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

仪器信息网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手持急诊室心脏标志物检测仪相关的资讯

  • 酒鬼顺走急诊室2.5万心电图仪器 转卖30元打酒钱
    因担心没钱喝酒而起贼心,偷了医院急诊室一台价值25000元的心电图仪器,转手卖给废品站只卖了30元。12月5日,齐齐哈尔铁锋警方将盗走仪器的犯罪嫌疑人抓获。  12月3日,铁锋公安分局站前派出所民警敖伟瑞在排查全国网上在逃人犯信息时,发现一名因涉嫌盗窃医院设备被通缉的网上逃犯涂某经常流窜于齐齐哈尔火车站一带。  经了解,涂某居无定所,白天四处流浪以拾荒维生,晚上就在各公共场所寻避风处睡觉。站前派出所民警立即对火车站地下广场、餐厅、医院等地点实施布控。经过两天两夜的巡查,12月5日,民警在一家医院将躲藏在此的涂某抓获。  经讯问,犯罪嫌疑人涂某交代了今年11月8日在齐市某医院急诊室偷走一台价值25000元的心电图仪器的犯罪事实。当日,涂某途经一家医院,看医护人员正抢救病人,他便顺手牵羊将心电图仪器盗走,事后将仪器以30元的价格卖给某废品回收站,卖东西的钱被涂某买酒喝了。当民警找到废品回收站的经营者时,他说并不认识心电图仪器是什么东西,涂某拿来卖时只说是废品。但民警追赃发现,这台价值25000元的心电图仪器已经被破坏掉,没有使用价值。  目前,犯罪嫌疑人涂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 手持脑震荡检测仪或将上市
    荷兰皇家飞利浦公司(Royal Philips )与Banyan Biomakers Inc. 于不久前宣布他们已经达成一项长期共同发展协议–开发和商业推广一种新型便携血液检测仪,用于检测和评估温和型的外伤性脑损伤(TBI)在一开始的治疗护理阶段。  这次合作可谓是博采众长,结合了飞利浦在患者监测、手持式诊断技术和在极端护理环境下的临床诊断辅助应用等方面的优势,以及Banyan Biomarkers公司在指示神经系统的生物分子方面的知识。不过,两家公司还没有就财务条款进行深入讨论。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哪一款血液检测仪能够满足内科医生直接在医院用来检测脑部损伤(如脑震荡等)的存在以及严重性的需要。一般来说,脑部受伤之后,病人体内会有一串破坏性极强的生物学事件持续发生,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数个小时甚至数天从而使患者的状态进一步恶化。因此,脑震荡的检测通常是很困难的,因为如果没有通过可靠和客观的检测,脑部损伤从表面看并不明显。所以,尽管有些患者头部已经遭受了很严重的损伤,体内也已经呈现了相应症状,但他仍然要通过被视为“正常”流程的脑部CT扫描。在这种情况下, 医生未能做出准确诊断以及及时提供适当治疗可能会对病人带来严重的影响。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the United Stat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在2010年,美国大约有250万人的挂急诊,参与治疗以及死亡与外伤性脑损伤(TBI)有关。同时,外伤性脑损伤(TBI)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约有765亿美元。正因为检测和治疗成本如此高昂,目前我们通常采用放射性检验如计算机断层扫描与核磁共振成像等来诊断脑部创伤,然而这些技术都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早期的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康复和护理方面的成本。  这项新型血液检测仪(检测蛋白质)将会基于飞利浦公司的Minicare I-20 系统。这项系统由手持分析器,精细的软件和单独使用便于携带的暗盒组成,暗盒里面就包含着特定检测所需要的工具。从Royal Philips公司的专利科技- -Magnotech生物传感器出发,Minicare I-20系统目前处于进一步优化中,为了做到在低浓度血液样本条件下检测多重目标分子,同时在几分钟内呈现出分析结果。  所以,飞利浦如今集中火力在商业推广这项新型血液检测仪在急诊室的应用,同时,这项技术也给运动训练师和其他需要在医院外部快速诊断脑部损伤的个人带来福音,美国国防部(The U.S.Defense Department)似乎也对这项新型血液检测仪在战场上的运用充满兴趣。
  • 纳米孔测序和DNA“条形码”相结合 一次检测数十种生物标志物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与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合作研制出一种新方法,可同时分析数十种不同类型的生物标志物,改变了对心脏病和癌症等疾病的检测,从而让临床医生收集到有关患者疾病的更多信息。研究成果25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目前,许多疾病是通过血检来诊断的,血检能寻找一种生物标志物(例如蛋白质或其他小分子)或最多几种相同类型的生物标志物。  心力衰竭检测就是依靠寻找几种常见的蛋白质来判断病情的。但最新方法能额外检测40种不同类型的miRNA分子,有望提供一种低成本和快速的方案来发现病情,并帮助指导治疗方案。  这种结果在不到一毫升的血液中就能实现。研究人员先将短DNA序列组成小标签,每个标签编码一个独特的探针,旨在附着在不同的生物标志物上,这就像DNA“条形码”。一旦血液样本与DNA“条形码”混合,所得溶液就会注入牛津纳米孔公司之前开发的低成本手持设备MinION中。  该设备包含一系列纳米孔,能够从通过它们的每个DNA“条形码”中读取电信号。设备产生的复杂电信号由机器学习算法解释,负责识别样品中存在的每个生物标志物的类型和浓度。  这意味着,该方法以两种方式用于加快诊断速度:除了一次测量更多生物标志物外,它还可以帮助找到新的生物标志物。虽然目前只有少数生物标志物被验证用于诊断心脏病,但通过同时测量40种额外的miRNA类型,研究人员可看到其中的关联性,未来还可通过更多的测试进行验证。  只要去医院,人们基本都会和生物标志物打交道。比如,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看是否患上糖尿病,这是生化标志物;再比如,做个CT,看体内是否有不正常的“疙瘩”,这是影像学标志物。通常一种检测手段只能检测特定的几种标志物,本文介绍的方法,则可以额外检测40种不同类型的miRNA分子,而且仅仅需要“一滴血”。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快检测速度,还可以帮助发现更多生物标志物与疾病的对应关系,提高对特定疾病的监测、诊断准确度。
  • 肿瘤标志物检测有了新突破!重庆高校学子研发国内首个检测仪器
    7月12日,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在刚落下帷幕的第五届重庆市卫生健康系统“五小”创新赛中,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分析(SPRI)仪器(以下简称:SPRI仪器)项目团队获得一等奖。接下来,团队还将代表学校参加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安装生物检测芯片、注入样本、按下加样按钮......”近日,在重庆市中医院,检验科医生申波正在用一台机器对病人的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30分钟后,检测结果就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与以往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这个‘大家伙’着实可以提高我们的检测效率和准确性。”申波感叹道。申波使用的正是SPRI仪器,该仪器可帮助医生对白血病、肺癌等多种肿瘤标志物进行早期检测。“目前,国内生产的用于检测肿瘤标志物的仪器采用的是第一代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它存在无法成像、检测通量低、应用范围窄等缺点,而最新的SPRI仪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贵,还存在通量低、灵敏度欠佳等问题。”该项目学生团队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研究生郑霞介绍,对此,他们团队以医工结合的研发思路,以国际合作、校企合作、校内合作为依托,攻克了SPR成像检测体系构建、阵列化制作、玻璃可控蚀刻、真空镀膜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出国内首创的SPRI仪器,从而打破了国外垄断。项目指导老师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检验科主任薛建江介绍,该仪器首次解决了传统SPR技术无法成像这一技术问题;率先攻克了LED光源替代激光光源的世界级难题;可同时实现100余个样本的通量检测,灵敏度高于95%。“除了肿瘤标志物联合早筛外,该仪器有望在高血压药物筛选、污染物检测、新生儿遗传病基因筛查等方面开展应用。”目前,该SPRI仪器已获得重庆市医疗器械质量检验中心合格验证,形成了专利技术壁垒,并已在重庆市中医院、重大肿瘤医院对白血病和肺癌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进行临床试点。
  • 295万!清华大学超灵敏高分辨靶向蛋白标志物组学检测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清设招第20221063号(0873-2201HW3L0997)项目名称:清华大学超灵敏高分辨靶向蛋白标志物组学检测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95.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1.本次招标共1包:包号名称数量预算金额(人民币万元)是否接受进口产品投标1超灵敏高分辨靶向蛋白标志物组学检测仪1批295是 本次招标、投标、评标均以包为单位,投标人须以包为单位进行投标,如有多包,可投一包或多包,但不得拆包,不完整的投标将被拒绝。本项目为非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本项目所属行业为工业。2.采购用途:用于教学科研。以上货物的供应、运输、安装调试、培训及售后服务具体招标内容和要求,以本招标文件中商务、技术和服务的相应规定为准。3.需要落实的政府采购政策:本项目落实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监狱企业发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等政府采购政策。合同履行期限:合同签订之日起至质保期满结束。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0997采购需求.pdf
  • 惠及民生的便携式检测仪--iEAT来了!
    p  对于食物过敏的人来说,外出就餐可能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经历。即便有时候小心有加,新鲜准备的或带包装的食物也可能会意外地与有害食物交叉污染并引起过敏。现在有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开发了一种新的便携式过敏原检测系统,大小跟钥匙链差不多,可以帮助防止前往急诊室。/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9/insimg/09d2a642-8b80-453b-9f44-941b45e6a525.jpg" title="过敏原.jpg"//pp  大多数食物过敏者通过避免已知的一些坚果、鱼、蛋类或其他会引起过敏的的食物来避免发病,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从轻度皮疹到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避免过敏不是100%有效的,因为食物可能被错贴标签或者存在交叉污染。检测这些潜在触发物的常规方法要么需要体积庞大的实验室设备,要么就是出结果缓慢、并且对于低浓度的过敏原无法检出的设备。/pp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价值40美元的便携式过敏原检测系统,称为综合外源性抗原测试系统或iEAT。它由从食物中提取过敏原的手持设备和用于感测过敏原的电子“钥匙链”读卡器组成,然后将结果通过无线地传送到智能手机上。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该设备可以检测到五种过敏原,分别来自小麦、花生、榛子、牛奶和蛋白质,其检出限甚至低于金标准实验室的分析测试。研究人员通过对餐馆菜单中的食物进行测试发现,在一些意想不到的菜肴和饮料中里也存在一些过敏原,例如沙拉中的麸质和啤酒中的蛋白质。虽然该设备的设计是用于感应五种过敏原,但研究人员表示,该设备的检测范围可以扩大到其他化合物,包括除其他以上五种过敏原以外的其他过敏原和非食物污染物,如杀虫剂。/p
  • iCIVD 2023精彩预告: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及应用篇
    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8月22日-24日举办第六届先进体外诊断技术网络会议(iCIVD 2023),会议将在线上进行,免费向听众开放报名,欢迎报名参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ivd2023/(点击报名)8月23日上午,将进行“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及应用”专场,特邀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延莲研究员、江苏大学医学院检验系副主任毛飞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杨福全研究员、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黄胜林研究员、暨南大学肿瘤精准医学和病理研究所所长张灏教授以及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王娜技术工程师6位嘉宾分享精彩报告,聚焦EV前沿进展,发掘新型潜在标志物,探究临床应用潜力。iCIVD2023 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精彩报告预览报告:《外泌体诊断技术的挑战和未来》【摘要】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是直径为30-200纳米的膜囊泡(又叫外泌体),携带来源细胞的脂质、蛋白、核酸等生物信息,每毫升血里大概有108-1011个细胞外囊泡,是重要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外泌体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潜力巨大,但是如何高效的分离提纯外泌体、如何建立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如何验证外泌体诊断的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仍然具有巨大的挑战。 报名占位》》报告:《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表征策略》【摘要】 外泌体因其携载亲本细胞的多种生物信息且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在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均具有重大潜力。本次报告将围绕外泌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案例和难点展开、同时分享单颗粒水平外泌体表征策略。 报名占位》》报告:《外泌体与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摘要】 待定 报名占位》》报告:《LncRNA编码多肽(SEPs):细胞外囊泡中的新成员和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摘要】 长非编码RNA(lncRNAs)通常被认为是一类长度大于200个碱基且不编码蛋白的非编码RNAs转录本。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许多lncRNAs转录本中含有的小开放阅读框(small open reading frame,smORFs)可以编码多肽/小蛋白(smORF encoded polypeptides or microproteins),并在细胞稳态、代谢、发育、应激信号传导、DNA修复、RNA脱帽、肌肉形成、粘膜免疫,以及肿瘤增殖等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调节作用。许多研究亦发现与癌症相关的lncRNA及其编码的功能性多肽/小蛋白能够影响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尽管如此,lncRNA编码多肽/小蛋白在癌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仍未得到深入的表征。LncRNAs 转录本及其smORFs 的庞大数量,LncRNAs编码多肽/小蛋白可能代表着一个被忽视并尚待开发的富含蛋白质活性调节因子的宝库。因此,大规模地发现和鉴定LncRNAs编码多肽/小蛋白,并系统探索其生物功能可以为揭示由非编码RNA 介导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式和表达调控网络的研究以及从一个不同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角度为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注释提供一个新的突破口。虽然规模性发现和鉴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但是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NONCODE数据库中人和小鼠的lncRNA转录本中的smORF进行系统挖掘,分别构建了人和小鼠潜在SEP理论数据库,结合基于分子量截留膜过滤和固相萃取的多肽富集技术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一个高灵敏、高通量SEPs的发现与鉴定技术平台。首次从细胞外囊泡中发现和鉴定了SEPs,并证明SEPs是EVs的新成员。同时也提示存在SEPs通过EVs分泌的一种途径。进一步的实验数据显示肿瘤细胞分泌的EVs、血浆EVs和尿EVs中都富含lncRNA编码多肽/小蛋白,其组成的差异具有疾病特异性,是潜在的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报名占位》》报告:《外泌体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摘要】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包裹着细胞来源的核酸、蛋白、脂类等组分,可作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本次交流重点介绍课题组在外泌体长链RNA(exLR)的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外泌体exLR-seq检测方法,EV-origin溯源方法,数据库exoRBase 2.0更新内容及其使用,血浆exLRs在肿瘤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应用等。 报名占位》》报告:《外泌体中的RNA世界以及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转化价值》【摘要】 待定 报名占位》》大会日程会议日程报告时间报告方向专家单位8月22日上午 主旨报告09:00-09:30分析科学与健康科学-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康熙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8月22日上午 肿瘤分子诊断技术前沿09:30-10:00基因甲基化在肿瘤早期诊断价值刘向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主任技师/教授10:00-10:30分子检测技术助力肿瘤病理诊断赵广泰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基因科学事业部售前技术支持10:30-11:00分子诊断助力肿瘤的早诊筛查郭建巍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 检验科主任/主任医师11:00-11:30自动化文库构建助力测序技术在肿瘤检测中的应用吕艳艳睿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1:30-12:00乳腺癌新型无创早诊标志物刘嘉琦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 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8月22日下午 临床质谱新技术新应用13:30-14:00《多囊卵巢综合征雄激素质谱检测专家共识》解读曹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临床质谱检验中心主任/教授14:00-14:30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他克莫司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评价李鹏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Ⅰ期研究室主任/副主任药师14:30-15:00认识质谱技术临床应用的优点及局限性禹松林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副研究员15:00-15:30叶酸检测现状及方法学评价周立北京豪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TO8月23日上午 外泌体新型诊断标志物检测及应用09:00-09:30外泌体诊断技术的挑战和未来杨延莲国家纳米中心 研究员09:30-10:00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表征策略王娜厦门福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0:00-10:30外泌体与癌前病变——炎症性肠病毛飞江苏大学 教授10:30-11:00LncRNA编码多肽(SEPs):细胞外囊泡中的新成员和新型潜在生物标志物杨福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11:00-11:30外泌体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黄胜林复旦大学 研究员11:30-12:00外泌体中的RNA世界以及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转化价值张灏暨南大学 教授8月23日下午 代谢组学与诊断标志物发现13:30-14:00代谢组学发现慢病新因素应用房中则天津医科大学 教授14:00-14:30面向复杂疾病精准诊疗的功能代谢组学创新研究吕海涛香港浸会大学 教授14:30-15:00质谱驱动的代谢组学交叉科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林树海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15:00-15:30基于前沿组学技术的疾病代谢重塑研究胡泽平清华大学 研究员15:30-16:00基于质谱技术的胆汁酸结合物发现和鉴定朱泉霏武汉大学 副研究员8月24日上午 医学实验室自动化与智能化09:00-09:30智慧实验室-检验医学发展方向郝晓柯西安区域医学检验中心 教授/首席科学家09:30-10:00人工智能和实验室自动化的趋同进化万瑛陆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分析测试中心 教授10:00-10:30互联网体外诊断的前世今生和前沿进展吴凡柳州康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10:30-11:00待定  8月24日下午 IVD原材料开发13:30-14:00羧基乳胶微球的复杂性赵光耀苏州纳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14:00-14:30流式荧光技术,开启体外诊断高速时代于舒苏州为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产品经理14:30-15:00创新功能微球制备及其高性能生物检测应用与临床转化徐宏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首席研究员15:00-15:30基于LAMP的POCT分子诊断核心原材料创新与应用杨广宇上海交通大学 研究员扫码快速参会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会议内容及报告赞助:仪器信息网 赵先生:13331136682,zhaoyw@instrument.com.cn
  •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指南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在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中应用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患癌症的病人约16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约130万人。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的许多死亡原因中,癌症是第一位死因。 世界卫生组织作出最新权威性结论,癌症患者如能早期发现,治愈率可达80%以上。肿瘤标志物可以比影像学更早的发现肿瘤,因而对于治疗癌症意义深远。肿瘤标志物的分泌来源于肿瘤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存在于细胞、组织或体液中,能用化学或免疫方法定量证实肿瘤存在,监测肿瘤治疗和预后的物质。 图1:常见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方案 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灵敏度、特异性100%的肿瘤标志物。单一指标、单一因子的检测很难准确的实现肿瘤早期检测、病程监控及预后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如传统的Elisa方法,仅能进行单一蛋白因子的检测。若要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特异性,需要进行多个Elisa实验检测不同的蛋白因子。以10个蛋白因子检测为例,需要10个Elisa试剂盒,至少1ml的样本,一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无论从人力、财力还是时间和样本量来说,都不是很好的选择。而且10个因子不是同时检测也可能造成结果的误差。图2 检测对象越丰富疾病区分度越好(class代表指标分类,marker代表具体指标) 目前,实现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的最便捷最高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xMAP技术。xMAP技术基于不同荧光编码的微珠。每一种编码微珠标记一种可捕获相应目标分子的抗体,根据检测靶标的数量,选择1-100种标记的微珠,混合后与样品中待测的靶标分子作用,然后在液流驱动下逐个通过检测窗口,两束不同波长激光对每个微球进行检测,635nm激光检测微球的色标编码从而确定检测的靶标,532nm激光检测相应靶标上的荧光标记进行定量,通过计算机分析和标准曲线拟合,直接对每一种目标分子进行定量。该技术利用Luminex多功能液相芯片平台实现了对蛋白、核酸等靶标分子的多重检测,是唯一被纳入美国临床实验室质控的高通量技术,被誉为真正的临床型生物芯片。 图3 xMAP技术原理图 视频1:xMAP技术原理及Milliplex技术平台介绍基于xMAP技术的多重检测平台的优势:- 多重检测:实现1-500重因子同时检测,为微量样本的精确检测提供技术保障;- 高灵敏度:精密的光学设计提升检测灵敏度,可低至0.04pg/ml;- 快速/高通量:96/384孔板自动化高通量检测,每小时数据量可达9,600个结果;- 微量样本:仅需10-50ul的样本量使得跟踪动物模型的阶段性变化成为可能,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实验误差。 目前,已有几千篇文献报道利用xMAP技术进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以提高肿瘤检查准确性和特异性。例如,Irene等人采用非侵入性方法(血清)对卵巢癌6个标志物进行检测,发现6个标志物联合诊断比原来的单个CA-125检测准确率明显提升(95.3% vs 72%),从而能够展开卵巢癌的早期治疗(图2)。 图4:Irene等人卵巢癌早期检测研究已发表于Clinic Cancer Research(IF: 8.19) 作为Luminex 最早的全球合作伙伴,Merck提供包括Luminex仪器、Milliplex高通量多因子检测试剂盒、Milliplex Analyst 软件和Biomarker service在内的一整套高通量多因子检测平台。Merck始终致力于生物标志物多重检测技术与研发,拥有三十多年的研发和服务经验。目前可以提供8个种属超过1200个蛋白因子的检测,涉及免疫、代谢、肿瘤、神经、信号通路、干细胞等多个热门研究领域,能够满足多数肿瘤标志物开发与诊断需求。此外,Merck已与全国各地肿瘤医院与研究所合作,提供检测平台和服务,积累了二十年检测与分析的经验,因此开设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法应用专题,分享成功经验给广大临床及诊断研究工作者。 本专题将分成多期探讨肿瘤的早期发现、病程监控、机制研究、肿瘤转移及预后监测等方面的标志物多重检测应用。欢迎订阅Merck生物标志物期刊,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点击此处订阅 若以上链接无法点击,请扫描二维码。专题下一期预告:肿瘤早期诊断之多重生物标志物检测法默克生命科学Tel: 021-38529074Email: china.marketing.online@merckgroup.comweibo: 默克生命科学新浪微博wechat: 公众号默克生命科学
  • 从肝癌突发事件浅谈HCC早期预防与实验室标志物检测
    突发事件2月3日,内地音乐人赵英俊家人发布讣告,赵英俊于下午因病离世,享年43岁,消息来得太突然,不少人都表示不愿意相信。据其好友透露,赵英俊于一年前患上肝癌,又因为常年熬夜,最终导致病情恶化。近日,最佳喜剧配角,陪伴70、80年代一群人长大的“达叔”也因为肝癌扩散而不幸离世,享年68岁。这让众多网友陷入悲痛之中。悲痛之余,也让大家再次重视起肝癌这一疾病。原发性肝癌(HCC)HCC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癌肿,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尚未确定,目前认为原发性肝癌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水土因素有关。而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吸烟、酗酒等,都有可能增加患肝癌的几率。除此之外,长期接触氯乙烯、吃发霉的食物、长期服用合成类固醇药物等也会诱发肝癌。早期肝癌一般无明显症状,中晚期患者常表现为腹胀、乏力、腹部疼痛、消瘦、肝脏进行性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肝脏破裂出血等。所以肝癌患者经常出现这些症状时,却已属晚期,这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不少负担。因此,肝癌的早期预防及检测对控制肝癌的病死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肝癌的早期预防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肝癌新发病例约90万例。其中,中国占了45.3%。而在全球肝癌83万例的死亡病例中,中国占47.1%。导致如此高死亡率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我国肝癌患者中,71%患者为中晚期。那么,如何在早期预防肝癌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建议。(1)远离脂肪肝,合理控制饮食,每天保证适当运动(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不熬夜、不滥用药物(一些药物能够导致肝损伤)、不吃霉变食物,切菜板和木筷子应定期更换和消毒(3)接种乙肝疫苗,如果属于乙肝高风险人群,注意监测乙肝抗体,必要时补充接种疫苗(4)肝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而肝硬化又和病毒性肝炎相关,所以有乙肝或丙肝肝炎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及时抗病毒治疗,别因为“没感觉”就忽略它(5)做好预防的同时,还应警惕健康信号。当出现肝区疼痛(上腹部)、腹部肿块、消瘦、黄疸等症状时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6)定期体检,尤其是肝癌的高危人群要定期做针对性体检。肝癌标志物检测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检测和辅助诊断HCC 的血清学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异常凝血酶原(DCP)等,其中AFP 是HCC辅助诊断和疗效监测中最常用的标志物。1.AFPAFP是最早用来辅助诊断HCC的血清学指标,也是主要由胚胎肝脏、卵巢产生和分泌的一种胚胎特异性糖类蛋白,参与分子转运过程。妊娠期妇女血清AFP水平明显升高,但健康成人血清AFP水平极低。血清AFP≥400 ng/mL超过1个月,排除妊娠、慢性或活动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及其他消化道肿瘤后,高度提示HCC,联合影像学检查,对HCC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FP水平轻度升高患者,应进行动态观察 AFP阴性患者,需借助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影像学检查或穿刺活检等手段明确诊断。目前检测AFP的常用方法包括电化学发光法、化学发光法等。2. AFP-L3AFP-L3主要是由肝癌细胞产生,其与肿瘤组织的大小、分化、恶性程度密切相关,特异度高于AFP。血清高水平AFP-L3%与肿瘤增殖快、侵袭性高和预后不良明显相关。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肝硬化高危人群中,AFP-L3%检测与影像学检查相比,可提前预警患者是否存在HCC。在HCC根治术后,若AFP-L3%降低不明显,提示存在转移灶或残余癌。因此,AFPL3%检测可作为HCC 复发及预后判断指标。目前,AFP-L3的检测方法包括亲和吸附离心法、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微流控免疫荧光法等。亲和吸附离心法的优点是不需要特殊设备,可依托实验室定量检测AFP的设备完成检测,缺点是需要手工操作、步骤多、耗时长,结果重复性欠佳。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及微流控免疫荧光法可实现自动化检测,结果更稳定。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在采用不同方法学时可依据临床自建临界值。3.DCP DCP是维生素K 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质,又称PIVKA-Ⅱ,是凝血酶原的一种异常形式。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由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凝血酶原前体羧化不全,从而产生大量异常凝血酶原(DCP)。在HCC患者中,血清DCP水平与HCC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微血管侵犯和肿瘤复发高度相关,可单独作为早期筛查和预后评估的标志物。在鉴别肝硬化、慢性肝炎和HCC能力方面,DCP 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AFP。DCP和AFP作为两个独立的生物标志物,二者对HCC 诊断具有互补作用,AFP+AFPL3%和AFP+AFP-L3%+DCP联合检测诊断HCC的灵敏度更高。目前国内DCP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微流控免疫荧光法。
  • 肿瘤标志物 7 种检测方法学大比拼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具有高死亡率、高转移率和高复发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诊断肿瘤的传统方法有病理组织活检、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B超、X线胸片、内镜检查等。这些检查对于肿瘤早期的检测效果十分有限,部分检测方法不仅价格昂贵,且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因此,在肿瘤早期阶段开展快速、有效的检测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达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还可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肿瘤标志物的筛检对于肿瘤早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标志物是指由肿瘤组织或宿主与肿瘤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类活性物质,能够提示肿瘤存在与生长变化。肿瘤标志物常常存在于血清、细胞、尿液、体液或组织中,常见的有癌胚蛋白、肿瘤抗原、酶类标志物、激素、糖类抗原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操作便捷、标本易获取、非侵入性、价格低廉、易于动态监测疾病等优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于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辅助肿瘤分类、疾病监测、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作用,可有效弥补其他医学技术对肿瘤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不足[2]。肿瘤标志物种类繁多,检测方法也各异,本文将几种常见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1、放射免疫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放射免疫分析是一种传统的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是将放射性核素检测技术与抗原抗体结合特异性的特点相结合,以定量微量物质。放射免疫分析多使用放射性核素125I,因其具有放射性高、易标记、衰变过程中释放的射线易于被检测等优势,逐渐替代了3H和14C而被广泛使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具有高灵敏度、易于商品化等优势,曾被广泛应用,但与其他方法[3]相比,存在试剂盒使用寿命短、有放射性污染风险等缺点,目前已逐渐被其他检测方法取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 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目前常用和较为成熟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技术,其利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根据发光信号的强度来判断待测物质的量。自1928年德国化学家Albrecht发现鲁米诺的化学发光特性后,该检测技术由于灵敏度高、快速、线性范围广、仪器结构简单、适合小型化、无放射性危害等优点得到不断发展[4,5]。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为化学发光法,使用直接发光物质(如吖啶酯)标记抗体,或使用酶类催化剂(如辣根过氧化物酶)[6]标记抗原抗体。将化学发光技术与微芯片电泳化学发光(microchip-electrophoresis chemiluminescence,MCE-CL)等技术联合使用,具有效率高、分析快、自动化程度高、需要更少样品和试剂的优点[7,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传统化学免疫分析采用酶标技术,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的免疫测定技术曾被广泛使用,目前的免疫测定系统通常使用信号探针标记抗体并进一步测量目标分析物浓度。但这类天然酶具有稳定性差、来源有限、对环境变化敏感、易受环境影响而变性等缺点,且标记过程通常会损害抗体分子的生物活性,因而基于金属及金属复合物[9,10]、磁性纳米颗粒[11]、量子点[12]等催化发光底物的无酶免疫系统[13]不断发展,将电化学技术和化学发光相结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兼具了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和电化学的时间、空间可控性[14,15]的优点。有研究人员以CuS纳米粒子作为过氧化物酶模拟物,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无标记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CL)免疫方法测定甲胎蛋白,与基于酶标的CL免疫测定法相比,提出的无标记测定模式更简单、价廉、快速。采用无标记的CL免疫测定法测定甲胎蛋白的线性范围为0.1~60ng/mL,检出限为0.07 ng/mL,且此CL免疫测定系统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可接受的重复性和良好的准确性[1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项临床上已普及的检测技术,这一技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固相支持物上,将酶标抗原或抗体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中,通过底物使酶显色来达到检测目的。不同的研究人员会采用不同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策略,如使用单克隆多克隆抗体[17]及嵌合抗体[18]来开发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被开发后其检测系统得到不同的优化,如凝集素及生物素-亲和素系统[19]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的应用大大增强了其检测的敏感性,荧光素酶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系统[20]也使检测的敏感性不断增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不仅适用于对单一分析物的测定,在多个分析物同时存在时,同样具有良好的适用性[21]。/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除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外,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开发具有酶样活性的模拟酶[22]。ZHANG等[23]以Cu2+作为助催化剂,利用Cu2+/Ag-AgI复合物作为催化剂具有在可见光下使3,3´ ,5,5´ -四甲基联苯胺(3,3´ ,5,5´ -tetramethylbenzidine,TMB)颜色产生变化的特性,构建了夹心型比色法,通过监测TMB溶液的颜色变化以定量癌胚抗原的水平,其开发的比色免疫测定在血清样品分析中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4、免疫传感器/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免疫传感器一直备受肿瘤研究者关注和青睐。将特异性免疫反应与生物传感技术相结合形成的生物传感器,其生物识别部分来自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作用,通过理化换能器和信号放大装置将生物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用于检测。与其他几种检测方法相比,免疫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实时动态检测等优势。目前,免疫传感器大部分处于试验阶段,正向高通量、商品化发展,以满足临床大样本检测的要求,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有望成为肿瘤标志物的新型检测手段。检验医学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金属纳米材料由于拥有独特的光学、电子和催化特性常被用于构建免疫传感器[24,25]。LIU等[26]使用多孔铂纳米颗粒和PdPt纳米笼同时测定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利用多孔铂纳米颗粒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强的导电性,PdPt纳米笼优异的催化性能及高负载能力,增强和放大响应信号,实现了对双重分析物的灵敏测定。另外,使用纳米合金材料制作的传感器,与使用单一金属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金属之间良好的协同作用使传感器催化性能进一步被放大。ZHANG等[27]使用PdPt纳米颗粒,以石墨烯片和多壁碳纳米管作为传感平台,组成纳米复合物修饰电极,来测定肿瘤标志物潜伏膜蛋白-1,比单独使用Pd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过氧化物酶活性,PdPt凹面不仅可以提供较大的表面积,还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催化反应活性位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碳纳米材料,包括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碳球等,由于其良好的力学性能、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特殊的电学性质、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良好的导热性被广泛用于免疫传感器的制造,制造的传感器具有响应速度快、电子传递速率高、负载量大、吸附性好、催化活性等优点。LIANG等[28]研制了以双层酶修饰碳纳米管作为标记的夹心型免疫传感器,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将辣根过氧化物酶装配到多壁碳纳米管上,实现了信号放大,为临床分析的超灵敏检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聚合物复合材料由于良好的氧化还原性能,被作为免疫传感器信号指示剂[29,30]。TANG等[31]用聚多巴胺-PB2+(PDA-Pb2+)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氧化还原体系,用壳聚糖-金纳米复合材料涂覆电极,对癌胚抗原进行敏感性的电流分析。利用聚合物复合材料制作的免疫传感器,因聚合物复合材料掺杂带来的半导体或导体性质,其活性可被调节,掺杂/去掺杂的可逆过程使其可检测不同的分析对象,扩大了检测范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免疫传感器的制备除上述几种材料外,还常引入其他具有不同功能的材料来提高性能。如利用量子点高表面活性、小尺寸及对光、电、温度等敏感的特性,构建的传感器灵敏度较高[32,33] 利用磁性纳米粒子的磁效应构建的传感器抗干扰性好[34] 利用介孔材料良好的孔隙结构和界面结构构建的传感器,能够保持酶良好的活性和功能性 利用水凝胶构建的传感器稳定性好,水溶性高,能够对外界刺激产生响应并产生相应变化[35]。此外,利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纳米颗粒,利用HAP-NPs与钼酸盐的反应检测甲胎蛋白,构建的传感器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且成本低[3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5、蛋白组学/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蛋白组学是近年来兴起的肿瘤研究领域热点之一,以蛋白质为核心,对蛋白质的表达模式和功能模式进行研究。蛋白组学技术具有高通量、微型化、自动化的优势,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肿瘤学研究,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同时具有检测成本昂贵、对技术人员操作要求高等缺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①双向电泳/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双向电泳是蛋白组学的经典技术,是利用蛋白质的等电点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来分离蛋白质的一门技术。双向电泳是蛋白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能够通过染色强度得到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信息,能够同时分离数千种蛋白质。但其有不能分辨低拷贝数蛋白、检测蛋白比估计总蛋白数少、耗时长、操作过程繁琐等缺点,不能实现完全自动化,研究者常将其与质谱技术联用以分离、鉴定蛋白质[37],即将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后,运用质谱技术进行逐一鉴定,这也成为蛋白组学研究的核心技术。相差凝胶电泳在双向电泳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染色对2个样本进行标记,通量更高,提高了凝胶间的可比性,工作效率得到提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②质谱技术/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质谱技术是将物质离子化,根据不同质荷比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进而获得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结构等多种信息的分析方法。由于其具有高分辨力、高精度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多个领域。近年来,常用色谱-质谱技术,因其兼具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鉴定能力,能够对蛋白质进行准确、快速的分析和定量[39,40]。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和电喷雾电离质谱是经过改进的质谱技术,前者利用基质吸收激光的能量,得到肽质量指纹谱,通过检索数据库以鉴定蛋白质 后者利用电喷雾法,液相化多肽以鉴定蛋白质。这2种方法能保证电离时样品分子的完整性,不会使离子碎片化。检验医学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③蛋白质芯片/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蛋白质芯片是近十年来新兴的分析技术,即在支持物表面排列蛋白质探针以捕获目标蛋白,再通过检测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根据载体性质不同,可分为固相蛋白质芯片和液相蛋白质芯片,临床上常用来筛选和寻找肿瘤标志物。反相蛋白质芯片也是蛋白组学高通量方法[41]。蛋白质芯片不仅可用来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可研究蛋白质与核苷酸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通量高、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DUAN等[42]设计了一种蛋白质芯片,使用胶体纳米金标记葡萄球菌属蛋白A作为指标,应用免疫金银染色增强技术扩增检测信号,此蛋白质芯片可在不存在交叉反应的情况下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并可在40min内提供结果,速度相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更快。YANG等[43]开发了一种微阵列芯片,首次使用硅和水凝胶作为微阵列的载体,构成的芯片具有二氧化硅和水凝胶两者的优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④表面增强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是将质谱与蛋白质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能够检测到其他传统方法检测不到的蛋白质,只需少量样品,检测时间短且重复性高,可分析复杂样品。该技术基于特殊芯片的表明增强吸附作用,将样品蛋白质吸附到芯片上后,将结合蛋白质解离成核电离子以绘制质谱图。将健康人与肿瘤患者的蛋白图谱进行比较,能够发现差异表达的蛋白质。JIN等[44]开发了一种对糖类抗原19-9正常的胰腺癌患者与健康或良性个体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使用与CM10芯片联合的表面增强激光解吸及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相关样品,生成了具有不同蛋白质的诊断模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6、分子生物学方法/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逆转录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多种测序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具有高通量,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等优势,但也存在价格昂贵、检测周期长等缺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CR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一种简单、敏感、高效、特异和快速的,能在体外扩增DNA的技术。由经典PCR衍生出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逆转录PCR被用于口咽癌[45]、结直肠癌[46]、前列腺癌[47]、肺癌[48]等多种肿瘤的检测。甲基化特异性PCR是一种检测特异位点甲基化的技术[49],检测DNA甲基化敏感性极高,KOIKE等[50]发现甲基化特异性PCR对于胃癌标志物的检出率高于逆转录PCR。此外,多种PCR衍生技术如扩增融合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等也被运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FISH以标记的特异寡聚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根据核酸碱基配对原理,将标记的探针与单链核酸片段配对,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目标序列的分布。FISH虽属于低通量检测,但目前已被用于检测肿瘤细胞[51]、突变染色体[52]、染色体重排[53],在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和个体化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pan style="color: rgb(0, 32, 96) "strong7、液体活检/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液体活检是一种从血液等非实性样本中取样,用于诊断和检测肿瘤的方法。液体活检技术主要包括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 CTC)检测、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 ctDNA)检测、外泌体检测等。与组织活检相比,液体活检能够早期筛查、检测肿瘤标志物,克服了肿瘤的时空异质性,具有无创、易反复取样、操作简便、可实时监控等优点,但同时也有价格昂贵、检测标准不统一等缺点。CTC检测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但CTC极低的丰度及其异质性使其面临着技术挑战。ctDNA检测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但ct DNA具有易降解、含量低等缺点,为精准检测带来困难。外泌体检测在肿瘤诊断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是具有发展潜力的诊断方法,但其提取及操作尚无统一流程,检测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满足临床大规模样本检测的需要。检验医学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strong总结/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肿瘤标志物作为临床上肿瘤辅助诊断、治疗参考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应用上愈发广泛,临床对检测技术的要求也不断发展。不仅有大量灵敏度或特异性更高的标志物被发现,而且在检测方法上也紧跟临床工作需求而不断发展。不同检测方法均有其优势与不足,如何对不同方法进行整合,提高肿瘤标志物的检出能力,是研究者们需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能够在肿瘤早期检出低含量肿瘤标志物,永远是临床肿瘤诊断的主要需求。不管使用何种材料,使用何种方法,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稳定性永远是肿瘤标志物研发所追求的目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strong参考文献/strong/pp  [1]GERDTSSON A S, WINGREN C, PERSSON H, et al. Plasma protein profiling in a stage defined pancreatic cancer cohort-implications for early diagnosis[J]. Mol Oncol, 2016, 10(8): 1305-1316./pp  [2]COLEMAN R L, HERZOG T J, CHAN D W, et al. Validation of a second-generation multivariate index assay for malignancy risk of adnexal masses[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6, 215(1): 82e1-82. e11./pp  [3]MURATA T, TSUZAKI K, NIRENGI S,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anti-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 in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comparison between radioimmunoassay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 J Diabetes Investig, 2017, 8(4): 475-479./pp  [4]CHANG Y, XU J, ZHANG Q. Microplate magnetic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detecting urinary survivin in bladder cancer[J]. Oncol Lett, 2017, 14(4): 4043-4052./pp  [5]NAKAGAWA M, KARASHIMA T, KAMADA M, et al. Development of a fully automat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urine monomeric laminin-γ2 as a promising diagnostic tool of 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J]. Biomark Res, 2017, 5: 29./pp  [6]ZHAO L, DAN W, SHI G, et al. Dual-labeled chemiluminescence enzyme immunoassay for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total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TPSA) and free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FPSA)[J].Luminescence, 2017, 32(8): 1547-1553./pp  [7]LIU J, ZHAO J, LI S, et al. A novel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based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alpha-fetoprotein in human serum[J]. Talanta, 2017, 165: 107-111./pp  [8]LI S, YANG T, ZHAO J, et al. Chemiluminescence noncompetitive immunoassay based on microchip electrophoresi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β-subunit of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J]. J Chromatogr B Analyt Technol Biomed Life Sci, 2017, 1053: 42-47./pp  [9]ZHANG Q, DAI H, WANG T, et al.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regulated by mesocrystals and biomimetic catalyst[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6, 196: 565-571./pp  [10]LI S, SHI M, ZHAO J, et al. A highly sensitiv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immunoassay strategy based on dual-labeled gold nanoparticles enhancing chemiluminescence for the detection of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J]. Electrophoresis, 2017, 38(13-14): 1780-1787./pp  [11]HUANG Z J, HAN W D, WU Y H, et al. Magnetic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 with quantum dots label for highly efficient detection of the tumor marker α-fetoprotein[J]. J Electroanal Chem, 2017, 785: 8-13./pp  [12]GUO Z, HAO T, DU S, et al. Multiplex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of two tumor markers using multicolor quantum dots as labels and graphene as conducting bridge[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3,44: 101-107./pp  [13]SHIM C, CHONG R, LEE J H. Enzyme-free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J]. Talanta, 2017, 171: 229-235./pp  [14]ZHANG M, GE S, LI W, et al.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detection using functionalized Ru-silica@nanoporous gold composite as labels[J]. Analyst, 2012, 137(3):680-685./pp  [15]BABAMIRI B, HALLAJ R, SALIMI A. Ultrasensitiv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CA125 and CA15-3 tumor markers based on PAMAM-sulfanilic acid-Ru(bpy)32+ and PAMAM-CdTe@CdS nanocomposite[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8, 99: 353-360./pp  [16]YANG Z, CAO Y, LI J, et al. Smart CuS nanoparticles as peroxidase mimetics for the design of novel label-free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J].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6, 8(19): 12031-12038./pp  [17]CHEN S L, LI Y L, TANG Y, et al.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double antibody sand wich 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human sDC-SIGN[J]. J Immunological Methods, 2016, 436: 16-21./pp  [18]YAMASHITA J, KOBAYASHI I, TATEMATSU K, et al. Sand wich ELISA using a mouse/human chimeric CSLEX-1 antibody[J]. Clin Chem, 2016, 62(11): 1516-1523./pp  [19]OUJI-SAGESHIMA N, GERAGHTY D E, ISHITANI A, et al. Establishment of optimized ELISA system specific for HLA-G in body fluids[J]. HLA, 2016, 88(6): 293-299./pp  [20]LI Y, LI Y, ZHAO J, et al. Development of a sensitive luciferase-based sand wich ELISA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human extracellular matrix 1 protein[J]. Monoclon Antib Immunodiagn Immunother, 2016,35(6): 273-279./pp  [21]LAKSHMIPRIYA T, GOPINATH S C B, HASHIM U, et al. Multi-analyte validation in heterogeneous solution by ELISA[J]. Int J Biol Macromol, 2017, 105(Pt 1): 796-800./pp  [22]WANG J, CAO Y, XU Y, et al. Colorimetric multiplexed immunoassay for sequential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J]. Biosens Bioelectron, 2009, 25(2): 532-536./pp  [23]ZHANG B, WANG X, ZHAO Y, et al. Highly photosensitive colorimetric immunoassay for tumor marker detection based on Cu2+ doped Ag-AgI nanocomposite[J]. Talanta, 2017, 167: 111-117./pp  [24]LAI G, WANG L, WU J, et al. Electrochemical stripping analysis of nanogold label-induced silver deposition for ultrasensitive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J]. Anal Chim Acta, 2012, 721: 1-6./pp  [25]LIANG Y H, CHANG C C, CHEN C C, et al. Development of an Au/ZnO thin film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based biosensor immunoassay for the detection of carbohydrate antigen 15-3 in human saliva[J]. Clin Biochem, 2012, 45(18): 1689-1693./pp  [26]LIU N, FENG F, LIU Z, et al. Porous platinum nanoparticles and PdPt nanocages for use in an ultrasensitive immunoelectrode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e tumor markers CEA and AFP[J]. Microchim Acta, 2015, 182(5-6): 1143-1151./pp  [27]ZHANG X, ZHOU D, SHENG S, et al.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for the cancer marker LMP-1 (Epstein-Barr virus-derived 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 using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Pd@Pt nanoparticles and a nanocomposite consisting of graphene sheets and MWCNTs[J]. Microchim Acta, 2016,183(6): 1-8./pp  [28]LIANG M, YUAN R, CHAI Y, et al. Double layer enzyme modified carbon nanotubes as label for sand wich-type immunoassay of tumor markers[J]. Microchim Acta, 2011, 172(3-4): 373-378./pp  [29]LIU Z, RONG Q, MA Z, et al. One-step synthesis of redox-active polymer/AU nanocomposites for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of multiplexed tumor markers[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5, 65: 307-313./pp  [30]CAI X, WENG S, GUO R, et al. Ratiometric electrochemical immunoassay based on internal reference value for reproducible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6, 81: 173-180./pp  [31]TANG Z, MA Z. Ultrasensitive amperometric immunoassay fo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s by using a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coated with a polydopamine-Pb(Ⅱ) redox system and a chitosan-gold nanocomposite[J]. Microchim Acta, 2017: 1-8./pp  [32]LIU W, ZHANG A, XU G, et al. Manganese modified CdTe/CdS quantum dots as an immunoassay bio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Golgi protein-73[J]. J Pharm Biomed Anal, 2015, 117: 18-25./pp  [33]TIAN J, ZHOU L, ZHAO Y, et al. Multiplexed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with multicolor quantum dots based on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J]. Talanta, 2012, 92: 72-77./pp  [34]SUN X C, LEI C, GUO L, et al. Giant magneto-resistance based immunoassay for the tumor marker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J]. Microchim Acta, 2016, 183(3): 1107-1114./pp  [35]WANG H, MA Z. A cascade reaction signal-amplified amperometric immunosensor platform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J]. Sensors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7, 2017: 254./pp  [36]HUANG Y, TANG C, LIU J, et al. Signal amplification strategy for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ing based on a molybdophosphate induced enhanced redox current on the surface of hydroxyapatite nanoparticles[J]. Microchim Acta, 2017, 184(3): 1-7./pp  [37]HODGKINSON V C, AGARWAL V, ELFADL D, et al. Pilot and feasibility study: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y 2-DE MALDI TOF/TOF MS reveals 14-3-3 proteins as putative biomarkers of response to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ER-positive breast cancer[J]. J Proteomics, 2012, 75(9): 2745-2752./pp  [38]CHEN Y T, CHEN H W, DOMANSKI D, et al. Multiplexed quantification of 63 proteins in human urine by 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based mass spectrometry for discovery of potential bladder cancer biomarkers[J]. J Proteomics, 2012, 75(12): 3529-3545./pp  [39]SINCLAIR J, TIMMS J F. Ovarian cancer[M]. Clifton: Humana Press, 2013: 271./pp  [40]WANG F, XIE B, WANG B, et al. LC-MS/MS glycomic analyses of free and conjugated forms of the sialic acids, Neu5Ac, Neu5Gc and KDN in human throat cancers[J]. Glycobiology, 2015, 25(12): 1362-1374./pp  [41]SONNTAG J, BENDER C, SOONS Z, et al. 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 based tumor profiling identifies a biomarker signature for risk classification of hormone receptor-positive breast cancer[J]. Translational Proteomics, 2014, 2(1): 52-59./pp  [42]DUAN L, WANG Y, LI S S, et al. Rapid and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human hepatitis B virus and hepatitis C virus antibodies based on a protein chip assay using nano-gold immunological amplification and silver staining method[J]. BMC Infect Dis, 2005, 5: 53./pp  [43]YANG Z X, CHEN B A, WANG H, et al. Hand y, rapid and multiplex detection of tumor markers based on encoded silica-hydrogel hybrid beads array chip[J]. Biosens Bioelectron, 2013, 48: 153-157./pp  [44]JIN X L, XU B, WU Y L. Detec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with normal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using protein chip technology[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40): 14958-14964./pp  [45]GAO G, CHERNOCK R D, GAY H A, et al. A novel RT-PCR method for quant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ranscripts in archived tissu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ropharyngeal cancer prognosis[J]. Int J Cancer,2013, 132(4): 882-890./pp  [46]YADEGARAZARI R, HASSANZADEH T, MAJLESI A, et al. Improved real-time rt-PCR assays of two colorectal cancer peripheral blood mRNA biomarkers: a pilot study[J]. Iran Biomed J, 2013, 17(1): 15-21./pp  [47]VAN NESTE L, BIGLEY J, TOLL A, et al. A tissue biopsy-based epigenetic multiplex PCR assay for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J]. BMC Urol, 2012, 12: 16./pp  [48]LIN Q, MAO W, SHU Y, et al. A cluster of specified microRNAs in peripheral blood as biomarkers for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by stem-loop RT-PCR[J].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2, 138(1): 85-93./pp  [49]GONZALGO M L, NAKAYAMA M, LEE S M, et al. Detection of GSTP1 methylation in prostatic secretions using combinatorial MSP analysis[J]. Urology, 2004, 63(2): 414-418./pp  [50]KOIKE H, ICHIKAWA D, IKOMA H, et al. Comparison of methylation-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MSP) with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 in peripheral blood of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J Surg Oncol, 2004, 87(4): 182-186./pp  [51]LV Y, MU N, MA C, et al. Detection value of tumor cells in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ngeal metastasis from lung cancer by immuno-FISH technology[J]. Oncol Lett, 2016, 12(6): 5080-5084./pp  [52]TINAWI-ALJUNDI R, KNUTH S T, GILDEA M,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rostate cancer detection test using FISH probes[J]. Res Rep Urol, 2016, 8: 105-111./pp  [53]FERNÁ NDEZ-SERRA A, RUBIO L, CALATRAVA A, 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clinical impact of TMPRSS2-ERG rearrangement on prostate cancer: comparison between FISH and RT-PCR[J]. Biomed Res Int, 2013, 2013(3): 465179./ppbr//p
  • 新开发:应用岛津质谱技术开发生物标志物
    -冠状动脉狭窄症的血液检查方法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因动脉硬化等而变狭的冠状动脉(注1)在经过置管治疗后,通过心脏置管检查(注2)确认治疗部位是否痊愈的方法现已是标准的检查方法。但是,这种检查对身体的负担大,并且费用昂贵。为此,需要一种能够代替心脏置管检查的简易检查法。 最近,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循环系统内科・ 普及预防医学讲座特任副教授铃木亨、东京大学大学院医学系研究科循环系统内科学教室原教授永井良三、教授小室一成与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基础技术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藤本宏隆合作研究,共同开发了基于质谱分析装置(注3)的新血液检查法。在进行冠状动脉置管治疗后再次狭窄的诊断中,可以简便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心脏置管检查,这是一个可以减轻身体负担、令人期待的新检查方法。本研究开发的成果已经于5月13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发表在Clinical Chemistry电子版上。今后,该院争取实现该诊断法的实用化。 本开发获得了厚生劳动科学研究经费、科学研究经费(文部科学省)、尖端研究开发支援(FIRST)计划(日本学术振兴会)、创新体系整备事业(形成尖端融合领域创新基地)计划(文部科学省)的支持。【发表者】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循环系统内科・ 普及预防医学讲座  特任副教授 铃木亨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基础技术研究所 生命科学研究所 主任研究员 藤本宏隆【研究背景】 对于造成心绞痛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通常采用使用支架(注4)或气球导管(注5)的心脏置管治疗(注6)。但是,治疗后经过约半年的时间,约有10~30%的患者在治疗部位再次发生狭窄,称为「再狭窄」。为此,在日本,置管治疗后经过约半年时,通常进行置管检查,确认是否发生再狭窄。此检查对于发生了狭窄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检查,但检查使用造影剂、使用粗注射针刺血管等,造成患者较大的身体负担,还有放射线辐射问题,并且,费用也比较昂贵。因此,这就需要先进行可简便筛查的血液检查,诊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置管检查。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循环系统内科・ 普及预防医学讲座的特任副教授铃木亨以及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基础技术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藤本宏隆,从2006年开始实施共同研究,使用质谱仪开发基于生物标志物的新诊断法,用于诊断患者是否需要接受置管检查。 世界体外诊断药市场在2012年已经达到524亿美元的规模,今后的年平均增长率预计为7%。2011年的日本市场规模达7,711亿日元规模。【研究内容】 已经在临床上用作心衰生物标志物(注7)的B型利钠肽(BNP)(注8)是否也可以应用于冠状动脉狭窄诊断?至今尚未明确。B型利钠肽是由32个氨基酸连接而成的肽,但近年来,世界上有报告称在实际的血液中,除32个氨基酸连接的形态之外,好像还存在着其他形态。 研究队伍首先使用MALDI-TOF型质谱仪(注9)调查了患者血液中的BNP形态,结果发现存在由4种形态组成的BNP:除了原本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BNP之外,还有末端去掉2个氨基酸的片段、去掉3个氨基酸的片段以及去掉4个氨基酸的片段。 使用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血液与未发生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患者血液详细分析了这4种BNP,得知了此病状与BNP片段(具体地讲,是末端去掉4个氨基酸的片段与去掉2个氨基酸的片段之比)之间有相关性。增加临床检体的分析数量,进一步进行探讨,并设定截止值(注10),结果可知可以进行再狭窄排除诊断(没有发生再狭窄的诊断),明确了此BNP片段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置管治疗后再狭窄的生物标志物。 根据以往各类的研究报告,造成狭窄的因子有性别差、吸烟、糖尿病、肥胖等。通过此次的统计解析,明确了造成再狭窄发生的因子只有用于狭窄治疗的支架种类和此次判明的BNP片段。目前,就诊断应用以及未来可否用于预测诊断继续进行追踪调查,争取将研究成果实用化,还原给社会。【术语解说】(注1)冠状动脉如花冠状包围心脏的血管(动脉),向心脏供给氧。(注2)心脏置管检查将被称为置管的吸管状细管从手腕或大腿根部的动脉插入到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或心脏中,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的状态或测定心室内压力或观察心脏运动的检查。(注3)质谱分析仪将极少量的样品电离,进行分离・ 检测・ 数据解析,获得与化合物质量相关信息的分析仪器。(注4)支架金属制成的网状筒,用于使用置管扩张变狭冠状动脉的治疗。近年使用可溶出预防再次发病的药剂的支架。(注5)气球导管用于使用置管扩张变狭冠状动脉治疗的「气球」。(注6)心脏置管治疗为扩张因动脉硬化等变狭、血液不易流动的冠状动脉,使用置管进行治疗的方法。气球导管扩张变窄部分,或在此部位放置支架的治疗方法已经普及。(注7)生物标志物血液、尿等中所含的蛋白质等物质,用于掌握疾病存在、进行程度的指标。(注8)B型利钠肽(BNP)从心脏分泌的一种荷尔蒙,当在心衰等心脏承受负担的状态下从心脏(主要是心室)分泌到血液中。(注9)MALDI-TOF型质谱仪组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法(MALDI: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与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TOF-MS: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的质量分析装置。MALDI已是生物大分子电离的主要方法,从(株)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发明的Soft Laser Desorption(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发展而来。(注10)截止值为确定有无疾患而设定的值,以此值为界线改变治疗方案等。【发表杂志】杂志名: Clinical Chemistry电子版刊登时间:5月13日(美国东部夏令时间)论文题目:Processed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s a biomarker of postinterventional restenosi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参照URL】普及预防医学讲座主页:http://plaza.umin.ac.jp/upm/index.html≪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咨询方式≫ ・ 有关本检查方法的咨询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循环系统内科・ 普及预防医学讲座特任副教授 铃木亨电话:03-5800-9846(直通)     FAX:03-5800-9847E-mail:torusuzu-tky@umin.ac.jp・ 有关采访的咨询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 公共关系中心担当:小岩井、渡部电话:03-5800-9188(直通)     E-mail:pr@adm.h.u-tokyo.ac.jp≪ 岛津制作所 咨询方式≫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广报室担当:石川电话:075-823-1110 E-mail:isikawa@shimadzu.co.jp参考图1 新开发的诊断方法的概念图 在存在各种物质的血液中,使用抗体只捕捉BNP(免疫沉降法)。BNP除原本的形态(成熟体)外,还存在未成熟体、部分切断的处理体以及翻译后修饰的形态(翻译后修饰体)。这些各种形态的BNP被同一抗体捕获,使用目前已普及的免疫化学方法不能区分检出。但是,如果使用质谱分析仪就可以分别予以检出。 参考图2 新生物标志物的临床有效性 上图表示血管(冠状动脉)内发生狭窄,经置管治疗治疗约半年后,发生再狭窄时与未发生时的情况。 在置管治疗后约半年后进行的置管检查时采集血液,计算从此血液样品中检出的2种BNP片段(末端去掉4个氨基酸的片段与去掉2个氨基酸的片段)的强度比后,调查有与再狭窄和无再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看见与此强度比的相关性。特别是如果将强度比设定为1.52,则比值大于1.52的患者都未发生再狭窄,这个结果显示出排除诊断的可能性。 关于岛津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是(株)岛津制作所为扩大中国事业的规模,于1999年100%出资,在中国设立的现地法人公司。 目前,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全境拥有13个分公司,事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其下设有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及成都5个分析中心;覆盖全国30个省的销售代理商网络;60多个技术服务站,构筑起为广大用户提供良好服务的完整体系。 岛津作为全球化的生产基地,已构筑起了不仅面向中国客户,同时也面向全世界的产品生产、供应体系,并力图构建起一个符合中国市场要求的产品生产体制。 以&ldquo 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rdquo 为目标,岛津人将始终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更加满意的服务。 更多信息请关注岛津公司网站http://www.shimadzu.com.cn/an/。
  • 岛津先进医疗保健案例临床科研探究丨使用质谱探索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应用前景研究
    随着社会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如何延长健康寿命成为了迫切的课题。岛津长期致力于X射线成像诊断和质谱分析技术,以医疗、成像技术的可视化、以及使用质谱仪进行定量分析为基础,在可显著改善医疗保健未来的研发最前线,与合作伙伴一起,日日探索。通过预防、超早期诊断,进行身心负担较少的治疗,妥善管理预后,尽可能地延长健康的生活。岛津的先进医疗保健事业愿与大家共创未来。使用质谱探索生物标志物和临床应用研究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进一步了解疾病发病率和各种疾病的进展提供信息。判断是否罹患癌症或某些疾病及其进展程度,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极为重要。因此,探索研究有效反映病情和疗效的新生物标志物是近年来兴起的临床科研领域。在这些临床应用的各种研究中,高灵敏度的质谱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有望开发体外诊断和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什么是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是对疾病相关化合物,如尿液、血液和组织中所含的代谢物或蛋白质等物质的生物学鉴定和分析测量。这些标记物可作为定量掌握某些病情和体内生理变化的指标。联合研究合作伙伴方“我的研究重点是了解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使用质谱作为主要工具来发现与心脏病发病相关的化学特征。最近,利用质谱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我们发现了一种叫做三甲基胺-N-氧化物(TMAO)的物质与心脏病的发生有关。补充功能研究发现,在动物模型中,TMAO既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并且人体和动物模型均确认其为肠内细菌所产生的代谢物。我坚信,未来质谱分析技术将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监测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涉及的仪器仅限医学科研使用,不得用于诊疗及其相关流程。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Nature Communications》|“钓鱼式检测技术”可实现单分子精度检测蛋白质标志物
    鉴定和定量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是精准医疗的迫切需求。功能蛋白质组学的最新进展表明,仍有许多未开发的蛋白质对病理状况的进展具有潜在的影响。一般来说,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在致癌条件下上调。这些生物标记物的临床检查对预后、诊断和治疗都有帮助。因此,利用对各种生化刺激的快速信号反应,研发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蛋白质传感方法至关重要。3月2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A generalizable nanopore sensor for highly specific protein detection at single-molecule precision》的论文。在文章中,他们介绍了自己设计出的一种微小的纳米传感器。这种传感器被戏称为“鱼钩和鱼饵”,能够以单分子精度检测样品中的蛋白质标志物。研究者们制定的一类传感元件:一个可编程的抗体模拟粘合剂融合到一个单体蛋白质纳米孔。这些传感器将有一种模拟抗体的蛋白质粘合剂,通过一根像鱼钩一样的柔性系绳,在tFhuA纳米孔(一种单体β桶状支架)上进行工程设计。蛋白质识别元件,而不会破坏其膜嵌入结构和成孔特性,从而实现“精准垂钓”。设计原理在针对不同抗体的时候仅需要改变粘合剂的一小部分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扩展了纳米孔传感器对许多蛋白质的效用,同时保留了它们的结构、特异性和灵敏度。研究者们通过开发和试验证明了这些传感器可用于在大小、电荷和结构复杂性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蛋白质分析物。这些分析物产生的独特的电特征取决于它们的身份和数量以及纳米孔尖端的粘合剂-分析物组装。虽然该研究还只是一个概念原型,但在未来在诊断癌症时,这些纳米传感器将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成像和活组织检查,并为预后、诊断、治疗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这项工作的结果可以通过为生物流体中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提供基础,影响生物医学诊断。
  • P4定档9月北京,热议新型肿瘤生物标志物&精准诊断/用药!
    新条例实施以后,陆续出台了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抗肿瘤药物开发、肿瘤筛查、人类遗传资源管理等多个征求意见/指导原则,更加严格、细分的法规指南也反映了肿瘤精准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以患者主动参与(Participatory)、早期预警(Predictive)、预防(Preventive)和个体化(Personalized)为特征的P4医学落地在即:• LDT试点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实现进一步的路径合规?• 如何切实推动精准药物与伴随诊断协同开发?• 如何平衡泛癌种普筛与单癌种筛查技术/应用需求?• 如何进一步优化实体瘤MRD/耐药/病理等技术路线与应用探索?• 单细胞测序/多组学/AI等前沿技术转化几何?• 如何继续挖掘泛癌种生物标志物对于药物开发与临床转化的价值?• 如何开发双抗/溶瘤病毒/细胞治疗等新兴免疫疗法中的Biomarker加速转化?• 如何发现转化潜力免疫检查点/靶向药物的创新靶点?… … 值此行业奋发之际,P4 China 2022 (第六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于2022年9月2-3日(周五-周六)在北京隆重升级上线,深度探讨行业痛点与年度热门议题,与行业专家共探肿瘤精准最新法规、前瞻早筛诊断技术开发产品落地、免疫疗法/靶向药物精准开发之路!点击查看官网:https://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聚焦新视角--论坛结构全新升级!】主论坛(Day 1上午)——监管动向/政策解读/行业前沿• 解读最新LDT/CDx等注册/合规政策及临床建议• 探讨大数据/国产替代/底层技术等行业前沿发展分论坛 A 肿瘤早筛/早检(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诊断: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前瞻性技术探索• 全/泛/多癌种普筛/筛查• 单癌种早筛/早检:更优甲基化技术与策略• 肿瘤诊断前沿技术:单细胞测序/前沿多组学等技术• 学习miRNA/全癌甲基化等新型标志物的开发转化• 聆听甲基化/质谱/长片段/单细胞/多组学等前沿技术分论坛 B 肿瘤预后/耐药监测/病理(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诊断: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前瞻性技术探索• MRD检测/耐药/预后• 鉴别/病理诊断• 讨论实体瘤MRD更优技术路线等预后监测等技术与应用• 探索新型病理诊断/RNA检测/耐药基因等精准鉴别诊断技术分论坛 C肿瘤免疫/靶向药物(Day 1下午—Day2)——肿瘤精准药物:Biomarker/转化医学/伴随诊断与最新免疫/靶向药物开发• 新兴免疫疗法/ICIs等免疫药物与Biomarker研究/伴随探索• 创新靶向药物与Biomarker研究/伴随诊断开发• 解锁细胞/基因/双抗/PROTAC/KRAS等转化与Biomarker/伴随• 了解最新泛癌种Biomarker/预测性等生物标志物及伴随诊断开发【谁将来参会?】• 体外诊断所属法规监管机构4%• 体外诊断、第三方检验机构:液体活检、基因检测/测序服务企业25%• 医院:肿瘤临床专家20%• 药企:肿瘤免疫/靶向药物企业28%• 科研院校5%• 上游仪器设备开发制造企业与试剂耗材企业10%• CRO/实验室搭建/数据服务等其他服务供应商5%• 其他3%【群英荟萃--往届重磅嘉宾(部分)】Leroy Hood,美国科学院、美国工程院、美国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士詹启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金明,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兼临床分子与免疫室主任黄杰,中检院体外诊断试剂检定所非传染病诊断试剂室主任Elizabeth Mansfield,GRAIL法规战略负责人,前FDA个体化医疗办公室主任李为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临床医学院院长姚树坤,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石远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赵景民,解放军302医院病理诊断与研究中心主任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宣武医院胸外科首席专家殷晓璐,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有限公司精准医学部中国区负责人苏欣莹,辉瑞中国研发转化医学负责人段纯喆,罗氏中国生物标志物研发部乳腺癌和妇科肿瘤疾病领域负责人叶斌,盛诺基医药临床转化医学及开发副总裁李培麒,基石药业早期开发副总裁姜傥,迪安诊断董事,高级副总裁阮力,厦门艾德生物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汪笑男,世和基因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吴琳,和瑞基因首席技术官汪宇盈,华大数极首席技术官Leroy Hood,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Elizabeth (Liz) Mansfield, Vice President of Regulatory Strategy at GRAIL Jinming Li,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Center for Clinical Laboratories *更多往届嘉宾阵容及会后报告,欢迎联系组委:180 1793 9885(同微信)【P4 招展/论坛组织工作全面启动!】1、对话科研及企业专家,共促精准医疗行业高效新发展!论坛开放特装展位,主题演讲、卫星会、晚宴赞助,插页广告,吊绳&名卡、手提袋、瓶装水、椅套广告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供您展示肿瘤精准“诊+疗”产品与技术!详情欢迎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2、肿瘤界超强阵容集结令!P4演讲嘉宾火热征集中!演讲摘要/论文投稿,经组委评估并确认的嘉宾将享受以下福利:获得一张免费全程参会证;会议期间午餐券、嘉宾招待晚宴;在会议期间专享演讲嘉宾休息室;组委会官方宣传与推广。投稿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3、精彩内容会前不停播!P4直播嘉宾持续招募中!如果您:有领先的突破与进展热衷于分享行业热点话题希望结识到更多的行业同仁并与之交流远在海外,受疫情影响行程不便,无法莅临现场......P4会前系列直播平台欢迎您的加入!组委会将免费提供优质直播服务,包含直播间搭建,前期宣传与准备,以及组织观众问答环节等,详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填写:https://jinshuju.net/f/ESfs4s,组委将在7个工作日内联系您!【感恩回馈!老客户专享!】为感谢行业同仁对P4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特面向P4的往届参会嘉宾与参展企业,开放惊喜参会/参展折扣!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喜迎复工,畅享特惠!】6月17日前,5人组团注册报名P4,即享限时复工特惠,单人立减1380元起!*详情欢迎联系组委咨询:180 1793 9885(同微信)扫码即可咨询赞助/参会报名/演讲/往届报告/媒体合作等事宜。赞助/演讲/媒体合作详情欢迎联系组委会: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mapglobal.com/p4china2022媒体合作联系:上海商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赵俊雯| Jane ZhaoTel:+86 136 6556 4971官网: www.bmapglobal.com
  • 苏州医工所在肿瘤标志物miRNA电化学检测研究中取得进展
    p  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组织自身产生,可以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生化物质,主要包括胚胎抗原、天然自身抗原、肿瘤相关的酶、激素以及癌基因等。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单链RNA,不仅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在细胞增殖、分化、凋亡、造血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miRNA的表达水平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miRNA表达水平的监控,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观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p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缪鹏课题组开发了多种针对miRNA的超灵敏电化学分析方法。利用核酸分子的组装,制备了多种功能纳米材料,如聚集态金纳米颗粒、双链核酸模版-铜纳米颗粒、核酸-多孔氧化铁纳米复合物等,并利用不同的信号放大技术,如级联链置换聚合反应、酶催化分子循环反应(T7核酸外切酶、双链特异性核酸酶)等,极大地提高了信号强度,最终通过电化学测量,实现了aM级的检测灵敏度。这些新型的分析方法还具有稳定性高、特异性好、易改造等优点,有望为miRNA的超灵敏检测提供有力的工具。/pp  相应工作已发表(Anal. Chem., 2018, 90, 2395-2400 Anal. Chem., 2018, 90, 11154-11160 Chem. Commun., 2018, 54, 7366-7369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36796-36804)。/p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asdasdasdasd.jpg" alt="asdasdasdasd.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01b1693-bd34-4e0d-80e5-be7f7d0fafb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miRNA超灵敏电化学检测示意图/pp /p
  •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新进展: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生物标志物
    “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冯建峰/程炜团队发现了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诊断和预测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型生物标志物——YWHAG,它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AD和临床诊断的AD痴呆时的准确度分别高达96.9%和85.7%。当地时间2024年7月10日,该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呈进行性发展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主要为认知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和社会生活功能减退。据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数据,全球约有55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因发病机制未明,阿尔茨海默病被认为是“研发黑洞”。当地时间2023年7月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完全批准日本卫材药业(Eisai)和美国渤健公司(Biogen)联合开发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Leqembi上市,它也成为20年来首款获FDA批准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当地时间2024年7月2日,美国药企礼来(LLY.US)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Kisunla获FDA批准上市。两款新药均用于早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这也让早期诊断成为关键。由于两种靶向药物的获批,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记物研究的进展,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在当地时间2024年6月27日更新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分期的修订标准(2024年)》(以下简称“新标准”),它将阿尔茨海默病定义为一种生物衰老过程,在无症状时,人们就已经出现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通过生物标记物检测出来。因此,新标准认为不能仅凭临床表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要通过生物标记物来确诊。郁金泰告诉澎湃科技,通过临床表现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即基于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改变,结合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测试和影像学检查等来定义该疾病。这种诊断通常在病情进展到中晚期时进行,主要依赖于症状和体征。而通过生物标记物来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是指基于脑组织的病理特征来诊断该疾病,即β-淀粉样蛋白病理和tau病理的存在,这些病理变化可以通过活检、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或脑脊液(CSF)生物标志物检测来评估,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标准。这种定义更加依赖于明确的生物学特征,使得诊断更加客观和精准。新标准将β-淀粉样蛋白病理和tau病理归类为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病理变化的核心生物标记物,除此之外,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标记物还包括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非核心生物标记物,如炎症标记物、免疫激活生物标记物等;与非阿尔茨海默病共有的常见病理标记物,如脑血管疾病、神经元α-突触核蛋白疾病生物标记物等。郁金泰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其研究共纳入707名参与者,包括认知正常、轻度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人。通过对SomaScan平台(美国Somalogic公司研发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通过高通量分析生物样品中蛋白质浓度变化来监测健康和疾病)检测的脑脊液蛋白质组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研究团队在6361个蛋白质中筛选出对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学诊断最重要的四个生物标志物:YWHAG、SMOC1、TMOD2和PIGR蛋白,以及对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最重要的五个生物标志物:ACHE、YWHAG、PCSK1、MMP10和IRF1蛋白。YWHAG在识别生物学定义的阿尔茨海默病和临床诊断的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时表现最佳,准确度分别达96.9%和85.7%。使用前述四个和五个蛋白分别组成的组合可将诊断准确性提高到98.7%和97.5%。YWHAG、SMOC1、TMOD2和两种蛋白组合的卓越性能不仅在独立的外部队列中得到了验证,而且在区分尸检病理证实的阿尔茨海默病与非阿尔茨海默病时也得到了验证,甚至优于经典的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核心标志物(Aβ42、p-tau181、t-tau)以及这三种经典标志物的组合。除了卓越的诊断效能,它们在预测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进展方面也表现良好,与阿尔茨海默病核心病理和认知能力下降密切相关。郁金泰向澎湃科技解释,YWHAG是一种14-3-3蛋白家族成员,也称为14-3-3 gamma。YWHAG蛋白可参与调节细胞周期、信号传导和代谢等多种细胞过程。YWHAG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脊液中表现出显著的表达变化,其异常表达与神经退行性变和病理变化相关,通过检测YWHAG的变化,可以反映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过程中的神经元损伤和细胞信号通路改变,有助于早期检测和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据郁金泰介绍,检测YWHAG蛋白的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即使用特异性抗体检测YWHAG蛋白,定量分析其在血浆或血清中的水平;质谱分析(LC-MS),即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YWHAG蛋白进行精确检测;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即使用抗体对YWHAG进行特异性检测,评估其表达水平;以及SOMAscan,这是一种蛋白质组学技术,利用适体(DNA或RNA寡聚体)进行蛋白质检测,能够高通量、高灵敏度地检测包括YWHAG在内的多种蛋白质。郁金泰团队认为,此次研究成果不仅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疾病预测提供了全新的生物标志物,更在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该发现不仅突破了传统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的局限性,还显著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此外,这些新发现的生物标志物不仅限于脑脊液研究,还可能在血液检测中展现出同样的诊断潜力。据悉,相关的血液YWHAG研究已经在进行中,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研究团队表示,这预示着更加便捷、非侵入性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方法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新标准特别提到,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诊断领域最重要的进展是血液标志物(BBM)的发展,其中一些(不是全部)检测方法表现出准确的诊断性能,这使得阿尔茨海默病的生物学诊断更易获取,并有望彻底改变临床护理和研究。该领域目前正处于过渡阶段,在此期间,血液标志物正在与传统的脑脊液和PET生物标志物相结合进行诊断。
  • CPSA上海2010之讨论主题:药物开发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利用
    仪器信息网讯 2010年4月7日-9日,第一届化学和药物结构分析上海研讨会(CPSA Shanghai 2010,the 1st Annual Shanghai Symposium on Chemical and Pharmaceutical Structure Analysis)在上海锦江饭店顺利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位学者和专家到会;仪器信息网作为特邀媒体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一年一度的CPSA会议起始于1998年,通过制药工业有关问题的公开讨论,对其创新技术与工业实践进行回顾,分享他们各自的高新技术实践经验以及对当前学术发展前景的看法。本届上海研讨会主题为“分析性能研究进展:创新应用和新型工作流程”。  【讨论主题:药物开发中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与利用】Christine Miller博士 Paolo Vicini博士 Hequn Yin博士  相关主题报告:  Optimizing Peptide Quantitation in Drug Discovery  主讲人:Christine Miller博士(安捷伦科技,Agilent Technologies)  Intergrating Data to Generate Knowledge for Drug Discovery: A Role for PK-PD and Translational Research  主讲人:Paolo Vicini博士(辉瑞Pfizer)  Use of Biomarkers in Proof of Concept Trials  主讲人:Hequn Yin博士(诺华Novartis)  相关观点/见解:  (1)ADME研究进展大大改善药物开发过程中的损耗率;  (2)与其它小分子相比,多肽类的参数优化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多反应监测(MRM)为基础的方法,肽定量可用于药品重要性靶蛋白的多元实验;  (3)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个性化用药等制定方案。
  • 我国发现新肿瘤标志物 定量检测产品通过欧盟认证
    17日,清华大学宣布,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罗永章教授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为一个全新的肿瘤标志物,自主研发的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获得了国家第三类(最高类别)医疗器械证书,并通过了欧盟认证。这也是人Hsp90α被发现24年来,全球首个将其用于临床的产品,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与其他肿瘤检测手段相比,肿瘤标志物更加方便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患者只需取一滴血液,通过“Hsp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血浆中Hsp90α的含量,即可用于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的评价,为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提供辅助依据。  目前,Hsp90α已被成功证明为肺癌相关肿瘤标志物。它还具有广谱的特性,其用于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胃癌等其他多个瘤种的临床试验也将在近期完成。
  • 代谢组学|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中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导读脑卒中俗称中风,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致死率以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治疗脑卒中所消耗的人力财力巨大,给患者和家人带来多重痛苦。 目前发现80%-85%的脑卒中为缺血型脑卒中,在发病前期有一个短暂的窗口期,有效地在窗口期诊断脑卒中可对后续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已发现一些药物能有效减轻缺血引起的脑损伤,但机理尚不清楚。研究清楚脑卒中发病及药物作用机理,亦可帮助更有效的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缺氧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密切联系,而炎症反应多与脂质代谢相关联。通过比较健康人与患者体内脂质种类及浓度的差别,进而找到关键的“生物标志物”,既可帮助脑卒中的早期快速诊断,又有助于理解致病及治疗机理。广东医科大学蔡春教授团队及华南理工大学周婷老师团队利用岛津特色质谱仪,分别以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手段开展了脑卒中相关研究,以下是相关成果简介。 蔡春教授团队使用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8045比较了122名健康志愿者和197名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浆中158种脂肪酸的浓度差异,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建立了模型。该模型找到了一组生物标志物(AA、DHA、13-HODE等),能准确区分脑卒中患者与健康志愿者;另一组生物标志物(11-HETE和8-iso-15-keto-PGF2α)能区分初次发病患者和复发患者。这一研究发表在化学领域一区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中,为脑卒中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且通过一组而不是一个生物标志物的检验,能大大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蔡春教授团队文章首页 岛津超高效液相-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 LCMS-8045 正常组与患病组脂肪酸浓度水平比较 周婷老师团队利用岛津超临界流体色谱仪与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系统(SFC-IT-TOF)研究了异甜菊醇钠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首先,利用SFC-IT-TOF分析了正常大鼠、给药大鼠和脑卒中模型大鼠脑组织中的代谢物,通过PLS-DA、OPLS-DA等统计学手段找到组间差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再利用IT-TOF对代谢物质量数的精确测定,结合公共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性,最终筛选出20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溶血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水平显著升高,说明了脑卒中的病理机制可能与PLA2以及炎症反应有关。 岛津超临界流体色谱仪Nexera UC系统正常组与给药组OPLS-DA得分图 利用岛津特色质谱仪及液相前端系统,两个科研团队从不同的角度推进了我们对脑卒中的理解,让我们在战胜脑卒中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Zhang L. et al., Integr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with machine learning for identifying fatty acid metabolite biomarkers of ischemic stroke, Chem Comm, doi 10.1039/d0cc02329a Yang Y. etal., Lipidomics study of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isosteviol sodium on stroke rats using ultra high-performance supercritical fluid chromatography coupling with ion-trap and time-of-flight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 157 (2018) 145–155
  • 威斯康星大学葛瑛与金松研究团队在《自然· 通讯》发表最新成果:基于纳米蛋白质组学鉴定心脏疾病标志物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20年8月6日,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细胞与再生生物系及化学系葛瑛教授团队和化学系金松(Song Jin)教授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anoproteomics enables proteoform-resolved analysis of low-abundance proteins in human serum”发表于自然子刊《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span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920cf0e3-2372-4259-9c53-6422bbef08d2.jpg" title="截屏2020-08-06下午9.55.35.png" alt="截屏2020-08-06下午9.55.35.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纳米材料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将功能化的超顺磁性纳米颗粒(NPs)与自上而下蛋白组学质谱分析结合,在有效地从血清中富集心脏肌钙蛋白I(cTnI)(cTnI是一种心脏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的同时也能很好的去除血清白蛋白。该研究成果将在蛋白组学研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span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有助于揭示cTnI的分子指纹图谱,便于精准医疗研究。/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b9d8e6d3-514d-4925-9144-b0c2d79c4b7a.jpg" title="图片 1.png" alt="图片 1.p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为了捕获cTnI并克服了抗体的某些局限性,研究人员设计了磁铁矿的纳米颗粒,这是一种磁性氧化铁,并将其与13个氨基酸长的肽相连。肽锁存在血液样本中的cTnI上,可以使用磁铁将纳米颗粒富集在一起。纳米颗粒和多肽很容易在实验室中制备,成本便宜且稳定。使用纳米颗粒,研究人员能够有效地富集人类心脏组织和血液样本中的cTnI。再利用高分辨率质谱分析技术,不仅可以准确测量cTnI,还可以评估蛋白质的各种修饰形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不仅如此,该方法还可通过修改纳米颗粒进而推广到其他分析研究中去。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威斯康星州校友研究基金会提交了有关新技术的专利申请。/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研究团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1、葛瑛教授团队(http://ge.crb.wisc.edu/)/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stron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ge.crb.wisc.edu/"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56174d16-9c37-44aa-8c02-4adafbf2754b.jpg" title="2cf095ee-0245-4c65-9836-0281ec886250.jpg" alt="2cf095ee-0245-4c65-9836-0281ec886250.jpg"//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2、strong金松教授团队/strong(https://jin.chem.wisc.edu/content/song-jin)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a href="https://jin.chem.wisc.edu/content/song-jin" target="_blank"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8/uepic/77cf29d6-cb2f-4ab2-b3e6-6c6e30a72570.jpg" title="SongJin Research Group_FIB_Smaller2.jpg" alt="SongJin Research Group_FIB_Smaller2.jpg"//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原文地址:a href="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43-1" target="_bla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7643-1/a/ppbr//p
  • 探索新领域!中国医科大学等合作发现胃癌治疗靶点和检测标志物
    导读:循环肿瘤细胞(CTC)在指导晚期胃癌(GC)的治疗策略方面具有巨大的前景。然而,由于使用传统方法识别上皮-间充质转化(EMT)-CTC的挑战,它们的临床影响有限。4月30日,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人员共同通讯在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在线发表题为“Exploring new frontiers: cell surface vimentin as an emerging marker for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and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的研究论文,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SV作为通用的CTCs标志物代表了推进晚期GC患者个性化医疗的重大突破。这项研究不仅为量身定制的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还强调了CSV在加强GC管理方面的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https://jeccr.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46-024-03043-6研究背景 01 胃癌(GC)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侵袭性恶性肿瘤,对全球健康构成重大挑战。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晚期GC患者的总生存率(OS)和5年生存率仍然较差且不令人满意。 因此,通过非侵入性检测程序识别精确的生物标志物对于监测治疗反应和预测疾病复发至关重要。此外,这些生物标志物对于晚期GC患者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波形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中间丝蛋白,被认为是EMT的标志,在各种细胞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它在特定条件下存在于癌细胞表面并由内皮细胞分泌。 这种细胞表面波形蛋白(CSV)因其在癌细胞中的过表达而受到关注,为捕获各种肿瘤类型中的CTC的潜在应用打开了大门,特别是在晚期GC的背景下。靶向CSV的一个有希望的途径是使用单克隆抗体84-1。研究人员之前已经证明了它与CSV的特异性结合,为CTCs捕获提供了一种靶向方法。然而,目前尚不清楚CSV是否可以作为GC患者CTC富集的通用生物标志物。此外,CSV在癌细胞中过表达的机制及其作为CTC产生靶标的潜力知之甚少。研究发现 02 研究结果揭示了CSV在预测晚期GC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方面的潜力。此外,与传统的基于EpCAM的CTCs检测方法相比,CSV特异性阳性选择CTCs检测在评估晚期GC患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方面明显更好,并且比放射学评估提前14.25个月成功预测了疾病进展。除了作为检测标志物的出色作用外,CSV还成为减轻GC转移的有前景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可以作为CSV+CTCs形成的潜在催化剂,并通过m6A修饰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受体(IGF-IR) mRNA衰减的影响。IGF-I/IGF-IR信号转导的激活通过波形蛋白丝氨酸39(S39)的磷酸化增强了波形蛋白从细胞质到细胞表面的易位。在GC小鼠模型中,同时抑制CSV和阻断IGF-IR通路产生了有希望的结果。研究结论 03 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CSV作为通用的CTCs标志物代表了推进晚期GC患者个性化医疗的重大突破。这项研究不仅为量身定制的治疗策略铺平了道路,还强调了CSV在加强GC管理方面的关键作用,为精准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
  • 陈万涛研究员团队研发肿瘤蛋白标志物智能诊断仪器
    在创新和转化的原则指导下,项目组基于前期团队研究明确的多个口腔癌组织特异性蛋白标志物,率先在国内外成功研发了一款国产肿瘤组织蛋白标志物免疫组化图像智能诊断仪器。该仪器经过人工智能训练、建模和再优化,最终实现了从“高通量数字化—自动阅片—自动癌巢识别和分割—全片蛋白标志物表达判读和定量诊断”等环节的全链条智能定量系统。用户工作站简介口腔颌面部癌智能分子分型仪器(专家系统) 开发和应用本工作站的独特优势在于融合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工程学、生物学、数学和机械学等多学科领域,实现了协同合作的交叉创新。此外,它也是智能与医疗的有机整合体现。工作站的成果直接服务于临床医生,为肿瘤分子分型、转移诊断、疗效预测、以及预后预测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 许国旺团队合作成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血液代谢标志物检测与发现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许国旺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团队、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家睿团队合作,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12-羟基花生四烯酸(12-HETE)和2-哌啶酮(2-piperidone)适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尤其适合早期筛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Advanced Science。/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10/uepic/b2ace437-6b49-465c-af3b-35195092e4ec.jpg" title="11111.jpg" alt="11111.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通过血液代谢标志物的检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糖尿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病率不断上升,造成社会、财政和医疗系统负担不断加重。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将高达7亿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高居全球首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成年人视力降低和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着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活质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对该病的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目前的筛查和诊断仍依赖于视网膜成像,该方法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大,且依赖专业眼科医生的操作及对视网膜图像的判读,不利于大规模的快速筛查。因此,探索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体外诊断技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重要价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line-height: 1.75em "本项研究共纳入905名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基于多平台代谢组学数据,全面揭示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异常的代谢特征和紊乱的代谢通路。通过多变量/单变量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并验证了一个新型组合标志物(12-HETE和2-piperidone),实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快速、精准的体外诊断,其灵敏度高达80.5%~89.4%、特异性高达91.9%~93.3%,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0.928-0.946。该组合标志物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也表现出明显优势,其灵敏度高达81.6%~92.9%、特异性高达90.1%~93.3%、AUC=0.925-0.958,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只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就可快速及早发现病变原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液检测提供了可靠、高效、便捷的新方法。/pp style="text-indent: 2em "点击链接了解原文:a href="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1714" target="_blank"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2001714/a/p
  • 赛默飞世尔科技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
    赛默飞世尔科技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目标是加速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并加速这种研究应用到日常临床试验的开发中  中国上海,2011年9月13日——全球科学服务领域的领导者,赛默飞世尔科技(以下简称:赛默飞)于2011国际人类蛋白质组(HUPO)大会上宣布成立全新生物标志物转化中心(BT中心)。BT中心的目标是加速以质谱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并加速这种研究应用到日常临床试验的开发中,以最终实现商品化。该中心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汇集了来自赛默飞BRAHMS产品线及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BRIMS)中心的专家。  “我们对BRIMS中心负责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和高通量定量试验开发的专业人才进行了纵向整合,目标是扩大新蛋白质和肽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及临床试验的潜力,”赛默飞BRAHMS生物标志物研发总监Bruno Darbouret如是说,“这一发展最终将加速疾病诊断测试的商品化。”  赛默飞拥有专利Thermo Scientific BRAHMS生物标志物,现已成为专业体外诊断测试的领先供应商,不仅充分了解临床市场的需求,并将致力于诊断开发、验证及商品化,为BT中心确定重点疾病领域。公司与临床研究人员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将有助于获取临床合作伙伴和病人样品,有利于利用BRAHMS生物标志物开展研究和验证工作。  针对所选的疾病领域,BRIMS中心将致力于以质谱定量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标志物研究和多重选择反应监测(SRM)试验的开发工作,以识别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其与临床相关的异构体。随后将开发可靠、可重现的目标质谱试验方法用于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并最终应用于临床诊断市场。  赛默飞将拥有所有生物标志物及试验相关的知识产权,并且在获得所有所需的法规批准后,将试验商品化为临床诊断产品和服务。  “将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有效转化为日常临床诊断试验开发是个体化医学领域一项重要的挑战,”BT中心团队负责人Bryan Krastins如是说,“要想弥合这两者间的差距,必须在质谱生物标志物研究和日常试验开发方面具有非常出色的能力。了解临床医师和病人的需求、拥有丰富的临床验证经验,这是将新兴测试转化为日常临床试验的必备条件。全新的BT中心整合了所需的所有能力,旨在加速从生物标志物研究到临床试验开发和验证的整个过程。”  Thermo Scientific BRAHMS产品线包含一系列诊断测试流程,以改善对危害生命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利用专利生物标志物为病人和用户提供更经济、更专业的诊断技术。Thermo Scientific BRAHMS产品已应用于全球各地超过60个国家。  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BRIMS中心为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验证开发了一系列方法和应用。该中心配备完整的Thermo Scientific质谱仪产品,由质谱、蛋白质技术和信息学等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组成,同时也负责开发针对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软件工具。  欲了解更多关于赛默飞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解决方案,请拨打电话800 810 5118 或400 650 5118,发送邮件至cru.cn@thermofisher.com,或登录网站http://www.thermo.com.cn/ms。  关于赛默飞世尔科技  赛默飞世尔科技(纽约证交所代码:TMO)是科学服务领域的世界领导者。我们致力于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世界更健康、更清洁、更安全。公司年销售额接近110 亿美元,拥有员工约37000人。主要客户类型包括:医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医院和临床诊断实验室、大学、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以及环境与工业过程控制行业。借助于Thermo Scientific 和Fisher Scientific 两个首要品牌,我们将持续技术创新与最便捷的采购方案相结合,为我们的客户、股东和员工创造价值。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加速科学探索的步伐,帮助客户解决在分析领域所遇到的各种挑战,无论是复杂的研究项目还是常规检测或工业现场应用。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浏览公司网站:www.thermofisher.cn
  • 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溯源是食品质量与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护原产地标志,保护地区名牌,保护特色产品,确保公平竞争,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基于标志物的鉴别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鉴别度、高通量的特点,因此在食品溯源分析中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几种常用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在不同种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基于标志物的食品溯源技术研究进展_赵璐瑶.pdf展望了今后食品溯源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开展不同高灵敏度特征标志物的同步检测在未来食品溯源分析中更有前景。
  • 国内首个急诊卫星实验室成立 标本当场监测
    国内首个“急诊卫星实验室”启用,医务人员使用“床旁检测”仪器快速诊断重症患者病情  在医院急诊病区的病人床边,由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当场检验,即刻得到结果,这种被称为“床旁检测”的急诊绿色通道不仅保证医务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得危重患者准确的检验结果,更赢得更多抢救时间。  5月14日上午,国内第一个“急诊卫星实验室”在新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正式成立。  据介绍, “床旁检测”是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一种快速检测分析技术,在床边设立检验场所也是检验医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医院已广泛应用。作为一类极具潜力的检测技术,其省去了诸多标本预处理步骤,以及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数据处理及传输等大量繁琐过程,可直接快速得到可靠的结果。  新华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潘曙明教授说,目前新华医院急救中心急诊人次多年位居本市各大医院前列,拥有50张床位的急诊病房和重症监护室,每月样本量就要达到上万个。快速准确的 “床边检测”为临床医生对急症、危重患者进行适当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并可及时对检验结果进行跟踪。  “急诊卫星实验室”位于该院七楼,快速、高效的 “床旁检测”,有助于为病患提供更好的临床急救服务。一位胸痛病人送到医院急诊,现在通过床旁检测技术能在30分钟内完成所有的实验室检测。目前床旁检测技术开展的首批10个检测项目包括血凝、血糖、心衰、肿瘤标记物等,今后将扩展至15至20项,全部在半小时内完成检测结果,大大缩短抢救时间。
  • 早鸟本周五截止:集院士/监管/临床/诊断产业/药企等权威专家,共探生物标志物下的肿瘤全周期精准诊疗!
    2021年8月20-21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上海商图信息BIOMAP主办,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合作支持的P4 China 2021 第五届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大会将在北京市朝阳区悠唐皇冠假日酒店盛大召开。特邀院士权威/临检中心/中检院监管/肿瘤临床/领先诊断产业/精准药企专家等50余位重磅嘉宾出席会议,集结1000余位专业听众,围绕2大会场,6大板块,展开为期2天的行业深度探讨!【嘉宾阵容重磅首发】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专场A会场 肿瘤早筛/辅助早诊/分型/预后等技术创新与应用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最新医疗器械监管条例下:LDT合规化解读• HRD临床检测应用及标准化进展• 肺癌微小残留病灶临床检测应用及意见• 多组学液体活检技术在肝癌早检中的应用探索• 圆桌讨论:低深度的cfDNA WGS检测VS 超高深度的ctDNA检测?早期肿瘤检测的出路几何?…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B会场 肿瘤创新药物疗法与标志物/伴随研究的精准开发转化专场联合策划人:杨宏钧,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名誉主任部分精彩议题抢先看:• 创新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研究与肿瘤精准治疗及用药临床评估• 生物标志物/伴随诊断加速肿瘤免疫药物研发——MSI/TMB开发案例• RET变异与普拉替尼精准开发案例• 卵巢癌PARP抑制剂及联合疗法开发与HRR/HRD伴随诊断• 圆桌讨论:临床视角—肿瘤创新药物疗法及伴随诊断精准开发转化应用…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P4 China 2021福利大放送福利一限时团购福利 ↓↓↓在早鸟(减500元,7月16日截止)的基础上:再享团队购票75折优惠福利二梦幻联动↓↓↓相关会议推荐:IGC2021 第五届中国国际免疫及基因治疗论坛(9月1-2日,北京)特邀70余位行业权威、资深专家围绕3大专场,12大细分专题:肿瘤及天然免疫治疗药物中新型检查点、免疫调节新药与联合、肿瘤疫苗;AAV及基因编辑治疗的注册申报、技术转化,以及细胞免疫治疗的通用型/同种异体、实体瘤临床转化等前沿热点,为1000余位与会者带来最新研究进展及实践落地经验。即日起同时参加P4 China 2021& IGC 2021在早鸟(减500元,7月16日截止)的基础上:再享联动票8折优惠优惠详情欢迎联系:180 1793 9885扫码进入官网联系组委会获取更多论坛资讯电话:180 1793 9885(同微信)邮箱:p4china@bmapglobal.com网站:www.bagevent.com/event/7265277?bag_track=instrument
  • 中国计量院宋德伟等开发氢氘交换质谱抗体评估策略,提高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I诊断试剂准确性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心肌肌钙蛋白I(cTnI)是其首选的生物标志物,被认为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标准。然而,来自不同试剂制造商的cTnI检测试剂盒的定量结果可比性差,其标准化已成为近二十年来的全球性难题。据报道,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的15种cTnI诊断试剂盒对同一临床样品的测试结果,最大差异可达200倍。这种显著的偏差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如血液中cTnI存在形式的复杂性,患者内源性抗体的影响以及检测系统的设计或选择等。此外,针对不同表位的抗体以及多种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给测量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全文总结图(图源自Analytical Chemistry)2023年1月17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宋德伟研究员和南京理工大学周敏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nalytical Chemistry发表了题为“ In-Vitro Diagnostic Reagent Evaluation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Cardiac Troponin I Assay Kits Using H/D Exchange Mass Spectrometry for Antibody-Epitope Mapp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氢氘交换质谱法,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分析和表面溶剂可及性分析等方法,针对cTnI开发了一种体外诊断试剂抗体评估策略,以分析诊断试剂抗体的抗原表位,并对抗体鸡尾酒(R195,F12,S13)和(D1,D2,pAb2)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抗体识别各种cTnI复合物形式的能力差异是不同制造商试剂定量结果偏差的重要来源,同时抗体自身的亲和力也会影响待测抗原的结合能力和效率,抗体的混合使用也存在着对试剂盒识别能力的潜在影响。通过对诊断试剂的抗体识别的表位进行筛选,可以从蛋白质结构的角度进行溯源,提高定量结果的一致性,有助于实现cTnI检测结果的标准化。由于蛋白质标志物具有结构复杂,活性多变等特点,从结构的角度研究蛋白质标志物的溯源,对提高蛋白类诊断试剂盒定量结果的准确性,促进检验结果标准化具有重要意义。这项技术除了可以实现对cTnI试剂盒抗体的快速评估筛选,还可推广应用于其它蛋白类诊断试剂的设计和开发,快速高通量地筛选拥有高效表位的优质抗体,包括发现生物标志物潜在的适合用于定量的位点,对于提高蛋白类标志物体外诊断试剂的准确性和标准化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2c03946
  • 专家共议《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
    p  感染性疾病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感染性疾病只要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并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都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彻底治愈。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对感染性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预后、确定抗感染疗程与连续监测方面都有较大帮助,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区别引起感染的致病原。/pp  近日,在南京举办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公识》(以下简称《共识》)媒体专访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主任解立新教授、解放军南京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施毅教授以及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主任周永列教授从不同角度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pp  strong感染生物标志物PCT与IL-6 辅助感染性疾病诊疗/strong/pp  “感染性疾病不能仅靠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作出判断,优选良好的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对于帮助临床鉴别感染与非感染、动态评价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解立新教授指出,“优选感染标志物应具备的特性包括:灵敏度高,可以在感染早期即发生显著变化且不受非感染因素影响 具有高特异性,能够区分病原体类别,鉴别是否为细菌性感染 能够辅助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监测治疗应答,并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pp  传统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包括外周血白细胞(WBC)、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积分、内毒素水平等,其或因影响因素较多、特异性不高,或因操作相对烦琐,目前临床价值有限且已不再广泛应用。C-反应蛋白(CRP)是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作为敏感的炎症指标,CPR检测快速、便捷,其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CRP检测还可辅助区分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pp  此外更值得关注的是,更多优秀生物标志物如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等近年也逐步在临床上开始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施毅教授指出:“PCT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重要细菌感染生物标志物,参考意义较大 IL-6检测的相对优势则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pp  PCT是一种功能蛋白,是降钙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共识》指出,PCT对严重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评价抗感染疗效、指导抗菌药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对全身与局部感染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是判断脓毒症的重要工具。/pp  一项包含 30 个临床试验的荟萃分析证实PCT可有效辅助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实验数据显示:当PCT截断值定为 1.1μg /L 时,早期识别脓毒症的敏感性为77%,特异性为79%。此外,PCT在局灶性细菌感染中往往正常或轻度升高,可辅助诊断局灶性细菌感染。同时,PCT水平可有效反映患者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其浓度与全身性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p  在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及辅助指导抗生素治疗方面,研究证实,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脓毒症患者24小时后循环中的PCT水平可降低50%,其降低程度和患者存活率升高呈正相关,而PCT水平仍继续增高或居高不下则提示预后不良 PCT检测结合临床信息能够进一步明确抗生素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优化抗生素使用流程,动态监测PCT水平可辅助抗生素治疗,检测结果可作为开始抗生素治疗的指征以及抗生素疗效判断的标准,从而显著减少抗生素暴露时间,且安全性良好。/pp  IL-6是参与脓毒症等感染的重要炎性介质,在感染发生后很快释放入血,可作为感染程度的指标。《共识》指出,在炎症反应中,IL-6的升高早于其他细胞因子,也早于CRP和PCT,2小时即达峰值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pp  《共识》强调,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是绝对敏感又绝对特异的,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改变来诊断疾病,只有结合、参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施毅教授指出:“多个指标的联合检测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可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判断价值。”PCT联合IL-6检测可用于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避免单一指标对感染类别判断的误差,从而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pp  strong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提升生物标志物临床价值/strong/pp  “好的生物标志物需要有好的检测方法来实现临床价值,PCT与IL-6的临床运用需要以精准的检验结果作为有力支撑。此次《共识》反映了临床需求,为检验科在感染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和质量控制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周永列教授表示,“在选择检测系统时,控制总误差及校准品溯源性是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所在,同时要重视检测系统的性能验证,做好质量控制。”/pp  《共识》指出,罗氏诊断ElecsysR BRAHMS PCT是国内外最常用的PCT检测之一,其使用电化学发光法技术,使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且具有可溯源性,仅需18μl样本量,就可在18分钟内实现0.02~100ng/ml的检测范围。同时,其拥有优秀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可适用于所有罗氏诊断免疫分析平台,实现高度一致性的检测结果。联合ElecsysR IL-6检测,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发现感染,实现鉴别诊断、疗效监测、预后评估,进而改善治疗决策,提高感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率。/p
  • 日研检生物标志物新方 灵敏度提高至百万倍
    日本东京大学日前发表一份公报称,其研究人员发明一种生物标志物检测新技术,使癌细胞和流感病毒等生物标志物的检测灵敏度提高到此前的100万倍。这有助于较早发现相关疾病。相关论文将刊登在《芯片实验室》杂志网络版上。  抗体抗原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抗原是血液中的癌细胞和病毒等产生的特异性蛋白质,抗体则指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迄今,利用抗体抗原反应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时,主要采用的酶连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是将可溶性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聚苯乙烯等固相载体上,进行免疫反应的定性和定量测定。不过由于要在小型试管中操作,所以浓度被稀释,灵敏度较低。  东京大学教授野地博行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半导体制造中常用的精密加工技术,在1平方厘米的玻璃上开出100万个小孔,然后让抗体抗原反应产生的分子流过,可以逐一捕捉到这些分子。在检测前列腺癌指标“前列腺特异抗原”时,即使其浓度只有传统检测法的百万分之一,也仍然可以被检测出来。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