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气候箱

仪器信息网气候箱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气候箱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气候箱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气候箱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气候箱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气候箱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气候箱相关的解决方案。

气候箱相关的资讯

  • 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
    11月15日,中美两国发表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声明全文如下: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重温习近平主席和约瑟夫拜登总统在印尼巴厘岛会晤,中美双方重申致力于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危机。为此,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和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于2023年7月16—19日在北京、11月4—7日在加利福尼亚阳光之乡举行会谈,并发表以下声明:一、中美两国回顾、重申并致力于进一步有效和持续实施2021年4月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和2021年11月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二、中美两国认识到,气候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显著。面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等现有最佳科学发现的警示,两国致力于有效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体现公平以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考虑不同国情,根据巴黎协定第二条所述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包括努力保持1.5℃可实现,达成该协定的目的。三、中美两国致力于有效实施巴黎协定及其决定,包括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和沙姆沙伊赫实施计划。两国强调,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COP28)对于在这关键十年及其后有意义地应对气候危机至关重要。两国认识到,两国无论是在国内应对措施还是共同合作行动方面对于落实巴黎协定各项目标、推动多边主义均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人类今世后代,两国将合作并与公约和巴黎协定其他缔约方一道直面当今世界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四、中美两国决定启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开展对话与合作,以加速21世纪20年代的具体气候行动。工作组将聚焦联合声明和联合宣言中确定的合作领域,包括能源转型、甲烷、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碳可持续省/州和城市、毁林以及双方同意的其他主题。工作组将就控制和减少排放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进行信息交流,分享各自经验,识别和实施合作项目,并评估联合声明、联合宣言和本次声明的实施情况。工作组由两国气候变化特使共同领导,两国相关部委和政府机构的官员以适当方式参加。五、中美两国将于COP28之前及其后在工作组下重点加速以下具体行动,特别是切实可行和实实在在的合作计划和项目。能源转型六、在21世纪20年代这关键十年,两国支持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宣言所述努力争取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至三倍,并计划从现在到2030年在2020年水平上充分加快两国可再生能源部署,以加快煤油气发电替代,从而可预期电力行业排放在达峰后实现有意义的绝对减少。七、双方同意重启中美能效论坛,以深化工业、建筑、交通和设备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政策交流。八、中美两国计划重启双边能源政策和战略对话,就共同商定的议题开展交流,推动二轨活动,加强务实合作。九、两国争取到2030年各自推进至少5个工业和能源等领域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大规模合作项目。甲烷和其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十、两国将落实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并计划视情细化进一步措施。十一、两国将立即启动技术性工作组合作,开展政策对话、技术解决方案交流和能力建设,在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自纳入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甲烷减排行动/目标,并支持两国各自甲烷减/控排取得进展。十二、两国计划就各自管理氧化亚氮排放的措施开展合作。十三、两国计划在基加利修正案下共同努力逐步减少氢氟碳化物,并致力于确保生产的所有制冷设备采用有力度的最低能效标准。循环经济和资源利用效率十四、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作用,两国相关政府部门计划尽快就这些议题开展一次政策对话,并支持双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交流讨论和合作项目。十五、中美两国决心终结塑料污染并将与各方一道制订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包括海洋环境塑料污染)国际文书。地方合作十六、中美两国将支持省、州和城市在电力、交通、建筑和废弃物等领域开展气候合作。双方将推动地方政府、企业、智库和其他相关方积极参与合作。两国将通过商定的定期会议,进行政策对话、最佳实践分享、信息交流并促进项目合作。十七、中美两国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举办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十八、双方欢迎并赞赏两国已开展的地方合作,并鼓励省、州和城市开展务实气候合作。森林十九、双方承诺进一步努力,以到2030年停止和扭转森林减少,包括通过规管和政策手段全面落实并有效执行各自禁止非法进口的法律。双方计划包括在工作组下讨论交流如何增进努力,以加强这一承诺的落实。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减排协同二十、两国计划合作推动相关政策措施和技术部署,以加强温室气体与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其他对流层臭氧前体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协同控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二十一、重申国家自主贡献由国家自主决定的性质,回顾巴黎协定第四条第4款,两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将是全经济范围,包括所有温室气体,所体现的减排符合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的巴黎温控目标。COP28二十二、中美两国将会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邀请各国参加在COP28期间举行的“甲烷和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峰会”。二十三、中美两国将积极参与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这是缔约方对力度、落实和合作进行回头看的重要机会,以符合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即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控制在低于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并与缔约方决心保持1.5℃温控目标可实现相一致。二十四、两国致力于共同努力并与其他缔约方一道,以协商一致方式达成全球盘点决定。两国认为,该决定:——应体现在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方面取得的实质性积极进展,包括该协定促进了缔约方和非缔约方利益攸关方的行动,以及世界在温升轨迹方面相比没有协定明显处于较好的状况;——应考虑公平,并参考现有最佳科学,包括最新 IPCC 报告;——应在各个主题领域保持平衡,包括回顾性和响应性要素,并与巴黎协定设计保持一致;——应体现实现巴黎协定目标需要结合不同国情,在行动和支持方面大幅增强雄心和加强落实;——应在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煤/油/气)、森林等碳汇、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气体,以及低碳技术等方面发出信号;——认识到国家自主贡献的国家自主决定性质并回顾巴黎协定第四条第4款,应鼓励2035年全经济范围国家自主贡献涵盖所有温室气体;——应体现适应至关重要,并辅以一项强有力的决定,以提出一个有力度的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加速适应,包括制定目标/指标以加强适应有效性;为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提供早期预警系统;加强关键领域(例如粮食、水、基础设施、健康和生态系统)适应努力;——应注意到发达国家预期2023年实现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目标,重申敦促发达国家缔约方将其提供的适应资金至少翻倍;期待COP29通过新的集体量化资金目标;并使资金流动符合巴黎协定目标;——应欢迎并赞赏过渡委员会关于建立解决损失和损害问题的资金安排,包括为此设立一项基金的建议;——应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作用,包括气候危机的全球性要求尽可能广泛的合作,而这种合作是实现有力度的减缓行动和气候韧性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二十五、中美两国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对话、协作努力,支持主席国阿联酋成功举办COP28。
  • 美国研发高精度气候模型精确预测气候状况
    GEOS-5气候模型所形成的模拟图片,模型精确地预测了主体云层系统的位置与形状     地球同步轨道环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图片  北京时间6月16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官网报道,美国宇航局地球系统科学家近期研制了迄今精度最高的地球气候模型GEOS-5气候模型,并通过该模型绘制了全球气候模拟图片。模拟图片与卫星图片对比显示,GEOS-5气候模型可以精确地预测气候状况。  科学是一个过程。科学家首先需要实地观测,然后提出假设用于解释观测数据,最后再通过系统验证和推理,找到支持或辩驳其假设的证据,从而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许多人或许认为,科学家们在进行假设和验证的过程,所有工作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但是,对于研究地球如何运行的地球系统科学家来说,他们的实验室就是整个星球。面对庞大的星球,科学家们很难将全球各地不同的气温或云雨真正地集中到狭小的实验室中系统地研究。相反,他们只有将实地观测数据结合起来,形成复杂的电脑模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这类模型,科学家们可以对不同的假设进行测试和验证,并利用真实的观测数据进行检测,从而科学家们可以真正地理解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各个方面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本文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为地球气候模型模拟图片(上图)和地球同步轨道环境卫星图片,上图显示的是分别通过两种方式所获得的同一时刻地球气候状况。该地球气候模型被称为“戈达德地球观测系统模型-第五版”(GEOS-5),也是迄今精度最高的地球气候模型。下图则是由美国宇航局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的地球同步轨道环境卫星所拍摄的卫星图片。通过图片对比发现,GEOS-5模型精确地预测了2010年2月6日时的云层特点。当天,一股强烈的寒流为华盛顿特区带来了一场数英尺厚的暴雪。  2010年2月6日,GEOS-5模型和地球同步轨道环境卫星传感器分别对地球上空的云层进行了红外测量。两幅图片显示,陆地上空覆盖着厚厚的云层,模拟图片与卫星图片所描绘的情况极其吻合。模型精确地预测了主体云层系统的位置与形状,如北大西洋东部上空的卷曲云带以及美国海岸附近的强烈冬季风暴。高精度的GEOS-5气候模型甚至还可以详细预测云层形状的细节。在2月6日的模拟图片中,气候模型预测了一些小型云层的边线、云街现象以及冬季风暴的东部细节。在一幅全球模拟图片中,气候模型还精确地预测了热带地区的大量雷暴现象。  GEOS-5气候模型的精度通常为每像素5公里,尽管它的精度最高可达每像素3.5公里,因此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精确的全球气候模型。普通气候模型在模拟云层情况时,精度大约为每像素28公里。这就意味着,由普通气候模型所产生的全球平面地图包含了77.7万个网格单元(像素),而5公里精度的GEOS-5气候模型所产生的地图(上图)则包含了2400万个网格单元。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GEOS-5气候模型获得关于地球的更详细的信息。  和所有的气候模型一样,GEOS-5气候模型也是利用数学方程式来计算气候变化情况。地球气候的一些物理属性,如温度和能量等,则需要实地测量。实时数据被输入模型,从而保证模型与真实世界尽可能一致。当然,在建造模型过程中,数百万次的计算则需要数千台计算机处理器。GEOS-5气候模型运行于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新成立的气候模拟中心的“发现”超级计算机之上。“发现”超级计算机拥有近1.5万个处理器。  气候科学家将利用GEOS-5气候模型预测未来数十年的气候变化情况。2010年6月2日,美国宇航局气候模拟中心以新名称开始运作。
  • 联合国气候大会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危机,加快落实相关行动计划是关键
    热浪、干旱、山火、暴雨以及洪水……今年以来,种种极端天气灾害频发,温室气体排放形势依然严峻。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27届会议(以下简称“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于11月6日至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致力于将各国重新团结起来,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为人类和地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据悉,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将基于第26届大会的成果,就一系列关键问题采取行动,以应对气候紧急情况,包括紧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建设复原力、适应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影响、兑现为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行动提供资金的承诺等。气候变化危机依然严峻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风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绿色环保议题,而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项。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新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斯蒂尔表示,这次大会应使世界转向实施先前商定的行动计划,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气候变化。与此同时,斯蒂尔强调了会议的三个关键行动方向:通过将谈判结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从而转变到实施;在围绕气候变化的缓解、适应、资金以及重要的损失和损害问题方面开始取得进展;在整个过程中加强透明和问责原则的落实。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为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采取行动,降低碳排放以及推动能源消费和经济向绿色发展转型,但从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前后多个国际机构已经发布的报告来看,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危机形势依然严峻,摆在人类面前的挑战有增无减,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灾害给全人类的生存、健康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世界气象组织11月6日在第27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发布的临时版《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在东非,连续4个雨季的降雨量都低于平均水平,这是4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有迹象表明当前的雨季也可能是少雨的。由于持续的干旱和其他复合因素,在2022年6月之前,估计有1840万人至1930万人面临粮食危机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水平。另外,7月和8月破纪录的降雨导致巴基斯坦发生大范围洪水,至少有1700人死亡,3300万人受灾,790万人流离失所。在此之前,3月和4月极端热浪袭击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而在今年年初的两个月里,非洲南部地区遭受了一系列气旋的袭击,马达加斯加受灾最严重,遭受暴雨和毁灭性洪水的重创。9月,飓风伊恩在古巴和佛罗里达州西南部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和生命损失。11月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研究机构“气候影响实验室”共同发起了一个名为“人类气候视界”的数据平台,通过分析死亡率、劳动力和能源消耗等方面的数据变化来体现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开发计划署署长施泰纳表示,数据显示,如果全球为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做出更大的努力,那么预计在2100年由极端高温造成的死亡率可以降低80%以上,数千万人的生命将得以拯救。以孟加拉国为例,数据显示,如果温室气体排放保持高位,那么到2100年,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由气候变化造成的死亡率(每年每10万人中有132人死亡)将达到孟加拉国目前每年所有癌症死亡率的近两倍,是该国每年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的10倍。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重道远2015年12月通过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威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而《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则提出,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热量不断累积,在其推动下,过去8年已步入有记录以来最暖8年的轨道。自1993年以来,海平面的升速已翻了一番,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了近10毫米,今年达到了新高。自近30年前开始卫星测量以来,仅在过去两年半的时间内,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就占到了整体上升幅度的10%。“据当前的估计,2022年的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工业化前平均温度高出约1.15摄氏度。罕见的‘三峰’降温型拉尼娜现象意味着2022年可能仅是第五或第六最暖年份。然而,这并不能扭转长期趋势。出现另一个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变暖仍在继续。”《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提出。另外,在实现控温目标方面,全球企业层面的行动也至关重要,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名晟公司(MSCI)最新发布的《净零追踪报告》提出,根据最新数据,以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为目标,上市公司将在2026年12月之前耗尽它们的全球排放预算份额,这比此前在2022年第二季度《净零追踪报告》中预测的提前了两个月。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今年将向大气层直接排放109亿吨范围—温室气体,比2021年上升了1%,但比疫情发生前的高点下降了4.4%。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本世纪末,上市公司将使全球气温上升2.9℃,远远未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根据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排放核算工具温室气体(GHG)核算体系,温室气体排放分为三类或三个范围。范围一用于核算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产生的直接排放量。范围二用于核算企业外购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的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排放量。范围三包含企业价值链中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量。《净零追踪报告》显示,只有超过三分之一(36%)的上市公司设定了脱碳目标,不到半数(46%)的上市公司公布了净零目标。由于企业自行设定的净零目标有所不同,情况变得更加复杂。MSCI分析显示,一些企业设定的目标旨在平衡碳排放和脱碳,其他公司则计划减少来自公司的供应商或客户以外的直接排放。此外,有些企业只是简单地打算提高公司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统筹推进气候立法,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9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庄严承诺,认为“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制度保障。当前,已有十余个国家制定了碳中和法案。借鉴他国有益经验统筹推进我国气候立法,将有利于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获得主动权,提升负责任大国形象,同时有助于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推动国内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向国外气候立法借鉴有益经验  当前,欧盟和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在气候立法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其他发达国家进展则较为迟缓,某些领域甚至出现倒退。与此同时,巴西、菲律宾、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推动气候立法发展的重要力量。梳理国外气候立法,有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首先,气候立法需要系统谋划,统筹考虑相关领域立法。气候立法已成为推动各国可再生能源、节能、能源市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完善立法的重要推动力,且同相关领域立法修法形成同步进程。典型案例如欧盟《气候变化法》中就直接修改了《关于能源联盟与气候行动的欧盟2018/1999条例》的相关条款,欧盟委员会“Fit-for-55”一揽子计划也为能源、交通、建筑、农业、固废等领域完善立法做出了必要指引。  其次,气候立法并无统一模式,主要取决于各国法律体系结构。各国气候立法可概括为专门性立法和分散性立法两大模式,专门性立法又包括综合性立法和政策性立法两类。其中,综合性立法是指专门立法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规范,政策性立法是指专门立法对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原则、机构、资金等问题进行原则性规定,分散式立法则是指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行动为指引,在能源、电力、财税等相关领域进行立法。立法模式本无优劣之分,一国应根据其法律体系框架及相关领域立法状况,合理选择气候立法模式。  再次,气候立法需明确若干核心要素,确保制度有效性。从内容上看,各国气候立法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欧洲议会在有关报告中,总结其立法及其实施成功之处在于:清晰的量化和长期指标;强制性气候规划;定期(年度)报告和进度检查;向相关机构(部门和议会)分配职责;一个独立的科学咨询机构;公众参与等。无论采用何种立法模式,这些核心要素都应得到充分体现,否则法律实施效果将大打折扣。  我国气候立法宜实行“两步走”  鉴于统筹推进气候立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建议分两步开展相关工作。  第一步,尽快出台有关依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的决定。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不久有望获得中央审议通过,立法也应及时跟进。但是,立法要综合考虑规范性、可预期性等诸多因素,需花费较长时间。为尽快将意见的相关决策部署制度化、法治化,建议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一项依法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的决定,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体制机制等重大内容予以立法确认,先行推动党的政策向国家法律有效转化。  第二步,研究出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方案。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零敲碎打都是不可取的。为此建议出台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方案,为建立健全以应对气候变化专门立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一方面,方案应当明确制定框架性的气候变化应对法或者碳中和促进法。在当前形势下,采用专门立法模式更能有效整合制度资源,发挥立法功能。考虑到碳中和涉及广泛而持久的社会经济变革,制定一部包打天下、面面俱到的综合性法律并不现实,采用政策性立法模式制定一部框架性的气候法律不失为更优的选择。应当构建以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为核心,以碳排放许可、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信息披露、碳排放核算报告、碳排放监督检查、碳排放纠纷处理等配套制度为支撑,兼及清洁发展、自愿减排等灵活执行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在此框架下,还应当立足制度实践制定完善的法规、规章以及相应的标准体系,同时鼓励地方依法开展先行先试,不断织密法治之网。  另一方面,方案应当为统筹推进相关立法制修订指明方向。其重点涉及:以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为导向,统筹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制修订;以提升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效应为导向,统筹环境法典、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制修订;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为导向,统筹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综合利用法制修订;以提升自然保护地碳汇能力为导向,统筹自然保护地法、国家公园法、湿地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自然公园条例等制修订;以强化区域流域综合治理为导向,统筹黄河保护法、国土空间规划法、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法、城乡规划法等制修订等等。此外在制定修改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农业、交通、建筑、教育、贸易、财税等方面法律时,也应当将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要求融入其中。
  • 国际视点:以更强有力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从高温热浪、暴雨洪灾到飓风山火、极端寒流,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持续增加。气象专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导致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的主要原因。国际社会应继续携手努力,完善极端天气预警机制,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新年伊始,多个国家气象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是这些国家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世界气象组织不久前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2年,高温、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灾害对全球数百万人造成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造成严重损失国际自然灾害常设观测网站2022年共记录全球891起极端天气灾害事件。这些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略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水平”。慕尼黑再保险集团表示,2022年是自然灾害损失赔付额最高的年份之一,气候变化正使极端天气变得更加频繁。法国气象局本月初发布公告指出,2022年法国平均气温达14.5摄氏度,是法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去年法国大部分月份平均气温都比常年同期偏高,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严重干旱。异常的高温和干旱让该国西南部吉伦特省等多地发生森林火灾,6.2万公顷森林被烧毁,是过去10年平均水平的6倍。欧盟下属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年初发布报告说,2022年是欧洲有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去年夏天异常高温天气波及众多欧洲国家。西班牙国家气象局表示,2022年是西班牙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年平均气温接近15.5摄氏度。英国气象局证实,2022年英国平均气温首次突破10摄氏度,成为该国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去年夏天最高气温首次突破40摄氏度,一些地方甚至出现铁轨变形、机场跑道被晒化的情况。一些国家还遭遇暴雨洪灾等极端天气。世界气象组织指出,去年8月巴基斯坦由于季风降雨导致严重洪灾和山体滑坡。同一时间,乍得也遭遇前所未有的洪灾,超过34万人受到影响。南非东部去年4月遭遇近60年来最强降水,人员伤亡惨重,超4万人无家可归。在北美地区,冬季风暴给美国、加拿大多地交通、供电等造成严重影响。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2022年美国共发生龙卷风、高温、飓风、洪水等灾害18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指出,2022年极端天气在美国累计造成至少1650亿美元经济损失及大量人员伤亡。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去年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了更频繁、更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将进一步增加。世界气象组织在《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中指出,2022年海平面高度再创新高,自2020年1月以来已上升近10毫米。美国《科学》期刊本月初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按照目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推算,到本世纪末全球近七成陆地冰川将完全消融。冰川加速融化对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带来负面影响。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克里斯托夫卡苏指出,极端天气频发证明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温室气体排放越多,灾害发生的频率就越高。塔拉斯表示,2022年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再次警示人们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抗风险能力的紧迫性,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对气候进行更好监测。为应对气候变化,迄今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部分国家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或国家战略。其中,中国已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法国也承诺到2030年减排40%,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本国能源转型。加强合作,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支持世界气象组织强调,构建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体系是更好预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关键之一。然而研究显示,全球尚有一半国家没有预警系统,拥有监管框架并将预警与应急计划联动实施的国家更少,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仍然无法获得早期预警系统提供的预警信息。塔拉斯表示,2023年世界气象组织将聚焦早期预警系统的构建,增加对全球气候基础观测系统的投资和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去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期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宣布一项全民预警行动计划,将在2023年至2027年间投入31亿美元专项资金,实现地球上每个人都能得到预警系统的保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22年排放差距报告》显示,2022年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只减少了0.5千兆吨的二氧化碳当量。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到2030年的排放量必须比现行政策下的排放量减少4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厄安诺生表示,加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绕不开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等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各方同意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向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基金形式、出资国家、分配方式、援助对象等关键问题则留到2023年继续谈判。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2023年全球风险报告》将气候变化视为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长期风险。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萨迪娅扎希迪表示,各国需要共同努力,以正确、有效的方式应对风险,“合作和团结至关重要”。卡苏表示:“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来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不平等,对发达国家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国际社会团结的表现。”
  • 39个地方入选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名单!
    2023年8月,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生态环境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八大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通知》提到,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为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基于此,统筹考虑气候风险类型、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功能与规模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适应行动有效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经验得到有益探索。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近日,按照《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环办气候〔2023〕13号)安排,在城市申报、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综合研究,确定北京市门头沟区等39个市(区)为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现予公布。附:关于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厅(委、局)、交通运输厅(局、委)、水利(水务)厅(局)、气象局、疾控主管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持续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积极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有效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决定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目的意义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各类缓发不利影响不断加剧,已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巴黎协定》确立了提高适应能力、增强韧性、降低脆弱性的全球适应目标,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不断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必然选择。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地,也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与城市气候效应叠加,使城市遭受的不利影响和风险更为严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以防范气候风险为目标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28个城市,启动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各试点城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普及适应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适应行动等方面都取得积极成效并积累了有益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奠定了基础。但总体来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仍任重道远,当前仍存在对气候风险认识不足、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资源投入和行动力度亟待加强、适应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以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并为积极推进全球适应气候变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实施《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为目标,以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强化城市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推进城市适应政策创新和能力建设为重点,选择典型城市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和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为推进城市韧性可持续发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二)工作原则坚持风险导向,因地制宜。强化气候风险意识,立足全球和区域气候背景,以积极防范和化解城市面临的主要气候风险为导向,充分发挥试点城市主动性、积极性,结合城市实际,体现城市特色,突出“一城一策”,稳步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坚持统筹协调,重点突出。建立健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发力、协同推进,在深入分析评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的基础上,明确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突出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点工程,推动试点城市气候韧性大幅提升。坚持分类指导,探索创新。根据不同地区、规模、城市功能定位、气候风险类型等,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进行分类指导,鼓励试点城市先行先试、锐意创新,大胆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机制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树立标杆、打造样本。坚持广泛参与,全民共建。全面提升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广泛调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公众参与共建的积极性,引导和整合优势资源,强化适应气候变化支撑保障和能力建设,营造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良好氛围。(三)试点目标统筹考虑气候风险类型、自然地理特征、城市功能与规模等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和总结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模式,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到2025年,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试点城市先行先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试点城市重点工作任务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机制基本完善,重点领域适应行动有效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经验得到有益探索。到2030年,试点城市扩展到100个左右,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有效推广并进一步巩固深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理念广泛普及,城市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经验得到全面推广,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三、重点任务(一)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加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协调指导,建立健全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参与的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各级各类相关规划和美丽城市建设重点任务。建立健全气候系统观测、影响风险评估、综合适应行动、效果评估反馈的工作体系。建立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相关财政、金融、科技等支撑保障机制和配套政策。建立评估考核机制,开展年度工作成效评估,并纳入生态环境美丽城市评估体系。(二)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生态环境部、中国气象局、自然资源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设高精度城市气候变化监测、预测和预估基础数据集,开展城市细致气候特征以及热岛、雨岛、干岛、浑浊岛效应的综合分析。探索开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精细化定量监测与评估、预估及归因分析。建立跨部门气候风险联合会商评估工作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要开发项目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影响显著区域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控,开展海平面上升耦合极端灾害过程的滨海城市安全综合风险评估。加强气候变化对沿海城市富营养化、海洋酸化和缺氧的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有效衔接常态化气象灾害隐患排查与周期性综合风险普查,开展动态风险评估,绘制城市气候风险地图。(三)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广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开展适应气候变化主题宣传活动,利用多种方式推动适应气候变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提高公众气候风险防范与适应气候变化理念意识。在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中增加气候适应方面相关内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提升城市适应能力综合解决方案。充分调动金融机构、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及公众等多元主体适应气候变化积极性,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政策、技术、实践经验国际交流,推动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友城伙伴关系,提升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国际影响力。(四)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中国气象局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设地面自动气象站为主的立体精密、智能协同的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完善定量化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精细化网格预报预测。因地制宜建设早期预警平台和分灾种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多源资料融合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情数据库。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联防联控的常态化管理体系,制定完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处置和救灾响应机制。强化专业应急救援装备力量部署,优化完善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库布局,加强应急救援联合演练。(五)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自然资源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评估中加强气候风险及适应性评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在“三区三线”、蓝线绿线等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策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融合规划和土地政策,加大城市存量空间盘活力度,统筹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划定海洋灾害防治区,强化沿海城镇海平面上升应对措施。划定洪涝风险控制线,增强城市和区域调蓄空间管控。确定重要基础设施用地控制范围并预留发展空间,完善城镇安全韧性空间和基础设施。以社区为基本单元构筑城市安全防御体系,优化公共卫生等应急空间网络。(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气候韧性(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以城市人民政府为实施主体,加快开展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普查,摸清底数、排查风险、找准短板,提出有针对性的基础设施韧性提升措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实施计划。鼓励探索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压力测试。对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进行源头管控、过程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抗灾、应急救灾能力和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快速恢复能力、关键部位综合防护能力。(七)提升城市水安全保障水平(水利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统筹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排涝,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加快实施城市防洪提升工程,建设和完善源头减排、蓄排结合、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体系,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加强易涝积水点整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沿河沿海城市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防潮任务的城市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应对极端洪涝、风暴潮灾害。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因地制宜构建城市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强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提高城市供水保证率,有效应对干旱缺水、水污染等供水风险。(八)保障城市交通安全运行(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强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警与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应急联动机制,提高停运复运、运营调度和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完善城市应急通道网络,健全城市道路照明、标识、警示等指示系统,提高穿越城市的高速公路应急抢通和快速修复能力,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防灾救灾能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管理,积极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切实落实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防汛防台风措施。提高城市道路耐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变幅阈值,制定或修订相关建设、管理和养护标准。(九)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复合生态网络和连续完整、功能健全的城市生态安全屏障,打造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融合的城市空间和景观格局。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城市水土保持,严格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江河、湖泊、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充分发挥生态系统防潮御浪、固堤护岸等减灾功能,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相关标准和规范,推动生态廊道、通风廊道、城市绿道、景观廊道及基础设施一体布局。鼓励利用街头、社区小微空间,修复、营建基于本土自然的生态环境,畅通城市微生态循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碳汇能力,促进城市化地区绿色发展。(十)推进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国家疾控局牵头,其他部门参与,指导试点城市开展以下工作)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监测评估,明确本市重点气候敏感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实施城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建立气候敏感疾病、高温热浪等健康风险预警与干预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号和健康提示。重点关注脆弱人群健康适应能力,厘清脆弱人群特征和时空分布,针对性发布健康保健和防护指南。四、组织实施(一)申报条件试点申报城市一般应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同时鼓励国家级新区申报。试点申报城市应高度重视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有一定基础,城市面临的气候风险典型突出,试点目标清晰、任务明确、措施合理,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有力,能够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创造良好条件,优先遴选一批工作基础好、组织保障有力、预期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二)试点申报申报城市应按照试点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填写《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申报表》,并编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由试点申报城市人民政府提交省级生态环境部门。鼓励2017年公布的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继续申报深化试点,拟继续申报的应填写申报表,更新试点实施方案,并总结提交已开展的试点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试点申报城市应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十项重点任务,合理选择确定本地试点建设重点任务及目标。其中,完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强化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优化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空间布局为必选任务,其他有关领域重点任务可根据城市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几项,要突出城市特点和试点效果,避免贪多求全。试点申报城市也可视情增加其他自定任务。(三)试点审核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高度重视并牵头做好试点组织申报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形成审核意见,确定推荐意向顺序,于2023年10月9日前报送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并抄送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办公厅、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国家疾控局综合司,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公文系统报送电子版材料。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试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视情对试点申报城市开展实地调研,综合考评后确定试点城市名单并向全社会公布。(四)试点建设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及专家帮扶机制,统筹考虑试点城市的地域特点及气候风险情况等因素,编制出台相关技术标准、建设指南、评估办法等,探索建立完善促进试点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并支持试点城市通过美丽城市建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伙伴关系等推动试点建设。鼓励试点城市协同推进低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等各类试点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试点城市组织协调工作,及时掌握试点情况,推动经验总结交流。试点城市要印发实施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方案,认真抓好责任分工和任务落实,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取得试点实效。(五)评估验收试点城市应每年年底开展试点建设工作自评估,并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自评估报告。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评估验收办法,定期对试点城市的工作进展和成效开展跟踪评估,并形成《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案例集》。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显著、引领作用突出、验收评估结果优秀的通报表扬,推介其先进经验做法;对工作推进不力、实施进度滞后、验收评估结果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五、工作要求(一)提高思想认识各地要切实提高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认识,积极做好试点申报和组织推荐工作,以城市适应气候变化为突破口,提高气候风险防范和应对能力。试点申报城市要确保试点实施方案切实可行,符合本地实际。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审核把关和协调指导工作,确保试点城市申报材料真实准确、科学合理。(二)强化组织实施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支撑保障,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试点各项任务有序推进。试点城市可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统筹运用相关资金和气候投融资工具,加大对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投入力度。鼓励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各类政策创新。(三)加强宣传推广试点城市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理念内涵及工作进展,提高公众认知度、扩大社会影响面,为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及时梳理总结报送各类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生态环境部将搭建试点工作宣传平台,并利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全国低碳日等各种契机节点推动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讲好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故事。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国家疾控局综合司   2023年8月18日
  • 气候变化助长“超级细菌”兴起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本周二发布的一项报告,气候变化助长了所谓“超级细菌”的兴起,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和污染物促进了细菌生长,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传播。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微生物可自然产生抗生素耐药性,但人类过度使用抗生素导致该过程加速。到目前为止,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于过度使用抗生素,但专家表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有专家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严重洪灾可能导致居住环境过度拥挤、卫生条件恶化和污染加剧,水中的人类排泄物、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为细菌产生耐药性创造了有利条件。UNEP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导致环境退化的相同驱动因素正在加剧微生物抗生素耐药性问题,这可能会破坏我们的健康和食品系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传染病专家斯科特罗伯茨博士说:“气候变化、污染、天气模式的变化、降雨增加、拥挤加剧、城市和城镇化地区人口更密集——所有这些都为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提供了便利。”该报告呼吁加强监管以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并将环境因素更多地纳入国际社会应对抗生素耐药性行动计划的标准中。此外,政策决策者还应该制定更严格的水卫生标准。
  • 紫外线试验箱 模拟环境试验箱 紫外线耐气候试验箱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主要用于模拟对阳光、潮湿和温度对材料的破坏作用;材料老化包括褪色、失光、强度降低、开裂、剥落、粉化和氧化等。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通过模拟阳光、冷凝、模仿自然潮湿,试样在模拟的环境中试验几天或几周的时间,可再现户外可能几个月或几年发生的损坏。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中,紫外灯的荧光紫外等可以再现阳光的影响,冷凝和水喷淋系统可以再现雨水和露水的影响。整个的测试循环中,温度都是可控的。典型的测试循环通常是高温下的紫外光照射和相对湿度在100%的黑暗潮湿冷凝周期;典型应用在油漆涂料、汽车工业、塑胶制品、木制品、胶水等。 模拟阳光阳光中的紫外线是造成大多数材料耐久性能破坏的主要因素。我们使用紫外灯来模拟阳光中的短波紫外部分,它产生很少的可见光或红外光谱能量。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选择不同波长的UV紫外灯,因为每种灯在总的紫外线辐照能量和波长都不一样。通常,UV灯管可分为UVA和UVB两种。Q8/UV灯管UVA-340灯管:UVA-340 灯管可极好地模拟太阳光中的短波紫外光,即从365 纳米到太阳光截止点 295 纳米的波长范围。UVB-313灯管:UVB-313 灯管发出的短波紫外光比通常照射在地球表面的太阳紫外线强烈,从而可以**程度的加速材料老化。然而,该灯管可能会对某些材料造成不符合实际的破坏。UVB-313 灯管主要用于质量控制和研究开发,或对耐候性极强的材料运行测试。UVA-351灯管:模拟透过窗玻璃的阳光紫外光,它对于测试室内材料的老化**为有效。潮湿冷凝环境在很多户外环境中,材料每天的潮湿时间可长达12小时。研究表明造成这种户外潮湿的主要因素是露水,而不是雨水。Q8/UV通过独特的冷凝功能来模拟户外的潮湿侵蚀。在试验过程中的冷凝循环中,测试室底部蓄水池中的水被加热以产生热蒸气,并充满整个测试室,热蒸汽使测试室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100%,并保持一个相对高温。试样被固定在测试室的侧壁,从而试样的测试面曝露在测试室内的环境空气中。试样向外的一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冷却效果,导致试样内外表面具备温差,这一温差的出现导致试样在整个冷凝循环过程中,其测试面始终有冷凝生成的液态水。由于户外曝晒接触潮湿的时间每天可以长达十几小时,因此典型的冷凝循环一般持续几个小时。Q8/UV提供两种潮湿模拟方法。应用**多的是冷凝方法,它是模拟户外潮湿侵蚀的**方法。所有的Q8/UV型号都可运行冷凝循环。因为有些应用条件也要求使用水喷淋以达到实际的效果,所以有些Q8/UV型号既可运行冷凝循环又可运行水喷淋循环。温度控制在每个循环中,温度都可控制在一个设定值。同时黑板温度计可以监控温度。温度的提高可以加速老化的进程,同时,温度的控制对于测试的可再现性也是很重要的。水喷淋系统对于某些应用而言,水喷淋能更好地模拟**终使用的环境条件。水喷淋在模拟由于温度剧变和由于雨水冲刷所造成的热冲击或机械侵蚀是非常有效的。在某些实际应用条件下,例如阳光下,聚集的热量由于突降的阵雨而迅速消散时,材料的温度就会发生急剧变化,产生热冲击,这种热冲击对于许多材料而言是一种考验。Q8/UV的水喷淋可以模拟热冲击和/或应力腐蚀。喷淋系统有12个喷嘴,在测试室的每一边各有6个;喷淋系统可运行几分钟然后关闭。这短时间的喷水可快速冷却样品,营造热冲击的条件。照射强度控制:可选选配照射强度控制选件可得到**型和重复性好的测试结果;光强控制系统允许用户根据不同的测试要求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通过其反馈回路装置**控制照射强度;同时也可以延长荧光灯的使用寿命 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主要技术指标型号 ModelQ8/UV3Q8/UV2 Q8/UV1UV 照射 Exposure●●●冷凝 Condensation●●●光照控制 Irradiancs Control●● 可调光线 Adjustable irradiance●● 喷水 Water Spray● 热冲击 Thermal Shock● 自动侦路 Self-diagnostics●●●灯泡数量 Lamp Q' ty紫外线灯管 8 支,备品 4 支 Ultravloiet lamp 6pcs, spares 4 pcs (美国Q-LAB,Q-Panel,美国ATLAS,UVA340,UVB313,UVC351)记录器 Recorder选配 (Optional)辐射计 Q8-CR Calibration Radiometer选配 (Optional)机器辐射强度:1.0W/m2/340nm以内可调1.1W/m2/313nm以内可调UV 温度 Temp50 ℃ -75 ℃冷凝温度 Condensation Temp40 ℃ -60 ℃测试容量 Test Capacity48pcs 片/se spray( 75 x 150m m )50pcs片/basic ( 75 x 150m m )水凉及耗量 Water蒸馏水每分钟 蒸馏水每日 8 公升体积 Dimension(W x D x H)137 x 53 x 136cm重量 Weight136kg电源 Power1 &psi , 120V/60Hz,16A or 230V/50Hz, 9A,1800W(max)Q8/UV紫外光加速老化试验机测试方法通用&bull ISO 4892-1 Plastics- 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1: General Guidance&bull ASTM G-151, Standard Practice for Exposing Nonmetallic Materials in Accelerated Test Devices that Use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bull ASTM G-154, Standard Practice for Operating Fluorescent Light Apparatus for UV Exposure of Non-Metallic Materials&bull British Standard BS 2782: Part 5, Method 540B (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 Light Sources)&bull SAE J2020, Accelerated Exp. of Automotive Exterior Materials Using a Fluorescent UV/Condensation Apparatus&bull JIS D 0205, Test Method of Weatherability for Automotive Parts (Japan)&bull GB/T 16422.1,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料&bull ISO 11507, Paints & varnishes-Exposure of coatings to artificial weathering-Exposure to fluorescent UV and water&bull ISO 20340, Paints & varnishes &ndash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for protective paint systems for offshore andrelated structures&bull ASTM D-3794, Standard Guide for Testing Coil Coatings&bull ASTM D-4587, Standard Practice for Light/Water Exposure of Paint&bull US Government, FED-STD-141B&bull US Govt., Federal Specification TT-E-489H, Enamel, Alkyd, Gloss, Low VOC Content&bull US Govt., Federal Specification TT-E-527D, Enamel, Alkyd, Lusterless, Low VOC Content&bull US Govt., Federal Specification TT-E-529G, Enamel, Alkyd, Semigloss, Low VOC Content&bull US Govt., Federal Specification TT-P-19D Paint, Latex, Acrylic Emulsion, Ext. Wood & Masonry&bull NACE Standard TM-01-84 Procedures for Screening Atmospheric Surfaced coatings&bull GM4367M Topcoat Materials - Exterior&bull GM 9125P Laboratory Accelerated Exposure of Automotive Material&bull Korean Standard M5982-1990, Tes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Weathering&bull Spanish Std, UNE 104-281-88 Accelerated Testing of Paints and Adhesives with Fluorescent UV Lamps&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330, Steel Windows&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385, Plastic Windows&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935, Road Marking Paint&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1086, Aluminum Windows&bull NISSAN M0007, Fluorescent UV/Condensation Test&bull JIS K 5600-7-8, Testing Methods for Paints&bull MS 133: Part F16, Methods of Test for Paints and Varnishes: Part F16: Exposure of Coatings to Artificial Weathering- Exposure to Fluorescent UV and Water (ISO 11507)&bull NBR-15.380 Paints for buildings&ndash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aints for non-industrial buildings &ndash Resistance to UV irradiation/water vapor condensation, by accelerated test&bull prEN 927-6 Paints & varnishes&ndash Coating materials and coating systems for exterior wood &ndash Pt. 6: Exposure of wood coatings to artificial weathering using fluorescent UV and water&bull GB/T 12967.4,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 着色阳极 氧化膜耐紫外光性能的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纺织品&bull AATCC Test Method 186, Weather Resistance: UV Light and Moisture Exposure&bull ACFFA Test Method for Colorfastness of Vinyl Coated Polyester Fabric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印刷油墨&bull ASTM F1945, Lightfastness of Ink Jet Prints Exposed to Indoor Fluorescent Ligh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橡胶&bull GB/T 16585,硫化橡胶人工气候老化(荧光紫外灯)试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工电子产品&bull GB/T 19394,光伏(PV)组件紫外试验type the link he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粘合剂和密封剂&bull ASTM C 1501,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Color Stability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Sealants as Determined byLaboratory Accelerated Weathering Procedures&bull ASTM C-1184, Specification for Structural Silicone Sealants&bull ASTM C-1442, Standard Practice for Conducting Tests on Sealants Using Artificial Weathering Apparatus&bull ASTM D-904, Standard Practice for Exposure of Adhesive Specimens to Artificial Light&bull ASTM D-5215,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Instrumental Evaluation of Staining of Vinyl Flooring by Adhesives&bull American Plywood Assn., Approval Procedures for Synthetic Patching Materials, Section 6&bull Spanish Std, UNE 104-281-88 Accelerated Testing of Paints and Adhesives with Fluorescent UV Lamp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塑料&bull ISO 4892 Plastics - 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3: Fluorescent UV Lamps&bull DIN 53 384, Testing of plastics, Artificial Weathering and Exposure to Artificial Light&bull Spanish Standard UNE 53.104 (Stability of Plastics Materials Exposed to Simulated Sunlight)&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385, Plastic Windows&bull JIS K 7350, Plastics - Methods of Exposure to Laboratory Light Sources-Part 3: Fluorescent UV Lamps&bull ASTM D-1248,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Polyethylene Plastics Extrusion Materials for Wire and Cable&bull ASTM D-4329, Standard Practice for Light/Water Exposure of Plastics&bull ASTM D-4674, Tes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Testing for Color Stability of Plastics Exposed to IndoorFluorescent Lighting and Window-Filtered Daylight&bull ASTM D-5208, Standard Practice for Exposure of Photodegradable Plastics&bull ASTM D-666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Plastic Lumber Decking Boards&bull ANSI C57.12.28 Specification for Accelerated Weathering of Padmounted Equipment Enclosure Integrity&bull ANSI, A14.5 Specification for Accelerated Weathering of Portable Reinforced Plastic Ladders&bull Edison Electrical Inst. Specification for Accelerated Weathering of Padmounted Equip. Enclosure Integrity&bull Wisconsin Electric Power Specification for Polyethylene Signs&bull GB/T 18950,橡胶和塑料软管 静态下耐紫外线性能测定&bull GB/T 16422.3,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屋顶材料&bull ASTM D-4799, Test Method for Accelerated Weathering of Bituminous Roofing Materials&bull ASTM D-4811,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Nonvulcanized Rubber Sheet Used as Roof Flashing&bull ASTM D-3105, List of Test Methods for Elastomeric and Plastomeric Roofing & Waterproofing&bull ASTM D-443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PVC Sheet Roofing&bull ASTM D-5019,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Reinforced Non-Vulcanized Polymeric Sheet Used in Roofing Membrane&bull ANSI/RMA IPR-1-1990 Req. for Non-Reinforced Black EPDM Sheet for Roofing Membrane&bull ANSI/RMA IPR-2-1990 Req. for Fabric-Reinforced Black EPDM Sheet for Roofing Membrane&bull ANSI/RMA IPR-5-1990 Req. for Non-Reinforced Non-Black EPDM Sheet for Roofing Membrane&bull ANSI/RMA IPR-6-1990 Req. for Fabric-Reinforced Non-Black EPDM Sheet for Roofing Membrane&bull British Standard BS 903: Part A54 Annex A & D, Methods of Testing Vulcanized Rubber&bull CGSB-37.54-M, Canadian General Standards Board Spec. for PVC Roofing & Waterproofing Membrane&bull DIN EN 534, Corrugated bitumen sheets&bull EOTA TR 010, Exposure procedure for artificial weathering&bull RMA Specification for Reinforced Non-Vulcanized Chlorosulfonated Polyethylene Sheet for Roofing Membran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合材料&bull Israeli Standard No. 385, Anodic Coatings on Aluminu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宏展科技有限公司Guangdong Hongzhan Technology Co.,Ltd.地址: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土塘长城聚怡工业园蹇小东 Jian Xiao DongPhone:13688992830Tel:0769-82204676 400-0000-217Fax:0769-83730860E-mail:jxd@oven.cc http://www.oven.cc-广东- -昆山- -北京- -重庆- -长沙- -香港- 您的产品能否适应万变的气候?模拟环境试验,宏展可以做到!Your Product to adapt to a changing climate?Simulation environment testing, hongzhan can be done!
  •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出台对地观测战略
    近日,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出台该部的对地观测战略(DECC Earth Observation Strategy),希望通过对地观测,以各种方式包括在地球或海洋表面、海洋之下以及在大气层内的高度测量地球系统,形成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ldquo 感知&rdquo 地球的变化,确保一些措施不被延误,如保护野生动物、建设新的能源基础设施等。 具体来说,该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有关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实现目标的关键长期的数据库;第二、部署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如何能够访问这些数据库;第三、部署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如何制定新的监测方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以上信息有HASUC整理摘录,HASUC主营:真空干燥箱、烘箱、电子防潮箱、鼓风干燥箱、培养箱、生化培养箱、霉菌培养箱、干燥柜、电炉、马弗炉、电阻炉、二氧化碳培养箱、霉菌培养箱、隔水式培养箱、低温培养箱、BOD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光照培养箱、恒温恒湿培养箱、人工气候箱、 恒温干燥箱、防潮箱、高温烤箱、低温培养箱、恒温培养箱、高低温箱、高低温试验箱、高低温交变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恒温恒湿箱、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培养箱、氮气柜、干燥箱、恒温箱、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盐雾腐蚀试验箱、药品稳定性试验箱、两三厢冷热冲击试验箱、精密曲线编程旋转烘箱、远红外线干燥箱、防爆干燥箱、精密烘箱、真空测漏箱、人工气候箱、光照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干培两用箱、超净工作台、真空脱泡箱等。
  • 中科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在京揭牌
    7月6日,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CCRC)在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举行了揭牌仪式。该中心的学术交流会以及学术委员会会议也于当日举行。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范蔚茗、副局长常旭,大气物理所所长王会军,大气物理所的曾庆存院士、黄荣辉院士、李崇银院士、穆穆院士,中科院海洋所的胡敦欣院士,中国气象局的丁一汇院士,中科院地理与资源所副所长于贵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副所长王东晓,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所副所长王毅参加了以上活动。  揭牌仪式由大气物理所副所长朱江主持。范蔚茗宣读了有关中国科学院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的文件,并简要介绍了该中心的定位、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以及中心机构和岗位等。范蔚茗指出,CCRC是一个跨所、跨学科、开放式的学术平台,希望学术委员会可以把握中心的学术方向,确实解决我国气候变化方面的实际问题,而管理委员会则解决CCRC作为一个非法人机构,中心如何运行以及相关的机制问题。  大气物理所所长、该中心主任王会军介绍了中心的目标任务和相关研究。随后,范蔚茗与王会军共同为研究中心揭牌。常旭在讲话中指出,CCRC是围绕国家需求,联合相关学科和相关研究所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中心。CCRC是非法人机构,这是中科院体制的一个创新,主要通过共同目的、共同主题把相关的领域的科学家联合起来。学术是牵动中心的一个最好的凝聚力,要注意营造一个很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舞台,中科院和资环局都会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给予重点长期支持。  在当天的活动中,来自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气象局和中科院海洋所、青藏高原所、科技政策与管理所等单位的专家就气候变化相关方向上的问题作了学术报告,内容包括近千年大气涛动、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树轮记录的黄河源区气候水文变化、全球季风系统、中国区域大气成分变化的气候影响、区域气候模式在中国地区的应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发展和气候变化模拟、西太平洋-印度洋在东亚夏季风年际-年代际变化中的作用、全球气候变化的新进展和新方向和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等。  与会者就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和CCRC未来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中心应加强原创性的研究,同时应该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问题 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的研究应该和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类适应领域的研究相协调。关于CCRC的运行和管理,与会者表示,CCRC为国内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CCRC可以联合相关的研究单位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加强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
  • 时评: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大国博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减缓碳排放。鉴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外部性及全球性,气候治理不局限于一国自身减排等行动,更多的是全球协同治理。这不可避免地引起大国之间关于气候治理的矛盾与博弈。气候变化问题也不再仅仅是有关环境和人类发展的问题,在很多场合已经演变成政治话语权的争夺。基于此,本文将从内涵、逻辑成因以及演进方向三个层面对大国气候博弈进行全面探讨。1、大国气候博弈的本质内涵气候博弈的本质是发展权之争。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逐渐引起关注,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均采取相应的行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为了使各国在气候治理上达成一致,《京都议定书》等文件出台。但是,鉴于无法达成统一且各方都满意的减排方案,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成为政治问题,引发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诸多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气候变化的治理需要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现如今大部分国家还处于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方式,新型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减缓技术难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减排与经济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难以兼得,承担减排责任会抑制经济发展速度,这成为大部分国家不愿意履行减排承诺的主要原因。第二,气候变化治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发达的技术与大量的资金投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望而却步,很多发展中国家只能选择“搭便车”。发达国家并不愿意为全球气候变化治理这个公共产品来买单,这使得他们对现有气候治理机制存有不满。第三,气候变化治理不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治理目标。发展中国家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治理贫困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碳排放等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博弈问题或将始终存在。谁在这场博弈中取得胜利,谁就有机会以更为有利于自己形态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治理气候变化。因此,气候博弈实质上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权的争夺。气候治理体制很大程度上决定各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国际秩序。首先,气候变化现如今成为各国制定经济与环境政策时考虑的重点问题。对气候变化的治理程度和态度,决定各国未来的经济形态与在国际社会中的位置。其次,气候变化治理是各国的必然选择。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核心问题是减少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一国的排放与产业和能源结构密切相关,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消费相互制约。在这场“低碳革命”中占据先机,就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全球的领导者,掌握国际格局变化的权力。另外,气候治理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其具有树立形象的作用。积极应对并治理全球气候变化,本质上讲,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全球低碳化转型的时代潮流,提升和增强自己的实力与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化的公共品属性,治理的成果受益于全球各国,这在客观上为治理气候变化的国家提供有利于树立正面形象、提升国际地位、获得国际威望的机会。大国间的气候博弈在此背景下迅速展开。2、大国气候博弈的逻辑成因随着气候变化问题逐渐深入,全球主导力可能越来越倾向于实现低碳化转型的国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正成为撬动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重要杠杆,走向低碳经济是未来世界各国组织经济活动的必然选择。中国在减排承诺上,始终对自身高标准、严要求。中国将提高国际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的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减弱,阻碍着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正在逐渐走向气候治理“舞台中心”。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东道主欧盟企图放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且在自身没有做出合适的减排承诺下,不断要求中国和美国制定更高的减排标准。欧盟认为,中国应当承担更大、更为明确的减排义务。欧盟还明确表示不会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供额外的资金援助。但是欧盟在减排承诺上始终沿用着最低的减排标准与减排要求。欧盟在气候治理中奉行单边主义政策,采取碳关税等碳排放交易体系达到减排目的。2021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迈向与WTO兼容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计划在不晚于2023年1月1日启动碳关税机制。碳边境调整机制,直观来讲,便是欧盟提出的一种在境外推动降低碳排放的举措,对某些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欧盟制造商允许的排放量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政策限制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转移碳排放生产方式来达到局部减排的效果。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将会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形成绿色壁垒,增加其减排压力。欧美气候博弈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前期。在《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欧盟与美国既是潜在的对手关系,也是盟友关系,在治理气候变化问题上采取较为温和友好的减排策略,旨在促进全球一体化减排行动。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及其后的《巴黎协议》谈判进程中,新兴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欧盟和美国产生共同的诉求,两大发达经济体重新靠拢,通过为最不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的许诺,将矛盾焦点转移到中国等排放规模较大、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身上。换言之,发达国家借着保护地球的名义,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但随着2017年6月,特朗普悍然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全球气候变化遭遇严重冲击,标志着美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出现分歧。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国际影响力来看,美国和欧盟均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有能力也有希望成为领导全球气候治理与合作的国家。相对于美国,欧洲的优势在于其新能源发展处于前沿,因而更希望积极推动气候谈判。欧盟和美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态度、治理规则有明显差异,欧盟气候治理资金援助力度远超美国。在气候政策的执行上,美国几乎从未落实自己宣传的气候目标,欧盟则一直在积极履行自己的减排承诺,并做出了示范效应,通过发展援助、伙伴关系、自贸安排等政策与气候外交等措施,推动全球其他国家共同减排。3、大国气候博弈的演进方向大国气候博弈成为现如今国际社会气候谈判的主旋律。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气候博弈可能有以下三个方向。“碳中和”的牵制使气候博弈更为激烈。截止到2021年底,全球已经有136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承诺。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在2021年4月牵头举办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宣布,到203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将较2005年减少50%—52%,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2019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欧洲绿色协议》明确指出,2050年将建成全球首个碳中和的大洲;2020年3月《欧洲气候法》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成为牵制美国、欧盟和中国的力量。碳边境调节机制成为美欧制约中国的重要手段。美国和欧盟都相继放出信号,表明将征收碳关税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碳关税的实行符合全球共同减排的愿景,可以使全球主要商品出口国将自身的出口商品碳强度降低,减少碳泄漏,帮助这些国家达到低碳发展目的。另外,碳关税政策实行还可以保护本国企业在贸易保护政策下,持续推动低碳发展策略,使之达到低碳减排的效果。2009年6月,美国发布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指出仅对“具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目标并且这一目标不低于美国的国家、最不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份额低于0.5%的国家,或者占美国该行业进口份额不超过5%的国家”免收碳关税。中国显然不在美国免除碳关税国家的列表之中,这个措施很明显会对中国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作为美国和欧盟的主要商品出口国,若碳关税加以实施,对中国社会、经济、外贸等将产生巨大影响。未来,气候博弈的演变方向更多的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采用贸易制裁、增加关税、提高门槛等经济措施,以气候治理的声音,来制约中国的发展。中国则会采取相应的反制约措施。数字经济有可能成为中国在未来气候博弈中的破局点。数字经济广义上是指利用数字化的信息与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要素,以信息网络为载体,提升效率以及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经济活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存在着协同作用。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打破现有的气候博弈僵局,主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数字经济被认为是绿色发展模式。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快速提高国家经济,并且可以降低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成为国家气候博弈中有力的战略武器。尤其是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矛头指向便是降低由于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若能快速发展数字经济以及相关产业,便能有力回击发达国家的指责。二是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产业布局。数字经济可以渗透至其他传统产业,改变企业行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推动能源优化与减排,从而降低碳排放,减少出口商品的碳足迹,在国际社会争取有利的声音。三是数字经济不仅局限在产业内部降低排放,提高效率,还应用于产业外部。例如,碳市场建立过程中应用数字经济,可大幅提升市场效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用数字经济协助减排。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的战略考量与政策取向研究”(批准号:20VGQ003)阶段性成果作者:董秀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商务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康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王建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 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启动
    3月14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以下简称“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联合行动”创始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专家委员会委员参加仪式。启动仪式现场 清华大学供图“联合行动”是一个政府、高校、企业等不同主体多方联合共建的开放、创新、合作的平台,由清华大学与日立、丰田、三菱、英国石油公司(BP)、力拓、大众、微软、石川岛播磨株式会社(IHI)、大金、苹果、沙特阿美等11家知名跨国企业共同倡议发起,并作为创始理事单位。“联合行动”致力于联合应对气候变化,共担使命、共献智慧、共同行动、共享成果,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国内外企业、地方加入,努力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有益贡献。“联合行动”致辞中,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指出,气候变化、碳中和是关乎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大事情,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需要人类合作应对。清华愿与联合行动理事单位、成员单位、“观察员”企业和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这项关乎人类未来的事业,也期待今后有更多的企业、地方加入到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说,气候变化影响到整个地球,关系到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家庭、每个自然人。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需要各个国家、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每个家庭和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国际合作联合行动”正是“合作”和“行动”这两个关键词所代表含义的完全体现。仪式上,12家创始理事单位代表专门录制了“启动寄语”,分享对“联合行动”价值的见解,共同期盼各创新主体通过“联合行动”加强绿色理念传播、碳中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为实现国际社会的碳中和愿景作出贡献。据悉,“联合行动”从“共同传播碳中和绿色理念”“共同加强碳中和人才培养”“共同引领碳中和技术创新”“共同开展碳中和集成示范”“共同推动碳中和产业转型”五个方面发出倡议,呼吁不同主体多方联合,为广泛凝聚合作共识、稳步有序开展联合创新、高质量打造集成示范而协力奋进。仪式上,“联合行动”已开展实施的首批10个创新科研资助项目正式对外发布。此外,还特别邀请12位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委员会。
  • 张人禾院士:碳中和对气候和经济的影响亟待研究
    张人禾 复旦大学供图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种极端天气频发,碳中和问题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碳中和问题因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起。这些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包括少量甲烷和氧化亚氮等。研究大气与陆地、海洋间的碳循环及其介面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还造成高温、恶劣天气、空气污染等问题,造成人们产生过敏反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了解实现碳中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实现碳中和的四个科学问题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中,位列第一的风险是气候行动失败,第二是传染病,第三是生计危机……这些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风险和危机并非孤立存在。比如,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而气候行动失败会关联所有其他危机。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最终会储存到大气、陆地或海洋系统中,但碳在各系统中的含量是不断变化的。大气、陆地、海洋三个系统之间存在碳交换过程,大气里的碳可以进入海洋或陆地中,同样,海陆之间的碳也能相互交换。因此,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有四个和大气科学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需要关注。一是要理解碳中和过程,知道大气中到底有多少碳,要认识气候变暖背景下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碳的变化,还要知道它们之间的碳循环过程;二是建立数值模型,建立海、陆、气耦合的大气温室气体数值模拟和数值预测模型系统。由于观测站点有限,仅靠观测无法知道碳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精确分布、碳循环过程及其时间变化,因此需要建立数值模拟系统,实现海—陆—气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源、吸收汇、区域和全球温室气体变化、以及区域之间传输的准确测算并预测未来变化;三是建立大气、陆地、海洋界面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一体化观测系统,认识各圈层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四是建立社会经济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认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一体化动力学模型中实现双向耦合。碳中和不仅是自然系统的问题,和人类活动也密切关联。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金融、保险、水资源、食品、农业、交通、运输、旅游、健康等社会经济系统密切相关。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因此要通过动力学模型来刻画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风险须弄清楚能源转型(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利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夏季,中国东南部极端高温事件对电力供应造成极大考验;2008年1月,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天气,几乎使电力设施被毁;2021年2月美国东部的极冷天气让一些地区的电力、能源系统崩溃。因此,加强极端天气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研究、提升预报预防能力,是保证能源安全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全球变暖不仅是气温变化问题,还涉及海洋温度、极端降水、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对自然环境产生一系列冲击。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能的影响有清晰认识,要考虑实现碳中和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自然环境变化,这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都至关重要。德国经济问题观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在《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球4/5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在《斯特恩报告》中指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但碳中和过程所造成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多大影响,有哪些风险,这些问题我们仍不清楚。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上,实际上,社会经济发展与气候密切联系,碳中和过程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亟待研究。以科学研究推动实现碳中和大气与陆地、海洋之间碳循环及,其介面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地球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是大气科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科学的关键,也是涉及碳中和领域最前沿的科学挑战。对这些挑战,目前我们还给不出比较好的答案。但建立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不仅是科学制定和评估碳中和实现路径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数字设施。现在,数字地球建设已提上日程,上海也在建设数字化城市。自然和社会经济耦合模型将建立经济社会发展模型,将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数字化,这会成为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世界各国家都在进行减排和能源替代探索,因此我们更要知道这一过程对气候变化有什么影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有什么潜在风险,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院长张人禾在“瞰见未来”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年论坛的演讲整理)
  • ASD丨黑化型如何影响蜥蜴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蜥蜴,俗称“四脚蛇”又称“蛇舅母”,栖息环境广布世界各地。蜥蜴是爬行动物纲中最庞大的家族,其种类繁多,我国已知的有150余种,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其生活环境多种多样,生活于水中、栖息于沙漠、潜藏于地下、攀爬于树林、甚至是飞翔在空中,而且会为了环境的差异而演化出各种不同形态。蜥蜴是变温动物,在温带及寒带生活的蜥蜴于冬季进入休眠状态,表现出季节活动的变化。在热带生活的蜥蜴,由于气候温暖,可终年进行活动。但在特别炎热和干燥的地方,也有夏眠的现象,以度过高温干燥和食物缺乏的恶劣环境。因为蜥蜴是变温动物,没有体内调温系统,大部分蜥蜴通过晒太阳来提高体温,需要一定温度才能活化身体,在身体晒暖之后才易于活动和进食。因此“晒太阳”吸收太阳光的能量这件事,对蜥蜴来说也尤为重要。种类繁多的蜥蜴,有各种各样的体表颜色,甚至有部分蜥蜴在不同环境下还可以通过改变肤色来保护自己。那么蜥蜴的体表颜色在气候变化时对其影响怎样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了解论文是“黑化型如何影响蜥蜴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气候变化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已确立,但气候变化对同一物种内种群的不同影响很少考虑。在变温动物中,黑化型(即由于黑色素沉积较重,皮肤颜色较深)会显著影响体温调节,因此,深色变温动物可能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基于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期间,以来自南非五个地点的56个健康成年多色蜥蜴 Karusasaurus polyzonus(有鳞目: 环尾蜥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其种群活动模式的影响。作者假设在未来的气候预测下,由于对预测的更温暖的气候条件的不适性增强,所有种群的活动时间都会下降。此外,由于它们目前分布在南非的最南端,因此迁移到寒冷环境的机会有限,作者预测,由于深色皮肤可能产生更强的加热效应,深色个体将比非黑色化个体受到更严重的影响。为了考虑体型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作者对蜥蜴进行了称重测量。然后利用波长范围为350-2500 nm的ASD FieldSpec3光谱仪测量了蜥蜴背部14个斑点(头部3个,躯干9个,尾部2个)的反射率并计算其吸收率(假设没有透射,1-反射率)。同时测量了岩石样品的反射率。五个采样点Karusasaurus polyzonus蜥蜴的颜色非遗传多型性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皮肤黑色素含量。【结果】与预期相反,所有种群都会增加活动时间,具体而言,深色种群将比明亮种群相对更活跃。这表明深色K. polyzonus 种群可能受益于全球变暖。南非 K. polyzonus 种群的预计活动模式和皮肤吸收率(a)个体吸收率与总活动时间的关系(b)与吸收率相关的相对于目前气候条件下活动的活动变化幅度偏秩相关系数(PRCC)测试三个时间段(当前、2040-2059年和2080-2099年)模型输出(即活动时间)和输入参数(吸收率、降雨量、微温度和体重)之间的线性关系【结论】作者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以研究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下热黑化对蜥蜴生存能力的影响。与热黑色素假说(TMH)相一致,作者发现皮肤吸收率会影响体温,并最终影响变温动物的活动时间。而且,预测较暗个体的活动受升温影响比较亮个体更大。结果表明,有鳞类动物,仅次于昆虫,可能会因其有色皮肤而受到影响。研究强调了在研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考虑种群间差异的重要性,因为必须考虑这些差异来制定有效和具体的保护策略。未来的研究应该将这些发现延伸到其他变温物种,并可能确定有色皮肤的表型可塑性,以了解物种将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请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E1ODg2NA==&mid=2650311980&idx=2&sn=45606049d85b1de792c1b3c6bbe6652f&chksm=bee1a1d3899628c5bb53bd6efe72b5f5e1558f4847a0ab1a7caeecc6a5ee8f723c44eaa228f7#rd
  • 气候变暖使致命细菌感染增加
    气候持续变暖影响的不只是动植物,还有肉眼难见的细菌。不过对后者来说,气候变暖带来的不是毁灭而是生长的温床。近日,一项发表于《科学报告》的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美国部分海岸创伤弧菌引发的致命感染和传播增加。30年来,美国东海岸创伤弧菌感染人数从每年10人上升到了每年80人,成为此类感染的全球热点区域。该研究利用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988年~2018年的创伤弧菌感染数据,首次模拟绘制了创伤弧菌病例在美国东海岸线的位置变化。这是第一项探索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未来疾病传播的研究。创伤弧菌生活在温暖的浅海岸。当人们的伤口、昆虫叮咬的部位接触海水时,就可能被创伤弧菌感染。这种感染通常在夏天达到高峰,传播迅速,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创伤弧菌又有“食肉细菌”之称,感染死亡概率为1/5,许多幸存下来的人也都不得不截肢。该研究发现,创伤弧菌感染在美国正向北蔓延。20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湾和大西洋南部海岸发现了创伤弧菌感染病例,而乔治亚北部这种感染还很少见。但是现在,就连更北部的费城也出现了这种细菌感染。研究人员预测,2041年~2060年,创伤弧菌感染可能会蔓延到纽约周围的人口中心区域,加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易被感染,每年病例数可能会翻一番。而到2081年~2100年,在中高排放和全球变暖背景下,美国东部都可能出现这种感染。“预计感染人数的增加凸显了在受影响地区提高个人和公共卫生意识的必要性。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在出现症状时及时采取行动是防止重大健康威胁发生的必要条件。”该研究主要作者、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EA)环境科学学院的Elizabeth Archer说。Archer指出,气候变化对世界海岸线的影响可能特别大,因为海岸线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之间的主要边界之一,也是人类疾病的重要来源。“我们的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创伤弧菌感染将进一步向北延伸,其延伸程度则取决于变暖程度,也取决于未来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研究小组建议,可以通过海洋或特定弧菌预警系统,实时报告个人和卫生当局危险环境条件,加强高危群体对感染的认识,并在感染高峰期的热点沿海区域设立警告标识。研究合著者、UEA 教授Iain Lake表示:“观察到创伤弧菌病例沿美国东海岸向北扩展,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健康和海岸线产生了影响。了解未来可能发生的病例将有助于卫生部门早做打算。”
  • 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碳中和外交”登场
    在加时一天一夜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20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闭幕。作为一届强调“落实”的大会,最终通过了数十项决议,其中,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成为一大亮点,它将用于补偿气候脆弱国家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的损害,但在协议文本中,一些关键细节悬而未决。这反映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复杂而重要的现状,它是全球各国、各地区就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的平台,也是各方利益交锋、博弈的舞台。为期两周的会期里,1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各界人士约4万人参与大会。  国家层面,中美等大国在会议开始前,发布各自的基本立场和主张。联合国秘书长、英国首相、巴西总统等亲临COP27领导人峰会上发表讲话;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会后表示,“本次大会在发展中国家高度关切的适应、资金及损失与损害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大会通过的决议中,一号决议是大会的政治成果文件,重申坚持多边主义,强调气候危机紧迫性,体现了各方团结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行动安排。  在各国政府就气候变化问题探讨和协商的同时,企业界也展开积极行动。COP27会议上,“中国角企业日”如期而至,国内多家企业展现了自己的碳减排实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勃勃生机。  现场,阿里巴巴介绍了平台生态“范围3+”减碳目标,阐述了企业如何发挥自身特色促进更大范围的减碳创新;万科表示,计划到2025年至少在18个商场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能链智电(NASDAQ:NAAS)介绍,2022年上半年实现碳减排70.4万吨,已经达到去年去年碳减排的近8成。腾讯、隆基绿能等企业也分享了科技如何解决碳中和挑战,以及企业战略与双碳目标结合等纬度的看法、做法。  中国企业的行动和经验不仅有益于中国,也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信心与动力。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首席利益相关伙伴官Mercedes Tallo女士、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政策与战略副行长艾德明爵士等,对现场发布的中国企业气候行动案例表示高度评价,认为案例集所代表的企业气候行动努力很有价值。  在COP27会场外,围绕碳中和的企业行动也不少。11月21日,中国石化宣布与卡塔尔能源公司签署了为期27年的液化天然气(LNG)长期购销协议,卡塔尔能源公司将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400万吨LNG。  11月的上海进博会期间,中国石油与联益集团、哈里伯顿(中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斯伦贝谢等30家合作伙伴签署30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达到167.9亿美元。中国中化与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的50余家客户签订合作协议,采购总额超过110亿美元。  类似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气候变暖,环境危机,碳中和关系人类命运和生存家园,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球最大的共识。随着,各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碳中和正逐渐成为国际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激励着各国、各地区、各大企业展开内涵丰富、成果显著的务实合作。从COP27会场内到会场外,从国家到企业,从政府到民间,无处不在上演以碳中和为基础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与共生。  作为COP27大会的受邀者,能链连续两年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公司创始人、CEO戴震将此看作是“碳中和外交”。他表示,“当下,能源革命如火如荼,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数字化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在碳中和这个全球最大的共识下,世界多边力量链接在一起,必将更快地推动全球碳中和的早日实现。”
  • 全球海洋气候或在 2100 年迎来剧变,并导致物种生存危机
    海洋表面气候由表层水温、pH值、矿物文石(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用来形成壳的一种矿物)的浓度定义,用来描述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一项 8 月 26 日发表于《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指出,到 2100 年,本世纪现有海洋表面气候(ocean surface climate)中的 35.6%-95% 可能消失。研究人员模拟了三个时期的全球海洋气候:19 世纪早期(1795–1834 年)、20 世纪晚期(1965–2004 年)、21 世纪晚期(2065–2104 年),并在不同温室气体浓度场景下比较了不同地区的气候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虽然 19 和 20 世纪的海洋气候没有发生过显著变化,但到 2100 年可能会有 10% 到 82% 的海洋表面出现气温更高、pH 更低、文石饱和度更低的新气候。到 2100 年,温室气体排放相对较低的场景下 35.6% 的海洋表面气候可能会消失,而温室气体排放量较高的场景下这一数值最高会升至 95%。研究结果还显示,10.3%-82% 的全球海洋可能会经历之前从未有过的海表气候。研究人员认为,如果当前的海洋气候消失,许多海洋物种的迁徙适应或亦将不再可能,它们将面临灭绝危机。
  • 气候变化对南极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原文以Biology Researchers Studying Climate Change' s Effect on Plants and Soil Microbes in Antarctica为标题发表于2019年1月22日的https://today.ttu.edu/上原文作者:Glenys Young翻译:毅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Texas Tech University)在南极的学术研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20世纪60年代,由Alton Wade领导的地质研究组就在南极考察。当时他们试图回答:数百万年前,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然而,最近关于南极的研究并不着眼于我们这个星球的历史,这是它的未来。 德克萨斯理工大学生物科学系助理教授Natasja van Gestel正在研究气候变化如何影响那里的植物和微生物活动。 ? 确实,目前南极只有不到1%的土地是无冰的,但是,这个数字正在增长。van Gestel博士正在研究的区域在1960年前后还被冰川所覆盖,但是现在,冰川已经消退了大约500m。随着冰川退缩,植物开始在这一地区生长。?图1 van Gestel博士在这里安装了美国METER公司制造的EM50数据采集器和气象土壤测量传感器图2 美国METER制造的6通道数据采集器ZL6和一体式集成气象站ATMOS41首次安装在南极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时间序列,来研究植被覆盖与距离冰川远近的关系。”van Gestel说。“自1950年以来,南极洲的244个冰川中有近90%已经退缩,并且这一过程仍在持续。因此,时间顺序信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其他区域(冰川未消退区)会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图3 冰川消退进程记录(1963~2018) 与研究生Kelly McMillen一起,van Gestel正在研究冰川消退区的整个环境梯度:从裸地到完全被植被覆盖的区域。 “我们发现了大约有100种苔藓以及两种维管束植物,南极发草和珍珠草(Antarctic hairgrass and Pearlwort)。”van Gestel说,“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位于利奇菲尔德岛(Litchfield Island),这是一个需要特殊许可才能进入的保护区。生产力最低的区域距离冰川的边缘只有几米。虽然那里没有可见的植物,但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这些微生物是碳通量的重要贡献者。” 图4 生产力最高的利奇菲尔德岛(Litchfield Island)所在位置图5 冰川消退后岩石上开始着生地衣和苔藓? 碳通量测量是van Gestel博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助于了解植物生产力梯度格局以及植物和微生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图6 van Gestel博士使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800测量地表碳通量(1) “我们预计碳通量会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加。”van Gestel说,“而且,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增多。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大,它们的代谢活动会更高。同时,我们预期微生物的群落组成也会发生改变。” “相当多的微生物目前并不活跃,它们可能从其他地方被风吹来,处于休眠状态。但是一旦时机成熟,它们就会打破休眠。”图7 van Gestel博士使用美国LI-COR公司制造的LI-6800测量地表碳通量(2) 与此同时,van Gestel博士还开展了野外增温实验。这一实验用于确认微生物响应发生的速度。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博士Alicia Purcell将使用一种称为定量稳定同位素探测(qSIP)的技术,这是由van Gestel的合作者——北亚利桑那大学Bruce Hungate发明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哪些微生物正在积极生长,以及生长的速度。 van Gestel和McMillen使用可以在阳光下捕获热量的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加热小面积的土壤和植被。这种方法的优势是,除温度以外的其他变量可基本保持和自然环境一致。 图8 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制作与效果评估 Van Gestel的研究团队沿生产力梯度,选取了四个研究站点,在每个站点上采集完整的土壤苔藓样本土核四个,然后向样本土核中添加水并放置在敞口加热室内。两个样品土核添加纯水,另外两个样品土核添加氧18重水。 图9 野外安置的敞口加热室(Open-Top Warming Chambers) “微生物活跃后将会吸收水,”van Gestel说,“那些重氧将被整合到他们的DNA中,从而使他们的DNA变得更重。我们可以根据DNA的重量变化来计算其生长速度。” 最终,这些研究将能回答: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南极洲的植物和微生物?这些改变又如何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碳平衡。 “温暖的条件可能会使某些微生物受益,但不会使所有微生物受益。对植物来说也是如此。”van Gestel说。“我们预期微生物群落会发生改变。由于植物生长非常缓慢,因此短时间内较难确定植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为此,我们需要对植被覆盖进行长期定位监测。” “相对于对照地块,温暖地块的碳通量会更大。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和呼吸速率都会有所增加,但哪一个组分增加的更多呢?因为这最终决定了整个系统的净碳通量对气候变暖的反馈。” ? “由于南极生态系统比地球上的其他生态系统更简单”,van Gestel说,“在这里的发现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碳储存提供更多机制信息,进而对气候模型完善做出贡献。” “例如,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温度敏感性如何?微生物利用一部分碳构建生命体,其余部分则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那问题来了,温度变暖会使微生物更加浪费碳吗?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是气候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如果微生物的碳利用效率下降,那么更强的呼吸损失会导致更多的碳从土壤迁移到大气中,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 世界气象组织:在气候变化上,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2022年9月13日(当地时间),世界气象组织(WMO)协调发布了一份名为《团结在科学之中》的多机构报告。该报告称,气候科学是明确的,我们正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并且警告:如果不采取更加雄心勃勃的行动,气候变化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影响将越来越具破坏性。温室气体浓度:创纪录最高位《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至创纪录高位。化石燃料的排放率在因COVID-19疫情封锁而暂时下降后,现已超过疫情前的水平。2030年减排的力度需要提高七倍,才能符合《巴黎协定》中1.5℃的目标。过去七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未来5年中,至少有一年的年平均温度暂时将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1.5°C,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为48%。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不能排除气候系统中会出现多个“临界点”。报告中可以提取出如下信息:大气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的水平在继续上升。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CO2排放量暂时减少,但这对大气浓度(CO2被海洋和生物圈吸收后留在大气中的部分)增长的影响微乎其微。2020年因大范围的疫情封控,全球化石CO2排放量下降了5.4%,但之后于2021年又回到了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初步数据显示,在美国、印度和大多数欧洲等国排放量增长的推动下,2022年(1月至5月)的全球CO2排放量比2019年同期记录的水平高出了1.2%。尽管在过去的两年半时间里,全球排放量波动很大,但在疫情前的十年里(2010-2019年),23个国家(许多欧洲国家、日本、墨西哥和美国)的化石CO2排放量显著下降。土地利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四分之一与国家间的粮食贸易有关,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来源都是包括放牧在内的农业用地开垦。极端天气:正在进入未知的破坏之境报告还列举了今年世界不同地区出现的极端天气的案例。人口达数十亿的城市地区要为70%的人为排放负责,这些城市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社会经济影响,此外,报告指出最脆弱人群将遭受最严重的影响。“洪水、干旱、热浪、极端风暴和野火等问题日趋恶化,以惊人的频率不断刷新记录。欧洲的热浪;巴基斯坦的特大洪水;中国、非洲之角和美国的长期严重干旱,这些灾难的规模又上新台阶,而且绝非自然,这是人类滥用化石燃料的代价,”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今年的《团结在科学之中》报告显示,气候影响正在进入未知的破坏之境。然而,即使状况在急速恶化,我们对化石燃料难以自拔的依赖却每年都在加倍,”“由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我们正在经历的许多极端天气事件正在趋向更可能发生并更加严重。今年这种情况已经反复出现,并造成了悲惨的后果。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扩大预警系统的规模、建立脆弱对当前和未来气候风险的复原力。为此,WMO正在牵头一项活动,以确保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全民预警”,”WMO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说。《团结在科学之中》概述了气候变化、影响及应对措施有关的最新科学报告。报告融合了WMO(及其全球大气监视网和世界天气研究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全球碳项目、英国气象局和城市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等机构提供的素材。报告中还纳入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相关声明。全球气候状况回顾:2018–2022年 最近的七年(即2015年至2021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七年。2018-2022年全球平均温度(基于截至2022年5月或6月的数据)估计比1850-1900年平均温度高1.17±0.13°C。拉尼娜事件对2021/2022年的温度有轻微的降温影响,但这将是暂时的。 地球系统中大约90%的累积热量都储存在海洋中,在过去20年中,海洋变暖率呈现出特别强劲的增长。全球气候状况预测:2022–2026年据预测,在未来五年中,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温度至少有一年暂时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C的可能性是48%,且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然而,五年平均值超过这个阈值的概率很小(10%)。《巴黎协定》规定的1.5°C水平是指长期变暖,但随着全球温度接近这一长期阈值,预计超过1.5°C的单个年份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 倘若继续执行现行政策,估计21世纪内,全球将增温2.8°C(在2.3°C -3.3°C的范围内),如果充分落实新的或更新的承诺,则为2.5°C(在2.1°C -3.0°C的范围内)。 总体上,各国都没有达到其新的承诺或目前政策下更新的承诺。城市承载了全球55%的人口,是42亿人的家园,城市也是高达70%的人为排放的来源。同时,城市也非常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强降水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突发和缓发沿海洪水和极端高温等主要风险的影响。这些影响加剧了社会经济挑战和不平等。在过去50年里,与天气、气候和水相关的灾害数量增加了5倍,每天造成2.02亿美元的损失。由于有33至36亿人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中,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采取雄心勃勃的行动,不仅要减少排放,而且要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针对极端天气和复合事件,因为这可能导致长期的社会经济影响。
  • 研究称永久冻土的温室气体排放必须被纳入全球气候目标
    假如冻土融化之后只释放二氧化碳,那么排放量尚能与人类产生的排放量大致相当。但实际上因冻土融化而进入大气的气体有10%–20%是甲烷。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在短期内比二氧化碳高80倍,释放甲烷给气候造成的影响比排放二氧化碳要严重四倍。近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国际部获悉一篇关于永久冻土的碳排放必须被纳入全球气候目标的文章,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供感兴趣的读者参考。到本世纪末,快速变暖的北极永久冻土层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很可能与一个大型工业国家的排放一样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超过美国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排放量的总和。但这只是锁定在有大量碳储存的北极地区以前常年冰冻但现在正在解冻的一种可能的未来情况。近日,发表于《环境与资源年度回顾》(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上的一项新研究使用了十多年来的综合科学和区域模型,预测了在低、中、高变暖情景下,永久冻土区到2100年的累计排放量。研究的主要作者、北亚利桑那大学(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的泰德舒尔(Ted Schuur)说:“我们希望这些对未来北极碳排放的预测不仅能更新科学图景,还能成为致力于稳定气候、避免超过温度目标的政策制定的新指南。”该研究小组估计,如果全球社会通过减少化石燃料排放,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或以下,那么在这种低变暖的情况下,到本世纪末,永久冻土将以二氧化碳和甲烷的形式释放550亿公吨温室气体。该团队的预测超出了之前的国际预测,因为它考虑了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动力学,以及永久冻土带特有的临界点。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目睹许多永久冻土区的突然融化,并导致地表塌陷。这会形成湖泊或引起地表水文的其他变化。一旦以前冻结的土地被侵蚀或下沉,储存在那里的碳就可以通过微生物呼吸进入大气。这种快速的非线性变化会迅速而永久地改变永久冻土层储存碳的能力,并可能使北极大片地区从吸收碳转变为释放碳。最近的估计表明,目前有五分之一的永久冻土容易受到突然融化的影响。哥伦比亚气候学院的大气科学家罗辛科曼(Roísín Commane)说:“一旦像一些模型预测的那样,随着气候变暖,永久冻土的碳排放量增加,那时我们就没有办法阻止这一进程。所以,我们可能需要比许多政府目前的计划更早地减少化石燃料排放,以避免触发地球气候可能的临界点或引爆点。”这项新研究根据气候变暖的进程,以及全球领导人为减少化石燃料排放所采取的行动,描述了九种不同的未来。研究的合著者吉多格罗斯(Guido Grosse)说:“无论哪种可能的情景成为现实,永久冻土层的碳排放都将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一个巨大而实质性的因素。但各种不同的可能性,在影响全球整体碳预算的缓解方案之间,将存在巨大差异。”由于北极不受任何国家的监管,而且地处偏远,很难进行全面监测,研究人员强调,国际减排的努力必须在未来的气候目标和行动中考虑到该地区。该研究还强调了使用像永久冻土碳网络等协作网络和遥感技术等科学工具来监测该地区的重要性。罗辛科曼说:“遥感产品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查看和追踪永久冻土层正在发生什么,高分辨率传感器可以看到热岩溶土壤塌陷的证据,水体如何变化,甚至土壤的潮湿或结冰情况。但是,目前能够让我们了解永久冻土中有多少碳会最终进入大气的卫星设备是有限的,因此还需要在此进行投资。”泰德舒尔说,研究团队在今年夏天,在阿拉斯加的一个当地研究地点目睹了冬季创纪录降雪后大面积的永久冻土融化,碳损失是过去几十年平均水平的四倍。原文参看:https://phys.org/news/2022-10-permafrost-emissions-factored-global-climate.html参考链接:https://zh.unesco.org/courier/2022-1/xie-er-gai-qi-mo-fu-yong-jiu-dong-tu-rong-hua-jiang-dui-qi-hou-gou-cheng-zhi-jie-wei
  •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迫切 甲烷管控成关键焦点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中国专家提出,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迫切,甲烷管控成为关键焦点。美国环保协会(EDF)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4甲烷论坛上发布《2023—2024甲烷控排全球进展报告》显示,甲烷造成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约30%的全球变暖。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在20年尺度下,化石燃料来源的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GWP)是二氧化碳的82.5倍;在100年尺度下,化石燃料来源的甲烷的GWP是二氧化碳的29.8倍。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说,有数据估算,甲烷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约占20%至30%。如果不大幅度削减甲烷排放,《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正因为如此,有关国家、国际组织和能源行业采取积极行动减少甲烷排放。美国环保协会主席柯瑞华(Fred Krupp)表示,解决甲烷污染的问题对于缓解气候变化至关重要。过去一年中,在全球范围看到了巨大的甲烷控排行动势头,中、美、欧、日、韩等以及多家大型油气公司采取了积极行动。甲烷减排需要全球采取行动,今年3月,EDF发射了Methane SAT卫星,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甲烷排放监测系统,EDF将与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利用数据支持“甲烷控排工作”的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王金南说,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日益迫切,甲烷管控成为关键焦点。中国在甲烷控排方面展现出坚定的决心和积极的努力,通过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重新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并与美国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等,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合作的决心和行动。王金南认为,推动政策措施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健全的甲烷监测、报告和核查(MRV)体系,精准掌握甲烷排放动态及演变趋势,明确甲烷排放路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4年全球甲烷追踪》,2023年全球能源部门的甲烷排放量接近1.3亿吨,占人为源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仅次于农业部门。化石能源行业在各个行业中,具有最大最快最经济的甲烷减排潜力。IEA首席能源经济学家蒂姆古尔德(Tim Gould)认为,从全球甲烷控排行动进展来看,2024年将成为透明度、政策行动以及减少排放的重要分水岭。《2023—2024甲烷控排全球进展报告》称,在今后十年内采取果断行动快速减少能源、农业和废弃物部门的甲烷排放,可以减缓短期内气候变化,这被认为是实现1.5℃温升控制目标的最有效策略,同时还具有改善公共卫生和农业生产力等协同效益。为更好推动甲烷控排工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朱庆锋建议,要加强政策约束、引导和支持,以充分调动甲烷控排的积极性,加强甲烷排放监测、报告与核查工作,建立对重点排放源全覆盖的监测和统计核算网络,积极探索切实有效的甲烷协同治理与合作发展模式。“甲烷控排必须从源头进行管控,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表示,技术创新是推动甲烷控排工作的关键驱动力(2.840, 0.00, 0.00%),要加大甲烷控排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广泛应用,提高甲烷控排效率与效果。
  • 甲烷减排新动力!中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5月8日至9日,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会议在美国华盛顿特区召开,旨在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及其影响。两国气候特使和官员围绕能源转型、甲烷减排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会议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也为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开辟了新途径。 甲烷作为温室气体的重要成员,其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据中美双方发布的消息,两国将在甲烷减排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动双边合作并进行能力建设,旨在实现甲烷排放的控制和削减。减少甲烷排放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补充,也是短期内减缓气候变暖速度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 海尔欣昕甬智测作为中国气体检测仪器领域的佼佼者,拥有先进的气体分析技术和解决方案,可以为甲烷减排提供科学、精准的监测。 HT8600大气甲烷激光开路分析仪作为海尔欣昕甬智测的重要产品之一,将在甲烷减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具有超高灵敏度、抗干扰测量等优点,无需采样泵和预处理,功耗低、维护量小,能够实现无人值守连续监控,为监测和控制甲烷排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产品特色】开放式光腔,超灵敏,响应快速①中红外激光技术实现灵敏的大气甲烷浓度测量②避免闭路仪器管道吸附问题造成的延迟,实现10Hz无损高频浓度输出③无需采样泵,无需采样管路及样品预处理,维护简单适应于各类现场部署的便携式设计①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抗震性②选用低热膨胀材料,减少结构形变和系统漂移③镜片加热设计,避免冷凝结露而导致信号丢失适合无电网区域和移动平台①低功耗,能以太阳能电池板或蓄电池供电②重量轻,便于在偏僻台站或小型车辆上部署和维护 积极参与甲烷减排,海尔欣昕甬智测展现了作为中国品牌的责任与担当,为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海尔欣昕甬智测将继续深耕绿色低碳领域,不断创新,为全球气候治理事业贡献更多力量。
  • 生态环境部:持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对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零容忍”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会上,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就近年来我国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举措作用以及下一步的计划安排做了相关介绍。他介绍道:一是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目标。2020年习近平主席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宣布了碳强度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风电光伏装机等国家自主贡献目标。这是符合《巴黎协定》长期温控目标的有力度的气候承诺,也体现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最大努力。二是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三是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显著。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底,风电、光伏装机超过7.5亿千瓦,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交通运输、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不断巩固提升。四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最大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启动上线交易,目前年覆盖超过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初步构建制度框架体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全面启动,碳排放数据质量持续提升。五是坚持适应和减缓并重。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统筹谋划和部署。印发《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指南》,指导和规范省级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编制工作。加强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推进青藏高原、黄河流域等敏感脆弱区域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同时,他还指出,生态环境部一直高度重视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对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一是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配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出台司法解释,将碳排放数据造假纳入刑事制裁范畴。修订出台核算核查指南,将碳排放报告核查涉及的公式从27个减少至12个。二是建立“国家-省-市”碳排放数据质量三级联审机制。按照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的管理思路,企业每月均将碳排放相关数据及其证明材料通过管理平台报送,由国家负责大数据筛查及定期抽查,省负责技术审核,地市负责现场抽查。三是强化监督执法。2021年以来,先后组织2次碳市场排放报告质量监督帮扶,以问题线索为导向,指导企业规范排放核算报告行为,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对查实数据造假的控排企业,依法严肃处罚并核减其碳排放配额;曝光了一批违法违规的第三方核查机构,起到极大的震慑作用。四是碳排放管理能力显著提升。组织建设了全国碳排放交易管理平台并于今年上线运行,实现了名录管理、排放管理、数据质量监管、核查管理、配额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利用大数据手段丰富了数据质量管理技术手段。发布会中,对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更名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协调局,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及职责作出调整,机构设置层级与职能配置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有利于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利剑作用。
  • 福田率先探路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双碳”建设先试先行
    2022年是深圳市福田区的“攻坚落实年”。“一榜三令”任务进展如何?近日,“攻坚落实看福田”——“一榜三令”高效执行机制媒体调研行活动走进福田区,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各媒体记者对福田区金融工作局进行了采访。  今年以来,福田区全力推动“双碳”建设先试先行,争当“碳路先锋”。为更好更快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福田区代表深圳市正式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此举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投融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协同统一  据了解,福田区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高度协同统一,高质量发展再结硕果。2021年,福田区以全市4%的土地贡献全市17.3%的GDP,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金融业增加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均继续攀升,创造了4个“历史新高”;地均GDP、地均税收连续14年全市第一;单位能耗持续下降,万元GDP水耗同比下降8.65%,万元GDP能耗达国际领先水平。  福田区是金融强区,2022年上半年,福田金融业增加值1068.44亿元,同比增长9.2%,占深圳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44.3%,占全区GDP的41.7%。  自然生态产品进入数量化、核算化阶段。该区完成中国第一个城市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红树林生态公园年生态价值(GEP)1.92亿元,单位面积调节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全市均值的2.28倍,单位面积总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是全市均值的7.43倍。  辖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良好生态环境转化为普惠化民生福祉,市民生态环境获得感更强。福田区着力提高环境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高效完成新洲河、福田河、凤塘河、皇岗河等4个暗涵流域“污水零直排”创建工作。  细心守护城市腹地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让最美福田魅力绽放。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每年候鸟迁徙超过10万只,拥有12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时隔6年重现珍稀水鸟黑天鹅与明星候鸟黑脸琵鹭“同框”的画面。  在第17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福田区获评全市唯一“中国最美县域”,全面展现了“生态美、人文美、产业美”的深刻内涵,不断实现“发现美、传播美、享受美”的城市使命。  勇做“碳路先锋”  “双碳”建设先试先行,争当“碳路先锋”,践行碳达峰庄重承诺。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今年全面发力“双碳”工作,福田区新春第一会就吹响了“双碳”工作冲锋号,率先谋划部署“十四五”期间“双碳”工作,全力推进“五个一”行动,在落实“国家战略”、践行“城市使命”中充分彰显福田担当、首善作为。  福田区充分发挥政企联动优势。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将建成全球领先的“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该园将推动诞生20%以上新减碳技术,为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支撑。  福田区充分发挥金融强区优势,积极探索“金融+低碳”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推进国家气候投融资促进中心落户,发布全国首只绿色金融指数以及“碳中和”专业投资基金,子基金规模已近40亿元,为撬动资本投向“双碳”作出贡献;充分发挥人才高地优势,推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深圳研究创新中心、西门子能源创新中心等项目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携手全球高端人才突破减碳关键技术搭建平台。  8月10日,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的通知》,深圳市福田区位列其中,代表深圳市正式纳入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  据了解,气候投融资试点由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发起,于2021年12月底在全国启动试点申报工作。气候投融资旨在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是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亦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推手。  未来,福田区将充分发挥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优势,聚焦政策端、资金端、产业端,探索差异化的气候投融资模式,为完善中国气候投融资机制探路示范,为全国试点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福田经验”,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福田智慧”。
  • 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成效显著
    近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报告发布。该报告指出,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使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较当前水平下降1/3以上,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报告由清华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北京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国内大气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等领域50余位一线学者共同编制。报告以“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为主题,对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治理体系与实践、结构转型与治理技术、大气成分源汇及减排路径、健康影响与协同效益五个方面20项指标进行分析。报告追踪了我国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的最新进展。其中,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近年来取得显著进展,2021年全国PM2.5浓度均值为30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34.8%。同时,我国能源结构持续调整,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3.8%。不过,报告召集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所所长雷宇表示,下一步,碳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的任务非常繁重。目前,我国PM2.5浓度是欧洲和美国的的2~4倍,是世界卫生组织保护人体健康的指导值的6倍。同时,臭氧是另外一个关注的主要污染物,2021年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0个城市臭氧超标,臭氧已成为对我国空气质量影响仅次于颗粒物的污染物。此外,当前我国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协同方面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报告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中,仅有105个城市实现了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协同下降,有17个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同步升高态势,亟需在城市层面进一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2022年度报告第五工作组召集人宫继成表示,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同时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之间也有非常复杂的关联。从健康的角度来考虑二者协同减排,并提出可能的减排路径,对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指出,碳排放与大气污染具有高度同源性,通过实施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报告指出,我国有望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基础上,推动全国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臭氧浓度年评价值有望下降至130微克/立方米左右,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可提升至80%以上。进一步以碳中和目标为牵引推动能源深度低碳转型,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浓度年评价值将下降至10微克/立方米和100微克/立方米左右。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指出,协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空气质量改善工作,既体现在治理对象、措施以及政策行动的统筹,也体现在目标及效果的协同。社会和学界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报告对引领相关学术研究、支撑管理部门决策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朱彤则强调,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工作需更加关注地方特色,立足各地自然资源禀赋,力求协同效益最大化。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指出,该校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重大战略需求,在碳中和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突破方面积极探索,该报告正是成果之一,未来该校将鼓励学者持续深耕,发挥创新引领作用。
  • Percival: 计算机程序化使研究气候变化更加简单
    Percival: 计算机程序化使研究气候变化更加简单 2008.9.29 (Perry, IA,USA) 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农业调查服务站(ARS)和其他同做着共同发明了一个计算机程序,这一程序能够通过计算机远程登陆联系各地区的植物培养箱,从而自动模拟或者再造远距离之外的生长环境。 这一叫作WeatherEzeTM的程序,包括一个在线的全球地图,它是由土壤科学家Kurt Spokas和农艺学家Frank Forcella以及Percival(位于美国Perry, Iowa.)公司共同合作研发的。Kurt Spokas是农业调查服务站土壤和水管理部门成员,而Frank Forcella是农业调查服务站的北部研究中心土壤保持实验室的成员。 ARS通过培养箱设置不同的实验目的进行植物研究,包括模拟全球环境的变化。像这样的研究中心,ARS不仅在明尼苏达州有,在其他的州,如弗罗里达、马里兰、北卡罗来纳和俄亥俄州都有。 这一还未商业化的程序,已经在Percival的植物培养箱和生化培养箱中使用,只要和装有微软Windows TM.操作系统的电脑连接就可以使用。 WeatherEzeTM程序通过METAR气象资料每小时使培养箱与世界各地的机场气象站实现连接。ARS的科学家将计算机统计模型应用于收集到的天气、经度、纬度数据用来估计天气随着阳光辐射剂量和质量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从而自动的重现这一天气状况。 如果没有WeatherEzeTM程序,当气候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如果还想模拟世界不同地区每日的天气状况,就不得不手动调节箱体的参数,使其与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一致,然而他们是没有时间去估计任何来自其他地区的没有明显变化的数据的,如每日阳光的辐射剂量的变化。就在这时WeatherEzeTM程序诞生了。 在全球变暖的研究中,WeatherEzeTM程序应用过去30年的数据,可以模拟和连续控制过去某一气候情景。它还可以控制CO2的浓度(在植物培养箱中提供),模拟全球任何一点的气候状况。 ARS和percival公司在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达成了一致合作的意见。 ARS是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科学研究中心。 美国Percival培养箱全国独家代理商 ---北京五洲东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职能抓好创造性落实、主动服务和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依法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作为。近期发布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立足司法职能抓好创造性落实、主动服务和融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依法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作为。一、满足“双碳”目标提出的司法保障新需求回顾新时代十年,中国的环境司法专门化从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开始起步,逐步建立起了以绿色司法理念为引领、以专门化审判模式为基础、以专业化审判机制为支持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绿色司法体系。十年来,人民法院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标志性案件载入史册、影响世界,有力推动生态环境法治进程,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了司法智慧和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总体要求,并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具体部署。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迫切需要将实现“双碳”目标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发挥司法能动作用,服务减排降碳,应对气候变化。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专题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纠纷司法规则,各级法院依法严格追究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等违法行为责任,一些地方法院也在进行积极探索。总体上看,我国涉碳诉讼起步较晚、个案裁判困难较多,过去已有司法政策虽已涉及“双碳”目标,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司法考量,难以有效应对涉碳案件的多样化与涉碳利益的多元化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认真把握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需求的新使命,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司法工作,将“双碳”目标融入司法理念、案件受理与裁判过程当中。在此意义上,《意见》系统谋划、未雨绸缪,吹响了护航绿色发展的集结号,发出了“双碳”司法的动员令。二、为“双碳”司法奠定系统性规范基础《意见》紧扣国家“双碳”目标系列文件构建的“1+N”政策体系,立足司法功能,既注重充分发挥司法能动作用、又高度重视与相关方面的协同配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司法工作动能。一是统筹法治原则与司法职能。《意见》遵循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治观念,综合考虑“1+N”政策体系确立的原则、制度,明确提出了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双碳”司法原则。同时,从我国的诉讼体制、司法制度出发,立足审判职能提出具体服务保障举措,为将“双碳”政策转化司法质效提供了理念、原则和方法指引。二是统筹法治统一与地方试点。《意见》高度重视当前地方法院在“双碳”司法方面的实践探索,在认真总结经验、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全面规定涉碳案件的具体范围、审判模式与审判机制,既强化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又尊重和鼓励地方的有益实践探索。三是统筹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意见》顺应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同根同源、相互作用的科学规律,建立协同司法体系。加强以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以及能源开发等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规章为补充的“双碳”法律制度供给和执行,促进形成系统完备、统一适用的裁判体系。强化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中的行政与司法衔接机制建设,依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采取协同控制措施,全面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三、着力突破“双碳”司法的痛点难点《意见》针对涉碳诉讼起步较晚但案件类型多样化、司法经验积累有限但涉碳利益多元化、涉碳案件法律关系复杂但法律制度和专门司法规则供给不足的现实,以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为目标,着力解决“双碳”司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司法规则。一是抓住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难点。《意见》第二、三、四部分,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保障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助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完整梳理各部分所涉及重要诉讼类型和诉讼范围,系统规范相关诉讼要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通过完善司法规则供给,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二是盯住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这个痛点。《意见》第五部分针对中国碳市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违法现象,聚焦碳排放配额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相关司法纠纷,厘清环境资源审判中的碳市场交易纠纷的受案范围,明确审理的重点案件类型,明确碳排放权交易纠纷审理的关键节点和裁判规则,为中国已经建成的全球覆盖碳排放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保驾护航。三是紧紧扭住环境司法专门化这个重点。《意见》第六部分立足环境司法专门化对于服务“双碳”目标的关键作用,强调积极拓展环境司法新领域,构建由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牵头、相关部门分工配合的涉碳案件审判机制,明确了重大疑难案件提级管辖规则,在依托环境司法专门化的成熟体系并适度延拓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相关司法资源,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加强环境司法专门化、专业化能力建设,为世界贡献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司法方案。期待《意见》发布后能够得到全面准确贯彻,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认识“双碳”司法规律、总结司法实践经验、形成指导案例,为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贡献智慧和力量。(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 达成全球升温控制目标悬了!气候融资需求缺口巨大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创历史新高,科学家不断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发出警告。然而压力与日俱增,目前看来,《巴黎协定》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目标已经岌岌可危。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原主席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在第四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最近的缔约方27次大会(COP27)表明,现在好像已经没办法将地表温度上升控制在1.5℃了,2℃似乎也略有难度,所以接下来要加大减排方面的投入和努力。”本届外滩金融峰会尤为关注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等话题。升温幅度控制目标岌岌可危应对气候变暖的国际框架《巴黎协定》把气温上升2℃以下定为目标,把升温1.5℃以内定为努力目标。然而,渣打集团行政总裁、B20金融与基础设施工作组联席主席温拓思(Bill Winters)表示,最近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冲击使我们的气候目标面临风险。在这种背景下,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谈判变得更具挑战。全球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石化燃料的使用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正在增加。加息提高了融资成本,同时也对气候投资产生了不利影响。欧洲50人集团主席、法国经济财政部原部长埃德蒙阿尔方戴利(Edmond ALPHANDÉRY)认为,三周前刚刚闭幕的COP27并无好消息传出,“除了批准2050年减少13%的碳排放目标,以避免气候影响产生灾难性后果。据预测,在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将增长10%,谈判各方没能对实际削减排放达成一致。联合国秘书长也说到,我们需要现在就大幅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但这并没有得到应答。”不过,阿尔方戴利认为还是有一个好消息,即200个国家同意支持建立一个损失和损害基金,来支持在气候变化中受到最严重伤害的国家。“这个资金从哪里来?绿色气候基金有1亿美元,但对它实际落地的范围还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变化方面,对于发达国家所承担的不公平负担问题,我们必须要基于很好的原则,提供资金支持。”由于欧洲能源危机,化石燃料的价格一路高歌,需求旺盛,阿尔方戴利认为,这导致低碳转型面临重重挑战。能源价格上升有两重影响,一方面需要加大对于包括核能、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以实现减碳。相关统计显示,光伏将会迎来春天,并到2027年都会维持高增速。中国对于光伏设备进行大量的投资,会从中受益。另一方面必须对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加大投资,尤其是对火电厂而言。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才能够弥补现在减排差距?目前的差值是2℃,这相当于15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的当量。特纳认为,如果需要将升温幅度控制在1.5℃,需要进一步减排240亿吨二氧化碳才行。如果要实现脱碳,必须约束高碳排企业的行为。甲烷也是一种强效温室气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全球气温上升中30%都归咎于甲烷的排放,所以需要抑制甲烷排放。阿尔方戴利认为,关键在于慢慢打造、摸索出正确的激励机制,让全球石油天然气开采行业采取一个共同的条约和标准。1987年,世界各国共同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以拯救臭氧层,签订者是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企业。如今对于甲烷,特纳建议也可采取相似的安排。加大气候转型相关投资目前由于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等灾害情况越发频繁,并对实体企业、金融机构等造成了实质性的财务损失,因此,各界认为必须加大气候转型相关的投资,推动净零目标的实现。未来,全球仍面临巨大的气候融资缺口。特纳提及,根据相关测算,全球在气候转型方面至少需要3.5万亿美元的年投资额,并维持30~40年,才能打造一个真正的全球零碳经济。温拓思称,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新兴市场也在努力争取资金。仅用于转型活动,这些经济体每年需要额外1万亿美元的投资。2017~2021年期间,新兴市场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增长了41%(与前五年相比,疫情挤压了这部分投融资需求)。特纳认为,中国的挑战是,一方面要推动绿色经济,另一方面还有其他经济再平衡的转型挑战。在中国的GDP中,储蓄和投资的占比分别约40%,“很大一部分是投资于不必要的基础设施、房地产。我们希望中国可以加速转型,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电力系统和能源系统,推动水泥、钢铁等行业进行能源转型”。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Deborah Lehr)称,中国货物贸易占到了全球的15%,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这几乎囊括了全球75%的国家和地区,因此,中国的投资渠道和商品来源,将对东道国或来源国的自然环境产生深远影响。令人鼓舞的是,中国开始采取真正有意义的措施,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多边开发银行扮演关键角色在融资方面,资本市场、银行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特纳认为,必须通过多边开发银行,包括中国的国开行、国际多边开发银行(例如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进行融资。此次COP27推出了一份全新的报告,提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特殊融资挑战,并认为多边银行必须要把所承诺的资本额度提供到位,并以公共部门的承诺撬动私营投资,起到分散吸纳风险的作用。温拓思提及,目前,多边开发银行每提供1美元融资,只有大约0.95美分的私营部门资本挤入。“这在比例上来说是错误的。必须部署更多优惠资本,以动员私营部门。我们需要释放更高的比例系数(15倍)。渣打是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担保的最大发行方之一,在过去4年内完成了100亿美元的混合融资交易。”渣打一直与合作伙伴在转型金融、混合金融、碳市场以及高诚信度碳补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资金引导到脱碳项目,以支持系统性的能源转型。在温拓思看来,转型金融至关重要,它可帮助碳密集型、难以减排的行业大幅减少排放,带来长期的变化。转型金融也是复杂和涉及多层面的。这是关于解决商业模式、经济结构和技术改造的问题,同时也将给政治、法律和投资领域带来挑战。例如,一个投资者可能不接受的绿色债券方案(比如,航空公司希望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但投资者对此并不感兴趣),银行等中介机构的角色是在设计和提供可持续金融解决方案之前,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温拓思强调了碳市场的关键角色,包括强制和自愿碳市场,它们为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仅自愿碳市场自身的价值就超过20亿美元——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市场来说,这是一个快速的增长轨迹,而且将持续加速。“我看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这是相当重要的进展。我希望看到自愿碳市场和强制碳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以便在自愿碳市场中购买的高质量碳信用可以满足强制碳市场的履约要求。”
  • 《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发布
    近日,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基于海洋观测网及相关数据,编制完成《中国气候变化海洋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公布了全球、中国近海关键海洋要素的最新监测信息。《蓝皮书》显示,全球海洋持续变暖和酸化,海平面加速上升,北极海冰范围显著减小;近40年来,中国沿海海温和海平面上升速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增加趋势,海洋热浪趋频趋强。2021年,高海平面抬升风暴增水的基础水位,加重了致灾程度。1870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过去十年(2012年~2021年)是1870年以来平均海表温度最高的十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表温度较1870年~1900年平均值高0.59℃。1955年~2021年,全球0~700米海洋热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达到历史新高。1993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率约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较2020年高2.6毫米,处于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1979年~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在各月均呈显著减小趋势,3月和9月减小速率分别约为4万平方千米/年和8.1万平方千米/年;南极海冰范围变化趋势总体不显著,但阶段性特征明显。1985年~2020年,全球海洋表层平均pH值(酸碱值)下降速率约为每十年0.016个单位。海洋酸化已经由海洋表层扩大到海洋内部,3000米深层水中已经观测到酸化现象。1980年~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11年~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持续处于近40年高位,2021年为1980年以来最高。中国沿海平均高高潮位和平均大的潮差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杭州湾沿海上升速率最大。1963/1964年~2021/2022年,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1979年~2021年,中国近岸海水表层 pH值(酸碱值)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江苏南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水表层酸化明显。1980年~2021年,中国沿海极值高潮位和最大增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4.7毫米/年和2.14厘米/年。2000年~2021年,中国沿海致灾风暴潮次数呈增加趋势。2021年,中国沿海共发生风暴潮过程16次,其中致灾风暴潮过程9次;中国近海出现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灾害性海浪过程35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海海洋热浪发生频次、持续时间和累积强度均呈显著增加趋势,2021年,渤海湾、莱州湾、江苏外海、浙江外海和南海北部海域海洋热浪时间均超过150天。中国近海地处季风最明显的气候带,东亚季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高纬度大气涛动等的变化,对中国近海海洋环境要素等产生重要影响。海洋异常变化及其与大气间的能量传输和物质交换也是影响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生态环境脆弱,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域。《蓝皮书》的发布,可为科学把握海洋气候变化规律、减轻海洋灾害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以及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和决策参考。
  • 严峻环境下的自救——探寻极端气候下的生命存续 | 前沿应用【上篇】
    中国的垃圾分类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你是什么垃圾”戏谑之语的背后,是垃圾分类迫在眉睫的信号。而在这种紧迫的背后,是全球环境的严峻形势。微塑料积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所有我们不以为意的环境问题正一步步逼近我们周遭的生活,环保运动已经刻不容缓。在全民参与环保之余,科学家们也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拯救”人类的明天。了解端气候下生命的演变,以此探寻人类在端气候下的生存条件就是其中一种,也是我们今天文章要讨论的主题。这一研究也许看起来较为遥远,但《流浪地球》中的场景在未来的某一天是否真的会发生,我们谁也无法预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名地科学家的南冰盖研究,也许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收获。南洲冰盖之下真的会有生命么?“很遗憾,我们对南洲冰盖下的生态了解甚少,据说我们对火星的了解都比它多。”约翰普利斯库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农业学院土地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的董事教授,国际知名地科学家。为什么呢?因为冰盖被密封在世界大的冰川下面,环境恶劣且难以到达。南洲的冬季,许多地方气温会低于零下37度,夏天时,气温高也仅能达到0度。南冰盖之下真的有生命吗?科学家们曾经认为南洲的内部是没有生命的。但通过新的钻井技术,他们在冰川下湖泊中发现了一个多样化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有一个系统,可以在没有任何光线的条件下生存。在不可能的地方寻找生命普里斯库教授在过去的35年里, 一直在南洲开展研究工作。他的研究团队就在之前的一次南考察中发现了微生物。在那次考察中,普里斯库教授发现这些微生物能够在零度以下温度的岩石中“开采”矿物, 以获得促进其生长的能量。而今年,他计划在南洲冰冻的冰层下钻几千英尺, 他说:“我们是在以往人们认为不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寻找生命。”但他期望能找到活着的生物,而不仅仅是微生物。如果这次计划成功了,很可能会改变我们看待地球的方式。图片来源:Pixabay令人期待的南冰下湖泊科研项目冰下湖是夹在冰盖和大陆架陆地之间的液态水体,科学家们认为南冰盖下有400多个湖泊, 其中许多通过溪流和湿地相互连通。普里斯库的研究团队推测, 冰盖下所有这些湖泊里都充满了生命。 “南冰下湖泊的科学获取”项目(SALSA) 这是普里斯库团队正在进行的一项南任务,从2018年到今年南半球的夏天,为期两年。在项目中,普里斯库团队从位于南洲西部的Mercer湖进行取样。Mercer湖是一个水力学活跃的冰下湖泊,研究人员推测, 在这些活跃的冰川下湖泊中,冰下水的运动变化与海洋有机质的残留沉积正调节着这种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图片来源:Pixabay取样需要钻透一千米深的冰层,可以说是在世界底部,以往人们认为这些地方并不会存在生命。也正因为冰层太厚、24小时的强烈光照、低温度、剧烈冷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在Mercer湖建立研究基地并不容易,普里斯库团队需要分次运送钻井设备和其他仪器,研究条件为艰苦。即便如此,研究团队能够对收集到的水和沉积物样本进行实地研究,包括研究细菌细胞的密度、基因内容、生长速度和食物,他们仍感到无比欣喜。Mercer湖只是第二个要取样的冰下湖,但普里斯库表示:“这已经能够让我们对深部生态系统的了解翻一番了”。这个消息无疑令人振奋。检测冰层下有机物的完美工具如何测量冰川下系统中溶解的有机物呢?普里斯库携带的是HORIBA Aqualog荧光光谱仪,它能够同时测量吸收光谱和荧光激发-发射矩阵,且能够连续快速地提供样本光谱。“Aqualog光谱仪很适合用来测量冰层下的有机物,它是检测冰层下有机物的完美工具,因为它具有快速的采样率,能够对溶解的有机物进行鉴定, 以确定其是否具有抗性 (耐久性)。几十万年来,这些有机物从来没有见过阳光,所以我们还会同时收集其他数据以确定其存在时间。”普里斯库如是表示。普里斯库利用Aqualog光谱仪对溶解的有机物进行指纹鉴定,确定溶解有机物类型,再进一步确定它们出现的年代。 HORIBA Aqualog光谱仪注:如需了解该研究中HORIBA Aqualog光谱仪的详细介绍及使用问题,欢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留言,我们的技术专家会尽快联系您进行答疑解惑。了解过去是为了应对未来了解这些生命对人类的意义何在?普里斯库认为,当今全球正在变暖,冰层正在快速融化,地球生态系统已经受到影响。“加利福尼亚州等地球的许多地方目前已经受到影响,未来只会更糟。频繁且严重的火灾和洪水灾难正在侵袭人类,一些农作物因为气候变化很可能无法正常生长。如果我们失去南冰盖,会导致海平面的急剧上升,这些问题将更加严重。”关乎到人类未来的存亡适应端气候生命演化一些农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失去南冰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频繁的火灾洪水地球生态系统受到影响“我们需要了解南冰盖下生物在地球或其他天体上的端环境中的生命演化,了解他们的生存法则,进而增加我们对生命如何在寒冷甚至遥远行星上生存的认识。而这些深藏于地表之下、隐藏了数百万年的湖泊微生物的发现,无疑为我们了解这一法则提供了大量信息,为全球变暖情况下人类如何适应端气候变化提供参考。这关乎到人类未来的存亡。”普里斯库无不担忧地表示。图片来源:Pixabay对南冰盖的研究显得如此重要,然而,我们却不能仅仅依靠科学研究来应对应对这种气候变化。在这之前,更重要的事情也许是,我们应该停止一些污染环境的行为,采取一些保护环境的举动,就像我们正在开展的垃圾分类处理运动那样。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首选,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