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

仪器信息网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相关的解决方案。

温控探针台磁吸式探针底座相关的资讯

  • 进口率超九成,美日仪器垄断市场——全国共享探针台盘点
    探针台是一种很专业的仪器,它主要的功能就是针对半导体元件进行检测,这里面说的半导体元件指的是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器件,传感器等元件以及封装的测试。通过探针台配合测量仪器可完成集成电路的电压,电流,电阻和电容电压特性曲线等参数检测。可以适用于对芯片进行科研分析,抽查检测等;可以保证这些半导体元件的质量,缩短研发时间和器件制作工艺的成本,所以,它的存在对于制造半导体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半导体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增长,作为半导体检测的必备仪器—探针台的市场也在逐年增长和扩大中,不论是海外品牌还是国产品牌,近几年在半导体检测仪器市场中的规模都在逐年扩大。由于高校的管理模式及制度,探针台大多养在“深闺”,大量科研资源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这个问题并加速释放科技创新的动能,中央及各级政府在近几年来制订颁布了关于科学仪器、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与平台建设文件。2021年1月22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科技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工作的通知(国科发基〔2020〕342号)》,全国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将各种科学仪器上传共享。其中,对探针台的统计分析或可一定程度反映科研领域相关仪器的市场信息(注:本文搜集信息来源于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部分仪器品牌信息不全则根据型号等信息补全,不完全统计分析仅供读者参考)。不同地区(省/市)仪器分布情况本次统计,共涉及探针台的总数量为235台,涉及20省(直辖市/自治区),84家单位。其中,上海市共享磁测量仪器数量最多达63台,占比29%,涉及17所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事业单位等,上海如此高的占比主要是由于其集成电路等半导体产业发达。上海市探针台主要来自于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有25台,占上海市总共享探针台的11%。仪器所属学科领域分布从仪器所属学科领域分布可以看出,探针台主要用于电子与通信技术、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研究,占比分别为32%、17%和14%。不过,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和信息与系统科学相关工程与技术两个学科重合度较高,合计占比达16%,比材料科学略高。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统计存在交叉分布的情况,即该仪器同时属于多类学科领域。仪器所属单位性质分布那么这些仪器主要分布在哪些单位呢?统计结果表明,共享探针台主要分布于高校中,占比达60%,这一结果主要是因为共享仪器平台的仪器由高校上传所致,统计结果并不能体现出此类仪器的市场分布。不过共享仪器最多的确实企业中的上海华岭集成电路。而高校和科研院所共享数量TOP5分别为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北京大学,这些高校院所都具有集成电路研发的基础。探针台主要品牌分布探针台品牌所属地区分布这些探针台主要品牌为美国Cascade、美国Lake Shore和日本东京精密,占比分别为28%、23%和16%。Cascade是全球领先的的探测系统、探针、探测器等产品的设计生产商,公司成立于1983年,总部设在美国俄勒冈州西北部城镇,为全球晶圆级测试的销售、服务和应用而存在,自主拥有150多项专利技术。Lake Shore公司成立于1968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是低温与磁场科研设备的国际领导者。主要产品包括:振动样品磁强计、低温真空探针台、霍尔效应测量系统、低温控温仪、低温传感器、高斯计、磁通计等。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高校院所的探针台仍以进口为主,大部分市场被美日产品垄断,进口产品占比超过90%。此外,在统计过程中,笔者发现探针台常与半导体参数测量仪搭配联用,而搭配的半导体参数测量仪主要是美国Keithley的4200-SCS型号的产品。这是美国泰克旗下的吉时利品牌的一款产品。不过目前该型号已下架,最新款是4200A-SCS型号,4200A-SCS 参数分析仪支持许多手动和半自动晶片探测器和低温控制器,包括 MPI、Cascade MicroTech、Lucas Labs/Signatone、MicroManipulator、Wentworth Laboratories、LakeShore Model 336 低温控制器。Keithley 4200A-SCS 参数分析仪本次共享探针台仪器盘点,涉及等Cascade、Lake Shore、东京精密、MPI、Janis、SUSS、东京电子、奕叶、Signatone、ARS、FORMFACTOR、MPI等三十多家厂商,呈现出三超多强局面。探针台高校院所市场将爆发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爆发式发展,2018 年开始,将集成电路设置成一级学科的提案开始出现。2018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在新时期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论坛中提议,微电子学科提升为一级学科。学术界和产业界对集成电路成为一级学科异常关注。2019 年 10 月 8 日,工信部官网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 2282 号(公交邮电类 256 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工信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设立集成电路一级学科,进一步做实做强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去年12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设置“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通知。过去一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安徽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均成立集成电路相关学院。随着集成电路学院的纷纷成立,高校院所对半导体相关仪器设备需求将剧增,探针台作为半导体检测的重要仪器,相关市场将爆发。
  • 国内最大探针台企业矽电股份IPO成功过会
    历经近10个月的审核,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矽电股份”)终于即将在4月13日迎来创业板上市委的关键裁决。作为半导体设备供应商,矽电股份聚焦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晶圆检测环节的探针测试技术。此番IPO,矽电股份拟发行不超过0.10亿股、募集5.56亿元,投向“探针台研发及产业基地建设”、“分选机技术研发”,“营销服务网络升级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矽电股份的报告期业绩一直处于高增长态势——2020年至2022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88亿元、3.99亿元4.42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0.97亿元和1.16亿元。这离不开第一大客户三安光电(600703.SH)的“支持”。三安光电对矽电股份的采购额自2020年的0.57亿元一跃提升至2022年的2.29亿元,期间增长了301.75%,占比更是从30.33%提升至51.85%。三安光电董事长林志强也正是在2020年入股矽电股份,并以2.40%的持股比例成为其第13大股东。若二者合作出现变化,矽电股份的业绩能否维系或是重要的待估风险。在上市前夕,矽电股份此番还吸引了明星资本的突击加盟,华为旗下的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于矽电股份申报IPO 6个月前的2021年12月,从矽电股份实控人何沁修等人手中以0.80亿元价格受让了4%的股权,按照这一价格估算,华为入股时矽电股份的市值约为20亿元。技术“代差”之争矽电股份应用于晶圆检测环节的探针测试技术,一直是衡量芯片性能与缺陷的关键。据SEMI和CSA Research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矽电股份在境内探针设备市场中的份额已达13%,位列中国大陆设备厂商第一名,同期占全球市场份额为3%,位列第五名。矽电股份的核心产品“探针台”按照检测对象可分为晶圆、晶粒两大类。晶圆探针台主要是对未切割晶圆上的器件进行故障检测,尺寸涵盖4英寸至12英寸,2022年创收1.13亿元,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收入。虽然矽电股份是首家实现12英寸晶圆探针台量产的境内企业,不过该环节的收入在2022年占比仍不足2成。值得一提的是,目前A股市场尚无主营业务为检测探针台的企业,矽电股份一旦上市成功则有望成为“半导体探针台第一股。”不过深交所仍要求矽电股份说明核心技术的壁垒及相对优势。“请说明发行人核心技术技术壁垒的具体体现,结合同行业现有技术水平、衡量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关键指标等,进一步分析核心技术先进性的具体表征及与境内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劣势。”深交所指出。从境外厂商的数据来看,矽电股份与全球龙头东京电子、东京精密等企业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定位精度上目前东京电子可达到±0.8um,而矽电股份只有±1.3um。“因为探针台的作用就是对要检测的晶圆进行定位,让晶圆上的器件等可以和探针接触并进行逐个测试,所以精度越高就越不容易出错。如果探针这个环节没有排除出来故障的话,下一个环节成本更高。”北京一位半导体行业人士指出。矽电股份也承认其与国际大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日本厂商探针台综合定位精度已达到±0.80 um水平,占据了12英寸晶圆探针台市场的主要份额。发行人在综合定位精度和12英寸高端市场份额与日本厂商存在一定差距。”矽电股份表示。但矽电股份认为和境内厂商相比,其技术仍处于领先水平。矽电股份将中电科四十五所和长川科技(300604.SZ)披露为境内竞争对手,并指出这两家公司的综合定位精度分别仅为±5um和±1.5um,自身技术相比之下仍具有领先优势。“基于发行人持续的研发投入及形成的核心技术成果,发行人在综合定位精度、机台自动化水平及多种半导体器件适配方面已领先于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其他厂商。”矽电股份表示。但矽电股份的这番陈述或许并不是目前半导体探针环节的全部事实。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国内厂商已在半导体探针台领域逐渐发力。早在2020年,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旗下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就推出国内首台商用12英寸全自动晶圆探针台;2022年11月,深圳市森美协尔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森美协尔”)推出了可兼容处理12英寸与8英寸标准的全自动晶圆探针台(下称“A12”)。接近森美协尔的相关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确认,A12的定位精度已达到±1um的水平。若这一数据属实,则意味着该数据不仅高于矽电股份,也在接近国际龙头的技术水平。而矽电股份对于境内竞争对手的披露是否完整,或许有待其做出更多解释。大客户助力下暴增矽电股份的报告期业绩可谓“突飞猛进”。2021年,矽电股份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99亿元、0.97亿元,同比增长了112.29%、189.11%。“主要系因下游行业景气度提升、客户资本性支出上升以及公司市场开拓情况良好所致。”矽电股份表示。更为关键的助力或指向了作为矽电股份前五大客户之一的三安光电。三安光电2019年对矽电股份的采购额还只有0.07亿元,但次年却突然提高了采购额——2020年至2022年,三安光电向矽电股份采购晶粒探针台的金额分别为0.57亿元、1亿元和2.29亿元。这意味着,报告期内矽电股份超5成的晶粒探针台主要销往了三安光电,后者成为了主要的收入来源。矽电股份解释称,晶粒探针台主要的应用场景是检测LED芯片,而该市场主要被三安光电所占据。据CSA Research、LEDinside等机构的数据显示,2020年、2021年三安光电在行业总产能中的比例分别为28.29%、31.68%。事实上,二者在2020年达成合作关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转折。正是在这一年,三安光电的董事长林志强成为了矽电股份的股东。2020年9月,林志强以0.28亿元认购了矽电股份的股份。截至申报前,其以2.40%的持股比例位居第12大股东,较华为入股时矽电股份20亿元的估值,林志强所持股份市值已增长了74.37%。入股后的当年12月,矽电股份对三安光电实现0.57亿元的销售收入,占当年对后者的销售额比例达到99.69%。对于入股前后猛增的订单金额,矽电股份并不愿意承认这其中可能存在的“股权换订单”交易。“林志强基于对发行人及其所处行业的看好入股发行人,入股后发行人与三安光电的交易规模快速增长是相关客户对发行人设备认可及其自身需求增长的反映。”矽电股份指出,“林志强入股发行人不存在用订单换取股权的情形。”相似情形还发生在另一大客户兆驰股份(002429.SZ)身上。2020年9月,兆驰股份前实控人顾伟之女顾乡参股矽电股份,截至申报前,其持股比例为1.74%,位居第15大股东之列。入股当年,兆驰股份就一跃成为矽电股份第二大客户,贡献了0.27亿元的收入,占比为14.23%;2022年,兆驰股份带给矽电股份0.37亿元的收入。若扣除三安光电、兆驰股份所贡献的收入,矽电股份2020年至2022年的收入分别为1.04亿元、2.97亿元和1.76亿元。以此测算,矽电股份这一期间的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仅为30.09%,较未扣除前的复合增长率低了23.23个百分点。身患“大客户依赖症”的矽电股份是否有望顺利过会,其又该如何解释这其中所存在的业绩可持续性问题似乎有待上市委的裁决。
  • 北京2台离子探针仪器全球“最忙”
    在过去10年里,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两台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 Ⅱ和SHRIMP Ⅱe-MC)或许是全球最忙及成绩最好的科学仪器。在12月18日该中心十周岁庆祝会上,中心主任刘敦一教授表示,以这两台仪器为核心的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极大推动了我国地球科学的发展。  过去10年,SHRIMP仪器处于样品分析的机时平均为266.8昼夜/年,开放机时平均为76%。自2007年起,单台SHRIMP仪器的科研论文产出量已连续位居世界同类仪器的第一位。  高效源于中心建立的SHRIMP远程共享控制系统。该网络不仅实现了国内科研人员可实时观测样品图像、在线获取实验数据等应用,还使跨国远程共享科学仪器进入常态,开创了通过远程共享系统共享国外SHRIMP仪器的功能。  “十一五”以来,该中心又联合国内外22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在SHRIMP远程共享平台的基础上,整合了一批微束类分析仪器,构建起网络虚拟实验室,为进一步建立以远程操作为主要手段的大型仪器虚拟中心奠定基础。  刘敦一透露,该中心将继续发展以SHRIMP为代表的大型科学仪器远程共享网络,尽快在西班牙和巴西建立服务器系统,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建立远程工作站。该中心还将积极投入大型科学仪器自主研发工作,逐步建立起一个具有优秀技术专家和研发设施的科学仪器自主创新基地。  据了解,SHRIMP Ⅱ在锆石微区年龄测定上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引领锆石年代学进入微区、原位分析的新时代。2001年,我国引进第一台该机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也于当年成立。该中心今年被科技部和财政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 大陆探针台设备厂商第一名冲刺创业板IPO
    近日,国内最大的半导体探针台生产商矽电半导体设备(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矽电半导体”或“公司”)向创业板递交招股书,保荐机构为招商证券。据了解,矽电半导体主要从事半导体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于半导体探针测试技术领域,系境内领先的探针测试技术系列设备制造企业。探针测试技术主要应用于半导体制造晶圆检测(CP, Circuit Probing)环节,也应用于设计验证和成品测试(FT, Final Test)环节,是检测芯片性能与缺陷,保证芯片测试准确性,提高芯片测试效率的关键技术。公司自主研发了多种类型应用探针测试技术的半导体设备,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光电芯片、分立器件、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等半导体产品制造领域。公司已成为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探针台设备制造企业。招股说明书显示,矽电半导体核心技术团队拥有超过 30 年的探针测试技术研发经验,自设立以来立足技术创新,掌握了探针测试核心技术,打破了海外厂商垄断,在探针台领域成为中国大陆市场重要的设备厂商。公司的探针测试系列产品已应用于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燕东微、华天科技、三安光电、光迅科技、歌尔微等境内领先的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光电器件、分立器件及传感器生产厂商。根据SEMI 和 CSA Research 统计,2019 年矽电股份占中国大陆探针台设备市场 13%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排名第四,为中国大陆设备厂商第一名。此外,矽电半导体还是中国大陆首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12英寸晶圆探针台设备厂商,产品应用于境内领先的封测厂商和12英寸芯片产线。公司搭载自主研发光电测试模块的晶粒探针台,已应用于境内多家领先的光电芯片制造厂商,满足新一代显示技术 Mini/Micro LED 芯片测试环节设备需求。基于公司在探针测试技术领域的积累和半导体专用设备行业的经验,公司研发并量产了分选机、曝光机和AOI 检测设备等其他半导体专用设备。在营收数据上,2019年至2021年,矽电半导体营收分别为9331.73万元、1.88亿元和3.99亿元,2019年至2021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06.8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528.38万元、3285.38万元和9603.97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6.34%。
  • 东南大学116.00万元采购探针台
    详细信息 8寸探针台(第三次)(SEU-ZB-220931(第三次))采购公告 全国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4-19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探针台 开标时间:2023-05-12 00:00 预算金额:116.00万元 采购单位:东南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江苏省华采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8寸探针台(第三次)(SEU-ZB-220931(第三次))采购公告 全国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4-19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
  • 朱幸俊研究员团队:镧系发光纳米温度探针及光学测温技术
    镧系发光纳米温度探针及光学测温技术胡倩1 朱幸俊11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体温度监测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生物体测温方式依赖于侵入式探头或者局限于体表检测的热成像设备。对于体内深层组织的无损温度探测仍然是一项挑战。光学测温技术基于温度敏感的发光材料和器件,以光信号作为输出实现温度检测。在发光材料中,镧系发光纳米材料(LLNs)具有光稳定性好、发射谱带丰富、低自发荧光干扰等独特优点,在体内成像检测和疾病诊断方面具有广泛应用。目前已报道了一系列LLNs的发光信号的强度、寿命等光学性质与温度相关,因此可以作为温度检测探针。与此同时,LLNs本身的纳米级尺寸有别于传统温度检测的宏观设备,因此可以胜任亚细胞级别的微观热效应检测以及热传递过程研究,提升测温的空间精度,借助LLNs的近红外发光,能进一步提高光信号在组织中穿透深度,更好的实现深组织、非侵入性温度检测。(一)LLNs温度探针的测温策略温度可以改变LLNs的发光强度比、带宽、光谱偏移、寿命等方式影响LLNs的发光特性[1]-[3]。其中,发光强度比和发光寿命这两种策略受生理环境的干扰更小,从而具有更高的测温准确性[4]-[5]。基于发光强度比率构建温度探针电子在两个相邻激发能级(能级差一般小于1000 cm-1)中的分布与温度有关,满足Boltzmann分布,因此具有热依赖性的两个能级发光强度比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描述为, [6]-[7],其中I2/I1为两个能级的发射强度比;ΔE是两个能级能量差,C是由发光基质材料确定的常数,T为温度,kB为玻耳兹曼常数。因此,通过在不同温度下检测两条发射峰的比值,可得到温度以发射强度比值的关系,作为温度检测的校正曲线。基于发光寿命构建温度探针在LLNs体系中,温度敏感的能量转移也会导致激发态寿命的变化,从而可以测量在脉冲激发下特定能级跃迁的寿命与温度的依赖关系,通过发光衰减曲线推断温度信息[8]-[9]。(二)LLNs测温技术与设备基于发光强度比率的测温技术较为直观,相关设备的设置与光谱检测系统类似,主要特点是恒温控制系统的附加。其装置如图1所示,由半导体激光器、样品台、控温器、滤光片、光谱检测器和计算机组成,其中激光器、样品台、滤光片、光谱检测器用于发光材料的光信号激发与收集,控温器件用于样品的恒温与变温进而得到不同温度的光谱。类似的基于发光强度比率的成像检测设备的光谱检测器被替换为CCD相机,通过滤光片系统采集不同波段的发射带,通过光强度成像图的计算得到温度分布结果。光强比率测温技术的设备较为简单,但这项测温方法易受生物环境引起的光散射或吸收的干扰[4],需在组织或模拟组织的假体中对温度曲线进行校正来减小误差[10];基于发光比率的温度检测其优点是检测速度较快,对于快速变化的温度具有更好的实时跟踪能力。发光寿命作为荧光团固有特性,受环境干扰较小,因此可以提高测量准确性[11]-[12],而且LLNs的发光寿命相对小分子荧光探针更长,对于基于成像的寿命检测系统的构建相对短寿命检测难度较低。具体的设备构建如图2所示,将常规的荧光成像代替为时间门控荧光成像系统,配合波形发生器、斩波器等,对相机的分辨率要求高,并且由于寿命衰减曲线的测试需要借助时间门控单元,对光信号进行多次采集,因此获取完整衰减曲线的图像时间较长,不利于检测快速变化的温度信号[8]。两种发光温度检测技术各有优势,目前研究工作中所报道的比率型温度检测技术较为成熟,寿命检测的测温技术仍然处于优化阶段,主要难点是长波长近红外发射的寿命检测技术尚不成熟。图1. 基于发光强度比率温度计的实验设备图2. 基于发光寿命温度计的实验设备[8](三)LLNs温度探针的生物应用LLNs体内无创温度监测的特性促使了一些新兴的生物医学领域应用,尤其在疾病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4],[13]-[16]。我们最近总结了基于镧系发光纳米复合材料的温度检测技术及其生物学应用的研究工作,并梳理了不同测温技术在生物应用上的特点(Chem. Eur. J., 2022, 28, e202104237),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光学测温技术的应用空间以及相关设备的研制。基于LLNs的生物体温度检测,近年来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应用。例如我们曾经报道了一种以上转换发光材料为核心(NaLuF4:Yb,Er@NaLuF4),以光热材料(碳)作为外壳的LLNs,其中上转换发光材料的Er3+发光中心特征的525与545 nm发射强度的比值与温度呈现相关性,因此可作为光学温度探针。通过检测光热过程中的微观温度变化,进一步发现光热效应下纳米颗粒的升温幅度和速率大于常规的外部加热方式。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实现温和宏观温度下的微观高温,进而在保证光热治疗剂标记的恶性细胞被有效杀伤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热扩散而损伤病灶周边的正常组织,提升治疗的精度(如图3a)[17]。寿命检测技术上,复旦大学李富友课题组利用PAA-PEG包裹的NaNdF4:Yb@CaF2纳米颗粒,此种材料的Yb3+离子能够发射980 nm光信号,由于Nd3+与Yb3+在不同温度下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Yb3+的980 nm发光寿命随着温度发生线性变化。在活体动物光学成像仪上进行了时间门控系统的附加,利用脉冲激光器对材料进行照射,然后采集材料的发光衰减,最终获得温度-寿命曲线,进一步在活体动物的血管部位进行光信号的采集,考察血管内血液温度与血流相关性,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途径(如图3b)[8]。图3. (a)基于强度比率的Er3+掺杂上转换光热LLNs用于光热治疗过程微观温度监测[17]。(b) 基于寿命的Yb3+-Nd3+共掺杂的LLNs温度计用于心血管疾病[8]。(四)LLNs温度探针的展望合成可调控的LLNs温度探针的发展加速了其作为体内潜在温度传感工具的应用,但为了使其具有更准确的读数结果,还需进一步优化。其中,减少外部干扰和校准通过组织的发光衰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进一步探索波长更长的光谱区域,可实现更深层次的组织传感,促进LLNs在体内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生物应用。参考文献1. C. D. S. Brites, S. Balabhadra, L. D. Carlos, Adv. Opt. Mater., 2019, 7, 1801239. 2. A. Bednarkiewicz, J. Drabik, K. Trejgis, D. Jaque, E. Ximendes, L. Marciniak, Appl. Phys. Rev., 2021, 8, 011317.3. H. Suo, X. Zhao, Z. Zhang, Y. Wang, J. Sun, M. Jin, C. Guo, Laser Photon. Rev. 2021, 15, 2000319.4. N. Kong, Q. Hu, Y. Wu and X. Zhu, Chem. Eur. J., 2022, 28, e202104237.5. M. Jia, Z. Sun, M. Zhang, H. Xu, Z. Fu, Nanoscale., 2020, 12, 20776-20785.6. J. Zhou, B. Del Rosal, D. Jaque, S. Uchiyama, D. Jin, Nat. Methods., 2020, 17, 967-980.7. A. Bednarkiewicz, L. Marciniak, L. D. Carlos, D. Jaque, Nanoscale., 2020, 12, 14405-14421.8. M. Kong, Y. Gu, Y. Chai, J. Ke, Y. Liu, X. Xu, Z. Li, W. Feng, F. Li, Sci. China Chem. 2021, 64, 974-984.9. L. Marciniak, K. Trejgis, J. Mater. Chem. C., 2018, 6, 7092-7100. 10. L. Labrador-Páez, M. Pedroni, A. Speghini, J. Garcí a-Solé , P. Haro-Gonzá lez, D. Jaque, Nanoscale., 2018, 10, 22319-22328.11. M. Tan, F. Li, N. Cao, H. Li, X. Wang, C. Zhang, D. Jaque, G. Chen, Small., 2020, 16, 2004118. 12. K. Maciejewska, A. Bednarkiewicz, L. Marciniak, Nanoscale Adv., 2021, 3, 4918-4925.13. M. Quintanilla, M. Henriksen-Lacey, C. Renero-Lecuna and L. M. Liz-Marzán, Chem. Soc. Rev., 2022.14. Z. Yi, Z. Luo, X. Qin, Q. Chen, X. Liu, Acc. Chem. Res., 2020, 53, 2692-2704.15. B. del Rosal, E. Ximendes, U. Rocha, D. Jaque, Adv. Opt. Mater., 2017, 5, 1600508.16. M. Tan, F. Li, N. Cao, H. Li, X. Wang, C. Zhang, D. Jaque, G. Chen, Small., 2020, 16, 2004118.17. X. Zhu, W. Feng, J. Chang, Y. W. Tan, J. Li, M. Chen, Y. Sun, F. Li, Nat. Commun. 2016, 7, 10437.【作者简介】胡倩 博士研究生2020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目前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朱幸俊教授,主要从事近红外发射镧系纳米复合材料的温度传感和生物成像应用的研究。朱幸俊 研究员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研究院(导师李富友教授),2017-201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作为博士后学者从事生物医学成像以及神经调控材料与器件的研发工作。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Nano Letters, ACS Nano, PNAS, 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他引3500余次(H因子26),并持有多项专利。多项研究成果入选科睿唯安ESI化学和材料领域前1%高被引论文(Highly Cited Paper)。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课题组致力于发展适用于生物医学的新型纳米材料和技术,通过构建纳米复合材料,利用其光、热、磁、声等性质,实现高选择性、低侵入性的生物成像、疾病治疗和生理功能调控。欢迎感兴趣的同学报考上海科技大学研究生,课题组长期招聘化学、材料学以及生物学相关专业博士后。具体可邮件沟通咨询,zhuxj1@shanghaitech.edu.cn(本文编辑:刘立东)专家约稿招募中若您有生命科学相关研究、技术、应用、经验等愿意以约稿形式共享,欢迎自荐或引荐投稿联系人:刘编辑邮箱:liuld@instrument.com.cn微信/电话:13683372576扫码关注【3i生仪社】,解锁生命科学行业资讯!
  • Science: 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在二维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应用进展
    导读:自2017年来,二维磁性在单层材料中的实现使得二维磁性材料受到了大的关注。范德瓦尔斯磁体让我们对二维限下的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同磁结构的范德瓦尔斯磁体使得实验上探究二维下的磁学模型成为可能。例如,在单层CrI3中发现Ising铁磁,而XY模型的NiPS3在单层限下的磁性会被抑制。除了这些,有着变磁行为的范德瓦尔斯磁体更为有趣,比如在少层CrCl3中由于奇数层存在着未补偿磁矩,使得奇数层存在着spin-flop转变,而偶数层则没有。目前,现存的二维磁性材料非常稀少,这意味着新范德瓦尔斯磁体的发现,不仅仅有助于二维磁性的研究,更是为二维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应用提供了材料基础[1]。相比于传统的三维空间结构,二维层状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层间较弱的范德华尔斯作用力,能够人为操控其层间堆叠方式,进而有可能影响其磁耦合特性,为新型二维自旋器件的研制提供新思路。然而,堆叠方式与磁耦合间的关联机制仍不甚明晰,需要借助先进的扫描探针技术才能实现在原子层面的直接实验观测。美国RHK公司所提供的先进R9plus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可以有效结合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扫描探针设备,同时给予高效率的扫描控制,从而可以针对二维磁性材料应用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介绍国内课题组灵活运用RHK公司扫描探针控制器,配合自主研发设计的扫描探针设备所开展的一系列国际前沿性二维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其中各研究工作当前已在国际SCI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科学成果的突破,离不开实验技术的不断攻坚克难。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高春雷、吴施伟团队通过团队自主研发搭建的扫描探针设备创造性地将原位化合物分子束外延生长技术和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相结合,在原子层面彻底厘清了双层二维磁性半导体溴化铬(CrBr3)的层间堆叠和磁耦合间的关联,为二维磁性的调控指出了新的维度。相关研究成果以 《范德华尔斯堆叠依赖的层间磁耦合的直接观测》(“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 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为题发表于《科学》(Science)主刊,其中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博士后陈维炯为作者[2]。图中所示为陈博士与RHK技术总监进行深入的技术探讨,现场摸索优化测试信号,并详细沟通具体的测量细节,为后续高效率提取高质量大数据做准备。 课题组运用自主研制的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技术,结合RHK公司先进的扫描探针显微镜控制器对自主研发实验设备实现测量调控,团队进一步在原子分辨下获取了样品磁化方向的相对变化,从而实现了实验突破,揭秘材料堆叠方式与磁耦合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团队以CrBr3双层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和潜在突破口。双层CrBr3间较弱的范德瓦尔斯力赋予层间发生相对转动和平移的“自由”,从而使堆叠方式多样化成为可能。确实,在实验中获得的CrBr3双层膜具有两种不同的转动堆叠结构(H型和R型),分别对应迥异的结构对称性。其中,R型堆叠结构中,双层膜上下两层间同向平行排列,且沿晶体镜面方向作一定平移;H型堆叠结构中,双层膜上下两层之间旋转了180度,反向平行交错排列。这两种结构均是在相应的体材料中从未发现过的全新堆叠结构。至此,团队率先在原子尺度阐明了CrBr3堆叠结构与层间铁磁、反铁磁耦合的直接关联,为理解三卤化铬家族CrX3中不同成员的迥异磁耦合提供了指导。H型和R型堆叠的CrBr3双层膜自旋化扫描隧道显微镜测量 更多精彩案例: 《Nature》子刊:中国科大扭转双层石墨烯重要进展! 范德瓦尔斯堆叠的双层石墨烯具有一系列新奇的电学性质(例如,电场可调控的能隙、随扭转转角变化的范霍夫奇点以及一维拓扑边界态等)。当双层石墨烯的扭转转角减小到一系列特定的值(魔角)时,体系的费米面附近出现平带,电子在能量空间高度局域,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显著增强,出现莫特缘体和反常超导量子物态。另一方面,这些新奇的性质与双层石墨烯体系的扭转角度有着严格的依赖关系,体系层间相互作用随着转角减小会逐渐增强,因此探寻和研究这种层间耦合对理解扭转双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性质至关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国际功能材料量子设计中心(ICQD)物理系秦胜勇教授与武汉大学袁声军教授及其他国内外同行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扫描隧道谱,次在双层转角石墨烯体系中发现了本征赝磁场存在的重要证据,结合大尺度理论计算指出该赝磁场来源于层间相互作用导致的非均匀晶格重构。相关研究成果以“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为题,于2020年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11,371)上[3]。图:小角度双层石墨烯中本征赝磁场的发现。对于转角为0.48度的双层石墨烯,在不加外磁场情况下,实验发现了贋朗道能(图b),理论计算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贋磁场行为(图c),并估算出贋磁场值大约为6特斯拉(图e)。 该团队系统研究了小角度下(1°)双层石墨烯的电学性质,次证实了由晶格重构导致的本征赝磁场。先,研究人员发现体系中赝磁场导致了低能载流子的能量量子化,并计算出这种本征赝磁场在实空间的分布。研究发现赝磁场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以AA堆叠为中心呈涡旋状,且在AA堆叠边界区域达到大值;另外,该赝磁场的大小随着转角的减小而增大,其分布和大小受到外加应力的调控。该项研究证实,在小角度扭转双层石墨烯中晶格重构导致的赝磁场和强关联电子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层间相互作用对体系的结构重构和性质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可以推广到其他范德瓦尔斯堆叠的二维材料体系中。这项工作同时表明,具有本征赝磁场的小角度扭转双层石墨烯是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一个可能平台,为研究二维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RHK公司提供的R9plus扫描探针显微镜强有力的为国内自主研发技术提供有力保障,除了在科研领域内重点关注的二维材料发挥重要作用以外,也对国内其它相关扫描探针设备研发领域课题组提供技术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轻铀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合作,利用扫描探针控制器实现了高精度的磁力显微镜观察表征,报告了在超薄BaTiO3/SrRuO3 (BTO/SRO)双层异质结构中发现铁电体(FE)驱动的、高度可调谐的磁性斯格明子。在BTO中,FE驱动的离子位移可以穿过异质界面,并继续为多个单元进入SRO。这种所谓的FE邻近效应已经在不同的FE/金属氧化物异质界面中得到了预测和证实。在BTO/SRO异质结构中,这种效应可以诱导相当大的DMI,从而稳定强大的磁性物质。此外,通过利用BTO覆盖层的FE化,可以实现对斯格明子性质的局部、可逆和非易失性控制。这种铁电可调的斯格明子系统为设计具有高集成性和可寻址性的基于斯格明子的功能设备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向。相关成果以题为“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发表在了Nat. Mater.上[4]。B20S5样品中磁性斯格明子的磁力显微镜表征 除此之外该课题组也对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MoTe2温度依赖的表面STM图像、电子结构、晶格动力学和拓扑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以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 at low temperature为题,发表在美国物理学会杂志《物理评论B》上。该工作为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MX2的低温研究、实验制备和器件开发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持,其揭示的MoTe2低温下反常物性的内在物理机制对其它具有内在MX2八面体结构畸变的二维材料同样具有参考价值[5]。学术工作之外,该课题组在仪器设备研发方面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课题组在国际上次研制成功混合磁体端条件下原子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显微镜领域著名期刊Ultramicroscopy和著名仪器刊物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上。此工作利用混合磁体搭配RHK公司扫描探针设备开展原子分辨成像研究,对于突破当前超强磁场下只能开展输运等宏观平均效果测量的瓶颈,进入到广阔的物性微观起源探索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课题组又针对超强磁场下的生物分子高分辨成像,搭建了一套室温大气环境下的分体式STM。该系统将一段螺纹密封式胶囊腔体通过一根长弹簧悬吊于混合磁体中心,并将STM核心镜体悬吊于胶囊腔体内用以减弱声音振动干扰。经测试,该STM在27.5特斯拉超强磁场下依然保持原子分辨。由于没有真空、低温环境的保护,搭建混合磁体超强磁场、超强振动和声音环境下的室温大气STM难度更大。此前,国际上还未曾报道过水冷磁体或混合磁体中的室温大气STM[6]。混合磁体STM系统:(a)混合磁体照片;(b)混合磁体STM系统简图;(c)STM镜体;(i-iv)分别为0T、21.3T、28.3T、30.1T磁场强度下石墨的原子分辨STM图像。 参考文献:1. Peng, Y., et al., A Quaternary van der Waals Ferromagnetic Semiconductor AgVP2Se6.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30(34): p. 1910036.2. Chen, W., et al., Direct observation of van der Waals stacking-dependent interlayer magnetism. Science, 2019. 366(6468): p. 983-987.3. Shi, H., et al., Large-area, periodic, and tunable intrinsic pseudo-magnetic fields in low-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Nat Commun, 2020. 11(1): p. 371.4. Wang, L., et al., Ferroelectrically tunable magnetic skyrmions in ultrathin oxide heterostructures. Nat Mater, 2018. 17(12): p. 1087-1094.5. Ge, Y., et al., Uniaxial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and band renormalization in monolayer Td?MoTe2 at low temperature. Physical Review B, 2020. 101(10).6. Meng, W., et al., 30 T scanning tunnelling microscope in a hybrid magnet with essentially non-metallic design. Ultramicroscopy, 2020. 212: p. 112975.
  • 我国引进首台纳米离子探针通过验收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NanoSIMS 50L型纳米离子探针验收会于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地质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福元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法国CAMECA公司纳米离子探针设计师、Franç ois Hillion博士所作的验收报告。专家组对仪器的验收指标有关问题进行了提问,一致认为该仪器的技术参数不仅全部达到合同要求,大部分还优于合同要求的验收指标。纳米离子探针  纳米离子探针具有极高的空间分辨率(Cs+源束斑小于 50nm,O-源束斑小于200nm),与我所已有的CAMECA ims 1280高精度离子探针互补,构成国际上非常先进的的离子探针分析平台。新引进的NanoSIMS 50L型纳米离子探针配置了7个信号检测器(每个配置法拉第杯和电子倍增器),可以同时测量7个同位素(或元素),分析精度好于千分之一。该仪器可以分析除稀有气体以外,元素周期表中从H至U的全部同位素(元素),并能获取同位素分布的高分辨图像。纳米离子探针的引进,为我国比较行星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大型实验分析平台。
  •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离子探针质谱仪器研发进入攻坚阶段
    2010年1月16-17日,由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办的“2009北京SHRIMP成果报告会”在京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多位院士、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地学界同仁等约100人出席了开幕式。自2002年起,一年一度的“北京SHRIMP成果交流会”已经成为中国地学界同仁们进行学术交流、展示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在学界的地位得到了业内人士越来越高的重视。  2010年1月16-17日的“2009北京SHRIMP成果报告会”开幕式上,“中心”主任刘敦一研究员向与会领导及来宾总结汇报了“中心”2009年度的主要工作进展 ,其中他也谈到了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自主研发离子探针质谱类大型科学仪器的相关情况:  目前,在科技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该项建议已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中立项,其中《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子项目由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牵头负责并开始实施。在各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的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对主要关键技术的攻关有了突破进展;完成了TOF-SIMS和Trap-TOF的整机设计、气体离子源的整体设计,加工了部分关键部件;液体金属源创新研究顺利进行,样品台三维微聚焦系统完成了方案设计及关键部件选型;离子光学系统、二次离子源及质谱接口完成了理论模拟、方案设计及优化;TOF专用高速数字转换器(ADC)已完成方案设计,实现了部分电路子系统;实现了飞行时间质谱模块和模拟电路系统模块、数字测控模块及软件系统模块;搭建了离子阱离子反应器实验装置,完成了角反射式TOF系统的设计及关键器件的研制。  而据“中心”近期透露,仪器研发项目的最新进展是: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并已显示出中心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五十四站: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该中心学术秘书王晨女士热情地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是由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和中科院共同出资1800万元,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的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现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该中心成立九年以来,坚定不移地走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的道路,仪器运行效率和科研成果产出率都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中心副主任张玉海高级工程师(左三)、杨之青工程师(右二)、王晨女士(左二)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王晨女士首先为我们介绍了中心的主要仪器及其在实验室相关测试、研究业务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中心的核心仪器是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Ion Microprobe II ,SHRIMPⅡ)。相应的配套仪器包括扫描电镜及阴极发光探头、水冷系统、超净台、显微照相、空气压缩机以及用于制样的镀金仪、抛光机等。”  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主要仪器情况  拥有国内唯一两台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测试业务专门面向地质学相关领域开放  “中心于2001年5月引进的SHRIMPⅡ是世界上第九台、国内第一台SHRIMPⅡ,它是专门针对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宇宙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宇宙地球化学等地质学相关研究中的重同位素分析而设计,特别是锆石微区定年。该仪器是磁质谱,配备单接收器,当时购买价格为1800万元。”  “多年来,SHRIMPⅡ运行情况一直良好,坚持每天24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运行,年分析机时(指仪器进行样品或标准样品分析的时间)保持在7200小时左右,达到科技部有关大型仪器运行效率规定的优秀标准(1600小时/年)四倍之多,成为世界上运行效率最高的一台SHRIMP。”  “鉴于SHRIMPⅡ的超高使用效率以及仪器维护保养方面的考虑,财政部2005年出资3000万元为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添置了第二台二次离子探针质谱——SHRIMPⅡe-MC,该仪器相比于SHRIMPⅡ,离子源添加了铯源,在分析重同位素的同时又能分析轻同位素,且配备了多个接收器。鉴于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新基地还未建好,所以该仪器暂且还停放在澳大利亚,预计2011年会移至新基地。”  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SHRIMPⅡ)  样品前处理:精“挑”细“选”、细致“打磨”  “矿物样品在进入SHRIMPⅡ分析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前处理,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首先是选矿,将采来的岩石标本粉碎成粉末,经过筛选、磁选、手工挑选等步骤后,挑选出其中的锆石颗粒,一般一个样品会挑选出几十颗至上千颗锆石颗粒。”  “其次是样品制靶,将选出的锆石颗粒,固定在双面胶上,将标样与样品排列在指定位置,随后用模具注入环氧树脂,抽真空,烘干,使树脂固化后对其进行打磨、抛光,使靶表面光滑。”  样品靶  (图注:靶上面的“线”即是锆石颗粒阵列。)  “第三是用显微镜给靶照相,该步骤的目的有二:一是给锆石样品定位,二是通过显微镜的透、反射光对样品的照射,分析锆石颗粒的内部结构以及检查其表面是否有裂隙、瑕疵,为SHRIMPⅡ分析时选点提供依据。”  “最后是阴极发光照相,将显微镜照相后的靶进行超声波清洗,在靶的检测光面上镀上金膜,随后放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做阴极发光照相,以确定锆石颗粒内部同位素的分布情况。经过这些步骤后,靶才可以放入SHRIMPⅡ内进行分析了。”  日立S-3000N扫描电子显微镜  (图注:该仪器配备GATAN公司Chroma阴极发光探头,可提供彩色及黑白阴极发光照片。)  S-3000N拍摄的锆石照片  奉行“开放、共享、高效”的运行原则,仪器使用率与开放程度堪称典范  “中心自成立之日起就奉行‘开放、共享、高效’的运行原则,面向国内外地学界全方位开放共享。2005年12月,中心项目组研发出了离子探针远程共享控制系统(SROS,SHRIMP Remote Operation System),该系统实现了在Internet公共网络环境下,实时远程控制SHRIMPⅡ,观测样品图像实时变化,在线获取试验数据、远程协同信息交流等远程实验功能,达到了亲临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进行实验的效果,更好地实现了SHRIMPⅡ的开放、共享。”  “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给中心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和众多的访问者。中心成立九年以来,共有来自国土资源部、中科院、大专院校以及港台地区的30多个相关单位的数百名科研工作者使用中心的SHRIMPⅡ对自己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一批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韩国、巴西、古巴、蒙古国、波兰和土耳其等国的学者也来中心完成锆石定年工作和短期访问,其中不乏国际一流的地质学家。正是因为如此,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仪器利用率和开放程度均居国际同类实验室的前列。”  打造“测试、技术、研究”三位一体的实验室,从事质谱仪器研发  在谈到中心的总体发展情况时,王晨女士转述了中心主任刘敦一研究员的看法:“北京离子探针中心如果仅作为一个测试平台,其功能是有限的,要发挥它的巨大作用,我们就应当坚持测试、技术、研究这三方面并行发展的策略。通过测试业务,我们了解到科学家们对SHRIMPⅡ的性能有哪些方面要求,进而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仪器进行改进,然后仪器使用者再使用,并给予反馈。如此反复,我们仪器相关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这方面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心的研究工作。所以测试、技术、研究这三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三者的融合让我们有可能实现各种革新与突破。”  “中心现在主要从事的研究有:从事地质年代学和宇宙年代学研究 进行必要的矿物微区稀土地球化学研究 解决重大地球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时序问题,特别是太阳系和地球的形成及早期历史研究 主要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研究 地质年代表研究 大型和特殊矿床成矿时代研究 发展定年新技术新方法等。”  “除此之外,中心还从事科学仪器研发。中心主任刘敦一研究员认为:科学仪器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再明显不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科学仪器研发能力,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能领先,其工业、农业创新体系不可能形成,独立自主的国防体系不可能建立,因而科学仪器自主研发能力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发展的大事。目前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承担了《二次离子质谱仪器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正从事二次离子质谱(SIMS)及飞行时间(TOF)串联质谱的若干关键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究。”  王晨女士(中)向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介绍SHRIMPⅡ  附录:北京离子探针中心  http://www.bjshrimp.cn/
  • 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2023年度交流会顺利召开
    为进一步促进国内电子探针新技术发展和交流、拓展电子探针新技术应用,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2023年度交流会于6月2日-6月3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京区地质科研实验基地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承办,资源所宋扬副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康磊副处长、资源所周剑雄研究员、南京大学张文兰教授级高工、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景和同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共有19位来自国内外地学界电子探针的专家报告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有5个是特邀报告,包括4个来自国外专家和1个国内专家的特邀报告。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John Fournelle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作了题为“EPMA: Three easy-to-make errors”的线上报告,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的John Donovan作了题为“Best Practices in Modern EPMA Microanalysis”的线上报告,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的Pierre Lanari作了题为“Quantitative compositional mapping by EPMA”的线上报告,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的赵东高教授来到现场作了题为“Quantitative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 of strategic uranium mineral resources: analytical procedures and 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s”的报告,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陈意研究员在现场作了题为“面向月球和行星科学研究的电子探针分析技术”的报告。其他报告的内容包括电子探针技术方法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主要涉及超轻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变价元素分析、稀土矿物分析、新矿物分析研究、标样研发等。另外还有5个来自显微分析仪器厂商的最新产品和分析技术报告。本次会议采用线下参会+线上直播同时进行的方式,吸引来自全国有关高校、科研院所、显微分析仪器厂商60余人现场参会,同时有累计4000余人通过学术直播平台参与会议。本次会议使得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对国内电子探针技术的发展和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当前,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同时推进构建以星空地海井多维、高分辨率、高精度探测观测监测“三测体系”为突破口的现代化地质调查技术体系,打造国家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火车头”。资源所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部署,以“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的引领者,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的支撑者”为使命,聚焦铜、铁、钾盐、锂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加大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关,以科技创新引领推动实现找矿新突破。矿产资源研究所的矿物研究室是国内最早引进电子探针仪器并开展相关研究的实验室之一。经过几十年来实验室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不懈努力,在利用电子探针进行基础地质和矿床地质研究、微束分析标准化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矿物室近年来承担了《系统矿物学》修编、《中国矿物志》研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质调查项目以及白云鄂博找矿勘查等不同类型的项目,地调、科研和横向项目齐头并进,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川西甲基卡、湖南仁里、江西宜丰、冀北窟窿山等稀有金属矿床中,通过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示踪成岩成矿过程,并提出了硬岩型锂铍铌钽资源工艺矿物学评价指标体系;在白云鄂博,不但取得了铁和萤石找矿的突破,还发现了新矿物“白鸽矿”;另外,实验室在技术研发方面也一直积极探索,在金红石、石英微量元素分析、铀矿物电子探针测年、铍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稀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等方面都建立了自己的方法。实验室仪器使用效率一直保持国内领先,为所内外的科研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次会议上,我国电子探针领域著名的先驱级人物,也是资源所矿物室的元老周剑雄老师也来到了现场并讲话。周老师对矿物学的热爱和电子探针技术发展的关切激励着我国年轻的电子探针工作者不断努力进取。矿物学是矿产资源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学科,电子探针分析技术是支撑矿物学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天体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和矿产勘查的高度重视,相信矿物学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共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相信在新时代基础地质研究和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也将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自2019年建立以来,得到众多同行的支持和广大用户的欢迎;2020年平台启动交流会在地学电子探针界引起巨大反响,2022年的技术交流会更是吸引了累计4500余人通过学术直播平台观看会议;而本次会议采用了线下+线上联合的方式,一方面方便现场的充分交流,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更多人的参与,极大加强了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捷欧路(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牛津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超微动力科技(香港)有限公司、北京普瑞赛司仪器有限公司、北京金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格微仪器有限公司、北京中科矿研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厂商和公司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厂商人员和技术、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本次会议也得到了增强。(供稿:陈振宇、孔维刚)会议合影周剑雄老师致辞陈振宇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会场情况
  • 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2023年度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3 年6月2-3日,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2023 年度交流会在北京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地学界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平台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承办,邀请了国内外电子探针分析专家为此次会议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内容包括电子探针技术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其在地球和行星科学前沿研究中的应用。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岛津”)积极参与,并作为首位报告厂商发表报告。交流会在资源所电子探针实验室负责人陈振宇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帷幕,随后资源所宋扬副所长致欢迎辞,宋副所长提到电子探针等微区分析技术在国家矿产资源调查及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中的重要性,并强调科研工作者需要加强实验技术方法开发,任重道远。会议现场岛津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廖鑫博士发表了题为《岛津EPMA产品介绍及地学应用分享》的会议报告。报告中分享了电子探针的基本原理及功能、岛津EPMA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在超清元素、微量元素、高分辨率图像分析方面的应用案例。岛津市场部廖鑫博士发表报告《岛津EPMA产品介绍及地学应用分享》会议期间岛津设立的展台展示了在电子探针方面的特色技术及应用解决方案。并与现场学者及同学就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岛津展台全体合影本文内容非商业广告,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 新疆理化所在ESIPT探针调控检测高锰酸钾方面取得进展
    高锰酸钾(KMnO4)是制作简易爆炸装置常用的氧化剂原料之一,同时也被广泛用于医药消毒、水质净化、工业生产等领域,其过量摄入或排放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实现对微量高锰酸钾的超灵敏、特异性、快速检测对维护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类分子因具有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强的光稳定性、高的量子产率和对周围介质的光敏感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ESIPT探针的发光性能可通过溶剂氢键作用、分子异构化、介质酸/碱度和化学修饰等来调节。目前,大多数化学修饰策略主要集中于研究分子性质和ESIPT变化过程,而关于分子对目标分析物传感性能影响的研究很少被应用于实际检测。因此,是否可以采用化学修饰策略来提高ESIPT探针的传感性能尚不清楚,而该方面的研究将对理性设计高效探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痕量化学物质感知团队提出了识别基团对位取代基吸电子强度精确调控提升ESIPT荧光探针反应活性及产物荧光稳定性的探针分子设计策略。基于KMnO4氧化不饱和烯烃的性质,以2-(2’-羟基苯基)苯并恶唑(HBO)为荧光团,采用缩合反应将识别位点丙烯酰基接枝于HBO的质子给体-OH上以抑制ESIPT过程的发生,在识别位点的对位引入不同吸电子强度的取代基团(-F、-CHO、-H、-CH3),设计合成了四种ESIPT基荧光探针(BOPA-F, BOPA-CHO, BOPA-H, BOPA-CH3)。当检测KMnO4时,可以打断碳碳双键形成邻二羟基,随后酯键断裂释放质子给体,ESIPT过程被激发,进而实现对KMnO4的荧光点亮检测。进一步研究发现,取代基吸电子强度调控可显著地提升探针检测KMnO4时的荧光强度及荧光稳定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取代基的改变有效调节了探针对KMnO4的反应活性及产物的振子强度。以具有较强吸电子能力的-CHO作为取代基的探针BOPA-CHO对KMnO4具有最佳检测效果,检测限为0.96 nM,响应时间 3 s,对21种其它氧化剂及常见的阴/阳离子表现出优异的特异性,反应产物荧光稳定时间至少可达7天。此外,以聚氨酯海绵作为传感基底,构建了探针BOPA-CHO-海绵基测试笔,对KMnO4微粒的检测限可达11.62 ng,且对土壤中含量为1%的KMnO4微粒及手套表面63 ng/cm2的残留颗粒仍可观察到特征蓝色荧光,充分验证了探针BOPA-CHO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   该工作提出的吸电子强度精确调控提升ESIPT探针反应活性及产物荧光稳定性的探针分子设计策略,被证明是一种可用于在复杂场景下识别痕量KMnO4溶液、固体微粒和残留物的可靠、有效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有助于促进化学科学、分子工程以及先进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关成果以“Precise Electron-Withdrawing Strength Modulation of ESIPT Probes for Ultrasensitive and Specific Fluorescence Sensing”为题发表于《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期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郭延文,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蔡珍珍副研究员、窦新存研究员和中北大学张树海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科院从0到1原始创新等项目的资金支持。吸电子强度调控ESIPT探针构筑策略、响应机制及海绵基测试笔实际场景检测示意图
  • 东南大学116.00万元采购探针台
    详细信息 8寸探针台(SEU-ZB-220931)采购公告 江苏省-南京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2-14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 × 扫码打开掌上仪信通App 查看联系方式 基本信息 关键内容:探针台 开标时间:2023-03-07 00:00 预算金额:116.00万元 采购单位:东南大学 采购联系人:点击查看 采购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招标代理机构:江苏省华采招标有限公司 代理联系人:点击查看 代理联系方式:点击查看 详细信息 8寸探针台(SEU-ZB-220931)采购公告 江苏省-南京市 状态:公告 更新时间: 2023-02-14 招标文件: 附件1 附件
  • 新疆理化所等在ESIPT探针调控检测高锰酸钾方面取得进展
    高锰酸钾(KMnO4)广泛用于医药消毒、水质净化、工业生产等领域,但过量摄入或排放会对人体及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实现对微量高锰酸钾的超灵敏、特异性、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类分子因具有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强的光稳定性、高的量子产率以及对周围介质的光敏感性等特点,被用于反应型荧光探针的设计。ESIPT探针的发光性能可通过溶剂氢键作用、分子异构化、介质酸/碱度和化学修饰等来调节。目前,多数化学修饰策略集中于研究分子性质和ESIPT变化过程,而关于分子对目标分析物传感性能影响的研究较少被应用于实际检测。因此,是否可以采用化学修饰策略来提高ESIPT探针的传感性能尚不清楚,而该方面的研究将对理性设计高效探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痕量化学物质感知团队提出了识别基团对位取代基吸电子强度精确调控提升ESIPT荧光探针反应活性及产物荧光稳定性的探针分子设计策略。研究基于KMnO4氧化不饱和烯烃的性质,以2-(2’-羟基苯基)苯并恶唑(HBO)为荧光团,采用缩合反应将识别位点丙烯酰基接枝于HBO的质子给体-OH上以抑制ESIPT过程的发生,在识别位点的对位引入不同吸电子强度的取代基团(-F、-CHO、-H、-CH3),设计合成了四种ESIPT基荧光探针(BOPA-F、BOPA-CHO、BOPA-H、BOPA-CH3)。当检测KMnO4时,可以打断碳碳双键形成邻二羟基,随后酯键断裂释放质子给体,ESIPT过程被激发,进而实现对KMnO4的荧光点亮检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取代基吸电子强度调控可显著地提升探针检测KMnO4时的荧光强度及荧光稳定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取代基的改变有效调节了探针对KMnO4的反应活性及产物的振子强度。以具有较强吸电子能力的-CHO作为取代基的探针BOPA-CHO对KMnO4具有最佳检测效果,检测限为0.96 nM,响应时间<3 s,对21种其他氧化剂及常见的阴/阳离子表现出优异的特异性,反应产物荧光稳定时间至少可达7天。此外,研究以聚氨酯海绵作为传感基底,构建了探针BOPA-CHO-海绵基测试笔,对KMnO4微粒的检测限可达11.62 ng,且对土壤中含量为1%的KMnO4微粒及手套表面63 ng/cm2的残留颗粒仍可观察到特征蓝色荧光,验证了探针BOPA-CHO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该工作提出的吸电子强度精确调控提升ESIPT探针反应活性及产物荧光稳定性的探针分子设计策略,被证明是可用于在复杂场景下识别痕量KMnO4溶液、固体微粒和残留物的可靠、有效的方法。同时,该策略将有助于促进化学科学、分子工程以及先进传感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相关研究成果以Precise Electron-Withdrawing Strength Modulation of ESIPT Probes for Ultrasensitive and Specific Fluorescence Sensing为题,发表在《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的支持。该工作由新疆理化所和中北大学合作完成。吸电子强度调控ESIPT探针构筑策略、响应机制及海绵基测试笔实际场景检测示意图
  • 无形“探针”,“洞见”人体
    更精准地实现人体器官和病灶部位无损害可视化,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5月10日,在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18周年系列学术报告中,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上海市生物医学检测试剂工程中心主任张凡以《透视人体健康的新技术——近红外光化学探针用于生物医学诊断》为题,分享了自己深耕多年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研究,结合近红外光学成像仪器,该技术可隔着皮肤和肌肉监测体内活动,有望为疾病诊断提供新路径。  发光“探针”为手术精准导航  人们很早就有“洞见”自己的需求,梦想能发明一种无创技术,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可视化监控。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开创医学影像技术的先河,目前我们常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就与此有关。然而,如何实现无辐射、实时动态的活体成像技术一直存在巨大挑战。  研究人员逐渐发现,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相较于已有的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等,具有无辐射、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特异性等检测优势,能够为精准手术导航技术领域提供较好的应用前景。  在对医学检测方法的优化探索中,张凡团队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就像打开一扇观察人体内部的窗口——只需静脉注射会发光的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即可自动定位到某个器官、肿瘤或是血管,再通过对人体没有伤害的光学成像仪器,就能隔着皮肤和肌肉组织直观清晰观察到肠道的蠕动、肿瘤的边缘、细胞的游走等  “而且,我们看到的不是静态‘照片’,是动态的‘视频’。”张凡说。  从自然中寻找答案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张凡说,“荧光虽然没有辐射,可以很快实施动态监测,但是其组织穿透深度较浅一直以来都是限制其应用的关键科学问题。”  此前,光学成像多使用可见光区(400纳米至700纳米)和近红外一区(700纳米至900 纳米)的荧光,但由于这一波段在生物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吸收和散射,其在活体深组织检测中的应用大大受限。张凡团队专注于在近红外二区窗口(1000纳米至1700 纳米)内探索活体深组织成像窗口,并且根据获得的最优窗口开发对应的长波荧光探针和成像仪器。  到目前为止,张凡团队累计开发了30余种系列近红外二区有机小分子探针,相关荧光成像设备和探针试剂已实现应用转化,在多家科研机构和医院用于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已经成功获取了生物体内部多个待测物的动态监测。  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人员发现,荧光成像往往是利用外部激发光源实时激发荧光探针来获取信号,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生物组织背景荧光,从而影响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如何寻找优化之法?在张凡看来,最好的答案就在自然里。自然界能自主发光的生物很多,比如鱿鱼、水母、萤火虫等。  “与其受背景荧光干扰,不如尝试将其本身的荧光运用起来。前面提到的‘探针’对人体来说都是‘外来的’,注射到体内后容易被代谢,而如果可以实现近红外生物发光成像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无激发的高信噪比原位成像追踪。”张凡说。  创新在学科交叉处  思路的转变拓展了张凡的研究视野。他发现除生物医学,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还能做很多事儿,比如监测微塑料污染。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微米的塑料。张凡认为,长期以来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人类大大低估了微塑料暴露的影响,并且对于微塑料在人体内体液和组织的影响的研究仍然非常粗浅。事实上,直径小于2微米的小尺寸微塑料,就可以穿越细胞膜,并在脏器和脑部富集,极有可能引起氧化应激、炎症以及DNA损伤,是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人们认为微塑料的影响只是通过由海洋到人类的食物链传播,其实不然。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微塑料会随着大气远程传播,并在淡水环境及陆地上沉积,比如美国西部地区每年就会有120吨微塑料会由大气沉积到陆地。  “微塑料比人们想象中更广泛地存在于生活中,甚至存在于婴儿的奶瓶里。”张凡希望,未来能运用好近红外荧光分子“探针”技术,对微塑料进行活体实时动态追踪,为保卫人类健康贡献更多力量。  张凡一直鼓励学生勇于跨界、主动交叉、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积累,他带领的团队已成长为一个典型的学科交叉团队,一批批优秀学子毕业后继续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创新的机会,就在学科交叉之处。”谈及科研的心得,张凡总结说。
  • 新疆理化所基于探针结构精细调控实现高氯酸盐可视化检测
    高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和高稳定性,是广泛应用于固体推进剂、军工生产、航天器材、烟花爆竹等领域的重要含能材料之一。据美国爆炸数据中心统计,以高氯酸盐/氯酸盐作为原料直接或间接参与的爆炸案达全球爆炸案总量的63.4%。因此,开展对痕量高氯酸盐固体的高灵敏、准确的现场检测对保障国家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爆炸物传感检测团队长期致力于痕量危化品检测方法研究,在危爆品、特别是非制式爆炸物的高灵敏、快速、识别检测原理和器件设计方面发展了系列新的解决方案(Adv. Mater. 2020, 32, 1907043、Adv. Sci. 2020, 2002991、Angew. Chem. Int. Ed. 2022,DOI: 10.1002/anie.202203358等)。近期在高氯酸盐现场可视化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自组装配合物探针与水凝胶耦合作用协同调控的超高灵敏比色-荧光双模可视化传感新策略,成功实现了超痕量高氯酸盐的现场双模可视化检测。该团队以三联吡啶铂(II)辅助配体为切入口,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系统研究了不同辅助配体对水溶液中三联吡啶铂(II)自组装产物Pt-Pt金属作用导致的MMLCT态光谱能量和发光稳定性的影响,阐明了辅助配体调控高氯酸根诱导聚集产物发光性质的一般性规律。研究发现,异硫氰酸根为辅助配体时,高氯酸根诱导聚集的三联吡啶铂(II)自组装产物具有能量最低且最稳定的MMLCT吸收/发射光谱,而溴为辅助配体时,自组装产物的MMLCT发生强度最高。因此,结合反阴离子调控,获得了具有良好水溶性的三联吡啶铂(II)配合物高氯酸盐比色-荧光双模可视化探针,实现了对高氯酸盐的高灵敏、高特异、快速、双模可视化传感。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提出了利用水凝胶反应介质与探针之间的耦合效应对传感材料发光信号局域增强的提升策略。通过将该铂(II)配合物探针与具有均一网络结构的PVA水凝胶耦合,利用自组装生成的微米级一维纤维状聚集体与水凝胶网络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发光产物的完全锚定,实现了对0.75 μm(0.73 fg)高氯酸盐单颗粒的比色-荧光双模传感信号的直接观测,对空气中高氯酸盐悬浮微粒的检测限低至0.02 fg。该研究提出的辅助配体精细调控提升自组装阴离子探针双模可视化传感性能的策略,不仅可为具有特异双模光学响应信号的阴离子探针设计提供指导,还发展了基于单颗粒响应信号直接观测的超灵敏嗅觉传感方法,可为其他超痕量难挥发化学物质传感提供借鉴。此外,爆炸物传感检测团队以该研究为核心,与新疆公安厅共同发布自治区地方标准1项(DB 65/T 4451-2021《氯酸盐和高氯酸盐的检测目视化学比色法》),为相关行业提供了高氯酸盐检验鉴定操作规范。系列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封底)和《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上,博士研究生苏珍为第一作者,导师窦新存研究员和李毓姝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理论计算部分与太原科技大学李坤教授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及自治区相关项目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00843b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5400521002975封底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2/ta/d2ta90087d
  • 一文解读扫描探针显微镜拓展模式(一)
    01MFM(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磁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Magnetic Force Microscopy,MFM)是一种专门用于成像样品表面的磁性分布的扫描探针显微镜,通过探针和样品之间的磁力相互作用来获得信息。MFM应用MFM主要用于研究材料的磁性特征,广泛应用于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学等领域。常见的应用包括:磁记录介质:研究硬盘、磁带等磁记录设备的磁性结构和缺陷;磁性材料:分析磁性薄膜、纳米颗粒、磁性多层膜等材料的磁畴结构;生物磁性:研究生物组织中天然存在的磁性物质,如磁性细菌。应用实例在自旋存储研究中,以斯格明子的研究为例,传统的磁存储单元受限于材料性质,显著影响自旋存储的高密度需求。斯格明子是一种具有拓扑性质的准粒子,其最小尺寸仅为3nm,远小于磁性隧道结,是理想的信息载体,有望突破信息存储密度的瓶颈。下图为通过MFM表征获取的斯格明子图像。[1]标准斯格明子M-H曲线 斯格明子图像在磁盘研究中,通过MFM可以获取磁盘表面的高分辨率磁性图像,详细了解其磁畴结构和分布情况。MFM具有高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为磁盘材料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下图展示了通过MFM测试获取的磁盘表面磁畴结构图像。电脑软盘磁畴图像02PFM(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压电力显微镜)压电力显微镜(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PFM)是一种用于研究材料压电性质的扫描探针显微镜,利用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逆压电效应来成像和测量材料的压电响应。材料由于逆压电效应产生形变示意图 [2]PFM应用PFM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和电子学领域,尤其是在研究和开发新型压电材料和器件方面。具体应用包括:铁电材料:研究铁电材料的畴结构、开关行为和退极化现象。压电器件:分析压电传感器、致动器和存储器件的性能。生物材料:研究生物组织中的压电效应,例如骨骼和牙齿。应用实例具有显著的压电效应,即在外加机械应力作用下产生电荷。这使其在超声波发生器、压电传感器和致动器中具有重要应用。在研究PbTiO3样品时,通过PFM,可以获取PbTiO3表面的高分辨率压电响应图像,详细了解其畴结构和分布情况,为PbTiO3材料的研究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下图展示了通过PFM测试获取的PbTiO3样品表面压电力图像。PbTiO3垂直幅度图PbTiO3垂直相位图03EFM(Electrical Force Microscopy,静电力显微镜)静电力显微镜是一种用于测量成像样品表面的电静力特性的扫描探针显微镜。EFM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静电力相互作用,获取表面电荷分布和电势信息。静电力显微镜(抬起模式)[3]EFM应用EFM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常见的应用包括:电荷分布:测量和成像材料表面的电荷分布。表面电势:研究材料表面的电势分布和电特性。半导体器件:分析半导体器件中的电特性和缺陷。纳米电子学:研究纳米级电子器件的电性能。应用实例Au-Ti条带状电极片静电力04KPFM(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KPFM是一种通过探针与样品之间的接触电势差来获取样品功函数和表电势分布的扫描探针显微镜。KPFM广泛应用于金属、半导体、生物等材料表面电势变化和纳米结构电子性能的研究。KPFM 获取 Bi-Fe薄膜样品表面电势 [4]KPFM应用KPFM在材料科学、电子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应用包括:表面电势分布:测量和成像材料表面的局部电势分布。功函数测量:研究材料的功函数变化,特别是对于不同材料的界面和缺陷。半导体器件:分析半导体器件中的电势分布和电学特性。有机电子学:研究有机半导体和有机电子器件的表面电势。应用实例Au-Ti条带状电极片表面电势05SCM(Scanning Capacitance Microscopy,扫描电容显微镜)扫描电容显微镜(Canning Capacitance Microscopy,SCM)是一种用于测量和成像样品表面的电容变化的扫描探针显微镜。SCM能够通过探针与样品表面之间的电容变化,提供高分辨率的局部电学特性图像。这种显微镜适用于研究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电学特性,如掺杂浓度分布、电荷分布和界面特性等。SCM在半导体工艺和材料研究、故障分析以及器件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SCM,研究人员能够获得纳米尺度的电学特性信息,从而推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创新。SCM原理示意图 [5]SCM应用SCM主要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电子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具体应用包括:掺杂分布:测量和成像半导体材料中的掺杂浓度分布。电荷分布:研究半导体器件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材料特性:分析不同材料的电容特性和介电常数。06致真精密仪器自主研发的原子力显微镜科研级原子力显微镜AtomEdge产品介绍利用微悬臂探针结构对导体、半导体、绝缘品等固体材料进行三维样貌表征,纵向噪音水平低至0.03 nm(开环),可实现样品表面单个原子层结构形貌图像绘制。可以测量表面的弹性、塑性、硬度、黏着力、磁性、电极化等性质,还可以在真空,大气或溶液下工作,在材料研究中获得了广泛的使用。设备亮点● 多种工作模式● 适配环境:空气、液相● 多功能配置● 稳定性强● 可拓展性良好典型案例晶圆级原子力显微镜Wafer Mapper-M产品介绍利用微悬臂探针结构可对导体、半导体、绝缘品等固体材料进行三维样貌表征。样品台兼容12寸晶圆,电动样品定位台与光学图像相结合,可在300X300mm区域实现1μm的定位精度,激光对准,探针逼近和扫描参数调整完全自动化操作。可用于产线,对晶圆粗糙度进行精密测试。设备亮点● 多种工作模式● 适配环境:空气、液相● 可旋转式扫描头● 多功能配置● 稳定性强、可拓展性良好典型案例参考文献:[1]Li S, Du A, Wang Y, et al.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skyrmionic magnetic tunnel jun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J]. Science Bulletin, 2022, 67(7): 691-699.[2]Kalinin SV, Gruverman A, eds.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Electrical and Electromechanical Phenomena at the Nanoscale. Springer 2007.[3] https://www.afmworkshop.com/products/modes/electric-force-microscopy[4] https://www.ornl.gov/content/electrostatic-and-kelvin-probe-force-microscopy[5] Abdollahi A, Domingo N, Arias I, et al. Converse flexoelectricity yields large 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 signals in non-piezoelectric material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266.本文由致真精密仪器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致真精密仪器拥有强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产品稳定精良,多次助力中国科研工作者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我们希望与更多优秀科研工作者合作,持续提供更加专业的技术服务和完善的行业解决方案!欢迎联系我们!致真精密仪器一直以来致力于实现高端科技仪器和集成电路测试设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通过工程化和产业化攻关,已经研发了一系列磁学与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前沿科研设备,包括“原子力显微镜、高精度VSM、MOKE等磁学测量设备、各类磁场探针台、磁性芯片测试机等产线级设备、物理气相沉积设备、芯片制造与应用教学训练成套系统等”等,如有需要,我们的产品专家可以提供免费的项目申报辅助、产品调研与报价、采购论证工作。另外,我们可以为各位老师提供免费测试服务,有“磁畴测试”、“SOT磁畴翻转”、“斯格明子观测”、“转角/变场二次谐波”、“ST-FMR测量”、“磁控溅射镀膜”等相关需求的老师,可以随时与我们联系。
  • “荧光探针”点亮细胞世界
    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走进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实验室,在激光显微镜下,“荧光探针”使细胞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效果,形态各异的图案仿佛将人带入鲜花与极光交融的海洋。然而,你能想象这不起眼的“荧光探针”通过成像监测,便能实现尽早地发现和预防重大疾病吗?/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唐波、董育斌、李平、王鹏、李娜等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近二十年的刻苦攻关,有效地解决了细胞成像这一难题,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国际研究步伐,他们完成的“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于近日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为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山东省省属高校。/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早在2000年前后,当时国内的生命科学和光学成像等研究领域刚刚兴起,团队领头人唐波教授便敏锐地意识到分析化学和生命科学的紧密结合,必将推动一个新型交叉研究领域的兴起。从此,一个以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为支撑,以揭示重大疾病的发现和治疗为使命的团队应运而生。/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2013年初,以山东师范大学为项目牵头单位、唐波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重大疾病相关的若干重要难检活性小分子细胞内纳米传感研究”正式启动。“一定要把目光瞄准国际科研领域的最前沿,只有站位高、视野宽、反应快,才能把握住科研领域的时代脉搏,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唐波不仅自己以此为标杆,还将这一理念植入了全体科研团队的“基因”之中。/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自然科学奖评审的核心指标就是原创性,而这正是“细胞稳态调控活性分子的荧光成像研究”项目的“撒手锏”。该项目在国际上率先构建成多种新型发光材料,解决了材料量子产率低与波长不可调的关键问题,为研制具有高灵敏度与光谱空间可分辨探针的筛选、设计、构建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原有的检测方法中,荧光信号灵敏度差、转换效率较低,会直接影响成像质量,从而会导致医生对病人的病情错判。我们的成果创新性地运用特异性识别活性分子的机理与能量转移、电子转移等光信号转换机制,成功实现了对糖蛋白、葡萄糖、microRNA等活性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检测速度和准确性都得到了极大提高。”长江学者董育斌教授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在疾病发生之前,我们可以通过细胞内特定指标的变化来作出预警,从而尽早地预防和治疗。而这种指标变化,需要找到特殊的化合物即‘探针’,注入活体细胞后,用高能荧光显微镜来检测‘探针’光学信号的改变来确定。”为团队作出重要贡献的徐克花教授介绍说,他们的工作就是寻找化合物、研发新材料“探针”,实现高准确度和超高灵敏检测的突破。/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这与现阶段医学临床上采用的肿瘤检测方式不同。传统的血液检测,可能因样本离开人体而导致准确性下降,假阳性比例很高,比如前列腺癌的假阳性比例最高达60%。而使用CT检查,当发现病灶时,病情一般已进入中晚期。”青年长江学者李娜教授说,“因此,使用荧光成像方法,通过新材料‘探针’在活细胞里面检测活性物质,且是在体外保真环境进行,无创伤,无伤害。”/pp style="text-indent: 2em text-align: justify "目前,团队师生所在的化学学科近十年来稳居ESI全球前1%,团队成员均有稳定的国家级课题作为依托,堪称精兵强将。“我们研究团队,不仅有化学专家,还引进了生物、医学、物理等方面的人才。大家学术背景非常多元,团队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时也非常方便。”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高雯说。/p
  • 扫描NV探针技术!国仪量子助力中国科大&南京大学反铁磁薄膜磁成像研究
    本文转载自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官网,有部分删减。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石发展等人与南京大学聂越峰、杨玉荣小组在反铁磁薄膜扫描磁成像的实验研究中取得进展,利用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简称NV色心)扫描显微镜对反铁磁BiFeO3的自支撑薄膜进行原位应力调控下的扫描成像。该研究成果以“Observation of uniaxial strain tuned spin cycloid in a freestanding BiFeO3 film”为题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Adv. Funct. Mater. 2023, 2213725]。BiFeO3(BFO) 是一种由于Dzyalon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具备摆线序的反铁磁材料。BFO内摆线序与应力的相互作用机制是该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当前的相关研究均利用外延方法调控BFO材料中的应力,这种方法难以原位和连续地对应力进行调控。这使得磁-应力相互作用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任意取向应力下磁序的变化、磁序相变附近的演化过程等在实验上难以开展研究。本工作中,研究者用分子束外延和可溶牺牲层的工艺制备了一种自支撑的BFO薄膜,并用扫描NV显微镜对应力调控下的薄膜进行了扫描磁成像。成像结果表明,在应变达到1.5%时摆线序扭转约12.6°。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实验观测倒的磁序扭转在相应应力下能量最低。 图1. (a)、(b) 自由状态和1.5%应变状态下BFO的实空间扫描磁成像结果。(c)、(d) 扫描成像数据的傅里叶变换结果。(e) 自由状态和1.5%应变状态下傅里叶变换结果角分布统计结果显示12.6°的扭转。这一工作首次对BFO自支撑薄膜的磁序进行研究,原位调控和高空间分辨率的扫描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对磁-应力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思路。这一成果对反铁磁薄膜的理论研究以及新型磁存储器件的应用均有重要价值。图2.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的能量-摆线序周期关系曲线。摆线序方向平行于晶向的计算结果用蓝色曲线表示,与晶向夹角为7°、14°、18°、27°的能量曲线分别用不同颜色表示,见图例。计算结果表明,摆线序偏离14~18°的摆线序较为稳定。中科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丁哲、博士生孙豫蒙以及合作组博士生郑宁冲、马兴越为此工作共同第一作者,杜江峰院士、聂越峰教授和杨玉荣教授为此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等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fm.202213725CIQTEK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在论文致谢中,作者提到:NV扫描探针由国仪量子提供(The NV scanning probe was provided by CIQTEK )。国仪量子目前已推出了商用的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扫描NV显微镜),这是一台基于NV色心自旋磁共振和AFM扫描探针技术的量子精密测量仪器,可实现样品磁学性质的定量无损成像,具有纳米级的高空间分辨以及单个自旋的超高探测灵敏度,是研究材料磁学性质的新利器,在磁畴成像、二维材料、拓扑磁结构、超导磁学、细胞成像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点此登记关注量子精密测量仪器
  •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探索锰结核的结构及成因
    导 语多金属铁锰结核即锰结核的形态、结构构造、矿物种类和化学成分综合反映了结核的形成环境和生长机制,其生长过程中因为记录着这些海洋地质作用及变化的信息,备受相关学者的关注。使用岛津电子探针EPMA可对海底采集的多金属铁锰结核进行了微观形貌观察、成分分析和元素面分布特征测试,从而可以研究其结构及成因。 岛津电子探针EPMA优势: 岛津电子探针EPMA可在微区领域进行高灵敏度的分析,观察及分析只需要使用鼠标键盘即可完成,方便高效。 岛津电子探针(EPMA-1720 & EPMA-8050G) 岛津电子探针EPMA通过配置 统一四英寸罗兰圆半径的兼具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全聚焦分光晶体以及52.5°的特征X射线高取出角 使之对于微量元素的测试更具优势,不会错过微量元素的轻微变化。 图解:从微米级别空间尺度产生的元素特征X射线经过全聚焦晶体衍射后还会汇聚到微米级别范围,不会有检测信号的损失,也无需在检测器前开更大尺寸的狭缝,从而具有更高的特征X射线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 图解:高取出角可获得特征X射线试样在基体内部更短的穿梭路径,减少基体效应的影响,即更少的基体吸收更少的二次荧光等,从而具有更高的特征X射线检测灵敏度。 岛津电子探针EPMA对锰结核的分析: 通过岛津电子探针EPMA分析发现,此锰结核的中心成核部位发现了较多的全自形斑晶,斑晶主要为长石与辉石,可能来自于海底火山喷发在海水中的冷却结晶,在火山岩碎屑基质中还有后期充填形成的杏仁体构造。在火山岩碎屑边部也观察到快速冷却的火山玻璃晶相特征。 而根据相关元素的协变关系,结合各元素元素分布特征,表明此多金属结核的初期经历了一次较长周期的快速生长,形貌特征呈较为疏松的花瓣状和纹层状构造,其后经历了反复多次的快速和慢速结核的交替,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海洋地质环境,最外层是慢速生长的瘤状富Fe、Co外壳。整个结核壳层中,相对于内部原生构造的花瓣状和纹层状构造形貌,外面几层有裂隙及充填脉状形态,可能来自于次生构造。 图解:面分析(Mapping分析过程)反应多金属结核整体元素分布特征,Mn+Ni和Co元素分布富集具有负相关关系。
  • 长春应化所小分子探针生物分析领域获新进展
    近日,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聪课题组系统考察了平面芳环有机小分子探针的荧光特性及其与生物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利用对探针自组装体的集聚-解集聚平衡的精细调控,发展了一种高选择性、灵敏、方便的蛋白质生物分析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王斌、于聪: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485–1488)上。   蛋白质的灵敏检测在基础研究、环境分析和医学诊断等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抗原-抗体检测蛋白质具有很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应用最多的方法。核酸适配体是通过SELEX(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过程进行体外筛选得到的寡核苷酸。与抗体类似,核酸适配体也可以与目标分子特异性地结合。利用适配体建立新的分析检测方法是近年来生物及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相对于抗原-抗体检测法有许多优势:核酸适配体可以通过化学方法体外合成,且费用低廉;可以识别更多的目标物;可以很容易地标记;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适于长时间保存。   研究人员合成了具有独特的可p-p紧密堆积的荧光生色团的阳离子二萘嵌苯衍生物,并利用核酸适配体可以诱导探针分子集聚导致荧光猝灭的现象,及适配体与蛋白质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对探针自组装集聚的精细调控,构建了一种检测蛋白质的新方法。   长春应化所研究人员在小分子探针诱导自组装领域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相关工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Proc. Natl. Acad. Sci. USA, Chem. Commun., Organic Letters, Analyst等杂志上。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百人计划启动基金、长春应化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基金的支持。
  • 2019年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与科学应用研讨会顺利召开
    2019年12月19日—22日,由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与科学应用研讨会在昆明理工大学顺利召开。会议以“探微析理 聚思共进”为主题,来自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首钢集团、宝钢集团、沙钢集团等近百名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参会代表专家合影 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作为研究材料、地球与行星物质组成的重要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及企业研发部门等各个机构。现阶段,随着材料学、固体地球科学与行星科学的迅速发展,科研人员和测试工作者对仪器实验方法和技术创新发展、(跨)学科间的应用及经验交流越来越重视。 本次会议以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为主线,旨在为国内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人员提供一个应用研讨、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的平台,促进科研人员和测试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 开幕式上,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甘国友副院长和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胡家祥部长分别致辞。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甘国友 甘国友副院长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岛津公司给与的支持表示感谢。随后他介绍了昆明理工大学的概况,希望就此机会与来自各学校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交流。最后他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岛津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部长 胡家祥 胡家祥部长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欢迎。他在致辞中提到,岛津公司专注于电子探针产品的研发有近60多年的历史,目前国内许多大学、科研单位、政府及企业研发部门使用了岛津的电子探针产品,并取得了非常出色的研究成果。电子探针作为岛津公司在表面分析领域的拳头产品,数十年来国内用户的队伍不断壮大,感谢全国广大用户对岛津电子探针产品的认可和信赖。 致辞完毕后,大会进入了报告阶段。昆明理工大学胡劲教授、中南大学谷湘平教授、浙江大学饶灿教授、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陆燕玲研究员、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严春莲、江苏省(沙钢)钢铁研究院主任工程师吴园园分别作了《无机材料表征研究》、《电子探针标样选择及碳的精确定量》、《超轻金属铍的电子探针分析》、《EPMA 在金属材料中的应用》、《钢坯枝晶偏析的定量分析方法》及《EPMA 在钢铁质量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 岛津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龚沿东先生做了题为《岛津电子探针技术特点》的应用报告。报告主要从超轻元素、稀土元素的特征X射线特点及其在电子探针分析上的难点出发,通过对岛津EPMA的52.5°高X射线取出角、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型波谱仪等技术特点的阐述及相关测试实例分享,论证了岛津EPMA在定量分析超轻元素和低含量稀土元素上的优势及可行性。岛津公司分析计测事业部市场部 龚沿东研究员 本次会议,还举办了钢铁企业EPMA用户培训班和优秀论文颁奖。国内电子探针分析技术人员通过分享电子探针分析技术进展,进一步提升微区分析研究的能力,实现“更精、更准、更广”的目标。岛津公司钢铁企业EPMA用户培训班合影一等奖获奖人员: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王帅副教授二等奖获奖人员
  • 上海药物所光致变色荧光糖探针光控识别细胞内靶物质研究获进展
    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style type="text/css".TRS_Editor P{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DIV{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D{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TH{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SPAN{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UL{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LI{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TRS_Editor A{margin-top:0px margin-bottom:12px line-height:1.8 font-family:宋体 font-size:10.5pt }/stylep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研究,以“光致变色荧光糖探针光控识别细胞内靶物质”为题的论文,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上,该研究为细胞的靶向、精准功能标记研究提供了新的光可控化学探针工具。/pp  可靶向、精准探测不同细胞生命和疾病过程的荧光探针技术,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和疾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荧光探针易受生物背景光干扰,且通常只能通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产生待测物识别信号,造成了探测的低精确性。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将螺吡喃光致变色分子、1,8–萘酰亚胺荧光团与具备膜受体主动靶向功能的半乳糖分子共价连接,创制了可通过远程光控实现细胞精准定位及靶标识别的光致变色荧光探针。初步研究发现,通过紫外/可见光的循环照射可实现对探针螺吡喃/部花青结构的可逆调控,进而实现探针萘酰亚胺荧光发射的循环“开/关”控制。此外,探针的螺吡喃态与细胞内广泛存在的硫化物不发生相互作用,而当远程光激活其部花青态时,探针可迅速与亚硫酸根阴离子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阻断探针的光致变色活性,使荧光处于恒定的“开启”状态。/pp  基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研究人员进一步应用所构建探针实现了细胞精准荧光标记及光控靶标识别:首先,探针可在水相中形成双亲性胶束,从而通过糖簇与一种膜受体的高亲和力识别实现主动细胞定位。随后,通过紫外/可见光的循环调控,探针可在细胞内执行多次可重复的“荧光闪烁”现象,从而提升了荧光探针在复杂细胞内环境中的定位精准度。最终,探针可通过远程光激活策略(即螺吡喃向部花青结构的光调变)实现细胞内源性亚硫酸根阴离子的灵敏探测与定量。/pp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的资助。/ppbr//pp style="text-align:center "img alt="" oldsrc="W020171107525632911367.pn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1/uepic/74f6b9bf-6e50-4459-9c17-bdff754781c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光致变色荧光SP-Gal的分子设计及其在溶液和细胞内的作用机制/p
  • 我国科学家利用聚集体调控探针实现多种细胞器动态超分辨成像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兆超团队发展了聚集体调控探针,解决了以往蛋白标签荧光探针在超分辨成像应用中缺乏对多种细胞器通用性标记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聚集体》。  纳米尺度下细胞器与亚细胞器动态行为的监测与解析对于生命进程的解密至关重要。徐兆超团队前期针对溶酶体内酸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溶酶体自闪染料,并借助单分子定位显微镜(SMLM)实时监测了溶酶体运动并发现4种溶酶体间相互作用模式,针对脂滴内部高度疏水环境设计了缓冲脂滴探针,实现了脂滴的稳定超分辨成像并发现脂滴融合的新模式。该团队构建的SNAP蛋白标签探针还克服了传统线粒体探针易受电位波动而脱靶的问题,实现了对线粒体的稳定标记和动态超分辨成像。  然而,蛋白标签荧光探针依然面临细胞渗透性差的问题,特别是探针在细胞内局域分布使得单一探针难以具有对多种细胞器广谱性标记的性能。对此,该团队发展了具有“单体—二聚体—聚集体”多体系动态调控的SNAP蛋白标签探针BGAN-Aze,该探针在细胞外形成荧光淬灭的纳米聚集体而具有快速穿透细胞膜和在细胞内广泛分布的能力,在细胞内以单体的形式与目标蛋白共价连接,并伴随荧光的恢复,最终实现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选择性荧光识别与细胞器亚结构的动态超分辨成像。  此外,研究发现BGAN-Aze为不带电荷的中性分子,可保持高度的细胞渗透性与生物相容性,能够实现纳米尺度下对细胞膜、线粒体、细胞核等多种细胞器亚结构的长时间追踪。  该探针基于遗传编码技术,实现了细胞内多种细胞器选择性荧光识别的广谱应用性,并且实现了细胞器亚结构的动态超分辨成像,进而揭示了多种未见报道的细胞器结构动态变化,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细胞器的功能提供工具。
  • 中科院在SERS光纤探针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四室研究员孟国文课题组与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毛庆和课题组合作,在具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的光纤探针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基于静电吸附原理,研究团队发展了一种普适的组装方法,将多种具有等离激元特性的带电金属纳米结构组装到锥形光纤探针表面。该结构可用作SERS光纤探针,对污染物的远程、便携式在线检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结果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5, 7, 17247?17254上。  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污染物的高通量、远程实时SERS检测开辟了新途径,其核心思想是将高SERS活性纳米结构耦合到光纤探针表面,并集成到便携式光纤拉曼光谱仪上,通过采集并检测污染物的SERS信号,实现污染物便携快速检测。为了实现此目的,研究人员发展了涂拉法、光化学沉积或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将贵金属纳米结构沉积到光纤探针上。然而,这些研究方法制备的SERS光纤探针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涂拉法,SERS活性纳米结构在光纤表面的附着力较弱,在液体样品中容易扩散,进而影响到检测信号的稳定性 对于物理气相沉积和激光诱导的光化学沉积法,由于受限于制备过程,难以精确调控纳米结构的形貌和尺寸,无法优化其局域电磁场增强及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不能保证SERS检测污染物的灵敏度。  针对上述问题,孟国文课题组和毛庆和课题组合作,采用静电组装法(如下图),将带有正/负电性的贵金属纳米结构组装到硅烷偶联剂修饰的锥形光纤表面,构筑了一种高效的SERS光纤探针。首先,在基于液相法构筑形貌可控的纳米结构的过程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可以使纳米结构呈现出可控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如带有正/负电、亲/疏水性等。其次,光纤主要成分是氧化硅、表面有大量羟基,易于与硅烷偶联剂通过形成Si-O-Si键耦合 同时硅烷偶联剂末端具有一个官能团,使光纤整体富有特定的功能性。因此,对于带负电的纳米结构(如柠檬酸根保护的金纳米球),选取带氨基的硅烷偶联剂修饰光纤 反之,对于带正电的纳米结构(如CTAB保护的金纳米棒),采用带羧基的硅烷偶联剂修饰光纤,可实现贵金属纳米结构在光纤表面的有效组装。比如,可将多种不同形貌及光学特性的SERS活性纳米结构(金纳米球、金纳米棒、金@银核壳纳米棒和立方银)可控组装到光纤表面。这种SERS光纤探针具有稳定性高(相对信号偏差低于3%)、面向光纤种类多(适用于单模、多模、D型和微纳光纤等)及灵敏度高等优势,对农残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达到10纳摩尔。相关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发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杂志上。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左:带电纳米结构组装到锥形光纤探针上的示意图。中:纳米立方银组装到光纤前后的光学照片及扫描电镜照片。右:SERS光纤探针在分析物溶液中及空气中的SERS信号。
  • 《自然—通讯》:中国团队开发出新型荧光探针
    论文截图9月12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储军课题组的最新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研究人员研发了在活细胞内具有12倍荧光变化的高性能基因编码的cAMP绿色荧光探针(命名为G-Flamp1)。该研究结合显微成像和光纤记录等技术,实时高灵敏监测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时空动力学变化,探索了cAMP动力学与动物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Nature Methods的审稿人在审稿过程中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G-Flamp1探针具有非常棒的性质,在荧光探针的性能上具有很大的提升,该探针打开了很多有趣的cAMP信号研究的大门,是非常及时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深圳先进院储军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先进院助理研究员王亮博士及北京大学邬春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细胞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绝大部分生命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不断地接受周围环境的信号,并将其转变为细胞内相应分子(如蛋白质、有机小分子、离子、DNA和RNA等)的数量、分布和活性状态的变化,从而改变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功能等。该过程的异常则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因此,科学家们往往通过检测上述关键分子的时空变化来理解细胞的功能,并阐明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选取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环磷酸腺苷(cAMP)作为研究目标。cAMP可传递细胞表面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息,在学习与记忆、药物成瘾、运动控制、免疫、肿瘤、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活细胞和活体水平的cAMP分子浓度变化的高时空分辨率荧光成像是解析cAMP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发高灵敏的cAMP荧光探针成为研究复杂生物过程的关键。”论文通讯作者储军研究员表示。与非基因编码探针(染料和材料类)相比,基因编码探针像正常蛋白质一样,可以定位到生物体特定细胞或特定细胞亚结构,具有低毒性、低背景、可遗传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然而,现有的50多个基因编码的cAMP荧光探针要么灵敏度低(荧光变化最大只有1.5倍),要么荧光亮度较暗,很难监测活体中微弱的内源性cAMP变化,极大地限制了生理和病理状态下cAMP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的研究。为了开发适用于活体检测的高灵敏度探针,研究人员将环化重排绿色荧光蛋白(cpGFP)插入细菌MlotiK1通道蛋白的cAMP结合结构域(mlCNBD)中。经过插入位点筛选、连接肽优化、荧光蛋白及感应模块优化,得到了具有高亮度、高灵敏度、合适亲和力和快响应速度等特征的高性能基因编码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特别的,该探针在活细胞中的荧光变化可达12倍,是目前少数几个在10倍以上的荧光探针之一。随后,研究人员将G-Flamp1探针应用在果蝇这一模式生物中。果蝇脑部蘑菇体(mushroom body)的Kenyon细胞中cAMP信号通路在气味相关的记忆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人员首先获取了Kenyon细胞中表达G-Flamp1探针的转基因果蝇,然后利用双光子成像发现,果蝇受到气味或电击刺激时,蘑菇体不同子区域呈现不一样的cAMP信号时空变化,暗示不同子区域可能在联想性学习中起着相对独立的作用。为验证G-Flamp1探针在活体动物中检测cAMP 动态变化的实用性,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在小鼠运动皮层中共表达绿色G-Flamp1探针和红色jRGECO1a钙探针。活体双光子成像揭示了跑步运动中细胞特异性的cAMP信号,并与钙信号无明显相关性。这反映了小鼠运动时大脑皮层M1神经元反应的异质性。最后,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深部的伏隔核(NAc)脑区中表达G-Flamp1探针,并利用光纤记录听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任务中该脑区cAMP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训练的熟练,小鼠得到奖赏时cAMP信号幅度在降低,而听到相应声频信号时cAMP信号幅度在升高;该特性与多巴胺信号类似,暗示多巴胺释放引起了cAMP信号。因此,G-Flamp1探针的高信噪比和高时间分辨率能够高灵敏检测到活体小鼠中内源性cAMP信号的动态变化。综上所述,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活体检测的cAMP荧光探针,并初步揭示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理解cAMP信号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与广泛使用的钙离子探针GCaMP相比,G-Flamp1才仅仅只是开始,目前已有几十家国内外实验室在使用G-Flamp1,未来将会有更多实验室利用G-Flamp1来研究复杂的生物学问题。”论文通讯作者储军研究员表示。在未来研究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提高探针性能,开发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下一代高灵敏cAMP探针,并利用其揭示活细胞和活体中cAMP信号的规律、调控机制及生物学功能。与此同时,结合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研究团队开发的新型探针也将尝试应用于针对GPCR受体的药物筛选,以期发现更多的具有临床价值的GPCR药物。
  • 新型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荧光探针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研究员储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A high-performance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indicator for in vivo cAMP imaging的研究论文,报道了高性能基因编码的环磷酸腺苷(cAMP)荧光探针及其应用。  cAMP是细胞内关键第二信使,可整合来自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信号,在学习与记忆、药物成瘾、运动控制、免疫、肿瘤、代谢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活细胞和活体水平的cAMP分子浓度变化的高时空分辨率荧光成像是解析cAMP信号通路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发高灵敏的cAMP荧光探针成为研究复杂生物过程的关键。与非基因编码探针(染料和材料类)相比,基因编码探针具有低毒性、低背景、可遗传、可定位特定细胞亚结构或特定细胞等优点,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具有优势。然而,现有的50多个基因编码的cAMP荧光探针或灵敏度低(荧光变化最大只有1.5倍),或荧光亮度较暗,较难监测活体中微弱的内源性cAMP变化,限制了生理和病理状态下cAMP分子调控机理和功能的研究。  为了开发适用于活体检测的高灵敏度探针,研究人员将环化重排绿色荧光蛋白(cpGFP)插入细菌MlotiK1通道的cAMP结合结构域(mlCNBD)中。经过插入位点筛选、连接肽优化、荧光蛋白及感应模块优化,研究得到了具有高亮度、高灵敏度、合适亲和力和快响应速度等特征的高性能基因编码cAMP绿色荧光探针(G-Flamp1)。晶体结构显示G-Flamp1探针的连接肽具有独一无二的结构:其中一个连接肽是一个非常刚性的 β-strand 结构,这在其他晶体结构已知的环化重排荧光蛋白探针中是不存在的,为开发其他高性能探针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体外实验中,结合/未结合cAMP的G-Flamp1有不同发色团环境。G-Flamp1在450 nm(单光子)或者900-920 nm(双光子)激发下,动态范围达最大,即ΔF/F0约为13。G-Flamp1与cAMP亲和力适中,其解离常数Kd值为2.17 μM。G-Flamp1可在亚秒时间分辨率上检测cAMP动态变化。在培养细胞中,该探针均匀分布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本底荧光亮度介于同类探针cAMPr和Flamindo2之间。G-Flamp1探针在活细胞中的动态范围达到了12倍,是目前少数几个动态范围在10倍以上的荧光蛋白探针之一。同时,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可逆性(图1)。  研究人员将G-Flamp1探针应用在果蝇这一模式生物中。果蝇脑部蘑菇体(mushroom body)的Kenyon细胞中cAMP信号通路在气味相关的记忆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首先获取了Kenyon细胞中表达G-Flamp1探针的转基因果蝇,而后利用双光子成像发现,果蝇受到气味或电击刺激时,蘑菇体不同子区域呈现不一样的cAMP信号时空变化(图2),暗示不同子区域可能在联想性学习中起着相对独立的作用。  为验证G-Flamp1探针在活体动物中检测cAMP 动态变化的实用性,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在小鼠运动皮层中共表达绿色G-Flamp1探针和红色jRGECO1a钙探针。活体双光子成像揭示了跑步运动中细胞特异性的cAMP信号,并与钙信号无明显相关性(图3)。这反映了小鼠运动时大脑皮层M1神经元反应的异质性。  研究人员在小鼠大脑深部的伏隔核(NAc)脑区中表达G-Flamp1探针,并利用光纤记录听觉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任务中该脑区cAMP信号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训练的熟练,小鼠得到奖赏时cAMP信号幅度在降低,而听到相应声频信号时cAMP信号幅度在升高(图4);该特性与多巴胺信号类似,暗示多巴胺释放引起了cAMP信号。综上,G-Flamp1探针的高信噪比和高时间分辨率能够高灵敏检测到活体小鼠中内源性cAMP信号的动态变化。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适用于活体检测的cAMP荧光探针,并初步揭示了果蝇和小鼠等模式生物在特定行为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的cAMP信号变化的规律,为进一步阐释cAMP信号的调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结合高内涵药物筛选平台,该探针将尝试应用于针对GPCR受体的药物筛选,以期发现更多的具有临床价值的GPCR药物。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并获得北京大学、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的支持。
  • 关于举办“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培训通知
    随着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扫描探针显微镜用途日益广泛。现在已广泛用于材料科学(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纳米材料)、冶金、生命科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地质勘探、刑事侦察、宝石鉴定、工业生产中的产品质量鉴定及生产工艺控制等。为适应广大分析技术工作者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作者的应用和研究水平,推动显微分析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特举办“ATP008 SPM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培训班,NTC授权单位培训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办并负责相关会务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 培训目标:了解扫描探针显微术(SPM)分析测试技术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知识,熟悉SPM仪器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SPM仪器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SPM分析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及观摩实操,面对应急问题学员可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调谐最佳机器运转状态,查找故障原因进行仪器自检及修复。2、 时间地点:培训时间:2023年10月23日-10月25日 上海(时间安排:授课2天,考核1天)3、 课程大纲:课程内容10月23日上午SPM分析技术基本原理、仪器结构和功能、标准方法与应用10月23日下午样品制备、SPM仪器基本操作10月24日全天SPM仪器基本操作、图像处理10月25日全天考核4、 主讲专家:主讲专家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熟悉NTC/008 SPM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大纲要求,具有NTC教师资格,长期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分析技术研究的专家。5、 授课方式:(1) 讲座课程;(2) 仪器操作。6、 培训费用:(一)培训费及考核费:每人3000元(含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考试认证费),食宿可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二)本校费用:每人1500 元(含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考试认证费;必须携带学生证)。7、 颁发证书:本证书由国家科技部、国家认监委共同推动成立的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经过严格考核后统一发放,证书有以下作用:具备承担相关分析检测岗位工作的能力证明;各类认证认可活动中人员的技术能力证明;该能力证书可作为实验室资质认定、国际实验室认可的技术能力证明;大型仪器共用共享中人员的技术能力证明。考核合格者将由发放相应技术或标准的《分析检测人员技术能力证书》。考核成绩可在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 训委员会(NTC)网站上查询(https://www.cstmedu.com/)。8、 报名方式:(一)请详细填写报名回执表(附件1)和全国分析检测人员能力培训委员会分析检测人员考核申请表(附件2),邮件反馈。(二) 注:请学员带一寸彩照2张(背面注明姓名)、身份证复印件一张,有学生证的学员携带学生证复印件。(三) 报名截止时间是10月16日16:00前。(四) 如报名人数不足6人取消本次培训。9、 联系方式联系人:吴霞(报名相关事宜)、高梅(技术咨询)电话: 021-34208499-6102(吴霞)、6219(高梅)E-mail:iac_office@sjtu.edu.cn官方网址:iac.sjtu.edu.cn
  • 世界最先进离子探针质谱仪将落户山东 可用于探月工程
    p  8月14日上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与澳大利亚科学仪器公司签约,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SHRIMP V)将落户山东,这是全世界第一台第五代离子探针仪,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区原位轻同位素分析仪器,将来可为探月工程做贡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8/insimg/181eda97-f10d-44dc-9871-e108305c44f1.jpg"//pp  strong山东省地质科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学仪器公司签约,订购全世界第一台第五代离子探针仪/strong/pp strong 多次调研,决定引进/strong/pp  2016年6月3日,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与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山东离子探针中心,拟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高分辨二次离子探针质谱仪。当年10月26日,山东离子探针中心建设项目顺利通过了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专家委员会的可行性论证;10月27日,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守军带队赴北京离子探针中心调研,为在省地科院成立山东离子探针中心做准备。/pp  离子探针分析仪是一种分析“神器”,它最擅长的是测定岩石年龄,对石油、大气、地质构造、地震等学科的研究也大有用处。但设备昂贵,目前我国仅有2台Ⅱ代产品。在通过院士、专家论证及广泛调研基础上,山东省地科院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决定花3000余万元订购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高分辨率的第V代离子探针分析仪。这台离子探针,比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的还要先进三代。/ppstrong  为新旧动能转换打造科技平台/strong/pp  8月14日上午10点,山东省地质科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学仪器公司签约,订购全世界第一台第五代离子探针仪。离子探针仪将于两年后完成生产,运抵济南,在山东离子探针中心投入使用。/pp  这台离子探针仪将是全世界第一台第五代离子探针仪,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区原位轻同位素分析仪器,将来,我国探月工程采集的月岩样品有可能会拿到山东离子探针中心,通过这台仪器来进行年代学研究。/pp  省地科院党委书记、理事长于学峰说,“山东离子探针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创新地学研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金矿资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完善我省国土资源创新平台体系,更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pp  strong培养人才,用五年打造国际影响力/strong/pp  作为山东离子探针中心项目的促成者——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主任刘敦一教授介绍,之所以选择与山东省地科院合作,促成第五代离子探针仪的引进,就是看重了山东省地科院积极向上的科研追求精神,“这种主动性非常可贵,而且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又特别支持科技创新,将来的山东离子探针中心成就显而易见。”/pp  “引进第五代离子探针仪只是关键一步,与之配套的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都要跟上。”在签约仪式上,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宋守军表示,离子探针仪是世界领先的高精尖科技仪器,仪器引进来从使用到维修保养都需要专业人才,省地科院要加快人才培养,在五年的时间里将山东离子探针中心建设成一个方向明确、特色突出、技术先进、向全国和国际开放的国际化实验室,尽快将山东离子探针中心推向国际地学研究的舞台前沿。/pp /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