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测量臂

仪器信息网测量臂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测量臂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测量臂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测量臂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测量臂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测量臂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测量臂相关的解决方案。

测量臂相关的论坛

  • 请问大家如何测量这个图的枝晶臂间距?

    请问大家如何测量这个图的枝晶臂间距?

    有测枝晶臂间距的朋友吗?请使用下图测量一下,无所谓真实尺寸,主要是用下图为例讲述一下测量平均枝晶臂间距的方法,请在图上标识讲解,谢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2/201202031944_347711_2219273_3.jpg

  • 【原创】基于感应耦合比率臂的高精度位移测量系统

    常用的电气测量方法有很多种,依据测量误差与测量方法相关联的特点,可以将现有的各种测量方法分为如下三大类:(1)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未知量的数据;(2)差值测量法:测量未知量与已知量之差,间接获得被测量的值;(3)比率测量法:测量未知量与已知量之比值,间接获得被测量的值。测量的过程就是要在未知量和已知量间建立起一定的关系,最后获得被测量的大小。在采用上述不同的测量方法的,测量装置和过程引入的误差是不一样的。如在直接测量法中,因为测量时间与环境的变化会引入一个系统误差;而采用差值测量法时,由于两个被比较的元件的外界条件相同,检测它们的差值可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上述系统误差,尤其是利用零偏法时,差值测量可以获得相当精确的结果,不过所测得的两个量之差值仍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动而变化。采用比率测量法能够显著减小在一级近似下被测量中依赖于外界条件以乘积因子形式出现的误差项,从而具有优于差值测量法的抗干扰性能。1 比率测量法 一个物理量f,其值取决于外界因素如t(温度)、u(电压)……等,其一阶展开式为: f=f0+(аf/аt)0Δt+(аf/аu)0Δu+A (1)为简化数字运算,只考虑存在一个干扰因素的情况,参考量f1与被测量f2可以分别写作:f1=f01(1+β1Δt)和f2=f02(1+β2Δt),此处β1=1/(f01)(аf1)/(аt)0, β2=1/(f02)[(аf2)/(аt)]0,且有β1Δt1,β2Δt1。容易求出上述三种方法中的相对测量误差各为: а绝对=β2Δt=Lβ1ΔT (2) а差值=[(f02β2-f01β1)Δt/(f02-f01)]=[(LK-1)/(K-1)]β1ΔT (3) а比率=(β2-β1) Δt=(L-1)β1Δt (4) 其中L=(β2)/(β1),K=(f02)/(f01)。图1表示取L=1.5时相对误差随元件值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比率测量法在很宽的测量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当存在多个影响因素或者在分析由上述方法组合成的测量装置时,可根据叠加原理按系统误差的理论综合评定其精度。 2 电容位移传感器与比率测量 电容式微小位测量系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位移测量技术之一。众所周知,用两块平行的金属板就可以构成一个电容位移传感器,其电容量由极板的相对有效面积、极板间距以及填充的介质特性所决定。只要被测特体位置的移动改变了电容器上述任何一个结构参数,传感器的电容量就会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容量的变动即可精确地知道特体位移的大小。 电容位移传感器的三种基本类型如图2所示。其具体结构可视实际运用的场合灵活多变,电容极板可以是平面的或者球面的;运行电极可以采用水银等导电液体。图2所示的三种基本类型均可组成差动式结构,如各分类中下部图形所示。采用差动式结构能够提高传感器线路的输出灵敏度,减小非线性,还能在一定程序上抑制由静电吸引带来的误差。当要求测量系统具有很高的分辨力时,一般是保持极板面积相对固定而使电容传感器极板间隙随被测位移改变,即如图2(a)所示的结构。反之,采用保持间隔恒定而让极板相对面积可变的结构,则可以在相当大的动态范围内获得线性的响应。一般情况下,电阻、电感和电容等电子元件均被盾作双端元件。两端电容器的等效电路示如图3(a)。由于各端钮对附近导电物体的分布电容C1G、C2G是变化的,所以其总电容C12+[(C1G×C2G)/(C1G+C2G)也是不稳定的。如果电容式传位移传感设计成这种简单的结构,外界干扰会很大。为了消除上述分布参数的影响,必须对电容传感器进行完善的静电屏蔽,形成如图3(b)的结构,称之为三端电容器。这样的三端电容元件中,由极板形成的直接电容C12是确定的,但是C13、C23仍受引线芯屏间电容的影响。如何排队三端电容中分布参数的影响?怎样准确测量与位移相关的直接电容的大小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电力工学和计算学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电压比率器件——感应耦合比率臂,它的突出特点是分压精度高,可达10 -8量级以上;输出阻抗低,能做到10mΩ以下;长期稳定性非常好,年漂移率保持在10 -9的水平。其后,感应分压器的理论与工艺日臻完善,极大地提高了电工测量和标准计量的精度,实现了对小电容的高精度测量,进而以计算电容与感应分压器为基准导出了电阻、电感等的计量标准。这一成就也对精密测量领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将两个三端电容串接起来,分别用两个信号源供电,就形成了如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其中,Y12=jωC12,Y’12=jωC'12。在公共点D与接地端之间连接一个检流计,调节两个外加电压的幅值和相位,使通过两个直接电容流向D点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直道检流计指零,便可得到下面的关系式: C12/C’12=-(U2/U1) (5)可见,只要知道了两个电压之比也就知道了两个三端电容的直接电容之比,于是就可以准确测量传感器相应的位移。两个电压源如果用感应耦合比率臂来实现,端钮对屏蔽的导纳对测量结果将没有明显的影响,因为Y23、Y’23在电路不平衡时只影响灵敏度,而当线路达到平衡状态时就没有影响了。至于Y13、Y’13引起的分压误差,则可以得到极大的降低,只要信号源的内阻足够小即可。如前所述,感应耦合比较率臂正好具有这一优良特性。 现以设计一个测量微小位移的系统为例来说明上述测量方法的应用。首先,用高导磁率环形铁芯绕制出感应耦合比率臂,再设计适当的可变间距三电极差动式电容位移传感器的结构,并采用比率测量线路,就有如图5所示的微位移测量系统原理框图。对双极板电容传感器,不考虑电场的边缘效率,两个直接电容为:C12=[(εA1)/(3.6πd1)](pF),C’12=[(εA2)/(3.6πd1)](pF)。不失一般性,对两个差动电容器可假定极板相对面积相等,即A1=A2=A(cm2)。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也有ε1=ε2=ε(譬如均为空气)。d1、d2(cm)分别为两传感器的极板间距。N1、N2系感应分压器两部分电压对应的匝数,N1+N2=N0。将两个电容表示式代入(5)式,可得: d1=KN1 (6) d2=K(N0-N1) (7) 式中,K=(d1+d2)/N1+N2为测量系统的灵敏度系数,表示比率臂单位读数变化所对应的传感器中心电极的位移。现估算一下这个测量系统可能达到的指标。感应耦合比率臂的总的分压比不难做到1/N0=10 -7,两个传感器极板间距之和是个常量,取d1+d2=1mm,则位移灵敏度系数K=10 -8cm,只有0.4纳米。N1为仪器面板上的读数,其变化范围为从0到N0。从最后获得的极板位移与比率变压器读数的关系式(6)可知,读数随中心电极的位移呈线性变化。实际完成的系统由于结构的不完善性,在接近量程的两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非线性,如果采取等电位屏蔽等措施,可以把输出特性的非线性降低到可以忽略的程度。可见,将差动式电容位移传感器与比率测量方法结合起来,设计的测量系统既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也能够获得很好的线性响应。还有更多的资料,我在这里就不添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到这个网站上去下载吧!http://www.yiqi120.com/zlzxInfo.asp?id=1676

  • 双悬臂三坐标测量仪校准使用什么技术依据?

    双悬臂三坐标测量机 12m*1.6m*3m 使用激光干涉仪进行校准,技术依据是否还是写JJF 1064-2010《 坐标测量机校准规范》?是否有更合适的技术依据?校准点是否要做小于等于30mm的点位?我发帖的原因是看到1064里规定的标准器6.4里没有激光干涉仪,请各位老师指点

  • 测量PET瓶的壁厚仪

    请问大家,对PET瓶壁厚的测量都是用的什么样的仪器? 另外请问国产方面这样的仪器那个型号仪器口碑比较好?

  • 现有测量学理论的几大败笔

    现有测量学理论的几大败笔武汉大学 叶晓明老叶从事测量学基础概念体系的研究近十年,发表过多篇成熟程度不同的论文。目前,最成熟的论文《The new concepts of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已经正式由国际测量技术联合会(IMEKO)的《Measurement》正式出版,论文《误差理论的新哲学观》也于同期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的《计量学报》发表。核心论点是对误差分类学说的否定,相关论文见链接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30565-969989.html。但是,毕竟传统观念的惯性必然存在,部分专业人士(包括有些学者)全然不相信现有测量理论存在什么毛病,因而对本研究采取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还有人还暗地竭力阻扰这一新型理论,阻扰人们对它关注和研究。为此,老叶这里专门对现有测量理论在哲学上和概念逻辑上的几大败笔做个简短的介绍,以激发学术界对老叶新型测量理论的兴趣。1 哲学上的败笔测量是确定物理量数量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是全局过程而不是局部过程,就是说,从量的定义开始到仪器制造、仪器应用的所有过程都是测量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量值溯源链,在这个溯源链上,有些领域处于上游,有些领域处于下游。这样,在现有的误差分类主义思维下,上游测量领域认为其输出误差是随机误差,是遵循随机分布的;但下游的测量领域却认为上游的输出误差能对下游测量产生系统性影响,是系统误差,是不遵循随机分布的。譬如:测距仪加乘常数误差是仪器制造厂的输出误差,是经过校正(改正)处理后的残差,站在制造者的角度看是随机误差,遵循随机分布,这只需将其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就可以证明;但是,下游的测绘领域却认为该误差是系统误差,是不遵循随机分布的。就是说,因为视角不同,同一误差被不同测量领域归类为性质上完全相反的类别。这就是现有测量学理论的盲人摸象哲学。曾经有少数学者提出过误差类别可以相互转化的“理论”。但实际上,从来没有人承认精度和正确度可以相互转化,也没有人能解释“遵循随机分布”和“不遵循随机分布”如何相互转化。这种“理论”自然也无法为上述哲学麻烦开脱。2 概念逻辑败笔因为基于一种错误的哲学认识,现有测量理论在概念逻辑上的败笔当然就有很多了,详细请见论文《The new concepts of measurement error theory》(论文链接中有中文版)在结尾处的表格罗列对比。这里仅仅只说几个最关键的败笔。2.1 概念败笔一——精度正确度概念所有测量学教科书都在讲解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正确度、精度概念之间逻辑对应关系,并以打靶例子来比喻正确度、精度不能合成。这种讲法似乎逻辑很严谨,师者津津乐道,学生代代相传。但是实际上,这种逻辑关系根本就不存在,矛盾比比皆是。譬如:电子秤的测量误差被认为是随机误差(或包含有随机误差),相信许多人都有这个经验,在超市里购买商品时电子秤的示值经常是不变的,标准差的统计值是0(或很小),比电子秤的标称随机误差要小得多。就是说,电子秤的随机误差根本没有影响到精度。再譬如:水准仪的i角误差、交叉误差、补偿误差等都被测绘领域归类为系统误差,但是,这些系统误差实际都是影响水准网的精度而不是正确度。该影响精度的随机误差却没有影响精度,不该影响精度的系统误差却影响了精度,津津乐道的所谓逻辑实际都是乱套的。2.2 概念败笔二——同样测量条件现有理论经常有“同样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测量结果序列离散”的说法,这也是一个败笔。测量是一个过程,既然强调重复测量中每个物理过程的所有影响误差的条件(包括仪器内外的各种工作状态,电子噪声、环境条件等等)都完全绝对不变,那么,误差的形成过程就当然完全一样,那重复测量的每个测量结果凭什么会不同呢?同源同过程则必然同结果,同结果就不存在“离散”之说,这是必然的。所以,把“同样测量条件”和“测量结果离散”纠集在一起实际是个败笔。2.3 概念败笔三——标准偏差概念 诸多测量教科书都把标准偏差(精度或精密度)解释成测量结果的离散度,而实际上,(平差后的)一个唯一的测量结果根本不存在离散性问题,未来同样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结果又将保持不变(不离散),未来不同测量条件下的测量又与当前测量无关。所以,这个概念解释实际也存在严重的毛病。譬如:200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给出的珠峰高程测量值为8844.43米,标准偏差为±0.21米。一个唯一的8844.43米它如何离散?这根本没法解释。老叶当然知道这个8844.43米和标准偏差±0.21米是由离散的结果序列平差得来的,平差前的结果序列的分散性用标准差评价当然没有原则问题。但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把平差完成后的一个唯一的8844.43米也解释出一个“离散”来呢?先前的离散已经被平差掉了呀!有人说这是未来按当前同样的测量条件下重复测量结果的离散度。姑且不说未来能否实现完全相同的测量过程,就当一模一样的重复测量过程能够实现,可根据前边2.2的理由,那必然是,所有误差形成过程一模一样,所有原始数据一模一样,平差结果还是一模一样,何来离散?有人说这是未来按不同的测量条件下的测量结果的离散度。那就更没谱了,毕竟不同条件没有限定边界,这样当前测量跟未来测量就毫无关联性,那凭什么能预测未来甚至是胡乱进行测量的结果呢?把胡乱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也一定等于±0.21米吗?3 结束语这就是现有测量理论中的几个经典败笔,相应的答案都在老叶的论文里,这里就不再详细解答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老叶指出现有测量理论的错误并不意味着对前人研究的全盘否定,许多学者在测量误差理论中的贡献仍然是需要肯定的。譬如:李德仁院士在粗差剔除方法上的研究,杨元喜院士在误差处理方法上的研究等等等等。他们的理论贡献受限在一个缺陷的概念逻辑框架下进行已经很不容易,这些误差处理方法在新的概念逻辑框架下将更畅通无阻。而更值得一提的是,李德仁院士在教材《误差处理与可靠性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中开篇也曾经明确表达过对误差分类理论的看法,其原文是:“尽管在多年的测量实践中已习惯地如此分类,但从统计检验理论的观点出发,并不存在一个普遍而又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不同侧面来分析和将他们分类。”“系统误差可以仅视为函数模型的误差或仅视为随机模型的误差,当然也可以同时作为函数模型和随机模型的误差处理。”这其中的意思表达就烦请读者自己去求证了。2016年5月11日于武汉大学该文由科学网电子杂志2016-451期发表:http://www.sciencenet.cn/dz/showdz.aspx?id=937

  • 不规则壁厚厚度用什么仪器或方法可以测量

    客户的材料是球墨铸铁,零件大小大约4CM,由于铸造过程中管壁厚道不一样,问题是超声波测厚仪只能测一个点的厚道,三坐标由于工件太小顾不能测量,现在寻求一种可以测不规则壁厚的厚度的仪器或方法测量。

  • 同一份溶液中同时测量化探样品中的As-Sb-Bi-Hg的快速方法?

    请教下各位做化探样品的同行,同时测量化探样品中的As-Sb-Bi-Hg,能否在同一份溶液中进行?怎么样进行快速测定?我们目前是这样的:As-Sb同测、Bi-Hg同测,因为测试As-Sb的时候必须加还原剂,我们加的(5%硫脲+5%抗坏血酸)5ml,(我看很多同行好像只加了硫脲,没有加抗坏血酸,我们没有试验过不知道这样效果如何?)Bi-Hg的时候加入还原剂,对Bi的测定没有多大影响,但是对Hg的影响相当大,样品空白会很高,不知道究竟是还原剂本身带入的污染,还是加入还原剂后对机体的改变,导致的对hg的测定带来的影响。所以只能取两次样分开测定,加还原剂的测定As-Sb,母液直接测定Bi-Hg。,请教下各位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这玩意能快速测定么?一天最大限度能测定多少件样品?

  • 【原创大赛】(九月)为什么用验电笔测量绝缘电线外表氖灯会发亮

    【原创大赛】(九月)为什么用验电笔测量绝缘电线外表氖灯会发亮

    为什么用验电笔测量绝缘电线外表氖灯会发亮江西省萍乡市计量所:刘彦刚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对合格的绝缘电缆的质量质疑,因为用验电笔测量工作中合格的绝缘电缆外表时,有的情况下验电笔的氖灯会发亮。的确是有些让人担心,既然是用验电笔测绝缘电缆外表,验电笔的氖灯会发亮。难免人们会认为是有漏电,或者说是该绝缘电缆质量不合格。 为弄清楚该问题,让我们先来认识验电笔。据国家标准GB8218—1987《低压测量器》(俗称验电笔)规定:验电笔启辉电压不低于50V,不高于90V;验电笔在最高电压工作时,工作电流不大于0.4mA,不小于0.1mA。可知:对于工作电压(100~500)V的验电笔,内阻约为(1~5)MΩ。 据国家标准GB/T5023—2008《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规定,对于70℃时最小绝缘电阻最大的60227IEC01(BV)型1.5mm2固定布线用无护套电缆,俗称BV 型1.5mm2铜芯绝缘电线,只要不小于0.011 MΩ•km。以100m该型号规格绝缘电线,70℃时最小绝缘电阻只要不小于0.11 MΩ就是合格的。对于局部绝缘一般1V只要1kΩ就安全了,也就是说对于220V的带电体,只要绝缘电阻为0.22 MΩ以上就可以了。 当工作在220V的绝缘电线,局部绝缘电阻为0.3MΩ;在气候较干燥的情况下,绝缘电线外表与大地间电阻也可能达到0.3MΩ。此时用验电笔测量绝缘电线外表,等效电路如附图所示,相当于验电笔内阻(按其最小值1 MΩ计算)与绝缘电线外表与大地间电阻并联后,与绝缘电线局部绝缘电阻分压,分得电压为95.5V,高于验电笔的最高启辉电压(90V)。所以,有时用验电笔测量工作中合格的绝缘电缆外表氖灯会发亮。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1/09/201109031638_314072_1626275_3.jpg 其实,此时就绝缘电线局部绝缘电阻导致的电流仅为(0.22/0.3=)0.7mA。据有关资料可知:电流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与通过人体的电流强度、通电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部位、触电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称为感知电流,交流为1mA,直流为5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电流称为摆脱电流,交流为10mA,直流为50mA;在较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如100mA的电流通过人体1秒钟,可足以使人致命,因此致命电流为50mA。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可见,虽然上述情况下,用验电笔测量工作中合格的绝缘电缆外表氖灯会发亮。但此时就绝缘电线局部绝缘电阻导致的电流仅为0.7mA,显然是安全的。换名话说:在该情况下,用验电笔测量工作中合格绝缘电缆外表氖灯会发亮是正常的,或者说是允许的。如果,绝缘电线绝缘电阻不合格,会使得绝缘电线局部绝缘导致的电流达1mA以上,则是不安全的,或者说是不允许的。 人们常称上述现象为感应电,其实是不对的。所谓感应电,应该是指因为电磁感应导致的电的现象,如一起同向布线的实心导体和绞合导体绝缘电线,当其中某根绝缘电线通电后,用验电笔测量未通电的实心导体绝缘电线线芯,验电笔氖灯不亮;而用验电笔测量未通电的绞合导体绝缘电线线芯,验电笔氖灯亮,该现象才是感应电。由于集肤效应的原因,绞合导体电磁感应能力更强。而在环境较干燥情况下,用验电笔测量工作中合格的绝缘电缆外表氖灯会发亮的现象,是绝缘电线外表与大地间电阻与绝缘电线的绝缘之电阻分压导致的。

  • 氨氮测量掩蔽剂选择

    请问纳氏试剂测定氨氮时,可以使用酒石酸钾钠和Na2 EDTA混合掩蔽剂吗?如果用水杨酸分光光度法也可以使用混合掩蔽剂吗。

  • 【原创大赛】笔记本电脑上安装GPS通用位置测量芯片模块及其应用与性能评估

    【原创大赛】笔记本电脑上安装GPS通用位置测量芯片模块及其应用与性能评估

    为了增加野外移动仪器设备工作的便利性,需要在仪器测量软件中实时加入位置信息,专门配置一套GPS系统的代价较高而且携带不便,想到GPS的功能归根到底只是一根天线加一块小尺寸芯片而已,于是决定将笔记本加装GPS模块,对GPS进行接口编程,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估。1、第一步,购买GPS芯片,花人民币1262元购买一个由台北Globalsat制造的ET-313 SiRF III型GPS芯片,上正反面图片如图01,02。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3_454223_1611921_3.png图01 购置gps芯片照片正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3_454224_1611921_3.jpg图02 gps芯片背面安装板2、将GPS固定在电脑主板上,并根据芯片的应用电路图(图03)接好与天线的射频接头与电源及通讯线缆,如图04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3_454225_1611921_3.png图03 gps芯片的应用原理示意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4_454226_1611921_3.jpg图04 gps芯片在笔记本电脑上的安装位置照片3、开机,寻找新增GPS芯片的通讯接口(使用NI的visa工具),并使用软件打开芯片接口(这里使用NI的labview),分别如图05、06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4_454227_1611921_3.png图05 gps模块的接口检索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4_454228_1611921_3.png图06 gps模块的接口通讯的软件实现图4、分析芯片获得的原始数据,并将其根据通用gps格式转化成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这里主要使用GPGGA关键字,格式如 $GPGGA,161229.487,3723.2475,N,12158.3416,W,1,07,1.0,9.0,M,,,,0000*18,并完成GPS软件模块的程序编写,分别如图07、08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4_454229_1611921_3.png图07 gps芯片原始数据格式分析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5_454230_1611921_3.gif图08 自己编写的gps软件模块5、设定程序,为了评估GPS精度,让笔记本保持静止不动的前提下,让其每隔10分钟取一个点,每点测量获取经度、纬度和海拔信息,一共采几千个点,连续运行月1个月之后,获得测量数据结果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将经纬度合在一起做极坐标处理,海拔信息单独分析,其结果如图09、10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5_454231_1611921_3.png图09 gps芯片的水平面内定位精度测量结果图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215_454232_1611921_3.png图10 gps芯片海拔信息定位精度测量结果图6、性能分析小结,首先,通用GPS芯片的定位精度约为被测点为中心半径为100米的球形范围内。这是对GPS芯片后续应用所必须铭记的关键信息。其次,仔细分析图09,不难看出经度与纬度的测量精度差异明显,极坐标中点为长条形分布,而非圆形,具体看数据,后者约为100米,而前者则仅为50米,这可能与测量位置点的纬度有关。还有,仔细分析图10,海拔数据与测量时间呈一定规律的起伏,但又不是和日周期24小时相关,可能与可用定位卫星的个数以及其在轨道上的相对位置有关系,定位卫星近则精度较差。此外,分析gps上的时间数据,可用卫星数目一般在每天凌晨3点左右最多,同时,采数据的本地时间和gps上的时间呈现有规律的波动,二者时间差在早晨5点和下午14点左右差异最小,而其他时刻差异多超过两小时,如图11所示。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3/07/201307281509_454275_1611921_3.png图11 gps定位性能随时间波动数据结果图

  • 肉类色泽的测量

    对肉制品生产企业而言,从来料到加工储藏,再到最终的产品, 都需要进行颜色控制,即可实现成本损耗最小化,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保持品牌的完整性和供应链的效率,从来料到加工储藏对颜色进行控制成为重中之重。据个人了解,行业内都在使用一种便携式[url=http://www.xrite.cn/][color=#000000]色差仪[/color][/url]测量肉类的色泽。一般会选择那种轻便、操作简单,而且只需一只手便可完成颜色测量的设备。设计比较独特,可用于恶劣的生产场合,且它可配带透明玻璃的测量孔,从而避免样品表面不平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避免样品对仪器的污染。

  • 【分享】正确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前先做深呼吸

    近年来,电子血压计作为一种高科技家用电子产品,进入平常百姓家庭。怎样正确地使用它,是大家关心的问题。   1、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前应休息10-15分钟,以消除疲劳及兴奋。运动后则必须休息30分钟。室内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测量血压前先作3-4次深呼吸。躺着测量和坐着测量血压时,血压值是不同的。因此,测量血压的姿势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同时应避免测量时情绪紧张,精神不安。测量血压前严禁吸烟、饮酒、淋浴及运动。  2、使用臂式电子血压计时,最常用的部位是上肢肱动脉。应注意袖带的高度要与心脏位置处于同一高度。测量时手掌朝上,上卷衣袖(衣袖要宽松),露出上臂,并将袖带平整地缠绕于上臂中部(不能缠在肘关节部)。袖带的下缘距肘窝约1-2cm。袖带卷扎的松紧以能够刚好插入一指为宜。缠得过紧,测得的血压偏低;而过松则偏高。袖带的胶管应放在肱动脉搏动点。  3、坐位测量时,坐姿要正确,身体放松,不要讲话,肘部不能离开桌面,上臂缠袖带后使袖带高度的1/2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置。  4、测血压过程中如发现血压有异常,应等待一会再重测。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分钟,且测量的部位、体位要一致。  5、高血压患者需定时监测血压,最好每次都能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进行测量,把所测量的血压值记录下来,以便对照,进行自我健康保健。

  • 环保部测量审核样

    测量审核盲样苯并芘是直接上机测呀?还是说按照作业指导书写得那样溶到水里后,经过萃取,浓缩,净化后再手上机测量?

  • 关于测量审核的再次讨论

    各位筒子们: cxq19871003关于大米粉中溴氰菊酯测量审核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5981253_1?order=threadid,现鄙人在这里,衷心的感谢各位同道的热心讨论与积极献策。目前经过本实验室的多方验证与自查,鄙人想可以将自身的经历与想法分享下,希望能给后来者一些参考或者建议,有时候咱们也没必要彻底相信测量审核提供者提供的标准样公议值,需要谨慎而务实的对待。现汇总如下: 1.关于有版友建议咱实验室自查,已经确证实验室没问题,保证实验室检测过程可控及检测准确度良好; 2.关于版友建议将原米粉标样送外检,因标准样品太少,这边反复试验后米粉标准样已基本所剩无几,故未将其送往更为权威的机构,对此表示遗憾; 3.为了再次验证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及质量控制能力,本实验室参加了中国检科院的能力验证,其中参加验证农残项目2项,即联苯菊酯与毒死蜱(联苯菊酯与溴氰菊酯用统一检测方法即GB/T5009.146-2008,且该方法在本实验室的应用中最终结论溴氰菊酯比联苯菊酯还好),已获得满意结果,数据为联苯菊酯1.2505mg/kg(1.301mg/kg)、0.1275mg/kg(0.116mg/kg),毒死蜱为0.1035mg/kg(0.102mg/kg)、0.01mg/kg(0.009mg/kg),其中括弧外是标准值或公议值,括弧内是本实验室上报数据。因此,再次证明了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是可行的。那么,问题来了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作为测量审核单位,是否其发放的测量审核标准样的公议值恰当与否有待商榷。鄙人不才,作为测量审核提供者,是不是每发放一次测量审核样品是否应该经过再次论证公议值的合理性呢?因为申请测量审核应该都是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的,若样品有问题,是不是会让测量审核申请实验室很头疼,总是获得不满意结果而完不成实验室自身的不符合项整改呀。再次欢迎大家踊跃讨论下!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