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剔除机

仪器信息网剔除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剔除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剔除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剔除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剔除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剔除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剔除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剔除机相关的资讯

  • Rollerpath系列动力滚筒剔除一体机全新上市
    梅特勒托利多设计的Rollerpath系列(动力滚筒剔除一体机)剔除设备,为食品、饮料、啤酒等行业量身定制,结构紧凑外形美观最大程度上减少设备对客户生产环境场地的要求,特别适合生产效率日益提高的食品、饮料等行业的应用。 Rollerpath剔除设备的研发来源于客户的强烈的需求。大箱装产品通常在传输和剔除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Rollerpath剔除最快可达每分钟60件,加上最大30公斤的剔除重量,为众多大称量的剔除带来了福音。同时可以根据生产线宽度以及产品大小,提供多种选择,Rollerpath剔除设备具有剔除准确,质量可靠,维护简单,产品可以与梅特勒托利多所有型号自动检重秤配合使用。 有关梅特勒-托利多产品检测部门梅特勒托利多是食品和制药行业金属检测、 X 射线检测以及自动检重、视觉检测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供应商。 有关Rollerpath(动力滚筒提出一体机)或者更多自动检重秤详细信息,请致电 4008-878-788或发送电子邮件至 ad@mt.com,与梅特勒托利多产品检测部门取得联系,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意见。 详细了解梅特勒托利多Rollerpath系列动力滚筒剔除一体机: http://cn.mt.com/cn/zh/home/supportive_content/news/CN_PI_Rollerpath_Food_2013.html 有关梅特勒托利多产品检测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www.mt.com/pi
  • 剔除有害物作饲料添加剂 三聚氰胺奶粉可变废为宝
    昨日,三达集团在厦门称,利用膜分离纯化手段,可剔除分离三聚氰胺奶粉中的有害物质,变废为宝――变成动物饲料添加剂。蓝伟光甚至建议,不妨换一种思路处理三聚氰胺奶粉问题,批准建设一座有毒奶粉无害化处理的示范工厂。  三聚氰胺奶粉销毁遭遇技术难题,厦门市一公司建议剔除有害物质作饲料添加剂  毒奶粉、毒奶糖阴魂不散,都是三聚氰胺惹的祸。10万吨毒奶粉的销毁,竟然成为一道技术难题。昨日,三达集团在厦门称,利用膜分离纯化手段,可剔除分离三聚氰胺奶粉中的有害物质,变废为宝――变成动物饲料添加剂。  三鹿奶粉事件之后,中央部委三令五申三聚氰胺奶粉必须销毁。毒奶糖事件之后,人们才发现,各大企业封存的三聚氰胺奶粉总量超过10万吨,如何销毁处理已成为极为头痛的难题:用作燃料对锅炉损伤太大,作为水泥配料又发现生产的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焚烧导致新的环境污染,批量填埋担心被别有用心的人挖出来……  销毁10万吨三聚氰胺奶粉,在厦门三达集团董事长蓝伟光看来,“不仅企业要承担很高的销毁成本,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他呼吁,利用膜分离纯化手段,10万吨所谓毒奶粉可以不毒,甚至变废为宝。  他说,三聚氰胺本身是一种低毒的化工原料。如果人们能够通过现代膜分离纯化技术,把问题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降低到安全水平而不影响奶粉中的营养及其他有效成分,目前封存的10万吨奶粉将重新成为有用的经济社会资源。  据称,厦门三达集团早在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的第一时间,就与乳品企业合作,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采用纳滤膜分离技术实现对三聚氰胺奶粉的无害化处理实验,将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浓度降低到1PMM以下。  这种膜,就是一种纳滤膜。牛奶的有效成分主要为蛋白质、乳糖、维生素等大分子物质,可以被纳滤膜有效截留,而有害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相对分子量为126.15,能被纳滤膜有效脱除。  借此解决方案,即使问题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高达2000毫克/公斤奶粉以上,在其营养及其他成分得到有效保留的前提下,也能使三聚氰胺的含量降低至1毫克/公斤奶粉以下,符合国际上最为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但考虑到人们的心理安全因素,蓝伟光建议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使用。  蓝伟光甚至建议,不妨换一种思路处理三聚氰胺奶粉问题,批准建设一座有毒奶粉无害化处理的示范工厂。
  • 自动无损检测技术可剔除“坏蛋”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 用摄像头拍摄鸡蛋透光照射的图片,再用类似麦克风的仪器获得鸡蛋被敲击后的声音,可将98%的裂纹鸡蛋检测出来。这项自动无损检测新技术,可有效保证蛋品工业化生产中的鸡蛋质量。  记者从28日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由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潘磊庆博士等领导的学术团队完成的这一成果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第11期上。  鸡蛋富含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蛋壳薄且易破碎,细菌会很快侵入和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剔除“坏蛋”是鸡蛋生产、经营和加工的重要环节。  “我们依次采用单一的数字图像技术、声学敲击响应技术以及二者信息融合技术检测鸡蛋裂纹,分别模拟人的眼睛、耳朵以及二者并用的方法来检测裂纹鸡蛋。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技术信息融合模式的新方法对裂纹鸡蛋的检出率可达98%,能够充分避免裂纹对鸡蛋安全造成的隐患,保证产品质量。”潘磊庆说。  传统方法依靠人工照蛋观察和听蛋壳发出的声音两种方法剔除裂纹鸡蛋。大批量鸡蛋生产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检测精度易受人工注意力、体力、经验和工作态度的影响。  据悉,为实现裂纹鸡蛋的自动化检测,潘磊庆等科研人员从2004年便开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863”项目支持下,开展对鸡蛋裂纹检测的无损技术研究。
  • 2018年被剔除37本SCI期刊,你躺枪了吗?
    p  许多人在评选职时大多数都遇到过,辛辛苦苦写了一篇sci论文,刚准备投稿却发现杂志被剔除SCI数据库了!小编今天给大家介绍下2018年已经被SCI剔除的37本杂志,快来看看吧。/pp strong 去年SCI收录变化/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500ba5f7-31bf-45f6-9f47-dc298af15ca6.jpg" title="1.jpg" alt="1.jpg"//pp  37本被剔除杂志包括:19本生物医学类、8本工程技术类、2本化学类、1本物理类、4本数学类和1本综合类。/pp  strong具体杂志名/strong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beb28f1b-f36f-4499-985f-179b07d9d7a8.jpg" title="2.jpg" alt="2.jpg"//pp  被SCI剔除的原因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0d579578-bd75-472b-bdc6-5b9597cfc5fb.jpg" title="3.jpg" alt="3.jpg"//pp  自引率问题,如果自引率超过40%就比较危险了。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76416d50-43c0-4a73-9203-cd801f87e8b8.jpg" title="4.jpg" alt="4.jpg"//pp  大肆接受文章,捞取高额版面费,有掠夺性期刊的嫌疑。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141d522e-1666-43cd-8452-2481cdd359de.jpg" title="5.jpg" alt="5.jpg"//pp  审稿流程有缺陷,收稿出现大量造假。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844bef08-5da3-4c0e-930f-d9ca26898eea.jpg" title="6.jpg" alt="6.jpg"//pp  杂志影响因子长期极低,论文质量不高。br//pp  被剔除的37本杂志,虽然影响因子从0到5分不等。但主要还是0到1分杂志比较多,低分低质被剔除的可能性较大。/pp  如何查询杂志是否被剔除?/pp  如果想查询目标期刊的最新状态,小编给大家介绍下如何查询。/pp  一、打开webofscience官网,数据库选择「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9b45361b-ae76-461b-be94-8d53648eea71.jpg" title="7.jpg" alt="7.jpg"//pp  二、 选择第一项「Find a specific journal by title, title words, or ISSN」后面的「Search」。/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9/uepic/ca7ace70-ccee-4949-8feb-5c442b2a9365.jpg" title="8.jpg" alt="8.jpg"//ppbr//p
  • 最后一刻,这类科学仪器从美国关税清单中剔除
    p 美国政府本月7日宣布,完成对价值160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加征25%新关税的计划,将于8月23日起生效。很遗憾,中美贸易战将再次实质性的升级。/pp 不过,比较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之前6月15日公布的是284种产品,而此次实际落地的清单包括279种产品,其中有五种产品被美方剔除了。而这被剔除的五种产品中就包括了显微镜用薄片切片机(英文名:Microtomes)。该产品属于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以及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据美媒报道,这是在对中国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的听证会上,应新泽西州一家公司的请求,将这一类产品从清单中拿下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称,若把这些商品包含在内将对经济造成严重伤害。/pp 那么,这一“豁免”措施谁将可能受益?/pp 毫无疑问,首先是那些已将至少部分切片机产品线移至中国大陆的跨国公司,例如徕卡,赛默飞等。/pp 先看徕卡。根据互联网上公开发布的信息:/pp 上海徕卡仪器有限公司作为德国徕卡显微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国投资控股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于1993年底成立,并于1994年3月正式投产。2007年德国徕卡收购上海徕卡中方股权,上海徕卡成为100%外商独资企业。作为徕卡集团在亚太地区专业制造并销售切片机等组织和病理学产品的公司,其系列化的产品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pp 至于赛默飞的相关产品的在华生产,本网在2015年还专门做过报道,详情请见:a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50612/164223.shtml" target="_self" title=""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赛默飞再度邀请病理专家和经销商代表参观上海工厂/a。/pp 从本次事件可以推测,由中国大陆出口到美国的薄片切片机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应当是极具竞争力,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替代。/pp 此外,对于当下正在大力拓展北美市场的国产品牌厂商(例如:达科为(Dakewe)),这次“豁免”也不啻为一个利好消息。/p
  • 重磅!美国将广电计量等27个中国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剔除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工业和安全局将33个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Unverified List)剔除,其中27个实体位于中国,其他缔约方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新加坡、土耳其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这些删除于本日上午公开展示,并于次日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后生效。声明截图声明表示,“通过及时完成最终用途检查来验证接受美国出口的外国当事人的合法性和可靠性,是我们出口管制系统的核心原则”,负责出口执法的助理部长Matthew S.Axelrod表示,“我们删除了33个缔约方,这表明当公司或东道国政府与BIS合作成功完成最终用途检查时,它们会获得具体利益。”声明还说,BIS之所以采取这一行动,是因为它能够确定与受出口管理的物品的最终用途或最终用户有关的诚意,即合法性和可靠性条例(EAR)——通过成功完成最终用途检查,对这些各方进行监管。2022年10月7日,BIS宣布了一项新的两步政策(此处链接至备忘录),将各方列入未经核实的名单,然后从未经核实名单移至实体名单,从而增强了我们促进最终用途检查的能力,因为东道国政府的持续不合作阻碍了最终用途检查及时安排。根据该政策,缔约方可以在要求进行最终用途检查60天后被添加到未经核实的名单中,但东道国政府的不作为阻止了检查的完成。此外,在外国政府连续60天不作为之后,BIS将启动跨部门监管程序,将这些当事人从未核实名单转移到实体名单。声明宣称,除了政策之外,各方还可以因其他原因被添加到未核实名单中,包括无法联系或找到该方,以及该方未能适当证明受《出口管理条例》约束的物品的处置情况。如果这些情况后来得到补救,该当事人可从未核实名单中除名。在BIS发布政策之前,要求在中国进行的最终用途检查遇到了长时间的计划延迟。该政策的10月发布随后直接导致了中国最终用途检查的安排。2022年12月16日,在随后安排并成功完成最终用途检查后,位于中国的26个缔约方被从未核实名单中删除。2022年2月7日,BIS将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31个缔约方列入未核实名单,并将位于俄罗斯的9个缔约方从未核实名单移至实体名单。今天的公告进一步反映了该政策在安排最终用途检查方面的成功,在成功检查后,又有27个中国缔约方被从未核实名单中删除。此外,BIS将从UVL中删除两个俄罗斯实体,因为它们于2022年6月6日被添加到实体名单中未核实清单(第744部分第6号补编)是由BIS管理和维护的几个清单之一,包括实体清单(第742部分第4号补编和军事最终用户清单(第746部分第7号补编。这些清单向美国出口商和公众通报了出于各种原因而受到关注的最终用户,这些最终用户受EAR的具体要求或禁令约束。此外,美国商务部还公布了本次清单涉及的企业名单:清单截图具体如下:北京普科测控技术有限公司(Beijing PowerMac Company)北京世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SWT Science)北京众合航迅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Zhonghehangxun Technology)重庆鑫钰航科技有限公司(Chongqing Xinyuhang Technology Co., Ltd.)丹东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Dandong Center for Food Control)湖南大科激光有限公司(DK Laser Company Ltd.)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uangdong Guanghua Sci-Tech Co.)广电计量检测(北京)有限公司(Guangzhou GRG Metrology & Test ( Beijing ) Co., Ltd.)故城县锋鑫钛合金制品有限公司(Gucheng Xian Fengxin Titanium Alloy " "Hunan University)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嘉麟精密光学(上海)有限公司(Jialin Precision Optics ( Shanghai ) Co., Ltd.)济南博多数控机床有限公司(Jinan Bodor CNC Machine Co., Ltd.)丽水正阳电力建设有限公司(Lishui Zhengyang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洛阳微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Luoyang Weimi Optics)南昌大学(Nanchang University)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njing Gova Technology Co. Ltd.)青岛科创质量检测有限公司(Qingdao Sci-Tech Innovation Quality Testing Co. Ltd.)双翔(福建)电子有限公司(Shuang Xiang ( Fujian ) Electronics)Sino Superconductor Technology苏州超微精纳光电有限公司(Suzhou Chaowei Jingna Optoelectric Co.)苏州森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Suzhou Sen-Chua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天津光谷科技有限公司(Tianjin Optical Valley Technology Co., Ltd.)TRI Microsystems无锡恒领科技有限公司(Wuxi Hengling Technology Co., Ltd.)Yunnan FS Optics Co., Ltd.云南天合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Yunnan Tianhe Optoelectronic Co., Ltd.)株洲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Zhuzhou CRRC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据了解,2022 年 10 月 7 日,BIS 对 UVL 进行了修订,同时也修订了《出口管理条例》(EAR)中实体清单增列的相关规则。被列入 UVL 的,都是 BIS 认定的在美国出口、再出口或在国内转让美国货物或技术交易的参与方,但因为种种原因,BIS 无法对这些参与方进行许可前检查和装运后核查,当其他替代性措施也无法进一步进行的时候,BIS 就会启动 UVL 程序。UVL 是一种过渡性的 " 待观察清单 " 和 " 怀疑清单 ",即美方怀疑相关实体的出口管制商品最终用途可能损害美国国家利益,但美方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因此将其纳入 UVL。有分析人士表示,这次多家中国企业被移出,其实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政府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允许企业把自身生产经营不那么重要的数据提供给了美国,这才有大面积移出的结果。
  • 美商务部宣布将27个中国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剔除
    当地时间21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最新声明称,工业和安全局(BIS)将33个实体从“未经验证清单”(Unverified List,简称UVL)剔除,其中27个实体位于中国。声明称,这一决定于21日对外公开展示,并将于次日(22日)在《联邦公报》上公布后生效。声明还说,美国商务部负责出口执法事务的助理部长马修阿克塞尔罗德称,“我们将33家实体排除在(清单)外,表明了当企业或东道国政府与工业和安全局合作,并成功完成最终用途核查后,它们会得到切实的好处。”具体名单如下:北京普科测控技术有限公司(Beijing PowerMac Company)北京世维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Beijing SWT Science)北京众合航迅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Zhonghehangxun Technology)重庆鑫钰航科技有限公司(Chongqing Xinyuhang Technology Co., Ltd.)丹东市食品检验检测中心(Dandong Center for Food Control)湖南大科激光有限公司(DK Laser Company Ltd.)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uangdong Guanghua Sci-Tech Co.)广电计量检测(北京)有限公司(Guangzhou GRG Metrology & Test (Beijing) Co., Ltd.)故城县锋鑫钛合金制品有限公司(Gucheng Xian Fengxin Titanium Alloy ” “Hunan University)湖南大学(Hunan University)嘉麟精密光学(上海)有限公司(Jialin Precision Optics (Shanghai) Co., Ltd.)济南博多数控机床有限公司(Jinan Bodor CNC Machine Co., Ltd.)丽水正阳电力建设有限公司(Lishui Zhengyang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洛阳微米光电技术有限公司(Luoyang Weimi Optics)南昌大学(Nanchang University)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anjing Gova Technology Co. Ltd.)青岛科创质量检测有限公司(Qingdao Sci-Tech Innovation Quality Testing Co. Ltd.)双翔(福建)电子有限公司(Shuang Xiang (Fujian) Electronics)Sino Superconductor Technology苏州超微精纳光电有限公司(Suzhou Chaowei Jingna Optoelectric Co.)苏州森川机械科技有限公司(Suzhou Sen-Chuan Machinery Technology Co., Ltd.)天津光谷科技有限公司(Tianjin Optical Valley Technology Co., Ltd.)TRI Microsystems无锡恒领科技有限公司(Wuxi Hengling Technology Co., Ltd.)Yunnan FS Optics Co., Ltd.云南天合立光电技术有限公司(Yunnan Tianhe Optoelectronic Co., Ltd.)株洲中车特种装备科技有限公司(Zhuzhou CRRC Special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 质检总局:食品添加剂剔除33种产品
    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公告,从即日起,禁止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等33种产品作为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和使用,其中包括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等食品防腐剂、二氧化氯等食品用消毒剂。已批准的生产许可证书,由监管部门撤回并注销,并于今年12月20日前完成。与此同时,所有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禁止生产上述33种产品,已生产的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厂销售。食品生产企业也一律不得使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食品添加剂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等33种产品监管工作的公告》(2011年第156号公告)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有关问题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11]919号,见附件),现就监管工作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不再受理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钠盐、噻苯咪唑、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过氧化氢、过氧乙酸、氯化磷酸三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1-丙醇、4-氯苯氧乙酸钠、6-苄基腺嘌呤、单乙醇胺、二氯异腈氰尿酸钠、凡士林、硅酸钙铝、琥珀酸酐、己二酸、己二酸酐、甲醛、焦磷酸四钾、尿素、三乙醇胺、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胺(新洁尔灭)、铁粉、五碳双缩醛、亚硫酸铵、氧化铁、银、油酸、脂肪醇酰胺、脂肪醚硫酸钠等33种产品的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申请。  二、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禁止生产上述33种产品,企业已生产的上述33种产品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厂销售,食品生产企业禁止使用。  三、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应当撤回并注销已批准的上述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书。国家质检总局发证的企业由总局注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发证的企业由省局注销。2011年12月20日前应完成证书注销工作。  四、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加强相关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行为。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和国家质检总局。  特此公告。  附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有关问题的复函》(卫办监督函[2011]919号)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四日
  • 落后药品标准将被“踢出”药典
    p  近日,国家药典委员会在京召开媒体通气会,介绍即将开始编制的2020年版《中国药典》的重点内容和方向。国家药典委员会秘书长张伟表示,2020年版药典收载品种将适度增长,重点转向原料药、中药材、药用辅料,以及批准上市的新药和新产品。同时,建立国家药品标准淘汰机制,对已经取消文号、长期不生产、质量不可控、剂型不合理、稳定性不高的药品标准“做减法”,淘汰一些落后产品和落后标准。/pp  张伟表示,现行《中国药典》能够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2020年版药典提出了品种收载适度增长,考虑医保目录的调整,由注重药品收载数量向注重药品内在质量的提升转变。/pp  第十一届药典委员会针对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中药农药残留、重金属问题,新设立了中药风险评估专业委员会。张伟介绍,2020年版药典将全面制定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的限量标准 重点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研究与制定,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制定中药安全用药检验标准及指导原则 强化中药标准的专属性和整体性,不断创新和完善中药分析检验方法 重点开展基于中医临床疗效的生物评价和测定方法研究,探索建立化学指标和生物活性相融合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pp/p
  • 恒美新品|植物根系图像分析仪自动杂质剔除
    植物根系图像分析仪是一种专门用于分析植物根系图像的仪器。它通过高清晰度相机和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现对植物根系图像的自动识别、测量和分析。 产品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4275/C510092.htm 植物根系图像分析仪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自动识别和测量根系参数:仪器可以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自动识别和测量根系的长度、直径、分支等参数,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和准确性。 2.分析根系生长状况:仪器可以根据测量的根系参数,分析根系的生长状况,如生长速度、生长趋势等,为植物生长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3.研究根系与土壤环境相互作用:仪器可以用于研究根系与土壤环境的相互作用,如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土壤质地对根系生长的影响等。 4.评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仪器可以通过分析根系的结构和生长状况,评估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为植物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 总之,植物根系图像分析仪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对于研究植物生长和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为科研和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 深圳先进院提出梯度光场编码的双光子快速三维成像技术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炜团队提出一种基于激发光梯度编码的快速三维成像技术,可使双光子体成像速度比传统技术提升5至10倍。  双光子显微镜具有亚微米级的成像分辨率和毫米级的成像深度,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结构和功能成像以及其他活体成像研究中。传统的双光子三维成像是将双光子激发的焦点在样品中进行逐层的二维扫描来实现的,这种三维成像方法不仅速度受限且增加了样品暴露在高能激光中的时间,对生物组织造成光损伤和光漂白,不利于活体组织的长时间成像。  该研究提出的新型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只需要进行两次二维扫描即可获得样品的三维信息,极大降低了激光对样品的损害。  在生活中,可利用编码来确定位置。与此类似,梯度光场技术设计了一对轴向拉长并且强度梯度变化的焦点,利用这对焦点的强度变化来编码并解析出物体的位置:横向扫描第一个梯度焦点得到的图像中,位置较浅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强,位置较深处的样品荧光强度弱,第二个焦点对应的图像则正好相反。两幅图像的和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三维荧光强度,图像的比值则反映了荧光的深度信息。该方法可一次分辨深度12微米内三维信息,荧光点轴向定位精度为0.63微米。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镜非常适合活体细胞的三维成像,在观测巨噬细胞吞噬荧光小球的实验中,能够快速捕捉荧光小球在巨噬细胞内外的三维运动轨迹,并精确定量出巨噬细胞运载小球的速度。  相关成果以Axial gradient excitation accelerates volumetric imaging of two-photon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Photonics Research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重大研究计划以及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论文链接 (a):梯度光场双光子显微成像原理、(b):巨噬细胞吞噬小球过程、(c):小球的运动轨迹、(d):小球运动轨迹的量化与评估
  • 苏州医工所提出不完全抗体分级检测新方法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失血、贫血和凝血障碍的主要手段,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然而,输血不相容会导致多种输血不良反应,增加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病、药物免疫性溶血病)和肾功能衰竭的风险,严重者导致死亡。不完全抗体是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主要因素,为有效避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前应借助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对患者进行不完全抗体反应强度的检测。不完全抗体检测反应强度分为五级,强度越大,输血不相容的程度越高,若输入血液与患者自身血液不相容的程度越高,输血不良反应越严重。  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试验,但存在易出现假阳性结果、试剂原材料价格高等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血液免疫学中心团队提出水性胶抗人球蛋白试验方法(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DOI:10.1016/j.transci.2015.06.003),并开展不完全抗体检测智能化设备研发。然而,该试验设备的反应装置遮挡试验人员视线,使其无法直接观测结果,且打开反应装置直接进行观测又易造成血样污染。同时人工判读主观性强、准确率低(平均准确率为88.5%)、效率低。因此,提升不完全抗体检测反应强度的分级效率,客观精准地进行智能化检测分级,实现临床检测判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将有助于建立检测不完全抗体反应强度量化分级体系,推动不完全抗体检测智能化判读设备的研发。  苏州医工所高欣团队协助血液免疫学研究中心团队为自行研制的不完全抗体智能化判读设备,提出了一种不完全抗体反应强度分级检测新方法(CBAM-CNN Ensemble Model)。研究借助集成深度学习方法,基于多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架构,利用端到端的并行混合处理模式构建了不完全抗体反应强度自动分级模型,同时运用毫秒级决策融合计算方法,自动输出反应强度级别。实验结果表明,集成深度卷积网络具有优秀的检测能力,准确率高达99.8%,与三名实验人员组成的专家团队(从业时间介于2-5年)的结果比对,所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准确率提升11.3%),检测判读速度提高了约60倍(0.094秒/张 vs. 5.528秒/张)。相关成果发表在Medical & Biological Engineering & Computing上。  上述方法在训练卷积神经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预先对小样本集进行数据增强操作。而增强样本无法完全实现图像的语义不变性,导致临床应用受限。为此,进一步,研究提出一种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相结合的分类方法(CNN-ML Ensemble Model)。研究利用套索回归算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过滤冗余非线性特征,在高维空间中对小样本数据进行高效分析,克服样本量不足的问题,实现精确拟合不完全抗体的数据分布。实验结果表明,使用原始集训练的卷积神经-机器学习集成模型分级准确率达到99.2%,接近增强训练的集成深度卷积网络模型精度。同时,在人机交互实验中,实验人员在该模型辅助下准确率提升了17.9%,增加了智能模型辅助诊断的可信度。相关成果发表在Technology and Health Care上。  上述工作探索并验证了人工智能方法在不完全抗体检测上的潜在价值,可精准高效地实现不完全抗体反应强度分级检测。该方法将提升溶血性疾病筛查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具有临床应用潜力,有助于我国血液安全保障事业的发展。当前,科研团队正在利用相关技术,应用嵌入式软硬件结合方法,开展智能化判读设备的研发工作,以保证采集图像的真实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推进智能精准诊断设备的自动化建设。研究工作得到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我科学家提出单向量子声子激光技术方案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量子芯片中,跟超导比特耦合的声子谐振器,是连接转换光电信号和执行量子逻辑操作的关键部件。这类相干声子器件,在量子信息、纳米力学与热电材料、超灵敏传感及无损检测与地质勘探等诸多领域具广泛的应用价值。不过,这一关键部件的制造,存在着一个技术“困扰”,即信号质量和计算精度易受环境噪声的干扰甚至破坏。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授景辉,提出了一种单向量子声子激光技术,既能实现信号高保真度的定向放大,又可明显抑制反向噪声对芯片功能的干扰或损害。该技术方案不依赖材料非线性,方便拓展到集成阵列电路,填补了国际上单向声子激光研究的空白,为量子计算、单向通信、隐身探测、热流控制等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一种通用方法。相关成果12月15日,在美国物理学会刊物《物理评论· 应用》上在线发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在这项工作中,景辉提出,可利用旋转腔的相对论光学效应,实现声波的单向放大与传输。首先利用光学辐射压,巧妙设计耦合腔参数,实现声子相干放大,即声子激光。然后利用相对论萨格纳格效应,即在沿着或逆着腔旋转方向的光的频率及辐射压会存在差异,使其中一个方向产生的声子相干放大,而相反方向的声子激发则完全被禁戒。最终,实现了既可信号高保真度定向放大,又可明显抑制反向噪声对芯片功能的干扰的新型单向声子相干放大技术。/pp/p
  • 卫生部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总体目标
    在1月6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更加规范,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科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显著增强,居民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地区间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明显缩小,国民健康水平达到发展中国家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5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低至12‰和14‰,孕产妇死亡率降至22/10万。提高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个人卫生支出比例降至30%以下。  陈竺指出,“十二五”卫生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卫生工作,以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卫生事业协调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把改善公共卫生和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作为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公立医院、保障制度、药品保障供应体系建设。加快卫生人才培养、信息化和卫生法制建设。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十二五”期间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一是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继续加强农村急救体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为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职工建设周转房 全面推进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使其总体达到二级甲等水平 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推进综合改革,转变运行机制,完善绩效工资,实现服务功能和模式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治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促进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改善服务,提高效率。初步建立国家医学中心体系,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力争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一所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继承创新中医药,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科研创新体系,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发挥传统医学在保护国民健康中的作用。加快卫生法制建设,实施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健康管理、老年护理、口腔保健和康复健身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医疗、预防、保健、养老、康复服务需求。  二是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提高疾病经济风险分担能力。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缩小城乡医疗保障差距。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争取达到300元以上。门诊统筹覆盖所有地区。进一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贫困家庭覆盖率,扩大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报销比例不低于90%。完善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  三是防治重大疾病,控制健康危险因素。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本控制疟疾,争取实现消除麻疹目标,遏制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的蔓延,降低乙肝患病率,主要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显著扩大慢性病防控覆盖面,提高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治,切实减轻职业危害对人民健康的威胁。  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逐步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并确保覆盖全体居民。将干预有效的重大疾病和危险因素的控制措施纳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解决好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四是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社会管理职责,保障居民生命健康安全。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严格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监管,提高药品监测覆盖率,实行基本药物全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在二、三级医院建立健全规范用药管理制度,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测和评价,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建立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保障人民群众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安全。  同时,要健全并不断完善疾病防控、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卫生应急等公共财政投入和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完善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开展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等监管执法,大幅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覆盖面、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率、城市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和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卫生合格率。
  • 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首次提出多维等离子体光栅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与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合作,在超快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团队首次提出多维等离子体光栅诱导击穿光谱(Multidimensional-plasma-grating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MIBS)技术,并实验证实新技术比常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具有更高的探测灵敏度和克服基体效应。相关成果以题为Femtosecon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by multidimensional plasma grating发表在光谱类一区期刊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杂志(胡梦云,施沈城,闫明,武愕,曾和平,JAAS,2022)。《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杂志刊登曾和平教授团队研究成果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分析测试工具,可以用于确定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元素成分。传统的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受基体效应与等离子体屏蔽等干扰,而飞秒光丝激发(Filament-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FIBS)受限于峰值功率钳制,灵敏度难以提高。团队前期发展飞秒等离子体光栅诱导光谱(Plasma-grating-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GIBS)技术,基于两束飞秒光丝非共线耦合形成等离子体光栅,突破峰值功率钳制效应,光功率及电子密度提高近2个量级,等离子光栅中多光子电离与电子碰撞激发协同,提高探测灵敏度(胡梦云,彭俊松,牛盛,曾和平,Advanced Photonics, 2020, 2(6), 065001);GIBS等离子体干涉激化可克服基体效应,首次实现成分探测自定标。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样品的激发效果,延长激发产生的等离子体寿命,增强光谱信号,团队提出基于等离子体光栅的多脉冲耦合激发诱导击穿光谱MIBS新技术。团队利用三束非共线、非共面的飞秒脉冲进行相互作用对样品进行激发,成功观察到等离子体光栅的衍射效应,等离子体光栅实现从一维突破到二维。二维等离子体光栅对样品进行激发时,二维等离子体通道中具有更为精细的周期性结构和更高阶的非线性效应,提升了等离子体密度和光功率密度,多光子激发以及电子碰撞双重激发更为明显,从而进一步提高探测灵敏度,克服基体效应。MIBS实验装置,二维等离子体光栅的周期性结构使得三次谐波发生衍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发现所获得的谱线信号会随着激光能量的提升而增强,当单脉冲能量超过2 mJ时,MIBS技术将取得更明显的优势。此外,MIBS技术仅在激发源上进行了改进,并未引入复杂的样品处理步骤以及额外的装置,与大多数改进技术相比保留了LIBS技术原有的快速、简单、便捷的优点,这使得其能够满足特定场景中的原位实时检测需求。随着GIBS/MIBS技术的研究发展与应用拓展,为了适应野外恶劣环境下移动作业,实现非接触式在线实时探测,对激发光源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性能更加稳定的高能量飞秒光源进行激发。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发展高能量飞秒脉冲激光光源。基于掺Yb光纤种子脉冲产生与固体再生放大相结合的飞秒激光放大方案,通过搭建宽带可调谐的光纤脉冲种子源解决信号光和放大介质光谱窄化和增益失配的问题,实现激光高效率放大;结合啁啾脉冲放大和固体再生放大技术,抑制激光放大过程中的非线性累积,提升放大效率和功率,输出mJ级高能量飞秒脉冲激光。高集成化、高稳定性混合系统1030nm mJ级高能量飞秒激光光源满足实验室以外苛刻环境下应用,为GIBS/MIBS技术试验野外在线检测提供了技术和仪器的支撑。1030nm高能量飞秒激光器此外,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开发多个系列超快飞秒激光光源,形成多款超快飞秒激光器产品,其中包括:FemtoCK,FemtoLine和FemtoStream等。针对GIBS/MIBS技术、强场激光物理、微纳加工等应用研究,开发的1030nm mJ级高能量飞秒激光器YbFemto HP采用光纤固体混合放大技术方案,种子源采用全保偏光纤结构的振荡器FemtoCK产生稳定脉冲序列;该光源通过啁啾脉冲放大技术,结合掺镱增益介质的固体再生放大技术,输出中心波长1030nm、能量达毫焦(mJ)量级,脉冲宽度小于300fs的高能量飞秒激光脉冲。该光源重复频率调谐范围覆盖单脉冲~ 250 kHz,增加定制模块可进行倍频操作,实现515nm、343nm等飞秒脉冲激光输出,满足科研、工业等多场景应用需求。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依托自研的毫焦级高能量飞秒激光器,输出高稳定的激化光源,与GIBS/MIBS技术相结合,集成实现轻量化高灵敏检测仪器,实现技术创新,仪器创新,装备创新,进而实现土壤、液体自标定痕量分析等应用创新,深入优化仪器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使更多野外极限环境下应用成为可能,进一步应用于环境监测、深海勘探、地质勘探、工业冶金、航天探测以及生物制药等领域。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应用毫焦级高能量飞秒激光器不仅仅在LIBS上产生重要应用,同时可用于设备集成,面向如半导体芯片制备、柔性OLED显示器件切割、玻璃切割、非金属/金属材料加工、打孔以及微纳加工等重要应用。另一方面,可用于光谱检测、非线性光学、高次谐波产生、医疗成像、双光子3D打印、相控阵等科研应用。
  • 北科提出“地沟油”制备选矿药剂技术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充分利用该专业涵盖环境和矿物加工的双重特点,从污染处理角度出发,创新性地提出了利用“地沟油”进行选矿药剂制备的综合利用技术。该项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对于避免环境污染,降低选矿成本,减少食品安全威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使用该工艺,首先经过预处理方法将“地沟油”中的杂质进行去除,进而根据工艺需要,进行脂肪酸或脂肪酸钠的制备,获得的副产物甘油还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脂肪酸是铁矿、萤石矿、磷灰石矿等普遍使用的捕收剂,一般用量0.5千克/吨矿石,最终排往尾矿库,或者随精矿冶炼,几乎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 研究提出新型光电存储结构设计及实现技术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梅增霞和博士朱锐联合其他合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敏介质的全新光电存储器件结构。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并被推荐为Feature Article。光电存储器件是将光的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存储的一类新型器件。相比于传统的闪存器件,额外的控制端——光的加入赋予了光电存储器件新的调控维度,因此会带来一些新的、迷人的器件特性。当前光电存储器件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着编程电压高( 20 V)、编程光功率大( 1mW cm-2)和可移植性差等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光敏介质的全新光电存储器件结构。借鉴闪存的结构,在保留浮栅的同时,研究人员用传统的栅介质层取代了隧穿介质层,将光敏层放到了上面常规介质层的位置——通过光脉冲调控光敏介质层的绝缘特性和光敏特性即可实现数据的擦写和存储;另外,在该结构中只需提供一个小的栅压去明确光生载流子的运动方向即可,因此光生载流子的存储利用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该设计完全改变了传统闪存结构中载流子注入/离开浮栅的方式和方向,因此巧妙摆脱了器件性能对沟道层的依赖。可以看到,该创新设计可从根本原理上解决器件能耗高和移植性差等问题。光敏介质层的选择和可控制备是实现该设计的核心。研究人员基于多年的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及器件研究经验,选择了非晶氧化镓作为光敏介质层制备了最终的光电存储器件。器件的最大操作电压和光功率密度均实现了大幅度的降低(4V和160 mW cm-2),同时也实现了优异的多态存储和疲劳特性等器件性能。该研究创新的器件结构和工作机制可以移植到与光刻工艺兼容的任何晶体管上,如应用到Si基晶体管上,以实现高性能固态存储;应用到有机或二维材料基晶体管上,以实现柔性存储;还可用于同时兼顾传感和存储的多功能传感研究领域。
  • 美国议员再次提出《安全海产品法令》
    据美国食品安全新闻网消息,周三美国议员再次提出《安全海产品法令》,以打击海产品的欺诈行为,保护渔民与消费者的利益。  有研究显示,美国的餐馆、超市以及零售店,平均有33%的海产品标识错误。  众议员马耳基(Ed Markey)指出,海产品欺诈行为已遍布全美,有必要出台法令震慑犯罪分子,保护渔民和消费者的利益。  马耳基还表示,新法令汇集了渔民、消费者、团体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意见,可以让整个食品供应链公开透明、可信。  原文链接:  http://www.foodsafetynews.com/2013/03/rep-market-introduces-safe-seafood-act-to-combat-fish-fraud/  美国FDA行业指南文件见: AD Guidance.pdf
  • 科学家提出“固态溶剂法”制备混合基质膜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金万勤团队在分离膜领域取得新进展,提出“固态溶剂法”制备出超薄超高掺杂量的混合基质膜。9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上。  据介绍,膜技术具有分离能耗低等优势,但其发展普遍受限于渗透性和选择性的制约关系,将高性能无机填料掺杂在聚合物中制备混合基质膜,有望突破这一瓶颈,成为近年来国际研究前沿。然而,面临填料团聚和界面缺陷的重大挑战,混合基质膜仍未大规模应用。金万勤团队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混合基质膜研究的团队之一,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两大难题。  “我们提出将聚合物作为固态溶剂,溶解填料的前驱体并将其涂覆在多孔载体表面形成超薄膜层,而后将聚合物中的前驱体原位转化成填料。”论文第一作者、南京工业大学博士陈桂宁介绍,区别于传统的“合成填料—分散填料—填料与聚合物混合”制备混合基质膜的复杂工艺,该方法仅需在聚合物中溶解高含量前驱体,即可实现高含量填料的均匀超薄化掺杂,同时以填料为主体相的新型混合基质膜结构有利于填料之间形成贯穿孔道,为分子提供超快传输通道。  实验表明,“固态溶剂法”制备的混合基质膜厚度仅为50纳米,填料掺杂量高达80%以上,实现了膜渗透性和选择性数量级的提升。基于超薄膜层和填充的贯穿筛分孔道,该混合基质膜表现出类无机膜(纯填充相)的优异分离性能,氢气/二氧化碳分离性能高出现有聚合物膜和混合基质膜1~2个数量级。  “‘固态溶剂法’主要依靠聚合物膜的加工制备技术,因此易于放大制备成超薄的平板型和中空纤维型混合基质膜。”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刘公平说,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填料和聚合物基质,表现出良好的规模化制备前景与膜材料普适性。  “研究首次从实验上证明了超薄超高掺杂混合基质膜的可行性,也为发展基于纳米材料的超薄分离膜及功能涂层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论技术基础。”论文通讯作者金万勤介绍,该混合基质膜在碳捕集等过程极具应用潜力,有望助力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施。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资助下,团队正在开展混合基质膜的放大制备与应用技术研究。
  • 卫健委提出新要求 二级以上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仪器信息网讯 抗生素滥用问题一直是行业热点话题之一。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为加强合理用药和遏制细菌耐药,持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6065e773-91c1-4251-a7a5-4a92401d061b.jpg" title="640.png" alt="640.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通知》强调了医疗机构要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主体责任,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各地要落实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有关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按照规定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并在2020年底前设立以收治细菌真菌感染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区或医疗组。要将收治主要细菌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能力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重要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医疗机构要结合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订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时,除按规定保证品种规格数以外,遴选同类药物时应当选用安全、有效、经济和循证证据充分的品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医疗机构、提高药学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加强重点环节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抗菌药物的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指导临床精准用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持续加大对感染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表示,各地要将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统筹部署推进,持续加大对感染防控工作的投入力度。医疗机构应当强化感控部门能力建设,突出业务管理兼专业技术服务的功能定位,感控人员应当掌握感染性疾病相关知识。要落实感控全员培训要求,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等相关知识纳入培训内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明确,医疗机构感控部门要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以及感染性疾病多学科会诊等工作。推进落实标准预防各项要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等相关规范标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加/strongstrong强检验支撑,促进抗菌药物精准使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提出,各地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一步加强临床检验实验室建设。三级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以及县域内1家综合实力强的县级医院,要具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其他二级以上医院逐步达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条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此外,《通知》要求,要加大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做好标本检测相关工作、提高微生物检验水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依托信息化建设,助力抗菌药物科学管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已经建立信息系统的医疗机构要将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要求嵌入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处方权限授予、处方开具、处方审核、预防用药、标本送检等重点环节的智能管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要求加强医疗机构实验室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细菌真菌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并提升耐药监测数据质量。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加入省级或国家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细菌耐药监测网和真菌病监测网,按规定报送相关数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强化处方权的培训考核,全面推进抗菌药物管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二级以上医院要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未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不得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医院不得单纯依据医师职称授予相应处方权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通知》提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加强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通过多项措施,不断提高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ppbr//p
  • 质检总局:中国将提出质量强国战略
    12月18日上午消息,第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在广东清远开幕,国家质检总局总工程师张纲表示,国务院准备制定新一轮的《质量发展标准和质量发展纲要》,提出“质量强国”战略,同时我国统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质量指标数据并定期发布。  张纲表示,今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0万亿,位列世界第二位。但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国企业至今榜上无名;英国品牌价值咨询机构发布2010年全球最有价值的500个名牌,中国只有19个。“如此大的经济总量,如此少的知名品牌,在一多一少的反差中足以说明经济结构转变、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张纲表示。  张纲透露,国务院准备制定新一轮的《质量发展标准和质量发展纲要》,以加快制定转型时期新一轮国家和地方质量发展纲领。“经国务院同意《纲要》已经列入“十二五”规划,并且由质检总局等九个部门共同起草,在重大工程等上将提出新的政策措施。”他还透露,新的《纲要》和正在实施的《质量振兴纲要》相比,最大的突破是提出“质量强国”的战略。  同时,中国正在研究建立国家质量评价体系,国家质检总局与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质量指标体系研究,未来将把质量指标纳入国家法定的统计制度。“不仅有具体的CPI、PPI,还要有质量指标数据,两个局现在成立了领导小组,将推进国家质量统计指标的进程。”张纲表示。
  • “双碳”科普怎么做?他们提出这些建议
    自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双碳”迅速成为广为人知的新词、热词。如何促进大众对“双碳”的认知和践行、推动“双碳”科普?9月5日,由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指导,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中国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日报社、中国气象学会和苏州大学联合承办的“双碳”大众科学表达与传播策略高端沙龙围绕“双碳”议题,邀请科研专家、媒体记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双碳”前沿创新成果科普传播及成果与传播效果的深度融合转化,助推讲好中国“双碳”与气候变化故事,促进美丽中国全民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媒体报道如何影响大众认知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贾鹤鹏是中国气候报道开创者之一,他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及主题活动等方面,对国内“双碳”传播现状做了梳理,并介绍了苏州大学团队就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认知的调研。 苏州大学团队的这项全国性网络调研显示,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在1500份受访者代表性样本中,有近70%的受访者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仅有三分之一的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出。调研进一步分析了这一现象与经济社会等结构性背景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在气候行动意愿方面,民众“越爱国,越愿意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付出行动”;同时,中国受众对气候行动经济层面的关注度高于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关注度,联系以往内容分析和媒体分析研究,团队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中国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相关联。 对此,贾鹤鹏表示,中国媒体普遍积极报道气候变化,但内容上多以应对气候活动为主,未来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策略方面,应当从具体事例、数据出发,体现个人与国家的纽带关系,发挥爱国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在将气候变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加强与本地极端天气等气候风险事件相结合,提升个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和认知,为个人赋能,以促进个人的行动意愿。 与公众深层连接,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气候传播与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曾繁旭从促进“双碳”报道成果转化的角度,探讨了如何进行受众细分准确把握受众需求、通过报道促进公众生活习惯改变。 如何打破国家政策积极推行气候行动与公众参与度明显不足的现实困境,曾繁旭在发言中提出一种新的路径,即通过气候叙事与公众进行深层连接。 他表示,公众对气候问题的认知,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建构的,创建符合受众驱动力的故事能够更好地将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转化为行动,基于公众价值观的分类进行受众细分,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受众需求,针对不同的公众群体提出不同的传播建议。 科普创作传播心得心经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快速提高,同时还存在对科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落实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尚不完善、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 在沙龙中,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老汪聊碳中和”主理人、《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和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张周项分别分享了科普实践、自媒体创作和图文结合创作的实际经验和心得体会。 陈迎表示,在做科普宣传时,科学性应当是第一位的,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再谈趣味性、可读性和符合传播规律。“双碳”科普宣传内容涉及面广、多学科交叉、更新速度快,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正确的科普还是错误的谣言传播速度都非常快,她表示深感“科普工作赶不上社会的需求”,并且呼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双碳”科普宣传教育体系,为不同的受众提供自身所需要的教育。 在讨论环节,沙龙嘉宾畅所欲言,对如何改进“双碳”传播策略、评估“双碳”传播成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 我科学家提出新型固态原子钟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人在固态体系中开展了首个类原子缺陷全同性检验的工作,频率检验精度达赫兹级,基于这一结果提出了新型固态原子钟方案。该成果日前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中国科大供图)精密测量是人类深化认知自然界的重要手段,如原子钟和引力波探测等领域都以精密测量为基础,而粒子的全同性是开展高精度测量的前提。但是,对于固体中的类原子缺陷,由于固态晶格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对固体中的类原子缺陷进行过高精度的全同性检验。近十年来,金刚石中的一种类原子缺陷——氮-空位色心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缺陷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基于这些优势,氮-空位色心已经在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室温大气条件下,研究组对氮-空位色心的全同性进行了赫兹级水平的检验,通过采用拉姆齐干涉法对该系统的哈密顿量进行了测量,在赫兹级水平上对不同色心进行了比较。其中,对氮核自旋的电四极矩耦合的测量最为精确,测量值的精度比以往实验提高了四个数量级。实验惊奇地发现,即使在室温大气条件下,不同的色心仍能在赫兹水平上表现为全同,而不均匀的晶格应力可使色心产生数十赫兹的差异。基于以上全同性检验的结果,研究组提出了一种具有高鲁棒性和集成性特点的固态原子钟的新方案。相较于现有商用原子钟,该固态原子钟具有高鲁棒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更适合在低温、高压、移动平台等具有挑战性的复杂环境下工作。该成果提供了一种在固态自旋中开展精密测量的方法,加深了对固态类原子缺陷的认识。未来,测量精度可在低温下进一步提升至毫赫兹水平。在应用层面上,该工作提出了一类具有高鲁棒性和集成性特点的固态原子钟,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
  • 科研人员提出一种生成“又宽又薄”光片的新方法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电工程技术中心李剑平团队在知名光学期刊Optics Letter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生成薄而宽的准无衍射激光光片的光瞳掩模优化设计方法。博士后研究员唐城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正高级工程师李剑平博士为通讯作者。 光片荧光显微术(light sheet microscopy)是活体生物成像的一场革命。通过将激发激光限制于显微物镜景深范围附近的光片薄层,既可以减少显微成像的离焦模糊,又可以减少光漂白和光毒性,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延长了生物样品的观测时间。通过逐层扫描样品或光片可形成三维图像。使用面阵数字相机的上百万个像素对焦平面中的目标断层进行并行采样,具有极高的采样速度;结合流式进样方法还可以实现高通量流式显微成像。由于其高清、无损、三维、快速等特点,光片荧光显微术是表征活体细胞、组织、胚胎和器官的理想手段。 然而,光片显微术的成像性能受限于光片的光学属性,其成像分辨率受限于光片的厚度,成像视场受限于光片的宽度。而光片的厚度和宽度因光波固有的衍射属性相互制衡。薄光片支持高分辨率,但衍射发散快、有效宽度窄,限制了成像视场;厚光片衍射发散慢,支持大视场成像,但限制了分辨率。光的衍射属性导致成像分辨率和视场构成一对天然矛盾,限制了光片显微成像中生物个体的大小及表征通量。高分辨率大视场显微成像需要薄而宽的光片,这种光片具有无衍射性质。无衍射光片必然伴有旁瓣,旁瓣对成像构成离焦背景噪音。因而基于无衍射光片的显微荧光成像须控制旁瓣的影响。用于生成“更宽更薄”光片的光瞳掩膜及其使用方法示意图 科研团队供图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数值优化方法,可以用来设计一种叫做光瞳掩膜的衍射光学器件,以生成薄而宽的光片。该衍射光学器件通过调制振幅或相位,可以调控光片的厚度、宽度和旁瓣,从而突破高斯光束传播规律的限制,在仅使用廉价的柱透镜和掩模板的基础上就实现了薄而宽的光片。 该方法巧妙提出了一个光片质量的全局评价因子,用以表征光片厚度、无衍射范围和旁瓣之间的制衡关系。理论和实验表明,优化后的掩模可将静态光片无衍射范围扩大50%,同时使其旁瓣低于20%。据此生成的新型静态光片可以在不牺牲轴向分辨率的前提下,对样品实现更大视野成像。
  • 大连化物所提出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百草枯农残快检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冯亮团队在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研发中取得进展。团队构建了新型介孔二氧化硅功能化纸基传感器,通过柱芳烃超分子识别系统,实现了农药百草枯的高效捕获和分析。该工作为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痕量食品安全危害因子快速筛查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纸基光化学传感器基于其成本低、便携、操作简单等优点,在痕量食品安全危害因子的实际检测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传统纸基光化学传感器由于缺少合适的信号放大技术,检测灵敏度相对较低,难以实现低丰度目标物检测。该工作中,团队通过原位生长二氧化硅颗粒,在纸纤维表面构建了大量介孔通道,提高了比表面积,同时限制了目标物扩散,进而提升了结合效率,有效提高了纸基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   冯亮团队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敏感膜的表界面调控及分析物分子的高效捕获研究,在纸基传感器快速检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部分取得了产业化应用:通过蛋白功能化修饰的纸基对荧光信号的生物正交富集,实现对病毒核酸阴阳性的快速区分(Anal. Chem.,2022);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固载显色底物,在纸纤维表面形成敏感薄膜,基于酶介导过氧化氢显色实现赭曲霉毒素的可视化检测(Anal. Chem.,2022;Biosens. Bioelectron.,2021);通过化学交联方式在纸纤维表面构建硅胶溶胶凝胶微孔通道,实现农药残留的微量检测(Food Chem.,2022;Sens. Actuators B: Chem.,2023)等。   相关研究成果以Novel Paraquat Detection Strategy Enabled by Carboxylatopillar[5]arene Confined in Nanochannels on a Paper-Based Sensor为题发表在《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大连化物所提出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百草枯农残快检新策略
  • 科学家提出绿色制冷新思路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团队突破“固态—固态”相变制冷材料研究的传统思维,提出“通过静水压驱动液—固相变实现制冷效应”(液态—固态)创新思想,在正构烷烃体系中获得室温庞压卡效应,为发展绿色环保的新型制冷技术开辟了新思路。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自然-通讯》。  态相变制冷材料在磁场、电场等外场驱动下迅速发生热响应,即固态相变热效应。该效应从周边环境中吸热和放热,利用吸热过程产生制冷效果。这类材料对环境影响极小,但制冷性能难以与传统气体制冷剂相匹敌,阻碍了其实际应用。  固态、液态是两种常见的物质形态,两态之间的分子、原子有序度存在巨大差异,液—固相变时伴随着巨大的熵变,远高于固态相变时发生的熵变。同时,由于液态、固态的密度差异较大,相变时体积也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得相变温度对压力敏感,因此可以通过施加压力进行驱动,从而发生巨大热响应即压卡效应。  受液态—固态相变特征的启发,研究团队首次提出利用压力驱动液—固相变实现庞压卡效应思路,在正构烷烃中发现低压力驱动的庞压卡效应。  研究还发现,不管是固态还是液态,施加压力时正构烷烃内部均可形成静水压,避免使用时传压介质的添加,因此可提高冷量密度,便于制冷设备的小型化;正构烷烃成本低廉,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工作温窗可调,相变过程可逆且不产生有害排放。因此,正构烷烃类材料在相变制冷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此次研究为研发基于压卡效应的新型绿色制冷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并奠定了材料基础,也为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新型庞压卡材料指明了方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28229-4
  • 我国首次提出的漏磁检测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2023年9月5日,我国首次提出的漏磁检测国际标准新项目提案《无损检测 漏磁检测 在用设备钢板和钢管的腐蚀》(Non-destructive testing—Magnetic flux leakage testing—Corrosion of steel plates and steel pipes of in-service equipment),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损检测技术委员会表面方法分技术委员会(ISO/TC135/SC2)投票通过获批正式立项(ISO/AWI 22500)。该国际标准提案由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副院长、全国无损检测标委会主任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无损检测技术委员会声发射检测分技术委员会(ISO/TC 135/SC9)主席沈功田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将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技术成果转化为JB/T 10765-2023《无损检测 常压金属储罐漏磁检测方法》、NB/T 47013.12-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2部分:漏磁检测》和GB/T 31212-2014《无损检测 漏磁检测 总则》等基础上,联合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和上海材料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提出国际标准草案。该国际标准提案于2023年6月发起立项投票,投票获得了意大利、巴西、阿根廷和韩国等9个国家团体的支持,并有来自加拿大、德国、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的专家积极参与该项目的研制。这是沈功田教授团队主导研制的第9项ISO标准,也是继涡流检测、热像检测、声发射检测、超声检测后,中国在无损检测国际标准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在无损检测国际标准体系中,ISO/AWI 22500是首个漏磁检测国际标准。该项目成功立项,标志着我国漏磁检测科技成果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标志着我国在漏磁检测领域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同步协同发展,体现了我国漏磁检测技术发展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发挥无损检测关键技术标准在产业协同、技术协作中的纽带和驱动作用,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无损检测在国际上的影响,意义重大。无损检测国际标准化工作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 湖北9家工程检测机构被踢出局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近日宣布,9家检测机构的钢筋检测能力不符合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因此不能从事建筑钢筋检测活动,其出具的钢筋检测报告无效。  据悉,这9家检测机构是:武汉市品强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武汉一佳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武汉铁研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武汉怡恒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建政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湖北葛科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蕲春华盛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崇阳科正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通山金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为防范类似“楼倒倒”、“楼脆脆”等事故的发生,针对建设工程检测机构鱼龙混杂的现象,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上月初对全省202家从事建筑钢筋检测的机构进行“检测”,共有19家检测机构结果“不满意”。下旬,经第二次验证,仍有9家不合格。根据有关规定,该厅决定撤回上述9家检测机构相应的资质证书。
  • 青岛能源所提出一种低能耗的二氧化碳捕集方法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其诱导因素的90%,而CO2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7%。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人类排放的CO2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愈发尖锐。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术是CO2直接减排的有效手段,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认为,CCUS技术是我国化石能源低碳利用的唯一技术选择,而CO2捕集技术是前提和关键。CO2捕集是指将CO2从工业生产、能源利用或大气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目前较为成熟的碳捕集方法主要有热钾碱法和多醇胺法,其工艺过程类似,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CO2捕集工艺流程图   活化热钾碱法和多醇胺法具有吸收速度快、净化度高、再生气纯度高等优点,但因存在大量溶剂蒸发(热钾碱法水蒸气与CO2摩尔比为1.8~2.2;多醇胺法约0.5)、捕集能耗高(占CCUS总成本的60%~85%,再生温度比吸收温度高,现有技术的两阶段存在大量溶液的反复升降温,导致再生能耗普遍≥2.4 GJ/(t CO2),捕集总能耗≥3.1 GJ/(t CO2))、吸收剂浓度低(碳酸钾浓度≤30%,否则易结晶堵塞管道)或吸收剂易蒸发降解等缺点,尤其是再生能耗和操作成本偏高,阻碍了其大规模工业推广应用,开发吸收效率高、捕集成本低的工艺和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近日,青岛能源所黄青山研究员带领的多相反应工程研究组在传统热钾碱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相变吸收剂(碳酸钾/碳酸氢钾)、粒度可自由调控的反应分离一体化反应结晶器、微气泡技术及蒸汽热泵技术(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 MVR)的低能耗CO2捕集方法,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碳酸钾/碳酸氢钾相变捕集低浓度CO2的工艺流程图   本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吸收速率高:采用高浓度的碳酸钾溶液(≥60 wt%)和特色微气泡技术(平均直径200~800 μm),大大延长了气泡在溶液中的停留时间,提高了气液吸收速率;   (2)仅固相再生,再生能耗低:再生过程无需对溶剂进行加热,可减少再生过程中因大量溶剂升降温和蒸发导致的显热和潜热损失;   (3)以水为媒介,采用蒸汽热泵技术实现吸收阶段热量的充分再利用:根据水汽化潜热分别是其气相和液相比热2000多倍和1000多倍性质,通过水的多次相变,采用蒸汽热泵技术实现潜热回收和热量品位的提升,不仅可将CO2吸收阶段的反应放热全部用于其解吸阶段的吸热过程,还避免了传统CO2捕集技术在吸收和解吸过程之间存在的大量且反复的升降温过程而造成的大量能量消耗问题,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4)连续反应结晶及晶体粒径可调控:生成物KHCO3晶体长大到一定尺寸后,利用反应结晶器内流体的定向流动实现颗粒自动分级和分离(小颗粒晶体返回结晶器中继续长大,大颗粒被分离并被浓缩),从而实现了晶体产物的节能分离及粒径的精准调控;   (5)设备投资小:吸收塔中各种过程强化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反应分离一体化,再加上高浓度CO2吸收剂和微气泡技术,可提高捕集效率,减小设备尺寸。   该技术的理论再生能耗0.8 GJ/(t CO2)、综合捕集能耗≤1.5 GJ/(t CO2),为解决传统CO2捕集技术能耗高、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路径,以期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上述工作发表在化工TOP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并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通讯作者是青岛能源所的张海东助理研究员。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所内合作基金、山东省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创新基金、中国科学院绿色过程制造创新研究院自主部署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 大连化物所提出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病毒检测新策略
    近日,大连化物所化学传感器研究组(106组)冯亮研究员团队与蛋白质折叠化学生物学创新特区研究组(02T5组)刘宇研究员团队合作在病毒核酸快速检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发展了一种低成本、快速和便携式病毒检测策略,该策略依赖蛋白功能化修饰的纸基对荧光信号的生物正交富集,辅以实验室自制的微型DNA加热装置和手持荧光检测仪,可以实现对病毒核酸阴阳性的快速区分。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一些恒温扩增检测手段(RPA、LAMP等)在病毒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其操作高度依赖昂贵的分析仪器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极大阻碍了在发展中国家以及资源有限地区的应用。纸基比色传感器以其成本低廉,构建简单,检测快速等优势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工作中,合作团队提出一种基于功能化纸基比色传感器的病毒检测新策略,通过在纸基上修饰以TR512多肽为核心的融合蛋白,创新性的将TR512多肽与Texas red荧光团之间的生物正交化学反应,转化为功能化纸基上的信号放大,并将该功能化纸基与自制的微型扩增加热装置和手持式荧光检测仪相结合,实现了对预扩增核酸溶液的生物正交富集,提高了检测灵敏度,极大缩短了检测周期。团队将该策略成功应用于不同的病毒核酸(HBV、ASFV、HPV16、HPV18等)阳性序列的检测中,以及乙肝病毒核酸(HBV)实际样品的检测中。   冯亮团队长期致力于传感器敏感膜的表界面调控及分析物分子的高效捕获研究,在纸基传感器快速检测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并部分取得了产业化应用: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固载显色底物,在纸纤维表面形成敏感薄膜,基于酶介导过氧化氢显色实现赭曲霉毒素的可视化检测(Anal. Chem.,2022;Biosens. Bioelectron.,2021);通过化学交联方式在纸纤维表面构建富含苯基的硅胶溶胶凝胶微孔通道,实现三氯杀螨醇农药残留的微量检测(Food Chem.,2022);通过物理包埋方法在纸纤维表面包埋显色剂形成三点纸基检测阵列,实现自来水中Cu2+,Fe2+,Cl-的同时快速检测(Sens. Actuators B: Chem.,2019)。   相关研究成果以“A Novel Virus Detection Strategy Enabled by TR512-Peptide-Based Bioorthogonal Capture and Enrichment of Preamplified Nucleic Acid”为题,发表在《分析化学》(Anal. Chem.)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106组博士研究生朱明珍。上述工作得到中科院科研装备研制等项目的资助。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