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裂缝仪

仪器信息网裂缝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裂缝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裂缝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裂缝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裂缝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裂缝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裂缝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裂缝仪相关的资讯

  • 射线检测仪测到地球磁场出现裂缝 引发人类关注未来
    地球周围有巨大的地磁防护罩,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太空射线的伤害。  一项最新地球研究报告说,地球磁场不仅正在减弱,而且出现裂缝,因此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随时会受到高能量宇宙射线的威胁。  据物理学网站近日报导,印度科学家使用世界最敏感、最大型的宇宙射线检测仪器于近期观察到地球磁场出现裂缝。  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s Review Letter)上指出,因为地磁出现裂缝,所以日冕喷发的巨大等离子能量束冲击地球磁层,引发地磁风暴。  地磁裂缝  这种检测仪器为GRAPES-3 介子望远镜,位于印度乌提(Ooty)的塔塔基础研究院(TIFR)宇宙射线实验室。2015年6月22日,该实验室记录到时间长达2小时的200亿电子伏特(20GeV) 高能量太空粒子束,以每小时250万公里的速度撞击地球,造成很多距北极较近的国家地区出现无线电信号中断。  当时,天空出现绚丽多彩的北极光。科学家说,这是因为地磁遭受那种极高速粒子的冲压而产生磁暴的结果。  而这种磁暴的根本原因是近年强度不断减弱的磁场发生重新联接时出现一种磁场裂缝。  报导说,地球磁场是一种人肉眼看不见的无形保护层,减少我们受宇宙射线的威胁。而这个巨大的防护罩近年来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那些潜在的太空威胁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地磁分布变化  澳洲Science Alert科技新闻网曾于5月11日报导,科学家注意到,地球磁场保护层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如地磁北极发生了偏移。  地球磁场强度近年来一直在减弱,目前地球磁场强度以每10年下降5%的速度减弱,而且减弱速度比以前快10倍。而且地磁的分布特点出现改变,即地磁在某些地区增强,在某些地区减弱。  欧洲空间局(ESA)在5月初布拉格召开的“生命地球研讨会”(The Living Planet Symposium )上报告,地磁北极正快速地朝向亚洲东方偏移。  该报告指出,自1999年以来,地球磁场强度在北美上空减弱3.5%,而在亚洲增强2%。大西洋南部的南美地区,地磁强度异常减弱2%,而且近7年来其减弱趋势一直朝着西部方向发展。  与人类未来有关  科学家推测,地球磁场强度不断减弱的最终结果是地磁两极倒转,造成宇宙射线强烈照射地球,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因此遭受毁灭性灾难。科学家估计,这种地磁倒转的灾难会每10万年发生一次。  报导说,这种研究结果听起来很可怕。但是实际情况可能不是想像的那么糟糕。欧洲空间局地磁观测项目经理鲁尼弗莱博哈根(Rune Floberghagen)于2014年7月曾解释:“这种磁极突然倒转不是瞬间出现,而是在几千年或者几百年的时间内发生。这种现象在过去的历史发生过许多次。”  而且2014年7月,加州大学等机构于英国皇家《国际地球物理研究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发表报告认为,78.6万年前的地球磁场活动曾在6000年内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在100年间发生磁场两极倒转。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考特妮斯普莱恩(Courtney Sprain)说:“我们很惊讶,当时地球磁场的两极倒转速度很快。”  科学家根据目前的地磁减弱情况推测地磁南北极会在今后几千年间突然发生倒转。  伯克利分校的地质年代学中心主任保罗瑞尼(Paul Renne)教授表示,虽然尚不清楚将在何时突然发生下一次的地球磁场倒转,但人们需要多思考一旦发生后人类会遭受什么。
  • 德国开发出检测玻璃幕墙裂纹的传感器
    据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网站报道,该所科学家研发的一个特殊传感器系统可以检测到玻璃幕墙上微小的裂纹,并对即将发生的玻璃破碎的危险发出警告。相关技术将在5月18日至20日举行的纽伦堡国际传感器、测试测量技术展上进行展示。  玻璃幕墙体现了现代建筑学与美学结构设计的最佳结合。不过,玻璃幕墙上的玻璃破碎坠落危及行人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迄今为止,相关安全检查一般仅依靠敲打玻璃的声音来判断。这样的检测只能确认已经形成整条裂痕的玻璃,而不能警告即将发生的危险。  现在,位于维尔茨堡的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ISC)与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了一个传感器,它可识别5毫米长的微裂纹,并在玻璃实际破裂之前就及时发出维修提示。负责该研究的伯恩哈德布伦纳博士介绍说,他们在一块玻璃上按照一米的间距安装多个压电传感器执行器模块(piezoelektrische Sensor-Aktor-Module),一个传感器执行器模块产生超声波,其他传感器接收这种注册过的超声波。如果超声波信号保持不变,说明玻璃是完好的 如果信号发生变化,就表明玻璃产生了裂痕。通常,这些裂纹从玻璃的边缘产生,最初是不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例如在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下,它才会逐渐扩大。  该传感器通过电缆连接到建筑物的控制系统,所有传入的数据都会被自动分析,当玻璃出现微小裂缝时就会触发警报。研究者还成功将传感器安装到层压玻璃面板间。由于这些传感器在层压玻璃的生产过程中就已经被整合到两块玻璃板之间,因此,它们能在玻璃安装前就检测到玻璃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这一新的安全系统不仅可以提前预测玻璃碎裂,还能提供舒适的功能:该传感器执行器模块同温度和光传感器相连,可以根据光照情况选择开关百叶窗,从而控制室内环境。
  • 霍尔德新品|真空密封性测试仪操作简便
    霍尔德上市新品啦!2023年12月28日上市了一款密封性测试仪【真空密封性测试仪←点击此处可直接转到产品界面,咨询更方便】密封试验是检测产品泄漏状况的有效检测。在产品包装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测的因素,封合环节可能会出现疏漏,如漏封、压穿,甚至因材料本身存在的微小瑕疵,如裂缝、微孔,这些都可能形成内外互通的小孔。这样的情况,无疑会对包装内的产品造成潜在威胁,特别是对于食品、医药、日化等对密封性要求极高的产品,其质量的保障更依赖于密封性的完好。真空密封性测试仪专业适用于产品的密封试验,通过试验可以有效地比较和评价软包装件的密封工艺及密封性能,是食品、塑料软包装、湿巾、制药、日化等行业理想的检测仪器。 产品特征 1.具备保压试验模式与梯度试验模式,满足不同材料测试需求; 2.系统采用微电脑控制,抽压、保压、补压、计时、反吹、打印全自动化操作; 3.设备搭配7寸彩色触摸屏,实时显示压力波动曲线,自带微型打印机,支持数据预置、断电记忆,确保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4.试验结果自动统计打印及存储; 5.具备三级权限管理功能,支持历史数据快速查看; 6.采用优质气动元件,性能经久耐用、稳定可靠技术参数 真 空 度 0~-90kPa 分辨率0.01KPA 保压时间0-999999S 精度 0.5级打印机热敏打印机(标配) 针式打印机(选配)真空室尺寸 Φ270mm×210 mm (H) (标配) Φ360mm×585 mm (H) (另购) Φ460mm×330 mm (H) (另购) 气源压力 0.7MPa (气源用户自备)或厂家配备空气压缩机(选配)气源接口 Φ6mm 聚氨酯管 电源 220 V/50Hz 外型尺寸 290mm(L)×380mm(B)×195mm(H) 主机净重 15kg
  • 西林瓶胶塞密封性测试有必要选择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测试仪吗?
    西林瓶,又称为安瓿瓶,是医药行业常用的一种玻璃容器,通常用于储存注射剂、疫苗、血液制品等无菌药品。胶塞作为西林瓶的密封组件,其密封性能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微生物侵入法是一种评估包装密封性的测试方法,特别是针对无菌药品包装。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测试仪的优势模拟实际条件:微生物侵入法通过模拟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评估包装的密封性能。全面性:该方法不仅能够检测包装的物理完整性,如微小的孔洞和裂缝,还能够评估包装材料对微生物的阻隔能力。符合药典要求:许多国家的药典,如中国药典、美国药典等,都推荐或要求使用微生物挑战测试来评估无菌药品包装的密封性。高灵敏度:微生物侵入法对于检测包装密封性的微小缺陷非常敏感,有助于确保药品的无菌保障水平。质量控制:使用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测试仪可以作为药品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确保每批次产品的密封性能符合标准。其他密封性测试方法除了微生物侵入法,还有其他几种常用的密封性测试方法:压力衰减法:通过测量包装内部压力的变化来评估密封性能。气泡法:通过观察包装浸入水中时气泡的产生来判断密封性。色水法:使用染色液体来检测包装是否有泄漏。选择考虑因素在选择是否使用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测试仪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药品类型:对于无菌药品,特别是注射剂、疫苗等高风险药品,微生物侵入法是推荐的选择。法规要求:遵循相关法规和药典标准,确保测试方法的合规性。成本效益:考虑测试成本与获得的质量保证之间的关系。操作便利性:评估测试方法的操作复杂性、所需时间和技术要求。设备可用性:确保实验室具备相应的设备和条件进行微生物侵入法测试。结论对于西林瓶胶塞的密封性测试,选择微生物侵入法密封性测试仪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对无菌保障水平要求极高的药品。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密封性能评估,有助于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法规要求,并作为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质量控制手段。然而,最终的选择应基于药品的具体类型、法规要求以及成本效益分析。
  • 仪器一测全变劣货?翡翠检测标准遭质疑
    蛋面翡翠项链   翡翠市场之殇:检测不可靠是“主犯”  翡翠市场的危机,是从去年就开始逐步显影的。而到了去年年底,天津“文交所”上市的20只艺术品份额,共有11只跌破发行价,其中三只就是翡翠产品——“翡翠珠链”、“翡翠龙璧”和“翡翠福豆”。翡翠,这一闪着彩色光华的“硬玉之王”,为什么会从市场的“宠儿”转眼变成了市场的“弃儿”?在专家看来,除了泡沫被挤破之外,翡翠的检测标准和方法都存在问题。 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指出:“近几年商家对翡翠的宣传可谓‘歇斯底里’,某交易会上一块翡翠原石叫价10亿元,商家对消费者连哄带骗,进行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当然恶炒之后必然是暴跌。许多高价购买高档翡翠的客户发现东西买到手几乎无脱手可能——商家不回收,拍卖公司不上拍,个人更不敢买,增值保值只是臆想。一些翡翠大亨自己都不收翡翠,显然对翡翠的前景并不看好。”   除了这种种泡沫破裂之外,在姚政看来,现行不可靠的检测标准致使很多A货翡翠被惨变B货更是搞乱市场的根本原因,这种检测让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所谓的翡翠A货,一般指未经人工处理的翡翠,玉质会更加润泽,而B货和C货是指人工处理翡翠。姚政说:“国家标准里面是没有A货和B货之分,但这已经变成了翡翠行业里约定俗成的评判标准。一件翡翠成品如果检测单位认为其并非天然翡翠,证书上一般写着国家标准规定的‘处理’二字,就是既可能是经酸泡过、填充过的B货,也可能是上了色的B+C货。”  姚政还举了A货翡翠遭检测变B货的例子。  案例一:去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让全国50名收藏清代翡翠的会员,各拿一件翡翠饰品,先找当地开翡翠店的老板鉴定,结果94%是A货,然后再找科学仪器检测,结果98%是B货。  案例二:有媒体曾报道,陈女士在玉器商店买下一只翡翠手镯,买前特意请一家国家级宝玉石检测权威机构做出等级鉴定,结论为翡翠手镯是天然A货。三年之后,陈女士将手镯拿到一家珠宝店寄售,不料珠宝店委托同一家检测中心重新鉴定后,结论为这只翡翠手镯是“经人工处理后的B货”,并非天然A货。  “这样的例子都不是孤例。依据现行的翡翠检测标准,若干年后的翡翠A货都会变成B货,根本不可能升值,更不可能被回收,老百姓哪还敢买翡翠?尤其是高档翡翠,谁买谁不就成傻子了吗?”姚政说,“另外翡翠的定价也是没有标准的,譬如五千万的翡翠,定这个价格的依据是什么呢?像钻石,它是有标准的,切割面达到多少,颜色成分达到什么标准,是可以测量的。而翡翠呢,国际没有标准,国内也没有标准。”   改变现行翡翠鉴定标准迫在眉睫  那么,翡翠真的很容易“人老珠黄”吗?为何很多翡翠A货一过检测机构的“法眼”,就成了B货呢?对此,云南珠宝科学研究所所长施加辛表示:“翡翠是主要由单斜辉石等矿物构成的具有工艺价值的硬玉,而硬玉的分子式为NaAlSi2O6,不含水或氢氧根,在常温常压下,其物理化学性质较和田玉等玉石稳定。”  究竟问题出在哪?姚政认为,主要出在检测标准的不够准确合理、检测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检测仪器的不完全适用上。  “全国各地绝大部分的检测人员,拿到一块清代翡翠,首先就是用放大镜看,一旦发现表层上有细微裂缝,或用仪器检测出‘有机高分子’,马上认定该翡翠用‘王水’泡过,进而推理,翡翠为什么要用酸泡呢?因为质地不好,颜色不好,既然泡掉了杂质、杂色,就需填充环氧树脂或颜色,所以是B货或B+C货,这套逻辑在检测人员思想里根深蒂固,成为了他们的‘金科玉律’。实际上翡翠表层的细微裂缝是其自然氧化的结果,就像白墙几年以后会发黄、铜铁会生锈一样。清代翡翠到今天表层一定会氧化,这是自然规律。新买的现代翡翠可能还未氧化,几年后再测可能也氧化了,肥皂水、洗涤精、各种油渍等也会加速它的氧化,形成包浆。有人做过实验,把检测为B货的翡翠砸碎,测中心点,结果得出A货结论。可见翡翠鉴定标准是有误区的,可以肯定地说:当年专家们制定标准时,一定是用刚采出来的翡翠原矿石或刚做出来的翡翠件做标样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做个比较:翡翠的检测涉及到表层,而软玉譬如和田玉的检测则不看表层,不管受多少沁,玉就是玉。为什么翡翠就会定下这样一条标准呢?”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勇则对翡翠检测仪器做了深入的分析:“一般的翡翠检测机构都是用红外光谱来进行检测,红外光谱检测分两种:一种是透射式的,一种是反射式的,透射式的取样很严格,反射式的拿来一件东西就可以测。一般检测机构用的都是反射式的红外光谱,它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只要带有一点有机物,它的有机峰就会出现。问题是,它只是一种定性测量而没有定量测量,什么东西要达到质变首先得有个量的积累,红外光谱对此却无能为力。但很多翡翠行业的人却很迷信这个东西,一说是仪器光谱测的,就认定了。其实,拿红外光谱一测,出现有机峰就直接‘枪毙’,这种做法太草率、太不负责了。”施加辛也强调:“准确鉴别翡翠工艺品,需要采用综合的方法相互验证,单一的手段易导致误判(如单一的红外光谱测试)。”   密度检测、微粉末油浸法行之有效  仪器既然不是万能的,那么有没有一些行之有效又比较简单的鉴定标准,让消费者可以更放心地去购买翡翠呢?  一年的跟踪研究,姚政发现,翡翠加工厂家都在强调,他们不会把好的翡翠原材料加工成B货或B+C货,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翡翠造假过程,原料也都是劣质玉石,而这些玉石的密度,是不可能达到翡翠的正常密度(3.33左右)的。“即便是翡翠加工厂家想把劣质翡翠变身为高档翡翠销售,以牟取暴利,经过处理的翡翠,密度也不可能达到3.33了。这个问题,我是请教过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王春云博士的,‘王水’里泡过的,又填充了环氧树脂或其他物质的翡翠,能还原到之前的密度吗?王博士的回答很明确:‘不可能,密度最多到二点几。’我们又经过多次测试,翡翠正常的密度是3.33左右,折射率1.66,泡过‘王水’的,内部结构遭到破坏,无论填充何种物质,最后的密度只能为2.65左右,折射率为1.54左右。这也是行家里手鉴定翡翠先用手掂的道理。”  同时,姚政也为记者提供了几张鉴定证书,其上翡翠的密度都标示为3.33左右,折射率1.66左右,是标准的翡翠结构,但因为表面呈现所谓的酸蚀网纹、含有机物等,无法通过放大镜、红外光谱仪器的检测,结论却是“处理翡翠”。  “无数的好翡翠就这样变成了赝品。”姚政痛心地说,“清代翡翠最大的优点是玉质好、色泽好,是老坑翡翠,相当于新疆和田玉的籽料,目前却大量流失海外,令人触目惊心,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因检测原因认可度差。港台翡翠商人到大陆收购翡翠时往往在包里偷偷放个密度仪,只要密度够3.33左右的都要。可以说,拉曼光谱有如飞机加坦克,密度检测则是‘小米加步枪’,照样可以‘打仗’。全国如此多的检测机构,检测仪器五花八门,检测人员水平又参差不齐,从最简单的入手,才更有益于翡翠市场的健康发展。”  作为国家首批注册珠宝玉石质量检验师,施加辛介绍了另一种更为专业化的翡翠检测方法——微粉末油浸法。“这种测试法主要使用设备有偏光显微镜、相关的折射率指示剂(浸油)、折射仪(宝石折射仪)、取样工具(高硬度矿物,或钻石笔等)、载玻片等。设备易于携带,可以带到现场检测。如使用三轴旋转针台附件进行透明结晶物质的光学定位测量,效果会更快速、精确。特别是对已镶嵌的小件‘优质’翡翠等饰品更能显示其优越性。现今能熟练掌握油浸法技巧的检验师不多,建议有关院校加强这方面的培训。”   翡翠鉴定误区多  除了微粉末油浸法外,施加辛还介绍了一些翡翠鉴定中的特别现象和认识误区,以助于爱好者更好地辨伪识真。  一、紫外荧光效应只宜作参考依据:在紫外光下,天然翡翠一般无荧光;其中的“白绵”有的有浅黄色荧光。B货翡翠,多半是充填有机胶,一般有蓝白色荧光。现今市场上,有的B货翡翠充填现象非常明显,但在紫外荧光灯下无荧光。在对翡翠大规模检测出证工作中,一般先过紫外荧光,没有荧光的就马虎一些,稍不留意就出问题。而大多数C货翡翠都没有荧光。  二、天然翡翠也可有孔隙和网纹结构:经强酸漂洗的翡翠一般都有明显的孔隙、网纹结构。天然翡翠中受引力作用和风化作用可以产生明显的孔隙和网纹结构,与酸腐蚀产生的网裂常难以区分。所以,“观察到有网裂、麻点和凹坑者肯定是B货”的意见不妥。  三、敲击声不能作为鉴定的主要依据:常见有些翡翠销售者以一玉件轻轻敲击另一支悬空的手镯,发出清脆的“钢”音,表示其为天然翡翠,充填明显的B货翡翠的撞击声稍为沉闷,起到较好的宣传效果。其实,发出“钢”音的不一定就是天然翡翠,如透辉石玉(如青海翠玉)、闪石钠长玉(如缅甸“水沫子”玉)等也具“钢音”。当前市场上出现的某些B货(如某些无机胶充填翡翠)也可发出清脆的“钢”音。所以,敲击声只是一种参考,或者说是一种促销演示,不是判定A、B货翡翠的科学方法。  四、“翠性”不是翡翠才有 :一些行家的著作中认为,天然翡翠有别于其它玉石(包括B货翡翠)的重要特征,是天然翡翠具有“翠性”(俗称“苍蝇翅”),其实不然。翡翠的“翠性”是硬玉矿物解理面的反光。显晶质透辉石(如青海翠玉中的透辉石),角闪石(如缅甸某些“黑乌沙”中的角闪石玉)等同样有发育的解理,也可以有“翠性”;甚至云南产的工艺级蓝刚玉岩也可看到不同方向的裂开显示出似“翠性”的特征;微晶质的优质玻璃底、冰底、糯化底翡翠一般看不到“翠性”。故有“翠性”的不一定是翡翠,是翡翠不一定有“翠性”。
  • 北京丰台一研究所爆炸致20余伤 大火燃烧1小时
    8月17日零点多,丰台区长辛店镇太子峪村村民正在熟睡,两声巨响后他们的房子震裂,玻璃横飞,数十名村民惊慌地跑出屋子。百米外,太子峪村11号一研究所爆炸,火光冲天。约1小时后火被扑灭,爆炸造成20余人受伤。  研究所大院内被炸出的大坑。昨日凌晨,位于丰台长辛店镇的一研究所发生爆炸,数十位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受伤。  村民身扎玻璃穿内裤跑出  事发时,刚回到家的太子峪村村民杨先生突然听见一声巨响,“我以为是地震”。站在自家阳台上,杨先生发现太子峪路上腾起滚滚黑烟,约两三分钟后,他又听见一声巨响,接着便火光冲天。  爆炸发生时,55岁的村民赵淑荣和老伴樊宝林正在熟睡中。听见巨响后,赵淑荣第一感觉以为是地震,接着又听见玻璃哗啦震裂的巨响。她家二层用于出租,她朝租户呼喊着“快跑”,二层小楼内顿时乱作一团,惊慌中有人被飞来的玻璃划伤。更多人是在逃跑时,脚被地上的玻璃碎片扎伤。  冯先生因房门被震得变形,无法打开,从暴露的房顶爬出。一位从家里匆忙跑出的男子,光着膀子,锁骨处已扎入一块碎玻璃,浑身淌着血,只穿一条内裤,向其他村民求助:“帮我去屋里拿条裤子”。  二三十辆车封锁现场灭火  村民跑出来后发现,爆炸地点为太子峪11号某防护材料研究所,猛烈的爆炸还引燃了一处仓库。村民立即报警。  昨日凌晨零时40分许,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到群众报警后,立即启动预案。  丰台区公安分局、安监等部门迅速出动,二三十辆车几乎停满了太子峪路的两侧,并封锁现场,拉起警戒线灭火。  凌晨1时30分许,长辛店消防中队3辆消防车将火扑灭。据警方初步调查,该研究所发生爆燃造成院内5间平房起火,周边部分居民平房玻璃震碎。  20余人受伤  研究所西侧约100米,便是京九铁路,凌晨两点多,研究所附近响起火车驶过的轰鸣声。所幸在爆炸时没有火车通过。  研究所西北方向约80米处,太子峪村9户村民在此居住。爆炸发生后,9户村民家中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毁损,玻璃爆裂、墙壁出现裂缝等。  事发后,999将17人送到医院。昨日凌晨3时30分,记者在医院看到,其中一些已经经过治疗,裹上了纱布。  太子峪村村委会主任王志海称,共有20余人受伤,主要是擦伤或者为玻璃扎伤。凌晨4时,除部分受伤村民继续留院观察外,大部分受伤村民均已乘车回家。  据悉,研究所内无人员受伤,具体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 讲述  碎玻璃打到村民脖子 正在睡梦中的村民被巨响惊醒  村民樊建良回忆,他在睡梦中被一声巨响惊醒,感觉“啪”的一声,有东西直接打在脖子上。“用手一摸,才发现是一块碎玻璃。”樊建良心有余悸,“如果是竖着飞过来,就是在颈部动脉的位置……”  在樊家2楼租房住的小孙说,他和女友被一股巨大的气浪冲到地面上,整扇玻璃窗碎裂,窗框倒在床上。女友被玻璃碎片扎伤腿部,到医院后缝了3针。  ■ 追访  有村民房子无法居住  窗户震碎,房顶震塌;村委会正调查损失  受爆炸影响村民和租户共100余人,他们最担心的是夜间住宿问题。  多家居民的房子墙壁出现裂缝,他们担心不安全,但无处可去,不少村民最后还是选择在家过夜。  受损最严重的樊宝林家中,两层小楼的所有窗户均已震碎,地上满是玻璃片。楼上的20间出租房,多数房间的彩钢板房顶都已震塌,悬垂在房屋中间,房内和床上布满土红色的尘土。樊家的租户表示只能暂时在外面露宿。  昨日下午,太子峪村村委会主任王志海到村民家中调查损失情况,并拍照取证。  ■ 探访  研究所居民区相距百米  昨日下午,研究所外的警戒线已撤去,研究所灰色楼房的玻璃均已震碎。西侧围墙已经坍塌,所内5间平房几乎已夷为平地,地上都是红色砖块和经爆炸冲击后扭曲的彩钢板。  研究所的西北面,距离约150米范围,受损的9户村民居住于此。  村民说,是先有村子,后有研究所。研究所在村里已有十几年了,但此前没怎么见过有人在研究所里出入,他们还以为是废弃的工厂,没想到却突然爆炸了。  ■ 专家看法  爆炸气体不影响生活  昨日下午,爆炸现场附近还有浓郁苦杏仁的味道,路过的村民撩起衣服捂住半张脸。村民担心爆炸后的气体有毒。  据知情人介绍,现场共发生两次爆炸,第一次为实验用的钢瓶,内装三乙聚铝,第二次为塑料桶,内装木糖醇四硝酸酯。  昨日下午,北京化工大学一名研究材料的教授表示,这两种物质在空气中都不稳定,爆炸燃烧之后很快消失,且不含毒性,对居民不会造成伤害。
  • 隧道检测仪器保障地铁安全运营
    “从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一号线试运行至今已经历50多年,我国地铁里程不断攀升。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最新统计,2020年我国地铁运营总里程6200多公里,在建5000多公里,总历程达到超过一万公里。当前,我国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轨道交通里程处于世界前五的水平。”近日,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王耀东接受采访时说。  而地铁隧道病害与表面状态检测则是保障安全运营的重要内容之一。“否则,地铁隧道一旦发生事故,将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在4月22日举行的聚焦2021年北京地区广受关注学术成果报告会上,王耀东说。随着隧道病害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他和团队正在尝试将机器视觉、先进传感等技术引入相关检测,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高效、智能。  隧道“体检”,从人工巡检到机器检视  地铁交通极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但是地铁隧道中出现的各种“病害”,如隧道裂缝、渗漏水、沉降、衬砌剥落、掉块等,给电客车安全运营带来挑战。  以隧道裂缝为例,王耀东表示,其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岩层性质、岩土压力、混凝土收缩、结构移位变形、侵蚀破坏、施工遗留等都是潜在诱因。别是南方的过江过河隧道或地下水较丰富区域的隧道,如果产生裂缝产生就会产生渗漏水,影响地铁运行的安全。因此需要定期巡检,及时养护、维修。  王耀东还记得2012年回国之初跟随地铁巡检人员做现场数据采集的情形。“凌晨1点到4点,夜深人静,地铁停运,才会开始人工巡检,要用肉眼观察、手写记录。”  他表示,尽管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法、声发检测法、电磁波检测技术等不断提高检测精度,但速度低、效率慢,难以满足现代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多维传感、机器视觉检测技术的使用则为这项检测工作的提速、高效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器视觉的特点是效率高、可移动、非接触,特别是信息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也是隧道巡检的发展方向。”王耀东说。他和同事在不断尝试把机器视觉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多维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在隧道病害检测当中,这些智能巡检技术可以逐步代替人工,完成隧道基础设施的自动检测。  裂缝识别,让机器拥有“人眼”和“大脑”  “裂缝检测智能巡检技术主要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图像裂缝采集,利用高速相机和特制的辅助光源,保证采集到高质量的隧道图像 第二步是裂缝病害图像处理,对所有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匀光处理、连通区域分块化、噪声滤波等,提取纹理目标进行特征判断,最后识别裂缝区域,为后续速调维护提供技术支持。”王耀东介绍。  这些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如何让机器像人眼一样,全面、精细采集图像,并像人脑一样准确地识别裂缝种类呢?每一步做起来都不简单,都需要精细化的算法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克。  例如,他们研发了图像采集系统样机引入了线阵相机(进行连续拍摄形成二维图像,避免图像重叠和数据冗余)、面阵相机(针对隧道中照明不佳,进行大面积强光源补光)、定向运动设备(对隧道进行扫描式图像采集降低漏检率),来获得高质量的图像。他们还开发出一套表面裂缝图像的批量识别软件,设计出核心算法进行图像处理。  经过近十年的“磨剑”,王耀东及团队成员克服各种挑战,2018年在发表于《铁道学报》的论文研究中,首次报告了基于局部图像纹理计算的隧道裂缝视觉检测技术。他们研发的一套图像采集系统实验样机,将线状激光光源、高速线阵相机、激光发生器、图像采集卡,安装在可调节移动式视觉检测平台上,可在隧道中进行巡检。然后将高分辨率裂缝图像分成子区域,针对性地进行算法研究,完成最后的检测。  “这种智能巡检技术有助于解放人力,服务地铁运维。”王耀东说。他坦言,从综合指标看,目前这种技术对于背景简单的普通隧道裂缝识别率比较高,可以达到84%以上。但对于比较复杂环境下的裂缝,识别率还有待提高。”。  2018年至今,随着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深入发展,对海量隧道图像的计算性能有了数十倍的提升,识别率也有较大提高。然而,王耀东表示,对于复杂恶劣环境下,肉眼难以观察的微小缺陷仍然很难检测到。  增强自主创新,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王耀东希望,在未来检测算法上,加强对不同类型纹理噪声的识别,提高图像处理的计算效率,进一步提高隧道病害检测效率。  为此,他们建立了隧道病害样本库,基于深度学习,对隧道表面病害图像多分类智能识别。为了更好地采集图像,他们还对采集系统进行了模块化研发,并研制了隧道巡检机器人,对隧道裂缝、三维形变、沉降进行检测。  目前,他们还在研制多种类、移动式隧道检测平台,如低速便携手推式(0-10公里/小时)检测平台,到中速紧凑自主行走式检测平台(0-30公里/小时),再到高速车载式综合检测平台(0-100公里/小时)的,以及路轨两栖式综合平台(0-60公里/小时)。对隧道、轨道多维数据进行采集,并进行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处理,最后生成区间报表提供给专业人员使用,用于隧道和轨道维护。  “目前,我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智能运维也处于世界前列。”王耀东说,但仍然亟需加强自主创新。他举例说,我国轨道交通智能数据采集设备、高精尖传感器还需要从国外进口,这些设备有的一套系统单一功能,但因为技术被国外垄断,报价却达到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  “我们科技工作者还要继续努力,推动基础研究创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说,2035年我们国家要基本建成交通强国,这将推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向大数据、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去发展,让老百姓出行更安全、更便利,乘坐舒适性更高。
  • FLIR E8-XT:助力风电运维检修,保障风电场高效稳定运行
    众所周知,风能是绿色的可再生能源,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可开发的风能潜力巨大,资源丰富,因此风电很可能是未来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风力涡轮机是风电机组关键部件之一,那么效率更高、更可靠、寿命更长的风电涡轮机对于风电的发展非常重要!风电涡轮机检修的重要性风电机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涡轮叶片转动来带动齿轮进行机械性转动,从而产生电力。但是齿轮在彼此咬合的过程中,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性与工况的复杂多变性,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当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造成停机或者严重事故,因此预防性维护和定期检查非常重要。通常风电涡轮机维护成本可能很高,所以运营商每次需要尽可能高效地利用检查。在风机的使用寿命中,每千瓦时的运行和维护成本很容易占到总成本的20%到25%。无损检测:风电检修的常用手段无损检测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应用型技术学科,其特点是在不损坏被检测物体结构的前提下,应用物理方法检测物体的物理性能、状态特性以及内部结构,检查其是否存在缺陷,从而判断出被检测物是否合格,进而对其评价。应用在工业上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超声波、声发射、红外热成像、微波等,其中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经事实证明,热成像技术是最佳的允许操作人员检查风机和周围电气系统的所有电气和机械部件的技术。无论是电气部件还是机械部件,部件通常在发生故障前会变热。因此,热成像仪在故障发生前就能发现温度的上升,这些热点将在热成像仪中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可以规避停机风险。比如FLIR E8-XT红外热像仪,无需接触风电设备,就可以清晰显示齿轮箱和电机问题,包括轴错位,以及难以解决的电气问题,如连接松动和负载不平衡。FLIR热像仪的多功能性确保您可以充分利用预防性维护程序。FLIR E8-XT:风电检测助手将热成像技术纳入预防性维护检查程序,使风电场公司可以随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将热成像仪添加到预防性维护程序中,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效率,并通过捕获电气和机械问题,在它们导致昂贵的计划外停机之前实现盈利最大化。FLIR热像仪对风电设备整体和局部的检测热图像FLIR E8-XT是搭载76,800(320×240)像素的红外探测器,其具有更宽的温度范围(-20℃至550℃),非常适合用于诊断电气、机械和建筑问题。FLIR 专利MSX(专利号:201380073584.9)图像增强技术能提供出色的红外成像细节,用户将其纳入风电设备巡检的预防性维护程序中,不仅可以帮助您提前规避风险,无接触检测的特征还能保障检测人员的安全。FLIR E8-XT红外热像仪不仅可以检修风力涡轮机,还能检测各种异常,包括裂缝、闪电引起的缺陷、尖端损坏以及光纤问题,以及检测到设备框架问题、缺少粘合接头、叶片倾斜错误等。
  • 焊缝中出现裂纹,原来还可以是这个原因!
    一个生产部件和组件的制造商向一个供应商订购了一批SS304不锈钢管材。制造商要对1800件管材进行切割和机械加工,然后再通过焊接方式将这些管材制造成更大的子装配件。不久,管理人员在无损检测(NDT)过程中发现了焊缝中有裂纹。接下来,立即叫停所有的生产过程,以对生产质量进行控制,直到查出问题的原因。调查的内容包括根据他们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核查焊接保护气体、焊丝和焊接机的设置情况。但是,接着对焊缝的检测仍然表明存在着裂纹。质量控制经理建议对原始管材的材料证书进行核查。不出所有人所料,证书上清楚地表明这些管材就是他们所订购的SS304不锈钢管材。他们还在系统内部进行了其它方面的核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 质量控制经理一筹莫展。还有什么情况他们没有核查?结果发现,他们实际上一直没有核实所接收的管材是否是SS304不锈钢管材。如果在接收这批管材时使用手持式X射线荧光(XRF)技术对货物进行核查,他们就会发现所收到的货物实际上是SS303不锈钢,这个牌号的不锈钢与SS304不锈钢的不同之处是多了硫元素,因而更容易进行机械加工处理,但是在焊接过程中却非常容易出现高温裂纹。如果在收到管材时对管材进行核查,以确保管材与材料证书所述的情况相符,则可以避免出现这种问题。而现在,制造商不仅被迫花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寻找问题的原因,而且还留下了一些已经开始制造,但是却无法使用的产品。不过,最终制造商还是很幸运,因为他们在出货之前发现了这个问题。如果他们所制造的部件在使用中出现了故障,则问题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 如果这个制造商采用了整体验证计划对来料进行核查,则几乎可以消除加工错误材料的风险。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制造过程中发现使用了错误的材料呢?这是因为每次材料运输时,无论是在工厂、库存商的仓库或服务中心,还是在制造商的仓库,或者在任何制造过程中,都会出现混料的风险。不正确的材料证书、不正确的标记,以及较差的追溯性都会导致材料出现混淆。 要想改变这种不良状况,在每个阶段对材料进行验证至关重要。手持式XRF分析仪就是一种广受欢迎的验证工具。我们的Vanta分析仪有助于制造商在制造过程的每个阶段,验证将要使用的材料是否是希望使用的材料。Vanta分析仪具有检测迅速、坚固耐用的特性,不仅可以在几秒钟之内提供准确的合金识别信息,而且可以在工业环境中持续正常地工作。借助选配的无线连通功能,用户还可以将分析仪连接到奥林巴斯科学云系统,从而可以轻松地将分析仪集成到任何智能制造设施中。奥林巴斯手持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对包括镁和铀在内的很多元素进行快速无损分析,可检测出的含量从百万分率到100%。分析仪在检测速度、检出限及可检元素的范围方面具有优质性能。这款分析仪的外壳符合工业设计标准,极为坚固耐用,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正常工作。新型Vanta系列仪器性能改进:坚固耐用,高效多产仪器配备SD存储卡可使用WI-FI,蓝牙(Bluetooth)适配器进行数据传输可使用USB闪存盘进行方便快速的数据传输Axon技术提高分析结果的精准性IP 55/54—防尘防水坠落测试(MIL-STD-810G)探测器快门闸保护及聚酰亚胺网眼保护
  • 中国青年学者一作!最新《Nature》:“看见”锂枝晶!
    锂金属固态电池 (Li-SSB) 失效的机制:可视化锂枝晶的萌生和传播!锂离子电池因其模块化、便携和可靠的特性,具有许多潜在用途。同时,它们还具有长寿命、高能量密度(可在需要充电前延长使用时间)和高功率密度(与短充电时间相关)。尽管如此,当今世界仍不断推动提高这些电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液态电解质易燃,会引发不必要的副反应,从而限制电池的使用寿命。学术、工业和政府研究人员正在对使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进行深入研究,部分原因是声称此类电池比传统电池更安全。具有“双极堆叠”配置和能量密集阳极的固态电池也可能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提供显着改进。锂金属具有许多特性,使其成为固态电池阳极的潜在优良材料。例如,它具有低密度(0.534克/立方厘米)、低电极电位(与标准氢电极相比为–3.040伏;这有利于制造高压电池)和高能量密度(3.86安时/克)。尽管如此,经过40多年的研究,仍然存在阻碍锂金属被用作可充电固态电池阳极材料的主要挑战。一个棘手的问题是锂金属枝晶的形成。在含有液体电解质的传统电池中,这个问题通常归因于电解质中锂离子浓度梯度的形成。这会导致电极界面处的局部电荷不稳定,导致枝晶生长。固体电解质中不会形成浓度梯度,但电池中的固体电解质仍会被枝晶刺穿,从而导致短路,这就是所谓的锂金属固态电池 (Li-SSB) 失效。鉴于此,牛津大学 Peter G. Bruce、T. James Marrow, Charles W. Monroe 合作团队在Diamond Light Source使用了一种称为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先进成像技术(XCT),以前所未有的细节可视化充电过程中的枝晶失效。新的成像研究表明,枝晶裂纹的萌生和传播是独立的过程,由不同的潜在机制驱动。当锂在表面下的孔隙中积累时,枝晶裂纹就开始了。当孔变满时,电池的进一步充电会增加压力,导致破裂。相比之下,传播发生在锂仅部分填充裂缝的情况下,通过楔形开口机制驱动裂缝从后面打开。这种新的理解为克服Li-SSB的技术挑战指明了方向。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Dendrite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in lithium metal solid-state batteries”发表在最新一期《Nature》期刊上。中国留学生Ziyang Ning,Guanchen Li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Figure 1. 探索锂枝晶在电池中的萌生和传播【使用 XCT】作者使用时间分辨率大大提高的连续原位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来跟踪恒流电镀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和扩展。锂电镀首先在金属电极的边缘产生散裂,然后形成横向裂纹,横向裂纹穿过电解质传播到另一个电极(图1b),这表明在步骤(vii)之后没有短路(图1a)。图1c中的图像(i)–(iv)显示了最早的形态变化。作者将显示孔隙的FIB-SEM横截面图像与二次离子质谱(SIMS)分析相结合以识别Li(图1d)。结果显示,在电镀后,Li6PS5Cl电解液中有一个充满锂金属的表面下孔隙。其次,在电镀、从电池中取出并用LiOH溶液蚀刻后,在Li6PS5Cl圆盘中检测到表面下的锂金属,同时进行质谱分析(图1e),H2检测的滞后与Li主要沉积在地下孔隙中一致。总的来说,图1中的结果表明树枝状破坏的两个阶段,裂纹萌生和裂纹扩展。图 1. 枝晶裂纹从萌生到传播再到完全短路的发展过程【基于孔隙填充的裂纹萌生】作者建立了图2模型,将地下孔模拟为球形腔,通过预先存在的微裂纹连接到电解质的外部,建模为垂直于电极表面的圆柱形空隙空间。在电镀时,锂首先沉积在微裂纹的顶面,逐渐填充微裂纹和孔隙(图2a)。无论预填充过程如何,整个孔隙裂纹组件会在初始电镀时提前填充,从而导致如图2b所示的锂填充配置。进一步的锂沉积发生在整个锂电解质界面(孔隙和微裂纹表面)。由于缺陷已经被占据,这种沉积会在缺陷结构内引起应变,并伴随着压力的增加。净效应是Li沿微裂纹向后挤压,以容纳新沉积的Li。由于锂金属是粘塑性固体,其沿狭窄微裂纹的运动类似于非牛顿管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地下孔隙中的电流密度控制。在足够高的电镀速率下,与这种粘塑性流动相关的高压降能够导致电解质破裂。因此,与锂流过微裂纹相关的地下孔隙附近的断裂支撑了引发过程。作者假设这种微裂纹的生长是锂丝生长的起始步骤,并导致电解质中产生应力。图2.树枝状裂纹萌生过程的示意图和含义【基于楔形开口的裂纹扩展】锂在填充孔中的进一步沉积导致金属被挤出到表面,导致电解质局部开裂。这种破裂会缩短使用寿命,但不会导致系统发生灾难性故障。相反,由于灯丝传播通过电解质,会发生完全失效。通过在发展中的裂缝中反复沉积和去除锂,进一步楔开裂缝,从而扩大裂缝。图3.枝晶裂纹扩展【什么时候传播会导致短路?】作者在模拟电池运行的条件下,检查由锂金属阳极与固体、含锂离子电解质接触的系统中发生的物理转变。作者在充电过程中改变了施加在锂阳极上的压力,以确定对电解液中裂纹扩展的影响。他们观察到所研究的系统在中等压力(约7MPa)下的寿命较短(35个循环),而在低压(约0.1MPa)下的寿命较长(170个循环)。锂金属很软,在高压下会变形,这应该会改善阳极与电解质之间的接触并延长使用寿命。但作者发现,压力会加速充电过程中的失效,因为它会推动锂金属穿过电解质中可能在循环过程中生长的裂缝。图4.锂枝晶在各种堆叠压力下的传播【小结】总体而言,本文的工作突出了固态电池中锂丝形成的时空动力学:丝的启动和生长高度依赖于电解质的微观结构以及充电方案和操作条件(压力和温度)。固态电池研究领域一直在寻找在低压环境中操作电池的方法,类似于电动汽车中传统电池所使用的压力。本文的结果表明,低压有助于抑制充电过程中的枝晶传播,但在放电过程中可能无益。因此,控制锂金属充电和放电的动力学仍然是固态电池研究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在需要澄清当阳极和电解质与阴极耦合时枝晶的引发和生长是如何发生的,阴极在电池运行期间也会发生体积变化。
  • 重磅!中国石油在这里发现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
    12月1日,从中国石油长庆油田传来喜讯,历经两年的勘探攻艰,该油田在甘肃省环县洪德地区发现地质储量超亿吨级整装大油田,标志着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断层裂缝区域石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开辟了盆地西部石油勘探开发新领域。图为洪德油田钻井施工现场。全江 摄洪德地区石油勘探快速突破,油田开发也加速跟进,目前原油日产水平达到504吨。已发现的石油储量,形成具备建设年产50万吨规模的原油生产能力,打开了盆地西部原油增储上产新动力,为中国第一大油气田持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撑。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油气资源的聚宝盆,历经50余年的开发建设,长庆油田已在这里建成了年产6500万吨世界级特大型油气田。洪德油田位于盆地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西部地区,由于地质断层、裂缝交错,历经十多年的勘探攻关仍未能实现突破。2021年6月以来,长庆油田借助三维地震技术大面积覆盖支撑引导,石油勘探再次部署洪德地区寻找构造性油藏,两年时间里,先后有23口探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其中3口井日产油超百吨。截至目前,长庆油田已在这一地区提交石油探明储量超5000万吨、预测石油储量5620万吨,一个超亿吨级大油田慢慢露出“庐山真面目”。
  • 成像技术助科学家检测1.5亿年前恐龙骨骼
    科学家们采用创新性的艺术化同步成像技术对1.5亿年前恐龙骨骼上的裂缝及断裂处进行检测,以图再现恐龙在世时的伤口康复过程。  北京时间5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近日利用创新性的艺术化同步成像技术对1.5亿年前恐龙骨骼上的裂缝及断裂处进行检测,以图再现恐龙在世时的伤口康复过程。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发表于英国皇家学会《界面》期刊之上。  据科学家介绍,在古老的恐龙骨骼之上,可能发现许多关于损伤和疾病的证据以及后续的康复过程迹象。研究负责人菲尔-曼宁在声明中表示,&ldquo 通过同步成像,我们能够检测到微弱的化学信号痕迹,这些信号不仅仅能够证明正常骨骼与伤愈骨骼的不同之处,而且还可以揭示受伤骨骼究竟是如何康复的。&rdquo   此前,化石诊断通常是简单检查恐龙骨骼化石或碎片来揭示恐龙康复的秘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此次所利用的创新性成像技术,其光线亮度比100亿颗太阳还要亮,如此可以发现保存于恐龙骨骼化石中的损伤复原方式的迹象。  研究人员发现,恐龙几乎可以完全摆脱重大创伤所带来的影响。骨骼化石上经常显现许多灰白色的愈合伤口。对于人类来说,这些伤口如果不能及时治疗处理,将可能是致命的。曼宁解释说,&ldquo 恐龙似乎已进化出一整套完美的自我防护机制,可以帮助自身调节伤口的康复和修补。如果能够发现1.5亿年前的自我康复能力的秘密,将有助于我们在21世纪了解和运用侏罗纪时期的生命化学。在我们的一生中,生命化学在我们的身体里留下了许多线索,这些线索将有助于我们诊断、治疗和治愈大量的现代疾病。&rdquo
  • 打破垄断!国内首创光纤微地震监测技术试验成功
    p  8月23日,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井下光纤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在克拉玛依红山嘴油田红29井区hD0562监测井对h0558压裂井进行压裂裂缝监测,井距269.43米,首次现场试验获得成功。这标志着新疆油田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井下光纤微地震监测工艺、仪器、工具和软件技术。/pp  随着致密储层体积压裂的规模应用,井下微地震压裂裂缝监测技术对改进压裂设计、提高压裂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传统的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的电子式监测仪器,存在价格昂贵、产品垄断、不耐高温等局限。据悉,威德福、哈里伯顿等油服公司已开展井下光纤微地震监测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与传统技术相比,光纤监测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宽、耐高温等优点,是技术未来发展趋势。/pp  为打破技术垄断、掌握核心技术、降低监测成本,新疆油田工程技术研究院依托股份公司重大专项课题“昌吉油田致密油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从2014年3月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井下光纤压裂裂缝监测技术攻关研究,首创多芯纤高温光电复合缆,成功研制出光纤三分量检波器、推靠装置等关键仪器和装置,具备现场试验条件。/pp  8月22日,新疆油田开发公司与各单位密切合作,在hD0562井先后完成仪器的地面检测、四级检波器入井(1770米至1830米)、中途测试、仪器推靠和h0558压裂井的震源定位等试验,具备压裂监测条件。8月23日,对h0558井的1783.5米至1837米井段采取投球暂堵工艺分压四层。压裂过程监测信号清晰明显、数据丰富,与压裂过程吻合良好,完整记录了微地震事件,现场监测获得成功。/p
  • 建筑外墙脱落伤亡事故频发?FLIR热像仪带你提前规避风险
    近些年,外墙保温层、瓷砖等脱落事件频频发生,有的伤了人,有的伤了车,有的甚至殃及路人的性命!防不胜防的安全事故,到底该如何破解?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外墙脱落频发的原因外墙外保温装饰面层开裂是目前建筑物的常见问题,不仅影响建筑物外观质量,且随着裂缝发展,雨水渗入,外墙装饰面层或保温层就会出现空鼓甚至脱落。同时外墙裂缝也是雨水渗入室内,造成内墙面发霉、脱落的主要原因。如何从非接触、远距离、实时快速地对建筑外墙空鼓渗漏进行判断是一门新颖的课题。菲力尔近几年在红外热像仪检测外墙饰面砖粘结、渗漏的方面开展研究及现场操作,并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建筑外墙所得的热像图(温度场分布图)及变化值,进行空鼓渗漏分析和判断,并为下一步的外墙治理提供依据。✦ ++为何选择热像仪治理外墙脱落?红外热成像检测法是运用红外热像仪探测物体各部分辐射红外线能量,根据物体表面的温度场分布状况所形成的热像图,直观地显示材料、结构物及其结合面上存在不连续缺陷的检测技术并发现空鼓渗漏区域。它不需要脚手架,避免危险作业,而且可以快速非接触、大面积无损排查建筑饰面缺陷及渗漏情况。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建筑外墙的优势是可以针对外墙进行非接触的扫描,快速大面积的发现外墙饰面的红外辐射异常,从而达到快速寻找外墙饰面质量病害区位置的目的。一般在无干扰情况下,质量良好的外墙其红外照片温度色彩较为均匀,没有明显的相对色差区,而对存在质量缺陷问题的外墙(如空鼓),红外照图像上通常就会表现出明显的色差异常区。在红外图像中,空鼓位置明显✦ ++FLIR Exx热像仪:检测空鼓好助手红外热像仪是目前用于检测建筑外墙的较先进、有效的无损检测手段,该方法是快速地对大规模住宅小区及建筑群进行红外直观热图像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检测。那么,该如何挑选一台适合自己的红外热像仪呢?操作简便外墙巡检工作,一般比较繁重且复杂,因此要选择一款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无需繁琐设置的热像仪。图像清晰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使用热像仪扫描墙体时,需要选择一款热灵敏度高、成像分辨率佳的工具。后期处理方便为了更好地对比墙体状况,检测过程中会拍摄大量的热图像,如何规划巡检和处理图片是关键。幸好,FLIR Exx系列热像仪能满足上面的全部条件。Exx系列热像仪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单手操作大尺寸按钮,搭配智能激光辅助自动对焦和3个区域测量框等功能,让您可以快速识别故障区域。FLIR E98/E86/E76还配备UltraMax 高清图像增强技术,集成一键式水平和跨度区域调节功能,拥有更高的对比度,可以查看更多图像细节。此外,可互换的AutoCal镜头可完全覆盖近距离和远距离目标,既可以大面积扫描建筑墙体,也可以针对性的检测关键区域。FLIR Exx系列热像仪,将FLIR巡检选项(FLIR Inspection Route)功能设为标准配置。建筑检修员们可以提前规划巡检路线,让巡检工作更有序地进行。搭配FLIR专业报告和分析软件,还能批量处理热图像,一键生成专业报告,大大提升了后期处理的工作效率。通过检测查明外墙装饰层空鼓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修缮可以有效的预防建筑外墙饰面层坠落事故选择FLIR Exx系列热像仪能帮助建筑检修人员轻松有效检测故障
  • 强生再召回7万支抗精神病药注射剂
    号称“因爱而生”的全球知名企业美国强生似乎“病”了,2011年的强生似乎仍难从“2010年召回问题产品15次”的召回阴影中解脱,反而在不断深陷。昨日,有消息称,强生公司日前召回了约7万支抗精神病药Invega Sustenna注射剂,因这些注射剂存在裂缝,可能会引发感染或降低药效。  召回缠身  该公司在2月11日向经销商、药剂师以及医疗产品供应商发出了有关召回Invega Sustenna注射剂的通知。此次召回涉及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以及韩国市场上所销售的每支含有234毫克Invega Sustenna的注射剂。这批药物从2010年3月起开始推出市场,其他容量的同类药品不受此次召回的影响。  强生公司表示,部分装有Invega Sustenna的注射器在针筒部位存在裂缝,由于裂缝被标签盖住,消费者并不易察觉到。这些裂缝可能是因粘贴标签时受压所导致。  该公司称,在常规测试中发现了这一缺陷。而这些裂缝在理论上或会破坏注射剂内部的无菌环境,从而可能引发局部甚至全身性感染。同时,药剂通过裂缝泄漏或会影响患者的使用效果。不过,强生又称,引发感染或降低药效的可能性很低。  “公司生产组已解决这一问题,不会影响正常生产。”强生公司发言人Greg Panico 表示,公司已收到澳大利亚1起可能与此问题相关的投诉报告。但他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事实上,这次召回并非是强生步入2011年的首次。1月14日,强生就有过大规模召回感冒用药中的问题产品,召回涉及美国、巴西以及加勒比地区竟超过4700万件药品。  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强生的连续召回事件说明其在生产和质量控制上存在一定问题。”也有观点认为,过分追求利润,一味降低成本或是强生发生屡次召回的原因。  业绩滑坡  据了解,自2009年以来,强生因生产质量问题屡次宣布召回,而2010年更被外界戏称为强生“召回年”。在2010年,强生大大小小有15次召回,产品包括感冒药、止疼片、抗过敏药以及隐形眼镜等,公司损失金额高达数亿美元。  事实上,一系列召回事件对强生公司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昨日,正在上海某药店购置感冒药的王小姐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强生药品屡次召回难免让强生的信誉大打折扣,在买其品牌的药品时或多或少心里有“疙瘩”。  而《巴伦周刊》最新出炉的世界最受尊敬公司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结果。此前,强生一向在获投资者尊敬度方面的排名数一数二。然而,在经历质量控制问题后,强生的排名下跌之快令人大跌眼镜。这家位于新泽西州的保健巨头在世界100大上市公司中的排名一路跌至第25位。  与此同时,召回事件也使得强生公司的业绩蒙上了阴影。日前,强生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财务数据显示,其获利、营收双双下滑,第四季度获利为19亿美元,每股盈利0.70美元。而前年同期这两个数字则分别为22亿美元和0.79美元。强生去年第四季度全球营业收入为156亿美元,下滑了5.5%。2010全年营业收入将降至616亿美元,同比下滑0.5%。据悉,这是该公司1944年上市以来首次年度营收下滑。该公司称,医疗改革、药品召回事件及宏观经济的影响导致了业绩不佳。  “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召回会对公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宋颂兴表示,实际上召回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没有太多严重的质量问题,仅是在严格要求下不符合标准。“首先要肯定召回制度建立的正面作用。这是一个公司敢于负责的行为,也有利益公司的风险控制。”  宋颂兴指出,强生的召回事件也给国内的药品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现在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应加快健全商品的召回制度,尤其是与健康有关的电子商品等。同时,还应完善召回后续赔偿等配套措施。
  • 我国在无损检测领域打破一项国外垄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width="413" height="310" style="width: 413px height: 310px " alt="" src="http://img1.17img.cn/17img/old/NewsImags/images/2015210151949.png"//pp 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驾车在隧道内跑上一趟,隧道的健康状况就尽在掌握中。昨日,被业界称为“隧道医生”的国内首台隧道快速检测车在武汉下线。未来,我国隧道的病害检测将告别肉眼观察。/pp  昨日,坐落于光谷武大科技园内的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用一台自主研发生产的“隧道快速检验车”,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pp  记者现场看到,新下线的隧道快速检验车以中型卡车为载体,车厢内安装着数个精密传感器。该公司副总裁胡丹丹告诉记者,只需要一名司机驾车和一名操作员操控,这些传感器可以在最高时速80公里的状况下一路走一路测,采集隧道内的信息并形成数据,用无损检测的方式发现隧道内的裂缝及渗漏水等状况,宽度在0.2毫米以上的裂缝都“难逃法眼”,超越肉眼进行观察。/pp  更重要的是,由于是国产,该车不仅在售价上比进口的便宜约三分之一,而且后期的数据分析也是免费的。以重庆使用的德国进口隧道快速检测车为例,后期数据分析的价格高达70美元/公里。/pp  据悉,目前,该检测车下线前已在武汉黄龙山隧道多次试验,结果表明,其完全满足检测的各项技术需求,填补了国内空白。/pp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公路隧道最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隧道已超过1万座,特长隧道超过400座,位居各国前列。由于地质条件、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隧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比普通道路更容易出现病害,如开裂、渗漏水、冻害、腐蚀等,需要经常对隧道的病害状况进行检查。/pp  ■揭秘 国内隧道病害检测/pp  主要靠肉眼观察和钻孔测量/pp  受制于技术原因,长期以来,国内对隧道的病害检测大多采取人工检测,靠使用肉眼观察和钻孔法进行测量。肉眼观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存在着效率低、准确性差、不能进行历史数据对比等问题。而钻孔方法虽然比较直观,但检测速度慢,同时易破坏隧道防排水系统,影响隧道寿命,以上两种方法都难以全面反映隧道整体及各部位质量。目前,以1公里的隧道为例,人工测量约需20人耗时4小时才能完成。虽然重庆曾在德国进口了一台隧道快速检验车,但由于使用成本太高而难以被其他地区效仿。/p
  •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行标编制工作启动
    近日,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行业标准《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标准的制定可以规范混凝土热物理参数测定仪的性能、生产和使用,充分保障该仪器产品的先进性、准确性、可靠性,进而确保混凝土热物理参数试验测定的一致性和可信性。该标准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和研究、充分利用材料的绝热能力降低能耗以及推进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的应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JCD-270便携式测氡仪:无色无味的“氡气”要小心了
    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大把的时间都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故而室内空气品质与我们的生活便息息相关。我们都知道PM2.5、甲醛等污染物会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却忽视了隐形的室内空气杀shou—氡。氡是由镭和钍衰变产生的自然界的天然放射性稀有气体,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它无色无味故而无法被察觉。氡在空气中的衰变产生氡子体,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可在空气中能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而污染空气,很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区域不断累积,对人体造成伤害。室内的氡气从何而来?1.来自房基土壤中的氡气,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人们可以发现高浓度的氡,它们可以通过地层断裂带,进入土壤和大气层。若将建筑物建在上面,氡就会沿着地的裂缝扩散到室内。2.来自建筑材料中的氡,1982年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建筑材料是室内氡的最主要来源。如花岗岩、砖沙、大理石装饰、浴缸之类的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均易释放出氡。3.另外从室外涌入室内的空气中,以及从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均可以释放出氡气。4.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一种随机效应,主要表现为引起肿瘤的发生。氡在衰变的过程中会释放一种α射线,这种射线的穿透力较弱会被皮肤或者衣物等挡在体外。但是如果把它给吸进体内,氡则会跑到人的肺部,继续的衰变,变成铅,铅没有辐射,但衰变过程中会发射出α射线,此时,氡直接就跟肺细胞结合,α射线则直接进入我们的细胞,并对里面的DNA造成损害,造成基因突变,然后就有可能导致癌症。5.另外,在高浓度氡的暴露下,机体出现血细胞的变化如外周血液中红细胞增加,中性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增多,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并可见到血凝增加和高血糖。6.氡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特别是神经系统与氡结合产生痛觉缺失。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氡及其衰变子体的吸入是矿工肺癌发病的重要原因。美国估计每年有7000-10000例肺癌由于是室内氡所引起的,即除吸烟以外引起肺癌的第二大因素。如何降低氡的危害?1.建房地址选择氡浓度低的地段,在地基选择时,有条件的可先请有关部门做氡的测试,并采取一些降氡措施。如果是购买房产,也应将此因素考虑进去。2.选用低放射性建筑材料,在建筑施工和居室装饰装修时,尽量按照国家标准选用低放射性的建筑和装饰材料。3.在写字楼和家庭室内装饰时,要注意填平、密封地板和墙上的所有裂缝,地下室和一楼以及室内氡含量比较高的房间更要特别关注。4.做好室内的通风换气,这是降低室内氡浓度的有效方法,据专家试验,一间氡浓度在151贝克/立方米的房间,开窗通风1小时后,室内氡浓度就降为48贝克/立方米。有条件的可购买具备有效去除氡气的功能的室内空气净化器。如何检测氡的含量?JCD-270测氡仪是采用高分辨率金硅面垒型半导体射线探测器,以微控制器为核心研制成的新一代以α能谱测量方式进行氡测量的智能辐射防护检测仪表。1、空气环境氡浓度检测;2、土壤中氡浓度检测;3、水中氡浓度检测;4、氡析出率测量、质量氡析出率测量;5、气态放射性样品 射线能谱分析;本文来自:青岛聚创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沉潜“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十一年又磨一剑
    赛纳斯首席科学家李剑锋教授第二次在Nature上发表文章。2010年,正是李剑锋攻读博士学位的最 后一年,当年他在田中群教授课题组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并将成果刊发于Nature。那是李剑锋教授科研生涯中的第 一篇Nature,也是厦门大学作为第 一单位登上Nature的首篇文章。凌晨四点的厦大是我独爱的风景时隔11年,李剑锋率领自己的团队再次在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回顾这些年的科研生涯,李剑锋谈到了传承二字。此篇论文的研究方法根植于十一年前发明的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而研究的对象——单晶电极界面水分子,也是李剑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开始刻苦钻研的课题。当年实验设备简陋,机时紧张,为了争取多做实验的机会,李剑锋与同学错峰而行,日夜颠倒地熬在实验室里,凌晨四点的厦大是他独爱的风景。“那几年的努力和坚持总算熬出了成果,但我变成了一个胖子。”李剑锋自我调侃道。不论是当年那个每天在实验室熬到凌晨四点的李剑锋,还是现在常在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工作到深夜、“走得比学生更晚”的李剑锋,他总是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成功是99%的努力加1%的天才,而99%的努力更重要,努力、坚持、积累,必能成。传承的另一方面,来源于当年李剑锋的博士导师、化学化工学院田中群院士的言传身教。忆起当年,李剑锋非常感谢导师田中群对他的培养,尤其是教导他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入学后,田中群教授很快便让他参与大量的论文撰写和检查工作,但是针对的不是正文内容,而是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在文献管理软件并不普及的年代,李剑锋只能耐着性子,一篇篇查验参考文献的出处是否属实、一处处核对行文格式是否规范、一句句检查标点符号是否准确… … 当年的李剑锋有些不思其解,但随着科研之路的深入,他也渐渐明白了导师的“良苦用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实验、处理数据、写论文,无不需要对科学严谨认真的钻研和对细节无微不至的把控。而今,李剑锋作为导师也同样以此要求自己的学生:不忽视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现象,关注每一个细节。学生王耀辉对此深有感悟,在本篇文章的工作中,从壳层隔绝纳米粒子的合成制备,到单晶电极的制备与预处理,再到界面水分子拉曼信号的采集,每个细节都需要投入万分的小心。“光是实验的准备往往就需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任何一个小环节上出了差错,实验就要前功尽弃。”人前是三千余字的论文,看不到的背后,却是数年无数个细节的往复交织与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没有“想不到”,只有“敢不敢”“敢为先,重细节,合为贵。”李剑锋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学院高包容、高活力的科研文化氛围的理解。他敢想敢拼,敢于挑战做“别人没做过的、做不到的事情”。11年前在Nature上发表的那篇论文,其实来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在一次实验中,李剑锋想探究金纳米粒子增强水分子拉曼信号的效果,但当时手头并没有配套的金电极,只有一根铂电极可供使用。根据以往的“常识”,样品吸附在光亮铂电极表面时不会产生增强的拉曼信号。由此,他判断更换成光亮的铂电极并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便使用铂电极开展了实验。让李剑锋惊讶的是,这一个“错误”的实验却让他发现了来自铂电极表面吸附氢的拉曼信号。原来,金纳米粒子产生的极强局域电磁场也可以增强附近铂电极表面的拉曼信号。一个新的设想由此迸发——他将样品分子支撑基底和拉曼信号放大器在空间上进行分离,由此发明了壳层隔绝纳米粒子增强拉曼光谱技术。这一技术解决了传统表面增强拉曼无法用于非金银铜材料和原子级平滑单晶表面的瓶颈问题,开辟了光谱学分析新方向,使得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 先地位。2020年1月,由我校田中群院士领衔,任斌教授、李剑锋教授、吴德印教授、刘国坤教授组成的研究团队完成的“电化学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学研究”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失败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件好事,因为至少它能告诉你,这条路走不通。这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一种成功。”李剑锋以此勉励学生。从错误中发现新的方向、从失败中汲取新的灵感,李剑锋总是在追求突破与创新,做“与众不同”的事情。“是这三个心脏支架延续了我的生命,也带来了新的科研灵感。”李剑锋指了指自己的心口,提及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次经历,竟也与科研密不可分。2018年李剑锋在长春出差时,零下二十多度的极寒天气让他突发心梗。在这次“死里逃生”后,李剑锋开始思考,将自己的科研技术更多地运用在公共安全和生命健康方面。急性心梗的黄金抢救时间是数十分钟,而在救治前首先需要检测判断患者是否为心梗,目前最快的检测手段需要15至20分钟,但李剑锋团队将拉曼光谱技术与心梗检测技术结合起来,加快辨别判断,将检测时间缩短至6分钟,可以为患者留出宝贵的抢救时间。在危机中寻新机,在李剑锋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想不到”,只有“敢不敢”。用处多多的“拉曼光谱”在旁人看来,李剑锋研究的拉曼光谱是用于科学问题研究的高端表征技术。但其实,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用处多多。鉴珠宝、验农药、测毒 品… … 这些看似“无关”的事情,拉曼光谱都可以做到。由莫桑钻、锆石,甚至是玻璃仿制的“钻石”在市场上涌现,仅凭肉眼观察,它们和天然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只需把未知成分的‘钻石’放到拉曼光谱仪前,点击扫描… … ”数秒后,真伪便显示在屏幕上。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滑,还可以看到样品的拉曼光谱图。“波长位于1333 cm^-1处的单峰是属于金刚石的的拉曼特征峰,也是钻石唯一的特征峰。我们的仪器不仅可以鉴别钻石,还可以检测翡翠的真伪和品质。但凡翡翠或者其他珠宝玉石里存在微小杂质,或经过人工优化处理填补过裂缝,我们都可以在谱图中发现杂峰或是荧光背景。珠宝玉石质量的优劣也就显而易见了。”“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带着我们研制的手持拉曼仪和翡翠珠宝,给同学们演示如何快速鉴别珠宝的真假。”同时,李剑锋还开设了拉曼光谱的本科实验课程,让同学们沉浸式体验拉曼现场检测。在暑期学校的课堂上,他也试图用简单平实的语言,为大家生动地科普拉曼光谱。“让大家亲身感受到拉曼光谱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就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只需通过一根简单的棉签,在疑似吸毒者接触过的桌面、茶杯擦拭,再将样品转移到我们的毒 品拉曼快检仪上,简单几个步骤,便可在十秒钟快速识别有无毒 品残留。基于拉曼技术的快速指纹识别能力,以及配上增强拉曼极高的检测灵敏度,可以让毒 品无处遁形。李剑锋课题组推出的毒 品快检仪已应用在深圳海关、南宁海关等单位,数秒内便可以快速筛查出跨境包裹中是否夹杂毒 品。“这款仪器搭载了拉曼增强芯片,该芯片能将分子的拉曼信号放大百万倍。相比于其他技术,我们的产品的检测灵敏度非常高,样品低至百万分之一(ppm)甚至亿万分之一(ppb)的浓度时,我们仍可以在几秒内指纹识别出多种毒 品。”李剑锋介绍道,“我们还在继续研究毒驾自动化检测设备。在未来,交警只需要取一些驾驶员的唾液,在几十秒内就可以判断其是否有吸毒,吸了什么毒。”俯身做科研,放眼看天下,胸怀“国之大者”。着眼国家和社会需求,让科研走出实验室、走进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中,让成果在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不同领域落地生花。“震撼人心的科技,让我们光芒四射。”这是李剑锋写在产品画册扉页上的话。科研带给李剑锋的,是朝着兴趣之路不断开拓的进取心,是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后的成就感,是永远朝着下一个高峰矢志攀登的决心与勇气。“我期待着将来,循着老前辈的路,创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面对未来,李剑锋如是说。
  • 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援舟曲150台套监测仪器
    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8月11日收到甘肃舟曲灾区急需地质灾害监测仪器的消息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当天紧急组织生产100套滑坡裂缝报警器、50台滑坡预警伸缩仪,并于当天冒雨送往灾区。  另据了解,截至8月11日17时,中国地质调查局航空遥感中心累计完成遥感数据和解译成果2871兆、图像35张、解译和灾害评估报告3份,先后提供给国务院应急办、国土资源部应急办及前方协调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和单位,为上级部门抢险救灾决策、灾情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日本7小时连发4次地震,FLIR红外热像仪是建筑修复的无损“神器”
    当地时间3日,位于日本东部的山梨县和位于西部的和歌山县,不同震源处先后发生了4次震感较强的地震。7小时内接连发生多次地震引发了日本民众的恐慌。频繁的地震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也很大尤其是对古代艺术品建筑造成的损失有时是难以挽回的比如,2009年4月6日发生在阿布鲁佐(意大利)的地震不仅造成约300人死亡,许多艺术作品还因此几乎被摧毁。在阿奎拉市或附近的小村庄,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纪念碑、教堂、宫殿或城堡等重要建筑都需要迅速修复。在进行修复之前,要选择安全、可靠的工具进行检查,因为很多内里损害外表无法发现!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光学特性我们发现其在建筑检测方面很有优势并且Teledyne FLIR在建筑的无损检测和评估等建立了可靠技术可以通过以下案例见证下:01圣彼得堡大教堂在进行修复开始前,热成像技术在诊断圣彼得大教堂正面的状态和验证实际工作的质量方面非常有效。通过FLIR ThermaCAM,EniTecnologie的团队识别出了建筑的裂缝、从石头表面脱落的灰泥以及原本会被隐藏的湿气沉积物。在此次修复建筑过程中,热成像最重要的用途是评估灰泥,确定0.5°C的温差。由于FLIR ThermaCAM具有很高的热灵敏度,该团队得以拍摄红外图像,并控制了大教堂正面约50000个灰泥的状况。不仅如此,FLIR红外热成像仪还有助于专家微调杀菌剂的处理方法,以去除困扰大部分石材表面的微生物,并验证该程序的有效性。具体案例详情戳这里:厉害了!菲力尔助力圣彼得大教堂恢复昔日盛景02意大利阿尔塔穆拉历史建筑IR HotSpo是一家从事意大利历史建筑的检测服务的机构,通过FLIR红外热像仪,该机构主要针对阿尔塔穆拉历史悠久的建筑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与维护。比如,查找建筑物上面存在水渍的原因,检测次表面裂缝、建筑壁画是否存在潮气、建筑内部的粘合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损伤和发霉现象等建筑问题。具体案例详情戳这里:厉害了!FLIR化身历史建筑“医生”在红外热成像的辅助下,评估建筑物结构完整性的方法也更经济便捷。从单一的图像和序列出发,结合时间和空间,根据专用的算法,可以提取出一些对评估砌体非常有用的参数。与传统的部分破坏试验相比,使用此类数据作为模型输入,建筑物的地震风险评估更经济、更广泛。比如,地震前通过热成像增强的周围与坍塌部分之间的相关性令人印象深刻。下图给出了去年和今天在塞萨尼奥(意大利AQ)S.Stefano教堂拍摄的另一个例子。S. Stefano di Sessanio (AQ)教堂在地震前后的照片这些结果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建筑检测中的应用十分有价值。它不仅可以弥补肉眼难以发现的漏洞,还可以无损检测避免对建筑造成损害!Teledyne FLIR可用于建筑检测的产品有很多,针对不同问题产品也是不一样的,想知道哪款最适合你?联系我们,让我们的专业人士为您量身推荐吧~新品免费试用目前,Teledyne FLIR正在进行一场2021年终新品免费试用的活动,无论是FLIR A50/A70研发套件,还是FLIR A50/A70图像流/智能传感器热像仪,亦或是FLIR Si124-PD:局部放电检测声像仪,还有FLIR Si124-LD:压缩空气泄漏检测声像仪,以及FLIR E96 高级热像仪都在此次活动当中哦~当然如果您想试用其他产品,小菲也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所以,小伙伴们赶紧联系我们,我们将安排专人上门为您演示!
  • 大三学生发明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桥底工作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在桥墩下工作  12月2日,记者从南京理工大学获悉,南京理工大学大学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王倩舒等三人参与研制了为桥梁准确把脉“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这也是国内首台“桥梁检测爬壁机器人”。  这是一个长宽都在20厘米左右的“丑”家伙,体重也不到1.5公斤。它带着一对长长的“大触角”,拖着四个轮子,通过无线控制设备,以每分钟8米的速度在二桥拉索的高塔上慢慢爬行,甚至调皮地来了个180度大翻转,一会干脆钻到大桥的桥墩间,在这个人无法涉及的部位,继续慢慢地细细巡查。  这个看着很轻松的过程可不简单,那对“大触角”已经对行进过程进行拍照或者是录像,技术人员则通过地面监控设备,对桥梁,桥梁的拉索、甚至是不容易抵达的桥墩有无裂缝、破损、老化、划痕、腐蚀等现象都一目了然。等它工作完,一份清晰、精准的影像资料即时传到了技术人员手中的仪器上,细到表面裂缝只有0.5mm的细小裂缝都能被准确捕捉到,并标注准确位置,提供给桥梁维修部门。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刘永是桥梁爬壁机器人的指导老师,他介绍,在国内,桥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桥梁常常会出现一些机构变化引起破损、裂纹、老化等病害,这些外观病害检查传统都采用人工方法。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也增加了检查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斜拉或悬索桥的高塔,以及高墩柱的外观检测更是个大难点。以桥梁支座的检查为例,梁底面与墩台帽间的距离小,人往往不能到达,无法提供全方位检查。利用这个小机器人,可灵活进入狭小的空间,仔细观察支座的情况。这样的检查不仅使工作效率提高几十倍,大大节省了检测时间和费用,减少了封路的时间,还使安全风险大为下降。桥梁现场以视频或照片保存的信息,可作历史数据和专家分析的原始依据。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更多“桥脆脆”事件的发生。  刘永说,别看它个头小,功能却一点都不少,它具有密封吸附装置、移动机构、通讯控制和病害检测四个子系统。其中密封吸附是关键技术,通过地面遥控装置发送的指令,小家伙内的离心泵体高速旋转,排出密封腔的气体,外界的大气压强大于密封腔内压强后就让它能紧紧压在桥梁壁面上。它的“大触角”,就是病害检测系统,让它能时刻注视搜寻着桥梁上任何有潜在危险的地方,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检测图像传输至地面,给工作人员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据了解,这个项目也是在江苏省重点科技支撑计划的资助下,由南理工计算机学院与宁沪高速公路公司合作研制高架桥壁面缺陷检测机器人的一部分。
  • 万立骏/郭玉国课题组单晶高镍正极材料机械化学失效研究取得新进展
    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高效电能存储技术,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先进的电化学能源储存器件之一,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高镍正极材料由于具有高容量和低成本的特点,是最有前景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然而高镍正极材料严重的界面副反应与充放电过程的体积形变导致容量衰减快、安全性差与机械失效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大规模商业应用。纳米晶粒长大成微米级单晶颗粒,不仅能够降低材料比表面积、减少界面副反应提高安全性,而且还能消除多晶二次球颗粒晶间裂缝问题,使高镍正极材料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支持下,化学所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万立骏/郭玉国课题组近年来在单晶高镍正极材料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例如:针对单晶高镍正极材料动力学缓慢问题,系统研究了单晶高镍正极材料Li+扩散机制,提出了高价态过渡金属离子表面梯度掺杂以提高Li+扩散动力学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6535)。针对高镍正极严重界面副反应问题,建立了界面化学反应以实现均匀浸润的表面包覆方法,开发了多种单晶正极材料界面稳定化技术。如:利用磷钼酸与表面残锂发生反应,在单晶颗粒表面构筑了Li4MoO5离子导体包覆层(Nano Energy. 2021, 87, 106172);利用Al(NO3)3、(NH4)2HPO4和表面残留锂反应,构筑Li3PO4-AlPO4双功能复合包覆层方法(Nano Energy. 2022, 94, 106901)。针对传统液相界面改性工艺流程长、复杂且成本高的问题,提出气相界面处理方法,成功在高镍正极材料表面构筑了厚度可控的致密无定形Li2CO3纳米包覆层,并发现电化学循环过程中Li2CO3与电解液反应原位转化成稳定的无机富氟正极/电解质界面相,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Adv. Mater. 2022, 34, 2108947)。 除上述问题以外,由于高镍正极所属的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的晶体结构特点,机械化学失效(滑移、裂缝和扭折)成为其商业应用面临的另一重要科学问题。最近,课题组与中科院物理所肖东东等合作在高镍单晶正极的机械化学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对高镍单晶正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滑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在原子尺度上揭示了滑移的不同表现形式和过渡金属离子层内迁移的运动过程。基于实验与理论计算,提出了减少氧空位以提高位错运动势垒,进而抑制材料层间滑移和裂缝的改性方法(图1);低氧空位单晶高镍正极材料表现出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设计构筑高性能单晶高镍正极材料提供了有益参考。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22, 144, 11338–11347上。 图1 氧空位影响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正极平面滑移的动力学机制示意图。   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 2022年9月28日
  • 太原国土局购入700余台地质灾害监测仪
    5月30日,记者从太原市国土局了解到,该局已购进三种700余台地质灾害预防方面的专业监测仪器,将全部分发给10县(市、区)分局,护卫省城的安全。  据介绍,太原市国土局此次共购进了10台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无线报警仪、20套地质灾害滑坡预警伸缩仪和700台地质灾害监测无线预警器。地质灾害综合监测无线报警仪由主机和传感仪组成,这种仪器可以用来监测滑坡灾害,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无线监测,可用于对远离居民区、灾害点不易人为监测等监测情况。地质灾害滑坡预警伸缩仪则是用于实时监测,适用于监测点在居民区附近的情况。地质灾害监测无线预警器主要针对的是处在滑坡体上或是采空区上的房屋裂缝的监测,灵敏度较高。这三种仪器都是地质灾害预防方面的专业监测仪器,为了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该局专门聘请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预警专家、仪器专利发明人曹修定教授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将这些仪器分发给10县(市、区)分局地环科相关负责人和监测员。
  • 天津地勘院研发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
    近期,天津市地质工程勘测设计院研发了一套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最高运行速度可达5公里每小时,点云分辨率最高可达2 mm,具备开展轨道交通结构大范围快速检测的技术能力,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同时,基于移动式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科研团队联合外部技术团队研发了一种非接触式快速检测技术,可快速获取地铁隧道、车站、轻轨高架等结构表面的海量点云数据。根据点云数据所包含的坐标数据、图像灰度值等信息进行深入的处理、分析,能够获得诸如隧道内壁影像、隧道收敛直径、管片错台、限界入侵、渗漏水、结构裂缝等有效信息,实现对目标区间的结构尺寸、变形大小、病害点位等进行检测目的。检测区域隧道点云漫游图目前,移动式三维激光检测技术已成功用于工程项目中,累计检测里程达5公里,实现了目标区域全要素点云数据获取,完成了对隧道结构尺寸、病害分布、管片状态的检测分析。
  • 526万!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采购高效液相色谱仪等仪器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招标公告,计划采购高效液相色谱仪、通风橱、全自动连续流动分析仪等应急仪器,预算金额526.75万。潜在投标人应在2022年07月05日 09点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投标文件。项目详情如下:采购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站项目编号:GXZC2022-G1-001592-JGJD项目名称: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预算金额:526.75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526.7500000 万元(人民币)各分标预算金额明细如下:分标预算金额(人民币,万元)A分标95.40B分标159.59C分标82.76D分标84.00E分标40.40F分标64.60 采购需求:标项名称项目基本概况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A分标拟采购高效液相色谱仪、通风橱、全自动连续流动分析仪(三个模块)、实验台等设施设备一批。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B分标拟采购一体化预警站、入户报警器等设备一批。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C分标拟采购多旋翼无人机及其配套设施设备、服务一批。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D分标拟采购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及配套软件一批。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E分标拟采购一体化多节点土壤含水率-倾角计、可级联便携含水率倾角计、蓝牙倾角计等设备一批。广西地灾应急能力建设项目-F分标拟采购便携式GNSS应急位移监测设备、便携式多参数裂缝计一批。
  • 顶峰过招,成果丰硕!首届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大赛圆满收官!
    5月8日,经过激烈角逐,第一届上海市检验检测行业创新大赛决出最终一、二、三等奖。决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等8位行业权威专家专业点评,100位特邀观众评委现场投票,10位参赛选手展演精彩纷呈。本次创新大赛以“向新而行,创质未来”为主题,是上海市场监管部门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和行动举措。全行业168家单位踊跃参与,报送创新作品共计216项,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涌现出一批首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检验检测创新成果。一等奖《研制先进月面试验检测系统,填补探月工程关键技术空白》获奖单位: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随着我国探月工程的推进,未来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将到达极限温度在-225℃~130℃之间的月球极区。探测器的移动部件在极区的极端低温下更容易出现机械卡死,导致探测器彻底报废。经过对国内外试验能力的全面调研,未发现能满足月球极区极端低温环境的检测系统,自研月面极区试验检测系统,成为了唯一的途径。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迅速成立研发团队,仅用半年时间,研制出国内首套具备高真空、深冷、高温连续交变功能且搭载双驱动双加载高精度运动测试装置的月面极区环境模拟试验检测系统。该系统填补了我国探月工程月面环模检测领域的空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探测器移动装置月面环模检测,为我国深空探测环模检测任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等奖《自主研发天空光环境试验平台,实现大飞机检测技术瓶颈突破》获奖单位: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项目建设了可用于模拟飞机全航段飞行过程中遇到的任意复杂天空光环境的大型先进试验设施,并研发了整机级光环境综合检测创新技术。建成世界范围内光学指标最高、综合性能最优、功能最全、体积最大的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平台;自主研发超越国际标准的天空光环境亮度与色温模拟算法,首次实现模拟真实航线飞行过程的动态实时光环境模拟;可有效降低民用飞机光学验证对飞行试验及特定天气环境的依赖,大幅缩短飞机研制周期,大幅降低检测成本,提高验证充分性,提升我国在整机光环境检测领域技术能力至世界领先水平。《攻克套筒灌浆饱满性检测技术难题,助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质量发展》获奖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内外率先攻克了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检测的公认技术难题,研发了钻孔内窥镜法、X射线数字成像法、预埋传感器法、预埋钢丝拉拔法等四种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套筒灌浆质量检测方法,实现了灌浆缺陷可感知、可识别、可量化、可透视的全面突破,全面构建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套筒灌浆饱满性检测关键技术体系。检测技术已在上海、北京、江苏等全国300余个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了成功应用,通过灌浆培训、自检指导、第三方抽检等系列技术应用,套筒灌浆饱满性一次性合格率显著提高,有效解决了行业担忧,助力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质量发展。《首创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全无人检测与评价系统,解决自动驾驶落地的长尾问题》获奖单位:同济大学当前封闭场地测评系统存在测试工况设置零散、场景环境条件简单、智驾功能测试割裂等瓶颈问题,无法有效解决自动驾驶落地的长尾问题,严重制约了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首创了智能网联汽车云控全无人检测与评价系统,包括云控平台、云控模拟交通参与者。基于该系统,针对自动驾驶评价局限性问题,首创了多维度、进阶式的自动驾驶汽车量化评价方法。以需求驱动测试,构建分层评价体系,实现测评闭环。支撑对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度的加速测试,为高等级自动驾驶汽车的准入及应用落地提供验证支撑。三等奖《构建安防领域AI数智检测平台,助推上海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获奖单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面向上海数字化转型进程中AI数智技术应用最早、规模最大的安全防范领域,针对可靠性、安全性评价难题,突破专网、加密传输受限性,创新端到端测量技术为核心的全程音视频质量评价体系,面向主动配合式人脸、语音等典型应用建立16套测试模型、18项核心参数,实现科学定量评测;创建千万级数据库和假体攻击库,形成5大类26套智能识别评测方案。检测技术自主创新已应用于7项IEC国际标准、10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中,实现中国方案、中国仪器国际化应用。本作品实现数智安防产品性能可设计、可度量、可检测的重大突破,已形成“卡脖子”优势领跑国际。助推上海人工智能新高地建设。《跨学科研究突破检测关键技术,打造5G用通信电缆新材料的“试金石”》获奖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通过将传输线原理和电介质理论有机结合,分析了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在介电行为上的区别和联系,提炼了它们在高频时趋于某一渐近值的共性特征,创新地建立了一套以检测传输性能参数来获取介电性能参数的等效检测方法,以国际比对传递试验验证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成功在国家信息传输线检验检测中心等单位应用,解决了困扰行业多年的检测难题,是5G用通信电缆新材料研发的“试金石”。检测方法已获国内外认可,主导多项国际和国家标准;以“消盲去痛,领先一代”为设计理念,研制了一套便携式检测装置,获得海康威视和Singular Point(Singapore)公司的MOU,经济前景广阔。《突破卡脖子检测技术,助力晶圆盒国产化》获奖单位: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在缺乏技术规范和产业基础支撑的情况下,根据晶圆盒生产工艺流程,明确了杂质的4种来源以及24种关键杂质。借鉴晶圆盒清洗流程,研发了全自动晶圆盒杂质提取装置和编写了提取的标准作业程序,开发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技术检测阳离子杂质和在线浓缩离子色谱技术检测阴离子杂质的方法,检出能力达到0.1µg/㎡和10.0µg/㎡。结合国际和国内产业的技术要求,在100+批次的数据基础上确立了满足12英寸晶圆盒的限度指标。项目突破了晶圆盒检测技术难题,为国产晶圆盒生产工艺优化指明了方向,有效节约了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加速了国产化进程。《创新开发风机叶片全自动检测平台,助力风机叶片安全高质量检测》获奖单位:上海扩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采用无人机全自动飞行技术取代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只需25分钟就能完成一台风机的全面检查,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安全性。基于人工智能机器视觉,能实现叶片360度全覆盖,并能检测出1mm*3mm的裂缝。此外,首次解决了海上无人机起飞的磁场干扰问题,实现了海上风场的全自动检测,保持无人机协同定位精度在10cm以内。至今已累计巡检风机超过80000台,其中最短巡检时间仅需15分钟,并在单日内创下海上18台、陆上31台的巡检记录。研究成果包括多项顶刊论文和国际专利。还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风电场无人机巡检作业技术规范》。《首创药品微生物分子鉴定关键技术体系,高效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获奖单位: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国际首创药品微生物分子鉴定多维关键检测技术体系,包括创新构建以特征核酸序列、全基因序列、特征蛋白质谱和质控品等为核心的微生物分子鉴定技术;建立我国自主产权“标准核酸序列+特征蛋白质谱”云数据库,保护国家药品信息安全;主持增修订《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微生物分子鉴定国家标准7项,更高效保障药品安全、有效,体系化引领国际药品分子鉴定技术发展。已在31个省市、1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转化,有效提升我国医药产品国际竞争力。技术转化后直接产值约39亿元,间接经济效益13亿元,有效促进了行业技术革新,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构建全栈式大模型检测系统,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质量》获奖单位: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研制大模型检测综合指标体系及领域大模型测评规范,构建大规模开放问题测评用例数据库,首创基于开放问题的大模型自动化、智能化测评方法,构建“体系 - 规范 - 数据 - 工具 - 系统”的全栈式大模型检测解决方案。全栈式大模型检测系统不仅可支持基础模型及基于基础模型的各类领域大模型的第三方检测服务,还可赋能大模型研发、测试和运维团队,低代码快速构建大模型测评能力,保障大模型应用可靠、可信运行。全栈式大模型检测系统支撑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政务大模型测试验证,并为国内多个国产大模型系统提供可信测评。优胜奖获奖名单提名奖获奖名单
  • 国产成像测井仪首次销往俄罗斯
    据《中国能源报》8月9日报道  日前,由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 (简称“测井公司”)自主研发的MCI5570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仪从西安首次发往俄罗斯,实现了国产成像测井仪器在俄罗斯测井市场应用零的突破。  MCI5570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仪是测井公司2008年正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的成像产品 之一,可用于解决裂缝识别及评价、薄层评价、岩性划分、沉积相分析、构造分析和地层各向异性评价,增强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主要技术指标与效果达到国外同类仪器技术水平。  目前,国内仅测井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器。该仪器已经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并投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也获得了俄罗斯地球物理公司TNG公司的关注和青睐。2010年5月7日,测井公司和TNG国内代理商签署了“MCI5570微电阻率扫描仪器销售及技术服务”合同。按合同约定,测井公司还将为TNG公司提供2—3年的测井操作、仪器维修加资料解释服务。该仪器的成功销售,为测井公司拓展俄罗斯及周边地区测井装备销售和技术服务市场奠定了基础。这种以仪器销售为依托,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的模式,将对测井公司今后快速拓展国际测井服务市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俄罗斯的石油产量位居世界第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广阔。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石油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开展业务难度很大。为此,中石油集团公司鼓励各个专业公司积极开拓俄罗斯业务,目前只有东方物探在俄罗斯开展了业务。测井公司这次能进入俄罗斯市场,实属不易。
  • 防锈油脂盐雾测定仪的知识普及
    腐蚀给金属材料造成的直接损失巨大。有人统计每年全世界腐蚀报废的金属约一亿吨,占年产量的20%~40%。而且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腐蚀问题日趋严重化,美国1949年腐蚀消耗(材料消耗和腐蚀)为50亿美元,1975年达700亿美元,到1985年高达1680亿美元,与1949年相比增加了80余倍。估计全世界每年因腐蚀报废的钢铁设备相当于年产量的30%。显然,金属构件的毁坏,其价值远比金属材料的价值大的多;发达国家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美国每年因腐蚀要多消耗3.4%的能源;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达二百亿。腐蚀的巨大危害不仅体现在经济损失上,它还会带来惨重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阻碍新技术的发展、促进自然资源的损耗。 一、腐蚀:是材料或其性能在环境的作用下引起的破坏或变质。大多数的腐蚀发生在大气环境中,大气中含有氧气、湿度、温度变化和污染物等腐蚀成分和腐蚀因素。 二、盐雾:是指大气中由含盐微小液滴所构成的弥散系统,是人工环境三防系列中的一种,很多企业产品需模拟海洋周边气候对产品造成的破坏性,盐雾试验就是模拟这种现象的产生,所以检测设备--盐雾试验箱应运而行。 三、盐雾腐蚀:就是一种常见和破坏性的大气腐蚀。模拟海水环境的加速腐蚀方法,其耐受时间的长短决定耐腐蚀性能的好坏。这里讲的盐雾是指氯化物的大气,它的主要腐蚀成分是海洋中的氯化物盐——氯化钠,它主要来源于海洋和内地盐碱地区。盐雾对金属材料表面的腐蚀是由于含有的氯离子穿透金属表面的氧化层和防护层与内部金属发生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同时,氯离子含有一定的水合能,易被吸附在金属表面的孔隙、裂缝排挤并取代氯化层中的氧,把不溶性的氧化物变成可溶性的氯化物,使钝化态表面变成活泼表面。造成对产品极坏的不良反应。
  • 实地案例|地铁设备的无损检测,内窥镜FLIR VS80颇受好评
    工业内窥镜作为无损检测的有效工具,一直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其主要用于狭窄空间的检测,比如无需拆卸或破坏组装及设备停止运行的情况下对各个大型设备实现无损检测。今天小菲就来给大家说一个FLIR VS80工业内窥镜在地铁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此次使用的机型是FLIR VS80-KIT2被测物有地铁机车的牵引电机、散热风扇、风缸压缩气气管、避震弹簧内侧、转向架空气簧等具体是如何检测的呢?一起来看看吧~1检测牵引电机,看清内部细节首先检测的是机车的牵引电机,其位于机车下方,因位置的局限性,只能从进风口伸入探头进入检测。探头伸入牵引电机内部本次主要目的是检测牵引电机的转子和定子的状态,查看是否有磨损和破裂、断裂等情况。电机定子上的铜丝清晰可见电机转子上的编码清晰可见铁路检测人员反馈到FLIR VS80内窥镜探头像素非常高,屏幕显示也很清晰,细微之处清晰可见,电机转子上的编号数字都看得非常清楚,这对以后的电机检测将十分有帮助。2散热风扇的无损探伤,轻松实现本次检测项目还有散热风扇的内部状况,检测目的是查看风扇叶片是否有破损和裂痕,轴承是否松动。散热风扇检测项目:FLIR VS80-KIT2内窥镜探头伸入散热风扇内部检测风扇叶片的情况同样的,散热风扇也只能通过出风口伸入探头进行检测,FLIR VS80-KIT2是双向分节式探头,因此可以通过遥控手柄进行遥控探头的转向,最大角度是180°,工作人员只需伸入风扇扇叶背面慢慢调节探头的角度,就可以查看扇叶背面的所有情况。3查看风缸的焊接处和压缩气气管的状况这一步骤主要是检查风缸的焊接是否出现裂缝,以及压缩气气管是否有裂痕或沙眼。如果一个焊接点没接牢,地铁运行过程中就极可能出现意外停机事故,因此要定期检测各处的焊接情况。风缸的焊接状况压缩气气管位于车厢和底座之间,空间十分狭小,一般很难用肉眼检测,借助FLIR VS80-KIT2内窥镜探头伸入检测部位,就可以看到气管的全部状态,管壁情况一览无余,再使用放大功能就可以轻松地观察到气管是否存在裂缝和沙眼。4判断避震弹簧和空气簧是否需要更换最后需要检测的是地铁车辆中避震弹簧和转向架的空气簧是否需要更换或维修。通过FLIR VS80的大屏主机可以看清转向架空气簧的橡胶纹路,在以前没有内窥镜的情况下只能用镜子来检查,既费时又费力还看不清,现在有了FLIR VS80高清视频内窥镜,节约了检测时间,大大提高了检查效率。检测转向架的空气簧内壁(该被测物的材质是橡胶),需要检测内壁是否有破损和划痕。检测弹簧内部,FLIR VS80-KIT2也能应对自如,将探头伸入弹簧缝隙,使用摇杆探头转向观测弹簧内部的磨损情况和状态,以判断其是否需要更换。在本次地铁设备检测的整个过程中,FLIR VS80-KIT2内窥镜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其帮助地铁检测员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探头分辨率、显示屏清晰度、放大功能、光照强度等都满足了客户的检测需求,比之前使用的其他检测工具要更清晰、更便捷!FLIR VS80高性能视频内窥镜套件可搭配7款专业探头不仅可以检测地铁中的狭窄区域还可以应用在工业设备维护暖通空调和制冷(HVAC/R)设备检测 建筑和汽车应用等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