,使mRNA降解或介导其翻译抑制。miRNA家族的成员是在研究秀丽线虫的发育转变过程中作为小分子短暂RNA(stRNA)被发现的。研究发现,miRNA是stRNA中的一个大家族,并且在线虫、果蝇、植物、哺乳动物、甚至病毒中均有发现。这类小RNA在表达上具有组织和时间的特异性,是调节其他功能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分子,在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miRNA的发现及命名早在1993年Lee等利用遗传分析的方法已经在线虫中发现一个22nt的小分子非编码RNA:lin-4。Lee等注意到,lin-4或lin-14突变后造成线虫发育差时表型(heterochronic phenotype),在线虫发育早期起作用的lin-4基因的突变使线虫中应该在早期出现的发育事件延迟发生,而lin-14基因的缺失突变却造成了完全相反的结果。后来证明,这种lin-4基因编码的约22个核苷酸的单链RNA通过不完全互补的方式结合到靶mRNA(target mRNA)lin-14的3'末端非翻译区(3′untranslationalregion,3′UTR),短暂下调lin-14蛋白的水平,促使线虫从L1期向L2期的过渡,但并不影响mRNA的水平。2000年Reinhart等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具有转录后调节功能的小分子RNA:let-7。第二个miRNA let-7的发现掀起了寻找miRNA的热潮,拟南芥、线虫、果蝇、小鼠、以及人类等各种生物及病毒中都相继有miRNA的报道,且主要以模式生物为主。miRNA种类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预示着它在生物界中具有更广泛的功能。miRNA的命名,除最早发现的几种miRNA(如:lin-4 和let-7等)以外,其他发现的都用“miR-#”来表示,“#”为阿拉伯数字(如miR-1,miR-2),对应的基因也用这三个字母后缀加数字命名,具体根据不同物种的命名习惯采用连字符、斜体或大写(如线虫和果蝇中的mir-1,水稻和拟南芥中的MIR-156)。

  • DNA-生物芯片

    传统的硅基芯片是建立在微纳米加工技术基础之上的,现在让我们看看DNA芯片是怎样的技术模式。本附件是英文原文,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看看,科普一下![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21075]DNA芯片技术[/url]

  • 【转帖】microRNA参与I型干扰素产生调控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血液》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分子风湿病学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协同调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I型干扰素的产生。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以T细胞功能缺陷和B细胞过度活化及多种自身抗体产生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有的研究表明,I型干扰素的过度产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直接作用于T细胞和B细胞,促进自身免疫反应。因此,如何能够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的产生,对于该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microRNA作为一种非编码RNA分子,被证明在免疫调节的各个方面均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沈南教授的指导下,整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的基础研究力量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的临床优势,周海波和黄新芳等深入研究了microRNA 在I型干扰素主要产生细胞——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中的调控作用。  该研究发现,pDC激活后伴随着大量I型干扰素的产生,miR-155*和miR-155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被显著诱导。MiR-155*主要在早期被诱导,而miR-155则主要在刺激的后期被诱导。进一步研究表明,miR-155*通过靶向IRAKM,促进I型干扰素的产生,而miR-155通过靶向TAB2,抑制I型干扰素的产生。这些结果表明,它们在pDC活化的不同阶段协同发挥作用。此外,通过对miR-155和miR-155*产生机制的研究,发现pDC自身分泌的I型干扰素以及被激活的KHSRP蛋白可以在转录后水平反向调控miR-155和miR-155*的产生,这一结果解释了来自于同一前体的miR-155*和miR-155却能在不同的时间点被诱导的原因。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来自于同一前体microRNA和microRNA*的产生,在同一刺激过程中可以被精确调控,从而使它们能够协同调控这一过程,而且阐明了新的有效调控I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潜在靶点。  该项工作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的经费支持。

  • 纳米氧化锌的基本信息介绍

    [font=&][size=18px]纳米氧化锌(ZnO)具备常规块体材料所不具备的光、电、磁、热、敏感等性能,产品活性高,具有抗红外、紫外和杀菌的功能,已被广泛应用于防晒型化妆品,抗菌防臭和抗紫外线的新型功能纤维、自洁抗菌玻璃、陶瓷、防红外与紫外的屏蔽材料、卫生洁具和污水处理等产品中。氧化锌是橡胶和轮胎工业必不可少的添加剂,也用作天然橡胶、合成橡胶及胶乳的硫化活性剂和补强剂以及着色剂。纳米氧化锌用于橡胶中可以充分发挥硫化促进作用,提高橡胶的性能,其用量仅为普通氧化锌的30%——50%。[/size][/font]

  • 纳米材料综述

    1,概述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直径的八万分之一。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一世纪最具有前途的材料”,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成为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和战略制高点。材料的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质,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决定它具有一些特异性质,从而纳米材料具有常规材料没有的性质,从而使纳米材料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在化工,工程材料,信息,生物医学,军事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现在纳米技术尚在初期阶段,但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都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未来纳米材料必定大显身手。纳米科技是研究结构尺度在1(0.1)~100nm范围内材料体系的运动规律,相互作用及实际应用的科学技术。其基本内涵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原子,分子创造新的物质。纳米技术在材料学,生物学,电子学,化学,物理学,测量学,力学的若干领域得到应用。纳米技术是许多基础理论,专业工程理论与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以物理学,化学的微观理论为基础,以现代高精密检测仪器和先进的分析技术为手段。美国IBM首席科学家曾经说到:“正像微电子技术产生了信息革命一样,纳米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的核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指出:“纳米左右和纳米以下的结构将是下一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会是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引发21世纪的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纳米技术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重点发展项目。本文将从纳米材料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应用三方面加以主要叙述。2,定义 纳米材料是指特征尺寸在纳米数量级(1~100nm)的极细颗粒组成的固体材料。广义上讲,纳米材料指三维空间尺寸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的材料。发展历史纳米材料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5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_在一次名为“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演讲中提到的。他构想人类可以使用宏观上的机器制造比其体积小的机器,进而制造更小的机器,这样一步步缩小生产装置,逐步达到分子尺度,到最后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排列原子,制造产品。尽管当时的科学界抱以普遍的怀疑态度,但不久之后,他的理念得以证实, 1980年H·Gleiter教授在一次穿越澳大利亚的沙漠旅行时引发的构想,他不同于当时的常规想法,即具有完整空间点阵结构的实体即晶体视为主体,而将空间点阵中的空位,置换原子,间隙原子,相界,位错和晶界视为晶体材料中的缺陷。他将“缺陷”视为主体,制造出一种晶界占有极大体积比的材料。1984年,他领导的研究组用惰性气体凝聚法制备了具有具有清洁表面的黑色纳米金属粉末粒子,并以它为结构单元制成了纳米块体材料。 1987年美国国家实验室的西格尔(Siegel)等人使用气相冷凝法制备纳米陶瓷材料TiO2,并观察到纳米材料在室温和低温下具有良好的韧性。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国际第一届纳米科技学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世,表明了纳米材料科学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学科。1994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MRS秋季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纳米材料工程。是纳米材料的新领域,是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纳米合成,纳米添加发展新型的纳米材料,并通过纳米添加对传统材料进行改性,扩大纳米材料的应用范围,开始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行的局面。纳米材料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之前)主要是在实验室探索,用各种手段制造各种材料纳米颗粒粉体,合成块体,研究表征方法,探索纳米材料的性能。第二阶段(1990~1994年)。人们

  • 生物芯片入门:基因表达谱芯片实验操作

    待检测样品制备生物样品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生物分子混合体,除少数特殊样品外,一般不能直接与芯片反应,必须将样品进行生物处理。从血液或活组织中获取的DNA/mRNA样品在标记成为探针以前必须扩增以提高阅读灵敏度,但这一过程操作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在一个癌细胞中有成千上万个正常基因的干扰,杂合癌基因的检测和对它的高效、特异地扩增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一般溶液中PCR扩增时,靶片段太少且不易被凝胶分离,故存在其它不同的DNA片段与其竞争引物的情况。美国Mosaic Technology公司发展了一种固相PCR系统。此系统包含两套引物,每套都可以从靶基因两头延伸。当引物和DNA样品及PCR试剂相混时,如果样品包含靶序列,DNA就从引物两头开始合成,并在引物之间形成双链DNA环或“桥”。由于上述反应在固相中产生,因而避免了引物竞争现象,并可减少残留物污染和重复引发。根据样品来源、基因含量、检测方法和分析目的不同,采用的基因分离、扩增及标记方法各异。为了获得基因的杂交信号必须对目的基因进行标记。标记方法有荧光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等。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荧光标记方法与传统方法如体外转录、PCR、逆转录等原理上并无多大差异,只是采用的荧光素种类更多,这可以满足不同来源样品的平行分析。样品制备的常用试剂:对于检测表达的芯片,样品制备通常涉及mRNA的纯化,cDNA的合成,体外转录或者PCR,标记等步骤。而对于SNP或者突变检测,则往往涉及Genomic DNA纯化和PCR标记等步骤。1. RNA纯化:从样品中分离纯化高质量的RNA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由于RNA样品中的DNA碎片会影响后继的PCR反应,所以要彻底除去样品中的DNA。通常用mRNA纯化的方法可以除去DNA片断,或者用RNase-Free的DNase处理RNA样品。在这里我们介绍一些常用的RNA纯化试剂盒,特别是由Affymetrix公司推荐的QIAGEN RNA纯化系列。* RNeasy Protect Kit:一旦生物样品被收集分离,它的RNA会立刻变得非常不稳定,极易被降解。由于特异及非特异的RNA降解,或者由于应激反应产生新的RNA都会引起RNA状态的改变。对于生物芯片、基因表达矩阵分析(Array Analysis)、定量RT-PCR等实验来说,采样后立即稳定样品里的RNA以保存当时RNA的表达状态,是精确/定量研究基因表达分析的重要前提。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往往需要将液氮或者干冰带到采样现场,采样后立即抽提RNA或者运回实验室保存。对于实验者来说非常不方便。著名的QIAGEN公司最近新推出一种RNA抽提试剂:RNeasy Protect Kit,提供一整套RNA保护和分离试剂,从样品的制备到RNA的抽提,只需一个试剂盒即可解决所有问题。保证样品的表达信息不受破坏,确保得到可信的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试剂盒里提供一种RNAlater RNA Stabilization Reagent,只要在采样后立即将新鲜样品浸入这种液体试剂,RNA保护剂可以迅速渗透到组织或其他生物样本中,稳定并保护RNA完整而不被降解,确保下游分析得到的数据真实反应样品的表达信息。保存在RNAlater中的样品RNA可以在37度下稳定保存1天,或者在18~25度保存7天,2~8度稳定4周,或者在-20度永久保存。这种技术为在不同温度下采样,运输和保存样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特别适用于各种动物组织、培养细胞、细菌、白细胞,但必须说明的是它不适用于全血或体液中RNA的保存。RNAlater的用法非常简单,只要在采样后立即将样品完全浸入适量(10ul/1mg组织)的RNAlater中即可。取样的动作要尽量快速利索,组织样品的大小以不超过0.5公分厚为宜,对于一些小的组织如小鼠的脾、肾等器官则可以整个取出浸入溶液中,较大的则应切开为厚度小于0.5公分的小块,以确保RNAlater 能迅速扩散渗透入组织块中的所有细胞中。采样的容器应该足够大以容纳10倍于组织重量的溶液,避免组织块挤在一起,同时建议将溶液加满容器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组织块露出液面。注意本试剂只适用于新鲜样品,对于冷藏和包埋的样品直接抽提RNA即可。另外对于RNA已经降解的样品,RNAlater只能保护剩下的样品RNA,不能修复已破坏的RNA。保存后的样品可以直接用于RNA或者mRNA的抽提。RNAlater不会影响组织块的结构,可以在室温下切出适量的组织块用于称量和抽提RNA,剩下的部分可用于继续保存样品。-20度冻存的样品可以取出在室温下进行称量等操作而无需干冰。在-20度冻存的样品反复冻融20次RNA依然保持完好无损。RNAlater处理的样品比新鲜组织稍微硬一点,但不会影响匀浆过程。取出适量的样品即可开始加RLT缓冲液进行匀浆化。和传统的RNeasy Kit一样,RNeasy Protect Kits采用QIAGEN著名的硅胶膜纯化柱技术,迅速特异地吸附样品裂解液中的RNA,无需酚氯仿抽提,不用乙醇沉淀或LiCl沉淀,也不用CsCl超离,只要洗脱即可得到纯的RNA。通常情况下RNeasy的纯化技术足以除去绝大部分的DNA,而无需额外进行DNaes处理,但是对于一些对痕量DNA非常敏感的实验,用RNase-Free DNase Set(QIAGEN cat.no. 79254)可以直接在纯化柱上消化DNA残留,在随后的洗涤步骤中除去DNase,最后洗脱得到不含DNA的纯RNA。试剂盒具有以下优点:●迅速稳定并保护RNA,确保基因完整、基因表达信息可靠。   ●由于RNA Stabilization试剂,您可以放心地在室温下操作,方便、安全——无须液氮和干冰。   ●确保RNA不受降解——即使多次冻溶也不受影响。   ●简单、快速和可靠RNA分离——使用于所有下游分析的即用型RNA。货号 品名(规格) 价格(RMB)74124 RNeasy Protect Mini Kit(50) 3181.00  75152 RNeasy Protect Midi Kit(10) 1313.00  75182 RNeasy Protect Maxi Kit(12) 4140.00  76104 RNAlater RNA Stabilizationeagent 682.00http://www.biomart.cn/upload/asset/2008/07/28/1216791379.gif

  • 纳米科学的介绍

    [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font=微软雅黑]纳米科学是[/font]80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的新的前沿科研领域,199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并正式创办的《纳米技术》杂志,标志着纳米科学的诞生。[/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font=微软雅黑]纳米科学是指研究在[/font]0.1nm~100nm尺寸范围内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功能的科学,它包括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和纳米机械学等新兴学科。[/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而纳米科技是指一种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物质的科学技术,它以纳米科学为基础,进行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新工艺的方法。在这里纳米不仅是一个空间尺度概念,而且表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即生产过程越来越精细。[/size][/font][font=微软雅黑][size=10.5000pt]人类通过在原子、分子和超分子水平上控制了纳米结构来发现纳米材料的奇异特性,以及学会有效地利用这些特性,使得人类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在纳米尺度上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的排布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最终能够仿照自然界生态中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也是纳米科技的最终目的,换句话说,我们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而研究纳米物质的。[/size][/font]

  • 【技术@创新】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模拟酶

    [font=黑体]简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研究小组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一文,日前在9月份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该刊物同时配发的评论文章《氧化铁纳米颗粒:蕴藏的功能》[/font]我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阎锡蕴研究小组的《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一文,日前在9月份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发表。该刊物同时配发的评论文章《氧化铁纳米颗粒:蕴藏的功能》称:“阎锡蕴、柯沙和同事们首次发现氧化铁纳米颗粒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并提出了氧化铁纳米颗粒模拟酶的概念。这一发现不仅为惰性金属材料在纳米尺度具有催化活性的学说提供了新的论据,而且拓展了磁性纳米颗粒的应用。虽然如何在生物技术和医疗领域更好地利用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还有待探索,但氧化铁纳米颗粒催化活性的发现,无疑将使人们对此产生更多的关注。” 据评论文章介绍,在纳米医学研究中,氧化铁纳米颗粒作为一种理想材料,可用于疾病诊断、控制药物释放和体内分子成像。氧化铁纳米颗粒通常用于分离和纯化蛋白质、DNA、病毒和细胞。这主要利用氧化铁纳米颗粒的磁性,如果将其表面连接抗体—— 一种能够特异识别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它便具有靶向识别和磁性分离的双重功能。在医学应用中,传统的检测方法是将纳米颗粒的磁分离作用与酶标记的抗体免疫反应结合起来,后者通过酶催化底物显色显示生物分子的存在并进行定量。

  • 【资料】纳米新技术(共3讲)

    [B][center]什么是纳米技术 [/center][/B] 纳米是长度单位,原称"毫微米",就是10-9(10亿分之一米)。纳米科学与技术,有时简称为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  从具体的物质说来,人们往往用"细如发丝"来形容纤细的东西,其实人的头发一般直径为20-50微米,并不细。单个细菌用肉眼看不出来,用显微镜测出直径为5微米,也不算细。极而言之,1纳米大体上相当于4个原子的直径。  纳米技术包含下列四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是纳米材料,包括制备和表征。在纳米尺度下,物质中电子的放性(量子力学学性质)和原子的相互作用将受到尺度大小的影响,如能得到纳米尺度的结构,就可能控制材料的基本性质如熔点、磁性、电容甚至颜色。而不改变物质的化学成份。用超微粒子烧成的陶瓷硬度可以更高,但不舱裂:无机的超微粒子灰分在加入橡胶后,将粘在聚合物分子的端点上,所做成的轮胎将大大减小磨损和处长寿命。   第二方面是纳米动力学,主要是微机械和微电机,或总称为微型电动机械系统(MEMS),用于有传动机械的微型传感器和执行器、光纤通讯系统,特种电子设备、医疗和诊断仪器等。MEMS用的是一种类似于集成电器设计和制造的新工艺。特点是部件很小,刻蚀的深度往往要求数十至数百微米,而宽度误差很小。这种工艺还可用于制作三相电动机,用于超快速离心机或陀螺仪等。在研究方面还要相应地检测准原子尺度的微变形和微摩擦等。虽然它们目前尚未真正进入纳米尺度,但有很大的潜在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第三方面是纳米生物学和纳米药物学,如在云母表面用纳米微粒度的胶体金固定 DNA的粒子,在二氧化硅表面的叉指形电极做生物分子间互作用的试验,磷脂和脂肪酸双层平面生物膜,DNA的精细结构等。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子),则可溶于水。   第四方面是纳米电子学,包括基于量子效应的纳米电子器件、纳米结构的光/电性质、纳米电子材料的表征,以及原子操纵和原子组装等。当前电子技术的趋势要求器件和系统更小、更快、更冷。"更小"是指响应速度要快。"更冷"是指单个器件的功耗要小。但是"更小"并非没有限度。  纳米技术是建设者的最后疆界,它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在1998年的四月,总统科学技术顾问,Neal Lane 博士评论到,如果有人问我哪个科学和工程领域将会对未来产生突破性的影响,我会说该个启动计划建立一个名为纳米科技。"大挑战"机构,资助进行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队伍,包括为长远目标而建立的中心和网络。一些潜在的可能实现的突破包括:   把整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资料压缩到一块像方糖一样大小的设备中,这通过提高单位表面储存能力1000倍使大存储电子设备储存能力扩大到几兆兆字节的水平来实现。  由自小到大的方法制造材料和产品,即从一个原子、一个分子开始制造它们。这种方法将节约原材料和降低污染。  生产出比钢强度大10倍,而重量只有其几分之一的材料来制造各种更轻便,更省燃料的陆上、水上和航空用的交通工具。  通过极小的晶体管和记忆芯片几百万倍的提高电脑速度和效率,使今天的奔腾Ⅲ 处理器已经显得十分慢了。   运用基因和药物传送纳米级的MRI对照剂来发现癌细胞或定位人体组织器官   去除在水和空气中最细微的污染物,得到更清洁的环境和可以饮用的水。  提高太阳能电池能量效率两倍。

  • [RNAi&miRNA] miRNA研究中常用的软件和数据库资源

    以下是常用的microRNA靶标数据库和软件资源列表,希望对microRNA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1) miRbase:众所周知的microRNA基因注释数据库。目前miRBase只提供了microRNA的靶标的预测软件的链接(如:PicTar)。 网址:http://mirbase.org/index.shtml (2) starBase:一个高通量实验数据CLIP-Seq(或称为HITS-CLIP)和mRNA降解组测序数据支持的microRNA靶标数据库,整合和构建多个流行的靶标预测软件的交集和调控关系。网址:http://starbase.sysu.edu.cn/ (3) Tarbase:一个收集已被实验验证的microRNA靶标数据库。网址:http://microrna.gr/tarbase/ (4) miRecords:一个整合的microRNA靶标数据库。整合多个靶标预测软件的调控关系。网址:http://mirecords.biolead.org/ (5) targetScan: 基于靶mRNA序列的进化保守等特征搜寻动物的microRNA靶基因。是预测microRNA靶标假阳性率较低的软件。而且是microRNA领域大牛Bartel实验室开发的。网址http://www.targetscan.org/ (6) PicTar:基于microRNA或microRNA靶标联合作用等特征开发的搜寻动物的microRNA靶基因的软件,假阳性率也较低。是microRNA领域大牛Rajewsky实验室开发的。该文章位列miRNA相关文章引用Top5。网址:http://pictar.mdc-berlin.de/ (7) PITA:基于靶位点的可接性(target-site accessibility)和自由能预测microRNA的靶标。是著名的生物信息学家Segal实验室开发的。网址:http://genie.weizmann.ac.il/pubs/mir07/mir07_data.html (8) RNA22:基于序列特征预测microRNA的结合位点。是几个流行的microRNA靶标预测软件的其中一个。IBM公司的研究团队开发的。网址:http://cbcsrv.watson.ibm.com/rna22.html (9) miRanda和microRNA.org:是著名的Memorial Sloan-Kettering 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软件和数据库。miRanda的最新版本又叫mirSVR。网址: (10) MicroCosm:EMBL-EBI的Enright 实验室开发的microRNA靶标数据库。网址: (11) miRTarBase:整合实验证实的microRNA靶标的数据库。网址: (12) miRGator v2.0:整合microRNA表达、靶标和疾病相关信息的数据库。网址: (13) MiRNAMap:动物的microRNA基因及其靶标的数据库。网址: (14) miRDB: 动物microRNA靶标预测和功能注释数据库。网址: (15) RNAhybrid:一个基于miRNA-target配对自由能预测microRNA的靶标的软件。网址: (16) miRGen:microRNA基因和microRNA靶标数据库。网址: (17) Targetfinder: 使用基于植物的靶标罚分策略预测小RNA的靶标软件。网址: (18) miRU, psRNATarget: 一个网页版的植物microRNA靶标预测工具。网址:

  • 使用抗Argonaute抗体进行microRNA研究的方法介绍

    前言近年来,microRNA(miRNA)成为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明星。人类和小鼠含有1000多种microRNA,虽然只有22个左右的碱基,但是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胞分化、个体发育,且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对于miRNA的研究越来越多。在细胞中,成熟的miRNA分子可与Argonaute(Ago)蛋白家族形成RNA沉默复合体(RISC),降解靶mRNA或者抑制转录(图1)。在人类中普遍存在4种Ago蛋白(Ago1-Ago4),在Ago家族蛋白中表达最多的是Ago2,它具有Slicer活性,可切割其靶RNA,在microRNA调控路径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种Ago蛋白,利用抗体,经RISC免疫沉淀,即microRNA与靶mRNA共沉淀,由此可回收microRNA。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1/1322031536.png图1. microRNA的克隆和作用原理本实验组用Argonaute蛋白抗体,纯化并克隆microRNA和靶mRNA(图2)。使用该技术,可综合分析存在于细胞、组织等RISC中的microRNA和mRNA。以下将简单介绍各种技术的使用方法、分析实例。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1/1322031539.png图2. 免疫沉淀法的microRNA分析microRNA纯化技术本实验组利用抗Ago抗体免疫沉淀法进行microRNA的纯化。科研人员使用针对人类/小鼠Ago1、人类Ago2、小鼠Ago2以及人类Ago3的抗体进行免疫沉淀,人类Ago4的实验还在摸索中。使用该技术可从细胞、组织样品中纯化到结合了各种内源性Ago蛋白的microRNA(图3)。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1/1322031542.png图3. 来源于人类培养细胞株的microRNA纯化使用人Ago2抗体将由3种培养人细胞株(HeLa、HepG2、HEK293)以及小鼠细胞株(P388D1)纯化的RNA片段Urea-PAGE后,通过银染检测,其结果表明可从人类培养细胞特异性纯化microRNA。使用细胞数为5×106个。microRNA和mRNA的结合区最短为6个碱基,经电脑分析,仅据碱基互补配对得到的mRNA有很多,靶mRNA鉴定困难。但是使用本技术,可通过反应生成的各Ago蛋白的复合体,形成mRNA和microRNA的共沉淀。通过研究获得的免疫沉淀物中microRNA和mRNA的相互变化,配合电脑分析,可高效鉴定mRNA。microRNA克隆获得的microRNA一般利用微阵列、定量PCR、克隆等方法进行分析,克隆法具有可以鉴定新分子的优点。本研究组使用纯化得到的miRNA进行克隆,研究发现rRNA和tRNA等分解产物或人工序列污染较少,得到的高效microRNA克隆(图4)。然后通过测序分析,有利于新microRNA的发现。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1/1322031544.png图4. Ago免疫沉淀后,进行small RNA的克隆,可得到microRNA高效克隆子目标靶mRNA克隆利用微阵列、定量PCR等方法可分析Ago免疫沉淀RNA中含有的mRNA。为了进一步研究,本实验组通过采用随机引物(RandomPrimer)合成互补链cDNA,将来源于Ago免疫沉淀物中mRNA的cDNA经该方法合成放大,进行毛细管电泳(图5)。本方法的优势在于可扩增通过芯片不能鉴定的cDNA,包括RISC内mRNA以外的RNA分子。http://www.biomart.cn//upload/userfiles/image/2011/11/1322031546.png图5.进行Ago2免疫沉淀mRNA的克隆 用抗人Ago2单克隆抗体(免疫动物:小鼠)以及小鼠IgG,从HaLa细胞中免疫沉淀纯化RNA片段,进行cDNA合成、PCR扩增,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片段。结果显示,用抗Ago2抗体,可从免疫沉淀片段中特异性检测到来源于mRNA的cDNA片段。本实验组已经使用本技术研究特定microRNA的靶mRNA。有报告指出,miR-122与肝细胞癌化有关,伴随着细胞癌化,具有肝脏特异性的miR-122,其表达量会降低。科研人员向几乎没有miR-122表达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中导入miR-122,克隆Ago2免疫沉淀物中mRNA的cDNA,将其表达谱与导入虫荧光酶siRNA的对照细胞作比较,得到的克隆子经TargetScan分析,显示大量存在准确率高的克隆子。对这个克隆子进行定量PCR分析,向多种物质中导入miR-122,mRNA与Ago2形成免疫沉淀物,mRNA作为总量(图6)。其中存在没有报道的目标克隆子,这些可以作为miR-122新候补靶mRNA。

  • 有关纳米氧化锌国标的问题

    有关纳米氧化锌国标的问题

    各位大虾们是否根据国标拍摄过纳米氧化锌透射电镜的图片,国标里要求在约10倍时拍摄,选择颗粒明显均匀集中的区域。问题是我拍摄的图片总有颗粒叠在一起,是不是制样的时候制得不好,而且量长径和短径这个必须手工量吗?说的用计算机软件是DigitalMicrograph吗?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10/201310271242_473429_2740268_3.jpg

  • 【分享】什么是纳米科技?

    纳米科学技术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8)到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又被称为纳米技术。纳米科技的研究内容 创造和制备优异性能的纳米材料 设计、制备各种纳米器件和装置 探测和分析纳米区域的性质和现象 什么是纳米?  纳米是尺寸或大小的度量单位:千米(103 )→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0-9) 4倍原子大小,万分之一头发粗细 纳米科技研究什么问题?  生物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下一世纪内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生物科学技术中对基因的认识,产生了转基因生物技术,可以治疗顽症,也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信息科学技术使人们可以坐在家中便知天下大事,因特网几乎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纳米科学是研究在千万分之一米(10-8)到亿分之一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它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学问;同时在这一尺度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和加工又被称为纳米技术。 还原论:把物质的运动都还原到原子、分子这一层面上。原子论和量子力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机合成;分子生物学;转基因食品、克隆羊;原子光谱和激光;固体电子论和IC;几何光学到光纤通讯。 宏观世界上经典物理、化学、力学的巨大成就:计算机和网络、宇宙飞船、飞机、汽车、机器人等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科学技术有认识上的盲区或人类知识大厦上的裂缝。裂缝的一边是以原子、分子为主体的微观世界,另一岸是人类活动的宏观世界。两个世界之间不是直接而简单的联结,存在一个过渡区--纳米世界。例:分子合成 ≤1.5nm, →活体 微电子技术在0.2μm,显微外科只能连接大、小、微血管≤ PM10和PM1.5的微粒几十个原子、分子或成千个原子、分子“组合”在一起时,表现出既不同于单个原子、分子的性质,也不同于大块物体的性质。这种“组合”被称为“超分子”或“人工分子”。“超分子”性质,如熔点、磁性、电容性、导电性、发光性和染、颜色及水溶性有重大变化。当“超分子”继续长大或以通常的方式聚集成大块材料时,奇特的性质又会失去,像真是一些长不大的孩子。  在10nm尺度内,由数量不多的电子、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体系中新规律的认识和如何操纵或组合及探测、应用它们---纳米科学技术的主要问题。 原子和分子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过渡区内的新现象和新规律 探测纳米长度内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的新原理和新方法 新概念和新理论:强关联、强场、快过程、少粒子的量子体系 应用 新科学还是老理论的翻版?历史悠久的新科学技术西汉铜镜和黑漆鼓徽墨漆器催化剂材料感光材料和彩色胶片含有高岭土颗粒的轮胎WHY?不清楚近十年,计算机和材料设计;探测技术STM、AFM、SNOM;IC和生命科学的推动;制备技术发展;理论的发展高强度和高韧性、可自修复、有智能、可再生→新一代纳米材料 为什么小尺寸会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表面效应 小尺寸效应 量子限域效应 研究目标和可能的应用 材料和制备:更轻、更强和可设计;长寿命和低维修费;以新原理和新结构在纳米层次上构筑特定性质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材料破坏过程中纳米级损伤的诊断和修复;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2010年实现线条为100nm的芯片,纳米技术的目标为:纳米结构的微处理器,效率提高一百万倍;10倍带宽的高频网络系统;兆兆比特的存储器(提高1000倍);集成纳米传感器系统; 医学与健康快速、高效的基因团测序和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技术;用药的新方法和药物“导弹”技术;耐用的人体友好的人工组织和器官;复明和复聪器件;疾病早期诊断的纳米传感器系统 航天和航空低能耗、抗辐照、高性能计算机;微型航天器用纳米测试、控制和电子设备;抗热障、耐磨损的纳米结构涂层材料 环境和能源发展绿色能源和环境处理技术,减少污染和恢复被破坏的环境;孔径为1nm的纳孔材料作为催化剂的载体;MCM-41有序纳孔材料(孔径10-100nm)用来祛除污物;纳米颗粒修饰的高分子材料 生物技术和农业在纳米尺度上,按照预定的大小、对称性和排列来制备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核糖、核酸等。在纳米材料和器件中植入生物材料产生具有生物功能和其他功能的综合性能。,生物仿生化学药品和生物可降解材料,动植物的基因改善和治疗,测定DNA的基因芯片等

  • 我国科学家提出一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为十纳米以下芯片的缺陷检测提供技术支撑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光子学》。此次工作中,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即利用多个量子传感器之间的信号关联,提升对复杂对象的解析能力和重构精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三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金刚石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材料中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会带来随机的电场噪声。研究团队成功对微米范围内16个点缺陷进行了定位,定位精度最高达到1.7纳米。基于这种关联分辨和精确定位的能力,他们还实现了对每个点缺陷电荷动力学的原位实时探测,为研究体材料内部点缺陷的性质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人员介绍,这一成果展示了基于量子技术的超高灵敏度缺陷探测,甚至在一千亿个正常原子中出现一个缺陷也能探测到。这要比目前最灵敏方法的探测极限提升两个数量级以上,有望为当前十纳米以下芯片中的缺陷检测提供一种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源:光明日报][align=right][/align]

  • 【求助】对microRNA profile 进行相关处理,找出差异表达的

    对microRNA profile 进行预处理,采用R语言中的RMA方法,然后用t检验和SAM方法寻找差异表达的,哪位老兄会相关处理,请说明详细点,再次声明要用R语言处理。如何对表达谱GSE2546进行处理?谢谢各位的帮助,我是刚接触这方面的,好多不懂!

  • miRNA的作用机制

    miRNA在发挥作用之前,需要同细胞内一些协同因子结合形成蛋白质- RNA复合物(miRNA-containing ribonucleoprotin,miRNP),在miRNP的作用下指导其识别同源mRNA。在Hela细胞裂解液中发现这类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的大小在15S左右,其主要成分为Germin3、Germin4和Argonaute蛋白家族成员eIF2C2因子,后两种蛋白质与运动神经元的存活(survival of motor neurons,SMN)有关。研究认为,miRNP即为RISC.miRNA与靶mRNA作用的典型方式主要有两种(如图3,图4):在大多数情况下(例如在动物中),复合物中的单链miRNA 与靶mRNA的3' UTR不完全互补配对,阻断该基因的翻译过程,从而调节基因表达。这种方式只影响蛋白表达水平,并不影响mRNA的稳定性。目前,该翻译抑制的详细机理尚不清楚。最近有研究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正常衰退途径引起的mRNA降解速度的升高也会导致蛋白质表达水平的下降,且miRNA不仅能作用于翻译起始后的延长阶段,还能够抑制翻译的起始。被抑制的靶mRNAs和miRNAs共同聚集于胞浆中被称为P-bodies的区域,这个区域还浓缩了许多参与mRNA降解的酶类。然而,P-bodies可能是作为未翻译mRNA进行暂时的可逆储存的容器,并且,减少一些特定P-body组成蛋白的表达能够缓和miRNA介导的基因表达抑制。P bodies 是胞浆中的一定区域(如图3),它包含参与多种转录后过程的蛋白质,例如:mRNA降解(mRNA degradation)、无义介导mRNA衰退(nonsense-mediated mRNA decay ,NMD),转录抑制及RNA介导的基因沉默(RNA-mediated gene silencing)。尽管P bodies不是介导基因沉默所必需的,但阻断siRNA或miRNA基因沉默途径的任何一步都会阻碍P-body的形成,这表明P-body是基因沉默的结果。因此,尽管P-body成分在mRNA沉默及衰退中起重要作用,但P-body中的这种聚集并不是介导基因沉默机制所必需的,而只能作为他们活动的结果。图3 P bodies的作用机制另一种作用方式是,当miRNA与mRNA完全互补配对时,引起目的mRNA在互补区的特异性断裂,从而导致基因沉默,这种作用方式与 siRNA类似。如大多数植物在可读框(ORF)中与它的靶位点几乎完全配对。这种mi/si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已得到了相关的阐释。以siRNA参与的RNAi为例进行说明,siRNA可与RISC结合,作为模板识别mRNA靶子,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RNA与siRNA中的反义链结合,置换出正义链。双链mRNA在Dicer酶、ATP和解旋酶共同作用下产生22nt左右的siRNA,siRNA继续同RISC形成复合体,与siRNA互补的mRNA结合,使mRNA被RNA酶裂解。这个过程也称为转录后基因沉默(PTGS)。miRNA以何种方式与目的基因作用和miRNA与目的基因的配对程度有关。MiRNA与目的基因配对不完全时,miRNA就以抑制目的基因的表达方式作用;miRNA与目的基因某段序列配对完全时,就可能引起目的基因在互补区断裂而导致基因沉默。图4 miRNA的两种作用机制这两种作用机制是最早被发现和熟知的,除此之外,近期,PNAS刊载一项最新的发现:快速脱腺苷酸化(accelerated deadenylation)是 miRNA 抑制基因表达的新机制。Wu 等以miR-125b 和 let-7 两种代表性的miRNA为研究对象,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它们能够促进mRNA 聚腺苷酸尾巴 (polyA tail)的去除。他们认为miRNA去除聚腺苷酸尾巴的能力不是由于降低翻译水平或需要poly(A)为存在的翻译抑制。为证明这点,Wu 等用 3′组蛋白茎-环结构取代聚腺苷酸尾巴,结果发现不但可以消除 miR-125b 对 mRNA 含量的影响,还可以降低对蛋白质合成的作用。由此可知,miRNA 通过降低翻译效率和聚腺苷酸化 mRNA 的浓度来抑制基因表达远比阻遏翻译强而全面,而且,不像翻译阻遏那样导致 mRNA 的解体是不可逆转。总之,miRNA 与靶mRNA 不完全互补后有两种转录后作用机制,除了阻遏翻译外还可引起mRNA 快速脱腺苷酸化而被降解以抑制基因表达。对 miRNA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我们对基因调控的认识,miRNA应该具有潜在的多种调节基因表达方式,这还有待于实验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的进一步发现。

  • 【分享】PNAS:新技术实现纳米孔内快速测序DNA

    据《每日科学》近日报道,由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学家领导的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新技术,可在纳米孔内对DNA进行快速测序,而且价格比较便宜。新方法可为癌症、糖尿病或某些成瘾患者量身绘制个性化基因测序蓝图,提供更加高效的个体医疗。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论文主要作者、华盛顿大学物理教授简斯·冈德拉克表示,他们结合了生物和纳米技术,研制出这种DNA阅读器,阅读器内纳米微孔使用了一种取自耻垢分支杆菌的细胞外膜孔道蛋白A。这种纳米微孔只有1个纳米大小,仅够用来测量一个DNA的单分子链。 研究人员把微孔放在一层浸泡在氯化钾溶液中的膜上,并施加一个小的电压,让电流通过微孔。不同的核苷酸通过纳米微孔时,回路中的电流就会随之改变,这些电流称为特征信号。胞核嘧啶、鸟嘌呤、腺嘌呤和胸腺嘧啶这些DNA的基本组成要素,会生成不同的特征信号。 研究小组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生成仅容一条DNA单链通过的纳米微孔,且每次只能通过一个DNA分子。伯明翰亚拉巴马州立大学的迈克尔·涅德维斯改良了细菌,生成了合适的微孔。第二个问题是让核苷酸以每秒100万个的速率通过纳米微孔,冈德拉克说,这实在太快了,阅读器还无法在这种速度下对每个DNA分子信号分类整理。为了解决这一点,研究人员在每个要测量的核苷酸之间附带了一段双链DNA,双链DNA在微孔中流动不那么顺畅,磕磕绊绊地通过微孔,便可将下一个通过微孔的单链延迟几毫秒。这种延迟尽管只有千分之几秒,电信号却有了充足时间来识别目标核苷酸,从而从示波器轨迹上准确读出这些DNA序列。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和美国人类基因研究院资助,旨在降低成本,使人类基因组完整测序成本降到1000美元或更少。该研究始于2004年,当时完整测序一个人的基因要花费1000万美元,而新的测序技术使人们向1000美元测序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 【创新】专家研制新型的纳米材料 健康洗血有望体外实施

    一张看似无奇的医用无纺布,经过改造可以成为有效过滤血液中“废物”的工具。上海有机所曹阿民研究员课题组日前研制的纳米功能吸附材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体外净化血液方法,若能设计成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可能让高血脂患者享受痛苦少、见效快的“健康洗血”。   对于血脂高,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科学家曾尝试过一些物理方法,如利用二氧化硅或高分子凝胶柱等粉体材料来过滤血浆,但后者治疗费用昂贵,不利于推广。新研制成功的纳米功能吸附材料,不仅可以起到明显的过滤作用,且成本相对低廉,推广应用于临床的希望也就较大。  “打个比方,像磨豆浆一样,血液流经这种材料之后,原本活跃其中的有害物质都像渣子一样被留在无纺布上,过滤后的血就像新鲜豆浆一样健康。”专家表示,用于过滤的无纺布内部孔径在100纳米-5.0微米之间,刚能把高血脂的凶手———低密度脂蛋白筛出。  尽管采用此方法是在体外进行洗血,相对于传统的吃药疗法,操作程序较复杂,但专家仍十分看好它的前景,表示该项目计划将进一步攻关,在提供更多医疗思路的同时,力争降低治疗成本。

  • 什么是纳米抗体?纳米抗体的特性有哪些?

    [font=宋体][b]什么是纳米抗体?[/b][/font][font=宋体][font=宋体][url=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nanobody][b]纳米抗体[/b][/url]([/font][font=Calibri]nanobody, Nb[/font][font=宋体])是一种人工设计的抗体分子,又称为单域抗体([/font][font=Calibri]single-domain antibodies, sdAbs[/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或[/font][font=Calibri]camelid[/font][font=宋体]抗体,是发现于羊驼、单峰驼等驼科以及鲨鱼、鳐鱼等软骨鱼中的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font][font=Calibri]heavy-chain antibodies, HCAbs)[/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1993[/font][font=宋体]年,比利时的科学家在骆驼的血清中发现了一种天然轻链缺失的重链抗体,分子量约[/font][font=Calibri]95 kDa[/font][font=宋体],其中包括两个恒定区([/font][font=Calibri]CH2[/font][font=宋体]和[/font][font=Calibri]CH3[/font][font=宋体])、一个铰链区和一个重链可变区([/font][font=Calibri]variable heavy chain domain, VHH[/font][font=宋体]),接着克隆得到只包含一个重链可变区的单域抗体,即[/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抗体的晶体结构为[/font][font=Calibri]4 nm[/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2.5 nm[/font][font=宋体]×[/font][font=Calibri]3 nm[/font][font=宋体]的椭圆形,分子量大小仅普通抗体的[/font][font=Calibri]1/10[/font][font=宋体],约[/font][font=Calibri]12-14 kDa[/font][font=宋体],是最小的完整抗原结合片段,因此又被称为纳米抗体。纳米抗体可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疾病的检测、疫苗的研发等。[/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纳米抗体特性:[/b][/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高耐热性和稳定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将不同的纳米抗体在[/font][font=Calibri]37[/font][font=宋体]℃放置[/font][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周,结果其抗原结合活性均在[/font][font=Calibri]80%[/font][font=宋体]以上,表明纳米抗体在室温下保存相当稳定,这使其比常规抗体更易于储藏和运输。[/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比较了鼠单抗和纳米抗体在高达[/font][font=Calibri]90[/font][font=宋体]℃高温长时间处理的抗原结合活性,发现纳米抗体都保持了较高的活性仍能重新获得抗原结合能力,而所有常规抗体在[/font][font=Calibri]90[/font][font=宋体]℃处理后都丧失了活性,发生了不可逆的聚合。[/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在恶劣条件,如在高热、离液剂、存在蛋白酶和极度[/font][font=Calibri]pH[/font][font=宋体]值变性的条件下(如胃液和内脏中),正常抗体会失效或分解,而纳米抗体仍具有高度的稳定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2.[/font][font=宋体]高抗原结合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纳米抗体独特的结构决定了其高抗原结合特性:纳米抗体较长的[/font][font=Calibri]CDR3[/font][font=宋体],可形成一稳定的暴露的凸环结构(凸环中具有稳定结构的二硫键),能够深入抗原内部以更好的结合抗原从而提高了其抗原特异性和亲和力。[/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而传统抗体[/font][font=Calibri]Fab[/font][font=宋体]片段及单链抗体[/font][font=Calibri]scFv[/font][font=宋体]的抗原结合表面常形成凹形拓扑结构[/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通常只能识别位于抗原表面的位点,因此纳米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单域具有更加广泛的抗原结合力,甚至当靶蛋白紧密包裹隐藏了普通抗体识别的位点时[/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纳米抗体也可以对其进行表位识别。[/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3.[/font][font=宋体]较强的组织穿透力:[/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纳米抗体具有强而快的组织穿透能力,可以进入致密的组织如实体瘤发挥作用;并且多余未结合的纳米抗体能够很快的被清除,这相对于单克隆抗体组织穿透力差,不易被清除的不足,更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另外,纳米抗体能够有效的穿透血脑屏障,这样的特性为脑部给药提供了新方法,有望成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Calibri]4.[/font][font=宋体]高水溶性、高表达性[/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正常抗体[/font][font=Calibri]VH[/font][font=宋体]结构域单独表达时通常形成包涵体,或者暴露的疏水域相互黏附;而纳米抗体[/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由于其[/font][font=Calibri]FR2[/font][font=宋体]中的疏水残基被亲水残基所取代,使得纳米抗体的水溶性增加,聚合性减少;而且即使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也很容易复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为药物的利用率。[/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因纳米抗体分子量小、结构简单,由单一的基因编码,所以它很容易在微生物中合成,能在噬菌体、酵母等微生物中大量的表达,而且其相对价格低廉、可进行大规模生产,易于普及和应用。有报道,可通过酵母反应器酿造将纳米抗体的产量提高,每公升可达[/font][font=Calibri]1[/font][font=宋体]克的产量。[/font][/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b]纳米抗体的应用优势[/b][/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①用于生物医药研发(基因工程药物研发、[/font][font=Calibri]ADC[/font][font=宋体]药物研发);[/font][/font][font=宋体]②用于临床体外诊断(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电化学发光法);[/font][font=宋体]③用于肿瘤研究、免疫学研究等基础研究;申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及科研奖项;[/font][font=宋体]④拓展研究思路、发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font][font=宋体] [/font][font=宋体][font=宋体]纳米抗体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下一代治疗性抗体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的关注。为支持纳米抗体药物的早期发现,义翘神州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自主研发了纳米抗体开发平台,已成功开发了多个纳米抗体候选分子。另外,我们的高通量纳米抗体表达平台,已成功表达和生产了多种纳米抗体形式,包括单价、多价或多特异性[/font][font=Calibri]VHH[/font][font=宋体],满足客户的各种定制需求。[/font][/font][font=宋体][font=宋体]更多详情可以关注:[/font][font=Calibri]https://cn.sinobiological.com/resource/antibody-technical/nanobody[/font][/font][font=Calibri] [/font]

  • 【新闻】我国纳米科技论文总数已居世界前列

    毫无疑义,纳米科技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也是科学家和百姓众说纷纭的一个前沿科学话题。在刚刚创刊的《前沿科学》杂志上,刊载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白春礼和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裘晓辉撰写的《中国纳米科技研究的进展》一文。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总结了过去十年中国在纳米科技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概述了中国科技人员近期在纳米科技的部分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并且就我国纳米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近日,记者采访了裘晓辉研究员,请他向读者介绍中国纳米科技研究的现状及进展。 裘晓辉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都已认识到纳米科技的发展将成为21世纪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因而在不断地加强对纳米科技研发的投入。我国不仅于2001年成立了全国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统筹规划全国的纳米科技研究方向,而且在2006年初由国务院制定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将纳米科学列入了这段时期内基础科学研究的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将纳米材料和纳米器件作为发展先进材料的重点目标。与纳米技术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有:纳米电子学和纳米生物学的核心技术;新功能材料的研发及工业化;发展亚微米尺度上的微纳电子机械系统。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