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共聚

仪器信息网共聚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共聚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共聚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共聚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共聚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共聚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共聚相关的解决方案。

共聚相关的论坛

  • 【求助】激光共聚焦的使用

    我利用激光共聚焦观察GFP蛋白的定位由于本身我们的样品有红色荧光,我在目镜下看到的是略带黄色的荧光,但是利用共聚焦看的时候就收集不到绿色荧光的信号了这是什么问题呢?如何解决?谢谢

  • 【转帖】预聚物、调聚物、齐聚物、缩聚物、共聚物、均聚物的概念

    预聚物、调聚物、齐聚物、缩聚物、共聚物、均聚物的概念 1、预聚物聚合度介于单体与最终聚合物之间的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通常指制备最终聚合物前一阶段的聚合物。2、调聚物在聚合反应中,如ktr(链转移速率常数) kp(再引发速率常数),则形成聚合度很小的低聚物,这类反应称做调聚反应,因此这种调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也称为调聚物。其分子量较低,一般只有二到十个链节,分子的两端是与调聚剂分子分裂部分结合的。如果新自由基活性减弱,则再引发相应减慢,会出现缓聚现象,聚合速率和聚合度都将显著降低。极端的情况是新自由基稳定,难以继续再引发增长,就成为阻聚作用。3、齐聚物又称低聚物。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在于前者分子量很高,通常将分子量高于约1万的称为高分子(polymer),分子量低于约1000的称为低分子。分子量介于高分子和低分子之间的称为低聚物(oligomer,又称齐聚物)。一般高聚物的分子量为104~106,分子量大于这个范围的又称为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但是在行业中,比如PAM,分子量在1500~1800万以上的才称为超高分子量PAM。4、缩聚物生成聚合物时有水或其他简单分子放出的聚合称为缩聚,用这种方法合成的聚合物称为缩聚物。5、共聚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或单体与聚合物间进行的聚合称为共聚,共聚得到的产物即为共聚物。分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有规共聚物等。6、均聚物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物。P.S:英文的“高分子”主要有两个词,即polymer和macromolecule。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可译作大分子。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前者通常是指有一定重复单元的合成产物,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而后者指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化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也包括无一定重复单元的复杂大分子。

  • 【转帖】预聚物、调聚物、齐聚物、缩聚物、共聚物、均聚物的概念!

    1、预聚物聚合度介于单体与最终聚合物之间的一种分子量较低的聚合物,通常指制备最终聚合物前一阶段的聚合物。2、调聚物在聚合反应中,如ktr(链转移速率常数) kp(再引发速率常数),则形成聚合度很小的低聚物,这类反应称做调聚反应,因此这种调聚反应得到的聚合物也称为调聚物。其分子量较低,一般只有二到十个链节,分子的两端是与调聚剂分子分裂部分结合的。如果新自由基活性减弱,则再引发相应减慢,会出现缓聚现象,聚合速率和聚合度都将显著降低。极端的情况是新自由基稳定,难以继续再引发增长,就成为阻聚作用。3、齐聚物又称低聚物。高分子与低分子的区别在于前者分子量很高,通常将分子量高于约1万的称为高分子(polymer),分子量低于约1000的称为低分子。分子量介于高分子和低分子之间的称为低聚物 (oligomer,又称齐聚物)。一般高聚物的分子量为104~106,分子量大于这个范围的又称为超高分子量聚合物。但是在行业中,比如PAM,分子量在1500~1800万以上的才称为超高分子量PAM。4、缩聚物生成聚合物时有水或其他简单分子放出的聚合称为缩聚,用这种方法合成的聚合物称为缩聚物。5、共聚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体或单体与聚合物间进行的聚合称为共聚,共聚得到的产物即为共聚物。分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无规共聚物、有规共聚物等。6、均聚物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的聚合物称为均聚物。P.S:英文的 “高分子”主要有两个词,即polymer和macromolecule。前者又可译作聚合物或高聚物;后者又可译作大分子。这两个词虽然常混用,但仍有一定区别,前者通常是指有一定重复单元的合成产物,一般不包括天然高分子,而后者指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化合物,包括天然和合成高分子,也包括无一定重复单元的复杂大分子。

  • 【讨论】材料共聚焦的反思

    在材料共聚焦一片叫好声中, 有人冷静地思考着. 附件文章是将复杂表面抽象成镜面, 得到的结果是" 10度的表面倾斜亮度衰减就不容忽视". 而共聚焦表面形貌正是通过光强的tupo得到, 忽略样品反射率不说, 单峰谷之间过渡角度变化最大能达90度.[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78704]共聚焦显微镜轴向强度响应的影响[/url]

  • 【讨论】共聚焦讨论

    现有两种共焦系统,贴在这请大伙讨论,讨论.这两种光路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左边:常见的共聚焦系统。右边:新型共聚焦系统,少了PINHOLE,然后通过狭峰X方向,CCD在Y方向压缩,也形成PINHOLE,这两个在最基本的原理和性能上有啥不同啊,各有什么特点。[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61754]两种共焦光路图[/url][em01] [em01]

  • 【讨论】关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版

    最近观察了一段时间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版,人气不是很旺。当初是我提出来要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单独开版,主要是考虑到国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用户日益增多,而且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应用领域与光学显微镜有一定差异,所以作为一个新的设备,应该有很多可以讨论和交流的。但是目前讨论交流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用户大头在生物医学研究所和大型医院,似乎这些用户群体不太愿意在论坛上交流,另一个应用领域在材料上,但是国内材料研究领域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还是少数,所以真正活跃的用户不多。有感于此,建议将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版划到我的光学显微镜版作为一个子版,我来管理。

  • 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

    [url=http://www.f-lab.cn/microscopes-system/rs-g4.html][b]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b][/url]是专业为大脑研究设计的[b]脑切片共聚焦成像显微镜[/b],非常适合大面积[b]脑切片共聚焦成像[/b],具有[b]共聚焦反射成像[/b]CRM和[b]共聚焦荧光成像[/b]CFM模式,[color=#333333][color=#333333]方便获得活体组织共聚焦图像.[/color][/color]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采用全球领先的图像缝合技术和条带图像镶嵌技术,快速创建亚像素精度的细胞尺度图像,并能够快速从脑切片图像中定位某个区域.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还可以用于动物研究,得益于其较大的成像视场,能够快速获得动物各个生长阶段的共聚焦图像和荧光细胞突出的图像,成像面积覆盖微米分辨率到30x30mm,实现微观成像和宏观成像.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还提供785nm和830nm激光,用于动物活体成像,成像传统深度高达250微米.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可广泛用于病理学研究,提供共聚焦反射成像CRM和共聚焦荧光成像CFM,有效获得活体组织图像.[img=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http://www.f-lab.cn/Upload/RS-G4.jpg[/img][img=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http://www.f-lab.cn/Upload/rsg4brain-section-.JPG[/img]脑切片共聚焦显微镜:[url=http://www.f-lab.cn/microscopes-system/rs-g4.html][b]http://www.f-lab.cn/microscopes-system/rs-g4.html[/b][/url]

  • 软件去模糊与激光共聚焦

    工业用激光共聚焦相对比荧光共聚焦简单得多,因为是单反射, 不涉及波长问题,且是单个通道的信号处理. 因此用软件计算的计算量相对荧光要小几个数量级, 在共聚焦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软件去模糊成为了一个卖点. 特点是成本相对要低得多,通常只要在显微镜的Focus机构改成精度高的电动部件与CCD就能满足要求,如果象Leica高级的配了CCD的电动调焦显微镜则不必添加其它硬件,免去了共聚焦的维护与激光高使用成本,并能达到甚至高于激光共聚焦的分辨率水平.唯一付出的是在可以忍受范围的时间等待,越几分钟时间.相关产品有Autodeblur等.

  • 【讨论】有用共聚焦显微镜的吗?

    有没有使用共聚焦显微镜? 我现在用两台,一个是真彩共聚焦的,一个是激光高温共聚焦的,厂家是lasertec,有没有同行的,我们相互学一下啊~

  • 【讨论】GPC表征接枝共聚物的优劣?

    表征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通常要用到GPC,但是我是做接枝共聚物的,聚合物的结构与PS标样相差很大。因此导致做出来的数据很难说清楚其物理意义。因此恳请大家来谈一谈GPC表征接枝共聚物的优劣,改进方法以及替代方法等。热切期待中.......................

  • 简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url=http://www.leica-microsystems.com/cn/%E4%BA%A7%E5%93%81/%E5%85%B1%E8%81%9A%E7%84%A6%E6%98%BE%E5%BE%AE%E9%95%9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url]用于对样品(如贴片细胞)进行荧光成像,一般具有几条不同波长的激光作为激发光,研究人员可根据自身不同的实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激光进行荧光成像。共聚焦显微镜相对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具有极大的优势。首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具有极高的层切能力,可以对样品进行三维成像。与普通荧光显微镜不同,共聚焦显微镜可以对待观察样品的某一平面清晰成像,通过改变样品的垂直位置对样品的不同平面进行依次成像,还可对样品的特定平面进行实时动态成像。其次,共聚焦显微镜相对于传统的荧光显微镜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基本达到了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理论极限。再次,由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基于单点扫描的成像模式,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其他传统荧光显微镜不能达成的技术,如荧光漂白恢复技术,荧光相关光谱技术等。共聚焦显微镜在生物学和化学领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如对样品的荧光信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组织样品进行三维结构观察等。

  • 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拟购买一套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系统,现主要参考的厂家有JY、Renishaw等几个厂家,不知道这些哪个比较好?各自有什么优缺点?现在哪个厂家的份额比较多?

  • 【求助】受限液体膜的共聚焦拉曼散射

    [em09511]我在北京一所高校,要做受限液体膜的拉曼散射,具体来说就是要测试被限制在很薄的晶体之间的10纳米左右的聚合物液体膜的分子排列方向问题。由于是新手,在论坛上浏览了一些帖子,似乎要用共聚焦拉曼透过晶体照射到液体膜上,请问按照目前的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晶体的厚度大概是多少呢?另外,感觉光谱仪价格比较贵,各位前辈能否推荐北京哪个地方做这个强,中科院物理所?最后请教各位做过共聚焦拉曼散射的高手,被测物质的分子排列方向怎么表征,在使用光谱仪的过程中有什么技术问题需要注意?欢迎广大的前辈高手指教。

  • 【求助】如何通过红外判断是否是共聚物

    共聚时应该会有新的吸收峰出现,那么原有的吸收峰的位置是否会发生移动?比如丙烯酰胺和丙烯酸共聚物的红外光谱中属于丙烯酰胺单元的吸收峰和丙烯酰胺均聚物的红外光谱中的相应吸收峰位置是否重合? 如果不重合,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吸收峰位置的改变说明原有的聚合物链上出现了别的基团? 不好意思!我是个外行,问的问题可能有点幼稚,希望大家多多指点。

  • 【资料】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应用和进展

    [img]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images/affix.gif[/img][url=http://www.instrument.com.cn/bbs/download.asp?ID=57672]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的应用和进展[/url]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是近期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传上一篇文章供大家参考。文章写的说实在的……,但总算是对国内的情况有所了解。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应用技术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是近代最先进的细胞生物医学分析手段之一。与传统荧光显微镜相比,共聚焦显微镜能得到更清晰的样品图像。它不仅可观察固定的细胞、组织切片,还可对活细胞的结构、分子、离子进行实时动态地观察

  • 苯乙烯-马来酸共聚物及其应用

    [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苯乙烯[/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马来酸共聚物[/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及其应用[/size][/font][/align] 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back=#ffffff]共聚物[/back][back=#ffffff]苯乙烯[/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马来酸([/back][back=#ffffff]SMA[/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首先由[/back][back=#ffffff]Alfred[/back][back=#ffffff]和[/back][back=#ffffff]Lavin[/back][back=#ffffff]在[/back][back=#ffffff]1945[/back][back=#ffffff]年制[/back][back=#ffffff]备。[/back][back=#ffffff]之后[/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Mayo[/back][back=#ffffff]等提出[/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共聚体系是典型的交替共聚模型[/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具有强吸电子基团的马来酸酐与具有给电子基团[/back][back=#ffffff]的[/back][back=#ffffff]苯乙烯是一对电荷转移复合物,在自由基引发体系中具有很好的交替共聚特征,但是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会导致[/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的聚合不可控且分子量分布较宽等问题,限制了[/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共聚物[/back][back=#ffffff]的应用,“活性”[/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可控自由基聚合法为[/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的合成提供了解决方案,[/back][back=#ffffff]但是也有着显著区别。[/back][back=#ffffff]对于[/back][back=#ffffff]A[/back][back=#ffffff]TRP[/back][back=#ffffff]法,马来酸酐会与催化剂中金属离子发生反应,导致催化剂失效,因此只能采取光引发等无金属[/back][back=#ffffff]A[/back][back=#ffffff]TRP[/back][back=#ffffff]法合成。对于[/back][back=#ffffff]N[/back][back=#ffffff]MP[/back][back=#ffffff]法,由于聚合所需的温度较高,只能得到[/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的无规[/back][back=#ffffff]则[/back][back=#ffffff]共聚物。利用[/back][back=#ffffff]R[/back][back=#ffffff]AFT[/back][back=#ffffff]法可以较好地进行共聚,并且可以得到交替共聚物。在实际的聚合反应体系中,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交替共聚速率远大于苯乙烯的自聚速率,并且马来酸酐的自聚能力很低,因此在苯乙烯过量的情况下,会首先形成[/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交替共聚物,此后再是苯乙烯的自聚,最终可形成具有[/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交替和[/back][back=#ffffff]苯乙烯[/back][back=#ffffff]自聚的嵌段共聚物[/back][back=#ffffff]。[/back] [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马来酸酐中酸酐基团的高反应活性,可以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发生酯化、酰胺化等反应,因此可以引入新的功能性基团,得到改性的[/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衍生物,这大大拓展了其应用范围[/back][back=#ffffff]。[/back][back=#ffffff]由于[/back][back=#ffffff]S[/back][back=#ffffff]MA[/back][back=#ffffff]及其衍生物具有独特的两亲性和生物相容性,已经被大量应用于膜蛋白增溶提取、药物递送和新材料合成等领域。[/back] [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A[/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与膜蛋白质[/size][/font][/align] 在多细胞生物中,膜蛋白约占总蛋白质的三分之一。它们在细胞间信号传导和跨细胞膜转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Knowles等首次报道了SMA共聚物可以直接将生物膜溶解成脂质纳米圆盘(SMALPs),既保留了圆盘内的蛋白质,又确保了膜蛋白稳定的天然脂质环境。此后,使用SMA共聚物的无去污剂增溶方法被大量应用于从生物膜中直接提取蛋白质和脂质。 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发现对于苯乙烯与马来酸组成比为3:1或2:1的共聚物结构对于膜的溶解最有效。以3:1的SMA为例简要描述其增溶机制,首先在阶段1中,苯乙烯单元穿透到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部分且马来酸酐与亲水性头基结合,此时SMA从一开始紧凑且聚集的构象转变为解聚、延伸的构象,SMA已经插入到磷脂双分子层中。在阶段2中,SMA在磷脂双层中达到饱和状态,此时SMALPs形成,并与SMA饱和的磷脂双层共存。在第3阶段,SMA饱和的磷脂双层完全转化为SMALPs,磷脂双层全部溶解,SMA分布在磷脂双层中,过量的SMA附着在双层周围,生物膜实现增溶。 [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A[/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衍生物[/size][/font][/align] 随着对SMA增溶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SMA的分子量、化学组成与衍生基团的类型等会影响膜蛋白的提取效率与选择性。此外,由于SMA中马来酸的存在,酸的质子化或者与金属阳离子的络合会导致SMA变得过于疏水而无法维持纳米圆盘的结构,比如Mg[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size][/sup][/font][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size][/sup][/font]的浓度高于10 mM或pH低于6时通常会导致SMA沉淀,从而导致SMALPs分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大量SMA衍生物,增加了对于pH与金属阳离子(Cu[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size][/sup][/font][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size][/sup][/font]、Mg[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size][/sup][/font][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size][/sup][/font]、Ca[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size][/sup][/font][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size][/sup][/font])的耐受性,为膜蛋白与膜脂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例如,Brady等发现2-丁氧基乙醇功能化的SMA衍生物可以促进膜蛋白从蓝藻类囊体膜的提取,而未功能化的SMA基本上是无效的,且较长的疏水性烷氧基乙氧基化物侧链可以提高增溶效率。Burridge等同时合成了SMA-Glu/AE/Neut/Pos四种衍生物,所有的SMA衍生物都能够与以棕榈酰油酰磷脂酰胆碱制备的脂质体反应,形成不同尺寸的SMALPs,都显示出稳定的物理特性,在较宽pH范围和高达100 mM Mg[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2+[/size][/sup][/font]下也可以发挥作用。Lindhoud等通过2-氨基乙硫醇对SMA的部分衍生化,合成了SMA-SH,其可以溶解生物膜,同时SMA-SH中的巯基基团可以与其它活性基团进行衍生化得到新的功能化SMA衍生物,进而实现膜蛋白的选择性提取与纯化,为SMA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除了对SMA进行衍生化用于提高对膜蛋白的提取效率与选择性之外,部分研究人员也探索了SMA共聚物本身的性质,比如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比例、链的长度与化学组成分布等,以提高形成SMALPs的能力与稳定性。例如,Cunningham等报道了一种迭代RAFT聚合法合成了具有窄分子量分布与化学组成分布的SMA共聚物。在深入研究之后发现分子量分布与化学组成是影响膜增溶的两个主要因素,宽分子量分布的SMA共聚物,往往具有较高的链长,影响SMA的活性。事实上,较短链长的SMA更有利于SMALPs的形成,因为长链SMA会导致聚合物自身的缠绕,此外长链会同时参与多个SMALPs的形成,进一步影响增溶效率。 [align=center][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S[/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MA[/size][/font][font='times new roman'][size=16px]与膜脂[/size][/font][/align] SMA及其衍生物已经广泛应用于膜蛋白的提取与研究。事实上,SMALPs也是用于研究蛋白质周围局部脂质环境的优良体系,但是相关的报道较膜蛋白要少。 Juarez等[font='times new roman'][sup][size=16px][95][/size][/sup][/font]用SMA从两种菌株(野生型N2和细菌抗性菌株agmo-1)中提取脂质,然后通过薄层色谱法和质谱法进行表征,发现从细菌抗性菌株agmo-1中提取的脂质含有醚连接的(O-烷基链)脂质,与仅含有酯连接的(O-酰基)脂质的野生型N2菌株相反。这与细菌抗性菌株agmo-1中功能性烷基甘油单加氧酶(AGMO)的丧失保持一致。此外,与传统的脂质提取方法(需要有机溶剂的方法)相比,SMA可用于生物活体中脂质的提取而不影响其活性,证明了SMA在脂质组学的研究中具有良好潜力。 Rehan等采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法分析了由SMA提取的人体平衡核苷转运蛋白-1(hENT1)中的脂质组成,因为hENT1是一种需要脂质膜来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其周围脂质双层的组成对其活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分析结果发现,每个hENT1-SMALPs中含有16个磷脂酰胆碱(PC)和2个磷脂酰乙醇胺(PE)脂质分子。除此之外,研究发现使用SMA比使用洗涤剂溶解的hENT1更加稳定。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