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

仪器信息网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相关的解决方案。

太阳电池性能评价试验机相关的资讯

  • 高性能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制备成功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生忠团队与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赵奎合作,在二维Dion—Jacobson(DJ)钙钛矿成膜控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制备出高效率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相关研究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近年来,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半导体材料凭借其高的环境稳定性和结构多样性,受到研究界广泛关注。该研究中,合作团队利用原位表征手段,实时追踪二维DJ钙钛矿前驱体溶液反应形成固态薄膜的结晶过程,以及其对量子阱生长、电荷传输、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溶液处理过程中,快速提取溶剂可以加快钙钛矿相的成核和生长,避免从中间相到钙钛矿相的间接转变。因此,通过提升薄膜质量、优化量子阱的厚度分布,有利于提高二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荷传输效率、载流子寿命和迁移率,最终改善电池的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制备出效率为15.81%的器件。据了解,这是目前文献可查的芳香族二维DJ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最高效率。该研究对指导DJ钙钛矿实现更加优化的光电性能和器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enm.202002733
  • 中国科大提出钙钛矿太阳电池新结构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徐集贤团队与合作者,针对钙钛矿太阳电池中长期普遍存在的“钝化-传输”矛盾问题,提出了命名为PIC(porous insulator contact,多孔绝缘接触)的新型结构和突破方案,基于严格的模型仿真和实验给出了PIC方案的设计原理和概念验证,实现了p-i-n反式结构器件稳态认证效率的世界纪录,并在多种基底和钙钛矿组分中展现了普遍的适用性。2月17日,相关研究成果以《通过一种多孔绝缘接触减少钙钛矿太阳电池中的非辐射复合》(Reducing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with a porous insulator contact)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钝化-传输”矛盾问题在光电子器件中(如太阳电池、发光二极管、光电探测器等)普遍存在。为了减少半导体表面的非辐射复合损失,需要覆盖钝化层来减少半导体表面缺陷密度。这些钝化材料的导电率一般较低,增加其厚度会增强钝化效果,但同时导致电流传输受限。由于这个矛盾,目前这些超薄钝化层的厚度需要极为精确的控制在几个甚至一个纳米内(nm,十亿分之一米),载流子通过遂穿效应等厚度敏感方式进行传输,对于低成本的大面积生产不利。钙钛矿太阳电池技术近些年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器件类型包括钙钛矿单结、晶硅-钙钛矿叠层、全钙钛矿叠层电池等,有望在传统晶硅太阳电池之外提供新的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方案。钙钛矿电池中,异质结接触问题带来的非辐射复合损失已被普遍证明是主要的性能限制因素。由于“钝化-传输”矛盾问题的存在,超薄钝化层纳米级别的厚度变化均会引起填充因子和电流密度的降低。因此,各类钙钛矿器件亟需一种新型的接触结构能够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大幅减少钝化厚度的敏感性。科研团队经过长期思考和大量实验探索,提炼出这种PIC接触结构方案(图1)。该研究的主要思想是不依赖传统纳米级钝化层和遂穿传输,而直接使用百纳米级厚度的多孔绝缘层,迫使载流子通过局部开孔区域进行传输,同时降低接触面积。研究团队的半导体器件建模计算揭示了这种PIC结构周期应与钙钛矿载流子传输长度匹配的关键设计原理。PIC方案与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局部接触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不同的是,钙钛矿中的载流子扩散长度较单晶硅要短很多,从毫米级别大幅减小到微米甚至更短,这要求PIC的尺寸和结构周期要在百纳米级别。传统的晶硅局部接触工艺不能直接满足这种精度要求,而使用高精度微纳加工技术在制备面积和成本方面存在不足。面对这一挑战,科研人员巧妙地利用纳米片的尺寸效应,通过PIC生长方式从常规“层+岛”(Stranski-Krastanov)模式向“岛状”(Volmer-Weber)模式的转变,采用低温低成本的溶液法实现了这种纳米结构的制备(图2)。研究在叠层器件中广泛使用的p-i-n反式结构中开展了PIC方案的验证,首次实现了空穴界面复合速度从~60cm/s下降至10cm/s(图3)以及25.5%的单结最高效率(p-i-n结构稳态认证效率纪录24.7%)(图4)。这种性能的大幅改善在多种带隙和组分的钙钛矿中均普遍存在,展现了PIC广阔的应用前景。另外,PIC结构在多种疏水性基底均实现了钙钛矿成膜覆盖率和结晶质量的提高(载流子体相寿命大幅提升),对于大面积扩大化制备颇有意义。值得注意的是,PIC方案具有普遍性,可进一步在不同器件结构和不同界面中推广拓展;模拟计算指出目前实验实现的PIC覆盖面积未达到其设计潜力,可进一步优化获得更大的性能提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中国科大碳中和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的支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德分校科研人员参与研究。
  •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开发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技术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者就发明了单晶硅太阳电池,利用单晶硅晶圆实现了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的突破,并成功用于人造卫星,当时的光电转换效率仅有5%左右。近几年,研究人员通过材料结构工程和高端设备开发的协同创新,将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26.8%,接近理论极限29.4%,制造成本和综合发电成本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达到平价上网。同时,单晶硅太阳电池在光伏市场的占有率也上升到95%以上。除了常规太阳电池在地面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的大规模应用以外,柔性太阳电池在可穿戴电子、移动通讯、车载移动能源、光伏建筑一体化、航空航天等领域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目前尚未开发出商用的高效、轻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太阳电池满足该领域的应用需求。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通过高速相机观察发现,单晶硅太阳电池在弯曲应力作用下的断裂总是从单晶硅片边缘处的“V”字型沟槽开始萌生裂痕,该区域被定义为硅片的“力学短板”。根据这一现象,研究团队创新地开发了边缘圆滑处理技术,将硅片边缘的表面和侧面尖锐的“V”字型沟槽处理成平滑的“U”字型沟槽,改变介观尺度上的结构对称性,结合有限元分析、动态应力载荷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球差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残余应力分析,发现单晶硅的“脆性”断裂行为转变成“弹塑性”二次剪切带断裂行为。同时,由于圆滑处理只限于硅片边缘区域,不影响硅片表面和背面对光的吸收能力,从而保持了太阳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不变。该结构设计方案可以显著提升硅片的“柔韧性”,6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太阳电池可以像A4纸一样进行折叠操作,最小弯曲半径达到5毫米以下;也可以进行重复弯曲,弯曲角度超过360度。相关成果于5月24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并被选为当期的封面文章。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狄增峰介绍道:“对于具有表面尖锐‘V’字型沟槽的太阳电池硅片断裂行为的认识,启发了研究团队针对硅片边缘区域进行形貌改变,将尖锐‘V’字型沟槽处理成圆滑‘U’字型沟槽,从而让弯曲应变能够有效分散,有效抑制了应变断裂行为,提升了硅片的柔韧性,最终实现了高效、轻质、柔性的单晶硅太阳电池。”论文通讯作者、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刘正新介绍道:“由于圆滑策略仅在硅片边缘实施,基本不影响太阳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同时能够显著提升太阳电池的柔性,未来在空间应用、绿色建筑、便携式电源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工作通过简单工艺处理实现了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制造,并在量产线验证了批量生产的可行性,为轻质、柔性单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研究团队开发的大面积柔性光伏组件已经成功应用于临近空间飞行器、建筑光伏一体化和车载光伏等领域。该工作的第一完成单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第一作者为上海微系统所副研究员刘文柱、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刘玉敬、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博士杨自强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常清。理论计算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丁彬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徐常清合作完成。残余应力分析与长沙理工大学教授刘小春和副教授刘玉敬合作完成。高速相机拍摄硅片瞬间断裂过程由阿美石油公司博士杨自强完成。
  • 上海光机所太阳电池阵地面光照设备通过验收
    2011年6月,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单元技术研发中心(光源)研制的太阳电池阵地面光照设备通过了上海811所的现场验收。  验收组对设备技术指标进行了现场测试和检查,对有关技术文件资料进行了审查,并听取了该项目负责人李海兵所作的产品研制总结报告。验收组认为产品性能指标满足任务要求,技术文件资料完整有效,一致同意项目通过验收。  太阳电池阵地面光照设备主要应用于定性模拟卫星在轨运行时的空间光照环境,用来检测光照状态下太阳电池阵功率输出功能的正确性、太阳电池阵电路之间电连接的匹配性、太阳电池阵与供配电分系统连接的匹配性,以及星上负载工作状态输出的正确性。  此前,上海光机所已为航天部门研制开发了多台套同类设备,并已成功应用于卫星电池的地面检测。该套设备交付后将用于相关国际合作项目,进行卫星地面检测和演示工作。
  • 我国太阳电池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由南开大学和天津保税区投资公司在滨海新区合作建立的“国家863铜铟硒太阳能薄膜电池中试基地”中试工艺设备与大面积材料和器件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研制出有效面积为804平方厘米的玻璃衬底铜铟镓硒太阳电池组件,其光电转换效率为7.00%,该指标是由国家权威机构电子18所质量检验中心标准测试的结果。  这一成果表明,我国已基本掌握了制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设备、工艺,以及电池组件制造的主要核心技术,完成了实验室小面积太阳电池技术向大面积中试技术的跨跃,为自主知识产权生产线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第二届国际太阳燃料和太阳电池会议”在我国召开
    8月29日,由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大连理工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太阳燃料和太阳电池会议(the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olar Fuels and Solar Cells)”在大连化物所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主席李灿院士,国际光合作用学会主席、英国皇家学院James Barber教授和化物所张涛所长在开幕式上致辞。  大会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典、比利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3位太阳能研究领域著名科学家做邀请报告,他们就人工光合作用,光催化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化学能转化中的科学问题,太阳电池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有关科学和技术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近年来,面向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需求,大连化物所逐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洁净能源领域,制定了系统的能源研究规划,包括传统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和以太阳能为主体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中国科学院和大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目前已经建立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筹)和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本次大会旨在增进在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方面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太阳能研究水平,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太阳能行动计划、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和大连市科委的大力支持。
  • 我国学者在近红外吸光聚合物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title="tpxw2019-01-08-09.jpg" alt="tpxw2019-01-08-09.jpg"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901/uepic/8f85fe5b-35ad-4005-9e82-3608bdf73b66.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 近红外吸光电子受体分子设计与合成、吸光和荧光谱图、叠层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能级和光伏特性曲线/pp style="text-indent: 2em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学部前沿导向重点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1722404,21734008)等资助下,我国学者在近红外吸光聚合物太阳电池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Near-Infrared Electron Acceptors with Fluorinated Regioisomeric Backbone for Highly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具有氟化骨架异构的近红外电子受体实现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为题,于2018年11月06日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上。/pp style="text-indent: 2em "论文链接:a href="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3769" target="_blank"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3769/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聚合物太阳电池近年取得了不断突破,很大程度得益于新型有机半导体分子和聚合物的快速发展。有机分子和聚合物通过结构裁剪可大范围调制其光、电和薄膜性质,从而实现区别于传统无机太阳电池的多功能性的太阳电池器件,例如可见区透过,近红外区高光谱响应度的半透明器件和全光谱吸收的叠层器件等。其中,发展新型近红外吸光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带隙Eg 1.4 eV)成为领域关注热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的有机半导体实验室已发展一系列基于非稠合或稠合骨架的近红外电子受体分子。最近,该实验室的李昌治研究员和陈红征教授等设计发展了一类近红外电子受体分子,通过非对称桥连基团的区域异构化和调控氟原子取代数目,改善分子共轭结构和轨道能级,获得了性能优异的近红外电子受体分子并成功建构响应波长可达1000 nm光谱的高效率聚合物太阳电池。通过进一步与吸光带边800 nm的前电池搭配,制备得到高效率聚合物叠层太阳电池。该工作得到华南理工大学叶轩立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路新慧教授在光学模拟和薄膜形貌测试方面的支持。这一成果从分子骨架结构设计入手,通过探索理解其分子结构-薄膜特性-器件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发展近红外电子受体分子和近红外区高光谱响应度的聚合物太阳电池提供了新方法和新途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附件:/pp style="line-height: 16px "img style="margin-right: 2px vertical-align: middle " src="/admincms/ueditor1/dialogs/attachment/fileTypeImages/icon_pdf.gif"/a title="chen2018.pdf" href="https://img1.17img.cn/17img/files/201901/attachment/a4dc0b99-2bf7-4de1-8fa0-11d21bce1737.pdf" target="_blank" textvalue="Near-Infrared Electron Acceptors with Fluorinated Regioisomeric Backbone for Highly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Near-Infrared Electron Acceptors with Fluorinated Regioisomeric Backbone for Highly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a/pp /p
  • 大连化物所揭示铁电效应提升太阳电池效率的新机制
    近日,大连化物所太阳能研究部(DNL16)李灿院士、秦炜博士和博士研究生Wajid Ali等在有机铅卤钙钛矿(MHP)太阳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钙钛矿材料非辐射复合与晶格应变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调控铁弹应变使太阳电池开路电压接近热力学极限。   李灿团队在研究光(电)催化等太阳燃料合成同时,长期探索太阳电池的新材料和新机制,在有机太阳电池和钙钛矿太阳电池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成果,提出了Dion-Jacobson二维相钙钛矿可以显著提升钙钛矿电池性能和稳定性。原理上,铁电材料的晶格电场可以显著提升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本工作利用了MHP相变过程与结晶过程的耦合,通过诱导各向异性的对称性破缺,制备了在室温下稳定存在的钙钛矿铁弹体。在外加电场下,离子晶体的电致伸缩性质会使MHP发生铁弹应变。该工作发现,铁弹应变下MHP中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会被显著抑制。通过精细表征铁弹应变下的晶体结构,研究人员建立了MHP的铁弹应变与非辐射复合之间的关联。进一步,该研究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铁弹应变会使畴壁晶胞发生铁电相变,在外电场作用下铁电晶格电场会对齐并形成稳定的电荷分离能力。通过诱导铁弹应变,铁电电场的电荷分离能力可以使得MHP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提升约150 mV,达到1.26 V,接近该材料的热力学极限(1.32 eV)。上述结果为MHP材料的铁电电场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关键证据。   相关成果以“Suppressing non-radiative recombination in metal 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by synergistic effect of ferroelasticity”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DNL16的助理研究员秦炜和博士研究生Wajid Ali,其中理论计算工作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建峰博士合作完成。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人工光合成”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专家开发量子点双层太阳电池 可吸收不可见光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Ted Sargent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研发出了一种胶体量子点(colloidal quantum dots,CQD)双层太阳电池,制备成分为吸光纳米粒子,称为量子点。其不但可以吸收可见光,也可以吸收不可见光,理论转化效率可高达42%,超过现有普通太阳电池31%的理论转化率。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量子点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可以制备低成本太阳电池,因为这些粒子可以喷涂到各种表面。但是,基于这种技术的电池效率太低,难以实用。而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研发的双层太阳电池中,一层量子点经调制可以捕捉可见光,而另一层捕捉红外光。研究人员还引入一个过渡层,构成成分包含四种薄膜状的不同金属氧化物,这一种方法可以减少层间电阻。他们选择透明的氧化物用于这一层,使光线可穿过它们,到达底层电池。  研究人员目前研制的这种太阳电池转化效率为4.2%。Sargent教授指出,这种方法可用于制造3层甚至4层太阳电池。该小组的目标是在5年内实现效率超过10%,之后不断提高。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化学教授John Asbury指出,因为能够制成多层量子点太阳电池,多伦多大学的团队将理论效率从30%提高到40%以上。但是,要研制接近这一效率的任何尺度太阳电池,都需要消除束缚态问题。
  • 人和科仪亮相2022年第八届太阳电池浆料与金属化技术论坛
    上海人和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携带具有物联网功能的智能三辊机、超高压纳米均质机、稳定分析仪等在浆料行业具有广泛应用的仪器设备。参加了在常州富力喜来登酒店举办的第八届太阳电池浆料与金属化技术论坛。 TRILOS 智能三辊机 应用于: 浆料的均匀分散 TRILOS 超高压纳米均质机 应用于: 有机载体经微射流均质机预处理后, 可提高分散性,然后与玻璃粉、 银粉混合,制得浆料。 LUMiSizer稳定性分析仪 应用于: 浆料的稳定性的精确快速评价 该论坛主要探讨光伏行业展望与浆料市场前景,太阳电池技术与金属化工艺发展趋势,银浆金属化导电机理与接触机制研究,SE PERC、异质结和TOPCon电池进一步提效降本的浆料和金属化解决方案,激光转印技术实现路径与产业化进展,先进铜电镀技术与应用,银包铜浆料成本优势与电池稳定性研究,丝网印刷和电池烧结技术与设备,钙钛矿叠层电池金属化工艺展望等。会议现场,这些仪器设备一经展出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通过人和科仪技术工程师们的认真耐心的讲解以及现场样品的演示,使得大家对这些仪器设备有了一个更为直观和细致的了解。现场让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TRILOS特有的物联网功能。该功能可以全程自动设置并记录设备运行全过程,在方便客户进行数据分析的同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此外,物联网平台还可以接入投料、配料、预混以及在线监测等设备进行联用。 人和公司(www.renhe.net)始终聚焦行业痛点,在解决方案中不断融入符合中国制造2025标准,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微型化、模块化并带物联网的仪器设备。让客户通过这些仪器设备实时获取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反馈,进行综合分析,不断优化生产工艺,从而实现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 能源危机,迫在眉睫——高质太阳能电池板的诞生记
    能源是世界和人类赖以生存的驱动力,但地球上的能源储存又是有限的,全球石油还可开采约45年,天然气约61年,煤炭约230年。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60年地球上35种矿物中,将有1∕3在40年内被人类消耗殆尽,世界能源正面临严重紧缺。 然而太阳能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能源,通过从太阳能获得电力,人们可运用光伏效应制造太阳能太阳电池进行光电变换,实现节省资源,造福人类未来生活。 中国也在加大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相继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到2010年底,国内已经有海外上市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16家,国内上市的光伏产品制造公司16家。 客户案例要生产太阳能发电组件,其核心组件就是太阳能电池板。那么如何确保生产出一块高质量的太阳能电池板呢?我们以某光能有限公司案例来解释说明,这家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的制造商。 产品应用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的优劣取决于每块电池板的好坏。因此每块电池板的质量至关重要。以下是电池板生产流程图:在核心步骤PECVD 结束后,进入丝网印刷环节前,产线需要精确控制电池板上镀膜的重量,从而控制产品质量。 *PECVD:是借助微波或射频等使含有薄膜组成原子的气体电离,在局部形成等离子体,而等离子体化学活性很强,很容易发生反应,在基片上沉积出所期望的薄膜 这家公司使用OHAUS AR323CN 天平给每块电池板编号和称量。 *OHAUS AR系列天平:可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工业和教育行业等领域,它不但具备坚固大气的外型,且还拥有丰富的应用模式和数据采集工具DDE,是一款功能全面、性能可靠的完美型称量产品。 客户评价客户给每片硅片编号,在硅片镀膜前后分别称取重量,通过电脑输入至客户编写的生产软件中。软件通过计算出薄膜重量判断是否合格,并将数据保存于数据库中,从而控制了产品的质量和确保了可追溯性。客户对OHAUS天平的使用情况表示满意,特别是其优异的性能和友好的操作界面,以及数据采集的独特应用功能极其符合客户的需求。 Adventurer系列天平概览: 保护环境, 节省能源人人有责。不仅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都应该尽量节省能源消耗量,多采用太阳能这种可无限供应的能源原料,让地球更健康!更多AR系列天平产品资讯,请点击这里。抢购热线:4008217188。
  • 如何祛除太阳能电池组件上的“毒瘤”?
    随着新能源的逐渐普及,太阳能也迅速的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成活中的一部分。太阳能在给生活带来便利和环保的同时,有一个"毒瘤"却一直在残害着太阳能电池或者组件的寿命,令广大用户对它是爱恨交加啊。那么这个"毒瘤"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祛除呢?“毒瘤”的诞生过程这个"毒瘤"叫做太阳能热斑。太阳电池组件由于在制造和实验的过程中,出现隐裂、碎片焊接不良等;或在应用过程中,被其它物体(如鸟粪、树荫等)长时间遮挡时,被遮挡的太阳能电池组件此时将会严重发热,这就是"热斑效应",也就是太阳能上的一颗毒瘤。有光照的电池所产生的部分能量或所有的能量,都可能被"热斑"的电池所消耗。“毒瘤”的破坏力这颗毒瘤会对太阳能电池会造成很严重地破坏作用,会严重的破坏太阳电池组件或系统,所以需要对太阳电池组件进行热斑检测,使相对发热均匀的电池片进行组合或维护,以避免组件所产生的能量被热斑的组件所消耗,同时避免由于热斑可能给太阳能组件或系统的寿命带来的威胁,所以需要用到一款专业的工具来检测这颗"毒瘤",然后将其消灭。如何祛除“毒瘤”红外热像仪拥有超高的灵敏度,能够准确的感应出被测物体表面发生的微笑温度变化,检测出太能能电池片或组件的缺陷,将产品的缺陷位置直观准确的显示在红外热图中,特别是由菲力尔公司生产的FLIR Ex系列红外热像仪,可以实现即瞄即拍,能够快速准确的发现"毒瘤",让其无所遁形,简直可以称之为"毒瘤杀手"。“毒瘤杀手”是如何工作的?想要发现毒瘤,就要让太阳能组件发热,这样热像仪才能发挥效应,所以首先要太阳能电池片或组件在正常的太阳光或辅助光源下工作,或将组件在上述光源的照射下短路,这样热斑才会出现。接下来就是FLIR Ex系列红外热像仪大显身手的时刻,FLIR Ex系列包括FLIR E4、E5、E6和E8共4种热像仪,通过画中画及热叠加技术,检测人员除了可以拍摄红外图像外,还可以同时捕获一幅可见光照片,并将其融合在一起,通过拍摄的红外图像,检测人员可以直观、快捷,方便在同时间和相同的环境下得到同一块组件上不同电池块的温度,第一时间识别和定位故障,找出热斑。不仅如此,在采用FLIR Ex系列红外热像仪检测热斑时,还不需要断电,其采用的非接触测量方式更不会干扰原有的温度场,反应速度更是小于1秒,所以检测人员可以更快更准的检测出热斑,与传统的数据采集器和红外点温仪相比,各方面性能可以说是完胜。所以,在检测太阳能电池片或者组件热斑的时候使用FLIR Ex系列红外热像仪是毋庸置疑的, "毒瘤杀手"可不是白叫的。
  • 宁波材料所在提升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稳定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尽管目前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效率可达到33.2%,但钙钛矿活性层的长期稳定性是阻碍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商业化的最紧迫问题之一。目前提高钙钛矿器件稳定性通常基于封装工艺、晶体调控工程、缺陷钝化方法和能带调节方式。   然而,类似于许多金属、玻璃和聚合物材料中的“应力腐蚀”,由器件制造和运行中不可避免的拉伸应力引起的时间依赖的亚临界钙钛矿降解仍然会发生。微观层面,该应力可以削弱铅卤化物轨道耦合,从而改变与结构相关的材料特性(如带隙和载流子动力学),降低相变、缺陷形成和离子迁移的势垒;宏观层面,该应力会促使裂纹和分层情况的产生,从而加速钙钛矿的降解,导致器件的效率降低甚至失效。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新能源所硅基太阳能及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叶继春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前期晶体硅和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的基础上,在高效稳定钙钛矿/硅叠层电池领域又取得了新的进展。该团队采用一种长碳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剂,研究发现该添加剂能通过表面自分离和胶束化以改善钙钛矿晶体生长动力学,并在钙钛矿晶界构建类胶状的支架以消除残余应力;因此,钙钛矿活性层中缺陷减少、离子迁移受抑制以及能级结构改善。最终实现了未封装的钙钛矿单结和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在最大功率点跟踪下连续光照下3000小时和450小时的运行稳定性测试中,分别保持了85.7%和93.6%的初始性能,代表了迄今为止在类似条件下报道的稳定性最佳的器件之一。   相关成果以“Long-chain anionic surfactants enabling stable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s with greatly suppressed stress corrosion”为题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7877-z),博士生汪新龙为第一作者,应智琴博士后、杨熹副研究员和叶继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1500103)、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FDCT-0044/2020/A1、0082/2021/A2)和澳门大学研究基金(MYRG2020-00151-IAPME)等项目的支持。长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抑制应力腐蚀作用机理(上);钙钛矿单结(中)以及钙钛矿/硅叠层(下)太阳电池最大功率点工作稳定性测试
  • 藉由以GDA和SnO2形成的分子桥接触的材料介面达成高效且稳定的太阳能电池
    █ 重点摘要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向万春团队利用光焱科技公司的测试设备,开发出以甘蓝胺(GDA)埋入SnO2/钙钛矿界面上分子桥优化钙钛矿太阳电池。该研究结合先进的测试设备与材料开发策略,实现了电池转换效率从22.6%提升到24.7%,并显著改善了稳定性。1. 使用分子改性剂甘蓝胺(GDA)在SnO2/钙钛矿的埋底界面上构建分子桥,从而产生优异的界面接触。2. 通过GDA和SnO2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实现的,明显调节能级。此外,GDA可以调节钙钛矿晶体的生长,产生晶粒尺寸增大且无针孔的钙钛矿薄膜,缺陷密度显着降低。3. 经过 GDA 修改的钙钛矿太阳电池表现出开路电压(接近1.2V)和填充因子的显着改善,从而使功率转换效率从 22.6% 提高到 24.7%。此外,GDA 器件在最大功率点和 85°C 热量下的稳定性均优于对照器件。█ 研究背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具理论上可达25%的高转换效率,受到广泛关注,但钙钛矿材料易受温湿度影响降解,SnO2与钙钛矿界面难以实现有效电荷传输,使实际效率较预期低,制约了商业化进程。如何提升钙钛矿太阳电池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是当前研究热点。充分发挥精密量测设备的优势,开发高性能钙钛矿材料与界面工程技术,实现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同步提升,是目前的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陕西师范大学向万春团队设计开发出甘蓝胺(GDA)分子材料,优化SnO2与钙钛矿界面。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GDA调控钙钛矿晶粒生长,生成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增加晶粒尺寸,降低缺陷密度。此外,GDA 可以调节钙钛矿的生长以形成高质量的薄膜,从而减少缺陷和相关的非辐射电荷复合。因此,经过GDA修饰的 PSC 表现出接近1.2 V的令人印象深刻的VOC和 24.70%的效率,高于对照器件的22.60%和离子类似物醋酸胍(GAAc)修饰的PSC的24.22%,同时迟滞现象减少最后,与对照和GAAc修改的器件相比,GDA 修改也大大提高了最大功率点 (MPP)跟踪和85 °C热量下的器件稳定性。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研究方法采用设备本研究采用光焱科技AM1.5G太阳光模拟器(AAA class solar simulator)以及Si标准参考电池SRC2020(NREL-certified silicon cell ),量子效率量测设备 QE-R。█ 结果与讨论要点1:分子与SnO2和钙钛矿的桥接作用研究团队选择GDA作为钙钛矿界面改性剂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GDA具有高热稳定性和良好的溶解性,在界面形成和沉积过程中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其二,GDA分子含有羧基和GA基团,可以与SnO2和钙钛矿形成强的配位作用,从而在两者之间建立桥梁,改善界面接触,有助于提高载流子传输效率和减少电荷复合。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了GDA与SnO2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主要源于GDA中的羧基与SnO2表面的欠配位Sn4+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量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显示出GDA分子与SnO2层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点2:GDA对SnO2层的改性研究团队使用顶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GDA对SnO2层形貌和粗糙度的影响。GDA修饰导致SnO2表面的纳米粒子层变得更加均匀和连续,粗糙度减小,有利于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成核和结晶,从而提高界面电荷转移效率。通过紫外光电子能谱(UPS)测量,研究团队观察到经过GDA修饰的SnO2能级发生改变,费米能级上升,有利于界面电荷传输。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GDA修饰影响了SnO2的能级结构,从而改善了PSC界面性能。要点3:下界面改性对钙钛矿层的影响研究团队研究了经过GDA改性和未经GDA改性的SnO2层上钙钛矿层的性能。通过SEM和XRD表征,研究团队发现GDA修饰有助于形成更平坦和致密的钙钛矿薄膜,提高了结晶度。这对于减少电荷缺陷和提高电荷传输效率非常重要。要点4:下界面改性对钙钛矿薄膜结晶的影响通过原位XRD测量,研究团队研究了GDA修饰对钙钛矿薄膜结晶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GDA改性影响了中间相的形成,导致晶格膨胀。此外,研究团队发现GDA修饰还影响了钙钛矿薄膜的晶粒尺寸和结晶动力学,进一步改善了薄膜质量。要点5:器件性能与稳定性研究团队制备了经过GDA修饰和未经GDA修饰的PSC,并评估了它们的性能和稳定性。结果显示,经过GDA修饰的器件在光电转换效率(PCE)和稳定性方面都表现出优势。GDA改性有助于抑制非辐射电荷复合,提高载流子提取效率,并减少界面陷阱密度。这导致了更高的PCE和更好的稳定性。█ 结论该研究运用精密的光伏测试设备,开发出甘蓝胺分子材料修饰SnO2/钙钛矿界面,显著提升了钙钛矿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和长期稳定性。研究证明先进测试设备的应用为材料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撐,也为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电池的低成本批量生产提出了新的设计思路。期待不同领域的产学研单位通力合作,加快高效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实际应用进程。
  • 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近日,中科院大连物化所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DNL1606)刘生忠研究员和陕西师范大学杨栋研究员、冯江山博士等在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807/insimg/13912dd6-243e-49a5-a1d3-5c5f9726bf07.jpg" title="W020180720292898136578.jpg"//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柔性太阳能电池由于具有质量轻、便携带、易于运输、安装简单等优点备受关注。高性能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部分是低温界面层和高质量钙钛矿吸光层。该团队前期通过开发低温界面层,在柔性钙钛矿电池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5年,利用室温磁控溅射法沉积氧化钛界面层,制备的柔性钙钛矿电池效率达到15.07%(Energy Environ. Sci.) 2016年,首次将离子液体作为界面层应用到柔性钙钛矿电池中,将柔性钙钛矿电池效率进一步提升到16.09%(Adv. Mater.)。/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最近,该团队运用二甲硫醚作为添加剂,通过控制钙钛矿吸光层的结晶过程,得到晶粒尺寸较大、结晶性较好、以及缺陷态密度较低的钙钛矿薄膜,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到18.40%,同时将大面积(1.2cm2)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升到13.35%。另外,利用添加剂制备的钙钛矿吸光层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加,在35%的湿度下放置60天,电池的效率仍能保持86%的原有效率,而无添加剂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相同条件下仅可保持原有效率的50%。此项研究成果是目前柔性钙钛矿电池的最高效率,为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奠定了实验和理论基础。/pp style="line-height: 1.5em "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究与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目、国家大学科研基金、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的资助。(文/图 杨栋、段连杰)/ppbr//p
  • 宁波材料所在提高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技术飞速发展,其效率已从13.7%发展到如今的33.2%,这得益于其更宽的太阳光谱吸收范围和更高的开路电压输出值。因此,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有希望从根本上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并大幅降低太阳能发电成本的新型光伏技术。   然而,钙钛矿/硅叠层电池的不稳定性,特别是钙钛矿顶电池的不稳定性,仍然是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通常与钙钛矿薄膜内部的残余应力密切相关。钙钛矿薄膜内部残余应力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钙钛矿相变、缺陷形成和离子迁移的能垒,并最终加速钙钛矿的降解。因此,如何有效释放钙钛矿薄膜内部的残余应力并获得高效稳定的叠层器件成为关键。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属新能源所硅基太阳能及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叶继春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前期晶体硅和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的基础上(Adv. Sci. 2021, 8, 2003245 J. Mater. Chem. A 2021, 9, 12009 Energy Environ. Sci. 2021, 14, 6406 Adv. Funct. Mater. 2021, 32, 2110698 Nano Energy 2022, 100, 107529 Joule 2022, 6 , 2644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2, 14, 52223 Adv. Energy Mater. 2023, 13, 2203006 J. Mater. Chem. A, 2023,11, 6556 Nat. Commun. 2023, 14, 2166),在高效钙钛矿/硅叠层电池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   该团队提出一种基于表面重构的钙钛矿/硅叠层太阳能电池,认证效率达到29.3%(稳态效率29.0%),是目前报道的基于遂穿氧钝化接触(TOPCon)电池的最高效率之一。   在该工作中,研究人员将正丁基碘化胺(BAI)溶于二甲基甲酰胺(DMF)和异丙醇(IPA)的混合溶剂中,并用于表面后处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BA离子在钙钛矿表面全面的A位替换,还能促进BA离子向钙钛矿薄膜内部的深扩散。在不影响薄膜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钙钛矿薄膜表面和内部残余应力的同时释放。经过应力释放的薄膜表现出更少的缺陷态、更弱的离子迁移和更好的能级排列等优点,制得的单结电池和叠层电池分别获得21.8%和29.3%的效率,并展现出良好的热、湿、光照和运行稳定性。该工作促进了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基太阳电池应变工程发展,并为未来的应用和部署提供了参考。   相关成果以“Surface Reconstruction for Efficient and Stable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Greatly Suppressed Residual Strain”为题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DOI:10.1002/adma.202211962)上。2020级直博生李鑫为第一作者,应智琴博士后、杨熹副研究员和叶继春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62204245)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Grant No. 2022C01215)等项目的支持。基于钙钛矿表面重构的两端口钙钛矿/硅叠层太阳电池
  • 宁波材料所在新型高效TOPCon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新进展
    隧穿氧钝化接触(TOPCon)晶体硅太阳电池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大规模产业化运用的光伏技术,其目前产业化效率已经达到25.0%以上(2023年8月数据,因测试方法差异,各家略有不同);2023年全国累计已建/待建TOPCon电池产能高达1430 GW(8月统计数据),市场前景广阔。对于PECVD技术路线的TOPCon电池来说,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的关键在于有效抑制多晶硅易爆膜、降低材料寄生吸收,以及进一步提升TOPCon钝化性能。目前,利用掺杂工程制备的新型多晶硅薄膜可有效解决TOPCon遇到的上述问题,但是如何兼顾高效的钝化和电学传输性能仍具有挑战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硅基太阳能及宽禁带半导体团队在叶继春研究员和曾俞衡研究员的带领下,在前期TOPCon电池研究的基础上(Energy Environ. Sci. 2021,14, 6406;Cell Rep. Phys. Sci. 2021,2,1 Sol. RRL: 2021,5, 2100644 2023,7,2201082 Sol. Energy Mater. Sol. Cells 2021,223, 110970 2021 230 111229 2022,238,111586 2022,240,111713 2022,243,111803 2022,250, 112047 2023,257,112354 2023,257,112393),在高效TOPCon电池领域取得了新进展。该团队基于新型掺氮多晶硅,提出了双功能多晶硅层结构设计——掺氮多晶硅可提供优异的钝化性能并可以有效抽取载流子,常规多晶硅可提供良好的电学接触性能并可以有效输运载流子;该设计的应用使得TOPCon结构获得了优异的钝化性能(隐含开路电压iVoc~755 mV, 复合电流J0~0.7 fA/cm2)和接触性能(接触电阻率ρc5 mΩcm2),其选择性因子达到16,如图1。此外,通过钝化和接触性能提升,实验室概念验证TOPCon电池(4 cm2)的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达到25.53%,如图2。进一步通过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对掺氮多晶硅的原理性问题进行了探究,如图3。研究表明,氮原子的掺入有利于维持多晶硅结构的稳定性,有效捕获氢原子以防止其溢出;更多的氢原子可以有效钝化悬挂键,降低界面态密度;此外氮原子还可有效调节多晶硅的光学带隙和TOPCon的能带结构,使其可以获得更好的光学和电学钝化性能。综上所述,该研究为高效TOPCon电池设计,特别是双面接触和全背面接触的设计,以及新型多晶硅在产业化上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该工作以“Regionalizing nitrogen doping of polysilicon films enabling high-efficiency tunnel oxide passivating contact silicon solar cells”为题发表于Small(DOI: smll.202304348)。宁波材料所2022级博士生刘尊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后林则东为共同第一作者,宁波材料所杨阵海、曾俞衡研究员和叶继春研究员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974178、61874177)、宁波市“创新2025”重大工程(2022Z114、2020Z098)、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2021C01006)等项目的支持以及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帮助。
  •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距离市场还有多远?|前沿应用
    编辑:高明审核:che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新概念太阳能电池代表,近年来备受关注,这得益于其具备的种种优势,譬如:它采用溶剂工艺,可以在常温下制备,生产成本大大下降;柔性好、可大面积印刷,在光伏产业的应用有着为可观的前景;清洁廉价无限制,可为能源供应难题提供有效方案等等。不仅如此,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之所以成为代表,一个更加备受瞩目的优势就在于——它的原料多为液态,可以用来制备大面积柔性电池及设备,在未来或许可以应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上,边走路边发电!这种在电影中才出现的镜头将来会成为日常,想想是不是就觉得很炫酷呢?但要想实现这一场景,还需解决三个难题,这也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的原因。哪三个问题呢?本次“前沿应用”栏目将带大家一探究竟~短寿之憾我们知道,对于电池来说,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使用寿命。钙钛矿电池实际生产和应用所面临的困难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它的寿命只有短短数月,远远低于硅基太阳能电池,这也是其实现商业化面临的个问题。钙钛矿电池不够稳定,主要是因为钙钛矿电池对水、热、氧环境度敏感,使得电池结构不稳定,易产生不可逆降解。要延长钙钛矿电池的寿命就要提高稳定性,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复合型钙钛矿材料,提高其本身的稳定性,另一种就是找到合适的添加剂物质,来抑制钙钛矿材料的分解。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就在今年1月份,欧洲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联盟Solliance,TNO,imec和埃因霍温科技大学,就报道了一种采用工业工艺(溅射镀膜,狭缝涂布镀膜,原子层沉积和基于激光的互连)制造的封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该模组经受既定的寿命测试,即耐光性测试,耐湿热测试和热循环测试,具有出色的稳定性。相信未来能有更多的方法能够应用于钙钛矿电池的分解问题解决。图片来源:pixabay效率之痛电池的效率是评价电池性能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过去十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有不少提升。根据《科学》(Science)今年4月发表的一篇报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上升到26.7%,非常接近传统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但事实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这是因为转化过程中,通电的载流子会因为缺陷问题被卡住,从而降低电池效率。那么,什么是载流子寿命呢?它为何成为影响太阳能电池效率的重要指标呢?据HORIBA资深工程师Ben Yang博士介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产生的电能来源于电荷的分离、迁移和重组,其中电荷可以扩散多远、游离多久——即载流子寿命,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载流子寿命越长,电池的效率也越高。图片来源:pixabay既然载流子寿命如此重要,那如何提升载流子寿命呢?精确测量是步,通过不断测量找到效率低下的关键问题,进而改进。“荧光寿命测量是一种常用于表征载流子寿命的技术,通过测量电荷重组率,进而标定电池的效率。HORIBA为测量荧光寿命研发了相应的产品。” Ben Yang博士如是说道。DeltaFlex和DeltaPro荧光光谱仪是专门的测量荧光寿命的分析仪器,它们可以监测光收集过程的效率,通过仪器搭配的TCSPC系统,研究人员可以测量重组率。另外,使用HORIBA QuantaMaster™ 、Fluorolog和FluoroMax荧光光谱仪,并联合HORIBA-IBH 荧光寿命组件,还可以完成测试钙钛矿材料对不同光吸收的效率。tips: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荧光光谱仪的解决方案,点击阅读原文提交需求,我们的工程师会尽快联系您~您也可以进入HORIBA微信公众号的图书馆栏目,查看下载更多解决方案。值得庆幸的是,同样是今年4月,《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剑桥大学等机构合作成果——钙钛矿材料中影响载流子寿命的“缺陷”根源。相信通过精准的测量和缺陷根源的追溯,载流子的寿命将会一步步提升,钙钛矿电池的效率也会进一步改善图片来源:pixabay量产之难实现商业化后一个攻关的技术点,便是“量产”。要实现大规模生产,就必须将钙钛矿从实验室搬到工厂,这是其终走向市场的关键。然而目前几乎所有高效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都是用旋涂法制备的,即将钙钛矿材料一般旋涂于金属氧化物骨架上进行制备。然而旋涂法难以沉积大面积、连续的液膜,在实验室中制备,尺寸只有几厘米大小,因此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高吞吐量与规模化制备的要求。这就成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产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其他适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制备方法,像是:刮刀涂布法、电沉积等等,尤其是刮刀涂布法,它的基底温度可控,因此在规模化制备高质量、大晶粒钙钛矿薄膜方法中脱颖而出。更值得欣慰的是由刮刀涂布法制备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也能达到20%,十分接近旋涂法制备的器件。未来通过不断地研究,相信它地效率能更进一步。图片来源:pixabay从上文可以看出,尽管短寿之憾、效率之痛、量产之难,这三点是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快速走向市场的三个问题,但我们仍然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前景抱有大的期待。目前众多公司投资钙钛矿产业就是证明,相信产学研结合的能够解决大规模制备技术的提升,帮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商业化道路上大步迈进。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我们勇突破!现在不妨设想一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就在我们的穿戴设备上,比如涂覆在手机表面上,那是怎样的情形呢?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手机没电了!开心吧? 免责说明HORIBA Scientific公众号所发布内容(含图片)来源于文章原创作者提供或互联网转载。文章版权、数据及所述观点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HORIBA Scientific 发布及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供读者自行参考及评述。如果您认为本文存在侵权之处,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进行处理。HORIBA Scientific 力求数据严谨准确,如有任何失误失实,敬请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我们也热忱欢迎您投稿并发表您的观点和见解。 HORIBA科学仪器事业部HORIBA Scientific 致力于为科研及工业用户提供先进的检测和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如:光学光谱、分子光谱、元素分析、材料表征及表面分析等先进检测技术,旗下Jobin Yvon光谱技术品牌创立于1819年,距今已有200年历史。如今,HORIBA 的高品质科学仪器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各行业研发及质量控制的选择,之后我们也将持续专注科研领域,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 Veeco举办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研讨会
    Veeco日前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共同举办了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电池技术研讨会,议题涵盖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最新生产设备、测试设备及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等。 Veeco主要为高亮度LED、太阳能、半导体用户提供技术解决方案。Veeco大中华区总经理王克扬表示,Veeco是业界目前唯一可将热源整合到CIGS Web镀膜系统上的薄膜沉积设备供应商,因此公司的FastFlex卷绕镀膜系统能够给客户带来卓越的高吞吐量的沉积方案,帮助客户快速完成从研发到量产的过程。 FastFlex Web镀膜系统,由Veeco于2008年5月收购的Lowell生产,具有吞吐量高、性能卓越、拥有成本低,并且具有紧凑的外形尺寸等特点。通过其灵活的结构设计可实现溅射,反应溅射和热蒸发镀膜,是Mo(钼),TCO(透明导电氧化物)和CIGS等太阳能薄膜制备的理想工具。王克扬介绍,系统可在多个沉积区实现旋转或平面磁场分布,用户可根据自身需要选用表面预清洗和多种泵系统。CIGS 系统配备有Veeco拥有专利并已在业界广为使用的PV系列热蒸发源,通过选用合适的沉积系统并优化工艺条件,可极大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降低镀层厚度的不均匀性(NU)。 Veeco目前针对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向客户提供钼、CIGS及TCO沉积层的集成制造解决方案。经生产验证的CIGS热沉积源,因能高产量生产出超高质量薄膜,并转化成更高效、高成品率的多结太阳能电池,从而有效地新降低太阳能电池每瓦成本。TurboDisc E475是行业内领先的最大产能的MOCVD系统,针对大批量化合物材料的生产而设计,采用RealTemp 200技术可直接实现闭环原位晶片温度控制,并通过快速地开/关气体实现弯道处的严格控制,这两项技术的处理可带来优质的材料以及很高的工艺率,相较于前代产品E450提高了15%的产能并进一步降低了成本。 除多结太阳能电池外,该系统还可用于HBT、pHEMT器件,以及红、橙和黄光高亮度LED、激光二极管等。其TurboDisc K系列GaN MOCVD系统,主要用于大批量生产GaN基绿光LED和蓝色激光器,并对增加GPI的高亮度蓝光LED的产量也有明显作用。 王克扬介绍,Veeco目前在上海外高桥建有保税仓库,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多个联合实验室,为用户提供直接和周到的市场和技术支持。而薄膜太阳能电池和LED照明领域,是公司在中国重点拓展的目标市场,并且已有了实质性进展。 --------------------------------------------------------------------------------------------------------------------------------全文引自《光伏国际》网络版,版权归《光伏国际》及Veeco公司所有
  • 最新Nature: 26.1%效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表面钝化的新技术!
    【研究背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由于其在单结构、小尺寸设备上实现了超过26%的功率转换效率(PCE)而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二维钙钛矿表面钝化层引入的问题在于,活性阳离子在热应力下易于迁移,导致钙钛矿结构的八面体连接破坏和膜的快速降解,限制了器件的长期稳定性和效率。为应对此挑战,美国西北大学Kanatzidis、Sargent和Marks团队开发了非二维钙钛矿配体策略,通过限制间隔物进入钙钛矿晶格来抑制表面离子迁移。这些策略成功地减少了高温环境下的性能损失,并且在大面积钙钛矿膜上展现出了更高的钝化效果。为了进一步提升阳离子扩散抑制效果,并最大化八面体网络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引入了边缘-/面共享的设计元素,创新性地实现了类钙钛矿材料的设计。这些进展不仅拓展了钙钛矿体在高性能PSCs中的应用前景,还为深入理解和优化其组成、加工和电子特性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指南。以上成果在“Natur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Two-dimensional Perovskitoids Enhance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最新论文。【科学亮点】(1)首次在钙钛矿领域引入了类钙钛矿结构,这是一种具有较为健壮的有机-无机混合结构,通过边缘/面共享设计元素来抑制阳离子迁移。(2)实验结果显示,类钙钛矿/钙钛矿异质结构相比传统的二维/三维钙钛矿,能够显著抑制阳离子的迁移。通过增加钙钛矿体的维度,特别是引入边缘-/面共享设计,提高了八面体连接性和垂直于平面的取向,有效改善了与三维钙钛矿表面的电荷传输效率。(3)进一步分析表明,采用A6BfP等类钙钛矿作为钙钛矿表面的钝化剂,能够有效修饰钙钛矿表面,形成均匀的大面积钙钛矿膜,并且在厘米级PSCs上实现了高达24.6%的准稳态转换效率。此外,钙钛矿体/钙钛矿异质结构在85°C下稳定运行1250小时,表明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图文解读】图1:类钙钛矿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图2:类钙钛矿材料/钙钛矿异质结构的构建。图3:2D类钙钛矿/3D钙钛矿异质结的光电特性。图4:钙钛矿太阳电池的光伏性能和稳定性。【结论展望】本文通过设计和合成具有边缘/面共享结构的类钙钛矿,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二维钙钛矿表面钝化层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的阳离子迁移问题。传统的二维钙钛矿表面钝化层存在着阳离子在二维和三维钙钛矿层之间迁移的风险,这不仅降低了太阳能电池(PSCs)的效率,也影响了其长期稳定性。而通过引入类钙钛矿,特别是具有多维度结构的A6BfP 类钙钛矿,有效增强了其与三维钙钛矿表面的接触效率,通过增强的八面体连接性和垂直取向,改善了电荷传输效率,同时抑制了阳离子的迁移现象。这一创新设计不仅提高了PSCs的性能,还证实了其在高温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为解决太阳能电池材料在复杂工作条件下的实际应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此外,本研究展示了通过精确设计分子结构,尤其是通过增加分子内部的体积分离距离,为类钙钛矿提供更有效的钝化功能,为未来高效率、长寿命PSCs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指导。文献信息:Liu, C., Yang, Y., Chen, H. et al. Two-dimensional Perovskitoids Enhance Stability in Perovskite Solar Cell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764-8
  • 长春应化所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p  在光能转化为电能方面,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采用p型高分子半导体(给体)和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的共混物作为活性层,与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相比,具有柔性、成本低、重量轻的突出优点,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种类和数量远远少于p型高分子半导体,因此开发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是发展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的核心。/pp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俊课题组,提出采用硼氮配位键(B←N)降低共轭高分子的LUMO/HOMO能级,发展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策略,并发展出两类含硼氮配位键的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其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与经典的酰亚胺类n型高分子半导体相近。/pp  该课题组首先阐明了硼氮配位键降低共轭高分子LUMO/HOMO能级的基本原理,首次将硼氮配位键引入到n型高分子半导体的分子设计中(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3648)。进而提出了两种用硼氮配位键设计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的分子设计方法:一是在共轭高分子的重复单元中,用一个硼氮配位键取代碳碳共价键,使共轭高分子的LUMO/HOMO能级同时降低0.5–0.6eV,将常见的p型高分子半导体给体材料转变为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5313) 二是先设计基于硼氮配位键的新型缺电子单元——双硼氮桥联联吡啶,再用于构建n型高分子半导体受体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436)。/pp  研究表明,硼氮配位键n型高分子半导体具有LUMO轨道离域、LUMO能级可调的特点(Chem. Sci., 2016, 7, 6197)。基于该独特的电子结构,在得到全高分子太阳电池器件效率6%的同时,实现了光子能量损失0.51 eV,突破了传统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子能量损失最小值0.6eV的极限,也是已知文献报道的最低值(Adv. Mater., 2016, 28, 6504)。/pp  该工作获得了科技部“973”项目、国际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和中科院先导计划等项目的资助。/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611/insimg/4e516292-452d-47ca-ae56-f629db3e32c9.jpg" title="1_副本.jp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长春应化所在全高分子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系列进展/ppbr//p
  • 阿美特克科学仪器部参加第十届亚太地区纳米杂化太阳电池大会
    阿美特克科学仪器参加了由华北电力大学主办的第十届亚太地区纳米杂化太阳能电池大会,近两百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涵盖了染料敏化,量子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热点研究方向。 阿美特克科学仪器部展出了研究级太阳能光电测试系统输力强Modulab XM Photoechem ,致力于为广大研究者提供光电研究完整的解决方案,如强度调制的光电流谱(IMPS),强度调制的光电压谱( IMVS)和电量抽取(CE)和IPCE等全套技术,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
  • 《Nature》刊发!多种科研仪器助力破解钙钛矿电池寿命基因难题!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伏与节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潘旭研究员和田兴友研究员团队与韩国成均馆大学Nam-Gyu Park教授、华北电力大学戴松元教授合作,成功在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团队首次发现钙钛矿阳离子面外分布不均匀是影响电池性能的主要原因,并通过设计1-(苯磺酰基)吡咯(PSP)作为添加剂均匀化钙钛矿薄膜相分布,获得了26.1%的光电转换效率(PCE)。相关成果于2023年11月2日加速在线发表(AAP)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钙钛矿太阳电池是利用钙钛矿型的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作为吸光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属于新概念太阳能电池,经过多年发展,传统的界面钝化及结晶调控方法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池效率的提升,但近年来相关研究中该电池效率的提升速度明显放缓,相关研究遇到了“瓶颈”。科研人员发现,钙钛矿薄膜内往往不可避免的会发生相分离现象,研究团队前期工作表明有效管理卤素相分离有助于提高器件性能(Angew. Chem. Int. Ed., 2022, 2213932)。高效率钙钛矿材料往往通过采用纯碘体系下的阳离子掺杂组分获得,尤其是FA1-xCsxPbI3体系,不同的阳离子组分在钙钛矿体相面外方向的分布对钙钛矿体相载流子扩散及界面抽取至关重要。深入研究阳离子面外方向分布,不但有助于理解钙钛矿体相载流子动力学过程,更有望推动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但是钙钛矿体相的不同阳离子组分分布、以及影响电池稳定性和效率损失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基于此,研究团队从FA1-xCsxPbI3体系出发,通过元素定量分析研究了甲脒(FA)与铯(Cs)阳离子的纵向分布,结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与X射线光电子谱(XPS),深度剖析发无机Cs阳离子倾向于沉积在薄膜底部,有机FA阳离子在薄膜上界面处富集。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对钙钛矿薄膜晶相分布进行了深度剖析,通过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与薄膜截面的透射电镜(TEM)分析,证明了在薄膜底部存在面间距较小的晶相,并且在薄膜底部显示出与富Cs钙钛矿相关的特征信号。这些实验充分说明阳离子面外方向的梯度不均匀分布,这也是首次可视化验证了钙钛矿薄膜的阳离子组分在面外不均匀分布。 研究团队通过原位试验方法进一步分析了这种梯度不均匀分布的原因,发现不同阳离子在结晶及相转变过程中的速率差过大是导致组分不均匀的主要原因。进而,团队设计了PSP分子以弥补不同阳离子间的结晶与相转速率差,制备出均匀化的钙钛矿薄膜。这种阳离子组分均匀分布的钙钛矿薄膜有效抑制了由底部富Cs相带来的准I型能级排列,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载流子寿命及扩散长度,加强了载流子界面抽取。 研究团队利用PSP策略制备的反式钙钛矿太阳电池获得了26.1%的最高效率,认证效率为25.8%。此外,经2500小时最大功率电追踪后(MPPT),未封装的器件仍保持其初始 PCE 的 92% 的可靠运行稳定性。该研究工作表明,通过均匀化钙钛矿组分面外分布可获得优异电池性能,开辟了提升电池器件稳定性的新途径,有望打破钙钛矿太阳电池的效率瓶颈,为进一步提升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电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推动PSCs走向商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博士研究生梁政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南方科技大学章勇博士、固体所博士研究生徐慧芬为共同第一作者,固体所潘旭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固体所叶加久博士、成均馆大学Nam-Gyu Park教授和华北电力大学戴松元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合肥物质院院长基金等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784-0 科研人员在检测电池器件性能(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和晟发布九工位电池片剥离试验机新品
    上海和晟九工位电池片拉伸测试仪测试过程中采用全数字化力量、位移、速度三闭环控制,采用日本松下交流伺服马达及控制驱动系统,配合美国铨力高精度传感器加台湾TBI高精密滚珠丝杆传动,本试验机可安装九个力量传感器,配合我公司自主研发专用软件,可达到九个传感器同时使用,并且测试数据可同时显示在电脑软件上,操作无误差,方便好用。本试验机采用调速精度高、性能稳定的日本松下数字式交流伺服马达及驱动控制系统;特别设计的同步齿型带减速系统和滚珠丝杠副带动试验机的移动横梁运动;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的基于数据库技术的控制与数据处理软件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代替传统的数码管、示波器,实现了试验力、试验力峰值、横梁位移、试样变形及试验曲线的屏幕显示,所有的试验操作均可以在计算机屏幕上以鼠标输入的方式完成,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操作方便;插装在PC机内的双通道全数字程控放大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调零、增益调整及试验力测量的自动换档、调零和标定,无任何模拟调节环节,控制电路高度集成化,完全取消了电位器等机械调整器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上述各项技术的综合应用,保证了该机可以实现试验力、试样变形和横梁位移等参量的闭环控制,可实现恒力、恒位移、恒应变、等速度载荷循环、等速度变形循环等试验。用户可以使用PC机专家系统自主设置恒应力、恒应变、恒位移等控制模式,各种控制模式之间可以平滑切换。程控模式满足国家标准GB/T6497-1986《地面用太阳能标准一般规定》、GB/T6495.2-1996、GB/T6495.5-1996为试验数据的再分析、数据库管理、网络传输等后处理提供了方便。 由于该试验机实现了试验过程的自动控制和试验结果的信息化处理,可使操作人员方便、自主地设置试验程控步骤。在进行拉伸试验时,可以使试验者清晰地观察低碳钢、铸铁等整个试验过程。通过在不同曲线段的反复加载,由力—位移(变形)曲线,可以直观的验证虎克定律和观察冷作硬化现象。对无明显物理屈服现象的材料,可以选用滞后环法或逐步逼近法测定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 本试验机专业用于太阳能行业电池片180度剥离强度试验,卧式结构省空间,操作方便;九工位同时拉伸可减少人工操作及节约测试时间。本机采用电脑控制,专业测试程序用于数据分析处理,结合高分辨率力量采集传感器及高精数据处理芯片,呈现于客户直观的的性能曲线及客户要求的处理后数据值使更直观准确了解产品性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二、技术规格:1、 试验力50kg内任选;2、试验机准确度等级:0.5级;3、试验力测量范围:0.2%—100FS;4、试验力示值相对误差:示值的±1%以内;5、试验力分辨力:试验力的1/±300000(全程分辨力不变);6、位移示值相对误差:示值的±0.5%以内;7、位移分辨力:0.001mm;8、力控速率调节范围:0.1-5%FS/S;9、力控速率相对误差:设定值的±1%以内;10、横梁速度调节范围:0.05—1000mm/min;11、横梁速度相对误差:设定值1%以内;12、恒力、恒变形、恒位移控制范围:0.5%--100FS;13、恒力、恒变形、恒位移控制精度:设定值10%FS时,为设定值的±1%以内;设定值≥10%FS时,为设定值的±0.1%以内;14、拉伸行程:380mm;15、 有效试验宽度:300mm;16、主机外型尺寸(长×宽×高):约1000*550*950mm;17、电源:220V 50Hz 400W;18、主机重量:约140kg19、 拉力角度应为180±2度;20、 要求定速度、定位移、定荷重等控制方式可选;21、 根据负荷大小自动切换到适当的量程,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度;22、 要求自主拆卸调整传感器及夹具部件,可做五工位测试;23、 要求控制程序灵敏度高,满足高频次使用连贯性;24、 配置专用电脑;25、 测试软件要求中英文兼备;26、机台配备标准铝合金机架。 三、软件测试功能简介A.载荷位移曲线;载荷、时间曲线;位移、时间曲线;应力、应变曲线。B.根据各国对试片的要求编辑相应的测试标准,填写试品资料,编辑测试方法,并可供日后测试选择。C.自动储存本次试验结果,并可将其编辑为报表打印输出。有公式编辑功能,可对多个已测试的曲线进行对比。D.可设定小数点位数,各物理量单位及密码保护等。E.自动清零:计算机接到试验开始指令,测量系统便自动清零;F.自动回归:自动识别试验力,活动横梁自动高速返回初始位置;G.自动存档:试验资料和试验条件自动存盘,杜绝因突然断电忘记存盘引起的资料丢失;H.测试过程:试验过程及测量、显示、分析等均由微机完成;I.显示方式:数据和曲线随试验过程动态显示;J.结构再现:试验结果可任意存取,可对数据曲线再分析;K.曲线遍历:试验完成后,可用鼠标找出试验曲线逐点的力值和变形数据,对求取各种材料的试验数据方便实用;L.结果对比:多个试验特性曲线可用不同颜色迭加、再现、放大、呈现一组试样的分析比较;M.曲线选择:可根据需要选择应力应变、力时间、强度时间等曲线进行显示和打印;N.批量试验:对参数相同的试验一次设定后可顺次完成一批试样的试验;O.试验报告:标准格式;P.限位保护:具有程控和机械两级保护;Q.过载保护:当负载超过额定的10%时自动停机;紧急停机:设有急停开关,用于紧急状态切断整机电源;自动诊断:系统具有自动诊断功能,定时对测量系统,驱动系统进行过压、过流、超温等到检查,出现异常情况即刻停机;R.试验主机和微机独立操作。创新点:本试验机可安装九个力量传感器,配合我公司自主研发专用软件,可达到九个传感器同时使用,并且测试数据可同时显示在电脑软件上,操作无误差,方便好用。九工位电池片剥离试验机
  • 电子拉力试验机使役性能评价
    长期以来,国内对试验机整体性能的评价是围绕计量检定工作展开的,《校准证书》是判定设备性能优劣的核心依据,此外,GB/T 16491-2022 《电子式万能试验机》中的设备分级体系过于宽泛,无法真实反应整个行业良莠不齐的现状。而不同领域、不同用户对设备性能的诉求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造成用户的客观体验与评价指标之间存在背离。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设备的使役性能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下属的CSTM试验技术能力评价专业委员会计划于2024年组织开展电子拉力试验机使役性能评定工作,以金属材料拉伸性能测试为切入点,以GB/T 228.1-2021为理论依据有序进行。参评试验机除了满足最基本的计量要求外,还将利用有证参考物质开展实验室间比对活动,评定内容既有传统的强度和延性指标比对,还涉及力-延伸曲线弹性部分斜率mE测定,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评定和试验速率的规范性评定等。本次评定更多的从用户的视角来客观审视国内外电子拉力试验机的发展水平,对标国外先进技术找问题、找差距,从而拓展国内企业的国际视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确目标方向,促进国内材料测试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2024年8月13日,由仪器信息网主办的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即将召开。期间,武钢有限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凃应宏分享报告《电子拉力试验机使役性能评价》,详细介绍本次评定工作,以期为电子拉力试验机厂商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也为产业链各方选择适用电子拉力试验机提供参考。本会议将于线上同步直播,欢迎试验领域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等报名参会!关于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为帮助业内人士了解试验技术发展现状、掌握前沿动态、学习相关应用知识,仪器信息网将于2024年8月13日举办第三届试验机与试验技术网络研讨会,搭建产、学、研、用沟通平台,邀请领域内科研与应用专家围绕试验机行业发展、试验技术研究、试验技术应用等分享报告,欢迎大家参会交流。会议详情链接:https://www.instrument.com.cn/webinar/meetings/testingmachine2024/
  • 【邀请函】珀金埃尔默邀您畅谈电池行业的未来
    第33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定于2019 年8 月16-17 日在苏州举行。本次会议将深入探讨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太阳电池、燃料电池和新体系电池等化学与物理电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面向未来发展新增了能源互联网和微纳可穿戴电源技术等内容,交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果。珀金埃尔默的产品在电池行业的应用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多年来,珀金埃尔默积累了丰富的检测经验和实验数据,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电池行业解决方案。本次会议上,我们也将携相关方案与各位参会代表见面。在为用户提供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案的同时,珀金埃尔默也在不停更新自己的解决方案,与电池行业的用户共同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欢迎您光临珀金埃尔默展位(17展位)与我们的技术工程师现场交流,来了解我们能为您做什么,还有精美礼品等您来领取!扫描下方二维码,完成签到即可至我司展台领取精美礼品。关于珀金埃尔默:珀金埃尔默致力于为创建更健康的世界而持续创新。我们为诊断、生命科学、食品及应用市场推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助力科学家、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解决最棘手的科学和医疗难题。凭借深厚的市场了解和技术专长,我们助力客户更早地获得更准确的洞见。在全球,我们拥有12500名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150多个国家,时刻专注于帮助客户打造更健康的家庭,改善人类生活质量。2018年,珀金埃尔默年营收达到约28亿美元,为标准普尔500指数中的一员,纽交所上市代号1-877-PKI-NYSE。了解更多有关珀金埃尔默的信息,请访问www.perkinelmer.com.cn。
  • 美国NREL-研究人员应如何测量基于钙钛矿的单片多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
    【重点摘要】由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团队发表如何从校准实验室的角度来衡量钙钛矿基单片多接面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对钙钛矿多接面太阳能电池进行精确的标准测试条件(STC)测量至关重要,但具有挑战性。提出了优化的测量方法,能够实现精确的性能特征化。标准化、与生产相关的量化协议持续进步是实现商业可行性的关键。【研究背景】钙钛矿多接面太阳能电池(PVSK MJs)在与硅能源电池结合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功率转换效率提升,效率超过30%。这些高效率是在标准测试条件(STC)下报告的,以便进行比较。准确的多接面太阳能电池在STC下的性能测量至关重要,但比单接面器件更加复杂,需要进行光谱模拟并限制每个子电池。需要谨慎的方法,因为快捷方式可能导致误导性的效率评级。【研究结果】提出的钙钛矿多接面太阳能电池的优化测量方法能够在标准测试条件下准确地表征电流-电压曲线和效率评级。通过调整模拟光谱和平衡每个子电池的电流,可以避免与快捷方法相比的误导性能评级。正在开发的高通量测量程序展示了减少测试时间一个数量级而不影响准确性。进一步改进加速测试协议并在研究团队间标准化方法可以促进持续的效率提升。在标准条件下准确评估效率仍然对评估新型多接面结构中的损失机制至关重要。【研究方法】准确测量PVSK MJ性能需要具有光谱可调的太阳模拟器来调节照射在器件上的光谱。测量过程包括确定每个子电池的光谱响应,调整模拟器光谱以实现电流匹配,并在STC下测量IV曲线和功率输出。讨论了在无法使用光谱模拟器时的常见错误和准确性评估方法。【结论】准确的标准测试条件(STC)下的钙钛矿基多接面太阳能电池测量需要具有光谱可调的太阳模拟器。优化的定量方法包括确定每个子电池的光谱响应,调整模拟器光谱以实现电流匹配,并在STC下精确测量功率输出。随着钙钛矿子电池的串联太阳能电池快速发展,防止误导性效率评级的需求使准确的标准测试量化变得更加迫切。最近更新的IEC 60904-1-1要求对于多接面测量中使用的模拟器提出了严格的规范,包括可调输出光谱范围为300-1700nm,符合AM1.5G标准,平均光谱不匹配率低于6%(A++等级)。这种最先进的设备克服了以往双源系统的可靠性问题。Enlitech的SS-PST利用创新的单氙弧灯基础的光谱控制,独特地满足这些新一代标准。Enlitech SS-PST在400-1100nm波长范围内的光谱偏差为11.2%,在300-1200nm范围内为13.1%。300-1700nm的输出光谱可以满足AM1.5G光谱的要求,平均光谱不匹配率低于6%(IEC 60904-9:2020)。输出光谱可调。校准设施采用这些先进工具有望有助于保持使用校准设备的各组报告性能值之间的一致性。朝着负担得起且标准化的定量技术取得进展是促进高效率多接面概念转化为具有商业竞争力的光伏产品的重要基础。可靠的准确测量消除了最终制造规模扩大和部署具有超越传统技术效率潜力的钙钛矿串联结构的障碍。Figure S1.左图:随着钙钛矿/Si串联电池顶部钙钛矿结构的辐照变化,VMPP、IMPP和ISC的变化。右图:二接面电池的示意IV曲线及其组成部分结构,其中顶部结构限制了电流。图S2. 左图:双结钙钛矿/钙钛矿电池的光电流-电压曲线。右图:顶部钙钛矿结构的辐照变化与双结钙钛矿/钙钛矿串联电池的VMPP、IMPP和ISC的关系。
  • 仪器表征,科学家研发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科学背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是下一代光伏技术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因其光电转换效率(PCE)的迅速提升和有望超过单结太阳能电池的详细平衡极限而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当前全钙钛矿叠层电池中,特别是在混合锡-铅(Sn-Pb)低带隙层内,非辐射复合及其随时间逐步恶化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其性能和稳定性。表面Sn的过量导致了成分梯度,这一梯度加剧了氧化,并显著提高了复合速率,进一步降低了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有鉴于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Edward H. Sargent院士/陈斌助理教授、美国托莱多大学鄢炎发教授团队合作通过添加剂工程和后处理技术,特别是引入二胺螯合剂,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表面钝化策略。该方法优先螯合锡原子,去除了薄膜表面的多余锡,平衡了Sn:Pb的化学计量比,形成了抗氧化的低维势垒层,从而减少了界面复合。通过进一步使用1,2-二氨基丙烷来改善钝化层的均匀性,最终实现了更均匀的表面钝化,使得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8.8%,并在模拟一太阳照明条件下保持了1000小时操作后90%的初始效率。【科学亮点】(1)本实验首次发现混合Sn–Pb钙钛矿薄膜在表面存在成分梯度,表面锡含量过多,导致氧化加剧并增加复合速率。实验中,研究人员利用二胺优先螯合锡原子,将其从薄膜表面去除,从而实现了更为平衡的Sn:Pb化学计量比。 (2)通过这一处理过程,形成了电阻性低维势垒层,有效钝化了缺陷并减少了界面复合。此外,研究人员通过使用1,2-二氨基丙烷进一步改善了势垒层的均匀性,最终实现了更均匀的分布和钝化效果。(3)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策略使得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8.8%。封装后的叠层电池在模拟的一太阳照明下最大功率点工作1000小时后,仍保留了初始效率的90%,且无需冷却,表现出卓越的稳定性。【科学图文】图1: 混合Sn-Pb薄膜的氧化抑制。图2:混合Sn-Pb薄膜的表面钝化。 图3:混合Sn-Pb PSCs的性能和稳定性。图4:串联装置性能及稳定性。【科学启迪】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混合锡铅(Sn–Pb)钙钛矿薄膜的成分梯度及其对氧化和复合速率的影响,揭示了材料表面锡过量所导致的性能与稳定性问题。研究发现,通过使用二胺分子优先螯合锡原子,能够有效调节薄膜表面的Sn:Pb比例,使其抗氧化性增强,进而钝化缺陷,减少界面复合。进一步利用1,2-二氨基丙烷来改善势垒层的均匀性,不仅提升了钝化效果,还显著提高了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和长期稳定性。这一发现为优化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供了新的策略,特别是在提高低带隙层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通过调控表面化学组成和钝化缺陷,本研究为实现更高效、更耐用的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路径。参考文献:Li, C., Chen, L., Jiang, F. et al. Diamine chelates for increased stability in mixed Sn–Pb and 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Nat Energy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60-024-01613-8
  • 质检总局发布《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等27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
    日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等27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其中,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掠入射X射线反射膜厚测量仪器校准规范、转速测量仪检定规程、热重分析仪检定规程等21项仪器计量技术规范在内。编号名称批准日期实施日期备注JJG1132-2017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3-2017煤矿用高低浓度甲烷传感器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4-2017转速测量仪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5-2017热重分析仪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6-2017扭转疲劳试验机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7-2017高压相对介损及电容测试仪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8-2017煤矿用非色散红外甲烷传感器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G1139-2017计量用低压电流互感器自动化检定系统检定规程2017-2-282017-5-28JJF1609-2017余氯测定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0-2017电动、气动扭矩扳子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1-2017顶板动态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2-2017非接触式测距测速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3-2017掠入射X射线反射膜厚测量仪器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4-2017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5-2017太阳模拟器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6-2017脉冲电流法局部放电测试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7-2017电子式互感器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8-2017绝缘油介质耗损因数及体积电阻率测试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19-2017互感器二次压降及负荷测试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20-2017电池内阻测试仪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21-2017诊断水平剂量计校准规范2017-2-282017-5-28JJF1622-2017太阳电池校准规范:光电性能2017-2-282017-5-28JJF1623-2017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型式评价大纲2017-2-282017-5-28JJF1624-2017数字称重显示器(称重指示器)型式评价大纲2017-2-282017-5-28JJF1625-2017数字式气压计型式评价大纲2017-2-282017-5-28JJG147-2017标准金属布氏硬度块检定规程2017-2-282017-8-28代替JJG147-2005JJG2064-2017气体流量计量器具检定系统表2017-2-282017-8-28代替JJG2064-1990
  • 新材料创新,中国科学家刷新串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的性能新纪录!
    【科学背景】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太阳能电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技术。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备受关注,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放大到大面积时存在均匀结晶的挑战。串联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提高效率并拓展光谱利用范围的重要途径。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制备面临着挑战,其中主要问题之一是宽带隙和低带隙钙钛矿层的非均质结晶。在制备过程中,由于涂覆时间窗口的短暂性,钙钛矿薄膜往往无法均匀形成,导致效率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南京大学谭海仁教授团队通过引入了氨基乙酰胺盐酸盐(AAH)到混合锡(Sn)-铅(Pb)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前驱体中,并采用二甲基甲酰胺和二甲基亚砜作为溶剂。这种两性离子盐的加入触发了前驱体中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形成均匀的钙钛矿薄膜。特别是,AAH盐和二甲基甲酰胺的配位能有效减缓溶剂释放过程,延长了钙钛矿薄膜形成的时间窗口。该研究通过延长钙钛矿薄膜形成的时间窗口,成功解决了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制备过程中的非均匀结晶问题。通过引入AAH盐和优化溶剂体系,科学家们成功制备出大面积且均匀的钙钛矿薄膜,从而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这一研究为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可扩展制造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和途径。【科学解读】为了研究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亚砜(DMSO)比例对涂覆的Pb-Sn钙钛矿薄膜的影响,研究者在图1中首先展示了不同DMF:DMSO比例下的Pb-Sn钙钛矿薄膜形貌。结果表明,当DMF:DMSO = 9:1(v/v)时,Pb-Sn钙钛矿薄膜呈现最佳形貌,而不适当的溶剂比会导致薄膜中出现空隙。接下来,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涂覆处理窗口(Δt)与钙钛矿薄膜质量的关系。他们将Δt分为涂覆钙钛矿油墨所需的总时间(Δt1)和将湿膜转移到加热阶段所需的时间(Δt2),并发现DMF:DMSO = 9:1(v/v)的对照油具有较短的处理窗口,导致后续刮刀涂覆的Pb-Sn钙钛矿薄膜上出现针孔。然而,当作者将氨基乙酰胺盐酸盐(AAH)掺入前驱体油墨中时,发现Δt被延长至100秒,并且产生了无针孔的Pb-Sn钙钛矿薄膜,其晶粒呈大而垂直的取向。进一步研究表明,处理窗口Δt影响了Pb-S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性能。对照PSCs表现出对Δt的高敏感性,而AAH Pb-Sn PSCs在Δt延长时保持相似的性能。这些结果表明,适当的DMF:DMSO比例和处理窗口时间对于形成均匀且无缺陷的Pb-Sn钙钛矿薄膜至关重要。通过调节溶剂比例和处理窗口时间,并引入AAH掺杂,可以改善钙钛矿薄膜的质量,从而提高PSCs的性能和稳定性。图1. 涂覆Pb-Sn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性。研究者旨在了解为什么AAH可以改善Pb-Sn钙钛矿薄膜的均匀性。他们发现,AAH与几乎所有钙钛矿前体成分都存在着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PbI2、SnI2、甲胺碘化物(FAI)和溶剂。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结晶膜中存在AAH。吸收光谱表明,在AAH存在时,Pb-Sn钙钛矿的能隙基本保持不变。X射线衍射图样显示了相似的结晶度和晶体学取向,表明仅存在单一的钙钛矿相。Pb 4f7/2和Sn 3d5/2的结合能降低表明形成了Lewis酸碱AAH-Pb/Sn加合物,从而增加了无机盐的溶解度。二维1H-1H自旋扩散核磁共振(NMR)光谱揭示了AAH与钙钛矿的有机阳离子FAI之间的相互作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分析表明,AAH与DMF之间存在分子间氢键作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DMF的-C=O与AAH的-NH3+之间形成氢键。气相色谱(GC)分析显示,AAH有助于维持气体辅助湿法钙钛矿中的DMF,并延长了处理时间窗口。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AAH+有利于与Pb-Sn钙钛矿前体中的组分发生分子间相互作用,并延缓了结晶过程。 图2. 延长处理窗口的机理。为了理解氨基乙酰胺盐酸盐(AAH)对刮刀涂覆的Pb-S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性能的影响,研究者首先研究了AAH在Pb-Sn钙钛矿薄膜中的定位和积累情况。时间飞行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显示了AAH+离子在钙钛矿薄膜中自顶部到底部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了AAH在Pb-Sn钙钛矿-PEDOT:PSS埋藏界面的积累,从而提高了界面的粘附性。接着,研究者研究了AAH对钙钛矿光物理性能的影响。超快激光吸收光谱显示了AAH Pb-Sn钙钛矿薄膜两侧动态的相似性。稳态荧光发射显示AAH Pb-Sn薄膜的强度相同且高于对照膜,而荧光衰减寿命远远长于对照膜。这表明AAH通过钝化底部表面减少了电荷载流子的俘获。接着,研究者评估了AAH对Pb-Sn 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与对照器件相比,AAH基础器件的所有光伏性能都有所改善,其中包括更高的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密度(Jsc),以及更高的填充因子(FF)。这一研究揭示了AAH在提高Pb-S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的潜力,为钙钛矿光伏器件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见图3)。图3. 涂覆Pb-Sn钙钛矿薄膜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研究者进行了图4的实验,旨在评估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稳定性。首先,他们利用具有AAH的Pb-Sn窄带隙(NBG)钙钛矿制备了单体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并通过可扩展的加工技术进行了制备。结果显示,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展现出了显著的高效性能,冠军效率达到了26.8%,Voc为2.15 V,Jsc为15.5 mA cm&minus 2,FF为80.5%。随后,研究者在6x6 cm基板上制备了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模块,并优化了模块制造工艺。最佳PCE的八亚电池模块达到了96.1%的高GFF和220 μm的窄死宽度。通过引入AAH,他们还观察到了NBG钙钛矿油墨中Sn4+还原为Sn2+的现象,从而实现了在常温下进行模块制造的激光刻蚀。40个制造的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模块的平均PCE为23.3 ± 0.7%,冠军模块的PCE为24.9%,并在认证的独立实验室中获得了24.5%的认证PCE。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AAH在提高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实现高效、稳定的全钙钛矿光伏器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图4. 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及组件。 【科学结论】作者展示了20.25 cm2的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模块,达到了24.5%的认证效率。为了实现这一性能,作者使用了Good清单中的短链缓冲层来均匀化钙钛矿的结晶并钝化了埋藏界面。全钙钛矿串联太阳能电池可以实际达到30%的效率。低Jsc仍然是主要瓶颈,这是由于光反射、寄生吸收、Pb-Sn亚电池中的光吸收效率低和模块中的大死区引起的光学损耗。这些挑战可以通过光管理、增加具有长载流子扩散长度的Pb-Sn吸收层厚度以及减少模块中的死区来解决。由于钙钛矿-C60界面引起的Voc损失可以通过利用可扩展的后处理钝化方法来抑制,例如由刮涂沉积的化学钝化或者就像作者以前的工作中一样与3D/3D异质结合并,但其均匀沉积仍待开发。在稳定性方面,用惰性的背金属电极替代,例如导电的透明氧化物,并且将隧道复合结构替换为热稳定的结构,将进一步增强全钙钛矿串联模块的耐久性。原文详情:Han Gao et al. ,Homogeneous crystallization and buried interface passivation for perovskite tandem solar modules.Science383,855-859(2024).DOI:10.1126/science.adj6088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