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锥度量规

仪器信息网锥度量规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锥度量规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锥度量规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锥度量规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锥度量规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锥度量规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锥度量规相关的解决方案。

锥度量规相关的论坛

  • 刀柄锥度气动量仪检测

    刀柄锥度气动量仪检测

    [font=宋体][font=宋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降低制造成本的压力,高速切削加工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点。高速切削加工不同于传统加工的加工方式。与之相比,高速切削加工主轴转速高,切削进给速度高,切削量小,但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切除量却増加了[/font][font=Calibri]3-6[/font][font=宋体]倍。高速刀柄以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表面质量为基本特征,在汽车工业、航空航天、模具制造、电子行业和仪器仪表等行业中获得了愈来愈广泛的应用,是当代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font][/font][img=,500,38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72135440153_6572_5248730_3.jpg!w500x386.jpg[/img][img=,690,46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72135527262_5788_5248730_3.jpg!w690x460.jpg[/img][font=宋体]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能有效的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加工成本,但在实际加工中,有时其加工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原因很多,但未能正确选用与高速运转的主轴相配合的刀柄是关键因素之一。机床主轴的高速运转如果没有合适的刀柄相配合,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性能,还可能会损坏机床主轴的精密轴承,降低机床的寿命。若想保证在高速切削加工中获得满意的加工精度,就得选择相应的刀柄,这一点往往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可是实际上作为连接机床主轴和切削刀具发挥重要作用的刀柄,对所制造的零件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或变成废次品,对使用的切削刀具是否会快速磨损及是否能长时间使用、对使用的切削刀具是否可达到所期待的高效率、能否延长机床及刀具的有效加工时间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font][font=宋体]影响上述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刀柄的精度、动平衡、刚性及夹持力。因此,在确定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时,应能在种类繁多的刀柄系统中,正确选择适合高精度的高速切削加工用的刀柄。因此刀柄的锥度成为影响刀柄使用的重要因素,为满足国内刀柄锥度检测的方便,河南乐成检测专门研制了针对刀柄锥度检测气动量仪使用方案,在产线上使用该气动量仪后,我们不必把生产出来的刀柄拿到检测实验室进行锥度检测,可以在产线上直接检测,方便快捷,可以实现快速批量全检,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比影像仪的测量精度更加高,同时也比三坐标效率高了很多,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评价。[/font][img=,690,69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1/05/202105172136195496_9756_5248730_3.jpg!w690x690.jpg[/img][font=Calibri] [/font]

  • 【资料】度量衡的历史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物体计量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  度——计量长短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 夏商周的度量衡——商品交换以及官营商品经济下的度量衡

    夏商周时期,土地的划分,赋税制度的形成以及手工业的发展,都要求度量衡与之相适应。但是在奴隶社会兴盛时期,国家政权集中控制在最高统治者商王或周天子手中。如夏商时,虽然已有赋税制度,而征收赋税的度量衡器却均存于王府。西周分封土地权也仅由周天子一人掌握。手工业尽管发达,却囿于“工商食官”,手工业奴隶只在一定范围内工作。一方面度量衡虽已成为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方面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又决定了度量衡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力。这期间的度量衡在民间还没有可能广泛使用。原始的商业形态与度量衡  交换活动大约出现在原始社会中期,距今已有四五千年了。早期的交换大多发生在氏族与氏族之间,仅以偶然剩余的生活用品相互赠送或交换,即以粟易石斧,以皮毛易猎兽等,还谈不上等价交换,更不需要度量衡器具。  当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为主的一夫一制取代后,私有财产范围扩大了,各个家庭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畜群、器皿和多余的黍粟。过去偶然的、不定期的交换形式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时,交换活动逐渐从偶然性发展为经常性,出现了“日中为市”这类有固定时间、地点的交换场地。交换双方仍以生活必需品为主,即“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交易的数量不多,活动区域不大,交换的愿望也很容易实现。到了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的量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又由于交换逐渐趋于经常化,交换时各种产品的比值也就自然地和它们所包含的劳动量更加接近起来。这时期对量的测量也就逐渐运用到交换中去了。如果交换双方对“量”发生争执时,也可以临时找一件陶盆来量一量粮食的多少,用一根木棍或篾竹来测一测牲口的高矮和围径。这种测量可以随意选择一个测量单位来完成,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我们推测,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交换活动中,还不会出现专用的度量衡器具,同时这种民间的交换活动对度量衡的发展也不会起什么推动作用。  殷商时代,虽然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自由民,仍处于自然经济交换的状态中,但由于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水平都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奴隶主的欲望已不易满足,于是昆仑的玉石、东海的鲸骨、江南的金锡、南海的龟贝,都有人为他们交易运来。商人经商的足迹已能达千里之外。商代手工业和商业几乎全部都由奴隶主以及他们控制的国家机器来管理。无论是手工业作坊生产的产品,或是远处交换来的珍奇、海贝,都归商王个人享用或作为赏赐品,只有一小部分投入市场。在殷墟出土了为数不多的海贝、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赐贝的记录可证。这期间的海贝只是用作装饰品,似乎还没有担负起货币的职能。由于商代的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各国、各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能起着微小的作用。民间的近地交换大部分仍是生活必需品,仍是以物易物为主。因而在商业已很发达的商代,度量衡在商业中的作用也并未扩大。

  • 浅议民国度量衡法与创立度量衡检定人员 养成所之重大意义

    浅议民国度量衡法与创立度量衡检定人员  养成所之重大意义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14pt][b]浅议民国度量衡法与创立度量衡检定人员[/b][/size][/font][/align][align=center][size=14pt][b]养成所之重大意义[/b][/size][/align][align=center][size=14pt]张振和[/size][/align][size=14.0pt] 20[/size][font=宋体][size=14.0pt]世纪初叶的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发。国力日衰,民不聊生。关乎国计民生的度量衡制度混乱不堪,尤其是海关度量衡严重损害国家主权。整个度量衡体制之乱状,到了民间与政府都无法容忍的程度。[/size][/font][font=宋体][size=14.0pt] 年轻的民国政府在内忧外患面前,决心建立起新型的国家体制,重点解决民众的生存权和衣食住行等基本民生问题。当时,民间呼声最高的是要求“公平”。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是要调整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划一度量衡就成了首先要做的大事。[/size][/font][font=宋体][size=14.0pt] 纵观秦汉至明清各朝,无不对度量衡制度进行重修改进。每当一个新王朝当政后,除“制礼作乐”之外,首先要做的就是“谋权量”,“审法度”。以“建国经,立民极”的工作。然而,由于受传统封建礼教的制约,要想变革一件事情,相当难,难到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程度。因为在封建社会,谁都不敢触及祖先的定律,更谈不上否定了。清代末期之前的各朝,都未能从科学的角度解决好这一问题。到了清代末期,由于不断受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的影响,光绪帝在度量衡划一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但在动荡的国情之下,终未得以实施。进入民国,度量衡混乱问题愈演愈烈。民国政府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深刻地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大胆引进世界多数国家普遍实行的“米制”。[/size][/font][font=宋体][size=14.0pt]先后于民国三年三月颁布了《权度条例》、民国四年一月六日颁布了《权度法》、民国十七年七月十八日颁布了《权度标准方案》、民国十八年二月十六日颁布了《度量衡法》。其中以《度量衡法》最具科学性和实用性,此法的颁布与有效实施,开创了我国度量衡历史的新纪元。[/size][/font][size=14.0pt]一、 [/size][font=宋体][size=14.0pt]组织保证[/size][/font][font=宋体][size=14.0pt] 依照度量衡法,成立全国度量衡局,统管全国的度政;成立度量衡检定所,为落实度量衡法进而也为划一度量衡提供了组织保证。[/size][/font][size=14.0pt]二、 [/size][font=宋体][size=14.0pt]人才培养[/size][/font][font=宋体][size=14.0pt] 度量衡局与度量衡检定所成立之时,全国度量衡专业人才屈指可数。要划一度量衡,专业人才不可或缺。因而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便迎刃而生。国家创立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统一组织培训一、二等检定员,这些人毕业之后立即被派到各地度量衡检定所等主管单位[font=宋体]成为专业骨干。[/font][/size][/font][img=,567,34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290409532991_3003_1626275_3.png!w567x340.jpg[/img][img=,690,546]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290410262657_8102_1626275_3.png!w690x546.jpg[/img][img=,600,709]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290410481873_2288_1626275_3.png!w600x709.jpg[/img][font=宋体][size=14.0pt] 再由他们培训各省市县需要的三等检定员,有效解决了专业人员奇缺的困难,为按计划推进划一度量衡,提供了人才保证。据统计:民国政府实业部于十九年三月开办第一期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到民国二四年共办了七期,培训一、二等检定员四百余人。这些人中后来有多人走上了各省市县度量衡检定所所长等重要岗位。全国各地通过他们培训的三等检定员达数千人,为全国的划一度量衡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他们的大力宣传。鼓动和锲而不舍的勤奋努力,才使得民国划一度量衡工作在战火纷飞中不惧艰难险阻,向前推进。划一度量衡不但为国民济发展和军工事业做出显著成绩,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size][/font][img=,690,450]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290411470262_6016_1626275_3.png!w690x450.jpg[/img][img=,661,742]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0/06/202006290411553659_2804_1626275_3.png!w661x742.jpg[/img][font=宋体][size=14.0pt] 总之,民国度量衡法的颁布与实施,破除了几千年固有不变的定律,开创了我们度量衡历史的崭新局面,其伟大功绩定将载入光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而度量衡检定人员养成所的创立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必将载入史册。[/size][/font]

  • 【转帖】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 【资料】秦汉时期的度量衡

    [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b]一、度量衡制度总述[/b][/size][/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size=3][/size][/font][/align][font=宋体][size=3]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修水利,筑长城,辟驰道,建宫殿,发展农业,扩大商业,支付黄金,铸造钱币,征收赋税,发放俸禄,各方面的需要使度量衡的作用越来越大。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海内既定,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旨在加强统一的措施,以商鞅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发了大批度量衡的标准器。器上刻有始皇四十字的诏书,以后又加刻秦二世的诏书,并实行了定期检查、违者受罚的办法。各器的单位量值一般都很接近,说明其制造和校量技术有了进步。[/size][/font][font=宋体][size=3]西汉度量衡沿袭秦时旧贯。当时由廷尉掌度、大司农掌量、鸿胪掌衡。官府和民间制作的众多铜器、漆器上有重量、容量和尺寸的铭记,甚至一些普通的陶器上也有记容之辞,其量值和秦时基本一致。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形制,以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后被收入《汉书律历志》。这是我国第一篇完整的度量衡专著。[/size][/font][font=宋体][size=3]由于铜“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曝露改其形”(《汉书律历志》),故度量衡标准器自古以来大都用铜制造。检定度量衡器从来十分强调时令,都选择在春分秋分节进行,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校正度量衡器具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size][/font][font=宋体][size=3]西汉时私人经商的度量衡器由官吏发给,《黄律》规定,如使用不合标准的衡器要罚服徭役。[/size][/font][font=宋体][size=3]王莽建立新朝,颁发了一批制作精致的度量衡标准器。他虽大骂暴秦,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改变秦制,尺度量器的单位量值仍同于秦时,其有所改作的只是一斤的重量小于秦制。所制的铜嘉量,设计时采用的圆周率为3.1547,比“径一而周三”的旧说又进了一步。见于著录的新莽铜卡尺,其用途和现代卡尺基本相同,这是一项创造[/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东汉仍由官府颁发标准器,定期进行检查。尺度量器用莽制,实际上略有增大之势;衡制恢复秦和西汉之制而大于新莽时的单位量值。东汉初曾下令度田,简核垦田顷亩数。地方官如京兆尹第五伦“平铨衡,正斗斛”,即为深得民心之举。东汉已使用陶范铸造铁权(每次铸六枚),度量衡器的生产已相当普遍。由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精度,改用一立方寸的纯水作为重要标准。[/size][/font][font=宋体][size=3]东汉章帝时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于是天下以为正度,各郡县摹仿制造。虑俿县于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造一铜尺,长23.54厘米,人称虑俿铜尺(原藏于孔府)。东汉尺度有加大倾向(可多收实物赋物);但尺度尚不过23厘米多,并没有达到24厘米多的黍尺之长的。许多较大之尺可能即是仿造玉律度下的产物。尽管如此,度量衡基本上还是处于变动不剧的较为稳定时期,不能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的变化之大同日而语。[/size][/font]

  • 【分享】计量:沧桑巨变度量衡

    消失的计量单位 “大秤”、“小秤”、“大两”、“小两”、“关外秤”、“关内秤”……对很多当今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名词可能闻所未闻,但它们却是我国近代计量史上曾被广泛使用过的重量计量单位。 “旧中国,我国普遍使用的有英制、米制、俄制和中国的市制及旧杂制,计量单位五花八门。”原国家计量局王宣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计量单位制的混乱状态:“自从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帝国主义入侵,外国的度量衡制度随之传来。海关、银行都以各通商国的度量衡为准;矿山、工厂和公用事业由哪一国经办,就使用那一国的度量衡制度;企业使用哪国的仪器,就用那个国家的计量单位。”仅就市制中的“斤”来说,各地的量值就很不统一:有的地方是16两为一斤,有的地方是18两为一斤,有的地方则是20两为一斤。计量单位制的混乱严重阻碍了当时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方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中国成立后,改革计量单位制成为一项异常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 【分享】津城档案见证千年度量史

    津城档案见证千年度量史 人们的生活处处与计量密不可分,买东西要称、打的要打表、住房要算面积、结账要收银等等,真可谓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事事关心;衣食住行购乐游,处处牵连”。但对于计量的历史,恐怕知情的人寥寥无几。日前,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市计量监督检测研究院筹建了全国首家计量文史室,现有布展面积200平方米。经征集、收集,鉴定有计量文物史料保存价值的计量文物350余件,现对外展示计量文史资料和计量文物从元代到现代共计300余件。  在这300多件馆藏品中不乏计量史上的“稀世珍宝”,像民国时期国家颁发的度量衡地方最高标准器具40余件,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具有成套性和复现量值的功能。标准的铜升、铜斗、标准米尺、半米尺及标准市尺属当时国家的复基准,在度量衡计量检定方面具有能复现当时度量衡检定文物的价值。  尤其是两千多年来全国仅存的4件“撮量”,在天津的计量文史室中就保存着两件。其中现存的“斗槩”是全国仅存的计量器具文物。通过对“槩”的研究和实验,专家解开了《周礼》记载的“平斗桶,正权槩”的槩为何物和“以井水准其槩”古代计量的千古之谜,证明了“槩而不税”是我国古代量器检定的技术标准。这件藏品将我国开展平面度和直线度的历史提前了2700多年。另外,文史室通过研究收集的计量文物,经国家计量专家鉴别,搜集到国内少见的元朝时期的木杆秤;发现明清时期可将14两,15两读为16两的罕见的鬼戥秤。为研究我国计量发展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古代计量 4000年前开始   “提起计量,很多人会想到是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其实我国古代从黄帝‘设五量’,大禹‘声为律,身为度,稱以出’,就证明我国形成法律计量制度的计量管理已有4000多年,比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要早2000多年。”天津市计量文史室主要筹建人之一艾学璞说,很多人以往提起计量就是“只有度量衡,只检尺斗秤”,实际上这是一个延续了2000多年的误解。真正意义的原始计量的产生,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结绳记事”而知数;通过以人体为计量器具“布手为尺”,“一手为溢”、“掬手为升”,“迈步定亩”,“楔木记时”,“声为律、身为度”而定量,《通鉴》中记载:“黄帝命隶首作数,以率其羡,要其会,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证明我国古代计量形成并产生体现误差量值多少的律历度量衡就在父系氏族的黄帝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十两为一斤 天津人创举   “半斤八两”一直是民间比喻两事物相同的俗语,这一俗语源于古人将十六两定为一斤的换算制度。以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进位换算制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计算烦琐,将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进制改为十进制的呼声一直不断。 1953年,天津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为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方便人民群众及实施公平交易,促进市场繁荣方面提出将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器具改为十两一斤的计量器具。1958年2月6日,在天津市人民委员会领导和支持下,天津市计量工作者敢为人先率先在本市水产部门开展了“十两秤”的改制试点工作。在长春道、郭庄子、大直沽、黄家花园等五个水产门市部一次更换72杆十两秤。这72杆十两秤的问世,给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十六两为一斤的计量单位旧制敲响了丧钟。   到1958年9月底,全市共更换10万杆十两秤,使天津市率先在全国提出并完成了十六两改为十两一斤的计量单位进制的工作。在中华大地第一个成功结束了我国有史以来“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四四一十六为定律的十六两为一斤的历史。

  • 【分享】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计算长度容积重量的事不时发生,由长度还衍生出土地面积的计算,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度量衡亩的问题。在今天要知道长度、容积、重量、田亩的多少,只要用标准的度量衡器加以实际的度量、测定、清丈就是了,但是在历史上度量衡器的标准变迁很多,这就不能以古时的尺,石、斤、两、亩同今时来直接进行对比。如古时常说男儿七尺之躯,现在人身高五尺多已经不矮,这是古尺短,今尺长所致。又如汉代壮劳力廪食标准每月原粮三石,数字看似很大.其实所谓一石(小石)只及现在的二市斗,古今人的食量是差不多的。又如史籍常说“一夫百亩”,即一户农民两个劳力耕地百亩,平均每个劳力负担五十亩.但古时尺较短,亩也较窄,折合今尺今亩不过耕种十四、五亩,同近代北方旱地农民一家三十亩地一头牛,每人种地十五亩相仿。还有汉代药方每味药用量常有。一两以上至几两者,殊不知那时的斤重比现时为小,称药的更是当时的一种小两,更有其特殊性。总之,要进行古今对比,不了解古今度量衡的变化是不行的。这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常识所需,更是研究历史、探讨问题之所需。如果要研究经济史,研究各个时期每亩地的粮食产量以及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变化情况,就必须先把历史上度量衡亩的变迁弄个清清楚楚,否则将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了解中国度量衡历史的必要性。特别是在至今这个问题还没有弄得很清,不少地方歧义很多,争论很大的情况下,先出一些较少窒碍而较易被人接受的说法,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应该是值得一试的事。

  • 【求助】(已应助)求助几篇铸造文献

    求助几篇铸造文献1.半连续铸造结晶器  ,申请专利号CN99242728.2  2.改变结晶器振动装置结构提高钢坯的质量, 《铸造设备研究》2004年05期 3.周丽媛,侯建国 φ180结晶器铜管锥度设计 [J] 包钢科技 2003年S1期4.于奎 抛物线铜管锥度设计 [J] 连铸 2002年05期5.SY185200537.9 水平连铸机的超长铜内套式结晶器

  • 【分享】你知道最早度量的标准吗?

    最早人类使用自然物为度量的标准,如:一指、一手、横黍、纵黍、斜黍等。然而这些自然物的大小随人随物而异,祇能均出计量的约数,不足为精确标准。为了建筑、铸造等较精确的需求,而有人为的标准物产生。

  • 【分享】今古计量方法 中国度量衡通史

    一、度量衡制度总述 秦王朝统一全国后,修水利,筑长城,辟驰道,建宫殿,发展农业,扩大商业,支付黄金,铸造钱币,征收赋税,发放俸禄,各方面的需要使度量衡的作用越来越大。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海内既定,立即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旨在加强统一的措施,以商鞅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发了大批度量衡的标准器。器上刻有始皇四十字的诏书,以后又加刻秦二世的诏书,并实行了定期检查、违者受罚的办法。各器的单位量值一般都很接近,说明其制造和校量技术有了进步。 西汉度量衡沿袭秦时旧贯。当时由廷尉掌度、大司农掌量、鸿胪掌衡。官府和民间制作的众多铜器、漆器上有重量、容量和尺寸的铭记,甚至一些普通的陶器上也有记容之辞,其量值和秦时基本一致。西汉末年律历学家刘歆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形制,以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后被收入《汉书•律历志》。这是我国第一篇完整的度量衡专著。 由于铜“不为燥湿寒暑变其节,不为风雨曝露改其形”(《汉书•律历志》),故度量衡标准器自古以来大都用铜制造。检定度量衡器从来十分强调时令,都选择在春分秋分节进行,因为这时“昼夜均而寒暑平”,校正度量衡器具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西汉时私人经商的度量衡器由官吏发给,《黄律》规定,如使用不合标准的衡器要罚服徭役。(《图集》144页) 王莽建立新朝,颁发了一批制作精致的度量衡标准器。他虽大骂暴秦,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改变秦制,尺度量器的单位量值仍同于秦时,其有所改作的只是一斤的重量小于秦制。所制的铜嘉量,设计时采用的圆周率为3.1547,比“径一而周三”的旧说又进了一步。见于著录的新莽铜卡尺,其用途和现代卡尺基本相同,这是一项创造。(《图集》序言3、7页) 东汉仍由官府颁发标准器,定期进行检查。尺度量器用莽制,实际上略有增大之势;衡制恢复秦和西汉之制而大于新莽时的单位量值。东汉初曾下令度田,简核垦田顷亩数。地方官如京兆尹第五伦“平铨衡,正斗斛”,即为深得民心之举。东汉已使用陶范铸造铁权(每次铸六枚),度量衡器的生产已相当普遍。由于发现金属纯度不高,影响精度,改用一立方寸的纯水作为重要标准。 东汉章帝时奚景于冷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于是天下以为正度,各郡县摹仿制造。虑俿县于章帝建初六年(公元81年)造一铜尺,长23.54厘米,人称虑俿铜尺(原藏于孔府)。东汉尺度有加大倾向(可多收实物赋物);但尺度尚不过23厘米多,并没有达到24厘米多的黍尺之长的。许多较大之尺可能即是仿造玉律度下的产物。尽管如此,度量衡基本上还是处于变动不剧的较为稳定时期,不能和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的变化之大同日而语。

  • 【分享】中国度量衡的历史综述--2

    我国度量衡发展简史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统一计量单位制度的工作。为了推行米制及其现代形式——国际单位制(SI),废除旧杂制、改革和逐步废除市制、限制使用和最终淘汰英制,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计量法》颁布十年来的大量工作,可以认为,中国在普及国际单位制知识、推行以SI为基础的法定计量单位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国际计量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历史悠久的中国计量制度中国的计量制度源远流长。古代计量称为度量衡,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个朝代的计量制度,都有很大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先秦时期《大戴礼记·五帝德》篇说,“黄帝设五量”:衡、量、度、亩、数。《虞书·舜典》说,“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秦国商鞅变法,改革亩积制,并行“平斗桶、权衡、丈尺”之法。目前保存的史实物证有:商骨尺、商鞅铜方升.秦汉至魏晋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立即颁布诏书,以最高法令形式统一度量衡制度,“一法度、衡、石、丈、尺,皆令如秦制”,还监制许多标准器。这是中国计量史上的大事。汉承秦制,刘邦令张仓“定度量衡程式”:度制——分、寸、尺、丈、引,十进制,即1引=10丈=100尺=1000寸=10000分;量制——龠、合、升、斗、斛,除龠、合外,其他皆为十进制,即:1斛=10斗=100升=1000合=2000龠;衡制——铢、两、斤、钧、石,非十进制,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西汉末年,王莽也颁布过统一度量衡诏书,并制作一批度量衡标准器。尤其是新莽铜嘉量,集龠、合、升、斗、斛五个容量于一器,誉为旷世瑰宝。现藏台湾省博物馆.律历学家刘歆所著《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权衡”三篇,总结了先秦以来度量衡的发展,把单位量值、进位关系、标准器的制作及管理制度等详细记录下来,收入到《汉书·律历志》中,这是中国第一本完整的度量衡专著。中国度量衡制度经过秦汉两代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兼有了理论、法制和科学的特征,是古代度量衡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

  • 【讨论】直读光谱电极的在应用

    电极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因为端部锥度问题而不能再使用,我们可以把电极调个头再用一段时间(ARL型的可以这样,其他型号就不知道了。)。电极的这个锥度是否可以自己打磨?如果可以打磨的话,在打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那个锥度具体是多大的?首先我认为是可以打磨的,但后面的问题我就不清楚了。希望大家把自己的使用经验说一说,如果可以再利用的话这样就可以节约一些了!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brow/em09502.gif

  • 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

    [align=center][b][size=16px]古代度量衡单位趣谈[/size][/b][/align][size=12px][color=rgba(0, 0, 0, 0.298039)][back=#f2f2f2]原创[/back][/color][/size] [size=15px][color=rgba(0, 0, 0, 0.298039)]中国计量[/color][/size] [size=15px]计量资讯速递[/size][size=15px][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 度量衡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size][/font][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度量衡除了作为长度、容量、重量的简称外,还应该包括单位、制度和一切管理条例。[/size][/font][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本文仅简单地介绍古代度量衡单位名称的由来与趣事。[/size][/font][/size][align=center][b][color=#ff0000]寸、尺、丈[/color][/b][/align][size=15px][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size][/font][/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 《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说文》)云:“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大戴礼记》、《孔子家语》中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的记载。《小尔雅》中还说:“跬,一举足也,倍跬为步”(古代一步为六尺)。这些都是以人体为度量衡单位的记载。《说文》中,尺字写作“[/size][/font][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可与“布手知尺”互为佐证,即一尺为成年人拇指与食指伸开的距离与形状。[/size][/font][size=15px] 今天的一市尺长33.3厘米,无论如何与“布手知尺”的长度不相符。而《大戴礼记》、《说文》的作者是汉代人,《孔子家语》的作者是魏晋人,西汉至晋一尺皆长23.1~24厘米之间,与“布手知尺”不合。难道这些都是后人杜撰的吗?并非如此。古人治学是十分严谨的,那么,“布手知尺”之说有没有根据呢?有幸的是,今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各藏有一支商代象牙尺,尺长约16厘米,尺上有分、寸刻度,均为十进位。对此我们作了一个验证,身高在160厘米者,拇指至食指之间距离为16厘米,一指之宽为1.6厘米。考古学家李济先生在1921年对当时中国人身高测量作了一个统计,成年人身高平均为164~165厘米。此外,由考古发掘证明的古人身高:女子为150~160厘米,男子为160~165厘米可证,“布手知尺”说是有根据的,只是商代以后,尺度增长而造成与此说不合的结果。[/size][size=15px]《说文》中“寸”字写作“[/size][size=15px]”,寸字下云:“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而“又”字写作“[/size][size=15px]”,并解释说“又,手也”。像人手伸出三指状。寸字就是在手下加了一横。“人手却动脉谓之寸口”这句话是形容中医用食指按脉状。“却”作“退”解,是说双手十指并拢,退至手腕处正是一指按脉处。丈字写作“[/size][size=15px]”,即在又字上加十,故曰:“丈,十尺也”。如果我们用自己的身高和双手去做个试验,就可以证明《说文》对字的结构和解释是十分严谨的。[/size][size=15px]《史记夏本纪》中有关禹“身为度”的记载,但没有明确的数字可供参考,故后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说禹身长九尺二寸;[/size][size=15px]有说九尺五寸;[/size][size=15px]还有说九尺有咫……朱载堉在《律学新说》中说到“诸家各异,莫之适从……以理论之,若据身为度之一言,则应长十尺为是,盖十尺为一丈,古称丈夫”。[/size][size=15px]我们主张以朱载堉之说为是,商尺长16厘米,应该正是夏尺的延续。[/size][size=15px]用人体来定长度,世界许多古老文明的国家皆有相关的记述,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尔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度量衡”。[/size][size=15px]而《孔子家语》中:“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说得更加具体,更有可操作性。[/size][size=15px]世界各个民族的先人,最初的测量活动往往都是借助于人体器官来实现的,如手、指、腕、足以及人体的自然身高等。[/size][size=15px]如肘尺(又译作腕尺),是古老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长度单位,大约出现于公元前6000年,这个单位的概念是,伸开手臂,从肘关节至中指间的距离。[/size][size=15px]在公元前2500年,古巴比伦尼亚王国的长度单位有“指”,一指相当于1.65厘米,一尺是20指,一腕尺等于30指。[/size][size=15px]而在南美洲文明较早的印加帝国,长度单位是162厘米,相当于古代秘鲁人的平均身高。[/size][size=15px]《英国度量衡史》一书中也提到,原始的计量单位是指、掌、噚。[/size][size=15px]一噚大约等于一人的身高,一呎大约等于六分之一噚,一拃为八分之一噚。[/size][size=15px]一个人的步距大约是半噚。[/size][size=15px]用人体定度量衡单位甚至延续到16世纪的西方许多国家。[/size][size=15px]十世纪时,英王埃德加曾以其拇指关节间的长度定为一吋;[/size][size=15px]查理大帝以其足长定为一呎。[/size][size=15px]根据十六世纪德国的规定,英尺的另一个定义是以某一个星期日礼拜完毕后,令最先走出教堂的16名男子,立于教堂门前,高矮不拘,随意而定,各出左足,前后相接,取得此长度的十六分之一为一法定单位。[/size][size=15px]而一码则曾以英王亨利一世鼻尖至手指间距离而定。[/size][size=15px]如果从解剖学的观点来看,人体各部位具有完美的比例,如一指为寸,十指正相当于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的这段距离。[/size][size=15px]一拃为一尺,人的身高正好相当于它的十倍。[/size][size=15px]人体的身高又与伸出两臂之长相等。[/size][size=15px]人体这一完美的比例关系,欧洲十五世纪的艺术解剖学中常用绘画表现出来。[/size][size=15px] [/size][align=center][color=#ff0000][size=15px] [/size][b]吃一豆肉、喝一豆酒[/b][/color][/align][size=15px][font=-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size][/font][/size][font=mp-quote,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size=15px] 容量单位最初也与人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用手捧物作为一个单位,即“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等,后来借鉴一些日常生活用具。如《考工记》中有“食一豆肉,喝一豆酒,中人之食也”。由于豆的容量适中,使用方便,逐渐被转化为一个专业的容量单位了。《左传》中说到齐国的量器有:豆、区、釜、钟。这些原来都是一些日常用器:“釜”是烹饪用的大锅,“钟”是古代大型的盛酒器,从出土的战国量器中,还可以看到不少仍保留着适用器的器形,如齐国的子禾子釜、左关钅和、楚国的铜量等,直至战国后期,才逐渐形成比较固定、便于使用的专用的量器器形,并且名称也从豆、区、釜、钟等这类借用名转化为升、斗、斛等专用名称了。[/size][/font][size=15px][color=#333333] 由于十进位的升、斗、斛这些单位直至战国后期才逐渐形成,而更早期的容量制度既不见实物,又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散落在各种古籍中的单位和进位关系,经后人整理、注释,也就很难取得一致看法,如《小尔雅》云:“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一升也”。但掬还有二升、四升不同说法,战国时一升合200毫升,那么两手捧米的容积最多也只能是一升,故一掬二升、四升之说皆与实际情况不合。[/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再举一例,古籍中常见有庾这个单位,有说1庾等于24升,有说1庾等于160升。戴震在《考工记图》中力主1庾等于24升说,他引《论语》中的一个故事作佐证;孔子派子华去齐国出差,家中仅有一老母无人照料。冉子不放心,就到孔子处为子华的母亲申请一些粮食作为补助。孔子说你给她送去一釜吧,冉子觉得少了,孔子说,那就再加一庾吧!据此戴震认为,原来给一釜(64升),再加一些不可能比原来多出两倍有余,因此认为一庾 应该是24升,而不可能是160升。[/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古籍中还记述了一些相当大的容量单位,如《仪礼聘礼》中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秉)二百四十斗。四秉曰筥;十筥曰稯;十稯曰秅;四百秉为一秅”。从这一段文字看,前后文有讹脱。历代考古学家皆对当时能否有如此大的容量单位表示怀疑,多认为斛以上不可能是容量单位,而是表示禾稼的计数单位。《诗经》中有“彼有遗秉(那边有遗余的禾把)”,“此有滞穗(这里有遗漏的谷穗)”,可证此秉不会是容量单位。故孔颖达说:“禾之穗,一把也,米之秉16斛也;禾之筥,四把耳,米之筥则五斗”。[/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用“把”计禾稼,还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惯中得到佐证。据报道,贵州台江县苗族农民,在收割稻谷时,以一手所握为一“把”;两手为一“非”;十“非”为一“庋”。在度量衡制度还很不完备的先秦时期,出现许多不合规范的单位并不为奇,后人又根据各自的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了古代文献中许多争议也是正常的。对其中还存在争议的单位,我们今天也不必过多去深究了。[/color][/size][align=center][color=#333333] [/color][b][color=#ff0000]斧与斤[/color][/b][/align][size=15px][color=#333333] 重量单位起源于什么时代尚不能确证,我们先从钧、石这两个单位入手作一些探讨。《说文》石字下云:“石(shi),山石也”。段玉裁注:“或借为硕大,或借为[/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字,(今约定俗成,也读作石dan)[/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百二十斤也”。[/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段玉裁将“石”加偏旁“禾”是很有道理的,目前所见战国120斤石权,往往都是作为称粮食和芻草之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汉书律历志》对“石”作了如下解释:“石,大也,……四钧为石”(一钧为30斤),与《说文》中:石“百二十斤也”正合。[/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这些都是指战国至秦汉时的制度。[/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石”作为重量单位,战国铜权刻铭上就常常会见到,与同时期的“斤”权相比较,也正好合120斤。[/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此外,战国时期的文献中也多次出现石、钧这些单位,至于更早的夏商周时期是否已有相对的单位呢?[/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目前只见《夏书》曰“关石禾钧,王府则有”。[/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据史学家们分析研究,认为这里说的石、钧应该是重量单位。[/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而我们认为,夏代未必已有这些与后代完全相对应的石、钧一类的重量单位,但是已有度量衡器并置于王府则是可信的。[/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西周青铜器上常见“金一匀”、“金十匀”一类的刻铭,证明西周已用“匀”作重量单位了,只是此一匀的实际重量是否与战国、秦时相同已不得而知了。[/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从钧和石的含义来看,先人们对这两个重量单位是早有认识的,钧还有用肩挑物之意,钧是平均,即人挑重物时,两端分量必须相等,才能保持平衡。[/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人类在生活中长时间积累的经验证明,用肩挑运重物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天平”。[/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迄今所见我国最早的砝码属于春秋时期,而其中大部分则出土于战国时期的墓葬中,故对此之前夏商周三代衡器状况知之甚少。[/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甲古文中有“[/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文,似人用肩挑物状。[/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而公元前1567~前1320年,埃及十八王朝时代墓葬的壁画中也记录了人们用肩挑鱼的图形。[/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地中海古希腊迈锡尼诸国,在公元前15~前12世纪,已用“[/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的符号来表示重量单位。[/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权衡器中的天平,很早就在世界各国被广泛使用了。[/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 “斤”这个单位也是从实用器中转化而来的。《说文》云:“斫木斧也,象形”,写作“[/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段玉裁注曰:“横者象斧头,直者象柄,其下象所斫木”。[/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斧”轻重适中,久而久之便转借为一个重量的基本单位了。[/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两”《说文》写作“[/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平分也”。[/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淮南子》云:“十二铢而当半两。[/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衡有左右,因倍之。[/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故二十四铢为一两”。[/color][/size][size=15px][color=#333333]这些都是针对杆秤尚未发明之前,称物时两端载重必须相等的天平而言。[/color][/size]

  • 【转帖】度量衡制度之变:从“黄钟”到“米突”

    19世纪中叶,来自西方的胜利者们,用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国门,并试图用他们刚刚制定的各种标准,打通中国的市场。这些标准被写进了与中国签订的各种通商条约中,如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通商章程》第四款规定:“中国一担即系一百斤者,以英制一百三十三磅零三分之一为准 中国一丈即十尺者,以英国一百四十一因制为准……”其他如法、德等国,也都依据自己国家的度量衡制度,在与清政府签订的通商条约中列明了与中国度量衡的折算方式。但是这些国家很快就发现,以上条款形同虚文,因为中国各地的度量衡实在是繁杂,通商条约中所依据的“担”,在中国每换一个地方,其所代表的重量就不一样 同样是“升”,甘肃兰州的一升几乎相当于广西贺县的两升。事实上,受到困扰不仅仅是这些外来者。在19世纪20年代,如果一个人从上海开始,沿着长江向内地旅行的话,他会有一种“这简直不像一个国家”的感受。以度量衡为例,在上海这个当时远东最大的商业都市,市面上使用的既有来自西方的各种量器,也有上海本地的“庙斛” 到了安庆,市面上通行的是“米升” 到了汉口,人们一边使用“公斛”,一边使用“樊斛”。这些形形色色的量器不但名称各异,而且大小不一。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传统社会,各地都使用自己“地方标准”来量长度,衡轻重,这不会对当地人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因为那时候一般人谋取衣食住行所需大都不超过本乡范围,而此刻,古老中国的各个地方都在被强力纳入世界市场形成的潮流中。在英国曼彻斯特生产出来的纺织产品,要不受阻碍地销售到世界各地,势必要求打造出一种通行的贸易标准,并推诸全球。1903年,《中日通商行船续约》提出要把中国度量衡划一标准:“中国因各省市肆,商民所用度量权衡参差不一,并不遵照部定程式,于中外商民贸易不无窒碍,应由各省督抚自行体察时势情形,会同商定划一程式,各省市民出入一律无异,奏明办理,先从通商口岸办起,逐渐推广内地……”在外力与内需之下,中国传统的度量衡就这样了开始了它的变革。

  • 量规为何如此之贵?

    相信量规大家都熟悉,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东西,可是价格不菲(达上千dollar),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 等物质的量规则

    等物质的量规则

    [img=,603,593]https://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22/08/202208251808559364_7168_3138643_3.jpg!w603x593.jpg[/img]在运用等物质的量规则时,一个陌生的公式,如何确定物质是氧化剂还是还原剂?根据得失电子数,比如上图中的1/9Pb3O4中的1/9是怎么来的

  • 仪器设备的计量规程

    谁知道:绝对分子量检测仪;动态水分气体吸附仪;动态热机械分析仪;自主活动仪的仪器设备的计量规程。

  • 计量基础知识

    计量 "计量"这个名词术语,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称为"度量衡",即指长度、容量和重量。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确认采用"计量"一词,取代使用了几千年的度量衡,并赋予了更广泛的内容。按照计量技术规范JJF 1001-1998 《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计量"是指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属于测量,源于测量,而又严于一般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并按法律规定,对测量起着指导、监督、保证的作用。  计量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形成的。当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的交换变成社会性活动时,客观上就需要测量单位的统一,并要求在一定准确度内对同一物体在不同地点,用不同的测量手段,达到其测量结果一致。为此,就要求以法定的形式建立统一的单位制,建立计量基准、标准,并以这种计量基准、标准检定其他计量器具,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从而形成了区别于测量的新概念--计量,也可以说,统一准确的测量就是计量。  计量涉及到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科学试验、国内外贸易及人民生活、健康、安全等各方面,是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计量在以往度量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十大专业,并形成了有关测量知识领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计量学。可以说凡是为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一切活动,均属于计量的范围。  计量有多种形式的分类。1.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三类:  科学计量:探索、先行的研究;  工程计量:工业企业的应用;  法制计量:政府强制管理。2.按按专业和被测对象量分类:可分为长度、温度、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化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十大类。3.按任务分类:可分为通用、实用、理论、技术、法制、经济、品质等七类。4.按计量的社会功能,国际上趋向把计量大致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法制计量、科学计量、工业计量,分别代表以政府为主导作用的计量社会事业、计量的基础和计量应用三个方面。计量的专业,若按其被测物体的属性来分,我国目前通常将其分成10类。1、温度计量:就是选用各种物质的热效应来测量物质的冷热程度。温度测量按其范围可分为超低温、低温、中温、高温、超高温。2、力学计量:内容包括质量、压力、真空、硬度、容量、密度、力矩、转速、流量、振动和策略加速度等项目。3、电磁计量:是根据电磁原理,运用各种电磁标准器和电磁仪器、仪表对各种电磁物理量进行测量。它包括电学计量和磁学计量两类。具体指电流、电压、电感、电容和磁场、磁通、材料的磁特性等项目的计量。4、时间频率计量:包括时间和频率的计量,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周期现象的两个不同侧面。5、光学计量:包括光度计量和色度计量、辐射度计量、激光计量、光学材料的光参数计量及光学元件的质量评价等。6、声学计量:是研究物质中声波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影响的科学,声学计量的基本参量有三个,即声压、声强和声功率。7、电离辐射计量:过去常称为放射性计量,是关于微观电离粒子的计量。所谓电离辐射是指由能产生电离的带电电离粒子、不带电电离粒子或者由两种混合组成的任何辐射。8、几何量计量:又可称为长度计量,就是对物体的几何尺寸、位置和角度的测量,它主要包括平直度、粗糙度圆度、锥度、渐开线、螺旋线等的测量。9、电子计量:又称无线电计量,是指无线电技术所用全部频率范围内超低频到微波的一切电气特征的测量。10、化学计量:又称物理化学计量,是指对各种物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基本物理常数的分析、测量。主要包括:酸碱度、气体分析、燃烧热、舔度、标准物质等。 我们企业在十大专业中涉及到温度、力学、电磁、化学、几何量等5项。我公司主要开展的计量类工作就是几何量计量。下面着重介绍一下几何量计量。 任何一个物体都是由若干个实际表面所形成的几何实体,几何量是包含复现、测量、表征物体的大小、长短、现状和位置等几何特征量,对这些特征量的计量测试统称为几何量计量。 几何量计量包括量块、线纹、角度、平直度、表面粗糙度、齿轮、工程测量、万能量具、座标测量、经纬仪类仪器、几何量类仪器等项目。每个项目单独考核合格后获得“计量检定员证”(证件中填写获得考核的项目,可一证多项目),从事计量工作必须持证上岗。量块计量量块是几何量计量领域里使用最广泛和准确度较高的实物标志量具之一。量块是由两个相互平行的测量面之间的距离来确定其工作长度的高准度量具,其长度为计量器具的长度标准,由于具有形状简单,易于制造,使用方便等特点,在制造部门的各基层单位得到广泛使用,同时又由于其测量表面的机械性能良好、表面光滑,能应用于光波干涉测量,测量准确度较高,也是计量部门的长度实物基准。因此量块可制成不同的准确度等级,满足不同计量部门或检验部门的需要。通过对计量仪器、量具和量规等示值误差的检定方式,将长度基准值传递到最终的机械产品,使机械加工中各种制成品的尺寸能够溯源到长度基准。线纹计量线纹计量在国民生产和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大地测量用的基线尺,显微类仪器上用的分划板到精密光学仪器上用的玻璃标尺,坐标设备上应用的金属标尺,计量部门量值传递用的基、标志尺等都是线纹尺。它是一种带有细分刻度的多值长度量具,以两条刻线之间的距离复现长度量值。同端面基准器具量块在进行比较测量时容易受到磨损而改变尺寸相比,线纹尺的非接触性和多值性时其最大特点。角度计量由两条直线或两个平面相交即组成角,角的大小以一定的计量单位来表示即为角度。在机械加工中经常涉及到面与面之间,刻线与刻线之间,线与平面之间的角度以及圆周分别的问题,因此角度、锥角、圆分度时机械零件或零部件之间配合的重要参数。工程测量工程测量也可以称为精密测量,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形状和位置误差是零件制造误差的组成部分,可以影响到零件的功能和装配互换性。按形位公差的国家标准,形状误差包括直线度、平直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表轮廓度6个项目。位置误差包含平形度、垂直度、倾斜度、同轴度、对称度、位置度、圆跳动和全跳动8个项目。平直度平直度是直线度和平面度测量的简称,属于形状和位置公差测量范围。直线在机械零件上是最常见的几何要素之一,直线度的被测要素包括平面上的直线、面与面的交线、回转体(圆柱、圆锥等)的素线、棱线及轴线等。表面粗糙度零件在加工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加工误差,通常包括尺寸误差、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其中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也称为表面粗糙度,指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因切削刀痕、表面撕裂挤压、振动和摩擦等因素,在被加工表面上留下的间距很小的微观起伏不平。齿轮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齿轮的

  • 《芈月传》告诉我们:原来统一度量衡与国家的强盛如此密不可分!

    《芈月传》告诉我们:原来统一度量衡与国家的强盛如此密不可分!http://www.chinajl.com.cn/Admin/eWebEditor/uploadfiles/5b16a28c-8185-4b94-907b-da5481be14b0.webp.jpg 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强权太后的芈月,主要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两大强国——楚国和秦国。《芈月传》告诉大家,统一度量衡与国家强盛的关系有多大!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