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仪器信息网 > 行业主题 > >

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

仪器信息网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专题为您提供2024年最新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价格报价、厂家品牌的相关信息, 包括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参数、型号等,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除此之外,仪器信息网还免费为您整合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相关的耗材配件、试剂标物,还有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相关的最新资讯、资料,以及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相关的解决方案。

高灵敏生物分子互作系统相关的资讯

  • 国产生物芯片新突破 引领桌面式高通量NanoSPR分子互作系统
    近年来,生物药的市场需求逐年扩容,其中抗体药物因其靶向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在生物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经进入了抗体药物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抗体药的需求越来越大,抗体筛选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分子互作系统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检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深入理解动力学信息,并为早期治疗提供宝贵的建议。目前,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包括生物层干涉法(BLI),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和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等,尽管它们都可以实现无标记、实时和高通量分子互作分析,这些方法仍具有局限性,例如样本需要纯化、仪器成本高、设备体积大等。这些限制了它们在个人、小型制药公司和其他资源有限的环境的广泛使用。因此,开发出一种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实时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对药物筛选或临床早期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2022年9月1日,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以“An Nanoplasmonic Portable Molecular Interaction Platform for High-Throughput Drug Screening”为题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便携式的桌面 NanoSPR 分子相互作用分析平台,该研究成果目前已成功完成多种药筛产品转化。纳米等离子共振(NanoSPR)技术是无需荧光或染料标记生物分子、病毒和细胞的一种光学分析测试技术。NanoSPR芯片表面对电介质的折射率变化非常灵敏,无需标记,就可以实现快速、实时、原位、无损、动态检测分子的相互作用或溶液中目标物浓度的测定。刘钢教授团队利用其拥有的国际最新NanoSPR光学芯片专利技术,首次将NanoSPR传感芯片与标准微孔板(NanoSPR CP)和便携式八联微孔柱(NanoSPR CEP)集成并用于高通量实时检测分子之间结合与解离过程的互作平台,同时也构建了多种类型的即用型生物芯片筛选技术已成功用于抗体定量、抗体亚型鉴定、亲和力检测、抗体人源化改造、抗原表位分析,靶点筛选、抗体对筛选等,可助力基因治疗、基因疫苗研究、抗原表位研究、药物筛选与设计、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等领域的研发生产效率。纳米杯阵列增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NanoSPR)芯片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示意图。该研究首先通过纳米压印光刻、电子束蒸发和接合技术设计并制造了晶圆级纳米杯状阵列增强的NanoSPR传感芯片,并将NanoSPR芯片集成至标准的96孔板或简单的八联微孔柱装置形成分子互作平台,开发设计的两种便携式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采用自制便携式透射光强度检测系统,就能进行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无标记实时动态分析分子间的结合与解离过程。便携式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点击查看 )NanoSPR分子互作分析平台可对各种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提供深入的无标记的结合动力学检测和分析。选择包括新冠病毒蛋白与抗体系列在内的各种分子对分别与行业标准Biacore或Octet系统进行数据比较分析,在不同的比对数据中均获得了NanoSPR分子互作平台与Biacore仪器和Octet仪器对同一组分子对相似的动力学和亲和力值,有力的支持了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NanoSPR分子互作平台可准确高效且经济地进行分子间结合相互作用的检测和研究。研究表明NanoSPR技术有望成为一种革命性新技术用于高灵敏度、快速、高通量、无标记、低成本和实时检测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应用于药物筛选、临床早期诊断和表位鉴定等领域,给研究人员提供可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完成深入的无标记结合动力学分析检测技术。(a) SARS-CoV-2 Nucleocapsid Protein (Np)检测示意图。(b)固定SARS-CoV-2 Np抗体的传感器检测104 nM SARS-CoV-2 Np的结合与解离实时曲线图。SARS-CoV-2 Np抗体与不同浓度SARS-CoV-2 Np(0-208nM)之间的结合动态拟合曲线(c),解离动态拟合曲线(d)和结合解离动力学曲线(e)。华中科技大学 刘钢教授刘钢教授团队近年来致力于超灵敏度微纳米新型生物传感器以及移动传感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并在基于NanoSPR生物传感芯片在生物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Biosensors&Bioelectronics(2018, 2021, 2022)、Sensors and Actuators B: Chemical(2021)、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2)、 Materials Today Bio(2022)、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22)等期刊,部分研究成果已完成转化。量准公司在上海,杭州和武汉均有研发和生产基地。量准专注于利用其独特传感器芯片设计和制造专利技术开发创新型生物检测芯片及相应的检测设备产品,并将其作为生命科学工具仪器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以及作为检测试剂和设备应用于临床医学体外诊断中。量准自主研发生产的晶圆级高性能纳米等离子共振NanoSPR芯片产品实现了对传统药物筛选芯片及分子互作检测设备的技术路线突破和超越,并且借助其产品在性价比上的明显优势打破进口检测产品垄断并涵盖到更加广泛的生物医药研发应用领域, 助力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自主创新发展。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203635
  • 表面增强拉曼技术助力挥发性有机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的宋一之团队与尹焕才团队在高灵敏增强拉曼气体传感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超高灵敏性的柔性多孔三维玫瑰花枝状纳米增强基底,可实现气相与液相中有机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上。高灵敏微量气体传感在环境污染研究、人体挥发性有机物(VOCs)检测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迄今为止,已有多种分析技术被用于气体检测,但大多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分析过程耗时等缺点。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作为一种有力的痕量分子检测工具,可利用基底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耦合和电荷转移效应大幅增强目标分子的拉曼散射信号,具有高灵敏、简单、快捷、无损和特异指纹识别的特点,在气体传感领域具有突出的优势。对此,该研究通过化学生长与微纳加工相结合的方式在柔性多孔滤膜上制备了纳米氧化锌金属三维异质结构(图1),并利用酰胺反应选择性地捕获腐胺和尸胺分子,实现了低浓度气体分子的高灵敏定量检测(腐胺检测限:1.26×10-9 M,尸胺检测限:2.5×10-9 M),比同类研究报道的检出限高出2~3个数量级(图2);另外,还实现了在液相中的超高灵敏度定量检测(腐胺检测限:3.2×10-16 M,尸胺检测限:1.6×10-13 M),比同类研究报道的检出限高出6~9个数量级,充分证明了该SERS传感器在液相与气相有机小分子检测的巨大潜力。鉴于该三维柔性SERS基底的多孔特性和优异的增强性能,将其与微流体装置和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集成,搭建SERS快速检测系统,有望实现气溶胶中细菌、病毒和污染物的高效捕获与富集,充分发挥该三维基底在气溶胶的高灵敏检测领域的技术优势。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重点研发产业前瞻项目、中科院科研仪器装备研制项目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analchem.1c05013图1 基于三维玫瑰花枝状SERS传感基底构筑方法及有机气体分子检测策略图2.液相中(a-f)与气相中(g-l)不同浓度腐胺与尸胺的SERS光谱
  •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构建成功 实现蛋白分子快速高灵敏电化学检测
    p  发展适合于现场快速检测海洋生物大分子及海洋细菌的生物传感器技术,对于及时快速地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生物大分子的检测,一般采用酶联免疫法、生物化学测试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技术 对全细胞的检测,则通常需要通过细胞培养实验来完成。然而,上述方法存在仪器复杂、设备昂贵、检测耗时长等缺点,仅适用于实验室分析。/pp  在海洋环境中,贻贝可通过其足丝分泌贻贝粘蛋白,该蛋白具有优越的粘滞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秦伟课题组利用聚多巴胺类仿贻贝粘蛋白材料,成功构建了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电位型传感器,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高灵敏、高选择、快速电化学检测。他们采用基于仿贻贝粘蛋白的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电位型传感器表面原位构建了生物分子选择性识别印迹层 利用表面分子印迹层与待测生物分子之间的高选择性识别作用,实现了样品中生物分子在传感器表面的高选择性分离与富集 利用聚离子作为指示离子,指示富集前后传感器膜界面的电位变化,从而实现了对蛋白质分子及细胞体的免标记电化学检测(如下图)。该方法有效解决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难以实现免标记分析的难题,有望应用于海洋病毒及海洋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中。/pp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化学期刊《德国应用化学》(Rongning Liang, Jiawang Ding, Shengshuai Gao, Wei Qin*. Mussel-Inspired Surface-Imprinted Sensors for Potentiometric Label-Free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doi: 10.1002/anie.201701892)。此外,秦伟课题组也于近期在该期刊发表了关于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的其它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033–13037)。/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img width="600" height="495" title="W020170526571669789953.jpg" style="width: 600px height: 495px " src="http://img1.17img.cn/17img/images/201705/insimg/dfa6e65f-ceeb-4ed3-8f15-be9f33a61853.jpg" border="0" vspace="0" hspace="0"/ p/pp 基于海洋贻贝粘蛋白的仿生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原理/pp/pp/p/p
  • 新型ELISA技术实现超高灵敏度生物分子探测
    4月30日,国际著名科学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了一种新型的光微流激光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简称ELISA)技术。该技术由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生物医学工程系范旭东教授课题组与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吴翔副教授共同开发。据悉,该项新技术将有望应用于重大疾病(如癌症、艾滋病等)的早期检测与诊断以及单个酶分子催化机制研究。  一般来讲,传统的ELISA技术利用被酶催化生成的荧光产物所发出的荧光强度作为探测信号,然而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生物分子的非特异性结合、材料自荧光以及激发光的泄漏等因素造成的强荧光背景会干扰目标分子荧光强度的探测,从而限制了ELISA的探测极限以及动态测量范围。  而吴翔及其合作者开发的新型光微流激光ELISA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荧光产物为激光增益介质,利用高品质因子的光学微腔产生激光输出 在固定的泵浦功率下,产生激光的阈值时间和被测目标分子的浓度呈反比,不同的浓度对应不同的阈值时间,由此,将阈值时间作为该技术中的探测信号。  实验表明,该项技术的探测极限可达1fg/ml(38aM)(1飞克每毫升),动态测量范围为6个数量级。这种新型的光微流激光ELISA技术,通过对激光阈值时间的探测,可以从较强的荧光背景中精确地分辨低浓度的目标分子,从而实现超高灵敏度的生物分子探测。该技术的应用,将对重大疾病(癌症、艾滋病等)的早期检测与诊断技术带来重要提升,同时对单个酶分子催化机制研究领域产生积极影响。  目前,吴翔正从事有源和无源光学微腔生物传感器以及微腔光镊的研究,希望能结合光微流激光技术的优点,进一步拓展光学微腔技术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实现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集成光学生物传感芯片。
  • IMEC研发世界最小的生物传感器 瞄准高灵敏度DNA分子检测
    2020年12月底,比利时IMEC(Interuniversity Microelectronics Centre,微电子研究中心)推出全世界最小的基于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生物传感器(BioFET),尺寸仅为13纳米鳍宽和50纳米栅极长,并成功在其300毫米洁净室实现生产。目前该传感器可检测的极限为几十个DNA分子,最终目标是能够实现单个DNA分子的高精度检测。由于场效应晶体管(FET)的高集成度和低成本优势,其在DNA、蛋白质和病毒检测等生物传感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当生物分子与化学修饰的栅极电介质表面结合时,其阈值电压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可测量的信号。此次IMEC通过先进的CMOS FET器件,即三维栅FinFET,成功提高了生物传感器灵敏度。基于实验和模拟,IMEC预测70纳米以下的FinFET可以实现信噪比(SNR)大于5的单分子检测。IMEC首席健康技术官Peter Peumans表示这项技术可能改变微观生命观测领域的游戏规则。
  • Cytiva发布新一代分子互作系统——Biacore 1 系列
    作为全球生命科学行业的先行者,Cytiva近日推出了功能更强大的Biacore 1 系列新产品,传承高灵敏、高基线稳定性的同时,开创了更多通道、更大通量、更多进样模式及更多功能模块,为用户提供更简便的实验方法,更快的检测速度,更优秀的数据质量,助力用户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加速药物上市。Cytiva根据用户反馈意见对 Biacore 1 系列进行了如下改进:1.提高了系统灵活性和易用性。2.增加了样品容量,以提高操作效率。3.简化了人员上手难易度,扩展了应用支持工具。提供三种系统配置供用户选择,可以根据应用需求选择相应的样品容量、灵敏度和通量。所有系统均可在 GxP 监管环境下进行分析且覆盖应用范围广泛。Biacore 1KBiacore 1K 为六通道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可以进行单通道分析,也可以配对分析。实现系统稳健、数据可重复性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1.六个通道,可单独或配对分析。2.创新进样模块,扩大了应用范围。3.预定义方法和互动式运行,可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方法开发时间。4.队列运行可以将程序按顺序排列提高操作效率。5.温控样品舱可搭载一个微孔板和一个试剂架。Biacore 1K+Biacore 1K+系统可提供更多选择,样品能够流过六个通道,提高相互作用分析的稳健性和可重现性。此外,该型号系统可容纳两块微孔板,提高容量和无人值守运行时间,从而加快项目开发的进度。1.六个通道,可单独、配对、和串联分析。串联可以每四个一组进行分析,也可以六个同时分析。2.灵活的进样工具和缓冲液自动分选器,可扩大应用范围,提高样品利用率。3.预定义方法和互动式运行,可帮助您最大程度地减少方法开发时间。4.队列运行、样品容量和缓冲液的搭配组合可提高操作效率。5.温控样品舱可搭载两个微孔板和两个试剂架。Biacore 1S+Biacore 1S+系统具有优异的灵敏度,可以分析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分子或不稳定的结合物。该型号系统采用创新的进样、缓冲液自动分选器和更大的样品容量,生成可靠且可重现的相互作用数据,加快开发进程。1.六个通道,可单独、配对和串联分析、串联可以每四个一组进行分析,也可以六个同时分析。2.极高的灵敏度和数据采集频率,可以分析不稳定的结合物,更好地区分结合力强的分子。3.灵活的进样工具和缓冲液选择器,可扩大应用范围,提高样品利用率。4.分析温度范围大,可以更好地适应相互作用分析的需求。5.队列运行、样品容量和缓冲液的搭配组合可提高操作效率。
  • 复旦开发光增强化学晶体管传感器,实现中性小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小分子作为分子量小于 1000 道尔顿的化合物,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无论是在生物医学领域,还是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中,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不少小分子检测方法,包括光谱学、电化学等技术,但它们也同时存在着各种缺点,比如操作复杂、通量小、设备昂贵等。与上述传统的检测技术相比,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s,FET)这种传感器平台则具有诸多优点,如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即时检测等。在该平台中,石墨烯作为导电通道,当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时,和电荷转移相关的化学掺杂效应会改变它的电势,导致石墨烯 FET 通道的电导发生实时变化。其中,必须说明的是,小分子的电荷量或分析物的氧化还原性,对化学门控调制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这种晶体管传感器,更适用于检测那些带电量较多的分子,而无法很好地检测那些电荷很少、且氧化还原性能较弱的小分子。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以新型场效应晶体管材料的研发为研究重点(课题组主页:www.weigroupfudan.com)。近期,该课题组发现了一种光化学门控效应,可以通过引入额外的光门控调制,来提高小分子的检测灵敏度。基于此,他们在石墨烯 FET 通道上,生长了具有良好光敏性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能够吸收大量的光能量,并产生丰富的光电子,进而放大对化学信号的电流响应。图丨团队合照(来源:魏大程)接着,该团队采用光门控和化学门控协同的策略,开发了一款光增强化学晶体管传感器,实现对不同小分子,包括中性分子在内的高灵敏检测。利用该器件,他们成功检测到由细胞产生的、浓度低于 10−19M 的二羰基代谢物甲基乙二醛(methylglyoxal,MGO),至少比现有的技术低 5 个数量级。需要说明的是,MGO 是糖尿病、心血管病等疾病的重要参与分子,此前传统的小分子检测方法,很少能够实现对浓度低于 10−9M 的 MGO 的检测。在检测 MGO 的基础上,该器件还可以通过在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上设计活性位点的方式,实现对其他具有不同电荷性质的小分子的检测。并且,对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分子结构进行调整,还能满足对其他疾病标志物的检测,比如蛋白质、离子、核酸等。图丨光增强化学晶体管(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据魏大程介绍,该研究开始于 2018 年左右,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到三年时间。“我们先是发现了一些光增强的电学响应信号现象,但并不清楚其中的机理,后来做了很多对比实验,同时也进行反复的讨论分析,才明白其实际上是光栅效应和化学效应的协同作用导致的。”他说。同时,他也表示:“我们利用光增强技术的好处是,能够对信号放大,使晶体管传感器发展成一个通用平台,既可以检测带电量较高的小分子,也可以检测带电量较低的小分子。”图丨光增强化学晶体管(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2023 年 4 月 25 日,相关论文以《用于小分子超灵敏检测的光增强化学晶体管平台》(Photo-Enhanced Chemo-Transistor Platform for Ultrasensitive Assay of Small Molecules)为题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发表[1]。图丨相关论文(来源: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王乾坤、艾昭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复旦大学魏大程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整体来看,该研究拓宽了晶体传感器平台的应用范围,具有快速、易于操作、高灵敏等优点的传感器件,有望在生物医学研究、健康监测和疾病诊断中实现应用。魏大程表示:“我们实验室主要想将晶体管传感器与医疗相结合,开展一些生化检测方面的研究。不过,实现小分子检测只是研究的一部分,这里面还有许多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我们想实现对癌症的检测。虽然这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多相关技术,但在进一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上还有研究的空间,所以接下来我们也计划朝着这个方向进行探索。”此外,生化传感领域,尤其是晶体管传感技术,目前尚处于实验室阶段,现在,临床上还没有在大规模使用的产品。该团队也正在和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希望能够基于所开发的技术,打造一些具有较强实用性的产品,推动产业领域的应用。
  • 分子互作仪新品盘点|技术多元化,谁将成为“黑马”?
    ——2022上半年生命科学仪器新品盘点系列分子互作仪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和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检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年初马尔文帕纳科收购了瑞士光学生物传感器领军企业Creoptix公司,并在6月携专利光栅耦合干涉(GCI)技术推出了WAVE分子间相互作用仪,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赛多利斯则是布局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推出新一代SPR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NanoTemper携光谱位移技术推出了高通量亲和力筛选平台Dianthus,弥补了SPR技术和ITC技术在亲和力筛选应用的不足;上海量准则是推出小型桌面式NanoSPR One分子互作分析系统以及长沙诺司康推出自主研发NSK-T(III)型高频石英晶体微天平生物传感仪。为了方便大家熟悉了解分子互作仪新品的看点与亮点,小编特别进行了一期简评,供大家学习了解。马尔文帕纳科:新一代动力学技术 WAVE分子间相互作用仪2022年6月2022年6月29日,马尔文帕纳科在线发布了创新型产品WAVE分子相互作用仪,不同于传统的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解决方案,WAVE系统采用专利的光栅耦合干涉(GCI)技术,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另外,采用无堵塞微流控芯片设计,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样品,确保样品活性和生物学特性,节约了纯化步骤所需时间以及避免流路堵塞等问题。新品WAVE分子相互作用仪还具备高时间分辨率,能够准确表征解离速率大于10s-1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兼容48,96,384板任意组合,长达120小时的无人值守运行。Creoptix WAVE 分子相互作用仪小编简评:瑞士Creoptix公司是光学生物传感器的领军企业,拥有业内高灵敏度的WAVE生物分析系统,马尔文帕纳科公司于2022年1月22日宣布完成对其收购,该款新品展示出马尔文帕纳科为积极开拓上游药物发现领域解决方案做出的重要举措之一。赛多利斯: OctetSF3新品发布 打造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2022年5月2022年5月,赛多利斯全新推出Octet SF3 (SPR)分子互作仪。作为新一代SPR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从技术原理、仪器性能、操作便捷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优化,相比普通多循环或单循环动力学分析技术,用户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动力学和结合亲和力数据。新品Octet SF3单次无人值守检测的样本通量高达768个样品,采用OneStep进样技术,只需简单制备一份待分析样品溶液,即可自动为动力学和亲和力分析创建一个完整的浓度梯度,从而简化实验开发和操作。使用NeXtStep™ 进样技术,能够从单一分析物浓度确定分析物在多个竞争分子存在的情况下的完整动力学和亲和力。赛多利斯 Octet SF3 (SPR)分子互作仪小编简评:在非标记生物分析领域,BLI和SPR技术一直占据主流地位。随着赛多利斯推出新一代SPR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旗下的产品序列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为打造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迈出实质性一步。上海量准:个人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2022年5月2022年5月1日,上海量准发布了个人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NanoSPR One,小型桌面式外观,使用场景灵活;配套云平台,快速分析数据;多样化的芯片便面修饰。NanoSPR One分子互作分析系统以纳米微阵列生物芯片为检测基质,通过检测NanoSPR芯片的共振反射或吸收峰强度变化来测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无需标记,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动力学、亲和力及特异性等生物信息。NanoSPR One 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小编简评:NanoSPR One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体积小巧,极大地节约了宝贵的实验室空间,同时价格相对可观,降低了分子互作仪的置入门槛,让每一个生命科学研究实验室都有机会拥有一台自己的分子互作仪。NanoTemper:携光谱位移技术 推出高通量亲和力筛选平台Dianthus2022年4月2022年4月20日,NanoTemper发布了全新高通量亲和力筛选平台Dianthus。它是首个使用光谱位移技术(Spectral Shift)的亲和力筛选平台,并且采用温度依赖的荧光强度变化(TRIC)这项成熟技术对光谱位移技术进行补充,使得Dianthus可以灵敏检测更多真正的结合分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Dianthus检测流程相当简单,仅需1分钟即可精确计算样品间的kd值,且可在33分钟完成384孔板检测,满足高通量筛选的需求。检测是在溶液中进行且不依赖于分子量变化,无需担心分子量过低而漏掉有价值的hits。此外,Dianthus是基于微孔板、无微流控系统的亲和力筛选平台,无需清洗维护。NanoTemper Dianthus高通量分子互作筛选系统此外,NanoTemper在今年3月也发布了另一款新品NanoTemper PR Panta 无标记TSA分析仪,结合了微量差示扫描荧光nanoDSF (nano Differential Scanning Fluorimetry)技术、动态光散射DLS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技术、静态光散射技术(Static Light Scattering)和背反射(Backreflection)技术,具备数据质量高、检测速度快、样品消耗量少等独特的优势。NanoTemper PR Panta 无标记TSA分析仪小编简评:尽管光谱位移技术并非创新技术,但新品Dianthus是首个将该项技术应用于亲和力定量检测的仪器平台,弥补了SPR技术和ITC技术在亲和力筛选应用的不足,丰富了重要靶点和候选药物的亲和力筛选工具。长沙诺司康:频率最高400MHz 石英晶体微天平新品问世2022年1月2022年1月,长沙诺司康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出自主研发NSK-T(III)型高频石英晶体微天平生物传感仪,工作频率可达400MHz,精确测量纳克级甚至皮克级物质质量的传感技术。操作简单,可实现非标记检测生物大分子,可广泛地应用于疾病诊断、药物检测、环境检测、食品检测等多个领域。该仪器采用创新设计、模块化结构、PID模糊智能控温技术等能够进行在线检测生物分子靶向作用过程。长沙诺司康 NSK-T(III)型高频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仪小编点评:NSK-T(III)型高频石英晶体微天平分析仪的显著优势不仅在于扫频范围达400MHz,而且采用模块化设计,可个性化定制。后记:分子互作仪的市场竞争相对温和,在过去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由思拓凡和赛多利斯这两家品牌主导。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物制药研发愈发火热,分子互作仪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同时,市面上也涌现出很多新仪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赛多利斯为巩固自身市场地位,不断丰富自身产品线,打造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作为思百吉集团材料分析板块的马尔文帕纳科公司为开拓上游药物发现市场,收购Creoptix公司杀入分子互作赛道。德国NanoTemper作为后起之秀,不断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努力帮助药物和生物科学研究人员加快新药发现和开发的进程。国产分子互作仪器厂商则是另辟蹊径,通过降低仪器置入门槛和使用门槛来开拓市场。此外,据小道消息得知Gator Bio公司将于年底推新一代高通量、高性能的BLI分子互作仪。该新品将搭载第二代hFc传感器,并且针对粗样将采用高敏AAV定量传感器和检测AAV空壳率的生物传感器。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迄今为止分子互作仪器领域新品新技术的相关内容,更多仪器,请点击进入“分子互作仪”专场。找靠谱仪器,就上仪器信息网【选仪器】栏目。它是科学仪器行业专业导购平台,旨在帮助仪器用户快速找到需要的仪器设备。栏目囊括了分析仪器、实验室设备、生命科学仪器、物性测试仪器、光学仪器及设备等14大类仪器,1000余个仪器品类。
  • NanoTemper发布NanoTemper分子互作分析系统Dianthus NT. Pico 新品
    DI (Dianthus) 系列为您提供快速、不间断、高灵敏度的筛选平台。DI (Dianthus) 系列为药物研发摒弃了传统分子互作筛选技术的繁杂操作可以轻松筛选出任意缓冲液或生物溶液中靶标hits;仅消耗非常少量的靶标分子和化合物;更高灵敏度:亲和力检测范围从皮摩尔级(pM) 到毫摩尔级(mM);更高通量检测,30 分钟内一次性完成 384 个样品亲和力检测,24h内筛选4150-8300个样品;没有液流系统,因此不需要定期维护和停机;无需固定样品,可在最接近自然条件的溶液中进行检测,不会干扰其结合位点;更精确、更高效的Hits筛选和基于亲和力的leads优化Hits 发现:无论是基于片段筛选或是小分子单点筛选,DI 都能帮助您快速发现hits,并进行确认;Hits确认:迅速生成简单、易于解释的亲和力排序表和注释,确定合适的候选分子,开始先导化合物 (leads) 的优化;先导化合物(Leads)优化:确认化合物的亲和力有无变化。这一数据与您的 ADME,毒理以及PK/PD 结果一起,可以帮助您开发最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分子。挑选最有价值的 hitsDI.Screening 软件可总结筛选结果,并可给出非常简洁易懂的排序图表。通过快速比较 Kd 值,我们可以决定哪一个候选分子应该更早地进行深入研究。筛选和测定双管齐下描述相互作用,从而理解生物学过程以及结构-功能的相关性;分析多聚蛋白、GPCR 或是适配体与它们配体的相互作用;支持和验证 X-Ray 晶体学以及冷冻电镜的检测;在抑制剂的存在下,进行竞争性实验研究;历时10 年验证的成熟技术通过 TRIC (Temperature Related Intensity Change) 温度依赖的荧光强度变化的方法,定量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测定配体与靶标分子结合的强弱,这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方法。实验中,我们对靶标分子进行荧光标记,并使其与配体分子混合。随后,通过激光,在溶液中制造一个精确而简单的温度变化,如果靶标分子与配体分子相结合,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会被放大和即时记录。并以配体浓度为横坐标,荧光值为纵坐标作图,从而获得平衡解离常数 Kd 值。创新点:1.相比传统技术,Dianthus NT. Pico在针对小分子药物筛选,生物治疗药物筛选的优势非常突出,最大优势在有一下三点:a.没有液流系统,即意味着无需清洗仪器和定期维护,因此实现了更长时间的无人值守;b.无需固定样品。可以在溶液环境中直接上样分析,这一点避免了小分子、片段、离子等样品难以固定的缺点,更加适用于小分子药物筛选,以及基于片段筛选的药物开发;c.技术本身对“分子量”依赖度很低,可以灵敏监测到结合时水化层及电荷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在检测复杂样品时,灵敏度更高。2.相比于公司上一代分子互作分析仪,该仪器使用386孔板载样,因此可以轻松整合到多种自动化设备中,并实现了更高通量的检测。3.相比于同类产品,Dianthus NT.Pico在24 小时内可测量 Kd 数量可达750个,可升级至1500个,可最多筛选8300个化合物。此高通量可满足药物筛选需求;NanoTemper分子互作分析系统Dianthus NT. Pico
  • 近期高校采购意向汇总:40台套分子互作分析仪,总额超1.3亿元
    近期政策利好消息推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纷纷启动仪器设备采购工作。自10月8日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1所高校分别发布了各自的仪器采购意向,据仪器信息网最新统计(截至10月27日),总意向金额累计超过180亿元。位居榜首的是中山大学,采购总预算超50亿元。紧随其后的是中南大学,采购总预算超41亿元,北京化工大学仪器采购总预算达10.8亿元,排名第三。分子互作仪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和药物筛选及相关药物动力学检测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成为本次高校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的主要目标之一。截至10月27日,复旦、浙大等15所高校发布了分子互作分析仪的采购意向,总意向金额累计超过1.3亿元。中山大学以采购总预算2553.03万元位居高校榜首,意向采购数量高达9套(台)。其次是北京化工大学,采购总预算达1580万元,而华南理工大学以1390万元采购预算摘得探花。另外,中南大学于10月16日发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平台采购项目,预算金额为15407.万元,其中包含2套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15所高校意向采购分子互作分析仪项目详情如下:序号采购项目名称采购需求概况预算金额(万元)中山大学1分子相互作用仪详情链接 4002微量热泳动分子互作仪详情链接 2403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详情链接 3004化学学院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采购项目详情链接 1705中山医学院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采购详情链接 2986高灵敏度分子相互作用仪详情链接 5107分子相互作用仪详情链接 3008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详情链接 0.039药学院(深圳)高灵敏度分子相互作用仪详情链接 335共计2553.03北京化工大学1高精尖实验室非标记生物分子互作分析仪项目详情 3402定量合成生物育种交叉学科平台非标记生物分子互作分析仪项目详情 3403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仪项目详情 5004ForteBio Octet Red96e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BLI)项目详情 400共计1580华南理工大学1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系统详见项目详情 3002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详见项目详情 4103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293详见项目详情 2934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详见项目详情 450共计1453复旦大学1超灵敏高通量无标记筛选仪详见项目详情 4002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分子互作分析系统详见项目详情 3203单分子荧光分子互作分析与成像系统详见项目详情 670共计1390浙江大学1分子互作系统详情链接 3502生物大分子互作仪详情链接 4153分子互作检测仪详情链接 380共计1145山东大学1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详情链接 3902细胞原位分子互作动态分析系统详情链接 4303高灵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检测系统详情链接 290共计1110中国药科大学1中国药科大学分子互作分析仪项目详情链接 5002中国药科大学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项目详情链接 450共计950北京理工大学1高通量分子间相互作用筛选仪详见项目详情 2802分析测试中心蛋白及活性分子作用研究高清分析系统采购项目详见项目详情 460共计740中南大学1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分子生物学平台采购项目(2套分子互作分析仪)详情链接 15407兰州大学1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西部高发肿瘤诊疗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子互作仪)详情链接 3202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微流控毛细管生物大分子分析仪设备采购项目详情链接 108共计428南京农业大学1多功能微量热泳动分子互作仪(MST)详情链接 2052细胞裂解液分子互作仪检测系统详情链接 180共计385东北师范大学1SPR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仪详见项目详情 380吉林大学1多功能分子互作分析系统详情链接 280江南大学1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详情链接 160四川大学1分子间相互作用仪详见项目详情 150为了能够帮助大家轻松入门,快速了解分子互作市场概况和技术流派,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策划“分子互作分析技术”专题(点击查看)。
  • 5万文章 逾千顶刊 分子互作“大哥”Biacore有何过人之处?
    近年来,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涌现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技术多元化,“百花齐放”。目前国内外分子互作分析仪厂商已涌现近20余家,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分子互作分析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百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代金标准?——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特向相关仪器企业约稿。本篇为Cytiva供稿,Cytiva旗下Biacore在基础研究和医药、临床、食品等多个应用领域均表现不俗。在生命体内,所有的细胞功能从本质上讲都涉及到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许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癌症和感染性疾病,都与分子间异常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各不相同,细胞外的分子与其表面不同的受体相互作用将不同的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细胞内不同蛋白之间、蛋白与小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将信号传递到细胞核,最终通过转录因子与DNA、DNA与RNA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信号释放出来。因此,发现并确认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特异性、关键的结合结构域、结合性状如作用强弱以及分子间结合的动态过程对于阐明研究细胞信号转导、免疫反应、配体与受体结合、基因调控、翻译后修饰、功能蛋白质组学、小分子药物以及生物技术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疫苗等设计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取精弃粕 市场现多种分子互作新技术角逐生命活动的基础就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如何认识和表征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生物科学研究的论题。因此诞生了很多经典的、传统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酵母双杂交(Yeast-2-Hybrid)、免疫共沉淀(Co-IP)、GST-pull down、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以及质谱鉴定等技术;检测蛋白与核酸之间互作的凝胶阻滞(EMSA)、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技术;以及基于同位素、生物素、地高辛等标记的检测小分子、糖类、脂类等分子间互作的技术等。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基本的相互作用分析,然而它们都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就是大部分经典方法都是一种间接的研究互作的方法,而且基本都需要标记,如ELISA需要使用标记的酶或者荧光素分子进行检测。这些用于检测的标记物分子本身可能对相互作用造成影响;其次,操作繁琐且对分子本身影响较大。如常用的Western blotting技术一般需要先经过变性SDS-PAGE,这会对发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构想造成破坏。免疫共沉淀虽然可以结合电泳或质谱鉴定相互作用的分子,然而不仅过程冗长复杂,而且只能发现那些较强结合的相互作用分子,对于很多信号转导相关的瞬间和弱的相互作用无法进行分析;再者,假阳性偏高,如酵母双杂交技术最大的问题就是假阳性率较高,需要多种方法相互辅助相互交叉确认。以上常用方法还有一点更为重要,它们都属于终点方法(End-point),即无法了解分子互作的全过程,只有通过最终显色或者荧光方法判断互作的情况。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对生命活动中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要求,非标记、实时动态检测分子间互作的新一代检测分析仪器随之诞生。非标记、实时互作分析系统不仅可以定量分析、筛选目标分子结合,研究分子构效关系,定向设计,发现分子活性组分等。同时还能够提供丰富结合信息、高可信度的结合数据:靶点结合验证、分子库筛选、特异性、选择性、结合动力学、结合亲和力、功能复合体形成机制、药物在靶时间评估、结合表位、抗体亚型鉴定、ADME、药物代谢浓度(PK)、生物标志物浓度(PD),抗药抗体ADA(生物药物免疫原性)等诸多方面数据,满足基础科研与药物开发各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在药物发现和开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无需借助探针、酶类等标记分子的互作检测技术,可反映真实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且由于可以反映分子结合与解离过程中每一秒的信号变化,因此应用该技术能获取利用其他方法难以得到的数据。近年来,生物传感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分子相互作用检测技术的进步。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或SPR成像(SPR Imaging)技术的分析仪,基于热量变化的等温滴定量热分析仪(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ITC),以及基于测量荧光标记分子信号的微量热泳动仪(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 ,MST)等。而直接、无标记的对生命现象中动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确认和定量的亲和力与动力学分析,已经成为很多高水平期刊对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学府已经将这样的数据作为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Biacore的亮眼“成绩”而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Biacore被广泛应用于分子相互作用研究相关的各个领域,从基础医学研究、疾病机理、肿瘤发生与凋亡过程、治疗性药物筛选到药物分子结构优化,如分析瞬间互作、弱亲合力结合、先导化合物筛选和优化、疫苗开发、蛋白质复合物的组装以及复杂的蛋白质互作网络等。Biacore 8K/8K+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Biacore凭借其独特的生物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在基础科研、药物开发及临床检查等领域已形成庞大的客户群:• 据2020版中国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Biacore在分子互作领域的市场份额超50%,为市场第一品牌;• Biacore数据的高度重复性和准确性已被美国FDA、欧盟EMA作为药物开发唯一认可技术;• 被2016版美国、日本药典及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全球已上市生物药,其中80%均采用Biacore在研发与生产过程中各阶段实验;• 被国际权威组织AOAC认证为食品中营养成分维生素检测的标准方法。直接、无标记的对生命现象中动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确认和定量的亲和力与动力学分析,已经成为很多高水平期刊对生物学功能研究的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级研究学府已经将SPR数据作为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直接证据。• 截至2021年,全球发表文章数已超50000篇,仅2015-2021年中国文章发表超5000篇;• 高分期刊发表文章数量:Nature: 131; Science: 91; Cell: 146; PNAS: 708;• 全球Biacore仪器已近7200台,中国已装机超过700台;;• 全球Top 20的制药公司都拥有50台以上不同型号的Biacore设备。“金标准”Biacore的广泛应用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Biacore,作为分子互作市场的“金标准”, 主要应用于(不限于)如下领域:• 疾病机理与入侵机制。结合结构生物学相关知识,Biacore通过亲和力与动力学数据从分子层面验证、解读疾病的发生与侵染过程。同时为后续治疗性药物开发做方向指引;• 疫苗开发。从早期疫苗设计,到免疫反应检测,佐剂筛选,生产质控和批次方向,应用贯穿疫苗研发全流程;• 临床样本及特定蛋白浓度测定。能够对疫苗接种后免疫得到的抗体进行直接的活性浓度定量;能够对复杂样品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直接定量等,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等;• 小分子药物的筛选。Biacore 极低噪音和高灵敏度(信噪比)的特点保证了研究者可以快速、准确的筛选与靶分子(蛋白、核酸等)相互作用的小分子药物。目前,全球Top20的制药公司和药物筛选研究院都使用Biacore进行药物筛选工作;• 抗体药物的筛选。由于Biacore技术具有实时、快速、无标记检测的特点,其得到的动力学数据可以应用于抗体库中抗体的筛选、多克隆抗体的表位作图、抗体结构优化、亲合力成熟等几乎整个抗体研发和生产的全过程;同时,Biacore 的高灵敏度允许芯片表面更低的偶联密度,减少抗体分析中干扰判断的avidity效应(经常被形象的称为“舞蹈效应”),尤其是针对具有极高亲和力的抗体的优选;• 药理研究。针对不同药靶筛选药物分子,如筛选与已知靶点相互作用的药物分子,或者寻找不同药物的作用靶点和受体等,以及对他们之间的亲和力、动力学等互作信息进行综合表征;• 药代研究。Biacore可应用于药物分子的转运及代谢,早期ADME的分析如小分子与血浆蛋白的互作等;• 新药研发。复杂组分中活性成分的筛选及鉴定;检测生物分子间的瞬时结合, 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互作的检测、分级与结构优化。检测不同的药物分子与不同靶点的相互作用,并对这些药物分子进行分级和结构优化等;• 结构生物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寻找关键作用为点;多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组装顺序的分析;• 信号传导。确认蛋白质与蛋白质的结合特异性研究,对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亲和力的强弱、结合的动力学进行全面动态的分析;• 组学研究。筛选能和靶蛋白结合的活性分子,探究其机理;• 浓度测定。能够对中药等天然产物中的药物小分子进行直接的活性浓度测定;能够对复杂样品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直接定量等,以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分布等。结 语总而言之,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的Biacore是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为解决目前传统分子相互作用方法的一些缺陷和问题带来更为直接、定量的证据和答案,同时揭示出分子互作过程中更加深入的机制,为功能生物学分析指明了方向。同时Biacore拥有经过工业级认证(Certified)芯片和试剂盒,并提供适用于Biacore系统的优化条件,市场上最低的信号噪音,最灵活的软件设置,既能照顾到几乎所有常用的样品,如提取蛋白、标签蛋白、血清、细胞裂解液,又能实现全程实时、动态的观察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全过程,实现准确、可靠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借助Biacore系统,生物科研工作者必将将其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高度。此外,SPR技术在国内外拥有业界最高的认可度,通过掌握该技术、掌握Biacore,也可以帮助科研单位、药企、CRO/ CDMO、体外诊断等培养一批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型人才。如有技术干货、科研成果、仪器使用心得、生命科学领域热点事件观点等内容,欢迎相关行业朋友投稿。投稿邮箱:lizk@instrument.com.cn
  • 上海交大团队成果为高灵敏度分子检测和生物成像提供新材料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叶坚特别研究员和古宏晨教授共同指导博士生林俐等人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新型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的制备与机理研究方面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材料学领域权威期刊《Nano Letters》(SCI IF = 13.592)和化学领域权威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SCI IF = 6.834)上。  荧光探针是一类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的分子,它们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为科研工作者照亮了从微观到宏观各个层次上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例如细胞凋亡。目前荧光探针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检测和生物成像。然而传统的荧光探针存在稳定性差、容易发生荧光漂白、谱峰宽容易重叠、容易受到背景荧光的干扰等缺陷。与之相比,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纳米探针具有信号强且稳定、谱峰窄、不易漂白、特异性好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目光投向这一领域。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与分子键的振动和转动有关,因此它可以作为分子鉴别的手段。传统的拉曼散射光信号较弱,但如果将分子吸附在纳米材料上,其拉曼光谱信号可以获得高达一百万倍以上的增强,这一现象称为表面增强拉曼效应。制备一个合适的纳米材料是获得高性能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的关键,也是材料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点之一。  该团队通过实验和理论上对核壳纳米探针的等离激元耦合效应的研究,发现传统的理论模型已经无法预测具有亚纳米缝隙核壳探针的近场和远场光学属性,需要引入量子效应和电荷转移效应来修正。此外,亚纳米缝隙核壳探针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果也表明在这种窄缝隙中有较强的电荷转移作用。该研究表明亚纳米尺度下材料的光学属性可能与传统理论所预期的完全不同,因此将可能进一步引导产生适用于该尺度的新理论,推动新型的量子等离激元纳米结构和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的发展。这项工作与美国莱斯大学的Peter Nordlander教授、西班牙国家材料物理中心的Javier Aizpurua教授和法国巴黎南大学的Andrei G. Borisov教授进行了合作。相关研究成果以林俐为共同第一作者,叶坚为共同通讯作者近期发表于《Nano Letters》(2015, 15, 6419-6428)。  另外,该团队还进一步制备出具有亚纳米缝隙多层核壳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通过调节外壳的数量,实现纳米探针拉曼光谱强度的调控 通过替换缝隙中的拉曼分子,实现纳米探针拉曼光谱峰位的调控。这项技术使得表面增强拉曼纳米探针的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望在高灵敏度的多指标分子检测和快速的多组分生物成像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以林俐为第一作者,古宏晨和叶坚为共同通讯作者近期发表于《Chemical Communications》(DOI: 10.1039/C5CC06599B)。  该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青年千人资助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 前赛多利斯高管加盟国产SPR分子互作仪企业量准医疗,出任营销副总裁
    近日,赛多利斯前亚太区总裁执行助理,前迈邦生物创始合伙人Echo Yuan已经正式加盟量准集团,担任上海量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担任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量准)营销副总裁。Echo Yuan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 营销和商务副总裁量准(上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从全球大型的生物科技外企集团,到国内创新的细胞培养基公司合伙人,现在又进入到生物科技产业炙手可热的生物芯片领域,已经在生物行业扎根十余年的Echo总究竟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记者专程为此采访了Echo,以下是访谈原文。“为什么会选择量准成为新的起点?”我从赛多利斯走到迈邦生物,就是希望能够实现细胞培养基的国产替代,很幸运,在很多伙伴的努力下,我们已经为非常多的生物药企实现了替代。而量准的核心技术,是咱们生物产业极其重要,也是目前国家战略领域最紧急,最被卡脖子的高科技领域,生物芯片。在中国的生物产业,能够自主设计传感器芯片,实现微纳制造,并拥有自己专利技术,量准的技术能力非常罕见,是极少数具备跨领域科研能力的企业。我跟国内各大生物药厂的科学家、企业家都交流过,生物药品研发有一个关键领域,就是在分子间作用的检测分析,这种实验仪器统称为分子互作分析仪,多年一直被昂贵的进口产品垄断,国内很多实验室、科研工作人员,想用都用不起。这个领域急需我们国内的企业成长为战略企业,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高性价比的工具产品。我一直致力于帮助生物科创企业打破国外的垄断,做国产替代。在跟量准的创始人、CEO,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科学家刘钢教授仅仅谈了30分钟,我就知道,这就是我要找的新赛道。而刘教授的学识、技术能力、企业家格局,更让我坚定的要求加入量准大家庭,刘总当时跟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着“生物制药,研究的就是生物分子间的关系,而我们是帮医药科学家确定分子关系的人,有人从电子关系改变世界,而我想从生物分子开始,改变世界”,这句话当时就让我燃了起来,我当时就心里想,我也挺想改变世界的(笑)。“为什么说量准是做生物芯片的?”量准(XLement)是一家以研发“生物芯片测微技术”为核心科技的企业。在生物制药领域,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抗体筛选、表征、一致性评价以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一系列的研究,都是生物药开发最核心的部分。量准是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和独特技术路线,开发出MetaSPR生物检测芯片以及配套的检测设备,打造出生命科学领域新一代检测工具,助力生物医药研发以及作为检测试剂盒和设备应用于临床医学体外诊断。而这些新的技术能力,能够替代补充传统的SPR技术,量准的分子互作检测平台不仅仅做到传统的无标记,而是高灵敏,低成本,实时监测的整体解决方案。可以说,在分子互作分析仪的领域,量准已经迭代出超越传统检测的仪器设备,同时又大幅的降低了成本,严格说来,分子互作分析仪不仅仅应用于生物领域,包括化学领域,食品工程领域,甚至核工业,但在生物科学领域,是关乎到生物药开发的核心工具,这也是我为什么会作为量准医疗科技的总经理,我希望量准的生物芯片和仪器设备能帮助到每一个生物药企,能让更多的实验室,更多的科学家可以买得起、用得起最新一代的分子互作分析仪。图1:WeSPR系列分子互作仪设备和MetaSPR生物传感器图2:量准工作人员手持晶圆级MetaSPR生物传感器“您觉得量准还有什么欠缺?”我只想夸量准好,哪里敢说什么欠缺,这还能入职了嘛,(笑)如果一定要说这个内容的话,其实我可以跟大家说下刘钢教授的原话“量准一直以来专注在做研发,而我又是很纯粹的学术人,从拿到博士学位到做教授带学生,到做科研做实业,量准在技术领域我从来不担心也不惧怕任何挑战,但我深知量准品牌力不足,缺乏影响力,以前都说酒香也怕巷子深,何况是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一阶段,量准不仅仅要坚持科研,坚持专心做产品,还要做好品牌,做好服务,要能够造福整个产业”,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刘钢教授特别邀请我加盟量准的原因。我在赛多利斯7年,从市场部到销售部到技术部,所有核心产业部门的工作我都深入过,在迈邦生物这些年,我一手打造了迈邦生物的品牌,建立起迈邦培养基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主管过迈邦全国的销售体系。我非常深刻的理解,在To B的营销体系里面,Marketing和Sales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这次在量准主管市场和BD以及工业市场的销售工作,就是希望能够帮助刘教授建立起量准生物芯片的品牌势能,让全行业都知道,有一家国产的生物芯片企业,用自己的专利技术做芯片生物测微技术,打破了高端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被国外进口仪器垄断的局面,大幅降低了成本,大幅降低了分子互作实验的门槛,让每一位生物科研人员都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分子互作仪。所以我以后就是个大喇叭,到哪里开会,我都会举着大喇叭跟生物圈的科学家说,你还没有自己的分子互作分析仪吗?买不起?听说过量准吗?(笑)“你觉得国内生物科技企业跟国外的差距在哪里?”这个话题太大了,但就我跟很多科学家谈下来,我们差的不是技术,而是一个活跃的资本市场、面向全球的产品视野以及对品牌建设的不重视。站在我Marketing和Sales的角度来看,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马斯克和乔布斯都是极大的品牌,他们不仅仅是科学家,工程师,更是顶级的市场品牌,他们从自身开始,形成强大的品牌势能,然后对产品市场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这些表现,又在资本市场能够得到正反馈,而资本的再加持能够给更多的科学家机会,诞生更好的技术,又反过来促进产品升级。而这些产品升级,在这些顶级品牌企业家的宣传下,又成为他们个人光环的塑造者。这就形成了一个正向的飞轮,这个飞轮转动起来,就能够一直打造出有着几千亿上万亿市值的顶级公司。在生物领域也是如此,在我看来,量准的技术能力是非常罕见,非常优质的,而刘钢教授,是著名的生物科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博士,带领团队开发出很多足够影响行业的技术。量准是能够建设起从品牌推动市场,市场促进资本活跃,资本反哺科研,科研持续推动品牌升级的黄金飞轮的,这也是我在量准要努力实现的战略方向。跟Echo总的访谈时间过的很快,信息量很大,篇幅有限,不能全部发布出来,这期间Echo对量准的生物芯片技术充满着信心,这让记者不由得好奇,要知道,芯片领域是半导体领域,也是国家现在最难的科研难题,也是国外封锁我们的核心技术,而生物技术,也是当下科学领域的明珠,是人类探索生命的最高成就,这两个领域的技术结合,确实不难想象量准的技术含量之高。我们期待,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我们的本土科学技术,能够打破国外的垄断,为民族复兴,为国家昌盛,为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关于量准量准专注于利用独特传感器芯片专利技术开发创新型生物检测芯片及相应的检测设备和试剂产品,为生物医药研发和临床医学体外诊断应用服务。量准自主研发制造了的晶圆级高性能超表面等离子共振MetaSPR芯片产品实现了对传统药物筛选芯片及分子互作检测设备的技术路线突破和超越,并且借助其技术在性价比上的明显优势突破传统技术局限并涵盖到更加广泛的生物医药研发应用领域。量准正在推出的开放式MetaSPR微孔板、微流控MetaSPR芯片卡以及相应配套的半自动和全自动检测技术提供分子互作的无标记实时检测,亲和力精确测定、抗体筛选和优化,以及快速高通量表达定量等灵活多样的高性能检测能力,以满足于包括靶向化学药、生物药、细胞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和IVD原料等众多细分领域研发生产中的具体检测需求。
  • 迪安诊断推出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扩大宏基因检测项目支持范围
    近日,迪安诊断(300244)研发中心与数智中心数字化交付平台团队共同开发了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该系统简化数据传输和管理,规范结果解读,保障数据安全,可辅助实验室独立开展检测并快速报告。系统的发布扩大了宏基因检测平台的项目支持范围,使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技术惠及更多的病患。  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质谱、基因组测序等,来检测病原体对抗菌剂的敏感性的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培养法,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更准确和全面的结果,帮助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剂治疗患者,降低耐药性发生的风险,提高治愈率和预后。  近年来,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技术与行业发展迅速,已形成数十亿产值的检测服务市场。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实验流程复杂繁琐、数据传输和管理不便捷、结果解读和报告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数据安全性不高等。  对此,迪安诊断快速搭建自身的病原微生物基因测序服务体系,为各科研中心、医疗机构提供数智化整体解决方案,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客户。  微生物分子药敏检测管理系统  迪安诊断宏基因检测平台  迪安诊断宏基因检测平台是“测序+分析+报告”一体的完整病原微生物检测解决方案。依托迪安诊断自主研发的算法、知识库、规则引擎,平台实现了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的全流程检测线上化,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和结果比对功能,更好的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公司持续秉持扎实做好自身产品迭代,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不断提升与稳固病原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的原则。此外,迪安诊断还致力于推动mNGS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应用,以期为临床感染精准诊断贡献专业力量。
  • 大连化物所研制临床高灵敏高特异性呼出气氨实时监测仪
    近日,大连化物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质谱与快速检测研究中心(102组)李海洋研究员团队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冷松教授团队合作,基于我所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离子迁移谱技术,发展了一种面向床旁诊断的呼出气氨实时监测仪和新方法,实现了对周期性呼吸过程中呼出气氨的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的实时监测。该方法可以有效减轻呼出气中高湿度、复杂背景,以及小分子氨的高吸附性残留对检测结果的干扰,为人体重要生物代谢标志物氨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无创、实时、精准的新仪器和新方法。呼出气氨与体内氨基酸合成—代谢、尿素—氮动态平衡、血液酸碱平衡缓冲对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呼出气中氨浓度为肝肾功能、雷氏综合征、尿素循环障碍、有机酸中毒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呼出气氨的快速、非侵入、准确定量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工作通过在漂气中加入改性剂丙酮来调控离子—分子反应,显著地提升了氨和试剂分子的峰—峰分离度,在上千种呼出气组分中实现痕量氨气的高特异性检测;发展了在线稀释和吹扫采样技术,解决了氨分子的吸附残留难题,实现了100%RH下呼出气氨的高灵敏检测;在宽的浓度范围(100至2400ppb)可以实现呼出气氨的准确定量检测,单次分析时间仅40ms。与目前血氨浓度检测方法相比,呼出气氨离子迁移谱检测仪具有无创检测、实时性强、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特别适用于透析疗效的实时监测和肝性脑病的早期识别,展示出床旁诊断的重要应用价值。目前,该仪器已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开展健康检测和评估。相关研究以“Breath-by-breath measurement of exhaled ammonia by acetone-modifier positive photoionization 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 via online dilution and purging sampling”为题,发表在《药物分析学报》(Th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大连化物所与大连医科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王露和102组蒋丹丹副研究员。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分子互作分析技术”主题约稿函
    生物分子的活性功能是通过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研究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生命现象,从而阐明生命活动的机理,发现生命的本质。分子互作分析仪是指利用物理、物理化学或光学等手段检测分子之间的动力学、亲和力和热稳定性等人们肉眼无法捕捉的参数,帮助人们对分子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在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环境检测和药物筛选等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多元,涉及的仪器品类繁多,根据原理划分主要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PR)、生物膜干涉技术(BLI)、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CI)、微量热泳动技术(MST)及等温滴定量热技术(ITC)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新药研发市场的迅猛发展,基于上述技术原理衍生出一系列新技术,市场上也涌现出越来越多新的仪器产品。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为用户提供丰富分子互作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广泛向业内技术专家、仪器厂商约稿。相关稿件将收录至【分子互作分析技术】专题,并在仪器信息网平台全渠道推送,后续还将把干货整理成册,以供更多人士阅读。欢迎各位行业协会/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老师,以及领域内仪器厂商们投稿。一、主办单位:仪器信息网二、专家约稿主题聚焦分子互作分析仪器或技术,可选择以下主题(但不限于)其中之一:1.仪器专家(1)分子互作分析仪器或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技术路线点评、关键问题、发展趋势、应用前景等);(2)分子互作分析仪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项目概述、结构和功能、取得成果等);(3)分子互作分析仪器或技术的相关标准/法规概况及解读;(4)分子互作分析仪的操作技术要点、数据分析技巧;(5)分子互作分析仪国产与进口的差别、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发展的建议;2.应用专家(1)基于分子互作分析仪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背景、研究过程、取得成果等) (2)其它相关经验之谈。三、厂商约稿提纲(1)贵司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主推的仪器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2)请介绍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技术路线的发展历史。(3)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仪主要应用哪些领域的哪些实验环节?(4)您如何看待当前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及前景?未来看好哪些细分领域?此外,厂商还可聚焦【面向分子互作分析仪用户在日常操作中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以及相关数据分析技巧】主题,撰写成文。参考样文及链接:NanoTemper:“不可成药”靶点研究将成为分子互作 仪热点 需求市场 四、回稿要求:您可以根据上述问题进行稿件撰写,也可以由此展开相关话题。1.稿件字符数不少于1200字,欢迎多提供图片,图片像素应不低于300DPI 2.稿件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3.投稿须为Word文档,本网编辑有权对文稿进行修改,如不同意请注明。4.请在稿件末尾注明供稿者姓名、单位、个人简介。五、投稿邮箱:zhaoyw@instrument.com.cn 六、活动时间:2022年9月-10月
  • XLement:大幅降低置入门槛!NanoSPR实现分子互作技术路线全新突破
    近年来,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涌现出很多新品牌、新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技术多元化,“百花齐放”。目前国内外分子互作分析仪厂商已涌现近20余家,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了解前沿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增强业界相关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分子互作分析产品与技术解决方案,仪器信息网特别策划了《“百舸争流”,谁将成为下一代金标准?——分子互作技术与应用进展》专题。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量准集团创始人、华中科技大学刘钢教授谈一谈量准(XLement)的创新分子互作分析技术及他对该技术应用及市场的看法。量准集团创始人/CEO 刘钢教授刘钢教授,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终身副教授,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AIMBE Fellow),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超灵敏度微纳米新型生物传感器以及移动传感技术在医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仪器信息网:贵司在分子互作分析领域主推的仪器产品是什么?请您谈谈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刘钢:量准(XLement)是一家以“芯片生物测微技术”为主打的企业。专注于利用传感器芯片设计和微纳制造专利技术,借此开发出创新型的生物检测芯片及相关检测设备产品,并将其作为生命科学工具应用于生物医药研发以及作为检测试剂和设备应用于临床医学体外诊断。目前主推的产品有分子互作检测仪器设备,包括WeSPR100多功能分子检测仪,WeSPR One分子互作仪,WeSPR HT96全自动分子检测仪;以及超过20种商品化的基于NanoSPR芯片的生物传感器耗材和检测试剂盒,例如Protein A/G/L传感器,GST、SA、SSA、AHC/AMC、anti-His、anti-Flag、NTA传感器和羧基化或氨基化传感器等。我们公司基于NanoSPR技术研发的分子互作检测平台是一种无标记的、高灵敏、成本低和实时监测的解决方案,主要用于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抗体筛选、表征、一致性评价以及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可全方位助力于生物医药研发。NanoSPR技术实现了芯片的迭代升级,与传统SPR的平面膜芯片相比,NanoSPR芯片的纳米孔阵列的电磁衰减长度( ld )要短得多,可大幅度降低样本的Bulk效应,适合复杂样本以及未经纯化的粗样本的相互作用和结合动力学分析,从而为真实生物环境中样品分子之间相互作用提供更快速、更准确的实时分析。NanoSPR技术检测原理示意图相较于以Biacore为代表的传统SPR分子互作分析仪,量准通过在芯片结构、光路及检测方式上的设计,实现了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其设备及耗材价格不及国外主流产品的1/10,打破分子互作分析仪国外垄断的格局,也实现了传统药物筛选芯片及分子互作分析仪器的技术路线突破和超越。仪器信息网:请回顾一下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仪技术的发展历程。刘钢:SPR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实现产业化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生物制药等领域。但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由于SPR技术过于复杂并且仪器和耗材价格均非常昂贵,让很多中小企业或研发机构望而却步。量准自201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开发基于纳米杯阵列结构芯片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NanoSPR)新技术,从芯片底层创新开始,为实验室工作人员提供了一种性价比超高的分子互作分析仪器,同时也填补了国内这一空白领域,加速国产替代。2021年,量准推出了第一代WeSPR100多功能分子检测仪,兼具SPR仪与酶标仪两种检测功能,能够实时分析多种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无需标记,即可提供快速、低成本、高质量的动力学抗体筛选、表位鉴定以及浓度测定等生物学信息,该仪器性价比极高,操作简便灵活,极大地降低了小型制药公司、研发机构或其他小型实验室购置门槛和使用成本。图1 WeSPR1002022年,量准推出了第二代桌面式的WeSPR One分子互作分析仪,具备高灵敏度,高性价比,无需标记,适合多种类型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分析,包括病毒载体、细胞、外泌体、蛋白、抗体,核酸,多肽,小分子化合物等。该系统将先进的光学传感检测器、精致的管路系统、多样化的芯片传感器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结合在一起,通过双流道检测方式最快10min即可准确测定分子亲和力。图2 WeSPR One随着工业客户对全自动高通量的需求越来越多,量准将在今年年底推出第三代WeSPR HT96全自动多功能分子检测仪,该款仪器是基于NanoSPR芯片技术专业研制而成,采用加样即读,无管路结构设计,无需清洗管路,全自动进行。将先进的光学传感装置、高性能机械模块组件、多样化的芯片传感器和强大的数据分析软件结合在一起,为SPR传感芯片自动化实验提供专业的分析检测平台,并提供高效、可靠和精确的结果,同时该仪器还具备全自动酶免工作站的所有功能,可满足一机多用,全自动,高通量,多场景使用。图3 WeSPR HT96仪器信息网:贵公司分子互作分析仪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刘钢:量准致力于开发基于NanoSPR技术在生物检测,药物筛选等领域的生物芯片检测传感器以及科学仪器工具的深入研究,构建超过20种商品化生物传感器,匹配不同药筛,基因递送和合成生物学等检测应用场景。已成功用于抗体定量、抗体亚型鉴定、亲和力检测、抗体人源化改造、抗原表位分析,靶点筛选、抗体对筛选等,可助力基因治疗、基因疫苗研究、抗原表位研究、药物筛选与设计、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等领域的研发生产。仪器信息网:您如何看待当前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刘钢:在生命科学领域,分子互作分析仪是生命科学研究、新药研发的核心工具,是生物制药、CRO、CDMO、科研机构的标配设备。目前,高端分子互作分析仪市场几乎被国外进口仪器垄断,价格十分昂贵,需专业人士操作,若将实验外包,检测费用昂贵且无法保证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特别是科研用户或初创企业团队的使用。针对该问题,量准从芯片底层创新出发,研发了WeSPR系列高性价比仪器设备,以及平价芯片耗材产品,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满足大多数科研用户,小型公司和其他资源有限的实验室广泛应用,降低分子互作实验门槛,让每一位生物科研人员都能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分子互作仪。仪器信息网:您认为未来分子互作分析仪的热点市场需求有哪些?刘刚:抗体药物筛选和评价等相关研究将成为分子互作分析仪的热点市场需求。随着生命科学及药物研发的需求深度推进,推出快速、高通量、低成本的实时检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技术对日益增加和多样化的市场应用需求来说势在必行,由此看来,量准的生物分子互作及动力学常数测定产品在药物靶点筛选、抗体筛选优化、药物活性测定及机理分析、肿瘤、病原微生物的基础医学及食品安全评价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全方位助力于生物医药的发展。其中,抗体药物因其靶向性好,治疗效果显著,在生物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已经进入了抗体药物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抗体药的需求越来越大,抗体药物筛选和评价等相关研究会愈发重要和关键,因此,它们将成为未来分子互作分析仪的热点市场需求。
  • 极瞳生命完成Pre-A轮融资,加速SPR分子互作仪国产化进程
    近日,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简称“极瞳生命”或“公司”)宣布在今年3月份完成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鲁信创投领投。这是继2021年极瞳生命完成了由爱博泰克投资的天使轮融资后,完成的新轮融资。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极瞳生命自主知识产权的SPR分子互作仪等产品的研发。极瞳生命成立于2020年8月,位于苏州工业园。公司以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研发、生产及销售为主营业务,依托掌握的核心技术,致力于构建以高灵敏度分析和高灵敏度检测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驱动型生物技术公司。 德国海归博士创业,研发和管理双管齐下创始人刘璟先生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后在德国马普高分子所获得博士学位。在马普所期间师从SPR领域奠基人之一,SPR成像技术发明人W.Knoll教授。刘博士掌握精通微流控、光学、界面生物化学、生物传感器等生命科学仪器核心技术。回国后先后在西门子和联影医疗工作多年,积累了深厚的技术背景和运营管理经验。 掌握高技术壁垒的核心底层技术,为产品技术平台拓展性赋能公司目前在研的高端生命科学系列仪器中推进速度较快的为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分子互作分析仪。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一种基于光学、微流控和生物传感器的非标记实时检测技术,实现动态监测和分析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被广泛应用于药物开发中的分子动力学和亲和力研究。SPR技术作为药物结合活性表征技术的金标准,于2016年列入美国和日本药典,2020年列入中国药典。光学、微流控、界面生物化学是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底层核心技术,公司是少数能同时掌握上述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之一。公司以光学、微流控、表面化学修饰等核心底层技术为基石,在现有产品平台的基础上,将沿着生命科学研究趋势向单细胞、可视化、动态、高通量和高时空分辨发展,拓展布局相关科研产品,打造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以高灵敏度分析和高灵敏度检测为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科学仪器技术公司。 产品对标国际巨头,通过技术路线创新和国产化大幅提升产品性价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线高端生命科学仪器是基础研究的基石,是科技进步的基础。目前,国内高端生命科学仪器技术壁垒高,长期被外资品牌高度垄断,设备耗材价格昂贵、采购维护响应速度慢,限制了终端客户的应用。在全球市场上,Cytiva公司的BIAcore 8K代表了高通量SPR分子互作仪的技术顶峰,因此公司在研发初期就将其锚定为标杆。目前公司SPR分子互作仪研发进展顺利,产品近期即将在国内上市。对于本次融资,公司创始人刘璟表示:感谢投资人和业内专业人士的持续支持与认可,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成为以分子互作仪为主的国产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引领者。凭借本轮融资,极瞳生命将进一步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扩充管线并迅速商品化,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与客户共创、共生、共赢。面对规模庞大的高端生命科学装备市场,相信极瞳生命团队能抓住机会,让公司迅速成为行业内实力雄厚且可以引领国产企业技术发展的优秀企业。对于本次融资,鲁信创投副总邱方表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是生命科学工具中具有广阔发展潜力的赛道之一,也是鲁信创投重点布局的赛道之一。极瞳生命立足于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底层技术突破,解决了SPR分子互作仪被国际巨头卡脖子的问题,其他相关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也在陆续研发推进中。很荣幸能参与极瞳生命本轮融资,希望能与公司携手共进,打造高端生命科学仪器的领先品牌。对于本次融资,爱博泰克总经理吴知才表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国产化是必然趋势,公司具有优秀的创始团队,攻克了SPR分子互作仪的核心技术难点,后续双方将积极寻找产业合作机会,挖掘产业协同作用。丨关于鲁信创投鲁信创投简介:鲁信创投是山东省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省内最大、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创投机构,是国内资本市场首家上市的创投机构(股票代码:600783.SH)。成立20余年以来,管理运作各类基金已达40余只,基金规模约200亿元,覆盖医疗健康、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产业,境内外上市公司40余家,在医疗健康领域先后投资了思路迪、硅基仿生、爱博泰克、唯迈医疗、美东汇成、英赛斯、荣昌生物等一批优秀企业。丨关于爱博泰克爱博泰克简介:全球抗体与分子酶试剂核心供应商。爱博泰克旨在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转化医学、诊断与制药等多个领域提供专业可靠的产品与服务。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科研抗体、分子酶产品、NGS建库试剂盒、活性重组蛋白、诊断抗原抗体原料、ELISA试剂盒以及CRO服务等。
  • 2022年分子互作仪盘点|9款新品谁将引领市场潮流?
    分子互作仪,又称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是了解分子以及识别生物学过程、药物的发现与筛选等的核心工具。近年来,分子互作仪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等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愈发成熟,尤其随着生物制药行业高速发展,该领域迎来发展契机。回望2022年,分子互作仪市场新品好似雨后春笋,为了方便大家了解熟悉这些新产品与新技术,小编特别进行了一期盘点,以飨读者。2022年12月|量准发布兼具SPR和ELISA全自动多功能分子检测仪 WeSPR HT962022年12月21日,量准(上海)实业有限公司发布了重磅新品——WeSPR HT96全自动多功能分子检测仪,兼具SPR与ELISA两种检测功能,实现了一机两用。WeSPR HT96区别于传统SPR技术,WeSPR HT96全自动多功能分子检测仪搭配了纳米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芯片技术(NanoSPR),以纳米微阵列生物芯片为检测基质,通过检测NanoSPR芯片的共振反射或吸收峰强度变化来测定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WeSPR HT96将先进的光学传感装置、高性能机械模块组件、多样化的芯片表面化学修饰和数据软件结合于一体,不仅具备SPR分子检测功能,而且能够高效、高通量、简单便捷完成ELISA实验,实现了连续处理样本,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在2022年,量准还分别发布了桌面式WeSPR One微型生物分子互作仪和WeSPR 100多功能分子检测仪两款新产品。2022年11月|Cytiva发布新一代分子互作系统Biacore 1系列2022年11月24日,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与更新迭代,Cytiva推出功能更强大的新一代分子互作系统Biacore 1系列,三种系统配置可供选择。Biacore 1系列Biacore 1系列新品传承了经典的SPR技术,全新6通道设计,样品检测通量提升,所有机型共用1套Biacore Insight软件,简单易上手;新增多种进样模式,方便开展多元复合物组装、竞争抑制、表位分析、buffer筛选等实验内容。2022年10月|NanoTemper推出具有突破性光谱位移技术Monolith X2022年10月19日,NanoTemper Monolith家族再添新成员,Monolith X不仅搭载了成熟的微量热泳动技术(MST),而且增加了突破性技术“光谱位移Spectral Shift”,以更少的实验优化即可获得高质量的数据,最快仅需1min即可精确计算样品间的kd。Monolith XNanoTemper全球产品经理Tanja Bartoschik表示:“对于那些本身不稳定且易聚集的样品,或者靶点分子对缓冲液有特定的要求的样品,往往用其他方法很难实现亲和力检测。但是具有光谱位移技术的Monolith X则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挑战性的难题。”NanoTemper在2022年期间还先后发布了Prometheus. Panta (简称PR Panta) 蛋白稳定性分析仪和全新Dianthus高通量亲和力筛选平台两款新品。2022年6月|马尔文帕纳科推出基于创新GCI技术CreoptixTM WAVE system2022年6月29日,马尔文帕纳科在线发布了新品CreoptixTM WAVE分子相互作用仪,拥有基于光栅耦合干涉技术(Grating-Coupled Interferometry,GCI)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以及外置的微流控技术和基于Google AI 技术的自动化软件。GCI技术是一种近年发展起来的具有极高灵敏度的基于芯片的非标记生物传感器技术,区别于依赖荧光和免疫等标记分子的传统分子间相互作用技术,它具有高灵敏度、分析物的分子量无下限以及捕获快速解离动力学等优势。CreoptixTM WAVE拥有基于GCI技术的光学生物传感器CreoptixTM WAVE system实现了在更广泛的样品范围内提供更高质量的分子结合亲和力数据和动力学数据。另外,采用无堵塞微流控芯片设计,适用于多种不同类型样品,确保样品活性和生物学特性,节约了纯化步骤所需时间以及避免流路堵塞等问题。2022年5月|Sartorius推出首个基于SPR技术新品Octet® SF32022年5年25日,Sartorius全新推出Octet® SF3——Octet®系列首个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分析仪,至此,Octet®系列产品可以同时提供两种成熟的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技术:生物层干涉(BLI)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全面打造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Octet® SF3新品Octet® SF3无论是在小分子还是大分子分析中都具有出色的灵敏度、极低的基线噪音和漂移。并且其采用了新颖的OneStep®和NeXtStep™梯度进样技术,相比普通多循环或单循环动力学分析技术,用户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动力学和结合亲和力数据。后记:过去二三十年里,分子互作仪市场竞争相对温和,一直由1-2家品牌主导。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生物制药研发愈发火热,分子互作仪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同时,市面上也涌现出很多新仪器品牌参与市场竞争。Biacore作为分子互作“金标准”,引领技术创新,为更好服务于用户,Cytiva推出了功能更强大的Biacore 1系列新产品。Sartorius潜心打造多元化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发布首个基于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分析仪Octet® SF3。NanoTemper在传统MST技术上引入突破性技术“光谱位移Spectral Shift”,开辟全新路线。马尔文帕纳科公司收购Creoptix公司杀入分子互作赛道,加码光栅耦合干涉技术。国产分子互作仪器厂商则是另辟蹊径,量准以纳米微阵列生物芯片为检测基开创NanoSPR技术,并与ELISA结合实现了一机两用的目的,搭配高性能机械模块,大幅提升准确性和精确性,并实现了自动化作业。为帮助广大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分子互作技术最新进展,促进技术交流,仪器信息网将于2023年2月9日举办“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Qpa (点击报名)点击图片免费报名
  • 【报告推荐】第二届分子互作网络会议之SPR技术篇
    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是一种基于光学、非标记的检测技术,可用于实时检测两个或更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作为公认的分子互作研究“金标准”,SPR技术具有非标记、高灵敏、准确性高等优势,先后进入美国药典、日本药典和中国药典。为帮助科研工作者及时了解分子互作技术最新进展和前沿应用,促进业内交流,2024年6月5日,仪器信息网将举办“第二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共邀请12位来自知名科研院校和仪器企业的业内专家进行探讨交流。其中,清华珠三角研究院研究员毕研刚博士、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副教授曹岩博士、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陈雍硕先生三位专家围绕SPR技术原理与仪器设计,以及在药物筛选、体内药物浓度测定等领域的前沿进展展开分享,欢迎大家报名参会!报名链接:https://insevent.instrument.com.cn/t/YBo(点击报名) 精彩报告重磅来袭 毕研刚 清华珠三角研究院 研究员《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原理、仪器设计及创新应用》6月5日 13:30-14:00近年来开展的工作主要围绕特种传感器和生物医疗仪器。主持和参与研制了防爆型红外气体传感器、盾构刀具磨损检测传感器等多款传感器。参与流式细胞分选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仪器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工作。作为主要成员先后完成和参与国家科技专项若干,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一次。报告摘要: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检测方法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实时、原位特点的测定分子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方法,本报告围绕SPR检测方法的原理与仪器设计,介绍了多种创新应用成果及前景,包括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细胞水平分子作用、高空间分辨率界面等检测对象及应用场景,展望了基于SPR技术的分子互作创新前沿应用及发展潜力。「报名参会」陈雍硕 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市场总监《鱼与熊掌皆可得之—国产高端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分享》6月5日 14:00-14:30毕业于上海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在分子互作设备领域工作16年,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先后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丹纳赫集团以及德国赛多利斯公司长期担任产品和市场管理工作。2023年初加入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担任市场总监一职。报告摘要:分子互作仪器市场长期被少数几家进口设备所垄断,造成采购、使用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国产高端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公司研发团队历经三年卧薪尝胆,在光学系统、微流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实现全面突破,成功打造出国产首款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的高通量分子互作分析仪,性能方面堪比国际一流品牌。「报名参会」曹岩 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 副教授《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药物研究多种领域中的应用》6月5日 14:30-15:00曹岩,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浦江人才。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药物分析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以复杂药物体系的分析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药物分析新方法研究,在中药活性成分的高通量筛选和体内药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上形成特色。累计发表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24.4,累计影响因子大于200。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开发项目、上海市基金项目等6项课题。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报告摘要: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是检测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技术之一,在药物研究中除了可以用于精确测定药物与靶蛋白的亲和力以外,还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活性药物、快速测定体内药物浓度等。本次报告将分享近年来SPR技术在药物筛选、体内药物浓度测定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以期为SPR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借鉴。「报名参会」扫码加入分子互作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扫码直达报名页面温馨提示:1) 报名后,直播前一天助教会统一审核,审核通过后,会发送参会链接给报名手机号。填写不完整或填写内容敷衍将不予审核。2) 通过审核后,会议当天您将收到短信提醒。点击短信链接,输入报名手机号,即可参会。附历届会议页面:1.“第一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2.“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SPR) 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3.“精准捕捉:从小分子到大分子的BLI垂钓策略”主题网络研讨会(2023年) (点击查看)
  • 11月高校采购意向汇总:27台套分子互作仪,总金额超8600万元
    随着2000亿贴息贷款东风吹向全国各所高校,瞬间点燃了整个10-11月高校科学仪器市场。分子互作仪作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自然成为本次高校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的主要目标之一。为帮助大家及时掌握相关动态,小编特别整理汇总了11月全国各所高校关于分子互作分析仪发布的政府采购意向。据统计,11月全国高校仪器采购热潮中共有27项分子互作分析仪采购意向,涉及清华、复旦等14所高校,累计预算金额约8664万元。复旦大学以采购总预算1980万元位居榜首,意向采购数量高达6套(台)。紧随其后的分别是大连理工大学(预算1240万元)和清华大学(预算1220万元)。14所高校意向采购分子互作分析仪项目详情如下:序号项目名称采购单位预计采购时间采购需求概况预算金额(万元)1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3202分子相互作用仪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2503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5004分子互作筛选系统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3605微量热泳动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1806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复旦大学Dec-22意向原文370合计19807大连理工大学高通量生物分子活性分析仪采购大连理工大学Nov-22意向原文3008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仪大连理工大学Nov-22意向原文4509大连理工大学微量高通量生物大分子稳定性分析仪采购大连理工大学Nov-22意向原文27010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大连理工大学Nov-22意向原文220合计124011全自动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清华大学Dec-22意向原文35012桌面式荧光相关光谱单分子分析仪清华大学Dec-22意向原文20013生物分子互作仪清华大学Dec-22意向原文35014生物膜干涉分子互作分析仪清华大学Dec-22意向原文320合计122015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系统厦门大学Dec-22意向原文29916生物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厦门大学Dec-22意向原文60017生物大分子等温滴定微量热仪厦门大学Dec-22意向原文150合计104918高通量分子相互作用仪上海交通大学Dec-22意向原文52019分子相互作用系统湖南大学Dec-22意向原文50020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北京师范大学Dec-22意向原文40021TX-高灵敏非标记生物分子互作分析系统华中科技大学Dec-22意向原文30022高通量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天津大学Nov-22意向原文30023分子互作仪器同济大学Dec-22意向原文29524高通量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分子相互作用仪北京理工大学Dec-22意向原文28025分子互作仪东南大学Dec-22意向原文23026医学实验中心实时无标记创新型分子互作分析系统采购项目兰州大学Nov-22意向原文18027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仪吉林大学Dec-22意向原文170总计866410月高校采购意向汇总:40台套分子互作分析仪,总额超1.3亿元(点击查看)为了能够帮助大家轻松入门,快速了解分子互作市场概况和技术流派,仪器信息网特别组织策划“分子互作分析技术”专题(点击查看)。
  • 首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网络研讨会圆满落幕
    仪器信息网讯 分子互作技术是指利用物理、化学或光学等手段检测分子之间的动力学、亲和力以及热稳定性等人们肉眼无法捕捉的参数,帮助科研工作者对分子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在生命科学、药物研究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近年来,伴随生物医药行业高速发展,分子互作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应用范畴快速扩大,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3年2月9日仪器信息网举办的首届“分子互作创新技术与前沿应用”网络研讨会圆满落幕,共有10位业内大咖分享了精彩的报告,本次会议共吸引逾2000人次业内相关人员观看。报告时间报告主题报告人 生物医学(02月09日上午)09:30-10:00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在癌症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陈红霞(上海大学 教授)10:00-10:30非标记分子互作分析平台-经典热力学ITC与创新动力学GCI的再次组合韩佩韦(马尔文帕纳科生命科学业务发展经理、微量热技术和分子互作技术产品经理)10:30-11:00核酸适配体自动化筛选及性能表征罗昭锋(中国科学院基础医学与肿瘤研究所 研究院)11:00-11:30下一代MetaSPR生物传感器芯片技术与应用刘钢(华中科技大学 教授)11:30-12:00助力分子互作技术——仪器选型如何实现降本增效?王利影(仪器信息网 运营经理)药物研发(02月09日下午)13:30-14:00SPR技术在基于靶点药物筛选领域中的应用山广志(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副主任)14:00-14:30光谱位移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张玺(诺坦普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NanoTemper Application Team Lead)14:30-15:00分子相互作用前沿技术及其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王静(北京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 副主任技师/副高)15:00-15:30生物膜干涉技术介绍及其在分子互作定量检测中的应用吴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15:30-16:00分子互作技术与新发突发传染病抗体药物及疫苗开发史瑞(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博士后) 会议期间部分问答Q1:陈老师,这种增敏是可以在所有类型SPR芯片都可以做吗?上海大学陈红霞教授:现今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新型的敏感材料的发现很重要。Q2:您提到的利用超分子使抗体有取向,从而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效率,想问一下超分子的尺寸大概是?上海大学陈红霞教授:超分子用的是杯芳烃衍生物,在1-2纳米之间。Q3:如果对于非定向的固定,比如CM5芯片表面固定蛋白,这样拟合出来的亲和力跟自然状态下数值是有差距的,那这样的话CM5方法测定是否还有参考意义?上海大学陈红霞教授:所有芯片表面测得的结合力和溶液状态结合力都有差距,对用同样芯片表面测得的结合力具有比较价值。Q4:如果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是结合位点少,可以从哪些方面增强其相互作用或者改变其相互作用状态呢?中国科学院药研所山广志副主任:一般结合位点是1:1;不理解结合位点少的问题。实验一定准备好具有足够活性的蛋白,并保持活性。失活可能导致结合位点减少的问题。Q5:SPR小型芯片或者试剂盒领域怎么样,如何开发?中国科学院药研所山广志副主任:spr试剂盒和小型化是spr技术发展的趋势,决定了spr技术的选择性和可应用领域。具体开发技术和方法在于偶连方式、偶连效果以及偶练后的稳定。属于生物传感器领域的另外一个研究方向了。在开发芯片和试剂盒问题上,我们团队没有进行深入研究。Q6:分子垂钓过程中(如使用SPR)筛选出的蛋白有很多,如何准确的发现靶点蛋白呢,有没有什么宝贵经验可以分享一下?中国科学院药研所山广志副主任:垂钓后的确有较多蛋白,来自系统残留或者非特异性吸附。一般要进行蛋白组学研究,这个过程设置合理的參比样本,有利于减少非特异吸附,增加目标蛋白的发现效率。即使如此,工作量仍然较大。分子互作交流群(发送备注姓名+单位+职位)
  •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的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器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 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 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 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 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研制出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的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   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 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大连化物所研发高灵敏长波红外探测器,可用于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
    近日,大连化物所二维热电材料研究组(DNL2104组)陆晓伟副研究员、姜鹏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人体自发热辐射主要位于长波红外(8至14 μm)波段,呈现出光子能量低(~0.1 eV)、光强弱(~5 mw/cm2)等特点。实现人体红外热辐射的高灵敏探测,对构建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热敏型探测器,光热电探测器是基于光热转换、热电转换两个能量转换过程,具有光谱响应范围宽、无需制冷、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商业的光热电探测器通常采用分立式的热电堆结构,需要复杂的MEMS微机械加工制备工艺,且在探测人体热辐射时,其输出电压相对较小(数十至数百微伏),需要额外的高信噪比信号采集电路。本工作中,该研究团队突破传统热电堆材料和构架的限制,构建了基于SrTiO3-x/CuNi异质界面结构的一体式热电堆。该异质界面结构一方面将SrTiO3-x高的Seebeck系数(-737 μV/K)与CuNi高的电导率(5×105 S/m)协同耦合,在降低器件内阻的同时,可保持高的电压输出;另一方面,通过结合声子共振吸收和自由载流子吸收,该异质结展现出优异的吸光能力,其在长波红外波段的吸光率最高可达98%。结合这些优势,基于SrTiO3-x/CuNi的热电堆在探测人体辐射时展现出高灵敏度、低噪音、高稳定性等特征,其输出电压最高可达13 mV,相比商业热电堆有数量级的提升。通过进一步构建热电堆阵列,团队还实现了实时手势识别、非接触式数字/字母输入等功能。该研究为开发低功耗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在人工智能技术、公共卫生安全领域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SrTiO3/CuNi Heterostructure-based Thermopile for Sensitive Human Radiation Detection and Noncontact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为题,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上述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创新交叉团队、大连化物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 2 /adma.202204355
  • 又一SPR新品牌:极瞳生命发布高通量分子互作仪S-CLASS
    2023年9月20日,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瞳生命)正式发布重磅新品——高通量生物分子互相作用分析仪S-CLASS并举行新址搬迁仪式。极瞳生命创始人,极瞳生命CEO刘璟博士为新品揭幕。产品经理罗铭博士为我们隆重介绍了极瞳生命的旗舰级产品:高通量生物分子互相作用分析仪S-CLASS。新品发布在这个国产仪器设备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公司不仅需要好的产品,也离不开同行之间的精诚合作。极瞳生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与苏州英赛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战略合作,双方将围绕促进国产仪器设备和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共同理念和目标,建立长远、全面、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战略签约仪式极瞳生命总部占地面积近3000平米,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新扬产业园,拥有办公、研发、生产、应用实验室、培训中心等多功能分区,其中包括500平米满足临床转化要求的GMP洁净生产车间,已于近期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新址一览嘉宾们分批参观了公司的生产基地及办公产所,并共同举杯庆祝。极瞳生命CEO刘璟博士讲述了公司成立与成长的心路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梦孙教授借用钱学森的“需求牵引,有限目标,无限创新”激励国产设备的发展。鲁心创投赵清富先生表达了他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和期许。上海中医药大学徐见容教授从国内用户的角度鼓励国产设备的崛起。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主任倪乾期待极瞳生命能够把握契机,持续革新,助力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众多嘉宾也发来了祝福视频。关于极瞳极瞳专注的第一条管线是基于SPR(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路线的分子互作分析仪的产业化。分子互作分析仪是用于直接检测生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高精密科学仪器,用于生物分子间结合特异性的分析、浓度定量、结合动力学和亲和力分析。SPR技术凭借其灵敏度高、动力学测量可靠等优点成为分子互作应用领域的金标准,被列入美国、日本以及中国药典,其应用贯穿药物发现、研发、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秉承“见微知萌,极致之瞳(Deep view, Deeper vision)”的初心,构建高灵敏度分析和高灵敏度检测的核心竞争力,极瞳致力于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赋能者,让每一个生物实验室都用上极瞳的科学仪器。
  • 文献速递 | 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助力肺炎克雷伯菌的高灵敏检测
    导读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46)中针对咳黄脓痰或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在2021年发表的95例COVID-19患者合并细菌及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结果表明,COVID-19危重型患者易合并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和真菌的感染,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属于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重要的医源性感染革兰氏阴性条件致病菌,对多数抗菌药物易产生耐药性,占临床分离菌的13%,成为仅次于大肠埃希菌 (19%)的院内感染第二大致病菌。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微生物代谢国重实验室科学家基于naica微滴芯片数字PCR系统建立了肺炎克雷伯菌的数字PCR检测方法。数字PCR检测灵敏度最低检出限可达到3.37copies/μL;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25%;本研究利用优化后的数字PCR方法共检测了28 株临床菌株,检测到14株为肺炎克雷伯菌,14株为其他种属,该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适合肺炎克雷伯菌的核酸检测和定量分析,也为其他临床病原菌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参考。应用亮点:▶ 数字PCR (digital PCR,dPCR)作为第3代 PCR技术,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精确度高的特点,可检出微量的细菌核酸分子。▶ 与传统的qPCR 相比,dPCR不受扩增效率的影响,无需依赖扩增曲线、无需标准曲线即可进行绝对定量,同时对低浓度的核酸定量更加准确可靠。实验结果:1、通过数字PCR的检测范围和灵敏性实验得到,cdPCR样品后续可在S5&minus S9样本检测范围内进行。▲图1.数字PCR对不同稀释度标准品灵敏度测试结果。蓝色:阳性微滴;灰色:阴性微滴;NTC:阴性对照2、数字PCR与荧光定量PCR的检出范围和灵敏性实验,得到cdPCR对低浓度样品的检测更准确。此外,cdPCR的最低检出限(3.37copies/μL),较qPCR (194.9 copies/μL) 有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图2: pUC57-16S的数字PCR (A)和荧光定量PCR (B)的标准曲线图 2B不同稀释倍数标准品检测的Ct值:S1:9.84;S2:12.89;S3:16.21;S4:19.74;S5:22.34;S6:25.69;S7:28.11;S8:32.56;S9:35.423、同时对3株肺炎克雷伯菌和4株其他菌株进行特异性评估验证,cdPCR方法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特异性检测有效。4、利用cdPCR对28株临床菌株进行检测,有14株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4株为其他菌株,说明cdPCR具有临床菌株检测应用潜力。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检测肺炎克雷伯菌的数字PCR方法。与qPCR技术相比,cdPCR可以精准地对核酸进行绝对定量分析,检测下限低至单拷贝,不依赖于标准曲线, 具有较好的数据重现性,在稀有样品或痕量样品的检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该方法为提高肺炎克雷伯菌的早期核酸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核酸绝对定量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同时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为新冠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的多重检测提供可能。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法国Stilla Technologies公司naica六通道数字PCR系统,源于Crystal微滴芯片式数字PCR技术,自动化微滴生成和扩增,每个样本孔可实现6荧光通道的检测,智能化识别微滴并进行质控,3小时内即可获得至少6个靶标基因的绝对拷贝数浓度。
  • 苏州纳米所石墨烯高灵敏一氧化氮传感器件研究取得新成果
    石墨烯(Graphene)是由单层碳原子构成蜜蜂窝形式的二维纳米结构,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载流子传导性能,预期在高灵敏、低功耗室温生物化学传感器方面将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传感物质与石墨烯之间的吸附、电荷转移和脱附等相互作用,器件的有效制作方法和性能优化等方面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探索。  一氧化氮(NO)气体一方面是有害气体,另一方面却是重要的生物功能信息传递分子。及时监测呼出气体的NO浓度变化,可对哮喘等肺部疾病的发作提前预警。然而,目前NO呼吸气体测试仪器体积偏大、价格昂贵,而且大都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无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近期,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器件部刘立伟课题组李伟伟等与中科院物理所科研人员合作,在制作基于石墨烯的高灵敏一氧化氮气体传感器方面取得进展。研究人员以微纳加工图形化的石墨烯为电极,利用交流电泳技术制作金属纳米颗粒修饰还原的氧化石墨烯传感通道。气体分子的作用降低了石墨烯与金属颗粒之间Schottky势垒的厚度,实现了1 ppb(10亿分之一)至1 ppm(100万分之一)的高灵敏探测性能,对于低功耗、室温NO高灵敏呼吸和环境探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器件制作示意图和性能测试如图所示。  该项工作成果已经发表在ACS Nano(2011, 5 (9), pp 6955–6961)上。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基金委、科技部、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的资助,并得到苏州纳米所加工和测试平台的技术支持。  基于石墨烯的高灵敏传感器件结构和性能
  • 《Nature Methods》|新型高灵敏钙信号荧光蛋白探针被成功研发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章晓辉团队、北师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友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大学教授唐爱辉团队合作开发构建了一类新型的检测钙信号的荧光蛋白探针NEMO,具有高灵敏度和反应能力,对钙信号的动态分辨范围有了很大提升。荧光探针在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开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科学家正在医学、制药和绿色生物技术等领域都有应用,荧光探针在很多情况下被描述为荧光化学传感器,荧光探针是具有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发射不同波长的光的小分子,通常是更长的波长(称为荧光的过程),用于研究生物样品。 这些分子可以附着在目标分子上,作为荧光显微镜分析的标记,也称为荧光团。细胞中的一些蛋白质或小分子是天然荧光的,这称为内在荧光或自发荧光,比如绿色荧光蛋白 (GFP)。 蛋白质、核酸、脂质或小分子可以用外在荧光团(一种荧光染料)标记,它可以是小分子、蛋白质或量子点。遗传编码钙离子指示剂(genetically encoded calcium indicators,GECIs),是一种新型的钙离子指示剂,它可以实现在体实验中对钙离子的长时程检测和实时动态检测,并且还可以借助细胞器的特异性定位信号表征某些特定的亚细胞结构的钙离子变化情况。目前常用的荧光蛋白指示剂有Cameleons、TN-XXL、GCaMP、Pericams和Camgaroo等。GCaMP系列蛋白(Single-fluorophore)特别是GCaMP6系列蛋白是最主要的钙离子指示剂。与GCaMP6s相比,NEMOs能够检测到体内SBR峰高2倍、中位SBR峰高4倍的神经元的单动作电位,从而优于大多数现有的最先进的GECIs(蛋白探针)。科学家们发现,通过改变CaM、M13与GFP三个元件之间的连接方式FF0C,连接短肽及互作界面中的关键氨基酸等方式,可改善GECIs的表现。合作团队采用了全新策略构建的新型高灵敏钙离子探针。从增强GECI对钙离子浓度变化的的荧光反应大小出发,合作团队采用亮度更高的新型荧光蛋白mNeoGreen(mNG)来替换广泛使用的cpGFP,结合多种设计及优化策略组合,构建了含几十个候选复合分子的GECI库,并通过系统的钙离子成像筛选和体外鉴定后,最终获得到了一组名为NEMO的新型GECI探针。在领域中首次实现GECI探针对细胞内钙信号的反应幅度超过100倍;同时具有更好的抗光淬灭能力与pH稳定性,并能实现对钙离子水平的绝对定量检测。科学家们用与gcamp6兼容的成像装置检查了在电场刺激下离解大鼠神经元中NEMO传感器的反应(Figure 3)。我们观察到,所有NEMO传感器都能够检测到由单个动作电位(AP)引发的Ca2+信号(Figure 3a),其峰值SBR大约是gcamp6或gcamp6的两倍。NEMOf足以区分频率高达5 Hz的神经元反应(图3b)。总的来说,NEMO传感器可以作为监测哺乳动物细胞、组织或体内以及植物中Ca2+动态的首选工具。
  • 高选择、高灵敏、高通量——色谱填料发展的方向
    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仪器信息网讯/span/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 2020年7月14日,由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指导,仪器信息网、上海分析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美华人色谱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协办的“第五届色谱网络会议(iCC 2020)”,在云端盛大开幕。为让更多网友了解色谱填料技术进展,会议特设“色谱填料新技术”专场,并吸引了1200多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网友参与。/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86bdb18a-b7c1-414a-bacf-93d0ae60b651.jpg" title="1.jpg" alt="1.jp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tyle="max-width:100% max-height:100% " src="https://img1.17img.cn/17img/images/202007/uepic/90ff8f81-f372-4efd-b111-9fd2c8a6063f.jpg" title="2_副本.jpg" alt="2_副本.jp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本场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邱洪灯主持,他介绍:“色谱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之一,色谱分离的核心是色谱柱,而色谱分离材料则是色谱柱的灵魂。目前,我国色谱填料产业化关键技术基本来源于国外,我国高端色谱分离材料制备关键技术还有一定差距,色谱填料和色谱柱严重依赖进口,自主研制高效色谱“芯”至关重要。”/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色谱分离新材料、新技术/span/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迪马科技副总裁兼全球技术总监李广庆在其报告中介绍,新型色谱分离材料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基质、配体与色谱柱,主要包括Type C硅胶、聚合物和金属氧化物微球材料;杂化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硅烷化试剂设计与合成;填料制备自动化和色谱柱二维设计。第二类为快速分离材料,主要有UHPLC和核壳材料、整体柱、纳米材料和方法开发自动化。第三类为高选择性分离材料,主要是分子印迹、限进介质、免疫亲和材料;极性修饰、混合模式和多功能型分离材料;过渡金属配位型分离材料;多维色谱。第四类为微分离材料,包括基质分散和吸附剂填充微萃取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等。/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碳纳米材料修饰硅胶色谱固定相/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碳纳米材料一般用作样品前处理方面,不过色谱填料也有不少研究。邱洪灯提到,仅仅将碳纳米材料填充到柱子里做填料,由于其吸附能力很强,容易拖尾,分离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对其进行修饰,如氧化纳米金刚石修饰、燃烧刻蚀法多孔石墨烯等。/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碳量子点作为碳纳米材料中的一种,与其他碳纳米材料相比,具有颗粒较小、有丰富的功能基团,容易制备、改性等优点。在报告中,邱洪灯具体介绍了各种碳点修饰硅胶新型色谱填料,他认为该新型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望进一步开发。/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多孔骨架材料/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多孔骨架材料在色谱分离和样品前处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相关研究也促进了色谱领域的发展。南开大学副教授杨成雄介绍,2007年,Cooper课题组首次提出共轭微孔聚合物的概念,其种类和性能多样孔径可调、比表面积大,且稳定性和可复合型都很好。不过,共轭微孔聚合物在样品前处理和色谱分离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团队从多孔骨架材料合成方法入手,通过修饰、制备复合材料等手段脱产了其在色谱分离的应用。多孔骨架材料在污染物去除和样品前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其中色谱分离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绿色溶剂及材料/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text-indent: 2em "毕文韬介绍,化学分析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易燃和腐蚀性物质约占55%,有毒物质约占42%,具有反应活性的物质占3%,这些废弃物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发展无污染或者少污染的绿色分析化学技术是必然趋势,也将逐渐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前言。在液相色谱绿色化方面,主要是流动相和固定相的绿色化。流动相可采用超临界流体、离子液体、水等代替有机试剂。而固定相方面,可通过提高分离效率,减少流动相的消耗;也可对固定相进行改性,从而摆脱流动相对有机溶剂的依赖,其中离子液体固定相的分离效果是比较好的。/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混合模式色谱固定相/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混合模式色谱是在一根色谱柱上能够实现两种或者多种分离机理共同主导的分离技术,特点为分离选择性高、样品容量高、分辨率高以及一次分离中可以提供多种作用力等特点。/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王路军在报告中介绍,混合模式色谱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初,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色谱工作者将一系列新材料如MOF、COF、石墨烯、碳点等用于混合模式固定相的研究。该技术可用于中药成分分析、生物催化、蛋白质成分分析、环境污染物分析等诸多领域。由于具有诸多优势,因此,混合模式色谱能够为复杂样品的分析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途径,为手性分离与分析机理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color: rgb(192, 0, 0)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新型材料富集材料/span/strong/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生命科学需要先进的分离方法和技术,但生物分离由于生物样品种类多,包含着数万种蛋白、蛋白分布不均一性和动态变化、样本个体和病例阶段的产异性等原因,所以比较难,迫切需要开发对生物分子具有特异性识别、灵敏响应和智能捕获能力的新型材料,解决生物分离、分析领域中的问题和挑战。卿光焱首先具体介绍了基于二肽的糖肽捕获材料,糖识别既是主客体化学中的一个重大挑战,也是分析糖链结构和糖肽功能的前提,还是获取糖肽类生物标记物的关键。结果显示,基于二肽的糖肽捕获材料可从1000倍的BSA干扰中富集得到32个糖肽位点,此外这种材料还对糖链连接的同分异构体能进行精确区分。/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他还具体介绍了基于动态共价化学的唾液糖链捕获材料、智能的糖肽捕获材料和器件。他提到,生物分离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相互作用机制、科学的认识界面上的分子机制并利用材料对分离的过程进行精确、动态调控是研究关键。/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除了以上新型色谱分离材料外,安捷伦应该用工程师吴翠玲还具体介绍了脂肪萃取技术在脂质组学中的应用,她通过样品分析系统的阐述了SPE方法与传统LLE相比,在脂质组学分析中,可提高分析结果的重复性,节约时间,且过程环保。/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trong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新型色谱填料发展趋势: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通量/span/strong/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分离材料性能直接关系到分离的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研究与开发高性能的新型材料一直是分析化学领域最重要的课题。/span/pp style="line-height: 1.75em text-indent: 2em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SimSun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色谱填料将朝着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方向发展。比如,开发高强度、超微粒径液相色谱填料,以适应超高效、快速和高灵敏度的应用需求;开发小粒径核壳型填料和新型硅胶整体柱,以提供分析速度快、柱压低和简单易行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等。相信随着色谱填料国产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将最终摆脱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span/ppbr//p
Instrument.com.cn Copyright©1999-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页面内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