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

仪器信息网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相关的资讯

  • 250万!山东大学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采购项目
    项目编号:SDJDHF20220627-Z391项目名称:山东大学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最高限价(如有):250.0000000 万元(人民币)采购需求:标包货物名称数量简要技术要求1数字式单分子免疫阵列分析仪 1套详见公告附件合同履行期限:详见招标文件要求。本项目( 不接受 )联合体投标。
  • 单分子单光子发射及其源阵列首次清晰展示
    p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通过发展与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相结合的单光子检测技术和分子光电特性调控手段,首次清晰地展示了空间位置和形貌确定的单个分子在电激励下的单光子发射行为及其单光子源阵列。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通讯》9月18日发表了这项成果。/pp  单光子源的研究一直是量子信息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清晰可控的高密度单光子源阵列更是构建量子芯片器件和量子网络的关键。在众多的单量子发光体,包括半导体量子点、原子、分子、色心等,单分子体系由于其发光频率易于调控、谱线较窄、且发光行为具有高度的均一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此外,电泵单光子源还在纳米光电集成和相关量子器件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pp  但是,在迄今为止的单分子体系的电泵单光子源研究中,由于受到实验技术和荧光淬灭效应的制约,一直难以实现从空间位置和形貌确定的单个分子产生强而稳定的单分子电致发光信号,因此,基于单个孤立分子的电泵单光子发射行为一直未能得到清晰明确的展示。/pp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通过巧妙调控隧道结纳腔等离激元的宽频、局域与增强特性,拓展了测量极限,为在单分子水平上观测和调控分子的光电行为提供了有力手段。他们通过研究发现,所有分子均表现出近乎全同的单光子发射特性,实现了高密度单光子源阵列的构造和展示。/pp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为在纳米尺度研究金属附近分子的光物理现象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研发面向光电集成量子技术的电泵单分子单光子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然· 通讯》杂志的审稿人评价说,“这个结果无疑开创了该领域的最新水平,为纳米光子源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p
  • 国内首家!宇测生物单分子免疫分析仪进入医疗器械创新通道!
    近日,宇测生物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AST-DxSMD是国内首个进入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注册申请程序的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标志着我国单分子定量检测技术临床应用已进入国际领先水平。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AST-DxSMD国内首家,宇测生物实现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更优解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因其灵敏度远超传统免疫检测技术,被认为是下一代免疫检测技术。我司开发的新型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在多个国家申请和获得相关专利。DxSMD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具有体积小、通量高、技术路径简单、稳定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成本可控等优势,将有希望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分析。本次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AST-DxSMD进入创新通道,不仅标志宇测生物在单分子免疫诊断领域的深耕取得阶段性成果,也预示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终于获得了突破性进展。1000倍灵敏度提升,超敏生物标志物检测即将进入大航海时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传统免疫检测技术相比,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灵敏度提高100-1000倍,使超低丰度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检测和临床应用成为可能。目前免疫诊断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化学发光技术面对丰度低、有效体积小的生物样本,受限于检测性能,难以实现精准定量检测。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基于数字化检测逻辑的突破性优势,通过信号输出、检测方式、创新算法等实现远超化学发光技术的检测灵敏度,有望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检测技术,在科研端与临床端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以DxSMD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为首的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应用将有希望推进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与临床转化应用进程。构建产品线矩阵,宇测生物全面覆盖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需求目前为止,我司已打造完整的全面覆盖高端科研、临床应用需求的全自动、半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实现从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到科研应用开发再到临床应用转化的完整商业闭环。在我国精准诊断、免疫学研究、创新药研发等创新技术不断提速的当下,我司的全自动单分子免疫分析仪无疑是给行业添上了一份助燃剂。我们将继续坚持“以精准检测成就人类健康,以科技创新创造无限未来”的创新理念,直面行业痛难点带来的挑战,不断推出具有研发竞争力的创新产品。
  • 国内首证!彩科生物单分子免疫检测AD试剂盒获批,助力阿尔茨海默症诊断
    近日,彩科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彩科生物)的“人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检测试剂盒(数字酶联免疫法)”和“人磷酸化Tau-181蛋白(pTau-181)检测试剂盒(数字酶联免疫法)”正式获得NMPA批准上市。这也是基于数字酶联免疫方法学(单分子免疫)检测AD标志物的国内首张注册证。AB1-42检测试剂盒湘械注准20232400418pTau-181检测试剂盒湘械注准20232400417Aβ1-42 & pTau-181检测试剂盒《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中指出:“ 血浆P-tau181浓度升高区分Aβ-PET阳性与阴性或 Tau-PET阳性与阴性的性能较高,鉴别AD痴呆与非AD痴呆的准确性较高”,此外,诸多文献和数据也表明,人磷酸化Tau-181蛋白在AD患者的诊断上优于其他标志物,Aβ1-42可以作为辅助性诊断AD的生物标志物之一,但是由于受到血脑屏障的限制,外周血中脑源性蛋白的浓度较低,且易受到血浆基质蛋白的干扰,应用传统的ELISA方法或化学发光方法不能获得理想的检测效果。彩科生物人磷酸化Tau181蛋白(pTau-181)检测试剂盒与人β淀粉样蛋自1-42(Aβ1-42)检测试剂盒,在彩科生物AXL/SXL单分子阵列免疫分析仪上可以定量检测血浆中pTau181/Aβ1-42的蛋白浓度,适用于痴呆的辅助判断。
  • 二维微机电(MEMS)阵列为移动光谱分析仪打下基础
    近日,德州仪器 (TI) DLP® 产品部的业务拓展经理 Mike Walker和 Optecks 的首席技术官 Hakki Refai 博士发表文章:二维微机电(MEMS)阵列为移动光谱分析仪打下基础,如下是文章全文。  在近红外 (NIR) 光谱分析领域中,一个将便携性与高性能实验室系统的准确性和功能性组合在一起的系统将极大地改进实时分析。由一块电池供电的小型手持式光谱分析仪的开发可以实现对工业过程、或食品成熟度的评估在现场进行更有效的监控。  大多数色散光谱分析测量在一开始采用的都是同样的方式。被分析的光通过一个小狭缝 这个狭缝与一个光栅组合在一起,共同控制这个仪器的分辨率。这个衍射光栅专门设计用于以已知的角度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这个波长的空间分离使得其它系统可以根据波长来测量光强度。  传统光谱测量架构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散射光的测量方式。两种常见的方法有(1)与散射光物理扫描组合在一起的单元素(或单点)探测器,以及(2)将散射光在一组探测器上成像。  使用 MEMS 技术的方法  使用具有一个单点探测器、基于光学微机电系统 (MEMS) 阵列技术的全新方法可以克服传统光谱分析方法中的很多限制。在基于单点探测器的系统中,一个固态光学 MEMS 阵列用简单、空间波长滤波器取代了传统的电动光栅。这个方法可以在消除精细控制电动系统中问题的同时,利用单点探测器的性能优势。近些年,此类系统已经投入生产,其中,扫描光栅被取代,并且 MEMS 器件过滤每一个特定波长进入单点探测器。这个方法在实现更加小巧和稳健耐用光谱分析仪的同时,也表现出很高的性能。  相对于线性阵列探测器架构,光学 MEMS 阵列的使用具有数个优势。首先,可以使用更大的单元素探测器,以提高采光量,并极大降低系统成本和复杂度,这对于红外系统更是如此。此外,由于不使用阵列探测器,像素到像素噪声被消除了,而这可以极大地提升信噪比 (SNR) 性能。SNR 性能的提高可以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加准确的测量结果。  在一个使用 MEMS 技术的光谱分析系统中,衍射光栅和聚焦元件的功能与之前一样,但来自聚焦元件的光在 MEMS 阵列上成像。要选择一个用于分析的波长,一个特定的光谱响应波段被激活,这样的话,就可以将光引入到单点探测器中进行采集和测量。  如果 MEMS 器件高度可靠,能够生成可预计的滤波器响应,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温度下保持恒定,那么这些优势就可以实现。  将一个 DLP® 芯片或数字微镜器件 (DMD) 用作一个空间光调制器,并且在一个光谱分析仪系统架构中将其用作 MEMS 器件的话,可以克服数个难题。首先,使用一组铝制微镜来接通和关闭进入单点探测器的光,这在广泛的波长范围内是光学有效的。其次,数字微镜的打开和关闭状态由机械止动装置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 静止随机访问存储器 (SRAM) 单元的锁存电路控制,从而提供固定的电压镜控制。这个固定电压、静止控制意味着这个系统不需要机械扫描或模拟控制环路,并且能够简化校准。它还使得光谱分析仪设计更能免受温度、老化或振动等错误源的影响。  DMD 的可编程属性具有很多优势。其中某项优势会在进行光谱分析仪架构设计时显现 -- 如果以被用作滤波器的微镜的寻址列为基础。由于 DMD 分辨率通常高于所需的光谱,DMD 区域会出现欠填充的情况,并且会对光谱过采样。这使得波长选择完全可编程,并且在光引擎出现极端机械位移的情况下,将额外微镜用作重新校准列。  此外,DMD 是一个二维可编程阵列,这为用户提供高度的灵活性。通过选择不同的列数量,可以调节分辨率和吞吐量。扫描时间可动态调整,如此一来,用户可对所需波长进行更长时间、更加详细的检查,从而更好地使用仪器时间和功能。此外,相对于固定滤波器器具1,诸如采用的 Hadamard 图形等高级孔径编码技术,可实现高度的灵活性和更高性能。  总之,与目前的光谱分析系统相比,使用 DMD 的光谱分析器件可实现更高分辨率、更高灵活性、更加稳健耐用、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低的成本,从而使得它们对于广泛的商业和工业应用更有吸引力。  单探测器架构消除噪声  目前基于线性阵列的光谱分析仪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首先,探测器的波长选择受到像素孔径的限制。探测器的尺寸决定了采集到的光量,从而影响SNR。诸如Hamamatsu G9203-256的常见磷化砷镓铟 (InGaAs) 256像素线性阵列的尺寸为50微米 x 500微米。相反地,一个数字微镜阵列是一个完全可编程的矩阵,可以针对应用来配置列的数量和扫描技术。这可以将更大的信号呈现给通常与DMD一同使用的更大的1毫米或2毫米的单点探测器。将窄带光过滤到一个线性阵列中 -- 通常是50微米宽像素 -- 也许会出现串扰的问题。像素到像素干扰会成为读取过程中产生噪声的主要原因。这些干扰可通过单探测器架构消除。此外, 通过利用1kHz至4kHz的数字微镜扫描速度,单点探测器可以达到与平行多点采样相类似的驻留时间。对于基于MEMS -- 或基于DMD -- 的紧凑型光谱分析仪引擎,结果显示SNR的范围大于10000:1。  对于超级移动光谱分析仪十分关键的小型、高分辨率2D MEMS阵列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性能,用户需要考虑可被用于将光线反射至探测器的MEMS总面积。然后,将这个面积与可用单点探测器孔径尺寸仔细匹配。  一个采用5.4微米微镜的DMD具有超过40万个可用像素,并且可以针对700纳米至2500纳米的波长进行优化。该款DMD是DLP2010NIR,它采用一个被称为TRP的全新像素架构。如图1中所见,这个像素提供17度的倾斜角。DLP2010NIR在一个评估模块中运行 这个评估模块提供针对光谱分析应用场景的独特光学架构。一个利用17度接通和关闭角度的光学路径可以用一个尽可能减少散射光的小巧引擎实现高性能感测分辨率。  图2中显示了这个针对光谱分析使用情况的独特光学引擎。这个系统优化了整个光路径中光学信号。来自样本的响应在DMD上成像,从而实现对每个波长的空间控制。这个评估模块的目的在于,通过将高效MEMS用作光谱分析中的高速2D滤波器,来获得设计优势。它是一款小巧、结实耐用且高度自适应系统,能够使光谱分析走出实验室,直接应用于现场测量或含光源测量。与传统光谱分析仪相比,同一个器件中的透射和反射测量头互换功能可以实现性能基准测试。  一个利用DLP2010NIR芯片的光谱分析光引擎有数个照明模块,并且每个模块的工作方式稍有不同。在一个传输模块中,光源、比色皿支架、高精度比色皿和和其它安装硬件被用于完成透射样本的吸收量和散射属性的测量。NIR透射测量值可用于液体样本,诸如果汁的水含量或出现的气体特征。这些数据能够提供与果汁原产地有关的很多信息。在固体样本中,NIR透射可以测量塑料管的不透光度,而这是观察气体和液体在传送线路中流动的重要参数。线路内的透射测量也被用于分析黄油在生产过程中的水含量,这样可以及时调整黄油制作工艺,从而节省了时间、尽可能降低成本,并且增加最终产品的质量。  或者,在样本无需与光谱分析仪窗口接触的测量中,反射模块是一个选择。它可以在几厘米的距离之外灵活地执行扫描操作,比如肉品被包装在塑料薄膜后监测肉品质量。诸如血糖预测等健康应用方面,也可以使用皮肤的漫反射来成为NIR区域内特色应用。  最后,在光纤耦合模块中,不论是透射测量,还是反射测量,它们都是通过光纤实现。这样可以在光谱分析仪与样本无法直接接触时实现测量。此类采样示例包括监视工业过程、测量导管中流动的液体、分析鸡肉、牛肉和猪肉中的湿度、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这些模块极大地扩展了应用范围,并且提供更高的测量性能。Optecks具有能够实现所有这些采样方法的照明模块解决方案。  正如之前讨论过的那样,使用DMD的光谱分析器件将功能拓展至对多个物质的分析、测试和测量。它们为实现更加准确的性能、更高分辨率、更大灵活性、更好的稳健耐用性和更小外形尺寸光感侧解决方案提供一个途径。此外,使用DMD的光谱分析仪还带来了更高的测量可靠性,而这在之前使用的传统光谱分析系统中,这也许是无法实现的。不论用户是打算用它测量农田中的庄稼需要的灌溉量,或是想要预测食物中的腐败程度,光谱分析都在不断成为准确、实时分析的强大方法。  参考书目  1 Pruett, E.,“德州仪器 (TI) DLP® 近红外光谱分析仪的最新发展可实现下一代嵌入式小巧、便携式系统”SPIE 9482-13 2015年4月  作者简介  Mike Walker先生是德州仪器 (TI) DLP® 产品部的业务拓展经理,负责这个部门的光谱分析业务。在过去几年中,Walker始终致力于将这项突破性架构引入到IR感测领域。在此之前30年间,Mike领导了TI的多个技术和业务团队。  Hakki Refai博士是Optecks的首席技术官。他在针对基于DLP系统的光学、电子和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面拥有10几年的经验。Refai博士在先进电子设备的设计、生产和分销方面具有5年多的领导经验。
  • 获批二类医疗器械|宇测生物单分子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
    2022年06月20日,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核心技术产品基于单分子分析策略的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Dx-90获得由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许可的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批文(苏械注准20222221358)。Dx-90的获批预示着宇测生物在超敏免疫检测领域充分的领先优势,也预示着宇测生物在新型生物标志物超敏检测领域“产学研医”转换上将实现商业模式的完整闭环。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开创新型生物标志物大航海时代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为数不多实现单分子免疫诊断技术产业化的高新科技型公司,核心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传统免疫技术相比,宇测生物单分子免疫检测技术凭借超高分子信号识别分辨率,通过数字化单分子定量策略,打破了传统免疫检测技术瓶颈,实现近1000倍灵敏度的提升,其高通量、全自动、高灵敏度的单分子免疫技术平台使得逾千种低丰度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宇测生物单分子转化平台促进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迄今为止,宇测生物已打造“产学研医”新型生物标志物转化平台,结合开放式半自动单分子免疫检测系统和全自动单分子免疫诊断系统,提供生物标志物初筛——核心生物标志物试剂盒开发——临床单分子免疫检测产品转化的完整解决方案。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寻求新型生物标志物的研发和临床转化,彻底解决新型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卡脖子”问题。公司坚持“以精准检测成就人类健康,以科技创新创造无限未来”的创新理念,凭借扎实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技术,不断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紧抓客户需求,引领国内单分子免疫诊断领域前行。关于苏州宇测生物苏州宇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04月02日,是实现单分子免疫诊断技术产业化的高新科技型公司,核心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公司坐落于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拥有近6000平方米研发生产中心,已获得包括“金鸡湖领军人才”、“姑苏领军”、“省双创”等多项荣誉,获得国内顶级资本和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巨头投资。公司坚持“始于精准,致于无限”的创新理念,致力于新一代单分子免疫诊断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公司产品技术有效解决了国内单分子免疫诊断市场上“卡脖子”的问题,成功填补了这一领域发展前沿的空白,并有希望推进下一代免疫诊断技术的变革。
  • 生命科学 | 单分子免疫分析技术的前世今生
    引言医学检验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而针对蛋白标志物进行检测的免疫分析技术,则是医学检验中常用的一种手段。举个例子,我们平时有感冒发烧的症状去看医生,通常都会开一个血液化验单,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单子,会发现其中一项指标叫做“C反应蛋白(CRP)”,这个指标能够判断我们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从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这个“C反应蛋白”的检测,使用的就是免疫分析的技术。免疫分析的历史免疫分析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检验方法,其技术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和迭代。从最初的放射免疫到酶联免疫再到现在的化学发光,检测的性能指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所有这些方法在定量原理上都是采用“模拟定量”的原理,即先拉标准曲线,然后检测值对应标曲进行换算。技术的进步难以突破原理的桎梏,当前的化学发光已经达到pg/ml的灵敏度水平,但是似乎再难向下推进了。然而这个灵敏度水平,却只能检测血液中含量较高的蛋白标志物(估计占比不到20%),犹如冰山一角。图1 传统免疫检测和单分子免疫检测的原理要实现新的突破,则需要原理上的创新,即从“模拟定量”走向“数字化定量”。通过对单个蛋白分子进行逐个的检测分析,然后使用泊松分布将其换算成浓度,能够实现极-致的灵敏度,达到fg/ml的级别,超过传统方法1000倍(图1)。当前已经有先驱的企业在积极从事这种创新的方法。比方说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David Walt所创办的Quanterix,其开发的SIMOA检测方法就在去年获得了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的认定,引起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而在国内,以聚光科技的控股子公司聚拓生物为代表的数家企业,也在积极布局这一前沿的创新技术领域。免疫分析的价值检测的如此灵敏,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呢?当前,该技术前景最明朗的临床应用在于老年痴呆症的筛查和诊断。据估计,全国的老年痴呆症患者有1600万左右,并且未来预计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而进一步增加,这些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同时,老年痴呆症一直缺乏特别有效的药物,即便有一些新近获批的创新药物,也只能延缓病程的发展,而难以逆转病程。因此,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由于人体血脑屏障的存在,老年痴呆症的标志物在外周血中含量极低,传统方法束手无策,而单分子免疫技术则凭借其极-限的灵敏度而能够很好的检测出来。这样,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能够及早改善患者的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除了老年痴呆症的检测以外,单分子免疫技术还能够发现和检验诸如细胞因子、感染、肿瘤等其他多种低丰度的蛋白标志物,挖掘“冰山下”的潜力(图2)。图2 单分子免疫诊断技术的应用前景FPI作为一项前沿的免疫分析技术,单分子免疫分析的其他应用还有待开拓,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该项技术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
  • “阵列”与“多维”的完美结合——访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张祥民
    色谱仪作为复杂物质的分离工具,在日常化合物的分离分析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数色谱仪属于一维色谱,适合于含几十至几百个物质的样品分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一维色谱分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诸如天然产物、中药药物和蛋白质组等的常规分离,迫切需要更高效的分离方式来完成复杂样品精细分离的需要。因此,能够提供更大峰容量和更高分辨率的多维色谱技术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于一维色谱分离而言,多维色谱分离具有更高的峰容量。从本质上说,多维色谱就是简单的一维色谱加复杂的阀切换技术。  目前,发展速度较快的多维色谱技术包括:全二维气相色谱、多维高效液相色谱、高效液相—毛细管电泳多维色谱、高效液相—气相多维色谱和多维超临界流体色谱等。近年来,国内外有些仪器公司陆续推出了一些多维色谱仪,但主要是二维色谱仪。例如岛津、沃特世、SCIEX、安捷伦和赛默飞等,其中赛默飞和SCIEX推出的二维液相色谱仪主要应用于蛋白质组的分析。安捷伦和沃特世推出的二维液相色谱仪,其使用主要集中在药物小分子的筛选。在已商品化的全二维气相色谱中,LECO 全二维气相色谱结合chromaTOF 软件,一次可解析大于100000个峰,降低了研究领域的谱峰解析难度。同时,国内色谱专家在阵列多维色谱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上也有了杰出的研究成果。  近期,仪器信息网编辑就多维色谱目前发展状况、技术优势及未来产业化前景等内容与国内较早开始研究多维色谱技术的复旦大学化学系张祥民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多维色谱破解蛋白组学研究密码  多维色谱技术包括二维色谱、三维色谱等高维色谱,近年来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张祥民介绍,多维色谱不是简单的将每个柱子接起来。多维色谱指的是第一维分离出来数十到上百个馏分后,第二维相当于把第一维做出来的每个馏分再重新做一遍,以此类推。例如汽油,一维色谱可以分出来三、四百个组分,两维色谱其组分可以达数千,有学者曾用三维色谱去分,其组分可达六千多个。起初,张祥民教授团队提出用多维色谱技术来做中药成分分析。由于中药成分较为复杂,其中活性成分较难确定。通过多维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的结合,可以将中药里上千个馏分分离出来,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鉴别不同中药里组分的活性和差异。复旦大学是最早建立多维色谱仪器系统并作为新技术手段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单位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复旦大学良好的仪器研发基础。  20世纪90年代,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重要支柱——蛋白质组学的出现,使得多维色谱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的热点。蛋白质组传统的研究方法是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在双相凝胶电泳分析中,一维用来跑等电聚焦,另一维用来跑分子量,两维组合起来就可以将蛋白点分离出来。蛋白质组刚出来时几乎都在用这个方法做。双相凝胶电泳虽然可以分离出来几千个蛋白组分,但其工作量较大,难以实现自动化。张祥民谈到,起初其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使用双向电泳凝胶技术鉴定人肝中的蛋白质,团队三十几个人需要花费一两个月才能鉴定两千多个蛋白出来,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采用多维色谱技术对蛋白质组进行分离鉴定一个人仅需要几个小时可鉴定5000-8000个蛋白,而且花费仅为数千元。多维色谱技术的突破迅速推动了生物医学难题的解决,例如重大疾病和各种癌症中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通过采用多维色谱技术可以寻找到一些关键蛋白质分子、疾病标志物和药靶蛋白,从而实现临床上的疾病诊断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发现。  目前,多维液相色谱技术已广泛的运用到由小分子到大分子的分离分析中,其商品化的色谱仪器日益完善。同时,研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设备,开发相应的分离分析方法已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提高我国科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现阶段,尽管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尤其是缺少蛋白质组学中核心技术设备和应用于临床疾病研究的创新技术方法。然而,随着多维色谱分离技术的提高,分离方法不断进步,具有高通量高分离能力的多维色谱必将在蛋白质组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内多维色谱研究的开创者  张祥民于1986年进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师从卢佩章院士和张玉奎院士。1994年张祥民进入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留复旦大学化学系工作至今。目前,张祥民为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还历任中国化学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色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分析仪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蛋白质组学会理事、上海市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 并担任Proteomics, Anal Bioanal Chem (ABC)和《色谱》杂志编委等。  张祥民课题组是国内最早开始研究多维色谱技术的团队之一,其多项有关多维色谱技术的论文发表在国内外高水平的期刊杂志上。目前,张祥民课题组主要依托于复旦大学化学系、生物医学研究院和教育部创新科学仪器工程研究中心,课题组实验室共有三十余名科研人员从事多维色谱技术的研究。迄今为止,张祥民课题组累计发表SCI论文23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50多项,获得2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复旦大学化学系和复旦生物医学研究院双聘教授张祥民  从原理上对传统技术发起挑战  目前,国内分析仪器企业与国外公司相比体量还比较小,主要提供的是中低端仪器和量大面广的产品。因此,国内分析仪器生产企业对新型的仪器研发投入热情很高,但也存在心有余力不足的局面。上海市科委从“十五”到“十二五“一直对分析仪器行业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张祥民教授课题组参与承担了一系列仪器攻关项目研究,与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开发,先后与上海精科、舜宇恒平、上海天美等仪器公司合作,研发了十多种新型分析仪器,取得了一批创新技术成果。近年来国家开始逐步加大对国内分析仪器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十二五“期间一些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很大,一改研发资金不足的处境,这些资金的投入已经产出了大批先进的仪器和制造技术,相信国内分析仪器未来在仪器研发和创新上会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张祥民谈到,“我们起初研发色谱仪器的想法很简单,主要是基于前沿研究课题需要和一些生产实际过程中的急需。因为商品仪器不能满足要求,在没有充足的购置经费时,创新便成为必要的选项。然而,创新色谱仪器的研制也不是想象的那么复杂,设计原理新、技术方案简单、成本低是前提,于是就根据需要自己搭建一套。“  发明的热膨胀泵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色谱泵是色谱仪中运动部件最多,机械磨损最严重、较容易出故障的设备。色谱泵作为色谱仪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仪器和分离的可靠性。张祥民课题组研发的全新色谱泵——微流高压梯度热膨胀泵,采用一种全新的原理,其样机已成功应用于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仪器中,并得到安捷伦等国际企业研发机构的关注。由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温度升高时,毫升级密闭加热腔内液体体积就会有纳升到微升级的微小膨胀,从而溢出密闭加热腔,实现流量输出。热膨胀泵是以密闭腔体内液体受热体积膨胀为驱动力,从而实现流体定向输出。张祥民谈到,热膨胀泵的特别之处在于:从原理上还没有相关的商品化仪器。根据得到的理论方程,热膨胀泵只要精密控制好其温度和升温方式就可以保证过程中流量的恒流输出。热膨胀泵最大的优势是整机中几乎没有机械运动的部件,运行中听不到任何噪声,但其输出的压力却可以很高,可达到100 MPa。同时,热膨胀泵可以很好的避免传统泵中活塞杆、单向阀和密封环等部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损耗产生的费用,其成本比传统色谱仪低3~5倍。  “阵列”与“多维”的完美结合  阵列多维色谱仪研制的想法源于实验过程中的需要,是为实验而服务的。阵列多维色谱仪中的“阵列”代表着多通道和同时分离。2003年复旦大学蛋白质组研究团队购买了一台最快的TOF-TOF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其激光打谱的频率可以达到每秒两百张图,传统的多维色谱分离速度明显跟不上该仪器对蛋白质的鉴定需求。张祥民谈到,传统多维色谱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分析样品速度较慢,尽管目前已有超高压液相色谱,但总体来说分离速度还是受到限制。例如,从第一维色谱中分离出100个组分,如果每个组分分离需要1小时,那么第二维分离将达到100小时,时间太长。如果将多维色谱后一维做成阵列式,那么仪器运行过程就可以平行进行,从而使得效率成倍增加。基于此,张祥民课题组研制了一台18通道的阵列多维色谱仪,其分离速度提高18倍,可以与飞行时间质谱仪很好的进行匹配,大大缩短了实验过程中的分析时间。图1. 阵列式多维液相色谱分离系统工作原理图。详见Anal. Chem. 2016, 88,2440-2445和《分析化学》 2015, 43: 1472-1478。(1) HPLC梯度泵 ;(2)六通阀;(3)第一维分离柱;(4)紫外检测器;(5) 10通道顺序切换阀;(6)三通;(7)第二维阵列预柱;(8)8通道分流器;(9)第二维阵列分离柱;(10)96孔板。  目前,阵列多维色谱仪技术瓶颈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其中的关键技术已经在团队承担的国家973项目和国家863专项的实施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完善和实际应用。以刚刚完成开发工作的国际最先进的阵列式多维液相色谱仪器为例,张祥民教授的团队利用该仪器在人血浆高丰度蛋白去除方面取得了新的技术突破。这项成果于近日已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 图2. 阵列多维液相色谱仪器系统。下图为阵列色谱系统照片,组件依次为第一维高效液相色谱泵,第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泵、阵列多维切换系统、阵列色谱柱组件,阵列馏分收集仪和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上部分左边为阵列色谱捕集柱、分析柱及其连接流路,右边为阵列馏分收集系统结构图。  对于人血浆样品的蛋白组分析,一个重大挑战是大量高丰度蛋白存在掩盖了人们最感兴趣的低丰度蛋白的信号。为此,必须使用免疫亲和柱来处理血浆样品,利用抗体来捕获血浆中的高丰度蛋白,并将它们去除掉。但是,实验过程发现,去除高丰度蛋白的同时大量附着的低丰度的蛋白也一同被除掉。而且,目前这类商品化亲和柱最多只能去除20个高丰度蛋白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张祥民教授的团队研究开发了这台阵列式的多维色谱仪器,第一维采用阴离子交换色谱(SAX),第二维采用8支反相液相色谱(RPLC)柱和8支蛋白捕集柱,开展了多循环并行分离。血浆高丰度蛋白的去除时间,由以往的一个星期缩短到四个小时,鉴定蛋白的浓度范围达9个数量级,一次可去除84个高丰度蛋白。与免疫亲和柱的方法相比较,获得蛋白质鉴定数量有大幅提高。在实际样品分析中,可鉴定出1332到1955个蛋白,包括一些丰度极低的膜体趋化因子、雄激素受体和肌苷脱氢酶等含量低至0.01 ng/mL的蛋白质。已经能够满足临床常见的疾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等标志分子检测需要。  阵列多维色谱仪市场还需培育,其应用前景广阔  在产业化过程中,阵列多维色谱仪也遇到的不少问题主要是市场的培育。由于阵列多维色谱技术比较新颖,因此前期需要市场培育和宣传,投入资金较多。此外,阵列多维色谱不像传统二维色谱可在线与质谱仪连接,它需要和高通量质谱联用匹配。但是,随着分析样品越来越复杂,高通量的阵列多维色谱仪将迎来快速发展阶段。张祥民谈到,例如多维色谱技术,出现好多年一直没有多少人去使用,近些年随着生命科学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各种组学研究如蛋白组、代谢组等复杂体系的分离问题解决不了,因此多维色谱技术被派上大用场。阵列多维色谱也是这样,它的普及尚需要一个过程,但最后肯定会商品化,同时被广大用户所广泛使用。 采访编辑:郭晓东
  • 基于流的分析微阵列 ——使用选择性生物探针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
    迈克尔塞德尔(Michael Seidel)• 如果要在一个样品中测定多种分析物,分析微阵列是理想的解决方案。基于流的分析系统的优势在于它们可以在现场以自动化的形式快速、定量地分析样品。• 近年来,基于流式化学发光 (CL) 微阵列的微阵列芯片读取器 (MCR) 分析平台不断优化,其在各种生物分析应用中的实用性得到了证明。• GWK Präzisionstechnik 公司以原型开发的形式进一步优化了最新一代设备。该设备提供了使用泵和阀门控制实现全自动测定性能的可能性,并通过集成的高灵敏度 CCD 相机进行后续测量图像采集,非常适合长达 2 分钟的采集时间。由于要建立各种生物分析试验进行研究,该仪器被命名为 MCR-Research (R)(图 1)。• 在下文中,将简要描述各个微阵列检测类型以及应用程序。图 1:用于 SARS-CoV-2 抗体检测的基于流式 CL 微阵列的 MCR-R 微阵列分析平台示例。 检测血液中针对 SARS-CoV-2 的抗体检测针对 SARS-CoV-2 的抗体的问题是在大流行开始时提出的,由巴伐利亚研究基金会资助。重组抗原(SARS-CoV-2 蛋白,包括刺突蛋白 (S1) 和核衣壳 (N) 蛋白以及受体结合结构域 (RBD))固定在微阵列芯片上。血液样本中的抗体可以与这些重组抗原结合。然后,带有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 标记的抗人 IgG 抗体通过泵系统通过流通式微阵列芯片,在随后的步骤中通过添加鲁米诺和过氧化氢来观察结合的抗体。基于流动的微阵列免疫测定 (MIA) 原理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使用间接非竞争性 MIA 非常快速和同时测定针对不同抗原的抗体(图 2)。因此,例如,可以将疫苗衍生抗体与 SARS-CoV-2 感染后的抗体区分开来。 图 2:血清和血液中 SARS-CoV-2 抗体的间接非竞争性 MIA 流程图。此外,可以确定针对不同 SARS-CoV-2 变体的抗体,或者可以通过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扩展抗体组,例如,检测针对流感的抗体。此外,MCR 的多功能性与相关的流通微阵列芯片和程序选项也提供了建立的可能性,例如,通过竞争性 MIA 对中和抗体进行定量分析。在这里,可以确定哪些抗体实际上可以阻止病原体进入细胞,从而在预防感染方面特别有效。CL-MIA 只需不到 15 分钟,可用于现场分析,例如医疗实践。使用 CL-MIA 和 MCR 检测 SARS-CoV-2 抗体的第一个结果已经发表 [1,2]。 基于抗体的蒸发冷却系统嗜肺军团菌检测和亚型分析媒体多次报道军团菌爆发,通常可以追溯到蒸发冷却系统。这些系统可以产生含有军团菌的生物气溶胶,这取决于致病菌株,在吸入可吸入的嗜肺军团菌后,会在人体中引发轻度庞蒂亚克热或严重的肺炎,即军团病。为此,成立了第 42 届 BImSchV,负责规范蒸发冷却系统、冷却塔、湿式分离器的安全技术运行以及冷却水中军团菌的定期控制。如果超过测量值(冷却塔每 100 毫升 50,000 个军团菌,其他需要报告的系统每 100 毫升 10,000 个军团菌),则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大幅降低病原体浓度。此外,必须进行血清分型。代替使用凝集试验(血清组 1 和血清组 1-15 之间的区别)对嗜肺军团菌进行常规血清分型,甚至使用大量 ELISA 微量滴定板对嗜肺军团菌血清组 1 进行亚型分型,也可以使用 MCR。根据该申请,原型设备被称为 Legiotyper。此外,在军团病爆发的情况下,尽快确定源头很重要。这也可以通过仪器实现。一组单克隆抗体固定在流通式微阵列芯片上。样品手动注入系统,然后是全自动 CL-SMIA(图 3)。单克隆抗体对L. pneumophila血清群 1的不同血清和亚群表现出不同的亲和力和选择性。图 3:CL-SMIA 示意图:(1) 样品注射,(2) L. pneumophila SG1 亚型与特异性捕获抗体的结合,(3) 抗 SG1 检测抗体与已经结合的军团菌的结合,(4 ) CL 反应和图像采集。细菌与流通式微阵列芯片上的相应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夹心是由对血清组 1 特异的生物素标记的多克隆抗体形成的。加入 CL 试剂后,进行 CL 吸收。通过将单个菌落悬浮在缓冲液中并在大约 30 分钟内使用该仪器执行 CL-SMIA,在培养后的所有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血清分型和亚型分型。在由德国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资助的 WIPANO 项目 LegioRapid 中,首次建立了用于蒸发冷却系统快速卫生评估的独立培养方法的标准化方法,该方法在测量后定量确定治疗成功率值已超过。除了 qPCR 和与免疫磁分离 (IMS) 相结合的流式细胞术之外,Legiotyper 被用作第三种方法。定量测量结果通过qPCR和IMS流式细胞仪从100 mL中100军团菌的浓度获得,其中100 mL水样通过聚碳酸酯过滤器(孔径=0.22µm)过滤,洗脱液直接用于定量测定。只有在样本中发现最低浓度为106个细胞/100 mL时,才能使用Legiotyper进行血清或亚型。对于培养样本,这个最低浓度不是问题。对于不依赖培养的方法,样品体积必须增加到至少 10 L 才能达到至少 10 4的浓缩系数。正在对合适的过滤方法进行研究 [3]。对于气溶胶中嗜肺军团菌的分析,可以使用相同的 CL-SMIA,但在样品制备方面存在差异。必须首先使用气溶胶收集器对气溶胶进行采样,科里奥利 µ 旋风收集器适用于该收集器。在这里,细菌以液体形式分离,其中可以直接取样和测量。在 AIF 项目 LegioAir 中,首次表明在生物气溶胶中进行血清分型是可能的。 使用 haRPA对军团菌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微阵列芯片阅读器不仅可用于基于抗体的检测,还可用于分子生物学。课题组开发了异质不对称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简称haRPA,图4)[4,5],可用于军团菌属。通过在 39°C 下加热流通式微阵列芯片在系统上进行检测。对于 haRPA,军团 菌属特异性引物在空间上固定在 DNA 微阵列芯片上。图 4:可以在 MCR-R 上执行的 haRPA 原理。(1) 带有固定反向引物的 DNA 微阵列,(2) 添加 DNA 提取物后,重组酶打开双链靶 DNA,(3) 聚合酶延伸反向引物直到 (4) 单链结合蛋白分离, (5) 生物素化的正向引物与固定的双链结合,直到 (6) 第二条 DNA 链被聚合酶延伸。(7) 最后,固定化的扩增子通过链霉亲和素-HRP 进行标记,并使用 CL 进行可视化。 等温核酸扩增可扩增基因组 DNA 的靶序列。通过第二个生物素标记的引物,形成的扩增子被标记并用作链霉亲和素-HRP 的锚点,该链霉亲和素-HRP 通过流通式微阵列芯片。最后,与其他测定一样,通过使用集成 CCD 相机记录 CL 反应生成 CL 图像。信号的强度取决于样品中 DNA 的初始量。扩增允许对非常少量的初始 DNA 进行定量。haRPA 的原理还允许通过将不同的引物固定在微阵列表面上进行多重分析。这样,样品可以在 45 分钟内区分军团 菌。以及对人类最危险的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它可以更好地评估潜在的健康风险。 地表水中的藻类毒素的监测MCR-R 也用于环境监测。AIF-ZIM 项目 MARCA 关注为即将到来的藻华开发早期预警系统。它是基于云的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用于预测藻类大量繁殖和地表水中蓝藻毒素的形成等。由于水体富营养化和气候变化,被称为藻华的蓝藻大量繁殖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现象期间,水变得非常浑浊,水中的蓝藻毒素含量急剧增加。其后果是水生大型植物的退化和对生物体、人类和动物的危害。为了预测藻华并在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正在开发一种预警系统,该系统能够使用 Triton 水传感器系统持续监测可能指示藻华的化学和物理参数。这些是温度、电导率、总溶解固体 (TDS) 和总悬浮固体 (TSS)、浊度、溶解氧、溶解硝酸盐和总硝酸盐。此外,该仪器还监测水中的蓝藻毒素浓度。这可以通过再生间接竞争 CL-MIA(图 5)实现,并且由系统在 7 分钟内完全自动执行。例如,微囊藻毒素-LR 的检测限为 4.8 µg/L,因此低于 WHO 的 10 µg/L(对于微囊藻毒素)的限值,低于该限值可假设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图5:再生间接竞争性MIA的示意图:(1)样品(抗原)与一级抗体的孵育,(2)未结合的一级抗体与固定化毒素的结合,(3)检测抗体结合,(4)CL反应和图像采集,以及(5)下一次测量的再生。细菌亲和过滤用亲和粘结剂的筛选微阵列芯片阅读器可用于定量或定性检测,以及研究新的亲和性结合物及其对细菌的结合行为。例如,这些是抗菌多肽、酶或抗体。生物素化细菌通过流通微阵列芯片自动进入设备,在该芯片上固定待研究的亲和力粘合剂。随后,链霉亲和素HRP与结合的生物素结合并催化CL反应,这被捕获为图像。用适当的缓冲液洗脱细菌后,获得第二个CL图像。因此,细菌的结合和洗脱行为可以得到快速而全面的评估。与无标签生物传感器相比,生物素标签可以更精确地跟踪这种反应。这种筛选策略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同时固定多个亲和结合物。这为一次测试许多亲和结合物提供了一种快速的方法,也允许细菌、亲和结合剂和洗脱缓冲液之间的组合具有高度的多样性。总结这里描述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MCR-R分析平台在仪器生物分析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各种高度相关的领域都可以受益于生物分析方法的使用,因此必须在未来继续推动其扩展。参考文献[1] Klüpfel, J. Koros, R.C. Dehne, K. Ungerer, M. Würstle, S. Mautner, J. Feuerherd, M. Protzer, U. Hayden, O. Elsner, M. Seidel, M. Automated, flow-based chemiluminescence microarray immunoassay for the rapid multiplex detection of IgG antibodies to SARS-CoV-2 in human serum and plasma (CoVRapid CL-MIA).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21, 413, 5619–5632. https://doi.org/10.1007/s00216-021-03315-6 .[2] Klüpfel, J Paßreiter, S. Weidlein, N. Knopp, M. Ungerer, M. Protzer, U. Knolle, P. Hayden, O. Elsner, M. Seidel, M. Fully automated chemiluminescence microarray analysis platform for rapid and multiplexed SARS-CoV-2 serodiagnost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2, 94, 6, 2855-2864.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1c04672 .[3] Wunderlich, A. Torggler, C. Elsaesser, D. Lück, C. Niessner, R. Seidel, M. Rapid quantification method for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surface water.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408(9), 2203-2213. https://doi.org/10.1007/s00216-016-9362-x .[4] Kunze, A. Dilcher, M. Abd El Wahed, A. Hufert, F. Niessner, R. and Seidel, M. On-chip isothermal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on flow-based chemiluminescence microarray analysis platform for the detection of viruses and bacteria.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898-905. https://doi.org/10.1021/acs.analchem.5b03540 .[5] Kober, C. Niessner, R. Seidel, M. Quantification of viable and non-viable Legionella spp. by heterogeneous asymmetric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haRPA) on a flow-based chemiluminescence microarray.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8, 100, 49-55. https://doi.org/10.1016/j.bios.2017.08.053 . 关于作者Michael Seidel德国加钦慕尼黑工业大学水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和水化学系主任Michael Seidel在斯图加特大学学习技术生物学,并在图宾根大学获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在Miltenyi Biotec GmbH担任项目负责人后,他在分析化学主席处成立了一个微阵列研究小组,由Reinhard Niessner教授领导。2014年,他以化学发光微阵列为主题,学习分析化学。直到现在,他还是由Martin Elsner教授领导的分析化学和水化学主席“生物分析和微分析系统”小组的负责人。他的研究兴趣在于建立创新的(生物)分析方法和仪器、生物传感器、分析微阵列、超顺磁性纳米颗粒、浓缩和分离方法,以快速或自动分析药物、毒素、生物标记物、蛋白质、病原菌和病毒,或在水质监测、食品分析或体外诊断领域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原文:Flow-based analytical microarrays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s with selective biological probesWiley Analytical Science,2 September 2022供稿:符 斌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 项目启动
    4月26日,以“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为主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杭州市滨江区聚光中心召开。本项目由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生命科学板块旗下杭州聚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致生物)牵头。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协办,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杭州市科学技术局、滨江区科学技术局出席了会议,共30余人参加会议。“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主题会议成功举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更好地发挥智能传感器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中的“先行官”作用,进一步推动智能传感器在生命健康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借此项目启动会的契机,举办了“聚焦智能传感器 厚植新质生产力”主题会议。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楼立群指出,聚光科技在环境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并表达了对其在生命医学领域发展的支持。他进一步表示,希望国产仪器可以不断提升仪器的灵敏度、精密度、重复性,逐步替代进口仪器,提高国产仪器在全球医疗行业的影响力。聚光科技生命科学事业部总经理 吕全超对各位领导与专家对本项目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会上表示,期望本项目可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从科学研究到技术创新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曹俊诚作为本项目负责人,分享了项目立项情况,并表示希望通过本领域多家优势单位的协同创新,提升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核心关键器件自主研制和系统可控开发的核心竞争力。随后,吕全超与曹俊诚在浙江省科学技术厅高新处 张毫杰、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楼立群,滨江区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孔照哲,杭州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主任 姚寿坤,以及现场众人的见证下,共同宣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传感器”重点专项正式启动。项目组全体成员承诺,将以百分百的热情和专业精神,全力以赴,为项目的成功而努力奋斗。会上,曹俊诚为五位特聘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张立海、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李舟、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施卫、西湖大学副校长 仇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主任 姚振威 颁发聘书。会议最后,吕全超宣布项目攻关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实现科技创新发展、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而有限组织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题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共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聚光科技绿色科技展厅参观交流在本次会议中,各方领导和专家们在吕全超的带领下参观了聚光科技绿色科技展厅,全面了解了聚光科技的发展历程、业务布局以及在智慧环境、智慧工业、智慧实验室、生命科学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以及产业化应用。吕全超表示,聚光科技作为高端科学仪器领军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企业。在未来,公司将坚持开放共赢的态度,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目标不断前行。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圆满召开在主题会议成功举办后,吕全超宣布进行“疾病标志物单分子免疫敏感元件及分析仪器”的项目汇报。汇报会上,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项目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及未来规划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各课题小组负责人分别分享了相关课题内容、原理及创新方向,并对课题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阐述。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专家针对该项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相较于化学发光,单分子免疫产品能更好地适应低丰度蛋白检测的需求,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 张立海,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研究员 李舟也从项目本身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将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予以提升。后续项目组将认真落实专家组建议,脚踏实地,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任务,为癌症早期筛查指标、阿尔兹海默病指标以及细胞因子的联合检测做出重要贡献。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
  • 波通公司推出第三代二极管阵列近红外分析仪
    DA 7250提高了实验室和加工现场的分析准确度和效率。DA 7250的仪器可以更加准确地分析更多类型的产品,更多的参数以及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下都可以使用,它将无任何移动配件、内置温度校准的光学系统和稳定的固态硬盘集成到一个满足IP65(防尘/防水)安全级别的密闭室里,可以保证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都能最大化地实现它的价值。DA 7250避免了很多其它近红外仪器可能发生的常见故障。采用大面积扫描,最大化地平均样品的检测,同时采用高能输出的二极管阵列技术,确保不均匀样品的准确分析。仪器可以自动校准波长和吸光度。采用非接触分析,很多类型的样品都可以得到准确的分析-基本不需要样品的制备或清理-排除掉交叉污染样品池的误差。仪器操作流程简单,确保操作者可以正确反复的操作,监控加工生产过程。仪器自带大量可转移的覆盖许多产品和参数的曲线和数据库,方便快速的分析。现有的应用包括:谷物、饲料、面粉、油脂、乳品、肉类、零食、宠物食品、淀粉和乙醇等加工领域。更多丰富的产品类型-整粒谷物、粉状样品、膏状样品、浆状样品、液体样品-还有样品量的多少-从几克到350克都可以检测。DA 7250结合最新更新的软件的特点和功能可以实现联网工作或远程监控,与第三方LIMS系统或加工过程软件衔接容易。通过WEB报告功能,分析结果可以随时在屏幕或者任何与网络连接的设备上啥看。DA 7250可以准确地满足提高质量和过程控制的需求,几乎可以分析任何产品,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随时可以分析,在保证了简单的常规分析要求的同时也可以满足高级分析的需求。
  • 中科先见发布数字PCR、数字化单分子测定仪新品
    2022年10月27日,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后称“中科先见”)在南昌举行的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展会上发布了国内首款完整生物信息挖掘产品系统。该产品由面向分子核酸的全集成一体化数字PCR系统芯弃疾®JX-P系列和面向高灵敏蛋白质测的单分子免疫检测系统芯弃疾®JX-E系列组成,本次系统展示了中科先见及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近十年的原始创新及工程化研发成果。在本次展会上,中科先见CEO、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吴天准博士为大家展示了最新发布的两款仪器:“基于芯弃疾® JX-8P芯片的全自动数字PCR仪”和“基于芯弃疾® JX-1E芯片的单分子免疫分析仪”。这两款仪器将其专利半导体技术与生物医疗检测技术深度融合,采用同一系统架构,分别面向分子和免疫两大市场的高灵敏检测应用,其部分性能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中科先见也是业内首家同时布局单分子核酸和蛋白超灵敏检测的企业,并将在未来进一步芯片化、集成化,实现对单分子/单细胞(核酸/蛋白/细胞)的低成本、超灵敏、全自动检测。吴天准博士深耕半导体及生物医学领域逾15年,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技术与医疗器械的跨界创新,领导开发了一系列BioMEMS与微流控芯片的核心技术,拥有超过100项国内外专利,主持及常务主持各类科研/产业化项目金额达1.8亿。他介绍了如何以半导体的数字化技术为IVD检测产品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吴天准博士进行了精彩的分享随后,中科先见营销总监任浩凡和研发总监张雷分别介绍了全自动数字PCR仪和单分子免疫分析仪在科研/临床中应用和布局,并展示了最新项目进展。未来公司将重点布局上游市场,提供高端器械及芯片的核心解决方案,助力肿瘤液体活检、病原检测和产前诊断等多个相关研究应用领域。目前这两款产品已与国内的著名医院、临床研究机构等单位开展科研及临床方面的合作,并获得IVD领域的重要客户验证,将来可对外提供OEM/ODM技术服务。本次发布会不仅吸引了众多从业者和上下游客户的关注,现场还有多家医院、医疗器械经销商向中科先见表达了明确的合作意愿。中科先见作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一级持股的高科技医疗器械企业,在生物芯片+医疗领域有深厚的积累,致力于打造出半导体和生物医疗互联互通的操作系统,开发基于跨界创新半导体芯片的高灵敏‍‍‍‍传感的三类高端医疗器械,包括数字PCR/单分子免疫系统等。另外,公司还成立子公司深圳市勃望初芯半导体科技,旨在为高端医疗器械细分行业提供国内首创的多样化、先进的医疗半导体芯片解决方案,填补国内医疗芯片的上游空白。芯弃疾®系列产品,提供高通量、自动化、多指标、低成本解决方案中科先见创始人吴天准表示,本次芯弃疾®系列产品核心技术是中科先见及中科院团队历经近十年技术沉淀,多学科交叉所实现的真正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截至目前,中科先见产品相关技术已申请及授权的专利接近30项。预计2023年底,公司将完成20余项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和5例全球范围内PCT专利的申请。芯弃疾®-JX-8P全自动数字PCR仪芯弃疾® JX-1E单分子免疫分析仪对比以往的医疗检测产品和高精度的生物信息挖掘产品,芯弃疾®系列产品拥有的最大优势是简易性和通用性。目前,生物信息挖掘和医疗检测的需求80%集中在细胞、蛋白、核酸分子层面。相关科室如果想要具备上述检测能力,需要购买进口流式细胞仪、电化学发光、数字PCR/测序仪以及相关的检测试剂盒,同时需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情形下科室需要花费数千万元的成本。而本次发布的芯弃疾®系列产品是可以在细胞、蛋白、核酸层面通用化、高灵敏检测的产品,并且能够满足低丰度、珍稀样本、3~5μL样本的测试场景,节省用户综合成本接近80%。此外,参与测试的样本体积从以往的动辄几百μL变为现在的几μL。因此,在微观尺度上,分子间的运动特性发生变化,使得以往至少需要近20分钟的免疫测试,现在测试时间缩短一半,大幅提升了检测的精准性与效率。在操作层面,芯弃疾®系列产品采用便捷的一键操作模式,实现“样本进结果出”的即时检测。对用户而言,芯弃疾®系列产品比采用传统模式的产品节省80%左右的后期操作、维护及保养成本,不仅降低了操作难度,提升了操作的简易性,同时减少了综合成本,降本增效提质明显。瞄准小型化、个人化、家庭化商业场景,纵深拓展重疾早筛和精准诊断市场关于未来规划,吴天准表示,在国家鼓励医疗器械创新的大背景以及精准医疗和个性化用药等利好的推动下,芯弃疾®系列产品的市场将持续扩容。芯弃疾®生物信息挖掘系统产品,借助通用、创新、精确、快速和低成本的优势,助力整个万亿级医疗检测市场发展。他同时指出,芯弃疾®系列产品面对的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存量”或者“增量”市场,而是在“存量”提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增量”空间,将在医疗检验各个细分领域乃至类似医疗检验的CGT等细分领域进行更深入的市场开发和产品创新。再者,借助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的“医工协同”模式,以及今年NMPA和国家医保总局的一系列利好政策,相信原始创新、十年磨一剑的芯弃疾®系列产品的未来将会不可限量。在接下来商业化过程中,中科先见将基于当前芯弃疾®JX-P/JX-E系列产品对市场的深耕和洞察,进一步完善家庭化商业产品芯弃疾®JX-C的芯片化与自动化,以补足中心化PCR 实验室难以覆盖的家庭碎片化检测需求,最终实现重疾早筛及精准诊断产品的“高灵敏+低成本+简易性”布局。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分子诊断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正式揭牌除了发布重磅产品,在此次展会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中科先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子诊断中试线的企业联合创新中心也一并正式揭牌。该联合实验室将围绕高灵敏核酸/蛋白检测的微流控、方法学和检测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展为期三年的共同开发。同时揭牌的还有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分子诊断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该创新中心基于十四五期间的国家级产业转化载体,对外开展联合开发、医疗芯片整体解决方案合作、OEM产品开发、市场合作等全方位合作模式,以先进的体外检测技术赋能分子诊断等IVD领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端IVD医疗器械快速发展!
  • 案例解读|基于朊病毒的肽阵列绘制
    案例解读|基于朊病毒的肽阵列绘制背景解读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一个叫Fore的部落还处在原始社会,他们一直沿袭着一种宗教性食尸习惯,所以我们也成功的入侵当地人的机体系统,几年后或者有的更久,食尸者中不少人会便出现了病症,抽搐,关节严重弯曲,后躯萎缩摇摆,而后发展成失语直至完全不能运动,不出一年被染者全部死亡。1996年那年春天,在英国迅速蔓延的“疯牛病”,一时间人们“谈牛色变“,英国的农场主将病死的牛制成“牛肉骨粉”(动物内脏制成的饲料)饲养原本吃植物的菜牛,也随着被变异而大范围的传播,而那些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罗伊茨费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也就是所说的,人患上了“疯牛病”,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便会“羊瘙痒症”:因精神错乱而死亡。其实,致病的原因便是因为我沿着脊椎潜入了大脑中,使脑部出现海绵状空洞,才引发了后来的一切。关于阮病毒朊病毒与常规病毒一样,有可滤过性、传染性、致病性、对宿主范围的特异性,但它比已知的小的常规病毒还小得多(约30~50nm);电镜下观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结构,且不呈现免疫效应,不诱发干扰素产生,也不受干扰作用。朊病毒对人类的威胁是可以导致人类和家畜患中枢神经系统退化性病变,不治而亡。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朊病毒病和艾滋病并立为危害人体健康的顽疾。朊病毒(prion virus)严格来说不是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而仅由蛋白质构成的可自我复制并具感染性的因子。它的复制方式是(尚未明确):1.“模板学说”:在特殊情况下,SC型PrP可作为模板,在特定酶参与下,降低转化所需能量,并催化C型PrP转变为SCPrP2型,形成二聚体,二聚体又会解离。2.“种子学说”: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触到了生物体内正常的C型PrP蛋白,导致C型的变成了SC型。朊病毒蛋白PrPC空间结构螺旋为主,溶解度高,PrPSC空间结构折叠为主,溶解度低,肽链氨基酸排列顺序相同朊病毒蛋白(PRION)是生物体正常基因编码的产物,本不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遗传突变可以产生传染型朊病毒,可以将正常的朊病毒异构为传染型朊病毒,其因为结构特殊,无法被细胞内溶酶体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在溶酶体中大量积累,涨破溶酶体,使其中的蛋白酶流出而对细胞造成破坏,使神经细胞大量死亡而产生海绵状空洞。疯牛病、羊瘙痒症、库鲁病都是由朊病毒引起。归根结底,朊粒是正常寄主的PrP基因编码的正常蛋白质PrP^c的异构体PrP^sc,它不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不能自我复制,只是感染动物体内正常的PrP^c,导致动物患病。中心法则的正确性无可置疑。方法原理蛋白质-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是活细胞中大多数(不是全部)生物过程的基础。因此,采用现有技术或开发新技术来研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阐明哪些氨基酸序列对这些相互作用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新的见解反过来可能导致对疾病潜在过程的更好理解,并可能为新的治疗方法提供基础。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种通常用于确定朊病毒特异性抗体表位的羊朊病毒蛋白基肽阵列的新用途,并展望这将产生关于其PrP部分与羊朊蛋白衍生线性肽之间相互作用位点的信息。肽阵列的这种适应性应用表明,通过培养绵羊(ARQ)PrPC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融合的成熟部分,PrP部分与绵羊朊病毒衍生肽之间发生了结合,并表明单个PrP分子之间可能发生一些特定的自相互作用;在此说明肽阵列的这种适应性应用是进一步明确哪些不同的氨基酸序列参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可行方法。中心法则及其补充内容告诉了我们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DNA的复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DNA→DNA;DNA的转录,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DNA→RNA;翻译,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RNA→蛋白质;RNA的复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RNA→RNA;RNA的逆转录,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RNA→DNA;蛋白质的复制,遗传信息流动方向由蛋白质→蛋白质。但是究竟在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应该包含其6点内容中的几种呢?不同类型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也有所差异。实验方法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s)或朊病毒疾病的常见事件是宿主编码的蛋白酶敏感细胞朊病毒蛋白(PrPC)转化为朊病毒蛋白(PrP)的羊瘙痒相关蛋白酶抵抗亚型(PrPSc)的菌株依赖性等位型。PrPSc的形成是一个翻译后的过程,包括将宿主编码的朊病毒蛋白(PrPC)重新折叠(转换)为部分蛋白酶抗性形式(PrPSc)(1)。 这些过程由PrP结构的相似性和应变依赖性变化决定(2-11)。PrP分子之间的选择性自相互作用是这些过程发生的可能的基础,可能受到chaper-one分子的影响;然而,这些过程背后的机制还远未被了解。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个肽阵列的利用,该肽阵列系统地覆盖了细胞朊病毒蛋白的整个成熟部分,以阐明涉及PrPC(12)自身相互作用的相互作用域。为此,利用重组羊PrPC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PrP)构建了羊PrP肽阵列。朊病毒肽阵列的基本设置。成熟的PrP-ORF(不包括N-和C-端信号序列)被分成15个mer重叠肽,形成一个网格,每个孔中的氨基酸序列都移动了一个氨基酸。基于ELISA的肽阵列分析检测原理。(A)用于确定抗体表位的肽阵列的标准检测装置;(B)本研究中用于测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替代装置。实验结果PrPC二级结构和抗体表位与肽阵列结合模式和Kyte–Doolight亲水性图的概述。PrPC示意图,显示信号序列、b-片(S1、S2)、a-螺旋(H1、H2、H3)、二硫桥位点(S-S)和糖基化位点(CHO)。PrP序列与Kyte-Doolittle亲水性图(折线图;阴性为疏水性,阳性为亲水性)以及与绵羊朊病毒肽阵列的相对结合模式(柱状图)。方法解读抗原表位定位是鉴定,表征抗体,抗原和其他蛋白质结合位点的关键过程。 该信息使科学家能够开发出针对各种病毒病原体的新型疗法和疫苗,同时也是了解抗体如何针对不同条件(包括细胞毒素,过敏原,神经元或炎性反应)产生的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蛋白质和肽结构的复杂性,抗原表位的鉴定和定位可能很困难。当前的抗原表位定位方法,包括X射线共晶体学,低温电子显微镜(cryo-EM)和定点诱变作图,可能会非常耗时且昂贵。 为了提高效率,Aurora开发了一种灵活的自动化肽微阵列工作站,以促进诸如抗原表位定位的过程。原文:欧罗拉公众号编辑:市场部图片来源:文献,网络(如有翻译疑问或咨询,留言联系。)参考文献:Marina Cretich, Marcella Chiari, Cretich,等. Peptide microarrays:methods and protocols[M]. Springer, 2009.
  • 大连化物所发展荧光传感器阵列监测淀粉样蛋白聚集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分子探针与荧光成像研究组(1818组)徐兆超研究员团队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刘晓刚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一种全分子多因素调控荧光团TICT的方法,设计出具有宽动态响应范围和梯度敏感性的荧光传感器阵列,应用于Aβ蛋白聚集动力学的监测。该方法基于荧光分子的发光构效关系,通过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分子发光机理,为工程化创制高性能的荧光分子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通过抑制荧光分子受光激发后的扭转分子内电荷转移(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TICT),可以开发出高亮度、高稳定性的荧光团。调控荧光团TICT性能可以设计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荧光探针以满足探测生理环境多样性的需求。分子工程方法依靠单个影响因素来调控TICT,如电子供体的供电子能力或共轭体系大小等,一直以来缺乏从分子结构整体来系统发现和考量多种影响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本工作中合作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首先发现多个结构因素对荧光团TICT态存在影响,包括发色团共轭链长度、分子是否带电、供体模块的供电性以及供体和发色团之间的几何结构的预扭转等。   进一步,研究团队以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检测、粘度或pH指示剂的半花菁类荧光团为研究骨架,将多重影响因素系统考量指导分子结构改造,设计合成了15种半花菁衍生物荧光阵列,发光颜色涵盖整个可见光区(444至735nm),并具有梯度灵敏度和不同动态响应范围(粘度响应系数从0.46到0.97)。这种阵列的宽动态响应范围和梯度敏感性得益于荧光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最终实现了对Aβ蛋白聚集不同阶段动力学的监测以及对形成的Aβ纤维的荧光成像。徐兆超团队在理解和调控TICT这一淬灭荧光的光物理过程中做了系统性工作:通过结构改造,抑制了TICT并创制了多种高亮度的荧光染料(J. Am. Chem. Soc.,2016);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Angew. Chem. Int. Ed.,2019);实现了准确预测不同类型荧光染料TICT态的方法(Angew. Chem. Int. Ed. ,2020);近期也对该领域的进展做了系统性的综述(Chem. Soc. Rev.,2021)。   相关研究成果以“Monitoring Amyloid Aggregation via 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TICT)-Based Fluorescent Sensor Array”为题,于近日发表在《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1818组博士后王超和博士研究生江文钞。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智能数字式漏水检测仪
    智能数字式漏水检测仪/数字式漏水检测仪/漏水检测仪/测漏仪/查漏仪 型号:ZRX-7663ZRX-7663智能数字式漏水检测仪应用了的数字信号处理术和数字滤波电路,步提了仪器的抗干扰性能,其重要特点之是能够克服环境噪声的干扰行确探测,在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上准确地显示出测量参数,自动区分环境噪声和漏水噪声信号,让操作人员直观地判断漏水疑点。 ●常用频率范围的频谱分析,实时显示出噪声信号在各频率上的相对分布。 ●自动记录(时间—信号噪声)曲线,连续监测噪声信号,为漏水点的确定提供可靠的分析依据。 ●拾振传感器内置有信号放大电路,拾振机构采用缓冲隔离,使得拾振的方向性更强,且有效降低了环境风和导线抖动对拾振传感器引起的噪声干扰。 ●采用品质传感器材料和电路,听音清晰度大大提。 ●可选配不型的拾振传感器,供操作人员选择使用。 ●频率覆盖漏水噪声范围,多达31个带通滤波器的选频范围,满足检漏人员在各种场合中选频使用。 ●可适时保存多段录音资料,能真实记录现场声音,随时重现探测现场实况。 ●操作手柄采用可靠性光电式无触点静音开关,杜了开关接触不良故障的发生。 ●手柄前端聚光照明,液晶显示屏和按键均具有背光照明。 ●采用性能、大容量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无记忆效应;联机充电和脱机充电两种方式均可采用,充电方便快捷。 ●大屏幕液晶显示屏,信息量大,光条显示度,操作界面直观明晰,操作流程简单方便。 ●益求的电路板设计,消除了仪器中难以克服的由数字电路产生的脉动干扰噪声。
  • 阵列旋蒸:上海慕尼黑生化分析展掠影
    11月16日,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正式拉开帷幕,这次大会作为本年度全球规模最大的科学仪器展览会,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员的密切关注。 今天是大会第一天,北京澳维仪器的阵列旋转蒸发仪产品首当其冲赢得了头彩,第一时间引起了众多用户兴趣被团团围住,获得广泛关注。 阵列旋转蒸发仪的多样品浓缩处理功能是其受欢迎的亮点之一,创新性纵向旋转轴设计,产品宽度缩小到25CM,仅有传统旋转蒸发仪的1/3,1.8米标准通风橱最多可放置5台,充分节约了通风橱的宝贵空间。 当我们把每一个独立旋蒸单元均可以独立设置温度、转速、时间、独立升降操作、释放真空而互不影响的特点介绍给在场的各位老师后,均纷纷震惊于这款产品带来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 而这款产品的防止液体回流功能,更是给其众多的亮点上再添一抹色,其搭载的防止液体回流接口,可有效阻止在释放真空时管路中的液体回流,避免污染样品,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 流式荧光技术动态|唯公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获证上市!
    流式免疫荧光技术简介流式免疫荧光技术,又称悬浮阵列、液相芯片等,是美国Luminex公司于上世纪末开发的新一代高通量发光检测技术。该技术有机整合了荧光编码微球、激光分析、流式液流系统及高速数据处理等多项最新科技,可以在临床诊断及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它是最早被FDA认证的临床应用型高通量诊断技术,并于2005年被Frost&Sullivan授予“临床诊断技术革新大奖”。与化学发光等传统免疫技术相比,它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一个试管中实现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项目的同时检测。流式免疫荧光技术的低谷在21世纪初,当Luminex推出具有专利保护的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Luminex 200分析仪的高通量检测整体解决方案时被众多专业人士广泛看好,相对于化学发光的技术,其优势可谓“风光无限”。然而,在接下来临床免疫领域迅速发展的20年中,以Luminex为代表的高通量检测技术产品被化学发光产品远远甩在身后,令人扼腕叹息。在与传统的化学发光技术的竞争中无法充分发挥其多联检的优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Luminex垄断了磁性编码微球技术,但没能为高通量流式荧光免疫检测推出一个全自动化检测平台,无法提供一个类似化学发光分析仪的自动化解决方案,也因此没有跟上临床医学实验室自动化发展的前进步伐。全自动流式荧光免疫分析仪的尝试2010年后,国内外有多个生产商曾推出几款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如美国Bio-Rad公司的Bioplex 2200,国内上海透景公司的TESMI。但由于没有掌握流式免疫荧光中的光学检测和编码微球等核心技术,在购买Luminex 磁性编码微球开发相关试剂的同时,往往还需要购买Luminex的专有仪器或光学检测模块,不仅导致仪器、试剂的成本和价格居高不下,而且也限制了配套试剂使用的平台,在与化学发光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唯公科技的技术发展之路“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不能被别人卡脖子!”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没有核心技术就会被别人卡脖子!图 1 唯公科技开发的EasyPlex 2200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唯公科技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在取得多重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技术重大突破后,再次打赢核心技术攻坚战,其依靠扎实强大的研发功底,设计开发出中国第一台基于自主磁性编码微球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EasyPlex 2200),并在近期获得了药监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II类注册证,批准上市销售!图 2 唯公科技开发的EasyMagPlex有磁荧光编码微球唯公科技在2017年成立之初,就把“掌握核心科技,展现中国创新实力”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目标,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全自动流式荧光技术中最核心的多色荧光检测、有磁荧光编码微球、自动样本前处理等作为突破点,进行重点攻坚,并取得一系列的突破,其中包括:2019年——突破了有磁荧光编码微球核心技术,展示了具有开发多维磁性编码微球的能力,实现了12重编码微球(EasyMagPlex)的量产,而且编码微球兼容主流的流式细胞分析仪。随后陆续推出了6、7、12联检细胞因子检测试剂以及多联检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2019年——突破了多色荧光检测技术,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多光多色色的EasyCellTM流式细胞仪,实现了多重细胞因子联检自动分析;2020年——进一步提升其磁性编码微球的能力,达到108重编码。开始30重编码微球的量产和50重编码微球的试产,为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联检的可能,后续又完成了具有自动分析能力的多重编码微球分析软件(WellCKAS)的II类注册证;2021年——突破了全自动样本前处理技术,并陆续推出了EasySamplerTM和EasySampler CTM全自动流式样本制备系统,实现了基于磁性编码微球的多重联检试剂制备自动化;2022年——完成了可自动分析的50重磁性编码微球,满足了多重自身免疫抗体、过敏原等多重检测的需求;2022年——整合多色荧光检测、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全自动样本制备技术,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完全基于自身技术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EasyPlex2200),实现了“样本进,结果出”的全程自动化。未来,唯公科技将在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的设计和开发上不断推陈出新,以EasyPlex 2200为基础,继续打造通用、开放的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平台,推出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物、自身免疫抗体等多联检试剂,并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国际、国内合作伙伴在全自动检测设备、磁性荧光编码微球和更多的多重联检试剂开发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开拓全球的高通量流式荧光发光免疫检测市场。
  • Kruess数字式折光仪入驻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
    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是由张家港保税区管委会牵头并提供资金支持,德国BBIW、张家港中专、保税区企业管理局、瓦克化工四方共同合作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项目。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特地从全球择优选取性能优越的仪器设备。图一: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 折射率是表征物质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借助它可以了解物质的光学性能、纯度、浓度等,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其广泛的应用 2016年9月7日,Kruess DR6100-T数字式折光仪正式入驻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 图二:陈列于中德合作化工实训中心的Kruess数字式折光仪 A.KRüSS Optronic,成立于1796年,是一家高精密光电测量设备和分析仪器的生产商。为食品、饮料、制药、化学、石油化工和科学研究的质量监管提供一系列产品和定制解决方案。 Kruess DR6000系列 数字式折光仪: Kruess数字式折光仪采用触屏操作,所有数据和功能一目了然。内置SQL 数据库储存管理所有数据,可进行远程访问。 折光率是物质定性定量分析和质控的重要参数。使用DR6000系列数字式折光仪样品预处理简单,将样品置于测量棱镜上即可开始测量。性能特点:● 触摸屏操作,简便直观● 内置高精度半导体温控系统(-T型)● 高质量LED,寿命100,000小时● 可存储99种测量方法● 支持用户权限管理● USB接口、RS 232接口、以太网接口● 内置SQL数据库方便数据管理● 符合 cGMP/GLP● 符合 OIML,ASTM● 符合 ISO9001,ISO14001● 符合 21 CFR Part 11● 可进行 IQ/OQ/PQ 验证 技术参数:莱比信中国(Labsun China): 专业代理欧美知名品牌设备、备品备件。产品涉及生物、制药、食品、材料科学等诸多应用领域,客户遍及大学、科研院所、医院、制药、化工、石油、食品等行业,我们还特别设立了备品备件采购业务部,专门协助国内客户解决欧美仪器设备备品备件采购难,货期长等诸多问题。全国销售专线:400-699-7881
  • 多肽芯片为什么那么火?了解下Aurora微阵列点样仪
    多肽芯片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是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或其他物质(如核酸、多糖、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最直观的研究技术。多肽芯片在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疫苗开发、药物研发和筛选、临床检测以及蛋白质的基础功能研究。 多肽芯片是将已知的蛋白序列或任意设计的氨基酸序列分解成包含重叠氨基酸的多肽片段,将这些多肽片段按一定次序固定在经特殊处理过的载体基质上,每张芯片包含成千上万甚至更多的肽链。将待测物与芯片反应,经过免疫检测技术发现与待测物有结合反应的位点/域,经过图像数据处理与分析,寻找蛋白质/氨基酸与待测物的结合部位。 多肽芯片应用于:抗原表位筛选:多肽芯片在抗原表位筛选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可大量缩短开发时间,为前期的抗体筛选提供准确的指标和快速的反馈;药物开发及筛选:多肽芯片为药物开发及筛选提供有效的解决平台,可有效提高新药研发的成功功率,降低研发失败的可能性,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临床检测:现代医疗技术显示,大多数疾病与蛋白质表达异常有关,通过检测患者样本中的蛋白活性即可找到其发病机理,多肽芯片技为该难题提供了快捷的方法,使得对症下药成为可能。 多肽芯片点样——Aurora多肽芯片点样仪Aurora集团30年来致力于制造生物医药领域自动化高通量设备。Aurora多肽芯片点样仪采用化学固相合成法,可按需制备稳定的多肽微阵列芯片,如新冠病毒原始毒株及其突变体奥密克戎S蛋白、N蛋白的微阵列芯片,更多产品详情可进一步了解产品价格或技术参数等信息,联系Aurora销售人员。【内容源自Aurorabiomed公众号《多肽芯片为什么那么火?》,转载请注明】
  • 新品发布 | 安东帕新一代数字式密度计
    安东帕密度计历史悠久距离安东帕在法兰克福阿赫玛(Achema)展示首台数字密度计,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早在1967年推出的密度计DMA 02 C是液体分析领域创新的缩影,这对后续密度测量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我们仍持续不断地发展密度测量技术,虽然测量方法本身(u型振荡管技术)在过去的50年没有改变,但技术进步是巨大的。新一代数字式密度计新一代密度计依旧证明了安东帕在密度测量领域的成熟技术与应用经验。通过独特的脉冲激发法(PEM)作为核心测量原理进行驱动,安东帕的数字式密度计保证了0.000005 g/cm3的准确度,使其成为了全世界最为准确的密度计。全新系列的产品满足了现代数字化测量系统的需求:高速操作系统、用于快速数据导出的大容量空间、高分辨率可变焦的摄像头和高性能触摸屏现已成为标准配置。这款全新的数字式密度计可连接到各种数据接口,包括安东帕全新的AP-Connect数据管理平台。全新系列的三款型号概览:- DMA 4101:最快且高效的测量——借助超快测量模式以实现高性能的质量控制- DMA 4501: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全能型产品——经众多行业认可且验证的仪器,可对各种样品进行精确测量- DMA 5001:适用于要求苛刻样品的精度——精确测量模式可在要求苛刻的高端应用中实现性能
  • 重磅!赛默飞发布微流体阵列式全自动一体化数字PCR系统
    2021年,QuantStudio系列再添新成员——Applied Biosystems™ QuantStudio™ Absolute Q™ 数字PCR系统。更简便、更快速、更精准微流体阵列式全自动一体化数字PCR系统:Applied Biosystems™ QuantStudio™ Absolute Q™ 数字PCR系统采用具有专利的微流体阵列式芯片技术。相比于其他数字PCR平台,该系统可在20480个固定纳米级微孔中生成95%以上的有效反应液滴,具有更少的死体积,从而获得更精准的实验结果。优势亮点1简便的工作流程:其实验流程如同qPCR 实验,一台机器完成液滴制备、PCR 扩增、荧光信号收集,数据分析。2实验运行快速:从反应体系制备到结果判读只需1.5小时。3多重检测功能:最多支持5色荧光通道检测(工厂校正)。4结果更精准:固定纳米级微孔中生成95% 以上的有效反应液滴,死体积5%;且ROX通道具有质控功能,非正常液滴予以排除分析;PCR扩增前后信号采集,自动排除假阳性。5灵活的样本通量:每次检测4个、8个、12个或16个样本。6全自动一体机:安装后无需校正,维护成本低。简便快速的工作流程QuantStudio™ Absolute Q™ 是基于微流体阵列式芯片的数字PCR系统, 该系统将液滴生成,液滴扩增和数据分析集成到一体化仪器中, 其实验流程如同qPCR实验一般,实现在1.5小时内从样本到数据结果的快速简便工作流程。微流体阵列式芯片(MAP16)板QuantStudio™ Absolute Q™ 数字PCR系统采用MAP16微流体阵列式芯片板进行液滴制备,该芯片板利用微注射成型技术,可克服液滴制备不均一以及死体积较高的常见问题。这种新颖的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如液滴体积精确、样本分隔均一以及 95% 以上的上样量分析。• 每块板具有16个芯片• 每个芯片可分析20,000个液滴• 每个反应死体积5%每块MAP16芯片板上16份样本的分析液滴数量,共对10块MAP16芯片板(160份样本)进行了评估。微孔填充率为99%。增强型光路系统QuantStudio™ Absolute Q™ 数字PCR系统配备3个LED光源,最多支持5个荧光检测通道(工厂校正),每份样本中可进行多靶标检测,从而节省时间和试剂,获得更多实验数据。其中,ROX通道为液滴质控通道,可根据ROX染料的荧光信号强度评判所有微孔内液滴是否正常生成,非正常液滴予以剔除分析,从而获得更准确结果。便捷易用的分析软件该控制分析软件,可轻松编辑板面布局、荧光通道和热循环程序等参数,可以快速运行实验。设置后,可以保存和重新加载特定程序,简化您的工作流程。检测结果可视化或技术重复样本联合分析既快速又简单。结果可轻松导出,进行下游分析,或编译成报告。PCR扩增后信号扫描值减去PCR扩增前扫描值,以剔除任何异常如异物、发光颗粒导致的假阳性液滴。应用广泛对于需要高灵敏度、高精度和准确度的检测,QuantStudio™ Absolute Q™ 数字PCR系统是一种理想选择。本产品仅限科研使用,不作为临床诊断。
  • 从测序仪产品阵列全覆盖到多组学仪器创新,真迈生物夯实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基建”
    新春伊始 ,万象更新。2024 年年初,继连续获得两项 " 前沿生物技术 " 重点专项后,由真迈生物牵头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仪器设备研发 " 重点专项 " 高通量核酸片段分析仪研发 " 项目获得正式立项批复。这是在跨越新年的一个月里,真迈生物获批的第三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就在不久前,真迈生物凭借其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市场表现,成功入选了 2023 年 Venture50 生命健康榜单,并荣获了 2023" 德勤中国明日之星 " 的殊荣。10 年的时光流转,足以见证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蜕变为自信奔跑的少年;同样,这 10 载春秋也足以让一个深植于创新沃土的初创企业,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时间的滋养下,真迈生物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与活力。这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在自主研发和国产替代上,它走过了怎样的成长道路?其技术产品有何创新成果和优势?它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战略规划思考?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动脉网专访了真迈生物董事长颜钦博士。突破技术壁垒,打造解码生命信息的国之重器真迈生物成立伊始,正值国内基因测序服务迅猛发展时期。但在基因数据产出的上游核心设备领域,即基因测序仪方面,却处于真空地带。当时的测序仪主流市场被个别国外巨头制霸,高昂的价格,漫长的供应周期,严苛的使用条件,通过设备和技术壁垒,国外公司垄断着整个产业链条的话语权。" 基因测序仪就是基因测序行业的‘光刻机’,只有做出中国自己的基因测序仪,才能真正保障国家民生健康和民族基因信息安全。" 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2014 年真迈生物团队决定走向自主研发,打造国产测序仪。一边是测序仪制造对光、机、电、液、生化、芯片、算法等诸多前沿学科融合的技术高壁垒,另一边却是人才、资金、产业基础的紧缺,要实现产品的突破困难可想而知。" 当时国内没有哪家公司成功地把基因测序仪做出来,没有任何样板可以参考,对于基因测序仪的功能实现和核心技术,没有明晰的概念,相当于是在一个无人区里面探索。" 颜钦回忆道。和所有追求原始创新的企业一样,虽然起步艰难,但真迈生物却坚定地向前迈进。从在小黑屋手动测序开始,到首次观测到 DNA 分子荧光信号,到实现测序流程自动化、原理样机诞生,再到算法自动化、显微成像系统的自主研发,以及碱基的自主合成生产……在经历一系列从 0 到 1 的探索和攻坚克难后,2017 年 7 月,真迈生物成功发布首款自主研发的基因测序仪—— GenoCare 1600 单分子基因测序仪。通过持续创新,真迈生物已突破基因测序仪各项 " 卡脖子 " 技术和工艺难题,在高分辨率光学系统、精密流体控制系统、化学试剂、测序芯片、生信软件等测序系统的核心模块上已掌握了自主设计开发能力,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SURFseq" 测序技术体系,获得授权和申请中的国内外专利已超过 400 项,实现从方法学到关键工艺技术的全方位保护。科研生产齐步走,实现从 Gb 到 Tb 级通量产品阵列的国产替代在攻克研发难关的同时,真迈生物也坚持生产建设齐步走战略。自 2018 年落地首条国产单分子测序仪产线以来,到目前投入使用的研发、生产总面积超 10000 平米,建有测序仪生产基地、试剂盒 GMP 产线、芯片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酶工程实验室,测序仪年产能可达 1000 台,试剂盒 240 万人份。基于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真迈生物真正实现了 " 仪器 - 试剂 - 芯片 - 软件 " 全平台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自 GenoCare 1600 后,真迈生物测序设备布局日臻完善,又接连推出自主研发的GenoLab M 系列、FASTASeq 300 系列、SURFSeq 5000 系列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形成了从 Gb 到 Tb 级通量全覆盖,满足从科研到临床需求的低中高通量测序产品阵列,可全力赋能基因测序应用。其中,GenoLab M 是一款精准、高效、灵活、开放的桌面型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兼容市面上主流的 NGS 文库和数据分析流程,且兼具双芯片平台和滚动上机模式,可为 NGS 检测应用开发提供多元化选择。FASTASeq 300 主打靶向测序、全基因组低深度测序,加之其极致灵活、极简操作、极速交付的优点,可帮助用户轻松应对生育健康、病原检测、肿瘤检测和分子育种等领域应用需求。SURFSeq 5000 是真迈生物首款 Tb 级桌面型基因测序仪,其定位为 " 多快好省,广域全能 ",它突破了测序的仪器成本低、开机成本低、单位数据成本低 " 不可能三角 ",可以以一台桌面机的仪器成本,小样本数量的开机成本,实现与大型机满载运转相当的单 Gb 测序价格。构建产业生态,赋能前沿探索和精准医疗" 如果把基因测序产业生态比喻成一棵树,基因测序平台是产业的根基,临床和科研的各个领域就是这棵生态树的分枝,各个领域不同场景应用及解决方案便是树的果实。" 颜钦认为,无论是累累硕果还是行业生态的繁荣,都需要产业链伙伴紧密协同,形成合力。一直以来,真迈生物以基因测序仪为 " 基石 ",致力于推动国产测序仪的应用研究和落地,积极与合作伙伴开展联合开发、联合注册以及解决方案的整合,也在空间组学、蛋白组学、DNA 合成与存储等领域为合作伙伴提供深度赋能,共建健康多元的高质量行业生态。目前,真迈生物在生育健康、遗传病、肿瘤防控、传感染、法庭科学、分子育种等领域均实现与行业领先企业的合作,其测序仪在合作伙伴的实验室中稳定运行,发挥着底层 " 基建 " 作用,赋能基因测序应用,助力行业价值实现。例如在关乎国家种业安全的分子育种领域,真迈生物携手中芯种业,推动以 NGS 技术为基础的基因组学在农业分子育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助力种业振兴,传递基因价值。在深层创新方面,真迈生物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伙伴携手,合作开发直接 RNA 测序、共建藻类基因组数据库,强链补链,共拓国产化基因测序新生态。真迈生物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就,还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其产品广销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在超过 200 家海内外客户装机 300 余台套测序仪。" 如今,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口碑在国际市场上与 10 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颜钦深有感触地说道," 拥抱全球市场是我们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多元化、高性能的设备选择,让生命可读,让健康可塑。"基于自主底层技术的开放合作,真迈生物的国产测序平台正在从 " 进口替代 " 走向 " 深层创新 ",从 " 用起来 " 走向 " 用得好 ",从 " 国产国用 " 走向 " 国产全球用 "。关于产业生态构建的愿景,颜钦表示:" 我们希望以基因测序仪为核心工具,通过聚焦产业最底层软硬件,提供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平台,让万千伙伴的内容、技术在上面得以拓展和应用,形成丰富场景,赋能前沿探索和精准医疗,让技术加速惠及百姓健康。"联动政产学研医战略力量,助力基因测序产业更高层次发展从启动自主研发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从实验室创新到产品转化再到产品阵列化;从 " 仪器 - 试剂 - 芯片 - 软件 " 全平台自主生产到产业生态的构建,真迈生物已成为全球少数拥有测序仪产品阵列及商业化交付能力的测序系统制造商之一。身处关乎民众健康和国家生物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着眼未来,真迈生物正全面联动 " 政产学研医 " 战略力量,聚焦生命科学仪器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全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创新突破,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国重器,助力基因测序产业更高层次发展。在面向未来发展的人才力量方面,真迈生物建立起了一支业内少有的兼具产研经验与坚定信念的顶尖团队。测序仪的量产和商业化之所以难,在于从实验室到落地用户端,不仅要将所有零部件集成为一台可稳定运行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精密仪器,还需要很多的学科融合、数据积累、场景开发。颜钦表示:" 人才及其科研、创新的精神,是产品和应用持续创新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国领先的基因测序设备自主品牌、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在推进科技成果创新方面,真迈生物与中国科学院陈润生院士合作建立了基因测序仪领域首个广东省院士工作站、深圳市院士工作站。此外,还获批建有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单分子测序平台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层次创新平台,凝聚产学研一体化力量,源源不断为测序仪核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注入新动能。围绕国家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需求,真迈生物联合国内产、学、研、医机构,分别牵头承担和积极参与多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过 " 基础科研条件与重大仪器设备研发 "、" 前沿生物技术 " 等重点专项项目,在高端科学仪器和生命科学平台领域持续推出新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真迈生物的历程是国产测序仪自立自强发展之路的缩影。中国科技力量与生命健康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正当时,动脉网相信,打造生命科学领域的大国重器,引领生命科学新时代,中国科技企业有能力肩负起时代使命。
  • 获证上市|指真生物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可实现多种分泌性蛋白多联检
    日程&报名: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icfcm2023/指真生物经过多年流式细胞仪研发生产积累,以及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的多重磁性荧光编码微球技术积累,突破掌握了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并设计开发了领先的重磅新品:HighFlux系列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此系列仪器近期在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获批上市。该技术平台融合流式检测技术、激光分析技术、荧光编码微球技术、生物标记技术及数字信号转换技术为一体,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可对多种指标进行快速、定量检测,从而实现多种分泌性蛋白多联检,满足临床诊断或基础科学研究需求。HighFlux系列全自动流式荧光发光免疫分析仪技术原理基于指真生物自主研发的荧光编码微球系统,通过微球内部两种不同浓度荧光染料的排列组合,形成数十种不同荧光编码微球。将不同种类单克隆抗体偶联至荧光编码微球表面,形成“抗体-荧光编码微球”复合物,再利用“夹心法”或“竞争法”检测样本中对应待测物的浓度,实现多联检。解决的问题与痛点在医院检验科,目前最常用免疫检验技术---化学发光法,但化学发光法也有技术瓶颈---单指标检测。在二甲以上医院,它的检测效率往往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临床检测量,让院方非常头疼。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常规方法一是增加检测仪器,但这对医院场地和科室成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二是增加单机检测效率,如使用联检技术等。指真生物HighFlux系列产品同时解决了这两个问题:1、解决单指标检测,HighFlux实现多联检、高通量HighFlux产品最大检测通量为120样本/h,每管内可实现多指标联检。举例来说,12因子检测可以实现1440测试/h,单位时间大幅度提高了检测通量。2、HighFlux体积小巧,节省实验室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HighFlux产品为桌面机,产品尺寸:70cm(W)×90cm(D)×65cm(H)。1台化学发光仪器空间可以摆放3台HighFlux仪器,极大节省实验室空间。配套检测菜单细胞因子系列产品包含临床上常用的细胞因子检测试剂,主要有IL-1β/IL-2/IL-4/IL-5/IL-6/IL-8/IL-10/IL-12p/IL-17/TNFα等。主要临床应用:辅助疾病诊断、感染早期诊断;评估感染严重程度、细胞因子风暴监测;免疫状态评估、用药检测及预后等。肿瘤标志物覆盖常见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包括肺癌测定试剂盒、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感染评价指标涵盖临床常用的四种感染评价指标,实现一机检测感染。主要检测试剂有SAA/CRP联检试剂(1:200)、C-反应蛋白(CRP)(1:200)、PCT/IL-6联检试剂、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性激素检测八种性激素检测试剂,主要有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抗缪勒管激素(AMH)、泌乳素(PRL)、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睾酮(T)、孕酮(P)、雌二醇(E2)。持续开发中......
  • 全集成数字微流控及片上并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新方法
    数字微流控(Digital microfluidics)是一种通过电极阵列,在芯片上利用电信号对微量液体运动进行精准操纵的技术,现今已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生物分析、疾病诊断等领域。该技术利用了半导体技术及消费电子的设计理念,在手掌大小的微流控芯片上,无需外设的辅助,即可自动实现快速在场体外诊断(POCT)。芯片具有高度兼容性,可用于定量分析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分子。  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改变芯片电极的电压来对应地改变其表面的亲疏水性,进而使液滴在相邻电极表面的接触角产生差异,从而使液滴在不同方向存在表面张力的差异,以此操纵液滴产生定向移动、分裂、合并等现象。其中,如何高效、稳定地生成微液滴是数字微流控技术的核心,也是其难点所在。在实际操作中,当芯片间隙与电极的尺寸比值超过某一阈值时,液滴撕裂成为更小的液滴将十分困难。该因素的存在导致当芯片结构和尺寸固定时,可生成液滴的最小体积也被限制。如果能突破这一限制,生成体积更小的液滴,则可以在有限的芯片区域内实现更多检测,提高系统的检测通量。此外,由于产生的液滴进一步缩小,片上样品稀释、磁珠清洗等具体实验的灵活性将显著提高,极大拓宽数字微流控技术在POCT方向的应用潜力。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汉彬课题组与长春理工大学等合作,创新性地提出名为“One-to-three”的数字微流控液滴生成新方法。该方法基于液滴对称撕裂可在几何中心位置保持表面张力平衡的原理,将一个大液滴分成三个液滴,包括一个在不改变数字微流控芯片几何尺寸的情况下高效分离出“高纵横比”的小液滴。该液滴撕裂方法超出了介电润湿数字微流控的几何极限。  结合“One-to-three”液滴生成的优势,科研人员整合了磁吸模块、光学检测模块、三轴操控模块、液滴驱动系统等开发出一套具备全自动路径编译、检测数据读取、三轴定外控制的软件。通过对系统不断测试优化,构建了整套全自动数字微流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平台。该高度集成的平台可快速完成高效的磁珠洗涤,实现了在一个芯片上可以同时并行检测5个B型利钠肽样本,整个免疫测定过程仅约需10分钟,完成了从理论突破、功能设计及工程化开发的全流程。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人类血清中B型利钠肽的定量快速检测,对心衰的诊断、预后评估、病情监测、指导治疗等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One-to-three” droplet generation in digital microfluidics for parallel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s为题,发表在Lab on a chip上,并被选为内封面论文,收录于2021热点论文集。
  • 美国开发“平面阵列红外线光谱仪”
    研究发现,高精度声谱仪能够早期检测疾病、化学武器和环境污染物。  美国PAIR技术公司开发一种新型传感器“平面阵列红外线光谱仪”,它可以在较低浓度下在液体和气体中识别生物和化学因子,检测时间低于1秒。新的光谱谱仪没有移动部件,依靠焦平面阵列(FPA)探测器。  “这是现有的技术的一个良好的替代技术,”该技术的创始人之一大通布鲁斯博士说,“该仪器没有移动部件,轻巧耐用,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随身携带它到牙医办公室。“  目前的检测技术是基于傅立叶变换红外(FT - IR光谱)光谱法,需要数十分钟的化学分子指纹识别。一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测试手段。近年来,仪器联用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使FTIR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成为鉴别未知污染物和环境监测的重要工具。
  • 清华大学魏飞团队实现一步法制备纯度99.9999%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
    本文授权转载自:清华大学头条新闻,转载请联系出处。10月2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魏飞教授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超纯半导体性碳纳米管的速率选择生长”(Rate selected growth of the ultrapure semiconducting carbon nanotube arrays)的论文。该论文研究指出,碳纳米管在生长过程中的原子组装速率与其带隙相互锁定,金属管数量随长度的指数衰减速率比半导体管高出数量级,在长度达到154mm后可实现99.9999%超长半导体管阵列的一步法制备,这一方法为制备结构完美、高纯半导体管水平阵列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项全新的技术路线,对新一代碳基电子材料的可控制备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半导体芯片已成为数字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以硅基材料为核心的摩尔定律即将走到终点,在众多替代材料中,碳纳米管凭借纳米级尺寸和优异的电子空穴高迁移率成为新一代芯片电子的理想候选材料。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宣布投资15亿美元推进“电子复兴计划”,用于开发微型化、高性能碳纳米管芯片。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相继研发出碳纳米管计算机和基于1.4万个碳纳米管晶体管构筑的16位微处理器,充分展现了碳纳米管在后硅时代的发展潜力。我国在碳纳米管电子器件及材料制备的工程应用领域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单根碳纳米管晶体管无掺杂制备及小碳纳米管器件领域做出了众多原创性贡献。在碳纳米管宏量制备领域,也已率先实现世界高、千吨级产量聚团状和垂直阵列状碳纳米管的批量制备,并在动力电池领域规模化应用。然而,碳纳米管的结构缺陷、手性结构控制仍然是制约高性能碳基芯片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过程基于以上问题,魏飞教授团队专注结构完美超长碳纳米管的研发10余年,发现超长碳纳米管在分米级长度上的结构一致性,率先制备出世界上长的550mm碳纳米管,并验证了碳纳米管的数量随长度呈现指数衰减的Schulz-Flory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发现,金属和半导体管的数量也各自满足Schulz-Flory分布,但半导体管的半衰期长度是金属管的10倍以上。拉曼散射、瑞利散射光学表征及同位素标记的生长速度测试表明,金属与半导体管的半衰期长度差异源于碳纳米管自身带隙锁定的生长速度。缩小非均相催化中外扩散与毒化过程的活化能差异,从而提高碳纳米管的长度,是实现具有窄带隙分布的半导体管阵列可控制备的关键。据此,该团队设计层流方形反应器,精准控制气流场和温度场并优化恒温区结构,将催化剂失活几率降至百亿分之一,成功实现了超长水平阵列碳纳米管在7片4英寸硅晶圆表面的大面积生长,长长度650mm,单位反应位点转化数达到1.53×106 s-1。用154mm处的碳纳米管阵列作为沟道材料制作的晶体管器件,开关比为108,迁移率4000cm2/Vs以上,电流密度14A/m,展现了超长碳纳米管在阵列水平的优异电学性能。高纯度半导体性碳纳米管阵列的速率选择生长研究结果这种利用带隙锁定生长速度实现高纯半导体管可控制备的方法,为原位自发提纯半导体材料提供了一种全新路线,为发展新一代高性能碳基集成电子器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工作是魏飞教授团队继实现半米长碳纳米管可控制备及原位卷绕成大面积、单手性碳纳米管线团后的又一创新性工作,为实现碳纳米管在高端电子产品及柔性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推动国家微电子行业发展提供了可行的路线。论文直达文章通讯作者为魏飞教授,作者为清华大学化工系2015级博士生朱振兴,芬兰阿尔托大学应用物理系博士后魏楠、清华大学微电子系许军教授及2016级博士生程为军、清华大学化工系王垚副教授、张如范助理教授、博士生申博渊、孙斯磊、高俊参与了该工作。本项研究工作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519-5 点击查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严峻环境下的自救——探寻端气候下的生命存续 | 前沿应用【上篇】发现生命的轨迹——化石中的碳元素分析 | 前沿应用地底深处的生命探索——矿物中的化学反应分析 | 前沿应用【下篇】复旦巧用增强拉曼“识”雾霾 | 前沿用户报道瞪你一眼,就能“看透”你 | 用户动态青岛能源所实现毫秒级单细胞拉曼分选,"后液滴"设计功不可没|前沿用户报道表面增强共振拉曼光谱探究细胞色素c在活性界面上的电子转移新型荧光探针——细胞膜脂变化无所遁形!1+1≥3,AFM-Raman 材料表征新技术!——附新相关论文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以供读者阅读、自行参考及评述,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新闻。
  • 澳维发布阵列甲酯化仪新品
    阵列甲酯化仪是严格按照《GB5009.168-2016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分析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样品水解、脂肪皂化、脂肪酸甲酯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用仪器。阵列甲酯化仪可以同时处理6个样品,玻璃冷凝回流器及样品瓶可以自动升起降落,便于更换样品。间歇磁力搅拌可轻松完成样品水解。阵列甲酯化仪不仅拥有加热水浴,同时还搭载冷水浴,可以快速对处理完毕的样品进行快速降温,充分满足标准“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要求。《GB5009.168—2016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分析标准摘录:5.2.1.2 试样的水解 酸水解法:食品(除乳制品和乳酪)加入盐酸溶液10mL,混匀。将烧瓶放入70℃~80℃水浴中水解40min。每隔10min振荡一下烧瓶,使黏附在烧瓶壁上的颗粒物混入溶液中。水解完成后,取出烧瓶冷却至室温......5.2.1.4 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在脂肪提取物中加入2%氢氧化钠甲醇溶液8mL,连接回流冷凝器,80℃±1℃水浴上回流,直至油滴消失。从回流冷凝器上端加入7mL 15%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在80℃±1℃水浴中继续回流2min。用少量水冲洗回流冷凝器。停止加热,从水浴上取下烧瓶,迅速冷却至室温。主要特点:○ 间歇搅拌——水解样品更轻松 AF6M、AF6DM热水浴搭载6位磁力搅拌器,即可以连续工作,也可以间歇工作,可以每隔10min搅拌一次样品,让样品水解更轻松。○ 冷热双浴——标准要求更符合 AF6D、AF6DM不仅拥有室温至95℃热水浴,对脂肪进行皂化及脂肪酸的甲酯化。同时还搭载5℃的冷水浴,可以在50秒内将样品冷却至室温,充分满足分析标准中“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要求。○ 智能升降——样品装卸更简单 AF6系列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操控玻璃冷凝回流器自动升起降落,便于更换样品。同时AF6系列拥有定时工作功能,当到达设定时间后,玻璃冷凝回流器可以自动升起。○ 中部加液——操作高度更合适 AF6系列独特设计的玻璃冷凝回流器,在中间部位设置了一个加液口,加液口的高度更适合加入氟化硼甲醇溶液的操作。○ 集成管路——实验室更整洁 玻璃冷凝回流器、冷水浴共用一台冷却循环水机,冷却水管路集成固化设计,采用快插接头连接,让实验室更整洁。创新点:阵列甲酯化仪是严格按照《GB5009.168-2016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分析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样品水解、脂肪皂化、脂肪酸甲酯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专用仪器,阵列甲酯化仪可以同时处理6个样品,玻璃冷凝回流器及样品瓶可以自动升起降落,便于更换样品。间歇磁力搅拌可轻松完成样品水解。阵列甲酯化仪不仅拥有加热水浴,同时还搭载冷水浴,可以快速对处理完毕的样品进行快速降温,充分满足标准“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要求。主要特点如下:1:间歇搅拌——水解样品更轻松 AF6M、AF6DM热水浴搭载6位磁力搅拌器,即可以连续工作,也可以间歇工作,可以每隔10min搅拌一次样品,让样品水解更轻松。2:冷热双浴——标准要求更符合 AF6D、AF6DM不仅拥有室温至95℃热水浴,对脂肪进行皂化及脂肪酸的甲酯化。同时还搭载5℃的冷水浴,可以在50秒内将样品冷却至室温,充分满足分析标准中“迅速冷却至室温”的要求。3:智能升降——样品装卸更简单 AF6系列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操控玻璃冷凝回流器自动升起降落,便于更换样品。同时AF6系列拥有定时工作功能,当到达设定时间后,玻璃冷凝回流器可以自动升起。4:中部加液——操作高度更合适 AF6系列独特设计的玻璃冷凝回流器,在中间部位设置了一个加液口,加液口的高度更适合加入氟化硼甲醇溶液的操作。5:集成管路——实验室更整洁 玻璃冷凝回流器、冷水浴共用一台冷却循环水机,冷却水管路集成固化设计,采用快插接头连接,让实验室更整洁。阵列甲酯化仪
  • 苏州星童自主研发免疫分析仪器孵出“双黄蛋”
    记者从苏州生物纳米园获悉,园内企业星童医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已经获得了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颁发的两款免疫分析仪器的产品注册证。这标志着公司自主研发的临床免疫诊断仪器将正式推向市场,以帮助医院提升医疗质量,缩短病人的就医时间,在检测准确率和便捷性上都达到国际最先进水平。 星童医疗技术(苏州)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坐落于苏州生物纳米园。投资者包括著名的风投基金君联资本和经纬创投。其产品包括免疫分析系统和配套使用的试剂。检测项目涵盖心血管疾病、炎症、优生优育、肿瘤等领域。核心技术包括全新的免疫检测方法学、微型生物传感器、仪器设计、纳米材料、试剂、自动化、分析软件等。目前已获得十几项美国、中国等国的发明专利。 此次获得产品注册证的两款仪器分别是Matrix Core和Pylon Core,都是基于星童医疗自行研发的循环增强荧光检测技术(Cyclic Enhanced Fluorescence Analysis)。由于不需要液路系统,所以仪器的安装和使用非常方便。和仪器配套使用的单人份包装试剂既可以进行POCT检测(床边检验),又支持全自动的批量分析。仪器能与实验室信息系统双工连接,实现信息自动化。 星童医疗的CEO谭洪博士说:&ldquo 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瞄准中国体外诊断的高端市场,立志把国产免疫分析技术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我们的宗旨是帮助医院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两款仪器取得CFDA的产品注册证,标志着我们已经逐步实现这个计划。星童目前正在积极组织生产,期待能很快满足市场的需求。&rdquo &ldquo 星童医疗非常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和特点,我们的产品就是针对中国国情设计的。产品定位准确,而且性能、指标、质量、用户体验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已经在长三角地区多家医院演示和测试了这些产品,用户反应非常热烈。我们将建立完善的销售和客服体系,确保客户满意度。&rdquo 星童医疗的销售副总裁徐凯指出。
  • “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成功召开
    2023年10月17日,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仪器设备验证评价中心(生命科学站) (以下简称“验评中心”)牵头组织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现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咨询部主任杨娟首先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自2021年6月开始,联合多家单位着力于国产仪器的验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验评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参与。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是验评中心继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数字PCR仪之后,启动的第四个验评机种。希望通过学会的验评工作能够帮助国产仪器进入高端市场,助推国产仪器更好地发展。验评中心工程师杨佳莹介绍了表面等离子共振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验证评价方案、工作计划与合作机制。随后,与会专家就验评方案当中的相关问题,从用户最关注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实际样品测试比对、仪器耐用性、综合运行成本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据悉,此项目是受北京英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托,由验评中心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蛋白质研究技术中心、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前沿计量科学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百普赛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 2018国内首秀—Quanterix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simoa
    2018国内首秀—Quanterix 单分子蛋白检测技术-simoa 2018年3月9—10日,由生物谷举办的以“创新变革与机遇”为主题的2018年先进体外诊断高峰论坛暨三大平行会议“第三方检验实验室(LDTs),液体活检论坛、Biomarker研讨会”在上海盛大召开。其中“Biomarker—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应用研讨会”平行会聚焦了体外诊断领域的新技术产业: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技术,单细胞测序,CTC循环肿瘤细胞,纳米医学,ddPCR技术,单分子免疫阵列技术(Simoa),ctDNA,质谱检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术成果与应用案例纷纷亮相。 大会现场 美国Quanterix公司携手杭州纽蓝科技有限公司做为金牌赞助商参加本次会议,并于“Biomarker——新型生物标志物发现与应用研讨会”上做了“Monitoring health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with ultrasensitive biomarker analysis on the Simoa Platform”的主题演讲。分享了目前最灵敏的蛋白分子检测技术-simoa,可以检测到单个蛋白分子,达到飞克级别。同时赵明炜博士也介绍了simoa技术在肿瘤、神经、感染、心血管、免疫炎症等领域的应用。各科研、医疗、生物参会代表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前来展台咨询。Quanterix与杭州纽蓝尽心解答,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展台现场 随着各类新型生物标志物相继被发现和利用,使得很多疾病有了更快速、更准确的诊断,因此生物标志物成了当下研究的热点。Quanterix核心技术是 SIMOA (SIngle MOlecular Array),单分子蛋白阵列检测技术。通过此次会议,Quanterix希望从应用、从实际出发,真正意义上地让标志物助力精准诊断,推动精准医疗发展。Quanterix首席科学家 赵明炜博士精彩演讲 Quanterix致力于数字化的蛋白标志物研究,携手纽蓝科技把世界最新的数字化单分子免疫技术带给中国的客户。 左三:纽蓝CEO / 右三:Quanterix Vice President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