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摊片机

仪器信息网摊片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摊片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摊片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摊片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摊片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摊片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摊片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摊片机相关的资讯

  • 集百家众长——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大会报告篇)
    p  strong仪器信息网网讯/strong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个学科交叉大融合的技术,物理、材料、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均为微流控芯片技术做出各自贡献,可谓百花齐放,一起创造了微流控芯片领域的勃勃生机。微流控芯片技术也在该过程中“吃百家饭”逐渐成长壮大,并作为快速发展的颠覆性技术之一被写入“十三五”规划。会议中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慷慨地分享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技术难题,为推动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发展献计献策。(依报告顺序展示) 相关报道链接:a title="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style="COLOR: #c00000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ACKGROUND-COLOR: #d8d8d8"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18/235992.shtml" target="_self"span style="COLOR: #c00000 BACKGROUND-COLOR: #d8d8d8"《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span/a/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07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f1c951af-4251-4bb7-b9d0-06cd894ba37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 林炳承/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作《微流控芯片的崛起和我们的责任》/strong/pp  报告指出微流控芯片作为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型科学技术平台和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已经处于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微流控芯片研究的主流已从平台构建和方法发展转为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并从应用的需求中寻求科学问题,进而带动产业化的迅速发展。在报告中林炳承以其大连研究团队的近期工作结合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的新进展深刻并且扼要的阐述了其对微流控芯片这一“颠覆性”技术的看法。/ppimg title="IMG_645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90b54d9-0627-453c-9cb5-c9a88a5a59e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学记/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作《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精准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strong/pp  张学记在报告中为我们带来了其课题组研究的IP-DO(Channel-Printing Device-Opening)assay方法分享,该方法不仅可以对多种细胞在同一块芯片上进行高通量成像分析,而且可以将10个左右目标细胞提取出来进行多基因转录水平分析,从而将细胞的图像信息与基因基因表达水平信息对应起来。张学记还分享了其课题组发明的一种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类似“乐高构件”的3D打印器件从而方便实现肿瘤细胞-体细胞的共培养方法。该方法能够准确地获取肿瘤细胞迁移和转移过程中的动态数据,并且操作简单灵活易于在普通实验室中推广使用。 img title="IMG_0310.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4d346c0-5a1f-45fb-bd2a-c812b6ae752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蒋兴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Flexible Microchips》/strong/pp  蒋兴宇报告展示的他们团队发的微流控芯片非常具有灵活性,一方面芯片应用具有灵活性,除了应用于检测还可以用于药物分析、药物筛选、组织工程等领域。另一方面芯片材质的灵活性,即芯片可以拉伸、弯曲、折叠,并可与穿戴性电子产品结合。蒋兴宇在报告中展示了新颖的纸张条码检测与多元层析结合研究成果,同时也分享了人造血管研究成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33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c060430-7a0d-4a8c-b23d-b24ea0a5013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清华大学教授 林金明/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基于微流控平台的细胞共培养及生物微环境模拟的研究》/strong/pp  林金明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微流控芯片上的细胞共培养及生物微环境模拟部分研究成果。其中,林金明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上培养了肝癌细胞,建立了一种微流控芯片上的肝肿瘤模型,成功观测到前体药物卡培他滨的代谢和作用,并与质谱联用对原药及中间代谢产物进行检测。此外他们成功构建的集成化微流控芯片,可用于细胞的共培养、缺氧诱导以及代谢物在线分析。林金明还在报告中大家展示了其设计的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仪。/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38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8ef98d5-f4cb-4aac-8b25-db050435266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研究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新材料、新技术与生物检测监测技术》/strong/pp  周蕾指出临床检验、疾控应急、违禁筛查、食品安全等虽然分属于完全不同的行业,但其在具体的工作环节中都面临着“在现场条件下,最短时间内,筛查确定可疑靶标存在与否以及含量”的需求,即生物检测监测。周蕾老师研究的方向主要以上述需求为导向,兼顾学科交叉的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学研用及成果转化。周蕾团队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通过纳米材料、生物试剂、生物传感器的生产工艺研究,实现了产业化。并确立了“基于纳米材料、器件、生物应用探索的生物检测监测技术研究”科研方向,进而探索并挖掘了碳量子点、聚集发光材料等多种材料与器件的生物应用价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39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6a5c0d5-48eb-4d9f-b588-8d9c28ab2c1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刘婷姣/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CAF外泌体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研究》/strong/pp  刘婷姣在报告中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即为了揭示CAFs及其外泌体是否能够在SACC细胞到达肺之前改造肺组织微环境,形成一个易于肿瘤细胞定植的转移微环境,其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最后证明CAFs外泌体通过构建转移前微环境促进SACC肺转移。/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40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48aeda00-87ce-42d0-abf7-0a80d4695f7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北京大学教授 黄岩谊/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微流控芯片单细胞测序》/strong/pp  黄岩谊报告中指出在单细胞和少数细胞水平上了解异质性、随机性和协同性在生命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可以从根本上更好地把握关键生物事件如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也为健康与医疗提供基础科学数据。黄岩谊团队通过微流控芯片,稳定进行单细胞俘获和定量观测,并进行单细胞测序的样品前处理,实现了高质量的哺乳动物单细胞全基因组和全转录组的测序,以及极其微量细胞的表观遗传组测序;同时还可以进行单细胞尺度上的微观定量图像获取。通过微流控技术实现针对同一个单细胞的多维度分析,由此建立两种或者多种定量测量方法间的相关性,使得很多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入,意义重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40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449b8f3-455c-4a73-b552-e264a324ff1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海军军医大学教授 马雅军/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虫媒传染病媒介及其携带病原体快速侦检研究现状及其需求分析》/strong/pp  马雅军报告中指出虫媒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原因,历史上曾对军队战斗力造成重大影响。随着我军执行任务的形式和环境更加多样化,虫媒传染病对部队战斗力的威胁日益增加。适于现场的快速、灵敏和准确的媒介种类及其携带病原体的一站式检测技术方法可为虫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以及流行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马雅军在报告中也表示出她对微流控芯片技术解决该类问题的期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42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8bbb5e1-b054-42ab-868c-9a2a0710286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员 刘大渔/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的挑战》/strong/pp  刘大渔以一个在检验医学一线从事微流控体外诊断研究课题组的视角,扼要阐述微流控技术的优势以及临床检验领域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临床检验工作中的痛点问题,结合已有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和本课题组研究工作介绍了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在分子诊断、免疫检测以及病原微生物等三个领域的应用。刘大渔探讨了新形势下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的机遇与挑战,认为微流控技术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挑战的有力工具,该技术将会对临床检验能力的提升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43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8eaa6e02-91d9-46d6-9890-d6fc0b02a4b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 王琪/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基于微流控芯片仿生肺模型的肺癌转移机制研究》/strong/pp  王琪报告中分享了研究成果既采用PDMS材料,依据体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培养介质、组织与组织间、器官与微环境间相互作用的特性以及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和制作了一个能够接近肺解剖结构、模拟肺生理功能的微流控芯片仿生肺模型。通过重建肺的解剖结构,包括支气管和肺间质以及血流、气流等模拟肺的生理功能 同时以此为平台,进一步重现肺癌发生及转移过程并进行相关机制等深入研究。该模型还可为其他肺部疾病的研究提供一种重要技术支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674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8a5543f-2260-400b-bf20-d923d42b9403.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胡国庆/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微纳生物颗粒的微流动操控:从惯性到弹性》/strong/pp  胡国庆指出微纳尺度颗粒(细胞、细菌、合成颗粒、囊泡、生物大分子等)的精确操控在生物、医学、材料和环境等领域有着至关重要的应用。以循环肿瘤细胞和外泌体为代表的稀有生物颗粒的高效富集与分离,一直是制约临床与基础医学研究的技术瓶颈。这些生物颗粒在血液样品中的含量极小,因此要求分离方法必须满足高的处理通量要求。胡国庆团队以微纳生物颗粒的高通量操控为目标,系统研究了惯性效应和黏弹性效应作用下微通道中微纳颗粒在迁移规律与操控机理,并将相关微流控机理成功应用于众多生化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6749.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e818deed-da09-4373-96e2-809497f5f39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厦门大学教授杨朝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循环肿瘤细胞的识别、捕获与单细胞分析》/strong/pp  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在肿瘤分期诊断、动态监测、疗效评估、药物开发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杨朝勇团队基于微流控技术,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 利用流体调控与表界面调控技术,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 借助微流体器件的精准操控优势,并开发了一系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揭示CTC的分子病理信息。其所发展的肿瘤细胞的识别探针、捕获芯片与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在癌症的精准诊断、用药指导、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50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70576640-cbe1-49ca-a43c-af1a0ca71207.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罗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基于肾和肝芯片的药物毒性鉴定新方法》/strong/pp  器官芯片技术可以模拟器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仿生性,利用器官芯片进行中药毒性鉴定,结果既与体内结果比较接近,而且速度快,通量高,成本低,在动物实验前进行一轮器官芯片毒性筛查实验,可以大幅减少东阿不的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报告中展示了罗勇团队构建的两种仿生肾和肝的微流控芯片,并进行李茹药物毒性鉴定实验。结果发现顺铂的主要毒性部位为肾小管,肝微环境对毒性结果影响较大。/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62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c40c809-5aac-459c-aceb-242635c2e86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 盖宏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Digital biosensor and digital immunoassay 》/strong/pp  盖宏伟在报告中分享了研究成果,其团队的建立了一系列基于量子点光谱成像的数字生物传感和数字免疫技术。该类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限低,均相分析,可用于血液样品等特点。同时以微球为探针的超高灵敏免疫分析技术,可以实现10sup-22/sup摩尔水平的生物标记物的绝对定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646.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db307d0-74a1-4d69-8462-d87e09927ff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刘显明/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数字微流控芯片微反应器相关衍生技术的研究》/strong/pp  在生化反应与检测如免疫样品反应与检测、珍贵样品合成、单细胞研究等具体应用中,存在对微小、微量样品捕捉、富集、纯化等特殊功能性需求。刘显明报告中展示基于数字微流控液滴平台的磁珠分离与清洗、液滴导入体积反馈控制、passive dispensing等功能性单元的研究工作,以上液滴的操作控制过程均在空气相中进行,不依赖于油相环境,生成物更加单纯,易于与检测仪器接驳且便于开展细胞研究等工作。与通道式微流控芯片相比,如果解决通量问题,数字微流控芯片作为微反应器在生化应用方面可能更具吸引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img title="IMG_0697.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558f8192-4389-4bd5-a687-5142d65bf74d.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复旦大学教授 俞燕蕾/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其微流控芯片构筑》/strong/pp  俞燕蕾报告中展示了其团队对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并且将这新一代的光致形变高分子材料与传统微流控芯片结合,构筑出微流控芯片的核心部件,实现微管执行器到微流控芯片的制造升级以及芯片通道中生物样品输运的精确光控制,并且该方法驱动流体时无需特殊的光学装置和微组装过程可以最大程度简化微流体控制系统。为推动光控微流体技术在生物领域应用奠定了构筑材料和调控机制的重要基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6458.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335957a-82ca-4caa-8261-3217d0dab0e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杜昱光/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营养代谢器官芯片的研发及其应用》/strong/pp  器官芯片可以在细胞水平模拟组织微环境并且具有观察方便可实现实时监测,易于连接分析装置,成本低、周期短等优点。使用器官芯片代替部分动物实验进行营养代谢研究成为一种趋势。杜昱光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在器官芯片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示了其建立的血管糖萼芯片的生理和高糖损伤模型;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层叠式大肠器官芯片 搭建了肠-肝-肾的多器官组合芯片模型。并且,其团队分别在模型上进行了实验,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结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0788.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69f8a922-29bf-4c4e-b1a2-bc16d29ce9a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 尹小毛/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临床微生物检验:不足与需求》/strong/pp  尹小毛报告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临床微生物检验领域有了较大发展,但是面对日益增长的临床诊断需求,临床微生物检验尚存在较多不足之处。表示基于当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存在的不足,医生和患者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快速、简便和准确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方法 样本检验方法以及相应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和通量较高的全自动仪器 可以及时提供正确有效信息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报告和实验室对于临床微生物检验方法选择的可靠建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IMG_690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09854b56-72ca-4150-9be2-9a8d62fc966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研究员 许文明/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作《微流控技术在生殖与围生医学的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strong/pp  许文明报告围绕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如,微流控技术在单个细胞分离、干细胞分离、3D细胞培养、组织芯片模型、精子优选应用等技术上的发展。并重点从生殖领域内的科研与临床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在上述领域的方向作了详细的梳理。他表示对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殖与围生医学,药物筛选与毒理测试等多领域的应用需要病人、医生、多学科科研人员的通力合作与交流。/pp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大会报告,包罗微流控芯片领域研究新进展,新应用,全景展示了我国微流控芯片技术研究水平以及未来发展和产业化方向。希望像林炳承老师期待的那样,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可以加入到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研究应用的队伍中,这样微流控芯片技术才能更加成熟,最终真正全面造福人类!/pp /p
  • 彭练矛:20年专注碳基芯片,让中国芯“换道超车”
    彭练矛,电子和材料物理学家,目前主要从事碳基电子学领域研究。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赴英国牛津大学,1994年底回国。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院长、北京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院长。 受访者供图从2000年至今,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彭练矛坚守在国产碳基芯片研究一线。在他看来,目前中国芯片产业链面临着被“卡脖子”的状况,关键因素是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从材料、设计到生产制备的全套技术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没能发挥主导作用。 2022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彭练矛在谈自己的科研经历。从2000年至今,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彭练矛坚守在国产碳基芯片研究一线。在他看来,目前中国芯片产业链面临着被“卡脖子”的状况,关键因素是中国在芯片技术领域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从材料、设计到生产制备的全套技术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没能发挥主导作用。而碳基电子将有望打破这种局面,实现由中国主导芯片技术的“换道超车”。20年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整套碳基芯片技术,首次制备出性能接近理论极限,栅长仅5纳米的碳纳米管晶体管,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中国芯片突破西方封锁、开启自主创新时代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启用新材料是解决芯片性能问题的根本出路”作为电子产品的“心脏”,全球每年对芯片的需求已达万亿颗。“大家都希望电子设备的芯片速度更快、续航时间更长。”彭练矛告诉记者,碳基芯片技术的发展对于大众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5G技术的来临将使城市变成“智慧城市”,健康医疗、可穿戴电子设备、物联网和生物兼容性器件… … 这些都离不开海量的数据运算,需要有强大处理能力的芯片做支撑。在传统工艺下,这些芯片有着统一的核心材料,那就是硅。当前,硅基芯片已经进入5纳米时代,甚至在向2纳米、1纳米探索,这意味着,硅基芯片性能逼近物理极限。步入21世纪以来,寻找能够替代硅的芯片材料,成为热门话题。“当时整个学界都感觉到,硅基微电子实际上在走下坡路。学界会提前考虑,未来取代硅的材料会是什么?”彭练矛表示,传统硅基芯片材料的潜力基本已被挖掘殆尽,无法满足行业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启用新材料是从根本上解决芯片性能问题的出路。时值上世纪末,纳米科技正在兴起,碳纳米管晶体管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关注。碳纳米管是1991年由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Iijima)发现的。“碳原子按照六角排布,形成一个单原子层,这就是石墨烯。而一个矩形的石墨烯条带,长边对接卷成一个卷,就变成碳纳米管,直径一般是一纳米左右。碳纳米管具有一些奇特的量子效应,使其电子学性能变得非常好,速度快、功耗低。”彭练矛这样描述这种新材料。饭岛澄男在上世纪70年代初师从考利(J.M.Cowley)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从师门来讲是彭练矛的大师兄,彭练矛就这样认识了碳纳米管。在这之前,彭练矛在电子显微学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1978年,高考恢复的第二年,年仅16岁的彭练矛走进燕园,成为“文革”后北大无线电电子学系招收的首届学生。在恩师西门纪业教授的带领下,他与电子显微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2年,彭练矛考取了北大电子物理硕士研究生,1983年,在西门纪业教授的鼓励下,彭练矛前往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国家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考利(J.M.Cowley)教授。随后,彭练矛又先后前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继续从事电子衍射相关研究工作,在电子显微学领域崭露头角。1994年,彭练矛回到祖国。2000年,北京大学“组队”,着手研究面向未来的电子学。当时彭练矛还不到40岁,他觉得自己“还有精力再做一件新的事情”。于是彭练矛带领研究团队,从零开始,探究用碳纳米管材料制备集成电路的方法。最初几年是在不断摸索中度过的。他们发现,碳纳米管是做芯片最好的材料,“它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机械性能都非常适合做电子元器件。虽然没有现成工艺可以遵循,但理论预测碳纳米管芯片性能可以比现在硅基集成电路的综合性能成百上千倍地提高。”在摸索中,彭练矛团队提出了用碳纳米管来做集成电路的完整方案,“碳纳米管拥有完美的结构、超薄的导电通道、极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稳定性。基于碳纳米管的电子技术有望成为后硅时代主流的集成电路技术。”“已研发出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芯片材料”用碳纳米管制备的碳基芯片的综合性能可以比硅基集成电路提高成百上千倍,这已成学界的共识。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如何让它变为现实?对团队来说,这个过程中碰到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新的,“只能自己一一想办法来解决。”彭练矛坦言。首先是突破材料瓶颈,掌握碳纳米管制备技术。经过十年的技术攻坚,课题组放弃了传统掺杂工艺,研发了一整套高性能碳纳米管晶体管的无掺杂制备方法。碳纳米管材料非常微小,肉眼不可见。彭练矛形容,人的一根头发丝直径差不多是几十微米或几万纳米,而这种材料的直径是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光学显微镜看不到,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看,同时,还要操纵它,让它按照一定秩序排列。怎么办?还好,彭练矛之前做过大量电子显微镜相关研究,对于观察和操纵“小东西”有一定经验。2017年,团队首次制备出栅长5纳米的碳纳米管晶体管,这一世界上迄今最小的高性能晶体管,在本征性能和功耗综合指标上相较最先进的硅基器件具有约10倍的综合优势,性能接近由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决定的理论极限。2018年,团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发展出新原理的超低功耗狄拉克源晶体管,为超低功耗纳米电子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年,团队用高性能的晶体管制备出小规模集成电路,最高速度达到5千兆赫兹。2020年,该团队首次制备出达到大规模碳基集成电路所需的高纯、高密碳纳米管阵列材料,并采用这种材料首先实现了性能超越硅基集成电路的碳纳米管集成电路,电路频率超过8千兆赫兹,跻身国际领跑行列。事实证明,团队20年来的坚持是对的。“目前我们基本掌握了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制备技术,能够在实验室把碳纳米管集成电路加工出来,性能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好的,电路频率比美国研发的高了几十倍。”今年3月,彭练矛坐在办公室里向记者谈起研究的最新进展,底气十足。在彭练矛看来,碳基芯片无疑将成为支撑基于这些技术运行数字经济的最佳选择。“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让碳基芯片在10-15年内成为主流芯片,广泛应用在大型计算机、数据中心、手机等主流电子设备上。”“拥有自主技术才不会被西方卡住”彭练矛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实验室已可以采用碳纳米管材料制备出一些中等规模甚至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做个计算器之类没问题。”“但是,要用它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还不行。”彭练矛说,目前研发出的碳基芯片的集成度仍和当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硅基芯片相比还差很远。差在哪?彭练矛解释称,要实现超大规模高性能集成电路,首先就需要在大面积的基底上制备出超高半导体纯度、顺排、高密度和大面积均匀的单壁碳纳米管阵列。此外更困难的就是需要有专用的工业级研发线,而这样一条研发线是北大团队所不具备的。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制作出的最复杂的碳纳米管芯片的集成度只有几千、最多几十万个晶体管,尺寸还是微米级的;而当下全球最先进的硅基芯片中有五百亿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的面积大小只有100纳米左右。“差太远了。”“尖端碳基芯片的专用设计工具我们同样缺乏。”彭练矛认为,目前,基于碳纳米管的无掺杂CMOS技术已经不存在原理上不可克服的障碍,但仅在实验室完成存在性验证和可能性研究和演示,并不意味着碳基芯片技术就可以自行完成技术落地,具备商业竞争力。把学校的技术变成一个可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技术,中间还要做很多工作。目前,碳基芯片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精密生产是很难的。”彭练矛称,虽然我国是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还有距离。实际情况是,如果要实现碳基集成电路规模扩大,哪怕在实验室里也需要大量资金,更不用说建设工厂、添置先进设备、每一步的精加工。彭练矛指出:“相比之下,我们的投入还是太少。因此,社会各界的支持对于碳基芯片的发展至关重要。”谈及未来,彭练矛表示,在国家重视且科研经费充足的情况下,预计3-5年后碳基技术能够在一些特殊领域得到小规模应用;预计10年之后碳基芯片有望随着产品更迭逐渐成为主流芯片技术。过去几十年,我国在芯片产业发展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中兴事件”、“华为事件”之后,中国“芯”问题引起重视。“整个硅基芯片的研发上,我们落后很多,硅基芯片在美国已经发展了60多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在其中没有重要贡献,材料、设备、计算机软件、制造工艺等都是购买别人的。实际上这不光是‘卡脖子’,而是完完全全受制于人。”在彭练矛看来,目前想在硅基的路上“弯道超车”不太现实,“我们需要换道开车,换到碳基的道路上。这对全球来说都是一条新的道路,目前我们还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我们要发展自己的集成电路技术,拥有自主技术才不会被西方卡住。”彭练矛称,我国应抓住历史机遇,在现有优势下扬长避短,从材料开始,全面突破现有的主流半导体技术,研制出中国人完全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通过发展碳基芯片,实现中国芯的“换道超车”。同时,彭练矛也很清醒:“距离实现在芯片技术上超越欧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已做好继续长期奋战的准备。匠心解读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坚守,如何传承?彭练矛:匠心精神一般指常年专注一件事情,能够把事情做到极致,成为某一专业的专家、冠军。这无疑是需要的,但目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特别是芯片问题,光发挥匠心精神是不够的。芯片问题不仅需要相关行业的人努力工作,发挥匠心精神,更需要有前瞻视野的大师来把控和平衡各行业协同进步,不断将全产业链稳步推进。匠 人 心 声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彭练矛:将事情做到最好,不分大小,养成一个习惯,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就像学校学生考试一样,拿到90分达到优秀并不难,但坚持要拿100分,始终都要求自己拿出全力去拼100分就不一样。可能需要拿出200%或更多的努力才能多拿3-5分,但坚持下来,必能受益。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时候?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彭练矛:大概是2017年,开始认识到光在学校做芯片相关的研究已经不够,不足以推动相关领域继续向前走,需要走出学校,争取更多资源,开展碳基电子的工程化和未来的产业化研究。这些需要去接触更大的世界,去求之前不熟悉的人,都是我之前不太擅长且极力避免的,当时觉得非常困难。但想起了一句名言,大意是失败并非末日,失去向前的勇气才是最可怕的。国家需要有自己的芯片技术,现在这个历史机遇出现了,不论多么困难,都得坚持下去。你希望未来还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彭练矛:希望最终将我们研发的碳基芯片技术推至主流,大家的生活因我们的努力而变得更美好。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彭练矛:没有虚度时光,为国家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召开在即
    p style="text-align: left "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是由我国微流控芯片领域的推动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老师发起,至今已近举办四届,初衷是主要围绕微流控芯片做技术层面的交流。/pp style="text-align: left " 微流控芯片的概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以来,最初是把毛细管电泳的通道刻在一块芯片上,用以实现分离过程。林老师从2001年就开始组件团队,是最早在国内从事微流控芯片研究的课题组。随着流控芯片研究的深入,技术不断发展,影响力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关注该领域。全国各高校及科研单位中微流控芯片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突出。又因其由于它具有成本低、高通量、分析过程自动化、分析速度快、试剂消耗少、易于集成化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分析学科领域最活跃的发展前沿。微流控芯片发展成为一个可以将不同的操作单元集成在一块片子上,即集样品前处理、混合、反应、分离、检测为一体的平台,可以有助于未来分析仪器向微型化、集成化发展。其应用领域也非常广泛,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该技术。/pp style="text-align: left " 经过专家们商定,今年的论坛,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作为科学仪器行业的领先平台,有幸成为论坛的协办单位,希望起到推动传统经典分析仪器领域与生物检测领域合作交流并实现技术与市场需求及时衔接的作用。此次论坛与以前的论坛不同的是,引入了“技术交流与产业融合”的理念,把会议打造成微流控芯片行业盛会,构建一个技术、产业与资本的一个融和交流平台。期待技术、产业与资本三方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针对微流控芯片技术产业发展进行一个思维碰撞交锋,增进沟通,增强理解,从而更好的推动产业发展。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微流控芯片在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发挥作用。/pp style="text-align: left "strong附:大会主席林秉承博士简介/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80-1990年代从事毛细管电泳等分离分析研究, 1990年代后期至今致力于微流控芯片及其应用研究。1992年到2007年,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 已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 出版中文著作7部,英文著作、年刊和专辑6部(期);持有微流控芯片等领域专利7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约70名,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1);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2),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1986-2016年曾先后受聘为加拿大British Columbia 大学(UBC) 等六所海外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教授,曾为德国洪堡基金(AvH)学者,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学者,Electrophoresis 杂志副主编, Lab on a Chip杂志第四届编委,现为亚太微分离分析系列学术会议(APCE)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pp相关新闻:a title="" style="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background-color: rgb(146, 205, 220) " href="http://www.instrument.com.cn/news/20171201/234852.shtml" target="_self"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146, 205, 220)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第二轮通知)/span/a/pp /p
  • 【纪录片】寻访材料秘境,为执着于洞悉物质本质的探索者喝彩
    科学仪器都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它都在什么领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如果有了分析仪器是不是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带着普通人对仪器分析的好奇与疑问,马尔文帕纳科探访了我国西南边陲,几位来自各个行业的分析仪器使用者。是什么让他们执着于探究物质的本质?系列短片《探索者》将为您揭开材料秘境的一角。从文保到科研,从食品添加剂到铜的冶炼生产,看似毫无关系的行业,却因仪器分析联系到了一起。通过下方短片,让我们来了解一群具有工匠精神的“探索者”如何借助仪器的力量,变不可见为可见,成就不可能为可能!探索者——寻访中国西南“材料秘境”之旅(上)探索者——寻访中国西南“材料秘境”之旅(下)短片以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记录了云南省不同特色产业中分析研究人员对物质本质探索的漫长历程。短片片尾,马尔文帕纳科特向这些执着的“探索者”与“守护者”们致敬,愿同他们比肩同行,携手创造更精彩的未来。
  • 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第二轮通知)
    为认真贯彻执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国微流控芯片在临床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将于2017年12月16日-17日在北京召开。  微流控芯片相关领域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将受邀围绕体外诊断,单细胞,单分子检测,器官仿生和药物活性、毒性研究等现代精准医学、精准药学的核心需求,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微流控芯片研究前景 从事体外诊断及芯片生产的优秀企业代表,以及达晨资本、经纬中国等资深投资公司将重磅出席,聚焦“产业”、“投资”两大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大连微流控芯片团队及大连化物所微流控芯片校友团队主要成员将悉数到会。  会议时间:2017年12月16日-17日(星期六、星期日),12月15日报到  会议地点: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发楼国际报告厅(详见附件地图)  报到、住宿地点:格林豪泰酒店(北京北七家未来科技城店)  主办单位: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仪器信息网www.instrument.com.cn  赞助单位:中科芯瑞(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爱普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会议主席:林炳承  组织委员会:杜昱光、张国豪、王倬、焦思明、冯翠  会议日程(暂定)12月16日8:30开幕式9:00微流控芯片的崛起和我们的责任林炳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9:30待定张学记(北京科技大学)10:00茶歇10:15Flexiblemicrochips蒋兴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10:45基于微流控平台的细胞共培养及生物微环境模拟的研究林金明(清华大学)11:15新材料、新器件与生物技术周蕾(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1:45CAF外泌体促进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形成研究刘婷娇(大连医科大学)12:00午餐13:30单细胞微流控测序黄岩谊(北京大学)14:00虫媒传染病媒介及其携带病原体快速侦检研究现状及需求分析马雅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14:30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应对临床检验医学的挑战刘大渔(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14:45数字微流控芯片微反应器相关衍生技术的研究刘显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15:00茶歇15:15微纳生物颗粒的高通量操控:从惯性到弹性胡国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5:45HowChinavaluesitsownintellectualpropertyinthearealikeBiotechnology周一林(QUALCOMM)16:15基于肾和肝芯片的药物毒性鉴定新方法罗勇(大连理工大学)16:30“坐而论道”——微流控产业沙龙18:00晚宴12月17日8:30数字生物传感与数字免疫分析技术盖宏伟(江苏师范大学)9:00基于微流控技术的仿生芯片肺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王琪(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9:30光致形变液晶高分子及其微流控芯片构筑俞燕蕾(复旦大学)10:00茶歇10:15营养代谢器官芯片研发及其应用杜昱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10:45临床微生物检验:不足与需求尹小毛(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11:15微流控技术在生殖与围生医学的科研与临床中的应用许文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11:45超痕量植物激素分析技术吴大朋(宁波大学)12:00午餐13:30医疗器械公司如何融资刘志强(强云资本)14:00生命健康领域内的技术与模式创新研究纪昌涛(华大共赢)14:15投资人眼中的微流控诊断王乐伟(松禾资本)14:30微流控芯片在临床中的应用张国豪(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4:40微流控POCT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几个应用叶嘉明(杭州霆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4:50创新型微流控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StillaNaicacrystal数字PCR刘荣(北京深蓝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5:00激光技术在微流控芯片制作中的应用高雁(深圳市合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5:10会议闭幕式15:30参观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  产业峰会与会企业与投资机构名单(增加中)高通松禾资本北京百康芯生物华大共赢中科芯瑞(苏州)强云资本杭州霆科生物磐霖资本深圳合川险峰资本北京深蓝云生物天亿投资深圳博瑞生物雅惠医疗基金广州竞天生物崇德宏信投资  会议征稿:  诚挚邀请各位代表投稿会议论文,论文摘要500-1000字左右。格式要求(可参考附件2):题目,20磅华文中宋 作者姓名:四号楷体 正文:五号宋体。投稿请用word格式,请于12月5日前返回至CMFCC5@126.com。邮件主题、文件名设为:“投稿人姓名+篇名”,申请口头报告的代表,投稿论文同时请附:个人简历及照片(400字以内)。  会议注册及食宿:  如您拟参加会议,请填写参会注册表(打开连接https://pan.baidu.com/s/1pLeHEgr下载注册表),返回至CMFCC5@126.com。会议会务费正式代表1200元,学生900元。食宿统一安排,交通费及住宿费用自理。  缴费方式包括银行转账(推荐)及现场缴费,报到现场可刷卡或缴纳现金。  注册费转账信息:  开户名称: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开户行:工商银行北京海淀西区支行  账号:0200004509088120553  汇款时请备注注册人姓名。转账汇款后请及时与会务人员联系确认,参会时请携带汇款凭证复印件。11月15日前转账的可在会议现场领取发票,11月15日后及现场缴费的,会后邮寄发票。  邮箱:CMFCC5@126.com  联系人:齐小静(电话:15810591982)  王倬、冯翠(电话:010-82545039)  会议地址: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研发楼国际报告厅  邮寄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技城南区四路  导航地址: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请搜索“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  路线:  1、自驾:京承高速北七家出口,直行至定泗路,第一个红绿灯左转,直行至第二个红绿灯右转,直行至道路尽头右转。  2、机场:乘坐出租车走机场北线北七家出口,T1/T2航站楼到研究院需要30分钟左右,T3航站楼到研究院需要40分钟左右。  3、高铁:北京南站乘坐地铁十四号线至蒲黄榆站换乘地铁五号线,乘坐至五号线终点天通苑北站,乘坐公交车487或533站至沟自头村东站,步行至研究院。或在天通苑北站乘坐出租车至研究院,大约需要25分钟至30分钟。  也可从北京南站乘坐出租车到研究院,大约需要60分钟至90分钟。  注册、报到、住宿地址:格林豪泰酒店(北京北七家未来科技城店)  导航地址: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请搜索“格林豪泰酒店北七家未来科技城”  主办单位介绍:  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以“针对生物检测监测实际需求,促进多领域协同创新,推动自主技术产业落地,增强多领域产业升级”为目标的,从事材料、器件、化学、生物等交叉学科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企业等单位以及相关从业人员自愿参加的,本着“自愿、平等、合作、共赢”为原则,联合发起成立的“协同创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非营利性组织。其中,北京科技大学为理事长单位,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为秘书长单位,负责联盟日常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49年3月,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分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承办单位介绍: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定位于过程工程的共性理论、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面向过程工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展过程工程科学前沿。研究所现有四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多相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国家能源、资源、医药等重大需求,从实际应用中提取生化工程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基础研究,并侧重于突破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近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剂型工程、生物质工程、生物大分子过程工程、生物材料工程、生化工程介质与设备、绿色分离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生物监测检测技术。  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坚持以微流控芯片核酸检测技术为核心,秉持着开拓创新的精神,致力于分子诊断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传染病检测市场的迫切需求推出了多款分子诊断产品,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核酸检测技术不封闭、不自动、不安全的缺陷。百康芯总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生产子公司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研发实力雄厚,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得到了广大客户的充分肯定。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获得《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多项支持。  会议通知PDF版请将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hEzrjq复制到浏览器下载。  糖生物工程课题组订阅号二维码  欢迎大家关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二街一号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邮编:100190  联系电话:010-82545039
  • Advanced Science | 原位生长钙钛矿晶片实现低剂量直接X射线探测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材料所喻学锋、刘延亮团队与医工所葛永帅团队合作,在权威刊物Advanced Science在线发表研究论文“PbI2-DMSO Assisted In-situ Growth of Perovskite Wafer for Sensitive Direct X-ray Detector”。 该成果聚焦钙钛矿直接型X射线探测器中钙钛矿晶片材料缺陷密度高、载流子传输效率低的科学问题,原创性地开发了一种钙钛矿晶体的原位生长技术,极大提高了钙钛矿晶片的光电性能,实现了高效直接X射线探测及扫描成像。本工作为制备高灵敏、高分辨直接X射线探测器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有望应用于未来高端医疗影像诊断和芯片无损检测等领域。喻学锋研究员、葛永帅研究员和刘延亮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刘文俊硕士生和史桐雨博士生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线上截图论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dvs.202204512X射线探测在医学诊疗、安防检查、工业无损检测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目前商用的闪烁体间接X射线探测器存在二次光电转化效率低、可见光色散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导致探测灵敏度低、辐射剂量高、空间分辨率差,无法满足高端医学影像、芯片检测等领域的需求。相比之下,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直接X射线探测器可通过一次光电转换,直接将X射线转换成电信号,因此可具有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探测灵敏度和空间分辨率。然而,目前常用的直接X射线探测半导体材料面临对X射线吸收弱(硅、非晶硒)、热稳定性差(非晶硒)、造价高昂(碲化镉、碲锌镉)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因此,发展新型高效半导体光电转换材料是直接X射线成像探测器走向应用的关键。   近年来,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半导体凭借优异的本征性能,如重原子X光吸收、载流子迁移率高和寿命长等,在直接X射线探测领域备受关注。钙钛矿材料对X射线的探测灵敏度可达100000 μC Gyair-1cm-2,远优于商用的硅、非晶硒、碲锌镉。通过简单等静压方法制备的钙钛矿晶片尺寸和厚度可控,非常适用于直接X射线检测。然而,钙钛矿晶片常常面临晶体生长不完全、电荷缺陷密度高的问题,严重影响了X射线探测器的效率及工作稳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之前的研究基础,从提升钙钛矿结晶度、降低钙钛矿晶片缺陷密度出发,本研究工作创新性地开发了一种PbI2-DMSO固体添加剂,促进了厚钙钛矿晶片的原位再生长,提高了材料的结晶度、降低缺陷密度、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和寿命。并且通过减缓钙钛矿的结晶过程,降低成核密度形成连续的大晶粒钙钛矿晶片,进一步促进器件表面晶界融合、提高电荷传输性能,从而获得高效钙钛矿直接X射线探测器。探测器灵敏度可达1.58×104μC Gyair-1cm-2,最低可探测剂量可达410 nGyair s-1,并且用平面扫描的方式,实现了高清X射线探测成像。这项工作为钙钛矿材料开拓了新的应用方向,同时也为高质量钙钛矿晶片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具有很大科学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深圳市杰青及中科院特别研究助理等项目的资助。 原位生长钙钛矿晶片用于高灵敏直接X射线探测X射线探测扫描成像
  • 太赫兹成像微芯片可探测物质内部信息
    一位特工正在和时间赛跑,他知道炸弹就在周围。他跑到一个拐角,发现小巷内堆满了可疑的纸箱。他急忙掏出手机,快速地逐个扫描面前的箱子,包装内的物品一一展现。千钧一发之际,手机屏幕上出现了爆炸装置的轮廓,形势瞬间扭转,待爆炸装置运行中止时,他才长出了一口气。  看起来像是电影情节?但这一幕却很有可能成为现实,而这要得益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工程师们开发出的一种低成本的微小硅芯片。这种成像芯片能够产生并发射出高频的电磁波,即太赫兹(THz)波。当它处于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电磁光谱区域,介于微波和远红外辐射之间,能够渗透多种材料,却不会出现X射线的电离损伤。  在扫描和成像领域应用潜力大  把这种新型微芯片整合进手持设备中,能够应用于国家安全、无线通信、医疗保健甚至非接触式游戏研发等多个方向。未来,这一技术还有望为非侵入式的癌症诊断提供帮助。相关研究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固态电路杂志》上。  该校的电气工程系教授阿力· 哈基姆瑞说:&ldquo 利用与制造现今手机微芯片同样成本低廉的集成电路技术,我们研发出了比它们运行速度快300倍的硅芯片。这些芯片将为制造下一代十分多能的传感器奠定基础。&rdquo   频率从0.3THz到3THz的太赫兹波,具有在扫描和成像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电磁波能轻易渗透包装材料,使得探测材料内部信息成为可能。例如,陶瓷、硬纸板和塑料制品等对太赫兹电磁辐射而言就是透明的,因此太赫兹波可以作为X射线的非电离和相干的互补辐射源,用于机场、车站等地的安全监测,比如探查枪械、生物武器、爆炸物和毒品等隐藏的非法物品。然而现有的太赫兹设备多为笨重而昂贵的激光装置,有时甚至需要处于低温环境。而技术的匮乏,也使太赫兹成像和扫描的发展停滞不前。  为了实现太赫兹波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哈基姆瑞和考西克· 森古普塔使用了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即通常会被用于电子设备芯片制造中的CMOS技术,来设计具有全面集成功能的、可在太赫兹频率运行的硅芯片,而其尺寸只有指尖大小。研究人员表示,这使太赫兹波成像成为了可能。新芯片能够激发比现有途径强劲1000倍的信号,而发出的太赫兹信号能在特定方向被动态程控,使它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集成的太赫兹扫描阵列。借助这种扫描装置,研究人员能够发现藏在塑料制品中的剃须刀片,或者确定动物组织中脂肪和肌肉的分布,诊断人体烧伤部位的损伤程度,以及植物叶片组织的水分含量分布等。而太赫兹成像技术与其他波段的成像技术相比,所得到探测图像的分辨率和景深也均有明显提高。&ldquo 这并不是在谈这项技术的潜能,而是切实地展现出它的实际效用。第一次看到太赫兹扫描图像时,我们都屏住了呼吸。&rdquo 哈基姆瑞说。  新研究克服了诸多技术限制  事实上,研究小组克服了诸多技术限制,才将CMOS技术转变成了可运行的太赫兹芯片。每个晶体管都具有一个截止频率,在这一频率之上信号放大就无法实现,而标准的晶体管亦不能在太赫兹频率放大信号。为了解决截止频率的难题,科学家尝试令多个晶体管一起工作。在正确的频率和时间结合它们的力量,来促进集体信号的强度提升。借助新的晶体管操作方法,可使晶体管保持在截止频率之上40%至50%,并能产生较大的功率。&ldquo 就像一群蚂蚁联合起来,也能做到大象所能做到的事情,而且不止于此。&rdquo 森古普塔解释说。  科研人员还解决了太赫兹信号的发射和传输。在如此高的频率下,无法按常理使用导线,而传统的天线在微芯片尺寸效率也很低下。因此,科学家将整个硅芯片当作天线,集成了芯片上的金属部分,在特定的时间和强度一起发射信号。整个解决方案囊括了集成电路、天线、电磁学和应用科学等多领域的创新,可谓十分全面。此外,IBM公司亦有助于此次的芯片制造。
  • 天域半导体“碳化硅外延片的生长工艺”专利公布
    天眼查显示,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碳化硅外延片的生长工艺”专利公布,申请公布日为2024年6月28日,申请公布号为CN118256991A。背景技术碳化硅半导体具有优良的稳定性、高热导率、高临界击穿场强、高饱和电子漂移速度等优良特性,是制作高温、高频、大功率和强辐射电力电子器件的理想半导体材料。与传统的硅器件相比,碳化硅器件能够在10倍于硅器件的电场强度下正常工作。用于制作碳化硅器件的碳化硅材料通常是在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片。目前的碳化硅外延片,尤其是8英尺的碳化硅衬底,其晶体缺陷密度高,碳化硅衬底的长晶技术并不成熟,尤其是一些TSD、BPD、SF等缺陷会贯穿上来,所以需要有非常高的外延生长技术将其在外延层初期抑制住。而目前外延生长技术较为单一,主要为单一外延生长技术沉积,当前比较普遍的是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外延片。现有化学气相沉积(CVD)外延生长是在碳化硅衬底上生长一层SiC外延层,以高纯H2作为输运和还原气体、TCS和C2H4为生长源(即为H2+SiH4+C2H4)、N2作为N型外延层的掺杂源、Ar作为保护气体。其工艺的主要生长环境要求1500℃以上高温,反应室内气压低于1×10-6mbar,并且水平式单片生长因其均匀性问题需要气悬浮基座旋转。于碳化硅衬底上直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外延无法生长出高质量的、组分和杂质浓度更精确控制的单晶薄膜,并且会有残余气体对碳化硅薄膜有污染,导致衬底贯穿上来的晶体缺陷无法有效抑制,并且生长速率偏向快速,无法更精准的控制薄膜沉积。由上可知,目前的化学气相沉积外延层仍然存在各种缺陷,其会对碳化硅器件特性造成影响,所以针对碳化硅的外延生长工艺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化硅外延片的生长工艺。此碳化硅外延片的生长工艺包括依次的如下步骤:(I)将碳化硅衬底进行前处理;(II)采用分子束外延设备于所述碳化硅衬底上形成第一碳化硅缓冲层;(III)置于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外延炉中,先于1000~1400℃下进行热处理,再升高温度进行气相沉积以于所述第一碳化硅缓冲层上形成第二碳化硅缓冲层;(IV)于所述第二碳化硅缓冲层上外延生长出预定厚度的外延层。本发明的碳化硅外延片的生长工艺可消除反应产物污染,在衬底与外延层间做好贯穿晶体缺陷的转化,可完美的隔离外延缺陷。
  • 高碳钢金相样品切割,选对金相切割片是关键
    对于高碳钢金相样品切割,很多时候切割的不理想,或表面有灼伤,或边缘有毛刺,或切口损伤较大........,除了金相切割机自身的切割能力和性能外,实际上选对金相切割片是关键!我们实验室采纳了可脉检测应用工程师的建议,效果真不错,分享给大家,供参考!可脉检测应用工程师建议我们选用美国QMAXIS的砂轮金相切割片,型号为 HRC35-50 的砂轮金相切割片,用它切高碳钢金相样品,刷.刷滴,切的又快又好,没毛刺,形变小,切口窄,简直是没谁了!这款金相切割片,属于磨耗型砂轮切割片,树脂粘结,非常环保,使用过程中没有怪味。直径有10in和12in两种,厚度为2.0mm和2.3mm;孔径均为1.25in(32mm),适配于各种型号的砂轮金相切割机。只要你实验室的切割机型号适配,性能还不错,选用HRC35-50的砂轮金相切割片切高碳钢样品刷刷滴,好用! 使用 HRC35-50的砂轮金相切割片,切割高碳钢金相样品,不仅速度快,精度高,环保安全。我们实验室用的是直径10in,厚度2.0mm的切割片。高碳钢金相样品切割,选对金相切割片是关键。没用过美国QMAXIS的HRC35-50砂轮金相切割片的朋友,切高碳钢金相样品,快试试吧!
  • 集成有亚波长光栅的台面型InGaAs基短波红外偏振探测器
    红外辐射(760nm-30μm)作为电磁波的一种,蕴含着物体丰富的信息。红外光电探测器在吸收物体的红外辐射后,通过光电转换、电信号处理等手段将携带物体辐射特征的红外信号可视化。其具有全天候观测、抗干扰能力强、穿透烟尘雾霾能力强、高分辨能力的特点,在国防、天文、民用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是信息领域战略性高技术必争的制高点。众所周知,波长、强度、相位和偏振是构成光的四大基本元素。其中,光的偏振维度可以丰富目标的散射信息,如表面形貌和粗糙度等,使成像更加生动、更接近人眼接收到的图像。因此偏振成像在目标-背景对比度增强、水下成像、恶劣天气下探测、材料分类、表面重建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短波红外领域,InGaAs/InP材料体系由于其带隙优势,低暗电流,和室温下的高可靠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一些关于短波偏振探测技术的研究已经在平面型InGaAs/InP PIN探测器上开展。然而,平面结构中所必须的扩散工艺导致的电学串扰使得器件难以向更小尺寸发展。同时,平面结构中由对准偏差导致的偏振相关的像差效应也不可避免。与平面结构相比,深台面结构在物理隔离方面具有优势,具有克服上述不足的潜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E03组长期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外延生长与器件制备的研究。E03组很早就开始了对近红外及短波红外探测器材料与器件的研究,曾研制出超低暗电流的硅基肖特基结红外探测器【Photonics Research, 8, 1662(2020)】,研究过短波红外面阵探测器小像元之间的暗电流抑制及串扰问题【Results in Optics, 5, 100181 (2021)】等。最近,E03组研究团队的张珺玚博士生在陈弘研究员,王文新研究员,邓震副研究员地指导下,针对光的偏振成像,并结合亚波长光栅制备技术,片上集成了一种台面型InGaAs/InP基PIN短波红外偏振探测器原型器件。该原型器件具有的深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防止电串扰,使其潜在地实现更小尺寸短波红外偏振探测器的制备。图1是利用湿法腐蚀和电子束曝光等微纳加工技术制备红外探测器及亚波长光栅的工艺流程。图2和图3分别是制备完成后的红外探测器光学显微镜图片和不同取向的亚波长光栅结构SEM图片。图1. 集成有亚波长Al光栅的台面型InGaAs PIN基偏振探测器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 两种台面尺寸原型器件的光学显微镜图片 (a) 403 μm×683 μm (P1), (b) 500 μm×780 μm (P0)。图3. 四种角度 (a) 0°, (b) 45°, (c) 90°, (d) 135° Al光栅形貌。图4是不同台面尺寸的P1和P0器件(无光栅)在不同条件下的J-V特性曲线和响应光谱。在1550 nm光激发,-0.1 V偏压下,P1和P0器件的外量子效率分别为 63.2% and 64.8%,比探测率D* 分别达到 6.28×1011 cm?Hz1/2/W 和6.88×1011 cm?Hz1/2/W,表明了原型器件的高性能。图4. InGaAs PIN原型探测器(无光栅)的J-V特性曲线和响应光谱。(a) 无光照下,P1和P0的暗电流密度Jd-V特性曲线;不同入射光功率下,(b) P1和(c) P0的光电流密度Jph-V特性曲线,插图是-0.1V下光电流密度与入射光功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d) P1和P0的响应光谱曲线。图5表明器件的偏振特性。从图5可以看出,透射率随偏振角度周期性变化,相邻方向间的相位差在π/4附近,服从马吕斯定律。此外, 0°, 45°, 90°和135°亚波长光栅器件的消光比分别为18:1、18:1、18:1和20:1,TM波透过率均超过90%,表明该偏振红外探测器件具有良好的偏振性能。图5. (a) 1550 nm下,无光栅器件和0°, 45°, 90°和135°亚波长光栅器件的电学信号随入射光极化角度的变化关系;(b) 光栅器件透射谱。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制备的台面结构InGaAs PIN探测器,其响应范围为900 nm -1700 nm,在1550 nm和-0.1 V (300K) 下的探测率为6.28×1011 cmHz1/2/W。此外,0°,45°,90°和135°光栅的器件均表现出明显的偏振特性,消光比可达18:1,TM波的透射率超过90%。上述的原型器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偏振特性的台面结构短波红外偏振探测器,有望在偏振红外探测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题“Opto-electrical and polarization performance of mesa-structured InGaAs PIN detector integrated with subwavelength aluminum gratings”发表在Optics Letters【47,6173(2022)】上,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基金委重大、基金委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怀柔研究部的资助。另外,感谢微加工实验室杨海方老师在电子束曝光等方面的细心指导和帮助。物理所E03组博士研究生张珺玚为第一作者。
  • 年产10万片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在涞源投产
    9月5日上午,河北同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在保定市涞源县经济开发区投产,成为保定第三代半导体产业从研发到规模量产的一次成功跨越。碳化硅单晶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核心代表,处在碳化硅产业链的最前端,是高端芯片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河北同光晶体有限公司是全省首家能够量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的战略新兴企业。2020年3月,涞源县人民政府与该公司签署协议,政企共建年产10万片直径4-6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总投资约9.5亿元、规划占地112.9亩。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碳化硅单晶衬底生产技术,布局单晶生长炉600台,购置多线切割机、研磨机等加工设备200余台,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碳化硅单晶衬底生产线。该公司董事长郑清超介绍,项目从动工到投产用时17个月,满产运行后能够将产能提升3倍,产品将面向5G通讯、智能汽车、智慧电网等领域,满足其芯片需求,预计年销售收入5-10亿元。下一步,同光正谋划建设2000台碳化硅晶体生长炉生长基地和年产60万片碳化硅单晶衬底加工基地,拟总投资40亿元。到2025年末实现满产运营后,预计新增产值40-50亿元,成为全球重要的碳化硅单晶衬底供应商。保定市副市长王建峰表示,保定不仅具有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产业优势,还拥有17所驻保高校、354家科技创新平台、23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等雄厚人才支撑的科技创新优势,是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未来将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领域全面发力,重点围绕“医车电数游”、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都市型农业等七大重点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倍增计划”和“双千工程”,积极推动“北京研发保定转化、雄安创新保定先行”,着力建设创新驱动之城,加快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聚力打造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
  • 圆桌论坛:“大咖云集,共话多组学”之共话肿瘤篇
    圆桌论坛:“大咖云集,共话多组学”之共话肿瘤篇肿瘤诊疗研究已经迈入依据个体基因组学特征、环境和生活习惯进行干预和治疗的jing准医学时代,包括jing准预防(患癌风险检测及预防性干预)、jing准诊断(肿瘤早期发现与诊断、分子分型)以及jing准治疗(分子靶向治疗、疗效预测与监控等)。中科新生命于5月14日举办以“质谱多组学技术在肿瘤临床诊疗的应用展望及面临的挑战”为主题圆桌论坛,围绕质谱多组学技术在肿瘤临床研究方面和伴随诊断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展开讨论。邀请到国内多位学术界、政府届、药企及仪器厂商的重磅级嘉宾出席。论坛时间5月14日上午 10:10开始报名方式识别二维码即可报名
  • 今日浅谈QMAXIS金相耗材---金相切割片
    ‍‍ 金相耗材是指金相实验室制样时,所需要用的耗材总称。分别有切割耗材、镶嵌耗材、研磨抛光耗材,今日可脉小编就先和大家浅谈一下制样第一步所需要的切割耗材之金相切割片,详情如下:‍‍ 切割耗材之QMAXIS金刚石&CBN切割片:此款切割片适用于金相精密切割机和金相砂轮切割机。非磨耗型的超薄金刚石切割片硬度高,更耐磨。材料去除量少,切割表面形变小,可有效减少后续的研磨、抛光时间。不同浓度、粒径、粘结工艺的金刚石切割片满足不同材料的金相切割需求,是金相精密切割常用切割片。 切割耗材之超薄砂轮切割片:此款切割片同样适用于金相精密切割机和砂轮切割机的切割片。超薄砂轮切割片切口小,材料去除量少,与金刚石切割片相比更经济。 切割耗材之QMAXIS砂轮切割片:此款切割片是金相砂轮切割机专用的切割片。砂轮切割片属于磨耗型切割片,有环保型树脂粘结的,也有经济型橡胶粘结的。高品质的砂轮切割片,切割速度快,精度高,使用寿命长。适用于各种钢、高温合金、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等大多数材料的金相切割。 好了,以上就是可脉小编今日想要分享给大家的金相切割片,如果您正好需要,或者还想了解其他金相制样相关的信息,欢迎大家随时和可脉的工程师联系。‍‍‍‍
  • 第六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在广州召开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strong 2018年12月15日——16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实验医学分会、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宝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办,仪器信息网协办的“第六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在广州市广州大厦召开。论坛旨在促成产、学、研、用等多领域人员的充分交流和紧密互动,为微流控芯片研究和产业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和资源。会议200余位微流控芯片领域著名学者、生物医学领域著名微流控应用专家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微流控产业界人士参会交流,分享他们的成果和体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img title="1.jpg" alt="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41376ba-8808-4b12-a85e-fc43aac4f075.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会议现场/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本次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秉承“小型、高端”的理念,力求为微流控学术和产业领域的互动式交流提供一个有利的平台。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刘大渔(会议执行主席)主持,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王一飞、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实验分会主任委员徐邦牢和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康熙雄致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2.jpg" alt="2.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1e1b0d9-ab31-44eb-94b1-e9cc9dad2a0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王一飞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3.jpg" alt="3.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ea33feb-c457-4038-ba6e-dd38924a3f8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徐邦牢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临床实验分会主任委员/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png" alt="4.pn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cab96d2-dcd8-4c2b-9291-1af8252c187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康熙雄 首都医科大学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学术报告部分包括9场特邀报告和22场专题报告。特邀报告内容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5.jpg" alt="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b6dd750-7764-425c-a479-e54e754005d4.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张学记 北京科技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基于免光刻和3D打印技术微流控装置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微流控芯片制作往往依赖微机械,微电子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微流控技术提供了很高的平台。不过昂贵的微电子加工设备和较高的技术门槛限制了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张学记教授介绍了他们课题组在微流控芯片领域,特别是不依赖于光刻等微加工手段和桌面3D打印技术制备微流控芯片装置,并将这些装置应用于肿瘤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及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1)通过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制成悬滴式细胞培养装置,培养3维肿瘤细胞团簇,对药物刺激下的凋亡,细胞团簇在3D细胞外基质中的转移迁移等生物学表型和基因表达做了系统的研究;(2)通过3D打印微流控芯片装置和无光刻模板制备方法,对肿瘤细胞微环境进行有效的模拟,对肿瘤迁移以及基因表达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肿瘤-体细胞-微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6.jpg" alt="6.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ec6094c-1df4-4503-af58-c80d3b290432.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杨朝勇 厦门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液体活检新方法》/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在肿瘤分期诊断、动态监测、疗效评估、药物开发和预后监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一种可望用于替代肿瘤组织活检的液体活检新技术。然而依赖于单一上皮源性抗体的CTC免疫富集及计数检测方法无法对不同分型的CTC进行全面捕获、难于无损释放CTC、无法提供深度的分子病理信息。基于微流恐慌技术,杨教授团队发展了高效核酸适体筛选方法,获得了多条可识别不同CTC的高亲和力、高特异性核酸适体序列;利用流体调控与表面调控技术,杨教授团队构筑了基于细胞尺寸与生物识别特性协同捕获的微流控微柱阵列芯片,实现了CTC的高效捕获与无损释放;借助微流体器件的精准操作优势,团队还开发了一些列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用于解释CTC的分子病理信息。团队所发展的肿瘤细胞的识别探针、捕获芯片与高通量单细胞分析方法在癌症的精准诊断、用药指导、疗效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7.jpg" alt="7.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d68ef01d-e384-4534-a263-72772ceb851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方群 浙江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液滴系统的核酸分析》/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报告中,方群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基于顺序操作液滴阵列(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SODA)技术发展的核酸分析系统。在2015年,该团队奖SODA系统应用于单细胞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实现单细胞基因分析所需的液滴反应器生成、单细胞捕获、细胞裂解、RNA逆转录、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等多个操作。2017年,该团队将SODA系统应用于数字PCR检测中,发展了一种可快速、灵活形成多体积液滴阵列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多体积数字PCR的绝对定量分析。最近,方群教授基于SODA技术,研制了集成化、低成本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该系统可自动完成基于固相萃取的样本核酸提取、样本再分配、逆转录、PCR扩增、实时荧光定量检测,并成功应用于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的分析。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1.jpg" alt="11.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0816ebb-bbb5-4d6d-8325-aefe65764e6b.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刘大渔 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国内IVD行业的基于与挑战》/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刘大渔课题组工作于临床检验第一线,其研究目的是针对临床检验工作中的通电问题,针对性的发展创新微流控诊断技术。在报告中,刘大渔研究员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基础知识、技术特点及典型应用案例。选择了微流控诊断技术最主要的几个应用领域,介绍了代表性的微流控产品和或技术。面对新形势下微流控诊断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刘大渔研究员从检验医学工作者和微流控技术研究者的双重角度,剖析了微流控技术产业化的难点和解决方案。/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b5ce1c4-937d-462b-b79f-0df057387888.jpg" title="罗勇.jpg" alt="罗勇.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罗勇 大连理工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器官芯片的研究与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left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器官芯片是2016年世界达沃斯论坛评选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其应用面覆盖药物筛选、医学研究、食品安全、生殖健康等多个领域。罗教授在本次报告中主要介绍器官芯片发展史,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肾芯片及其在药物肾毒性评价中的应用;(2)肝芯片及其在联合用药肝毒性评价中的应用;(3)胰岛芯片及其在药物活性评价中的应用;(4)肠芯片及其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应用;(5)血管糖鄂芯片及其在保健品研究中的应用;(6)肿瘤芯片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等。/span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1e8e82a8-3b47-426d-b3a3-7cef625c8708.jpg" title="杨梦甦.jpg" alt="杨梦甦.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杨梦甦 香港城市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结合微流控技术与单细胞分析研究肿瘤异质性》/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近年来,结合微流控芯片和单细胞分析技术用于肿瘤异质性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本次报告中,杨教授着重介绍了课题组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杨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带有单细胞固定和迁移通道的微流控芯片,研究来自同一细胞系的癌细胞迁移异质性。利用机械约束可调的微流控芯片控制癌细胞的集体迁移,并通过单细胞转录分析,系统的研究了主导细胞和追随细胞的EMT相关基因表达的异质性。同时,该团队还开发出了一种用于捕获上皮性卵巢恶性腹水中的单细胞和细胞簇的微流控芯片,并基于对EMT相关基因进行单细胞转录分析。对被分离细胞的簇内和簇间异质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毫无疑问,微流控技术和单细胞分析技术的结合将在癌症生物学研究和精准医学应用中有巨大潜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2e3e058e-08fd-4cc6-a633-129def37d751.jpg" title="叶嘉明.jpg" alt="叶嘉明.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叶嘉明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的广度开发和深度产业化》/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集成电路芯片使计算机微型化,而微流控芯片使实验室微型化。当前,微流控芯片已在医疗体外诊断、食品安全、环境监测、药物筛选、军事科学等领域获得深入的基础研究与极广泛的应用研究,学术界和产业界一致认为:微流控芯片“极有可能领导化学和生物医学的下一场革命”,并成为未来“必将被深度产业化的科学技术”。叶博士在本次报告中介绍了微流控芯片的技术特征、战略意义、国内外研究及产业化现状,重点围绕报告者多年的微流控产品研发经验,探讨了微流控芯片在应用研究及产业化方面的工作思路。报告内容包括:(1)微流控芯片技术特征与战略意义;(2)国内外微流控研究及产业化现状;(3)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关键要素;(4)微流控POCT系统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领域中的产业化进展。报告结尾,叶博士对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微流控系统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简单的介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7e612b05-5b90-4bbf-a5b8-1cb8dbf52663.jpg" title="吴洪开.jpg" alt="吴洪开.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吴洪开 香港科技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对微流体芯片产业化的探索》/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微流控芯片技术(Microfluidics)泛指在微尺寸范围内控制、操作和检测流体的技术,是指在微电子、微机械、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交叉学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来,微流控技术发展迅猛,在生物、化学、医学的等领域已经展现了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应用研究领域。由于微流控芯片自身的各种特点,相较于它在研究实验室中的广泛应用,微流控技术的产业化发展相对较慢。吴教授在本次报告中主要介绍了近期团队关于微流体技术在细胞冷冻保存及DNA检测方面的产业化探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ebc4663-a27c-45bd-823a-5c3e9c32c069.jpg" title="林炳承.jpg" alt="林炳承.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林炳承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芯片的战略机遇》/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微流控芯片使当代极为重要的新型科学技术平台,国家层面产业转型的潜在战略领域,科技部2017年明确的“颠覆性技术”。林教授指出,微流控芯片的第一轮产业化已在体外诊断领域启动,下一轮产业化将要波及单细胞分析、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用于超大规模和超高通量的药物和其他材料筛选的液滴芯片技术、以及用于过程监控、个体化治疗、制药产业和化妆品产业等的器官芯片技术。林教授本次报告主要讨论了未来十年、十五年微流控芯片将会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并对这一领域的广大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界认识提出了建议。/pp style="text-indent: 2em "22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部分专题报告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a16a3d2e-56d9-4b51-8b59-fc009bd48b16.jpg" title="0.png" alt="0.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周小棉 广州市宝创生物技术公司/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无源微流控芯片的研制与产业化》/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c271cef-45db-420e-a8d6-5e8c08b170c0.jpg" title="程鑫.jpg" alt="程鑫.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程鑫 南方科技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数字液滴微流控芯片平台技术介绍及最新进展》/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4.jpg" alt="14.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863674fa-648f-46c8-bfca-4a154874a5ea.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 巫金波 上海大学strong/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表面张力限制液滴阵列芯片》/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5.jpg" alt="15.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9f9e298-5ad2-473d-b645-c1332e454c0d.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李博伟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新型旋转微阀纸芯片分析平台在环境和生化分析中的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16.jpg" alt="16.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c8fed2f-8492-4f90-bc98-5459dbc3836f.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颜智斌 华南师范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报告题目:《针对微流控芯片的新型低成本非超净间加工方法》/span/strong/ppstrong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44f133bf-0e3f-482d-88e2-1a155b742c1f.jpg" title="郭永.jpg" alt="郭永.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郭永 清华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液滴数字PCR与产业化》/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45b4d6d-b992-4662-b84c-0d4f19d11ba4.jpg" title="周朋.jpg" alt="周朋.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周朋 北京博晖创新光电技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HPV基因分型检测产品的产业化及其在市场的应用状况/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1637db4-b8ea-4c6e-a5fe-0c9dc3977d11.jpg" title="周蕾.jpg" alt="周蕾.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周蕾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微流控、纳米材料和体外诊断技术》/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f3c53c6-1b47-4fd4-9417-5b84b520c9c8.jpg" title="刘婷娇.jpg" alt="刘婷娇.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刘婷姣 大连医科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肝肾PTS培养微流控芯片的构建及其在肿瘤外泌体器官趋向性研究中的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389c4844-9cf6-47c1-a6e3-b23b8b46ed86.jpg" title="陆瑶.jpg" alt="陆瑶.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陆瑶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高密度抗体阵列的单细胞分析/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0fdd4e9f-1fd4-4117-8a18-3e9595ba3c61.jpg" title="李远.jpg" alt="李远.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李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直微通道微流控芯片:一种简易的细胞生物学功能分析工具》/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99ad1e62-053e-46a8-947e-f0be5cfa5518.jpg" title="张元庆.jpg" alt="张元庆.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张元庆 中山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单细胞迁移研究》/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e0b273f0-90ff-4693-bded-7621e73fddac.jpg" title="马波.jpg" alt="马波.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马波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拉曼单细胞分析分选技术及其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cad92a82-2a2e-4673-bc6b-0f2d83d0ffdc.jpg" title="黄术强.jpg" alt="黄术强.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黄术强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多尺度微流控技术在细菌耐药性研究中的初步应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bae60360-2eb7-436b-a872-a3b7c3ad380e.jpg" title="胡斌峰.jpg" alt="胡斌峰.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胡槟枫 南方科技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报告题目:《从芯片材料到仪器信号读出:构建微流控诊断平台的逻辑》/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论坛第二天举办了“微流控芯片产业化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沙龙,由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周钦主持,来自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的叶嘉明、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王 鼎、东莞博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霍卫松以及澳银资本的李晋等几位嘉宾就微流控芯片的机遇、挑战和产业发展方向作了热烈的讨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d12afb5-fa5e-4328-a051-70ad3419229d.jpg" title="0.jpg" alt="0.jpg" width="447" height="447" style="width: 447px height: 447px "/ /pp style="text-indent: 2em "众多企业携创新微流控产品亮相本次会议。广州宝创、深圳天大、广州万孚、杭州霆科、广东国盛、北京百康芯、深圳理邦和赛沛等国内外企业展示了他们的微流控芯片产品。深圳市合川医疗和广州万孚的代表还在午餐研讨会介绍了他们的微流控芯片产品和技术服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6c4670a8-3157-4239-a2bd-a395123c6b35.jpg" title="00.jpg" alt="00.jpg"/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微流控厂商部分产品展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12/uepic/57e8dbf7-831c-4ff7-a5f4-eb22b4cff8e9.jpg" title="111.png" alt="111.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color: rgb(127, 127, 127) "本次大会承办单位广州市宝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系列产品/spanbr//pp style="text-indent: 2em "为期两天的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关于本次会议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报道。/p
  • 高性能InGaAs单行载流子探测器芯片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亮教授和韩正甫教授课题组研发的InGaAs单行载流子探测器芯片取得重大进展。该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优化表面等离激元结构,开发成功低暗计数、高响应度、高带宽的单行载流子探测器芯片,为近红外探测器性能提升提供了开创性的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Plasmonic Resonance Enhanced Low Dark Current and High-Speed InP/InGaAs Uni-Traveling-Carrier Photodiode”为题,发表在电子工程技术领域的知名期刊ACS Applied Electrical上。   基于等离基元结构的InGaAs材料的单行载流子探测器芯片具有极高带宽,低暗电流和高响应度,为近红外高速垂直光电二极管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为应用于数据中心的光接收模块提供了核心芯片,突破未来更高速光模块开发的关键硬件技术壁垒   王亮教授研究团队通过调整MOCVD的温度、V/III比、掺杂浓度等生长参数实现低缺陷密度和高掺杂精度的外延结构生长。在单行载流子器件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新型的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单行载流子探测器,利用光在金属表面的局域表面等离激元效应,增强吸收区对于光信号的吸收。研究团队的所制造的器件具有0.12A/W的高响应度,在-3 V偏压下具有2.52 nA的暗电流,当芯片结区面积小于100 μm2时3dB带宽超过40 GHz。相比于同类器件,响应度增强了147%,具备更高的信噪比,为高速光互联网络提供优质国产化芯片。 图1表面等离激元增强单行载流子探测器示意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学与光学工程系王亮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张博健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本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安徽省科技厅的资助,也得到了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中国科大微纳研究与制造中心、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 肩负突破“十三五”规划颠覆性技术责任——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
    p  strong仪器信息网讯 /strong2017年12月16日由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与北京百康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仪器信息网协办的第五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暨产业峰会于北京中粮健康研究院召开。来自全国的微流控技术与应用专家学者及投资方代表共1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共16个特邀报告和14个大会报告,旨在为技术、产业与资本搭建一个融和交流平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2513b62-75a5-472d-83aa-a19488e5a8c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会议现场图/strongstrong /strong/pp  本届会议为期2天(12月16日-17日),30个大会报告就微流控芯片技术研发,应用及市场进行系统阐述交流。会议还设置了“坐而论道”-----微流控产业沙龙环节,讨论我们中国的微流控芯片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促进我国微流控技术的快速产业化发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9435616-5b53-49c0-89c7-64c36a156cfc.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strongstrong杜昱光/strong/pp  16日的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杜昱光研究员主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林炳承与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学记教授分别开幕式上做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3.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334d945a-9e47-4ab2-a1d6-a6aa884312e8.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教授 林炳承/strong/pp  林炳承为我们国家的微流控芯片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其培养的弟子中有20余人左右目前在不同的高校,科研院所,公司及医院带领团队从事着微流控芯片技术或者相关应用方面的研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4.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b1def6d6-d767-4ca6-82a6-80221744eb0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张学记/strong/pp  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张学记教授为大会致辞并以其课题组的两种技术为例为我们展示了微流控芯片在肿瘤精准基础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pp  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重要保障,如何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及个体化医疗是全世界科员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微流控芯片技术作为能够在纳升级别对溶液进行精准操控的研究平台,在解决应用于精准医疗时有着先天的优势。精彩并振奋人心的开幕式报告结束后,开幕式后是特邀大会报告环节,蒋兴宇、林金明、黄岩谊、杨朝勇、俞燕蕾、王琪、周蕾、胡国庆、马雅军、盖宏伟、杜昱光、尹小毛、许文明、周一林等14位专家及投资界代表在会议中分享前沿成果与产业化经验。更多报告详实内容,敬请关注仪器信息网后续的报道。/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5.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c5c4a6f2-aa7d-412f-8055-fc87ed94e4ae.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坐而论道”——微流控产业沙龙/strong/pp  该环节邀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林炳承,清华大学林金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教授周蕾,高通亚太区IT总监周一林,北京百康芯董事长张国豪作为特邀嘉宾就人造器官芯片技术需突破的难点、解决方案、产业化方向以及微流控芯片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专利保护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表示目前器官芯片在仿生后进行药物活性检验而代替动物实验方面非常具有应用价值。而自主专利是技术产业化的重中之重,是保护自己知识产权专利筹码,同时林炳承教授也提醒大家关注微流控芯片标准问题。/pp  与此同时,本次会议吸引了多家投资公司参与,多家投资公司代表全程参会对微流控芯片技术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其中高通的周一林带来报告《How China values its own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area like Biotechnology》,强云资本的刘志强带来报告《医疗器械公司如何融资》,华大共赢的纪昌涛带来报告《生命健康领域内的技术与模式创新研究》。/pp  此外本次会议也得到北京百康芯、中科芯瑞(苏州)生物、深圳博瑞生物、北京深蓝云生物、深圳合川医疗、杭州霆科生物等厂商的鼎力支持,并带来他们最新技术及产品展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 img title="1.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aca46170-bbfe-47e4-8e0f-5db1df773932.jpg"//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title="2.jp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12/insimg/9f31b2be-1a29-45d9-b837-98f1c98a0d80.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公司展位现场交流图/strong/ppstrong /strong/pp /pp /p
  • 总投资5亿元,瞻芯电子碳化硅功率芯片项目在义乌开工
    3月30日,浙江义乌举行2021年一季度重大项目开工和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瞻芯电子碳化硅功率芯片制造项目参与了此次集中开工。义乌发布消息显示,浙江瞻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碳化硅功率芯片和特色工艺制造项目计划投资建设碳化硅功率器件生产研发中心,一期占地50亩,包含6英寸的碳化硅功率器件生产线与工艺研发平台,预计2021年设备进场安装和调试,2022年投入生产,形成年产30万片6英寸晶圆的生产能力。据悉,上海瞻芯碳化硅功率芯片生产基地项目于去年3月2日签约,总投资5亿元,建设期约为2年,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6.8亿元。当时报道指出,项目投产后,将实现产品进口替代。
  • 直播预告!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篇
    新能源材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也是《中国制造2025》重要部分。新能源材料作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转换效率低、能量密度低以及成本高等诸多问题。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材料的种类,深入研究其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关系,对新能源材料的发展与广泛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11月28日-30日,仪器信息网与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第六届“新能源材料检测技术发展与应用”网络会议,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协办,分设四个专场: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新能源电池检测技术、储能材料检测技术、清洁能源检测技术。邀请新能源材料领域研究应用专家、相关检测技术专家,以网络在线报告形式,针对当下新能源材料研究热点、相关检测新技术及难点、新能源市场展望等进行探讨,为同行搭建学习互动平台,增进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新能源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一、 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北京普天德胜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二、 参会方式本次会议免费参会,参会报名请点击会议官网: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xny2023/ 三、 “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专场预告(注:最终日程以会议官网为准)时间报告题目演讲嘉宾中日科学家论坛暨氢能源发展与检测技术(11月28日全天)09:00致辞唐海霞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09:05致辞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09:10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冈崎 健(OKAZAKI Ken)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10:10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车用氢气检测技术与应用实践王亚敏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10:40岛津GC在氢能及锂电池应用介绍李学伟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11:10午休14:00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何广利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14:30高精度FTIR气体分析仪MAX-IR用于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的分析姜建清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15:00广州氢能产业发展及应用宋中林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执行会长15:30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原位、多参数表征电极表界面过程岳俊培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16:00质检助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洪晏忠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四、 嘉宾简介及报告摘要(按报告顺序)唐海霞 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CEO【个人简介】1994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曾先后就职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香港惠港实业集团等单位,1999年,为了实现以信息化带动中国科学仪器及分析测试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梦想,唐海霞女士创办了中国科学仪器行业的的第一家专业门户网站—仪器信息网。并于2010年,创办第三方检测专业门户网站—我要测网。在唐海霞女士的带领下,北京信立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2014年成功登陆“新三板”(股票代码:831401),成为科学仪器行业第一家登陆新三板的互联网+科技服务平台。【摘要】致辞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协会(JAIMA) 会长【个人简介】足立正之,Masayuki Adachi,1962年11月1日 出生于京都市。学历及工作经历:1985 年 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理工学部数学物理学科物理课程, 进入株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工作;1988 年~1990 年 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燃烧研究院担任研究员 常驻美国;1999 年 获得同志社大学工学部博士(工学)学位;2007 年~2010 年 担任HORIBA Instruments公司(原HORIBA International公司(美国)社长;2014 年~2015 年 担任HORIBA法国公司(原HORIBA Jobin Yvon 公司(法国))社长;2016 年~2023 年 担任HORIBA法国公司董事长;2018 年~至今 ㈱堀场制作所代表取缔役社长;主要的行业团体活动:2014 年 ~ 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 (SAE International)研究员;2023年6月~ 日本分析仪器工业会JAIMA 会长;2022年5月~ “携手理研共创未来之会”会长;曾经担任过的委员会活动等:2005 年~2007 年 早稻田大学研究生院非常任讲师;2018年~2022年 日本环境技术协会 会长;2020年~2021年 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 千年计划愿景领袖;2023年 文部科学省 关于对挑战性核聚变研究的支援方法研究会 主査。【摘要】致辞冈崎 健(OKAZAKI Ken) 东京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个人简介】197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机械物理工学科。1978年毕业于该大学研究生院机械物理工学专攻博士课程(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2015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教授。2007年至2011年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工学系长・工学部长。自2015年4月起,担任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及东京工业大学名誉教授。研究领域涉及能源和环境等广泛领域,包括氢能、燃料电池、高效清洁煤炭/生物质的利用、应对地球变暖、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等。曾经担任氢能协会会长、日本传热学会会长、日本机械学会副会长等。多次荣获学会等颁发的奖项。曾经担任内阁府、经济产业省等的委员。2011年10月至2017年10月担任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摘要】利用氢能实现碳中和的趋势和未来发展王亚敏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个人简介】多年来主要从事石油化工行业各类气体组成分析工作,参与承担过国家项目5项、中石化十条龙公关项目、中石化总部项目及石科院各类课题20多项,开发专有气体组成分析方法三项,制定行业标准两项,发表专利20余项。近年来,致力于燃料氢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开发完成了适用于GB/T 372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 氢气》技术指标要求的系列基准分析方法和在线分析方法,成套方法已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应用,为冬奥燃料电池汽车用氢的品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摘要】待定李学伟 岛津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系统气相专员【个人简介】李学伟,从事气相色谱相关工作十余年,在石油化工、教育科研领域系统气相定制方案上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现主要负责岛津系统气相产品线技术支持和应用方案推广工作。【摘要】新能源材料的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为节能减排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对分析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报告将围绕氢能和锂电池检测的热点、难点介绍岛津气相产品解决方案。何广利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 副主任(主持工作)【个人简介】教授级高工,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氢能(氨能)技术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国家科学技术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全国氢能标委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和氢能专委会委员;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车用高压燃料气瓶分委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氢能专委会委员;北京市、广州市、佛山市氢能专家组委员;ISO-TC197(氢能委员会)专家。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称号。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申请和获得授权第一作者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包括两项国际专利,发表一作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一项(第一)、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第二)、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奖励一等奖一项(第一)、二等奖两项(第一、第六)、三等奖两项。牵头制定氢能领域国家标准三项,参与氢能领域国家标准6项。2021年3、6月,2023.6月三次做客CCTV-10《透视新科技》栏目,讲述新能源汽车与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内外氢能行业及技术大会上发表演讲70余次。【摘要】制氢、储运和利用环节的行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姜建清 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 高级应用工程师【个人简介】2012年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长期从事环境监测仪器的技术研发工作,2016年加入赛默飞,2017年赴赛默飞美国工厂进修,成为赛默飞认证培训讲师,负责赛默飞环境监测产品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工作,2023年再度赴赛默飞美国工厂进修,负责赛默飞傅里叶红外产品的技术支持和和市场开拓。【摘要】MAX-iR是赛默飞最新推出的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技术的高精度在线气体分析仪,可应用于环境空气监测、污染源排放监测、大宗气体纯度和杂质监测等领域,本次报告主要向大家介绍这款仪器在车用氢气燃料中杂质分析中的应用。宋中林 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 执行会长【个人简介】宋中林,1963年9月出生,陕西省渭南市合阳人,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87年10月参加工作,199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广州恒运集团公司12MW、50MW、210MW燃煤热电联产发电机组筹建、运营,历任科员、科长、生产部经理、设备部经理;负责组建了广州恒运热力有限公司、广州东区热力有限公司并任董事、总经理;负责筹备了广州恒运分布式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怀集恒运新能源有限公司、东莞恒运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组建了广州恒运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先后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广东总裁班、湖南大学企业管理学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学习。曾担任中国城镇供热协会理事、中国城镇供热开发区供热委员会副主席。现为广州市氢能和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主持全面工作。【摘要】待定岳俊培 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科学家【个人简介】岳俊培博士,布鲁克公司纳米表面与测量部(BNSM)应用科学家。2016年毕业于德国吉森大学,取得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7-2021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2022年加入BNSM前,在华北电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化学,纳米能源材料,纳米表界面过程方面的研究,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摘要】界面过程对于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与装置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工况条件下研究界面演变过程以及界面相物性演变,特别是纳米尺寸下以及多物性关联表征仍然极具挑战。布鲁克原子力显微镜(AFM)是研究纳米尺度上关联物性(包括力学性能、导电性、表面电势、热导与纳米热分析,纳米电化学与纳米组分)研究的绝佳手段。在此报告中,举例详细讲如何利用AFM研究解电解液与温度对SEI以及双电层结构的影响,且材料与电极的多参数物性(形貌-机械性能-电子导电型(PF-TUNA),形貌-机械性能-电化学 (PF-SECM))均可在高空间分辨下获得,为设计新型功能性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深入见解。洪晏忠 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个人简介】武汉大学博士,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技术负责人,氢能产品测试评价部部长,国家工信部汽车企业准入审查专家,国家认监委CNAS体系评审技术专家,重庆市氢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一直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电池系统以及氢能产品的开发、测试评价的技术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授权专利6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市级科研课题3项。参与制修订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10余项。【摘要】通过氢能产业近几年的发展分析,总结氢能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国家氢能动力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的现有布局和检测能力,提出一些质检助力氢能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办法,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平台支撑。五、 会议联系会议内容:杨编辑 15311451191(同微信) yanglz@instrument.com.cn会议赞助:刘经理 15718850776(同微信) liuyw@instrument.com.cn
  • 产业化大咖谈 |黄翊东:搭建平台 支撑光电子芯片前沿研究和产业化落地
    经过十多年不断发展,我国实现了一批科学仪器的产业化,涌现出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仪器企业,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不过,我们也要看到,与其他强国相比,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如,进出口逆差近年一直在100亿美元以上,某些品类国产占比不高、甚至全部依赖进口。科学仪器研制、成果转化、产业化不是容易的事儿。2023年5月18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仪器产业化高峰论坛”所邀请的5位嘉宾以及主持人,都是有成果成功转化或产业化经验的人士,他们都是从做技术开始,有的是成功开发出了产品并实现了产业化,有的参与创业或者是直接创办企业,有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有的企业已经上市,甚至是达到了几十个亿的营收规模。5位具有代表性嘉宾与同样具有丰富产业化经验的主持人一起,共同探讨科学仪器产业化成功之路。经过检验的经验或观点的分享,将给行业以及年青一代以启发。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翊东,作为本次产业化高峰论坛的嘉宾,就产业化面临哪些难题、如何解决,高效产业化中人和团队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黄翊东实验室孵化3家企业,估值逾25亿,已形成产业生态我们实验室的专业方向是光电子芯片,相信这是很多科学仪器的核心器件。光电子芯片种类繁多,而且是一个新的赛道,有很多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成熟产业,特别是光传感芯片。要发展光电子芯片,无论是前端研究,还是产业落地,都需要一个加工制备的平台。所以我们先创立了专注芯片制备工艺的企业,也是我们的第一家公司,华慧芯科技,对标 “台积电”,打造一个光电子领域的芯片代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研制出了国际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大家对光谱仪可能都不陌生,而我们把一个像微波炉那么大的光谱仪做到了只有0.1个毫米大小,在手机的镜头上集成200万个这样的光谱仪,可以实时获取空间200万个像素点的超光谱信息,也就是物质的信息。围绕超光谱芯片的产业化,我们成立了第二家企业,与光科技。应用超光谱芯片可以实现很多颠覆性的仪器设备。比如说可以在手术的过程中通过定制的光谱相机拍照分辨出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判断癌细胞是否切除干净;工业自动化过程中也有很多应用,比如说炼钢的钢水出炉的温度、杂质含量等的监测设备。为此我们又有了第三家公司,光函数科技。这三家公司目前总估值超过了25亿,将近250人的团队,而且初步形成了从平台到芯片、到仪器的产业生态。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从技术到产品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我认为这是从芯片到仪器设备成果转化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尝试。初创企业需要公共平台支撑我有在产业界近10年的工作经历,所以非常希望能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真正有用的产品。作为科学仪器的核心——芯片,它的硬件制造平台对于成果产业化是必不可少的。而一个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往往需要一到两个亿的资金投入,成为光电子芯片成果转化的瓶颈。当时我们就是从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切入。在天津市政府支持下,投资了一个亿建起了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同时探索了一个新的、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向全社会开放,为所有做光电子芯片前端研究、产业转化的团队提供芯片制备和工艺开发。这个平台首先支持了我们自己实验室的科研和产品转化,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研发出了全球最先进的光电子芯片。同时这个平台为全国 500 多个用户提供了定制的芯片制备和工艺开发,每年营收几千万;这 500 多个用户中包括 154 家企业的前沿产品研发,也包括 80 多所大学 300 多个课题组的前端研究,这些课题组发了很多 Nature、Science 文章;现在平台已经开始承接国外研究机构的订单。基于这个平台的“微纳结构光电子芯片关键制备工艺及应用”成果也被天津市政府授予了2022年度的“技术发明特等奖”。说到产业化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我觉得从光电子芯片的这个例子来看,虽然困难很多,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平台我们已经做了20年,运营模式、核心人才培养等都有了很多尝试和成功经验,所以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困难终会被解决的。不同的行业产业化遇到的困难可能不一样,希望我分享的这个新的模式会给大家以启发。核心人才需具备的三个特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成功实现,人的因素是最核心的。牵头人一定要选对了。实验室孵化的三个公司的 CEO 都是我们实验室的博士毕业生,综合能力都非常强,非常优秀。关于怎样选核心人才,我认为“他”需要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点必须要了解从科研成果的形成、成果转化、产品规模化生产、大规模应用的整个过程。要知道样品不是产品、产品也不是商品;做到了商品,营销商品还得有利润,否则赔本产业也无法持续;第二点必须要有团队精神,会团结小伙伴;其实我们不缺技术人才,真正缺的具有团队精神、可以一起往前走的这样的一个团队;第三点我觉得多少得有一点情怀,因为做科研成果转化是要承担风险的;很多毕业生可以在政府部门、研究所、大企业找到非常好的工作,但是现在出来创业,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路很长、风险也很大,正是他们对国家、对整个产业发展的责任感促使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到科研成果产业化这个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中。附录:清华大学教授、天津华慧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与光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光函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翊东199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1991-1993年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荒井研究室留学,1994年加入NEC光-无线器件研究所的任特聘研究员,从事用于光纤通信DFB激光器的研究开发工作。2003年作为清华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回国任教,2005年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7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1年入选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致力于纳结构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并取得创新突破,带领课题组研制出具有自由电子辐射、片上光谱成像、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国际领先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拥有数十项国际专利。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项目以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同时积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2013-2019年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2015-2019年兼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微纳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ACS Photonics杂志副主编,APL Photonics编辑咨询委员会委员。
  • 第七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在大连开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仪器信息网讯/span/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 2019年11月23日,第七届微流控芯片高端论坛在大连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幕。高端论坛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办,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和仪器信息网共同协办。本届高端论坛为期两天,即11月23日~11月24日,论坛定位为小型、高端,共吸引250余名来自化学、医学、力学、工程学、生物学、材料学、光学等领域专家、学者参会。与会学者就微流控芯片核心技术的研发在器官芯片、单细胞分析及POCT等领域中的应用做了充分深入的交流。/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fec842a-76b1-4eb6-8c9f-36dccea12324.jpg" title="1大会现场.jpg" alt="1大会现场.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大会现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78aa6096-67ca-40f5-80c0-2b5ce19341e6.jpg" title="2曹恒副处长.jpg" alt="2曹恒副处长.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justify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大连化物所科技处曹恒副处长致辞/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大会开幕式由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副处长曹恒作大会致辞。曹恒处长表示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与技术转化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所。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分析化学是大连化物所的传统优势学科领域。曹恒处长回顾了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历程和产业化进程,并对林炳承研究员团队在微流控芯片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做了高度评价。微流控芯片应用领域很宽,有望在精准医学、个性化医疗、药物筛选等多个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最后曹恒处长号召相关学者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在重大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在论坛开幕式上,由林炳承、罗勇、刘婷姣和陆瑶共同撰写的重磅新书《器官芯片》正式发布。科学出版社化学分社社长杨震、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林炳承分别做了介绍说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3217b3d-af5b-47b1-b8ad-20149da8a472.jpg" title="3杨震.jpg" alt="3杨震.jp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 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杨震 科学出版社/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杨震表示,器官芯片则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16年世界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关于微流控芯片的书籍,但是至今尚未见到器官芯片的相关书籍。国外图书网站关于器官芯片的内容也寥寥无几。作为该领域的第一本中文专著,《器官芯片》一书对这个重要的新兴学科做了全面详实的介绍。他表示希望这部著作会对我国器官芯片研究、医药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550d131-7761-4e35-9d03-78ae1ee9efb5.jpg" title="4林炳承.jpg" alt="4林炳承.jpg"/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林炳承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林炳承教授谈了他撰写《器官芯片》一书的体会。林教授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器官芯片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产业化刚刚开始,所以现阶段一个突出任务是让更多人了解“器官芯片”这个领域,并参与有关研究、创新。大连化物所团队进行微流控芯片研究已有20年,经过难以忘却的风风雨雨,但无悔无怨。林教授表示,开展微流控芯片研究和撰写《器官芯片》一书,是一件对国民经济的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对本书出版感到非常欣慰。/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本次论坛分大会报告和分会场报告,论坛第一天,9位专家作了精彩生动的大会报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0f96ed63-be46-4b17-9d71-b702930ddd9f.jpg" title="linbingcheng2.png" alt="linbingcheng2.png" width="600" height="3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林炳承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器官芯片及其微环境》/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林炳承首先介绍了大连微流控芯片团队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器官芯片及其微环境的研究工作,包括器官芯片、器官芯片系统、肿瘤芯片、3D打印芯片等。然后对团队成员的相关研究方向,如用微流控芯片对单细胞蛋白分析、单细胞外囊泡分泌物多路表征、单细胞外囊泡的多指标分析、电润湿和数字液滴芯片、基于大规模有源矩阵芯片的仪器构建、数字微流控液滴芯片的研制、微流控数字液滴中央处理器的研制、数字微流控芯片自动单细胞阵列处理与染色、基于器官芯片肾小球的高血压肾病研究等工作作了简要介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b4184f9-9fbd-47cb-9ae2-1469cf2da007.jpg" title="5林金明.png" alt="5林金明.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text-indent: 0em text-align: justify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林金明 清华大学化学系/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微流控质谱联用单细胞分析方法研究》/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研究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真核细胞一生都是单一的个体,但是在进化的过程中,他们已经可以互相关联并密切合作形成组织、器官甚至整个植物或者动物。然而,即使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同源细胞在单细胞层面上也会具有形态、基因表达水平、以及生长特性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叫做细胞的异质性。了解单细胞之间的异质性对于细胞内生命过程的机理解释具有重要的作用。微流体技术以其微尺度通道和灵活的设计,在细胞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林教授团队将操控单细胞的微流控平台与质谱仪结合,使得细胞经过微流控平台分选分离成单细胞后可以直接进入质谱检测,省去对细胞样品处理的中间环节。同时利用电喷雾质谱对细胞膜表面磷脂和蛋白进行原位分析,通过对获得的质谱数据进行指纹分析和聚类,可以区分出肿瘤单细胞在亚种群上的差异。由于本方法的测试灵敏度已经可以达到单细胞级别,可以进而研究细胞在药物作用下的代谢状况,在药物筛选及重大疾病研究等领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c5df344-d6f4-49ce-a80d-10b6119498af.jpg" title="6方群.png" alt="6方群.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方群 浙江大学化学系微分析系统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基于序控液滴技术的集成化微流控分析系统》/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2013 年,方群教授研究组发展了基于序控液滴阵列(Sequential Operation Droplet Array, SODA)的微流控液滴操纵新方法,能自动地完成对超微量(pL-nL)液滴的多步复杂操控,包括液滴的生成、融合、分裂、定位、迁移和分选等。在此基础上,方教授建立了一系列SODA 系统,并应用于超微量高通量筛选、单分子数字PCR 分析、单细胞分析、微量细胞实验等。最近,方教授采用将序控液滴技术与核酸分析技术相结合,发展了一种能够自动化实现核酸分析全过程的集成化仪器,可自动完成样品引入、核酸提取、逆转录-扩增、样品分配、双波长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等功能。该核酸分析系统被应用于人类咽拭子中8种流感病原体的鉴别,获得了与胶体金法一致的结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6a903637-1428-4e46-a1f9-d96a3455601c.jpg" title="7 魏巍.png" alt="7 魏巍.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魏巍 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UCLA/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Single-cell functional multi-omics for cancer systems biology》/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在过去的十年中,单细胞组学技术蓬勃发展,加深了研究人员对癌症中细胞异质性的理解。魏巍教授介绍了单细胞多组学的技术进展,重点分析具有关键功能的生物分子(蛋白质和代谢物)。魏教授还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单细胞多组学分析确定重要亚群,以及识别可能导致治疗耐药性的表观遗传重编程或信号网络重连的早期特征。动力学单细胞多组学方法用于标记药物诱导的细胞状态转变。此外,魏教授还讨论了药物诱导的表型可塑性癌细胞的状态发展轨迹。/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bef175f-039c-4639-88f5-f275a0bdaa43.jpg" title="8黄岩谊.png" alt="8黄岩谊.png" width="600" height="39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黄岩谊 北京大学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信息理论用于DNA 测序的错误纠正》/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黄岩谊教授团队发展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测序方法—纠错编码测序法(简称ECC 测序法),该方法采取一种独特的边合成边测序(SBS)策略,利用多轮测序过程中产生的简并序列间的信息冗余,大幅度增加了测序精度。通过全新设计的特殊测序反应底物,对待测DNA 序列进行三轮独立的SBS 测序,继而产生三条互相正交的简并序列编码。这三条编码可互为校验,后续不但能够通过解码推导出真实碱基序列信息,而且具备对单轮测序错误位点的校正能力。通过和低错误率的荧光发生测序技术相结合,黄教授课题组在实验室搭建的原理样机上获得了单端测序超过200 碱基读长无错误的实验结果。基于这一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发现通过简并碱基,即可进行大多数的测序实验,并通过其自己研发的高通量测序仪器,与现有其它仪器进行了对比。/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0a91cbf-64cd-4a39-9aab-1ca64fdbcb64.jpg" title="9 程鑫.png" alt="9 程鑫.png" width="600" height="39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程鑫 南方科技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数字液滴微流控中央处理器芯片及平台系统的新进展》/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微阵列生物芯片和芯片实验室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由于该领域各类生物分析的需求十分繁杂,微阵列生物芯片和芯片实验室的定制化设计制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这种定制化设计制造的复杂性极高,已成为生物芯片推广应用的瓶颈。因此,亟需开发一种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内普遍适用的微流体操控平台。程鑫教授介绍了基于有源矩阵电路来进行液滴驱动的数字生物芯片平台技术,通过薄膜晶体管驱动的大规模电极阵列,利用介电电润湿(EWOD)或介电泳力(DEP)等现象,实现成几百个电极的并行控制。程鑫教授讨论了数字液滴微流控芯片的架构、工作原理、制造流程、及应用前景,还重点介绍了课题组近一年来在芯片自动化、流体接口、液滴驱动稳定性等领域的新进展。程鑫教授表示,这种新型的数字液滴芯片具备广泛的通用性、大规模可扩展性和可重复使用性,有望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2bec897d-92a2-4d35-9721-54b4e6748f4b.jpg" title="10 王琦.png" alt="10 王琦.png" width="600" height="3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王琪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仿生肺癌脑转移模型的构建及应用》/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上的特殊性,脑相对于其他转移靶器官有其独特性,故明确肺癌脑转移的特异性转移机制对其诊疗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目前传统的肿瘤生物研究手段难以在体外模拟复杂的病理过程和仿生微环境,而动物体内模型也受到了实时监测和伦理方面的限制,因此王琪教授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了肺癌脑转移多器官仿生模型,为肺癌脑转移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学平台。该模型由上游仿生“肺”、下游以“血脑屏障”为核心的仿生“脑”两个单元组成,实时监测上游的肺癌细胞侵袭进入循环到达下游靶器官并穿破血脑屏障实现脑转移的病理全过程。在此基础上,该模型已被成功应用于肺癌脑转移机制研究,与传统体内外方法学平台联合首次证实蛋白AKR1B10 促进肺癌脑转移的重要机制及其作为肺癌脑转移新分子标记物的诊断价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3f2be3b-6288-4be6-9120-4d65754aeedf.jpg" title="11林洪丽.png" alt="11林洪丽.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林洪丽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肾脏微流控芯片研究进展》/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基于“肾小球芯片”和“肾小管间质芯片”的构建,林洪丽教授课题组将肾小球和肾小管及管周血管连接起来,进一步构建了仿生“肾单元”微流控芯片。并在此芯片基础上探究高糖高灌注的病理条件下肾小球,肾小管及管周血管的病理变化。研究发现高糖高灌注会破坏肾小球滤过屏障,使肾小球内皮细胞CD31 表达下降,vWF 表达升高;足细胞synaptopodin 表达下降;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 表达下降,kim-1 表达升高;管周血管内皮细胞CD31 表达下降。林洪丽教授表示,搭建仿生肾脏微流控芯片推动了肾脏病体外研究模型的构建及改善,为探究肾脏病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优良的仿生模型。利用肾脏微流控模型分别再现及研究高灌注、高糖及蛋白负荷病理条件下肾脏的损伤变化及机制,为更好了解肾脏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33f2ce4-e962-4811-994a-fdd6f8ed19d1.jpg" title="12 刘笔锋.png" alt="12 刘笔锋.png" width="600" height="3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刘笔锋 华中科技大学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微流控芯片单细胞蛋白质分析》/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单细胞分析对于揭示细胞异质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基因组和转录组层次发现单细胞分辨的差异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仍然存在重大挑战。近几年,刘笔锋教授重点聚焦在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工作,从离体、活体和原位在体水平分析蛋白质的表达、功能及其动态变化:1)在离体水平,率先提出了单细胞化学蛋白质组的概念,并实现了原理性研究;2)在活体细胞水平,拓展了单细胞组学并系统建立微流控芯片新方法,分析功能蛋白质在化学微环境扰动下细胞信号传导以及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作用;3)在原位活体水平,以线虫为对象,研究功能蛋白质在活体动物上单细胞分辨水平的动态变化。上述研究对于揭示功能蛋白质在单细胞水平的异质性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和解决方案,是对单细胞蛋白质组研究的有益尝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当日,针对“体外诊断”和“单细胞分析/体外诊断”两大专题,11位专家作了精彩的专题报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体外诊断分会场/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5eb76d93-4cf3-4803-b2d7-3bea65a696ff.jpg" title="13 周蕾.png" alt="13 周蕾.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周蕾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基于微流控的细胞、免疫、核酸检测》/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98f645c3-2a48-4f7c-835d-a905cabd32d8.jpg" title="14 孙佳殊.png" alt="14 孙佳殊.png" width="600" height="39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孙佳姝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微流控肿瘤液体活检技术》/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5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1b6472d-ad1d-4b96-a633-f0494cc1c0c1.jpg" title="15 杜文斌.png" alt="15 杜文斌.png" width="600" height="395"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杜文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基于微流控的病原快速筛查和药敏分析》/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a5120e8c-b684-455e-9c3e-5f427102b09c.jpg" title="16 盖宏伟.png" alt="16 盖宏伟.png" width="600" height="3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盖宏伟 江苏师范大学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金纳米粒子与量子点之间的等离子共振能量转移及其在免疫分析中的/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应用研究》/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da8f1296-62b6-4c61-9d41-5a8c77824244.jpg" title="17 董彪.png" alt="17 董彪.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 董彪 吉林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基于上转换荧光的肿瘤标志物及CTC检测研究》/span/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 "strong单细胞分析/体外诊断分会场/strong/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br//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0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4e11db61-cfe6-4d5e-b1b9-b22f7ddec337.jpg" title="18 吴文明.png" alt="18 吴文明.png" width="600" height="400"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吴文明 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高通量微液滴自发式形成与长距离恒速传输方法/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以及单恒温热源循环扩增模型》/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40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e6c8ac7b-1432-48b5-aaf1-d9ef415e8697.jpg" title="19 高荣科.png" alt="19 高荣科.png" width="600" height="402" border="0" vspace="0"/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高荣科 合肥工业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Highly Sensitive Biomedical sensor based on Self-powered Microfluidic device》/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35de936b-89ec-4cd4-8d51-a97171cf83cd.jpg" title="20 李颖.png" alt="20 李颖.png" width="600" height="39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李颖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闭合式和开放式微流控芯片用于高通量单细胞分析》/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564px height: 752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8ca572b-5624-4fb1-92f7-6e71e8820499.jpg" title="李自达.jpg" alt="李自达.jpg" width="564" height="752"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李自达 深圳大学/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Dean flow assisted single cell and bead encapsulation for high/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performance single cell expression profili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line-height: 1.5em text-indent: 2em "》/span/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9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f2d3e4d2-0698-4b23-881a-ebb7ac8af327.jpg" title="21边.png" alt="21边.png" width="600" height="399"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边升太 北京体育大学/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一种基于流体捕获和超疏水芯片相结合的微流控芯片系统用于研究肿瘤球内部单细胞之间的异质性》/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img style="max-width: 100% max-height: 100% width: 600px height: 398px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11/uepic/8da204d6-3e3d-42bd-9944-2fee5d759495.jpg" title="22 李林梅.png" alt="22 李林梅.png" width="600" height="398" border="0" vspace="0"//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text-indent: 2em "李林梅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br//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报告主题:《单细胞分泌蛋白分析揭示巨噬细胞在3D肿瘤微环境中/span/stro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text-indent: 2em margin-top: 10px margin-bottom: 10px line-height: 1.5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 "不同的免疫反应》 /span/strong/p
  • 应用材料公司新技术助力碳化硅芯片制造商加速导入200毫米晶圆
    2021 年 9 月 8 日,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应用材料公司今日宣布推出多项全新产品以帮助世界领先的碳化硅 (以下简称SiC) 芯片制造商从150毫米晶圆量产转向200毫米晶圆量产,使每个晶圆的芯片数产出近乎翻倍,可满足全球对于卓越的电动车动力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SiC 电力半导体能够将电池电量高效转化为扭力,从而提升车辆性能并增大里程范围,因此需求旺盛。SiC 的固有特性使其比硅更坚硬,但也存在自然缺陷,可能导致电性能、电源效率、可靠性和良率的降低。因此需要通过先进的材料工程来对未经加工的晶圆进行优化方可量产,并在保证尽可能减少晶格破坏的前提下构建电路。应用材料公司集团副总裁、 ICAPS事业部总经理 Sundar Ramamurthy表示:“为了助力计算机革新,芯片制造商转而将希望寄托于不断扩大晶圆尺寸,通过显著增加芯片产出来满足增长迅速的全球需求。现如今,又一波革新初露端倪,这些革新将受益于应用材料公司在工业规模下材料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Cree公司总裁兼 CEO Gregg Lowe表示:“交通运输业的电气化势头迅猛,借助 Wolfspeed 技术,我们将能够藉此拐点领导全球加速从硅向碳化硅转型。通过在更大的 200毫米晶圆上交付最高性能的碳化硅电源器件,我们得以提升终端客户价值,满足日趋增长的需求。”Lowe 还说道:“应用材料公司的支持将有助于加速我们在奥尔巴尼的 200毫米工艺制程的技术验证,我们的莫霍克谷晶圆厂的多项设备安装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两者助力之下,转型进展迅速。不仅如此,应用材料公司的 ICAPS 团队眼下正在开发热注入等多项新技术,拓宽并深化了我们之间的技术协作,使我们的电力技术路线图得以快速发展。”全新 200毫米 SiC CMP 系统SiC 晶圆表面质量对于 SiC 器件制造至关重要,因为晶圆表面的任何缺陷都将传递至后续各层次。为了量产具有最高质量表面的均匀晶圆,应用材料公司开发了 Mirra Durum™ CMP* 系统,此系统将抛光、材料去除测量、清洗和干燥整合到同一个系统内。这一新系统生产的成品晶圆表面粗糙度仅为机械减薄SiC 晶圆的五十分之一,是批式 CMP工艺系统的粗糙度的三分之一。为助力行业向200毫米大尺寸晶圆转型,应用材料公司发布了全新的Mirra Durum™ CMP系统,它集成抛光、材料去除测量、清洗和干燥于一身,可量产具有极高质量表面的均匀晶圆 热注入提升 SiC 芯片性能和电源效率在 SiC 芯片制造期间,离子注入在材料内加入掺杂剂,以帮助支持并引导大电流电路内的电流流动。由于 SiC 材料的密度和硬度,要进行掺杂剂的注入、精确布局和活化的难度非常之大,同时还要最大程度降低对晶格的破坏,避免性能和电源效率的降低。应用材料公司通过其全新的 VIISta 900 3D 热离子注入系统为150毫米和200毫米 SiC 晶圆破解了这一难题。这项热注入技术在注入离子的同时,能够将对晶格结构的破坏降到最低,产生的电阻率仅为室温下注入的四十分之一。应用材料公司全新VIISta 900 3D热离子注入系统可向200毫米和150毫米碳化硅晶圆注入和扩散离子,产生的电阻率仅为室温下注入的四十分之一
  • 浅谈Agilent、Illumina、Affymetrix三家公司的生物芯片
    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Agilent的生物芯片(系统)/strong和别的公司的生物芯片(系统)一样,同样由:扫描仪、生物芯片、分析软件,三部分组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Agilent的芯片扫描仪,叫SureScan DX。SureScan DX已经取得了欧洲的CE认证,和中国的CFDA认证,可以应用于临床。/pp style="text-indent: 2em "Agilent(目前)生产的芯片,可以根据点阵密度的不同,分成密度较低的HD芯片、和高密度的G3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 "Agilent公司除了提供:CGH芯片、和表达谱芯片之外,还提供:microRNA芯片、甲基化芯片、ChIP芯片、基因合成用的Oligo Library Synthesis芯片。/pp style="text-indent: 2em "HD芯片,一张芯片上最多可以有24万4千个点,高密度的G3芯片,一张芯片上最多可以有1百万个点。/pp style="text-indent: 2em "而一张芯片上,又可以根据点阵的分区的情况,区分成:1个区的、2个区的、4个区的、和8个区的。分的区越多,则一张芯片上,可以同时检测的样本数就越多。但是分区越多,每个样本可以检测的数据点就越少。/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 style="text-indent: 2em "Affymetrix 公司是著名的生物芯片公司。/strongspan style="text-indent: 2em "它的芯片当中包含了:RNA表达量分析(表达谱芯片)、SNP检测(基因分型)、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small RNA、甲基化等多种芯片。/sp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 Affymetrix 的(生物芯片的)仪器,目前在售的仪器,主要有4个机型,从小到大,分别是:/pp style="text-indent: 2em "1. GeneAtlas/pp style="text-indent: 2em "2. GeneChipScanner 3000 7G(简称:7G)/pp style="text-indent: 2em "3. GeneChipSystem 3000 DX2(简称:DX2)/pp style="text-indent: 2em "4. GeneTitan/pp style="text-indent: 2em "GeneAtlas 是一个小型系统,它主要可以扫描4张芯片一组的小芯片条。它的特点是:经济、易用。/pp style="text-indent: 2em "GeneChip Scanner 3000 7G(7G)和GeneChipSystem 3000 DX2(DX2)。是一款机器的2个版本,其中,“7G”版是科研型版本、 “DX2”是临床版本。其中,DX2已经取得了美国FDA和中国CFDA的认证。/pp style="text-indent: 2em "GeneTitan 是新机型,它的通量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平均到每个样本的检测成本更低。/pp style="text-indent: 2em "GeneTitan在生物样本库项目(BioBank)当中,应用很多介绍完仪器,接下来,我们来介绍Affymetrix 芯片的制造过程。/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高通量SNP检测的市场上,Illumina的生物芯片有着巨大优势。新近很火的美国“23 and ME公司”,就是用的Illumina的Human Omni Express生物芯片来做SNP检测的。/pp style="text-indent: 2em "strongIllumina的SNP生物芯片的优势在于:/strong/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1,它的检测通量很大,一次可以检测几十万到几百万个SNP位点/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2,它的检测准确性很高,它的准确性可以达到99.9%以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 "第3,它的检测的费用相对低廉,大约一个90万位点的芯片(每个样本的)检测费用在一、两千人民币/pp style="text-indent: 2em "Illumina的生物芯片系统,主要是由:芯片、扫描仪、和分析软件组成。/pp style="text-indent: 2em "目前它主要的扫描仪有HiScan和iScan两款。另外,NextSeq 550型(测序仪)也可以扫描部分类型的芯片。/p
  •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顶ji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下)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顶ji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下)关注我们,更多干货和惊喜好礼上一期,我们介绍了环境研究中元素形态变化、环境治理中的营养元素,有毒有害元素的变化等多个重金属分析方向的进展与前沿技术,本期我们同样以环境研究类顶ji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近3年的文章为例,一探环境研究重点方向之一:颗粒物研究。其中,纳米颗粒(Nanoparticle)和微米大气颗粒物(PM)又为两大热点。Nanoparticle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纳米产品的大量普及,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生态毒性、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都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1 创新技术,突破环境中nanoparticle 分析极限【前沿方向:水质】【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 / HR-ICPMS】前沿概览分析技术的局限性导致测量到的纳米颗粒(NPs)浓度比环境中预期NPs浓度高几个数量级。为了突破该局限性,来自法国的研究团队提出了将非传统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与HRICP-MS结合的方法,进行NP分析,并在量子点条件下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价:通过合成多同位素标记的111Cd77Se/68ZnS量子点,并以极低的浓度(0.1至5000 ppt)模拟了它们在天然地表水基质(河流,河口和海水)中的迁移。其结果验证了不同浓度下稳定同位素标记的ENPs在大多数地表水环境中的行为和毒性。22 ICP-MS 助力探索纳米硫化锌在有机固废中的变化【前沿方向:固废】【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MS】前沿概览锌(Zn)是一种潜在的有毒微量元素,以化肥形式广泛存在于农用地的有机废弃物(OWs)中。OW中锌的形态是了解其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评估OW农业循环相关风险的关键参数。法国研究团队研究了OW处理对Zn形态的影响,以及在厌氧条件下OW中形成的纳米ZnS的化学不稳定性。3 ICP-OES 助力纳米零价铁颗粒吸附研究【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前沿概览在厌氧条件下,研究者对全氟烷基酸(PFAAs),特别是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新合成的纳米级零价铁(nZVI)以及老化(氧化)的nZVI的吸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ZVI的注入可以降低地下水中PFAA的浓度,其表面化学随老化而变化。4 ICP-OES,助力零价铁纳米颗粒转化机制研究【前沿方向:nanoparticle】【创新技术:ICP-OES】前沿概览研究人员探究了在水培和土壤条件下,黄瓜中的纳米级零价铁(nZVI)的转化。数据结果为黄瓜中两个潜在的nZVI转化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1)与低分子量有机酸配体的相互作用以及(2)矿物质的溶解-沉淀。5 ICPMS-探索大气PM与健康潜在关系【前沿方向:大气】【前沿方向:环境与健康】【关键技术:ICPMS】前沿概览颗粒物(PM)的源解析研究将化学成分与排放源联系起来,而健康风险分析则将健康结果与化学成分联系起来。然而将排放源与环境测量中的健康风险联系起来的研究很少。研究者对微粒痕量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北京冬季测量PM2.5中的元素,严重污染天的14种微量元素的总含量比低污染天高1.3-7.3倍。Fe,Zn和Pb是最丰富的元素,与PM污染水平无关。Pb,Mn,Cd,As,Sr,Co,V,Cu和Ni主要以生物可利用形态存在。微粒痕量元素的来源可以分为粉尘,燃油燃烧,燃煤和交通相关排放等因素。在低污染天,与交通有关的排放占被测元素总质量的65%。但是,在严重污染天中,煤炭燃烧占主导地位(58%)。通过结合特定元素的健康风险分析的研究发现,与交通有关的排放在低污染天主要是由微粒痕量元素引起的健康风险,而在中度和重度污染天燃煤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总结赛默飞成熟的Nanoparticle分析软件、超高的分析灵敏度和分辨率,以及从光谱到四极杆质谱再到磁质谱,全线无机产品全面支持Nanoparticle环境研究不断深入。IC-ICPMS/IC-ICPMSMS“码”上下载填写表单即刻获取【赛默飞iCAP PRO系列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手册】延伸阅读● 一探前沿|环境研究顶ji期刊,哪些技术备受青睐?重金属分析篇(上)► 点击阅读参考文献:1. Environ. Sci. Technol. 2019, 53, 5, 2586–25942.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22, 12987–129963.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1, 6300–63084.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7, 10057–100665. Environ. Sci. Technol. 2018, 52, 19, 10967–10974如需合作转载本文,请文末留言。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获取赛默飞全行业解决方案,或关注“赛默飞色谱与质谱中国”公众号,了解更多资讯+了解更多的产品及应用资讯,可至赛默飞色谱与质谱展台。https://www.instrument.com.cn/netshow/sh100244/
  • 两骗子设食品安全论坛收会费 60企业被骗40万
    今年2月开始,有人以&ldquo 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心&rdquo 名义向全国各地食品企业发邀请函,邀请参加 &ldquo 2013中国食品企业安全管理高层论坛&rdquo ,全国60余家食品企业 &ldquo 中招&rdquo ,支付40余万元参会费。日前主犯王某、尚某以涉嫌诈骗罪被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批准逮捕。  昨日,辽宁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提醒省内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国务院食安委、辽宁省食安委从未授权任何企业和个人举办相关活动,希望各企业提高警惕,认真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据介绍,今年1月31日,王某、尚某合伙成立北京某咨询中心,并授意、指使员工先从互联网上查找全国各地食品企业的地址和联系方式,随后以&ldquo 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心&rdquo 名义,通过信件、传真形式向这些企业发送&ldquo 2013中国食品企业安全管理高层论坛&rdquo 及&ldquo 2013全国食品企业安全管理先进单位、个人&rdquo 评选活动的邀请函,后再让每名业务员以&ldquo 中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中心工作人员&rdquo 名义,打电话说服企业参加论坛及评奖活动,并谎称有中央领导出席论坛致辞讲话。对于有意愿参加的企业,要求企业代表每人交纳3800元的参会费,VIP代表每人交纳15800元的参会费,参会费汇至王某、尚某所经营的咨询中心的账户。  3月25日,公安机关对王某、尚某进行询问调查。但王某、尚某并未收手,仍然接受各地企业汇来的参会费。随后,王某、尚某又指使手下员工联系已交费企业,以四川地震致部分企业无法出席为由,谎称论坛延期至6月召开,继续实施诈骗。截至案发时,全国共有60余家食品企业交纳会议费40余万元。  截至目前,辽宁省食品安全办公室尚未获悉本省内有食品企业被骗取会费。省食安办提醒省内所有食品企业,国务院食安委、辽宁省食安委从未授权任何企业和个人举办相关活动,希望各企业提高警惕,认真核实,避免上当受骗。
  • 国产77吉赫兹毫米波芯片封装天线测距创纪录
    记者从中国电科38所获悉,在2月17日召开的第68届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 2021)上,该所发布了一款高性能77GHz(吉赫兹)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两颗3发4收毫米波芯片及10路毫米波天线单封装集成,探测距离达到38.5米,刷新全球毫米波封装天线最远探测距离纪录。  该款芯片在24毫米×24毫米空间里实现了多路毫米波雷达收发前端的功能,创造性地提出一种动态可调快速宽带chirp信号产生方法,并在封装内采用多馈入天线技术,大幅提升了封装天线的有效辐射距离,为近距离智能感知提供了一种小体积和低成本解决方案。  此次发布的封装天线模组包含两颗77GHz毫米波雷达芯片,该芯片面向智能驾驶领域对核心毫米波传感器的需求,采用低成本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单片集成3个发射通道、4个接收通道及雷达波形产生等,主要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快速宽带雷达信号产生等方面具有特别优势,芯片支持多片级联并构建更大规模的雷达阵列。基于扇出型晶圆级封装是封装天线的一种主流的实现途径,国际上的大公司都基于该项技术开发了集成封装天线的芯片产品。  下一步,中国电科38所将对毫米波雷达芯片进行进一步优化,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ISSCC被认为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奥林匹克盛会”,于1953年由发明晶体管的贝尔实验室等机构发起成立,在60多年历史中,众多集成电路史上里程碑式的发明都在这里首次亮相。
  • 我国科研团队研制成功“量子芯片激光手术刀”
    记者3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中国首个专用于量子芯片生产的激光退火仪研制成功,该设备可解决量子芯片位数增加时的工艺不稳定因素,像“手术刀”一样精准剔除量子芯片中的“瑕疵”,增强量子芯片向多比特扩展时的性能,提升量子芯片的良品率。据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志龙介绍,该激光退火仪由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设备可达到百纳米级超高定位精度,可对量子芯片中单个量子比特进行局域激光退火。激光退火仪拥有正向和负向两种激光退火方式,可定向控制修饰量子比特的频率参数,解决多比特扩展中比特频率拥挤的问题,助力量子芯片向多位数扩展,该设备目前已投入使用。量子比特位数是代表量子计算机能力水平的重要参数之一,量子比特位数越高,其计算能力越强。“量子芯片生产过程中,科研人员通过无损探针仪发现量子芯片的优劣,对于其中的‘坏品’‘次品’,再用激光退火仪改善其中‘不良’的部分,从而提高量子芯片的品质。”贾志龙说。贾志龙表示,量子芯片无损探针仪和量子芯片激光退火仪都属于量子芯片工业母机,前者是发现问题,后者是解决问题,通过两台机器相互配合,才能够生产出更高质量的量子芯片。本源量子团队技术起源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该团队一直致力于超导与硅基半导体两条产线工艺的量子计算芯片的研发,先后研发出中国首个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中国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等。
  • 光影探“热”|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用热成像仪拍摄了一部科教片
    第十六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已经圆满落幕,以9月22日-23日接连两日的光影秀为预热,主持人大赛、视频广告大赛等专业比赛顺利举行。为记录这场三年来首次回归线下的大学生电视盛事,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组建起多路摄影小队,展开多种形式的影像记录和成片摄制实践,除了普通常见的摄录设备,同学们还使用热成像设备、测温仪,深入探究散发着光与热的大学生电视节。传院学生正用测温仪和红外成像仪拍摄观察在成片正式与大家见面之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来自学生摄影团队的“热成像回顾”:可见光-热成像拍摄对比图之一-樱桃河畔,桥边行人左侧的图片常见普通,而右侧的热成像对比图则是另一个光影世界。为了试验器材,拍摄一部校园热力学科普短片,我们将器材对准校园一角,果然是同一个场景不同的观感。红外热成像仪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支持多种热图显示,包括多种伪彩色和热黑、热白模式;右图采用的成像模式就是伪彩色。类比摄像机镜头画面里明暗的对比,热成像视野的灰度差异表示热成像仪所接收物体发出红外线量的多少,即可反映物体的温差:颜色越深灰度越高说明相对温度越低,反之则越高;若要观察此时绝对温度还需要采用全画幅显示。镜头里,洒水车的扫帚旋转轴、后轮主轮轴温度最高,骑车的同学也呈现出高亮温感。试验成功,且让我们等待光影秀的搭建和开场吧。行驶中的货车的热成像-发动机和轮胎装载大视节光影秀器材的卡车从校门口缓缓驶入传播楼侧,开启热成像视频记录仪,货车发动机的热量扩散到了汽车车盖表面,画面中最亮的光点呈现亮黄色,温差对比非常明显;而因为导热性、摩擦情况、热传递情况差异,轮轴的温度可达到近50℃,而橡胶车胎表面温度只有约20.5℃。强温差下的伪彩红外视野十分瑰丽奇幻,是天然的视觉特效。可见光-热成像拍摄对比图之二-传播楼前,铺设调试团队和传播学院学生来到樱桃河畔大型投影仪的架设布线现场,我们的摄像团队正围绕工作人员拍摄。通过更近距离的红外拍摄,我们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人体热成像轮廓。需要声明的是,热成像仪画面呈现的只是传感器接收到的热辐射,而并非所谓“透视”,之所以能够在画面中辨别人的轮廓外形,是因为相对于现在的环境温度,人体散发的热量极为显著,若是在炎炎夏日,空气温度达到接近人体温度时,我们可能更难从一堆清晰度低、颜色相近的色块辨认画面。带队教师用热成像仪拍摄搭建器材的工作人员带队教师用热成像仪拍摄搭建器材的工作人员布置现场时,下起了淅沥小雨,我们的衣服上也淋上了斑驳的雨点,为探究此时人体的热成像图变化。得到工作人员同意后,我们近身靠前,边测温边拍摄了热成像照片。在观察的时候我们发现,集中淋在衣服上雨滴形成了一个个明显的“蓝点”,这是因为雨滴温度要比人体温度低,在短时间一直处于淋雨环境时,衣服表面温度会因并不均匀地沾上雨滴而出现温度差异,通过红外热成像视野能为人眼观测到。华师大物理系同学讲解上海大视节的光和热效应光影秀开始前(左)光影秀开始后20分钟(右)在进行多组热成像拍摄后,天色已晚,我们还想探究背后更多的物理原理。在22日光影秀正式公映第一天,我们特邀了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夏冉同学一同在传播楼前拍摄观察。此前,我们在光影秀试投屏前后不同时刻拍摄了多张传院照片,但并没有见拍摄画面中有明显的变化。夏冉同学为我们解释,画面中两个热点分别是工作中的空调外机和投影仪,而打到传院外墙的灯光虽然有视觉震撼力,但相隔数十米的投映,并不能给墙体增热多少。在绵绵秋雨中,跨学科的“专业混搭”,对比强烈的差异化影像记录,配合着有趣的现场讲解,不仅为制作一部校园热力学科普短片打下基础,同时还是华师大传播学院“融媒体大传播”的小小探索。用热成像记录传院和大视节大视节主持人大赛现场的热成像拍摄23日下午,我们还参与了大视节主持人大赛的热力学摄影,透过热成像镜头,比赛正酣的音乐厅果然热力非凡。在上海大学生电视节开幕式各项活动结束后,我们为各摄制组团队拍摄了热力学头像,并制作成传播学院院标。关于大视节,关于传院,关于光和热,我们传院学子热力学影像实践还在继续,敬请期待!传播学院的学生拍摄团队热成像照片拼图
  • 限10家|11月5日邀您探访"芯片医院"--苏州胜科纳米
    胜科纳米是世界顶尖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有“芯片医院”之称,2004年在新加坡由李晓旻先生创立,2012年落户苏州工业园,是半导体芯片领域全球顶尖的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建有国内顶级的5nm/7nm级别的分析实验室。胜科纳米在工艺流程和分析试验设计方面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服务的客户涵盖原材料、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分立器件、终端产品全产业链公司,包括应用材料、意法半导体、博通、英飞凌、松下等企业,帮助客户提升成品良率、缩短研发时间,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11月5日诚邀您走进苏州胜科纳米 探讨半导体技术 主办方: 胜科纳米&仪器信息网活动时间:2021年11月5日 下午2:00-5:30活动地址:胜科纳米(苏州)有限公司您将获得:1. 专家分享芯片研发、芯片制造、封装测试、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应用及案例;2. 针对您的产品及问题,专家可以给出意见和建议。目标群体:1. 芯片或集成电路产业链中的研发、技术、质量从业者;2. 负责对接客户、推进内部改善的项目经理;3. 正被缺陷、不良、失效、可靠性折磨得一筹莫展; 4. 厂内或企业内实验室不能满足更细微尺寸表征、元素分析。 仅限10家企业!有意者请速报名!活动日程 时间活动内容14:00-14:10致辞:胜科纳米和仪器信息网14:00-14:40胜科纳米实验室介绍 集成电路产业链研发,质量控制的案例分享14:40-15:40实验室参观15:40-16:10仪器厂商分享半导体行业新技术16:10-17:30自由讨论:检测机构,半导体企业与厂商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18:00-20:00晚宴 我 要 报 名 活动说明 本次活动不收取额外费用, 差旅自理。本次活动仅对业内人士开放, 名额有限, 报名后将由仪器信息网和胜科纳米共同确认名单, 请您填写正确联系方式,以便与您取得联系.联系人:18618145079(同微信) 李女士, lijj@instrument.com.cn
  • 技术线上论坛|12月15日《无掩膜光刻技术在生物芯片领域的最新应用》
    报告简介: 在制备新型生物芯片器件时,通常会涉及到光刻工艺。而在诸多光刻技术中,无掩膜光刻技术因其特的优势和特点,成为当前为流行高效的一种。与传统掩膜版技术相比,无掩膜曝光技术具有高分辨、高对准精度、更加简易操作等诸多优势,能够轻松实现微米、亚微米精度的光刻、套刻。配合各类标准微加工工艺,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各类生物芯片器件的制备。在本报告中,将重点介绍无掩膜光刻技术新前沿进展,结合来自国内外以色列理工,IBM,复旦等科研单位在国际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探讨无掩膜光刻技术在生物芯片领域的应用。直播二维码:您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观看此次会议,无需注册!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注册!报告时间:2021年12月15日 14:00(北京时间) 主讲人:喻博闻 博士喻博闻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机械与矿业学院,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微纳机电器件中的界面问题,以及微纳尺度操纵和加工技术。于2021年4月加入Quantum Design中国子公司表面光谱部门,负责微纳加工相关产品在的应用开发、技术支持及市场拓展工作。技术线上论坛:https://qd-china.com/zh/n/2004111065734
  • 技术线上论坛| 6月2日《大组织样本光片成像技术的新突破——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报告简介]光片显微成像技术由于其速度、灵活性和对发育中的生物体和大样本的快速活体成像等特特点而迅速发展。然而,光片成像仍然面临一个主要问题:散射。散射影响所有的显微成像方式,尤其对特别依赖于在介质内部透明化成像的方式影响更大。这意味着当存在散射时,激发光片快速衰减,严重影响了图片获取和终重构的结果。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大样本成像的几种方案,也会介绍西班牙Planelight公司在大样本成像领域深耕多年后发展起来的全新技术——光学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该技术可有效降低散射对结果的影响,为透明化效果不好的组织样本或低透明度活体组织样本提供更优的成像解决方案。[报名注册] 您可通过点击此链接https://www.planelight.net/webinar-fast-imaging-of-large-volumes-with-scattering-contribution/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注册此次讲座。扫码注册报名[报告时间]2021年6月2日 17:00 -17:30[主讲人介绍]Prof. Jorge RipollJorge Ripoll教授于2000年在马德里自治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至2011年在希腊电子结构和激光研究所从事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他曾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苏黎世联邦理工等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访问交流,现在为西班牙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学生物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Jorge Ripoll博士长期从事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激发荧光三维成像的理论与算法、光学投影成像的理论与算法以及这些成像方法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orge Ripoll教授是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在NatureBiotechnology,PNAS, IEEE Trans Medical Imaging, Physical Review E, Medical Physic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 被引次数7600多次,H因子41。[真机体验活动]为更好的助力国内科研学者的研究,Quantum Design中国公司引进了西班牙Planelight公司全新速多角度3D光片荧光显微镜QLS-Scope,QLS-Scope携SPOT技术,在背景散射较高时仍然可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全新速多角度3D光片荧光显微镜QLS-Scope除了可以胜任传统光片显微镜的工作外,还扩大了支持样品的尺寸(25 × 25 × 25 mm),大幅提高了光片扫描样品的速度,是大尺寸、高质量、高速光片。作为新一代的光片系统,QLS-Scope支持自动更换物镜、自动对焦、快速换样、可根据样本尺寸灵活切换观察室,做到节约昂贵的成像液的同时适应各种不同尺寸的样品。在采集模式上QLS-Scope提供多种解决方案,支持单角度、双角度、四角度、SPOT、Z-Motor五种模式,可为您提供全面的大样品组织成像方案。目前该样机已在Quantum Design中国实验室安装完毕,各项功能已经对外开放测试,欢迎大家点击此处或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体验!扫码即刻体验全新技术!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