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身高计

仪器信息网身高计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身高计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身高计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身高计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身高计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身高计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身高计相关的解决方案。

身高计相关的论坛

  • 对儿童身高有影响的营养素

    蛋白质:动物的肌肉及内脏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它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首要“建筑材料”。在骨骼形成和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胶原,含有大量的特殊氨基酸即甘氨酸、脯氨酸等。在膳食中,仅仅以植物性蛋白质为主,其质量是不够高的,特别是有益于长高的赖氨酸含量不足。因此,在儿童的一日三餐中必须保证有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鱼、虾、瘦肉、禽蛋、牛奶和豆制品等。  锌:锌是有助于儿童身高生长的最重要的营养素。儿童在慢性中等程度缺锌时,即组织器官锌水平及身体总锌量明显下降,生长迟缓则同时发生。儿童锌缺乏还直接影响骨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基本过程。另外,锌对生长激素的合成、分泌像胰岛素样的生长因子也起重要作用。  钙和磷:钙、磷是体内含量最多的矿物质,而99%的钙和80%的磷均存在于骨骼中。我国儿童的钙摄入量与日本同龄儿童比较相差甚远。同时,又由于植物性食物中钙的生物利用率很低,因此,儿童平时应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类、豆制品、蔬菜等,必要时还可补充些钙片。孩子多晒太阳,加强体育锻炼也有利于骨骼生长。  维生素A:它对维持儿童生长是必需的,也对骨骺软骨中细胞的活性有重要作用。此外,维生素A还可通过甲状腺激素来影响身高增长。  除了以上营养素对身高的直接作用外,铁、锌、核黄素、维生素A还可以通过增强儿童食欲,促进其消化液分泌,影响十二指肠内绒毛的形成及减少患病机会来促进儿童的身高增长。

  • 【讨论】关于审稿人话题

    投稿都要送审稿人审阅论文...各位的文章一般遇到几个审稿人?我的一般都好象只有一个审稿人,个别文章是送了两个审稿人.我认为也许两个审稿人反倒有好处..因为即便其中一个退稿,而另一个给修改的机会,最终编辑很可能倾向于修改或者再找第三个审稿人..不过国内一般再找第三个审稿人的情况似乎不多.因为大多数期刊是有3个月的答复期限,,一般时间上不允许再找的.2个审稿人唯一的缺点可能就是审稿意见比较多,修改时比较麻烦而已.

  • 一种晕车药或有助增加身高

    新华社东京12月5日电 (记者蓝建中)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说,用于治疗晕车的药物“美克洛嗪”还具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这一发现有望帮助治疗软骨发育不全的患者,还有可能增加普通人的身高。但这还是初步发现,其具体效果还有待临床试验确认。 日本名古屋大学医学系副教授鬼头浩史等人在新一期美国在线科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如果基因FGFR3被异常激活,会导致软骨发育不全症。如患这种疾病,成人后的身高也仅有120至130厘米,还会出现椎管狭窄等症状。这种疾病很难治疗,目前一种方法是手术折断骨头后再拉长,但会给患者身体带来巨大负担。 研究小组利用大鼠软骨细胞测试了多种药物,结果发现美克洛嗪(别名敏可静、美克利静、保晕锭等)具有遏制FGFR3的效果。此外,在利用从实验鼠胎儿采集的骨骼进行实验时,发现添加了美克洛嗪后,能够促进骨骼生长。 研究小组还认为,除疾病外,因体质原因导致个头很矮的人,如果能够遏制FGFR3的作用,也有可能促进骨骼生长并随之增加身高。 由于美克洛嗪是一种已经得到批准的药物,研究人员计划进一步开展的临床治疗试验有望早日开始。研究人员认为,在利用美克洛嗪进行治疗时,有可能需要在发育期持续服药。

  • 令我无语的审稿人

    来源:科学网 作者:冯 景 作为编辑,每天都要和审稿人打交道,基本上审稿工作都是义务性质的,所以,我每次催审时总带点怯怯求人的态度。就算审稿人拒审,我也会感谢人家及时告知,如果能顺便推荐个替代的审稿人,我更是千恩万谢了。不过最近两件审稿的事,就令我无语了。第一件,有一篇稿子退改后,作者反映审稿意见的附件打不开,我们发现那位审稿人上传的评审文件是坏的,我们就反复给这位审稿人发邮件,请他再给我们发一遍,此人一直没有任何反映,长达两个月。后来我通过其他老师找到他的手机,直接给他打电话。“XX老师,您收到我们的邮件了吗?您那份审稿意见在我们这打不开。”“哦,收到了,我回头就发给你。”十分钟后,我收到了他的审稿意见邮件…… ,举手之劳的事,他居然两个月不理。第二件,最近一期出版前审读时,我发现其中一篇文章,全篇都把著名的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的名字拼错了。我以为是排版编辑的问题,去审稿系统查原始文件。居然发现,这位作者从投稿时就拼错了,在投稿说明、摘要、正文里到处都是拼错的痕迹,而审稿人居然没有一个指出来的。这几位审稿人,在国内该领域都是鼎鼎大名的,有院士,有学院院长。这要是刊发出去,我们可丢死人了。虽然同行评议是一项义务工作,但作为圈里有一定地位的专家,您总得对自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负责吧。所以期刊审稿系统都应该像scholarone系统一样加上给审稿人打分的项。我们编辑部以往对剽窃、一稿多投的作者有一个黑名单,看来以后也要建一个审稿人黑名单了。

  • 【讨论】男女身高最佳配对表!很科学的哦!还没找对象的要加油哦!

    男女身高最佳配对表调查:夫妻俩后代的相貌除了与遗传有关外,还与夫妻俩的身高有关。男方的身高/女方的身高=1.09的话,生出的孩子是最漂亮的;当然,没有那么精确的,不等于1.09,那自然越接近越好!下面是正常身高的速配,查找自己的另一半吧: 女生    男生1.56    1.7001.57    1.7111.58    1.7221.59    1.7331.60    1.7441.61    1.7551.62    1.7661.63    1.7771.64    1.7881.65    1.7991.66    1.8091.67    1.8201.68    1.8311.69    1.8421.70    1.8531.71    1.8641.72    1.8751.73    1.8861.74    1.8971.75    1.9081.76    1.9191.77    1.9301.78    1.9411.79    1.9521.80    1.963

  • 审稿趣事:审稿人和编辑是否有偏见?

    去年,为某催化杂志审了好几个稿子,其中有一个稿子很不同寻常。这个文章是我去年2月审完的,我当时给的结论是拒稿,今天早上打开该期刊网站想看看最近刚刚审稿的一篇文章的最终结果时,无意中发现去年被我拒绝的那个稿子居然被接收了,我感到有点纳闷。我自认为审稿比较公正,也比较严格,无论是哪个国家的作者,都一视同仁。这个文章作者是日本人,内容也不同寻常,是关于光催化降解室内沙林毒气的,我一看到整个题目就联想到了罪恶的731部队。先不说文章的内容是否冲击了我的敏感神经,我耐心地仔仔细细地看完了全文,发现文章根本达不到期刊的要求,下面是我给出的意见。This paper described an application of TiO2 photocatalyst in the decomposition of nerve agent Sarin. Despite its importance in crisis management, the novelty of this paper is insufficient because TiO2-based UV-photocatalysis is not a new one for degrading gas contamination. The scientific content is also insufficient because the authors only provided some appar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but not the deep understanding in degradation kinetics. This paper was badly written with unclear discussion about the calculations of several kinetics parameters including adsorption rate (first and second) and decomposition rate (first and second). I don't know why the authors divided the adsorption process into two parts in Figure 1a and obtained two different adsorption rate. And, how did the authors determine the reaction order? In my opinion, the degradation processes, namely "GB-dec-first" and "GB-dec-second", should be a smoothly running one, and, the GB concentration with time should obey an exponential decrease that may indicate a first-order reaction. Too many figures were used. I think the authors may re-organize this paper and improve its science quality for another submission.具体的问题太多了,我没有在意见中一一列出,只是选择最致命的部分。在结束审稿时,我忍不住对编辑说了一句话,以表达我的道德立场。I don't think this topic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by this journal because chemical warfare agents investigated by Japanese researchers may stimulate repulsion from the readers in other Asian countries.现在,看到整个文章被接收了,我分析可能有几个原因。因为这个期刊一般送两个审稿人,我看不到另一个审稿意见,因此要么编辑让作者重新投稿了,要么直接给了作者修改的机会并最终接收。不过我的额外评论并未起到作用。总结一下,不知各位达人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形,我的做法是否妥当?反观我曾经为这个期刊拒绝掉的中国人来稿,其可发表性均高于这个文章,但编辑还是一无例外地砍掉了。所以,是我对这个文章有偏见,还是编辑照顾了自己的同胞(编辑也是日本人)?

  • 推荐的审稿人决定文章的命运?

    今年投出去的两篇文章的审稿意见回来了,初审都没有被拒,是个好消息。最近又写了篇,发给导师都三周了,在我的再三催促下,她总算花了几个小时看了一遍,给了几点修改意见。如果再不看,就要再等三周到她出差回来了。这样在导师出差走前,总算把文章给投出去了。投稿前,她问我有没有合适的推荐审稿人。我说自己只认识一个相关领域的xxx教授。原来,跟她关系好的推荐人都被用过一遍了,这次没得用了,怎么办呢?继续资源重复利用!电话中,导师还透露了一个内部秘密(不知道算不算):前两篇文章之所以没有被拒,都是她推荐审稿人的原因。如果不是她认识审稿人,我们的文章早就被批的体无完肤了。照她这么说,推荐的审稿人直接决定着文章的命运了?推荐的审稿人确实很可能就是实际的审稿人,尤其是在当今稿件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下,审稿人就更显得不足。我想,难找审稿人,或者稿件被拖审也是不少编辑面临的头痛事。在这种情况下,编辑直接把稿件发给推荐审稿人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至少也会发给推荐中的一个吧。作为审稿人,他们会怎么对待关系不错的同行(或者说朋友)的稿件呢?根据个人的见闻和猜测,审稿人可能有以下几种反应:(1)粗看甚至不看全文,直接大放水,把文章的思路、表达或意义夸奖一番,虽然实际未必那样;(2)浏览一下,提出一些无关痒痛的细节问题, 这样让主编知道自己认真看了文章,同时又便于作者修改;(3)认真对待,提出自己能发现的所有问题以及自己的修改意见。即便是第三种情况,直接拒搞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文章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很有可能是大修改。可见,推荐的审稿人确实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尤其对于水平比较低的杂志文章。如果要投的杂志水平比较高,编辑比较负责,推荐审稿人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好的杂志一般有多个审稿人,以我们领域为例:Desalination(IF=2.0)有2个审稿人,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有3个审稿人,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有5个审稿人。如果有多个审稿人,主编当然不会全用投稿人推荐的审稿人了。如果主编发现推荐审稿人的意见与其他审稿人意见相差很大,一般更倾向于接受其他审稿人的意见,甚至会把文章送给另外审稿人继续审。遇到有些负责的编辑,他们可能会亲自审稿。可见推荐的审稿人,从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着文章的命运,并且越是低水平的杂志,这种影响越大;反之,推荐的审稿人对投向高水平杂志的文章命运的影响,却不是很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得到几点启示的:(1)对投稿人——如果想增加文章的录用率,推荐给熟悉的同行审稿,还是比较凑效的。毕竟审稿人也是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的现象在学术圈内照样存在,不信问问你的老板或同行。如果能用实力和信誉征服同行中的所有人,跟圈子内的人都成为朋友,那肯定是大牛了。(2)对审稿人——不管是否认识投稿人,最好都要认真对待编辑发过来的稿件。如果像第一种审稿人那样,早晚会坏了自己在学术界的声誉。(3)对杂志主编——要想扩大杂志的影响力,提高杂志的声誉,严格把好审稿关是必须的。2个审稿人的Desalination(IF=2.0), 3个审稿人的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IF=3.2), 5个审稿人的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4.6)就是很好的说明。

  • 如何挑选文章审稿人之我见

    如何挑选审稿人的问题。这里,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投稿和审稿经历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第一,挑选审稿人的态度我一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挑选审稿人,但是我没有对我挑选的审稿人抱有很大期望。至于严肃认真的态度,是想让编辑知道你对投稿的重视程度,以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稿者的水平;不会让编辑怀疑你选用的审稿人都是你的朋友。第二,如何挑选审稿人首先,在选审稿人之前,我一般都对自己的稿件做一个全面评估,预计能发到一个什么层次的杂志。于是我挑选的审稿人的水平要比我文章的层次要稍高一点,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看懂我的文章;其次,一般要选和自己研究领域很相近的审稿人;最后,在确定该审稿人之前,我要仔细查看所选审稿人的背景和发表的文章。第三,审稿人被选中的可能性我个人认为和杂志的层次有很大关系。越是层次很高的杂志,如果你选的审稿人很合理,很严瑾,那么很有可能被选中,因为在很高层次的杂志(像Nature,Science, Cell, etc.),在每个具体的领域“牛人”不太多。这也是为什么“牛人”比较容易发好文章其中原因之一,因为彼此之间也会关照。对于层次稍低一些的杂志,可能杂志的审稿人比较多,适合审稿的人也比较多,所以被选中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就拿我的审稿经历为例,近几年我的朋友多次把我列为他们文章的审稿人,仅仅只有一次被选中,还是因为我和当时的主编熟悉。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如果你选用的审稿人和编辑熟悉(比如杂志编委会成员),并且研究的内容和你文章相近,这样选中的几率相对高些。如果你选用的审稿人都是中国人或者和你的研究相差很大,编辑首先会怀疑你们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种审稿人被选用的可能性不大。第四,能否回避某些审稿人这个是完全可以的。如果你的研究结果和某人的已经发表的文章恰好相反,你就可以选择回避这个人审稿。在审稿人不是很难找的情况下,这个要求一般编辑都会满足。以上是我本人对挑选审稿人的一点经验和看法,也欢迎站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经验,大家互相学习和交流。

  • 【讨论】发表论文期间你与编辑部或者审稿人交流的情况

    说说本人的,以前几篇都是修改时编辑写信或者邮件、电话过来提几个问题,回答后就好了。去年有篇文章对审稿人意见有疑义,直接打电话问编辑了,结果编辑让我直接与审稿人联系,告诉我审稿专家电话,跟审稿人交流后,没有完全认同其意见,不过还是采用了。欢迎大家分享一下这方面情况。

  • 薛宇:谈谈审稿意见

    薛宇:谈谈审稿意见前段时间台湾有个大牌学者发给我一篇刚接收的文章,顺便还抱怨"idiotic" comments made by the reviewer。这个评论我深有同感。念研究生的时候,与清华小虎子聊投稿经验的时候,他说以他的经历来说,至少80%以上的审稿意见都是负面意见。我不能说100%的审稿意见都没有用,但对论文本身有帮助的意见,八年来我遇到的屈指可数。一般来说,收到审稿意见,不需要看,我大概都能猜到讲的是什么。比如:1. Badly written。没有收到过这种评论的请举手,我要膜拜一下。05年我一篇文章出去,回来之后被批写的烂,老板看了之后就安慰,说没关系没关系,伯克利生化系的主任投文章人家也批文章写的烂,没准审稿人的文学功底扎实呢。我觉得如果不是写的让人完全看不懂,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论文的结果,那这个评论可以不要。当然我也审过不少写的确实看不懂的论文,有些不用想就能猜到是硬从中文裸翻成英文的,那我也会给badly written的意见。2. 没看懂论文,所以瞎扯。很多人告诉我,老外审稿的习惯是拿到文章先放两个月,等杂志社一遍一遍催,直到威胁再不回审稿意见就要换人的时候,再拿出来花3-5分钟看一下,如果看懂了(恭喜,奇迹发生了),那意见基本上就不错,如果稍微有点儿小复杂(这不废话吗,又不是写笑话),审稿人看的不爽,立马就问一堆无关问题。你还必须客客气气想尽办法回复。绝对不能抵触。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这种不知所云的评论,绝对能够锻炼学者的妥协和忽悠的能力,因为你得把评审人不知所云的问题硬跟论文扯上关系,还要说的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有难度啊。所以往往文章出来之后,和最初的架构就有不少区别了,有些东西,说实话,我写的论文里,但我觉得就是bullshit。3. 不合理意见。我问过很多朋友,审稿人明显不合理的意见你怎么办?比较猛的就说宁可被拒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训之后,已经牢记一个原则:审稿人的意见永远是对的。当然,年初我们一篇文章送审的时候,评审人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计算,当时我脑袋发热,觉得这种明显错误的东西如果发了,那自己岂不是弱智?所以只好客客气气回复说这个我们不能做。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证明我是弱智,因为审稿人很不爽,所以结果也就很自然了。当然自此之后,我们更加牢记这个原则,并且几次成功的将完全不合里的结果融入到论文中。4. 弱智的意见。我们做一个算法GPS做到今年已经半年了,我们每次投稿审稿人都希望我们介绍以前的算法实现,并比较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论文经常是重复来重复去,这个不是我自剽窃,而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叙述个三十篇,想不重复都困难。另一个就是性能比较,无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比较,审稿人总会希望我们再做比较,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妆模作样比一下。再者就是基本问题,比如,超几何分布怎么定义。这是我们年初另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当时看了这意见,我不知道是哭好还是笑好,我实验室大二的学生都会的东西,wiki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您还让我写到论文里,这叫我情何以堪啊?当然后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这玩意儿写了进去。其他弱智的问题那就多了,彷佛没有弱智的问题,不能显示审稿人的水平。5. 不喜欢。审稿人往往就是不喜欢一篇论文。这个呢,我觉得如果您真的是不喜欢一篇论文,那不如干脆点儿拒掉。最怕就是明明不喜欢,偏给你问1-2个不搭边的问题,然后一拖半年,最后编辑崩溃了,说大哥您能不能给个决定?要不咱换人?好,实在拖不下去再给你拒掉。这样的事儿我碰到也不少,之前我们一篇文章的最高纪录是审稿16月之后接收,当然我们现在的审稿记录已经接近两年了。那篇审了16个月的文章,投了几个杂志审稿人都是不喜欢,然后慢悠悠的拖,实在不能再拖就拒。结果4年的时间已经被引50多次了,还专门有人写信来夸我们做的好。我跟胖子聊起这事,都想不通这是唱的哪出啊?另一类我们最怕的审稿人,就是第一轮很客气,先称赞你做的好,然后象征性的提点儿小问题,当你觉得他真的认为问题不大的时候,第二轮审稿突然就翻脸,从摘要一直跟你批到致谢,最后结论就是拒稿。这种情况我们这几年遇到的比较多。过去几年我们投稿的拒稿率大约是70%,一次投稿能过得极少,换两三个杂志审个4-5次那是常事。当然换杂志我们是不改的,有意见其实改动也不大,无非就是把之前写的不错的地方替换成弱智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稿人智商能评判的水准。

  • 薛宇的博文《审稿意见》

    审稿意见前段时间台湾有个大牌学者发给我一篇刚接收的文章,顺便还抱怨"idiotic" comments made by the reviewer。这个评论我深有同感。念研究生的时候,与清华小虎子聊投稿经验的时候,他说以他的经历来说,至少80%以上的审稿意见都是负面意见。我不能说100%的审稿意见都没有用,但对论文本身有帮助的意见,八年来我遇到的屈指可数。一般来说,收到审稿意见,不需要看,我大概都能猜到讲的是什么。比如:1. Badly written。没有收到过这种评论的请举手,我要膜拜一下。05年我一篇文章出去,回来之后被批写的烂,老板看了之后就安慰,说没关系没关系,伯克利生化系的主任投文章人家也批文章写的烂,没准审稿人的文学功底扎实呢。我觉得如果不是写的让人完全看不懂,能够比较清楚的描述论文的结果,那这个评论可以不要。当然我也审过不少写的确实看不懂的论文,有些不用想就能猜到是硬从中文裸翻成英文的,那我也会给badly written的意见。2. 没看懂论文,所以瞎扯。很多人告诉我,老外审稿的习惯是拿到文章先放两个月,等杂志社一遍一遍催,直到威胁再不回审稿意见就要换人的时候,再拿出来花3-5分钟看一下,如果看懂了(恭喜,奇迹发生了),那意见基本上就不错,如果稍微有点儿小复杂(这不废话吗,又不是写笑话),审稿人看的不爽,立马就问一堆无关问题。你还必须客客气气想尽办法回复。绝对不能抵触。据我个人的经验来讲,这种不知所云的评论,绝对能够锻炼学者的妥协和忽悠的能力,因为你得把评审人不知所云的问题硬跟论文扯上关系,还要说的好像真的是那么回事,有难度啊。所以往往文章出来之后,和最初的架构就有不少区别了,有些东西,说实话,我写的论文里,但我觉得就是bullshit。3. 不合理意见。我问过很多朋友,审稿人明显不合理的意见你怎么办?比较猛的就说宁可被拒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我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训之后,已经牢记一个原则:审稿人的意见永远是对的。当然,年初我们一篇文章送审的时候,评审人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计算,当时我脑袋发热,觉得这种明显错误的东西如果发了,那自己岂不是弱智?所以只好客客气气回复说这个我们不能做。当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证明我是弱智,因为审稿人很不爽,所以结果也就很自然了。当然自此之后,我们更加牢记这个原则,并且几次成功的将完全不合里的结果融入到论文中。4. 弱智的意见。我们做一个算法GPS做到今年已经半年了,我们每次投稿审稿人都希望我们介绍以前的算法实现,并比较改进的地方。所以我们的论文经常是重复来重复去,这个不是我自剽窃,而是一个简单的算法叙述个三十篇,想不重复都困难。另一个就是性能比较,无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比较,审稿人总会希望我们再做比较,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妆模作样比一下。再者就是基本问题,比如,超几何分布怎么定义。这是我们年初另一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当时看了这意见,我不知道是哭好还是笑好,我实验室大二的学生都会的东西,wiki上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您还让我写到论文里,这叫我情何以堪啊?当然后来我们还是老老实实把这玩意儿写了进去。其他弱智的问题那就多了,彷佛没有弱智的问题,不能显示审稿人的水平。5. 不喜欢。审稿人往往就是不喜欢一篇论文。这个呢,我觉得如果您真的是不喜欢一篇论文,那不如干脆点儿拒掉。最怕就是明明不喜欢,偏给你问1-2个不搭边的问题,然后一拖半年,最后编辑崩溃了,说大哥您能不能给个决定?要不咱换人?好,实在拖不下去再给你拒掉。这样的事儿我碰到也不少,之前我们一篇文章的最高纪录是审稿16月之后接收,当然我们现在的审稿记录已经接近两年了。那篇审了16个月的文章,投了几个杂志审稿人都是不喜欢,然后慢悠悠的拖,实在不能再拖就拒。结果4年的时间已经被引50多次了,还专门有人写信来夸我们做的好。我跟胖子聊起这事,都想不通这是唱的哪出啊?另一类我们最怕的审稿人,就是第一轮很客气,先称赞你做的好,然后象征性的提点儿小问题,当你觉得他真的认为问题不大的时候,第二轮审稿突然就翻脸,从摘要一直跟你批到致谢,最后结论就是拒稿。这种情况我们这几年遇到的比较多。过去几年我们投稿的拒稿率大约是70%,一次投稿能过得极少,换两三个杂志审个4-5次那是常事。当然换杂志我们是不改的,有意见其实改动也不大,无非就是把之前写的不错的地方替换成弱智的内容,从而达到审稿人智商能评判的水准。

  • 经验:如何‘取悦’杂志审稿人和编辑?

    一篇文章如果审稿以后没有被拒(major or minor revision),有多大机会被最终接受呢?当然这个比例对不同文章和杂志肯定不一样。有些东西我们作者不能掌控,但作者能做什么提高被接受的几率呢?这里我以我们editing office 帮作者改‘answers to the reviewers and editor’的经验,帮助大家取悦杂志审稿人和编辑,加快他们的处理过程和提高文章的接受率。简单讲,就是回答问题的时候站在reviewer和editor的角度。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文人相轻'这句话没有。美国人,欧洲人也一样,做研究的都或重或轻有这个毛病。我博士老板可以说是他那个领域最**的人,没有之一。他每次回答杂志审稿人和编辑的信,还都是作势毕恭毕敬,夸得杂志审稿人和编辑头上一朵花。我在他lab读博士的时候他经常把一些稿子给我们让我们审(他太忙了),给我们的时候说得最多的话就是:a small paper from XXX's lab, I believe you will find many problems. don't waste too much your time. 呵呵作为杂志审稿人和编辑,我不喜欢作者干巴巴的回答问题。要热情洋溢,显得你很自信和开心。好了,扯远了,现在给大家一些比较具体的句子如何‘取悦’杂志审稿人和编辑杂志审稿人和编辑说你做的好的时候,要高兴, 要感谢, 他们批评的时候,要虚心接受,也要感谢We thank Reviewer #1for the generous and supportive comments. ......We thank Reviewer #1 for raising these issues. ......We thank the Reviewer #2 for this recommendation. ......We thank Reviewer #3 for raising the issue of xxxxxx.We respect the views of Reviewer #3, but ....(好话说完了,跟reviewer的战斗开始了,对语言掌握很重要)We thank Reviewer #3for raising this point and have changed the text to "a patient with HIV infection."...太多了,说好听的话谁不会?好啊,那你就拼命赞美那些浑身长刺的家伙把!

  • SCI论文如何选择审稿人

    论文的作者与审稿人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研究学术论文需要同行评议,同行最有发言权,但有时“同行是冤家”。看到优秀的工作成果,审稿人可能会很兴奋,但也有可能发现作者所做工作正好是自己正在进行的工作,于是,审稿人将所审论文扣压而抢先发表自己的论文,甚至将作者的思想剽窃为自己的思想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作者万般痛苦却又无可奈何。为了既保证同行评议的权威性,又保护作者的利益,许多学术期刊赋予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并排除潜在“敌人”的权利,但作者又怕因此得罪同行,左右为难。据美国《科学》杂志在线新闻报道,在最近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同行评议与生物医学出版会议上,最新的研究显示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审稿人对引用自己工作成果的论文更倾向于建议接受,论文的作者则知道谁是潜在的“敌人”。利益与冲突是如此的交织,作者、编辑和审稿人之间有许多心照不宣的默契。引用审稿人的论文:教授们总会给学生这样的建议:如果你希望论文被接受,就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吧!但这仅仅是作者的如意算盘吗?或许不是,一项新研究表明:如果审稿人发现自己的论文在所评审的论文中被多次引用,那么这位审稿人就不太可能提出拒绝这篇论文的建议。这项特殊的研究源于一位期刊编辑的担心:审稿人是否会受到自己论文引用率的影响?Matthias Egger是瑞士伯尔尼大学的一位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学术期刊的合作编辑,他说:“对我来说,看到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引用会有些不高兴。但作为一名编辑,我担心这种情绪会影响审稿人的判断。”此外,他们还发现,高质量的论文投稿总会引用较多参考文献,这些论文因此也容易通过同行评议;资深科学家论文的引用率会更高些,因为他们在其领域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在评审论文时也不严格。R. Brian Haynes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流行病学家,他对这一结果感到“吃惊”,他说:“也许这表明自我主义走进了审稿过程。”但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流行病学家David Nordstrom警告说,这一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然而,他仍然告诫学生尽量引用潜在审稿人的论文。他说:“我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讨好审稿人,而是为了避免漏掉参考重要的相关性工作。”排除潜在的“敌人”作者写论文和编辑处理论文都是件苦差事,其中之一是许多中文期刊的编辑都要求作者在递交论文时回答一个简单而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建议论文审稿候选人名单,或指出谁不适合做论文的审稿人。许多作者都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又不得不填写编辑部要求的这个表格。在最近召开的同行评议和生物医学出版第五届国际会议上,三个研究同时指出:作者对审稿人的选择建议能明显增加论文被接受的可能性。让作者建议审稿人名单有益于作者:作者可能比编辑更明白谁最有资格来评审他们的工作,他们有正当的理由保护自己敏感的研究结果不被有利益冲突的竞争者接触。但作者也担心这样的建议会让论文受到怀疑,或者冒犯、得罪其他的科学家。结果,许多作者拒绝建议审稿候选人,而且只有极少数的人会提出不能做审稿人的名单。但最新的研究认为,这也许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英国医学期刊出版集团的Sara Schroter和同事做了一项研究,他们对送往该集团10个期刊的788份同行审稿意见进行分析比较。他们发现,与编辑建议的审稿人相比,作者建议的审稿人更有可能建议发表论文(这个比例是55.7%对49.5%);而建议退稿的可能性更小(二者的比例是14.4%对24.1%)。生物医学中心是在线开放式出版商,该中心的Elizabeth Wager和同事通过对递交给中心所属的40份在线期刊的100份论文进行分析后,也得出了几乎与Schroter等完全相同的结论。当作者选择排除有利益冲突的审稿人时,他们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Lowell Goldsmith是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皮肤病遗传学家、《皮肤学研究期刊》的编辑,他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003年递交给该期刊的228篇论文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当作者提出需要排除审稿人时,其论文被接收的可能性是没有排除过审稿人的作者的论文被接受率的两倍。Goldsmith说:“排除审稿人的选择非常重要,作者知道他们的‘敌人’。”是否可能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呢?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的R.Brian Haynes是两份临床学术期刊的编辑,他说新发现促使作者对审稿系统产生偏见。但反过来说也许是对的,瑞士伯尔尼大学的流行病学家、《国际流行病学》的合作编辑Mattias Egger说:“部分审稿人对同行心存嫉妒或者有利益冲突,将他们排除出局合情合理。”文章来源汉斯

  • 【转】如何选投SCI期刊及应对编辑审稿人意见之个人经验小结(2)

    相关疾病: 选择拟投期刊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当然是审稿费和版面费啦(这点主要是对于我们这些初入道的,国内外大牛们不缺经费,这点他们不会考虑)。一般来说要求审稿费的SCI期刊实在不多,上次谈到我选的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是瑞士的一家出版公司出版,主要以发综述为主,每期有少量研究论著(就我个人理解综述类杂志的IF一般高些,也许这就是部分原因为何该杂志IF大于5。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比较权威的传统杂志如CANCER Research JBC等也纷纷开辟综述专栏,要知道以前这些杂志只登原始论著基本不登综述,真所谓与时俱进)。我当时投稿时综述类不需要版面费,但是限定只给2个彩图,2个以上彩图就要收图的版面费啦。所以我在描绘图的时候根据这一规则,制定2彩图,1黑白图,就一分钱不掏啦。而且该期刊免费给我邮寄了40份单行本。也许该杂志为了吸引稿源,时隔不到3个月,我第二次投该杂志时得知所有彩图都免费,所以就毫不客气弄上3个彩图,一样分文未掏,几个月后也收到期刊免费邮寄的40份单行本。在我投稿肿瘤类的综述时,也是煞费苦心,力求投入产出比最佳。很多杂志要求除了约稿外都要版面费,我还没机会得到约稿,只好放弃。我看到Cancer Research(IF 大于7)开辟综述专栏,上面登的一些综述和我所写的自我感觉水平接近,可是很遗憾得知投稿竟然要收几十美元的审稿费,这点钱对于我们博士后(自己没课题经费)还是有点舍不得自己掏腰包。只得降低档次到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在网上投稿时有栏目要填是否能支付版面费,我写明本综述在于总结现有研究现状,提出新假设,以便为申请基金开展此类研究打下基础,目前本人没有任何基金资助本综述所涉及的内容,所以不能支付版面费。文章发表后,接到出版公司的账单,要我付400多美金的版面费。我很诧异,和编辑部联系要求减免,告知我投稿时已经说明啦。编辑部要求我得到系主任的签名信证实我无基金资助才行。我直接找系主任,哪知他不肯出信要我找导师解决。我想这根本无关我现在在系里做的课题,我还不想让老板知道呢。哪知这系主任很快就告诉我老板,老板也很不高兴马上找我说我不应该浪费时间写这些与目前课题无关的综述。好在我有系人事处出的证明我博士后身份的信,我就把这信发给编辑部,解释说我还是博士后,文章也没有现在老板的名字,没有任何基金资助。好歹把这事情搞定。其实我也许可以试试挂上以前或现在老板的名字让他们出版面费,但是想想这文章都是我从头到尾弄的,我实在不愿意舍弃我名正言顺的通讯作者地位呀。一个朋友的硕士论文托我帮忙发SCI(他老板没时间精力),我看了看是研究某生理条件下基因转录调控的一些机制。虽然研究不深入,但是有siRNA试验和几个指标觉得还是有戏。朋友写了英文初稿,剩下任务都是我的啦。我给他改了几次,投了4个杂志IF在1-3之间,有的直接被编辑拒绝,有的经过审稿被拒绝说数据太肤浅,要补很多数据。我们都觉得不补数据看来没戏啦。最后试投到Cell Biochemistry Function, 一家英国杂志,IF1分多。居然出人意外,两个审稿人第一个审稿意见很好,主要是对一些语句进行修改和补充写文献,没有要求一定要补数据,只是建议。而第二个审稿人可能是对领域不熟或者没费心审,负面意见多,并提出很多疑问。看来编辑主要看好第一审稿人的意见,决定accept upon revision and satisfactory response.在回复信中致谢第一审稿人,仔细解释了为何该建议的试验无法实行,请其理解。对第二审稿人问题解释。修回第一稿后大约3周得到二审意见,第一审稿人满意修改建议接受,而第二审稿人还是对第一次的问题纠缠不休,还针对文章内容提出一个明显错误的质问。我是心中暗喜,这个傻问题编辑应该能辨别出来吧。在第二次的回复信中直接对第二审稿人意见反驳。不到两天就收到email文章接受,果然编辑看到了第二审稿人的纰漏,都没给他送二审意见,直接接受啦。所以提醒各位如果你的审稿意见中有意见露出破绽或者明显不着边际,那我要恭喜你啦。一般来说编辑如果看到审稿人打错板子,那他也许会给你相对的补偿或者说同情心,只要有一个审稿人说好,那你文章也许就有戏接受啦。还有一点体会就是不同审稿人确实水平态度参差不齐(我指的是SCI低分杂志而言),其实这些审稿人也许就是我们中的一员,一些很小的因素很影响审稿意见,所以大家如果盯着SCI低分杂志,只要时间允许,就一定要多投几家,屡败屡战,直到成功。当然也不要太盲目,瞎投乱投,至少要靠谱。这次投稿因为朋友的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版面费不是问题。他还担心怎么汇版面费给国外杂志呢。哪知道出版社email说只要收彩图的版面费,我就劝朋友把唯一一个彩图变黑白,不影响效果,其它2个本身就是黑白图,这样下来朋友一分银子未花,就发了SCI.这一原则同样适合另一个实例。一个临床的朋友有点基础研究的小data在国内SCI杂志发了,但是一直没有条件深入机制研究。根据最近文献他提出一些有趣的假设解释一种疾病可能的致病机制,但是没条件做试验验证(可惜呀,如果真验证出来了绝对是CNS文章)。我建议投med hypothesis, IF 1.4,按杂志要求格式写好,条理清楚,逻辑严密,报好希望投出。谁知被主编拒稿,说不符合杂志征稿范围。也许太基础啦。这下很沮丧,因为假设类的文章不象综述,很少有杂志登。这么好的假设和精心绘制的模型图就这样放弃实在不甘心。我就费心一个杂志一个杂志浏览,大海捞针,发现一个基础医学的杂志IF 5分多,不定期发些假设HYPOTHESIS,但不是每期都发,而且每期发的文章就4-5篇。朋友很没信心。不管三七二十一,试试看吧,我鼓励朋友。这家杂志审稿很慢,投稿一个月还没消息,我崔问才说要我列出2个审稿人,我列出两个本领域专家,反正初涉牛犊不怕虎。又过了一个月,还没反应,再次崔问,编辑部说得到回复,两个审稿人拒绝审稿因为和你熟悉,我是莫名其妙,我根本就不认识他们,他们拒绝审稿也不要用这种理由呀。编辑部要我再找3个审稿人。我就再给几个专家。这家杂志倒是很认真,真找了3个审稿人(我个人审稿经验来看一般杂志看2个审稿人意见就定夺了),但是是不是我推荐的就不得而知啦。3周后得到3个审稿人意见,第一个没作任何好坏评价,只是说要补充很多材料,加入更多的背景介绍这种疾病,以便让基础专业的读者了解医学背景。第二个说假设不错,倒是要我多介绍些该蛋白的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而第三个连连说好,要求修饰一些用词。编辑要求我至少有3个图,而且如果是引用别人的图要联系作者和原出版社求得版权。我原来想这就是一个假设,没必要写的象综述,就一个假设模型图。现在要补充,不是太难呀。多花点时间看看文献,图就自己模仿别人的但是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重新画的不一样,不就行啦,哪有时间精力去和作者联系版权呀。多花时间加了很多内容和2个图到要求的3个图,现在有点综述性质啦,不过也好,更利于读者理解本假设(当初是按MED HUPOTHESIS格式写的,篇幅不长)。二稿和point by point response投出很快就得到编辑接受,都没有要求再改任何语言。原来目标是1分多的最后搞成5分多,真是意外之喜呀!所以一个杂志被拒也不一定是坏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文章的idea好,还是有市场。还有就是这类文章(假设综述类)只要得到编辑要求修改而没拒绝最后一定有戏,因为这些文字修改只要下苦功总是能完成的,只是时间和周折问题。而试验论文遇到编辑审稿人要求补充数据,不一定就能做出所期待的数据,也就不能保证文章最后是否能发啦。

  • kaikaifeng的身高是多少

    为了使本人的文章言之有物,举例子时候牵涉到了这个数值,希望知情人士提供。附: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11013/3585709/打个比方,要测量wangzijin和kaikaifeng的质量比值,但是没有秤,只有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峰高定量法就是测量一下这两人的身高,然后得出结论,wangzijin:kaikaifeng=X:Y。如果这俩人宽度相宜厚度相当,那么这个结果是比较靠谱的;峰面积定量法就是把俩人铺在桌子上(汗,扑街的感觉),测量头部的宽度,肩膀的宽度,等等,然后计算,如果这俩人厚度差不多,那么这个结果也是比较靠谱的。PS:细心的板油肯定注意到了,即使这样定量依然不是完美的,因为wangzijin和kaikaifeng同学俩人的厚度没参与计算,其实这正说明我举例子的严肃性,任何定量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只能说峰面积定量与峰高定量相比有很大优势。即使引进了DAD,MS检测器,得到更多一维的数据,把厚度算上,实际的结果仍然会有差异,因为wangzijin和kaikaifeng的密度啊什么的也不一致,会带来误差。

  • 【讨论】你对审稿人的意见都认同吗?

    发表论文一般都需要退修,严谨的期刊可能要反复修改几次才能最终发表。 修改意见一般都是审稿人(专家)提出的,也有编辑提的,由于审稿人的研究领域的限制,加上国人的面子问题,审稿意见的水平也参差不齐,当然大部分意见都比较中肯,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的十分有用。 不过,也有些审稿人提出的意见却并非那样,特别是碰到审稿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时,你会怎么办?是选择迎合审稿人,还是进行解释申诉?要知道,有时申诉可能会导致退稿,有一定风险。 欢迎大家就发表论文时的审稿人意见修改情况进行讨论。

  • 王晓钢:也说说审稿、改稿、退稿

    看了孙军老师的博文《刚刚出炉的退稿意见,大家都学学其中的审稿和拒稿学问:) 》,觉得给出的材料不是很清楚。从后面的退修、复审、再退修的时间看,这篇论文应该是2011年12月16日投稿,2012年1月9日初审意见发给作者,要求4周内(2月6日前)完成修改。实际是2月10日收到作者的修改稿(晚了4天,可能是因为春节假期)。从这个过程看,一审的两位审稿人在大约三周多的时间完成了审稿意见。考虑正值年底和期末,这个审稿过程还是很快的——国外一般快报(letters)要求referee两周给出审稿意见,一般文章常常是超过一个月才见到审稿意见,而且是编辑催了几次。初审意见口气还是很温和的,而且提出了具体修改意见。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按照这些具体修改意见一一进行修改,二审是很容易通过的。二审的意见在表里没有出现。但是二审还是很快的。从2月10日编辑部收到第一次修改稿到2月27日收到审稿人的二审意见,只有17天。考虑到这期间基本上是学校的寒假期间,二审可以说是相当快了。同样,要求作者4周内(到3月26日)修改再送。这次作者提前12天修改好再送编辑部。So far so good——审稿人很认真负责,审稿意见至少是及时(如果不是说很快的话)返回编辑部。作者也很认真对待,及时修改,再送。问题出在三审!耗时三个月(这已经不正常了),到6月18日,主编直接给出退稿的终审意见(这更不是正常的审稿程序)。说明对于第三稿,审稿人与作者之间有很尖锐的不同意见,矛盾激化,不得不上交到主编那里仲裁。主编(或者另外请的专门审稿人)至少部分同意了审稿人意见。而矛盾的起因,很可能是二审的时候已经出现。具体的因果,不看到二审意见和三审意见局外人无法判断。但是以笔者多年与审稿人打交道和自己审稿的经验,觉得有几点看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 有的期刊收了审稿费马上退稿,什么审稿意见都没有

    有的期刊收了审稿费马上退稿,什么审稿意见都没有元芳,你怎么看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期刊牛你也给点意见啊就是"不予录用"真是让人讨厌收审稿费 就应该有详细的审稿意见否则就是骗钱!!!国内期刊大部分是为了挣钱。收审稿费是个怪胎。个人觉得下面的处理比较好:文章录用时,审稿费可以收取。文章不录用,不应该收取。但是,收了钱之后,一句多余的话就没有,上午收钱,下午退稿!元芳,你怎么看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yc1010.gif大家 说说有没有遇见这种事情,说说什么期刊http://simg.instrument.com.cn/bbs/images/default/em09511.gif

  • 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人意见?

    无需任何修改就能被接受的论文可谓百里挑一,绝大部分文章都要经过一次或者多次回复审稿意见的环节。对于小修(minor revision),因为文章基本上已经被接受,需要的大多只是纠正一些文字上的错误,量少而且容易,在完成的时候心情也会是愉快的。但是对于大修(major revision),如何回复审稿意见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修改后被拒的文章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高效地回复审稿人意见?回复审稿意见 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color=#111111]首先,诚恳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提交文章修改后要附上一个[/color][url=https://www.enago.cn/][b][color=#363636]cover letter[/color][/b][/url][color=#111111]。里面包含这些内容:([/color][color=#111111]1)感谢编辑安排审稿以及审稿人提出的宝贵意见。(2)作者已经认真按照审稿人的要求对问题一一作答,并对文章进行了仔细的修改,文章的所有修改都着重标出。(3)因为你们的建议,经过修改后的文章变得更好,读者们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4)再次感谢编辑和审稿人的帮助。[/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虽然[/color][color=#111111]coverletter的内容也都是客套话,但是编辑跟审稿人看着也会舒心不少。特别是审稿人,需要认真地无偿地审阅文章,难能可贵的是还需要找出不足的地方。即便有时因为研究方向不是很一致,他们有的问题有点业余,又或者提意见时比较不客气,回复审稿意见的时候也一定要尊重他们。[/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二,另外起草一个单独的[/color][b][color=#111111]response letter[/color][/b][color=#111111]。 在这里用问答式一一列出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并且一一作答。对于文字的修改要求,直接接受就行了。有的审稿人要求增加参考文献,也许这是审稿人唯一显示他私心的地方——比如要求引用他的文章,不是很离谱的情况下也可以照办,或者打个折嘛,要求引用三篇最后加上一篇嘛。回答问题的时候,最好简洁和就事论事,不要拖泥带水。要注意不要为了回答某个问题而导致更多的疑问,尽量将讨论局限在有限的范围内。[/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三,有的审稿人与文章的研究方向有差异,或者没有认真读文章,导致对文章的[b]理解有误[/b],从而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可以首先引用一下文章的相关句子,然后指出文章的真正意思。接着承认是自己的表达出现问题了,让审稿人曲解了意思,最后指出句子已经重写,表达的意思已经更准确了。这样的回答,既巧妙地回答了该问题,也避免了让审稿人尴尬。[/color][color=#111111]第四,如果遇到了非常难回答的问题,比如审稿人质疑文章的创新性有限,价值不大。这些是文章的硬伤,是没有办法修改的。赞同审稿人的意见肯定不好,但是用回避的方式不回答更不好,既不礼貌也侧面赞同了审稿人。这个问题尽管很难回答,但是还是要去争取一下,比如再强调一下文章里面相关的几个句子。要知道每个人的[b]见解不同[/b],虽然一个审稿人觉得意义不大,但是决定权毕竟是在编辑手里,只要编辑在综合多个审稿人意见之后还觉得文章有可取之处,也就没有问题。而[/color][color=#111111]responseletter是所有审稿人都可以看到的,诚恳的回答会获得其他审稿人的好感。[/color][color=#111111][/color][color=#111111]第五,审稿意见里面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要求[b]补充信息[/b],比如更多的实验结果或者与该文章相关的另外的一些信息。这样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一下,如果仅仅是审稿人出于自己的好奇,是可以选择在[/color][color=#111111]responseletter 里提供而不是直接添加到文章里面。而如果对所有读者都有用,则需要加到文章里面。对于审稿人提出的不合理的建议,可以心平气和地找个客观的理由委婉地拒绝或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不要让审稿人觉得你对他的问题视而不见。[/color]

  •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

    一篇审稿长达11年的文章2012-03-12 18:46 来源:科学网 作者:国 志 http://img.dxycdn.com/cms/upload/userfiles/image/2012/03/12/1331102490png_small.jpg如果说施一公发表在Cell research 上的文章Crystal structure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reveal Beclin 1 as a novel membrane binding protein文章“审稿时间”短的话(Received 13 January 2012; Revised 16 January 2012; Accepted 17 January 2012),那么下面这篇文章从投稿到发表恐怕会熬煞人。有人开玩笑说:“这就是研究正为什么不能正常毕业的原因之一”一篇由国立新加坡大学数学学院的Helmer Aslaksen以及其合作者发表在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上的文章Generators of matrix algebras in dimension 2 and 3在1995时就投稿直到2006年才被杂志接受。其中审稿过程长达11年,恐怕是世界上审稿时间最长的文章了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是时效性较强的领域的文章恐怕早已过时或被被人抢先发表而前功尽弃。由于好奇,我向该文章的作者打听缘由。该作者表示在审稿过程中该篇文章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彻彻底底地重写了两遍。(笔者:学术精神着实可嘉)作者表示,刚开始一段时间是由于编辑没有及时收到审稿人的反馈意见,后来是因为编辑收到评审意见后没有及时反馈给文章作者,再后来是因为作者因为电子邮件过滤器的原因而将审稿意见过滤掉。但是详细的过程作者没有说明,并表示文章的延误主要因为自己原因。但是11年的时间确实不是短暂的一两年,这篇文章恐怕可以申请吉尼斯记录了。还有能比这更长的么??http://ng1.17img.cn/bbsfiles/images/2012/03/201203130951_354255_2019107_3.jpg

  • 【分享】几年的写论文和审稿心得

    从硕士到博士这些来,从小木虫上学到了不少虫友们的科研和写论文的经验,所以也想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赚赚人品,呵呵!这些年来也小有了一点成果,一篇NANOTECHNOLOGY,两篇CARBON,三篇3.0以下的SCI,当然还有些垃圾中文论文。其实正像很多老师讲的那样,只要你发文章有了第一篇之后,到第二篇第三篇就会越来越容易,因为只要实验成熟,这就是一个程序化的工作。我在这里想介绍一下我的写文章和审稿的经验和教训和大家交流一下,希望对一些初写文章的人有点帮助,当然这中间有很多不太妥当的地方,也请大家指正。写文章1. 前期实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读书大部分情况是为了写文章毕业。所以没必要为了完成老板的课题先做试验,然后总结实验结果写文章,我觉得这对自己来说很不妥!因为我们到后来写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总是有不如意或者漏掉的数据和实验,所以会经常很懊恼,不得不重新回过头做测试甚至重新做样品。例如,某些照片的尺寸不统一问题、缺少可对比数据等。这样会很费时间,所以我建议特别是初次写SCI的同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多看文章,借鉴一下类似文章的构架,然后边做实验边写文章框架,写的时候先不要做详细的分析,把数据和图片罗列出来就行了。2. 看文献。切忌从头到尾的当阅读理解看!除非是非常接近的论文。我就习惯根据关键词上百篇的下载,然后逐个浏览人家的图片,这样总能找到和自己的某部分挂上钩。特别是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缺少哪个理论,你可以大量下载文章去查找,其他领域的也要看,别指望和你很接近的理论,否则你的研究就没有价值了。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要尽可能避免原始的测试数据,要尽可能的做一些处理,如转化换算、统计分析等等,这样会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审稿人也会觉得你做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例如化学动力学分析(如Arrhenius曲线),材料力学性能可以加入断裂概率分析(如Gauss和Weibull分部分析),纳米材料中的直径分布曲线(用Nano Measurer),和元素分布曲线,等等。另外想发高一点的杂志,适当做一些理论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既可以转化我们的试验结果,也能赚取审稿人的印象分。其实这个并不能,只要你多看各个方向的文献,你总能找到满足你的理论。4. 图片处理。图片可以说是整个文章最重要的因素了!首先对于编辑和审稿人来说,他们拿到一篇文章,往往第一眼都会看图片怎么样。因为他们都是在本领域内见得毕竟多的人,一看图片就能知道文章的好坏。说到图片就有很多要注意的东西:首先,图片的分辨率必需较高,我习惯用Photoshop处理一下,像对比度、色阶什么的,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图片的颜色,图片能用彩色最好了,比分说示意图什么的,甚至现在的杂志很多都鼓励给图片PS颜色,比分说SEM和TEM照片,很多高水平的杂志上都喜欢用彩图。曲线图片,曲线一般情况下是用Origin画出来的,所以会有很多个人喜好的因素,这可以多借鉴一下各个领域的文章。另外补充一点,如果你能有些在你领域内非常规的测试方法得到的图片,那样就能增加文章接受的砝码,因为这样有时会给审稿人一些心理压力,因为他们并不一定懂。5. 模型和示意图,这是能足以体现个人的作图技术和表达能力,这里我建议新手多看看文章,包括别的领域的也要看!特别是看些高水平的文章,人家不仅出色在研究领域,而且突出在图片处理上面。多看这些文章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比分说像纳米材料的生长机理、制备设备和流程等。6. 建模和机理分析。如果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可以做些这方面的尝试,因为这样也会提升文章的水平。当然我们不指望像那些搞计算的人一样做出多完美的模型来,但是可以做一些比较简单一点的,以分析试验结果和我们的理论数据。我记得有一次一篇文章,实验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感觉没有多少创新,但是我做了很多计算,当时审稿人就没给我在分析部分提出任何comment,不知道他们是没有时间还是确实没有把握,所以也不好拒绝我的稿件,最后提了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很快就接受了。呵呵!虽然我这个只是个小伎俩,但是说实话也能学到不少东西哦。7. 摘要和前言。这个是编辑会重点注意的,因为他要了解你文章的大概,所以一定要写好,特别是语言和逻辑性方面,这两项都是我们中国人的弱项。首先,语言上我也吃了不少苦头,我们刚开始写论文要尽可能避免自己的语言习惯,一定要模仿别人的句式,然后自己做些改进,特别是学习一些欧美国家作者的文章。前言一定要有逻辑性,比较喜欢一个杂志主编所说三段式:研究该领域的重要性,研究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的目的、创新点和基本结果。8. 论文写作和修改。如果材料充足,论文写作最好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辛苦一点一气呵成。写好后多看几遍,这个不要怕麻烦,最后把自己站在审稿人的角度上挑毛病,不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看,这很重要!就我个人而言,我一般要修改上十五次然后才能投出去,因为每次都能发现问题。9. 选杂志。记得我写第一篇文章的时候,当时老板死活不让投中文的,非得往高里投,一开始觉得吃那么多苦头很不爽,但是后来还是得感谢他,因为你要是老往低一点的地方投,你和人家站的高度就不一样。(高度对人来说很重要哦!太保守的人永远都只能做借口的奴隶,呵呵!)10. 审稿意见和回复。一般情况下,对我们学生来说一次性小改接受的确实很难,我的文章基本上都是大改过,甚至有情况是有审稿人说拒绝的,然后给你一大堆理由。这些都不用慌,如果编辑没有直接拒你的话都是有希望的。万一有编辑给你Rebuttal或者Resubmission的机会,这说明他还是偏向于接受你的,如果你能满意的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或者作出相应的修改和补充的话。修改的时候一定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意见,然后把整个文章做大面积修改,特别是可以调整一下你的图片数据,如果有时间做一些补充试验很有必要。还有修改后别急着投,至少要一个月,这样的话人家会觉得你认真考虑了他们的意见,所以会给你机会。如果被拒了也没关系,毕竟这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喜好,只要我们的东西货真价实,总能找到一个心仪咱文章的杂志的。11. 最后一点,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多看小木虫!多分享!多赚人品!自然上帝也会让我们多发文章的!哈哈。。。。另外,本人也审过一些杂志的稿件,这其中也有些SCI,下面把我的审稿步骤和作者常出现的一些错误介绍一下,希望对写论文的人有所帮助。1. 拿到一篇文章,我第一眼都会看图片,给这篇文章定个基调,是倾向于接受还是拒绝。2. 第二是根据各个作者和关键词,去找些相关的文章,看这人有没有一稿多投,更有甚者,在国内有些在职的人(往往是高官或企业老总),为了毕业就拿学生的数据稍做改动胡乱写了一篇,在这里我强烈鄙视这帮垃圾!所以一概拒稿。我觉得我们最好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做一稿多投或者重复发表,因为这极有可能会被查出来的。一般好一点的杂志都会提供审稿人一个月免费使用文献数据库,因此大部分资料都是能查出来的。3. 论文字体和不规范的地方,如常出现的有中英文字体格式、标点符号全半角之分、空格的使用、标题字体、图注字体、数字与单位之间需要有空格、等等,这些是我们中国学生喜欢犯的错误,因为有毕业的压力,往往草草地就把文章投出去了。4. 摘要部分。请注意不能用简写,除非是常规的简写,如SEM、XRD等。而要使用简写就必须在前言开始第一次出现时说明清楚。5. 前言部分,前面已经讲过,一定要注意语言很逻辑性;6. 图片的分辩率、标注、单位等不能出错,另外一组图片必须在一页显示,这个很容易出错;7. 表格建议使用标准的“三线表”格式,且表格和图片的数据切不能有重复;8. 结果和讨论部分。避免自圆其说,尽可能找到相关的分析,特别是关系到创新点的地方,否则会引起审稿人极大的怀疑。另外尽量不要出现maybe、we suppose、we hope之类的字眼。如是实在是没有类似的理论分析,可以在之前说明,然后A *** was proposed here for discussion(分析部分注意尽量避免第一人称的句式)。9. 结论部分。很多人偷懒,简直就是把摘要复制过来当结论,这是很不妥的。结论部分大可不必写试验过程,而是说明清楚该项研究的结果、意义以及可能的研究前景等;10. 参考文献。外国人特别注重参考文献的书写,因为他们很珍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所以他们认为如果我们把这个写错,这是对他们极大的不尊敬。但是这个又特别容易出错,我记得以前审过的文章还从来没有发现一篇是完全规范的,所以哪怕是一个空格,一个符号都不能出错!更不能把作者名字、篇名等信息搞错。

  • 【分享】投稿前做一回自己文章的审稿人

    每一篇我们投给编辑部的文章,期刊的编辑都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作者自己推荐的信息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审理这篇文章。审稿人拿到待审的稿件后,会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认真的分析这篇文章,最后给出自己的判断,认同或者反对。很多人很惧怕审稿专家,怕审稿专家不能看透自己自己文章的惊人意义,怕审稿专家把自己的科研价值歪曲了,怕审稿专家把自己文章的硬伤指出来,怕审稿专家把文章给枪毙了。当我们拿到审稿意见时,多数文章是要修改的,很多作者会惊奇的发现,审稿人真的或多或少的把自己隐匿在文章里的瑕疵点出来了,审稿人先是用简单的一小段总结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意怎样,顺便谦虚的赞扬下文章的意义,然后直奔主题,修改还是退稿,然后在下面层次清晰的给出文章需要改进的1、2、3、4点。有的人可能会抱怨审稿人不留情面,有的人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没有那样做,有的人认为审稿人意见完全正确,将被退的稿子改投IF=零点几的小刊物上,有的人按照审稿人的意见重新设计试验,重新补数据、重新写文章。但是大家有没有换位的想一想,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文章放在审稿人的笔管下痛批,为什么要按照审稿人的要求详详细细的改文章,投出去的文章为什么修改意见密密麻麻,我的回答是大多数作者写完文章后对自己文章的审视程度不够深,对自己文章的评价态度多数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没有站在审稿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事实上,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作为自己文章的第一审稿人,用自己就是审稿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文章。很多人对自己的文章报喜不报忧,把坏的性能隐藏的很深很深,把自己文章的意义写的很神秘,自己读起来很兴奋。用非常高深的理论模型证明自己的推理,把简单的理论复杂化,将可以轻描淡写的的图表画的极其神秘,以此来迷惑审稿人,因为审稿人不可能对每篇文章的一切内容全部掌握,对自己拿不准的东西一般不会轻易否定,这样作者就得以蒙混过关,小修发表。这样做是对自己文章的极其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我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拿到别人的这篇文章,你的第一反映是什么,当然是直奔主题,将硬伤全部揭穿,枪毙文章。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了,自己认为有问题的文章能投出去吗?投出去了能中吗?多数是会被拒掉的,因为审稿人都是同领域的一流学者,他们对该领域的横纵向学科都有很清晰的把握。所以要想文章能够被认可,先要当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用审稿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文章,试验结果的某些性能好,但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文章里要以科学的态度表达出自己的不足,因为自己是文章的审稿人。写出文章的不足,认清文章的软肋并不代表否认了自己的价值,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应该是值得推敲的,都应该有进一步继续研究的必要性的。如果自己用审稿专家的观点审视出了文章的不足,我们可以对他进行修改,进行直言不讳的修改,要把自己文章的意义表达到一个极其科学准确的层面上,要对自己试验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要对一些材料的缺陷进行重新剖析,要在做一些补充试验丰富文章的数据,要把别人的工作在前言处表达完整,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异同准确的剖析。要知道自己的创新点,文章的优势,更要点出文章的不足,在讨论处对这些不足进行详细论证,指出不足的原因,更要点出改进的科学方法,课题今后的研究难点、研究重点、发展趋势。作为自己文章的审稿人严格审查自己的文章,一遍一遍认真的修改它,雕琢他,无形中会发现自己在进步,再用审视的观点做科研,自己的境界再慢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审视中得到极大的锻炼。。。慢慢的会发现,文章真正的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成为自己的骄傲。以审稿人的态度审视并修改后的文章投出去,命中的几率当然会大大提高了,因为审稿人要提的意见已经全部在文章里回答了,审稿意见应该是GOOD PAPER,GOOG IDEA。即便文章退稿了,这只能说明我们现在的能力还需要提升,还需要锻炼,但在今后的提升过程中,审视的眼光会帮助我们飞快的进步。做好自己文章的审稿人,即提高了文章水平,也审视了自己,磨练了品质。

  • 怎看审稿人要求补实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白头研究所的Hidde Ploegh博士在他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Endthe wasteful tyranny of reviewer experiments》中专门评论到评审员通常要求些对结论没什么重大影响的实验,而不好好评审眼前的研究论文,他将这些实验称作“评审员实验(reviewerexperiments)”,而高分期刊似乎要求更多这样的实验,好似他们需要透过这样来提高期刊的水平。Ploegh博士指出评审员研究增加实验室成本,却对科学没有任何实质益处,虽然这已经成为发表界接受的模式,他认为评审工作应该更负责任的进行。从道理上,我非常支持支持Ploegh博士的观点,也就是审稿专家不应该强迫或变相强迫作者补充实验。但这种作法在现实中很难做到理直气壮,作者在许多情况下处于弱势,只能有限度地反抗这种不公正。这里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看法。过去曾经多次遇到这样事情,从实际操作角度,我们一般的比较靠谱的作法是尽量满足这种虽然无理,但是得罪不起的要求。我曾经听一个修回大师级人物的报告,他有一个观点,认为遇到要求补充实验的意见,如果你很在乎这个发表机会,应该高兴,因为如果能按照审稿意见增加所建议的实验,可以发表的机会至少是90%,虽然极少数情况下,也有被拒稿的可能。其实非常普通的杂志一般很少会要求补充实验的。越是高档次期刊,这种无理要求的可能性越大,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说明评审人的水平似的。这绝对是一种国际学术不正之风。杂志组织稿件基本上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杂志编辑确定型,就是不经过再次审稿,杂志编委确定是否接受型;第二类是原审稿人再审型,就是修回后再请原来专家审阅的;第三类是重新选择审稿专家审阅型。针对这三种类型,建议采用不同的策略。对第一类,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在修回时,对审稿意见进行非常聪明的回答,对是否补充实验一方面恭维,另一方面可提出不执行的理由,并声称将来会考虑这种建议,哪怕你觉得意见是无理取闹,也尽量不要去争论和反驳。对第二类杂志,最理想的方法是按照要求补充实验,当然如果觉得意见不合理,可以进行详细地解释,耐心地劝说专家放弃其看法。对第三类杂志,因为会送到不同的专家手上,虽然过去的意见仍会被后面的审稿人看到,如果简单补充实验,仍会遇到更麻烦的要求,甚至让你补充更多实验,因此要尽量不那么痛快补充,可以选择相对容易的内容补充。或者进行详细解释,说不定下一个审稿人被你说服,就可以顺利过关了。写到这里,想起一个数年前在加拿大亲身经历的例子。有一博后朋友,德国人,他把多年的工作投稿到一个本领域的顶级期刊,因他提供的免疫组织化学图片写着来自2只动物,审稿人认为2只动物太少,一般不够说明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质疑)。这老兄认为自己一直都这么做的,坚决不同意补充实验。其实就是重复一下实验,把n改个数字这么简单,或者如有的投机分子直接把样本数改一下就可以。但这位坚决不干,估计得罪了审稿专家,最终导致辛苦多年本来很有希望的文章被拒稿,并间接导致后来失去工作。我虽然在道义上支持他,但对他的作法仍有费解。有次私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坚持。他说这是他的做人准则,因为补充实验并不能只补充这一个就符合规范,应该全部进行重复,包括其他统计学分析,理论上应该全部重做,那简直就是灾难。因为这样补充的内容就破坏了双盲、随机、平行对照的统计学原则了。我不得不表示赞同,因为他说的有道理,而审稿人才是胡搅蛮缠。对此,你怎么看?

  • 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答复信的写作技巧

    一篇稿子从酝酿到成型历经艰辛,投出去之后又是漫长的等待,好容易收到编辑的回信,得到的往往又是审稿人不留情面的一顿狂批。这时候,如何有策略有技巧的回复审稿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好的回复是文章被接收的重要砝码,而不恰当的回复轻则导致再次修改从而拖延发稿时间,重则导致文章被拒,前功尽弃。下面把我平时总结的一些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和写回复信的格式和技巧跟大家交流一下。首先,绝对服从编辑的意见。在审稿人给出各自的意见之后,编辑一般不会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是,编辑一旦提出某些意见,就意味着他认为这是文章里的重大缺陷,至少是不合他的口味。这时,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只能是服从。因为毕竟是人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第二,永远不要跟审稿人争执。跟审稿人起争执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尤其是一些名门正派里的弟子,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有次审稿,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啦),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看到之后我当时就笑喷了,可以想象审稿人得被噎成什么样。正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第三,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第四,聪明的掌握修改时间。拿到审稿意见,如果是minor,意见只有寥寥数行,那当然会情不自禁的一蹴而就,一天甚至几小时搞定修改稿。这时候,问题在于要不要马上投回去了?我的意见是放一放,多看一看,两个星期之后再投出去。这样首先避免了由于大喜过望而没能及时检查出的小毛病,还不会让编辑觉得你是在敷衍他。如果结果是major,建议至少放一个月再投出去,显得比较郑重。上面是一些一般性的答复审稿人的策略,在实际中的应用还需要大家见仁见智。下面谈谈答复信的写法。写答复信的唯一目的是让编辑和审稿人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做了哪些修改。因此,所有的格式和写法都要围绕这一目的。一般来说可以把答复信分成三部分,即List of Actions, Responses to Editor, Responses to Reviewers。第一部分List of Actions的作用是简明扼要的列出所有修改的条目,让编辑和审稿人在第一时间对修改量有个概念,同时它还充当着修改目录的作用,详见下面的例子。剩下的两部分是分别对编辑和审稿人所做的答复,格式可以一样,按照“意见”-“argue”(如果有的话)-“修改”这样逐条进行。清楚醒目起见,可以用不同字体分别标出,比如“意见”用italic,“argue”正常字体,“修改”用bold。下面举例说明各部分的写法和格式。编辑意见:请在修改稿中用双倍行距。审稿人1: 意见1:置疑文章的创新性,提出相似的工作已经被A和B做过。 意见2:算法表述不明确。 意见3:对图3的图例应做出解释。审稿人2: 意见1:图2太小。 意见2:第3页有个错别字。很显然,根据上面的答复策略,我们准备对除1号审稿人意见1之外的所有意见进行相应改动,而对1.1采取argue为主的策略。答复如下:List of ActionsLOA1: The revised manuscript is double spaced.LOA2: A discussion on novelty of this work and a comparison with A and B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3.LOA3: A paragraph has been added in page 5 to further explain the algorithm ***.LOA4: Explanations of the legend of Figure 3 have been added in page 7.LOA5: Figure 2 has bee

  • 什么样的审稿人最可怕

    不知道有没有那样的牛人,写的所有论文都被直接录用了。至少我做不到,目前,我投的论文修改后录用率只有70%左右。纵然自己认为已经很有写作心得,也认为我把关的论文都应该录用,但是,依然有30%的被拒率。虽然,我认为审稿人都是提高学术论文水平提供帮助的,但是,也不得不说,有一些审稿人让我生气。记得有一篇论文,我返修了三次,最后得到的结论还是“拒稿”。后来改投了一个影响因子还高一些的期刊,直接录用。对于这样的审稿人,我是有怨言的。下面我想写写什么样的审稿人最可怕。(1)零通过率的审稿人很可怕。或许大家会认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审稿人。但是,我还真见过一位。去年我们组织了AMPT国际会议,我们希望所有审稿人都本着严要求去评审每一篇稿件,但是,也必须录用一批论文的。其中,我们给某教授发送了10篇论文,希望他帮助挑选出一些好一点的论文给予发表。很遗憾,十多天过去后,他的评审建议下来了。10篇论文,统统被他拒稿。我们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只能用目瞪口呆来形容。感叹,这教授也太厉害了,甚至怀疑他对于学术论文是否过于挑剔。显然,我们是不可能把这十篇论文都拒稿的,没有办法,我们又邀请其他审稿人对这十篇论文进行重新评审。(2)只录用自己领域的审稿人也很可怕。有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同行是冤家。但也有不一样的时候。因为,有一些人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只认为自己的领域重要,而其他相关的领域就都是“低级”。因此,找这类人评审论文的时候,看见和自己做差不多工作的时候,就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工作有意义,值得研究。而遇到不是这个小领域的人的研究工作时,给出的评价有时候让人惊吓。一看标题就说,这样的工作没有意义。然后糊弄几句,就把他人的工作给否定了。当然,还有一类人和他们相反,看见自己领域的论文就统统拒稿,认为对方做的工作没有自己做得好。(3)研究视野比较窄的审稿人比较可怕。通常评审论文过程中,审稿人要做的事情是看这一篇论文是否存在有意义的事项。如果存在一些能够勾起他人兴趣的工作,即使写得不好,也是应该给予修改机会的。相反,如果只是描述工作,没有什么具体的学术意义,写作最好也应该拒稿。然而,在我们的审稿人中,不得不承认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在评审论文过程中,基本上就不看或者看不到论文的优点,而只看论文是否存在缺点。特别是某些研究视野比较窄的审稿人,很难发现其他领域的难点、优点,这样造成的拒稿是很难受的。(4)过于看重“关系”的审稿人比较可怕。都在学术圈里,通常经过10多年后,大家都基本上相互认识。有时候就会变得很奇怪,某和某成为一个利益团体,某和某成为一个敌对团体。这样的情况,在论文评审过程中也有影响。当他们看到朋友的论文,毫无原则地录用。相反,当他们见到敌对方的论文,也是毫无原则的拒稿。这个世界任何一篇论文,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同时,我还见过一些提前“打招呼”的论文评审。还见过更不负责任的评审人,当他收到某某朋友的论文,立即告知对方,并让作者自己写一两条评语,论文自己也不阅读,然后就推荐录用论文。作为朋友,相互帮助可以理解;作为敌人,相互诋毁也能理解。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变得毫无原则性,那也会变得很可怕。我现在也为20多个学术期刊审稿,就自己审稿过程而言,50%会给作者修改机会。的确,大家都在学术界,大家都在努力写好论文。一个好的成果通常都会付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因此,尊重他人的成果是评审人的第一步。当然,见到那些完全不尊重评审人的作者,我也是很坚决的“拒稿”。

  • 雷锦志:负面的审稿意见更是好老师

    薛宇博主的博文《审稿意见》有点意思,可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我逐条对该博文谈谈我个人的看法。1. Badly written: 这样的意见经常会收到,我都会很认真的处理。Badly written 可以有很多原因,可能是英文表达的问题,也可能是论文结构安排的问题,也可能是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不够清楚等等。也许每个人辛辛苦苦写完论文以后,都会认为自己写得很好了(如果自己都不认为已经写得很好的论文就投稿那就是不负责人了),因此收到这样的意见多少有些不高兴。但是我想说论文是写给别人看的,每个人的背景知识不一样。有一些自己认为很清楚的事情别人不一定那么清楚。在论文的结构安排和逻辑关系上,自己会很清楚自己的论文结构,你知道有些问题会在后面有详细的讨论,但是读者和审稿人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在第一次读你的论文的鹅时候不清楚这些结构。所以,同一篇论文不同的人去读,有些关于writting方面的问题毫不奇怪。既然审稿人提出来了,咱就好好修改,尽量把自己的论文写得更加易懂一些,逻辑更加清晰一些,结构更加合理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提高。从开始投稿的时候都是 badly written 的意见到现在也会有 well written 的意见。2. 没看懂论文,所以瞎扯:我不知道有多少审稿意见是真的没有看懂所以瞎扯的。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审稿人是等编辑催促才审稿,然后拿3-5分钟审一篇论文。反正我绝对不会这样做。我一般会在编辑要求的时间之前完成,很多是在一到两周内完成的,每篇文章的审稿都会先粗看问题和结果,然后在细看细节。时间至少要半天,有时候会更长。如果真的出现审稿人没有看懂的情况,我想主要责任还是在作者。因为作者没有写清楚。就我自己而言,我看到这样的意见(通常审稿人会明确说哪个地方没有看懂),我会先问自己:我是不是说清楚了。作为作者,我不可能要求审稿人和我有同样的知识背景,因此我有责任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交代清楚。这样既能让审稿人很容易看懂,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3. 不合理意见:我认为没有所谓的“不合理”意见,只有“不同“的意见。如果你先把审稿人的意见定位为不合理的, 就可以完全不加理会了。但是如果只是不同意见,那就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是正常的科学讨论的范畴。如果认为审稿人的要求不合理,那就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4. 弱智的意见: 这个同上面。其实有的意见并不是弱智。例如薛博主原文中的几条: (1)”我们每次投稿审稿人都希望我们介绍以前的算法实现,并比较改进的地方” 这是很正常的要求,每篇文章都需要把背景介绍清楚,和以前工作的比较,要不然读者如何知道你的工作和以前工作的改进的地方呢?总不能让读者去读你的所有论文然后去比较吧。至于如何用很短的篇幅叙述这些内容那是写作的问题。我很欣赏 DT Gillespie 写的论文。他每篇论文都把背景和以前的工作介绍得非常清楚。以至于读他后期的论文就可以知道他前期的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果。 (2)"另一个就是性能比较,无论我们之前做过多少比较,审稿人总会希望我们再做比较,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妆模作样比一下" 这个我不知道具体的细节,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每次都重复以前的工作,但是总要把以前的工作和比较的结果说说吧。(3)"再者就是基本问题,比如,超几何分布怎么定义" 很多作者认为基本的问题读者不一定认为很基本。总不能让读者读你的论文的时候不断上 wiki 去查找答案吧。其实有些知识短短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为什么不说呢? 很多时候审稿人问这些所谓的“弱智”问题并不是因为他不懂,而是审稿人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希望读者更加容易看到你的论文。5. 不喜欢:这种情况没有遇到过,不做评论。但是我有一些论文审稿人确实审了很久。但是我认为责任还是在我。原因是我研究的问题比较偏,审稿人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遇到这种情况久而不决的论文,我最后不会太在意。甚至就放在 arxiv 上,不再式投稿了。反正一两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对自己影响也不大。如果认为是好的工作,总是有人发现的。如果真是不好,也没有必要太浪费时间了。我认为好的论文应该可以让审稿人一边喝咖啡一边审你的稿子,而能让审稿人知道你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结果,你用的主要方法或者主要思路是什么。然后审稿人如果认为值得进一步仔细看的话,他会放下咖啡去细读。任何论文在别人看来都会有一些意见,只要在认真地思考这些意见才会使自己不断进步。

  • 审稿费越来越高了,都要投不起稿了!

    前几年投稿药学刊物,审稿费才20到60元,今年看到:《中国药业》刊物审稿费居然要100元。 感觉物价上涨的好厉害啊,连审稿费都这么贵了,如果投了这个刊物不被录用,又转投其他刊物的话,那真是劳民伤财啊。 唉,投稿再也不能象以前一样,东家不收投西家了,稍微折腾下,邮费审稿费就好几百了,这还没到录用阶段,没算到版面费呢。

  • 【原创大赛】(官人按)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

    [align=center][b]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审稿人?[/b][/align][align=center][color=#666666]廖洪柱 [/color][/align][align=left]我一直在想,在合适的时候,应当将我的审稿的经历分享一下,也许对一些人是有益处的。今天科技论文的发表与日俱增,显然聘请全职的专业人员来做审稿的工作是忙不过来的。同时,每个人也会形成其特定的态度与偏差。如何公平、公证地来审理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稿件,同时能做到高效而有序,确实需要科研期刊一个好的策略。在众多不同的审评机制里,“单向盲评”--即审稿人知道稿件的作者与机构但是作者不知道审稿人信息等情况,仍然是最普遍与广泛的审评方式。在我读博士期间,我的导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在科研这个群体里,或时或早,我们都有义务做一些志愿者的工作。审稿就是其中一项,由于你的稿件正常是由三个人审理的,所以,你理应审理三倍于你发表过的文章,这样你在这事上就不欠债了。当时我想,这应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回头看,在已过的四年有余的时间里,前后审理的稿件有近八十篇,在五个不同的分析化学期刊上面,而我发表的文章的篇数只是十篇。显然,我已经超额完成了我的义务。和其它许多的人生第一次一样, 收到第一篇审稿邀请的情形,我如今都难以忘记。当时,姐姐、姐夫一家去奥斯汀生活,我们一起过去看望他们。一不小心,收到了导师发给我的一个审稿邀请,他是该期刊的编辑。当时的我很激动,尽可能认真地审理稿件。此后,导师就很少给我发审稿邀请了,前后总共也就三四次。之后收到的审稿邀请,主要来自于该期刊下面的其他编辑。出人意外的是,在之后他帮我写推荐信时,特意提到了我是处于该期刊审稿人排行榜上的前10%。每一个期刊估计都有一个类似的给审稿人打分的评分系统。虽然这不是特别好的成绩,但至少没有让他失望,也算是一名合格的审稿人。“第一次”往往都很重要,因为这决定我们是否打开了新的一扇门。以下是我想要分享的一些个人心得。第一点就是马太效应:就是努力你擅长做的事,你就可以做得更好从而收获更多;而你不擅长做的事情,往往就只有少有的几次尝试机会。审稿是一种志愿者的工作,同时也是消耗脑力与时间的事情。要坚定持续,认真对待也非易事。基本上你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报酬。对于我自己,当时的动力之一是审稿可以加强我申请身份的背景条件。因此,我认认真真地审理该期刊的稿件。结果,我有一半以上的审稿邀请都是出自于该期刊。每一次审稿后,编辑都会给在系统内给一个评分,这样其他的编辑也会看到从而决定是否发出邀请。你的评分越高越靠前,那你就可能收到更多的审稿邀请。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四篇稿件在手,从而不得不自己删选。最后,控制下来,一次只审理一个期刊的一篇稿件。很多时候,我们只想审自己真正熟悉的领域,这是很难得到编辑的青睐。一开始你必须有勇气接受任何的审稿邀请,两军相遇勇者胜。你可能要为此花费十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但这就是我们所需要付出的。直到有一天,你的审稿能力得到了认可,你才能提出自己的审稿稿件要求。否则,你只能是消失在大量审稿人的潮流之中,没机会得到更多的审稿申请。以上就是“有的还要加给他,使他有余”的个人经历。在我身上,也发生了“没有的连他有的也会夺去”。当时,向一名教授发出了审稿的请求,由于彼此相识,他很快给了我一篇稿件。虽然这期刊的影响因子低,我也觉得自己尽力而为了,可就是没有得到教授的认可,从此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证明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在面试中你就只有一次机会表现自己。如果你失败了或失去了就得学习放下,去寻找其他更好的机会。第二点就是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东西,信任可以变化成友谊,爱情,财富与名誉等等。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动着人与社会的一切关系。在这审稿的过程,至少有三种不同的信任在其中。首先是编辑对审稿人的信任。因为编辑不可能亲自一篇篇地去审理文章。由于编辑往往是兼职的工作,所以他必须找人分担他的工作量,审稿人正是这一角色。系统内部的审稿人评分机制就是一个信用打分系统。得分高的,编辑就愿意用他做审稿人。借着审稿这座看不见的桥梁认识彼此,编辑就有可能一直愿意给你稿件审理,因为他对你已经建立了完全的信任。第二层信任就是审稿人相信作者的工作是真实的,同时工作是有意义的。这就需要一双火眼金睛,从数据中来确认科研工作是否是真实。第三层的信任则是编辑对作者的信任,这基于他对多位审稿人对同一稿件的综合评价以及他对稿件的整体看法。第一层的信任才是审稿人所需要关心的。获得这种信任,没有过多的路可走,就是花时间与精力,尽心尽力审好手中的每一篇稿子。这种无形的付出不会是无意义的,编辑能从他所经历的千百个审稿人中一眼就看出有没有花功夫。第三点则是自信与自学能力。自信表现在相信自己有能力审理所属领域的大多数文章,即便是以前没有做过也没有学习过的。这种自信不是出于无知与自大,而是出于两点。一点是通过摘要或稿件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有些期刊只能看到摘要,有些则能在接受审稿之前就可以看到全文);另一点是相信自己能通过已往的经验以及逻辑思维能应付这审稿的任务。有一点个人的看法,审稿并非挑出稿件里所有大大少少的问题来,而是找出稿件里主要的逻辑漏洞来。这也是GRE作文要锻炼的一种科研素养。检验这种自信到底管用不管用则很简单,那就是编辑是否愿意继续给你审稿的机会。自学能力则表现在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换新的角度与眼光来审稿,从其他审稿人宝贵的意见中学习与进步,我想是没有止境的。目的只有两个:一个是能节约出你宝贵的时间来,能用更短的时间完成审稿的工作;一个是找出稿件中一刀致命的问题来,从而能获得编辑的认可,得出和你一样的审稿结论。收到编辑发出的相同的审稿结论,我想这是作为审稿人暗自窃喜的时刻。自学的途径则有许多,首先是自己发表文章得到的审稿意见以及当时你和共同作者的相关回应;其次是你在复审修改后文章时,所看到其他审稿人的意见;最后也是最容易得到的就是网络上的各种相关资源。第四点就是收获。如果审稿一点收获也没有,我想没有人愿意坚持做这样的工作。审稿是费时与费力的,同时工作是默默无闻的,只有那见不着面的编辑知道你的名字。那到底有那样的收获呢?对于我自己而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新知识,我们可能没有时间特意去学习不同的东西,但是审稿却是这样难得的机会,能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保持对整个领域的理解与更新。其次是自得其乐,如果你对审稿一点兴趣没有,我想你对科研的兴趣也不会很大。最有意思的时候是看到做的工作是你自己所属的领域,这时有可能产生你内心的共鸣或者激发你一些新的科研想法来。最后,这种与编辑建立起来的信任,有可能帮助你的事业更加往前,比方说在申请一个重要的职位时,他能给你写一篇有份量的推荐信。如果你坚定持续地审稿,说不定当编辑退休时推荐你来接位呢。当然这种事可遇不可求,但谁也不知道这样的美事不会发生。简而言之,以上是我四年多以来积累的一些审稿心得。本以为我写的会是一个技术贴或干货,结果还是一篇主观的审稿心得分享。若是有时间,我会将技术方面的经验放在姐妹篇中,即“如何获得审稿专家的不杀之恩”。[/align]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