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划线平台

仪器信息网划线平台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划线平台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划线平台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划线平台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划线平台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划线平台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划线平台相关的解决方案。

划线平台相关的资讯

  • 1500万!南华县人民医院医用试剂耗材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TKZB-2023-030项目名称:南华县人民医院医用试剂耗材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万元):1500最高限价(万元):1500采购需求:完成南华县人民医院检验试剂及医用耗材目录的配送及供应,具体详见招标文件。合同履行期限:一年本项目(否)接受联合体投标。二、获取招标文件时间:2023-12-04 15:51至2023-12-11 17:00,每天上午09:00至12:00,下午13: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云南省)云南省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网址:http://ggzy.yn.gov.cn/#/homePage)、云南省政府采购网相关网站方式:网上获取售价(元):0三、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南华县人民医院地址:南华县华强路联系方式:0878-722244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楚雄腾凯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地址:南华县龙川镇两旗书苑52号联系方式:13638701730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袁海电 话:13638701730
  • 西华县中医院110.00万元采购PCR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PCR 开标时间: 2022-03-15 10:00 采购金额: 110.00万元 采购单位: 西华县中医院 采购联系人: 朱闫燕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 郭战伟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03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信息时间: 2022/3/3 】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西华磋商采购-2022-13 项目名称: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100000.00元 最高限价:1100000.00元 包划分:1个包 采购需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快速检测仪等) 合同履行期限:7日历天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否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及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依据财库[2016]125号文件规定,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需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查询,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对“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企业信用记录查询(投标文件中提供网站查询截屏,查询时间公告后有效)。 (2)供应商应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具备医疗器械二类备案凭证。当供应商为生产厂家时,还需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2年3月3日至 2022年3月10日(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方式:供应商请在网站自主注册后下载采购文件(zkzf格式)及资料,需办理CA数字证书后方可提交响应文件,具体办理事宜请查阅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售价: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加密电子响应文件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通过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 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西华县中医院 地址:西华县展辉路中段路东 项目联系人:朱闫燕 联系方式:1346000933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与政通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路东 项目联系人:郭战伟 联系方式:0394-8106517 3.监督单位:西华县财政局 联系方式:0394-2662207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2022年3月3日 附件: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PCR 开标时间:2022-03-15 10:00 预算金额:110.00万元 采购单位:西华县中医院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3-03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2 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信息时间: 2022/3/3 】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西华磋商采购-2022-13 项目名称:西华县中医院PCR分析仪、核酸快速检测仪项目 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预算金额:1100000.00元 最高限价:1100000.00元 包划分:1个包 采购需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系统、核酸快速检测仪等) 合同履行期限:7日历天 是否接受进口产品: 否 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 二、申请人的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1)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2)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 (3)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 (4)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 (5)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资格要求:促进中小企业和监狱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及环境标志产品优先采购、促进残疾人就业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1)依据财库[2016]125号文件规定,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及其他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供应商,拒绝其参与本次政府采购活动。投标人需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企业和法定代表人的查询,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对“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信息记录”企业信用记录查询(投标文件中提供网站查询截屏,查询时间公告后有效)。 (2)供应商应具有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或具备医疗器械二类备案凭证。当供应商为生产厂家时,还需具有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三、获取采购文件 时间:2022年3月3日至 2022年3月10日(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方式:供应商请在网站自主注册后下载采购文件(zkzf格式)及资料,需办理CA数字证书后方可提交响应文件,具体办理事宜请查阅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站。 售价:0 四、响应文件提交 截止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加密电子响应文件须在投标截止时间前通过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网 五、开启(竞争性磋商方式必须填写) 时间:2022年3月15日10点0分(北京时间) 地点: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标室 六、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 七、其他补充事宜 八、凡对本次采购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西华县中医院 地址:西华县展辉路中段路东 项目联系人:朱闫燕 联系方式:1346000933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地址:周口市光明路与政通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路东 项目联系人:郭战伟 联系方式:0394-8106517 3.监督单位:西华县财政局 联系方式:0394-2662207 周口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府采购中心 2022年3月3日 附件:
  • 《化纤工业"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公布
    《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近期公布。满分100分,及格60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会给《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中期落实情况打多少分?  端小平说:“化纤工业总产值与产量的完成情况可以打100分,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走出去’战略等方面的工作可能稍显不足。因此,总体而言,我给出85分的成绩。”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888.5亿元,比2010年增长39.2%,年均增长18% 化纤产能达到4021万吨,比2010年增长14.2%,年均增长6.9% 化纤产量3792.16万吨,比2010年增长22.7%,年均增长10.8%。而《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计划要达到的目标是,到2015年,化纤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化纤产能达到4600万吨,产量4100万吨。因此,我国化纤工业很好地完成了这方面的阶段性任务。  化纤工业将自主创新作为保障实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核心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行业在量的积累上,加快质的提升。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报告》显示在重点任务的完成方面,常规产品优质化进一步推进,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取得新突破,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加快发展步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溶剂法纤维素纤维技术研发已实现产业化突破。  产业转移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然而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进程。端小平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备区位优势、经济优势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因而依然是化纤产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化纤产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落脚点在于产业的整体布局和产业链的配套,后续的发展需要发挥转移地区内的油气煤电方面的优势,并实现相应的下游产业链配套。  端小平同时表示,“走出去”战略由于受到国际政治环境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些放缓,但是同时应看到,在人造纤维原料、石油炼化等项目上取得了向产业链上游整合的成功突破。  同时,端小平认为,如何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贯彻到化纤工业“十二五”后期的工作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他说,新一轮的改革毫无疑问将会释放巨大的红利,然而改革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行业与企业应该对此给予更多信心与耐心。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做好长时间“过冬”的心理准备。  《报告》从中期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政策措施实施情况等方面对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以来的发展全局作出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今后两年的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文章转载自:中国纺织报
  •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4.50万元采购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 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开标时间: null 采购金额: 194.50万元 采购单位: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购联系人: 付玲 采购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 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 刘哲 代理联系方式: 立即查看 详细信息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2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滑财购磋商-2022-12 2、项目名称: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 3、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4、预算金额:1,945,000.00元 最高限价:1945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HJYZC[202204]010号 第一包段 1945000 1945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5.1采购内容双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1台,760000元;生物安全柜2台,120000元;荧光定量PCR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免疫印迹仪1台,300000元;高压锅L65蒸汽灭菌器2台,120000元。5.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5.3项目地点:滑县境内5.4质量要求:合格,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5.5质保期:三年5.6交货期: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6、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企业视同小微企业)、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证明材料指: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材料。3.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良好的商业信誉证明材料指:提供商业信誉承诺书,格式自拟。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三年任意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或其基本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3.3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指:提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书。3.4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缴纳税收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的完税证明或其他缴纳税收证明。(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享有免税政策的,提供免税证明)缴纳社会保障资金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有社会保险登记证还需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如依法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供应商,应提供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应文件证明。3.5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证明材料指:提供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函(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3.6供应商若是制造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供应商若是经销商或代理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及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3.7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3.8根据《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规定,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将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等渠道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供应商将被拒绝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截止时点:开启时间)。在本公告规定的查询时间之后,网站信息发生的任何变更均不再作为评标依据。供应商自行提供的与网站信息不一致的其他证明材料亦不作为资格审查的依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将同采购文件等资料一同归档保存。注: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资格审查内容详见磋商文件,不符合项目资格条件的供应商的投标将被拒绝,供应商应自负风险费用,提供虚假材料的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三、获取采购文件 1.时间:2022年04月21日 至 2022年04月2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取网上获取招标文件,不接受其他形式获取。未登记入库的投标单位,须信息登记入库后才可以办理CA数字证书并网上获取招标文件。网上注册、CA办理链接地址:https://www.hxggzy.cn/ggtz/18961.jhtml。 4.售价:0元 四、响应文件提交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加密电子投标文件须在招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前通过“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电子交易平台加密上传。 五、响应文件开启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安阳市政府采购网》、《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三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的所有变更和澄清均以发布变更或澄清公告为准,所有供应商应关注公告网站及时查看,采购人不再进行书面或其他形式通知,未看变更或澄清公告并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均由供应商自负。2、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开标方式,供应商无需到现场提交原件资料、无需到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参加开标会议;供应商应当在开标时间前,登录“《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答疑澄清、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1.系统解密时长默认为50 分钟,错过解密时长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投标;2.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时间:签章时间为30分钟,超期未签章,视为同意开评标过程,对开标结果无异议。)3、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根据豫财购〔2017〕10 号文要求,参加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有意向金融机构申请合同融资的,请登录滑县政府采购网(http://ccgp-henan.gov.cn/huaxian),进入网站操作指南窗口了解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内容。注:供应商在规定的开标时间前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后,须按照主持人在文字互动中的提示进行投标文件电子解密及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操作,不得擅自离开,直至“不见面开标大厅”中开标状态显示“开标已结束”方可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滑县人民路北段 联系人:付玲 联系方式:0372-81690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三环路289号4号楼4单元7层28号 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doc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高压灭菌器,生物安全柜,核酸提取仪,PCR,大分子作用仪 开标时间:null 预算金额:194.50万元 采购单位: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2-04-20 招标文件: 附件1 项目概况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前递交响应文件。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编号:滑财购磋商-2022-12 2、项目名称: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 3、采购方式:竞争性磋商 4、预算金额:1,945,000.00元 最高限价:1945000元 序号 包号 包名称 包预算(元) 包最高限价(元) 1 HJYZC[202204]010号 第一包段 1945000 1945000 5、采购需求(包括但不限于标的的名称、数量、简要技术需求或服务要求等) 5.1采购内容双臂全自动酶免分析仪1台,760000元;生物安全柜2台,120000元;荧光定量PCR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核酸提取仪1台,322500元;全自动免疫印迹仪1台,300000元;高压锅L65蒸汽灭菌器2台,120000元。5.2资金来源:财政资金5.3项目地点:滑县境内5.4质量要求:合格,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及行业标准5.5质保期:三年5.6交货期: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6、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后15个日历天 7、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 8、是否接受进口产品:否 二、申请人资格要求: 1、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2、落实政府采购政策满足的资格要求: 本项目执行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政策(监狱企业、残疾人福利性企业视同小微企业)、强制采购节能产品、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等政府采购政策。 3、本项目的特定资格要求 3.1 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证明材料指:营业执照或其他证明材料。3.2 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良好的商业信誉证明材料指:提供商业信誉承诺书,格式自拟。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三年任意一年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或其基本开户银行出具的资信证明。3.3 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证明材料指:提供具有履行合同所必需的设备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承诺书。3.4 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缴纳税收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的完税证明或其他缴纳税收证明。(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享有免税政策的,提供免税证明)缴纳社会保障资金证明材料指:提供近一年来任意3个月缴纳社会保险的凭据(专用收据或社会保险缴纳清单,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如有社会保险登记证还需提供社会保险登记证。如依法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供应商,应提供不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资金的相应文件证明。3.5 参加政府采购活动前三年内,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证明材料指:提供在经营活动中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的书面声明函(新成立公司时间计算以成立时间为准)。3.6供应商若是制造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供应商若是经销商或代理商,须提供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及所投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复印件。3.7单位负责人为同一人或者存在直接控股、管理关系的不同供应商,不得参加同一合同项下的政府采购活动。3.8根据《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查询及使用信用记录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库[2016]125号)的规定,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将通过“信用中国”网站(www.creditchina.gov.cn)、中国政府采购网(www.ccgp.gov.cn)、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http://www.gsxt.gov.cn)等渠道查询供应商信用记录,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政府采购严重违法失信行为记录名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供应商将被拒绝参与本项目政府采购活动(截止时点:开启时间)。在本公告规定的查询时间之后,网站信息发生的任何变更均不再作为评标依据。供应商自行提供的与网站信息不一致的其他证明材料亦不作为资格审查的依据。信用信息查询记录和证据将同采购文件等资料一同归档保存。注:本项目采用资格后审,资格审查内容详见磋商文件,不符合项目资格条件的供应商的投标将被拒绝,供应商应自负风险费用,提供虚假材料的将进一步追究其责任。 三、获取采购文件 1.时间:2022年04月21日 至 2022年04月27日,每天上午00:00至12:00,下午12:00至23:59(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 2.地点:《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 3.方式:本项目采取网上获取招标文件,不接受其他形式获取。未登记入库的投标单位,须信息登记入库后才可以办理CA数字证书并网上获取招标文件。网上注册、CA办理链接地址:https://www.hxggzy.cn/ggtz/18961.jhtml。 4.售价:0元 四、响应文件提交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加密电子投标文件须在招标文件提交的截止时间前通过“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电子交易平台加密上传。 五、响应文件开启 1.时间:2022年05月09日08时30分(北京时间) 2.地点: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第一开标室。 六、发布公告的媒介及招标公告期限 本次招标公告在《河南省政府采购网》、《安阳市政府采购网》、《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上发布, 招标公告期限为三个工作日 。 七、其他补充事宜 1、本项目的所有变更和澄清均以发布变更或澄清公告为准,所有供应商应关注公告网站及时查看,采购人不再进行书面或其他形式通知,未看变更或澄清公告并由此导致的一切后果均由供应商自负。2、本项目采用“远程不见面”开标方式,供应商无需到现场提交原件资料、无需到滑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现场参加开标会议;供应商应当在开标时间前,登录“《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河南省﹒滑县)》网站”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在线准时参加开标活动并进行投标文件解密、答疑澄清、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1.系统解密时长默认为50 分钟,错过解密时长者视为自动放弃本次投标;2.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时间:签章时间为30分钟,超期未签章,视为同意开评标过程,对开标结果无异议。)3、政府采购合同融资:根据豫财购〔2017〕10 号文要求,参加政府采购项目的中小微企业供应商,有意向金融机构申请合同融资的,请登录滑县政府采购网(http://ccgp-henan.gov.cn/huaxian),进入网站操作指南窗口了解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内容。注:供应商在规定的开标时间前进入“不见面开标大厅”后,须按照主持人在文字互动中的提示进行投标文件电子解密及开标记录表电子签章等操作,不得擅自离开,直至“不见面开标大厅”中开标状态显示“开标已结束”方可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八、凡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照以下方式联系 1. 采购人信息 名称: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地址:滑县人民路北段 联系人:付玲 联系方式:0372-8169090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如有) 名称:河南省恒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三环路289号4号楼4单元7层28号 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刘哲 联系方式:0371-65329639 13137197767 滑县艾滋病实验室设备采购项目.doc
  • 《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附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工信部联消费[2016]38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发展改革委,有关行业协会、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依据《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制定《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11月25日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化纤工业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是纺织工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支柱产业, 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化纤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化纤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常规化纤产品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高性能纤维制造成本高,质量不稳定,难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发展需求。化纤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也是纺织工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引导化纤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纺织强国,特编制《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提升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以推动转型升级为出发点,积极推广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以实施提质增效为落脚点,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构建竞争新优势,为基本建成化纤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原则  创新驱动,升级发展。加快完善化纤工业创新体系,推进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基化学纤维,提高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差别化水平。推进化纤生产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改造。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控制总量,平衡发展。坚持优化存量,从严控制新增产能,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行业综合竞争能力。  绿色制造,持续发展。坚持低能耗、循环再利用,加快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完善绿色制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推广绿色纤维标志产品,全面推进行业清洁生产认证和低碳认证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制造方式的绿色转型。  开放合作,共同发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推进化纤工业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的国际化。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加快形成化纤工业国际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化纤工业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增长,化纤差别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有效产能进一步扩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到1.2%,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15%,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品种技术水平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以及生物基化学纤维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绿色制造水平进一步提升,单位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等达到国家约束性指标和相关标准要求,循环再利用纤维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循环再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控制总量规模,优化产能结构。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拓展应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化差别化、功能化技术融合,推动行业发展模式由“成本和规模”向“高附加值、专业化与系统化”转变、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标准,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严格控制常规化纤产品新增产能,化解部分过剩产能,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推动兼并重组,促进协调发展。支持企业通过横向联合与垂直整合,实现存量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对规模大、实力强的精对苯二甲酸-聚酯企业、己内酰胺-锦纶企业可通过产业链延伸,实现炼化、化纤及纺织的一体化生产,提高产业链掌控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引导企业向市场便利、资源丰富、产业链配套完善以及环保治理集中的地区集聚,促进产业集群式、园区化发展。形成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品种丰富、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纤集团。同时发展一批“专、精、特、强”中小型企业,提供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功能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服装、家纺以及产业用领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产业分工,深化行业国际交流与合作,培育化纤跨国公司,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加强与国外高技术纤维及复合材料等生产企业的合作,提升我国化纤的制造和应用水平。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利用中亚、中东等地区油气资源布局原料加工,依托东南亚市场,利用我国领先的化纤制造技术和装备,形成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主动构建具有竞争优势的全球分工体系、研发创新体系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品、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化合作与互认,提升在化纤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化纤工业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支持在设计、核心制造、营销和咨询服务等环节开展国际合作,鼓励跨国企业在国内设立研发机构。  (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  搭建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体系。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借助高校、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产业及应用推广体系集聚,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平台,推进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工程中心和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上下游产业链集成开发。加快推动在关键领域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的工程化推广和产业化应用。继续支持开展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等行业学术活动,支持以实现产业化为导向的工业应用基础研究,为化纤新品种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 加快发展定制性产品,满足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加快发展工程塑料、膜等非纤用切片及产品,扩大应用领域。加强从原料采购、生产过程到仓储销售的全流程质量管控,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化纤工艺和装备,实现柔性化生产和产品的优质化。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推广在线计量检测控制系统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突破关键技术,推进高技术纤维产业化。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重点加强高附加值、低成本关键工艺及装备工程化技术研究。间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纤维,重点开发新品种,拓展应用领域。碳纤维、聚苯硫醚纤维和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产品,重点攻克低成本、高稳定性制造技术和装备,开发适用不同领域需求、不同档次的纤维品种,碳纤维要以汽车轻量化和大飞机制造等国家重大工程为契机,重点攻克高端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技术。聚酰亚胺纤维、对位芳纶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品种,重点研制成套装备、解决工程化放大的技术问题。  突破替代石油资源的生物基原料和生物基化学纤维绿色加工工艺、装备集成化技术,实现产业化、低成本生产。重点提高生物基合成纤维聚合及纺丝单线规模和整体技术水平,优化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多元化及规模化生产技术。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应用领域。  推进智能制造,加快两化融合。着力突破数字化、智能化化纤成套装备及制造等关键技术,突破现有化纤装备设计瓶颈,实现模块化生产。满足多品种、高品质、低能耗、清洁化的生产要求,鼓励支持开发面向化纤企业生产的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能源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信息系统(ERP)、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和物联网系统。加强在线检测、远程诊断以及运行维护等功能的开发应用。开发和推广数字化工艺设计、数字化全流程制造技术、数字化生产管理技术,实现大容量多批号产品的信息自动化及产品可追溯性。推动在涤纶、锦纶等行业建立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研究大数据、云计算在化纤生产全流程中的应用。  (三)发展绿色制造,推进循环利用  推广绿色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回收再利用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开发锦纶熔体直纺、再生丙纶直纺等新技术。推广绿色制浆技术,提升原液着色技术生产水平,拓展应用领域,发展纤维绿色后加工工艺技术。编制节能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持续推动清洁生产,深化污染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培育行业内能效领跑者企业。  推进再生循环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建立与发展废旧纺织品、废弃聚酯瓶等资源回收和产品梯度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扩大高附加值再生化纤及制品的比重。研究制定行业绿色采购标准,规范采购、生产和销售,提升产品质量、行业信誉和品牌度,促进循环再利用化纤产品的消费。推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产品的市场认知度。设立以化纤企业和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和引导绿色消费,实现绿色转型。  完善行业规范和评价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制造水平。继续做好再生纤维素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等行业规范条件宣传和符合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公告管理工作,适时进行规范条件修订。进一步完善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评价制度和标准,加强清洁生产审核和绩效评估,扩大适用领域。  (四)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行业软实力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优质纤维影响力。继续组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培育中国纤维品牌。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新产品推广模式,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内涵,推动纺织全产业链共同参与纤维新产品推广,培育纤维品牌,扩大需求。加强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推动企业品牌国际化。  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质量水平。进一步增强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标准化组织机构建设,完善化纤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在产品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创新趋势,进一步完善化纤协会团体标准,加快新产品和新技术成果标准转化。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  加强人才培育,夯实行业基础。适应化纤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趋势,依托高校与骨干企业,集聚专业师资队伍,推进课程体系与培养基地建设,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人才综合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加强在国际投资、法律法规、标准认证等领域的人才储备,注重工程化技术团队的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流动。加强交叉学科、新兴学科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促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培养科技人才。  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引导化纤企业将服务嵌入制造和营销的各个环节,鼓励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品牌、物流等服务环节延伸。为客户提供系统和增值服务。利用“互联网+”思维,提供柔性化、小批量、定制化服务,创新经营模式,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提高企业服务化水平,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制造旗舰企业。  三、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一)纤维新材料  新型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品质提升。开发聚合与纺丝一体化装备的设计与制备技术,实现模块化生产 开发新一代差别化、多功能纤维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进一步拓展纤维产品在功能性服装、功能性家纺和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差别化、多功能纤维品质提升1.大容量聚合纺丝设备开发。开发高效节能的大容量聚酯聚合和熔体直纺的设备和工艺技术,突破锦纶环吹风技术,提升大容量锦纶装备水平,进一步降低常规纤维的生产成本。利用模块化技术实现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规模化生产。2.新型纤维品种开发。开发新一代共聚、共混、多元、多组分在线添加等技术,实现深染、超细旦、抗起球、抗静电等差别化纤维的规模化生产。开发新型中空纤维膜以及阻燃、抗熔滴、抗紫外、抗化学品、抗菌等功能性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化纤产品在工业及家纺领域的应用比例。3.柔性制造技术。建设化纤高效柔性制造技术创新平台,提高工程技术及产品的开发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系统解决产业发展技术瓶颈。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与突破高性能纤维重点品种关键生产和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纤维的性能指标,拓展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和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1.高性能纤维稳定化、低成本化生产。扩大单线产能、优化控制过程,实现T300级和T700级碳纤维、芳纶1313、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批量化和低成本生产,强化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高性能纤维新品种开发和系列化发展。提升碳纤维、芳纶、聚酰亚胺纤维和聚四氟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品种的系列化,以满足下游用户的需求。突破高强高模型碳纤维、连续碳化硅纤维、硅硼氮纤维、聚芳醚酮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制备及产业化的关键技术。3.高性能纤维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研发和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和培育高质量技术人才。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突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关键装备的制造,攻克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产业化技术瓶颈,实现生物基化学纤维规模化生产,着力拓展在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等方面的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化1.生物基再生纤维。突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关键装备制造的技术瓶颈及高效低能耗溶剂回收等自主创新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拓宽原料来源,建成示范生产线。2.生物基合成纤维。突破生物基合成纤维原料的产业化制备技术,重点发展非粮食资源的生物基纤维原料生产,提升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及生物基聚酰胺的聚合、纺丝和染整产业化技术水平。3.海洋生物基纤维。开发国产虾(蟹)壳、海藻等海洋生物基纤维原料,建立海藻纤维的原料基地;进一步提高单线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应用领域。  (二)绿色制造  开发推广纺前原液着色、绿色制浆、高效绿色催化等先进绿色制造技术,研发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高效分选回收技术,建立高水平循环再利用体系,提高化纤行业绿色化生产水平。专栏4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绿色制造技术和装备。推广和发展绿色制浆、酸站闪蒸一步提硝等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技术,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利用技术、聚酯无锑催化剂聚合技术,大型锦纶聚合装置己内酰胺回收利用技术,公用工程节能增效技术、挥发性有机物处理技术等,推广大容量高效浸渍设备、催化调聚脱色设备、低温连续滞留设备和高效脱水设备,研究和攻克非重金属绿色催化剂技术。2.废旧瓶片和废旧纺织品的高效分选回收技术。研发快速高效的废瓶或瓶片的分选、清洗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发废旧纺织品的预处理与组分分离技术。3.高值化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及装备。开发醇解、杂质分离、聚合、纺丝连续化再生纤维制备的产业化技术及装备;提升大容量物理法循环再利用纤维生产技术水平,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拓展应用范围。4.原液着色产业化关键技术。完善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的产业化纺丝技术,开发高性能、高浓缩功能性色母粒的清洁生产技术,完善原液着色纤维标准和色标体系。  (三)智能制造  研发智能化化纤成套生产线,根据化纤生产工艺特点,应用信息技术,采用先进控制方法、感知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从纺丝到仓储的智能化管理,推动建立涤纶、锦纶等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专栏5 智能制造1.数字化纤维全流程生产技术。强化工艺设计与制造数字化技术,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据分析技术,建立智能化控制系统及模型控制系统,形成化纤生产过程模拟、优化与控制一体化方案。2.产业链智能生产追溯系统。建立包括原料制备、纤维制造、质量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全流程的生产工艺数据采集系统和中央数据库,实现化纤生产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运用先进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连续性、均匀性和稳定性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3.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开发集仓储、物流、包装、标签打印于一体的智能物流系统,采用自动化输送设备、机器人、立体库、自动包装设备、自动控制系统,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成本和平衡物流。4.智能示范工厂和智能车间。突破原料、纺丝、检测、包装、仓储、物流等单元智能化以及集成智能化关键技术与装备,建立推广聚酯、聚酰胺、再生纤维素纤维等柔性化全流程化纤智能生产车间和智能化生产工厂。  (四)品牌与质量提升  加强质量管理,完善和规范质量的评估、认证体系,研究进一步扩大纤维流行趋势发布的品牌影响和效果,开展“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推广和培育工作,加强品牌宣传,推进行业、区域、企业、产品品牌的培育,充分发挥品牌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专栏6 品牌培育与质量提升1.制定品牌建设标准和价值评价体系。制定《化纤行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适用要求》和《化纤行业品牌价值评价》标准,建设品牌培育体系和价值评价制度,加大宣传和推行力度。2.加强纤维品牌推广。加强纤维品牌整体宣传推广,扩大纤维流行趋势、“绿色纤维”标志认证的影响,推进上下游新产品应用开发对接,提升消费者对纤维品牌的认知度,制定行业品牌拓展路径,推进中国纤维品牌的国际化。3.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新型纤维产品标准和功能性纤维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化纤产品全流程质量管控,推广在线检测和质量追溯体系,推进实验室国际互认,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点实验室和评价实验室。  四、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行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  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等产业政策中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的领域,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中国制造2025》,通过现有政策渠道对符合条件的化纤重点工程予以支持,研究制定高新技术纤维在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措施,支持化纤企业建设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财税、金融等有关优惠政策在化纤行业的落实。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化纤企业改造升级的支持。  (二)鼓励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中央及地方政府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增值税、所得税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引导和倒逼过剩产能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相关组合政策,推动僵尸企业破产退出。落实完善国际产能合作的相关政策。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鼓励国内化纤行业使用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等工具,灵活利用社会资本支持的市场化运作基金,促进企业在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投资设厂,实行海外并购,建立研发、物流和销售中心。加大对境外投资化纤企业在融资、保险、救济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化纤行业机构开展中介咨询服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项目设计、风险评估、融资机制、运营模式等全产业链咨询服务。鼓励和支持化纤企业在对外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减少企业的汇兑成本。  (四)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加强行业运行和统计监测,加强对行业重大问题的跟踪分析和调查研究,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完善行业预警机制,引导行业资金投向。适时发布产能利用、市场需求等信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维护行业安全和发展利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标准、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公共服务平台。  (五)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研究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加强行业自律,及时反映企业诉求。把握行业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联盟建设并不断提高重点联盟的运作水平。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推广、人才培养等专业化服务,为特色集群、基地提供专业、定制化服务。  (六)加强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负责《指导意见》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意见》的宣传和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增强行业、企业和社会实施《指导意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指导意见》的动态评估和实施的阶段性成果监测,及时掌握实施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各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加强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与协调。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协同推动《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
  • 《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附全文)
    两部委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消费〔2022〕4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关要求,推动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纺织工业竞争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满足纺织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为目的,统筹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性和安全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二)基本原则创新驱动,塑造优势。坚持创新在化纤工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面向科技前沿、面向消费升级、面向重大需求,完善创新体系,塑造纺织工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优化结构,开放合作。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巩固提升产业竞争力。绿色发展,循环低碳。坚持节能降碳优先,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建设,加强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扩大绿色纤维生产,构建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引领纺织,服务前沿。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优化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体系,培育纤维知名品牌,拓展纤维应用领域,从原料端引领纺织价值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规模以上化纤企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化纤产量在全球占比基本稳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行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高性能纤维研发制造能力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80%。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完善,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废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规模进一步发展,行业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二、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一)筑牢创新基础。打通理论研究、工程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主力军作用,开展前瞻性纤维材料研究。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推动生物基化纤原料、煤制化纤原料工艺路线研究和技术储备,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二)优化区域布局。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在符合产业、能源、环保等政策前提下,鼓励龙头企业在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供应链体系。引导化纤企业参与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三)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加快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集聚技术、品牌、渠道、人才等优质资源,增强供应链主导力,为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提供共性技术输出和产业链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三、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一)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开发超仿真、原液着色等差别化、功能性纤维产品,提升功能纤维性能和品质稳定性,拓展功能性纤维应用领域,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专栏1 纤维高效柔性制备和品质提升1.纤维高效柔性制备技术装备提升。突破功能纤维原位聚合、多组分高比例共聚、在线添加及高效柔性化纺丝以及锦纶6熔体直接纺丝成形等技术,提升纳米纤维宏量制备、智能纤维设计制备水平。2.差别化、功能性品种开发。开发新型功能性聚酯、高品质化学单体及超仿真、阻燃、抗菌抗病毒、导电、相变储能、温控、光致变色、原液着色、吸附与分离、生物医用等功能性纤维品种。3.关键材料辅料助剂研发。研发功能纤维用关键材料、辅料以及阻燃剂、改性剂、母粒、催化剂、油剂等添加剂。 (二)提升高性能纤维生产应用水平。提高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苯硫醚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的生产与应用水平,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专栏2 高性能纤维关键技术突破和高效低成本生产1.高性能碳纤维。攻克48K以上大丝束、高强高模高延伸、T1100级、M65J级碳纤维制备技术,突破高精度计量泵、喷丝板、牵伸机、收丝机、宽幅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宽口径石墨化炉等装备制造技术,研发自动铺放成型和自动模压成型等复合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开发碳纤维复合材料修补及再利用技术。2.芳纶。研发对位芳纶原料高效溶解、纺丝稳定控制、高温热处理、溶剂回收等关键技术,大容量连续聚合、高速纺丝、高稳定高速牵引、牵伸等设备制造技术。攻克间位芳纶纤维溶剂体系、纺丝原液高效脱泡、高速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高强、高伸长间位芳纶产业化技术。3.其他高性能纤维。提升耐热、抗蠕变、高强度、高耐切割、耐腐蚀、耐辐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细旦、异形截面聚苯硫醚纤维,细旦、防火防核用聚酰亚胺纤维等生产技术水平。突破芳香族聚酯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醚醚酮纤维等单体合成与提纯、高速稳定纺丝等关键技术。开发玄武岩纤维规模化池窑、多品种差异化浸润剂等技术装备,研发第三代连续碳化硅纤维制备技术,突破氧化铝纤维、硅硼氮纤维、氧化锆纤维等制备关键技术。4.高性能纤维创新平台。推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问题,形成基础化工原材料-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制品成型加工-产品检测及评价-产品应用的全产业链。(三)加快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发展。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加快稳定、高效、低能耗成套技术与装备集成,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突破原料制备和高效聚合反应技术瓶颈,加强纤维可降解性能评价,引导下游应用。专栏3 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技术攻关与产业化1.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料。突破莱赛尔纤维专用浆粕、溶剂、交联剂以及纤维级1,3-丙二醇、丁二酸、1,4-丁二醇、呋喃二甲酸、高光纯丙交酯等生物基单体和原料高效制备技术。2.生物基化学纤维。提升莱赛尔纤维、聚乳酸纤维、生物基聚酰胺纤维、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纤维、聚呋喃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海藻纤维、壳聚糖纤维等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离子液体溶剂法(ILS法)、低温尿素法等纤维素纤维绿色制造技术。3.可降解纤维材料。攻克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丁二酯)、PHBV(聚羟基丁酸戊酸酯)、FDCA基聚酯(呋喃二甲酸基聚酯)、PHA(聚羟基脂肪酸酯)、PCL(聚己内酯)等制备技术。有序开展聚3-羟基烷酸酯(PHA)、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等材料产业化推广应用。四、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研发及应用,提升纤维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装备智能化水平。(二)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应用数字技术打通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供应链数据,实现组织架构优化、动态精准服务、辅助管理决策等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三)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鼓励重点企业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应用。专栏4 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与系统化解决方案1.构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化纤工业智能装备、互联互通、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等标准研究制定,优先在涤纶、锦纶、氨纶、再生纤维素纤维、再生涤纶等行业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2.提升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水平。提升智能原料配送、智能丝饼管理、生产数据分析、智能立体仓库等技术水平。提升三维设计与建模、数值分析、工艺仿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集散式控制(DCS)、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管理(ERP)、数据采集与视频监控(SCADA)等工业控制软件和系统水平。3.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采用云服务、智能分析等技术,收集分析客户反馈信息,在解决客户问题的同时,反馈并指导企业改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提高客户满意度。五、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促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步淘汰燃煤锅炉、加热炉。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大绿色工艺及装备研发,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及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二)提高循环利用水平。实现化学法再生涤纶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推进再生锦纶、再生丙纶、再生氨纶、再生腈纶、再生粘胶纤维、再生高性能纤维等品种的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利用体系。(三)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加大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行业和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规范条件的落实力度,开展规范公告,严格能耗、物耗、环保、质量和安全等要求。专栏5 绿色制造和循环利用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推广聚酯装置余热利用技术,PTA余热发电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物法低浓度废气处理技术,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回收碱液及提取半纤维素技术,锦纶-6、锦纶长丝、干法氨纶节能减排技术。推进生产技术密闭化、连续化、自动化,有机溶剂减量化。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提升污染治理水平。2.突破循环利用技术。开展废旧纺织品成分识别及分离研究,提升丙纶、高性能纤维回收利用关键技术,突破涤纶、锦纶化学法再生技术,腈纶、氨纶再生技术,棉/再生纤维素纤维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绿色制浆产业化技术。推进瓶片直纺再生涤纶长丝高品质规模化生产。3.建设绿色制造体系。鼓励纺纱、织造、服装、家纺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参与绿色纤维制品认证,推进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建设,提升绿色纤维供给数量和质量。培育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绿色工厂标杆企业和绿色供应链企业。六、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一)优化供给结构。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开展纤维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向下游企业和消费者推广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好的纤维新品种。推广再生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引导绿色消费。(二)强化标准支撑。加快功能性、智能化、高技术纤维材料领域的标准制定,支撑行业品种、品质和品牌提升。完善国标、行标、团标、企标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企业从纤维到面料(复合材料)直至终端制品的标准研制和检测能力。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国际合作与互认。(三)推进品牌建设。利用国际纺织纱线展等平台,借助发布会、新媒体网络等手段,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等工作影响力,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的认知度。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培育功能性纤维品牌,发挥纤维品牌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中的增值作用。七、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准确定位化纤工业鼓励和限制领域,加大对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再生化学纤维及可降解纤维材料等领域支持力度。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联合申报国家专项,加快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统筹现有渠道,加大对化纤技术创新、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力度。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按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化纤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构建产业信息对接合作服务网络。推进高技术型化纤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化纤企业发行债券融资。(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集群、企业、协会等机构合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培育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提升试验检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支撑能力,构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公共服务平台,激发创新活力。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依托重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培养学术、技术和经营管理领军人物。支持行业开展杰出人才评选等活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行业培养具备技术、经贸、管理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化纤人才智库,鼓励科技人员参与国际合作。(五)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协调推动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开展实施效果评估,为政府部门提供支撑。鼓励行业协会加强信息发布,引导企业资金投向,促进行业规范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平台建设、品牌培育、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2年4月12日
  • 长春经开区牵手国家级化纤产业联盟
    30日,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办的“生物法多元醇在聚酯行业的应用与开发”研讨会暨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国内主要聚酯涤纶企业、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成员、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等40多家单位出席。  本次研讨会由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和长春大成集团承办,中国纺织科学院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支持。  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所领导的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科技部开展试点的3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一。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于2008年,是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建立的“纤维材料工程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基础,结合化纤协会建设的化纤总部基地工作,整合化纤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资源,在优势互补、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的。  本次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理事会就“建设生物质纤维材料产学研合作基地”签约后,将进一步发挥吉林生物质资源和长春大成集团生物法多元醇技术优势,利用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的技术优势,本着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速推进我国“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的生物质纤维材料”和“聚酯化纤高新技术”科学有序高效发展。  结合新时期国内外技术发展及大成集团产品链特点,长春经开区将委托创新平台理事会,为发展生物质纤维材料,组织更多的会员单位研发化工醇下游生物质纤维材料产品进行项目引进,共同推进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化工基地建设。长春经开区为项目研发提供孵化器、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产业化项目优先提供土地、配套、资金支持。
  •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建成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
    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是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共建,于2007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成为我国第十个大型仪器设备中心。该中心依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利用从荷兰高压工程公司(HVEE)引进的三百万伏特的串列加速器质谱仪(3MV AMS)及自行设计建立的样品制备系统,在国家大型条件平台工作的共享运行机制下,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兼顾发展考古年代学,生物医药科学等,多学科共享,形成学科交叉点,创造更多的创新机会,并为我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如水利、国土资源、海洋、气象、农业、林业和环保等等)的科技人员的相关研究提供公益技术支撑。  近日,为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挖掘仪器设备使用潜力,扩大共享范围,在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部署课题资助下,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与中国科学院网络信息中心合作,建成了基于协同工作环境的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包括中心网站、数据管理平台和文档协同管理等三部分。中心网站部分为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的对外宣传门户,主要作用是对外信息发布,中心形象建设等 数据管理平台围绕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3.0MV加速器质谱仪工作流程,包括样品测试数据管理、日常管理、统计报表等模块。文档协同管理部分实现了易于管理的内容发布和便捷高效的文档共享功能。
  • 盛泽制定全球首个化纤面料标准
    全球第一个化纤面料标准将诞生。近日,由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发起并担任第一起草单位的《纺织面料编码 化纤部分》,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审查组审查,不久将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生效。这标志着吴江纺织业在标准化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当天,由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的标准审查会在北京召开。审查组由来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铁道部标准计量研究所、中国条码技术与应用协会、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科学研究所、武警总部后勤部军需物资部等16家单位的16名专家组成。据悉,《纺织面料编码 化纤部分》由吴江绸都盛泽电子商务信息有限公司、中国纺织信息中心、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和东华大学联合起草。专家们认真听取了标准起草组对编码制定情况的介绍,并进行逐句逐条讨论及严格审查。  审查组一致认为,《纺织面料编码 化纤部分》的制定过程符合国家标准编制要求,规范了纺织面料编码的基本原则、代码结构,编码的应用和维护充分考虑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适应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内容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它对推进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该编码最后获得一致通过,并作为推荐性国家标准上报。  业内人士表示,该标准不仅填补了我国化纤纺织品长期以来没有标准的空白,也为世界化纤纺织品标准定义和规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先例。
  • 169.71万!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置卫生检测仪器设备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编号:441424-2022-00323项目名称: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置卫生检测仪器设备项目采购方式:公开招标预算金额:1,697,100.00 元采购需求:合同包 1(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置卫生检测仪器设备项目):合同包预算金额:1,697,100.00 元品目号品目名称 采购标的数量(单位)技术规格、参数及要求品目预算(元) 最高限价(元)1-1 其他货物五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购置卫生检测仪器设备项目1(批) 详见采购文件1,697,100.00 - 本合同包不接受联合体投标合同履行期限:签订合同后 30 日内完成货物的交货、安装、调试并交付使用。
  • 筑牢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防线,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化监管平台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7号)(以下简称《解释》),其中,首次对承担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或者核查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实施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确定为违法犯罪,并对定罪量刑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碳排放数据质量是影响碳排放控制成效的重要环节,也是保障全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序推进,较好地实现了以市场机制倒逼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但由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不够规范,导致碳排放数据质量控制领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违法成本偏低。目前,对于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造假行为的罚款最高不过几万元,相对于造假行为带来的巨大利益,企业存在弄虚作假的主观利益驱动。二是信息化建设滞后。目前,碳排放数据质量自动化监控水平较低,数据大多无法实现自动监测记录和存档,仅依靠现场手工记录,为篡改数据等行为创造了条件。三是检测与核查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各地市县两级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力量薄弱,多数未配备专职碳排放管理人员,难以把好质量关。同时,碳排放检测仍游离于环境检测监管体系之外,尚未实现现场采样、分析检测、报告上传等全过程监管,存在盲区。部分设区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不具备碳排放数据分析检测能力,无法对重点排放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造假行为形成有效监督。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应以《解释》颁布实施为契机,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促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范健康运行,加快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水平。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配置,聘请高层次专业团队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快速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能力。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化监管平台。依托现有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立碳排放自动监控体系,搭建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模块,对纳入碳市场交易的重点排放企业进行关键参数在线监控,做到碳排放相关数据实时采集、实时监控、异常报警,减少企业对数据的干扰。加强重点排放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日常监管。建立碳排放数据质量日常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建立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第三方检测和碳核查机构管理机制,将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和“黑名单”范围,进一步规范检测和核查市场,营造公平有序的良好环境。
  • 日本ATAGO(爱宕)折光仪、浓度计在纺织、化纤行业被成功应用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化纤生产国,作为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纤维已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近三分之二,化纤工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竞争能力。 而当前的各类化纤生产工艺中,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工艺路线。这些工艺路线的共同点是:采用溶液(湿法和干法)纺丝方法,有相应的溶剂回收处理等。这些工艺路线的不同点是:不同的共聚物组成;不同的聚合(非均相沉淀聚合或均相聚合)方法;不同的纺丝溶剂(可采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碳酸乙烯酯,硫氰酸钠,硝酸,氯化锌等):不同的纺丝方法(湿法或干法纺丝,湿法中采用不同凝固浴);不同的牵伸、后处理工艺;不同的溶剂回收工艺。各种工艺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溶剂,不同的溶剂决定了纺丝液的制备条件、纺丝条件、溶剂回收方法和废水处理方法等一系列工艺特点,也影响到防火、防毒及设备选材等许多方面。 例如在碳纤维生产工艺的纺丝溶剂选择中,二甲基亚砜(DMSO)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当前的首选,日本ATAGO(爱宕)生产的折光仪、浓度计在纺织、化纤行业的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如PAL-1手持折射仪、PR-40DMF手持浓度计、RX-5000a全自动折光仪、PRM-100a在线浓度计等,用于测量纺丝溶液浓度、凝固浴浓度,保证原丝品质。 现在溢达纺织、拓展纤维、常州纺织等纺织、化纤用户都有在使用日本ATAGO(爱宕)的在线折光仪和RX-5000a的台式折光仪,手持式浓度计的使用就更多了。
  • 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竣工通线
    据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官微消息,日前,成都万应先进封测中试平台及生产线项目在成都高新区正式竣工通线。据悉,该项目以高端解决方案和先进封装工艺为核心,建设高可靠性塑封、高可靠性陶瓷封装和系统级封装三条产线,建设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实验室,形成封装方案设计、仿真、打样、量产和可靠性与失效分析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具备高可靠塑封、高端陶瓷封装、系统级封装和TSV、RDL等先进封装技术,能够完成以线焊、倒装焊为基础的先进封装,是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服务功能最全、产业链条最完整的先进封装技术平台。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对现有产线进行扩能,建设项目二期。资料显示,成都万应重点聚焦射频SiP、散热器、高可靠塑封等先进封装领域,为高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提供封装服务,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发展。
  • 工厂分享生产线、机构分享科研仪器:分享平台成风尚
    通过互联网平台,工厂分享生产线空闲档期、科研机构分享闲置科研仪器,以实现企业闲置资源的高效利用。近日,记者在广州、北京、杭州等地调研了解到,在当前分享经济领域,一种新型的“产能分享”模式逐渐兴起。  部分中小企业负责人反映,通过分享、协作方式发展创新创业,门槛更低、成本更小,积极性更高。专家认为,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新亮点将出现在生产领域,我国有影响力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除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分享外,大企业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基础设施能力的分享,也将助力更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  企业生产要素分享成新亮点  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当前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出现B2B、C2B模式的网络分享平台,通过整合不同企业包括设备、人才、新信息基础设施等在内的闲置生产能力,实现供需双方产品高效对接。  一种是生产设备分享。阿里巴巴“淘工厂”是一个链接淘宝商家与生产工厂的平台,其运作模式是寻找工厂的淘宝商家,将生产需求如订单件数、工期等需求发布在“淘工厂”网络平台,供方工厂也可以将其有能力接单的产品类型、剩余产量发布在该平台,供需双方双向选择合作方。  “淘工厂”项目负责人袁炜介绍,“淘工厂”分享模式主要解决商家短时订单的制造需求。一方面解决了商家找服装加工工厂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工厂闲置生产线的模式,也提升了工厂的生产效率。袁炜说,“淘工厂”自2013年上线,目前已有1.5万家工厂接入平台,4万多家淘宝店通过淘工厂平台找到了生产制造工厂。  另一种是从仪器设备分享延伸到科研人才、实验服务的分享。在科研领域,分享科研仪器的平台也在兴起。“易科学”是一家科研仪器共享和实验交易互联网平台,对接科研仪器供需双方。记者在该平台上看到,用户注册登录后,即可搜索、预约平台合作机构的科研仪器,也可以发布实验需求。  企业创始人孙磊介绍,平台目前已累计聚集了13万多台(套)仪器设备信息,服务了数百家企业和几千位研发人员。在“仪器资源库” 中,仪器的所属单位、基本功能、联络人的联系方式都是一查便知。除了分享科研仪器设备,“易科学”也在探索研发人才、实验服务的线上交易平台。  还有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基础设施能力的分享。用云计算、大数据资源对接制造业工厂,让中小创业企业享受与大企业同等创新资源的项目也在兴起。2015年,阿里云与富士康联手打造“淘富成真”项目。据介绍,富士康力推九个事业部、八大智造平台入驻,为创业者提供知识产权、工业设计、生产制造等全链条服务。符合“淘富成真”项目筛选的创业企业既可以享受到阿里云的计算资源,还可以共享富士康的制造能力。  产能分享效益渐显  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企业产能分享目前虽处于市场萌芽阶段,但经济、社会双重效益凸显。  分享闲置设备,工厂生产率提升。广东是我国服装生产和出口大省。2015年1月,广东在阿里巴巴上就已拥有4000多家淘工厂。蓝树叶服饰公司是广州一家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企业负责人江再建说,企业拥有两条生产线70多台机器,依靠传统客户资源,生产线利用率大概只有50%至60%。且生产周期不稳定,在六、七、八月服装行业销售淡季,企业生产线几乎处于停工状态。但如今通过淘工厂平台,将生产线空闲档期提前发布在网络平台,客户资源遍布全球,可以做到生产“淡季不淡”。  “两条生产线的利用率几乎提高一倍,以前一年产量40万件,现在每年生产量翻番,收益也翻番。”江再建说。此外,广州部分服装企业还组成联合工厂,工厂之间共享厂能。有厂家接到无法消化的订单,共享给其他订单匮乏的工厂,抽取提成,共享利益。  分享科研仪器,既节约仪器运维成本又凸显公益效益。清华大学药学院药物平台技术人员庞瑞芳介绍,几年前,清华大学就已建成校内科研仪器共享平台,同时对校内和校外人员开放,现在通过市场化的分享平台发布信息,知晓人群更广泛。  一台中等档次质谱仪的价格约300万元,这对初创企业来说,购机成本不小。对科研平台来说,“科研设备每年维保费、开机运转电费等开支也不少。收取少量费用,能补充设备运维开支。”庞瑞芳说,现在校外机构有需要借用仪器的,提前预约登记后,再接受简单的仪器操作培训,即可使用仪器。  小企业分享大企业计算、制造资源,创新门槛更低,成本更低。据阿里云教育与创业孵化事业部总经理邢戈介绍,阿里云与富士康共建的“淘富成真”项目,用云计算、大数据资源对接制造业工厂,让中小企业分享到与大企业同等的创新资源。  记者走访该项目基地一家创业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研发出一款防近视智能笔,但其团队一直无法解决“笔的重量难以减轻”的问题。苹果产品线的富士康事业部为他们提供从产品关键零组件到设计整个流程的全套服务,阿里云为其提供使用者握笔的握力、姿势等数据与分析支持。最终,这款智能笔不仅减重20%,还被重新改良设计制造,使其具有迈向国际市场的能力。  大规模产能分享平台将形成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等专家分析,尽管我国目前分享经济发展较活跃的领域出现在消费、生活服务类行业,但未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将出现在生产领域,生产能力的分享将对未来经济产生根本性影响。在这一领域,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其一,有影响力的一体化产能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多位专家表示,生产能力领域的分享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规模依然偏小,拥有较大影响力的分享型平台仍是少数。但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水平提升,大规模一体化的生产能力分享平台将逐步形成。  张新红介绍,在荷兰Floow2这家专为中小企业而设的分享平台,与它合作的企业可以分享包括机器、办公用品等两万多项设备、产品。在我国,产能分享的领域和范围都还较小,如农业生产领域,已有一些涉农网站可以分享农业机械设备供求信息,但未形成大的规模和气候。  其二,对接“云计算+制造业工厂”,让中小企业共享大企业创新资源。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说,云计算是大数据时代的普惠科技,在规模效应下释放经济红利,将创新成本降到最低。此前,企业可能需要贷款购买服务器,如今在阿里云上100多万创业者购买计算资源,平均每个公司每年只需花费2000元。此外,云计算平台与大的制造业工厂对接,中小企业需要生产制造支持,可以利用大企业的制造平台。  其三,行业标准化问题有待进一步关注。部分与分享平台合作过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反映,行业标准化有待与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如货品品质标准体系、供应链的标准体系,仅靠商家自身整合建立或互联网平台制定标准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期盼与当地政府及行业协会共同建设完善。  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孙怡说,以“产能”分享为特征的B2B分享平台对接的是企业主体,供需方匹配更难,要求更高。且供给方主体分布较碎片化,产品质量、生产标准及供需双方的权责认定有其复杂性,推进其发展需进一步明晰各项标准。
  • “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评议
    7月8日通过专家评议的“国家标准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已实现了标准动态信息采集、编辑、发布,标准文献检索,标准文献全文传递和在线服务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获取标准信息难和标准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  据介绍,该平台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建设的6个项目之一,由国家质检总局牵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经过3年建设,已完成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该平台以国家标准馆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在全国31个省市地方标准化研究院和62个行业部门范围内,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与地方法规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的标准、国际知名的学会和协会标准、发达国家和我国主要贸易国的国家标准等各类国外标准信息资源进行了整合。目前“标准文献平台”已形成了文摘题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内容揭示数据库等3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可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专业化标准信息服务。  据了解,该平台采用门户网站服务机制、协同服务工作机制、特殊对象服务机制、跟踪服务机制、咨询服务机制等五种形式的共享机制向社会服务,注册用户已达174015个,拥有重要用户1000多家。
  • “双碳”战略!全国首个碳足迹管理平台建设冲出地平线
    近日,伴随着最后一泵混凝土的浇筑完成,规划高度达109.2米,由中建五局山东公司承建的青岛自贸试验区项目首个超高层D02-05#楼冲出地平线,项目最具代表性的单体工程“山东国际大宗交易大厦”正式迈入全新的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中建五局项目负责人赵永争告诉记者,项目工期紧、任务重,面临施工现场淤泥深、桩基施工成孔坍塌风险大、回填土稳定性差等难题。自进场以来,项目部秉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的管理目标,积极对接设计院,采用外设钢板桩支护,内设混凝土胎模和石渣换填,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可控。通过“BIM+智慧工地”,三维可视化、动态模拟各层级进度计划、优化调整施工方案,更好地指导现场施工。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劳动竞赛、划分党员责任区、创建党员示范岗,聚势合力掀起施工大干热潮。30天,4500平方米,2672吨钢筋,9644立方米混凝土……首个超高层顺利冲出正负零,为后续工期按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悉,该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北片区即“海辰园”项目是国际资源配置的核心载体,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为我国低碳园区的发展探索更积极可行的技术路径,逐步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迈进,打造全国低碳智慧能源系统示范区、低碳发展示范园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碳足迹管理平台,助力国家“双碳"建设。
  • 湖北纤检局全力打造咨询服务平台
    2012年,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动员和组织全局干部职工深入基层,贴近棉花和纺织品服装两大产业,发挥纤检机构的技术优势,探索服务企业的新模式,开展了培训、咨询、客服、信息发布、技术支持等服务工作,体现了湖北纤检个性化、差异化、精细化的服务特色,实现了由单纯的检验检测向综合性服务方式转变。  一是宣传培训层次高,覆盖面广。受全国棉师办委托,圆满完成了全国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试的考务组织工作 组织开展中南9省98名注册棉检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率先在全国召开了中南5省市全国棉花标准宣贯动员会 全面启动了湖北省棉花标准宣贯和颜色级检验技术的培训工作,计划培训6期约350人,目前已培训三期共159人 组织棉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棉胎》地方标准宣贯会 对部分幼儿园、高校、纺织品服装及絮用纤维制品企业开展了标准和法律法规宣传活动。  二是咨询服务形式新,影响力大。深入开展了“阳光纤检进工地、幼儿园、社区”系列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开展了“集团采购质量监控”活动,对参加集团采购的纤维制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质量保证能力专项检查,向社会公布合格企业名单,并向教育、民政等集团采购单位通报检查情况,针对企业存在的质量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开展“科技进基层、科技惠民生”等科普活动。组织人员参加了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利用CU纤维投影仪现场检验,向群众讲解了不同纤维材料内在结构和形态的区别,并介绍一些纤维识别方法,现场播放视频,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观看、咨询 在平时的日常业务受理过程中,采取将业务受理与咨询工作相结合、与个性化培训服务相结合,上半年共受理各类咨询达128人次,个性化培训如提供标准现场宣贯和辅导等59人次,提供最新版本的产品标准信息82人次 开通QQ在线平台交流,业务咨询专线、受理质量投诉、组织客户满意度调查等服务,进行实时在线咨询培训交流 提供技术支持等服务工作,上半年共向纺织企业计量检定纺专仪器设备139台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回潮率在线测定仪、马克隆仪、杂质机等仪器655台件、省农科院HVI一台。  三是客户服务零距离,针对性强。进一步完善了《客户服务工作方案》和《客户服务档案》,优化了客户专员制度和客户分级服务制度,做到了对大客户、重点客户一对一的服务 对企业和商场等大客户,结合近两年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执法检查情况,有针对性的编写《质量分析意见书》,对其不合格批次的不合格项作出原因分析,提出质量控制建议 把客户按照企业规模和检验量大小分成大客户、一般客户、潜在客户几个级别,适时上门服务,主动提供业务咨询和建议,对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上的问题尽量现场解答,现场不能解答的也将问题带回,综合相关科室意见后统一回复客户,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 我国建立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
    近日,我国首个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以赛西网为前台门户,以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为后台基石,联合标准制修订网上办公平台、标准化专家在线社区互动平台和其他行业标准资源数据库等在内的“组件式”模式建设而成,可为广大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工作者提供集标准查询、政策解读、书籍借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 据悉,工业和信息化标准服务平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负责建设。作为工信部直属惟一从事标准化工作的核心机构,该所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电子工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电子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经打造了一条横跨标准、计量、检测、认证和服务在内的完整业务链。 伴随着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化深度融合、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也利用自身积累和优势,在重点突破的同时,面向整个工业和信息化各领域的技术与标准化需求,做好支撑、开展服务。“通过标准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将有助于我所在各行业和用户领域提供标准化服务,加快标准信息的传播、推动标准的应用推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所长胡燕说。 据介绍,赛西网用户定位于中央和地方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领导,国内外企业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技术研发者、生产与质量检验者。通过发掘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的专家、技术、产业资源,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和信息技术手段,赛西网全面覆盖完整产业链,内容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实用性。网站拥有资讯快报、标准化、产品技术和产业市场四大频道,并设有云计算和数字电视两大子站,是服务于标准化建设者的互联网专业媒体。通过深入的报道和丰富的资讯,赛西网为各地区、各行业和各企事业单位提供准确、详实、具有前瞻参考价值的标准化信息服务,力求推动政策与经验的交流。 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在拥有国内最完整最权威的6636项电子行业标准数据的基础上,还涵盖了其他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区域标准等数10万条标准数据。同时作为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正版标准的授权代理机构,赛西标准数字图书馆还提供最新出版的IEEE标准。该图书馆提供网络版和在线版。网络版可实现标准全库的完整本地化应用管理,系统可挂接企业内网,供企业内部各部门使用、浏览、查询、借阅、打印,同时提供多种用户权限管理方式。在线版则实现了最新标准信息实时互联网在线检索,按需借阅,支持企业账号多点同时登陆,为用户创造轻松的使用空间。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的存储、处理和使用方式也正在不断的发生着快速变革,用户对传统文献信息的数字化需求也日益增强。现有单一的纸质标准的发行和信息服务形式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步伐,而网络数字化版本标准及全文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作为一个拥有近50年标准化业务和经验累积的机构,有着丰富的标准化政府、专家、渠道、文献和客户资源,其“国家队”态势出征,一定能在面向工业和信息化各领域,为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提供权威专业的标准信息服务的同时,规范标准服务市场,为这一市场和产业增添新的活力。
  • 国产法医DNA检测平台装备公安一线 不再依赖国外产品
    科技日报郑州 11月4日,记者从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组织召开的&ldquo 公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经验交流会&rdquo 上获悉,由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和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共同研制的&ldquo GA118-16A型法医DNA检测平台&rdquo 完成大规模试用,已正式列入警用装备序列。该平台的研制成功,形成了我国法医DNA检测仪器、软件与试剂、耗材品的全面配套,实现我国科学仪器领域重大突破,结束了这一领域长期依赖国外产品的历史。  据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巡视员刘明芳介绍,DNA检测技术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刑事侦查技术水平。但由于我国仪器制造领域落后,过去只能采用国外进口检测设备、试剂盒耗材,昂贵的价格不仅严重制约了DNA检测技术在公安一线的推广应用,而且关乎国家信息安全。DNA关键设备、软件信息系统国产化将从技术源头实现公安技术手段自主保障。  &ldquo 十五&rdquo 期间,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成功研制出国产法医DNA检测试剂,国外公司为继续垄断中国市场,随即将原有检测仪器升级。&ldquo &lsquo 十一五&rsquo 期间,为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2008年,检测平台在保密状态下开始研制。&rdquo 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赵启明表示,DNA技术应用使以往不能鉴定的物证得到了准确检测,一批案件得以破获。  据悉,该平台包括的法医DNA遗传分析仪、法医DNA数据采集软件、法医DNA片段分析软件、法医DNA检验消耗品等研究成果,主要性能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无显著差异。目前,该平台已经在河南、四川、江西、贵州、新疆等地DNA实验室实战应用。
  • 我国首个大型超导磁体民用化平台建成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超导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日前举行了挂牌仪式,我国第一个面向大型超导磁体民用化的创新平台正式在山东潍坊落户。  大型民用超导磁体在我国尚属空白,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医疗上使用的核磁共振成像仪,该装置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全球朝阳产业,但目前我国完全依赖进口,每年约400台,耗资约40亿元人民币。因此,用高能物理所常务副所长王贻芳的话说,超导磁体工程中心成立的重要宗旨之一,“就是要成为我国大型超导磁体技术的创新源泉与产业化先导基地”。  虽然超导磁体工程中心筹建工作不过才几个月的时间,但高能所在大型磁体民用化与工业化方面的尝试,却已经积累了数年的经验。早在2002年,高能所承担了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上的北京谱仪研制大型超导磁体的任务,到2007年该项任务成功完成,极大地增强了高能所研制大型超导磁体的自信心。  王贻芳表示,基础研究和大科学工程长期以来受到国家支持,既是高技术的市场, 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高技术,我们应将大科学工程中掌握的技术回报给社会。多年来,我国的大型超导磁体民用化领域完全被国外垄断,虽然现在有少数民营企业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力图有所作为,但他们使用的设备、技术,甚至是专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内在核心技术上尚属空白。  实际上,这是一个技术要求很高、风险也很高的领域,高能所是我国较少数拥有这种技术实力与积累的科研单位,因此,勇敢地担负这种责任,对他们来说也意味着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王贻芳说:“国家对基础科学的支持不仅要考虑科学产出,也要考虑社会效益,大科学工程在其研制过程中,会不断衍生出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新技术,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可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担负这种责任,对该领域的科研人员来说,也部分源自对大型超导磁体在我国几十年曲折发展经历的目睹。从参加挂牌仪式的科研人员,以及工程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的年龄结构上看,有一个明显的“断层”:长者多已年逾七十,而此后便是工程中心主任朱自安这一拨四十出头的人,巨大的年龄断层,见证了我国大型超导磁体这一高风险领域在长期发展中的艰辛。而这其中的苦衷,大多只有局内人深知。  因此,在王贻芳、朱自安等人看来,将这一高科技领域向民用化推进是他们的历史责任。  与超导工程中心相对应,高能所在山东潍坊的合作单位,山东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一家名为“新力磁电”的子公司,负责超导磁体的产业化工作,如果说超导工程中心是一个民用化平台,新力磁电则是一个产业化的平台。  尽管这两个平台刚刚搭建,而几年来双方的共同努力已经初见成效,2008年底验收合格的超导除铁器,目前已到了中试的尾声,据朱自安介绍,未来一两个月内可正式投产。目前工程中心的研发重点项目——核磁共振成像仪,也已经顺利地研制出了第一台样机。  超导磁体民用化的前景相当广阔,涉及节能、环保、健康等诸多领域。超导工程中心下一步要进行的研发项目还包括用于选矿的磁选机,以及用于工业污水处理的水处理器。
  • “十一五”湖北质监系统公共检测平台跨越发展侧记
    抢占科技制高点——“十一五”湖北省质监系统公共检测平台跨越发展侧记 湖北省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泽洪(中)深入企业调研。  上篇:科技兴检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质监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监管执法工作水平明显提升,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部门形象显著改善,质监事业呈现出了加速发展、整体向好的良好态势。  2008年4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来,各地、各部门将质量问题上升至促进湖北科学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高度统筹谋划、深入推进,为全省质监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全省质监系统上下紧抓机遇,壮大了一批现有技术机构实力,筹建了一批国家级质检中心,加快了与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公共检测平台的步伐,改善了一批县市局检验检测机构的基础条件。为谋划“十二五”质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全省质监系统共有行政机构199个,检测机构203个,省本级有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等11个直属单位。全省质监系统现有在册干部职工9072人,其中高级职称476人、中级职称1765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业技术专家29人。  2010年全省系统检测办公面积35.4万平方米,与2005年的19.72万平方米相比增长80% 2010年全省系统规划建设检测办公场地用地126.4公顷,与2005年的23.9公顷相比增加4.2倍 2010年全省系统房屋建筑物总值6.33亿元,与2005年2.55亿元相比增长1.48倍 2010年全省系统总资产15.44亿元,与2005年的6.36亿元相比增长1.43倍 2010年全省系统技术装备总额3.8亿元,与2005年的1.5亿元相比增长1.53倍。自2007年开始至2010年年底,全省系统所有县市局基本解决了检测检验和办公场所,其中24个市县局检测楼基本建设项目纳入了省发改委统一规划,已建成和开工18个。27个市县局自筹检测楼基本建设项目纳入省质监局统一规划,陆续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质检中心和省级检测技术研究院为高端、行业检测站和市州级检测机构为骨干、县区级规范实验室为延伸的检测技术支撑网络。2007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财政拨款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3%,为未来5年全省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队伍结构改善  “十一五”期末,全省系统博士研究生学历8人 硕士研究生学历188人,与“十五”期末相比上升2.35倍 本科学历2683人,与“十五”期末相比上升54.02% 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81.52%。  检测平台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质监系统检测平台建设实现新跨越。全省质监系统将公共检测平台建设作为落实质量兴省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围绕湖北“两圈一带”战略和“千亿元产业计划”、61个重点产业集群等区域经济布局,按照“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创新机制,共建共享”的原则,掀起了技术检测平台建设的热潮。现已建成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国家太阳能质检中心、国家棉花质检中心、国家饮料及粮油制品质检中心等国家级质检中心15个,筹建5个 已建、在建湖北蓄电池质检中心(襄樊)和湖北大别山农产品检测中心(黄冈)等省级质检中心21个,筹建12个。  “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8280万元,建成了以武汉实验室为中心,以9个主产棉市州实验室为依托,以新疆图木舒克实验室为补充的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网络,共配置大容量棉花测试仪(HVI)33台,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全省质监系统实验室面积增加图   规划投资近亿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中南计量测试中心综合大楼破土动工。   图为总投资1亿元,占地4公顷、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  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2008年底建成,2009年11月正式挂牌,是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全国第一家国家级光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光电子质检中心位于武汉中国光谷核心区域,检测能力涵盖光、电、声三大领域,覆盖90%的主导光电子信息产品,在光通信、工业激光和汽车电子类产品检测方面国内领先。     总投资过亿元,占地5.3公顷、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国家节能建材质检中心已列入本届省政府“十大中心”建设项目,省政府批准立项。  科研投入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质监系统共承担科研课题172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72项,地市级41项,自研课题49项。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2项,与“十五”期末14项相比,上升了4.86倍。全省系统科研经费投入2630万元,与“十五”期末100万元相比,增长了25.3倍。  在此期间,先后有湖北省质检院荣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集体,邓阳春荣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先进个人称号。湖北省计量院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武汉特检所研究开发的桥式起重机虚拟操纵系统项目荣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二等奖。  各级政府大力支持  “十一五”期间,湖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大力支持质监部门项目建设,不断加大装备投入力度。(见表一)     各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支持质监部门服务湖北“两圈一带”战略和“千亿元产业计划”、61个重点产业集群等区域经济布局,大力推进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配套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全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热潮涌动。(见表二)     下篇:技术机构众星闪烁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湖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法设置的直属湖北省质监局领导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是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中南国家计量测试中心的技术实体。2003年经湖北省质监局批准在该院基础上建立了“湖北省计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计算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站”。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建立了“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无损检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  该院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要求,建立、保存中南地区和湖北省的社会公用计量标准,负责该地区的量值传递和溯源,执行计量检定和计量器具新产品型式评价,从事计量测试技术和测试方法研究,计量标准的研制,承担计量科技成果的检测鉴定,提供各种计量校准技术服务以及完成国家质检总局、湖北省局委托的计量认证、计量标准考核、计量仲裁、质量监督检验、教育和培训等其他任务。  近年来,围绕国家光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软硬件建设、能力提升、人才引进,实现组织架构、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加强人员、设备、样品管理,建设网络管理平台、设备公共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将光电子中心建设成既对内又对外、既提供检测服务又提供科研服务的完全共享的开放型实验室。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光电子中心管理模式的创新问题,努力实现“装备一流,人才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一流”的目标定位,达到“市场认同、政府认同、国际机构认同”的管理目标。  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依法设置,隶属湖北省质监局领导,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产(商)品质量检验技术机构。国家质检总局在该院内设有国家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武汉)、国家饮料及粮油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内设的湖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司法鉴定中心是湖北省司法厅批准、国家司法部备案的司法鉴定机构。湖北省质监局在该院内设有湖北省建筑与装饰装修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省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湖北质检院2002年通过了按ISO/IEC 17025要求的国家实验室认可、机构验证和计量认证,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鉴衡认证公司、中饮标(北京)安全饮品认证公司、中酒联合(北京)认证公司和广州中诚认证公司的认证检验签约实验室,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定的3C、饲料和有机产品认证检验实验室,是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办公室指定的白酒、食用酒精、磷肥、复混肥、复合肥、摩擦材料、防水卷材和人造板等产品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换发证检验实验室,是国家质检总局指定的食品市场准入(QS)生产许可证换发证检验实验室,是全国重点质检机构之一。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  湖北省特种设备安全检验检测研究院位于美丽的东湖之滨,2007年10月由原湖北省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与原湖北省特种设备检测检验所合并组建而成。共占地约0.6公顷,检测、科研、办公楼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  该院拥有一流的检验设备,现装备有技术先进的各类检测仪器设备350多台(套),主要有:各类探伤仪、内窥镜、超声波测厚仪、台式金相仪、合金分析仪、光谱分析仪、32通道声发射仪、16元素定量分析仪、埋地管道检测仪、燃烧效率仪、烟气分析仪、多功能TOFD系统、电梯智能测试仪、电/扶梯综合分析仪、激光测拱仪等等 建立了计算机局域网和信息管理系统,配备了微机终端,拥有比较齐全的办公设施,固定资产原值2000.31万元。  该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该院现有职工108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6人,中级技术职称21人,初级6人 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人,本科学历人员57人,大专35人,中专10人。持证技术人员共81人,国家高级检验师4人,国家检验师54人/项,持检验员资格证72人/项,无损检测高级人员15人,无损检测中级人员持证112人/项。美国ASME授权检验师1人。特种设备检测机构鉴定评审员6人,特种设备证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鉴定评审员44人,质量管理体系评审员11人,实验室评审员5人,计量/审查认可评审员3人,工业产品许可评审员3人,有会计证人员7人。  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  湖北省标准化研究院是经湖北省编委批准设立的社会公益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科研服务办公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设标准文献馆、综合研究部、机构代码部、物品编码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湖北分中心)、网络管理部、办公室和资产管理部,其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国内外技术法规、标准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服务 湖北省组织机构代码标识配套数据库的建设维护 湖北省物胁编码技术的推广应用服务 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等。该院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和职能定位,经过多年建设,现已成为省级标准化信息科研服务的权威技术机构,有一大批从事标准信息管理与标准服务的技术人才。另外,作为省级组织机构代码和商品条码管理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管理系统实现全省联网,代码数据库数据已累计达到30多发展商品条码,系统成员3000多个,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了基础性信息保障。该院曾多次荣获湖北省质监系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是直属湖北省质监局领导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机构,具有纤维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职能。参照国家公务员制管理,2001年4月,经湖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湖北省纤维检验局。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于1998年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复查。2001年5月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国家质检总局计量认证/机构验收,即“三合一”评审。2006年3月又通过了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复评审,以后又多次通过了监督评审和扩项评审,其检验技术和纤维质量监督工作在全省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  2007年1月,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在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基础上建立“国家棉花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  湖北省纤维检验局、湖北省纤维制品检验中心、国家棉花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承担国家和省有关部门下达的棉花等纤维的质量监督检查和公证检验 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申请的棉、毛(绒)、茧丝、化纤等纺织纤维及其制品的委托检验、仲裁检验 承担各种纤维标准的制修订、纤维实物标准的更新、仿制 纤维专用计量器具的检定和校准 检验技术培训交流、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纤维质量行政执法等工作。
  • 平台中心组织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与市场化服务平台合作对接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 号),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促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和市场化专业化仪器服务平台的发展,近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在合肥市组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安徽省大型仪器协作网、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与牵翼网、共智网、易科学、人人实验、金册网、聚仪网、科学指南针和检啦网等8家国内知名的市场化 仪器服务平台研究推进仪器开放服务合作对接,参与各方就共同促进仪器服务市场的规范、有序和高效达成合作意向。br/ 各平台就科研仪器服务市场和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随着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的潜力不断释放,科研仪器开放服务的市场化机制发展迅速,企业创新和团队创业获得了更多便利,专业化市场运作、高效率供需对接、低成本中间交易的仪器开放共享新时代正在到来。目前需要加以重视的问题,一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对实验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补偿和激励;二是优化服务流程,以标准化服务响应个性化需求,提高供需对接效率;三是建立行业规范,积极培育健康诚信的仪器服务业态,促进行业快速有序发展。br/ 各平台就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市场化服务平台与国家网络管理平台互联对接达成意向。一是市场化服务平台根据自身定位和业务布局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围绕市场需求完善服务内容,扩大社会用户规模;二是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加强对仪器服务供方的管理,进一步盘活优质仪器资源,扩大仪器服务供给规模;三是市场化服务平台在条件成熟时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探索建立仪器服务联盟,实现资源互通互补,进一步打通供求对接通道,共同建立跨地域、跨领域、多层次的服务体系。br/ 促进仪器服务专业化平台发展,是国发〔2014〕70 号文件明确的工作任务,也是中央改革办督察国发〔2014〕70 号文件时提出的工作要求。目前我国仪器服务市场发展迅速,仅企业检测年需求规模就接近30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市场化仪器服务平台有已经有上百家,业务开展各具特色,凝聚了一批致力于科研仪器服务的创业者。2015年科研设施与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成运行,全国已有36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3万台(套)原值50万元以上大型科研仪器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对社会开放。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和市场化服务平台的合作对接必将进一步释放科研仪器服务潜能,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p
  • 总投资680亿元,福建省披露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详细规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各省市都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其中,福建省在印发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 塑造发展新优势”的“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中明确提出,实施高水平科创平台建设行动,加快省创新研究院、省创新实验室建设,培育产业发展先导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创建一批具备领先实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争创 3~5 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推动创建福建物质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积极引进“大院名校”等重大科研机构,谋划建设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支持优势企业设立创新飞地,鼓励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在国内外创新人才密集区设立高能级科创平台。具体来讲,建设省创新研究院和省创新实验室。在光电材料化学与物理、柔性电子、智慧车载玻璃等领域推动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发展壮大。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争创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稀土、空天动力、传染病防控、光芯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备队。针对于此,福建省编制了《福建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福建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规划基期为 2020 年,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规划》在“第五章 健全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第一节 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中提出,高水平建设省创新实验室、高标准建设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和高质量引进和建设重大研发机构。基于此,福建省推出了总投资680亿元的“十四五”高水平创新平台规划表,其中包括了123亿元的省创新实验室建设项目,124.85亿元的创新平台提升工程,113亿元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和319.07亿元的特色创新园区建设。详情如下, “十四五”期间省创新实验室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闽都创新实验室)福州市政府、中国科学院海西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福州大学布局战略性先进光电材料、新型照明与显示、高速通讯与感知等三大研究方向,建成光电材料结构设计与创制、固态光源全链条、激光先进制造、芯片设计与制造、新型显示、显示材料基因组工程、新一代光通讯用关键材料与器件等7个高水平研发支撑平台,打造国际一流实验室。272023年福州市2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建成7万平方米能源材料大楼及配套实验条件设施和环境工程,建设无噪音实验室、原位电子显微平台、谱学及纳米成像平台、微纳加工平台、智能计算平台和超级干燥室六大功能子平台;围绕实施“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化项目,开展研发设施建设、高端人才聚集、技术研发与转化等。202023年厦门市3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泉州市政府、福州大学、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围绕催化科学与技术、合成材料、精细化学品、环保与安全技术、过程与产品工程等五个重点方向,开展科学基础研究、创新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建设人才汇集与培养、技术创新与转化、产业培育与示范三位一体紧密联动的新型研发机构。322023年泉州市4能源器件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宁德时代创新实验室)宁德市政府、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新能源的存储与转化为基础核心,布局新储能材料化学体系、新储能系统设计与工程、新储能系统应用场景三大主攻方向,构建从前沿技术研究到产业应用技术研究的全链条创新布局和相互支撑的创新体系,助力实现新能源产业从跟跑到领跑。142023年宁德市5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筹建)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围绕生物医药技术的创新、转化和产业化,持续进行生物制品技术相关的底层技术、应用技术、转化技术攻关,研发疫苗、检测试剂、仪器、治疗药物等创新产品,提供公共技术服务,孵化创新型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和政府决策咨询,建成国内领先的、国际有影响力的生物制品技术创新和转化的独立法人性质的综合型平台。302025年厦门市6柔性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海峡创新实验室)(筹建)福州市政府、福建师范大学围绕有机电子、塑料电子、生物电子、印刷电子和能源电子五个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基于高性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柔性器件加工工艺技术、器件稳定性以及柔性多功能器件集成化的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柔性电子技术和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打造世界领先的柔性电子产业技术孵化基地。352025年福州市7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策划)厦门市政府、厦门大学拟重点布局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未来海洋)、海洋智能探测技术与集成应用(智慧海洋)、海洋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蓝色海洋)、海洋可持续发展新理论与技术(永续海洋)四大领域,从海洋科技源头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三个方面探索新经验、试点新模式,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2025年厦门市8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策划)福州大学面向数字中国建设战略需求,聚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基础性、先导性核心技术,依托福建科学城,整合福州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等创新团队和数字经济创新企业,布局多源数据感知、数据融合计算、数据智能应用、数字中国发展战略四个研发方向。-2025年福州市“十四五”期间创新平台提升工程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省级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聚焦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生物经济,持续推进已有235家省重点实验室创新提升的基础上,“十四五”期间新增50家以上省重点实验室。52025年各有关地市2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内三甲医院重点打造疾病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学术交流、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的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科技创新基地。“十四五”期间新增40家以上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2025年各有关地市3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推进福建省智慧车载玻璃等83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策划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02025年各有关地市4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推动企业进一步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十四五”期间新增100家以上省企业技术中心。52025年各有关地市5科技小院各县(市、区)科协依托有实力的农业企业或农村组织,联合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涉农学会等单位,建于乡村并组织科技人员、高校研究生长期入驻,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学普及和人才培训。至2025年拟建设50家科技小院。12025年各有关地市6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持续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提升,“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功能晶体材料、结构化学(物构所)和智慧车载玻璃(福耀)等国家重点实验室。2.62025年各有关地市7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注重发挥化肥催化剂等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全光谱光学镜头等31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产业创新示范带动作用,“十四五”期间,加快推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在稀土、传染病防控、光芯片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预备队,争创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2025年各有关地市8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行业龙头企业推进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建设。2.52025年各有关地市9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发挥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的功能作用,推动符合条件的整合组建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推动创建化工中间体(福大)、应急防控药物(厦大)、白羽肉鸡(圣农)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82.752025年各有关地市“十四五”期间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福州大学先进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州大学围绕以新体制光电探测与成像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测试,开展前沿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建立新型光电成像装备、特种光学元器件、专用计算电路和芯片的研发、测试和生产的基地。32025年闽侯县2清华—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共建)依托清华大学技术、人才优势,以数字医疗、数字城市、工业智能为主要战略发展方向,持续加大对“数字福州”重大需求及产业化落地支持力度,孵化培育引进一批清华特色的数字经济创新龙头企业。62023年长乐区3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马尾区政府建设芯片测试实验室、基带测试、射频测试、能耗测试、协议一致性测试和电磁兼容测试等空间,以及技术研发、跨国视频培训等业务模块,开展测试认证、标准制定与推行、一站式技术服务、培训与孵化等服务,加速物联网产业发展,构建物联网产业生态。5.92022年马尾区4福建省鲲鹏产业生态中心长乐区政府围绕“芯片+基础软件”的底座发展应用软件生态,实现区域和聚焦行业生态打通,发展鲲鹏软件生态、培养鲲鹏人才、做大鲲鹏计算产业空间,打造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产业特色生态体系。32022年长乐区5京东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福清市政府打造1个全球(元洪)食品产业云计算大数据体系,建设1个全球(元洪)食品展示交易公共服务平台,完善N个食品产业数字经济服务体系,打造“交割在全球,交易在元洪”的模式。5.52023年福清市6百度云(福州)AI实验室仓山区政府聚焦人工智能前沿算法等核心技术和计算机视觉、语义分析、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开展研究,强化应用示范,积极开发智能手表、智能音响、智能台灯、智能门铃等消费电子产品,推进跨区域示范性开发与应用服务深入合作,推动人工智能与福州产业融合,培育人工智能市场。102022年仓山区7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福州新区长乐功能区管委会聚焦柔性电子和新兴光电子、先进制造、能源材料和催化等研究领域,建设国际研究中心,培养顶尖科研人才,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围绕先进材料研究,整合基础科研和工程技术创新,根植福州产业,拓展战略和创新性科研合作,创新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18.32023年长乐区8国家新能源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北京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有限公司建设行业领先的电驱动领域的国际联合研发检测中心、技术转化中心、技术转化基金,开展包括国内外技术专家与创新团队引进、产业资源对接、创新项目引进及创新拉力赛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92025年厦门火炬高新区9厦门卫星应用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集美区政府、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依托中科院西光所航天和光学技术优势、产业化和产业链优势,重点开展遥感卫星定制化方案设计、卫星及多元化大数据应用研究,并围绕相关地域及城市服务需求,发射定制化的城市卫星并形成组网能力。2.72025年集美区、厦门火炬高新区10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厦门联合呼吸健康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翔安区政府、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开展呼吸健康、微生态健康、数字健康方向,生物医药与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孵化,建立集前沿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新型研究机构。22024年翔安区11厦门南兴工业物联网研究院厦门市科技局、火炬管委会、集美区政府、南兴股份在软件园三期成立项目公司,探索科学研究、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和产业化结合的创新方式,形成跨设备、跨系统、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泛家居”制造体系智能化。12023年集美区、厦门火炬高新区12中科院计算所厦门数据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所、厦门数据智能研究院以创建科研型创新研发机构为目标,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培养高水平研发人才,引进一批中科院计算所孵化、合作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优质企业,建设行业数据资源平台与大数据技术引擎,服务厦门数据智能产业与人才发展。12024年厦门火炬高新区13新松机器人厦门研究院厦门新松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围绕IC装备、新能源、鞋服卫浴等福建特色产业,研发适用性的机器人、自动化装备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并进行产业化应用。32024年同安区14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厦门海洋发展局建设海洋特色食品、功能食品、酶制剂等中试基地,构建高层次海洋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打造“孵化基地+平台共享+产业金融+专业展会”的产业创新服务体系。2.52025年思明区15漳州市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福建三宝钢铁有限公司建设20000平方米的办公和科研场所,引进“武汉科技大学—福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中冶检测认证(福建)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开展耐腐蚀钢筋和耐腐蚀卷板、耐火材料和纳米碳材料等技术研发。12025年芗城区16先进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泉港区科技局重点开展高分子材料关键技术研发,通过配臵研发设备、集聚省内外研发力量加盟,建立协同创新互联网络、组建100名高级人才协同创新团队、推介项目成果100项、服务100家企业。22025年泉港区17泉州市云箭测控与感知技术创新研究院泉州市云箭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低成本MEMS导航系统、电控系统、航姿系统、智能感知系统研发,打造成为军民融合产业领域的现代技术研发创新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并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低成本姿态测量感知系统研发与生产基地。32025年洛江区18泉州光子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泉州师范学院围绕服务区域光子技术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建设高端光子技术产学研平台,培育三个以上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新研究团队,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力争获批国家级研究平台。52025年丰泽区19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泉州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创新研究院面向泉州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态环保、数字文化等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工业设计与机器智能相关科研服务工作。0.92025年泉州开发区20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晋江市人民政府以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区域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的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育高地。202025年晋江市21福州大学—晋江微电子研究院福州大学面向国家产业布局和创新发展需求,结合集成电路产业,政、校、企联合,共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级微电子和存储器先导技术研发中心与公共研发平台。12024年晋江市22正道量子通讯技术实验室福建正道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建设量子密钥分发设备、信息安全应用、量子器件基础研究、量子雷达技术攻关等四大研发平台,建成国内一流的量子保密通信及应用实验室。0.52022年丰泽区23国家氟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三明学院/海斯福立足氟化工资源优势,建设含氟精细化学品中试基地和含氟聚合物中试中心,培养一批氟化工行业高层技术人员,围绕含氟芯片刻蚀气、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含氟特气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带动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22025年三元区24永安市石墨和石墨烯“一中心两平台”福建永安市永清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建设集研发与检测、生产加工、生活配套为一体的石墨烯产业孵化中心,重点依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建设永清石墨烯研究院、依托厦门大学建设石墨烯应用工程实验室,引进一批石墨烯产业链中试项目落地。32024年永安市25兰州大学东南研究院兰州大学、莆田市政府校地共建重点开展硼中子俘获肿瘤治疗等核学、医学领域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共建肿瘤、医学影像(核医学)等多学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汇聚兰州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其他技术成果,通过研究院平台进行产业化。12025年秀屿区26龙岩市应急装备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龙岩学院重点开展车辆震动减噪、结构轻量化设计、专用车各系统CAE辅助优化设计、新能源技术、智能电控系统设计、专用车焊接、现代设计制造技术在应急装备中的应用、流体输送与流体传动控制系统节能、应急装备操控系统的集成化与智能化设计、新型多功能应急装备等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合作。0.92024年龙岩高新区27中核霞浦核电院士专家工作站省级示范站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霞浦核电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办的研发平台,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围绕快堆调试、运行、维修、技术支持等核心领域开展技术攻关。1.82022年霞浦县28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智能制造,重点开展大容量海上风电、漂浮式风电基础、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海水抽蓄、岛屿生态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装备制造研发,探索建设深海大功率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潮汐能发电实验场、岛屿风光氢储综合智慧能源示范工程等,积极推进东方电气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2025年-“十四五”期间特色创新园区建设规划表序号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建设主体)建设内容及预期目标总投入(亿元)计划完成时间所在地区1福州软件园双创示范基地福州软件园管委会规划用地1440亩,依托园区现有的国家级孵化器、加速器和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能力的提升,打造福州软件园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32023年鼓楼区2智能产业园金山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用地1620亩,通过政府收储提升、企业自主提升、建筑风貌提升三种方式对原有老旧厂房进行提升,打造以智能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创新型产业园区。322025年仓山区3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长乐区政府规划用地9.39平方公里,建设以大数据集成应用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创新型产业园区,重点开展创新型产业、科教、居住和商业商务服务。--长乐区4福州海峡星云国产整机先进制造基地(一期)福建省海峡星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实现年产量不低于30万台,满足省内及国家安可市场对国产自主可靠服务器、PC整机的国产化替代需求。102024年福州高新区5集成电路双创基地(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厦门科技产业化集团有限公司规划用地22.5亩,构建全国首条涵盖“EDA工具平台—晶圆测试平台—失效分析—集成电路产品检测认证平台—保税交易平台”集成电路设计全产业生态链,孵化培育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企业,构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合作示范重要园区。0.72022年厦门自贸片区6开元创新社区(国际科技创新城)厦门市开元创新社区建设指挥部、思明区政府规划用地4680亩,围绕科技产业拓展延伸,实现产业升级,打造以软件信息、人工智能为主,生产生活相融合的科技创新城,与软件园二期等区域相互融合、促进,成为思明区未来两大增长极之一。--思明区7厦门海洋省级高新区厦门市政府规划用地12.9平方公里,重点布局以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与新材料、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渔港经济与海洋种苗业、海洋文创与高端滨海旅游、蓝碳及海水综合利用为主导,以海洋研发创新载体、海洋总部经济为支撑的园区“6+2”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洋高新产业示范区。-2025年翔安区(规划)8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南靖县政府规划用地约3.2万亩,主动承接台湾精密制造、机械装备等产业转移,致力发展机床绿色铸造、高精密加工中心、高精密数控机床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的“四高”型项目;培育壮大若干个研发设计能力强、工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鼓励发展研发中心、铸造中心、功能配件中心、加工中心、热处理中心、物流中心等,着力打造超百亿级机械制造业基地。1002023年南靖县9漳州高新区绿色材料产业园漳州圆新投资有限公司规划用地约700亩,重点发展光刻胶等电子信息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改性材料等绿色新型材料产业,建设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漳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高地。192025年漳州高新区10石狮市海洋生物科技园石狮高新区管委会规划用地1400亩,建设海产品冷藏、加工、研制、物流一体化的海洋生物食品工业集聚小区,带动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贸易和冷链物流等领域发展。22023年石狮市11时空科创基地福建省海上丝路时间中心运营有限公司规划用地2.2平方公里,按照“一心四核”(一心:时间中心总部,四核:大科学装臵、时空大数据中心、智能制造、文化教育等四大核心板块)的战略部署,建成运控中心、大数据中心、时空产业园区、创新研究中心及两岸“共时塔”,培育一批优质的具有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的高新时空产业项目,打造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时空产业孵化基地。7.82025年丰泽区12三明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试)产业孵化中心三明市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用地约373亩,建筑面积约40.1万平方米。拟建设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检验检测中心、中试车间、云创新服务平台、协同运营服务中心和“双创”基地等。25.52025年三元区13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三明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规划用地18.3平方公里,分别位于三明经济开发区、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三明高新区金沙园。采取“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建设模式,在相关产业园区划出一定区域作为三明中关村科技园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2025年沙县区永安市14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园清流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规划用地4.22平方公里,拟建设以氟精细化工及上下游产业和精细化工(包括医药及中间体)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园区。202025年清流县15莆田未来科技产业园莆田市科技局、莆田高新区管委会引进中科院、工程院、国内“双一流”高校等产学研合作机构入驻,做大做强中科院STS福建中心莆田分中心,导入中科院系统院所高端资源。1.52025年涵江区16南平三爱富(邵武)氟材料产业基地邵武市金塘工业园区规划用地1002亩,总投资65亿元,分三期投资建设,产品包括氟化工全产业链产品,主要应用于5G、电子行业、新型环保、新能源、医药等领域,建成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税收8亿元。652025年邵武市17上杭新材料科创谷(一期)上杭科创谷筹建办一期规划用地3000亩。科创谷在空间结构上按“一轴一带两中心四分区”进行布局,聚焦锂电新能源、先进半导体等新材料产业,力争5~10年内打造含氟材料、锂电池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等三条产值超5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链条,并注重产业与城市功能的协同,实现产城融合的一体化。502025年上杭县18龙净智慧环保产业园龙岩龙净环保机械有限公司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新建钢结构车间、检测试验中心及其相应的配套附属设施等,年产钢结构件20万吨,电源产品8500台套,广泛用于电力、冶金、建材、轻工、化工等众多行业的除尘、脱硫、脱硝,VOC治理等。202025年新罗区19龙岩高层次人才项目孵化基地龙岩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围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新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将高层次人才项目孵化基地打造作为政府扶持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龙岩着力打造的创业服务平台和创新主阵地,入驻企业主要涵盖新材料、电子、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3.92025年龙岩高新区20柘荣高新技术产业园柘荣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用地4.09平方公里,完善医药标准厂房、企业服务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设施建设,将高新区建设成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6.32023年柘荣县21瑞谦智能运营中心福建平潭瑞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规划用地77亩,总建筑面积约85000平方米,建设涵盖国内一流的智能视觉信息处理实验室、智算中心、新型数据中心、AR/VR实验室、区块链研究中心、软件研发中心等创新研发基地,同时打造高端装备智能锁具生产线和智能电子控制器装配线。2.372022年平潭综合实验区
  • 晶泰科技 ChemArt™ 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平台的落地实践
    自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首次公开亮相后,晶泰科技自动化合成实验室引起了业内外同仁的广泛关注和好奇: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合成实验室长什么样?它可以实现哪些功能?相比传统模式,自动化合成系统有哪些优势和亮点?……是时候一起来了解一下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合成实验室了。揭开晶泰科技自动化合成系统的神秘面纱自2019年起,晶泰科技便开始探索自动化实验室的自主研发之路,已在自动化化学合成等场景中成熟应用。● 软硬兼施:晶泰科技自主研发的自动化工站与控制系统晶泰科技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均建有一流的化学合成实验室,目前面积约 7500 平方米,其中自动化实验室面积超过 3000 平方米,配备自动化工作站 200 多台 ,通过自主研发的云端软件控制系统,可以远程操控自动化工站和起串联作用的AGV小车,并实时记录实验过程数据和结果,有效保证了实验记录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和可追溯性。晶泰科技,赞130晶泰科技自动化实验室自动化合成系统能做什么?无论是在高通量平行反应,还是多步自动化合成反应,晶泰科技人机结合的自动化合成实验系统都可大幅提高合成效率,助力客户突破药物研发项目的合成限速步骤,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而我们的终极目标是在所有的人工实验场景中用自动化合成替代人工合成。 ● 1.高通量平行反应应用在化合物库合成,催化剂筛选,反应条件优化和方法学研究等场景里面。自动化合成在高通量反应或平行反应中,有明显的优势。那些重复、繁重而耗时的工作交给自动化机器来做,可以7*24h不停歇地开设反应,处理反应,以及纯化产物,减少人为失误和环境改变带来的偏差,实验结果更可控。● 2.多步自动化合成应用在苗头/先导化合物的筛选和优化,多个骨架探索,以及大量SAR,同时探索多个基团替换等场景里面。自动化合成,可以同时探索多条反应路线,其效率是普通人工所不能比拟的。图1 晶泰科技自动化化学合成服务应用场景自动化合成系统有哪些优势和亮点?我们将通过一个案例带你了解“人机结合”有怎样的优势。项目背景:客户购买了晶泰科技5个FTE,需要合成78个药化分子(平均每个分子反应步数约为5步),每个交货20mg,希望在20周内完成交货(基于IP保护,我们不便透露客户的名称)晶泰科技解决方案:采用“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FTE组合配备了:1个组长+3个研究员+1个自动化实验室操作员。 ● 1.人机结合,效率提升此项目需要合成78个药化分子,平均每个分子反应步数约为5步,那么总共需要合成推进390步。传统人工模式下,按每人每周同时推进两条路线,每条路线上成功推进两步来计算,一个5人组需要将近20周完成(390/(5X4)=19.5)。而人机结合模式下,5人+3台自动化合成工站(自动化工站还没有满负荷运行),不到10周就完成了,成功交付72个分子,交付率92%,效率提升到传统人工模式的2倍。图2 该项目中其中一条线路(基于该项目的IP保护,已对分子结构进行模糊处理)众所周知,每个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复杂度情况不一,这里我们只是列举了一个代表多步反应且难度中等的例子,效率提升至人工的2倍;如果是高通量的平行反应,用自动化合成工站来做,效率大概能在多步自动化合成场景基础上再额外提升50%~100%。 ● 2.质量稳定,复现率高可复现率代表了实验交付的稳定度, 当采用人工方式进行化学合成时,同一反应由不同的人来操作,或者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候甚至是不同的天气来操作的话,反应结果都可能会有一些差别。而切换到人机结合的自动化合成场景下,在自动化系统的高效加持下,可实现高通量,自动化,稳定高效。经过晶泰科技自动化系统近10000个反应的测试,系统质量稳定,实验可复现率大于95%。图3 高通量、自动化的化学合成 ● 3.可承担危险反应,安全防护安全性是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保障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实验人员直接接触放射性/易燃易爆等危险实验这一方面,自动化机器展现了明显的优势。自动化工站可代替人工进行高危实验,避免实验人员直接接触。而一些易燃易爆危险性反应如果能用机器做,其作用就像排爆机器人,对实验人员有很好的保护。 ● 4.可覆盖80%常见反应类型,普适性高晶泰科技的自动化合成系统可覆盖酰胺合成、Suzuki,Buchwald等金属参与的偶联反应、亲核取代等80%常见反应类型,可控制反应温度从0 到150摄氏度的变化,兼容固体和液体的精准计量,实现了LCMS自动监测反应,利用自动化手套箱工站,可进行无水无氧操作等等。实现了无水无氧操作的自动化,除了能拓展自动化覆盖的有机反应范围,以及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外,更重要的是,自动化手套箱工站成为了一件人人都能上手的设备和工具,把无水无氧操作的门槛降低了。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自动化合成系统,某种程度上就像电子游戏中功能强大的武器装备,一旦拥有,将极大提高玩家的战斗力。即使是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自动化合成系统的加持下,也能很快达到有数年工作经验的合成人员的产出。图4 晶泰科技手套箱工站 ●5.结合AI模型,提升反应成功率在晶泰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化自动化药物研发平台中,物理模型产生的干实验数据为AI建模提供了支持,而人机结合的自动化合成实验,不仅能实现7*24小时不间断工作,减少人为失误和依赖,保证高效并行,更重要的是能产生更多标准化、高质量的湿实验数据,反馈给AI模型并持续迭代优化,从而进一步提升反应效率和成功率。不久的未来,晶泰科技还将继续扩大自动化实验室的规模,届时,涵盖数千台工站的自动化工站集群,将与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以及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一起,实现更大规模的资源调度和更多研发场景的自动控制,为更多创新药物研发增速提效,保驾护航。
  • 产业化大咖谈 |黄翊东:搭建平台 支撑光电子芯片前沿研究和产业化落地
    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我国实现了一批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仪器企业,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如,进出口逆差近年一直在100亿美元以上,某些品类国产占比不高、甚至全部依赖进口。科学仪器研制、成果转化、产业化不是容易的事儿。2023年5月18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化高峰论坛”所邀请的5位嘉宾以及主持人,都是有成果成功转化或产业化经验的人士,他们都是从做技术开始,有的是成功开发出了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有的参与创业或者是直接创办企业,有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已经上市,甚至是达到了几十个亿的营收规模。5位具有代表性嘉宾与同样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主持人一起,共同探讨科学仪器产业化成功之路。经过检验的经验或观点的分享,将给行业以及年青一代以启发。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翊东,作为本次产业化高峰论坛的嘉宾,就产业化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高效产业化中人和团队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黄翊东实验室孵化3家企业,估值逾25亿,已形成产业生态我们实验室的专业方向是光电子芯片,相信这是很多科学仪器的核心器件。光电子芯片种类繁多,而且是一个新的赛道,有很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成熟产业,特别是光传感芯片。要发展光电子芯片,无论是前端研究,还是产业落地,都需要一个加工制备的平台。所以我们先创立了专注芯片制备工艺的企业,也是我们的第一家公司,华慧芯科技,对标 “台积电”,打造一个光电子领域的芯片代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研制出了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大家对光谱仪可能都不陌生,而我们把一个像微波炉那么大的光谱仪做到了只有0.1个毫米大小,在手机的镜头上集成200万个这样的光谱仪,可以实时获取空间200万个像素点的超光谱信息,也就是物质的信息。围绕超光谱芯片的产业化,我们成立了第二家企业,与光科技。应用超光谱芯片可以实现很多颠覆性的仪器设备。比如说可以在手术的过程中通过定制的光谱相机拍照分辨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判断癌细胞是否切除干净;工业自动化过程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说炼钢的钢水出炉的温度、杂质含量等的监测设备。为此我们又有了第三家公司,光函数科技。这三家公司目前总估值超过了25亿,将近250人的团队,而且初步形成了从平台到芯片、到仪器的产业生态。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从技术到产品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我认为这是从芯片到仪器设备成果转化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初创企业需要公共平台支撑我有在产业界近10年的工作经历,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真正有用的产品。作为科学仪器的核心——芯片,它的硬件制造平台对于成果产业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往往需要一到两个亿的资金投入,成为光电子芯片成果转化的瓶颈。当时我们就是从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切入。在天津市政府支持下,投资了一个亿建起了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同时探索了一个新的、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向全社会开放,为所有做光电子芯片前端研究、产业转化的团队提供芯片制备和工艺开发。这个平台首先支持了我们自己实验室的科研和产品转化,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研发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光电子芯片。同时这个平台为全国 500 多个用户提供了定制的芯片制备和工艺开发,每年营收几千万;这 500 多个用户中包括 154 家企业的前沿产品研发,也包括 80 多所大学 300 多个课题组的前端研究,这些课题组发了很多 Nature、Science 文章;现在平台已经开始承接国外研究机构的订单。基于这个平台的“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关键制备工艺及应用”成果也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了2022年度的“技术发明特等奖”。说到产业化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我觉得从光电子芯片的这个例子来看,虽然困难很多,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我们已经做了20年,运营模式、核心人才培养等都有了很多尝试和成功经验,所以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困难终会被解决的。不同的行业产业化遇到的困难可能不一样,希望我分享的这个新的模式会给大家以启发。核心人才需具备的三个特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实现,人的因素是最核心的。牵头人一定要选对了。实验室孵化的三个公司的 CEO 都是我们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综合能力都非常强,非常优秀。关于怎样选核心人才,我认为“他”需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点必须要了解从科研成果的形成、成果转化、产品规模化生产、大规模应用的整个过程。要知道样品不是产品、产品也不是商品;做到了商品,营销商品还得有利润,否则赔本产业也无法持续;第二点必须要有团队精神,会团结小伙伴;其实我们不缺技术人才,真正缺的具有团队精神、可以一起往前走的这样的一个团队;第三点我觉得多少得有一点情怀,因为做科研成果转化是要承担风险的;很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所、大企业找到非常好的工作,但是现在出来创业,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路很长、风险也很大,正是他们对国家、对整个产业发展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到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中。附录: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翊东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1-1993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荒井研究室留学,1994年加入NEC光-无线器件研究所的任特聘研究员,从事用于光纤通信DFB激光器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年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任教,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入选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纳结构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创新突破,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具有自由电子辐射、片上光谱成像、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国际领先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拥有数十项国际专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2013-2019年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2015-2019年兼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APL Photonics编辑咨询委员会委员。
  • 刘海涛:物联网规模产业化共性平台初步完成
    11月23日,在2011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上,我国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表示,“感知中国”团队已初步完成推动物联网规模产业化的“共性平台”研究,并在行业应用。这是我国科学家继引领物联网国际标准之后,再次占领其关键技术的国际“制高点”,为我国加快物联网标准化体系建设迈出关键步伐。  由刘海涛率领的“感知中国”团队从1999年起与国际同步启动物联网研究,其创立的感知社会论,首次提出物联网是“基于智能化、网络化基础上的全新社会属性感知体系”,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标准体系、产业发展等方面不断推动物联网发展。目前,在全球32个国家参与的物联网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感知中国”团队已拥有过半数的主编辑及联合主编辑席位,获得决定性“话语权”。  刘海涛说:“这个‘平台’就好像软件行业的windows操作系统,它的诞生将把当前分散在物联网研究各领域的‘应用软件’整合起来,并提供基于同平台下的应用设备开发、接入环境,使物联网产业真正实现互通共融。‘共性平台+应用子集’产业模式目前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全面采纳。过去说到物联网产业,涉及感知、传输、应用等多领域、多行业,但它们相互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仅是单一的产业‘线条’。而有了这个平台,一切与物联网相关的设备或应用,都可以通过它相互联系,从而‘由线到面’逐步构成物联网理念下的感知体系。”  据悉,目前,由百余家企业参与,涉及感知、传输、应用等领域的我国物联网基本标准体系已经达成,其中仅传感器网络标准已拥有106家成员单位。而以刘海涛为组长的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中,标识、安全、架构三个工作组已经启动,公安、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行业应用子集标准也开始制定。
  • 刘淇:发挥科技条件平台作用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3月15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等市领导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主题,进行专题调研。刘淇强调,要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市委副书记王安顺一同调研。  为加快科技北京建设,2009年,本市联合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等12家开放科技资源过亿元的高校院所,共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探索出促进共享首都科技资源、共同发展的“北京模式”。平台建设当年,就取得了“政府投入一元钱,带动130元社会科技资源”的良好效果。即,本市投入5800万元,撬动了76.3亿元科技资源,促成了264个国家及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3112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410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蓬勃发展。  昨天,刘淇、郭金龙等市领导深入部分平台组成单位调研。北京科技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在北京地区高校中第一个向社会整体开放实验设备。刘淇走进热模拟实验室、先进轧钢技术中试线车间,从研发实验服务到重大科技专项研究,从仪器设备开放利用到学校规划发展,逐一详细询问。学校负责人介绍说,资源共享后,仪器设备利用率显著提高,两年间,服务企业数量增幅达36% 累计转化科研成果400余项,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40多亿元。刘淇对此表示肯定,鼓励学校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作用,最大化利用科技资源,为学校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中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刘淇在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的陪同下,在展板前、在实验室里,仔细了解基地建设情况。作为全国科技资源大户,2009年中科院在京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企业提供测试等服务的合同额达1.72亿元,占首都科技条件平台服务合同总额的38%。中科院还拟将纳米纤维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制备技术、高功率固体激光非线性光学变频技术产业化项目落户北京。刘淇高兴地说,北京市将与中科院进一步密切合作,全力支持项目加快产业化。了解到电池隔膜制备技术不仅突破了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技术瓶颈,成本也只是国外产品的1/6至1/4时,刘淇鼓励项目负责人,紧抓北京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机遇,加快研发,尽早实现成果产业化,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是12家研发实验服务基地中唯一一家军队科研院所。不到一年时间里,攻关解决了十多家企业的技术难题,推动了62个产业化项目在京落地,给本市企业创造产值超过5亿元。  在热烈的气氛中,刘淇、郭金龙等市领导与总后勤部副部长秦银河等部队领导座谈。  秦银河感谢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人民一直以来对总后勤部和军事医学科学院的无私支持和帮助,要求军科院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密切协作,更好地服务北京市的经济建设。  郭金龙说,军科院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印象深刻,表示将与军科院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刘淇对总后勤部、军事医学科学院长期以来对北京市建设发展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双方密切合作,在科学研究、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及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示祝贺。  刘淇指出,当前,首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生物医药符合北京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向,潜力巨大。军科院科研力量强,取得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希望双方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合作,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发展,也希望军科院优先选择在京落户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北京市将按照“四个服务”的要求,继续为总后勤部和军科院等中央在京单位服好务。祝军科院在合作中取得“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实现更大发展。  市领导赵凤桐、黄卫,市政府秘书长孙康林一同调研。
  • 工艺升级|AI实验室智能化流动化学合成平台
    流动合成技术作为助力绿色化学的重要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药监机构的推崇,FDA和国家制造战略极力倡导药品连续化、安全化生产。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流动化学技术研发和生产,不断推动化学制药业连续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微通道反应器高效换热、高效反应、高效传质,无放大效应,为药品连续制造创造条件。连续制造是制药行业的大势所趋,目前自动化合成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合成路线的设计和实验室操作仍需要化学家大量的手动设置和努力来适应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因此,流动化学设备如何加速小分子化合物的自动合成,研发智能化流动化学平台成当前的技术热点。 1、智能化工艺优化Chemistry Europ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构建了一个自优化系统,文章中的实验通过软件控制实现自动化工艺优化,能够快速开发优化空间,并在研究竞争目标时找到*反应条件和关键权衡区。在研发工艺方面,持续优化升级,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推动节能减排发展,加强企业绿色化升级改造。 图1:反应自优化系统的一般流程图案例研究反应是苯甲醛(1)和丙酮(2)在反应器温度T下生成亚苄基丙酮(4)的案例研究。研究中优化的四个连续变量是丙酮和氢氧化钠的摩尔当量,反应器温度(T)和停留时间(tres)。每次反应的苯甲醛溶液体积是固定的。t的上限被选择为70°C,以帮助避免丙酮聚合,避免堵塞流动路径。并且严格控制反应停留时间,确保反应器压力不会过高,同时保持总实验在45分钟内完成。 图2:氢氧化钠(3)催化的羟醛缩合反应该系统由定制的MATLAB用户界面、商用流动化学系统、采样和HPLC设备以及自优化算法组成,并演示了69小时内131个反应的自主不间断运行。多目标优化算法被证明能够快速开发优化空间,并在研究竞争目标时找到*反应条件和关键权衡区。Vapourtec流动化学设备 图3:自优化系统示意图,包括Vapourtec流量化学泵和反应器、四通进样器、HPLC-UV分析和算法反应优化,使用基于MATLAB的环境进行控制。BPR:背压调节器。Vapourtec对于更复杂和脚本化的应用程序,如自优化,一些系统可以通过其标准软件包,使用制造商从流行编程环境中编写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以MATLAB或Python等语言进行远程控制。作为自优化系统的一部分,Vapourtec流动化学设备和HPLC分析组件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自定义的MATLAB用户界面环境中,与控制Vapourtec流动化学设备的Flow Commander软件在该界面中进行通信,用户选择优化变量并定义其极限、反应物的物理性质、HPLC参数、反应规模、优化目标和训练实验次数。根据每种反应物溶液的流速,Flow Commander计算出反应混合物处于稳态的时间,并自动触发进样器,从流动路径中提取样品,并将其发送到HPLC系统进行分析。HPLC分析完成后,自动提取色谱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计算产率、成本、STY/e因子。将新计算出的值和之前所有的值自动输入到优化算法中,由TS-EMO优化算法返回优化循环下一个实验的反应条件。然后MATLAB将新的反应条件发送给Flow Commander,由其自主执行下一个反应。在所有实验中,苯甲醛溶液(以萘为内标)的体积均保持在用户指定的数量不变。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只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ML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然后生成下一个实验的条件。2、建立“闭环”优化平台新的R系列软件具有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的能力,并可以结合Python脚本来使用OPC服务器控制系统。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建立一个“闭环”优化平台。API允许集成外部算法或人工智能,以根据流化学系统和其他连接设备的反馈和分析进行监控、决策和新计算。将流动化学系统无缝集成到未来的AI实验室,这是一个新产品发布,处于流动化学行业技术进步的前沿。3、关于Vapourtec Vapourtec Vapourtec成立于2003年,已有近20年的生产经验。作为专业生产流动化学系统的厂家,一直致力生产实验室级别的流动化学系统的研发生产。Vapourtec设计和生产流动化学合成系统持续领先于市场,提供了新的连续化学合成能力,并且始终保持着技术兼容性,从而使得即使最早期的用户仍可利用最新技术发展提供的优势。R系列软件可在电容式触摸屏或Windows PC上运行。使用直观模块应用程序配置新硬件、泵、质量流量控制器和其他设备既简单又直接,使您可以直接在现有的流动化学系统上进行构建。4、ACHEMA展2022年8月22-26日,Vapourtec团队将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召开的德国阿赫玛展览会(ACHEMA展)。‍此次将展示我们世界*的流动化学设备,包括我们的R系列、E系列和SF-10泵。我们的首席科学官Manuel和研究科学家Victoire都将出席我们的展位,并期待与大家见面。欢迎新老朋友光临展台! 参考文献[1]Jeraal M I, Sung S, Lapkin A A. A Machine Learning‐Enabled Autonomous Flow Chemistry Platform for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Reaction Metrics[J]. Chemistry‐Methods, 2021, 1(1): 71-77.[2]Coley C W, Thomas III D A, Lummiss J A M, et al. A robotic platform for flow synthesis of organic compounds informed by AI planning[J]. Science, 2019, 365(6453): eaax1566.[3]Bai J, Cao L, Mosbach S, et al. From platform to knowledge graph: evolution of laboratory automation[J]. JACS Au, 2022, 2(2): 292-309.
  • 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纪正昆刘燕华出席并讲话  科技部召开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出席会议并讲话。  纪正昆强调,新时期国家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即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服务、科学、法制观念 改革创新,在完善结构、提高质量、提升速度、增强效益、强化管理5个方面狠下工夫 科学发展,重点抓好修订《标准化法》、制定《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推进国家技术标准资源服务平台建设4件大事。按照这一方针的要求,平台建设要本着解放思想、立足平台、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合理地推进平台标准化工作 要以创新能力为主线,加强平台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 要做好平台标准的宣传贯彻工作,加强标准实施的调查研究 要以技术委员会的成立为契机,培养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刘燕华指出,标准化作为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基础保障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成立,对国家科技创新和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具有重要意义。国际国内经验表明,70%~80%的科技成果不能取得实效,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标准化的支撑。没有标准化的管理和整合,科技成果将是一盘散沙,增加的科技投入也是无效投入。  据介绍,2002年以来,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网络体系,盘活了近百亿元科技存量资源,改变了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的局面,提高了科技投入效率,并初步建成了规章制度、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三大保障体系,在支撑国家重大科技创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标准在平台建设与运行中,为限制重复建设、盘活存量资源、考核运行服务、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各领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悉,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承担单位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第一届委员会由45名委员组成,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任主任委员。
  • 华爱色谱当选:全国气体标准化试验研究与验证-色谱平台
    根据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四届工作规划纲要和气体标准化工作需要,为了强化气体标准制修订的科学性、实用性,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提高标准质量水平,经&ldquo 2011年全国气体标准化工作组会议&rdquo (以下简称&ldquo 工作组会议&rdquo )审议决定: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会、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分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气体标样工作组正式成立第四届&ldquo 全国气体标准化试验研究与验证&mdash 色谱平台&rdquo (以下简称&ldquo 色谱平台&rdquo )。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