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

仪器信息网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相关的解决方案。

多层流化床低阶煤热解气化提质装置相关的资讯

  • 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成功
    近日,过程工程所许光文研究员主持的中科院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通过验收。  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境等领域涉及大量气固反应,通常通过热重分析仪测试其反应特性,推导反应动力学参数。但是,热重分析不能在线供给固体反应物,升温速度缓慢,受气体扩散影响严重。因此,许光文研究员于2006年提出利用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器的气固反应动力学测试思想,以克服上述热重分析方法的弊端,通过检测反应生成气的典型组成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测试任意温度下的气固反应速度,分析推导反应动力学。  在中国科学院仪器研制专项资金的支持下,许光文研究员的课题组通过与国产热重分析仪专业企业——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公司合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工作,成功研制了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MFBK: Micro Fluidized Bed Kinetic analyzer)的样机(见图),并实现与在线微型质谱检测仪的联用,经系统试验,获得了系列新型测试结果,展现出它的优点和应用潜力。  MFBK适用于颗粒物料参与及颗粒催化剂催化的所有气固反应,包括化工(化学品分解、氧化、还原、加氢) 冶金(矿石还原、焙烧) 能源(煤/生物质热解、燃烧、气化、碳化) 材料(发射药/炸药分解、爆炸) 环境(固废热解/燃烧/气化、废气吸收/氧化/吸附)。它有效克服了热重分析的升温速度慢、扩散影响大等弊端,通过在线颗粒反应物供给,实现了任意温度下气固(颗粒)反应速度的测试,并提供了分析反应参数、揭示反应机理,特别是适合于快速颗粒反应测试的功能。  MFBK作为一种新型固体(颗粒)反应测试仪器,具有快速升温、趋近颗粒反应本征、易于操作,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等优点。其良好的功能及其与质谱的匹配性,引起了美国AMETEK质谱分析仪制造公司的兴趣。双方为此签订了合作研发协议,研制偶联AMETEK在线质谱分析仪的集成化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器,北京科技大学于2009年4月订购了该仪器。
  • 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多传感器融合测试技术研究获进展
    流化床颗粒制备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传热传质速率高、能耗低和能够实现连续化生产的优点,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以及农业领域中的催化剂、药品和化肥等颗粒的制备过程。由于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通常涉及气、液、固三相掺混,反应器内部的流动呈现出时空非稳态和多尺度效应。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的关键参数在线监测和过程诊断是国际多相流测量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而现有的在线监测技术多基于单一传感器,获取的信息有限,且受到运行条件的限制,难以用于解析流化床反应器内部复杂多相流动的特性以及为过程调控提供数据支持。   针对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在线测量面临的挑战,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开发了结合电容层析成像(Electrical Capacitance Tomography,ECT)、高速摄像(CCD)、声发射(AE)和压力传感器的非侵入式多模态融合测量技术,提出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分析方案(图1)。该团队开发了新型组合电极ECT传感器,实现了流化床反应器的高质量断面成像和内部参数分布信息的获取。进而,该研究将ECT断面图像信息、颗粒流高速摄像数字图像分析和压力信号时频域分析相结合,基于信息互补和相互验证,准确识别了正常喷动和加湿-干燥过程中的典型流态以及流态转变,揭示了不稳定喷动产生的原因(图2)。   为获取更多颗粒流动微观尺度信息,科研人员将ECT断面图像信息与高频声发射(AE)信号时频域、递归分析相结合,实现了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中颗粒团聚现象的识别以及颗粒流动性变化、失流演变过程的准确监测。该研究同时结合ECT和CCD图像信息和原始数据,基于pSNN神经网络,提出了颗粒湿度分级预测模型(图3)。与传统方法相比,颗粒湿度的预测精确度明显提升。该研究为流化床颗粒制备过程在线测量技术的工程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上,并在首届多相传输及能源转化利用国际会议上作了报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对外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上述成果由工程热物理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完成。
  •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鉴定会在京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4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对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MFBRA)”组织了成果鉴定会。鉴定专家委员会由北京化工大学刘振宇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郭占成教授、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张经华研究员、北京石油大学孙国刚教授等10名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组成,鉴定会由中科院计划财务局成果专利处处长杨兴宪博士主持,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鉴定会。鉴定会现场  鉴定程序包括项目负责人做研究技术报告、仪器演示、专家宣读测试报告、用户做使用报告、专家质疑、专家委员会讨论鉴定意见及宣读鉴定意见。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并严格审核了该项目的科技查新材料、用户使用报告及证明、商业化推广情况报告等材料,并对“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整套仪器进行了现场考察。项目负责人许光文研究员做研究技术报告专家组现场考察  经过鉴定委员会专家的质询与充分讨论,一致形成以下鉴定意见:  1、研发单位提供的鉴定材料齐全,翔实可靠。  2、该成果首次利用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器构建了气固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同时,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有效抑制扩散影响,实现了反应物快速加热 通过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和集成脉冲微量反应物进样,实现了流化床中气固反应的等温微分化,研发了定点温度下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等温微分测试方法与仪器,填补了快速升温下等温微分反应测试仪器的空白,所求算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更加趋近本征反应特性。  3、研制的微型流化床分析仪紧凑实用、操作性强,配置合理。测试表明:性能稳定、数据重复性好。  4、该分析仪器弥补了以热重为代表的气固反应分析仪加热速率低、扩散影响大等不足,丰富了气固反应分析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能源、材料、环境、生物等领域。  专家组还建议,该成果创新性强,研制的仪器属国内外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应尽快加强该仪器的集成和产业化。  微型流化床分析仪(MFBRA)是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新型气固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该仪器填补了气固反应等温微分测试方法与测试仪器的空白,具有快速升温、测试结果趋近反应本征、易于操作,重复性好等特点。在2010年“第八届中国国际科学仪器及实验室装备展览会”(CISILE 2010)上,微型流化床分析仪(MFBRA)荣获了自主创新金奖,并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支持。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荣获自主创新金奖  先进能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亟需强化——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煤气化行业煤气成分监测实例剖析
    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的占比达到62%。但我国的煤炭利用技术总体上是落后的,在煤炭的转化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洁净煤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其中大规模煤气化、煤气化多联产技术成为了煤炭综合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红外煤气分析仪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际煤气化煤气分析当中,本文将结合Gasboard-3100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煤气分析仪在煤气化行业应用优势。煤气分析仪(在线型)Gasboard-3100 根据煤气化应用领域的不同,煤气分析仪可实现煤气热值分析和煤气成分分析两种用途。通常的应用如下:工业燃气应用 作为工业燃气,一般热值要求为1100-1350大卡热的煤气,可采用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流化床气化炉均可制得。主要用于钢铁、机械、卫生、建材、轻纺、食品等部门,用以加热各种炉、窑,或直接加热产品或半成品。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精确控制加热温度,以达到工艺或质量控制目的,燃气的热值稳定性就尤为重要。Gasboard-3100针对H2和CH4的测量采用了测量补偿技术,可保证实际热值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为燃气的燃烧测控提供了有效有力的数据依据。民用煤气应用 民用煤气的热值一般在3000-3500大卡,同时还要求CO小于10%,除焦炉煤气外,用直接气化也可得到,采用鲁奇炉较为适用。与直接燃煤相比,民用煤气不仅可以明显提高用煤效率和减轻环境污染,而且能够极大地方便人民生活,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出于安全、环保及经济等因素的考虑,要求民用煤气中的H2、CH4、及其它烃类可燃气体含量应尽量高,以提高煤气的热值;而CO有毒其含量应尽量低。Gasboard-3100测试煤气热值可知道气化站的煤气混合,保证燃气热值;同时可测得CO、H2、CH4的实际浓度,有效控制CO浓度,保证燃气安全。冶金还原气应用 煤气中的CO和H2具有很强的还原作用。在冶金工业中,利用还原气可直接将铁矿石还原成海棉铁;在有色金属工业中,镍、铜、钨、镁等金属氧化物也可用还原气来冶炼。因此,冶金还原气对煤气中的CO含量有要求。Gasboard-3100可实时有效测量CO或H2浓度,指导调整气化工艺,保证产气效率。化工合成原料气 随着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以煤气化制取合成气,进而直接合成各种化学品的路线已经成为现代煤化工的基础,主要包括合成氨、合成甲烷、合成甲醇、醋酐等。 化工合成气对热值要求不高,主要对煤气中的CO、H2等成分有要求,一般德士古气化炉、Shell气化炉较为合适。目前我国合成氨的甲醇产量的50%以上来自煤炭气化合成工艺。若煤气成分中CO2浓度过高,直接会影响合成工序压缩机的运行效率(一般降低10%左右),必然造成电耗和压缩机维修费用增加。Gasboard-3100用于CO、CO2、H2等气体的浓度测量,用于指导合成气工艺控制,可保证化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可达到节能的目的。煤制氢应用 氢气广泛的用于电子、冶金、玻璃生产、化工合成、航空航天、煤炭直接液化及氢能电池等领域,目前世界上96%的氢气来源于化石燃料转化。而煤炭气化制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般是将煤炭转化成CO和H2,然后通过变换反应将CO转换成H2和H2O,将富氢气体经过低温分离或变压吸附及膜分离技术,即可获得氢气。实际应用中由于CO含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变换工序中变换炉的负荷增加。它不但会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缩短,而且使变换炉蒸汽消耗增加。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用于煤气成分分析,提供煤气中各气体成分的浓度数据,指导气化和转换工艺的控制,可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此外,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还可在煤气化多联产的应用中提高化工生产效率,提供清洁能源,改进工艺过程,以达到效益最大化,有助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随着煤气化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对于煤气化过程的监测和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Gasboard-3100红外煤气分析仪集成了红外、热导和电化学三种气体传感器技术,可实现对煤气的成分分析和热值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了H2测量补偿和CH4测量抗干扰的问题,更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燃气、民用煤气、冶金、化工等行业,可指导工艺控制和改善,并达到节能增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煤气化技术的提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工业过程气体监测技术)
  • 德国Diosna实验室流化床在中国医药研发中心顺利安装
    德国Diosna公司的一步制粒干燥机/实验室流化床MiniLab XP于2020年6月在中国医药研发中心顺利安装并通过验收,在一周的安装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应用实验,包含:湿法制粒后的样品干燥、一步喷雾造粒过程、Wurster底喷微丸包衣过程;分别对球形微丸和不规则微丸进行了多次包衣,样品表面的包衣层十分均匀,效果良好;同时对MiniLab XP的新颖控制功能进行了演示和验证:粘合剂喷雾压力和过滤袋反吹压力的数字显示和控制,MiniLab XP所有的实验参数和配方实现了PLC控制的全程数字化,便于用户轻松地完成重复性实验和一致性验证。德国Diosna公司是世界上No 1 混合湿法制粒机的发明者,也是世界上早期实现不同锅体可更换的设计者,拥有多项zhuanili技术,提供从实验室类型的小型研发设备,到大规模生产的整条制粒干燥生产线:湿法制粒+整粒+流化床+整粒+片剂包衣;实验室流化床MiniLab XP内置变频风机、内置六个过滤袋,进风流量、进风温度、样品温度、出风温度数字显示和控制,可编程全自动控制造粒过程,可以选择:1升、3升、5升、7升的罐体,最MAX样品处理量达到3.25公斤,同时适合实验室的少量样品和中试放大的研发实验。
  • 先进能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亟需强化——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进入21世纪,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日前召开的哥哈会议最后仅达成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低碳经济仍是大势所趋。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开发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是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任务。2010年我国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重磅出台,预计未来1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清洁能源和节能产业将大有可为。  由许光文研究员领衔的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以清洁煤技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致力于技术创新,注重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众多企业合作紧密,如:与中石油合作开发重质油的综合加工新技术,与泸州老窖等企业合作研发利用白酒糟生产能源、燃气及材料的成套技术工艺,与大型焦化企业合作研发工业煤气生产的新型气化技术等。此外,该课题组还研制了代表国际首创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与北京恒久科学仪器厂合作研制)、填补国内空白的“加压热重分析仪”、“燃料解耦热转化研究装置”等能源装备与测试仪器。  另外,许光文研究员还担任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主要负责评价筛选清洁能源技术,指导公司的技术方向,发展技术合作伙伴。该公司是由中科院与BP公司于2009年2月共同投资建立,一期投入1.62亿,五年内将投入4.62亿 主要从事煤的高效转化技术的研发与商业化,促进国产技术的产业化,并积极抢滩国际市场。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近日,仪器信息网采访了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课题组组长许光文研究员,就目前我国清洁煤技术、新型分析仪器研制及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问题与许光文研究员做了深入探讨。清洁煤技术是当前重点发展对象 关键技术与装备亟需强化  访谈伊始,许光文研究员就开门见山说到:“我国富煤,但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并且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大,单位GDP(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数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的能源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因此发展高效清洁煤技术是当前能源技术的研发重点。另外,节能也就意味着减排,节能的同时也在环保,因此发展节能技术也是用好煤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型能源装备主要从国外引进,关键能源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亟需强化。”  当前我国正积极地从多种途径加快开发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的一个重要补充。“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发太阳能,但短期内用太阳能彻底替代现有主要能源还不太现实。对于我国,煤炭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核心能源,可再生资源等其他能源是补充。”  许光文研究员还谈到:“目前国内从事煤炭利用技术研发的人很多,但高效率、低成本、清洁生产工业燃气或工业煤气的技术却未受到足够重视。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先进能源技术课题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就是研发利用低阶燃料生产工业煤气的气化技术,其应用涉及钢铁、冶金、陶瓷、建材等重要工业行业,可替代天然气或燃料油,有效降低这些工业过程的燃料成本,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不足问题。”  哥本哈根会议几乎无功而终,在量化责任和资金落实两大关键问题上未能形成共识。对此,许光文研究员表示,“我国不会因为二氧化碳问题就少用煤炭,少用能源。但是,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国内企业应该采用先进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减少排放,包括CO2排放,使工艺流程、设备装置更清洁,为健康的地球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作为国家的技术储备,科研院校可设置二氧化碳减排的相关课题任务。”在能源工艺实践中进行仪器创新 填补国内空白  许光文研究员领导的先进能源课题组成立3年来,承担了国内外多项重要科研任务,主要研发先进能源转化技术和能源转化过程的环境保护技术。课题组以煤炭、生物质、重质油作为研究的燃料对象,基于“解耦”的科学方法,研究高效、高价值、低污染利用这些燃料的解耦热转化技术,同时研发转化过程的污染物控制技术、燃料预处理技术和合成气利用的重点技术。  “具体研究包括:煤解耦气化技术生产工业煤气,高水分工业生物质废物解耦燃烧及炭化活化生产功能性材料技术,低阶煤提质技术,煤炭/生物质分级与预热调试技术,烟气脱硝催化剂,新型合成气甲烷化技术等。其中,生产工业煤气气化技术、工业生物质废物炭化活化技术、以及煤的预处理技术正在进行中试,并计划了应用示范;课题组成功研发了同时抗SOx、水蒸汽中毒的宽活性温度范围脱硝催化剂,正组织长时间催化剂寿命中试。”  许光文研究员继续谈到:“从事能源技术研发需要用到许多分析测试仪器,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但关键技术和装备能力还未得到突破,因此通常只能高价购买进口仪器,但是很多高价购置的国外仪器与装置的利用率不高,难以得到有效的维护,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结合多年的国外科研经历,许光文研究员回国后带领其课题组团队研制了一些高性能的新型仪器,以解决研究过程的科学与技术难题,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相关行业的仪器空白。  许光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  上图为许光文研究员团队研制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MFBRA: Micro Fluidized Bed Reaction Analyzer),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同类仪器的研发报道,该仪器将形成与商业吸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并列的新型仪器,应用市场前景广阔。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探讨  在谈到科研成果产业化时,许光文研究员谈到:  (1)“企业希望投入钱很快就能见到科技成果,这与技术研发本身有差距”  “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应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学校和科研院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新技术 通常完成小试后再进一步与企业合作,以企业为主体开展中试、示范,最后形成可商业化技术,推广应用。因此,希望科技投入马上就见效的观点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科技投入的收获速度慢,很多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这种价值链缺乏理解,都希望投入钱很快就能见到科技成果,这是很难甚至不可能的,特别对于关键技术和成套技术。高价值的创新技术与成套工艺、大型装备等成果的获得需要长期投入。”  (2)“凭空想象,是想不出来创新的,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创新不等于‘新概念’,不付诸实践,‘新概念’就没有任何价值。创新不是空想的结果,而是实践的成果和发展。例如日本研究人员发明纳米碳管,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有纳米碳管,而是在开展其他研究时发现纳米碳管这种结构的。另外,科学研究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积,需要善于总结和提升,通过这个过程去提炼问题的科学价值和科学新发现。凭空想象,不能有创造创新,要在实践中创造创新,这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3)“研究工作与生存关联,难以创新”  “现在的房价、物价非常高,研究人员的薪酬又与科研项目直接相关,多数情况下收入不高。这种科研人员背负着生存重担做研究的体制不利于创新。最好不要给科研人员过多的外来压力和外来干扰,压力可以有,但不要太大。”  “我国为研究人员设立了各种荣誉、等级,一方面激励了研究人员,但一方面也可能使研究人员急功近利,难以潜心开展研究。为促进创新,政府和社会可以尝试改变一些政策和措施,一方面使研究尽量与研究人员的基本生存条件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营造一个更平静、非激烈竞争荣誉和资源的环境,使研究人员能专心、静心搞研究,享受科研,这将一定会促进发现创新、创造创新。”  (4)“技术合作固然重要,诚信更重要”  “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基于用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为企业解决问题,创造效益。在中国,目前解决问题型的科研合作不少,但更多是投资者希望形成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商机。这两种情形的合作的产出和期待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后一种,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让企业投入大笔资金,因为企业希望很快有产出,但技术的创新和商业化需要过程,双方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差距,应该多沟通,缩短认识差距,充分认识到技术合作需要投入,同时也需要时间,研究人员需要以自己的研发能力、敬业精神、责任心等,与合作的企业建立诚信关系,使其承认研究人员的价值,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从近期、长期考虑双赢。”  (5)“仪器装备国产化需要国家支持,企业自强,国人自信”  “仪器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是我国科技的脆弱环节之一,需要强化并亟待改变当前现状。从国家层面上,要支持国产仪器与装备的研发,鼓励更多的自主创新;国产化需要财力、人力以及政策的支持才能搞研发创新,国产装备与仪器的质量才能提升 从研发单位及生产企业层面,一定将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追求国际标准质量,新产品一定要经过多方验证、试用,再推向市场,推出让客户信得过的产品,才能稳步进入市场;从用户角度,国内客户需要更新观念,相信国产仪器,支持国产仪器的应用。”采访手记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转化水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缘何艰难?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期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讨论,为我国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增砖添瓦。  (1)我国部分科研院校存在不同程度地“重研发、轻成果产业化”的现象。科研院校偏重于上课题、担项目,科研人员重视发表SCI论文、评职称,甚至部分科研经费完全被“自娱自乐”,最终导致课题项目与国家发展需求脱节,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2)除了科研成果先天不足之外,生产企业接受能力不足或不愿接手,亦是导致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一些重大科研项目开发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部分企业因短期内看不到成果就停止投入,导致部分课题中途夭折 还有部分企业因担心科研院所将成果专利变相卖给其他企业,而不敢投入,以免蒙受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多年来我国一直在倡导“官产学研用”合作模式,但因科研体制不完善,缺乏具体措施,难以落到实处。不过,我国官方六部门已联手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制,这将促进“官产学研用”各方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正如许光文研究员所言:“我国不缺少‘点子’,但关键是如何把‘点子’做踏实、做彻底。政府要深化体制改革,鼓励自主创新,加大科技投入 科研院校所应以市场和应用为主导,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科研人员不仅要懂原理,还要懂应用,对交叉行业也要有所了解,争取将‘点子’做成适用范围较广的产品。”  采访编辑:刘玉兰附录:许光文研究员简介  许光文,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CAS-BP合资公司-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中国(北京)石油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株式会社IHI客座主任研究员。  1967年4月生。199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同时获得工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1996年6月至2006年9月工作于日本与德国,曾依次在日本Gunma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任日本New Energy and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NEDO)产业技术研究员,在德国Technical University Hamburg-Harburg进行洪堡学者研究,在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基础技术研究所任代理课长研究员,2006年通过”百人计划”回国工作,自2009年兼任中科院与BP合资公司: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60多篇,被他人引用200多次,申请国际专利三项,日本专利14项,国内发明专利10多项,获2001中科院科技发明一等奖,2003全国优秀发明专利奖等。  目前带领40多人的研究团队,研究先进能源技术工艺、反应器、催化剂、分析测试方法和相关的流动传递基础,具体包括:(1)煤的高值化综合加工,涉及煤热解气化、低阶煤提质加工、低污染高效率工业锅炉、煤预热调试等;(2)生物质能技术,涉及高水分生物质解耦燃烧、生物质燃气制备、工业生物质废弃物基炭材料;(3)应用催化,研究开发合成气制备SNG新工艺,烟气脱硝SCR,以及催化反应器和催化转化工艺;(4)新型分析仪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服务于能源转换研发工作的新型反应测试与分析仪器。
  • 科技部某重大专项对SOx、NOx、颗粒物等考核指标提出更高要求
    2月19日,科技部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等10项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通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项目重点围绕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 2016年首批在7个技术方向启动16个项目。从各项考核指标中对“烟气中PM排放浓度”、“SOx排放浓度”、“NOx排放浓度”等各项指标有详细规定,与GB18485-2014 烟气排放标准(如:NOx:250mg/Nm3、SOx:80mg/Nm3)进行对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此,对相关仪器设备的SOx、NOx、颗粒物检测能力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文如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2016年度项目,并发布本指南。本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全面实施节能战略为目标,进一步解决和突破制约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领域的工艺、系统、装备、材料、平台的自主研发能力,取得基础理论研究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并实现工业应用示范。本专项重点围绕煤炭高效发电、煤炭清洁转化、燃煤污染控制、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业余能回收利用、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个创新链(技术方向)部署23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首批在7个技术方向启动16个项目。每个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二级标题(如1.1)的研究方向进行申报,申报内容须涵盖该二级标题下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鼓励各申报单位自筹资金配套。对于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1. 煤炭高效发电1.1 新型超临界CO2、CO2/水蒸汽复合工质循环发电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煤粉在超临界环境下化学能释放、能量传递及转换机理,揭示燃烧室内压力、温度及成分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混合工质的热力学性质、流动特性、传热特性及膨胀做功规律;开展适用于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复合工质的汽轮机通流结构对热耗的影响研究;开展新型发电系统集成优化、运行特性与控制方法的技术基础研究。考核指标:获得超临界CO2及CO2/水蒸汽复合工质的燃煤高效低污染发电原理和方法;完成概念设计,系统效率超过50%。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1.2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研发与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开发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气固流动与传热、超超临界水循环安全性、热力系统及水系统交联优化等关键技术;开展锅炉概念设计方案、分离器、换热床等关键部件的研究及整体匹配;开发SO2、NOx、颗粒物等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开展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动态特性、自动控制及仿真研究;完成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本体设计及研制;建设660MW等级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示范工程,完成168h连续运行。考核指标:锅炉效率≥ 92%;供电煤耗300gce/kWh;SO2排放≤ 35mg/Nm3,NOx排放≤ 50mg/Nm3,颗粒物排放≤ 10mg/Nm3。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2. 煤炭清洁转化2.1 低变质煤直接转化反应和催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低变质煤的有机组成和矿物质特性、特征显微组分分子结构及其对直接转化过程与产物的影响机理;揭示煤直接转化过程反应途径及产物定向调控机制;研究煤炭直接转化制燃料及化学品过程中硫、氮、卤素、碱金属及重金属迁移规律;研发直接转化气液产物提质加工新技术,液体产物制取高品质液体燃料及化学品定向催化转化机理及高效催化剂。考核指标:建立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相结合表征低变质煤直接转化特性的方法,形成煤直接转化新型反应器、新工艺、新型催化剂的技术基础。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2 煤热解气化分质转化制清洁燃气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高比例低阶煤高温热解制备气化焦新技术,研究其矿物组成、灰渣特性及气化性能,开发气化焦新型固定床加压气化技术及装备;开发低阶碎煤定向热解生产高品质焦油及富氢热解气的工艺,完成反应器优化与工程放大;开发热解、焦化烟气高效干法脱硫及低温脱硝技术与装备。考核指标:建成百吨/日级新型气化焦加压固定床气化装置,出口煤气低位热值≥ 11MJ/Nm3;建成10万吨/年以上工业规模定向热解装置,焦油收率大于葛金分析收率的80%,焦油含尘≤ 1.0%;烟气脱硫效率≥ 95%、脱硝效率≥ 85%,在百万吨/年级热解、焦化装置中应用。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2.3 煤转化废水处理、回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煤化工过程废水处理与利用的新途径;研发高浓度有机废水制水煤浆技术;研究低损高效酚萃取剂,开发酚氨的协同脱除过程强化方法及脱除工艺;开发生物与化学协同、催化氧化深度处理难降解有机物技术;研发高性能、长寿命适于含盐废水浓缩的膜材料、工艺及装备;研发适于高含盐废水的COD降解及重金属脱除、分质结晶分盐技术与工艺。考核指标:脱酚萃取总酚脱除效率≥ 94%;膜浓缩倍率≥ 10倍,清洗周期3个月以上;结晶盐品质达到工业盐国家标准(GB/T5462)。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 燃煤污染控制3.1 燃煤PM2.5及Hg控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展PM2.5前驱体多相吸附、反应机理研究,研发改性吸附剂控制PM2.5形成的关键技术;研发基于细颗粒团聚机制的PM2.5控制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基于氧化剂、催化氧化的单质汞高效氧化技术及装备;开发可再生的高效汞吸附剂及其在线活化制备技术、喷射装置与控制系统;开发PM2.5与汞的联合脱除关键技术;在300MW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实现应用。考核指标:PM2.5排放浓度≤ 5 mg/Nm3;Hg的脱除率≥ 90%。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3.2 燃煤污染物(SO2,NOx,PM)一体化控制技术工程示范(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发低氮燃烧与新型SNCR、SCR组合协同脱除NOx技术并进行示范,同时开展SCR脱硝协同脱除PM2.5技术的研究;开展燃煤SO2和NOx前置氧化与协同吸收技术的验证及完善,研发大规模强氧化物质产生装置及配套设备,开发同时脱硫脱硝吸收技术;开发燃煤PM2.5和SO2一体化吸收控制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在深度脱除SO2的同时,提高PM2.5的捕集效率。考核指标:在燃煤工业装置中进行污染物一体化控制工程示范,烟气中PM排放浓度≤ 10mg/Nm3,SOx排放浓度≤ 35mg/Nm3,NOx排放浓度≤ 50mg/Nm3。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申报要求:企业牵头申报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4.1 基于CO2减排与地质封存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研究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反应过程特性,载氧体表界面转化与体相晶格氧传输机理;研究CO2地质封存与驱油、驱气、采热过程中的多尺度多相流动与热质传递机理及热力学性质;研究CO2捕集封存利用系统的能量集成优化方法。考核指标:获得加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过程基础理论;建立CO2在不同封存与地质利用条件下的基础物性数据库。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2 基于CO2高效转化利用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基础研究类)研究内容:探索CO2高效转化制备液体燃料与化学品的反应新途径与机制,研究CO2双键活化、表面微观反应、固体催化材料构效关系;研究CO2转化过程中反应/传递强化原理和方法;研究矿化反应机理和动力学、微观离子迁移规律、矿化反应强化机制。考核指标:获得CO2制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新工艺、新方法;CO2矿化效率≥ 80kg/t非碱性矿。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4.3 二氧化碳烟气微藻减排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筛选耐受烟气的高效固碳藻株,利用代谢组学等手段解析相关耐受与高产机理;降低微藻固碳养殖系统成本;研究微藻固碳系统与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机制,优化养殖工艺,实现病虫害的动态防控和连续稳定养殖;开发微藻废水养殖技术。考核指标:培育耐受高浓度CO2的高效固碳藻株3株;户外连续1个月微藻(干基)产能达到25g/(m2 ?d);建立微藻年固碳能力万吨级示范。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 工业余能回收利用5.1 工业含尘废气余热回收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含多相、多尺度尘粒的烟气在高温复杂流动工况下的分离、团聚、附壁及传热特性,研发含凝结性尘粒烟气自滤净化与余热回收工艺和方法;研发高含尘烟气的防积灰、防磨损、防腐蚀连续余热回收利用新技术与新装置,形成超大拓展表面净化与换热部件的制造能力;研发含低浓度、亚微米级尘粒烟气的深度净化和高效换热耦合工艺,实现高温烟气净化与换热一体化的技术与集成装备,对集成技术系统进行工业示范。考核指标:净化后气体尘粒排放浓度:含凝结性尘粒烟气≤ 50 mg/Nm3,高含尘烟气≤ 30mg/Nm3,低浓度亚微米级尘粒烟气≤ 10 mg/Nm3,余能回收率≥ 70%,工业示范装置考核运行时间≥ 200h。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5.2 低品位余能回收技术与装备研发(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发工业余热用压缩式高效超级热泵,在典型工业流程中获得热输出应用;开发适合于流程工业以及煤电行业余热综合利用的高效吸收式热泵,并形成低温高效余热吸收式制热典型示范;研发低温热能品位提升的化学热泵,实现余热品位的提升与高效利用,并形成热输出示范系统;形成低温位余能网络化利用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考核指标:压缩式热泵的COP≥ 6.0,形成100 kW级热输出的应用示范;吸收式热泵COP≥ 1.75,形成≥ 500kW热输出的工程示范;化学热泵的系统热效率≥ 25%,形成50kW级热输出示范系统。实施年限:3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6. 工业流程及装备节能6.1 流程工业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钢铁等冶金过程中连续、半连续和非连续工序之间的匹配技术及优化组合节能工艺;研究化工等高能耗工业过程的能质强化传递规律及低能耗反应/分离工艺;研发流程工业中高效能量传递与转换单元设备;研究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多产品、多过程间耦合节能技术、网络化能量调配及排放物协同治理节能技术,开展工业节能支撑技术及潜力评估研究,并实现工业示范应用。考核指标:与现有的先进工艺相比,新型工业用能装备能量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能型工艺应用于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较传统工艺系统节能10%以上,污染排放物减少15%以上。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6.2 工业炉窑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示范类)研究内容:研究满足多工艺目标、大负荷调节比要求的工业炉窑热过程与工艺优化技术,形成物质流与能量流匹配的节能管控平台;研究满足宽阈度负荷变化、多品种交叉生产等复杂工艺要求的工业窑炉燃烧控制与NOx、SOx及粉尘控制和脱除技术,形成高能效低排放炉窑的工业示范;研究工业炉窑的气、固排放物质的净化分离与利用技术,实现排放物资源化利用的工业示范。考核指标:示范炉窑比目前国内同类先进炉窑的用能效率提高15%以上,NOx、SOx及粉尘等排放优于国家相关排放标准,连续考核运行时间≥ 2000h;排放物资源化利用率≥ 95%。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经费配套:其他经费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7. 数据中心及公共机构节能7.1 数据中心节能关键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研究数据中心高功率密度信息设备的新型高效冷却技术,开发标准化、模块化的冷却设备,完成规模化应用示范;研发用于高功率密度电源的新型高效液体冷却技术,完成应用示范;研发高效可靠直流供电与分布式储能技术和设备,实现应用示范;建立数据中心节能标准及评价准则,研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运维规范。考核指标:全年平均PUE≤ 1.25;不间断供电系统效率≥ 98%。实施年限:4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7.2 公共机构高效用能系统及智能调控技术研发与示范(共性关键技术类)研究内容:开发公共机构低品位热能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及装置;开展公共机构高效围护结构系统集成研究;研发不同类型公共机构照明调控模式、方法和控制系统,开发新型高效采光装置;研究基于能耗监测数据的公共机构用能设备智能管理与能源调度技术,开发协调各种用能设备的集成控制系统;研究公共机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机构节能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考核指标:用能系统集成低品位余热利用率(以环境温度25℃为基准)≥ 40%;建筑能耗在GB 50189基础上降低25%;照明系统单位建筑面积功耗在GB 50034基础上降低40%以上;公共机构用能设备系统智能管理与控制技术应用10家以上;建设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项目30家以上。实施年限:5年拟支持项目数:1—2项
  • 中标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两台流化床并顺利安装
    中标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两台流化床并顺利安装 嘉盛科技于2014年12月参加中粮营养研究院加工设备招标项目,在众多厂家中,作为德国Diosna实验室流化床在中国的总代理:嘉盛科技被评为中标人;两台流化床于2015年在北京昌平顺利安装,并对设备进行了调试和现场培训;德国Diosna产品以生产食品和制药设备:流化床和湿法制粒机而闻名世界,具有130多年的历史,其用户遍布世界各地。
  • 山西电力研发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
    12月5日,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500千伏福瑞变电站,山西电科院技术人员正应用新研发的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进行现场检测。短短几分钟,他们便轻松完成全部工作。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电气设备故障诊断是电力系统的一项常规试验,旨在通过检测六氟化硫气体中的特征气体组分,判断设备内部绝缘缺陷类型、放电水平和绝缘材料老化程度。传统的气体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为传感器方法,该方法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检测准确度较差;另一种为实验室气相色谱法,该方法需要人工取气、送样至实验室进行化学分析,耗时长,对于检测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无法实现在线监测。针对这种情况,国网山西电力从2022年3月份开始,便率先着手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检测技术及应用研究。专家们运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模仿真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图,设计气体样品池,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特性;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信号预处理方法及光谱信号增强技术;研究基于光谱数据拟合的拉曼光谱检测谱峰特征参数提取技术,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非线性效应修正方法;研究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拉曼光谱检测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基于拉曼光谱的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现场检测及应用研究。经过反复使用、改进和验证,最终于当年9月成功推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型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该装置利用激光照射六氟化硫气体样品,形成拉曼散射光谱,自动比对标准气体光谱,通过积分法获取六氟化硫分解特征气体浓度,精准研判GIS设备缺陷,相较于传统检测装置,气体检测由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现场检测质效显著提升。此外,该装置还具有其他多个显著优点:检测过程不需要对气体样品进行预处理,也不需要消耗载气;对混合气体样品可直接进行检测,无需进行组分分离,检测周期短;检测稳定性好,基本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设备可靠性高、维护量小;检测对激光波长没有特殊要求,利用单一波长的激光就能同时激发出多气体特征量的拉曼光谱从而进行混合气体定性、定量分析,更适合于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据悉,六氟化硫分解气体检测装置自2022年应用以来,已在国网山西电力22座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站应用,累计完成气体检测150次,发现消除设备缺陷5处,成效十分明显。未来,山西电力将在更多的变电站应用该检测装置,积累更多的现场数据,持续探索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特征组分的拉曼光谱检测体系,为六氟化硫绝缘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在线监测和故障的早期诊断提供实践基础。(完)
  • 中国首次完成高海拔地区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特性试验
    记者从国网青海电科院获悉,该院于8日成功完成“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的测量误差及稳定性环境影响特性试验”,该试验是中国首次在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进行的该类在线监测装置的特性试验,试验结果可有效解决在高海拔环境下,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可靠性差和现场运维难题。图为试验人员开展光谱类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的测量误差及稳定性环境影响特性试验。何炳勋 摄据悉,通过在线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大型充油电气设备绝缘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反馈主设备运行状态、实现故障主动预警,是当前强化变压器(高抗)状态管控、对设备开展早期故障检测和诊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光谱类油在线装置因其无需分离单元、监测周期短等特点,正广泛运用于750千伏及特高压变电站。据悉,由于该类装置研发和出厂应用主要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在高海拔地区存在油气分离度、气体检测准确度不足等应用瓶颈,导致在装置入网过程中,质量管控标准难以统一。“我们搭建测试平台验证激光与红外热辐射光源的环境适应性,提出数据校正方法,可提高高海拔地区油在线装置的入网质量管控质量,突破高海拔环境下装置可靠性差、缺乏科学评价标准的难题。”国网青海电科院设备状态评价中心周尚虎介绍说。未来,国网青海电科院将开展系列研究,形成高海拔环境因素对光谱类在线装置的影响规律及数据抑制校正方法,并将研究结果应用至光声光谱在线装置的入网及现场运维,解决现场运维技术瓶颈,保障电网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联合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促进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明确了以下五项重点任务 :(一)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发更高效、更经济、更可靠的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先进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产业高质量开发利用;攻克高效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和燃料电池关键技术,推动氢能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1. 水能发电技术(1)水电基地可再生能源协同开发运行关键技术(2)水电工程健康诊断、升级改造和灾害防控技术2. 风力发电技术(3)深远海域海上风电开发及超大型海上风机技术(4)退役风电机组回收与再利用技术3. 太阳能发电及利用技术(5)新型光伏系统及关键部件技术(6)高效钙钛矿电池制备与产业化生产技术(7)高效低成本光伏电池技术(8)光伏组件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9)太阳能热发电与综合利用技术4. 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利用技术(10)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技术(11)地热能开发与利用技术(12)海洋能发电及综合利用技术5. 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13)氢气制备关键技术(14)氢气储运关键技术(15)氢气加注关键技术(16)燃料电池设备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17)氢安全防控及氢气品质保障技术(二)新型电力系统及其支撑技术加快战略性、前瞻性电网核心技术攻关,支撑建设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友好并网、源网荷双向互动、智能高效的先进电网;突破能量型、功率型等储能本体及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满足能源系统不同应用场景储能发展需要。1. 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友好并网的先进电网技术(1)新能源发电并网及主动支撑技术(2)电力系统仿真分析及安全高效运行技术(3)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灵活规划运行技术(4)新型直流输电装备技术(5)新型柔性输配电装备技术(6)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7)大容量远海风电友好送出技术2. 储能技术(8)能量型/容量型储能技术装备及系统集成技术(9)功率型/备用型储能技术装备与系统集成技术(10)储能电池共性关键技术(11)大型变速抽水蓄能及海水抽水蓄能关键技术(12)分布式储能与分布式电源协同聚合技术(三)安全高效核能技术围绕提升核电技术装备水平及项目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关键技术优化研究,支撑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加强战略性、前瞻性核能技术创新,开展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等新一代先进核能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核电站长期运行、延寿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核能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发展。1. 核电优化升级技术(1)三代核电技术型号优化升级(2)核能综合利用技术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技术(3)小型智能模块化反应堆技术(4)小型供热堆技术(5)浮动堆技术(6)移动式反应堆技术3. 新一代核电技术(7)(超)高温气冷堆技术(8)钍基熔盐堆技术4. 全产业链上下游可持续支撑技术(9)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关键技术(10)核电机组长期运行及延寿技术(11)核电科技创新重大基础设施支撑技术(四)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聚焦增强油气安全保障能力,有效支撑油气勘探开发和天然气产供销体系建设,开展纳米驱油、CO2驱油、精细化勘探、智能化注采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低渗透老油田、高含水油田以及深层油气等陆上常规油气的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推动深层页岩气、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油和油页岩勘探开发技术攻关,研发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及脱水净化技术装备;突破输运、炼化领域关键瓶颈技术,提升油气高效输运技术能力,完善下游炼 化高端产品研发体系。聚焦煤炭绿色智能开采、重大灾害防控、分质分级转化、污染物控制等重大需求,形成煤炭绿色智能高效开发利用技术体系。研发一批更高效率、更加灵活、更低排放的煤基发电技术,巩固煤电技术领先地位。突破燃气轮机设计、试验、制造、运维检修等瓶颈技术,提升燃气发电技术水平。1. 油气安全保障供应技术——陆上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1)低渗透老油田大幅提高采收率技术(2)高含水油田精细化/智能化分层注采技术(3)深层油气勘探目标精准描述和评价技术——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4)深层页岩气开发技术(5)非海相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技术(6)陆相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7)中低成熟度页岩油和油页岩地下原位转化技术(8)地下原位煤气化技术(9)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及装备——油气工程技术(10)地震探测智能化节点采集技术与装备(11)超高温高压测井与远探测测井技术与装备(12)抗高温抗盐环保型井筒工作液与智能化复杂地层窄安全密度窗口承压堵漏技术 (13)高效压裂改造技术与大功率电动压裂装备(14)地下储气库建库工程技术——管输技术(15)新一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装备——炼化技术(16)特种专用橡胶技术(17)高端润滑油脂技术(18)分子炼油与分子转化平台技术2. 煤炭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技术(19)煤矿智能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20)煤炭绿色开采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21)煤矿重大灾害及粉尘智能监控预警与防控技术(22)煤炭及共伴生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23)煤炭精准智能化洗选加工技术(24)新型柔性气化和煤与有机废弃物协同气化技术(25)煤制油工艺升级及产品高端化技术(26)低阶煤分质利用关键技术(27)煤转化过程中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先进燃煤发电技术(28)先进高参数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29)高效超低排放循环流化床锅炉发电技术(30)超临界CO2(S-CO2)发电技术(31)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发电(IGCC)及燃料电池发电(IGFC)系统集成优化技术(32)高效低成本的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33)老旧煤电机组延寿及灵活高效改造技术(34)燃煤电厂节能环保、灵活性提升及耦合生物质发电等改造技术3. 燃气发电技术(35)燃气轮机非常规燃料燃烧技术(36)中小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37)重型燃气轮机关键技术(五)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能源融合发展,开展能源领域用智能传感和智能量测、特种机器人、数字孪生,以及能源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煤炭、油气、电厂、电网等传统行业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开展各种能源厂站和区域智慧能源系统集成试点示范,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1. 基础共性技术(1)智能传感与智能量测技术(2)特种智能机器人技术(3)能源装备数字孪生技术(4)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5)能源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6)能源物联网技2. 行业智能升级技术(7)油气田与炼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8)水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9)风电机组与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技(10)光伏发电数字化智能化技(11)电网智能调度运行控制与智能运维技术(12)核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3)煤矿数字化智能化技术(14)火电厂数字化智能化技3. 智慧系统集成与综合能源服务技术(15)区域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关键技术(16)多元用户友好智能供需互动技术附件:“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pdf
  • 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单/双面无菌检查隔离器荣耀上市!
    随着新版GMP、2015版中国药典等相关行业法规的发布,对于无菌生产、无菌检查等要求的提高,隔离技术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菌检查隔离器近些年来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所关注。无菌检查隔离器是根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要求,经专门设计制造,用于医药保健产品及需要更高级别的环境控制防护的屏障系统,该系统可最大限度的防治产品受到污染,保护操作者的安全,避免受到毒性物质的伤害。为无菌试验、无菌生产及高致敏性、毒性药物生产防护提供完美的环境控制技术解决方案。2010年《中国药典》中的《附录XI H 无菌检查法》中规定:“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 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2014年,《中国药典》对微生物实验室的增补征求意见《附录XVIII G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说明:“无菌检查应在B级背景下的A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D级背景下的隔离器中进行,......”《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微生物内容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的《1101无菌检查法》中取消了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中对环境要求的明确说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增加了《9206 无菌检查用隔离系统验证指导原则》,这是中国药典中第一次将隔离器验证指导原则纳入到药典中去。其中提到“无菌检查用隔离器安装环境的洁净度要求建议不低于我国现行GMP 中 D 级空气洁净度要求,安装隔离器的房间应限制无关人员出入。”由此可见,隔离器在无菌检查中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硬舱体隔离器无菌检查隔离器的应用能保障无菌检查在一个受控的封闭的,低生物负载的环境下操作,隔离操作者和工艺,从工艺本身避免假阳性的产生。当操作高活性、药性强的药品时还能保护操作者不受药物影响。按照国际主流的法规,无菌检查可以完全摒弃洁净室,缩小厂房结构,省去繁复的更衣过程,以及减少或者省略日常的房间微生物检测,降低运行成本。无菌检查隔离器的装载量要经过验证,在保证灭菌效果达到6 log的同时,确保通风充分,残留降低到可接受范围,避免假阴性的产生。泰林生物新款层流型硬舱体无菌检查隔离器特点:1、SIP:汽化过氧化氢灭菌,可达到6-log芽孢杀灭水平,具有过氧化氢浓度监测和控制功能;2、CIP:通过手动擦拭对舱体内部进行清洁,无清洁死角;3、排气:通风换气后舱体内VHPS浓度<1 ppm,可满足VHP残留浓度检测;4、洁净度:灭菌后,舱体内完全符合GMP A级洁净度标准,可集成安装在线尘埃粒子和浮游菌采样系统;5、舱体密封性:舱体压降试验,舱体在试验压力(100 Pa)下,小时体积泄漏率<0.5%;具有泄露报警功能;6、压力维持:隔离器根据使用需要-80 Pa~80 Pa可调,常规产品无菌操作时保持40~60 Pa,静态条件下压力维持至设定值± 5 Pa,正压与负压两种模式可以预先设定存储,根据需求调用;7、无菌检查隔离器的设计符合GMP、2015版药典、USP/EP要求,控制系统可满足21CFR Part 11电子签名和电子记录要求。---------------------------------------------------关于泰林生物 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药品、食品、生物制品等领域的集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无菌、微生物检测最佳解决方案,曾为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产品,部分产品被国家科技部列入重点支持项目。我们的产品为医疗器械、药品、食品饮料等样品微生物检测首选。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USP、EP、JP的相关要求,并通过ISO9001、ISO14001等认证。股票代码:833327。 泰林主营产品有集菌培养器系列、集菌仪系列、无菌检查隔离器、水中总有机碳(TOC)分析仪、汽化过氧化氢(VHP)灭菌器、微生物检测系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请扫码关注:泰林生物官方微信
  • 岛津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应对GB/T 39699-2020
    发布时间:2021-10-20 阅读次数:3次引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GB/T 39699-2020 橡胶 聚合物的鉴定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标准规定了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橡胶裂解产物来鉴定橡胶种类的方法,适用于生橡胶,硫化橡胶或未硫化橡胶,这些橡胶可以是单一橡胶,也可以是两种或者多种橡胶的并用橡胶。使用本标准不能检测和鉴定并用橡胶中含量低于10%的某些胶种。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介绍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简称PY-GC/MS,将待测样品置于裂解装置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加热,使之迅速裂解成可挥发性的小分子产物,然后把裂解产物送入色谱柱进行分离分析。通过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及其与裂解温度、裂解时间等操作条件的关系可以研究裂解产物与原样品的组成、结构和物化性能的关系,以及裂解机理相关的反应动力。 岛津解决方案 方案一多功能热裂解仪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热裂解分析 特点1. 分离效能高2. 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很少3. 分析速度快,信息量大4. 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样品,且一般不需预处理5. 定量精度高 方案二同时安装液体自动进样器塔+样品盘(150位)以及热裂解器(Twin Line MS),样品不需要经过溶剂萃取等过程,直接经热裂解装置进样,通过GCMS分析,省去了繁琐的样品前处理步骤。既节省了前处时间,又降低了分析成本同时可以拓展应用作为常规GCMS分析使用。 什么是Twin Line MS 两根色谱柱同时接入MS系统,复杂样品分析时可以实现不同色谱柱、不同进样方式间的灵活切换。 为什么能够实现Twin Line MS 岛津超强的真空系统可以允许2根色谱柱同时接入MS系统时,仍然可以维持系统的高真空,而不损失灵敏度。 Twin Line MS特点 省时—— 双色谱柱配置,无需停机,软件操作两路随心切换省地—— 一台质谱完成两台质谱的任务省力—— 保留时间波动小,单柱方法可直接使用省钱—— 系统无吸附、无污染,维护成本低
  • 专家约稿|硫化橡胶逆向设计中成分测试方法研究
    硫化橡胶逆向设计中成分测试方法研究苍飞飞1,2,3(1.北京橡院橡胶轮胎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143;2.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143;国家橡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100143)摘要:轮胎作为汽车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在不断的向着新的目标迈进,轮胎胶料成分分析主要包括五个部分:高聚物定性、高聚物含量和炭黑含量、有机物定性、无机物定性定量、硫化体系的定性定量。高聚物定性可以使用裂解气相色谱法、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红外光谱法;高聚物和炭黑的含量采用热重分析仪;有机物定性可以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无机填料定性、定量采用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硫化体系的定性、定量采用化学法。大型仪器的使用,可以测试更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为轮胎行业的进一步成长,提供有力的依据。关键词:轮胎、成分分析、测试轮胎作为车辆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承担着承受载荷、改变方向、缓冲与减震、驱动与制动四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轮胎的制备过程中配方和结构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在人类社会实现“碳中和”的伟大事业中,百岁老产品与时俱进,在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征程上续写着传奇、再立新功,助力人类社会达成“双碳”目标[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国产轮胎还要不断努力,缩小与一线品牌轮胎的差异,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一次组织行业轮胎剖析会议到现在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轮胎行业的配方工程师一直都没有停下脚步,追寻着寻找合理的配方组成,因此开展轮胎成分测试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新时代、新环境下,轮胎肩负的责任发生了变化,目前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尤其近10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贺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3]。为此,巴黎协定以后,各国政府在节能环保方面相继制定了严格的法律,并出台了相关措施,尽量减少碳排放。各个行业纷纷开展相应的政策,并且纷纷表示将于2040年实现“零”排放。因此轮胎的配方研制非常重要。目前欧盟REACH法规、轮胎标签法及美国的SMARTWAY等,轮胎企业针对目前的状况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设计新产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轮胎,利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生产制造出高性能的子午线轮胎,进一步提高了汽车的环保、节能和安全性能。 轮胎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复合体,它大约有十几个部位组成,如:胎面胶、胎侧胶、基部胶、带束层胶、胎肩垫胶、胎体胶、胎圈胶、子口护胶、三角胶、内衬层胶等。目前针对整条轮胎成分检测有两个权威的检测机构,一个是美国的斯密斯公司,另一个是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两者在成分分析检测方面有一些差异,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检测项目更完整、更全面,从胶型、胶比、橡胶含量、炭黑含量到有机填料、无机填料的定性定量检测;斯密斯公司擅长选择相同规格不同厂商的产品,分别测试,然后对比分析,并且在物理性能方面测试的项目比较完整,两者各有优缺点,剖析配方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要通过配方工程师的研究、调整、完善,才能转化为剖析配方。因此剖析配方是基础,是新配方研究得核心和关键。目前轮胎胶料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正在逐步的成熟,大量关于轮胎胶料配方组分研究的国家标准[4]-[10]已经发布或正在制定或修订过程中,方法标准的统一,让测试结果更加可靠,为配方的研究提供可靠、准确的实验数据。但方法和方法之间以及标准的应用方面还有一些问题,本研究就是基于相同试验项目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所存在的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工作,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测试工程师的工作,如果人员和设备不存在问题,得出的结果您有异议,可能是方法问题导致的结果,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能够正确的分析测试数据,解析出合理的结果,为新配方的研发提供有力的支持。胶料成分分析的方案胶料成分分析方案是根据样品配方设计的特点来确定的,不同的部位由于作用不一样,承受的条件也有差异,因此配方设计过程中是要对每个部位的特点来设计配方,例如[11]胎面胶是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部分,那就需要提高轮胎胎面的胶料的拉伸性能和耐撕裂性能,使用特殊炭黑可以增加轮胎的耐磨性和导电性,并且要注意轮胎的生热,增强轮胎的寿命。轮胎作为橡胶工业的主导产品,其设计及生产制造过程的经济性直接影响企业的内生动力即盈利能力[12],因此在配方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考虑成本的计算,其中的配方成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考虑因素。如果可以实现通过材料替代以节约成本和提高硫化效率的操作实例,其直接影响企业产品效益的最大化[13]。1.高聚物定性高聚物的定性轮胎成分分析非常重要的一个测试环节,胎面胶选择合适的橡胶品种可以改善胎面胶的耐磨性能和降低滚动阻力[14]。高聚物的鉴定目前常采用的方法有:裂解气相色谱法[4]~[5]、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10]、红外光谱法[15]、核磁共振波谱仪。裂解气相色谱法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都是基于裂解器的前处理装置,后面的气相为分离装置,用火焰离子检测器(FID)和质谱检测器(MS)测试高聚物样品的一种方式。裂解器在惰性气体中被快速热解而生成具有高聚物表征的裂解产物(小分子碎片混合物),并随着载气导入分离装置(气相色谱)中的一种前处理方式。此方法的特点是仪器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不受填料的干扰等优点,其缺点是需要建立实验室内部的谱库、本方法属于相对方法[16]。红外光谱法是经典的物质化学结构分析与鉴定方法之一[17],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红外光谱可以给出物质所包含的官能团、结晶态等化学结构信息;而且,化学结构不同的物质、对应的红外光谱谱图具有指纹特征性[18],在标准中明确说明针对生胶、硫化胶、未硫化胶以及热塑性弹性体进行鉴定的方法,一共有两种分析方法,透射分析法和反射分析法。在轮胎胶料成分分析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是钢丝圈夹胶由于硫黄含量过高,影响特征谱图,对结果的分析有影响;其二顺丁胶和丁苯橡胶混合时,区分有一定的困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问题,避免存疑数据的存在。核磁共振波谱仪可以有效的表征高聚物的支化度,核磁共振波谱仪目前主要是H谱和C谱两类原子核谱图,H-NMR简便快捷能够通过不同级数C原子上H的积分面积,定量表征高聚物的短链支化度;而对于长链支化,需要利用C-NMR检测支化度C原子、支化点附件C原子的峰来确定支链类型和支化度[19]。2.高聚物及炭黑含量热重分析技术(thermogravimetry,TG)是指 在程序控制温度和一定气氛下连续测量待测样品的质量与温度或时间变化关系的一种热分析技术,主要用于研究物质的分解、化合、脱水、吸附、脱附、升华、蒸发等伴有质量增减的热变化过程。 基于 TG 法,可对物质进行定性分析、 组分分析、热参数测定和动力学参数测定等,常用于新材料研发和质量控制领域[20]-[21]。目前用的最多的方法有三个,其中轮胎常用的方法是,GB/T 14837.1-2014《橡胶和橡胶制品 热重分析法测定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 第1部分:丁二烯、乙烯-丙烯二元和三元共聚物、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这个标准涵盖了轮胎常用的高聚物: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热重分析仪可以准确的表征胶料配方中高聚物的含量、炭黑含量。在二十世纪初期,热重分析仪主要来自于美国、欧洲以及日本厂商,国内的仪器产品稳定性差,但在最近几年,在国家对自主优质测试分析仪的大力资助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热重分析仪的研制呈现一些可喜的进展.。未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在热重分析仪研发方面也能取得更大突破,同时,我国相关仪器 厂商也应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热分析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20]。3.有机物定性、定量轮胎配方中需要加入有机配合剂,在配方的调整过程中,才能呈现出优异的性能,常加入的有机配合剂有:防老剂、防焦剂、促进剂、增粘剂、增塑剂、粘合剂、加工助剂等等,并且在硫化过程中,这些有机配合剂有的会发生化学反应,给配合剂的定性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轮胎配方定性、定量常用的仪器设备是气相色谱质谱仪、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红外光谱仪、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发现色谱方式由于色谱柱的分离作用,可以将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提升检测的效率和检定结果的准确性。4.无机物定性、定量轮胎是一种常见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发展高耐磨、高抗湿滑、低滚阻的新一代轮胎是目前轮胎行业的重要挑战,在轮胎的制备过程中,填料的用量仅次于聚合物。填料的加入能提高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改善轮胎的抗湿滑性、耐疲劳性以及耐低温耐高温能力等[22]。二氧化硅是轮胎中常用的填料,由于二氧化硅自身的特点,强吸附性、大比表面积,可以实现对有机分子的多层吸附,提高轮胎的抗撕裂性能[23]。二氧化硅的检测目前采用的化学法,将样品灼烧后,加入氢氟酸,剩余的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以气体的形式挥发掉,通过质量的变化来确定样品中加入的二氧化硅的含量。轮胎胶料中还有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锌等,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进行测试。原子吸收光谱仪原理为处理后的液体样品吸入火焰中,火焰中形成的原子蒸汽对光源发射的特征电磁辐射产生吸收。将测定的样品吸光度和标准溶液的吸光度进行比较,确定样品中被测元素的含量[2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理为过滤或消解处理过的样品在等离子体火炬的高温下被原子化、电离、激发[25]。不同元素的原子在激发或电离时可发射出特征光谱,特征光谱的强弱与样品中原子浓度有关,即可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2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具有检出限低,准确度高、精密度高的优点, 并且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时效快。但是在测定组分复杂的样品时,容易产生基体效应,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检出限较高,准确度、精密度相对较低,但在抗基体干扰能力方面的优势大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27]。因此,在测试轮胎胶料样品时,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5.硫化体系的定性、定量轮胎胶料的硫化体系主要是指加入的硫磺、促进剂、以及活化剂,其中硫磺含量的检测是依据国家标准GB/T 4497.1-2010《橡胶 全硫含量的测定 第1部分:氧瓶燃烧法》,将橡胶样品在通氧气条件下,燃烧,用双氧水吸收燃烧后气体,然后滴定生成的硫酸根,反推出胶料中硫含量。本方法测试的是胶料中所有的硫,包括促进剂中的硫、炭黑中的硫。因此对数据的解读需要进行修正。小结本文对轮胎胶料的成分分析进行了全面的介绍,高聚物定性可以使用裂解气相色谱法、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红外光谱法;高聚物和炭黑的定量采用热重分析仪;有机物定性可以采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红外光谱法、无机填料定性、定量采用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硫化体系的定性、定量采用化学法。合理的使用方法,可以为进一步解析数据提供有力的支持,为轮胎配方胶料的研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作者简介苍飞飞, 北京橡院橡胶轮胎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国家轮胎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橡胶检测工作22年,主要工作之一为开展轮胎橡胶制品类产品得剖析检测工作,使进口产品国产化提供有力的数据。社会兼职: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成橡胶分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通用试验方法分会专家委员;北京市热分析学会委员;公安部检测中心专家库成员;教育装备协会理事会理事等。主持或参加纵向及横向项目30余项;完成学术论文30余篇;参加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11项,其中“橡胶制品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与制定”作为主要起草人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学进步二等奖;参加国际标准修订比对工作3项;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考文献:[1]朱华健,牛金坡,李凡珠,何红,王润国,卢咏来,张立群.新型轮胎结构的现状与发展[J].高分子通报,2019(11):1-14.DOI:10.14028/j.cnki.1003-3726.2019.11.001.[2]许叔亮.百年轮胎续写传奇:轮胎的性能设计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上)[J].中国橡胶,2022,38(01):16-19.[3]吴桂忠.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研发、生产和试验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橡胶,2022,38(02):17-26.[4] GB/T 29613.1-2013.橡胶裂解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1部分:聚合物(单一及并用)的鉴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5] GB/T 29613.2-2014.橡胶裂解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2部分:苯乙烯/丁二烯/异戊二烯比率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6] GB/T 14837.1-2014. 橡胶和橡胶制品 热重分析法测定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 第1部分:丁二烯、乙烯-丙烯二元和三元共聚物、异丁烯-异戊二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7] GB/T 14837.2-2014. 橡胶和橡胶制品 热重分析法测定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 第2部分: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卤化丁基橡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4.[8] GB/T 33078-2016. 橡胶 防老剂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9] GB/T 14837.3-2018. 橡胶和橡胶制品 热重分析法测定硫化胶和未硫化胶的成分 第3部分:抽提的烃橡胶、卤化橡胶、聚硅氧烷橡胶[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10] GB/T 39699-2020. 橡胶 聚合物的鉴定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11]王静,褚文强.航空子午线轮胎胶料配方设计[J].橡塑技术与装备,2022,48(06):39-43.DOI:10.13520/j.cnki.rpte.2022.06.008.[12]李萍.塑料企业的风险控制与经济管理——评《企业风险管理》[J].塑料科技,2021,49(12):124-125.[13]万达淳,郑闻运,陈弩.基于橡胶配方和工艺的轮胎产品经济性分析[J].橡胶科技,2022,20(05):247-249.[14] Kwag G,Kim P,Han S,et al. High Performance Elastomer Composites Containing Ultra High Cis Polybutadiene with High Abrasion and Low Rolling Resistances[J].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10,105(2):477-485.[15]GB/T 7764-2017.橡胶鉴定 红外光谱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16]周乃东.橡胶聚合物的鉴定 裂解气相色谱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07(01):33-38.[17]白云,胡光辉,李琴梅,陈新启,髙峡,刘伟丽.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J].分析仪器,2018(05):26-29.[18] 翁诗甫.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M].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61.[19]罗俊杰,卜少华,黄铃.核磁共振波谱表征弹性体支化结构方法的研究进展[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7,34(05):92-97.[20]谢启源,陈丹丹,丁延伟.热重分析技术及其在高分子表征中的应用[J].高分子学报,2022,53(02):193-210.[21]Ding Yanwei(丁延伟). Fundamentals of Thermal Analysis(热分析基础). Hefei(合肥):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ress(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20[22]黄伟,杨凯,张乾,刘建伟,郝泽光,栾春晖.橡胶补强填料中煤矸石活化改性的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22,28(01):166-174.DOI:10.13226/j.issn.1006-6772.Q21110501.[23]李鹏举,吴晓辉,卢咏来,张立群.氧化石墨烯/白炭黑纳米杂化填料在绿色轮胎胎面中的应用[J].合成橡胶工业,2019,42(04):294-299.[24]方琦,罗德伟,洪林.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影响因素与应对措施[J].绿色科技,2010(10):170-173. [25]邓晓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土壤铜锌锰镍铬钒全钾 [J].环境科学导刊,2010,29(6):90-92.[26]邓晓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与火焰原子吸收法 (AAS)测定水中铁、锰方法比对[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1):26-29.[27] 罗丽霞.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在水质检测中的比较分析[J].广东化工,2021,48(23):171-173.
  • 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盘点
    中科院公布了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和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其中  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6项,分别为:  1. 千吨级“液态阳光”合成项目示范成功  2. 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  3.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成功投运  4. 中科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体进入临床  5. 中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6. 自动分拣设备让“汗水物流”变“智慧物流”  中科院2020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12项,分别为:  1.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 助力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采集 嫦娥四号成果持续产出  3. 中科院科技成果经受住“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试验检验  4. 全面发力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  5.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6.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7.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研究取得突破  8. 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9.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10. “慧眼”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  11. 科技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取得重要成果  12. 在磁性外尔半金属中首次提出“自旋轨道极化子”新概念  千吨级“液态阳光”合成项目示范成功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20年10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新区石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液态阳光”)示范项目成功运行。该项目发展了两项催化技术,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集成创新了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全流程工艺装置,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该项目将二氧化碳作为碳资源进行转化,首次将太阳能规模转化为液体燃料,提供了高压输电之外的太阳能利用新途径,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全新技术。   “液态阳光”示范项目工厂  中国科大“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年3月3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和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攻关团队研究提出的“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免疫治疗方案作为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治疗手段,被列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向全国推广。研究团队发现,白细胞介素-6(IL-6)是诱发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炎症风暴的重要通路,进而提出“托珠单抗+常规治疗”全新治疗方案,对于双肺广泛病变者及重型患者且实验室检测IL-6水平升高者,可试用“托珠单抗”治疗。临床数据显示,该治疗方案可通过阻断炎症风暴进而阻止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缩短患者住院和在ICU治疗的时间,改善患者预后。   托珠单抗阻断炎症风暴示意图  中国首台无烟煤原料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成功投运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我国首台以无烟煤为原料的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在贵州安顺宏盛化工成功投运,该装置采用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运行效果优良、降本增效显著。无烟煤反应活性低,其转化利用一般采用固定床气化技术,生产自动化程度低,含酚废水排放和焦油污染问题严重。贵州安顺煤属低质无烟煤,灰分高、活性低,气化难度大。该装置实现了安顺无烟煤的高效清洁气化,充分验证了循环流化床气化技术极强的煤种适应性,每年可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6600余万元。该装置的顺利投运为合成氨企业摆脱关停困境、实现技术升级提供了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提升我国合成氨领域的环保水平。   贵州安顺无烟煤循环流化床气化装置  中科院合作研发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及中和抗体进入临床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2020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Ⅲ期临床试验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启动。这是国内第一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I期和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微生物研究所拥有该疫苗的独立知识产权,该疫苗与基于RBD单体的疫苗相比,免疫原性大幅提高,与传统灭活疫苗相比,生产安全性好、成本低,更易于大规模生产。  中和抗体是治疗新型肺炎的创新型特效药物。微生物所从新冠康复患者血清中筛选出多株高活性中和抗体,阐明抗体中和机制,申请了4项专利。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一项专利实施许可授权,在2020年6月上旬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2020年12月14日在美国进入III期临床试验。这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抗体药物,也是全球第一个完成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后开展健康人群临床试验的新型肺炎治疗性抗体。   新冠重组蛋白疫苗产品样品   新冠病毒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研发样品  中科院联合研发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临床三期试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和流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依托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与国药集团中生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了灭活疫苗研发。武汉病毒所完成了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的评价,结果显示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2020年4月12日,武汉病毒所和武汉生物制品所联合申报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特别审批程序,获得I和II期临床试验批件。2020年6月24日,该灭活疫苗获得阿联酋卫生部颁布的III期临床试验批准证书,成为全球第一款获批III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灭活疫苗。为满足临床应急使用需求,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了灭活疫苗的规模化应急生产。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产品  自动分拣设备让“汗水物流”变“智慧物流”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孵化企业中科微至研制的自动分拣装备系统,在2020年“双十一”期间分拣和输送快递包裹近20亿件,效率比人工分拣提高2至3倍。该设备装配有自主研发的图像型全向大视野高景深自动扫码系统,在读取条码后,可以准确获得包裹上的地址信息,进而实现自动分拣。中科微至从2014年开始研发物流快递包裹分拣系统,经技术攻关,设备成本只有进口产品的1/5至1/4。目前,已初步构建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智能装备产品体系,在中科院“弘光专项”支持下,分拣系统不断升级,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加快了其在快递、电商领域的推广应用。   自动分拣设备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生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心理研究所、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微电子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文献情报中心、上海科技大学等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科学院发挥多学科创新优势,迅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应急防控”攻关专项,产出一批应用于新冠疫情一线防控的重要创新成果。  在病原鉴定与溯源方面,最早检测到新冠病毒基因并首个成功分离出病毒毒株,作为国家卫健委指定机构之一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病毒序列 发现新冠病毒进入细胞的详细分子机制,为研发针对新冠肺炎的新型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检测技术研发方面,合作研发的6个新冠检测产品获国家药监局审批,15个产品获欧盟CE认证,产品销往德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在疫苗及抗体研发方面,成功研发国内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重组蛋白疫苗、全球首个获批Ⅲ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灭活疫苗、首个在中美两国同步开展I期临床研究并获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美国FDA的临床试验许可的中和抗体。同时,在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融合蛋白疫苗、AAV腺相关病毒疫苗、VSV病毒载体疫苗等新型疫苗研发方面取得良好进展。在药物研发方面,发现托珠单抗、痰热清等有效药物,纳入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 自主研发干细胞CAStem注射液,纳入新冠肺炎治疗“三药三方案”。此外,在诊断设备研制、病毒信息库建设、心理援助、推动国际抗疫科技合作等方面也取得重要进展。   新冠肺炎抗疫科研攻关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助力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采集 嫦娥四号成果持续产出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国家天文台、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上海天文台、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等  在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中,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发起者、参与者、实施者之一继续承担重要任务,所研制的月壤结构探测仪识别出月壤结构分层,有效支持钻取取样工作 全景相机在转台的支持下,完成环拍、国旗展开成像等关键操作 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对表取采样前后多个关键位置进行全波段采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测轨分系统实现多个探测器同时测量、快速准确定位着陆器月面着陆位置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2020年12月19日,1731克月球样品安全进入中科院“月球样品实验室”,将陆续开展月球样品解封、制备和处理和分发工作,力争早日产出科学研究成果。  嫦娥四号探测器继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着陆区域地下40米深度内地质分层结构以来,首次获得月表粒子辐射剂量数据。2020年,中科院科学家团队已在《自然-天文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封装装置、嫦娥四号着陆区地下分层结构以及安装在嫦娥四号着陆器上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  中科院科技成果经受住“奋斗者”号万米深潜试验检验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金属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  中国科学院在“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中发挥核心关键作用,10余家单位全面参与研制和海试工作,相关科技成果经受住了万米深潜试验的检验。其中,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声学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完成钛合金载人舱、固体浮力材料、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机械手等多项关键技术攻关,保障“奋斗者”号“下得去、上得来”,并为潜水器提供了“眼睛、耳朵、嘴巴”“控制大脑”以及“灵巧的双手”。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作为“奋斗者”号的业主单位组织并保障海试成功,牵头研制“沧海”号着陆器和全海深视频直播系统,为万米载人深潜的电视直播提供了技术支撑。   “奋斗者”号正在布放入水,准备开展下潜作业  全面发力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创新院、上海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等  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全方位参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研制建设,是参与任务面最广、任务类型最多的部门,成为北斗三号系统研制建设和创新发展的主力军。率先验证Ka波段星间链路信号体制,首先采用星载国产龙芯CPU技术,共研制2颗试验卫星和10颗中轨道地球卫星 在国内率先攻克高精度星载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的轻小型化问题,为天基时空基准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础性支撑北斗三号系统地面信息处理、时统系统、时间溯源、测试评估工作,突破星地星间链路联合信息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高实时性导航电文产品自动化生成,为完好性服务提供保障。此外,作为专项学术交流中心挂靠部门,有效支持专项学术交流工作 专业支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多边双边平台,有力服务大国外交和北斗国际化。   第五十、五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飞行效果图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  随着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的成功实施,其科学成果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显现。2020年8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就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党中央将青藏科考成果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并纳入国家治藏方略。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充分利用系留浮空艇、直升飞机、无人机、无人船等现代化高新技术装备开展科考,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初步估算了亚洲水塔的冰川储量、湖泊水量和主要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之和超过9万亿立方米,为国家水资源保护战略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科考成果也是联合国发布的《团结于科学2020》的重要内容,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   利用直升飞机运载科考设备到极高海拔冰面作业,利用无人机观测冰川地形,利用无人船测量湖泊水量  “中国天眼”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通过国家验收。FAST团队历经5年半的艰苦建设,攻克了望远镜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术难题,高质量按期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进入调试期。试运行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调试阶段即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项目法人单位根据有关批复要求,按期全面完成了FAST建设任务,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望远镜系统整体性能稳定可靠,具备了开放运行条件。近一年来,FAST在脉冲星发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快速射电暴相关研究成果入选《自然》2020年十大科学发现。   “中国天眼”全景  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等研究取得突破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研究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成为量子通信向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  中国科大等研究团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使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第一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牢固确立国际第一方阵地位。  此外,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团队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单个分子的相干合成,开启了原子-分子体系所有自由度全面相干操控的研究大门。以上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上。   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实验示意图  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群聚信息素被认为是蝗虫聚群成灾的最关键因素,然而在50余年的研究中,没有一种化合物能符合群聚信息素的所有标准,特别是没有野外种群验证证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团队发现了一种释放量低但生物活性非常高的化合物4-乙烯基苯甲醚(4VA),其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吸引力,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变化。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蝗虫能够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实验证明,4VA对实验室种群和野外种群均具有很强吸引力。该研究不仅揭示了蝗虫群聚的奥秘,而且使蝗虫的绿色和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美国科学院院士莱斯莉沃斯霍尔在同期《自然》上为该项工作撰写专文,德国马普化学生态研究所所长比尔汉森对该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研究揭示蝗虫聚群成灾的奥秘  古DNA揭秘中国史前人群迁徙动态与族群源流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现代人类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全球科学家们探讨的热点问题,而古DNA技术出现为这一领域带来全新发展。近年来,欧洲以及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的相关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而东亚尤其是中国史前人类基因组的相关信息则所知甚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团队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首次正式发表大规模中国南北方史前人类基因组分析结果。在中华民族探源方面,揭示出中国8400年来的南北分化格局、内部不断融合的过程、双向的迁徙扩散模式及人群的主体连续性 在修正东亚南方人群演化模式方面,阐明南岛语系人群的中国南方起源。该研究工作将中国史前人群遗传与演变历史直接呈现出来,填补了东方尤其是中国地区史前人类遗传、演化、适应方面的重要信息。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上。   中国南北方不同时期人群的遗传特点变化图  “慧眼”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卫星团队通过对X射线吸积脉冲星的详细观测,采用直接测量的方法得出其表面磁场强度约为10亿特斯拉。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直接且非常可靠地测量到的宇宙中最强磁场,比此前美国宇航局“罗西X射线时变探测者”卫星保持的最强磁场测量结果纪录提高约60%。相关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  中子星是宇宙中具有最强磁场的天体,其与伴随恒星可组成X射线双星系统,通过探测其相互作用时辐射能谱中的回旋吸收线,可以直接测量中子星表面附近的磁场强度。“慧眼”作为我国第一颗X射线天文卫星,于2017年6月发射,与国外X射线卫星相比,具有覆盖能段宽、在高能X射线能段的有效面积最大、时间分辨率高、探测死时间很小、观测强源没有光子堆积效应等突出优点,因此具有探测高能量回旋吸收线的独特能力。   “慧眼”卫星艺术图  科技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取得重要成果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  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连续作为中国政府的正式文件,由国家领导人在74届和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可持续城市、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指标,采用科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了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成功实践,彰显了国际发展合作引领地位。该专项入列联合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线平台,成为全球24个合作机构之一。研究成果为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宣布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奠定重要基础。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  科技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取得重要成果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海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等  由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撰写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连续作为中国政府的正式文件,由国家领导人在74届和75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布。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可持续城市、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指标,采用科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法,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价体系,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了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成功实践,彰显了国际发展合作引领地位。该专项入列联合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线平台,成为全球24个合作机构之一。研究成果为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宣布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奠定重要基础。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
  • 1246项标准,国家能源局公布2024年拟立项计划
    根据《能源标准化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国家能源局发布了2024年能源领域拟立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和外文版翻译计划项目,并公开征求意见(见附件)。其中涉及新制定计划775项,修订计划422项,外文翻译计划49项。1246 项标准中,检测相关标准多达100+项,包括燃料电池检测、石油产品检测、煤岩测试、天然气测试、无损检测等,也涉及GC-MS、全二维色谱等新技术。下表列举了部分检测相关标准,供大家参考。序号标准化管理机构技术委员会或技术归口单位标准项目名称标准类别制定或修订完成年限替代标准1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全国电气绝缘材料与绝缘系统评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气绝缘用复合材料 聚合物的鉴定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法方法制定2025无2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委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膜电极边框材料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3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铁铬液流电池 第3部分: 电堆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4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铁铬液流电池 第4部分: 离子传导膜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5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锌铁液流电池 第1部分:电堆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6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固定式发电系统 性能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7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 单电池和电池堆性能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8能源行业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单电池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9中国核电发展中心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核电厂可居留空间流量的测定示踪气体法方法制定2026年无1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磷酸酯抗燃油中游离酚含量测定 气相色谱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11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磷酸酯抗燃油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氧弹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12全国太阳能光热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储能熔盐中氯化物的测定 X射线荧光光谱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13电力行业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 铜、铁、钡、锶、铝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方法修订24个月DL/T 955-201614电力行业电厂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电厂水汽分析方法 第32部分:硬度和钙、镁的测定 滴定法方法修订24个月DL/T 502.32-200615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成灰特性的测定 静态燃烧与冷态振筛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16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站锅炉高温受热面烟气侧腐蚀气氛测量技术导则方法制定24个月无17电力行业电站金属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汽轮机焊接隔板相控阵超声检测技术导则方法制定24个月无18电力行业联合循环发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燃气轮机进气调温装置效能测试导则方法制定24个月无19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专家组屋面轻质光伏组件抗风揭测试技术规范方法制定24个月无20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专家组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化学吸收法捕集系统性能验收试验规程方法制定24个月无21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专家组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化学吸收系统胺逃逸测试规程方法制定24个月无22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电厂润滑剂中磨损颗粒的测定—电磁感应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23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电压试验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变压器测试仪技术条件 第6部分:变压器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仪产品制定24个月无24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电压试验技术分技术委员会高压电力紫外成像仪检测规范方法制定24个月无25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超声成像带电检测仪技术规范产品制定24个月无26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现场测试 第7部分: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在线监测装置方法制定24个月无27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检验规程 第7部分: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方法制定24个月无28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要求 第7部分:高频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产品制定24个月无29电力行业高压试验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现场检测分技术委员会变压器/电抗器运行振动测量方法方法修订24个月DL/T 1540-201630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力用油颜色测定法方法修订24个月DL/T 429.2-201631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浸纤维质绝缘材料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修订24个月DL/T 449-201532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浸纤维质绝缘材料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修订24个月DL/T 449-201533中电联标准化中心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火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环保修订24个月DL/T 2376-202134全国电气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绝缘油中含气量测定方法 真空压差法方法外文翻译24个月Determination of dissolved gas content in insulating oil Method of vacuum pressure difference35全国电力设备状态维修与在线监测技术委员会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技术规范 第2部分: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装置安全环保外文翻译24个月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of transformation equipment Part 2: on-line monitoring device of gases dissolved in transformer oil36全国高电压试验技术和绝缘配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高电压试验技术分技术委员会变压器测试仪校准规范 第3部分:油浸式变压器测温装置方法外文翻译24个月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of transformers tester Part 3:Temperature measuring devices for oil-immersed transformers37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能源行业水电水力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斗式水轮机泥沙磨损试验技术要求和评估导则方法制定2026年无38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2)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2)焊接接头射线检测图像智能诊断系统技术规范方法制定24个月无39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 第3部分:涡流阵列检测系统方法制定24个月无40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2)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价 第4部分:高频X射线机方法制定24个月无41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62)输氢管道材料氢相容性评价导则方法制定24个月无42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压力管道振动评价方法方法制定24个月无43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在役钢制承压设备小接管检测与评价方法制定24个月无44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行业煤矿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层原位瓦斯含量保压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45煤炭行业煤矿专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地应力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井下测试规范方法制定2年无46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井工煤矿甲烷逃逸排放监测及核算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47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选煤厂甲烷逃逸排放监测及核算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48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中水溶性离子的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49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粉煤灰白度测量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50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的粉尘-水分关系的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年无51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液化沥青轻油组分含量的测定 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法方法制定2年无52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水中铜、铅、锌、镉、锰的测定方法修订1.5年MT/T 361-200753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水中砷的测定方法修订1.5年MT/T 359-200554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水中硒的测定方法修订1.5年MT/T 1045-200755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汽油中芳烃组成的测定 多维气相色谱法方法制定2026无56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基于光谱测量预测石油产品、液体燃料和润滑剂性质的校正模型建立与验证指南方法制定2026无57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石油产品中水含量的测定 电容法方法制定2026无58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石油产品中痕量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方法制定2026无59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润滑油水分离能力的测定 蒸汽乳化法方法制定2026无60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润滑油气相和液相铜腐蚀试验法方法制定2026无61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润滑油相对胶合承载能力的评定 高速FZG法方法制定2026无62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工程机械用液压油氧化耐久性的测定 高压柱塞泵A2F10法方法制定2026无63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评价汽油清净剂使用效果的试验方法 直喷汽油机燃油喷嘴沉积物生成倾向评价 EB04法方法制定2026无64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挤出成型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尺寸分布测定 动态图像法方法制定2026无65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ZSM-5分子筛晶胞参数的测定 X射线衍射法方法制定2026无66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变压吸附提纯吸附剂一氧化碳和氮气吸附量的测定 常温静态容量法方法制定2026无67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静态和轻烃计量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2)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 立式圆筒罐自动测量系统的检验方法制定2026无68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成油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5)航空涡轮发动机油热老化性能的测定方法制定2026无69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成油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5)航空涡轮发动机油导热系数的测定 瞬态热线法方法制定2026无70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合成油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5)低黏度聚α-烯烃(PAO)润滑油基础油中氟含量测定 离子色谱法方法制定2026无71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监控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6)在用固定式燃气发动机油质量监控规范产品制定2026无72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用润滑油液应用及监控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6)在用润滑油磨损颗粒分析方法 可视铁谱法方法制定 2026无73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会员孔隙型热储采热性能室内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74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能源行业煤制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直接液化石脑油中单体烃组成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方法制定2025.12.31无75能源行业煤制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储热炭材料损耗率的测定 热重分析法方法制定2026无76能源行业煤制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制油产品中碳氢含量的测定 元素分析仪法方法制定2025无77能源行业煤制燃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戊烯、1-庚烯及1-壬烯纯度及烃类杂质的测定-气相色谱法方法制定2026无78能源行业非粮生物质原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用生物质中碳、氢含量的测定 元素分析仪法方法标准制定2025无79能源行业非粮生物质原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能源用生物质中碳、氢含量的测定 电量-重量法方法标准制定2025无8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岩石中镁同位素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81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氦气含量现场分析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82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元素分析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83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岩石中有机质及原油Re-Os同位素分析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84 石油钻井工程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水基钻井液性能现场在线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85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油气田集输管道腐蚀性介质取样与分析方法工程建设制定2026无86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井管无损检测方法 第3部分:电磁超声检测方法制定2024无87油气计量及分析方法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原油中总氯含量的测定 微库仑法方法制定2026无88油气储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天然气管道站场泄漏监测技术规范安全环保制定2026无89油气储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役油气管道应力检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超声折射纵波检测方法制定2026无90油田化学剂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田化学剂中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制定2026无91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气 岩样孔径分布测定 低温冻融核磁共振法方法制定2024无92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气 页岩热演化程度评价方法 第1部分:激光拉曼光谱法方法制定2024无93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气 覆压孔隙度测定 第1部分:气测法方法制定2024无94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气 气田腐蚀评价与控制规范 第1部分:固着细菌测定方法制定2024无95能源行业页岩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基质物性GRI测试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96能源行业页岩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储层流体启动压力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97油气田开发专业标准化委员会致密储层地层渗透率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98能源行业页岩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油注剂吞吐置换效率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023无99能源行业页岩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润湿性参数测定方法方法制定2025无100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系储层岩心实验评价方法方法制定2026无101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岩孔缝CT扫描评价规范方法制定2026无102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深层煤岩含气量测定方法-保压取心法方法制定2026无103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岩孔隙结构特征的测定 图像分析法方法制定2026无104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岩石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测定 静态吸附容量法方法修订2026SY/T 6154-2019105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钙质超微化石分析鉴定方法方法修订2026SY/T 7360-2017106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储层定量荧光分析方法方法修订2026SY/T 7309-2016107石油测井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岩样声波特性的实验室测量方法方法修订2025SY/T 6351-2012108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无损检测方法修订2026SY/T 4109-2020109石油管材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油井管无损检测方法 第 2 部分:漏磁检测方法修订2025SY/T 6858.1-2012,SY/T 6858.2-2012110石油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委员会石油天然气钢质管道全自动超声检测方法修订2025SY/T 7676-2023111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页岩气态烃等温吸附测定 重量法方法修订2025NB/T 10117-20181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石油产品溴价、溴指数测定 电量法方法修订2026SH/T 0630-1996113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喷气燃料静态热安定性测定法方法修订2026SH/T 0241—1992114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石油和石油产品中氮含量的测定 舟进样化学发光法方法修订2026NB/SH/T 0704-2010115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制冷剂系统用冷冻机油化学稳定性试验法方法修订2026SH/T 0698-2000116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 微量法方法修订2026SH/T 0794-2007117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1)馏分燃料氧化安定性的测定 加速法方法修订2026SH/T 0175-2004118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4)乳化沥青冷冻安定性试验法方法修订2026SH/T 0099.8-2005119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4)石油沥青垂度测定法方法修订2026SH/T 0424-1992120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4)石油沥青粘附率测定法方法修订2026SH/T 0637-1996121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沥青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0/SC4)乳化沥青与水泥拌和测定法方法修订2026SH/T 0099.6-2005附件:1.2024年能源领域拟立项行业标准制定计划项目2.2024年能源领域拟立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项目3.2024年能源领域拟立项外文版翻译计划项目
  • 行业解决方案 | 布劳恩层流系统等产品助力OLED生产
    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显示和照明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OLED即“有机发光显示技术”,其原理是在两电极之间夹上有机发光层,当正负极电子在此有机材料中相遇时就会发光。其组件结构比较简单,是在ITO玻璃上蒸镀一层几十纳米厚的有机发光材料作发光层,发光层上方有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构成如三明治的结构。由于有机材料易与水气或氧气作用,产生暗点(Dark spot)而使元件不发亮,因此此元件于真空镀膜完毕后,必须于无水无氧环境下进行封装工艺。MBRAUN在OLED,有机发光电子等行业拥有丰富的研发和产业经验,可结合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环境管控、生产工艺设备以及集成式的半自动/自动化解决方案。以下是布劳恩部分相关产品概览。01层流根据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OLED厂商多年来累积的经验表明粉尘是一个经常被低估的问题。粉尘的存在不仅对有机器件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短路和坏点,而且会进一步导致整个生产流程中的良率下降。常用于半导体产业中的层流系统是建立无尘环境的标准解决方案。MBRAUN是少数能够满足ISO2级(国际标准) 空气洁净度标准的供应商,MBRAUN设计开发了适用于从小规模标准化研发领域到完整大型生产线领域的一系列不同规格的惰性气体层流系统,可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片和盖板玻璃上的粉尘数量,从而显著提高所有相关工艺环节的生产质量。目前MBRAUN研发的无水、无氧、无尘的层流系统正广泛应用于OLED,有机光伏,钙钛矿,3D打印/增材制造、焊接等行业。02蒸镀系统蒸镀是OLED制造工艺的精华部分,MBRAUN开发的蒸镀系统,具备丰富的可选配置和定制方案,专为满足专业研究到中试规模生产的要求而设计 ,目前广泛应用于大学研究所和工业实验室。03狭缝涂布机近年来,成熟的狭缝涂布 (SDC) 技术在 OLED 材料处理中得到了应用。特别是在需要涂布大面积高度均匀的薄膜时,这种涂布方法优于许多其他涂布技术。在卷对卷(R2R)工艺中,处理速度是一个重要因素,SDC证明了其多功能性、可重复性和稳健性,这些特点对于研究和制造环境来说非常重要。2021年2月MBRAUN与FOM Technologies A/S达成战略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的客户提供溶液法涂布方案。涂布设备规格覆盖实验室级别到中试/小规模量产级别,并兼具适用于刚性基板的片对片工艺(S2S)和适用于柔性基板的卷对卷工艺(R2R)。04热板热板用来去除基板表面的水或溶剂,或用于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对特殊敏感材料进行干燥处理。MBRAUN所有的热板都是经过特殊设计的,可集成于惰性气体环境或者单独使用。05VCD液膜固化MBRAUN开发的VCD(Vacuum Chamber Dryer)被广泛用于OLED显示面板行业,有机光伏和钙钛矿行业中溶液法薄膜涂布/旋涂/打印/喷涂后的液膜可控固化,具有良好的温度均匀性、温度准确性、工艺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独特的流场设计、温度和压力控制功能为溶液法薄膜制备的固化工艺提供了广阔的工艺探索空间。06半自动/自动化解决方案MBRAUN在超净生产环境管控(无水、无氧、无尘),自动化物流,工艺生产和检测设备集成整合,生产安全管理,生产信息记录等领域具备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储备,可为OLED显示面板半自动/自动试验线,中试甚至量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全自动模式下在超净箱体内部集成机械手臂,减少人工操作和处理频率,实现全产线层流覆盖,排除粉尘干扰。可处理不同尺寸基片或其他类型的产品,没有错误移动导致样品破损的风险。全程把控质量,可追溯问题来源,便于工艺改进。此外,MBRAUN还与工艺设备的主流供应商合作,与几乎每个主流工艺设备供应商开发了与之对应的集成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喷墨打印,点胶机,屏幕打印机,机械臂,传送带等。作为OLED行业的重要参与者,MBRAUN密切关注OLED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以及行业重要用户的最新动态,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量身定制最适合其需求的前沿的解决方案,并继续在OLED技术的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 Nature Nanotechnology :大面积可控单晶石墨烯多层堆垛制备技术新突破
    多层石墨烯及其堆垛顺序具有特的物理特性及全新的工程应用,可以将材料从金属调控为半导体甚至具有超导特性。石墨烯薄膜的性质相对于层数及其晶体堆垛顺序有很大变化。例如,单层石墨烯表现出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对于超高速晶体管尤为重要。相比之下,AB堆垛的双层或菱面体堆垛的多层石墨烯在横向电场中显示出可调的带隙,从而产生了高效的电子和光子学器件。此外,有趣的量子霍尔效应现象也主要取决于其层数和堆垛顺序。因此,对于大面积制备而言,能够控制石墨烯的层数以及晶体堆垛顺序是非常重要的。 近日,韩国基础科学研究所(IBS)Young Hee Lee教授和釜山国立大学Se-Young Jeong教授在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以“Layer-controlled single-crystalline graphene film with stacking order via Cu-Si alloy formation” 为题报道了采用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来实现大面积层数及堆垛方式可控的石墨烯薄膜的突破性工作。为石墨烯和其他2D材料层数的可控生长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扩散至升华(DTS)的生长理论,实现层数可控生长的关键是在铜箔基底上先可控生长SiC合金,具体来讲(如图1所示),先在CVD石英腔室内原位形成Cu-Si合金,之后将CH4气体引入反应室并催化成C自由基,形成SiC,随后温度升高至1075℃以分解Si-C键,由于蒸气压使Si原子升华。因此,C原子被留下来形成多层石墨烯晶种,在升华过程中,这些晶种横向扩展到岛中(步骤III),并扩展致边缘。在给定的Si含量下注入不同浓度稀释的CH4气体,可以控制Si-Cu合金中石墨烯的层数。图1e显示了在步骤II中引入不同稀释浓度CH4气体时C含量的SIMS曲线,在较高CH4气体浓度下,C原子更深地扩散到Cu-Si薄膜中,形成较厚的SiC层,然后生长较厚的石墨烯薄膜。由此实现可控的调节超低限CH4浓度引入C原子以形成SiC层,在Si升华后以晶圆尺寸生长1-4层石墨烯晶体。   图1. 不同生长过程中的光学显微镜结果,生长示意图及XPS能谱和不同生长步骤中Si和C含量的二次离子质谱SIMS曲线 随后,为了可视化堆垛顺序并揭示晶体取向的特电子结构,进行了nano-ARPES光谱表征,系统研究了单层,双层,三层和四层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图2a-d),随着石墨烯层数增加,上移的费米能逐渐下移。另外,分别根据G和2D峰之间的IG/I2D强度比和拉曼光谱二维模式的线形来确定石墨烯薄膜的层数和堆垛顺序。IG/I2D随着层数增加而增加(从0.25到1.5),并且2D峰发生红移(从2676 cm-1到2699 cm-1)。后,双层、三层和四层石墨烯的堆垛顺序通过双栅器件的电学测量得到了确认(图2i-k)。在双层石墨烯(图2i)中,沟道电阻(在电荷中性点处)在高位移场下达到大值,从而允许使用垂直偶电场实现带隙可调性。在三层器件上进行了类似的测量(图2j),与AB堆垛的双层相反,由于导带和价带之间的重叠,沟道电阻随着位移增加而减小,这可以通过改变电场来控制,从而确认了无带隙的ABA-三层石墨烯。在四层器件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带隙调制(图2k),确认了ABCA堆垛顺序。 图2. 不同层数的石墨烯样品的nano-ARPES,拉曼及电学输运表征 本文通过在Cu衬底表面上使用SiC合金实现了可控的多层石墨烯,其厚度达到了四层,并具有确定的晶体堆垛顺序。略显遗憾的是本文并没有对制备的不同层数的石墨烯样品进行电导率,载流子浓度及载流子迁移率的标准测试。值得指出的是,近期,西班牙Das-Nano公司基于THz-TDS技术研发推出了一款可以实现大面积(8英寸wafer)石墨烯和其他二维材料100%全区域无损非接触快速电学测量系统-ONYX。ONYX采用一体化的反射式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Hz-TDS)弥补了传统接触测量方法(如四探针法- Four-probe Method,范德堡法-Van Der Pauw和电阻层析成像法-Electrical Resistance Tomography)及显微方法(原子力显微镜-AFM, 共聚焦拉曼-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之间的不足和空白。ONYX可以快速测量从0.5 mm2到~m2的石墨烯及其他二维材料的电学特性,为科研和工业化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检测手段。ONYX主要功能:→ 直流电导率(σDC)→ 载流子迁移率, μdrift→ 直流电阻率, RDC→ 载流子浓度, Ns→ 载流子散射时间,τsc→ 表面均匀性ONYX应用方向:石墨烯光伏薄膜材料半导体薄膜电子器件PEDOT钨纳米线GaN颗粒Ag 纳米线
  • 工信部: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公示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公示,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超重力偶氮化反应器装备新技术、反应精馏成套技术、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高效高可靠多级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等32项技术和产品在列。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序号技术/产品名称技术/产品简介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推广应用情况适用领域推荐单位1新型微通道反应器装备及连续流工艺技术以新型连续流微通道反应系统为核心,可应用于多系列精细化学品的连续高效合成和规模化生产,尤其是放热剧烈、反应物或产物不稳定、物料配比严格、高温高压等危险化学反应。反应器总时空转化率STC≥20 mol⋅m-3⋅h-1;反应器温度T适用范围-100℃≤T≤350 ℃;反应器压力P适用范围≤10MPa;反应器单套处理量≥ 2000 t/a。该技术已应用于硝化、氯化、氧化、重氮化、烷基化等工艺中。精细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超重力偶氮化反应器装备新技术针对传统间歇反应器生产效率低、人工强度大等问题,开发了超重力偶氮化连续反应新工艺,可大幅降低生产过程危险化学品存量,实现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的流程再造和连续化生产,提升生产过程安全水平。主反应器体积较釜式反应器降低98%;原料转化率由98.5%提高到99.8%,产品收率提高2%;生产过程物料存量下降了9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高COD废水量减少20%,能耗降低30%以上。该技术已应用于染料和颜料的偶氮化反应。精细化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3反应精馏成套技术该技术创建了普适性反应精馏过程概念设计方法,实现了催化填料结构尺寸的优化和调控,发明出高性能的催化填料,开发了一系列高效的反应精馏成套技术,相比于反应与分离各自独立的过程,该反应精馏技术具有转化率高、选择性好、能耗低等优点,在酯化、水解、酯交换、叠合等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反应转化率提高30-50%;催化剂利用率提高80-110%;选择性提高10-40%;能耗降低20-50%;产能提高20-40 %。该技术已在多家石化企业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4高纯/超高纯化学品精馏关键技术采用高效、抗堵的FGVT塔板精馏关键技术,高效率、大通量的BH型填料精馏关键技术,以及精馏全流程节能的四层面响应曲面优化技术(4D-RSM)等,提高了精馏效率,实现了塔内、塔间、工段间、装置间全流程节能优化。FGVT塔板的分离效率提高30%以上,操作弹性提高33%;BH 型填料的分离能力提高50%以上,压降降低37%;能耗降低30%以上。该技术已在化工企业应用。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5高效高可靠多级化工离心泵关键技术开发了高效高可靠典型多级化工离心泵系列产品,改进了多级化工离心泵效率低、轴向力过大的问题,可提升多级离心泵总体节能降耗水平。关键技术提高了整泵效率和流体动力学稳定性,效率可提高9.8个百分点,轴向力可减小50%以上,可解决多级化工离心泵扬程和效率低、轴向力过大的难题;零部件节材15%-20%,机组成本降低10-15%。该系列产品已应用于石油开采、油气集输、石油炼制、化纤化肥、煤化工等行业。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6智能乘用胎半钢一次法成型系统以轮胎成型过程的智能化为核心,通过开发智能成型装备的信息化管理控制软件、突破非接触检测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及视觉感知技术、攻关自适应控制算法等核心关键环节,实现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智能感知和故障诊断、半部件自动定中及实时纠偏等功能,并采用模块化的产品研发理念,实现了不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定制,有效提升了轮胎成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系统单循环时间低于40s,日产量可达1400套;同寸级的规格调整时间小于5min,跨寸级规格调整时间小于40min;每72小时设备有效运行时间高于97%。该技术已在多家轮胎企业应用,可在橡胶轮胎行业的推广应用。轮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7农林废弃物快速热解液化及其产品高值化梯级利用与关键装备技术首创了农林废弃物自混合下行床快速热解制腐植酸新工艺及成套装备,可以生物腐植酸为主要原料生产高值靶向腐植酸环境材料,实现了铬污染土壤可持续修复的工业化,技术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和盐碱地改良。液体收率提高15%以上,含灰降至不高于0.1%;生物腐植酸纯度不低于96%,活性官能团提高3倍以上,成本降低80%。该技术已应用于污染和退化土壤修复。生物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8提高轻油收率的深度延迟焦化技术开发了深度延迟焦化技术,解决了炉管结焦过快等问题,具有结焦速率低、停留时间长、处理量大、轻油收率高等特点。与目前先进技术相比:焦化炉单程处理量提高至60万吨/年,提高50%;注汽量降低至1000kg/hr,降低50%;清焦周期延长1倍左右;焦炭产率系数降低至1.4左右;石油焦产率平均降幅10%。该技术已在炼油企业实现应用。石油炼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9对苯二胺类防老剂新型过程强化技术采用贵金属催化氢化合成橡胶防老剂6PPD,可简化流程,实现连续化生产,提升安全性、降低能耗物耗。结晶点≥45.5℃;加热减量(70±2℃) ≤0.5%;灰分(750±25℃)≤0.1% ;纯度(GC法)≥97%。消耗下降30%,能耗下降20%,原料单耗下降5%,吨产品成本下降了10%以上。该技术已在多家橡胶企业实现应用。橡胶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10高效合成、低能耗尿素工艺技术采用全冷凝反应器的尿素合成高压圈、两段式工艺流程,设置简捷中压系统,降低了高压汽提塔负荷和中压蒸汽消耗,工艺能耗低于传统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和CO2汽提法尿素装置。吨尿素消耗原料液氨568kg,CO2 735kg,循环水(10℃温差)65t,耗电25kWh,吨尿素耗蒸汽(2.4MPa饱和蒸汽)700kg;与传统CO2气提法尿素工艺比,吨尿素2.4MPa饱和蒸汽消耗可降低300kg,电耗增加2kw.h,循环水耗降低10t,原料液氨和CO2消耗相当;尿素主装置吨产品综合能耗折标煤107.8kg,比传统CO2气提法尿素装置低25-30%。该技术已在氮肥生产企业实现应用。化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1绿色高效催化防脱氯连续加氢技术结合不同催化剂的特性,采用磁分离、膜分离等技术实现万吨级邻苯二胺、2,5-二氯苯胺连续化生产,具有工艺清洁,安全风险小,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设备腐蚀程度低,产品质量稳定等特点。硝基物加氢原料转化率大于99.95%,选择性大于99%,其中氯代硝基苯加氢脱氯副反应产物选择性小于0.1%,吨产品的催化剂消耗小于1kg,产品含量大于99.95%;生产1t邻苯二胺产生的废水量较硫化碱还原法减少95%;连续化加氢反应风险为“1级”,氢气消耗下降15%。该技术已在精细化工行业实现应用。精细化工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12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化行业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与应急一体化系统根据石化行业风险分析及安全需求,开发了生产企业、油气田、油库、长输管道等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化行业重大危险源风险管控与应急一体化系统,并在大型石化企业、油气储运设施成功应用,提升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的可视化、集成式、智能化水平。研发基于红外特征吸收光谱及多波长激光光谱分析的泄露检测技术,通过3μm以下H2S、CO、CH4和C2H4特征吸收光谱抗干扰测量及计算机层析技术的多线吸收光谱水平场快速反演,实现ppb级1公里范围水平场泄露准确识别和早期预警。该技术已在石化生产和储运企业、及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工业互联网系统建设中得到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3Robust-IC 全流程智能控制系统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石油化工生产过程深度融合,解决了石化生产装置中多变量、非线性、强耦合、纯滞后、间歇式和连续式控制并存、多约束和多目标调控等技术难题,提高石化生产装置智能化水平。智能控制率达98%以上,平稳率达100%;控制回路均方差降低20-90%;收率提高0.2-3.0%;能耗降低0.5-10%。该系统已在多套石化炼油生产装置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4大型气流床气化技术气流床气化从原料形态分为水煤浆、干煤粉两种,水煤浆气化技术将煤粉制成煤浆,气化炉气化温度1350~1500℃;粉煤气化技术是用气化剂将煤粉夹带入气化炉,在1500~1900℃高温下气化,残渣以熔渣形式排出。先进气流床气化工艺具有气化压力高、处理能力大、碳转化率高、煤种适应范围较宽等特点,还可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水煤浆气化技术:气化压力1.5-8.7MPa,碳转化率>98.5%,冷煤气效率70%,有效气(CO+H2)含量80%;与固定床气化工艺相比,能耗降低10%以上。粉煤气化技术:气化压力2.0-4MPa,碳转化率≥99%,冷煤气效率80%,有效气(CO+H2)含量90%;与固定床气化工艺相比,能耗降低10%以上。该技术已经应用于煤化工等行业。煤化工、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5基于界面调控和粒径优化的分散稳定技术基于可有效调控固液界面张力三元共聚物(NDF)和动态优化固体粒径及其分布技术(NDJ),解决了固液体系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界面不容、性能劣化、体系不稳的问题。在煤化工领域,煤浆浓度提高62%,稳定在1000mPa/s时存放45天无沉淀;在材料领域,熔体流动速率提高至33%;在农药领域,载药量提高50%。该技术已应用于化工、材料和农药领域。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6面向石化行业的危化品存储运输监控系统针对危化品存储、车辆运输过程中存在的监控信息不全面、监控数据不准确、调度信息不科学等问题,将卫星导航、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于危化品车辆运输管理,提高了危化品车辆运输的生产管控水平。支持30万台终端接入位置服务平台;支持不少于1万的管理用户数,并可平滑扩展;满足信息安全三级要求;车载终端温度、压力、液位、胎压等常用传感器可配置兼容接口;支持3G/4G/5G移动通信;支持视频传输,最高可达720P;定位精度高于10m,速度精度优于0.2m/s。该技术已在多家石化企业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17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智能分析决策技术围绕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智能分析决策业务需求,开发多种技术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及智能分析决策成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管道完整性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管道不同批次检测数据对齐覆盖率100%;有效提高管道维修决策可靠性,降低检维修费用15%以上;提高管道数据关联性和利用率。该技术已在部分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道、集输管道及厂际管道得到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18石化企业水务智能技术以智能传感器为基础,对工业水系统的实时信息实现无线自动采集,实现从工业水生产运行中心到生产装置的各个层次的系统监控、统计分析及智能预警,通过工业水多水源分配优化、循环水系统全流程优化、污水系统整体优化。系统运行稳定,数据满足系统要求;系统整体功能完备,界面友好、互动性强,接口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系统安装配置灵活方便,支持快速部署与应用,易维护;系统支持并发用户数大于1000人;系统优化模型计算稳定收敛,计算误差小于5%;模型计算响应时间小于5秒,数据库服务器处理时间小于2秒,应用服务器处理时间小于3秒,数据查询响应时间小于3秒,系统能支持7×24小时的业务访问。该技术适用于流程行业的工业水系统(新鲜水系统、循环水系统),已在石化企业应用。化工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19石化储罐完整性管理关键技术针对石化储罐(群)安全管理需求,开发形成了“检测+评价+决策+系统”的储罐完整性管理成套技术,可实现储罐结构形变和基础沉降的全面、精确、快速检测与评价。储罐结构形变识别精度±3mm以内;储罐腐蚀检测可靠性85%以上,风险因素辨识率90%以上;基于全面检查评价、风险评价和腐蚀预测的完整性综合分析与决策方法,有效提高开罐检维修修计划可靠性,降低检维修费用20%以上;储罐(群)完整性管理系统有效提高数据利用率和罐区管理水平。该技术已应用于多个石油储备库。石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20基于液化天然气(LNG)冷能利用的液体空分设备利用高压LNG气化过程的冷量,以较低的水电消耗生产液氧、液氮和液氩等产品,减少常规LNG气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用先进的空分流程工艺和制造技术,比常规空分设备节电50%;采用乙二醇闭式循环,取消了常规的循环冷却水系统以及冷冻机组,节省水消耗70%。该设备已应用于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项目。石化装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1双氧水本质安全化技术针对双氧水生产中的安全环保问题,优化了气相燃爆高风险环节的工艺设计,降低了双氧水装置的废气排放,形成了包含工艺、控制、设备等内容的双氧水装置安全保障系列技术,提升了双氧水装置的自动化监控水平。尾气排放量降低80%以上;总磷含量平均降低50%以上;关键安全参数实现在线软测量分析,误差小于8%。该技术已用于多家石化企业双氧水装置。精细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2周期性扩缩流动强化传热减阻节能技术开发了流道间距可调的连续扩缩错/逆流翅片板换热器以及组合式梅花瓣型/多向波纹型超长内翅片管换热器,可在流程工业严苛工况下实现余热资源高效利用。开发的扩缩变流冷凝式余热回收换热装置比传统翅片管式换热器传热系数提高2倍,内翅片管比传统光管换热器传热系数提高1.5倍;换热装备寿命提高30%,实现了高效低能耗。该技术已在化工行业实现应用。石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3满足国VI升级的FCC汽油关键组分定向分离技术该技术通过蒸馏切割将FCC汽油分离为轻、中和重三个汽油馏分,对中汽油馏分进行溶剂双向萃取,实现了“烷烃/环烷烃/大分子烯烃”、“小分子烯烃”和“芳烃和硫化物”三组关键组分的同时分离。芳烃和硫化物与重汽油馏分可直接选择性加氢脱硫,减少辛烷值损失;其余组分可作为高辛烷值调和组分或生产高辛烷值组分及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原料。催化汽油精制后总硫小于10mg/kg;50%以上的高烯烃催化汽油不进行加氢脱硫;氢耗较加氢技术减少1/2~2/3,RON损失少1~2个单位。该技术已在多家炼油企业应用。石油炼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4煤基合成气制乙二醇工程技术该技术以合成气为原料,以亚硝酸甲酯为中间循环物质,经草酸二甲酯制备乙二醇产品,工艺路线安全、环保。草酸二甲酯选择性95%以上,时空产率600g/(kgcath)以上;草酸二甲酯转化率99.9%,乙二醇选择性95.0%以上,乙二醇的时空产率400g/(kgcath)以上;酯化羰化尾气经处理后的NOx≤80mg/m3;产品乙二醇纯度稳定达到99.9%以上,220nm下的紫外透过率85%以上,满足国标优等品要求;酯化羰化工段有效避免传统技术采用亚硝酸钠引发产生的废盐。该技术已经在多家煤化工企业实现应用。煤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5PX氧化催化剂绿色制备关键技术该技术开发了醋酸钴水溶液、醋酸锰水溶液、醋酸钴锰水溶液和钴锰溴水溶液四种PX氧化催化剂及绿色制造技术。催化剂活性高、稳定性好,可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产和应用环境。与传统技术相比,吨醋酸钴节约27kg钴、511kg醋酸及1t硝酸;吨醋酸锰节约73kg锰和602kg醋酸;醋酸钴能耗低于传统工艺的2%;醋酸锰和溴化锰可基本实现零外供能耗;产品中主要杂质含量降低90%。该技术在多家石化企业应用。石化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26大规模低阶煤管式间接干燥工艺技术与装备采用间接换热低温干燥技术,以低压过热蒸汽作为干燥介质,通过与壳程内水蒸气间接换热实现干燥,煤中水分除尘、冷却后回收可作为项目补充用水,大幅降低废水产生量,适用于高水分低阶煤的提质和加工利用。褐煤水分由35-45%降低到10-12%;无固体或液体废弃物排放,干燥尾气中的粉尘含量达到200mg/m3(标况)以下;干燥机蒸发的水蒸气回收率可达94%;与现行通用技术相比,废水产生、处理量下降90%。该技术已在煤化工企业实现工业化应用。煤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7三峰级配制备高浓度水煤浆成套技术基于煤浆复合流理论的三峰级配制备高浓度气化煤浆技术,配套研制了大型细磨机与超细磨机系列关键设备和专用添加剂,可在大幅度降低气化能耗的同时将细化/超细化改性污泥形成的均质浆液作为液相填充载体,实现了高掺量污泥与煤协同制浆。在单棒磨制浆基础上将煤浆浓度提高3-6个百分点,高掺量污泥与煤协同制浆技术可达到污泥(含水95%)/干煤≥5%; 水煤浆浓度每提高 1 个百分点,1000Nm3合成气煤耗降低7.51kg,氧耗降低8.61Nm3;与现有单棒磨技术相比,生产单位产品可节约标煤7%、水资源19%、无污泥排放。该技术已在煤化工企业实现应用。煤化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28高性能耐硫变换催化剂和净化剂成套关键技术针对煤或石油焦等制氢亟需的高压耐硫变换催化剂及净化剂存在抗水合性能差、易粉化、变换系统易“飞温”等技术难题,开发了高性能耐硫变换催化剂和净化剂成套关键技术,解决了催化剂床层在高浓度CO条件下易“飞温”的问题,实现了过程安全可控、高效脱除杂质气体和可控变换。催化剂在200℃水热处理4小时物相不发生变化;镁铝尖晶石载体强度不低于150N/cm,比表面积不低于180m2/g;催化剂强度不低于150N/cm,比表面积不低于150m2/g,催化剂CO转化率可在40-95%之间调整;与传统技术生产镁铝尖晶石载体相比,载体生产过程实现无废水排放,焙烧温度从约700℃降至550℃,每吨载体节省电耗15%以上;与传统催化剂生产技术相比,催化剂生产过程减少废水排放60%以上;降低活性金属氧化物用量20%以上。该技术已在煤化工领域实现应用。煤化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9高性能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产业化新技术设计开发了新型反应装置,实现反应体系的高效分散性、粒径分布均匀性以及聚合体系稳定性,提高了聚四氟乙烯的压缩比。针对现有聚四氟乙烯分散树脂生产废水中含有全氟辛酸的问题,开发了靶向捕获污水处理技术,可回收废水中98%以上的全氟辛酸或含量降至ppb级。废水中全氟辛酸回收率达到98%以上(或降至ppb级);乳液输送稳定性提升,破乳料减少90%。该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化工新材料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30焦炉气制甲醇绿色技术该技术以焦炉气为原料生产甲醇,开发了废水汽提及热量回收、锅炉排污水回收等节能、节水绿色工艺,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该技术还可用于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领域,利用中低温热解煤气生产甲醇产品,发挥热解煤气潜在价值,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该技术适用于17000~125000Nm3/h焦炉气制甲醇;30万吨/年焦炉气制甲醇装置运行能耗1272.4kgce/t。该技术已在焦炉气制甲醇领域实现应用。煤化工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1高纯度(≥95%)过氧化氢异丙苯生产工艺及产品采用空气替代氧气制备过氧化氢异丙苯(CHP)新工艺,工艺简单安全,污染物零排放,生产周期短,产品产出率高,一次精镏可达到95%含量的优质产品。外观无色透明,纯度不低于95%; 活性氧含量不低于9.98%;密度不低于1.04g/ml;PH值4-8;色相(Gardner)不大于1。该产品已在医药生产行业应用。精细化工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32红矾钠有机还原制备氧化铬绿和铬酸酐联产清洁技术利用淀粉和葡萄糖混合物为还原剂,低温加压高效还原红矾钠,并与铬酸酐生产过程耦合,实现清洁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全流程削减了污染物排放。红矾钠的液相还原转化率和含铬硫酸氢钠中六价铬的还原转化率均接近100%;可同时制备冶金级氧化铬和颜料级氧化铬,颜料级氧化铬绿符合国家标准;能耗降低约12%。该技术已应用于铬盐行业。无机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半导体所在多层石墨烯边界的拉曼光谱研究方面获进展
    单层石墨烯(SLG)因为其近弹道输运和高迁移率等独特性质以及在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方面所具有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每个SLG样品都存在边界,且SLG与边界相关的物理性质强烈地依赖于其边界的取向。在本征SLG边界的拉曼光谱中能观察到一阶声子模-D模,而在远离边界的位置却观察不到。研究发现边界对D模的贡献存在一临界距离hc,约为3.5纳米。但D模的倍频模-2D模在本征SLG边界和远离边界处都能被观察到。因此,D模成为研究SLG的晶畴边界、边界取向和双共振拉曼散射过程的有力光谱手段。  SLG具有两种基本的边界取向:&ldquo 扶手椅&rdquo 型和&ldquo 之&rdquo 字型。与SLG不同,多层石墨烯(MLG)中每一石墨烯层都具有各自的边界以及相应的边界取向。对于实际的MLG样品,其相邻两石墨烯层的边界都存在一个对齐距离h。h可以长到数微米以上,也可短到只有几个纳米的尺度。当MLG的所有相邻两石墨烯层的h等于0时,我们称之为MLG的完美边界情况。MLG边界复杂的堆垛方式以及存在不同h和取向可显著影响其边界的输运性质、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边界局域态的自旋极化等性质。尽管SLG边界的拉曼光谱已经被系统地研究,但由于MLG边界复杂的堆垛方式,学界对其拉曼光谱的研究还非常少。  最近,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博士生张昕、厉巧巧和研究员谭平恒等人,对MLG边界的拉曼散射进行了系统研究。他们首先对MLG边界进行了归类,发现N层石墨烯(NLG)的基本边界类型为NLGjE,即具有完美边界的jLG置于(N-j) LG上。因此,双层石墨烯(BLG)的边界情况可分为BLG1E+SLG1E和BLG2E两种情况。研究发现:(1)NLG1E边界与具有缺陷结构的NLG的D模峰形相似,其2D模则为NLG和(N-1)LG的2D模的叠加。(2)在激光斑所覆盖区域的多层石墨烯边界附近,相应层数石墨烯的2D模强度与其面积成正比,而相应的D模强度则与在临界距离内的对齐距离(如果hhc)以及边界长度有关。(3)对于BLG1E附近的2D模,随着h从亚微米尺度逐步减少到0时,来自SLG部分的强度从极大值逐步减小至0,而来自BLG部分的强度则保持不变。对于BLG1E附近的D模,随着h从亚微米尺度逐步减少到0时,来自SLG部分的强度先从0增加到极大值,一旦hhc时,该强度再逐渐减小到0,而来自BLG1E部分的强度先保持常数不变,一旦hhc时,再逐渐增加到该常数的2倍。(4)通过BLG边界处2D模的线型和强度,在双层石墨烯边界中成功地鉴别出h为48nm的情况;通过BLG边界处D模的线型和强度,甚至能鉴别出h小于3.5nm的情况。这些尺寸已经远超出了激光斑点的衍射极限,是一般表征手段无法达到的。该系列研究工作近期发表于Nanoscale 6, 7519-7525(2014)和Carbon 85, 221-224(2015)。  这些重要发现为多层石墨烯边界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他二维材料的边界研究提供了参考。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文章链接:1 2  双层石墨烯(BLG)边界的对齐距离从亚微米逐步减少到0的拉曼光谱
  • 我国科学家提出一种绘制全细胞神经介观图谱的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
    大脑的神经回路是极其复杂的网络,包含数十亿个神经元细胞,这些细胞间又存在着数以百亿计的连接。如果只了解其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机理而不了解多个神经元细胞之间连接之后的网络结构和集体行为方式,则无法理解大脑复杂且高等的功能行为,也无法解释很多脑部疾病的致病机理。目前成像技术众多,但仍然缺乏可在亚细胞神经元突起水平上描绘出单个脑组织中所有细胞以及神经投射图谱的方法。构建出一种能快速绘制神经网络联接图谱,展现全细胞细节并与电子显微成像相关联以发挥二者优势的光学成像技术,对了解大脑的工作机制和相关疾病机理具有重大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张若冰课题组提出一种光学多层干涉断层成像方法Optical Multilayer Interference Tomography(OMLIT)。科研人员发现,原本仅用于收集超薄切片的卷带以及为电镜成像提供导电性的导电镀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发挥独特作用:光经过层与层之间的反射与干涉后到达物镜,获得对比度增强的图像。OMLIT在此基础上,通过测试收集超薄切片时所使用的卷带材料、镀层材料、镀层厚度、超薄切片厚度等因素,找到一种在光学分辨率下获取满足介观尺度下要求的图像的条件。  这种成像方法另外的优势在于快速高效准确。相较于电子显微镜成像所需的3.5小时,OMLIT最快可在12分钟内获得神经突触水平下的小鼠皮层三维结构数据集(0.95×1.15×0.027mm3),并可区分和重建所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形态以及空间位置,以及毛细血管和神经突触的交织网络。使用扫描电镜验证OMLIT的成像与三维重建精度,展示了两种成像方法之间的兼容性。科研人员认为,未来可将长程神经投射图谱与单个脑组织中全细胞的局部回路的互补突触级细节合并,提高大尺度脑图谱的成像通量。  相关成果发表在ACS Photonics上。  论文链接
  • 基于介质多层薄膜的光谱测量元器件
    近日,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陈漪恺博士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光电子科学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张斗国教授合作,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介质多层薄膜的光谱测量元器件,可用于各类光信号的光谱表征;其核心部件厚度仅微米量级,可附着在常规显微成像设备或微型棱镜上完成光谱测量,实验光谱分辨率小于0.6nm。研究成果以“Planar Photonic Chips with Tailored Dispersion Relations for High-Efficiency Spectrographic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ACS Photonics。光谱探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在材料科学、高灵敏传感、药物诊断、遥感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微型光谱仪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优点在于尺寸小,结构紧凑,易于集成、便携,成本低。特别是随着纳米光子学的发展,光谱探测所需的色散元件、超精细滤波元件以及光谱调谐级联元件等,都可以利用超小尺寸的微纳结构来实现。如何兼顾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与光谱测量分辨率、探测效率一直是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截至目前,文献报道的集成化微型光谱仪大多利用线性方程求解完成反演测算,信号模式之间的非简并性(不相似性)决定了重建光谱仪的分辨能力。这种基于逆问题求解的光谱反演技术易于受到噪音的干扰,从而降低微型光谱仪的探测分辨率和效率。近期研究工作表明,通过合理设计结构参数,调控介质多层薄膜的色散曲线,同时借助介质多层薄膜负载的布洛赫表面波极低传输损耗特性,可以实现了光源波长与布洛赫表面波激发角度之间的近似一一对应关系,如图1a,1b所示。它意味着无需方程求解,即可以完成光谱的探测与分析,避免了逆问题求解过程中外界环境噪声对反演过程的干扰,节约了时间成本,提升了探测效率。该介质多层薄膜由高、低折射率介质(氮化硅和二氧化硅)薄膜交替叠加组成,可通过常规镀膜工艺(如等离子体增强化学的气相沉积法)在各种透明衬底上大面积、低成本制备,其制作难度与成本远小于基于微纳结构的光谱测量元件。图1:一种基于介质多层薄膜的光谱探测元件,可用于各类光信号的光谱表征;其核心部件厚度仅微米量级,可附着在常规显微成像设备或微型棱镜上完成光谱测量,实验光谱分辨率小于0.6nm。作为应用展示,该光谱探测元器件被放置于微型棱镜或者常规反射式光学显微镜上,当满足布洛赫表面波激发条件时,即可实现光谱探测。如图1c,当激光和宽带光源分别入射到介质多层薄膜上时,采集到的反射信号分别为暗线和暗带,其强度积分及对应着光源的光谱(图1d,1e所示)。钠灯的光谱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测量器件能达到的光谱分辨率小于0.6 nm (图1f所示)。不同于常规光谱仪需要在入射端加载狭缝,该方法无需狭缝对被测光源进行限制,从而充分利用信号光源,有效提升了光谱探测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因此器件可以应用于荧光光谱和拉曼散射光谱等极弱光信号的光谱表征,展现出其在物质成分和含量探测上的能力,如图1g,1h所示。介质多层薄膜的平面属性,使得其可以在同一基底上加载不同结构参数的介质多层薄膜,从而实现宽波段、多功能光谱探测器件。该项工作表明,借助于介质多层薄膜负载布洛赫表面波的高色散、低损耗特性,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分辨率的光谱测量,为集成化微型光谱仪的实现提供了新器件。该项工作也拓展了介质多层薄膜的应用领域,有望为薄膜光子学研究带来新的生长点。陈漪恺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张斗国教授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安徽省科技厅、合肥市科技局、唐仲英基金会等项目经费的支持。相关样品制作工艺得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的仪器支持与技术支撑。
  • 长春光机所极紫外多层膜膜厚分布超高精度控制研究获进展
    p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春水研究团队在极紫外多层膜膜厚分布超高精度控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通过采用遗传算法,实现了Φ200mm曲面基底上极紫外多层膜膜厚分布控制精度优于± 0.1%,镀膜引起的不可补偿面形误差小于0.1nmRMS,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结果在线发表于近期的Optics Letters(dx.doi.org/10.1364/OL.40.003958)上。/pp  极紫外多层膜反射镜是极紫外光刻系统的核心光学元件。极紫外光刻系统需要高性能的极紫外多层膜,包括高反射率、低应力、高稳定性和高均匀性。对于极紫外光刻系统中的投影物镜,必须对镀制在其上的极紫外多层膜进行超高精度的膜厚分布控制,以便实现波长匹配和减小镀膜引起的面形误差。/pp  该研究团队采用遗传算法,完成了磁控溅射源特性参数的反演和用于控制膜厚分布的公转调速曲线的反演,避免了直接测量磁控溅射速率空间分布的繁琐过程,减少了极紫外多层膜膜厚控制工艺的迭代次数,大大降低了获得超高膜厚分布精度极紫外多层膜反射镜的工艺成本。/pp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项目经费的支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512/insimg/23f88bde-dfca-408c-bbba-0cd143198760.jpg" title="W020151215486777681302.png" width="600" height="225"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25px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春光机所极紫外多层膜膜厚分布超高精度控制研究获进展/ppbr//p
  • 借助流化沙浴实现镍钛合金热定型
    借助流化沙浴实现镍钛合金热定型个#Cole-Parmer沙浴用于人体心脏支架工艺#镍钛合金是一种形状记忆合金,能将自身的塑性变形在某一特定温度下自动恢复为原始形状的特种合金,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又称热定型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在医疗领域中,镍钛诺可以用于制造支架、人体植入设备,导丝、取石篮、过滤器、针头、牙科锉刀和其他手术器械。高纯度原料和熔融方法可以确保取得均匀的最终产品。行业常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加工方法来实现最终产品成型。Cole-Parmer系列流化沙浴能够覆盖温度范围从-100°C到700°C的应用,因在超高温度下也能保持温度稳定性和均一性,并且保证温度精密,是镍钛诺热处理的理想选择。✦ ++Cole-Parmer流化沙浴床应用✦ +► 镍钛合金热处理热处理常用于设定镍钛合金的最终形状。如果镍钛合金有合理的冷加工量(大约30%或更多),400℃到 500℃的温度和适当的停留时间将产生一个直的、扁平的或成型的零件。术语“形状设置”通常用于此过程,成型零件是使用定制夹具创建的。一些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是钢绞线退火(用于直线和管材)、箱式炉、熔盐浴和流化沙浴床。热处理的另一个目的是确定镍钛合金的最终机械性能和转变温度。材料经过冷加工后,适当的热处理将在材料中建立可能的最佳形状记忆或超弹性性能,同时保留足够的残余冷加工效果以抵抗循环过程中的永久变形。► 镍钛合金热处理的难点解决面临的难点:高温情况下的温度均一性合金的热处理需要在一个特定的稳定高温环境下进行,若是温度过高会导致产品的弹性功能丧失,而温度过低则会导致产品没有成功的坚硬化,不利于后期的使用处理难点解决:Cole-Parmer流化沙浴床可以在700℃的温度条件下,提供一个最高±0.01℃的高温环境浴,可以帮助客户轻松地完成各种温度条件下的高温热处理。Cole-Parmer流化沙浴床工作中► Cole-Parmer流化沙浴床更多应用推荐基本通用款高温度稳定性高流量清洗款1、温度探头校准—不规则形状传感器2、聚合物清洁快速清洗,限度地减少昂贵的生产设备停机时间,只需要烘箱1/3时间无刀具损伤、钢丝擦刷、刮伤损坏无人值守清洗,降低了劳动成本不会腐蚀磨料模具轻松处理断路板、模具、喷嘴及其他模具材料的小孔沙浴流化床的能源效率无需耗材、溶剂或任何其他有害的化学物质去除几乎所有的塑料,如PVC、PET、Flouropolymers和PEEK聚合物3、恒温加热—替代水浴盐浴等4、材料热处理—镍钛合金等
  • 研究发展出单层二硫化钼低功耗柔性集成电路
    柔性电子是新兴技术,在信息、能源、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柔性集成电路可用于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式的电子产品中,对器件的低功耗提出了极高的技术需求。相对于传统半导体材料,单层二硫化钼二维半导体具有原子级厚度、合适的带隙且兼具刚性(面内)和柔性(面外),是备受瞩目的柔性集成电路沟道材料。然而,推动二维半导体柔性集成电路走向实际应用并形成竞争力,降低器件功耗、同时保持器件性能是关键技术挑战之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广宇课题组器件研究方向近年来聚焦于二维半导体,在高质量二维半导体晶圆制备、柔性薄膜晶体管器件和集成电路等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近年来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实现百微米以上大晶畴及高定向的单层二硫化钼4英寸晶圆,进而利用逐层外延实现了层数控制的多层二硫化钼4英寸晶圆;率先实现单层二硫化钼柔性晶体管和逻辑门电路的大面积集成;展示单层二硫化钼柔性环振电路的人工视网膜应用,模拟人眼感光后电脉冲信号产生、传导和处理的功能。 近期,该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汤建、田金朋等发展了一种金属埋栅结合超薄栅介质层沉积工艺(图1),将高介电常数HfO2栅介质层厚度缩减至5 nm,对应等效氧化物厚度(EOT)降低至1 nm。所制备的硬衬底上的场效应晶体管器件操作电压可以等比例缩放至3 V以内,亚阈值摆幅达到75 mV/dec,接近室温极限60 mV/dec。同时,研究通过优化金属沉积工艺,使得金属电极与二硫化钼之间无损伤接触,避免费米能级钉扎,使接触电阻降低至Rc600 Ωμm,有效地将沟道长度为50 nm的场效应器件的电流密度提升至0.936 mA/μm @Vds=1.5 V。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将该工艺应用于柔性器件的制作。四英寸晶圆尺度下柔性二硫化钼场效应晶体管阵列及集成电路表现出优异的均匀性以及器件性能保持性(图2)。该工作对随机选取500个场效应器件进行测试发现,器件兼具高良率( 96%)、高性能(平均迁移率~70 cm2 V-1 s-1)以及均匀的阈值电压分布(0.96 ± 0.4 V)。当操作电压在降低到0.5 V以下时,反相器依然具备大噪音容限和高增益、器件单元功耗低至10.3 pWμm-1;各种逻辑门电路也能够保持正确的布尔运算和稳定的输出(图3);11阶环振电路可以稳定地输出正弦信号,一直到操作电压降低到0.3 V以下(图4)。 该工作展示了单层二硫化钼柔性集成电路可以兼具高性能和低功耗,为二维半导体基集成电路的发展走向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铺垫。相关结果近期以Low power flexible monolayer MoS2 integrated circuit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14, 3633)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的支持。该研究由物理所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完成。
  • 新品 | 为NEXTA DSC系列推出Real View®偏光显微样品观察装置,可进行高精度结构分析
    2024年3月6日,日立高新技术集团旗下的日立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日立分析仪器”)推出了可在NEXTA DSC系列热分析仪上使用的偏光显微镜配件。NEXTA DSC被用于不同的热分析领域,包括聚合物、制药、电子、化学、学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食品和金属等,以对热流进行测量从而获得材料特性。其可测量熔点、玻璃化转变和结晶等热性能。在开发高性能材料的行业和研究设施中,作为日立NEXTA DSC可选配件的Real View®偏光显微样品观察装置用途广泛,可扩展应用到样品晶体取向、多层薄膜质量控制和故障分析等。高级显微分析NEXTA DSC的Real View®偏光显微样品观察装置配备一个2,000万像素的高分辨率摄像头,与标准Real View®摄像系统相比,分辨率提高了10倍,数码变焦倍率提高了50倍。此外,可控偏光技术增强了图像的对比度,使操作人员能够探索样品的方向性,即各向异性。摄像头装置具有专门为偏光观测设计的专用图像处理功能。该系统采用与NEXTA DSC系列类似的简单操作,可对多层薄膜进行逐层熔点分析。这些功能有助于对各种材料进行高精度结构分析,能够清晰地观测微小区域,包括多层薄膜质量的异常。日立分析仪器热分析仪产品经理Olivier Savard表示:“NEXTA DSC系列的Real View®偏光显微样品观察装置引入了高精度结构分析的创新方法,为需要增强材料特征的公司和研究实验室扩展了差示扫描量热仪的功能。”日立高新科学热分析仪产品经理西村晋哉表示:“偏光显微样品观察装置采用由日立创新开发的图像处理功能对微区域进行热分析。该产品为研发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市场提供了创新应用和解决方案。"*“NEXTA”和“Real View”是日立分析仪器在日本、美国、欧盟及其他国家/地区的注册商标。
  • 气固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仪器研讨会召开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3月25日上午,由中科院计财局条件装备处组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承办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仪器研讨会”在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举行。会议邀请了煤炭、生物质、矿产资源、环境、石由加工、航天材料、多晶硅等涉及气固反应的重要领域的近20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科技部、科学院、北京市科委和过程所的相关领导出席并致词或介绍了有关政策。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回顾气固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仪器的发展,把握不同领域的需求,分析尚存问题并探讨解决办法,以期形成自主新型的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与分析仪,推动学科发展和分析水平升级,填补方法与仪器的空白。研讨会现场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研究员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研究员在研讨会前的致词中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参会表示感谢和欢迎,并介绍了近年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仪器研制、基本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工作进展。最后,张锁江研究员希望,在座的领导与专家能够对“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项目以及过程所其它方面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胡荣祖教授报告题目:关于气固反应热分析动力学的几个问题  研讨会首先由《热分析动力学》著者、原西北大学教授胡荣祖先生,《应用化工动力学》译者、原太原理工大学教授郭汉贤先生作了专题报告。胡荣祖教授介绍了气固反应动力学的反应机理、关键参数以及半导体脉冲补偿式量热测试单元的结构原理,最后,胡荣祖教授重点向大家展示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如经验级数自催化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系统、含能材料感度估算系统以及自加速分解温度-热点火速度-绝热至爆时间计算系统等。太原理工大学煤化工研究所原所长郭汉贤教授(由过程所余剑博士代讲)报告题目:非催化气固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概述  郭汉贤教授的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余剑博士代讲,报告对非催化气固反应化工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研究非催化气固反应动力学,需要有良好的反应设备和科学的数学模型,硬件、软件同时并举才能事半功倍。而动力学的研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故热重装置和流化固定床反应装置缺一不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报告题目: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仪器及典型应用  上午,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许光文研究员还系统汇报了其团队自主研发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仪器的过程和已经实现的典型应用。在报告中他介绍到:气固反应分析动力学是化学、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众多领域的研发工作的起点,但是,现有的气固反应分析动力学方法几乎均采用非等温加热方法,无法在线供给反应试料,存在着难以测定非稳定物质及快速反应的动力学、受传热及扩散的影响严重等缺点。他团队研发的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以分析仪(MFBRA:Micro Fluidized Bed Analysis)可克服这些缺陷,提供有效的等温微分反应分析方法和测试工具。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MFBRA)  MFBRA首次利用微型流化床作为反应器,构建了气固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利用流化床反应器有效抑制了扩散影响,实现了对反应物快速的加热 通过集成微型流化床反应器和脉冲微量反应物进样,实现了流化床中气固反应的等温微分化,形成了定点温度下的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等温微分测试方法与仪器,填补了快速升温条件下等温微分反应测试方法与仪器的空白,可望与热重分析仪器形成互补性科学工具,实现气固反应的等温微分、快速原位(升温)和低扩散影响等技术特点。  经过三年多的应用实践,MFBRA分析方法与各部件结构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优化,颗粒反应物供给时间0.1s,测量重复性误差3.0%。通过应用于石墨燃烧过程中的等温微分反应特性的分析测试,成功证实了MFBRA的等温微分特性 运用MFBRA首次成功测试了Ca(OH)2捕集CO2的动力学特性,展示了仪器拥有的原位反应特性;该仪器对生物质及煤热解等快速复杂反应显示了很好的适应性,剔提供揭示反应机理的有效基础数据;比较热重测试的CO还原CuO反应特性,MFBRA对该反应显现了明显了低扩散影响。  最后,许光文研究员提出了进一步研发基于微型流化床的气固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的计划:将通过集成质谱等分析仪和提高仪器自控及美观水平,希望MFBRA能成为国际先进水平的我国自主创新仪器,与程序升温脱附(TPD)设备、程序升温还原(TPR)设备、热重分析(TG)设备等并驾齐驱,成为国内外市场中的反应分析高端产品。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处李萍女士报告题目:北京市支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相关政策解读  会议也邀请了北京市科委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的李萍女士通过专题报告,系统介绍北京市对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政策,重点解读了北京市支持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的12个重点政策,并现场回答了与会者问题。  基于上午的主题报告,研讨会的下午针对“气固反应动力学分析方法与仪器发展”、“自主分析方法与分析仪器及应用”、“不同行业领域对气固反应分析的需求特性”等主题,与会专家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互动,各位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工作经历,提炼了各行业中在气固反应分析方面尚存的难题,希望的分析方法与测试工具,对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发的微型流化床等温微分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的功能扩展和解决尚存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通过总结与会专家的讨论意见,许光文研究员总结了进一步发展等温微分反应分析方法、解决各行业尚存问题或满足各行业特定需求的技术方向。在近四个小时的讨论中,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相关报道:  微型流化床反应动力学分析仪研制成功  “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方法与分析仪”鉴定会在京召开  先进能源关键技术与仪器装备亟需强化——访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光文研究员
  • 多种仪器入选《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
    近日,国家发改委就《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征询意见,质谱仪、能谱仪、拉曼光谱仪、环境监测仪器等多种仪器入选该目录,相关产业将来或许成为国家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详细公告请参见如下:《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国务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为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商务部等部门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以下简称《目录》)进行了修订,形成《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见附件),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公众可在2011年4月30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  一、通过信函方式寄至: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信封上请注明“目录征求意见”),邮政编码100824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yuanf@ndrc.gov.cn。  附件: 《目录》修订征求意见稿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修订征求意见稿)  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农、林、牧、渔业  1. 木本食用油料、调料和工业原料的种植及开发、生产  2. 绿色、有机蔬菜(含食用菌、西甜瓜)、干鲜果品、茶叶栽培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  3. 糖料、果树、牧草等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开发及产品生产  4. 花卉生产与苗圃基地的建设、经营  5. 橡胶、油棕、剑麻、咖啡种植  6. 中药材种植、养殖(限于合资、合作)  7. 农作物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有机肥料资源的开发生产  8. 林木(竹)营造及良种培育、多倍体树木新品种培育  9. 水产苗种繁育(不含我国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  10. 防治荒漠化及水土流失的植树种草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经营  11. 水产品养殖、深水网箱养殖、工厂化水产养殖、生态型海洋增养殖  二、采矿业  1. 煤层气勘探、开发和矿井瓦斯利用(限于合资、合作)  2. 石油、天然气的风险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3. 低渗透油气藏(田)的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4. 提高原油采收率及相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限于合资、合作)  5. 物探、钻井、测井、录井、井下作业等石油勘探开发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限于合资、合作)  6. 油页岩、油砂、重油、超重油等非常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7. 铁矿、锰矿勘探、开采及选矿  8. 提高矿山尾矿利用率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及矿山生态恢复技术的综合应用  9. 页岩气、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限于合作)  三、制造业  (一)农副食品加工业  1. 生物饲料、秸秆饲料、水产饲料的开发、生产  2. 水产品加工、贝类净化及加工、海藻保健食品开发  3. 蔬菜、干鲜果品、禽畜产品的储藏及加工  (二)食品制造业  1. 婴儿、老年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生产  2. 森林食品的开发、生产  3. 天然食品添加剂、食品配料生产  (三)饮料制造业  1. 果蔬饮料、蛋白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植物饮料的开发、生产  (四)烟草制品业  1. 二醋酸纤维素及丝束加工(限于合资、合作)  (五)纺织业  1. 采用非织造、机织、针织,及其复合工艺技术的轻质、高强、耐高/低温、耐化学物质、耐光等多功能化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  2. 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装备的高档织物面料的织染及后整理加工  3. 符合生态、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要求的特种天然纤维(包括山羊绒等特种动物纤维、麻纤维、蚕丝、彩色棉花等)产品加工  4. 采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服装生产和功能性、绿色环保及特种服装生产  5. 高档地毯、刺绣、抽纱产品生产  (六)皮革、皮毛、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 皮革和毛皮清洁化技术加工  2. 皮革后整饰新技术加工  3. 高档皮革(沙发革、汽车坐垫革)的加工  (七)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 林业三剩物,“次、小、薪”材和竹材的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八)造纸及纸制品业  1. 按林纸一体化建设的单条生产线年产30万吨及以上规模化学木浆和单条生产线年产10万吨及以上规模化学机械木浆以及同步建设的高档纸及纸板生产(限于合资、合作)  (九)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 针状焦、煤焦油深加工  (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年产100万吨及以上规模乙烯生产(中方相对控股)  2. 钠法漂粉精、聚氯乙烯和有机硅新型下游产品开发与生产  3. 合成材料的配套原料:过氧化氢氧化丙烯法环氧丙烷、甘油法环氧氯丙烷、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的原料萘二甲酸二甲酯(NDC)、聚对苯二甲酸环已二甲醇(PCT)和二甲醇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的原料1,4-环乙烷二甲醇酯(CHDM)生产  4. 合成纤维原料:己内酰胺、尼龙66盐、熔纺氨纶树脂、1,3-丙二醇生产  5. 合成橡胶:丁基橡胶、异戊橡胶、聚氨酯橡胶、丙烯酸橡胶、氯醇橡胶、乙丙橡胶,以及氟橡胶、硅橡胶等特种橡胶生产  6. 工程塑料及塑料合金:非光气法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工程塑料尼龙11和尼龙12、聚苯硫醚、聚醚醚酮、聚酰亚胺、聚砜、聚芳酯(PAR)、液晶聚合物等产品生产  7. 精细化工:催化剂新产品、新技术,染(颜)料商品化加工技术,电子化学品和造纸化学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皮革化学品(N-N二甲基甲酰胺除外),油田助剂,表面活性剂,水处理剂,胶粘剂,无机纤维、无机纳米材料生产,颜料包膜处理深加工  8. 环保型印刷油墨、环保型芳烃油生产  9. 天然香料、合成香料、单离香料生产  10. 高性能涂料、水性汽车涂料及配套水性树脂生产  11. 氟氯烃替代物生产  12. 高性能氟树脂、氟橡胶、氟膜材料,医用含氟中间体,环境友好型制冷剂和清洁剂  13. 从磷化工、铝冶炼中回收氟资源生产  14. 年产规模300万吨以上的煤制油、100万吨以上的煤制甲醇和二甲醚、60万吨以上的煤制烯烃(中方控股)  15. 林业化学产品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生产  16. 烧碱用离子膜、无机分离膜、功能隔膜生产  17. 环保用无机、有机和生物膜开发与生产  18. 新型肥料开发与生产:生物肥料、高浓度钾肥、复合肥料、缓释可控肥料、复合型微生物接种剂、复合微生物肥料、秸杆及垃圾腐熟剂、特殊功能微生物制剂  19. 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农药新品种、新剂型、专用中间体、助剂的开发与生产,以及相关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发和应用(甲叉法乙草胺、胺氰法百草枯、水相法毒死蜱工艺,草甘膦回收氯甲烷工艺、定向合成法手性和立体结构农药生产、乙基氯化物合成技术)  20. 生物农药及生物防治产品开发与生产: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农用抗生素、昆虫信息素、天敌昆虫、微生物除草剂  21. 废气、废液、废渣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  22. 有机高分子材料生产:飞机蒙皮涂料、稀土硫化铈红色染料、无铅化电子封装材料、彩色等离子体显示屏专用系列光刻浆料、小直径大比表面积超细纤维、高精度燃油滤纸、锂离子电池隔膜  (十一)医药制造业  1. 新型化合物药物或活性成份药物的生产(包括原料药和制剂)  2. 氨基酸类:发酵法生产色氨酸、组氨酸、饲料用蛋氨酸等生产  3. 新型抗癌药物、新型心脑血管药及新型神经系统用药生产  4. 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的新型药物生产  5. 艾滋病疫苗、丙肝疫苗、避孕疫苗及宫颈癌、疟疾、手足口病等新型疫苗生产  6. 生物疫苗生产  7. 海洋药物开发与生产  8. 药品制剂:采用缓释、控释、靶向、透皮吸收等新技术的新剂型、新产品生产  9. 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及生产  10. 动物专用抗菌原料药生产(包括抗生素、化学合成类)  11. 兽用抗菌药、驱虫药、杀虫药、抗球虫药新产品及新剂型生产  12. 新型诊断试剂的生产  (十二)化学纤维制造业  1. 差别化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聚苯硫醚(PPS)等高新技术化纤生产  2. 纤维及非纤维用新型聚酯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葵二酸乙二醇酯(PEN)、聚对苯二甲酸环已二醇酯(PCT)、二元醇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G)  3. 利用新型可再生资源和绿色环保工艺生产生物质纤维,包括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Lyocell)、以竹、麻等为原料的再生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PLA)、甲壳素纤维、聚羚基脂肪酸酯纤维(PHA)、动植物蛋白纤维等  4. 单线生产能力日产150吨及以上聚酰胺生产  5. 子午胎用芳纶纤维及帘线生产  (十三)塑料制品业  1. 新型光生态多功能宽幅农用薄膜开发与生产  2. 废旧塑料的消解和再利用  3. 塑料软包装新技术、新产品(高阻隔、多功能膜及原料)开发与生产  (十四)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 节能、环保、利废、轻质高强、高性能、多功能建筑材料开发生产  2. 以塑代钢、以塑代木、节能高效的化学建材品生产  3. 年产1000万平方米及以上弹性体、塑性体改性沥青好防水卷材,宽幅(2米以上)三元乙丙橡胶防水卷材及配套材料,宽幅(2米以上)聚氯乙烯防水卷材,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生产  4. 新技术功能玻璃开发生产:屏蔽电磁波玻璃、微电子用玻璃基板、透红外线无铅玻璃、电子级大规格石英玻璃制品(管、板、坩埚、仪器器皿等)、光学性能优异多功能风挡玻璃、信息技术用极端材料及制品(包括波导级高精密光纤预制棒石英玻璃套管和陶瓷基板)、高纯(≥99.998%)超纯(≥99.999%)水晶原料提纯加工  5. 薄膜电池导电玻璃、太阳能集光镜玻璃  6. 玻璃纤维制品及特种玻璃纤维生产:低介电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高硅氧玻璃纤维、高强高弹玻璃纤维、陶瓷纤维等及其制品  7. 光学纤维及制品生产:传像束及激光医疗光纤、超二代和三代微通道板、光学纤维面板、倒像器及玻璃光锥  8. 陶瓷原料的标准化精制、陶瓷用高档装饰材料生产  9. 水泥、电子玻璃、陶瓷、微孔炭砖等窑炉用环保(无铬化)耐火材料生产  10. 氮化铝(AIN)陶瓷基片、多孔陶瓷生产  11. 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生产:复合材料、特种陶瓷、特种密封材料(含高速油封材料)、特种摩擦材料(含高速摩擦制动制品)、特种胶凝材料、特种乳胶材料、水声橡胶制品、纳米材料  12. 有机-无机复合泡沫保温材料  13. 高技术复合材料生产: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和预浸料、耐温300℃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用工艺辅助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包括高档体育用品、轻质高强交通工具部件)、特种功能复合材料及制品(包括深水及潜水复合材料制品、医用及康复用复合材料制品)、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陶瓷基复合材料及制品、金属基和玻璃基复合材料及制品、金属层状复合材料及制品、压力≥320MPa超高压复合胶管、大型客机航空轮胎  14. 精密高性能陶瓷原料生产:碳化硅(SiC)超细粉体 (纯度99%,平均粒径1μm)、氮化硅(Si3N4)超细粉体 (纯度99%,平均粒径1μm)、高纯超细氧化铝微粉(纯度99.9%,平均粒径0.5μm)、低温烧结氧化锆(ZrO2)粉体(烧结温度1350℃)、高纯氮化铝(AlN)粉体(纯度99%,平均粒径1μm)、金红石型TiO2粉体(纯度98.5%)、白炭黑(粒径100nm)、钛酸钡(纯度99%,粒径1μm)  15. 高品质人工晶体及晶体薄膜制品开发生产:高品质人工合成水晶(压电晶体及透紫外光晶体)、超硬晶体(立方氮化硼晶体)、耐高温高绝缘人工合成绝缘晶体(人工合成云母)、新型电光晶体、大功率激光晶体及大规格闪烁晶体、金刚石膜工具、厚度0.3mm及以下超薄人造金刚石锯片  16. 非金属矿精细加工(超细粉碎、高纯、精制、改性)  17. 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  18. 珠光云母生产(粒径3-150μm)  19. 多维多向整体编制织物及仿形织物生产  20. 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无害化处置固体废弃物  21.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  22.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  23. 非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的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及矿山生态恢复  (十五)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直径200mm以上硅单晶及抛光片生产  2. 高新技术有色金属材料生产: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砷化镓、磷化镓、磷化锢、氮化镓),高温超导材料,记忆合金材料(钛镍、铜基及铁基记忆合金材料),超细(纳米)碳化钙及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超硬复合材料,贵金属复合材料,散热器用铝箔,中高压阴极电容铝箔,特种大型铝合金型材,铝合金精密模锻件,电气化铁路架空导线,超薄铜带,耐蚀热交换器铜合金材,高性能铜镍、铜铁合金带,铍铜带、线、管及棒加工材,耐高温抗衰钨丝,镁合金铸件,无铅焊料,镁合金及其应用产品,泡沫铝,钛合金带材及钛焊接管,原子能级海绵锆,钨及钼深加工产品  (十六)金属制品业  1. 航空、航天、汽车、摩托车轻量化及环保型新材料研发与制造(专用铝板、铝镁合金材料、摩托车铝合金车架等)  2. 建筑五金件、水暖器材及其五金件开发、生产  3. 用于包装各类粮油食品、果蔬、饮料、日化产品等内容物的金属包装制品(厚度0.3毫米以下)的制造及加工(包括制品的内外壁印涂加工)  4. 节镍不锈钢制品的制造  (十七)通用设备制造业  1.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制造: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数控座标镗铣加工中心、数控座标磨床、五轴联动数控系统及伺服装置、精密数控加工用高速超硬刀具  2. 1000吨及以上多工位墩锻成型机制造  3. 报废汽车拆解、破碎及后处理分选设备制造  4. FTL柔性生产线制造  5. 垂直多关节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及其焊接装置设备制造  6. 特种加工机械制造:激光切割和拼焊成套设备、激光精密加工设备、数控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亚微米级超细粉碎机  7. 300吨及以上轮式、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8. 工作压力≥35MPa高压柱塞泵及马达、工作压力≥35MPa低速大扭矩马达的设计与制造  9. 工作压力≥35MPa的整体式液压多路阀,电液比例伺服元件制造  10. 阀岛、功率0.35W以下气动电磁阀、200Hz以上高频电控气阀设计与制造  11. 静液压驱动装置设计与制造  12. 压力10MPa以上非接触式气膜密封、压力10MPa以上干气密封(包括实验装置)的开发与制造  13. 汽车用高分子材料(摩擦片、改型酚醛活塞、非金属液压总分泵等)设备开发与制造  14. 第三、四代轿车轮毂轴承(轴承内、外圈带法兰盘和传感器的轮毂轴承功能部件),高中档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轴承(加工中心具有三轴以上联动功能、定位重复精度为3-4μm),高速线材、板材轧机轴承(单途线材轧机轧速120m/s及以上、薄板轧机加工板厚度2mm及以上的支承和工作辊轴承),高速铁路轴承(行驶速度大于200km/h),振动值Z4以下低噪音轴承(Z4、Z4P、V4、V4P噪音级),各类轴承的P4、P2级轴承制造,风力发电机组轴承(1.5兆瓦以上风力发电机组主轴轴承、增速器轴承、发电机轴承等),航空轴承(航空发动机主轴轴承、起落架轴承、传动系统轴承、操纵系统轴承等)  15. 高密度、高精度、形状复杂的粉末冶金零件及汽车、工程机械等用链条的制造  16. 风电、核电、高速列车用齿轮变速器、船用可变浆齿轮传动系统,大型、重载齿轮箱的制造  17. 耐高温绝缘材料(绝缘等级为F、H级)及绝缘成型件制造  18. 蓄能器胶囊、液压气动用橡塑密封件开发与制造  19. 高精度、高强度(8.9级以上)、异形、组合类紧固件,微型精密传动联结件(离合器)、大型轧机连接轴制造  20. 机床、工程机械、铁路机车装备等机械设备再制造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十八)专用设备制造业  1. 矿山无轨采、装、运设备制造:200吨及以上机械传动矿用自卸车,移动式破碎机,5000立方米/小时及以上斗轮挖掘机,8立方米及以上矿用装载机, 2500千瓦以上电牵引采煤机设备等  2. 物探、测井设备制造:MEME地震检波器,数字遥测地震仪,数字成像、数控测井系统,水平井、定向井、钻机装置及器具,MWD随钻测井仪  3. 石油勘探、钻井、集输设备制造:工作水深大于500米的浮式钻井系统和浮式生产系统,工作水深大于600米的海底采油、集输设备  4.口径2米以上深度30米以上大口径旋挖钻机、直径1.2米以上顶管机、回拖力300吨以上大型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成套设备、地下连续墙施工钻机制造  5. 520马力及以上大型推土机设计与制造  6. 100立方米/时及以上规格的清淤机、1000吨及以上挖泥船的挖泥装置设计与制造  7. 防汛堤坝用混凝土防渗墙施工装备设计与制造  8. 水下土石方施工机械制造:水深9米以下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  9. 公路桥梁养护、自动检测设备制造  10. 公路隧道营运监控、通风、防灾和救助系统设备制造  11. 铁路大型施工、铁路线路、桥梁、隧道维修养护机械和检查、监测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的设计与制造  12. (沥青)油毡瓦设备、镀锌钢板等金属屋顶生产设备制造  13. 环保节能型现场喷涂聚氨酯防水保温系统设备、聚氨酯密封膏配制技术与设备、改性硅酮密封膏配制技术和生产设备制造  14. 高精度带材轧机(厚度精度10微米)设计与制造  15. 多元素、细颗粒、难选冶金属矿产的选矿装置制造  16. 100万吨/年及以上乙烯成套设备中的关键设备制造:年处理能力40万吨以上混合造粒机,直径1000毫米及以上螺旋卸料离心机,小流量高扬程离心泵  17. 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18. 金属制品模具(如铜、铝、钛、锆的管、棒、型材挤压模具)设计、制造  19. 汽车车身外覆盖件冲压模具,汽车仪表板、保险杠等大型注塑模具,汽车及摩托车夹具、检具设计与制造  20. 汽车动力电池专用生产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21. 精密模具(冲压模具精度高于0.02毫米、型腔模具精度高于0.05毫米)设计与制造  22. 非金属制品模具设计与制造  23. 6万瓶/时及以上啤酒灌装设备、5万瓶/时及以上饮料中温及热灌装设备、3.6万瓶/时及以上无菌灌装设备制造  24. 氨基酸、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生产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  25. 10吨/小时及以上的饲料加工成套设备及关键部件制造  26. 楞高0.75毫米及以下的轻型瓦楞纸板及纸箱设备制造  27. 对开单张纸多色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大于16000对开张/时(720×1020毫米)、全张幅单张纸多色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13000对开张/时(1000×1400毫米)制造  28. 单幅单纸路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大于75000对开张/时(787×880毫米)、双幅单纸路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大于170000对开张/时(787×880毫米)、商业卷筒纸平版印刷机印刷速度大于50000对开张/时(787×880毫米)制造  29. 速度300米/分钟以上、幅宽1000毫米以上多色柔版印刷机,速度100米/分钟以上、幅宽450毫米以上生产型高速数字(数码)印刷机制造  30. 计算机墨色预调、墨色遥控、水墨速度跟踪、印品质量自动检测和跟踪系统、无轴传动技术、速度在75000张/时的高速自动接纸机、给纸机和可以自动遥控调节的高速折页机、自动套印系统、冷却装置、加硅系统、调偏装置等制造  31. 电子枪自动镀膜机制造  32. 平板玻璃深加工技术及设备制造  33. 新型造纸机械(含纸浆)等成套设备制造  34. 皮革后整饰新技术设备制造  35. 农产品加工及储藏新设备开发与制造:粮食、油料、蔬菜、干鲜果品、肉食品、水产品等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分级、包装、干燥等新设备,农产品品质检测仪器设备,农产品品质无损伤检测仪器设备,流变仪,粉质仪,超微粉碎设备,高效脱水设备,五效以上高效果汁浓缩设备,粉体食品物料杀菌设备,固态及半固态食品无菌包装设备,碟片式分离离心机  36. 农业机械制造:农业设施设备(温室自动灌溉设备、营养液自动配置与施肥设备、高效蔬菜育苗设备、土壤养分分析仪器),配套发动机功率120千瓦以上拖拉机及配套农具,低油耗低噪音低排放柴油机,大型拖拉机配套的带有残余雾粒回收装置的喷雾机,高性能水稻插秧机,棉花采摘机及棉花采摘台,适应多种行距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液压驱动或机械驱动),油菜籽收获机、甘蔗收割机,甜菜收割机  37. 林业机具新技术设备制造  38.农作物秸秆收集、打捆及综合利用设备制造  39. 农用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设备制造  40. 节肥、节(农)药、节水型农业技术设备制造:各种喷灌机、带有飘逸雾粒回收装置的喷雾机、农业土壤肥力(多种土壤元素)快速测定装置等  41. 机电井清洗设备及清洗药物生产设备制造  42. 电子内窥镜制造  43. 眼底摄影机制造  44. 医用成像设备(成像设备、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设备等) 关键部件的制造  45. 医用超声换能器(3D)制造  46. 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制造  47. 图像引导适型调强放射治疗系统制造  48. 血液透析机、血液过滤机制造  49. 全自动酶免系统(含加样、酶标、洗板、孵育、数据后处理等部分功能)设备制造  50. 药品质量控制新技术、新设备制造  51. 天然药物有效物质分析的新技术、提取的新工艺、新设备开发与制造  52. 非PVC医用输液袋多层共挤水冷式薄膜吹塑装备制造  53. 新型纺织机械、关键零部件及纺织检测、实验仪器开发与制造  54. 电脑提花人造毛皮机制造  55. 太阳能电池生产专用设备制造  56. 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制造:耐高温及耐腐蚀滤料、低NOX燃烧装置、烟气脱氮催化剂及脱氮成套装置、工业有机废气净化设备、柴油车排气净化装置、含重金属废气处理装置  57. 水污染防治设备制造:卧式螺旋离心脱水机、膜及膜材料、50kg/h以上的臭氧发生器、10kg/h以上的二氧化氯发生器、紫外消毒装置、农村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含重金属废水处理装置  58.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备制造: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及资源利用设备、日处理量500吨以上垃圾焚烧成套设备、垃圾填埋渗滤液处理技术装备、垃圾填埋场防渗土工膜、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装备、危险废物处理装置、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装置、废钢铁废汽车处理设备、污染土壤修复设备  59. 铝工业赤泥综合利用设备开发与制造  60. 尾矿综合利用设备制造  61. 废旧塑料、电器、橡胶、电池回收处理再生利用设备制造  62. 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处理设备制造  63. 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设备制造  64. 废旧轮胎综合利用装置制造  65. 水生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技术、设备制造  66. 移动式组合净水设备制造  67. 非常规水处理、重复利用设备与水质监测仪器  68. 工业水管网和设备(器具)的检漏设备和仪器  69. 日产10万立方米及以上海水淡化及循环冷却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与制造  70. 特种气象观测及分析设备制造   71. 地震台站、台网和流动地震观测技术系统开发及仪器设备制造  72. 三鼓及以上子午线轮胎成型机制造  73. 滚动阻力试验机、轮胎噪音试验室制造  74. 供热计量、温控装置新技术设备制造  75. 氢能制备与储运设备及检查系统制造  76. 新型重渣油气化雾化喷嘴、漏汽率0.5%及以下高效蒸汽疏水阀、1000℃及以上高温陶瓷换热器制造  77. 海上溢油回收装置制造  78. 低浓度煤矿瓦斯和乏风利用设备制造  (十九)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 汽车发动机制造及发动机研发机构建设:升功率不低于55千瓦的汽油发动机、升功率不低于4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下柴油发动机、升功率不低于35千瓦的排量3升以上柴油发动机、燃料电池和混合燃料等新能源发动机制造  2. 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及关键技术研发:双离合器变速器(DCT)、电控机械变速器(AMT)、汽油发动机涡轮增压器、粘性连轴器(四轮驱动用)、自动变速器执行器(电磁阀)、液力缓速器、电涡流缓速器、汽车安全气囊用气体发生器、燃油共轨喷射技术(最大喷射压力大于2000帕)、可变截面涡轮增压技术(VGT)、可变喷嘴涡轮增压技术(VNT)、达到中国Ⅴ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排放控制装置、智能扭矩管理系统(ITM)及耦合器总成、线控转向系统、柴油机颗粒捕捉器、低地板大型客车专用车桥、吸能式转向系统、大中型客车变频空调系统、汽车用特种橡胶配件,以及上述零部件的关键零件、部件  3. 汽车电子装置制造与研发:发动机和底盘电子控制系统及关键零部件,车载电子技术(汽车信息系统和导航系统),汽车电子总线网络技术(限于合资),电子控制系统的输入(传感器和采样系统)输出(执行器)部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电子控制器(限于合资),嵌入式电子集成系统(限于合资、合作)、电控式空气弹簧,电子控制式悬挂系统,电子气门系统装置,电子组合仪表,ABS/TCS/ESP系统,电路制动系统(BBW),变速器电控单元(TCU),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PMS),车载故障诊断仪(OBD),发动机防盗系统,自动避撞系统,汽车、摩托车型试验及维修用检测系统  4. 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外资比例不超过50%):能量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110Wh/kg,循环寿命≥2000次),电池正极材料(比容量≥150mAh/g,循环寿命2000次不低于初始放电容量的80%),电池隔膜(厚度15-40μm,孔隙率40%-60%) 电池管理系统,电机管理系统,电动汽车电控集成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2.5kW/kg,高效区:65%工作区效率 ≥80%),车用DC/DC(输入电压100V-400V),大功率电子器件(IGBT,电压等级≥600V,电流≥300A) 插电式混合动力机电耦合驱动系统 电动空调、电制动、电助力转向 怠速起停系统 轮毂电机系统、燃料电池堆及其零部件、车用储氢系统、车载充电器、非车载充电设备等  5. 大排量(排量250ml)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技术(限于合资、合作)、达到中国摩托车Ⅲ阶段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发动机排放控制装置  6. 轨道交通运输设备(限于合资、合作):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干线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的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牵引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制动系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 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乘客服务设施和设备的研发、设计与制造,信息化建设中有关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的轨道和桥梁设备研发、设计与制造,轨道交通运输通信信号系统的研发、设计与制造,电气化铁路设备和器材制造、铁路噪声和振动控制技术与研发、铁路客车排污设备制造、铁路运输安全监测设备制造  7. 民用飞机设计、制造与维修:干线、支线飞机(中方控股),通用飞机(限于合资、合作)  8. 民用飞机零部件制造与维修  9. 民用直升机设计与制造:3吨级及以上(中方控股),3吨级以下(限于合资、合作)  10. 民用直升机零部件制造  11. 地面、水面效应飞机制造(中方控股)  12. 无人机、浮空器设计与制造(中方控股)  13. 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航空辅助动力系统设计、制造与维修(限于合资、合作)  14. 民用航空机载设备设计与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15. 航空地面设备制造:民用机场设施、民用机场运行保障设备、飞行试验地面设备、飞行模拟与训练设备、航空测试与计量设备、航空地面试验设备、机载设备综合测试设备、航空制造专用设备、航空材料试制专用设备、民用航空器地面接收及应用设备、运载火箭地面测试设备、运载火箭力学及环境实验设备  16. 航天器光机电产品、航天器温控产品、星上产品检测设备、航天器结构与机构产品制造  17. 轻型燃气轮机制造  18. 豪华邮轮及深水(3000米以上)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限于合资、合作)  19. 海洋工程装备(含模块)的制造与修理(中方控股)  20. 船舶低、中速柴油机及其零部件的设计(限于合资、合作)  21. 船舶低、中、高速柴油机及其零部件的制造(中方相对控股)  22. 船舶舱室机械的设计与制造(中方相对控股)  23. 船舶通讯导航设备的设计与制造:船舶通信系统设备、船舶电子导航设备、船用雷达、电罗经自动舵、船舶内部公共广播系统等  24. 游艇的设计与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二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 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关键辅机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安全阀、调节阀  2. 百万千瓦级核电站用关键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核Ⅰ级、核Ⅱ级泵和阀门  3. 燃煤电站、钢铁行业烧结机脱硝技术装备制造  4. 核电、火电设备的密封件设计、制造  5. 核电设备用大型铸锻件制造  6. 输变电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非晶态合金变压器、500千伏及以上高压开关用操作机构、灭弧装置、大型盆式绝缘子(1000千伏、50千安以上),500千伏及以上变压器用出线装置、套管(交流500、750、1000千伏,直流所有规格)、调压开关(交流500、750、1000千伏有载、无载调压开关),直流输电用干式平波电抗器,±800千伏直流输电用换流阀(水冷设备、直流场设备),符合欧盟RoHS指令的电器触头材料及无Pb、Cd的焊料制造  7. 新能源发电成套设备或关键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光伏发电、地热发电、潮汐发电、波浪发电、垃圾发电、沼气发电、3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设备  8. 额定功率350MW及以上大型抽水蓄能机组制造(限于合资、合作):水泵水轮机及调速器、大型变速可逆式水泵水轮机组、发电电动机及励磁、启动装置等附属设备的系统集成设计及仿真  9. 斯特林发电机组制造  10. 直线和平面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开发与制造  11. 高技术绿色电池制造:动力镍氢电池、锌镍蓄电池、锌银蓄电池、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等  12. 电动机采用直流调速技术的制冷空调用压缩机、采用CO2自然工质制冷空调压缩机、应用可再生能源(空气源、水源、地源)制冷空调设备制造  13. 太阳能空调、采暖系统、太阳能干燥装置制造  14. 生物质干燥热解系统、生物质气化装置制造  15. 交流调频调压牵引装置制造  (二十一)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TFT-LCD、PDP、OLED等平板显示屏、显示屏材料制造(6代及6代以下TFT-LCD玻璃基板除外)  2. 大屏幕彩色投影显示器用光学引擎、光源、投影屏、高清晰度投影管和微显投影设备模块等关键件制造  3. 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数字广播电视演播室设备,数字有线电视系统设备,数字音频广播发射设备,数字电视上下变换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单频网(SFN)设备,卫星数字电视上行站设备,卫星公共接收电视(SMATV)前端设备制造  4. 集成电路设计,线宽0.18微米及以下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制造,0.8微米及以下模拟、数模集成电路制造,MEMS及化合物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及BGA、PGA、CSP、MCM等先进封装与测试  5. 大中型电子计算机、百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便携式微型计算机、每秒一万亿次及以上高档服务器、大型模拟仿真系统、大型工业控制机及控制器制造  6. 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系统及板卡制造  7. 图形图像识别和处理系统制造  8. 大容量光、磁盘驱动器及其部件开发与制造  9. 高速、容量100TB及以上存储系统及智能化存储设备制造  10. 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CAD)、辅助测试(CAT)、辅助制造(CAM)、辅助工程(CAE)系统及其他计算机应用系统制造  11. 软件产品开发、生产  12. 电子专用材料开发与制造(光纤预制棒开发与制造除外)  13. 电子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工模具制造  14. 新型电子元器件制造: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及传感器、频率控制与选择元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力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新型机电元件、超级电容器和无源集成元件、高密度互连积层板、多层挠性板、刚挠印刷电路板及封装载板  15. 触控系统(触控屏幕、触控组件等)  16. 发光效率100lm/W以上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1001m/W以上发光二极管外延片(蓝光)、发光效率1001m/W以上且功率200mW以上白色发光管制造  17. 高密度数字光盘机用关键件开发与生产  18. 只读类光盘复制和可录类光盘生产  19. 民用卫星设计与制造(中方控股)  20. 民用卫星有效载荷制造(中方控股)  21. 民用卫星零部件制造  22. 卫星通信系统设备制造  23. 卫星导航定位接收设备及关键部件制造  24. 光通信测量仪表、速率10Gb/s及以上光收发器制造  25. 超宽带(UWB)通信设备制造  26. 无线局域网(广域网)设备制造  27. 40Gbps及其以上速率时分复用设备(TDM)、密集波分复用设备(DWDM)、宽带无源网络设备(包括EPON、GPON、WDM-PON等)、下一代DSL芯片及设备、光交叉连接设备(OXC)、自动光交换网络设备(ASON)、40G/sSDH以上光纤通信传输设备制造  28. 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系统设备、终端设备、检测设备、软件、芯片开发及制造  29. 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手机、基站、核心网设备以及网络检测设备开发制造  30. 高端路由器、千兆比以上网络交换机开发、制造  31. 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设备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二十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工业过程自动控制系统与装置制造: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大型可编程控制器(PLC),两相流量计,固体流量计,新型传感器及现场测量仪表  2. 大型精密仪器开发与制造: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探针、大型金相显微镜,光电直读光谱仪、拉曼光谱仪,质谱仪、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仪、能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衍射仪,工业CT、450KV工业X射线探伤机、大型动平衡试验机、在线机械量自动检测系统、三座标测量机、激光比长仪,电法勘探仪、500m以上航空电法及伽玛能谱测量仪器、井中重力及三分量磁力仪、高精度微伽重力及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仪器,栅尺、编码器  3. 高精度数字电压表、电流表制造(显示量程七位半以上)  4. 无功功率自动补偿装置制造  5. 安全生产新仪器设备制造  6. VXI总线式自动测试系统(符合IEEE1155国际规范)制造  7. 煤矿井下监测及灾害预报系统、煤炭安全检测综合管理系统开发与制造  8. 工程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设备制造:数字三角测量系统、三维地形模型数控成型系统 (面积1000×1000mm、水平误差1mm、高程误差0.5mm)、超宽频带地震计(φ5cm、频带0.01-50Hz、等效地动速度噪声10-9m/s)、地震数据集合处理系统、综合井下地震和前兆观测系统、精密可控震源系统、工程加速度测量系统、高精度GPS接收机(精度1mm+1ppm)、INSAR图像接收及处理系统、INSAR图像接收及处理系统、精度1微伽的绝对重力仪、卫星重力仪、采用相干或双偏振技术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能见度测量仪、气象传感器(温、压、湿、风、降水、云、能见度、辐射、冻土、雪深)、防雷击系统、多级飘尘采样计、3-D 超声风速仪、高精度智能全站议、三维激光扫描仪、钻探用高性能金刚石钻头、无合作目标激光测距仪、风廓线仪(附带RASS)、GPS电子探控仪系统、CO2/H2O通量观测系统、边界层多普勒激光雷达、颗粒物颗粒经谱仪器(3nm-20μm)、高性能数据采集器、水下滑翔器  9. 环境监测仪器制造:SO2自动采样器及测定仪、NOX及NO2自动采样器及测定仪、O3自动监测仪、CO自动监测仪、烟气及Pm2.5粉尘采样器及采样切割器、便携式有毒有害气体测定议、空气中有机污染物自动分析仪、COD自动在线监测仪、BOD自动在线监测仪、浊度在线监测仪、DO在线监测仪、TOC在线监测仪、氨氮在线监测仪、辐射剂量检测仪、射线分析测试仪、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在线生物毒性水质预警监控设备  10. 水文数据采集、处理与传输和防洪预警仪器及设备制造  11. 海洋勘探监测仪器和设备制造:中深海水下摄像机和水下照相机、多波束探测仪、中浅地层剖面探测仪、走航式温盐深探测仪、磁通门罗盘、液压绞车、水下密封电子连接器、效率90%的反渗透海水淡化用能量回收装置、海洋生态系统监测浮标、剖面探测浮标、一次性使用的电导率温度和深度测量仪器(XCTD)、现场水质测量仪器、智能型海洋水质监测用化学传感器 (连续工作3~6个月)、电磁海流计、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自容式、直读式和船用式)、电导率温度深度剖面仪、声学应答释放器、远洋深海潮汐测量系统(布设海底)  12. 1000万像素以上数字照相机制造  13. 办公机械制造:彩色多功能一体机,彩色打印设备,精度2400dbi及以上高分辨率彩色打印机机头,感光鼓  14. 电影机械制造:2K、4K数字电影放映机,数字电影摄像机,数字影像制作、编辑设备  (二十三)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 洁净煤技术产品的开发利用及设备制造(煤炭气化、液化、水煤浆、工业型煤)  2. 煤炭洗选及粉煤灰(包括脱硫石膏)、煤矸石等综合利用  3. 全生物降解材料的生产  4. 废旧塑料、电器电子产品、汽车、机电设备、橡胶、金属、电池回收处理  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1. 采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流化床、10万千瓦及以上增压循环流化床(PFBC)洁净燃烧技术电站的建设、经营  2. 背压型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  3. 发电为主水电站的建设、经营  4. 核电站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5. 新能源电站(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波浪能、生物质能等)建设经营  6. 海水利用(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回收利用产业化  7. 供水厂建设、经营  8. 再生水厂建设、运营  9. 机动车充电站、电池更换站建设、经营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 铁路干线路网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2. 支线铁路、地方铁路及其桥梁、隧道、轮渡和站场设施的建设、经营(限于合资、合作)  3. 高速铁路、铁路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基础设施综合维修(中方控股)  4. 公路、独立桥梁和隧道的建设、经营  5. 公路货物运输公司  6. 港口公用码头设施的建设、经营  7. 民用机场的建设、经营(中方相对控股)  8. 航空运输公司(中方控股)  9. 农、林、渔业通用航空公司(限于合资、合作)  10. 定期、不定期国际海上运输业务(中方控股)  11.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  12. 输油(气)管道、油(气)库的建设、经营  13. 煤炭管道运输设施的建设、经营  14. 运输业务相关的仓储设施建设、经营  六、批发和零售业  1. 一般商品的共同配送、鲜活农产品低温配送等现代物流及相关技术服务  2. 农村连锁配送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会计、审计(限于合作、合伙)  2. 国际经济、科技、环保、物流信息咨询服务  3. 以承接服务外包方式从事系统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技术支持管理、银行后台服务、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软件开发、离岸呼叫中心、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4. 创业投资企业  5. 知识产权服务  八、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 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技术  2. 同位素、辐射及激光技术  3. 海洋开发及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海洋医药与生化制品开发技术  4. 海洋监测技术(海洋浪潮、气象、环境监测)、海底探测与大洋资源勘查评价技术  5. 综合利用海水淡化后的浓海水制盐、提取钾、溴、镁、锂及其深加工等海水化学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技术  6. 海上石油污染清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海水富营养化防治技术,海洋生物爆发性生长灾害防治技术,海岸带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7. 节能技术开发与服务  8. 资源再生及综合利用技术、企业生产排放物的再利用技术开发及其应用  9. 环境污染治理及监测技术  10. 化纤生产及印染加工的节能降耗、三废治理新技术  11. 防沙漠化及沙漠治理技术  12. 草畜平衡综合管理技术  13. 民用卫星应用技术  14. 研究开发中心  15. 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孵化中心  九、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 综合水利枢纽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2. 城市封闭型道路建设、经营  3. 城市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4. 污水、垃圾处理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厂(焚烧厂、填埋场)及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经营  十、教育  1. 高等教育机构(限于合资、合作)  2. 职业技能培训  十一、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 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服务机构  十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 演出场所经营(中方控股)  2. 体育场馆经营、健身、竞赛表演及体育培训和中介服务  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农、林、牧、渔业  1.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经营(中方控股)  2. 珍贵树种原木加工(限于合资、合作)  3. 棉花(籽棉)加工  二、采矿业  1. 特殊和稀缺煤种勘查、开采(中方控股)  2. 重晶石勘查、开采(限于合资、合作)  3. 贵金属(金、银、铂族)勘查、开采  4. 金刚石、高铝耐火粘土、硅灰石、石墨等重要非金属矿的勘查、开采  5. 磷矿、锂矿和硫铁矿的开采、选矿,盐湖卤水资源的提炼  6. 硼镁石及硼镁铁矿石开采  7. 天青石开采  8. 大洋锰结核、海砂的开采(中方控股)  三、制造业  (一)农副食品加工业  1. 大豆、油菜籽、花生、棉籽、油茶籽等各类食用油脂加工(中方控股),玉米深加工  2. 生物液体燃料(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产(中方控股)  (二)饮料制造业  1. 黄酒、名优白酒生产(中方控股)  (三)烟草制品业  1. 打叶复烤烟叶加工生产  (四)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出版物印刷(中方控股)  (五)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 1000万吨/年以下常减压炼油、150万吨/年以下催化裂化、100万吨/年以下连续重整(含芳烃抽提)、150万吨/年以下加氢裂化生产  (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 纯碱、烧碱以及规模以下或采用落后工艺的硫酸、硝酸、钾碱生产  2. 感光材料生产  3. 联苯胺生产  4. 易制毒化学品生产(麻黄素、3,4-亚基二氧苯基-2-丙酮、苯乙酸、1-苯基-2-丙酮、胡椒醛、黄樟脑、异黄樟脑、醋酸酐)  5. 氟化氢等低端氟氯烃或氟氯化合物生产  6. 丁二烯橡胶、乳液聚合丁苯橡胶、热塑性丁苯橡胶生产  7. 乙炔法聚氯乙烯以及规模以下乙烯和后加工产品生产  8. 采用落后工艺、含有有害物质、规模以下颜料和涂料生产  9. 硼镁铁矿石加工  10. 资源占用大、环境污染严重、采用落后工艺的无机盐生产  (七)医药制造业  1. 氯霉素、青霉素G、洁霉素、庆大霉素、双氢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盐酸四环素、土霉素、麦迪霉素、柱晶白霉素、环丙氟哌酸、氟哌酸、氟嗪酸生产  2. 安乃近、扑热息痛、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多种维生素制剂和口服钙剂生产  3. 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品种生产  4. 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原料药生产(中方控股)  5. 血液制品的生产  (八)化学纤维制造业  1. 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生产  2. 粘胶短纤维生产  (九)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钨、钼、锡(锡化合物除外)、锑(含氧化锑和硫化锑)等稀有金属冶炼  2. 电解铝、铜、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  3. 稀土冶炼、分离(限于合资、合作)  (十)通用设备制造业  1. 各类普通级(P0)轴承及零件(钢球、保持架)、毛坯制造  2. 500吨以下轮式起重机、600吨以下履带式起重机械制造(限于合资、合作)  (十一)专用设备制造业  1. 一般涤纶长丝、短纤维设备制造  2. 320马力及以下推土机、30吨级及以下液压挖掘机、6吨级及以下轮式装载机、220马力及以下平地机、压路机、叉车、135吨级及以下非公路自卸翻斗车、沥青混凝土搅拌与摊铺设备和高空作业机械、园林机械和机具、商品混凝土机械(托泵、搅拌车、搅拌站、泵车)制造  (十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 船舶(含分段)的修理、设计与制造(中方控股)  (十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及关键件生产  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 西藏、新疆、海南等小电网范围内,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机组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  2. 电网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3. 城区100万以上人口城市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 铁路货物运输公司  2. 铁路旅客运输公司(中方控股)  3. 公路旅客运输公司  4. 出入境汽车运输公司  5. 水上运输公司(中方控股)  6. 摄影、探矿、工业等通用航空公司(中方控股)  7. 电信公司:增值电信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50%),基础电信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49%)  六、批发和零售业  1. 直销、邮购、网上销售  2. 粮食收购、储存,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药品、烟草、原油、农药、农膜、化肥的批发、零售、配送(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由中方控股)  3. 音像制品(除电影外)的分销(限于合作)  4. 船舶代理(中方控股)、外轮理货(限于合资、合作)  5. 成品油批发及加油站(同一外国投资者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成品油的连锁加油站,由中方控股)建设、经营  七、金融业  1. 银行、财务公司、信托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2. 保险公司(寿险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50%)  3. 证券公司(限于从事A股承销、B股和H股以及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外资比例不超过1/3)、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比例不超过49%)  4. 保险经纪公司  5. 期货公司(中方控股)  八、房地产业  1. 土地成片开发(限于合资、合作)  2. 高档宾馆、高档写字楼和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经营  3.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及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  九、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法律咨询  2. 市场调查(限于合资、合作)  3. 资信调查与评级服务公司  十、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 测绘公司(中方控股)  2. 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认证公司  3. 摄影服务(含空中摄影等特技摄影服务,但不包括测绘航空摄影,限于合资)  十一、教育  1. 普通高中教育机构(限于合作)  十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 广播电视节目、电影的制作业务(限于合作)  2. 电影院的建设、经营(中方控股)  3. 大型主题公园的建设、经营  4. 演出经纪机构(中方控股)  5. 娱乐场所经营(限于合资、合作)  十三、国家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限制的其他产业  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一、农、林、牧、渔业  1. 我国稀有和特有的珍贵优良品种的研发、养殖、种植以及相关繁殖材料的生产(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的优良基因)  2. 转基因生物研发和转基因农作物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生产  3. 我国管辖海域及内陆水域水产品捕捞  二、采矿业  1.钨、钼、锡、锑、萤石勘查、开采  2.稀土勘查、开采、选矿  3. 放射性矿产的勘查、开采、选矿  三、制造业  (一)饮料制造业  1. 我国传统工艺的绿茶及特种茶加工(名茶、黑茶等)  (二)医药制造业  1. 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和《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的中药材加工  2. 中药饮片的蒸、炒、灸、煅等炮制技术的应用及中成药保密处方产品的生产  (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 放射性矿产的冶炼、加工  (四)专用设备制造业  1. 武器弹药制造  (五)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 开口式(即酸雾直接外排式)铅酸电池、含汞扣式氧化银电池、含汞扣式碱性锌锰电池、糊式锌锰电池、镉镍电池制造  (六)工业品及其他制造业  1. 象牙雕刻  2. 虎骨加工  3. 脱胎漆器生产  4. 珐琅制品生产  5. 宣纸、墨锭生产  6. 致癌、致畸、致突变产品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产品生产  四、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 西藏、新疆、海南等小电网外,单机容量3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火电站、单机容量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凝汽抽汽两用热电联产电站的建设、经营  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 空中交通管制公司  2. 邮政公司、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  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1. 社会调查  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 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  2. 大地测量、海洋测绘、测绘航空摄影、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地形图和普通地图编制、导航电子地图编制  八、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 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的建设、经营  2. 国家保护的原产于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  九、教育  1. 义务教育机构,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等特殊领域教育机构  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 新闻机构  2. 图书、报纸、期刊的出版业务  3. 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制作业务  4. 各级广播电台(站)、电视台(站)、广播电视频道(率)、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发射台、转播台、广播电视卫星、卫星上行站、卫星收转站、微波站、监测台、有线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  5.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公司  6. 电影制作公司、发行公司、院线公司  7. 新闻网站、网络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互联网文化经营(音乐除外)  8. 高尔夫球场、别墅的建设、经营  9. 博彩业(含赌博类跑马场)  10. 色情业  十一、其他行业  1. 危害军事设施安全和使用效能的项目  十二、国家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规定禁止的其他产业  注:1.《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及其补充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其补充协议、我国与有关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议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国务院专项规定或产业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 西安光机所一中心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制造创新中心
    p  12月20日,陕西省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授牌活动在西安举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陕西省光电子集成电路先导技术研究院组建的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制造业创新中心、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陕西省低阶煤分质利用创新中心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pp  授牌仪式上,陕西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副省长姜锋,省政府副秘书长张宗科为首批成立的省光电子集成、省低阶煤分质利用2家创新中心授牌。/pp  陕西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旨在弥补技术创新链条上从实验室产品到产业化之间的缺失环节,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同时可不断完善涵盖技术、人才、平台、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该省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为建设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pp  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创新中心是以《中国制造2025》为战略指导,按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 中国制造2025 陕西实施意见》的要求,由西安光机所光电子集成专业化众创空间——陕西先导院发起组建的。中心致力于发挥企业主导作用,有效整合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政、产、学、研、资、用、孵”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pp  西安光机所副所长谢小平在发言中表示,未来,陕西省光电子集成创新中心将继续面向光电子集成芯片重点领域,开展产业前沿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突破产业链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供给瓶颈,促进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打造多层次人才队伍,增强国内光电子集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p
  • 关于召开“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的通知
    “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工业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化学反应工程主要以工业反应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反应技术的开发、反应过程的优化控制和反应器设计,涉及化工、石油、轻工、医药、生化、食品、冶金等各个领域,为了进一步加深企业与院校及科研院所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化学反应工程技术开发和交流,推动我国化学反应工程的发展,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将于2014年8月17日-19日在上海市举办“第四届全国化学反应工程控制与反应设备优化交流研讨会”,届时将邀请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到会演讲,并进行专题交流研讨。请各有关单位积极派员参加,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组织结构主办单位:中国化工学会培训中心 支持单位:康宁(上海)管理有限公司二、会议时间地点:时间:2014年8月17日-19日(17日全天报到)地点: 上海市(地点确定直接通知报名者)三、会议主要交流研讨内容:1、研究化学反应规律,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2、化学反应和分离单元耦合集成技术及其应用3、新型反应工艺技术的开发及其分析应用4、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及反应绿色化5、影响反应工程的因素如返混、混合、热稳定性和参数灵敏性等6、工业反应过程开发放大、模拟、操作优化与控制7、催化反应过程优化与制备及工程化技术8、反应过程中催化剂的选择对纯度的影响9、化学反应过程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控制及典型案例解析10、化工连续生产装置集成调度优化运行技术及工业应用11、新材料反应工程、新技术工艺、新设备在化工反应领域的应用12、新型反应器的开发设计和应用及优化13、反应器的传递规律与传递模型建立及传递过程的影响14、工业反应器的放大、工艺优化与反应工程的新进展15、反应器的安全控制和故障诊断及案例分析四、会议费用:2400元/人(含会务费、资料费、餐费)。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五、会议形式说明:1、邀请国内主管部门领导、权威专家做专题报告,并针对目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作交流指导。 2、邀请国内外先进化学反应技术持有单位采用现场演讲、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多媒体展播、会刊等多种方式对推介技术(产品)进行介绍。 3、组织国内化学反应工艺与反应器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等单位技术需求调查、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六、会刊征集:1、本次研讨会将面向全国征集与主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论文、调研成果,将择优选用并安排会议发言。2、本次会议会前将印刷会刊(论文集)作为会议资料,请拟提交论文的人员2014年8月8日前将论文题目和摘要提交给会务组信箱。3、要求论文字数不超过5000字,文件格式为word文档。具体内容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话、论文摘要、关键词、正文、主要参考文献、英文摘要。七、联系方式:大会组委会秘书处:电 话:010-60338926 传 真:010-60338926联 系 人: 祁慧杰 手 机:13146821314电子邮箱:hgxh_2012@163.com 部分专家介绍及报告 1、韩一帆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多相催化及洁净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开发、催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催化表征新 方法等方面的研究。2、孙兰义 教授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方向:高效过程设备(塔板、填料、反应器内构件、换热器)的开发、节能型(耦合)精馏过程 的模拟、优化与控制、过程工业能量系统分析与综合优化。3、顾正桂 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萃取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分离集成技术的研究、在萃取与连续反应集成技术领域。4、关凯书 教授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承压设备结构完整性、微试样测试技术、过程设备失效分析与预防、纳米涂层。5、李士雨 教授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技术、化工信息技术、过程集成技术6、马 兵 博士 美国康宁公司应用开发与商务经理、毕业于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全合成研究。 7、杨 超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反应工程、化工流体力学、多相传递过程、微生物冶金;研究成果已在己内酰胺等工业过程中应用。8、金晓明 总经理 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模糊控制等先进控制策略,工业过程的数据集成、智能监视与优化,先进控制技术在炼油、化工工业典型装置中的应用。 9、骞伟中 副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多相流反应器工程技术(多段流化床与分布器)与多种流化床工艺应用。10、陈建峰 教授 北京化工大学化工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纳米材料、超重力反应工程与技术)、微反应器技术。11、陈光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微化学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12、许光文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能源转换过程中的多相流、热物理、炭化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 以上为大会拟邀专家,正在邀请中的报告会在现场更新;②以上并非大会演讲顺序,日程安排以现场为准.。 电 话:010-60338926 传 真:010-60338926联 系 人: 祁慧杰 电子邮箱:hgxh_2012@163.com手 机:13146821314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