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微生物

仪器信息网微生物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微生物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微生物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微生物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微生物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微生物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微生物相关的解决方案。

微生物相关的资讯

  • 关乎人类未来——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等人谈微生物组研究
    p  当人类第一次认识到微生物的存在时,并不知道这种个头微小的生命体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关系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将极大地帮助人类克服当今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还能提供人类未来生存之道。如今,人类基因组的神秘面纱已渐渐揭开,微生物组又成为各国生命科学竞争的焦点,纷纷启动微生物组研究计划。科学家们呼吁,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作为后来者和参与者的中国,应在新一轮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竞争中加快步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pp  strong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strong/pp  1928年7月,科学家亚历山大· 弗莱明揭开了发现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伟大时代。青霉素就是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它的发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并显著提高了人类普遍的寿命。/pp  一种微生物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个体生命,一群微生物能够拯救未来人类的生存。/pp  自微生物组概念提出以来,人们对微生物组的关注热度不断增加,分析梳理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发现,人们对人体健康微生物组关注最大,特别是在消化道微生物组方面,已经发现肠道微生物组与糖尿病、肝病、肥胖症、精神疾病等具有相关性,对艰难梭菌引发痢疾的菌群移植治疗方案,不仅颠覆了传统治疗方案,还进一步提出了消化道微生物组菌群平衡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理念。目前研究发现,人肠道中栖居多达1000种微生物,每个人肠道中平均有160种微生物物种,其细胞数量更是人体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这些微生物与人体衰老、中草药疗效等,有着密切的关系。/p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健康和防治疾病结合 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pp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健康与微生物组关系密切,包括消化微生物组、呼吸道微生物组、生殖道微生物组、口腔微生物组、表皮微生物组等,微生物组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微生物组研究成果将在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亚健康的调理、医疗理念的革命和新技术发展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pp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健康人群可能具有特征性的微生物组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藏,有研究表明传统中药有效组分需要肠道微生物的参与才能激活。解析健康微生物组与人体互生共利的机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细胞和健康微生物组细胞互作的机理、中药药效与肠道微生物组的因果关系、发展基于微生物组的健康维护和疾病治疗与预防技术等,是人体微生物组的重要研究内容,必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pp strong 微生物组与食品安全/strong/pp  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作物品质提升对我国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与农作物相依相生的微生物组是影响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pp  农作物微生物组重点关注四大口粮和七大经济作物的增产抗病和品质提升,服务“增效减施”。结合根际微生物组、作物表皮(叶面)微生物组、内共生微生物组等,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水稻、棉花、小麦、大豆、土豆、蔬菜、中草药植物)重要农艺和药效性状,包括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生理活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分析重要生物化合物(如激素、挥发性化合物等)在微生物组与作物相互作用之间的调控功能 研究微生物组对作物连作障碍的影响和克服手段 对影响作物产品采后品质的微生物组进行研究,分析复合感染和控制复合感染的分子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能够控制土壤重要性状参数、作物抗病、抗逆、生长和品质,以及克服连作障碍,改良土壤质量的微生物组应用技术,为我国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提高我国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做出重要贡献。/pp  家养动物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适合开展家养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研究的技术体系,系统深入揭示家养动物(猪、奶牛、禽类等)品种(遗传型)、饲养管理对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和代谢的影响及途径,研究胃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互作机制,研发能够提高饲料资源转化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增强胃肠道功能与宿主健康、提升养殖环境质量、改善产品(肉、蛋等)品质的微生物学应用技术,显著降低或者消除抗生素使用量促进生态养殖,整体提升我国畜禽养殖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我国畜禽养殖效益、保障畜禽产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健康。/pp  strong微生物组与生态环境/strong/pp  微生物之间能够互相协作,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更加稳定、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并赋予微生物组(群)具有超越单个微生物的更为强大的功能。多环芳香烃是环境中重要的一类污染物,目前已经发现了能够降解多环芳香烃类化合物的微生物,一种微生物单独培养,可以降解多环芳香烃,但如果多个微生物在一起,其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和微生物系统的稳定和适应能力都大大提高。/pp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列举了综合治污与废弃物资源化、脆弱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发展主题。最近,国家公布了“水十条”“大气十条”“土十条”等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举措。微生物是环境治理和修复的主力军,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研究维持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微生物群体互作及对污染物降解和消除的影响机制、微生物组与环境因子互动的管控、环境微生物菌剂研制及应用等,服务黑臭水体治理、城市污水净化、污染土壤修复、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是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重要内容。/pp  基于微生物组的理念揭示海洋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信号传导联通和代谢产物形成机制,发展海洋微生物合成生物学技术,释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微生物组蕴藏的特殊代谢途径,指导发现代谢产物、酶、能源等活性物质,发现海洋微生物药物先导化合物。获得能有效去除重金属或塑料污染的海洋微生物,发现参与不同重金属和塑料去除或降解的重要基因(簇),构建能有效脱除各种常见重金属污染和塑料污染的工程菌,初步确立相应生物制品的工艺流程。/pp  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生物量最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生命形式,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基因资源,影响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全面系统地解析微生物组的结构和功能,搞清相关的调控机制,将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食品和环境等重大系统问题带来革命性的新思路,提供不同寻常的解决方案。/pp style="text-align: right "(作者:刘双江 纪海丽,刘双江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p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合作 共推病原微生物领域大数据管理与挖掘
    2021年5月21日,病原微生物领域大数据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病所)联合主办。科技部基础司二级巡视员傅小锋,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副主任王瑞丹,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副主任王树志,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传染病所所长阚飙,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和传染病所、病毒病所分别签署合作协议,正式成立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病原菌分中心和病毒分中心,未来合作各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通过大数据整合与分析,对海量病原微生物数据进行系统管理和深度挖掘,开展病原微生物科技资源共享和应用,以及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支撑国家致病菌和病毒全基因组监测网络建设,为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提供科学数据资源与技术支撑。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资源库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在当今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越来越依赖于对科学数据的分析挖掘和综合利用。自科技部、财政部2019年首批成立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以来,各数据中心在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科学数据汇交采集、存储管理、处理加工、分析挖掘与开放共享工作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在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科学数据汇交与管理、数据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和基于大数据的领域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与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国家科技资源服务系统,获得了世界互联网大会先进成果的奖励,也成为国家数据中心与国家资源库合作一个成功的尝试。  此次合作旨在围绕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控需求,加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种质资源库的有序衔接,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完善微生物领域的科学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支撑服务。
  • 天津工业生物所|首次实现络塞维微生物发酵合成
    玫瑰红景天是我国传统藏药的瑰宝,在西方也有悠久的应用历史。玫瑰红景天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抑郁、抗缺氧及保护心脑血管等疗效,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等领域。红景天苷和络塞维为玫瑰红景天的两大主要活性成分。其中红景天苷为红景天属植物共有活性成分,而络塞维是玫瑰红景天的特征成分,因而在玫瑰红景天药用价值中占重要地位。玫瑰红景天野生资源濒危,全球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价格逐年攀升,且已供不应求。红景天(图片来源:网络)目前为止,国内外科研人员针对红景天苷的合成开展了大量工作,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涛研究员团队先后在2014年和2018年发表了“Production of salidroside in metabolically engineered Escherichia coli”、“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for high-level production of salidroside from glucose. J Agric Food Chem”的论文,为发酵法生产红景天苷技术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2018年,天津大学的赵广荣教授和乔建军教授将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分配在两个大肠杆菌株中,进行了深度代谢改造,实现了红景天苷高效人工合成,产量是以往单菌生产的20倍以上。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刘涛研究员团队再次通过元件发掘和筛选、人工通路设计构建及代谢调控,首次实现了微生物发酵合成络塞维。团队首先对络塞维前体络塞合成通路中的关键酶进行了优选,提高了大肠杆菌合成络塞的能力。随后,通过对糖链延伸糖基转移酶的筛选,鉴定得到四个来自UGT91R亚家族以UDP-阿拉伯糖为糖基供体的糖基转移酶,并将活性最高的SlUGT91R1和UDP-阿拉伯糖合成途径引入产络塞的大肠杆菌,实现络塞维的从头合成。进一步,在重组大肠杆菌中引入了UDP-阿拉伯糖补救合成通路,解耦了UDP-葡萄糖和UDP-阿拉伯糖的合成通路,提高了糖基供体UDP-阿拉伯糖的合成效率,以葡萄糖和阿拉伯糖为原料,5L发酵罐补料分批发酵络塞维产量超过7500 mg/L。该技术的生产成本远低于传统的植物提取,具备了商业化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工程改造大肠杆菌实现了从简单的碳源中高效生产有价值的天然产物,这为开发其他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生产方法提供了新思路。重组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和阿拉伯糖合成玫瑰红景天特征活性成分络塞维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新技术问世
    日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经过积极探索,反复试验,建立了适合土样和地下水样的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高新技术。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通过对不同样品微生物DNA的提取,将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并识别,来确定样品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种属,具有先进性和准确性,免去了烦琐、需时长的培养过程,可检出传统方法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并能原位反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真实情况。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建立,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方法。该技术在污染修复、成岩成矿成油机理研究、微生物找矿、污水处理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种快速准确的高新技术。  目前,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只能检测少量可培养的微生物,不能揭示其余大量的微生物,以至对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认识以偏概全。近年来,通过直接对样品的DNA分析揭示其微生物种类的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该技术可不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的方法,更快速、准确地反映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为研究水土环境中的微生物组成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过对水土样品DNA提取纯化,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样品DNA进行扩增,对扩增后的产物再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将不同微生物类型的DNA基因片段分离,直观显示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可将DGGE技术的产物再扩增,然后测序,准确鉴定微生物种属。从样品DNA提取纯化,到PCR扩增,再到DGGE分离和测序,构成了一整套水土环境中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种属鉴定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的建立,突破了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方法,可以更加直观全面地将样品的多样性展示出来,以及准确鉴定微生物种属。它不仅可以应用于科学研究,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显示在污染环境修复过程中,是哪类微生物大量繁殖并修复污染,这类微生物就可人工添加至类似污染环境,加速污染修复过程。同时,在成岩成矿成油的过程中,通过微生物参与技术,可以找到并鉴定相关的微生物种类,为成岩成矿成油机理研究以及利用微生物找矿而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
  • 广东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
    广东省内所有从事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均需实行备案管理。现已建成并开展实验活动的一、二级实验室必须在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备案工作。  据最新一期《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披露,近日广东省卫生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以保护好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  该规定所称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含有或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品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加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  该规定要求,一、二级实验室需建立健全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度,明确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分工与责任,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建立生物危害评估制度。  同时要求,对病原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标本及菌毒种的运输、接收、登记、保存、实验操作、废弃物处理、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置预案、安全保卫、生物安全柜和高压蒸汽灭菌器等生物安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  此外,还要建立相关档案,记录实验室活动情况和生物安全监督情况,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二十年 以及建立工作人员上岗考核制度和严格的实验室人员和项目准入制度。  根据该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区工作,若出现疾病、过劳状态或其他意外状况时,则不应进入实验区。  据悉,该管理规定将于今年十月一日起实施。
  • 泰林生物新一代微生物检测系统全新上市
    浙江泰林HTY-305G微生物检测系统是依据药典相关规定最新设计制造的微生物限度检查专用设备,由微生物限度检验仪和对应的耗材组成,完全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相关规定。?彩屏显示?触摸式控制,倒计时运行功能,显示更直观,操作更便捷。双泵头选择两种泵头自由选择使用,性价比更高内置高性能隔膜泵高效静音,直接排液,无需抽滤瓶。减少对操作台空间的占用PF47泵头全新升级新型泵头配合F60滤杯使用,过滤截面积更大,过滤速度更快,过滤时间减少50%以上---------------------------------------------------????关于泰林生物 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领域的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无菌、微生物检测最佳解决方案,曾为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产品,部分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重点支持项目。我们的产品为医疗器械、药品、食品饮料等样品微生物检测首选。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USP、EP、JP的相关要求,并通过ISO9001、ISO14001等认证。股票名称:泰林生物,股票代码:833327。 泰林主营产品有集菌培养器系列、集菌仪系列、无菌隔离系统、水中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汽化过氧化氢(VHP)灭菌器、微生物检测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了解更多信息,请登陆泰林生物网站www.tailingood.com。????请扫码关注:泰林生物官方微信????
  • 张学礼:合成生物学促进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细胞工厂操作系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自然微生物能生产的化学品种类很少,远不能满足生产能源、化工、材料和药物领域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产某些化学品,其产量也很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和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  生物制造瓶颈  石油资源是目前运输燃料和整个化工产业的基础。然而,石油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并且以其为基础的化工炼制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天然产物在药物开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很多产物具有抗肿瘤、消炎、抗寄生虫、抗氧化防衰老等功效,一直是新药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然产物的生产目前主要从药用植物中直接提取分离。然而,植物生长周期长、产物含量低,导致这种生产方式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如何以一种可持续、绿色清洁的方式生产燃料、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资源。通过生物制造技术,生物质可以被转化为燃料、大宗化学品和天然产物,从而替代石油化工炼制和植物资源提取。生物制造的核心技术是构建高效的微生物细胞工厂,将生物质原材料转化为各种终端产品。  然而,自然微生物能生产的化学品种类很少,远不能满足生产能源、化工、材料和药物领域各种化学品的需求。另一方面,自然微生物即使能生产某些化学品,其产量也很低,不具备经济可行性。  如何拓展微生物细胞生产化学品的种类和如何提高细胞的生产效率是限制细胞工厂产业化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  合成生物学助力  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细胞工厂的构建能力。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造,可以快速构建出生产各种化学品的高效细胞工厂:  最优合成途径的设计:生产目标化学品的合成途径可能不存在于单一生物中,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可以将不同的生化反应组装到一个细胞中,形成一条完整的合成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因组代谢网络和调控网络模型,设计出目标化学品的最优合成途径,使其合成过程中能量供给充足、氧化还原平衡,碳代谢流最大程度地流入产品合成。另一方面,自然界中可能不存在某步关键的生化反应,导致合成途径不能被打通。通过计算机模拟设计,可以人工合成出一个全新的蛋白,使其催化该步生化反应,从而进一步拓展化学品的合成种类。  合成途径的创建:目标产品合成途径由一系列生化反应及相关的编码基因组成,其中某些基因是外源生物的。传统的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周期长,而且很多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及翻译效率很低。DNA合成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基于芯片的高通量、高保真DNA合成技术显著降低了合成时间、合成成本和错误率 单个酶的大量合成和高通量筛选相结合,能有效解决外源基因的表达和翻译问题。另外,标准化的结构元件和调控元件文库,如启动子、核糖体结合位点和信使RNA稳定区文库,为合成途径的创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多片段DNA组装技术,如酵母体内同源重组技术,则能快速高效地实现功能模块组装和合成途径创建  合成途径的优化:合成途径创建完之后,通常效率都很低,远远达不到产业化生产的要求,因此需要对合成途径进行优化,提高其效率。高效的合成途径很多时候不仅仅只受限于某个单一的限速反应步骤,而且需要多个酶的协同平衡。基于标准化调控元件文库,可以对合成途径各个基因的表达进行精确调控,从而获得多个基因协调表达的状态。多重基因组自动改造技术则可以同时对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进行改造,结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鉴定出最优的调控组合。另外,通过人工合成的蛋白骨架,既可以使合成途径相邻的两个酶聚集在物理空间比较近的区域,提高两个生化反应的速率,也可以获得这些酶的最优组合比例。  细胞生产性能的优化:合成途径优化完之后,可以获得一个初步的人工细胞。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工细胞的生理性能和生产环境适应能力,才能将其转变为实际生产可用的细胞工厂。进化代谢和全局扰动等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细胞的生产性能。在此基础上,使用各种高通量组学分析技术可以解析细胞性能提升的遗传机制,并可用于新一轮细胞工厂的构建。  产业化初见成效  使用上述的合成生物学技术,科学家们成功构建出一系列高效的细胞工厂。在燃料化学品方面,生产长链醇(丙醇、异丁醇、异戊醇)、脂肪酸酯、脂肪醇、烷烃、烯烃等燃料的细胞工厂相继面世。  另外,利用二氧化碳和钢厂废气为原料生产乙醇、脂肪醇等燃料的细胞工厂也被成功开发。在大宗化学品方面,科学家们成功开发出生产C3(乳酸、聚乳酸、1,3-丙二醇、1,2-丙二醇、3-羟基丙酸、丙烯酸、丙氨酸)、C4(丁二酸、苹果酸、富马酸、1,4-丁二醇、异丁烯、丁二烯)、C5(异戊二烯、戊二胺、戊醇、木糖醇)和C6(己二酸、葡萄糖酸、甘露醇)等化学品的细胞工厂,其中很多已实现产业化生产,并被进一步用于塑料、纤维、尼龙、橡胶等一系列终端产品的生产。  在天然产物方面,生产青蒿素、紫杉醇、银杏内酯、丹参酮、吗啡、白藜芦醇、莽草酸、番茄红素、虾青素、辅酶Q10等产物及其关键前体化合物的细胞工厂也被成功开发。  随着合成生物学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技术也将越发完善。其必将极大地推动石油化工制造和药物生产的产业升级,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 人类如何与微生物和谐共生?
    人类如何与微生物和谐共生?百欧博伟生物: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发了人们对微生物相关领域的关注。由微生物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逐步升级,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生命、财产损失,并开始超越传统安全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之一。纵观历史,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微生物密不可分。后疫情时代下,人类如何与微生物和谐共生?一起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德胜刊发在《人民论坛》的最新文章。防控微生物威胁是维护生物安全的必要保证在国家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将生物安全界定为:国家有效防范和应对危险生物因子及相关因素威胁,生物技术能够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威胁的状态。在现实中,引发生物安全危机的因素往往是多元的。在引发生物安全危机的内在因素中,极具代表性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繁殖与扩散。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攻击人体、动物引发病患的微生物,包含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相对于其他引发生物安全危机的因素,微生物具有隐蔽性强、扩散速度快、破坏效果大等特点,极易对人类身体健康与生态系统环境造成持续的破坏。事实上,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下,由病原微生物原因导致的生物安全危机从未曾远离过我们,国家主体与非国家行为体之间通过微生物病毒来赢得战争和掠夺资源的例子屡见不鲜。从15世纪末,欧洲人将带有天花病毒的毯子送给印第安人,致使瘟疫在印第安人中肆虐;到21世纪初美国五角大楼遭遇恐怖袭击后的一年时间,美国民众长时间处于面临炭疽病毒袭击的威胁和恐慌中。微生物由于其自身具备的隐蔽性特征,极易被应用于生物武器的制造。微生物制造的生物武器由于其研制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取材简易且攻击范围广泛,经常为国际恐怖组织所利用,对国家的生物安全和公共安全会造成巨大威胁。在国际恐怖主义扩散加剧、传染性疾病肆虐、生物技术滥用误用等现实背景下,由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生物威胁亟需进行重新认识与深入评估。与此同时,微生物耐药性问题是与病原性微生物传播相对应的微生物安全威胁。微生物耐药,是指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抗体,致使抗微生物药物不能实现对疾病的有效控制。在微生物引发的病害中,耐药性病原微生物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曾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目前,临床治疗中常用的抗生素药物由于其攻击靶点的殊异可分为3类:(1)干扰细菌DNA的复制和损伤修复;(2)影响细菌关键蛋白的合成;(3)破坏细菌细胞膜的生物合成。当下抗生素药物被大量应用于流行性疾病的治疗,致使微生物针对抗生素的攻击靶点形成了相对应的多种耐药性机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治愈疾病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耐药性的增强而不得不增加药量,使药品积累的副作用对人体的伤害更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一旦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到一定程度,将对人体的病毒免疫力造成极大破坏,最终导致普通的抗生素药物无法对人体的一般性疾病形成治愈。新时代形势下,微生物安全问题与公共卫生、生态安全等领域相互交织,已成为我们亟需关注的生物安全新兴领域。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微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的微生物科技、微生物经济利益作为新科技革命的一部分,已成为大国之间竞争博弈的重要筹码与战略新边疆。基于微生物的特定属性而言,微生物安全威胁具有突发性、隐蔽性、辐射性、多样性等特征。微生物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极易由危害民众健康演变为危及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在当前的历史时期,一般性的微生物安全威胁尚处于可控范围。但随着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污染破坏,新型传染性疾病的不断爆发,由微生物引发的安全风险亦会升级叠加。故而,全面管控微生物威胁对于维护国家生物安全意义深远、至关重要。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客观要求。人类任性贪婪地掠夺大自然必然遭到报复,这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深刻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首要,便是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包含着人与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以及其他非人类生命和谐相处的意蕴。人与自然拥有平衡稳定的关系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性条件,一旦人与自然的关系遭到威胁与破坏,必将造成原本稳态的失衡,进而引发难以想象的灾难。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把握与探究,亦不应囿于人类活动对基础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非人类生命群体之一,微生物对人与自然的稳态关系的维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是人类要做到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以及生态环境间存在多重复杂的相互关系。在生物圈中,微生物遍布一切生物群落,并在生物群落中作为分解者承担疏导物质循环的关键性作用。一旦生物群落中缺乏微生物对物质的分解处理,将致使有机质相互叠加堆积,进而直接抑制生物群落自身的生存发展。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分解能力,一旦为之提供相对合适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即可降解一切有机物,表现出极强的去污能力。因此,人类持续探索通过培植相应的微生物,用以净化海洋、淡水以及土壤生态系统。可见,微生物在保护环境与净化被污染的生态系统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微生物技术在应用于生态治理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且无再生性污染的特点。合理发展微生物技术,使微生物资源得以妥善利用,将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目标提供助力。微生物对于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改善产生裨益的同时,亦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副效用。对于生态系统来说,许多微生物的繁殖与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对区域生态平衡造成危害。例如,在我国淡水生态体系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是水体富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是氮、磷等物质在水体中导致藻类等生物大量繁殖。在藻类生物死亡后,水中的需氧微生物会将其逐渐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当水中氧气消耗殆尽后,厌氧微生物会继续对水生物进行分解,最终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导致水体恶化,对水体生态平衡造成破坏。可见,微生物对于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具有双刃剑的作用。欲使微生物资源朝向有益于社会的方向发挥作用,需要合理引导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如此,既可以避免微生物技术的滥用与误用,又可以使微生物资源充分发挥绿色效能,进而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保障。新发展阶段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趋向于绿色转型,如何统筹生态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此情况下,唯有合理引导微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微生物技术发展与我国的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此既能让微生物资源的有益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又能全面抑制其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微生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促进性因素。微生物种群对实现生物保护十分重要长久以来,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今,生物多样性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外延的概念。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在内的物种和它们所携带的遗传基因、所存在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通过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量生物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和破坏,有很多物种因此而濒临灭绝。微生物作为地球上出现最早、种类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为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保障,是实现生物保护的重要物质基础。微生物的多样性可以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人类、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生态环境。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微生物对食物链与生态系统起到积极的维护作用。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越多,其创造性越强,对生物的影响范围亦愈加广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既能发挥生产营养物质,储存能量的效用,又能承担食物链中的分解者的任务。正因为微生物具有如此特性,微生物种群才能为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提供保障。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部分自养型微生物是食物链中的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能源与营养。绝大多数的微生物作为分解者,虽然不直接参与有机物的食物循环,但却能将食物循环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对食物链的稳态起到维护作用,使各类生物得以生存发展。在自然界中,微生物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物质循环基础,一旦没有微生物起到的生产者与分解者的作用,自然生态环境势必陷入混乱,各类生物的生存亦将受到严重影响。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护生物及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群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环境适应能力强,功能性特征多样。微生物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可以适应高寒高压、极端酸碱度环境的考验。同时,以发酵微生物为代表的许多微生物种群具有降解与清洁的作用,可以对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生物的生存环境起到调节作用。微生物物种资源是亟待深度开发的资源宝库,既是研究生物与生态之间作用关系的理想媒介,亦是修复生态、改造自然的有力武器。微生物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积极改造,为维护生物多样性奠定了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有效维护,必须加强对微生物种群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微生物在未来的生物保护与生态治理等相关方面发挥出更大的效用。保护微生物种群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在把握自然规律的条件下,处理好微生物种群、生物保护以及生态治理间的关系始终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应该遵循的原则。如何妥善利用微生物资源?综观历史,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于长期以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是针对以往粗放式发展所造成的系列弊病的警惕与反思。可持续发展包括三重内涵,一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二为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能源的开采与使用皆需迎来新的转型。在此背景下,微生物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与文明的发展延续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微生物资源与人类文明发展始终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中,微生物资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微生物资源中包含病原体,其内在作用机理可以用于杀灭部分有害生物,故而微生物资源成为制造农业药剂的重要原料。相对于传统农业药剂,微生物药剂具有多种特殊效用。微生物药剂是未经化学合成、可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药剂,被广泛地应用于果蔬以及粮食作物的除病害。微生物药剂由于是非化学合成,即使大面积施用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过度污染。微生物药剂的作用机理是运用病原微生物的靶向攻击原理,故而其针对性较强,不会对靶向目标以外的人畜造成危害,安全性极强。同时,微生物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会产生一些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对土壤以及农作物产生营养元素,既能提高土壤品质,又能调控农作物的生长。在此情况下,微生物资源成为制造农业肥料的优质资源。传统农业肥料的施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同时会对土壤产生负担,造成土壤板结、理化性差的状况。微生物肥料自身无毒无害,且生产成本低、消耗能源少,对于现代生产能源的节约与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皆具有积极意义。20世纪以来,微生物资源为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医疗价值与社会效益。众所周知,疫苗是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最终武器,人们依靠接种疫苗来形成对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御。经科学验证,在疫苗的生产中,需要多种微生物作为生产原料,通过高度工程化的微生物技术来完成微生物反应过程,达到抵御病毒攻击的目的。当前为杜绝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我国已研制出新冠疫苗,其第一批已投入使用。同时,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药物亦需依靠微生物资源进行生产。微生物资源对于人类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至大,对人类生命健康的维护居功至伟。据统计,在20世纪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科学家是从事微生物领域研究的,可见微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人类文明延续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枯竭问题已成为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新发展形势下,开发生态绿色的清洁性能源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任务。在以往的发展中,人类过度依赖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这些能源不仅难以再生,而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此背景下,微生物在生产清洁能源的过程中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在净化传统能源过程中,以嗜热菌、嗜酸菌为代表的微生物资源可以对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有毒物质进行脱硫处理,极大地减轻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清洁能源的生产方面,部分微生物混合菌群可以利用秸秆、木渣等有机废料通过发酵生产乙醇等清洁能源。微生物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利用动植物油以及工业废油通过酯化反应生产出生物柴油来实现能源供给。与此同时,微生物资源在生产氢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过程中皆发挥重要作用。在现代生产中,微生物与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实质上,微生物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类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对微生物资源进行深度的开发与利用是推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与可靠路径。后疫情时代下,国民对于生物安全与生态文明的需求愈加迫切。微生物与生物安全、生物保护、生态安全等领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不断完善,既对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积极影响,亦会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助力。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将微生物技术的发展置于突出的战略位置,是推进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生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必然选择。欢迎访问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生物量监测在微生物(细胞)培养条件优化的应用
    上一篇推文,介绍了WIGGENS的CGQ生物量在线监测系统,在微生物(细胞)效能评价/菌种筛选的应用。 本期介绍生物量监测在微生物(细胞)培养条件优化中的应用。培养基为微生物(细胞)的生长提供环境条件以及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培养基具有通用性,但每种培养物都有特殊性。在通用培养基的基础上针对培养物的特性做适当的调整或成分添加,对目的产物的高效产出,具有重要正作用。 下图是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使用CGQ生物量监测系统对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一种酿酒酵母)在不同碳源组分中的生长曲线。 三种碳源Glc(葡萄糖)、Gal(半乳糖)、Mal(酰胺)不同浓度对酿酒酵母的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对迟缓期和对数期的影响显著。碳源各组分浓度不同,对酿酒酵母进入平台期的时间甚至有超过6小时的差距影响。这对注重效率的工业发酵来说,减少迟缓期的时间段,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下图是,在M9培养基中,通过加入不同浓度的甘油,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 从上图大肠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看出,在M9培养基中,甘油浓度是对大肠杆菌最终生长量的最大影响因素。0.4%的甘油浓度对比0.1%的甘油浓度,对数生长期有明显提升,最终得到的生物量也是低浓度甘油的4倍以上。 下图是通过培养过程的摇瓶补液,CGQ进行的实时生物量监测。 在大肠杆菌培养中,通过LIS摇瓶补液系统,在摇瓶培养过程中进行在线补入缓冲液,缓冲液对pH值进行了调节。在使用LB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的过程中,对生物量的限制的最大因素不是培养基组分,而是pH值,持续的进行pH调节,可以有效的增加生物量,提高培养基的利用率。更多的CGQ生物量监测应用,请参考如下文献:[1]Tripp et al (2017):Establishing a yeast-based screening system for discovery of human GLUT5inhibitors and activators (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2]Bruder, S. &Boles, E. (2017): Improvement of the yeast based (R)-phenylacetylcarbinol productionprocess via reduction of by-product formatio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3]Gottardi et al. (2017):De novo biosynthesis of trans-cinnamicacidderivatives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Applied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4]Bracharz et al. (2017):The effects of TORC signal interference on lipogenesis in theoleaginous yeast Trichosporonoleaginosus (BMCBiotechnology). [5]Bruder et al. (2016):Parallelised onlinebiomass monitoring in shake flasks enables efficient strain and carbon sourcedependent growth characterisation of Saccharomycescerevisia (MicrobialCell Factories).
  • 布鲁克收购微生物技术扩展MALDI Biotyper微生物鉴定平台
    布鲁克公司在2016年11月上旬宣布,为了更好的进行微生物分子检验的技术开发、方法验证和商品化,收购了英国克拉斯哥(Glasgow, UK)的一项NAT(Nucleic Acid Testing)技术资产,以支持其微生物业务和MALDI Biotyper微生物鉴定平台。具体收购的财务详情并未透露。  Bruker收购了克拉斯哥的实验室基础设施和与NAT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微生物实时PCR技术。同时,布鲁克聘请了当地经验丰富的研发和运营团队,为MALDI Biotyper发展以PCR为基础的综合研究提供支持。  MALDI Biotyper以蛋白质组学指纹图谱为基础,能够提供快速、准确、经济和种类广覆盖的微生物鉴定。分子多通道和综合试验是临床微生物学中的另一快速增长领域。当需要提供快速、特异性结果时,选用多重PCR检测来鉴定特定细菌、真菌和病毒是非常好的选择,而非靶向蛋白组选鉴定则需要耗费整夜来培养微生物。基于蛋白组学指纹图谱和NAT的两种技术都将在MALDI Biotyper平台上实现。多通道特异性PCR技术可应用于疾病早期筛查、疾病诊断以及更为广泛的综合性检测。  布鲁克道尔顿MALDI临床解决方案执行副总裁Wolfgang Pusch博士评论说:“除了能够作为对传统目标实时PCR技术的补充,我们还发现将多通路综合PCR技术与MALDI Biotyper平台相结合的更多优势,PCR试验数据可从平台读出。对于实时PCR技术,我们将在继续验证后发布。同时,我们也将发展MALDI Biotyper平台的多通路PCR技术,以按照计划发展在靶向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快速鉴定以及快速抗生素抗性试验方面的研究。在全球已有超过2000套布鲁克MALDI Biotyper系统用于微生物鉴定。对于能将在此系统上实现的NAT多通路测定综合功能带给用户,我们也非常激动。”编译:郭浩楠  布鲁克MALDI Biotyper  MALDI Biotyper系统能够应用于细菌、酵母和真菌等微生物的鉴定和分类。通过MALDI-TOF质谱高通量分析得到蛋白质指纹图谱,实现对微生物可靠和快速的分类鉴定。MALDI Biotyper采用基于微生物菌株特异性的蛋白质指纹图谱的分子手段,已有的研究表明该技术能够准确、经济和更快速的得到鉴定结果。  MALDI Biotyper的多种解决方案包括临床常规微生物鉴定、环境和药物分析、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海洋微生物学等诸多方面。由于准确度、速度、菌种覆盖面、易用性和成本效益方面的优势, MALDI Biotyper在欧洲和其他国际实验室已经取代了以传统微生物鉴定方法。传统生化检测技术不能保证特异性且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完成。  MALDI Biotyper方法需要的样品量少、耗材成本低。MALDI Biotyper系列包括科研(RUO)版本、美国FDA批准的MALDI BiotyperCA系统版本、欧盟EC/98/79认证的IVD-CE版本等。MALDI Biotyper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取得了中国CFDA的医疗器械许可。
  • 卫健委牵头组织修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10月1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教育司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征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修订建议的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c8f96946-1da4-4340-96aa-ee120d2ec218.jpg" title="国家卫健委.png" alt="国家卫健委.png"//pp style="text-align: right "国卫办科教函﹝2020﹞850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国家药监局综合司,中国科学院办公厅,各有关单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我委将牵头组织修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按照修订工作安排,现请你单位结合工作实际研提修订建议,于2020年10月31日前反馈我委科教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邮箱:xd424tl@163.com/pp style="text-align: right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pp style="text-align: right "2020年10月14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是2004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4号公布,于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2016年2月6日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笔者从网上检索到了2018年3月份实施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供大家了解:(点击下载查看附件)br//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vertical-align: middle margin-right: 2px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doc.gif"/a style="font-size:12px color:#0066cc "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2010/attachment/1ad1ab8a-b8da-4824-8a9c-3c919cd0879d.docx" title="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docx"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docx/a/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文件中提及,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中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 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确定的认可机构应当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以及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三级、四级实验室进行认可;实验室通过认可的,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5年。/span/pp style="line-height: 16px 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仪器信息网此前汇总整理了国内大部分已知公开的P3实验室,供大家了解,具体可点击查看:/pp style="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911/559333.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span style="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国内P3实验室省市地区分布一览,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span/strong/span/a/pp style="text-indent: 2em "a href="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ws/20200713/553761.shtml" target="_blank"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干货收藏|每省至少1个P3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清单请收好(品牌大全/span/strong/span/a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 border: 1px solid rgb(0, 0, 0) ")/span/strong/span/ppbr//p
  • 总投资10亿|微点生物微流控生物芯片项目落户南通开发区!
    2日,总投资10亿元的微流控生物芯片生产基地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南通开发区。由深圳微点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微流控生物芯片检测系统生产基地项目,主要产品为心脏标志物检测类床旁诊断产品、凝血检测类床旁诊断品(产品级别对标罗氏、美国美艾利尔等国际一流水平)、微流控免疫荧光法新冠抗原快检系统等。微点生物拥有超过16年的生物芯片研发和生产经验,已获美国专利17件、欧洲专利3件、中国专利19件,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微流芯片核心技术的厂家之一,在心脏标志物检测类产品及凝血检测类产品上实现国产替代,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大规模量产微流控检测技术产品和平台的公司。据悉,该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9.6亿片微流控生物芯片、10000套检测设备,预计产值约60亿元、综合税收约3亿元,将有力助推南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
  • 饲料中主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 -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MBS)
    1. 饲料中主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MBS) 1.1 中文名称 饲料中主要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 1.2 英文名称 Rapid detection method of mai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s in feed-Micro Biology Survey (MBS) 2.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饲料中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MBS)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配合饲料(蛋鸡配合饲料、肉鸡配合饲料、猪配合饲料、肉鸭配合饲料)、 动物源性饲料(血粉、肉骨粉、鱼粉、羽毛粉、乳清粉)、植物源性饲料(玉米、麸皮、豆 粕、花生粕、棉籽粕)中细菌总数、沙门氏菌、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 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含量的快速检测。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 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 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489 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4 原理 MBS 方法通过氧化还原指示剂测量微生物主要代谢途径中氧化还原酶的催化活动。氧 化还原指示剂会根据介质的氧化状态改变指示剂颜色。颜色变化耗时与微生物污染程度的 Log 值呈负相关关系,从而可获得观察到的酶活性与检测样本中活细胞的数量之间存在的确 定相关性。 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瓶内的营养物,维持目标细菌的生长;选择性药剂,抑制非目标细菌的 生长;而其中的还原剂,作为递氢体,能在细胞色素 C 后把电子转移到细菌呼吸链,而又不被氧分子氧化。如果目标细菌存在,那么检测瓶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色素会根据媒质的 氧化还原状态改变颜色。MBS 主机通过三光波探测颜色变化,最后根据整合颜色变化 的时间确定细菌的含量。5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试剂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5.1 20%无菌甘油:水:甘油=5:1。 5.2 微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瓶。 6 仪器和设备 6.1 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MBS):MBS-MR 主机、笔记本电脑、MBS 中文操作软件和微 生物快速检测试剂瓶。 6.2 冰箱:2-5℃或-20℃。 6.3 涡旋振荡器。 6.4 电子分析天平:感量 0.01g。 7 检验 7.1 饲料中细菌总数的检验 7.1.1 将 MBS-MR 主机、笔记本电脑接通电源,并用数据线将两者连接,在电脑上启动 MBS 中文操作软件,点击“参数”录入相关信息(包括:操作员姓名、操作员职务、检测样 本所属客户等信息);在软件操作界面的样品设置选项中对样品进行基本信息设置,在分析 设置选项中设置细菌总数,并选择定量分析。 7.1.2 将配套 20%无菌甘油加入到细菌总数试剂瓶中,溶解试剂。 7.1.3 带好无菌手套,用消毒后的药匙或无菌镊子取待测饲料样品,并准确称取 1g(精确 到 0.01g),加入到细菌总数试剂瓶中。 7.1.4 摇动试剂瓶(手摇 1-2 分钟或涡旋振荡器振荡 20-30 秒),直到饲料样品溶解完全或 与试剂充分混合。 7.1.5 设置相应的参数后,将处理好的试剂瓶放入 MBS-MR 主机中,进行孵育,MBS-MR 主机会自动控温,然后开始进行分析。 7.1.6 分析完成后,按下试剂瓶顶部,瓶盖内部的消毒灭菌物质会释放至试剂瓶内,5-10 分钟即可充分灭菌,将灭菌后的试剂瓶丢弃到生物垃圾箱中集中处理。 7.1.7 检测结束后,系统可以输出检验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用户设定的全部信息、检测结 果,如变色时间、样本中微生物的浓度和检测中的所有参数。 7.2 饲料中沙门氏菌的检验7.2.1 在 7.1.1 中的分析设置选项中设置沙门氏菌,并选择定量分析,其他步骤同 7.1.1—7.1.7。7.3 饲料中大肠菌群的检验7.3.1 在 7.1.1 中的分析设置选项中设置大肠菌群,并选择定量分析,其他步骤同 7.1.1—7.1.7。7.4 饲料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7.4.1 在 7.1.1 中的分析设置选项中设置金黄色葡萄球菌,并选择定量分析,其他步骤同7.1.1—7.1.7。7.5 饲料中大肠埃希菌的检验7.5.1 在 7.1.1 中的分析设置选项中设置大肠埃希菌,并选择定量分析,其他步骤同7.1.1—7.1.7。7.6 饲料中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检验7.6.1 在 7.1.1 中的分析设置选项中设置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并选择定量分析,其他步骤同7.1.1—7.1.7。8 结果记录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MBS)自动给出定量分析检测报告,读取数据,记录结果。9 质量控制本方法在 1-108cfu/ml(g)添加浓度水平上的回收率为 87.19%-97.66%(n≥10),变异系数为 7.18%-10.28%(n≥10)。附录 A 微生物快速检测(MBS)孵育温度/检测时间快查表
  • 布鲁克· 道尔顿成立微生物和诊断事业部 深耕临床微生物
    2018年1月,布鲁克道尔顿经历了2017年一整年的产品扩容和业务拓展后,以市场为导向,成立了新业务单元 --微生物和诊断事业部。2017年布鲁克道尔顿在微生物和诊断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全球战略性收购,在微生物质谱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构建完成了其微生物检测产品线,拓展了在微生物临床诊断市场的应用解决方案,例如,在英国格拉斯哥,引进了拥有CE-IVD 认证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案,用于微生物快速检测;在德国柏林,和InVivo公司合作,研发和构建了单克隆抗体和重组蛋白;在德国莱比锡,整合了一个便携式免疫分析检测平台( portable Bio-Detector integrated,pBDi),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细菌、病毒和毒素检测的解决方案 在德国法兰克福,收购了德国Merlin诊断,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和药敏实验解决方案;同时,布鲁克道尔顿也联合布鲁克红外事业部,共同拓展解决方案,建立起了全新的具有差异化的医院卫生管理解决方案。通过这一系列的产品整合和应用方案构建,布鲁克道尔顿在2018年伊始按质谱应用领域的不同需求,进行架构重组。布鲁克道尔顿现由两个独立的业务单元组成,为科学研究、应用市场和临床诊断提供更为专业的解决方案: 生命科学质谱事业部:继续关注科学研究和应用市场,如,攻克蛋白质组学技术难点;进一步加大在MALDI领域的技术和应用优势;在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提供领先的解决方案等。 微生物和诊断事业部:在原有的微生物质谱业务的基础上成立,深耕临床微生物市场,拓展耐药性、侵袭性真菌病、常规病理检测、抗体、重组蛋白等新方向。布鲁克持续优化组织架构、流程、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始终秉持一个理念:针对当今的分析需求,开发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提升服务客户的效率。 布鲁克公司简介布鲁克公司(NASDAQ: BRKR)总部位于美国,以研发生产质谱仪、核磁共振谱仪、傅立叶红外/拉曼光谱仪,近红外、傅立叶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等高端、高精度分析仪器享誉全球科技界。布鲁克始终秉持一条理念:为每个分析任务提供最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涵盖所有研发和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今,公司遍布世界的 6000 多名员工正在全球 90 多个城市,为应对这一永久的挑战积极努力着,为科研和应用市场日益提高的分析测试技术的要求提供创新技术、解决方案和专业服务。
  • 天津恒奥微生物系列亮相上海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交流会
    第九届全国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技术交流会于7月18日-20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检测机构、大专院校、食品生产企业的300余名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就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技术的新进展、新要求和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恒奥展台食品伙伴网李总亲临恒奥展台了解动向 作为前处理领域的优质厂商,恒奥科技研发生产的多通道比例稀释仪、拍击式均质器、恒温生物分装系统、全自动菌落计数器、便携式分装仪、全自动培养基制备/分装仪等优质仪器,成功应用在微生物检测实验室中,使其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实验效率及准确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恒奥新品稀释系统发布 此次会议上,恒奥推出了微生物领域的新品——“自动生物稀释系统”。由于微生物实验室的日常工作量较大,且大部分实验有时限,恒奥科技针对这些情况,自主研发生产了第一台以无菌操作理念设计的创新专利梯度稀释系统,且遵循国标。这款仪器可以按照预设比例对微生物检测样本进行连续梯度稀释或加样操作,广泛应用于专业检测机构、医药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业及环境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填补了国内该领域产品的空白。恒奥一直在路上嘉宾参观恒奥展台 经过十余年的风雨洗礼,恒奥科技的产品性能与技术能力在行业内早已有口皆碑。此次展会一开幕,众多全国各地行业来宾接踵而至,恒奥专业团队耐心接待和介绍每一款产品的功能特点和技术优势,得到了国内外的客户及经销商、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创新促发展,诚信赢未来,我们将不负重望,用更为优秀的产品和服务回报广大用户。
  • 微生物检测| Ebio Reader 3700飞行时间质谱系统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一种软电离生物质谱,具有操作简便、结果高准确性、检测速度快和低成本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可靠的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在微生物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东西分析作为国产商品化质谱仪开拓者之一,对质谱仪技术及应用的开拓从未停止脚步。并在质谱仪器研发、生产与应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沉淀,2017年,东西分析推出MALDI-TOF 质谱-Ebio ReaderTM 3700M飞行时间质谱系统。Ebio ReaderTM 3700M飞行时间质谱系统Ebio ReaderTM 3700M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是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以MALDI-TOF为平台的多功能生物信息阅仪。它是一款多用途多功能的生物检测平台,既可以用于临床医学检测,也可以用于非临床领域诸如食品安全,非法添加,疾控,工业微生物等检测。 原 理 每种微生物都有独特的蛋白质组成。MALDI-TOF MS正是这样一种基于蛋白质检测的微生物快速鉴定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质谱技术将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排列形成独特的指纹图谱,通过测定某一细菌的蛋白质组成,并将特征峰与数据库中的参考谱图对比,即可对细菌进行准确的鉴定。 由此可见,数据库的种类谱图等成为制约MALDI-TOF MS的重要因素。Ebio ReaderTM 3700M拥有强大数据库,包含有4000余种微生物, 包括多种临床致病菌,能够实现菌种的实时鉴定,无需上网检索鉴定;其搭载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算法,可对基因型相近的难辨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进行准确区分。同时具有自建库功能,可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建立自己的特有菌种库。 应 用 (一)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的鉴别大肠埃希菌和志贺菌是具有高度传染性、危害严重的革兰阴性肠道致病菌。这两种菌在菌落形态及生物学特性方面非常相似,常规的临床鉴定方法很容易混淆,即使通过16SrRNA测序也无法准确区分。Ebio ReaderTM 3700M利用具有深度学习分析功能的神经网络人工智能软件,可以实现对大肠埃希氏菌和志贺菌的准确区分鉴定。大肠埃希菌,福氏志贺菌和两种混合菌的指纹图谱人工智能算法准确鉴定难辨菌种(二)菌种鉴定MALDI-TOF MS不仅可以鉴定细菌,还可以用于细菌分型,亚种识别等。样品处理在Eppendorf 管中加入300µl 纯净水,挑取适量(5~10mg)菌体,混匀,再加入900 µl 无水乙醇,混匀后以12000r/min 离心2min,弃去上清液,待管中残留液体彻底干燥后,加入50µl 70% 甲酸,混匀,再加入50µl 乙腈,混匀,同样以12000r/min 离心2min,吸取上清液,与等体积的基质溶液(CHCA)混合,然后涂布于96 孔样品板上,自然晾干后进样。用校准品对仪器进行质量轴校正,随后利用Ebio ReaderTM 3700M质谱仪进行样品检测。仪器条件实验结果Ebio ReaderTM 3700M分析样品的质谱图根据所得图谱与数据库参考谱图匹配程度,软件可以计算得到分值。根据质谱仪鉴定分值,1.7时,结果高度可信。本实验中检测的样品质谱结果得分2.3,表示高属水平鉴定,可能的种水平鉴定。(三)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药品中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是一种无条件致病菌,可引发包括肺炎、败血症、心内膜炎、伤口感染、脓肿在内的多种感染,死亡率95%,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和药监管理系统所重视。《中国药典》2020版也新增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检查指标。菌种培养菌悬液制备:在生物安全柜内,将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冻干粉溶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2℃的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备用。样品制备1. 菌种阳性对照:在生物安全柜内,将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冻干粉溶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在32℃的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备用。2. 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取三个批次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溶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2℃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3. 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菌种培养:取三个批次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和已制备的菌悬液溶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置32℃电热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蛋白提取量取适量的待测样品,以5000r/min 离心5 min收集沉淀物,加入300µl 纯净水,混匀,再加入900 µl 无水乙醇,混匀后以12000r/min 离心2min,弃去上清液,待管中残留液体彻底干燥后,加入50µl 70% 甲酸,混匀,再加入50µl 乙腈,混匀,以12000r/min 离心2min,吸取上清液。点样移取经上述方法处理后的上清液,与等体积的基质溶液(CHCA)混合,然后涂布于96 孔样品板上,自然晾干后上仪器分析。仪器条件质谱仪器参数如下:正离子模式,检测范围:2000 Da~15000 Da;激光点击数:每图谱 200;激光频率:20 Hz;离子源加速电压:20 kV。每次实验前用校准品对仪器进行质量轴校正。结果Ebio ReaderTM 3700M分析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的质谱图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的质谱图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菌的质谱图从口服液质谱图和口服液+菌质谱图对比可知,地氯雷他定口服溶液中不含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四)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一般所说的致病菌指的是病原微生物中的细菌,常见且危害较为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有鼠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等。基于Ebio ReaderTM 3700M飞行时间质谱系统,东西分析可提供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高自动化解决方案,高效地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检测结果。伤寒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质谱图结 论MALDI-TOF MS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微生物鉴定方法,它具有很明显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尤其在临床使用中,常规微生物鉴定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而且过程比较繁琐,费用较为昂贵。但是MALDI-TOF MS短的可以几秒出结果,而且成本较低,可以更多的惠及患者。
  • 生物药微生物质量控制痛点是难以获得可重复结果——访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李振国
    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近年来,在全球生物制药行业稳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生物制药行业发展正如火如荼,研发投入、生产能力、产业集中度均进一步提升。同时,国家政策积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为了帮助来自生物制药领域的用户学习、了解生物制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各工作流程中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提升生物制药用户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生物制药创新解决方案”系列采访。/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本期,仪器信息网于CPhI 2018期间采访了国际领先的制药和实验室设备供应商strong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李振国/strong,以了解在strong生物制药质量控制环节/strong的用户需求及赛多利斯可以提供的创新解决方案。/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594d3e0f-378a-487c-a888-5fdeb328614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赛多利斯微生物检测销售产品经理 李振国/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Instrument:2017新版GMP对药品质量控制中物料和产品放行环节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请问 赛多利斯针对该环节可以提供哪些解决方案?/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李振国:/strong目前,整个制药行业对质量放行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制药产品放行阶段,要做的检测多达几十项,其中30%的检测是针对微生物的检测,其它为理化检测。在所有检测中,由于微生物检测影响因素比较多,结果不达标的情况也最多。赛多利斯可以为用户提供微生物限度检测、微生物无菌检测、支原体检测及其它一些快检应用解决方案。我们的产品设计原则是方便用户操作,便于客户溯源,帮助客户得到精确的检测结果。质量源于设计,只有在各个环节保持严格要求,保证精确的测量,才能得到一个好的质量控制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整个药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几乎所有实验都需要称重。电子天平是赛多利斯的拳头产品,针对制药行业,我们专门设计了符合GMP、药典要求的电子天平产品,其中包括对人员操作、数据管理、多级权限的要求,能实现针对不同环境、温度的全自动校准。/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外,赛多利斯还能提供纯水制备的完整的解决方案,以及其它一些实验室通用设备,比如水分仪、离心机、过滤器、移液器和吸头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94f4d229-cf2b-499f-8645-f977db8c933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赛多利斯六大王牌技术展示/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Instrument:请问针对细胞治疗产品,赛多利斯有哪些快速放行的解决方案?有何特点?/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李振国:/strong针对细胞治疗产品,客户的需求之一是快速放行。因为细胞治疗产品的有效期很短,一般是在72小时左右。在传统生物制药行业里面,企业还是用传统的培养法进行微生物检测,因为这是药典规定的方法;而来自新兴的细胞治疗领域的客户,既需要按照现行药典做传统检测,又要根据产品特性实现快速放行。/pp style="text-indent: 2em "赛多利斯既有传统的基于培养箱培养法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无菌检测的解决方案,能为用户提供相关仪器耗材;同时,针对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产品这种新的应用要求,我们也开发了一系列全新的基于qPCR技术的快速检验试剂盒。传统无菌检查出结果周期需要14天,快速检测只需要4小时,传统的支原体检测需要28天,快速检测也只需4小时。/pp style="text-indent: 2em "针对细胞的无菌放行,赛多利斯推出基于qPCR技术的快速放行检测试剂盒,能够帮助客户快速得到无菌检测结果。/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Instrument:由于生物样本对环境变化敏感,因而生物制药行业对环境监控要求严格,请问赛多利斯产品在这方面表现如何?/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李振国:/strong在关键区域环境监控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项是浮游菌的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安德森撞击法,该方法的缺点是无法长时间连续采样,另外客户在对不同位点采样时,需要对采样头进行灭菌或消毒。赛多利斯做了优化改进,用一次性的采样头代替不传统采样头,客户进行实验时只需将无菌包装拆开,安装上去就可以采样了,不再需要提前灭菌,即取即用,同时还优化了截留率。/pp style="text-indent: 2em "此外,赛多利斯能提供一个更严格的浮游菌采样方式——过滤法,使用截留率达到99%以上的可溶性凝胶膜,能够连续采样长达8小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6/insimg/e56cdc19-5dac-4331-b1d5-b927cbdadbc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赛多利斯展台/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31, 73, 125) "strongInstrument:目前,生物制药行业用户在微生物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方面存在哪些痛点?/strong/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李振国:/strong最大的痛点是客户难以获得准确的、可重复的测量结果。影响因素太多,对微生物检验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采取抽样检查,想得到可重复的测量结果是非常难的。赛多利斯能提供给客户完整的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好风险控制,消除操作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减少交叉污染的来源,帮助用户得到准确的结果。/p
  • 2200种微生物蛋白谱数据 首家微生物质谱鉴定云中心在中国建立
    p  感染性疾病的爆发与流行是我国乃至全球的公共卫生威胁,感染性疾病占全部死因的25%以上,而微生物快速准确鉴定是感染性疾病治疗的关键因素。国家卫计委关于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中,微生物性中毒事件及中毒人数均居首位。2010年美国沙门氏菌感染、2015年肉毒杆菌污染奶粉等生物安全公共事件,都突显出致病菌的严重危害。/pp  目前微生物国标的生化培养鉴定方法,鉴定时间超过72小时,鉴定范围在600种以内。该项目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和传染病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由军事科学院牵头,中科院微生物所、国家疾控中心、301医院、302医院、毅新质谱等十几家国内知名医疗单位及机构联合,攻克离子聚焦与双场加速、脉冲延迟与例子推斥等质谱技术难题 研发了微生物全细胞蛋白组提取试剂 历时5年,经过3万株菌的蛋白组生物信息分析,开创了非线性相似性度量的人工智能算法,共同建立了超过370属、2200种、7900株的微生物蛋白指纹图数据库及全球首个微生物质谱云中心,实现了2200种微生物在培养后5分钟内快速鉴定的飞行时间质谱系统。时至今日,该数据库已经拓展至8100株,临床验证数量超过15万株。项目。该成果已在40余家医院及科研单位开展应用,获得了包含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2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北大医院、北大口腔医院等机构在内的一致好评,以下为部分医院发表的相关文章及用户体验。/pp  该项目成果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4项、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20余篇。此次获奖,源于以下5大技术创新点。/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ba6a6a60-1e36-40a0-b1d7-e9e0320bc21e.jpg" title="001.jpg" width="650" height="40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6px "//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0330b28c-ee31-406e-bdfb-b5696a52f9e1.jpg"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9px " title="002.jpg" width="650" height="409" border="0" hspace="0" vspace="0"//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24544e0d-ef9b-465e-9ac6-d2001ca5981b.jpg"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6px " title="003.jpg" width="650" height="40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e9e88416-68d0-450f-b1ee-2ce1b24916e0.jpg"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6px " title="004.jpg" width="650" height="40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d2ab5146-3d85-47f7-91dc-33c45d5e98bc.jpg"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6px " title="005.jpg" width="650" height="40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5fc87af2-2f89-4da1-9ec1-a352ada32350.jpg"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06px " title="006.jpg" width="650" height="40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pp  strong数据来源:北京科学技术奖答辩文件/strong/pp  2月5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召开,北京市政府颁发了201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本次获奖领域涵盖纳米材料、生命科学、电子通讯、信息科学等领域,兼有原始创新、应用创新等环节。其中,由军事科学院牵头,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国家疾控中心、301医院、302医院、毅新质谱等十几家国内知名医疗单位及机构共同完成的 “2200种微生物蛋白谱数据库及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喜获该奖项。/pp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bfb99ddb-b294-4d67-b8c9-5ca1686ab4c7.jpg" title="001.jpg" width="650" height="433"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650px height: 433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2200种微生物蛋白谱数据库及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研发及产业化”荣获北京科学技术奖/strong/pp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设立,旨在奖励在本市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调动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本市科学技术进步,促进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本项目的完成, 是对该项目参与单位多年来所做贡献的认可与肯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2343ebb0-dad2-4ad0-ab27-eee3b166f74a.jpg" title="00.jpg" width="580" height="436"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580px height: 436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2/noimg/f86e6cd4-3705-4b2e-b685-07ee0947c396.jpg" title="00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等领导为获奖者颁奖/strong/ppbr//p
  • 食品安全中 不可“微”观的微生物—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杨瑞馥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CBIFS食品安全论坛以为中国食品安全提供出色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宗旨。CBIFS汇聚了众多行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积极交流、深入探讨,既是行业的技术创新研讨会,更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的盛会。  为了更好的服务参会嘉宾,更全面的推动食品安全技术应用与发展,为食品行业提供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的行业资讯,CBIFS食品安全论坛大会组委会与《食品安全导刊》杂志合作开设CBIFS2014嘉宾会客室栏目。会客厅邀请食品安全领域专家以及优秀的企业代表,加强技术交流和互动,共同助力食品安全新景象。  杨瑞馥 军事医学科学院,理学博士,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分析微生物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致病微生物检测技术 ( 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 ) 以及微生物法医学溯源的研究。  记者: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威胁有多大?由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有何特点?  杨瑞馥:威胁食品安全的因素很多,涉及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从导致食品安全的众多因素来看,微生物的地位举足轻重。虽然从我国食品安全案例来看,似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化学添加剂成为食品安全的洪水猛兽,但就临床与疾病控制处理来讲,危害更严重、影响较大、控制处理难度较大的还是微生物问题。这可以从微生物的特点来理解。对于化学添加剂,可以通过立法控制添加量,只要生产企业遵纪守法,严格执行标准,控制其摄入量,便可以消除其对食品安全的威胁。但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的生命特征,即便食品污染或摄入很少,其自身也可以通过繁殖来增强其威胁程度,因此很难通过定量标准来完全控制微生物的危害。另外,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产物又会污染环境,进而污染食品,不仅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微生物或毒素的污染,还会引发新一轮传播。例如2011年在德国发生的大肠杆菌事件,疫病从德国扩散到多个欧洲国家,甚至蔓延至美国、加拿大,影响极大。因此,微生物导致的食源性疾病,从其发生来看具有潜在的不确定性 从其所致危害产生来看,具有扩展性和循环性 从其监测与控制来看,也存在较大复杂性和难度。微生物的变化性也使得国家对微生物标准的制定要随着时间、技术的发展和对微生物及其毒素的认识深入,不断调整,而不能一成不变。  记者:近年来,我国对由微生物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重视程度及控制力度怎样?  杨瑞馥:从民众和媒体角度来看,对微生物的认识不足。我国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曝光更多的是化学物质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化学物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一旦暴露问题就会引起轩然大波。而对于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在&ldquo 默默无闻&rdquo 中解决,公众的了解程度较低。另外,我国食品行业存在着准入门槛较低的弊端,对一些小企业及作坊生产监管不足,也使得化学添加剂问题相对突出。而且,百姓往往对于饮食中有微生物导致的腹泻不以为然,国家很难获得准确的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统计数据。从国家层面来看,其实对微生物监管控制的投入还是很大的。早在食品安全评估中心成立之前,就已开始对常见微生物污染及危害进行评估,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微生物的检测能力、溯源能力建设都在不断推进。就其整体状况来看,我国有很多关于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课题,如刘秀梅老师承担的食品安全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溯源系统鉴定,CDC(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沙门氏菌信息的收集整理、对霍乱弧菌的持续研究等。但是这些课题仍过于分散,缺乏针对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研究的长远规划,还没有形成规模、系统。设立一个食品安全专项,可以让大家在同一目标下齐心协力,在更大程度上推动微生物研究、检测与监测的发展。  记者:针对食品中的微生物,目前主要采用哪些检测方法,最新的检测技术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  杨瑞馥:从检测对象角度来看,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是进行培养拿到微生物,确定其存在并进行定量。另外,还有间接的方法,即利用试纸、培养基,通过颜色变化的观察,间接指示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检测应用相对广泛的是免疫学方法。从检测仪器的角度来看,包括培养仪、免疫检测系统、核酸检测系统、PCR仪、酶联仪、生物传感器等。从近年来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来看,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而且成为迫切需求 其次,检测能力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不仅需要检测出有什么,还要检测出有多少 再次,检测仪器操作由复杂化到&ldquo 傻瓜式&rdquo 的趋向,操作的便捷化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还有,微生物由肉眼判定到仪器判定的趋向,检测仪器不仅要准确判定,还需要对定量结果进行储存、调出、打印、传输,从而实现检测的完整性。最后,从表型鉴定、到蛋白图谱、再到解码微生物基因序列,也反映出微生物检测&ldquo 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rdquo 的趋向。认识了微生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了解其蛋白、毒性、基因从而掌握其致病机理、耐药性等特性。在技术并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只能通过间接方法了解其基本特性,发展到质谱技术可以对蛋白质进行鉴定,如今的基因测序技术更加先进,价格也易于接受,逐步&ldquo 服务于百姓&rdquo 。技术的发展也带来微生物检测的新方向,即微生物的精确溯源,建立蛋白指纹、基因指纹图谱数据库,让微生物检测有源可寻、有根可求。溯源,不仅仅是对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更是对所有食品安全问题的要求与发展方向,从田间到餐桌的溯源能力,有助于从食品加工与销售各个环节对微生物危害进行控制。  记者:您自80年代末就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我国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在这20多年间有何发展变化?与国际水平相比,有何差距?  杨瑞馥:我国在这20年间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从基础科研能力,应用研究水平的提高,到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都卓有成效。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技术已经可以和国际先进技术分庭抗礼,例如核酸测序技术,我国的华大基因是全世界最大的全球测序中心,虽然目前使用的是国外的测序平台,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推出自己的平台技术。其他国内相关单位也具备各种检测技术,只是转化速度稍嫌慢,且不系统。目前我国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仍是在理念与管理上,百姓对政府监管体系缺乏信任度。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食品检测比较分散,缺乏一个从田间到餐桌标准化的检测、监测及控制体系。各部门利益仍需协调,形成和谐统一完善的体系,各司其职而团结协作。我国新一届政府进行的政府机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政府职能的整合与改善,也赋予了行业协会更多机会与权力,这正体现了国家在管理体系上的努力。  记者:您所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应用情况如何?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方面的启示与指导?  杨瑞馥:目前我们研究的《致病菌微进化与致病机制》课题,主要是通过核酸测序来研究微生物的进化,即微生物之间的亲属关系。这一课题的研究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以基因关系为依据,建立核酸指纹数据库,这为食品安全相关微生物的溯源奠定了基础。另外是对于个体识别技术的意义,通过基因测序,理清基因关系,根据其基因差异设计实验从而进行快速个体或群体的检测。通过亲属关系,可以更集中、准确地锁定污染范围,更加省时、便捷、高效地而有针对性地控制微生物的危害。从其应用情况来看,我们以鼠疫菌为模型研发的溯源系统,获得大部分地区的核酸指纹数据库,也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但此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美国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去年启动了一个&ldquo 五年计划&rdquo ,收集10万株食品安全相关细菌基因组序,从而建立数据库用以溯源。这是微生物溯源的先行者,也是我国食品微生物溯源的努力方向。  记者:对于2014年3月18 ~20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CBIFS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您如何看待其在中国食品安全领域发挥的作用?您对此论坛有何期待?  杨瑞馥:CBIFS论坛是很有远见的,在我国食品安全还未引起足够重视之时就已经启动,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而且第七届也正在筹备当中。CBIFS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桥梁的作用,把国内外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企业及检测部门聚集在一起,了解国内外行业进展、先进理念、并寻找合作契机。一个论坛可以连续办这么多年,而且参与者越来越多、场地越来越高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CBIFS是一个&ldquo 有人气儿&rdquo 的论坛,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作为食品安全行业的论坛,CBIFS对于技术的沟通交流与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论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国家政策、法规的建立与制定。食品安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沟通不畅、相互误解造成的,而论坛通过政策制定者与专家对话,上行下达,有利于食品安全标准化、科学化的管理。我们期待的,CBIFS为创造专家建言献策、政府科学引导、企业理解、百姓宽容的和谐发展局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CBIFS2014食品安全技术论坛介绍  作为中国领先的食品安全技术推广平台,由太平洋国际展览公司创办的&ldquo CBIFS食品安全论坛&rdquo 在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会议规模和规格每年都在逐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中国食品安全专业技术交流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之一。&ldquo CBIFS2014&rdquo 将于2014年3月18~20日继续在国家会议中心(CNCC)举办。详情见大会官方网站:www.cbifs.net
  • 设备更新!杭州大微国产高端微生物设备选型方案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随着政策的审议通过及发布,各省市及地区对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摸排工作已经启动,设备更新改造正在进行!杭州大微生物响应国务院文件精神,已为各级科研院校、实验室提供覆盖微生物快速鉴定、药敏分析、难培养微生物(厌氧/微需氧/嗜二氧化碳)分离培养、微生物快速定量检测等多元化的设备更新方案,助力微生物实验室能力提升。DW-MS5500型 飞行质谱微生物快速鉴定系统系统主要用于细菌、真菌和厌氧菌属的快速鉴定、高通量筛选。以微生物纯培养作为检测样本,采用飞行时间质谱仪生成微生物蛋白谱图,比对微生物质谱鉴定数据库,可在30分钟内完成96个微生物分离株的“种”级别鉴定,还可进行聚类分析、耐药性分析、同源性分析、混合菌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科研。产品优势鉴定速度快:1个菌落样本,仅需10分钟;鉴定范围广:>7400菌株(4000+物种),涵盖厌氧菌、真菌、高致病菌等,不断更新;鉴定结果:包括菌落形态,染色形态,质谱图;操作简单:无需专业知识储备和操作基础,直接涂抹法只需两步,挑选单菌落涂抹至靶板,然后加基质液上机检测即可。DW-800A 多重食源性致病菌核酸检测系统系统是一个高通量、高质量的核酸分析系统,提供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完整分子分型检测方案及系列多重食源性病原菌核酸检测试剂盒,可用于功能微生物代谢物片段的分析检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等。产品优势PCR产物分析灵敏度为0.005 ng/ul,对PCR产物分辨率可达2bp上样体积仅需1 µ l(浓度0.1-2ng/µ l),确保在低微生物污染也可检测自动化检测模块可实现从多通道样品仓连续自动上样连续自动检测,节省人工,提高效率DW-M90型 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系统采用新型生化、基因双模块鉴定模式,对传统的微生物鉴定进行完善优化,并配有独特的药敏分析模块,满足微生物的鉴定和耐药分析需求,测量最低抑菌浓度(MIC),符合CLSI标准。可用于动物源细菌耐药性分析、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微生物污染溯源、饲料功能微生物代谢产物分析、致病菌风险监测等。产品优势数据库庞大:菌种表型信息库2000种以上,可定性生化鉴定食源性致病菌、药品致病菌和临床致病菌500种以上,并支持自建库;结果可靠:细菌生化鉴定一致性95%以上,药敏试验结果符合率95%以上;定制服务:药敏试剂板可按需定制,升级药敏功能区每次试验可提供20种以上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每种药物能测试3个倍比稀释浓度并报告最低抑菌浓度(MIC)。DW-M80型 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仪器通过生化反应原理捕获细菌生化表型特征对微生物进行鉴定,除生化鉴定模块外,配套基因鉴定模块 MicrobeTracker,可对少见菌及疑难菌的单分离菌株基因组进行鉴定。仪器可用于GB 4789系列要求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微生物污染溯源、动物源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致病菌风险监测等。产品优势数据库庞大:菌种表型信息库2000种以上,可定性生化鉴定食源性致病菌、药品致病菌和临床致病菌500种以上;结果可靠:细菌生化鉴定一致性95%以上;鉴定速度:18-24小时,部分快速生长的细菌6-8小时完成。每小时可测30份以上微生物标本;灵活运用:配置智能化鉴定专家系统,自动识别异常细菌表型。DW-100A-K2 智能厌氧微生物培养系统系统可自动控制气体的抽排与置换,使所连接的罐体内快速达到厌氧、微需氧或氧浓度设定及二氧化碳浓度设定的培养环境。可用于厌氧和微需氧微生物快速培养、益生菌活菌培养法计数、功能食品与肠道菌群研究、益生菌活菌培养、发酵厌氧微生物研究等。产品优势快速生成环境:微需氧最快约 2 min,厌氧最快约 4 min;一机多用:厌氧、微需氧和嗜CO2微生物培养;还可自由选择特定O2浓度(1%-15%)和CO2浓度(5%-15%),满足难培养微生物培养需求,开展最佳培养条件研究;人机友好:模式化选择,一键启动,10s完成人工操作,生成气体环境全程自动化;罐体配置:培养罐轻巧灵活,密封良好,多种罐体可选,容量从6皿到40皿不等,满足不同样本容量需求;DW-L2000型 全自动微生物平皿螺旋接种仪仪器依据阿基米德螺旋,以递减比率自动接种样本,可在1个平板内得到1000倍浓度梯度的单菌落,减少稀释步骤,方便后续菌落计数、分离纯化等需求。可用于食品微生物质量控制、动物检疫及畜产品卫生检验、纸片法药敏分析、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测定、环境微生物单菌落分离、肠道微生物培养组学研究、环境健康危险度定量评价等。产品优势模式多样:指数模式、对数模式、线性模式、均一模式等22种模式均可使用,每种模式均以加样半径为横坐标、加样体积为纵坐标,以阿基米德螺旋线为路径进行接种;简化操作:可在单一平皿中产生1000-10000倍的浓度梯度,无需梯度稀释和逐个接种平板,简化实验步骤;用途多样:除细菌计数外,该仪器也可用于抗菌敏感性测试(AST)和致突变实验(AMES),使用线性模式可改善致突变实验(AMES)诱变浓度阈值的检测;效果保证:样品接种量精确,对培养基厚度、表面平整度无要求,不会在平板边缘长菌,更易计数;DW-BT100型 快速微生物定量检测系统系统以传统微生物培养理论为基础,通过双温光电检测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的模块化分析系统来监控微生物生长代谢所引发的光密度和颜色的变化,能够快速实现对微生物的定量检测,极大地简化了传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使检测时间得以明显缩短。该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源、乳制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的微生物定量检测。产品优势检测速度快:仪器的光子探测器以每 6 分钟一次的间隔扫描检测管,可以更迅速提供结果;提高效率:简化实验室操作程序、缩短样品准备时间、操作可由非微生物专业人员进行;自动操作:自动数据存档、自动产生报告、自动产品放行,可对各种目标检测物进行实时定量分析。如果您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感兴趣,请随时联系我们(400-617-1706),或扫码下方二维码填写您的需求。我们将尽快联系您,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解决方案。DW系列更多设备,欢迎点击:2024微生物仪器设备更新计划目录,欢迎选购!
  • 超4000种 融智生物发布全球首个商用化生物组学微生物质谱数据库
    p  近日,融智生物宣布建设完成基于全新生物组学理念的微生物质谱数据库。这是全球首次发布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商品化生物组学微生物质谱数据库/span。/pp  传统上,基于不同的细菌或真菌内蛋白组成分特别是核糖体蛋白有显著的差异,对核糖体蛋白组的质谱测试,可用于快速、高准确度鉴定微生物。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亦因此应用,广泛应用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三甲医院、省市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等。结合了该方法的质谱在业内一般被称为“微生物质谱”。限于传统MALDI-TOF MS的性能局限,该方法未能利用更丰富的生物信息。/pp  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 "strong超4000种,生物组学微生物信息数据库/strong/span/pp  微生物质谱可实现对已知微生物的鉴定,其鉴定核心之一为微生物数据库容量。传统的微生物数据库建设方式为使用质谱仪采集经过形态学或基因组学确认的已知微生物核糖体蛋白特征峰信息,并形成数据库。该方法效率低、成本高,准确性难以保障。也因此,虽然地球上的微生物种类多达百万种以上,但目前可用于微生物质谱鉴定的微生物只有数千种。/pp  拥有先进科学仪器和生命科学背景的融智生物创新性地利用了新的微生物数据库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建库流程,近期完成了QuanID微生物数据库的建设。通过生物组学信息的结合,在独特数据算法支持下,高效率地建设质谱鉴定微生物数据库。截至目前,QuanID微生物数据库已建成包含超过4000种微生物(细菌、真菌),涵盖临床、食品安全、畜牧兽医、环境生态和科研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微生物质谱数据库。经过临床、疾控、食品安全、水产畜牧等多行业近万个样本的实际验证,(种、亚种级)准确率高达95%以上。融智生物认为,基于生物组学的QuanID微生物数据库代表了新一代质谱微生物数据库的发展方向,将取代传统的建库方式。/pp  在全新建库方式之外,融智生物还与多家国内知名菌种保藏单位合作,不断完善本地特有微生物数据库的建设,使得该微生物数据库不仅可胜任国际通用微生物鉴定,同时,更适合国内用户需求。未来,融智生物还将进一步快速扩展微生物数据库容量,使微生物质谱可适用于更广泛的行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cffd7d06-3359-4771-89aa-c140b0875c28.jpg" title="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trongQuanID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strong/span/pp  2017年,融智生物宣布推出新一代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QuanTOF,基于该质谱平台,融智生物开发了包括糖化血红蛋白定量检测系统、QuanID微生物鉴定质谱系统、SNP基因分型质谱系统、猪肉品质鉴定系统等多个应用产品。该平台于2018年4月被由两院院士等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评定为“整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pp  strong关于融智生物/strong/pp  由两院院士领衔、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立,是专业致力于生命科学分析仪器设备、耗材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注册资本5000万元。公司在美国波士顿、北京、青岛、南京和杭州等地布局了研发、生产、应用开发、销售、服务等分中心,建有院士工作站,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并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研发项目。/pp  作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型高科技企业,公司成立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过5000万元,目前已拥有“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新一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及“微流控芯片核酸快速分析”两大技术平台,其中“宽谱定量飞行时间质谱平台”被两院院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p  基于两大核心技术平台,融智生物开发了微生物快速鉴定质谱系统、SNP基因分型质谱系统、蛋白定量分析质谱系统、质谱成像系统、食品溯源质谱系统以及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系统、呼吸道病原体检测系统、禽流感病毒检测系统、转基因测试系统等系列产品,应用涵盖临床医疗、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疾控等领域。公司已获CFDA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1项 1类IVD试剂证8项。/pp  扎根国内,放眼国际,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科技企业是融智生物的经营目标,融智生物将持之以恒地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国产化、国人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p
  • 喜讯 | 华龛生物顺利通过北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
    6月26日,华龛生物3D细胞智造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微生物检测实验室,顺利通过北京市病原微生物实验室BSL-P2备案,备案号:京海淀卫实验室备字[2023]第022号。这代表着华龛生物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检测活动符合生物安全相关要求,能够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生物安全监督检查方面的有力保障。世卫组织(WHO)根据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将传染性微生物划分为4类;而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Biosafety Level,简称BSL),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生物实验室从低到高,分为P1(Protection Level 1)至P4四个等级。生物实验室分级(点击查看大图)在现在各类实验室当中,P2实验室是使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安全等级实验室,主要应用于初级卫生服务、医药研发、动物实验、诊断以及研究等。2023年2月13日,北京市海淀区卫健委工作人员到访华龛生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等有关法规要求,对华龛生物的提交的备案登记表、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框架图、布局图以及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等相关文件进行了现场核查,对华龛生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工作给充分肯定,并对未来实验室建设发展给予了指导意见。华龛生物 开启细胞产业化发展新时代华龛生物3D细胞智造与再生医学中心——3D FloTrix 细胞技术平台,目前已构建起完善的GMP质量管理体系,内容涵盖: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厂房与设施、物料与产品、确认与验证、委托生产与委托验证、产品发运与召回、自检等。所有生产及质量控制人员均经过系统的培训,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生产、记录、检验工作,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管理。质量控制所涉及全部检验方法均经过详细的验证、结合法规制定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针对生物危害实验设计防护措施,充分保护人员与环境的安全。华龛生物3D FloTrix 细胞技术平台,将在通过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的基础上,持续完善与提升实验室质量管理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拓展质量检测相关服务范围,为CDMO客户提供更可靠的检验结果及更高效的优质服务,助力细胞治疗产业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赞助参加201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暨生物安全培训会议
    2018年4月26-28日,在北京的中科院微生物所,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赞助参加了201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暨生物安全培训会议。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及微生物学主办,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微生物检测与生物安全”。来自国内疾控、卫生、农业、畜牧、科研、质检、情报信息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逾100多参加了本次会议。 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作为主要的赞助商,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设有展台。   此次参会的主要嘉宾包括,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所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徐建国院士,军事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研究员,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朱永芳研究员,中科院昆明动物动物研究所赖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马学军研究员,军事科学院王景林研究员,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刘翟研究员,中科院微生物所杨怀义处长等。很多参会人员对天美展台介绍的产品表现了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对于NuAire的生物安全柜,在用于P2,P3实验室中对实验室人员,样品,及环境的最佳保障。众所周知,美国NuAire公司的生物安全柜,作为全球第一品牌,在全球生物安全要求级别高的实验室(如,美国的NIH, 中国各省的CDC, P2/P3实验室,等)中被广泛使用,目前,其二级生物安全柜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2%, 在全球7大洲150多个国家使用数量已超过10万台。   另外,参会人员也对天美展台介绍的其它系列产品,如提纯样品使用到的himac超速/高速离心机,NuAire二氧化碳培养箱,样品存储使用到的Froilabo超低温冰箱,Millrock冻干机,样品检测使用到的Kurabo核酸提取仪,及灭菌使用到的Tomy灭菌锅等仪器进行了更多的了解。   通过此次会议,希望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能为更多的微生物相关研究领域的用户在生物安全保障等方面送去更好的仪器。欲了解更多信息,欢迎随时联系天美(中国)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关于天美:  天美(控股)有限公司(“天美(控股)”)从事表面科学、分析仪器、生命科学 设备及实验室仪器的设计、开发和制造及分销 为科研、教育、检测及生产提供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继2004年於新加坡sgx主板上市后,2011年12月 21日天美(控股)又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香港股票代码1298),成为中国分析仪器行业第一家在国际主要市场主板上市的公司。近年来天美(控股)积极 拓展国际市场,先后在新加坡、印度、澳门、印尼、泰国、越南、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公司亦先后收购了法国 froilabo公司、瑞士precisa公司、美国ixrf公司、英国 edinburgh instruments公司等多家海外知名生产企业和布鲁克公司scion气相和气质产品生产线,加强了公司产品的多样化。
  • 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换届名单公布 高福任主任委员、陈薇任副主任委员
    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换届的通知。第三届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由176位专家组成,设主任1人、副主任3人,并设专家委员会秘书长1人、评审秘书20人。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立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专家委员会日常管理,并组织开展我委职责范围内的实验室相关审批的专家评审工作。以下是第三届国家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委员会名单:序号姓名单位职务、职称专业方向担任职务1高 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主任、院士疾控、保藏、管理、生物安全主任委员2陈 薇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院士病毒、细菌副主任委员3王健伟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校长、研究员病毒、保藏、管理副主任委员4武桂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疾控、保藏、管理、生物安全副主任委员5赵赤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处长、研究员生物安全、疾控、管理、认证认可秘书长实验室组(病毒、细菌、实验动物、保藏)6鲍琳琳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病毒、实验动物、保藏、管理委员7蔡 霞复旦大学高级实验师病毒、细菌、管理委员8曹晓梅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研究所研究员病毒、保藏委员9曹玉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主任技师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0陈经雕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技师病毒、细菌、BSL-3实验室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1陈 静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科长、研究员病毒、细菌、管理委员12陈丽娟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医师传染病地方病控制、认证认可委员13陈新文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病毒、细菌、实验动物、疾控、认证认可委员14陈毅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委员15程 功清华大学医学院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病原生物学委员16丛显斌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细菌、保藏委员17崔晓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实验动物、认证认可委员18戴 俊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病毒、管理委员19董 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病毒委员20董小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21鄂 爽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技师病毒委员22范雄林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室主任、教授细菌、病毒委员23高 虹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处长、研究员实验动物、管理委员24高光侠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25高玉伟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委员26耿文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教授病毒委员27顾 兵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处长、教授细菌、临床、保藏、管理委员28顾贵波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病毒、细菌、疫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29郭建宏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30韩 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病毒、疾控、保藏委员31何 军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副主任、副主任技师病毒委员32侯配斌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副主任技师病毒、细菌委员33胡孔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保藏委员34胡云章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副处长、研究员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35黄维金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室副主任、研究员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36贾晓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P3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及相关环评、认可等委员37姜一峰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副处长、副研究员传染病学,疫苗学委员38金 奇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细菌、疾控、保藏委员39阚 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细菌、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40柯昌文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二级调研员、主任技师病毒、保藏委员41李 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病毒、疾控委员42李 莉福建省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副主任技师病毒、细菌、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43李崇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副主任技师病毒、疾控、管理委员44李振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室主任、研究员细菌、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45梁 浩广西医科大学院长、教授病毒、管理委员46梁米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病毒委员47廖玲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病毒、疾控委员48刘 敏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技师细菌委员49刘 倜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副主任技师病毒、细菌委员50刘东立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细菌委员51刘红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培训部主任、研究员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52刘华雷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处长、研究员病毒委员53刘丽娟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研究所P3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病毒、保藏委员54柳金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处长、研究员病毒、管理委员55卢金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细菌、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56卢锦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副研究员细菌、实验动物委员57鲁凤民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学系主任、教授病原生物学委员58鲁帅尧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主任、副主任技师实验动物、管理、认证认可委员59罗燕萍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检验科副主任、主任技师细菌、病毒委员60马春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病毒、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设备委员61马丽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病毒委员62马 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主任、主任医师细菌、病毒、疾控委员63毛玲玲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技师病毒、细菌委员64茅海燕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副主任技师病毒委员65潘彦舒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室管理办主任、教授实验动物、设备、环评、管理委员66彭小忠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67戚中田海军军医大学教授病毒委员68钱 军中山大学医学院筹建办主任、教授病毒、疾控委员69秦 川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实验动物、管理委员70瞿 涤复旦大学研究员病毒、细菌、实验动物委员71任丽丽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病毒、细菌、疾控、保藏委员72邵奎东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副所长、主任技师细菌、保藏委员73沈小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病毒、细菌、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74师永霞广州海关技术中心部长、主任医师病毒、管理委员75施 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76史丽云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教授病毒、细菌、管理委员77史智扬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病毒、细菌委员78孙强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病原生物学、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79孙岩松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细菌、实验动物、疾控、认证认可委员80唐 宏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细菌、实验动物、设备、建筑、管理委员81陶泽新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副主任医师病毒、细菌委员82田克恭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病毒、实验动物、管理、认证认可委员83童 骁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病毒、设备、管理、认证认可委员84万康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研究员细菌、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85王 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处长、副研究员病毒、实验动物、管理委员86王 照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细菌、保藏委员87危宏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P3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病毒、疾控委员88魏 强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动物委员89魏 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处长、研究员病毒、疾控、保藏、管理委员90魏 东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细菌、实验动物委员91吴 佳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实验动物管理、设备委员92吴春利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副主任、主任技师病毒学委员93吴东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病毒、管理、认证认可委员94吴东林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技师病毒委员95夏 菡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副研究员病毒、设备、认证认可委员96夏连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主任医师细菌、疾控委员97邢 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免室副主任、研究员病毒、疾控委员98徐 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细菌、保藏委员99徐 辉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100徐建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院士细菌、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01徐 可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教授病毒委员102徐艺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正高级实验师实验动物、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03徐颖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细菌委员104许文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研究员病毒委员105杨瑞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细菌委员106杨修军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技师细菌、疾控、认证认可委员107杨章女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副主任技师病毒委员108姚航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P3负责人、研究员病毒委员109叶 力广西医科大学系主任、教授病毒、管理委员110叶 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室主任、研究员细菌、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11袁正宏复旦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委员112袁志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分院院长、研究员病毒、设备、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13张 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病毒、细菌、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14张明霞广东省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所办主任、主任技师病毒、细菌、实验动物、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15张青雯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细菌鉴定、实验动物委员116张仁利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医师病毒学委员117张 彤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心主任、教授实验动物、设备、管理委员118张晓敏广东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技师病毒学委员119张严峻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研究员病毒委员120赵 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病毒,疾控委员121赵启祖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室主任、研究员病毒、认证认可委员122郑 靖福建省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病毒、细菌、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23郑爱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病毒委员124郑永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病毒、实验动物委员125周为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室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126朱 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新学院副院长、教授病毒、细菌、免疫委员127朱元源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副研究员细菌、保藏委员128左建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病毒委员疾控与临床组129陈 敏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师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30贾雷立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物安全科主任、研究员疾控委员131揭育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委员132李国明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门主任、主任技师疾控、细菌委员133林 仲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长、主任技师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34凌 华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检所所长、主任技师疾控、病毒、细菌委员135刘剑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疾控、保藏、管理、生物安全委员136刘琳琳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部门主任、副主任医师疾控、病毒委员137孙 永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室主任、副主任技师疾控、细菌委员138唐文革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疾控、管理委员139王 岙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副主任、主任技师 疾控、管理委员140袁 平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41臧希卉吉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长、副主任技师疾控、管理、认证认可、病毒委员142张欣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所长、主任医师感染性疾病委员143宗志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院感染管理部部长、教授感染性疾病委员管理及其他组144曹 振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设备委员145曾 政重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员疫控(兽医)委员146陈 茶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科主任、研究员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委员147次 旺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管理办主任、检验师实验室管理委员148代 青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中心副主任、副主任技师设备、建筑、认证认可委员149龚 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室负责人、副研究员真菌、疾控委员150黄吉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中心副主任、主任技师管理、细菌、病毒委员151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院士管理委员152李 婵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设备、建筑、疾控、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53李 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管理、细菌、生物安全委员154李劲松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安全、生物防护研究委员155李晓斌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设备、建筑、认证认可委员156梁 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设备、建筑、认证认可委员157刘万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建筑、疾控、认证认可委员158陆 兵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设备、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59裴红生北京市卫生健康监督所四级调研员、副主任医师卫生监督委员160祁建成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设备委员161曲凤宏中国药学会发展战略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62斯兰兰西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检验师实验室管理委员163王 栋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设备、建筑、认证认可委员164王贵杰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安全、管理委员165王衍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副主任、副研究员生物安全委员166韦 明江苏省常州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卫生监督委员167谢景欣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建筑、疾控、生物安全、认证认可委员168于学东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生物安全、管理委员169余 书重庆市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总队一级调研员、主任医师卫生监督委员170俞 汀浙江省卫生健康监测与评价中心三级调研员、主任医师管理委员171袁青春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执法监察局二级调研员、主任医师卫生监督委员172张 勇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所长、主任技师实验室管理、微生物检验委员173张必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处长、主任技师应急、管理、生物安全委员174张 磊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处长、研究员管理委员175赵四清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正高级实验师设备、建筑、保藏、管理、认证认可委员176朱以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安全委员评审秘书177蔡高峰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疾控、生物安全评审秘书178蔡 伟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主管技师检验、病理评审秘书179崔艳梅中国医学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管理评审秘书180代 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细菌、管理、保藏评审秘书181国原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实习员实验室管理、资质认定管理评审秘书182郝彦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病毒学评审秘书183侯雪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疾控、保藏、管理、认证认可评审秘书184黄 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管技师实验室管理评审秘书185贾瑞雪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检验技师管理评审秘书186姜孟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员生物安全、保藏评审秘书187李 超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师生物安全、管理评审秘书188李思思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助理研究员实验室管理、生物安全评审秘书189李棹圻重庆市武隆区人民医院主治医师管理、流行病学评审秘书190刘培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助理研究员疾控评审秘书191刘 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疾控、实验室管理评审秘书192王 聪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植物检验与检疫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风险分析评审秘书193王远清徐州医科大学副研究员管理评审秘书194向 尧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技师实验室检测评审秘书195占 喆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技师微生物学、生物学评审秘书196朱一剑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遗传学评审秘书
  • Life Tech协办广东预防医学会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于5月9日在广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圆满落幕。Life Technologies作为主要赞助商,协办了此次会议。 此次大会标志了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病员微生物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委员会旨在团结和组织广东省各行各业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研究和生物安全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加强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的研究和生物安全管理,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设生物安全防范体系。现场云集了来自各地实验室、临床和高校从事病原微生物检验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广东预防医学会病原微生物与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开幕现场 LifeTechnologies为此次大会带来了ViiA7、7500fast和Pathatrix等仪器,这些仪器长期以来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研究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为该领域的科学家提供迅速、可靠、精确的解决方案,推动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发展。 Life Technologies带来的针对H7N9疫情的解决方案吸引了诸多来宾 不得不提的是,Life Technologies重磅推出了针对目前高致病禽流感H7N9的检测解决方案,从样品到结果,包括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和配套的高产率病毒RNA提取试剂盒,主流的荧光定量PCR平台和高性能荧光PCR预混液,毛细管电泳测序仪,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仪和新开发的Flu A分型试剂盒。全自动化的操作流程,实现禽流感的快速鉴别和筛查,指导流感的预防和病患的治疗。 除此之外, 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Torrent技术专家Dr Zhang Yan进行了题为《半导体测序技术在传染病控制中的应用》的演讲,着重介绍了半导体测序技术的原理和最新进展,以及针对疾控系统所关注的新发传染病和未知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及溯源分析,并且还带来了Ion PGM详细的相关应用实例。 Ion Torrent技术专家Dr Zhang Yan进行演讲 在当天的晚宴上,新晋的Life Technologies大中华区CEO Gianluca Pettiti先生为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进行了致辞,表达Life Technologies在未来继续支持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研究的愿望。Life Technologies 大中华区CEO Gianluca Pettiti在晚宴上致辞。
  • 微塑料改变海鸟肠道微生物群
    意大利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生态与进化》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与摄入较少微塑料的海鸟相比,摄入高水平微塑料的野生海鸟肠道内的微生物总体上更丰富多样,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多样性的增加对海鸟意味着什么。微塑料是宽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本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海洋上漂浮着大约230万吨微塑料。海鸟寿命长,迁徙路线远,往往在海洋中觅食,经常接触并食用这种塑料。在最新研究中,特伦托大学的格洛丽亚法克曼及其同事检查了取自北大西洋两种海鸥的肠道微生物组样本,其中包括58只科里猛鹱和27只暴风鹱。肠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研究团队也对每只死鸟的胃部残留物进行了分类,并仔细筛选出了塑料颗粒。分析表明,塑料颗粒数量越多,微生物组也越多样。摄入微塑料碎片最多的海鸟肠道内拥有更多具有抗生素耐药性的微生物。而在消耗微塑料最多的鸟类的肠道内,一些可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病原体的人畜共患病原体也更丰富。而且,这些鸟类肠道内与健康有关的微生物的数量也有所减少。另外,当微塑料在海鸟的肠道中大量存在时,干燥棒杆菌这样的有害细菌似乎会茁壮成长。对人类来说,干燥棒杆菌可致人罹患心脏炎症、脑脓肿和感染。
  • 听专家谈中国微生物如何实现自强
    p 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一条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楼前的石头上。从那里路过的人大都会不由自主地朝那块石头多看几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还有对“微生物”的几分好奇。而近日,美国白宫以总统名义发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之举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关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更深层含义。/pp  6月2日,本报记者就“中国微生物研究自强之路”话题,专访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朱宝利两位研究员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和生物材料专家陈国强教授。/pp strong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中国版本亟待出炉/span/strong/pp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是奥巴马政府继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其战略性不言而喻。黄力认为,通过实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美国将整合国内各方面资源,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尽快取得突破,进一步确立其在此领域内的优势,此举也将使其在未来的全球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应该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适时启动我国的微生物组计划,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有关的各个方面,开展有效合作,争取在此领域中获得优势地位,为平等参与国际合作,进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准备。/pp  在陈国强看来,国家近年来一直给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很多相关项目,这也使得中国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如果能统筹制定国家层面的相关计划,一定会有整体提升。朱宝利认为,就目前微生物组的研究,美国做得最好、最多,欧洲次之,中国紧随其后,比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做得要好。他认为中国如果要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领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至于其应该包含的内容,朱宝利结合研究现状,一口气罗列了10项:一是加快研究中国人体微生物组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 二是研究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身体的机理 三是微生物对药物的影响 四是研发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计算的工具和技术 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调节身体上微生物组的机制 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农作物的产量、生长、抗病的影响& #823& #823他特别强调要加大主流媒体关于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对人体的价值,同时要防止误导和欺骗公众。/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创新机制整合资源/strong/span/pp  “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微生物组研究资源的整合、方法的规范和数据共享。黄力认为,就数据共享而言,在国内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一方在基因测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们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们为什么要把测得的数据与别人共享呢?他们将得到怎样的利益补偿才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游戏规则先制订好,并且按照规则来办。在黄力看来,这一点是制定执行中国版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时可能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国有人数众多、实力不断壮大的微生物研究队伍,在微生物资源搜集、研究领域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包括大规模DNA测序等微生物研究相关技术能力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我国已经做好了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准备。/pp  黄力提醒说,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运行实施要坚持科学问题导向或重大需求导向,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运行实施过程中要回答明确的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不能将微生物研究简单理解为基因组测序。比如,进行人体微生组研究的个人和团队,其研究要瞄准某种疾病 而做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要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既往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较多涉及相关性分析,而未来应该是假说驱动的研究。“参与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人或团队都应该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满足某种现实需求而来。”黄力表示。/pp  黄力强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设。学微生物或者从事微生物的人是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研究美国的“国家微生组计划”,就会发现,强调多学科交叉,其参与者非常广泛,并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如测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设备研制能力,而从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学家。/pp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积极推进交流合作/strong/span/pp  谈到对微生物组研究的政策建议,朱宝利表示,他希望科学院系统能够与医院临床建立一个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与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紧密合作,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临床需求 另一方面,有丰富临床经历的医生,也能有机会参与科研,提供实践视角。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得到双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建议加大微生物人才培养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包括微生物组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增设专业,增加招生名额。/pp  微生物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我国微生物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当在华教会医院把19世纪末欧洲的细菌培养技术和简单的免疫学试验方法不断引入应用时,微生物学就开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为代表的科学家把中国在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推进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pp  当今时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更加丰富多元。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国际科学界开展了至少8项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包括美国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加拿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人体元基因组项目。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或牵头实施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10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等。/pp  朱宝利认为,鉴于微生物组研究的复杂性,各国研究者应该开展更深层更紧密的合作,为此要建立一整套高效运行的机制作为保障。他注意到去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刊载的一篇文章,倡议实施“国际微生物组计划”。“该倡议只是建立一个松散的合作,参与者交流科研信息而已,这显然是不够的。”他说,中国科学院正在牵头,与国内不同部门携手,密切联系海内外同行,努力搭建一个更为高效的国际合作交流平台,让中国科学家在此平台上发挥更积极作用,作出更大贡献。/ppbr//p
  • 生物量监测在微生物(细胞)效能评价/菌种筛选的应用
    上一篇推文,我们介绍了WIGGENS的CGQ生物量在线监测系统监测微生物或细胞的生长阶段,本期我们介绍生物量监测对微生物(细胞)效能评价/菌种筛选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看一篇使用CGQ系统监测生物量的已发表文献。 Bruder et al. (2016):Parallelised onlinebiomass monitoring in shake flasks enables efficient strain and carbon sourcedependent growth characterisation of Saccharomycescerevisia (MicrobialCell Factories). Bruder对酿酒酵母的高效菌株(CEN.PK2-1C)和碳源依赖性生长特性监测。 上图中生物量曲线(OD值)是CGQ系统实时在线测量。葡萄糖浓度和酒精浓度用在线生化分析仪进行实时在线监测的数据。 从上图的数据曲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生物生长量与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和酒精产量三者的关联性。发酵过程希望使用的菌种是能够更高效率的将糖类等底物转化为酒精。底物与产物的效能比是对酿酒酵母菌株效能的最直接评价。 CGQ和生化分析仪的在线监测联合使用,可以对菌种的综合效能进行直观评价。 对微生物或细胞的突变体研究,是寻找高效菌种的一种有效手段。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对比研究,用于对突变体进行效能评估。 上图是德国最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成立于1456年),使用CGQ系统对Staphylococcus aureus(金黄葡萄球菌)野生型和突变体生物量分析。 作为菌种筛选的有力工具,CGQ系统可以对同一培养条件下,或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量进行实时监控,根据生物量的监测数据对菌种筛选提供数据支持。 CGQ与生化分析仪同时使用,可以对多参数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估,有效的拓展了应用范围,可以通过多参数变化,对微生物效能进行综合评价。更多的CGQ生物量监测应用,请参考如下文献:[1]Tripp et al (2017):Establishing a yeast-based screening system for discovery of human GLUT5inhibitors and activators (Nature – Scientific Reports)[2]Bruder, S. &Boles, E. (2017): Improvement of the yeast based (R)-phenylacetylcarbinol productionprocess via reduction of by-product formation (Biochemical EngineeringJournal).[3]Gottardi et al. (2017):De novo biosynthesis of trans-cinnamic acidderivatives in Saccharomycescerevisiae (Applied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4]Bracharz et al. (2017):The effects of TORC signal interference on lipogenesis in theoleaginous yeast Trichosporonoleaginosus (BMCBiotechnology). [5]Bruder et al. (2016):Parallelised onlinebiomass monitoring in shake flasks enables efficient strain and carbon sourcedependent growth characterisation of Saccharomycescerevisia (MicrobialCell Factories).
  • 泰林生物举办2017“微生物检测与环境控制产品展示会”
    11月15-16日,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机器人隔离器、智能集菌仪及全新微限仪等新品,在杭州萧山开元名都大酒店举办2017“微生物检测与环境控制产品展示会” 同时《第一届国际药品微生物检验控制高峰论坛》也在酒店隆重召开。  泰林生物现场展示了最新研制的国内首款机器人隔离器,通过六轴机械臂精准、快速的完成高风险药品的开瓶、配制、灌装等全过程,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对人体的伤害风险 还发布了国内首款一体式智能手套完整性测试仪,无需外接电源和气源,通过无线wifi将检测数据传输至PC端,更加方便、快捷的完成手套检测 同时展示了直线自动夹管智能集菌仪、全新钢化玻璃触控的微生物检测仪及满足GMP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TOC等相关技术和设备,得到了300多位各省市药检所专家及行业参会老师的一致好评。  两天的展示会,为泰林生物和全国药检系统专家和制药企业老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的技术人员及销售工程师为其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互动。  通过本次展示会,不仅展示了泰林生物最新的产品,同时也向业界展示了公司的研发及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中国制药工业进入智能4.0时代。  经过20多年发展和积累,泰林已经引领了微检行业的发展步伐,但泰林生物还是持续的在努力与创新,致力于为客户呈现更先进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
  •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基本要求
    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应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主功能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及辅助功能用房组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保证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废弃物安全和样本安全,能长期而安全地运行,同时还为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而良好的工作环境。小编为大家介绍几点关于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基本要求:微生物实验室设计的基本要求1.微生物实验室基本要求①准备室:准备室用于配制培养基和样品处理等。室内设有试剂柜、存放器具或材料的专柜、实验台、电炉、冰箱和上下水道、电源等。②灭菌室:灭菌室主要用于培养基的灭菌和各种器具的灭菌,室内应备有高压蒸汽灭菌器、烘箱等灭菌设备及设施。③无菌室:无菌室也称接种室,是系统接种、纯化菌种等无菌操作的专用实验室。在微生物工作中,菌种的接种移植是一项主要操作,这项操作的特点就是要保证菌种纯种,防止杂菌的污染。在一般环境的空气中,由于存在许多尘埃和杂菌,很易造成污染,对接种工作干扰很大。④洗涤室:洗涤室用于洗刷器皿等。由于使用过的器皿已被微生物污染,有时还会存在病原微生物。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设置洗涤室。室内应备有加热器、蒸锅,洗刷器皿用的盆、桶等,还应有各种瓶刷、去污粉、肥皂、洗衣粉等。2.微生物实验室设计微生物实验室由准备室、洗涤室、灭菌室、无菌室、恒温培养室和普通实验室六部分组成。这些房间的共同特点是地板和墙壁的质地光滑坚硬,仪器和设备的陈设简洁,便于打扫卫生。方案概述:1.用于微生物学、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动物实验、基因重组以及生物制品等研究使用的实验室统称生物安全实验室;2.生物安全实验室由主功能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及辅助功能用房组成;3.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保证人身安全、环境安全、废弃物安全和样本安全,能长期而安全地运行。同时,还为需要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一个舒适、而良好的工作环境;3.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实验室分级:一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二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三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胶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疾病,或对动植物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四级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预防治疗措施。实验室的特点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根据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使用要求,要不同于一般的实验室工程或净化工程。从本公司自身特点来看,凭借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精湛的咨询顾问和工程设计施工方面的专家队伍,先进的规划运营理念和与国际着名品牌供应商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它具有高安全性、专业化、整体性、模块化、标准化等特点:1.高安全性:统一协调了各个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把与整个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过程相关联的多个环节、合作伙伴统一协调起来。整个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过程都是在公司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统一了各个方面的意见,消除了因意见不统一造成设计、施工过程中各自为证,导致建设过程出现安全隐患、返工等的弊病,保证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严密性,使其能长期安全运行。2.专业化:公司具有多年行业用户服务的经验,由统一协调管理,从前期规划选址、中期设计施工、后期调试运行,直至终身维护服务,以专业化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工程设计和施工方面专家服务,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标准化的流程、规模化的运作,让用户充分感受作为专业公司一贯的高品质和系统配置、整体实施、专家服务的独特优势。使用户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无论从建筑装饰、电气设备、消防安全等方面都满足关于计算机机房的国家规范标准。3.整体性:“整体生物安全实验室”为客户提供的是一站式“交钥匙”工程,降低了采购成本,可减少客户大量的精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客户无需考虑过多的技术细节问题。有了整体生物安全实验室解决方案,就如同为客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将所有的设备供应商、工程承包商、服务供应商整合在一起,系统化的进行设备配置,保证了整个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容量和设备间的配套,满足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此外为用户提供永久的合同制的服务,保障了用户得到长期的甚至终生的服务维护,充分保证了客户投资的最大利益。4.模块化:为生物安全实验室用户设计方案时,采用工业化、标准化的运作理念,将多年的净化工程项目进行归纳整理,就是将复杂的生物安全实验室项目进行模块化,便于恰当的根据用户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以及需求,进行了更优化的组合。在提供的方案中采用因地制宜的做法,把建筑装修、配电、空调、消防全都做成标准化的方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5.标准化:整体生物安全实验室方案是由拓展科技公司负责组织设计和施工,所有的方案设计、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施工的项目管理、质量监督服务都是由公司的项目设计和项目管理人员提供,而且作为整体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计方案,我们希望达到方案的标准化设计,采用一致的设计思想理念,做到风格和质量统一。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