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实验架

仪器信息网实验架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实验架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实验架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实验架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实验架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实验架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实验架相关的解决方案。

实验架相关的资讯

  •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汇总
    在我国的科研平台,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不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目前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共有多少家?详细名单有哪些?近日网上流传了一份名单,仪器信息网特别摘录,以飨读者。  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科研水平最高标准的体现  国家实验室在国外起步较早,一些国外著名实验室培养出了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1939年建立,共培养了5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和4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中国的国家实验室最早建立于1984年,已建成的有6个,已批准正在筹建的有14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行业科研水平最高标准的体现  我国目前已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16个,其中高校171个,中科院系统67个,国家部委47个,企业31个。布局在企业国家实验室知名的有依托华为公司的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具体情况如下表:  一般情况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主持。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布,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所高校的发展推动力是巨大的。  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50个城市,排名前十的是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广州、成都、沈阳、杭州、兰州。  全国有31个省市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排名前十的是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山东、四川、辽宁、浙江。  全国有近百所高校有国家实验室或国家重点实验室,排名前十的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 国家实验室不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放大版”
    李朋德委员:国家实验室建设必须依托行业  “国家实验室一定不能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放大版’,它应该深入扎根行业、领域,具有良好的行业和学科交叉性。这样才可能产生新的、更好的重大科技成果。”3月4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朋德委员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国从2000年以后开始酝酿国家实验室建设,最早先成立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紧接着,2003年科技部批准第一批共计5个国家实验室并开始筹建。2006年12月5日,科技部召开国家实验室建设工作通气会,决定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启动海洋、航空航天、人口与健康、核能、洁净能源、先进制造、量子调控、蛋白质研究、农业和轨道交通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但截至目前,国家实验室基本处于筹建状态。换言之,国家实验室到底是个啥模样,尚在探索中。  在李朋德看来,国家实验室类似一种新型科研机构。他认为,以美国等发达国家已有的成功案例参看,国家实验室应具备平台、项目、机制、体制四位一体的标配。这样的实验室,有实体、有大的国际项目、能把世界各地优秀科学家积聚起来。  “国家实验室不能只强调基础研究,也要依托行业去策划和建设 不能全是基础研究,全是高精尖的,不能脱离产业,要接地气。”李朋德说,“国家实验室机制要更灵活,不要将它拘泥在一个城市。其实,它可是全国某个行业或领域中的多个优秀实验室的集成,是产业的整合。这种实验室才能带来国家的产业升级,技术的突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委员认为,行业实验室会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学科交叉带来更好的支撑。“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到了美国阿贡、洛斯阿拉莫斯、劳伦斯伯克利等国家实验室和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等,都是核领域实验室。我们曾对美国实验室做过调研,他们能源部有17个核领域实验室,大部分聚集基础性综合性研究,还有就是涉及核动力舰船和核武器、核能等。我国也应该在核领域组建实验室,加强国防力量,促进军民融合。”  李朋德希望,尽快开展新的国家实验室试点,对已建设的国家实验室跟踪与服务,关注它们的研究是否站在世界前沿、站在国家亟须上,不能一批了之。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个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期,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二十三站:国家地质测试实验中心。   图一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大楼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成立于1978年(其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中央地质部北京化验室),隶属于国土资源部,是国家科技部所属的十三个国家级行业分析测试中心之一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命名的地质实验测试基地,也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的挂靠单位。中心先后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并且获得国土资源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  测试中心主任尹明研究员和中心条件保障处负责人曹亚平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据测试中心尹主任介绍,中心定位为全额拨款的中央级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地球科学的发展,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需要,开展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基础、应用研究和标准化工作,推动地质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 以分析技术的优势,促进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结合,开展环境地球化学、能源地球化学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研究,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中心现有在编人员103名,其中科技人员86人,研究员19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23人,并拥有一支由14名具有博士学位、22名硕士学位的中青年科技骨干组成的科研团队,中心是国家分析化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环境地球化学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分析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中心设有新技术研究室、环境与能源地球化学研究室、中国地质科学院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无机分析研究室和有机分析研究室等5个研究室。  中心集科学研究与面向行业和社会提供检测服务于一体。2008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70项,总经费1700余万元,其中来自国家、行业、部门的项目占95%。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技术平台课题、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科研院所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来自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的科技项目。2001年以来中心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2项,国土资源科技二等奖5项 中华医学会(原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 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以及国家分析测试学会科技成果奖二、三等奖各1项。  中心检测服务领域为化学领域,涉及矿石与矿物、粘土、建材、陶瓷与有关材料、油页岩、原油、食品与农产品中残留物、室内空气、环境构成及其中的残留物等分领域。通过“二合一”认证认可的检测能力覆盖了72个产品,1027个参数,包括物质的主、次、痕量化学组成分析、形态分析、同位素分析。2008年对外测试收入近900万元,其中纵向任务占近80%。  中心占地7000平米,拥有总值4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如:高分辨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GC-ICPMS、LA-HR-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分子荧光光谱分析仪、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高分辨液相色谱-质谱仪、制备型中压色谱仪、薄层色谱仪、凝胶色谱仪、大型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大型负离子-热电离质谱仪等。图二 PE公司全谱直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图三 Thermo Fisher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图四 理学公司X荧光光谱仪  图五 岛津公司气相色谱图六 安捷伦气相色谱  图八 耶拿原子吸收光谱仪  图九 milestone 汞测定仪  图十 IATROSCAN棒状薄层色谱  图十一 Sykam 制备液相    中心尹主任还介绍,中心一直以来就与国产厂商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如与北京吉天、上海光谱及大连化物所联合合作研发快速溶剂萃取仪,与北京吉天合作研发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以及与莱伯泰科合作开发凝胶渗透色谱(GPC)的方法等,可以说中心与企业合作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企业的技术产品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中心的硕士生毕业后成为合作企业的员工,解决了中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此外中心的老师还自己研发仪器,如高频熔样机。对于中心研发的技术,中心倾向于依托企业开发或直接转让给企业。  图十二 吉天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  图十三 无锡高速分析仪器厂高频红外碳硫仪  图十四 测试中心研发的高频熔样机  参观过程中,中心条件保障部曹亚平老师对中心的一些国产仪器给出了好评,认为某些国产仪器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并不比进口仪器逊色。对于中心各类仪器的售后服务,曹亚平老师表示都还比较满意,但是觉得国外仪器的维修费用比较高。  此外,作为国土资源部下属的实验室,每年的4月22日地球日,测试中心免费对公众开放,接受来自学校、社会代表的参观,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先进的分析仪器,了解有关的科技知识。
  • 3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 药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279" title="003.pn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279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1cfd4acb-491e-4c16-bb5f-a306a6b7dc97.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仪式(图片来源于网络)/strong/pp  日前,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召开,32家联盟成员单位的100多代表出席会议。德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致欢迎辞,科技部基础司郭志伟副司长,江苏省科技厅景茂副巡视员,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张永清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祝贺联盟成立。/pp  在联盟大会预备会议上表决通过了联盟章程、首届理事会理事名单、首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轮值副理事长单位。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李佳研究员获选担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500" height="758" title="001.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758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bc5bb25d-65e2-4195-8edd-bd0fe8e023f8.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pp  药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联盟是在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的倡议和指导下,由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 9 个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出倡议,得到 2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9 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港澳伙伴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积极响应,共同发起成立的学术联合体。联盟中包含北京大学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 、南京大学医药生物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新药研究等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邀请到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鼎力加入。/pp  “我们都知道药物研发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周期长,成果转化率较低。药学领域的 32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立足药学,却又各具特色。组建联盟可以聚集产业发展需求,集成各类创新资源,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联盟启动仪式上,中国药科大学校长来茂德发言表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阵地。作为科学研究中的 “国家队 ”,国家重点实验室更是责无旁贷。我们要借此契机,共同实现我国由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需求。/pp  另附32家联盟成员单位和理事名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00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1/noimg/7fadaf95-80e9-4c00-8162-4cc53dc33802.jpg"//p
  • 皖四家实验室入选第2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日前,科技部公布第二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名单,我省4家实验室名列其中。  新获批的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依托淮南矿业集团组建的“深部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组建的“金属矿山安全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组建的“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组建的“压缩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再增72家!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已达117家
    2021年2月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二批共72个重点实验室名单。本批重点实验室涵盖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创新型多个类别,研究重点集中在中药传承创新发展、医药创新研发、重点产品监管、应急能力提升等多个领域。2019年7月,国家药监局公布首批45家重点实验室。加上本批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已达到117家。聚焦监管前沿急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近年来国家药监局的重点工作。本次重点实验室遴选重点向民族区域中药倾斜,评定了14家中药重点实验室,涵盖蒙、藏、维药等民族药。新修订《药品管理法》对加强特殊药品、高风险药品管理和药物警戒制度建设等提出新要求。为贯彻落实新法律要求,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单位的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获得认定。本次遴选新认定了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依托单位的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细胞和基因药物、智能化医疗器械、创新生物材料、化妆品人体评价等当前产业研发前沿热词同样成为本次获评重点实验室名称热词。瞄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次评选中,提升药品监管部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械审评保障能力成为综合评审的重要考量。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为依托单位的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等被纳入综合审评并获得认定。在本次评选中,以中山大学为依托单位的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获得认定,这是允许符合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疫苗质量检验与评价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可为进一步丰富专业技术评价资源、强化重点产品质量监管、满足生产生活检验检测需求提供能力支撑,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重点实验室统筹推进117家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以产品类型划分,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和创新型多领域方面分别占总数的55%、25%、8%和12%。就区域布局来看,这些重点实验室分布在27个省(市、区),覆盖比例达到87%以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产业集中区域均有重点实验室布局。与此同时,重点实验室的遴选也关注其他地区的医药产业发展,力争做到全面统筹、有序推进。国家药监局第一、二批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家药监局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名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实验室主任学委会主任1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中医药大学徐安龙丁 健2中医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李大鹏3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 蕊唐旭东4中药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中医药大学苗明三王升启5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王铁杰仝小林6中医药循证评价重点实验室天津中医药大学张俊华刘清泉7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周志凌王广基8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药品检验研究中心杨利红杨宝峰9海洋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青岛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卢京光郝小江10中药(蒙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民族大学拉喜那木吉拉段金廒11中药(藏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海 平梅之南12中药材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张 涛娄红祥13中药(维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研究院于新兰顾政一14中药(藏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西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达娃卓玛姚新生15药物制剂及辅料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郝海平侯惠民16糖药物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王凤山叶新山17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师范大学常俊标丁奎岭18药用辅料工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湖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湖南药用辅料检验检测中心)刘雁鸣涂家生19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孙苓苓彭孝军20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谢 华曾 苏21药物制剂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臧恒昌杜冠华22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武汉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冯 光李剑光23药物代谢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刘叔文黄 民24药用辅料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检验所陈 英刘 良25胸腔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余细勇钟南山26放射性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杨 志罗志福27仿制药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姜建国张建新28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曹君利王广基29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杨 蕾魏于全30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病毒载体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徐富强高天明31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陈玉国李春盛32创新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王永生卞修武33细胞类产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戎利民苏国辉34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陆家海徐建国35细胞和基因药物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鲍永利田志刚36疫苗与细胞治疗产品人源化动物模型评价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永广胡宝洋37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刘 多张 平38创新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朱美芳39体外诊断试剂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杨 振陈 薇40医用增材制造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李涤尘王迎军41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何昆仑王拥军42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夏宁邵李金明43医用卫生材料及生物防护器械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万 敏于学杰44体外诊断试剂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范汉杰徐英春45体外诊断试剂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国军张青云46组织再生生物材料质量研究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敖 强付小兵47体外诊断试剂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王会如蒋庄德48超声手术设备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轩辕凯陈思平49医用生物防护及植入器械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王海涛乔海灵50无源植入器械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宋 铎邱贵兴51医学成像设备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韩鸿宾欧阳劲松52放疗设备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王培臣赵振堂53超声手术设备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龚声瑾胡 兵54体外快速诊断试剂技术转化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邹明强康熙雄55化妆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路 勇陈 卫56化妆品原料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李启艳管华诗57化妆品质量控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李 航詹启敏58化妆品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南方医科大学杨杏芬彭双清59化妆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杨 成陈 卫60纳米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赵宇亮刘昌胜61眼科疾病医疗器械和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瞿 佳张雨东62创新药物安全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药品检验所杨文良赵宇亮63化妆品人体评价和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李 利刘 玮64药物警戒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沈传勇沈洪兵65全军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联勤保障部队药品仪器监督检验总站李 杰陈 薇66海南真实世界数据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孙 鑫李兰娟67药品监管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沈阳药科大学徐凤翔王 锐68药物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抒扬王军志69组织工程技术产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南通大学顾晓松王军志70药品监管创新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邵 蓉桑国卫71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丁 胜杨 悦72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药科大学张陆勇周宏灏国家药监局首批重点实验室名单序号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1中药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3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4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药品检验所5中药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6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7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广州市药品检验所8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9中药材及饮片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河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10胶类产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11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药品检验研究院12中成药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13中药材质量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成都市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14化学药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15仿制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16仿制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药品检验所17麻醉精神药品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18化学药品杂质谱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19仿制药评价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20仿制药评价生物等效性研究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21化学药品制剂质量分析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22生物制品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3血液制品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24血液制品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检验所25治疗类单抗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26药用辅料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27药品包装材料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28药包材与药物相容性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现代药物制剂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9药品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30药品微生物检测与预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31药品快速检验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检验所32药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33药品微生物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34医用电气设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35体外循环器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36医疗器械质量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37呼吸麻醉设备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38生物医学光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39生物材料器械安全性评价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检验中心40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41医用数字成像设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42化妆品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药品检验所43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44化妆品监测评价重点实验室深圳市药品检验研究院45化妆品动物替代试验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 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亮“黄牌”
    关于通报2022年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评估情况的函各有关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为推进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根据《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我部组织对27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进行了评估。现将评估情况通报如下。参加综合绩效评估的27个重点实验室中,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等5个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优秀”,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等14个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良好”,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等5个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合格”,生态工业等3个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为“较差”(详见附件)。优化整合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点实验室,不再保留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对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和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给予“黄牌警告”,请依托单位按照《管理办法》有关要求组织开展整改工作。请各重点实验室在本次评估基础上,认真总结、深入分析,针对评估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研究提出改进措施,切实加强重点实验室管理和建设,进一步提升支撑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生态环境管理能力。各依托单位应继续为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附件:2022年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生态环境部办公厅2023年1月13日(此件社会公开)抄送: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开大学、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东北大学、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附件2022年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序号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等级1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光学监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优秀2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优秀3国家环境保护化工过程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优秀4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优秀5国家环境保护湖泊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优秀6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良好7国家环境保护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良好8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良好9国家环境保护环境微生物利用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良好10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良好11国家环境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良好12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良好13国家环境保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良好14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良好15国家环境保护煤炭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良好16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良好17国家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健康效应重点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良好18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良好19国家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良好20国家环境保护化学品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格21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合格22国家环境保护辐射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辐射环境监测站合格23国家环境保护区域生态过程与功能评估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格24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合格25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东北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较差26国家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较差27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较差
  • 国家实验室布局浪潮:投资超600亿广东十家省实验室盘点
    2020年年底,政府采购平台先后公示了广东省3家省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季华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约1.5亿元采购5套冷冻/球差电镜的采购结果。这只是广东省于2017年首批启动4家省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广东省总投资超600亿元,分三批10家省实验室的建设已全面开展。在国家实验室布局浪潮下,广东省从数量和规模来看,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已走在各省前列。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布局浪潮2020年10月29日,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国家实验室是一个国家科技力量的“国家队”“梦之队”,它统筹全国优势科技资源,集国家智力、财力、物力为一体,以突破重大核心科技攻关为中心,打造战略性国家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建设意义非凡,如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有3500多位高级雇员,实验室产生了14位诺贝尔奖、15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章、70位晋升美国科学院院士,基于实验室初创公司58家,深度参与了美国重大科技攻关。其他如美国的林肯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阿贡实验室、贝尔实验室、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德国联邦技术物理研究所等都在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和核心技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国家实验室始建于1984年,有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两种,以国家实验室规格为最高。目前,我国共有20个已建、试点和在筹国家实验室。2017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科技部表示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的战略部署。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依托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建设省级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此背景下,不少省市纷纷重金打造实验室,为冲击国家实验室布局。自2017年起,之江实验室、张江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松山湖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生物岛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府实验室、黄河实验室……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安徽、四川、河南等多个省市纷纷投入重金、聘请学术“大腕”,甚至领导亲自“挂帅”,为布局国家实验室跃跃欲试。从区域分布来看,之前没有国家实验室配置的广东、江苏、浙江等在此次“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布局中最为活跃,尤其广东省已经分别在2017、2018、2019年先后分三批启动了10家省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领跑其他省市。广东省三批10家省实验室全面开展建设2021年1月24日,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12次提及“实验室‘建设,将“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积极创建国家实验室” 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并在2021年工作安排中介绍道,优化实验室体系,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提升10家省实验室建设水平,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省实验室支持力度,新建和改扩建一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2017年12月22日,广东省正式启动建设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广东省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出席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并共同为实验室授牌。至此,广东省10家省实验室的建设拉开帷幕。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以国家实验室落户广东为主要目标,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为了瞄准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做的准备。计划到2020年,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分批启动建设省实验室,建设总数原则上不超过10个。广东省实验室由省政府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地市政府主导建设、运营与管理。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大科学装置、企业等具有研究基础和优势的单位,采取协同共建、地级以上市政府牵头组建等模式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持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主体作用,省实验室建设以地级以上市财政投入为主,省财政奖励后补助支持保障省实验室建设。发挥省市联动性,拓宽资金的投入渠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入省实验室建设。广东省实验室建设将对标国际顶级实验室,引入战略科学家。截至目前,广东省10家省实验室已全部启动建设,10家实验室整体概况如下表:启动年份实验室名称所在城市预计投资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第一批(2017年)生物岛实验室广州3年32亿元裴钢(中科院院士)王小凡(中科院外籍院士)徐涛(中科院院士)鹏城实验室深圳135亿元陈如桂(深圳市市长)潘云鹤(工程院院士)高文(工程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约120亿元王恩哥(中科院院士)赵忠贤(中科院院士)汪卫华(中科院院士)季华实验室佛山5年投入不低于55亿,10年投入不低于100亿曹健林(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科技部原副部长)第二批(2018年)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汕头市承建主体,潮州、揭阳市设分中心前3年投入30亿元郑剑戈(汕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姚建年(中科院院士) 南方海洋实验室广州、珠海、湛江市同步建设推进广州实验室第一阶段地方政府投入逾23亿元,中科院和自然资源部分别投入16.7亿元和43亿元湛江:吴有生(工程院院士)广州:秦大河(中科院院士);珠海:苏纪兰(中科院院士);湛江:周守为(工程院院士)广州:张偲(工程院院士);珠海:陈大可(中科院院士);湛江:颜开(江苏省政协委员)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前3年投入30亿元陈如桂(深圳市市长)张明杰(中科院院士)詹启敏(工程院院士)第三批(2019年)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广州 第一期总投资73.5亿元温国辉(广州市市长)刘耀光(中科院院士)李家洋(中科院院士)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惠州为核心,阳江、佛山、云浮、汕尾市设分中心2020-2022年投入约18亿元刘吉(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沈文庆(中科院院士)詹文龙(中科院院士)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深圳)广州、深圳联合共建约40亿元广州实验室:王东(广州市副市长)广州实验室:徐宗本(中科院院士)广东省10家省实验室建设进展实验室简介生物岛实验室(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成立于2017年12月22日,是广东省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启动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之一,2019年6月获批为省级登记事业单位。生物岛实验室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联合大湾区优势科研单位和众多国际顶尖科研力量,瞄准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研究,布局再生医学前沿基础研究、临床创新研究、生物信息、生物安全研究以及高端生物医疗器械耗材研发五大科研方向,邀请了24位国内外院士加入,引入1200 余人、52个创新合作团队,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研究队伍。生物岛实验室立足国际化、高起点,致力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打造再生医学与健康前沿研究基地、临床应用基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和高水平人才基地,推动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高度重视国际合作,积极搭建马普组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中心,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争取成为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和粤港澳地区的相关优势科研力量建设组织框架理事长:裴钢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王小凡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实验室主任:徐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术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园区建设实验室简介鹏城实验室(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是我国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主要从事该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主要研究方向是网络通信、网络空间和网络智能。主要使命任务是聚焦服务国家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战略,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鹏城实验室总部始建于2018年3月。目前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余位各类人才。承担着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初步建成了以“鹏城云脑”为代表的若干大科学基础设施。深入探索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在科研学术方面,实施了以重点项目为背景建设科研团队和以前沿学术研究为背景建设院士工作室群体的“双轮驱动”模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方面,与深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形成了紧密共建模式,与全国150余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度合作。鹏城实验室总部目前过渡场地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留仙洞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万科云城),办公用房14.4万平方米。在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新城石壁龙片区建设未来园区,新园区规划用地2039亩,一期建设298亩,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新的历史阶段,鹏城实验室在通信、网络和智能三个方向,追求“交流无障碍、连接无极限、进化无止境”,努力建构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三者和谐的融合空间。鹏城实验室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信息领域科技同行共同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体系,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战略任务,努力建设信息领域的“国之重器”。建设依托单位: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主要依托单位,协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深圳国家超算中心、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等单位共建组织框架(现阶段)鹏城实验室为独立法人实体,实行新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不设行政级别。实验室设立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理事长: 陈如桂 深圳市委副书记,深圳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学术委员会主任: 潘云鹤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实验室主任: 高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园区建设鹏城实验室园区位于南山区西丽街道石壁龙片区,该片区是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三大片区之一,高校林立、高端人才集中、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产学研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自然景色优美。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整体规划用地136万㎡(2039亩),总建筑面积150万㎡。园区一期用地约19.9万㎡(298亩),投资约38亿元,建筑面积40.8万㎡,包括科研用房22.7万㎡,科研辅助用房1.65万㎡,配套服务用房建筑面积8.3万㎡,架空层及连廊1.35万平和地下室6.8万㎡。园区概念设计效果图实验室简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东莞材料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东莞,于2017年12月22日启动建设,2018年4月完成注册,是广东省第一批省实验室之一,布局有前沿科学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和大科学装置、创新样板工厂、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四大核心板块,将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定位于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研发南方基地、国家物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交叉开放的新窗口。截至2020年12月初,实验室总人数781人,全职全时人员共490人。建设依托单位: 中科院物理所和东莞中子科学中心(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东莞分部)、中科院高能所组织框架理事长: 王恩哥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美国物理学会国际董事学术委员会主任: 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评议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实验室主任: 汪卫华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园区建设过渡办公场所:松山湖大学创新城A1/C1/G2栋,共50000平方米新址基建规划:总体规划:实验室位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中部,紧邻散裂中子源,占地约1200亩。建设理念:给科学家创造头脑风暴的汇聚点,给企业家提供创新产品的输出源,给公众打造普及科学知识的圣地。工程进展:一期工程于2019年6月动工,计划于2020年底交付。未来,将建成一座占地面积近18万平方米,涵盖材料博物馆、多栋实验楼、会议中心等单体建筑的大型科学园区,并且整体设计将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理念相结合,为实验室开展各项材料科学研究、进行学术交流合作提供良好载体。实验室简介季华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启动的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首期5年建设期投入总经费不低于55亿元。季华实验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打造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高端的战略科技创新平台。以“顶天立地,全面开放,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为建设原则,以打造一支扎根佛山的科研队伍、搭建一个国际高端的科研平台、沉淀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带动一方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为建设期主要任务。先期确定了光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六个学科方向,部署了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半导体技术与装备、高端医疗装备、新型显示装备、先进遥感装备、增材制造、新材料新器件研究、微纳制造等八个研究方向。季华实验室将形成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核心人才为主导的强大科研队伍,取得一批“顶天立地”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力争成为本领域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依托单位: 集聚广东工业大学和粤港澳地区的相关优势科研力量,联合国内外优势研究单位共同组建组织框架理事长: 曹健林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实验室主任: 曹健林 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园区建设季华实验室选址于佛山市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核心区域,位于广佛交界中心地区,距广东省政府13公里,距佛山市政府12公里。整体占地1000亩,其中科研用地24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规划产业化基地760亩。实验室简介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第二批启动建设的三家省实验室之一,采取“一个主体和两个分中心”组织方式,由汕头市承建主体实验室,潮州、揭阳市设立分中心。建设期前三年计划投入30亿元,将打造成开放性、互动型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平台。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按照新化学新化工思想,瞄准“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目标,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研发,推动产业化应用等重点工作,支持国家战略领域创新,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和产业跨越式发展。理事长:郑剑戈 汕头市委副书记、市长实验室主任: 姚建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园区建设实验室目前已完成登记注册,正式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汕头主体实验室第一、二期土地规划面积1000亩,一期工程93亩已开始筹建,广东省和汕头市财政在未来3年第一期建设中将共同投资30亿元。省实验室正在着手综合大楼和实验室园区一期工程建设,引进创新研究团队、遴选研究项目、推动合作交流,实行边建设边发展,边产出科研成果的运作模式,加快省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简介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广州海洋实验室)由广州市政府承建,主要共建单位为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实验室将“立足湾区、深耕南海、跨越深蓝”,聚焦“南海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核心科学问题,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方向,发展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培塑和引进优秀的人才团队,至2021年计划建设45个高水平核心团队,总人数达到1000人。广州市、南沙区共投入23.27亿元经费支持实验室第一阶段(2019-2021年)建设。建设依托单位:广州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珠海实验室依托中山大学,湛江实验室依托中船重工、中海油和广东海洋大学等组织框架学术委员会主任:秦大河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实验室主任:张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实验室简介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广东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下简称“南方海洋实验室”)于2018年11月启动建设,并于2018年12月26日举行揭牌仪式暨理事会成立大会。南方海洋实验室由珠海市人民政府举办,中山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陈大可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苏纪兰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第一届南方海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9位院士和12位海洋领域顶尖专家组成。南方海洋实验室目标是建设面向科技前沿、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洋创新基础平台,构筑世界一流的海洋人才高地,打造创新型、引领型、突破型的大型综合性海洋研究和应用基地。南方海洋实验室采取“一个实体,N个合作单位”的“1+N”协同创新模式,联合省内外、国(境)内外的优势力量,汇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研究的智慧和力量,营造国际合作的良好氛围。截止到2020年,南方海洋实验室已与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等地高校在内的41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业务部门及相关企业等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南方海洋实验室围绕海洋环境与资源、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人文与考古三大研究领域,以“崇尚首创,力争最优”为标准,已布局建设十八个创新团队。实验室创新团队通过机制体制创新,形成紧密、稳定、长期的实质性合作,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重大项目,争取在科学前沿、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工程实际应用上取得创新性成果,服务国家海洋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依托单位:中山大学牵头建设和管理组织框架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主任:陈大可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园区建设实验室主楼共10万平方米,坐落在钟灵毓秀的海滨城市珠海,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学科楼群建设,纵览海滨,风光秀丽,预计2021年建成使用。南方海洋实验室将依托60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深水半潜平台、海洋智能无人系统组网,大力推进“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八大公共平台建设。实验室简介建设背景 广东省实验室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重要指示精神,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大部署,支撑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和海洋强国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成立时间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简称:湛江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第二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之一。2018年11月14日,省委书记李希、省长马兴瑞在广东省实验室(第二批)建设启动会上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授牌。建设方式 湛江湾实验室为广东省登记设立的事业单位,不定级、不纳入编制管理的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湛江市人民政府作为建设主体,主要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发展定位 实验室围绕国家海洋战略,结合湛江海洋资源优势及面向南海的地域优势,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等三大方向,针对南海渔业资源、海洋绿色能源、深海油气资源、深层水资源等开发利用中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成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发展愿景 围绕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海浮式风电装备、深海探测装备、深海能源开发装备和深层水利用装备等深海装备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集聚科技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形成装备自主研发与设计能力,为孵化适于南海资源开发的装备及新兴产业奠定基础;围绕南海生物资源开发需求,开展深远海养殖适宜品种选育与繁养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名优品种深远海养殖技术体系和南海大健康产业服务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深远海养殖技术和海洋大健康产业平台;通过搭建南海资源大数据平台,实现南海资源信息系统全面化、数字化、智能化,形成南海资源信息产业化应用与推广技术体系;开展智能船舶和海工装备海上试验场的建设和试验测试技术的研究,形成我国海洋智能装备试验验证技术体系。力争经过5至10年的努力,建成海洋科学与工程领域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中心;力争经过10至15年左右的建设进入国家实验室序列,成为国际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以湛江市人民政府作为建设主体,主要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组织框架理事长:吴有生 著名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突出贡献和享受政府特贴专家,中船重工集团702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守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任实验室主任:颜开 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园区建设湛江市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具有背靠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南海的独特地理优势,是立足粤西,辐射北部湾,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门户。海东新区是湛江市重点规划建设的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将集成海洋、电子、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国家海洋战略重大平台。湛江湾实验室研发基地选址于海东新区龙王湾片区,规划面积2000亩,其中实验室主体建设科研园区占地408亩,公寓区占地56亩,科研码头岸线总长约260米;同时建海洋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中心5.6万平方米;海上智能无人系统联合研发中心2万平方米。选址三面环海,风景秀丽,将聚集海内外优秀人才,建成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一流海洋科技研发基地,打造彰显湛江特色的海洋科学城。此外,实验室还将在湛江东海岛建深远海适养鱼类选育种中心150亩;在南三岛建海上试验保障基地,近、远海试验区;在徐闻县建深远海智能海洋装备海上试验示范基地和岸基保障基地,用海13750亩,为高端智能海洋装备提供良好的实海验证测试条件。实验室简介深圳湾实验室(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主导启动的第二批广东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共同举办,协同深圳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相关领域具有研究基础和应用优势的单位合作共建。实验室立足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深圳,吸纳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围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和医学工程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生物医学领域前沿研究,解决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实验室将面向国际前沿,站在国家高度,对接国家健康需求,紧密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围绕向国家实验室迈进的目标,按照国际一流的高标准建设实验室。组织框架理事长: 陈如桂 深圳市市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明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实验室主任: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园区建设实验室过渡场地位于光明区高科国际创新中心,2020年6月深圳湾实验室正式入驻。目前科研支撑平台建设工作初步完成,已有十余个研究团队在过渡场地开展工作。实验室过渡场地二期约2.8万平方米,正着手推动装修工作。实验室现阶段主要开展肿瘤微环境异质性与食管腺癌复发转移及治疗耐受研究、计算分子科学软件开发、新冠病毒研究等科研项目。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实验室简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于2019年8月29日正式授牌,是由省委、省政府批准的第三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由广州市政府举办,华南农业大学牵头组建和管理。实验室锁定“现代生物种业、精准智慧农业、生态环保安全”三大科技创新方向,聚焦现代生物种业、智能农机装备与精准农业、动植物重大生物灾害防控、生态循环与绿色农业、农业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等六大核心研究领域,围绕粮食、水果、蔬菜、畜禽、花卉、茶叶、南药、现代渔业、微生物等九大农业优势产业,积极开展各项研究工作,目前已产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建设依托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理事长: 温国辉 广州市市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刘耀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主任: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园区建设实验室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深科技走廊重要节点,天河智慧谷核心,总部位于广州市内华南农业大学中衡山地块。实验室采用“核心+网络”的模式组建,由广州市建设总部(核心)实验室,在深圳市、茂名市、肇庆市、云浮市各建设一个分中心,第一期总投资73.5亿元人民币。实验室简介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是第三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属事业法人单位,属于广东省重点建设的省级实验室平台。实验室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要求,集聚国内外能源领域创新资源,建设全国性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能源领域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科学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知识产权培育和应用,孵化科技型企业,公共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中试试验和检验检测;相关教育培训、人才引进培养和学术交流;创新创业投资、融资服务。组织框架理事长: 刘吉 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学术委员会主任: 沈文庆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 詹文龙 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园区建设实验室采用“一核心+四分中心”联动模式,惠州设立实验室核心总部(又称“东江实验室”),佛山、云浮设立氢能分中心;阳江、汕尾设立海上风电分中心。东江实验室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中科院近物所建设。实验室河桥园区占地约58亩,与两装置总部区毗邻;实验室潼湖园区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实验室2020-2022年建设期总投入经费约18亿元。实验室依托CiADS、HIAF、HIRFL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惠州优势石化产业,汇聚全球高端科创人才和优势资源,力争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为我国能源领域长远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实验室简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简称琶洲实验室)已于2020年4月正式注册成立。琶洲实验室是广东省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设立的10个省实验室之一,为独立法人机构,位于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区—琶洲。琶洲实验室以“突出基础、原创技术、驱动产业”为宗旨,以“一个研究平台、一个重大专项、一个产业基金、一个科技园区”为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人工智能软硬件平台与关键技术、数字经济示范应用研究,以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原创能力、应用转化能力,为我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与技术支撑。琶洲实验室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等优势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协同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发基地、AI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实验室内设“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核心算法研究部”、“人工智能软硬件平台与关键技术研发部”、“数字经济示范应用部”等部门,每个部门分设多个研究中心开展研发工作。建设依托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等组织框架理事长: 王东 广州市副市长实验室主任: 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园区建设实验室分为北区和南区,形成两点布局。实验室北区——实验室北区位于海珠区琶洲,有两栋建筑,地上建筑面积约9000平米,地下面积5200平米,将作为实验室首期建设的科研和办公主要场所。实验室南区建成后,北区将转变为实验室成果展示窗口、产业化基地、与龙头企业合作基地。实验室南区——实验室南区位于华工广州国际校区,规划用地30亩,拟建4栋科研、办公大楼和学术交流公寓,建筑面积约10万平米。南区规划2021年底建成使用,建成后将作为人才培养和核心技术研发基地。实验室简介为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立足深圳、广东和粤港澳地区乃至国家的战略需求,发挥深圳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主动谋划、抢占先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全球竞争,深圳大学联合多个世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方面的顶尖团队,发起成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将深圳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研究基地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高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的建设充分体现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国家使命和深圳需求,将面向世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前沿理论和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依托深圳地区的产业优势、地缘优势和政策优势,聚集全球研究力量,突破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的基础理论、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采用政府支持与高效运营管理相结合的模式,注重产学研结合,实现重大科学突破,抢占世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发展制高点,掌握一批核心关键理论和技术,促进人工智能向各行业广泛渗透与深度融合。实验室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学研创新平台。共建单位: 深圳大学、平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园区建设实验室规划建设总面积6000平方米,由深圳市划拨实验室建设使用。在实验室建设筹备期,由牵头单位深圳大学提供临时2000平方米建筑物作为实验室一期核心团队临时实验场地,进驻一批核心团队和项目。依托深圳大学,在深圳大学南校区理工楼L6的七八两层(约2000平方米)筹建初创期过渡用房,挂牌成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
  • 天津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家
    重点实验室作为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区域基础研究创新基地占据重要地位,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的各类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其中市级重点实验室增加32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增加20家,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增加2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增加1家。2011年上半年,新增9家市级重点实验室,新增1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新增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截止目前,天津市拥有国家级、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6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家;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37家;天津市重点实验室78家,基本覆盖我市理、工、农、医各相关学科的创新载体。  这些实验室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已成为能代表天津市学术水平、实验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实验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中心,吸引、凝聚和培养了一大批适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承担和完成了国家及我市重大科研课题和攻关项目。
  • 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专家验收
    近日,国家科技部发布关于眼科学等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办公厅(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科技厅:  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的要求,2010年我部对“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1个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分别组织了专家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这些实验室在凝练研究方向、条件建设、队伍建设、运行管理和制度建设、开展科学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完成了既定的建设任务,达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有关要求。我部对验收专家组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决定同意这31个实验室通过验收(名单见附件)。  希望上述实验室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则》的要求,结合验收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加强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开放交流,继续推进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在成果、人才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请各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继续大力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为实验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特此通知。  附件:2010年通过验收的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O一O年十二月十七日2010年通过验收的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
  • 农业领域新建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7月15日,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在长沙组织召开2011年(农业领域)新建院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会,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论证。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张先恩出席会议并讲话,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主管部门,论证组专家,重庆、黑龙江、河南、广西等省市(区)科技厅的代表,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依托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共100余人参加了会议。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柯敏出席会议,湖南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梁秋松致辞。  会上,张先恩司长介绍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历程和体系建设情况,他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可行性论证是实验室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建设计划论证,实验室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完善建设方案,明确建设任务和计划,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希望各重点实验室不断创新发展,积极组织科研队伍、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完善和提升实验研究平台、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努力将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学家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旭主持论证会。专家组听取了6个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建设计划报告,就各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质询,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对各实验室的建设计划提出了改进建议。  参加本次论证会的6个农业领域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土肥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专家评估
    受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组织专家5月15日对山东农业大学校申报的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项目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对该项目建设方案给予高度评价。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苗仲华,校长温孚江,副校长董树亭,山东省发改委高技术处处长张晓青、副处长陈超,项目共建单位沈阳农大、湖南农大、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山东农大肥业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评估会。会前,专家组在苗仲华陪同下到黄淮海玉米创新中心、缓控释肥料中试实验站、作物栽培学国家重点学科、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科研人员关于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方面的情况汇报。  苗仲华在致辞中对国家发改委、山东省发改委和专家组给予山东农业大学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他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情况,要求山东农业大学和其他承担建设任务的单位全力以赴把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好,达到国家的建设要求。  专家组听取了资环学院张民教授和山东省工程咨询院工程师张勇关于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汇报,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质询。专家们对这个建设方案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山东农业大学与相关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具有突出的优势和实力,特色鲜明,相信经过努力,能够把实验室建成我国土肥资源高效利用理论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平台、成果工程化与辐射平台、开放服务平台,成为我国土肥高效利用技术原始创新、新产品研发、产业化应用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专家们还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目标的确立、预算编制等方面对建设方案提出了意见。  温孚江在会上致辞,对专家们所提的中肯意见表示感谢。他表示,要按照专家提出的评估意见进一步优化完善建设方案,并积极做好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各建设单位将全力做好组织、经费、技术和后勤保障,确保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顺利建设和高效运转。  张晓青代表项目主管部门在会上致辞,她说,山东省对农业高新技术平台建设高度重视,此次国家发改委实施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山东省积极组织相关的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山东农业大学联合相关高校和企业申报的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对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承担建设任务的高校和企业认真听取专家意见,按照专家要求修改完善建设方案,使方案更加科学、更加细致严密,同时要认真完成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使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为农业生产发挥应有的作用。  国家工程实验室是以产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为突破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装备制约,主要依托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实体。为保障2020年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目标的实现,国家发改委决定从2009年开始启动促进粮食增产增收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拟在相关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包括: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生产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加工机械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和优势,决定联合沈阳农大、湖南农大、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源生物有限公司、山东农大肥业有限公司,申报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相关部门和学院积极组织材料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2009年11月,我校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答辩。  据介绍,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将在三年内完成四个平台的建设,这四个研究平台分别是:新型肥料研制、工艺和装备研究平台 土壤有机培肥和土壤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平台 养分精准管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平台 退化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平台。围绕上述平台建设,还将全面构建土肥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工程实验室科技战略研究、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信息交流、专家资源整合、对外合作的功能。实验室将立足黄淮海、东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粮食核心产区,针对土壤养分失衡、肥料利用率低、地力衰退等农业生产限制问题,以新型肥料创制和土壤培肥改良为核心,开展新型肥料研制、土壤有机培肥、养分精准管理和退化土壤治理等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技术创新和工程化突破,实现新型肥料的产业化,为高产稳产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为国家新增粮食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 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
    p  日前,根据《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经贵州省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推荐和专家论证,科技部认为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基本具备建设运行条件。现决定对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立,建设运行期各为5年。/pp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期间,贵州省人民政府是实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建设和管理原则,不断创新机制、突出地方特色,将实验室作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strong在建设运行期内,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低于6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strong/pp  贵州省科技厅作为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实验室建设运行期内,在每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实验室申报的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 优先支持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保障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需求。/pp  strong实验室依托单位贵州医科大学需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strong贵州医科大学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决定权。/pp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期间,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是实验室建设和日常管理的责任主体,按照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建设和管理原则,不断创新机制、突出地方特色,将实验室作为吸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strong在建设运行期内,每年为实验室提供不低于500万元的实验室建设、日常运行、开放课题设立和人才引进培养专项经费。/strong/pp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作为实验室的主管部门,实验室建设运行期内,在每年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优先支持实验室申报的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项目 优先支持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工作 重点保障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完善和更新需求。/pp  strong实验室依托单位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需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验用房、科研仪器设施、科研经费等必要的基础条件,并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strong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支持实验室探索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给予相对独立的人事决定权。/pp  科技部将统筹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和基地人才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支持实验室科研能力和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协助实验室建立与业务对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国家科研基地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提升实验室研究能力和水平。/pp  两家实验室建设运行要依据专家论证通过的《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2016-2020)》、《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实施方案(2016-2020)》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关键技术研究,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运行期间,实验室应按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建设目标,建立健全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实验条件建设,加强开放合作,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区域内组织高水平科学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pp  附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批准建设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名单/strong/ptable align="center" border="1" cellpadding="0" cellspacing="0" width="600"tbodytr class="firstRow"td width="348"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实验室名称 /strong/p/tdtd width="108"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实验室主任 /strong/p/tdtd width="146"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依托单位 /strong/p/tdtd width="116"p style="text-align:center "strong主管部门 /strong/p/td/trtrtd width="348"p style="text-align:center "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p/tdtd width="108"p style="text-align:center "何志旭/p/tdtd width="14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贵州医科大学/p/tdtd width="11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贵州省科技厅/p/td/trtrtd width="348"p style="text-align:left "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p/tdtd width="108"p style="text-align:center "尼玛扎西/p/tdtd width="14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p/tdtd width="116"p style="text-align:center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p/td/tr/tbody/tablepbr//p
  • 安徽:力争3年时间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300家省重点实验室
    4月21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公布《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下称《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安徽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方案》明确,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方案》全文如下: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行动实施方案(试行)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包含省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省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创新人才、推动学科发展、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但与新形势下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比,还存在学科和领域布局不适应发展需求,原始创新和产学研融通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精神和重塑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求,拟重组优化安徽省级实验室体系,进一步明晰实验室定位,切实发挥实验室作用,更好地支撑引领我省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发展。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强省建设为牵引,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融通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整合集聚资源、创新体制机制,系统构建以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目标明确、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显著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加强有组织科研攻关,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为安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动能。二、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步推进。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进资源优化整合,避免布局交叉重复,分类别、分领域、分批次推进重组。选择部分单位先行开展重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需求导向,突出能力。围绕国家战略和我省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任务导向,积极支持实验室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任务,强化提出和组织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和机制,实现我省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从有高峰到筑高原的跃升。企校联合,科产融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扩大以企业为主体组建实验室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实验室,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牵头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绩效导向,完善机制。完善与省级实验室目标定位相一致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形成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三、重组目标力争通过3年时间,基本完成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任务。到2025年,面向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3大科创引领高地、3大战略优势领域、6大基础引领领域、6大应用倒逼领域和14个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布局建设(重组)省实验室10家左右、省重点实验室300家左右(其中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100家左右),建立健全“核心平台+创新网络+任务协同+人才支撑”的实验室创新生态架构,全面提升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综合性研究能力,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突破一批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领跑并跑的高水平、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四、重组任务(一)科学布局建设省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实验室是面向国家战略和安徽发展重大需求,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凝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融通,在省内外具有显著特色优势和影响力的综合性、交叉性、引领性重大科技创新基地,是省级最高层次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科技创新平台。省实验室是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的战略后备力量,与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有效联动。2. 优化领域布局。突出需求导向、任务导向,坚持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统筹谋划设计,聚焦我省科技创新“336614”重点领域和科大硅谷等重点区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布局建设省实验室。3. 创新组建模式。采取省市联动、部门协同、以市和组建单位为主,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市场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打造省实验室升级版。支持我省优势高校院所、领军企业牵头,由战略科学家领衔,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整合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和优势科研力量共建省实验室;支持引进集聚国内外名校名院名所名企等共建省实验室。新布局建设的省实验室按照新型科研实体管理运行,注册为独立法人,或为依托单位二级独立机构,具有独立场地、设备和人员,实行实体化运行。(二)重组优化省重点实验室1. 明晰定位使命。省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学科前沿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突出基础科学、工程科学和学科前沿交叉发展细分领域,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聚集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创新平台骨干力量,是培育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的后备力量,与省实验室共同构成梯次布局的省级实验室体系。分为高校院所类、企业类、联合共建类三个类别。高校院所类: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研究,集聚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学科。企业类:依托在皖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等建设,围绕我省十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产业化,辐射带动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联合共建类: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为主体,与具有应用型优势特色的在皖高校院所联合共建,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开展应用基础、前沿科技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领域优化发展。2. 优化领域布局。聚焦我省科技创新发展“336614”重点领域,特别是重要产业链创新链的断链、卡链和薄弱环节,依托我省高峰(培育)学科和优势特色专业,加强省重点实验室规划布局。优先在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科技创新高地以及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较少或空白地区(行业)布局建设。3. 明确重组路径。按照“新建一批、整合一批、调整一批、撤销一批”的思路,推进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新建一批。坚持以增量带动存量结构优化,依托在皖高校、科研院所等,在基础、前沿、新兴、交叉、特色学科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依托科技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凝练研究方向,新组建省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强强联手,产学研结合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整合一批。按照省重点实验室的目标定位、科研任务、人才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新要求,指导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部门等,根据本系统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内部整合。对已成功布局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和省实验室的,不再列入省重点实验室序列。对同一依托单位建设多家省重点实验室的,由依托单位和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科研人员、仪器设备、科研场地有重叠,研究方向相近的实验室进行重组或合并。对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健全、依托单位条件保障不力的实验室加强整合。调整一批。对研究方向前沿属性和需求属性不突出、研究方向不适应科技发展需求、体制机制固化、实验室主任超期和履职不力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调整,引导其优化研究方向、重组科研队伍和领军人才、高效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推进学科发展和交叉融合。撤销一批。对发挥作用绩效不明显、重组评估不合格或无故没有参加重组评估的省重点实验室予以撤销。五、保障措施(一)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省实验室建设实行省市联动、以市县和组建单位投入为主,灵活运用财政资金、共建单位配套、横向合作、成果转移转化收入、社会资本参与、专项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方式支持运行发展,所在市县在政策、土地、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条件保障。建设期省依据建设规模、研发投入、项目进展等情况给予专项奖补经费支持,运行期省依据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分档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以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新组建的省实验室,享受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相关支持政策。对由省委省政府重点引进或建设的省实验室,省市可通过“一事一议”方式共同支持。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每年给予实验室不少于200万元的稳定运行经费,作为验收和评估的必要条件;省和市县依据其创新成果产出等绩效情况择优给予资金补助或定向科技项目支持。省对成功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给予1000万元资金补助,完善国家实验室(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省级创新平台政策支持衔接。(二)强化资源统筹配置建立省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直接委托省实验室承担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围绕我省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技术引领、倒逼、替代、转化“清单”中最紧急、最紧迫的科学技术问题,以“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方式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以“军令状”方式组织省内外相关领域科技力量开展协同攻关。建立面向省级实验室定向征集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机制,支持其参与有关科技项目指南编制。给予省实验室省科技计划项目单列申报资格,省实验室自立30万元以上开放基金项目视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省级实验室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科学数据、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机制,推进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的社会化服务。(三)加强人才激励支持依规赋予省级实验室“自主荐才权”,省有关科技人才计划优先给予申报、倾斜支持;优先支持省级实验室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认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有关人才称号。鼓励省级实验室与省内外院士及其团队共建院士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强实验室人才培养引进磁场吸引力。支持省级实验室与中科大科技商学院联合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落实科技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对省级实验室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进行分类激励,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四)鼓励开放合作共建支持我省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联合开展前沿科技和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各类实验室对接利用长三角等地区创新资源,开展人才培养、联合攻关、共建共治共享等深度合作。支持省级实验室积极融入羚羊工业互联网建设运行,探索建设虚拟实验室,发展云端研发、协同创新、分布式研发等新模式、新生态。加强省级实验室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创新交流协作,探索共建实验室创新联盟,打造创新共同体。(五)支持成果转化应用支持省级实验室研制产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并纳入省和各地“三首”“三新”产品目录,在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招标采购中应率先购买。对处于中试和市场推广阶段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融资、税收、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省级实验室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市场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实行单列考核和评价,重点考核成果转化绩效及贡献。(六)完善运行管理机制支持省级实验室在科学研究、资产管理、人员配置、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学术交流等方面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办法,为实验室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支持省级实验室在主任负责制、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目标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对外合作交流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全面落实实验室人财物独立自主权。发挥学术委员会指导作用,鼓励任用中青年骨干担任实验室主任。支持省级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学术交流合作。建立优胜劣汰的省级实验室动态管理机制,注重目标导向、任务导向、成果导向,分类开展绩效评估,加强对实验室科技成果产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等考核,定期晒成绩,对验收或定期评估不合格的实验室予以撤销。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统筹协调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科技厅牵头,会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联合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中央驻皖单位、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及各市科技局等,统筹协调推进。(二)稳步推进重组1. 省实验室:采取新组建和重组并行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5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实验室。对标省实验室新的模式、标准条件和组建原则,力争到2025年新组建10家左右省实验室。其中2023年拟在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碳中和等领域培育布局。重组一批省实验室。组织对现有15家省实验室开展全面评估,依据评估结果,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进展和省实验室体系重组要求,分门别类指导制定重组方案。对已纳入国家创新平台序列并通过验收或评估且获得支持的省实验室,不再纳入省实验室序列;对尚未获得国家级创新平台认定的,指导其按照新的省实验室标准条件进行重组优化调整,达到要求的纳入新的省实验室序列管理。省实验室重组期间原则上保持现有科研队伍和建设目标任务不变。2. 省重点实验室:采取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方式组织实施,争取2024年底完成重组布局工作。新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坚持边新建边重组,聚焦我省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锻长补短,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新布局组建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结合新布局组建情况,对同一依托单位、研究方向和领域存在交叉重合的省重点实验室同步整合优化。坚持重组试点先行。选择建有5家及以上省重点实验室的单位先行开展试点。由各单位组织对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在全面自评估基础上,综合我省科技和产业创新重点、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情况,研究提出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按程序审定后实施。全面开展重组工作。组织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本辖区(系统)尚未完成重组的已建省重点实验室全面开展自评估。在自评估基础上,结合区域科技和产业创新布局、本单位学科(专业)发展以及本轮省重点实验室新布局等情况,研究制定重组方案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按领域分批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重组意见,按程序审定后实施。(三)规范管理制度按照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部署要求,完善评估指标体系,修订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明确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建设布局、申报认定、验收评价、考核评估等制度。省实验室由牵头组建单位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制定建设方案,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论证和现场考察,研究提出组建意见按程序报省政府审定。省重点实验室由依托单位组织编制组建方案等,经归口管理部门审核,报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择优研究提出认定意见,报厅会议审定。(四)加强跟踪监测省级实验室重组工作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单位、各实验室必须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稳步实施。重组工作中加强调研沟通,及时掌握实况。建立科研诚信和统计追责制度,对统计填报的数据,严格要求真实性准确性,不得弄虚作假,实行一票否决。建立重组工作成果绩效监测跟踪机制,为顺利实施省级实验室体系重组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附件:1.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标准条件.docx2. 安徽省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组建(认定)流程.docx
  • 27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
    截至6月30日,我国共有27家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的认可,为SARS、H5N1、甲型H1N1、HIV等重大疫病的科研和疾病防控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实验设施,促进了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防护安全水平的提高,确保相关业务工作的安全有序的开展。  今年第一季度,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加强总局系统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在实验室已经取得17025认可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安全认可的要求,补充完善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申请并获得CNAS生物安全二级或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认可证书。截至2009年年底,没有获得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认可资格的,不得从事相关实验室活动。  CNAS秘书处及时启动了总局系统动物检疫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专项工作,并针对专项工作的特点,提出了“积极宣贯、加强培训、帮建体系、加快评审、重点支持、全面服务”的工作建议。  为加强全系统动物检疫生物安全管理,依法开展动物检疫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促进动物检疫的科学发展,总局还专门成立了出入境动物检疫生物安全管理专家组。  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政府对生物安全问题极为重视,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满足相应的国家标准 三级、四级生物实验室应当通过国家认可。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认可机构,CNAS对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于2004年组织制定了GB19489《实验室 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成功运行了包括认可规则、准则、评审程序、作业指导书等在内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体系,体系文件涵盖了一至四级实验室生物安全认可。在对三级实验室认可过程中,CNAS培训并注册了一批高水平的生物安全评审员和技术专家队伍。同时,CNAS承担了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评价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科研课题,解决了认可当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认可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 广东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10家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东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作为科技创新的载体,实验室体系对广东省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截至2009年底,广东省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0家,其中2家为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广东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达到13家。  依托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开展稀有金属分离的基本规律与机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共性技术、工程应用技术等研究,为稀有金属和再生金属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清洁化生产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撑。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的“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猪鸡重要性状遗传的应用基础、基因与环境互作的应用基础、畜禽育种新技术等研究,着力解决畜牧业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将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移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进行移动核心网络、移动接入网络、移动多媒体及终端等三个方向的关键技术基础应用研究,增强企业在行业中的带头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国家战略目标。  “稀有金属分离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畜禽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都是在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广东省自1986年开始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分布领域日益广泛,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广东省共有123家省重点实验室,18家公共实验室和25家省重点科研基地,共同构成了极具广东特色的实验室体系,已成为广东省科技自主创新的核心力量 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的创新基地 成为聚集、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窗口,对推动广东省科技进步和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江苏新增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国家科技部刚刚正式批准了49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其中江苏有4家实验室榜上有名。至此,江苏主持建设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达30家、合作共建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位居全国省份第一。  此次我省晋升“国字号”的4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的“生殖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的“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的“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中科院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四十三站: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2007年正式通过验收,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下属实验室。实验室以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PTS)的分析方法、环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毒理效应为主要研究方向,在环境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研制、污染分布与演化趋势、污染物形态与环境化学行为以及生态毒理效应等方面完成了大量基础性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康跃惠副研究员(中)与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合影  实验室公共仪器平台负责人康跃惠副研究员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并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江桂斌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郑明辉研究员、郭良宏研究员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5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研究员18人,外籍科研人员2人。所有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人员总数的83%,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的占人员总数的60%以上 。”  实验室承担和完成了大量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目前正主持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重大基金项目和若干重要863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4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长江学者成就奖、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等奖励。2006年,实验室被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先进集体”。实验室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著名环境科学杂志ES&T的Asian Office挂靠实验室。  实验室配备了国际水平的化学、生物仪器设备平台和国内首个环境样品库,其中 “二恶英实验室”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分析示范实验室(Pilot Laboratory)”,并通过国家计量认证。  二恶英实验室的部分仪器  康跃惠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重点实验室仪器的相关情况:“实验室的仪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共仪器平台的仪器,一部分是各个课题组的仪器。”  “公共仪器平台主要依靠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支持,包括1个环境样本库、1个细胞操作间和多个仪器使用操作间,总面积面积达400多平方米。这里的仪器多为通用性仪器,其中生物分析仪器设备偏多 。”  “目前,公共仪器平台已经加入了首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实验室之外的人员如需使用相关仪器,可以在网上提前进行预约。 ”  公共仪器平台的部分仪器 公共仪器平台的部分样品前处理仪器  “为免去预约排队的麻烦以及节省实验时间,各课题组都自行购买了自己常用的分析仪器,其中以色谱、质谱居多。原则上,这些仪器是不对外开放的,当然课题组之间可以相互借用。除此之外,实验室还自行研发了一些仪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仪器课题组的部分仪器  通过康跃惠副研究员的介绍我们得知,实验室的仪器多为进口,只有少部分仪器为国产。“如果国产仪器能够满足研究需求,我们就没有必要购买进口仪器了。现在,国产仪器的优点在于服务较好,仪器出问题可以很快得到维修,如果维修不好还可以调换。但如果国产仪器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或者没有这方面的仪器,我们在购买时也只能选择国外品牌。”  实验室中的部分国产仪器  “由于实验室空间有限,目前仪器排列较为拥挤,不过,我们已经开始修建新的环境化学实验楼。新建的实验楼有8层,面积约6000平方米,到时会购置更多的仪器设备。”  附录: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et.rcees.ac.cn/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四十六站: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陶瓷实验室)。  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教育部系统唯一从事高性能陶瓷材料领域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学科的基础上,1988年陶瓷实验室被列为世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1991年正式批准建设,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对外开放。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陶瓷实验室主任潘伟教授介绍到:“陶瓷实验室位于清华大学逸夫技术科学馆二段内。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4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25人,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2人。” 实验室还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得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支持。  “陶瓷实验室以高温结构陶瓷、信息功能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能源环境材和生物陶瓷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属于应用基础研究类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瞄准陶瓷新材料领域的科学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进行集中研究。”  目前,陶瓷实验室主要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部委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国际合作和横向项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陶瓷实验室在铁电压电陶瓷材料、结构陶瓷材料的增强增韧机理、陶瓷胶态成型技术、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陶瓷实验室占地约6000m2,有各种功能齐全、水平先进的大型工艺装备和实验仪器86台(套),总价值10000万余元,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温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DSC/TG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仪、频谱和介温谱自动测试系统、电滞回线测试装置,高温力学测试机、颗粒分布自动分析仪、高温综合热分析仪、高温导热系数测试仪、高温力学性能测试系统、放电等离子烧结炉、气压烧结炉和多功能高温烧结炉等。安捷伦B1505A功率器件分析仪/曲线追踪仪 (对材料进行特性分析,使其达到效能与安全需求) HORIBA JY公司LabRAM HR型号高性能拉曼光谱仪(通过拉曼光谱对材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结构分析)日本岛津S7000型X射线衍射仪(主要功能:物相分析/1200℃以下的相变分析/残余应力分析/纤维取向分析/薄膜样品分析)日本岛津SSX-55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主要用于进行各类物体的显微形貌分析、微区成份分析及显微组织结构分析) 德国耐驰DSC/TG分析仪(主要用于真空条件下的差热实验和热失重实验,测试陶瓷材料的收缩曲线及膨胀系数)德国FRITSCH A22激光粒度仪 (适用于金属氧化物、陶瓷、粘土、催化剂以及其他无机材料颗粒的粒度分布特性测试。) 美国布鲁克海文ZETAPLUS0 Zeta电位仪(适用于Zeta电位和粒度的测试,用来表征胶体体系稳定性和颗粒表面带电性能的重要参数。)  此外,陶瓷实验室还设精细陶瓷分室(在清华大学核研院),占地2500m2,现有在编人员20人。该分室两次被评为一级实验室,也是北京高技术实验室。在开展生物陶瓷、纳米陶瓷、超细粉体、精细陶瓷及无损评价上取得出了明显成果,其中获得部级一、二、三等奖九项。建成了三个中试中心,包括超细粉体、精细陶瓷部件及生物陶瓷制品研究中心,还与美国企业建立了生物功能材料中心。  通过了解,陶瓷实验室在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产业化工作。  (1)在新型陶瓷的制备技术,信息功能陶瓷元器件等领域成功进行了应用转化。利用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成果建立了陶瓷胶态(注射)成型中试基地,研制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开发了造纸机全陶瓷脱水元件、高功率金红石陶瓷电容器、超大功率新型复合陶瓷臭氧发生器薄壁管、高性能陶瓷系列微珠等产品。在河北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陶瓷胶态注射成型成果转化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占地166亩,现已建成近万平米的生产车间和年产5000吨陶瓷微珠生产线,预计实现年产值2亿元。  (2)在功能陶瓷领域进展显著,所研制的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材料,其成果已在广东风华公司和深圳宇阳公司等片式元件产业化基地实现了成果转化,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另外,高性能低烧多层陶瓷压电变压器及背光电源已在西安康鸿公司实现产业化,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成果在国家有关部委及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在西安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片式压电陶瓷变压器和多层压电陶瓷驱动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对推动西部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陶瓷实验室依托单位-清华大学材料系所获奖项  附录1:清华大学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www.mse.tsinghua.edu.cn/ceramiclab/index.htm  附录2:潘伟教授简介  潘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1991年在日本神户制钢公司钢铁技术研究所工作。1991年回国工作,至今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目前在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党委副书记,副系主任,系主任,系教学委员会主任。现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党委书记,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教代会提案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位分委员会主席。  兼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理事,《硅酸盐通报》、《复合材料学报》、《无机材料学报》、《过程工程学报》、“Journal of The Ceramic Society of Japan”、“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杂志编委。  近期主要研究:高温陶瓷热障涂层材料、透明陶瓷材料、可加工陶瓷复合材料、有机无机功能复合材料、陶瓷微波烧结、梯度功能陶瓷材料,陶瓷生物仿生,纳米复合陶瓷材料,纳米功能纤维及敏感器件等研究。并从事《材料化学》和《材料合成热力学》的教学工作。先后负责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863”课题研究。  获得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励,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3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20篇。  附录3: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获奖项荣誉  1978年“高压钠灯”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7年“陶瓷分离环”等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1988年“复合氮化硅陶瓷刀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点实验室立项   1995年 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正式验收开放   1996年“高性能铁电压电陶瓷材料组成及低烧技术”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98年 国家教委所属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02年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材料学”评为重点学科, 全国第一   2004年“陶瓷胶态成型新工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5年“高性能低温烧结软磁铁氧体”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5年“非均质材料显微结构与性能关联”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7年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重点学科“材料学”评估全国第一。
  • 内蒙古:确保4家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跻身入列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召开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会,总结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部署实验室重组及建设任务。会议指出,我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要紧抓重组机遇,推动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突出国家战略导向,对表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要求,站在“国之重器”的高度把握定位,强化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打造独具特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创新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实体化建设,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赋予实验室更大科研管理自主权,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要强化协同保障,各依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高效支撑实验室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抓好各项建设任务落实,确保4家实验室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跻身入列。
  • “国家实验室”后备军!这一地,拟建3-5家省实验室
    方案指出,“十四五”时期,聚焦江西省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省市协同、部门联动,依托具有学科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分批组建3-5个省实验室。江西省实验室建设要求 产业支撑有力。省实验室研究方向要面向江西省重点产业支撑和未来产业培育,具备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能力,有联合企业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技术难题的实践,具有较好的成果转化基础。 高端人才汇聚。省实验室主任由具有较高造诣的科学家担任,实验室拥有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等国内外有影响的科技人才团队,以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组成的高水平科研队伍。筹建期满后,人员须达到一定规模,其中全时研究博士学位人员比例不低于30%。 科研设施完善。省实验室原则上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和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上组建。江西省实验室组建程序流程图“国家实验室”后备队 2017年,科技部曾明确表示“将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 近年来,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湖南省等多个省份组建了各类「省实验室」,正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国家实验室。 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全国各地已有近百家“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或启动筹建,其中有超过50%依托高校筹建。他们将成为冲击“国家实验室”的有力竞争者。
  • 宁波新增5家重点实验室 总数达44家
    近日,经过专家评审,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建筑综合热能蓄存重点实验室等5家实验室被列为市级重点实验室。至此,我市的市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总数达44家。  此次获得认定的另外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无机微纳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城乡水污染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兵科院宁波分院的印染污水减排与资源化研究实验室、宁波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应急监测重点实验室。  在目前我市的44家重点实验室中,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的市场情况和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近日,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三十七站: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位于长江三角洲,依托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涵盖两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3个国家重点学科和7个博士点。1989年经国家计委批准,于1991年正式开始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0年4月、2005年4月,实验室两次通过国家评估(B级)。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著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郝吉明院士为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充分发挥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理工结合的优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污染物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水体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环境修复与流域污染控制。  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部分(以下简称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36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28人,优秀中青年骨干5人。实验室对外设立开放课题,每年由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达8项左右。目前,结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仪器设备条件,优先资助典型污染物的环境化学行为及生态安全研究、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环境修复研究、环境调控与区域环境管理等研究领域,并将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负责人冯建昉高工热情接待了仪器信息网的到访人员。并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室仪器等情况。  在仪器管理方面,实验室实行“持证上岗”的管理办法,冯老师介绍说每年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都会学习《现代环境分析分析技术与实验》这门课程,课程结束后,每个人可以选取自己需要使用的仪器,参加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参观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的分析仪器主要有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总有机碳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快速溶剂萃取仪等。  在气质联用仪实验室我们看到四台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不同时期的仪器。冯老师介绍说1999年购买气质联用仪时,仪器的品牌还是菲尼根,2005年购买的仪器属于赛默飞世尔科技与菲尼根共同的产品,而2007年和2009年购买仪器时,赛默飞世尔科技已经完成了对菲尼根的收购,仪器品牌就完全是赛默飞世尔科技了。四台不同时期的仪器一起见证了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的品牌整合战略发展之路,虽然品牌名称更换了,但是良好的质量保证了产品对用户持久的吸引力。  菲尼根GCQ气质联用仪(GC/MSn)  Thermo Trace PolarisQ 气质联用仪(GC/MSn)  Thermo Trace DSQ II气质联用仪(GC/MS)  赛默飞世尔科技TSQ Quantum GC三重四级杆气质联用仪(GC/MS/MS)  冯老师介绍说虽然一台仪器的价格在二十几万美元,每年仅常规的维护费用就至少在两万元左右,但是仪器的质量比较稳定,而且软件的功能也很全面。另外,维护费用的高低与分析样品量和样品前处理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只是科研中做有机污染物的痕量分析,仪器的维护量就较少,但是如果做常量污染物检测,由于样品数量、来源及复杂性等原因,其维护费用和工作量就比较大。所以样品进行色质联用分析时,其前处理手段是极其重要的,这不仅仅是影响维护费用和工作量,而是关系到其数据可靠性。而实验室的液质联用仪主要用来做农残分析、或大分子有机污染物降解产物的定性分析。  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  液相色谱、气相色谱仪器以安捷伦的产品为主。冯老师还特别介绍了实验室里的一台气相色谱仪,这台仪器是专门用来测定磷化氢的,同时实验室还在研究开发磷化氢的前处理系统,冯老师说这个研究已经做了七八年了,目前计划与厂家合作,将该系统商品化,考虑到市场应用前景,还在不断研究改进,希望可以适用于更多的物质,如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用于开发前处理系统的气相色谱仪  除了环境分析仪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生物分析仪器,如脉冲场电泳、可见/紫外凝胶成像仪、基因突变检测系统、梯度PCR仪、超声细胞破碎仪、蛋白电泳、核酸电泳、金相显微镜等。  BIO-RAD 凝胶成像系统  南京先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O-650超声波细胞粉碎机  据冯老师介绍,由于目前实验室场地有限,不能购买太多的仪器,今年下半年实验室将要搬到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到时候将会根据需要购置相应的仪器。  相信在先进仪器装备的保障下,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会有更多更好的科技成果!  附录1:南京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hjxy.nju.edu.cn/skl/  附录2: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http://envirolab.tongji.edu.cn/Pollution/index.jsp
  • “100家实验室”专题:访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编者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的有机污染物,比如二噁英(Dioxin)、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等,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而二噁英作为其中具有非常大潜在毒性的物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万分之一甚至亿分之一克的二噁英就会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01年5月23日通过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旨在减少或消除POPs的排放,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其危害。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斯德哥尔摩公约》,迎接更多POPs研究工作的挑战。基于以上大环境背景,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成立,并于2008年通过验收。  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和需求,了解中国科学仪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仪器应用情况,仪器信息网自2008年6月1日开始,对不同行业有代表性的“100家实验室”进行走访参观。日前,仪器信息网工作人员参观访问了本次活动的第三十二站: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目前,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业茹研究员带领的团队由18名科研人员组成,具有高级职称以上10人(研究员4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6人。实验室设立学术委员会,魏复盛院士担任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二噁英研究室刘爱民主任接待了仪器信息网到访人员。首先刘主任介绍到:“我们实验室是以二噁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现代分析技术和手段,致力于建立环境二噁英类污染防治信息库和服务平台,为我国环境二噁英类污染防治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及政策建议以及为履行《斯德哥尔摩公约》提供技术支持。”参观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据刘主任介绍,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环境保护部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研究项目、科技部重点新技术新方法科研项目、中日技术合作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环境保护重点调查项目,如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调查、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等。与此同时,实验室建立了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体系,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的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值得一提的是,重点实验室在多次国际二噁英实验室间能力验证和比对实验中取得优异成绩,分析测试技术已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先进水平。  刘主任强调:“如果要建立一个符合标准的二噁英检测实验室需要很大投入,仅硬件方面就需要两千万元以上(包括分析仪器、内部装修)。我们实验室以向环境保护部提供管理技术支撑为中心,同时面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能够完成过顶排放源废气、环境空气、水体、土壤、沉积物、飞灰等环境介质的二噁英类分析。”  为了适应二噁英痕量分析检测的需要,实验室布局合理,设计非常严格,值得借鉴。该实验室按功能分为开放实验区和超净实验区两部分,分区域实现样品的保存、处理和仪器分析,标准样品的保存和使用,有毒废物的保管和处置等功能。  开放实验区:主要从事除二噁英类以外的其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析,由样品前处理室、仪器分析室组成。  超净实验区:主要从事二噁英类的分析,由高浓度样品前处理室、低浓度样品前处理室、仪器分析室、标准样品室、废物贮存室、器皿清洗室组成,总面积达200平方米,处于全封闭负压工作状态,在出入口处设两级缓冲间。  低浓度样品前处理室高浓度样品前处理室  “二噁英检测不允许失败,由于二噁英在样品中含量非常低,一次采样过程也很困难,所以二噁英检测条件非常苛刻,对实验室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检测实验是在压强小于室外环境的超净间内完成的,因为二噁英分析是一个超痕量分析,对实验室空白背景的要求也就非常高。”  作为环保系统内第一家开展环境介质中二噁英类监测的实验室,该实验室专门设立了超净实验区,配备独立的全新风空调及排送风系统,以实现对其内部温度、湿度、负压、换气频率等技术参数的控制,并设有监控室对超净实验区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时时监控,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此外,自然风经初、中、高效三级过滤后进入超净实验区,以保证实验区的高洁净度,实验区内部的空气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后排入大气,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二噁英检测的主要工作还是‘样品前处理’,所以实验室按样品中二噁英含量浓度高低配备了两个样品前处理实验室。样品前处理室主要是采用玻璃仪器(大部分是国产品牌),而试剂耗材还是以进口为主,但是逐渐会倾向于国产化试剂、溶剂,比如常用到的二氯甲烷、丙酮,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检测成本,从而使得检测费用下降两到三成。”  那么“二噁英痕量分析检测”都会装备哪些“利器”呢?走进该重点实验室,各种先进的分析仪器设备映入眼帘,如: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HRGC-HRMS)、气相色谱-低分辨质谱联用仪(GC-LRMS)、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凝胶渗透色谱仪(GPC)、样品自动净化装置(FMS)、快速溶剂萃取仪(ASE)、自动索氏提取仪、废气及环境空气二噁英类采样装置等。   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仪(Agilent 6890N-Waters Micromass AutoSpec Ultimate NT)  仪器说明:目前,由于二噁英类物质分子量差别很小、含量非常低、基体复杂等,二噁英检测要求分辨率达到一万以上,通常采用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RGC/HRMS)进行测定。   BUCHI旋转蒸发仪   快速溶剂萃取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在环境保护部的统一部署和协调下,先后参与完成多项全国环境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为政府部门掌握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在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监测、分析与监督管理方面,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和经验,负责完成多项相关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致力于开发新型快速分析方法。据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二噁英检测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而在标准方法的制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制(修)订相关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已制订并出台的标准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焚烧处置设施二噁英排放监测技术规范》HJ/T365-2007  《水质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77.1-2008  《环境空气和废气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77.2-2008  《固体废物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77.3-2008  《土壤和沉积物二噁英类的测定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77.4-2008  《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空气中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215-2005   《销毁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废气中二噁英类的测定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毛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124-2003   正在制(修)订的标准  《水质 钒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水质 肼的测定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水质 甲基肼的测定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  《空气质量 氮氧化物的测定》  《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  《空气质量 飘尘中苯并[a]芘的测定乙酰化滤纸层析荧光光度法》  《水质 烷基汞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环境 甲基汞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附录:国家环境保护二噁英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http://www.cneac.com/Page/184/default.aspx
  • 张家港检验检疫局实验室入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近日,张家港检验检疫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成为全国首批28家“二次规划”重点实验室,同时升级为江苏检验检疫局Ⅰ级实验室。  自1983年张家港港开港以来,张家港口岸累计进口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运木材总量超过3200万立方米,连续7年成为全国最大的海运木材进口集散地。但由于材种复杂,材性各异,木材合理利用水平低下,造成了宝贵木材资源的浪费,木材产业的长足发展急需专业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对此,该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木材实验室建设,着力提升木材检测能力,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2008年下半年开始,该局启动申报国家级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重点实验室工作。  该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立足专业从事进口木材携带有害生物、木材材种鉴定及林产品检测等业务。截止目前,实验室拥有1000余种有害生物标本和500余种10万号的进口木材实物标本,拥有多台德国蔡司生物显微镜、木材构造特征成像系统、组织切片机、荧光自检仪等先进仪器。编著出版了《进口木材原色图鉴》等4部专著,研制国家标准5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与木材流通协会、中国林科院、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广西大学等保持良好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高效、准确、公正”的鉴定和技术咨询服务,为促进世界林产品合法性贸易提供技术帮助。  2009年以来,该局材种鉴定与木材检疫实验室新增加69个木材材种鉴定的扩项,使CNAS认可项目达到74项,并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组织的杂草、昆虫两大类4项能力验证,还以120分的高分通过江苏检验检疫系统动植物检疫实验室监督检查。实验室自2月份开放以来,已陆续接受国家质检总局、江苏检验检疫局、江苏科技厅等系统内外单位51批516人次的视察和业务交流。
  • 江苏又增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科技部日前正式公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项目第二批名单,我省4家企业申请获得批准,占总数的1/14,数量居全国省份之首。  此次我省晋升“国字号”的4家重点实验室,包括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的“中药制药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申请的“高性能土木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申请的“光伏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申请的“肉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至此,我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达26家。
  • 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含通讯录)
    p  2016年3月29日,科技部发布了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strong/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总体运行情况、队伍建设、评估报告、部分重要成果及各个实验室的通讯录等内容。/span/pp  报告中显示,截至2014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258个,试点国家实验室6个。2014年国家对国家重点实验室继续给予支持以保障实验室的健康发展,下达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达30.45亿元,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经费达2亿元。/pp  25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主要集中在以下8个学科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80px " title="QQ截图20160330092506.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969607d4-fd05-4f77-95ca-b573aff63603.jpg" width="600" height="280"//pp  由于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的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设备先进、科研环境优良的研究支撑平台。截至2014年底,实验室总建筑面积为289.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台数473942台,总价值299.4亿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QQ截图2016033010180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569ff912-41c0-4d0f-a03b-c93bb04971f7.jpg"//pp  strong更多信息请查看:/strongimg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98ca1fdb-408f-47cc-be59-ec0c467a91e1.pdf"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度报告.pdf/a(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含通讯录/strong/span)/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strong/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体运行情况、在各行业技术领域发展情况以及相关案例等内容。/span/pp  截至2014 年底,我国共建成国家工程中心346 个,包括分中心在内为359 个,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目前,346 个国家工程中心分布在工业高新技术、农业和社会发展三大技术领域。/pp  其中在2014 年,国家工程中心批准计划投资168.56 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77.18 亿元,同比增长1.57%和3.46%/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86px " title="QQ截图20160330103430.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66f7ac2d-812e-48cb-b41f-05cda8aa336a.jpg" width="600" height="286"//pp  strong更多信息请查看:/strongimg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065667e5-fc75-41b6-9e7a-2bcb898d766f.pdf"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度报告.pdf/a/pp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strong/span/pp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楷体_GB2312, SimKai "本次报告公布了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概况、总体运行情况、部分重要成果及各个实验室的通讯等内容。/span/pp  截止2014年底,正在运行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99个。这些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国民经济建设的主要领域,体现了我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究的总体态势。/pp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属部门以地方科技厅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主要分布在以下8个领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264px " title="QQ截图20160330104115.jpg" border="0" hspace="0" vspace="0"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03/insimg/cb1e0c14-07ad-4b21-9bd4-caefa566248e.jpg" width="600" height="264"//pp  strong更多信息请查看:/strongimg src="/admincms/ueditor/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href="http://img1.17img.cn/17img/files/201603/ueattachment/c80056e3-236b-4aeb-91ca-bd4be02f9238.pdf"2014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pdf/a(span style="color: rgb(255, 0, 0) "strong含通讯录/strong/span)/p
  • 湖北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达29家
    为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和科技部支持湖北若干举措,科技部与湖北省于2020年7月举行工作会商会议,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出席此次会议。会商确定支持武汉纺织大学、江汉大学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近期,科技部正式发文批复武汉纺织大学建设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继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后,湖北省获批的第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志着湖北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截至目前,湖北全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增至29家,位居全国第4位。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集聚高水平研究团队,积极服务国家需求和产业发展,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研制出了“嫦娥五号”月面国旗、“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发动机柔性隔热组件等,并为太空空间站、核潜艇声学隐身壳体材料等重大问题的预研积极提供技术支持。疫情期间,为应急防疫物资转产和产量升级所急需的装备改造和技术改进提供了技术支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北省突出贡献奖1项。下一步,湖北省科技厅将继续推进省部共建纺织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做好江汉大学申报创建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协调服务工作。
  • 苏州获建2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记者从苏州科技局获悉,国家科技部公布了今年3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其中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和苏州大学的“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应用材料重点实验室”两家单位成功入围,江苏省仅此两家,苏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3家。  以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为基础建设的“江苏省纳米器件重点实验室”,其核心任务之一是纳米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纳米技术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之间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  苏州大学的“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应用材料重点实验室”,是从事干细胞及其信号分子克隆、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的研发基地。该实验室在民用医疗和核事故救治等某些领域的研究水平达到世界先进。  之前,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实验室已经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 首家输血医学实验室获国家认可
    日前,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输血医学实验室获得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颁发的认可证书,成为国内第一个通过国家认可的输血医学实验室。这标志着该科输血医学实验室具备了为广大患者和献血人员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国际化医学检验服务的能力。  据了解,医学实验室国家认可制度的建立和推行,将能有效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控制检验、校准等质量风险,防范各种安全事故,促进临床其他学科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切实保证医疗质量。作为全军临床输血中心,为了推动输血医学发展,做好临床输血保障,自2009年起,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以输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人才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抓手,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和精心准备,终于获得国家认可。  该科主任汪德清教授介绍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学实验室认可走在了世界前列。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权威认可机构签署了多边互认协议。国家认可委在我国已认可医学实验室59家。解放军总医院输血科的认可内容涵盖了输血医学中两大领域(血站和血库)的主要检验项目,该科率先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检验程序和质量保证体系,对临床输血安全工作起到了有益补充作用,为输血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成为输血领域中通过ISO15189认可的第一家。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