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

仪器信息网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相关的解决方案。

现场快速诊断树木针测仪相关的资讯

  • 云唐|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
    【山东云唐*新品推荐YT-DWYB】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云唐→点击此处进入客服在线咨询优惠专区。山东云唐专业厂家自主研发生产农药残留检测、食品安全检测、植物生理等仪器仪表,品质保障,价格实惠,售后无忧,欢迎新老客户来电咨询!山东云唐智能让诚信为高质量发展护航,我们将努力提供更卓越的产品质量和更人性化的售后服务给广大客户,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禽畜产品  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在禽畜产品检测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款仪器能够在现场快速准确地检测禽畜产品,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传统的禽畜产品检测方法往往需要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这不仅耗时耗力,而且成本高昂。而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采用先进的生物传感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样品进行高效分析,准确识别出潜在的疫病风险。  在现场应用中,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操作简便快捷。检测人员只需将样品放入仪器中,按照操作提示进行操作,即可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这不仅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还降低了对专业人员的依赖,使得更多的人员能够参与到疫病防控工作中来。  此外,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还具有高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它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病原体,有效避免了漏检和误检的情况。同时,仪器内置的智能算法能够对检测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提高禽畜产品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够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仪的助力下,我们的禽畜产品将更加安全、健康,人们的生活也将更加美好。    动物疫病诊断仪适用于猪、鸡、鸭、羊、牛、牛奶等畜禽产品中动物疫病、兽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和抗生素残留的检测可广泛应用于食药监局、卫生部门、高教院校、科研院所、农业部门、畜牧兽医、养殖场、屠宰场、食品肉产品深加工企业、检验检疫部门等单位使用。  动物疫病诊断仪可现场快速检测猪蓝耳病毒、猪瘟病毒、黄曲霉毒素B1、猪伪狂犬病毒、猪伪狂犬病毒gE蛋白、猪口蹄疫3ABC蛋白、猪口蹄疫病毒IgG、猪细小病毒等快速检测、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三聚氰胺、磺胺类、喹喏酮类、呋喃类、四环素类、孔雀石绿、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 )、疾病诊断、喹乙醇、已烯雌酚等。
  • 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检测树木健康状况,给出专业治疗方案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能不生病呢”,体检无疑是检测人体健康状况的最佳方式。人不舒服可以通过查CT、做B超等方式对身体状况进行检测,那树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要如何应对呢?传统树木健康检测方式主要是借助工具在树木上打洞,通过肉眼观察而确定树空程度,这种方式会使树木感染真菌、生长缓慢,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因此,不破坏树木结构、精准勘察内部状况成为树木健康状况检测的必然需求。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致力于解决树木健康检测需求的痛点。设备采用应力波传播原理,可以便捷、无损的对树木内部结构可能产生腐朽、虫蛀等健康问题进行准确勘察界定,并实时输出“检查报告”。以96%的探测精度,为朝阳区筛查危树312株近期,长春市朝阳区园林管理中心针对辖区内树木展开健康诊断与风险预警工作,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作为特邀“体检设备”也参与其中,设备协助工作人员针对朝阳区园林管理中心辖管区域内树龄长、长势过熟,难以从树木外观鉴别损伤、腐朽等问题的树木,逐个进行安全隐患检测鉴定。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采用应力波检测原理,对辖区内的树木体检。树木内部结构健康,应力波传播速度就会在正常范围内;树干内部若存在虫蛀、腐坏等问题,存在问题部位的应力波传播速度就会变慢,细微的数据变化都可以被成像软件观测到,非常精准严密。最终,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以“96%的探测精度”累计筛查出朝阳区园林管理中心辖区街路312株危树。朝阳区园林管理中心辖区内的树木多,手动记录树木信息及相关数据费时费力、容易出现数据混乱、造成判断失误,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在检测时,工作人员可以在信息输入界面,录入所需树木相关的数据,不仅便捷易操作,而且可以减轻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内部结构严重腐坏的危树,会在恶劣天气的诱因下倒伏在街道上,造成交通拥堵影响交通安全,更甚者甚至会危及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在检测完成后,实时输出树木截面二维图和树木缺陷诊断结果,结果会以红色腐烂重度损害、黄色疏松轻度损害、绿色坚硬无损害3色直观呈现。基于“体检报告”结果,朝阳园林管理中心采取“能救则救,无救则伐”的原则,对12株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树上报市林业和园林局审批砍伐,现已得到审批砍伐批复。砍伐的杨树截面 砍伐的柳树截面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不仅协助朝阳区园林管理中心把风险化解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事故之前,还为打造朝阳区的健康、安全、美丽的绿化环境贡献了力量。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有多少惊喜是我们不知道的?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是一款便携式木材断层成像设备,由检测仪(包括检测箱和工具箱)及木材缺陷成像软件组成,用于古树名木、行道树等活立木的内部缺陷检测和定位。具体的工作流程就是:在被测木材的横截面上安装检测传感器,最多可安装12个,安装完毕后用锤子依次击打各传感器,从而使检测仪获得各传感器之间的应力波传播数据,将数据传送给配套的木材缺陷成像软件,最终由成像软件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木材横截面缺陷分析成像。应力波传播原理也非常好理解,简而言之就是锤子击打传感器的声音在树干内部进行传播,树干内部的介质不同,声波传播的速度就不同。如果树干内部木质存在空腐,空腐部位应力波传播的速度减慢,微小的数据变化都可以在成像软件上显示出来,据此就可以判断树干内部的健康状况。另外,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的的测量参数非常精密:可测量树木纵向长度区间为100~3000mm、树木直径范围为100~2000mm、传感器可承受压力为500N,相当于一位成年女性的重量;测量误差≤1%、重复性误差≤0.5%,因此设备输出的数据都非常精准。木材缺陷成像软件在检测完成后即时生成检测报告,并保存树木内部缺陷面积的计算结果及缺陷面积占整个横截面积的百分比等所有测量数据,清晰直观、方便快捷。使用打印机可打印树木截面二维图和树木缺陷诊断结果,结果会以红、黄、绿3种颜色区别呈现,红色为木质腐烂重度损害、黄色为木质疏松轻度损害、绿色为木质坚硬无损害,根据显示的颜色可以针对树木的健康状况在砍伐、截断、打营养液等方式中做出选择。托普云农树木无损检测探伤仪通过检测树木的健康状况,对有安全隐患的园林树木、行道树木等给出专业严谨的诊疗方案。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树木健康生长,打造服务于民的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可以对有严重安全问题的树木及时进行防治,保护居民的生活安全。除此之外,树木无损检测仪还能够检测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帮助它们更好的生长,这对古树文物保护和延续文化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 临床应用丨数字PCR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产前诊断是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出生前对胚胎或胎儿的发育状态、是否患有疾病等方面进行检测诊断,对可治性疾病可选择适当时机行宫内治疗;不可治疗的疾病做到知情选择。而产前诊断中胎儿组织取材,通过介入性产前诊断时不可避免混入母体成分,容易影响胎儿遗传物质诊断的准确性;无创产前诊断虽可避免流产风险,但孕早期胎儿游离DNA(cfDNA)含量低,大量母体DNA的存在,对核酸提取技术及检验技术提出更高要求。相较于普通荧光定量PCR及其他分子诊断技术,数字PCR 以其超高灵敏度、不受背景信号干扰、绝对定量等特点在产前诊断技术中占有一定优势。 数字PCR在无创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数字PCR用于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产前检测 新羿团队开发了一种实用的基于数字PCR的 NIPT 方法,选择 chr21 上的 20 个基因座和 chr18 上的 20 个基因座并设计了相应的引物对和探针,通过chr21 总拷贝数与chr18 总拷贝数的比值测定胎儿是否为非整倍体[1]。为了验证基于多重数字PCR的 NIPT 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测试来自 30 名孕妇的血浆 DNA 样本,其中包括 16 名男性胎儿和 14 名女性胎儿。使用 NGS 对所有样本进行三体风险状态分类,数字PCR检测结果与NGS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图 使用数字PCR检测30例临床样本结果 ┃基于重复片段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新方法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诊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庆阁教授团队与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苏州市立医院合作,基于新羿生物的微滴式数字PCR,提出了创新NIPT方案[2]。文章围绕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生物标记物——重复片段(segmental duplication,SD)开发了计算程序ChAPDes筛选靶点,使用多色探针熔解曲线技术和数字PCR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及临床队列研究,其中,新羿生物数字PCR技术平台在评估SD片段和验证无创产前检测方法学中起到关键作用。 图A 数字PCR方法检测染色体非整倍体 图B 数字PCR方法用于NIPT的理论模型分析与临床评价 收集孕周为 14-20 周的 NIPT 样本进行临床评价,使用基于数字PCR方法进行21三体综合征的无创检测和双盲分析,检测结果与 NGS 完全一致。本研究证实SD片段可作为人类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的首选生物标记物,为大规模产前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结合数字PCR技术,类似的检测策略也可用于诊断其他染色体数目异常和遗传疾病。 数字PCR在单基因遗传病诊断中的应用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muscularatrophy,SMA)是儿童最常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目前用于SMA相关基因检测和拷贝数确定的方法复杂、耗时或无法同时检测多个靶标。新羿生物基于其自主知识产权的5色荧光流式数字PCR技术,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够在单管检测,同时提供 SMN1 与 SMN2 拷贝数的方法,具有准确、快速、操作简单、样本用量少和适用于多种类型样本的优势[3]。与现有的检测方法如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相比,本方法能精准检测更多靶标,且本方法对模板量要求低(≥ 1.5 ng);与金标准方法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相比,本方法检测周期更短(首次出结果由24 h缩短为2.5 h)、操作更简单、对模板量的要求低和适用于更多种类型样本(羊水、绒毛膜、外周血、口腔拭子、干血斑)。为SMA的分子诊断、大规模筛查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参考文献[1] Tan, C. et al. (2019). A multiplex droplet digital PCR assay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fetal aneuploidies. Analyst, 144(7):2239-2247.[2] Chen, X. et al. (2021). Segmental duplication as potential biomarkers for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 of aneuploidies. Ebiomedicine, 70, 103535.[3] Tan, C. et al. (2022). Single-tube multiplex digit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 for molecular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severity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Analytical Chemistry, 94(8), 3517-3525.新羿生物生殖遗传相关检测试剂盒目录
  • 快速塞内卡谷病毒(SVV)检测 | 特定引物和探针在有助于RPA检测成为快速诊断SVV有效工具
    畜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层养猪户来说,由于受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养猪场会出现多种猪类相关疾病。对于猪场养殖户来说,猪仔患病,如果诊断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常见猪类疫病如口蹄疫等多是由病毒引起,塞内卡谷病毒(SVV)也是其中一种。 山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陈蕾教授课题组在《Analytical Biochemistry》新发表了题为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Seneca Valley Virus 的研究论文,探讨研究了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快速检测SVV的方法。 摘要内容塞内卡谷病毒(SVV)的快速准确检测对于确定致病因素和启动控制措施的实施至关重要。 开发可在样品采集点使用的快速、简单、方便和低成本的分子(核酸扩增)测试方法已被确定为控制塞内卡谷病毒(SVV)的关键要素。作者研究团队描述了针对 SVV 保守区域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测试的开发,以用于检测 SVV。 研究人员设计的引物和探针在RPA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助于RPA成为快速诊断SVV的有效工具。 背景介绍2002年,美国研究人员偶然从PER.C6细胞(转化的胎儿成视网膜细胞)培养基中首次发现并分离到一种新的病毒——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又称Seneca virus A,SVA)。塞内卡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属于小RNA病毒科塞内卡谷病毒属中的一员,临床症状与其他水疱病临床症状如口蹄疫类似,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亡和成年猪口部和蹄部出现水泡。自2002年确定以来,SVV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零星散发,但自2014年年底后,SVV先后在多个国家大范围流行。2015年传入中国以后,SVV先后在福建、广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等12个省份引发疫病。塞内卡谷病毒(SVV)传播特性与口蹄疫病毒类似,且与口蹄疫病毒存在混合感染,严重干扰了口蹄疫的防控。 目前多种分子技术手段已被用于检测塞内卡谷病毒(SVV),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滚环扩增 (RCA) 和环介导等温扩增 (LAMP) 等。 在现有的等温扩增技术中,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可能是最适用于现场和即时诊断(point-of-need diagnosis)的方法。RPA利用低温孵育(37–42℃)进行反应 ,只需最少的样品制备,且扩增时间短(约20分钟),灵敏度高(每个反应1-10 copies)。本研究介绍了SVV保守区引物和探针的设计,并评估了其在RPA实验中的表现。 实验方法:试验中用到的塞内卡谷病毒(SVV)cDNA、口蹄疫病毒 (FMDV) cDNA、猪呼吸与生殖综合征病毒 (PRRSV) cDNA、猪瘟病毒 (CSFV) cDNA、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EDV) cDNA、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 (TGEV) cDNA和阴性猪cDNA均由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本研究中使用的病毒样本均在阴性猪cDNA 中稀释到一定浓度。经基因工程技术把靶标基因克隆装载到特定载体中,得到重组质粒 pET-32a SVV,重组质粒浓度为300 ng/μL。类似实验操作的得到其它病毒质粒 (pET-32a-FDMV, pET-32a-PRRSV, pET- 32a-CSFV, pET-32a-PEDV, pET-32a-TGEV)。之后设计并合成特定引物及探针,进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RPA) 测试,实验反应在等温扩增荧光检测仪(H1600,柏恒科技)上进行,在 42°C 温度条件下开始扩增,反应约20分钟。产生高于阴性对照阈值的指数扩增曲线的样品被认为是阳性的。后续研究团队对RPA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重复性的分析,结果均显示良好。 结论:该研究描述了RPA法检测SVV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快至8分钟即可产生阳性结果,一般不超过20分钟。 塞内卡谷病毒(SVV)RPA检测是在柏恒科技的等温扩增荧光检测仪H1600上进行的,仪器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实验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有助于RPA技术成为SVV快速检测的良好候选技术。它可以检测患病动物,以便及时治疗和控制感染传播。 实验中用到的等温扩增荧光检测仪H1600为柏恒科技生产,仪器检测快速,体积小,可用于便携式操作,适用牧场、林场、动物疫病检测等多场景。 此外柏恒还提供动物疫病检测解决方案,我们提供包括离心机、金属浴、PCR仪等全流程实验仪器,更多内容,欢迎咨询联系。 参考文献:[1] A.J. Bracht, E. O’Hearn, A.W. Fabian, R.W. Barrette, S. Abu, K. Bernhard,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assay for detection of senecavirus A in swine vesicular diagnostic specimens, PLoS One 11 (1) (2016), e0146211.[2] M.E. A, Y.W. B, O.N. C, O.P. C, F.T.H. A, M.W. A,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J. Clin. Virol. 54 (4) (2012) 308–312.[3] M. Euler, Y. Wang, P. Otto, H. Tomaso, M. Weidmann,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francisella tularensis, J. Clin. Microbiol. 50 (7) (2012) 2234–2238.[4] J. Wang, Y. Zhang, R. Zhang, Q. Han, J. Wang, L. Liu, R. Li, W. Yuan,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Assay for Rapid Detection of Porcine Circovirus 3, Molecular & Cellular Probes, 2017, S0890850817300890.
  • 四川省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顺利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
    2010年6月5日—6月6日,由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高级工程师郑卫东任组长、四川省畜牧科学院研究员杨晓梅和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博士帅培强为成员组成的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组,对四川省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进行了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  评审组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对中心的质量管理和实验室现场操作技术进行了严格的评审和考核,对中心最高管理者、质量保证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实验室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进行了现场考核。评审组认为:四川省动物疫病监测诊断中心自上次认证评审以来未发生过有失公正性的事件 能满足独立性、公正性和运作诚实性的要求 质量体系运行有效 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按规定进行量值溯源 检测人员持证上岗、操作熟练 现场考核合格。按照《评审准则》要求,评审组批准通过我中心的认证项目共58项116个方法标准。  省疫控中心主任余勇、副主任张东、毛光琼等参加了现场评审。
  • 体外诊断仪器:高毛利率助龙头企业快速扩张
    通常,&ldquo 分散&rdquo 是医疗器械行业公认的一大特征,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梳理细分子行业时发现,体外诊断行业表面看起来&ldquo 小散乱&rdquo ,但却是具备明显寡头垄断的行业。尽管小企业数目众多,行业竞争激烈,但始终无法对一、二线内资龙头企业构成真正威胁。目前体外诊断市场远未成熟,在政策的扶持下,行业龙头有望得到快速发展,是我国医疗器械领域一块不容小觑的力量。 我国体外诊断增速全球第一/ 体外诊断产业是伴随现代检验医学发展而产生的,同时其产业化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科学技术在医学检验学、基础医学和药物学等学科的发展应用。体外诊断被称为&ldquo 医生的眼睛&rdquo ,在临床诊断中往往能起70%的作用,其临床应用贯穿于初步诊断、治疗方案选择、有效性评价、确诊治愈等疾病治疗全过程。业内专家指出,进一步提升诊断技术和手段,增加诊断支出,可以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提供更科学的决策依据,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全球医疗决策中约有2/3是基于诊断信息做出的,但在诊断方面的支出却只占医疗总支出的约1%,可见体外诊断市场未来还具备巨大的市场潜力。 对于我国而言,多数业内人士都认可,体外诊断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达安基因董事长何蕴韶在国家&ldquo 千人计划&rdquo 医疗器械专业组研讨会上表示,2012年~2014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58%,至2014年全球体外诊断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503亿美元。我国目前的体外诊断产业市场规模约为180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6%,远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居全球首位。 尽管我国体外诊断增长迅猛,但整体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大约22%,体外诊断试剂份额却只占全球的2%,人均消耗量远远不够,行业还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目前,我国有1.8万余家医院、300多个血站,同时大大小小的体检中心以及近百家独立实验室正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些独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也方兴未艾,这些机构的发展都为体外诊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出台,公众对医疗健康需求不断扩增,同时由于国家&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体外诊断产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且逐步取得产业化进展。上市公司及社会资本频繁进军体外诊断领域,促使行业逐渐从分散走向集中,体外诊断产业走向正规,受益于基层医疗的改革,生化及免疫诊断细分市场潜力巨大。威尼研究创始人NatWhitney曾对媒体表示,中国体外诊断市场正以每三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扩大,预计将在未来的10~15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外诊断市场。 政策支撑进入高速发展期/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我国体外诊断市场杂乱且分散,但实际上却是典型寡头垄断的行业,尤其是体外诊断试剂领域。目前我国体外诊断市场约60%的份额被6家外资巨头占据,分别是罗氏、西门子、雅培、Beckman、BD、希森美康。国内企业中,迈瑞医疗、科华生物的自产试剂/仪器业务营收均超过5亿元,优势明显,其后则是达安基因、利德曼、中生北控、复星长征等十余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二线内资体外诊断企业。国内体外诊断行业的集中度达到了80%,与国外市场的集中度大体相等。 由此来看,体外诊断行业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分散型行业,更多的资源是集中在小部分寡头手中,并且目前几乎所有的国际体外诊断巨头均已进入国内市场并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未来出现强大的市场新进入者的可能性较低,有利于我国行业龙头的进一步拓展市场以及向海外拓展。与此同时,体外诊断产业无疑是毛利非常高的行业,从公司财报来看,利德曼体外诊断试剂2013年毛利率达到71.36%、科华生物的体外临床诊断试剂去年毛利率更是高达73.53%。高毛利率使得相关龙头企业快速扩张,逐渐占领市场。 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对于体外诊断行业的关注和扶持使得相关龙头公司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并针对整个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其中就包含了对体外诊断产业的相关鼓励和扶持措施。 此外,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也在《医疗器械科技&ldquo 十二五&rdquo 规划》等8个文件里谈及体外诊断,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为体外诊断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尤为珍贵的是,在当前药品价格整体降低的背景下,体外诊断产业还具备一定的特殊优势。基于此,兴业证券分析师项军认为,在药品降价、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大背景下,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并没有大幅降价的压力,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是理想的避风港。 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体外诊断行业的利润很高,所以这几年成长很快,企业也容易生存下去,同时我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已从导入期步入发展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国内企业凭借高产品性价比和更为贴近本土市场的优势,不断抢占份额,致使原以进口产品为主导的市场格局被逐渐打破。不过,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发展得很良性,有些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医院不愿意用,这也跟公司的成熟度有关。 免疫与基因测序有望突破/ 在体外诊断细分领域,免疫诊断和基因测序是市场普遍看好的子领域。 免疫诊断产品是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中最大的细分领域,其中既包括普通酶免,也包括化学发光免疫学检测。化学发光技术是免疫诊断的主流方向,在临床上将逐步取代普通酶免试剂,目前化学发光产品主要集中在国外公司,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可以生产,因此化学发光代表了国内免疫诊断领域未来的技术替代方向。 某国内大型券商分析师称,目前生化诊断在我国相对来说已经很成熟了,国内企业占有的份额也很高,其技术含量较为低端,进口替代基本完成。免疫诊断这一块仍然是国外企业占据领先优势,国内技术才刚刚有所突破,但这将会成为未来诊断发展的方向。 在A股市场中,利德曼最具备&ldquo 摘果子&rdquo 的实力,其自主研发的CI1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已经通过了医院临床试验,基本完成研发到生产的转化,配套的化学发光试剂已经取得了31个注册证书,据信达证券估计整套系统即将上市销售。 除了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外,还有一项最尖端的诊断技术,那就是分子诊断,其中重要的一块就是近期被高度关注的基因测序,被称作颠覆性的医疗手段。几乎每位和《每日新闻记者》交流的业内人士都将分子诊断中的基因测序特别提出,认为其拥有极大前景。 中国基因测序产业2011年底前主要应用于科研领域,2011年底无创产前检测作为第一个医疗应用开始推广,2013年市场约10亿元,根据目前价格推算,这一应用市场潜力约150亿元,此外还有更多的应用领域待推广,国内的市场潜力同样非常大。在沉寂近5个月之后,7月初国家食药总局批准了两款基因测序及检测试剂盒,第二代基因测序由此走出&ldquo 二月禁令&rdquo 阴影,在政策层面首度获得肯定。 从基因测序产业链来看,海通证券认为,国内企业在试剂盒服务端突破的可能性最大。首先,测序仪器现阶段基本由外资Illumina、Life Technology(被赛默飞收购)、罗氏垄断。配套试剂虽然主要由外资供应,但是测序试剂、耗材、检测项目的开发国内企业已经开始有所布局,这是一个可以共同开发做大的市场。国内企业如达安基因、贝瑞和康和仪器供应商合作,未来可能在试剂层面有技术突破。最新的药监局网站信息显示,达安基因21三体、18三体、13三体检测试剂盒进入创新型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此前贝瑞和康、华大基因通过正常程序已经申报。2014年5月贝瑞和康宣布和Illumina就仪器、试剂、软件开发进行合作。由此可见,试剂领域是国内企业可以分一杯羹的领域,而且是一大杯。 提供测序服务是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华大基因、贝瑞和康是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两家,上市公司目前尚未参与,未来均可以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
  • 非洲猪瘟检测仪——一款用于疾病防控的猪瘟快速诊断系统 #2023已更新
    非洲猪瘟检测仪——一款用于疾病防控的猪瘟快速诊断系统 #2023已更新【TH-P1600】非洲猪瘟对于广大的种植户来讲是一场重大灾难,特别是针对于冬季传染性疾病频发的季节,如何保障该时节内的一些疾病防控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仪器用途   非洲猪瘟病毒检测是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为进一步提高非洲猪瘟病毒检测结果准确性,规范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2021年1月1日起,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动物检疫或疫病监测、诊断中,对生猪及其产品开展非洲猪瘟病毒检测,应当使用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核发的产品批准文号的非洲猪瘟病毒诊断制品,确保检测结果准确。  天合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用于运行病毒检测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仪器既可在实验室内操作,又可用于野外科学实验,配合相应试剂,对取自待检测样本的分析物或其他分析物中的目标核酸进行快速、准确的定性检测。  天合非洲猪瘟检测仪配套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检测试剂盒、非洲猪瘟病毒荧光pcr核酸检测试剂盒均已经获得农业农村部产品批准,可以满足非洲猪瘟核酸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可定量快速畜牧类疾病诊断如非洲猪瘟、禽流感、猪瘟、猪蓝耳、伪狂犬等疾病,广泛应用于养殖场、屠宰场、食品加工厂、肉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业农村部、畜牧局、检验检疫单位使用。  实验员需要经过实验室技术和仪器、软件操作的专门培训,具备熟练的相关操作技能。二、仪器特点 1.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轻松满足外出实验的需求。 2.内置10寸高清电容屏PDA,触屏操作,简便快捷。 3.Marlow高品质Peltier制冷片,结合德国高端PT1000温度传感器以及电性电阻加热补偿边缘的温度控制模式,最大升温速度7℃,最大降温速度5℃,大大缩短实验时间。 4.整板3s快速采光模式,保证实验结果孔位一致性。 5.简洁直观的软件引导,轻松开启检测实验。 三、非洲猪瘟PCR检测仪应用领域 □ 基础科学研究 □ 病原体检测 □ 肉制品掺假 □ 转基因检测 □ 食品安全检测 □ 药物开发及合理用药 □ 基因表达 □ 水体监测 四、技术参数 样品容量:16x0.2ml、支持8联管 适用耗材:常见透明PCR 耗材,8x0.2ml 排管,0.2ml 单管 反应体系:5-120ul反应模式体系 加热/制冷模块:进口半导体热电模块 温度控制范围:4°C-99℃升降温平均速率≥2°C/秒温控精度:≤±0.1°C 温度均匀性:≤± 0.2°C 温控区域数量:多点(2 点) 梯度数:0 个 梯度温度范围:无 梯度孔数:无 激发光源:免维护led 激发光波长范围:400-700nm 检测部件:进口光电检测器 检测通道数:标配 1通道(FAM) 适用染料和探针:FAM/SYBR Green I 软件功能:荧光定量 PCR 系统软件; 实时扩增反应曲线功能; 特定标本实时反应曲线显示; 数据分析功能; 阴阳结果自动判定功能; 图形化显示功能。 噪音:45 dB 屏幕尺寸:10 英寸(HD) 触摸屏:电容式 外接USB:支持数据导入导出 热盖:自动压力调节 外观尺寸:(长宽高)367X306X124mm净重:约3Kg
  • 第三届国际兽医检测诊断大会即将开幕 AVDC2021国际猪病诊断论坛日程揭晓
    第三届国际兽医检测诊断大会暨亚洲兽用医疗器械及药品展览会将于2021年6月25-27日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将免费开放25日的5场会前研讨会,包括:宠物疾病诊断、猪病诊断 (不含非洲猪瘟)、猪病诊断- 非洲猪瘟、禽病诊断及反刍动物疾病诊断,欢迎各位参加学习。请与组委会联系报名事宜,凭参会代表证参会。AVDC2021大会日程:国际猪病诊断 (不含非洲猪瘟)论坛和国际猪病诊断- 非洲猪瘟论坛日程正式发布,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国际猪病诊断(不含非洲猪瘟)论坛(由西安天隆科技赞助)主持人:何启盖,华中农业大学该论坛免费对外开放8:30am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技术何启盖, 华中农业大学9:15am –2020年底和2021年初美国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感染病例的最新情况丹尼尔林哈雷斯, 爱荷华州立大学10:00am – 休息10:30am –Sanger 测序在不同病毒检测中的分析敏感性比较刘洋,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00am –猪瘟诊断技术王琴,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 11:30am –猪丁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病学,进化和传播动力学研究粟硕, 南京农业大学Noon – 午休国际猪病诊断(不含非洲猪瘟)论坛演讲嘉宾介绍何启盖博士,华中农业大学何启盖,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农业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疾病控制岗位科学家、亚洲猪病学会(Asian Pig Veterinary Society, APVS)国家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分会和养猪学分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技术服务。主要开展非洲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疾病的诊断技术与综合防控措施研究。目前承担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重点研发专项(重点开展猪流行性腹泻sIgA-ELISA试剂盒研制)、武汉市和湖北省国际合作(荷兰和英国)课题和多项国内外企业合作(委托)课题。本人负责的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疫病诊断中心获得CMA检验检测资质和CNAS认可,能为产业提供猪病、牛病和禽病的诊断服务和技术培训。本人深入养猪生产第一线,提供技术服务,助推养殖业健康发展。丹尼尔林哈雷斯博士,爱荷华州立大学丹尼尔林哈雷斯(DVM,MBA,Ph.D.),曾在巴西猪业工作8年,从事健康服务、产品验证、供应链和技术服务。Daniel自2015年起担任爱荷华州立大学副教授和研究生教育主任。他带领一个由8名DVM后研究生组成的团队,致力于开发和评估在生产条件下预防、检测和管理猪传染病的策略。他的团队与代表300万头母猪的兽医和养猪生产者密切合作。刘洋博士,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刘洋,高级兽医师,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兽医学博士。2013年进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从事非洲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鸭病毒性肠炎等多种动物疫病诊断方法及测序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科研课题5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科研奖励1项,新兽药注册证书2项,专利2项。王琴博士,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王琴,博士,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二级研究员,OIE/国家猪瘟参考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猪瘟流行病学、信息系统建立、诊断新技术研发、致病机制以及猪瘟防控净化技术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猪瘟防控及净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60篇,主编《猪瘟》著作。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十大杰出人物和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荣誉称号。现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常务理事、北京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粟硕教授,江苏省动物免疫工程实验室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动物免疫工程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分会理事。粟硕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动物疾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以新突发病毒性传染病防控为核心,在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感染以及跨宿主传播机制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在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Trends in Microbiology、Journal of Virology、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代表性论文25篇,累计他引超过1500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5篇。国际猪病诊断-非洲猪瘟论坛(由杭州博日科技赞助)主持人:樊福好,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广州)该论坛免费对外开发1:30pm –确定用于非洲猪瘟诊断和疫苗生产的稳定细胞系道格格拉杜, 美国农业部梅花岛动物疾病中心2:15pm –非洲猪瘟病毒的检测实践樊福好,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3:00pm – 休息3:15pm –猪病疫情流行动态李晓成,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杭州博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邀请)3:45pm –流行病学助力非瘟检测分析王帅彪, 丹俄国际4:15pm –Q&A4:30pm – 结束国际猪病诊断-非洲猪瘟论坛演讲嘉宾介绍道格拉斯格拉杜博士,美国农业部梅花岛动物疾病中心道格拉斯-格拉杜博士是美国农业部梅花岛动物疾病中心的高级科学家,主要研究包括非洲猪瘟病毒(ASFV)在内的国外猪病的合理设计疫苗。格拉杜博士于2007年开始研究猪病,主要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合理设计的非洲猪瘟病毒疫苗。目前,他是四个有效的A非洲猪瘟病毒减毒活疫苗平台的共同发明人。他最近的成就包括将非洲猪瘟病毒疫苗适应于稳定的细胞系,从而实现商业化。确定了用于非洲猪瘟病毒诊断的稳定细胞系。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功能表征,以及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独立多重缺失的新方法的开发,使得非洲猪瘟病毒疫苗设计策略更加安全。格拉杜博士当选为非洲猪瘟病毒全球联盟(GARA)的科学主任。目前,他正与选定的商业伙伴合作,将其实验性非洲猪瘟病毒疫苗推向商业化。 除了非洲猪瘟病毒,他的研究兴趣还包括经典猪瘟病毒(CSFV)和口蹄疫病毒(FMDV),他专注于病毒发病的分子机制和病毒-宿主蛋白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发现应用于合理的疫苗设计。他已经发现了一百多个宿主-病毒蛋白的相互作用,并利用这一发现与涉及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数据的定制计算流水线相结合,确定病毒蛋白的关键域。格拉杜博士曾在多个科学委员会、基金评审小组任职,并撰写了大量同行评审的科学出版物。他目前担任多个科学期刊的编辑,并担任世界病毒学学会的候任秘书长。樊福好博士,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樊福好,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质量负责人。长期从事猪群健康管理工作,擅长实验室核酸检测与数据分析技术。樊福好创立“唾液学”(Salivology)概念,强调生猪养殖生产中应当通过唾液检测与监测疾病,避免血液检测造成的交叉污染与动物应激,被行业誉为“唾液学之父”。樊福好提出“单元格”概念,强调在疾病防控中,要以人、物、料的移动与接触特点划分单元格,便于监控疾病和快速清除风险;樊福好提出“50循环,起跳即阳”概念,强调使用更敏感、更精准的核酸检测方法监控疾病,尤其是非洲猪瘟;樊福好提倡“营养冗余”,提出“‘朊度’概念”,使用科学方法定量评价机体的营养水平与饲料中的可快速利用营养。李晓成首席科学家,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二级研究员,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策咨询专家、农业部五届兽药(生药)评审委员会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云南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2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起草完成重要研究专题报告40份,主编(译)专著4部,公开发表专业学术论文90篇。主要从事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监测、预警及防控等工作。王帅彪执业兽医师,丹俄国际预防兽医学硕士、皇家兽医学院在读研究生、美国猪兽医协会研究生会员、执业兽医师。2013年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做科研助理。自2014年起在朱稳森博士、康纳博士和马瑞修博士的指导下从事猪兽医工作。现任丹俄国际中国区总经理。2018年初加入丹俄国际至今,参与完成丹俄SPF生物安全体系,保障了丹俄托管的4万头母猪的健康。2019年获李曼中国“莫教授科学实践奖”和南农国际猪业论坛“青年才俊兽医师奖”。有关展会详细信息及报名参会请联系组委会: 电话:16601299525
  • 一张纸搞定快速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检测
    p “基于结构调控和光电性能的纸芯片微流控基础研究与传感机制”项目获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pp  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三大问题解决的根本在于基层源头的控制。因此,快速准确的现场即时检测方法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pp  纸基微流控是分析检测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方法,因其可低成本广泛应用的突出特点,成为最具潜力的普及化的即时分析方法之一。但要在一张纸上完成快速检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纸的组成、结构调控机理不清楚,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缺乏纸微流控理论,高灵敏方法无法引入 受物理处理技术单一和局限性,不能完成多功能纸芯片全分析系统的建立。/pp  济南大学于京华教授科研团队围绕上述亟待发展与解决的问题,成功解决纸上复杂体系化学反应,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在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 解决纸上信号的转换问题,提出纸上高灵敏检测方法的新思想 解决纸上的化学处理方法,发现纸纤维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及纳米材料生长方法,建立多功能的纸芯片检测系统,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成果。/pp  主要提出四大创新点:/pp  ——提出三维高性能纸纤维金属电极的设计与制作方法,突破纸芯片上高灵敏分析手段介入的关键难点,引领纸微流控芯片高灵敏检测的发展 提出超级纸电容化学信号可控放大的新原理,开拓了生物传感器超灵敏放大的新途径。/pp  ——利用时间与空间差异控制纸上复杂的化学反应,提出了纸芯片多组分化学反应的调控技术,完成纸上由定性到定量分析的突破。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流控纸芯片上的定量检测,阐明纸微孔的自驱动液体通道形成机制与可调控性。/pp  ——在纸上利用化学生长法,依据纸纤维内部纵横交错的三维网状结构及纸的多孔性相连制备大比表面积的纸基多孔纳米层,提出纸纤维载体的结构形貌调控规律与机制。攻克纸芯片一直以来采用物理改性,无法制作多功能区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多功能纸芯片的研发展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pp  ——有效利用空间效应,提出多功能三维纸芯片的集成方法,设计制备集前处理、分离、富集、洗涤、检测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高通量、可寻址阵列3D纸芯片,建立高效检测方法,易于实现微型化和自动化。发展了纸芯片的微流控基础理论并推动了现场即时检测技术的进步。/pp  该科研团队自2011年以来,在《自然—生物化学》《先进功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200余篇(其中纸基材料的论文160余篇),12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1%,1篇论文在ESI全球排名Top 0.01%,影响因子5以上的论文100余篇,获SCI 他引4000余次,H因子36。有14篇纸芯片的工作受邀作为影响因子5以上期刊的封面文章发表。研究成果多次以研究热点和新闻形式分别被《芯片实验室》、WILEY-VCH出版集团旗下《化学观点》和美国化学会《化工快讯》等专题报道 省级鉴定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于京华教授入选2014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高被引中国学者”榜单。/pp  目前,该科研团队围绕纸芯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推动了纸基微流控基础理论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分析化学学科的发展,期待为我国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即时检测作出重要贡献。/p
  • 德研发现场诊断微型实验室 化验只需30分钟
    据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网站报道,近日,该所科学家成功研制出一套微型实验室系统,可在现场进行复杂的生物学化验,并在30分钟内得到结果。该系统有望在不久后投放市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许多疾病已可以通过实验室测试确诊。然而,患者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即从样本送去化验,到分析结果返回到医生手中,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有时甚至是几天到一两周。而对很多疾病来说,快速诊断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不过未来,患者们也许只需在诊室里等待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拿到化验结果。这一切得益于弗劳恩霍夫7个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共同合作的一个项目,他们为体外诊断开发了一个微型的模块化平台,针对如血液和唾液等不同的生物样本,医生可直接在诊室进行快速化验。  这一微型实验室的核心部件是一个可与不同传感器匹配的一次性塑料测试盒。检验时,医生注入相应的试剂,试剂中含有某些物质,可证实样本中是否含有对应的抗原。针对不同的问题,检测平台提供不同的化验方法。执行检验时,医生将相应的样本物质注入测试盒,测试就会自动进行。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已经优化了化验过程,可在一个单独的分析步骤中做到多达500项平行检测反应。因此,即便是复杂的分析,医生也能很快得到化验结果。  由于该体外诊断平台模块化的设计原则非常灵活,研究人员认为它几乎适用于所有生物问题。将来,通过开发新的模块,或许还能实现样本在DNA层面的检测。除去医疗市场外,该平台还可应用于食品分析或兴奋剂检测等领域
  • 20 分钟检测新冠!新技术将快速诊断变成可能
    当前,COVID-19 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已造成超过两亿人次的感染和四百多万人次的累计死亡,基于 qRT-PCR(定量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反应)的检测是当前诊断 COVID-19 的金标准。尽管说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其操作仍然过于复杂,检测时间长达数小时,无法实现快速的即时检测。因此,开发比 qRT-PCR 更快速、更容易实施的诊断检测策略显得尤为重要。CRISPR/Cas 系统是用于基因编辑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有准确识别和切割特定 DNA 和 RNA 序列的能力。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颁给了 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随后,多项 CRISPR-Cas9 基因编辑临床实验开启并获得突破性结果,并已成功应用于人类疾病的治疗。与 Cas9 蛋白不同,Cas13 蛋白特异靶向 RNA 序列,能够在切割靶 RNA 之后仍保持活性,而且可能表现出不加区别的切割活性。这一特性使其不能被用于基因编辑,但对诊断来说却是个独特的优势,例如通过切割降解已标记的核酸来产生荧光信号,具有被应用于核酸检测的潜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Jennifer Doudna(202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David Savage 和 Patrick Hsu 三位科学家领导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 Accelerated RNA detection using tandem CRISPR nucleases 的文章。研究人员结合了两种不同的 CRISPR 酶,创造了一种能在一小时内检测到少量病毒 RNA 的方法,这种被称之为快速串联集成核酸酶检测(Fast Integrated Nuclease Detection In Tandem, FIND-IT)的无扩增技术,可以为许多传染病及当前流行的 COVID-19 提供快速且廉价的诊断策略。主要研究内容LbuCas13a 结合嗜热栖热菌 Csm6(TtCsm6)可用于快速 RNA 检测Csm6 是一种 III 型 CRISPR-Cas 系统的 RNA 内切酶,可被激活以切割细胞中的各种 RNA 分子,基于其信号放大的内源性功能,有可能提高 RNA 检测的敏感性。通过筛选,研究人员发现寡核苷酸 A4-U6 可结合并刺激 TtCsm6 对报告蛋白的切割,并释放出荧光分子。此外,不同浓度的 A4-U6 激活 TtCsm6 后,在 20-30 分钟内出现荧光增长,随后达到一个平台值,最终荧光水平与 Csm6 激活剂的数量成正比。在荧光已经趋于平稳的 LbuCas13a-TtCsm6 反应中加入 A4-U6 激活剂可以迅速增加 TtCsm6 对靶序列的切割,而添加更多的靶 RNA 或 TtCsm6 则没有影响。这些数据表明 Csm6 的 A4P 配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耗尽,从而使其 RNA 切割活性失活,而这种失活则限制了其产生荧光信号的数量。Csm6 激活剂的化学修饰为了解决 Csm6 激活剂失活的难题,他们想到了位点选择性化学修饰的方法,实验结果发现,这种策略不仅可以防止激活 Csm6 的寡核苷酸的降解,同时还能保持 Csm6 的高水平激活状态,使其可以反复切割和释放与 RNA 相关的荧光分子。灵敏度比未修饰的 A4-U6 激活剂提高了 100 倍。RNA 检测的可编程性为了使 TtCsm6 及其修饰的激活剂能够用于提高 RNA 检测的灵敏度和检测速度,必须保留用于串联检测的 CRISPR 核酸酶的可编程特性。为此,他们将 TtCsm6 及其激活剂添加到一个 LbuCas13a 蛋白中,该蛋白具有不同的 crRNA 序列,可以靶向 COVID-19 病原体 SARS-CoV-2 的 RNA 序列。采用不同的 crRNA 序列进行检测,发现其具有相似的灵敏度和动力学,这表明,这种「一步法」可以对不同的 crRNA 序列进行编程,因此可能适用于几乎任何 RNA 序列的检测。为了确定添加 TtCsm6 是否能加快检测时间,他们在反应 20 分钟后比较了这两种检测策略的结果,发现同时含有 LbuCas13a 和 TtCsm6 的试剂盒在 20 分钟内即可完成对每微升 31 个拷贝的样品检测。综上这些结果表明,通过优化 LbuCas13a 的 crRNA 和化学修饰的 TtCsm6 激活剂,串联 CRISPR 核酸酶检测能够实现对传染性病原体 RNA 序列的无扩增检测,在加速检测病原体的同时兼具高灵敏度,他们称这种策略为快速串联集成核酸酶检测(Fast Integrated Nuclease Detection In Tandem, FIND-IT)。集合检测器实现 FIND-IT 即时检测病毒 RNA最后,为了证明将上述 FIND-IT 纳入即时测试流程的可行性,他们开发了一种便捷检测器,该检测器由一个带有反应室的微流控芯片、一个将反应维持在 37℃ 的加热模块和一个荧光成像系统组成。将含有靶标 RNA(SARS-CoV-2 RNA)或水(无靶标 RNA)的 LbuCas13a-TtCsm6 加入反应室内,1 小时后发现,当 SARS-CoV-2 RNA 每微升含有 400 拷贝时,反应信号呈非线性增加,1 h 内增加约 4.7 倍;而不含靶 RNA 的阴性对照则出现约 1.7 倍的变化。此外,与背景对照相比,每微升反应 400 拷贝的荧光量增加了 270%,而两个阴性对照的荧光量则同时增加了 3%。鉴于阳性和阴性样品之间荧光信号的巨大差异,这表明 LbuCas13a-TtCsm6 反应可在一个紧凑的检测器中实现,并可以用于即时诊断检测。结语综上所述,在这项研究中,该团队证明了 LbuCas13a 与 TtCsm6 联合可用于快速 RNA 检测,对其激活剂进行化学修饰后可使其敏感性提高约 100 倍。同时,将 TtCsm6 与含有不同 crRNA 的 LbuCas13a 效应体相结合,也可使提取的病毒 RNA 检测低至每微升 31 个拷贝,60 分钟检测准确率更是达到 100%。最后,他们还将这种分析策略应用于集成检测设备,保证了其便捷性。因此,这种「一键式」检测策略具有高灵敏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检测 SARS-CoV-2 RNA 以及其他病毒或细胞 RNA 序列或环境样本中的植物、真菌或微生物 RNA。不过,使用 FIND-IT 实现完整的即时检测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合适的样本收集和处理程序,以及强大的数据分析流程,将来仍需要进行更多人类样本的测试,以验证其在临床样本检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本研究第一作者 Tina Y. Liu 表示:「这种串联核酸酶方法——Cas13 联合 Csm6,在 37℃ 的单一温度下发生反应,并不需要其他诊断技术所需的高温加热,这为更快更简便的测试提供了可能,同时这些测试的灵敏度当前已经可以达到与其他检测技术相当的水平,并且可能在未来做到更加灵敏。」研究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说到:「虽然我们确实是为了 COVID-19 而启动了这个项目,但我们认为这种特殊的技术不仅仅适用于此次疫情,因为 CRISPR 是可编程的,因此可以将针对流感病毒、HIV 病毒或任何类型的 RNA 病毒序列整合到 CRISPR 酶中,该系统均可用相同的方式工作。这一研究证明了这种生物化学方法是一种更简单的检测 RNA 的方法,并且快速敏感,这可能被应用于未来的即时诊断中。
  • 易瑞生物2023年度实现营收2.54亿元,两大核心板块食品快速检测及动物诊断均实现增长
    日前,易瑞生物发布2024年一季报以及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收2.54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1.85亿元。易瑞生物方面表示,2023年受国内外公共卫生防控政策变化的影响,公司体外诊断业务市场需求和价格出现下滑,导致相关业务收入和毛利大幅下降,公司已对相关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同时,公司参与投资标的受到行业整体影响经营状况恶化,也计提了投资损失,进一步影响了利润水平。此外,公司在动物诊断和仪器智能化业务板块的前期投入较大,但目前此类业务尚处于研发和布局阶段,业绩贡献有限。以上因素叠加造成公司2023年业绩出现亏损。今年第一季度易瑞生物实现营业收入约3647.51万元,同比下降39.92%;归母净利润亏损711.11万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减亏;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41.28万元。但公司两大核心板块食品快速检测及动物诊断均实现增长。2023年易瑞生物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实现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7.08%。在国际市场方面,凭借优势产品加深与雀巢、Lactalis等知名乳企的全球化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产品在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积极开拓印度等新兴市场,农药残留多联检产品需求增长;乳中抗生素多联检产品、乳制品一步法卡扣检测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国内市场方面,易瑞生物加深对市场的渗透与新市场的开发,企业客户销量稳中有升,巩固了食安业务基本盘,尤其是与乳品加工厂及源头牧场的长期稳定合作,实现了乳品加工厂及源头牧场等客户的销售业绩增长。据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食品安全检测市场规模为227亿美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337亿美元,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8.2%。在动物诊断领域,2023年易瑞生物实现收入约839万元,同比增长233.80%。近两年,易瑞生物基于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深耕多年所积累的技术储备、业务经验和客户资源等,拓展了动物诊断和仪器智能化业务板块,未来有望成为公司业绩第二增长曲线。报告期主要业务或产品简介:公司专注于快速检测技术,业务主要分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包括: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快速检测仪器和相关检测服务)以及动物诊断业务。1、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主要产品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快速检测仪器及相关快检服务。快速检测试剂类产品主要包括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酶联免疫(ELISA)试剂盒、理化试剂、荧光PCR试剂盒和核酸提取试剂盒,主要应用于附加值较高且需要快速检测的乳品、肉类、水产、粮油及水果、蔬菜等食品领域以及对应的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实现对兽药残留、农药残留、真菌霉素、非法添加剂、重金属等多种限量物以及致病微生物的高精度检测。公司深耕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行业多年,在乳制品快速检测领域已逐步实现了对大部分进口产品的替代,产品已获得多个国家农业部及权威国际机构的认证,其中乳中黄曲霉毒素M1荧光免疫层析定量卡通过美国AOAC认证,在果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领域开发了全球最高通量农残多联免疫层析检测卡,一次前处理9分钟内可同时检测16种农药残留。近年来,公司检测领域自传统的乳品、肉类、果蔬延伸到茶叶、食用油、饲料、粮食等领域,并着力开拓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及南美、欧洲、非洲、中东等地区。2、动物诊断业务动物诊断业务由公司全资子公司爱医生物负责经营,主要有牛羊系列、猪禽系列及宠物系列诊断产品,可应用于产地检疫、屠宰检疫、交易市场检疫、海外进口检疫等多种场景。公司研发的全自动核酸提取检测一体化及其配套产品系列,能实现病原核酸提取纯化、扩增检测、报告结果全程一体化,达到“样品进,结果出”的效果,可应用于牛羊疫病、猪禽疫病、宠物疫病等多方检测领域。公司已取得免疫学类诊断制品(B类)、分子生物学类诊断制品(B类)的兽药GMP证书和兽药生产许可证,目前主要产品为牛早孕28天快速检测系列产品。与传统的直肠触诊、B超检测相比,该产品的检测效率高,能够显著提高奶牛繁殖效率和产奶收益,提升牧场经济效益。依托于其优异的检测性能和产品质量,该产品已取得国际销售突破,在国内及韩国、德国等市场取得良好反馈。公司的牛乳房炎PCR产品是国内首个16联乳房炎病原菌检测产品,能够同时检测16种病原菌,精准快速定位致病的病原菌。在动物诊断的宠物细分领域,公司已成功研发针对犬瘟热病毒、猫瘟病毒、猫杯状病毒、猫疱疹病毒、犬细小病毒等多种宠物常见疾病的30余种检测产品,以及一系列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试剂条、荧光免疫层析检测试剂条以及相关配套的检测仪器,可对宠物的血液、血清、血浆、粪便、呕吐物等不同样本类型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诊断宠物疾病,为宠物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报告期内,除上述两大业务板块外,公司还涉及部分体外诊断快速检测业务。但由于国内外公共卫生防控政策变化的影响,体外诊断业务的发展不及预期,公司于2023年上半年适时调整了经营战略,大幅收缩体外诊断业务,精简业务团队,控制成本费用,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随着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和体外诊断业务的收缩,公司的战略重心将回归优势业务,专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业务的稳步发展,并大力拓展动物诊断业务。
  • 俄研制出快速诊断大脑的仪器 可替代磁共振仪器
    2月2日报道俄媒称,俄罗斯科学家正在开发可以识别脑损伤的新光电系统。该装置将快速、准确地判定出外伤的严重后果,如脑血肿,确定损伤的位置和程度。在没有磁共振(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设备时,该系统将对大脑做出诊断。新设备可以迅速确定是否有血肿、尺寸多大。  据俄罗斯卫星网2月2日报道,现在只能在医院或诊所才能对脑血肿做出诊断。为此治疗过程昂贵,必须具备由专业人员来操作的磁共振或CT设备。然而,这些诊断方法对相当大的患者群有危险,如安装心脏起搏器、植入物和超重的患者。位于西伯利亚东部的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已经开发出一种便捷的、相对便宜、容易替代磁共振和CT设备的仪器。这是一个新光电诊断系统,有助于进行初步检查。  &ldquo 发生事故、自然灾害时,在小城镇无法迅速做CT扫描。但是,涉及到脑损伤的时候,如脑血肿,任何延误都可能让一个人付出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rdquo ,设备研发者、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员克里斯季娜· 季姆琴科说道。  新设备可以迅速确定是否有血肿、尺寸多大。这意味着,病人可以马上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此外,这种新方法不仅提供丰富信息,而且安全,对身体没有任何不良影响。这意味着,光电系统对患者来说是没有危害的。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接收并分析由大脑返回的信号。辐射源是有红光和红外波段两个波长的激光,可深入渗透至3厘米。因为血肿是红色的,它吸收红光和红外光谱的光线,对其反映不良。健康脑组织的反映信号要强得多。专家在研究辐射的返回强度后,可断定患者体内是否存在血肿。  &ldquo 我们需要解决美国研发中存在的类似不足,也就是学会精准确定血肿的位置和大小。为此,我们增加了反射源和信号接收器的数量&rdquo ,克里斯季娜· 季姆琴科说道。
  • GE医疗与BioDot联合举办“快速体外诊断检测研讨会”
    2012年6月14日, GE医疗大中华区生命科学部与Biodot中国(以下简称BioDot)在上海GE中国研发中心成功举办“快速体外诊断检测研讨会”,100多名来自国际国内的专家和从业人员一起探讨了快检领域的技术、设备、应用问题以及POCT发展战略,上海科华等四十多家知名公司参会。 上午的会议由GE医疗大中华区生命科学部消耗品销售总监汪景长先生和Biodot周军经理联合主持。 来自GE-Whatman总部的Klaus Hochleitner博士首先作了关于“建立快速检测诊断的材料和方法”的报告,并重点介绍了建立快速检测体系的全过程要点,包括初期的免疫系统筛选、典型的测向流组件范围、作用,诊断膜的选择及其膜/蛋白组合优化等。并且,Klaus Hochleitner博士在此次会议上代表GE公司发布了最新的研发成果——FF高性能(HP)膜,新的FFHP膜使用改进的模铸工艺,可以提供均匀无粉末的表面,尖锐的指示线和高度可再现的结果。随后,来自BioDot的李田勇博士就Biodot侧向流层析生产进行了演示介绍。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王钧副总经理就“新医改大背景下中国POCT发展路径的探讨”进行了深入的报告, 指出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给快检行业带来巨大机遇, 低成本、快速、简便易用的快检产品必将成为普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的“适宜技术”。 “快速体外诊断检测研讨会”现场 下午参会代表分组在专题圆桌会议、设备演示、侧向层析技术实验操作三个分会场轮流与专家探讨快检技术问题,交流各自在研究中遇到的难点、仪器设备使用心得等,本次会议对促进行业交流和技术水平提高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GE医疗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FFHP膜,并想借助该产品,强力回归快检市场,将为中国用户提供更全面、更优异的解决方案。分会场一:专家圆桌讨论会 分会场二:Biodot侧向流层析生产演示 分会场三:侧向流层析技术实验操作 关于GE 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GE医疗集团生命科学部门隶属于GE医疗集团,前身是Pharmacia公司和Amersham公司。近百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提供最优质的解决方案,开发和开创了多个新技术和著名品牌,包括AKTA蛋白质层析技术平台、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蛋白质电泳研究平台,细胞培养平台和中空纤维技术等。从基因到药物,促使个性化药物变成可能。 如今,Whatman也已经成为GE Healthcare品牌家族中重要成员之一,已经连续数十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层析和过滤产品。在免疫层析技术初兴伊始,我们的滤膜包括纤维素和玻璃纤维材料即被应用在层析装置当中。在干化学领域中,我们可以提供吸水性、吸水速率和润湿强度的检测试纸。在样品制备方面,我们拥有专利技术的室温核酸保存产品和优质的玻璃微纤维。此外,我们还推出了可定制的独特性室温PCR反应珠。 GE不懈地为体外诊断和人类早期健康的目标努力着。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基因组,蛋白质组,功能和代谢,药物开发,生物信息学,生物制药放大生产和体外诊断等多个主要生命科学领域。您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欢迎浏览GE公司网站www.gelifesciences.com.cn查看最新技术开发近况,或直接拨打技术热线800-810-9118/400-810-9118查询相关信息。 关于BioDot中国BioDot以它在低剂量接触式与非接触式喷点、切割与覆膜方面优越的核心竞争力,已开发出一系列医疗设备,在科研与诊断测试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怀着对客户的充分理解与尊重,我们真诚地希望能够为您的科研工作助一臂之力。BioDot的销售团队以经过专门训练的员工为主体,以优秀的科学家和服务工程师为坚强后盾,因此无论在过程处理还是物料运输方面,我们都能为您提供专业的建议。欢迎浏览BioDot公司网站www.biodot.com,获悉更多产品信息和技术支持。
  • 新型血检可快速准确诊断结核病
    美国研究人员27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报告说,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血液检测方法,仅需两个半小时就能诊断结核病,并快速判断病人的治疗情况。这项成果可能有助改善结核病诊断方法。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有约1000万人患结核病,约200万人因结核病死亡,其中许多人死亡的原因是未得到诊断或确诊太晚以致无法治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感染结核杆菌却并不发病,其中约10%的人最终会患上结核病。因此,研究新型诊断方法和改进现有诊断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纳米颗粒富集人体血液里结核杆菌多肽抗原,然后再使用质谱仪检测,纳米颗粒有提高质谱仪检测灵敏度的作用。与目前常用诊断方法需要4到6周的时间相比,新方法能把诊断时间缩短到两个半小时,每次检测的实验室成本在3美元左右。  研究负责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胡晔副教授对新华社记者说,这项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血液检测,不需要依靠结核杆菌分离,不需要病人痰液样本。新方法准确度高,不仅可以检测肺结核,也可以对传统方法诊断困难的肺外结核、菌阴结核病、艾滋病伴发肺结核和儿童结核病做出诊断。  在目前耐药结核病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新方法的另一个亮点是可以实现血液中抗原的量化检测,从而帮助医生快速甄别病人服药后的治疗情况。  据胡晔介绍,现有的结核病诊断方法不但缺乏准确性,存在误报或漏报可能,且耗时较长,一次检测需要数天甚至数周,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尽管另有一种新技术能在两小时内做出诊断,但该技术无法区分所鉴定出的结核杆菌是活菌还是死菌,也无法做定量研究。  目前,胡晔等人正在与中国、南非和多米尼加等国的科研团队合作,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展开大规模临床试验。胡晔说:“(该方法)距离实用应该为期不远。”
  • 中国学者领衔!创新抗体检测,有助快速诊断神经免疫疾病
    9月5日,国际神经病学顶级期刊JAMA Neurology(影响因子29)在线发表了国际创新技术-免疫斑点法(IDoT)检测水通道蛋白(AQP4)抗体的研究论著,为快速诊断神经免疫疾病增添助力。这是目前国内神经免疫抗体检测领域首个发表于该期刊的研究,在国际神经免疫病研究领域发出了中国声音,也体现了国际同行对中国开展国际临床合作研究的认可。该研究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陕西师范大学联合组成的中国团队领衔,其中中山三院邱伟、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CC)Ho Jin Kim为共同通讯作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莹、毕锦,陕西师范大学闫亚平以及中山三院孙晓渤为共同第一作者。视神经脊髓炎视谱疾病在亚洲多见视神经脊髓炎视谱疾病(NMOSD)是神经免疫病的一种,在亚洲女性中发病率较高。NMOSD会反复发作视神经炎和脊髓炎,最终造成神经功能障碍,给家庭、社会造成负担。目前,NMOSD诊断依赖外周血水通道蛋白4(AQP4-IgG)抗体检测,因此,基于细胞表达的抗体检测方法(CBA)于2015年被国际NMOSD诊断指南推荐,作为当今AQP4-IgG抗体检测的金标准。然而,CBA法耗时3-7天,且需要特殊实验室和技术人员等,大大限制了CBA法的广泛使用,尤其在一些NMOSD高发、但医疗条件欠发达的地域;并且,目前商品化的检测试剂盒仍依赖国外进口,检测成本极高。解决传统AQP4-IgG抗体检测的瓶颈,是全球神经免疫学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中国人作为NMOSD高发人群,我国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靠检测方法。面对临床需求,中山三院、福建附一、陕西师大与国际学者组成联合攻关团队,从临床问题出发,依托中国南方NMOSD临床队列,开展基础-临床结合的转化研究,共同进行抗体检测新技术的研发与验证。研究过程中,陕西师大闫亚平团队首先利用表达AQP4的细胞提取的膜碎片(带有完整AQP4空间构象)作为抗原底物,创建一种高效、易操作的AQP4-IgG检测新技术--IDoT法。随后,邱伟、孙晓渤团队以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付莹团队,联合韩国国立癌症中心(NCC)Ho Jin Kim团队自主设计,开展为期3年(2020年5月-2023年2月)的前瞻性、病例-对照、国际多中心交叉验证研究。该研究在中国(广东、福建)和韩国共检测836例患者的血清样本。结果显示,与传统的金标准CBA法对比(活细胞CBA法或者固定CBA法等),IDoT法的抗体检测性能与CBA相当,诊断性研究结果Kappa系数为98.0%(400例患者);436例验证者,包括275例其他疾病队列(风湿免疫疾病等)、57例NMOSD前瞻性随访队列、31例国内交叉验证队列、73例韩国神经免疫疾病队列交叉验证(NMOSD、MOGAD等),整体验证队列结果中,仅2例与CBA检测不一致。因此,IDoT总体敏感性为99.4%(95%CI:97.8%- 99.9%),特异性为99.2%(95%CI:98.0%- 99.8%)。新方法有望降低检测成本该研究证明,IDoT法与目前金标准CBA法具有相同检测效能。但IDoT法高效、易操作,可实现在普通实验室、一般技术人员、广泛人群中进行AQP4-IgG抗体检测,在快速筛查中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实现NMOSD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同时为资源较少和经验不足的基层医院以及其他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一种可选择方法,最终实现提高AQP4-IgG抗体检测率。该研究成果是我国的自主研发成果,有效解决国内神经免疫抗体检测的“卡脖子”问题,也填补了国际上快速检测AQP4-IgG抗体领域的空白,对于推动全球NMOSD的早期精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对该成果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未来将大大降低NMOSD诊断成本,促进患者群体早诊断早干预,减轻家庭与国家的经济负担。JMMA Neurology 在全球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研究论文得到了JMMA Neurology 杂志多个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认为 “这项非常详实的研究将引起神经科医生的极大兴趣,克服在不同医疗条件下NMOSD抗体检测的障碍”、“该研究发现将对NMOSD抗体检测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该研究是神经免疫抗体检测技术的重大进步”。
  • 利德曼:生化诊断试剂行业快速增长
    生化诊断试剂行业快速增长,公司竞争优势明显  生化诊断试剂是体外诊断试剂的主要类别之一,市场规模约35 亿元,近年增速维持在15%以上。公司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品种最齐全的生产厂商之一,已获得99 项产品注册证书。  除了产品线齐全外,公司产品还具有质量优、定价高等特点,后发优势明显,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2011 年实现营收2.52 亿元,同比增长35.8%,其中生化诊断试剂2.21 亿元,同比增长25.8%,显著高于行业增速。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近期有望上市,或将带动生化诊断试剂新一轮高成长  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800 速)今年下半年有望完成注册审批并面市,面向二级以上医院。目前能够生产800 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国内厂家仅有科华生物、长春迪瑞等极少数企业。参考科华生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市后对生化试剂销售的显著带动作用,我们认为未来公司生化诊断试剂有望启动新一轮高成长,未来3 年CAGR 有望保持30%以上。根据公司2011 年报,公司力争2012 年生化诊断试剂收入达到3 亿元(同比增长约36%)。  生物化学原料逐步实现自产,毛利率或稳中有升  目前国内诊断试剂厂家的关键原料(如诊断用酶、抗体等)几乎依赖进口,公司是国内极少数具有原材料生产能力的厂家之一,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原料供应保障、降低生产成本、毛利率有望稳中有升 另一方面,还可实现对外销售,贡献收入和利润。在24 种主要的诊断用酶中,公司已完成13 种诊断酶的产业化,另有9种诊断酶和部分抗原抗体在研。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产品值得期待,2013 年业绩可能超预期。免疫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最大的细分类别,相应试剂的市场规模在45 亿元左右,增速约18%。  化学发光法是免疫分析的主流方向,有望逐步替代传统的酶联免疫法  公司积极布局代表产业方向的化学发光领域、起点较高,目前已有11 项化学发光试剂产品取得注册证书,另有15 项正在审批,且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市场前景较好的肿瘤标志物、甲状腺激素、性腺激素等项目上。公司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已完成注册检测和临床试验,有望于2012 年底通过注册审批并于明年正式面市。考虑到目前化学发光高端市场几乎被外资品牌垄断,国内厂家极少,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面市后将首先面向二级医院,满足其迅速增长的需求,并在未来逐步渗透入三级医院市场、逐步实现进口替代。我们看好公司化学发光产品的市场潜力,认为可能会带动2013 年公司营收和业绩超预期。
  • Cepheid公司开发快速诊断结核病新方法
    美国研究人员9月1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种快速诊断法,可在两小时内以高精确率诊断出一个人是否感染结核杆菌,以及体内病菌是否对常用抗结核药物具有耐受性。  新的诊断法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Cepheid公司开发。研究人员对秘鲁、阿塞拜疆、南非和印度的1730名结核病疑似患者进行的测试显示,这一方法能够甄别出98%的确诊病例、98%对结核病一线药物利福平具有耐受性的病例、近四分之三在显微镜测试中被错误宣布为阴性的结核病病例。与此同时,它还能同时诊断是否伴有艾滋病病毒感染。  传统的检测方法不能同时检测这两种感染,也不能检测病菌耐药性,而且需要费时数周。这一研究成果9月1日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资助这一研究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1日表示,世界卫生组织今后几天将与研究人员接洽,评估研究成果。  目前,Cepheid公司正在申请将这一诊断法在美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约翰毕晓普表示,这一诊断法的每次诊断成本约为63美元,该公司愿意在相对贫困的国家以低于成本价半价的价格提供这一诊断法。  结核病属于慢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引起,其中肺结核病最为常见。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04年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步下降,但目前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结核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每年近200万人因此死亡。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的比例非常高。
  • 澳新基因测序技术可快速诊断血癌
    澳新基因测序技术可快速诊断血癌  新华社悉尼3月16日电 (记者万思琦)澳大利亚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其精度大大高于现有方法。它就像一台倍数更高的显微镜,可用于对基因组进行精细研究,并帮助快速诊断血癌(即白血病)。  这项技术被称为&ldquo 捕获测序&rdquo ,由新南威尔士大学和加文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发,发表在新一期英国《自然· 方法学》杂志上。  新南威尔士大学日前发布的公告称,该技术可以精确测量样本中多个特定基因的活跃程度,即使活跃程度非常低也能检测出来。这种敏感性使它在生物医学研究方面很有应用前景。  人体基因组中除了约2万个负责制造蛋白质的基因,还有大量不制造蛋白质的&ldquo 非编码基因&rdquo ,它们在人体发育、大脑功能等许多方面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很多这类基因的活跃程度很低,往往只在少数细胞里发挥作用,很难对其进行详细研究。  &ldquo 捕获测序&rdquo 技术能以更高精度分析基因组,类似于用像素更高的数码相机去拍照片,可以更好地呈现当前测序技术难以探查到的细节,帮助深入了解非编码基因。  该技术还能用于血癌等疾病的快速检测。不同基因结合而成的&ldquo 融合基因&rdquo 被认为与部分癌症有关,已知与血癌有关的融合基因就有约200个。当前检查技术只能一个个地检测融合基因,而&ldquo 捕获测序&rdquo 能同时寻找上述全部200个基因,大大加快诊断速度,为救治患者争取时间。
  • 猴痘病毒快速诊断!上海巴斯德所等开发新型检测方法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Nicolas Berthet、王颂基等在viruses上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Recombinase-Bas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Assays (RPA/RAA)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Monkeypox Virus的研究论文,介绍了他们开发的三种快速诊断检测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 MPXV)的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可在20至30分钟内产生可靠的荧光或横向流动结果,并可直接通过肉眼观察判断结果。这些检测方法与目前用于MPXV诊断的qPCR核酸检测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但是其结果产生得更加快速和直接。MPXV是一种常被忽视的热带病原体,属于正痘属痘病毒科的双链DNA病毒,正痘病毒还包括已知的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VARV)和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自2022年5月以来,除非洲病毒流行区外,欧洲、北美和南美洲也相继报告了MPXV的暴发情况。这次全球范围内猴痘的流行加快了人们对MPXV的研究。该研究报道的检测方法是基于重组聚合酶对病毒基因组的目标区域进行等温扩增,并分别与CRISPR/Cas12、核酸外切酶以及横向流动试纸条相结合而开发的。研究人员使用三种检测方法对19份提取自中非临床样本的DNA进行了检测验证,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定量PCR的结果一致。此外,这些方法具有特异性,不会与其他正痘病毒(如痘苗病毒)发生交叉反应。这些诊断方法的开发为MPXV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便捷的选项,将有助于控制和预防MPXV的流行。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科学技术部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试纸条检测结果
  • 生命科学|当“核酸”遇上“质谱”——多重分子诊断技术的下一站
    引言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推动了国内分子诊断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使得“核酸”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当前的核酸分析技术,主要是基于荧光定量PCR(qPCR)的原理,虽然具有灵敏、准确、便捷的优势,但却通常只能对少于5个的靶标进行分析。不过这样相对有限的检测靶标数目,虽然在新冠检测等特定应用场景已经足够有效(即判断是否感染新冠),却难以应对一些复杂疾病的检测,如肿瘤、出生遗传缺陷、精-准用药的检测等。因为这些疾病通常都涉及到更多的基因变异情况,需要有具备更广泛的检测能力的技术。而核酸质谱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行多重核酸分析的分子诊断平台。核酸质谱原理说到质谱的技术,领域内的人应该并不是完全陌生。顾名思义,质谱就是对“质量”进行精-确检测的精密设备,也是临床诊断领域快速发展的未来平台之一。质谱可以用来检测蛋白质和代谢物,也可以用来检测核酸。生命的遗传物质DNA分子是由4种碱基——ATCG所构成的,每种碱基的分子质量不同。核酸质谱犹如一把高精度的天平,可区分单个碱基的质量差异(GATC)(图1)。当核酸发生变异的时候,不论是碱基的替换还是修饰,都会改变DNA的分子质量,核酸质谱通过对这种质量变化的精确分析,就能够对其进行精-准的识别。通过这种方式,核酸质谱既可以检测基因的多态性和基因的突变,也可以检测核酸的化学修饰,还能够对拷贝数变异和修饰水平等进行定量的分析。图1 DNA分子碱基组成核酸质谱的优势相比传统的qPCR等分子诊断手段,核酸质谱拥有多重、准确、高通量的优势。这是由核酸质谱的检测原理和技术路线所决定的。首先,核酸质谱直接依据分子量的差异来进行检测,只要待测靶标扩增后的分子量不同,就可以相互区别开来,不会像传统的qPCR一样受到荧光通道数的限制。因此,核酸质谱通常能够实现30-50重乃至更多靶标的分析,而传统的qPCR方法单次检测通常小于5重。其次,由于采用了两步扩增反应,再加上对质量直接进行检测,因此核酸质谱具有极强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抗干扰能力强,适合于复杂背景下的低丰度靶标分析。最-后,核酸质谱检测速度极快,每个样本在质谱检测环节仅需数秒的时间,适合于大批量的样本的分析(图2)图2 集合PCR、芯片、质谱三大技术优势核酸质谱的应用核酸质谱的优势决定了它特别适合于复杂的、多靶标疾病的分子诊断。主要包括出生遗传缺陷、肿瘤、药物基因组、病原体多联检和耐药检测等。详见如下表: FPI得益于本身的优良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核酸质谱受到了行业内越来越多的关注,可谓是分子诊断的“明日之星”。然而当前,国内的核酸质谱仍主要被进口品牌及其OEM厂商所垄断。由于其技术难度较大、产品功能复杂,国内能够布局该平台并掌握核心技术的厂家仍是寥寥。在这种情势下,聚光科技集团下属的聚致生物,已经完成开发了原生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酸质谱系统,并同国内一些知名的分子诊断试剂研发企业进行合作,开拓这一极富前景的新领域,为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 浅述分子诊断的前世今生及未来
    分子诊断与治疗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纵观医学诊断和治疗学科的发展历程,正是由于包括物理学、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在内的一个个犹如星斗般灿烂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才使得医学诊断与治疗学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与完善。   分子诊断学发展历程  以DNA双螺旋结构的模型提出为标志,分子生物学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尽显了风流与辉煌!  分子生物学不仅吸引了世界上一大批有志于认识生命本质的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投入其中,用生命与智慧创造出医学发展史上瀑布般的学术成就,彻底改变了诊断与治疗的传统观念,而且分子生物学领域越来越多的发明和成果正在各类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得到应用并极大地推动了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发展。  与此同时,分子诊断与治疗作为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专业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已经作为独立的学科正式登上医学科学的历史舞台。  什么是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molecular diagnosis)狭义上是指基于核酸的诊断(nucleic acid-based diagnosis),即对各种DNA和/或RNA样本的病原性突变的检测以便实现对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随着第一张人类基因组测序图以及随后的其他生物基因组测序图的发表,分子诊断学已进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机会和挑战的新时代。  而在后基因组时代,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实施,功能基因组及其相关的表达产物与疾病联系的谜团被破解,分子诊断又赋予了新的外延:分子诊断的对象包括基因及其相关的表达产物:生物大分子。  在广义上包括基因治疗和生物治疗以及针对某些信号转导分子的分子靶向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在治疗包括某些遗传性免疫缺陷尤其是肿瘤性疾病方面显示了独特的效果。    分子诊断在大健康产业链中的位置  蛋白质组学的发展,成为分子诊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与癌变相关的DNA、RNA、蛋白质、染色体以及细胞变化谱等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将会出现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谱、基因甲基化谱、基因多肽谱、基因表达谱、体液蛋白质(或其他化学成分谱)、染色体谱以及细胞和组织器官的分子影像谱图等。这些变化谱将会成为肿瘤标志谱,更准确地用于指导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分子诊断是当前的一种临床实际  从Kan及其同事首次应用DNA杂交实现&alpha -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到Saiki发明PCR技术特别是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应用,再到高通量自动化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及变性高效液相层析、SNP分析等技术的应用   从利用分子杂交、PCR等单一技术和定性诊断发展到多项技术的联合应用和半定量、定量和多基因病分子诊断,再到基因表达产物的生物大分子的诊断   从治疗性诊断,发展到针对高危人群进行疾病基因或疾病相关基因的筛查和预防性分析评价。  分子诊断正处于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继续发展,分子诊断还将出现更加辉煌的明天。  与此同时,分子治疗(molecular therapy)的发展则得益于DNA体外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两大技术的问世。基因治疗作为一项全新的疾病治疗手段,近20年来发展迅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人类全部染色体的解密,不仅使人类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而且为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基因扩增技术,基因修饰技术,基因克隆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治疗技术,以及新型表达载体等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促进了分子治疗学科的发展。  随着对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包括基因治疗在内的生物治疗已经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第四种模式。生物治疗是以现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免疫学等前沿科学为基础,强调肿瘤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分子基础和治疗的针对性、特异性(靶向性)和有效性,针对CD分子、膜受体信号传导、基因转导、血管形成等靶位,设计相应药物(单抗或小分子等)、病毒或细胞,用于肿瘤的防治。针对CD分子、膜受体信号传导、基因转导、血管形成等靶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细胞因子治疗、酪氨酸激酶受体的分子靶向治疗、单克隆抗体标记放射性核素治疗。  肿瘤生物化疗(biochemotherapy)是生物治疗和化学治疗联合应用于肿瘤治疗的全新综合治疗模式,是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发生部位和发展趋势,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分子生物学行为,有计划地联合应用化疗药物和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前景。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人体靶细胞或组织以取代有缺陷的基因,通过其正常表达,以达到防治肿瘤的目的。肿瘤基因治疗基本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基因替代、基因修饰、基因添加、基因补充、基因封闭等。根据功能基因导入方式不同分为体内基因治疗和体外基因治疗。常用病毒作为运送基因的载体,目前已有基因转导P53(如AV-P53)、基 因转导的DC(如AAV-BA46-DC)、基因转导的TIL(IL-2、TNF-&alpha )等用于各期临床研究。  RNA干扰技术也是基因治疗的重大突破。通过向体内注入微小RNA片段,会干扰生物体本身的RNA&ldquo 信使&rdquo 功能,导致相应蛋白质无法合成,从而&ldquo 关闭&rdquo 特定基因,采用RNA干扰技术直接从源头上使致病基因&ldquo 沉默&rdquo ,因此能更有效地治疗某些疾病。  正是当代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成就,使得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学科不断发展与进步,而分子诊断与分子治疗则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  中国分子诊断市场前景广阔,增速为全球两倍  分子诊断市场是近年来临床诊断领域发展的热点,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速度达到10%以上,而中国分子诊断市场每年增速超过20%,为全球的两倍,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带来了许多发展机会。  目前,分子诊断产品的应用在临床各科如肿瘤、感染、遗传等占到70%以上,其次是体检中心、技术服务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及微生物快速检测市场等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教授称,&ldquo 国内从政府层面的医疗管理到科技创新领域都非常重视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和普及。&rdquo 传统医学的发展在包括诊断治疗手段、提升有效诊断率、进行有效的预防、疾病预警以及降低发病率等方面都遇到瓶颈,亟待打破。  &ldquo 要做好转化医学,做好个性化治疗,就要把重点放在预防预测,不要等到疾病发展到中晚期才做,这是引导疾病治疗关口前移。同时,还要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和社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很好的手段和技术平台来支撑,而分子诊断在这些环节里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rdquo 詹启敏院士强调。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国务院新列出的七个战略新兴产业,生物医药就是其中一块,在这个产业里面,分子诊断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据介绍,从&ldquo 十一五&rdquo 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寻找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分子靶标研究 国家973重大项目中,结合高发疾病进行的临床研究,为分子诊断提供了创新性的成果。863计划则着重于分子诊断成果的应用到临床的一些技术,把分子诊断结合疾病的预防以及个性化治疗作为很重要的发展内容。此外,还有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行业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等运用性和推广性计划,很多内容都和分子诊断的技术创新相关。  詹启敏院士认为,豪洛捷是国际领先的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研发生产企业,而苏州科贝生物专注于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的搭建,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如国家863项目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双方的合作,不仅能够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分子诊断技术,同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上将更加利于本土化。  使用标准将在近期出台  来自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百姓在医疗机构看病时,医生都会对病人先进行若干的检查,为临床评估患者疾病风险及确诊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助于医师判定既定患者的治疗方案或护理的适用度,也是医保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分子诊断主要是针对传染病的检测,而现在随着个性化技术的发展,拓展的领域涉及到病理科、药剂科还有相关的研究科室,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等。李金明副主任表示,国内主管机构正在对临床分子诊断的规范化起草指导原则和指南,希望以明确的管理办法和规则,推进市场的有序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平台的使用标准也将在近期出台。  跨国合作看好本土化应用  此次豪洛捷与苏州科贝生物的战略合作被普遍看好。詹启敏院士认为,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专家,都乐于见到并支持这一国际化合作,相信双方能找到较好的模式,以产生更为积极的效果。李金明副主任希望通过国际先进平台的引进,促使国内相关的技术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  豪洛捷公司副总裁刘釜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豪洛捷是一家提供医疗仪器和检测系统的上市公司,市值在57亿美元,其分子诊断核心技术曾荣获了2004年美国国家技术奖。公司的产品重点主要在于疾病诊断,血液筛查,并确保移植兼容性,以通过早期检查筛查,提高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水平,达到及时挽救生命的目标。  一家跨国企业要想更好地为中国的医疗市场服务,就一定要接地气,真正了解这个市场,了解政策法规,包括市场运作,做到一个强强联合的经典模式。&ldquo 我们最终决定和科贝生物联合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科贝生物背靠北京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可以极大地缩短从科研到商业应用的周期。其二,科贝生物拥有独立的第三方检测资质,其商业运作也非常完善,在医院和医疗系统也具有强大的资源,&rdquo 刘釜均说。他希望豪洛捷以先进的分子诊断自动化平台和科贝生物共同进行新的本土化应用开发,把中国的分子诊断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州科贝生物总裁姬云认为,该项目是&ldquo 并驾齐驱&rdquo 商业合作模式的一种尝试。一方面是可进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另外则要加强国际合作,更快地把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平台、仪器设备和成果向国内进行推广。  他说,&ldquo 科学研究没有国界。我们在医药方面的总体水平目前离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中国是临床需求大国,目前正在向强国迈进,科贝生物非常熟悉国内医院和公众对分子诊断技术的需求,双方的合作将不仅是各自公司的发展,更多的将把医疗的新成果普惠于广大老百姓和患者。而引进更为先进技术,求得共同发展,更是我们长期的发展目标。&rdquo   国际巨头公司与国内领先企业的合作,将促成国内分子诊断行业接足地气、强化本土化应用,广泛普及和推广这一新兴科技。
  • 核磁共振技术有望用于疟疾快速诊断
    近日,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称,一台放在桌上的小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恶性疟原虫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疟色素( haemozoin)诊断出疟疾感染。如果该技术能够广泛应用,将有助于偏远地区疟疾的检测和治疗,在这些地方常规的检测手段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常规检测手段  诊断疟疾感染的常规方法是通过显微镜在患者的血液样本中寻找导致该疾病的恶性疟原虫。这种方法需要一名有经验的专家或者医生,否则很容易出现人为的错误。还有一些其它的检测技术不能够定量,并且昂贵,在发展中国家使用尤为不切实际。  新技术MRR  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联盟研究和技术中心的生物工程师Jongyoon Han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可以避免上述疟疾检测技术中众多问题的新型诊断技术。该技术只需要10微升的血,可在短短几分钟内提供诊断结果,成本不到10美分,并且不依赖于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昂贵的检测实际。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后会以红细胞中的物质为食,将血红蛋白分解成血红素和氨基酸。其中,血红素是一种含铁的化合物。游离的血红素是有毒的,疟原虫会很快将其转化为不容性晶体疟色素。Han和他的团队运用一种叫做核磁共振弛豫(magnetic resonance relaxometry ,MRR)的技术在感染恶性疟原虫的人和小鼠血液样本中检测疟色素的磁信号。  MRR是一种核磁共振(NMR)光谱, NMR是化学分析的主要技术。虽然NMR仪器出了名的庞大,但近年来,研究人员已经将它们的尺寸降低到足够小的程度。  当恶性疟原虫在血液中的浓度达到每微升感染10个细胞时,MRR就能够检测出来 然而,传统的显微镜技术只有在每微升感染至少50个细胞时才能检测出来,这也是临床病症出现的开始。  该技术还包含了一个很重要的进步,研究人员可以省去在实验室中处理血液样本的步骤,直接进行疟色素检测。研究疟疾的免疫学家 Carole Long说:&ldquo 如果该技术能够用来检测临床上获得的血液样本那就再好不过了。&rdquo   科学家质疑该技术  然而,生物物理学家Stephan Karl表示,虽然这项技术看起来非常有前途,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大多数的疟疾感染不会产生大量的疟色素。从研究人员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疟疾诊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Han也表示将该技术用于检测实际患者的血液样本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了。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他们要弄清楚基因组成和饮食习惯等因素对不同的人血液的影响。
  • 迪安诊断:独立医学实验室已具快速发展契机
    迪安诊断 300244 医药生物  研究机构:东方证券 分析师:庄琰,李淑花  撰写日期:2012-02-07  连锁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在检验成本、速度和服务上均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标准化、规范化的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有助于帮助公立医院提高效率,帮助民营医院和社区医院开拓业务,降低成本。我们认为其发展契合我国医改的大方向,同样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虽然短期行业的增速仍会受到地方政策的影响,但其前景值得期待。  独立医学实验室具有成本和专业优势。我们认为独立医学实验室(ICL)在检验成本、效率和服务上均具有明显的专业化优势。这些优势主要建立在较大的样本处理量、丰富的检验项目、试剂采购的议价能力以及覆盖面广的物流配送体系等诸多方面。从国际上看,美、日的独立医学实验室占医学检测市场份额均超过30%,而在我国该比例尚不到1%,成长空间较大。  目前的医改有利于独立医学实验室的发展。从国家十二五的医改方向来看,控制医疗费用无序增长仍然是重要目标,而引导公立医院合理用药,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引入市场竞争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政策手段;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细则也在不断推行。我们认为ICL的特点契合我国医改的需求,符合政策指引的大方向,第三方诊断行业或已具备快速发展的政策契机。  公司是行业先行者之一,品牌和规模效应预期将助力公司成长。迪安诊断是我国连锁ICL企业的先行者之一,其在营销,技术和管理体系上均有特点。  目前公司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30%,并且借助资本平台不断向其他区域扩张。我们认为借助公司上市后的资本优势和品牌效应,公司在内生和外延式增长两方面均有机会受益于行业的成长。  盈利预测:我们预测公司2011-2013年的业绩分别为0.84,1.14,和1.54元,虽然与医药行业整体相比,公司短期估值水平仍相对较高;但与医疗服务其他公司相比PE水平相当,考虑到医疗服务企业历史市盈率中枢在38倍以上,而医疗服务行业整体趋势未变,因此我们认为给予公司2012年38倍PE的估值较为合理,对应目标价43.32元,其行业的前景值得期待。首次给予公司增持的投资评级。  风险因素:罗氏合作占比较大、检验项目价格调整等政策风险、竞争加剧、市场开拓不利、人才瓶颈。
  • 高校研发仪器可给树木做心电图
    给树木做个&ldquo 心电图&rdquo   树木好不好 做个&ldquo 心电图&rdquo 就知道 浙农林大研发的仪器获全国一等奖  人的心脏有问题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做心电图检测,了解相关的情况,从而实施治疗。如果大树或者已经成为古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木材里面,长了虫子、开裂或者其他缺陷,有没有简单办法检查呢?  为解决这一难题,浙江农林大学王丽霞等8位同学,在冯海林、李光辉等老师的指导下,历经多年成功开发出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可以像给人做心电图一样,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了解木材内部状况。  近日,&ldquo 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rdquo 在第十三届&ldquo 挑战杯&rdquo 交通银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中,荣获&ldquo 挑战杯&rdquo 二等奖和&ldquo 交叉创新奖&rdquo 一等奖。  不用砍树就知道树木好坏  一棵生长的大树,树干里有没有空,有经验的师傅用手敲敲听听声音,或许能够鉴别出来。但还是会存在失策的情况。就像林场砍树下来做材料,就时常碰到砍下来的树空洞无用,白砍了。  负责研发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的李光辉教授介绍说,该仪器主要利用脉冲锤撞击树木,使其内部产生应力波的传播,在此期间,与脉冲锤联结在一起的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中,会自动利用传感器输出信号,经过模拟电路处理后输出至数字处理电路,然后数字处理电路对前级输出的信号进行处理,得到应力波传播时间的波形图,并通过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的显示器显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测量应力波的传播时间和传播速度的变化,并计算木材弹性模量等参数,通过比正常的同类树种相关数据,来判断木材内部有无缺陷。  &ldquo 用我们的仪器,砍树前测一测就知道了。&rdquo 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王丽霞说,只需要在树上钉一些钉子支撑传感器,就可能通过敲击后产生的应力波,洞悉树木里的情况。&ldquo 根据传感器传回来的速度,电脑上能够显示图像。传回来的速度越慢,电脑上显示红色、黄色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这两种颜色是代表树木都有问题,其中红色表示问题最严重,如果显示绿色就表明树木内部是好的。&rdquo   一代仪器曾在故宫使用过  &ldquo 我们的仪器,不仅可以用在还在生长的树木身上,还能够用在古建筑的木材检测中。两三年前的一代仪器,还在北京故宫检测过立柱,帮助管理单位发现问题,提前保养。&rdquo 说起自己参与研发的仪器,王丽霞一脸自豪。  这份自豪不是没有理由的。&ldquo 在此之前,木材研究领域虽然也有红外线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核磁共振检测法等,但是因为设备昂贵、复杂而难以推广,我们开发的产品最大特点是既不破坏材料的原有特性,又能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得检测结果。此外,我们的仪器还有在传感器与被测木材之间不需任何的耦合剂 使用方便,不受木材尺寸和形状的影响 不对人体造成危害等优点,和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成本低得多。&rdquo   新一代的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技术上面已经与国际接轨了,都是采用二维显像,能让人一眼看到木材内部的图像。但是,价格却是国外产品的零头。&ldquo 德国产的仪器售价20多万,匈牙利的仪器售价达到30万,我们的价格才3万左右,功效都差不多。&rdquo 现在,省林业厅已经使用浙农林大学研发的木材应力波断层成像仪。
  • 【综述】红外热像仪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
    人体是天然的生物发热体,自身的热辐射携带了大量的健康状态信息。通过红外热成像系统可采集人体红外辐射形成伪彩色图,从而判断出人体病灶部位、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一般来说,机体任何部位出现病变都是先出现局部组织的代谢异常,而对于恶性肿块或炎症病变,由于代谢增快、血运旺盛、新生血管的形成,会比周围正常组织产生更强烈的红外线辐射,因而在红外热像图上显示比正常组织温度高的图像。故可借红外热像仪检测出局部高温及血管变化,从而有助于判断病变程度。通过红外热像仪储存的患者图像,在连续进行的跟踪检测中,发现病情的发展变化。|红外热像仪进行临床诊断的特点早期预警:病灶发现定位、疾病性质和病变程度检测。预防处理,降低病灶对人体危害;绿色诊断: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疾病,非接触性检测,无辐射损伤,无物理性创伤;动态效率:实时动态检测功能组织,检测速率快、准确性高、使用人群广,可在连续进行的跟踪检测中,通过热图及时掌握病情发展变化。|红外热像仪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外科手术术中体温监测50%-70%手术中病人会出现低体温,增加手术部位感染风险,诱发其他并发症等术中安全风险。结合红外热成像设备对术中体温/被温/保温设备监控,实时进行加温输液等操作,避免手术安全风险。中医辅助辩证通过热成像技术获得人体体表的温度分布图像。可辅助中医辨证、中医体质评估、艾灸、经络穴位探索和疗效评估。并且在评估疗效上可明确药物、针灸或其他治疗方式的作用部位,监测起效时间, 持续时间及作用程度,指导疗程客观准确给出治疗方案。外周血管疾病筛查血管存在病变时,血循环发生障碍,病变皮肤温度降低,用医用红外热像仪可清楚确定病变部位。通过热像图所显示的温度、图像反映了血液的循环状态以及病情的轻重。红外热像图对于确定肢体血管闭塞、炎症部位等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皮肤损伤病症筛查皮肤在冻伤或烧伤后,会出现坏死结痂等现象,需要确定损伤面积及损坏程度等,通过红外热像图分析对比,可及时掌握发炎和血运的恢复状况等。快速定级损坏程度面积,检测皮肤组织血运恢复,掌握发炎、感染或植皮方案判断,对后续诊精准诊疗提供参考。红肿热/疼痛症状筛查肌肉损伤、发炎,神经病等引起局部血流不畅,神经传导阻滞,都会造成体表代谢异常表达,红外热成像可以准确探查痛点和炎症区域,初步判断疼痛分级,并制定出医疗方案。红外热成像技术凭借其非接触、非介入、无辐射、绿色无痛、动态展示等优势在医疗行业的应用还在持续深入。
  • 科学家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单纳米颗粒检测技术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目前来说对疾病的快速和灵敏诊断仍然是一个迫切且未满足的需求。数字免疫分析技术由于其单分子检测和绝对定量的能力,在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复杂的操作步骤限制了其应用。  近日,美国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Digital plasmonic nanobubble detection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virus diagnostics”的文章,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指短脉冲激光激发纳米颗粒产生的蒸汽气泡,放大其固有吸收,可通过二次探测激光进行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的寿命为纳秒,对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浓度和聚集状态)十分敏感。该研究利用等离子体纳米气泡这些特性设计了一个光射流装置,使纳米颗粒的悬浮液在微毛细管中流动,使用两束激光同步激活纳米颗粒并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由于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瞬态事件,且激光脉冲之间没有串扰,创建了约16pL的微尺度“虚拟检测区”,并以无间隔的方式对“开”和“关”信号进行计数,以此对检测目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将此方法应用于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1拷贝/µL)。  该研究提出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方法具有一步操作、单纳米颗粒检测、在室温下能够直接检测完整病毒、无需复杂液体处理等优点,是一种快速、超灵敏的诊断技术。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025-w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仅供参考。
  • 科学家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给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目前来说对疾病的快速和灵敏诊断仍然是一个迫切且未满足的需求。数字免疫分析技术由于其单分子检测和绝对定量的能力,在近些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复杂的操作步骤限制了其应用。  近日,美国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题为“Digital plasmonic nanobubble detection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virus diagnostics”的文章,研发出用于快速和超灵敏病毒诊断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新技术。  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指短脉冲激光激发纳米颗粒产生的蒸汽气泡,放大其固有吸收,可通过二次探测激光进行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的寿命为纳秒,对纳米颗粒的物理性质(如大小、形状、浓度和聚集状态)十分敏感。该研究利用等离子体纳米气泡这些特性设计了一个光射流装置,使纳米颗粒的悬浮液在微毛细管中流动,使用两束激光同步激活纳米颗粒并检测等离子体纳米气泡。由于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是瞬态事件,且激光脉冲之间没有串扰,创建了约16pL的微尺度“虚拟检测区”,并以无间隔的方式对“开”和“关”信号进行计数,以此对检测目标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将此方法应用于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时,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1拷贝/µL)。  该研究提出的数字等离子体纳米气泡检测方法具有一步操作、单纳米颗粒检测、在室温下能够直接检测完整病毒、无需复杂液体处理等优点,是一种快速、超灵敏的诊断技术。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9025-w
  • 卫生部:快速诊断试剂将配备84个网络检测实验室
    新华网北京5月3日电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张彦平,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任学峰3日在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与新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介绍了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及预防知识等问题。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毛群安说,我国已经在甲型H1N1流感特异性快速诊断试剂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试剂将很快配备84个网络检测实验室。  主持人: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以来,特别是在香港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后,卫生部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卫生部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疫情的防控和监管?  毛群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胡锦涛主席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并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防控措施。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强防控工作的具体措施。李克强副总理赴首都机场和中国疾控中心考察指导,并召集多部委会议,研究落实防控工作。目前,已成立由卫生部牵头、多部门参加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监测和医务人员培训,增加药物和物资储备,强化出入境卫生检疫力度,严防疫情的传入和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日常的社会生产生活。  卫生部开展的主要工作为:卫生部成立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相互密切配合 4月27日,卫生部连夜印发《办公厅关于加强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应对和应急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卫生部门要深刻认识防控重要性,切实加强防控工作领导和部署 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连夜发布公告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 5月1日,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控制和应急准备工作提出6条工作部署和要求 5月2日,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毒实验室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立即做好甲型(H1N1)流感病毒检测和研究准备工作 组织制定了《人感染猪流感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和《人感染猪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版)》,以指导全国各级卫生部门做好防控和救治工作 对全国医务人员进行了诊疗知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确定了甲型H1N1流感病例定点医院,并做好人员、药品、设备、设施的准备,特别是保证负压病房和负压救护车处于备用状态 组织和指导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和风险沟通工作 明确了出入境口岸甲型H1N1流感定点收治医院 与香港、澳门卫生部门建立并完善了三地甲型H1N1流感防控合作机制,并与台湾疾病管理局进行了沟通,及时交换工作信息,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与世界卫生组织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配合 与美国CDC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做好人员、物资、技术准备,认真开展应急网络实验室的技术储备和应急检测工作,通过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工作,已经在甲型H1N1流感特异性快速诊断试剂研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试剂将很快配备84个网络检测实验室。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指挥和坚强领导下,卫生部将会同多部门进一步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强化与WHO和有关国家的联系,密切跟踪有关国家的疫情,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全力防范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的传入,加强疫情监测工作,研判疫情趋势,抓紧做好应急技术储备和物资准备,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以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障社会稳定。
  • 拉曼光谱组织病理学诊断和术中检测取得进展
    近日, 国科温州研究院王毅研究员团队在肝肿瘤拉曼光谱病理学诊断和术中检测方面研究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Rapid, label-free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based on Raman spectroscopy and deep learning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常规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染色等流程,步骤相对繁琐、耗时,且诊断结果依赖于病理医生的主观判断。在临床手术中如果需要对特定部位进行病理判断,则通常需要术中冰冻切片进行病理诊断,这不可避免会对手术造成中断或延迟。拉曼光谱是一种分子振动光谱,基于振动分子的光非弹性散射可以提供复杂生物样本的化学指纹谱图。组织癌变进程中的生物成分变化,可以基于拉曼光谱以便捷、无损、无标记的形式得以反馈。但是由于光谱分析的复杂性以及癌组织的异质性,需要合适的数学分析模型辅助以实现来自不同组织类型的光谱数据识别与区分。对此,研究团队基于拉曼光谱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套用于肝癌组织体外和术中病理学诊断的工作流程(图1)。 图1 基于拉曼光谱和智能算法的肝癌组织病理学诊断工作流程王毅研究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合作,通过采集得到超过12000张来自120对肝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的拉曼光谱,建立得到肝组织拉曼光谱数据库。随后构建并训练得到基于VGG-16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将采集得到的光谱数据输入模型,实现了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的自动区分,准确率到达92.6%。此外利用该模型还成功实现了不同亚型、分化程度和肿瘤分期的肝癌组织的鉴别。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验证了不同肝组织类型间的代谢产物差异,且与拉曼分析结果一致。在上述光谱差异的基础上,以无染色、无标记的方式实现亚微米分辨率的不同病理组织切片的2D/3D 拉曼成像,以及肝癌肿瘤边界成像。最后,研究团队成功将手持式拉曼光谱系统运用于临床手术中,探讨了利用拉曼光谱实时术中肝癌诊断的可行性。王毅研究员和张庆文副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黄礼平为该论文第一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浙江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和浙江省海外引才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