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

仪器信息网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实时高速汽车前灯配光测试系统相关的资讯

  • FLIR携OEM热像机芯全线产品出席2017深圳光博会
    2017年9月6日-9月9日,全球具有行业风向标意义的光电行业盛会——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将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作为覆盖光电领域全产业链的专业展会,每年都会吸引众多业内知名企业参加。作为红外技术生产与研发领先厂商菲力尔(flir systems)也不例外,今年将携机芯全线产品重磅出席,展位号1d12,届时欢迎您莅临参观。在此次展会中,flir展位将呈现三大亮点供您参观:亮点一:基于热成像与可见光镜头双镜头无人机用相机产品众所周知,无人机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科技产业,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世界各国对无人机产业的发展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我国也是如此。所以无人机用产品也成为了也受到了市场的极大重视,而在此次展会上flir将展出其最新推出的无人机用产品flir duo/duo pro r双镜头相机和vue pro热像仪相机。于今年新推出的flir duo以及升级版duo pro r是全球首款无人机,采用可提供热成像以及可见光成像的双传感器相机产品。duo的尺寸和外形与主流运动相机相同,并提供与运动相机的相同功能,搭载尖端科技lepton机芯,可同时提供160x120分辨率的红外图像以及200万像素的可见光图像。在航拍过程中透过切换图像模式,可轻松浏览画中画模式。而vue pro是专门设计用于专业领域的热像仪相机,是提供热测量和数据记录的绝佳利器,在小型无人机系统运维领域价值巨大。vue pro具备与热销产品flir vue同样的出众成像质量和经济的价格,可添加热视频的全幅数据记录和14位静态图像。当连接嵌入到飞行控制系统后,vue pro能够将飞行器的所有地理位置和飞行数据信息嵌入到每幅采集的图像中,轻松完成图像拼接,助力将无人机热成像与数据记录性能提升至了全新的高度。亮点二: 顺应机动车adas系统发展,借势推出红外adk组件此次展会,flir还将展出其在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中应用的产品。随着adas系统的出现,人类作为决策者的角色将被汽车辅助驾驶系统所取代,人的感应能力可能被一套传感器所取代,传感器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但是没有保障安全驾驶的单个传感器,所以必须选择一套互为补充的正交传感器,其通过提供关键信息和冗余优化驾驶性能,以确保始终安全。典型传感器套件的元件包括远程雷达、激光雷达、可见光相机、短中程雷达,雷达和激光雷达系统能够检测道路上或道路周围的物体,但是不足之处是在昏暗的照明条件下对人和动物进行检测和分类的能力较差。而在adas传感器套件中加入热像产品可提升驾驶系统和态势感知能力,帮助广大司机将检测能力拓展至远光灯的五倍之多。十余年来,flir热像技术被证实能够帮助驾驶员看清比远光灯更远的场景—无论白天、还是黑夜,能够穿透烟雾和阴霾,也不受迎面而来的车前灯炫光影响。围绕革命性flir boson 热像仪机芯构建的 flir adk™ 具有极高的性价比,是开发下一代汽车夜视系统,和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的最佳方式。adk 中结构坚固、具有 ip67 防护等级的 12-μm 热传感器的体积只有目前市面上系统的几分之一,采用即插即用的安装方式,采用该系统可令驾驶变得更加简单。亮点三:经典产品悉数亮相除此之外,flir还将展示最为值得信赖的经典产品boson,tau 2等非制冷机芯, 以及minicore等系列的制冷型红外机芯。boson作为一款引领行业的全新机芯产品,其长波红外热像仪机芯重新定义了尺寸、重量和功率(swap)的革新标准,加载了功能强大的xir可扩展式红外视频处理架构,具备出色的性能,以及更为轻盈的重量,受到了市场极大的关注。而minicore系列长波无镜头机芯产品采用高度可配置、oem友好界面设计。不论您希望拥有三视场角光学特性(460t)、连续光学变焦(300z),还是无镜头机芯产品(中波及长波两种), minicore都是一款极为适用、灵活、紧凑的解决方案。在今年的cioe展会上, flir不仅带来技术最为领先的展品, 来自flir国内外的技术专家也将为此次支持展会提供支持,期待与您进行技术、业务的交流与探讨;另外,莅临展位都将有礼品相送,期待着与您在cioe 2017 的flir的展台会面。9月6日,1d12展台,不见不散。
  • 我国成立汽车标准化研究院 聚焦汽车前瞻技术标准化研究
    11月28日,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在天津成立,这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专业从事汽车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的科研机构。据了解,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将负责汽车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技术管理,对外代表中国参与联合国及其他国际汽车标准的法规协调及制定。未来将聚焦10余项汽车前瞻技术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制定80余项新标准项目。与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的国际汽车标准制定达到15项。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 安铁成:我们将强化前瞻技术及标准化基础研究,围绕自动驾驶、网络安全以及电动汽车安全、燃料电池等汽车重点领域,加快新标准研究制定并积极推动国际汽车标准法规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累计发布实施了1400多项汽车产业标准,并在国际标准法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 郭守刚: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汽车与5G、大数据、信息通信等跨领域标准协同,推动形成汽车与相关产业统筹推进的标准化工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动汽车标准的国际化建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管理司司长 肖寒:推进中国汽车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贡献中国方案。
  • 新能源汽车引领下年更新159条标准——2021汽车材料及零部件测试标准盘点
    2021年可谓标准“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推动产业变革。我国是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已成为支撑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回顾过去这一年,我国批准发布大量汽车标准,本文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主流团体标准进行了简要盘点,以飨读者。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强制性标准主要包括汽车的安全性标准、汽车排放物的控制标准、汽车操声限制标准、汽车燃油消耗量限制标准等。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国家标准共58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GB 17675-2021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2021/2/202022/1/12GB 19578-2021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2021/2/202021/7/13GB 26512-202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2021/2/202022/1/14GB/T 39851.2-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2部分:传输层协议和网络层服务2021/3/92021/10/15GB/T 39895-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 标识规范2021/3/92021/10/16GB/T 39897-2021车内非金属部件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检测方法2021/3/92021/10/17GB/T 39896-2021厢式货车系列型谱2021/3/92021/10/18GB/T 32694-2021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乘用车 技术条件2021/3/92021/10/19GB/T 26779-202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加氢口2021/3/92021/10/110GB/T 19753-2021轻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1GB/T 19237-2021汽车用压缩天然气加气机2021/3/92021/10/112GB/T 18386.1-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 第1部分:轻型汽车2021/3/92021/10/113GB/T 39901-2021乘用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3/92021/10/114GB/T 39899-202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自动变速器2021/3/92021/10/115GB 9656-2021机动车玻璃安全技术规范2021/4/302023/1/116GB 40164-2021汽车和挂车 制动器用零部件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4/302022/1/117GB/T 40032-2021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2021/4/302021/11/118GB/T 31498-2021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2021/8/192022/3/119GB/T 40432-2021电动汽车用传导式车载充电机2021/8/192022/3/120GB/T 40494-2021机动车产品使用说明书2021/8/192022/3/121GB/T 40499-2021重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2GB/T 40501-2021轻型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通用条件2021/8/192022/3/123GB/T 40509-2021汽车转向中心区操纵性过渡特性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4GB/T 40507-2021乘用车 自由转向特性 转向脉冲开环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5GB/T 40512-2021汽车整车大气暴露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26GB/T 40521.1-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1部分:双移线2021/8/192022/3/127GB/T 40521.2-2021乘用车紧急变线试验车道 第2部分:避障2021/8/192022/3/128GB/T 38146.3-2021中国汽车行驶工况 第3部分:发动机2021/8/192022/3/129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2021/8/192022/3/130GB/T 24347-2021电动汽车DC/DC变换器2021/8/192022/3/131GB/T 40428-2021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2GB/T 34015.4-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4部分:梯次利用产品标识2021/8/192022/3/133GB/T 40433-2021电动汽车用混合电源技术要求2021/8/192022/3/134GB/T 40430-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符号集2021/8/192022/3/135GB/T 34015.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梯次利用 第3部分:梯次利用要求2021/8/192022/3/136GB/T 14172-2021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静侧倾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2021/8/192022/3/137GB/T 40822-2021道路车辆 统一的诊断服务2021/10/112022/5/138GB/T 40861-2021汽车信息安全通用技术要求2021/10/112022/5/139GB/T 5334-2021乘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0GB/T 39851.3-2021道路车辆 基于控制器局域网的诊断通信 第3部分:排放相关系统的需求2021/10/112022/5/141GB/T 33598.3-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3部分:放电规范2021/10/112022/5/142GB/T 38775.7-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7部分:互操作性要求及测试 车辆端2021/10/112022/5/143GB/T 12678-2021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4GB/T 27840-2021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45GB/T 19754-2021重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6GB/T 40712-2021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2021/10/112022/5/147GB/T 40711.2-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2部分:怠速起停系统2021/10/112022/5/148GB/T 38775.5-2021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 第5部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49GB/T 40578-2021轻型汽车多工况行驶车外噪声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0GB/T 12535-2021汽车起动性能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1GB/T 40625-2021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室内测量方法2021/10/112022/5/152GB/T 5909-2021商用车 车轮 弯曲和径向疲劳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3GB/T 40711.3-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3部分:汽车空调2021/10/112022/5/154GB/T 39037.1-2021用于海上滚装船运输的道路车辆的系固点与系固设施布置 通用要求 第1部分:商用车和汽车列车(不包括半挂车)2021/10/112022/5/155GB/T 40711.4-2021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节能效果评价方法 第4部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2021/10/112022/5/156GB/T 40855-2021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7GB/T 40857-2021汽车网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58GB/T 40856-2021车载信息交互系统信息安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0/112022/5/1行业标准汽车行业标准主要包括汽车整车、发动机及各大总成的性能要求、技术条件等表明产品本身质量水平的标准。2021年,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14)归口管理的行业标准共9项。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QC/T 1149-2021大件运输专用车辆2021/5/172021/10/11QC/T 1152-2021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DC/DC变换器技术条件2021/8/212022/2/12QC/T 1153-2021汽车紧固连接螺栓轴力测试 超声波压电陶瓷片法2021/8/212022/2/13QC/T 1154-2021汽车微电机用换向器2021/8/212022/2/14QC/T 1155-2021汽车用USB功率电源适配器2021/8/212022/2/15QC/T 1156-2021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单体拆解技术规范2021/8/212022/2/16QC/T 271-2021微型货车防雨密封性试验方法2021/8/212022/2/17QC/T 550-2021汽车用蜂鸣器2021/8/212022/2/18QC/T 62-202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减震器2021/8/212022/2/19QC/T 942-2021汽车材料中六价铬的检测方法2021/8/212022/2/1团体标准本文仅整理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批准发布的团体标准,共92项。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化工作最早始于2006年,2014年入选首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以下标准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发布日期1T/CSAE 172-2021电动乘用车剩余里程准确度评价试验方法2021/2/262T/CSAE 173-2021基于道路载荷谱的汽车用户使用与试验场试验相关性分析评价规程2021/3/293T/CSAE 174-2021汽车产品可靠性增长开发指南2021/3/294T/CSAE 175-2021汽车可靠性设计的用户定义方法2021/3/295T/CSAE 176-2021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噪声品质测试评价规范2021/3/296T/CSAE 177-2021电动汽车车载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规范2021/4/127T/CSAE 179-2021汽车用高韧性热镀铝硅合金镀层热冲压钢板技术要求2021/4/128T/CSAE 180-2021轻型汽车道路行驶工况2021/4/129T/CSAE 40-2021乘用车塑料前端框架技术条件2021/4/1210T/CSAE 178-2021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2021/5/1311T/CSAE 181-2021汽车室内润滑脂气味测试及评价方法2021/5/1312T/CSAE 182-2021汽油机油低速早燃性能测试方法2021/5/1313T/CSAE 184-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价指标及估算误差试验方法2021/5/1314T/CSAE 185-2021自动驾驶地图采集要素模型与交换格式2021/5/1315T/CSAE 186-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箱火灾用气体防控装置2021/5/1316T/CSAE 183-2021燃料电池堆及系统基本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17T/CSAE 75.2-2021汽车防锈包装规程 第2部分:动力总成及其主要零部件2021/6/1118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2021/6/1119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0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21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2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2021/6/1123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021/6/1124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2021/6/1125T/CSAE 194-2021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2021/6/1126T/CSAE 195-2021铝合金底盘件加速腐蚀试验及评价方法2021/6/1127T/CSAE 196-2021整车海运外观腐蚀模拟试验及评价方法2021/6/1128T/CSAE 197-2021乘用车镁合金车轮耐蚀性能试验方法2021/6/3029T/CSAE 198-2021汽车用高强韧类高真空压铸铝合金材料技术条件2021/6/3030T/CSAE 199-2021汽车用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技术条件2021/6/3031T/CSAE 200-2021汽车用铝合金直锻工艺轮毂技术条件2021/6/3032T/CSAE 201-2021汽车用薄钢板冲压极限减薄率测试方法2021/6/3033T/CSAE 202-2021汽车用铝及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条件2021/6/3034T/CSAE 203-2021汽车用铝与铝合金流钻铆接技术条件2021/6/3035T/CSAE 204-2021汽车用中低强度钢与铝自冲铆接一般技术要求2021/6/3036T/CSAE 205-2021乘用车镁合金前端框架技术条件2021/6/3037T/CSAE 206-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层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2021/6/3038T/CSAE 207-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2021/6/3039T/CSAE 208-2021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技术条件2021/6/3040T/CSAE 209-2021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机舱盖板技术条件2021/6/3041T/CSAE 210-2021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汽车前防撞梁铺层设计方法2021/6/3042T/CSAE 211-2021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共享安全要求2021/7/1543T/CSAE 212-2021智能网联汽车场景数据图像标注要求及方法2021/7/1544T/CSAE 213-2021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标注要求及方法2021/7/1545T/CSAE 187-2021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2021/7/2346T/CSAE 188-2021 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系统排放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7/2347 T/CSAE 190.1-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术语2021/7/2348T/CSAE 190.2-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技术条件2021/7/2349T/CSAE 190.3-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试验方法2021/7/2350T/CSAE 190.4-2021汽车用轮毂电动轮总成 可靠性试验方法2021/7/2351T/CSAE 214-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火灾风险评估指南2021/8/2652T/CSAE 215-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电站火灾应急预案编制指南2021/8/2653T/CSAE 216-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火灾防控装置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2021/8/2654T/CSAE 217-2021动力锂离子电池梯次利用储能系统消防安全技术条件2021/8/2655T/CSAE 218-2021轻型汽油车用耐压力燃油箱特殊安全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2021/8/2656T/CSAE 221-2021SP、GF-6汽油机油2021/8/2657T/CSAE 11.1-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1部分: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58T/CSAE 11.2-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2部分:变速器和驱动桥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59T/CSAE 11.3-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3部分:润滑脂的选用(修订)2021/8/2660T/CSAE 11.4-2021商用车润滑导则 第4部分:特种液的的选用(修订)2021/8/2661T/CSAE 25.1-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1部分:发动机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62T/CSAE 25.2-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2部分:传动系统润滑油的选用(修订)2021/8/2663T/CSAE 25.3-2021乘用车润滑导则 第3部分:特种液的的选用(修订)2021/8/2664T/CSAE 219-2021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外部短路试验方法2021/9/2465T/CSAE 220-2021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和健康状态估计误差联合测试方法2021/9/2466T/CSAE 222-2021纯电动乘用车车规级芯片一般要求2021/9/2467T/CSAE 223-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功能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2021/9/2468T/CSAE 224-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功能安全要求及测试方法2021/9/2469T/CSAE 225-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功能环境试验方法2021/9/2470T/CSAE 226-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功能环境试验方法2021/9/2471T/CSAE 227-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整车环境舱试验方法2021/9/2472T/CSAE 228-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整车环境舱试验方法2021/9/2473T/CSAE 229-2021纯电动乘用车控制芯片整车道路试验方法2021/9/2474T/CSAE 230-2021纯电动乘用车通讯芯片整车道路试验方法2021/9/2475T/CSAE 189-2021电动汽车高压屏蔽线缆及连接器表面转移阻抗测试方法2021/10/2676T/CSAE 231-2021智能网联汽车电磁抗扰性能技术要求与测试评价方法2021/10/2677T/CSAE 232-2021电动汽车碳化硅电机控制器效率测试方法2021/10/2678T/CSAE 233-2021汽车用金属材料圆棒室温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2021/10/2679T/CSAE 234-2021智能网联汽车 线控转向及制动系统数据接口要求2021/10/2680 T/CSAE 235-2021 电动汽车出行碳减排核算方法2021/11/1181 T/CSAE 236-20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发动机 台架可靠性试验方法2021/11/3082 T/CSAE 237-2021 重型汽车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技术规范2021/11/3083T/CSAE 243.1-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1部分 平台技术要求2021/12/2284T/CSAE 243.2-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2部分 通讯协议要求2021/12/2285T/CSAE 243.3-2021道路运输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 第3部分 终端技术要求2021/12/2286 T/CSAE 238-2021汽车正投影面积测量方法2021/12/3087T/CSAE 239-2021汽车整车道路行驶风噪试验方法2021/12/3088T/CSAE 240-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退役技术条件2021/12/3089 T/CSAE 241-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剩余寿命评估导则2021/12/3090T/CSAE 242-2021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车用动力蓄电池2021/12/3091T/CSAE 244-2021纯电动乘用车底部抗碰撞能力要求及试验方法2021/12/3092 T/CSAE 245-2021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通用规范2021/12/30
  • 小鹏汽车装上激光,寻求打败特斯拉?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总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加35%,渗透率也来到35%,市占率已连续8年全球第一,当中长期关注中国新能源车发展的小伙伴们,对于「蔚小理」一词肯定不陌生,分别代表中国电动车第一梯队三大厂「蔚来」、「小鹏」、「理想」,此三大厂在面对特斯拉挟带FSD自动驾驶的锋芒竞争之下,三大厂也分别发展各家自动驾驶的领域, 例如小鹏的XNGP、蔚来的NAD、理想的NOA,甚至连华为都有自己的ADS,而其中2014年总部位于广东的小鹏汽车(英语:XPeng Motors,NYSE:XPEV,港交所:9868)自今年(2023)3月31日起,下放XNGP第一阶段功能给旗下G9及P7i Max版车主,实现广州、深圳和上海开放城市NGP功能,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无高清地图的城市开放直行红绿灯识别起停、跨线绕行障碍能力,标榜领先同行一至两年之优势,让自动驾驶系统进入一个相当重要分水岭,也意味着L2级驾驶辅助的功能基本上已经成为标配,只待法律法规的完善,更高等级L3或L4级自动驾驶指日可待。猫腻藏在细节中,什么是X-NPG呢? 身为第一梯队「蔚小里」三巨头之一,为何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赶在采访中表示他们能够领先同行一到两年的自动驾驶技术呢?跟今年3月底小鹏汽车搭载2颗RoboSense速腾聚创M系列激光雷达全新一代智能辅助驾驶系统XNPG的P7i车款横空出世有着密切关系。还记得去年小鹏汽车在G9发布会上预告将推出首全场景辅助驾驶系统X-NPG一事,自驾车领域像炸了锅般的热议。那么,什么是X-NPG呢? 提到X-NPG前,得先说说小鹏既有的高速NGP与城市NGP两个自动驾驶技术,NGP是Navigation Guided Pilot的简称,翻译为中文则是导航辅助驾驶的意思,也就是当用户在小鹏车辆的车机上设置终点并发起导航后,再向下拨杆两下激活功能,车辆则会自动按照导航路线前往目的地。这项技术受限于硬件与算力与即时性问题,须搭配高精度的高级驾驶辅助地图图资来辅助自动驾驶系统,也以因应不同场景的区分为高速NGP与城市NGP两种,高速NGP适用于高速路、城市快速路上,而城市NGP适用于城市主、支干道等复杂情境道路下运用,透过高速NGP与城市NGP两套技术,小鹏汽车已经相当不错的自动驾驶成效。 小鹏汽车先前采用的NGP系统需要搭配高精度的驾驶辅助地图才能发挥有效自动驾驶,但面对没有地图图资覆盖的区域,采用纯NGP系统的车辆就无法启用自动驾驶功能,或面临交通路况变化较为复杂的地区,纯城市NGP的自动驾驶系统,对于路况临场反应上能力上就较为欠缺,有数据显示,相比于高速NGP,城市NGP的代码量是6倍,感知模型数量是4倍,预测/规划/控制相关代码量则提升至88倍,显见其难度骤然倍增,况且城市NGP目前仅开放广州、上海等部分区域,宛如笼中自动驾驶。 然而面对特斯拉FDS无须图资配合的纯视觉辨识自动驾驶系统在此情况下的竞争优势,小鹏汽车于今年随着最新车款小鹏P7i上市,推出的全新一代自动驾驶X-NGP系统,将2颗升级搭载双Orin-X芯片的RoboSense速腾聚创M系列激光雷达整合入一体化的大灯内,克服以往NGP需要辅助地图的限制,达到即时LiDAR激光雷达识别效果,使自动驾驶技术可运用在没有辅助地图图资涵盖的地区,让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再也不是「笼中鹏鸟」,可以「自己」开出广州、深圳、上海等地,而且M系列激光雷达独具智能凝视功能,可以在高速、城区等更多复杂场景,动态切换扫描方式,改变扫描形态,帮助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自如应对密集车流、人车混行、异形路障等各种复杂场景,精准感知异形路障。在双M系列激光雷达等强大感知硬件的支持下,无论日夜,XNGP可以实现无高精地图环境中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覆盖日常通勤所需的所有动作,可精准判断车道位置、车距和道路障碍物,在城区可以完成通过十字路口、转向掉头、变道超车、绕行障碍、主动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等动作,而在高速、城区快速道路上,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更是接近零接管。 小鹏汽车是中国首家在量产车型上搭载激光雷达的车企,其XPILOT 3.5系统配备了两颗激光雷达,分别为美国Velodyne公司的VLP-16和Livox公司的Horizon。这两款激光雷达都是16线的,但采用了不同的扫描方式,VLP-16是旋转式的,Horizon是固态的,通过融合两种激光雷达的数据,大幅提高了感知的精度和实用性。顺道一提的是,理想汽车也将激光雷达和Lidar Pilot功能作为标配。死背地图与理解路况之争: 如今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宛如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有人向左转有人向右转,海外的传统厂商比如BBA目前的路线是坚持开发并实现在ODD限定场景之下的L3级自动驾驶。例如早前奥迪A8L上发布的60km/h以下的L3,奔驰在德国和美国内华达州获取的了L3执照,并且奔驰的L3已经在量产车中搭载,许多知名供应商也走上了这条线路。  而小鹏的XNGP以及理想汽车等多数新进的新能源车辆制造商等,则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在更广阔的的地区范围推广最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摆脱高精地图的鸟笼局限,在全局规划和局部规划之间找到最小集合,将自动驾驶技术推往L3甚至L4领域。 在OOD(全稱Operational Design Domain)條件下的限定场景自动驾驶与采用无须高精地图图资的厂商技术之争,宛如学生时代,背诵考古题应试与理解反映学习的两个流派之争,高精地图虽在特定范围内能发挥一定效果,但当前面临的鲜度、监管、成本等问题,短期内,高精地图很难实现全国城市道路的覆盖,比起采用无图资流派而言,更像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替代方案;然而采取无图资技术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高比例仰赖高性能激光雷达的运用,搭载激光雷达的车辆仿佛拥有了实时产生高精度辅助地图之能力,更是自动驾驶在安全议题上,最底层、有效的一道防线,比起背诵地图,让车辆长出一双千里眼更为安全。激光雷达的未来\不可不知的SPAD 越来越多的车辆自动驾驶技术的生产商,为了朝向L5等级自动驾驶最终目的,走向以激光雷达作为解决方案,而小鹏汽车也在当中开了响亮的第一枪,这个早在你我手中的i-phone就已经实现的激光d-Tof技术市场将快速进入白热化,激光雷达当中关键模块SPAD单光子雪崩式二极体的开发,其性能与成本将是左右自动驾驶技术的关键,除前期就深耕已久的Sony、Canon等国际一线大厂外,随着激光雷达应用场日渐增多,不只仅仅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手机脸部扫描、连相机、扫地机器人、高尔夫球测距仪等等都加速采用激光雷达,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投入SPAD的开发,积极布局准备分食这块大饼。 然目前有关于SPAD开发过程中的效率量测,许多厂家仍是以自组量测设备与自架量测环境作为修正开发的依据,此举除耗时费力,增加研发人力的负担,更难以有客观标准结果作为厂商与客户双方沟通及验收依据,光焱科技将十年以上光学经验,依照欧洲机器视觉协会(EMVA)所订定之EMVA1288标准,打造出全球第一台可针对SPAD晶圆及晶片等级的专用量测设备SPD2200,除可量测全光谱光谱响应(SR, Spectral Responsivity)、全光谱量子效率(EQE,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全光谱光子探测率(PDP, Photon Detection Probability)、暗计数DCR (Dark Count Rate)崩溃电压BDV (Break-Down Voltage),更针对SPAD的Jitter、Afterpulsing Probability、Diffusion tail、SNR特性进行分析,SPD2200整合了所有先进光学与电学系统,搭配光焱科技多年光感测器测试与分析的经验,提供完整与便利的软体控制介面与分析功能。 SPD2200可帮助您节省系统搭设的时间成本,并大幅减少测试结果不确定性以提升良率,加快产品的开发周期,提升产品的竞争力。SPD2200_新型单光子侦测器特性分析设备
  • 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战略研究
    先进半导体材料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新的战略高地。当前,美国及其伙伴国将一些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入管制清单,危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的安全。实现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0年第5期发表《中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在分析全球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构建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体系化发展、上下游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制定了面向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同时,要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重大工程建设。最后,从坚持政策推动,企业和机构主导,整合国内优势资源 把握“超越摩尔”的历史机遇,布局下一代集成电路技术 构建创新链,进行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前言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全球半导体材料出现了三次突破性的发展进程。第一代半导体材料Si和Ge奠定了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二代半导体材料砷化镓(GaAs)和磷化铟(InP)奠定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  目前正在快速发展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镓(Ga2O3)、氮化铝(AlN)、金刚石(C)等,主要面向新一代电力电子、微波射频和光电子应用,在新一代移动通信、新能源并网、智能电网、高速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消费类电子、新一代显示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新的战略高地。  我国的半导体材料和器件,长期依赖进口,其中高性能芯片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问题突出。除芯片设计与制造能力薄弱外,半导体单晶硅和大量辅助材料的国产化水平不足,进口依赖程度较高,如在电子气体、光刻胶和抛光材料等3种典型辅助材料领域,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仅占30%、10%、10%,亟需提升我国半导体关键原辅材料的自主保障能力。  中美贸易摩擦的升级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将对全球先进半导体材料和辅助材料供应链安全与产业链分工产生持续影响。目前,美国及其伙伴国将一些关键材料、生产装备列入管制清单,危及我国半导体产业和相关工业体系的安全。因此,实现先进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关键技术、重要装备等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  当然,随着以SiC、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和产业发展,未来高质量SiC单晶衬底及其同质/异质外延材料、大尺寸Si上GaN外延材料将在光电子、电力电子和微波/射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新一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我国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化基础。  新的半导体材料体系的出现,是一次与发达国家同台竞争的极佳机会,及时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突破核心技术、打造本土产业链,以期实现新一代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  二、全球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  1. 国外研发与产业发展现状  在半导体 Si 晶圆领域,全球约有 94% 的市场份额由少数企业占据,如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胜高科技株式会社、环球晶圆股份有限公司、德国世创(Siltronic)公司和韩国海力士(SK Siltron)公司。在半绝缘 GaAs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领域,全球约有 95% 的市场份额来自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弗莱贝格化合物材料公司和美国晶体技术(AXT)有限公司。  在 GaN 体单晶材料领域,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日立电线株式会社、古河机械金属株式会社和三菱化学控股集团等的代表性企业可批量提供 2~3 in(1 in=2.54 cm)GaN 体单晶材料,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 85% 以上,同时,这几家企业还可提供小批量 4 in GaN 体单晶材料。  尽管我国已成为白光 LED 芯片及半导体照明灯具的生产大国,但在 LED 外延材料生产及其芯片制备技术方面较为薄弱,70% 以上的核心专利技术由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掌握,如汽车前灯等高端应用所需的功率型白光 LED 芯片主要是由美国流明(Lumileds)公司提供。  目前,SiC 单晶衬底领域形成了美国、欧洲、日本三方垄断的局面。其中,全球最大的 SiC 单晶供应商是美国科锐公司,占 85% 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  在集成电路辅助材料方面,光刻胶的市场集中度非常高,少数企业基本垄断了全球光刻胶市场,代表性的企业有日本合成橡胶株式会社(JSR)、东京应化工业株式会社、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罗门哈斯公司等。  在掩膜版方面,美国福尼克斯(Photronics)公司、日本印刷(DNP)株式会社、日本凸版印刷(Toppan)株式会社三家公司占据了全球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在集成电路用抛光液方面,市场主要由美国卡博特(Cabot Microelectronics)公司、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德国拜耳公司、日本富士美株式会社等企业垄断,占据了全球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  2. 国内研发及产业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在晶圆制造方面,我国新增 8 in 硅片设计产能将超过 3.5×106 片/月,新增 12 in 硅片设计产能将接近 5×106片/月,芯片制造能力达到全球的 30% 左右。  依托宽禁带半导体 GaN 和 SiC 材料的发展,我国在衬底单晶生长、外延材料等方面已具有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竞争力,蓝宝石基 GaN 外延材料已形成具有 7000 亿市场规模的半导体照明产业,Si 基 GaN 外延材料开始在快充产品中应用 4 in SiC 高纯半绝缘和导电衬底及其异质(GaN)外延和同质(SiC)外延材料已实现量产,分别在微波射频和电力电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光纤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我国在 GaAs 单晶及外延材料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为近红外激光器以及光纤通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光刻胶方面,我国的代表性生产企业有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苏州瑞红电子化学品有限公司和潍坊星泰克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批量用于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目前已经实现量产的是 G/I 线光刻胶,正逐步通过芯片企业认证并开始小批量生产 KrF 光刻胶,2020 年 ArF 光刻胶能取得突破并完成认证。但是,国内尚未具备极紫外光刻(EUV)和电子束光刻胶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亟需突破。  在超净高纯试剂方面,上海新阳半导体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纯电镀硫酸铜电镀液已进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量产工艺制程,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氢氟酸已通过多条 8 in 和 12 in 生产线的认证并供货,苏州晶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钛钨蚀刻液已实现进口替代。  经过多年努力,国产电子气体也取得明显突破,WF6、C2F6、AsH3、PH3 等气体品种已大批量应用于国内 8 in 生产线,Cl2、HCl、HF、N2O 等一批产品正在 8~12 in 生产线进行应用验证,部分品种的激光气体也开始供应国内晶圆制造企业。  在化学机械抛光(CMP)材料方面,国内企业研发的铜/铜阻挡层抛光液已进入国内外多家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节点制程 三维(3D)硅通孔(TSV)抛光液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钨抛光液逐步开始供应全球各大晶圆制造企业 CMP 垫、修整盘也进入评价验证阶段。  我国靶材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以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研亿金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代表,实现了半导体行业用全系列高纯金属材料、溅射靶材和蒸发膜材的产业化,包括 Ta、 Cu、Ti、Co、Al、Ni、Au、Ag、Pt、Ru 及其合金。其中,超高纯金属 Ta、Cu 等溅射靶材已成功通过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考核,在 14 nm / 16 nm 技术节点的生产线实现了批量应用,在 10 nm / 7 nm 技术节点进行评价试用。  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半导体产业基础化学品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伴随着国内对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高度关注,在晶圆制造、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光刻胶、超净高纯试剂、电子气体、CMP 材料、靶材等方面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高速发展的产业需求相比,仍存在整体生产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未得到根本改变,亟需进一步突破。  三、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1. 发展思路  为促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今后的发展思路为:构建梯次发展的半导体材料体系,每一个材料体系做到单晶、外延、芯片工艺、封装等上下游协同,不断创新,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其辅助材料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成体系发展。自半导体材料诞生以来,从 Si、Ge 到 GaAs、InP,再到 SiC、GaN,可以看出,半导体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都是围绕主要材料制备、器件工艺需要和芯片来进行的,并逐渐发展为一个完整的材料体系。基于此,在不断完善我国 Si 基材料体系的同时,要及时把握各种新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应用的机会,构建自主可控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体系。  第二,上下游协同发展。半导体产业链包含原材料、单晶生长和外延、芯片设计与制备工艺、封测与应用以及支撑各环节的核心装备与关键零部件等环节,产业链长且各环节工艺复杂,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最终的器件性能不达标。因此,要以提供满足应用需求的器件为目标,通过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全产业链的整体技术突破。  第三,可持续发展。在实施追赶战略的同时,我国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的发展还需要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在不断积累已有技术经验的同时,关注新的材料体系、芯片结构和工艺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与创新,确保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目标  2025 年发展目标  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 2025 年的发展目标是:核心半导体材料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产品满足产业链的安全供应需要,建立起全产业链能力,解除关键行业的“卡脖子”问题。  (1)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  加强 12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的技术研究,逐步扩大国产材料的市场应用份额。实现 8 in Si 材料国内市场的完全自主供应,确保 12 in 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更大尺寸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的制造技术,确保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功率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抓住 Si 基电力电子器件产业转移的契机,做大电力电子器件的产业规模,加紧推进 SiC、GaN 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实现 6 in 无微管缺陷 SiC 单晶的产业化制造,并突破 8 in 无微管缺陷 SiC 单晶制造瓶颈 实现 8 in Si 基 GaN 电力电子器件产业化,突破 12 in Si 基 GaN 材料关键技术,Si 基 GaN 电力电子器件满足消费类电子、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工业电源和电动汽车对高效电源管理的更高需求。  实现 6 in 半绝缘 GaAs 单晶衬底和 6 in 半绝缘 SiC 单晶衬底的自主供货,确保射频 / 微波器件用 GaAs 和 GaN 材料相关产业链的供应安全 突破 6 in GaAs 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外延材料的量产制造,达到“开盒即用”的技术水平 突破 6 in 半绝缘 SiC 衬底上 GaN HEMT 外延材料的生长和器件技术,为未来雷达、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进一步提高 6 in InP 衬底抛光片的质量,扩大产能,并掌握毫米波器件所需外延材料的量产技术,达到“开盒即用”的技术水平,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相关毫米波系统(如汽车防撞雷达、车间互连与通信系统)的产业链供应安全提供材料支持。实现 2 in 金刚石自支撑材料和 2 in Ga2O3 单晶衬底的量产,解决金刚石的 n 型掺杂和 Ga2O3 的 p 型掺杂问题。  (3)发光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应重视基于 GaN 的照明用发光器件以及基于 GaAs、InP 的光纤通信用半导体激光器,适当兼顾激光投影显示对 GaN 可见光激光器以及消毒杀菌用 GaN 紫外发光二极管,尤其是深紫外发光器件的发展 积极推动应用于显示领域的 Mini LED 和 Micro LED 技术产业化。  (4)光电探测材料  重点发展对特种光波长产生响应的光电探测器件、具有超快响应特性的光电探测器件以及超高灵敏的光电探测器件(单光子探测为超高灵敏光电探测的极限要求)。实现 GaN 紫外探测材料的完全自主保障,实现大尺寸 CdZnTe 单晶材料、HgCdTe 外延材料、GaAs / AlGaAs 量子阱材料、GaAs / InSb Ⅱ类超晶格材料的产业化,实现短波、中波红外探测器件及焦平面成像芯片的技术突破,突破长波红外探测材料、器件和成像芯片的发展,满足 100 万像素长波红外焦平面成像芯片以及 16 μm 甚长波红外探测器件的研制需要。保障超快响应光电探测器件及材料的供应链安全,满足我国高速光网的建设需要。  (5)半导体产业制造/封装工艺和材料  国产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主要品种的市场应用占有率达到 30% 左右,实现特种品种的产业化认证,实现进口产品的部分替代,形成全品种、全系列产业能力。其中,KrF 光刻胶实现批量生产,ArF 光刻胶完成认证并进行小批量生产,突破高端光刻胶所需的树脂主体材料、光敏剂、抗反射涂层(ARC)等的关键技术。0.25 μm 到 0.18 μm 掩膜版实现完全自主可控,高档高纯石英掩膜基板突破关键技术。  在抛光材料方面,进一步推进主要品种材料进入生产线。其中,Cu 及其阻挡层抛光液、TSV 抛光液和 Si 的粗抛液等全面进入 8 in 和 12 in 芯片生产线,市场份额从目前的 5% 提升至 50% 针对硅片的精抛和化合物半导体抛光,14 nm 及以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工艺抛光,Co、Rb 等金属互联材料和浅槽隔离(STI)工艺抛光等所需的抛光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并小批量生产。  CMP 垫(聚亚氨脂)产品在 8 in 和 12 in CMP 工艺中通过应用评估,实现产品供货。另一方面,针对金刚石、Ga2O3、AlN 为代表的新兴半导体材料加工需要,开发特种品种的抛光材料,并获得试用认证,形成初步产业能力。  需大力发展大板级扇出(Fan Out)、TSV / 玻璃通孔(TGV)等新型封装工艺。开发出适用于 SiC、GaN、Ga2O3、金刚石等材料,满足高温、高压、高频和大功率需求的封装材料和工艺。  全面发展新型、更高熔点温度的软钎料技术 开发高效、低成本瞬时液相扩散连接技术、低温烧结低温连接工艺技术,解决好银电化学迁移问题 突破具有良好导热和高温可靠性的封装基板材料技术,包括 AlN 和 Si3N4 及其他具备良好导热和高温可靠性的封装基板材料,突破活性金属钎焊在陶瓷材料上覆盖金属的陶瓷覆铜板(DBC)技术,解决陶瓷与金属的连接问题。突破新型制冷底板及与热沉连接技术,大幅度降低功率模块热阻,提升性能。  2035 年发展目标  我国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 2035 年的发展目标是:半导体材料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业水平完全满足产业链供应安全的需要。  (1)集成电路用半导体材料  具备 18 in 单晶 Si 材料量产能力,完成 5 nm / 3 nm 节点集成电路材料的量产技术储备,突破关键装备技术,掌握材料批量生产技术,打通器件制造的全流程关键节点技术。  (2)功率和高频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实现 SiC、GaN、AlN、Ga2O3、金刚石等单晶材料的产业化制造。具体包括:6 in GaN 单晶衬底、 8 in SiC 单晶衬底、6 in AlN 单晶衬底、4 in 金刚石单晶衬底、6 in / 8 in Ga2O3 单晶衬底,确保整个功率和高频半导体产业多层次发展的技术需求 实现 8 in高质量SiC衬底上GaN HEMT外延材料的量产。解决金刚石的 n 型掺杂和 Ga2O3 的 p 型掺杂及其制备工艺难题,为下一代更高性能功率和高频半导体器件的产业化及大范围推广应用做好技术储备。  (3)发光器件用半导体材料  实现 AlN 单晶衬底上高 Al 组分 AlGaN 外延材料的产业化制造,突破深紫外发光国产器件制造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4)光电探测材料  满足 1000 万像素长波红外焦平面成像芯片的研制需要,突破 18~20 μm 甚长波红外探测器件技术。  (5)半导体产业制造/封装工艺和材料  对于常规品种的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国产材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50% 以上 对于特种品种的光刻胶、超高纯化学试剂及电子气体,国产材料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左右,形成全品种、全系列产品的供应产业链。  在抛光材料方面,国产常规品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 50% 为满足金刚石、Ga2O3、AlN 等新兴半导体材料加工需要所开发的特种抛光材料,国产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达到 30%。  四、推动先进半导体材料及辅助材料重大工程建设  1.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自主可控工程  需求与必要性  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是影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自主可控能力差,对先进集成电路发展需求极为迫切。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和现实需求的推动下,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金服”结合,着力实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及装备自主可控工程迫在眉睫。  为此,需着重加强两方面建设: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包括设置集成电路人才专项基金,加大核心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 加强具有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高校支持,进行集成电路人才的可持续培养。二是稳定的资金供给。硅片制造属于重资产产业,产品验证周期长,周期性特点明显,约每 5 年一个周期,因此要对发展重点进行谨慎判断。  工程目标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产业化能力和可持续研发能力,扩大集成电路材料人才培养规模、丰富人才层次体系,主要的集成电路材料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业水平基本满足产业链供应安全的需要,建立起全产业链供货能力,解除关键行业的“卡脖子”隐忧。  提升 12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的技术水平,以满足并进入主流代工厂 14 nm 及以下工艺节点为目标,在确保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国产材料的市场份额。  18 in Si 单晶及其外延材料研究,重点突破 18 in 单晶 Si 及其外延材料的制造技术,确保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 TSV、TGV 等新型 3D 集成技术研究,完成后硅时代集成电路的技术路线筛选,在掌握其材料制备技术的同时,打通后硅时代集成电路的全产业链技术,确保 2035 年后,我国在后硅时代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技术水平和关键行业的供应链安全。  实现 12 in 及以下大尺寸 Si 单晶生长设备及大尺寸晶圆的加工设备自主可控 开发 18 in 单晶 Si 生长设备,为 18 in 单晶 Si 研制和产业化提供装备支持。  工程任务  在大硅片方面,结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发展需求背景,在国家集成电路专项科技计划资助的基础上,一方面,提升常规 12 in 高品质(满足 14 nm 工艺)硅片的制造能力,在 2025 年确保国内实现量产供应,同时打开国际市场,满足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新技术的研发,建设 12 in SOI(绝缘衬底上的 Si)、射频微波用大尺寸高阻硅(HR-Si)衬底的生产能力 同时对 18 in Si 衬底进行技术储备,实现集成电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集成电路辅助材料方面,针对品种多、用量小、生产工艺稳定性差等问题,建立若干集成电路辅助材料工程中心,兼顾市场规律和产业供应链安全两方面因素,不断强化自主保障意识,优先实现量大面广的关键品种的全产业链自主保障,如 G 线、I 线、ArF 光刻胶及配套试剂、Cu 及其阻挡层抛光液、TSV 抛光液、Si 粗抛液、60 nm 及 90 nm 以上制程产品的掩膜版等,确保产业供应链的相对安全。  对标集成电路先进制程,开发 ArF、 EUV 和电子束光刻胶,高档高纯石英掩膜基板、掩膜保护膜,以及 Si 片精抛和化合物半导体抛光液, 14 nm 以下 FinFET 工艺和 Co、Rb 等金属互联材料、 STI 等抛光液,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及产业支持。  在半导体关键设备方面,对国产品牌还需进行产业链及政策的重点培育。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项目(02 专项)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装备与材料、工艺一体化的研制,通过国产化装备验证平台,开展对装备可靠性和工艺稳定性的验证与考核,加速开展高端装备研制。总之,在解决有无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做大做强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半导体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设置半导体人才专项基金,加大核心人才引进力度 加快建设微电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保障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SiC 和 GaN 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及装备验证平台  需求与必要性  经过近 10 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了以 SiC 和 GaN 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工艺和装备产业体系。该类材料紧密围绕光电子、新能源、 5G 等热点应用,在未来 5 年内将迎来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机遇。  然而,同第一代半导体产业类似,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如产业链各环节所用的关键装备、仪器、耗材等多为进口,尚未实现技术、装备的自主可控,增加了产业供应链的不安全性 国产化装备、仪器、耗材难以与产业应用对接,不利于产业生态和各环节的健康发展 进口材料和装备一次性投入和后续维护价格昂贵等。为此,需要建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和装备国产化验证平台。  工程目标  建立 SiC 和 GaN 半导体材料生长、加工、芯片工艺和封装检测公共验证平台,实现 6 in / 8 in SiC 单晶衬底和外延材料生长的批量生产,国产化率达到 70% 6 in SiC 上 GaN 外延材料与高功率射频器件和 8 in Si 上 GaN 外延材料与功率器件实现量产,国产化率达到 70% 部分 6 in / 8 in 材料生长及加工装备、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实现国产化批量替代,装备国产化率达到 70%。  工程任务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辅助材料、工艺和装备国产化验证平台的工程任务主要包括:晶体材料生长设备及其辅助原材料、零部件验证,晶体材料切、磨、抛加工材料与设备验证,芯片工艺装备、工艺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封装与检测装备、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  晶体材料生长设备及其辅助原材料、零部件验证  多数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仍处于技术开发与突破、产业化验证的阶段,相关企业和研发机构对于单晶生长技术与设备、各类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验证有很大需求。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不断涌现,该验证平台将会促进协同研究,加速技术升级和完善,降低研发和验证成本。  通过建立针对不同材料采用不同原理(如 SiC 单晶籽晶升华法、液相外延法,GaN 的氢化物气相外延法、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外延法、氨热法等)的单晶生长炉,开展对长晶新技术、新装备、辅助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验证。  晶体的切、磨、抛加工材料与设备验证  化合物半导体普遍具有硬度高、化学性能稳定的特点,加工难度大,而后续的外延和芯片工艺又对晶体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立晶体的切、磨、抛加工材料与设备验证平台,具备不同材料和不同原理加工能力,并能对加工材料、加工方法和装备进行验证。  芯片工艺装备、工艺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  新建 6 in / 8 in SiC、6 in / 8 inGaN 工艺平台,或者运用政府采购的服务方式将已有工艺平台变为公共工艺平台,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相应服务。这些平台需具备的功能和能力为:提供小批量芯片工艺代工,定制化工艺流程开发,国产化原辅料、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测试和验证,并根据需要进行长期运行考核。  封装与检测装备、流程、原辅料与关键零部件验证  面向电力电子、微波射频等不同应用需求,建立具备高压、大功率、高频、高温封装等特性的能力,构建器件与模块烧结、焊接、压接、3D 封装等多种封装技术平台。研发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烧结、焊接、压接、3D 封装设备、辅助设备和测试设备,并能够开展模具设计、材料(如绝缘材料、互联材料、底板材料等)选择、技术开发、设备保障、测试分析以及可靠性验证。  进行平台系统软件的开发以及数据库建设,联合上下游企业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共享专利和服务成果,形成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平台需提供小批量的封装和测试代工,定制化的封装技术开发,国产化原辅料、零部件和封装装备等新技术、新产品的测试和验证,并根据需要安排长期运行考核。  3. 先进半导体材料在 5G、能源互联网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示范工程  需求与必要性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在 5G、能源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领域的应用,符合智能化发展、节能减排、产业自主可控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为相关产业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和引领性技术制高点提供关键技术和产业支撑。  未来 5 年,GaN 射频器件将在 5G 基站、微基站和移动终端中迎来巨大市场,GaN 功率器件将在消费类电子、数据中心服务器电源和光伏逆变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SiC 功率器件将在能源互联网中的电力路由器、新能源汽车中得到广泛应用。未来 5 年,上述 3 个发展方向的国内市场规模将超过千亿元。  现阶段,化合物半导体相关技术已经具备产业化基础,在 5G、新能源并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已经启动。国际上,为提高未来的竞争力,美国科锐公司、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日本罗姆半导体集团等产业龙头企业已经开始了产业与市场布局。  相对而言,国内的机构和企业布局分散、技术和产业化能力较弱,面对即将到来的产业竞争,国内企业还需要政府通过应用示范工程,达到技术和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化技术快速成熟、产业能力快速壮大的目的。  工程目标  以应用示范工程为牵引,带动 GaN 和 SiC 材料、芯片工艺和器件封装与系统集成技术加速发展,实现产业化。GaN 射频器件在 5G 基站和微基站的国产化率达到 50%,在移动终端领域的国产化率达到 70% GaN 功率器件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国产化率达到 80%,SiC 功率器件在电力路由器、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的国产化率达到 50%。  工程任务  开展 SiC 基 GaN 外延材料与 GaN 射频器件、Si 基 GaN 外延材料与 GaN 功率器件、SiC 功率器件及其模块封装与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  在 GaN 外延材料方面,突破 6 in 高质量 SiC 基 GaN 外延材料生长技术,进一步降低异质外延 GaN HEMT 材料中的位错和缺陷密度,显著提升 AlGaN / GaN、AlN / GaN、InAlGaN / GaN 异质结材料质量、电学性能和可靠性。通过材料体系、生长技术和电路设计技术的创新,GaN 微波大功率器件工作电压提高到 100 V 以上,开发 10 kW 以上 GaN 微波功率器件,在 175℃结温下的平均失效时间(MTTF)达到千万小时,GaN 微波功率器件和单片电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 GaN 功率器件方面,首先实现 8 in Si 基 GaN 外延材料和功率器件技术产业化。GaN 功率器件的额定电压达到 650 V,导通电阻低于 10 mΩ,封装后功率模块的电流达到 100 A,满足各类电源适配器、光伏逆变器、车载充电器等应用需求。  开发 SiC 高压器件所需的大尺寸、高均匀性、低缺陷密度衬底和超厚 SiC 外延材料。开发万伏级 SiC 二极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以及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TO)等高压 SiC 电力电子芯片 开发千安级 SiC 高温、高压、大功率封装模块 建立高压、大功率 SiC 功率器件与模块的测试、可靠性评价体系。  采用高压、大功率全 SiC 模块,开发新型电力路由器,并具备工程示范应用能力 开发车规级的 1200 V 和 1700 V 全 SiC 功率模块,开发车载充电和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并通过车规级认证。  五、对策建议  1. 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坚持政策推动、企业和机构主导,整合国内优势资源,推动产业有序发展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链式集聚”  目前,国内具备发展半导体产业的企业和地区并不多,为有效利用财政、人才和社会资源,亟需做好顶层设计和优化布局,遴选出具备行业技术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和机构,进行资金重点支持和政策扶植。推动龙头企业和机构通过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产业“链式集聚”。  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创新引领与示范带动作用,形成研发和品牌优势,最终巩固和形成多个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优势明显的国家半导体技术、人才和产业高地。  器件切入,以点带面,有序推进  具有技术和工艺领先、满足市场需求的核心器件,一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硬道理”。政府相关部门应围绕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如 5G、人工智能(AI)、工业互联网、新能源等,开展相关芯片设计、芯片工艺、先进封装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突破。  建设国家级的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初创企业的软件与硬件、单晶生长与外延、芯片工艺、封装等中试平台,建设具备先进工艺和运营水平的代工厂,推动建设具有自主可控能力的垂直整合制造企业。  建立分段平台,加快整线集成  建立分段工艺设备技术研发平台和工艺验证平台。遵循工艺指导材料、设备研发原则,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同时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开发满足产业要求的半导体关键设备。通过分段工艺设备技术研发平台和工艺验证平台,实现关键设备牵引,分段工艺局部成套,拓展解决整线成套设备国产化,实现整线集成,掌握一系列相关核心技术,培养一支骨干技术人才队伍和一支高水平科研与产业化管理队伍,全面提升研发与制造能力,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  推动示范应用,提升国产化水平  推动国产装备、材料与器件的示范应用。国产材料、器件、装备试验验证所需的费用大、时间周期长,批量化生产存在客户验证、技术迭代、市场准入等门槛,如果没有相关政策推动,用户使用国产材料、装备和器件的意愿度较低。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扶植国产化为出发点,通过政策法规、资金奖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配合和组织政府采购方式的示范应用,鼓励终端企业积极采用国产材料、器件和装备,使上游企业积累工艺参数和应用数据,加速提升国产材料、器件和装备性能,最终实现国产化。  2. 把握“超越摩尔”的历史机遇,布局下一代集成电路技术  半导体技术从诞生开始,一直遵循着摩尔定律的路线快速发展,并通过各种技术创新来延续摩尔定律。但是,传统的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既有路径已经开始显现出尽头。因此,需突破“摩尔定律”所划定的边界,在更广阔的领域探索创新,开启探寻“超越摩尔”之路。“超越摩尔”在异质集成、新型计算范式、超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信息处理器件等技术及应用中,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以此为出发点,我国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技术领域需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推动建设国家“超越摩尔”联合实验室,开展下一代集成电路基础理论、技术路线、核心技术研究,为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加快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人才的培养,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应用驱动的产业化技术研究,瞄准 5G、AI、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现实需求,进行产业化示范。  3.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创新生态建设  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重视微电子及半导体材料基础研究。重点支持一批优势机构和企业,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特色鲜明、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和行业龙头。鼓励创新性企业在半导体精密加工,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工艺制备,新工艺制程及先进封装等方面大胆创新,不断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半导体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  加快构建公共研发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梳理出具有产业化前景、体系化的关键技术,支持工程化试验与验证平台建设。由产业联盟、研究机构、优势企业和投资机构等联合组成新型研发机构,建立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开放型国际化公共研发与服务平台,形成核心技术突破、系统集成、测试验证、可靠性评价等工程试验验证能力。  建立具备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与服务职能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加速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以产业链为线索的“链式集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资助、奖励等方式,积极扶持创新企业成长和发展。综合考虑资金、人才、市场和生态环境等因素,按照产业差异化、效益最大化、特色显著的原则落地创新产业基地。  实施“技术原创、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  构建以技术原创、知识产权和标准三要素为特征的高技术成果产业模式,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立足自主创新,构建标准体系,形成标准检测和认证能力,实施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  促进分层次、多类型、跨界创新人才队伍的聚集与合作  将人才队伍建设与研发任务、基地建设相结合,结合已有的人才计划,形成一批引领半导体材料领域发展的领军人才。以重点专项和重大工程为依托,实行“人才 + 项目 + 基地”一体化培养,建立全链条人才团队培育机制。  加强前瞻性技术人才团队培养,围绕半导体材料研究前沿方向,组建技术人才团队。积极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同时加快建设和发展职业培训教育,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产业技术队伍整体素质,完善面向半导体材料产业的人才服务体系。  拓展国际合作空间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国际合作模式。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国外设立半导体研发机构,并开展与国外半导体企业、科研院校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和机构并购境外半导体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和产业联盟,拓展国际合作渠道,提升国际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国际化经营。  在国内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转移、成果孵化、成果产业化、科技服务等有特色的国际合作区域,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机构以独资或合资方式在国内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和运营中心,以此带动国内行业和企业对接国际资源。
  • 工信部发布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
    2021年汽车标准化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等要求,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注重协同创新、强化应用牵引,持续健全完善汽车标准体系,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强化规划引领,注重顶层设计1.加快“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国家战略规划和汽车专项规划要求,完成汽车行业“十四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十四五”标准体系,并明确分阶段具体建设目标。2.完善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发布《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第三版),并做好宣贯和实施工作;结合自动驾驶技术应用情况,启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标准制定路线图(第二版)修订工作。3.研究建立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贯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总体建设规划部署,构建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细分应用等具体领域的汽车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二、聚焦重点领域,优化标准供给(一)加快战略性新兴领域汽车标准研制1.新能源汽车领域。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电动汽车整车、动力电池及换电等安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推动传导充电安全要求、碰撞后安全要求等标准发布实施。注重电动汽车整车综合性能提升,加快电动汽车动力性、远程服务与管理、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等标准制修订。聚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使用环节,推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冷启动、动力性能、车载氢系统、加氢枪等标准制修订。加快关键部件创新突破,开展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驱动电机系统、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模块等标准制修订。支撑换电模式创新发展,推动换电车辆车载换电系统互换性、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及其附件、电池包与车辆和换电站通信等标准预研。支撑电动汽车绿色发展,开展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可梯次利用设计指南等标准预研,完成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标准制定。2.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整车信息安全、软件升级、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和制定工作;强化基础性标准支撑,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术语定义推荐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启动并持续推进信息安全工程、操作系统等基础类标准制定工作;紧跟行业技术应用情况,完成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车门开启提醒等辅助驾驶系统的审查和报批工作,推动组合驾驶辅助、自动泊车等重点功能标准制定工作;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应用,加快自动驾驶应用功能要求和场地、道路试验方法等标准的制定出台,研究港口、配送等特定应用需求相关标准;针对自动驾驶功能使用差异性,开展自动驾驶功能产品说明书、自动驾驶使用者培训等方面的标准化需求探索与研究。3.汽车电子领域。重点推进车载事故紧急呼叫、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免提通话及语音交互等标准的立项及研制工作,加快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主/被动红外探测系统等关键通信及感知部件标准的制修订进程,深入开展车用芯片、车用存储器、车用传感器等核心半导体和元器件标准研究;统筹推进基础通用类电磁兼容标准制修订工作,启动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整车天线系统性能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预研;有序推进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功能安全审核评估方法、ASIL等级确定方法等基础支撑类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车载以太网标准体系建设及标准项目研究工作;开展电驱动系统车规环境评价、48V供电系统电气要求等国际标准转化工作。(二)持续完善传统汽车与基础领域标准4.汽车节能领域。启动下一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标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限值标准的预研及立项;持续推进轻型、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的修订,完成重型商用车辆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标准的审查和报批;开展高效电机、停缸技术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标准的预研;完成轻型汽柴油车、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标准的制定。5.传统整车领域。协调推进整车定义、分类相关标准研究,完成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标准修订。对标国际标准相关要求,组织开展整车性能测试、参数测量、驾乘操控舒适性等标准预研。立足汽车车外噪声污染控制,积极推进整车异响、主动降噪、倒车提示音等标准研究。围绕货运设备和运输模式转型发展,修订完善半挂车、主挂连接互换性等相关标准。加强高压压缩天然气汽车(CNGV)标准研究,做好相关标准制修订。6.汽车安全领域。重点开展行人保护、汽车前后端保护、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侧面碰撞保护、后碰撞安全要求、安全带和约束系统、儿童约束系统、外部凸出物、客/校车座椅强度等整车及零部件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修订完善,推进被动安全标准要求升级。开展驾驶员前方视野、防盗装置、乘用车外部防护、车辆事故救援指南等标准预研及制修订,提升一般安全标准要求。聚焦行业痛点和管理需要,推动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评估修订,开展牵引车和汽车列车匹配性相关标准预研,稳步推进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标准修订,加快乘用车制动系统标准修订,开展悬架V形推力杆、高度控制阀、乘用车空气悬架等关键部件标准研究。(三)开展绿色低碳及智能制造相关标准研究7.绿色低碳领域。完善汽车生产过程清洁化、生命周期能源低碳化、产品设计绿色化标准子体系,汽车再制造及再利用标准子体系,车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标准子体系,开展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系列标准的研究,推动汽车清洁化生产和使用。8.智能制造领域。以推进智能化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深度应用为重点,研究制定汽车行业智能制造领域的术语和定义、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要求、汽车行业标识应用指南等基础标准,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新能源汽车数字化车间、汽车行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要求等关键技术相关标准;考虑标准化工厂和数字化工厂建设需求,开展数据采集流转和分析、生产工艺及工序、虚拟仿真、数字化系统、规模化定制等相关标准研究。(四)研究制定摩托车领域技术标准9.摩托车领域。根据摩托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产业发展需求,开展摩托车联网及电子防盗相关标准研究;完善摩托车轮毂电机标准体系,开展高速电机系统标准研制;加快电动摩托车与外部电源传导连接安全要求标准制定立项;组织电动摩托车充换电系统系列标准研究。三、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标准法规协调1.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作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多双边合作机制平台,聚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组织标准化路线图合作研究,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提案,联合开展相关测试验证活动。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组建专家组、开展系列培训等方式,促进国内外标准化机构间的对话合作,积极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2.深度参与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切实履行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框架下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组副主席以及自动驾驶功能要求、电动汽车安全、电动汽车与环境、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噪声等非正式工作组联合主席及副主席职责,深入参与各工作组框架下技术法规的制定与协调,推动电动汽车安全第二阶段全球法规发布实施,全面参与动力电池耐久性、燃料电池安全等全球技术法规的研究制定;持续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框架完善和具体技术法规制定,深入参与自动驾驶验证方法(VMAD)、数据记录系统(EDR/DSSAD)、信息安全和软件升级 (TFCS/OTA)、自动转向功能(ACSF)等国际法规协调;深度参与联合国法规UN R117(轮胎滚动噪声、滚阻和湿抓地)修订工作,积极贡献“中国方案”。3.加强国际国外标准协同。密切跟踪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车辆电能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及其下属工作组的标准化工作进展情况,完成IEC/SMB/SEG11未来可持续交通系统评估组研究任务。履行ISO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工作组召集人职责,推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系列标准制定工作,明确测试场景标准后续工作计划,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动标准立项和制定工作。加快汽车外部灯具防雾涂层应用和安全玻璃材料透光度确定方法两项国际标准工作进程,重点推进整车及零部件EMC测试、乘用车外部保护、负压救护车等中国牵头的国际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
  • 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光明科学城 光明照耀未来 “超充之城”建设再提速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光明科学城的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中心内一派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景象映入眼帘。300台套计量测试装备,可开展500余项计量参数测试,这里集中了最尖端的仪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正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步入其中,一个大型的环境模拟实验室映入眼帘,这里的温度、湿度甚至气压都可以根据需要精准调控到极寒酷暑等各种极限环境条件。一旁,一辆崭新的电动汽车正在严苛环境下接受考验,技术人员密切监控着车辆电池在高低温循环中的充放电性能表现,以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而在另一侧的精密计量区域,一组工程师正利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对一块块锂电池模块进行细致入微的检测。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成立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该中心选址深圳光明,是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业计量中心。中心是光明科学城入驻的科研平台之一,在建设期间,围绕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领域深入开展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省级科研项目27项,制定了国家及地方标准35项,制定国家计量检定规程、规范6项。在电动汽车充电桩远程计量、充电站能耗计量测试、充电桩安全敏感参数计量测试等领域产出一批首创成果,填补行业空白。  落户光明促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计量测试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与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作为鼓励类产业被列入国家科技服务业。  为充分发挥计量测试在服务和支撑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提升电动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深圳市依托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正式成立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下简称国家中心)。  为何落户深圳光明?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院长刘铁东告诉记者,国家中心的成立恰逢光明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大好时机,光明科学城是世界级大型开放原始创新策源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前沿阵地,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其中包含了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城是光明区最闪亮的名片,2023年光明科学城规划布局的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在建和运营数达到2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1%,创新动能愈加澎湃。  刘铁东表示,国家中心的成立不仅为光明增添了又一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也为光明区在新能源汽车、电化学储能、新型电池材料等领域提供国家级一站式的计量测试支撑,将有力促进光明区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与光明区相关高校、企业、研究机构充分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建设。  国家中心重点针对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计量测试难点和需求,构建完备的计量测试体系,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技术服务,着力解决产业当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痛点、难点。  标准引领打造“超充服务”新标杆  4月1日起,深圳市正式实施《电动汽车超级充电设备分级评价规范》和《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以下统称“深圳超充标准”),这两项标准是全国首个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的地方标准。  “深圳超充标准”在行业内率先提出“超级充电设备”“全液冷超充设备”等术语定义,并明确超充设备单枪额定功率不低于480kW。光明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区抢抓这一标准带来的市场机遇,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建设世界一流 “超充之城”的工作部署,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超级快速充电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城市规划、人口分布等实际情况,重点围绕商业综合体、市政公园、大型景区、公共机构、高铁站、公交场站、高速服务(停车)区合理布局超充站点,满足市民充电需求,同时谋划打造若干光储充检和车网互动一体化示范项目,推动充电设施接入深圳市电力充储放一张网,助力深圳市打造坚强电网。  步入光明区长圳南北停车区的全液冷超充站,一种未来科技气息扑面而来。这处占地广阔的充电站坐落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两侧,犹如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能量补给绿洲,镶嵌在快速流动的交通线之中。  这个超充站是全市首座高速服务区全液冷超充站,实现1秒1公里的超快速充电速率,创新的冷却方式确保了即便在高强度连续充电下,充电桩也能保持稳定高效的性能,大大减少了充电过程中的热损耗,为市民提供极速的充电服务,切实缓解市民旅程焦虑。  宽敞舒适的休息区内,司机们一边通过智能屏幕实时查看车辆充电进度,一边感受着这份便捷与科技带来的出行变革。司机陈先生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不仅追求硬件设施的卓越,更关注用户体验的极致,超充站配备先进的液冷快充技术,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让电动汽车“满血复活”。  打造“超充服务”新标杆,截至目前,光明区已建成超充站24座,在建及前期项目15个。2024年,光明区将继续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工作目标,依托光明区停车场资源等,发动充电设施企业投资建设超充站,至2024年底累计达到73座超充站、新增8700个普通充电桩。  绿色发展 “超充之城”跑出加速度  在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光明科学城,一幅描绘未来智慧生活的“超充之城”蓝图正在细腻绘就。  光明区以其前瞻性视野和坚定决心,积极投身于绿色产业的发展,并在此过程中扮演着“超充之城”建设的重要角色,二者相互赋能,共同描绘出一幅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画卷。  光明区扎实推进超充设施建设,组织华为、星星充电、前海奥特迅、特来电等充电设施行业头部企业研究探讨超充站建设有关要点,形成《超级快速充电设施选址建设有关要求》,指导各街道、各部门完成两批次100余处超充初步选址;组织充电设施行业头部企业与各街道、各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渠道,政府部门会同充电设施企业开展选址踏勘、评估工作,促成一批项目合作;定期组织超充建设调度会,协调解决用地性质、租期、用电报装等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光明区在推动“超充之城”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迭代升级和服务模式创新。目前已拥有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250余家,聚集了贝特瑞、欣旺达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越来越多的优质绿色企业、产业纷至沓来。  去年,世界500强企业法国威立雅环境集团粤港澳大湾区总部,正式落户光明科学城。未来,光明科学城将凭借威立雅在减污降碳、资源回收、数字化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进一步推动城市智慧能源管理建设。  今年,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落户光明,集聚了电动汽车计量测试领域领先的技术、人才、装备与资质,致力搭建开放、共享的公共技术平台,通过政产学研联动,在智能网联汽车、新型电池、新能源、测量人工智能、高端仪器仪表研发等领域协同创新,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计量测试高地。  政策方面,光明区陆续出台“8+5”产业集群专项政策、 “1151”产业空间政策、行业发展和人才政策,光明区还将在深圳市出台的《支持电化学储能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区级电化学储能、光伏储能充电等新能源领域专项扶持政策,驱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同时,在马田街道打造平方公里级的新能源新型产业社区,将光明科学城全域打造成为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示范场景。  光明照耀未来。光明区还将继续发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优势,重点围绕新型储能、光伏、氢能等领域强势布局,朝着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和新能源产业集聚区目标稳步迈进。
  • 工信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附汽车测试技术网络大会)
    3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含五大方面,15项内容。全文如下: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文件要求,紧贴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行业实际需求,践行使命担当,奋力开创汽车标准化工作新局面,为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一、持续完善标准顶层设计,加强各方统筹协调1.健全完善汽车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优化汽车行业“十四五”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研究制定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装备标准体系,加快构建汽车芯片标准体系。2.统筹推进汽车标准化工作。高度重视汽车标准的交叉融合问题,推动建立跨行业跨领域工作协同机制,进一步强化行业协同、上下联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汽车芯片、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的统筹协调,不断提升标准工作开放性和透明度。3.强化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强标准技术来源和行业需求研究,鼓励行业机构、业界企业、社会公众等提出标准需要和意见建议;持续加大标准宣贯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深度解读标准内容和要求支撑做好贯彻实施工作;开展重点标准实施效果阶段性评估,立足我国政府管理及产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标准质量水平。二、加快新兴领域标准研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4.新能源汽车领域。启动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安全相关标准修订工作,进一步提升动力蓄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加快推进电动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系列标准研究,修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碰撞后安全要求标准,进一步强化电动汽车安全保障。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最大功率测试方法标准预研,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试验方法、驱动电机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等标准制修订,持续完善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标准体系。开展动力蓄电池耐久性标准预研,推进动力蓄电池电性能、热管理系统、排气试验方法及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通用要求、管理规范等标准研究,促进动力蓄电池性能提升和绿色发展。全面推进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能耗及续驶里程、低温起动性能、动力性能试验方法等整车标准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性能试验方法、车载氢系统技术条件等关键系统部件标准研究,支撑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及示范运行。加快构建完善电动汽车充换电标准体系,推进纯电动汽车车载换电系统、换电通用平台、换电电池包等标准制定;开展电动汽车大功率充电技术升级方案研究和验证,加快推进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等系列标准修订发布。5.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管理试点,组织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等标准试行验证,完成软件升级、整车信息安全和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审查与报批。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要求、设计运行条件及车载定位系统等L3及以上通用要求类标准草案编制,完成封闭场地、实际道路及模拟仿真等试验方法类标准的制定发布,面向L2级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开展标准验证试验,有力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工作。加快推进信息安全工程、应急响应、数据通用要求、车载诊断接口、数字证书及密码应用等安全保障类重点标准制定,进一步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车辆网联功能技术标准子体系,推进基于LTE-V2X的车载信息交互系统、基于网联功能的汽车安全预警场景应用以及相应交互接口规范等标准的研究和立项,协同推动智慧城市网联基础设施相关标准制定,支撑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平台等的互通互联。分阶段完成智能网联汽车操作系统系列标准制定,开展符合我国交通特征的测试设备等标准研制工作。6.汽车电子领域。完成无线通信终端、毫米波雷达、主/被动红外等关键系统部件标准审查和报批,加快推进免提通话和语音交互标准制定,启动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车载卫星定位系统、抬头显示系统、激光雷达等标准研制立项,满足不断增长的车载电子系统标准需求。推进整车及零部件电磁兼容基础通用标准修订立项,启动整车天线系统射频性能评价、整车辐射发射限值、人体电磁曝露、车辆雷电效应和整车天线系统通信性能等标准预研。完成车辆预期功能安全、车辆功能安全审核及评估方法、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功能安全等标准制定,进一步完善功能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标准体系。7.汽车芯片领域。开展汽车企业芯片需求及汽车芯片产业技术能力调研,联合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等关联行业研究发布汽车芯片标准体系。推进MCU控制芯片、感知芯片、通信芯片、存储芯片、安全芯片、计算芯片和新能源汽车专用芯片等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芯片功能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等通用规范标准预研。三、强化绿色技术标准引领,支撑双碳目标实现8.能源消耗量领域。完成轻型、重型商用车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征求意见,加快推进乘用车第六阶段燃料消耗量、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限值标准制定。开展高效电机等乘用车循环外技术装置评价方法标准研究,启动乘用车道路行驶能源消耗量监测规范标准预研。完成轻型汽柴油车、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能源消耗量标识标准审查和报批。9.碳排放领域。开展道路车辆温室气体管理通用要求、术语定义、碳中和实施指南等基础通用标准研究和立项。推进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碳排放及核算办法相关标准研究和立项。启动汽车产品碳足迹标识、电动汽车行驶条件温室气体碳减排评估方法标准预研。四、完善整车基础相关标准,夯实质量提升基础10.汽车安全领域。推动燃气汽车燃气系统安装规范、间接视野装置性能和安装等标准发布,加快灯光系列标准整合以及机动车乘员用安全带及固定点、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等标准修订。推进乘用车制动系统、前后端防护装置、顶部抗压强度、行人碰撞保护、侧面碰撞乘员保护、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防盗装置等标准制修订,进一步强化乘用车安全要求。做好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标准宣贯实施,推动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标准发布,加快商用车驾驶室外部凸出物标准、专用校车安全、专用校车学生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强度等标准制修订,持续推进危险物品运输车辆、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等危化品运输车辆标准整合,开展轻型汽车/商用车辆电子稳定性控制系统(ESC)标准实施评估及强制性实施的可行性分析,不断提高商用车安全水平。进一步完善车辆事故与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启动汽车故障模式和事故分类等标准预研。11.传统整车领域。围绕自卸半挂车栏板高度、45英尺集装箱列车长度等内容进行调研,适时启动GB 1589《汽车、挂车及汽车列车外廓尺寸、 轴荷及质量限值》标准修订工作。配合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标准修订,启动空气悬架车辆评价、提升桥车辆技术要求等支撑性标准的研制。加快推进汽车列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标准修订,开展主挂自动连接、连接装置强度、货物隔离装置及系固点等标准预研。开展3.5t以下轻型挂车标准体系研究,根据行业需求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推进车辆操控、主动降噪、结构耐久、车内外提示音等方面标准预研。12.零部件领域。推进空气悬架、推力杆、高度控制阀、自动变速器、电子辅助转向系统(EPS)、多种类型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标准研究与制修订。开展新型塑料及复合材料的车辆零部件质量标准研究制定。加快压缩天然气(CNG)汽车35MPa压力关键部件等标准升级。五、全面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3.加强全球技术法规制定协调。全面跟踪联合国世界车辆协调论坛(WP.29)动态及趋势,切实履行《1998年协定书》缔约国义务及自动驾驶与网联车辆工作组、电动汽车安全工作小组副主席等职责,牵头先进驾驶辅助系统部件、自动驾驶功能要求、自动驾驶测评方法、数据记录系统、电动汽车安全、氢燃料电池车辆安全、车载电池耐久性等重点法规项目规划与研制工作,适时提出中国提案。推动1-2项中国标准进入全球技术法规候选纲要,持续提升国际法规协调工作的参与度与贡献度。14.深度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切实履行国际标准化组织道路车辆委员会(ISO/TC22)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雷达特别工作组召集人以及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动车辆电能传输系统委员会(IEC/TC69)等相关国际标准项目负责人职责,加快推进自动驾驶测试场景、车载毫米波雷达探测性能评价、动力蓄电池系统功能安全、汽车电子/电气部件传导骚扰试验方法等国际标准研究,重点推动乘用车外部保护、负压救护车、安全玻璃、燃料电池汽车低温冷启动及最高速度等国际标准立项并新建1-2个国际标准工作组,持续提升中国标准国际化影响力。15.务实推进中外标准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与平台,巩固并扩大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国际标准和法规协调工作成果,共同提出国际标准法规提案,联合开展相关标准法规制定活动,推动形成国际标准化共识。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重点沿线国家开展汽车标准化交流、培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标准化机构间的对话合作,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汇集行业多方资源力量,不断扩充国际协调专家队伍,实现国际协调资源共享和专家有序管理。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我国是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据中汽协预测,2021年中国汽车总销量为2610万辆,同比增长3.1%;与之相对应的汽车召回量也有所增长,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2021年国内乘用车企召回缺陷汽车851.91万辆。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主机厂和零部件厂高度重视整车品质的提升。针对整车和组件的测试及质量监控,已经贯穿汽车产品开发的各个环节。基于此,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将于4月13-14日组织举办第四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大会,为汽车产业链用户搭建一个即时、高效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推动我国汽车测试行业健康发展,助力汽车产业持续提升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及高质量制造。免费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automobile2022/扫码免费报名参会会议赞助:15718850776(微信同号)刘老师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题目报告人4月13日上午 零部件失效分析09:00-09:30机械传动零部件失效诊断技术研究及其制造设计的改进应用潘安霞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09:30-10:00更新中欧波同10:00-10:30高强度零部件延迟开裂问题探讨唐刚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10:30-11:00电子探针在汽车材料分析中的应用岛津11:00-11:30检验分析报告中的图片表达问题探讨刘柯军汽车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化及失效专业委员会4月13日下午 零部件测试技术14:00-14:30汽车橡胶材料测试(拟)苍飞飞国家橡胶轮胎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4:30-15:00汽车零部件清洁度测试技术谢宇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15:00-15:30赞助席位15:30-16:00汽车几何尺寸测量(拟)邵双运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16:00-16:30赞助席位16:30-17:00更新中冯继军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工艺研究所17:00-17:30车内空气污染检测技术胡玢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4月14日上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上)09:00-9:30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测评技术研究谢先宇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9:30-10:00动力电池安全性测试技术马天翼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0:00-10:30更新中基恩士10:30-11:00驱动电机测试技术与研究(拟)吴诗宇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11:00-11:30赞助席位11:30-12:00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OBC)与充电桩电源新技术王正仕浙江大学4月14日下午 新能源汽车测试技术(下)14:00-14:30数字射线成像(DR)及工业CT检测技术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上的应用郑小康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14:00-16:30更新中
  • 探寻自动驾驶系统眼中的那束光
    激光雷达(LiDAR)是自动驾驶交通工具中防撞传感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激光扫描并感应从障碍物表面反射回来的光,从而对障碍物距离进行测量。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激光雷达如同自动驾驶系统的眼睛,可以检测到路面交通信号灯,道路宽度,迎面驶来的汽车,穿行马路的行人或者其他突发状况,并准确获取目标的三维信息,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探测范围广等特点。 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传感器 激光雷达防撞传感器的视角是一个重要的性能参数,当激光雷达被安装在汽车里的时候,视角需要尽可能大,以能覆盖车前方更宽的区域,使得自动驾驶系统具有更优异的避障性能。 自动驾驶汽车激光雷达防撞传感器示意图 穿透传感器保护罩的激光波长范围及强度会随着入射光角度的和传感器安装的位置而改变。因此十分有必要对不同入射角下的透过率光谱进行表征及评价。 岛津UV-3600i Plu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上加载可变角绝对反射/透射附件可对雷达传感器的保护罩进行角度相关的测试,进而对激光雷达传感器中所使用激光波长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岛津UV-3600i Plus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通过对可变角附件带刻度的样品台进行旋转调节,可以得到不同角度入射的光。如下图,入射光角度分别为35°、45°及55°。 不同入射光角度下的透过率曲线 由图中可见,当入射光角度变化的时候,保护罩的透过光波长及强度会发生变化,并随着入射角的变大发生峰形的蓝移。为了避免入射光角度改变的影响,激光雷达防撞传感器中所使用的激光波长应位于960nm附近,即上图三条谱线平坦区域的相交处,此时透过保护罩的入射光不会因为角度的改变而出现较大的光强波动,从而保证成像的准确性。
  • 无人机 RGB-NIR 导航和 ISR 相机标定的多光谱积分球均匀光源
    图1 无人机RGB CMOS 摄像头无人机 (UAV) 使用 RGB CMOS 摄像头为其驾驶员提供视野,并为其人工智能 (AI) 计算机导航系统提供导航。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摄像头必须“足够好”,驾驶员才能在合理的距离内看到并识别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在战术应用和越来越多的自主应用中,RGB 摄像头的连续数据流不仅用于导航,还用作任务期间周围活动的时间记录。这些时间序列视频对于识别场景中的活动非常有用,这些活动为关键决策提供背景和历史记录。图2 UAV(无人机)例如,无人机可以长时间(数小时)观察一个特定区域,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人类正在重复进行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意味着监视、行为模式或潜在危险的战术情况。摄像机可以在其分辨率范围内提供很好的缺席或存在记录,但现在,在许多情况下,观察到的场景的颜色和真实渲染成为了主要细节。汽车的真实颜色是什么?衬衫的真实颜色是什么?可能会影响是否找到正确目标的关键细节。持续长时间(8 小时以上)飞行意味着摄像机观察所处的光照条件不是恒定的,因为日光光谱会发生变化,天气条件也可能会改变光照条件。目前,这些RGB相机使用基本的方法(IQPC #)进行测试,该方法是为手机使用设计的,在实际使用条件下,无法呈现真实颜色。为此需要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测试和验证这些摄像机的显色性,以提高任务视频的保真度并促进更好的决策能力。图3 摄像机商业挑战客户目前正在使用由氙灯照射的 Macbeth ColorChecker 进行辐射颜色校准,如下所示。图4 标准色卡这大致模拟了“日光”照明条件 - 或 D65 (6500K)。该方案无法将较低或较高的色温(黎明、黄昏、阴天)或人造照明条件(路灯、前灯、建筑照明)考虑在内。 较好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光谱可调积分球光源在实际光谱下照亮这些标准色卡,以验证真实环境条件下的相机性能。具体来说,客户想要在所有相关条件下对这些标准图卡的反射颜色进行光谱测量,然后对相机模拟每一种测量到的颜色。阴天、万里无云的天空、一天中的时间(黎明、黄昏)演变以及各种人为光源,只是测量标准图卡颜色时积分球均匀光源模拟的一部分。图5 标准色卡不同颜色光谱反射率对于客户来说,关键的颜色是Macbeth的颜色红色,绿色,蓝色,青色,黄色,品红,紫色,橙色。我们需要一种具有通用性的仪器来“学习”任何颜色,并快速复制这些光谱,并以绝对校准的x,y色度坐标球作为完整测试的连接点。这位顾客一直认为积分球实际上只能用来做一件事。Labsphere (蓝菲光学)的解决方案图6 蓝菲光学Labsphere积分球均匀光源通过直接控制单个表面的光谱和强度,Labsphere(蓝菲光学) 的 CCS 积分球均匀光源(现升级为Spctra-FT 光谱可调积分球均匀光源)具有许多优势。图7 蓝菲光学积分球均匀光源界面图标准积分球光源系统采用16通道, 光谱“拟合”的改进或光谱范围的增加,可以通过具有更多通道的光引擎来实现。 定制系统采用 24 通道光引擎,并通过选择光源优化所需光谱。 客户只需提供在相关照明下测得的反射光谱。CCS 提供了一个mathematical solver,可以将系统光谱通道拟合为与测量的色谱最接近的光谱和幅度匹配。 解决后,可以非常准确地保存和访问新的测试光谱。 光谱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切换,从而能够在宽范围颜色和条件下进行快速测试。优点用于战术和制导摄像机的真实颜色、真实光谱、真实条件验证模拟光谱的准确 x、y、渲染值光谱引擎变化可涵盖可见光谱、400-900nm 或以上光谱solver可在几分钟内导入和创建光谱。热稳定和直流电流稳定的 LED 技术,可提供数千小时的绝对校准操作紧凑外形,便于生产或研发易于对系统进行编程以直接或远程控制光谱之间切换速度快,稳定性1 秒
  •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强制认证执行标准发布
    为保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有效实施,现就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强制性认证执行标准的有关要求公告如下:  一、新申请认证的产品需按照附表中所列标准要求(含实施日期要求)进行认证。  二、对于标准修订的情况,如果无新增试验项目,已获证产品无须再进行实验,可直接换发新版认证证书 对于新版标准实施前已经出厂、投放市场并且已经不再生产的获证产品,无需按新版标准重新进行确认和换发新版认证证书。  三、对于已获证产品,如标准已明确规定在生产产品实施过渡期的,持证人应在标准规定的日期前,依据相应标准完成认证证书的变更、换版工作 如标准规定的实施过渡期不足本公告发布后12个月的,持证人应在本公告发布后12个月内依据相应标准完成认证证书的变更、换版工作。  四、对于在本公告规定的各标准换版截止日期后,仍未完成证书换版工作的,认证机构应暂停相应产品的认证证书,逾期三个月仍未完成证书换版工作的,认证机构应撤销相应产品的认证证书。  五、各相关指定实验室应在2011年12月31日前,向我委认证监管部上报依据附表中所列标准检测能力情况,以及获得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认可的情况。  表1.新修订的标准序号标准号及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认证标准执行日期规定1GB 11555-2009《汽车风窗玻璃除霜和除雾系统的性能和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6,01-07)2009.09.302011.01.01无2GB 11550-2009 《汽车座椅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4)2009.09.302011.01.01新认证的M1类车型,自2011年1月1日实施,新认证的M1类外的车型,本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在生产M1类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的M1类外的车型,本标准自2012年7月1日起实施。3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7)2009.09.302011.01.01新认证车型,自2011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4GB 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8)2009.09.302012.01.01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在生产车型,自2013年1月1日实施。5GB 16897-2010《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6-03)2010.01.102011.07.01无6GB/T 18332.1-2009《电动道路车辆用铅酸蓄电池》(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2009.05.062009.11.01无7GB 7063-2011《汽车护轮板》(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10)2011.05.122012.01.01对于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车,自2014年1月1日实施。8GB 11557-2011《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14)2011.05.122012.01.01对于新认证车型,自2012年1月1日实施,对于在生产产品,自2013年1月1日实施。9GB 11568-2011《汽车罩(盖)锁系统》(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5)2011.05.122012.01.01无10GB14023-2011《车辆、船和自由内燃机驱动的装置无线电骚扰特性 限值和测量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3-06)2011.07.292012.01.01无  表2.新增的标准序号标准号及名称发布日期实施日期认证标准执行日期规定1GB 26134-2010《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21)2011.01.142012.01.01无2GB/T 14172-2009《汽车静倾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3)2009.03.232010.01.01无3GB24315-2009《校车标识》(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1-01)2009.09.302010.01.01无4GB 24406-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03)2009.09.302010.07.01无5GB 24407-2009《专用小学生校车安全技术条件》(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8)2009.09.302010.07.01新认证车型自2010年7月1日实施,其中第4.2条2012年1月1日实施。6GB 25990-2010《车辆尾部标志板》(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4-15)2011.01.102012.01.01无7GB 25991-2010《汽车用LED前照灯》(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4-02)2011.01.102012.01.01无8GB/T 24552-2009《电动汽车风窗玻璃除霜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06/07)2009.10.302010.07.01无9GB/T 24549-2009《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安全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2009.10.302010.07.01无10GB/T 4094.2-2005《电动汽车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标志》(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1-12)2005.07.132006.02.01无11GB 26511-2011《商用车前下部防护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2)2011.05.122013.01.01对新认证车型自2013年1月1日实施,对在生产产品自2015年1月1日实施。12GB 26512-2011《商用车驾驶室乘员保护》(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3)2012.01.012012.01.01无13GB/T 18487.1-2001《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试验项目编号:02-20)2001.11.022002.05.01无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顺应新能源时代浪潮 第五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会议成功召开
    2023年3月15-17日,由仪器信息网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材料分会、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共同举办的第五届“汽车检测技术”网络会议成功召开。来自产业界与学术界的近30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围绕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新能源汽车测试、汽车尺寸测量、汽车司法鉴定检测等主题分享技术报告,共吸引1000余名行业人士报名参会。以下为部分征得专家同意回放的报告集锦,以飨读者。专场一:汽车零部件失效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是研究汽车零部件丧失其规定功能的原因、特征和规律;研究其失效分析技术和预防技术,目的在于分析零部件失效的原因,提出改进和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汽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3月15日,来自一汽、陕汽、比亚迪、中车四大主机厂的资深失效分析工程师,结合相关理论、大量工作实践与具体案例,分享了汽车零部件的失效分析思路与经验,吸引数百家主流汽车主机厂及零部件供应商 与会交流。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潘安霞《兔年读图——图解汽车零部件失效分析》(观看回放)汽车零部件常见缺陷分为设计缺陷、材料缺陷、制造工艺缺陷,潘安霞以多个典型零部件失效为例,分享了缺陷与失效之间的联系,并结合大量断口宏微观图片,总结了断口分析三板斧:按图索骥,预判断口类型;顺藤摸瓜,寻找断裂源头;一叶知秋,微观佐证宏观。报告最后,潘安霞提到,失效分析是从现在入手着眼于未来的科学,是从失败入手着眼于成功的科学。只有充分发挥机械设计、材料工艺研发和试验检测分析的重叠优势,才能发挥好失效分析工具属性,为产品质量可靠性提升做好支撑工作。北京欧波同光学技术有限公司业务发展(BD)工程师 苏瑞雪《欧波同汽车材料检测显微分析解决方案》(观看回放)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崔会杰《岛津电子探针在汽车材料分析中典型应用》(观看回放)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材料实验室主任 唐刚《汽车半轴失效模式的分析与探讨》(观看回放)半轴是汽车传动系统中一个重要的零部件,由于其自身特殊结构功能和使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半轴成为汽车重要结构件中失效频次最高的零件之一,且失效模式多种多样。失效模式表达了力学模型,包括断口形态、裂纹源的分布及产生条件,断裂部位和结构的关系,失效与系统的关系等,失效模式的分析和认知是疲劳失效分析的核心。唐刚在报告中结合多个具体案例分享了半轴的常见失效模式和分析思路,并总结到,汽车零部件疲劳失效分析是一项工程技术,失效模式分析及合理思维是技术核心。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电镜市场部副部长 周海鑫《日立电镜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观看回放)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陈成奎《汽车零件热疲劳典型案例分析》(观看回放)汽车中容易发生热疲劳失效的零部件主要分两类:与发动机燃烧热量有关的零部件、摩擦生热的零部件。导致热疲劳失效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材料、结构。报告分享了薄边、尖角,应力集中,结构约束,高温氧化,摩擦生热导致的热疲劳案例,重点介绍了以上热疲劳零件失效特征和热疲劳分析要点。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主任李润哲《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在汽车上的应用》(观看回放)金属零部件失效伴随其残余应力与组织结构变化,甚至出现材料相变,X射线散射与衍射结果发生变化。通过定期检测残余应力和衍射线形的变化,可以评价零部件的局部塑性形变与损伤程度,进而实现零部件安全性评价与寿命估算等。与其他方法相比,X射线衍射技术具有非接触、非破坏和可重复检测等优点。李润哲结合多个应用示例介绍了X射线残余应力检测在汽车上的应用与检测实践中注意事项。专场二:新能源汽车测试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逐步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新能源汽车在迅速普及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特别是电池安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也是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链的安身立命之本。3月16日,来自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北汽新能源、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等产业界资深工程师,以及北大、北理工等学术界专家学者,围绕动力电池安全研究与测试、动力电池材料检测分析等分享主题报告,吸引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小鹏 等新能源汽车品牌报名参会。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天翼《基于典型失效行为的动力电池安全测试》(观看回放)新能源汽车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动力电池测试验证作为产业支撑和助力的重要基础支持,近年来发展迅速。动力电池从材料、电芯、系统到整车以及退役电池,其安全性都需要测试验证保驾护航。报告介绍了动力电池现行标准及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基于动力电池的典型失效模式:托底、快充累积、热扩散等,对其失效分析方法进行介绍,最后分享了系统和整车的热扩散测试。马天翼总结到,动力电池测试和评价技术研究需要重点关注在实际工况下“损伤-累积-失效”的安全性演化过程,同时基于典型失效行为建立对应的测试方法,打开电池测试“黑箱”,建立多层级动态测评体系。徕卡显微系统(上海)贸易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 姚永朋《徕卡新能源汽车显微镜解决方案》(观看回放)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经理 朱阳阳《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研究》(观看回放)新能源汽车用户购买考虑的前五项因素有续航里程、驾驶安全、电池、驾驶感受、使用便捷性,其中驾驶安全和电池分列二、三位。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公布的2022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数据:共计640起,比去年同期上升32%,电池安全问题仍是突出矛盾。动力电池安全事故主要分为三类:充电相关、碰撞相关、热扩散,朱阳阳重点介绍了当前动力电池的电安全与热安全相关标准。电池失控的主要触发条件中,短路占据绝大部分,尤其随着能量密度提升及电芯材料极限利用,电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而电芯内短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缺陷和生产缺陷。设计缺陷主要来自体系设计、结构设计、快充设计,生产缺陷主要来自来料控制与过程控制,报告系统介绍了以上环节动力电池的安全设计。仪景通光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产品经理 吴丹霞《光学显微镜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观看回放)复纳科学仪器(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刘晓龙《飞纳电镜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清洁度、微观分析、原子层包覆等)》(观看回放)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检测事业部系统安全实验室负责人 余章龙《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及灭火技术研究与开发》(观看回放)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会产生很多对人体有害有毒气体,大部分释放的气体都是可燃的,当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就有可能触发燃烧甚至爆炸。研究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是建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评价方法和评估锂离子电池火灾的重要依据,针对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起火、爆炸和产生有害气体等风险,报告重点介绍了燃烧分析测试平台、产气检测、热失控压力检测三项锂离子电池燃烧特性测试技术,并简单介绍了经典的灭火原理、锂离子电池火焰特性及灭火技术。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应用科学家 徐宁安《牛津仪器在锂电池材料分析中的应用》(观看回放)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应用工程师 张元《真空环境下使用冷冻CP进行电池材料的截面制备》(观看回放)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 林倪《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在电动车辆安全管理的应用》(观看回放)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制造强国”重点领域之一,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体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隐患日趋严峻,新能源汽车着火事故时有发生。为监管新能源汽车运行,保障其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电动车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了工信部“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工作,为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事故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平台汇聚区域车辆数据,形成数据资产;对区域车辆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支撑政府、企业应用推广决策;提升商业、公共车辆管理能力;提升车辆使用过程安全水平,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回溯车辆运行过程数据,为安全责任认定提供支撑;有助精准辨识隐患车辆,提升维护保养有效性和效率。专场三:汽车尺寸测量技术在汽车的生产制造中,质量控制始终是重中之重。根据 J.D.Power 全世界汽车产品质量关键问题调查评估的报告显示:41%的汽车产品质量问题是由车身制造尺寸偏差所造成。因此,对车身制造尺寸偏差的研究及控制尤为重要。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汽车的造型、装配、性能要求都在提高,汽车零部件的关键尺寸的把控越来越严格。零部件检测也由一两个关键尺寸的检测逐步增加到全尺寸的把控,这对检测的速度和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月17日上午,来自天津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与中车戚墅堰所高级工程师,聚焦汽车白车身与零部件尺寸控制,分享常用的测量技术与应用进展。上海大学 李明教授《汽车产业几何量数字化测量系统的构建》(观看回放)在汽车行业,几何量数字化测量系统的构建面临很多问题。报告从几何量数字化测量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数字化测量技术应用中需关注的问题,企业应构建高精度、全方位、高效率数字测量体系,保证测得到、测得了、测得准、侧得快、测得省;详细介绍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和验证标准体系(GPS&V),该标准规定了制定、解释及应用所有与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相关的国际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报告所需要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则;分享了几何量测量实验室认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天津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尹仕斌副研究员《高性能在位在线视觉测量技术及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观看回放)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选择。智能制造通过工况在线感知(看)、智能决策与控制(想)、装备自主自律执行(做)大闭环过程,不断提升装备性能和适应能力,满足高品质制造需求。以在线、在位测量技术实时感知制造工况、引导制造装备执行、控制制造过程质量,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的典型需求。视觉测量是当前公认的在线获取场景多维信息最有效技术手段,但在制造现场环境中,受限于照明条件、电磁环境、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视觉检测技术可靠性低、实时性差、适应性弱。尹仕斌在报告中介绍了其课题组围绕制造工艺上的现场可靠性、工艺匹配性、应用灵活性、任务适应性等方面的共性需求,突破视觉测量原理与方法、特殊表面在线测量、精度控制与误差补偿、视觉检测性能增强等关键技术,形成自动蓝光扫描系统、漆面缺陷检测系统、视觉引导机器人抓紧系统、车身视觉定位系统等成套技术装备,并在汽车行业实现系统化工程应用。北京工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石照耀《电动汽车齿轮测试技术》(观看回放)电动汽车齿轮数量减少,但要求大幅增加。传动系统中,燃油车平均24个齿轮,电动汽车平均8个齿轮,电传动系统中齿轮数约是燃油车的1/3。噪声、高转速、制动能量回收是当前电动汽车齿轮面对的三大挑战,报告针对当前挑战,从设计方面、制造方面、测试方面提出应对措施。石照耀提到,电动汽车齿轮测量改变了传统齿轮测量的概念,在电动汽车中,分析式测量结果更多用于性能预报,功能式测量结果传统作为一种性能预报则得到了更一步加强;电动汽车在完成常规齿轮单项误差和综合误差测量的同时,要进行付里叶分析。报告介绍了常用的齿轮分析式测量仪器与功能式测量仪器,重点讲解了付里叶测试分析,最后提出电动汽车齿轮在测量与测试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前景。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郑小康部长/高级工程师《工业CT在汽车零部件尺寸测量中的应用》(观看回放)汽车由成百上千个零部件组成,制造工艺和装配情况十分复杂。一旦某个产品的尺寸上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本身,还会影响其他零件的相互匹配,进而可能影响到整个车体的质量、性能和客户的使用体验。因此,汽车零部件的尺寸质量控制要求较高、非常重要。尺寸测量的方法有很多,目前汽车零部件尺寸测量多采用人工物理测量或者工具设备辅助测量等手段。受限于零部件形状复杂或者客观物理条件等,某些零部件尺寸存在无法获取的情况,而工业CT技术有可能很好地应对此类问题。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工业CT尺寸测量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的内部尺寸检测,它可以在不破坏工件的情况下,对工件内部尺寸进行测量。报告介绍了微焦点X射线机、常规X射线机、高能X射线机在不同材质与尺寸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以及影响工业CT尺寸测量精度的因素。专场四:汽车司法鉴定检测技术随着汽车的普及,交通肇事逃逸案件逐年增多,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针对交通肇事逃逸案件,认定逃逸车辆是破案的关键,必须进行现场提取的车辆相关物证与嫌疑车辆相关物证的比对检验,例如汽车油漆、玻璃、轮胎橡胶、保险杆、灯罩等塑料碎片的检验。3月17日下午,来自公安系统的4位专家分享了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能谱、裂解气相色谱等仪器在汽车司法物证鉴定中的应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宋小娇《汽车保险杠检验方法研究进展》(观看回放)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事故频发。保险杠位于汽车前后最外侧,是交通肇事案件中常见的物证之一,快速、准确检验其成分,可为事故责任认定、肇事逃逸车辆溯源提供依据。汽车保险杠初检包括外观检验和整体分离两步,初检通过后需将样品寄到实验室进行确证检验。目前针对保险杠检验方法主要有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扫描电镜/能谱法、拉曼光谱法、差式扫描量热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报告结合实际案例,重点介绍了ATR法(无损)、显微红外光谱法(痕量)、压片法(定量)三种测定汽车保险杠塑料的红外光谱法。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授 张振宇《交通肇事案件中轮胎橡胶物证的检验方法》(观看回放)交通肇事现场上的轮胎橡胶物证,主要是轮伦胎与地面摩擦,或与被撞击物摩擦而脱落下来的微小橡胶颗粒,散收落在地面上,或粘附在地面、人体或其它物体表面。报告详细介绍了橡胶的概念和分类、轮胎的分类和组成材料、轮胎橡胶物证的提取和包装方法、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常用裂解气相色谱法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橡胶的主体成分,确定橡胶的种类;红外光谱法分析轮胎橡胶中的各种有机成分,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法分析轮胎橡胶中的元素成分及相对含量。
  • SDL Atlas公司将参展2011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
    上海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中国)是中国最具针对性的盛会,汇聚汽车测试及评估行业高管人士。逾175家世界领先的汽车测试设备制造商和测试服务提供商将向中国汽车制造业展示自己的最新科技。 SDL Atlas公司将于2011年9月14-16日参加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的2011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中国)。届时我们将会展出老化测试行业领导者ATLAS 生产的Ci4000 Weather-Ometer 氙灯老化试验箱,摄影和录像的高速照明光源系统: SolarTest1200、Solar Constant 4000 W、UV 650、HSL 250等以及Tinius.Olsen双臂万能材料试验机。 欢迎莅临我司4018展台了解详细的产品信息。日期: 2011年9月14-16日地点: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市漕宝路70号6栋C展台:4018
  • 苏州电科院率先部署中国首套进口的3m球光电测试系统,灯具测试将更精确全面
    2015年6月,国内首套进口3m积分球搭配高端光谱仪CDS 3020的illumia?plus光电测试系统成功交付给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苏州电科院”)。系统中的3m积分球是美国蓝菲光学(labsphere.com.cn)去年10月全新升级的第三代3m积分球,苏州电科院对此套系统给予了很高的赞誉。 Illumia plus光电测试系统是蓝菲光学推出的全新模块化系统,用户可以自定义IESNA LM-82标准的环境温度控制模块及IESNA LM-79标准的电源模块并且提供多种光谱仪选项,满足多样化的测试需求。 该套系统配置了蓝菲光学最新设计的直径3m积分球、极灵敏的CDS 3020 CCD阵列光谱仪、Chroma和Keithley交、直流电源、Xitron多功能精密交流功率计及强大的IntegraTM光谱测试软件等,具备完整的灯具检测能力,可快速、精确地测量所有光源的光学参数并且符合IESNA LM-79等相关测试标准,标准光源溯源至NIST。 CDS 3020 CCD光谱仪最短积分时间为5 ms,动态范围高达1000000:1,测试数据十分稳定,重复性好,美国科锐(Cree)全球实验室均对CDS 3020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作为“江苏省高低压电器及日用电器归口研究所”,为提升综合检测实力、扩充检测项目,苏州电科院一直积极地引进最新的检测设备,为了对半导体照明产品做更精确、更全面、满足国际测试标准的测试服务,经过对不同品牌产品的质量、功能及售后服务做一系列严格周密的考察后,苏州电科院最终决定选择美国蓝菲光学进口的3米的Illumia plus光电测试系统。 苏州电科院的光学实验室的主任戴博士表示,对于3m积分球系统的采购,他们最看中两个方面:测试数据的准确度和操作时的安全及便捷度。蓝菲光学的高漫反射率涂料很受行业认可,3m积分球内使用的Spectraflect?涂料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区内漫反射率达98%,满足IESNA LM-78标准的推荐;积分球采用的T型密封结构,零漏光,保证了整套系统的测试精度;CDS 3020光谱仪灵敏度非常高,杂散光极低,非常适合微弱光的测试。积分球球体是玻璃钢材质,轻便、易于移动还免焊接安装,非常方便;球的开合采用的是新型气动装置,不费力;球本身自带有安全防护装置,充分保障了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配套的软件允许我们测试自定义光谱及对软件做二次开发,特别方便。此次新增了3m积分球测试系统,表明今后苏州电科院可以检测直径最大为2m的灯具。关于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 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始建于1965年,拥有2个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国家认监委授权的国家产品质检中心,分别是国家电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智能电网中高压成套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同时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国家工业电器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关于蓝菲光学和英国豪迈 蓝菲光学有限公司(Labsphere)是世界光测量以及光学漫反射涂层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蓝菲光学的产品包括发光二极管(LED)、激光及传统光源光测量系统,成像设备校准用的均匀光源,光谱学附属设备及高漫反射材料等。
  • 2021上半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SAE)标准立项和发布清单
    2021年(1-6月)标准立项清单序号任务书号立项标准名称技术领域12021-05基于公用通信网络的C-V2X车联网区域应用云技术要求智能网联汽车22021-06辅助驾驶前向视觉感知性能测评方法及要求32021-14车控操作系统功能软件架构及接口要求42021-15智能网联汽车视觉感知计算芯片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52021-20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驾驶员能力要求62021-23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信号预警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72021-24乘用车倒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82021-25智能网联汽车功能测试用路测目标物技术要求第1部分:波形梁金属护栏目标物92021-27智能网联汽车激光雷达感知系统测评要求及方法102021-28智能网联汽车自然驾驶场景提取要求及方法112021-01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 台架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122021-02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寿命强化试验方法132021-09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安全风险监测及故障预警规范:运行过程142021-10电动汽车电池系统安全风险监测及故障预警规范:充电过程152021-1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产品质量通用规范162021-12纯电动乘用车整车下落试验评价规范172021-13纯电动乘用车底部抗碰撞能力要求及试验方法182021-16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B类设备的通信协议一致性要求及测试192021-29电动汽车60~1000V部件电源端口瞬态现象测试要求及方法202021-17乘用车轮胎干地操纵稳定性和舒适性主观评价方法传统汽车系统/零部件212021-18乘用车轮胎冰面抓着性能试验方法222021-19循环球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性能要求与试验方法232021-26汽车液压制动系统ABS/ESC电磁阀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242021-21商用车后处理系统用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252021-22汽车低压线束设计验证测试规范262021-03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刮水电动机汽车再制造272021-04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技术规范 液压制动钳282021-07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燃油箱和燃油供给系统渗透排放测量方法摩托车292021-08方向盘式正三轮摩托车座椅、脚踏板和方向盘中心位置尺寸要求及测量方法2021年(1-6月)标准发布清单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技术领域1T/CSAE 172-2021电动乘用车剩余里程准确度评价试验方法新能源汽车2T/CSAE 176-2021电动汽车电驱动总成噪声品质测试评价规范3T/CSAE 177-2021电动汽车车载控制器软件功能测试规范4T/CSAE 178-2021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技术条件5T/CSAE 183-2021燃料电池堆及系统基本性能试验方法6T/CSAE 184-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健康状态评价指标及估算误差试验方法7T/CSAE 186-2021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箱火灾用气体防控装置8T/CSAE 185-2021智能网联汽车 自动驾驶地图采集要素模型与交换格式智能网联汽车9T/CSAE 179-2021汽车用高韧性热镀铝硅合金镀层热冲压钢板技术要求汽车轻量化10T/CSAE 40-2021乘用车塑料前端框架技术条件11T/CSAE 198-2021汽车用高强韧类高真空压铸铝合金材料技术条件12T/CSAE 199-2021汽车用高真空压铸铝合金减振器支座技术条件13T/CSAE 200-2021汽车用铝合金直锻工艺轮毂技术条件14T/CSAE 201-2021汽车用薄钢板冲压极限减薄率测试方法15T/CSAE 202-2021汽车用铝及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技术条件16T/CSAE 203-2021汽车用铝及铝合金流钻铆接技术条件17T/CSAE 204-2021汽车用中低强度钢与铝自冲铆接一般技术要求18T/CSAE 205-2021乘用车镁合金前端框架技术条件19T/CSAE 206-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层间剪切强度试验方法20T/CSAE 207-2021汽车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高应变速率拉伸试验方法21T/CSAE 208-2021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技术条件22T/CSAE 209-2021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前机舱盖板技术条件23T/CSAE 210-2021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汽车前防撞梁铺层设计方法24T/CSAE 191-2021全球典型地区气候环境老化严酷度分级汽车防腐蚀老化25T/CSAE 192-2021汽车零部件电镀和涂装实验室 通用技术要求26T/CSAE 194-2021汽车外饰件用PVD涂层技术条件27T/CSAE 195-2021铝合金底盘件加速腐蚀试验及评价方法28T/CSAE 196-2021整车海运外观腐蚀模拟试验及评价方法29T/CSAE 75.2-2021汽车防锈包装规程 第2部分:动力总成及其主要零部件30T/CSAE 197-2021乘用车镁合金车轮耐蚀性能试验方法31T/CSAE 173-2021基于道路载荷谱的汽车用户使用与试验场试验相关性分析评价规程汽车可靠性32T/CSAE 174-2021汽车产品可靠性增长开发指南33T/CSAE 175-2021汽车可靠性设计的用户定义方法34T/CSAE 181-2021汽车室内润滑脂气味测试及评价方法汽车燃料与润滑油35T/CSAE 182-2021汽油机油低速早燃性能测试方法36T/CSAE 193-2021汽车用自攻螺钉在热塑性塑料上拧紧扭矩性能试验方法汽车紧固件37T/CSAE 180-2021轻型汽车道路行驶工况中国工况
  • SDL Atlas公司将参展北京2010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
    2010汽车测试及质量监控博览会(Automotive Testing Expo China)将于2010年9月14-16日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展出为中国制造的轿车和卡车确保质量、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各种技术与服务。逾175家世界领先的汽车测试设备制造商和测试服务提供商将向中国汽车制造业展示自己的最新科技,具体领域包括: 测试模拟 发动机及排放分析 振动测试 声学测试 环境测试 机械测试 数据采集 材料测试 非破坏性测试(NDT) 车道模拟及实验室测试 电磁兼容(EMC)分析 结构及疲劳测试 悬挂系统运动学和顺应性 模拟测试软件 传感器与转换器 车载诊断系统 风洞技术 空气动力学测试 噪声、振动与舒适性(NVH) 质量检测/检验 SDL Atlas公司将参加此次展会,届时我们将会展出老化测试行业领导者美国著名仪器制造商Atlas生产的氙灯老化试验箱Ci4000 Weather-Ometer,和摄影和录像的高速照明光源产品, 包括:High-S-Light 250G、High-S-Light 400G、High-S-Light 1200 Shutter Lamp, 以及美国TiniusOlsen公司生产的H10KS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欢迎届时莅临我们的展台1040了解详细的产品信息!日期:2010年9月14-16日 地点: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16号) 展台:1040
  • 顺应未来,材料测试“摩登时代”已然来临——访英斯特朗全球汽车行业市场经理Matthew Spiret
    p  4月14日,英斯特朗Bluehill Universal 触控测试系统中国区12城发布巡演的第6站来到北京,发布活动在北京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近40名来自北京及周边地区的行业高端用户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全程参加了本次发布巡演活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b892a643-4d13-41ae-96cf-867908991b85.jpg" title="00.jpg" height="300"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发布会现场/strong/pp  借此机会,仪器信息网(以下简称“Instrument”)在会后就触控测试系统Bluehill Universal带来的全新体验以及金属行业最新标准ISO 6892-1:2016的解读等问题采访了英斯特朗Matthew Spiret先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width: 450px height: 300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insimg/8a26f0dc-d8ef-45e2-b1c0-5360dd7cb89b.jpg" title="IMG_7561_meitu_1.jpg" height="300" hspace="0" border="0" vspace="0" width="45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英斯特朗全球汽车行业市场经理Matthew Spiret/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全新一代触控测试Bluehill Universal:开启材料测试“摩登时代”/strong/span/pp  strongInstrument:请介绍一下英斯特朗最新推出的触控测试系统的新功能,新特点?/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Bluehill Universal主要带来四个新的功能:QuickTest 快速测试,Instron Connect 创新型技术支持平台,增强的数据导出工具和工业级触控操作面板。/pp  首先,QuickTest 为新实验员或不常进行测试未经培训的实验员提供了完美的选择。用户只需轻触 QuickTest 按钮,输入几个关键参数,几秒内即可运行测试。得到需要的测试结果,大大提高了测试效率。/pp  其次,为了顺应工业4.0时代设备互连和物联网 (IoT) 的潮流,我们推出了 Instron Connect这一创新型在线技术支持平台来为用户提供更佳的服务体验和技术支持。现在,用户通过Instron Connect即可直接向英斯特朗技术支持人员提出问题。Instron Connect 发出的消息中包含所有必要的系统信息,例如机架型号、软件版本等,方便英斯特朗技术支持更快的诊断故障,以使用户以最快的速度恢复测试。安全的屏幕共享工具可进一步加快支持流,Instron Connect 还带有定期标定提醒和软件更新提醒功能,以确保实验室认证安全有效,及时获取软件的最新功能。预防性维护通知可避免停机风险,非常方便。/pp  第三,数据的准确性对用户来说极其重要,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采用数据管理系统记录和监测实验室结果。过去,大多数实验室的测试设备并不能很好地与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相集成,导致实验室操作人员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数据后处理环节。Bluehill Universal强大的数据导出工具允许测试员自定义测试数据的导出格式,轻松上传或直接连接实验室数据管理系统。为用户节省设置和管理数据传输的时间,最终提高实验室的工作效率。/pp  最后,测试系统现可通过工业级一体化触控面板进行操作,并可非常便捷地安装在测试机架的一侧,采用全面人机工程学设计,操作便利,大幅提升测试效率。操作员控制面板包括一个触控显示器和控制器,以及一个可调的安装支架。它是一款工业级的一体式电脑,非常耐用并可根据不同操作员的使用习惯轻松调整到最佳位置,减少操作员疲劳。/pp  strongInstrument:此款产品在用户友好方面体现在哪里?英斯特朗在设计和研发产品时是如何关注用户体验的?/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在英斯特朗任何一个新产品研发项目的启动初期,我们会进行大量的用户反馈分析。Bluehill Universal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整个项目的战略和目标即是最大化提升英斯特朗的用户体验(UX)。Bluehill Universal最大的变化是引入触控操作概念,这意味着我们整个Bluehill软件的构思都要从触控优化角度进行重新设计。近年来,触控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现在也同样适用于材料试验机。与传统的按键和开关面板相比,触控操作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智能的操作界面,方便易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培训新用户所需的时间,从而提高整体实验室整体效率。/pp  strongInstrument:有外媒报道称英斯特朗此次发布的Bluehill Universal可谓使材料测试步入了“摩登时代”。那么,您认为,接下来试验机将会有哪些发展趋势?/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我认为,在持续改善用户体验过程中,除了简化测试过程来提高效率,我们还经常会提到自动化系统。未来将会有大规模的自动化测试装置。在开始时,这可能仅是试样测试装置,简单的实现自动化测试和效率提高,然后逐步进入完全由机器人操作测试系统,实现最佳的测试体验。/pp  另外,在全球,设备的使用安全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不正确使用测试设备可能会产生安全隐患。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也会时刻考虑到安全因素,我认为英斯特朗未来的测试设备将会更加安全。/pp  最后,物联网技术(IOT)也是一大发展趋势。我认为Instron Connect只是我们利用物联网技术(IOT)的开端。接下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请相信英斯特朗在产品创新方面一定会为用户带来更多惊喜,敬请大家关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最新金属标准ISO 6892-1:2016解读/strong/span/pp  strongInstrument:您作为ASTM和英国标准学会(BSI)ISE101 (金属材料)的活跃会员,代表BSI在ISO会议上负责标准的修订如:金属ISO6892-1:2016。与之前的ISO 6892-1:2009相比,新版标准ISO 6892-1:2016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标准ISO 6892:2009版中介绍了控制应变速率的测试方法, 又称方法A。方法A是在材料的屈服范围内保持应变速率不变,而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控制应力速率的传统测试方法则为方法B。由于某些金属材料的测量结果对应变速率的变化是比较敏感的,而方法A恰恰可以降低速率变化对这些测试结果的影响,让测试数据更具有对比性。起初,许多人认为方法A只能通过引伸计反馈闭环控制的设备才能实现,这是不全面的,因为实际上通过恒定横梁位移速率也可以完成这一测试过程。/pp strong Instrument:针对ISO 6892-1:2016,主要会影响到哪些用户单位?英斯特朗对此有什么解决方案和优势?/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由于ISO 6892-1:2016只是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做的补充和澄清,故而对用户的实际影响微乎其微。我希望它能帮助更多以前由于顾虑到投入成本过高而未引入“方法A”的用户,进一步理解新标准的规定,以确保获取更精确和更具有对比性的测试结果。市场上大多数的试验设备都可以满足ISO6892-1:2009中“方法A” 的要求,或者更具体地说是ISO6892-1:2016中的“方法A2”。但是闭环应变控制测试系统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将实验室的测试效率提高40%。Instron 5900系列设备具有自动增益调整功能,无需花费时间调整设备设置,并且测试过程完全符合ISO6892-1 2016规定的应变速率的误差控制范围 在+/-20%以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英斯特朗全球汽车市场:汽车行业测试解决方案页面正式上线/strong/span/pp  strongInstrument:了解到您目前负责英斯特朗全球汽车市场,能否介绍一下英斯特朗在汽车领域的优势?/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英斯特朗在汽车研发及质量控制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测试应用经验,我们能够为汽车行业用户提供完善、灵活的解决方案。英斯特朗高品质的试验设备可以为汽车行业用户提供包括底盘与车身,传动系统和悬架、发动机、汽车电子、汽车内饰、汽车连接器、安全系统和车轮及轮胎等测试,超过1000多种解决方案。同时,英斯特朗结构测试部门拥有100多年的研发经验,位于德国达姆斯塔特的生产中心可为汽车厂商提供灵活的车桥耐久测试、台车碰撞模拟及部件测试解决方案。/pp  strongInstrument:如何能让用户更好地了解英斯特朗在汽车测试领域的能力和发展?/strong/ppstrong  Matthew Spiret:/strong为帮助汽车行业用户应对行业内的各种测试挑战,由英斯特朗不同业务部门的应用专家协同合作的汽车行业测试解决方案已在英斯特朗官网上线。a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title="" target="_self" href="http://www.instron.cn/zh-cn/testing-solutions/industry-solutions/automotive"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点击体验】/span/strong/a/pp  由于汽车行业的测试非常多样化,我们一时很难一一详细介绍我们的应对方案,但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希望以此显现我们解决汽车行业测试挑战的真正能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112, 48, 160) "关于Matthew Spiret/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4/noimg/39120514-66a3-4d1b-9848-ebc7034489f8.jpg" title="SpiretMa_200x200.jpg"//pp  2012年加入英斯特朗公司,是ASTM和英国标准学会(BSI)ISE101 (金属材料)的活跃会员,曾代表BSI在ISO会议上负责标准的修订,如:ISO6892-1:2016金属测试标准。/pp  Matthew目前在英斯特朗负责汽车及金属行业的全球市场工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用户提供专业级建议和技术支持,拥有相当丰富的材料测试研究经验。/p
  • 捷锐为国内最大汽车座椅厂商提供供气系统
    2017年7月,历时4个月,捷锐为浙江天成自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天成”),提供设计、安装、验收和培训等一站式交钥匙服务圆满结束。浙江天成作为国内汽车座椅最大生产厂商,为世界品牌汽车厂商提供服务。捷锐作为供气系统领域的专业供应商,此次厂房供气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根据浙江天成气体使用种类、流量、用气点等具体要求,提供了低温双回路减压装置系统、配比器装置、终端箱、管路、接头、阀门及储罐、空温式汽化器、电加器热汽化器等产品。根据实际使用要求一一作出合理规划和设计,产品的稳定和性能的应用,是保证生产商生产工艺质量的基本保障。其中低温双回路减压装置系统,低温液体经过汽化器汽化后进入本系统,通过减压器为下游管路提供稳定的大流量气体。各零部件采用捷锐自主研发产品,有效保证了系统运行稳定性。 捷锐296系列配比器配置,可在线测量气体浓度,并保存历史记录,配比精度误差 ±1.5%。操作面板配置比例阀调节浓度,调节比例直观,精度高,可省略分析仪,有效减少调校时间,操作简单,且避免了调校过程的气体浪费。内置式报警器,可设置上下限报警点,具有报警点输出功能,可实现远程报警,以便及时处理突发情况。296系列配比器加设了RS232通讯口,可与计算机连接,实现实时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曲线趋势分析图、报表打印等功能。 气体管路输送中使用的阀门、接头,均采用316L不锈钢原材料,从源头就实施材料成份批号管制,以保证材料统一性和可追溯性。另外,在特殊应用中还采用哈氏合金等高性能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以保证产品满足各种不同使用条件。我们生产的压力检测元件都直接从德国进口,以达到最好的测试精度,并采用挤压研磨抛光和电化学抛光的方式,对产品内部进行处理,减少毛刺和杂质,有效避免了产品杂质对检测过程的干扰。同时,我们在制造过程中,还采用法国进口的氦气检测仪对产品实施检验,可以达到小于一般水泡测试10000倍的测试精度。对每一个零件的严格把控,得以保证气体在管路中稳定输送。从气源连接到生产车间管路合理安排和终端箱的配置,对生产线持续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也是至关重要。 此次焊接车间的供气系统已如期完工,并投入生产,稳定、有效、安全的供气系统,才是客户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基础保障。
  • 药典委: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等3个标准草案公示
    2022年08月24日,国家药典委发布了3则标准公示通知,分别为车前子配方颗粒标准、盐车前子配方颗粒标准和炮姜配方颗粒标准,其中前两者公示期为3个月、炮姜配方颗粒标准仅对【性状】及【特征图谱】进行修订,公示期为1个月。详情如下: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草案)我委拟修订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YBZ-PFKL-2021024,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修订的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请认真研核,若有异议,请及时来函提交反馈意见,并附相关说明、实验数据和联系方式。相关单位来函需加盖公章,个人来函需本人签名,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盐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草案)我委拟修订盐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YBZ-PFKL-2021135,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修订的盐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公示期自发布之日起3个月。请认真研核,若有异议,请及时来函提交反馈意见,并附相关说明、实验数据和联系方式。相关单位来函需加盖公章,个人来函需本人签名,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我委拟修订炮姜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标准编号:YBZ-PFKL-2021182,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现将拟修订的炮姜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公示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详见附件)。因修订内容仅包括【性状】项下颜色修订以及【特征图谱】项下删除相对峰面积比值规定,为保障临床用药需求,公示期调整为自发布之日起1个月。请认真研核,若有异议,请及时来函提交反馈意见,并附相关说明、实验数据和联系方式。相关单位来函需加盖公章,个人来函需本人签名,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联系人:张雪,祁进电话:010-67079632,010-67079633电子邮箱:zhangxue@chp.org.cn通信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法华南里11号楼 国家药典委员会办公室邮编:100061附件: 炮姜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项目)公示稿.pdf 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项目)公示稿.pdf盐车前子(车前)配方颗粒国家药品标准草案(修订项目)公示稿.pdf
  • 中国汽研上市 募投用于汽车技术研发与测试基地建设
    中国汽研(601965)今日(6月11日)正式登陆上交所。公司股票首次公开发行价格为每股8.2元。这是A股市场上首次迎来汽车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型企业。  中国汽研主要从事汽车领域技术服务业务和产业化制造业务,其中技术服务包括汽车研发及咨询、测试与评价业务 产业化制造包括专用汽车、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汽车燃气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务。目前,公司拥有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重庆),以及国家燃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替代燃料汽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三个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2009年至2011年,中国汽研营业收入从13.8亿元增长到19.5亿元,复合增长率21%,而净利润从8389万元增长到2.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36%。  本次中国汽研募投项目“汽车技术研发与测试基地”建成后,将在汽车节能环保、汽车安全、NVH、测试评价、汽车新产品系统匹配设计开发、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等方面大幅提升公司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预计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4.8亿元、利润总额1.99亿元。
  • 捷锐在北京现代的汽车尾气测试项目完成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即汽车尾气污染。在我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所以汽车尾气排放检测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做为汽车行业的知名企业,为了提高对尾气排放检测的质量,对其检测中的供气系统要求甚高,供气系统的稳定性,密封性和安全性对其检测数据都将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北京现代汽车厂的尾气测试车间和气瓶间采用了全套捷锐减压设备的中央供气系统,供应校准气体和操作气体到HORIBA精密的分析仪器中,包括特气汇流排系统、二级减压装置,以及相关配件,如不锈钢球阀,回火防止器等产品。  捷锐40余年的制造和研发经验,更能了解汽车行业客户的切实需要,产品严格按照美国UL安全认证、API、ISO等国际标准生产安装,GENTEC 捷锐产品让更多客户更安全、更安心地使用。整机排放测试车间的气瓶间气瓶间至排放测试间的管路整机排放测时间的使用终端操作气体经过HORIBA精密分析仪器
  • 泰克公司:改善汽车生态学、安全性和舒适性,四大测试分析是关键
    改善汽车生态学、安全性和舒适性,四大测试分析是关键  中国汽车产量已超过美国跃居全球第一,未来5-10年还将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0年汽车产量增速在10%左右,有望达到1500万辆。中国目前已涌现不少知名的企业,包括汽车制造商、模块化系统供应商和元器件供应商、电子设备商等,特别是一汽、二汽、比亚迪、奇瑞、吉利、航盛、长安等本土厂商在自主开发和创新上取得的长足进步带动了中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汽车设计需求,特别是要推出中高端和商用的新能源汽车之时,自主创新和开发之路并非坦途。泰克科技的专家曾在不久前举办的一场汽车电子技术论坛上以拥有“100多个ECU、软件代码已经达到700万行”的丰田Lexus460汽车为例,强调了电子部件在汽车特别是高端汽车中所占据的比例越来越高。“如图1,汽车电子关乎目前汽车设计的三大市场挑战,即如何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更舒适方便和增强安全性的要求,而围绕解决这些挑战的系统和子系统正是目前汽车电子设计的热点和难点。”他指出。“而局域网、动力系统、电子控制单元和数字RFID的应用在改善汽车生态学、安全性和舒适性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图1:汽车设计的三大市场挑战引发更多设计热点。  四大测试分析,一个也不能少  泰克的专家在演讲中强调,无论对于需要改善燃油效率或采用新能源的动力传动系统,还是有助于提升驾车和娱乐舒适性的车身及影音娱乐系统,抑或制动、转向等安全驾驶系统,局域网(LAN)的使用量正不断提高,以实现传动控制、车身控制或各种线控操作(X-by-wire control) 由于需要提高汽车的能耗效率,因此汽车的引擎控制单元和电源系统变得更加复杂,而混合动力和清洁燃料柴油机技术要求高级电子控制系统,以保证安全及环保 利用电子控制单元(ECU)控制基本汽车系统和非基本汽车系统正成为新的行业标准,这些ECU基于数字技术(MCU、FPGA等器件),要求更深入地了解复杂的定时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汽车安全系统采用胎压监测(TPMS)和RFID系统,需要开发和测量实时RF系统,要能够高效监测汽车操作和状态。  (一)局域网测试分析  泰克的专家在演讲中阐述到,汽车设计中正集成各种串行数据技术和应用来实现LAN,如CAN、LIN、MOST和FlexRay。串行通信可改善电路板设计,因为串行接口集成到处理器、ASIC、FPGA等器件中,使得连接数量减少、元件总成本下降。最终汽车设计通常包含多个串行标准、混合信号、混合数据速率、单端信号和差分信号,这就需要一种集大成且易用的高品质测试分析解决方案,以完成信号之间定时、信号完整性测试分析和调试。  对于汽车中常用的CAN、LIN这类低速串行总线的调试,泰克的DPO/MSO4000系列示波器提供了简单、易用、完整、高品质的触发、捕获和解码解决方案。如图2,该示波器系列提供了搜索和标记功能,可在事件表显示解码后的带有时间标记的CAN消息帧,这一功能是其他竞争性产品所不具备的。图2:泰克的DPO/MSO4000系列示波器CAN解决方案。  对于方兴未艾的高速差分串行总线FlexRay,DPO/MSO4000系列也提供调试解决方案。泰克公司的FlexRay物理层分析软件DPO4AUTOMAX还全面支持物理层分析,提供完整的一套工具评估物理层性能,包括眼图分析、同步测量、定时测量、时间间隔误差 (TIE),并可通过USB或以太网与外部计算机一起运行  (二)动力系统测试分析  动力系统无疑是汽车的心脏,而与动力系统相关的电子电路的高质量稳定运行将很大程度上决定整车的性能表现,其中既包括通过ECU实现的电子控制部分,还包括汽车电源电路,特别是新能源汽车。  汽车ECU根据放在汽车各处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实时计算信息,确定最佳的引擎控制参数值。由于ECU内置到汽车引擎室中,噪声环境更加恶劣,同时由于对更高频率的分析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对微秒级、毫秒级以及甚至纳秒级瞬态信号或尖峰的抗扰能力,对传统示波器和探头分析纳秒级的高频噪声提出了挑战。泰克专家建议降低测量系统的电气负荷,包括使用低输入电容的差分探头。泰克专家还针对部分工程师希望利用信号源进行动力系统电子控制单元现场仿真测试提供了基于信号源的测试方法,例如利用AFG3000系列函数信号发生器仿真各种汽车传感器信号, 如压力、温度、速度、旋转和角度位置,对汽车应用中的引擎控制单元进行功能测试和优化。图3:利用AFG302xB和AFG3011测量和优化引擎控制单元。  汽车电源电路的测试与其他电子系统上的电源测试类似,需要进行包括开关损耗、传导损耗、平均功率损耗以及安全工作区(SOA)在内的主要性能测试。目前,业界已经具有完整、方便易用的电源测试解决方案,例如泰克公司就提供了业内最完整的集成电源分析解决方案DPO4PWR和DPO3PWR电源分析应用模块,可实现开关损耗测量、安全工作区、谐波、波纹、调制、转换速率等全面的测试,并能实现自动测量功能,可极大地简化汽车电源应用的功率分析工作。  针对汽车电子测试中完全浮地测试的特点,泰克的专家建议工程师在测试中采用相对价格较高但同时性能更高的差分探头来确保消除共模部分的影响。“有时候我们进行单板测试很顺利,但是在系统中运行时就出现问题,很多时候都可能是测试时未能考虑到共模部分的影响造成。”他指出。他进一步与工程师分享了泰克在探头上的领先技术:“例如,TDP探头就特别适合进行浮动电压测量,其输入电容小于1pF,而且具有业内独有的探头可编程控制特性,适合于自动测试系统的实现。”  (三)数字器件分析  在汽车中的电子控制单元、信息娱乐系统和安全子系统中,越来越多的使用MCU、FPGA等数字IC,形成了各种嵌入式系统。泰克的专家分析指出,与需要用逻辑分析仪进行多条通道、复杂触发、条件存储、反汇编、源代码级软件调试的CPU不同,对于MCU和FPGA的调试,一台性能优良、功能配置齐全的混合信号示波器(MSO)就足够了。  以下是嵌入式系统中两种常见的定时测量:事件时间相隔很远——要求在长时间内以高定时分辨率(高采样率)采集多条通道(长记录长度) 数字状态跳变——要求在短时间内捕获信号,但定时分辨率要非常高。实时MSO,如采用MagniVu应用模块的MSO4000,就特别适合监测随时间变化情况。另外,MSO4000的16个数字通道可以分别设置电平,可以在一个设计中使用不同的逻辑类型,并可在多条通道中触发建立时间/保持时间违规。  对于FPGA的调试挑战,泰克专家列举了以下几点:1.设计规格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接入内部信号受限 2、上市时间压力迫使产品开发和调试周期日益缩短 3、在FPGA中增加调试电路会影响设计性能和占用宝贵的芯片空间等等。图4:经济高效的FPGA实时逻辑调试解决方案。  泰克公司提供了经济高效的FPGA实时逻辑调试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MSO4000混合信号示波器或TLA系列逻辑分析仪 (v4.3)+ FS2 FPGAView控制软件,配套FPGA厂商的复用器和JTAG电缆,可4步轻松完成:创建接口模块à为调试环境配置FPGAViewà将FPGA引脚映射到MSO4000或TLA系列逻辑分析仪à进行测量。  另外,泰克公司还提供了DPOxAudio音频分析模块,可对车载娱乐系统音频总线I2S进行译码分析。  (四) 数字RF测试  一些新的安全和监测系统技术将RFID广泛地应用于在汽车电子系统中,如胎压监测(TPMS)、防盗器、无键输入系统、倒车雷达元件和系统。RFID的应用日益增多,部分在过去高级轿车中应用的技术将成为未来大部分汽车的标配,例如今年轮胎气压监测系统强制性标准立项的呼声日益高涨,监测泰克专家也指出,在倒车雷达应用中,过去国内汽车厂多采用直接购买模块进行应用,而现在很多自己开始设计,将必然促进在更多汽车中的广泛应用。  如前文所述,近年来汽车电子系统越来越复杂化、更多具有较强EMI特性的开关电源进入汽车电子系统中,这些对RF的测试带来了挑战,使用传统的频谱分析工具来对这些瞬态信号进行测试。泰克专家对于汽车RF测试给出了一些建议供工程师参考:可采用泰克公司的双通道信号发生器AFG3022B进行,以生成4位RFID码型信号和同步触发信号,实现对134.2kHz的RFID接收机IC进行功能测试 利用任意波形和函数发生器来产生汽车内的复杂信号环境,例如对于倒车雷达脉冲式噪声系数测量,可采用简便易用的双通道AFG3252来生成两个同步脉冲信号,为RF放大器供电,在频谱分析仪上触发噪声系数测量。  小结  近年来,中国汽车电子设计领域日益活跃,与以前整车厂商主要直接使用国外成熟的模块产品相比,很多厂商加大了自主研发的力度,本土汽车电子设计企业也在积极寻求与整车企业合作。  然而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表明,目前在中国大陆活跃的汽车电子设计企业整体实力仍然偏弱,在市场排名中前十位仅有一家本土企业。作为后来者,本土汽车电子设计企业必须加强与领先技术提供商的合作,以加强产品开发能力。,目前泰克已与国际和国内领先汽车电子设计商建立了广泛的技术合作。作为领先的测试测量技术提供商,泰克的仪器仪表将帮助广大的工程师克服汽车电子的设计挑战,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更舒适方便和增强安全性的市场需求。
  • labsphere发布汽车测试解决方案
    图1 激光雷达测绘我们可以为先进的驾驶员辅助系统(ADAS)提供可信任的解决方案,Labsphere(蓝菲光学)致力于提供完美解决方案,以提高安全环境测试。我们拥有辐射定标、光测量和材料科学方面的专家团队,在质量和创新方面引领行业发展。Labsphere(蓝菲光学)产品实力满足于开发、测试和校准汽车激光雷达和相机/成像传感器的需求。我们的产品具有高标准认证,可溯源到NMI。我们为您提供可信任的解决方案。1 测试任意您想测试的光源图2 Labsphere(蓝菲光学)激光功率测量系统激光雷达验证用光测量系统激光雷达开发人员需要表征其激光雷达发射器的功率输出。Labsphere(蓝菲光学) 为激光雷达开发人员设计了行业认可的光测量系统,以在开发和生产周期的每个步骤中表征 VCSEL 和激光光源。2 创建任意您想创建的光谱图3 Labsphere(蓝菲光学) 积分球均匀光源图像传感器测试用辐射定标标准光源ADAS 汽车依靠苛刻的图像和数据驱动决策来保证操作员和行人的安全。我们的辐射定标测量和光测量专家团队开发了用于表征图像传感系统的综合辐射定标标准光源。从完美的光谱匹配的颜色可调光源到高动态范围辐射定标标准光源,Labsphere (蓝菲光学)不断推进光技术发展。3 反射任意您想反射的波长图4 Labsphere(蓝菲光学)漫反射黑板图5 Labsphere(蓝菲光学)不同反射率的漫反射板图6 Labsphere(蓝菲光学) 漫反射灰板图7 Labsphere(蓝菲光学)漫反射板用于范围定性的漫反射材料和涂层激光雷达传感系统需要灰度参考漫反射目标板来表征距离灵敏度。Labsphere(蓝菲光学) 的漫反射材料科学研究团队继续开发和制造行业领先的漫反射解决方案,以应对当今独特的应用挑战,例如激光雷达系统表征。图8 激光雷达测绘图可信赖的校准结果Labsphere (蓝菲光学)坚持高标准,且校准保持 NIST 或等效的 NMI 可追溯性。Labsphere (蓝菲光学)的校准实验室通过了 ISO 17025 光谱反射率和光谱辐射通量测量认证。Labsphere (蓝菲光学)的校准波段范围为 250 nm - 2500 nm,因此涵盖了所有激光雷达的波长范围。图9 Labsphere(蓝菲光学)现场校准定制开发产品解决方案在 Labsphere(蓝菲光学),我们拥有不同工程、制造和科学背景的专家,这使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解决方案。这种灵活性使我们能够提供一系列定制解决方案,以满足 ADAS 开发人员的苛刻需求。在解决看似无法解决的辐射测量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与您同在。图10 Labsphere(蓝菲光学)现场喷涂漫反射涂料
  • 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与仪器
    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与仪器 杨宏兴 1,2,付海金 1,2,胡鹏程 1,2*,杨睿韬 1,2,邢旭 1,2,于亮 1,2,常笛 1,2,谭久彬 1,2 1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 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仪器技术及智能化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 针对微电子光刻机等高端装备中提出的超精密、高速位移测量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入探索了传统的共 光路外差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和新一代的非共光路外差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并在高精度激光稳频、光学非线性误差 精准抑制、高速高分辨力干涉信号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方面取得持续突破,研制了系列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激 光真空波长相对准确度最高达 9. 6×10-10,位移分辨力为 0. 077 nm,光学非线性误差最低为 13 pm,最大测量速度 为 5. 37 m/s。目前该系列仪器已成功应用于我国 350 nm 至 28 nm 多个工艺节点的光刻机样机集成研制和性能测 试领域,为我国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重要测量手段。 关键词 光学设计与制造;激光干涉;超精密高速位移测量引 言 激光干涉位移测量(DMLI)技术是一种以激光 波长为标尺,通过干涉光斑的频率、相位变化来感知位移信息的测量技术。因具有非接触、高精度、高动 态、测量结果可直接溯源等特点,DMLI 技术和仪器被广泛应用于材料几何特性表征、精密传感器标定、 精密运动测试与高端装备集成等场合。特别是在微电子光刻机等高端装备中嵌入的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已成为支撑装备达成极限工作精度和工作效率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以目前的主流光刻机为例,其内部通常集成有 6 轴至 22 轴以上的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来实时测量高速运动的掩模工件台、 硅片工件台的 6 自由度位置和姿态信息。根据光刻机套刻精度、产率等不同特性要求,目前对激光干涉的位移测量精度需求从数十纳米至数纳米,并将进一步突破至原子尺度即亚纳米量级;而位移测量速度需求,则从数百毫米每秒到数米每秒。 对 DMLI 技术和仪器而言,影响其测量精度和测量速度提升的主要瓶颈包括激光干涉测量的方法原理、干涉光源/干涉镜组/干涉信号处理卡等仪器关键单元特性以及实际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围绕光刻机等高端装备提出的超精密高速测量需求,以美国 Keysight 公司(原 Agilent 公司)和 Zygo 公司为代表的国际激光干涉仪企业和研发机构,长期在高精度激光稳频、高精度多轴干涉镜组、高速高分辨力干涉信号处理等方面持续攻关并取得不断突破, 已可满足当前主流光刻机的位移测量需求。然而, 一方面,上述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测量技术和仪器 已被列入有关国家的出口管制清单,不能广泛地支撑我国当前的光刻机研发生产需求;另一方面,上述技术和仪器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外下一代光刻机研 发所提出的更精准、更高速的位移测量需求。 针对我国光刻机等高端装备研发的迫切需求, 哈尔滨工业大学先后探索了传统的共光路双频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和新一代的非共光路双频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并在高精度激光稳频、光学非线性误差精 准抑制、高速高分辨力干涉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方 面取得持续突破,研制了系列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 仪,可在数米每秒的高测速下实现亚纳米级的高分辨力高精度位移测量,已成功应用于我国 350 nm 至 28 nm 多个工艺节点的光刻机样机集成研制和性能测试领域。该技术和仪器不仅直接为我国当前微电子光刻机研发生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和核心 测量手段,而且还可为我国 7 nm 及以下节点光刻机研发提供重要的共性技术储备。高精度干涉镜组设计与研制 高精度干涉镜组的 3 个核心指标包括光学非线性、热稳定性和光轴平行性,本课题组围绕这 3 个核心指标(特别是光学非线性)设计并研制了前后两代镜组。 共光路多轴干涉镜组共光路多轴干涉镜组由双频激光共轴输入,具备抗环境干扰能力强的优点,是空间约束前提下用于被测目标位置/姿态同步精准测量不可或缺的技术途径,并且是光刻机定位系统精度的保证。该类干涉镜组设计难点在于,通过复杂光路中测量臂和参考臂的光路平衡设计保证干涉镜组的热稳定性,并通过无偏分光技术和自主设计的光束平行性测量系统,保证偏振正交的双频激光在入射分光及多次反射/折射后的高度平行性[19- 20]。目前本课题组研制的 5 轴干涉镜组(图 11) 可实现热稳定性小于 10 nm/K、光学非线性误差小于 1 nm 以及任意两束光的平行性小于 8″,与国 际主流商品安捷伦 Agilent、Zygo 两束光的平行性 5″~10″相当。 图 11. 自主研制的共光路多轴干涉镜组。(a)典型镜组的3D设计图;(b)实物图非共光路干涉镜组 非共光路干涉镜组在传统共光路镜组的基础上, 通过双频激光非共轴传输避免了双频激光的频率混叠,优化了纳米量级的光学非线性误差。2014 年,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非共光路干涉镜组结构[2,21],具体结构如图 12 所示,测试可得该干涉镜组的光学非 线性误差为 33 pm。并进一步发现基于多阶多普勒 虚反射的光学非线性误差源,建立了基于虚反射光迹精准规划的干涉镜组光学非线性优化算法,改进并设计了光学非线性误差小于 13 pm 的非共光路干涉镜组[2-3],并通过双层干涉光路结构对称设计保证热稳定性小于 2 nm/K[22- 25]。同时,本课题组也采用多光纤高精度平行分光,突破了共光路多轴干涉镜组棱镜组逐级多轴平行分光,致使光轴之间的平行度误差 逐级累加的固有问题,保证多光纤准直器输出光任意 两个光束之间的平行度均小于 5″。 图 12. 自主设计的非共光路多轴干涉镜组。(a)典型镜组的3D设计图;(b)实物图基于上述高精度激光稳频、光学非线性误差精准抑制、高速高分辨力干涉信号处理等多项关键技 术,本课题组研制了系列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 (图 17),其激光真空波长准确度最高达 9. 6×10-10 (k=3),位移分辨力为 0. 077 nm,最低光学非线性误差为 13 pm,最大测量速度为 5. 37 m/s(表 2)。并成功应用于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SMEE)、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等十余家单位 ,在国产光刻机、国家级计量基准装置等高端装备的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图 17. 自主研制的系列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实物图。(a)20轴以上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b)单轴亚纳米级激光干涉仪;(c)三轴亚纳米级激光干涉仪超精密激光干涉仪在精密工程中的实际测量, 不仅考验仪器的研制水平,更考验仪器的应用水 平,如复杂系统中的多轴同步测量,亚纳米乃至皮 米量级新误差源的发现与处理,高水平的温控与隔 振环境等。下面主要介绍超精密激光干涉仪的几 个典型应用。 国产光刻机研制: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 在国产光刻机研制方面,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 干涉仪是嵌入光刻机并决定其光刻精度的核心单元之一。但是,一方面欧美国家在瓦森纳协定中明确规定了该类干涉仪产品对我国严格禁运;另一方面该类仪器技术复杂、难度极大,我国一直未能完整掌握,这严重制约了国产光刻机的研制和生产。 为此,本课题组研制了系列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 350 nm 至 28 nm 多个工艺节点的光刻机样机集成研制和性能测试领域,典型应用如图 18 所示,其各项关键指标均满足国产先进光刻机研发需求,打破了国外相关产品对我国 的禁运封锁,在国产光刻机研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所应用的光刻机中,干涉仪的测量轴数可达 22 轴以上,最大测量速度可达 5. 37 m/s,激光真空 波 长/频 率 准 确 度 最 高 可 达 9. 6×10−10(k=3),位 移 分 辨 力 可 达 0. 077 nm,光 学 非 线 性 误 差 最 低 为 13 pm。 配 合 超 稳 定 的 恒 温 气 浴(3~5 mK@ 10 min)和隔振环境,可以对光刻机中双工件台的多维运动进行线位移、角位移同步测量与解耦,以满足掩模工件台、硅片工件台和投影物镜之间日益复杂的相对位置/姿态测量需求,进而保证光刻机整体套刻精度。图 18. 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测量系统在光刻机中的应用原理及现场照片国家级计量基准装置研制:亚纳米精度激光干涉仪 在国家级计量基准装置研制方面,如何利用基本物理常数对质量单位千克进行重新定义,被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评为近年来世界六大科学难题之一。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张钟华院士提出的“能量天平”方案中,关键点之一便是利用超精密激光干涉仪实现高准确度的长度测量,其要求绝对测量精度达到 1 nm 以内。为此,本课题组研制了国内首套亚纳米激光干涉仪,并成功应用于我国首套量子化质量基准装置(图 19),在量子化质量基准中 国方案的实施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推动我国成为首批成功参加千克复现国际比对的六个国家之一[30- 32]。为达到亚纳米级测量精度,除了精密的隔振与温控环境以外,该激光干涉仪必须在真空环境 下进行测量以排除空气折射率对激光波长的影响, 其测量不确定度可达 0. 54 nm @100 mm。此外,为了实现对被测对象的姿态监测,该干涉仪的测量轴 数达到了 9 轴。图 19. 国家量子化质量基准及其中集成的亚纳米激光干涉仪 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端装备制造、精密计量和大科学装置等精密工程领域技术的迅猛发展,光刻机等高端制造装备、能量天平等量子化计量基准装置、 空间引力波探测等重大科学工程对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提出了从纳米到亚纳米甚至皮米量级精度的 重大挑战。对此,本课题组在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方法、关键技术和仪器工程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下一步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围绕下一代极紫外光刻机的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仪的研制与应用。在下一代极紫外光刻机中,其移动工件台运动范围、运动精度和运动速度将进一步提升,将要求在大量程、6 自由度复杂耦合、高速运动条件下实现 0. 1 nm 及以下的位移测量精度,对激光干涉仪的研发提出严峻挑战;极紫外光刻机采用真空工作环境,可减小空气气流波动和空气折射率引入的测量误差,同时也使整个测量系统结构针对空气- 真空适应性设计的复杂性大幅度增加。2)皮米激光干涉仪的研制与国际比对。2021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合德国科学基 金会(DFG)共同批准了中德合作项目“皮米级多轴 超精密激光测量方法、关键技术与比对测试”(2021 至 2023 年)。该项目由本课题组与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合作完成,预计将分别研制下一代皮米级精度激光干涉仪,并进行国际范围内的直接 比对。3)空间引力波探测。继 2017 年美国 LIGO 地面引力波探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各国纷纷开展了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这些引力波探测器实质上就是巨型的超精密激光干涉仪。其中,中国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将借助激光干涉仪在数百万公里距离尺度上,实现皮米精度的超精密测量,本课题组在引力波国家重点研发技术项目的支持下,将陆 续开展卫星- 卫星之间和卫星- 平台质量块之间皮米级激光干涉仪的设计和研究,特别是皮米级非线性实现和皮米干涉仪测试比对的工作,预期可对空间引力波探测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本课题组在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与仪器领域有超过 20 年的研究基础,建成了一支能够完全自主开发全部激光干涉仪核心部件、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团队,并且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 1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 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 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建成了超精密激光测量仪器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开发了系列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仪,在国产先进光刻机研发、我国量子化质量基准装置等场合成功应用,推动了我国微电子光刻机等高端装备领域的发展,并将通过进一步研发,为我国下一代极紫外光刻机研 发、空间引力波探测、皮米激光干涉仪国际比对提供支撑。全文详见:超精密高速激光干涉位移测量技术与仪器.pdf
  • 苏试试验拟投2.75亿元抢抓新能源汽车及第五代移动通信行业检测市场机遇
    近日,苏州苏试试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苏试试验)发布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拟将“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中尚未使用募集资金25,258.37万元及其利息收入(102.47万元)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苏试试验表示,基于募投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并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发展需要,为抢抓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五代移动通信行业市场机遇,进一步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经谨慎论证,公司拟将“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尚未使用募集资金及利息收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受益于集成电路产业的蓬勃发展,公司继续看好“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全方位可靠度验证与失效分析工程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发展前景,该项目将由公司以自有资金继续投入实施。关于“新能源汽车产品检测中心扩建项目”该项目是苏试试验在现有新能源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顺应我国新能源汽车检测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背景,致力于满足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的环境可靠性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安全类测试、性能测试和所有类型的新能源整车的环境可靠性试验(除高原试验)需求。该项目包括形成新能源汽车产品部件及整车级的环境可靠性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电磁兼容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电性能测试能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安全测试能力等测试能力。该项目实施主体为苏州苏试广博环境可靠性实验室有限公司,总投资15,500.00万元,其中拟以募集资金投入15,360.84万元,建设期为1.5年。关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项目”该项目是苏试试验在现有环境可靠性试验服务业务的基础上,顺应我国环境与可靠性试验服务需求高速增长的市场背景,全面满足通信、电子及其他制造工业等下游客户各类环境可靠性试验需求。第五代移动通信性能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包括电磁辐射测试(SAR)系统、空中性能测试(OTA)系统、射频性能兼容性测试(Conformance)系统及电磁兼容测试(EMC)系统四大子系统。该项目实施主体为苏试拓为无线测试(深圳)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0.00万元,其中拟以募集资金投入10,000.00万元,建设期为1.5年。
  • 福州公交装“黑匣“能嗅易燃易爆物 仪器亮红灯报警
    检测到易燃易爆品挥发出的气味后,驾驶座左侧的报警装置会亮起红灯装在驾驶座下方的检测装置后门正对的座位下也装有一个检测装置  这两天,有市民注意到,福州310路公交车,前后门各多了一个神秘的&ldquo 黑匣子&rdquo 。这个&ldquo 黑匣子&rdquo 是什么?昨日,记者从交通部门获悉,这是福建省运管局在福州310路部分公交车上试点安装的&ldquo 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rdquo 。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该装置可检测易燃易爆品的气味,并报警。  不过,记者实测发现,部分装置不够灵敏。省运管局表示,下一步将对装置进行改进,提高灵敏度,并与公安等部门联网 待装置完善后,将鼓励全省公交企业推广使用。  记者携白酒上车 仪器亮红灯报警  昨日下午3时许,记者赶到&ldquo 动物园&rdquo 公交总站,场站内停着多辆310路公交车。记者看到,其中一辆的驾驶座下方、后门正对的座位下方,各有一个黑色铁盒,约两块砖头大小。  &ldquo 这就是新装的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rdquo 厂商技术人员介绍,目前310路公交车有5辆已安装,除了两个铁盒,驾驶座左侧还装有一个报警装置,乘客若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只要散发出气味,报警装置就会亮起红灯。  记者注意到,报警装置有两个灯,分别对应&ldquo 前门&rdquo 、&ldquo 后门&rdquo 。随后,记者手提1瓶&ldquo 二锅头&rdquo 、1瓶浓度95%的医用酒精,从前门上车,距离黑色铁盒约30厘米时,报警装置亮起红灯。记者又将&ldquo 二锅头&rdquo 、酒精放在铁盒一旁的地面上,报警装置也亮起红灯。  技术人员介绍,这套装置可检测汽油、香蕉水等易燃易爆物挥发出的气味,检测范围为1米。鞭炮、刀具等危险品不在检测范围。  检测靠&ldquo 嗅觉&rdquo 部分装置不够灵敏  这套装置的灵敏度有多高?记者随后用纸袋包住&ldquo 二锅头&rdquo 、酒精,再次登上这辆310路公交车,报警器也亮起红灯。不过,记者随后改乘另一辆装有报警器的310路公交车,无论是从前门上车,还是从后门下车,报警器的红灯都没有亮。  技术人员介绍,从4月20日首台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试点开始,他们就不断对仪器进行改进,目前确实还存在部分装置不够灵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公交车长时间在路上跑,报警器上很容易沾上灰尘,影响灵敏度。  此外,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还处于试用阶段,由于许多化妆品、花露水等都含有酒精,为避免误报,厂家调低了仪器对酒精的检测灵敏度,同时为了不影响驾驶员开车,暂未开启报警提示音,只启用了亮灯提示。  将推二代产品 与公安等部门联网  该技术人员介绍,目前试用的报警器为一代产品,针对感应不灵敏等问题,研发团队正在攻关,二代产品近期将面世,感应范围将扩大到2米,还将新增防尘功能,防止系统失灵。二代产品也将进行新一轮试点,再正式投用。  据介绍,一代报警器还未连接到后台,如果发现有乘客携带易燃易爆物,由驾驶员监督乘客。在报警器正式投用后,将实现联网,一旦检测到易燃易爆物,报警器会闪烁红灯,并发出提示音,同时将信息发送到后台监管中心,与交通、公安等部门实时联动。  省运管局介绍,近年国内部分城市发生了公交安全事故,但仍有个别乘客无视法规,将易燃易爆物带上公交车,仅靠司机或安全员监督、提醒,难免有疏漏。此外,公交站点众多,也无法像火车站、长途汽车站一样,在乘客上车前对行李进行排查。在车上安装检测报警器,可增加一个防范手段。  据了解,公交车上安装易燃易爆快速检测报警器,在国内尚属首次。省运管局表示,待报警器进一步完善后,将鼓励全省公交企业推广使用。
  • 1100万!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分辨双束电镜系统及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
    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编号:ZB0101-202310-ZCHW13022、采购计划备案号:420000-2023-138243、项目名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数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高分辨双束电镜系统及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采购项目4、采购方式:公开招标5、预算金额:1100(万元)6、最高限价:1100(万元)7、采购需求:本项目总预算金额人民币 1100万元整,本项目分为2个包,其中01包采购预算800万元,02包采购预算300万元。投标人报价不得超过该项目各包预算,否则按无效响应处理。投标人可对本次多个包同时进行投标响应,并进行投标意愿排序,最多只能中标1个包。评审时将以包为单位进行独立评审,根据每包评审得分确定中标候选人。具体采购需求详见“第三章 技术、服务及商务要求”。采购清单详见—附件8、合同履行期限:交货期:01包:合同签订后15个月内完成设备到货至采购人指定地点。02包:合同签订后180个日历日完成备货。安装时间具体以采购人通知的时间为准,接到采购人通知后60个工作日内完成安装验收工作(法定节假日除外)。9、本项目(是/否)接受联合体投标:否10、是否可采购进口产品:是11、本项目(是/否)接受合同分包:否12、本项目(是/否)专门面向中小微企业:否13、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价格扣除优惠为:15%二、获取招标文件1、时间:2023年10月18日至2023年10月24日,每天上午08:00至12:00,下午14:00至17:00(北京时间,法定节假日除外)2、地点:阳光招采电子招标投标交易平台(网址:https://www.yangguangzhaocai.com/)3、方式:1.拟参加本项目的投标人须在阳光招采电子交易平台免费注册(网址:https://www.yangguangzhaocai.com ---【新用户注册】,相关操作帮助详见:帮助中心--- 投标人注册操作指南);2.注册完成后,请于2023年10月18日至2023年10月24日17:00时止(北京时间)登录电子交易平台,点击【投标人】,在【公告信息】---【采购公告】栏下载拟投标段采购文件(拟投多标段的,应按标段分别下载),0元/份(包),售后不退。联合体参与响应的,由牵头人注册及下载采购文件。未按规定获取采购文件的,其响应文件将被拒绝;3.本项目非全流程电子标,投标人无须办理CA数字证书;4.在电子交易平台遇到的各类操作问题(登录、注册认证、报名购标、制作及上传标书等问题),请拨打技术支持电话010-21362559(工作日:08:00~18:00;节假日:09:00~12:00,14:00~18:00);5.企业注册信息审核进度问题咨询电话:027-87272708;6.项目具体业务问题请向代理机构联系人咨询(联系方式详见本公告第七条)。4、售价:0(元)二、对本次招标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1、采购人信息名 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地 址: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西路167号联系方式:0719-8207156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名 称:湖北国华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地 址: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109号中铁1818中心10楼联系方式:027-873265133、项目联系方式项目联系人:刘晋钰、张亚然、汪树新、王刚、余轶菲电 话:027-87326513
  • PONY谱尼测试上海汽车实验室扩建
    日前,国内最权威的第三方检测集团——PONY谱尼测试在上海投资建立了2200多平方米的汽车检测及电子设备可靠性检测实验室。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9年以来,国内汽车消费趋势持续走高,加之产品功能与外观已不再是品牌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市场和客户的重视,因此集团投入巨资用作实验室扩建。  据介绍,为了减少汽车产品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同时出于对能源的节约考虑,各个国家或地区纷纷制定相应的法规。伴随近年来私家车的普及,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实现绿色可持续增长,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看到,近年来,无论个人还是企业的环保意识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因此对于汽车检测的需求也变得越发强烈。针对市场需求,谱尼测试集团提供了ELV检测(废弃车辆指令)、 雾化检测(内饰及材料挥发物)、 VOC检测(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汽车性能等方面的检测。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提供汽车检测,一方面保护了车内人员的身体健康,保护了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检测结果还用做汽车制造企业及时做产业技术革新的强有力依据,提醒企业加速产品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谱尼测试上海新实验室投入使用后,谱尼测试集团除为广大客户提供综合型一站式检测服务以外,还将针对客户提供,如国际标准培训等各项增值服务。记者进一步了解到,为了尽可能帮助电子电器制造企业挖掘由设计、制造或机构部件所引发的潜在性问题,在产品投产前寻找改善方法,该实验室还将应用于电子产品可靠性检测领域。
  • 多家红外热成像企业参与编制,推动国家标准《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发布实施
    近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发布了国家标准《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GB/T 43249-2023),该标准自2018年开始历经5年时间,在各方组织的联合推动下,终于成功面世发布。众多红外热成像企业包括海康微影、睿创微纳、高德红外、飒特红外、轩辕智驾等,依托公司强大的科技实力与多年红外技术的沉淀,全程参与并大力支持该国标实施发行,推动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什么是被动红外技术被动红外技术简单理解就是红外热成像技术,该技术最先在军事上应用,但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更多资本的投入,热成像技术逐渐扩展到预防检测、消防、制程控制、安防、汽车、环境监测等民用领域。被动式红外技术是利用大于绝对温度的物体自身会向外发射一定波长的红外光束的原理,并利用红外图像传感器来感知目标物,也就是热成像技术。其探测范围广、距离远、穿透性强、防强光照射。在汽车领域里,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夜视系统可以大幅提升汽车夜间视觉感知能力。这一功能前些年由国外垄断与技术封锁,原本只在高端进口车型才有配置。近年来随着软硬件实现国产化,红外热成像夜视系统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然“飞入”更多的寻常车型,并成为前装后装市场新的增长点。左图为可见光,右图为远红外《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标准实施的意义《汽车用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国家标准的实施,标志着车载红外热成像技术行业内的权威认可。车载红外热成像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乘用车、商用车、特种车、高铁和轨道交通的前装、后装及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等,能解决雾霾雨雪等恶劣天气环境、夜间光照不良、眩光视线不佳等影响安全驾驶的重点问题,结合可见光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现多维感知,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红外热成像的加速“上车”,将开启智能驾驶的新蓝海。
  • 耶拿举行“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
    仪器信息网讯 2011年3月23日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举办了“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交流会”。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50余人参加了这次体验交流会。出席体验交流会的还有德国耶拿公司中国区总经理赵泰先生、生命科学中国区经理诸建先生等。  在体验交流会之前,诸建先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德国耶拿公司的历史及发展现状。耶拿公司的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元素分析仪、总有机碳分析仪等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并且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2004年耶拿公司在世界上首次推出连续光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只需一个高能量氙灯光源,即可测量元素周期表中67个金属元素,是原子光谱仪划时代的革命性技术。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生命科学中国区经理 诸建先生  但大家对德国耶拿公司的生命科学仪器产品的认识并不多,在诸建先生的介绍中大家进一步了解了耶拿公司的生命科学仪器的发展历史以及其技术特点。德国耶拿公司在2000年级开始了生命科学业务,2002年推出了第一款生命科学类仪器。尤其在2009年,德国耶拿公司收购了Cybio和Biometra公司,德国Biometra公司是欧洲最大的一家专业生产分子生物学仪器厂家,所提供的产品中包括高端PCR仪。所以此次体验会主要展示的仪器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qTOWER的设计中就融合了Biometra公司的一些先进技术。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 赵泰先生  据赵泰先生介绍,2010年,德国耶拿公司在中国组建了生命科学团队,开始在中国市场大力向生化仪器领域扩张。此次举办的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即是该系列市场拓展活动之一。“百闻不如一见”,将仪器拿到现场展示给用户,让用户亲眼目睹实际样品的测定过程,会引起用户浓厚的兴趣,进一步展示德国耶拿仪器的高品质和独特性能。  在体验交流会上,首先由德国耶拿公司的工程师吴潇韫女士详细介绍了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qTOWER和全自动液体处理工作站FasTrans的性能、构造和特点等。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吴潇韫女士  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qTOWER可以解决当今定量PCR实验面临的挑战,即缩短定量PCR检测时间、降低定量PCR实验成本、确保定量PCR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对比传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TOWER的实验速度提高10倍  qTOWER采用低缘紧凑型的镀金纯银样品槽,其高效的热传导功能使热能利用率高。通过高效、长寿命的peltier元件控温,能够实现12°C/sec的升温速率和8°C/sec的降温速率。  SAC专利技术,使样品管壁能够向皮肤一样和样品槽紧密贴合,使模块的温度与反应管中液体的温度保持一致,热传导效率高达90%以上。综合以上多项技术,最快可在20分钟内完成40个循环的96孔四通道荧光定量PCR反应。  qTOWER的能耗大约是其它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qTOWER整个PCR反应体系只需5-20ul样品,最低5ul体系即可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可实现微量样品的检测。另外,qTOWER不需要特殊的荧光定量PCR试剂,用户可自由选择常规的各种荧光定量PCR试剂。节约了样品和试剂,尤其节约了较昂贵的荧光定量PCR试剂,qTOWER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  由于qTOWER高效的能量利用效率、节省的工作时间、样品体积少等特点,其耗电量最多能够减少95%,所以它每年只消耗100KWh (一年220天计算,每天运行4个程序)。德国耶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工程师Matthias先生现场演示仪器的操作并进行相关实验  在大家详细了解了qTOWER的技术特点之后,由来自德国的工程师Matthias先生现场演示了qTOWER以及全自动液体处理工作站FasTrans的操作并进行相关实验。  通过这一次的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交流活动,让更多的生命工作者了解德国耶拿的生命科学产品和先进技术,让更多的实验室对德国耶拿公司的qTOWER等先进生命科学仪器产生了兴趣,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上又添新选择。用户对德国耶拿公司的产品非常感兴趣体验交流会最后举行了抽奖活动  德国耶拿公司举行的“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系列活动的首站于2011年3月16日在上海展开,16日-18日期间分别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成功举办了三场。3月22日,“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来到了北京,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了北京站的首次活动。23日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体验会结束后,将转战天津进行本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德国耶拿公司的“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生命科学工作者的参与,取得良好的效果。在中国农业大学成功举办“高速实时荧光定量PCR体验会”的现场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