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潮汐仪

仪器信息网潮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潮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潮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潮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潮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潮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潮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潮汐仪相关的论坛

  • 我要抄袭

    要抄袭就抄袭整座森林抄袭它从初春就开始的布局谋篇抄袭它用秋风的大手笔层层推进抄袭它在雪野上的留白哦,还要抄袭它夏天炽烈而深邃的灵魂让人家说,看哪,那家伙连抄袭都来得乾坤朗朗月白风清要抄袭就抄袭整条河流从它的源头,抄袭切入正题的角度从深谷间抄袭它跌宕起伏的气势从平原上抄袭它自由纵横的法度一直抄袭到大海,抄袭到它的宿命里抄袭出一座海纳百川的艺术神殿在神殿里,我朗诵抄袭来的鸟语虫鸣排练抄袭来的风声雨声电闪雷鸣抄袭许由,用上古的颖水洗耳拒绝所有的子曰诗云——不要污染了这些纯洁的牛犊只因我要抄袭它们不曾染尘的哞哞之音

  • 【讨论】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一篇论文遭16个单位25人6轮抄袭

    【讨论】史上最牛连环抄袭门:一篇论文遭16个单位25人6轮抄袭

    [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0/03/201003251000_208148_1611705_3.jpg[/img][font=楷体_GB2312]“中大学子”制作的论文连环抄袭链[/font][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 日前,中国青年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邮件,题为《史上最牛的连环抄袭门》。[/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所谓“连环抄袭”,是指一篇A医生于上世纪90年代发表的论文,10多年来被不同的医生反复抄袭。结果出现B抄袭了A,C又抄袭了B,D抄袭C,最终E不仅抄袭了C和D,同时,还把A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署名“中大学子”的举报者通过比对认为,仅一篇讨论“宫腔粘连”的论文,就遭遇了16个单位25人的6轮连环抄袭。[/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其他学科学术造假,要么是扰乱学术研究,要么造成经济损失,而医学领域造假,则可能会危害生命。”“中大学子”在举报材料中写道。犹豫再三,“他们”最终决定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截至目前,在这份不断更新的举报材料中,涉嫌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医生达70余人。[/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调查别人的举动最初是从调查自己开始的。[/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通过网络与“中大学子”取得联系后,中国青年报记者得知,“中大学子”是两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中一位来自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今年1月,两人的毕业论文初稿完成,因为担心自己论文中的引用部分被当做抄袭,他们找到一款反抄袭软件进行比对。发现没有问题之后,“出于好奇”,他们查对了本院部分师生的文章。[/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结果有了意外发现。一篇由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等发表在四川《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年8月第23卷第8期的论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44例临床分析》,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侯红瑛、李小毛、郑军生等发表在辽宁《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年8月第15卷第8期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6例临床分析》一文。“中大学子”比对后认为,“抄袭率超过90%”。[/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另一篇是山西保德县人民医院王弘发表在《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第14卷第30期的《产钳术失败7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中大医学院李小毛、沈宏伟、李大慈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6年第12卷第3期的《产钳术失败8例分析》一文,“抄袭率也超过90%”。[/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有了最初的发现之后,“中大学子”从几名涉嫌抄袭的医生入手开始调查,结果发现,广西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檀德馨和浙江省平阳矾矿医院潘芝芬发表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7年第13卷第6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85例分析》一文(以下简称“檀文”),遭到16个单位25人的6轮抄袭,形成了一起“连环抄袭案”。[/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中大学子”通过查阅比对发现:[/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泰来县妇幼保健院的王净等发表在《当代医学》2009年7月第15卷第19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35例分析》一文和四川省宣汉县双河中心卫生院白晓红发表在《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9月第6卷第18期《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粘连临床分析》一文,都涉嫌抄袭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玉萍发表在《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6年第3卷第7期的《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一文。“中大学子”认为,“除了一些数据外,王净等几乎是一字不漏地抄袭宋文。而白晓红这篇文章,只是去掉了宋文的前一段和后一段,整个文章与宋文中间部分,几乎一字不差。”[/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宋玉萍这篇《无痛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40例分析》,除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其余文字涉嫌抄袭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谢芳文发表在《职业与健康》2002年8月第18卷第8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一文。[/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谢芳文的这篇文章,涉嫌抄袭同单位吕继华发表在《宁夏医学杂志》1999 年第21 卷第11期的《刮宫术后56例宫腔粘连分析》同名论文,只是在收治病例的起止时间上做了变动,其他原样照抄,连数据也是一样的。[/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山西长治潞安集团王庄医院吴雪芳发表在《中国现代医生》2008年3月第46卷第9期的《79例流产及刮宫术后官腔粘连分析》一文,多个段落涉嫌抄袭吕继华文。其结尾的体会部分,则涉嫌抄袭檀文。[/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吕继华的论文涉嫌整段抄袭檀文。虽然在许多地方不同,但文章主体部分的抄袭仍然超过一半。[/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江苏省金坛市水北中心卫生院郑玲娣发表在《中国社区医师》2007年第18期(综合版)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146例临床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江苏省南通市狼山医院张凤琴发表在《交通医学》2003年第17卷第2期的《刮宫术后宫腔粘连85例分析》一文,涉嫌抄袭檀文,数据也只是略作调整,整数部分一样,只有小数点后不同。[/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为了让人们直观地了解“抄袭与被抄袭”的关系,“中大学子”特意制作了一份像食物链一样的图表。檀德馨和潘芝芬位于最底端,其他的名字都密密麻麻地指向了这两位原作者。[/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记者通过比对上述论文后发现,这些论文从格式、研究方法到内容和结论,的确很相似。[/font][/size][/color][color=#013add][size=3][font=SimSun] [/font][/size][/color]

  • 佟佳谚:谁教会了我们抄袭?

    总觉得把抄袭 (plagiarism) 这个词放在标题很不雅,但似乎又很难寻找一个雅观但又不改变实质的词汇来替代,索性就这么用吧。希望没有冒犯读者。先说一下写这篇文章的起源——原本是不打算写的,因为我不喜欢折腾。以前经常在中小学生的作文里看到抄袭的现象,虽然觉得很无奈,但总在心里嘀咕一句:小朋友真不懂事。然后认为等他们长大后就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也就没有太放在心上。但现在却发现,这并不是一个“小朋友真不懂事”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的问题——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上的文字出现成段抄袭的现象(一字不易地复制),引言中的图片也有直接从其他地方复制的,科研人员准备的manuscript 上存在自我抄袭的文字……凡此种种,让我感到不得不找个时间写篇文章来讨论“抄袭”这个话题。首先,我并无意谴责这些现象。张爱玲女士说: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的确,正因为我太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所以知道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抄袭现象——因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在抄袭,而是顺手借用一下而已;而且他们并不假定当读者读到这些抄袭来的文字的时候,读者会认为是作者原创的,即“抄袭”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基本有着“天下文字,天下人共享”的意识。而我想在这里探讨的,就是这个意识的存在和产生,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回答一开始的问题,谁教会了我们抄袭?每次当我思考一个具有文化背景的问题的时候,总会回忆自己的经历。的确,“抄袭”的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教会的。举一个例子,中小学的时候学习作文,我们经常被要求仿写,也就是按照某个名人名段,仅改变其中的部分文字,或保留基本结构的方式来练习写作。模仿本身并没有错(先不讨论这种练习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为创造力是一个很复杂问题,不是模仿或者不模仿就能够说明的),但我们(至少是我)在模仿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同时引导著作权的问题,也从来没有一个老师告诉过我们,当我们在仿写的时候,要注明被模仿的文章来源及作者。久而久之,诸如此类的模仿和借用便成了理所当然的行为。另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关于中小学教室背后的板报。我曾负责过班级的黑板报工作,每次班主任要求更换板报的时候,我们几个学生便开始张罗起收集材料和图片,然后绘画、誊写。我是直到后来思考起抄袭这个问题的时候,才意识到原来我也曾是抄袭的实践者:我向来都是直接从报纸上找到现成的图片和文章,不标明来源地搬到黑板报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当然,构成著作权意识不强的因素有很多,我仅仅是从中小学教育环节中的现象进行讨论,同时也希望中小学教育的环节能够引起重视。正如我一开始说的,我们不能把出现在中小学生身上的现象归咎为小朋友不懂事,然后寄希望于他们进入大学后能自然懂得那些道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中小学生的教育是由中小学的教师完成的,而那些教师基本又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如果说一个人能在高等教育阶段意识到著作权的问题,那就不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忽视这个问题。而这些现象循环往复地存在,只能说明我们没有在根本上重视过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我们除了要对大学新生进行学术道德的教育外,也要加强中小学生的学术道德意识,这个或许需要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总体规划。其实不仅仅是抄袭等学术道德问题,任何一个涉及到教育的问题,都不应该把高等教育和中小学的教育进行孤立,而是要加强衔接和意识的启蒙。当然,这个话题再扯下去就永无止境了,因为这是一个文化的问题,不是我在这么短小的一篇文章中能说明的。(顺便提一句,我从来不否定我们的文化,相反,我们的文化中有很多属于人类的难能可贵的成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一些调整。)最后,既然谈到了抄袭这个问题,就简单地交流一些科教工作者中容易出现的不规范的学术现象,以及如何避免。一个是文书的撰写问题。现在大家基本知道涉及抄袭的基本现象,但有些容易被忽视。以前听过一个关于如何防止抄袭的报告,其中有一条,凡是出现连续6个英文单词(不知中文里面有没有相关的界定)完全相同的情况,便认定为抄袭。这个抄袭包括抄袭别人的以及自我抄袭,即与自己曾经发表过的文章出现雷同的词句。如果作者要表达相类似的意思,就需要重新措辞 (rephrase)。这个重新措辞并不等于替换原句中的一个动词、名词或介词,而是对整句话进行语序和词汇的再组织。简单地说,调整以后的句子,要与原句具有不同的句型结构和基本词汇。一个是图片使用的问题。虽然很多人都意识到,图片的引用需要注明出处,但这个仅限于完全开放的资源,譬如网络。如果要在自己的论文中采用某个具有版权期刊或书籍中的图片,就必须得到对方出版商的书面许可,而不是在图片下方标注来源那么简单。基本上说,如果作者曾经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创作了一张图,如果今后发表文章依然要使用同样的图,那么有三种选择:1,依然将新的论文投稿到原论文所在的出版社,这样可以避免书面请求;2,向原论文所在的出版社提出书面请求,指明将哪一张图用在什么地方,并得到书面许可;3,重新画一张内容相似但看上去不同的图。

  • 天津恒奥的一款仪器涉嫌抄袭

    天津恒奥新推出的HSE-08多功能数控固相萃取系统有抄袭广州智真SC-8L-150数控固相萃取仪的嫌疑,广州智真2006年就已经推出这款仪器了,并且有国家专利和产品标准备案的;仪器功能原理相同可以理解,但是技术参数都抄袭得一样就不妥当了。

  • 地球的潮汐力

    【序号】:1【作者】:刘全稳,陈景山,赵金洲,严宁珍,曹淑丽【题名】:地球的潮汐力【期刊】: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001, (03)【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JFQ&dbname=CJFD2001&filename=XASY200103000&uid=WEEvREcwSlJHSldRa1FhcTdWZDlrZVFzVzYzZEExdVNlNjllc2liN0Jtb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DMxMzZaSVI4ZVgxTHV4WVM3RGgxVDNxVHJXTTFGckNVUkwyZll1UnZGeURuVjd6SlBTellkN0c0SHRETXJJOUY=

  • 关于学术抄袭

    请问各位大侠, 学术抄袭怎么去界定啊?比如我师兄的博士论文里有一章内容,后来由我在英文期刊里发表了(我是第一作者,导师是通讯联系人,由于师兄已经毕业所以老师没有让他作为作者)。 那这部分内容,我能不能再写入我的博士论文呢? 当然语言会不一样,关键是数据。 谢谢!

  • 系外行星系统中潮汐和共振的动力学研究

    【序号】:1【作者】:陈媛媛【题名】:系外行星系统中潮汐和共振的动力学研究【期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全文链接】: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1214&filename=1013190818.nh&uid=WEEvREcwSlJHSldRa1Fhb09jMjQxRGxvVTN3YXhnM1JCeG5tTG1tOWxrcz0=$9A4hF_YAuvQ5obgVAqNKPCYcEjKensW4ggI8Fm4gTkoUKaID8j8gFw!!&v=MDkzMjlEaDFUM3FUcldNMUZyQ1VSTDJmWWVSdkZ5emhWYi9LVkYyNkhiS3hIdG5OcDVFYlBJUjhlWDFMdXhZUzc=

  • 中国学术论文投稿抄袭现象严重

    作者张月红说,从2008年10月起,《浙江大学学报》接到的投稿当中31%有抄袭。张月红在文中说,他们因此提醒作者,研究人员和编辑防止抄袭,避免文化误解。例如,在古代中国学生一般受到鼓励去使用大师的原话。浙江大学学报使用了一种由国际出版链接协会研发的防剽窃软件“CrossCheck”。两年来该编辑部用该软件对国内外2233份投稿学术论文在审稿和发表前进行检查,发现里面有31%的论文存在抄袭。近年来诸如《科学》和《自然》等国际著名多次讨论中国科研当中存在的剽窃和造假问题。中国媒体报道说,张月红在《自然》杂志投稿的初衷是表明中国许多学术期刊已经使用中国开发的“学术文献不端检测系统”来查对和遏止学术抄袭现象。张月红说她最初使用的标题是“创新软件帮助中国应对抄袭”,但《自然》编辑在付印前把标题改成“中国某期刊发现31%的投稿存在抄袭”。这篇短文近几天在海内外学术界引发热烈议论。有人肯定作者的勇气,赞扬作者敢于面对中国学术界的阴暗面;也有人说作者是哗众取宠,取悦国际舆论。据统计,目前“中国制造”的论文约占全球研究出版物论文发表总量的8%,预计到201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论文产出国。不过中国科技论文的单篇引用率,仅排名全球第42位。

  • 举报抄袭: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应用

    参赛帖子:扫描电子显微镜原理与应用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50712/5872315/其中50%以上文字内容是抄袭的已发表作品,被抄袭作品《扫描电子显微镜在植物分类学中的应用》-唐晓山、陈燕http://www.docin.com/p-286838250.html第二部分:SEM在植物分类上的应用

  • 张月红:全球期刊编辑难以容忍学术抄袭

    这是一份有趣的、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的调查报告,这是中国编辑在国际学术出 版界的亮眼表现——作为非欧美国家的期刊编辑首次荣获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Committee on Publica- tion Ethics,COPE)的研究资助项目,《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申报的“对不同学科典型抄袭 案例的分析指南”(Crosscheck CrossCheck Guidance: An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of Plagiarism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项目,受到了国际学术出版界的一致关注。2012年10月期的《学术出版》(Learned Publishing)以当期最长的篇幅(17页)刊登了该研究项 目的前期结果。该刊主编艾伦·希格莱顿(Alan Singleton)评述:“该文并不是简单阐述我们过去所 谈及的常规检测,而是论及不同学科、不同语言背景的学术期刊编辑们,对周围所发生的各种典 型抄袭现象的态度。”而对我国编辑出版界而言,此一项目和前期成果表明,中国编辑正在积极参与国际出版业学 术伦理标准的讨论和研究,正积极提升在国际出版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近期,应《中国出版》编辑之邀,张月红教授把COPE的研究论文诠释为中文发表在贵刊:《全球期刊编辑对学术抄袭容忍度调查》。0http://img.dxycdn.com/upload/2013/01/02/56/45098106.snap.jpg

  • 【资料】论文反抄袭检测系统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资源极大丰富,网络文章未经授权抄袭转载引用现象严重,因为网络上有着海量的资源, 部分报刊法律意识淡薄,不支付或不按照规定支付转载稿费。而文摘类报刊和文摘类版面不支付稿费现象更是非常普遍,简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知道教授们怎么看你的论文抄袭度么,他们不会一条一条从网上搜的,他们是用学校内用的软件。 [b][color=#bb4444]使用说明:[/color][/b] 1、输入发表文章的网址或者正文,查询网络上非法转载引用情况。 2、审核投稿人的稿件,输入文本检测是否网络原创。 3、对查询结果对照分析,雷同的区域我们已经区分标注。即使对于修改拼凑的文章,也可以检测加以标注。 [url=http://copycheck.com.cn/index.jsp][color=#bb4444][b]点击进入检测[/b][/color][/url]

  • 如何躲过论文抄袭检测系统的检测-三大方法

    如何让论文躲过http//www.paperpass.org论文抄袭检测系统. 在http://blog.renren.com/blog/229412633/446205223中说到了这个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同学们都很关心,而且有些同学很关注如何破解,现在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些破解这个系统的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大家帮助.“对抗PaperPass.Org论文抄袭检测”招数一:改写 张心彤是北京某重点文科类院校的大四毕业生。她躲避“论文测谎仪”的方法听起来有些笨,但却很“实用”,那就是——改写。“不是论文不能抄,要看你 会抄不会抄!”张心彤把这句话当作至理名言。 张心彤面前摆了厚厚一摞参考资料,每本书都做了很多标注。“东拼西凑其实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要仔细,不能露出马脚。首先在不同的资料当中找到我需 要的东西,然后把每句话变变句式,换换说法,加一些解释性的扩充,略作增删,最后把这些部分组织到一起,论文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繁琐一点,但是最后出炉的 论文,嘿嘿,绝对就像去韩国做了整容手术一样,焕然一新!再牛的测谎仪见到我这论文,估计也只有叹气的份儿。”张心彤一脸的洋洋自得。[color=#33

  • 这是算一稿多投还是抄袭

    看到两篇原创,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6263752和http://bbs.instrument.com.cn/topic/6258756_1?order=threadid,两篇原创都是写的食品中二氧化硫的测定,所用方法、仪器均一样,其中第一篇原创中情人梅所用的数据和表格与第二篇中部分数据一样,但是两篇的ID不一样,是否属会涉嫌到抄袭

  • 建议重新定义、清理论坛中的附件,防止抄袭、重复,浪费资源,破坏风气!

    建议重新定义、清理论坛中的附件,防止抄袭、重复,浪费资源,破坏风气!最近论坛里的“老帖新发”现象资料中心的资料流落出来变成帖子的“附件”现象比较严重,在论坛中也有反映!建议:再次清理资料中心,重新定义论坛附件范围,删除与资料中心重复的文献(这些文献无法检索,会沉积),发现抄袭要处罚!

  • 【转帖】清华大学教授20多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转帖】清华大学教授20多年前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color=#d40a00][size=4][b]核心提示: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文的文章指出,清华大学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存在多处抄袭。北大专家表示,该论文存在引文不规范问题,不能说是剽窃。[/b][color=#0021b0]-------------华丽的分割线-------------华丽的分割线-------------[/color][img]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7/01/201701191652_628438_1611705_3.jpg[/img]《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中,汪晖被指多处抄袭。[color=#0021b0]-------------华丽的分割线-------------华丽的分割线-------------[/color][/size][/color][b]京华时报3月25日报道[/b]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汪晖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昨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b][color=#0021b0]王彬彬[/color][color=#0021b0]意外发现抄袭问题[/color][/b]现年51岁的汪晖为江苏扬州人,先后从扬州师院和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后,1985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攻读博士学位。在《反抗绝望》的新版序言中,汪晖称,该书写于1986年至1987年间,1988年4月作为他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1990年,该书在台湾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经修订后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鲁迅研究是我个人的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汪晖在新版序言中这样写道。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王彬彬把它称作汪晖的“第一桶金”。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用王彬彬的话说,该书“到今天甚至已经具有了‘经典’的性质”。昨天上午,王彬彬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汪晖并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形式的交往和接触,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也颇为意外。“学生做论文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反抗绝望》,我觉得有必要看一看,否则指导学生不方便,于是在去年暑假期间看的,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他还说,去年10月份,他就把《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投给了《文艺研究》,编辑部非常谨慎,逐字核查后才决定发表。王彬彬说,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须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他不希望此事成为一个闹剧。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年版);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汝伦《意义的探索》(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b][color=#0021b0]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color]:[/b]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将他人论述的次序做些调整,便作为自己的话登场;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一段话中,这几句剽自这一页,另几句袭自离得很远的一页,然后作为自己的话示人;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这是最老实的一种剽袭方式。其他几种方式,一旦被发现,或许还可强作辩解。这第四种方式,可是毫无辩解余地,只得老老实实承认。”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摘录部分见附件)[b][color=#0021b0]汪晖[/color][color=#0021b0]希望学术界自己来澄清[/color][/b]昨天,记者多次给汪晖发短信联系采访。下午4时许,汪晖回复短信说:“我在国外,现在是深夜。有朋友来信说及此事。我没有看到文章,手头也没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昨天下午,清华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系里已有部分教师知晓此事,但几名领导均出差在外,无法接受采访。该工作人员称,汪晖今年1月赴美,目前正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的责任编辑张小姐昨天婉拒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文艺研究》不过是一个发布平台,他们现在不便发表看法。[b]钱理群引文不规范不同于剽窃[/b]昨晚,针对汪晖被指博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够规范的问题,但这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钱理群昨天深夜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刚刚听闻此事,王彬彬的那篇文章尚未读完,而且手头没有《反抗绝望》一书可以查阅,所以只能根据他此前对该书及汪晖本人的了解谈一点自己的看法。钱理群说,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所以对《反抗绝望》的成书过程比较清楚。该书的核心观点,即“反抗绝望”这一概念的提出,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是立得住的,这为解读鲁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汪晖以及该书对于鲁迅研究都是有贡献的,“贡献是大是小可以讨论,但这种贡献不容否定。”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多处文字,与李泽厚等人专著中的文字进行比对,称汪晖抄袭剽窃。钱理群对此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这些文字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注释做得可能确实不够严格,但这需要考虑到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钱理群表示,使用引文不够规范和剽窃是两个概念,而且需要考虑当时语境。

  • 举报“你的手机为什么电量总是不足?”涉及抄袭

    参赛作品:你的手机为什么电量总是不足?https://bbs.instrument.com.cn/topic/7832255经提醒存在他人成果未规范引用,并给予多天修改时间,在给定的时间内未能做好修改。举报其多幅图直接抄袭附件文献,且连图的序号、标题也懒得改。建议尽快处理。

  • 请各位不要随便说别人的文章是抄袭——这样多不好呀!

    在没有证据之前最好不要乱说别人是抄书或抄袭,这样多不好!辛辛苦苦写篇文章,结果遭到这样的待遇,情何以堪啊……真是伤不起! 所以请不要开这种玩笑,虽然我是一个很喜欢开玩笑的人,但是我不会开这种玩笑…… 所以在这里我必须澄清下:2009年,我还在深圳一家第三方环境检测公司工作,负责质量管理并协助实验室管理工作。当时环保部有几个标准更新了,需要对新方法进行验证,《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 535-2009)就是其中一个。 新标准中出现了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我们以前对精密度进行试验时,都是以标准差或变异系数来进行评价,重复性限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我们不知道这个重复性限应该怎么试验、怎么统计。 为此,我查阅了很多标准和资料,终于找到GB/T 6379.1~6 标准有相关定义和统计方法,但是这套标准真的是比文言文还难看。在理解和试验过程中,请教了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的郑波老师(也是论坛数据处理版的专家calfstone)好几次,多亏郑老师的指导,我们实验室才能得以把新方法验证完成。 当时也正值第三届原创大赛,所以我就把对标准的理解以及在我们验证过程中的应用写一篇文章,准备参加第三届原创大赛。谁知世事多变,没过多久我就换工作了,改行没有从事实验室工作了,文章的事也耽搁下来没有发。 现在第五届原创大赛开始,所以把原来的文章拿出来参赛(前几天鼓动马踏飞燕组队,答应他要加入马踏飞燕队),在参赛之前我又请教了郑老师,因为过了好几年里面的一些东西我已经忘记了(有些概念真得很难理解),在发表之前又做了些修改。 文章地址: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20810/4186877/========================================1.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官人写原创参加比赛就要受到质疑?官人的文章是不参加评奖的,就算参与评奖、评委都是请的外面的专家,我从来没有参与过、也从来没打听过如何评奖的事。2. 说我抄书,可能是看到文章前面“术语和定义”:2.1 首先“术语和定义”弄出来是为了方便理解文章的内容;2.2 “术语和定义”和公式不抄标准的,难道我去原创?我原创哪还是权威吗?那标准也不用编了……3.对标准的理解或解读难道不要引用标准的内容?如果觉得这样是抄袭的话,我那也无话可说4. 文章中的数据(表1)都是当年我们实验室做出来的真实数据5. 如果还说我是抄袭,那请你把标准原文贴出来对比一下吧6. 还有,请别怪我不客气的说,请问你看完了我的文章没?或者说看懂了没?7. 不管如何,我觉得我的文章对实验室工作的同仁是有帮助的,最少我曾经就帮助我们同事解决了方法验证的问题。8. 再次感谢郑老师的帮助和指导!9. 最后,冬季哥,我一直把你当成是我当初推荐的那个冬季哥,股票的事我还继续向你请教。 为什么要写这个,并不是生谁的气,而是希望以后这种事不要发生在别人身上,这样别人也会很伤心! 相信各位版主、专家都是智者,流言不应该在智者中产生,谢谢各位!如果我说的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 【讨论】鄙视抄袭者—大同机车厂的詹会霞,一并劝诫准备发表论文的朋友

    最近为了探讨高碳铬铁化学分析方法,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高碳铬铁化学分析的文章,从中发现一个抄袭者——大同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的詹会霞。该人在《机械管理开发》总第76期(2004年2月)发表文章《酸溶法测定高碳铬铁中铬的实验》,这篇文章与在《理化检验-化学分册》38卷第二期(2002年2月)发表的《酸溶法测定高碳铬铁中铬》文章的半数内容完全相同,只字不差,分析方法、主要分析结论也完全一样,在正常分析研究工作中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巧合的。此人的文章和《化学分册》相比只是多了少许内容,但多出的这些内容也是似曾相识,只是一时想不起哪里见过,想必也是抄来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能否找到出处。分析工作者讲究的是认真求实,论文本应为知识、实践、经验的结晶,抄袭算怎么回事,这个詹会霞,枉称理学学士、工程师,什么水平?!我发此贴并非为了栽赃陷害,朋友们可以找到文章自己看一看,相信会做出和我一样的判断。做人要讲诚信,自己写的文章就要使自己的东西,引用他人的资料就要注明,这是写论文最起码的东西,没有本事就不要去写,尤其是不要抄袭他人成果,免得被别人发现后丢人现眼。抄袭剽窃之事万万做不得,希望准备发表论文的同仁、朋友引以为戒。

  • 这个原创是我应人事部门要求写的,一个字都没有抄袭?

    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31130/5085434/,这个原创大家看看,不批我原创我无话可说,但如果说涉嫌抄袭,那就没有意思了吧? 我抄在哪里,这个如果说有雷同,也只能说巧合?就像实验室管理一样,都是人机环料法的管理,那么怎么写也逃脱不了这个,对吗?

  • 合作论文单独署名发表引“复旦博士后抄袭风波”

    “文献篇名完全相同的两篇文章:《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基于欧盟的实证分析》,一篇发表在《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作者署名为上海师范大学赵银亮,另一篇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作者署名为复旦大学李爱。两人同为复旦大学博士后,这算重复发表么?”近日,网友“CSSCI_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在微博上发出上述疑问,并附上了两篇论文的截图。多名网友认为,两篇论文中至少一篇存在抄袭。笔者联系上了赵银亮、李爱,两人均否认论文系抄袭。李爱称,这篇论文是他们2008年合作的,但刊发前没有沟通好署名问题,确实不够严谨。2010年,双方所供职的学院已分别对二人进行了批评教育。中国知网收录了这两篇被举报抄袭的论文。其中,赵银亮的论文发表于2009年3月,下载177次;李爱的论文刊发日期是2009年7月,略晚于赵银亮,下载91次。据了解,赵银亮是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李爱则是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学副教授,也曾在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站学习。笔者对照后发现,两篇论文的内容确实高度重合。重合部分从论文摘要开始。赵文的摘要首句是“当下,欧盟实现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政策创新……”整个摘要约180字。而李文的摘要除了将“当下”改为“当前”之外,其他语句与赵的完全相同。并且,两篇论文的4个关键词一致且排序一样。从论文结构来看,两篇文章都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价值”等四部分,4个小标题完全一致。笔者进行了篇章对照,发现两篇论文完全相同的段落至少有13处,赵文在篇幅上比李文稍长一些。笔者注意到,赵文的参考文献共19篇,李文则为为17篇,相同的共计15篇。不过,两篇论文的一个较大区别是,赵银亮在论文中注明:“本文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项目和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宪主义与地区一体化相关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而李文中没有出现类似说明。“文章内容基本雷同,摘要一字不差,文章结构基本相同,甚至大部分文字完全相同,很清楚应该属于抄袭剽窃之列。”一个网友在回复中认为。“如果是抄袭,我们怎么可能用完全相同的篇名?傻子也不会做这种事情。”对于网友的质疑,李爱9月15日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她没有抄袭赵银亮的论文。李爱说她与赵银亮“2002年同时进入华东师范大学读博,赵银亮是我的班长,我们关系非常好。”李爱说,后来,她于2006年在复旦大学跨专业就读高等教育管理的博士后,赵银亮则于2007年进入复旦大学读政治学博士后。李爱表示,在博士后期间,两人经常一起翻译资料,合作做课题。赵银亮告诉笔者,“地区一体化与冲突管理机制相关性研究”始于2008年上半年,以他为主导,李爱协助搜集部分资料,最终于当年年底完成了研究。“赵银亮先写了一部分论文。后来,由于他比较忙,资料没有翻译完,就交给我了。我翻译完了,请他给我把关,帮我定稿、修改。”李爱回忆。对于这项研究的成果归属,赵银亮表示:“这是我们俩的共同成果,但主要是我的。”李爱说,2008年11月20日,她将论文投给了《甘肃社会科学》杂志,过了好几个月没有刊发,以为可能不会用了,便让赵银亮去投稿。在她看来,这篇论文是共同合作的结果,谁发都一样。2009年1月12日,《教学与研究》杂志收到了赵银亮的论文,并于当年3月发表。让李爱没想到的是,2009年7月,《甘肃社会科学》刊发了那篇她原以为“石沉大海”的论文。笔者注意到,尽管两人在接受采访时都强调该论文是共同成果,但两篇最终刊发的论文中,都只有一人的名字。署名问题在2010年被人发现。对此,李爱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发表论文前双方没有沟通好。“我早在2008年就评副教授了。即使以后评教授,也用不上这篇文章。”她说,刊登于《甘肃社会科学》的这篇论文,作者单位为上海复旦大学而非任教的上海电力学院,“一般来说,大学评职称,必须是第一作者、第一单位。我没有写电力学院,所以用不上。”按照赵银亮的说法,在项目研究完成之后,他曾对李爱表示,如果李爱需要,论文可以使用,但是“最好加上我的名字”。“当时,主要是我的成果,只署我的名是正常的。李爱没有署(我的)名,可能是遗忘或疏漏吧。因为她主观上并没有这个故意,也没有恶意。可能还是不太严谨和谨慎。”赵银亮说。李爱承认:“我们做事不够严谨,没有共同署名。如果是共同合作的,不管是几个人,都应该共同署名。”事实上,对于学术署名问题,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第四条已有规定:“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赵银亮回忆,2010年6月,针对此次署名不规范的事件,上海师范大学社科部门已对赵银亮作出了批评教育处理。李爱所在的学院,也在全院大会上对李爱进行不点名的批评教育。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分管科研的曾姓副院长告诉笔者,学院认为李爱没有抄袭,但是两人对待同一篇成果时,没有充分协商、共同署名。当年此事的处理结果是,双方承诺该论文成果不再使用,同时接受教训,力求做到学术严谨、署名清晰,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笔者注意到,如今在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的官方网站上,赵银亮与李爱的个人简介里的确都没有提及这篇论文。

  • 【转帖】学术也应该要求纯洁----复旦大学通报学术剽窃抄袭事件处罚3名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02:0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周凯  12月14日,复旦大学官方网站上的“校内公告”贴出了一则“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短短几天内,点击量就达到2000多次。这则在2007年底贴出的“2007年第1号”通告,向全校师生通报了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对三起学术违规举报的调查审议结论和处理建议。  “通告”称,三起举报涉及的教材抄袭、论文抄袭皆属实,学术规范委员会建议对举报涉及的外文学院、五官科医院和信息学院的有关教师、学生进行通报批评、停止招收研究生、开除学籍等不同的处理。  据记者了解,校方以这种形式面向全校师生公开通报本校的学术违规情况,在国内高校尚不多见。而这则通告也迅速被转贴到新语丝、天涯、西祠胡同等著名网络论坛上。  根据通告中的信息,此次调查的三起学术违规举报共涉及复旦大学3个学院(附属医院)的9名师生,包括博导、年轻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等。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成立于2005年4月,该委员会是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主要负责调查、处理学术规范问题,首届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为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  外文学院博导与青年教师所编教材存在严重抄袭  “通告”称,今年5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一教师举报,由复旦大学外文学院L教授(“通告”里标明了3起学术违规事件的主要责任人的姓名,但考虑到复旦大学的通告是面向本校师生的,因此本报报道时隐去了相关责任人的名字——编者注)主编,数位青年教师参编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存在严重抄袭现象。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接到举报后对此事件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举报内容基本属实,该书确实存在着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情况。  2007年9月30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后认为:L教授与几位青年教师在所编教材中严重抄袭国外公开出版的书籍的事实已调查清楚,他们所犯抄袭错误的性质是严重的,对此,L教授应负主要责任,其他几位教师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建议对L、C、H、X、F等的错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L教授已到退休年龄,建议外文学院不再续聘。同时将此事通报研究生院和出版社,建议出版社将存书全部销毁,已经发行的也尽可能收回处理;建议研究生院撤销该教材,并对L教授申报的课题(包括资助的经费)追加处理。  对C、H、X和F等四人,建议外文学院根据他们所犯错误和认识的程度作出必要的处理。对他们之中正在在职攻读学位的教师,应会同研究生院作出相应处理。  记者了解到,L是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的教授、博士生导师,而C、H和F则是外文学院的年轻教师。记者还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的网站上看到,今年5月22日,外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免除L外文学院学术委员会和外文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职务。   博士后剽窃他人图片指导教师两年不准再招生  第二起学术违规事件则来自于网络举报。2007年7月14日,在“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上首先出现了一篇题为“发生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界的‘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匿名信(简称“事件”,下同),举报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C教授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2月第41卷第2期第132页一文中,实验结果中的图片”涉及造假、剽窃。  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即五官科医院,记者注)的网站上看到,现任该院副院长的C,也是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同时还是《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7本学术期刊的编委。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经查,信中涉及的“造假、剽窃”文章的第一作者是L,于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在复旦大学五官科医院做博士后,该文章的通讯作者正是C,当时是刘的博士后工作指导教师。  L承认,被举报文章的设计和实验是他在郑州读博士生期间的部分工作,到五官科医院做博士后以后,为了便于将这部分工作作为成果发表,他窃用了他人的部分图片来说明观点,文章的其他作者(包括C教授)对其剽窃行为并不知道。  2007年9月5日,五官科医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对该事件的处理。与会委员认为,该论文的抄袭是L个人行为,但C教授负有把关不严的责任;会上,C做了检讨。  9月14日,医院学术委员会作出对此事件的处理意见:1.此篇论文属抄袭;2.取消并收回L博士后出站证书;3.C教授停止招收博士后两年;4.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导师C教授检讨;5.各科室予以传达、重申纪律,加强科研道德教育。  9月30日,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全体会议对此事件进行了审议,同意医院学术委员会对此事件的调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并建议在全校博士后流动站会议上对L论文抄袭行为进行通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